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植 物 学 自 学 指 导

形态解 剖部分

第 1章 种子与 幼苗
(一)种子结构
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经过受精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其基本结构由:种皮﹑胚和
胚乳三部分组成;其中胚是植物新个体的原始体。
种皮:一般坚韧,为种子的保护层;其上常可见到种脐和种孔。禾本科植物的种皮与果
皮愈合,不易分开。
—胚芽:一般为生长点与幼叶构成,(有些植物无幼叶)。禾本科植物的胚芽外
面有胚芽鞘包围着。
胚 —胚轴:是连接胚芽﹑胚根和子叶的轴(包括上胚轴和下胚轴)。
—胚根:由生长点与根冠所组成。禾本科植物的胚根外面有胚根鞘。
—子叶:双子叶植物的胚有子叶两片,单子叶植物的只有一片子叶。
胚乳:是储藏营养物质的组织。禾本科植物的胚乳分为糊粉层和淀粉储藏
组织。(有些植物的胚乳在种子发育早期为胚所吸收,形成无胚乳种
子,其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二)种子的主要类型:
依据种子成熟时胚乳的有无和种子中的子叶数目,将种子分为四类:
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蓖麻﹑番茄。
有胚乳种子— 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水稻﹑小麦。

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花生﹑菜豆。
无胚乳种子— 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较少见,如慈姑。
(三)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具有成熟健全的胚;外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氧气。
2.种子萌发:在种子获得适宜的环境条件后,种子的胚由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
开始生长形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胚各结构的萌发顺序和形成的相应器官为:
稍后突破种皮
胚芽 地上茎﹑叶

上胚轴伸长———茎的基部
胚— 胚轴
下胚轴伸长或不伸长———根茎过渡区

最先突破种皮
胚根 主根

子叶:出土或留土
(四)幼苗类型
依据种子萌发后,子叶是否顶出土面,可将幼苗分为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和子叶半
出(留)土幼苗等类型。

第 2章 植物 细胞和 组织
(一)植物细胞
植物体的结构,即由细胞构成组织,由同一或不同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植物体。
因此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I.细胞学说
是由德国植物学家 M. J. Schleiden. 和 T. Schwann 二人于 1838—1839 年间提出的。
II.细胞的形态:细胞的大小,主要受到下列三因素控制:
(1)细胞核的控制能力;(2)细胞表面积的限制;(3)细胞代谢速率的影响。
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0.1 毫米——0.2 微米)
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0.2 微米——1.4 埃)。又称亚显微结构。
III.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各部分的功能:
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生活的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包围在原生质体的外围。
(I)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一个细胞内分化了的原生质 。
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的总称。
1.细胞膜(质膜):生活细胞的原生质体表,都有一层由脂类和蛋白质等构成的具
有选择透性的薄膜包围,它将细胞与外界分开,在植物细胞中它和它外围的细胞壁紧密相
连。
功能:控制胞内外物质交换;稳定胞内环境;接受信息等。
2.细胞质:是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它由半透明的胞基质和分布其中的细
胞器组成。
胞基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内膜结构单位和非膜结构的实体以外,其余没有分化的
均质的胶体部分。
细胞质

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与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根据是否具有生物膜及组成生物膜的单位膜层数,可将细胞器分为:具双层膜结构 ﹑单层
膜结构和无膜结构三种类型。
A.具双层膜结构:
(1)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之一,它具有自主的遗传物质。
功能:合成和积累同化物质,是细胞的光合作用中心。
类型:
按所含色素与行使的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叶绿体:含叶绿素和少量类胡萝卜素,绿色,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
质体 有色体:含类胡萝卜素,红或橙黄色。
造粉体:合成积累淀粉。
白色体:不含可见色素,白色,它可分下列三种— 造油体:合成积累脂肪
造蛋白体:合成积累蛋白质。
(2) 线粒体:
功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是细胞的呼吸中心。
外膜
双层膜
内膜:向内褶,形成嵴,嵴的表面有酶。
基质:呈液态,存在于内外室之间,内含 DNA、蛋白质,脂类、核糖体等。
B.单层膜结构:
(1)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的互相沟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它有分枝与核膜或相邻细胞的
内质网相连。
功能:与蛋白质、脂类、多糖、激素等的合成与运输有关,也是多种细胞器的来源。
粗糙型内质网:膜的外表结合有核糖体。
光滑型内质网:膜的外表无核糖体。
(2) 高尔基体 :由多个至几十个扁圆形的囊泡相叠而成,在囊的边缘稍膨大且有穿孔,
其周围形成许多小泡分离到细胞质中。
功能:合成多糖,参与细胞壁的形成;运输蛋白质、脂类等;还有分泌功能。
(3) 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之一,内含细胞液。
液泡膜:属选择透性膜。
细胞液:多种有机物、酶和无机物的水溶液。
功能:贮藏营养物质、调节 PH 值,还有分解消化和渗透调节的作用。
(4) 溶酶体:单层膜构成的内含多种水解酶的泡状结构。
功能: 分解作用,即异体吞噬、自体吞噬和自溶作用。
5
( ) 圆球体:由单层膜围成的含水解酶和脂肪酶的泡状结构。
功能:与脂肪代谢有关。
(6) 微体:单层膜围成的球状或哑铃状的颗粒。它分为:
过氧化物酶体:进行光呼吸。
乙醛酸循环体:将脂肪分解转变为糖类。
C.无膜结构:
(1) 核糖核蛋白体(核糖体或核蛋白体):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两个近半球形,
且大小不等的亚单位共同形成的球形小颗粒。
功能:合成蛋白质。
(2)微管:由两种微管蛋白(α 和 β 球状蛋白)围成的中空的小管。
功能:构成细胞器的支架;构成细胞分裂的纺锤丝;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与胞基质
及细胞器的运动有关等。
3.细胞核:生活细胞大多数都具有一个细胞核。
(1)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由核膜、核仁、核质等部分组成。
核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是细胞核外面与细胞质保持界限和联系的选择透性膜;它由
双层膜构成,且外膜与内质网相连,表面常分布有核糖体。
功能:具有保护核物质和控制核内外物质交流的作用。
核孔:在细胞核核膜上,由核内外膜联合形成的圆孔,且内具有一些特殊构造。
功能: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传输的作用。
核仁:核内一或几个小球体,折光率更强,含 RNA、蛋白质等。
功能:合成细胞质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场所。
核质:核被膜与核质之间的原生质。 它又分为——
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色,着色较深的物质。
—— 功能:细胞分裂时转变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核液:为不被碱性染料着色的部分。
细胞核的功能: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和指令中心。
(II)细胞壁:
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包被在细胞膜外围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弹性的壁层,是支持和保
护细胞的固态结构。
1、细胞壁的分层及其功能
形成时间 化学成分 特性与功能

(1)胞间层 细胞分裂,产生新 果胶质等。 胶粘:粘连相邻的细胞。


细胞时形成。
(中层) 柔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
(2)初生壁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果胶质、纤维 有弹性:适应细胞生长而延伸。
时,加在胞间层两 素、半纤维素
侧的壁层。 等等。
局部较薄:有利于水溶液通过。
具初生纹孔(纹孔场。)。
(3)次生壁 部分细胞体积停止 纤维素、木质 较厚、较坚硬,加强支持和保
增大后,加在初生 ﹑栓质、角质 护。
壁内表面的壁层, 等。 具纹孔。
具分层现象。
注:生活细胞,一般只有胞间层和初生壁,而无次生壁。
2、纹孔和胞间连丝
(1)纹孔:
初生纹孔场:细胞形成初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不沉积壁物质而在细胞壁上形成的凹陷区域。
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不沉积壁物质而形成的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形
成的过程中细胞壁不增厚的部分被称为纹孔。
纹孔对:由相邻两个细胞间成对出现的纹孔构成的结构。
单纹孔:纹孔的次生壁在纹孔腔的边缘终止而不延伸,用显微镜正面观
察纹孔为一个同心圆。
纹孔主要类型
具缘纹孔:纹孔的次生壁在纹孔腔的边缘向细胞内延伸,形成穹形延伸
物,拱起在纹孔腔上,其顶部的开口明显比较小。用显微镜正
面观纹孔为三个同心圆。
(2)胞间连丝:穿过相邻两个细胞细胞壁的细胞质的细丝,它连接相邻两个细胞的原生
质体。
(3)纹孔和胞间连丝的功能:
纹孔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胞间连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导的通道,这
两种结构,便把多细胞的植物体连成统一的整体。
IV.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后含物为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些非原生质物质,它包
括代谢中间产物、废物和储藏物质等。如淀粉、蛋白质、脂肪、单宁、色素等。
1.淀粉:以颗粒状存在于细胞质中,由白色体积累淀粉所产生,通常呈椭圆形。
淀粉粒结构 脐:是最初积累淀粉的起点。
轮纹:围绕脐的周围,为积累淀粉的同心层次。
单粒:是只有一个脐及许多轮纹围绕脐点周围的淀粉粒。
淀粉粒类型 复粒:有两个以上的脐及各脐周围围绕许多轮纹的淀粉粒。
半复粒:外围有共同轮纹包围的“复粒”。
检验:淀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成紫兰色。
2.蛋白质:贮藏的蛋白质是无生命的,这与原生质的组成的蛋白质根本不同。常呈不定形
的颗粒存在,又称糊粉粒。主要造蛋白体与液泡有关。
检验: 蛋白质遇碘—碘化钾溶液变成黄色。
3.脂肪:常呈油滴状分散于细胞质中。是含热量高,贮藏形式较经济的营养物质。主要在
造油体和圆球体中形成。
检验:脂肪遇苏丹Ⅲ或苏丹Ⅵ变成橙红色。
V.植物细胞的分裂:
细胞数目的增加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完成的。植物细胞分裂通常有三种:既有丝分裂、减数分
裂和无丝分裂。
1.细胞分裂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的增大落后于体积的增大;(2)由于体积的增大,导致核质平衡关系失
调。
2.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通常分为四个时期:既 G1(DNA 合成前期)、S(DNA 合成期)、
G2(DNA 合成后期)和 M(分裂期)。其中 G1、S、G2 又合称为间期。
进入 G1 期细胞,一般有三种前途:(1)形成增殖细胞;(2)形成非增殖细胞;(3)形
成不育细胞。
3.有丝分裂:
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有丝分裂像(染色体像和非染色体(纺锤体)像)的一种
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其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
(1)前期:核内的染色质细丝螺旋化,形成粗短的染色体;前期末,核仁解体,核
膜破裂,开始形成纺锤体(即有核两极的微管组成的纺锤状细丝)。
(2)中期:纺锤丝在两极集中,而中间散开;纺锤丝有的通连两极(称为连续丝),
有的从一极与着丝点相连(称为着丝点牵丝)。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面上。这时是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好时期。
(3)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子染色体相背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这时两极的染色体数目相等(均为 2N)。
(4)末期: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发生与前期相反的过程,重新出现核仁、核膜,并在两
极形成两个子核。
与此同时,在赤道面上的纺锤丝(中间丝)与微管结合成桶状的成膜体,随后高尔基
体、内质网小泡与成膜体融合成圆桶状的细胞板,细胞板以离心方式向外扩展‘最终将一
个母细胞分隔为两个子细胞。
4.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不出现有丝分裂象的一种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依其核的形态变化,可分为横缢、出芽等多种方式。
5.细胞分裂方向:
细胞在植物体内的分裂方向,是以植物体的纵轴作为参照物来定义的。通常有三个主
要的分裂方式:
(1)切向分裂(平周分裂):
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壁与植物体的纵轴的圆周切线平行或与半径垂直的分裂方式。分
裂结果是增加植物体或器官径向的细胞层次,使植物体增粗。
(2)径向分裂(垂周分裂):
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壁与植物体的纵轴的圆周切线垂直或与半径平行的分裂方式。分
裂结果是不增加植物体或器官径向的细胞层次,而增加切向细胞的数量扩大圆周的长度,
以适应植物体的增粗生长。
(3)横向分裂(垂轴分裂):
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壁与植物体的纵轴相垂直的分裂方式。分裂结果是增加植物体或
器官的长度,促进植物体的纵向生长。
VI.植物细胞生长和分化概念: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和重量的增长过程。
细胞分化:许多来源相同的细胞演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细胞群的过程。
细胞脱分化:生物体内某些成熟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恢复到具有分裂能力的细
胞状态,重又进行细胞分裂,这种现象称为脱分化。
细胞全能性:生物体内,每个生活细胞都有发育成整株植物的遗传上的潜在能力。
(二)植物组织
1.概念
(1)组织:形态结构相似、来源相同、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
(2)复合组织:由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形成的组织。
2.组织的类型:
植物体内的组织种类很多。通常将其形态结构的分化特点、发育程度和生理功能的不同
作为分类依据。一般可将植物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I.分生组织:具有连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于植物体的生长部位。
特征: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核/质)大、细胞质丰富,含有各种细胞器。但一般无
质体和液泡的分化,或只有前质体和前液泡。
(1)按位置可分为三类:
A.顶端分生组织:在根尖、茎间的分生区。其活动结果使植物体的根茎伸长、植物体长
高。
B.侧生分生组织:在根、茎的侧面周围,靠近器官的边缘,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
成层。其活动结果使植物体的根茎增粗。
C.居间分生组织:夹在成熟组织之间,如禾本科植物茎节之间的基部等。其活动主要
进行细胞横向分裂,结果使器官沿纵轴方向增加细胞数量,是植物体伸长。
(2)按发生来源又可分三类:
A.原分生组织:由胚性细胞构成,位于根尖、茎尖的先端,有持久而强烈的分生能力。
B.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而来,位于根尖、茎尖的原分生组织之后。细胞
已有初步的生长和分化,但仍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它初步分化形成原表皮、
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等,它们活动的结果是形成初生成熟组织。
C.次生分生组织:由初生分生组织保留下来或成熟的薄壁组织恢复分裂转化而来,
如束间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它们活动的结果是形成次生成熟组织。
II.成熟组织:分生组织衍生的大部分细胞,逐渐丧失分裂能力,经过进一步生长和
分化,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组织。
依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成熟组织又可分为五大类。
(1)保护组织:是覆盖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
功能:减少体内水分蒸腾,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等。
A.表皮:茎、叶等表面常为一层生活细胞组成的初生保护组织。它包括下列几种细胞
类型:
类型 位置及主要特征 主要功能
1、吸收组织 根尖根毛区的部分表皮细胞的外 吸 收水 和无 机盐 ,并 转
壁、外突形成根毛。 输到根内。
2、同化组织 植物绿色部分,特别在叶肉的细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胞内,含大量的叶绿体。
3、贮藏组织 根、茎、果实、种子等细胞内贮藏 贮藏淀粉、蛋白质、脂类、
营养物质的组织。 糖类等。
4、通气组织 水生或湿生植物体中,由发达的 贮存或交换气体,抵抗机
胞间隙,形成的气腔或气道。 械应力。

5、传递细胞 为木质部、韧皮部等部位的特化 行使短途运输功能。


的薄壁细胞;具有细胞壁向内生
长的特性、具有丰富的细胞器以
及“壁-膜器” 的特化结构等。

表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一般无色透明,细胞的外壁角化,最外面有角质层。某些表
皮的外表有蜡被覆盖或者硅质化。
功能:减少水分蒸腾,防止病菌侵害等。
气孔器:双子叶植物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由两个哑铃
形的保卫细胞和两个菱形的副卫细胞组成。
功能:调节水分蒸腾和气体交换。
表皮毛或腺毛:形状多种,有加强保护的作用。
B.木栓层:植物根茎的表皮层,由于不能适应增粗生长,破裂后,由木栓形成层向
外分裂而成。它是由多层扁平、排列紧密、整齐、细胞壁高度木栓化的死细胞构成的次生保护
组织。
功能:不易透水,不易透气 ,加强保护作用。
向外分裂 木栓层
——————— 木栓形成层 周皮
向外分裂 栓内层
(2)基本组织(薄壁组织)
是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占植物体积的大部分。
主要特征:由生活的薄壁细胞组成,核/质与分生组织比较已经大为下降;细胞中液
泡较大;有细胞间隙;细胞分化程度浅,有潜在的分生能力;该组织可塑性大,常可进一
步转变为其它各类组织。

