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第九章 产品质量法

本章的重点问题:

 产品及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

 产品质量责任

 4 月 23 日,消费者张女士到北京一商场购物,当她走到洗涤品柜台前正准备选购商品时,

一瓶放置在货架上的“白猫消毒液”的瓶盖突然自爆,气体带着大量液体喷射出来直接溅到该消

费者的脸上和眼睛里,致使该消费者脸颊烧灼般的疼痛,面部颜色呈大面积异样,双眼也被刺激

得睁不开,立即到医院诊治被诊断为“双眼角膜灼伤”和“接触性皮炎”。事件发生后,虽然商

场工作人员当时带该消费者到医院进行了诊治,但是在以后的对事实认定和继续看病的问题上,

商家和厂家相互推诿,致使该消费者受伤害的事件无法解决,消费者只得自己自费继续看病,这

给该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身体上的痛苦。对此,消费者对商场和“白猫”产品厂家非常

不满。

 本报投诉维权中心在受理该消费者投诉后及时与上海白猫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5 月 11

日,该公司派员来京面见了消费者,并带该消费者到医院进行了检查,5 月 18 日,该公司就发

生的这次意外事件向该消费者表示了歉意,并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给予了补偿。

 但在回访中,消费者始终对“白猫”产品的质量有置疑,对该产品“自爆”质量问题厂

家始终不给个说法表示不满。时至今日,本报投诉维权中心也没有收到上海白猫有限公司对该事

件中有关“白猫”产品质量问题的回复。对消费者提出的“白猫”产品质量问题,也只能由上海

白猫有限公司向消费者做解释了。

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消费者、使用者或第三人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

国民经济的规划和目标。 目前产品质量方面的诉讼与纠纷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由我国

产品质量引起的纠纷日渐增多,针对我国产品的诉讼也日渐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产品质量法予以

高度重视。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

一、 产品的界定

从自然属性来讲,产品是指人们运用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用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

需要的一定的劳动成果。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从法律属

1
性上讲,产品是经过某种程度或方式加工,用于消费和使用的物品。对产品的含义在法律上予以界定

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涉及到责任主体对产品的责任。各国对

产品的界定大体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概括来说,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美国对产品的界定比较宽泛,就是采用广义的说法。广义的“产品”是指一切凡是经过某种程度、

某种方式加工处理的东西,包括任何可销售、可使用、可移动的制成品,无论是工业的还是农业的,

也不论是整体还是部件、原材料等,只要由于使用它或通过它引起了伤害,都可归为发生责任的“产

品”范畴。该概念只排除了未加工的东西。出于保护产品使用者的基本公共政策的考虑,法官们的态

度倾向于采用更广泛、更灵活的产品定义。例如,在兰赛姆诉威斯康星电力公司案中,法院确认电属

于产品。1978 年哈雷斯诉西北天然气公司案,将天然气纳入产品范围。同年,科罗拉多州法院在一

案中裁定,血液应视为产品。关于计算机软件是否属于产品,学者认为,普通软件批量销售,广泛运

用于工业生产、服务领域和日常生活,与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生产者处于控制危险较有利的地位,

故有必要将普通软件列为产品。可见,美国产品责任法确定的产品范围相当广泛。产品的概念已扩大

到包括无形资产,甚至扩大到包括土地。为了使消费者能依严格责任原则获得赔偿,越来越多的法院

把房屋和公寓视为产品。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和狩猎物以外的所有动产,即使已被组合

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这类产品。

产品也包括电。
”与美国相比,其所界定的产品范围略微狭窄。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

定。”采用的是概括式的规定,适应性较强。按照其规定,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必须经过

加工、制作。这就排除了未经过加工的天然品(如原煤、原矿、天然气、石油等)及初级农产品(如

未经加工、制作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和猎物)。其次,用于销售。这是区分产品责任法意义上的

产品与其它物品的又一重要特征。这样,非为销售而加工、制作的物品被排除在外。但在我国,建筑

工程和军工产品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由其它法律另行规定。但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

配件和设备,属于产品。

可见,各国关于产品的规定有以下共同特点:
(1)产品一般指动产;
(2)多数国家立法未将初

级农产品列入产品责任法范围。原因在于农产品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产生的潜在缺陷难以确定

