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8

◎專題:

◎大般若經語講略(上)
◎道通天地,萬象皆景——訪彩墨大師李轂摩
◎慈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暨文殊聖像安座法會
◎「慈光山人文獎」第四屆全國書法比賽
◎冬季養生藥膳鍋
◎咁仔店頭家建精舍

◎文殊院30週年暨文殊院新大殿落成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編輯手札

  在921地震中倒塌的文殊院大殿,於2009年9月20日重建
落成,時值震災十週年,又逢慈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當日舉
行文殊菩薩安座法會,全國信眾齊來朝山慶賀。安座法會上
,大願法師開示時,特別感念三寶、龍天護法與居士們的護
持。風風雨雨的日子皆已成過眼雲煙,旭日已然東升,想起
重建過程及師父 聖開上人未竟的遺志,一時悲欣交集,法師
不禁潸然落淚……。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華嚴經》上,普賢菩薩
告訴華藏海會的眾菩薩,瞋恨心在一切煩惱過失中最重,一
念瞋心起,百萬障礙門隨之開啟。一把無明火,燒毀功德林
,曾經做過的財施、法施、無畏施,一次發飆後,功德盡成
灰!因此,《寒山拾得詩.寒山詩》有云:「瞋是心中火,能
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瞋毒實為修行之大
障,本期專題《停止生氣不發飆》,除了有法師精闢的佛理
開示,也有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意見、中醫師對於「怒傷肝」
的養生提醒……。慈心、忍辱是斷瞋恚之最勝難行,願天下
佛子皆能修行忍辱,遠離瞋恚,轉煩惱為善因緣。
  近期來稿踴躍,是編輯最大的鼓勵,但因篇幅所限,來
稿未必都能當期刊載,對於延期刊出的作者,編輯在此致歉
!另外,《人乘佛刊》明年度策劃了讀經的專題,針對《佛
說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
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經,無論是佛理研
析、修行心得或持驗感應……,我們都期待您的賜稿,來稿
500∼3000字皆可。
第 卷.第 期

31 人乘佛教宗旨
推行人乘佛教 弘揚佛教真理
2
淨化社會人心 發揮慈悲濟世
建設人間淨土 創造人類幸福

目次
法語甘露
不說謊..................................................................................... 聖開導師 4
般若講堂
大般若經語講略(上) ................................................................淨影 6
禪詩兩首(菩薩行•隨緣安住).............................................. 楊銘塗 9
文殊院30週年暨文殊院新大殿落成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人乘寺文殊院新大殿落成.........................................................靖宇 12
慈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感言................................................... 大願法師 19
文殊院三十週年頌...................................................................蔡澤生 22
悲欣交集的感言絮語...............................................................柳成蔭 24
專題:停止生氣不發飆
莫火燒功德林 ........................................................................ 大願法師 28
瞋盡得歡喜 瞋盡無憂患 ....................................................... .法觀法師 32
煩躁易怒小心傷肝.................................................................... .葉慧昌 41
大學生,你可以不生氣 ............................................................... .陳妙 43
憤怒是自我詛咒 ............................................................................老拾 45
菩薩行處
文殊究竟是否還是文殊(上) ...................................................一缽 48
馱負............................................................................................... 智潭 51
千江水月 菩薩行處.................................................................. 林珠玉 52
地瓜情....................................................................................... 張清財 53
皈依文殊師利菩薩.................................................................. .石瑜清 55
存在的證明.............................................................................. .蘇琪勝 57
浪子回頭的感恩...........................................................................淨悅 59
生命的意義在那裡?................................................................... 果化 61
人刊接引至彼岸...........................................................................慧芯 63
雲水行跡
白馬湖的春暉——弘一法師美育精神的延續 ...............................淨嚴 66

2
藝海禪舟 人乘菩薩道
道通天地,萬象皆景——訪彩墨大師李轂摩 ........... 人乘佛子 乘人之乘
行菩薩道 直達佛地
...................................................................黃玉秀 69
葉梨秋的「台灣原住民采風圖」 ...........編輯室 76
圖說菜根譚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 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 小童 78
醍醐養生 封面繪圖:李轂摩(世外桃源局部)

冬季養生藥膳鍋.......................................高銓源 80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創刊
有情眾生
出版者:人乘佛刊雜誌社
地藏院好賞鳥 4........................................張清財 84 創辦人:聖開導師
明潭采風 發行人:李文達(釋大願)
優游茶香禪味中——訪紅茶公主石茱樺.....李清波 87 社長:胡靖宇
童子佛心 總編輯:張碧員

小小眾生塑泥佛............................... 超級洪老師 87 美術設計:徐偉


特約作家:蔡澤生、張清財、李清波
人乘佛子
李若茞、陳采婕
咁仔店頭家建精舍——大雅精舍護法黃棠坤、陳梅
編輯特助:羅麗卿
英夫婦 .......................................................... 清雨 96 美編特助:黃聿瑩、洪嘉琪、陳國志
佛學英文教室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導師文物簡介(之5.閱經架、拂塵)...................... 傳真:(049)2898193
................................... 文◎果學 英譯◎蔡澤生 101 社址:55541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

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二十一、二十二頌)............. 東興巷24-8號
ADDRESS:
........................................................ 譯注◎莊昇 103
NO.24-8 TONG-HSING LANE,
法會•活動感言
TONG-CHIH V ILL AGE, Y U-CHIH
98年圓東庵孝親報恩法會有感 .............張佩蓉 106 HSIANG,
「幸福兒童學習成長園」側記 ............ 蔡澤生 108 NAN-TOU COUNTY, TAIWAN, R. O. C.
居士佛契有感——禪坐乎?慘坐乎? ....... 慧芯 113 法律顧問:趙建興律師
慈光之聲 慈光山資訊網網址電子報:

魚池鄉關懷行——千江有水千江月 願作慈舟利有情 http://www.zgs.org.tw


投稿信箱:zgs.editor@gmail.com
.....................................................................果穗 117
郵撥帳戶:人乘佛刊雜誌社
陪伴武登村長者過中秋 ........................... 果穗 119
第0209280-2號
發放98學年度第一學期「慈光山甘露助學金」 印 刷 者: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 果穗 120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誌字第2126號
「慈光山人文獎」第四屆全國書法比賽........... 121 中華郵政中台字第15號執照登記為雜
如何上慈光山文殊院.......................................... 124 誌交寄

助印芳名錄..........................................................125
第 卷.第 期

31
不說謊
文◎聖開導師 圖◎若茞
2

    世上有許多人,想
要討上天的歡喜,得上
天的保佑,消耗了許多
金錢,浪 費了寶貴的時
間,燒 紙 啦!唱 戲 啦!
最殘忍的,是 殺害了許
許多多的生命,堆集如
丘,美其名曰「拜天公」。其實這種愚痴的作法,上天是最
不喜歡的,因為世人已違反了上天的「好生之德」。天是光
明的、淨潔的、美妙的、素食自然的,怎麼會貪污人間的草
紙,喫這五濁惡世的腥臭食物呢!這明明是欺辱上天,定會
引起天的厭惡,災難重重,那就是對這些殺生行惡,企圖賄
天的世人一種懲罰啊!
  其實要使上天降福於人,方法很多。舉一個例證,就可
明白了。佛陀說過,只要世人不說謊話,就可得到下列「八
種」天之讚歎:
  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不說謊者,口裡永遠清淨,
並且還常常發出如「青蓮」一樣的香氣。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服:不說謊者,說出話來,為社會

4
各界各階層的人所信仰、尊重、擁護和崇拜。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不說謊者,說話是真誠實在
可靠可信可證不變的,故得世人敬重,上天愛護。


◎雨甘露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不說謊者,說出話來,都是溫
言軟語,慈音和雅,慰勉鼓勵,讚歎安慰,使人聞之親切舒


適,快樂自在,安穩如意,沒有煩惱。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不說謊者,在自己內心有一
種特別殊勝的快樂,每天身所行的是善事,口所說的是善語
,意所思想也是清淨的,身業口業和意業,三者都是清淨無
染,心中光明平坦,無所窒礙。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不說謊者,隨時都是小心謹
慎,出言沒有錯誤的過失,常感心情充滿愉快。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不說謊者,言行審慎,利人利
世,不但世人尊重奉行,就是上天也歡喜接受,佛無妄語,
在天上說法時,諸天皆尊重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不說謊者,寡言寧靜,智慧
超人,所說的話,多是真理,超然妙勝,無人勝過。
  綜上所述,不說妄語,功德殊勝,不但鬼神敬畏,世人
崇仰,更得上天讚歎,稀有難得。若能久久實行,善緣增上
,命終可以生天;若學佛陀多生累劫修行,將來成佛,可得
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
語者,不異語者」的報應,亦如十方三世諸佛一樣,可為人
天的導師。

5
第 卷.第 期

31
大般若經語講略(上)
文◎淨影
2
作者簡介:淨影居士,1960年皈依敏智法師,法師居美國,辦
內明佛學雜誌多年,隨習者眾。1968∼1970年聽聞佛法於南
懷謹老師。此後即從事東方藝術與哲學,佛法荒疏多年。近
年人事漸老,又再依靠佛禪般若之光明,俾獲身心之安穩。

  目的在於讓大家記住一些於修行、於修養都深有助益的
如來實語。
  至於其中有關我的講述,如有任何違背讀者所親近的、
所皈依的大德師父平日的教言,那就直接否棄我的意見吧!
但可不要輕易否棄這裡所提供的如來實語。
  六百卷《大般若經》,尊重威嚴,當日玄奘大師乃至於
修法忍死,終於完成全經的漢譯。今日我所根據的藍本,乃
是清代七空居士辛苦選輯的大般若經譯。不能仰望親聞如來
開示,一生補處彌勒的現觀莊嚴論,亦不能比並佛滅七百載
之後,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可是這位一生宦海浮沉於
歲月沉奔之餘,激發選輯這部只有二、三十萬字的大般若綱
要,卻是直截有利於禪門,有助於禪觀,極親於禪宗的如來
教語。
  我們就來慢慢看吧!
佛告舍利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
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這裡的一句話,講的乃是菩薩修證之時的
內自所行,淺白地說,是屬於六波羅蜜的禪定波羅蜜。這句
經文講到的「於一切法」,即是色、受、想、行、識的內自境
相,而所云的「等覺一切相」的等覺,乃是內自覺行的清淨

6
無礙。不論色、受、想、行、識任何一蘊,正在行深般若功
德之時,俱是同一清淨無礙的空性。因此,此空性之覺,遂


◎若講堂
名為等覺,即是覺行於色,於受、想、行、識,皆無差別,唯
是同一清淨無礙的空性。


佛告舍利子說,修行菩薩道,要能達到這功德,就需要
正學般若波羅蜜多了。
佛告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
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能住所住不可得故。
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
施物不可得故。
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
得故。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
得故。
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
得故。
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
得故。
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
得故。」
  一連提出了七個強而有力的方便。所謂「方便」,簡樸
的理解就是有功用的作為。這七個方便乃是:
住、捨、護、取、勤、思、著。
  住,就是留駐,讓它就這樣在我們內心中留駐著,這就
叫做住。
  捨,就是捨離,讓它離開我們的心,這就叫捨。
  護,就是保衛,讓它在我們心中得到安全,不受威脅和
損毀,這就叫做護。

7
第 卷.第 期

31
  取,就是認可,安然不變的認可,不因任何衝擊而動搖
了我們心中對它的認可,這就叫做取。
2
  勤,就是用力更用力的行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什麼心能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就是勤,用力的行持,穩穩的日
復一日,經歷「一番寒徹骨」等等,符合於「精進」。
  思,就是心相的重重經歷,層層經歷,從粗想到細想到
非想非非想,乃至不可言傳的勝境,這叫做思。
  著,就是認可、持著,乃至於把握,這是動態的「住」,
是把握在我,踐履在我,指揮在我的住、及與不住,名之為
著,大略上,表達於不退轉離失的境界。
  一連提出了七個方便,其中會犯上了執著嗎?
  會不會犯上執著,在菩薩修學的過程中,它應該是一個
流動變化不拘的情況。但是,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乃是從
究竟解脫說來,本來是不存在的,一如凡夫粗識這樣地顛倒
執著。簡切說來,任何方便,於般若等覺中,都是同一清淨
無礙的。因此,會不會執著,乃是是否能夠達到清淨解脫的
問題,而不是在過程中,隨順地運作諸種方便的問題。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當然也無諸種方便的行
相。因此,明明我們隨順運作於住、捨、護、取等等方便,而
於開示的言語上,卻說是無住、無捨、無取等等。了解到這
樣的文字法意,對一個誠心修學般若實證的行人來說,是非
常重要的,否則一開始就走上岔路了。

8
禪詩兩首
文◎楊銘塗 繪圖◎聿瑩


◎若講堂

菩薩行

身過火膛
不留烈焰痕
心爐淨空
頓悟圓鏡智

不飲大醉酒
千山開朗
不傷天地人
萬物華嚴

施捨大悲慈
寰宇殊勝
滄海度苦人
六合歌舞

作者簡介: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兼任老師,曾任該系系主任暨
英美文學研究所所長.,任內舉辦3屆「國際生態論述會議」,
目前著書論文都和生態文學有關,近年研究領域觸及儒釋道
思想的探討。

9
第 卷.第 期

31 隨緣安住
2

拿下偌大的盆景
留下偌大的空白
心境,沒有養眼礙眼

一個風水的破滅
一個風水的迸現
起造於上下左右因緣

今晨沿門托缽
明午街頭化緣
僧走凡塵,隨機應變

生命依存無常數
海面波光總流變
風起雲湧,相互生

眾生營運依行情
銀河依軌不逆行
不如此,你要怎樣

10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30

文殊院30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11
第 卷.第 期

31
人乘寺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圖◎靖宇
2

  921大地震,文殊院建築震毀,至今已十年了。為了早日
重建道場,俾能安僧辦道;十年來,歷經重重難關,文殊院
大殿終於重建完成。
  今年,適值慈光山開山三十週年,僧團特別規劃安座法
會當天,全國信眾一起前來朝山,慶賀大殿落成,表達內心

大殿兩側放滿了供佛的壽桃及礦泉水。

信眾們幫忙搓圓仔祈求落成大典圓滿。

不分老少,大家都來幫忙打掃。 信眾們幫忙整理餐食要用的菜餚。

12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30

大殿兩側的佛龕上供奉數以千計的文殊菩薩。

無限的感動、感激及感恩。隨著大殿落成,文殊院弘化的法
輪又將啟動。
  九月十三日,文殊聖像安座法會的前一周,魚池鄉村民
發心前來出坡,幫忙整理環境。各地菩薩會的居士,也陸續
上山,配合法會前各組事前的準備工作。負責交通組的埔里
護法會的居士們,法會前即已作好停車場的規劃,畫好停車
位的白線;法會當天,頂著烈日,指揮進出的車輛及朝山人
員安全的維護。
  九月十九日,台北中光菩薩會的居士們,發心插花,莊


嚴道場;其中,擺飾在文殊菩薩聖像兩旁的蘭花,是比賽得
獎難得的品種,一枝花莖上開了二十二朵花,相映對稱,莊
嚴無比,工程包商也趕著做最後的修繕。香積組的菩薩,忙
於挑菜、洗菜、切菜、清洗炊具、碗盤,及如何供餐、菜色
搭配等。更有無數信眾發心協助掃地、拖地、擦玻璃、清理
垃圾。當晚,東池村村長帶領村民前來「搓圓仔」,象徵事
事圓滿如意。在僧俗四眾同心努力下,準備工作順利在法會
前夕完成。
  九月二十日,清晨三點半,來自全省各地二千多位的朝
山居士陸續抵達,一輛輛的遊覽車開進停車場。朝山隊伍魚

13
第 卷.第 期

31

清晨四時信眾們已開始朝山。

朝山隊伍在清晨的微光中以三步一跪拜的方式前進。

14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30

前往文殊院的山路上,有來自台灣各地精舍的信眾參與朝山禮佛。

貫跟著交通組志工,在手電筒燈光
的引導下,慢慢前往朝山起點,浮
躁的心緒漸漸平靜。
  慢踏前行,眼睛慢慢適應黎


明前的昏暗,抬頭仰望,星空湛藍
得可愛,遠處山邊些許微亮。山腳
下,傳來嘹亮的念佛聲,朝山隊伍
三步一拜,沿著山坡緩緩前行。口 阿嬤揹著小孫女朝山虔誠之心令人感動。

稱佛號,腳步輕柔的向前踏進,身體朝前緩緩拜下,所有的
牽掛、不安、煩躁,隨著每一拜逐漸散去。發自內心的祈願
祝禱,有如星辰般明亮,即使再大的黑暗也阻擋不了。遠處
的文殊院,光亮明耀,有如暗夜大海中的燈塔,指引著朝山
信眾前進,也召喚著陽光的到來。
  隨著信眾們朝山的腳步,旭日東升,微亮的山邊透射出

15
第 卷.第 期

31

朝山隊伍以三步一跪拜走到文殊院大殿前禮佛。

金 色 的 陽 光,照 耀山 川 大
地,剛建好的文殊院也被它
的光明所包圍。在陽光照射
下,朝山隊伍陸續抵達大殿
前,看 見 大 殿 供 奉 的 文 殊
菩薩聖像,有人不禁涕泗縱
橫,放聲大哭。
  921地震,大殿震毀,
文殊菩薩聖像被遷移至金
天堂與文殊院臨時佛堂,長
達 十 年 之 久。安 座 法 會 之
前,重新裝金,法像更顯莊
嚴,不時散發出文殊菩薩的
光明智慧。
住持大願法師期勉大眾精進修行。   文殊院大殿的建成,

16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30

台灣各地分別院及精舍信眾們都來參與朝山。

是四眾弟子共同成就的奇蹟,整個工程只花了六個多月的
時間就完成。設計草圖是大願法師、大為法師及僧眾們用鉛
筆繪製,再與設計師討論修改而成;所需的建材,因金融海

17
第 卷.第 期

31

大殿外兩側長廊上,展示慈光山三十年的歷史回顧。

嘯,匯率波動,很少廠商敢進口。但,在工程進度需要時,
適時有大批的石材、木料到貨,在三寶、龍天護法加被下,
施工團隊全力趕工配合,二期工程如期完工,真是不可思
議。
  安座法會,大願法師開示時,特別感念三寶、龍天護法
與居士們的護持。想起重建文殊院,及師父 聖開上人未竟的
遺志,法師不禁潸然落淚。法師說道:將秉承師父 上人的教
誨,推行人乘佛教於全世界。隨後,法師領眾誦經,恭誦文
殊菩薩聖號,祈願佛日增輝,國泰民安。與會大眾個個法喜
充滿,立下信願,精進學佛修行。
  法會圓滿結束後,僧團特以般若法水、壽桃、燈筆與大
眾結緣。午齋後,一輛輛遊覽車,慢慢駛離文殊院。