(3)机械组织:是对植物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组织。
主要特征:细胞大都为细长形,都有局部或全部加厚的细胞壁。
按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细胞壁加厚方式,机械组织可分为两类:
类型 位置及主要特征 主要功能
1、厚角组织 幼茎、叶柄等处。一群排列 A:支持作用
紧密的生活细胞,胞内常 B:坚韧,有伸缩性,适
有叶绿体,细胞壁常在角 应器官的生长。
隅处加厚。
2、厚壁组织 植物体各部分。为一群细 支持作用很强。
胞壁全部木化加厚、没有
原生质体及较小细胞腔的
死细胞组成。
(1)纤维 细胞细长,两头尖锐,细 许多纤维,以尖端穿插
胞壁强烈木化加厚,为细 紧密 结合 ,形 成器 官的
胞腔极小的死细胞。
主要特征 坚强支柱。
A.木纤维 在木质部,为长纺锤形的 坚硬、较脆,抵抗自上而
输 导 在木质部由许多导管分子(长管状的死细胞)以细胞顶端对顶端连成的
导 管 纵向长管。 死细胞,次生壁高度木化 下的压力。
水 加厚。
无 侧壁:有不同的木化加厚。
机 B.韧皮纤维
细胞壁 在韧皮部等,为极细长的
解体 坚韧、有弹性,抵抗弯曲
盐 长纺锤形死细胞,次生壁 和折断。
端壁————————穿孔
( 加厚,主要为纤维组成,
自 原生质体:消失,为死细胞。
下 细胞腔极小。
由于侧壁木化加厚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环纹导管、 螺纹导管、梯纹导管、
而 (2)石细胞 果皮、种皮等均有,细胞 有坚强的支持作用
上 网纹导管、孔纹导管等几种类型。
输 管 多呈等径形,细胞壁高度
指一个两端斜尖、较小的管状死细胞,端壁没有穿孔,上下管胞以尖端
导 木化加厚,壁上有纹孔道,
) 胞 侧壁斜向连接;细胞壁木化,并有不同类型的加厚;是原始的输导组织
之一。 细胞腔极小。

输 筛 在韧皮部有许多筛管分子(长管状的生活细胞)以细胞顶端对顶端连成
导 管 的纵向长管。

机 侧壁:薄壁状态。
物 细胞壁 产生多个筛孔
( 端壁————————筛板

上 原生质体 A:后期细胞核消失。
而 B:细胞质呈丝状联络索,经过筛孔把上下的筛管分子连成有

输 机的整体。也是有机物输导的通道。
导 伴 为筛管分子的一侧 1-几个较小的生活细胞、它与筛管分子是由同一个母

胞 细胞分裂而来的。其形状两端尖削,核和核仁较大,细胞质浓,有胞间
连丝和筛管相连。

(4).输导组织:
是植物体内担负长途运输的组织。
主要特征:细胞均呈长管形,细胞之间都互相联系或贯通,在植物体各器官内形成一个
连续的输导系统。
根据输导物质的不同,输导组织又分两类:

注:随植物的生长,导管、筛管都有产生、成熟、老化的过程,而老的导管、筛管失去输导能
力,则由新产生的导管、筛管所代替,以保证各种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输导。
(5)分泌结构(分泌组织):指能够产生分泌物质的细胞或特化的细胞组合。
根据产生的分泌物是排出体外,可分为:
A.外分泌结构:把分泌物排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如腺毛、贤鳞、蜜腺、排水器等。
B.内分泌结构:把分泌物贮存在植物体内的分泌结构。如分泌腔、分泌道、乳汁管等。
3.维管束
(1)概念: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
(2)分布与功能:
A.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内。
B.功能:可用下表说明之:
组成 输导作用 支持作用 营养等作用
木质部 导管、管胞 木纤维 木薄壁细胞
韧皮部 筛管、伴胞 韧皮纤维 韧皮薄壁细胞
束 中 形 成 层 ( 部 分裂产生新细胞,增加木质部和韧皮部。使维管组织增大。
分维管束有)
(3)维管束的类型:
有限维管束:无形成层,不具次生生长能力。
1、按有无形成层分
无限维管束:有形成层,具次生生长能力。

外韧维管束 有限外韧维管束:无形成层。
(韧 皮 部 排 列 在 外)无限外韧维管束:有形成层。
2、按韧皮部、木质部 双韧维管束:木质部的内、外方均有韧皮部。
的位置和排列分 周木维管束:木质部围绕韧皮部。
同心维管束
周韧维管束:韧皮部围绕木质部。
4.组织系统
(1)概念:一个植物体或器官上的一种或几种组织在结构或功能上组成的一个单位。
(2)维管植物的主要组织可归并成三种组织类型:
A.皮组织系统:包括表皮和周皮,它们覆盖于植物各器官表面,并形成一个保护整个植
物体的连续保护层。
B.维管组织系统:由植物体中的维管束贯穿于整个植物体的所有器官,并将整个植物体
的输导组织连成一个整体。它主要行使输导水分、矿物质和同化产物的功能。
C.基本组织系统:分布于皮组织系统与维管组织系统之间。包括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厚
壁组织等,它是植物体各部分的基本组成,具多种功能。
第 3章 被子植 物营养 器官的 形态、 结构和 功能
器官:生物体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并能行使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
位。
根据植物器官担负的主要生理功能,可将植物器官分为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营养器官:植物体中以营养为主要功能的器官,如根、茎、叶。
生殖器官:与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如花、果实、种子。
(一)根
I.根的发生、类型和生理功能
(1)功能:
A、吸收作用 B、固着和支持作用 C、输导作用 D、合成作用 E、储藏和繁殖作用。
(2)类型
根据根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A.定根:从植物体固定的部位发生的根,包括: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直接生长而成的根。
侧根:由主根产生的各级分枝根。
B.不定根:发生位置不固定的根,如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
(3)根系: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和。可分为:
A.直根系:由胚根发育产生的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主根发达,较各级侧根粗而长 ,
能明显的区分出主根和侧根。
B.须根系:主根生长缓慢或停止,主要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
次之分,呈须状的根系。
II.根尖分区及生长动态
根尖:根系分枝的形态学顶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
根据形态特征和组织发育程度,根尖从顶端起,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
区(成熟区)四个部分。
(1)根冠:
位于根尖最先端,由生活的薄壁细胞构成的冠(帽)状结构,覆盖于分生区之外,有
保护根尖生长点的作用。
其外层细胞的外壁常粘液化,外部细胞破裂后也变成粘液,所以,当根向前生长时,
可减少与土壤颗粒的摩擦阻力,有利于其在土中的生长。
根冠也是根对重力感受的部位。其原理是根冠的中央柱细胞(平衡囊)中的原生质内含
有淀粉体(造粉体)(平衡石),它们集中分布于细胞的下侧,起重力感受器的作用。
平衡石:在表现有向地性器官的某些细胞中,具有起重力感受器的作用的可移动的淀
粉粒,被称之为平衡石。
平衡囊:含有平衡石的细胞。
(2)分生区:
大部分由根冠包围,由顶端分生组织构成,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部位,故又称为生长点。
根的全部组织均由这部分细胞分裂、生长、分化而来。根据细胞的发育程度,又分为:
A.原分生组织:位于近根冠一端分生区。
B.初生分生组织:除了原分生组织之外的部分,根据其所在位置和分层的特性,又
可分为:原表皮、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三部分。
(3)伸长区:
位于分生区之后,多数细胞已经停止分裂,逐渐液泡化,并沿着根的长轴方向伸长,而
成为根尖向下生长的推动力;在其上方,中央柱部分已分化出筛管和导管。
(4)成熟区(根毛区):
位于伸长区之后,细胞停止伸长,并分化成与吸收和运输有关的各种组织——表皮、皮层
和中柱。它是根的初生结构所在部位。与此同时,表皮细胞的外壁向外凸起形成根毛,成为
成熟区的外部标志。
注:根尖四个部分是连续的,彼此没有明确界限的,而且是依次向前发展的。
III.根的结构
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初生生长:由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各种成熟组织的过程。
初生组织:经初生生长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
初生结构:由初生生长过程所形成的各种初生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组成的结构。
根的初生结构可用根毛区的横切面来说明,由外至内可划分为表皮、皮层、中柱三大部分。
表皮
根 —外皮层
初 皮层— —皮层薄壁组织
生 —内皮层
结 —中柱鞘
构 —初生木质部(外始式)
中柱 — —初生韧皮部(外始式)
—薄壁组织
—髓(少有)
(1)表皮:由一层呈长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位于根的最外侧;其细胞壁薄,
无角质层,有根毛。主要起吸收作用。
(2)皮层:皮层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三部分。
A.外皮层:由表皮下的一至几层形状相对较小、排列紧密整齐的细胞构成;初期可通
过水和溶质,后期壁增厚并栓化,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
B.皮层薄壁组织:由多层较大、排列疏松的细胞构成;具细胞间隙;]主要起横向运输
和贮藏作用,有些植物还具有通气作用。
C.内皮层:皮层最内一层排列紧密、整齐的细胞;其细胞的左右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
局部栓质化的带状加厚,称凯氏带。一些没有次生生长的植物,在生长后期,其内皮层的细
胞壁在凯氏带基础上,还在内切向壁或内外切向壁上进行栓质增厚,形成“U”型五面加厚
或“O”全面加厚。
由于凯氏带的存在,从根毛吸收的无机液流在内皮层区域,只被允许以共质体途径,
而不允许以质外体途径的运输方式将无机液流运入中柱,因此,凯氏带对根内无机液流的
吸收和运输具有定向控制作用。
(3)中柱(维管柱):内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包括:
A.中柱鞘:位于中柱外围与内皮层相毗邻,常由一至几层连续的薄壁细胞构成;部
分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侧根、不定芽、乳汁管等都是起源于中柱鞘。
B.辐射维管束:该类维管束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不合并排列成束,而是独
自成束并相间排列。
a.初生木质部:位于根的中央,呈辐射状排列;由导管、管胞等组成,起输导水分和
矿质营养作用。靠外方、近中柱鞘部分的导管管腔较小,为原生木质部,分化成熟较早;其
内方的导管管腔较大,为后生木质部,分化成熟较迟。
外始式:原形成层的细胞相继向心的分化成熟所产生的木质部束,这种分化方式称为
外始式。
b.初生韧皮部:与原生木质部相间排列;由筛管、伴胞等组成,有输导同化产物的功
能。初生韧皮部的发育方式也是外始式。
c.初生射线: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当进行初生生长时,其中的
一层细胞形成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
d.髓:幼根中央,常有薄壁细胞存在,而构成髓部,它的四周与初生木质部、初生韧
皮部和初生射线相连接;在大多数植物根中,随着后生木质部的分化,髓部薄壁细胞全部
转化成导管等,这样,成熟的根中就没有髓的存在。
2.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次生生长:由于形成层(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而分裂、分化形成
各种成熟组织的过程。
次生组织:次生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熟组织,如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次生结构:由次生生长产生的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等共同构成的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产生:

位于初生韧皮部 恢复分生能力 →各形成一条弧形 与形成层两端相邻的初生→


内侧的薄壁细胞 形成层片段 射线细胞恢复分生能力

使弧形形成层片段沿初生射线 与正对初生木质部放射角的中柱鞘 →
逐渐向初生木质部外侧延伸 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的形成层对接

形成波形 形成层各部不等速、等量的平周分裂 →形成圆环状


的形成层环 (韧皮部内侧部分分裂较快) 的形成层。

B.维管形成层的活动:

向外
分裂 次生韧皮部:包括韧皮射线、筛管、伴胞、
维 分化 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

形 维管形成层(活动多年)
成 向内
层 分裂 次生木质部:包括木射线,导管、管胞、
分化 木纤维、木薄壁细胞

韧皮射线和木射线合称维管射线,有横向输导和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C.形成层原始细胞;
在形成层带中,执行细胞分裂的那一层细胞,称为形成层原始细胞。
根据细胞的形状可分为:
a.纺锤状原始细胞:细胞呈纺锤状,它分裂出来的细胞主要形成次生维管组织。
b.射线原始细胞:细胞近等径,它分裂出来的细胞主要形成辐射状排列的射线。
(2)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
A.木栓形成层的产生:
中柱鞘或一部分皮层恢复分裂能力→形成一层环状的木栓形成层。
B.木栓形成层的活动:
一般木栓形成层每年重新发生,故其发生位置逐年相内移到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或
韧皮射线。

(3)根的次生结构
由于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根的次生结构。它由外相内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木栓层: 新的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周皮 细胞壁栓化,由几层细胞组成。
—木栓形成层: 一层细胞,有分裂能力。
根 —栓内层: 生活的薄壁细胞。

生 次 次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韧皮
结 生 射线等组成,起输导有机物质及支持等作用。
构 维 维管形成层:由一层排列整齐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组成,可分
管 裂多年。
组 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木射线组
织 织成。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及支持作用。

初生木质部:在根的中心部位,是初生结构中保留的结构。

现将双子叶植物根的发育过程表解如下: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初生结构) 次生结构


原表皮 表皮 脱落
一 顶 初 外皮层 木栓层
部 端 生 基本分 皮层 皮层薄壁组织 木栓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
细 分 分 生组织 内皮层 栓内层
胞 生 生 中柱鞘 +
补 组 组 初生韧皮部 次生韧皮部
充 织 织 薄壁组织 维管形成层 维管形成层
根 原形 中柱 次生木质部
冠` 成层 (维管柱) 初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
髓(少有)
3.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它与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一样,也分为表皮、皮层、中柱三部分。但各部分的结构
却各有特点,特别是没有维管形成层与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因此,不能进行次生生长。

IV.侧根的发生
1.侧根发生部位:起源于根毛区中柱鞘。
2.侧根发生过程:
中柱鞘部分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经多次分裂产生侧根原基;侧根原基的生长点细胞进
一步分裂、生长、分化穿过母根的皮层、表皮,最后伸入土中。与此同时,由侧根分化出的输
导组织与主根的输导组织实现对接。
3.内起源:
侧根的原分生组织是由中柱鞘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的,这种起源与表皮、皮层以内一定
部位(如中柱鞘)的发生方式为内起源。
4.外起源:
有些植物的不定根是由器官下面的表皮及其下的少数皮层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的,这
种起源与表皮、皮层一定部位的发生方式为外起源。

V.根瘤和菌根
1.根瘤:
根瘤为豆科植物的根与根瘤细菌共生而形成的瘤状结构。
土壤中的根瘤菌由根毛侵入到根的皮层细胞中,根瘤细菌从皮层中吸取碳水化合物、矿
质盐类和水分,进行繁殖,并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变成含氮化合物供豆科植物利用。
2.菌根:
有些植物的根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共生而形成的共生体称为菌根。
共生的菌根能加强根部的吸收能力,促进根系的发育等功能。
根据菌丝在根中存在的部位不同,可把菌根分为: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内外生菌根三种
类型。

(二)茎
茎就是枝上除去叶和芽后,所留下的轴状系统。
I.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