缺陷来源,而且农产品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3)产品一般指有形物品。

二、 产品质量立法

(一)、产品质量 是指产品符合人们需要的内在素质与外观形态的各种特性的综合状态。产品质量

法中的产品质量,是指由国家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等所确定的或由当事人的合同所约定的有关产品
2
适用、安全、外观等诸种特性的综合。大体上产品质量包括适用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具体包括性能、

适用性、安全性、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卫生性等。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产品存在和发展

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发展中影响竞争优劣的重要因素。

产品质量问题大体上也可分为两类:(1)产品不适用;
(2)产品不安全。 前者多由于产品瑕疵

而形成,后者则由于产品缺陷而发生。瑕疵与缺陷是两个不同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概念。解决产品质

量问题,既要靠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也要靠法律手段的治理。

(二)产品质量法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品质量法以产品责任法为主,而在我国则表现

为全面的产品质量管理立法。

西方的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历史悠久,但主要纳入民法的范畴,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的纠纷一直是以当

事人的合同关系为依据进行解决的。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开始了以无过失责任为

基调的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的新阶段,从此,产品质量的法制建设融入了现代经济法的范围。它不仅是

关于受害者请求产品的提供者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法律,而且把由于产品质量所导致的竞争问题、社

会的经济秩序维护问题、政府对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等都逐渐纳入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之中。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明确生产者或销售者对其身产或销售的产品应当

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还要对生产者和销售者如何管理产品质量、国家各级部门和机构如何监

督产品质量以及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质量保证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加以规范。因此我国的产

品质量法是指调整产品生产与销售,以及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它实际上是一部产品质量管理法,它包含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两部

分的内容。我国调整产品质量的法律是 1993 年 9 月 1 日开始实行的、2000 年 7 月 8 日修订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简称《产品质量法》
。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还有一系列关系产品质量的国际公约,如 1973 年国际私法会议签订的《关于产品

责任适用法律的公约》1985 年欧洲共同体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对有缺陷产品的责任指令》。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产品质量管理法和产品责任法的统一体,其特点是:

1.治理综合化。我国产品质量法要求动员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上下内外一切利力量,进行全

方位的综合治理,并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多种法律手段,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2.管理系统化。 从产品生产起始,至产品运输、保管、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监督,

努力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质量问题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消费者利益。

对于产品质量的系统化管理,应明确两点:(1)国家主要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对企业的产品

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但不要过多插手企业经营事宜;
(2)系统管理不应只

理解为由国家进行管理、监督,管理系统也包括企业自身,它是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
3
3.功能社会化。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既要明确产品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利益,又要维护社会经济

秩序和社会利益,将对社会个体利益的保护和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协调结合起来。

从《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内容、特性及其所体现的现代经济立法趋势看,它不属于传统的

私法,而应属于经济法体系。

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

依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其调整对象是产品质量关系。包括:

1、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关系,即各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在产品质量

监督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一种行政关系。

2、 产品质量责任关系,即生产者、销售者与用户或消费者之间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权利义务,以

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方面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

第二节 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

一、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法》规定了我国产品监督管理制度,主要由产品质量标准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产品质量检查制度等几个方面组成。

(一) 监督管理主体

产品质量法对监督管理的主体范围作了扩大,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机构是国务院质量监督

部门及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其中,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主

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

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

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除国家机关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消费者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

会组织也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二) 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产品质量标准是指对产品的结构、规格、质量、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最

主要的依据之一。
《产品质量法》第 12 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

格产品”。

产品标准按照层次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也可以按照是否强制实行分为强制性

标准和一般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交易双方还可以约定标准。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具体问题,因

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执行。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对于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
4
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人体健康

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和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企业一旦在商品上或

者其包装上标明采用哪种标准,如达不到这一标准,就要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三)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是指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或授权的认证机构,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对企业质

量体系进行审核认证,合格后颁发认证书的制度。目前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系列标准,是指 ISO(国

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质量体系标准。它是由 120 个国家中的国家标准化团体组成的国际组织,其中,

每个国家有一个会员代表,中国的会员代表是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CSBTS)

