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背洋書包的東方孩子:
戰後留學美加地區的臺灣小留學生 *
曹淑 瑤 **

一、前 言
「小留學生」係指年齡介於六至十八歲,出國接受中小學教育的孩童,他們
通常是沒有父母陪同在側的。在美國,一般人稱之為「空降小孩」(Parachute
Kids),在加拿大則有「衛星小孩」(Satellite Kids)一詞來呼應他們被謔稱為「太空
人」(Astronaut )的父母。1
當近代留學教育在中國興起的時候,幼童曾是官派留學生的主要成員。 2 但
在清代臺灣,雖然劉銘傳開辦自強新政,引進新式教育,卻未曾派遣學生出國
留學。一八九五年臺灣依據馬關條約讓與日本後,殖民地政府壟斷教育資源,對
臺灣人民採取學科差別教育,3 由於長期欠缺完備的教育制度與教育機會,以及
時代潮流的刺激下,有能力的臺灣人民遂將未成年子女送到日本唸書, 4 例如霧
峰林獻堂先後於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年)、四十五年(一九一二年)將其四
個兒子攀龍、猶龍、雲龍、陸龍送往日本讀書,其族戚朋友也遣送子女負笈海外,
如林仲衡偕同七歲的姪女林雙赴日唸書;5 臺北富商李春生家、彰化楊吉臣家、高
雄陳中和家、板橋林家也時直接將子女送至日本讀書; 6 前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
教授周遜寬女士、7 推動沙眼防治的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陳振武8 亦由其富
裕的家庭送往日本留學。
戰後初期,臺灣經濟蕭條,國民政府遷臺之後,為節省外匯的支出, 9對人

1
* 本文研究的對象雖以歐美地區,尤其美國的小留學生為主,但也涉及東洋的日本,臺灣小
孩在歐美人士眼中,泰半視作「東方小孩」,故以背洋書包的東方孩子為標題。
**曹淑瑤,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本文定稿前,曾參考王秀惠、古鴻廷、陳靜瑜教授
之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Peter Stalker 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 司
2002,頁 154。
2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即是年僅十二至十六歲的幼童。
3
殖民地政府對於臺灣人民的教育以初等教育為重心,中學教育偏重職業教育,以培養初級技
術人才為主。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古鴻廷等編,《臺灣歷史與文化
(五)》,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頁 66-70。
4
日治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約達二十萬人,大多是接受初、中等教育,且留學生絕大多數是富
家子弟。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頁 73、75。以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
年)的六十名留日臺灣學生為例,有二十六人年齡在十八歲以下,接受小學教育的有二十三
人,這些學生大部分出身中上階級。 〈內地留學の本島人〉,《臺灣教育會雜誌》八十五號(明治
四十二年),頁 42-47,轉引自陳三郎,〈日據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6,頁 94-1。臺灣人民留學歐美的情形,則遲至一九一五年後才逐漸
開啟,但人數很少,日治全期僅約九十人左右。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賴澤涵編,
《臺灣 400 年的變遷》,中壢:中央大學,2005,頁 278。
5
陳三郎,〈日據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頁 28。
6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頁 75-76。
7
陳郁秀,〈向前輩鋼琴家周遜寬教授致敬〉,《樂覽》第 44 期(2003.2.1),頁 2-6。
8
《民生報》,2001.5.17。
9
即使政府開放出國觀光後,仍有立法委員認為出國觀光將「消耗外匯甚鉅」,希望政府重新檢
討政策,限制人民出國。《聯合報》 ,1979.2.21。

1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民出國的申請審查嚴格, 10 只准許大專畢業生申請留學, 11 但是小留學生並未


因為政府嚴格控管人民出入境而消失,許多企業家想盡辦法將他們的子女送外
國讀書,例如臺塑集團王永慶、王永在安排王貴雲、王雪齡、王文洋、王文淵、王文
潮、王雪清等子女赴英國求學,12 東元電機董事長黃茂雄亦於中學時赴日本求學。
13
除此之外,不少外交官的子女也隨同赴父母在海外生活求學,一些具有特殊
才藝的孩童也被送至海外留學,例如被德國音樂界譽為「中國神童」的陳必先,
是在當時的教育部長梅貽琦的特准下,於一九六○年八月赴德深造。14
一九七八年對於臺灣政治與社會局勢而言是極關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政
府終於同意放鬆對人民出國的管制,宣布自翌年(一九七九年)元月起開放出
國觀光。15 由於經濟逐步成長,人民對出國觀光的強烈渴望,16 雖然一九七八年
十二月十五日美國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正常化關係」,臺灣旋與美國斷
交,但為了「粉碎」 「海外謠傳政府將不准人民出境,並且對於入境返臺的人民 、
僑胞均不准再出境」,以及「共匪的統戰陰謀」,開放出國觀光的政策還是如期施
行,17 僅自一九七九年元月三日開始受理民眾觀光申請至該月十五日為止,出
入境管理局就收到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二人的申請案件。18 隨著出國的機會增加,
家長利用出國觀光的機會,將不滿十六歲的子女留滯海外,尤其在美加地區就
學的情形越來越多,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地爭議,因為小留學生現象不只是教育
上的問題,還牽涉到國防、家庭以及非法居留的問題,政府對於小留學生現象也
始終不予鼓勵。在臺灣社會裏,普遍形成「內在美」、
「外在美」

「缺陷美」 、
「獨臺 」

10
按照當時護照條例的規定,人民出國需依其職業及出國之目的,取得主管機關的批准,如工
商界人士出國考察,由經濟部核准;留學生護照由教育部核准;出國探親由僑務委員會核准。
「政府基於經濟及其他必須的理由,對人民出國頗有限制,」因此不發放觀光護照。 《聯合報》,
1969.8.11。
11
《民生報》,1987.9.18。政府自民國三十六年起相繼頒佈「公自費留學生結購外匯規則」 、
「自 費
留學生匯款申請結匯審核準則」等等,限制留學生購買外匯的額度。 《臺灣省政府公報》, 36 年
冬字第 36 期,頁 554;《臺灣省政府公報》37 年冬字第 38 期,頁 554;《臺灣省政府公報》46
年夏字第 7 期,頁 91;《臺灣省政府公報》48 年春字第 14 期,頁 190-191;《臺灣省政府公報》
49 年冬字第 40 期,頁 611;《臺灣省政府公報》50 年秋字第 34 期,頁 406;《臺灣省政府公報
52 年秋字第 18 期,頁 6;《臺灣省政府公報》53 年夏字第 72 期,頁 7-8;《臺灣省政府公報》53
年秋字第 18 期,頁 14。除了大專畢業生有機會出國留學外,政府遷臺後曾辦理過六次高中畢
業役畢青年出國留學考試,錄取六百六十五名高中生出國留學,如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前中國
航運公司董事長彭蔭剛、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程國強即是當年透過高中生留學考試而出國的人士
之一,民國四十四年停辦。《聯合報》 ,1987.9.19;《聯合報》,1987.9.29。
12
《聯合報》,1991.9.6、《經濟日報》 ,1996.6.5。
13
《經濟日報》,1991.11.28。
14
據報導,當年教育部為了能讓年僅九歲的陳必先出國留學,特別創立了「資賦優異學生出國
進修甄試辦法」,於一九六○年七月廿二日召開審核委員會,通過讓陳必先出國深造。見《青年
戰士報》,1967.6.19。這則報導顯然比陳郁仁在其碩士論文中有關教育部曾於一九六二年九月
至一九七二年一月間及一九八○年四月至一九九四年九月間兩度訂頒「藝術科目資賦優異學生
出國進修辦法」甄試音樂、美術兩科績優學生出國的敘述,提供更早的資料。見陳郁仁,〈小留
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頁 32。
15
《聯合報》,1978.11.3。
16
民間向政府提出開放觀光的呼籲,見《聯合報》,1969.8.24、 《聯合報》,1969.11.13、
《聯合報 》,
1969.8.24《聯合報》,1970.2.26、
《聯合報》,1970.3.17。行政院終於在一九七二年年底檢討出國
觀光的相關規定,見《聯合報》,1972.11.10、《聯合報》 ,1973.4.5。
17
《聯合報》,1979.2.21。
18
《聯合報》,1980.1.18。

