You are on page 1of 104

國中自然

第五冊

部編版 學習手冊
主題:電與磁 - 33 -

單元壹:靜 電

一、 靜電與靜電力

(一)、 靜電的定義:
1. 生活中常見到有關靜電產生的現象,例如:電風扇葉片上的灰塵因靜電
而吸附,不易清理,靠近帶靜電的電視螢幕頭髮會被吸引…等。
2. 靜電分佈在絕緣體上,因為是不能自由移動的電荷,故稱為【靜電】。
3. 靜電荷有兩種:一是帶正電,一是帶負電,且彼此間有力的作用。
4. 兩個帶靜電的物體彼此之間的作用力與電荷的種類和電量的大小有關
,此點將在下列「庫侖定律」中詳述。

(二)、 靜電力與庫侖定律:
1. 帶正電與帶負電荷的物體會產生相互吸引作用力,而帶同種類的電荷彼
此間會產生排斥力,此種作用力稱為靜電力。
2. 靜電力為超距力,不需與物體接觸即有作用力。
3. 靜電力並不須要接觸便有作用,屬於【非接觸力】,又稱:超距力。
4. 電荷的多寡稱為【電量】,一個質子(或電子)所攜帶的電量是電量的
最小的單位,又稱【基本電荷】。
5. 計算電量的實用單位是【庫侖】,簡記為『C』。

1 庫 侖 = 6.25×10 1 8 個 質 子 攜 帶 的 總 電量 。

1 個 質 子 所 含 的 電量 = 1.6×10 - 19 庫 侖 。

1 莫 耳 的 質 子 攜 帶 的 總 電量 = 96500 庫 侖 。

6. 一個電子的電量與質子相等,只是電性相反而已,原子所含的電子數=
質子數,又因為兩者所帶的電量相等,故原子為電中性。
7. 【導體】:電子可在原子間自由運動的物質,例如;金屬、石墨。
此種可自由運動的電子稱為『自由電子』。
8. 【絕緣體】:電子無法在原子間自由運動的物質,即電阻極大的物質。

- 33 -
主題:電與磁 - 34 -

二、 庫侖定律 :

(一)、 影響靜電力的因素:
1. 兩帶電體之間的靜電力,與兩帶電體的「電量」和「距離」有關。
2. 【庫侖定律】:靜電力的大小與兩帶電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與電量的
乘積成正比,這種關係稱為 庫侖定律 。
3. 靜電力與電量的關係:
(1). 若兩帶電體的距離固定,則改變兩帶電體所攜帶的電量,則靜電力的
變化(如圖一)所示:

F F 4F 4F
-1 -1 -2 -2
R R
(甲) (乙)

圖一:靜電力與電量的關係

(2). (圖一)之甲:兩帶電體的電量乘積為 1,即(1×1)


;而(圖一)之
乙:兩帶電體的電量乘積為 4,即(2×2)
,依據庫侖定律:靜電力與
電量的乘積成正比,故圖乙中兩帶電體的靜電力為圖甲中的 4 倍。

4. 靜電力與距離的關係:
(1). 若兩帶電體所攜帶的電量固定,則改變兩帶電體的距離,則靜電力的
變化(如圖二)所示:

F F 4F 4F
+1 +1 +1 +1
1
R R
2
(甲) (乙)
圖二:靜電力與距離的關係
(2). (圖二)之甲:兩帶電體的距離是(圖二)之乙的 2 倍,依據庫侖定
律:靜電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則圖乙中兩帶電體之間的靜電力應為
圖甲的 4 倍。

5. 靜電力與萬有引力:
(1). 根據萬有引力的觀念: ,故近距
「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就具有吸引力」

- 34 -
主題:電與磁 - 35 -

離的兩個帶電體除了會受到靜電力的作用之外,同時也受到萬有引力
的作用。
(2). 在討論靜電力時,帶電體的質量通常都很小,故帶電體產生的萬有引
力非常小,與兩物體間的靜電力的大小相比較;萬有引力因為太小而
可以忽略不計。

(二)、 靜電力與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1. 靜電力與萬有引力非常類似;它們都遵守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2. 有甲、乙兩質輕小球的皆帶
甲球 乙球
正電,乙球的電量為甲球的 F1 F2
+1 +2
兩倍,(如圖三):則甲、乙
兩球之間的靜電力關係分析 F1:乙對甲的作用力。
F2:甲對乙的作用力。
如下:
(1). 圖中甲、乙兩球雖然所攜 圖三:靜電力與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帶的電量不同,但所產生的靜電力:F1和的F2大小皆相同。
(2). 靜電力F1為乙球施於甲球的靜電力,且因為兩帶電體的電性相同,故
F1的靜電力為排斥的力,方向向左。
(3). 靜電力F2為甲球施於乙球的靜電力亦為排斥力,方向向右。
(4). 若稱靜電力F1為作用力,則F2即為反作用力,且此兩力符合下列條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成一直線。
(5). 甲、乙兩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可忽略不計。
3.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故合力≠0,若兩帶電體只
受靜電力的作用,則兩帶電體都會沿著靜電力的方向做加速度運動,且
運動的方向相相反。

(三)、 靜電感應:
1. 定義:所有物體上皆有等 量 的正電和負電,故呈電中性,當有帶
靜電的物體靠近導體時,導體內與帶電體同性的電荷會因排斥 力
而 遠離 帶電體,或稱帶電體吸引導體的異 性電荷接近帶電體,使
導 體 上 的正 、 負 電 荷 分離 的 現 象, 稱 為 【靜 電 感 應】。
2. 當 帶 電 體 與 電 中 性 的 導 體 之 間 的 距離 愈近時,導體內分離 的 電 荷
就 會 愈 多 , 且 與 帶 電 體 產 生 吸 引力 。

- 35 -
主題:電與磁 - 36 -

3. 導 體 靠 近 帶 電 體 的 一 端 因 感 應 而 生【異 性 電 荷】
,遠離 的 一 端 則 生
【 同 性 電 荷】。
( 如圖四)

感應前金屬塊
正、負電均勻分佈 帶電體
+ -+ - + - -- 電子受排斥力
+ + +
+ - +-- +-- +-- - -- 向右而移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四:靜電感應

4. 導 體兩 端 因 靜 電 感 應 所 產 生 的 靜 電 荷 ;電 量 相 等而 電 性 相 反。
5. 帶 電 體 與 導 體 的 距離 愈 近 則 感 應 所 生 的 電 荷 愈 多 。
6. 當 帶 電 體 遠離 導 體 時 , 則 導 體 內 的 電 荷 又 會 因 均 勻 分 佈 而 呈 現 【
電 中 性】。

三、 感應起電與接觸起電 :

(一)、 感應起電:
1. 原理:利用靜電感應而使金屬帶電的方法。
2. 電荷有正、負電兩種,分佈在導體上時會流失,分佈在絕緣體上則無法流
動,故稱『靜電』。
3. 金屬因感應起電所產生的靜電,其電性與帶電體的電性相反。
說明:原帶電體所攜帶的電性為負電,經感應起電後,金屬塊帶正電,
與帶電體相反。(如圖五)

帶電體 --
-- 電子由金屬塊流失
--

+ +

+ + +

+ - +
-- 帶電體移開後
金屬塊帶正電

圖五:感應起電

- 36 -
主題:電與磁 - 37 -

4. 雷電現象:(如圖六)
帶靜電的雲層靠近地面時,因
【感應起電】而產生與雲層相反電性的 - - - -
- - - -
靜電,當電量夠大時,雲層與地面的電 - - -

荷因異性電荷相吸而放電,俗稱【閃電】。
+ +
+ +
5. 避雷針:
較高的建築物容易遭受雷繫;為避免雷擊 + + + + + +

,可利用金屬導線接地,使雲層的靜電荷 圖六:雷電現象
流向地層深處,如此便可避免雲層的靜電因大量累積而劇烈放電。
6. 乾燥的天氣或冬天較易出現靜電,因乾燥的空氣是絕緣體,分佈在物體上
的電荷不易流失。
7. 靜電實例:
(1). 以塑膠尺子在頭髮上摩擦後,小尺子可以吸引小紙片。
(2). 冬天脫下毛衣時會聽到霹啪的聲響,這是因為毛衣穿在身上時與其他
質料的衣服摩擦而產生靜電,在脫下毛衣時毛衣上的靜電因放電現象
而產生的聲音。
(3). 開啟電視機時會感到毛髮被螢幕吸引。
(4). 撕開免洗筷的塑膠封套時,塑膠封套會吸附在手上難以甩掉。
(5). 電風扇常有灰塵吸附在葉片上不易掉落。
(6). 衣服上常有毛髮或綿絮吸附,且用手也不易撥落。

(二)、 接觸起電:
1. 以帶電體靠近一導體使導體產生靜電感應後,再以帶電體接觸導體使其帶
電的過程稱為:接觸起電。
2. 接觸起電的觀察(如圖七)所示;
(1).步驟一:以帶有負電的帶電體靠近一電中性的金屬球,使金屬球產生靜
電感應,(亦即正、負電荷分離)。
(2).步驟二:再以帶電體接觸金屬球,此時帶電體上的少量負電荷會移動至
金屬球上,並抵消金屬球上的正電荷。
(3).步驟三:最後將帶電體移開,則見金屬球上的負電荷均勻分佈,且球體
所帶靜電荷的電性與原帶電體的電性相同。

- 37 -
主題:電與磁 - 38 -

帶電體
-- 帶電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帶電體接觸金屬球時,負電
荷移至金屬球上。

帶電體接觸金屬球後,部分負電荷移
-
至金屬球上,再將帶電體移開,則金 - -
屬球上的負電荷呈均勻分佈現象。
-

圖七:接觸起電

3. 接地(ground):是一種避免物體帶靜電的方法,亦即將物體以導線接至
地面,所有接地的物體會因靜電荷流失至地球而呈現「電中性」。

四、 摩擦起電 :

(一)、 何謂「摩擦起電」?
1. 將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磨擦,會使兩絕緣體帶靜電,且兩物體所帶的靜電『
電量相等』而『電性相反』。
2. 例如雲層與空氣摩擦而帶靜電,塑膠尺子與頭髮摩擦、毛衣與身體摩擦
、快速旋轉的風扇葉片與空氣…等,都會因摩擦而產生靜電。
3. 摩擦起電必須是兩個絶緣體互相摩擦才會產生靜電,若以金屬導體摩擦
則因摩擦所生成的靜電會流失,
故不會因摩擦而產生靜電荷。 金屬球
4. 若將導體與外界有絶緣裝置,
以毛皮
則摩擦後也會產生靜電。 摩擦 絶緣架
(如圖八所示):
圖八:導體與摩擦起電

- 38 -
主題:電與磁 - 39 -

(二)、 摩擦起電的原理:
1. 原理:兩絕緣體於摩擦時『電子』由一物體轉移至另一物體上而使兩物
體皆帶靜電的現象。
2. 以毛皮摩擦塑膠製的氣球,則毛皮有少數電子轉移至氣球上,使氣球因
得到電子而帶負電,而毛皮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如圖九所示):

皮與氣球摩擦 摩擦前氣球與毛皮皆為電中性


氣球 毛皮 氣- 毛 +

球 皮 -+
-+

摩擦後電子由毛皮移至氣球上

氣 - 毛皮
+ +
球 -
電子移動
帶 - +
負 -+ 電子移動
電 帶正電

圖九:摩擦起電的原理

3. 同性電荷之間有互相排斥的靜電力,異性電荷之間則會互相吸引。
4. 無論帶正電或帶負電的物體皆會吸引電中性的物體。
5. 任何呈電中性的物體,其內部皆同時帶有等量的正電和負電荷,因而表
現出不帶電的狀態。
6. 任何物質皆是由原子所組成,原子內含有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
『電子』,且因為質子數目與電子數目相等,故原子呈現電中性。
7.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摩擦起電實驗:
(1). 絲絹與玻璃棒摩擦後,絲絹會帶負電、玻璃棒帶正電。
(2). 毛皮與塑膠摩擦後,毛皮會帶正電、而塑膠則帶正電。

- 39 -
- 40 -
主題:電與磁
單元貳:電 路

一、 定義 :
1. 電器使用的是電能,而電能傳播方式需藉由導體傳遞,故必須以導體連
接電源形成一封閉的迴路。此種以導線、電源、電器和開關等聯結成迴
路的裝置,就稱為:電路。
2. 導線:通常以電阻較小的金屬銅為導線,與電器相較;導線的電阻極小
,故在整個電路中導線的電阻可被忽略不計。
3. 電源:在電路中;電源扮演供應電能的角色,提供電路高低電位差(俗
稱:電壓)而使電流能夠流通。
4. 開關:控制電路成為通路或斷路的裝置,可讓使用者方便切換。
5. 電源又分為:直流電源和交流電源兩種,一般家庭用的電源屬於交流電
源,而化學電池則屬於直流電源。
6. 為方便表達電路中的各種組成元件,常使用電路的符號繪製成電路圖形
(如圖一所示)。

名 稱 電 路 符 號

電 燈

電 池 + -
(直流電源)

開 關

伏特計 V

安培計 A

交流電源 ~
表一:常用的電路符號

- 40 -
- 41 -
主題:電與磁
二、 電路的聯結方式 :
1. 電路的聯結方式有:串聯和並聯兩種。
2. 串聯方式聯結的電路,電流自電源出發至通過電路回到電源的整個過程
都只有一個迴路,未出現分支電流的現象,串聯在一起的電器中任一者
損壞時則整個電路即成斷路。(如圖一)
3. 以並聯方式聯結的電路,有分支的電路裝置,於通電時並聯的電路所得
的電壓是相同的,且並聯的電器中任一者損壞時並不會影響另一電器正
常使用(如圖二)。

+ - + -

圖一:串聯電路 圖二:並聯電路

三、 開關與電路 :
1. 開關旨在控制電路成通路亦或斷路,若開關切換成斷路時,則電路中只
有電壓而無電流,所有的電器無法運作。(如圖三)
2. 當開關切換成通路時,電路中的電源因有電位差(電壓)而促使電流通
過,電器也可正常運作。(如圖四)

圖三:斷 路 圖四:通 路

- 41 -
- 42 -
主題:電與磁
單元參:電 壓

一、 電流的驅動力 :

(一)、 電壓的定義:
1. 電壓又稱【電位差】,是驅使電流在導線中流動的原動力,而提供電壓者
是【電源】。
2. 電壓的定義:每一單位的電量所具有的電能,其關係式為:
公式:
電壓 V=
U
Q
(1). 上式符號 U 代表電位能,Q 代表電量。
(2). 伏特的定義:一庫侖的電量所具有的電位能。
電壓的單位:1 伏特=1 焦耳/庫侖 。
(3). 伏特簡記為:(V)、毫伏特簡記為:(mV)。

(二)、 電壓與電流:
1. 電流是代表正電荷的流動,而促使電流在電路中流動的動力則來自電源
提供的電位差(或稱電壓)。
2. 電壓是電流的成因,造成電流在電路中由高電位流向低電位,形成一個
循環的通路。
3. 吾人可以將電流比喻成水流,電流在電路中受到電壓而由高電位流向低
電位流動,正如水受到水壓而由高處向低處流動(如圖一所示)。

電流方向

+ 電
高水位 位
水流方向

圖一:電流的原動力

- 42 -
- 43 -
主題:電與磁
(三)、 導體與絶緣體:
1. 【導體】:
(1). 石墨與金屬:電子可在原子間自由運動的物質,例如金屬,而此種可
以在導體中自由運動的電子稱為『自由電子』。
(2). 電解質水溶液:自阿瑞尼士提出解離說之後,解釋了為什麼水溶液可
以導電的現象,故電解質水溶液亦可稱為導體。
2. 【絕緣體】
:電子無法在原子間自由運動的物質,例如玻璃、塑膠…等物
質,因為絶緣體的電阻極大,不易讓電流通過。
3. 電子流:早期科學家認為在電路中是正電荷會流動,而實際上在導體中流
動的不是正電荷而是帶負電荷的自由電子,由外電路的低電位流向高電位
。(此點將在單元肆:「電流與電子流」中詳述)

二、 伏特計的使用 :

(一)、 測量電壓的儀器:
1. 測量電壓的儀器稱為:電位計或電壓計,也可以用該儀器使用的單位命
名,如:伏特計、毫伏特計或微伏特計。
2. 伏特計(如圖二所示)應與待測電路
【並聯】使用。
伏特計
3. 使用前先調整歸零鈕使指針歸零。
4. 伏特計有不同測量範圍時,應由可測 歸
範圍較大的端子先接,再逐漸降低測 零

量範圍,以免儀器因過大電壓而損壞。
5. 正極端子與電路的高電位相接,負極
端子與電路的低電位相接。
負極端子 正極端子
6. 伏特計的內電阻較外電路(或電器)
的電阻為大,故可以直接與電源的正 圖二:伏特計

、負極相接,以測量電源的電壓。
7. 伏特計在使用時因本身的電阻很大,故於並聯電路中所分配到的分支電
流很小,消耗的電能也很少,故通常都忽略不計。
8.伏特計的接線端子有正、負極之分,在使用時需將正極端子接於電源的正

