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39

文章總數: 320 篇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8-01-1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災難的先兆--三論新勞動法

跟進中國的經濟改革二十九年了,其中急速增長達二十七年,發生於一個面積那麼大,人口那麼多,問題那麼複雜
而又曾經窮得那麼要命的國家,絕對是人類歷史奇蹟。說過無數次,形勢好,如果不犯大錯 —— 或沒有多項小錯
的合併 —— 此勢也,有機會再繼續二十年。這樣,從各種條件衡量,物價調整後,二十年後中國的經濟實力會是
十個日本。

這幾年小錯是增加了,尤其是在貨幣政策那方面。去年八月為高斯寫《中國的經濟制度》那長文時,我還是審慎地
樂觀看中國。當時可沒有想到「新勞動合同法」的推出。後者是大錯,但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該法的洋洋大
觀九十八條不容易闡釋。我於是跟進市場的反應,得到的先兆,是災難開始出現。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是中國經改
三十周年,這個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的偉大改革,有很大機會因為新勞動法的推出而休止。

先兆者,凶兆也。在前文《再談新勞動法》中我指出,這幾年國內的底層大眾的收入增長速度破了人類紀錄好幾條
街。我估計的貧苦人家的收入增長年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幾位知情的朋友竟然認為我是低估了。不打緊,重要的
是我期望了一生的發展,終於出現。然而,這次新勞動法的推出,是攔腰一棍把貧苦人家的收入上升直線打折!不
會說錯,雖然農曆大假將至,各行各業正在收爐,但幾個月後或更長一點的日子回頭看,我們會見到二○○八年一
月一日左右,貧苦人家收入上升的直線有一個明顯的折點,英語所謂kink是也。這是說,這上升直線會出現一個尖
角形的折點。不敢說從升轉降,但上升率明顯折下可以肯定。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不是說過目前還不能明確地闡釋那新勞動法嗎?正因為大家對此法還拿不準,卻知道可以是大
麻煩,各方君子逼着要靜觀其變。報章上讀到的這裡關門,那裡炒魷姑且不論,但老闆要聘請員工的不少決定等一
下,或要增加員工薪酬的不加,或加得少一點。我查詢過的沒有一個不這樣看。牽一髮而動全身,各行各業這樣處
理,正如廣東人說的一起「閘住」,殃及池魚,農民的生活改進會畫上句號!農民的生活改進畫上句號,經濟改革
也就畫上句號。說實話,貧苦人家的收入走勢被一棍打斷,我不能肯定如果北京立刻取消新勞動法,該走勢會重現
。牽涉到預期的演變,經濟學行內的風水先生往往不靈光。按常理推測,此新法是愈快取締愈着數,北京的朋友還
在等什麼?

個人的觀察,是貧苦人家的收入開始急升,大約始於二○○○年。該年國內的通縮終結,跟着是通脹微升。然而,
貧苦人家的收入急升,可不是單靠通縮終結那麼簡單。讀者要知道,要改善低下階層的收入是非常困難的事,可遇
不可求,無數的國家說了無數日子也辦不到。中國八十年代成功地以承包合約把權利界定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
產界定權利,是個奇蹟;九二鄧老南下後退休,九四中國成功地從承包合約發展為今天的地區競爭制,是個奇蹟;
九十年代朱老發明的中國貨幣制度,是個奇蹟;在嚴重通縮下勞力市場的合約自由,自成一家,救一救,又是奇蹟
。是很多奇蹟的組合,促成了二○○○年通縮終結時貧苦人家的收入出現了近於爆炸性的上升。數千年一見:那是
十億以上的貧困人口,就是屢次胡說中國貧富正在兩極分化的世界銀行,其頭頭去年也直認中國改善窮人的生活是
世界紀錄。

一棍打斷這奇蹟的繼續,是誰之過?是誰負責的?設計或策劃新勞動法的不懂經濟,不奇;他們對世界各地的經驗
與史實沒有掌握,也不奇。奇就奇在策劃者對自己國家的勞動市場顯得一無所知!同樣奇怪的,是殺傷力一看就知
道是嚴重的新勞動法,竟然獲得北京當局通過!難道北京的經濟專才真的是那麼稀缺嗎?不用懂經濟,但為什麼連
直覺也沒有?如果什麼單憑想像的勞動法可以改善低下階層的生活,天下何來窮人哉?蠢到死!

我的困難是作為學者,不能說假話。說真話,這些年我對北京讚的多,彈的少,就是對中國共產黨也曾經站起來拍
掌。不管己見會否被接受,無奈關心溢於言表,為中國的經改奇蹟感到自豪,而多年來,久不久我會以為(或誤以
為)北京聽我說的而在偷笑。朋友,這一次,讓我發牢騷吧。

既然我為新勞動法的效應作過急速的短暫調查,媒體報道之外的發展北京的朋友應該知道。因為新勞動法,好些員
工眾多的機構自設勞務公司,右手與左手交易,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應對,雖然內有機關,但交易費用還是增加了。
無數較小的機構正在忙於設計員工手冊,寫得詳細,務求在必要時可以找到員工痛腳,炒魷毋須補償。這不僅增加
交易費用,且會導致僱主與員工的敵對。毫無疑問,整個新勞動法是鼓勵勞、資雙方敵對的。發神經!須要僱用短
工的行業,例如建築,正在天旋地轉,不黐線才怪。中國的勞動市場還沒有獨立或民營的工會,但早有「搞手」存
在。這些搞手是為勞方出頭,與資方鬥法,公有公理,婆有婆理,誰對誰錯我不懂,但手法不一,絕不雅聽。新勞
動法的推出,不少「資方」恐怕「搞手」大行其道。

在前文《再談新勞動法》中,初稿最後有一段說:如果此法真的嚴厲執行,國內股票再大升的日子我這個老人家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8-01-1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怕見不到了。後來決定拿開這一段,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在目前的地區競爭制度下,有些地區忙顧左右,彷彿沒有
聽過該新法,其實也是靜觀其變,殺到門來再算吧。第二個原因更重要。那是在那九十八條中,沒有一條說僱主不
能減員工的薪酬(只是第四條說重要的薪酬問題要通過工會或職工代表)。如果僱主真的可以自由減薪,隨時減到
為禍還不大的最低工資,新勞動法的殺傷力會打個折扣。

新勞動法是要取消的。但通過了,由國家主席推出,取消恐怕不容易。如果在立法與施法的程序上不能取消,怎麼
辦?這是個困難程度極高的問題。我想到很多方法都行不通,你道為什麼?是因為在一月一日之前的舊勞動法下,
國內的工廠一般都不依法而行:依法是不可以生存的(例如工人堅持要在假日開工,否則不幹)。這裡那裡修改新
法,傳統的忙顧左右的彈性可能守不住。

前思後想,我認為如下的治方值得北京考慮。那是新法不改,但容許工商業機構選擇(甲)、採用新勞動法,或(
乙)、勞工合約完全自由。勞動市場於是有甲、乙兩種機構或公司的選擇存在。如果員工認為新法對他們有利,可
選執行新法的機構,否則會選合約自由的。倒過來,如果老闆採用自由合約的公司,不同意的員工可以另謀高就。
這樣分兩種合約性質不同的機構或公司處理,員工的自由選擇可以說清楚很多有爭議性的問題。適者生存,不適者
淘汰,哪種公司勝出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如果兩種公司一起存在,我敢賭身家,自由合約公司的員工的收入一定比
選擇新法的上升得快!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8-01-1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8-01-1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再談新勞動法

拙作《新勞動法的困擾》發表後,在國內引起大得出乎意料的反響。要求訪問的媒體眾,都推卻了。然而,不少讀
者與同學要求再作深入一點的解釋,我想,身為教授,藉這機會示範一下對經濟問題探討的方法,也是好的。任何
經濟問題我喜歡從不同的角度衡量,然後合併起來看整體。這樣處理與課本或大學教的不同,但對理解世事可得心
應手。經濟問題要這樣處理才對。用慣了轉換角度,熟能生巧,可以轉得快。同學們學經濟,從第一天起要學轉換
角度,習以為常,天資一般的十年後對制度運作的理解有機會登堂入室。不這樣,苦學數十年也無濟於事。

這裡我從不同的角度再看二○○八年一月一日推出的「新勞動合同法」,假設同學讀過上一篇。分點說,每點角度
不同,都是前文沒有說過的。

(一)這幾年國內的貧苦人家的收入上升得快,是好現象。五年前蘇浙與廣東一帶的農工月薪約三百,今天約八百
(不是天天有工作的日工今天約六十)。四年前,上海高檔次住宅的女傭月薪約八百,今天約一千五百。三年前一
個裝修技工的日薪約五十,今天約九十。

上了年紀的香港朋友應該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低下勞力(尤其是女傭)的薪酬上升得非常快,但相比之
下,香港昔日低收入的上升速度,只約今天國內的一半。那時的香港是佛利民認為難得一見的經濟奇蹟,卻不及今
天的中國。這就帶來幾個問題。從最重要的改善低收入的勞苦大眾看,今天的中國破了人類紀錄好幾條街,為什麼
北京偏偏要在這個時刻去左右這個發展呢?有誰夠膽站起來,說那新勞動法對改進低收入階層比今天的市場做得更
好?市場的自由合約選擇既然大顯神通,干預不是很蠢嗎?該新法無疑是為協助低收入的人而設的,為什麼高收入
的也一視同仁地處理?

(二)去問這幾年收入上升了一倍的勞苦大眾:「生活怎樣呀?要政府幫助嗎?」他們會回應:「很苦呀!希望北
京大人高抬貴手。」他們不是說謊話,而是訊息增加了。是的,只不過六七年前,無數的貧苦人家沒有進過需要穿
上鞋子的食肆,結交不到幾個月入數千的朋友。今天收入上升了一倍,看到了新人新事,增加了知識。當他們見到
收入比他們高得多的,不容易解釋,於是不平則鳴。他們關注的是收入的差距,可沒有想到,從收入百分比的相對
升幅上看,貧富的差距正在收窄。他們不甘於耐心等待。不是說只要有耐心就可富裕起來,而是他們今天有機會,
可以自己發憤圖強打上去。不管這些人的投訴,再幾年生活繼續好轉,他們就不投訴了。這是香港昔日的經驗。

是的,歷史重複過無數次。增加了一點知識但還是遠為不足的老百姓,往往認為政府的扶貧政策,或今天推出的新
勞動法,會對他們的收入有助。可惜歷史無情,這類政策的一般效果,是扼殺了貧苦人家自力更生的機會。新勞動
法的推出,我可以看到某些人會獲得掌聲,可以看到某些人會獲得甜頭,但看不到此法會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
老百姓。縱橫經濟研究大半生,這類推斷我從來不錯。

(三)也是這六、七年,我屢次提及的協助農民轉到工業去的接單廠家,毛利一般從百分之四十左右下降至百分之
二十五左右。後者近於底線,再下降幾個百分點就要關門大吉了。那所謂毛利,是要支付廠房、機械、維修、管理
、燈油火蠟等成本的。毛利百分之二十五還捱得住,是近於天才了。

為什麼那毛利率這幾年急速下降呢?勞力工資上升是個原因;出口以美元結算,而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也是一個原
因。為什麼這些廠家不提升產品的價格呢?是越南與印度等地,他們的工資比中國低相當多,而今天國內廠家的競
爭對手,早就不限於國內的了。北京如果不派人作實地調查,就要相信我:目今的接單工廠,工資出到盡,但聘請
不到工人。新勞動法的推出,作幾年看,一定會增加這些廠家的成本壓力。

(四)新勞動法共九十八條,加起來會鼓勵工會的誕生。今天國內比較大的工廠是有工會的,由北京上頭監管,不
壞。但在西方,那些稱得上是「獨立」或「民營」的工會很頭痛,可以把經濟搞垮。這方面讀者不妨參考德國二戰
後的不幸史實,以及當年英國的戴卓爾夫人與美國的列根總統對工會的手起刀落、強硬處理,鬥個你死我活才把經
濟搞起來。四十年前我求教過戴維德等前輩,他們一致認為足以為禍經濟的工會要有政府的間接鼓勵或支持。北京
推出的新勞動法,對「獨立」工會誕生的鼓勵是明顯的。

獨立或民營工會對經濟的禍害,主要是租值轉移與租值消散。在租值轉移那方面,傳統的分析是工會把老闆或資本
家的身家局部轉到勞工那邊去,削弱了前者力爭上游的投資意向。但我認為更頭痛的租值轉移,是把生產力強的員
工的收入中的租值,轉到不事振作的員工那邊去。當年在美國我拒絕入教師工會,主要就是這點。認為自己的學術
貢獻了得是人之常情,所以反對工會條例含意着的平均主義。至於這些租值轉移必會帶來的租值消散,往往龐大,
是搞垮經濟的重心所在。

租值消散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話題,複雜的,篇幅所限,不能在這裡解釋。關於這話題,今天行內還有不少人認為最
重要的兩篇文獻,是我在一九七○及一九七四發表的。不喜歡讀英語的同學,可參閱《經濟解釋》的卷二與卷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8-01-1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供應的行為》與《制度的選擇》。

(五)世界各國的政府機構,一般都有類似「新勞動法」第十四條的無固定期的終生僱用的合約安排。但政府機構
一般不是私營的,既非牟利,也不是做生意或產出可以在市場出售的商品。儘管如此,按章工作的政府公務員也往
往因為有鐵飯碗的保護而變得工作散漫了。因為有工會的存在,歐洲某些國家的某些私營機構有鐵飯碗的合約安排
,劣績明確。我不明白,中國的經改今天有大成,一個主要原因是粉碎了當年「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的
鐵飯碗,為什麼這次新勞動法的推出,又把鐵飯碗搬回來?不一樣,但殺傷力類同也。希望北京的朋友知道,中國
人多地少,沒有資格仿效西方的人少地多的奢侈政策。

(六)當我翻閱新勞動法例之際,腦子不斷地想着僱用員工的老闆會怎樣應對。會炒人嗎?炒哪一種?可以炒後再
聘嗎?會採用兩家或以上的公司把員工調來調去嗎?會大幅減薪而轉用分紅合約嗎?也不斷地想着面對第十四條的
十年關頭的員工會怎樣應對。已經成家立室,要不要在被炒前搶先另謀高就呢?還是多擦老闆的鞋?開個小店子,
自己僱用自己,會不會是較為安全的家庭保障呢?