2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的用語,稱呼這些出現小留學生的家庭之現況;在小留學生特別集中的美加地
區,也出現 Parachute Kids、Astronaut Parents、Astronaut Family 的字眼來形容這
批通常是缺乏合法居留身份,父母大多不在身邊的未成年學生及他們的父母與
家庭。小留學生現象對於移出國與移居國而言,已經衍生成新的社會問題了。
過去學界對於留學教育的研究頗多,但多集中於高等教育的留學生,而對
小留學生較少探討。19 事實上,這批小留學生不只是年齡小、獨自在移居地接受
中小學教育,他們在移居地的身份特殊,居留的時間大多很長,相對地在臺灣
受過的中文教育卻不多,與那些因戰後高等教育不足而出國進入研究所深造的
留學生,有極大的差異。所以,本文以「小留學生」--尤其是前往美國的小留學
生--為研究的對象,探討臺灣地區小留學生潮的興起與發展。

二、 小留學 生現象 的興起


臺灣小孩留學海外的風潮,萌芽於日治時期,雖然戰後政權更迭,但始終
沒有中斷過,至一九八○年達到高峰,從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六年三月間,留
滯海外未歸的六至十八歲未成年人人數高達八萬六千六百八十人。20 小留學生風
潮的產生,與臺灣經濟、政治背景之轉變有極大的關係。一九七○年代,臺灣國
民生產毛額快速成長,年增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八一年,
平均每人國民產毛額由一百四十四美元增加到二千六百三十二美元,成長了十
八點三倍,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則由一百三十七美元增加到二千四百二十四美元,
成長了十七點七倍。21 經濟上逐漸寬裕,加上出國觀光的開放,使得家長有能力
也機會將未成年子女送出國當小留學生。
促成家長選擇將未成年子女留滯海外就學的動機, 22 由於牽涉到當事人的
心理因素,所以極為複雜。在許多個案裡,家長抱持的理由大多是因為臺灣僵化

19
過去對於小留學生的報導遠勝於研究。在臺灣學界,學術性的作品僅有郭實渝的《由臺灣前往
美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 81,以及陳郁仁的碩士
論文,〈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在美國,有四篇學位論文關注到小留學生的心 理
適應問題,但專門探究小留學生現象發生的因素與學習經驗的研究,則僅有 Min Zhou 周敏,
‘Parachute Ki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ransnational Families’, Educational Policy, Nov. 98, Vol. 12, Issue 6, pp.682-704 一文。
20
一九九六年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統計資料,轉引自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
行為之研究〉,頁 21。
21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模式》,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頁
533。
22
過去對於小留學生現象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看法,例如繆敏志認為小留學生產生的原因在於臺
灣教育制度僵化、升學壓力太重、對國家缺乏信心、國人崇洋媚外的「牙刷心態」、逃避兵役、出 國
留學規定過於嚴苛有關。繆敏志,〈小留學生問題的省思〉,《臺灣教育》第 424 期(75.4),頁
33-34。郭實渝認為這是因為家長崇洋的心理、對臺灣教育制度的不滿、逃避兵役、家長認為自己
只是子女教育的學費供應者、出於關愛為子女選擇良好的就學環境等。郭實渝,《由臺灣前往美
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頁 2-4。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系教授周敏則提出在母國
激烈的升學競爭、對政局感到憂慮,使得人們嚮往外國自由的教育制度,進入移民或外國學生
的網絡中,小留學生的產生,不僅是滿足家庭的教育目標,外國文憑的高市場價值,亦提供
了 一 個 投 資 未 來 的 方 向 。 Min Zhou, ‘Parachute Ki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ransnational Families’, pp.686-689. 陳郁仁將小留學生的產生,
區分成教育性與非教育性的動機,前項動機主要是不滿臺灣教育與學習環境,後項動機包含
對國家發展前途缺乏信心、對國內生活品質不滿、逃避男子兵役義務,以及虛榮或炫耀財勢等。
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頁 14-15。

3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的教育制度與學習方式,讓孩子沒有尊嚴地生活,不快樂地學習。身為一位小留
學生的母親,李仙美說:「由於臺灣僵化的教育制度,我們唯一能選擇的是辛勤
工作以支付這個『小留學生』的費用,為此,我們感慨萬千。 」23 敖翔在報刊上揭
露被分到「放牛班」的兒子遭到學校訓育組長體罰,使得兒子遭到「校長和高年級
學生威脅」,因而不敢上學,加上害怕學校有將「轉學生貼標籤」的說法,只好將
兒子送去美國讀書。24 尹萍表示她選擇將女兒送到紐西蘭唸書,是因為她覺得女
兒在升學主義掛帥、以體罰的方式刺激學生學習的教育體制下,變得不快樂,對
老師只有仇恨而無敬意,她「正被改造成另一種人,我急著把她搶救回來。」25 被
證實是智商高達一五五的資賦優異兒童的羅介誠也表示,他在臺灣受教育的經
驗並不太好,跳級唸書及每週兩天到臺東師範學院接受教授一對一指導所學的
東西,不完全是他想學的,讓他常感到壓力。26 相形之下,外國的教育方式似乎
較能激發孩子的潛能,醫師黃冠球表示:
我未曾後悔過(將孩子送去美國受中學教育)。我之所以做這樣的抉擇,走
崎嶇的道路,是因為:在臺灣的中學生活不快樂,缺乏自信心,尤其是資
質較差的小孩成了犧牲品。我四個孩子中的老三,自幼羞怯、魯鈍,但到了
美國,變得十分有自信心,也會尊重他人。 的功課雖非挺好,只因向圖書
館借了最多的書看,卻也獲校長頒獎鼓勵。27
腦性麻痺的謝奇宏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被視為「白癡」,十四歲遠赴南非求學,
現在卻能修習碩士學位。28 因為一場潑灑硫酸的傷害事件,雙目失明,右耳失聰
的官聲彥,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自舊金山市麥卡地高中畢業,進入加州大學柏
克萊分校就讀。29 他們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往往是被歧視或被忽略的。在他們
的經歷裏,外國的教育為他們開創了不一樣道路。
事實上,大部分這種對於教育制度的反感,是牽涉到子女學習適應的問題。
例如出版了兩本描述小留學生經驗的林之平,最後選擇留在美國獨自求學,家
人考量的原因就是擔憂他無法銜接上臺灣的教育。30 有的家長將孩子送去留學的
目的是基於虛榮心,因為別人的小孩出國去唸了,自己家裡既然有能力供得起
在外國求學的費用,當然要將孩子送出國唸書、拿學位,「回來當個歸國學人、光
宗耀祖。 」31 至於企業家將第二代送往海外求學的理由,則是多了一層務實的考
量,大多是為了培養下一代專業能力,增廣見聞,以作為日後接班的準備。臺塑
集團王永慶雖然只有小學學歷,但「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對於他們的期望也很
高,」為了使子女們能夠在「適當的環境中成長」,分批將子女送出國。32 中信銀
董事長辜濂松為了不讓子女「在臺灣被寵壞」,所以把辜仲諒等三兄弟送到日本
當小留學生, 33 辜仲諒也於二○○五年初將兩個年僅十歲與八歲的兒子送到日
23
林之平著,李仙美、林榮泰合譯,《我要回家--一個小留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臺北:日
之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頁 6。
24
《聯合報》,1996.1.15。
25
《聯合報》,1994.7.15。
26
《聯合報》,2002.7.23。
27
《聯合報》,1994.10.20。
28
《民生報》,2001.12.31。
29
《世界日報》,2001.5.20。
30
林之平著,李仙美、林榮泰合譯,《我要回家--一個小留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頁 140。
31
《聯合報》,1997.6.14。
32
《經濟日報》,1996.6.5。
33
《經濟日報》,1994.12.8,《經濟日報》,2002.3.18,莊素玉,〈特寫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經理
辜仲諒:我要將銀行變成非銀行--要變成 e 銀行〉,《遠見雜誌》第 168 期(89.6),頁
131、135。

