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生態台灣季刊 第十五期(2007-04-20 發行)

http://ecology.org.tw/publication/15/sousachinensis15-1.htm
印太洋駝海豚(Indo
印太洋駝海豚(Indo-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的大小事
Dolphin)的大小事

文 / 楊世主

學名:
學名: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

其他俗名:
其他俗名:
中華白海豚、媽祖魚、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

分類概述:
分類概述:
目前 Sousa 屬的分類上普遍接受有 2 種(S. chinensis 和 S. teuszii),其他型則尚
在研究;最近由基因與外部形質方面研究證明應該只有一種 S. chinensis,只是具
有高度的外型變異;但因分佈地區各類型的標本缺乏,無法提供研究者進行比
較,因此本屬的分類情仍舊非常混亂。

註:地依據標本由羅伯‧斯文豪先生于 1867 年從金門列島所收集,1870 年由威


廉‧弗勞爾先生發表於科學期刊,此具標本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幸被銷
毀。

一般特徵:
一般特徵:
西印度洋的族群體型非常粗壯,背部中間高大隆起且座上一個彎鉤的小背
鰭,因駝背的外型而得名。和此種分佈範圍東側的族群一樣,台灣海域的族群缺
少隆起 的駝背,背鰭也稍高稍長,胸鰭非常大,鰭端寬圓,雖然有一明顯的細
長嘴吻,但是與額隆的分際線卻不像其他海豚般界線分明。

體色:
體色:
隨地理位置差異相當大。中國海域的族群會隨年齡改變體色:剛出生海豚呈
暗灰色,亞成體體色為淺粉紅灰色,成年個體呈白色到明亮的粉紅色,身上出現
許多程度不一的深色小斑點,集中在眼睛周圍或圍繞著頸項部位 。

最大體型:
最大體型:
南非海域種群的雄性比雌性稍大,但中國海域則無明顯的雌雄差異。
成年:280 公分/250~280 公斤 出生:~100 公分/20-25 公斤

分佈:
分佈:
多發現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熱帶到溫帶、近岸較淺的海域(<25 公尺深),
特別是大河河口附近,有些地區的族群會進入河流當中,不過,因為人類的海岸
開發等行為,牠們的分佈範圍已被分裂縮小。

台灣海域:
台灣海域:
以前,大部分發現地點和擱淺紀錄都在金門地區,自從 2002 台灣西部中段
沿海的調查之後,發現集中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海域有一群數量瀕危的印
太 洋駝海豚棲居,而冬天時期也在台中海域有發現牠們,可能是長年定居在此
的海豚。西岸只有三件擱淺紀錄(苗栗、台南和桃園),東岸則曾有一頭在台東富
崗漁港 航道停留幾個小時後離去。

概論:
概論:
喜好淺水集河口海域,因此可幾乎確定出現在較淺的台灣海峽(台灣西岸、
金門、馬祖、澎湖群島沿海也可能發現)。最近研究調查主要集中在苗栗、台中、
彰 化與雲林近岸淺海出沒,台北、桃園、新竹、嘉義和台南沿海可能也有一些
個體會去,但較不頻繁,而台東水域的發現很明顯是不尋常事件,也許是一頭迷
路、生病 或將死的動物。

生物資料和行為:
生物資料和行為:
台灣海域駝海豚的生物資料缺乏,大部分資料來自香港所研究的中國海域族
群,主要攝食沿岸、河口或底棲珊瑚礁的小型魚類,也吃食頭足類。香港海域的
族群已學會跟在拖網漁船後面覓食,台灣海域並無發現這種行為。
群體大小從單隻到 25 隻不等,一般為 10 隻以下;游速緩慢,水面動作多樣,
下潛時間短(不會超過 4-5 分鐘),浮出水面時嘴尖會先呈一仰角出水,再露出前
額與噴氣孔。不怕船但很少船首乘浪。
相似種:
相似種:
容易與兩種瓶鼻海豚混淆,尤其是年輕體色較深的駝海豚或者在光線強烈的
情況下容易誤判。體型較大的駝海豚體色較容易與瓶鼻海豚做區分,粗壯的身材
(比 瓶鼻海豚還粗短)、修細的嘴喙和不明顯的額隆分際線以及矮小、基部寬長
的背鰭都可以協助分辨。

屍體標本:
屍體標本:
非常新鮮的標本很容易與台灣海域所有的鯨類分辨出來。中等到嚴重腐爛的
屍體標本可能會和兩種瓶鼻海豚及皺齒海豚混淆,需要進一步檢視頭骨的各項細
節特徵來鑑別。

台灣海域出沒狀況:
灣海域出沒狀況:
中到高。雖然幾乎確定牠們出現在西岸較淺的水域環境,但因調查不夠完
整,少數幾筆資料仍不足以代表其正確的出沒狀況,最近在西岸進行的初探調查
結果, 證明少見的因素是缺少海上調查與海豚數量太少所造成。祝要集中在苗
栗、台中、彰化和雲林沿岸海域,可能偶爾出現在台北、桃園、新竹、嘉義和台
南。雖然海豚 全年在此,但冬天因風浪影響而難以發現牠們。

註:根 據 2002 年開始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台灣西岸的印太洋駝海豚似乎與附


近海域的族群不相往來,成為一分佈受限獨立的小族群。為何會造成如此的原因
不明,有 可能受到當地大量網具漁業的誤捕死亡、人類開發減少棲地、河川水
文改變(如控制河水流量)、污染及食物減少等問題(因為高密度商業捕魚宇覦類生
存環境被大 量剝削)。此族群可能受到相當大的生存衝擊,除非趕快行動,大幅
地降低人類行為對牠們的衝擊,否則其未來的存續將不樂觀。

特徵摘要:
特徵摘要:
背鳍 / 位於背部中央,較低矮但是基部較長,輕微彎勾三角形
嘴喙 / 中等長度,比例上較細;額隆與嘴喙的分際線不是很明顯
體色 / 成年個體呈明亮的白色和粉紅色,有時出現黑色斑點
行為 / 小群出現,游速緩慢,可發現許多水面動作,喜歡淺海、靠近岸緣及河
口水域環境,很少船首乘浪

作者 / 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研究員
關於鯨豚

文 / 楊世主

鯨類是什麼動物?
鯨類是什麼動物?(What are cetaceans?)
在生物科學的分類當中,鯨、海豚和鼠海豚都屬於鯨目(Cetacea),三者統稱
為鯨類—─Cetaceans。Cetacea 字源來自希臘文字“ketos”及拉丁文字“cetus”
的組合,二者意涵皆為“鯨”,因此海豚和鼠海豚也是小型的鯨。鯨目當中有兩
個主要分類,具鯨鬚板的屬於鬚鯨亞目,有牙齒的屬於齒鯨亞目。

