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
(一)訪評意見
該所成立於民國 86 年,開以「社會發展」為研究領域風氣之先,
策定教學目標與宗旨為「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
會」
,並結合世新發展願景與方向,發揮自由批判之學風,從基層民
眾之角度,探討台灣社會問題;培養發展研究之田野經驗與國際視
野。該所希望結合理論與實踐,訓練學生成為具批判與反省能力的
有機知識份子,以改革社會、造福民眾為終身職志。此一理想對照
現今日益功利取向、知識份子被貶抑為技術專家的社會環境,確實
有深刻的反省。
在這樣的大目標之下,該所逐步規劃出三大發展重點:移民與
移工、勞工、以及文化研究,相當程度上回應了當今台灣社會所關
心的議題,也能有效塑造出該所的研究特色。該所積極參與社會倡
導運動,建立與國內、外多個社會運動團體,以及 NGO、NPO 組
織的密切合作關係,更將合作點擴及中國大陸與菲律賓,此可增廣
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因應不同社會問題的能力,亦能夠回應該所「……
培養學生真正具有另類社會發展的視野與發展工作永續經營的研究
及規劃能力」
(自評報告書第 9 頁)
。該所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且在
訪談中也有學生反應,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而萌生報考該所的意願,
具體顯示該所的特色已受到學生肯定。
然而該所值得注意的是,當社會情境改變,過度議題性的課程
設計是否也容易喪失吸引力,進而面臨改變的壓力。該所歷年報考
人數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在自評報告書第 11 頁中,該所主要將之歸
因於公立大學各種碩士班的增加,所以排擠了該所的報考人數,這
固然是個合理的理由,但是否是唯一的原因卻值得商榷,另一方面,
其他公立大學碩士班的增加與否,不是該所能夠控制的因素,因此,
重點宜置於如何強化自我的競爭力與特色上,才能在萬變的環境中

1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生存。
該所為一個應用社會研究的獨立所,由於師資人數的限制與學
生來源的多元,容易流於議題導向的教學與研究。就此而言,該所
欲建構的核心課程與能力為何,為一關鍵的問題。以現今的三大發
展重點(移民與移工、勞工、以及文化研究)而言,其他社會學、
勞工、傳播、性別、社福社工等相關系所也多會涉及,若與師資人
數相較,該所僅有的五位師資雖然相當優秀,卻也不易回應學生的
多元期待;即使勉強開出多元課程,也會是相當吃力,且尚有在職
專班的授課與指導之壓力。
如何找出「核心課程」
,關係自我改善機制的建立。該所現今以
所務會議與課程委員會作為自我改善機制,容易淪為行政式的會
議,僅討論個別議案而缺乏整體策略願景,宜規劃更密切的互動,
以激發更多的思考。所務會議與課程委員會有教師、學生代表與一
位校外課程顧問參與,係一良好的平台設計,但宜納入更多的代表,
有助於該所掌握社會變遷的脈動與需求。
(二)改善建議
根據上述訪評意見,茲提供下列建議以為參考:
1. 宜進一步思考「想要建構的核心課程與能力」為何,以有助
於真正特色的建立,並強化自我的競爭力。
2. 在思索「核心課程與能力」的過程中,宜尋找國內、外相關
系所中的突出者作為標竿系所,瞭解其課程架構、師資人
數、研究取向,作為該所發展的目標之參酌,並定期檢視現
況與標竿目標間的落差。
3. 宜有效落實自我改善機制,相關會議宜規劃更密切的互動
(如兩天一夜的願景營,搭配對標竿學校的參訪)