II.茎的基本形态
茎由节和节间两部分组成。
1.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
2.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轴状部分。
3.枝条:着生叶和芽的茎。根据节间的长短可分:
长枝:节间显著伸长的枝条。
短枝(花枝):节间缩短,各个节紧密相接,甚至难于分辨的枝条。
4.叶痕:叶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
5.叶迹(维管束迹):叶痕中的点线状突起,是叶和茎间的维管束断离后留下的痕迹。
6.芽鳞痕:由于顶芽(鳞芽)开展后,外围的芽鳞片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
III.芽和分枝
1.芽及其类型
芽:是未发育的枝条、花和花序的原始体。
(1)芽的基本结构(叶芽的结构)
芽中央为幼嫩的茎尖(生长锥),茎尖上部节和节间的距离极近,界线不明显,周围
有叶原基、腋芽原基和幼叶。
生长锥
叶 生长锥 叶原基
芽 部分细胞生长分化 腋芽原基 叶芽
结 芽轴
构 叶原基 ———————————幼叶
和 幼叶 ————————————叶 枝条
发 腋芽原基—————————侧芽
育 芽轴 ————————————茎

(2)芽的类型
按芽生长位置、性质、芽鳞有无、活动状态,可将芽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A.按位置: 定芽(顶芽和侧芽)和不定芽
B.按性质: 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C.按芽鳞有无: 裸芽和鳞芽
D.按活动状态: 活动芽和休眠芽
2.茎的分枝
主要有:
(1)单轴分枝:主干明显,各级侧枝的生长均不超过主茎。
(2)合轴分枝:顶芽生长到一定时间后,停止生长或形成花芽,由靠近顶芽的腋芽代
替生长而形成新强势侧枝,之后其顶芽又停止生长或形成花芽,再由靠近其下的腋芽形成
新的侧枝,如此往复,形成的茎干呈弯曲状(茎干由主茎与各级侧枝联合形成的),这种
分枝方式为合轴分枝。
(3)假二叉分枝:在一些具有对生叶序的植物中,当顶芽生长一段枝条或形成花芽后,
其下的两个对生腋芽同时形成两个侧枝,每个侧枝再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生长,如此往复,
形成的茎干外形呈二叉状,这种分枝方式为假二叉分枝。
(4)禾本科植物的分蘖:禾本科植物靠近地面的几个节(分蘖节)密集在一起,这些
节向上分枝,向下产生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为分蘖。
IV.茎尖的分区及生长动态
根据茎尖细胞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茎尖可分为:
1.分生区:位于茎尖形态学的顶端,由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的初生分生组织组成;
2.伸长区:细胞沿茎的生长方向迅速伸长,是茎伸长的主要原因;
3.成熟区:形成各种成熟组织、构成了幼茎的初生结构。
4.原套—原体学说
是解释茎尖生长锥结构的理论。它将茎尖分生区顶端原分生组织分为原套、原体两个部分。
表面 1 至数层排列整齐、较小的细胞为原套,通常只进行垂周分裂,结果可使茎尖的表面积
增大;其内原体,细胞较大,可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结果可使茎尖的体积增大。
V.茎的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在横切面上,初生结构由外至内可分为表皮、皮层、中柱(维管柱)三部分。
(1)表皮:由茎最外面的一层生活细胞组成的保护组织,常包括表皮细胞和气孔器,
表皮细胞上常有表皮毛,其外壁有角质层等。
(2)皮层: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由多层细胞构成。
A.厚角组织:由靠近表皮的几层厚角细胞组成,它常常含叶绿体,故幼茎常呈绿色 ,
兼有光合作用。它成束或成片存在,起支持作用。
B.薄壁细胞: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具细胞间隙,靠外的细胞内含叶绿素。皮层薄壁
组织中常有一些分泌结构分布。另还具有通气、贮藏等功能。
C.内皮层(淀粉鞘):皮层最内一层细胞,内常含淀粉粒,故又称淀粉鞘(部分植
物中有)。
(3)中柱(维管柱):皮层以内的部分,由维管束、髓、髓射线组成。
A.维管束:多数为无限外韧维管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构成。
b.束中形成层: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
c.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成熟方式为内始式。
内始式:原形成层的细胞相继离心地分化成熟所产生的木质部束,这种分化方式称称
为内始式。
d.有些植物维管束为双韧维管束,即在初生木质部的内侧还有内生韧皮部。
茎中的多个维管束,呈环状分布于维管柱的最外侧。
B.髓射线:两个相邻的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细胞,内连髓,外连皮层。有贮藏和径向输
导的作用,部分髓射线细胞可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C.髓:位于中柱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其细胞体积大,常含淀粉粒,具贮藏作用。
有少部分植物茎的髓部细胞破坏之后形成中空的髓腔。
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发生
位于初生韧皮部与初生 束中(内)形成层
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 恢复分生能力
—————— 圆环状的维管形成层
与束中形成层相接 束间形成层 并相互连接
的部分髓射线细胞

B.维管形成层的活动
平周 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
纺锤状原始细胞 —— 早材和晚材
分裂 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次生维管组织
边材和心材
维管形成层 径向分裂→扩大维管形成层环

平周 向外→形成韧皮射线
射线原始细胞 —— 维管射线
分裂 向内→形成木射线
2
( )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活动
A.木栓形成层的发生
表皮细胞
皮层(薄壁细胞 恢复分生 木栓 平周 向外分裂分化→木栓层
厚角细胞) 能力 形成层 分裂 向内分裂分化 →栓内层 周

韧皮部薄壁细胞
大都数植物茎的木栓形成层都每年重新发生,所以其发生位置逐渐内移直至次生韧皮部。
(3)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从外向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A.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构成。周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
换的通道。
B.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取决于木栓形成层发生的位置)。
C.被挤压的初生韧皮部:有或无(取决于木栓形成层发生的位置)。
D.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主要输送有机
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
E.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F.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起输送水分、矿物质
和机械支持作用。
G.初生木质部:位于次生木质部的内方,是由初生结构中保留下来的结构。
H.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有淀粉粒等贮藏物质。髓边缘常有环状的
环髓带。
双子叶植物茎的发育过程表解:
分生区 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结构
(生长锥) (成熟区的横切面)
表皮 木栓层
伸长区 厚角组织
皮层 薄壁组织 木栓形成层 —周皮
淀粉鞘(或不明显
成熟区 或有内皮层) 栓内层 树皮
(初生结构)
初生韧皮部—— 次生韧皮部
维管束 束中形成层
初生木质部(内始式) (保留) 维管形成层
次生结构 或还有内生韧皮部 (保留) (分裂多年)
(老茎) 中柱 束间形成层
(维管柱) 髓射线 次生木质部(木材)
髓部(或髓腔) (保留、数量较多)
(4)相关名词:
A.树皮(广义):维管形成层以外所有的组织统称为树皮。它包括历年产生的周皮、
已死的皮层、韧皮部等。
B.树皮(狭义):木栓形成层以外的失去生命的组织,是历年产生的周皮的总称。
C.生长轮:一个生长期内维管形成层所产生的次生木质部。
D.年轮:一年内维管形成层活动只产生一个生长轮,即称年轮。一个年轮由早材、晚
材两部分组成。
E.早材(春材):春夏季形成层活动快,形成的导管、管胞,直径大、壁较薄,木纤维
成分较少,木材质地较疏松的次生木质部,称为早材。
F.晚材(秋材):秋季形成层活动减慢,形成的导管、管胞,直径较小、壁较厚,木
纤维较多,细胞排列紧密,木材质地较坚实的次生木质部,称为晚材。
G.环孔材:在茎的木材中,早材的导管(管胞)腔比晚材的导管(管胞)腔要大得多 ,
它比较整齐地沿年轮交界处呈环状排列,这种木材称为环孔材。
H.散孔材:早材与晚材导管(管胞)腔相差不大,比较均匀的散布于早材与晚材中,
这种木材称为散孔材。
I.半环孔材:木材特征介于环孔材与散孔材之间。
J.边材:靠近树皮部分的木材是近几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颜色较浅,具有活的木薄
壁细胞,有效地负担输导和贮藏的功能称为边材。
K.心材:靠近中央部分的木材,是较老的次生木质部,失去了输导和贮藏的功能,这
部分细胞的颜色一般较深,称为心材。
I.木材:维管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总称。
3. 禾本科植物茎(节间)解剖结构特点
禾本科植物茎的特点是只有初生结构,其维管束为外韧有限维管束,之外有维管束鞘
包围;表皮终生存在,没有髓和髓射线,髓腔有或无;维管束呈两轮或星散状态分布于基
本组织之中。其基本组成结构为: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四部分。

(1)表皮:是茎的最外一层细胞。
长细胞:纵壁呈波状,细胞壁厚而角质化。
— 表皮细胞
短细胞 栓细胞:细胞壁栓化。
硅细胞:细胞内含硅质。
表皮— 保卫细胞
— 气孔器 —气孔
副卫细胞
— 表皮附属物:表皮毛。
(2)基本组织:主要薄壁细胞构成。
A.机械组织:紧连着表皮的几层厚壁细胞(或被绿色组织带隔开,如:小麦);
B.基本组织:由薄壁细胞构成,靠近外方的基本组织常含有叶绿素,内方的细胞含
有淀粉粒,有些植物在两环维管束间有通气组织存在;在中央部分有空心的髓腔或由薄壁
细胞所充满。
C.维管束:数目较多,分散于基本组织之中,或大体排列为内外两环于基本组织中。
每个维管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a.维管束鞘:由维管束外围的厚壁细胞组成
b.初生韧皮部:靠茎的外方,由筛管、伴管组成。
c.初生木质部:位于茎的内方,横切面上呈“V”字形。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管胞、厚
壁组织等构成。在“V”形的两臂上各有一个大型孔纹导管,中间有薄壁细胞、管胞,该区域
被称为后生木质部。
(三)叶
I.叶的主要生理功能:
1.光合作用;2.蒸腾作用;3.繁殖作用;4.贮藏作用。
II.叶的基本形态
1.一般植物叶的组成:
发育成熟的植物叶,一般包括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
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为完全叶。
不完全叶:缺少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的叶为不完全叶。
单叶:在一个叶柄上只着生一张叶片的叶为单叶。
复叶:在一个叶柄上着生两张或两张以上叶片的叶为复叶。
2. 本科植物叶组成:
发育成熟的植物禾本科植物叶,一般包括叶鞘、叶片、叶耳、叶舌等部分。
III.叶的解剖结构
1.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
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基本部分。
(1)表皮:由表皮细胞、气孔器和表皮毛组成;它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为良好的保
护组织。
A.表皮细胞:横切面为长方形,表面观为不规则的波浪状,排列紧密;细胞外壁角
质层发达(上表皮的角质层比下表皮发达),或有蜡被,上有表皮毛。
B.气孔器: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及其之间的气孔组成,一般在下表皮数目较多。
保卫细胞:内含叶绿素、淀粉粒等,细胞壁在近气孔处较厚。
气孔器 —
气孔:张开或关闭,控制蒸腾作用和气体的交换。
C.表皮毛:形态与结构多种多样
(2)叶肉:叶肉主要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或同化组织)组成,并常有分泌腔、含
晶异形胞、石细胞等结构存在。
A.栅栏组织:由排列为栅栏状的长柱形薄壁细胞组成,靠近上表皮,有一定的细胞
间隙,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素,故叶片腹面为深绿色。
B.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形状不规则,胞间隙很大,利于气体交
换。含叶绿素量与栅栏组织相比较少,故叶片背面为浅绿色。
背腹型叶:叶肉组织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的叶。
等面型叶:叶肉组织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或都分化为栅栏组织或海绵组织
的叶。
(3)叶脉:大型的叶脉(主脉和大侧脉)主要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
A.厚角组织:位于上表皮和下表皮以内,有几层细胞。
B.薄壁细胞:在维管束的周围。
C.维管束:在叶脉中央,包括:
a.维管束鞘:包在维管束外方,由厚壁细胞或薄壁细胞组成。
b.木质部:位于近轴面(在上方、靠近上表皮)。
c.形成层:活动期很短。
d.韧皮部:位于近轴面(在下方靠近下表皮)。
细胞结构简单的小叶脉,只由几个管胞、筛管或筛胞等组成。
2.禾本科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点
(1)表皮:有上、下、两层表皮。
长细胞:细胞壁角化,外壁高度硅化,常形成一些硅质和栓质乳突,
表皮细胞 构成表皮的大部分。
栓细胞:细胞壁栓化;
表 短细胞
硅细胞:细胞充满硅质,常向外突起形成刺状。
保卫细胞:长哑铃形
皮 气孔器 气孔:开或闭
副卫细胞:在保卫细胞外侧
泡状细胞:又称运动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中,由几个大型薄壁细胞组
成。内有大液泡,它与叶片的内卷或展开有关。
(2)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内含丰富的叶绿体;水稻、小麦等叶肉细胞
壁向内皱褶,利于更多叶绿体排在细胞边缘增加光合面积。细胞之间有胞间隙。

(3)叶脉
(1)由一层排列整齐、内含叶绿体的较
大薄壁细胞组成“花环状”结构,如
玉米、高粱等 C4 植物的叶。
维管束鞘

(2)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由内含少量叶绿体的较大的薄壁细
胞组成;内层为不含叶绿体的较小
的厚壁细胞组成,如小麦、水稻等
C3 植物的叶。

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位于近轴面(近于上表皮)。
叶 初生韧皮部:位于近轴面(近于下表皮)。

厚壁组织:在维管束上下与上表皮和下表皮的内侧成片分布。
C3 植物:最初光合产物为三碳化合物的植物,一般在叶片中具有内(厚壁细胞)、外
(薄壁细胞)两层维管束鞘组成。
C4 植物:最初光合产物为四碳化合物的植物,一般在叶片中只有一层大型薄壁细胞组
成的维管束鞘。
IV.离层与落叶
1.落叶:植物的叶,生活一定时期之后,从枝条上脱落的现象。它是植物对不良环境
的一种适应现象。
按落叶情况不同,可将植物分为:
落叶植物:在落叶期整个植株上的叶子全部脱落的植物。
常绿植物:是在新叶长出之后,老叶渐次脱落,就全株看,终年长绿的植物。
2.落叶原因;除不良条件影响之外,主要在于叶柄基部产生了离层。
离层:在叶将落时,叶柄基部靠近叶柄基部的部分,有一个区域内的薄壁组织细胞开
始分裂,产生一群小形细胞,构成了离区,以后离区中的几层细胞的胞间层或初生壁部分
或全部溶解,使细胞成为游离状态,因此该区域的支持力量变弱,这个区域就称为离层。
落叶:离层形成后,常受重力和机械作用而使叶从此处与茎分离,形成落叶。
保护层:叶脱落后,在叶痕部分发育出木栓细胞并逐渐覆盖整个叶痕,与此同时,叶
痕处的导管也为侵填体或树胶所封闭,这个由木栓所形成的覆盖层称为保护层。

(四)营养器官的变态
1.概念
(1)变态:由于环境的变化,有些植物的营养器官因适应环境而改变它原有的生理功
能,因而其形态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该变化已成为该种植物的
遗传特征,这种与一般形态结构不同的变化,称为变态。
(2)同功器官:凡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形态学上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为同功器官。
(3)同源器官:外形与功能都有差别,而形态学上来源却相同的营养器官为同源器官。
(4)副(额外)形成层:在一些变态器(肉质根)中,除了正常的形成层外,在中柱
鞘与木薄壁组织中的某些细胞恢复分生能力产生的一类次生形成层,它也称为三生分生组
织。
(5)三生结构(三生维管束):副形成层向内产生三生木质部、向外产生三生韧皮部,
由它们共同构成的结构(维管束)称为三生结构(三生维管束)。
2.类型
(1)根的变态
A.贮藏根
1、肉质直根: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等的肥大根部。
2、块根:如甘薯、木薯的块根。
B.气生根
1、支柱根:又称支持根。玉米、高粱、甘蔗、红树、榕树都具有支持根。
2、呼吸根:如红树、水龙的根。
3、攀缘根:如常春藤、络石、薜荔等。
4、气根:如榕树的气生根。
C.寄生根:如菟丝子的吸器。
(2)茎的变态
A.地下茎的变态
a.根状茎:如莲藕、姜、芦苇、竹、白茅的根。
b.块茎:如马铃薯。
c.鳞茎:如洋葱、水仙。
d.球茎:如荸荠、慈姑、芋。
B.地上茎的变态
a.匍匐茎:如草莓、蛇莓。
b.肉质茎:如仙人掌。
c.叶状茎:如竹节蓼、昙花、文竹、假叶树。
d.茎卷须:如南瓜、葡萄等藤本植物。
e.茎刺:如柑桔、柚、山楂、月季等。
(3)叶的变态
A.鳞叶:如百合、洋葱、大蒜、水仙。
B.叶卷须:如豌豆。
C.叶刺:仙人掌、金合欢、刺槐。
D.叶捕虫器:如猪笼草。

