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深圳 大学副 校长 杜 宏彪 教授 剽 窃我 论文及 造假的 行为 ,

已经把 自己钉 在 "学术腐 败耻辱 柱 "上 , 与互 联网长 存 !

一拖再拖! 不写, 不写, 还得写!


只因: "来而不往,非礼也.", 而且有”缩头乌龟”理亏之嫌.
今天, 终要提笔回应: 杜 "文 2" 杜宏彪《对张寰华先生质疑的回复》 一文.

有兴趣的读者若想知道事件的始末, 建议按时间顺序 先阅读如下 3 篇文章:

我 "文 1": 深圳大学副校长 杜宏彪教授 抄袭 我论文


http://www.buildcc.com/index.php/63347/viewspace-452884
(我论文 : "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
http://www.buildcc.com/index.php/63347/viewspace-451683)
(杜 "文一 " : "用于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有关的部分 参见附录 )
杜 "文 2": 杜宏彪《对张寰华先生质疑的回复》
[方舟子 按:参见张寰华《深圳大学副校长杜宏彪教授抄袭我的论文》(XYS20090107). 比较二者雷同
的文字描述,可以判定杜文抄袭了张文,只是调换了一下句子的次序. 现把句子雷同部分列举如
下......]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duhongbiao2.tx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c23m.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我 "文 3": 先讲清楚 我论文 做的三件事, 然后批驳 深圳大学副校长 杜宏彪教授 对我质疑的回复 就极之容易.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489003

杜 "文 2"对我质疑的回复, 其实没有回复我 "文 1"的质疑, 倒是打假斗士方舟子 先生的按语仗义执言"判


定杜文抄袭了张文".

我的风格注定不会像杜宏彪教授那样答非所问, 浪费读者宝贵时间. 同时, 为覌点鲜明, 表达清晰, 只好


放弃不必要的"谦虚", 再次 把话讲"绝".

下面就针对杜 "文 2"一句句地回应, 当然也夹杂一些个人感概.

本人归纳, 杜 "文 2"提出如下 5 个理由或观点:

1. 杜 "文 2":
文一 ("用于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1997)和于 1990 年发表在《地震
工程与工程振动》第 3 期上的“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双轴弯曲钢筋混凝土柱的非线性分析(以下简称文二 )
”,可以说是姊妹篇,均是我师从沈聚敏先生时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文一 主要是建立本构关系,文二
偏于具体应用。

我说你的杜 "文一 " ("用于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抄袭我论文, 并没有


说你其它文章也抄袭我论文, 把你的"文二 "拿出来干什么? 如果不是思维混乱, 就是想把话题引到别处,
把水搅混.
更不应该把自己尊敬的导师沈聚敏先生拉扯出来, 你是杜 "文一 "的首名作者, 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不过话又说回来, 作为博士导师一定对所研究课题的前沿成果有全面了觧并高瞻远瞩, 否则那有资格当


导师? 而且我论文已经在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以中文公开发表, 不可能视而不见吧?

2. 杜 "文 2":
就我当时查阅的论文,文二 中提到的参考文献 [6](发表于 1980 年[昭和 55 年])已在理论方面已做了
有益的探索性工作,我的研究工作也是在该文基础上展开的。

跟着杜 "文 2"再提出若干与参考文献 [6]有关的内容(我也会跟着一一回应), 看来这篇文献 [6]是他的主


要"救命稻草".

略看一下他的参考文献 [6],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 下面展示 杜 "文一 " 剽窃*(我论文 )的内容, 在


杜 "文二 "的参考文献 [6]中 一点影子都没有.

[* 剽窃:将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冒充为自己所创;擅自使用在同行评议或其它评审中获得的学术信息。
* 抄袭:将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不注明出处,而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用。
引自《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

为读者更易理觧, 请允许在下面加插 我 "文 3" 有关内容以作补助:

(1) 剽窃内容 之一 :
杜 "文一 "研究的思路来自我论文 所做的第一件事, 即"屈服面模型".

我 "文 3":
近读研究生教材"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梁兴文, 叶艳霞编著, 2007 年). 该书介绍, 研究梁柱单元按"前提"分类,
归纳有: "屈服面模型", "纤维截面分析模型", "柱端 5 弹簧截面模型" 等等.
1. 我武断认为, 我论文所做的第一件事, 便是首创梁柱单元的"屈服面模型". 该模型就是从屈服面方程推导出梁柱
单元的有关计算公式.
现在, 工程界对这样做可能见惯不怪了, 恰如"螃蟹可以吃"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 30 年前(1979 年)我作为"第一个吃
螃蟹"的人可需要气和智慧.

请看:

我论文 :
杜 "文一 ":

可见杜宏彪教授"文一 "也是用"屈服面模型", 而且不加掩饰地全盘照抄我公式, 连符号和文字都没有改


变.