- 43 -
- 44 -
主題:電與磁
極(或高電位),負極端子接於
電源的負極(或低電位)。 + -
V
(如圖三所示):
9.常用的電壓單位:
毫伏特(mV),1V=1000 mV,
+ -
微伏特(µV),1 mV=1000µV,
1V=106 µV。
圖三:伏特計的使用
(二)、 電壓的測量:
1. 於真實的電路中欲測量電壓時,應先判斷與電壓計並聯的兩點何者為高
電位、何者為低電位?因為電壓計有正、負極端子之分,若接錯則可能
造成儀器損壞。
2. 大多數的電壓計都有多個正極端子,但負極端子只有一個,除了負極端
子必須要接於電路之外,正極端子則有所選擇。在未知電路的電壓時,
應先由可測量較大範圍的端子先接通,再視測量的電壓大小來決定是否
更換為較小範圍的端子。
3. 測量的實例:(如圖四)為一待測電路,試回答下列問題:

A B 100
200
300
400

500

0 600
V

甲 - +
+ -

6V 600mV 60mV

圖四:電壓的測量

(1). 若欲測量圖中A、B兩點的電位差,則電壓計的甲應接於電路中的哪
一點?
答:甲為電壓計的負極端子,應接B點,因為B點為低電位。
(2). A 點接妥之後,B 點應與電壓計的哪一端子相接?
答:與標示 6V 的諯子相接,因為此端子可測量的範圍最大。

- 44 -
- 45 -
主題:電與磁
(3). 承上題;當電壓計接妥之後,指針的讀數(如圖五)所示,則測量的
電壓應為多少伏特?
答:因為此時正極接 300
200 400
於標示 6V的端子上,
100 500
故最大讀數為 6V,圖
中電壓計的最小刻度 0 V 600
為 0.1V,指針位在 0.5
V的刻度上,而測量應
在最小刻度後再加一位
估計值,因此得到測量 圖五:電壓的測量
的電壓為:0.50V。
(4). 依此數據判斷,負極端子應改接於何種標示的端子上再次測量,以求
得更準確的讀數?
答:應改接於標示 600mV的端子上,因為上題中的讀數為 0.50V,亦
即等於 500mV,故改接於 600mV的端子可測得較準確的讀數,且又
不至超出電壓計的測量範圍。
(5). 承第(4)題,負極端子
300
接於 600mV,見電壓 200 400

計指針讀數(如圖六所 100 500

示),則此時測得的電
0 V 600
壓為若干?
答:圖六電壓計最小
刻度為 10mV,而指
針位在 550mV的刻
圖六:電壓的測量
度上,故應記為:
電壓=550mV。(估計值在個位數,亦即 1mV)

- 45 -
- 46 -
主題:電與磁
單元肆:電流與電子流

一、 導線中電荷的流動 :

(一)、 電 流:

1. 電流:代表正電荷在導線中的流動,由高電位流向低電位,亦即由電池
的正極經外電路再流回電池的負極。(如圖一所示):

截面
電流:於單位時
間內通過導線截

+ +
面的電量。 + + +


+ + + +
:金屬原子 +
+ 電流
+ :電流

圖一:電流
2. 電流的概念是一種以水的流動為比擬的假說,後經證實電流在導體中並
不存在,但因此概念在科學界引用成習慣,故仍延用至今。定義:

(二)、 電子流:

1. 電子流:在導體中負電荷的流動,事實上在導線中流動的是【電子流】
即負電荷,而【電流】是電子流的反方向。(如圖二)

截面
- :自由電子


流 -
:金屬原子
- -
- - -


- - - - -

圖二:電子流
3. 【電子流】由電池的負極流向正極。
【電流】由電池的正極流向負極,對
電子而言;電子在電池的負極具有高電位能,在電路中將電位能釋放後

- 46 -
- 47 -
主題:電與磁
回到電池的正極,故電子在電池的正極其電位能較低。

二、 電流的測量 :

(一)、 測量電流的儀器:

1. 電流計與電路【串聯】。(如圖三)
2. 電流計的使用 :又可稱為安培計, 電流計
為測量電流的儀器。(如圖四)


+ -
A 零

+ -

圖三:安培計的使用 負極端子 正極端子

圖四:安培計
3. 使用前先調整歸零鈕使指針歸零
4. 電流計有不同測量範圍時,應由可測範圍較大的端子先接,再逐漸降低
測量範圍,以免儀器因過大電壓而損壞。
(如圖 2)
5. 正極端子與電路的高電位相接,負極端子與電路的低電位相接。
6. 安培計內電阻很小,不可直接跨接於電源的正負極上,以免因電流太大
而燒毀,亦即:短路。

(二)、電流的定義:

1. 電流的定義:
(1). 電流: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導線某一截面積的電量。
(2). 單位:安培,即 庫侖/秒。
安培簡記為:(A); 1A=1000mA。
2. 若以符號表示:I 為電流、Q 為電量、t 為時間,則三者的關係式:

Q
電流; I=
t
3. 電流的大小與導線的電阻及電路中的電位差有關,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與電位差成正比,關係式為:
V
I= ,(V為電壓、R為電阻)此點將在單元伍:「歐姆定律」中詳述。
R

- 47 -
- 48 -
主題:電與磁
三、 電器的串聯與並聯 :

(一)、電器的串聯:

1. 當電器以串聯方式接於電路時(如圖五)
,則電路中任意一點所測得的電
流大小皆相等。

燈泡串聯(電流I1=I2=I3) 高水位
水流 A
低電位 高電位
水流 B
I3 I2 I1
低水位
- +
水流 C

圖五:電路的串聯

2. 電流由電源的高電位流經外電路;流向低電位處,有如水流由位置較高
處流向低處一般。
3. 以能量的觀點:電流由電源的高電位能處經外電路流向低電位能處,電
能則在電器中消耗並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4. 電流通過電器時,消耗的只是「電位能」,電量不會減少。

(二)、電器的並聯:

1. 電器以並聯方式連接於電路中時,則線路中各並聯電器的電壓是相等的
,而電路中各分支電流的和等於總電流。(如圖六)
燈泡並聯 (水流量 A=B+C=D)
(電流I1=I2+I3=I4) 水流 A
水流 B
I2
I4 I3
I1

- + 水流 C

水流 D

圖六:電路的並聯

- 48 -
- 49 -
主題:電與磁
5. 電流與時間的乘積即等於電量,亦即:
公式: Q=I×t
6. 例如:圖七之電路裝置中;電流計
的讀數為 0.5 安培,則:
+ -
(1). 通電 1 分鐘時,通過電燈泡的 A
總電量應為多少?
答:根據Q=I×t,通電時間為
+ -
60 秒,則Q=0.5×60,故
通過的總電量Q=30 庫侖。
圖七:電流的測量
(2). 承上題;若電池的電壓為 1.5V,
則通電 1 分鐘後消耗的電能若干?
答:根據電能U=Q×V,故通電 60 秒後消耗的電能U=30×1.5,
∴U=45 焦耳。

(三)、電路的安全:

1. 並聯電器可以降低電路中的總電阻,所以並聯的電器愈多,則總電流會
愈大,而電路所能承受的電流有一最大值,若電流過大時有可能會使電
路因發熱而燒毀(俗稱:電線走火)。
2. 一般家庭用電器皆為並聯方式接於電路中,但並聯愈多電器則總電流會
愈大,故為安全起見,應避免同時
使用過多的電器,或於電路中串聯 + -
A
一個保險絲(如圖八所示) 。
3. 保險絲:
(1). 保險絲的電路符號為: + -
(2). 保險絲為合金製成,電阻較導線
稍大,且具有低熔點的特性,遇 保險絲
電路中的電流過大時,因高溫而
圖八:電路的安全
先行熔斷使電路呈斷路,故可保
障電路的安全。

- 49 -
- 50 -
主題:電與磁
單元伍:電阻與歐姆定律
一、 電 阻 :

(一)、 電阻的成因:
1. 所謂電阻大小是代表電流在導體中流動的難易程度。

2. 電阻的成因:電流通過導線時,與導線中的原子發生碰撞所生的現象,故會
影響單位時間內通過導線的電量大小,且伴隨而生的是電能的消耗,並使電
能轉變為熱能,即電流的熱效應。
3. 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有:電子在導體中與原子的碰撞,與導體的形狀、導體
的種類、溫度及截面積…等因素有關。
4. 合金的電阻較金屬元素為大,同一種類的金屬其純度愈高則電阻愈小。

(二)、 電阻的定義:
1. 【電阻】
:通過導線上任意截面的電流為1安培時,導線兩端所須施加的電
壓即為該導線的電阻。
2. 相同種類的金屬導體,其電阻與長度L成正比,與截面積A成反比。

ρ×L
公式: 電阻R=
A
註:ρ為金屬的電阻係數,同一種類的金屬ρ為一定值。

3. 金屬中以銀的電阻最小,銅的電阻次之,電阻的大小會受到溫度的影響,
一般而言,溫度愈高則電阻愈大。
4. 電阻的單位:歐姆(ohm,簡記為Ω)其關係式如表一所示:

表一:電阻的定義

V
R= ,即1歐姆=1伏特/1安培
I

R:電阻、V:電壓、I:電流

5. 電阻的運用:
(1). 電流通過電阻會產生光和熱,稱為電流的熱效應。
如:鎢絲電燈泡因鎢的電阻大,當電流通過時會發熱達高溫而發光。

- 50 -
- 51 -
主題:電與磁
(2). 利用電阻可控制電器所需的電流大小、或達到降低電壓的效果。
(3). 導線的電阻會消耗電能並轉換成熱能,稱為電流的熱效應,造成能量的
損失。

二、 歐姆定律 :

(一)、定義:
1. 歐姆定律:在一導體的兩端施以電壓,改變電壓的大小,觀察電壓與電流
的關係,若【電壓與電流成正比】亦即【電壓與電流的比值維持一定值】
,代表此一導體的【電阻為一定值】,並不會受電壓大小而改變,則稱此
一導體遵守歐姆定律。
電阻的電路符號為:
2. 一般而言;在一定溫下,金屬是遵守歐姆定律的,真空管及半導體會因施
加電壓增大而電阻逐漸變小,故不遵守歐姆定律。
3. 某些物質在極低的溫度下,其電阻會趨近於零,例如超導體,但因在技術
上要維持低溫不容易,故超導體目前尚不能普遍運用。

(二)、 歐姆定律實驗:
1. 取一電阻裝置於電路中,改變電
V
壓的大小觀察電路中的電流變化。
2. 例:將電阻 R 裝置於電路中;其 mA
R
裝置:(如圖一所示)
逐漸增加電源的電壓,觀察圖中
- +
安培計和伏特計的讀數並記錄於
表二中:
圖一:歐姆定律實驗裝置
表二:歐姆定律實驗

伏特計讀數(V) 0 1.5 3.0 4.5 6.0

安培計讀數(mA) 0 10 20 30 40

V
的比值(Ω) 150 150 150 150
I
- 51 -
- 52 -
主題:電與磁
2. 將表一所列數據繪成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圖,又稱:V-I 圖形(如圖二)
電流
(Am)

40

30

20

10
電壓
(V)

0 1.5 3.0 4.5 6.0

圖二:電壓與電流(V - I 圖)

(1) 由 V-I 圖形可以看出實驗中使用的電阻,其電阻值並不隨著電壓而改變


,亦即維持一定值(150Ω)。
(2) 此種【電阻值固定】或【V與I的比值固定】的關係稱為:歐姆定律。

(三)、 不遵守歐姆定律的電阻:
1. 半導體、真空管、二極體等皆為不遵守歐姆定律,以圖三為例,同一電器
的電阻值會隨著電壓大小而改變, 電流
(Am)
故此種電器並不遵守歐姆定律。
400
2. 不遵守歐姆定律的電阻,其電壓與
流電的關係(V-I圖形)的曲線不 300

成一直線,亦即:不遵守歐姆定律 200

的電阻,其電壓與電流的變化關係 100 電壓
50 (V)
不成正比。(如圖三所示):
0 1 2 3 4 5
說明:
圖三:電阻非定值(V - I 圖)
(1) 由圖中數據可知:當電壓=2V時,
電流為 0.05A,此時電阻值為:

2
R1= = 40Ω
0.05

- 52 -
- 53 -
主題:電與磁
(2) 當電壓=4V時,電流為 0.2A,此時電阻值為:

4
R2= = 20Ω
0 .2
注意此電器的電阻值因電壓增加而由 40Ω下降至 20Ω,並未保持定值。
(3) 當電壓=2V時,電流為 0.05A,此時電阻值為:

5
R= = 12.5Ω ,再次證實此電器的電阻值會因電壓大小而改變。
0 .4

三、 電壓與電流的關係 :

(一)、 電壓與電流的座標圖:
V
1. 根據電阻的定義:R= ,故電壓與電流的比值即等於電阻。
I

2. 由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圖(V-I 圖形),可以看出一電阻值的特性,若遵守
歐姆定律的電阻器,其 V-I 圖形的關係曲線為一通過原點的傾斜直線。
3. 依據 V-I 圖形的關係曲線上的各點數據可以求出電阻值,且曲線與水平
的夾角度代表電阻的大小。(如圖四所示):
說明: 電流
(Am) 甲
(1). 圖四中的甲、乙兩條直線
40 乙
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電阻 Ⅰ Ⅱ
30
器,試判斷兩電阻的大小
關係: 20

答:由圖中的直線與水平 10 電壓
的夾角關係:甲>乙 (V)

判斷兩者的電阻大小 0 1.0 2.0 3.0 4.0


圖四:電壓與電流(V - I 圖)
關係為:乙>甲。
(2). 若將甲、乙兩電阻並聯後再繪製V-I圖形,則其關係曲線會落在圖四中
的哪一區內?
答:因並聯電阻,其總電阻變小,故V-I圖形關係直線與水平的夾角會
增大,故關係直線應落在第Ⅰ區。
(3). 試求甲乙的電阻值各為多少?
答:甲=2÷0.04,甲=50Ω。 乙=4÷0.04,乙=100Ω。

- 53 -
- 54 -
主題:電與磁

單元陸:實用電池
一、 化學電池 :

(一)、 電池的演進:

1. 自義大利科學家伏打發明了人類史上的第一顆電池以來,由電流量

小、電壓不穩,不具實價值的伏打電池;到現代較具實用性的各種

電池,人類不斷從技術上改良電池的效能,無論在電壓和電流或持

續使用的時間上都有很大的進步。

2. 本單元所指的電池皆為化學電池,其能量的轉變為:化學能轉換成

電能,利用電池內的化學物質反應產生電能的裝置。

3. 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大多具有下列特質之一:

電壓穩定、電功率大、便宜、輕便或者環保(毒性較低)…等。因

為有這些特性的電池才具經濟價值,故稱為實用的電池。

(二)、 電池的分類:
1. 常用的電池可分為:可充電和不可充電二種。

2. 【可充電】:又稱為二次電池或蓄電池。

(1). 例如:鉛電池、鋰電池、鎳氫電池、鎳鎘電池。

(2). 可充電的電池具有內裝密閉、充電反應不會生成氣體的等性,

故於充電時較為安全。

3. 【不可充電】:又稱為一次電池。

(1). 例如:錳乾電池(碳鋅電池)、鹼性電池,只能使用一次,無法

再行充電的電池。

(2). 此類電池在內裝上並不密閉,放電後的生成物散失而無進行逆

反應,故無法再充電原還,且有些電池若強行充電會有爆炸或

短路的危險。

- 54 -
- 55 -
主題:電與磁
二、 乾電池 :

(一)、 乾電池的內容物:

1. 乾電池仍含有糊狀物而不易流動故而得名,其導電原理與電解質溶

液相同;皆是藉由【離子】導電形成電流。

2. 基本構造及內含物(如下圖一示):


(++極
極))


碳棒棒(
(石石墨
墨))


氯化化銨
銨 鋅
鋅外外殼
殼((-
-極極)


氯化化鋅


澱 粉粉 氯
氯化化銨


水 二
二氧氧化
化錳錳

(糊糊狀
狀物物)
) 石
石墨墨粉

圖一:乾電池剖面圖

3. 乾電池使用後不可充電,以免爆炸發生危險。

4. 傳統的乾電池又稱:碳鋅電池,每個電池可產生 1.5V 的電壓。

(二)、 乾電池的特性:
1. 乾電池雖名為「乾」,卻含有少量的水,其糊狀物依賴「離子」導

電,且導電的效果與電解質水溶液相當。

2. 依型式大小可分為四種:

(1). 一號電池:體積最大,又稱:D 型。

(2). 二號電池:體積次之,又稱:C 型。

(3). 三號電池:體積稍小,又稱:AA 型。

(4). 四號電池:體積最小,又稱:AAA 型。

此四種乾電池只在使用時間上有差別,而電壓皆相同,為 1.5V。

- 55 -
- 56 -
主題:電與磁
3. 優點:

(1). 因質量小、體積小而攜帶方便,常用在隨身攜帶的電器。

(2). 技術簡單而容易製造,且價格便宜。

(3). 相較於水銀電池、鎳鎘電池等以重金屬為原料的電池而言,乾

電池的內容物毒性較低。

4. 缺點:

