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創意龍捲風,未來正發生!

主講:吳靜吉教授(政治大學教授、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陳凱鈿老師(高雄縣內門國中總務主任)
主持:黃秉德(政大 NPO-EMBA 召集人)
時間:2007.10.13(六)09:00~12:00
地點:政治大學商學院 210R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今天主要是以「創意」為核心,思考如何對偏遠小學的發展有所助益。在座成員來自
四面八方,正是希望能藉由各位的創意讓這條路更寬廣。

這次的論壇主要分成兩部分,首先由內門國中的陳凱鈿老師,分享他今年暑假在日本
的經驗,讓我們對偏遠小學的了解不侷限於台灣。接下來,邀請吳靜吉老師幫助我們
從創意的角度思考偏遠小學議題。也會進一步將各位分組,讓不同背景的成員討論對
偏遠小學的看法。

陳凱鈿

各位好,我是來自內門國中的凱鈿。在座的朋友,有些是來自 NPO 關懷偏遠小學的人


士,有些是在實務上最辛苦的小校校長。在各位面前,不管是人生經歷,或是教育工
作經驗仍舊相當稚嫩,但或許就是在這樣的立足點下,我試著從我的角度,跟各位分
享另一種觀察。

我將今天的分享訂了一個主題:由土地長出的學校-由日本經驗看台灣偏遠小校的未
來。在開始之前,先作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畢業於政大教育所,在政大的這段期間
,學習到很多人生應該有的基本態度,另一個收穫便是在「文山社區大學」的學習經
驗,包含文史、自然觀察甚至是社區營造等概念,一直到現在「社大」仍是讓我不斷
學習新事物的地方。

在四年的教育年資中,我是在「柑園」開始孕育成長,這段過程對我來說意義深遠,
甚至在南部對教學的想法亦是受其影響。我目前任教於內門鄉的內門國中,在內門鄉
除了一所國中外,尚有七所國小,全都是偏遠小校,舉內門國中為例,我第一年任教
尚有 12 個班,截至今年只剩下 8 個班,銳減的速度驚人,這也代表整個台三線沿線學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1


校的樣貌。提到內門鄉,可能大家對「宋江鎮」傳統武藝有較深刻的印象,當地融合
了佛教、平埔族、道教等等文化,我們究竟要將之延續,或是任其消失,這也是我們
要探討的議題之一。

今年獲得客家委員會的補助,有機會參與「逐夢計畫」,到日本 40 天對當地小校進行
觀察。主要行程環繞在北海道,首先在當地的「自然體驗學校」待了 2 週,再到新潟
的「山北町」,此處是國內研究「社區營造」學者的朝聖之地,就一個社區營造長達
30 年之久的偏遠小鎮,相信其教育發展會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最後在千葉縣觀察其現
況,研究在鄉鎮合併過程中,它如何保有原有的文化,並兼顧教育發展問題。

「鳩間島」的里親制度

首先是位於南方的「鳩間島」,這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光之島」,其大小僅有 1.08 平
方公里,人口更是只有 50~70 人,這樣的小島為何會成為台灣偏遠小校的楷模,甚至
在日本它也是一個指標性的小校。

在 80 年代,它是第一所「延請」學童就讀的小校,除了漫畫中提及的「小光」,更有
一些中輟生、家裡環境有問題,或是身心障礙的學童,在加入這些學童之後,會跟島
上原有的居民融合出什麼樣的倫理、環境,事實上是非常有趣的一點。90 年代的日本
除了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外,更面對經濟上的劣勢,偏遠小校在面臨種種困境下,
發展出三個階段的因應制度,第一便是在鳩間島實施的「里親制度」 ,到「山村遊學」
的興起,以致現在的「自然體驗學校」。我們說「教育」是反轉現況的不二法門,如果
不從下一個世代的觀點出發,又如何禁得起環境變遷的考驗。

