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第六 章 社 会主 义初 级阶 段理 论( 一)

回顾提问: 简述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组织教学 :本将涵盖“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包括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长期性,重点是第二部分内容。但第三部分也要加以强调。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这一科学判断作为邓小平理论立
论的基础,是我们党正确制定现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其
他各项方针政策的立足点。
(一)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的形成和 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述:
(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
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马克
思在 1875 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
阶段”的发展过程。他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并认为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
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恩格斯赞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划分的观点,
并把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是共
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思想。列宁面临的历史任务与马克
思不同,但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逐渐认识到由于俄
国经济落后,因而有必要把俄国的过渡时期划分为若干阶段,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
多级的发展阶段。他认为,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即必须把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划分
为若干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面临的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制定出正
确的政策。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
会主义”。并指出“在完全摆脱资本主义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上,我们刚刚迈出了
最初的几步……,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他认为社会主义将是一
个多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曾先后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
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表达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思想。但列宁还没
来得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划分,就过早逝世。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发展史上,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两个阶段的相互区别和必然联系的明确概念,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
断发展过程。
2、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1)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短暂阶段 ,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以斯大
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奋斗,于 30 年代后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斯大林没有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与马克思的设想
有很大的差别,而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 以至于当苏联
1936 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后,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就声称苏联
已经建成社会主义。1939 年在苏共十八大上,斯大林又匆匆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
只是因为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打乱了他提出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间表。 斯大林晚
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还强调要在实际上而不是口头上过渡到共产主义。
(2)安德罗波夫又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的论断。斯大林逝
1
世后,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并没有改变。直到 80 年代初,安德
罗波夫又提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的论断,但他执政时间较短。
(3)戈尔巴乔夫则指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80 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则指出
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对苏联国情做出了较为实际的判断,但由于改革方向的根
本错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过高估计,对其它社
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致使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成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
通病。
(4)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的看法。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进行了生产资
料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宣布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毛泽东这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
主义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
版社 1986 年版,第 768 页)毛泽东当时认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现代工业和现代农
业基础,并经过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获得较为充分
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才算建成了。这一估计在当时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由于我们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1958 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我
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估计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
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种过高估计在实践中遭受严重挫折以后才比较清醒了些。
1959 年底到 1960 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
认为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肯定需要更长的时间。60 年代初,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由于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正确,他又认为这个时期是生长着的共产主
义同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从而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出现。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在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
实践中,留下来共同的经验教训:其一,对本国经济、文化落后性认识不足,对于建设社
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搞高指标,急于求成。其二,在所有制上,把社会主义
看成是一个纯粹公有制社会,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纯。其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阶段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暂的时期,急于过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及其
政党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的大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酝酿准备。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
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
误。在这个路线的指引下, 他认真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从社会性质和社会
发展阶段上对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进行了科学的分析。1980 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
“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
是吃‘左’的亏。”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为其逐步形成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初步形成。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主持制定
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
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论断。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都确认了这一提法。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是有其依据的。但总的说来,这三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或初
级发展阶段时,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
2
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从 1987 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讨论。1987 年 4 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谈话中说:“现
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 ,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
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党的
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
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
线。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
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初级阶段问题提
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段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经验;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
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
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邓小平 1992 年视察南方时,再次提出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他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
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再次提醒全党要注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问题。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出,面
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
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
本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
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
艰苦奋斗。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依然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
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
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
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
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邓小平视
察南方谈话以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和
艰巨性的强调,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加完善。
(二)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的科 学含义和 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
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 20 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
3
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
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
(1)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我国在 1956 年以后,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我国
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不仅都已建立,而且
得到了逐步发展完善。毫无疑问,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并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
前进,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
显然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但这个阶段不是“过渡时
期”,而是与“过渡时期”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一,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胜谁
负的问题没有解决,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其二,
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确立起公
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三,过渡时期政治上阶级斗争还是主线,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是要重回“过
渡时期”。
▲ 答疑 : 一些人提出,我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对此观点如何予以驳斥?
