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第十 二章 祖国 完全 统一 的构 想( 一)

回顾提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组织教学: 本讲重点讲授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这部分内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 祖国统一 是中华民 族的爱国 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
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
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
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
和平安定的渴望和为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
交流。而分裂则常常伴随着战乱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极大
痛苦。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们所唾弃。近代以来,各
族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及其他各种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
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
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
的问题,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
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建国之初,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采
取了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同时进行了武力解放台湾的准备。但由于美国
直接插手台湾问题,阻止了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致使两岸人民至今处于分离状态 。
5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
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实现 祖国完全 统一是中 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 历史任务 之一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
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
重现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执着追求。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重要起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
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
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
国的完全统一,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 祖国完全 统一是中 国人民不 可动摇的 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实
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近代以来特别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捍卫民族的尊严、实现祖国的完
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
从 1841 年英国武力侵占香港岛开始至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经
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包括北京政府和民国政府)和新中国时期。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
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曾为收复香港作出过努力。中国人民更是为香港的回归
作出了长期努力。早在鸦片战争,英军强占香港之后,中国的爱国群众和官员就强烈提出
了收复香港的主张。香港居民立即表示反对英军的侵略行径。据历史资料记载:“香港绅民
以不愿为夷,联名控诸抚院。”内地爱国官员、乡绅也行动起来。当时林则徐被革职尚留在
1
广东,他对英军侵占香港岛“闻而发指,劝怡良(广东巡抚)实奏”。1841 年 2 月 21 日,
东莞籍士绅邓淳在郡学召集会议,拟定呈文说:“伪示横悖已甚,宜加痛剿。”他们结队
前往督府请愿。邓淳等还联名上书怡良,指出丢失香港的严重后患,表达了“白叟黄童,
群思敌忾,耕氓(也作萌古代指百姓)贩竖(年轻的仆人),共切同仇”的心情。为了维
护自己的统治利益,清朝政府也主张收复香港。但是,由于清朝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 ,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接连失利,清朝封建统治者非但不能“收复香港,以伸国威”,在强敌
的淫威下,只有退让妥协,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先是被迫正式割让香港岛,继之被迫割让
九龙,最后又被迫同意租借“新界”。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强加给中国人
民的分割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并作了不同程度的收回领土主权的努力。但弱国
无外交,在积贫日甚的旧中国,腐败的政府收复香港等失地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只有在
新中国日益发展和强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
目前,我们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已经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我们相
信,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愿望日益增
强的条件下,只要我们贯彻正确的对台方针政策,经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一
定能够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一个中国原则
不仅体现在祖国大陆方面的一贯态度中,也见之于台湾当局“国统纲领”等文告中。
[ 相关 知识 链接 :台湾的 “国 统会 ” 全名为“国家统一委员会”,成立于 1990 年 10 月 7 日,任务是
“研究并咨询有关国家统一之大政方针”,由台湾当局领导人担任主任委员。目的在于“主导两岸关系的
发展”,力促中国统一。在 1991 年 2 月 23 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及同年 3 月 14 日召开的台当局行政部门
会议讨论通过了“国统纲领”,其全名为“国家统一纲领”,其中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 ,
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中国的统一,旨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
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
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中国的统一,应以全民的福祉为依归,
而不是党派之争。”“国统纲领”明确规定,分近程、中程、远程三阶段实现两岸统一。其中,“近程”以
交流互惠为主要内容,“中程”以互信合作为主要内容,“远程”则致力于协商统一。 (2000 年 5 月 20
日,陈水扁上台未稳之时,曾作过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
‘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
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但他从未召集过“国统会”会议。2006 年 2 月,陈水扁又提出要废除
“国统纲领”和“国统会”。铤而走险搞“台独”)]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
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毛泽东曾严正地
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
国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 1997 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
同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
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 2300 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
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
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50 多年来,我们党和
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与“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四)台湾 问题的由 来和实质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背 景知 识链 接 :台 湾地 理与 居民 概况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 600 公里;南界
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 300 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 130 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
2
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 200 海里,宽约 70 至 221 海里,平均宽度
约 108 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
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
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 21 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64 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
积为 35873 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
36188 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
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
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
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
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
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 22°C,年降水量多在 2000 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 608 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
度超过 100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 公里)、高屏溪(170.9 公里)、淡水河(158.7 公里)、大甲溪
(140.3 公里)、曾文溪(138.5 公里)、马溪(116.8 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
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 90 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 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
区,木材储量多达 3.26 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 4000 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
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 l600 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
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
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
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汁,截止 2002 年 8 月。台湾省人口为 2240 万多人,加上金门、马祖人口、总数约为
2248 万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 4%。人口密
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 620 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 l 万多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 98%;少数民族占约 2%,约 43 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
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 11 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 5 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
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 16 个县。台湾当局于 1967 年将台北市、于 1979
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 个县。]
(1)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
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
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
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十七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十
七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至公元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达到五十
点七万余户,二百五十四万余人。二百年间增长二十五倍。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
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一史实说明 ,
3
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
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
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中叶,
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
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十六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
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1662 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清朝
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1684 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分巡
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
义)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1714 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
全境里数。1721 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改“分巡台厦兵备道”
为“分巡台厦道”。尔后又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1727 年(清雍正五年),复改“
分巡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后又改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增“澎湖厅”,定“台
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1875 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
“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1885 年(清光绪十一年),
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
厅。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
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3)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十五世纪后期起,
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掠夺殖民地。1624 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26