ISO 质量体系标准包括 ISO9000、ISO10000 及 ISO14000 三种系列。ISO9000 标准明确了质量管理和

质量认证体系,每 5-7 年修订一次,自 1987 年公布以来已经修订了两次,适用于生产型及服务型企

业,它包括三个体系标准和八条指导方针。三个体系标准是 ISO9001、ISO9002、ISO9003,其中重

要的是 ISO9001,它为设计、制造产品及提供服务的组织,明确指出了一套完整质量体系中的 20 条

要素。现在采用此标准已被公认是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已采用了 ISO9000 标准。ISO10000

标准为从事审核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体系提供了指导方针。ISO14000 标准明确了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

原则可以向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

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认证合格的有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仅取得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书的企业,不

得在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但在认证书有效期内,申请相应的产品质量认证,均免除对企业质量体系

的认证。

(四)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有认证机构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证实和评价的一种制度。 此

制度源于英国,后来普遍推行,现在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并成立了一些国

际性认证组织,我国也参加了一些国际组织。

我国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企业根据自愿的原则向认证机构申请质量认证;认证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

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产品质量认证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实行安全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法》、
《标准化法》

的有关规定。

“绿色食品”的四个必备条件

国家有专门规定,要想获得“绿色食品”的认证,必须同时具备 4 个条件:
5
(一)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原料产地的土壤、大气和水等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环保部门的化验和跟

踪监测,确认达到无污染标准。

(二)农作物种植、畜牧饲养和食品加工过程要符合生产操作规程,接受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经常

性检查,确认没有使用高毒、残留农药、硝态氮肥及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等禁用物品。

(三)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要比一般产品高,如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标准等。

(四)产品上市要符合绿色食品的包装、储存、运输要求,避免受到二次污染。产品标签、包装必

须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

(五) 产品质量检查制度

产品质量检查是国家社会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一种制度。

1. 产品质量抽查制度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检查制度,国家抽查的主要对象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

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如药物、食品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工业产品如钢铁石油等;消费者或

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在检查中,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监督部门有了解情况权、查

阅资料权、查封扣押权

2. 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国家可以根据抽查的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产品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认证,

但要具备一定的法定要求: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其次要依法设立,要经省级以上人民

政府质量监督部门或者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并有独立性,不得与行政机关和其它国家机关存在隶属

关系或其它利益关系;要以法定的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检验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

检验的合理要求,并不得向被检验人收取检验费用,所需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3. 社会对产品质量监督制度

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有权向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申述。

有关社会组织有权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起诉。

对于监督检查不合格的产品,由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其生产者、销售者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经复查仍不合格的,责令停

产,限期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节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一、 生产者在产品质量方面的义务

1.生产者应当保证产品的质量 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即产品在质量上不得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
6
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这就要求生产者不能生产有缺

陷的产品。

(2)产品必须具备应有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于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做出说明的除外。这是要求

生产者尽合同义务、担保义务。

(3)产品必须名副其实,即产品必须符合在产品或者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

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2.生产者的产品标识应当符合法定要求 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示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1)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身份证”
,除特

别加以说明的处理品外,没有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应视为禁止流通物。销售者进货,首先要检验

产品是否附有检验合格证明。

(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产品标示要标明产品名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生产厂厂名和厂址,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是用户和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也是迅速确定责任者的必要条件。不注明 厂名和厂址,或不用中文注明 厂名和厂址,可构成不正

当竞争行为。

(3)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

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实现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4)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的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限期使

用的产品如超过使用期限,会产生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后果,这类产品有食品、药品、化妆品等。

不如实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或失效日期,
“打时间差”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5)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

中文警示说明。此项义务针对少数特殊产品,如剧毒、危险、易碎的产品和其它特殊要求的产品。 警

示标志是一种易位大众所识别的图案或符号。如剧毒警示标志是人头骷髅图案、易燃的警示标志是火

焰图案。

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裸装的食品和其它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示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

加产品标示

3.特殊产品包装应当符合要求

《产品质量法》第 28 条规定,
“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

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出警示标

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4.禁止性规定
7
生产者违反了禁止性规定,不仅要对用户、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产品责任,而且还要向国家承担行

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这些禁止性规定包括:

(1)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有的是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如

浪费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产品;有的是威胁或危及社会个体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产品,如一些

具有潜在危险的药品。

(2)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3)生产者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4)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

