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0

國中數學

第四冊

部編版 學習手冊
1-1:等差數列

PART 1:
1: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
探索一:觀察圖形與數字的關係

當圖形是有規律的排序,可將其分解為相同的元件,找出圖形

與數字的關係。

範例 1

由許多等長的牙籤排成如下的圖形

(1) 形成幾個三角形?

(2) 共用了多少根牙籤?

(3) 若有 100 根牙籤,按上述排列方式,最多能排出幾個三角形?

解:(1)19 個。

(2)39 根。

我們可以一根一根的數,但也可以經由一、二個三角形

是由多少根牙籤組成來推得這十九個三角形是用了幾根牙籤

一個 二個 三個

第一個三角形由 3 根組成,若由這觀念著手,那增加成

為二個三角形時,則增加 2 根

1 4-1
∴3+2+2+ … +2+2=3+2×18=39
18 個三角形

(3)49 個三角形。

假設最多排出 n 個三角形

由(2)的推論方式可得

3+2×(n-1)≦100

n≦49.5

∴最多能排出 49 個三角形

練習 1-1

如圖,小強用形狀大小相同的長方形,依次排成相連的圖案。如

果依此規則繼續排下去,小強需要幾張長方形的紙片才能排出第 10

個圖?

第1圖 第2圖 第3圖

練習 1-2

圖(一)是一個大三角形,分別連結這個三角形三邊的中點,得到

圖(二)。再分別連結圖(二)中間的小三角形三邊的中點,得到圖

(三)。按此方法,請問在圖(十)中,共有多少個三角形?

2 4-2
圖(一) 圖(二) 圖(三)

範例 2

下圖是由 99 張邊長 1 公分的正六邊形紙片,依序排列形成的圖

案。請問這個圖案的周長是多少公分?

解:268 公分。

由圖案的呈現,可將 視為一組

99
所以有 =33 組
3

再觀察第一組與第二組合併排列時,

可視為 ,周長為 10×2=20

33 組的合併排列,周長為 10×33=330

可惜,答案並非如此

若看第一、二及三組的合併排列時

則可看到最前、最後是 10,但中間是 8

3 4-3
因此 周長應為 10×2+(33-2)×8=268

練習 2-1

將長 10 公分的紙條用漿糊連接如下圖,每兩張的接口處均相疊

2 公分。 10 2

10

則 (1) 連接 10 張紙條,共是多少公分長?

(2) 連接 n 張紙條,共是多少公分長?

(3) 若總長是 322 公分,則需要多少張紙條?

練習 2-2

一圓的直徑是 10 公分(如圖一)
,若將 2 個一模一樣的圓,

其中一圓的圓周置於在另一圓的圓心上,如圖二所示,則兩圓最

長的距離是 AC 。現將 15 個一模一樣的圓,如同圖二方式擺放成

圖三,試問這 15 個圓最長的距離 AB 是多少?

圖一 圖二 圖三

範例 3

下面是由每個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依序排列而成。

4 4-4
圖(一) 圖(二) 圖(三)

則圖(十)的圖案,周長是多少公分?

解:114 公分。

觀察圖(三),自行再畫圖(四),不難發現下表格中的有效邊數

的規則性

圖案 最外圍正六邊形 有效邊數 周長

數目

一 1 [6×(1-1)] 6 6

二 6 [6×(2-1)] 6×3 18

三 12 [6×(3-1)] 6×3+(12-6)×2 30 圖(四)

四 18 [6×(4-1)] 6×3+(18-6)×2 42

n 6×(n-1) 6×3+[6(n-1)-6]×2 12n-6

∴n=10 周長=12×10-6=114

練習 3-1

如右圖,某國中校慶,其中一場表演的隊形

就是由學生排出正五邊形的隊形,由內一直往外

5 4-5
排。已知最內圈每邊 3 人,往外每圈每邊增加 2 人,則第七圈需要

幾位學生?

練習 3-2

需要多少根等長的牙籤可圍成如右的圖形?

範例 4

當我們將一條繩子折成等長的 2 段後,剪 2 刀,

可剪成如右圖般 5 段,則:

(1) 若折成 4 段,再剪 2 刀,可剪成幾段?

(2) 若折成 5 段,再剪 2 刀,可剪成幾段?

(3) 若折成 4 段,再剪 3 刀,可剪成幾段?

(4) 若折成 5 段,再剪 3 刀,可剪成幾段?

(5) 若折成 m 段,再剪 n 刀,可剪成幾段?

解: (1)~(4)可依題意自行畫圖得到結果。

∴(1) 9;(2) 11;(3) 13;(4) 16

(5) 可藉由上述(1)~(4)題觀察出所剪的段數是『折的段

數』×『剪的刀數』+1=m×n+1

亦可有另一思考路徑:

將折成的 m 段視為 m 條繩子,則剪了 n 刀後,將產生

6 4-6
m×(n+1)段。

實際上,如右圖紅色部分,有(m-1)是多算的

因此正確應是 m×(n+1)- (m-1)=m×n+1

練習 4-1

如圖所示,將線纏繞在剪刀上,再將其剪裁成數段。

0圈 1圈 2圈
試問當圈數為 n 時,所剪裁線段數是多少?

練習 4-2

切一刀可將一張紙分成 2 張,切兩刀最多可分成 4 張,…,則切

十刀最多可將一張紙分成幾張?

範例 5

勇士國中七年級新生參加暑期學藝活動,將參加的 250 名編成八

個班,其編班方式為:先依「入學測驗」由高到低學生從 1 號編到

250 號,再按 S 型的順序編班,其編班情形如下表,科西是編號 171

號,應該是編在哪一班?

班級 701 班 702 班 703 班 704 班 705 班 706 班 707 班 708 班


1 2 3 4 5 6 7 8

16 15 14 13 12 11 10 9

7 4-7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0 29 28 27 26 25

解:由表格中可看到每 16 個號碼後,下一個號碼將再從 1 班開始編

班。

則 171÷16=10…11

∴科西應是在 706 班

練習 5-1

承範例 5,每班學生的座號是隨其編號的大小,由小排列大後,

再依序改編成座號 1、2、…。如 701 班,原先「入學測驗的編號是

16、17 的同學,在 701 班的座號是 2 號及 3 號」


。那麼科西的座號會

是幾號?

練習 5-2

如右圖,小和伸出右手,由大拇指開始數數

。大拇指是 1、食指是 2、中指是 3、無名指是 4

、小指是 5;反方向數回去,無名指是 6、中指是

7、食指是 8、大拇指是 9;再反方向數回去,食

指是 10、…。依此規律,147 會在哪一根手指上?

8 4-8
範例 6

觀察下列數列,並在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數,使其成有規律的數列。

(1) 3,12,21,30, ,

(2) 4,5,7,10, ,

(3) 2,4,8,16, ,

(4) 1,4,9,16, ,

解:(1) 39,48;(2) 14,19;(3) 32,64;(4) 25,36。

練習 6-1

觀察下列數列,並在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數,使其成有規律的數列。

(1) 74,57,40,23,

(2) 5,3,6,2,7,

練習 6-2

(3) 9,12,18,27,
1 1 1 1
(4) , , , ,
2 3 4 5

探索二:
探索二:能觀察出等差數列的規則性,
能觀察出等差數列的規則性,並做相關運算

1、 一數列中,任意相鄰兩項的後項減前項之值都相等,則稱此數

列為等差數列,而這個差稱為公差。

2、 相鄰兩項中,後項、前項與公差的關係

9 4-9
(1) 公差=後項-前項

(2) 後項=前項+公差

(3) 前項=後項-公差

範例 7
在下列各空格中填入適當的數,使得每列形成等差數列
(1) 3,7, ,

(2) 4.2,2.5, ,

(3) , ,-8,-3

(4) 5, , ,14

(5) 3a,a, , (其中 a 是已知數)

解: (1) 公差=7-3=4,∴後兩項分別是 11,15

(2) 公差=2.5-4.2=-1.7,∴後兩項分別是 0.8,-0.9

(3) 公差=(-3)-(-8)=5,∴前兩項分別是-18,-13

(4) 在 5 及 14 中共有 3 個公差 5, , ,14

14 5
則公差應是 = 3 ,∴中間兩項應是 8,11
3

(5) 公差=a-3a=-2a,∴後兩項分別是-a,-3a

練習 7-1

在下列各空格中填入適當的數,使得每列形成等差數列

(1) 1,1, ,

(2) -4, ,2,5,

10 4-10
(3) -3,3, ,

(4) 2, 8, ,

(5) 3a-b,2a+b, , (a、b 為已知數)

練習 7-2

從-1,-26,81,40 四個數中刪掉一個數,剩下的三個數,由小

而大依序排列成一等差數列,則應刪掉哪一個數?

探索三
探索 三:運用 an = a1 + ( n 1) × d

1、 a1 :首項, an :第 n 項, n :項數,d:公差。

2、已知 a1 ,d, n , an 中任三者,可由 an = a1 + ( n 1) × d 的關係式,

求得第四者。

3、若只知 a1 ,d, n , an 中任二者,則

(1) 可從題意中將 an = a1 + ( n 1) × d 寫成聯立方程式,再解題

(2) 亦可延伸利用 am = an + ( m n) × d 的關係式,再解題

範例 8

(1)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首項為 3,公差為 4,則第 10 項為何?

(2)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第 11 項為-35,首項為-5,則公差為何?

(3)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第 17 項為 17,公差為 5,則首項為何?

(4)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首項為 4,末項為 52,公差為 3,則此等差數

11 4-11
列共有幾項?

解:(1)39;(2)-3;(3)-63;(4)17。

(1) a10 = a1 + (10 1) × d = 3 + 9 × 4 = 39 。

(2) a11 = a1 + (11 1) × d

35 = 5 + 10 × d d= 3
(3) a17 = a1 + (17 1) × d

17 = a1 + 16 × 5 a1 = 63

(4) an = a1 + (n 1) × d

52 = 4 + (n 1) × 3 n = 17

練習 8-1

設一等差數列的首項是 17,第 13 項是-1,則其公差為何?

練習 8-2

設 2,5,8,…,an 是一等差數列,則(1) 第 10 項的值為何? (2)

若 an = 50 ,則 n =?

範例 9

若一等差數列的第 7 項為 69,第 14 項為 34,則此等差數列

(1)首項為何? (2)公差是多少? (3)第幾項開始為負數?

解:(1)99; (2)-5; (3)第 21 項。

12 4-12
(2) a14 = a7 + (14 7) × d

34 = 69 + 7 × d d= 5
(1) a7 = a1 + (7 1) × d

69 = a1 + 6 × ( 5) a1 = 99

(3) an < 0
4
99 + (n 1) × ( 5) < 0 n > 20
5
∴第 21 項開始為負數

練習 9-1

一等差數列的第 7 項為 13,第 13 項為 7,試問:(1)公差為何?

(2)首項是多少? (3)第 17 項是多少?

練習 9-2

一等差數列的第 4 項為-15,第 12 項為 9,試問:(1)首項是多

少? (2)公差為何? (3)第幾項是-9? (4)第幾項開始為正數?

範例 10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公差為 d ,第 n 項為 an ,第 m 項為 am 。試說明

為何 am = an + ( m n) × d 。

解:【方法一】

由 an = a1 + ( n 1) × d 可知

13 4-13
am = a1 + (m 1) × d (1)
an = a1 + (n 1) × d (2)

(1)-(2):

am an = [a1 + (m 1) × d ] [a1 + (n 1) × d ]
ddddd = md nd
ddddd = (m n) × d
am = an + (m n) × d

【方法二】

假定 n < m

an , an+1 ,·····,
·····, am 1 , am

( m n) 個公差

在 am 和 an 之間共有 (m n) 個公差

亦即 am 和 an 相差 (m n) × d

∴ am = an + ( n n) × d

練習 10-1

若一等差數列的第 7 項為 11,第 16 項為-16。則此等差數列的第

101 項為何?

練習 10-2

一等差數列,第 6 項為 5,第 3 項與第 9 項的比為 2:3,則其第

9 項與第 12 項的比為何?

14 4-14
探索四
探索四:等差中項

1、等差中項

(1)若 a 、 b 、 c 三數成等差數列時,稱 b 是 a 、 c 的等差中項。


a+c
(2)若 b 是 a 、 c 的等差中項,則 b =
2
2、等差中項的特殊假設方式

若已知三數成等差數列,可假設其等差中項為 x,公差為 d,

即三數分別為 x-d,x,x+d (如此假設的目的,在於相加或相乘

三數時,可讓公差消失或利用平方差公式)

【想一想】若是四數成等差數列,又可如何假設?

範例 11

若 x+1 與 2x-3 兩數的等差中項是 11,則 x 值是多少?

解:x=8。
( x + 1) + (2 x - 3)
= 11
2
3 x = 24

∴x =8

練習 11-1

若 a、b 兩數的等差中項是 8,且 a 是 b 的 3 倍,則 a×b=?

練習 11-2

已知三角形的三內角度數成等差數列,且最大角和最小角的度數

15 4-15
比為 7:3,則此三角形最大角的度數為何?

範例 12

設兩數的積是 15,且這兩數與等差中項的和是 24,則此兩數各

為多少?

解:兩數各為 1、15。

設兩數為 x 、 y

xy = 15
xy = 15 (1)
則 x+ y d d
x+ y+ = 48 x + y = 16 (2)
2

由(2)式: x = 16 y (3)

將(3)式代入(1)式: (16 y ) y = 15

y 2 16 y + 15 = 0

( y 1)( y 15) = 0 ∴ y = 1 或 y = 15

兩數各為 1、15

練習 12-1

若兩數的積是 32,且這兩數的等差中項是 6,求此兩數。

練習 12-2

若 a + b 、 5 、 a + 2b 成等差數列,又 3a 、 7 、 4b 亦成等差數列。

則 a 和 b 的乘積是多少?

16 4-16
範例 13

有一直角三角形,其三邊長成等差數列,且此三角形的面積為

216 平方公分,則此三角形的周長為何?

解:72 公分。

【解法一】

因三邊成等差數列

所以設三邊為 a d 、 a 、 a + d ( d 為公差, d > 0 )

其中 a 及 a d 為兩股, a + d 為斜邊

則由三角形面積及勾股定理可列出聯立方程式

1
a (a d ) = 216 a2 ad = 432 (1)
2 d d
4ad = a 2 (2)
(a + d ) 2 = a 2 + (a d ) 2

將(2)式代入(1)式: ad = 144

則 a 2 = 4ad = 576d da = 24

∴d = 6

則三角形周長=18+24+30=72(公分)

【解法二】

因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成等差數列

則三邊長的比會是 3:4:5 所以可假設兩股為 3 、 4


1
依題意 × 3r × 4r = 216d dr 2 = 36d d r =6
2

17 4-17
三角形三邊長=(3+4+5)×6=72(公分)

練習 13-1

有一五邊形的五個內角度數成等差數列,且最大角比最小角的 3

倍少 8°,則此五邊形的最大角度數是多少?

練習 13-2

有一三位正整數,其各位數字成等差數列,且其和為 18。若將其

個位數字與百位數字對調,則所得之數較原數大 594,試問原數是多

少?

探索五
探索五:

1、一等差數列的各項,若同加(減)一數,則仍為等差數列,且公

差不變。

2、一等差數列的各項,若同乘(除)一不為零的整數 k,則仍為等
1
差數列,但公差變為原公差的 k 倍(或 倍)

k
範例 14

數列 a1 、 a2 、 a3 是公差為 d1 的等差數列,數列 b1 、 b2 、 b3 是公

差為 d 2 的等差數列。則 a1 + b1 、 a2 + b2 、 a3 + b3 是否為等差數列?若

是,其公差為何?

解:其和仍為等差數列,公差為 d1 + d 2 。

18 4-18
將公差為 d1 的數列改寫成 a1 、 a1 + d1 、 a1 + 2d1

將公差為 d 2 的數列改寫成 b1 、 b1 + d 2 、 b1 + 2d 2

和的結果 ( a1 + b1 )、( a1 + b 1 )+( d1 + d 2 )、( a1 + b 1 )+2( d1 + d 2 )

∥ ∥ ∥

c1 c2 c3

因 c2 c1 = c3 c2 = d1 + d 2

∴其和仍為等差數列,公差為 d1 + d 2

練習 14-1

有兩等差數列,一數列的首項是 13,公差是 9;另一數列的首項

是 16,公差是 12。則

(1)此兩數列的最小共同項為何?

(2)共同項所形成的等差數列之公差為何?

練習 14-2

下列兩個數列(數列規則不變)中,第 20 個相同的數是多少?

2,5,8,11,14,17,20,23,…

3,7,11,15,19,23,27,31,…

PART 2:
2:學習檢測站

1、利用小木棒排出 1×1,2×2,3×3 的方陣如下圖。請觀察其規則,

19 4-19
並推論 10×10 的方陣需要多少根小木棒。

4 根 (1×1) 12 根 (2×2) 24 根 (3×3)

2、依下圖的規則,畫出 127 到 131 的圖形。


1 3 9 11 17 19

5 7 13 15

3、請仔細觀察並找出下列等式中的規則,根據同樣的規則,找出□

等於多少?

12=1
22=1+3
32=1+3+5
42=1+3+5+7
52=1+3+5+7+9
… …
… …
2
23 =1+3+5+7+9+…..+□

4、小君在家中的地板上玩牙籤的遊戲,發現排出來的正三角形圖案

有種特殊的規律,如下圖所示。若按這樣的規律性,要由幾根牙

籤才能排出邊長為 10 根牙籤的正三角形?

3根 9根 18 根 30 根
20 4-20
5、1、4、7、10、13、16、19、22、25 這九個數中,任意挑選三個

不同的數,若這三個數恰好是一個等差數列,公差為 d。已知 d 的

值有好幾種可能,則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6、正整數 200、201、202、…,一直到 800 的正整數中,將除以 7

餘 3 的數全挑選出來。則所挑選出來的正整數總和是多少?

7、數列 a、b、c 為等差數列,公差是 5。若數列 a+7、b+11、c+15

也為等差數列,則其公差是多少?

8、若 4x+9 、2x、3x-1 三數成等差數列,則 x 的值為何?

9、設兩數差是 4、積是 21,則其等差中項是多少?

10、若三數成等差數列,其和為 315,且第一數與第三數的為 3:7,

則第三數為何?

PART 3:高手競技場
3:高手競技場

1、已知兩個圓最多產生 2 個交點,三個圓最多則產生 6 個交點。請

列出其通式。

解: a n =n 2 n。

兩個圓 三個
觀察第三個圓進入兩個圓之前與之後

21 4-21
之前:交點為 2 個

之後:除保留之前的 2 個交點,第三個圓將與前兩個圓各有 2 個交

所以三個圓最多產生的交點數是 2+2×2=6

利用上述的分析,四個圓時 交點數是 6+3×2

即 a1=0

a2=2

a3=2+2×2=6

a4=6+3×2

an 代表 n 個圓最多產生的交點數,再整理一次可得

a1=0

a2=a1+(2-1)×2

a3=a2+(3-1)×2

a4=a3+(4-1)×2

an-1=an-2+(n-2)×2

×﹚ an=an-1+(n-1)×2

an=0+1×2+2×2+…+(n-1)×2

=2[0+1+2+…+(n-1)]

22 4-22
[0+(n-1)] × n
=2×
2

= n2 n

2、一個圓可將平面分割成 2 個平面,二個圓最多可分割成 4 個平面,

則 n 個圓最多可分割成幾個平面?

解: n 2 n + 2 個平面。

由上圖得知: a1 = 2 、 a2 = 4 、 a3 = 8 、 a4 = 14

如同第 1 題的思考路徑:

a1=2

a2=a1+2

a3=a2+4

a4=a3+6

an-1=an-2+2(n-2)

×﹚ an=an-1+2(n-1)

an=2+2+4+…+2(n-1)=2+2[1+2+3+4+…+(n-1)]

23 4-23
[1+(n-1)] × (n-1)
=2+2 ×
2

=n 2 n+2

3、如右圖,在某條公路上,里程數

8 公尺開始到 4000 公尺為止,每

隔 8 公尺將樹與燈按圖中所示之

規則設立:在里程數 8 公尺處種一棵樹,在 16 公尺處立一盞燈,

在 24 公尺處種一棵樹…,且每兩盞燈之間的距離均相等。依此規

則,在里程數 800 公尺~824 公尺之間,路燈應是位在里程數多

少公尺的位置?

解:816 公尺。

由最後要問的問題中,應可發現其實與樹是沒有關係的,考

量的是路燈。

第一盞路燈( a1 )的位置是在里程數 16,每隔(公差 d)8×

4=32 公尺設置一盞路燈,而題目是問第 n 盞路燈( an )是位於 800

到 824 之間的那個 n 是多少。

因此可列出一不等式: an = a1 + (n 1) × d > 800

16 + (n 1) × 32 > 800
1
n > 25
2

24 4-24
所以是第 26 盞路燈,位置是 16+(26-1)×32=816 公尺處

PART 4:
4:資源補給庫

◎如下圖,假設蜜蜂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則抵達第 n 號蜂巢的方法

有幾種?

2 4 6 8 10
1 3 5 7 9

解:若從 1 號蜂巢可到 2 號蜂巢;2 號蜂巢可到 3、4 號蜂巢;…

這樣的分析並不容易進行。

因此,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

要到達第 n 號蜂巢前,須先經過第 n-1 號或 n-2 號,因此【到

達第 n 號】的方法是由【到達第 n-1 號】與【到達第 n-2 號】

方法的和

an= an-1+an-2

∴a1=1,a2=2,a3=a1+a2,a4=a3+a2,…

這正是許多書上所述的費式數列(Fibonacci Sequence),另一

與費氏數列相關的題目將在等差級數中做說明。

PART1 練習題解答:
練習題解答:

25 4-25
練習 1-1:31 張。

第一圖( a1 ):4 張長方形 → a1 = 4

第二圖( a2 )
:7 張長方形(兩個第 1 圖重複 1 張長方形)

→ a2 = 4 × 2 1

第三圖( a3 ):10 張長方形(三個第 1 圖重複 2 張長方

形)→ a3 = 4 × 3 2

∴ a10 = 4 × 10 9 = 31

練習 1-2:28 個三角形。

圖(二)比圖(一)多 3 個三角形,圖(三)也比圖(二)多 3 個三角形

∴圖(十)有 1+3×(10-1)=28 個三角形

練習 2-1:(1) 82 公分;(2) 8n+2 公分;(3) 40 張。

練習 2-2:80 公分。

練習 3-1:70 位。 10+(2×5)×6=70

練習 3-2:40 根。

觀察右圖,可知是由 10 個正五邊形所組成的 ∴10×5-10=40

練習 4-1:n+2 段。

可將圈數與所剪裁的段數記錄如下,

圈 數 0 1 2 n

剪成後的線段數 2 3 4 n+2

可得所剪裁線段數比圈數多 2
26 4-26
練習 4-2:56。

練習 5-1:22 號(10×2+2=22)。 練習 5-2:中指。 147÷8=18…3

練習 6-1:(1) 6;

(2) 1 (5 3 6 2 7 )。
-2 +3 -4 +5 -6

1
練習 6-2:(1) 39;(2) 。
6

練習 7-1:(1) 1,1【公差為 0】
; (2) -1,8【公差為 3】

(3) 9,15【公差為 6】; (4) 3 2 , 4 2 【公差為 2 】


(5) a+3b,5b【公差為-a+2b】。

練習 7-2:應刪掉-26

先由小排列到大 -26,-1,40,81

可發現 40-(-1)=81-40≠(-1)-(-26)
3
練習 8-1: 。 練習 8-2:(1)29 ;(2)17。
2
練習 9-1:(1)-1; (2)19; (3) 3。

練習 9-2:(1) -24; (2) 3; (3) 第 6 項; (4) 第 10 項。

練習 10-1:-271。

a16 = a7 + (16 7) × d

16 = 11 + 9 × d d= 3

27 4-27
a101 = a7 + (101 7) × d
ddd = 11 + 94 × ( 3)
ddd = 271
練習 10-2:6:7。

設公差為 d,則 a3 = a6 + (3 6) × d = 5 3d

a9 = a6 + (9 6) × d = 5 + 3d

1
依題意 (5 3d ) : (5 + 3d ) = 2 : 3 d=
3
∴ a9 : a12 = (5 + 3d ) : (5 + 6d )

= (5 + 1) : (5 + 2)

= 6:7
練習 11-1:48。

a + b = 16 a = 12
d d
a = 3b b=4

練習 11-2:84°。

設三個內角分別是 x-d,x,x+d

則(x-d)+x+(x+d)=180° x=60°

又(x+d):(x-d)=7:3

2x=5d
2
∴d= x=24°
5
因此 最大角度是 60°+24°=84°

28 4-28
練習 12-1:兩數各為 4、8。

練習 12-2:乘積是 4。

a + b + a + 2b = 10 2a + 3b = 10 a=2
依題意 d d d d
3a + 4b = 14 3a + 4b = 14 b=2

則a×b = 4

練習 13-1:160°。

設五內角為 a 2d 、 a d 、 a 、 a + d 、 a + 2d

a + 2d = 3(a 2d ) 8°
依題意
(a 2d ) + (a d ) + a + (a + d ) + (a + 2d ) = (5 2) × 180°

a 4d = 4° a = 108°
d d
a = 108° d = 26°

∴最大角度數=108°+2×26°=160°

練習 13-2:原數是 369。

設原三位數 個位、十位、百位分別是 6-d,6,6+d

依題意 100(6-d)+10×6+(6+d)=100(6+d)+10×6+(6-d)+594

d=-3

練習 14-1:(1)40; (2)36。

(1)設兩數列的最小共同項,在各數列六中分別是 am 、 bn

則 am = bn

13+(m-1)×9=16+(n-1)×n 3m=4n

∴m、n 最小是 m=4、n=3

29 4-29
所以最小共同項是 13+(4-1)×9=40

(2)即 9 與 12 的最小公倍數

練習 14-2:239。

PART2 學習檢測站 解答:


解答:

1、220 根; 2、 ; 3、45; 4、165; 5、-12;

6、42500; 7、9; 8、x=4; 9、5 或-5; 10、147。

30 4-30
1-2:等差級
等差級數

PART 1:
1: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
探索一:等差級數的前 n 項和

1、等差級數:將一個等差級數的各項依次用「+」號連接起來,稱

為一個等差級數。

Ex. 2、4、6、8、10 是一個等差數列

2+4+6+8+10 則是一個等差級數

2、等差級數的表示法:

若有一等差數列的首項為 a1 ,公差是 d ,第 2 項為 a2 ,…,

末項(第 n 項)為 an 。則此等差級數可表示為 a1 + a2 + ... + an ,我

們通常用 S n 來表示這級數的和,亦即 S n = a1 + a2 + a3 + ... + an

3、等差級數前 n 項的和:

一等差級數共有 n 項,首項為 a1 ,第 n 項為 an ,則等差級數


(a1 + an ) × n
前 n 項的總和是 S n = a1 + a2 + a3 + ... + an =
2
【另一和的表示公式則是:】

等差級數共有 n 項,首項為 a1 ,公差為 d ,則


[2a1 + (n 1) × d ] × n
Sn =
2
(a + a ) × n
[說明] S n = 1 n ,利用等差數列 an = a1 + (n 1) × d
2
[a + a + (n 1) × d ] × n [2a1 + (n 1) × d ] × n
使得 S n = 1 1 =
2 2

4-31
範例 1

(1) 求等差級數 3+1+(-1)+…+(-13)的和。

(2) 求等差級數的首項為-8,公差為 2,試求前 19 項的和。

(3) 設一等差級數共有 30 項,已知其首項為 100,末項為-16,則其

總和與公差各是多少?

解:(1) 和為-45;(2) 190;(3) 總和為 1260,公差是 4。

(1) 由題意知 a1 = 3 , d = 2 ,

再由 an = a1 + (n 1) × d 13 = 3 + (n 1) × ( 2) n=9

[3 + ( 13)] × 9
S9 = = 45
2
[2 × ( 8) + (19 1) × 2] × 19
(2) S19 = = 190
2
[100 + ( 16)] × 30
(3) S30 = = 1260
2
a30 = a1 + (30 1) × d 16 = 100 + 29 × d d =4

練習 1-1

設一等差級數共有 8 項,已知其公差為 3,第 4 項是 7,求此級

數的和。

練習 1-2

設一等差級數的首項為 79,末項為 4,和為 1079,則此級數的

公差為何?

4-32
範例 2

自 10 到 1000 之間所有被 3 整除的數共有幾個?其總和是多少?

解:共有 330 個,總和 166815。

題意中,最小的數是 12(視為首項),最大的數是 999(視

為末項),公差為 3

利用 an = a1 + (n 1) × d

999 = 12 + (n 1) × 3

n = 330
(12 + 999) × 330
S330 = = 166815
2
練習 2-1

自 100 到 1000 之間所有被 3 除餘 2 的數共有幾個?其總和是多

少?

練習 2-2

從正整數 1,2,3,4,5,…,100 中,刪去 2 和 3 的倍數,剩

下的正整數的和是多少?

範例 3
3 1 1
有一等差級數為 20 + 18 + 17 + ... ,若其前 n 項的和為162 ,
4 2 2
則 n 值為何?

解: n = 13dordn = 20 。。

4-33
3 1
由題意知 a1 = 20 , d = 18 20 = 1
4 4
[2a1 + (n 1) × d ] × n
Sn =
2
1
1 [2 × 20 + ( n 1) × ( 1 )] × n
162 = 4
2 2
5 5
325 = [40 n + ]n
4 4
n 2 33n + 260 = 0
(n 13)(n 20) = 0

n = 13dordn = 20

練習 3-1

等差級數(-25)+(-22.5)+(-20)+…,若此等差級數前 n 項的

和為-135,則 n 值為何?

練習 3-2

等差級數 1+2+3+4+…到第 n 項的和是 1275,則 n=?

範例 4

將一等差數列劃分如下:

3 7,11 15,19,23
……
第一區 第二區 第三區

則 (1) 第二十區的末項是多少?

(2) 第二十區內各數的和是多少?

解:(1) 839;(2) 16020。

4-34
(1) 第一區有 1 個數、第二區有 2 個數、第三區有 3 個數、…、

第二十區則有 20 個數。

因此,累積到二十區時,共有 210 個數,也就是第二十區的

末項是 3、7、11、15、…的等差數列第 210 項。


[2 × 1 + (20 1) × 1] × 20
1 + 2 + 3 + ... + a20 = = 210
2
b210 = 3 + (210 1) × 4 = 839

[2 × 1 + (19 1) × 1] × 19
(2) 1 + 2 + 3 + ... + a19 = = 190
2
b191 = 3 + (191 1) × 4 = 763

[763 + 839] × 20
b191 + b192 + ... + b210 = = 16020
2
練習 4-1

求級數 10+11-12+13+14-15+…,到 100 項的和。

練習 4-2

數列 1,2,2,3,3,3,4,4,4,4,…。第 400 項是多少?