图示: 通过 三种 社会 形态 和五 种社 会形 态的 关系 揭示 社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要补 商品 (市 场) 经济 的
课,而 不是 “补 资本 主义 制度 的课 ”
自然经济 商品(市 场)经 产品经济

前资本主 义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 共产主义


(原始、奴隶 、封 (新民主 主义社 社会(发
建、半殖民地 半 会、初级阶段 社 达社会主
封建社会 ) 会主义) 义社会)

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
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在中
国历史发展中的生动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应当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但我们不能说,生产社会化程度
越高,越容易爆发革命。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具体进程并不完全相同,
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给我们指出了社会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具体的历史进程则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看它的主客观条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也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相
对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促进革命的发展。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一般的共同规律,但
是丝毫也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这在历史上也是常有的
现象。例如,日耳曼人由于入侵罗马帝国,就跨越了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俄国也没
有经历奴隶社会就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社会并没有达到比中国封建社会更
发达时,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由于欧洲人入侵和移民后,则跳过了封建社会而进
入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与曲折地前进的。在近代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应当
4
说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腐朽和没落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起来。
要发展生产力,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决定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
展道路,而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完全正
确。鼓吹要“补资本主义课”是没有根据的。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搞资
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63 页)倒退没有出路,历史
也不容倒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能够发展中国。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绝不能
离开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即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
不成熟。邓小平把这种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
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
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毫无疑问,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但
是,在同一社会内部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则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例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大机器生产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划分,起
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由于生产力落后而必然要经历的
一个特定发展阶段。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确定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
要客观依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没有经
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
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
只有经过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我们才能逐步摆脱贫穷、不发达状态。尽管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稳
定增长,并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
事业也有很大进步。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从温饱迈向小康,到 21 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的基础和新的起点。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个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此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含义还表明是我国的初级阶段 ,
而非他国的初级阶段,强调了初级阶段的中国特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曾做过概括。党的十五大对此又
作了精辟的概括。其基本特征(历史进程)可概括为 9 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
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所体现出的特征的总的概括。)(2)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
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阶段不发达的重要表
现。我国农业人口近 8 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都相当低,劳动手段落后。所
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以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等为主要内容的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关键因素。工业化伴随着城市
化,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城市人口逐步增加。信息时代初露端倪,新世纪我国又有了启动
和推进信息化的内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
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得以实现的过程。党的十四大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
这一战略决策。但目标的确立并不等于一劳永逸。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
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需不断锻炼壮大才能走向世界市场。因
此,实现较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这一目标,须假以时日。)(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
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
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但更要追求社会事业
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素质特别是提
高大众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得以维护,形成深厚的基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
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当家作主的
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以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为基础和标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过程也就是逐步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过程,这也是邓
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
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的一
个基本国情。它的形成原因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与地理的和人文的因素
有关,并有其必然性。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党和政府确定了有先有后,发展较快的地区
带动和帮助发展较慢地区,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政策,以期求得地区间发
展的相对平衡,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立论基础之一
是我国的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体制的不完善。因而,整个初级阶段的重要历史任务,就是
通过改革来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中各项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这种改革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即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历史过
程。)(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
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
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而且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要同步协调地发
展。同时,要着力解决整个初级阶段需要人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这种精神状态概
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它
对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
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从我国现实
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还要从我国与当代世界的比较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社会主
义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
羁绊。但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向现
代化、面向未来,离不开面向世界和走向世界。)
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上述 9 个方面
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要求。在这 9 个方面中,头尾两条,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历史性转变的
总任务;中间 7 条,阐明了历史性转变的基本内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是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动态展现。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科学设想的
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的新论断,深化发展和
完善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两阶段理
6
论的基础上,在前一阶段初期又划出一个单独的阶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做出了重大
理论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再分解划分
为若干个发展阶段。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
个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作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的过渡阶段,时
间不会太长。列宁虽然有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提法,但列宁也没有明确提过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毛泽东虽然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有过积极的探索,提出社会主义
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但是毛泽东的这些正确思想,不仅在理论
上没有很好地坚持并加以继续发挥,而且在实践中还背离了正确思想的轨道。邓小平在继承
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在我国这样经
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这不仅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的重大发展、重大突破。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
据。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认清本国现实的国情,历来是我们党制定
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是我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制定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所实行的一
切方针、政策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而不能拘泥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形
式。或者说,不能按照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做出判断。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与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胜利的思想武器。“左”与右两种倾向都离开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因而都会对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左”和右都是相对于正确路线而言的,是指偏离正
确路线的两种错误政治倾向。在党的历史上,“左”与右两种错误都曾给革命和建设事业
带来严重的损失,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右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就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搞
资产阶级自由化,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左”的表现主要是停留在过去对