18
慈光山開山三十週年感言
文◎大願法師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30
  值此慈光山開山30週年、921地震屆滿10週年、文殊院二
期工程完工暨文殊聖像安座法會之際,大願當下的心情,只
能用悲欣交集來形容。相信在場的各位,必
也感同身受。
    十 年,說 長 不 長,說 短 不 短。
三千六百多個日子,那種等待、期待
一再落空的心情,是多麼的煎熬與難
受。
  今天,慈光山僧團四眾弟
子在此參加文殊聖像安座法會
,首先要感謝三寶與護法龍
天的加被,師父 聖開上人在
常寂光淨土的加持,更感恩


四眾弟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凝聚成大力量,才能在短短
半年多的時間裏,完成二期工程
的建設,誠屬不易。
  回想921大地震,雖震毀了
文殊院的建物,卻讓四眾弟子的
心更堅定,承續師父 上人所建立
的人乘宗風於不墜。十年來,除
文殊院的法輪被迫暫停外,地藏
院暨全省各分支道場的法輪依然

19
第 卷.第 期

31
轉動。
  民國六十八年,師父 上人帶著大容法師與瓔珞二人,
2
來到魚池鄉。最初在東池村租了一間平房,作為開山的籌備
處。當時,信徒少,經濟拮据。
  記得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十日,大願第一次上山,原以為
慈光山是一座寺宇宏偉的大道場,當見到只是一間平房的籌
備處時,落差之大,令人難以接受。當晚,吃的是屋前溝邊
採的地瓜葉與龍鬚菜;住的是向百姓承租的四合院的矮房,
房內堆滿了書刊。
  也因當時信徒少,師父有較充裕的時間寫書,弟子們聞
法的機會也相對多了些。民國七十年初,舊大殿兩側的寮房
完成後,即遷入文殊院。七十一年春,大殿動工興建;時,
師父與弟子們四處募化籌措工程款,幾位先出家的同修更發
心外出化緣,一路走來,備嘗艱辛。
  這些開山的歷史,鮮少人知。大願早期曾被後學誤會為
很吝嗇,對金錢很計較,實在是因為當時經濟拮据,捉襟見
肘,不得不斤斤計較。
  民國七十二年,文殊院大殿落成後,慈光山法輪大轉,
師父 上人除在本島各地弘法外,更前往美國洛杉磯開創人乘
佛教世界中心,又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弘法。因緣
所至,發心追隨 上人出家的弟子日益增多;而後,相繼在埔
里續建地藏院及覺華園兩處道場,並於全省各地陸續成立精
舍、講堂。
  師父 上人一生致力於佛教的宣揚,經年奔波於台灣、美
國二地。民國八十二年春節後,師父 上人急著趕赴美國籌
建世界中心道場,下機後,嚴重腦幹中風。民國八十五年八
月五日,師父圓寂於美國。礙於種種因緣,台灣弟子無緣見
到師父 上人最後一面。

20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30

  十多年來,依止師父 上人修行的四眾弟子,謹記師父的
諄諄教誨,以師志為己志,為弘揚人乘佛教而努力。
  重建文殊院道場,十年來,歷經種種考驗。在921地震屆
滿十週年的今天,文殊院舊大殿供奉的文殊聖像重新裝金,


安座於新大殿中;這個令人感動的場面,更讓人緬懷起師父
上人。
  此刻,唯有以行動表示,大家心連心,共同推行人乘佛
教,弘揚釋迦正法,嚴持淨戒,斷除惡習,勤修戒、定、慧,
以報師父 上人的法乳之恩。先淨化自己的心,再推展到淨化
他人的心,效法師父 上人生生世世為清道夫的大願。相信,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降生人間時,人間淨土也就實現了。
  今年,適值慈光山開山30週年,風風雨雨的日子皆已成
過眼雲煙,旭日已然東升。祈在三寶與師父 上人的加被下,
四眾弟子共轉人乘法輪的聖業。

21
第 卷.第 期

31
文殊院三十週年頌
文◎蔡澤生
2

欣逢文殊院三十週年暨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
追憶過去展望未來,特立此文以為記;
「但願眾生離苦海,但願人間淨土成,但願人類得幸福,但願人人證
菩提。」

師父上人開山首座道場就是文殊院  供奉文殊菩薩希望學習菩薩大智慧

引領眾生學佛先求文殊菩薩開智慧  淨化人心建立幸福文化是人乘宗旨

訂目標十年開山十年教育十年弘法  慈悲渡眾傳播佛理責無旁貸是師志

弘法利生不辭辛勞感化眾多佛弟子  文殊院地藏院覺華園道場隨緣渡眾

精舍菩薩會遍全台就近共修更方便  三昧水懺浴佛盂蘭盆大悲懺回山上

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殊勝空前絕後  信徒講習傳授居士四威儀法修佛契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腳踏實地不求名  眼見師父願景計畫一步一步在實現

生老病死無常來襲師父突然現圓寂  消息傳來晴天霹靂無常示現令人悲

大願法師含悲接棒不忍大眾失龍頭  居士持續護持正法面臨風浪不動搖

無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無常又來襲  九二一震垮文殊院所幸人員皆無恙

師父志業基礎重新歸零一切新起步  大願法師一肩扛起重擔重建文殊院

一期重建工程完成四眾弟子皆歡喜  焉知住持法師有苦難言重建遇難題

透過各種管道努力還是只能空等待  眼見九二一十週年即將到來叫人急

住持法師智慧定奪元宵過後就啟建  二期工程即刻趕工興建趕赴週年日

22
恰遇金融海嘯來襲經濟蕭條物價跌  工程費節省近千萬四眾弟子大福報

工人大都來自魚池敦親睦鄰好溝通  工程進行順利菩薩龍天護法來保佑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感恩僧眾不眠不休現場監工趕進度  眾人驚為奇蹟半年時間完成此工程

日日是好日九月二十日恰逢星期日  數千人朝禮文殊院懺悔感恩齊歡慶
30
綠瓦白牆簡樸風格重現人乘寺風貌  參照仿古風屋頂翹尾吉祥獸在駐守

蜿蜒迴廊可避風雨設計美觀又貼心  文殊菩薩聖像重新漆金亮麗更莊嚴

委屈文殊菩薩隱居十年如今現新貌  眾人參拜不忘師父叮嚀學習大智慧

住持法師太多感動感觸感言淚難禁  感恩大眾護持見到久違居士更歡喜

九二一十週年文殊院三十年憶當初  師父兩袖清風篳路藍縷開山在魚池

如今舊地重建面目一新重現文殊院  承接師父志業發揚人乘佛教不辱命

文殊院三十週年也是人刊三十而立  喜事連連人刊文殊院三十年接連慶

感恩大願住持法師領導僧團轉法輪  感恩眾緣和合大眾齊心齊力來護持

師父比喻四眾弟子有如車子四輪動  四輪齊動不怕道路崎嶇難行也能行

緬懷過去創業維艱邁向目標向前行  淨化人心建立幸福文化人乘來推行

願當人間清道夫人乘菩薩道好修行  人乘即佛乘直達佛地菩薩道世世行

23
第 卷.第 期

31
悲欣交集的感言絮語
文◎柳成蔭
2

甲:文殊院災後重建第二期,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典禮,是千
載難逢的盛會,令人感動、終生難忘。

乙:那當然,剛好是921地震10周年,也是慈光山人乘寺30周
年,一生難得碰到一次;還好我有福報可以躬逢盛會。這是
歷史的回顧,也是未來的展望,住持法師說到「有太多的感
動、太多的感觸、太多的感言、太多的……眼淚,我想哭」,
住持法師當場哽咽說不出話來。這場面既感動又震駭,相信
許多老居士都會有同感。

丙:我大約可以了解住持法師的「悲欣交集」;悲的是老師
父 聖開上人圓寂,將未完成的志業重擔留給了住持法師,而
921大地震更加重了這重擔,尤其是十年來,重建文殊院的工
作一直不順利,壓得住持法師簡直喘不過氣。好不容易,在


◎殊院 週年暨 文殊院新大殿落成 文殊菩薩聖像安座大典專輯
10周年也是30周年的前夕,半年內趕出來這個幾乎不可能的
進度,的確會讓人流出喜極而泣的眼淚;悲欣交集,一陣鼻
30
酸,真想痛哭一場。難怪住持法師說他想哭,可是那場合,
怎麼容許他哭呢?也只能哽咽一下!

丁:住持法師有大福報大智慧,才能做出決定,在半年內趕
完這第二期的重建工程;我們感謝住持師父自然不在話下,
而實際的感恩行動就是我們還要繼續住持法師說的「四眾弟
子的不斷護持,在風風雨雨、大風大浪中堅定不移」,那也
是住持法師悲欣交集的一點;看到很多暌違多年的弟子回來
參加聖典,不禁感動的掉下眼淚,這是悲欣交集的另一點。

戊:老師父常說佛法的推動有賴四眾弟子共襄盛舉,這四眾
弟子有如車輛的四個輪子;我想我們慈光山的這四個輪子已
經結合成坦克車的履帶,再怎麼崎嶇不平的道路,都能上上

25
第 卷.第 期

下下地走下去。這十幾年來就是一個明證。
31

2
己:這坦克的總指揮今天更是重複下達指示:「學佛不能迷
迷糊糊」,今天文殊菩薩聖像的安座,正是希望大家學習文
殊菩薩的大智慧;這是老師父開山的第一座道場,經過921的
洗禮之後,如今鳳凰浴火重生,文殊菩薩聖像重新漆金,全
身「金光閃閃」,表徵我們的智慧要亮起來;也呼應了住持
法師最近一兩年一直大聲疾呼的,要大家加緊用功,老實修
行。

庚:住持法師回憶當年出家時,文殊院尚未建立,跟著老師
父初期的「安貧樂道」;後來文殊院蓋起來也只有三分地,
大約就是現在停遊覽車的地方。正當一切如計畫起步向前
走的時候,老師父突然示寂,接著921大地震將文殊院碎為
平地。921後經過漫長的十年歲月,也僅能蓋個「臨時的大
殿」。一方面佔地面積擴大了,一方面卻還不能在「舊地」
重建文殊院;那種內心的煎熬還真不足為外人道矣,忍不住
滴下幾滴眼淚總算能稍微紓緩一下情緒。

辛:「追憶過去,總是讓人感傷;展望未來,充滿希望;住持
法師也告訴我們第三期的大殿重建工程很快就會展開,更需
要我們共同護持。讓我們期待大殿開光盛會的那一天早日到
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與佛同在!」

26
專題

瞋毒實為修行之大障,
本期專題除有法師精闢的佛理開示,
也有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意見、
中醫師對「怒傷肝」的養生提醒……。
慈心、忍辱是斷瞋恚之最勝難行,
願天下佛子皆能修行忍辱,
遠離瞋恚,轉煩惱為善因緣。
第 卷.第 期

31
莫火燒功德林
2 文◎大願法師

  《念佛鏡》載:「《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
門生。』」忿怒之瞋恚,猶如猛烈的大火,能燒毀一切功德
之林。瞋心是無明業火,一發不可收拾。
  《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
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
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猛火能燒世間諸珍寶,瞋心
猛火能燒七聖財,是故念佛之人亦須忍辱。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九載:「《決定毗尼
經》中亦云:『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以能違害菩薩
大悲,莫過此故。』」瞋是三毒之一,也是六根本煩惱中之
一。瞋心一起,即令身熱惱,心不安寧,不能寂靜,起諸惡
業。
  《法雨繽紛》第一集〈瞋心甚猛火〉云:「『瞋心』,
乃是『瞋恚』之心。『瞋』者,是人們心中有暴怒時,在態度
上、顏面上的一種表現;通常必須在外苦與內苦的兩種苦苦
聚會時,才有此現象發生。在發忿怒瞋恨者的本身,必因感
受外來之刺激苦逼,而使內心生起熱惱,激發惡念而表現於
外;通常,人們叫做『發脾氣』。內以血氣衝動,外現面紅耳
赤、眼大脖子粗,大聲叫吼怒罵等,一副幾乎就要採取行動
時的表情。
  『恚」是恚恨,非常生氣的樣子叫恚怒。如人遇著不能
忍受的逆境,又不能表現發洩於顏表之外,集苦悶懷恨於內
,遇機會就生報復之心,稱之為『恚』。」

28
  修行,尤應忌瞋恚之心。《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
經》卷第七〈不造愚童心行法〉載:「能損大利莫過瞋,一念

專題
因緣悉焚滅,俱胝曠劫所修善。」故,瞋恚之心,實在太危險


◎ 止生氣不發飆
了。
  歷史上有則「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可作為我們的
借鏡。故事主角吳三桂,聽到愛妾陳圓圓被賊將劉宗敏搶走
,即怒髮衝冠,大發雷霆。繼而轉向滿清求援,開山海關,
讓清兵攻進北京城,明朝因而滅國。
  吳三桂既降於清,仍偽裝歸順。李自成率兵與吳三桂
激戰於山海關西石河一帶時,清兵猝然而至,以致李自成大
敗。李自成兵敗後,立即將吳三桂全家三十八口逮捕處斬,
唯獨陳圓圓脫逃,重歸吳三桂。
  明末詩人吳偉業《圓圓曲》詩云:「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紅妝照汗青。」指的就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
事件。
  另一則「負荊請罪」的故事,則是告訴我們如何修忍辱
波羅蜜,度脫瞋恨之心。
  趙國大將廉頗居功自傲,不願屈居文臣之下。藺相如不
欲與廉頗爭位置先後,乃稱病不朝,即使在路上相遇也掉轉
車頭避匿,門客引以為恥。藺相如對門客們說道:「夫以秦
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
哉?顧吾念之,疆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從以吾兩人在
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
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聽到藺相如這一番話後,恍然大悟,
從善如流,親赴相府「負荊請罪」,遂成刎頸之交。
  學佛者,值遇可瞋的境界時,要保持冷靜,要用最大的
忍力,莫令瞋心妄動、放縱。
  《法雨繽紛》第一集〈不瞋得清涼〉云:「瞋恚如猛火,

29
第 卷.第 期

31
能使眾生生起大煩熱惱的苦,燒毀功德林;惟學佛行菩薩之
道,才能斷此瞋恚,轉為清涼。」
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載:「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
行菩薩道之人,對一切眾生沒有瞋恚之心;因為菩薩的心量
是廣大無邊的,慈悲和祥的。菩薩看人,皆是菩薩;早發心
的,是已成就的菩薩;已發心的,是將成就的菩薩;未發心
的,是未來的菩薩。菩薩既是有情的覺者,而覺有情的行人
,絕對不會有瞋恚的事發生。
  《十善業道經節要》載:「戒瞋恚,得八種喜悅心法。
(一)、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
(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忍,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
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也。
  《釋氏要覽》卷下載:「《瑜珈論》云:『何名忍自無憤
勃,不報他怨,故名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卷載:「羼提,此云忍
辱。辱者,侮辱,或罵詈、或排斥、或毆打、或殘害;一切逆
境,皆謂之辱。忍者忍受,能含忍順受。忍之一事,頗不容易
,略說其相有六:
  一曰力忍:凡辱境之來,忍而不較。退一步,讓三分,由
他、任他。

30
  二曰反忍:凡遇人加辱,不責人而反責己,總由過去辱
他,故今辱我,作還報想,並不尤人。

專題
  三曰忘忍:雅量寬宏,雖然受辱,毫不介意,處辱如無。


◎ 止生氣不發飆
此三尚未得理,謂之事忍。理忍亦三:
  一曰觀忍:凡辱境當前,以智觀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復
何存;人我雙亡,辱境安在。
  二曰喜忍:逢人加辱,心生歡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
如力士逢人試力而喜也。
  三曰慈忍:對於加辱之人,憐彼愚癡,無有智慧,不知
禮義,不明因果,竟起慈心,發願度脫也。」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世,被歌利王割截身
體,節節支解。釋迦牟尼佛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四相皆空,不生瞋恨,更發大誓願,成佛後
要先度歌利王。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在鹿野苑首度五比丘之
一的憍陳如,其前身就是歌利王。
  《寒山詩集》詩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
薩道,忍辱護真心。」忍辱度瞋心;菩薩修忍辱行,能度脫
瞋恨之心;退一步,海濶天空,共勉之。

31
第 卷.第 期

31
瞋盡得歡喜 瞋盡無憂患
2 文◎ 法觀法師

  人類盲然發展、追求的結果
,人心病患更形顯見,媒體刺激
的推波助瀾,許多人不知覺陷入
彷彿交征己利、見諍不容、人我
嚴重區隔的莫名泥淖之中,謾罵
瞋怒、擾攘無休,苦難更增無減。
此等社會氣象似乎司空見慣,財
殺、情殺……甚至瞄一眼便引殺
機者更時有所聞,不知是何深仇大
恨、人心瞋怒兇殘可以至此?!大者,
宗教間、民族間、國家間,為信仰、為理
念、為虛假公義、為所謂誰的利益,無端對立
衝突、無端殺戮,共同體間自相殘害。貪欲、愚
癡過患不消說,瞋恚怒害之心帶給自他生命的無量惱
苦、無量戕害,根底永無止息的瞋怨仇恨,自詡萬物之靈的
人類至今知覺否?!
  所謂「瞋恚」,其實是佛說貪瞋癡三煩惱之一,三毒、
三結、三縛、三不善根……等,都是指貪瞋癡,是無明煩惱
的一體三面。說五蓋、十纏等,「瞋恚」亦都在其中,亦是生
苦之大因,離苦之大礙。經典上說,行者本為解脫一切惱苦
而修,而愚癡凡夫,還起貪欲,極生染著,瞋恚兇暴,懈怠下
劣,失念不定,諸根迷亂,這是「從闇而入闇,從冥入冥,從
糞厠出復墮糞厠,以血洗血,捨離諸惡還復取惡。」啊!……

32
又好像焚屍剩餘的薪柴,捐棄塚間,砍柴的樵夫也不會去採
拾。

專題
  我們看雜阿含第四六九(四七○)經,同樣生種種受,


◎ 止生氣不發飆
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在哪裡: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
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
!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
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苦痛逼迫,
乃至奪命,憂愁啼哭,稱怨號呼。」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
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
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
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
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
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
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
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
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
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
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
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
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
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

33
第 卷.第 期

31
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
2
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
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
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
,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
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不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
凡夫人,其實大有聞;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
捨,不順亦不違。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
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
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身已經是苦,中一毒箭了,我們凡夫拼了命心就是不
放捨,不喜歡的受一觸動,不耐、氣浮、粗言、暴行、自他傷
害……不可收拾,心的瞋恚輾轉,就是再中第二箭──身被
雙毒箭,逞一時之快,苦上加苦了!
  看佛陀的不瞋不怒。雜阿含第一一三五(一一五二)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
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
責。
  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
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
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
,當如之何?」賓耆白佛:「不受食者
,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

34
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

專題
是與。」


◎ 止生氣不發飆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賓
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
,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
鬪則報鬪,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
不報瞋,打不報打,鬪不報鬪,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
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
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呵責,不瞋不
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
智心解脫,慧者無有瞋。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
瞋,臨敵伏難伏;不瞋勝於瞋,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
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
,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大智大悲釋尊,如如不動,不受之禮自然回贈施者,更感
化其悔過。

經中另一個故事:當時,佛在鞞舍離的重閣講堂,他向比
丘們說:「過去世時,有一個夜叉鬼,醜陋惡色,在天帝釋
的空座上坐,這時候三十三天的天人看到這夜叉鬼這麼醜陋
難看,竟敢在天主位上坐,都不高興各各起瞋恚心了。結果
天人們瞋恚心越是輾轉生起,非常生氣,那鬼就隨著天人的
瞋恚而漸漸端正起來。

35
第 卷.第 期

31
  「天人們去向天帝釋稟告整個情況,說那醜陋惡色的夜
叉鬼,竟隨著大家的瞋恚,變得越來越端正。』釋提桓因告
2
訴諸三十三天的天人:『那是個專門對治瞋恚的鬼啊!』
  「天帝釋起身往夜叉鬼的所在去,整整衣服,偏袒右肩
,合掌三稱名字而說:『仁者啊!我是釋提桓因。』隨著釋提
桓因如此恭敬謙卑,那鬼也隨著漸漸變為醜陋,最後就隱沒
不見了。
  「這時,釋提桓因自己坐下來後,說了詩偈:
『人當莫瞋恚,見瞋莫瞋報,於惡莫生惡,當破壞憍
慢。不瞋亦不害,名住賢聖眾;惡罪起瞋恚,堅住如石
山。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御士,非謂執繩
者。』」
  佛陀告訴諸比丘:「釋提桓因在三十三天當自在王,都
歎說不瞋怒的好處。你們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也應
該讚歎不瞋,當如是修習!」
  我們看,這樣的恭敬下心、不起瞋恚的力量是多麼大呀
!如果我們能看清真相的話,就會明瞭瞋怒的反應其實是越
弄越糟糕!