品。

二、 销售者在产品质量方面的义务

1、 进货时验收义务 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它标

示。这是销售者对国家的义务和对用户、消费者的潜在义务,这是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重

要措施。

2、保持产品质量的义务 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当销售者占有产品时,应采取

必要措施,防止产品变质、腐烂、防止产品丧失或降低使用性能;防止产品产生危害人身、他人财产

的瑕疵。

3、 有关产品标示的义务 销售者进货时,应当检验产品标示,在销售时,应当保证产品标示符

合《产品质量法》第 27 条的规定,不得更改产品标示,不可“另起炉灶”,假冒产品标示。销售

者对用户、消费者更负有直接的告知产品警示标志和说明的义务。

4、 禁止性规定 与生产者一样,

 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 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 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 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

产品。

第四节 产品质量责任法律制度

一、产品质量责任

1、 产品责任(Product Liability)

在外国法中,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生产、销售有缺陷产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产品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即产品侵权而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产品
8
责任法是确定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此种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产品质量责任 我国产品责任的主要规定见之于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中。该法采用产品质量责

任的概念。产品质量是指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

的要求。产品质量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了上述要求,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害而应依

法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其中,承担民事责任分别指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和产品侵权赔偿责任。

A:产品质量责任与产品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产品质量责任包含产品责任,即

产品侵权赔偿责任。区别在于:
(1)判定依据。前者判定依据包括:默示担保、明示担保、产品缺陷。

只要不符合三项依据之一,生产者、销售者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后者判定依据仅指产品存在缺陷,

即存在不合理危险。
(2)承担责任的条件。前者只要产品质量不符合默示担保或明示担保之一,无论

是否造成实际损害,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后者承担责任的条件是产品存在缺陷,并且实际造成了他

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
(3)责任的性质。前者包括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产品侵权赔偿责任,其中产

品瑕疵担保责任属于合同责任。而后者仅指侵权责任。

B:产品缺陷与瑕疵

1、两个术语的含义 产品质量责任的发生,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前提。产品质量问题分为一般质

量问题和严重质量问题,反映在法律上产生了两个基本概念:瑕疵和缺陷。

广义地说,产品不符合其应当具有的质量要求,即构成瑕疵。狭义地说,瑕疵仅指一般性的质量

问题,如产品的外观、使用性能等。缺陷是指产品有较大的质量问题。我国《产品质量法》第 34 条

规定:“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

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但我国立法未对瑕疵作出明确界定。
《产品质

量法》在第 14 条第 2 款中使用了“瑕疵”一词,该条表述为“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中所称“瑕疵”的外延更广。该法第 22 条第 1 款规定:
“经营者应当保障在正常使用商

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

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
《合同法》第 169 条、第 191 条、第

370 条、第 417 条均使用了“瑕疵”这一术语。有学者如此解释:


“产品的瑕疵与产品的缺陷有着不

同的含义。„„缺陷显著区别是产品存在着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也可以这样说,产

品存在除危险之外的其他质量问题,是产品存在瑕疵。”

2、两个术语的同异比较 从狭义上理解瑕疵和缺陷,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第一,都是不符合产品

质量要求;第二,都应当承担质量责任(但对于瑕疵,经营者作出了明确的说明或者用户、消费者在

购买该产品前已经知道的除外)

9
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在程度上:一小一大,或者说一轻一重。第二,可否接受:对于瑕疵,用户、

消费者已经知道的,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对于缺陷,原则上不应接受。第三,向谁索赔;对于瑕

疵,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该销售者赔偿后,其还可以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对于缺陷,可以向销售者,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生产者、销售者之间可以根据实际责任情况向

对方追偿)。第四,赔偿的方式:对于瑕疵,由销售者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负责修理、更换、

退货以至赔偿损失;对于缺陷,以损害赔偿为原则。第五,诉讼时效: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商品未

声明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3、不同国家立法中的反映 一般说来,国外的《产品责任法》只涉及缺陷,不涉及瑕疵问题。美国

《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将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警示缺陷和说明缺陷。对缺陷的判别采

“消费者期待”标准和“风险和利益平衡”标准。实践中,经常将两标准结合起来运用。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考虑如下情况,如果产品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即属于缺