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教条式的理解上,或者停留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
科学的甚至完全扭曲了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改革开放前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
正确的思想和政策上,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保守性。“左”与右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实
质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干扰和破坏党的正确路线。“左”与
右反映到对我国现实国情的认识上,往往容易陷入到企图逾越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商品经济
充分发展阶段,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空想论”;或者陷入主张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要“补资本主义课”的机械论。这两种倾向都脱离中国现阶段的
基本国情。
(三)我国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的长期性
1、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这是由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很长
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我国
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
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显著特点。旧中国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具备了我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定数量的现代经济和革命阶级 ,
但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准备好自身应有的物质基础。
[ 资料 :新 中国 的家 底 1949 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82.6%,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70%,农业生产资料购买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 4.8%。在 50 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老祖
宗,从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委员长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 90 万吨,机床只有 8 万台。1952
7
年我国的工业水平实际低于 1800 年的英国、1890 年的法国,接近于 1910 年的俄国。如果按人口平均,只
及英国 18 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 809 万人,只占全国劳动力的 4.5%;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只占 1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
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
[ 资料 :悬 殊的 差距 1949 年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体为 100-200 年间。当时我国人均原煤量为
59 公斤,落后于法国 119 年、德国 109 年、英国 250 年左右、美国 160 年以上。人均生铁 0.46 公斤,落后于
美国 190 年、法国和德国 160 年、英国 210 年。人均钢产量为 0.29 公斤,落后于美国 89 年、德国 94 年、法国
106 年、英国 120 年以上。人均水泥产量为 1.22 公斤,也都落后于这些国家 70 年至 120 年左右。]
以上新中国的物质基础说明:当时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都
处于很不发达的阶段。这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要用相
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
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这也是由我国目前各个领域仍未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重要内容。判断我国现在是否处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客观依据是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无根本改变,工业化
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是否实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在生产关系方面和上
层建筑领域,是不是改变了不完善不成熟的特征。
[ 资料: 50 年的 辉煌 成就 经过新中国 50 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
放 20 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超过 7%,位居世界前列。199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82000 亿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接近 10000 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经济的第 7 位,仅次于美国、日
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在世界上所居位次的变化显著:钢产量 1949 年列
世界第 26 位,1998 年是 1.16 亿吨,世界第一;煤产量 1949 年列世界第 9 位,1998 年是 12.50 亿吨,世
界第一;我国 1998 年粮食产量 4.9 亿吨,也是世界第一。其他重要的工农产品中,排在世界第一位的还
有水泥、化肥、电视机、棉花、水果、肉类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发电量、棉布、化纤等;排在世界前 5 位之内
的还有茶叶、大豆、甘蔗、糖、原油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大国。新中国 50 年社会发展的成
就举世公认。世界银行在 2002 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
间,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
[ 资料 :差距知多少 新中国 50 年成就辉煌,但并未摆脱不发达状况。这突出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
比,我们在劳动生产率上差距比较大。我国只有少量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如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人
造卫星、航天飞船等,普遍的则是技术水平不高。例如,2008 年我国汽车产量约 1000 万辆,而美国的汽车
产量于 1965 年就突破了 1000 万辆。2007 年底,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约 40%,而当前欧美国家实现了高度
农业机械化,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 90%以上。即使到了 2007 年,在世界各国人均 GDP 排名中,中
国排名第 104(人均 2460 美元),水平仍然较低。2007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786 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 4140 元,两项均数为 8963 元人民币。这与发达国家的 2—4 万美元的人均收
入相比是巨大的差距,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譬如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即使是
到了新中国成立近 50 年的 1998 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 44%,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为 53.4%,整体上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在 44%与 53.4%之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定律
划分贫富档次,中国还处刚跨越温饱的水平。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
但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2007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1%,比 1978 年的 67.7%下降了 24.6
个百分点。其中,1983 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 6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进入温饱生活阶段,
到 2000 年又下降到 5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 2007 年我
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6.3%,比 1978 年的 57.5%下降了 21.2 个百分点。其中,1996 年城镇居民
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 50%以下,到 2000 年又下降到 4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
8
也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新世纪之初,从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看我国居民,特别是广大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大多仍处于热量补偿阶段。我国营养水平接近于日本 60 年
代中期水平。居民居住条件较差,人均居住面积偏低。2007 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约 28 平方
米,全国有 1000 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还不足 10 平方米。而美国当前人均居住面积人均 80
达平方米,中等发达国家是人均居住面积近 50 平方米。]
总体上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中国目前
在世界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与亚非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 。
中国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基于这些国情做出的中肯的结论。因此 ,
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态,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
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
[ 恩格尔系数: 1857 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
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
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
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
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
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
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
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
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 30%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
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
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
向。]
(3)这是由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
现代化是指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武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使社会生产的总
体水平居于世界发展的最新阶段。
首先,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在不同历史时
期要求不一样。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已经不是 18 世纪英国产业革命,19 世纪日本明治维新
时代的现代化,也远远高于 20 世纪 30 年代原苏联提出的工业化的标准。我们现在所处的
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很高。由于我国不是在现代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与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又是在两种制度并存,两条道路竞争的格局中,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微调使其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
展,这一切意味着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的
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而我国既要实现具有当代技
术水平的现代化,又要赶上世界上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就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付出
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
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也会不断提高,它们也在日新月异地
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的说,是
人均收入 4000 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
水平,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 21 世纪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
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工业化的艰巨性,信息化的挑战性。现代化之中首要的是实现工业化。在中国这
9
样基础落后并且幅员广大的国家全面实现工业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国际上根据各国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规律,把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 20%以内,农业人口低于总人口的 40%
作为工业化的标准,但是我国的工业化却是一种特例式的推进。我国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
比重已从 80 年代初的 30%以上降到 2006 年的 11.896%,而把 2.1 亿农民工计算在内的城市
化率只有 43.9%。2006 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 5.77 亿,农村人口为 7.37 亿,农村人口
仍占 56%。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信息化时
代,我们面临巨大挑战。
[ 资料: 我国 的工 业化 处于 什么 阶段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英国用了 200 多
年,美国用了 80 年,日本也用了 50 多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中
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财力和物力,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因此,中国的工业化没有一个世纪左右