俗名容易產生混淆。一般“鯨”這個字常被用來稱呼體型較大或是與大型鯨
相似的鯨類,海豚或鼠海豚則用來描述小型鯨類;生物學家使用“海豚”來稱呼
海豚 科和淡水豚科的種類,而「鼠海豚」則專指鼠海豚科動物,因此,俗名虎
鯨、偽虎鯨、小虎鯨、瓜頭鯨及短肢領航鯨其實是俗稱大型的海豚,一般人長時
間以鯨稱呼 的結果,讓這幾種鯨類的歸屬混淆不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生物
學家使用嚴謹的學名來避免俗名的混亂,除了分類尚未確定以及具爭議性的種類
之外,每一種鯨類 皆有一個全世界生物學者所公認、獨一無二的學名(拉丁文,
二名法則)。

鯨類的祖先(Origin
鯨類的祖先(Origin of cetaceans)
大部分學者接受鯨類的祖先(一種類似土狼的有蹄類哺乳動物──中蹄獸)
是在 5 千 5 百萬到 6 千萬年前所演化成的一群高度適應水域生活且完全水生的物
種, 不可思議的變化,讓牠們成功地在水中生活,這些明顯的外型變化包括:
沒有毛髮、後肢退化消失、特化的尾鰭以增加和水的接觸面積、鼻孔移到頭頂、
保持流線體 型兼調節體溫的特化脂肪層。內部的適應也相當成功,對於一般不
熟悉鯨類身體構造及生理的人也許較不清楚,譬如鯨類在循換系統上利用奇妙的
逆流機制來調節體 溫。如此多樣的特化適應,正反映在物種多樣的鯨類動物身
上。

鯨類的多樣性(Cetacean
鯨類的多樣性(Cetacean diversity)
目前地球上已發現約 80 種鯨類(確實數字需視根據哪個分類系統而定)。台灣
海域則經由海上目擊、標本收集、照片和捕鯨歷史資料,可以確定約有 30 種鯨 類
出現,其中有些鯨種可能已經從這個海域消失(如西太平洋的藍鯨族群、冬天遷
徙至台灣南端的大翅鯨族群),有些種類可能已相當稀少。現在台灣海域常見的
鯨 類(不管是死亡或活體)以海豚和其他小型鯨類為主,目前被確認的種類有十
五種海豚加上小抹香鯨、侏儒抹香鯨及露脊鼠海豚。

*資料提供:台灣鯨類圖鑑–海豚及其他小型鯨 王愈超、楊世主,人人出版 2007

作者 / 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研究員
鯨類觀察小技巧

文 / 楊世主

海上:
海上:
在海上看到鯨豚時,若能藉關懷與尊重的態度來面對,整個過程將會是一場
非常賞心悅目的饗宴,也許將戲劇性地改變您對生活的態度。遇到海豚速度較慢
或休 息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對動物的干擾減到最低,小心且慢慢地靠近,可以
讓沒有注意到船隻的海豚不受到驚嚇,以我的經驗來說,最靠近海豚、也最難忘
的時刻,多 發生在耐心等待最好時機或者是讓海豚主動靠近,往往這時候,海
豚經常會回報給你一個永難忘懷的經驗。

台灣的賞鯨活動以船上賞鯨的商業旅遊為主,因此不管直接或間接,賞鯨遊
客很難影響賞鯨船如何與鯨類接觸,所能做的只有在眾多賞鯨公司中挑選最佳的
業者,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各位參考,試著選擇:(1)可信賴對象的推薦;(2) 已長
久經營的業者(因為尋找鯨類的經驗較豐富),並抱持尊重的態度與鯨類接觸;(3)
關心遊客的安全、舒適與滿意程度(有些業者甚至提供保證);(4) 有好的自然觀
察解說員提供資訊,幫助你較易融入整個賞鯨旅遊,獲得到較好經驗。價格差異
可能非常大,但別把價錢當作主要考慮重點。

一旦到了海上,好眼力絕對是一項很棒的天賦,因為「觀察力」需要結合視
力、心裡要清楚尋找什麼,並且能夠理解所觀察到的情況;遠遠遇到鯨類時,可
利用 品質較好的望遠鏡來協助細部的觀察,仔細地專注其頭部與背鰭形狀、體
色和平常游泳的樣子,如此可以幫助鑑定。族群大小也是一個快速辨識的方法,
可以避免潛 在印象所造成的錯誤。另外,拍攝清楚的照片雖然是很棒的輔助鑑
定方法,但是需要投注相當的時間和金錢。

陸上:
陸上:
基本態度與海上觀察時一樣,能藉關懷與尊重的態度來面對,整個過程將會
是一場非常賞心悅目的饗宴。
需要的配備有:
1. 望遠鏡:8 倍或 10 倍雙筒望遠鏡。
2. 防曬工具:帽子、洋傘、太陽眼鏡、防曬油、長袖長褲。
3. 輕便衣物:布鞋或休閒鞋、保暖或透汗衣物、風衣。
4. 紀錄表格:紀錄日期、開始時間、發現時間、結束時間、發現位置、周圍
活動、風浪、天氣、動物情況等。
5. 鯨類圖鑑:白海豚相關生態資料。
6. 攝影器材:相機、攝影機。
7. 紀錄備忘:紀錄時除了填寫表格需求以外,以下項目有助於事後分析的研
究人員:
A. 在地圖上畫上船隻位置(一段時間內)
B. 在地圖上畫上發現地點
C. 畫寫出與岸邊的垂直距離,或與觀察點的距離
D. 於圖上標示出海豚發現時的方向
E. 敘述當時情況(例如海豚體色等等)
F. 記下其他生態環境如發現鳥類等
台中港與彰濱工業區觀察位置圖
*台中港 R&S&T、大肚溪口 A&M、崙尾水道 F&C、漢寶濕地 E

參考書籍與網站:
台灣鯨類圖鑑 王愈超/楊世主 人人出版 2007
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報告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04
中國鯨類 王丕烈 海洋企業有限公司 1999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網站 http://www.nmmba.gov.tw/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HKDCS 網站 http://www.hkdcs.org/
媽祖魚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twsousa

作者 / 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研究員
台灣鯨豚保育的歷程

文 / 周蓮香

摘要
1990 年澎湖漁民屠殺海豚事件後,同年 8 月鯨豚改列為保育類動物,開啟了
台灣後期有系統的鯨豚科學研究與保育工作。台灣人民對鯨豚逐漸地認識,也造
就東部賞鯨業的發展,更推動了全國鯨豚擱淺救援的行動與風氣。鯨豚保育須仰
賴政府、學者及民間團體的合作,才能完成這項促成人類與海洋間保持平衡互
動,邁 向永續的事業。

台灣鯨豚保育之契機與初期發展
台灣鯨豚保育研究的開始,帶有些戲劇性的色彩。1990 年春天,澎湖屠殺
海豚事件經美國 Earth Trust 組織披露於國際媒體後,各地保育團體譴責的聲浪排
山倒海而來,這一處澎湖小村莊爆發的東西文化衝突,點燃了台灣鯨豚保育的引
線,也改變了鯨豚在 台灣的地位。筆者也因此開始投入鯨豚保育與研究。

