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一讲 集合概念及集合上的运算

知识、方法、技能

高中一年级数学(上)(试验本)课本中给出了集合的概念;一般地,符合某种条件
(或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集中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集合的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深入地逐步给出了有限集、无
限集,集合的列举法、描述法和子集、真子集、空集、非空集合、全集、补集、并集等十余个新名
词或概念以及二十几个新符号 .由此形成了在集合上的运算问题,形成了以集合为背景的题
目和用集合表示空间的线面及其关系,表面平面轨迹及其关系,表示充要条件,描述排列
组合,用集合的性质进行组合计数等综合型题目.

赛题精讲
Ⅰ.集合中待定元素的确定
充分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和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往往能解决某些以集合为背景的
高中数学竞赛题.请看下述几例.
1 3 1
例 1:求点集 {( x, y ) | lg( x + y + ) = lg x + lg y} 中元素的个数.
3

3 9
【思路分析】应首先去对数将之化为代数方程来解之.
1 3 1
【略解】由所设知 x > 0, y > 0, 及x + y + = xy,
3

3 9
1 3 1 1 1
由平均值不等式,有 x + y + ≥ 33 ( x 3 ) ⋅ ( y 3 ) ⋅ ( ) = xy,
3

3 9 3 9

1 3 1 1 1
当且仅当 x = y = , 即x = 3 , y = 3 (虚根舍去)时,等号成立.
3

3 9 9 3

故所给点集仅有一个元素.
【评述】此题解方程中,应用了不等式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一种重要解题方法,应注意掌
握之.

例 2:已知 A = { y | y = x − 4 x + 3, x ∈ R}, B = { y | y = − x − 2 x + 2, x ∈ R}.求A ∩ B.


2 2

【思路分析】先进一步确定集合 A、B.

【略解】 y = ( x − 2) − 1 ≥ 1, 又 y = −( x + 1) + 3 ≤ 3.
2 2

∴A= { y | y ≥ −1}, B = { y | y ≤ 3}, 故A ∩ B = { y | −1 ≤ y ≤ 3}.

【评述】此题应避免如下错误解法:
1
联立方程组
 y = x 2 − 4 x + 3,
 y ,2 x 2 − 2 x + 1 = 0. 因方程无实根,故 A ∩ B = φ .
 y = − x 2 − 2 x + 2. 消去

这里的错因是将 A、B 的元素误解为平面上的点了.这两条抛物线没有交点是实数.但这不是抛


物线的值域.

例 3:已知集合 A = {( x, y ) || x | + | y |= a, a > 0}, B = {( x, y ) || xy | +1 =| x | + | y |}.

若 A ∩ B 是平面上正八边形的顶点所构成的集合,则 a 的值为 .
【思路分析】可作图,以数形结合法来解之.
【略解】点集 A 是顶点为(a,0),(0,a),(-a,0),(0,-a)的正方形的四条边
构成(如图Ⅰ-1-1-1).

将 | xy | +1 =| x | + | y | ,变形为 (| x | −1)(| y | −1) = 0,

所以,集合 B 是由四条直线 x = ±1, y = ±1 构成.

欲使 A ∩ B 为正八边形的顶点所构成,只有 a > 2或1 < a < 2 这两种情况.

(1)当 a > 2 时,由于正八形的边长只能为 2,显然有 2a − 2 2 = 2,

故 a = 2+ 2.

(2)当 1 < a < 2 时,设正八形边长为 l,则


2−l
l cos 45° = , l = 2 2 − 2,
2
l
这时, a = 1 + = 2 .
2

综上所述,a 的值为 2 + 2或 2 ,
图Ⅰ-1-1-1
如图Ⅰ-1-1-1 中 A( 2 ,0), B (2 + 2 ,0).

【评述】上述两题均为 1987 年全国高中联赛试题,题目并不难,读者应从解题过程中体会此


类题目的解法.
Ⅱ.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充分应用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子、交、并、补),往往能形成一些颇具技巧的集合综
合题.请看下述几例.
n 1 n 1
例 4 :设集合 A = { | n ∈ Z}, B = {n | n ∈ Z}, C = {n + | n ∈ Z}, D = { + | n ∈ Z}, 则
2 2 3 6
在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

2
A. A ⊂

B⊂C ⊂ D
≠ ≠ B. A ∩ B = φ , C ∩ D = φ

C. A = B ∪ C , C ⊂

D D. A ∪ B = B , C ∩ D = φ
1 2n + 1 n 1 2n + 1
【思路分析】应注意数的特征,即 n + = , + = , n ∈ Z.
2 2 3 6 6
n 1 n 1
【解法 1】∵ A = { | n ∈ Z}, B = {n | n ∈ Z}, C = {n + | n ∈ Z}, D = { + | n ∈ Z},
2 2 3 6

∴ A = B ∪ C, C ⊂

D .故应选 C.