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我国持续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到底处于什么阶段?中国社科院 2007 年 8 月 9 日发布
的一份研究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到 2005 年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份名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1995—2005 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的研究报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处的阶段划分
为五档:一是前工业化阶段,即还没有进入到工业化进程的阶段,二是工业化的实践阶段,其又分为工
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最后是实现了工业化即后工业化阶段。研究成果显示,到 2005 年,上海、
北京已经到了后工业化阶段,2006 年天津也实现了工业化,其他省区的进度则不尽一致,广东、浙江、江
苏、山东进入工业化后期,辽宁、福建、山西、吉林、内蒙、河北、湖北、黑龙江、宁夏和重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
段,而陕西、青海、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广西、海南和贵州 13 个省区还处于工业
化前期阶段。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如果能够保持“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到 2015—2018 年,也就
是再经过 10 到 13 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报告表示,这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
2020 年中国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普遍表现出工业
化与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就业结构相背离的结构特点。]
再次,资源和人口的制约。资源总是经济发展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
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具体的情况却是:人均占有量
很低,而且分布极不均衡。
[ 资料:地大物 博的 背后 以我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例,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 3 位,如果以人均占
有量来计算,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在已探明的煤的储量中,低级的D级储量占到 70%—
80%,可供建井设计的精查储量不过 30%。所以,未来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当紧缺。中国的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衡,“物博”的地区人民生存困难,“人多”的地区英雄无用武之“物”。比如煤炭,中国煤储量的 94%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此线以南只有 6%。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
至于其他资源,大多数处于世界后列,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的土地面积约和美国差不多,但人口是美
国的 4.5 倍。中国大地上有效生存空间只有美国的 1/2 或 1/3,因而人均有效生存空间就只有美国的 1
/10 或 1/15 左右。例如,中国人均耕地只有 0.08 公顷,仅为美国的 1/10。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利
因素。(参见何祚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再认识,载于《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1 期)2002 年《矿产资
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8%,在铁、铜、铝等重
要矿产的储量上,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中国已无大国地位。石油探明储量只有世界的 8%,人均占
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8%,铝只有平均水平的 10%,铜为 26%,铁是 45%。中国的石油和铁矿现在
对外依存度都已经超过 l/3。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大,但现有耕地却不多,仅占国土面积的 14%,相较
于美国的 5l%和印度的 59%,则显得很少。若按每人平均耕地计算,则我国有 666 个县的人平均耕地低
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 0.8 亩的警戒线。而且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东西部分布不均,占全国土地面积
47.6%的东部地区却拥有全国 93%的人口。2003 年全国煤产量 16 亿吨,按照国民经济年均增长 7%~8%
的发展速度和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2020 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比 2000 年增加 2.5 倍,达到 32 亿吨标准
煤。据统计,若按目前的水平开采世界已探明的能源,煤炭资源尚可开采 100 年,石油 30~40 年,天然
气 50~60 年。到 2020 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 60%。这使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到今
10
天,我们已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来看,到 2010 年,我国的石油、铁矿石、铜
和铝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 57%、57%、70%和 80%。按照这种开发和经济发展强度,到 2010 年,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 11 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 2020 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 9 种;到 2030 年,则可
能只有 2~3 种。而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更将长期短缺。]
[ 资 料: 国 民 的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中国的人口众多,并且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也制约着现代化的实现
速度。据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 3373.9 万学龄儿童不在校,亦即约有 3%的人口或 15%的儿
童未能入校学习。此外,1992 年,小学升初中率为 79.7%,初中升高中率为 43.4%,高中共招生 478.1 万
人,而高校招生 75.4 万人,由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升学率约为 1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 1948 年初
中普及率为 99.27%,1973 年高中入学率为 90%,1976 年大学(含专科)入学率为 38.4%。中国人口的科学
文化素质远比 20 年前的日本落后。另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年出生约 1500 万新生儿,据不
完全统计,严重出生缺陷占 1.3%,也就是每年将有 20 万出生缺陷孩子出生。中国人口中有 20-25%的人患
有各种遗传病,其中单基因病占 5-7%,多基因病占 15-20%,染色体病占 0.5-1%。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
质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约有 1-2%智商小于 70 的智力低下者,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 500-1800 万人,白
痴就有 100-200 万人。中国人群中没有遗传病的人也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据估计平均每个人携带有 5-
6 个有害基因,并且会按一定的方式向代传递。随着工业的进展,许多化学物品不断投入我们生活环境中,
其中有部分可诱发基因突变,通过突变增加了我们的遗传负荷。由于医院技术的进步,使某些遗传病得到
治愈,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传于后代而增高遗传负荷。值得欣慰的是,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的主要数据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素质已有进一步提高。这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的粗文盲率( 15 岁及
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72%,比 1990 年普查的 15.88%下降了 9.16 个百分点。同时与 1990 年
普查相比,平均每 10 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入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 1422 人上升
为 3611 人,增长了 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8039 人上升为 11146 人,增长了 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
23344 人上升为 33961 人,增长了 45%;具有小学程度的由 37057 人下降为 357O1 人,下降了 4%。90 年
代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10 年来中国落实扫除青壮
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 资料:农村 劳动 力转 移的 难度 中国人口众多使得城市化的任务极为繁重。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
人口只在总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美国约占 2%,加拿大约占 3%,最多的不超过 15%。将农业劳动力从占总
就业人口的 70%下降到 50%,日本花了 80 年时间,美国花了 50 年时间。中国要使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
比例的大多数,譬如将农业人口降到总人口的 1/4,就要将 4 亿多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领域。这几乎是
欧洲的人口之和。如果每年转移相当于加拿大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完全转移这些农业人口还需要
半个多世纪,这还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据估计,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近 1.5 亿人,
大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2。此外,我国城乡加起来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额很大,比如从 2003 年到
2007 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 2000 万人,就业压力已经很大。因此,如何为如此众多的农业劳动力
提供非农业就业岗位,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所以,这又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段很长历史时
期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1)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克服急躁情绪。(2)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树
立起理智的信心,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们不要灰心丧气,而好高骛远也不
是有信心的表现。相反,脚踏实地才是信心的依据。发达西方国家 300 年、20O 年所完成的现
代化过程,中国经过 100 年左右就能够完成,这就是雄心壮志。(3)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
求我们埋头苦干。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
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
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
埋头苦干。”
小结: 略
11
第六 章 社 会主 义初 级阶 段理 论( 二)
回顾提问: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组织教学: 本将涵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战略,重点是第一部分内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的主 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反
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在整个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要求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满
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
怎样,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面貌,而且影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我国来讲,
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达到资本主义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主义才算初步
合格。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产力水平是不发达的,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所以这也就决定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将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这些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所有这些不同方面和类型的矛
盾,构成一个总的矛盾系统或矛盾全局。在这些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各种矛盾都为这个
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矛盾,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
是由社会生产落后造成的。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准确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
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因为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
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
我们必须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
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重申: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
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二)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 路线的提 出及其主 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
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南。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
根本任务,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