(五)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1.根茎过渡区:
在一株植物体中,将根与茎的初生结构连成统一的整体,即从典型根的结构(辐射状
维管束、外始式的初生木质部)到典型茎的结构(维管束内外排列、内始式的初生木质部)
的转换过程是初生木质部在下胚轴经过分离、旋转和合并而成,因此,该区域被称为根茎过
渡区。
2.叶迹:茎中有些维管束由节部斜向伸入叶柄,这种直接与叶相通的维管束位于茎
内的部分,称为叶迹。
3.叶隙:茎中维管组织在叶迹上方形成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称为叶隙。
4.枝迹:茎中维管束分枝通过皮层斜向伸入侧枝,与侧枝维管束相连接,这种直接
与侧枝相通的维管束位于茎内的部分,称为枝迹。
5.枝隙:茎中维管组织在枝迹上方形成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称为枝隙。

第 4章 被子植 物生殖 器官的 形态、 结构和 功能


(一)植物繁殖
1.概念:
繁殖: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都要产生与它相似的新个体,以延续其种族的现象,
这个过程称为繁殖或生殖。
2.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
A.营养繁殖:通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分离开去 (有时不立即分离),进而直接
形成一个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繁殖方法。如扦插、嫁接等。
B.无性繁殖:是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为
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C.有性生殖:是由二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融合形成合子 (受精卵),
再由合子(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二)花的组成和发生
1.概念:花是适应于生殖的变态短枝。
2.组成:
(1)花梗(花柄):是茎和花相连的通道,并支持着花,使它向各个方向展布。
(2)花托:是花梗顶端略膨大的部分,着生花萼、花冠等部分,有多种形状。
(3)花萼:花最外轮的变态叶,由若干萼片组成;常绿色,有离萼、合萼等类型;有
保护幼花的作用。
(4)花冠:位于花萼内侧或上方的变态叶,由若干花瓣组成;常有各种颜色和芳香味;
有离瓣花、合瓣花等类型;可吸引昆虫传粉,并保护雄蕊、雌蕊的作用。
(5)雄蕊群:一朵花内所有雄蕊的总称,有多种类型,但每个雄蕊的结构如下:
花丝:常细长,有支持和输导的作用。
雄蕊
花药:呈囊状,产生大量花粉粒。
(6)雌蕊群:一朵花内所有雌蕊的总称。多数植物的花,只有一个雌蕊。
柱头:承受花粉的地方,有各种形状;可分为干燥和湿润型两种。
花柱: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可分为空心和实心型两种。
子房壁 ——— 果皮
雌蕊 子房 子房室 —果实
胚珠 ————种子
胎座
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是心皮,雌蕊可由 1 或多个心皮组成。
心皮:是适应于生殖的变态叶。
根据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和结合情况的不同,可将雌蕊分为:
A.单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
B.离生单雌蕊:一朵花中有多数彼此分离的单雌蕊。
C.复雌蕊(合心皮雌蕊):一朵花中只有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心皮组成的雌蕊。

3.禾本科植物的花及小穗
小穗轴
内颖
颖片 外颖
小穗组成
内稃
外稃:中脉常外延成芒
小花 浆片:常二片
花 雄蕊:三或六枚
雌蕊:一枚
4.类型:
(1)根据花被(花萼和花冠的合称)有无,可将花分为:两被花、单被花、无被花(裸
花)三类。
(2)根据花中雌、雄蕊具备与否,可将花分为: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中性花)三
类。

5.发生:
花芽分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的感受器官(叶、茎、生长锥),感受了调节发育
的刺激,使茎的顶端组织发生一系列细胞学变化,茎生长锥在形态上也发生变化,不再形
成叶原基和腑芽原基,而发生花原基或花序原基,逐渐依次形成花或花序的各组成部分。

(三)雄蕊的发育及结构。
1.雄蕊的发育
雄蕊原基经顶端生长和原基上部的有限的边缘生长,分化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

花丝:最外层是表皮,内为薄壁组织,中央是维管束。
雄蕊 花粉囊(4 或 2 个):内含花粉粒。
花药
药隔(在中央):与花丝的维管束相连。

2.花药花粉粒的发育和结构
(1)花药与花粉粒的发育

花 原表皮(外层) 花药表皮 维管束


药 药隔
原 —— 中部细胞 薄壁细胞
基 基本组织(内层)
—— 四个角隅处原表
皮下面的细胞 孢原细胞—

第一层细胞
平周分裂一次
细胞壁
药室内壁 纤维层(于花药开裂有关)
平周分裂 条状加厚
初生周缘层 中层:1-数层小细胞、被挤压、常消失。
(外层) 垂周分裂 绒毡层:最内一层,初时含丰富营养物质,后解体。
初生 直接发育 减数分裂
造孢细胞 2N
花粉母细胞( ) 四分体
(内层) 或分裂 (小孢子母细胞)

胼胝质壁溶解
4 个单核花粉粒(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核位于细胞中央)
营养细胞(大)
有丝分裂 (两者仅以质膜相隔离)
——— 单核花粉粒
(核及细胞质偏向一侧) 精细胞
生殖细胞(小)有丝分裂
精细胞

(2)成熟花药的结构:常由药隔和两对花粉囊组成。
A.药隔:药隔主要由周韧维管束和薄壁组织构成,有支持、连接与输导作用。
B.花粉囊:常由 2 对花粉囊组成。每个花粉囊的结构如下:
表皮:保护。
纤维层(药室内壁):与花药开裂有关。
花粉囊壁 —— 中层:最后消失。

粉 绒毡层:为花粉粒发育提供养料,最后消失。

花粉囊室:产生和贮存花粉粒。

(3)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A.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如下:
区别 一次减数分裂 一次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次数 连续分裂二次 分裂一次
染色体分裂次数 分裂一次 分裂一次
分裂结果 1 个母细胞—4 个子细胞 1 个母细胞—2 个子细胞
2N 4*N 2N 2*2N
分裂时间 有性生殖时期: 营养生长时期
① 花粉母细胞—花粉粒
② 胚囊母细胞—胚囊

B.减数分裂的简要过程
(A)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历时较长,变化较复杂。可人为的分为前期、中期、后期
与末期。主要是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B)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基本上与有丝分裂相似,主要是染色体进行分裂的过
程。
一个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外都有胼胝质包围或分隔 ,
彼此集合在一起,称为四分体。
(4)花粉粒的形态和结构
A.形态:不同植物种花粉粒形态差别较大,可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A)形状:球形、椭圆形、三角形、四方体等。
(B)大小:直径为 15-50μm,大者 250μm。
(C)纹饰:不同种花粉粒外壁具备各种图案,网状、刺状、颗粒状、条纹状等。

B.结构:成熟花粉粒壁由内外二层组成。其外壁上具萌发孔(萌发沟),内含一个营
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或二个精细胞)。
外壁:较厚,主要由孢粉素组成,具各种
雕纹和一至多个萌发孔(沟)。
花粉粒壁
内壁:较薄,在萌发孔处较厚
成熟花粉粒
营养细胞(N)
细胞——— 有丝分裂 精细胞(N)
生殖细胞(N)—————
精细胞(N,雄配子)
2-
( 细胞花粉粒:约 70%的被子植物在此时花粉粒即发育成熟)

(四)雌蕊的发育及其结构
雌蕊是由心皮向内卷合而成的,有腹缝线和背缝线之分,心皮边缘相联合的部分叫
腹缝线,胚珠就着生在腹缝线上。而心皮中央相当于叶片中脉的位置叫背缝线。每个心皮上
常有维管束分布,即腹束和背束。
1.雌蕊的组成:
雌蕊在形态上包括三部分:柱头、花柱和子房。
2.胚珠的组成和发育
(1) 组成:胚珠由珠心、珠被、珠柄、合点、珠孔等几部分组成。
(2)发育:
前端 珠心(产生胚囊)

平周分裂
胎座表皮下的一些细胞 胚珠原基 基部 珠柄
(不等速分裂) 珠心基部表皮 珠被 外珠被
内珠被
珠孔

(3)类型:直生胚珠、倒生胚珠、弯生胚珠、横生胚珠。

3.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在珠被形成前或与它同时,珠心内部也发生变化,最后形成胚囊。
分裂
周缘细胞 形成珠心一部分
长大
平周分裂
珠心细胞 孢原细胞 减数分裂
(近珠孔端表皮下) 2N 造孢细胞——胚囊母细胞— —四分体
或直接发育 (2N) ( N)

3 个消失 3 次有丝分裂(生长、分化 ) 胞质分裂


单核胚囊 8 核胚囊
1 个发育 (暂不产生壁) 产生新壁
(近合点端)

3 个反足细胞(合点端 N)
1 个中央细胞(中央 2N)
7 细胞胚囊 成熟胚囊 (或 2 个极核)(2N)
(雌配子体) 2 个助细胞(珠孔端 N)
1 个卵细胞(珠孔端 N)
(雌配子)

(五) 开花、传 粉和受精


1.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中的胚囊(或二者之一)发育成熟时,花被片展开,露出
雌雄蕊,这种现象称为开花。

2.传粉(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外力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1)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A.自花传粉:成熟的花粉粒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B.异花传粉:一朵花中的成熟的花粉粒从花药中散出后落一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2)植物对异花传粉的适应方式,常有下列几种:
A.单性花;B。雌雄蕊异熟;C。雌雄蕊异长;D。雌雄蕊异位;E。自花不孕
3.受精
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细胞的互相融合过程,称为受精。
4.双受精过程及其特点
(1)双受精:卵细胞和中央细胞分别与两个精细胞互相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
的特有现象。
(2)双受精过程:花粉管通常经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进入胚囊,花粉管端壁形成小孔并
喷出 2 个精细胞 1 个营养核及其它营养物,随后 2 个精细胞转移到卵细胞和中央细胞附近,
一个精细胞的质膜与卵细胞的质膜融合,精核入卵,两者的核膜融合、核质融合、核仁融合
形成受精卵(合子),受精卵进一步发育形成胚( 2N)。其中另一个精细胞的质膜与中央
细胞的质膜融合,两者的核膜融合、核质融合、核仁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初生胚乳核进一
步发育形成胚乳(3N)。
(3)双受精生物学的意义:
A.产生二倍体的合子,具有父母本的双重遗传性,恢复了各种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 ,
保持了物种遗传的稳定性。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利于选择优良变异的后代,培育成新的品种。
B。初生胚乳核结合了父母本的遗传性,更适合作为胚发育的养料,使后代变异更大,
生活力更强。
5。受精的选择性和多精如卵
(1)受精的选择性:(1)雌蕊和花粉粒间的相互识别 (2)卵细胞选择合适的精细胞。
(2)多精子现象:同时有几个花粉管进入胚囊中,这时胚囊中有 2 个以上的精细胞。
(3)多胚现象:在一个胚珠中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胚的现象称多胚现象。
(4)多精入卵现象:有 2 个以上的精细胞进入到卵细胞中。

(六) 种子的发 育过程


1.种子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成:

受精卵——胚
受精的中央细胞——胚乳
受精胚珠 少部分 ——外胚乳 —种子
珠心 大部分被吸收

珠被——种皮

2.胚的发育(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
(1)双子叶植物胚的简要发育过程:
顶 多次分裂 胚芽
细 多细胞 子叶两片 胚
产生壁、休眠 胞 球形胚 胚轴
受精卵 胚根
(合子) 横裂一次 基 几次横裂
细 多细胞胚柄,其最上一个细胞

(2)单子叶植物胚的简要发育过程: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在胚发育的初期是基本相同的,主要差别是单子叶植物的子叶
原基不均等发育,在成熟的胚中形成一片子叶。
胚芽
分裂、生长 1 片发育
多细胞球形胚 两个子叶原基 子叶 1 片(盾片)
受 分化 外胚叶
精 另 1 片退化 胚
卵 胚轴
分裂、生长、分化
多细胞胚柄最上一个细胞 胚根

3.胚乳的发育(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核型胚乳:
多次分裂 继续分裂
初生胚乳核 多数游离核 多细胞的胚乳
暂不产生壁 产生新壁

(2)细胞型胚乳:
多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初生胚乳核 多细胞的胚乳
产生新壁

(3)沼生目型胚乳
核多次分裂 胞质分裂
(第一次分裂 ) 珠孔室(大) 游离核 多细胞
初生胚乳核 胚囊分成
形成新壁 合点室(小) 游离核
少次分裂

(4)无胚乳种子:胚乳发育过程中,胚乳养料为胚发育时吸收用尽,而养料贮存在子叶中,
成熟的种子中无胚乳结构存在。
(5)外胚乳:少数植物的珠心组织在胚和胚乳的发育中未被吸收消化,而是积累养料发育
成类似胚乳的贮藏组织。

4.种皮的发育:由珠被发育而成。

(七)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无融合生殖:有些植物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的融合(受精),而产生有胚种子的此现象称
为无融合生殖。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倍体无融合生殖:
(1)单倍体孤雌生殖:单倍体的胚囊中,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后代不育。
(2)单倍体无配子生殖:单倍体的胚囊中,助细胞或反足细胞等不受精就发育成胚,
后代不育。
2.二倍体无融合生殖:

不受精
不经减数分裂 卵细胞 胚(二倍体孤雌生殖) 后代
孢原细胞 胚囊(2N) (2N) (2N)7
或珠心一部分细胞 其它细胞 胚(二倍体无配子生殖) 可肓
(2N) (均 2N) (2N)

(1)二倍体孤雌生殖:二倍体的胚囊中,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后代可育。
(2)二倍体无配子生殖:二倍体的胚囊中,助细胞或反足细胞等不受精就发育成胚,
后代可育。
3.无孢子生殖:
由珠心或珠被的细胞直接发育成胚的生殖现象。
4.不定胚与多胚现象
(1)不定胚:。由珠心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而形成的胚称为不定胚。
(2)多胚现象:1 粒种子中具有 2 个或 2 个以上胚的现象,称为多胚现象。
(3)裂生多胚现象:胚胎发育早期,原胚分裂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独立发育成胚
的现象。
(4)多胚囊现象:在一个胚珠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胚囊,且每个胚囊都可以形成胚
的现象。

(八)果实的发育、结构和传播
1.真果:仅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叫真果。
2.假果:除了子房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如花托、花被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参与发育成的
果实。
3.单性结实:有些植物,可不经过传粉受精而获得无籽果实的现象,称为单性结实。

