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Blog上線,非營利發聲!

主講:陳順孝老師(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講師、《生命力新聞》編輯人)
梁玉芳女士(《聯合報》編輯部專案新聞中心記者)
引言:楊淑芬(NPO-EMBA平台計畫團隊總監)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07.11.03(六)09:00~12:00
地點:政治大學商學院210R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楊淑芬

首先為大家針對今天的主題作個背景介紹,今天的主題分為兩大部分-「部落格」及「
非營利」。觀察「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不難發現,我們的生活有很大部
分已經從實體轉移到網路上,人際交友等更是會在網路上發生,更多開放性的資源被引
用,每個人都能在部落格上展現自我,告訴別人「我是誰?我在做什麼?」連結實體與
虛擬世界。我們也無法再漠視這股潮流,未來媒體的力量將透過網路更加茁壯,民眾不
再需要守在電視旁,等候自己想知道的消息。

相對下,「大眾媒體」益顯不足,尤其是在利益考量下,大眾媒體的報導流於一般化,
對一些弱勢團體的關懷相對較少,或是無法有深入且長時間的報導。再者,大眾媒體在
倡導、帶領方面亦相對缺乏行動力,但在網路的協助下,這一切的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兩者的結合在日前有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商業周刊》除了報導「水蜜桃阿嬤」的故
事外,更透過部落格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事件內容,撇開事後一些認知的問題不談,
《商業周刊》的「事件行銷」的確成功了。

進一步來看,「部落格」這個工具是否能被弱勢團體廣為使用?或是我們的團體要如何
透過「部落格」尋求協助,讓更多人了解「我的需求」?換言之,媒體與非營利組織間
的互動,正是今天論壇要討論的重點,兩者如何取得良好的溝通,稍後梁玉芳小姐會為
各位作更精闢的介紹。

另外,非營利組織固然要與媒體合作,但有無可能做到「自己」就是一個媒體,由組織
一手包辦「推廣」的工作,跳脫傳統新聞報導的侷限,從市場的、公眾的新聞學,轉變
為「公益新聞學」,這方面的見解稍後請輔大的陳順孝教授為我們解答。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1


陳順孝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有關「部落格」及「公益新聞」的想法。昨天財團法
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把「社會公器獎」頒給「苦勞網」,其主要關心的議題包括勞工、
外籍新移民、殘障等弱勢團體,它的獲獎除了是對其多年付出的肯定,更是對主流媒體
長期忽略弱勢團體的批判。這對公益團體也是個啟示,面對主流媒體的「歧視」,不一
定要全盤接受,我們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媒體,藉由分享自己的想法、故事打造「新媒
體」,這也讓今天的討論更加有意義。

公民媒體的起點

首先,我的報告將從「公民媒體」為起點。1960年代,史東(I. F. Stone)因為偏向左派
,較關懷弱勢團體、反戰,而被逐出主流媒體,但他卻因此跨出「公民媒體」的第一步
,往後的19年自辦《史東週報》,不止一人包辦所有相關工作,更是發行了八萬份,被
目前的部落客奉為始祖。而當時學運的發達,也曾希望藉由串聯各國的學運刊物影響更
多民眾,雖然限於當時科技發展而不了了之,但目前在網路的發達下,卻是能「實現」
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1971年聯合國也在非洲實行一個計畫,希望能在鄉村發行《鄉村報導》,確實報導地方
居民關心的議題,主要由當地居民成立編輯委員會,成員包括各式各樣的階層,藉由每
個月的聚會討論生活周遭大小事,再由專業的記者編輯,發行完全屬於「公民」的刊物
,報導民眾切身的議題。