探索二:
探索二:等差級數前 n 項和的最大值、
項和的最大值、最小值

1、 若等差級數的首項為負數,公差為正數,欲使其前 n 項和為最

小,則必 an 0。

2、 若等差級數的首項為正數,公差為負數,欲使其前 n 項和為最

大,則必 an 0。

4-35
範例 5

設 f (n) = 300 3n , n 是正整數

(1) 使 f (1) + f (2) + ... + f (n) 的和為最大值,則 n =?

(2) 最大的和是多少?

解: (1) n =99 or 100;(2) 14850。

(1) 觀察 f (n) = 300 3n ,可知 f (1) > f (2) > f (3) > ...

因此,要使 f (1) + f (2) + ... + f (n) 的和為最大值

應 f (n) 不小於 0,最小頂多是 0

∴可假設 f (n) 0

300 3n 0 n 100
∵ n = 100 時 f (n) = 0 ∴ n 可能為 99 or 100
[ f (1) + f (100)] × 100 (297 + 0) × 100
(2) 和 = = = 14850
2 2
練習 5-1

設有一等差級數,其首項為-40,第 17 項為-28。

則:(1) 第幾項開始為正數?

(2) 自第 1 項加到第幾項時,開始為正數?

練習 5-2

一等差級數的第 3 項是 6,第 6 項是 12,其前 n 項之和最接近

200 時,n 值是多少?

4-36
探索三
探索三:等差級數的綜合問題

1、 一等差級數的前 n 項和為 S n ,則 S n = a1 + a2 + ... + an 1 + an ,而

S n 1 = a1 + a2 + ... + an 1 ,故 an = S n Sn 1 。

2、 若一等差級數共有 2n + 1 項( n 為正整數),當我們假設中央項

( 第 n +1 項 ) 為 a , 而 公 差 為 d 時 , 此 級 數 可 寫 成

(a nd ) + [a (n 1)d ] + ... + (a d ) + a + (a + d ) + ... + (a + nd )


= (2n + 1)a

因此奇數項的等差級數可由中央項求和,即 和=項數×中央項。

3、 設一等差數列,共有 n 項( n 為偶數)。若其公差為 d ,則

a2 a1 = d , a4 a3 = d ,…, an an 1 = d ,因此 偶數項之和-

n
奇數項之和= × d 。
2
4、 若在 a 與 b 之間插入 m 個數,使得整個數列成一等差數列,則所
(a + b)(m + 2)
成等差級數的和為 ,而插入的 m 個數的和為
2
( a + b) m

2
範例 6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前 15 項之和是-255,前 14 項之和是-217,求

此等差數列的第 15 項的值、首項及公差。

解:第 15 項是-38;首項是 4;公差是-3。

(1) S15 = 255 , S14 = 217

則 a15 = S15 S14 = 255 ( 217) = 38


4-37
(a1 + a15 ) × 15
(2) S15 =
2
(a 38) × 15
255 = 1 a1 = 4
2
(3) a15 = a1 + (15 1) × d

38 = 4 + 14 × d d= 3

練習 6-1

已知一等差數列的前 20 項和是-470,前 19 項和是-418。求此數

列的首項、公差及第 16 項的值。

練習 6-2

一等差數列的前 n 項和為 2n 2 n ,求此級數的第 8 項到第 30 項

之和。

範例 7

設一等差數列的第 13 項到第 31 項之和為 133,求

(1) 第 22 項 ;(2) 第 18 項到第 26 項的和。

解:(1) 7;(2) 63。

(1) 第 13 項到第 31 項的中央項正好是第 22 項

∴133=項數×中央項=(31-13+1)× a22

a22 =7

(2) ∵第 18 與第 26 項的中央項也是第 22 項

4-38
∴所求之和=(26-18+1)× a22 =63

練習 7-1

一等差級數共有 35 項,若第 18 項為 28,求其總和。

練習 7-2

已知一等差數列共有 20 項,其奇數之和為-10,偶數之和為 10,

求其首項與公差。

範例 8:

(1) 設有兩等差級數,它們的第 n 項的比是(2n+3):(3n+2),試求它

們的前 11 項之和的比。

(2) 設有兩等差級數,它們的前 n 項和的比是(2n+3):(3n+2),試求

它們第 11 項的比。

解:(1)3:4;(2)9:13。

(1)<<因題目中提及第 n 項的比,因此在解題過程,設法將前 11

項和的比整理成第 n 項的比>>

設兩數列的首項及公差分別為 a1 、 d 及 a1 、 d

(2a1 + 10d ) × 11 (2a1 + 10d ) × 11


則 S11 : S11 = :
2 2

= (a1 + 5d ) : (a1 + 5d )
4-39
= a6 : a6 = 3 : 4

(2)<<因題目中提及前 n 項和的比,因此在解題過程,設法將所

求第 11 項的比整理成前 n 項和的比>>

a11 : a11

= ( S11 S10 ) : ( S11 S10 )

(2a1 + 10d ) × 11 (2a1 + 9d ) × 10 (2a1 + 10d ) × 11 (2a1 + 9d ) × 10


=[ ]:[ ]
2 2 2 2

2a1 + 20d 2a1 + 20d


=( ):( )
2 2
為製造出
(2a1 + 20d ) × 21 (2a1 + 20d ) × 21 [2a1 + (n 1) × d ] × n
= : Sn =
2 2 2
前、後項同時乘以 21
= S 21 : S 21

= (2 × 21 + 3) : (3 × 21 + 2)

= 9 :13

【另解】

a11 : a11 = (a1 + 10d ) : (a1 + 10d )

= (2a1 + 20d ) : (2a1 + 20d )

(2a1 + 20d ) × 21 (2a1 + 20d ) × 21


= :
2 2

= S 21 : S 21 = 9 :13

練習 8-1

設有兩等差級數,它們的第 n 項之比為(n+7):(3n-2)。則它們

4-40
的前 15 項和的比為何?

練習 8-2

設有兩等差級數,它們的前 n 項和的比為(3n+1):(7n-11)。則

它們的第 7 項之比為何?

範例 9

某市立文化中心音樂廳共有 40 排座位,從第一排起,每後一排

都比前一排多 4 個座位。已知最後一排有 181 個座位。則:

(1) 第一排有多少個座位?

(2) 第二十排有多少個座位?

(3) 每排座位超過 100 個者共有多少排?

(4) 這音樂廳共有多少個座位?

解:(1) 25;(2) 101; (3) 21 排;(4) 4120 個座位。

(1) 設最後一排 a40 = 181 , d = 4

則 a40 = a1 + (40 1) × d

181 = a1 + 39 × 4 a1 = 25

(2) a20 = a1 + (20 1) × d


= 25 + 19 × 4
= 101
(3) 設第 n 排後的每排座位都超過 100 個

4-41
an > 100

a1 + (n 1) × d > 100
25 + (n 1) × 4 > 100
3
n > 19
4
即 第二十排起到第四十排,每排座位皆超過 100 個

∴共有 40-20+1=21 排
(25 + 181) × 40
(4) S 40 = = 4120
2
練習 9-1

東西方向的直線路上,每隔 3 公尺放著已收成好的稻穀,共 36

包,今離東邊最初一包 2 公尺處有卡車和一農夫。若欲將全部稻穀抬

到卡車,則此農夫需走多少路程?(農夫每次只能抬一包,收稻穀期

間卡車並未移動)

練習 9-2

一飛機在高空投擲一顆炸彈,第一秒鐘落下 10 公尺,此後落下

的距離每秒增加 20 公尺,若該顆炸彈在 25 秒鐘後觸地爆炸,則飛機

投擲時離地多高?

範例 10:

獎品 100 份,分給優秀學生若干名,已知最後一名得 10 份,每

前一名依次增加 5 份,問優秀學生有幾名?

4-42
解:5 名。

設最後一名是 a1 = 10 ,則公差 d = 5 ,總和 S n = 100 , n 是表示有

幾名
[2a1 + (n 1) × d ] × n
則 Sn =
2
[2 × 10 + (n 1) × 5] × n
100 =
2
n + 3n 40 = 0
2

(n + 8)(n 5) = 0

n = 5dordn = 8 (負不合)

練習 10-1

設一 n 邊形的周長為 312 公分,它的邊長組成公差為 3 公分的等

差數列,若最長邊之長為最短邊之長的 7 倍,則 n=?

練習 10-2

甲、乙兩選手同時同地同向出發,繞圓形運動場走,今甲自始至
2
終每圈都走 54 秒,乙最初的一圈走 58 秒,第二圈走 56 ,第三圈需
5
4
54 秒,…,問幾圈後乙追上甲了?
5

PART 2:
2:學習檢測站

1、若1 + 3 + 5 + ... + a = 462 ,則 a = ?

2、求等差級數1 + 3 + 5 + 7 + ... + (2n 1) 的總和。

3、設一等差級數共有 12 項,且其首末兩項之和為 17。若第 5 項為

4-43
13,則其公差為何?

4、一等差數列共有 5 項,其首末兩項和為 100,則中間 3 項和為多

少?

5、一等差級數的第 11 項為-10,前 11 項的和為 23,則前 10 項的和

是多少?

6、設 S n 表示一等差級數前 n 項的和。若 S10 = 80 , S 20 = 180 ,則 S30 = ?

7、在 30 和 300 間所有末位是 3 的整數之和是多少?

8、設 a1 , a1 ,…和 b1 , b2 ,…均為等差數列。其中 a1 = 17 , b1 = 93 ,

a100 + b100 = 110,則數列 a1 + b1,a2 + b2,...的前 100 項之和是多少?

9、已知等差級數 3+8+13+…+53 共 11 項,其總和為 y,下列甲、

乙、丙、丁四個等差級數也各有 11 項。

甲:1+6+11+…+51 乙:2+7+12+…+52

丙:4+9+14+…+54 丁:5+10+15+…+55

則以 y 表示甲、乙、丙、丁四個級數的總和。

10、 an 為一等差數列,且 a1 + a2 + a3 = 5 , a3 + a4 + a5 = 35 ,則

a16 + a17 + ... + a25 = ?

11、兩等差級數前 n 項和的比為(3n+7):(7n-3),則此兩級數第 5 項

之比為多少?

12、將正整數所成的數列劃分如下:

4-44
第一區 第二區 第三區 第四區 …

1 2,3 4,5,6 7,8,9,10 …

則 (1) 第二十區的首項是多少?

(2) 第二十區內各數的和是多少?
1 2 4 5 7 8 10 11 299
13、級數 + + + + + + + + ... + 的總和是多少?
3 3 3 3 3 3 3 3 3

PART 3:高手競技場
3:高手競技場

1、一等差級數的首項為 2,前 n 項之和是第 n+1 項到第 3n 項之和


1
的 ,求此數列的公差。
8
解:公差是 4。

題目中只提到首項及求公差,未提及末項,因此在看級
[2a1 + (n 1) × d ] × n
數的和時,應利用 S n =
2
由題意知 a1 = 2
1
S n = ( S3 n Sn )
8
8 S n = S3 n Sn

9 S n = S3 n

9 × [2 × 2 + (n 1) × d ] × n [2 × 2 + (3n 1) × d ] × (3n)
則 =
2 2
36n + 9n 2 d 9nd = 12n + 9n 2 d 3nd (Q n 0 )

d =4

4-45
2、一等差數列第 6 項到第 10 項之和為 95,第 11 項到第 17 項之和

為 217,求第 15 項到第 31 項之和是多少?

解:第 15 項到第 31 項之和是 833。

設首項為 a1 ,公差為 d

由題意可列出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2a1 + 9d ) × 10 (2a1 + 4d ) × 5
= 95
S10 S5 = 95 2 2
S17 S10 = 217 (2a1 + 16d ) × 17 (2a1 + 9d ) × 10
= 217
2 2

a1 + 7 d = 19
a1 + 13d = 31

a1 = 5
d =2
(2 × 5 + 30 × 2) × 31 (2 × 5 + 13 × 2) × 14
S31 S14 = = 833
2 2

3、數列 1,2,1,3,2,1,4,3,2,1,…、求第 225 項是多少?

解:第 225 項是 7。

將原數列區分如下

1 2,1 3,2,1 4,3,2,1


……
第一區 第二區 第三區 第四區

設第 225 項位於第 n + 1 區
n(n + 1)
則 < 225
2

4-46
n(n + 1) < 450

n 20

∴第 225 項位於第 21 區
20 × 21
至第 20 區,共有 = 210 項
2
而第 225 項位於第 20 區的第 15 項

∴第 225 項是 21-15+1=7

4、巴斯卡三角形是正整數的一種排列,如下圖所示。
第一列 1
第二列 1 1
第三列 1 2 1
第四列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 . . . . . . . . . . . . . . . .

其中第一列是 1,第二列是兩個 1,每一列首、尾都是 1,

而任何一列不等於 1 的第 k 個數,是前一列的第 k 個和第(k-1)

個數的和。

則前 n 列中,不是 1 的數目與是 1 的數目的比值是多少?

n 2 3n + 2
解: 。
2n 2
(1 + n)n
前 n 列共有1 + 2 + 3 + ... + n = 個數目
2
其中是 1 的有1 + 2 + 2 + ... + 2 = 1 + 2(n 1) = 2n 1 個數目
(n-1)個

4-47
(1 + n)n n 2 3n + 2
則前 n 列中不是 1 的數目有 (2n 1) = 個
2 2
n 2 3n + 2
( ) n 2 3n + 2
∴題目所求的比值是 2 =
2n 1 2n 2

PART 4:
4:資源補給庫

1、有位為富不仁的富翁,死後接受審判,判斷是該上天堂,還是下

地獄。為想能進天堂,富翁對審判官表示自己很大方,他說:
「我

死前的最後一個禮拜,將 50 枚銅板施捨給十個窮困的人;但我不

是平分,而是根據他們窮困的程度及需求給的,每個人得到的的

銅板數量都不一樣。」審判官想一想,總覺得這人似乎在說謊,

請你幫審判官判斷一下吧!

解:這位富翁在說謊。

給十個人,每人給的銅板數量都不同,光 1+2+3+4+5+6+7+8+

9+10=55,就已經超過 50 了。所富翁說的事是不可能。

2、消息傳得很快,我們常會以「一傳十,十傳百」來形容,看似等

比數列,若以一分鐘傳一回,那一個班級的人數,在二分鐘內就

可以將消息傳遞完畢(1+10+100)
。但稍加思索一下,會發現並

不是如此,原因是少有機會,一個人同時連絡十個人,最常見的

應是 1 傳 1,下一分鐘則是 2 傳 2,第三分鐘則是再傳給 3 個人,…,

4-48
以圖示整理如下圖。

(先假設聯絡上 1 個人需時 1 分鐘,一次只能聯絡上 1 個人)

f0 = 1
第 1 分鐘 A f1 = 1
第 2 分鐘 B f2 = 2
第 3 分鐘 D E F f3 = 3

整理得,若 f k 表示在第 k 分鐘聯絡上的人數

則 f 0 = 1 , f1 = 1, f n = f n 1 + f n 2
n 2

因此所呈現的每分鐘傳遞的人數是 1,1,2,3,5,8,13,21,…

這不就是在上一單元所提的費氏數列!

1+1+2+3+5+8+13+21=54

∴就目前的班級,40 人左右的班級大約 7 分鐘就可傳遞完畢。

PART1 練習題解答:
練習題解答:

練習 1-1:68。

練習 1-2:公差為 3 。
(79 + 4) × 4
Sn = = 1079 n = 26
2
a26 = a1 + 25 × d 4 = 79 + 25 × d d= 3

練習 2-1:共有 300 個,總合是 164850。

4-49
練習 2-2:總和是 1633。
50
2 的倍數和: (2 + 100) = 2550
2
33
3 的倍數和: (3 + 99) = 1683
2
16
6 的倍數和: (6 + 96) = 816
2
100
1 到 100 的總和: (1 + 100) = 5050
2
∴所求的和=5050-(2550+1683-816)=1633

練習 3-1:9 or 12。 練習 3-2:n=50。

練習 4-1:1990。

練習 4-2:解:28。

將原數列區分如下:

1 2,2 3,3,3 4,4,4,4


……
第一區 第二區 第三區 第四區

設第 400 項位於第 n + 1 區
n(n + 1)
則 < 400
2
n(n + 1) < 800 n 27

∴第 400 項位於第二十八區 ie. 第 400 項是 28

練習 5-1:(1) 第 55 項;(2) 第 108 項。 練習 5-2:n=14。

練習 6-1:首項是 5、公差是-3 及第 16 項是-40。

練習 6-2:1679。

和= S30 S7 = (2 × 302 30) (2 × 7 2 7)

4-50
=1770 91 = 1679

練習 7-1:980。 練習 7-2:首項為-19;公差是 2。

練習 8-1:15:22。 練習 8-2:1:2。

練習 9-1:3924 公尺。 練習 9-2:6250 公尺。

練習 10-1:n=13。 練習 10-2:六圈。

PART2 學習檢測站解答
學習檢測站解答::

1、91; 2、 n 2 ; 3、-3; 4、150; 5、33; 6、300; 7、4401

8、11000; 9、4y; 10、945; 11、17:30; 12、(1) 191 (2) 4010;

13、10000。

13、原式

1
= (1 + 2 + 3 + 4 + 5 + 6 + ... + 299 3 6 9 ... 297)
3
1
= (1 + 2 + 3 + 4 + ... + 299) (1 + 2 + 3 + ... + 99)
3
1 (1 + 299) × 299 (1 + 99) × 99
= [ ]
3 2 2
1
= × 44850 4950
3
= 10000

4-51
2-1: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PART 1:
1: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
探索一:點、線、角

1、點:是表示位置,而無大小。
suur
2、線:平面幾何中,直線無寬窄,兩點決定一直線。可分直線( AB )
uuur uuur
、線段( AB ),射線( AB or BA )。

3、角:有共同端點的兩射線可形成一個角。

(1)依角的度數,可分鈍角(大於 90° )、銳角(小於 90° )

、直角(等於 90° )
、平角(等於180° )及周角(等於 360° )

(2)依兩個已知角( A 、 B )的關係,可分

互補: A + B = 180° ,亦稱 A 和 B 互為補角。

互餘: A + B = 90° ,亦稱 A 和 B 互為餘角。

(3)對頂角(鄰角)
:兩直線相交時產生的四個角。

1不相鄰的兩個角,稱為一組對頂角(兩對頂角相等)

2相鄰的兩個角,稱為一組鄰角(兩鄰角互補)

範例 1

如右圖,兩條直線相交於一點,形成四個角 1 、
2
2 、 3 、 4 ,其中 1 = (3x + 25)° 、 3 = (5 x 15)° , 1 3
4

則 1= ? 2=?

4-52
解: 1 = 85° , 2 = 95° 。

∵ 1 與 3 為對頂角 ∴ 1= 3
3 x + 25 = 5 x 15 dx = 20
∴ 1 = (3 × 20 + 25)° = 85°

1 與 2 為鄰角

∴ 2 = 180° 85° = 95°

練習 1-1

相異兩直線相交形成兩組對頂角,若這四個角的比為 1:2:1:

2,則其各角的度數分別為多少?

練習 1-2

如右圖,三直線相交於一點,若 4 + 5 = 83°
6 1 2
, 2 + 3 = 123° ,則 5 = ? 5 4 3

範例 2

如右圖,三直線 AB 、 CD 、 EF 相交於 O , E B

且 3 AOF = 4 BOD , COE = 33° 。試求: C


33°
D
O
(1) BOE = ? (2) AOC = ? F

解:(1) BOE = 84° ;(2) AOC = 63°

設 AOF = 4 x° , BOD = 3 x°

Q DOF = COE = 33° (對頂角相等)

4-53
又 AB 為一直線
AOF + DOF + BOD = 180°
4 x° + 33° + 3 x° = 180°d dx = 21
BOE = AOF = 4 × 21° = 84°
AOC = BOD = 3 × 21° = 63°
練習 2-1

設 x = 45° ,且 x 與 y 互補,則 y 的對頂角是多少?

練習 2-2

如圖,A、O、D 三點在同一直線上,已知
1 2 3
1
3 = 30° ,且 2 1 = ( 1 + 3) 。則 1 = ? A O D
3

探索二:
探索二:三角形

用線段連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 A、B、C,可以做出一個

三角形,記為 ABC 。

1、 ABC 的頂點: A 、 B 、 C

邊: AB 、 BC 、 CA 。

內角: A 、 B 、 C 。

2、特殊△ (1)直角△--一內角為直角

(2)鈍角△--一內角大於 90°

(3)銳角△--三內角皆小於 90°

(4)等腰△--有兩邊等長的△

4-54
1腰:相等的兩邊稱為腰

2頂角:相等兩邊的夾角(若此角為直角,則稱為等

腰直角△)

3底角:頂角以外的兩個角(兩底角相等)

(5)正△---三邊長均相等的△

3、三角形內角和性質:三角形內角和為180° 。

4、三角形外角性質:三角形任一外角等於其兩內對角之和。

5、三角形外角和性質:三角形的一組外角和為 360° 。

範例 3

若 OP < QR ,將 OP 移到 QR 上,使得 O 點與 Q 點重合,則

P 、 Q 、 R 之間的位置關係如何?

解:如圖所示的放置方式 O P

可明顯看出 P 點位於 Q 、 R 之間 Q R

練習 3-1

為比較兩個角 ABC 、 DEF 的大小,我們將 ABC 移到 DEF

上,使得頂點 B 與 E 重合, BA 疊在 ED 上。若 BC 是落在 DEF 的兩

邊之內,則 ABC 與 DEF 的大小為何?

練習 3-2

在刻度尺上對應於 A 點的刻度為 4.5 公分,且 AB =1.3 公分。則

4-55
刻度尺上對應於 B 點的刻度是多少公分?

探索三
探索三:四邊形與多邊形

1、特殊四邊形

(1)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2)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亦稱為矩形。

面積=長×寬

(3)菱形:四邊等長的四邊形。面積=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4)正方形:四邊等長且四個角都是直角。面積=邊長平方

(5)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平行的兩邊稱為上底及

下底,不平行的兩邊稱為腰。

若兩腰等長,則稱為等腰梯形。

(6)鳶形(箏形)
:有兩組鄰邊分別等長的四邊形。

2、多邊形

(1)對角線:連接多邊形不相鄰兩個頂點的線段。

(2)凸多邊形:一多邊形的對角線都在圖形內部。
虛線即是
(國中階段若不特別說明,皆指凸多邊形) 對角線

4-56
【補充】

凹多邊形:一多邊形有任意一條對角線在圖形外面。
(另一說

法:將多邊形的各邊延長,如果有一個邊延長後

會與其他不相鄰的邊產生交點,則稱為凹多邊

形。)

此圖即為凹五邊形

範例 4

凸十二邊形有幾條對角線?

解:54 條。

分三步驟思考-

1、一個頂點,可畫幾 9 條對角線

2、按步驟 1 延續,十二個頂點是可畫 9×12=108 條對角線


108
3、但需扣除重複的對角線數量: = 54 條
2
(頂點 A 到頂點 B 與頂點 B 到頂點 A 的對角線為同一條)

∴凸十二邊形有 54 條對角線。
n × (n 3)
【可整理成凸 n 邊形的對角線有 條】
2
練習 4-1

平面上相異 6 個點(任三點不共線),共可決定幾條直線?

4-57
練習 4-2

如圖,兩直線 L // M,則 A、B、C、D、E、F A B C


L
、G、H 八個點,共可決定幾條直線? M
D E F G H
(不含 L、M 兩直線)

探索四
探索四:圓

1、弦:圓上任意兩點所連接的線段(直徑也是弦) 。

2、弧:一弦會將圓分成兩部分,較大的稱為優弧,較小的稱為劣弧。

3、弓形:當圓的一弦將圓分成兩個弧,此弦與任一弧所圍成的圖形

稱為弓形。

4、扇形:圓的半徑與一弧所圍成的圖形。
圓心角度數
扇形面積= 圓面積 × 。
360°
兩相同半徑的扇形,面積比等於圓心角的比。

5、圓心角:扇形中兩半徑的夾角。

4-58
範例 5

如右圖,兩扇形之間所圍成的陰影部分,

其周長與面積各是多少?

解:18 平方單位。

大扇形面積-小扇形面積
45° 45°
= 132 × × 52 × ×
360° 360°
45°
= (132 52 ) × ×
360°
= 18
練習 5-1
1
如圖,AOB 為 圓的扇形,圓 O 的半徑是 10
4
公分,則弓形(即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練習 5-2

如右圖,有一半徑 6 公分的扇形,已知其面積為 4 平方公分,則:

(1)∠AOB 的度數為何?

(2)扇形的弧長為何?

範例 6

如圖,設圓 O 半徑為 20 公分,且圓內有一扇形的

面積恰為圓面積的十分之一,則:

(1)此扇形兩半徑所夾的角度為幾度?

4-59
(2)此扇形的周長是多少公分?

解:(1) 36° ;(2) 4 + 40 公分。

利用『兩相同半徑的扇形面積比等於圓心角的比』

(1)因扇形的面積為圓面積的十分之一,所以扇形兩半徑所夾的

角度為 360° 的十分之一,即為 36°

(2)扇形的周長=兩半徑長+扇形的弧長
36°
= 2 × 20 + 2 × 20 × ×
360°
= 4 + 40

練習 6-1

如圖,兩扇形 AO1B 與 CO2D 的面積比

是多少?

練習 6-2

如右圖,半徑為 5 公分,扇形 AOB 兩半徑的

夾角是 30° ,扇形 COD 兩半徑的夾角是150° 。則

扇形 AOB 及扇形 COD 的面積比為多少?

範例 7

有一時鐘,它的分針長 6 公分,則 4 點到

4 點 25 分之間,分針掃過的扇形區域面積是

4-60
多少平方公分?

解:15 平方公分。

關鍵在「分針從 12 的位置走到 5 的位置」與時針並無任何關係。

分針 1 小時正好走了一圈( 360° )

∴分針 1 分鐘走 6° ,則 25 分鐘走150°


150°
∴所求面積 = 62 × × = 15 (平方公分)
360°
練習 7-1

一時鐘,若分針長 12 公分,從 9 點 10 分到 9 點 30 分,分針所

掃過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公分?

練習 7-2

如圖,有一半徑為 15 公分的圓形時鐘圖片,

其中每個刻度間的弧長均相等,則 10 點到 2 點之

間的劣狐長是多少?

範例 8:

如圖,矩形 ABCD 中, AB = 8 , BC = 6 , BE 是以

AB 為半徑之圓的四分之一弧, BF 是以 BC 為半徑之

圓的四分之一弧,則陰影部分面積是多少平方單位?

解: 25 48 平方單位。

4-61
1 2 1
× 8 × + × 62 × 8 × 6 = 25 48
4 4
另一解法:
1 1 2 1 2 1 1 2
( × 82 × × 8 + × 2 ) + ( × 62 × × 6 ) = 25 48
4 2 2 4 2
練習 8-1

如右圖,有一正方形邊長為 8 公分,今分別以

四個頂點為圓心,4 公分為半徑各作一扇形。則這

四個扇形所圍成的陰影區域面積為何? 周長為何?

練習 8-2

如圖, ABCD 為一梯形, AB 垂直上底 AD 與

下底 BC , ABD 為一扇形,則陰影部分面積為何?

PART 2:
2:學習檢測站

1、如圖所示,兩條直線相交於一點,形成四個角 1 、
2
1 3
2 、 3 、 4 。若 2 1 + 3 3 = 210° ,則 2 =? 4

2、設 A 和 B 互補,且 A : B = 2 : 7 ,則 A =?

3、 ABC 中,2 倍 A 的度數等於 3 倍 B 的度數, C 的補角是105° ,

則 B 的補角是多少度?

4、從一個十邊形的一頂點,連接所有對角線,可將原十邊形分成幾

個三角形?

4-62
5、圓上有不同的五點,共可畫出幾條不同的弦?

6、如右圖,大扇形半徑為 6 公分,小圓半徑為 3

公分,兩半徑夾角為 45° ,則陰影部分面積是多

少平方公分?

7、以平面上相異四點為三角形頂點,最多可構成幾個三角形?

8、如圖,陰影部分是由圓 O 的弦與弧所組成的圖

形,稱為弓形。若圓 O 的半徑為 8 公分,

AOB = 90° ,則此弓形的面積是多少?

9、如圖, AB 為半圓的直徑,C 為半圓周上一

點,連接 AC 、 BC ,再分別以 AC 、 BC 為

直徑各畫半圓。量得 AB = 13 公分、 BC = 5

公分,則陰影部分面積為何?

10、已知三角形 ABC 的周長為 20 公分,將

一個直徑 2 公分的硬幣緊貼其邊長,並

逆時針繞行一圈,則硬幣繞行過的區域

面積是多少平方公分?

11、如圖, AC = BC = 2CD = 4 BO , AB = 16

,則( BC + 圓 O 的周長)為多少?

4-63
PART 3:高手競技場
3:高手競技場

1、如右圖,有一個邊長為 12 公分的正方形

ABCD,在此正方形的兩邊上放置兩個邊長

為 12 公分的正三角形(△ADE 與△FDC)

(1)當△ADE 以 D 為圓心,順時針旋轉至與

正△FDC 完全重合時,則 E 點所經過的路線長是多少?

(2)延續著第(1)題,再以 C 為圓心,順時針旋轉至與正△BCG 完全

重合時,則 E 點所經過的路線長是多少?

(3)再延續著第(2)題,以 B 為圓心,順時針旋轉至與正△AHB 完

全重合時,則 E 點所經過的路線長是多少?

(4)依照(1) → (2) → (3) → …的方式進行,△ADE 需繞 ABCD

幾圈,E 點才會回到原 E 點的位置上?

(當△ADE 依上述規則旋轉至與△ADE 完全重合,並不一定要

A 點對應到 A 點,即稱為一圈)

解:(1)10 ;(2)0;(3)14 ;(4)第三圈。

(1)E 點移動的軌跡應是以 D 為圓心,

ED 為半徑,由 E 點順時針至 C 點的

弧長

其圓心角 = 360° 90° 2 × 60° = 150°

4-64
150°
∴路線長 = 2 × 12 × × = 10
360°
(2)此時,E 點正位於 C 點,∴E 點並未移動, 路線長為 0

(3)同(1)的想法,其圓心角 = 360° 90° 60° = 210°


210°
∴路線長 = 2 × 12 × × = 14
360°
(4)第一次△ADE 轉回原來位置時,E 點是落在原 D 點的位置;第

二次△ADE 轉回原來位置時,E 點是落在原 A 點的位置,所以

是第三圈。

2、如圖,已知兩等圓 O1 與圓 O2 外切於 O 點,

且與大圓 O 分別內切 C、D 兩點。若大圓直

徑 AB 垂直 CD ,且大圓半徑為 8 公尺,今有

一隻螞蟻由 A 點處沿著實線爬行,欲將放置

在 O 點處的一份食物帶到 B 點,則:

(1)這隻螞蟻至少要爬行多少公尺?