【解法 2】如果把 A、B、C、D 与角的集合相对应,令


nπ π nπ π
A′ = { | n ∈ Z}, B ′ = {nπ | n ∈ Z}, C ′ = {nπ + | n ∈ Z}, D = { + | n ∈ Z}.
2 2 3 6
结论仍然不变,显然 A′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B′为终边在 x 轴上的角的集

3
合,C′为终边在 y 轴上的角的集合,D′为终边在 y 轴上及在直线 y = ± x 上的角的集合,
3
故应选(C).
【评述】解法 1 是直接法,解法 2 运用转化思想把已知的四个集合的元素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的
角的集合,研究角的终边,思路清晰易懂,实属巧思妙解.

例 5:设有集合 A = {x | x − [ x] = 2}和B = {x || x |< 2}, 求A ∩ B和A ∪ B (其中[x]表示不


2

超过实数 x 之值的最大整数).
【思路分析】应首先确定集合 A 与 B.

从而 − 1 ≤ x ≤ 2.显然,2 ∈ A. ∴ A ∪ B = {x | −2 < x ≤ 2}.

若 x ∈ A ∩ B, 则x = [ x ] + 2, [ x] ∈ {1,0,−1,−2},
2

从而得出 x = 3 ([ x ] = 1)或x = −1([ x] = −1). 于是 A ∩ B = {−1, 3}

【评述】此题中集合 B 中元素 x 满足“|x|<3”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读者试解之.

例 6:设 f ( x) = x + bx + c(b, c ∈ R ), 且A = {x | x = f ( x), x ∈ R}, B = {x | x = f [ f ( x)], x ∈ R} ,


2

如果 A 为只含一个元素的集合,则 A=B.

【思路分析】应从 A 为只含一个元素的集合入手,即从方程 f ( x) − x = 0 有重根来解之.

【略解】设 A = {α | α ∈ R}, 则方程f ( x) − x = 0 有重根 α ,于是 f ( x) − x = ( x − α ) ,


2

f ( x) = ( x − α ) 2 + x..从而x = f [ f ( x)], 即 x = [( x − α ) 2 + ( x − α )]2 + ( x − α ) 2 + x,


3
整理得 ( x − α ) [( x − α + 1) + 1] = 0,
2 2

x, α 均为实数

( x − α + 1) 2 + 1 ≠ 0, 故x = α . 即 B = {α } = A.

【评述】此类函数方程问题,应注意将之转化为一般方程来解之.

例 7:已知 M = {( x, y ) | y ≥ x }, N = {( x, y ) | x + ( y − a ) ≤ 1}.求M ∩ N = N 成立时,


2 2 2

a 需满足的充要条件.

【思路分析】由 M ∩ N = N , 可知N ⊆ M .

【略解】 M ∩ N = N ⇔ N ⊆ M .

由 x + ( y − a ) ≤ 1得x ≤ y − y + (2a − 1) y + (1 − a ). 于是,


2 2 2 2 2

若 − y + (2a − 1) y + (1 − a ) ≤ 0
2 2

− 4(1 − a 2 ) − (2a − 1) 2
必有 y ≥ x ,即N ⊆ M . 而①成立的条件是
2
y max = ≤ 0,
−4
1
即 4(1 − a ) + ( 2a − 1) ≤ 0, 解得 a ≥ 1 .
2 2

4
【评述】此类求参数范围的问题,应注意利用集合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来求解.

例 8:设 A、B 是坐标平面上的两个点集, C r = {( x, y ) | x + y ≤ r }.


2 2 2

若对任何 r ≥ 0 都有 C r ∪ A ⊆ C r ∪ B ,则必有 A ⊆ B .此命题是否正确?

【思路分析】要想说明一个命题不正确,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略解】不正确.

反例:取 A = {( x, y ) | x + y ≤ 1}, B 为 A 去掉(0,0)后的集合.


2 2

容易看出 C r ∪ A ⊆ C r ∪ B, 但 A 不包含在 B 中.

【评述】本题这种举反例判定命题的正确与否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掌握之.
Ⅲ.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有限集合元素的个数在课本 P23 介绍了如下性质:
一般地,对任意两个有限集合 A、B,有
card ( A ∪ B ) = card ( A) + card ( B ) − card ( A ∩ B ).

我们还可将之推广为:

4
一般地,对任意 n 个有限集合 A1 , A2 ,  , An , 有

card ( A1 ∪ A2 ∪ A3 ∪  ∪ An −1 ∪ An )

= [card ( A1 ) + card ( A2 ) + card ( A3 ) +  + card ( An )] − [card ( A1 ∩ A2 ) + card ( A1 ∩ A3 )]


+  + card ( A1 ∩ An ) +  + card ( An −1 ∩ An )] + [card ( A1 ∩ A2 ∩ A3 )] +  + card ( An− 2 ∩ An −1 ∩ An )]

−  + (−1) n −1 ⋅ card ( A1 ∩ A3 ∩  ∩ An ).