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代西班
牙占领台湾北部。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
式的斗争。1661 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
殖民者。
  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
日本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消息传来,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
括台湾在内的十八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呜锣罢
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拼死搏斗。中国
大陆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或捐输饷银,或结队赴台,反抗日本侵略。在日本侵
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初期,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
抗,前后达七年之久。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
发起十余次武装起义。及至本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更
加波澜壮阔,席卷台湾南北。
  1937 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
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 《马关条约》自属废 止
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中国人民经过八年
艰苦的抗日战争,于 1945 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台湾同胞鸣放鞭炮,欢
欣鼓舞,祭告祖先,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胜利。
(4)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1943 年 12 月,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
指出,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
年 7 月,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
件必将实施。”同年 10 月,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
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
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当即宣布:“本政府
4
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当局“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
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这一严正立场逐步为国际社会普遍接
受,1971 年 10 月,26 届联大通过 2758 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和一切合法权利。截止 2007 年底,中国已同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 170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
关系,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且承诺在一个国家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从上述历史和现实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开发了台湾,是中
国政府最早并长期对台湾实行有效统治,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不懈斗争 ,
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一个中国原则”正是对这一无可争辩的历史和现实的
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在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
动摇的事实基础。
2、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
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1)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
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
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
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
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部
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状态。
  (2)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
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
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
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美国国务院 1949 年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
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艾奇逊在他的信中说:“中国内战
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这种结局
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
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
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
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0 年 6 月 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我
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
空队进驻了台湾。1954 年 12 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
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
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之间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
五十年代中期起,开始与美国对话。1955 年 8 月至 1970 年 2 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一百三
十六次大使级会谈,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
进展。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
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1971 年 10 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
过 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
表”。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
5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
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 年 12 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
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
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
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
系实现正常化。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
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
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
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 1982 年 8 月 17 日达成协议,
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
“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
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
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
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 年 9 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 150 架 F-16A/B 高性能
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
力。2008 年 10 月,美国又实施了包括爱国者三型导弹、阿帕奇直升机和预警机在内的六大
对台军售项目,总额高达 64 亿美元。这是自 1992 年以来,美国最大的一笔对台军售。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自七十年代以来 ,
美国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经为促使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的解决做了
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就包含着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
分赞赏。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美国确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制造种种藉口,
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3、台湾问题的复杂性:
相对于港澳问题而言,台湾问题更为复杂。
第一,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美国政府一直把台湾看作其“永不
沉没的航空母舰”,把台湾作为牵制中国的砝码。长期奉行“双轨”政策,一方面承诺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为自己带来了美中建交、两国关系发展和台湾局势相对稳定的利益。另一
方面,美国一再违反自己在“八•一七公报”中对中国做出的庄严承诺,暗中怂恿“台独
”,以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阻碍了
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同时也危害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对此,中国政府坚决
反对。
第二,“台独”日益膨胀和蔓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拒绝和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成为台湾当局的重要政治图谋。“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和“否定 92 共识”成为“台
独”势力的行动纲领,成为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危险,致使两岸关系处于僵持状态。日本、
美国反华势力长期支持“台独”活动,“台独”活动具有国际背景。
从历史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1895 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台
湾被日本霸占达 50 年之久。日本为了强化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从 30 年代开始在台湾推行了
所谓的“皇民化运动”, 强迫台湾同胞认同日本,改姓日本姓、改说日本话、改穿日本和服。
有一小部分所谓“上等台湾人”因而被改造成了“台湾皇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台
湾皇民”不愿意回归中国,有几个人与当时的驻台日军少壮派军官秘密组织了台独小团体 ,
企图在台湾建立“第二个满洲国”,抗拒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台
6
独”。
除日本外,“台独”的始作俑者还有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军方曾计划攻打台
湾,登陆后成立军事临时政府,对台湾实行托管,但碍于与中国的同盟关系没有实施。但是,
美国军方霸占台湾的野心不死, 仍然暗中培训托管台湾的军政人员, 物色他们的代理人。
于是, 具有“上等台湾人”身份,并且顶着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化工博士头衔的廖文毅
被选中,派回台湾。廖文毅回台后, 四处散播台湾应交由联合国托管的言论,炮制民意调查,
制造“台湾人不愿意受中国管而愿受美国管”舆论,廖文毅还向美国特使魏德迈递交所谓
“台湾人民的意见书”,主张台湾脱离中国,交联合国托管。
1947 年 2 月, 在国民党接收台湾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 其腐败残暴的统治就激起了
台湾人民的反抗, 爆发了“二二八”起义。国民党的残酷镇压, 埋下了台湾同胞仇恨国民
党的种子, 也为“台独”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廖文毅在“二二八”起义后从台湾来到日本,
联合一批逃到日本的“台湾皇民”, 成立了“台湾民主独立党”, 还拼凑了“台湾共和国
临时政府”,自任“大统领(总统) ”。使用日本昭和纪年,“国旗”是一面加上月亮的日本
太阳旗, 开会讲日本语、唱日本歌, 十足地体现了“台湾皇民”的本质。但是,后来由于内
讧和国民党特务的策反,廖文毅于 1965 年宣布放弃“台独”立场, 解散“台独”组织,
回台湾参加“三民主义建设”, 由此, 在日本的“台独”势力基本瓦解。
五、六十年代, 在台湾赴美留学的人员当中也出现了几个“台独”小团体。1964 年,台
湾大学教授彭明敏起草“台湾人民自救宣言”, 主张推翻国民党政权, 制定新宪法, 建立
新国家,因此被捕判刑。此事传到美国后,大大刺激了留美台籍学生的“台独意识”,很快就
公开成立了“全美台湾独立联盟”。1970 年 1 月,彭明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的帮助下,
进入美国政治避难。一批台籍留学生迅速聚集在他的周围, 尊他为“台独教父”,同时成立
了“全球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集合了几乎所有的海外“台独”团体,盟员遍及美、日两
国及欧洲、南美洲、澳洲等地。
“台独”势力在日本和美国的活动, 虽然在海外的台湾人中有所影响,但在国民党的
严密控制下,“台独”势力把“台独运动落实到台湾岛内”的企图始终无法实现。国民党当
局在刑法 100 条中专门规定了“分裂国土罪”,发现有“台独”活动则毫不留情地镇压,
境管部门还列出了所谓“黑名单”,严格禁止“台独”分子入境。但是, 1988 年 1 月蒋经国
逝世李登辉接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88 年 8 月, 李登辉允许被“台独”分子把持的“
世界台湾同乡会”第十五届年会首次在台湾召开,一些“台独”分子得以大摇大摆地回到
台湾。1990 年 7 月, 李登辉召开所谓“国是会议”, 被国民党当局长期通缉的彭明敏赫
然出现在邀请出席会议的名单中。这件事给“台独”势力以极大纵容,因而开始酝酿把活动
重心由海外转移到岛内。随后,李登辉以推行民主的名义, 修改了刑法 100 条, 取消了所
谓“黑名单”, 宣布“台独”属于言论自由范畴, 从而为“台独”分子返台打开了方便之
门。“台独”分子返台后,组织了五花八门的“台独”组织,传播“台独”主张,他们还投入
选举,堂而皇之地跨入政治舞台,从通缉犯一跃变成了“立法委员”或“国大代表”,有人
还担任了县长。“台独”在李登辉纵容下迅速在岛内蔓延开来。
李登辉对“台独”的纵容还体现在对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的包庇上。1986 年成立的
民进党原是一支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力量 , 但后来逐渐为“台独”分子所控制 , 于
1991 年 10 月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台独党纲”, 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台独党
”。李登辉对民进党的这一变化极力进行包庇, 不但不追究“台独党纲”违反“人民团体
法”有关条文的违法行为,反而以实行“政党政治”为借口,主张培养在野力量, 支持民进
党的发展。在李登辉的支持下, 民进党在台湾政坛上快速膨胀, 不断蚕食国民党政权。李登
辉还以《圣经》中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独立建国的摩西自居,暗示民进党的陈水扁是约书
亚(摩西的继承人)。
7
在 2000 年台湾当局领导人的选举中, 李登辉认定主张“台独”的陈水扁是他分裂路
线的最佳继承人,因而表面上支持国民党的候选人连战,暗中却在帮助陈水扁,特别是在最
后的关键时刻,指示国民党“放水”,在台湾南部发动“弃连保陈”,如其所愿地把陈水扁
扶上“总统”宝座。台独势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现在,台独势力已成为阻碍中
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即使是在走台独路线的民进党下台,国民党当权
的情况下,2008 年 10 月 21 日抵台进行学术交流的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台南市安平
古堡参观时,被支持民进党的台独分子推倒在地,并遭暴力攻击。
第三,台湾有独特的省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两次被外国殖民者霸占。国
民党政权退踞台湾,造成两岸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分离。历史给台湾人民带来严重的心理障