的成败。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提出和制定指导全局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
伟大创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
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条路线的形成
和发展中,邓小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从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过三条总路线。
一是 1952 年提出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2 年党和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
12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
条总路线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此后,如何认识我国社
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和依靠力量、主要实践手段等问题,制定正确的基
本路线,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历史性的新课题。在探索这一问题上,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但是,
党的八大路线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全面坚持与贯彻;二是 1958 年 5 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虽然反映了党和人民希望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
后状况的良好愿望,但却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助长了急于求成的“左”的倾
向,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刮“共产风”的严重的失误;三是 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1969 年的党的九大正式把
这段话确定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理论上是错误
的,在实践上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内乱,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还提出思想路
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新方针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邓小平同志针对社会上
的一些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此时,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
路线的基础得以奠定。1982 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
社会主义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34 页)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形成。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
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
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
统一。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
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
族振兴的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
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是现代中国无产
阶级的最高阶级组织,是全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
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条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相信和依靠
人民,是实现党的坚强领导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党的领导下,
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
13
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科学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即“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是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基础,扭住经济建设不放,加快
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满足人民不断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现实要求。所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根本任务
的政治保证与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它从领导力量、经济制度、国家政权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科学而完整地
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问题,因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
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使社会
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
过开放,引进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
实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
任务的立足之点。革命和建设都要把我们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都要以高
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的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在,我们要改变
中国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状况,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独立自主 ,
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外援;艰苦创业,也不是主张过苦日子。而是要求主要依靠自己的力
量,解决中国的事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包含着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要求,是我们的宏伟目标。上述基本路
线的各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总的目标。“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
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
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 案例 :以 我们 亲身 经历 的诸 多变 化来 体会 基本 路线 的正 确性 这些变化有:假日越来越长了;
环境越来越美了;彩电越来越大了;私车越来越多了;火车越来越快了;出游越来越火了;住房越来越
好了;网络越来越热了;报纸越来越厚了;寿命越来越长了。据统计,2007 年我国人均寿命 71.8 岁。截至
2008 年 5 月,我国共有约 10 亿电话用户,其中手机用户约 5.92 亿。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 99%以上。
2008 年 7 月,我国网民达 2.53 亿,居世界之首。]
(2)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 :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坚持
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
就有了希望。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
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
14
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
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 ,
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
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
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
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
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
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
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
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
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
级自由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
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邓小平一
再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早在改革开放
之初他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
代化。他认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
展道路。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他强调,为了保证有秩序地推进改革开
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稳定的
环境,无论改革开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正常进行,即使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
丧失掉。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因此,他强调指出,在整个现代化
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
邓小平关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长期性,对于我们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
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
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三)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 本纲领
党的基本纲领是党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和展
开,是党的系统化的政治主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1979 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 30 周年大会的讲
话中,提出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简要纲领。此后,邓小平又反复强调,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
展和全面进步。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和方针。1991 年,江泽民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 周年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以及这些方面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作出了分析和论述,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雏形。党的十四大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的深层次矛盾出现,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种种困惑,社会上也
15
出现了一些新的错误倾向的干扰。党在此期间召开的几次中央全会所作的决议,特别是江
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深刻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
阶段的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初步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
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
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相处的局面。
2.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统一:
江泽民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
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
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我们党在新的时
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党的最高纲领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可称为党的最高理想。党的最低纲领是指党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近目标,又称基本纲领。无产阶段政党的最高纲领:
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实现
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奋斗,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共产主义宏伟事业。无产阶级政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在每
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
行动纲领。我们党有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纲领等,这些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
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二者对立
起来,割裂开来。
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
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一方面,
最高纲领必须以最低纲领为基础和出发点,如果离开了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支
撑,最高纲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各个最低纲领都是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 ,
其性质和方向、趋势都受到最高纲领的指引,如果离开了最高纲领的导向作用,最低纲领
就会变成“无的放矢”。在为实现每个最低纲领的奋斗中,就包含着为将来实现最高纲领
一步步创造条件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并不是要把下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的任务和将来
的理想放到当前来实现。能否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事关革命、建
16
设和改革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在当前,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要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