陷产品。”其将缺陷的定义建立在产品的安全性之上,表明了产品严格责任的立法基础。

从各国对产品缺陷的立法来看,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将产品缺陷界定为“不合理危险”或“不能

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
,无论其称谓如何,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无实质上的差别,即都指缺乏

合理的安全性。第二,明确规定了产品缺陷的判别标准,而且采取的标准日益呈现客观化趋势。

产品质量责任主体

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质量责任主体是生产者、销售者、供货者。若检验认证机构出

具的检验结果不实则检验认证机构也是产品责任主体。但发达国家的产品责任主体比我们还要广,还

包括修理者、运输者、仓储者等。

产品责任的受害者

这是发生产品责任后有权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受害者包括消费者、使用者或第三人。

二、产品质量责任的种类

产品质量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受害人的补救,

而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中心在于对施害人的惩戒,对受害人而言并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而在产品

质量事故中受害人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补偿,挽回经济损失。由此可见民事责任是产品质量责任中的

主要责任形式。

(一)产品质量的民事责任

根据当事人违反义务的性质,可以将民事责任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责任。与此相应,产品

质量法中民事责任可分为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产品缺陷赔偿责任两种。

1、产品瑕疵担保(Warranty)责任
10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一种合同关系引起的责任,它是在产品买卖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作出的明示或默示

的保证和承诺,如果产品存在瑕疵,愿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后果。美国《统一商法典》对此作了明

确规定。在英美法中,违反担保是属于契约法律的范畴。以此作为诉讼依据,买卖双方间须有契约关

系。

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主要方式有对具

有瑕疵的产品进行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和赔偿损失等。

2、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

(1)概念 指因侵权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致使消费者或其他

使用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产品缺陷赔偿责任作为一种侵权行为的严格责任,又称无过失责任,是指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对消费

者或使用者具有不合理的危险,产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该产品产销中的各个环节的人都不应排除

责任。原告无需指出被告有疏忽,也无需证明被告违反担保行为,但需证明:

(2)产品缺陷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1)须有缺陷产品。产品缺陷是构成损害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

财产安全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缺陷就是

指不符合该标准。欧美的缺陷定义为产品缺乏合理的安全性。我国的产品质量法采用的是合理标准和

确定标准双重标准,合理标准与欧美法一致。确定标准又称法定标准,指国家或行业对某些产品制定

的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专门标准。我国产品缺陷一般以合理性为标准,产品缺陷一般包

括设计缺陷(产品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
、制造缺陷(产品在制造上不存在不合理的不安

全性)
、警示缺陷(未给予适当警告或警示,致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
、开发危险(产品不符

合销售者的明示担保,致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

2)须有人身、财产的损害事实。此处的损害事实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它是产品责

任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损害是任何侵权诉讼责任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利人只有在人身

财产受到损害的时候才能要求诉诸侵权法,主张救济,责任人只有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需要

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没有损害便没有赔偿。这里的财产损害指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包括直

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可得利益的损失。对于缺陷产品财产本身的损失是否产品责任的财产损失,各

国立法和理论界一般持否定态度。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也认为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虽是财产损失,但不

是产品责任中的财产损失,产品责任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免受缺陷产品对其人身和其他财产的

损害,补偿其所受到的各种损失,促使生产者保证产品安全。而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害一般并未威胁到

消费者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并不适用产品责任法来处理,消费者可以依据合同法来解决,可以要
11
求生产者或销售者赔偿,修理、重做、更换或补偿以及违约金方式得到补偿。

3)须有因果关系。此处的因果关系是指产品的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

关系。确认产品责任的因果关系,须有受害者证明损害是由于使用或消费有缺陷的产品所致。

(3)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因产品缺陷而致人身或财产损害的赔偿主要有三种:对人身

损害的赔偿、对财产损害的赔偿、对精神损害的赔偿。

1)人身损害赔偿。因产品的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的护理费、

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

由其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

者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2)财产损害赔偿。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 受

害人因此遭受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产品质量法》未作规定,但最高法院于 2001 年 3 月 8 日公布实施的《关


3)关于精神损害的赔偿。

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的赔偿,这是要求精神损

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4)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质量责任归责原则,采用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并存的立法模式,对生

产者和销售者区别对待。第 42 条第 1 款,对销售缺陷产品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适用过