碍。台湾政治生活中特有的省籍矛盾,就是这种历史阴影的折射。台湾一部分民众支持“台
独”的根源就在于此。
[ 相关 知识 链接 :台 湾问 题与 东西 德、南北 朝鲜 问题 的本 质区 别: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其
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东西德、南北朝鲜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
众所周知,希特勒德国同意大利、日本结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三国首
脑在雅尔塔开会,商讨最后战胜并占领纳粹德国的计划。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宣布投降,根据《雅尔塔
协议》,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1948 年 6 月 2O 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随
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而相应地苏联则在其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德意志从此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1973 年 9 月 18 日,东、西德国同时加人联合国。199O 年 5 月 5 日,苏、
美、英、法和两德外长在波恩就两德统一问题举行第一轮谈判,即通常所说的‘二加四”会议。9 月 12 日,
在莫斯科举行的最后一次“二加四”会议上签订了一项条约,批准两德统一并恢复其全部主权。10 月 3 日,
两德最终统一。由此可见,德国的分裂和统一,都是按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完成的,它的历
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同台湾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从 1910 年开始,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 35 年之久。1945 年 8 月,日本战败投降,朝鲜
本应恢复其独立自主的统一国家地位,这早在 1943 年的《开罗宣言》中就已规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
自由独立”。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总统杜鲁门给斯大林一致密信,建议苏军接受朝鲜北纬三十八度以北的
日军投降,美国则接受三十八度以南的日军投降。随后,盟军在向日本发布的“第一号总命令”中正式宣
布了这个决定。 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于 1946 年 2 月宣布成立南朝鲜“民主议院”任
命李承晚为议院议长。1947 年 6 月,李承晚组成“南朝鲜过渡政府”。在美国的操纵下,朝鲜被人为地分
裂成了南北两部分。1948 年 9 月 9 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宣告成立。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朝
鲜问题进一步国际化。1953 年南北朝鲜根据由有关国家签署的国际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
1991 年,南北朝鲜各自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根本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是根据二战期
间和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分裂成独立国家,它们又都被联合国接纳;东西德统一也是通过国际谈判
和协议,以西德兼并东德的方式实现;而台湾则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规定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
政府也恢复行使了对台湾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 ;
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因此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和
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当局援引两德模式、两朝模式的根本出发点是分裂祖国,这完全暴
露了其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险恶用心,是根本不能得逞的。]
小结: 略

8
第十 二章 祖国 完全 统一 的构 想( 二)
回顾提问: 简述台湾问题的实质?
组织教学: 本讲重点讲授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这部分内容。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武力 解放台湾 的方针
[ 重点 知识 补充 : 五 次台 海危 机
我们回顾历史上的五次台海危机,目的是警示台独分子,切勿玩火自焚,因为台独就意味着战争。
1、第 一次 台海 危机 :解 放台 湾, 功亏 一篑 (194 9 年 10 月- 19 50 年 8 月)
  新中国建立后,我党便筹划进军包括台湾岛和福建的沿海岛屿。1949 年 10 月初,人民解放军发动攻
取金门、厦门的军事行动。10 月 15 日,第三野战军第 10 兵团首攻鼓浪屿,但这只是佯攻,防御厦门岛的
国民党军队没有察觉,调预备部队至鼓浪屿围攻人民解放军的小股登陆部队。尽管登陆鼓浪屿的部队遭受
了伤亡,但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在厦门岛上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厦门岛与鼓浪屿。这场战役被称为
“解放战争一次成功的渡海登陆作战”。10 月 24 日晚,人民解放军第 10 兵团第 28 军、第 29 军中的 3 个
加强团近万人发起了攻打金门岛的战役,并于 25 日 2 时 30 分夺取了金门古宁头阵地。但因后续兵力不济,
加上国民党军队快速增援,至 26 日下午 7 时,登陆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牺牲,少部分被俘,损失约 9000
人。古宁头战役的失利,并没有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的决心。1949 年 12 月 31 日,中国共产党发
表了《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提出 1950 年的战斗任务:“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为了削弱蒋军
的整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对舟山群岛、海南岛、万山群岛的军事行动,并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的
主要岛屿与万山群岛全部岛屿。
  1950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解放台湾为全党最重要的战斗任务”。接着,华东军区、第三野
战军前委发布了《关于攻台准备工作的批示》,解放台湾已成为新中国的头等大事。为了攻打台湾,人民解
放军先后组建了海军、空军部队,并在福建前线集结了一支 15 万人的精锐部队。人民解放军除了进行密集
两栖进攻训练外,在福州、厦门、汕头及其它港口准备了大量的登陆舰和其它类型的船只,还准备了数百
架飞机和约 30 个空军基地。6 月,毛泽东指定由粟裕负责组织台湾战役。7 月,人民解放军对台湾进行了
侦察,决定 8 月开展攻台作战。此时,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解放军将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发起军事进攻。
一时台海战云密布,台湾岛内更是充满紧张气氛。然而,就在台海战事一触即发、台湾岛处于朝不保夕的
时刻,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使大陆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不搁置起来。大陆将主要
力量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国民党得到喘气与休整的机会。
2、第 二次 台海 危机 :海 上大 战, 确定 领海 (195 4 年-195 5 年)
  1953 年 7 月,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撤回国内。但朝鲜战争刚结束,美国便与台湾筹划签订《共同防
御条约》,杜勒斯在会见蒋介石时明确指出,美国把海峡危机看成国际战争而非内战。美国的行径再次激
化了中国人民反美和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情绪。1954 年 7 月,休整 1 年后的人民解放军再次提出“解放台湾
”的口号。同年 9 月,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抗议美国插手台海事务,表示不承认美国的军事干涉和
对台湾的占领。
  为了建立进军台湾的前沿基地,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人民解放军对其占据的浙江沿海岛屿(主
要是大陈群岛)发起军事进攻。大陈群岛由大陈、下大陈、一江山等岛屿组成,其中的大陈岛是国民党军队
在浙江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而一江山岛位于大陈岛西北 10 千米处,是大陈岛的外围重要据点。当时,
据守大陈群岛的国民党军队约有 2.3 万人。早在 1950 年 6 月,大陆与台湾就在大陈岛附近海域发生过激
战。1953 年 7 月以后,大陆海、空军部队因朝鲜战争结束而南移,两军对抗加强。为了鼓舞士气,蒋介石乘
“峨嵋”舰亲自到大陈岛视察、督战。1954 年,大陆与台湾的海战升级。5 月 16 日,国民党军队 1 艘驱逐
舰受重伤。次日,双方再度发生激战,彼此均有损失。5 月 28 日,两军在大陈岛以北头门岛交战。7 月 6 日
的海战,国民党军队“106”军舰受重伤。11 月 14 日,国民党军队王牌“太平号”军舰被击沉,人民解放
军还攻占了大陈岛周围的鲠门、头门、田岙等岛屿。
9
  1955 年 1 月 18 日上午 8 时,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以 1 个步兵师、137 艘各型舰艇、22 个航空兵大队,
对大陈群岛中的一江山岛发起进攻。当天下午 2 时,在海、空军的联合掩护下,人民解放军的陆军部队开
始向一江山岛强行登陆,下午 5 时 30 分占领全岛,毙敌 519 人,俘虏 567 人。此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三军
部队首次对近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发动的联合作战。一江山岛的失守,使国民党军队在大陈岛处于孤立无
援的困境,台湾方面被迫决定从大陈岛撤军。1955 年 2 月 1 日,蒋经国抵达大陈岛,部署撤退事宜。“金
刚计划”共撤出 2.5 万军队和 1.5 万居民。2 月 13 日,人民解放军全部控制大陈群岛。
  人民解放军的势如破竹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深感不安。1 月 24 日,他向美国国会提交了题为《台湾
海峡正在发展的局势》的特别咨文。国会经过 3 天辩论,通过了“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
急决议”,即“福摩萨决议案”。与此同时,美国第七舰队的主力也向台湾海峡和浙东海面集结。人民解
放军攻占大陈岛后,并没有乘势进军台湾本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岛,而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
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海峡两岸的武力对抗有所缓和,第二次台海危机结束。
  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派军舰为台湾军队护航,当时人民解放军万炮齐轰金门,美舰置台湾运
兵船不顾,掉转船头逃往公海,激化了美蒋之间的矛盾。美国在所谓“护航”中的表现,证实了其履行和
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是非常有限的,当时美国国内反对保卫金门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会甚至提出要否决
《福摩萨决议案》中授予总统处理台湾外岛的机动权力。美国公开表示出真实态度,就是要国民党军撤离金
门、马祖,以台湾海峡作为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分裂界线。这一点,海峡两岸都坚决反对,正是由于这种默
契,台湾军队没从金门撤军,美国的分裂企图没有得逞。
  在这次炮击金门中,中国维护主权领土完整还取得了另外一个可喜的成果,就是提出了中国领海线
的概念。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中国 1 万千米海岸线、领海线始终没有得到确认。外国渔船可以任意跑到中
国海岸边捕捞,无法禁止。领海线定多宽,毛泽东专门在北戴河召集专家开会,反复研究这个问题,最后
定为 12 海里。12 海里领海权既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沿海许多渔场,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易为国际社会
所接受。1958 年 9 月 4 日,中国发表了领海线的声明,美国等西方国家表示不予承认,只承认 3 海里领海
权,但是炮击金门证明中国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海线。美国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实际上舰船也不敢越过
12 海里领海线。
  1955 年 4 月亚非“万隆”会议以后,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海峡两岸的情况,中国政府对解决台湾
问题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考虑。大陆已经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人民能够逐步地安居乐业,社会得到很大进
步,而台湾在国民党执政以后,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在两岸人民都能够共同争
取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55 年,中国共产党就提
出和平解决的概念,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政策。1956 年又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在美国的支持
下,台湾当局不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吁。大陆不断做出和平友好的姿态,并且通过各种渠道
传达给台湾。但是台湾当局对中国共产党这方面的诚意不但没有反应,而且还派了一些武装人员在沿海搞
突袭、骚扰,甚至派飞机轰炸。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是有国际背景的,仍然是美国支持的结果。
3、第 三次 台海 危机 :“ 八二 三” 炮战 ,中 将身 亡( 19 58 年 8 月 23 日)
  人民解放军攻占大陈群岛后,海峡两岸尽管暂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双方的零星交火不
断,其中主要集中在金门、马祖周围水域及西面的对岸地区。
  1957 年,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变局:黎巴嫩夏蒙政府被推翻,伊拉克爆发了推翻王朝的革命。美国
为了扑灭中东的反美火焰,于 1958 年 7 月出兵黎巴嫩。这一举动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声讨。为了转移世界舆
论对中东地区的关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威胁,从本国和地中海调派了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
地区活动的第七舰队。当时的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甚至扬言,美国海军随时准备象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
陆登陆。杜勒斯也威胁说,要扩大在台湾海峡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范围。这期间,台湾方面不断
轰炸福建,骚扰江浙,“反攻大陆”的宣传调门也很高。为了挫败美帝国主义“划峡而治”、搞“两个中
国”的阴谋,支持盟友黎巴嫩武装起义,并进一步“肃清”在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人民解放军
海、空军部队于当年 6 月向福建地区转移、集结,并于 8 月初基本到位。8 月上旬,人民解放军的陆军(岸
炮部队及炮兵 3 个师,1 个坦克团)全部进入阵地。8 月 17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最
10
后决定炮击金门。8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的战机飞临马祖上空,与国民党战机发生激战,预示一场大的军
事冲突即将展开。这样,在 1958 年夏秋之交,缓和了 3 年的台湾海峡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激烈战斗,
这就是著名的“八二三”炮战。和第二次海峡危机中解放一江山岛不同的是,“八二三”炮击金门是“打
而不登,封而不死”,就是大陆只是炮击封锁金门,却并没有登岛占领金门,形成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
作战。这种情况同样是维护中国主权统一的需要。8 月 23 日中午 12 时,从角尾的厦门、大嶝、小嶝到泉州湾
的围头,长达 30 千米的战线上,人民解放军万炮齐射金门群岛,2 小时落弹 5.75 万发,金门防卫司令部
副司令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 3 名将官中炮不治,2 名美国顾问也被打死。人民解放军开炮后,国民党军
队也发炮还击,双方展开火炮对射,3 天之内,人民解放军的 10 万发炮弹落到了金门群岛。
  8 月 25 日,国、共两军在炮射对方的同时,还在东椗岛上空与水域展开了空、海作战,双方均有不同
程度的损失。8 月 26 日,人民解放军在重炮轰击大担岛的同时,准备登陆占领大担岛,将金门群岛分割成
两部分。但正当人民解放军出发准备登陆时,忽遇南来强台风袭击,登陆计划受阻。
  金门炮战爆发后,美台组成海军联合编队,对被炮火包围的金门群岛展开海上补给,人民解放军炮
击的重点转向运补的国民党军船。9 月 2 日,两军在料罗湾发生激烈海战(亦称“九二海战”),国民党
军队有 3 艘军舰被击沉,解放军则损失数艘鱼雷快艇。料罗湾海战后,从中东调来的美军第六舰队及从美
国运来的航空部队、海军陆战队抵达台湾。此时,美军在台湾海峡有航空母舰 7 艘、重型巡洋舰 3 艘、驱逐
舰 40 艘。美国第 46 巡逻舰航空队、第一海军陆战队和其它好几批飞机也调来台湾,美国第一批陆战队
3800 人在台湾南部登陆。为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冲突,中国共产党于 10 月 6 日上午发布文告,宣布暂停炮