網路實現公民媒體的夢想

上述種種的理想,現在都能經由「網路」實現夢想,延續前人的創意,豐富新聞內容。

1991年,Tim Berners-Lee開始實現它的夢想,希望透過「全球資訊網」,連結世界的創
意,讓每個人都是讀者也是作者,雖然限於當時技術問題無法達成理想,只能閱讀卻無
法互動,但是在1999年,Pitas卻實現前人的夢想,經由簡單的三個步驟,每個人都能擁
有自己的網站, 「部落格」的風潮蔓延全球,經由「Technorati」可搜尋到的部落格可謂直
線上升,而截至今年4月為止,全球已有7千多萬個部落格,甚至以每秒1.6個的速度再
增加,每天新增的文章高達150萬篇。其他各式各樣的網路工具蓬勃發展,更是刺激部
落格的熱潮,而這股熱潮也讓WEB2.0的傳播蔓延至全球各地。在歷經2000年網路空洞
化的危機後,美國的Dale Dougherty與Craig Cline體認到網路仍有其發展,更將目標鎖定
在部落格上,希望能藉此建構未來發展,故以「WEB2.0」為號召,吸引更多的專家投
入,簡言之,WEB2.0是蒐集全球資訊的工具總和,更白話的說,WEB2.0是「 三個臭
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2


在這樣的年代,大家經由豐富的網路工具互蒙其利,一改WEB1.0中讀者只能下載、閱
讀的局面。在WEB2.0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作者,每個人都能上傳分享自身的故事,舉
例來說,去年美國最成功的廣告行銷不是任何一家廣告公司的作品,而是一般人的無聊
之舉,將曼陀珠放進可樂中,產生巨大的「爆炸力」影片,經過網路的播放,讓曼陀珠
銷售量大增。這也是WEB2.0的特色,業餘者不再是小眾,這群「烏合之眾」創造了最
成功的廣告行銷,成功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而部落格的風行,也讓搜尋引擎的整合更加
容易,創造更便利的網路空間。

部落格的建立極為容易,只要數個步驟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網路空間,甚至建立與其他
團體連結,或是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不僅建立的速度驚人,更是不需要花費一分一毫,
就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媒體。

部落格的類型

部落格的類型極多,內容更是豐富,大抵可分為四類 :第一種是屬於「個人/組織媒
體」
,例如:「踏莎行:美東邪神改名楊洛」這是一個接受化療患者的部落格,他把自己
的經驗分享給眾人,讓大家對化療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僅是停留在「化療會掉頭髮」
等粗淺的概念,而這類的部落格也可作連結,結合各方面的網站,讓讀者對抗癌有更全
面的瞭解,諸如此類的例子在網路上不勝枚舉,透過個人經驗,分享給有這類需要的民
眾。

再來看 2006 年陽光基金會的一個專案,經由志工在部落格上的推廣,他們在暑假成功


號召了 100 人穿上壓力衣跟真正有顏面傷殘的病患合照,這個活動不只是紀念基金會成
立 25 週年,更透過志工的投入與部落格的宣傳,讓基金會的目標更為世人所知。

桃園龍潭啟智教養院也有極有趣的經驗,他們的部落格從原本為了捐款責信而成立,後
來改刊登院童的故事,目前更是要求院內的老師每個月都要輪流發表文章,不止促進老
師間的交流,亦間接「監督」老師們的工作情形,提升組織的內部運作。

第二種是「集體書寫」 ,彙整個人或組織的力量,形成一個媒體的平台。最成功的例子
便是南韓的《Ohmynews》在2000年由四個大男生成立,強調只要註冊,留下真實姓名
,每個人都能成為記者,到目前已有5萬多人註冊,成員遍及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忠
實報導社會每個角落的故事,經由專業的審核,每天有250篇以上的可用報導,有百萬
人以上的瀏覽人次,甚至日本也邀請他們協助創建日文版,對南韓社會的影響力可謂深
遠。

目前台灣公廣集團推出的「PeoPo」公民新聞網也開始有相似的作用,雖然目前文章數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3