(2)上述螞蟻爬行的最短路程,有幾種路徑可以完成?

解:(1)16 ;(2)共 12 種。

(1)圓 O 的半徑為 8 公尺,則圓 O1 的半徑為 4

公尺。如右圖所示,螞蟻爬行最短路程是

圓 O 的半圓弧長及圓 O1 的圓周長

4-65
1
∴路程 = (2 × 8 × ) + 2 × 4 × = 16
2
(2)利用樹狀圖,可知有 12 種路徑可完成。
D (4 種)
C
C (2 種)
A C (4 種)
D
D (2 種)

3、如右圖, AOB 、 COD 、 DOA 、 BOC 均為半徑

10 公分的半圓,ABCD 為正方形,則陰影部分的

面積是多少平方公分?

解: 800 200 平方公分。

過 O 點做兩垂直線,此兩垂直線亦與正方形

ABCD 垂直,交於 E、F、G、H。

連接 AO ,觀察扇形 AEO

弓形 AO 的面積=扇形 AEO 面積-直角三角形


1 1
AEO 面積 = × 102 × × 102 = 25 50
4 2
∴陰影部分面積 = 202 8 × (25 50) = 800 200

PART 4:
4:資源補給庫

將 4×4 方格,沿方格現分成全等的兩塊,共有哪幾種分法?

4-66
解:

PART1 練習題解答
練習題解答:

練習 1-1: 60° 、120° 、 60° 、120° 。 練習 1-2: 26° 。

練習 2-1:135° 。 練習 2-2: 60° 。

練習 3-1: ABC < DEF 。 練習 3-2:5.8 公分 或 3.2 公分。

練習 4-1:15 條。 練習 4-2:15 條。

練習 5-1: 25 50 平方公分。
4
練習 5-2:(1)∠AOB=40°;(2) 公分。
3
練習 6-1:81:16。 練習 6-2:1:5。

練習 7-1: 48 平方公分。 練習 7-2:10 平方公分。

練習 8-1:面積 = 64 16 周長 8 。 練習 8-2:28 4 平方公分。

4-67
PART2 學習檢測站解答:
學習檢測站解答:
1
1、138° ; 2、 40° ; 3、138° ; 4、8 個; 5、10 條; 6、11
4
平方公分; 7、4 個; 8、16 32 平方公分; 9、30 平方公分;

10、 40 + 平方公分; 11、16 平方單位。

4-68
2-2:線對稱圖形

PART 1:
1: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
探索一:線對稱圖形的判別

1、線對稱圖形的判別方法:

將圖形對摺,如果圖形能完全重疊,則為線對稱圖形。

2、相關名詞:

(1) 對稱軸-圖形對摺,所產生的摺痕即為
suur
對稱軸(如 AD )

(2) 對稱點-圖形對摺,重疊的兩點稱為對

稱點(如 B 、 B 或 C 、 C )

(3) 對稱線段-圖形對摺,重疊的線段稱為對稱線段(如 AB、AB '

或 BC 、 B ' C ' )

(4) 對稱角-圖形對摺,重疊的角稱為對稱角(如 B 、 B ' 或

C 、 C')

【正 n 邊形有 n 條對稱軸,圓有無限多條對稱軸】

範例 1

試判斷下列圖形中,哪些是線對稱圖形? 是線對稱圖形,

請畫出其對稱軸。

4-69
回收標誌 燈 泡 正三角形

解:除了回收標誌外,其餘都是線對稱圖形,其對稱軸如下的虛

線。

1條 1條 1條 3條

練習 1-1

試判斷下列圖形中,哪些是線對稱圖形? 是線對稱圖形,

請畫出其對稱軸。

練習 1-2

試判斷下列圖形中,哪些是線對稱圖形? 是線對稱圖形,

請畫出其對稱軸。

正方形 等腰梯形 正八邊形 星形

4-70
範例 2

下圖是線對稱圖形,請畫出對稱軸。

解:共4條。

練習 2-1

下圖是線對稱圖形,請畫出對稱軸。

練習 2-2

右圖為一線對稱圖形,它共有幾條對稱軸?

4-71
探索二:
探索二:垂直與平分
suur
右圖為一對稱圖形, AD 為對稱軸,則:
suur
1、 BB ' 與 AD 交於 M 點,因 B 的對稱點

是 B ' , BM = B ' M ,則 M 點為 BB '


suur
的中點。可稱 AD 平分 BB ' ,亦即

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平分任兩對稱點連線。
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平分任兩對稱點連線

2、 1 = 2 ,且 1 + 2 = 180° (平角) 1 = 2 = 90°


suur suur suur
AD 垂直 BB ' ,可記為 AD BB ' ,而 AD 與 BB ' 的交點 M 稱為

垂足,亦即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垂直
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垂直任兩對稱點連線
垂直任兩對稱點連線。
任兩對稱點連線
suur
3、由 1、2、 AD 垂直且平分 BB '
suur
AD 是 BB ' 的垂直平分線,又稱中垂線。

亦即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為
線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為任兩對稱點連線的中垂線
任兩對稱點連線的中垂線。
的中垂線

【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通過原點,且兩底角為對稱角,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高垂直平分底邊】

【菱形的兩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鳶形(箏形)的兩對角線互相垂直,且一對角線平分

另一對角線】

範例 3
先以 L 為對稱軸畫出對稱圖形後,再以 M 為對稱軸畫出對稱圖

4-72
形會是什麼圖形呢?

解:

練習 3-1

承範例 3,改先以 M 為對稱軸畫出對稱圖形後,再以 L 為對稱軸

畫出對稱圖形會是什麼圖形呢?

練習 3-2
先以 L 為對稱軸畫出對稱圖形後,再以 M 為對稱軸畫出對稱圖形

會是什麼圖形呢?

4-73
探索三
探索 利用對摺剪線對稱圖形
三:利用對摺剪線對稱 圖形

1、找出欲剪圖案的對稱軸,並將圖案分割成 2 個相同的基本圖形。
n

2、再將正方形紙張,沿著對稱軸的相對位置對摺 n 次。

3、剪下與基本圖形相同的圖案。

4、將紙張展開即便完成。

(L、M 為對稱軸)

22 個相同的基本圖形 摺2次 剪下 展開

範例 4

圖(二)是小強利用圖(一)的正方形色紙,經過數次的對摺,剪一

刀後展開的圖形。
4-74
(1) 請在圖(一)上畫出小強所有對摺的摺痕。

(2) 同樣在圖(一)上,請試著在對摺後的基本圖形上畫一粗線,以代

表所剪的那一刀。

圖(一) 圖(二)

解:(1) (2)

練習 4-1

圖(四)是阿勇利用圖(三)的正方形色紙,經過數次的對摺,剪一

刀後展開的圖形。

(1) 請在圖(三)上畫出阿勇所有對折的摺痕。

(2) 同樣在圖(三)上,請試著在對摺後的基本圖形上畫一粗線,以代

表所剪的那一刀。

4-75
圖(三) 圖(四)

練習 4-2

如下圖,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摺兩次,然後在上面打 2 個洞,展開

後的圖形會是怎樣?

PART 2:
2:學習檢測站

1、試判斷下列圖形中,哪些是線對稱圖形? 若是線對稱圖形,請

畫出其對稱軸。

2、下列各文字中,何者是屬線對稱圖形?
『龖』 『厵』 『品』 『龘』
3、阿明寫了一個數學算式,若以L為其對稱軸,則這

4-76
算式形成的線對稱圖形的算式應是多少?

4、小龍拿了兩個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紙片
(如右圖),試著把它們拼合起來(可翻轉
),則最多可拼出幾種不同的線對稱圖形

5、畫出下圖的線對稱圖形

6、畫出下圖的線對稱圖形

7、畫出下圖的線對稱圖形

8、如下圖,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摺兩次,再沿虛線剪下斜線部分,剪

下來的部分展開後會得到什麼樣的圖形?

4-77
9、已知右圖的對稱軸有三條(以虛線表示)
, 若

AB = 3公分, DE = 8公分,則右圖的周長是多

少公分?

10、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張依下列步驟摺疊:

A D A' A E D A G E

(1) (2) (3) (4)…


B C B' B F C B H F
若依此種方法對摺 5 次以後,用打孔機打一個小洞後再將此張打

開至原來的形狀,則此張紙共有幾個小洞?

11、

小鑫將一張長方形紙連續對摺,上圖是他前三次對摺後再攤開來

的情形,其中虛線代表摺痕(連續兩次的摺痕彼此都互相垂直)

若原長方形為 30cm,寬為 20cm,則依上述方式對摺幾次可得長

為 7.5cm,寬為 2.5cm 的小長方形?

4-78
12、將一張正方形的色紙按下圖的步驟摺疊:

沿著 AB 線段向右摺, 掀開最上面一張紙,將 D
使得 D 點與 B 點重疊 點沿著 PQ 線段向上折,
然後將兩側順勢壓平。
(1)在(c)圖中拿一根針由 C 點刺穿,則這根針刺穿了幾層的紙?
(2)若色紙的邊長是 1,則 E 點所在的鈍角三角形,其面積為多少?

13、將右圖中的五邊形,先以 L 為對稱軸,畫出線對稱圖形;再以 M

為對稱軸,畫出線對稱圖

形。

14、以直線 L 為對稱軸,完成下圖的線對稱圖形,它的形狀最接近下
列哪一個?

PART 3:高手競技場
3:高手競技場

1、將一張全開的白紙,沿紙的長邊對摺裁開即成 2 張對開的白紙,

4-79
再將對開的白紙對摺裁開即成 4 開的白紙,如此繼續做下去,就
可得 8 開、16 開、32 開、64 開的白紙。
(1) 1 張全開的白紙可裁成幾張 64 開的白紙?
(2) 甲客戶欲訂購 4 開、8 開、16 開、32 開、64 開的白紙各 1024
張,問最少需使用幾張全開的白紙來裁剪?
(3) 乙客戶欲訂購 4 開、8 開、16 開、32 開、64 開的白紙各 1000

張,問最少需使用幾張全開的白紙來裁剪?

解:(1)64 張 ;(2)496 張 ;(3)485 張。

PART 4:
4:資源補給庫

將一張正方形色紙先上下對摺,再以 B 點為中心將 A 摺至先前的

摺線上成 A'點。 以 E 點為中心將 D 摺至先前的摺線上成 D'點;前兩

次對摺所產生摺線的交點為 P 點。則三角形 CPB 為正三角形,為什麼

呢?

解:說明一
1
因為對摺,所以 HB = AH = AB ,且 A ' B = AB
2
因此在直角三角形 A ' HB 中,

4-80
邊長比是1: 2 : 3

角度比則為 30° 60° 90°

即 1 + 3 = 60°

又∵對摺關係, 1 = 3
3 = 1 = 4 = 30°
說明二(若第四單元-平行學過後,亦可利用此解法計算)

因為對摺, 1 = 3 、 A = IA ' B = 90°

因為對摺,∴L 平行 AI ,∴ BF : FI = BH : HA = 1:1

過 F 點作垂直 A ' B 的 FG ,則 FG 平行 A ' I ,

∴ BG : GA ' = BF : FI = 1:1

因此 FG 即為 BA ' 的中垂線 FB = FA ' 1= 2

又 L 平行 BE ∴ 2 = 4 (內錯角)
4 = 1 = 3 = 30° IBC = 60°

PART1 練習題解答:
練習題解答:

練習 1-1:除了「S」外,其餘都是線對稱圖形,其對稱軸如下

的虛線。

1條 1條 2條 1條

練習 1-2:上面四個圖形都是線對稱圖形,其對稱軸如下的虛線。

4-81
4條 1條 8條 5條
練習2-1:解:共4條。

練習 2-2:6 條。

練習 3-1:

練習 3-2:

4-82
練習 4-1:

(1) (2)

練習 4-2:

PART2 學習檢測站解答:
學習檢測站解答:

解:1、 ;

4-83
2、品; 3、85-25; 4、3 種;

5、 ; 6、 ;

7、 ; 8、

9、66 公分; 10、32 個; 11、5 次;

2 1
12、(1)4 層,(2) 平方單位;
4

13、 ;

14、 。

4-84
2-3:基本的尺規作圖

PART 1:
1: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
探索一: 尺規作圖__
尺規作圖__等線段
__等線段、
等線段、等角作圖

1、尺規作圖:於畫圖時,只使用直尺和圓規,且直尺只能用在畫直

線,不可利用上面的刻度,這樣的作圖稱為尺規作圖。

在尺規作圖時…

圓規:利用圓上任一點到圓心等長的特性。

直尺:任兩點決定唯一直線。

2、等線段作圖:

如圖,已知一線段 AB ,畫出一線段

CD ,使得 CD = AB 。

作法:(1)畫一直線 L,並在 L 上取一點

(2)以 C 為圓心,AB 長為半徑畫

弧,交直線 L 於一點 D,則 CD 即為所求的線段。

3、等角作圖

如圖,已知一角 A,畫一角使它等於∠A。

作法:(1)畫一直線 L,並在 L 上取一點 O

(2)以 A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分別交∠A 的兩邊於 B

4-85
、C 兩點。

(3)以 O 為圓心, AB 長為半徑畫弧,交

直線 L 於點 Q

(4)以 Q 為圓心,BC 長為半徑畫弧,與

前弧相交於 P 點

(5)連接 OP ,則∠POQ 即為所求的角。

範例 1

如圖,已知 AB 、 CD ,利用尺規

作圖

(1)作出一線段,使它的長等於 AB + CD

(2)作出一線段,使它的長等於 AB CD

作法:(1) 畫一直線 L,並在 L 上取一點 E

以 E 為圓心, AB 長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F 點

再以 F 為圓心, CD 長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G 點,E、

G 在 F 的兩側,則 EG 即為

所求的線段。

4-86
(2) 畫一直線 L,並在 L 上取一點 E

以 E 為圓心, AB 長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F 點

再以 F 為圓心, CD 長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G 點,E、G

在 F 的同側,則 EG 即為所求的線段。

練習 1-1

已知△ABC,畫一線段,使其長為 AB + BC AC。

練習 1-2

如圖,已知直線 L 上有兩相異點 C、D,

線上亦有相異兩點 A、B,利用尺規作圖

(1)在 CD 上找出 E 點,使 AC = CE

(2)在 CD 上找出 F 點,使 BF = BD

範例 2

如圖,已知∠A 和∠B,利用尺規作圖

(1)作一角等於∠A+∠B

(2)作一角等於∠A-∠B

解:(1)先作∠COD=∠A

再作∠COE=∠B

4-87
使得 E、D 兩點在直線 CD 的兩側

則∠EOD=∠A+∠B 即為所求的角

(2)先作∠PQR=∠A

再作∠SQR=∠B

使得 P、R 兩點在直線 QS 的兩側

則∠PQS=∠A-∠B 即為所求的角

練習 2-1

已知∠A,利用尺規作圖畫出

(1)∠A 的餘角

(2)一個角,其角度是∠A 的 2 倍

練習 2-2

如圖,∠PAB 為一已知角,利用尺規作圖在 AP 上

找一點 C,使得∠CBA=∠PAB

探索二:
探索二:尺規作圖__
尺規作圖__垂直平分線
__垂直平分線、
垂直平分線、角平分線作圖

1、垂直平分線作圖

如圖,已知一線段 AB,畫出 AB 的垂直平分線。

作法:

(1)分別以 A、B 為圓心,大於 AB 一半的同樣長

4-88
度為半徑畫弧,設兩弧相交於 C、D 兩點。

(2)畫一直線通過 C、D 兩點,則直線 CD 即為所

求之垂直平分線。

【Q:為什麼作法(1)中,所使用的半徑需大於 AB

的一半呢?

A:如此在以 A、B 為圓心畫弧時,才會產生兩個交點】

【而直線與 AB 的交點 M,即為 AB 的中點】

【在 AB 的垂直平分線上任取一點 Q,想想,QA 是否等於 QB?】

2、角平分線作圖

如圖,已知∠A,畫出∠A 的角平分線。

作法:(1)以 A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

∠A 的兩邊於 B、C 兩點

(2)分別以 B、C 為圓心,大於 BC 一半的

同樣長度為半徑畫弧,設兩弧相交於

D點

(3)畫一直線通過 A、D 兩點,則直線 AD

即為所求之角平分線。

【在角平分線 AD 上,任取一點 P,想想看, PB 是否等於 PC ?】

在垂直平分線作圖中,在垂直平分線上任一點到線段的兩端點

4-89
是等長的;而在角平分線中,角平分線任一點到兩邊的距離是等長

的,即如上圖中 DE = DF ,其理由則需利用到下一章節的全等性質

來解釋會較為恰當。

範例 3
利用尺規作圖,畫出一菱形。

作法:(1)畫一直線 L,在 L 上取相異兩點 C、D

(2)作 CD 的垂直平分線 AB

(3)連接 AC 、 AD 、 BC 、 BD ,則四

邊形 ABCD 即為所求的菱形。

練習 3-1

如圖,已知一線段 AB,利用尺規作圖在 AB 上找一點 C,使得

AC = 3BC 。

練習 3-2
如圖,已知一線段 AB,利用尺規作圖將 AB 分成兩段,其長度比

是 5:3。

範例 4

利用尺規作圖,畫一鳶形(箏形)。

作法一:

(1)畫任一角 A,以 A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

4-90
畫弧,交兩邊於 B、D 兩點。

(2)分別以 B、D 為圓心,大於 BD 一半的長度為半徑畫弧,交於 C

點。

(3)連接 BC 、 CD ,則四邊形 ABCD 即為所求的鳶形。

作法二:

(1)同範例 3,作 BD 的垂直平分線 L。

(2)在 L 上任取一點 A,以 B 為圓心, BA 為半徑

畫弧交 L 於異於 A 點的 C 點。

(3)連接 AB 、 AD 、 BC 、 BD ,則四邊形 ABCD 即為所求的鳶形。

練習 4-1

如圖,有一∠BAC,利用尺規作圖,在

∠BAC 內部作一直線 AD,使得∠BAD=3∠DAC。

練習 4-2

如圖, OA OB ,C 為∠AOB 內部一點,若直線 OP 平

分∠AOC,直線 OQ 平分∠BOC,則∠POQ 是多少度?

線段(
線段(角)的平分次數

1、欲將一線段(角) 2n 等分(n 為正整數)


,則垂直平分線(角平分

4-91
線)需作圖 2n 1 次。

,若 a + b = 2 n,
2、欲將一線段(角)分成 a : b(最簡整數比)的兩段(角)

則垂直平分線(角平分線)最少需作圖 n 次。

探索三
探索三:尺規作圖__
尺規作圖__垂線作圖
__垂線作圖

1、過線上一點作垂線

如圖,P 為直線 L 上一點,利用尺規作圖過 P

畫一直線與 L 垂直。

作法:(1)以 P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A、B 兩點。

(2)分別以 A、B 為圓心,大於 AB 一半的長

度為半徑畫弧,設兩弧相交於 Q 點。

(3)畫一直線通過 P、Q 兩點,則直線 PQ 即為所求之垂線。

2、過線外一點作垂線

如圖,P 為不在直線 L 上的一點,利用尺

規作圖畫一直線通過 P 點且與 L 垂直。

作法:(1)以 P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A、B 兩點。

(2)分別以 A、B 為圓心,大於 AB 一半的

4-92
長度為半徑畫弧,設兩弧相交於 Q 點。

(3)畫一直線通過 P、Q 兩點,則直線 PQ 即為所求之垂線。

【作法(2)的 Q 點與 P 點,在 L 上的同側或異側均可,只是異側會比

較好進行作法(3)】

範例 5

如圖為一∠BAC,利用尺規作圖,畫出一直

線通過 C 點,且與 AB 垂直。

解:亦即過直線 AB 外一點 C,作一直線垂直直線 AB

作法:(1)以 C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 AB

於 E、F 兩點。

(2)分別以 E、F 為圓心,大於 EF 一半的

長度為半徑畫弧,設兩弧相交於 D 點。

(3)畫一直線通過 C、D,則直線 CD 即為所求之直線。

練習 5-1

已知一鈍角△ABC,利用尺規作圖畫出 BC 邊上

的高。

練習 5-2

如圖,已知 A 點及一直線 L,利用尺規作

圖畫出 A 點到直線 L 的最短距離。

4-93
範例 6

利用尺規作圖作出一個135° 的角。

解: 135° = 90° + 45° ,因此是一個直角加上直角的一半

作法:(1)畫一直線 AB,在 AB 上取一點 O。

(2)過 O 點作一直線 OC 垂直於直線 AB

(3)作∠BOC 的角平分線 OD,則∠AOD=135°

練習 6-1

如圖,已知∠XOY= 90° ,利用尺規作圖將∠XOY

三等分。

練習 6-2

如圖,已知∠XOY=135° ,利用尺規作圖將

∠XOY 三等分。

PART 2:
2:學習檢測站

1、如右圖,有三條筆直的公路兩兩交會於A、

B、C三個城市,今欲建一休息站於預定區

中,考慮的因素是休息站至各公路的距離

均相等。請問下列哪一個作法可以達到目

的?

4-94
(A)分別作 AC 與 AE 的中垂線,取其交點。

(B)分別作 AC 與 CD 的中垂線,取其交點。

(C)分別作∠EAC與∠ACD的角平分線,取其交點。

(D)分別作∠EAC 的角平分線與 AC 的中垂線,取其交點。

2、如圖,已知直線CD為 AB 的中垂線,且交 AB

於D點,則下列哪一個敘述是錯誤的?

(A)以C為圓心, CB 為半徑畫圓,則圓必過A

(B)以A為圓心, AB 為半徑畫圓,則圓必過C點

(C)以B為圓心, AC 為半徑畫圓,則圓必過C點

(D)以D為圓心, AD 為半徑畫圓,則圓必過B點

3、欲將一線段分成兩段,使其長度比為 4:12,利用「中垂線作圖

法」至少須幾次才能達到目的?

4、若有一角的度數為 160°,欲畫出一角為 20°,則需用角平分線作

圖幾次?

5、有A、B、C三點不在同一直線上,若O是 AB 、 BC 知垂直平分線的

交點,且 OB = 15 公分,則 OA + OB + OC 是多少公分?

6、△ABC中 AB = AC = 13 , BC = 10 ,欲由A點作 BC 上的高,其步驟

如下:

4-95
(1)以A為圓心,適當長x公分為半徑畫弧交直線BC於D、E

(2)以D、E為圓心,取y為半徑畫弧交於P

(3)連接 AP 交 BC 於H, AH 即為所求,則x的條件是多少?

7、如右圖,在△ABC中,直線L垂直平分 AC ,交

AB 於D,交 AC 於E若以D為圓心, AD 為半徑

畫圓必通過哪些點?

8、如右圖所示,梯形 ABCD 中,若兩底長

AD =20, BC =30,高 AB =40,且 CD 之中垂

線交 AB 於 P,則 AP =?

9、如右圖,在坐標平面上,由 A(3,4)射出的一

束光線碰撞到 y 軸上一點 P,再反射到 x 軸上

一點 Q,繼續反射經過 B(5,2),則

AP + PQ + QB 的最小值為何?

10、如圖、 AB 和 AC 交於 A 點,利用尺規作圖,在

AC 上找出 E 點, AB 上找出 F 點,使得

AE = AF 。

11、小龖作一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其過程如下:

已知:線段 AB

求作: AB 的垂直平分線

4-96
作法:(1)以大於 AB 的一半長為半徑,分別以

A、B 為圓心畫弧,相交於 C、D 兩點。

(2)連接 C、D 兩點的直線,即為 AB 的

垂直平分線。

在上述作圖的過程中,未用到下列哪一個性質?

(A)等圓半徑等長

(B)等圓周角對等弧

(C)相異兩點決定一直線

(D)兩圓連心線長小於半徑長的和,則此兩圓交於相異兩點。

12、請依下列尺規作圖的作法,畫出 ABC 中∠C 的外角分角線。

作法:(1)延長 BC 線段。
(延長線位於 C 點右側)

(2)以 C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 AC 及 BC 延長線(非

BC 之間)於 D、E 兩點。

(3)分別以 D、E 為圓心,大於 DE 一

半的長為半徑畫弧交於 F 點。

(4)連接 C、F,則直線 CF 即為∠C 的外角分角線。

PART 3:高手競技場
3:高手競技場

4-97
1、利用尺規作圖,作出所有可能的△ABC,使

∠BAC 等於右圖中的∠1, AB = a , BC = b 。

作法:

(1)作一直線 L,,並在 L 上取一點 A。

(2)作∠DAE=∠1,E 點在 L 上。

(3)在直線 AD 上取一點 B,使得 AB = a

(4)以 B 點為圓心,b 為半徑,畫弧交 L 於 C、C’兩點。

(5)連接 BC 、 BC ' ,則△ABC 與△ABC’皆為所求之三角形。

2、如右圖,已知直線 L 上一點 P 及線外一點 A,利

用尺規作圖畫一圓,通過 A 點且與直線 L 相切

於 P 點。

解:相切:圓與 L 只交於一點,亦即圓心到 P 的線段會垂直於 L,且

P 點同時位於圓上及 L 上。

圓心會通過『過 P 點與 L 垂直的直線』

作法…作一過 P 點與 L 垂直的直線 L1 。

圓會通過 A 點:圓通過 P 點,亦過 A 點,即圓心到 A、P 兩點距

離等長。

作法…作 AP 的垂直平分線 L2 。

4-98
綜合以上分析,圓心 O 即為 L1 與 L2 的交

點。以 O 點為圓心, AO 或 OP 為半徑畫一

圓,則圓 O 即為所求的圓。

3、已知 AB 與直線 L 相交於 A 點,利用尺規

作圖在 AB 上找一點 P,使得 BP 長等於 P

點到直線 L 的距離。

解:角平分線上任一點到兩邊等距離

作法:(1)過 B 作 BC AB 交 L 於 C 點

(2)作∠BCA 的角平分線 CP,交 AB

於 P 點,則 P 點即為所求之點。

【想想,為什麼要有作法(1)…目的是製造 P 點到兩邊等距離的條件】

4、利用尺規作圖,作一已知圓的圓內接正三角形。

解:作法一

(1)找圓心…在圓上任取相異三點 A、S、R,作 AS 、

AS 的垂直平分線交於 O 點(即為圓

心)。

(2)利用中線…連接 AO ,作 AO 的垂直平分線交

4-99
suur
AO 於 M 點。在 AO 上取一點 D,

使得 OD = OM (重心)

suur
(3)完成…過 D 作 BC AO 交圓於 B、C 兩點。連接 AB 、 AC ,則△

ABC 即為所求。

作法二:

(1)找圓心…在圓上任取相異三點 A、S、R,作 AS 、 AS 的垂直平分

線交於 O 點(即為圓心)

(2)正六邊形…以 A 為圓心,圓半徑為半徑畫弧,交圓於 B 點;以 B

為圓心,圓半徑為半徑畫弧,交

圓於 C 點;…以此類推,得 D、E、

F 六點。

(3)完成…以 A、C、E(或 B、D、F)為頂點,連

接成三角形,即為所求。

5、如圖,已知 ABC = 108°,利用尺規作圖將 ABC

三等分。

思考… ABC = 108° ,理論上三等分即是 36° ,而

ABC 的補角正是 72°。因此當在 ABC 內

部作一角 72° 時,則會產生一個 36° 角了

4-100
(108° 72° ),最後再將 72° 作一次角平

分線即可。

作法:(1)延長 BC 得直線 CD。

(2)以 B 為頂點, BC 為一邊作一 CBF ,

使得 CBF = ABD 。

(3)作 CBF 的角平分線 BE,則直線 BF、BE 即為所求。

PART 4:
4:資源補給庫

從練習 6-1、練習 6-1 及高手競技場第 5 題,似乎有許多角可以

利用尺規作圖作三等分。但實際上可以利用尺規作圖將角三等分,只

有一些特殊角才可以( 90° 、108° 、135° 、 180° ),並非任意角皆可

三等分,這正是古希臘幾何三大作圖難題之一。

古希臘幾何三大作圖:
古希臘幾何三大作圖

(1)三等分任意角:將一任意角三等分

(2)立方倍積:作一立方體,其體積是一已知體積的兩倍

(3)化圓為方:作一正方形,其面積等於一已知圓的面積。

這三個題目,之所以稱為三大作圖難題,原因是在只能使用沒有刻度

的直尺和圓規的條件之下,現今已被證明是無法利用尺規作圖完成

的!

4-101
在尺規作圖中,我們總是直尺不離圓規、圓規依靠直尺,若只用

圓規或只用直尺也可以畫出來嗎?