击金门,第三次台海危机宣告结束。此后,人民解放军对金门进行单日炮击,并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末。
  “八二三”炮战,大陆共击沉击伤蒋军各型舰艇 23 艘,击落击伤蒋机 34 架,毙伤蒋军中将以下官
兵 7000 余人;人民解放军官兵伤亡 460 余人,被击落击伤飞机 20 多架,毁坏火炮 32 门。“八二三”炮战
后,人民解放军主要力量投入到加强沿海岛屿的防御。台湾方面则利用美军援助,袭扰大陆沿海岛屿与沿
海城乡,并替美国侦察大陆内陆情报,台海两岸多次爆发海战与空战。 1962 年夏天,蒋介石企图反攻大
陆,下令部队登船待命。大陆方面充分估计形势,在军事上积极部署,从全国各地向福建紧急集结部队,
台湾海峡局势又一度紧张。台湾当局知难而退,调整政策,开始把精力投入防御和岛内建设。
4、第 四次 台海 危机 :文 攻武 备, 导弹 试射 (199 5 年 6 月-199 6 年 3 月)
  自 60 年代中期以来,两岸在军事关系上基本处于和平状态。特别是大陆从 70 年代末开始致力于和平
统一台湾,两岸就没有发生过军事摩擦。然而到了 1994 年李登辉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谈话发表后,
大陆对李登辉逐渐失去信任。特别是 1995 年李登辉访美,引起了大陆对台湾的“文攻武吓”。因为在中国
大陆看来,李登辉的访美之行是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发起最大挑衅。如果对此保持沉默,必将带来非常
严重的后果,李登辉分裂的言行将会更为激进,美国可能公开支持李登辉搞台独,其他国家也有可能效
仿美国支持台独。为了吓阻李登辉的分裂言行、阻止李登辉连任“总统”,也为了警示美国,中国大陆采
取了强硬的回应措施。
  1995 年 7 月 18 日,新华社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 7 月 21-28 日在东海公海海域进行地对地导
弹发射演习训练。22 日凌晨 4 时左右,2 枚导弹从大陆的导弹基地发射,击中预定目标。22 日和 25 日夜间,
二炮部队再次分别发射 2 枚地对地导弹。8 月 1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 8
月 15-25 日在东海海域及其上空进行导弹火炮实弹演习。随后,东海舰队再次进行海空联合作战和海上
封锁演习,展开舰对舰、空对空导弹发射,共发射 20 多枚战术导弹。11 月下旬,南京战区陆海空部队在闽
南沿海地区举行了三军联合作战演习。
  在举行军事演习的同时,大陆还展开了“文攻”。1995 年 6 月,《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评论员先后发表
了四评“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的演讲”和四评“李登辉的‘台独’言行”共 8 篇文章。大陆的报刊、电视
台、广播电台等主要舆论机构也就李登辉的行为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指出,大陆发动
“文攻”的目的在于揭露李登辉的“台独”真面目,批判李登辉“挟洋自重、分裂祖国的行径”。
  除了展开“文攻武吓”外,大陆还在外交、两岸交流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两岸关系更趋紧张。在反
对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和对美交往方面,1995 年 5 月 23 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
11
抗议,提出“对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更为重要,中国政府和
中国人民准备面对任何挑战!”随后,中国政府中止或暂停了一系列重要的团组访美,召中国驻美大使
回国述职。在此后的中美外长、副外长会谈中及中国领导人会见美国客人时,都反复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
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严正要求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的各项原则,执行
“一个中国”政策。10 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成立 50 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于 24 日与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
会谈。江泽民强调:“影响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构成中美关系基础的三个联合公
报的核心问题也是台湾问题。我们不希望再发生使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受到干扰的事件。”在两岸交流方面,
大陆海协会宣布暂停原定于 7 月进行的“汪辜会谈”,两岸其他层次的事务性商谈也一律停止。
  李登辉访美引发的台海危机,一直延续到 1996 年 3 月底。因为 1996 年 3 月台湾举行首届 “总统”
民选,“台独分子”的李登辉也参加这次大选。为了阻止李登辉当选,也防止李登辉当选后有过激行为,
打击“台独”气焰,大陆于 1996 年 3 月又进行了针对李登辉的军事演习。3 月 8 日夜,在大陆沿海某二炮
部队基地,隐蔽在各集结地的导弹发射部队迅速完成发射准备部署。随着一声令下,4 枚导弹点火升空,
并迅速越过台湾海峡,飞向锁定目标。4 枚中的 3 枚射向高雄外海,并在距离高雄港西南 30 至 150 海里的
水域落水爆炸,溅起了十余尺高的水柱;另一枚射到基隆外海 29 海里处。3 月 12-20 日,解放军在东海
与南海展开第二次海、空实弹军事演习。在福建南端的海湾上空,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电子干扰机、
侦察机等组成的强大突击机团展开空中打击演练;在南海海域,机群往返穿梭,海空导弹频频发射;联
合反潜、舰载直升机编队与水面舰艇同进出击,鱼雷、火箭、导弹齐发。3 月 18-25 日,解放军展开海、陆、
空联合作战的第三次军事演习。由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登陆舰艇和民用船只组成的登陆编队,在
空军、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舰炮、导弹火力的支援下,水陆两栖坦克突击群展开抢滩登陆;由步兵、装甲兵、
炮兵、防空兵等组成的登陆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编队大举登陆;大批空降兵和陆军特种兵则在纵深
阵地伞降着陆。同时,主攻部队在空军、陆军航空兵和地面炮兵火力掩护下,向假想敌发起猛攻,由直升
机、坦克和步兵组成的合成突击部队快速移动,围歼纵深核心阵地之假想敌,并很快夺取阵地,完成登陆
作战任务。
  大陆的导弹演习,尤其是对台湾岛周围近距离水域发射导弹,使两岸关系骤然紧张起来,俨然台海
将立即爆发军事冲突。在解放军举行导弹演习期间,美国派遣 2 艘航母驶往台湾岛东部海域。随着解放军
在 3 月底结束军事演习,台海第四次危机结束。
5、第 五次 台海 危机 :反 击“ 两国 论” ,三 军备 战( 19 99 年 7 月- 9 月)
  1997 年以后,两岸紧张局面有所松弛,两岸两会也开始了接触,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于 1998 年 10
月访问大陆,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也准备于 1999 年秋天访问台湾。然而,将于 2000 年 5 月卸任“总统
”的李登辉,突然于 1999 年 7 月 9 日在接受德国广播采访时提出“两国论”。李登辉的“两国论”再次
激怒了大陆,使大陆做出强烈反应。7 月 11 日,中国台办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我们严正警告台湾分裂
势力,立即悬崖勒马,放弃玩火行动,停止一切分裂活动”。7 月 18 日,江泽民向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
表示,“两国论”是李登辉在分裂祖国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并说“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
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大陆军方反应更为强烈。7 月 15 日,《解放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面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罪恶图谋,
全军指战员无比愤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平统一,但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坚决拥护这一严正立
场,正密切注视着海峡对岸的动向和事态发展。”7 月 31 日,解放军举行建军 72 周年招待会,中国共产
党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在庆祝会上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
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8 月下旬,中国空军首次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地对空导弹实弹打
靶试验;海军则在台湾岛以北海域举行反潜演习,由海底发射导弹攻击海上目标,意在加强潜艇攻击能
力,提升雷达的扫描范围及精确度。9 月初,人民解放军在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的特种部队和两
栖侦察队,在山东中部山区首度集结演练。同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军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
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兵种联合渡海登陆实兵演习。
  另外,大陆各媒体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抨击李登辉的分裂行为。“两国论”出台后大陆各界的强烈
12
反应,尤其是军方的积极动作,俨若 1995-1996 年的第四次台海冲突,台海即将爆发大规模危机。但就在
台海局势紧张程度不断升级的时候,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也为了避免国际
社会的不理解与误会,大陆在地震发生后停止了各项军事演习,台海局势得到缓解。
  回顾五次台海危机可以清楚地看到,阻碍统一、酿成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外国势力支持下的台湾当局,
但海峡局势的主动权始终完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从第四次台海危机开始,由于“台独分子”作梗,
“一个中国”的原则受到挑战,但台独分子的言行总是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反对和唾弃。]
(二)和平 解放台湾 的方针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着眼于解决台湾问题,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始了用和平方式解决
祖国统一问题的探索。
1955 年 5 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
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
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
台湾问题。1956 年 4 月,毛泽东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相见以诚等
主张。1956 年 6 月 28 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
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
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毛泽东还曾提到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1956
年 10 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明确表示,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可以秘
密来。台湾回归祖国后,一切可以照旧,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还说,
可以派代表回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就这个问题,周恩来还就蒋氏
父子等人的人事安排作了具体说明。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了和
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1958 年 8 月,为了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美国一方面
要大陆方面停火,不对台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以造成美
军侵占台湾的合法化和“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但是蒋介石决心固守金、马,甚
至决心“独立作战”。炮击金门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策划“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同大陆存在着某种“
共同语言”。(蒋介石不同意台湾独立,也不同意美国独占台湾。1955 年 2 月 8 日,针对美
国欲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图谋蒋介石强调,“大陆、台湾皆为我中华民族领土,不容割裂。
”1955 年 2 月 14 日,他在答中外记者时说,“在 4000 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
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归于一统。汉贼不两立,为中国人立身报国的基本立
场。”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1959 年 2 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
中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因为他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不含糊的”。 )
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党适时提出“联蒋抵美”的策略。毛泽东起草的以国
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等公告,公布了对台湾的新政策。虽然发生了金门炮战,
但国共两党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此后,两岸都调整了政策,海峡两岸由过去激
烈的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后来,毛泽东、周恩来等
中共领导人又多次向台湾当局提出结束军事对峙的办法,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1958 年 10 月,毛泽东向新加坡《南洋商报》的一位撰稿人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
照他们(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水里的鱼都有地区性的,毛儿盖的鱼到别的地方就
不行。美国不要蒋时,蒋可以来大陆,来了就是大贡献,就是美国的失败。蒋同美国的连理
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根还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关于军队问题,,
毛泽东表示:可以保存,我不压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
此后,我党对解决台湾问题又提出了许多原则。1960 年 5 月 22 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
13
治局常委会时强调,台湾宁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
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办;现在要蒋过来
也有困难,逐步地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和平统一台
湾的思想,1963 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对台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指台湾
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包括: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
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
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 8 亿美元);台湾的社会改革,可
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
举。毛泽东还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是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
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1963 年 1 月,周恩来通过由张治中致函陈诚的方式,将“一纲
四目”告知台湾当局。周恩来还请有关人士将“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的照片寄
给蒋介石,指示统战部门安排住在上海的蒋介石的内兄作政协委员,并要求他们照顾好蒋
介石在浙江奉化的亲属。“一纲四目”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台湾后,在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
响,以蒋系势力为主的台湾当局当局确已心动,多次强调不会搞“两个中国”,并加强了
打击“台独”的力度。和平解放台湾本已出现曙光,可惜后因“文化大革命”和“左”的
思潮干扰而中断了。但直到 70 年代,毛泽东、周恩来仍主张“力争和平解放台湾。”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到 70 年代的时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
一代领导集体就逐步构想了和平统一祖国的蓝图,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设想
还不够完善也未能实现。这些构想是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与此同时,
他们为和平统一祖国所作的努力,又为实现港澳台的和平统一创造了实际条件和坚实基础。
小结: 略

14
第十 二章 祖国 完全 统一 的构 想( 三)
回顾提问: 五次台海危机的启示?