何謂「里親制度」?亦即如果孩子為了某些緣故必須遠離家園,由當地的長者為監護
人,即稱為「里親」,反之學童則稱為里子。在日本的教育觀念上,只要有一個小孩就
能成校,廢校對教育界來說是莫大的恥辱。而里親制度的發展不只讓學校存活,更是
讓許多所謂的「問題學生」找到自己的路,也在島上造成極微妙的倫理改變,由於「
外人」的進駐,改變了島上的生活模式,甚至吸引居民回流。親子之間的關連也不受
年齡限制,27 歲的「爸爸」卻有個 18 歲的「女兒」,新的家庭模式因而誕生,藉由這
樣的制度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往雙親的必要性受到挑戰,里親制度帶來的是
更廣泛的家庭結構,是「大家庭」的延伸,反觀台灣的現況,不也是有許多孩子需要
關懷,在這樣的制度下,是不是能帶給孩子更多的照顧,甚至同志伴侶也有機會給孩
子足夠的關注。里親制度帶來的不只是教育制度的衝擊,更是對日本的倫理結構有莫
大的影響。

不只在鳩間小學,其實走遍日本的小校都有一個圖像,不論是學生、老師、家長都包
含在內,他們的綜合學習更是成功的範例,具體呈現文化、倫理等生活中的面向。我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2


們也要思考基礎學歷到底追求的是什麼?是成績上的排名還是真正獲得的事物,這個
問題尤其在偏遠小校更顯重要,在學業上的成績多數無法媲美都市的學生,又有誰關
心他們的成就感到底要來自何處,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考慮之處。

日本政府目前統計出有人居住的離島共有 436 座,總面積為 1 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數


達 160 多萬,但範圍卻橫跨南北 3000 多公里,由一群關心小校的老師、居民組成「全
國小島分校聯盟組織」 ,連結各離島的小校,藉由互訪的行程融合各地的資源,就日本
的觀念而言,離島的存續不僅代表國土、自然資源的完整性之外,文化的延續更是其
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小校的存在正如一座燈塔,凝聚居民的向心力,維持文化發展,
因此縱使島上只有一名學生,小校仍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也是日本對於教育的堅
持,更希望這樣的堅持能在台灣出現。

北海道的自然體驗學校

北海道的「自然體驗學校」則不同於里親制度、山村遊學等,其扮演的角色跟一般對
於學校的認知有很大差異,這個鄉村為了永續經營,爭取福祉、教育、環保等建設,
希望藉此營造社區特色。

當地的小學在 103 年校慶那天遭到廢校,但經由「NIOS」組織的努力有重生的機會,


以「自然體驗學校」的型態再生,在 2003 年更是與其他同類型的小校有截然不同的發
展,正是因為注入一股特殊的思維,希望能將地域裡社會內化的發展,只有當地區民
的投入才能使學校永續經營,他們開始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以提供都會區學童遊學,
更因此從中獲得成就感,也加深對地域的認同,並加強人才的育成,只有對人才的深
耕才能使發展永續,管理人才的培育更能擴大整個事業體的範圍。這個部分也是因為
泡沫經濟導致都市的菁英回流至鄉間,沉潛而爆發出來的創造力,讓日本社會結構更
加堅固,30 年來的發展也讓日本的教育型態有不一樣的省思。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何讓孩子以地域的觀念為核心進行學習。整個社區都是孩
子學習的標的,「自然體驗」更是學習的重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下,只有如此才能讓
學童有更直接的感官接觸。當地的居民就可能是「老師」 ,而形成的安排更是豐富,甚
至除了義務教育的學童外,NIOS 更打算將服務拓展到身心障礙者方面,也希望能引入
國外友人的參與。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浮流」 ,從河川的上游搭乘小船,沿著整條河流
順勢而下,從恐懼到能夠體驗自然之美,整個過程令人無法忘懷,可謂人生中最特殊
的一項回憶。

稍微跟各位介紹「NIOS」這個組織,它並不是專屬哪一個空間的學校,而是一個系統
,共有 8 個據點,服務遍及整個北海道,這也是他的特色之一,在日本 3000 多間的自
然體驗學校中,僅有 NIOS 以社區為服務對象,藉此更拓展整個團隊的服務理念。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3


日本政府也曾對願意舉辦「山村遊學」的小校做過調查。主要原因有五點,例如:小
校教學化、複式學習、學童人數增加、地方活絡、自信心增加等等。當然也會面臨困
境,如;里親制度所面對的精神壓力、如何維繫雙方的情感、行政成本的增加、以至
學生及師長面對的壓力等。