(1) 將圓周六等分…只用圓規畫出

作法:以 A 為圓心,圓的半徑為半徑畫弧,

交圓於 B 點;以 B 為圓心,圓半徑為

半徑畫弧,交圓於 C 點;…以此類推,

得 D、E、F 六點。

這也是在高手競技場第 4 題中畫正六邊形的作法。

(2) 畫出 7 …單位長 PQ = 1 ,只用圓規畫出

作法:(1) 分別以 P、Q 為圓心, PQ 為半徑,各畫一弧交 R、C

兩點。

(2) 以 R 為圓心, PQ 為半徑,畫一弧,分別交圓 P、圓 Q

於 A、S 兩點。

(3) 以 S 為圓心, PQ 為半徑,

畫一弧交圓 Q 於 B 點。

(4) AB 即為所求。

說明:△ABC 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

2 2
AB = AC + BC = 22 + ( 3) 2 = 7

上題只畫四個弧,技巧性地利用△PBC 為 30° - 60° - 90° 之三角形

4-102
而作出 BC = 3,還有直徑 AC = 2,所以 22 + ( 3) 2 = 7,可以作出 7 。

早在 1797 年,義大利數學家 L.Mascheroni 發表了重要著作“圓

規幾何”,書中證明了「所有尺規作圖,只用圓規而不用直尺,也能

精確的作出」

單獨使用直尺,也可以作出所有尺規作圖可作出的圖形嗎?答案

是要預先畫出一些確定的輔助圖(例如,兩平行線或兩相交圖)
,便

能使直尺的 power 大增!單獨使用直尺來作圖,是由於透視理論的發

展,以及在寬闊的地上使用圓規是不方便的,但使用定標杆的方法就

可達到作直線的目的。

PART1 練習題解答:
練習題解答:

練習 1-1:作法:如圖所示, DE = AB 、 EF = BC 、 GF = AC ,

則 DG 即為所求的線段。

練習 1-2:(1)∵ AC = CE ∴以 C 為圓心, CA 為半徑

(2)∵ BF = BD ∴以 B 為圓心, BD 為半徑

4-103
練習 2-1:(1)∠CAB 即為所求。 (2)∠GDE 即為所求。

練習 2-2:作法:就是過 B,作∠ABC=∠PAB

過 B,作∠ABC=∠PAB,交 AP 於 C 點,則 C 點

即為所求的點。

suur
練習 3-1:(1)作 AB 垂直平分線 PQ ,交 AB 於 D


suur
(2)作 AD 垂直平分線 RS ,交 AB 於 C

點,則 C 點即為所求之點。

練習 3-2:(1)作 AB 垂直平分線 L1 ,交 AB 於 E 點

(2)作 AE 垂直平分線 L2 ,交 AB 於 D 點

(3)作 DE 垂直平分線 L3 ,交 AB 於 C 點

,則 BC : AC = 5 : 3 。

4-104
∵垂直平分線的作圖,每作一次,即將線段兩等分,因此只有在

分成 2 等分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n

想想:在練習 3-1 AC : BC = 1: 3 → 4 等分

在練習 3-2 AC : BC = 3 : 5 → 8 等分

練習 4-1:∵∠BAD:∠DAC=3:1 ∴需 2 次角平分線作圖

(1)作∠BAC 的角平分線 AE

(2)作∠EAC 的角平分線 AD,則直線 AD

即為所求的線段。

練習 4-2: 45° 。

練習 5-1:如圖, AH 即為所求。

練習 5-2:

最短距離:為過 A 點的直線與 L 的交點 B,此時 AB 即為最短距

離。∴作法即是『過線外一點作垂線』

如右圖,則 AB 即為所求之最短距離。

練習 6-1:將 90° 三等分,即為 30° 、 30° 、 30° 。而正三角形一內角

為 60° ,其角平分線可分成 30° 、 30° 。再加上正三角形三邊等長

4-105
作法:(1)以 O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XOY

兩邊於 A、B。

(2)分別以 A、B 為圓心, OA 為半徑畫弧,交

前弧於 C、D。

(3)連接 OC 、 OD ,則直線 OC、OD 三等分

∠XOY。

【想想,為什麼一定得以 OA 為半徑】

練習 6-2: 135° = 45° + 45° + 45° ,正是範例 6 的逆寫

作法:(1)過 O 點作 OA OY

(2)作∠AOY 的角平分線 OB ,則直線

OA、OB 即為所求。

PART2 學習檢測站解答
學習檢測站解答::

1、(C); 2、(B); 3、2 次; 4、3 次; 5、45 公分;


105
6、x>12; 7、A、C 兩點; 8、 ; 9、10;
4
10、以 A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交 AB 於 F 點,交 AC 於 E

點。; 11、(B);

12、如右圖所示。

4-106
2-4:生活中的立體圖形

PART 1:
1: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
探索一:多面體

在國小曾學習過“全等”…全等意指兩平面圖形在疊合的時

候,其頂點、邊和角會完全重合。

1、長方體:用三組兩兩全等的長方形所圍成的立體圖形

(1)長方體相鄰的邊都互相垂直,相鄰的面亦都互相垂直。

(2)長方體的頂點有 8 個,邊數有 12 個,面數則有 6 個。

2、正方體:當長方體的 6 個面都是全等的正方形,則為正方體。

3、角柱:由上下兩個全等的多邊形底面,和一些長方形的側面所組

成。

4-107
(1)若兩個底面都是 n 邊形,則稱為 n 角柱,此時亦有 n 個側面。

(2)右圖的立體圖形,也是角柱,為斜角柱。

但在國中階段,我們都只討論直角柱。

【四角柱的側面都與底面垂直】

(3)製作角柱,應先有其展開圖。任一種角柱的展開圖,可先將

側面先並排,再將上、下底分別接在上、下方的任一邊上。

ex.

(4)由展開圖就可計算角柱的表面積(側面面積和+底面面積

和),而角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5)角柱的頂點、邊及面可記錄成一通式:

圖形 頂點數 邊數 面數
三角柱 6 9 5
四角柱 8 12 6
五角柱 10 15 7
n 角柱 n×2 n×3 n+2

【想想,角柱的頂點數、邊數及面數之間是否有一關係式存在?】

4、角錐:由一個多邊形的底面和一些三角形的側面所組成的。

4-108
(1)若底面是 n 邊形,則稱為 n 角錐,此時有 n 個側面。

(2)右圖的立體圖形,也是角錐,為斜角錐。

但在國中階段,我們亦只討論正角錐,

也就是側面都是等腰三角形。

【角錐的底面是正多邊形,而且每個側面都是等腰三角形】

(3)角錐的展開圖

(4)由展開圖可計算角錐的表面積(側面等腰三角形的面積和+

底面積)

(5)角錐的頂點、邊及面可記錄成一通式:

圖形 頂點數 邊數 面數
三角錐 4 6 4
四角錐 5 8 5
五角錐 6 10 6
n 角錐 n+1 n×2 n+1

【想想,角錐的頂點數、邊數及面數之間是否有一關係式存在?】
4-109
範例 1

求下列各柱體的體積:(單位:公分)

(1) (2)

解:柱體的體積=底面積×柱高

(1)底面為正三角形,利用上一節(垂直平分線作圖)得知過

正三角形一頂點作一與對邊垂直線段必垂直且平分對邊。

如右圖所示,正△ABC, AD BC ,且

BD = DC = 3

再利用勾股定理 AD = 62 32 = 3 3
1
∴三角柱體積 = ( × 6 × 3 3) × 12 = 108 3
2
(2)四角柱的體積 = (6 × 6) × 12 = 432

練習 1-1

如右圖,柱體的兩底面為全等的梯形,側面均

為與底垂直的長方形。則此柱體的體積為何?

練習 1-2

右圖是體積 350 立方公分的梯形柱體,若底面梯

形的上底為 3 公分,下底為 4 公分,且高為 5 公分,

4-110
則此梯形柱體的柱高是多少?

範例 2

小明請人用玻璃纖維製作一個空心的立

體物,如右圖所示(由正六角柱與正四角柱組

合而成,兩者間互通,除了陰影部分,其餘都

是密合無漏水現象)
。今小明將水由上方注入,

當內部都注滿水且無氣泡在裡面,共注入多少 c.c.的水?

(1cm3 = 1c.c. , 3 1.73 )

解: 35355dc.c. 。

立體圖=正六角柱+正四角柱

因此先求正六角柱底面(正六邊形)的面積

如右圖,正六邊形可分割成邊長為 30cm 的正△

6 個,每個正△的底為 30 時,其高為15 3 (該部分

解法可參考範例 1)

1
∴正六邊形面積 = 6 × ( × 30 × 15 3) = 1350 3
2
∴可注入水 = 1350 3 × 10 + 20 × 20 × 30 = 35355(cm3 ) = 35355(c.c.)

練習 2-1

右圖為一立體護欄(立體物,內可注入水)
,現在一工程需要 20

4-111
個這樣的護欄,每個都柱滿水,請問運水車

內至少要裝多少公升的水才能夠注滿?

練習 2-2

有一塊長、寬都是 12cm,厚度為 3cm 的

年糕,如圖所示。現將四個角落距離 3cm 都割下一個一模一樣的直角

三角形,請問中間那八角柱的體積是多少?

範例 3
請畫出正方體的所有展開圖(經旋轉、翻轉後相同的圖形皆屬同

一種)

解:共 11 種。

4-112
練習 3-1

如圖,為三角錐展開圖的一部分(每個面都

是正△)
。則第四個正三角形應繪於何處才可形成

正確的展開圖?

練習 3-2
一正六面體的六個面分別塗上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

圖(一)是這正方體從三個不同方向看到的結果。現將這正方體展開如

圖(二),則 X、Y、Z 分別代表什麼顏色?

範例 4
右圖為一角錐的展開圖,已知此圖形是由四個

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與一個正方形所組成,其中等腰

三角形的底是 14cm,腰是 25cm,則此角錐的表面積

是多少?

解: 868dcm 2 。

4-113
(如範例 1 一開始的敘述)

2 2
AD = AC DC = 252 7 2 = 24

∴角錐的表面積=正方形面積+四個等腰△面積
1
= 142 + 4 × ( × 14 × 4) = 868(cm 2 )
2
練習 4-1

右圖為一三角柱,其相關長度如圖所示。

(1)畫出其展開圖。

(2)其表面積為何?

練習 4-2
右圖為一正四角錐,底面是邊長為 8 公分的正

方形,而側面等腰三角形的高是 6 公分,則此正四

角錐的表面積是多少?

探索二:
探索二:圓柱與圓錐

1、圓柱

國中只討論到直圓柱,由兩個全等的圓形底面和一個展開後長為

底圓周長的長方形所組成。

(1)展開圖

4-114
(2)表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長方形+圓形底面和(底面的周長×高)

(3)體積

圓形底面的面積×柱高

【圓柱的兩個底面是等圓,兩底圓心的連線與兩底的所有半徑

都垂直】

2、圓錐

國中只討論到直圓錐,由一個圓形的底面和一個側面所組

成。其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其弧長是底圓的圓周長。

(1)展開圖

(2)表面積

圓錐的表面積=扇形+圓形底面積

4-115
【圓錐的底面是圓,頂點和底圓心的連線與兩底的所有半徑都垂

直】

範例 5

右圖為某一公園內一極限運動的場地,在一角柱體中有一凹槽,

其側面為一半圓的圖形

(1)則此形體的體積為何?

(2)若要在外觀上全面油漆(底面不用)

已知一桶油漆可刷面積 10 平方公尺,則這外觀刷好至少需幾桶?

解:(1) 240 48 平方公尺; (2)至少需 17 桶。

(1)此形體的體積=柱體體積-半圓柱體體積
1 2
= 10 × 6 × 4 × 4 × × 6 = 240 48
2
(2)先算除底面的總表面積

前後兩面(需扣除半圓)+左右兩面+上面(兩長方形+半

圓柱的側面)
1 2 1
= 2 × (10 × 4 × 4 × ) + 2 × 6 × 4 + [(10 8) × 6 + × 8 × 6]
2 2
= 140 + 8 165.12

∴至少需 17 桶。

練習 5-1

右圖為一圓柱體,請計算出其體積及展開圖的面

4-116
積。

練習 5-2

如右圖,若以直線 L 為轉軸,快速旋轉一圈。

則旋轉後所產生立體圖形的體積是多少?

範例 6

下圖是一圓錐及其展開圖,其相關長度如圖所示,則此圓錐的表

面積是多少?

解: 39 平方公分。

圓錐的展開圖為一個扇形加上一個圓。

扇形的面積由其半徑及圓心角決定

半徑=10cm

圓心角則由 BC 長佔整個圓周長的比例求出

∴ BAC = 360° × = 108°
2 × 10 ×
∴圓錐的表面積=扇形 ABC 面積+底圓面積

4-117
108°
= 102 × + 32
360°
= 39
練習 6-1

右圖為一圓錐,其展開圖中扇形的圓心角為144° ,則

(1)圓錐底面圓的半徑是多少?

(2)圓錐的側面面積是是多少?

練習 6-2

如圖,在竹棒上黏貼一張直角△的硬紙片,以竹棒

為轉軸旋轉一圈(紙片在旋轉過程中未曾變形)
。則硬紙

片旋轉後所形成的立體圖形是什麼形狀?又其表面積是

多少?

PART 2:
2:學習檢測站

1、 下列哪些圖不是圓柱的展開圖?

圖(1) 圖(2) 圖(3) 圖(4)

4-118
2、右圖是一個正方體展開圖,將它組合成正方體

後,哪兩個面會是相對的?

3、圖(A)是由白色紙板拼成的立體圖形,將此立體圖形中

的兩面塗上顏色,如圖(B)所示。下列四個圖形中哪一

個是圖(B)的展開圖?

4、一個底面為十字形的直角柱體,如右圖所示,
則其體積多少立方公分? 15cm
15cm

5、有個柱高 10 公分的直角柱,底面描繪

在方格紙上,如右圖。方格紙中每一小

格邊長都是 1 公分,則此柱體體積為多

4-119
少立方公分?

6、製作一個長 20 cm、寬 15cm、高 6cm 的長方形蛋糕,材料費需 120

元,相同材料下,如果製作一個長 25 cm、寬 20cm、高 9cm 的長

方形蛋糕,那麼材料費需多少元?

7、阿勇發現了一圓柱體,底面積 45 ㎝ 2 ,他在圓柱體的容器內先倒

入 900ml 的水,再丟入體積為 630 ㎝ 3 的鉛塊後,此時水面高度是

多少㎝?

8、有兩個直圓柱體的量杯(如右圖)
,內直徑

各為 6cm、12 cm,內部的高各為 16cm、20

cm ,若將小量杯裝滿水之後,再倒入大量

杯,則在大量杯內的水深為是多少 cm?

9、大、小抽水機各一部,大抽水機每分鐘可抽水 3 m3 ,小抽水機每

分鐘可抽水 1.5 m3。若地下室佔地面積 100 m 2,且已淹水達 1.8 m

深,則二台抽水機同時轉動,地下室水抽乾需幾分鐘?

10、如下圖所示,甲、乙、丙是三張完全一樣的正方形紙板,紙板上

的小正方形亦相同。

4-120
現各自從紙板的四個角截去一個正方形(即陰影部分),並將剩

餘的紙板做成沒有蓋子的箱子。則甲、乙、丙三個紙板所做成箱

子的容量比是多少?
2
11、小英與阿明分別各有一個長方體容器,小英的長為阿明的 倍,
3
4
阿明的寬為榮恩的 倍,今有二桶體積一樣多的水,分別倒入兩
5
人容器內(不溢出)
,則小英容器内的水高為阿明的幾倍?

PART 3:高手競技場
3:高手競技場

1、如圖為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每個面都寫上一

個數字,如圖所示。則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個

面,其數字和最大是多少?

解:14。

2、將一個正方體平放於桌面上,每個面都寫上一個

數,位於對面上的兩個數字的和都是 14。小強能

4-121
看到頂面和兩個側面,看到的數字之和是 24;阿勇能看到的則是

頂面和另外兩個側面,看到的數字之和是 20。則剩下看不到的面

(貼著桌子的那個面),其數又是多少?

解:6。

兩個人看到的重複面是頂面,而每組對面的數,其和都是 14
24 + 20 14 × 2
= 8 …頂面的數
2
則貼著桌子的數是 14-8=6

3、一個圓錐的高是 10cm,側面展開圖是半圓,則圓錐的側面面積是

多少?
200
解: cm 2 。
3
依題意,可畫出其立體圖及展開圖。

設底圓的半徑為 x,則 AB = 100 + x 2

CDE 長=底圓圓周長=2xπ

由 DE = AB 亦可計算出 CDE 長

2 100 + x 2 100
= 2x x2 =
2 3

100 400
則 OE = 100 + =
3 3

1 400 2 200
∴圓錐的側面面積 = × ( ) =
2 3 3
4-122
4、一個長方體三個相鄰面的面積分別為 6 平分公分、8

平分公分和 12 平分公分,如圖所示。則此長方體的

體積是多少立方公分?

解:體積是 24 立方公分。

設長寬高分別為 aacm 、 bacm 、 ccm

ab = 12
則依題意 bc = 8 h ha 2b 2c 2 = 576h habc = 24
ca = 6

∴體積是 24 立方公分。

5、長方體 ABCD-EFGH 如右圖, AB = 1、 AD = 3 、

AE = 2 ,則 E 到直線 BD 的距離是多少?

7
解: 。
10

PART 4:
4:資源補給庫

在角柱中,我們可利用底面積和高計算出角柱的體積,但在角錐

中,卻只討論到表面積,若你有好奇心,想必有一定

在想角錐的體積要如何計算?

我們以同底、等高的三角柱與三角錐來做說明。

4-123
右圖是一三角錐,若此角錐的底面積( ABC )是 S,高( AA ' )是 h,
1
則三角錐( A ' ABC )的體積 = Sh 。
3
說明:

1、把三角錐以 ABC 為底面, A ' AB 為側面,將此角錐補成一

個三角柱。再將三角柱分割成三個三角錐,如下圖編號 1、2、

3。

2、比較三角錐 1、2、3。

分別以 BCB ' 、 C ' B ' C 為底,面積相等,其高亦相等(頂

點都是 A ' )
1
∴三角錐 1 的體積=三角錐 2 的體積=三角錐 3 的體積= 三角
3
柱的體積
1
因此,三角錐的體積= 同底等高的三角柱體積。
3
…可延伸…一個錐體(角錐、圓錐)的體積是同底等高柱體(角柱、
1
圓柱)體積的 。
3

PART1 練習題解答:
練習題解答:

4-124
練習 1-1:300 立方單位。 練習 1-2:20 公分。

練習 2-1:201 公升。 練習 2-2:378 cm3 。

練習 3-1:共 3 種情況。

練習 3-2:X-藍;Y-綠;Z-紫。

練習 4-1:(1) 畫法不唯一。

(2)表面積=2 個全等直角△面積+3 個長方形面積

1
= 2 × ( × 3 × 4) + (3 × 2 + 5 × 2 + 4 × 2) = 36
2
練習 4-2:160 平方公分。

練習 5-1:(1)體積=432πcm3;(2)展開圖的面積=216πcm2。

練習 5-2:128πcm3。

練習 6-1:(1)4cm;(2)40πcm2。 練習 6-2:(1)圓錐;(2)224πcm2。

PART2 學習檢測站解答:
學習檢測站解答:

1、圖(3)、圖(4); 2、A 和 D;E 和 C;B 和 F; 3、圖(1);

4-125
4、333 立方公分; 5、280 立方公分; 6、300 元; 7、34 ㎝;
6
8、4cm; 9、40 分鐘; 10、甲:乙:丙=1:3:4; 11、 倍。
5

4-126
第四冊 主題三 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3-1 三角形的內角與外角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三角形的內角和

當我們在紙上隨意畫出一個三角形△ABC,然後使用量角器分別

量出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1、∠2、∠3 的度數,我們會發現
A
∠1+∠2+∠3 的結果都會非常接近 180°。
1

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三個內角剪下來,
2 3
B C
並且像下圖一樣,將這三個內角不重疊地

拼在一起,結果會發現三內角∠1、∠2、∠3

恰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我們將這個結果稱為
1
3 2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就是說,任意三角形

的內角和均為 180°。

範例 1.

請拿出三角板,並使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的內角分別各為幾度?

解:結果如下
30°°
45°°

45°° 90°°
60°° 90°°

4-127
練習 1.

如圖,在△DEF 中,已知 ∠E=50°,∠F=60°,請問 ∠D=?

E F

範例 2.

有一三角形的三內角分別為 (x+5)°、(x+10)°、(x+15)°,請問 x=?

最小的內角等於幾度?

解:

(x+5)+(x+10)+(x+15)=180

3x+30=180 3x=150 x=50

最小的內角等於 55°

練習 2.

如圖,在△ABC 中,已知 ∠A=55°,∠C=65°,請問 ∠1、∠2


C

分別各為幾度?

1 2
A B

4-128
探索二、三角形的外角與外角和定理

在練習 2.中,∠2 是由 AB 邊的延長線與 BC 邊所形成的角,我們稱

為內角∠1 的外角。每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的和為 180°(平角)。

範例 3.

請分別畫出∠3、∠5 的外角,並且標示為∠4 以及∠6

5 1 2
A B

解:

C
4
3

A 5 1 2
6 B

4-129
練習 3-1.

如圖,下列有關三角形的外角的敘述,正確的請打ˇ,錯誤請打ㄨ。

( )(1)∠BAD 是△ACD 的一個外角 C

( )(2)∠ADB 是△ACD 的一個外角

D
( )(3)∠CBE 是△ABC 的一個外角

E
( )(4)∠CBE 是△ABD 的一個外角 A B

接著我們討論三角形三個外角和等於幾度?

以右圖為例

C
因為 4
3
∠1+∠2=180°

∠3+∠4=180°
A 5 1 2
+) ∠5+∠6=180° 6 B

(∠1+∠3+∠5)+(∠2+∠4+∠6)=180°×3

又三個內角和 (∠1+∠3+∠5)=180°

所以 (∠2+∠4+∠6)=180°×2=360°

4-130
我們得到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也就是說,任意三角形的外角和均為

360°。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2、∠4、∠6 這三個外角剪下來,並且將這三

個外角不重疊地拼在一起,就像下圖一樣,結果會發現三外角∠2、

∠4、∠6 恰好可以拼成 360°,而這樣的現象與上面的推理所得到的

結果是一致的。

C
4
3
4 2
6

A 5 1 2
6 B

練習 3-2.

已知△ABC 中,∠A=70°,∠B=26°,請求出

(1)∠C= °

(2)∠A 的外角是 °,∠B 的外角是 °,

∠C 的外角是 °

(3)將第(2)小題的三個外角相加起來,結果為 °

4-131
探索三、三角形的外角定理

我們繼續來探討三角形的內角與外角間的其他關係。

範例 4.

請根據所給的數據,分別在空格中填入適當的角度。

∠B 25° 40° 30°

A
∠C 65° 70° 65° 1
2
∠2

B C
∠1 110° 115°

解:

∠B 25° 40° 30° 50°

∠C 65° 70° 70° 65°

∠2 90° 70° 80° 65°

∠1 90° 110° 100° 115°

上面的範例 4.,我們使用了 ∠1+∠2=180°(平角 180°),

以及 ∠B+∠C+∠2=180°(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若我們進一步將這兩個式子寫成下面的形式

4-132
∠1+∠2=∠B+∠C+∠2,則可以得到

∠1=∠B+∠C,即三角形的一外角等於兩個不相鄰內角的和,我們

將這樣的性質稱為三角形的外角定理。

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3=∠2+∠6、∠5=∠2+∠4,請同學自

行模仿上面的寫法,嘗試寫寫看,加油。

A
1
2

B 4 6 5
3 C

練習 4-1.

如圖,∠A=72°,∠B=49°,∠D=36°,請問∠1、∠2 各幾度?

1
D B
C

4-133
練習 4-2.

如圖,∠ABC 與∠DCB 皆為直角,且∠A=45°,∠D=63°,

請問∠1 等於幾度?
A

45°°

63°°
1

B C

4-134
PART 2 學習檢測站

( )1.在△ABC 中,若∠A=45°,∠B=45°,則下列敘述,何者錯

誤?

(A) △ABC 為直角三角形 (B) △ABC 為等腰三角形

(C) ∠A+∠B=∠C (D) △ABC 為銳角三角形

( )2.下列四組度數中,何者可作為三角形的三內角?

(A) 20°、30°、70° (B) 40°、50°、80°

(C) 32°、78°、80° (D) 45°、55°、80°

( )3.下列四組度數中,何者可作為三角形的三外角?

(A) 45°、45°、90° (B) 110°、120°、130°

(C) 90°、120°、140° (D) 105°、120°、125°

( )4.若等腰△ABC 的頂角∠B=80°,則∠A=?

(A) 40° (B) 45° (C) 50° (D) 60°

( )5.在△ABC 中,已知∠A=6∠C,∠B=2∠C,請問∠A=?

(A) 20° (B) 40° (C) 80° (D) 120°

4-135
( )6.如圖,∠B=30°,∠ADC=65°,請問 ∠BAD=?
A
(A) 35° (B) 30°
?
(C) 25° (D) 20°
30°° 65°°
B C
D

7.如圖,∠A=60°,∠B=50°,∠D=25°,請問 ∠1= 度,

A
∠2= 度。
60°°
2

50°° 1 25°°
B C D

8.已知△ABC 中,∠B=90°,∠A 的外角等於 148°,請問

(1)∠A= 度,∠C= 度

(2)∠C 的外角= 度,∠B 的外角= 度

9.已知等腰△ABC 中,底角∠B=54°,請問頂角∠A= 度

10.已知在△ABC 中,∠B 的外角是 100°,∠C=3∠A,請問

(1)∠B= 度

(2)∠A= 度,∠C= 度

4-136
11.如圖, AC BE , AE CD ,∠A=36°,請問

∠1= 度,∠2= 度

C
B

A 2 E
D

12.如圖,在△ABC 中,∠1=∠2,∠3=∠4,若∠A=80°,請問

∠BOC= 度
A

?
3
1 C
4
B 2

13.如圖,已知 P 為△ABC 內的一點, CD 交 AB 於 D 點,請看圖完成

下列空格
A
(1) ∠1 是哪一個三角形的外角?

(2) ∠2 是哪一個三角形的外角? D

2 P
(3) 請比較∠1、∠2、∠A 的大小關係 1
C
B
> >

4-137
14.如圖,小燕子從 P 點出發,一直延著邊或是邊的延長線行走,

已知她從 P 點出發後,行走的路線所經過的點依序為

P(出發) A B C A P(停止),最後回到 P 點,

若∠BAC=75°,則小燕子總共旋轉了幾度?
C

P
出出 出

4-138
PART 3 高手競技場

( )1.下列四組角度中,有一組可作為等腰三角形的三內角,請問是

哪一組呢?

(A) 10°、90°、90° (B) 55°、55°、70°

(C) 40°、40°、95° (D) 45°、45°、70°

( )2.如圖,△ABC 中,∠B=30°,∠C=50°,∠BAC 的角平分線

AD 交 BC 於 D 點,以 A 點為圓心, AD 為半徑畫弧交 AB 於 E 點,


A
請問∠AED=?

E
(A) 50° (B) 60°
30 ° 50 °
B C
(C) 65° (D) 80° D

3.如圖,∠A=60°,∠E=40°,∠C=30°,

請問∠BDC= 度 E

A
C
B

4-139
4.如圖,∠A=∠B=∠C=90°,∠AEB=40°,∠BED=∠BDE,
B

請問∠CDE= 度 A C

5.如圖,∠A=∠B=∠C=90°,∠BED=∠BDE,

請問 ∠AEB+∠CDE= 度 B

A C

6.如圖是由 4 個全等的正方形所組成,

3 2
則 ∠1+∠2+∠3+∠4= 度

4 1

7.如圖, A = 度
A
100°
110°
40°

4-140
8.如圖, A = 20 0 , AFG = AGF ,則 B + D = 度

G
A C
F

D
E

9.小燕子剪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來玩摺紙遊戲,如圖:三角形 ABC 中,

∠B=90°,她沿著 AD 摺疊,使 B 點恰好落在 AC 邊上的 E 點﹔接著

沿著 DE 摺疊,C 點落在 F 點上﹔若再沿著 FD 摺疊,結果 E 點恰好

落在 AD 上的 P 點,請問 ∠BAC= 度。

A A A A

F F F
E E P
E
C D B C D D D

4-141
PART 4 資源補給庫

【已知】長方形的四個內角均為直角 【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

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之中,除了三角形,我想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正

方形與長方形了。尤其是談到內角,我想任何人都會同意,正方形與

長方形甚至比三角形還要容易且明顯。因為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四角內

角均為直角。在這篇短文之中,我們將嘗試利用長方形的四個內角均

為直角(90°)這個定義(definition)作為已知,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180°。

如圖,我們任意畫一個長方形,沿著對角線剪開,可以將這個長

方形分成兩個一模一樣的直角三角形。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內角和為(90°×4)÷2=180°。

接下來,我們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一定可以如下圖沿著虛線將

這個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3=90°、∠6=90°)

1 4

2 3 6 5

4-142
因為直角三角形的三內角和為 180°,所以

∠1+∠2+∠3=180°

+) ∠4+∠5+∠6=180°

(∠1+∠4)+∠2+∠5 + (∠3+∠6)=180°×2

因此 三角形的三內角和 (∠1+∠4)+∠2+∠5 為 180°

註:本文主要是以大部分學生實際已學習過的內容為基礎,嘗試利用

推理的方式來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4-143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1. ∠D=70°

練習 2. ∠1=60°、∠2=120°

練習 3-1. (1)ㄨ (2)ˇ (3)ˇ (4)ˇ

練習 3-2. (1)84° (2)110°、154°、96° (3)360°

練習 4-1. ∠1=121°、∠2=157°

練習 4-2. ∠1=108°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D) 2.(D) 3.(B) 4.(C) 5.(D) 6.(A)
7.∠1=110°、∠2=135° 8.(1)32°、58° (2)122°、90° 9. 72°

10.(1)80°、(2)25°、75° 11. 144°、54° 12. 130° 13.(1)△BDP、

(2)△ACD、(3)∠1>∠2>∠A 14. 330°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B) 2.(C) 3. 50° 4. 95° 5. 135° 6. 180° 7. 30°

8. 80° 9. 36°

4-144
第四冊 主題三 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3-2 多邊形的內角與外角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多邊形的內角和

我們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180°」以及「三角形的外角

和為 360°」
,接著我們要繼續探索四邊形、五邊形……等的內角和與

外角和。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四邊形的內角和。

我們任意畫出一個四邊形,並且畫出其中一條對角線,就像下圖這樣。

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到,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2 個三角形的內角

和,也就是說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2=360°。

我們也可以實際將四邊形的四個內角剪下來,然後如下圖的方式實

際拼看看,檢驗四邊形的四個內角是否真的形成一個周角(360°)。

4-145
3
2 1
2 4
4 3

我們當然可以像這樣使用實驗的方式,繼續探討五邊形、六邊

形……等等多邊形的內角和,不過這樣實在有點累人,而且當邊數很

大的時候,可能會很不方便。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利用一些已知的結

論來推論出其他未知狀況的方法,通常我們將這樣的方法稱為推理證

明,以下我們將利用推理的方式,說明五邊形、六邊形……等等多邊

形的內角和,並且嘗試從中歸納出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4-146
範例 1.

(1)求出五邊形的內角和。

解:

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到,五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3 個三角形的內角

和,也就是說五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3=540°。

(2)請模仿上面的方式,求出六邊形的內角和。

解:

我們發現,六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4 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也就是說

六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 4 = 720° 。

4-147
練習 1.

(1)請模仿上面的方式,依照下面的提示,求出七邊形的內角和。

請畫出通過 A 點的 條對角線,我們發現,七邊形的內角和

等於 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也就是說七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 = 。

(2)請模仿上面的方式,依照下面的提示,求出八邊形的內角和。

4-148
請畫出通過 A 點的 條對角線,我們發現,八邊形的內角和

等於 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也就是說八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 = 。

範例 2.

我們將上面的討論整理成下表

邊數 可以分成幾個三角形 內角和
4 2
180°×2 或 360°

5 3
180°×3 或 540°

6 4
180°×4 或 720°

7 5
180°×5 或 900°

8 6
180°×6 或 1080°

4-149
練習 2.