组织教学: 本讲重点讲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部分内容。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 平统一、 一国两制 ”基本方 针的形成 和确立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的变化。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
大通过 2758 号决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的非法代表。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决定自
1979 年 1 月 1 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
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
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初步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
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1979 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同日,全国人大
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
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其要点有: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
立;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提出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提出首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军事对
峙状态;提出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和进行经济贸易交流,后来被概括为“三通”。与此同时,
中国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从当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同年 1 月,邓小平在访问美
国时说,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
现实和现行制度。从而初步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1 年 9 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 进一步阐明了解
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
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
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
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
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1982 年 1 月,邓小平在会
见外宾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
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们那个制度。这是邓小平
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2、第二阶段:“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正式提出。随着 1997 年的临近,英方不断地试
探中方对于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邓小平把解决台湾问
题的思路,扩展到了解决香港问题上,进一步阐发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982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阐明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个国
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他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
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
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
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邓小平后来说,解决香港问题的重大原则就是这次谈话定下来
的。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 31 条规定:
15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 年 6 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北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六条和平统一主
张(被称为“邓六条”),阐述了和平统一台湾的战略构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
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
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
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
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对大陆构成威胁。台湾的党政
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
一。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要实现统一,就
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
谈判,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
化、系统化。
1984 年 6 月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
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 ,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
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5 年 3 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
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全国人大常
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方针诬蔑为“统战
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统一问题,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
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采取了停止对大陆进行炮击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
施。从 1986 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
1987 年 11 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 38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
被打破。从 1987 年至今,海峡两岸交流大体经历了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和两岸交流持续、稳
定、有序地向前发展三个阶段。统计显示,从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到 2007 年 9 月底,台湾居
民来大陆累计达到 4583 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 156 万人次。两岸累计贸易总额达
到 6933 亿美元,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 74327 项,台商实际投资 450 亿美元。大陆已
经稳居台湾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最大贸易顺差来源。
[相关资 料补充: “九二 共识 ”与 “汪 辜会 谈”
虽然台湾当局在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同时坚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所谓“三不政策”底
线,并称“只有中共彻底放弃马列主义,认同三民主义后,两岸官方才有接触的可能”。然而,历史的发
展并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官民分离”只是台湾当局的一厢情愿。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增加,
两岸接触势所难免。
“ 两航 谈判 ”   自 1949 年国民党当局逃台后,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 1986
年 5 月。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1986 年 5 月 3 日下午 3 时 10 分,一架编号“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 747 货机,在飞
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
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 22 万磅。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
台湾“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面对这一突发的事
件,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与中共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
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国共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政策”的
前提下,委托第三者“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协商解决人机交接事宜。蒋经国
16
还指示“华航”依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这一不合适宜、多此一举的决定自然遭到祖国大陆的反对。祖国
大陆方面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
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台湾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湾。中国民航再
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作出答复,并提出如果台湾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到他们认为方
便的地方协商。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交涉后,1986 年 5 月 17 日至 20 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
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
航会谈纪要”。 这次商谈是两岸在隔绝 37 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下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它的成功举
行,打破了台湾当局长期营造的“恐共”心理,使台湾民众认识到,共产党并不像当局宣传的那样可怕 ,
两岸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同时这次谈判成功也为两岸解决纠纷创造了一种“华航模式”,其原则
是:地位平等、友好协商;就事论事,合情合理;互相尊重、彼此谅解;多从对方考量,不作题外文章。“
两航谈判”的成功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美国舆论称之为国共两党的“首次正式接触”。日本《东京新
闻》称此次事件是海峡两岸关系“一举向前发展的划时代事件”。香港报纸则称:“两航谈判就其影响而
言,显然具有高度的政治含义,“它标志着国共两党及两岸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金门谈判”  80 年代后期,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的开放政策,限制大陆
民众与台湾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陆居民私渡去台的现象。台湾军警对大陆私渡入台人员采取
不人道的强制“并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湾海峡连续发生数起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遭受人身伤亡的
事件。1990 年 7、8 月间,发生了因“并船遣返”导致 25 人被集体钉在船仓内窒息死亡,以及 21 人因遣返
船被台军舰撞击落水身亡等两起惨剧,台湾军警的残暴行径遭到两岸人民的一致谴责。1990 年 8 月,为避
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切实解决私渡人员的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
定遣返作业协议,将私渡人员遣返纳入规范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会组织的见证下进行。背受强
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对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建议很快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考虑到签署协议需要实地考
察遣返路线,同时也为了照顾台湾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双方决定协商地点定在当时尚未解除“戒严”、
仍是国民党“战地”的金门岛。
1990 年 9 月 11 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等 4 人,在金门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陈长
文等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回避目
前尚难以解决的两岸政治分歧的务实精神,于 12 日签署了协议。“金门协议”虽然是以两岸红十字组织
的名义签署的协议,但却得到两岸官方的认可和授权。1990 年 10 月 8 日,双方根据“金门协议”第一次
顺利进行了海上遣返工作,首批 55 名私自渡海去台的大陆居民从马祖回到了福州马尾港。此后,共有 120
多批近 2 万名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两岸居民和刑事嫌疑犯、刑事犯循“金门协议”的模式完成遣
返。金门协议”的签署,不仅保证了两岸遣返作业的顺利进行和两岸同胞的生命安全,也为其后两岸的授
权民间机构的商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 会” 的成 立 1990 年 11 月 21 日,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
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简称海基会),并于 1991 年 3 月 9 日正式挂牌工作。这是以
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任务是接受“陆委会”的委托,办理
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人称“陆委会”手套。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常委、
台水泥业巨富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为陈长文、副秘书长为陈荣杰。海基会成立时的定位是“协调处
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
工作有如下 7 项业务:(1)两岸人民入出境收件、核转及有关证件签发补发。(2)大陆地区文书验证、身份关
系证明、协助诉讼文书送达及两地人犯遣返。(3)大陆地区经贸资讯的收集发布,间接贸易、投资及其争议
的协调处理。(4)两岸人民有关文化交流事宜。(5)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祖国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
权益。(6)两岸人民往来有关咨询服务。(7)“政府”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该会成立后立即承担先前由红十
字会负责的有关两岸事务性的接触和交往的职能,并派遣人士访问祖国大陆各相关部门,建立沟通管道。
  1991 年 12 月 16 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简称海协会)在北京
17
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被选举为海协会首任会
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为邹哲开。海协会成立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项:一是逐步建立和发展
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和双向交
流。根据国台办的授权,协会将负责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有关团体进行联系,处理相关问题。二是就合
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等问题与台湾授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三是协会如受到委托,也将协同
有关方面与台湾授权团体或人士就处理台湾海峡海上渔事纠纷和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之居民及相
关问题进行商谈。四是协会将积极为台湾岛内外各团体、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祖国大陆投资、贸易和其他交流
活动的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服务。同时也积极向祖国大陆有关方面和地方提供对台文化、学术、体育、科技交
流等咨询。两会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沟通化解的桥梁作用。从 1992 年 3 月到 1995 年 6 月,两会进行了包括
第一次“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总共 17 次商谈。
  “九二共识”确立   两会就两岸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接触与商谈后发现,虽然双方商谈的是
事务性问题,但要顺利地解决问题,一个重要的事实必须首先明确:两岸间的事务性问题是一个国家内
的事情。这就涉及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1991 年 4 月 8 日,陈长文首次访问大陆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唐树备授权提出了处理海
峡两岸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在处理两岸交往事务中,应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也反对‘一国两府’以及其他类似的主张和
行为”。1992 年 3 月 22 日,两会在北京就“海峡两岸公证文书使用”和“海峡两岸开办挂号函件的查询、
补偿”两项议题进行了首次事务性商谈,双方分歧的症结就是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坚持两会商谈的事务性问题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台湾方面虽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为
谋求所谓“对等政治实体的”地位,强调双方在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提出用“各说各话”的方式说
明一个中国的涵义。3 月 30 日,唐树备在记者会上指出,“由于现在两岸没有统一,所以首先应明确我们
商谈的或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内的事情。众所周知,国共两党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为何双方不能
本着这个原则来处理两岸事务性问题呢。两岸没有统一,但我们是一个国家,这个原则是坚定不移的,至
于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么一个原则,我们愿意讨论。”
  8 月 1 日,台“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所谓“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有关一个中
国涵义的叙述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
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后,台湾将成为其管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
应指 1912 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
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海协会负责人随即对“国统会”的决议文作出回应指出“它
表明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该负责人也重申,“在事务性商谈
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
  1992 年 10 月 28—30 日,两会在香港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海协会提出了 5 种文字表述,海基会先后提出 5 种文字表述方案和 3 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最后一种口
头表述方案的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双方表述文字都包含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容,但因文字
表述有歧义,以致会谈结束后两会仍没有达成协议。11 月 3 日,海基会正式致函海协会,建议“以口头声
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 16 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会,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