错责任原则;第 40 条有关一般质量担保和瑕疵责任的规定也适用过错责任。相对的,第 41 条对缺陷

产品致人损害的生产者和第 42 条第 2 款对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的销售者对定,则适用无过错

责任原则,也称严格责任原则。

生产者的抗辩事由:
《产品质量法》规定了生产者的免责情形,生产者能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

以不承担赔偿责任:

1. 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 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不存在的;

3. 或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生产者的抗辩事由不能用来对抗消费者,只能作为向经营者、仓储者、运输者追偿的依据。

(5)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

产品责任期限是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定界限,在此期间责任主体的义务是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请

求,在此期限后,责任消灭,责任主体有权拒绝受害人的赔偿请求。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因

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
12
起计算。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 10 年后丧失,但是尚未超过

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3、产品瑕疵担保责任与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 的区别

 (1 )责任主体和请求权利主体不同

 在担保责任中,责任主体是卖方,而请求权利主体是买方。

 在产品损害赔偿责任中,责任主体是卖方及生产、制造、加工、销售链上的任何人,请

求权利主体是受到伤害的任何人

 (2 )两者的性质不同

 担保责任是违约责任,原则上是无合同无责任;而损害赔偿责任是侵权责任,一种强制

性的责任

 (3 )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 担保责任是担保货物无瑕疵,瑕疵是指产品不合格。损害赔偿责任是因产品缺陷造成损

害的责任,缺陷是指产品具有不适当的危险.

 (4 ) 两者的赔偿范围不同

 担保责任赔偿的范围是实际损失以及为减少损失支出的费用,加上预期利润。而损害赔

偿责任赔偿的范围则是财产损失、人身伤害以及精神损害。

(二)产品质量的行政责任

指行政主体及行政相对人有一半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行政法上的责任,行政责任可分为行政处分和行

政处罚两种。产品质量责任的行政责任主要是行政处罚。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产品的,以及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

品的,行政处罚方式有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以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对于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可以

采取责令公开更正等措施;另外,对严重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还可以采用,吊销营业

执照的处罚,这是较为严厉的处罚方式。

(三)产品质量的刑事责任

我国《产品质量法》对违反该法,并触犯刑律的严重性危害规定了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是:

(1)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以及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性质严重构成犯罪

行为;
13
(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3)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

罪的

(4)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

第五节 我国的产品责任法

我国的产品责任法既借鉴了欧美产品责任法的最新理论和做法,适应了国际上产品责任的立法的潮

流,在立法体例和法律内容上,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颇具中国特色。

一、立法体例----经济法理念的反映

产品质量的立法基本上包括两大内容:产品责任法和产品质量管理法。前者是以产品和产品缺

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特殊侵权法,后者是以产品和产品质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的国家管理经济和

市场之法。二者在立法目的、立法方式、调整方法和法律执行上都有很大不同。大多数国家和国

际组织都未将二者放在同一部法律中。欧美专门制定产品责任法,而关于产品质量管理法较为分

散,主要是对特殊产品如食品、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法规。相比之下,我国的产品责任法,虽然

只有 74 条,即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又规定了政府行政机关监督管理

得职责和法律责任,社会中介机构的设立及运作,其主体之广泛、内容之全面体现了中国特色,

即确认和规范了政府对对市场主体的质量监督权力,又对市场主体具体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作出规

范,并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和刑事手段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相比国外单纯规定缺陷产品

的侵权责任的产品责任法,我国的产品责任法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是经济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国家介入经济生活,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之理念的反应。
《产品质量

法》将产品责任法和产品质量管理法合二为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特色。

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法律制裁---政府权力对产品质量的介入

国外的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质量管理法较为分散,主要是对特殊产品如食品、药品质量的

监督管理法规,而不象我国的立法模式,在一部法律中对产品的质量做出监督管理规定。他们认

为产品质量主要靠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选择来提高产品质量,而不靠政府的行政

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表现在法律上则主要依靠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和产品责任法来调整产品质

量关系,因此产品责任法的部门属性可归入民商法。而我国的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产品质量的

行政制裁是中国的《产品质量法》的重心,中国政府对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法律制裁(行政和刑事

制裁)体现了中国特色,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表现在法律上,则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并