請根據上面的練習,完成下表

邊數 可以分成幾個三角形 內角和
9
180°×
10
180°×

n
180°× ( )

我們可以得到 n 邊形的內角和為 180°×(n-2)。

探索二、多邊形的外角和

首先我們先複習一下如何找出外角?

如圖,∠5 就是內角∠1 的外角,

而且∠1+∠5=180°
3
2

1
5

4-150
範例 3.

請分別畫出內角∠2、∠3、∠4 的外角,並標示為∠6、∠7、∠8

3
2

1
5

解:結果如下

7 3 6
2

4
8
1
5

練習 3.

在範例 3.中,若∠1=110°、∠2=55°、∠3=90°,請問

(1)∠4= 度

(2)∠5= 度,∠6= 度,

∠7= 度,∠8= 度。

4-151
我們知道不管是幾邊形,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

的和必定為 180°(平角)。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

7 3 6
∠1+∠5=180° 2

∠2+∠6=180° 4
8
∠3+∠7=180° 1
5

+) ∠4+∠8=180°

(∠1+∠2+∠3+∠4)+(∠5+∠6+∠7+∠8)=180°×4

又四個內角和 (∠1+∠2+∠3+∠4)=360°

所以 (∠5+∠6+∠7+∠8)=360°

我們得到四邊形的外角和定理,也就是說,任意四邊形的外角和均為

360°。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5、∠6、∠7、∠8 這四個外角剪下來,並且

將這四個外角不重疊地拼在一起,就像下圖一樣,結果會發現四外角

∠5、∠6、∠7、∠8 恰好可以拼成 360°,而這樣的現象與上面的推

理所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

4-152
7
6

8
5

6
5
7
8

範例 4.

(1)請求出五邊形的外角和

4-153
解:首先我們畫出五邊形的一組外角,如圖

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的和必定為 180°(平角)。

而五邊形有 5 個頂點,所以 5 個內角和再加上 5 個外角和總共為

180°×5,其中 5 個內角和等於 180°×3,因此 5 個外角和就等於

180°×2。我們得到五邊形的外角和為 360°。

(2)請求出六邊形的外角和

4-154
解:首先我們畫出六邊形的一組外角,如圖

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的和必定為 180°(平角)。

而六邊形有 6 個頂點,所以 6 個內角和再加上 6 個外角和總共為

180°×6,其中 6 個內角和等於 180°×4,因此 6 個外角和就等於

180°×2。我們得到六邊形的外角和為 360°。

練習 4.

(1)請模仿上面的方式,依照下面的提示,求出七邊形的外角和。

4-155
請畫出七邊形的一組外角,我們發現,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

與其一個外角的和必定為 180°(平角)。而七邊形有 7 個頂點,所以

7 個內角和再加上 7 個外角和總共為 180°× ,其中 7 個內角

和等於 180°× ,因此 7 個外角和就等於 180°× 。

我們得到七邊形的外角和為 。

(2)請模仿上面的方式,依照下面的提示,求出八邊形的內角和。

請畫出八邊形的一組外角,我們發現,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

與其一個外角的和必定為 180°(平角)。而八邊形有 8 個頂點,所以

8 個內角和再加上 8 個外角和總共為 180°× ,其中 8 個內角

和等於 180°× ,因此 8 個外角和就等於 180°× 。

我們得到八邊形的外角和為 。

4-156
我們將上面所討論的內角和與外角和整理成下表,

並且嘗試寫出 n 邊形的公式

邊數 在每一個頂點, (內角和)+(外角和) 內角和 外角和

一個內角與

其一個外角的和
3
180° 180°×3 180° 180°×2

或 360°
4
180° 180°×4 180°×2 180°×2

或 360°
5
180° 180°×5 180°×3 180°×2

或 360°

6
180° 180°×6 180°×4 180°×2

或 360°
7
180° 180°×7 180°×5 180°×2

或 360°
8
180° 180°×8 180°×6 180°×2

或 360°
n
180° 180°×n 180°×(n-2) 180°×2

或 360°

4-157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得到

(1) n 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n-2)

(2) n 邊形的外角和等於 180°×2 或 360°

當一個多邊形的每個內角均相等而且每個邊也都相等時,我們稱

這樣的多邊形為正多邊形。例如一個五邊形的每個內角均相等而且每

個邊也都相等時,我們稱這樣的五邊形為正五邊形。

範例 5. 請問

(1)正五邊形的內角和為 度

(2)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為 度

(3)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為 度

(4)正五邊形的外角和為 度

解:

(1) 180°×3=540°
180° × 3
(2) = 108°
5

(3) 因為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會形成一個平角

(180°),所以 180°-108°=72°

4-158
(4) 72°×5=360°

練習 5. 請問

(1)正六邊形的內角和為 度

(2)正六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為 度

(3)正六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為 度

(4)正六邊形的外角和為 度

我們順著範例 5.以及練習 5.中所給的思考流程,進一步來探討

正 n 邊形的情況。

(1) 正 n 邊形的內角和為 180°×(n-2)


180° × (n 2)
(2) 正 n 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為
n
360°
(若進一步化簡,可得 180°- )
n
180° × (n 2)
(3) 正 n 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為 180°-[ ]
n
360°
(若進一步化簡,可得 )
n
180° × (n 2)
(4) 正 n 邊形的外角和為 {180°-[ ]}×n
n

(若進一步化簡,可得 180°×n-[180°×(n-2)]=360°)

4-159
接下來,我們採取另一種想法~「從外角和出發」

範例 6. 請問

(1)正五邊形的外角和為 度

(2)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為 度

(3)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為 度

(4)正五邊形的內角和為 度

解:

(1) 360°
360°
(2) = 72°
5

(3) 因為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會形成一個平角

(180°),所以 180°-72°=108°

(4) 108°×5=540°

練習 6. 請問

(1)正六邊形的外角和為 度

(2)正六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為 度

(3)正六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為 度

(4)正六邊形的內角和為 度

4-160
我們順著範例 6.以及練習 6.中所給的思考流程,進一步來探討

正 n 邊形的情況。

(1) 正 n 邊形的外角和為 360°


360°
(2) 正 n 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為
n
360°
(3) 正 n 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為 180°-
n
360°
(4) 正 n 邊形的內角和為 (180°- )×n
n

(若進一步化簡可得 180°n-360°=180°×(n-2),正是內角和公式)

4-161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已知一個四邊形的其中兩個內角分別為 70°、100°,請問另外

兩個內角的和為何?

(A) 170° (B) 180° (C) 190° (D) 200°

2.( )已知某個四邊形的一組外角中,其中三個外角分別為 75°、

90°、100°,請問第四個外角等於幾度?

(A) 90° (B) 95° (C) 100° (D) 105°

3. 十七邊形的一組外角和等於 個直角。

4. 請求出正九邊形每個外角為 度;

每個內角為 度。

5. 已知三角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可畫出 0 條對角線;

四邊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共可畫出 1 條對角線;

五邊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共可畫出 2 條對角線;

六邊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共可畫出 3 條對角線;

請問

4-162
(1) 七邊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

共可畫出 條對角線

(2) n 邊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

共可畫出 ( ) 條對角線

6. ( )承第 5.題,假設有一正 n 邊形以某一頂點為固定點畫對角線,

共可畫出 7 條對角線,則此正 n 邊形的每一外角為多少度?

(A) 36° (B) 45° (C) 54° (D) 60°

7. 已知四邊形 ABCD 中,∠A=(2x+5)°,∠B=(4x-10)°,

∠C=2x°,∠D=(3x-20)°。請問

(1) x=

(2) ∠D= 度

8. 如圖為正 n 邊形的某個〝角落〞
。已知正 n 邊形的一個內角恰好是

它的一個外角的 5 倍,

請問 n=

4-163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 )請根據下列的圖形,判斷下列何者正確?

1+ 2 + 3 = ao 1 + 2 + 3 + 4 = bo 1+ 2 + 3 + 4 + 5 = co
5
4 3
3
4

1
2 2
1 3
1
2

(A) a = b = c (B) a<b<c (C) a = b <c (D) a>b>c

2. ( )如圖,四邊形 ABCD 中,∠B=60°,∠DCB=80°,

∠D=100°。直線 AE 、 AF 分別為∠CAD、∠BAC 的角平分線,

請問 ∠EAF=? D A

(A) 60° (B) 70° E

(C) 80° (D) 90°


C F B

4-164
3. 如圖是由 3 個完全一模一樣的正五邊形所構成的圖形,

請問 ∠ABC= 度

A B

?
C

4. ( )承第 3.題,

請判斷由 AB 、 BC 、 CD 所形成的圖形,可能是某一個正 邊形

的一部分。
(A) 9 (B) 10 (C) 11 (D) 12

5. ( )如圖,多邊形 ABCDE 為五邊形,若 AED = 130°, EDC = 120° ,

DCB = 110° ,則 1 + 2 + 3 + 4 = ?

(A) 360°
(B) 310°
(C) 240°
(D) 180°

4-165
6. 如圖,四邊形 ABCD、APQR 為兩個一模一樣的正方形, CD 與 PQ

相交於 E 點。若∠BAP=20°,則∠PED=?

(A) 120°

(B) 115°

(C) 110°

(D) 105°

4-166
PART 4 資源補給庫

【已知】n 邊形的外角和為 360° 【求出】n 邊形的內角和

從這單元的學習,我們知道,不管幾邊形,外角和均固定為

360°。但是直覺上,會覺得不管外角和或是內角和都應該隨著邊數增

加而跟著增加。

事實上,內角和的確隨著邊數每增加 1 邊,每次增加 180°,而外

角和卻永遠固定為 360°。至此,我們也發現了,外角和的公式比較

好記,因為都固定為 360°,也就是 180°×2。所以,我們也可以反過

來,將外角和為 360°作為已知,嘗試推論出內角和公式。

請看!

在每一個頂點,一個內角與其一個外角會形成一個平角(180°),

而 n 邊形有 n 個頂點,所以 n 個內角和再加上 n 個外角和總共為

180°× n ,又已知外角和等於 180°× 2 ,因此內角和就會

剩下 180°× (n-2) 。這裡對於(n-2)的解讀與前面探索一、多邊

形的內角和公式是不一樣的,前面是指可以分成(n-2)個三角形,而

這樣是減掉外角和所佔去的部分。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同學雖然在邏輯上被說服了(口服 /

可以看得懂或聽得懂),但是心裡頭總或多或少有點毛毛的感覺(心不

服 / 自己卻往往做不出來)。我覺得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千萬

4-167
不可忽視這種感覺,因為這樣的現象累積多了、久了,你的水準往往

會受影響,在考場上就常常會解到一半或七八成(反正就是不熟),就

卡住了;或是很容易出現一些離譜的狀況,例如粗心。因此,同學們

要肯花一些時間,作一些適量、與所學單元或概念相關且品質優良的

試題;同時養成自行先思考、查書、問問同學的習慣,當然也可以跟

老師約好適當的時間直接向老師請教。總而言之,請同學不要忽略了

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該試著培養一些好的數學學習態度並且建立一些

數學學習習慣,加油!

4-168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1. (1) 4、5、5、900° (2) 5、6、6、1080°

練習 2. (9 邊形)7、7,(10 邊形)8、8,(n 邊形)(n-2)、(n-2)

練習 3. (1) 105° (2) 70°、125°、90°、75°

練習 4. (1) 7、5、2、360° (2) 8、6、2、360°

練習 5. (1) 720° (2) 120° (3) 60° (4) 360°

練習 6. (1) 360° (2) 60° (3) 120° (4) 720°

4-169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C) 2. (B) 3. 4 個 4. 40°、140° 5. (1) 4、(2) (n-3)

6. (A) 7. (1) 35、(2) 85° 8. 12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A) 2. (A) 3. 144° 4. (B) 5. (B) 6. (C)

4-170
第四冊 主題三 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3-3 三角形的全等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三角形全等的意義

如果兩個平面圖形經過適當的搬動(平移、旋轉、翻轉……)後,可以

完全重合在一起,我們稱這兩個平面圖形全等。例如兩個半徑相等的

圓形或是兩個長、寬分別相等的長方形

我們也可以說它們是「形狀一樣,大小相同」的平面圖形。

為了方便,我們使用數學記號來記錄,以兩個全等的三角形為例

A D

B C E F

在上圖中,我們利用方格紙畫出 △ A BC,然後在右邊複製一個與

△ A B C 一模一樣的 △ D EF,透過方格紙的協助或是直接剪下來,

疊合的方式(不過這樣很可惜,而且若是在黑板或電腦畫面上我們無

4-171
法搬動或剪下來),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三角形形狀一樣,大小相同,

所以我們說 △ A B C 與 △ D EF 全等,記為「 △ A BC △ D E F」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 A B C 與 △ D E F 是以「A 點與 D 點重合,B

點與 E 點重合,C 點與 F 點重合」的方式完全重合在一起。

此時我們將疊合在一起的頂點稱為對應頂點(對應點),疊合在一起的

邊稱為對應邊,疊合在一起的角稱為對應角。

因為 A 點與 D 點重合,B 點與 E 點重合,所以 AB 與 DE 重合,因此 AB

的對應邊就是 DE ,而且 AB = DE ;

同樣的, AC 與 DF 重合, AC 的對應邊就是 DF ,且 AC = DF ;

BC 與 EF 重合, BC 的對應邊就是 EF ,且 BC = EF 。

因為 A 點與 D 點重合, AB 與 DE 重合, AC 與 DF 重合,所以∠A 的

對應角為∠D,而且∠A=∠D;

同樣的,∠B 的對應角為∠E,而且∠B=∠E;

∠C 的對應角為∠F,而且∠C=∠F。

習慣上,我們會將「相等的邊長或是相等的角,作上相同的記號。」

(這個方法很重要也很好用,對於解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172
A D

B C E F

因此,當兩個三角形全等時,對應邊相等,對應角也相等。

以上圖為例,亦可用數學符號表示為

「若 △ A BC △ DEF,則 AB = DE 、 AC = DF 、 BC = EF

∠A=∠D、∠B=∠E、∠C=∠F。」

範例 1.
A X
如圖,已知 △ A B C △ X Y Z,請問

(1) ∠A、∠B、∠C 的對應角分別為何?

(2) AB 、 AC 、 BC 的對應邊分別為何? C Z
Y
B

解:

(1) ∠A 的對應角為∠X,∠B 的對應角為∠Y,∠C 的對應角為∠Z

(2) AB 的對應邊為 XY , AC 的對應邊為 XZ , BC 的對應邊為 YZ

4-173
練習 1.

如圖,已知 △ A B C △ ABC ,
B'
C'
60°
B

5 10
30° 90°
A C
5 3
A'

請問

(1) ∠B= 度

(2) AB =

(3) A C =

4-174
探索二、三角形的全等性質

我們知道「若 △ A BC △ D E F,則 AB = DE 、 AC = DF 、BC = EF

∠A=∠D、∠B=∠E、∠C=∠F。」

反過來說,在 △ A BC、 △ D EF 中,若 AB = DE 、 AC = DF 、 BC =

EF
∠A=∠D、∠B=∠E、∠C=∠F,則經過適當的搬動必能

使「A 點與 D 點、B 點與 E 點、C 點與 F 點」恰好同時重合在一起,

所以 △ A BC、△ D E F 會完全重合,即 △ A BC △ D E F。

但是我們也發現這 6 個條件中,有些是有相關性或是會互相牽制的。

意思是說,若知道其中幾個條件,則有些條件是會被固定住的;或是

我們可以透過適當的推理求出另外一些條件。例如,在△ A B C 中,

若∠A=30°,∠C=90°,則∠B 一定等於 60°。所以要確認兩個三角

「最多」只需要比對 5 組條件(即 3 組邊長,2 組內角)


形是否全等,

是否對應相等?

下面,我們想要探討「最少」需要比對幾組條件(邊或角的資料),就

可以確定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

4-175
同學們看過通常掛在牆上那種有指針的時鐘吧!

同一個時鐘的時針與分針,在沒有損壞的情況下,它們的長度是不會

改變的。

若我們將時間調為 3 點,則時針、分針的位置如下

(3 點整) (大約是 5 點 5 分)

我們添加一條想像的虛線,很明顯地 3 點整所形成的是一個直角三角

形,而 5 點 5 分所形成的是一個鈍角三角形,所以這兩個三角形不會

全等,這個例子同時也告訴我們,兩個三角形,在只有兩組邊分別對

應相等,是無法保證這兩個三角形全等的。簡單的說,「兩」個條件

通常是不夠的,除非是特殊的三角形,例如正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

那麼,
「三」個條件呢?答案是〝通常〞是足夠的,為什麼呢?這就

是我們所要討論的重點。為了討論方便,我們用記號 S 來代表邊

(Side),用 A 來代表角(Angle)。

4-176
首先,我們先舉一個例子說明,為什麼我們說〝通常〞是足夠的。而

不說〝總是〞是足夠的。請看

下面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分別為 30°、60°、90°(對應角相等),但是大

小卻不一樣。

60°
60°

30° 90° 30° 90°

就像是,同學們去買的三角板,有大有小。

綜合前面的討論,我們得到兩個「心得」

【心得 1】 兩個三角形中,雖有兩組邊對應相等(記為 SS),但此時

扭動會變形,所以形狀不一樣,第三邊也不等長。

(在時針與分針的例子中,我們主要利用 3 點整與 5 點 5 分兩個時間

點,所形成的〝三角形〞不一樣的生活經驗)

【心得 2】 兩個三角形中,若有三組內角對應相等(記為 AAA)是不

夠的,則形狀雖然一樣,但是大小不相等;所以要使兩個三角形全等,

一定要有邊對應相等。

接下來,我們繼續探討

有沒有「三」組條件對應相等就否足以確認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情況?

4-177
我們從上面的兩個「心得」出發吧!

我們回到時針與分針的問題,假如 3 點整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很頑

皮地拿了小木條用黏性超強的快乾(黏著劑)將時針與分針像下圖般

的固定住,同學們想想接下來,時針與分針會有什麼下場呢?

如果時針與分針還能承受〝外力〞繼續走的話,想像中結果會不管幾

點幾分,時針、分針與小木條會永遠保持同樣的直角三角形,當然時

間就不準了。

(3 點整) (3 點 x 分) (3 點 y 分) (3 點 z 分)

(0<x<y<z)

如果上面的〝想像實驗〞
,同學們還能接受的話,那麼我們豈不是成

功的〝修正〞了【心得 1】,找到了使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了。

兩個三角形中,雖有兩組邊對應相等(記為 SS),但此時扭動會變形,

所以形狀不一樣,第三邊也不等長。

4-178
也就是說,在某個時間點,一旦我們拿某個固定的小木條作為第三

邊,恰將時針與分針固定住,則不管在哪一個時間點,都與原來的三

角形一模一樣。此時不但第三邊(小木條)對面的內角不會改變,就連

時針與分針對面的內角也不會改變。

我們將上面這樣的〝想像實驗〞轉譯成

【數學的說法】

「在兩個三角形中,若有三組邊對應相等,則 3 組內角也會對應相

等,所以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我們稱這個性質為三角形的 SSS 全等性質。

這個性質可以用來檢查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

【圖示】
A D
S S
S S

B E
C F
S S

【寫成數學符號】

若 AB = DE , BC = EF , AC = DF ,則 △ A BC △ D EF。

4-179
範例 2.

已知 AB =4cm、 BC =5cm、 AC =6cm, DE =4cm、 EF =5cm、 DF =

6cm,請檢查∠A、∠B、∠C 與∠D、∠E、∠F 是否分別對應相等?


C
F

5 6
5 6

B A
4 E D
4
解:

如果使用量角器可以量出∠A≒56°、∠B≒83°、∠C≒41°;

∠D≒56°、∠E≒83°、∠F≒41°。

(請注意:
請注意:上面的數值都是近似值)

我們利用三角形的 SSS 全等性質可得 △ A B C △ D E F,

因此 ∠A=∠D、∠B=∠E、∠C=∠F

4-180
練習 2.

如圖,已知∠B,利用等角作圖作∠E=∠B 的作圖痕跡,

請判斷 △ A BC 是否全等於 △ D EF,為什麼?

B C

L
E F

解:請閱讀下面過程並完成空格

等角作圖的作法中相當於作了「 BA = BC = ED = EF 」以及「 FD = CA 」。

這樣的作圖使得在△ A B C、 △ D E F 中,三組邊均對應相等,所


△ A BC △ D E F。這就是利用了三角形 全等性質。

從上面的練習中,我們知道當兩個三角形已有兩組邊對應相等,當第

三邊也等長時,則兩個三角形全等。

因此,第三邊對面的內角會對應相等。(當然,其他兩組內角也會分

別對應相等。)

4-181
反過來說,

當兩個三角形,若有兩組邊對應相等,而且它們的夾角(第三邊對面

的內角)對應也相等時,則兩個三角形又會如何呢?

範例 3.

在 △ A BC 與 △ DEF 中,若 AB = DE 、∠A=∠D, AC = DF ,

則這兩個三角形會全等嗎?

解: A D

B C E F

因為 AB = DE ,所以可使「A 點與 D 點重合」同時「B 點與 E 點重合」

接下來,說明此時「C 點與 F 點非得重合」不可。

,又 AC = DF (A 點與 D 點重合),則 F 點
如果「C 點與 F 點不重合」

可能落在∠A 內或∠A 外,那麼就會造成∠A>∠D 或∠A<∠D。

但是已知∠A=∠D,所以此時「C 點與 F 點必須重合」

因為「A 點與 D 點重合」
、「B 點與 E 點重合」、
「C 點與 F 點重合」

能同時發生,所以△ A B C △ D EF。

4-182
簡單的說,將對應相等兩邊的夾角若是也被固定住了,不管如何移

動,兩邊的位置,則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點的相對位置永遠一樣(形狀

以及大小就不會再改變了),所以透過適當的搬動,這些三角形可以

完全重合。

【數學的說法】

「在兩個三角形中,若有兩組邊及其夾角分別對應相等,則三組頂點

可以同時分別重合,所以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我們稱這個性質為三角形的 SAS 全等性質。

(把 A 寫在兩個 S 的中間,是因為要強調 A 是「夾」角)

【圖示】
A D
S S
A A
S S

B E
C F

【寫成數學符號】

若 AB = DE ,∠A=∠D, AC = DF ,則 △ A BC △ D E F。

4-183
練習 3-1.

請依照指示,在下圖標出 C 點的位置並畫出 △ A BC

「在 △ A BC 中, AB =5,∠B=30°, BC =4」。

A
5

30度
B

練習 3-2.

請依照指示,在下圖標出 C 點「可能的位置」並畫出△ A B C

「在 △ A BC 中, AB =5, AC =4,∠B=30°」。

A
5

30度
B

4-184
上面的練習 3-2.有 2 個答案,我們進一步來探討。

A
5
4
4
30度

B
D C

為了討論方便,我們將兩個三角形分別記為 △ A BC 與△ A B D

範例 4.

請利用上圖說明,當兩個三角形有兩邊以及其中一邊的對角

對應相等,則兩三角形不一定會全等。

解:

如上圖,在 △ A B C 與 △ A BD 中, AB =5, AC = AD =4,∠B=

30°
,其中在 △ A BC 中,∠B 是 AC 的對角;而在 △ A BD 中,∠B 是

AD 的對角。像這樣的對應條件,為了強調∠B「不是」已知兩邊的

夾角,所以我們將這種對應條件記為 SSA,千萬不可與 SAS 全等性

質混為一談。

由上圖,很明顯△ A B C 與 △ A B D 形狀以及大小都不一樣,所以

當兩個三角形滿足「SSA」對應條件時,這兩個三角形不全等。

4-185
至此,我們將兩個三角形之間,關於邊(S)或角(A)三組對應情況,

全部列出來,並作一個整理。
SSS SAS SSA AAA ASA AAS
對應條件

是否為三角形 是 是 不是 不是 尚未 尚未

全等性質? 討論 討論

我們接著討論「ASA」、「AAS」是否可為三角形的

全等性質?

範例 5.

當兩個三角形有兩個角以及這兩個角的夾邊對應相等時,我們稱為這

兩個三角形滿足「ASA」對應條件,請問此時兩三角形是否全等,為

什麼?

解: A D

如圖,

B E
C F
在 △ A BC 與 △ DEF 中

已知∠B=∠E, BC = EF ,∠C=∠F,請問△ A B C、 △ D E F 是否

因為 BC = EF
全等? 所以我們可以辦到將「B 點與 E 點」、
「C 點與 F 點」

同時重合在一起,接著我們想知道,此時「A 點與 D 點」會不會也

4-186
重合?因為∠B=∠E,所以 A、D 兩點必可同在以 B 點為出發點所

畫出去的射線上。如果此時「A 點與 D 點」不重合,則會造成

∠C>∠F 或∠C<∠F,但是已知∠C=∠F,所以此時「A 點與 D 點

必須重合」。

因為「A 點與 D 點重合」
、「B 點與 E 點重合」、
「C 點與 F 點重合」

能同時發生,所以△ A B C △ D EF。

所以,若兩三角形的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則此兩個三角形全等」

我們稱這個性質為三角形的 ASA 全等性質。

(把 S 寫在兩個 A 的中間,是因為要強調 S 是「夾」邊)

我們接著討論「AAS」

範例 6.

當兩個三角形有兩個角以及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對應相等時,我們稱為

這兩個三角形滿足「AAS」對應條件,請問此時兩三角形是否全等,

為什麼?

4-187
解: A D

如圖,

B E
C F
在 △ A BC 與 △ DEF 中

已知∠A=∠D,∠B=∠E, BC = EF ,請問△ A B C、 △ D E F 是

否全等?

因為∠A=∠D,∠B=∠E 所以∠C=∠F

因此我們可以將「∠A=∠D,∠B=∠E, BC = EF 」(AAS)

轉換成「∠B=∠E, BC = EF ,∠C=∠F」(ASA),

再由 ASA 全等性質,得到 △ A BC △ D EF

所以,若兩三角形的兩角及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則此兩個三角

形全等」

我們稱這個性質為三角形的 AAS 全等性質。

(把 S 寫在兩個 A 的旁邊,是因為要強調 S〝不是〞夾邊)

還記得我們在前面曾經〝預言〞過,當兩個三角形有 3 組資料比對後,

對應相等,則這兩個三角形〝通常〞是全等的。

全等性質有:SSS、SAS、ASA、AAS

未必全等有:SSA、AAA

4-188
以上方法適用於全部的三角形。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法,僅僅適用

於「直角三角形」,我們先作一些練習,再來討論。

練習 6-1.

請依照指示,在下圖標出 C 點的位置並畫出 △ A BC

「在 △ A BC 中, AB =4,∠B=90°, BC =5」。

90度
B

4-189
練習 6-2.

請依照指示,在下圖標出 C 點「可能的位置」並畫出△ A B C

「在 △ A BC 中, AB =4, AC =5,∠B=90°」。

90度

4-190
我們進一步分析上面的練習 6-2.中所給的條件,發現這些條件分別是

「直角、斜邊、一股」
,若以前面所學過的內容來稱呼,這是「SSA」,

我們知道滿足「SSA」〝通常〞可以畫出兩個不全等的三角形。但是

在上面的練習 6-2.中,就只能畫出一個三角形,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的關鍵是,因為這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使用畢氏

定理(勾股定理)算出另外一股的長度為 BC =3,這樣「直角 90°、斜

邊 5、一股 4」的條件就相當於「斜邊 5、一股 4、另一股 3」(SSS)

或是「一股 4、直角 90°、另一股 3」(SAS)。

因此,我們可得到下面的問題。

範例 7.

如圖, △ A BC 和△ D E F 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E=90°(直

角), AC = DF (斜邊)、 AB = DE (一股),請說明 △ A BC、 △ D EF 是

解:
否全等?
A D

因為∠B=∠E=90°(直角)

2 2 2
所以 BC = AC AB
2 2 2
EF = DF DE 90° 90°
B C E F
又 AC = DF (斜邊)、 AB = DE (一股)

2 2
得到 BC = EF 同時 BC 、 EF 均大於 0 所以 BC = EF

4-191
在 △ A BC 和 △ DEF 中

因為 AC = DF 、 AB = DE 、 BC = EF

所以 △ A BC △ DEF (SSS 全等性質)

或者

在 △ A BC 和 △ DEF 中

因為 AB = DE 、∠B=∠E=90°、 BC = EF

所以 △ A BC △ DEF (SAS 全等性質)

因此,我們得到

若兩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以及一股分別對應相等,則此兩直角三角形全

等。

這個僅適用於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性質稱為 RHS 全等性質,其中 R 代

表直角(Right angle),H 代表斜邊(Hypotenuse),S 代表一邊(股)

4-192
探索三、三角形全等性質的應用

接下來,我們將在下面的例子中,學習如何使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

範例 8.
A
如圖,△ABC 與△ADE 均為正三角形,
E
AB > AD ,請說明 DB 、 EC 是否相等?

D
C

解:連接 DB 、 EC A

我們分析 DB 、 EC 所在的 1
E

△ A B D、 △ A C E 是否全等?

目前已經可以掌握的〝線索〞有: D C

AB = AC (因為△ABC 為正三角形)

AD = AE (因為△ADE 為正三角形) B

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中的「SSS」
、「SAS」
,最有可能被用來說明兩三

角形是否全等?

4-193
所以接下來有兩條合理的路可走,

(1) 想辦法根據已知條件,推論出 DB = EC ,這樣就可以根據 SSS 全

等性質,得到 △ A BD、 △ A CE 全等。但是,這條路會走不下去。

主要原因是:我們原本就是想利用「△ A B D、 △ A C E 是否全等」

這個〝中繼目標〞來證實「 DB 、 EC 是否相等」(最後的目標)。在說

明(證明)〝中繼目標〞是否正確的過程中,不可能先知道〝最終目標〞

是否正確。

接下來,我們試試第二條路

(2) 想辦法根據已知條件,推論出∠BAD=∠CAE,這樣就可以根據

SAS 全等性質,得到 △ A BD、 △ A CE 全等。這是可行的,請看。

∠BAD=∠BAC-∠1 ∠CAE=∠DAE-∠1

又 ∠BAC=∠DAE=60° (因為 △ABC 與△ADE 均為正三角形)

所以 ∠BAD=∠CAE

我們將上面的分析整理如下

在 △ A BD、 △ ACE 中

因為 AB = AC (因為△ABC 為正三角形)

∠BAD=∠CAE=(60°-∠1)

AD = AE (因為△ADE 為正三角形)

4-194
所以 △ A BD △ ACE (SAS 全等性質) 得到 DB = EC

當我們想證明兩線段或兩角是否相等時,常常會去找出這兩個線段或

是這兩個角所在的三角形,然後試圖利用這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來完

成任務。

練習 8.