  寶積經中說:「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為
四?於佛法中心生疑悔。於諸眾生憍慢瞋恨。於他利養起嫉
妒心。訶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是為菩薩四曲心,所應遠
離。」
  瞋恚的生起,是煩惱,是習氣,是自我中心,是不耐,
是憍慢,是取相,是嫉妒,是不接受、怎麼會這樣,是覺得
有理說不清,是不耐煽風點火,是別人不聽我的、不合我意
,是我對人不對,是不容忍的敵視,是不善解,是不寬容,

36
是不原諒,是反應太快,是太計較、太當一回事,是不放過
人,是不慈悲,是不忍辱,是沒觀照,是任怒氣狂風、不知

專題
過患……。瞋怒火氣生起的情況千般萬般,問題不在誰對誰


◎ 止生氣不發飆
不對,而是瞋火已在自心冒竄,有什麼好處嗎?恐怕這一刻
起燒己傷己從不停歇了;還延燒及他的,反作用力的法則,
時間到了也要回燒至己。從當下任不悅瞋怒開始,只有壞處
一籮筐啊!有智之人當深刻知曉!
  雜阿含第一一三七(一一五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
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
見世尊,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
還吹其土,反自坌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若人無瞋
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
己;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
曇!如愚如癡,不善不辯,何於瞿曇面前
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時,婆羅門聞
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有人問佛陀「所謂一切法,云何為
一切法?」佛陀告訴我們:「眼及色、眼
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
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
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
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就實際
境界而言,不正是如此嗎?!我們成天不

37
第 卷.第 期

31
就在根塵相觸間,喜歡──抓取、不喜歡──排拒中,為感
受所擺佈,忙碌不息嗎?!
2
  佛陀說我們:「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見已
,歡喜、讚歎、樂著、堅住;有眼識色不可愛、不可念、不可
樂著、苦厭,見已,瞋恚、嫌薄。如是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
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怎麼辦呢?佛陀又說:「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
可著,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
樂著,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
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
升沉皆在此,也得在根境相對時觀照下手才行。凡夫皆是無
明相應觸,如前經中所言,若能如實明瞭貪和瞋的集──是
這樣集起、滅──寂滅的可能與境界、味──凡夫是如何味
著、患──看清其過患、離──能出離其繫縛,也正是佛陀
所說之守護根門義,終能不取不著而趣向自在解脫。
  依佛法言,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盡,方是真正解脫。
也唯循佛法教導,不間斷地聞、思、修,依三學、止觀修學
不息,才能令不貪不瞋的穩定力愈深愈廣。佛陀苦口婆心地
種種教示、方法,都是為幫芸芸眾生止息這一切煩惱、一切
不善法的根源。
  以實修面而言,貪、瞋、癡的止息本是一而一、一而
二、且一而三的;單就「瞋恚」這項來說,不論在聞在思在
修,也同樣都有對治面可談。佛法的深廣、佛法的慈悲,對
各各眾生、階段與需要,可謂面面俱到!

  回到「瞋」本身,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剛經中提到:「如
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
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

38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
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專題
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 止生氣不發飆
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
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
施。』」一個人在定慧修習中,對五蘊(色受想行識)、根塵
等愈來愈了其無常、無我、空之實相,愈來愈不生住著、貪
瞋習弱,這就是修行。佛陀過去生中那樣子能不生瞋恨,便
是久劫來無我、離相修習的定慧力使然。
  佛陀教導除滅煩惱的方法、方便很多,其中慈悲觀的練
習對於對治瞋恚心是非常有力且值得一提的,它包含慈愛、
自他原諒與悲憫的種種練習。

  以上漫言,簡單地說:凡夫不明白生命,已經夠苦了,
「瞋」令生命不快樂、有大害、障解脫,如果再任瞋習、瞋
心滋長,那麼自他的傷害惱苦真的無盡無邊!生命要有希望
,要期許生命提昇,除了修止修觀,生活上的觀照同樣需要
念茲在茲、痛下決心,心柔軟、不要動氣!
  雜阿含第二六四(一一七○)經:如是我聞:一時,佛
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癩病人,四體瘡壞,入茅荻中
,為諸刺葉針刺所傷,倍增苦痛;如是愚痴凡夫六觸入處受
諸苦痛亦復如是。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
如是愚癡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
出,如彼癩人。所以者何?愚癡無聞凡夫心如癩瘡。」
  「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云何律儀?云何不律儀?愚
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

39
第 卷.第 期

31
恚,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復見過患,不能
除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云
2
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
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
,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佛說
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多提醒自己見苦見過患,莫再耽此煩惱、不自在之輪迴
而不得出離。一般言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或者百萬障門
開,應皆非虛言!瞋之過患無窮,當破釜沉舟,律儀而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摩伽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伽天
子說偈問佛:
  「殺何得安眠?殺何得善樂?為殺何等人,瞿曇所讚嘆?」
  爾時,世尊說偈說言:
  「若殺於瞋恚,而得安隱眠;殺於瞋恚者,令人得歡喜!
  瞋恚為毒本,殺者我所歎;殺彼瞋恚已,長夜無憂患!」
  爾時,摩伽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
現。

40
煩躁易怒小心傷肝

專題
文◎葉慧昌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 止生氣不發飆
  每逢夏天,自殺、車禍及打架造成骨折、外傷
的病例就居高不下,原因是盛夏溽暑天氣炎熱,讓
人心浮氣躁容易動怒,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天氣
熱、火氣大,真的會使人活得不耐「煩」。
  發怒是歷代養生家之首忌,明代袁黃《攝生三
要.養氣》說:「氣欲柔不欲強,欲順不欲逆,欲
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心。嗔心一
發,則氣強而不柔,逆而不順,亂而不定,散而不
聚矣。」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不良的情緒壓力和
強烈的精神刺激,會直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或間接經由內
分泌與荷爾蒙激素影響免疫系統,因而誘發疾病。
  無故性情急躁,容易發怒,不能自制,中醫稱為「善
怒」,多半與「肝」有關。因為中醫的肝除了與西醫的肝一
樣有消化、代謝、解毒等功能外,還包含了一部份現代醫學
的精神、神經系統功能,亦即包括了調暢氣機、調適情志的
疏泄功能,難怪一般人管叫生氣是「動肝火」。當人們生氣
時往往滿臉通紅、氣急心跳,隨即口乾舌燥,這種「火氣上
沖」就是古人所說的「怒則氣上」,而其結果則是「大怒傷
肝」的惡性循環。
  因為人在生氣時,可引起血壓上升,交感神經興奮,
造成肝血竇的緊張加強,激素分泌及肝臟代謝增加,因此,
怒氣會使肝臟功能受損。此外,有人還會在「肝經」經脈的

41
第 卷.第 期

31
循行路線表現出症狀,亦即在上腹部靠近肋骨下緣,產生隱
痛或脹痛,有的僅有脹感或沉悶,局部有壓迫感,只要一勞
2
累、情緒波動或睡眠欠佳時就更嚴重。這種疼痛不適可能發
生於一邊,也可能兩邊,要是只有右側不舒服,患者難免會
以為得了肝病。
  中醫常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氣藥來處理鬱怒
造成的脅肋疼痛,若有刺痛、刀割樣疼痛,則需配合丹參、
五靈脂等活血化瘀藥。萬一病人常有口乾口苦、心煩吃不
下、噁心想吐、小便深黃色等火氣大的症狀,應加入龍膽瀉
肝湯來清利肝膽濕熱。
  愛生氣的人,除了根深柢固的習氣,還有可能是身體不
好,再加上許多不如意的事造成的。一旦感覺脅肋疼痛,表
示怒氣積存已久,是身體顯露出來的一個警訊。想擺脫壞
脾氣,必得身心合一,不僅要修身養性,當身體合併有其他
不適時,則該求助醫師,好好調理一下身體。當您脾氣變好
了,周遭的人感受得到,家庭生活必然和樂、溫馨,人生必
然自在圓滿。

42
大學生,你可以不生氣

專題
中山大學諮商輔導組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妙◎口述 靖宇◎整理


◎ 止生氣不發飆
  現代的大學生,大都是在父母的陪伴、呵護之下長大,
獨立性不足。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父母決定或安排,所
以少了自我負責的態度及精神,遇有不如意,容易推諉給他
人,自己完全沒有錯,全都是別人的問題。這樣的孩子,不
知不覺變得很殘忍,而自己卻不自知。
  這樣長成的孩子,非常自我,容易生氣,一切以自我為
中心;這都是未尊重他人所致。若交男女朋友,愛上對方,
就會認為對方是屬於自己,完全忽略對方也是一個完整的生
命。對於Ego-Boundary 自我界線不清,這應該是出自於教養
的問題,原因就在於父母的過度參與小孩的成長過程,這樣
的小孩已習慣附屬在他人身上,不習慣自我負責。所以,遇
有不如意之事,就容易生氣,衝動的做出傷害他人或自己的
行為。
  如果能透過一些方法的練習,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第一個方法是奧修曾說過的「靜心」。經過多年的實務
操作,發現這效果很不錯。首先找一個不被打擾的房間,自
己的住處最好,一個人單獨在房間內,拿出紙筆,將腦中所
有的思維,不論好的、壞的、狂亂、平靜的、善良、惡毒的,
全部寫下。簡單地說,就是將手腦連結在一起,手當成腦的
印表機,把腦中的訊息全都列出來,然後再逐一檢視,最後
再將紙撕掉丟棄。每天十分鐘,至少十四天,就會看出明顯
的效果。
  陳妙指出:一般人平常頭腦是轉個不停的,不停的有訊

43
第 卷.第 期

31
息、想法,大學生的情緒尤其豐沛。利用這個靜心方式,會
讓人清楚的檢視自己內心複雜的運作,產生奇妙的自我淨化
2
作用;在生氣的當下,這個方法也很好用。將手與腦連結、
放空,讓它們機械式的運作,十分鐘後再來檢視;如此,不
僅可以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當下,淨化作用也同時在不知
不覺中展開。經過數次的練習,自然能對治自己的習氣,減
少生氣的次數及時間。
  第二個是「呼吸靜心」,這個方法除了對治生氣,更有
助於睡眠。或站、或坐都可以,放輕鬆,不從鼻子,用嘴吸
氣、吐氣,讓空氣直接到達肺部(胸式呼吸);頭腦什麼都
不想,什麼都不做,只觀呼吸。這有助於放空頭腦,平穩情
緒,可以抗失眠及增進睡眠品質。這樣的呼吸大約做三十次
(持續5分鐘以上更好),立刻就會有效果;尤其帶團體時,
呼吸靜心非常有用,對治生氣也很有效。

44
憤怒是自我詛咒

專題
文◎老拾


◎ 止生氣不發飆
  每天睡醒張開眼後,就開始面對無數大大小小的事,腦
子裡也不斷出現來來去去無數個念頭……念頭,看得住,管
得住嗎?
  兒子小學低年級時學習直排輪、曲棍球,週六下午我會
開車載他到新店大豐國小對面的交通公園學習。附近有個黃
昏市場,星期六下午,可以想像市場附近人潮洶湧,連帶地
交通公園下的地下停車
場也常常「車位已滿」
而大排長龍;附近別想
再 找 到 停 車 位,只 能
乖乖排隊等待。我不時
注意時間,怕終究要遲
到,兒子還小,公園內
人來人往、龍蛇雜處,
實在不放心讓他一個
人扛著所有器材自己走
去。
  在不能有所作為的情況下,只能腦子不停地亂轉,想
著:這附近真的沒別的地方可以停車嗎?還是先讓兒子自己
去?那麼……再等十分鐘,還是等不到車位,就讓兒子自己
去吧。他自己去會不會有問題呢?
  除了腦子轉,我的眼睛幾乎是死盯著出口,巴望著裡面
有一輛輛的車子開出來,時間愈是急迫,等得也就愈焦慌。

45
第 卷.第 期

31
  迫近上課時間前,終於輪到我了。由於停車太多,一位
管理員騎車在前引導,帶我去停車的位置。因為每週都來,
2
停車位我很熟,下去後沒多久就看到一個空位,管理員卻
沒指示我停在那。但我一來急,二來想說是不是管理員沒
看到,不管他,決定把車子停進去。管理員回頭發現我沒跟
上,卻插進了另一個停車位,立刻掉轉回頭,嚴厲地告訴我
不能停這裡。為什麼不能?這又不是什麼公務、殘障等特殊
的停車格,好不容易等到了,還不讓我停,八成是想保留給
什麼特權或親友,可惡,不管,我就是要停……。
  於是他在車外,我在車內互相叫囂,誰也不讓,然後,
他惡狠狠地彷彿撂下了什麼狠話咒罵,悻悻然地騎車走了!
收拾好裝備,關了車門,邁向上課地點。雖然鬆了一口氣,
但火氣還在頭上延燒,儘管爭到了車位,總覺得有著什麼讓
自己不能平靜。無法平息的憤怒,猶如受到詛咒般地自我餵
養而持續膨脹,且灼燒著我的靈魂……。
  我像是一隻受驚的動物,危機過後,毛髮依然豎起未
退,亢奮、氣喘吁吁地前進,走著走著,突然閃進一個念頭
:「為什麼發這麼大的火?不是要隨時觀照自己的身口意嗎
?」這火是何時點燃的,是什麼助長了它,讓它燒得幾乎無
法收拾?事情過了仍然無法休止。
  當下一念,頓覺清涼,我決定將腦子關機後重開,且重
新整理桌面,重新回想,覺得實在愧對管理員。他忙碌了一
天,言語難免情緒化,或許他的調度也是自有安排,我怎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接著,我將記憶倒轉回去,搜尋造成此番憤怒的起始
點——等待下的心焦,以及所有助長火勢的因子——每個
無法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最終迫切想要得到的結果。原來,這
把無名火的點燃與延燒,我居然不自覺且無法控制,當時的

46
「我」哪裡去了,竟然沒能發現,也沒能管住自己的情緒。
  下課後,我慶幸自己還算發現得早,不然恐怕還在繃緊

專題
的情緒中一路回家。回家後不免再向妻子抱怨此事,尋求她


◎ 止生氣不發飆
的同仇敵愾,一起責怪那位管理員。阿彌陀佛!幸虧發現得
早。
  經過繳費亭,剛好換上引路的那位管理員值班;繳費
後,我愉悅地向他說聲謝謝,衷心希望他也已經
心平氣和了。

佛教經典心得 徵稿啟事
  世 尊 住 世 說 法
四十九載,經弟子結集
及歷代祖師大德的翻
譯、整理,集成大藏經,
實是世間最為殊勝的智
慧 寶 藏。無 數 信 士、行
者志心持誦後,都有深
刻的體會、感應與持驗。下期開始(2010年春季號),《人
乘佛刊》將依春夏秋冬四季刊出諸經典的佛理研析與信
解行證。所選經典為與娑婆眾生最有因緣的《佛說阿彌陀
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藥
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四經。懇請大德賜稿,利益十
方佛子。來稿500∼3000字皆可。

投稿信箱:zgs.editor@gmail.com
或寄至:南投縣(54558)埔里鎮牛尾路1-12號 人乘佛刊編輯室

47
第 卷.第 期

31
文殊究竟是否還是文殊(上)
文◎一缽
2

  世尊在菩提樹下的見性澈悟,真
是人類心靈演化史上一個重大的里程
碑,嚴格來說,世尊為世人所帶來的
其實不是宗教革命,當然不只是哲學
思想,而是宗教靈魂中最純粹的核心
本質,那是人類心靈意識史上最深奧
微妙的訊息,而人類也因此花了兩千多年來詮釋、領受諸佛
一脈相傳的甚深心要祕藏。
  其實世尊所帶來的,剛好恰是他所要帶走的,猶如筏喻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人類在修行領悟的過程中,其中最
大障礙之一便是因為我們已經完全忘記如何「捨得」,我們
只是執著在「取得」,早就忘記如何給予,我們忘記如何輕
輕鬆鬆放手,忘記如何淡淡一笑,就如此任由因緣合和成就
,也忘記就如此隨緣,任由事情就如此發生。
  當然,世尊也洞悉任何文字語言或意識結構都將不可避
免會帶來人格分裂,而且更會加強我執的深化,至於把理想
寄託在無常的身心或世間,也勢必會帶來不安與逼迫,因為
任何建構在分裂逼迫與壓抑的靈修系統,都無法使人類心靈
昇華,而會加深人類根深柢固的長久病態。修行人越執著超
越,我執也就如影隨形而障礙越大。
  原來「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一切法皆因究竟「無
我」而成就圓滿,所以世尊在目睹晨星的一瞬,他破顏笑出
來了,他澈悟這無相、無念、無可執著的東西,原來那個想

48
要達成任何果位的「人」不存在,也因為根本內在空無一物
,外在當然也空無一物,一切本來現成圓滿成就。
  就傳統漢傳佛教經典而言,文殊師利菩薩(Bodhisattva


◎薩行處
Manjusri)出現的年代非常早,年代可考據的是西元179年,東
漢支婁迦懺所譯的《道行般若經》,比起目前文獻中最早出


現的觀音紀錄,也就是西元185年,東漢支曜所譯的《成具光
明定意經》更早些。如果就佛教史推算,文殊的信仰應該更
早就在印度南部發展,大概在一世紀初就應該相當普及了。
如果依照西晉聶道真所譯的《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記載,
文殊應該降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中,其生之
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
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
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佛所出家學道,住首楞
嚴三昧。《大智度論》卷壹中更明文言及,文殊與彌勒都是
降生此娑婆世界,而且都是出身貴族上流社會階級,而觀音
菩薩等則是由他方世界倒駕慈航而來。
  就史蹟而言,十七世紀的西藏史家多羅那他在著作中
有考據文殊曾來過印度的歐提辟舍(Odivisa),也就是今天
印度的奧里薩省的馬哈那底河域附近,玄奘大師的「大唐西
域記」指出這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福城」,文殊菩薩
就是在此城東的婆羅林與善財童子相遇,這也就是著名的
「五十三參」的起點。而《大智度論》又說文殊與彌勒等諸
大菩薩一同請阿難結集摩訶衍經典,也似乎道出當年大眾部
的積極表現,有別於上座部。
  經典中的世尊向來都是凝寂含光的,即使對昏睡沉迷中
的眾生,也是如此靜靜慈悲凝眸,不會吵醒任何人的。但是
文殊就不同了,就算眾生死了,他也要驚天動地般刨墳挖屍
,非喚醒你不可,連世尊都說:「文殊師利,憍慢眾生若聞此