1990 年 8 月,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台灣保育類動物名錄經修訂後,增列了「鯨
目」,包括所有鯨魚及海豚類。鯨豚研究仍有其草創的艱辛與拮据,所幸當時台
大海洋所的葉顯椏教授,將農委會的北太平洋流刺網評估計畫經費,慷慨撥出部
份,供我進行遠洋海豚意外捕獲的研究。1991 年秋天,美國大學助理 Andrea Bright
受雇來台,兩年間在 Andrea 的協助下,筆者蒐集了許多鯨豚文獻資料,也奠定
了研究的基礎。之後連續兩年暑假,我到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拜訪 美國國家海
洋漁業署的 William Perrin 博士,同時也認識了多位傑出的鯨豚研究學者,如 Andy
Dizon, Susan Chivers, Steven Leatherwood, Thomas Jefferson, Douglas P. Demaster 和
Robert L. Brownell 等。該機構在鯨豚方面,不過是六個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的研
究單位之一,可是在鯨豚研究項目上,就聚集了不少人才,全力推動相關研究,
台灣 在這方面的落後實在令人有些汗顏。

在農委會的贊助與支持下,1992 年 8 月至 1994 年 8 月筆者與海洋大學陳哲


聰教授及中山大學莫顯蕎教授合作,走訪台灣沿海的漁村,探查當地出沒的鯨 豚
種類。走訪期間,筆者深深感覺到一本有著詳實鯨豚圖片的彩色圖鑑,是提升國
人對鯨豚認識的重要工具。

1994 年,「台灣鯨類圖鑑」的撰寫計畫,得到海洋生物博物館(後文簡稱
海生館)籌備處的贊助,初春再赴美完成圖鑑初稿,幸有美國鯨豚名畫家 Pieter
Folkens、名攝影師 Robert Pitman 及 Earth View 所在的基金會免費提供圖片,於 1994
年 6 月倉促完成第一本中文鯨豚彩色圖鑑。這本圖鑑建立了國人認識鯨豚的第一
步,也提升了鯨豚報導的正確性。 往後藉著澎湖海豚養殖規劃報告、海生館籌
備處的「海洋哺乳動物養殖條件規劃」等計畫,鯨豚養殖分類的工作也逐漸紮穩
根基。

對生物學家來說,光用口頭訪問資料是不夠落實的,走訪過程中也知悉每年
多少都有鯨豚擱淺事件發生。1993 年深秋,在國科會的贊助下,加拿大 MacMaster
大學博士生王愈超來台進行論文研究。在加入我們的陣容後,他精湛的解剖技術
及對鯨豚 6 年的研究經驗,為研究室注入了生命力。

1994 年元月筆者首次接獲通報,第一頭偽虎鯨在宜蘭蜜月灣擱淺。我與研
究生當時僅攜帶幾把實驗課用的小解剖刀(刀片不過 5 公分長、1 公分寬),在
寒 風凜冽冬雨連綿的海灘上,將身長約 5 公尺的偽虎鯨作屍體解剖,其緩拙可
想而知!

時至今日,不僅解剖工具大幅進化,年輕人才也備出。第一年的鯨豚擱淺皆
為死亡擱淺,因而研究人員在聯繫及解剖採樣上,得以有機會琢磨學習。若是處
理喙 鯨及鬚鯨等體重上噸的個體,就得在台中科學博物館(後文簡稱科博館)
的停車場當眾開膛破肚,死後數日的屍臭薰得科博館人員苦不堪言,附近民眾更
是怨聲載 道。衷心感謝陳彥君小姐獨力排除萬難,從未皺眉吐苦;當時的周文
豪組長、李家維(副)館長更是全力支持與配合,讓我們得以在科博館保留了許
多珍貴的標本。 1997 年起國立台灣博物館也開始重視並補助此類標本蒐集工
作,使我們覺得功不唐捐,頗感欣慰。

鯨豚研究若能實地跨海探訪,將可能呈現另一番局面。1996 年暑假,在自
由時報贊助及花蓮洄瀾傳播電視公司的支持下,我帶著助理楊世主小姐,與漁民
潘 進龍及海洋作家廖鴻基首度合作,開始花蓮沿海鯨豚的調查。由 6 月下旬至
9 月初共 30 個航次,成果豐碩。期間虎鯨的出現更掀起台灣鯨豚熱潮,這個熱
潮啟動了 我與媒體的互動;順著這股熱潮,廖先生與楊小姐、潘先生說服了花
蓮石梯港的林國正船長,合作打造了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在 1997 年 7 月
於石梯港首度 下水,揭開台灣賞鯨業的序幕。翌年,廖先生又與楊小姐、潘先
生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積極推展花蓮的賞鯨事業。筆者的研究室則在
山葉機車公司贊助海 上研究經費後,於 1997 年 4 月正式跨出陸地的籓籬,開始
海上的學術探險。之後觀光局、宜蘭縣政府、台東縣政府相繼補助,使宜蘭及台
東沿海的鯨豚普查工作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宜、花、東三縣沿海豐富的鯨豚資
訊,隨著媒體及文學作家的報導,鯨豚在台灣民眾的心中也激起了熱烈的迴響與
期盼。

賞鯨起源與拓展
台灣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於 1997 年 7 月 6 日在花蓮石梯港開航,揭開
了台灣賞鯨的序幕。隨著媒體不斷地宣傳以及東海岸海上鯨豚調查結果公布,賞
鯨業在東海岸由南至北如燎原般迅速地擴展。

宜蘭縣梗枋漁港的龜山朝日號於 1996 年啟用時,僅提供娛樂漁業的海釣及


賞景,1997 年暑假末也乘著新聞風潮兼營賞鯨活動;台東縣成功港的美冠達一 號
也於同年 9 月 28 日下水啟用;1998 年在花蓮港,多羅滿號也於 6 月 16 日加入賞
鯨行業。故 1998 年登記有案的賞鯨船一共 4 艘,正好分佈於四個港口, 正是目
前台灣的賞鯨活動主要分佈的東海岸三縣沿海一帶(雖然西部台中港、墾丁亦有
賞鯨船但因發現率極低,號召力不大)。

每年的 5~10 月為賞鯨活動的旺季,其餘時間因東北季風吹拂,海上風浪強


勁,一般遊客出海易暈船與不適。旺季期間賞鯨業者每天提供 2~3 趟航班,每
趟 航班約需 2~3 個小時;在假日擁擠時,有些船家會將航班時程縮減,每天航
次可增加至 4 航班。