(九)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述
1.植物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长成新植株,经生长发育并开花结实,直到
植株衰老死亡为止的全过程。
2.生活史(生活周期):从受精卵开始,经生长、发育和繁殖到产生下一代受精卵所
经历的整个生活历程。
3.二倍体阶段(孢子体世代):植物生活史中,从合子(受精卵)开始,由合子发育成孢
子体到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完成)为止的时期,从核相来看,具有 2N 染色体。
4.单倍体阶段 (配子体世代 ): 植物生活史中,从减数分裂而来的孢子开始,由孢子
发育成配子体,到配子体产生两性配子(合子前)为止的时期,在核相上具 N 染色体。
5.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孢子体世代与配子体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系统、 分类部 分
第 5章 植物 界基本 类群
(一)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1.植物分类 方法 :
植物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2.植物分类 的基本单 位(阶元 ):
植物分类单位(阶元 )包括:界(kingdom)、门(division 或 phylum)、纲(class)、目(order)、
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而各级单位又可根据需要再分
成亚级( sup- )单位,如在种内又可分为亚种( subspecies )、变种( varietas )、变型
(forma)等。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
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交配可以产生后代,
但一般不与其它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它是生物
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品种(cultivar)不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是人类在生
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多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栽培
植物的变种或变型。
3.植物的命 名:
植物的命名有俗名(或地方名)与学名(scientific name)(拉丁名)之分。
俗名(地方名):非统一名称,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如通常所用的中文植物名称、英
文植物名称等,一种植物可能存在多个俗名,即同物异名。
学名:植物任何一级分类单位,均须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进行命名,这样得到的植物名称称为学名,它
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唯一正式名称。
( 1)植物种的 命名方法
对植物种的学名命名常采用双名法进行命名。一个完整的植物种的学名包括属名、种加
词和命名人姓氏或姓氏缩写,如水稻:
Oryza sativa L.
属名 种加词 命名人名或其缩写(为林奈(Linnaeus)缩写)
A.属名
为某一植物所属属的名称,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B.种加词
一般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人名、地名。所有字母必须小写。
C.命名人名及其缩写规定
(A )命名人姓氏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一般用姓氏缩写。如 Linnaeus 缩写成 L.;
Roberc Brown 缩写成 R.Br.。
(B)当由两个人共同研究确定植物的学名时,必须将两个命名人的名字用拉丁文的
et 连接在一起,如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C)中国的命名人,根据 1979 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的新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名,
但过去已经沿用的命名人,不再改动。
4.植物检索 表的编制 和使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识别鉴定掌握时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采用法国人拉马克的二歧分
类原则编制而成,其具体编制方法即为选择某些植物与另一些植物的主要区别特征编列成
相对的项号,然后又分别在所属项下再选择主要的区别特征,再编列成相对应的项号,如
此类推编项直到一定的分类等级。常见的植物分类检索表有定距式(级次式)、平行式和连
续平行式三种:
(1)定距式(级次式)检索表: 将检索表中两个相对应的分支,都编写在距左边有同
等距离的地方,每一分支下边,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先出现的又向右低一字格,这样继
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如按定距式检索表的编制方法,可将植物界大类群,排列成如下检索表:
1. 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雌性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低等植物
2.无叶绿素
3.细胞中无细胞核的分化……………………………………. . ...细菌门
3.细胞中有细胞核的分化……………………………………. . ...真菌门
2.有叶绿素
3.植物体为共生体……………………………………. . ……….地衣门
3.植物体为非共生体. …………………………………. ... .藻类植物门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例外);雌性生殖器官由多细胞
构成……………..……………………………………. . ……………. .高等植物
2.无真正的维管束………………………………. . …………. 苔藓植物门
2.有维管束
3.无种子……………………………………. . ………… …蕨类植物门.
3.有种子……………………………………. . ………… . …种子植物门.
4.胚珠裸露,不形成果实……………. . …………….裸子植物亚门
4.胚珠不裸露,外有包被物;有果实……………….被子植物亚门
(2)平行式检索表: 将每一对互相区别的特征编以同样的项号,并紧接并列,项号虽
变但不退格,项未注明应查的下一项号或查到的分类等级。
(3)连续平行式检索表: 将一对互相区别的特征用两个不同的项号表示,其中后一项
号加括弧,以表示它们是相对比的项目,如 1.(6)和 6.(1)查阅时,若其性状符合 1
时,就向下查 2。若不符合 1 时就查相对比的项号 6,如此类推,直到查明其分类等级。
(二) 植物界基 本类群
植物界 大类群是 依据林奈的两界系统,对植物界进行分门别类。按照各类植物系统进
化的关系,及其 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亲缘关系等可将植物界 划分为 藻类(Algae)、菌类
(Fungi )、地衣 (Lichenes) 、 苔藓植物 (Bryophyta)、蕨类植物( Pteridphyta)、裸子植物
(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ae)等几大类群(见下表)。其中藻类、菌类、
地衣属于低等植物,又称为无胚植物或原植体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
植物属于高等植物,又称为有胚植物或茎叶体植物。由于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不开
花、不结果,用孢子进行繁殖,故称它们为孢子植物或隐花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开
花、结果,用种子繁殖,故又称它们为种子植物或显花植物。
I.低等植 物具有如 下特征: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
(2)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
(3)有性生殖的合子,不形成胚而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4)植物体多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地方。

1. 藻类植物
(1)主要特征:藻类植物决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植物体都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
行光合作用,是一类光合自养的由单细胞、多细胞群体或假组织体组成的原植体植物
(autotrophic thallophytes );植物体的营养细胞都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生殖器官
是单细胞的。
(2)分类依据:根据藻类植物体的形态;细胞核的构造;细胞壁的成分;载色体的
结构;细胞内所含色素的种类;贮藏营养物质的类别;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的位置和类
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史类型等。
(3)主要类群:
A.蓝藻门(Cyanophyta)
特征:蓝藻细胞都为原核细胞,细胞中的原生质体分化为中心质(核区)和周质(色
素质)两部分;光合色素存在于周质中,主要包含叶绿素 a、藻蓝素、藻红素及一些黄色色
素;贮存物质主要为蓝藻淀粉;植物体有单细胞、非丝状群体、丝状体等多种类型,均不具
鞭毛;繁殖方式以营养繁殖为主,包括细胞直接分裂、断裂和形成藻殖段,没有有性生殖现
象。
代 表 植 物 : 蓝 藻 的 代 表 植 物 有 固 氮 鱼 腥 藻 ( Anabaenaa azollae Strasb. ) 、 念 珠 藻
(Nostoc commune Vauch.)等。
B.绿藻门(Chlorophyta)
特征:藻体为单细胞、多细胞个体、群体、丝状体和叶状体,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和
载色体,无明显的组织分化;光合色素存在于载色体中,主要包含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黄
素及胡萝卜素;贮存物质主要为淀粉和油类;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其中有性生殖又分为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配生殖和接合生殖。
代表植物:衣藻单细胞个体(Chlamydomonas)、实球藻(Pondorina)、空球藻(Eudorina)、
水绵(Spirogyra)、石莼(Ulva)等。
C.红藻门(Rhodophyta)
特征:藻体除少数为单细胞外,绝大多数多细胞体;植物体有简单的丝状体,也有形
成假薄壁组织的叶状体或枝状体;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和载色体,无明显的组织分化;
光合色素存在于载色体中,主要包含叶绿素 a、叶绿素 d、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藻蓝素、藻红
素等,其中藻红素占优,故藻体呈红色;贮存物质主要为红藻淀粉;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其中有性生殖卵配生殖。
代表植物:紫菜(Porphyra)、江篱(Gracilaria verrucosa (Huds.)Paperfuss)等。
D.褐藻门(Phaeophyta)
特征:藻体为多细胞体,通常可分为有:有分枝的丝状体、、由有分枝的丝状体紧密 结
合,形成假薄壁组织体、薄壁组织体等三种类型;
多数藻体内部分化为三部分,即表皮层、皮层和髓,其中表皮层细胞多,含载色体,
皮层细胞较大,有机械固着作用,近表皮的几层细胞有载色体,髓在中央,由无色长细胞
组成,有输倒和贮藏作用;光合色素存在于载色体中,主要包含叶绿素 a、叶绿素 c、叶黄素、
胡萝卜素等,其中叶黄素中含有一种墨角藻黄素,含量最多,使藻体呈褐色;贮存物质主
要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其中又分为同配生殖、
异配生殖、卵配生殖。
代表植物:海带(Laminaria)、裙带菜、巨藻、鹿角菜(Pelvetia)和马尾藻等。

2. 菌类植物( Fungi)
(1)主要特征:多不含色素的原植体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部分光合细菌除外),
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2)营养方式:营异养生活。又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并有专性与兼性之分。
(3)主要类群:
A.细菌门(Bacteriophyta)
(A)特征:为原核菌类,是微小的单细胞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粘质复合物,一般不
含纤维素;以细胞分裂方式进行其繁殖,不进行有性生殖,可利用芽孢渡过不良环境。
( B ) 类 型 : 依 据 其 外 形 , 通 常 分 为 球 菌 ( Coccus ) 、 杆 菌 ( Bacillus ) 、 螺 旋 菌
(Spirillum)三种类型。
(C)营养方式:绝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只紫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营异养生活 ;
但有的细菌营自养生活,如硫细菌、铁细胞能利用二氧化碳自制有机物,紫细菌能借日光自
制养料。
B.粘菌门(Myxomycophyta)
粘菌是一类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真核植物;它们的营养体为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团,
多核,无胞壁,可作变形运动,亦称为变形体(虫),但在有性生殖时,则产生具纤维素
细胞壁的孢子;营养方式是吞食有机物颗粒或细菌等固态食物。
C.真菌门(Eumycophyta)
(A)主要特征: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素,也没有质体,是典型的异养植物
( heterotrophic plant );其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两种;真菌细胞都有明显的细胞壁,通
常不能运动;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常为丝状和多细胞的有
机体;贮存物质主要为肝糖,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
(B)类型:真菌门可分为四个纲,分类检索表如下:
1.无真正的菌丝体,如有菌丝体,一般不具横隔壁………….(1)藻菌纲(Phycomycetes)
1.有真正的菌丝体,菌丝有横隔壁。
2.有性生殖阶段已经明了。
3.有性生殖时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生一囊中………..(2)子囊菌纲(Ascomycetes)
3.有性生殖时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生于担子上………( 3)担子菌纲
(Basidiomycetes)
2.有性生殖阶段还不明了,甚至只知其菌丝体而未发现任何孢子者…………………….
………………………………………………………………….. ( 4 ) 半 知 菌 纲
(Deuteromycetes)
代表植物:常见的真菌类代表植物有黑根霉、火丝菌、酵母菌、麦角菌、稻瘟病菌、玉米
黑粉病菌、青霉、冬虫夏草、各类食用菌、银耳、灵芝等等。
3. 地衣植物( Lichenes)
(1)主要特征:地衣是真菌类和藻类形成的共生体。真菌的菌丝向藻类提供水分和无
机盐;藻类制造有机物供菌类利用。
(2)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仅共生的真菌进行)三种。
(3)类型:
A.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将地衣分为叶状地衣、壳状地衣和枝状地衣。
B.根据构造的不同:可将地衣分为同层地衣、异层地衣。
(4)生态学意义:地衣的适应性很强,分布很广,但最忌煤烟以及 SO2 等有毒物质,
在工业区不易生长,因而可作为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地衣能在裸露的岩石、土壤或树上生
长,对于岩石风化、土壤形成可起促进作用,是陆生植物的开路先锋。
(5)代表植物:松萝、石蕊等。
II.高等植物 具有如下 特征: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例外)。
(2)生殖器官是多细胞构成的。
(3)有性生殖的合子形成胚,再长成新的植物体。
(4)绝大多数高等植物都为陆生。
1. 苔藓植物门 ( Bryophyta)
(1)主要特征:
A.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简单,通常为叶状体或茎叶体;它们都没有真正的根,但有单
细胞或单列细胞组成的假根;无维管组织的分化。
B.生活史为孢子减数分裂,异形世代交替,其特点为配子体发达,孢子体退化,寄
生于配子体上,并依赖配子体提供养料;苔 藓 植 物 的 孢 子 首 先 萌 发 产 生 绿 色 的 丝 状 体
(原丝 体),再 由原丝体 发育成配 子体 。
(A)配子体为小型绿色自养的单倍体的植物体,从外形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扁
平的叶状体,有背腹之分,内部有或无组织分化,具单细胞假根;另一类是有茎、叶分化的
“茎叶体”,但不是真正的茎和叶,体内无明显的组织分化或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分化,
但仍无维管组织,假根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
(B)孢子体的形态简单,多数由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组成,孢蒴是产生孢子的器
官。
C.有性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且有不育细胞组成的保护壁层;雄性生殖器官为精
子器(antheridium),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archegonium)。
D.受精卵均发育为胚,但受精过程仍然离不开水;
E.苔藓植 物发布广 泛,绝大多数陆生,但多生于阴湿的环境。
( 2 ) 分 类 : 苔 藓 植 物 通 常 分 为 苔 纲 ( Hepaticopsia,hepaticae ) 、 藓 纲
(Bryopsida,Musci)和角苔纲(Anthocerotophyta)三纲。三纲的主要特征比较列表如下:
项目 藓纲 苔纲 角苔纲
形态 有 背 腹 之 分 茎 叶 体 , 叶 叶状体或茎叶体,叶排列成 2 叶状体
多螺旋排列,辐射对称 或 3 列,有背腹之分,两侧对



假根 多细胞,单列,具分枝 单细胞 单细胞
体 中肋 绝大多数叶具中肋 无 无
原丝体 发达,1 个原丝体可产生 不发达,1 个原丝体仅产生 1 同苔纲
多个配子体 个配子体
组成 由孢蒴、蒴柄和基足组成 同藓纲 由孢 蒴和 基足
组成(无蒴柄)
孢 孢 蒴 开 多为盖裂 多为纵裂 自上 而下 两瓣
裂方式 开裂

孢蒴中 有 无 具纤细中轴

的中轴
蒴盖 有 无 无
蒴齿 有 无 无
环带 有 无 无
弹丝 无 有 有假弹丝

代 表 植 物 : 地 钱 (Marchantia polymorpha L.) 、 泥 炭 藓 (Sphagnum) 、 葫 芦 藓 (Funaria


hygrometrica Hdew.)、角苔(Anthoceros)等。
2. 蕨类植物门 ( Pteridophyta)
(1)主要特征:
A.孢子体
孢子体发达,多为多年生草本。除松叶蕨亚门外,植物体有根、茎、叶及维管组织分化。
(A)根:蕨类植物的根通常为不定根;
(B)茎:具有地上的气生茎和地下的根状茎,但高等蕨类植物绝大多数为根状茎。
(C)叶:
从进化水平上可分为小型叶和大性叶;从形态上可分为单叶和复叶;从功能上可分为
营养叶(营养叶)和孢子叶(生殖叶)。
B.配子体
配子体为具有背腹分化的叶状体——原叶体,它结构简单,体积小,无根、茎、叶的分
化,具单细胞或单列、多列丝状的假根,能够独立生活;典型的原叶体心脏形,腹面生有精
子器和颈卵器(但较苔藓植物相对退化)。
C.合子发育成胚;精子多具鞭毛,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D.生活史
生活史为孢子减数分裂,异形世代交替,其特点为有两个独立生活的植物体(孢子体
和配子体),且孢子体发达。
E.生境
由于它们的维管组织分化程度还不高,受精作用也离不开水,对陆生环境的适应还不
十分完善,因此,它们大多生活在沟谷、温暖和阴湿的环境条件下。
(2)分类:蕨类植物共分为五个纲,即石松纲(Lycopodinae)、水韭纲(Isoetinae)、
松叶蕨纲(裸蕨纲)(Psilotinae)、木贼纲(Equisetinae)、真蕨纲(Filicinae)。五纲的主
要特征比较列表如下:
项目 石松纲 水韭纲 松叶蕨纲 木贼纲 真蕨纲
孢 根 真根 真根 假根 真根 真根
子 茎 具气生枝 粗短似块茎 具根状茎和 具根状茎和 绝大多数仅
体 气生枝 气生枝,节 有根状茎,
和节间明显 极少数具有
节中空 木质茎
叶 小型叶,鳞 小型叶,细 小型叶,仅 小型叶,鳞 大型叶,幼
片状,螺旋 长条形,具 具 1 条中脉 片状,轮生 叶拳卷具各
状 排 列 , 或 叶舌 或无 侧面彼此联 种类型的脉
呈 4 行排列。 合成鞘齿状。 序,多为复
1 条中脉。 非绿色,1 条 叶,少为单
叶脉。 叶。
孢子囊 厚孢子囊, 厚孢子囊, 厚孢子囊,2 厚孢子囊, 多为薄孢子
单生于叶腋 生于孢子叶 或 3 个形成 5-10 个 生 于 囊,极少为
或近叶腋处 基部特殊的 聚囊 孢囊柄,六 厚孢子囊。孢
孢子叶密集 凹穴中 角形盘状体 子囊聚集成
枝端形成孢 下面 囊群,生于
子叶球,孢 孢子叶背面
子囊; 或背缘,多
具囊群盖
孢子 同型或异型 异型 同型 同型,具弹 多同型,少
丝 异型
配 形态和 柱状,不规 在大、小孢子 柱状,有分 垫状,绿色 多为心形,
子 营养方 则块状等。生 壁内发育 枝,不含叶 自养 绿色自养
体 式 地下与真菌 绿素,与真
共生,或部 菌共生,体
分绿色或在 内有断续维
孢子壁内发 管组织