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对党的整体来说,忘记
或离开党的最高纲领去制定和实行阶段性的最低纲领,就易于犯右的错误;而无视或放弃
党的最低纲领去设想和追求长远性的最高纲领,则易于犯“左”的错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全局
出发,对较长时期内国家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步骤、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
等所作的谋划,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
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
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 20 世纪内,
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 100 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
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54 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
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56 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经过多年的
实践,在逐步提高了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后, 1964 年周恩
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
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
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 20 世纪内奋斗的目
标。1975 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
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
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
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构想。
(一)“三 步走”的 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第一阶段,从 1979 年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主要是确立到 20 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
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79 年 10 月,邓小平在谈到现代化时说,“我们
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
底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同年 12 月,他第一次使用了
“小康”的概念。1980 年 1 月,他把到 20 世纪末的 20 年分为两个 10 年,初步提出分“两
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邓小平认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
是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到一千美元,说准确点是八百美元或稍多一点,而在经济总量上可以
居于世界前列,也可以说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党的十二大根据这一构想提
出了 20 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
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前两步基础上确立到建国一百年的经济社会发
展的长期战略,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后,下一步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呢?在召开党的十二大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
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
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17 页)
1987 年 2 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
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04 页)。根据邓小平的思想,
17
同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
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三阶段,十三大以来,逐步提出了在 21 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
的战略部署。到 2000 年,我国胜利地实现了“九五”计划,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也
提前完成。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党的
十五大进一步对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
中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
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提出并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新世纪
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对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历史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0 美元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4000 美元,差不多用了 200 多年时间。按
1980 年的汇率计算,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 70 美元,到 21 世纪中叶达
到人均 4000 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间大约将用 100 年时间,这就是说,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只用 100 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发达国
家通常要用几百年走完的历程,用邓小平的话说,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但这个“
雄心壮志”又是实事求是的。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分析,纠正了以往在经济建设上急
于求成的错误,不断调整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本
世纪末”调整到下个世纪中叶,推迟了五十年;其次,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确定为达
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相应,党的十三大把十二大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
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个“高度”去掉,改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后,分三步走的每一步,都坚持量力而行的原
则,前两步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第三步目标经过努力是
可以实现的。
第二、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要求的统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每
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让人民生活比较富裕。21 世纪前 20 年的发展步骤也突出了这一点,到
2010 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
的生活。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
第三、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
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
战略,而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18
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我国现代化战略的实现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一是不同地区、不同人
群实现小康进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
然状况等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二)全面 建设小康 社会
1.“小康”概念的提出: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当时的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
在儒家学派的理想中,“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境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
的一种社会模式,用以描述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改革开放中,邓小平用我国历
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
实现的目标。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
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多次
对中国现代小康的时代特点做了阐述。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
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
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
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概括地从
三个方面对小康目标做了论述。第一、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
丰衣足食。第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
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第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实现小
康是逐渐推进的,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刻表。党对小康的理解,成为在中国实现小康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及其特点:
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于 1997 年提前
三年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到 2000 年底,我国人均
GDP 超过了 800 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现在达到的
小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1998 年我国 GDP 总量居世界第
七位,但人均只有 750 美元,居世界第 149 位。2000 年,我国人均 GDP 只有 800 美元,在
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时我国还有 1/4 的人口达不到小康水平。这一方
面说明了我国人均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少,劳动生产率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
人均占有及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产品少;第二、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不全
面的小康。这种不全面主要表现在:偏重于满足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发展
性消费还得不到满足;第三、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的大国,不同省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自然、人文等各方面条件存在差别,经济发展
水平存在差别。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建设的各个领域,发展
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
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 21 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
第一、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
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 30%,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
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
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
19
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
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
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新世
纪新阶段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
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
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
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
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
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
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
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
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
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
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
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
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
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
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 相关 资料 链接 :衡 量一 个国 家或 地区 发展 水平 的两 种方 法
当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用人均 GNI(国民总
收 入 , 英 文 全 称 为 Gross National Income, 它 等 同 于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就 是 GNP , 英 文 全 称 为 Gross
National Product)或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英文全称为 Gross Domestic Product)来衡量。采用该衡