49
第 卷.第 期

31
法,生於驚怪。」雖然風格有如此強烈的對比,但他們要傳
達的不二法門其實完全一致的,只是方便善巧不同而已,文
2
殊說︰「一切法皆無實性可得,一切法皆入法界。」他也像傳
說中神醫耆婆一般,在世間找不到一個東西不是濟世救人的
藥材,所以他自然順逆皆方便,圓融活潑潑。
  從《文殊師利巡行經》、《持心經》、《法界體性無分
別經》、《商主天子經》等目前文獻中看來,文殊菩薩是很
特立獨行的,跡近叛逆,跟其他大菩薩的莊嚴靜穆相比,文
殊就顯得活潑多了,他的風格就像倚天長劍,凜凜威神,觸
著處即喪身失命,而且千變萬化,就像坐騎獅子,奮倏騰脫
,擒縱非他,卷舒自在,壁立千仞,峻烈風雷,菩薩到此大
機大用的境界,遇生與你同生,遇死與你同死,膽敢在兩刃
交鋒空隙中,百尺竿頭頂上,縱身一跳,放開手腳,電光石
火中,洒洒脫脫,不被生死所染,也不被聖解凡情所縛,就
如此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所以在大家都畏憚於維摩詰居士的鋒利辯才之時,佛告
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
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
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
彼問疾。」文殊菩薩在此時展現出獅子吼般的無畏。後來二
大士相逢,立即便展開禪宗風格的機鋒,「文殊師利既入其
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
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
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
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由此觀之,
中國禪宗風範應該遠溯於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下期待
續)

50
馱負
文◎智潭


◎薩行處

你的誕生
驚醒寧靜的夜空
蛻變不全的羽翼
衝破閉塞的湖泊
不死的錯誤
四肢的標籤

像蜿蜒的河流
突破層層的障礙
流向未知的遠方
只是
水往低處流
而你
傾斜的生命
顛簸冷暖的歲月
時間在額頭上慢慢刻畫著
你數著離去的背影
趴在喧騰的市場

註:菜市場常見爬行的人,拖著空缽,買菜的人視若無睹,道
出了喧騰裡的孤寂,擁擠裡的疏離的感受。

51
第 卷.第 期

31
千江水月 菩薩行處
文、圖◎林珠玉
2

  踩在碎石子陡上的產業
小徑上,置身在翠林間,路
旁不知名的花朵艷艷的綻放
著。一行人隨著慈光山人乘
寺法師的腳步,提著物資,
來到目的地。
  映入眼簾的是簡陋的屋舍,忠心的看門狗不停的向我們
狂吠,直到小屋裡的長者出聲喝止,才安靜下來。在我們說
明來意之後,長者原本落寞的眼神,頓時充滿了光彩,臉上
的疑惑轉變成感謝的笑容。在那堆滿風霜的皺紋裡,彷彿可
以看見他內心裡,正不斷的湧出暖泉,更聽見他激動的心跳
聲。
  我感動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著,感恩他示現菩薩、示現
苦境,讓我們修福,也讓我們更加惜福、感恩。問候關懷後
,我們隨即趕往下一位菩薩的住處。臨別之際,小黃狗對我
們不停的搖尾巴示好,似在感謝我們的到訪。
  稍早,在文殊院整理好物資,出發前,住持大願法師勉
勵大家,開示中說道:「今天,大家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
這句話深深衝擊著我的內心深處。懷著感恩的心,謝謝大願
法師,也謝謝文殊院,讓我們有機會在文殊院文殊菩薩聖像
安座前,作這麼有意義的關懷行。
  魚池鄉,青綠的山林間,此起彼落的筊白筍田旁,一幕
幕的關懷情,正不斷的上演著。當天,山風特別清涼,大家
的笑容裏,充滿了感恩與感動。

52
地瓜情
文◎張清財


◎薩行處
  農禪園真是個好地方!出家僧人作過早課、用過早齋之後,


開始了體力勞動的修行功課,自食其力,不假他緣。法師、居士
合力開墾之下,沒多少時日,一片看似貧瘠的緩坡,竟成了一片
片生意盎然的有機農園。兩年前的一次造訪,無意間與顆顆碩大
的地瓜邂逅,讓我心旌為之搖盪不已。法師們將地瓜種在夾道旁
,覆以黑色膠布,顆顆肥美碩大的地瓜竟突出地表,撐破膠布,
舒服地晒著朝陽。那顆顆地瓜啊!引我想起我的童年,那是多麽
美的一段人情記憶……
  故鄉在八卦山下,山雖不高,卻也峰峰相連。山腳下多的是
筆直入雲霄的檳榔樹,順著檳榔樹叢展延開來的是一片片翠綠的
蕃石榴園,緊連著的則是一畝畝水田,60年代,此地除了幾家聚
落小店之外,幾乎全是農戶。在一年兩穫的稻作期之後,有個開
春播種前的三冬時節。勤懇的農民啊!怎會放過這可以蒔蔬栽薯
的好時節?總在二期稻作收成後,快速將稻田犁成一行行長股狀
,將地瓜莖一截截插種下去,幾個月後,藤蔓便已爬滿一列列長
長的田股了。地瓜藤長了要翻藤,將一條條伸向田股間的瓜藤,
翻攀到田股上,據說這樣地瓜才長得好。
  盼啊盼,終於盼到採收期了,大人想必是高興的,而孩童的
興致較之於大人,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地瓜採收期,村童
們可有得玩了,那玩,在孩童得分擔農事的年代裡還是受到大人
們默許,甚至,有些貧困些的家庭,還要求家中的小孩積極參與
呢!看到略顯枯黃的地瓜藤,孩童們的興致被鼓動到沸點,因為
只等大人們將地瓜藤割下,便預告著要開挖地瓜了!割下的地瓜
藤是豬隻的佳餚,資源可一點兒也不浪費。

53
第 卷.第 期

  埋在土裡的地瓜深淺不一,要全數採拾乾淨不易,總有些在
31
挖掘過程中被遺留在田畦中的漏網之魚,而那些地瓜,便是孩童
2 們希望之所寄!農民們敬天惜物,不樂見可食用的地瓜未被挖採
,對孩童們撿挖的行為不僅不制止,還頗為鼓勵,在工作中程的
點心時間裡,敦厚些的農民還會請孩童一起享用呢!跟在採收的
大人們後面,孩童們開始積極搶挖,通常挖到的都是沒長好的小
地瓜,偶爾挖到大一點兒的,還會興奮地狂叫一番。
  有些農民特別溫厚悲憫,總會刻意散落一些地瓜不撿,讓孩
子們因無意間撿到而掀起一陣陣狂喜。幾次經驗之後,大夥很快
地歸納出哪家的田地總是戰利品最豐厚的;跟在哪位長輩身後,
撿挖到大地瓜的機率特別高。孩童們經此對待,成年後對弱勢者
可能也因此培養出了一種渾然天成的悲憫情懷來,這情懷多麼美
啊!
  除了農夫收成當天跟隨撿拾之外,爾後數日,孩童們還是鍥
而不捨地續挖,同一片田挖它好幾回。每天帶著小鏟子,拎個小
桶子,大半天都在田畦間消磨,只是再挖到大蕃薯的機率是更低
了。
  最後一次撿拾機會是更令人期待的:開春了,農民們開始將
田水放入田中,先將田土泡軟,再由牛隻拖著犁將整片農田犁翻
得均勻。孩童們便在此刻,下田去四處踩踏,邊踩邊玩,一發現
腳下有了硬塊,便停止嬉鬧,哈腰拾起,那通常是地瓜,機率雖
不高,不過一旦有所穫,那樂趣或可比美中了樂透彩吧!這樣的
撿拾機會只在犁田後的一兩天內,久了,再大的地瓜恐怕都不能
食用了,因為泡水過久,地瓜會產生腐臭味。
  生活富足的現代,資源的利用總嫌不足,想起那年代,對待
田裡的地瓜,總要撿到一顆不漏,就算有了遺留在田間者,也化
作春泥護養著農作啊!至於那些刻意善待孩童的農人啊,那溫情
越久越濃醇。

54
皈依文殊師利菩薩
文◎石瑜清 圖◎若茞


◎薩行處

  「皈依文殊師利菩薩,皈依文殊師利菩薩,皈依文殊師
利菩薩……。」二十多年了吧!記憶中傳法的情景或許已開
始模糊,卻永遠也忘不了:那清淨莊嚴的法會,光耀如鏡的
大殿;如此的祥和寂靜,卻又充滿生機活力。這是人生中重
要的一刻,更是行菩薩道的珍貴印記,深深刻畫在每位與會
者的心坎裡,「與佛同在!」
  「文殊童子法!是不是只能傳給小孩子?」在這個混亂
又充滿誘惑的社會,不僅僅是懵懂的孩童或莘莘學子的專利
,每個人都需要仰賴依靠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走過生命
中的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文殊師利菩薩,饒益
一切眾生,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稱念文殊師
利菩薩聖號,「凡祈求者必得幫助」。祂代表智慧的力量,
指引慈悲的方向:如同一盞明燈,宛若一座燈塔。在意志消
沉的時刻,給予光明和希望;在前途茫茫的業海,帶來指導
與救助。
  「消災障獲吉祥,增智慧得如意。」慈光山三十歲了!
新的文殊院啟用了!歡欣鼓舞的當下,千萬記得讚歎文殊師
利菩薩、禮敬文殊師利菩薩、供養文殊師利菩薩,向祂朝拜
,向祂學習;人人做文殊師利菩薩,才不會辜負傳法和尚的
諄諄教誨及芸芸眾生的殷切期望。
  生日快樂!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願慈光山法音宣
流,邁向六十年、九十年、一百二十年………。
  文殊師利菩薩不曾離我而去,在清晨,像朝陽般的對我

55
第 卷.第 期

31

微笑;在黃昏,如彩霞似的注視著我。上課中、考試時,修
行與生活的分分秒秒,文殊師利菩薩照顧著、加持著我們。
智慧的寶劍,慈悲的花朵,點亮了心燈,指引人生的方向,
帶給大家幸福快樂,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56
存在的證明
文◎ 蘇琪勝


◎薩行處

  我們常常會聽到「如果明天就是你活在這世上的最後一
天,你最希望做的是甚麼?」又或者「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你希望做些甚麼?」之類的問題。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
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隔年
8月(2007年),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
六個月的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
這場「最後的演講」,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
流下淚來。
  蘭迪教授演講中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
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讓大家分享他獨特的經驗。
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如何克服障
礙、分享實現童年的夢想、如何幫助別人達成夢想,以及把
握人生每一個時刻。幽默風趣的演講內容,著實讓人看見一
個豁達面對人生盡頭的生命態度。
  周大觀,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罹患橫紋
肌癌。短短一年內,承受六次化療、三十次電
療、三次大開刀,及無數次打針、吃藥、抽血輸
血。他不哭、不鬧,坦然面對右腳的截肢,逢人
就說:「我還有一隻腳。」
  《我還有一隻腳》,是周大觀將自己與病魔搏鬥的心路
歷程,用小孩子純真之心,所寫成的四十一首生命的詩篇。
書中可以看到一篇篇關於不放棄生命及熱愛生命,與病魔搏

57
第 卷.第 期

31
鬥的心得故事;周大觀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每次的挑戰。
  今天,如果換做是自己,我們會用甚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2
人生的最後一程,又或者是想留下些甚麼來證明自己存在
過。還是到了人生的盡頭時,自怨自艾於自己的人生中的不
堪,怪自己生不逢時,後悔沒做甚麼,後悔做了甚麼,希望
尋求懺悔,希望得到原諒等等。
  生命甚麼時候完成?死亡到來的那一刻完成。所有事
物,有開端就一定有終結的時候,無論是一段戀情、一段婚
姻、一段親情、一段友誼,甚至是一筆生意。跟相愛的人結
婚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甚麼時候結束?配偶死亡的時候結
束,離婚的時候結束。生下了小孩,親子關係開始;甚麼時
候結束?父母死亡時結束,孩子死亡時結束。
  生命何時走到盡頭?無人能知,我也不想說些甚麼要把
握生命,要把握時間等等的大道理。將重心放在想要尋找存
在的價值或留下存在的證據不是不好,可是會不會又徒增遺
憾?因為太難達到。
  生命交流或許是可行的方式,不管是蘭迪.鮑許或周大
觀,事實上最後留下來的並不是書的本身,而是對生命的態
度。生命的態度,可藉由文字流傳,藉由口耳相傳,藉由網
路科技流傳。重點不在於流傳的方式,而是在內容本質。因
其內涵能感動周遭的人,其生命因為內容本質而受到撼動;
生命之間產生交流,其內涵便得以流傳。
  這種生命交流的方式,或許是我目前想到最能代表活著
的證據的方式。其重點不在實體,而是在內涵。

58
浪子回頭的感恩
文◎淨悅


◎薩行處

  從文殊院朝山回
來,已過了好幾天,
心情還是無法平靜下
來,晚上躺在床上,
一直睡不著,只好起
床把感想寫下來。
  十九日,當天中
午抵達文殊院後,開
始幫忙整理大殿、出
坡及種種雜事;雖然有一點累,但是心中的興奮,非筆墨所
能形容,感覺好像家中在辦喜事一樣。整個大殿的外觀,美
輪美奐,莊嚴極了。整個道場的環境,讓人清涼自在,就像
流浪在外多年的浪子回到故鄉,見到故鄉的成就而發自內心
的歡喜。
  二十日,文殊聖像安座法會當天,朝山時,發自內心的
懺悔,一路跪拜,一點也不覺得累。法會前,住持法師開示
,提醒四眾弟子要一條心,不要辜負師父 上人提倡的《人乘
宗風》,希望四眾弟子道心增長。談到師父 上人開山的艱辛
,及過去種種,雖然住持法師有很深的修行,也不禁熱淚滿
眶;這就是所謂的有情世界吧!
  安座法會的莊嚴氣氛,更是讓我心中充滿了感恩,真是
難報法師們的法乳之恩。更感恩僧團法師時常舉辦居士共修
課程,以及台北第一講堂常住大莊法師在菩薩會共修時苦口

59
第 卷.第 期

31

婆心的叮嚀,讓我這個不成材的弟子,能夠把不好的習性,
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改掉,成為一個不讓人討厭,也不讓家人
受罪的人,進而走向幸福的人生。
  十年了,一路走來,就好像剛學習走路的小孩,雖然學
習的很慢;但,以後一定會更加油,在道業上精進,才能報
答法師的法乳之恩。
  想起十年前的我,真是慚愧。生於鄉下的我,從小環境
就不好,又是家中的老大,十幾歲時就要做零工貼補家用,
照顧弟妹,所以很早就出社會工作。因為受到大環境的影
響,讓我習性自大好強、傲慢,永遠不服輸。無論是在娘家
或是在婆家,永遠都是以老大的姿態自居,給家人帶來無限
的苦惱,自己也不快樂。感恩九二一的因緣,感恩會長賢伉
儷讓我接觸到慈光山,讓我能皈依學佛,才有浪子回頭的機
會。
  願慈光山所有弟子能以師志為己志,萬眾一心,讓人乘
宗風的法船,在茫茫人海中,能夠救渡更多的浪子回到如來
之家。祝福大家與佛同在,阿彌陀佛!

60
生命的意義在那裡?
文◎果化


◎薩行處
  「生命」:是指有情識的生命;而花、草、樹木,是無情識


的植物,只能稱為「生機」,不能稱為生命,一般人容易將之
混淆不清。生命的意義,主要是對「人類」而言。因為,人類
是有情識眾生的樞紐,此死彼生。情識眾生的起心動念,稱之
為「業」,眾生隨業受報於各趣,死死生生,未曾停息,稱之為
「輪迴」。
  人,若能如實修行,了悟生死與宇宙萬象無我的道理,可讓
一世的生命得以解脫。反之,則被業力所牽纏;而業力來自於無
明,故無法解脫。《攝大乘論講記》云:「佛法本不外乎轉迷啟
悟,轉染成淨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淨的關鍵,即是知。」
「知」就是明理,也就是明白因果道理;相對的,不明因果道
理,或對因緣果報產生錯誤的認識,就是「痴」,又稱為「無
明」。無明是煩惱的根源,無明本身就是煩惱,所以一般稱之為
「無明煩惱 」。
  人,如果不能了知人生的真諦,事事都寄託於希望中的美
好、如意;到頭來,卻不能如其所願!這才是枉受苦惱的罪魁。
  末法眾生,因過去世聚積善根,今生得聞點滴佛法者,已是
極為殊勝難得;若能精進修行,必定功不唐捐呀!
  學佛修行的佛教徒那麼多,但真正能了脫生死的,少之又少
;修行有成就的,那就更是鳳毛麟角了。眾生受外界汙染,心隨
境轉,若未能下一番功夫,很快的便被世俗化了。究其因,是因
為眾生於無始以來,無明深埋八識田中,無形中被外境的牽引誘
惑而不自知。習氣,可說是眾生最難破除的關卡。
  哈!修行用說的,可真輕鬆!要正規正矩、活潑的落實生命
的意義,那可不簡單。要達到,就得費心思惟,尤其是要釐清時

61
第 卷.第 期

代潮流所演生的問題,是頂難的。看破紅塵俗事,並非那麼困難
31
,沒什麼可記掛的呀!勿須把它說得那麼恐怖和嚴重啊!
2   生死的問題嘛!該實際要了解的,儘可能去了解它、面對
它。如果人人想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也可以做得到,問
題是世人的欲望太多。對世人而言,要馬兒不吃草,簡直是癡人
說夢!天底下哪有這等便宜事兒?但,這也難怪世人會否認。因
為,眾生不能做到少欲知足,所以才不相信此道理。
  人,並非終其一生,皆能平安無事。為了名位,竭盡心力、
費盡心思想要去延續它;然,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永遠擁有而
不消失。若能細心思惟,觀照世間苦多樂少之人生百態,則又何
須苦苦追求?人,誰肯放下名利,追隨先賢老實修行呢?龐蘊居
士云:
「本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體本是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者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如此功深之心證寫意,筆者奉為座右銘矣!
  世人根深柢固之習染,實為可怕!有句諺語: 「不見棺材不
落淚,不踢鐵板不知痛;淚痛瞬時隨風逝,猶如未曾聞獅虎。」
欲斷除惡習,得痛定思痛立下決心;否則,事過境遷,惡習遇緣
,春風吹又生。人,未經磨練,如同礦石一樣,毫無作用;一經
提煉後,就成了好器材。
  《圓覺經》云:「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學佛,貴在專精修持
佛法,必須精進修行,才能獲得成功。祈僧寶的專精實證,弘傳
佛法遍於世界;讓社會大眾明白什麼是佛法,體會佛法的好處,
覺悟心法的大機大用,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