(1). 乾電池的電壓不穩,持續工作的時間不長。

(2). 使用後鋅外殼因溶解容易造成糊狀物外漏的現象。

(3). 因壽命較短,故更換頻率高而造成廢電池的數量多,對環境造成

的汙染不容忽視。

二、 鹼性電池 :
1. 因電池內容物電解液具有強鹼性故而得名。

2. 一般較常見的鹼性電池多指【鹼錳電池】,外觀與乾電池相似,但以

【氫氧化鉀】為電解液。

3. 較乾電池的壽命長且電流較大、電壓穩定,故頗受歡迎,但價格較

乾電池貴。

4. 鹼性電池在放電後不能再行充電,且所含的強鹼會對環境造成汙

染,任何電池在使用後都應回收處理。

三、 鉛電池 :
1. 鉛電池為蓄電池的一種,電壓穩定且功率較其他電池為大。

2. 凡使用後可以重複充電使用者,俗稱為【充電電池】。

3. 充電時須將電池的正極接外電源的正極,電池的負極接外電源的負

極。(如圖 3)

4. 充電時能量的轉換為:【電能】→【化學能】

- 56 -
- 57 -
主題:電與磁
充電時【電子流】由外電源的負極流至鉛電池的負極,再由鉛電池

的正極流向外電源的正極。

(一)、 鉛電池的構造:

1. 鉛電池的正極板為【二氧化鉛】、負極板為【鉛】,以【稀硫酸】

為電解液。(如圖二)

+極 串聯 -極
二氧化鉛
稀硫酸

鉛 板

外殼

鉛電池剖面圖(圖中為兩組串聯電池電壓 4V)

圖二:鉛電池的構造

2. 一個鉛電池的電壓為 2 伏特,可視需要再加以串聯成電池組,例

如:發動汽車所需的電壓為 12V,故汽車用的鉛電池為 6 個鉛電

池串聯的電池組。

3. 正極板與負極板皆做成簿片柵狀,目的在增加與稀硫酸的接觸面

積,以提高化學反應速率,增加電池的功率。

4. 為縮短正極板與負極板的距離而採用交互配置方式,如此可減少

電池的內電阻,並減少能量的損失。

5. 因為正、負極的距離很近,在正、負極板之間放置絶緣板以避免

發生短路。

(二)、 鉛電池的反應:

1. 放電時正、負二極的生成物皆為【硫酸鉛PbSO 4 】,且硫酸濃度變

小,故電流逐漸變小終而不能放電。

- 57 -
- 58 -
主題:電與磁
2. 鉛電池放電時的反應:

(1). 負極半反應:Pb+SO 4 2 →2PbSO 4 ↓+2e


- -

(2). 正極半反應:PbO 2 +4H + +SO 4 2 - +2e - →PbSO 4 ↓+2H 2 O

3. 總反應為:PbO 2 +Pb+2H 2 SO 4 →2PbSO 4 ↓+2H 2 O。

4. 硫酸鉛(PbSO 4 )為白色的固體且難溶於水,故鉛電池於放電的

反應過程中,兩極板的生成物皆因生成物的附著而使極板的重量

增加,但整個電池的總質量不變。

5. 鉛電池的充電反應即為放電的逆反應,其總反應表示如下:

放電
PbO 2 +Pb+2H 2 SO 4 2PbSO 4 ↓+2H 2 O
充電

6. 鉛電池的充電裝置:(如圖三所示)以直流電源充電,且鉛電池

的正極需接至外電源的正極,電池的負極接於外電源的負極。

鉛電池充電接法:
充電的電源使用直流且電

電 源的電壓須略大於或等鉛
V A 直流電源
子 - + 電池的總電壓。

充電時正極板上的硫酸鉛
- + 鉛電池 恢復成二氧化鉛,負極板
則恢復成鉛。

圖三:鉛電池的充電

- 58 -
- 59 -
主題:電與磁

單元柒:電力輸送與消耗
一、 電力的輸送 :

(一)、 發電的方式:

1. 目前發電的方式有沸水式及非沸水式兩種,在台灣大多是採沸水式

發電機組;以能源轉換成熱能,使水加熱至沸騰以產生高壓蒸氣推

動蒸汽渦輪機,進而轉動發電機而發電。

2. 沸水式發電依照所使用的能源種類,主要有下列方式:

(1). 火力發電:以燃燒煤、石油或天然氣等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為目

前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缺點是所用的能源屬非再生能源,終有

枯竭之日,且易對空氣造成汙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會產生溫

室效應,改變地球的氣溫和氣候。

(2). 核能發電:利用原子核分裂產生的核能(質能互換:在主題「功

與能」中有詳細說明)
,轉換為高壓蒸氣推動渦輪機,以產生電能,

此法發電的流程如圖一所示:

防護牆
高壓蒸氣
增壓室
發電機 電能輪出
渦輪機

反應爐

冷卻水 蒸氣凝結
控制棒

圖一:核能發電簡圖

(3). 太陽能發電:以抛物面鏡將陽光集中產生熱能,使水加熱至沸騰

以產生高壓蒸氣,進而推動渦輪機產生電能。

- 59 -
- 60 -
主題:電與磁
3. 非沸水式發電:

(1). 水力發電:具有無汙染且發電成本低的優點,但受到雨量及地理

條件的影響,無法普遍採用。

(2). 潮汐發電:利用海水漲退潮的落差,在漲潮時將海水引進水庫,

再於退潮時產生的位能差來發電。

(3). 風力發電:利用強力的風勢使風車轉動以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

受到天氣、季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並不可靠。

4. 無論運用何種方式發電,發電廠或受限於地理條件、或因高汙染等

因素,都不適合建於人口稠密的都會區。

(二)、 電能的輪送:

1. 發電廠多設在人口稀少的地區,故須藉銅線製成的電路將電能輸送

至工業區或人口稠密的都會區。

2. 一般家庭使用的能量多為電能的形式,因為【電能】有:輸送方便、

無污染、轉換效率較高等優點。

3. 銅金屬雖是電的良好導體(電阻僅次於銀)
,但仍具有電阻,故電流

在導線中輸送時會因電流的熱效應而產生能量的損失的現象。

4. 根據P=I×V,發電廠的輸出功率P為一定值,電壓愈高則電流小,

即電壓V與電流I成反比,而愈小的電流在輸送時於導線中的耗電功

率愈少(P’=I 2 ×R),故電力公司會使用【高電壓】輸送電能以減少

能量的損失。

5. 經一段長距離的輸送後,電能仍有一些損失,電壓也會減少,故須

變壓器再升高電壓,以降低線路上的電流,減少電能的損耗。

6. 當電能輸送至都會區之前,需利用【變電所】將高電壓降低,再經

電線桿上的變壓器將電壓降至一般家庭用的電壓供給使用,即完成

了電能的輸送。

- 60 -
- 61 -
主題:電與磁
(三)、 家庭配電:

1. 一般家庭的電源線共有三條:二條活線、一條中性線(俗稱地線)。

可視需要調配成 110V 或
活線 A
220V,(如圖二所示): 110V
中性線 C 220V
2. 下圖中任意二條電源線 110V
活線 B
搭配的電壓分別為:

(1). A+C=110V、 圖二:家庭用電配置圖


B+C=110V、

A+B=220V。

(2).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適用電壓,故在台灣適用的電器不外乎 110V

和 220V,到了外國就不一定與國內相同了。

二、 電能的計算 :
1. 電能計費的實用單位【度】或【仟瓦․小時】。

2. 電力公司計算電費是以【度】為單位,這是【電能】的單位,

1 度電=1 仟瓦×1 小時

=1000 瓦特×3600 秒

=3.6×106焦耳。

3. 例如:某電器標示 110V;500W,則累計使用 10 小時所使用的電能等

於幾度?

答:500W=0.5KW,使用 10 小時用電度數=0.5×10,

∴共計用電 5 度。

4. 計算電能的儀器是【瓦時計】俗稱:電錶。

5. 利用電器本身標示的【功率數】和【伏特數】可以計算『電器的電阻

』及『流過電器本身的電流』:(如表一所示)

- 61 -
- 62 -
主題:電與磁

表一:常用計算公式

計算電器的電阻 計算通過電器的電流

V2
P= P = I×V
R

三、 家庭用電的安全 :
1. 短路:在電路中有一條無電阻的導線與電源接通,造成【電流變大】、

【溫度上升】,易生火災(俗稱電線走火)。

2. 防止短路的方法是將電器串聯一個保險絲,在電路中的電流不正常提

高而危及電器和整個電路的安全時,保險絲會先熔斷,使電路成為斷

路以保障電路的安全。

3. 保險絲的性質:

(1). 熔點低:在導線或電器溫度高之前能夠先行熔斷,故保險絲的熔點

必須要低。

(2). 電阻大:因為保險絲與電路串聯,故負載的電流與串聯的電器和導

線相同,因此電阻愈大則發熱功率愈大,較易發熱而熔斷。

4. 斷路:電路不通,導線無電流流通過,故無危險性。(如圖三)

短路 斷路 斷路

圖三:短路與斷路

- 62 -
主題:電與磁 - 63 -

單元捌:電流的熱效應
一、 電流的熱效應 :

(一)、 電流的三大效應:
1. 電流的化學效應:(電能轉換成化學能,即電解)。

2. 電流的磁效應:(電能轉換成磁能)。

3. 電流的熱效應:【電能】轉換成【熱能】的現象。

(二)、 何謂「電流的熱效應」:
1. 事實上電流的三大效應皆為電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現象,所以也可

稱為「電功」。

2. 電能通過具有電阻的導線或電器時,就會將電能轉換為熱能,此轉

換的過程即稱為:電流的熱效應。

3. 「能」皆具有作功的本領,當能的形式發生轉變時,就是能量作功

的表現,電能亦是如此。

二、 電功 :

(一)、 電功與能量守恆:

1. 定義:當電流通過電器時會對電器作功,電器則將電能以其他形式的

能量輪出;例如轉換為熱能,而電能E所作的功,其關係式為:

E=Q×V(Q為電量、V為電壓)。

2. 根據「能量守恆」的觀點;無論電能轉換成化學能、磁能或熱能,皆

可視為電能作功的過程,以電流的熱效應為例;若在導線上無能量的

損失,則: 電功(消耗的電能)=電器產生的熱能。

3. 所謂「電能」意指電位能,依據電功的定義;在電路中一庫侖的電量

- 63 -
主題:電與磁 - 64 -

通過一伏特的電位差時,可攜帶 1 焦耳的電位能。

(二)、 物質不減與能量守恆:

1. 若非發生原子核反應,任何狀況(即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物質不會

消減,亦即質量守恆,而電流的熱效應只是能量在形式間的轉變,屬

於物理變化,故應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2. 當電流通過電路時,由電源攜帶出一定的電能,這些電能會在電器上

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以電流的熱效應而言;由電流攜帶的電能會

於電路中轉變成熱能,故電器消耗的只是電能,而電流(正電荷)並

不會消失,由電源的正極流出的正電荷數量恆等於流回電源負極的正

電荷數量。

3. 電流(正電荷)由電源正極流出時,攜帶電能流經電器,於電器上將

電能釋出轉換為熱能,然後這些已釋出電能的正電荷會流經導線再回

到電源的負極。(如圖一所示):

正電荷

+ + 攜出電能
電能 電能 + -

正電荷

+ + 電能消耗
+ -

圖一:電流與電能

- 64 -
主題:電與磁 - 65 -

4. 若將電流比喻為水的流動,則電源可比喻為抽水馬達,電源將正電荷

提至高電位使其具有高電位能,正如抽水馬達將水抽至高處,使水具

有較大的重力位能。

5. 圖一中所示的電源其電壓為V,通電一段時間後累計輸出的電量為Q

,則電源所消耗的電能E=Q×V,此即電功的定義。

三、 電功率 :

(一)、 電功率的定義:

1. 電功率:電能作功的速率,亦即單位時間內電能所作的功。若以符

號表示;P代表電功率,E代表電能,t代表電能作功經歷的時間,則

E
關係式為: P= 。
t

2. 電功率的單位:焦耳 / 秒、瓦特(watt)或(w)。

3. 若某電器標示的電功率為 40w、110V,代表該電器適用 110V,且正

常使用時,每一秒鐘會消耗 40 焦耳的電能。

4. 電器標示的電功率愈大者;代表在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愈多。

(二)、 電器標示與電功率:

1. 一般電器會標示【電功率】和【適用電壓】,如標示 60W、110V 的電

燈,接於 110V 的電壓時,則電燈在每 1 秒內會消耗 60 焦耳的電能,

並產生 60 焦耳的熱和光能。

2. 功率較大的電器因電器的電阻較小,通過電器的電流較大,故每 1 秒

內所消耗的電能也較多。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冷氣機、電磁爐等高功

率的電器,皆為電阻很小的電器,故使用時通過電器的電流很大。

3. 在台灣所有的電器商品,都須要標示電器適用的電壓及其電功率,可

- 65 -
主題:電與磁 - 66 -

據以評估電路的負載決定電器的使用數量。

4. 本單元提及的運算公式較多,為方便理解和活用,將電能與電功率的

計算公式整理(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1). 有關電功 E 的運算公式:

表一:電功的運算公式

E = Q×V E 電能 焦耳 J
Q 電量 庫侖 C
Q=I×t
V 電壓 伏特 V
E = I×V×t I 電流 安培 A
R 電阻 歐姆Ω
R V=I×R
I= t 時間 秒S
V

V2 E = I ×R×t
2
E = ×t
R

(2). 有關電功率 P 的運算公式:

表二:電功率的運算公式

P = I×V
P: 電功率 瓦特 W
E
P = P = I ×R
2
t

2
P = V
R

- 66 -
主題:電與磁 - 67 -

單元玖:伏打電池
一、 伏打堆 :
1. 義大利醫師賈法尼以黃銅製的解剖 伏打電池
刀碰觸到置於鐵盤上的青蛙時,發
+ 銀片(正極)
現青蛙有抽搐現象,這是黃銅與鐵 濕布
鋅片
盤產生的電流通過青蛙所致。 (負極)

2. 義大利科學家伏打以鋅、銀兩種金 -

屬片及浸泡食鹽水的布條交互配置
史上最早的電池
成史上最早的電池,此裝置被稱為
圖一:伏打推
伏打堆,其裝置(如圖一):。

3. 凡以兩種活性不同的金屬作為電極,並藉電解質水溶液導電的【化學電池】

稱為【伏打電池】
。活性較大的金屬為:
【負極】
,而活性較小者為:
【正極】。

二、 鋅銅電池 :

(一)、 伏打電池的原理:

1. 伏打電池所運用的原理:不同的金屬具有不同的氧化活性,將種類不同

的兩種金屬裝置於電解質水溶液中時,會進行化學反應而釋出電能,亦

即發生「電流的化學效應」

2. 在伏打電池反應時,氧化活性較大的金屬會釋出電子,同時發生氧化反

應,而氧心活性較小的金屬則因獲得電子並發生還原反應。

3. 依據伏打電池的電流方向判斷電池的正、負極:

,故伏打電池的兩
(1). 電池的正極具有高電位,是電流(正電荷的流動)

金屬中,電流流出的金屬片為高電位;稱為正極,亦即:氧化活性

較小的金屬片:銅片是電池的正極。

(2). 電池的負極具有低電位,是電流經外電路釋出電能後返回的地方,

- 67 -
主題:電與磁 - 68 -

故伏打電池的兩極中,電位較低的(或氧化活性較大的)金屬片:

鋅片是為負極。

4. 以鋅銅電池為例:鋅的氧化活性較銅片為大,在放電反應中銅片為高電

位,亦即電流流出的金屬片,故銅片稱為:正極。反之;鋅片則為低電

位,故鋅片稱為:負極。

(二)、 鋅銅電池的裝置及反應:

1. 鋅銅電池的裝置:取鋅片浸泡於硫酸鋅的溶液中,銅片則浸泡於硫酸銅水

溶液中,再以硝酸鉀水溶液配置成「鹽橋」跨接於兩燒杯之間,使整個裝

置成為通路,(如圖二所示):

mA

電子流 - +

硝酸鉀溶液 銅棒
鋅棒



甲杯 乙杯

硫酸鋅溶液 硫酸銅溶液

圖二:伏打電池

2. 因鋅的活性較銅為大,反應時會放出電子,鋅棒則溶於水中形成鋅離子,

故稱為【負極】。

3. 因銅的活性較鋅為小,反應時吸引水中的銅離子,在銅棒上還原成銅金

屬,故稱為【正極】。

- 68 -
主題:電與磁 - 69 -

4. 鋅銅電池的反應:

【Zn→Zn2 +2e 】
+ -
(1). 【負極】半反應: ,其中釋出的電子會沿著導線流

向正極(銅片)。

(2). 【正極】半反應:【Cu2++2e-→Cu】。

5. 鹽橋中的負離子向【負極】移動,而正離子向【正極】移動:
2+ 2+
(1). 因為負極在通電時,鋅片逐漸溶解成正離子Zn 於水中Zn→Zn +2e

,使水溶液中的正離子多於負離子,故鹽橋中的負離子(NO3-)會

向甲杯(負極)移動,以維持水溶液為電中性。
2+
(2). 伏打電池在放電時,乙杯中(正極)的銅離子Cu 逐漸析出成銅金

屬Cu2++2e-→Cu,造成水溶液正離子減少;而水溶液中的硫酸根

(SO42 )數量雖不改變,但相對於銅離子而言,帶負電的硫酸根

(SO42-)仍多於帶正電的銅離子(Cu2+)
,故鹽橋中的正離子(K+)