量不多,但這個平台卻是能發揮公民新聞的力量,甚至公視、華視等電視台亦開始從「
PeoPo」中找尋文章加以報導,他也歡迎關心各種議題的成員加入,可以在此申請部落
格,或是在原本的部落格與「PeoPo」的成員對話,希望能透過各種方法,茁壯公民新
聞的影響力。

除了「PeoPo」之外台灣還有許多類似的平台如:公益新聞網、新聞局提倡的地方電子
報等等,都在默默拓展這塊領域,關懷地方的故事,近來新聞局更與八所社區大學合作
,歡迎大家投稿,透過在平台上的交流,讓更多有關公益的新聞被得知。

第三種是「集體編輯」,最明顯的例子便是「HEMi DEMi的共享書籤」。其就像 IE 裡
的「我的最愛」,蒐集個人最愛的網站、文章,放在網路空間與大家分享。除了具有「
剪報」的功能外,還能讓大家投票,過程中有機會認識喜好相同的朋友,而投票的結果
也能創造對「質」的評價。另外,還能成立群組書籤,諸如:社會運動、關懷弱勢團體
等等,在同一群組上會有更精闢的文章,相關議題發表更豐富,而經由眾人的蒐集文章
、交流互動下,讓族群更熱絡。

舉例來說,黑米有個熱門群組叫「KUSO」群組,除了大家的發表交流外,帶頭的部落
客更是很認真地跟大家互動,甚至在去年還舉辦尾牙,由虛擬的互動轉為實體的交流。
此外,「MyShare」也是另一個不錯的網路書籤,除了上述的分享外,更有專業的部落
客篩選,透過專業經營者的眼光,瞭解事物的不同面貌。

第四種是「行動網站」。例如: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的「Action Network」,
它的成立背景是在2002年英國大選投票率創新低,尤其是年輕人更是無投票意願,為了
喚回年輕人對政治的熱誠,因而設立「Action Network」
,要讓年輕人知道自己是有能力
改變現況,更讓年輕人對自身關心的議題有更深入且豐富的瞭解,不止要鼓勵他們行動
,更要讓他們知道為何要行動。BBC更設計用郵遞區號查詢,即可瞭解生活周遭的新聞
,從關懷身邊大小事出發。

網站上有2500多個行動方案做為參考,像日前有個年輕人提出越野摩托車的議題,英國
越野摩托車越來越多,但能供行駛的車道卻日漸減少,在發表文章後,若是能引起迴響
,而作者也從事具體行動後,便有可能得到BBC的協助,完成整個方案。這個網站不但
提供年輕人發聲的平台,讓年輕人重拾對社會的關注,更讓BBC的記者有另類的報導方
向,針對引起迴響的方案作深入報導,跳脫傳統的新聞模式。

美國也有相似的平台「MoveOn」
,起源於前總統柯林頓發生性醜聞之時,當時全美國的
媒體都在報導這項消息,但有一對工程師夫婦認為這不應該是美國人最需要關心的議題
,便在網路上發起一項運動,獲得20多萬人的連署,最後更成立網路平台,關懷更多社
會議題,力量之大甚至能影響候選人的政見。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4


台灣的公益組織因為較少與網路做連結,只是透過實體會議對活動的影響力有限,但若
能仿效國外組織,可能只要兩三個人就能在網路上形成一個「壓力團體」,舉我自身的
經驗為例,我們在網路上有組織一個「媒體改造學社」,每當對媒體有些看法時,便連
結眾人的文章表達意見,甚至投書至實體報紙,「在網路上的動員」未來對公益或社福
團體將是一大利器,不只協調成本低,更能有效凝聚大多數人的向心力。

個人網路媒體力量的崛起

訊息的快速流通改變了新聞的傳遞模式,以往一則新聞的發表可能要經過重重篩選,最
後仍有可能被封殺。但現在大眾媒體不再是唯一的工具,透過部落格、網路社群等傳播
後,也能引起一定的注意,甚至吸引大眾媒體的報導,讓事件廣為流傳。亦即,在現今
社會中,每個人都能是「記者」。