4. 自我改善機制相關會議或委員會宜納入更多成員(如所友代
表、雇主代表),才能蒐集更多元的意見。

2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二、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
(一)訪評意見
依該所呈現之資料,核心課程占 18 學分,選修課程占 12 學分。
核心課程包括「社會發展理論與實踐」
、「社會研究方法與實踐」
、「社
會發展講座」
、「定點實習」
,對學生之學分要求尚屬恰當。該所課程
搭配社會發展講座、定點實習與社會介入,實習地點包括國內、外,
課程亦要求學生學習策劃社會介入。課程理念與結構企圖融合理論
與實踐,有其特色,值得肯定。
該所除核心課程外,課程延伸出五大領域:社發理論、勞工研
究、文化研究、移民/工研究、跨系所學程(多元文化學程)
,然該
所為獨立所,師資員額與人力有限,實習督導與社會介入耗時頗多,
恐造成教師教學與研究負擔過重。以獨立所之規模,欲發展五大領
域,教師專業與人力恐有不足之處,且除了支援通識中心的多元文
化學程與「媒體批判與文化行動」跨院碩/博士班學程外,尚須指
導學生撰寫碩士論文,部分教師一人指導十餘人,負擔頗重,若有
教師出國進修或離職,該所教師教學研究之負擔勢必加重。人文社
會學院其他系所雖可支援授課,然是否能夠促成五大延伸領域均衡
發展,恐有障礙。
在學生修課輔導方面,該所設立「課業諮輔人」制度,擔任學
生選定指導老師前之暫設指導老師。該所亦編印《研究生手冊》與
《修業秘笈》
,協助學生適應研究所生活。對學生之用心頗深,值得
肯定。然據學生訪談結果,部分學生未善用此一制度,向該所教師
請益。
該所所名為社會發展,課程內容亦以社會發展為核心概念,然
研究生來源包括各類學科,如何在一學年之內,協助非社會科學或
非社會學背景之研究生迅速瞭解社會學與社會發展重要理論典範,
成為多元的有機知識份子,挑戰相當艱鉅。按該所強調回歸理論、

3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實踐基層,若理論基礎不夠紮實,則定點實習與社會介入恐難以協
助學生回歸理論、理論反思或思辨批判能力,或有根基不足之憂。
「社會發展理論與實踐」之課程內容,特別是教科書與教材,
宜重視外文原典(至少是英文或譯為英文的原典)之閱讀與報告。
相關著作之翻譯固然有某些幫助,但原文原典閱讀仍不宜忽視。例
如,
《資本論》之中文譯本品質不佳,可能妨礙學生對原典的深入理
解。
定點實習與社會介入課程頗有特色,值得保留,且須持續強化
或改進。然而,國外之定點實習與社會介入有諸多問題,須多考慮
防範。除學生個人安全與食宿等基本經費負擔之問題外,學生以何
種身分或簽證參與國外 NGO 之實習,牽涉到諸多政治、行政程序
與倫理之問題,宜須考量如何因應處理。
(二)改善建議
根據上述訪評意見,茲提供下列建議以為參考:
1. 宜考量再精簡該所課程領域,並聚焦於兩至三個領域,以期
提高教學與研究成效。
2. 宜強化落實課業諮輔人制度,並鼓勵低年級學生每學期至少
要與課業諮輔人聯絡若干次,強化輔導功能。
3. 宜有具體輔導機制及配套措施,以強化非社會科學背景學生
之基礎理論根基。
4. 宜加強核心課程之外文原典閱讀與報告,避免過度倚賴譯本
或教師所譯之教材,以提升學生對社會理論之瞭解與吸收。
5. 研究方法與實踐課程宜加強學生統計分析概念與技能,以便
學生具有對各種資料進行解讀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4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三、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
(一)訪評意見
該所從創始即以將社會學與知識應用在社會改造為目標,因此
會吸引到的學生多半具有社會行動之熱忱,且不乏實際參與的經
驗。就此特性而言,學生普遍年紀較長,且不具社會學訓練背景,
是他們的共同特徵。基於以上原因,該所設計了 18 學分的必修課
程,包括社會發展理論與研究、社會研究方法與實踐、社會發展講
座、定點實習,以便提供學生社會學訓練的基礎。
由於該所的特性(社會學且專注於行動取向的社會發展)固不
能與正統的社會學系所比較,但因太注重實踐,故在社會學學術上
的訓練顯得有些不足。舉例而言,在研究法的學習上,教授普遍均
注重與領導 NGO、NPO 有關的研究法,如深度訪談、敘事分析、
行動研究、個案等,但以九十五學年度的課表為例,在量化研究方
面卻只有兩個星期的授課。即使認定該所之特質為跨學門,但以量
化研究在科學(包括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而言,該所的研究法訓練
宜重新思考。
另外,該所對學生學習的國際化面向有相當的努力。針對入學
考試英文程度未達基本門檻之學生,該所宜再加強其英文(或其他
外國語文,如德文、法文等)閱讀能力。雖該所提供暑期英語補修
課程,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然十週英語補救課程效果恐怕有
限,宜有明文制定通過的標準。該所一般生英語未達 40 分,則須
參加暑期英語課程。然推甄學生並無英語分數,因此對一般生有不
公平之嫌。該所補充說明,考慮要求推甄學生強制參與英語補修課
程,或許是一種方法,但推甄學生也可能認為他們的英語程度已達
標準,不須再補修或檢測,建議針對推甄生設定某種英檢標準,以
符公平原則。定點實習則以許多的國外機構合作,提供學生與世界
接軌的練習。