(2) 剽窃内容 之二 :
杜 "文一 "研究的思路来自我论文 所做的第二件事, 即我的"专利".

我 "文 3":
但是, 更"头痛"的还在后头.
辛辛苦苦推导出全套公式, 以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 谁知到具体运算时, 我才发现这些公式却"中看不中用", 它
们是"不可以计算"的, 教科书没有明确告诉我呀......
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 我病倒了, 而且病得很重!
可是医生说我没病, 只需要休息.
OK! 遵医嘱, 白天外出玩乐, 晚上早早睡觉……充分休息后, 某晚梦中突然一闪 ---- 啊, 我迷糊中梦出解决办法了!
这就是下面我论文做的第二件事.
2. 对上面从屈服面方程作(自然)数学推导得到的"不可计算"之公式, 我做"第一次改造": 首先由全微分形式的不变
性 引进 "内力(或应力)向量函数 关于 塑性位移(或塑性应变)向量 的导数" 这一个矩阵项. 跟着又做"第二次改
造": 令该 "不可计算"矩阵 的偏导数非对角元 全为零(即忽略塑性内力"相互作用"). 这就使全套公式改造成"可以
计算"的了. 虽然强令非对角元全为零是近似的算法, 它却也是最合理的近似算法; 在此我并没有另外加入人为假
设(如教科书所做的那样), 故而它又是理论的算法; 详细请参见我论文对(20)式的推导. 这就是我论文做的第二件
事 ---- 我武断认为, 它是我的"专利"......
太容易做的事称为"专利"就没啥意思. 30 年后的今天, 汶川地震惨痛镜头使我重看塑性理论, 惊讶地发现: 教科书
还是用旧的经验算法, 那么多精英学者都没有想出我的理论算法 ---- 可见它确有难度, 我也是大病一场才想到的
啊!
上面我论文做的第一件事(从屈服面方程推导出有关计算公式), 我不敢说它是我的"专利", 教科书早就这样做了.
我只不过是"第一个"把它套用在梁柱单元上的人罢了.
[顺便一提: 既然是"第一个", 所以我武断认为, 其它有关梁柱单元"屈服面模型"的所有中外论文都应该出现在我论
文之后; 而且以中文发表者要比外文的多(有外文的吗?), 这是因为我论文在 1983 年以中文发表的缘故, 并非外国
人比我们笨.]
所以, 某篇论文 (不管研究连续体"一点单元", 或研究梁柱杆件"二点单元") 若从屈服面方程推导出 "不可计算"的
有关公式 (然后, 如教科书那样, 加入人为假设的经验方法, 进行计算), 这有可能是作者的独立思维(与我论文无
关). 但是如果其公式中出现 "内力(或应力)向量函数 关于 塑性位移(或塑性应变)向量 的导数" 这一个矩阵项(与
我论文一样, 做了"第一次改造"), 跟着又做"第二次改造": 令该 "不可计算"矩阵 的偏导数非对角元 全为零. ---- 我
便武断认为, 该论文已经深深烙上"我论文的印记". 杜宏彪教授的文章正属此类.

请看:

我论文 :

由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引进"内力向量函数关于塑性位移向量的导数"这一个

矩阵项

跟着又做"第二次改造": 令该"不可计算"矩阵 的偏导数非对角元全为零(详见下文), 这就使全套公式

改造成"可以计算"了.

杜 "文一 ":

可见杜 "文一 "同样 由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引进"内力向量函数关于塑性位移向量的导数"这一个矩阵

跟着同样又做"第二次改造": 令该"不可计算"矩阵 的偏导数非对角元全为零(详见下文), 这就使全套

公式改造成"可以计算"了.

(3) 剽窃内容 之三 , 之四 ..... :


杜 "文一 "不但研究的思路全盘来自我论文, 而且连叙述的文字口吻都抄得十足.

请看:

我论文 :
根据向量函数关于向量导数的定义式......

然而上面矩阵 的元素仍属未知,它们是时间的函数,与(加载)过程有关,需要跟踪测定,依目前实验技

术是难以测定的......

可见矩阵(18.2)非对角元之所以不为零,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近似计算,若令这些非对角元全为零会是怎样呢?这时对角元便变成......此说明忽略塑性内力相互作

用效应的近似性就相当于: 用一组形如图 1 的特性曲线所反映的一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


表构件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前者是构件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跟过程无关,易于实用地预先

确定.

杜 "文一 ":

根据向量函数关于向量导数的定义式, 不难汇出式(3)中 的具体表达式, 它是非对角元素不为零的

4x4 阶矩阵, 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相互作用的硬化特性, 这些元素是时间的函数, 与加载过程有关, 需?