會向乙杯(正極)移動,以維持水溶液為電中性。。

6. 承上第 5 點之敘述;可歸納出鹽橋具有下列二項功能:

(1). 鹽橋在伏打電池放電時,正負離子分別向正、負極移動,故鹽橋具有:

【維持水溶液為電中性】的功能。

(2). 鹽橋跨接於正、負兩極的水溶液中,使電路成為通路,故鹽橋具有:

【溝通電流】兩個功能。

7. 鹽橋中水溶液的正、負離子濃度會逐漸減少,而電阻逐漸增大,終至無法

導電,故電壓及電流的大小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小。

8. 甲杯中鋅離子濃度漸增,溶液顏色維持無色。乙杯中銅離子濃度漸減,溶

液顏色由藍色變為淡藍色。
2+
9. 因為鋅片逐漸溶解成正離子Zn 於水中鋅棒的重量漸減。而銅棒則因銅離
2+
子Cu 在通電時逐漸析出成銅金屬附著在銅棒上,故重量漸增。

- 69 -
- 70 -
主題: 電與磁
單元拾:直流電與交流電

一、 直流電 :

(一)、 何謂「直流電」:

1. 直流電:係指電源的電流方向固定不變,電源有固定的正極和負極。

2. 直流電源符號簡記為【DC】,電流的方向【固定】。例如:乾電池、鉛

電池、鋰電池等化學電池所供應的電流皆屬之。

3. 直流電的定義只在於電流的方向不變,電流的大小則可能隨時間而改

變,例如:化學電池使用時,電流大小會逐漸遞減。

(二)、 直流電與時間的變化:
1. 直流電源的電流方向恆固定為同一方向,故不會時間而改變,至於電流

的大小則不在直流電的定義之內,故電流的大小則可能隨時間而改變。

2. 若將電流 I 與時間 t 繪製成座標圖形(簡:I-t 圖形)


,則如圖一所示

的甲、乙兩座標關係皆可稱為:
「直流電」。

電流 電流

時間 時間

甲圖:電流大小隨時間改變 乙圖:電流大小不改變

圖一:直流電源的變化

(1). 在圖一中:甲座標的電流大小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曲線始終都在

第一象限,代表「電流的方向不變」
,故為直流電,直流發電機的電

流變化即為此關係圖。

(2). 圖一中的乙座標的電流大小固定不變,且曲線始終都落在第一象

- 70 -
- 71 -
主題: 電與磁
限,代表「電流的方向不變」
,故亦為直流電,電池在短時間的電流

大小可視為定值,其關係圖即與此圖形相同。

二、 交流電 :

(一)、 交流電定義:

1. 交流電:指交流電源所供應的電流,其電流的大小和電流方向皆會隨著時

間而改變。

2. 交流電源的符號簡記為: ,電流的方向和電流的大小皆【不固定】。
【AC】

3. 一般家庭用電大多是屬於交流電,因為發電廠是以交流發電機進行發電,

故輸送出來的為交流電。

4. 若遇到需要使用直流電的電器,就需要以整流器將電流轉換為直流電,在

國中階段並不針對整流器加以討論。

(二)、 交流電與時間的變化:
1. 交流電原所供應的電流與時間

的變化關係;即 V-t 關係圖形 流

(如圖二)所示: 時間
+ +
2. 我國發電廠產生的交流電隨時間 - -
1

而變化的頻率為:60Hz,亦即每 60
一秒變化 60 個週期。
圖二:我國交流電源的變化
3. 承上第 2 點之敘述,我國的交流

1
電源,其電流變化的 週期為 秒,如圖二中的曲線變化,當電流的方
60
1
向正、負改變一次才稱為一個週期,需歷時 秒。
60
4. 圖二所繪的曲線經歷了二個週期,且電流的方向改變了四次。換言之;在

一秒的時間內,交流電的電流方向可改變 120 次。

- 71 -
- 72 -
主題: 電與磁
三、 變壓器 :

(一)、 變壓器的功能:

1. 各種電器所需的電壓不同,且發電廠輸送電能也以節省能量消耗為考量,

故常需改變電源的輸出電壓以因應不同的需求。

2. 所謂變壓器,是能夠依實際需要而改變電壓大小的裝置,其功能可以將電

源的低電壓提升為高電壓,也可以將高電壓降為低電壓。

3. 同一個變壓器可以用來增加電壓,亦可用以降低電壓,差別只在於輸入端

與輸出端相反而已。

4. 交流電可藉由【變壓器】改變電壓,亦可藉【整流變壓器】將交流電變更

為直流電,同時也將電壓改變。

5. 發電廠採用的發電機多為交流電發電機,是因為交流電容易經由變壓器改

變電壓之故。

(二)、 變壓器的構造及原理:

1. 變壓器的構造:(如圖三所示)

漆包線圈
輸出電壓

10 匝
輸入電壓 輸出電壓= ×輸入電壓
5匝

(5 匝) (10 匝)
(軟鐵芯)

圖三:變壓器的構造

(1). 圖中的變壓器包含了三個部分:主線圈、副線圈和軟鐵芯,線圈是由

漆包線纒繞於軟鐵芯而成,軟鐵芯則以純度高的熟鐵片堆疊製成。

(2). 主線圈是指電壓輸入端,外電源的電流由此輸入。副線圈是指電壓的

- 72 -
- 73 -
主題: 電與磁
輸出端,經過變壓器改變電壓之後,電流由副線圈輸出。

(3). 主線圈的匝數與副線圈不同,利用兩線圈的匝數變化可以達到改變電

壓的目的。

(4). 圖三所示的主線圈數為 5 匝,副線圈數為 10 匝,故其關係式為:

輸入電壓:輸出電壓=主線圈匝數:副線圈匝數 ,故此為增壓的變

壓器。若輸入電壓為 100V,則輸出電壓的計算式為:

100:輸出電壓=5:10,∴輸出電壓=200V。

2. 變壓器主要依據的原理:是運用電流的磁效應在主線圏產生磁場變化

後,於副線圏上因軟鐵芯的磁場方向及強弱快速變化而發生電磁感應亦

即因電磁感應而產生感應電流,進而由副線圏(輸出端)輸出所需要的

電壓大小。

3. 調整變壓器兩端輸入和輸出的線圈數比,即可改變輸出電壓的大小,若

主線圏(輸入端)的線圏數小於副線圏(輸出端)的線圏匝數,則該變

壓器為增壓,反之則為減壓。

4. 改變主線圏與副線圏的匝數比,就可以得到所需求的輸出電壓大小,依

據能量守恆定律,通常提高輸出電壓會使輸出的電流變小,電功率=電

流×電壓,即P=I×V,因輸入端的外電源有一定的電功率,故提升電壓的

同時會使電流變小。

5. 發電廠為減少電能在輸送的過程中能量的損失,故會將發電廠送出的電

源先增壓為高壓電,因發電廠的輸出功率即P=I×V為定值,故電壓愈大

則電流I愈小,如此在導線中輸送時消耗的電能功率為P’=I2×R,所以可

減少電能的損失,待電能進入市區之前再以變壓器降壓至一般家庭所適

用的電壓。

(註:P=發電機的輸出功率,P’=導線的耗電功率)

- 73 -
-74-
主題:電與磁
單元壹:磁 鐵
一、 磁性及磁鐵 :

(一)、 磁性與磁鐵的定義:
1. 磁性:具有能夠吸引磁性物質的性質,稱為磁性。

2. 磁性物質:能夠被磁鐵吸引;且經過磁化後可以成為磁鐵的物質,稱為磁

性物質,包括:鐵、鈷、鎳、氧化鐵粉及其合金等物質。

3. 磁鐵:凡具有磁性的物質皆可稱為磁鐵,但磁鐵不一定是鐵金屬製成。

4. 只有磁鐵才具有磁性,磁性物質不一定具有磁性。

5. 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質有:非金屬及大部份的金屬(鐵、鈷、鎳等除外)。

6. 人類自古即有使用天然磁石來指示方向的記載,中國三大發明之一即為

「指南針」
,至今仍為航空及航海的重要儀器。

(二)、 磁性的成因:
1. 磁鐵具有磁性,但磁性形成的原因是什麼?科學界確實有許多理論,但較

為大家採信的是磁鐵原子的理論。(如圖一所示)

甲:排列整齊,有磁性。 乙:排列凌亂,無磁性。
:磁鐵原子
圖一:磁性的成因

2. 只有少數物質含有磁鐵原子,這些物質稱為磁性物質,因為有了這些磁鐵

原子,磁性物質才能具有磁性,或者可以被磁化成磁鐵。

3. 當磁鐵原子排列整齊的時候;才能表現出磁性而成為磁鐵,若磁鐵原子呈

現紊亂無序的排列,則無法表現出磁性,此時只能稱為:磁性物質。

-74-
-75-
主題:電與磁
二、 磁極與磁性 :

(一)、 何謂磁極?

1. 磁鐵的磁極:當一塊自由旋轉的磁鐵靜止時,因受地球磁場的影響,會

指向南北方向,指向地球北方的一端稱為N極,指向地球南方的一端稱

為S極。

2. 折斷的磁鐵會由斷處產生新的磁極,且每一小塊磁鐵皆有N、S兩個磁

極。(如圖二所示)
折 斷 前 折 斷 後

N N
S
切斷面 N 切斷面
S
S

切斷面 切斷面
N N
N
S S
S

圖二:磁鐵的磁極必成對存在
3. N、S磁極必同時存在一塊磁鐵上,無法單獨存在,此特點與靜電荷不同。

(正、負電荷可以單獨存在)

4. 一塊磁鐵的兩極磁性最強,磁鐵的中央則是磁性最弱的部分。

5. 兩磁鐵的同名極相對時會相互排斥,異名極相對時則會相互吸引。

6. 磁化:靠近磁鐵的磁性物質會受磁場感應而產生磁性,並於磁性物質的

兩端產生N、S兩極,此種現象稱為磁化。
N S
7. 取一根鐵釘吸附在一塊磁鐵上(如圖三)

則釘鐵與磁鐵相接的一端會磁化成 N 極, N

距離磁鐵較遠的一端則磁化成 S 極,此時
S
小鐵釘因磁化而變成另一根磁鐵。
圖三:鐵釘的磁化

-75-
-76-
主題:電與磁
(二)、 保持磁性的方法 :

1. 數個磁鐵共同放置時,以異名極
NS
N
S
相對排列較能使磁性保持永久。
S N
SN
(如圖四)
圖四:磁鐵保存方法~一

2. 吸附一鐵片的保存方法,此法效果更佳:(如圖五)

N
N S
鐵片
S N
鐵片 S

圖五:磁鐵保存方法~二

3. 要使磁鐵的磁性保存長久的方法有下列幾項原則:

(1). 避免存放於高溫的環境中,最好能保存於低溫環境中。因為磁性物質

內的磁鐵原子在高溫下會劇烈震動,易導致原子排列紊亂而失去磁性。

(2). 避免磁鐵撞擊頻繁或劇烈震動,因為磁鐵原子在劇烈震動或碰撞時,

易導致原子排列次序紊亂而失去磁性。

(3). 避免置於變壓器、喇叭或高壓電附近。變壓器、喇叭…等運用電流磁

效應的電器在使用時會產生磁場,並擾亂磁鐵內的原子排列。

-76-
- 77 -
主題:電與磁

單元貳:磁 場
一、 磁場 :

(一)、 超距力的特性:

1. 超距力的特性:不需接觸就有力的作用,這種隔著一段距離就能對另

一物體產生作用力的現象,事實上就是「場」的表現。

2. 所有超距力(包含磁力、靜電力和萬有引力)在空間中一定的範圍都

會建立「場」
,分別稱為:磁場、電場、重力場,而這種力場在平時是

觀察不到的。

3. 磁場:磁鐵在空間中建立的磁力所能達到的範圍,任何進入此一範圍

的磁性物質皆會受到磁力的作用,這個磁力的範圍稱為磁場。

(二)、 磁場的特性:

1. 磁場是有方向性的物理量,其方向是以磁場中的小磁針N極所受磁力

的方向,即為磁場方向。

2. 磁場沒有明顯的界限,因為磁性物質與磁鐵之間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

磁力逐漸遞減。

3. 磁場可以穿透任何物質而不會被阻檔,無論金屬或非金屬。

4. 取一塊塑膠墊板和一塊鐵板,在板上方分別放置一個磁鐵;而下方則

放置一根小鐵釘,結果小鐵釘仍會被吸引。(如圖一所示):

N S N S

木板 鐵板

小鐵釘 小鐵釘

圖一:磁場的特性

- 77 -
- 78 -
主題:電與磁
二、 磁力線 :
1. 磁力線是用來表示磁場形狀、強弱及方向等特性的假想線條。

2. 磁力線具有方向性,即小磁針的N極在磁場中受力的方向。

3. 每條磁力線均為封閉的平滑曲線,在磁鐵外部方向是從N極指向S極,在磁

場內部是由S極指向N極。

4. 以長條形磁鐵為例,其磁力線

分佈(如圖二所示):
S N

5. 任意兩條磁力線不會相交。

6. 磁力線的疏密程度代表磁力的強弱

,磁鐵的兩端磁力線最密,故在兩 圖二:長條磁鐵的磁力線分佈
極磁場最強,而磁鐵的中央區域則因為磁力線稀疏,故磁場較弱。

7. 磁力線是循環的曲線,沒有起始點也沒有終點。

三、 地球磁場 :

(一)、地球磁場的特性:

1. 人類雖然很早以前就會使用天然磁石來指示方向,但並不明白為什麼

指南針靜止時總是會指示地球的南北方向。

2. 西元 1600 年英國人吉爾伯特是第一位提出地球磁場理論的科學家,並

引起科學界開始熱衷研究地球磁場和特性。

3. 地球本身是具有磁場的星球,簡稱『地磁』
。凡進入地球磁場範圍內的

磁性物質或小磁針都會受到地磁的影響而指向地球磁場的南北方向。

4. 地磁的方向不是永遠不變的,目前所知地磁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而且會隨地球內部的物質流動和地軸的變化而改變,只是地磁的變化

速率極為緩慢。

- 78 -
- 79 -
主題:電與磁
(二)、地磁與磁力線分佈:

1. 地球的磁場其磁力線分佈有如地球內部的一塊長條形磁鐵所建立的磁

場一般,在南半球磁力線由地殼中穿出地面,指向北半球,在北半球磁

力線由空中指向地面。(如圖三所示)

地 軸 N
磁 軸

地磁北極
地理北極
S

磁針

赤 道 N

地理南極

11° 地磁南極

圖三:地磁的磁力線分佈

2. 地球磁場的南北軸線稱為磁軸,磁軸與地面的交點稱為:地磁北極、地

磁南極,地磁北極與地理北極並非同
磁偏角 北

一點,兩點相差約 1200km距離。
N
3. 地磁的磁軸線並非與地球自轉軸重疊
S
,兩軸線的夾角稱為磁偏角,磁偏角
地球自轉軸 南
最多可達 11°,故指南針所指示的方
圖四:磁偏角示意圖
向與實際的地理方向有些誤差,航空

及航海地圖皆有標示磁偏角,以利修正航行方向。(如圖四)

- 79 -
- 80 -
主題:電與磁
單元參:電流的磁效應
一、 電流的磁效應 :
(一)、 電流的磁效應與能量轉換:
1. 電流的磁效應最早由丹麥人厄司特於 1820 年發現,他無意中觀察到置於

通有直流電導線附近的小磁针會受影響而偏轉,若將直流電的電流反向

,則小磁針亦偏向反方向。

2. 任何通有直流電的導線,在導線的周圍會建立磁場,此種現象稱為電流

的磁效應。

3. 電流在其通過的路徑上會建立磁場,是代表能的形式發生轉變,亦即電

能會消耗並轉換成磁能,仍然遵守能量守恆定律。

(二)、 安培定律 :
1. 安培定律:磁場強度和通過導線的電流大小和距離有關。

(1). 電流建立的磁場強度和通過導線的電流大小成正比。

(2). 電流建立的磁場強度和導線的距離成反比,而永久磁鐵建立的磁場

強度與磁鐵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2. 安培定律旨在判斷磁場強度與電流大小和導線距離之間的關係,若要判

斷電流磁效應所生的磁場方向,則以「安培右手定則」判斷。

二、 安培右手定則 :
(一)、 安培右手定則與適用類型:
1. 磁場是有方向性的物理量,依據安培右手定則可以判斷導線所產生的磁

場方向,運用於「長直導線」和「螺旋形線圈」兩種類型的判斷上。

2. 類型一:長直導線通以直流電時,其周圍會產生圓形磁場分佈情形繪製

成磁力線;(如圖一)。

(1). 如圖一所示;長直導線因電流而產生磁場,且這些磁力線皆是以導線

- 80 -
- 81 -
主題:電與磁
為圓心的同心圓。

(2). 長直導線所建立的圓形磁力線,磁場平面與導線垂直,且磁場強度與

導線的距離成反比。

電流方向
電流方向

磁場方向

磁場方向

圖二:螺旋型線圏圖
圖一:長直導線─磁力線分佈

※ 【題型二】螺旋形線圈─安培右手定則:用以判斷螺旋形線圈所建立的

磁場,通以直流電的螺旋圈,以大姆指代表線圈內的磁場方向,以四指

旋轉方向代表流電方向。(如圖二)
3. 空心的螺旋形線圈在通電時也會產生磁場,若在螺旋形線圈內放置鐵、鈷

、鎳等磁性物質,可以增強磁效應所生的磁場強度。(如圖三)