是的,新勞動法可以有數之不盡的闡釋,不容易肯定,而這樣一來,勞動市場的交易費用急升無可避免。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大家面對的有兩方面的選擇。其一是該法寫得或管得下無對策,使我想到《地球停頓記》*那套舊科
幻電影,經改會停頓下來。其二是政府上頭或管或不管,闡釋變化多端,那麼在交易費用急升下,律師發達可期矣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是難得一見的過癮科幻電影,很舊的,如果同學能找到影碟,請送我一張。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8-01-1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再談新勞動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8-01-1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4 日期: 2008-01-0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商務部不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些日子國內的什麼宏觀調控、通貨膨脹、新勞動法等問題輪流出現,使我這個老人家抽不
出時間寫比較喜歡動筆的可以一暢平生的話題。從來不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什麼。自己的家中事也管不着,何況國家
。君不信?我那個才一歲又半的美越小天使的孫女兒也懂得把我推開!

問題是我研習經濟凡四十八年,日以繼夜地沒有中斷過。專家無疑問,智商不論,不可謂不是識途老馬。尤其是對
神州大地的史實與文化,經改與民生,翻來覆去無數次,有什麼風吹草動當然敏感。關心下筆,客觀分析,但不管
會否被接受,是一個學者應有的責任。這裡要批評的是中國商務部十二月二十四日的一項公布。有點猶豫,因為薄
熙來是我心儀已久的人物。不認識薄先生,但讓我在這裡像對朋友那樣說幾句吧。

商務部最近公布的,是禁止五百八十九種產品出口,目的是為了「優化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其解釋是要「促使企
業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環節發展,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是針對那所謂「三來一補」的某些來料加
工的廠家,禁止某些產品出口,是回應不久前十七大提出的政策方向:要從「增長方式」轉到「發展方式」那邊去
,也即是要轉向鼓勵新產品、提升科技與產品質量。

我的看法,是北京希望的「發展方式」會自然地在中國出現,而目前在市場的引導下,這「發展」已經起步,政府
推波助瀾可以有反效果,而商務部推出的「禁止目錄」,其反效果在所必然——雖然直接不容易觀察到,但間接地
壓制北京期望的「新發展」卻免不了。

先談設廠產出吧。這個廣東人稱為「做廠」的行業很難做,難、難、難!我不佩服賺大錢的地產商或從事股票生意
的,雖然這些行業要講眼光,也論魄力,但賺錢主要靠時來運到。比較佩服——不是很佩服——是那些開酒店或從
事服務行業的成功商人。這些行業也要講一點運情,但主要是地點的選擇與成本的控制,加上服務質量的堅持。在
眾多行業中,只有做廠成功我衷心佩服,尤其是那些白手興家、沒有什麼專利維護的廠家,面對競爭者無數,能賺
到錢是不容易想像的事。

我已故的父親張文來上世紀初在香港天祥洋行作電鍍學徒,有了心得以中文寫過一本電鍍手冊,其後設立文來行,
賣電鍍原料及拋光用品,也向廠家傳授電鍍方法,謝世後,香港的電鍍行業把他的誕辰定為「師傅誕」。就是今天
,在市場還存在的質量最高的一種拋光蠟,是先父七十多年前把美國進口的改良而成的。

因為電鍍與拋光牽涉到很多不同類別的工廠,耳聞目染,我從小就知道不少關於「做廠」的事——先父在生時常有
提及,其見解的精闢與分析的客觀是我平生僅見的。做廠難,難於登天。好比四十年前在香港產出而在美國零售一
美元的產品(所謂dollar item),產出者大約得十八仙。目今商務部要禁止出口的,恐怕就是這類產品吧。

一位曾經在香港製造塑膠及不鏽鋼用品的廠家,聰明兼刻苦,做廠有成,二十年前搬到東莞去,初有看頭,工人增
至六百,但幾年前還是關門大吉。他對我說:「教授呀,我和老婆與兒子三個人搏到盡,吃飯的時間也沒有,但後
來連廢料也賺不到,不做算了。」

在我認識的或聽到的做廠人群中,沒有一個不希望能殺出重圍:希望自己有商標名牌,或註冊一些值錢的發明專利
,或有些可以穩守的商業秘密,或這裡那裡可以引進一些可以收回成本的質量與科技提升。沒有一個不在嘗試,但
成功談何容易哉?有成功的,甚至賺到不少錢,在杭州我遇到幾個,但那些是人中龍鳳,天之驕子,一個國家的經
濟發展不可以靠這一小撮人。我們要讓有單接單、有辦照造,以及那些三來一補的有很大的拳腳空間,給他們機會
自己打上去。一將功成萬骨枯,政府的職責是協助他們改進這不幸的或然率。說得不好聽,經濟發展是要有很多枯
骨的 ——不容許枯骨,何來一將?

沒有誰可以否認,不管什麼三來一補,不論科技及質量的高下,工業產出有一個獨樹一幟的要點:可以養活很多人
!像中國那樣人口密集、知識不足、資源貧乏的大國,不讓工業自由全面發展是大錯特錯。說過無數次,接單工業
是這些年中國農民轉到工業去的主要起步點,起得快,轉得好,而這六、七年來,農民生活的改進速度肯定是破了
人類歷史的紀錄。商務部不應該在這個時候潑冷水。

北京應該做的——商務部應該做的——是協助那些知識不足、本錢不夠的不知死活的做廠的隱君子們增加一點打上
去的機會,絕對不是禁止這些那些產品出口。北京大可考慮取消所有來料進口稅(不限於來料加工的),考慮免費
提供各行各業的科技知識,考慮取消國企因為政府維護而得到的壟斷權利。

同樣重要的,是北京要加強發明專利、商業秘密與註冊商標等事項的 維護。在西方,註冊商標是用版權
法維護的,中國不一定要拜西方為師。商業秘密的維護是很困難的事,西方的處理歷來頭痛,不知北京有沒有天才
的想法。至於發明專利,也頭痛,但據我的沒有調查過的理解,這後者在中國有進步。

中國的經濟改革震撼世界,再二十年不涉大錯,物價調整後,整個經濟會是十個日本!貨幣問題不論,為什麼要在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4 日期: 2008-01-0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這個關鍵時刻推出新勞動法及本文分析的禁止某些加工產品出口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4 日期: 2008-01-0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時評/05 日期: 2008-01-02
羊城晚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新勞動法遭遇新問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財經/A31 日期: 2007-12-28
廣州日報
作者: 張五常

物價指數與鈔票發行

與去年十一月相比,中國今年十一月的物價指數上升了6.9%,是1996年以來最高的。

那問題怎麼解決呢?我的一位師兄(A.Meltzer)1963年提出:要約束物價指數,最可靠的方法是約束銀根。而中國的
銀根基本上只有一種———鈔票的發行量。這樣看,調控物價指數中國應該比西方容易。另一方面,鈔票的流通量
只是“銀根”的一部分,而對中國來說,M0、M1、M2等數字對穩定物價都不是那麼重要。

而人民幣的鈔票發行量增長率從2001年的7.1%跳升至2007年的16.99%,實在是太高了。比較可靠的貨幣理論說,以
鈔票的發行量作為銀根,其增長率應該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相等。如果國民收入的年增長率為10%,鈔票發行的增長
率也是10%,那麼物價指數應近於零。國民收入升10%,鈔票發行升12%,物價指數就應該為2%。目前國民收入的年增
長率約10%多,鈔票發行增16.99%,物價指數恰好是6.9%。

要注意的是,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變動與物價的變動,時間上比西方快很多。因此,處理中國目前的物價指數,最簡
單的辦法是把鈔票的發行量減少5%左右,那是從約三萬億(八月份)減至2.85萬億,即是把1500億的鈔票收回來。這
2.85萬億是高於去年的月均數量10%強,收回那1500億不應該有不可以接受的震動。穩守這2.85萬億約6個月,然後
按每年升幅10%~12%之間增加鈔票的發行。至於將至的農曆新春怎樣處理,則要靠央行的專家經驗從事了。

要怎樣收回約1500億的鈔票發行量呢?一個新奇的建議,是由央行發售鈔票債券,指明通過銀行用鈔票才能購買。另
一方面,央行其實可以不收回鈔票,只是穩守30000億的鈔票發行,守一年,才按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增加。選這後者
,5%以上的物價指數大約會延長9個月,而不幸的是市場對通脹的預期有機會變得較為頑固。預期這回事,怎樣形成
,如何更改,只有天曉得。

(張五常新浪博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12-2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通貨膨脹

報載:與去年十一月相比,中國今年十一月的物價指數上升了百分之六點九,是一九九六以來最高的。曾經說過,
因為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十,今天的通脹其實高於公布的。這裡不管國際幣值上升的關係與含意,只管這百
分之六點九的性質與因由。

曾經說過,百分之五以上的通脹率是不應該接受的。分類再看,農產品佔指數統計的三分之一,上升了百分之十八
點二;非農產品佔三分之二,上升了百分之一點四。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價格是上升了,上升得快,基本是好現
象。這些年農民轉到工商業去的甚眾,上述的相對價格轉變理所當然,而如果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不升,農民的生活
不容易改進,貧富懸殊的不幸會繼續。不要相信西方的什麼專家或機構的胡說八道:說中國的基尼指數正在危險地
上升——貧富加大分化。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價格這幾年上升得大有看頭,證明着在相對上農民與市民的收入分
化不斷地收窄。

物價的整體一年上升了百分之六點九,不應該接受,但也不近於災難性。要通脹率為零,農產品上升了百分之十八
,非農產品要下降百分之九。這不容易。如果容許物價整體上升百分之三,可取的,非農產品要下降百分之四點五
,也不太容易。但如果容許物價整體上升百分之五,強可接受的,非農產品之價只要下降百分之一點五,應該不難
。當然,這是容許農產品之價上升百分之十八。如果通脹率下降,農產品之價是不會升那麼多的。樂觀一點地看,
我們不求農產品之價繼續急升,但求上述的相對價格能繼續相近的轉變率,而國民整體的收入增長繼續徘徊於百分
之十左右,那麼太平盛世指日可待矣。

中國目前的百分之六點九的通脹率不應該接受,北京當局是要做點工作的。但目前的五次加息,十次調高銀行的準
備金率(reserve ratio),約束提款及借貸,壓制投資及消費等,不是對症下藥,或藥種太多,也顯得有點手忙腳
亂了。今天的情況與朱鎔基一九九三年七月接掌人民銀行時的情況不同。當時的通脹困境,起於我稱為「權力借貸
」的無可救藥,朱老推出他的直接壓制借貸與消費的「宏觀調控」,當時我不同意,但這個大教授也真可憐,要幾
番公開認錯。今天可不是當年,權力借貸再不是大問題,朱老的「宏調」手法用不着也。

今天要怎樣處理才對呢?為此我託一位同學找到一些我認為是關鍵性的數據,知道問題的所在,不難處理。不一定
對:貨幣政策這回事,沒有誰有膽賭身家。然而,找到的論據可靠性甚高。

這是同學提供的貨幣發行量數字,是從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找到的。這是人民幣鈔票的發行量(currency
issued),不是鈔票在銀行之外的流通量(currency in circulation),雖然二者的變動對物價指數的影響差不多
。這裡要提出兩個可靠的理論與實踐的重點。第一點是我的一位師兄(A. Meltzer)於一九六三提出的:要約束通
脹,最可靠的方法是約束銀根(monetary base)。第二點是十多年前與佛利民研討後得到的結論:中國的「銀根」
基本上只有一種——鈔票的發行量。這樣看,調控通脹中國應該比西方容易。另一方面,鈔票的流通量只是「銀根
」的一部分,而在中國來說,M0、M1、M2等數字對穩定物價都不是那麼重要。