俨舛?. 但按目前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所获得的试验数据是难以确定它们的变化规律的, 作为近似计算,

令这些非对角元素全为零, 那就是用一组易于预先确定的反映单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表

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

杜 "文 2"的方舟子 按语说得更清楚:

比较二者雷同的文字描述,可以判定杜文抄袭了张文,只是调换了一下句子的次序。

现把句子雷同部分列举如下:

张文:然而上面矩阵的元素仍属未知,它们是时间的函数,与(加载)过程有关,需要跟踪测定,依目前实验

技术是难以测定的.

杜文:这些元素是时间的函数, 与加载过程有关, 需要跟踪测定. 但按目前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所获得

的试验数据是难以确定它们的变化规律的

张文:可见矩阵(18.2)非对角元之所以不为零,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的相互作用.

杜文:它是非对角元素不为零的 4x4 阶矩阵, 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相互作用的硬化特性,


张文:作为近似计算,若令这些非对角元全为零会是怎样呢?……用一组形如图 1 的特性曲线所反映的

一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表构件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

杜文:作为近似计算, 令这些非对角元素全为零, 那就是用一组易于预先确定的反映单轴内力状态的

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

3. 杜 "文 2":

因为张寰华先生的质疑,最近我仔细拜读了他的论文,并认真同我的论文进行了比较,研究的思路

和角度均是不同的.

睁眼说瞎话! 我上面展示杜宏彪教授剽窃 (我论文 )的内容 恰恰表明杜 "文一 "研究的思路全盘来自我论

文.

4. 杜 "文 2":

因此,对张先生的质疑做几点说明:

  (1) 我论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参考文献 [6],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单轴恢复力实验曲线的捏拢现

象,硬化规则采用了 Mroz 塑性理论(参考文献 [6]采用 Ziegler 硬化规则,而张先生采用的是

Prager 硬化规则)。

  (2) 我论文的本构公式反映的是截面的恢复力特性,形式与参考文献 [6]更加相似,与张先生把杆

件做为研究对象的本构公式肯定是不同的,谈不上所谓的改头换面。

  (3) 对硬化模量(即张先生论文的(20)式)的处理,参考文献 [6]采取的是用各向的单轴恢复力特

性来考虑的,即令硬化模量矩阵的非对角元素为零,而我做的工作是在参考文献 [6]的基础上,

用耦合系数来考虑忽略非对角元素对多轴塑性内力间藕合的影响,具体应用时还考虑了单轴


复力卸除时刚度退化。

  (4) 就我所研究的问题,用经典的正交塑性流动法则,必然就导出硬化模量矩阵,其物理意义非常

明确,实质就是塑性刚度矩阵。对其出现与张先生的相近描述,我表示遗憾。

你不说明倒好, 你越说我越糊途! 你想说什么呀? 叫我怎样回应你呀?

你的杜 "文 2"整篇文章答非所问, 思维和逻楫混乱, 不知所谓, 已经够吓人的了; 再看到上面 4 点说明, 暴


露你这位大教授的真实学术水平, 更叫人吃惊.

Anyway, 还是要回应的:

关于(1),

"我论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参考文献 [6]......"
再次睁眼说瞎话! 我上面展示杜宏彪教授剽窃 (我论文 )的内容 恰恰表明杜 "文一 "研究的思路全盘来自

我论文. 参考文献 [6]并没有这些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单轴恢复力实验曲线的捏拢现象,硬化规则采用了 Mroz 塑性理论(参考文献 [6]


采用 Ziegler 硬化规则,而张先生采用的是 Prager 硬化规则)。"

(恕我无知, 不知道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单轴恢复力实验曲线的捏拢现象" 和 "硬化规则采用 Mroz 塑


性理论" 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请各位多多指教.)

你想讲什么? 你是不是想讲, 杜 "文一 "采用了 Mroz 硬化规则, 而张先生采用的是 Prager 硬化规则, 所以


你的思路不是来自张先生.
你抄袭我论文 很内行, 对我论文 的理觧却很肤浅.
你那抄自我论文 的(1)式, 实貭就是 Prager 硬化规则的屈服面方程(知道吗?), 而且你的(3)式也同我
论文 一样採用正交流动规则. 但是你却从 Mroz 硬化规则得出的屈服面中心位移增量(2)式, 其实应
该"照抄"我的(15)式才合逻辑, 干吗如此矛盾?

我论文 的公式推导步骤和思维是各种 硬化规则, 流动规则, 一维恢复力为双折线或三折线 都可参考通


用的.
打个比方, 你不能因为做道"微积分"具体课题跟老师为传授"微积分"在课堂示范的例题不同, 就说你的思
维不是来自"微积分"吧?