在「餘裕空間或稱廢校空間」的利用上高達 99%,如:生涯學習中心、社會福祉中心
、公民會館等再利用,這也看出日本對「廢併校」的正面觀點,當對學童無益時,在
考量學習、交通安全等問題後,民眾並不會諱言「廢併校」。

以「山北」為例,在面臨市町合併、小校廢除後,原本 8 所小學遭到廢除,但卻有兩
所地點更恰當,教學品質更完善的小學重建,對學童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而多餘的
空間也能再善加利用,成立生涯中心、圖書館等。在適當的配套措施下,廢併校的可
能也是「正確」的選擇。甚至若是有家長堅持,也可能同時存在理念小校,讓學生的
教育選擇權得以彰顯。最重要的是藉由地方的振興來延續學校的生命,只要地方繁榮
,學校絕對不會缺乏學童,這也是日本在因應「廢併校」的根本之道,透過居民的自
發內省,強化對社區的認同,對地方的發展有所助益,才能促成社區、學校的共生共
榮。

【第二階段:創意工作坊】

吳靜吉

提到「創意」絕不是我在台上演講就能激發在座的思維,只有「交流、對話」才能讓
各位理解何謂創意。稍後我會分享個人經驗,接下來就要各位分組討論。

小時候我也曾轉過學,當時鄰居跟我爸爸提到,在原本的小學就讀一定考不上中學,
一定要轉到中山國小,原本只是「陪鄰居公子讀書」的情況下,我考上了宜蘭中學,
就此改變我的一生。

從美國回來後,我也曾有過一個念頭,要興辦一所學校,吸引無法管教小孩的企業家
,並實施「買一送一」的策略,讓有困難的學童,藉由陪伴這些孩子唸書,而有機會
升學。當時被同儕取笑說是「痴人說夢」,現在看起來不就是日本的「里親制度」。

在聽完陳凱鈿老師的報告後,稍後的分組討論我們已經有許多材料。從社會創新事業
的角度來看,地方振興才能留住家長,學校才不會缺乏學童,甚至也能吸引居民回流
,文建會之前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正是有這項美意,只可惜未能完成。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4


舊金山有學者實際投身社會工作,他在街上訪問遊民,為何不願工作,在進一步問到
,若是能提供他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養活家人、重拾自信心願不願接受。最後則
真正協助遊民創業,教導他們如何經營,在新聞的報導下,有許多有名的廚師加入工
作,讓遊民能藉由經營麵包店回復生產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培養遊民「ready to
work」的心態。我們的學校、社區是否能做到這點?

1969 年,Michel Young 在英國開辦「開放大學」,教育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各式人


才應運而生,套用到目前的狀況,創意人才是否也能藉此培育,或是經由遠距的觀察
,讓這些人才成為學童的心靈導師,這些都是可以發揮的地方。1990 年英國社會開始
有許多新移民進駐,而這些新移民大多有語言障礙,當時便成立相關的口譯機構,以
便新移民在就醫等時候不會有障礙,因為成效佳,最後甚至轉變為社會企業,藉由營
利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同理,我們在討論偏遠小學時,並不能只著重在學童,家
長、老師甚至是社區,都是我們要關心的一塊。

聽完陳老師的報告,我也有些想法。我們是不是能成立「偏遠小學聯盟」,在經由企業
贊助,讓學童能在這些學校中遊學。而「里親制度」不就是「易子而教」,讓別人來教
導自己的小孩,去除血緣的關懷,更能妥善教育孩子,甚至「易夫、易妻而談」,透過
與第三者的溝通,更能瞭解自己的缺點,對方的需求。經由開放性的思考,才能激盪
創意的萌發。

分組討論報告

【紅組】
基本上,廢校與否並不完全由人決定,更重要的是「環境」許不許可,「存在」確實需
要條件,不能單由一個角度出發。就偏遠地區的環境來看,多數家長的社經地位較低
,養活家庭總是比思考教育來的重要,這是最根本的問題。而學童的缺乏也是困境,
社區功能衰弱,如何找尋社區定位,以新的模式看待社區。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城
鄉差距等都是偏遠地區一再面臨的窘境,如何改善以求進步。最後,既然是學校,最
重要的一點還是「學習」,如果「特色」只能停留在小學,但在面臨升學壓力,甚至是
以後求職,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制能因應之。此外,文化的傳承仍是需要被考慮