電流方向

鐵棒

S N

磁場方向

圖三:螺旋形線圏─磁力線分佈

- 81 -
- 82 -
主題:電與磁
4. 在軟鐵棒纒繞螺旋形線圈,通以直流電時即可產生磁場,切斷電流時則

磁性立即消失,此種裝置稱為:電磁鐵。

(二)、 長直導線對磁針的影響 :

1. 長直導線周圍所建立的磁
通電前 通電後
場是封閉的同心圓。
磁針順時偏轉
2. 放置在長直導線附近的 N
N

小磁針,會受到導線建
S S
立的磁場影響,小磁針 電流方向
的N極會向磁力線的方
圖四:長直導線對磁針的影響
向偏轉。(如圖四)

(三)、 螺旋形線圏對磁針的影響 :

1. 將小磁針置於螺旋形線圈所建立的磁場中,小磁針的 N 極會指向磁場方

向(如圖五)。

電流 N S
S N

N S

S N S N S N

N S

S N
N S

圖五:螺線形線圏─對小磁針的影響

2. 生活中有許多利用電流磁效應的裝置,如:電磁爐、喇叭、電鈴、電話、

電動機(馬達)…等。

- 82 -
- 83 -
主題:電與磁

單元肆:電磁鐵
一、 電磁鐵原理 :
1. 鐵磁鐵所的原理是:電流的磁效應。

2. 電磁鐵使用直流電源,所以產生的磁場方向固定,但交流電也能產生電

流磁效應,只是因為交流電的電流方向不斷改變,頻率為每秒 60Hz,

導致感應而生的磁場方向。

3. 空心螺線圈通以直流電時即有磁性產生,用安培右手定則可以判斷磁極

和磁場方向(如圖一所示)

電流方向




S N

磁場方向

圖一:電磁鐵的磁力線分佈

二、 電磁鐵的構造 :

1. 以漆包線在軟鐵棒上緾繞多匝螺線形線圈。

(註:軟鐵棒即純鐵或熟鐵)。

2. 將螺線形線圈通以直流電時,軟鐵棒即磁化為暫時磁鐵,當電流切斷

後軟鐵棒的磁性隨即消失。(電磁鐵不可以用鋼材等硬鐵棒)

3. 以硬鐵棒纒繞螺旋圈漆包線,則磁化速率較慢,但於切斷電源後磁性

持續較久,可製成永久磁鐵。

- 83 -
- 84 -
主題:電與磁
三、 增強電磁鐵的方式 :
(一)、 影響電磁鐵強度的因素:
1. 電磁鐵可藉由下列方式增強磁性:

(1)增加線圈匝數。

(2)加大線圈的電流。

(3)在線圈中放置磁性物質(如:鐵、鈷、鎳)等。

2. 電磁鐵的磁場強度與單位長度內的線圈匝數(即線圈的密度)成正比。

(如圖二所示)

+ - 甲、乙兩螺線管長度
相等,甲線圈密度大
於乙線圈,故磁場強
S N 度為:甲>乙。

甲線圈

+ -

S N

乙線圈

圖二:電磁鐵的磁場強度

3. 與通過螺線圈的電流大小成正比。

4. 空心螺線圈所建立的磁場較弱,於空心螺線圈中置入磁性物質(如軟鐵

棒)所建立的磁場較強。

(二)、 電磁鐵的運用:
1. 純度高的軟鐵棒,磁化速率較快,且當電磁鐵斷電時磁性消失也快,例

如電鈴即是利用此一特性的裝置(如圖三、四)所示:

- 84 -
- 85 -
主題:電與磁

磁力
彈力

斷路

圖三:電鈴的結構─通路 圖四:電鈴的結構─斷路

(1). 圖二電路接通電源時,電磁鐵因磁化而具有磁力。(如圖三)

(2). 圖中右側附有小槌的彈簧片因磁力而向右敲擊鈴鐺,此時彈簧片因向

右偏移而造成斷路(如圖四)。

(3). 電磁鐵在斷路時磁性消失,此時彈簧槌因受到彈力而向右移動,接觸

到右側小螺絲而形成通路。

(4). 當電路再度形成通路時,電磁鐵的磁性隨即恢復,再度因磁力對彈簧

槌產生向右的吸引力,使彈簧槌敲擊鈴鐺而發出聲音,如此斷路與通

路循環交替,彈簧槌則反覆敲擊發出鈴聲。

2. 生活中運用電磁鐵的裝置很多,例如:電動機、電磁鐵、磁閥開關、喇叭…

等,凡是具有螺線型線圈,利用電流產生磁場的裝置,都屬於運用「電流

的磁效應」原理的裝置。

- 85 -
-- 86 -
主題:電與磁

單元伍:馬達(電動機)
一、 電動機 :俗稱「馬達」(motor)。
1. 電動機依照所需電源的種類,可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電動機兩種,其外

觀如圖一所示。

轉 軸

+ -

散熱片

圖一:電動機的外觀

2. 上述兩種電動機除了集電環之外;在基本構造很類似,一般而言;

功率較大的電動機通常使用交流電源。

3. 使用直流電源的電動機,其輸入端分為正、負兩極,標示正極端與

外電源的正極相接,標示負極端則與外電源的負極相接。

4. 使用交流電源的電動機,其輸入端不分正或負極。

5. 電動機在一定的電壓下使用時,有一定的輸出功率。但隨著使用的

時間愈長則馬達本身的溫度也愈高,故馬達本身通常有散熱裝置。

- 86 -
-- 87 -
主題:電與磁
二、 馬達的構造 :(如圖二)

電 刷 集電環
+ -

電 樞
場磁鐵

N S

圖二:直流電動機的內部結構

1.電動機的主要結構有:集電環、電樞、場磁鐵和電刷等。

2.集電環:功能在保持馬達運轉過程中,外電路能持續維持通路且外電路

不會隨著電樞旋轉。

3.電 樞:為電動機最主要的部分,由軟鐵芯及漆包線圏所組成。

4.場磁鐵:通常為永久磁鐵,但交流電馬達會以線圏產生的磁場代替,主

要功能在於提供電樞旋轉所需的磁力。

5.電 刷:與外電路相聯,是一組彈簧片緊貼於集電環,但不會隨著電

樞旋轉,主要功能即在保持電樞為通路。

- 87 -
-- 88 -
主題:電與磁
三、 電刷的結構及功能 :


說 明


【電電刷
刷】】是
是兩兩片
片彈彈性
性的的金
金屬屬片
片,,在
在線線圈
圈轉轉動
動時時能
能緊緊貼
貼於於集
集電電環
環上上。


此種種設
設計計可
可以以使
使馬 達於
馬達 於運
運轉轉中
中保保持
持外外電
電路路與
與線線圈
圈形形成
成通通路
路,,而
而外外


電路路的
的導導線
線並並不
不會會隨
隨著著線
線圈圈轉
轉動動。
。( 如圖三)

+ 電 刷 電 刷

圖三:直流電動機─電 刷

四、 集電環 :

圖四:甲 集 電 環 集電環

圖四:乙
集 電 環

集 電 環


【集集電
電環 】是
環】 是兩
兩片片固
固定定在
在轉轉軸
軸上上的
的金金屬
屬片 ,直
片, 直流
流電電動
動機機為
為兩兩片
片半半


圓形形(
(如如圖
圖四四-
-甲甲)
)。


交流流電
電動 機則
動機 則為
為兩兩個
個圓圓筒
筒狀狀金
金屬屬環
環((如
如圖圖四
四--乙
乙)。
)。

- 88 -
-- 89 -
主題:電與磁
五、 電 樞 :

集 電 環

軟 鐵 芯

漆 包 線

(圖五)電 樞 ( 線 圈 )


說 明


【電電樞
樞】】是
是由由漆
漆包包線
線繞繞於
於軟軟鐵
鐵芯芯構
構成成的
的多多匝
匝線線圈
圈,,是
是馬馬達
達的的主
主要要


結構構,
,當當電
電流流通
通過過線
線圈圈時
時,,軟
軟鐵鐵芯
芯因因電
電流流的
的磁磁效
效應應而
而成 為電
成為 電磁
磁鐵鐵,


與周周圍
圍的的場
場磁 鐵產
磁鐵 產生
生力力的
的作作用
用而而運
運轉轉。


電樞樞的
的磁磁極
極會會隨
隨著著集
集電電環
環的的轉
轉動動而
而改改變
變,,使
使得得軟
軟鐵 芯恆
鐵芯 恆與
與場場


磁鐵鐵產
產生生斥
斥力力進
進而而維
維持持同
同一一方
方向向的
的運運轉
轉。。

- 89 -
-- 90 -
主題:電與磁
六、 場磁鐵 :

說 明
【場磁鐵】是緊貼於馬達外殼內
場磁鐵
側的永久磁鐵,也可運用電流的
磁效應線圈作為場磁鐵,其功能 場磁鐵
N S
在提供中心電樞運轉的作用
力。(如圖六、七)
場磁鐵亦可運用漆包線
圈,以電流的磁效應產生磁場,
此法大多運用在交流電動機。
(圖六):場 磁 鐵

電動機的轉動原理

電 源
電流方向 V A


轉動方向

+ -

N S

(圖七):場磁鐵與電樞的轉動

- 90 -
-- 91 -
主題:電與磁

電動機的轉動原理
說明(之一)

電流方向

S N

磁場方向

(圖八):安培右手定則

轉動方向

S極

N S
N極

磁場作用力

(圖九):電流的磁效應與電樞的轉動

- 91 -
-- 92 -
主題:電與磁

電動機的轉動原理
說明(之二)

轉動方向

+ -

S極

N S
N極

磁場作用力

(圖十):電流的磁效應與電樞的轉動


說 明


當電電流
流通通過
過線線圈
圈時時,
,軟軟鐵
鐵芯芯因
因電電流
流的的磁
磁效效應
應而而成
成為為磁
磁鐵鐵,
,與與周
周圍圍的


場磁磁鐵
鐵產產生
生磁磁力
力交交互
互用用而
而運運轉
轉。。


至於於軟
軟鐵鐵芯
芯的的磁
磁極極可
可由由安
安培培右
右定 則加
定則 加以
以判判斷
斷((如
如圖圖:
:說說明
明之之一
一)。
)。

- 92 -
-- 93 -
主題:電與磁

電動機的轉動原理
說明(之三)

旋轉 180 度

+ - + -

S極 S極

N N極 S N N極 S

(圖十一)
:馬達轉動與電流方向的變化

((圖
圖十十一
一))為
為方方便
便判判斷
斷軟軟鐵
鐵芯芯的
的磁磁極
極變變化
化,,軟
軟鐵鐵芯
芯標標示
示為為綠
綠、、灰
灰二二色
色,,

當電 樞在
電樞 在旋
旋轉轉 118800 度
度後後,
,紅紅、
、黃黃兩
兩色色的
的集集電
電環環位
位置置互
互換換,
,且且線
線圈圈的


電流流方
方向向亦
亦隨隨之
之改改變
變。。

圖左左綠
綠色色區
區域域軟
軟鐵鐵芯
芯原 為NN極
原為 極,,而
而圖 右綠
圖右 綠色
色區 域則
區域 則成
成為為SS極
極,,所
所以以馬


達在在旋
旋轉轉 118800 度
度後後並
並不不會
會出出現
現停停止
止旋旋轉
轉或或反
反向向旋
旋轉轉的
的問問題
題。。

- 93 -
- 94 -
主題:電與磁

單元陸:電磁感應
一、 電磁感應原理 :

(一)、 磁場的變化與感應電流:

1. 法拉第發現:如果線圈內的磁場發生變化時,原本無電流的線圈會因

而產生電流,此種利用磁場變化而產生電流的現象稱為電磁感應。

2. 取一根空心螺線圈串聯一
電流計
mA
電流計,裝置如圖一:

以長條形永久磁鐵迅速進 磁場變化

入空心螺線圈,結果電流
N S
計指針偏轉,代表在磁鐵
圖一:磁場變化與電磁感應
進入線圈時,有電流產生。

3. 因電磁感應而產生的電流為感應電流。

4. 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發電機的科學家是法拉第。

(二)、 法拉第定律:

1. 感應電流的大小與磁場變化的速率成正比(線圈的匝數固定時)。

2. 感應電流的大小與線匝數成正比。(磁場變化的速率固定時)。

3. 增加線圈匝數、加快磁場變化的速率皆可增加線圈感應產生電流

的大小。

(三)、 冷次定律:

1. 冷次定律:
(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當線圈上生成感應電流時會生成新

的磁場,此新的磁場恆與原磁場變化的方向相抗衡。

2. 冷次定律主要立基於能量守恆的觀點,要產生電能就必須作功,故發

電必需以外力反抗因感應電流而產生的磁場作用力而作功,所以發電

- 94 -
- 95 -
主題:電與磁
機本身是要消耗能量才能輸出電能。(如圖二)

N S 運動方向 S N 運動方向

S N N S

(甲圖) (乙圖)

檢流計 檢流計

圖二:冷次定律與感應電流

(1). 圖二中之甲圖以永久磁鐵的S極由線圈右端進入時,線圈所生的感應

電流會產生一排斥S極進入的磁場,故線圈右端會生成S極,據此可

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由右向左通過檢流計。

(2). 圖二之乙:當永久磁鐵的N極進入線圈右端時,依據冷次定律,線會

產生抗拒N極(方向向左的磁場)增強,故線圈右端會生成N極,故感

應電流的方向由檢流計的左側向右流動。

二、 發電機 :

(一)、 發電機原理:

1. 發電機運用的原理:根據電磁感應原理,運用磁場在線圈中快速變化而

產生感應電流。

2. 由發電機產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因為發電的線圈數目是固定的,故感

應電流的大小與磁場變化速率成正比(法拉第定律)。

3. 發電機所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依據冷次定律判斷,也是本單元的重點

之一。

4. 有電流時必定能產生磁場,但有磁場時未必會產生電流。
(磁場強弱須有

變化才能產生感應電流)

- 95 -
- 96 -
主題:電與磁
(二)、 發電機的構造:
1. 發電機分為:交流電發電機和直流電發機兩種,其差別在於集電環的不

同,其於各部分皆相同。

2. 基於電力輸送為減低能量消耗需提高電壓,為符合改變電壓的需求,發

電廠採用的發電機皆為:交流電發電機。

3. 發電機的構造與電動機相同,只是兩者在能量轉換的過程是相反的,發

電機主要的構造有三個部分:(如圖三所示)

(1). 電樞:又稱為線圈,是由多匝漆包線纒繞於軟鐵芯構成,是發電機

最主要的部分。

(2). 場磁鐵:用以提供線圈所需的磁場變化,在線圈快速轉動時能感應

產生電流。

(3). 集電環:分為交流電和直流電兩種,其構造亦不相同。

(如圖四):集電環固定於線圈轉軸的輸出裝置,為活性極小的純

銅或鉑製成的金屬環,配合電刷在電樞轉動產生感應電流時將電流

輸出至外電路,又能使外電路不會隨著線圈轉動。

電 刷 集電環 直流電發電機用

集電環 集電環

場磁鐵

交流電發電機用
N S 集電環

集電環

電樞
圖四:交、直流用集電環
圖三:直流電動機的內部結構

- 96 -
- 97 -
主題:電與磁
(三)、 發電機的運轉:

1. 發電機與電動機的能量轉換方式不同,電動機藉電能作功轉換為動能,

而發電機則藉外力作功轉換為電能,因此發電機要運轉,就必需藉著:

水力、火力、核能…等能量才能發電。

2. 以交流電發電機的運轉為例:觀察電樞的轉動和感應電流方向變化的關

係。(如圖五)
外力
(1). 如圖五;當電樞受力向逆時鐘 作功

旋轉;軟鐵芯因感應電流而磁

化成暫時磁鐵。
線圈旋轉
(2). 根據「冷次定律」,感應電流所 S

感應產生的磁場會與場磁鐵的
N
磁場相抗衡,故軟鐵芯因電流

的磁效應而生的磁場方向會與

場磁鐵的磁極相斥(如圖六): 圖五:交流電發電機

(3). 承上第(2)點之敘述,發電機之
外力
感應電之方向如圖六所示;感 作功

應電流由A電刷輸出,則A電
B A 正極
刷稱為電源的正極。而電流經 負極
S
外電路後由B電刷進入發電機 N
S
,故B電刷稱為電源的負極。
N
(4). 交流電發電機在電樞轉動 180°