关于(2),

"我论文的本构公式反映的是截面的恢复力特性,形式与参考文献 [6]更加相似,与张先生把杆件做为
研究对象的本构公式肯定是不同的......"
如前分析, 你的杜 "文一 "难道不是也把"杆件做为研究对象"吗? 研究方法不是采用我论文 所做的第一件
事和第二件事吗? 不是也采用 Prager 硬化规则和正交流动规则吗?
既然研究对象和方法都一样, 为什么"与张先生把杆件做为研究对象的本构公式肯定是不同的"? (留待下
面再讲)

我论文 的本构公式之普遍形式是用 f(屈服面函数) 表达的. 把研究对象各不相同的 f 具体 函数式 代入


我那普遍公式并展开, 就可得到各不相同的具体 本构公式.
再提上述比方, 你不能因为做道"微积分"具体课题跟老师为传授"微积分"在课堂示范的例题不同, 就说你
的思维不是来自"微积分"吧?

关于(3),

"对硬化模量(即张先生论文的(20)式)的处理,参考文献 [6]采取的是用各向的单轴恢复力特性来考虑
的,即令硬化模量矩阵的非对角元素为零"

我猜: 杜说的"硬化模量矩阵" 即是 我论文 "内力向量函数关于塑性位移向量的导数"这个矩阵(下同).

其实参考文献 [6]没有提到过"硬化模量"这个力学概念, 其公式也没有这个项, 何来考虑"对硬化模量(即


张先生论文的(20)式)的处理"?

再说, 参考文献 [6]与我论文 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里面也没有"令硬化模量矩阵的非对角元素为零"这句


话, 参考文献 [6]做些什么 和 我论文 "令硬化模量矩阵的非对角元素为零" 二者有什么逻楫联系呢?!

"用各向的单轴恢复力特性来考虑硬化模量" ---- 其它论文倒有这样做, 那都是人为假设的经验算法. 与我


论文 "令硬化模量矩阵的非对角元素为零"的(20)式, 二者计算硬化模量的方法是不同的, 我(20)式是不加
人为假设的理论算法(虽然是近似公式). 二者怎么可以划等号呢?!

所以我前面说: 你抄袭我论文 很内行, 理觧我论文 却很肤浅.

"用耦合系数来考虑忽略非对角元素对多轴塑性内力间藕合的影响......"

这是许许多多"经验算法"之一.
但是你的杜 "文一 "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抄袭我的"理论算法"(即我论文所做的第二件事, 或者说我的"专
利"), 可惜又走入歪道 ---- 经过你那所谓数学推导得出杜 "文一 "的公式 实貭是早先杜 "文二 "尚未采用
"耦合系数来考虑多轴塑性内力间藕合影响" 的落后公式.

关于(4),

"就我所研究的问题,用经典的正交塑性流动法则,必然就导出硬化模量矩阵,其物理意义非常明确,
实质就是塑性刚度矩阵."

"用经典的正交塑性流动法则" 怎么就会 "必然导出硬化模量矩阵"?


世间"用正交塑性流动法则"的论文多的是, 怎么它们都没有"必然导出硬化模量矩阵"?
"硬化模量矩阵" 怎么 "实质就是塑性刚度矩阵" 呢? 荒乎其唐! 还说什么"其物理意义非常明确"!

你是位教授, 力学概念如此不清, 怎样"为人师表"(且不计较学术腐败的道德问题)?

"......对其出现与张先生的相近描述,我表示遗憾。"

轻轻"遗憾"二字, 就把剽窃我论文的学术腐败推得一乾二净!
你想讲"如有雷同, 实属巧合"吧? 请估计这么许许多多"巧合"的概率:

越难发生的事件, 其"巧合概率"应该越小. 我大病一场才想到的"理论算法"(即我论文所做的第二件事, 或


者说我的"专利"), 其"巧合概率"应该比其它"巧合"的小得多.
前面说过, 杜 "文一 "不单全盘思维, 甚至公式符号及遣词用语都和我论文有那么许许多多的"巧合". 假如
我们已知每个"巧合"的发生概率, 又假如每个"巧合" 是独立事件(其实不全是), 它们一同发生的概率, 就
是各自概率的乘积, 近乎为零!

概率(上天)是公正的. 如果"巧合"的歪理成立, 天下就没有"抄袭"这回事.

5. 杜 "文 2":

张先生提出“凡是用我论文思路推导的此类多个塑性耦合公式(不管如何改头换面,修补掩饰),

最终关键是要解决硬化模量的计算,即我论文(20)式,否则所有推导公式只是徒具形式,没法执

行计算”,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参考文献 [6]的研究成果就说明了这一点。

"凡是用我论文思路推导......关键是要解决硬化模量的计算"

对呀! 不是用我论文 思路推导得到的公式, 有可能不存在"硬化模量计算的难题", 参考文献 [6](即杜 "文

二 ")应属此类.

你的杜 "文一 " 在文字上 抄袭我论文 思路, 实貭却不按我论文 的方法(步骤)去推导公式, 所以才没有出

现"硬化模量计算的难题".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参考文献 [6]的研究成果就说明了这一点."