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
涵义。”该函还附上海基会增列的第 3 项口头表述文字。12 月 3 日,海基会函复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
示异议。从以上两会来往的信函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
家的统一。”(简称“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后,从原则上
排除了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并为 1993 年的第一次“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第 一 次 “ 汪辜 会 谈 ” 1993 年 4 月 27 日至 30 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在祖国大陆一年多
18
来的积极推动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这
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
的“重要里程碑”。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了广
泛讨论。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

《两岸公证书使 用
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 作
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为两岸的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两岸今后协调
和处理有关事务“树立了一个可资依循的模式”,它表明两岸完全可以在政治原则、立场、目标取向差异
甚大的情况下,通过坦诚、务实的接触与协商,本着“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原则坐下来谈,找到双方
的共同利益,增进互信。二是会谈的具体成果直接推动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当年台对大陆
转口贸易额从 1992 年的 74 亿美元跃升到 170 亿美元的新纪录;台湾跃居大陆吸收外部投资的第二位,
台湾大企业大财团开始成为投资大陆的主要角色。两岸文化、科技方面的交往则呈现“层次高、范围规模扩
大、内容深化、方式多样化”的新特点。“
大 陆 积 极 推 动 第 二 次 “ 汪 辜 会 谈 ”  第一次“汪辜会谈”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
突破,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然而事与愿违,台湾当局同意举行“汪辜会谈
”的本意,并非是要促使两岸关系朝统一方向健康发展,而是想借机凸显所谓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 ,
并试图以发展两岸关系为“筹码”,换取祖国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汪辜会谈”结束后,
台湾当局再次声称“两岸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称“汪辜会谈”绝非表示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有所
加快。台湾当局于当年 6 月公开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李登辉公开声称,他“从未讲过一个中
国”。1994 年 4 月,他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谈时更妄称,“中国一词是含糊不清的”,台湾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是“奇怪的梦”,“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在国际上,台当局更是不计手段、不计名
义、不计代价地大搞“银弹外交”,李曾先后跑到不少国家公然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分裂
活动。在两会事务性商谈方面,根据《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精神,从 1993 年 8 月至 1994 年底,两会在北京、
台北、南京等地共举行了 7 次事务性商谈及 2 次“唐焦会谈”,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台
当局企图通过商谈达到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目的,提出“司法管辖权”等敏感问题,制造政治分歧
干扰事务性问题的解决,致使两会未能签署任何协议。
  尽管台湾当局的举动给落实第一次“汪辜会谈”的决议蒙上了阴影,但祖国大陆仍积极推动第
二次“汪辜会谈”,并与台方商定会谈于 1995 年 7 月 20 日在北京举行。然而就在此时,李登辉于 1995 年
6 月 7 日,赴美出席康奈尔大学校友会,在国际上大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破
坏了两岸商谈的气氛,使两岸关系剑拔弩张,跌至冰点。面对这一严重政治挑衅,祖国大陆采取果断措施,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而且举行了旨在针对“台独势力”的军事演习。两岸关
系空前紧张和对立,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正待成行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均告中断。 1997 年后,在
“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以及国际形势、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变化的
情况下,祖国大陆方面采取主动,继续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7 年 9 月 12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重申两岸及早开启政治谈判的建议,郑重
重申其于 1995 年 1 月 30 日提出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 (简称“江八点
”),强烈呼吁“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
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1998 年 1 月 1 日,江泽民在
新年祝词和全国政协新年茶会上宣布,“今年中国统一工作的重点是与台湾举行政治磋商,希望台湾当
局以民族大义为重,尽早回应我们提出的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进行谈判的郑重呼吁”。2 月 14 日,海协
会致涵海基会,表示愿意与海基会协商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序性事宜,并随之安排重启经济性事务性议题
商谈,同时邀请辜振甫在适当时机来访,两岸适当层级的人员可在交流互访中为此做必要的准备。这些充
满诚意和善意的建议受到了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岛内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地要求当局作出积
极而正面的回应。但台湾当局却对祖国大陆推动两岸政治谈判所做的一系列努力采取了消极的回避态度,
声称“如果不承认中华民国是个主权独立国家的现实,根本没有办法谈”,“目前看不出两岸有何政治
19
议题好谈”。并在如何谈、谈什么问题上大作文章,声称两岸谈判“哪里中断哪里开始”、“先从事务性商
谈做起、慢慢来”、“两岸商谈要不预设任何前提条件”,“政治谈判危险”等等,意图拖延两岸政治谈
判。
  与此同时,祖国大陆开展的“反台独”、“反分裂”斗争使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越来越认识到台湾是
破坏亚太和平发展的“麻烦制造者”,如果放任台湾当局的分裂政策,将最终导致战争,从而危及世界
和平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整体利益。因此,美国开始调整、改善对华关系,并敦促两岸尽快进行和平谈判。
1997 年 10 月 26 日至 11 月 3 日,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江泽民主席成功在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达成了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1998 年 6 月 25 日,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美国总统克
林顿访问中国。在中美首脑互访中,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
立的原则。克林顿和美国其他领导人并明确表示美国政府“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
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以及其它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按照“八一七
公报”的原则处理售台武器问题。美国公开承诺对台“三不”支持,在岛内引发强烈震撼,使台湾当局面
临越来越大的谈判压力。在此情形下,台湾当局为了逃脱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责任,最终不得同意辜振甫
参访大陆。
  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8 年 10 月 14 日,受海协会邀请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
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先生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位踏足祖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祖
国大陆对此次参访十分重视,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江泽民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会见辜先生一行,这
是海峡两岸自 1949 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10 月 15 日,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
会自 1995 年 6 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 1993 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
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四项共识:一是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由两会
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安排。二是进一步加强两会间的交流,包括两会负责人等多层次的互访。三是涉及两
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两会将加强个案协助,相互委托。四是辜振甫先生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
汪道涵对此表示感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此次会谈达成的四点共识,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和
两会交流的气氛,增进了解,化解分歧。为今后两岸两会的进一步交流,直至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的举
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由于台湾当局刻意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不愿意展开政治谈判并进行预备性磋商,
只是含糊表示展开议题广泛的对话,使四项共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双方根本分歧如故。
  辜振甫“参访”大陆后,祖国大陆方面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1999 年 6 月 27 至 29 日,两会
在北京商谈,就落实四项共识交换了意见,并就汪道涵 9 月中旬或 10 月初访台达成初步共识。可是 l0 天
后,李登辉在 7 月 9 日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竟公然抛出“两国论”,使一度缓和的两岸关系又一次
跌入低谷。面对李登辉之流猖狂的“台独”活动,海峡两岸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一致声讨,国际社会也纷
纷谴责李登辉的“台独”行径。7 月 15 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指出,由于李登辉“两国论”的倒行逆施,
使两会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不复存在。20 日,海协会鉴于海基会当天的来函及所附
的“辜振甫谈话稿”严重违背了两会 1992 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对该函不
予接收并正式退回,两会联系遂告中断,汪道涵访台之行亦告搁浅。]
(二)“和 平统一、 一国两制 ”构想的 基本内容 和重要意 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
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
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2)两制并存。在
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
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
20
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现
有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
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夙愿,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
与管理国家大事。(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
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
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5)解决台湾问
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
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
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
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
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台独”活动与国际反华力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台独”将
使台湾沦为外国附庸。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
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9)坚决反
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10)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解
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
的事情搞好。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利益、维护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
统一问题。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党继承了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调
整和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当今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邓小平坚持和创造
性地运用和平共处的原则,将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由国家之间转向一个国家内部,用来解
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
问题。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
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
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运用和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丰
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按照马克思主
义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国家的结构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单一制的形式下,全国
只有一个统一的立法机关,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在国内,所有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行
政单位和自治单位,须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在对外关系上 ,
单一制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出现。单一制国家一般是在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状态之后形
成的,是最常见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在保证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突破了原
来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的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使统一后的中国在国家结构形式上成为
一个带有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学
说的新发展。“一国两制”构想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保存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
21
内,允许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居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在部分地区
长期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实践中的首创。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
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
后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所谓原则坚定性,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
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坚持国家主体即祖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所谓策略
灵活性,就是在一个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非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
长期存在及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既
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
同时也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
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
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世界上一系列
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
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
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
好的范例。1984 年 12 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在谈到南北朝鲜统一问题时
指出:“朝鲜南北双方也可学习香港方式,各自维持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变,实现和平统一 。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一 国两制” 构想在香 港、澳门 的成功实 践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1842 年中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
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署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1860 年中英再次签
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了南九龙地区,英国又通过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迫
以 99 年为期限强行租借“新界”。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英国对我国的神圣领土香港实
行了长达 156 年的殖民主义统治。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于 1887 年 12 月通过胁迫清
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而抢占的。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为祖国统一,
香港回归创造了条件。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联合包围、封锁之下,处境相
当困难。维持香港、澳门现状有利于新中国冲破封锁,有利于新中国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的立场是: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认外国强
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