如圖,△ABC 與△ADE 均為正三角形, AB > AD ,∠BAD=13°。


A
請問
1 E

(1) ∠BAC= 度

(2) ∠DAE= 度 D
C

(3) ∠1= 度
B

(4) ∠CAE= 度

4-195
接下來,我們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來探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如圖,我們將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適當的拼在一起,就可以得到

一個等腰三角形。

A A
A

B B H C(B)
H B H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很容易得到一些有關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例如

(1) AB = AC (等腰三角形的意義)

(2) ∠B=∠C (兩底角相等)

(3) ∠BAH=∠CAH ( AH 是頂角∠A 的角平分線)

(4) BH = CH 且 AH BC ( AH 是底邊 BC 的中垂線)

(5) 等腰三角形 △ ABC 是線對稱圖形, AH 是對稱軸

下面我們將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來說明等腰三角形的某些性質

4-196
範例 9.
A

如圖,在 △ A BC 中,已知 AB = AC ,

請說明兩底角相等。

B
(即∠B=∠C) C

解:

如圖
A

在 △ A BC 與 △ ACB 中
A
因為

AB = AC
B C
∠A=∠A

AC = AB
C B

所以 △ A BC △ ACB (SAS 全等性質)

得到 ∠B=∠C

反過來說,在 △ A BC 中,當∠B=∠C 時,此時 AB 、 AC 是否相等

呢?

4-197
範例 10.

如圖,在 △ A BC 中,已知∠B=∠C,
A

請說明 AB = AC 。

B C

解:

在 △ A BC 與 △ ACB 中 A A

因為

∠B=∠C
C B
B C
BC = CB

∠C=∠B

所以 △ A BC △ ACB (ASA 全等性質)

得到 AB = AC

除此之外,三角形的全等性質還可用來說明許多的性質,例如:中垂

線的性質與作圖、角平分線的性質與作圖。因為篇幅的關係,不再贅

述,我們將這些內容列出,給同學們作為練習。

4-198
練習 10-1.(中垂線的性質)

一線段的中垂線上任意一點到此線段兩端點的距離相等。

如圖,直線 L 為 BC 的中垂線,P 為直線 L 上任意一點,

請說明 PB = PC

90° 90°
B M C
L

練習 10-2.(中垂線的逆性質,意即將中垂線的性質反過來說)

若有一點到某線段的兩端點等距離,則該點必在該線段的中垂線上。

如圖, PA = PB ,請說明 P 點必在 BC 的中垂線上。

(可假設 M 為 BC 中點,說明直線 PM 就是 BC 的中垂線) P

B C

4-199
練習 10-3.(中垂線的作圖)

已知: BC ,求作 BC 的中垂線 L

作法:
1
分別以 B、C 為圓心,大於 BC 為半徑,畫弧
2

務使兩弧相交於兩點,假設交點為 P、Q,

則直線 PQ 即為所求
P
作圖痕跡如下:

根據上面的作法,請說明 B C

直線 PQ 就是 BC 的中垂線 L。 Q

練習 10-4.(角平分線的性質)

一角的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到此角兩邊的距離相等。

如圖,直線 L 為∠BPC 的角平分線,

Q 點為直線 L 上任意一點, QB PB 於 B 點, B

90° Q L
QC PC 於 C 點,請說明 QB = QC

90°
P
C

4-200
練習 10-5.(角平分線的逆性質,意即將角平分線的性質反過來說)

若有一點到某個角兩邊的距離相等,則此點必在該角的角平分線上。

如圖, QB PB 於 B 點, QC PC 於 C 點,

請說明 直線 PQ 就是∠BPC 的角平分線


B

90° Q

90°
P
C

練習 10-6.(角平分線的作圖)

如圖,已知:∠P。

下圖是使用尺規作圖求作∠P 的角平分線過程中所留下來的作圖痕

跡,請分析這些作圖痕跡並說明直線 PQ 就是∠BPC 的角平分線

P
C

4-201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 雖然兩個三角形的邊和角符合下列哪一個條件,但是這兩個

三角形也未必
未必會全等?
未必

(A) SSA (B) AAS (C) SAS (D) SSS 。

2.( )如圖,已知△ABC 中, AB = AC ,∠ADC=∠AEB,求證:△ABE

與△ACD 全等。下面是軍軍的證明過程:

因為 AB = AC ,∠ADC=∠AEB,∠A=∠A,所以△ABE 與△ACD 全等。

根據軍軍的證明過程,不再加入任何的推理或條件。 A

請問軍軍的證明是否正確,為什麼? D E

(A) 錯誤,因為三角形沒有 ASA 全等性質


B C
(B) 錯誤,因為三角形沒有 AAS 全等性質

(C) 正確,因為三角形有 ASA 全等性質

(D) 正確,因為三角形有 AAS 全等性質。

4-202
3.( )已知△ABC △DEF,而且∠A=∠D、∠B=∠E。

若 AB =(2x+3), BC =(4x-2), AC =3x, DF =(x+8),請問下列何

者正確?

(A) x=2 (B) x=3 (C) x=4 (D) x=5。

4.如圖,∠BAC=∠DCA,∠ACB=∠CAD,

若 AD 與 BC 相交的點為 O,且∠OAB=∠OCD=90∘

AB =12、 OB =13, A C

12 O
請問 AD = 13
D
B

5.如圖,小中不小心將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打破成四小塊,現在他想要

到玻璃店去配製一塊完全一模一樣的新玻璃,請問他應該帶下列哪一

小塊玻璃去,最恰當呢?

(A)甲 (B)乙 丙

乙 丁
(C)丙 (D)丁

4-203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請根據下列的條件分別畫出△ABC 和△DEF,同時作一些適當

的記號。判斷下列哪一個選項的條件無法用來確定這兩個三角形全

等?

(A) ∠A=∠E,∠B=∠F, BC = DE

(B) ∠A=∠F, AB = EF , AC = DF

(C) AB = DF , BC = DE , AC = EF

(D) ∠A=∠E=90°, AB = DE , BC = DF

2.( )如圖,外圍是一個正八邊形,△ A B C 為正三角形,請問 ∠

DCE 等於幾度?

(A) 120°

(B) 135° C

D E

(C) 150°

A B
(D) 165°

4-204
3.( )如圖, AB = AD = 3.5 , BC = BD = 3.5 ,請問 ∠BDC=?
D
(A) 15° (B)30° (C) 45° (D) 60°

A
B C

4.如圖所示,矩形 ABCD 中,E、F 分別為 AB 、 CD 的中點。若以直

線 AG 為對稱軸,將 △ A BG 往右摺,得到 △ A B G,而且 B 恰好

落在 EF 上。 B G C

B' F
請問 ∠BA B = 度 E

A
D

5. ( )承第 4.題,若 AB = 3 ,請問 AG =?


(A) 2 (B) 3
3
(C) 3 (D) 2 3
2

4-205
6.( )如圖所示,在鈍角 △ A BC 中, AB < AC < BC ,∠A>90°。堤

堤想在 BC 上找一點 P,使得 PE 直線 AB 於 E 點, PF 直線 AC 於 F


A
點,而且 PE = PF 。

請問下列哪一種作法最恰當呢?
B C

(A) 作 BC 的中垂線 L,設直線 L 交 BC 於 P,則 P 點即為所求

(B) 作 AC 的中垂線 M,設直線 M 交 BC 於 P,則 P 點即為所求

(C) 作∠A 的角平分線 N,設直線 N 交 BC 於 P,則 P 點即為所求

(D) 過 A 點作直線 BC 的垂直線 K,設直線 K 交 BC 於 P,則 P 點即

為所求

7.( )如圖,已知 AB =4單位長,∠ABP=30°,C點在 BP 上。請利

用直尺與圓規在下圖中檢查,當 AC 等於下列哪一個單位長度時,

所畫出來的 △ A B C 會有兩個,而且 ∠ABC 均為30°呢?

30°°
B
P

(A) 當 AC =2 單位長 時 (B) 當 AC =3 單位長 時

(C) 當 AC =4 單位長 時 (D) 當 AC =5 單位長 時

4-206
PART 4 資源補給庫

妙用無窮的三角形

右圖是 1967 年加拿大蒙特婁世界博覽會

的會場之一,它有 200 呎高

(大約 60 公尺高),球形半徑 250 呎,

雖然內部沒有任何支柱,

但是這一座建築物卻非常堅固地

矗立在那裏。

除了所使用的材料及建築學上的技術問題之外,理論上,這種無支

柱的圓形屋頂可以蓋得起來,完全是根據一個極為點單的原理:三角

形的穩定性。原來,這種屋頂的結構是用很多形狀一樣,大小相同的

三角形所架起來的。為什麼不用其他形狀呢?因為當我們取三根粗細

相同的木條(不必等長,但是必須注意要能釘成三角形),接著用三根

鐵釘打在木條端點,釘成一個三角形,這樣子這一個三角形的形狀以

及就確定下來了。也就是說,除非你的力量足以把木條壓斷或把鐵釘

接處破壞,否則,這個三角形就不會變形了。三角形這種被它的三邊

長決定形狀以及大小的特性,就叫做三角形的穩定性。這個道理,就

是三角形的 SSS 全等性質,因為若是兩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均對應相

等,則它們必是全等三角形。

4-207
四邊形就沒有這種特性了。如果拿 4 根一樣粗細的木條,用 4 根鐵

釘釘成一個四邊形,那麼這個四邊形的形狀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朝

著某個頂點加點力氣,它就變形了。所以四個邊是不能決定一個四邊

形的,必須固定住四個內角。想想看,如何利用三角形的特性來固定

住一個四邊形?

參考資料:

洪萬生(1991)。妙用無窮的三角形。少年趣味數學,75~78。台北市,

南宏圖書公司。

4-208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1. (1) 60° (2) 10 (3) 5 3

練習 2. SSS

練習 3-1.

30度
B
C

練習 3-2.

30度

B
C C

4-209
練習 6-1.

90度
B
5 C

練習 6-2.

5
4

90度

B C

練習 8.

(1) 60° (2) 60° (3) 47° (4) 13°

4-210
練習 10-1.~10-6.

請自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試試看,若有問題請翻閱課本或是請教

同學、老師,加油!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A) 2. (D) 3. (C) 4. 18 5. ( C)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A) 2. (D) 3. (B) 4. 60° 5. (A) 6. (C) 7. (B)

4-211
第四冊 主題三 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3-4 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三角形任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從三角形的 SSS 全等性質我們知道,若是知道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則我們可以決定出這個三角形。因為滿足 SSS 對應條件的三角形都

會全等。但是,並非任意的三個線段都可以作為三角形的三邊長,例

如 1、2、3,如圖。

2
1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過程得知,三角形的三邊長必須滿足某一種關係才

行,本單元就是要探討三角形的三邊長有何關係?

我們利用一個生活例子來說明~「小橋的國中生活」

範例 1.

如圖,小橋在學校放學之後常常都要到補習班補習,一直到很晚才能

回到家,每週四是他最快樂的日子,因為這天他不用補習,放學後就

可以直接回家,享用豐盛溫馨的晚餐。

4-212
同學們,你的國中生活是否與小橋有很多共同點呢?其實這樣看似

〝枯燥〞的日子,也潛藏了數學概念哦,請看!

B(補補補)

c
a

C(小小小小)
A(學學) b

解:

從 A 點出發到達 C 點,因為兩點之間以直線距離最短,

所以 a+c>b

同理 b+c>a,a+b>c

(註: BC = a , AC = b , AB = c )

因此,三角形的三邊長必須滿足「任意兩邊長之和>第三邊」的條件。

(一般而言,必須檢查 3 次)

練習 1.

請問下面幾組數中,哪幾組可作為三角形的三邊長?

可以請打 ,不可以請打 。

(1) □ 2,3,4 (2) □ 4,6,10

(3) □ 3,4,5 (4) □ 1,1,100

(5) □ 1,100,100 (6 ) □ 100,100,100

4-213
從上面的練習,我們發現當我們要檢查 3 個數是否可以形成一個三角

形,有些檢查的過程似乎是多餘的,例如 3,4,5。

因為 5>4,5>3 所以只要檢查 3+4>5 即可。

(即 5+3>4,5+4>3 可以不必檢查)

1,100,100 也是如此,只要檢查 1+100>100 即可

(即 100+100>1 是多餘的)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得到一個較簡便的方法,若是 c≧a,c≧b,

(a、b、c 均大於 0),

則 c+a>b c+b>a 一定成立所以,可以不必檢查,

只要檢查 a+b>c 是否成立即可。

因此,三線段中,若是知道哪一線段為最大,則只要「較小兩線段之

和大於最大線段」,則此三線段即可圍出一個三角形。

換言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第三邊」
,也可以說成「較小兩邊

之和>最大邊」

4-214
範例 2.

已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為 3、7、x,其中 x 為正整數,請寫出 x 可

能的值?

解:

由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第三邊」得到

3+7>x

7+x>3 (這是一定的,因為 7>3 )

3+x>7

由 「3+7>x」,得到 x<3+7,即 x<10

由「3+x>7」,得到 x>7-3,即 4<x

所以 4<x<10

所以 x 可能為 5、6、7、8、9

在範例 2.中,似乎感覺到 x 不可以太大,x 小於另外兩邊和(x<3+7),

而且 x 也不可以太小,x 必須大於另外兩邊的差(x>7-3),

4-215
練習 2.

請問下面幾組數中,哪幾組可作為三角形的三邊長?

可以請打 ,不可以請打 。

(1) □ 7、3、2 (2) □ 7、3、3

(3) □ 7、3、4 (4) □ 7、3、4.5

(5) □ 7、3、5 (6) □ 7、3、9

(7) □ 7、3、9.5 (8) □ 7、3、10

(9) □ 7、3、10.5 (10) □ 7、3、11

我們可以想像有指針的時鐘,在什麼時候時針(長度為 3),分針(長度

為 7)不能形成三角形,例如 6 點整,還有 12 點整,就像下圖。

其他時刻

(9 點整) (1 點 15 分)

4-216
則它們的第三邊必定小於 7+3 (6 點整最長),7-3 (12 點整最短)。

因此,我們得到三角形三邊長的關係

「兩邊差(取正值)<第三邊<兩邊和」

4-217
探索二、在同一三角形中,大邊對大角

我們知道 A

在等腰△ABC 中,若 AB = AC ,則∠B=∠C;

反過來說,
B C
在△ABC 中,若∠B=∠C,則 AB = AC 。

我們將上面的結論稱為,在同一三角形中,
「等邊對等角,等角對等

邊」

範例 3.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在同一三角形中,當兩邊不相等時,則它們的對

角大小關係如何?
A

解:

我們利用等腰△ABC 來作實驗,

不難發現「在△ADC 中」,當 AD > AC 時, B C

則 AD 的對角∠ACD>∠ACB

AC 的對角∠ADC<∠ABC (why?) D

所以 ∠ACD>∠ADC

這個性質我們稱為「在同一三角形中,大邊對大角」

4-218
A
練習 3.

如圖, AB = AC ,請說明∠ABC>∠ADC

B C

探索三、在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對大邊

範例 4.

反過來說,在同一三角形中,當兩內角不相等時,則它們的對邊大小

關係又如何呢?

4-219
解:
D

我們還是利用等腰△ABC 來作個實驗,

我們利用等腰△ABC 來作實驗, A

不難發現「在△DBC 中」,當∠DBC>∠DCB 時,

則∠DBC 的對邊 DC (= DA + AC )
B C

∠DCB 的對邊 DB

在△ADB 中,因為 DA + AB > DB 又 AB = AC

所以 DA + AC > DB 即 DC > DB

這個性質我們稱為「在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對大邊」

4-220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美美有五根竹棒子,它們的長度分別是 2、3、4、5、6 公分。如果

她要選其中三根長度分別為 a、b、c 公分去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 a

<b<c。請問有 種不同的選擇方法。

2.已知三角形三邊長為 3、7、a,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寫出 a 的範圍﹖

3.( )在ΔABC 中,已知∠A+∠B<90°,而且∠A≠∠B ,則ΔABC

為何種三角形?

(A)銳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4.( )在△ABC 中,若∠A>∠B>∠C,而且三內角的度數均為

正整數,則下列哪一個選項是可能發生的?

(A) ∠A=58° (B) ∠B=60° (C) ∠C=62° (D) ∠B=90°

4-221
5.( )已知△ABC 中,∠A=50°,∠B=65°,請畫出適當的三角形

並判斷下列四個選項,哪一個正確?

(A) AC < BC (B) AC = BC (C) AB > BC (D) AB = BC 。

6.( )已知△ABC 中, AB =7, BC =8, CA =2.5 ,則三內角∠A、

∠B、∠C 的大小關係為 > >

4-222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典典想在紙上畫一些三角形,他希望三邊長 a、b、c 公分都為正整

數,其中 a≦b≦c。只知道周長為 8 公分,請問 c= 。

2.( )請依照下列的步驟畫出適當的圖形。

(1)畫一個△ABC

(2)在 AC 邊上找一點 D,使得 AB = AD =3.14, DC = DB =3.14

請問在你所畫出來的圖形中,找不到下列哪一種三角形呢?

(A) 正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鈍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3.( )已知 △ABC 中,∠A=70°,∠B=60°, AB = 200 ,請問下列

敘述何者正確?

(A) 200> AC > BC (B) BC > AC >200

(C) BC = AC >200 (D) 200> AC = BC

4.( ) 已知△ABC 中,∠A>∠B,∠B 的外角小於 120°,請問三

邊長 BC 、 AC 、 AB 的大小關係為 > >

4-223
5.( )如圖所示,若從 A 點將△AXY 剪開並拉直,則會得到 AB 。已

知 AB 的中點為 M,請用適當的方式說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20°°

35°° 25°° Y
A(B)

(A) M 點為 XY 的中點

(B) M 點在 BY 上,且距 Y 點較近,距 B 點較遠

(C) M 點在 XY 上,且距 X 點較近,距 Y 點較遠

(D) M 點在 XY 上,且距 Y 點較近,距 X 點較遠

4-224
PART 4 資源補給庫

看歐基里得如何證明

「三角形任意兩邊和大於第三邊」?

「圖形與空間的了解可分為知覺性的了解、操弄性的了解、構圖

性的了解、論述性的了解。教師在從事幾何教學時,最要避免的是來

自本身歐氏公設幾何訓練的干擾,處處受制於定義的認定與邏輯順

序。由歷史來看,人類是先由應用、操作、實踐中,認識各種幾何要

素與性質,彼此之間並沒有一定的先後關係。歐氏幾何的價值,首先

是對這些先民知識的歸類與整理,其次才是作為知識典範的演繹系

統。」(教育部,2003)

前一段的引言內容,實在令我們感到好奇。我們對於《幾何原本》

或是歐基里得等名稱以及相關的歷史故事,幾乎耳熟能詳,就算數學

課不認真沒上到,但至少歷史課上,歷史老師說的故事可精采無比。

聽起來還滿有趣的,可是前一段的引文中,對於歐基里得的《幾何原

本》感覺上,對國中生而言,卻像是視為〝限制級〞一樣,請老師千

萬要注意,尤其是對於小朋友,觀看一定要大人陪同。到底《幾何原

本》的內容是如何呢?且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4-225
下面我們將以「三角形任意兩邊和大於第三邊」為例,瞧一瞧《幾

何原本》的內容,看一看歐基里得是怎麼想的?透過這樣的過程,或

許下次再面對這些古人的作品時,會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謂:
「今人

不見古時〝題〞,今〝題〞曾經照古人。」

《幾何原本》第一卷命題 20
A
如圖,已知△ABC 中,證明任意兩邊和大於第三邊。

解: B
C

延長 BA 並在延長線上,取 AD = AC
D
則△ACD 為等腰△。

A
所以∠ADC=∠ACD

因此∠BCD>∠ACD=∠ADC
B
C
在△BCD 中

因為 ∠BCD>∠ADC

所以 BD > BC (在同一個三角形中,大角對大邊)

即 BA + AD > BC

又 AD = AC 所以 BA + AC > BC

同理可證 AB + BC > AC 、 AC + CB > AB

註:上面所呈現的符號表達方式使用國中生的學習習慣

4-226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2003)。附錄一五大主題說明(二)幾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72~73。台北市,教育部。

[2] 藍紀正、朱恩寬譯(1992)。第一卷。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市,

九章出版社。

[3] 梁子傑(2005)。第一章~第四章。幾何原本導讀,1~78。台北市,

九章出版社。
[4] David E. Joyce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lark University)。Book I。Euclid's Elements。Mathematics web pages,

http://aleph0.clarku.edu/~djoyce/java/elements/elements.html。

4-227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1. (1) (2) (3) (4) (5) (6)

練習 2. (1) (2) (3) (4) (5) (6) (7)


(8) (9) (10)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7 2. 4<a<10 3. (C) 4. (B) 5. (C)

6.∠A>∠B>∠C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3 2. (D) 3. (B) 4. BC > AC > AB

5. (D) 詳解

同學們可利用尺規作圖的方式,

先作出 AB = AX + XY + YB =△AXY 的周長

可得到 X、Y 兩點,然後再作出 AB 的中垂線,即可得到 M 點

A X M Y B

(註:同學們也可以試試別的解法)

4-228
第四冊 主題四 平行與四邊形

4-1 平行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平行線的意義

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隨手畫出兩條不同的直線,總共可以畫出幾種

不同的情況呢?答案不多,就只有下列兩種。

第一種:相交一點的兩直線

L1

L2

第二種:永不相交的兩直線,也可以稱為兩直線平行。

L1

L2

還記得嗎?在小學的時候,平行的兩直線,就是永遠不會相交的兩直

線,當然我們所說的是在同一平面上,不同的兩條直線。

除此之外,同學們還記得其他有關平行的說法嗎?我們先複習一下。

還有

4-229
(1) 若兩條不同的直線同時垂直於同一直線,則我們稱這兩條不同的

直線平行。
L

L1
如圖,如果直線 L1 直線 L,

而且直線 L2 直線 L, L2

我們稱直線 L1 與直線 L2 平行。

記為「L1 // L2」

如果我們再畫一條同時垂直 L1、L2 的直線 M,同學應該能看到,

形成了我們很熟悉的長方形了。 L M

L1
同學們可以看看自己的桌面(延長後),

是不是很像這個圖形呢? L2

有了這個圖形的協助與長方形桌面的生活經驗,

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到,

(2) 兩平行線的距離處處相等,就猶如長方形桌面的寬等長。

4-230
如果我們對相交一點的兩直線,作垂直線又會如何呢?

可能的情況有:

(1)先作直線 L 直線 L1,延長直線 L

L1
90°

<90°
L2
L

(2)先作直線 L 直線 L2,延長直線 L

L1
>90°

90°
L2
L

所以,在同一平面上,不同兩條直線,若是相交於一點(在我們的討

論範圍內,也可乾脆說不平行的兩直線),則我們無法找到一直線同

時垂直相交一點的兩直線。而另一種情況,也就是兩條直線平行的時

候,是可以辦到的。

綜合起來說,只有兩條平行的直線,才能找到同時垂直它們的直線。

4-231
範例 1.

請檢查下列直線是否平行?
(1)
L1

L2

(2)
L1

L2

解:

(1)稍微延長即可發現,這是相交一點的兩直線,所以不平行。

L1

L2

(2)在視覺上,似乎不平行,不過如果我們利用延長的方式,會發現

紙張似乎不夠,因為不會馬上相交,交點會離得比較遠。

我們可以檢查兩線間的距離是否等長,請看。

4-232
L1

L2

所以,在右邊這樣的圖中, L

L1
直線 L 的功能,其實就像是一把

L2
〝工具〞,用來協助我們判斷直線

L1、L2 是否平行,而不需要一直延長。
L1
因為當兩直線〝幾乎〞平行時, >90°

視覺上可能無法判定,而延長 90°
L2
L
又有點不切實際。所以,我們通常採用

加入直線 L 的方式,然後透過研究它們之間所形成的角之間的關係

來判斷直線 L1、L2 平行與否?

在國中階段,我們以更大膽的方式~「隨意」加入第三條直線,

也就是添加的直線 L 未必要與直線 L1 或 L2 垂直。

4-233
探索二、截線與截角

為了日後的溝通方便,我們分別給了一些名詞。
L
如圖,直線 L1 與直線 L2 被 L1
1 2
3 4
直線 L 所截,我們稱直線 L 為截線。
5 6
而直線 L 與直線 L1 截出 4 個角, L2 7 8

∠1、∠2、∠3、∠4;

直線 L 與直線 L2 也截出 4 個角,

∠5、∠6、∠7、∠8;

這 8 個角,我們稱為截角。

為了研究直線 L 與直線 L1 所形成的截角(∠1、∠2、∠3、∠4)與

直線 L 與直線 L2 所形成的截角(∠5、∠6、∠7、∠8),這兩組截角的

關係,我們先依照它們彼此之間的相關位置,分成下列三類。

同位角
L
∠1、∠2、∠3、∠4 中, L1
1

位置在截線 L 的左邊,
5
直線 L1 的上方(左上方) L2

的是∠1;

4-234
而∠5、∠6、∠7、∠8 中,

位置在截線 L 的左邊,

直線 L2 的上方(左上方)

的是∠5;

像這樣相對位置同樣在左上方的角有∠1、∠5,
L
L1
我們稱∠1、∠5 是一組同位角。 2

依此類推,
6
L2
因為∠2、∠6 的相對位置同樣在右上方

L
,所以∠2、∠6 也是一組同位角。 L1

3
因為∠3、∠7 的相對位置同樣在左下方

,所以∠3、∠7 也是一組同位角。 L2 7

因為∠4、∠8 的相對位置同樣在右下方
L
L1
,所以∠4、∠8 也是一組同位角。
4

L2 8

因此,同位角總共有 4 組,分別是

∠1、∠5;∠2、∠6;∠3、∠7;∠4、∠8;

要再次提醒同學的是,同位角是依照相對位置來分組的。

4-235
這 8 個角當中, L
L1

∠3、∠4、∠5、∠6 這 4 個角, 3 4

因為位置在直線 L1 與直線 L2 兩線 5 6
L2

之間的內側,所以稱為〝內角〞

L
而其中 L1

3
像∠3、∠5 這一組〝內角〞,
5
因為都位在截線 L 的同一側(左側), L2

所以我們稱∠3、∠5 是一組同側內角。

同理, L
L1

像∠4、∠6 這一組〝內角〞, 4

因為都位在截線 L 的同一側(右側), 6
L2

所以我們稱∠4、∠6 也是一組同側內角。

最後我們介紹內錯角 L
L1

像∠3、∠6 這一組〝內角〞, 3

6
因為交錯在截線 L 的兩邊,
L2

所以我們稱∠3、∠6 是一組交錯的內角,

簡稱為內錯角。

4-236
L
同理, L1

4
∠4、∠5 是另外一組內錯角。
5
L2

當直線 L1//直線 L2 時, L

L1 1 2
這些截角的名稱還是相同。 3 4

即 5 6
L2 7 8
同位角一樣有 4 組為

:∠1、∠5;∠2、∠6;∠3、∠7;∠4、∠8

同側內角有 2 組

:∠3、∠5;∠4、∠6

內錯角有 2 組

:∠3、∠6;∠4、∠5

4-237
範例 2.

如圖,請問 L

(1) 同位角有哪 4 組? 1
3 2
4
(2) 同側內角有哪 2 組? 5 L1
7
6
8
(3) 內錯角有哪 2 組?
L2

解:

(1)同位角有 4 組:∠1、∠5;∠2、∠6;∠3、∠7;∠4、∠8

(2)同側內角有 2 組:∠3、∠5;∠4、∠6

(3)內錯角有 2 組:∠3、∠6;∠4、∠5

練習 2. 2
4
1
如圖,請寫出 3

6
(1)同位角有 4 組
L1 8
5
:∠1、∠5; ; 7

L
; L2

(2)同側內角有 2 組:∠3、∠5;

(3)內錯角有 2 組:∠3、∠6;

4-238
探索三、平行線的性質

接下來,我們來比較平行與不平行時,同位角有何不同?

範例 3.

如圖,直線 L1 與直線 L2
L

被直線 L 所截,∠1、∠2 L1

1
是其中一組同位角。

請使用適當的方式比較 L2 2

∠1、∠2 的大小關係。

解:

第一種方法:看起來,∠1>∠2

第二種方法:我們使用量角器,直接量出∠1≒80°、∠2≒55°

所以∠1>∠2。這樣的結果與視覺上的感覺一致。

第三種方法:我們可以將∠2 剪下來,然後與∠1 比較。(不過這樣做,

會破壞課本。)

第四種方法:有一種比較〝文明〞的方式,利用等角作圖。
L
這種感覺,好像將∠2 往上平移
L1

1
到 A 點,而虛線就是直線 L2 往上平移 A

到 A 點所得到的。
L2 2

4-239
第五種方法:延長直線 L1、L2,交於 C 點

得到∠1 是△ABC 的外角 L

L1
所以 ∠1=∠2+∠3 A 1

因為 ∠3>0°
L2 2 3 C
所以 ∠1>∠2 B

在上面的範例 3.中,我們得到∠1>∠2。我們既然探索

「∠1 比∠2 大幾度?」

使用量角器,我們得到∠1≒80°、∠2≒55°,所以∠1 比∠2 大約

多出 25°。如果我們進一步量出∠3≒25°,這樣的結果與外角定理吻

合。如果我們要〝精準〞得回答「∠1 比∠2 大幾度?」我想目前最

好的答案,就寫∠3 吧!換句話說 ∠1-∠2=∠3

從「∠1-∠2=∠3」這個式子來看,在什麼時候「∠1=∠2」呢?

答案很明顯,只有當∠3=0°時。問題是「∠3=0°」在原來的圖形中

代表什麼意義呢?我們先回想一下,∠3 是怎麼產生的?沒錯!延長

直線 L1、L2 所形成的交角,當直線 L1、L2 相交一點時,∠3≠0°;

只有當直線 L1、L2 永不相交時,∠3 才會等於 0°。

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振奮,因為我們等於回答了,

直線 L1 與直線 L2 被直線 L 所截,∠1、∠2 是其中一組同位角。

4-240
當直線 L1、L2 相交於一點時(L1、L2 不平行),則同位角∠1≠∠2;

只有當直線 L1、L2 永不相交時(L1、L2 平行),同位角∠1、∠2 才會

相等。

這樣的結果,其實與我們的視覺上的感覺是吻合的,請看。

L L

L1
L1 A
1 1

L2 2 L2 2
B

當直線 L1、L2 不平行(相交一點), 當直線 L1、L2 平行(永不相交),

則同位角∠1≠∠2。 則同位角∠1=∠2。

練習 3-1.

承範例 3.,請問其他 3 組同位角的大小關係又如何呢?