对呀! 走参考文献 [6]之路也通罗马(因为不熟悉, 恕我没资格评论该论文的对错), 此外还有其它成功的


道路. 为什么你的杜 "文一 "却偏偏要走(抄袭)我"屈服面模型"这条路呢? (实貭又走歪了, 后再详述.)
"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 不论研究梁柱杆件(“二点单元”)或者研究连续体( 无穷小“一点单元”), 如果选择"从屈服面方程
推导出有关计算公式"的做法, 按大类分只有二条路走: 一是我论文 的理论算法, 二是教科书或某些论文
的经验算法. 难道还有第三条杜宏彪道路吗?

宛如鸡同鸭讲 , 我们双方总算相互 回 应了一通 . 下面聊聊题外话 :

[1]

诚如杜宏彪教授所讲, 杜 "文二 "的思路基本(合法)抄自参考文献 [6].


下示杜 "文二 "的公式, 完全从参考文献 [6]搬过来. 不用动脑筋, 照抄可也. 杜说, 此文是他博士论文的部
分内容 ---- 轻松拿到学位, 可喜可贺 !

参考文献 [6]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TWO-

DIMENSIONAL FORCES

芳村 学 YOSHIMURA MANABU

青山 博之 AOYAMA HIROYUKI

川村 満 KAWAMURA MITSURU

Abstrac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results for RC columns subjected to bi-axial

bending by mea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nalyses, Fiber Model and Two-Dimensional Model. In Fiber Model, a
cross section is discretized into a number of fiber segments. It is assumed that each segment is uniaxially

stressed and stress of a segment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past strain history. Supposing that the section

remains plane after deformation, the moment-curvature relation of a section would be calculated, assembling

the stiffness matrix of each segment. Two-Dimensional Model is formulated, extending the degradingtype

trilinear model, a kind of one-dimensional hysteretic rule, into two-dimensional one, by using Ziegler's

hardening rule and Mises' flow rule in plasticity. Two similar models, original Two-Dimensional Model and

modified one, discrimin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stiffness evaluation in after-yielding range, are

provided. In statical analysis, results by Fiber Model agree quite well with testing results. Those by modified

Two-Dimensional Model are much more consistent with testing results than those by original Two-Dimensional

Model. In dynamical analysis, response results by Fiber Model and modified Two-Dimensional Model have

considerable similarity in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s and also their waveforms.

[2]

"照抄"别人论文未尝不可, 然而这种 东抄西抄, 拼拼凑凑的文章 就难言有何很高的学术水平.

"照抄"也有条件: 一要注明出处(不应把别人成果窃为己有), 二要对原文有所理觧.

杜 "文一 "全没做到.

杜 "文一 "抄袭我(1)式, 那实貭就是 Prager 随动硬化规则的屈服面方程, 但是他却从 Mroz 硬化规则得出

屈服面中心位移增量(2)式, 不是"照抄"我的(15)式, 这是 互相矛盾, 思维混乱.

杜说: "文一 主要是建立本构关系,文二 偏于具体应用."

讲到本构关系, 教科书和我论文 都有成熟而规范的推导步骤. 他不"照抄", 却用杜 "文一 "那不规范也可能

不完备的(4)(5)(6)(7)式进行推导[参见附录 ], 我看不明, 尤其(4)(5)式 ---- 望各位多多指教!


他说由(3)和(6)可得到(7)式, 我看似乎单从(6)就可得到(7)式, 用不着正交流动规则的(3)式.

为"推导"得出 他预先设定的心中想要那套公式 之目的, 不惜把 (7)式里的 造假篡改 变成 (8)(9)

式的 [参见附录 ]. 一个"Q 力"怎么可以和它的"法向分量"互等互换呢?! 如果杜 "文一 "是制药处方,

如此作假, 做出假药, 可会害死人.

按理, 后发表的杜 "文一 " 应该比 前发表的杜 "文二 " 有所改进才合逻辑. 然而 经过他那所谓数学推导

得出杜 "文一 "的(9)组式 实貭就是倒退回(上示)杜 "文二 "(13)(14)(15)(16)那组 尚未采用 "耦合系数

(17)式来考虑多轴塑性内力间藕合影响" 的落后公式. 再说, 既然杜 "文一 "抄袭我的思维, 怎么可能推导

出与我思维不同的杜 "文二 "(即参考文献 [6])的公式来呢? 真是莫明其妙!

实际上, 杜 "文一 " 既抄袭我论文 思维, 却又给 我思维的公式 硬套上 参考文献 [6]的公式样子, 胡乱强

把二篇不同的论文拼凑在一起(为此不惜 造假篡改).

---- 这样做, 轻者说明 杜宏彪教授 对 这二篇参考("照抄")的论文 没有理觧; 重者说明他完全没有科学

求真的精神(简直是 付责任, 瞎搞胡来!); 这种品格是不适合做科学研究的.