讓我們看看人民幣鈔票的發行量的每年增長率吧。不算一月份,因為有農曆春節的左右,而今年的數據只到八月份
。按每年的月均升幅算,與上一年相比,鈔票發行量的升幅如下:○一年上升百分之七點一;○二上升九點六二
;○三上升十一點九三;○四上升十一點五七;○五上升十點一三;○六上升十二點零五;○七上升十六點九九。

如上可見,自二○○三年起人民幣的鈔票發行量是加速了,不壞,但○七年跳升至近百分之十七的增長率是太高了
。比較可靠的貨幣理論說,以鈔票的發行量作為銀根,其增長率應該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相等。如果國民收入的增
長年率為百分之十,鈔票發行的增長率也是百分之十,那麼賭錢下注,應該買通脹率近於零。國民收入升百分之十
,鈔票發行升百分之十二,賭通脹百分之二最上算。目今國民收入的增長年率約百分之十強,鈔票發行增十六點九
九,賭通脹百分之六點九,命中,是巧合,但賭注是應該這樣下的。

要注意的,是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變動與物價的變動,時間上比西方來得快,快相當多。十多年前跟佛利民研討過
這個現象,他提出的我不大滿意的解釋,是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人對物價的變動很敏感。既然我自己沒
有解釋,算他對吧。

依照上述,處理中國目前的通脹,最簡單的辦法是把鈔票的發行量減少百分之五左右,那是從約三萬億(八月份)
減至二萬八千五百億,即是把一千五百億的鈔票收回來。這二萬八千五百億是高於去年的月均數量百分之十強,收
回那一千五佰億不應該有不可以接受的震動。穩守這二萬八千五百億約六個月,然後按每年升幅百分之十與十二之
間增加鈔票的發行。至於將至的農曆新春怎樣處理,則要靠央行的專家經驗從事了。

鈔票的發行量升得過多,中國市場的通脹反應快;減少發行量,通脹的紓緩會是同樣快嗎?很難說,但朱老從九三
至九七的經驗,是通脹率下降快得很。那是從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通脹下降至零至嚴重的通縮,今天要紓緩通脹,比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12-2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起來是小兒科,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是不會有大影響的。

要怎樣收回約一千五百億的鈔票發行量呢?方法不一,央行的專家比我知得多。一個新奇的建議,是由央行發售鈔
票債券,指明通過銀行用鈔票才能購買。另一方面,央行其實可以不收回鈔票,只是穩守三萬億的鈔票發行,守一
年,才按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增加。選這後者,百分之五以上的通脹率大約會延長九個月,而不幸的是市場對通脹的
預期有機會變得較為頑固。預期這回事,怎樣形成,如何更改,只有天曉得,經濟學者看錯過無數次。

上文分析的,是按目前中國還有匯管的情況下筆。如果中國解除所有外匯管制(應該這樣),讓人民幣周遊列國,
打天下,鈔票發行量的數字要怎樣看是另一番天地了。為此我曾建議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掛鈎,也即是
下一個沒有任何外幣在其中的錨。這又是另一番天地。

是複雜的世界。聖誕在即,上帝啊,給炎黃子孫多點智慧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12-2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2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書法要怎樣看才對?

最近發了神經,猛攻書法,每天彷彿沒有明天似的,狂書幾個小時,十多天下來,大有進境,跟着舉步為艱,前天
一口氣寫了三十八張六尺紙,只一幀可取,知道要停下來一段日子了。猛攻一輪,見到沒有再進要停下來,讓腦子
休息一下,或轉到其他工作去。這是我的求學方法,自小如是,不怨天,不尤人,此中樂不足為外人道。

上述的「神經」何自起?起自個多月前與闊別了十二年的德姆塞茨進晚膳。可能他聽到我是個書法家,問:「中國
的書法究竟是要怎樣看的?」我回應:「西方的抽象藝術怎樣看,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怎樣看。」他沒有再問下去,
我也不再說下去。

回家後我想,如果要說下去我說不出什麼來,還是自己再猛攻一陣去體會一下吧。西方的抽象藝術是研究過的,而
有關書法藝術的言論我曾經從上古翻閱到今天。前賢究竟說了些什麼恐怕上帝也搞不清楚。不敢說他們胡說八道,
但我是個看不到皇帝的新衣的人,認為古往今來,在書法藝術上說得比較具體、可以捉摸一下的,只有早唐的孫過
庭與北宋的米元章,但還是略嫌過於抽象了。

抽象藝術真的不容易懂。今天國內的新潮油畫,動不動逾百萬元的,我看不懂,就是送給我也不會掛在自己家中的
牆上。西方的抽象畫作也大略如是,但奇怪,像Jackson Pollock、Willem de Kooning等三幾個畫家的抽象作品我
很喜愛。他們畫的究竟是些什麼,哲理如何,讀過一些,但懶得管,只是愛。上述兩位大師的作品買不起,十多年
前在歐洲購得一幅Sam Francis的,更不知畫的是什麼,但愛看,看個不停。後者的抽象作品一般我不愛,間中卻有
愈看愈愛的。

這就是問題。抽象藝術無疑哲理多多,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說幾天說不完。這些作品可不是脫光了衣服的美人,
也不是大自然的蒼煙落照,不可以讓我們具體地品評一下。美人與江山是上蒼的藝術創作,沒有經過人類腦子的闡
釋,容易具體。經過腦子闡釋的藝術,看得出還是美人、還是江山的那種,不一定容易明白,但具體地分析一下是
可以的。抽象藝術不一定是不知作者表達的是什麼,但不懂的認為是發神經卻免不了。當然,不少抽象作品,觀者
無從知道表達着的是什麼,而應不應該讓觀者知道有不同的派別,爭論了好些日子了。

這就帶來我對書法藝術的看法,淺的。書法作為抽象藝術應該起自王獻之,其後試走這抽象表達的書法家無數,但
真的能寫出感情澎湃而又令人愛不釋手的很少。感情是主觀的,愛與不愛也主觀。二者相加無從具體。你不愛看我
的書法,我不愛看你的,永遠打個平手,爭論是兒戲了。所以我認為書法首要的看法是作者自己愛看,然後望天打
卦,希望自己愛看的同時,外人也愛看。這是要把一點一畫的感情,傳達到觀者那邊去。這是非常困難的工程了。

孫過庭與米元章等前輩早就說得清楚。書法要變化多,要天真自然,要沉着痛快,要險而不怪,要佈局得宜。這些
是抽象中比較具體的闡釋。周慧珺老師的教誨,使我能在幾年間學會了用筆、用墨、用紙;她也指導了我前賢的作
品要怎樣欣賞。非常感謝:這些學問基本上是求學無門的。

我自己加進去的,是感情的表達要排山倒海而來,因為只這樣才能比較容易地寫出自己。要用快筆,偶爾這裡那裡
突然轉慢,意之所之,忽左忽右,枯潤不一,或濃或淡,時輕時重,時行時草——每一筆都是要為自己而過癮一下
的。這樣寫要碰巧才能寫出稱意的,宣紙與墨汁貨如輪轉也。書法藝術要怎樣看才對?要自己愛看,要自己看得激
動,自己看得舒暢——不要多管他人怎樣想。至於他人會否接受,則要看自己的表達技術、個性、品味,而更重要
的是學問修為了。

這裡選刊兩幅近作,皆八尺大紙。一幅寫辛稼軒的《西江月》,另一幅寫蘇東坡的《定風波》,都是我深愛的詞。
前者比較容易寫,曾經有兩幅不同的在這裡發表過,這次應該有進步。順便介紹一下三個印章(兩幅用同樣的三個
)。右上角是茅大容刻的「為恐劉郎英氣盡,捲簾梳洗望黃河」,是龔自珍的詩句,我喜愛。右下角小的刻「五常
」,是一個別號瘋子的朋友刻的。最後一個大的刻「人書俱老」,典出孫過庭的《書譜序》。這印章有點來頭,因
為我認為是乾隆皇帝用的閒章,廉價在坊間購得。四個原因我這樣鑑定(當然不能肯定)。一、該石晶瑩通透,是
壽山石,黃而潤,但不是田黃——這種石出自康熙年代,清之後不再產出。二、刻鈕者著名「尚均」,那是周彬,
是乾隆的御用石雕高人,雕工對。三、印章篆刻的闊邊是清宮常用的習慣。四、乾隆這個「十全老人」喜歡說自己
「人書俱老」。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請聯絡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 1208,傳真:2729 7162,電


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1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新勞動法的困擾

壹年前貝加寫中國前途,不樂觀。他的看法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有可觀之境,很大機會會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他舉出二戰後的德國與日本的例子,說服力相當高。三年前我持不同觀點,也當然希望他錯。然而,在內心深處
,我知道貝加有機會對,而當時神州大地正開始引進西方的糊塗政策了。我不同意貝加,因為他不明白中國,不知
道我當時正在研究的中國經濟制度。在這制度中,地區的縣有很大的經濟話事權,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激烈,會迫使
他們反對中央上頭推出的對競爭不利的政策。我擔心的是人民幣的處理,尤其是匯率那方面,因為貨幣問題地區政
府是沒有話事權的。

北京不久前推出的新勞動法,共九十八條,洋洋大觀,對地區的競爭制度很不利,應該不容易推行。問題是這「新
勞動法」由國家主席推出,勢在必行。六月二十九日通過,明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公布內容是幾個星期前的事,網
上吵得熱鬧。我本想早作分析,無奈正在寫《人民幣的困境》那系列的五篇文章,腦子集中,分「思」不下也。

這幾天翻閱有關新勞動法的文件,也讀到一些市場的熱鬧回應,認為問題太複雜,不可能用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詳
盡分析。前思後想,決定只寫一篇,不針對細節,只談一些基本的經濟原則。

新勞動法因為約束合約選擇而引起的熱門話題有四方面。一是機構之間的派遣工作,二是試用期,三是補償金,四
是無固定期限合約。後者吵得最熱鬧,是法例第十四條。篇幅所限,這裡只略談這第十四條,複雜的。簡化而又不
大正確地說,這「無固定期」法例是指一個員工在一個「單位」工作了十年,法定退休期之前單位不能解僱。這是
說,一個員工被僱十年後,不管合約怎樣寫,法律上會獲得終生僱用的權利。

中國之外,我知道終生僱用有兩個其他實例。其一是日本,終生僱用的安排曾經普及。起自百多年前德川幕府的家
族傳統,不解僱成員。這制度之所以能持久,主要因為基本工資低,員工的收入主要靠分紅。這終生僱用制今天在
日本再不是那麼盛行了。

第二個與第十四條更相近的例子,是美國的大學的終生僱用合約(香港的大學也拜之為師)。一個博士被聘為助理
教授,合約三年,續約再三年。六年後,再續約就升為副教授,獲得終生僱用合約,否則被解僱。今天不少美國大
學,是獲得終生僱用後,可以永遠不退休。這大學的終生僱用安排,起於要維護教授的思想與言論自由,初時只用
於公立大學,後來好些私立的也被迫跟進。

效果怎樣呢?說是維護思想自由,結果是維護懶人。考慮減薪嗎?教師工會立刻出現,吵得一團糟。當年我因為拒
絕入「會」而弄得不愉快。可能最大的禍害,是有了終生僱用制後,力爭上游的青年才俊因為上頭「滿座」而無職
可升。七十年代在美國任教職時,我對那些結了婚、有了孩子的助理教授的前路茫茫愛莫能助。今天,因為上頭「
滿座」,要在美國的大學獲得終生僱用簡直免問,而以短暫合約續約再續約的安排是來得普遍了。這是香港人說的
散仔打散工。原來的計劃是終生僱用,到頭來短暫合約變得普遍。這是美國學術界的不幸。

目前中國要推出的新勞動法,第十四條之外還有其他數十條,一般是要維護勞工的權益。短期不會有大影響,因為
正在盛行的,是員工炒老闆,不顧而去另謀高就,老闆跪下來也留不住。然而,有朝一日,經濟緩慢下來,老闆要
炒員工,在新勞動法的保護下,工會林立會出現。舉國大罷工的機會存在,證明貝加是對的。到那時,北京不容易
壓制工會的成立與罷工,因為員工可以說是依新勞動法行動。

不要誤會,我的心臟長在正確的位置。有生以來,我永遠站在勞苦大眾那一邊。任何法例只要對貧苦人家的自力更
生有助,我沒有反對過。問題是法例歸法例,效果歸效果,數之不盡的說是維護勞工的法例,有反作用。支持這觀
點的研究文獻無數。我自己在街頭巷尾跑了一生,結交的窮朋友無數,怎可以不為他們說話?不是說新勞動法不會
幫助某些人,但這些人是誰呢?他們真的是需要幫助的勞苦大眾嗎?給某些有關係的或懂得看風駛『巾里』的人甜
頭,某些真的需要幫助的就失卻了自力更生的機會。這是經濟歷史的規律。