量方法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世界银行。例如,据世界银行《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 545 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 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 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 美
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 1998/1999 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人均 GDP 在 785 美元以
20
下者为低收入国家,785—3125 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 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656 美元
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2005 年世界发展报告》,将世界上 206 个国家及地区划分为四组,2003 年
人均 GNI 为 9386 美元以上的属于高收入水平。人均 GNI 为 3035—9386 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水平。人均 GNI
为 765—3035 美元属于下中等水平。人均 GNI 为 765 美元以下的属于低收入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
表明,2007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2466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 。2007 世界各国人均 GDP 排名中,中国
排名第 104(人均 2460 美元),比 2002 年第 132 位(人均 1132 美元),2005 年第 143 位(人均 1703 美
元),2006 年第 129 位(人均 2010 美元)进步了不少。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
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种方法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 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英文
全称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 HDI)。作为综合指数,HDI 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类发展的
三个基本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衡量;知识的获取,用成人识字
率和初等、中等、高等学校的综合毛入学率来衡量;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 GDP(即 PPP 以美元计算)来
衡量。由于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了人均 GDP 指标,因而优于单纯的人均 GDP 指标,所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
度认同和广泛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根据所得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将所有国家分为三组:0.80—1 属于
高人类发展水平;0.51—0.79 属于中人类发展水平;0—0.50 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发表的《2006 年人类发展报告》,2006 年中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排名第 81 位,属于中等发展水
平。而 2005 年我国排第 85 位,2004 年排第 94 位。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地区条件
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把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形象地概括为“一个中国,四
个世界”。
第一世界如上海、北京、深圳等高收入发达地区。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
2.2%,但 1999 年上海和北京人均 GDP(按照平均购买力计算)分别为 15516 美元和 9996 美元,明显高于世
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8320 美元)。分别为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平 (24430 美元)的 63.5%和
40.9%,在世界 206 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列第 45 位和第 64 位。其中,上海浦东 1999 年人均 GDP 为 25472
美元,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30600 美元)的 83.2%,位居世界第 11 位。若按人类发
展指数衡量,上海和北京分别在 174 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 25 位和第 27 位。
第二世界如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农村上中等收入较发达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
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 GDP 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 省人口约 27404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 21.8%。这些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均大于 0.8,属于世界高人
类发展水平地区。
第三世界如广大农村下中等收入或低收入较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河北,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均
GDP 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 100-139 位之间,人口约 3278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
重的 26.0%。这些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在 0.6—0.8 之间,属于世界中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第四世界如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低收入贫困地区。贵州人均 GDP 为 1247 美元,低于世
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790 美元),在世界排名 177 位,与上海相差 132 位,与北京相差 113 位。包括西
部在内,我国约有一半以上地区的人均 GDP 位居世界第 140 位之后,人口约 6.3 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
的一半。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人类发展指数均小于 0.6,属于世界低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这种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三大差距: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20
世纪年代以来这三大差距持续扩大。]
[ 案 例 : 人 均 100 0 美 元 之 后 的 烦 恼 2001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历史性地跨越了 1000 美元大关达到
1038 美元。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
“黄金发展期”,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比如韩国,1977 年实现人均 GDP1000 美元,随后进入全速
发展期,在 1977 年至 1995 年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人均 GDP1 万美元的飞跃;另一种是出现所谓
的“拉美现象”,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
21
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所谓“拉美化”就是一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境,就是一种少数人幸福的现
代化。而在 2002 年底,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带领他的课题组完成的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
析中,我们看到,占中国总人口 80%的农民绝大部分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20 世纪 80 年代,托夫勒夫妇在《第三次浪潮》里预言:资讯网络时代,一个农业社会能够直接进入资
讯社会,不必历经工业社会的演变,也能避开因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托夫勒给中国的思想界
开了信息化的窍,一些实践家开始在中国西部地区实践他们认为可能的跨越,最著名的要算是台湾英业
达集团的温世仁了。他在西部的贫困地区开展了非营利的“千乡万才计划”,通过在这些地方的教育单位
推广计算机的应用,使他们通过网络联系起外界,联系起市场,让这些处于农业文明的乡村社会跨过技
术鸿沟,直达信息化社会。他们在西北一个叫黄羊川的地方搞起了社会实验。新事物的冲击给这个小乡村
带来了细微的改变。黄羊川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黄羊川了,但是,黄羊川没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直达信
息化社会,那里的农民依然是贫苦的。这颗信息化的种子还在等待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经济过热,社会矛盾交织的 2003 年告诉人们,诸多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人均 GDP1000 美元对我们
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跨越的。在它之后可能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同样会是一个矛盾凸
显的时期。选择是无可回避的。
按照世界银行 1998/1999 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人均 GDP 在 785 美元以下者为低收入国家,
785—3125 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 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656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2000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 800 美元,走出了低收入国家行列。2020 年如果实现人均 GDP3000 美元的话,
就等于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从经验值来看,登上人均 GDP1000 美元的台阶以后,经济社会有三点显而易
见的变化。第一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重。第二是消
费结构急剧升级,过去几年政府倡导和主导的扩大内需的战略,到了这个阶段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自发
的消费需求,在大中城市,对住行的需求代替了人们对吃饱、吃好的要求。第三是社会结构重大调整,利
益分化,收入差距拉大,各种社会矛盾突出。
2003 年 10 月 16 日,哈尔滨市发生了一起驾驶宝马车撞人的案件。该案判决并经媒体公布后,一些媒
体、网民和群众提出质疑。最终质疑演变成了贫与富、官与民之间矛盾的一场讨论。据说,对宝马案的网络
监测发现,浏览这个消息的人数甚至超过了人们对“非典”的关注度。(该案是一女富商驾宝马车冲入人
才市场门前的人群中,致 1 死 12 伤。事后,肇事者赔偿伤亡者近 30 万,并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 2 年,缓
期 3 年执行。)为什么这样一个案件会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反应?为什么现在有一种倾向,动不动就将罪
恶和财富画等号,将财富与权势画等号?宝马案让我们看到,公众关心的往往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
中的这个人是富人,这个富人可能依靠权势逃避法律的惩处。这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贫与富对立、
公众与权势对立的情绪。
能够说明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 2004 年 2 月 25 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作出的一
份全国性调查报告: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比许多国
家要高。这份最近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披露,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 1995 年的 2.8 提高到了
2002 年的 3.1。然而,调查人员认为这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
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很多城镇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民没有。城镇的中小
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民还要集资办学。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
济,而农民没有。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他们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五倍,甚至是六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曾将中国的收入差距放大到一个更大的范围进行了比较:贵阳与北京的
差距,小于贵阳与贵州最贫困地方的差距。北京与纽约的差距,小于北京与中国最贫困地方的差距。]
[ 案例 :中 国离 发达 国家 有多 远
2005 年 2 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
205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 2002 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 40 名;
然后再用 50 年进入世界前 10 名。该报告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
重道远。
22
  保持 清醒 头脑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并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提高综合经济水平、实现全面
现代化和增强综合国力,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着沉痛的教训。据荷兰经济史专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二百
年回顾》一书中统计,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 GDP 的 28.7%,大大高于英国 GDP 所占
5.2%和日本 GDP 所占 3.1%的份额;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的数字,
1830 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生产量的 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 34.2%,但大大高于英国
和日本分别所占 9.5%和 2.8%的份额。因此,清朝统治者仍自恃“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和抱着“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旧观念,自闭于世界之外,中国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越来越落后。 1840 年鸦片战
争后的百年内,中国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和破坏,终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兴衰史
告诫我们,中国要振兴,必须增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包