4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本求學,他表示此舉一方面是維繫辜家留學日本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讓小孩
早點熟悉日文,因此決定送他們到日本。」34 海霸王餐飲集團總裁莊榮德認為「企
業家的孩子,一定要把他們培養成企業家」,所以三個兒子都是小學還沒畢業就
送到美國、英國、日本唸書,學得流利的外語以及漂亮的學歷。35 美商聯邦快遞臺
灣區總經理陳信孝,則是因為從事進出口生意的父親認為「英文是未來世界最
主要語言,所以他的小孩都應受到良好英文教育,而這些是台灣的教育制度所
無法提供的,」因此被送去菲律賓念美國學校。36 晶華國際觀光飯店總裁潘思亮,
則是在中美斷交時,由被稱為「高雄拆船大王」的父親潘孝銳匆匆安排赴美求學 。
37
裕隆汽車的 CEO 嚴凱泰則是為了脫離「極端的虛榮、極端的悲哀與極端不平
等」,自己要求要隻身赴美讀學。38
在許多個案中,因為移民的原因而產生的小留學生也很多。在李又寧主編的
《當代留美中學生》書中收錄的十九位臺灣小留學生的自述裏,有十四人是因為
父母移民而前往美國。39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人是先移民到第三國,如貝里斯、
阿根廷,再轉往美國。40
在家長的動機中,鮮少看到直接表明是為了逃避兵役而將未成年兒子送往
海外求學的。事實上,許多家長的擔憂並不是孩子該不該服兵役,而是孩子在激
烈的升學競爭下,一旦屢遭挫敗,當服兩年兵役後,若要再繼續學業,年紀已
經太大了。在這種憂慮之下就產生了「與其浪費這麼多時間,還不如先將孩子送
到出國唸書,完成學業後再回頭服兵役」的想法。41 根據陳郁仁的研究,因為想
要逃避兵役而將孩子送出國的父母僅佔百分之九點七,絕大多數的父母的動機,
是希望孩子能在合適的教育環境中,發展潛力,身心健康。42 若是從一九八三年
至一九九六年間滯留海外未歸的未成年人性別分布來看,約有百分之五十五是
男性,百分之四十四為女性,43 雖然男多於女,但性別比例分配還算平均。
從臺灣的家長將未成年子女送至海外留學的理由,大概可以歸納出四種小
留學生的類型,第一類是企業家第二代,如臺塑集團的王貴雲、王文淵、王雪齡、
王文洋、王文潮、王雪清,44 中信銀的辜仲諒,45 裕隆汽車的嚴凱泰,元大證券

34
《聯合報》,1997.6.14。
35
《工商時報》,2005.9.7。
36
《聯合報》,1998.9.13。
37
《工商時報》,1997.3.22。
38
李佩芬,〈最犀利的五年級 CEO--嚴凱泰〉,《數位時代雙週》第 49 期(2003.1),頁 67。
39
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二),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
40
一九九五、九六年臺海危機前後,貝里斯的台灣移民高達三千多人,其中小留學生人數佔了
七百人。由於貝里斯的學歷受到美國的承認,許多人計畫高中畢業後直接到申請美國的大學就
讀。《中國時報》 ,1997. 5.30;《聯合報》,2003.1.13。
41
《聯合報》,1992.5.27。
42
在二百零七份小留學生家長的問卷中,有百分之七十五點八的家長表示,「希望子女的學習
潛能獲得更適當的啟發」;有百分之七十四點九的父母是為了「改變教育環境,為子女身心健
康著想」;有百分之六十二點八的父母是「希望子女身歷其境,將外語學好」。見陳郁仁,〈小 留
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頁 82。
43
一九九六年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統計資料,轉引自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
行為之研究〉,頁 21。
44
《經濟日報》,2000.9.5。
45
《經濟日報》,1999.8.6。

5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集團總裁馬志玲三子馬維辰, 46 和泰汽車的蘇純興, 47 三僑實業的廖振漢, 48太


平洋建設的章啟正,49 中國力霸公司的王令興,50 海霸王餐飲集團的莊自強、莊
宇霖、莊自立,51 中織企業的王貴賢、52 泰山企業的詹岳霖。53 第二類是成績中下
或適應不良學生,因為父母考量到他們可能無法順利通過升學競爭而千方百計
將之送往海外,他們的人數是最多的。54 第三類是資賦優異學生,因為被發現智
商高或有特殊技能而被父母送到海外,例如羅介誠在小學一年級被證實智商高
達一百五十五,十三歲就被父母安排到澳洲唸書;研發出迷你衛星的胡宇帆因
為母親發現她「對數字很有概念」,而被父母送去美國;55 陳必先、胡乃元、56 張
正傑、57 陳毓襄、58 邱鼎志、59 賴俊彥60 則是因為音樂資優而被送到德國、美國、奧
地利學音樂。第四類是隨父母移民、出國進修、工作的子女,例如首位美國華裔部
長趙小蘭因為父親趙錫成赴美進修,而舉家搬到美國; 61 Nvidia 總裁黃仁勳因
為父母移居泰國,把他和哥哥送到美國唸書; 62 唱片歌手 Linda 是因為全家移民
而到加拿大;63 林之平隨同父親兩度赴美進修而到美國就學;64 丁興漪、丁興遠
姊弟因母親赴美求學,而成為小留學生; 65 研發出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何大一
是因為父親在美國取得學位後留在美國工作,而全家搬到美國與父親團聚; 66
屠德言因外交官父親屠益箴派駐海外,而在許多國家過唸書;67 出版了《大哈佛
小荳荳》的劉書晴是隨著母親到美國工作而到美國唸書。68
大部分臺灣小留學生的家長通常在經濟上較一般人寬裕,才有辦法支付未
成年子女每年在海外動輒五、六十萬的花費,69 大多數小留學生的家長年收入高

46
《經濟日報》,2002.3.16。
47
《聯合報》,2001.3.18。
48
《中國時報》,2001.11.4。
49
《聯合報》,2000.4.10。
50
《經濟日報》,2000.2.21。
51
《工商日報》,2003.5.15。
52
《經濟日報》,2000.9.10。
53
《中國時報》,1999.3.14。
54
根據陳郁仁的研究,約有百分之五十六點五的父母,認為子女在臺灣的功課普通,百分之十
點六的父母則認為子女功課不佳。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頁 99。
55
《民生報》,2001.7.27。
56
《聯合報》,2002.5.19。
57
《聯合報》,1996.4.24。
58
《聯合報》,1996.1.13。
59
《聯合報》,2000.8.13。
60
《聯合報》,2000.6.9。
61
華文第,《趙小蘭》,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頁 54。
62
《經濟日報》,2002.7.31。
63
《中國時報》,2002.9.12。
64
林之平著,李仙美、林榮泰合譯,《我要回家--一個小留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頁 3。
65
丁興漪,《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臺北:水晶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頁 10。
66
Interview with Dr. David Ho, Interviewed by Judy Woodruff, CNN. See CNN Interviews: Medical
Detectives: http://www.time.com/time/moy/ho.html.
67
《聯合報》,2001.10.9。
68
劉宗榮,〈椰子樹作了決定〉,《大哈佛小荳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頁 6。
69
《中國時報》,2001.12.18。

6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達一百萬以上。70 除了企業家之外,不少小留學生的父親是醫生,例如以十七歲
之齡破解癌症基因的洪裕峰的父親是臺北市立仁愛醫院泌尿科主任洪肇國, 71
新光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的父親是台大知名骨科醫師韓毅雄, 72 娶
了聯電公司執行長宣明智獨生女的黃鈺堯,其父親是新竹縣東元醫院院長黃忠
山,73 胡乃元的父親是眼科醫生胡鑫麟,娶辜濂松女兒辜仲玉的陳俊哲,出身
高雄的醫學的「醫生世家」;74 有些小留學生的家長是政府官員,如胡宇帆的父
親任職於郵政總局政風室,75 李坤儀的祖父是前總統李登輝、76 江素華的父親是
前經濟部長江丙坤、77 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前高雄市長謝長廷的兒子也都是小留
學生;78 也有一些家長是教職人員,如林必先的父親林履鰲當時是國防醫學院
副教授, 79 劉書晴的父親是臺大教授劉宗榮,林之平的父親是明志工業技術學
院校長林榮泰,丁興漪與丁興遠的父親是臺大社會教授丁庭宇。
在一九七九年開放出國觀光以前,一般人不容易取得出國許可,有人是以
偷渡的方式,將未成年子女送出國。全球最大的記憶體模組廠金士頓創辦人之一
杜紀川,在高一沉溺於西洋音樂,成天在自組的樂團中打鼓,功課受影響,因
此與父母討論後,決定出國讀書,做個小留學生,當時他是以偷渡的方式離境,
從高雄港搭漁船出海,經過幾天在海上浮浮沉沉,終於在香港上岸,再以大陸
難民的身分向香港政府取得身分證明,輾轉搭機到德國。80
一九八○年代出現的臺灣的小留學生,大部分都是以合法的身份進入留學
國。最初他們是以觀光簽證方式入境,由於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護照條例修
正以前,規定未滿十六歲之子女出國需與父母使用同一本護照,因此在父母返
國後,不但非法居留,而且沒有身份證明,因此有些父母會設法購買第三國的
護照。81 也有些小留學生是全家非法滯留美國後,花錢找律師,想辦法取得居留
權。82 一九八九年護照條例修正,確立「一人一照」的原則後,許多小留學生透過
留學代辦公司的協助,取得留學簽證(F-1),前往美國就學,當然以 B-2 觀光
簽證進入美國,再想辦法轉換為 F-1 學生簽證的小留學生也大有人在。83 移民海
外則是一九九○年代以後,造成小留學生的重要因素。由於移民美、加等國家並