從經濟原則那方面看,是如果要增加自力更生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清楚界定資產權利之後,我們要讓市場有合約
選擇的自由。在僱用合約那方面,僱主要怎樣選,勞工要怎樣選,你情我願,應該自由,政府干預一般是事與願違
的。我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更不相信市場無所不能。這裡有一個嚴重而又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勞工合約的自由選
擇,好些勞工不清楚他們選的是什麼,不知道法律對他們有什麼保障,不知道他們是否受騙了。無良的老闆這裡那
裡存在。這方面政府要做的不是干預合約的選擇,而是要設法協助,對勞工解釋他們選擇的合約是說什麼,法律可
以幫多少忙。如果勞工清楚明白,政府不要左右合約的選擇。可惜澄清合約的本質是困難程度相當高的工作,而今
天中國的勞苦大眾,合約與法律的知識不足,是以為難。不同收入層面的員工有不同層面的知識,新勞動法不應該
一視同仁。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1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基本的問題,是如果大家對合約與法律的知識足夠,合約的自由選擇對經濟發展是最上算的。北京不應該因為這些
知識的不足而以新勞動法左右合約的自由。這新法有機會把改革得大有看頭的經濟搞垮了。北京的責任是教育與傳
播合約與法律知識,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事項市場不容易處理。硬性規定勞工合約要如此這般,是干預市場運作,
不可取也。

最近為高斯寫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文,我指出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有通縮,而算進當時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急升,
這通縮嚴重。房地產之價下降了三分之二。然而,這時期經濟增長保八,失業率徘徊於百分之四左右。毫無疑問,
這個推翻了佛利民的貨幣理論的經濟奇蹟,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合約選擇的自由度夠高,尤其是勞工合約那方面。如
果當時中國有今天要推出的新勞動法,嚴厲執行,失業率逾百分之八恐怕是起碼的了。很不幸,因為新勞動法的推
出,我不能不在該文補加一個註腳。九十七歲的高斯不會高興:他堅持該文要以中國大凱旋的姿態收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1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0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五)

有數之不盡的理由一個國家的貨幣要下一個固定的錨,然後讓所有匯率自由浮動。人民幣目前的主要困境,是一方
面要解除外匯管制,讓人民幣外放來紓緩幣值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這匯管的解除有很大的機會帶來不可以接受
的高通脹。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幾次建議的把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掛鈎,即是說以一籃子的物品價格指數為人民幣
之錨,就更加重要了。

解釋過幾次,明白的朋友拍手稱善,但好些讀者不明白,可能他們想得太深了。不是我的發明。我只是把古老的本
位制與朱鎔基的貨幣政策結合起來,知道可行。與一籃子物品掛鈎的想法二十多年前向佛利民提出過,但要等到十
年前,得到朱老的政策啟示,我才知道提供貨幣的政府機構是不需要有籃子內的物品在手的。當年大家都想錯了。

讓我從金本位說起吧。黃金的本身值錢,以金幣作貨幣,金的所值就是幣值。金有重量,攜帶不便,提供貨幣的機
構可以發行鈔票,是紙鈔,面額說明可以換取多少重量的金,發鈔的機構是有黃金儲備的。這個古老的本位制有兩
大缺點。其一是金價的波動會導致其他物價的波動,其二是發鈔的機構可能遇上黃金儲備不足的困難。後者其實是
誤解,是錯覺,起於發鈔的政府或機構營私舞弊,或言而無信,或上下其手。中國清代的一些錢莊與後來國民黨的
關金、銀圓券、金圓券等,說明有金或銀作本位,都是騙人的玩意。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中國的央行再不會那樣做
,而如果他們那樣做,沒有誰有理由去關心中國的經濟改革。

今天,我們要把問題倒轉過來看。央行發鈔,大可說明一百元(或某面值)可以在市場買到某重量的金。短暫的波
動當然存在,但可以容許。央行本身不提供金,只是見市場金價上升,央行把部分鈔票收回;見金價下跌,則多發
鈔票出去,那鈔票面值的金量可以穩守。目的只一個:穩守金價,其他貨幣政策不管。這樣穩守就是以黃金作為貨
幣之錨,也是本位制,是另一種,增加了不需要儲備黃金的彈性。容許短暫的金價波動,穩守幣值的金價不困難。
困難是其他兩方面。一、市場的黃金需求或供應可以大上大落,穩守幣值的金量,其他的物價會跟着大幅波動,對
經濟有不良影響,可以是很壞的。二、市場中的大富君子可以跟政府賭一手,炒金圖利。這是說,以市場的黃金為
貨幣之錨,金量的多少不是問題,其他物價的可能大幅變動才是。

這就帶來以一籃子物品作為貨幣之錨的建議了。曾經建議用三十種物品,認為不夠安全用六十種吧。要選對衣、食
、住、行有代表性的,物品的質量要有明確的鑑定準則,要從沒有討價還價的期貨市場及批發市場選擇。不難選出
約六十種,但再多不容易。籃子內的物品各有各的不同價,比重也不同,而這籃子中的相對物價是自由浮動的。固
定的是一千元人民幣(或某面值)可以在市場購得那籃子內指定的物品的質與量,及物品之間的固定比重。最簡單
是用一個指數處理。說一千元可以購得一個固定的籃子物品,稱指數為一百,央行如果調高指數為一零一,是說要
有百分之一的通脹,調低為九十九,是說有百分之一的通縮了。容許每年有上、下限百分之三左右的變動吧。籃子
內的相對物價自由浮動,人民幣的對外匯率也自由浮動。籃子內的物品是些什麼要公布,每種選哪個市場不一定要
公布,而物品的不同比重也不一定要公布。

這就是了。西方考慮過以物價指數為貨幣之錨。這不成,因為這指數不能直接在市場成交。物價指數只能作為幣值
的目標,牽涉到不少困難。以「目標」為貨幣之「錨」不可能固定,算不上是真的錨,是今天西方的fiat money制
。這裡提出的以一籃子物品為錨,是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的,任何人都可以。央行在明,每天甚至每個小時的籃子
內的物價變動清楚,整個籃子的物價指數是隨時明確的。短暫的籃子物價指數波動容許,如果這指數上升過高,央
行把部分人民幣收回來;如果下跌過多,多放人民幣出去。從中國目前的貨幣運作看,集中於鈔票的收回與放出應
該是立竿見影的。最簡單是由央行以外幣在國際市場處理人民幣的交易,而如果外幣在國內自由流通(目前差不多
),在國內買賣貨幣對通脹的調控會快一點。外匯儲備那麼多,有需要時用很小的一部分足夠,何況把人民幣外放
,有一段時期外匯儲備還要急升。

民無信不立。經過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今天我們要假設央行不會營私舞弊。這假設容易接受,因為我們沒有其他
選擇!以一籃子物品為貨幣之錨無疑會增加人民對央行的信心,而外間給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消散:匯率自由浮動
,你們要對人民幣貶值或升值自便吧。主要是與中國競爭的廉價勞力之區,尤其是亞洲一帶的發展中國家彼此之間
的匯率。大家搵食,懂得做他們的貨幣會以人民幣為錨。另一方面,國內的通脹預期會因為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為
錨而煙消雲散。

在地球一體化正在演變的今天,舉世的經濟形勢很不妥。金融(包括股市與國際幣值)的大幅波動,半個世紀以來
沒有見過那麼嚴重。石油之價達百美元一桶,而如果伊朗事發,不知會升到哪裡去。不對頭,因為這幾年大油田屢
被發現。中國呢?屋漏更兼連夜雨,最近深圳推出的約束人民幣提款,與明年初舉國推出的「新勞動法」,皆令識
者心驚膽戰。讀者相信嗎?不久前兩家歐洲機構,說明年起中國會領導世界經濟。不知是欣賞還是中傷,樹大招風
肯定是大忌。

在制度上,中國還要清理的沙石數之不盡。非清理不可:還有太多太多的同胞的生活水平不可以接受。未富先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0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花巧的經濟政策是來得太多太早了。要先穩守然後清理。這幾年我最擔心的是人民幣的問題,因為只要在貨幣政策
上一子錯,其他沙石怎樣清理也幫不到多少忙。要一次過地穩定幣值,不要管花巧的理論或政策,要把改革的精力
集中在教育、醫療、宗教、言論、法治、知識產權等事項去,大家都知道是沙石很多的。最好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
,不要管外間的專家怎樣說。

是不容易明白的現象。西方的經濟專家雲集,但沒有政府聽他們說的。中國的經濟專家數不出幾個,但今天卻喜歡
引進西方的不成氣候的非專家經濟思維。希望北京的朋友明白,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歷史奇蹟,方法主要是中國人自
己想出來的。高斯最近讀了我那篇關於中國制度的英語文章,非常欣賞我提到的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試一試,
看一看。」這是中國改革走了近三十年的路,繼續這樣走下去看來最上算。(之五•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2-0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半島博覽會/B14 日期: 2007-12-02
半島晨報
作者: 張五常

中國文學大師為什麼拿不到諾貝爾

文/張五常(著名經濟學家) 2007.11.30 http://blog.sina.com.cn/zhangwuchang 諾貝爾的任何獎都不是為中


國人而設的——或者說,以中文動筆獲該獎的機會甚微。自然科學不着重文字語言,炎黃子孫的機會較大。文學文
學,一般指文藝之學,當今之世,早就不合潮流,令人惋惜。高行健拿得諾貝爾文學獎,全靠翻譯翻得好。有誰會
是那樣幸運呢? 健在的中國文藝寫手我一般不熟,翻閱過一些,好的有相當水平,但翻譯怎麼辦呢? 總的
來說,“東是東、西是西”這句話,多多少少有點道理。諾貝爾獎是西方的,自然科學不需要講孰東孰西的感受,
但文學要講,且翻譯不易,是以為難。B14e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1-2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四)

不久前在報章上讀到周小川先生在十七大的言論,有云:「中國當前貨幣政策仍要堅持多目標,並強調促進經濟發
展……。他大稱,中央銀行首先要注重通貨膨脹的防治,保持幣值穩定,其次在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時要考慮
促進就業……。」

上述的觀點無疑是西方某傳統的貨幣政策觀。可以辦得到嗎?地球歷史沒有成功過。今天歐元幣值穩定,主要是因
為他們放棄了「多目標」。可不是嗎?歐元成立以還,德國與法國的失業率毫無改進,其他的歐盟國家有失業率低
很多的。歐盟之邦有不同的經濟困境,是佛利民當年認為歐元行不通的原因,而今天歐元成功,是因為主事者只求
幣值穩定,不管其他。貨幣政策的「多目標」,在實踐上沒有成功過。原則上行得通嗎?理論說很困難,困難重重
也:一石多鳥要碰巧。國家大事,豈同兒戲哉?

雖然不是我的研究專業,但自六十年代初期起我跟進貨幣,有名師指導,同學了得,而後來認識佛利民、夏理•莊
遜、蒙代爾等貨幣大師,要不跟進也艱難。記憶所及,佛老當年認為沒有一個聯邦儲備局的主席是及格的。後來到
了格林斯潘,佛老認為最好。格老的政績如何呢?處事臨危不亂,國會應對一流。然而,他在任的二十年間,美國
的利息率輪上輪落凡八次之多。我早就說過,利息率轆來轆去,轆上轆落,早晚會有投資者或借貸者被轆瓜。言猶
在耳,次按風暴就出現了。

費沙的利息理論說得清楚:投資的回報率應該與市場的利息率相等。很顯然,投資的回報率不可能像格老任內的利
息率那樣轆上轆落。換言之,格老的貨幣政策基本上是違反了經濟原則。佛利民當年是反對以利息率調控經濟的,
但以幣量調控,困難重重,格老轉用利率也就無話可說。可惜佛老去年謝世,否則見到今天的次按風暴,足以仰天
大笑矣!中國的央行最近加息五次,也是以利率調控,拜格老為師,放棄了比格老高明的朱鎔基傳統。不敢說朱老
比格老聰明,而是美國的「無錨」(fiat money)貨幣制度有不容易解決的困難。佩服蒙代爾,他四十年前就這樣
說。

西方的幣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起於史密斯之前,其後參與的天才輩出,實證研究的大好文章數之


不盡,可謂精英盡出矣。然而,理論歸理論,實踐歸實踐。實踐上,該理論有一個無可救藥的要點:我們不知道方
程式內的貨幣量究竟是些什麼!是M1?是M2?是M3?還有其他嗎?

我肯定幣量理論有嚴重的失誤,始於一九九五。該年我的一位師兄A. Meltzer訪港,我帶他到雅谷進午餐。在貨幣
研究上,這位師兄非同小可。他是K. Brunner的學生,與老師拍檔研究貨幣得享大名。單以調控銀根(base
money)來調控幣量的主張,是這位師兄一九六三首先提出的。這個「銀根」法門後來被西方的國家普遍採用,是以
利率調控之前的事了。可以說,從貨幣理論實證研究的角度衡量,這位師兄的成就不在佛利民之下。

在那次雅谷午餐中,師兄向我提出一個困擾着他的問題:美元的幣量急速上升了好幾年,但美國見不到有通脹復甦
!他說想不通,唯一的解釋是當時美元在國際上強勁。分手後我再想,得到的解釋是:一九九一波斯灣之戰後,蘇
聯解體,國際上要持美元者急升,而外間多持美元是不會導致美國本土的通脹上升的。三年前,佛利民直言他對自
己多年來的幣量觀有懷疑,那是大師的風範了!