L

L1
5
3 1
7

6 2
4 8
L2

解:請閱讀下面過程並完成空格

從範例 3.可知 ∠1>∠2,

4-241
因為 ∠3=∠1、∠4=∠2 (對頂角相等)

所以 ∠3 ∠4 (請填入>、=或<)

因為 ∠5=180°-∠1 且 ∠6=180°-∠2 (平角為 180°)

所以 ∠5 ∠6 (請填入>、=或<)

因為 ∠7=180°-∠1 且 ∠8=180°-∠2 (平角為 180°)

所以 ∠7 ∠8 (請填入>、=或<)

從上面的討論,發現若有一組同位角不相等,則其他三組同位角也不

相等,而且大小關係,深受第一組同位角的大小關係控制。

練習 3-2.
L

如圖,若同位角∠1=∠2,
L1
5 1
則其他三組同位角的大小關係 3 7

又如何呢? L2
6 2
4 8

解:請閱讀下面過程並完成空格

因為 ∠3=∠1、∠4=∠2 (對頂角相等) 而且 ∠1=∠2 (假設)

所以 ∠3 ∠4 (請填入>、=或<)

因為 ∠5=180°-∠1 且 ∠6=180°-∠2 (平角為 180°)

所以 ∠5 ∠6 (請填入>、=或<)

4-242
因為 ∠7=180°-∠1 且 ∠8=180°-∠2 (平角為 180°)

所以 ∠7 ∠8 (請填入>、=或<)

從上面的討論,發現若有一組同位角相等,則其他三組同位角也都會

相等。

下面我們使用一種比較正式的方式來說明,兩平行線被一直線所截,

則同位角相等。

範例 4.
L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


L1 A 1
已知 L1//L2,請說明同位角相等。

(即 ∠1=∠2 ) L2 2
B

P
解:
L1 A 1 90°
在截線 L 上任找一點 P, Q

過 P 點作直線 M 直線 L1。 L2
2 90°
B R

因為 L1//L2,所以直線 M
M
L

也會垂直直線 L2。

4-243
在△APQ 中,∠1+∠APQ=90°

在△BPR 中,∠2+∠BPR=90°

得到 ∠1+∠APQ=∠2+∠BPR

所以 ∠1=∠2 ( 因為∠APQ=∠BPR(公共角) )

當然,從前面的討論,得知此時其他 3 組同位角也分別對應相等。

練習 4-1.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 L1 5 1


3 7
已知 L1//L2,∠1=55°

L2 6
請問 2
4 8
∠2= 度,∠3= 度
L
∠4= 度,∠5= 度

∠6= 度,∠7= 度

∠8= 度

4-244
我們發現,

當∠1=∠2=55°
L1 5 1
3
,其他 3 組同位角真的都對應相等 7

∠3=∠4=55° L2 6 2
4 8
∠5=∠6=125°
L
∠7=∠8=125°

我們同時也很關心,同側內角、內錯角分別又會如何?

請看(當同位角∠1=∠2=55°時)

同側內角

∠2=55°、∠7=125° (∠2+∠7=180°)

∠3=55°、∠6=125° (∠3+∠6=180°)

內錯角

∠2=55°、∠3=55° (∠2=∠3)

∠6=125°、∠7=125° (∠6=∠7)

發現了嗎?當同位角相等時,此時同側內角互補,內錯角相等。

我們來看看,當同位角不相等時,同側內角,內錯角會如何?

4-245
練習 4-2.
L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 L1


5
3 1
7
而且直線 L1、L2 會相交於一點(不平行)。

6 2
已知∠1=80°,∠2=55°
4 8
L2

請分別求出

∠3= 度,∠4= 度,∠5= 度

∠6= 度,∠7= 度,∠8= 度

我們發現,

當∠1=80° ≠ ∠2=55°
L1 5 1
3
,其他 3 組同位角也都不相等 7

∠3=80° ≠ ∠4=55° L2 6 2
4 8
∠5=100° ≠ ∠6=125°
L
∠7=100° ≠ ∠8=125°

同側內角

∠2=55°、∠7=100° (∠2+∠7=155°<180°)

∠3=80°、∠6=125° (∠3+∠6=205°>180°)

4-246
內錯角

∠2=55°、∠3=80° (∠2≠∠3)

∠6=125°、∠7=100° (∠6≠∠7)

從上面的練習,我們發現

兩平行線被一直線所截,則同位角相等;此時同側內角互補而且內錯

角相等。

兩相交一點的直線被一直線所截,則同位角不相等;此時同側內角不

互補而且內錯角也不相等。

範例 5.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 L1 5 1


3 7
已知 L1//L2,請說明同側內角互補。
L2 6 2
(即 ∠2+∠7=180° 且 ∠3+∠6=180°)
4 8

4-247
解:
P

在截線 L 上任找一點 P, L1
A
5
1 Q
3 7 90°
過 P 點作直線 M 直線 L1。
L2 6 90°
2
因為 L1//L2,所以直線 M
4 B R
8

也會垂直直線 L2。
L M

在四邊形 ABRQ 中

∠2+∠7+90°+90°=180°

得到 ∠2+∠7=180°

又 ∠3=180°-∠7、∠6=180°-∠2 (平角為 180°)

所以 ∠3+∠6=(180°-∠7)+(180°-∠2)

=360°-(∠2+∠7)=180°

另解:

因為 L1//L2,所以同位角相等,即∠1=∠2 L1 5 1
3 7
又 ∠1+∠7=180° (平角 180°)

所以 ∠2+∠7=180° L2 6 2
4 8
又 ∠1=∠3 (對頂角相等) 且 ∠1=∠2
L
所以 ∠2=∠3

∠3+∠6=∠2+∠6=180°

4-248
練習 5. L1 5 1
3 7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

L2 6
已知 L1//L2,請說明內錯角相等。 2
4 8

(即 ∠2=∠3 且 ∠6=∠7)
L

解:請閱讀下面過程

因為 L1//L2,所以同位角相等, L1 5 1
3 7
即∠1=∠2

又 ∠1=∠3 (對頂角相等) L2 6 2
4 8
所以 ∠2=∠3
L
∠6=180°-∠2

∠7=180°-∠1

又 ∠1=∠2

所以 ∠6=∠7

4-249
從上面的討論過程,我們不但確認了

兩平行線被一直線所截,則

(1)同位角相等;

(2)同側內角互補;

(3)內錯角相等

而且我們還發現了

在解題的過程之中,若能適當地利用一些記號,例如將已知的角度標

示上去或是將相等的角作上相同的記號……等等。將有助於我們發現

更多且正確的結論,同時也較能注意到不容易想到的細節,而更順利

地完成解題的工作。

4-250
探索四、平行線的判別性質

我們知道在同一平面上,不同兩直線若永不相交,就是兩條平行線。

但是除非一眼就能看出了兩直線相交,或是稍微延長就會相交,否則

我們很難用「永不相交」來判定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那麼,當我們要確認在同一平面上,不同兩直線是否平行的時

候?有哪些較方便且具體可行的方法可以使用呢?

第一種方法(小學時所使用的)

我們想起平行線的另外一個意義,在同一平面上,不同兩直線如果可

以找到一條共同的垂直線,則我們稱這兩條直線平行。

第二種方法(任意畫出一條截線,檢查同位角是否相等?)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兩直線被一線所截,只有當兩直線永不相交

時,同位角才會相等。換句話說,兩直線被一線所截,當同位角相等

時,兩直線平行。

下面我們將說明這兩種方法之間的關係

4-251
範例 6.

如圖,直線 L1 與直線 L2 被直線 L 所截,已知同位角相等,請問可以

L
找到直線 M 同時垂直直線 L1 與直線 L2 嗎?
L1 A 1

L2 2
B

解:

在截線 L 上任找一點 P,
P

過 P 點作直線 M 直線 L1。
L1 A 1 90°
Q
所以∠AQP=90°
L2 2 3
延長直線 M,目標是說明 R
B

「∠3=?」 M
L

在△APQ 中,∠1+∠APQ=90°

在△BPR 中,∠2+∠BPR+∠3=180°

因為 ∠APQ=∠BPR (公共角)、∠1=∠2 (已知)

得到 ∠1+∠APQ=∠2+∠BPR=90°

所以 (∠2+∠BPR)+∠3=180°

因此 ∠3=90°,即直線 M 直線 L2

也就是說,可找到直線 M 同時垂直直線 L1 與 L2,即 L1// L2

4-252
我們接下來要探索,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當然我們可能會想到先嘗試看看,前面所探討過的平行線性質,還有

另外兩個,如下:

(1) 若兩平行線被一直線所截,則同側內角互補。

(2) 若兩平行線被一直線所截,則內錯角相等。

但是我們明白,若「甲事件」會造成「A 現象」
,並非代表當發現「A

現象」時,就一定發生了「甲事件」。

例如:當「天正在下雨」時,則「路面會溼溼的」
。但是當「路面溼

溼」的時候,並非表示現在「天正在下雨」
,主要原因是「路面會溼」

有可能是別的因素所造成的,必須要有更多的線索來佐證才能作確

認。

所以,當兩直線被一線所截,若「同側內角互補」或是「內錯角相等」

時,我們也不能貿然說兩直線平行,必須有適當的檢驗。

範例 7.

當兩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同側內角互補時,則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如

何?

4-253
解:

如圖,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同側內角互補」時,兩直線是否會平行?

所以,我們先〝亂〞畫出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去。

5 1 L1
3 7

6 2 L2
4 8

因為 ∠3+∠6=180° (已知)

又 ∠2+∠6=180° (平角 180°)

所以 ∠2=∠3

又 ∠1=∠3 (對頂角相等)

所以 ∠1=∠2 (同位角相等)

得到 L1// L2

因此,由「同側內角互補」
,可以推論出「同位角相等」
;而由同位角

相等,可知 L1// L2。換句話說,當兩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同側內角

互補時,則兩直線平行。

4-254
範例 8.

當兩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內錯角相等時,則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如

何?

解:

如圖,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內錯角相等」時,兩直線是否會平行?

所以,我們先〝亂〞畫出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去。

5 1 L1
3 7

6 2 L2
4 8

因為 ∠2=∠3 (已知)

又 ∠1=∠3 (對頂角相等)

所以 ∠2=∠3

所以 ∠1=∠2 (同位角相等)

得到 L1// L2

因此,由「內錯角相等」
,可以推論出「同位角相等」
;而由同位角相

等,可知 L1// L2。換句話說,當兩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內錯角相等

時,則兩直線平行。

4-255
至此,我們將可以用來判斷兩直線 L1、L2 是否平行的方法整理

如下:

(1) 檢查「可否找到一直線同時垂直 L1、L2」(這是最根本的方法)。

(2) 檢查「任意畫出一條截線,檢查同位角是否相等?」

(3) 檢查「任意畫出一條截線,檢查同側內角是否互補?」

(4) 檢查「任意畫出一條截線,檢查內錯角是否相等?」

我們還是想問,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理論上,只要根據所給的條件最後能證明出「能找到一直線同時垂直

L1、L2」就是,就是一種能用來兩直線 L1、L2 是否平行的方法。所以,

方法應該還有很多。不過,你大概也能體會到,能否寫出更多的方法

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去證實一種新方法是否真的

正確?才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重點。

4-256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如圖,△ABC 面積為 8 平方單位,△DBC 面積也為 8 平方單

位,∠DBC = 20° ,∠CAD = 50° ,則∠AED =?


A D
(A) 70° (B) 100° 50°

(C) 110° (D) 120° E


20°
B C

2.( ) 阿康、阿雍、阿乾及阿嘉討論一題數學問題:如圖所示,已

知直線 T 為直線 L1 及 L2 的截線,試討論∠1、∠2、∠3、∠4 之間的

關係。 L1
1

2 L2
阿康說:∠1 和∠3 是同側內角,所以相等!
3
阿雍說:∠2 和∠3 是內錯角,所以互補! 4

阿乾說:∠2 和∠4 是同位角,所以相等! T

阿嘉說:∠3 和∠4 是對頂角,所以相等!

請問誰說的話是一定對的?

(A) 阿康 (B) 阿雍 (C) 阿乾 (D) 阿嘉

4-257
3.(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截角∠1=61°,∠2=60°。

請問下列有關直線 L1、L2 的敘述,何者正確?

(註:本題的圖形僅供參考,不代表實際狀況。)
L1
1

L2
2

L
左側 右側

(A)直線 L1、L2 會相交於直線 L 的右側,而且交角(銳角)為 59°

(B)直線 L1、L2 會相交於直線 L 的右側,而且交角(銳角)為 1°

(C)直線 L1、L2 會相交於直線 L 的左側,而且交角(銳角)為 59°

(D)直線 L1、L2 會相交於直線 L 的左側,而且交角(銳角)為 1°

4.( )如圖,在同一平面上, AE // CD // BF , DH // AB // CG 。
H
請問 ∠A+∠B+∠C+∠D=?

(A) 180° A E

(B) 270° D C

(C) 360°
G

(D) 450° F B

4-258
5.請依照指示畫出適當的圖形並回答下列問題

(1) 請畫出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而且∠1、∠2 是一組同側內

角,已知∠1=∠2=55°。

(2) 請畫出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而且∠1、∠2 是一組同側內

角,已知∠1=∠2=90°。

(3) ( )請利用(1)&(2)所畫出來的圖形與其正確且相關的推論,

判斷下列何者錯誤?

(A) 當同側內角∠1=∠2=55°時,直線 L1、L2 會相交於一點。

(B) 當同側內角∠1=∠2=90°時,直線 L1、L2 會平行。

(C) 若同側內角∠1=∠2=125°時,直線 L1、L2 永不相交。

(D) 若同側內角相等時,直線 L1、L2 不一定會平行。

4-259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如圖,試判斷下列對於直線 L 與直線 M 關係的敘述,

何者正確?(註:本題的圖形僅供參考,不代表實際狀況。)

L
30°
31°
左方 32° 右方

33°
M

(A) L 與 M 會在上圖的右方相交,交角(銳角)為 1°

(B) L 與 M 會在上圖的右方相交,交角(銳角)為 2°

(C) L 與 M 會在上圖的左方相交,交角(銳角)為 1°

(D) L 與 M 會在上圖的左方相交,交角(銳角)為 2°

2.( )如圖,四邊形紙片 ABCD,其中∠B=120°,∠D=50°。若將

其右下角向內摺出一△PCR,直痕為直線 PR ,恰使 C 點落在 C 點,

而且 C P // AB , C R // AD 。請問 ∠A=? D

50°
(A) 80°

(B) 85°
R
A
(C) 95° C'

120°
(D) 110°
B P C

4-260
3.( )如圖,L 是 L1 與 L2 的截線。找出 1 的同位角,標上 2,找出

1 的同側內角,標上 3。下列何者為 1、 2、 3 正確的

位置圖?

(A) (B)

(C) (D)

4.( )如圖,直線 L1、L2 被直線 L 所截,L1//L2。

若∠1=80°,∠2=60°,直線 BF 平分∠DBC,

L
請問下列有關直線 BF 、 AE 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直線 BF 、 AE 平行 L1 A 1
2

(B) 直線 BF 、 AE 相交於一點,
L2 B
且交角(銳角)為 5° D
E

C
(C) 直線 BF 、 AE 相交於一點, F

且交角(銳角)為 10°

(D) 直線 BF 、 AE 相交於一點,

且交角(銳角)為 15°

4-261
5.( )如圖,已知直線 AB // 直線 CD,∠1=∠4<∠2。
A

B 1
2

甲說:
「 AE // CF 」 E

乙說:
「∠E=∠F」

3
4 D
C

對於甲、乙兩人的說法,下列判斷何者正確?

(A) 甲、乙皆正確

(B) 甲、乙皆錯誤

(C) 甲正確,乙錯誤

(D) 甲錯誤,乙正確

4-262
PART 4 資源補給庫

再談截角

如圖,直線 L1 與 L2 被直線 L 所截,為了更清楚地傳達本文的目的,

我們故意將直線 L1 與截線 L 所形成的截角稱為∠A、∠B、∠C、

∠D(通常會寫成∠1、∠2、∠3、∠4),並且將這四個截角稱為〝L1

;而直線 L2 與截線 L 所形成的截角稱為∠5、∠6、∠7、∠8,,


集團〞

L1 L
並且將這四個截角稱為〝L2 集團〞。
A
B
我們知道這兩組截角(這兩個集團), C
D

依照位置分成 3 類,分別為
L2 5 6
7
同位角有 4 組 8

:∠A、∠5;∠B、∠6;∠C、∠7;∠D、∠8

同側內角有 2 組

:∠C、∠5;∠D、∠6

內錯角有 2 組

:∠C、∠6;∠D、∠5

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同位角、同側內角或是內錯角,都是兩個角為一

組,而且一定是一個來自〝L1 集團〞;另一個來自〝L2 集團〞。

也就是說,這些名詞是在探討〝兩個集團〞之間的位置關係。

4-263
我們以〝特寫〞的方式,分別標示出各組同位角,看看圖形是否藏有

什麼共同的〝規律〞

同位角有 4 組

∠A、∠5 ∠B、∠6
L1 L L

A B
L1

L2 5 6 L2

∠C、∠7 L1 ∠D、∠8
L1
C D

L2
L2
8
7
L
L

看出來了嗎,同位角的〝特寫〞
,都長得很像英文字母「F」。

很有趣吧!

4-264
接著,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分別標示出各組同側內角,看看圖形會長

得像什麼哪一個英文文字?

同側內角有 2 組

∠C、∠5 L1
∠D、∠6

L1
C D
L
L
6 L2
L2 5

咦!好神奇喔!同側內角的〝特寫〞,都長得很像英文字母「U」。

最後,我們再來看內錯角的〝特寫鏡頭〞。

內錯角有 2 組

∠C、∠6 ∠D、∠5
L1

L1
D
C L

L
L2 5
6 L2

啀!真的好好玩!內錯角的〝特寫〞,都長得很像英文字母「Z」。

有了這些方法的輔助,以後再也不怕找這些角了,耶!

4-265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2.

(1)同位角有 4 組:∠1、∠5;∠2、∠6;∠3、∠7;∠4、∠8

(2)同側內角有 2 組:∠3、∠5;∠4、∠6

(3)內錯角有 2 組:∠3、∠6;∠4、∠5

練習 3-1. > < <

練習 3-2. = = =

練習 4-1. ∠2=55°、∠3=55°、∠4=55°、

∠5=125°、∠6=125°、∠7=125°、∠8=125°

練習 4-2. ∠3=80°、∠4=55°、

∠5=100°、∠6=125°、∠7=100°、∠8=125°

練習 5. 請閱讀下面的過程

4-266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C) 2. (D) 3. (B) 4. (C)

5. (1) L1
(2) (3) (C)
L1

1
1= 2=55°
1 1= 2=90°

2
2
L2
L2

L
L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D) 2. (C) 3. (B) 4. (C) 5. (A)

4-267
第四冊 主題四 平行與四邊形

4-2 平行四邊形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具有平行對邊的四邊形

在上一個單元中,我們學習了平行線的性質與如何判斷平行線?

接下來,我們要探索具有平行對邊的四邊形。我們可以試試在紙上任

意畫一個四邊形,如圖,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四邊形並沒有擁有這樣的

特徵。

A
A

D
B D
B

C
C

因為只要將它們的對邊延長就會發現結果會相交,所以具有平行

對邊的四邊形,其實都具有一些特別的性質與特徵,我們將一一討論

這些特殊四邊形的性質,並且學習如何使用數學方法來辦認出它們。

4-268
談到具有平行邊的四邊形,我想同學們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正方

形與長方形了。

長方形:

等角的四邊形。因為四邊形的內角和為 360°,所以長方形四個內角

都是 90°(直角)。 A D

B C

因為 AD AB ,同時 BC AB ,所以我們很容易可以得到 AD // BC ;

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 AB // DC 。因此,長方形具有兩雙平行的對邊。

而這樣的結論,其實只要用〝看〞得就容易辨識出來。至於正方形就

更容易了,所以我們在此不再贅述。

正方形:

等邊又等角的四邊形,就是正四邊形。它的四個邊均等長,而且四個

內角均為 90°(直角)。
A D

B C

4-269
至此,我們很容易想到另外一個四邊形,就是等邊的四邊形,我們稱

為菱形。

菱形:

等邊的四邊形,也就是四邊等長。
A

B D

菱形的對邊看起來〝好像〞有平行。但是,我們該如何確認呢?總不

能說跟人家說,因為我延長了很久,紙張不夠用了,但是它的對邊還

是沒有相交,所以只好說對邊平行。這樣的說服力,對於國中生而言

顯然不夠。

而上面用來說明長方形具有兩雙平行對邊的方法,似乎也派不上用

場。因為我們想要說明的對象是〝一般的〞菱形,也就是內角未必是

直角(這樣就會變成正方形)。此時,我們就可能要試試在其他單元學

過的相關方法或性質,例如:三角形全等性質、平行線的判別性質、

4-27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等。

範例 1.

如圖為菱形 ABCD, AB = BC = CD = DA ,連接 B、D 兩點,


A
請說明

(1) △ABD △CBD

(2) ∠A=∠C B 1 3 D
2 4

(3) ∠1=∠2=∠3=∠4

(4) AD 、 BC 是否平行;

C
AB 、 DC 是否平行?

解:

在上面的問題中,當然我們最終的目的只要想證實「到底菱形有沒有

兩雙平行的對邊」。所以,(1)~(3)其實是一種指導性的提示,目的在

引導解題的方向。當然,也可以使用別的解題路徑。

(1) 在△ABD 與△CBD 中

因為 AB = BC 、 AD = CD (這是題目所給的已知條件)

又 BD = BD (公共邊)

所以 △ABD △CBD (SSS 全等性質)

4-271
(2) 因為 △ABD △CBD 所以 ∠A=∠C,∠1=∠2,∠3=∠4

(3) 因為 AB = AD ,所以△ABD 為等腰△,所以 ∠1=∠3

又由(2)得到∠1=∠2,∠3=∠4,因此∠1=∠2=∠3=∠4

(4)如圖, AB 、 CD 被 BD 所截,∠1、∠4 為內錯角,

又 ∠1=∠4 (內錯角相等) ,所以 AB // DC

B 1 D
4

同理,因為 ∠2=∠3 (內錯角相等) ,所以 AD // BC

B 3 D
2

4-272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具有兩雙平行對邊的四邊形,

有長方形、正方形以及菱形,但是我們平常對於這三種四邊形的稱

呼,似乎不是從「具有平行對邊」這個特徵來稱呼它們。那是因為它

們具有更明顯的〝個人〞特色,所以我們平常對它們的稱呼,其實比

較強調,邊是否等長,內角是否相等。可見得,人們應該會先注意邊

或角「相不相等」的問題,至於「平不平行」應該是比較難,而且一

般人通常也比較無法深入探討。

接下來,若我們專心討論「兩雙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同時排除等

角或者等邊的四邊形 (也就是說正方形、長方形、菱形暫不考慮)。

首先,我們有可能會懷疑,有這樣的四邊形嗎?當然有,不要忘了,

這就是我們在一般情況所說的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

有兩雙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4-273
而只有一雙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就是梯形。

梯形:

只有一雙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梯形中,平行的兩邊稱為(上)底、(下)底;不平行的兩邊稱為腰。

如果兩腰相等,則這種梯形我們稱為等腰梯形

我們可以利用「有兩雙平行的對邊」、
「只有一雙平行的對邊」

將四邊形做一個的簡單分類。

有兩雙平行的對邊: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

只有一雙平行的對邊:梯形

4-274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將前面的討論,畫成下圖(作為參考之用)

四邊形

有兩雙平行邊的四邊形
只有一雙平行邊的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
(梯形)
等角的 等邊的
等邊又
四邊形 四邊形
等角的
(長方形) (菱形)
四邊形
(正方形)

4-275
探索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如圖,給我們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很容易就會注意到它的對角似乎

相等,對邊也大概一樣長。我們可以拿出量角器、直尺、圓規等工具

來檢驗我們視覺上的感覺是否正確。

A
D

B C

範例 2.

請使用量角器分別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內角。

A
D

B C

解:結果如下

∠A=130°,∠B=50°,∠C=130°,∠D=50°

4-276
練習 2.

請使用量角器分別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內角。

A
D

B C

從上面的實測,我們發現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兩雙對角分別相等,

即 ∠A=∠C 且 ∠B=∠D。

但是,除了用視覺上的感覺以及實際測量之外,我們希望能用

更〝嚴密的〞方式來說明。
A
D
ˇ

ˇ
B C

範例 3.

,說明平行四邊形 ABCD 中,
請利用「平行線的性質」

∠A=∠C 且 ∠B=∠D。

4-277
解:

如圖, AD 、 BC 被 AB 所截,∠A、∠B 為同側內角,

因為 AD // BC 所以 ∠A+∠B=180° (同側內角互補)
A
D

B C

A
D

同理,如圖,∠C+∠D=180°

B C

A
D A
D

B C
B C

∠A+∠D=180° ∠B+∠C=180°

由 ∠A+∠B=180°=∠A+∠D 得到∠B=∠D

由 ∠A+∠B=180°=∠B+∠C 得到∠A=∠C

4-278
練習 3.

如圖,四邊形 ABCD、EFGD 均為平行四邊形。若∠B=35°,

請問

(1) ∠D= 度 A E
D

(2) ∠F= 度 F G
35 °
C
(3) ∠FGD= 度 B

(4) ∠FED= 度

接著,我們使用直尺或圓規,比較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否真的等長。

範例 4.

請使用使用直尺或圓規,比較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否真的等長。

A
D

B C

4-279
解:

使用圓規比較,

以 C 點為圓心, AB 為半徑畫弧,結果如下

A D

B C

表示 AB = CD

同法,以 B 點為圓心, AD 為半徑畫弧,結果如下

A D

B C

表示 AD = BC

因此,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兩雙對邊分別相等,

即 AB = CD 且 AD = BC ,圖示如下

A D

B C

4-280
除了直接使用圓規作比較之外,我們是否有其他的方式,來確認平行

四邊形的對邊是否真的等長呢?

首先,我們先作以下的實作

範例 5.

給定一個平行四邊形 ABCD
A D

(1) 請畫出對角線 BD

(2) 請將對邊 AB 、 CD 畫成粗線


B C

(3) 請沿著對角線 BD 剪開

(4) 請試試看 △ABD 與 △CDB 是否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若試不出來,請試試將 AB 、 CD 重合, AD 、 CB 重合)

(5) 請問 △ABD 與 △CDB 是否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解:
(1)&(2)
A D

B C

4-281
(3)
A D

B C

(4)&(5)
A D

C B

從這個實作的過程,我們得到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對角線 BD 會將

它分成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即 △ABD △CDB。

A D
我們進一步可以得到 AB = CD , AD = CB 。 ㄨ
ˇ
ˇ
這正是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兩雙對邊分別相等。 ㄨ
B C

另外 ∠A=∠C,∠ABD=∠CDB,∠ADB=∠CBD

又 ∠ABD+∠CBD=∠ABC,∠ADB+∠CDB=∠ADC

所以 ∠ABC=∠ADC,連同剛剛的 ∠A=∠C

這正是 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兩雙對角分別相等

4-282
練習 5-1.
A D
請仿照範例 5.的步驟,

檢查另外一條對角線 AC
B C
是否也能將平行四邊形 ABCD

分成兩個全等的三角形,

即 △ABC △CDA

有了上面實作的經驗,我們可以試著利用推理證明的方式來說明

「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對角線 BD 會將它分成兩個全等的三角形,

即 △ABD △CDB」

A D

B C

畫出對角線 BD ,
A D

B C

4-283
因為 AB 、 DC 被 BD 所截,
A D
∠1、∠2 是一組內錯角 2

而且 AB // DC 1

B C
所以 ∠1=∠2

同理,

因為 AD 、 BC 被 BD 所截,
A D
∠3、∠4 是一組內錯角 4

而且 AD // BC 3
B C
所以 ∠3=∠4

A D
4
在△ABD 與△CDB 中
D
2
因為 1
B
3
∠1=∠2 B C

BD = BD

A D
∠3=∠4 4

所以 C B
1
3
B
△ABD △CDB
2
(ASA 全等性質)
D

4-284
至此,我們利用圖示的方式整理平行四邊形的意義與性質

(1) 兩雙對邊分別平行,即 AB // DC , AD // BC
A D

B C

(2) 兩雙對角分別相等,∠A=∠C 且 ∠B=∠D

A
D
ˇ

ˇ
B C

(3) 兩雙對邊分別相等,即 AB = CD , AD = CB 。

A D

B C

4-285
練習 5-2. 3x

如圖,標示著平行四邊形各邊的長度。 x+
+y
2x+
+10
請問 x= ,y=

在上面的活動之中,我們注意到平行四邊形的兩對角線似乎扮演

著重要的地位,接著我們來探討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之間有什麼關

係?

因為(凸)四邊形的兩對角線必定會相交於一點,所以兩條對角線

的關係實際上就是相交一點的兩線段的關係。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

不外乎,檢查是否相等、是否垂直、是否平分、是否互相平分等等。

我們隨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來檢查看看

A D

B C

從上圖我們很容易可以發現兩對角線不等長,不垂直,但似乎有互相

平分。

4-286
下面我們來作個小小實驗,並且對於「平分」
、「互相平分」稍作一個

說明。
A

B O

在上圖中, AO = CO ,但是 BO DO ,所以 BD 平分 AC ,但是 AC 並沒

有平分 BD ,因此我們只能說 BD 平分 AC ,但是不能說 BD 、 AC 互相

平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如圖,可以看出,利用這兩條對角線所畫出來的四邊形,並非平行四

邊形。

B O

在我們使用電腦模擬實驗得到,兩對角線在不等長,不垂直的情

況下,若同時沒有任何一條對角線被平分或只有其中一條被平分的情

況,則最多也只能畫出具有一雙平行對邊的四邊形(即梯形),其他大

部分的時候都是畫出沒有平行對邊的四邊形。

4-287
因此,在兩對角線不等長,不垂直的情況下,如果要成為平行四

邊形,兩條對角線就只剩下互相平分的機會了。我們將兩對角線互相

平分的實驗結果呈現如下。

B O

我們將在下面的範例 6.,進一步說明「平行四邊形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範例 6.

如圖,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請說明 O 為 AC 中點( AO = CO ) 且 O 為 BD 中點( BO = DO )

A D

B C

4-288
解:

我們先對下圖稍作分析
作適當旋轉後,可以重合
作適當旋轉後,

A D
3
1 2
O
4
B C

在△AOB 與△COD 中

因為 AB // DC ,所以∠3=∠4 (內錯角相等)

因為 ABCD 平行四邊形,所以 AB = CD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又∠1=∠2 (對頂角相等)

所以 △AOB △COD (AAS 全等)

得到 AO = CO 且 BO = DO

4-289
練習 6-1.