判予以和平解决;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1960 年,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
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 1997 年,即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的 99 年的期限的临近,香港回归的时机终于成熟起来了。从 70
年代起,中英双方的领导人就意识到 1997 年应成为香港回归的契机。
[ 答 疑 :为什么要采用和平过渡方式解决港澳(特别是香港)问题呢?从毛泽东的谈话可以看出两个原
因:一是有利于我们发展海外关系。当时,把香港继续留给英国,有利于分化、瓦解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
阵营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为新中国发展海外关系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新中国要同包括
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做生意,保留香港这个传统的国际通道,以便发展与世界各地的进出口贸易,
可为社会主义建设吸收必要的外部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勒马深圳河”,没有进军香港的原因。]
1、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谈判:
22
(1)1979 年 3 月底,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后中国政府把解决香港问题提上了议
事日程。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和英国从 1982 年 9 月至 1984 年 9 月共进行了 22
轮的艰苦谈判。邓小平 1982 年 9 月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强调:“关于主权问题,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
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
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
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
”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国政府首脑与英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
联合声明》 。
《联合声明》宣布,收回香港地区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 国
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
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 年 5 月 27 日,中英两国政府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
声明正式生效,香港问题和平解决的大局已定。199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基本法》诞生并经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1997 年 7 月 1 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
港政权交接仪式,飘扬在香港上空达 150 年之久的米字旗被迫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
冉冉升起,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始积极
有序地进行。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对澳门问题基本
达成共识: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将在适当的
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1985 年 5 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
达成协议。谈判的重点是“何时移交管治权”、“用什么方式移交管治权”等问题。1986 年
6 月到 1987 年 3 月,中葡两国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1987 年 4 月 13 日,《中葡联合声明》在
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
别行政区。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四百多年的澳
门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557 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并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2、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
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
”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
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
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提高管治水平。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广泛团结香港、
澳门各界人士,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局面。
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了中国人民实
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
台湾与香港、澳门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
度。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表
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随
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 和平统一 、一国两 制”的丰 富和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际
23
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在台湾岛内, 1988
年 1 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此后,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
顽固拒绝和谈统一,企图在维持“中华民国”的招牌下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支持、纵容“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
”势力膨胀,“台独”思潮蔓延。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
在 1987 年底长达 38 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条件下,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经
济、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1992 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
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
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 年 4 月两岸举行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
一步。但李登辉于 1995 年6月赴美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1999 年 7 月抛出“
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针对李登辉的“台独”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
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促使台湾民
众和国际社会认清了“台独”的危险性。2000 年 5 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
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 2002 年 8
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统一 ,
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特别是
1995 年 1 月 30 日,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
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报告中关于
对台工作的论述,高度概括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今
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坚定决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在新形势下的重大
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
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
国原则。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
容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
强调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
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同时为维护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 ,
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
我国国家安全最大、最现实的威胁就是“台独”分裂活动。要把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作为努力目标,把文攻武备作为反“台独”斗争的总方略。文
攻和武备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军队必须抓紧做好反“
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做得越好,就越有可能争取到和平统
一的前景。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谈判的前提,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在
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作为第一步,双
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
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
24
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
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突出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明确指出我们无论以什么
方式实现统一,都要取得台湾同胞的广泛支持,否则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统一后也难以
保持台湾的长治久安。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
一切正当权益。我们在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了解台湾同胞的心态和愿
望,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讲清楚一个道理,使台湾同胞明白:台湾离开了祖
国,必将被外国干涉势力所控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要使他们了解,实现统一并不会改
变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他们现有的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要努力扩
大两岸交流交往,“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江泽民指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7 年、1999 年,我们将相继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这是
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一件大喜事。现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全面振兴的时候
了。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
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2000 年 10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
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任务中,现
代化建设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解决台湾问题,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大陆同台湾的统一问题,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
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关键是要把我们大陆的事情办好。大陆政治安定,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完成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而强大的
基础。
(二)新世 纪新阶段 的对台方 针政策
2003 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企图进行“公投”,寻
求法理独立,陈水扁还抛出“台独时间表”,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做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
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
措。2005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
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对做好新形势下对台工作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2005 年 4-5 月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党民主
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在会
谈和公报中,胡锦涛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等新主张。2006 年 4 月,胡锦涛进
一步指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
本利益,再次表明我们党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原则。胡锦涛关于祖国统
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
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对台
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
的核心利益。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会容
忍“台湾独立”,绝不会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近年来,台湾岛
25
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
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
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
现阶段两岸同胞必须把反对和遏制“台独”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1949 年以来,尽
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中
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
系的重要基础。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对于台
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任何旨在制造“
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两岸同胞理应坚决反对。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主要内容有:一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
政治基础。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二是,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
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
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三是,早日恢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
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四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
使两岸同胞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
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
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
他们的正当权益。我们要真心诚意地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
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
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
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2005 年 3 月 14 日,十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 大
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
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
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重要法律的
颁布实施,对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进程,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
新形势下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领导全党
全国人民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坚定地维
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两岸经济、
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巩固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总之,国家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大趋势。两岸同胞是一
家人,再创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是我们的共同期盼。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
力下,两岸关系一定能够和平稳定发展,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 相关 资料 补充 : 海峡 关系 新进 展
1、新华网台北 2008 年 1 月 12 日电: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 12 日举行,结果于当天晚间
26
揭晓,中国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另据报道陈水扁于当天晚间 9 时 30 分许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
另据新华网台北 3 月 22 日电,2008 年 3 月 22 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举行了投票,中国国民党籍候选
人马英九、萧万长获胜。民进党籍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败北。陈水扁当局不顾海内外强烈反对而执意推动
的所谓“入联公投”也于 22 日举行,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权人数的一半,投票率仅 35.8%,公投未获
通过。该次公投结果说明,“台独”不得人心。同时举办的由国民党所提出的“返联公投”投票率仅
35.7%,同样因投票人数不足而未获通过。国民党及其执政团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搞台独,主张与大
陆接触对话,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据中新网消息,2008 年 6 月 11—14 日,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在北京重启中断近 10 年之久的两
岸协商谈判,6 月 13 日双方就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议题达成协议。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
重新建立,两岸和平发展格局迈出历史性一步,预示着两岸关系进入全新时代。根据两会签署的《海峡两
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自 2008 年 7 月 18 日起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并于 7 月 4 日启