62
人刊接引至彼岸
文◎慧芯


◎薩行處
編按:此篇文在9月號刊登時,因編輯疏失,後段文章未完整
呈現,本期再次刊載。謹向作者與讀者致深深歉意。


  《人乘佛刊》三十歲了,這三十個年頭,人刊對慈光山
居士有多重要,產生多大影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自
己就是一個直接受惠人刊最多的人。
  說來慚愧,我有一份與眾不同的婦產科病歷史,懷孕六
次,四次剖腹產,只有三個孩子;換言之,我要懷兩次,才
有一個小孩。而且,因為寡母獨子的婆媳問題糾纏,幾次瀕
臨離婚邊緣;外子因此在經濟能力許可範圍,會不定時四處
捐贈善款,祈求家中平安。二十幾年前,正信佛法興起,佛
教界出版許多不同刊物,所以家中常會收到寄贈的各種佛學
刊物。
  民國七十五年間,也不知是何因緣,《人乘佛刊》開始
寄到家裡。只知佛教有「大乘」、「小乘」,到底什麼是「人
乘」? 這刊物是異端邪說嗎 ? 我們在疑惑中接觸《人乘佛刊》
,其中深入淺出的白話佛說典故,發人深省的「婆媳之間」
小故事種種,立即震動我們的心弦,使人刊在所有刊物中,
異軍突起,讓我們總是期待下一期的出現,人刊的文章適時
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七十六年元旦假期,同修與我懷著好奇心,趁探訪親戚
之便,也南下參訪《人乘佛刊》源頭的人乘寺文殊院。當年
中潭公路正在拓寬,車行至埔里愛蘭橋畔,對向來車即好心
的要我們放棄前進,因為元旦假期車多路窄,已經擠不進去
日月潭了。我們失望的依言迴轉,可還真不甘心,想起人刊

63
第 卷.第 期

31
提到,由埔里山路也可以到達文殊院。我們轉進埔里,終於
一路問到了文殊院。
2
  見到白牆綠瓦清新脫俗的文殊院,我們倦意全消。當天
接待的知客師,正是現今住持──大願法師。他親切的招呼
我們到大殿,教我們如何禮佛。文殊院不像傳統寺院,紅黃
藍綠,雕樑畫棟。最突出的是不燒紙錢,正符合我們心目中
認同的正信佛寺。大願法師招呼我們用完午齋後,對我們解
釋皈依的意義,當天我們就皈依師父 聖開上人,成為正信的
佛弟子,至今二十二個年頭。所以說,沒有人刊的接引,同
修與我兩人,可能還在苦海沉淪。
  三十年來,人刊辛苦經營,雖然一度曾簡化成一份報紙
的篇幅,慶幸人刊又恢復成定期刊物。這幾年來,內容總是
精采絕倫,除了有師父 聖開上人的法語繽紛系列,竟然還出
現過看電影可以談論佛法的文章,在較艱深的佛學名相中,
增添一些平易近人的可看性。還有一位「柳成蔭」的文章,
假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幾位居士,於談笑間做
問答式的佛學討論,更曾令我傾倒。加上後來增加的英譯文
章,拓寬了視野。
  最近幾期更推出各種專題討論,談愛情與修行,談金
錢、工作觀與修行。這種入世又似乎學佛人常避而不談、輕
描淡寫的主題,卻又是人生旅途中,容易讓眾生起煩惱無明
的因緣種子。人刊編輯大膽討論這樣的題目,直入生活核心
問題,其實才能讓學佛弟子,更腳踏實地,老實修行,真是
用心良苦,也落實師父 聖開上人「人乘入佛」的理念。 而人
刊不惜工本,不論在紙張,或是彩色印刷等品質上,皆做了
極大改善,與昔時相較,實不可同日而語。此林林總總,見
得到僧團的用心,在在不辜負當年開山創建僧 聖開上人興辦
人刊度眾的大願。

64
  我們一家人因看人刊因緣而皈依,親近僧團,薰修僧
團的居士教育,一點一滴磨去滿身尖刺,學習懂得感恩、知
足、惜緣,與慈光山結緣成為「死忠兼換帖」,都是因為這


◎薩行處
本小而美的《人乘佛刊》。可以說,沒有人刊,就沒有今天
的我們一家,也無緣接引一些有緣的居士,跟我們一樣,成


為道心堅固的人乘佛子;更進一步牽引遠在紐約的華僑居士
,還有他們的洋女婿來認識慈光山。最近也發現有居士曾將
讀過的人刊放到咖啡廳的書櫃,是希望重演當年我家的故事
?人刊的使命可說大如須彌山。
  台灣正信佛教道場,南有佛光山,北有法鼓山,中有中
台禪寺,東有慈濟靜思精舍。有人曾問過我:「你為什麼不
就近選擇台北附近的道場,要跑到那麼遙遠的埔里。慈光山
又不出名,你跟這個道場這麼久,不會想換換看嗎?」我的
答案是:「不會耶!跟隨慈光山修行,只有越來越好,為什
麼要換?」。藉由人刊,依止僧團,而造就我們這得來不易
的幸福家庭,歡喜都來不及了還放棄嗎?
  《人乘佛刊》三十歲了,再度感謝當年讓我們成為人刊
讀者的那位不知名的文殊院的法師。我錯過了人刊的前八年
;但是,今後的歲月,我絕對要懷著感恩心與人刊同進退,
共長存。

  後記:同修與我,為回饋人刊,雖無生花妙筆,仍不定
期投稿,筆者用何筆名,大概都知道。第一次讀到「柳成蔭居
士」的文章時,我興奮的推荐給同修,同修只是一笑,不置可
否。直到一年多後,才由編輯法師口中得知,「柳成蔭居士」
就是我同修的另一個筆名。我這個拙荊,竟然被蒙在鼓裡一
年多,實在慚愧,也成了笑話。

65
第 卷.第 期

31
白馬湖的春暉
2
弘一法師美育精神的延續
文、攝影◎淨嚴

  初夏,杭州上虞炙陽高照,白馬湖
閃爍著粼粼波光,幾隻野鴨緩緩滑過水
面,沿著湖畔,矗立了一排錯落的古雅
房舍,這是昔日弘一大師的晚晴山房、
豐子愷的小楊柳屋、夏丏尊的平屋和朱
自清的故居。翹首顧盼,昔日教改先鋒
的春暉中學竟在湖的另一端,仍不時透
露出民初五四白話文學運動的清新氛
圍。
  白馬湖,因其絕佳的地理環境與人
文意識的促成,帶動湖邊文人教育、藝
術與文化的新風潮。弘一大師與白馬湖
的因緣,肇因於晚晴山房的興建,由其友生募款築居,以作
為大師進修安養之所。大師以李商隱之詩「天意憐幽草,人
間重晚晴」,將之題名為晚晴山房。伴隨著山房的建成,也

66
悄悄地凝聚了這批白馬湖友生的深
厚情誼與慈悲心腸。弘一大師,以


◎水行跡
其人格的感召力量,醞釀出這群文
人獨特的交遊型態,構築出契合自


然心靈的淨土世界 。
    出家後的弘一大師,一 心向
佛,不再躋身文人之列;但,大師
的思想人格與藝術涵養,卻深刻導
引著這一群白馬湖文人,其中又以
豐子愷、夏丏尊受其影響最深。爾
後,他們兩人更是春暉中學教育改
革的中堅人物。此外,任教於春暉
中學,曾與大師有過一面之緣的朱
光潛亦說道:「弘一大師的高風亮
節使我一見傾心,但不敢向他說一

67
第 卷.第 期

31
句話。」葉聖陶在他所寫的《兩法師》文中,也孺慕大師自
然純真的處世性格。
2
  春暉中學的人文教育中,美育方面能夠廣泛落實,得力
於出家前的弘一大師。大師以其豐富的藝術文采和生命體會
,作育英才;在杭州師範教學時期,培養出日後的豐子愷、
劉質平……等傑出的藝術家。大師用精神感召,以藝術的
真、善、美,作為人格的奠基,學生在其潛移默化下,除了
藝術之外,更習得「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文藝」的高
尚見解,豐富了他們的氣度與視野,期勉成為一個有高遠抱
負的文藝家。春暉中學亦延續這樣的教育精神,與民初蔡元
培所提倡的美感教育 得以互攝互入。
  弘一大師甚少在白馬湖停留,在春暉中學亦無實質的教
學。但,大師以其人格之美,透過一群受他感召的友生:經
亨頤、夏丏尊、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等的推動落實,民
初的美育精神,在浙江第一師範發端、延續到春暉中學,甚
至帶動後來的立達學園;並以其一貫的理想抱負,呈現出一
致的美育方針。這也說明了不管是出家前的李叔同或是出家
後的弘一大師,其高潔的人格藝術,如同春日裡的光暉,和
煦的映照在這群文人的心房,讓美育精神的核心,得以不斷
的延續流傳!

68

◎海禪舟
訪彩墨大師李轂摩
文◎黃玉秀 攝影◎靖宇


第 卷.第 期

31
十月天,淡淡的秋
意,拿著地圖,行駛在
2
中潭公路上;一路上,
車況良好。自從國道六
號通車後,這條熱門公
路不再擁塞,兩旁的房
舍、香蕉樹和綠油油的
稻田,歷歷 在目,好 一
幅已不多見的空曠景
致,教人心情愉悅。

依山田舍.謝天惜物
李轂摩老師,原名
國謨。拜訪老師,是渴
望多年的心願,既能聆
聽彩墨大師的創作理念
和技法,當然,更想一
窺名人的生活、想法與
我有何不同。

柳蔭漁唱 草屯鎮郊,坐落在
大片田野中的一座豪
宅,堂皇卻不華麗,莊
嚴而脫俗,正是國際知
名藝術家——李國謨的
住所。到達前,心裡有
些激動和興奮。
三十年前,大學畢
業回鄉後便認識李老

70

◎海禪舟

亦將有感於斯文

師,受其推薦加入南投美術學會,認識了許多前輩。受到老
師的鼓勵和提攜,在縣內開了幾次畫展,他就像導師般默默
地支持著我,以及更多的青年後學。
1997年,老師搬到現址,依山傍田的鄉下蟄居,大門前
「依山田舍」四字是老師親自命名撰寫的,兩旁還題有「天
賜一門吉慶,春送兩字平安」的對聯。老師出身農家,純真
質樸,待人溫和平實,具謝天惜物之情,而鄉間的恬靜與大
自然的蓬勃生命力,正是老師創作和孕育靈感的搖籃。
十七歲那年,父親帶著他和三千元束脩下山到台中,拜
余清潭先生為師,學習民俗彩繪及裝裱藝術。1959年,到斗
六,入夏荊山老師門下,學習傳統工筆畫。這位山東籍的老
師,對佛學相當有研究,李老師在他的薰陶下,開始親近、
修習佛法。
因為學佛,李老師有了更豁達的人生觀,在佛理中領略
了見微知著的道理,影響日後的創作,自然流露出意在言外
的禪趣。細品其畫,透過筆墨的意象,傳達出物象與心象的
結合,以及內心無限寬廣的包容與對生命的體悟。

71
第 卷.第 期

31
理路通透.變化無窮
登上二樓畫室,牆上掛滿了為人熟知的「名作」,還有
2 彩繪陶瓷作品、書籍、畫冊及典雅的古物。濃郁的藝術氣
息,讓人如入寶山,內心滿滿的感動不可言喻,終於體會老
師的成就並非一蹴可幾,感佩之心油然而生。
畫桌前貼滿了書法習作,老師隨手拿了張宣紙提筆寫了
許多「家」字,每個字的造型都不同,但個個都有表情,好
像會說話一樣。老師說道:書畫本一家,水墨畫中的題款及
用章都是穩定畫面的重要元素,千變萬化,沒有、也不需要
固 定 形 式,當 視 所
需的構思來調控畫
面 的 平 衡 與 美 感,
運 筆 時 全 神 貫 注、
在乎一心。
老 師自幼 即 對
繪畫有著濃厚的
興 趣,對 周 遭 環 境
景 物、花 草 樹 木 有
李轂摩老師向來訪者示範如何創作
著獨到而細膩的觀
察,並 賦 予 靈 性 的
情 感。從 大 山 大 水
到 瓜 果 盆 栽、石 頭
雨 滴、小 蟲 樹 葉 等
等,任 何 東 西 皆 可
入畫。 老師所說的
「理路通透即可變
化 無 窮 」,指 的 就

四非圖 是「道 通 天 地,萬

72

◎海禪舟

席德進為李轂摩畫的素描

象皆景。」老師還強調:
理通才能左右逢源,不被
傳統技法束縛,才能優游
其中,表現出中國彩墨的
獨特趣味與精神。就如佛
法一樣,法無定法,方便
多門,視個人因緣、慧根
而定;作畫之前,當使心
安住,像做前行一般,才
能流露言外之意。
提及畫樹、石頭、風
景 人 物 等的 創 意 寫 生,
才知老師從未正式受過
西方素描或色彩學的技
法訓練。但,老師以自然
為師,仔 細 觀 察 景 物的 心地清靜

73
第 卷.第 期

31
生態變化和不同角度的
邏輯性,正如前述,道
2
理通達後,心物合一,
然後躍然紙上。老師認
為:筆下物象皆可方、
可長、可直、可曲,由
心造境,意境即生。雖
然運用的是傳統技法,
卻能脫俗表現出心的感
觸,又能讓人領略其中
的奧妙與趣味,方能成
家。
除了潛心作畫,老
師還喜歡閱讀曾國藩、
王陽明等人的古典小品

評古 文學,重視忠孝節義及
儒家思想,他認為待人
接物就是修道,生活中
積聚資糧,將佛法落實
於生活中,也就是儒家
所謂的「入世積德便是
道」、「道不遠人」。

空靈妙意.醒世覺人
老師的藝術理念
深具文人內涵與民族情
愫,作品不但表現出庶

人生如戲 民情感與傳統意識,還

74
飽含儒家的現世深情
與道家嚮往自然的本


◎海禪舟
心,更有著佛家的空
靈妙意,雅致巧味中


蘊藏著令人深省或莞
爾體悟的弦外之音,
達到醒世覺人的共
鳴,讓觀者得以啟發
內心的純淨與光明。
西藏格言說:「要改
變內在心識,先放下
浮面矯飾。」純淨美
德亦可透過日常生活
中的身語意,表現出
慈悲智見,藝術創作
的最高境界亦是那分
心識——慈心。
此次會晤,讓初
學佛法的我了解到畫
畫也是一種禪修。從
老師的畫中感受到那
分覺者的智慧,除了
受益良多,也感謝老
師以平等心對待後
輩,句句箴言,對同
是彩墨畫的創作者來
說,猶如醍醐灌頂,內
心激盪久久不能平息。 觀世音菩薩

75
第 卷.第 期

31
葉梨秋的「台灣原住民采風圖」
文◎人乘佛刊編輯室 圖片提供◎葉梨秋
2

專業畫家葉梨秋近二十年來,以原鄉為
主題,畫作中展現那充滿陽光的族群,快樂生
活的樣貌。八八風災摧毀許多葉梨秋熟悉的部
落,許多熟識的朋友遇難。在這哀悼、感傷的
時刻,葉梨秋含淚舉行先前規畫的畫展。希望
藉此激勵原住民友人,能從畫中曾有的歡樂,
化為重建的力量,讓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雖然展覽曾在台灣多個縣市地方巡迴,但
大多數的原住民朋友未能親自前往欣賞。於是,她決定印製
畫冊,分送二千本給原鄉部落學校圖書館及班級圖書,讓學
生接觸藝術之美,喚起生命中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
葉梨秋早在大學時代,就因上山做志工教原住民小朋友
寫毛筆,進入原住民的部落,在那裡長期的生活與教學,既
分享了原住民生活的豪放與熱情,也體認了他們面對時代變
遷所遭逢的困境與挑戰,包括:失業、隔代教養、缺乏良好
醫療照顧,與基本生存資源的匱乏……等等。同樣的毛筆,
她不只用來教小孩寫字,也嘗試描繪原住民的生活情境。
後來,葉梨秋去大陸旅行,走過大江南北、深入名山大
川,造訪了各地的少數民族,燃起對台灣原住民深切的思念
與關懷。她說:「在大陸旅行的我,這樣的異鄉遊子,面對
不同的族群、文化、影像,令我震撼又驚訝,我從中吸取養
分來建構自己的藝術表現,有時卻又感到不真實,夜深人靜
時,夢境裡出現的竟是故鄉的人與事,吸引我的正是孕育我
成長的土地。」旅行返回台灣後,她的畫作就一直以原住民

76
為主軸。
葉梨秋筆下的台灣原住民,都是她熟悉的朋友,她用樸


◎海禪舟
質的筆法,仔細地描繪他們的臉龐、雙手;葉梨秋的作品,
不追求物像的、美術的質感,而在記錄、保存、呈現人的真


情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多年來葉梨秋對台灣原住民風情的捕捉,以生命中的歡
樂為主,從少女情懷、母子深情、祖孫的歡笑、夫妻同杯,
乃至族群出獵……。從布農、鄒族到排灣,從埔里的信義、
高雄的那瑪夏、桃源,到屏東的霧台……,展現出原住民樂
天知足的天性。在經過這次災難
巨變後,她希冀原住民懷著敬天
的態度及堅韌的生命力能再度讓
部落重生。
這次與葉梨秋共同展出的
大陸北京畫院一級畫家南海岩,
是專注於西藏少數民族的畫家,
畫展中同樣將少數民族特有的
堅毅、樂天、自信,微妙地刻畫
出來。畫家們以畫筆傳達一種生
命 範 式、一 種 生 活 模 式 的 審 美
關照,共同展現出生命特有的風
格,獨立於這人世間。

葉梨秋原住民采風畫vs.南海岩少數民族畫 展出訊息
2009年11月10∼18日
「財團法人人乘文教基金會」主辦,假國立國父紀念館二樓東西文化走廊展出
2009年12月01∼20日
於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藝文中心一樓展出
(台東市南京路25號●洽詢電話089-320378●導覽服務0939533793)