文如其人, 做学问和做人 道理亦同, 应该 诚实 求真 .

以上种种做法, 俗话叫"糊弄老百姓(读者)"! "剽窃"加上"学术造假", 杜 "文一 "可能是 学术双腐败 的范

例.

顺便一提: 真正按我论文 思维推导得到杜 "文一 "的"屈服面模型"之本构关系公式 也许应该 如下样子:


[3]

(1) 本来剽窃别人论文会"做贼心虚"的, 低调地在本单位本学校捞个"提职加薪"算了(当然, 我绝不是认同

这种腐败).

难得的是, 杜宏彪教授竟然高调地将杜 "文一 "这篇 剽窃兼造假 的论文 呈交到 "第六届全国结构

工程学术会议", 把权威济济的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和广大与会精英当作"透明"不存在. 这种厚脸皮

和胆量实在叫人吃惊 !

顺便一提, 在 Google 搜查杜宏彪教授的论文, 有若干题目相近者. 不知是否 "一稿多投", 或者 "同一

内容, 不同表述" 的文章. 其中这篇杜 "文一 "无疑是他”学术水平的代表作”(竟是如此货色), 所以才

被他 精挑呈上 体现同行先进水平, 极具权威的"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他"成功"了! 论文获选, 直合那句笑话: "撑死胆大的, 饿死胆小的."

名成利就, 可喜可贺 !

(2) 喜讯接踵来:
前述 研究生教材"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梁兴文, 叶艳霞著, 2007 年). 该书介绍, 研究梁柱单元 归

纳有: "屈服面模型", "纤维截面分析模型", "柱端 5 弹簧截面模型" 等等.

在"屈服面模型"项下, 该书唯一示范介绍的, 实貭 就是这篇杜 "文一 ".

杜宏彪教授俨然像是"屈服面模型"的创始人及权威, 可喜可贺 !

研究生是我们寄以希望的青年精英, 学习这篇 伪 "屈服面模型" 的杜 "文一 "(且不提"剽窃"和"造假"的

学术双腐败), 从中能得到什么教益? ---- 学习它那 错乱抄拼别人论文的大胆妄为? 以及那 混乱的思

维? 不知所谓的推导? 作假的篡改?...... 是否 误人子弟?

本人对"屈服面模型"的理觧: 就是 依据屈服面方程, 遵循类似教科书那套规范而完备的推导步骤, 得

出有关算式(包括本构关系式)的一种分析方法. 不是所有列出屈服面方程的文章, 或者 所有包含屈服

面函数 f 的"伪公式" 都可纳入"屈服面模型". ---- 请多多指教!

(3) 更多喜讯, 随手拈来:

网上查到: 杜宏彪 - 科学家 (许多莘莘学子的童年梦, 万人景仰的桂冠)

http://www.xiaotieba.com/kexuejia/2009121/1926.htm "本处提供有关中国外国古代近代科学家的人物图文

资料介绍。"

" 杜宏彪,男,1962 年 7 月出生,教授,1990 年 9 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

学位,师从我国地震工程、防护工程及结构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沈聚敏先生。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院长、建筑设计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共深圳大学委

员会委员、常委。"

"杜宏彪 - 科学家 " 与 古今中外 大名鼎鼎 的科学家们 平起平坐, 可喜可贺 !


可惜美中不足, 其它科学家都有详细罗列学朮贡献, 但"杜宏彪 - 科学家 "上面罗列的仅是(当官)履历.

难道 “仅凭当官就可以做科学家” ?

[4]

关于"学术打假"的若干参考资料:

教育部:高校对 查处学术不端 行为负直接责 任

http://www.buildcc.com/index.php/63347/viewspace-529337

通知指出,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

行为人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

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取消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以及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

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等处理措施。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教育部:将学术 道德教育纳入 高校课程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495260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教育

部长周济说 ,“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宣战学术不端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505753

要保证“零容忍”真正落到实处,不妨先从公布造假者真实姓名,并向公众及时披露调查过程及结论做起. 清

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清华新闻网刊登的访谈中表示,清华大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以求是之名—— 浙大论文造假 事件调查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495234

浙江大学决定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并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撤免吴理茂担任的浙大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 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聘用合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所任浙大药学院院长任期届满 不再续聘

目前浙大正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学术道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

部分学术造假事 件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197680

1.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将他人论文和课题列入申报材料。2006 年 3 月 21 日,同济免去其生

科院“院长”一职。6 月 21 日,同济以“学术造假”解除其教授资格。

2.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教授刘辉,有网友反映刘辉在网上公布的论文发表记录有水分。经过调

查,清华决定撤销刘辉清华大学教授职务,解除与刘辉的聘任合同。

3.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 2006 年 1 月 17 日,一举报人在网上指责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 DSP

芯片“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弄虚作假。2006 年 5 月 12 日上海交大宣布撤其院长和教授职务,解除聘用。

4.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2004 年被院方解聘。

5. 复旦大学自揭家丑严打学术违规, 社会各界希望其他学校效仿复旦......