但是在這樣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精準地掌握訊息?這也是WEB2.0的功能之一。透過
關鍵字或是社群的協助,能篩選過多或是繁雜的資訊,保留最精要的訊息,甚至可以經
由搜尋引擎的設定,每天瀏覽最新更新的部落格,可以說是「自行」編輯的報紙,吸收
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消息。

此外,
「Twitter」也是另一種較不花時間的選擇,每天100字左右的類日記,藉此可以瞭
解身邊的人最近的「新鮮事」 ,雖然無法全盤瞭解事情的樣貌,卻能提供許多線索追尋
。舉個例來說,先前有幾個網友一直提到有本書值得一讀,甚至有人說:「這是部落客
非讀不可的書!」 ,「逼得」我也去看。閱畢,感受到其實寥寥數百字卻能間接推動別人
的意志,這也提供一個極佳的資訊管道。

談完這麼多工具,最重要的一環仍是「行動」,這幾年我都會用吳乙峰的紀錄片《生命
》做為例子,當初他花四年的時間拍攝,在國外獲獎無數,但回到國內卻沒有戲院願意
上映,最後找了一群部落客,在看完影片後,經由各人的部落格來宣傳這部紀錄片,沒
想到透過網路的力量「一傳十,十傳百」,甚至連陳水扁、馬英九等政治人物都前往觀
賞,造成一股轟動,以致往後的紀錄片都用相同的行銷手法,這對非營利的媒體宣傳來
說,不啻為一記強心針。

而讀者的聯合行動在網路時代輕而易舉,兩三年前中時電子報便發生過一件案例。記者
在新聞報導中,自行捏造國外球員的說詞,在被網友發現後,群起圍攻記者的部落格,
甚至鬧到中時電子報的高層人盡皆知,最後記者只能在刊登道歉啟事後,隨即關閉部落
格,沒想到又有網友在道歉啟事中,揪出記者的不實記錄,後來記者甚至要在實體報紙
中刊登道歉啟事。雖然這個案例跟非營利無關,但卻能證實網路的力量實是無遠弗屆。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5


另外一個案例是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涉及對精神病患的污衊,當時也是有許多部落客及
關懷精神病患的團體,對聯合新聞網口誅筆伐,雖然聯合報不願刊登道歉啟事,但也承
諾不會再用一些不堪的字眼來形容精神病患。

從上述的例子來看,網路的力量之大不只能推廣行銷,亦能對不平之事批判、抵制。最
近的「行動」便是有關樂生的保留,一般大眾媒體無法深入報導,往往都讓民眾流於「
樂生青年就是每天不上課在抗議」等負面形象,開始有些部落客質疑「為何不讓他們說
出到底在抗議什麼?」最後透過網路的力量,有更多人瞭解樂生青年的訴求,希望能保
留90%的樂生療養院,而這是在工程順利進行下,亦能完成的要求。甚至有部落客發起
運動,希望網友能樂捐,讓學者對樂生的考察圖刊登在廣告上,以便更多民眾瞭解事實
的另一面向,也有人在政府打算強行復工之時,號召網友前往表態。這些點點滴滴,在
在顯示網路的影響力及行動力,這個新興的管道確實不容忽略,連結大眾媒體與網路媒
體的功能,對非營利組織將有莫大的助益。

梁玉芳

各位好,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上台跟各位分享心得。我在《聯合報》15年的工作經驗
裡,大環境的轉變確實讓新聞焦點有了顯著的改變,常常有人問我,為何現在社會議題
很少有上報的機會,箇中實有難以言說的苦衷。大環境的變遷讓以往聞之聳動的消息變
得平淡無奇,大眾媒體的觸角只好不斷改變,以致現在似乎只有「裸體加屍體」才是新
聞重點。隨著網路的發達,部落格也逐漸成為培育記者的管道之一,許多非營利的專業
知識,記者往往一無所知,這時部落格的重要性便在此發揮。