70
根據陳郁仁的研究,小留學生的家庭中,年收入超過二百零一萬元者佔百分之三十點四,年
收入約一百五十一萬至二百萬元者佔百分之二十三點二,年收入約一百零一萬至一百五十萬
元者佔百分之二十八點一,只有百分之十三點一的家庭年收入未達一百萬元。陳郁仁,〈小留
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頁 67。
71
《聯合報》,1994.6.3。
72
《中國時報》,2003.1.25。
73
《聯合報》,2003.1.23。
74
吳修辰,〈辜濂松女婿--拉小提琴的銀行家:中信金將進入「陳俊哲時代」〉,《商業週刊》第
928 期(2005. 9),頁 55。
75
《聯合報》,2000.1.21。
76
《聯合報》,1996.9.8。
77
《中國時報》,2002.10.5。
78
《聯合報》,1995.11.27、《中國時報》 ,2000.11.14。
79
《聯合報》,1970.12.15。
80
《工商時報》,2002.2.5。
81
華裔律師界傳言,最容易購買到的是泰國護照;此外,也有些人是向中國大使館申請護照。
《聯合報》,1987.6.8。
82
王智弘全家最後是以母親被聘為美國公民的中文家庭教師為由,取得美國的居留權。王智弘,
《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頁 68、95。
83
Min Zhou, ‘Parachute Kidsin Southern California: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ransnational Families ’, p.628.

7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不容易,不少移民代辦公司就以移民某些國家容易取得美國簽證為號召,吸引
想把子女送到美國求學的父母,84 這些被移民代辦公司及小留學生家長視為「移
民跳板」的國家,有阿根廷、貝里斯和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等等。
長久以來,臺灣小留學生滯留的國家向來以美國為主,除了一九八四年至
一九八九年間,滯留日本的小留學生大增以外, 85 由於世界共通的語言乃以英
語為主,而臺灣地區學生自國中開始就學習英語,因此從一九八九年底小留學
生家長又開始熱中前往英語系的國家,86 加拿大、澳洲、英國、新加坡等地也成為
這些家長選擇將子女送去唸書的國家。

3、 留學生 在海外 的生活


當父母決定要將未成年子女送到海外唸書時,子女在當地的生活照顧,是
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移民而產生的小留學生,通常有家人照顧,過著正常的家
庭生活。但是,移居到一個語言與文化相異的新環境,對於新移民的家庭來說,
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賴韻閔全家剛到美國時,只能靠著媽媽和姊姊會的少數英語
及一台語文翻譯機將事情辦妥; 87 王智弘與姊姊則是拿著字典,把每天收到的
信件、帳單、廣告「翻譯給爸媽聽」,讓父母也能「藉這個機會學」英文;88 Linda 在
小學畢業的那一年,全家移民到加拿大,由於語言不通,沒有親友照應,「每到
吃飯時間,全家只能開著車子往麥當勞前進,然後爸爸推媽媽點餐、媽媽推哥哥
點餐,哥哥推她點餐,她再把點餐工作交給才念六年級弟弟,於是最後看到弟
弟捧著五份快樂兒童餐走出來,因為原本記著麥香雞、漢堡、可樂要幾份的弟弟,
到了餐櫃前一句英語也說不出口,最後乾脆叫『5 happy meal』,就這樣全家吃了

84
一則移民的廣告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貝里斯是中美洲唯一英語系國家,英語為其官方語言,
在貝里斯完成中學教育後,可直接申請美國大學就讀,不必經過托福考試,甚至英國、澳洲或
加拿大大學都可申請。就貿易而言,貝里斯為大英國協、聯合國及不結盟運動會員國之一,並
簽定了 LOME 協約,使從事貿易移民者能享受各地區之貿易優勢及免簽證之的便利。 」《經 濟
日報》,1991.12.10。文中所謂 LOME 協約(Lome convention)係一九七五年二月歐盟與非洲、加
勒比海、及亞洲太平洋地區國家(ACP countries)簽訂的優惠貿易協定,給予亞加非國家輸往歐
盟之工業產品享有免關稅、免配額之待遇,農產品則享有較低關稅及關稅配額待遇。另一則廣
告也以相同的訴求吸引想要移民的人:「移民美國雖然困難重重,但現在透過馬紹爾群島,同
樣可以達到移民美國的目的。……馬紹爾群島原是一個位於南太平洋關島與夏威夷之間的小島
該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託管,一九八六年獨立並與美國簽定自由聯屬公約 (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使其人民獲得可免簽證自由來往美國之權利,並為美國合法之居民,可以
就學、經商、就業,除投票權外,可享受多項美國公民同等待遇。該國並於一九九一年成為聯合
國會員,享有加拿大、澳洲等多國免簽證優惠。由於有了這層關係,目前國人因移民及就學所
遭受的諸多困擾,如小留學生滯美問題,以及為選擇好的移民國家而苦坐移民監等等問題。 」
《經濟日報》,1993.4.23。
85
迄今仍未找出為什麼這段時期的留日小學生大量增加。陳郁仁說:「日本對於外國人申請入境
申請入境簽證之法令與核發規定極為嚴格,其所核發之留學簽證,以在國外已完成十二年教
育(高中畢業)以上者為限,因此小留學生並不存在。」見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 行
為之研究〉,頁 26。但一九六四年出生的辜仲諒,十三歲就與兩個弟弟同赴日本就學,他曾表
示,他在留學期間很多朋友都是「五年級的小留學生」。黃惠娟採訪,胡采蘋整理,〈辜仲諒 :
小明的故事是我給孩子最大的資產〉,《商業週刊》第 863 期(2004.6),頁 131。
86
《經濟日報》,2000.6.3。
87
賴韻閔,〈點點滴滴〉,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頁 327。
88
王智弘表示:「我覺得翻閱、瞭解這些信件,以及處理、淘汰這些信件,對我的英文學習有極
大的幫助。」見王智弘,《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頁 44。

8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一年的快樂兒童餐。 」89
由於「同甘共苦」過,新移民家庭的親子情感顯然較為濃厚。賴韻閔覺得來到
美國之後與父親變得很有話題,更加體貼母親的辛勞。90 江家正則因在成衣廠打
工的經驗,體會了父母親在餐館打工養家的辛苦。91 當然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這
樣體會新移民父母的辛勤,不少小留學生在適應過程中,因父母工作忙碌,親
子關係疏離而誤入歧途。92 不過,父母親先移居美國,再將子女接來同住的家庭,
親子間的衝突更為明顯。李月文與李月萍這對由祖父母帶大的雙胞胎姊妹,到美
國與父母團圓後卻常常吵架; 93 與李氏姊妹有相同成長背景的夏維寧,以及陸
心芸,與不熟悉的家人之間的相處也不融洽。94
有些小留學生則是有「伴讀媽媽」的照顧。黃裕峰的母親辭去台北市立中正高
中的教職,陪伴他遠渡重洋唸書;邱鼎志的媽媽辭去幼教工作,戴著四歲的妹
妹,陪他到美國學琴;在紐約學小提琴的蔣宜庭,則是有個辭去臺南三育神學
院教職的「伴讀爸爸」。95 事實上,全天候的伴讀父母,不但可以照顧子女的生活
起居,也能分攤子女的壓力,對於子女的學習適有很大的幫助。96 但有些家長因
為無法長時間陪伴子女,與其他家長約定輪流赴美國照顧彼此的孩子一段時間
的做法,一開始效果不錯,久而久之孩子「開始不聽其他家長的教導,最後全變
壞了」 。97
除了父母之外,不少小留學生與其他親友同住的。辜仲諒三兄弟是住在東京
的外婆家; 98 杜紀川與王令興是住進舅舅家中;陳苑螢是與姨婆同住; 99 龍威
寰住在阿姨家;100 謝千涵和蘇苓惠都是住在叔叔家; 101 林富子則是將孩子送到