賞鯨的範圍主要在上述三縣港口外圍 20 海哩內的海域,鯨豚的發現率(非
逢機性)在 8~9 成,其中以瑞氏海豚、長吻飛旋原海豚、熱帶斑海豚為最常見
的鯨 豚種類,瓶鼻海豚、弗氏海豚及偽虎鯨為次常見種。東海岸最難能可貴的
是有許多中大型鯨類,如神秘害羞的喙鯨常在深海處出現;珍貴稀有的大翅鯨於
春季出現; 抹香鯨、虎鯨、領航鯨則於春夏季出現。除了尋找鯨豚、觀賞鯨豚
外,部分賞鯨船也有自然景觀、漁撈作業及其他海洋生態的介紹,增加遊憩活動
的深度與多樣性。

遺憾的是,賞鯨業發展初期未能掌握管控先機,商業的利潤吸引了更多的賞
鯨船隻,1999 年成長至 12 艘,2000 年 18 艘,2002 年以後全省的賞鯨 船已達 30
艘以上。除了船隻數目增加外,賞鯨遊客在第一年全年不到三千人;至 2002 年
已超過 22 萬 5 千人次以上,人數進入平穩期;2003 年雖有 SARS 襲擊陰影,賞
鯨遊客仍然高達 23 萬 8 千人,目前多維持在 24 萬人左右。賞鯨相關事業在去年
為台灣帶來約 11 億台幣以上的收入,由此可見其發展潛力。據國際 動物福利基
金會(IFAW)統計,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賞鯨發展最快速國家中,台灣榮登首魁。
對這種如雨後春筍般的成長狀況,雖令人欣喜,也令人憂心其未來。 其中最為
憂心的是削價競爭與漠視賞鯨船對鯨豚生態的衝擊。

賞鯨對鯨豚生態有害嗎?這是一個很難立即明確回答的問題。一般而言,賞
鯨的衝擊可分成近程及長程影響。近程影響的焦點,是調查我們目前賞鯨行為是
否干 擾了牠們平日的生活習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必須進一步追蹤某些生
態習性的改變,是否會造成鯨豚減產(繁殖率下降)及族群量減少。

至於族群結構之分析,可透過形態學或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推斷台灣某地區
的某種鯨豚是否為長期迴游(與外國其他同種族群基因近似,會有交流現象)或
短程 迴游,甚至可能是僅侷限於當地活動的小族群(這時就必須小心對待牠
們)。這些不同的族群結構,將與各種鯨豚存續機率有關,也是影響人類最適保
育措施的決定 性關鍵。

雖有諸多不易,我的研究生游文志與郭秋燕,先後在花蓮及台東縣政府的贊
助下,完成兩份碩士論文,建立鯨豚對船隻反應行為的初步資料,找出最佳的驚
擾指 標行為有:「下潛」、「轉向」與「出水面間隔」等。對船較敏感距離在
花蓮石梯為 51~100 公尺,於台東成功則增長至 100~200 公尺。另外也發現,
不 同的鯨豚種類、地區、年代,所研究的鯨豚反應皆有差異,賞鯨船數目增多
時,鯨豚之反應也有明顯不同,而這類行為反應在長程上對鯨豚生態影響為何?
這些都是 未來應盡快著手研究的重要主題。

有鑑於賞鯨業者近年來激烈的削價競爭,罔顧對鯨豚資源保育的態度傾向,
2002 年在漁業署的贊助及支持下,中華鯨豚協會開始推動「賞鯨策略聯盟」,
分 別在中央,以及宜蘭、花蓮、台東等地進行多場產官學界的互動研討,更在
2003 年開始推動「賞鯨標章」,鼓勵優良業者申請。歷經許多會議討論及現場
勘查, 在 2004 年 6 月及 2005 年 6 月各頒發了兩張賞鯨標章,這兩項措施的效
用尚待未來證實。

2004 年 9 月,中華鯨豚協會以賞鯨的永續未來為主題,召開了第十屆鯨豚
生態與保育研討會,會上有來自美國、英國、紐西蘭、南非及香港的學者、政府、
業者及民間團 體。會後,由國際專家及國內相關產官學界及民間保育組織共三
十幾位人員共聚一堂,從社會經濟、解說教育、鯨豚生態及經營管理等四大層面
草擬未來四年的行動 綱領,這將是未來有心捍衛台灣賞鯨永續發展的最佳指導
原則,衷心期盼藉此能展開正確有效的行動,輔導台灣的賞鯨業走向永續的康莊
大道。

鯨豚擱淺處理工作之開展
1994 年開始處理鯨豚擱淺,最初的動機雖只是想蒐集生物研究樣本,但因
1995 年 9 月新竹一場 12 隻糙齒海豚活體擱淺,並得當地警消民眾及中華搜救 總
隊之合作,使全數海豚得救並釋回深海後,筆者才深深體會到,這不是一件個人
工作室或研究群可完成的,它需要各方人才及人力投入與合作。同年 10 月首訪
中 華搜救總隊總隊長呂正宗,他爽朗地答應加入救鯨行列;翌年 9 月在自由時
報,進行「花蓮縣海域鯨豚海上調查」成果報告記者會上,又認識了謝新曦先生,
他除了 傳授自己的鯨豚認識與經驗心得外,還引薦了一些潛水會會員。此外,
筆者去函幾個博物館、澎湖水族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東部國家風景管理處、
木柵動物 園,幸運地得到大家支持,終於在 1996 年 11 月在台大召開會議並正
式成立了「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Taiwan Cetacean Stranding Network)。其
組織是以任務導向,屬於自願性質,其中成員隨年度進展會有增修。在此衷心感
謝農委會保育科(後改制為林務局保育組)長期的贊助,才能 使這項工作永續
推動下來。

台灣近十幾年來鯨豚擱淺記錄,由台大鯨豚研究室於 1994 年元月起有系統


地追蹤記錄,加上彙整野柳海洋世界所蒐集 1990 至 1993 年資料可發現,自 1990
年 1 月至 2006 年 12 月期間,台灣地區鯨類擱淺記錄共 470 起以上,奠定了長期
追蹤基礎,可以提供為鑑定台灣海域異常擱淺的參考。

台灣鯨豚活體擱淺比例頗高,約佔四成。參與過鯨豚復健工作單位(地點)
不少,如:海生館、野柳海洋世界、澎湖水族館、宜蘭家畜疾病防治所、台南四
草保 護區、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桃園海洋館及大安濱海樂園等,但幾乎都
只是以短程復健為目標的設備與人事架構。遺憾的是其中約一半單位因故目前已
無法再參與 協助。

活體擱淺鯨豚的復健工作,是所有保育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1997 年在澎
湖水族館,我們的團隊第一次嘗試將活體擱淺鯨豚帶入池中復健,在該館員工大
力 支援下,與擱淺的瑞氏海豚奮鬥了一天多,依然不治死亡。死後的屍體解剖
發現,牠的胃中充滿了塑膠袋,讓人不禁對海洋環境中的垃圾污染憂心。

然而復健工作並未就此終止,2006 年 12 月,一共企圖復健擱淺鯨豚 49 個案
例,蓋括 10 種鯨豚。皇天不負苦心人,在 2000 年 9 月 8 日終於在台北縣 富貴
角附近野放了瑞氏海豚「阿通伯」,兩週後他出現在日本沖繩島附近。這隻亞洲
首次成功野放的海豚,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明星動物及小學生教科書保育行動的
教材,也為台灣鯨豚保育史記下了新的一頁。