新聞的選擇

何謂新聞性?最簡單的說法是「新鮮、有趣、具話題性」。舉自身的經驗為例,統一公
司曾拍過一個廣告,其中有些情節在調侃修女,當時便引發了一些修女及天主教團體的
抗議。我就這個事件寫過一篇報導,嚴格說來不一定有什麼批判的意義,就當時的想法
只覺得這樣的事件很有趣,一定能吸引讀者注意。這也凸顯了一個問題,非營利組織舉
辦活動時常會希望記者報導,但通常記者著墨的地方不外乎是明星代言,或是當天發生
的趣事,往往模糊了活動的主軸,甚至讀者對報導的反應,都是無法掌控之處。

在1993年勵馨基金會的記者會中,因當時內政部長吳伯雄的一句話「除非全台灣的男人
都是色情狂,不然不可能有6萬名雛妓。」 ,引起雙方在數據上的攻防,引起相當大的每
體注目,因此新聞上了頭版。

1994年,當時台灣剛從受助國轉型為資助國,在跟友人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有一些非洲
的小朋友急需援助,恰巧他們與電影《上帝也瘋狂》主角歷蘇同族,沒想到一篇有關「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6


小歷蘇」的報導竟會引起一股認養風潮,這則新聞的產生全是無心插柳。所以何謂新聞
性?身為一名記者,已習慣接受大量的來資訊,再從中選取「有趣」的事件,而目前網
路的發達,也讓我在接受資訊上有更多的選擇,縱使不在第一線跑新聞,仍是能得知最
新的消息。

創新議題求新路

現在NPO的新聞為何很難上報,總結來說真是因為大環境的變遷。十幾年前,民眾可能
對任何議題都感到興致盎然,但截至目前,許多法案都已完成立法程序,以性別歧視為
例:家暴法、防制性騷擾法案、兩性教育平等法等等,這些議題已經缺乏爭議性,焦點
只能放在執行面,這對媒體而言並無吸引力。

再者,NPO組織的「行銷手法」一如往常,亦難引起大眾媒體的關注,是否應該再針對
組織的目標,而延伸不同的作法。例如: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接納、照護等問題,在台
灣已經吵了數十年,但目前連最簡單的無障礙空間都無法解決。同時,隨著時代改變又
有許多新問題產生,如領養問題等,目前台灣在同志或是單親家庭的領養系統中仍未健
全,但「黑寶寶」的問題卻又隨著外籍勞工的增加而日益嚴重。再加上老年議題等諸多
社會狀況,是否應該跳脫傳統的視野,讓這些新的議題被看見。

至於「發新聞稿」的時間點,這個很難有明確的答案,畢竟天災人禍的是永遠說不定,
隨時都可能因為重大災害或是緋聞祕辛而擠掉新聞,但我一直覺得NPO與大眾媒體之間
的關係不僅於此。舉例來說,家扶中心曾有幾位主任嘗試在家庭版投稿,藉由對個案或
是一般情況做出類故事的陳述,而這些狀況是每個家庭都有可能發生,這種方法未嘗不
是另一種解決雙方不對等關係的方法。

「到底媒體要的是什麼?」,隨著時代變遷,大眾媒體需要的新聞略有不同,但大抵上
來說仍是不脫「人性」 ,所有的報導都需要回歸人性,現在的讀者較習慣文字搭配畫面
的報導,我們就會要求記者在擬新聞之時,需要這類的「圖文並茂」 。再者,也會希望
公益團體在提供新聞上,盡量有數據或是一些能吸引人的小故事等。舉例來說,日前有
一個10歲的小孩疑似憂鬱症,報社會要求記者除了在撰稿時要有類故事之外,更要搭配
一些表格,請醫生說明為何10歲的小孩會有憂鬱症,如何事前觀察,事後補救等等後續
相關報導。