89
《中國時報》,2002.9.12。
90
賴韻閔,〈點點滴滴〉,頁 331-333。
91
江家正,〈阿江留學史〉,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頁 57。
92
《聯合報》,1995.4.22。辜仲諒就曾表示:「我看過很多家裡很富裕的朋友,後來毒啦、女人啦、
幫派啦,一生就這樣毀了,有些人到現在都還深深陷在這裡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大部分
都是因為媽媽,百分之八、九十,跟我的例子很像。」黃惠娟採訪,胡采蘋整理,〈辜仲諒: 小
明的故事是我給孩子最大的資產〉,頁 131。
93
李月文,〈雙胞姊妹〉,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頁 84;李月萍
〈小留學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頁
90。
94
夏維懿,〈想當空中小姐〉,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頁 156;
陸心芸,〈上了學校的榮譽榜〉,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頁
220。
95
《聯合報》,1996.10.20。
96
邱鼎志的母親常帶著他去圖書館借書和錄影帶,幫助他學英文。蔣宜庭的父親不但陪她上下
學,為她做飯,還要安慰她對母親對思念。伴讀媽媽楊惠貞為了幫助女兒學習英文,從報章上
剪下圖片和單字,要求她們每天背誦,輔導兒女作功課。《聯合報》 ,1997.12.28。 。
97
《聯合報》,1996.6.15。
98
莊素玉,〈特寫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經理辜仲諒:我要將銀行變成非銀行--要變成 e 銀行〉,
頁 131。
99
陳苑螢,〈小留學生的族群〉,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頁 213。
100
龍威寰,〈我!阿豆仔?美國?〉,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
頁 338。
101
謝千涵,〈為所有的留學生加油〉,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
頁 344;蘇苓惠,〈我喜歡美國的生活環境〉,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
(二)》,頁 350。

9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澳洲給爺爺、奶奶照顧。102 除此之外,有更多的個案是由哥哥姊姊來擔當照顧的
責任,例如辜仲塋、辜仲立、王文洋、蘇純興、劉光仁103 等人都由先出國求學的哥
哥姊姊來照顧。鐘依君在加拿大求學期間,扮演的就是這類型的姊姊角色,她除
了要克服語言障礙,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文化衝擊,還要照顧弟弟的生活起居,
舉凡車子拋錨、繳稅,她都要一手包辦。104 至於獨居的小留學生,家人不是讓他
們貸屋或購屋居住,就是安排住校或寄宿家庭,由保母、監護人照顧生活起居。
彭靖就讀於英國寄宿學校時,每到學期結束,就要住到倫敦的監護人家中。彭靖
的監護人是一對香港夫婦,對他的管教極嚴格,訓練他和自己的長子包辦全部
家事。105 有些小留學生父母則是在留學顧問公司推薦下,找當地房地產經理人、
店東充當監護人,有些監護人還同時擔任三十多名臺灣小留學生的監護人,根
本無法擔當任何管教的責任。106
在洛杉磯,因為有為數眾多的小留學生,各種「應需要而生」的行業開始興
盛,當地華文報紙分類廣告上,常見「寄宿」 、
「代為照顧就學子女」

「保母」的 廣
告,而且收費不低。有些寄宿以家庭方式經營,有些則類似臺灣的住校補習班,
包吃、包住、包洗衣、包接送上下學,還包課業輔導、假日安排。107 這種情形在貝
里斯也是一樣,Julie 吳是當地極有口碑的住宿媽媽,她收了四個寄宿生,一人
每月的費用為七百美金。108
不管是否有家人陪伴,幾乎所有的小留學生,都經歷過一段痛苦的適應期。
在這段期間,他們共同要克服的是語言障礙衍生出來的生活與學習上的困境。高
嘉穗中途插班入學時,因為學校的雙語班已經滿了,只好進入英文班上課,由
於不懂英語,所有老師都要她坐到最後面,連吃午餐的時候,也找不到午餐室。
因為大多數的課都聽不懂,成績單上只有兩科及格。109 剛抵美國的陳苑螢覺得書
本上的文字全都是「無字天書」,常常邊寫作業,邊流眼淚。110 陸心雲、江家正和
龍威寰都有不想上學的念頭。111 何大一回憶自己入學後有一段期間因為不懂英文
而變得內向,幾乎有自閉的傾向。112 王智弘與念初二的姊姊和七歲的妹妹被編在
同一個雙語班,讓他「覺得有點難為情」,因為英文太差了,聽不懂演講,讓他
「覺得很沮喪……好像……是從外星來的人。」113 洪裕豐覺得即使在美國已經生活
了六年,仍感覺到語言能力的不足,造成學習的障礙。114
為了克服語言障礙,小留學生下了很大的功夫學習英文。王穎方每天一回家,
就是將學校筆記中不懂的單字一個一個查出來。115 楊孫慶雖然曾在臺灣學過兩年

102
《經濟日報》,1995.11.16。
103
《中國時報》,2002.9.5。
104
《聯合報》,1999.2.23。
105
《聯合報》,1994.12.10。
106
《聯合報》,1999.4.2;《聯合報》,2000.9.12。
107
《聯合報》,1996.6.14。
108
《聯合報》,2003.1.12。
109
高嘉穗,〈啞巴變成優秀生〉,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頁 171-
172。
110
陳苑螢,〈小留學生的族群〉,頁 211。陳苑螢,〈小留學生的族群〉,
111
陸心芸,〈上了學校的榮譽榜〉,頁 216; 江家正,〈阿江留學史〉,頁 55;龍威寰,〈我!阿
豆仔?美國?〉,頁 339。
112
《聯合報》,1998.7.13。
113
王智弘,《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頁 35。
114
《民生報》,1994.6.3。
115
王穎方,〈她的故事〉,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頁 33。

10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英文,還是聽不懂老師上課內容,只好放學後一直讀書到夜晚,早上六點半起
床再繼續讀書,這種情況持續了六個月,才開始趕上功課。116 劉書晴則是開始熬
夜寫作業,有時候功課做不完又想玩,會忍不住哭出來。117 在這段適應期裏,許
多家長會自己為子女輔導功課,或安排家教、補習。118 但是結交在功課上能協助
的朋友,似乎才是幫助小留學生克服語言與學習障礙最好的藥方。高嘉穗因為友
善的同學及知心好友在課業上的幫忙,成績飛快進步,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
有些科目成績已超過九十分。119 蘇苓惠則要感謝她的好友輔助她的課業和建立良
好的人際關係。120 小留學生結交的朋友大多是中國人,並覺得交朋友要謹慎小心。
121

語言障礙能否克服,對於小留學生日後的學習適應是一項決定性的關鍵。大
多數的小留學生,在克服語言障礙之後,都覺得外國中小學的功課比臺灣很輕
鬆,122 找要肯下功夫努力,就有收穫。 123 例如潘思亮就表示他在臺灣初二生的
數理程度到了美國「卻有當地高中生的程度,因此,到了美國後,他苦念英文,
十七歲便進了大學。」由於高中的成績牽涉到大學的入學申請,當然「要好好讀 書,
不要在每天混。 」124 同時,適應好的小留學生不但成績表現突出,也會積極參與
課外活動,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爭取認同。例如王智弘到美國一年後,雖然英文
還是不好,但爭取進入資優班的機會,並且加入高中的管弦樂團,每天努力練
習,希望在團裡「能早早迎頭趕上別人,」最後他獲得樂團團長的頭銜,這是他
「來到美國之後,第一個最大的榮譽,」使他相信「在美國,一個人只要肯努力,
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125 丁興遠則是與好友創辦了一個名叫「學生民主黨」的高中
社團,與內布拉斯加州民主黨林肯市黨部持密切聯繫,為民主黨的市長候選人
助選,當這位候選人順利當選後,丁興遠受邀在慶祝大會上進行十分種的演講 。
126
林之平在小學就讀時,代表二年級同學參加報社的母親節徵文比賽,獲得第
一名,「證明自己有能力在美國接受教育而且不輸人家」,之後他又參加全美的
才藝競賽,獲得視覺藝術的獎項肯定了自己在繪畫設計上的天賦。 127 相對地,
適應力差的學生反而覺得美國的學業又重又難讀。128
語文不通,不但影響小留學學生的課業學習,也帶來歧視的問題。曾啟天因