安徽农业大学副 校长李晓明 被指抄袭 已遭免职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498891

前上海大学国际 工商与管理学 院副院长陈湛 匀 因论文抄 袭 免去上 海大学学术委 员会委员职务 ,并撤

销了其相关行政 职务。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514719
科学家的不端行 为 (捏造 ·篡改 ·剽窃 ) ---- 山崎茂明 着

http://www.buildcc.com/index.php/63347/viewspace-530006

近些年来,中国学术界对科学研究中的种种不端行为也越来越关注。各种媒体经常披露一些"事件"、发表各种看法,

讨论时起时伏。人们对科学研究不端行为的称呼很多,诸如"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学术浮躁"等。各个研究机构和

大学对科学研究不端行为的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 这说明我们多数人开始认识到科学道德问题的重要性, 但还缺

乏系统和专门的研究.

本书适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社会学领域专业人士,以及对科学伦理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五位大学校长谈 学术腐败:高 校不应向权势 屈服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495274

复旦大学校长杨 玉良 : 要遏制学 术造假就要让 造假者付出沉 重代价 .

http://www.buildcc.com/index.php/63347/viewspace-523633

《实用心电学杂 志》编辑部回 复抄龚事件

http://www.buildcc.com/?uid-63347-action-viewspace-itemid-532945

对于两位涉嫌抄袭的作者,本编辑部将予以严肃处理,并及时将此事反映至其所在单位相关部门,且本编辑部

将即日起三年内停止发表其两人相关文章。望广大读者予以监督!

[5]

早就发现杜 "文一 "剽窃我论文 , 许多朋友也再三劝我不要沉默, 我一概婉言回应: "算了吧!".


对学术腐败问题, 我不是不关切, 但是长期 只愿做个"旁观者", 只愿在网上接受 潜移默化的"反腐再教
育", 例如 :

"......这种现象如果泛滥下去的话,一是有些学者,道德沦丧, ......如果大家都不是去潜心做研究了,那么学术的
原创性,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可能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年前,就有 109 名教授联名发公开信呼吁抵制学术腐败......"


"抄袭剽窃被列入十大学术腐败之首,而抄袭剽窃横行、假冒伪劣泛滥,不仅玷污学术尊严,还会窒息学术生命。

抄袭剽窃在中国......院士、校长、博导、专家纷纷马失前蹄。再加上学术原则和学术权力的腐败,诚可谓登峰造

极。......虽说以教育为主,我们至今却很少看到现任大学校长等公开谈论、抨击学术腐败。......而网站批判学术腐败

的文章反复被删。......必须承认,个体的、简单的腐败行为能够泛滥成灾,本身说明的恰恰是集体的、系统的腐败

机制的存在。这种机制就包括学术界的是非混淆、圈子内的一团和气、领导层的态度暧昧、侵权与被侵权者之间的

握手言欢……"

"而有关方面对此类事件往往采取一种不回应的暧昧态度,不仅直接导致学术反腐的落实不力,也动摇了公众对

学术诚信的信心。如果一个造假者即便被揭发,依然能够稳坐 ' 庙堂 ',毫发无伤,欺世盗名,又怎么能 ' 惩前

毖后' 呢?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盘算造假代价:一来是造假了未必能被发现,二来即便发现了又能如何?世界

上再没有比这样的造假来得更容易、更让人 ' 放心' 的了。如果学术造假与职业生涯、学术生命等等事关个人 ' 命

脉 ' 的东西牵系在一起,相信造假者会比现在有所顾忌。一味地捂盖子,一味地保护某些人的 ' 声誉 ',失去的

将是学术的含金量和公众对整个学术界的信任。"

"而只有领导有造假的特权......同时领导还有发现造假后免罚的特权;所以中国真正造假又没有风险的是领导。"

"其实埋头做学问的真正的学者还是有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一批人真的是处于对学术的兴趣来去做

学问的,所以学术本来是一个很纯粹的事情,如果是真的学术的话,它会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照得出来,

你到底努力了没有努力,你到底是不是思想非常有创新。但是现在......在这个利益的驱动之下,我们看到学术界

就越来越不平静了,原来本来是少数很安静的人来做学问的,现在我们看到变成一个像闹市一样。"

"......三是学术风气败坏。大学官场化深为舆论所诟病,在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行政职务的人员往往比单纯

从事学术研究者拥有更多的资源分配权力和福利待遇。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和教授,不是专注于踏踏实实搞科研,

而是千方百计走 '官道'。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有的热衷于兼职当老板,外出 '走穴'。在权钱名利的多重夹击下,

老老实实做学问既费时费力又不讨好,长此以往,必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腐败者爬得越高可能对反腐越不利......爬升到一方学阀, 受害者可能申诉无门."