時,感應電流之方向會改變一

次,此時 A、B 電刷的正、負極


圖六:電樞磁場與場磁鐵相抗衡
性亦隨之改變。

(5). 當電樞轉動一週(即 360°)時,交流電方向會改變兩次。

- 97 -
- 137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壹: 力

一、 力的種類和特性 :
(一)、 力的種類:
1. 力可分為:超距力及接觸力。
(1). 超距力:又稱「非接觸力」,指施力者不需接觸受力者即有作用的
力,自然界中有三種超距力;即萬有引力、靜電力和磁力。
(2). 接觸力:指施力者必需在接觸受力者的情形下才能產生作用的力,
例如人對物體的施力、浮力、摩擦力、彈力…等。
2. 以微觀的角度而言,物質分子彼此之間也有力的作用,如凡得瓦爾
力,但本主題主要針對巨觀的角探力的特性。
(二)、 力的特性:
1. 力的兩大效應:
(1).當物體受力的作用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且物體形變的量與所受
的外力成正比。
(2).當物體受力的作用時,會發生運動的改變,且物體所受的外力大小
與物體獲得的加速度成正比。
2.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可能發生上述兩種效應,或只發生其中兩者之
一,亦即當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時,必定受到力的作用。
3. 牛頓就是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因為蘋果發生「運動狀態改變」,
故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據此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
4. 力是具有方向性的物理量。

(三)、 力的圖形:
1. 力圖:以符號表示力的圖形,包含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等。
2. 力的三要素:力是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的物理量。
3. 以箭號代表「力的大小」,以箭頭
力的大小
代表「力的方向」,以箭號的線段
方向
長短表示「力的大小」,以力圖的
作用點
起始點為「力的作用點」。
圖一:力 圖
(如圖一)所示:

- 137 -
- 138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力的測量 :

(一)、 測量力的原理:
1. 力的測量可以運用上項兩種效應其中之一進行測量,例如:彈簧秤就是
運用「受力物體的形變量與外力大小成正比」的效應做成的裝置。(稱
為:虎克定律)
2. 彈性物體受外力時發生的形變;有壓縮形變、伸長變形、扭轉形變和彎
曲形變,這些形變的量與外力大小有一定關係,故可用以測量力的大小。
3. 但在無重力的狀態下,彈簧秤便不能使用,故必需採用「受力物體會發
生運動狀態改變」的效應測量,且物體的加速度大小與所受的合力大小
成正比,此點在單元:「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詳述。
(二)、 虎克定律:
1.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形變量與所受的外力成正比,稱為:虎克定律。
(如圖二)所示:

伸長量
(㎝)

16.0

10g 8.0

外力
10g
(gw)
0 10 20

圖二:虎克定律與力的測量

2. 說明:
一彈簧受力 10gw 時,伸長量為 8.0 ㎝,受力 20gw 時,伸長量為 16.0
㎝,外力加倍,伸長量亦加倍。

F1 F 2
公式: =
L1 L2
(F1、F2:為前後兩次受力,L1、L2:為前後兩次的伸長量)。
3. 彈性限度:彈簧在不發生永久形變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
4. 彈性疲乏:彈簧受力未達彈性限度,但因受力時間過久,導致發生永久
形變的現象。

- 138 -
- 139 -
主題:力與運動
三、 兩力的合成 :

(一)、 兩力方向相同時:
1. 當 F 甲、F 乙兩力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且兩力的方向相同時,則物體
所受的合力即為 F 甲與 F 乙的和。
2. 合力=F 甲+F 乙,即合力=80gw 向右。
(如圖三)

F 甲=50gw 合力=80gw

F 乙=30gw

圖三:兩力方向相反

(二)、 兩力方向相反時:
1. 當 F 甲、F 乙兩力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且兩力的方向相反時,則物體
所受的合力即為 F 甲與 F 乙的差值。
2. 合力=F 甲-F 乙,即合力=20gw 向左。
(如圖四)

F 甲=50gw F 乙=30gw 合力=20gw

圖四:兩力方向相反

(三)、 兩力成任意夾角時:
1. 若兩力作用於同一物體之力圖成任意夾角,則合力可用平行四邊形法
作圖,對角線即為
F2
F1、F2 兩力的合力。
合力 R
(如圖五所示):
2. 設 F1、F2 兩力作用 F1
同於一物體,若此
圖五:平行形邊形法
兩力可任意調整角度
,所形成的合力為 R,則合力 R 的大小關係如下:
(1). F1、F2 夾角=0 度,即兩力方向相同,則合力 R=F1+F2。
(2) .F1、F2 夾角=180 度,即兩力方向相同,則合力 R=│F1-F2│。

- 139 -
- 140 -
主題:力與運動
(3). F1、F2 夾角=90 度,即兩力方向相同,則合力 R= F1 + F2 。
2 2

(4). F1、F2 成任意夾角,則│F1-F2│≦R≦F1+F2。

四、 兩力的平衡 :

(一)、 平衡的條件:
1. 兩力達平衡所需的條件有四點:(或稱為合力=0)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成一直線、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符合此四
項條件者,即受力物體即達成靜力平衡。
2. 如圖六之 F 甲、F 乙的兩力稱為平衡力。

F 甲=30gw F 乙=30gw

圖六:兩力達平衡

(二)、 物體同時受多個力時:
1. 同一物體受到三個以上的力時,可將各個力兩兩合成一個力,最後即
可求得一個合力。(如圖七)

F2 F2 R
受力物體 R

F1 F1 合力 R’
F3 F3
F3
物體同時受三個作用力,依圖示求得合力 R’, 合力 R’
相當於該物體只受一個力 R’的作用效果相同。

圖七:物體同時受到多個力合力求法

2. 若某物體同時受到 A、B、C 三個作用力,且物體達平衡狀態,則任


意兩力所得的合力大小必等於第三個力。
3. 例如:已知三個力分別為甲=30gw、乙=60gw、丙=50gw,同時作
用於一個物體;則甲與乙的合力=丙(50gw),乙與丙的合力=甲
(30gw),甲和丙的合力=乙(60gw)。

- 140 -
- 141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貳:力矩和槓桿
一、 力矩 :
(一)、 力矩的定義:
1. 力矩:決定物體轉動難易程度,是具有大小及方向性的物理量。

(1). 公式: 力矩=作用力×力臂長

(2). 力矩的重力單位:(如表一)

表一:力矩的單位

公制單位 力臂 作用力 力 矩

MKS 制 公尺 m 公斤重 kgw 公斤重˙公尺 kgw-m

CGS 制 公分 cm 公克重 gw 公克重˙公分 gw-cm

(3). 力矩是有方向性的物理量,其方向只有兩種可能,即(順時鐘或

逆時鐘方向)

2. 力矩愈大則物體愈容易轉動,當物體同時受到多個力矩時,則以合

力矩的大小和方向決定物體的轉動。

(二)、 力矩的計算:
1. 作用力與力臂的關係:

(1). 當力的作用線(延長線)與力臂長是垂直的,直接以作用力 F 乘上

力臂長 d,即:力矩=F×d。

(2). 若力的作用線通過轉軸(即支點),則力臂長為零。(如圖一)

力臂長=d 力臂長=0

轉軸 轉軸 F
力的作用線 F

力矩=F×d 力矩=0

圖一:力矩與力臂長

- 141 -
- 142 -
主題:力與運動
2. 若作用力不通過支點,也未與槓桿垂直,則以轉軸至力的延長線兩者

垂直距離為力臂長。(如圖二)

力臂長 d 力的作用線

力臂長 d

F F
轉 軸
力的作用線 轉 軸

力矩=F×d 力矩=F×d

圖二:力矩與力臂長

3. 物體所受的合力矩為零時,即達成轉動平衡,亦順時鐘力矩大小等於逆

時鐘力矩的大小。

4. 靜力平衡:一物體同時達成移動平衡和轉動平衡。

(移動平衡:合力=0,轉動平衡:合矩力=0)

二、 力矩的運用 :
(一)、 槓桿:
1. 槓桿:可繞固定轉軸或支點旋轉的工具,在槓桿的一端施力產生力矩,

另一端則有抗力的力矩,兩力矩的方向是方相反的。(如圖三)
物體重量

施力 F
抗力臂
抗力

施力臂

圖三:槓 桿

- 142 -
- 143 -
主題:力與運動
2. 槓桿原理(槓桿的平衡):

順時鐘力矩=逆時鐘力矩 (合力矩=0)

此時槓桿達轉動平衡,亦即: 施力×施力臂=抗力×抗力臂。

(二)、 槓桿的種類:
1. 槓桿是否省力的分析:

(1). 當施力臂>抗力臂時,為省力的槓桿,例如鍘刀、拔釘銲等。

(2). 若施力臂<抗力臂時,為費力的槓桿,例如麵包夾、掃帚等。

2. 【槓桿的種類】:(如表二)

表二:槓桿的種類

槓桿種類
支點在中間 施力點在中間 抗力點在中間
說 明

力臂長比較 不一定 抗力臂>施力臂 施力臂>抗力臂

是否省力 不一定 費 力 省 力

生活中實例 天平、翹翹板 麵包夾、筷子 鍘刀、開瓶器

(1). 支點在中間的槓桿:此種槓桿不一定省力也不一定費力,視施力臂

與抗力臂的大小而定,天平、剪刀等機械即屬於類型。

(2). 施力點在中間的槓桿:此種槓桿必定費力,但可以省時。例如掃帚

即為此一類型(如圖四)

支點

施力臂

抗力臂 施力點

抗力點

圖四:掃帚-費力的槓桿

- 143 -
- 144 -
主題:力與運動
(3). 抗力點在中間的槓桿:此種槓桿必定省力,但較為費時。如鍘刀即

為此一類型(如圖五)

施力臂 施力點

抗力點
支點 抗力臂

圖五:省力的槓桿

三、 靜力平衡 :
(一)、 平衡的條件:
1. 物體受兩力作用時,欲達成平衡(指的是靜力平衡)的四個條件:

即兩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成一直線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2. 靜力平衡指物體達移動平衡及轉動平衡,亦即:

(1). 物體所受的合力=0 時,可達成移動平衡。

(2). 物體所受的合力矩=0 時,可達成轉動平衡。

(二)、 達平衡時的運動狀態:
1. 物體達移動平衡時其運動狀態為:

可能做等速度直線運動或保持靜止不動。

2. 物體達轉動平衡時其運動狀態為:不轉動。

3. 達成轉動平衡時的物體其運動狀態為:不轉動、可能做等速度直線運動

或保持靜止不動。(如表三)

表三:靜力平衡

平衡種類 靜 力 平 衡
說 明 移動平衡 轉動平衡
運動狀態 物體不移動 物體不轉動
受力情形 合力=0 合力矩=0
合力=0、合力矩=0
靜力平衡
不移動、不轉動(即靜止不動)

- 144 -
- 145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參: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一、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
(一)、 又稱為『慣性定律』:
1. 受力條件:當物體所受合力=0(或物體不受力)。
2. 運動狀態:【靜者恆靜】,動者恆做【等速度運動】。
3. 維持【靜止慣性】的實例:
(1). 靜止的公車起動時車內的乘客會向後傾。
(2). 以竹竿拍打棉被使灰塵掉落。
(3). 急駛的公車突然停止時車內的乘客會向前傾。
(4). 鬆脫的鐵鎚用力向地面敲擊木柄,可使鐵鎚嵌緊。

(二)、 伽利略的實驗:
1.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是最早提出『慣性』觀念的科學家。
2. 當鐵球由左側光滑斜面落下後,必上升至右側同一高度才會停止,
(如圖一)。若將右側斜面調整成水平面,則小球無法上升至同一高
度將永不停止,恆做【等速度直線運動】(如圖二)。

右側斜面可調整傾斜角度

H H H

圖一:伽利略的慣性實驗

右側斜面調整至水平

永不停止

圖二:右側軌道呈水平時,小球將永不停止

- 145 -
- 146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慣性定律與運動狀態 :
(一)、 原為靜止的物體:
1. 符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物體,若原本為靜止的物體則其運動狀態恆
保持靜止: ,其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圖(V-t 圖)如圖三示:
(即速度=0)

速度 靜 止 狀 態
(m/s)

20

15
10

5 (秒)

0 1 2 3 4 時間

圖三:靜止狀態的 V-t 圖

2. 所謂「靜止」就是指物體位置不隨時間而改變,其位置與時間的關係
圖(X-t 圖)如圖四所示:

位置 X
(公尺)
4

1 時間 t
(秒)

0 1 2 3 4

圖四:靜止狀態

說明:假設向東為正,則圖四中的物體靜止於原點東方 3 公尺處。

- 146 -
- 147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原為運動中的物體:
1. 若運動中的物體符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受力條件時,其運動狀態
恆保持等速度運動:(即速度=定值,且運動的方向不變)。
2. 其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圖(V-t 圖)如圖五所示:

速度
(公尺/秒)

20

15

10

5 時間
(秒)
0 1 2 3 4

圖五:等速度運動 V-t 圖

3. 凡是等速度運動的物體,其所受的合力=0,繪製成位置與時間的關
係圖(X-t 圖)如圖六所示:

位置
(公尺)

40

30

20

10 時間
(秒)
0 1 2 3 4

圖六:等速度運動(X-t 圖)

4. 若以運動方向向東為正,圖六 X-t 圖代表在 0 至 4 秒內,物體的位置


在每 1 秒內向東移 10 公尺,亦即物體運動速度不隨時間而改變,其
速度為每秒移動 10 公尺,方向向東。

- 147 -
- 148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一、 定義 :
(一)、 牛頓第二運定律與力的效應:
1. 在本主題的單元壹中;有關「力的特性」曾提及力的兩大效應,一為受

力物體會發生形變,另一者為物體會發生運動狀態的改變。

2. 符合牛頓第二運定律的物體,其所受的合力不等於零時,此物體會發生

運動狀態的改變,這也是受力物體的兩大效應之一。

3. 受力的物體可能只發生上述兩種效應的其中之一,不是發生形變就是發

生運動狀態的改變,但也有可能在受力的情況下同時發生兩種效應。

(二)、 牛頓第二運定律的定義:
1. 凡是物體所受的合力不等於零時,物體會發生運動狀態的改變,換言之;

凡是運動中的物體,其運動狀態為:非等速度運動(或加速度運動)者,

皆符合牛頓第二運定律討論的範圍。

2. 受力的物體,其合力≠0 時,就會做加速度運動,且物體加速度的大小

與所受合力的大小成正比,此關係稱為:牛頓第二運定律。

3. 非等速度運動的判斷及規範,在本主題單元玖:
「加速度運動」中有詳細

的解說。

二、 功與能的觀點 :

(一)、 功能定理:

1. 在主題:
「功與能」的單元中曾提及;外力對物體作功可以轉換成物體的

動能,且在無摩擦力的狀況下,外力作功=物體獲得的動能。

2. 速度的改變直接影響到動能的變化,故受力的物體做加速度運動的同

時,動能就隨之改變,這便是合力對物體作功的結果。

- 148 -
- 149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合力作功與加速度:

1. 物體受力後運動的速率漸增者:

即速度與加速度方向相同,兩者關係(如圖一):

運動方向 合力方向

圖一:加速度為正值

(1). 此時外力對物體作正功,代表物體的動能會因為合力作功而逐漸增

加,同時作功轉換為物體的動能。

(2). 合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或位移方向)相同時,加速度為正值。

2. 物體受力後運動的速率漸減者:

即速度與加速度方向相反,兩者關係(如圖二):

物體速度 所受合力

圖二:加速度為負值

(1). 運動中的物體已具有動能,受外力作用後速率逐漸變小,此時合力對

物體作負功,物體的動能也會因而逐漸減少。

(2). 合力方向與運動方向(或位移方向)相反時,加速度為負值。

三、 力、加速度與質量 :

(一)、 關係式的探討:

1. 當物體的質量(m)固定,分別以大小不同的力作用於同一物體時,則

【合力大小】與【加速度大小】成正比。

即:F與a成正比。(如圖三)

- 149 -
- 150 -
主題:力與運動
2. 在合力(F)的大小為定值,分別對不同質量的物體施力時,則物體的

【質量大小】與【加速度大小】成反比。

即:m與a成反比。(如圖四)

a a

F 0 m
當質量(m)固定時 作用力(F)固定時

圖三:作用力與加速度的關係 圖四:質量與加速度的關係

3. 綜合上述論點,可以得到下列關係式:

表一:F、m 、 a的關係

公 式 F= m × a
單 位 F:牛頓(N) m:公斤(kgw) a:公尺/秒2(m/s2)

4. 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恆與加速度方向相同,但物體加速度方向不一定

與運動的方向相同。(運動方向或稱速度的方向)

(二)、 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
1. 速度與加速度方向垂直時:

加速度為向心加速度,且外力
向心力
(即向心力)對物體作功=0 。

2. 由於向心力與物體運動方向互相

垂直,故物體沿力的方向無位移,

因此向心力對物體所作的功=0 位移方向

(即向心力對物體不作功),圓周 圖五:向心加速度

運動、單擺等運動即屬於此類(如圖五):

- 150 -
- 151 -
主題:力與運動
3. 圓周運動的物體必受一向心力的作用,故物體的加速度指向圓心,稱

為:向心加速度。

4. 因為向心力隨著時間而改變,包括力的大小及方向,故加速度亦會隨

著時間而改變,因此向心加速度不是定值。

5. 向心加速度的作用不在改變物體運動的速率,而在改變物體運動的方

向,此觀念在國中階段不做探討。

四、 觀察和應用 :
(一)、 V-t 圖的運用:

1. 由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圖可以得知物體的加速度,綜合本單元探討的概

念,可據以求出物體所受的合力。

2. 質量 20kg 的物體在光滑平面上,受水平力 F 的作用,得速度與時間的關

係如圖六所示:
速度
(1) 試求 0 至 4 秒物體的 (m/s)

平均加速度大小為多少? 20

答:a= 5m/s2 15
末速度-初速度
加速度= 10
經歷時間
10 時間
20-0 (秒)
a= = 5m/s2 。
4 0 1 2 3 4

圖六:由(V - t 圖)求作用力
(2) 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此物體的所受的水平力應為若干牛頓?