於今回顧,我歷來敬仰而又拜服的佛利民,幣量之說外,其貨幣觀還有兩處失誤。其一是他對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
蕭條的解釋,是貨幣的頂級研究,詳盡得前無古人,但輕視了當時的美國工會林立,福利大行其道,最低工資半點
也不低。這些加起來約束了勞工合約的選擇,而重要的件工合約當時在美國是被判為非法的。我絕不懷疑佛老說的
,當年美國的聯邦儲備局做錯了,失誤頻頻,幣量應加不加,或應加反減,也不懷疑在合約選擇自由不足的情況下
,大幅增加貨幣量,搞起一點通脹,對當時的大蕭條有助。然而,朱鎔基的中國經驗卻令人大開眼界。神州大地一
九九三的通脹率越百分之二十,一九九七下降至零,跟着有負三強的通縮,如果算進當時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急速
提升,通縮率達兩位數字應無疑問。樓房之價是下降了三分之二的。就是在這樣的極為「不景」的時期,中國的經
濟增長保八,而失業率徘徊於百分之四左右。長三角的經濟就是在那時飆升,只八年超越了起步早十年的珠三角。
是重要的經驗,明顯地否決了佛老的單以貨幣理論解釋大蕭條的分析。

佛老的另一項失誤,是他認為金本位制度放棄了之後,一個大國不容易甚至不可以用實物為貨幣之錨。昔日以金或
銀為錨的本位制,導致西方太平盛世很長的時日,今天還有不少經濟學者嚮往。可惜此制也,金或銀本身的價格波
動會導致其他物價的波動,而這本位制的瓦解,起於經濟增長或行軍打仗,金或銀的供應量不足。

沒有誰不同意有實物為本位的貨幣制度最可取,只是找不到可取的實物。是朱鎔基在九十年代處理貨幣的方法使我
霍然而誤,站了起來:以實物為貨幣之錨,市場要有實物存在,但政府不需要提供實物,而市民是不需要儲存有關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1-29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的實物的。解釋是後話。

這裡要向周小川先生澄清一下。多目標的貨幣制度雖然老生常談,但歷史的經驗沒有成功過。貨幣的基本用途是作
為計算單位(unit of account),亦即是協助市場交易的單位了。凱恩斯是這樣看的。作為計算單位,貨幣的主要
目標是穩定物價,而如果只針對這單一目標處理,成功不難。這應該是中央銀行要集中的唯一職責。經濟的其他方
面應該是央行之外的責任。不要羨慕美國聯邦儲備的主事者基本上是管到經濟的各方面去。看似大權在手,其實手
忙腳亂!是那個無錨的fiat money制度使然。貨幣無錨,以幣量調控物價難於登天,顧此失彼,於是不能不管到多
方面的目標去。

君不見,西方常說的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開放改革後的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不是說經濟沒有波動,而
是沒有周期性。貨幣制度不同,市場合約選擇的自由度不同,所以有別。個人認為:朱老搞出來的中國貨幣制度是
好的。非常好,要不然中國不會有今天。我同意蒙代爾為此而提出的格言:還沒有破壞,不要修理它。(之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1-29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4 日期: 2007-11-2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三)

上文提到人民幣面對兩項困境。其一是兌美元上升,外貿以美元結算,彈性係數不協助,中國的外貿順差不跌反升
。這會帶來外間再強迫人民幣升值,有可能一重一重地逼上去,使中國走上日本當年的不幸的路。其二,中國的勞
苦大眾的工資,高於跟他們競爭的印度及越南等地,人民幣再上升,這幾年發展得很有看頭的農民生活,會遇到嚴
重的打擊。

這裡轉談第三項困境。那是這幾個月中國的通脹是明顯地上升了,到了近於不可以接受的水平。這裡我們要冷靜下
來,思量一下。首先,近來的通脹加劇主要是農產品的價格上升得快。這是好現象。農轉工的人數那麼多,農產品
的價格上升是自然的現象,而如果農產品的價格不升,農民的生活不容易有抬頭的一天。然而,普通常識說,農轉
工的人數多,非農業的物價理應下降才對。但沒有,只是上升得少。原則上,中國的物價指數,農產品佔三分之一
,其價上升一個百分點,其他物價下降半個百分點可以抵銷,使通脹率為零。但沒有。在目前中國的發展中,通脹
年率低於五可以接受,目前是在六至七之間,不好,也不大壞。

大壞而又頭痛的,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十,按照經濟常規,幣值上升是會帶來通縮的,但沒有。以香港為
例,近兩年港人到大陸消費,物價是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強。不是說國內的人也遇到同樣的通脹,分析複雜,但可以
肯定地說,因為人民幣值在國際上升了,國內的通脹率其實不止目前公布的六至七之間。

這就帶來一個有趣的經濟學問題。幣值上升,應該有通縮——讀者不妨想像人民幣值大幅上升,通縮必至——但為
什麼上升了百分之十還會有通脹加劇的現象呢?

我的解釋有兩方面。其一,貿易順差急升,外資繼續湧進,外匯儲備激增,這些進帳或遲或早是要用人民幣兌換代
替的。這會導致人民幣的國內流通量增加。不是說外匯進帳要下降至零才沒有通脹,但因為這進帳的激增使人民幣
量上升,央行加息約束的主要是國內市民的消費與投資,不是明智之舉。其二,央行以壓制人民幣需求的方法來紓
緩其上升壓力,例如禁止在國內自由地以外幣兌換人民幣,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壓制需求會促使市場預期人民幣會
繼續上升,爭持人民幣會使幣量被迫提升。

這就帶來我曾經說過的一個重點:要紓緩人民幣上升的壓力,約束需求(目前做的)是劣着——正着是增加人民幣
的供應。後者,為避免國內的通脹加劇,央行要把人民幣大量地放出國外——這是要解除目前的外匯管制了。

解除匯管,把人民幣大量放出去,要人民幣變得毫無上升壓力很容易,而放出去夠多人民幣值是會下降的。要注意
:把人民幣放出去與此前決定(而最近剎掣)的天津「直通車」到香港買股票很不相同。「直通車」是內資外流,
但人民幣外放有引進外匯的效果,國家是有錢賺的。這裡要說清楚: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不反對內資外流,但指
明是購買股票卻是劣着。股票之價,原則上,是反映着上市公司的回報率,市場應早有定論。無端端因為「直通車
」而使港股上升了百分之四十,反映着股民一般無知,早晚會損手爛腳!買股票不是移民潮買樓,不是自由行購物
,而是市場投資,要看上市公司的投資回報。

炎黃子孫有錢出外投資,那很好,但要讓他們自由選擇投資的項目與回報的預期。說實話,當今之世,不容易找到
一個地方投資比神州大地更可取,但如果炎黃子孫要分散一點,那到外間下點注,過癮一下,也無不可,但不要強
迫他們通過港股市場。

要紓緩人民幣的上升壓力,大量把人民幣推出國際是最上選的了。這裡還有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重點。這兩年人民
幣上升,主要是兌美元上升,而我說的接單工廠今天叫救命,主要是他們一律以美元結算!是個尷尬的問題,炎黃
子孫很有點面目無光:既為泱泱大國,經濟搞了起來,震撼世界,但外國人購買中國貨,為什麼不能用人民幣結算
呢?這是因為中國還有匯管,人民幣不自由外放。

北京的朋友要為國家的尊嚴設想一下吧。但在目前的形勢下,解除匯管讓人民幣自由外放,有不小的機會帶來相當
頭痛的麻煩:國內的通脹因而急速上升的機會存在。這裡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有兩點對通脹是有利的。
第一點,如果北京依照我的建議,取消進口稅,貿易順差大跌,有紓緩通脹的效果。第二點,以提升人民幣的對外
供應來減少該幣的上升壓力,市場再不爭持。另一方面,人民幣自由外放,對通脹不利也有兩點。第一點,人民幣
的強勢下降的本身,會增加通脹的壓力。第二點,如果外放了的人民幣回流,國內的人民幣量增加也會導致通脹。
人民幣留在外地則不會,但外放了的總會有某部分回流,尤其是投資中國這些年成為風氣了。我們無從估計外放了
的人民幣的回流比率會是多少。

兩點會紓緩通脹,兩點會增加通脹壓力,一起合併,國內的物價會向哪個方向走呢?很難說。如果一定要我猜一下
,我認為在目前的物價明顯地趨升的形勢下,解除匯管,外放人民幣到沒有上升壓力的那點,國內通脹加速的機會
較高,有可能引起急速通脹。因此,我不能不舊話重提,建議人民幣與一籃子物品掛鈎。這後者我分析過多次,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4 日期: 2007-11-2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好些讀者還是不明白。應該是傳統的貨幣觀誤導了他們。我要從另一個角度再說一次。

這裡要補充一下的,是人民幣大量外放,中國的外匯儲備會相應上升。與貿易順差及外資湧進的儲備上升不同:除
非人民幣大量回流,其外放帶來的儲備上升是不會增加通脹的。(之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4 日期: 2007-11-2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1-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二)

說過多次,反對人民幣升值是為了中國的農民。也說過多次,中國農民的生活搞不起,經濟增長怎樣了不起也沒有
用。說要改善農民的生活說了幾千年,得個「講」字,但今天是看到曙光了。

近來反對人民幣升值有點火氣,情難自禁也。可不是因為農民的生活沒有改進,或改進得太慢。正相反,大約二
○○○年起,中國農民的生活改進得快,上升速度超過我的期望。形勢好,是關鍵時刻,潑冷水愚不可及。左盤算
右盤算,我認為這幾年農民生活改進的速度,如果再持續十年——從歷史看是很短的時日——中國的農民會達到小
康。還要鼓勵城市的工商業發展。農民生活的改進,是要靠工商業的繼續勵進帶動的。不容易看到農民的生活與城
市的人均收入打平,因為後者有大富人家。但農民的人均收入,要達到城市的中等人家水平不苛求。那是小康,大
約還需要十年吧。這是以目前農村的發展速度算,也把二○○三年起農產品價格上升的速度算進去。

說實話,要一下子大幅提升農民的生活,易過借火。那是拜當年的日本為師,禁止農產品進口。但這樣做,中國整
體的經濟發展會變得潰不成軍,無從再進矣。我反對禁止農產品進口,或抽進口稅;我也反對最低工資,反對補貼
農業,反對福利經濟——因為這些會扼殺農民自力更生的機會。我贊成大事推廣農村子弟的知識教育,認為最好鼓
勵私營的慈善機構辦學,贊成在農村推廣適用於中國的農業科技,也贊成大學取錄學生時,農村子弟的高考成績不
妨讓個折頭。

我也認為兩年前取消農業稅是對的。這「取消」協助了在農民大量轉到工商業去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總量還繼續上
升:棄置了的農地再被耕耘,僱用全職農工開始盛行,而農作的機械與建設投資,雖然還簡陋,是明顯地急速上升
了。

不要相信農民的生活愈來愈苦,或貧富兩極繼續分化。就是北京也難以估計流動人口,以戶籍人口算農民的人均收
入不對,而外國機構的什麼分化指數統計,根本不知道中國發生着些什麼事。在收入的差距上,城市與農村之間可
能還在加闊,但相對的百分比升幅,這幾年農民比市民升得快是沒有疑問的。這發展繼續,農民的收入早晚會追上
城市的居民。

北京目前的統計,是全國農民人口下降至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是以戶籍人口算吧。我調查了幾個農村(包括河
南、江蘇、浙江、廣東、貴州),圖案竟然一樣:可工作的農村勞力,十個走了七個。近城市的走得較少,因為容
易半農半工。大略地算一下,從總人口看,今天農村的實際人口只有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而從勞動人口看
,操作農業的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一位作過比較深入調查的專家朋友,說只剩百分之十五左右)。六年前在廣州講
話,我說中國操農作的要下降至總勞動人口百分之二十左右才算及格。這言論給人痛罵,說永遠不可能。曾幾何時
,今天應該是達到了,比我六年前想像的快。今天看,農作勞動人口再下降五個百分點就差不多了。

無可置疑,近兩年建築工人的收入上升得很可觀,反映着從農轉工的速度緩慢了下來。僱用的農工興起,而他們的
全職收入,目前是略高於工廠的低薪工人。這裡要指出一個考慮重點。以低工資從工商業學起,只要勤奮,知識與
日俱增,假以時日,其收入的上限有機會高到天上去。換言之,工商業的知識有很大的爭取空間,機會有很大的變
化,因而收入增長的彈性高。農業可沒有這樣的際遇。中國的農作知識了不起,但主要是數千年的智慧積累,農村
的孩子從小耳聞目染,長大後一般都學滿了師。不是說先進的農業科技對中國毫無用處,但地少人多,好些外來的
科技沒有多大用場。技術上,這些年中國的農業有長進,而以膠布建造溫室這幾年盛行了。那天我見到農民投資五
千,用膠布建一間房子,可養雞千隻,有無限感慨。是新法飼養,而令我心跳加速的是一戶農家拿得出三個五千元