"对于学术腐败,我们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甚至变成了习惯性的容忍和麻木。其实,只要用好现有制度、

加大惩罚力度,重视社会的监督力量,解决学术腐败还是大有希望的。"

......

终于某一天, 网上看到:

"2008-12-2, 深圳大学召开干部会议 任命杜宏彪为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共深圳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杜宏彪发表任职感言,......并表示将会虚心学习,尽快融入新环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勤学善思 、求真务实 、

改革创新、廉洁自律 的干部。"

我 陷入长久的沉思和反省......

我 在网上受到 潜移默化的"反腐再教育" 开始起作用......

我 这个长期”反腐旁观者" 终于发出呼声!

沉默等于纵容, 助长歪风. 更何况杜宏彪先生为人师表, 又是大学领导和权威学者 ---- 自身不正, 如何表

率?

2009-01-04, 发表 我 "文 1" : 深圳大学副校长 杜宏彪教授 抄袭 我论文

此后, 我在"建筑时空"博客(http://www.buildcc.com/index.php/63347/)的点击率增加许多, 5 个月有

20,000 多点击.

可见公众这一方是关切"学术腐败"问题的.
但是关键的另一方"深圳大学当局"(官方)至今仍无反应.

我进入不了深大网站(http://www.szu.edu.cn/szu2007/), 只好把 我 "文 1", 我 "文 3" 发电邮到深大若干

公开的邮址, 可惜"来函收悉"的礼貌性回复都没有(可能丢到"垃圾桶"去了).

我想: 深大师生大概被"封锁"得一无所知.

电邮沟通失效, 现在只好在网上和"深圳大学当局"对话.

(顺请 与”高层”有沟通的朋友 把 此信转寄"当局", 谢谢!).

请 "深圳大学当局" 给我和广大公众一个说法(交待) :

你们认为我的指控是错, 还是对?

错则错在那里?

对的话, 你们如何理觧 教育部长说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 如何理觧 教育部说的高校对查处

学术不端行为负直接责任......?

"教育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也是旗帜鲜明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处罚措施,为“零

容忍”提供制度依据。要给学术造假者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造假一旦被捉,即会身败名裂,得不偿失。" (摘自

互联网)

一旦加入"反腐斗争", 就不轻言退出.

网友的支持:
"坚决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北京大学校友李克强副总理)以及教育部(周济部长)的号召,把打击中国高校学

术腐败的运动深入进行到底!"

"张先生,您好!......现在学术领域的抄袭实在是太严重,希望如您和方舟子 先生一样的更多人站出来,将打假

进行到底,也算是为这龌龊的学术圈带来一缕清风。"

......

我清醒知道, "反腐斗争"的艰巨和长期性 :

可能"官官相护", 可能"同病相怜", 可能"中庸礼让"......有太多的"可能".

不过, 总要给个说法(交待)吧.

当然, "深圳大学当局"也可以继续以 "封锁" "沉默" 来保护和纵容腐败, 或者继续以 "提拔" "升官" 来奖励

和示范腐败.

(脑海浮现: ”学术腐败”者 向莘莘学子 传达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时那道貌岸然 的样子.)

然而我相信, 公道自在人心, 道德力量终究会战胜腐败!

今天我在互联网上白纸黑字立此存照, 就是叫岁月来见证!

不管官方态度如何, 都不能掩盖如下事实:

深圳大学副校长杜宏彪教授的剽窃兼造假行为, 已经把自己钉在”学术腐败耻辱柱”上, 与互联网长存!

不信? 请写个 "关键词" 上 Google 查查看!

[6]
最后题外话, 却非说不可:

1983 年, 我这篇硕士论文"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著

名杂志发表, 本人并不知情. 我导师尹之潜 先生在该杂志编委中位处权威地位, 无疑是他叫论文以我个

人名义发表. 事实是: 我这个学给排水的初生之犊 在此陌生研究领域 若没有导师的高瞻远瞩指导, 断无

此文诞生. 请学者今后引用此论文时, 记得写上我导师尹之潜 先生的名字 ---- 此盼, 谢谢!

我写这几篇锋棱铮铮的反腐文章, 没有向 为人厚道的 尹老师 打招呼和请教, 全是个人行为. 遥望老师

体谅!

...... 岁月虚渡, 师恩难报, 疚愧无言!

请 多多指教!

写得太长又啰嗦, 抱歉之余 尚要感谢 各位宝贵的时间!

张寰华(Thomas Cheung) , 2009 年 6 月 9 日

thomas1802@hotmail.com
附录 :

杜 "文一 " : "用于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有关的部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