答: F=100 (N)

根據 F=ma

F=20×5,得 F=100 (N) 。

- 151 -
- 152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定力作用下,質量與加速度的關係:

1. (如圖七)裝置,在光滑平面上;質量為 M 公斤的物體受到大小一定

的水平力 F=6 公斤重向左拉動,彈簧秤的質量忽略不計,紀錄此時物體

的加速度值:(設重力加速度為 10 m/s2)

F=2kgw 質量 M

圖七:定力 F 與加速度 a

2. 改變物體的質量,仍以相同的力 F=6 公斤重向左拉動,並計算出加速度

值,如此多次變更物體質量,將每次觀察的物體質量與所得到的加速度

值紀錄於表二中:

表二:m 、 a的關係

觀察次數 一 二 三 四 五
物體質量
10 20 30 40 50
(kg)
加速度
6.0 3.0 2.0 1.5 1.2
(m/s2)

3. 將表二中的數據繪製成質量與加速度的關係,(如圖八所示):

加速度 a 6.0
2
( m/s )
5.0
4.0
3.0
2.0
1.0 質量 M
(kg)
0 10 20 30 40 50

圖八: M-a 的關係圖

4. 由本觀察數據求得的加速度可知;在一定的作用力下,物體的質量與加

速度的大小成反比關係。

- 152 -
- 153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伍: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一、 定 義 :
(一)、 生活中的經驗:
1. 在生活中有許多例子與牛頓第三定律有關,例如:想要跳高之前必須先

曲向下踢腳,划船的動作是先以槳向後撥水才能使船身向前行,氣球向

下噴氣的同時,本身會向反方向飛出…。

2. 為什麼想要向上跳起;一定要先向地面踢腳?想要使船前進就要以槳向

後撥水?氣球向下噴氣;為什會使本身向反方向飛出?其實這都與力的

作用有關。

3. 在單元肆「牛頓第二運定律」中,強調物體產生加速度必定受到力的作

用,且受力方向恆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4. 人會向上跳起,是向上獲得一加速度,可以推知人體受到向上的作用力、

船身向前加速行駛是因為獲得一作用力使船身向前運動、氣球會向上飛

出,也是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導致。

5. 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會同時產生另一個「作用力」
,且此作用力會與

原本受力的方向相反,故稱為「反作用力」
,這便可以解釋上述幾個例子

了。

(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1.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又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凡施力者向一物

體施力 F1 時,同一時間施力者必會獲得一方向相反的力 F2,此力 F2 會

作用於原施力者,因方向與 F1 相反,故稱為「反作用力」。

2. 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且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二者的關係為: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成一直線、但【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故不能互相抵銷

(即合力≠0)。

- 153 -
- 154 -
主題:力與運動
3.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作用於不同的物體上,例如:以手推牆壁時,同一

時間會產生一個「牆壁」反方向推「人」的作用力。

(1). 以手施力推牆壁;
「手」是施力者,
「牆壁」是受力者,當牆壁受力

的同時會產生一反向的作用力給「手」,故反作用力的受力者是

「手」。

(2). 因此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受力者相反,以「以手施力推牆壁」為例;

其關係(如圖一)所示:

作用力 F1: 手 推 牆壁 的力,方向左。 F1 F2

反作用力 F2: 牆壁 推 手 的力,方向右。

(3). 若此人腳穿溜冰鞋,則人會因 F2 而向右退。


圖一
二、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與平衡力 :
(一)、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判別法:
1. 因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受力者】不同,故無論施力者或受力者都分

別只受到一個力的作用,故合力≠0,故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兩者並不是平

衡力,不會互相抵消。

2. 以手向下拉橡皮筋,橡皮筋亦 甲:勾子向上拉
橡皮筋的力。
產生向上的彈力拉手(如圖二):

則【乙、丙】互為作用力與
乙:橡皮筋向上
反作用力,【甲、丙】是平衡力。
拉手的力。
3. 說明:

(1). 施力者與受力者互換的兩力是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丙:手向下拉
【丙】橡皮筋向上拉手的力。 橡皮筋的力。

圖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
【乙】手向下拉橡皮筋的力。

- 154 -
- 155 -
主題:力與運動
(2). 乙、丙二力分別作用於手和橡皮筋,因為受力者非同一物體,故不會

互相抵消,∴合力≠0,∵非平衡力。

(3). 受力者為同一物體的兩力,且符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成一直

線等條件,方為『平衡力』(合力=0)。

【甲】:勾子向上拉橡皮筋的力、【丙】:手向下拉橡皮筋的力。

故:使橡皮筋靜止不動的兩力是【甲】和【丙】。

(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實例:
1. 穿著溜冰鞋的人站在光滑平面上、手持籃球迅速丟出,則此人會沿反

方向退後(如圖三)所示:

(1). 作用力【甲】
:手推籃球的力,施力者是手、受力者是籃球,作用

力甲能使籃球向左運動。

(2). 反作用力【乙】
:籃球推手的力,施力者是籃球、受力者是手,反

作用力乙能使人向右運動。

(3). 上述甲、乙兩力中;籃球和手互為甲、乙彼此的施力者與受力者,

故可據以判斷甲、乙兩力互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 甲施力於籃球,乙施力於手,因為甲、乙兩力的受力者不同,故不

能互相抵消(合力=0),亦即甲、乙兩力不是平衡力。

籃球推手的力
手推籃球的力
籃球 人

甲 乙
運動方向 運動方向

受力者 扔出籃球後

圖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 155 -
- 156 -
主題:力與運動
2. 氣球噴氣的同時會向噴氣的反方向運動,
(如圖四):

氣體分子

乙:反作用力

甲:作用力

圖四:氣球上升實例

(1). 作用力甲:
【氣球】噴出【氣體分子】
,施力者是氣球,受力者是氣

體分子,作用力甲使氣體向左下方噴出。

(2). 作用力乙:【氣體分子】對【氣球】的反作用力,施力者是氣體分

子,受力者是氣球,反作用力乙使氣球向右上方飛出。

(3). 上述甲和乙兩力的敘述中,氣球和氣體分子互為甲、乙的施力者和

受力者,有此特徵之兩即可判定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 甲作用力能使氣體向左下方噴出,作用力乙使氣球向右上方飛出,

可見甲、乙二力並未互相抵消。

3. 由上述各項實例可以證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兩者並非平衡力,絶對不

會互相抵消,亦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合力≠0。

- 156 -
- 157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陸:時 間
一、 時間的意義和計時工具 :

(一)、 時間的概念:
1. 時間的概念來自事物的變遷,人類最初以「過去」
、「未來」描述已經發
生和尚未發生的事情,但不能精確描述事物經歷的久暫。
2. 人類先有了空間的概念然後逐漸產生了時間的概念。宇宙除了三度立體
空間之外,尚有第四度空間,亦即要描述物體的正確位置,除了描述物
體所在的三度空間位置之外,還需加上它存在此一位置的時間。
3. 例如:有一位同學就讀國中三年一班,他所在的位置應該如何描述呢?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民國九十六年二月六日 08:00 至 17:00 此學生位在
三年一班教室,若不加上時間的描述,就可能在三年一班這個空間位置
找不到這位同學了。
4. 我們現在有精確的計時工具和計時方法可供使用,但時間的測量原本並
不簡單,在物理學上的三個基本量:長度、質量和時間的測量工具發展
上,時間是較晚發展成型的。
5. 計時工具應具有哪些特性,時間的單位又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長度、
質量都有其標準單位,而時間是否也標準單位呢?這些問題的解答都會
在本單元中一一詳述。

(二)、 計時工具和時間的單位:
1. 早期的計時工具:如日晷、沙漏、單擺等,以及較進步的計時工具如:
石英錶、電子鐘、原子鐘等,它們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利用某一事物的
規律變化,且能週而復始的不斷循環的特性,用以做為計時的工具。
2. 例如:地球因自轉而有日出日落的規律現象,此一現象具有週而復始的
循環特性,因此可用以制定為計時的依據。
3. 凡具有規律性(等時性)或週期性者皆可用來做為計時的工具。
4. 時間是三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基本物理量:長度、質量、時間)。
5. 時間的標準單位: 秒 ,目前「秒」是以銫的原子鐘為標準,目前最準
確的計時工具是銫的原子鐘。

- 157 -
- 158 -
主題:力與運動
(三)、 標準單位「秒」的制定:
1. 現行的時間標準單位「秒」是以銫原子鐘的一秒為標準,由於非常準確
幾乎沒有誤差,故成為時間的標準單位的依據。
2. 在銫原子鐘尚未發明以前,時間的標準單位:「秒」是以一個平均太陽
日加以劃分制定的。
(1). 太陽日:自太陽位在天空子午線時算起至次日回到天頂子午線所經
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太陽日(約等於地球自轉一週所需的時間)。
(2). 平均太陽日:一年當中太陽日的平均值。因為地球自轉並非等速率
,地球在近日點時(即北半球的冬季)自轉較快,在遠日點時(即
北半球的夏季)自轉較快,所以在一年當中太陽日有長有短,並非
定值(如圖一)。

近日點
遠日點
冬季
夏季

太 陽

自轉較快
自轉較慢

圖一:地球公轉與自轉

(3). 將一個平均太陽日分為 86400 等分,則每一等分即為 1 秒,亦即

1
1 秒= ×平均太陽日。
86400
(4). 雖然此種制定方法較為繁複,但確是二次世界大戰前最準確的方法
,直到銫的原子鐘發明後為止。

- 158 -
- 159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單 擺 :

(一)、 最簡單的計時工具 擺 角
1. 單擺的振動:
(如圖二),以細線繫
擺 長
一重物,稱為擺錘,將擺錘拉向一
一側後放手任其自由擺動。因為單
擺的振動有等時性和週期性,故可
做為計時的工具,因為裝置簡單, 振幅 振幅
A
故稱為單擺。 B

2. 週期:(振動一次所需時間)單擺 O

來回振動一次會經過四個振幅,
圖二:單 擺
所謂振動一次,就是振動一個週期,
(其路徑為:A→O→B→O→A)。
3. 週期的單位:秒/次 或 秒 。
4. 頻率: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次/秒或赫茲(Hz)。
5. 週期與頻率互為倒數。

1
例:來回振動一次需時 2 秒的單擺,其週期為 2 秒,其頻率為 Hz
2
(即每 1 秒內可振動 0.5 次)。

6. 單擺振動的週期只與擺線長有關,與擺角、擺錘質量等無關。

7. 擺線愈長則振動週期愈大。(但不成正比)
8. 單擺振動週期與擺線長的平方根成正比─補充教材。
例:若擺線長=4 ㎝的單擺振動週期為 1 秒,則擺線長=16 ㎝的單擺其
振動週期為 2 秒。

16 2
即 =
4 1

9. 以單擺作為計時工具是伽利略發現的,靈感來自於教堂的吊燈,他發現
吊燈來回擺動一次的等時性,並用以做為計時的工具,即鐘擺,是當時
最準確的計時工具。

- 159 -
- 160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柒:位置和位移

一、 位置的描述 :

(一)、位置的三要素:
1. 如果有人向你問路:「請問立人國中要怎麼走」?你的回答可能是:
(1). 立人國中在長青公園的南方 10 公尺處。
(2). 立人國中在麥當勞速食店的西方 50 公尺處。
2. 上述兩種回答方式是正確的,描述位置的方法有三個要項:
(1). 先選定參考點,且參考點必須是明顯且眾所周知的固定點,如:長
青公園、麥當勞速食店等。
(2). 其次是說明物體位在參考點的哪一個方向。
(3). 最後說明物體和參考點的距離。
3. 所謂參考點;在座標上參考點即為原點。
4. 小華的家在一條公路上(如圖一),公路上還有公車站牌、大樹、和教
堂等目標,試回答下列問題:
大樹 教堂
站牌 小華家
立人
國中

西方 東方
100
m
圖一:位置的描述

(1). 以教堂為參考點,描述小華家的位置為何?
答:小華家在教堂的西方 400 公尺處。
(2). 對公車站牌而言;大樹的位置為何?
答:大樹在公車站牌的東方 350 公尺處。
(3). 「大樹是在小華家的東方 150 公尺處」,這句話中所選用的參考點
是什麼? 答:小華家。
(4). 小華從家中出發走到公車站牌後,因等不到公車而步行到教堂,
其位移共為若干?
答:位移=終點座標-出發點座標,+300-0=+300,故
小華的位移=向東 300 公尺。

- 160 -
- 161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位 移:
1. 位移的定義:是位置的變化量,且具有方向性,代表物體由出發點至終
點位置的直線距離。

位移=終點位置-出發點位置

2. 路程:物體運動軌跡的總和,
路程無方向性,且可以是曲線 位移

,但位移必定是直線的。 甲地
乙地
3. 某人由甲地行走至乙地,其行走的
路程
路徑為一曲線,則某人的位移和
路程的關係(如圖二)所示: 圖二:位移和路程

二、 位置與時間的關係 :

(一)、 靜止狀態:(速度=0)
1. 物體的運動狀態為靜止時,物體的位置不隨時間而改變,即物體的「位
置」是為定值。
2. 物體在不同的時間所在的位置:(如表一)

表一:靜止的狀態

時間(sec) 0 1 2 3 4

位置(m) 3 3 3 3 3

位置
(1). 時間由 0 秒至 4 秒,物體位置皆
4 (公尺)
在原點東方 3 公尺處。
3
(假設向東為正)
2
(2). 依據表一中的數據,繪製出物體
1 時間
運動的位置與時間的關係圖,又 (秒)
稱為 X-t 圖,(如圖三所示): 0 1 2 3 4
3. 若物體符合牛頓第一定律的受力條件, 圖三:靜止(X-t 圖)

亦即合力=0,其運動狀態有可能為靜止狀態。

- 161 -
- 162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等速度運動:
位置
1. 等速率運動: (公尺)
4
物體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移動的距離
相同,但運動方向不一定保持相同。 3

2. 等速度運動: 2

物體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移動的距離 1 時間
(秒)
相同,且運動方向亦相同(如圖四所示)。
0 1 2 3 4
3. ,物體所在位置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的 圖四:等速度運動與(X-t 圖)

改變,且單位時間內物體的位移皆相同,圖四中等速度運動的物體;其
位置隨時間而變化的數據如(表二)所示。

表二(向東為正)

時間(sec) 0 1 2 3 4

位置(m) 0 1 2 3 4

4. 表二所示,物體在每一秒間隔內的位移大小為一公尺;運動方向皆為向
東,故該物體的運動狀態為等速度運動。

(三)、 加速度運動:
1. 非等速度運動包含:速率隨時間增加、速率隨時間減少或運動方向隨時
間而改變等情形,亦即非等速度運動。
2. 國中階段課程在加速度運動單元只局限
位置
於「直線運動」,亦即加速度運動局限於 (公尺)
4
討論物體的運動速率隨時間而增加或減
3
少的兩種情形,不討論因運動方向改變
2
而產生的加速度。
3. 正加速度運動: 1 時間(秒)
(1). 物體運動速率隨時間而增加 0 1 2 3 4
(如圖五),此種情形物體運動的方 圖五:加速度運動(X-t 圖)
向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故加速度
為正值,即物體運動的位移量值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加。
(2). 圖五中的 X-t 圖為一物體運動的位置和時間對照表之數據(如表三)

- 162 -
- 163 -
主題:力與運動
所示:

表三:位置與時間的變化(向東為正)

時間(sec) 0 1 2 3 4

位置(m) 0 0.3 1.0 2.0 3.5

(3). 表三中所示:0→1 秒的位移為 0.3 公尺向東,1→2 秒的位移為 0.7


公尺向東,2→3 秒的位移為 1.0 公尺向東,3→4 秒的位移為 1.5 公
尺向東。
(4). 由此可以看出在單位時間內物體的位移大小逐漸增加,且加速度方向
與位移的方向相同,故加速度為正值。
4. 正加速度運動:

(1)、 物體運動速率隨時間而減少,此種情形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
向相反,故加速度為負值,即物體運動的位移大小隨時間而逐漸減少
(如表四)。

表四(向東為正)

時間(sec) 0 1 2 3 4

位置(m) 0 2.0 3.0 3.5 3.8

(2)、 如表四中所示:時間 0→1 秒的位移為 2.0 公尺向東,1→2 秒的位移為


1.0 公尺向東,2→3 秒的位移為 0.5 公尺向東,3→4 秒的位移為 0.3
公尺向東。 位置
(公尺)
(3)、 可以看出在單位時間內物體的位移大小 4
逐漸減少,且加速度方向與位移的方向 3
相反,故加速度為負值。 2
(4)、 表四中的數據繪製成 X-t 圖,可以清楚 1 時間
(秒)
看出物體位移的變化量會隨時間而遞減
0 1 2 3 4
(如圖六)所示。
圖六:加速度運動與 X-t 圖

- 163 -
- 164 -
主題:力與運動
三、 X-t 圖曲線的含義 :

(一)、 X-t 圖與運動速率:


1. X-t 圖中曲線與水平線的夾角代表物體運動的速率大小,夾角愈大則代
表速率愈大,反之則代表速率愈小。
2. 如圖七所示,曲線在第一秒內
位置
(0→1 秒)的夾角較大,第 3 (公尺)
4
秒內(2→3 秒)則夾角較小,
3 夾角較小
代表物體初時速率較快,因加
速度為負值而速率漸減。 2
3. 反之,X-t 圖中曲線與水平線
1
夾角較大 時間(秒)
的夾角初時若夾角較小,隨時
間的增加而夾角變大,代表物 0 1 2 3 4

體運動的速率漸增,加速度為 圖七:曲線斜率的含義
正值。
4. 速度與時間的座標圖(V-t 圖)及加速度與時間(a-t 圖)的座圖形,在
後面單元中將有詳細的介紹。

(二)、 X-t 圖與運動方向:


1. 若以向東為正;在 X-t 圖中曲線沿縱軸向正方上升時,代表物體運動
方向向東方,反之則代表物體運動方向為向西方。
2. 圖八所示為一輛汽車之 X-t 圖;若以 位置
4 (公尺)
向北為正,曲線在 0 到 2 秒內向正的
方向上升,代表物體在此段時間內向 3

北運動。 2

3. 最遠於第 2 秒末行至原點北方 3 公尺。 1 時間


(秒)
4. 2 到 4 秒內則因曲線向負的方向下降,
0 1 2 3 4
代表物體在此段時間內向南運動。
圖八: X-t 圖與運動方向
5. 由圖中曲線傾斜的水平夾角比較,時
間在 0 到 1 秒內物體運動的速率最大。
6. 該車在 0 至 4 秒內,位移=0;運動路程=6 公尺。

- 164 -
- 165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捌:速度與速率
一、 定 義 :
(一)、 速度:
1、 定義: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位移,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的物
理量。
2、 速度的含意包括:速率及方向的物理意義。
(1).平均速度:由位置隨時間改變量可以得知運動物體的速度,若某物體在
t1 至 t2 時間內;物體位置由 X1 運動至 X2,則計算式如下:
X 2 − X1 位 移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t 2 − t1 經歷時間
(2).位移: 位移=終點位置-出發點位置 (含方向性)。
3、 位移的方向即平均速度的方向。
4、 速度是有方向性的物理量,速率則無方向性。

(二)、 速率:
1. 定義:代表物體運動的快慢,速率不具方向性。
2. 平均速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路程,路程無方向性。

路 程
平均速率=
經歷時間

3. 速度及速率的單位相同: cm/s、m/s 或 km/hr 。


4. 在機車或汽車的駕駛座前方設有行車里程錶及行車速率錶,此速率錶僅
能提供車子的瞬時速率,且不能看出行車的方向。
5. 瞬時速率:指運動物體在極短的時間內所行駛的路程,類似平均速率的
概念,只是將觀察的時間縮短為一瞬間。
6. 在國中階段並不對瞬時速率做深入的探討,對於一個非等速率運動的物
體而言,其運動速率每一瞬間都在改變,欲求出瞬時速率則須更繁複的
數學運算(微積分)才能精確計算。
7. 物體做等速度運動時,其瞬時速率=平均速率。

- 165 -
- 166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位置-時間」關係圖與速度 :

(一)、 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方法:
1. 運動狀態:物體的位置隨著時間而改變的現象。
故物體運動的(X-t 圖)即代表物體運動的速度。
2. 以 X-t 座標圖形中的縱軸原點以上為正值方向,原點以下為負值方向。例
如:若物體向東運動,且假設向東為正值,則位置─時間的圖形會向上
延伸(如圖一)。
3. 一輛汽車在馬路上直線行駛,吾人可將馬路繪成直角座標的縱軸,而時
間為橫軸。
4. 例:若汽車的位置與時間變化如表一所示:(設向東為正)
表一:位置-時間的關係

時間(秒) 0 1 2 3 4
位置(公尺) 0 5 10 15 20

位置
(1)、 車輛出發點的位置在 (公尺)
原點。
20
(2)、設向東為正,則上圖
車輛是向東行駛。 15

(3)、汽車在單位時間(每 10
1 秒)內的位移大小
5 時間
為 5 公尺,位移的方 (秒)
向為東方。 0 1 2 3 4
(4)、第五秒時,車輛位置在原
圖一:位置與時間(X-t 圖)
點的東方 25 公尺處。
(5)、 此種單位時間內位移相同,即速率相等且方向相同的運動,稱為等速
度運動。

20 − 0
(6)、平均速度= = 5m/s(向東)。
5

(7)、該車做等速度運動(即:速率和方向皆不隨時間而改變)。

- 166 -
- 167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X-t 座標圖形與運動方向:
1. 在位置與時間的關係圖(X-t 圖形)中可以看出物體運動的方向,但必須
先定義哪一個方向為正值。
2. 某汽車運動的位置與時間變化的數據如表二所示:(假設向東為正)
表二:位置-時間的關係
時間(秒) 0 1 2 3 4 5 6
位置(公尺) 0 10 20 15 10 5 0
3. 依據表二所列數據,繪製 X-t 圖形如圖二所示:
(1). 由 X-t 圖可以得知; 位置
(公尺)
汽車在 0 至 2 秒運動
20
方向為向東運動,運
15
動至第 2 秒末汽車的
10
位移=20 公尺向東。
(2). 汽車在 2 至 6 秒運動 5 時間
(秒)
方向為向西運動,運 0 1 2 3 4 5 6
動至第 6 秒末汽車的 圖二:位置-時間的關係
位移=20 公尺向西。
(3). 汽車由原點出發,至第 6 秒末行駛至原點,故汽車在 0 至 6 秒內運動的
位移=0,故 0 至 6 秒的平均速度=0。
(4). 汽車在 0 至 2 秒做等速度運動,平均速度=10m/s 向東,計算式為:

20 − 0
平均速度= = 10 m/s 向東 。
2−0

(5). 汽車在 2 至 6 秒做等速度運動,平均速度=5m/s 向西,計算式為:

0 − 20
平均速度= = 5m/s 向西 。
6−2

4. 由位置與時間的關係圖(X-t 圖形)的曲線與水平線的傾斜角度可以得
知運動速率的大小,圖二中時間在 0 至 2 秒內的角度較大,代表平均速
率較大,而曲線在 2 至 6 秒內的傾斜角度較小,代表汽車運動的平均速
率較小。

- 167 -
- 168 -
主題:力與運動
三、 等速度直線運動 :

(一)、 定義:
1. 等速度=等速率+等方向,故必為直線運動。
2. 等速度運動的關係圖:速度-時間(V-t 圖)
等速度運動的 V-t 圖形為一水平直線,其與橫軸涵蓋的面積=物體的位
移。(此關係亦適用於任何速度運動的 V-t 圖形)

3. 等速度運動的物體,其瞬時速度=平均速度。
4. 假設向東為正,則運動方向向東的運動 V-t 圖形,其座標曲線落在第一
象限,反之;運動方向向西的運動 V-t 圖形,其座標曲線則會落在第四
象限。
(二)、 直線運動與 V-t 圖:
1. 以圖一為例,物體運動的 X-t 圖可以轉變為速度與時間(V-t 圖)的關
係圖,詳如圖三所示:
15 速度
該物體每 1 秒位移為 5 公 (m/s)
尺向東,即物體運動的
平均速度=5m/s 向東。
5
2. 由於該物體,為等速度運動,
曲線以下至橫軸之間
故平均速度=瞬時速率,亦即 涵蓋的面積等於「位移」 時間
(s)
瞬時速率=5m/s。
0 1 2 3 4
3. 設向東為正,則圖三中物體運
圖三:速度與時間(V - t 圖)
動0~4秒的位移為:

位移= V-t 圖形的面積,


=上圖二直線以下的矩形面積
=5×4
=20公尺(向東)

4. V-t 圖的曲線至橫軸之間涵蓋的面積代表物體運動的位移。

5. 等速度運動≠等速率運動,因為等速度運動的位移方向維持不變,而等
速率運動有可能運動方向隨著時間而改變。

- 168 -
- 169 -
主題:力與運動
6. 等速度運動的物體其受力條件為:合力為一定值。
(此點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有詳細介紹)。
7. 當物體所受的合力=0時,則物體可能保持靜止,即速度=0,或者維
持等速度運動(此點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有詳細介紹)。

(三)、 V-t 圖與運動的方向:


1. V-t 圖曲線落在座標圖的第一象限時,代表物體運動方向為正值,反之;
若曲線落在座標圖的第四象限時,代表物體運動方向為負值。
2. 若假設向北為正,某汽車運動的 V-t 圖形如圖四所示:
則汽車在各段時間的運動狀態 速度
說明如下: (m/s)

(1). 圖四中汽車在 0 至 3 秒 位移向北


5
時間內曲線落在第一象
限,故汽車在此段時間 時間
(s)
內運動方向向北。 0
1 2 3 4
(2). 汽車在第 3 秒末的瞬時
位移向南
速率=0,自第 3 秒開始
-5
至第 4 秒末皆向南運動。
(3). 汽車在 1 至 2 秒時間內的 圖四:速度與時間(V - t 圖)

運動狀態為等速度運動,其平均速度=5m/s 向北,在 2 至 4 秒內為


等速度運動,其平均速度=5m/s 向南(或-5m/s)。
(4). V-t 圖形曲線在 0 至 3 秒時間內落在第一象限,
(如圖四中的黃色區
域),此區域的梯形面積代表汽車向北的位移計算式如下:

(1 + 3) × 5
位移= =10 公尺,方向向北。
2

(5). 圖四中的曲線在 3 至 4 秒時間內落在第四象限,(圖四中的藍色區


域),此區域的三角形面積代表汽車向南的位移計算式如下:

1 × (−5)
位移= =-2.5 公尺,負值代表位移方向向南。
2

- 169 -
- 170 -
主題:力與運動
單元玖:加速度

一、 加速度定義 :

(一)、 速度與加速度的關係:
1. 在生活中常見運動中的物體大多為加速度運動,本單元之前所討論的
「等速度運動」實為特例,實際經驗中並不常見,因為要維持等速度運
動必須要能使物體所受的諸力之合力等於零,這並不容易辦到。
2. 以物體受力的條件觀之,具有加速度的物體必定受到力的作用,且所受
的合力≠0,故物體做加速度運動皆屬於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範圍。
3. 凡物體不是以等速度運動者,皆可稱為加速度運動。
4. 加速度運動有三種意義:
(1). 速率漸增的運動
速率改變
(2). 速率漸減的運動 速度改變
(3). 方向改變的運動 方向改變

(二)、 加速度的定義:
1. 非等速運動即為加速度運動。
2. 加速度的意義: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稱為:加速度,
(即每1秒內速度增減的量)

末速度-初速度
平均加速度=
經歷時間

3. 加速度的單位:m/s2、cm/s2。
例:某車輛運動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係如(表一)所示:
(假設向東為正)

表一: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時間(秒) 0 1 2 3 4
速度(m/s) 5 10 15 20 25

(1). 由上表一的數據可以看出:在每 1 秒內速度增加的量;


亦即:該車每 1 秒內,速度增加 5m/s,故加速度=5m/s2。

- 170 -
- 171 -
主題:力與運動
(2). 將表一的數據繪製成「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圖(V-t 圖)如圖一示:
速度(m/s)
25
V-t 圖形曲線以下的面積=位移
20
圖中梯形面積為:
15
(5 + 25) × 4
位移= =60 公尺向東
10 2

5 時間
(s)
0 1 2 3 4
圖一:速度與時間(V - t 圖)

4. 依據圖一所示座標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 車輛的初速度為多少? (1). 5 m/s,向東
(2)、 車輛行駛至第 4 秒時,速度為若干? (2). 25m/s,向東
(3)、 該車是做何種運動? 解答 (3). 等加速度運動
(4)、 該車運動的加速度為何?
(4). 5 m/s2,向東
(5)、 0~5秒車輛行駛的位移為若干?
(5). 60m,東向
6、加速度是有方向性的物理量。
例:圖二至圖四為車輛行駛的 V-t 圖形,設向東行駛為正值:
(1). 判斷下列各圖形車輛運動的加速度各為若干?
速度(m/s) 速度(m/s) 速度(m/s)
20 20 20
15 15 15
10 10 10
5 時間 5 時間 5 時間
(s) (s) (s)
0 1 2 3 4 0 1 2 3 4 0 1 2 3 4
圖二:等速度運動 圖三:等加速度運動 圖四:等加速度運動

2 2 2
答:圖二: a=0 m/s 圖三: a=5 m/s 、向東 圖四: a=-5 m/s 、向西

(2).承上題;各圖形在 0~4 秒內代表的位移為何?


答: 圖二:80 m、向東 圖三:40 m、向東 圖四:40 m、向東

- 171 -
- 172 -
主題:力與運動
二、 等加速度運動 :

(一)、 定義:
1. 等加速度運動之加速度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亦即每秒內速度的改變量為
定值(包含運動方向亦不改變)。
2. 本單元常用的計算公式整理如表二所示:

表二:常用的公式

t:經歷時間 末速:V=V0+a t
v:末速 1 2
位移:X=V0×t+ at
v0:初速 2
2
a:加速度 V2 = V0 +2aX 題目缺時間的條件時

3. 運動中的物體,其加速度若非定值,則由 V-t 圖形中的曲線可以看出,


若 V-t 圖形中速度變化與時間的關係為一傾斜直線,則為「等加度運
動」
,反之;若速度變化與時間的關係為曲線者,則為「非等加度運動」。
4. 圖五所示 V-t 圖形,為運動物體之加速度值隨著時間而遞減:
(1). 在 0 至 2 秒內物體的平均加速度=0.5 m/s2。
(2). 在 2 至 3 秒內物體的平均加速度=1.0 m/s2。
(3). 在 3 至 4 秒內物體的平均加速度=1.5 m/s2。
5. 圖六所示 V-t 圖形,為運動物體之加速度值隨著時間而遞增:
(1). 在 0 至 1 秒內物體的平均加速度=2.0 m/s2。
(2). 在 1 至 2 秒內物體的平均加速度=1.0 m/s2。
(3). 在 2 至 3 秒內物體的平均加速度=0.5 m/s2。

速度(m/s) 速度(m/s)
4 4
3 3
2 2

1 時間 1 時間
(s) (s)
0 1 2 3 4 0 1 2 3 4

圖五:加速度漸減 圖六:加速度漸增

- 172 -
- 173 -
主題:力與運動
三、 自由落體運動 :

(一)、 有關自由落體的實驗:
1. 西元 1590 年義大利科學家伽俐略在比薩斜塔上進行自由落體實驗,在當
時的觀念是:輕重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時,較重的物體會先
落下而輕的物體則較晚著地,伽利略為反駁這個看法而做了此項實驗。
2. 原本伽俐略認為:無論物體的質量大小,從相同的高度落下時必同時著
地。但他的實驗並未成功,因為他無法克服空氣的阻力,所以在物體落
下的過程中除了受地球的重力吸引之外還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所以物
體由高處落下的過程並不能稱為「自由」落體。
3. 後來十七世紀時一位科學家波以耳
(Robert Boyle)證實了伽利略的觀點
錢幣
樹葉
是正確的,他運用真空管克服了空氣阻
力,成功的進行了自由落體實驗。
4. 波以耳把一根長玻璃管抽成真空,除去 真空管
了管內的空氣,在玻璃管內放置了輕重
不同的硬幣和羽毛等物體,讓玻璃管迅
速倒轉,則見硬幣和羽毛由管子上端同
時自由落下且兩者同落至玻璃管底部,
其實驗裝置(如圖七)所示:
5. 從此自由落體才獲得證實:由同一高度 圖七:波以耳自由落體實驗

自由落下的物體,無論其質量大小,必定同時間落地。

(二)、 何謂「自由落體」?
1. 定義:物體自靜止開始(即初速度=0)受地球引力而落下的過程,在物
體落下的過程中除了受到重力作用之外;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包括空
氣阻力也要忽略不計。
2. 萬有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視重力為一定值,
亦即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一定,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m×a,物體
所獲得的加速度為一定值,此加速度即稱為:重力加速度。
3. 自由落體所受的地球引力作用方向恆與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 173 -
- 174 -
主題:力與運動
(三)、 「自由落體」的運動狀態:
1. 自由落體是一種等加速度運動,其加速度值即為重力加速度,以符號 g
表示,(g=9.8m/s2)或(g=980cm/s2)。
2. 若不計空氣阻力,自同一高度落下的物體,其落地所需時間、著地前瞬
時速度、運動的加速度皆相同,與物體大小、重量無關。
3. 自由體運動的計算公式:
(如表三)

表三:自由體的計算公式

t:經歷時間 末速:V= g × t
V:末速 1 × at
2
高度:h=
h:離地高度 2

4. 自由落體的 V-t 圖形:(如圖八)

速度
(m/s)

39.2
V-t 圖形曲線以下至橫軸之間的
29.7 面積=落下的高度(即位移)

19.6

9.8 時間
(秒)
0 1 2 3 4

圖八:自由落體(V - t 圖)

6. 在圖八中自由落體落下的高度(即位移)等於圖中三角形的面積,故:

V ×t 1 2
位移= (∵V=g×t)或者計算為: 位移= ×g×t
2 2

- 17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