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單元六 散文欣賞(品味鑒賞)

——情文並茂
講讀《醉翁亭記》
題解

歐陽修《醉翁亭記》的開頭原本是:「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
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當歐陽修把《醉翁亭記》寫好
後,抄了六份,命人貼在各個城門口上去,以便往來的行人幫助他修改。不久有一
個五十多歲的老樵夫請見歐陽修,對他說:「太守,你上過瑯琊山的南天門嗎?站
在南天門上,甚麼烏龍山、大豐山、花山、白米山,一轉身就全都看到了,四周都是
山!」歐陽修恍然大悟,隨即拿出文章底稿寫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

課文語譯
滁州四面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山,景色格外美麗;望過去樹木茂盛,幽深秀
麗的,便是瑯琊山了。進入瑯琊山,沿山徑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那由兩
座山峰間傾瀉而下的,便是釀泉了。山勢迴環,順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走,看到一座
四角翹起來像鳥兒展開翅膀般高踞在釀泉上面的亭,那就是醉翁亭了。誰建造這亭
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誰替這亭取名的呢?是自稱「醉翁」的太守。太守和賓客來這
裏飲酒,只飲少量便醉倒,而他的年紀又是同遊者中最長的,所以便自稱為醉翁了。
醉翁的目的不在於飲酒,而在於欣賞山水美景。遊山玩水的樂趣,是用心靈去感受
到的,不過卻寄託在喝酒這事情上罷了。

至於太陽出來,林中的霧氣散去,煙雲聚結,山谷巖洞就昏暗起來,這一明
一暗的變化,就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開放,發出幽香;樹木秀美茂密,形成濃
蔭;風勢勁爽,霜色潔淨;河水低淺,溪石顯現;這便是山間四季的景象。早上前
去,傍晚回來,四季的景物不同,所得到的樂趣也便無窮無盡了。至於背負著東西
的人在路上唱歌,趕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叫,後面的人應和;遊人有老
有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這便是滁州人遊山的情況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
而魚兒肥美;以泉水釀酒,泉水甘香而酒質清醇;山裏出產的野味蔬菜,隨意地擺
放開來,這便是太守設宴的情形了。宴會喝酒的歡樂,不在於音樂;投壺的人投中
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錯雜地晃動,人們時起時坐,大聲歡呼,這就是
賓客在宴會中歡樂的情形了。面色蒼白、頭髮斑白、歪歪斜斜地坐在眾人中間,這便
是太守喝醉的樣子了。

不久,太陽已在山邊,人影亂紛紛的,太守要回去而眾賓客也跟著一起走了。
這時樹林一片陰暗,到處都是鳥聲,遊人走後鳥兒便快樂了!不過,鳥兒只知道在
山林間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宴遊的快樂,卻不知太
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醉倒時能夠分享到人們的快樂,醒來後能夠用文章記述這
種樂事的,便是太守了。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 單元六‧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課文賞析
本文從題面看,似是記敘文,實為優美的抒情散文。早在景祐元年( 1034
年) ,作者在《答西京王相公(曙)書》,就提出過推行寬簡政治的構想。在他看來
為政者應視年之豐凶,不失時機地自我調節。年凶時,節省開支,賑濟農民;一俟
「年豐民樂」,就須與民「休息而簡安之,以復其常。此善為政者之術也,而禮典之所
載也」。刺史的職責就在於「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豐樂亭記》)。這次遭讒被貶
至滁州,正為他實踐自己的構想提供了合適的時機。果然,「期年粗有所成」(《與梅
聖俞書》一七),他深以為慰。本文篇末點題,說是真切地道出了當時的心情及其寫
作意圖。正因為如此,作者在「亭」字上著墨不多,對其遠近背景僅作簡潔勾畫,而
用一「樂」字貫串全文,而用主要的篇幅,淋漓酣暢地描述琅琊山間朝暮的晦明變化
和四時景色,以及滁人遊賞山水之樂和太守宴請眾賓之樂,從而烘托出作者與民同
樂的氛圍,也表現出他不以遷謫介懷的豁達。其蘊含深厚,構思精巧;駢散文錯,
音調和諧。尤其是文中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區分層次,無形中構成獨腳韻,增強了
行文的節奏感和音樂性。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五說:「韓、柳猶用奇字重字,歐、
蘇惟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本文問世後,不脛而走,名聞遐邇。
據載:「醉翁亭在琅琊山寺側,記成刻石,遠近爭傳,疲於模打。山僧云:「寺庫有
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堂㷇氈給用。凡商賈來供施者,亦多求其本。僧問作何用,皆
云所過關征,以贈監官,可以免稅。」(朱熹《考歐陽文忠公事》)可見其流傳之廣、
影響之大。
──摘自黃進德《歐陽修詩詞文選評》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 單元六‧課文語譯及參考資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