研究成果回顧
台灣的鯨豚種類記錄最早始於 Swinhoe 在 1865 年蒐集的長鬚鯨骨骼標本。
之後的研究進展大約分為三期:早期約於 1924~1952 年,完全由日本學者蒐集
標本發表,計有 11 種。中期為 1956~1989 年代,省水產試驗所楊鴻嘉先生鼎力
蒐集標本並與日本學者合作,他於 1976 年的代表作中,記錄了台灣鯨種數達 25
種。十年後加上日本學 者水江一弘及周文豪的蒐集補充,在何權浤的研討會論
文中增為 29 種。後期研究始於 1990 年,當鯨豚類列為保育類動物後便受到矚目,
其相關研究也就全面展 開,經過確認與修訂後,目前台灣的鯨豚種類記錄擴充
至 31 種。

在過去將近 16 年期間,至少有 25 位教授帶領研究生或助理,先後投入鯨豚


相關研究工作,至目前完成至少 33 篇論文(1 學士、31 碩士、3 博士論文), 所
包含的領域相當廣泛,有基礎生物學的形態學、組織學、分類學、地理親緣、動
物行為、攝食生態;亦有偏獸醫的血液學、寄生蟲、病毒學、病理學;還有與賞鯨 相
關的遊客遊憩、生態旅遊解說、經濟與管理等。雖然在學術期刊正式發表的目前
僅有 20 多篇,不過在國內外研討會上發表的摘要或全文近百篇。在此刻人才奠
定 有成的基礎上,相信發表的速度未來應會加速突破。

結語
鯨豚研究與保育工作是特別需要群策群力,需要不同背景及專業人士通力合
作,過程中必須發揮最大的耐心與體諒,彼此扶持與包容,如此才能結合成有力
的團 隊,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為了廣結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資源,「中華鯨豚協
會」於 1998 年 10 月成立(前身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鯨豚委員會,成
立於 1997 年元月),其宗旨即是推廣對鯨豚的認識與提倡鯨豚保育,進而維護
其棲息地——海洋。除了少數專職人員外,多數工作都是靠許多志工來協助完
成,在溝 通、協調上也曾面臨諸多考驗。

當夜深人靜時,筆者常會自問: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人力與經費,投入不事
生產的鯨豚救援工作,學術發表質量更是遠離追求 SCI 卓越成績,值得嗎?欣見
賈 福相(莊稼)在「追求不朽」文中總結說:「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快樂,聲色犬
馬之樂固然需要,不朽的快樂更重要,……,今天的不朽是要與保育環境連在一
起,是 要與人類繼續生存連在一起」。海洋的特殊與神秘,讓人類常不知如何
措手相應,透過賞鯨、拯救擱淺上岸的鯨豚,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些海洋的巨人
與精靈,也許 會有助於人類與海洋的平衡互動,更有益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永續。

參考文獻
Chou, L.-S. (2004). "History of the Marine Mammal Study in Taiwan."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Monographs(24): 129-138.
Yamada, T. K. a. L. S. C. (2004).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ine mammal specimen
collection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and 6th Symposia on Collection Building and
Natural History Stud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im."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Monographs(24): 139-147.
楊鴻嘉 (1976) “台灣產鯨類之研究” 台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第十九卷:
131- 178
作者 /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中華鯨豚協會創會理事長

表:台灣鯨豚保育歷程大事記(1990~2005 年)

1990 *澎湖屠殺海豚媒體披露,鯨豚改列為保育類

1992-1994 *沿海漁民訪問,蒐集鯨豚文獻與出現基本資料

*台灣鯨類圖鑑完稿印行
1994 *台灣大學開始處理擱淺鯨豚
*海洋大學開始執行台灣西南沿海鯨豚資源調查四年

*台大開始執行花蓮海上調查
1996
*成立「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TCNS)

*台大開始執行東海岸海上鯨豚系統性調查三年
*賞鯨開航
1997 *成立「中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鯨豚委員會」(CC / SWAN)
*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廖鴻基等人)
*開始挑戰鯨豚復健工作

*成立「中華鯨豚協會」(TCS)
1998
*賞鯨衝擊研究開始

2000 *第一次復健野放「瑞氏海豚阿通伯」(9 月)

*復健野放「糙齒海豚小福」(3, 5 月)
2002 *復健野放「熱帶點斑原海豚蚵蚵」(10 月)
*推動賞鯨策略聯盟

*推動賞鯨標章
2003
*復健野放「糙齒海豚小強」(野柳海洋世界 8 月)

*協助淡水河迷途三隻糙齒海豚回歸大海 (3 月)
2004
*第一次頒發賞鯨標章(花蓮兩艘船)(6 月 5 日)

*中華鯨豚協會開始執行西海岸鯨豚調查(白海豚、江豚)
2005
*第二次頒發賞鯨標章(花蓮兩艘船)(6 月 27 日)
中西部海岸環境與面臨之困境與可能解決之道

文 / 蔡嘉揚

一、台灣西海岸的環境特色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1300 多公里,雖然不算太長,卻擁有相當多樣
變化的海岸、海洋生態環境和特色。例如花東海岸長達約 700 公里,屬於歐亞板
塊和菲律賓板塊碰撞出來的海岸山脈地形。南部的墾丁則屬於隆起的珊瑚礁地
形、北部和東北角海岸屬於火山海岸地形、桃園苗栗屬於海岸沙丘(Sandy Beaches)
地形、台中彰化海岸屬於泥灘(Mudflats)地形,而雲林嘉義台南則屬於潟湖(Lagoon)
地形。我們從 1625 年荷蘭人所繪製的 台灣地圖,即可清晰看出台灣海岸自然地
理的特性。這些生態系的組成和功能也大不相同。

彰化海岸屬於泥質潮間灘地環境,和台灣其他海岸如雲林嘉義台南的潟湖、墾丁
的隆起珊瑚礁、台東花蓮板塊作用形成的海岸山脈和北台灣的火山地形等,是完
全不同的地形地貌。

二、永續指標的自然海岸比例之迷思
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動國家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的建置工作,主要
目的是「以發展指標系統,並建立永續指標統計、發佈、檢討的相關機制,作為
評量 國家永續發展永續性的基礎,並發揮決策預警、決策檢討、決策引導功能」

我們相信永續發展是人類和大地共生共存最根本的核心價值觀。但是所定義的永
續發展 指標有問題,而將這些所謂的永續指標成為判斷施政成效的依據,或是
隱藏環境開發的實質破壞的真相,而不去深究這些數字的含意,恐怕成為自欺欺
人的謊言而 已。