77
第 卷.第 期

31
圖說菜根譚
2 文、圖◎小童
作者簡介:小童原名童寶呈,無師自通做陶製壺,擅長水墨畫、書法
,在茶壺上刻字是他的陶作特色,那些「壺言壺語」盡是生命智慧與
幽默。平日喜讀古籍,也著手創作現代水墨畫,以圖像、現代人的觀
點,詮釋艱深難懂的人情義理。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菜根譚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他針對春秋戰國
諸子百家的兩大顯學提出批評,也點出了俠殆出於墨家。墨子提倡
兼愛非攻,最看不慣強凌弱,眾暴寡,為了幫助小國抵抗強權,自
己與徒眾奔赴各地,阻止戰爭,熱誠而不顧本身安危,這就是俠的
發端。
  五倫中所謂的「朋友有信」,信有信賴的意思,是彼此賴以進
德修業,圓滿人生的伙伴;不是世俗的酒肉朋友,一味於現實利益
上惦量,眼中只有私慾貪念。朋友不是相互利用的人,朋友是一輩
子的事。尤其在遭逢困頓的時候,要發揮俠義的精神,體現真正的
友誼,故說「交友三分俠」。
  社會總趨複雜,人際充滿了爾虞我詐,人不得不一天到晚戴著
面具過活,縱有一點質樸復初的心,都讓人無處展呈,於是一步步
走上不健康的邪徑,這是何等失敗的人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從小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裡,我們發現自己失去不少。由
於不能獨立於群體之外而混同俗世,偏這世態污濁為匯,若是凡愚
之人,身處其中,染淨不分,遂隨波逐流,晦昧一生,實可惜哉。
  要找回心的本然純潔其實不難,但不過用機巧,相信人性本善
,真誠待人而已。如斯,則為陶淵明筆下的「素心人」也易,且我們
周遭亦自會有許多「樂與數晨夕」的素心朋友。故說,「心存一點

78 素」。

◎說菜根譚 ◎

79
第 卷.第 期

31
冬季養生藥膳鍋
2 主廚:高銓源、慈曼

  二十幾年前,高
銓源居士從葷食轉業
進入素食領域,從個
人的改變到專業的學
習,經過不斷的磨練、
成長。感恩法親們一
路的陪伴與鼓勵,從
學習素食、運用素食、
改變素食到推廣素
食,二十年來,只要有
人願意發心吃素,高
居士總是盡其所能告知,在互相學習、切磋、教學相長中,無所
求地付出。如今不管是在道場、法會、戒場,只要有時間,皆盡
可能參與。
  高居士與同修慈曼師姐開設在新店山區的「青靜緣」,以四
季飲食的懷石料理,提供大眾美味佳餚 。「青靜緣」的特色是沒
有招牌沒有菜單,每一道菜都是精心設計;慈曼師姊誠懇地讓來
此的客人有回到家的親切感。
  天養萬物,地育百川山林,
形成大自然。素食 最重要的是
素心,素樸的心能歸於自然,而
自然就是軌道,就是鬆,鬆能治
病;睡覺、飲食、作息都能行於
軌道而不偏,身體就能保健康。
規律的破壞一如地球的暖化現

80
象,不是中道即有反常,大
地如此,身體亦如此。自古


◎醐養生
賢人名仕就懂得養生,養
生別無他法,只有從運動


健身、均衡飲食著手。飲食
的均衡,著重在吃對的食
物。什麼是對的食物呢?
遵守四時節氣,以當季當令
的時節與食材來養身、保
身。民間諺語說「立冬先封
地,風雨受人忌。」二十四
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立
冬」,在陽曆十一月七~八
日前 後;此時,時 序正式
進入冬天。冬有「終了」之
意,萬物善閉藏。冬季養生最要注意腎的保養,也因為冬季在五
行屬水,五色屬黑,五味屬鹹,所以冬天多以黑芝麻、黑豆、黑
木耳、黑棗、龍眼乾、熟地、何首烏、杜仲等黑色系食材來做保
健滋養。因此,煮一鍋何首烏藥膳湯是最好的
暖冬佳餚。

藥膳火鍋(1人份)
【材料】高麗菜75g、金針
菇10 g、杏鮑菇3片、地
瓜2塊、蕃茄2片、生鮮
菇1朵、豆腐2塊、猴頭菇2
塊,栗子2顆、鹽少許、芋頭
2塊、素料適量、青江菜2顆。

81
第 卷.第 期

31
【藥材】何首烏3錢、黨參2錢、玉竹2錢、黃耆2錢、枸杞2
錢、杜仲2錢、當歸1錢、桂枝1錢、熟地1錢、川芎1錢、黑棗3
2
顆、紅棗2顆、薑3片。
【作法】
1.將藥材加入水熬成藥膳湯鍋,取出湯汁放入刷刷鍋內。
※熬煮的水量以淹過藥材為主(約1倍水),時間至少要
1小時,可取汁品嚐。
2.湯汁入鍋後,依序將以上或喜歡的食材擺好,即可放在小爐
子上慢慢品嚐,若再配上一碗麻油麵線,更是冬季聖品。

五行媳婦飯
冬天裡除了一鍋滋養的熱湯,更需要熱呼
呼的飯;石鍋,就是最好的推薦。石鍋
拌飯,傳說是非常惜福的韓國婦女,
將家人吃剩的菜飯混勻食用,形
成一種拌飯,也叫「媳婦飯」。
有一天,媳婦請餐館為她做一
碗只加菜的飯,貼心的廚師
在中央加一顆蛋,改良後變成
一道美食。
【材料】煮熟的五穀飯1碗、魯豆包
1塊、漬小黃瓜1條、煮熟的紅蘿蔔絲半
碗、芽菜少許、煮熟海帶頭1大匙、韓國泡菜少
許、核桃5顆、黑芝麻少許。
【醬汁】淡色味噌1大匙、熟腰果5顆剁碎、薑汁少許。全部拌勻
之後加適量開水。
【備具】石鍋一個、托盤一個、刷子。

82
【作法】
1.將石鍋入烤箱,以250度烤10分鐘。


◎醐養生
2.石鍋內刷少許橄欖油,再倒入煮熟的飯,擺上所有的材料
後,淋上醬汁,最後灑上核桃、芝麻即可。


桔曼蘿蔔
  中國人有「十月蘿蔔小人參,補氣又養生」的諺語,白蘿
蔔的醣化酶能分解食物澱粉,易於人體吸收,而且蘿蔔含有
芥子油,可促進腸胃蠕動,增進食慾。蘿蔔小菜,可在配
飯時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不妨來
嚐嚐這道小佳餚。
【材 料】白 蘿 蔔1 條、有
機蘋果半顆、曼越莓1大
匙、桔 皮 少 許、香 菜 少
許。
【調味】白味噌1大匙、糖1
小匙、香油適量、鹽2小匙。
【作法】
1.將白蘿蔔、蘋果洗淨,切片備用。(兩者都不去皮)
2.白蘿蔔放入鹽拌勻,等約3小時後,擠乾水分,取出白蘿
蔔。
3.將調味料全部拌勻備用。
4.將2拌入3,加入蘋果片、曼越莓等等,放入冰箱至少4小
時。
5.將冰好的4取出放入小盤中,上面放桔皮絲、香菜做裝飾。

*《青靜緣》四季飲食懷石料理 預約電話:02-26666515

83
第 卷.第 期

31
地藏院好賞鳥 4
文◎張清財 攝影◎詹晉添
2

  一整年
的 調 查 中,鳥
況最好的季節
要屬秋冬之交
了!隨 著 季 節
更 迭,氣 溫 日
漸 轉 涼,少 了
酷熱難耐的蠻
橫 驕 陽,賞 鳥
活動更顯得悠
閒 清 爽。除 了
白耳畫眉
天候宜人之
外,此時低海拔的林野也開始熱鬧了起來,因為隨著高山上
溫度的降低,鳥兒為躲避寒害,會遷移到海拔較低處活動,
覓食也比較方便。因此,在地藏院的野鳥調查中,冬季的鳥
況是最好的;這一期就來介紹幾種山上下來的鳥兒。
  南投縣的縣鳥是白耳畫眉,牠們平常喜歡在海拔一千公
尺左右的林地活動,這季節牠也會在地藏院出現。牠那近似
機關槍掃射的警戒聲,正可通知賞鳥者牠正在近處活動,平
時牠悠揚的長鳴,距離總嫌遠了些。
  山雀科的鳥也是此時節的嬌客,調查中,在一棵老樟樹
上,曾經一口氣看到三、四種。青背山雀與紅頭山雀是數量
比較多的兩種,中間雜著幾隻黃山雀,透過望遠鏡,牠們嬌

84

◎情眾生

黃山雀

小的身影,輕靈地在枝椏 青背山雀
間跳動,恰似一群無憂的
稚子,追逐嬉戲於草野間,
那畫面充滿生動而和諧的
童趣。
  灰喉山椒鮮艷的羽色
,在這季節,要不是會快速
移動的話,常被誤以為是
妝扮秋天林野的黃葉、紅
葉是可想見的。雄山椒鳥
羽色鮮紅,立在枝頭,就像 灰喉山椒
一顆顆油亮的辣椒;雌鳥
羽色豔黃,與那轉黃的山
黃麻還真容易混淆。
    黃 胸 藪 眉(俗 稱 藪
鳥),鳥友們慣稱牠們是
溪頭的老鼠,因為在溪頭
森林遊樂區,隨處可見牠
矯健地在地面上跳盪。在
地藏院記錄並不多,那天 黃胸藪眉

85
第 卷.第 期

31
在小徑旁的草叢中看到
四、五隻悠閒地覓食,
2
和在溪頭看到牠們時的
感覺有很大的差別,儘
管並非難見的鳥,在此
地看到還是多了一分喜
悅。
  這時節也開始可以
看到遠道而來的鶇科野
赤腹鶇 鳥,在禪林入口旁的松
樹下,也很容易看到赤
腹鶇和白腹鶇。牠們是冬候鳥,來到台灣之後,從海邊到山
林中,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影,也可算是本地的常客了。
  這一年來的調查,和幾年來例行的賞鳥行,都要讚歎地
藏院真是個賞鳥的好地方:近市郊又全無嘈雜的人聲,林木
蓊鬱,小徑宜人,只消一個時辰,便可以輕鬆走一遭。可惜
的是,禪林旁的一片林地,幾個月前已遭開發,地形地貌上
有了很大的改變,那日巧遇大願法師,法師也感慨地說道:
因緣無常。幸好還有一片禪林依舊,這些飛羽眾生,還是可
以安全棲止於斯
土,共伴早晚梵
唄與法師研讀經
典的琅琅聲韻,
早日脫離惡趣,
轉世再來,或可
披上一襲清淨袈
裟也未可知。
白腹鶇

86
優游茶香禪味中


訪紅茶公主石茱樺

◎潭采風
採訪撰文◎林明成、石杏淑、李清波 攝影◎陳英文


  喝茶,是華人數千年來不可缺
少的生活習慣。唐代趙州禪師(西
元778-897年)見有僧人來訪,都
說:「喫茶去」,也就是古今聞名的
「趙州茶」公案的由來。未向大和
尚請法,先從品味茶香之際,漸漸
和菓森林是一座寬敞雅緻的大宅院
歇下煩躁之心。
  離開文殊院,走入魚池街,朝向埔里沿著中正路(台21
線)右轉入香茶巷,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寬敞雅緻的大宅院,
這就是紅茶公主石茱樺的家;紅茶公主是魚池茶農對石茱樺

和菓森林中的紅茶公主石茱樺

87
第 卷.第 期

31
的暱稱。二十年前,石茱樺與來
自鹿港的夫婿陳彥權,用愛情與
2
青春的活力,在父親石朝幸的指
引下,再創高品味紅茶的阿薩姆
莊園——和菓森林。

鹿港夫婿陳彥權述說自己和和
一甲子的堅持,終於風華再現
菓森林的因緣。
  陳彥權道出和菓森林成立
的因緣:岳父石朝幸,日治時代畢業於「茶葉傳習所」,承
襲 日 本 人 製 茶 的 技 術,一 甲 子 的
堅持,即使紅茶再沒落,生活再困
苦,岳父仍堅持種茶。當別人種檳
榔致富時,他仍然相信紅茶會有風
華再現的一天。
  話說民國30年至60年,紅茶整
為 感 念 大 和 前 輩,而 命 名 為「和 菓 森
林」。
整紅了30年;民國60年至90年,卻
也沒落了30年。民國90年起,石茱
樺夫妻承襲石家豐厚的製茶經驗,
同 時 轉 型 自 創 品 牌−—「 和 菓 森
林」,為了希望能有好的結果,故
取其閩南語諧音「和菓」。「和菓
森林」另有其寓:莊園裡的茶樹是
日本人所栽種的,製茶技術也承襲
了日式製法,為感念大和前輩的辛
苦種植,故命名為「和菓森林」。
  四年前,魚池鄉農會舉辦第一
屆紅茶製茶比賽,他們以莊園裏的
莊園裡日治時代種下的老茶樹。 老欉紅茶,融入老茶師石朝幸的專

88
注力與擇善固執的製茶過程,贏得了大葉種的冠軍。
  所謂老欉紅茶,指的是茶樹的樹齡平均為80∼100歲。雖


◎潭采風
然是老茶樹,卻依然茂盛挺立,冒出新芽、吐露芬芳,令人
稱奇不已。


  舉止端莊優雅的紅茶公主泡了老欉大葉種紅茶(祖母
綠紅茶),我們五個人異口同聲讚歎其天然花果香、口感圓
潤,味道甘醇且
有後韻。怪不得
善讀書的陸游
言曰:「客散茶
甘留舌本,睡餘
書味在胸中。」
茶甘如同書味,
如出一轍,難忘
懷。

茶味如氣候變化,難於同味
    人 乘 寺 修 士 在 家 香 堂 的 法 寶 是《 金 剛 經 》及《 藥 師
經》,其中《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願文中有:
「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
之。」妙飲食就是有好茶與好菜飯,在滿足色身營養健康之
下,才能步入菩提大道,展開修行的次第,進入菩薩及解脫
道。
  種稻收割,需經歷流汗流血的過程;種茶採茶亦要仰賴
天候,看準季節交替。一年6次的採收中,茶的味道亦如氣候
的變化,難於同味。
春茶(俗稱春仔茶),採收期在3月∼4月底。
第一次夏茶(頭水夏仔茶),採收期在5月∼6月中旬。

89
第 卷.第 期

31
第二次夏茶(六月白),採收期在7月∼8月中旬。
秋茶(秋仔茶),採收期在8月∼9月底。
2
第二次秋茶(白露茶),採收期在9月∼10月。
冬茶(冬片茶),則於11月底前採收。
  吃飯難,喝茶也難,何以故?要仰賴大自然的賞賜。除
了要有適時地風調雨順與優質土壤外,更要有用心的稻農與
茶農;「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此一來,我們才
有餓來吃飯,渴來喝茶的富足生活。
  採下的茶菁,老茶師的製造過程分為:
第一步驟:萎凋,其作用在減少生葉含水量,軟化葉片
適於揉捻,並促進生葉成分
變化。
第二步驟:把生葉的葉汁凝
聚在表面發酵,促成葉片揉
成條索。
第 三 步 驟:解 塊,打 散 茶
團,散發茶中溫度,控制品
質。
第四步驟:發酵,促進生葉所特具的鮮豔色澤,濃烈、
甘醇的果香與滋味。
第五步驟:乾燥,停止發酵;為適於儲藏,含水量降到
百分之五。
最後,還有更重要的精製分級,實施篩分、拔莖(拔除
枝葉)、風選等整型分級工作,並鑑定品質,供應市場
需求。
  以上六個程序中,茶葉的精選標準更是嚴格。其茶菁分
級,一芯兩葉為第一級;一芯三葉為第二級;一芯三葉以上
則是級外品。

90

◎潭采風

茶葉的精選與分級必須嚴格。

入香界;不被香惑
  從祖母綠紅茶(老欉紅茶)、紅玉紅茶(新品種台茶第
18號)到紅寶石紅茶(台灣原生種),兩小時的品茗;期間,
陳英文居士忙著拍照,其同修鄭淑真居士則盯住各種茶罐上
的創意彩繪,林明成、石杏淑夫婦則用心品茗各種茶味,體
會各種極細的香味。茶味隨著熱度快速消失,要分別各種味
道、等級,是很不容易的。
  人,活在色、聲、香、味、觸、法中,要如 聖開上人所
言:「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才能生活於
任運自在中,這是文殊般若法門的初階法寶。
  921大地震,讓魚池村民驚恐,但也讓他們更有勇氣面對
這塊土地。早期,從印度阿薩姆省引進魚池種植的阿薩姆紅
茶,加上台灣原生種的山茶,造就了現今魚池鄉滿山遍野的
紅茶景觀,呈現了多美、多麗、又多亮的魚池新面貌。

91
第 卷.第 期

31

文、作品提供◎超級洪老師

  小時候,母親日日持齋、禮
佛、念佛。然而,由於父母長年
失和冷戰,母親肺癌病危時,父
親 仍 死 硬 著 脾 氣,從 未 前 往 探
視、照顧;直到最後急救時,才
看到父親淚眼跪地,祈求佛菩薩
保佑,但母親還是走了。
  母親每天拜佛,熏習久了,
於關鍵時刻影響父親念佛,更讓


我在低迷徬徨時虔誠念「阿彌陀

◎子佛心
佛」,與佛為伴侶!
  幼時,母親攢錢讓我學畫;


直至國中,升學主義下不愛唸
書,高中甚至輟學一年,還是畫
超級洪老師的快樂全家福。
畫把我拉回學校。於是,半工半
讀於泰北高中夜間部美工科。踏
入社會後,工作大多與美術編
輯、設計、雕塑相關,沒想到,
最後會教畫畫。
  開畫展時,認識吾妻,當時
她是畫畫老師;雖然一幅畫都
沒賣出去,卻慶幸終能抱得美
人歸。婚後,學習愛與付出、相

姵妤正要念小學,心情好像捏塑佛像般,
緊張刺激又好玩!

哲俞的小泥佛表情無辜,好似有很多疑慮 怡芬的泥佛表情很寧靜,似乎擺脫了塵俗
,或是正在為著什麼事傷腦筋? 壓力,一心唸佛。

93
第 卷.第 期

31

雨潔的泥佛活潑幸福開
心的表情,就如同她自 琍璟平時上課活潑問題多,
己! 阿彌陀佛有幾歲?老師說很
老了!大概是你阿祖的阿祖
的阿祖的……阿祖。

此尊佛像是超級洪老師上課
小洪亮的阿彌陀佛好好
示範,和小朋友同時完成的
玩,堆黏起來像不像去
,可愛度直追小朋友!超級
燙了頭髮啊! 老師示範
洪老師聽說以前人雕刻佛像
時,提醒小朋友不要急
時都要虔誠,邊雕還要邊念
!頭髮一粒粒小泥球大
培綸的佛像看起來憨憨的, 阿彌陀佛,小朋友便喃喃起
小控制要剛好!小亮亮
對照他本人的神情個性,簡 語,越唸越大聲。其實小聲
畢竟才小班,卻已能勇
直一模一樣。 或念在心裡也可以喔!
敢捏塑,留下難得的小
小泥佛作品。

處和畫畫教學,雖然吵鬧紛爭不斷,卻像練功修
行,不斷探知摸索,日日磨合,積累經驗。
  時間轉瞬即過!與妻十三年囉!成家立業與
養兒育女幾乎是同時到位,好事連連是佛菩薩的
恩賜,也是另一階段家庭生活的學習。學佛,有
如藉人事環境的磨練,以造就「凌霜雪而彌堅」
晨恩拜佛時竟然跟佛祖 的人生,又有點像戀愛般的驚奇不斷。
許了一個可以像小叮噹
飛天的願望!   婚後十來年,常帶小孩至土城承天禪寺爬山

94

◎子佛心

凱勛想要為佛像多加蓮花台座,需比別的 挑戰立姿佛像的其錡,須巧妙尋求穩定平
孩子多一倍的細膩、耐心與時間,老師也 衡,還好其錡從幼兒至六年級不間斷地學
欣喜地從旁協助。 藝,持續穩穩的定力讓洪老師很佩服!