116
楊孫慶,〈立志做一個成功的人〉,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
頁 258。
117
劉書晴,《大哈佛小荳荳》,頁 210。
118
在李又寧主編的《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書中的十九位臺灣小留學生裏,有八人有
補習或家教的經驗。
119
龍威寰,〈我!阿豆仔?美國?〉,頁 341-342。
120
蘇苓惠,〈我喜歡美國的生活環境〉,頁 348。
121
但是,丁興漪認為在美國大城市裡的臺灣的小留學生,常常因為誘惑太多而誤入歧途,或
者因為語文能力不佳,無法跟上學校的功課,因此「開始自暴自棄,成天跟亞裔學生混在一
起,英文一直無法進步。」丁興漪,《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頁 23。
122
張開淮,〈另一個人生的開始〉,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二)》,頁
193。
123
龍威寰,〈我!阿豆仔?美國?〉,頁 342。
124
李月文,〈雙胞姊妹〉,頁 86。
125
王智弘,《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頁 77-79、80-81、85。
126
丁興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頁 18-21。
127
林之平著,李仙美、林榮泰合譯,《我要回家--一個小留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頁 46、59-
62。
128
江家正,〈阿江留學史〉,頁 56。

11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為不會說英文,常常被老師冤枉,有一次同學用腳踢他,他生氣回踢對方,卻
被老師看見而遭到一頓斥責。129 陳俊哲十二歲赴美求學,因為不會說英語,「被
老師懷疑智能不足,一度編入特殊教育班就讀,直到每次數學考一百分,才引
來校方的注意,轉回正常班級上課。」130 丁興遠到美國的頭兩年,「連一個融入其
他美國同學生活圈的機會都沒有,」語言的隔閡讓他成為大家的笑柄,他說:
「在美國校園中,一旦你被同學認定成一個笑柄,其他人根本不敢跟你作朋友。
有一次踢足球時,還被同學惡意推到泥巴堆中,狀極狼狽,頓時真想嚎啕大哭。」
131
丁興漪在學校餐廳屢屢遇到一坐下來用餐,周遭的人「馬上起身離去的窘境,」
在等母親接她回家的時候,聽到白人同學說:「你幹嘛不回你的國家呀?清客
佬!」132 李文月因為不懂英文,在學校就像啞巴一樣,開始學英文的時候,常常
133
被同學取笑,心理很難受,深覺來美國是「受氣」。 她的雙胞胎妹妹李月萍更衍
生出「時間越久我就更討厭美國」的心情。134 有些小留學生選擇對抗這種歧視。劉
書晴就曾對於代課老師因她不懂英文而展露出的不屑態度加以反擊。 135 王文洋
則經常被同學欺負,在一次被打得片體鱗傷後,決心去學中國功夫。 136 李立偉
也遭受過類似的暴力經驗,為了自保,拜師學習詠春拳,練了幾個月,踢了一
位洋同學,受人欺負的日子才因而改觀。 137 陳俊哲在留學期間飽受白人欺負,
「為了不示弱」,他在「無形中培養出冷酷的眼神。」而且,為了保護自己和妹妹 ,
陳俊哲開始學習武術,在西北大學期間,贏得美國大學空手道三人組比賽冠軍 。
138
有些小留學生則選擇加入幫派尋求保護。139
生活與學習上的壓力,使得小留學生易產生精神方面的困擾,例如憂鬱傾
向與暴食症。140 個性畏縮怯弱、缺乏自制力的小留學生,由於行為缺乏父母的約
束,不是翹課不歸,就是飆車、吸毒、酗酒,甚至加入幫派鬧事,在性態度的開
放上,令人擔憂。141

4、 留學生 留學潮 造成的 社會衝 擊與影 響


雖然小留學生現象由來已久,但是從未像一九八○年代所出現的小留學生
潮,對於母國以及留學國的社會產生巨大衝擊。由於大多數小留學生家境優渥,
父母親為了彌補他們在成長階段可能缺少的親情,減輕他們在異鄉生活上的不

129
曾啟天,〈我希望自己開一家電腦公司〉,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
(二)》,頁 225。
130
吳修辰,〈辜濂松女婿--拉小提琴的銀行家:中信金將進入「陳俊哲時代」 〉,頁 55。
131
丁興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臺北:水晶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頁 9。
132
丁興漪,《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頁 24、27。
133
李月文,〈雙胞姊妹〉,頁 85。
134
李月萍,〈小留學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頁 91。
135
她要那位老師記下一個中文字,然後立刻寫出來。劉書晴,《大哈佛小荳荳》,頁 208-029。
136
《經濟日報》,1991.9.6。
137
《中國時報》,2000.8.7。
138
吳修辰,〈辜濂松女婿--拉小提琴的銀行家:中信金將進入「陳俊哲時代」 〉,頁 55。
139
《聯合報》,2002.3.6。
140
《聯合報》,2002.7.10。
141
《聯合報》,1996.6.30。身為一個小留學生父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陳三井表示,
他最擔心孩子加入幫派學壞。訪問陳三井,於臺北國父紀念館,2005.12.2。辜仲諒也表示他在
留學期間,周遭有很多小留學生有吸毒、感情困擾和加入幫派的問題。黃惠娟採訪,胡采蘋整
理,〈辜仲諒:小明的故事是我給孩子最大的資產〉,頁 131。

12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便,往往給予他們過多的金錢,造成小留學生小小年紀就坐擁豪宅、名車。加上
缺乏父母的管教,以及對於環境劇變一時無法調適,許多小留學生開始翹課不
歸、飆車、吸毒、酗酒,甚至加入幫派鬧事。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美國洛杉
磯爆發五名來自臺灣的小留學生和六名拉丁裔學生的暴力衝突,結果一名華裔
吳姓學生被刺傷。142 參與這場族裔鬥毆案件的其中兩名華裔學生,後來又涉及另
外一起學生打架事件,終於被學校開除。 143 一名十七歲的臺灣小留學生兩度駕
駛汽車肇禍,第一次是企圖躲避一名州巡警時汽車失控,導致巡警失事身亡,
第二次肇事後,被因多次魯莽駕車、無照駕駛和向警方提供假資料等罪名逮捕 。
144
在澳洲求學的資優生陳律璋則是被同樣來自臺灣的十多名留學生多次恐嚇圍
毆,一九九七年三月被毆成重傷昏迷。 145 一九九七年,一個年僅十六歲的臺灣
小留學生在澳洲賭場一擲千金,輸掉了一萬六千澳幣(折合新臺幣三十四萬
元),146 小留學生多金揮霍的形象,再度引起討論。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歲
的臺灣小留學生陳冠男被六名華裔男子綁架,向臺灣的家屬勒索一百五十萬美
元贖款匯到中國大陸,歹徒採取的「美國綁票、臺灣勒索、大陸付款」的新犯罪模
式,引起美國媒體的關切。事實上,絕大多數臺灣小留學生被綁架的事件都未向
警方報案,家屬常是付贖款了事。陳冠男是在父親付了五十萬美元的贖款後,被
美國警方救出。147
因為小留學生逾期居留,從事與簽證不符的違法行為,免費就讀公立學校
增加地方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 148 又爆發許多嚴重的社會事件,全美國亞裔人
口最多的加州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提出一項被名為「拯救吾州」( Save Our State)
的一八七號創制案,主要內容是禁止非法移民和其子女接受州或地方政府所提
供的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如果非法移民前往學校、醫院或政府福利機構,這
些機構人士還要負責舉報,以將這些非法移民遞解出境。149 一八七號創制案在
加州地區引發許多抗議事件,許多學生紛紛在洛杉磯、舊金山、聖荷西、奧克蘭、
聖塔克魯玆,以及幾個加州的城鎮罷課示威,舊金山與洛杉磯地區的法官也相

142
《聯合報》,1985.10.27。
143
《聯合報》,1986.3.6。
144
《聯合報》,1994.5.30。
145
《中國時報》,1997.6.8。
146
《聯合報》,1997.2.12。
147
Cathy Lee and Associated Press, “ The Perils of ‘Parachute Kids’”, Asain Week, Vol.20, No. 45,
July 8, 1999. See: Http://www.asianweek.com/070899/news_parachute.html.
148
加州政府一年總計要為非法居留的小留學生支出二十億美元的教育費用;在紐約州,每一
名小留學生一年就要花費納稅人七千美元。《中國時報》 ,1996.12.29。
149
《聯合報》,1994.10.29。