過去 50 年來對於台灣海岸的封鎖,並沒有重大的開發計畫在海岸進行,一
直到 1989 年解嚴以後,海岸線大門洞開,幾乎各種大大小小的開發案,如火力
發 電廠、垃圾掩埋場、工業區、石化煉鋼廠等等,積極在海岸進行開發和破壞。
在不到 20 年之間,特別是台灣西部海岸受到相當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因此為了
保護台 灣海岸生態環境資源,保存天然海岸的觀念慢慢形成大家的共識,才會
有天然海岸比例永續指標的建構。

根據營建署所發佈的數據顯示,台灣本島海岸線長度為 1,355,521 公尺,自


然海岸線長度 668,503 公尺,占台灣本島海岸線長度比例為 49%, 人工海岸線長
度 687,018 公尺,占台灣本島海岸線長度比例為 51%。也就是在生態指標中「天
然海岸比例」,計算基礎定義的所謂人工海岸和天然海岸的差 別,竟然僅以是
否有「海堤」為依據。照公式的意思就是只要有施作海堤的海岸就不屬於天然海
岸。如果是這樣子的話,西部海岸幾乎都是人工化的海岸。但是這樣 根本無法
反應真實的情況,甚至是掩蓋更可怕的開發。因為這些永續指標都是以民國 86
年為 100 基準,然後每年計算天然海岸比例是否增加或減少,從這張圖看 起來
天然海岸比例逐漸緩慢在下降中。

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發佈的天然海岸比例,資料來源
http://www.cepd.gov.tw/sustainable-development/island_04_2.htm

這樣的下降根本不能顯示海岸被破壞的現況,因為指標公式根本是錯誤
的,民國 86 年(1997)的時候全台灣的海堤都已經做的差不多,特別是西海岸,
殘存 的天然海岸幾乎是消失殆盡。台灣四周的海岸地理地形、生態環境特色不
盡相同,從花東板塊碰撞海岸、北部火山海岸、南部珊瑚礁海岸、西南部潟湖海
岸、中部泥 質灘地海岸、中北部沙丘海岸等等,各有各自的生態體系,這麼簡
單的永續指標根本無法顯示海岸生態消失和破壞的速度。以 86 年的基礎來計算
天然海岸比例根本 就是掩蓋開發和破壞海岸生態的事實,更何況還在逐年下
降,我不知道這樣的數據能夠代表什麼意思?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全台灣的海岸線依照環境特性、生態系結構和功能來區
分,並且重新定義天然海岸和人工海岸的差別。我認為只要仍保有在海堤施工前
的海 岸生態功能的,仍可以定義為天然海岸。而因為人工設施破壞了原有海岸
的特性和功能者,就是人工海岸。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台中港、彰濱工業區和麥寮
工業區等 等,這些海岸線都是完全失去海岸功能的人為開發。

而只有海堤但是還維持海堤外的生態功能,當然還是要算在自然海岸的範
圍,再加上以照海岸類型來分類,獨自計算天然海岸的比例才能夠顯現出海岸消
失的速 度和嚴重性。因為依照舊有的算法,東台灣海岸將近 600 公里的海岸線,
根本不會有更多其他的開發進行,所以這一部份一直都維持的天然海岸的功能,
所以掩飾 了西海岸的開發破壞。

以泥質灘地的海岸來說,台灣目前僅存的只有彰化海岸,如以 60 公里來計
算,去掉彰濱工業區的人工海岸 20 公里,還有 67%的自然海岸,如果將來還要
開 發大城工業區又要用掉 15 公里,則全台灣的天然泥質灘地海岸只剩下 41%,
換算成永續指標的下降速度絕對比現有的數據更嚇人!而如果用現在天然海岸
比例的 算法,減少比例根本微乎其微,完全無法顯現台灣僅存泥質灘地海岸被
破壞殆盡的事實。

彰化海岸廣大的泥質灘地是目前台灣僅存的海岸
而原有指標的精神本來就是以「天然海岸提供海洋生物棲息環境及生育
地,天然棲地比例愈高,生態系穩定性就愈高。由於台灣人口與開發壓力,對海
岸地區的利 用愈發迫切,天然海岸的減少除反應海岸土地的密集利用外,也反
映海岸受不當施工、主要河川輸砂減少等因素造成之海岸侵蝕與沿海地層下陷等
問題必須用海堤興 建來因應的窘境,就生態環境的角度看來,正與永續發展的
方向背道而馳。」但是實際的定義和計算方式,卻是和其精神大異其趣,更需要
以各海岸棲地環境的特性 來計算,而不是以全海岸為分母,根本就是看不清楚
海岸被破壞的真相。

最後建議應該將全台灣不同類型的海岸線區分開來計算,分成泥灘地、沙灘
地、潟湖、珊瑚礁、岩岸等海岸線比例,分開計算海岸線的永續指標,才能凸顯
海岸開發的嚴重性。

三、台灣西海岸面臨的困境與開發計畫
由於海岸腹地寬廣,人口不如都市稠密,近年來許多開發計畫往海岸地區發
展,造成對彰化海岸非常嚴重的破壞和干擾。普遍的觀念是:不管任何形式開發
的破 壞與干擾都可以透過監測機制和生態復育的方式來改善、解決或補救,其
實不然。我們可以用『可逆』與『不可逆』來檢驗人類開發和產業行為對生態的
傷害是否可 以補救。所謂的「可逆」就是開發後並沒有對環境棲地特性產生太
大的改變,例如:魚塭開發、牡蠣養殖。而很多開發是「不可逆」的,造成生態
環境永久的傷害, 例如濱海工業區、垃圾掩埋場等。以下列舉彰化海岸九項重
大的環境生態議題,體檢目前中西部海岸環境所面臨的破壞和危機。

(一)人工建物造成的海岸漂飛沙、
人工建物造成的海岸漂飛沙、侵蝕與堆積,
侵蝕與堆積,改變彰化海岸環境特性。
改變彰化海岸環境特性。
這是屬於不可逆的開發行為,例如彰濱工業區的開發、海洋公園北堤等人造
建物改變海岸環境的特性、侵吞掉大面積的潮間灘地面積,這些都是造成嚴重難
以回復之傷害。

(二)非法魚塭的開發
這是屬於可逆的開發行為,這些魚塭並不是完全沒有生態功能,魚塭收成排
放養殖水之後的一兩個星期,乾魚塭是大量水鳥聚集覓食的棲地,這些魚塭只要
透過 適當的經營管理,例如將魚塭養殖的時序錯開,使得每個季節都有裸露的
魚塭可提供水鳥覓食和棲息之用,即可以達成產業和生態保育共存的目標。

(三)高壓電塔與電線造成鳥類棲地空間切割效應
這是屬於不可逆的開發行為,因為火力發電廠輸配電線橫跨在大肚溪口南北
岸的河口區,對鳥類飛行造成空間的障礙,使得大部分的雁鴨科和鷸鴴科鳥類放
棄飛 入大肚溪口棲息,產生不可回復的棲地切割效應,除非拆除才能解除高壓
電塔對棲地切割的影響。
(四)西濱快速道路沿海堤共構的棲地切割效應
這是屬於不可逆的開發行為,鳥類對於運動中的物體和噪音振動等特別敏
感,所以不會以道路附近做為覓食或是棲息環境,除非減少車輛通過的干擾,例
如加蓋明隧道、隔音牆,以降低干擾與切割。