精子 长卵形,具 螺旋形,具 螺旋形,具 螺旋状,具 螺旋状,具
两条鞭毛 多条鞭毛 多条鞭毛 多条鞭毛 多条鞭毛

代表植物: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蕨( Pteris aquilinum Kuhn )、木贼 (Equisetum niemale


L.)、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Nakai)。

3. 裸子植 物( Gymnosperm)
(1)主要特征:
A.孢子体发达
裸子 植 物 多 为 具 有 单 轴 分 枝 的 高 大 乔 木 , 有 强 大 的 根 系 ; 具 长 短 枝 ; 维 管 系 统
发达 ,具形成 层和次生 生长;木 质部大多 只有管胞 ,韧皮部 只有筛胞 而无筛管 和伴
胞;叶 多为针形 、条形或 鳞形,极 少数为扁 平的阔叶 ,叶表面 有角质层 和下陷的 气孔 ,
气孔并 排列成气 孔带。
B.胚珠 裸露
裸子植物 的胚珠 裸露,不为大 孢子叶所 形成的心 皮所包被 。
C.形成球花(孢子叶球)
裸子植物的孢子叶大多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或球花。孢子叶球单生或多个聚生成
各种球序,通常都是单性,同株或异株。
小孢子叶(雄蕊)聚生成小孢子叶球(雄球花),每个小孢子叶背面生有小孢子囊
(花粉囊,内有多个小孢子母细胞(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单核花粉
粒),再由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体。
大孢子叶(心皮)聚生成大孢子叶球(雌球花),每个大孢子叶腹面生有一至多个裸
露的 胚珠,珠 心( 大孢子囊)中的一 个 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 4 个大孢子,仅远
离珠孔端的 1 个大孢子发育成雌配子体。
胚珠不被大孢子叶包被,大孢子叶常变态为羽状大孢子叶(铁树)、珠领(银杏)、珠
鳞(松柏类)、套被(罗汉松)和珠托(红豆杉)。
D.配子体微小而简单,并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成熟的雄配子体(花粉管)由 4 个细胞组成:2 个退化的原叶细胞、1 个生殖细胞和 1
个管细胞;
除百岁兰属和买麻藤属外,雌配子体的近珠孔端均产生 2 至多个颈卵器,但结构简单,
埋藏于胚囊中,仅仅有 2-4 个颈细胞露在外面,颈卵器内有 1 个卵细胞和 1 个腹沟细胞,无
颈沟细胞,比蕨类植物更加退化。
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E.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到水的限制
裸子植物的雄配子体(花粉粒)通常由风传播,经珠孔直接进到胚珠,在珠孔室萌发,
产生花粉管,进入胚囊,将由生殖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直接送到颈卵器内,其中 1 个具功
能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F.形成种子, 用种子进 行繁殖
胚珠经 受精发育 形成的成 熟种子由 胚、胚乳 和种皮组 成,它包 含 3 个不同 的世代 :
胚来自受精卵,是新的孢子体世代(2n),胚乳来自雌配子体,是配子体世代(n),种皮
来自珠被,是老的孢子体世代(2n)。
G.具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中普遍具有两种多胚现象,一为简单多胚现象,一为裂生多胚现象。
H.花粉粒为单沟型,有时具气囊,无 3 沟、3 孔沟或多孔沟的花粉粒。
(2)分类:可分苏铁纲(铁树纲)(Cycadopsida)、银杏(Ginkgopsida)、松柏纲(球果
纲 ) ( Coniferopsida ) 、 红 豆 杉 纲 ( 紫 杉 纲 ) ( Taxopsida ) 、 买 麻 藤 纲 ( 倪 藤 纲 )
(Gnetopsida)五个纲。三纲的主要特征比较列表如下:
项目 苏铁纲 银杏纲 松柏纲 红豆杉纲 买麻藤纲
植物体 常绿木本;雌 落叶乔木 常绿或落叶乔 常绿乔木或 多为灌木或草质
雄异株 雌雄异株 木,稀灌木; 灌木;雌雄 藤本;雌雄异株
雌雄同株或异 异株,稀同 或同株
株 株
茎 常不分枝; 多分枝, 多分枝,有长、 多分枝,有 多分枝
有长、短枝 短枝; 长、短枝;

叶 羽状复叶,螺 扇形;在 针形、鳞形、钻 条形、披针形、叶片有各种类型;


旋状排列,簇 长枝上螺 形、条形或刺形;鳞形、钻形、 对生或轮生
生于茎顶 旋状散生 单生或成束, 或 退 化 成 叶
在短枝上 螺旋着生或交 状 枝 ; 螺 旋
簇生 互对生或轮生 散生或交互
对生
木质部 无导管 无导管 无导管 无导管 有导管
胚珠 胚珠侧生于大 胚珠生于 胚珠 生于 珠鳞 胚 珠 生 于 珠 胚珠包裹于盖被
孢子叶下部的 珠领上 的近轴面 托或套被中 内
长柄上
精子 具多鞭毛 具多鞭毛 无鞭毛 无鞭毛 无鞭毛
种子 种子具 2 枚子 种子具 2 枚 种子有翅或无 种子具假种 种子具假种皮,
叶 子叶 翅 , 胚 具 2-10 皮或外种皮 胚具 2 枚子叶
枚子叶 胚 具 2-18 枚
子叶

代表植物:裸子植物的常见种类有苏铁(C. revolute Thunb.)、银杏(Ginkgo biloba L.)、


金 钱 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Rehd.) 、 杉 木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 ) 、 柏 木
(Cupressus funebris Endl.)、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等。
4.被子植物 ( Angiosperm)
(1)主要特征:
A.孢子体高度发达和分化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生活史中占有绝对优势,从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都比其它
各类群更加完善和多样化。体内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效率高,如在木质部中具导管、韧皮部
中具筛管和伴胞, 增强了物 质运输和 机械支持 能力。
B.配子 体进一步 简化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成熟的雄配子体为 3 核花粉粒,即:1 个营养
细胞和 2 个精细胞;成熟的雌配子体为胚囊,通常有 7 个细胞,即:3 个反足细胞、1 个中
央细胞(包括 2 个极核)、2 个助细胞和 1 个卵细胞。
被子植物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其结构比裸子植物更
加简化。
C.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四部分组成。花的这些部分在数量、
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适应于虫媒、风媒、鸟媒、兽媒或水媒等各种类型的传粉方式,从
而使被子植物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E.具雌蕊,形成果实
雌蕊由心皮组成,它包括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子房受精后发育
为果实。果实上具有各种钩、刺、翅、毛和不同的色、香、味及多种开裂方式,所以这些,对于
保护种子的成熟,帮助种子散布有重要的作用。
F.具有双受精现象
当花粉管进入胚囊后, 1 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 1 个精子
与中央细胞结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将来发育成胚乳,这种具有双亲特性的胚乳,供胚在发
育过程中利用,而使新植物体具有更强的生活力。
(2) 分 类 : 被 子 植 物 可 分 为 双 子 叶 植 物 纲 ( Dicotyledoneae ) 和 单 子 叶 植 物 纲
(Monocotyledoneae)。

项目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根(根系类型) 直根系 须根系
茎(维管束) 环状排列,具形成层 散生,无形成层
叶(叶脉) 多为网状脉 多为平行脉
花(基数) 花多以 5 或 4 为基数 花多以 3 为基数
胚(子叶数目) 常具有 2 片子叶 仅有 1 片子叶
花粉粒(萌发孔) 具 3 个萌发孔 具 1 个萌发孔

代表植物:水稻等。
III.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各级,并沿着孢
子体逐渐占优势,而配子体逐渐简化的方向发展。
第 6章 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
(一)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
1.茎
(1)茎的性质:
根据茎的性质,可将茎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其中木本植物又可分为乔木和灌木;
草本植物又可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等类型。同时,环境可改变植物的习
性,如棉花、蓖麻在北方为一年生植物,在华南则可为多年生植物。
(2) 茎的生长习性
不同植物的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生长习性以适应外界环境,使叶
在空间充分展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生长习性:直立茎、平卧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
茎。
2.叶
(1)单叶和复叶
在不同的植物中或同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根据叶柄上着生的叶片(或小叶)数目 ,
将植物的叶分为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张叶片)和复叶(一个叶柄上生许多小叶)两种
类型。 植物复叶依小叶排列的不同状态而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现将各种叶
型列表如下
单叶
一回羽状复叶
奇数羽状复叶 二回羽状复叶
羽状复叶 三回羽状复叶
数回羽状复叶
复叶 偶数羽状复叶
掌状复叶
三出复叶
单身复叶
(2)分类学上对叶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叶在茎或枝条上排列的方式(叶序)、叶片、叶尖及
叶基等处的的形状(叶形)、叶脉的排列方式等对叶进行描述。现将各类术语名称列表如下:
互生:每节上只生一片叶。
叶序 对生:每节上相对着生二片叶,排列。
轮生:三张或三张以上叶着生在一个节上。
簇生: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叶着生于节间密集缩短的短枝上,叶在短枝上成簇
生。

叶形:卵形、倒卵形、阔卵形、倒阔卵形、披针形、倒披针形、圆形、阔椭
圆形、长椭圆形、条形、剑形
叶片 叶尖:渐尖、锐尖、尾尖、钝尖、尖凹、倒心形
叶基:心形、垂耳形、箭形、楔形、戟形、圆形、偏形
叶缘:全缘 、锯齿、牙齿、钝齿、波状
叶裂: 掌状浅裂、掌状深裂、掌状全裂、羽状浅裂、羽状深裂、羽状全裂
直出平行脉:各脉由基部平行直达叶尖。
平行脉 横出平行脉:中央主脉显著,侧脉垂直于主脉,彼此平行直达叶缘。
弧行脉:各脉自基部平行出发,但稍作弧状,于叶尖汇合。
叶脉 网状脉 掌状网状脉:由叶基分出多条主脉,主脉间又再分枝形成细脉。
羽状网状脉:具一条明显的主脉,两侧分出许多侧脉交相成网。
射出脉:盾状叶的叶片中,叶脉都由其中心(叶柄顶端)射向四周。
3.花
由于组成花的各部分性状在环境条件下不容易发生环境饰变,各部分的性状比各营养器
官的性状稳定,因此,在依据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特征作为鉴定植物种类的依据时,花的形
态特征常被作为鉴定植物种类的主要性状,现分别介绍如下:
(1)花序
A.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情况。
B.花单生:在一个花枝上只着生一朵花。
C.无限花序:花序的主轴在开花期间,可以继续生长向上伸长,不断产生苞片和花芽,
其开放顺序是花轴基部的花先开,渐向上方,依次开放或从边缘开向中央。其中有:
(A)总状花序:花有柄,着生在一不分枝且较长的花轴上,开花时,花轴能够继续生长。
(B)圆锥花序:又称复总状花序,在花轴上分生许多小枝,每小枝自成一总状花序。
(C)伞房花序:花有柄,排列在花轴的近顶部,下部花的花柄较长,向上地逐步缩短,
各花排列在近似的平面上。
(D)复伞房花序:花轴上的分枝成伞房状排列,每一分枝又自成一个伞房花序。
(E)伞形花序:花柄有近等长或不等长的花,都着生在花轴的顶端,状如张开的伞。
(F)复伞形花序:花轴顶端丛生若干长短相等的分枝,各分枝又成为一个伞形花序。
(G)穗状花序:花轴直立,较长,上面着生许多无柄的两性花。
(H)葇荑花序:花轴上着生许多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有花被或花被缺如,有的花轴柔
软下垂,有些是直立的,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I)肉穗花序:同穗状花序,但花轴粗短,肥厚而肉质,上生多数单性无柄的小花。
(J)复穗状花序:花轴有 1 或 2 次分枝,每小枝自成一个穗状花序。
(K)头状花序:花无柄,集生于一花轴极度缩短而膨大总花托上,而成一头状体。
(L)隐头花序;花轴特别肥大而呈凹陷状,很多无柄的小花着生在凹陷的腔壁上,几
乎全部隐没不见,其花均集生于肉质中空的囊状体(总花轴的变态)的内壁上。通常雌花着
生于囊状内壁的下部,雄花着生于囊状内壁的上部,所有的花均完全隐藏在肉质膨大的花
序轴内。
D.有限花序:花轴顶端由于顶花的开放,而限制了花轴的继续生长。各花的开放顺序是
由上而下或从中央开向边缘。其中有:
(A)单歧聚伞花序:主轴顶端先生一花,然后在顶花的下面主轴的一侧形成一侧枝,同
样在枝端生花,侧枝上又可分枝,着生花朵如前,所以整个花序是一个合轴分枝。如果分枝
时,各分枝成左右间隔生出,而分枝与花不在同一平面上,这种聚伞花序称蝎尾状聚伞花。
如果各次分出的侧枝,都向着一个方向生长,则称螺状聚伞花序。
(B)二歧聚伞花序:也称歧伞花序。当顶芽发育为花芽后,顶花下的主轴形成二侧生分
枝,每侧枝又再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进行形成的花序类型。
(C)多歧聚伞花序:主轴顶端发育一花后,顶花下的主轴上又分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分枝,各分枝又再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形成的花序类型。
根据一个花枝上,顶芽是否首先分化成花芽、开花顺序、总花序轴的变化情况、小花柄有
无及长短等,将上述各类花序依据演化顺序关系,串联成下图:
(2)花及花冠的类型
根据组成花冠的各个花瓣的离合情况及其对称性,可用下列术语对花冠类型进行描述:

合瓣花:如轮状花冠、漏斗状花冠、钟状花冠、管状花冠等。
整齐花(辐射对称)
离瓣花:如蔷薇形花冠、十字形花冠等。

不整齐花(两侧对称):如唇形花冠、舌状花冠、蝶形花冠等。

(3) 雄蕊的类型
根据一朵花中的雄蕊中花丝和花药的离合情况,可用下列术语对雄蕊类型进行描述:
单体雄蕊: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连合成一束。
花丝连合而花药分离 二体雄蕊:花丝连合成两束而花药完全分离。
多体雄蕊:花丝连合成三束以上。
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 聚药雄蕊
二强雄蕊:雄蕊共有四枚,其中二个较长,另二个较短或退化。
花丝长短不等
四强雄蕊:雄蕊共有六枚,其中外轮的二个较短,内轮的四个较

(4) 雌蕊的类型
根据一朵花中,心皮上数目及离合情况,可用下列术语对雌蕊类型进行描述:

单雌蕊:一朵花中有一个由一张心皮构成的雌蕊叫单雌蕊。
离生单雌蕊:一朵花中有多个由一张心皮构成的雌蕊叫离生单雌蕊。
复雌蕊:一朵花中有一个由二张或二张以上的心皮构成的雌蕊叫复雌蕊。