補充一點,目前記者的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有時會在受害人家屬面前問出一些不當的提
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記者也是勞工,承受著交出新聞報導的壓力,且在媒體競爭
環境當中,有些千奇百怪的問題其實是被「逼著」問出來的;或者,有時可能被派往採
訪一個完全陌生的新聞,因此只能問些風花雪月的問題,或是誘導受訪者說出想要的答
案,有時也是非戰之罪。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7


【第二階段:交流】

陳順孝&梁玉芳

Q:NPO團體應該要從何種方面著手撰稿,才能吸引記者的注意力,或是組織的活動要
如何安排,才能將活動登上新聞媒體。

A:應該要營造「非去不可」的場面。舉例來說,如果今天的記者會阿扁或馬英九會去
,這時對電子媒體而言,就是非去不可,屬於不能事後補畫面的新聞。這方面或許NPO
組織能向人力銀行取經,他們在塑造話題之時,就是營造吸引記者的場景,例如強調「
美貌是工作的首要條件」,此時他結合美容診所,請許多個案現身說法,這對記者而言
便是創造新聞的點,雖然對NPO組織而言不一定能完全套用,但某種程度上確實適用。
再者,藉著觀察記者的部落格略窺創造新聞的流程,他可能受故事主人翁背後的種種所
感動,或是他透過某些方式取得當事人同意受訪,這些都是瞭解「如何吸引記者」的管
道之一。

從技術層面來說,或許可以坦白地「要脅」記者,告訴他萬一不到會遺失些什麼畫面,
或是記者會有什麼賣點等等,舉例來說婦女團體便常用「行動劇」來吸引記者注意,日
前的一場活動便是透過這些手法來達成目的,更白話的說,如果能有外籍配偶的先生或
婆婆配合,將更有說服力。

簡言之,人的故事永遠都是吸引人,與其用理論等長篇大論的說明,倒不如簡單的小故
事能打動人心。還有些應該注意的小細節,例如發新聞稿的技巧,有時候NPO組織會認
為今天的活動涉及很多層面,以致將記者會通告發給報社各條路線的記者,但這對記者
而言反而是種困擾,建議NPO組織日常就要觀察跑這條線的記者是誰,專一對其聯絡即
可,再視活動內容,適時通知對方,可能哪些線路的記者也會有興趣,諸如此類的小技
巧都能讓雙方「各蒙其利」。

Q:想請教兩位,在記者的培育過程中,主要的「功課」是什麼?學校規劃課程的重點
為何?在工作線上,是否有在職進修的規劃?應如何與非營利組織的相處態度等層面,
相信是營造公民社會很重要的一環。此外,不知兩位在自己的社群中,如何發揮影響力
,讓這方面的問題更引人注意。

A:(陳)的確,結合人文關懷與實地採訪確實是學校應盡的責任,但是一昧的談理論
還是空泛之談,1995年醫療貢獻獎請我跟學生去採訪那些無私奉獻者,回來後我發覺學
生的心態改變了,我瞭解到只有實際去做才會讓學生有所領悟,後來對學生而言不僅是
個功課,更是一種體悟。但在進入業界後,受到長官的壓力、收視率的壓力,這一切都
有可能變質,為了收視率可能任何腥羶暴力的新聞都能上電視,這不只是記者的責任、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8


高層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只有大家共同改革風氣,才能扭轉這股歪風。至於記者
的在職訓練則是極度缺乏,幾乎沒有媒體有這樣的遠見,所以我們也常戲稱「記者是高
度消耗的工作」,以致於會有記者問出些不當的問題,這些也是需要有力量來改革,更
強化職前及職後的各式訓練。