括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比较经济规模,而且要看综合经济和现代
化水平。
  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比较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出, 2002 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
指数在世界 108 个国家中排在第 69 位。如果把人均 GDP 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
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 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当于 1858 年的英国、1892 年的美国、
1957 年的日本和 1976 年的韩国经济现代化水平。课题组负责人何传启说:“我们的结论,是在对世界
300 年的历史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客观评价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在外
界异乎寻常的赞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专家们研究发现,从 1980 年到 2000 年,在世界 106 个国家中,大约 88%的发达国家仍是发达国家,
约 95%的欠发达国家仍是欠发达国家。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认为,在 21 世纪头 20 年内,约
90%的发达国家仍将是发达国家,约 90%的欠发达国家仍将是欠发达国家。到 2050 年前后中国要达到世
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
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 26 年,中国经济年均
增长率达 9.4%,创世界之最。但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
到了不解决就难以实现经济和资源、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中国已经没有条件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必须走出
一条新型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发达国家从农业经济时代迈向工业经济时代,都曾大量消耗资源和造成
严重污染,经历了“资源——产品——污染”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发
达国家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3 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美国分别为 2%、23%和 75%,日本分别为 1%、31%和
68%,德国分别为 1%、30%和 69%。由于农业所占比重已经很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主要从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单位
产值能耗仅相当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 50%左右,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
2003 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中国 GDP 的 15%、53%和 32%,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
中国出现了几乎全国性的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有相当多的省份都提出要实现重工业化。特别是传统经济
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003 年,中国 GDP 占世界
GDP 的 3.9 % , 但 石 油 、 煤 炭 、 铁 矿 石 、 钢 材 、 氧 化 铝 和 水 泥 的 消 耗 量 都 分 别 占 世 界 消 耗 量 的
7.4%、31%、30%、27%、25%和 40%。据世界银行 2002 年报告分析,中国每创造 1 美元 GDP 所消耗的能源
是西方 7 个发达国家的 5.9 倍,是美国的 4.3 倍、法国的 7.7 倍和日本的 11.5 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
为美国的 26.9%和日本的 11.5%。据国土资源部估计,在 45 种战略性资源中,中国国内资源能够满足需
求的,到 2010 年将只有 24 种,到 2020 年将仅有 6 种,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供求矛盾将越来
越尖锐。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 2004 年到 2030 年,世界能源需求增长近 60%,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能源
需求增加将占 2/3。1990 年中国进口铁矿石 1400 万吨,2004 年达 2.08 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 60%。
重化工业建设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变化,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国家
23
林业局 2004 年 6 月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 267.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 27.9%;全国沙化土地
174.3 万平方公里,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18.2%,并仍以平均每年 3436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2004 年中
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 55 亿美元逆差。世界银行估计,2005 年、2010
年和 2020 年中国净进口粮食将分别达到 1400 万吨、1900 万吨和 3200 万吨。据环保总局 2005 年 1 月监测,
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水系劣 V 类水质已占 28.4%。由于全国 70%以上的江河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全
国已有 3.2 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值得关注的是,水污染已出现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
表水向地下水渗透和从陆地向海域扩展的趋势。
大量事实提醒我们,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向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增
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增长方式,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不转变增长方式,经济持续增长和平
稳运行的安全性将受到影响,因资源问题而引发国际冲突的可能性也将增加。因此,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科
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大力提 高科 技自 主创 新能 力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集中表现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滞后。要加快从欠发达国家步入发达国家,中国必须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总体上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科
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选用 12 项核心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 年中国科技
创新能力在 49 个主要国家(占世界 GDP 的 92%)中,居于第 28 位。中国要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
快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政府和企业都要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但要以企业为主。
如今,世界研发投资的 80%,技术创新的 71%,均由 500 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
500 强企业内进行。2000 年美国研发投资 2653 亿美元,其中企业占 66%,政府占 29%;同年日本研发投
资 98252 美元,其中企业占 72%,政府仅占 19%,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技发展格局。据
美国《财富》杂志统计,2001 年中国政府的研发投资为 12552 美元,占中国 GDP 的 1.1%;美国的研发投
资达到 2819 亿美元,占美国 GDP 的 2.8%。2004 年中国研发投资仅占 GDP 的 1.36%,而许多发达国家已
超过 3%。中国研发投资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大幅度增加研发投资。国资委提出要加快培养和
发展 80 家到 100 家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这些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能否成为国家微观经济的重要基础、科技自
主创新的主体和参与两个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从而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强大力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二)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要相辅相成,但要立足于自主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所需技术都不能完全从原始创新开始,能够引进的技术必须积极引进。日本和韩国提
供的主要经验是把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特别是重点放在自主创新。日本和韩
国对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资之比为 1:10,形成了“引进一代、提高一代”的良性发展。中国
企业用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投资之比是 1:0.078,计算机领域是 100:1。据统计,2003 年中
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开支为 405.4 亿元,消化和吸收开支 27.1 亿元,购买国内技术 54.3 亿元,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开支之比为 1:0.067。如不能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投资
的比例,那么,就将陷入“引进一代、落后一代”恶性发展的怪圈。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
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
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依赖贴牌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
中国出口商品中 90%是贴牌产品,2002 年占全国出口 1/3 强的广东省的自主品牌出口额仅占全省
出口额的 3%,上海市、浙江省自主品牌出口额所占比例也不到 10%。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
2005 年 8 月 31 日在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光纤制造设备 100%、集成电路 85%、纺织制
造设备 70%、石化设备 80%和高端医疗设备差不多 90%到 100%都依靠进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经过
一年调查,于 2004 年 5 月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包括微软和伊士曼柯达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
市场的相关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长此下去,即使中国外贸总额从世界第 3 位跃居到第 1 位,中国也不可
24
能成为贸易强国。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名牌商品共约 8.5 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
济体占据 90%以上的名牌拥有权,处于垄断地位。
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和科技部等七部委局于 2005 年 6 月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
导意见》,提出了打造出口名牌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表明,实施出口名牌战
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些出口名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外贸增
长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众多,据预测,2034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4.86 亿。就业压力巨大。2020 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超过 9 亿,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还多 3 亿。特
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 2 亿。提高劳动者素质、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
中国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根本动力。 2003 年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
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不到 2%,而美国在两年前已达 17%。据近期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 15 国的比较调查,
中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主要原因是普及教育不够。到 2003 年,
中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 4.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 12.6%,发展中国家平均
为 6.5%发达国家平均为 28.1%,转型国家为 13.9%,我国比发达国家滞后约 50 年。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
二次是 1842 年至 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特别是不该错失第三次机遇,从 20 世纪 50 年
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时期。这次机
遇的错失,使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明显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基数小、
人口多,中国 GDP 所占比重没有大幅度上升。2004 年,世界 GDP 达到 406705.38 亿元,其中美国 GDP 占
28.5%,日本 GDP 占 11.48%,中国 GDP 占 4.06%,居世界第 7 位(我国GDP换算成美元,早在 2000
年到 2002 年就超过了意大利,位居世界第六。但从 2003 年到 2004 年,由于欧元升值,意大利又以微弱
优势超过了中国,中国 GDP 屈居意大利之后,列世界第 7 位),但中国人均 GDP 在全球 184 个国家和地区
中居 100 位左右。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紧紧抓住和用好主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实现综合现代化和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仍需几代乃至十几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艰苦奋斗。]
小结: 略

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