(4)子房位置的类型
根据一朵花中,子房在花托上的相对位置及其离合情况,可用下列术语对子房位置进行描
述:

上位子房(下位花或周位花)。
子房位置的类型 下位子房(上位花)。
半下位子房(周位花)。

(5)胎座的类型
胚珠着生在心皮壁上,形成的肉质突起,称为胎座。由于组成雌蕊心皮数目不同,以及
心皮连结情况的不同,对胎座类型可用下列术语对胎座类型进行描述:
一室单子房: 边缘胎座:胚珠沿心皮腹缝线成纵行排列。
一室胎座 侧膜胎座:胚珠沿相邻两心皮的腹缝线排列。
一室复子房 顶生胎座:胚珠着生在子房基部。
基生胎座;胚胎着生在子房顶部悬垂室中。
中轴胎座:子房分隔为多室,胚珠着生于各室的内隅沿中轴排列。
多室胎座
特立中央胎座:多室复子房的隔膜消失仅残留中轴,胚珠着生于中央轴周
围。

以上胎座类型中除边缘胎座为单雌蕊或离生单雌蕊类型外,其余胎座均为复雌蕊类型。

(6)花程式与花图式
I. 花程式(flower formula)就是将花的组成、排列、位置、对称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彼此
关系用简单的符号及数字写成的表达式。
现将花程式中常用的符号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表述如下:
A.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A)描述花各组成部分所用符号,一般用花各部分拉丁名词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如:
P—表示花被,是拉丁文 Perianthium 的缩写
K—表示花萼,是德文 Kelch 的略写(也有用 Ca 表示的,是拉丁文 Calyx 的略写)。
C—表示花冠,是拉丁文 Corolla 的略写(也有用 Ca 表示 花萼的,而用 Co 表示花
冠)
A—表示雄蕊,是拉丁文 Androecium 的略写
G—表示雌蕊,是拉丁文 Gynoecium 的略写
(B)描述花各组成部分形态结构特征所用符号:
a. ↑ 表示两侧对称花;
b. ﹡ 表示辐射对称花;
c. “()”表示联合;
d. “+”表示某部分排列的轮数关系(一轮以上);
e. “—”(短横线)表示子房位置;若子房上位,“—”写在 G 下方,如 G;如子房
下位,“—”则写在 G 上方,如 G;如子房半下位,在 G 上、下方各写一“—”,如 G;
f. ♂♀:表示两性花(两性花的符号有时略而不写);♂:表示雄花;♀:表示雌
花;
g.(♂、♀):雌雄同株;(♂/♀):雌雄异株。
B.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含义
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是花各部分数目。数字都写在代表各部的字母符号的右下方;“∞
”:表示数目在十个以上,或数目不定(数目很多);“ 0”表示缺少或退化;雌蕊之后如
果有三个数字,第一个表示心皮数目,第二个数字表示子房室数,第三个数字表示每室胚
珠数(一般只用第一和第二个数字),并用“:”将这三个数字隔开。
C.花程式写法顺序是:花性别、对称情况、花各部分从外部到内部依次介绍
K、C、A、G,并在字母右下方写明数字以表示花各部分数目。举例说明如下:
(1)苹果花:♂♀﹡ 1`K5;C5;A∞;G(5:5:2)
表示两性花,辐射对称;萼片五枚,合生;花瓣五枚,分离;雄蕊多数;分离;单雌
蕊,子房下位,由五枚心皮联合形成五室子房,每室两个胚珠。
(2)紫藤花:♂♀↑K(5);C1+2+(2);A(9)+1;G1:1:∞
表示两性花;两侧对称;萼片五枚,合生;花瓣五枚,分离,排成三轮,其中有 2 个
花瓣连合;雄蕊十枚,九枚连合,一枚分离成二体雄蕊;子房上位,单雌蕊,一室,每室
胚珠数不定。
(3)桑花: ♂﹡P4;A4 ♀:﹡;P4;G(2:1:1)
表示为单性花。雄花:花被片四枚,分离,雄蕊四枚也是分离的;雌花:花被片四枚,
子房上位,二心皮,一室,一个胚珠。
II. 花图式
花图式(flower diggram)实际上就是花的各部分在垂直花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并用各
部分横切面简图表示其实际情况所得到的图形。应用花图式不仅可以说明花萼、花冠、雄蕊和
雌蕊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比较各种植物花的形态异同。
绘制花图式的规则:
A .用“0”表示花轴,绘在花图式的上方;在花轴的对方或侧方绘中央有一突起的新
月形空心弧线,表示苞片和两侧的小苞片;如为顶生花,则“ 0”及苞片和小苞片都不必绘
出。
B.花的各部分应绘在花轴和苞片之间。
C.花被部分:花萼以具突起的和具短线的新月形弧线表示,花冠以黑色的实心弧线
表示。如果花萼、花瓣都是离生的,各弧线彼此分离,如为合生的,则以虚线连接各弧线。同
时,应特别注意花萼片、花瓣各轮的排列方式(如镊合状、覆瓦装、旋转状)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如对生、互生)。如萼片、花瓣有距,则以弧线延长来表示。
D.雄蕊以花药的横切面来表示,绘制时应表示出排列方式和轮数、分离或连合以及雄
蕊与花瓣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互生),如雄蕊退化,则以虚线圈表示。
E .雌蕊以子房的横切面来表示,绘制时应注意心皮的数目,结合情况(离生或合
生),子房室数,胎座类型以及胚珠着生的情况等。
现以百合花为例,绘制其花图式(见图 1-34)。

4. 果实类型 图 1-34 百合花与花图式


单 果 :
是由一朵具有一个雌蕊的花发育而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是由一朵具有离心皮的雌蕊的花发育而形成的果实,许多小果聚生再花托上。
复果:是由整个花序发育形成的果实。
根据果实的来源,果皮及其附属部分成熟时的质地、结构和开裂与否及开裂方式等,可
用下列术语对果实类型进行描述:
浆果
柑果
肉质果 瓠果
梨果
核果
荚果
单果 蓇突果
裂果 角果
蒴果
干果 瘦果
坚果
闭果 颖果
翅果
分果
聚合果
复果纲

(二)被子植物分科
根据克朗奎斯特系统,被子植物门被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其中双子
叶植物纲(木兰纲)又被分为 6 个亚纲(即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
蔷薇亚纲、菊亚纲),64 目,318 科,约 165000 种;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被分为 5 个
亚纲(即泽泻亚纲、棕榈(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19 目,65 科,
50000 余种。现选择其中的 29 个科介绍如下: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1.木兰科(Magnoliaceae) * P6-15; A∞; G∞:1:1-∞
属木兰亚纲(Magnoliidae),木兰目(Magnoliales)。
主要特征:木本;单叶全缘,互生,羽状脉;托叶早落,在节上留有托叶环痕;花单
生,两性,辐射对称;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伸长的柱状花托上;雄蕊的花丝粗
短,短于花药;子房上位;聚合蓇突果,稀翅果。
原始性:木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一个科,其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全缘,羽
状脉;花两性、单生,辐射对称,萼、瓣不分(同被花),花托柱状;雄蕊多数,花丝短、花
药长;雌蕊心皮多数,离生;雌雄蕊螺旋状排列于柱状花托上;胚小,胚乳丰富。
常见种属代表植物:本科常见种类有木兰属的玉兰、荷花玉兰、紫玉兰,含笑属的含笑,鹅
掌楸属的鹅掌楸(马褂木)等。
2.毛茛科(Ranunculaceae) * K3-∞ ;C0-∞ ;A∞ ;G∞—1-1:1—∞
属木兰亚纲(Magnoliidae),毛茛目(Ranunculales)。
主要特征:草本,少灌木或木质藤本;叶互生,偶对生,掌状或羽状分裂,或为复叶 ,
无托叶;花常两性,辐射对称,稀不整齐花;萼片 3 至多数,常 5,有时花瓣状;花瓣 3 至
多数,有时缺花瓣;雄蕊多数;心皮通常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突起的花托上,每心皮
含一至多数胚珠;聚合瘦果或聚合蓇突果,稀浆果、蒴果;胚小,胚乳丰富。
常见种属代表植物:本科植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多数为药用植物和有毒植物。常见种类有毛
茛属的毛茛,黄连属的黄连,铁线莲属的威灵仙等。

3.樟科((Lauraceae) * P3+3; A3+3+3+3;G(3:1:1)


属木兰亚纲(Magnoliidae),樟目(Laurales)。
主要特征:常绿或落叶木本,仅无根藤属是无叶寄生小藤本;叶及树皮均有油细胞,
含挥发油(具香气);单叶互生,革质,全缘,三出脉或羽状脉,背面常有灰白色粉,无
托叶;花为辐射对称,常两性,三基数,各部轮生;雄蕊 4 轮,其中一轮退化;花药成熟
时瓣裂;雌蕊由三心皮构成,子房上位,一室,一悬垂胚珠;核果,种子无胚乳。
常见种属代表植物:本科多为优良的材用、油料和药用树种,较常见的有樟属的樟树、
肉桂;山胡椒属的山胡椒;楠木属的紫楠;檫木属的檫木以及无根藤属的无根藤等。
4.壳斗科(山毛榉科) (Fagaceae) ♂:* K(4-8) ;C0 ;A4-20 ♀:* K4-8 ; C0 ;G(3-6:3-
6:2)

属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壳斗目(Fagales)。
主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羽状脉直达叶缘;托叶早落;花单性同株;雄花成 葇荑
花序,萼片 4-8,雄蕊 4-20;雌花单生或 2-3 朵簇生于总苞内,萼片 4-8,雌蕊由 3-6 心皮
合生而成,下位子房,3-6 室,每室 2 个胚珠,仅有 1 个发育;总苞在果时发育为木质的壳
斗,外有鳞片或刺,半包或全包坚果;种子无胚乳,子叶肥厚。
常见种属代表植物:本科多为森林树种,较常见的有栗属的板栗;栎属的栓皮栎;山
毛榉属的山毛榉;拷属的拷树等。
5.桑科(Moraceae)♂:* K4-6 ;C0; A4-6 ♀:* K4-6; C0 ;G(2:1:1)
属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荨麻目(Urticales)。
主要特征:木本;常有乳汁,具钟乳体;单叶互生,托叶早落;花小,单性,聚伞花
序常集成头状、穗状、圆锥状或隐头花序;花单被,雄花萼片常 4,雄蕊 4,对萼;雌花萼片
常 4,雌蕊 2 心皮合生,子房上位,1 室,1 胚珠;聚花果;胚常弯曲,种子具胚乳。
常见种属代表植物:本科常见种有桑属的桑,榕属的无花果、榕树以及构属的构树等。
6.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 K4-5;(4-5);C4-5 ;A5-10 ;G(5-2:1:∞)
属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石竹目(Caryophyllales)。
主要特征:草本,节膨大;单叶对生;花两性,整齐,聚伞花序或单生;萼片 4-5,分
离或结合,宿存;花瓣 4-5,常有爪;雄蕊常 5-10,1 轮或 2 轮;心皮 2-5,合生,子房上
位,1 室,特立中央胎座;蒴果,顶端齿裂或瓣裂,稀为浆果;胚弯曲,具外胚乳。
常见代表植物:供栽培观赏的植物,如香石竹(康乃馨)、须苞石竹(什样锦,美国石
竹)、霞草(丝石竹),此外还有多种药用植物,如太子参(孩儿参)、王不留行(麦蓝菜)
等。
7.藜科(Chenopodi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有栽培作蔬菜用的菠菜、作榨糖用的甜菜以及适于旱地环境的地肤、灰
绿藜等杂草和适于盐碱环境的梭梭、盐角草、碱蓬等杂草。
8.苋科(Amaranth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有用于观赏的鸡冠花、锦绣苋,用于药用的川牛膝、青箱等。
9.山茶科( The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有重要的经济作物茶、油茶,有观赏植物山茶、南山茶(产于云南,与
山茶的区别主要是子房有毛,果扁圆,多重瓣)、厚皮香。
10.锦葵科(Malvaceae) * K(5);C5; A(∞) ; G(3-∞:3-∞)
属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锦葵目(Malvales)。
主要特征:木本或草本,茎皮纤维发达;单叶互生,托叶早落;花常两性,辐射对称;
萼片 3-5,常基部合生,其外常有由苞片形成的副萼;花瓣 5,旋转状排列,近基部与雄蕊
管连生;雄蕊多数,花丝连合成管(单体雄蕊)花药 1 室纵裂;心皮 3 至多数,子房上位,
中轴胎座;蒴果或分果。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中许多种类是著名的纤维作物,如棉花、苘麻、红麻、洋麻等,另有
用于观赏的如扶桑、红秋葵等。
11.葫芦科(Cucurbitaceae )♂:* K(5) ;C(5) ;A(2) + (2) +1 ♀:* K(5) ; C(5) ;G(3:1:
∞1)

属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堇菜目(Violales)。
主要特征:草质藤本,具卷须;单叶互生,掌状裂,无托叶;花单性,辐射对称,雌
雄同株或异株;萼片、花瓣各为 5,合生或分离;雄蕊 5,常两两连合,1 条单独,成为 3 组
或完全连合;花药折叠弯曲;心皮 3 至多数,下位子房,侧膜胎座;瓠果。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中许多种类是重要的蔬菜或食用瓜类,如西瓜、南瓜、黄瓜、罗汉果、
葫芦等。
12.杨柳科(Salicaceae)♂:* K0;C0; A2-∞ ♀:* K0; C0 ;G(2:1: ∞)
属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杨柳目(Saliales)。
主要特征: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有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稀同株,葇荑花序;
常先叶开放;每花有 1 苞片,无花被,具由花被退化而来的花盘或蜜腺;雄蕊 2 至多枚;
雌蕊由 2 心皮构成,子房 1 室,上位,侧膜胎座;蒴果,瓣裂;种子小,基部有长毛;种
子无胚乳。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中植物多为优良造林树种,如扬属的的毛白杨、小叶扬、胡扬;柳
属的旱柳、垂柳等。
13.十字花科(Cruciferae, Brassicaceae) *K2+2;C4;A2+4;G(2:1:1-∞)
属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白花菜目(Capparales)。
主要特征:草本;单叶互生,基生叶常呈莲座状,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总状
花序;萼片 4,2 轮;花瓣 4,十字形排列,基部常成爪;雄蕊 6,为四强雄蕊;子房上位,
由 2 心皮结合而成,1 室,侧膜胎座,中央具有次生的假隔膜分隔成 2 室;果实为长角果和
短角果;种子无胚乳,胚弯曲。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许多种为蔬菜,如大白菜、花椰菜、萝卜等。另有观赏植物如诸葛菜、
紫叶甘蓝等。
14.蔷薇科(Rosaceae) * K(5);C5 ;A∞;G(∞-1,G(2-5)
属蔷薇亚纲(Rosidae),蔷薇目(Rosales)。
主要特征:乔木,灌木或草本;叶互生,稀对生,单叶或复叶,常具托叶;花两性, 5
基数,轮状排列,辐射对称;花托凸起或凹陷;花被与雄蕊愈合成一碟状、杯状、坛状或壶
状的托杯(或萼筒、花筒),花萼、花瓣、雄蕊均着生于托杯的边缘,形成周位花;子房上位
或下位;果实为蓇突果、瘦果、梨果或核果,稀蒴果;种子无胚乳。
分亚科:可根据托杯的形状、心皮数目和离合、子房位置、胚珠数目和果实类型等将该科
分为四个亚科,具体区别下表所示。
绣线菊亚科 蔷薇亚科 梨亚科 李亚科
生长习性 木本,多单叶, 多草本,多复叶, 木本,多单叶, 木本,单叶,
托叶 无 有 有 有
花托 扁平、凹陷或碟 盘状、锥状或杯 杯状 杯状
状 状
心皮 多数至 5,分离,多数, 5-2 1,
一轮或螺旋状排