無論怎樣說,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加上農業的本質,農民收入的上升彈性遠不及工商業。所以我認為一個年輕力
壯的農工收入,只略高於工業的低薪是不夠的。這幾年農產品的價格比工業產品的價格上升得快,是好現象。假設
工業產品之價不變,農產品之價再升一倍至一倍半,加上設備投資與新技術,農民一般可達小康。這樣盤算,我的
估計是再要大約十年。

漫長的黑洞,中國的農民終於走到盡頭,見到光亮了。為什麼不讓他們走出洞口呢?發神經!說過無數次,農轉工
,中國的農民起步時是轉到我稱為接單工廠去。這些工廠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商標,也沒有任何專利,只是有單接單
,有辦照造,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什麼先進之邦,而是越南、印度等工資比中國還要低的地方。人民幣升值,大家
用美元結算,訂單會容易地跑到這些後起的地區去。今天的中國可沒有日本當年那樣着數,可以讓日圓上升一兩倍
還有競爭力。一九九一年,在瑞典,我跟佛利民說得清楚:世界大變,不久的將來地球會增加十至二十億的廉價勞
力在國際上競爭。沒有看錯,這競爭出現了,是地球之幸。我為印度、越南等的興起感到高興,而對中國來說,落
後之邦有點錢是大吉大利,因為與之貿易可以多賺一點。但讓人民幣升值是讓賽,是輕敵,是未富先驕。

是的,就是農轉工到了一個飽和點,北京還不能讓人民幣升值。原因是要提升農民的收入,我們要讓工商業的收入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1-15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上升。這上升會自然地迫使工業改進產品的質量與引進科技,而這幾年中國的研究投資的上升率是世界之冠。人民
幣不升,中國的接單工業總會有抬頭的一天。是的,中國早晚要放棄低下的接單工業,讓改革較慢起步的接單去吧
。絕對不是看人家不起,而是中國的勞苦大眾吃了那麼多年苦,今天的形勢是他們的血汗換回來的。

五年前說過,人民幣強勁,主要是因為中國的人民大眾吃得苦。人民幣升值,對富有的炎黃子孫無疑有利。但勞苦
大眾呢?難道他們會旅遊巴黎喝拉圖紅酒嗎?(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1-15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8 日期: 2007-11-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二)

說過多次,反對人民幣升值是為了中國的農民。也說過多次,中國農民的生活搞不起,經濟增長怎樣了不起也沒有
用。說要改善農民的生活說了幾千年,得個「講」字,但今天是看到曙光了。

近來反對人民幣升值有點火氣,情難自禁也。可不是因為農民的生活沒有改進,或改進得太慢。正相反,大約二
○○○年起,中國農民的生活改進得快,上升速度超過我的期望。形勢好,是關鍵時刻,潑冷水愚不可及。左盤算
右盤算,我認為這幾年農民生活改進的速度,如果再持續十年——從歷史看是很短的時日——中國的農民會達到小
康。還要鼓勵城市的工商業發展。農民生活的改進,是要靠工商業的繼續勵進帶動的。不容易看到農民的生活與城
市的人均收入打平,因為後者有大富人家。但農民的人均收入,要達到城市的中等人家水平不苛求。那是小康,大
約還需要十年吧。這是以目前農村的發展速度算,也把二○○三年起農產品價格上升的速度算進去。

說實話,要一下子大幅提升農民的生活,易過借火。那是拜當年的日本為師,禁止農產品進口。但這樣做,中國整
體的經濟發展會變得潰不成軍,無從再進矣。我反對禁止農產品進口,或抽進口稅;我也反對最低工資,反對補貼
農業,反對福利經濟——因為這些會扼殺農民自力更生的機會。我贊成大事推廣農村子弟的知識教育,認為最好鼓
勵私營的慈善機構辦學,贊成在農村推廣適用於中國的農業科技,也贊成大學取錄學生時,農村子弟的高考成績不
妨讓個折頭。

我也認為兩年前取消農業稅是對的。這「取消」協助了在農民大量轉到工商業去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總量還繼續上
升:棄置了的農地再被耕耘,僱用全職農工開始盛行,而農作的機械與建設投資,雖然還簡陋,是明顯地急速上升
了。

不要相信農民的生活愈來愈苦,或貧富兩極繼續分化。就是北京也難以估計流動人口,以戶籍人口算農民的人均收
入不對,而外國機構的什麼分化指數統計,根本不知道中國發生着些什麼事。在收入的差距上,城市與農村之間可
能還在加闊,但相對的百分比升幅,這幾年農民比市民升得快是沒有疑問的。這發展繼續,農民的收入早晚會追上
城市的居民。

北京目前的統計,是全國農民人口下降至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是以戶籍人口算吧。我調查了幾個農村(包括河
南、江蘇、浙江、廣東、貴州),圖案竟然一樣:可工作的農村勞力,十個走了七個。近城市的走得較少,因為容
易半農半工。大略地算一下,從總人口看,今天農村的實際人口只有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而從勞動人口看
,操作農業的大約是百分之二十(一位作過比較深入調查的專家朋友,說只剩百分之十五左右)。六年前在廣州講
話,我說中國操農作的要下降至總勞動人口百分之二十左右才算及格。這言論給人痛罵,說永遠不可能。曾幾何時
,今天應該是達到了,比我六年前想像的快。今天看,農作勞動人口再下降五個百分點就差不多了。

無可置疑,近兩年建築工人的收入上升得很可觀,反映着從農轉工的速度緩慢了下來。僱用的農工興起,而他們的
全職收入,目前是略高於工廠的低薪工人。這裡要指出一個考慮重點。以低工資從工商業學起,只要勤奮,知識與
日俱增,假以時日,其收入的上限有機會高到天上去。換言之,工商業的知識有很大的爭取空間,機會有很大的變
化,因而收入增長的彈性高。農業可沒有這樣的際遇。中國的農作知識了不起,但主要是數千年的智慧積累,農村
的孩子從小耳聞目染,長大後一般都學滿了師。不是說先進的農業科技對中國毫無用處,但地少人多,好些外來的
科技沒有多大用場。技術上,這些年中國的農業有長進,而以膠布建造溫室這幾年盛行了。那天我見到農民投資五
千,用膠布建一間房子,可養雞千隻,有無限感慨。是新法飼養,而令我心跳加速的是一戶農家拿得出三個五千元

無論怎樣說,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加上農業的本質,農民收入的上升彈性遠不及工商業。所以我認為一個年輕力
壯的農工收入,只略高於工業的低薪是不夠的。這幾年農產品的價格比工業產品的價格上升得快,是好現象。假設
工業產品之價不變,農產品之價再升一倍至一倍半,加上設備投資與新技術,農民一般可達小康。這樣盤算,我的
估計是再要大約十年。

漫長的黑洞,中國的農民終於走到盡頭,見到光亮了。為什麼不讓他們走出洞口呢?發神經!說過無數次,農轉工
,中國的農民起步時是轉到我稱為接單工廠去。這些工廠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商標,也沒有任何專利,只是有單接單
,有辦照造,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什麼先進之邦,而是越南、印度等工資比中國還要低的地方。人民幣升值,大家
用美元結算,訂單會容易地跑到這些後起的地區去。今天的中國可沒有日本當年那樣着數,可以讓日圓上升一兩倍
還有競爭力。一九九一年,在瑞典,我跟佛利民說得清楚:世界大變,不久的將來地球會增加十至二十億的廉價勞
力在國際上競爭。沒有看錯,這競爭出現了,是地球之幸。我為印度、越南等的興起感到高興,而對中國來說,落
後之邦有點錢是大吉大利,因為與之貿易可以多賺一點。但讓人民幣升值是讓賽,是輕敵,是未富先驕。

是的,就是農轉工到了一個飽和點,北京還不能讓人民幣升值。原因是要提升農民的收入,我們要讓工商業的收入
上升。這上升會自然地迫使工業改進產品的質量與引進科技,而這幾年中國的研究投資的上升率是世界之冠。人民
幣不升,中國的接單工業總會有抬頭的一天。是的,中國早晚要放棄低下的接單工業,讓改革較慢起步的接單去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8 日期: 2007-11-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絕對不是看人家不起,而是中國的勞苦大眾吃了那麼多年苦,今天的形勢是他們的血汗換回來的。

五年前說過,人民幣強勁,主要是因為中國的人民大眾吃得苦。人民幣升值,對富有的炎黃子孫無疑有利。但勞苦
大眾呢?難道他們會旅遊巴黎喝拉圖紅酒嗎? (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11-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一)

(按:此文乃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於貴陽貴州財經學院講話之大略。是日也,朝雨送寒,午後講座,老師同學
雲集者二千。隨後揮毫數紙,晚宴貴州茅台,夜敍法國紅酒,老生常言該地貧瘠,蓋前日事耳。)

各位同學:

我老是想得簡單,這次講話,每點要說的都簡單,但因為有多點,加起來就變得複雜了。所以同學們要聽得留心,
否則加不起來。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得快,歷久不衰,其貨幣幣值強勁,在國際上有上升壓力,是大吉大利的形勢,與貨幣呈弱勢
是兩回事。好比一個男人找不到女人,相當頭痛,但如果有多個美女追求,則過癮之極,處理何難之有哉?目今人
民幣在大好形勢下遇到不容易解決的困境,恐怕源於處理失誤,為何如此,怎樣解救,說來話長,讓我說說吧。

二○○二年我在南開大學說人民幣是天下第一強幣(當時黑市還低於官價),二○○三年三月說兩年內先進之邦會
強迫人民幣升值(當時黑市與官價打平)。不出所料,只四個月後這「強迫」就出現了。我當時是反對人民幣升值
的。這反對今天依舊——為何反對我會解釋。感謝貨幣大師蒙代爾。他也屢次公開反對人民幣升值,後來我知道他
的理由與我的差不多,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矣。

首先要說的困境,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六至十之間後,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急升。說過好幾次,貨幣匯率
上升會導致順差上升的機會很大。經濟本科一年級的彈性係數分析,說物價上升,需求量下降,但總消費可能增加
。到了三年級的對外貿易課程,這彈性係數增加了好幾個,方程式長而複雜,都支持着貨幣匯率上升不一定可以減
少貿易順差,但沒有誰可以事前推斷彈性係數是哪個數字。當然,如果人民幣升得夠高,到某個價位中國的貿易順
差一定會下降,但到那一點,或到順差不存在的那一點,中國的經濟很可能會走上日本的路。我大概是一九八六年
發表《日本大勢已去》的。

是的,當年發展得頭頭是道的日本,經濟不景已有二十個年頭了。二○○一年在三藩市與佛利民暢談日本的困境,
他說日本看來有轉機,六年過去,這轉機還看不到。這可能是因為日圓幣值在國際上大幅上升了,受益的多是有錢
人,話得事。三十年前紅極一時的日本,在經濟政策上犯了兩項大錯。其一是禁止農產品進口,使地價急升,飛到
天上去。其二是讓日圓匯率升值,從三百六十兌一美元升至八十兌一(今天約一百二十兌一)。史坦福一位名教授
作過深入研究,兩年前發表所得,直指日圓升值對日本經濟的禍害。像蒙代爾一樣,這位教授支持中國,反對人民
幣升值。

不容易明白為什麼經濟學諾貝爾獎十之八九落在美國學者手上,但那裡的議員老是認為人民幣值上升會改善美國對
中國的貿易逆差。更不容易明白為什麼外國堅持要求中國貨價上升。說會增加本土的就業機會是淺見。最近見報,
中國貨的價格在美國是明顯地上升了,需求彈性係數低於一,中國貨的總消費於是上升了。

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我敢十對一打賭,外國施壓要人民幣再上升
必將加劇。另一方面,雖然中國貿易順差上升的本身不一定會導致人民幣值上升,但市場一般是這樣看。如此一來
,政治施壓,市場又施壓,人民幣要不升很頭痛。

不止此也。最頭痛的關鍵,是如果人民幣受到壓力而再上升,中國的貿易順差會繼續上升的機會很大。這是因為中
國貨在外地暢銷已有十多年,那裡的消費者養成了慣性,這是會促成彈性係數下降的。我們無從知道人民幣要升到
哪個價位這慣性才會改為有利中國貿易順差下降的彈性係數。這樣,人民幣值再上升,中國順差又再上升,外國加
重施壓,一重一重地推上去,中國會被迫走上日本的不幸的路。前車可不鑑乎?