非一般的民事法,而是包含了较多的经济法律制度,体现了经济法的特征。就其部门法属性上,

应属经济法。
14
三、 评价和展望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的最大特点是行政色彩强烈,关于行政机关的产品质量监督措施以及行政处罚

的内容几乎占 2/3,仅罚则一章就有 24 条,占全部条文的 1/3。而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章仅 9

条,加上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义务一章 14 条,也不足全文的 1/3,立法者对行政机关产

品质量监督权及对生产者、销售者的行政处罚措施可谓倾注了大量心血,内容十分详尽具体。立

法机关赋予行政机关的权力是巨大的,所幸其也认识到权力过大必导致腐败,增加了行政机关承

担相应法律责任和阻止滥用权力的规定,即便如此,行政色彩特浓。相比之下,产品质量的民事

责任(损害赔偿)的规定十分简陋,赔偿范围、责任主体过于狭窄,操作性差。立法者试图通过

扩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利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而不是通过完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和依

靠市场主体的行为来监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行为。

符合中国国情,有自己的特殊性

1、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方面离不开政府行政指导和监督,产品质量事关国

家经济、百姓生活,政府更不能放手不管。

2、 我国产品质量低下,假冒伪劣横行,政府不能不介入。面对严峻的形式,立法者只能依靠政

府的力量,不能只靠市场力量。

3、 我国生产者、销售者法律意识低,缺乏行业组织,企业缺乏自律, 政府不得不干预。

4、 我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低,遇到产品质量问题主动求偿的积极性不高或责任人只承担较轻的

民事赔偿,单靠市场主体去监督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是远远不足的。而国外的消费者

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积极主张权利,而且一旦确认产品责任,产品生产者要承担较重的赔

偿责任,再加上国外企业的行业组织多,企业自律性强,不需要政府专门利用产品质量监督

法对一般产品质量进行管理,而主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和完善的产品责任法来监督生产

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行为。

这些理由说明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的立法体例和法律内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至少在现阶段应该肯

定。这种经济法调整模式,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的手段,尤其是依靠政府的监督和行政处

罚来规范生产者、销售者的行为,是国情使然,也是经济法理念的全面运用和体验。

不足之处:赋予行政机关极大权力的同时,缺乏足够监督权力滥用的措施。

过于依赖事后行政处罚,对生产者、销售者生产过程中的权力义务规定得过于简单。

为完善产品损害赔偿责任规定,不利于市场主体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监督,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

复习思考题,
15
1. 什么是产品缺陷?

2.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3. 产品责任及承担产品责任的原则是什么?

4. 产品责任与合同担保义务有哪些区别?

案例分析

案情: 张某买了一台切草机,使用近一年,没有发生什么问题。张某的朋友李某将其借回家中使用,

但在使用中,李某的手被严重切伤,住院治疗后虽无生命危险,但已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经查,切

草机由于缺少了一块安全板,因此稍不留意,手就会被切伤。李某人为,自己的手是被张某的切草机

切伤的,因此张某应承担有关损害的费用,但张某认为,自己无偿将切草机借给李某使用,而且切草

机在自己处没出现什么问题,因此拒绝赔偿。

问题:

1. 李某是否可以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应该向谁提出?

2. 若责任主体认为李某不是消费者,且与李某没有合同关系,因此不应该承担对李某的赔偿责

任,这一抗辩成立吗?

3. 责任主体应按什么原则进行赔偿,李某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可以包括哪些范围?

4. 为了使产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按产品质量法的要求,责任主体和政府有关方面应当采取哪些

措施?

产品质量案例

李某在 1995 年 2 月份时从本市某商场购买了“南极”牌电冰箱一台,使用了 3 个月后,冰箱

起火,李某损失 7000 多元,事发后,李某找到商场,商场同意赔偿 3000 元,李某认为商场至少赔

5000 元。双方遂起纠纷,李某诉到法院。法院审查后认为:认定产品质量问题,应由技术监督部门

出具鉴定书。但技术监督部门提出,该冰箱已烧毁,又无库存,无法鉴定。法院开庭,认为不能排除

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冰箱起火的可能性,虽然冰箱没有合格证,但产品质量问题证据不足,驳回起诉。

问题:

1 冰箱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为什么?

2 法院判案是否正确?为什么?

3 本案应如何处理?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