5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該所的事務學生都有全面參與,這是國內相當罕見的,但因硬
體設備的限制,使得學生互動的機會在所辦遷移之後顯得不足,這
也是校方亟須考慮改善的。
(二)改善建議
根據上述訪評意見,茲提供下列建議以為參考:
1. 宜重新思考核心課程之架(結)構,以強化學生社會學之基
本素養。
2. 宜提供學生量化研究的訓練,若該所無師資,可建議學生跨
所、院、校修習。
3. 宜增加空間,俾供學生從事學術、社交與休閒活動。
4. 要求學生在定點實習時,宜適度從事學術活動,如學習當地
語言、閱讀與在地 NGO、NPO 相關之研究結果或學術論述,
以及同時進行小論文之書寫等。
5. 宜加強學生外文能力,參加英語補修課程之一般生,宜明文
制訂通過標準,且推甄生亦須保有同等之英語能力。

四、研究與專業表現
(一)訪評意見
各專任教師於九十四、九十五兩個學年度的研究與專業表現,
主要呈現在自評報告書表 4-1(第 47 頁及 163 至 167 頁)當中,其
中九十四學年度學術論文 26 篇(其中研討會論文 8 篇)、九十五學
年度 18 篇(研討會論文 12 篇),專書則以翻譯較多。以該所教師
在課程與實習實際負擔之下,有如此研究成果,值得加以肯定。在
研究計畫方面,兩個學年度各有 6 個研究計畫(自評報告書 169 至
170 頁),並且獲得校方重點學門每年額外 160 萬經費補助,有兩
位教師獲得校方傑出研究獎,說明該所努力研究的成果。

6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平均每年(自評報告書第 49 頁)召開一
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多集中在移民工等領域,以及國際與兩岸交流
活動之配合。此外,國內學術活動則以專題演講為主,一至兩周進
行一次,並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密切合作,研究與出版相互刺
激成長。
該所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各位教師大多投入社會服務與運
動,有助社會發展。
(二)改善建議
根據上述訪評意見,茲提供下列建議以為參考:
1. 宜注意九十五學年度研討會論文多於正式論文之情形。
2. 宜改善教師論文發表多寡不均,以及研究計畫分配不均,且
集中於部分教師之情況。
3. 宜審慎評估將翻譯計入教師專書著作之適切性。

五、畢業生表現
(一)訪評意見
該所的設立宗旨強調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養成具有批判的
能力,以改革社會為職志。理論的內容以社會學理論為主,實踐以
社會改革為核心。該所核心課程包含定點實習,豐富畢業生的工作
經歷。
以此為基礎所規劃的課程,如何與勞動市場的需求配合,本來
就不容易。根據該所的調查,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與一般社會學系相
去不遠,需要針對課程與就業之間的連結關係,做進一步的分析。
課程目標在學府內有利於學生結合思考與行動,然而,在勞動
市場上,所學的內容與養成的能力,不容易與職業相結合。在實踐
上,
「實踐基層」主要的場域在社會服務的 NPO 與 NGO 等機構,
使得畢業生後來的工作,也與這些機構有高度的相關。

7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M)

根據訪談,畢業生與研究所的向心力高且關係密切,對學習過
程的認同感相當高,對於本身的專業能力及在勞動市場的適應力亦
具有信心。
透過實習制度與社會介入,有利於提升畢業生未來的社會適應
能力。然而,實習的場地與社會關懷的議題,建構畢業生後來的主
要關係網絡,有可能侷限未來的就業選擇與範圍。有近四分之一的
畢業生選擇進修博士學位,此與該所強調「實踐」層面可能有所衝
突,宜考慮加強教學上的要求。
(二)改善建議
根據上述訪評意見,茲提供下列建議以為參考:
1. 宜蒐集畢業所友的意見,針對該所獨特的課程設計與養成訓
練在畢業之後的應用,以作為修訂課程的依據。
2. 畢業生有相當高的比例繼續深造,宜在課程中增加進階的選
修課程,以供繼續升學的學生建構更厚實的學術基礎。
3. 該所已建立所友的聯絡機制,宜更積極建立畢業所友的資
料,成立所友會,增加學生的社會網絡,以提供學生在實習
或畢業就業的諮詢機會。
4. 宜建立畢業生專業能力之檢核機制,並進一步分析課程與就
業的連結關係。

註:本報告書係經實地訪評小組與學門認可初審小組審議修正後定
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