只有兩個可取的改「善」中國貿易順差(指減少)的途徑,肯定有效的。其一是中國大幅施行出口關稅。這對中國
的工業發展極為不利,但總要比外國大幅提升中國貨進口稅為佳,因為前者稅收由中國獲取。其二,最佳的選擇,
是廢除外國貨進口中國的關稅,或起碼大幅減少。廢除所有進口關稅是妙着,最好的,貿易順差一定下降,而炎黃
子孫可以大享鬼子佬的名牌真貨之樂矣。不妨考慮與外國洽商,大家一起取消所有關稅,但中國單方面取消所有進
口稅也是正着,何況這後者瀟灑好看,乾脆利落,有大國之風。這也是對世界公布:地球一體化,我們不跟你們婆
婆媽媽,身先士卒地表演一手,成為天下第一個自由貿易大國。

縱觀天下大勢,我認為中國取消所有進口稅不僅要做,而且迫在眉睫,要儘快做。這是一項肯定可以大幅減低中國
貿易順差的法門,而又因為有那麼多的外資要到神州大地下注,我們無需擔心取消進口稅會對中國目前的外匯進帳
有不良影響。說過了,中國的外匯儲備那麼多,要燒也要燒好幾天。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11-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取消進口稅對中國的工業會有負面影響嗎?也不用擔心。一個原因是中國貨的競爭者絕大部分不是先進之邦的優質
名牌,另一個原因是讓優質名牌免了關稅殺進中國,這些產品會迫使中國提升產品質量,很快的。今天,我絕不擔
心中國的工業家會那樣不爭氣,見到外來的名牌就心驚膽戰,鳴金收兵,躲起來了。

六年前,在某次講話中,我說如果舉世取消關稅,全球一體化競爭產出,我會將身家押在炎黃子孫那邊去。這類推
斷我從來不錯。(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7-11-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困境(之一)

(按:此文乃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於貴陽貴州財經學院講話之大略。是日也,朝雨送寒,午後講座,老師同學
雲集者二千。隨後揮毫數紙,晚宴貴州茅台,夜敍法國紅酒,老生常言該地貧瘠,蓋前日事耳。)

各位同學:

我老是想得簡單,這次講話,每點要說的都簡單,但因為有多點,加起來就變得複雜了。所以同學們要聽得留心,
否則加不起來。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得快,歷久不衰,其貨幣幣值強勁,在國際上有上升壓力,是大吉大利的形勢,與貨幣呈弱勢
是兩回事。好比一個男人找不到女人,相當頭痛,但如果有多個美女追求,則過癮之極,處理何難之有哉?目今人
民幣在大好形勢下遇到不容易解決的困境,恐怕源於處理失誤,為何如此,怎樣解救,說來話長,讓我說說吧。

二○○二年我在南開大學說人民幣是天下第一強幣(當時黑市還低於官價),二○○三年三月說兩年內先進之邦會
強迫人民幣升值(當時黑市與官價打平)。不出所料,只四個月後這「強迫」就出現了。我當時是反對人民幣升值
的。這反對今天依舊——為何反對我會解釋。感謝貨幣大師蒙代爾。他也屢次公開反對人民幣升值,後來我知道他
的理由與我的差不多,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矣。

首先要說的困境,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六至十之間後,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急升。說過好幾次,貨幣匯率
上升會導致順差上升的機會很大。經濟本科一年級的彈性係數分析,說物價上升,需求量下降,但總消費可能增加
。到了三年級的對外貿易課程,這彈性係數增加了好幾個,方程式長而複雜,都支持着貨幣匯率上升不一定可以減
少貿易順差,但沒有誰可以事前推斷彈性係數是哪個數字。當然,如果人民幣升得夠高,到某個價位中國的貿易順
差一定會下降,但到那一點,或到順差不存在的那一點,中國的經濟很可能會走上日本的路。我大概是一九八六年
發表《日本大勢已去》的。

是的,當年發展得頭頭是道的日本,經濟不景已有二十個年頭了。二○○一年在三藩市與佛利民暢談日本的困境,
他說日本看來有轉機,六年過去,這轉機還看不到。這可能是因為日圓幣值在國際上大幅上升了,受益的多是有錢
人,話得事。三十年前紅極一時的日本,在經濟政策上犯了兩項大錯。其一是禁止農產品進口,使地價急升,飛到
天上去。其二是讓日圓匯率升值,從三百六十兌一美元升至八十兌一(今天約一百二十兌一)。史坦福一位名教授
作過深入研究,兩年前發表所得,直指日圓升值對日本經濟的禍害。像蒙代爾一樣,這位教授支持中國,反對人民
幣升值。

不容易明白為什麼經濟學諾貝爾獎十之八九落在美國學者手上,但那裡的議員老是認為人民幣值上升會改善美國對
中國的貿易逆差。更不容易明白為什麼外國堅持要求中國貨價上升。說會增加本土的就業機會是淺見。最近見報,
中國貨的價格在美國是明顯地上升了,需求彈性係數低於一,中國貨的總消費於是上升了。

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我敢十對一打賭,外國施壓要人民幣再上升
必將加劇。另一方面,雖然中國貿易順差上升的本身不一定會導致人民幣值上升,但市場一般是這樣看。如此一來
,政治施壓,市場又施壓,人民幣要不升很頭痛。

不止此也。最頭痛的關鍵,是如果人民幣受到壓力而再上升,中國的貿易順差會繼續上升的機會很大。這是因為中
國貨在外地暢銷已有十多年,那裡的消費者養成了慣性,這是會促成彈性係數下降的。我們無從知道人民幣要升到
哪個價位這慣性才會改為有利中國貿易順差下降的彈性係數。這樣,人民幣值再上升,中國順差又再上升,外國加
重施壓,一重一重地推上去,中國會被迫走上日本的不幸的路。前車可不鑑乎?

只有兩個可取的改「善」中國貿易順差(指減少)的途徑,肯定有效的。其一是中國大幅施行出口關稅。這對中國
的工業發展極為不利,但總要比外國大幅提升中國貨進口稅為佳,因為前者稅收由中國獲取。其二,最佳的選擇,
是廢除外國貨進口中國的關稅,或起碼大幅減少。廢除所有進口關稅是妙着,最好的,貿易順差一定下降,而炎黃
子孫可以大享鬼子佬的名牌真貨之樂矣。不妨考慮與外國洽商,大家一起取消所有關稅,但中國單方面取消所有進
口稅也是正着,何況這後者瀟灑好看,乾脆利落,有大國之風。這也是對世界公布:地球一體化,我們不跟你們婆
婆媽媽,身先士卒地表演一手,成為天下第一個自由貿易大國。

縱觀天下大勢,我認為中國取消所有進口稅不僅要做,而且迫在眉睫,要儘快做。這是一項肯定可以大幅減低中國
貿易順差的法門,而又因為有那麼多的外資要到神州大地下注,我們無需擔心取消進口稅會對中國目前的外匯進帳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7-11-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有不良影響。說過了,中國的外匯儲備那麼多,要燒也要燒好幾天。

取消進口稅對中國的工業會有負面影響嗎?也不用擔心。一個原因是中國貨的競爭者絕大部分不是先進之邦的優質
名牌,另一個原因是讓優質名牌免了關稅殺進中國,這些產品會迫使中國提升產品質量,很快的。今天,我絕不擔
心中國的工業家會那樣不爭氣,見到外來的名牌就心驚膽戰,鳴金收兵,躲起來了。

六年前,在某次講話中,我說如果舉世取消關稅,全球一體化競爭產出,我會將身家押在炎黃子孫那邊去。這類推
斷我從來不錯。(之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11-0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趣味何在?(之三)

趣味這回事,因人而異,他人不明白我,我不明白他人,興趣不同大家不明白,自古皆然,為何如此恐怕上蒼才知
道。所謂人各有志,我無從干預他人的興趣或品味,就是自己的兒女也管不着。個人的興趣歷來廣泛,欣賞的說多
才多藝,批評的說不夠專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樣想。

是好奇心的驅使吧。從小我嘗試過的玩意無數,如今老了,回顧平生,興趣持久的玩意有一個特徵:那是要做出一
些可以拿在手把玩一下的作品來。這是說我要搞一點創作,有作品給自己一點滿足感。永恆的滿足是指可以傳世,
當然困難,但幻想一下,誇誇其談,沒有犯法,無聊之輩的閒言閒語是無能的言論了。

不容易解釋自己的品味。少小時放風箏、彈珠子、釣魚等,神乎其技,但興趣短暫。青年下象棋有兩手,而作研究
生時橋牌打到國際水平,興趣皆短暫。考試成績,或教書拿什麼獎的,皆如過眼雲煙。我是個從來不用名片的人,
對名頭毫無興趣。

記得一九六七年博士過了關,到大學校務處申領名頭,該處說因為我是外籍學生,要交五十美元。我說:「五十元
?我不要。」轉身而去。殊不知處長是曾經教過我的Warren Scoville教授,他追出來,說早就聽到我的論文,要替
我出那五十元。我當然搶着掏自己的錢包了。這位教授對我有影響,我作研究時對資料的慎重處理來自他的教誨。
視名頭如無物,然而,六九回港時母親要一枝筆簽名,我送她老人家名筆一枝,上刻「愛妳的兒子——《佃農理論
》的作者」。《佃農理論》是一件作品,我珍惜,當時希望可以傳世,四十年後的今天看,傳世的機會差不多可以
肯定。

從經濟學作品衡量,我不明白為什麼在古典與新古典學派的傳統中,作者著書立說,而今天的行家則選寫文章。雖
云在被迫發表的情況下,寫文章較為容易生存,但寫書的傳世機會顯然佔優。事實上,退了休的行家朋友,紛紛把
他們發表過的文章結集成書,但這樣處理不會有一氣呵成的感受。我的《佃農理論》是書,中文三卷本的《經濟解
釋》也是書,皆一氣呵成之作,其傳世機會高於我的任何文章。是的,我認為文章寫得怎樣精彩,總比不上以同樣
題材寫一本組織得好的書來得有氣勢。我也認為影響了世界半個世紀的凱恩斯的《通論》,如果分十篇文章發表,
沒有誰會管他!

試圖創作,珍惜作品,因而維持興趣的人可能不太多。我自己卻是相當極端的。然而,在拿得出作品而自傲一番的
幾項玩意中,興趣的持續性很不相同。藝術攝影似乎來得太易,很快就走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我是純為玩光而
搞攝影藝術的,是自己一九六五的發明。當年得新法,以黑白膠卷從事,猛攻三個月就轉回論文那邊去。二○○三
年再用此法,轉用彩色膠卷,有電腦協助,如虎添翼,搞了十八個月,出版了七本攝影集,封機去也。還打算再出
一本精選的,題為《影詩三百首》,算是告別一門玩意的儀式了。

書法呢?倒轉過來,是太難。算是天之驕子,因為只略有小成,求字者無數。我正在安排一個地方,訂製巨桌一張
,日夕揮毫幾個月,自信必有佳績。我已經達到自知還差多遠的境界,很不容易。古人說學而後知不足,我是學而
後知其足的。研習書法的經驗,似乎是說,比較困難的玩意,我的興趣較為持久。當然,這是指自己認為有點天賦
,可以一博,而又真的有點興趣才開始嘗試的。

轉談寫中語專欄文字,匆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興趣還持續。讀者多無疑有助,但主要是砌字成文是一種藝術,
好玩的,可能中文獨有,而這些年自覺砌得大有進境。古文、詩詞、四六文體、平仄、音韻、白話文、廣東話……
隨意混合,然後砌、砌、砌。完全不講什麼文法(蘇東坡不講,我為什麼要講呢),從西方搬過來的只是分段與標
點。讀者的接受性是我的試金石,只此而已。

神州興起,中文可以在電腦打字,打得快,今天舉世都學起中文來了。但電腦不僅給你打字,而且教你寫,後者的
不良影響開始明顯了。這方面我是個古人,而古人是砌字的。其他寫手可能沒有像我那樣好奇地分析過,但我認為
寫得朗朗上口的「古人」,一律砌字。

回頭說經濟學,集中於解釋世事,對我來說,是幾項拿得出作品的玩意中最容易興趣持久的了。首先是面對一個沒
有他人完善地解釋過的現象,或有個話題可以針對,文章寫出來通常是一件相當完整的作品,可以玩弄於指掌之間
,反覆重讀,滿足感很特別。其次是需要解釋的現象多得很,有深有淺,有趣味盎然的,也有淡然無味的。作者要
選擇是無可避免的過程,像藝術家或小說家選擇題材那樣,往往要花上好些時日。再其次是要成功地解釋一個比較
複雜的現象,作者要多方調查,也要等待靈感予我的時機。

在經濟的調查研究上,我是個非常有耐心的人。一九六九開始調查租務管制,一九七四才發表《價格管制理論》;
一九六八想公司現象,一九八三才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一九七九跟進中國的開放改革,二○○七才寫出《中
國的經濟制度》。這些是自己愛不釋手的作品,傳世應該沒有困難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11-0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興趣是什麼?是愛!對我來說,這種愛的持續,要有自己的作品值得擁抱,最好能像自己的親生子女那樣,永遠珍
惜。(之三•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11-0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11-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趣味何在?(之三)