13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繼發佈禁制令,認為該法案違憲。150 這個提案影響到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新
的聯邦移民法案的通過。依據這項新的聯邦移民法,自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起,禁止外國學生就讀公立小學或公費的成人教育課程,以 F-1 學生簽證就讀
中學者最多只能念十二個月,就讀公立中學前需先繳納全額學費給學校。 151 與
此同時,紐西蘭政府則有小留學生家長不在紐西蘭,不准登記入學規定。152
小留學生在留學國形成的嚴重社會問題,也隨著小留學生返國而蔓延到臺
灣來。一九九五年九月四日,臺北市警方逮捕一名夾帶大麻闖關入境,然後在臺
北市松江路一帶的酒吧販賣大麻的十七歲朱姓小留學生,該生在兩年前亦曾因
吸食安非他命被捕; 153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三日,中正機場海關與航警當場查獲
一名十五歲的劉姓小留學生將三把手槍及二十七發子彈藏在電子琴和電熱器裡。
劉姓小留學生表示他被父母送往貝里斯後,在語言及生活環境壓力下,十分想
念臺灣的家人,又曾在貝里斯遇劫。在無錢購買機票情況下,答應為人走私槍彈
回臺灣。154 同年九月,有一名十六、七歲的小留學生返臺後因外傷住院時有意識
模糊不清的情形,經父母在家中發現不明藥物送請化驗後,證實是學名為二甲
基苯乙基胺的毒品 MDMA。155
基本上,臺灣的社會大眾對於小留學生現象是比較能同情地理解,大多認
為這是因為國內教育制度有問題,才會造成這些孩子不得不到海外唸書。 156 但
是政府官員卻認為這些小留學生現象是中上家庭的「流行病」,157 留學目的是為
了逃避社會義務(兵役), 158 小留學生是聯考的失敗者和逃難者, 159 並且認為
有些家長將子女送出國後,再以「僑生」身份進入國內著名大學就讀,享受升學

150
「第一八七號提案主張對非法移民只給予緊急醫療照顧,不准享有教育及其他福利,要求教
師、警察及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等,向移民局檢舉非法移民,因而提高了驅逐非法打工者及他
們家人的可能性。選舉投票前,選民為第一八七提案已鬧得不可開交。洛杉磯州多個學區有一
萬多個學生,走出校園舉行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示威活動;金山灣區包括柏克萊加大、
史丹福大學、舊金山州大等亞裔學生,也有示威遊行,規模雖不若洛杉磯大,這不代表北加
州反對第一八七號提案者少。相反的,這個獲得全州通過的提案,在舊金山只求到三成的支
持。……舊金山有些華裔選民就投票贊成第一八七號提案,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合法的公民,
權益不該受到影響。但是慎謀熟慮的華裔反對者認為,第一八七號提案如果實施,任何華人
只因為膚色、口音,都有可能被懷疑是「非法移民」:在茶樓飲茶時,可能受到警察盤問;到
醫院看病時,護士可以「非法移民嫌犯」的理由,向移民局舉報,如果無法立即出示綠卡,受
懷疑者會被送到監獄,直到能夠證明自己為合法居民或公民止。……反對提案者認為,來自
加拿大、愛爾蘭的非法移民不會遭到懷疑,因為他們是白人;但是華人、墨西哥人,無論是第
幾代的移民,都有可能遭到警察、移民官員或任何人的懷疑,要求出示身分證明,華人就淪
為『第二等公民』。」全文見《聯合報》 ,1994.11.11。
151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Legal Requirements for F-1 Foreign
Students in Public School ”. Se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website: http://travel.state.gov/new_
student_law.html .
152
《聯合報》,1994.7.16。
153
《聯合報》,1995.9.4。
154
《聯合報》,1996.5.14。
155
《聯合報》,1996.9.28。
156
《聯合報》,1985.3.15。即使到了一九九六年,總統李登輝的孫女李坤儀出國念高中的消息被
披露出來時,還是有民眾認為不該以「有色眼光」來論斷此事。《聯合報》 ,1996.9.10。
157
《聯合報》,1985.8.2。
158
《中國時報》,1985.3.13。立法委員林鈺祥在立法院會議第一屆第七十七會期上,指陳男性小
留學生「均有逃避兵役之傾向。」《立法院公報》 第 75 卷第 29 期,1986.4.9,頁 27。
159
《聯合報》,1985.4.16。

14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優待及延緩兵役。 160 因此,政府不斷地呼籲家長不要讓未成年子女留滯海外,


因為年紀小的孩子,還不會照顧自己,人格和思想也均未成熟,送至外國唸書,
只會變成未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外國人」,而且與父母分離也會影響其人格發展 。
161
一九九二年教育部長毛高文申明政府不鼓勵中小學生赴國外求學是基於三個
理由:「一、國中小學教育目標在培養建全國民,使學生接受本國文化薰陶,如
果將其送往國外,與此項目標背道而馳;二、我國中小學教育體制完備,這種教
育設備甚為進步,可提供國內學生各種學習之需求,因此沒必要將中小學生送
至國外就讀;三、中小學生身心俱未成熟,最需要家長照顧,如父母強將子女送
至國外,未能親身提供適當之照顧與輔導,在國外生活環境中易生適應不良現
象。 」162
政府在開放出國觀光後不久,就發現到有父母將子女留在國外的情形。 163
政府一開始採取的方案是護照不能延期或改變領照、164 不再核發觀光簽證給小留
學生的家長、165 研擬常態編班等措施,以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並強調依據「兒
童福利法」,將子女留滯海外視同遺棄行為,當科罰小留學生父母。166 但這些消
極的作法阻擋不了小留學生的風潮,而且傳出有小留學生「轉向中共申請護照」,
167
為了解決越來越多小留學生的身份問題, 168 政府於一九八七年六月修正護照
條例,給予小留學生個人護照,同年九月,宣布將開放高中畢業生留學。 169 一
九八九年復准許十六歲以前出國者不但可申請護照及與護照同樣效期之回臺加
簽,且可作每次為期不超過三個月的短期返臺。170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立法
院外交及僑政、內政及邊政兩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由外交部次長陳錫蕃、內政
部次長楊寶發、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植珊率員出息,針對小留學生問題,提出
專案報告,供立法委員備詢。 171 為了更進一步解決小留學生出入境與兵役的問
題,一九九四年七月四日允許小留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返家探親,待二十二歲完
成學業後再返國服役。172 二○○○年十二月修正「國籍法」第十二條規定,只要是
出生外國,或年滿十五歲翌年一月一日前遷到國外者,只要申請放棄中華民國
國籍,就可免服兵役。173 二○○二年五月行政院通過「科技人才培訓及運用方案」 ,

160
《聯合報》,1986.1.13。立法院會議第一屆第七十六會期,立法委員許張愛簾向行政院提出質
詢,《立法院公報》第 75 卷第 6 期,1986.1.18,頁 170。
161
《聯合報》,1986.1.8;《中央日報》,1986.1.8。
162
《臺灣時報》,1992.9.26。
163
立法院會議第一屆第七十六會期上,開始有立法委員針對政府處置小留學生問題,向行政
院提出質詢。《立法院公報》 第 74 卷第 96 期,1985.11.30,頁 48-49。
164
《聯合報》,1981.11.25。
165
《聯合報》,1985.11.29。
166
《臺灣時報》,1992.9.26。
167
立法院會議第一屆第七十六會期,立法委員洪昭男向行政院提出質詢。《立法院公報》 第 74
卷第 104 期,1985.12.28,頁 79。
168
立法院會議第一屆第七十九會期,立法委員洪昭男等七十人,連署向行政院提出緊急質詢,
要求政府正視小留學生問題,予以「特赦」,解決小留學生護照問題。 《立法院公報》第 76 卷第
46 期,1987.6.10,頁 48-49。
169
《聯合報》,1987.9.18。
170
《臺灣新生報》,1989.6.27。
171
《立法院公報》第 82 卷第 71 期,1993.12.15,頁 204-227。
172
《中央日報》,1994.7.5。
173
《聯合報》,2000.12.16。