动首发团。协议规定,接待一方旅游配额以平均每天 3000 人次为限。每团人数限 10 人以上 40 人以下,自
入境次日起在台停留期间不超过 10 天。双方同意互设旅游办事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
锦涛于 6 月 13 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和海基会代表团成员。 2008 年
07 月 4 日晨,两岸周末包机首个起飞的航班南航 CZ3097 在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大陆居民台湾游首发团亦
搭乘此航班出发,成为最先抵台的旅游团。
3、据中新网报道,2008 11 月 3—7 日电,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率代表团访问台湾。 11 月 4
日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
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政与两岸食品安全。上述四项议题的解决,将使两岸同胞渴望了 30 年之久的
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的大三通将正式实现,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开辟便捷的路径,从而增进
两岸人民福祉,带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的里程。其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台湾地方领导人马英九等
会见了陈云林一行。
4、另据中新网 2008 年 11 月 12 日电,11 月 11 日陈水扁因涉嫌贪污等重罪被台湾检方特侦组第五度
传讯,他在接受问讯前仍然叫嚣“台湾独立万岁”。随后特侦组向台北地方法院声请对陈水扁羁押禁见。
台北地方法院连夜开庭审理后于 12 日清晨裁定将陈水扁羁押禁见,并将他送进看守所关押。陈水扁从而
成为台湾司法史上第一位遭到收押的卸任领导人。]
[ 经典 案例 1:跨越 海峡 的握 手
2005 年 4 月 26 日到 5 月 3 日,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访问是国共两党关
系史上的大事,是继 1993 年“汪辜会谈”之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载入史 册的 时刻
公元 2005 年 4 月 29 日下午 3 时整,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微笑着伸出右手,中
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伸过 60 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镁光灯闪烁,百名
中外记者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距离 1945 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握手,时间过去了 60 年。
那次谈判之后不久,两党走上对立对抗的道路直至爆发内战,最终造成海峡两岸分隔至今。这是历史性的
一刻。跨越 60 年风风雨雨,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实现历史性握手。此时,两位领导人都穿深色西服,胡锦
涛系红色领带,连战系蓝色领带。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
前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从你们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说,
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这次访问,以及两党交流对话,已经给两岸关系改善注人了春天的气息。“历史的辛酸
让我们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所以我说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连战对胡锦涛说。他表示,
以迎接未来这种主导的理念来追求未来,相信“逝者已矣,来者可追”。(真可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
逢一笑混恩仇”)
3 时 30 分至 5 时 10 分,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的历史性会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正式开始。之
后,两党发表新闻公报。公报称,这是 60 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
27
义。基于两党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承诺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切,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4 月 29 日晚上胡锦涛总书记请国民党要员吃饭时,赠送给连战先生一个十分
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来自 20 世纪 30 年代,那时台湾还处在日本统治时期。连战的祖父连横,身居台湾
极度苦闷,曾经向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发出一份书面请求,要求在台湾升中华民国国旗,唱国歌。对此请
求,国民政府给予了肯定和回复,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要求难以实现。胡锦涛送给连战的礼物,就是
70 多年前连横手书的那份报告原件以及国民政府的批复原件。见到这份礼物,连战感动得差点落下泪来。
为民族 立生 命, 为万 世开 太平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4 月 29 日上午访问北大并发表了主题为“坚持和平,走向双赢”的精彩演讲。
连战北大演讲受到了校方最高的礼遇。演讲会选择在北大办公楼礼堂举行,克林顿、普京等外国元首都曾
在此演讲过。连战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他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和答问,其间被 25 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连战以他的母亲是北大学友为开场白,一下拉近了他与北大师生的距离。连战说“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
‘母’校——母亲的学校,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他的幽默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笑声。
连战由北大是中国现代新思潮的发源地,谈到自由的思想,北大、台大系出同源,一脉相传,相互辉
映,并追溯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思想发展史,并寄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浓
缩成八个字就是“坚持和平,走向双赢”。演讲结束后,连夫人起身走到连战身边,在其脸上印上温馨的
一吻,以示赞赏。随后,连战还回答了北大师生的提问。最后,北大向连战赠送了他母亲在燕京大学学习
时的档案资料影印件、照片等礼物;连战则将祖父连横的著作全集以及 700 本自己的专著《改变,才有希
望》等赠送给北大师生。
连战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加之其拥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不时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并
使用大量排比句强化情绪,使整个演讲精彩纷呈,牢牢抓住了现场听众的情绪,引起师生们强烈共鸣。连
战用北大的精神思考两岸问题,给大家以豁然开朗之感。他儒雅的举止言谈和不事张扬的内敛气质,也给
北大师生留下了良好印象。
南京拜 谒中 山陵
4 月 27 日上午,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南京中山陵。这是两岸分隔 56 年来,中国国民党
主席首次亲临谒陵。这天中山陵正门开启。陵园内,松柏苍翠,芳草萎萎。数千名市民自发来到中山陵,欢
迎连战一行。
连战一行着装肃穆。连战系蓝底碎花领带,夫人着蓝色套装,两人紧紧相伴而行。国民党副主席吴伯
雄、林澄枝、江丙坤紧随左右;穿过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的牌坊,踏上长长的墓道,拾级而上。9
时 20 分:连战一行进人祭堂。面对孙中山石刻坐像,连战和访问团全体成员肃然而立。
9 时 25 分:祭奠开始。连战趋前一步,手捧黄色菊花扎成的花环,花环两侧的丝带上写着“总理孙中
山先生灵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暨全体同志敬献”。连战将花环高擎过头,向中山先生坐像行鞠躬礼。司
仪宣读祭文。连战率全体访问团成员行三鞠躬礼,默哀一分钟。随后,访问团依序进人墓室,凭吊孙中山
棺停。两分钟后,连战走出祭堂,在早已准备好的签字台前,挥毫题词“中山美陵”。回到博爱坊前,连
战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说,今年是中山先生逝世 80 周年,也是对日抗战胜利 60 周年。在这样一个时刻,
他代表中国国民党,率同所有团员,以庄严、虔敬的心清来到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灵寝前,致上最高的敬意。
看到这么多民众自发自动前来共襄盛举,我们感到无比振奋。连战表示,中山先生是两岸共同尊崇的革命
先行者。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努力,共同图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
西安访 母校 观秦 俑祭 亲人
4 月 30 日下午连战一行来到阔别 60 余年的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路两边自发地站满了上万名闻讯
赶来的西安市民,人们打出了“常回家看看”、“回家真好”等毛笔书写的横幅。连战在欢迎会上说,他
的童年是一个兵荒马乱环境下的童年,希望“小学长们”珍惜他们现在的这个和平童年。连战向母校赠送
了祖父所著《台湾通史》精装本以及连战本人所著《改变,才有希望》等礼物,并向母校图书馆捐款 10 万元。
后宰门小学向连战先生赠送了学生们制作的 7 米长卷画幅——《长安自古多名士、江南春暮隐奇贤》 。
下年 5 时许,连战一行来到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涌博物馆。他们参观了博物馆一
28
号坑,并下至坑底近距离地观赏这支宏大的秦始皇地一下部队。博物馆馆长为他们进行讲解,整个参观过
程将近 1 个小时。连战为博物馆题词“游秦家而悯万民,跨海峡为创双赢”。5 月 1 日上午,连战携家人和
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来到西安市长安区上塔坡村清凉山,祭奠 1937 年病逝后长眠在这里的祖母沈太夫
人。他跪在了 60 余年魂牵梦绕的祖母坟前,深深三叩首,头触地久久不起。
台商就 是双 赢的 代表
上海是台商最密集的地区。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在上海市区的常住人口中,台商的数量不下 20 万人。
对于此次连战来访,上海台商协会会长叶惠德表示,在目前两岸不能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台商乐见台湾
任何政党代表访问大陆、与官方接触,打破两岸僵局。5 月 2 日中午,连战在上海对大陆台商及当地工商界
发表演讲。连战在演讲中阐述了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看法。连战说,对于大陆过去一二十年来辉煌建设
的发展成就,台商与有功焉,与有荣焉,参与其中的资本技术与人才,正是代表双赢这个目标的先锋部
队,台商就是双赢的代表。连战说,前途是非常光明,未来是非常亮丽,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掌握当前,
开拓未来,共创和平,共享发展,共谋策略,双赢互利一定能够完成。]
[ 经典 案例 2:潮平 两岸 阔, 风正 一帆 悬— —中 国国 民党 主席 吴伯 雄大 陆访 问纪 行
(2008 年 5 月 26-31 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率团问大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诗人千余年前的名句,写出了时序交替之际那种高朗壮阔的景
象,令人神往…… 而今,当吴伯雄主席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圆满完成大陆访问行程之后,内心感
受到的,也许是同样阔大的境界…… 三年前世人瞩目的“胡连会”,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两岸和
平发展共同愿景”。三年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刚刚落幕的“
胡吴会”,让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挥手之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站在历史的高峰,为两
岸同胞带来了无限期许,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历史新篇。
拨云见 日, 雨过 天晴 :“ 两岸 关系 发展 面临 难得 历史 机遇 ”
一轮红日耀中华,江南的青绿山川、苍松翠石,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长江和黄河奔流眼底…… 这
是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迎宾厅高悬的巨幅写意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所展现的诗情画意,抒写的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名篇《沁园春·雪》的意境。5月28日15时30分,在这幅望之令人荡气回
肠的巨画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手亲切地握在一起。3年前,胡锦涛的手
与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穿过两党60年的风风雨雨,紧紧地握在一起,开启了两党交流与对话的
新页。而今,当两党最高领导人再度握手之时,国民党刚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台湾局势发生了
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首次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团来访的吴伯雄,在5月28日下午的
这次历史性会谈中,达成了广泛共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交往协商,通过
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两岸间的有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前两岸同胞最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
赴台旅游问题;两党在新形势下将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
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谈中还明确指出,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还可
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
善处理……
当会谈场地——人民大会堂北京厅的大门再度打开时,华灯璀璨,似乎寓意着两岸关系的光明未来。
吴伯雄主席乐观地表示:“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建立互信、创新合作的时刻已经来临。”为落实
“胡吴会”的成果,29日清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迅速致函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海基会董事长
江丙坤等于6月11日至14日率团访问北京,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事宜进行商谈。海基
会董事长江丙坤立即在台宣布接受邀请。
“两岸 同属 中华 民族 ,血 脉相 连, 任何 人都 不能 抹煞 。”
5 月 27 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中山陵。从江丙坤的“
破冰之旅”、连战的“和平之旅”,再到如今吴伯雄的“雨过天晴之旅”,中国国民党高层近年来多次访
问大陆,而南京是他们每次来访的必到之地。吴伯雄说:“我们国民党人对于南京有着特别的感情。”因
29
为这里是中国国民党“永远的总理”、两岸人民共同尊崇的孙中山先生长眠之所。
1925 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 年葬于中山陵。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
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中华振兴,今天仍然激励着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位于紫金山南麓的巍巍中山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地方。“每次到大陆来,我们都一定会先到
南京中山陵,向总理在天之灵禀报我们的欢欣、我们的痛苦。”吴伯雄说。
27 日上午,薄雾笼罩的中山陵庄严肃穆。“天下为公”陵门的中间正门破例为吴伯雄一行打开。吴伯
雄沿通往祭堂的 392 级台阶,拾阶而上。不少热情的南京市民在墓道两旁以掌声和呼喊不断为吴伯雄加油、
鼓劲,吴伯雄也不断向民众挥手致意。也许是受到四周人们热情的激励,吴伯雄一行仅用约 20 分钟就登
上了祭堂,过程比人们事先想象的轻松得多。祭祀完毕,吴伯雄在祭堂前挥毫写下八个大字:“天下为公,
人民最大”。
来到中山陵下的博爱广场,对着大批中外记者以及在远处守候的人们,吴伯雄动情地发表感言说,
自己 2000 年时曾以国民党副主席的身份来到这里,当时国民党在台湾刚失掉“执政权”,“面对总理,
我们真是觉得惭愧”。如今国民党重新在岛内“执政”,此次谒陵就是为了禀告总理在天之灵,国民党会
好自为之,为人民谋福祉,为两岸和平奉献力量。他朗声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这是任
何人都不能抹煞的。”明年是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80周年,吴伯雄宣布,中国国民党届时将组织更大的
代表团来这里参加纪念活动。“相信到那个时候,从台北来这里会更方便。”回应他的,是四周人们响亮
的掌声,以及“两岸加油”、“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的阵阵欢呼。
来自台 湾的 祝福 :“ 希望 北京 奥运 会顺 利成 功! ”
从政 40 年的吴伯雄尽管年近古稀,却依然保持着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此次访问期间,这位体育
迷所到之处都带来了台湾 2300 万同胞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的祝福和支持。28 日上午 10 时,吴伯雄一
行来到北京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参观,这里拥有 10 万个座位的观众席已装修完备,阳光如瀑布般从头
顶直泻下来,气势恢弘…… 吴伯雄赞叹说,他参观过多个奥运会主体育场地,“而这里是最大、最雄伟
的”。说到此处,他动了感情:“100 多年前被认为是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现在能成功办奥运,意义十
分重大。我们带来了台湾同胞的祝福,衷心希望北京奥运会顺利成功。”
棒球在台湾可谓最有“人缘”的体育项目。访问团在京还参观了将举办奥运会棒球比赛的五棵松棒
球场。来自宝岛的棒球健儿届时就将在这个运动场进行比赛。站在棒球场的看台上,吴伯雄微笑着说,这
里将是台湾观众最关注的奥运比赛场地。他期待两个月后台湾的棒球健儿在这里大展身手,相信大陆观众
会给他们最热烈的助威。参观过程中,吴伯雄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五棵松棒球场举办的首场邀请赛的
比赛用球一枚。欣喜之余,吴伯雄禁不住向现场记者“爆料”:自己学生时代曾是优秀的棒球投手,所在
的少年队曾获过桃园县的比赛冠军。之前,在备受瞩目的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会谈中,胡锦涛总书记也预祝
台湾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并邀请吴伯雄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吴伯雄当场愉快地接
受了邀请。
同胞之 爱、 手足 之情 :“ 天灾 无情 人有 情”
天灾无情人有情,患难更显同胞爱。汶川震灾发生后,台湾同胞一直高度关注灾情,踊跃捐款捐物
并积极向灾区提供搜救、医疗等援助。吴伯雄主席此次来访,再次带来了台湾同胞对地震灾区的牵挂和问
候,每每温暖着大陆同胞的心。
26 日下午甫抵南京机场,吴伯雄便提议访问团与现场欢迎人员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他表示,
地震发生后台湾各界高度关切,自发捐助。这种非常自然的情感流露,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
国民党副秘书长詹启贤原本计划参加此次吴伯雄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但为了组织医疗队前往四川
灾区救援而取消了行程。访问大陆期间,在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负责人会面时,吴伯雄也总是首先向
地震灾区同胞致以慰问之意,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27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吴伯雄主席会谈时,对广大台湾同胞的爱心和善举表示衷心感谢,他说:“
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伤痛,也使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
华儿女在患难之时体现出的同胞之爱、手足之情格外珍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力
30
量,也将成为两岸同胞相互扶持、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关系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
在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所有行程后,吴伯雄主席一行5月31日平安由沪返台。短短6天,访问团成
员足迹跨越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带来了台湾同胞对地震灾区的牵挂和问候,带来了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
运的祝福和支持。所到之处,到处是热情的欢迎、涌动的人潮,在在表现出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厚谊深
情。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会谈已经落幕,但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进而“累积共识、共
创双赢”的新的时代大幕,才刚刚开启。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送别吴伯雄主席一行时的话语,在人
们的心头萦绕:“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为同胞谋和平,为两岸创
双赢,为台海争和谐,为中华开太平!”]
小结: 略

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