(五)工業區污染物之排放
這是屬於不可逆的污染,線西已經產生了戴奧辛的毒鴨蛋,可見環境污染的
傷害是深遠持久的。已造成的污染必須清除,並確實管制污水處理的過程,減少
排放 污染海岸的情形。但要恢復原來的無污染狀態,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
錢,恢復之時也是遙遙無期。

(六)風力發電廠的開發對鳥類生態可能造成的切割與碰撞的風險
這是屬於不可逆的開發行為,除非在風力發電機設置之前能對海岸鳥類可能
產生的衝擊加以評估,避開對鳥類棲地利用之切割和碰撞的風險。

(七)紅樹林對彰化海岸生態的衝擊
這是可逆的生態干擾行為,適當的移除不必要的紅樹林幼苗,並積極推動正
確的環境教育觀念,使紅樹林對彰化海岸生態的干擾降至最低。

(八)底棲生物與海洋資源的過度採捕
這是可逆的開發利用行為,目前彰化海岸利用強力水柱沖毀底質結構,大量
濫補「螻蛄蝦」的行為,對當地海岸生態產生嚴重的干擾,必須對棲地和生物資
源建 立正確的採捕和管制措施,或是設置螻蛄蝦保護區來限制螻蛄蝦的採補行
為,讓淺海養殖與底棲生物資源永續利用。

(九)「雲林國光石化園區」、「
雲林國光石化園區」、「台塑煉鋼廠
」、「台塑煉鋼廠」、「
台塑煉鋼廠」、「大
」、「大城工業區」
工業區」的規劃與開發
規劃與開發
這是屬於不可逆的開發行為,彰化縣政府為了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並且解
決大城鄉的經濟就業問題,要回填潮間灘地造陸開發 3600 公頃的大城工業區,
引 進高污染石化和煉鋼廠產業,在台灣母親之河──濁水溪口的北岸,又將要
開發如此龐大的濱海工業區;在彰濱工業區的污染疑慮尚未解除,並且與彰化產
業和生態 的核心價值完全抵觸之下,不但不能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更使得大
城鄉的環境和彰化海岸生態完全瓦解,南彰化海岸生態環境將是無可挽回的傷
害。

四、保育行動策略
保育行動策略:
策略:過去開發鯨吞掉
開發鯨吞掉彰化海岸
吞掉彰化海岸,
彰化海岸,現在保育
現在保育蠶食
保育蠶食回生態
蠶食回生態用
回生態用地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生態保育透過環境教育和社區營造的實施,結合社區和
學校的力量,喚起人們對於彰化海岸生態的感情;付出實際的行動,工作分成近
期和中長期的目標,以容易達成的工作項目為優先。
(一)近期可達
期可達成之目
成之目標

1.移除彰化海岸
移除彰化海岸不必
彰化海岸不必要之紅樹林
不必要之紅樹林
水筆仔因具有稀有的胎生苗,在過去一直被塑造成需要保育和復育的對象,
復育紅樹林儼然成為海岸生態保育的全民運動,這種觀念深根蒂固。但並不是每
個海 岸河口都適合紅樹林的生長,特別是藉由人工方式將紅樹林種在本來沒有
紅樹林的地區,對當地生態而言,紅樹林就是外來種。我們不否認紅樹林生態功
能的重要 性,但是彰化海岸沒有原生的水筆仔紅樹林,也不需要種植紅樹林,
原因有以下幾點:

• 紅樹林會減緩水流速度,使得細微沙粒沈澱加速淤積,產生陸地化現象,
造成潮間灘地面積縮減。
• 紅樹林成林之後,改變灘地基質特性,土壤變得更泥濘、更酸,而透氧層
卻減少,造成原有的生物無法生存,例如清白招潮蟹、台灣招潮蟹等其他
底棲生物。
• 紅樹林成林之後,茂密的植被無法讓水鳥在原有灘地覓食,等同於覓食棲
地消失。

紅樹林生態和彰化海岸生態特性是有所抵觸。所以我們已經在 2006 年 3 月
12 日植樹節當天,以芳苑鄉海岸為起點發起拔除水筆仔幼苗,並栽植復育雲林
莞草的活動,喚起大家重新思考紅樹林在彰化海岸的意義。

2.風力發電機
2.風力發電機組設置
風力發電機組設置與鳥類生態
組設置與鳥類生態互
與鳥類生態互動之研究調查
動之研究調查
以台電風力機組與鳥類生態互動研究為起點,建立台灣風力發電廠開發對海
岸鳥類生態可能造成風險之評估程序與調查方法。

3.過度採捕
3.過度採捕:
過度採捕:
以設置大肚溪口螻蛄蝦保育區為起點,目前彰化區漁會提報給彰化縣政府
36 公頃的螻蛄蝦保護區,確實管制採捕量和限制人類的活動;並推廣宣導少吃
螻蛄蝦活動,從產業和消費的管道著手。

4.反
4.反對設置「
設置「大城工業區」
工業區」
從大城鄉民的角度為起點,大部分皆以開發對大城鄉未來的發展有正面的幫
助,但從來不思考高污染的石化煉鋼廠,可能讓後代子孫沒有健康的生活環境。
所以 必須從基層民眾著手,藉由參觀高雄後勁的五輕廠、麥寮的六輕廠,讓他
們知道高污染產業進駐時將造成更大的負面作用;以刺激大城鄉民更深層對大城
未來發展的 思考和做法。因為大城鄉要發展,工業區不是唯一的選項!
5.反對西濱快速道路沿海堤共構
從福寶漢寶段為起點,目前已經在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會議否決西濱快速道
路沿福寶漢寶海堤共構之環境差異分析報告,但是王功芳苑大城段仍以海堤共構
為主,將會對南彰化海岸生態造成相當大的切割效應。

(二)中、長期目標

• 污染排放管制:建立全民監督機制,取締不法的工廠和代處理廠商。利用
各種除污技術,將環境中的污染物清除。
• 魚塭的經營管理與棲地之改善:舉辦養殖產業與生態保育共存之座談會,
讓養殖與海岸生態共存共生,不但提昇養殖產業的附加價值,也提昇養殖
用地之生態功能。
• 高壓電塔的地下化:以使海岸河口的空間無阻礙,減少棲地切割效應。
• 解決彰濱工業區飛沙問題、人工建物造成海岸漂沙改變灘地特性:利用定
砂護岸的生態工法,減輕飛沙帶來的生態衝擊。如有必要,拆除過多的海
岸人工建物,以回復自然海岸的地形。

作者 / 彰化環盟理事長
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任重而道
任重而道遠 堂堂邁入 2007
2007 國際海豚年
海豚年