從上述觀點延伸,師資的培育會是最迫切需要的工作,如果老師只求薪水穩定、假期
多,對教育毫無熱誠,特色小學的發展在起步之時,便會遭到扼殺。而學校是否能成
為社區的文化中心,鄉民能否對其凝聚向心力。再談到「快樂的學習」,如果要孩子的
學習富於趣味,那家長的角色為何,是否也應投入,這又回到地方繁榮的原點,更精
準的說,只有振興地方才能延續學校生存。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5


【綠組】
A:廢校的重要性在於「會不會廢掉學生?」,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一旦進入大學校,
很有可能便淹沒其中,無法凸顯自己的優勢。再談到「特色學校」,更要釐清究竟是重
視「特色學校」還是「特色學生」?媒體的炒作可能只著重在學校的標籤化,但更重
要的是讓學生成為「特色學生」,否則其存在的必要性值得商榷。因此,學習型態的改
變才是重點,也只有如此才能加強競爭力,體驗才會真實,這是我們強調的一點。「特
色小學」到底是家長想要的,社區想要的,老師想要的,校長想要的,企業想要的還
是學生想要的,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去深思。最後我要重申一點,偏遠小學絕對不能廢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故事,不管他健不健全,如果放到大學校,他只會變成「教室裡
的客人」,就算只剩下一個學生,也必須讓他的故事延續下去。

B:偏遠小學跟社區是不可分割的,只著重在一方,確有其危險性。因此,在發展特
色之時,一定要從社區擷取地方特色,以我自身為例,「竹子」在五寮國小並不是發展
的目的而是一種媒介,教室的布置、課程的安排等等,都只是為了讓孩子親身體驗社
區的特色,觀察周遭的環境,進一步帶進家長的期望、社區的發展。而學校的發展是
不是能回過頭來服務社區,例如:學校的資訊課程,孩子在學習製作網頁之時,以社
區為主軸,推廣、行銷社區的產品,這也讓家長看到兩者間的連結,對孩子而言也會
對社區產生認同。最後談到「競爭力」,就我而言,一直認為偏遠地區是多元智慧的延
伸,偏遠地區的孩子對事物的體認觀察更深遠,這便是偏遠小學的競爭力。

C:經濟成本、學校規模、學生人數等因素,往往都是決定廢併校的原因,但是教育
能否這樣被切割,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故事,放到大學校只會被邊緣化,反觀在小學校
,老師的照顧能使其健全發展,我要重申一點「廢併校不能由經濟成本決定」,偏遠地
區更需要在地的關懷。「特色學生」學校的培育才是重點,這樣的學生會有競爭力。企
業界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如果能選定一所學校栽培,形成既定的印象,家長選擇學
校也會知道自己的孩子會被培育成什麼模樣。舉東山國小為例,我們的學生一定是喜
歡大自然,未來也可能從事生態保育等工作。回到教育的本質,有沒有認清服務的對
象是誰,讓我們的工作更有價值,更具有責任。對於企業界,我們也希望能獲得企業
菁英的協助,讓我們能在尋找人才的時候,有更精準的聯絡平台。

【藍組】
「有孩子的地方就要有教育;有學生的地方就要有學校。」我們的看法主要就是朝向
「讓學校永續生存」。第一點:企業、非營利組織的認養。可分為全面性的認養,提供
金錢、人才等,或是部分的認養,尤其是人才的提供,這是小校最需要的援助。第二
點:學校要優質才能吸引資源,不管有無經費,這都是學校應有的態度。基礎學科不
能放棄,此外也必須營造特色課程,藉此吸引外來的學生加入。這點可以從招生著手
,要多元化、國際化,不只吸收國內的學童,更要拓展視野,也要有行銷的平台,讓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6


外界更瞭解學校的特色。而學校更是社區的活動中心、文化中心,我們的組員更提到
:「學校是讓社區更加凝聚的工具。」整體來看,學校要持續讓自己更加優質;企業、
NPO 持續認養小校;政府不要執行廢併校政策,「產官學」同時並進才能讓小校友存
續的機會。