雌蕊类型 离生单雌蕊 离生单雌蕊,少 复雌蕊 单雌蕊
单雌蕊
子房位置 上位 上位 下位 上位
花筒 碟状 坛状或壶状 杯状 杯状
果实 聚合蓇突果(或 聚合瘦果、聚合 核果 核果
蒴果) 坚果、聚合核果
花程式 *K ( 5 ) C5 A∞G∞- *K ( 5 ) C5 A∞G∞- *K (5) C5 A∞G (2- *K ( 5 ) C5
5:1:∞ ∞:1 5:2-5:∞) A∞G((:1:2)
代表植物 中华绣线菊、日 月季、玫瑰、蔷薇、苹果、梨、枇杷、 桃、杏、李、梅、樱
本绣线菊等 草莓等 山楂、海棠等 花等

15.蝶形花科(Fabaceae,Papilionaceae)↑K(5);C5 ;A(9)+1,(5)+(5),(10),10 ; G1:


1:1:1—∞

属蔷薇亚纲(Rosidae),豆目(Fabales)。
主要特征;草本、灌木、乔木,稀藤本;羽状复叶或 3 出复叶,稀单叶,具有托叶和小
托叶,叶枕发达;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 5,合生,具萼管;花冠 5,成蝶形花冠,花瓣
为下降覆瓦状排列,即最上方为旗瓣,位于最外方,侧面两瓣为翼瓣,最内方两瓣为龙骨
瓣;雄蕊 10 个,常为二体雄蕊,少数完全分离或结合成单体雄蕊; 1 心皮,上位子房,1
室,边缘胎座,常具多数胚珠;荚果,种子无胚乳。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栽培的有重要的油料作物,如花生、大豆;有粮食作物,如菜豆、赤
豆、绿豆等;作牧草和绿肥的,如苜蓿、车轴草、巢菜、田菁等;甘草、决明、密花豆、鱼藤、黄
芪、苦参等可供药用;本科还有许多极好的用材树种,如黄檀、紫檀(俗称“红木”)、花榈
木等。
许多分类学家(如恩格勒)曾将豆目中的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作为亚科处理,
放在豆科(Leguminosae)中。但无论那种处理,都承认这 3 个科或亚科是 1 个以具有单心
皮的雌蕊形成的荚果联系起来的自然类群。区别在于含羞草科花辐射对称,花冠镊合状排列,

16.大戟科(Euphorbiaceae)* ♂: K0-5;C0-5;A1-∞ ♀: K0-5;C0-5; G(3:3:1-2)
属蔷薇亚纲(Rosidae),大戟目(Euphorbiales)。
主要特征:乔木、灌木或草本,常含乳汁;单叶,稀复叶,互生,具托叶,叶基部常有
腺体;花序为聚伞花序、杯状聚伞花序、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花单性,双被、单被或无被,
辐射对称;有花盘或腺体;雄蕊 1 至多数,花丝分离或合生;雌蕊由 3 心皮构成,上位子
房,3 室,每室有 1-2 个悬垂的胚珠,中轴胎座;蒴果,稀浆果或核果。
常见代表植物:蓖麻、泽漆、地锦、铁苋菜、橡胶树、乌桕、一品红、巴豆等。
17.芸香科(Rutaceae) * K5-4;C5-4;A10-8;G(5-4,∞:5—4,∞:1-2,∞)
属蔷薇亚纲(Rosidae),无患子目(Sapindales)。
主要特征:多为木本,全体含挥发油,茎上通常具刺;叶常互生,羽状复叶或单身复
叶,叶上具透明油腺点,无托叶;花常两性,辐射对称;雄蕊常 2 轮,外轮和花瓣对生,
稀多数;子房上位,花盘发达,中轴胎座;果多为柑果、浆果或核果、蓇突果,稀为翅果。
常见代表植物:芸香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芸香、枸桔(枳)等可供药用;花
椒可为调味香料;橘子、柚子、橙子、柠檬等均为我国南方的著名水果。
18.伞形科(Umbelliferae, Apiaceae) *K5 ;C5 ;A5;G(2:2-1)
属蔷薇亚纲(Rosidae),伞形目(Umbellales)。
主要特征:草本,有芳香味,茎有棱;叶互生,常高度分裂,一回至多回羽状分裂或
复叶,叶柄基部膨大成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花小, 5 基数;雄蕊与花瓣互生;子房下
位,2 心皮合生,中轴胎座, 2 室,每室 1 胚珠;花柱 2,基部往往膨大成花柱基或称上位
花盘;双悬果,成熟时心皮基部分离,顶端悬挂于心皮柱上成 2 分果;胚小,胚乳丰富。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栽培蔬菜有胡萝卜、芹菜、芫荽、茴香等,也有很多重要的药材如当
归、白芷、明党参、川芎、柴胡、前胡、防风等。
19.茄科 (Solanaceae) *K(5);C(5);A5;G(2:2,∞)
属菊亚纲( Rosidae ),茄目( Solanales )。
主要特征:直立或蔓生的草本或灌木,具双韧难管束;单叶或羽状复叶,互生,无托
叶;花两性,辐射对称,单生或聚伞花序,常由于花轴与茎结合,致使花序生于叶腋之外 ;
花萼 5 裂,宿存,常花后增大;花冠 5,裂片镊合状或辐射状;雄蕊 5,常与花冠裂片同数
互生,着生于花冠筒部;子房上位,常具下位花盘, 2 室,位置偏斜,稀为假隔膜隔成 3-5
室(不完全),中轴胎座,胚珠多数;浆果或蒴果。种子具丰富的肉质胚乳。
常见代表植物:茄科植物不少种类含生物碱及其他药用成分,如天仙子、山莨菪、曼陀
罗、洋金花、枸杞等;颠茄含阿托品,为镇痛、镇痉药;辣椒、茄子、菜椒、番茄等是人们常食
用的蔬菜;朝天椒、碧冬茄(矮牵牛)、夜香树是观赏植物;而烟草则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作
物。
20.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除了有供食用的甘薯、蕹菜,还有供药用和观赏用的牵牛、马蹄金、
金鱼花、月光花、茑萝等。
21.唇形科 (Labitae, Lamiaceae ) ↑K(5);C(4-5);A4,2;G(2:4:1)
属菊亚纲(Rosidae),唇形目(Lamiales)。
主要特征:多为草本,有挥发性芳香味。茎常 4 棱形;叶对生,无托叶;花两性,两侧
对称,腑生聚伞花序构成轮伞花序,再组成穗状或总状花序;花萼 5 裂,或 2 唇形,宿存;
花冠唇形(常上唇 3,下唇 2),花冠筒内通常有毛环;多为二强雄蕊,少为 2 枚;子房上
位,下有肉质花盘, 2 心皮合生,浅裂或常深裂成 4 室,每室有 1 胚珠;花柱常生于子房
裂隙的基部;果为 4 个小坚果;种子中有少量胚乳或无。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药用的有藿香、黄苓、夏枯草、益母草、丹参、半枝莲、紫苏等;香料
用的如百里香、熏香草、薄荷、留兰香等;用于园林绿化的有彩叶草、一串红等。
22.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 *↑K0-∞;C(5);A(5);G(2:1)
属菊亚纲(Rosidae),菊目(Asterales)。
主要特征:多为草本;叶常互生,无托叶;头状花序单生或再排列成各种花序,外具
一至多层苞片组成的总苞;花两性,稀单性或中性,极少雌雄异株;花萼退化,常变态为
毛状、刺毛状或鳞片状,称冠毛;花冠合瓣,管状、舌状、唇形或钟状;雄蕊 5,聚药雄蕊;
雌蕊 2 心皮,子房下位,1 室、1 胚珠,柱头 2 裂。果为瘦果,顶端常具宿存的冠毛;种子无
胚乳。
分亚科:本科常根据其头状花冠类型的不同、乳汁的有无而分为两个亚科:
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植物体不含乳汁;头状花序全由管状花组成或周边为舌
状花。
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植物体含乳汁;头状花序全部为舌状花。
常见代表植物:菊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经济用途也极广。栽培作油料和菜用
的有向日葵、莴苣、茼蒿、蒌蒿等;供观赏用的如各类菊花(不同品种);供药用如茵陈蒿、
牡蒿、奇蒿、红花、佩兰等;本科中也有很多田间杂草、农药植物及病虫害寄主等,如刺儿菜、
苍耳、鳢肠、蒲公英、黄花蒿等。

(二)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23.泽泻科 (Alismat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常见植物主要有泽泻、慈姑等。
24.棕榈科(槟榔科)(Palmae, Areac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常见植物主要有棕榈、蒲葵、椰子等。
25.天南星科(Araceae) * P0, 4-6 ; A6 至少数; G(3,(2-15))
属棕榈(槟榔)亚纲(Arecidae),棕榈(槟榔)目(Arales)。
主要特征:草本,稀为木质藤本;具根状茎或块茎,常具乳状汁液;叶基出或茎生,
单叶或复叶,基部常具膜质鞘;花小,两性或单性,排列成肉穗花序,为 1 佛焰苞所包;
花被片缺或为 4-6 个鳞片状体;单性同株时,雄花生于花序的上部,雌花生于下部,中部
为不育部分或为中性花;雄蕊 1 至 6,分离或合生;雌蕊由 3(稀 2-15)心皮组成,子房上
位,1-多室;浆果。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常见植物主要有芋、菖蒲、半夏、马蹄莲、大薸(水浮莲)等。
26.禾本科 (Gramineae,Poaceae) P2-3 ; A3,6; G(2-3:1:1)
属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莎草目(Cyperales)。
主要特征:草本或木本(如竹类);地上茎常称为秆,直立或匍匐状,通常圆柱形,
节部明显,节间常中空,有居间生长的特性;单叶互生,2 列,叶分为叶片、叶鞘两部分;
叶鞘包着秆,常在一边开缝叠合;在叶鞘与叶片交接处常有叶舌;叶耳位于叶片基部两侧
或没有;花序以小穗为基本单位,在穗轴上排成穗状、指状、总状、圆锥状;每小穗由 1 小穗
轴、一至多数小花和 2 个颖片组成;每小花基部有外稃与内稃,相当于苞片,外稃常有芒,
内稃无芒;外稃的内方有浆片 2 个,少为 3 个,相当于花被;雄蕊常为 3 个,少有 1、2、6
个;雌蕊 1 个,由 2-3 心皮组成,子房上位, 1 室,1 胚珠,柱头常成羽毛状;果实为颖果;
种子内含丰富胚乳。
分亚科:禾本科是种子植物中的一个大科,通常分为 2 个亚科:即竹亚科和禾亚科:
竹亚科(Bambusoideae) :多年生,秆一般为木质;主秆叶(称秆箨,即笋壳)与普通
叶明显不同;秆箨的叶片通常缩小而无明显的中脉;普通叶片,具短叶柄,与叶鞘相连处
有一关节,叶片易从此处脱落。
禾亚科(Agrostidoideae):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通常草质;秆生叶即是普通叶 ,
叶片扁平,通常长而狭,全缘,具平行脉,通常无叶柄,叶片与叶鞘之间无明显的关节;
叶片不易从叶鞘处脱落。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包含许多重要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高梁、大麦、
燕麦及甘蔗、竹等。另外还有许多的草坪草和优良牧草。
27.莎草科(Cyper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中有栽培供食用的荸荠;有田间杂草香附子、荆三棱、异型莎草、牛毛毡;
有用于编织的席草、乌拉草等。
28.姜科(Zingiberaceae)
常见代表植物:本科常见植物主要有姜、郁金、山姜、砂仁等。
29.百合科 Liliaceae * P3+3 ;A3+3 ;G(3:3:∞)
属百合亚纲(Liliidae),百合目(Liliales)。
主要特征:多为草本,常具根状茎、鳞茎、块茎或球茎;单叶互生、基生,少轮生或对
生,有时退化成鳞片状;花大,两性,辐射对称,常 3 基数;花被花瓣状,裂片 6,排成 2
轮;雄蕊 6 枚,2 轮,与花被片对生;雌蕊由 3 心皮组成,子房上位, 3 室,中轴胎座;蒴
果或浆果;种子具胚乳。
常见代表植物:百合科是单子叶植物中的一个大科,以轮状排列的典型的 3 基数花、中
轴胎座、子房上位区别于其它科;常见的百合科植物有观赏植物百合、郁金香、风信子,药用
植物贝母、玉簪、重楼,另有葱、黄花菜等。
30.兰科(Orchidaceae) ↑P3+3;A2-1;G(3:1:∞)
属百合亚纲(Liliidae),兰目(Orchidales)。
主要特征:草本,陆生、腐生或附生;常有根状茎或块茎,茎基部常肥厚,有气生根 ;
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常排成 2 列,叶基部常有叶鞘;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被片 6
枚,排成 2 轮,均花瓣状;外轮 3 个称萼片,中央 1 片称为中萼片(或上萼),两侧的 2
片萼片称侧萼片;内轮两侧的 2 片称花瓣,中央的 1 片特化为唇瓣;唇瓣常 3 裂或中部缢
缩而分为上唇和下唇,基部有时成囊或距,内含蜜腺;雄蕊和花柱、柱头完全合生成柱状体,
称合蕊柱;合蕊柱的顶部前方常具 1 突起,由柱头不育部分变成,成为蕊喙,柱头能育部
分通常位于蕊喙下面,一般凹陷,充满粘液;雄蕊 2 枚或 1 枚,稀 3 枚;花粉颗料状,通
常粘结成 2-4 个花粉块;雌蕊由 3 心皮合生而成,下位子房,1 室,侧膜胎座;蒴果,种子
多数,细小,无胚乳。
常见代表植物:兰科有很多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主要的观赏植物有春兰、建兰、蕙兰、
寒兰;主要的药用植物有白芨、石斛、天麻等。

(三)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概要
1. 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ier)于 1892 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在《植
物分科纲要》和《植物自然分科志》中采用了这个分类系统。
该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迄今为止,世界上除了英法
外,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该系统。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
用该系统。

2.哈钦松分类系统
这一系统是由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 1926 年和 1934 年先后出版的两
卷《有花植物志》一书中发表,后在 1959 年和 1973 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由原来的 105 目 332
科增加到 111 目 411 科。
该系统和恩格勒系统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把多心皮作为演化的起点,
在不少方面阐明了被子植物的演化关系。但该系统也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即他坚持将木本和
草本作为第一级区分,导致许多亲缘关系很近的科被远远分开。
这一系统发表后,在世界上很少使用,但在我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广东植物志》 、
《广西植物志》、《云南植物志》、《海南植物志》等都采用了该系统 。
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这一系统是由原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 )于 1954 年出版了《被子植物
起源》一书中发表,后在 1959、1966、1969、1980、1986、1987、1997 年进行了多次修订,由原
来的 10 亚纲、28 超目、92 目、410 科增加到 17 亚纲、71 超目、232 目、591 科。
本系统为当代著名的分类系统,由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编写的《植物学》的被子植物分
类部分就是采用该系统编写的。

4.克郎奎斯特系统
这一系统是由美国分类学家克郎奎斯特(A.Cronquist)于 1957 年所著的《双子叶植物
目、科新系统纲要》一文中发表,后分别于 1968 年在所著的《有花植物分类和演化》和 1981
年所著的《有花植物分类的完整系统》书中进行了两次修订,修订后的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
2 纲、11 亚纲、83 目、383 科。
克郎奎斯特系统采用真花学说及单元起源的观点,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现代
所有生活的被子植物各亚纲,都不可能是从现存的其他亚纲的植物进化而来的;木兰亚纲
是有花植物基础的复合体,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葇荑花序类各目植物来源于金
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并认为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线上
近基部的一各侧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