应用上述结论,可解决一类求有限集合元素个数问题.
【例 9】某班期末对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总评成绩有 21 个优秀,物理总评 19 人优秀,化学总
评有 20 人优秀,数学和物理都优秀的有 9 人,物理和化学都优秀的有 7 人,化学和数学都
优秀的有 8 人,试确定全班人数以及仅数字、仅物理、仅化学单科优秀的人数范围(该班有 5
名学生没有任一科是优秀).
【思路分析】应首先确定集合,以便进行计算.
【详解】设 A={数学总评优秀的学生},B={物理总评优秀的学生},C={化学总评优秀的学生}.
则 card ( A) = 21, card ( B ) = 19, card (C ) = 20, card ( A ∩ B ) = 9, card ( B ∩ C ) = 7, card (C ∩ A) = 8.
∵ card ( A ∪ B ∪ C ) = card ( A) + card ( B ) + card (C ) − card ( A ∩ B ) − card ( B ∩ C ) − card (C ∩ A)
+ card ( A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21 + 19 + 20 − 9 − 8 = 36.

这里, card ( A ∪ B ∪ C ) 是数、理、化中至少一门是优秀的人数, card ( A ∩ B ∩ C ) 是这三

科全优的人数.可见,估计 card ( A ∪ B ∪ C ) 的范围的问题与估计 card ( A ∩ B ∩ C ) 的范围

有关.

注意到 card ( A ∩ B ∩ C ) ≤ min{card ( A ∩ B), card ( B ∩ C ), card (C ∩ A)} = 7 ,可知

0 ≤ card ( A ∩ B ∩ C ) ≤ 7 . 因而可得 36 ≤ card ( A ∪ B ∪ C ) ≤ 43.

又∵ card ( A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card (U ), 其中card ( A ∪ B ∪ C ) = 5.

∴ 41 ≤ card (U ) ≤ 48. 这表明全班人数在 41~48 人之间.

仅数学优秀的人数是 card ( A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card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card ( B )

− card (C ) + card ( B ∩ C ) = card ( A ∪ B ∪ C ) − 32.

5
可见 4 ≤ card ( A ∩ B ∪ C ) ≤ 11, 同理可知 3 ≤ card ( B ∩ A ∪ C ) ≤ 10,

5 ≤ card (C ∩ B ∪ A) ≤ 12.

故仅数学单科优秀的学生在 4~11 之间,仅物理单科优秀的学生数在 3~10 之间,仅化学


单科优秀的学生在 5~12 人之间.
【评述】根据题意,设计这些具有单一性质的集合,列出已知数据,并把问题用集合中元素
数目的符号准确地提出来,在此基础上引用有关运算公式计算,这是解本题这类计数问题
的一般过程.

针对性练习题
1.设 S={1,2,…,n},A 为至少含有两项的、公差为正的等差数列,其项都在 S 中,且添
加 S 的其他元素于 A 后均不能构成与 A 有相同公差的等差数列.求这种 A 的个数,(这
里只有两项的数列也看做等差数列).
2 .设集合 Sn={1 , 2 ,…, n} ,若 X 是 Sn 的子集,把 X 中的所有数的和为 X 的“容量” .
(规定空集的容量为 0),若 X 的容量为奇(偶)数,则称 X 为 Sn 的奇(偶)子集.
(1)求证:Sn 的奇子集与偶子集个数相等.
(2)求证:当 n ≥ 3 时,Sn 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与所有偶子集的容量之和相等.
(3)当 n ≥ 3 时,求 Sn 的所有奇子集的容量之和.
3.设 M={1,2,3,…,1995},A 是 M 的子集且满足条件:当 x ∈ A 时, 15 x ∉ A ,则 A
中元素的个数最多是多少个.
1
4.集合 {x | −1 ≤ log 1 10 < − 2 , x ∈ N*} 的真子集的个数是多少个?
x

5.对于集合 M = {x | x = 3n, n = 1,2,3,4}, N = {x | x = 3 , k = 1,2,3}. 若有集合 S 满足


k

M ∩ N ⊆ S ⊆ M ∪ N ,则这样的 S 有多少个?

6.求集合方程有序解的个数 X ∪ Y = {1,2, , n}.

7.设 E={1,2,3,…,200}, G = {a1 , a 2 , a3 ,  , a100 } ⊂



E ,且 G 具有下列两条性质:

(Ⅰ)对任何 1 ≤ i ≤ j ≤ 100 ,恒有 ai + a j ≠ 201;

100

(Ⅱ) ∑ a i = 10080.
i =1

试证:G 中的奇数的个数是 4 的倍数,且 G 中所有数字的平方和为一个定数.

6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