【粉紅組】
缺點其實就是優點。第一:小校緊密的人際關係,學童之間的互動正是其吸引家長之
處。第二:產品的包裝,如何經由包裝讓人想「掏錢」購買,這是小校目前的首要之
務。第三:聯合鄰近的小校,創造「自有品牌」,進一步結合相互間的資源,人才的問
題也因此迎刃而解。而統整後的「包裝」更能便利「行銷」,讓外來的資源有更明確的
投注。

【棕色組】
過分產業化會不會排擠地方原有的文化?甚至促使居民外流,這跟我們原本的認知大
相逕庭,但也是個很好的啟發點。此外,拚命維持學生人數以避免廢校,及促進社區
繁榮以使學童人數增加,這兩者間到底誰為主、誰為輔?學校的存廢應該由「學習者
」決定教育的核心價值為何?上述的幾個觀點是我們討論的重點,由這幾點出發,我
們有幾個結論。到底什麼樣的學校才吸引家長?站在「公司」的觀點,我們必須了解
顧客的需求。首先,要知道學生想學的是什麼,我們必須讓學生知道,在這裡會受到
何種教育;師資當然是另一個的「行銷」的重點;延伸教育的內容,從教室中的學習
,進一步推展至生態環境、人文發展的相關課程。最後更要確保就業機會,讓民眾有
定居的動機,藉由產業的活絡,傳承文化的瑰寶。

校長的辦學理念更是吸引家長的最佳利器,一般而言,家長很難瞭解老師的教學品質
,但只要校長有辦學熱誠,推展教育的核心價值,這對家長是比較顯而易見之處。而
在地的發展也是促成教育轉型的推手之一,教學不能只聽由政府的一言堂,而是要結
合當地的文化,一如日本的「自然體驗學校」,讓孩子更瞭解自己居住的土地。當然家
長的價值觀也必須被導正,「升學」絕對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最後有兩個建議。第一是小校應該要連結附近的學校,結合對方的資源,完善人我兩
方的教學,而這種小型的團體易於複製,藉此能進一步拓展這張「網絡」,如同吳老師
提及的小校聯盟,正可由小型團體出發,讓鄰近的小校彼此熟悉,最後連結全台的小
校,建立更健全的組織。第二是校長的功能,在當前的環境下,校長的職責已經如同
創業家,運用有限的資源、人力創造無線的「利潤」,而這種「永續」的經營更是驚人
,重新定位自我的角色,融入「社會企業」的觀點,改變遊戲規則,有自我的營收,
未來學校的存續將不再由政府決定。

【黃組】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7


首先,我們想提出兩個反思。第一:廢校究竟是一種趨勢還是潮流,如果已經是趨勢
,那再多的努力終將化為烏有,該結束的一定會結束。第二:為什麼要吸引外人就讀
,金瓜石、九份的「努力」卻造成自身的寸步難行,偏遠小校的可愛之處便是在它的
「小」,去除這一點,跟一般的學校實無差異。

不管未來會走到何處?善用資源都是必要之務,不論是內部資源或外部資源的應用。
所謂內部資源亦即「反求諸己」,思考自己是否已經結合當地的人力、自然資源,有沒
有還沒做到之處或是未臻完善的地方。做到這一點才能往外尋求協助,結合藝文界、
企業界做更長遠的發展,讓學校的空間有更充分的運用,而學生的教育有更精良的品
質。最後用兩句話作為總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借力使力,相輔相成」這兩句話
包含了內外部資源的運用,最後相信「遠景」一定「不遠」。

創意發想人員
臺北縣瑞柑國小、臺北縣瓜山國小、臺北縣鼻頭國小、臺北縣濂洞國小、臺北縣永定
國小、臺北縣東山國小、臺北縣崁腳國小、臺北縣月眉國小、臺北縣猴硐國小、臺北
縣九份國小、臺北縣柑林國小、臺北縣五寮國小、臺北縣屈尺國小廣興分校、臺北縣
屈尺國小、苗栗縣課程督導、雲科大資管系副教授、高雄縣中崙國中、學術交流基金
會、千佛山慈善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家樂福基金會、東元科技基金會、PSA 華科事
業群慈善基金會、台灣浸入式英語教育策進會、歐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

Npo-emba forum 1013 [http://npo-emba.org]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