如圖,平行四邊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請說明 O 為 AC 中點( AO = CO ) 且 O 為 BD 中點( BO = DO )

(即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A D

B C

解:請依照指示完成

我們先對下圖稍作分析

A D
3
O
1
2
4
B C
作適當旋轉後,
作適當旋轉後,可以重合

在△AOD 與△COB 中

因為 AD // BC ,所以 (內錯角相等)

因為 ABCD 平行四邊形,所以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又 (對頂角相等)

所以 △AOD △COB (AAS 全等)

得到 AO = CO 且 BO = DO

4-290
A D
延續上面的討論,

在△AOB 與△AOD 中 O

B C
因為

AO = AO ∠AOB≠∠AOD OB = OD

所以 △AOB 與△AOD 不全等

【補充說明】因為夾角∠AOB、∠AOD 未必相等

從上圖中可得 若∠AOB<∠AOD,則 AB < AD

(註:這個性質稱為樞紐定理)

雖然 △AOB 與△AOD 不全等,但是它們的面積卻相等。

請看
A D

因為
O
OB × AH H
△AOB=
2
B C
OD × AH
△AOD=
2

(等底同高)

所以 △AOB 的面積=△AOD 的面積

又 △AOB △COD 且 △AOD △COB

因此 △AOB 的面積=△COD 的面積

= △AOD 的面積=△COB 的面積

4-291
也就是說 平行四邊形的兩對角線會將它分成四個面積一樣的三角

形。

練習 6-2.

如圖,平行四邊形 ABCD 中,
A D
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O
若∠AOB=∠AOD
B C
請說明
(1) AC BD
(2) AB = AD

解:請依照指示完成

(1) 因為∠AOB+∠AOD= 度

又∠AOB=∠AOD

所以 ∠AOB=∠AOD=90° 因此 AC BD

(2) 在△AOB 與△AOD 中

因為 AO = AO ∠AOB=∠AOD OB = OD

所以 △AOB △AOD ( 全等性質) 得到 AB = AD

4-292
探索三、菱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性質

※從兩條對角線的關係談起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四邊形兩條對角線的關係,大致上就是考慮

它們之間「是否有平分」
、「是否垂直」以及「是否等長」?

例如:平行四邊形 ABCD,兩條對角線必定互相平分,但是未必要垂

直或是等長。

因此,在已知四邊形 ABCD,「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前提下,我

們依據「兩條對角線垂直或等長」與否,可以分成下列四種情況來討

論。( :表示具有該條件; :表示未必具有該條件,例如兩對角線

未必垂直記為 垂直,依此類推)

第一種、 , 垂直, 等長 (範例 7.)


「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

第二種、 , 垂直, 等長 (範例 8.)


「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

第三種、 , 垂直, 等長 (範例 9.)


「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

第四種、 , 垂直, 等長 (範例 10.)


「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

下面(範例 7.~10.),我們將一一討論,這四種情況分別是哪一種四邊

形。

4-293
範例 7.

四邊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若兩對角線互相平分(即 AO = CO 且 BO = DO )

請問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為什麼?

解:

因為我們還不知道符合「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哪一種四邊

形,所以我們只好先〝亂〞畫一個四邊形,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去。
A

O D
B

A
在△AOD 與△COB 中

因為
O 1 D
OA = OC (已知條件) B
2

∠1=∠2 (對頂角相等)
C
OB = OD (已知條件)

所以 △AOD △COB (SAS 全等)

4-294
A

3
得到 ∠3=∠4 (內錯角相等)

D
因此 AD // BC B

同理, AB // CD (請仿照上面的過程,自行練習看看)

O D
B

所以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就是有兩雙平分對邊的四邊形,

換句話說,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

因此,我們一開始〝亂〞畫一個四邊形應該修正如下。

A D

O D
B O
應該修正為
B C

4-295
範例 8.

四邊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若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即 AO = CO 且 BO = DO ),

而且兩對角線垂直 (即 AC BD 或 ∠AOB=90°)

請問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為什麼?

解: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但是還不知道再加上「兩對角線垂直」
,會變成哪一種四邊形?

所以我們只好先〝亂〞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去。

A D

90°
90°
O

B C

由上圖我們不難發現 △AOB △AOD (SAS 全等,請自行練習)

得到 AB = AD 。

又因為 ABCD 為平行四邊形,所以 AB = DC 、 AD = BC

(平行四邊形的兩雙對邊分別相等)

因此 AB = DC = AD = BC

4-296
所以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而且垂直的四邊形,就是四邊均相等的四邊形,

換句話說,兩對角線互相平分而且垂直的四邊形就是菱形。

因此,我們一開始〝亂〞畫一個平行四邊形應該修正如下。
A

A D

90°
90°
O
應該修正為
B D
B C

當然,菱形的兩對角線就會互相平分且垂直, C

請同學自行試著證明看看。

練習 8.

如圖,已知菱形 ABCD,兩對角線的長度 AC =8, BD =6,


A

請問

(1) AB =

(2) 菱形的周長為
B D

(3) 菱形的面積為

C
4-297
範例 9.

四邊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若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即 AO = CO 且 BO = DO ),

而且兩對角線等長 (即 AC = BD )

請問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為什麼?

解: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但是還不知道再加上「兩對角線等長」
,會變成哪一種四邊形?

所以我們只好先〝亂〞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去。

A D

B C

由上圖我們不難發現

△AOB、△COD、△AOD、△COB 均為等腰△

而且 △AOB △COD,△AOD △COB


A D
因此

B C

4-298
所以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而且等長的四邊形,就是四內角均相等的四邊形,

換句話說,兩對角線互相平分而且等長的四邊形就是長方形。

因此,我們一開始〝亂〞畫一個平行四邊形應該修正如下。

A D A D

O O
應該修正為
B C B C

當然,長方形的兩對角線就會互相平分且等長,

請同學自行試著證明看看。

練習 9.

如圖,長方形 ABCD 中, AB = 6 , AD =8

請問 A D

(1) 對角線 AC = ; AO =
O

(2) 對角線 BD = ; BO = B C

(3) ∠AOB ∠AOD (請填>、<或=)

(4) ∠OAB ∠OAD (請填>、<或=)

4-299
範例 10.

四邊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BD 相交於 O 點。

若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即 AO = CO 且 BO = DO ),

而且兩對角線等長又垂直 (即 AC = BD 且 AC BD )

請問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為什麼?

解: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等長」的四邊形是長方形,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且垂直」的四邊形是菱形,

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從長方形出發,討論再加上「兩對角線垂直」

會變成哪一種四邊形?

也可以選擇從菱形出發,討論再加上「兩對角線等長」
,會變成哪一

種四邊形?

所以我們只好先〝亂〞畫一個長方形或菱形,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去。

A D

90°
90°
O

B C

4-300
A

B D
O

由上圖我們不難發現

△AOB、△COD、△AOD、△COB 均為等腰直角△

而且 △AOB △COD △AOD △COB (SAS 全等)

得到 每邊都等長且每個內角均為 90°

所以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而且等長又垂直的四邊形,就是每邊都等長且每個

內角均為 90°的四邊形,

換句話說,兩對角線互相平分而且等長又垂直的四邊形就是正方形。

因此,我們一開始〝亂〞畫一個長方形或菱形應該修正為正方形。

4-301
探索四、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性質

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就是「具有兩雙平行對邊」的四邊形,但是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就是有兩

雙平分對邊的四邊形,換句話說,兩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就是平

行四邊形。

因此,當我們要確認一個四邊形是否為平行四邊形的時候?

除了檢查「兩雙對邊是否分別平行」這個最常用的方法之外,也可以

使用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檢查「兩對角線是否互相平分」

我們接下來要探索,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當然我們可能會想到先嘗試看看,前面所探討過的平行四邊形性質,

還有另外兩個,如下:

(1) 平行四邊形的兩雙對角分別相等

(2) 平行四邊形的兩雙對邊分別相等

但是我們明白,當「甲物」具有「A 性質」時,並非代表具有「A 性

質」的物體一定就是「甲物」。

例如:8 年 13 班的數學老師是男性老師,但是單憑「男性老師」這

個條件是無法用來確認是否為 8 年 13 班的數學老師。必須要有更多

的線索來佐證才能作確認。

4-302
所以,一個具有「兩雙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我們也不能貿然就

說它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必須有適當的檢驗。

範例 11.

四邊形 ABCD 中,若兩雙對角分別相等(即∠A=∠C 且∠B=∠D)

請問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為什麼?

解:

因為我們還不確定具有「兩雙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否只有平行

四邊形?所以我們只好先〝亂〞畫一個四邊形,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
A
去。

D
B

假設∠A=∠C=x°,且∠B=∠D=y°

則 x+x+y+y=360 x+y=180

得到 ∠A+∠B=180°;∠B+∠C=180°

4-303
A

因為 ∠A+∠B=180°

(同側內角互補)
D
B
所以 AD // BC

A
同理,

因為 ∠B+∠C=180°
D
(同側內角互補) B

所以 AB // CD
C

所以兩雙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有兩雙平分對邊的四邊形,

換句話說,兩雙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

因此,我們一開始〝亂〞畫一個四邊形應該修正如下。

A D

D
B
應該修正為
B C

4-304
範例 12.

四邊形 ABCD 中,若兩雙對邊分別相等(即 AB = DC 且 AD = BC )

請問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為什麼?

解:

因為我們還不確定具有「兩雙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否只有平行

四邊形?所以我們只好先〝亂〞畫一個四邊形,再將已知條件標示上

A
去。

D
B

我們試著畫出對角線 BD 後, 1 3 D
B 4 2
不難發現

△ABD △CDB (SSS 全等)


C

得到 ∠1=∠2、∠3=∠4

4-305
A

因為 ∠1=∠2

(內錯角相等) 1 D
B 2
所以 AB // CD

A
同理,

因為 ∠3=∠4
3 D
(內錯角相等)
B 4
所以 AD // BC

所以兩雙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有兩雙平分對邊的四邊形,

換句話說,兩雙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

因此,我們一開始〝亂〞畫一個四邊形應該修正如下。

A D

D
B
應該修正為
B C

4-306
至此,我們將可以用來確認一個四邊形是否為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整理如下:

(1) 檢查「兩雙對邊是否分別平行」(這是最常用、最根本的方法)。

(2) 檢查「兩對角線是否互相平分」

(3) 檢查「兩雙對角分別相等」

(4) 檢查「兩雙對邊分別相等」

我們還是想問,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理論上,只要根據所給的條件最後能證明出就是有兩雙平分對邊的四

邊形,就是一種能用來確認一個四邊形是否為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所

以,方法應該還有很多。不過,你大概也能體會到,能否寫出更多的

方法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去證實一種新方法是否

真的正確?也就是說,能根據所給的條件進一步去證實出到底是哪一

種四邊形,才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重點。

下面,我們再舉出一種新方法,我們先來作一個實驗。

如果一個四邊形 ABCD,有一雙對邊平行,例如 AD // BC ,則四邊形

ABCD 未必為平行四邊形,因為它可能是梯形,所以要再加入一些適

當的條件,才能確認是平行四邊形。

4-307
但是,需要再加入什麼條件呢?

如果一個四邊形 ABCD, AD // BC ,而且 ,

則四邊形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A D D D D D

B C

下面是其中一種猜測,我們來檢驗看看。

範例 13.

如果一個四邊形 ABCD, AD // BC ,而且 AD = BC ,

則四邊形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A D

B C

解:

我們的目標很明顯:確認「 AB // DC 」嗎?

首先我們需要一條截線,最合適的莫過於對角線了

我們畫出對角線 AC

4-308
A D
接著我們會想藉由檢查 1

∠1、∠2 這一組內錯角 2
B C
是否相等?

來判斷 AB 、 DC 是否平行?

所以,我們接著又去分析 A D
3
1
∠1、∠2 所在的兩個三角形
2
4
是否全等? B C

我們不難看出

△ADC 與△CBA 中

已經有兩組邊對對應相等了(SS)

根據三角形的全等性質,只要第三邊也對應相等(SSS)

或是已經對應相等的兩邊之夾角也對應相等(SAS)

則△ADC 與△CBA 就會全等。

但是,無法確認第三邊是否對應相等,

所以,我們轉向觀察夾角是否對應相等,

即∠3、∠4 是否相等?

這是肯定的,因為 AD // BC (已知條件)。

4-309
我們將上面的分析,整理如下

因為 AD // BC 所以∠3=∠4
A D
3
在△ADC 與△CBA 中 1

因為 2
4
B C
AD = CB

∠3=∠4

AC = AC

所以 △ADC △CBA (SAS 全等)

得到 ∠1=∠2 (內錯角相等)

因此 AB // DC

又 AD // BC (已知條件) 所以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4-310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如圖,ABCD 為平行四邊形,∠1=65°,

B C
請問
1 3

(1) ∠2= 度 2
A D
(2) ∠3= 度

2.如圖,ABCD 為平行四邊形, AB =(3a+5)公分,


A D

BC =(5a-8)公分, CD =(8a-20)公分

請問

(1) a=
B C

(2) 平行四邊形 ABCD 的周長為 公分

A D

3.平行四邊形 ABCD 中,∠A 是∠B 的 2 倍,

請問 ∠D= 度
B C

4.平行四邊形 ABCD 的周長為 148 公分,

若 AB 比 BC 的 2 倍多 8 公分,

請問 (1) AB = 公分 (2) AD = 公分

4-311
5.在同一平面上,有兩個平行四邊形 ABCD 以及 EBCF,
A D
若 AB = EB = 5 , AD =10, E F

請問
B
C
(1) EF =

(2) 平行四邊形 EBCF 的周長為

6.如圖,等腰△ABC 中, AB = AC =10,底角∠B=50°。
4
若四邊形 ADEF 為平行四邊形,而且 D 為 AB 的中點, AF = AC 。
5

請問 A

(1) ∠E= 度
D
2
F
(2) ∠1= 度
1 C
B
(3) ∠2= 度
E

(4) 平行四邊形 ADEF 的周長為

4-312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如圖,四邊形 ABCD 為平行四邊形,ED // FG, D = 75°, ABE = 25°,

請問 FBC + FGC = ?

(A) 175° (B) 150°


(C) 125° (D) 100°

2. 平行四邊形 ABCD 中,若∠A+∠C=90°,請問 ∠B=?

(A) 45° (B) 90° (C) 135° (D) 150°

3.四邊形 ABCD 中,若∠A=89°,∠B=90°,∠C=91°,

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AB 、 CD 平行; AD 、 BC 不平行

(B) AB 、 CD 不平行; AD 、 BC 平行

(C) AB 、 CD 平行; AD 、 BC 平行

(D) AB 、 CD 不平行; AD 、 BC 不平行

4-313
4. 菱形 ABCD 中,兩對角線 AC = 12 、 BD = 16 ,它們的交點為 O。

請依照題意畫出一個適當的菱形,並且求出

(1) 直角△AOB 的面積為

(2) 菱形 ABCD 的面積為

(3) 直角△AOB 的周長為

(4) 菱形 ABCD 的周長為

5.如圖,平行四邊形 ABCD 中,∠D=50°,直線 AE 為∠BAD 的


D
角平分線交 BC 於 E 點。 A
1 2 50 °

若 AB =10, CE =6,
3
B
請問 E C

(1) ∠1= 度

(2) ∠3= 度

(3) 平行四邊形 ABCD 的周長為

4-314
PART 4 資源補給庫

平行四邊形的作圖

尺規作圖所留下來的畫面其實只是一些直線、線段與圓弧而已,

而這些〝痕跡〞為什麼能決定出那麼多的幾何圖形。這其中蘊藏了什

麼道理(數學性質)呢?

下面我們用尺規作圖並配合適當的數學性質畫出平行四邊形,請

同學們仔細觀察留下來的作圖痕跡,並判斷每一種畫法中,分別運用

了哪些判別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呢?

第一種

第二種

4-315
第三種

4-316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2. ∠A=150°,∠B=30°,∠C=150°,∠D=30°

練習 3. (1) 35° (2) 35° (3) 145° (4) 145°

練習 5-1. 能

練習 5-2. x=5,y=15

練習 6-1. ∠3=∠4、 AD = BC 、∠1=∠2

練習 6-2. (1) 180° (2) SAS 全等性質

練習 8. (1) 5 (2) 20 (3) 24

練習 9. (1) 10、5 (2) 10、5 (3) < (4) >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1) 65° (2) 115° 2. (1) 5 (2) 74 3. 60°


4. (1) 52 (2) 22 5. (1) 10 (2) 30
6. (1) 80° (2) 50° (3) 100° (4) 26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C) 2. (C) 3. (D) 4. (1) 24 (2) 96 (3) 24 (4) 40
5. (1) 65° (2) 65° (3) 52

4-317
PART 4 資源補給庫

第一種:一雙對邊平行且相等

第二種:兩雙對邊分別相等

第三種: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4-318
第四冊 主題四 平行與四邊形

4-3 梯形

PART 1 主題探索窗

探索一、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面積公式
(上底 + 下底) × 高
我想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梯形的面積= 吧!但
2

是如果進一步問大家,這個公式為什麼是正確的呢?我想應該會有一

些同學會覺得反正背起來就好了,而有些同學會覺得小學老師好像有

上過,但是忘了。同學們不妨回憶看看,或是自己嘗試看看現在的你

能否說明這個公式,說不定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有了很多的進步哦!

畢竟,現在的你已經是 8 年級快結束了。

下面我們將要介紹一種很不錯的方法。

範例 1.

首先,我們任意畫出一個梯形,然後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梯形

A a D A a D

B C B C
b b

4-319
將兩個梯形以下圖的方式拼在一起
A a D b

B b C a

而且恰好會形成一個底為(a+b),高與梯形的高一樣的平行四邊形
1
,從上圖可以得到 梯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

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a+b)×高
1
得到 梯形的面積= ×(a+b)×高
2

練習 1-1.

在上面的說明中,兩個全等的梯形是否真的能順利拼出一個平行

四邊形,其實是需要進一步去說明的。

建議同學們拿出紙張剪兩個全等的梯形,實際做做看,並且試著

利用前面所學過的判斷平行四邊形的方法以及判斷平行線的方法說

明看看。
A a D
A a D

B C C
B
b b

4-320
探索二、梯形的中線

下面我們將繼續探索如何求出梯形的中線長以及中線長與梯形面積

的關係。首先,我們先說明如何找一個梯形的中線

A a D

E F

B b C

梯形 ABCD 中,若 AD // BC ,平行的兩邊,我們稱為上底與下底,而

不平行的兩邊,我們稱為腰。(這種用法與三角形不同)

分別取兩腰 AB 、 DC 上的中點 E、F,連接 EF ,則 EF 稱為梯形 ABCD

的中線。

接下來,我們模仿前面的做法,將梯形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然後也

如同前面的方式將兩個全等的梯形拼在一起,如下圖。

A a D b

E F

B b C a

4-321
仔細觀察上圖,我們可以得到幾個很好的結果。

例如
1
(1) EF + EF =(a+b) 所以 EF = ×(a+b)
2
1
也就是說 梯形的中線長= ×(上底+下底)
2

(2) EF // AD , EF // BC

就如同前面一樣,有些事情是需要進一步去說明的。

例如

平行四邊形對邊的中點連線是否能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

一模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我們將它作為下面的練習

練習 1-2.

如圖,平行四邊形 ABCD 中,M、N 分別為 AB 、 DC 的中點,


A D

M N

B C

解:請閱讀下面過程並完成空格部分

4-322
(1)我們不難看出,在四邊形 AMND 中,

AM = DN (因為 AM = × AB , DN = × DC ,又 AB = DC )

AM // DN (因為 AB // DC )

所以四邊形 AMND 為平行四邊形

(這是因為一雙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

得到 MN = AD 且 MN // AD

同理,四邊形 BMNC 為平行四邊形,

得到 MN = BC 且 MN // BC

(2)我們進一步試著說明平行四邊形 AMND 與平行四邊形 BMNC

是否全等?

我們不難檢查出這兩個平行四邊形,四組邊長均對應相等,四組內角

也都對應相等,所以平行四邊形 AMND 平行四邊形 MBCN

1
若將 梯形的面積= ×(上底+下底)×高 與
2
1
梯形的中線長= ×(上底+下底) 一起比較
2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梯形面積公式,那就是

梯形的面積=梯形的中線長×高

4-323
下面我們打算利用圖形來直接說明這個結論,

請看

A a D

E F

B b C

A a D

搬到這裡 F
E 搬到這裡

B b C

(看出來了嗎? 有趣吧!)
看出來了嗎? 有趣吧!

範例 2.

如圖,梯形的上下底分別為 6、14,請問中線 EF =?

A 6 D

E
? F

B 14 C

解:
6 + 14
EF = = 10
2

4-324
練習 2.

如圖,請根據所給的數據,分別求出梯形的中線長。
(1) 8

18

(2) 24

12

(3)

12

24
?
12

16

4-325
範例 3.

如圖,梯形 ABCD 中,∠C=∠D=90°。E、F 分別為 AB 、 DC 的中

點。若 AD =6, BC =18, CD =12,


A 6 D

E
F 12
請問
B C
(1) 梯形 ABCD 的面積為何? 18

(2) 假設 EF =x,由「梯形 AEFD 的面積+梯形 EBCF 的面積=梯形

ABCD 的面積」
,可以求出 x=?

(3) 請用別的方法,求出 EF =? 並比較(2)&(3)的結果是否相同。

解:
(6 + 18) ×12
(1) 梯形 ABCD 的面積= = 144
2
(6 + x) × 6 ( x + 18) × 6
(2) + = 144
2 2

得到 (6+x)+(x+18)=48 2x=24 x=12

(3) 直接使用梯形中線長公式
(上底 + 下底) 6 + 18
梯形中線= = = 12
2 2

或使用「梯形面積=梯形中線×高」

144=梯形中線×12 所以 梯形中線=12

4-326
探索三、等腰梯形

梯形 ABCD 中,若 AD // BC ,則我們稱 A D

平行的兩邊 AD 、 BC 為梯形底。
B C
(一個為上底、另一個為下底)

不平行的兩邊 AB 、 DC 稱為梯形的腰。

(這裡用法與三角形不同,在同一三角形中,相等的兩邊才稱為腰)

當不平行的兩邊等長(即 AB = DC )時,我們稱這樣的梯形為等腰梯

形。

等腰梯形是一種特殊的梯形,所以等腰梯形當然具有梯形所有的性

質。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等腰梯形還具有哪些一般梯形所沒有的

性質。

範例 4.

如圖是一個等腰梯形 ABCD, AD // BC , AB = DC 。

A D
請使用量角器,分別量出四個內角的度數。

B C

解:

結果如下 ∠A=135°、∠B=45°、∠C=45°、∠D=135°

4-327
我們發現 ∠A=∠D 且∠B=∠C。在梯形中,共用同一個底的兩個

角我們稱為底角,也就是說∠A、∠D 是一組底角,∠B、∠C 是另

外一組底角。(這裡的用法與三角形不同,在同一三角形中,相等的

兩內角才稱為底角)

從上面的實測我們發現,等腰梯形兩底角〝似乎〞相等。難道一般的

梯形沒有這個現象嗎?從下圖可以看出,一般的梯形的確沒有這個性
A D
質。

B E

我們進一步證實「等腰梯形兩底角相等」。

練習 4.

如圖是一個等腰梯形 ABCD, AD // BC , AB = DC 。
A D
請說明:兩組底角分別相等。

(即∠A=∠D 且∠B=∠C)
B C

解:請閱讀下面過程並完成空格部分
A D
作 AE BC 、 DF BC

則 AE = DF C
B E F

(因為兩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4-328
又 AB = DC ,∠AEB=∠DFC=90°

所以 △ABE △DCF ( 全等性質)

得到 ∠B=∠C

因為 AD // BC (已知條件)

所以∠BAD+∠B=180°、∠CDA+∠C=180°

(同側內角互補)

因此 ∠BAD=180°-∠B ∠CDA=180°-∠C

又前面已說明出 ∠B=∠C

得到 ∠BAD=∠CDA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等腰梯形與一般的梯形的對角線有何異同?

首先,我們分別畫出梯形與等腰梯形

A D

B E

在前面平行四邊形單元中,我們曾經討論過,四邊形的兩對角線間的

關係,大致上就是「平分」、
「等長」以及「垂直」與否?

從上面的圖形,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梯形的兩對角線

4-329
沒有任何一條對角線被平分;在一般的情況下,兩對角線未必等長,

同時也沒有垂直。

那麼,等腰梯形在想像中,應該會比梯形特別一點吧?

我們來看看,
A D

B C

看起來,兩對角線也沒有任何平分的現象,而且一條也沒有;也沒有

垂直,看來只有等長與否,才需要進一步檢驗。

範例 5.

如圖是一個等腰梯形 ABCD, AD // BC , AB = DC 。

請說明:兩對角線等長。
A D

(即 AC = BD )

B C

解: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 等腰梯形的兩組底角分別相等,

即∠ABC=∠DCB、∠BAD=∠CDA

4-330
A D

在△ABC 與△DCB 中

B C
因為

A D
AB = DC (已知)

∠ABC=∠DCB
B B C
C
BC = BC (公共邊)

所以△ABC △DCB (SAS 全等)

得到 AC = DB

4-331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如圖,請根據圖中所給的角度,回答下列問題。

(1) ∠BCD= 度 A

55°
(2) 直線 AB 直線 DC
125° D
B 130°
(請填 // 或是 )

(3) 直線 BC 直線 AD
C
(請填 // 或是 )

(4) ( )四邊形 ABCD 為哪一種四邊形?

(A) 平行四邊形 (B) 菱形 (C) 等腰梯形 (D) 梯形

2. 如圖是一個等腰梯形 ABCD, AD // BC , AB = DC , AE BC 、

DF BC 。已知 AD = 16 , DF = 24 , DC = 26 , A 16 D

26
請問 24

B E F C
(1) BC =

(2) 等腰梯形 ABCD 的面積為

(3) 等腰梯形 ABCD 的中線長為

4-332
3.梯形 ABCD 中, AD // BC ,∠A:∠B=3:2,請問

(1) ∠A= 度 (2) ∠B= 度

4.有一梯形,上底為 3,下底為 7,梯形的中線長與梯形的高相等,

請問該梯形的面積為

5.如圖,梯形 ABCD, AD // BC 。已知 AD = BE , CD = CE ,而且

A D
∠B=40°,請問

(1) ∠A= 度
B E C
(2) ∠C= 度

(3) ∠ADC= 度

4-333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如圖(a),四線段構成一漏斗的剖面圖,其中管子的內部寬度為

4 公分。已知水滿
水滿時,水面到漏斗頸的高為
水滿 6 公分,水面寬度為 12

公分。若水位下降 3 公分,則會形成圖(b)。請問兩圖中,水的側面
水的側面

剖面圖,
剖面圖 面積 相差多少平方公分?
3 (12 + 6 ) 3 (12 + 7 )
(A) (B)
2 2
3(12 + 8) 3 (12 + 9 )
(C) (D)
2 2
圖(a) 圖(b)

2. ( )如圖,梯形 ABCD 中, AD // BC , AB DC ,請問下列哪一種


A D
1
作法,所得到的陰影部分面積= ×梯形 ABCD?
2

B C

(A)連接 A、C 並延長 (B)作 BC 的中垂線 L


A D
A D

B L C
B C

(C)M、N 分別為 AB 、 DC 的中點 (D)P、Q 分別為 AD 、 BC 的中點

A D A P D

M N

B C B Q C

4-334
3.如圖,梯形 ABCD 中, AD // BC ,∠C=90°。已知 AD =4, BC =10,
1
DC =6,直角△BCE 的面積= ×梯形 ABCD 的面積,
2

請問 CE = A 4 D

E
6

B 10 C

4. ( )下列關於四邊形 ABCD 的描述,哪一個選項的敘述是錯誤


錯誤的?
錯誤

(A)若∠A=89°、∠B=90°、∠C=91°,則四邊形 ABCD 為菱形

(B)若∠A=89°、∠B=89°、∠C=91°,則四邊形 ABCD 為等腰梯形

(C)若∠A=89°、∠B=91°、∠C=89°,則四邊形 ABCD 為平行四邊

(D)若∠A=89°、∠B=91°、∠C=90°,則四邊形 ABCD 為梯形

4-335
5. ( )如圖,等腰梯形 ABCD, AB = 5 , CD = 17 , AE CD ,

且∠ADE=45°,請算出梯形 ABCD 的面積為何?


(A) 55 A 5 B
(B) 66
(C) 110
(D) 132

D E C

4-336
PART 4 資源補給庫

動態觀點看箏形

如圖,直線 L 為 BD 的中垂線,在直線 L 上分別取 A、C 兩點,使得

A 點在 BD 的上方,C 點在 BD 的下方。 L
A

此時 AB = AD 且 CB = CD ,

我們稱四邊形 ABCD 為箏形(kite),

因為它的樣子就像風箏。 B D

在古時候風箏叫作紙鳶,

所以我們有時也會稱箏形為鳶形。 A'

對於 A、C 兩點的位置有兩種選擇,
C

第一種:當 AB CB 時(如上圖),

此時∠ADB=∠ABD ≠ ∠CBD=∠CDB,

所以 AD 、 BC 不平行,同時 AB 、 DC 也不平行。 L
A

第二種:當 AB = CB 時(如下圖),

此時∠ADB=∠ABD = ∠CBD=∠CDB, D
B

所以 AD // BC 平行,同時 AB // DC 。

但是這種情況,我們會稱此四邊形為菱形。
C

4-337
所以箏形 ABCD 的定義(definition)就有兩種說法。

(1) AB = AD 且 CB = CD ,至於 AB 、CB 是否相等,則並未明確規定,

也就是說「 AB = CB 」與「 AB ≠ CB 」均接受。在這樣的說法下,

菱形是一種特殊的箏形。

(2) AB = AD 且 CB = CD ,同時明確規定「 AB ≠ CB 」
。在這樣的說法

下,菱形不是箏形的一種。

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採用多元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

或是想法,千萬不要硬梆梆地,一定非得怎樣不可。凡事要試著去弄

清楚前提與立場,才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

4-338
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1 主題探索窗

練習 1-1. 請動手做做看
1 1
練習 1-2 、
2 2

練習 2. (1) 13 (2) 18 (3) 18

練習 4. RHS

PART 2 學習檢測站

1. (1) 50° (2) // (3) 不平行 (4) (D)梯形


2. (1) 36 (2) 624 (3) 26
3. (1) 108° (2) 72°
4. 25
5. (1) 140° (2) 100° (3) 80°

PART 3 高手競技場
1. (C) 2. (D) 3. 4.2 4. (A) 5. (B)

4-3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