15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開放留學生返國甄選科技預官。174
小留學生家長將子女送到海外就學的動機,其實也反映著臺灣地區人民普
遍對於現行的教育制度感到不滿。可能受此影響,教育部在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
一日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該委員會歷經兩年審慎研議,於一九 九
六年十二月二日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一、
教育鬆綁;二、帶好每位學生;三、暢通升學管道;四、提升教育品質;五、建立
終身學習社會,及八大改革之重點項目。 175 在國際化的訴求下,為了滿足父母
親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觀念,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改會決議將英語列為小
學的必修課程。17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決定,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學預定自八十七
學年度起,從三年級學生全面實施,預定四年後可達到全市國小三年級至六年
級全面接受雙語教育的目標。177
坊間對於流行的訊息,一向反應快速。由於小留學生在海外常因乏人監督而
產生行為問題,加上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許多人家長無法再負擔子女在海外的
花費,又希望子女能具備流利的外語能力,因此英文補習班、雙語幼稚園、雙語
中小學相繼在臺灣成立,如長春藤雙語學校、維多利亞雙語學校、大榮中學、華盛
頓學校、葳格 ESL 雙語小學等,陸續對外招生,收費不低,但家長趨之若鶩。以
長春藤雙語學校為例,一年學雜費十八萬元,辦學第二年,國小、國中部就各有
五百餘學生,數十名學生來自臺北、高雄都會區,比起一些私校面臨招生危機,
景況全然不同。178

5、 討論
在臺灣,許多男性小留學生問題常常與逃避兵役劃上等號。但也可從許多個
案的自述裡,發現小留學生家長將子女留滯海外就學的最初動機,是對於臺灣
教育制度與學習方式的不滿,他們憧憬外國,特別是美國自由開放的教育制度,
有些家長甚至覺得在美國求學是在「踏上成功的路」 。179 許多父母逃避的不是服
兵役本身,而是擔心兒子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之下,若無法順利升學,等到十八
歲役齡一到,勢必要中斷求學之路,因此產生了將小孩送到海外的念頭。社會大
眾對於父母盲目地將未成年子女送出國唸書,在態度上是比較同情的。
再從統計數據來看,自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底以前,年齡介於八
至十八歲滯留海外的人數,男性共四萬八千二百七十三人,女性共三萬八千四
百零七人,雖然男性確實占多數,但並非絕大多數,從這個數據上來看,並不
足以說明小留學生是為了逃避兵役。此外,從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六年間,核准
出國而滯留海外的十八歲以下男性中,十六歲至十八歲接近役齡男性的人數為
六千八百五十八人,而十六歲以下男性人數為四萬六千九百零六人,亦即百分

174
《民生報》,2001.5.8。
175
教育部,〈教育改革行動方案〉,1998.5.29,臺 87 教字第 26698 號核定。資料來源:中華民國
行政院教育部網頁:http://www.edu.tw/ 。
176
《聯合報》,1996.9.22。
177
《聯合報》,1996.10.20。
178
《民生報》,2001.10.26。近期臺灣媒體報導:「看準臺灣父母的渴望,有許多私立學校最近陸
續引進全套國外課程,並打出畢業即可同時拿到國內和美國等地的學歷證明,雖然收費都不
便宜,仍讓不少想把孩子擠進外僑學校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家長,頗為心動。」《聯合報》 ,
2005.5.18。
179
夏維寧,〈感謝張老師〉,李又寧主編,《當代留美中學生:喜樂與辛酸(一)》,頁 152。

16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之八十七的未成年男性出國的年齡是在十五歲以前,也就是他們即將要經歷第
一次升學考試的時候。僅有百分之十三的人是在十六歲至十八歲之間出國。180 顯
然這些數據不足以證明小留學生全是為了逃避兵役。
值得注意的是自一九九五年起,出國未歸的未成年人數遽增,一九九四年
人數僅八千二百六十九人,一九九五年升為二萬一千零二人,一九九六年一至
三月出國未歸的未成年人數更高達二萬六千八百零一人。181 原因應與一九九五年、
九六年中國試射飛彈造成臺海危機所帶動的移民潮有很大的關係。由此可見,因
為逃避兵役而出國的說法,並不全然正確。但是,為什麼小留學生出國的動機會
與逃避兵役連在一起?一部份原因在於一般大眾覺得小留學生年紀小就出國唸
書,卻又不像高等教育留學生是服過兵役在出國;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官員
一開始就將小留學生產生的動機,斥為逃避社會義務;另一部份原因在於為了
能讓小留學生在完成學業以前,能夠返國探親過寒暑假,小留學生家長以及立
法委員一再陳請政府放寬兵役法。
在一九九四年以前,政府總是從兵源流失、聯考競爭失敗的角度來觀察小留
學生,而未認為這種現象的興盛,與教育制度、社會價值觀念有密切的關係,反
而認為臺灣的教育制度沒有什麼問題,頂多是升學競爭激烈而已,其採取的對
應之計不過是研擬常態分班、增加大學聯考錄取率等消極的作法。隨著社會開放
與國際化的提升,為了臺灣的科技競爭力,政府才開始以「人才」的角度,放寬
兵役法,提出外交役、國防替代役來吸引小留學生歸國。小留學生夾帶著外國學
歷與語言的優勢,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為了讓子女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英語
補習班、雙語學校相繼成立。
探討小留學生這個議題,在個案的取得上,是有很大的盲點的。因為許多被
披露出來的小留學生,都是屬於成功範例,失敗的小留學生就像沙塵一樣,為
人忽視,也很難取得他們的故事。一九八○年代開始的留學潮中,初期大多數小
留學生是獨居海外,由於缺乏管教和自制力,小留學生變壞的情形為數不少,
所以開始有留學顧問公司以安排寄宿學校來吸引家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社會系周敏教授認為小留學生能夠成功的原因,取決於小留學生的自治力、家長
的社會網絡、同儕關係,182 提供家長在安排小留學生生活時,可以留意的方向。

6、 結論
臺灣孩童留學海外的風潮,萌芽於日治時期,雖然戰後政權更迭,但始終
沒有中斷過,而至一九八○年達到高峰。家長選擇將未成年子女送到就學的動機,
主要是對臺灣的教育體制與學習方式的不滿,希望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環境,
培養子女的潛能。小留學生大多家境富裕,他們的父母不是企業家、醫生等高收
入人士,就是政府官員或教職人員。由於獨居海外缺乏父母的管教,又坐擁豪宅、
名車,小留學生獨自面對陌生環境帶了的語言障礙與生活適應的問題時,往往
容易迷失自己,甚至犯罪了還不自知。他們多金而放浪的形象,也使他們成為被
勒索、被綁架的對象。
180
一九九七年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統計資料,轉引自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
行為之研究〉,頁 23。
181
一九九六年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統計資料,轉引自陳郁仁,〈小留學生家長教育選擇
行為之研究〉,頁 21。
182
Min Zhou, ‘Parachute Ki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ransnational Families’ , pp697-701.

17
關鍵字:教育、留學、小留學生

整體而言,臺灣的小留學生可以粗略地區分成四大類,第一類是企業家第
二代,第二類是成績中下或適應不良學生,第三類是資賦優異學生,第四類是
隨同父母移民、出國進修或工作的子女。不管是哪一種學生,他們鮮少是自己向
父母爭取出國留學的意願。在生活與學習適應上,小留學生面對最大的挑戰是自
來語言的障礙,並且因為語言不通而感受到歧視。
小留學生學潮不僅在留學國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對於母國的社會也帶來
不小的影響。美國向來秉持著開放式的教育態度,提供免費的中小學教育。但是
小留學生人數不斷成長,增加地方政府財政上的負擔,終於在一九九六年施行
新的聯邦移民法規,不再提供免費的中學教育給外國學生,也不接受外國學生
進入小學與初中教育。為了解決滯留學生因為沒有身份,在海外進退兩難的困境,
臺灣政府開始修正護照條例、兵役法、國籍法等;此外,為了解決社會上對於教
育體制的批評,自一九九四年開始推動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然而,對外國教育的
嚮往,以及擔心未成年子女在海外適應不良,在國內接受雙語教育成為新的一
波流行。
小留學生現象不但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只要教育制度不完
善,社會價值觀不改變,家長還是會千方百計將子女送至海外當小留學生。只要
政府無法做出適當的因應對策,小留學生的身份無法確認,就會處於進退兩難
的困境。而小留學生在面對文化差異與語言障礙的衝擊下,一旦無法做出調適,
在母國與留學國都將製造社會問題。小留學生問題無疑是一個難解的課題。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