,有一回,一位法師說:小朋友很可愛,能來爬山、拜佛,於
是拿了佛典故事卡通光碟、佛教三字經與弟子規,和孩子結
善緣。回家後放映,淺顯易懂又發人深省,不僅小孩愛看,
大人也喜歡。畫室裡,小孩一看再看,居然能熟記故事裏的
情節。
  我認為如此接近佛典很棒,於是想讓孩子捏塑泥佛。如
果佛可以平易近人,讓人無距又無懼……於是我試著讓孩子
們在短時間裏集中精神捏塑佛像,如此,不但可以讓孩子做
手部小肌肉的訓練,且能培養孩
大大藝術工作室
子掌握造型動態;最重要的是, 台北縣板橋市光明街98號
洪慶安 (02)2953-7012
泥塑可以培養孩子的感受力與
持續力。就如修行一般,是修養
心性韻致的好方法。
  製作完成後,每個孩子的
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表情動作與
體型,家長看到這麼多泥塑小佛
像,皆驚歎不已。小小佛像,頗
小朋友活力無比,超開心,能帶領小朋友
受好評喔,感覺真棒!
上課學習,洪老師覺得好幸福。

95
第 卷.第 期

31
咁仔店頭家建精舍
2
大雅精舍護法黃棠坤、陳梅英夫婦
文、攝影◎清雨

  民國72年
農曆年底,聖開
上人在台中地
區弘法;出生於
貴州省仁懷縣
的上人,不諳台
語,但透過大容
法師翻譯後,大
目前已退休的黃棠坤、陳梅英居士
家都能聽懂上
人深入淺出的說法,頗受好評。因此,吸引許多當地的信眾
前往聆聽上人的弘法,每次都大爆滿。曾聽過師父上人的弘
法,並已皈依的黃雪碧居士,一次,在與鄰居黃棠坤、陳梅
英夫婦閑談時,談到師父上人弘法的事情。夫婦兩人覺得好
奇,就隨著前往聞法;覺得師父上人不僅說法平易近人,對
居士也很親切。
  那時,夫婦兩人還未學佛,無法分辨是不是正信的佛法
,但對師父上人頗有好感。不久,居士們發心想在大雅找一
處適合弘法的場所。黃棠坤、陳梅英夫婦知道後,即表示他
們有間舊宅,可以免費借用,但不知合不合適。師父上人知
悉後,一日,到了大雅;陳居士立即帶師父上人去看房子。
還沒走進大門,師父上人便說:「這道場以後會很大間,很
有規模。」看過房子之後,師父上人很滿意。

96
  剛學佛的黃棠坤、陳梅英夫婦,
對提供房子作為精舍之事有點擔心;


◎乘佛子
擔心房子以後會不會變成像神壇一
樣,幫人祭煞,招來鬼神,整天鏗鏗


鏘鏘吵個不停。所以,言明在先,只
借用一年,以後看情況再說。師父上
人也從善如流,寫了一張字據給她,
聲明借用一年。
  一年後,陳梅英居士遇到師父
黃棠坤陳梅英及兒子都皈依聖開上人
上人,說:「師父上人弘法,發廣
大心,我已將字據撕掉了,請師父安心在此弘法。」這個地
方,就是大雅精舍的前身。
  此時的大雅精舍,只是二十多坪的三樓佛堂,每到共修
時,總是人滿為患。有些新緣,初來乍到,看到這麼多人,
連站的地方都沒有,只說了一聲:「哇!這麼多人」就走了。
黃棠坤、陳梅英夫婦看在眼裡,於心不忍;於是,發願要建
一間規模較大的精舍,提供給大家共修及師父上人弘法之
用。
  然而,實際上,黃棠坤、陳梅英夫婦並不富裕。為了生
活,在台中縣大雅鄉的鄉下開設「集成商店」起家;店裡,
雜貨、生活用品、生鮮蔬果……,什麼都賣。除了日常批貨,
每天一大早,還要趕往台中第二市場載菜,回來整理好後出
售。因鄉下人經濟較差,都以平價出售,賺得一令(分)五
角;為了維持家計,從早到晚,忙進忙出。
  皈依學佛,親近師父上人後,生活上有了重心,常邀鄰
居、顧客,一起前往聆聽師父上人弘法;與顧客談話時,話
題總離不開佛法。她常說:「人與人之間,在一起就是緣,
有機會、有能力,種福田最好,不然結個善緣也不錯。只要

97
第 卷.第 期

31

精舍中的大殿佛像

不影響到三餐,有種福田的
大雅精舍外觀 因緣,就要把握。」幾年下
來,在不知不覺中,接引了
許多人皈依學佛。有幾位住在鄰村的鄰長、村長,更將師父
上人在大雅精舍弘法的訊息帶回去;因此,六寶、秀山、員
林等村的村民,有許多人因而來此皈依學佛。
  那時,市區街上已有多家大賣場、便利商店,對傳統咁
仔店的生意造成很大的衝擊,對面街,許多商家因無法經營
下去而關門。然,黃棠坤、陳梅英夫婦所經營的咁仔店,卻
完全不受其他商店的競爭及景氣的影響,冥冥之中,像有護
法龍天在護佑。
  經營小店賺錢不易,但黃棠坤、陳梅英夫婦卻發大心
,布施興建道場。民國七十六年,先是買下了現今大雅精舍
一百一十坪的用地,經一年的建設,精舍落成啟用,佛像開
光,即現今寬廣的大雅精舍。師父上人還特別立碑紀念,感

98

◎乘佛子

聖開上人主持大雅精舍大殿佛像開光典禮

念他們夫婦二人效法祇樹給孤獨長者布施的善行。他們則感
念師父上人所說的教法,能廣度眾生,離苦得樂。
  精舍啟用後,以精舍為中心,曾在大雅國小禮堂、豐原
體育館等地,舉辦大型弘法法會;會中,時任台中縣長的陳
庚金,曾為師父上人的演說,引言致詞。
  陳梅英居士回憶說,師父上人說法,出廣長舌,辯才無
礙,理事圓融。民國八十年,慈光山首次傳授五戒、菩薩戒
,居士們都很擔心受戒後,為守戒律而不自在。師父上人為
解除居士心中的疑惑,為大眾講說以前佛陀制酒戒的經過。
聽後,大眾終於明白,佛陀為了要防止有人因飲酒而做出不
軌的行為,所以制酒戒;師父上人叮嚀居士們,受戒後更要
守好五戒。
  陳梅英居士強調,師父上人很關心居士們的生活,有空
就會來看望居士。師父上人最後一次赴美前,曾到大雅,用
生硬的台語與居士們談話。當時,師父上人曾說道:前一次

99
第 卷.第 期

31

信眾參加法會非常踴躍

赴美,下機時,看到虛空
中都是人。居士們聽後,
雖覺得沒有什麼,卻總覺
得怪怪的。次年,師父上
人赴美,因操勞過度,下
機後嚴重中風,三年後圓
寂於美國。陳梅英居士語
台中大雅地區的居士到大雅精舍共修
帶哽咽的說:「師父上人
似有預感,所以前來告別。」
  雖然,師父上人已圓寂多年,但他老人家在大雅地區弘
法所種下的菩提種子,如今仍持續發芽長大。目前,大雅精
舍每周二次共修,每月一次精進念佛,一年舉辦三次觀音消
災法會;過年期間,禮拜《三昧水懺》,更不定期舉辦法師
弘法等活動。居士們在常住師帶領之下,都很精進,在道上
用功。

100
導師文物簡介(5)
Master’
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lics -5


◎學英文教室
文◎果學 英譯◎蔡澤生


之9. 導師常用的「閱經架」
9. Book Rest1 used by Master

導師經常使用這個「經架」,來
閱讀大藏經。這個「經架」,讓
導師可以更方便地閱讀厚厚的大
藏經。
Master used to use this Book Rest
to read Canon, on which Master
could rest a thick volume2 of Canon
to make reading easier and more
convenient3.

【解說】
1. Rest:n. 休息;(常構成複合詞)(擱放物品的)臺、架。所以
閱書架就是book rest; 雖然內文說是「經架」,還是指「閱
書架」。所以,簡單翻譯為book rest。Rest 也可以用作動詞
,”…rest a thick volume…”此處意思是指把書靠在閱書架
上。
2. Volume:n. 卷,冊;厚本書。
3. Convenient: adj. 方便的,合宜的。

101
第 卷.第 期

31 之10.用草繩做的「拂塵」
10. Horsetail1 Whisk2 Made of Straw3 Ropes4
2

民國七十三年,文殊院舉辦第一次法會時,大容法師用草繩
為導師作了一隻「拂塵」。這隻「拂塵」與導師「掃
地歌」中的「掃把」,有同樣的意義,都是提醒
四眾弟子們,修行要時時精進地「掃除內心
的塵埃」!
In 1984, Wen-Shu-Yuan held5 the very Årst
Dharma Assembly, and Master Da-Rong had made the Master
a Horsetail Whisk for use in the assembly. This Horsetail Whisk,
like the Broom6 mentioned in the “Song of Sweeping the Floor”
made by Master, has a meaning of reminding us, the four masses
of disciples, that in our practice of Buddhist Dharma we have to
always sweep away the dust7 and dirt8 in our heart.

【解說】
1.Horsetail:n. 馬尾。
2.Whisk:n. 撣,拂。Horsetail whisk 就是像馬尾的撣子,就是
拂塵的意思。
3.Straw:n. 稻草,麥桿。
4.Rope:n. 繩,索。
5.Held:hold 的過去式,vt.主辦。
6.Broom: n. 掃帚。
7.Dust:n. 灰塵,塵土。
8.Dirt:n. 污物,爛泥。

102
佛子行三十七頌
譯注◎莊昇、陳采婕


◎學英文教室
編按:《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譯導讀與講解,自第28卷第4
期(2007年3月10日出版)起連載,本期解說第二十一頌與第
二十二頌。


第二十一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時捨是佛子行。
Indulging 1 sense pleasures 2 is like drinking salt
water – however much one indulges, thirst and
craving3 only increase. Immediately abandoning4
w h a t eve r t h i n g s g i ve r i s e t o c l i n g i n g 5 a n d
attachment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前面談的大都是面對外在環境的問題,現在開始回頭看看自
身的問題。第一個碰到的五欲也就是五根的享樂,眼耳鼻舌
身接觸五塵,有了樂受,往往沉沁於其中;這些東西就如海水
一樣,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永無止境。所以此頌告訴我們,
碰到那些會讓我們產生愛染貪著的事物,要當機立斷捨掉。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
1. Indulge:vt, vi. 沉迷於,滿足。
2. Pleasure:n. 愉快,高興,滿足。
3. Craving:n. 渴望,熱望。
4. Abandon: vt. 丟棄,拋棄。
5. Clinging: n. (動名詞,動詞為cling) 纏著,連著。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The nature of desires for the Åve-senses is like salt water

103
第 卷.第 期

31
The more one indulges in it, the thirstier one gets
Thus when facing an object that generates one’ s craving or
2
attachment for it
To abandon it right away is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導讀】
1.第一句加了”the nature” 來對應五欲的「本質」。
2.要注意的是第一句的鹽滷,是salt water, 而不是salty water;
因為salty water僅指有鹹味的水。
3.第二句,一般英譯都直接稱欲望增加,本處直接稱thirstier
來對應「渴轉增」。
4.第三句,加了when facing,用來對應本句的「於」;也呼應
下一句的「頓時」。
5.第三句,craving and attachment for it,後面的”for it”,
是這兩個單字的用法,後面要接介係詞for 或to。尤其是
attachment,若沒有加個for,「執著」的意思比較不明顯。

第二十二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Appearances 1 are one’ s own mind. From the
beginning, mind’ s nature is free from the extremes2
of elaboration . Knowing this, not to engage4 the
3

mind in subject-object5 duality6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迷者境隨心轉,心也隨境轉;一方面心情好的時候看外境一
切都覺得好;相對的,心情也容易受到外境所左右,其實外
境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唯識所現。然
而我們的心,本質上是如如不動,不是善也不是惡,不是有
也不是無,一般的談論若偏於一邊的都是不正確的。明瞭我

104
們的心的本質之後,對於「有」或「空」都不執著,才是正
確的。二取相,根據英譯,是指「能」、「所」兩種執取。
「能」是主體,也就是「我」,能聽、能看、能聞、能觸的主


◎學英文教室
體;而「所」就是客體,也就是「法」,一切所看的、所聽
的、所聞的、所接觸的外境。二取相,也可以說是我、法二
相。於二取相不著意,也就是不執著我、不執著法,而達到我


空、法空。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1.Appearance: n 外觀,外表;景象,現象。
2.Extreme:n. 極端,末端。
3.Elaboration:n. 精心製作。
4.Engage: vt. vi .佔用;使從事;使忙於……。
5.Subject-object: n. Subject:主體,object:客體。
6.Duality:雙重性,二元性。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However things appear, they are basically the reflection of our
own mind
Mind itself is primordially beyond mental constructs
Knowing this, viewing the perceivers and perceived
Not to hold on to any attributes of them is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導讀】
1.第一句,可以直接說appearance is our mind,或是from our
mind。此處用reflection of our mind,表示外境所現是自己內
心的反射。而「唯自心」的「唯」字用basically來表示。
2.第二句的beyond mental constructs,指出心體的本質是超越
我們所建構的心境模式所能描述的。
3.第三句加了viewing the perceiver and perceived,也就是看著
「能思」的,和「所思」的,對應於「當於二取相」的「當
於」。

105
第 卷.第 期

31
98年圓東庵孝親報恩法會有感
文◎張佩蓉
2

  法會由恭請大
湛法師開示揭開序
幕,對 於 台 語 不 輪
轉 的 我,卻 意 外 的
深受感動。法師開示:人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以
及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心,一旦欠缺智慧,則容易退失道心。
真是當頭棒喝,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時深受地藏王菩薩的
大願所感動;於是,亦發下大願,要和地藏王菩薩一樣救拔
苦海眾生。感念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示現渡化眾生;於
是,亦決定要向觀世音菩薩看齊。若有所激勵就更堅定信
念;若遭遇困挫則逐漸退失道心,或是慈悲心、願力心總是
起起伏伏,追根究底,原來是智慧未臻圓滿所致。此時方才
了解常住法師和我結緣《金剛經》,乃是為堅定我的道心和
勇氣,使之不退失。
  法師開示如何修習般若法門−智慧及般若。《大般若
經》是修習般若的經典,《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菁華,
所以持誦《金剛經》是我每日固定的功課,使自己面對困境
而不怯懦。
  讀誦《大般若經》是多生累劫以來的因緣成就,道源老
和尚曾發願要讀完《大般若經》,卻欠缺其中的兩百卷。圓
東庵的居士們何其有福報,既有完整的經典又有常住法師帶
領讀誦,繼而想到自己因宿世因緣,有幸在圓東庵共修,當
下感動的眼眶泛紅。而放下萬緣來參與法會的居士、友人,

106
亦是非常難得,福慧具足。
  法師慈悲開示如何將修行落實於生活、發大願,接下


◎會.活動感言
來是大行,也就是布施、忍辱、持戒、修習般若。布施不做
布施想,忍辱不做忍辱想,持戒不做持戒想;布施不限於財
施,還有法施及無畏施;忍辱和持戒的學習是修行中重要


的課題,而修習般若是不退失道心的法寶。布施、忍辱、智
慧,不正是破除
貪、瞋、痴三毒的
解藥嗎!貪,來自
於無法捨,布施他
人欲得之物使其產
生歡喜心進而接觸
佛法可破貪;瞋,
來自於對他人的瞋
恨、怒氣,忍辱可
以修身養性破除
瞋;愚痴,來自於智慧不足,修習般若,可增長智慧。綜上
所述,應如實運用於生活中之修行!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各階層應多學習布施、忍辱、
般若的精神,才能獲得雙贏的局面。從資源投入者角度觀
之,要有大慈大悲的心,布施財力、物力、體力及能力;面
對災民指控救災不力時,要學習忍辱,實因災民受此重創後
已身心俱疲;更要有智慧,才不會退失願力,才能協助其長
期重建。從災民層面觀之,布施自己的微笑、善意,感恩前
來救災的團體與善心人士,自忖自己還有能力付出;面對天
災、人禍,不要有怨天尤人之心,才能免除瞋恨;擁有了智
慧,才能解決困挫及重建家園。若能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
中,才是真正的修行!