文 / 陳秉亨

新的一年方開始,卻有無比沉重的重量壓在心頭,因為自去年聽了福爾摩
沙鯨保小組王愈超博士、楊世主小姐介紹台灣沿海中華白海豚的滅絕危機之後,
在學會理 監事會議指示下,今年將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列為學會工作重點,我個
人有喜憂參半的感覺,喜的是白海豚尚未滅絕,憂的是白海豚數量實在不多。此
外白海豚保育行 動還沒開始,我卻被一些未兩方求證與溝通的耳語八卦、人事
糾紛煩擾許久,還因此尋求陳玉峰老師開示:「那群海豚都快死光了,不要管那
些人事糾紛,做我們應 該做的」;對於我另一個可能努力半天到最後又被別人
「割稻仔尾」的擔憂,楊國禎老師更是以一種寬宏的態度勉勵我:「這麼多年,
靜宜生態系的老師努力在做的 事情,不都是常常被收割?該作的就是要做」;
學會理事長鐘丁茂老師更是支持將白海豚的保育列入今年環境苦行的主要訴求。

因為有這些老師的「開示」,讓我的心境得以脫離這些無聊的糾纏,卻還有
無數威脅著白海豚的開發案要奮鬥,每一個開發案對於台灣的環境保護、永續發
展、 產業結構、社會正義都有著嚴重的影響。之前總是以一種盡力而為的心情
戰鬥,因為我總認為開發案爭議並非黑與白,我們盡力而為後若無法阻止,至少
可以為當地 居民爭取到最公平的回饋,最嚴格、透明的監督。雖然還是常常搞
到自己與學會同仁快爆肝,心中總是存著一份坦然與無悔。現在心中念著白海豚
的存亡,每個開發 案真的都不能失守,但是這些開發案卻又是目前國家大力支
持、視為爭奪 2008 總統大位的政績,這種壓力實在非常難以說明。
圖 1 白海豚棲地緊鄰沿海工業區,背景為台塑六輕(楊世主提供)

白海豚簡介
海豚簡介
中華白海豚,學名 Sousa chinensis ,又稱印太洋駝海豚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體色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
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可能因為漁民容易在春天三月 海浪
平靜時發現,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所以暱稱這種有著吉祥白與粉紅顏色的海豚為
「媽祖魚」,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溫、熱帶地區,喜歡聚集在靠岸且河口附
近。經過福爾摩沙鯨保小組的研究,認為其體色與出現在中國沿海與世界各地的
中華白海豚有相當差異,應該是台灣西部沿海獨立的種群,重要性遠比國家花大
錢保 育的櫻花鉤吻鮭重要,但或許因為其保育勢必碰觸許多重大經建開發與不
當漁業行為,故國家至今沒絲毫積極作為,連主管農委會明明知道其重要性卻不
作為,造成 現在樂觀估計不到兩百隻,整個族群面臨立刻滅絕危機。
圖二 中華白海豚可愛的模樣(楊世主提供)

中華白海豚
華白海豚危
海豚危機
中華白海豚瀕臨滅絕而放眼所及今年最重大開發都集中在他們出沒的西南
海域,直接影響棲地環境的開發案有:龍風電廠、台中港填海造地、彰工電廠、
台塑大 煉鋼廠、大城工業區、國光石化園區……,這些開發案若非採填海造陸
直接壓縮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要不然就是施工的低頻震動,造成白海豚聲波器官
嚴重受損致 死。更糟糕的還有,台電預計在海中設立風力發電機組,完全就是
一把利劍切割了白海豚的棲地。間接影響水質水量的有中科污水放流管線、大度
攔河堰、八寶攔河 堰、湖山水庫……等,這些開發案影響近海水質,對於棲息
在台灣沿海五公里內海域的白海豚,也是有一種「必殺」的效果。這還沒有包含
台灣西部沿海的流刺網、 毒魚、電魚……這些不當的漁業行為。對了,我還忘
了原來就存在、讓西部河川大多變成嚴重污染的汙染源。
圖 3 中華白海豚主要棲地範圍與中部重大開發案

應該立刻展開
該立刻展開跨縣市
展開跨縣市的
跨縣市的議題關
議題關懷
從圖上可以了解,把中部地區的重大開發案用紅色標出,就像貼滿春聯慶祝
農曆新年,中部地區的開發壓力可見一斑,這些環境的影響已經讓中部空品區從
二級 的變成三級、戴奧辛含量平均全國最高,達 0.052 pg I-TEQ/m 3 ,是北部
的兩倍以上,被大家詬病的高屏空氣戴奧辛含量也不過 0.043 pg I-TEQ/m 3 (見下
表) 。縱使中部環境惡化至此,國家還是力推這些開發案,甚至在上星期台塑煉
鋼廠環評會議之後,在經濟與工商相關平面媒體上面表示,傾向先「保送」台塑
煉鋼廠過 關,難怪與會的漁民感慨,官員都住在台北的冷氣房裡決定地方的命
運。

如果白海豚掛了,中部沿海的養殖漁業應該也沒有人敢吃了,國家也沒有資
格用「永續」或是「保育」等虛偽的形容詞舉辦活動。各地社團都有自己關注的
議 題,但這些開發案影響所及非單一縣市,以南投為例,從未發生過臭氧事件
日的南投,在台塑六輕運轉之後,每吹西南風就會發生臭氧濃度偏高的狀況,因
此中部各 社團的合作,有必要積極表態反對開發案,絕對不是為反對而反對。
所幸這兩三年來,在中部舉辦過多次的 NGO 會議,因此已有初步共識,上週也
針對中部空氣品質變差而召開一次討論。以國家強力的護航,縱使聯合中部各社
團都未必能擋,當然更不能容忍有些社團私底下跟 開發單位眉來眼去、私相授
受(台塑煉鋼廠、國光石化、彰工火電廠都有這樣的氣氛產生)。或許白海豚的
存亡,可以讓中部各社團作為中部環境指標一起合作努 力。
北部空 竹苗空 中部空 雲嘉南 高屏空 花東空 宜蘭空
品區 品區 品區 空品區 品區 品區 品區
戴奧辛濃度
(pgI-
(pgI-TEQ/m3) 0.022 0.031 0.052 0.030 0.043 0.011 0.020

各位伙伴加油吧
首先必須先向福爾摩沙鯨保小組的團隊道歉與道謝,沒有他們的研究,我們
就不會知道白海豚將滅絕的事情,萬一我們今年行動順利,能使政府正視海洋環
境、 減緩開發,他們搞不好會因為我們這群「衝組的」壞朋友,變成國家的黑
名單,只是這群海豚都快死光了,我們也沒有辦法考慮那麼多。要做的事情好多,
時間與資 源卻好少,白海豚的存亡幾乎就是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學會與友會台
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保聯盟等幾個關注此議題的社團,將會推出相關系
列活動,請各位 關心的朋友多多支持。

作者 /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