Q:我們一直想以研究數據的層面吸引媒體注意,但是礙於經費限制,不知道記者對嚴
謹的數據較感興趣,還是我們自己所做的簡單數據調查即可。

(梁)其實一昧的感動,一昧的流眼淚,坦白說「久了也會膩」
A: ,讀者要瞭解的是眼
淚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再者,新聞媒體並不是科學研究,有嚴謹的資料固然很好,但是
有時媒體只需要活動的精神領袖針對事件的深入評論,這也能成為新聞。舉例來說,《
聯合報》之前有個專欄,並不要求新聞數據一定要精準,有時可能是民調中心實地訪查
,有時是擷取國家相關的統計數據加以報導,只要問到對的人,取得正確的資料,背後
的來源並不是很重要。有些情況甚至不會有數據的支持,這時會接觸相關機構,從客觀
的角度或是間接實例推估事實的情況。例如前述《生命》紀錄片的盛況,部落客集資登
廣告等事件,都可間接支撐「部落格盛行」的事實。畢竟新聞報導不是科學研究,類似
的狀況便能成為一則新聞。

Q:首先想請教陳老師,部落格是個分眾媒體,但我們是希望能夠吸引到大眾的注意力
,如果過於著重在部落格宣傳,會不會永遠只能吸引部分人的注意。部落格的經營往往
都是組織中較年輕的成員,而這些成果有時很難向上層匯報,是不是有什麼數據能提供
,讓組織的上層瞭解這是值得經營的一環。另外,我也想請教梁小姐,有時候記者會在
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要求我們對事件做出評論,會是提供一些「負面」的評論,這時我
們應該如何應對?

A:(陳)如果完全從「行銷」的角度看部落格的經營,這的確不是十全十美的工具,
可能在募款或宣傳上有其限制,但經營過程中,對組織內部的自治管理絕對有功效,促
進部門間的相互瞭解,至於擴散程度,有部分是要仰賴當時社會的訴求、或是媒體關注
的議題等影響。至於說服上級,或許能從這個角度切入,目前記者的報導方向多變,有
時候甚至一則完全符合新聞價值的事件,也會因為當時的條件而被捨棄,但部落格的功
用卻是在創造一個「聯繫」的平台,至少讓關心這件事的民眾有深入瞭解的場所,我們
也能更頻繁的接觸關心這件事的人民。再者,「萬一」大眾媒體對我們有興趣時,部落
格也會是個提供資訊的好地方。

的確,部落格是分眾,但是擴散的方向不一定要直接朝「大眾」,舉我自身的例子,當
初《生命力新聞網》5週年之時,我們舉辦記者會,甚至上了許多大報的頭版,但是網
站流量並未明顯增加,反倒是轉型成部落格後,擴散到另一個族群,在「分眾」間流傳
開來,這才是部落格的力量。從根本來探討,組織如果把行銷、傳播當成活動的最終目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9


的,最後只會迷失本質,一昧迎合大眾媒體的需求,只會模糊基金會的最終目標,一如
60年代的學運,最後反遭大眾媒體的批判。擴散不一定要快、要廣,更應該是默默耕耘
,充實部落格的內容,認清自身的需求,並堅持基金會的本質,一旦有機會大眾媒體關
注之處有所連結,此時擦出的火花才會迷人。

(梁)有時候記者會被罵「老是喜歡挖人隱私」,舉最近劉昭儀與羅文嘉的例子來說,
劉昭儀說要跟羅文嘉離婚,不想幫他助選等等,有人說這是人家家務事,為何要報導?
但是就我的想法來說,劉昭儀的表現是新興女性的模範之一,婦女團體很應該因勢利導
,藉這個機會闡述自身的理念,所以我會去訪問他們,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他們的想法
,並不是就人家的隱私大放厥詞,而是希望NPO組織能學著把握機會。至於有記者要求
「負面」的評價,這可能只是一時情急,忘了先跟你講述前因後果,其實可以坦白說你
並不瞭解事情的狀況,需要一點時間等等,雙方都能藉此更加瞭解資訊,達到確實的宣
傳效果。

Npo-emba forum 1103 [http://npo-emba.org]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