107
第 卷.第 期

31
「幸福兒童學習成長園」側記
文◎蔡澤生
2

  如同一般居士的學佛營 (禪修班、八關齋戒等等,似乎可
以統稱為學佛營),照例有過堂的解說;只見小朋友們興奮的
半跑半闖的進入齋堂。然後,雖然帶著幾許好奇看著桌上擺
好的碗筷,仍然不失小朋友的天真本色,沒有一個小朋友端
端正正坐著不動。齋堂裏嘰嘰喳喳的好不熱鬧,這是齋堂難
得見到的景觀,卻無傷大雅,仍不失莊嚴。在吵雜聲中,法
師很有耐性的解釋甚麼叫「過堂」。法師說:修行人不重視
吃的,但也不能不吃,所以把吃飯看做是過客一樣,叫做過
堂。接著解釋過堂的規矩,全場的小朋友,有好好在聽法師
解釋的不超過個位數,然後小朋友們高高興興的離開齋堂。
  香積菩薩為配合小朋友挑食的毛病及排斥沒有魚肉的素
食,展現了變化多端的菜式。第一天午齋,提供了涼麵、紫
菜湯;晚上的藥石是炒飯和湯。第二天早齋,是素漢堡、奶
茶;午齋,是活動的最後一餐,才回歸正常的飯菜組合。除

108
了三餐之外,還準備了四次點心。香積菩薩的用心,讓小朋
友開心,行堂也開心;一者新鮮,二者行堂工作輕鬆不少。


◎會.活動感言
  真正過堂時,並沒有要小朋友跟大人一樣唱偈,只由領
隊帶著大家合掌唸「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
「供養一切眾生」,小朋友聲音真誠、高亢響亮,令人感


動。接著就開動了,這時候行堂開始了顛覆傳統的舉動,不
再是很嚴肅的默不作聲、緊張的眼觀四方、或是比手畫腳通
知別的行堂菩薩。因為,指導法師交代可以跟小朋友小聲溝
通;所以,行堂菩薩們分散開來站在小朋友面前,苦口婆心
的鼓勵小朋友多吃一點。
   「小 朋 友,
你 怎 麼 不 吃
呀 ? 」、「 我 不
喜 歡 吃 」、「 那
肚 子 會 餓,怎 麼
辦?」可 是,也
有小朋友炒飯吃
了十碗 (添了十
次),吃的不亦樂乎。「漢堡吃不完怎麼辦?可不可以包起
來?因為要惜福。」、「你好棒喔,也知道要惜福啊!」結果
到了下一餐,看到他手裡還拿著那包起來的漢堡,好可愛。
「阿姨,這個菜我不喜歡吃,我要退菜」、「這是蘋果喔!你
有沒有吃過用來煮菜的蘋果?要不要吃吃看?」、「真的是
蘋果嗎?」、「試試看呀!」、「真的是蘋果耶!我要吃!」
結果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跟著吃了,真有趣!
  最後一堂課,「素食DIY」,由小朋友自己作飯糰,行堂
也在場幫忙。豐富的材料,除了小朋友人手一個外,還有剩
餘。這時,有小朋友就問:「阿姨,我可不可以做一個給奶

109
第 卷.第 期

31
奶?」、「我可不
可以做一個給爸
2
爸 和 媽 媽 ? 」、
「你們好棒哇,知
道 孝 順 奶 奶、爸
爸媽媽」……
  第一天晚
上,安 排 了 營 火
晚會,這是學長、
學員們最期待的
一個活動。可惜,
中午過後就烏雲
密布,開始下起雨
來,令人擔心營火
晚會泡湯。於是,
預作準備,將二樓
大殿的拜墊搬走,
以便下雨時轉移陣地,到二樓大殿舉辦室內營火晚會。
  領隊及小隊輔們都請求地藏菩薩保佑,讓大家能夠在室
外來個真正的營火晚會。或許是大家的至誠感動了地藏王菩
薩吧!用藥石的時候,雨停了,學長們一聲歡呼,顧不得用
藥石,衝到大殿前廣場搭營火用的木材。行堂及香積菩薩被
告知:七點四十五分到大殿前集合。
  晚會由大福法師帶領點燃營火,對大家勉勵開示之後,
只見小朋友們在大哥哥、大姊姊的帶動下「左點、左點、
右點、右點、前跳、後跳、跳跳跳」,情緒高昂一副樂不思
蜀的樣子;在音樂的配合下,兩人一對,慢慢接成一條大
龍……。

110
  8:00左右,所有小朋友人手一朵玫瑰花,走到行堂、香
積菩薩及工作人員的面前,獻上代表感恩的花朵。哦!原來


◎會.活動感言
是接受小朋友的感恩獻花啊!這麼貼心的安排,真是令人感
動。營火晚會結束之後,童軍和隊輔留下來整理場地,將之
恢復原狀;然後,仍不忘將二樓大殿的拜墊重新排好,以利


第二天早課使用。
  打聽之下,才知這次學佛營已是第三屆了,前兩屆由魚
池地區主辦,借用金天堂的寮房與大殿。今年,由於金天堂
貨櫃屋組成的寮房被颱風所帶來的大水給沖壞了,無法使
用;而且,今年
報名的人數多達
一百二十名,有的
甚至是看到網路或
聽別人講起,而主
動來報名的。
  一下子找不到
那麼大的場地,只
好挪到地藏院,借
用地藏院的寮房、
二樓大殿及寂祥樓
三樓教室。由埔里
精舍的幾位居士接
辦這次名為「幸福
兒童學習成長園」
的活動,參加的小
朋友有來自魚池和
埔里地區。由於人
數眾多,而且又是

111
第 卷.第 期

31
「中小朋友」(初中、高中的童軍)帶小小朋友(小學一年
級到六年級),童軍和隊輔加起來共有五十幾位,幾乎是每
2
兩位小朋友就有一位輔導人員照顧。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這次參加的隊輔,大多是以前就已經參加過成長園的大成
國中的童軍,雖然已經升上高中、大學,仍回來參加。而執
行長游丞舜同學,在師長眼中看來,今年所表現的成熟、穩
重,與往年相比,判若兩人,成長之大令人驚歎。
  每個活動的成功,端賴因緣和合及許多幕後居士默默
的奉獻。此次活動,幾位埔里居士臨危受命,倍加辛苦;尤
其是總幹事林麗珍居士,埔里精舍會長黃弘鎮居士,前會長
曾利貞居士,
由吳瑞芳、楊
涼秋與埔里精
舍居士所組成
的香積組,及
潘素沂居士所
帶 領 的「行 堂
組 」( 其 主 要
人員擔任歷次
八關齋戒的行
堂),而音響則由新竹講堂的曾炳榮居士鼎力相助;當然,
地藏院的僧眾及居士也是幕後的推手。
  這次的活動,有幸轉到地藏院舉辦,皆因颱風沖壞金天
堂寮房的惡因緣所賜,讓許多參加的小朋友及家長們有機會
參訪地藏院,結個法緣,也是師父 聖開上人所說「惡因緣就
是善因緣」的又一個例證。

112
居士佛契有感

禪坐乎?慘坐乎?


◎會.活動感言
文◎慧芯


  忝為皈依僧團二十幾年的老居士,在僧團活動中修了不
少福報。可是,談到「禪坐」修禪定、開智慧,卻是一點功
夫都不到家。用盡各種藉口:諸如沒足夠時間,沒安靜的環
境……等等。隨著年紀增長,似乎身體的毛病也越多,椎間
盤 突 出、脊 椎 受
傷、膝 蓋 無 力,
都是縱容自己不
去 深 入,只 在 共
修時虛應故事而
已。心 中時 時 慚
愧未能做到師父
聖開上人耳提面
命 的 開 示 :「 修
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以,
一旦僧團舉辦各種教育課程,滿心嚮往山上莊嚴大殿佛國氛
圍和大眾凝聚的法力,比起菩薩會寥寥數位的共修,更能攝
心;我不太想錯過,總希望能參加。
  近年來,參加僧團舉辦的活動時,發現住持法師竟然
大力推動「禪坐」,不論是四威儀法的傳授或複習、居士佛
契、八關齋戒……等等。大殿上,住持法師帶領大家拉筋,
柔軟身骨,一天六、七支香的禪坐功課,實在令我狼狽不堪
,視為畏途。可是,要捨棄慈光山這個與其他道場迥異的寶
藏——「居士教育」這個盛宴,又讓我兩難。今年來,無常示

113
第 卷.第 期

31
現,發現我這個臭皮囊已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爾後面對
生死大事,不知可否安然解脫放下?每思及此,還是硬起頭
2
皮報名了十月份三天的進階禪修。
  一如所料,這個放逸慣了的色身,一點都不給面子。反
觀鄰座78歲的老居士,身體柔軟到可以手觸足,坐香當中,
如如不動。而小了20歲的我,卻是咬牙切齒、冷汗直流,一
心只想著怎麼還不快點敲引磬放參?真的無法忍耐僵硬腳踝
的痛麻時,還是偷偷地提前放下雙足。
  第一天總算熬過去了,第二天,撐著頭陀傘掛帳,在禪
林中禪坐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經驗,可能
是稍稍習慣了腳痛,在林中鳥語花香的
熏染下,無意中,似乎嚐到一點「定」
的輕安和法喜。但是,下午回到大殿坐
禪,卻又退回原點,酸痛難擋,意念只
想著腳要怎樣才不會那麼痛。上午一
點點「定」的喜悅,已消失無蹤,且竟
然還起了念頭:「以後不再參加禪坐
了……。」而後,念頭又轉回來,這把
老骨頭只會越老越走下坡,現在不修,
更待何時?又想到法師為什麼要給我們
如此嚴厲的功課,折磨色身?無非是要
我們好好去體悟。
  最後一天,心中的疑問,終於從住
持法師口中得到答案。法師告訴我們,
他是如何克服肢體困擾,在修禪中體
悟,獲益良多。法師又說:突破了這層
障礙後,會漸漸開啟智慧,讀經更順暢
通達,對修解脫道更有信心。法師如此

114
苦口婆心,希望居士們也一樣獲得法益。
  法師堅定的口吻,不容我懷疑。確實,從法師諸多的著


◎會.活動感言
述中,可以看到法師「定慧」的成果。我默默告訴自己,這
可有如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曰:「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也


難怪,這幾年來,住持法師總是一再開示我們要修行開啟智
慧,要與無常賽跑,在無常未來臨前就要有解脫的資糧。可
是……,我這個殘破的色身,做得到嗎?來得及嗎?
  一如往常,這次禪修也安排《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的課

115
第 卷.第 期

31

程,雖然艱深不易了解,但是法師說了:「修行不能間斷,
不是打坐才是修行,平時要能動中禪、行中修。」所以,僧團
舉辦的禪修還是必須再參加,別落入「勇猛心易發,精進心
難持」的窠臼,要勇敢面對禪坐肢體的疼痛,才有機會能多
「聞」、多「思」、多「修」吧?疼痛事小,解脫事大,不是
嗎?更何況還有哪個道場像山上一樣,那樣注重居士教育?
雖說禪修人數不是很多,但是看到與本山結緣皈依的大眾,
竟然只有我們幾個有這種福份來參加,真替其他居士扼腕,
也再次感恩僧團的用心。

116
魚池鄉關懷行

千江有水千江月 願作慈舟利有情


◎光之聲
文◎果穗


  九二一大地震十週年的
前夕,慈光山人乘寺觀音菩
薩會與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
基金會再次走訪當年深受重
創的魚池鄉,關懷全鄉十三
村 、一 百 四 十 六 戶 弱 勢 家
庭。
    此 次 活 動,獲 得 魚 池
鄉公所的事前支援、各村村
長 鼎 力 相 助 以 及 僧團 法 師
和彌陀院居士的慈悲發心。
九月六日上午九時「千江水
月.菩薩行處——魚池鄉關
懷行」在眾緣的成就下,踏
上法喜的旅程。在十三位村
長的帶領下,法師們和六十
位居士攜帶大批民生物品,
逐戶親手布施、關懷慰訪。
在 真 誠 關 心 、話 家 常 的 互
動中,彼此分享生活的甘苦
談,法師也適時以佛法引導
鄉民,為他們苦悶的心靈找
尋安穩的依止處。

117
第 卷.第 期

31
  大地震至今已十
年,一路行來,依稀可
2
看到昔日地牛翻身的肆
虐瘡痍。有些弱勢家庭
受困於現實條件,在苦
海中奮力掙扎,甚或無
力重建,仍屈身在簡陋
的居住環境。目睹眾生
苦難情境,猶如一場震
撼教育,深刻銘心,令
人不勝唏噓。參與活動
的菩薩除了感恩自己所
擁有的一切,也珍惜福
報因緣,更發願效法菩
薩為苦難的眾生帶來清
涼與光明。
  觀世音菩薩隨類
應化,循聲救苦,千處
祈求千處現,就像千江
映月,只要有水的地方
便能映出月亮,只要有
苦難眾生的地方,菩薩
就會應聲而現。誠如法
師行前勉勵大眾「從文
殊院出發,觀音法門入
門。」在文殊院重建之際,期望人乘佛子皆能福慧雙修,化
為菩薩的分身,以慈悲待人、智慧處世,做個悲智雙運的菩
薩行者。

118
陪伴武登村長者過中秋
文◎果穗


◎光之聲
  由於社會經濟的變遷,城


鄉差距日益擴大,年青人紛紛
往都會尋求發展,開創自己的
事業。而老年人因不適應都市
生活、擔心兒女經濟壓力、或
落葉歸根、懷舊等種種因素,
選擇獨自留在自己熟悉的鄉
村來生活,因此農村社會漸
趨老化,成員也以年老長者
或貧病的弱勢人為主。
  獨居老人有的因行動不
便、有的體弱生病或是不擅
炊煮等原因,造成在飲食方
面有很多的缺憾。為照顧他
們的生活,遂有社區的送餐服務,魚池鄉武登村的送餐中心
也應運而生。
  基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慈光山人乘寺觀音菩薩會
和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了解這些獨居長者每逢佳節倍
思親的心情,在中秋節前夕捐贈一車民生食品予武登村送餐
中心,慰訪58位獨居長者,並送每位長者應景過節月餅。
  法師和居士們隨著送餐人員逐戶拜訪獨居長者,透過親
切地關懷、閒話家常,傾聽他們的心聲,老人們也感受到大
家的真誠和用心,紛紛展露出笑顏。最後,在關心、溫馨和
依依不捨中,中秋關懷之旅劃下圓滿的句點。

119
第 卷.第 期

31 發放98學年度第一學期

2
「慈光山甘露助學金」
文◎果穗

  新學期開始了,為了使鄉村
孩童能順利完成基礎教育,在他
們求學之路不因無力繳交註冊
費而中斷,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
基金會和人乘文教基金會於十月
二十三日上午在人乘寺文殊院發
放「慈光山甘露助學金」,補助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埔里、魚
池地區中小學註冊學費,本次共
有一百四十位學生接受補助。
  基金會秉持聖開老和尚以
「文化提升人類品質,教育淨化
社會人心」的理念,深信孩子是
社會未來的希望,教育不僅可以
改變人的一生,更是貧童最後的
希望。十多年來,基金會不斷地
幫助家庭遭逢變故的孩子,使之
安心就學,即使面臨財務拮据窘
境,也未曾停歇。
  我們期待這份愛心能持續傳
遞,讓這些苦難的孩子能多一分
支持力量,順利完成學業。假以時日,他們有能力扭轉自己
的命運,更能成為社會的一股正向力量。

120
慈光山人文獎
第四屆全國書法比賽


◎光之聲
一.主旨:弘揚中華文化,推展書


法教育,提升書法研習風氣,增
進人文藝術素養,暨緬懷聖開老
和尚德澤及其對書畫藝術之熱
忱,特舉辦本書法比賽。
二.主辦單位:慈光山人乘寺、財
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財團法人人乘文教基金會。
三.參加資格: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喜愛書法藝術者均可依組別報名
參加。
四.參賽組別:
 (一)國小中年級組(國小三、四年級)。
 (二)國小高年級組(國小五、六年級)。
 (三)國中組(含公私立國民中學)。
 (四)高中組(含高職及五專前三年)。
 (五)社會組(年滿十八歲以上,含大專院校及五專後二年)。
 (六)長青組(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出生者)。
五.比賽方式:分初賽、決賽二階段評審。
 (一)初賽:採徵件評選方式,每人以一組一件為限。
1.書寫內容:以聖賢格言嘉句或典雅之詩詞為範圍,自由選句。
2.作品規格:高中組、社會組以對開(35x135公分) 宣紙直式書
寫,國小組及國中組以四開(35x70公分)宣紙直式書寫。字
體不拘,須加落款,不用裱褙,作品背後右下角須浮貼報名
表。
3.收件日期:即日起至九十九年四月十五日止,以郵戳為憑,逾
時恕不受理。

121
第 卷.第 期

31
4.收件地點:55541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之8號,
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收,信封請註明「書法比賽作品」
2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二)決賽:採現場書寫比賽方式。
1.參加人員:由初賽作品中,每組擇優錄取五十人(得視參賽人
數酌量增減),通知參加現場比賽。
2.比賽題目:比賽當日由主辦單位當場公布。
3.決賽日期:九十九年五月十六日(星期日)上午十時。
4.決賽地點:慈光山人乘寺覺華園。地址:南投縣埔里鎮墘溪路
26-1號
電話:(049)2981402、2989269。
六.評審及獎勵:
(一)評審:聘請國內書法專家擔任評審委員進行評審。參賽者對評審結
果不得提出任何異議。
(二)獎勵方式:各組參加現場決賽均有結緣品,凡參加決賽未入優選以
上者均為佳作。每組分設一、二、三名、優選、佳作,獲致獎項如下: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優選


佳作
(一名) (二名) (三名) (五名)
國小中年級組 2,000元 1,500元 1,000元 獎狀 獎狀
國小高年級組 2,000元 1,500元 1,000元 獎狀 獎狀
國中組 3,000元 2,000元 1,000元 獎狀 獎狀
高中組 5,000元 3,000元 2,000元 獎狀 獎狀
社會組 10,000元 6,000元 4,000元 獎狀 獎狀
長青組 10,000元 6,000元 4,000元 獎狀 獎狀

七.頒獎:決賽當天下午舉行頒獎典禮。(得獎者不克參加頒獎典禮
,最遲請於決賽後二星期內,自行至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領
取獎金、獎狀,不另外郵寄。逾期未領視同放棄,不得異議。)
八.注意事項:

122
(一)作品入選決賽後,主辦單位於九十九年五月三日前專函通知,亦可
上網查閱。


◎光之聲
(二)參加決賽者請自備相關書寫用具,但不能攜帶練習用紙、字帖、
尺、有格子墊布等物品,決賽用紙由主辦單位提供。
(三)初賽作品不得由他人代筆,如有代筆冒名者,經主辦單位查證屬實


,即取消參賽資格。
(四)所有參賽作品均不退件,其所有權及著作財產權皆歸財團法人慈光
山佛教基金會所有,除保有刪改、修飾權外,並有刊印、複製、展覽
及作為推展社教使用之權利,且不另致酬。作者不得對主辦單位行使
著作人格權。
(五)本辦法及有關訊息公布於慈光山資訊網http://www.zgs.org.tw,歡迎
上網查詢。
九.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修訂之,並保留修改、變更、取消本
活動之權利。

「慈光山人文獎」第四屆全國書法比賽報名表

參加組別

姓名 性  別

E-mail信箱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無則免填)

就讀學校

服務單位 就讀年級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連絡電話 手  機

指導老師姓名 指導老師電話
備註:本報名表請浮貼於作品背面右下角,報名表如不敷使用,請自行影印。
第 卷.第 期

31 如何上慈光山文殊院
2 一、乘車上山
台北地區:由台北可搭乘國光號客
運直達日月潭,每日四班;或搭豐榮
客運直達日月潭,每日往返三十六
班,在魚池站下車。
其他地區:
1、搭火車或客運至台中後,轉搭仁
友客運往九族文化村之班車,在
魚池站下車,每日二班。
2、從台中 (干城站) 搭乘南投客運、
全航客運或各種民營客運車抵
埔里後,轉搭南投、豐榮客運往
日月潭或水里班車,在魚池站下
車。

二、搭高鐵上山
北上、南下皆在台中烏日站下車,出站轉搭南投客運往日月潭班車,在魚池站下
車。

三、自備汽車上山
南下:
1、中山高(國道一號):由台中南屯交流道→台74中彰快速道路→國道三號→霧
峰系統交流道→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省道台14線→右轉台21線往魚池→ 人
乘寺文殊院。
2、國道三號→霧峰系統交流道→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省道台14線→右轉台21
線往魚池→人乘寺文殊院。
3、國道三號→草屯交流道→省道14線→右轉台21線往魚池→人乘寺文殊院。
北上:
1、中山高(國道一號)→斗南交流道→斗六(接台三線)→竹山→集集→水里(
接台21線或投131線)→魚池→轉入魚池街即達文殊院。
2、中二高(國道三號):北上在名間交流道下→經集集→水里(接台21線或投131
線)→魚池→轉入魚池街即達文殊院。
3、國道三號→霧峰系統交流道→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省道台14線→右轉台21
線往魚池→人乘寺文殊院。
4、國道三號→草屯交流道→省道台14線→右轉台21線往魚池→人乘寺文殊院。

自行駕車至慈光山者,一路上請注意往日月潭的交通指示牌;至魚池,轉入魚池
街直進即達文殊院。
以上各種乘車方法,抵達魚池站後,依附圖直行即達慈光山文殊院(步行約十分
鐘)。

124
舅公搭棚種菜瓜

孫觀庭
1959年八七水災出生於水里,台北長大,現定居埔里山城。
作品樸拙天然,自成一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