趣味這回事,因人而異,他人不明白我,我不明白他人,興趣不同大家不明白,自古皆然,為何如此恐怕上蒼才知
道。所謂人各有志,我無從干預他人的興趣或品味,就是自己的兒女也管不着。個人的興趣歷來廣泛,欣賞的說多
才多藝,批評的說不夠專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樣想。

是好奇心的驅使吧。從小我嘗試過的玩意無數,如今老了,回顧平生,興趣持久的玩意有一個特徵:那是要做出一
些可以拿在手把玩一下的作品來。這是說我要搞一點創作,有作品給自己一點滿足感。永恆的滿足是指可以傳世,
當然困難,但幻想一下,誇誇其談,沒有犯法,無聊之輩的閒言閒語是無能的言論了。

不容易解釋自己的品味。少小時放風箏、彈珠子、釣魚等,神乎其技,但興趣短暫。青年下象棋有兩手,而作研究
生時橋牌打到國際水平,興趣皆短暫。考試成績,或教書拿什麼獎的,皆如過眼雲煙。我是個從來不用名片的人,
對名頭毫無興趣。

記得一九六七年博士過了關,到大學校務處申領名頭,該處說因為我是外籍學生,要交五十美元。我說:「五十元
?我不要。」轉身而去。殊不知處長是曾經教過我的Warren Scoville教授,他追出來,說早就聽到我的論文,要替
我出那五十元。我當然搶着掏自己的錢包了。這位教授對我有影響,我作研究時對資料的慎重處理來自他的教誨。
視名頭如無物,然而,六九回港時母親要一枝筆簽名,我送她老人家名筆一枝,上刻「愛妳的兒子——《佃農理論
》的作者」。《佃農理論》是一件作品,我珍惜,當時希望可以傳世,四十年後的今天看,傳世的機會差不多可以
肯定。

從經濟學作品衡量,我不明白為什麼在古典與新古典學派的傳統中,作者著書立說,而今天的行家則選寫文章。雖
云在被迫發表的情況下,寫文章較為容易生存,但寫書的傳世機會顯然佔優。事實上,退了休的行家朋友,紛紛把
他們發表過的文章結集成書,但這樣處理不會有一氣呵成的感受。我的《佃農理論》是書,中文三卷本的《經濟解
釋》也是書,皆一氣呵成之作,其傳世機會高於我的任何文章。是的,我認為文章寫得怎樣精彩,總比不上以同樣
題材寫一本組織得好的書來得有氣勢。我也認為影響了世界半個世紀的凱恩斯的《通論》,如果分十篇文章發表,
沒有誰會管他!

試圖創作,珍惜作品,因而維持興趣的人可能不太多。我自己卻是相當極端的。然而,在拿得出作品而自傲一番的
幾項玩意中,興趣的持續性很不相同。藝術攝影似乎來得太易,很快就走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我是純為玩光而
搞攝影藝術的,是自己一九六五的發明。當年得新法,以黑白膠卷從事,猛攻三個月就轉回論文那邊去。二○○三
年再用此法,轉用彩色膠卷,有電腦協助,如虎添翼,搞了十八個月,出版了七本攝影集,封機去也。還打算再出
一本精選的,題為《影詩三百首》,算是告別一門玩意的儀式了。

書法呢?倒轉過來,是太難。算是天之驕子,因為只略有小成,求字者無數。我正在安排一個地方,訂製巨桌一張
,日夕揮毫幾個月,自信必有佳績。我已經達到自知還差多遠的境界,很不容易。古人說學而後知不足,我是學而
後知其足的。研習書法的經驗,似乎是說,比較困難的玩意,我的興趣較為持久。當然,這是指自己認為有點天賦
,可以一博,而又真的有點興趣才開始嘗試的。

轉談寫中語專欄文字,匆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興趣還持續。讀者多無疑有助,但主要是砌字成文是一種藝術,
好玩的,可能中文獨有,而這些年自覺砌得大有進境。古文、詩詞、四六文體、平仄、音韻、白話文、廣東話……
隨意混合,然後砌、砌、砌。完全不講什麼文法(蘇東坡不講,我為什麼要講呢),從西方搬過來的只是分段與標
點。讀者的接受性是我的試金石,只此而已。

神州興起,中文可以在電腦打字,打得快,今天舉世都學起中文來了。但電腦不僅給你打字,而且教你寫,後者的
不良影響開始明顯了。這方面我是個古人,而古人是砌字的。其他寫手可能沒有像我那樣好奇地分析過,但我認為
寫得朗朗上口的「古人」,一律砌字。

回頭說經濟學,集中於解釋世事,對我來說,是幾項拿得出作品的玩意中最容易興趣持久的了。首先是面對一個沒
有他人完善地解釋過的現象,或有個話題可以針對,文章寫出來通常是一件相當完整的作品,可以玩弄於指掌之間
,反覆重讀,滿足感很特別。其次是需要解釋的現象多得很,有深有淺,有趣味盎然的,也有淡然無味的。作者要
選擇是無可避免的過程,像藝術家或小說家選擇題材那樣,往往要花上好些時日。再其次是要成功地解釋一個比較
複雜的現象,作者要多方調查,也要等待靈感予我的時機。

在經濟的調查研究上,我是個非常有耐心的人。一九六九開始調查租務管制,一九七四才發表《價格管制理論》;
一九六八想公司現象,一九八三才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一九七九跟進中國的開放改革,二○○七才寫出《中
國的經濟制度》。這些是自己愛不釋手的作品,傳世應該沒有困難吧。

興趣是什麼?是愛!對我來說,這種愛的持續,要有自己的作品值得擁抱,最好能像自己的親生子女那樣,永遠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11-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惜。(之三•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0-2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趣味何在?(之二)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是經濟學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單從驗證假說的興趣衡量,當時主要的經濟學系是芝加
哥與我就讀的洛杉磯加大。二者皆被認為是維護市場的「保守」派。芝大經濟系的名氣比我母校高很多。然而,從
經濟解釋的角度看,當時的母校有兩方面不弱於芝大。其一是科學驗證方法的教導:卡爾納普(R. Carnap)任職於
該校的哲學系,教的有一科是本科入門,說是深入淺出,其實不淺,我們經濟系的一組研究生趕着去旁聽。其二是
價格理論:有艾智仁把關,當年的洛杉磯加大實在強。赫舒拉發無疑是箇中高士,但其他名校也有機會遇上同樣水
平的。艾智仁是例外,天下獨有。他的價格理論自成一家,是第一個把競爭與產權畫上等號的人,而對需求定律的
重視及分析,艾師舉世無匹也。不用技術分析,不教彈性係數,不教等優曲線,沒有半條方程式,艾師只在課堂上
行來行去,自言自語地講需求定律講足六個星期。(在港大我曾經刻意嘗試,講了十個星期,但重複太多,犯了規
,是輸了。)

六七年十月到了芝大,過了不久知道自己學過的與那裡教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可惜佛利民與史德拉再不教價格理
論了。名不虛傳,六十年代的芝大同事後來有八位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其後去的再加幾個)。其實得享大名的芝
加哥經濟學派,可不是因為他們高舉市場,而是重視經濟解釋很一致。跟洛杉磯加大相比,重視經濟解釋芝大遠為
全面,而技術上,芝大當時的統計驗證功夫是前無古人的。

芝大經濟系當年還有另一個超凡的地方。那是學術研討氣氛的濃厚。同事之間的午餐一定研討經濟,下午必有研討
的「工作室」,而接待來賓的酒會,幾句客套話之後就是學術研討。作為後學,我當時疲於奔命,加上每天總有幾
篇文章放在我辦公室的桌上,要我閱讀或評審。

是的,魄力雄強如區區在下,芝大經濟系的生涯我應付不了。我於是喜歡跑到商學院去找史德拉,或到法律學院去
找高斯或戴維德。佛利民當時的辦公室在我的隔鄰,但他如日方中,太忙,五分鐘的時間也是苛求了。這解釋為什
麼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史德拉、高斯、戴維德等人,而少提芝大經濟系內的眾君子。佛利民與我的交情,有兄長與
小弟的密切,但那是我離開了芝大之後的事。

如果要指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獨特之處,那一定是戴維德口述傳統的捆綁銷售。這話題不僅起自芝大,而發表過的
文章沒有一篇與芝大無關。一九六二聽到該話題,對我有震撼性的影響。這是因為捆綁銷售明確地是一項經濟行為
,但既非宏觀,也不是收入分配或資源使用的現象,所有經濟科目沒有一項可以解釋。我不同意戴前輩的價格分歧
解釋——後來他本人認為我對——但正確的解釋是多年後的事。我是因為捆綁銷售的影響而在佃農理論中想到合約
選擇這個重要話題,跟着是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了。後者發展得很不對頭,而不久前在這裡發表的《從安排角度看
經濟缺環》那系列文章,是借題發揮一點牢騷吧。

曾經說過離開芝大是因為我愛海,於是轉到西雅圖去。然而,可能更重要的,是芝大經濟系的思想氣氛,對我來說
過於熱鬧。我是個喜歡獨自思考的人。師友的影響無疑重要,但我喜歡有很多很多沒有任何干擾的時間。學問的話
題,有興趣的,我喜歡獨自思考,想出了認為有點分量的才找師友研討。這樣處理,在芝大不容易。每天的午餐及
晚上酒會(後者約一星期一次),同事們喜歡問我正在研究什麼,或在想哪個題材,一說出來他們就會熱心地提供
意見了。這與我獨行獨斷的品性有點格格不入。早些時在洛杉磯加大,在長堤,及後來在西雅圖及香港,獨自思考
的機會多的是,但在芝大很困難。那是當時舉世經濟思想最熱鬧的地方,耳聞目染,就是智商零蛋的也會聰明起來
,但我要找一個可以靜思一下的地方。

一九六九的暑期,兩個多月回港看母親,順便調查件工合約與香港的租務管制,我察覺到數之不盡的市場現象,滿
布街頭巷尾的,我知道的經濟理論無從解釋。這是另一次震撼。想想吧,在母校的理論課程及博士試,皆名列前茅
,而在芝大我教的是研究院的價格理論。當時不認為自己是師級人物,但說不是個專家不會有人相信。然而,這個
專家也真倒楣,連香港街頭巷尾司空慣見的討價還價行為也無從解釋!其他解釋不了的現象數之不盡。

為此我意識到傳統的經濟理論有很大的困難,而從自己的佃農理論及其他研究所得,我認為這困難的重點是傳統的
理論廢物太多。我因此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創立新理論,而是把廢物淘汰。在這淘汰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街頭巷尾跑
,不斷地以真實世界的現象作印證。到後來,餘下來的不可或缺的經濟理論只是需求定律與局限變化的處理。數十
年過去,在這兩方面我作了深入的理解與廣泛的伸延,所到之處前無古人矣。這些是我退休後動筆而於二○○二年
完工的三卷本《經濟解釋》的大概。這套作品還要修改,還要補充,還要再大興土木一次。希望吉人天相,過些時
日我的體力與智力還可應付。

同學們要明白,經濟學有很多類,目的不同,性質有別。有搞數學模型的,務求發表;有創造術語的,達者成家;
有純為理論的,全憑想像;有改進社會的,濟世為懷。每一類其中都有表表者,也有欺世盜名之輩。我的興趣只在
解釋世事那方面,問的只是為什麼,就是對經濟政策的建議也必從解釋效果的角度入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10-2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走解釋世事的路不容易。世事複雜,變化多,很容易看錯了。解釋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是中計,很麻煩。處理的法
門是用上很多年的經驗,不同的現象要知得很多,頻頻互相比對,性質類同或有別的要鑑辨得清楚。這些知識不容
易從外間發表的數據獲得,其他作者的描述往往誤導,而自己的觀察不一定對!

問為什麼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持續那麼久,一個原因是調查世事就是要那麼久。簡單的一般市場現象,我年紀愈大掌
握得愈精確,而中國開放後的市場,是個新天地,當年芝大及華大的同事是沒有機會見過的。是我之幸:這些年,
每有所見,新奇的,大致上我可以用簡單的理論給自己一個滿意的解釋。像中國獨有的經濟制度這個重要現象,牽
涉到的問題太多,我要苦思三年才解開其中密碼。但這是我遇到過的最複雜的經濟現象了。(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10-2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趣味何在?(之二)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是經濟學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單從驗證假說的興趣衡量,當時主要的經濟學系是芝加
哥與我就讀的洛杉磯加大。二者皆被認為是維護市場的「保守」派。芝大經濟系的名氣比我母校高很多。然而,從
經濟解釋的角度看,當時的母校有兩方面不弱於芝大。其一是科學驗證方法的教導:卡爾納普(R. Carnap)任職於
該校的哲學系,教的有一科是本科入門,說是深入淺出,其實不淺,我們經濟系的一組研究生趕着去旁聽。其二是
價格理論:有艾智仁把關,當年的洛杉磯加大實在強。

赫舒拉發無疑是箇中高士,但其他名校也有機會遇上同樣水平的。艾智仁是例外,天下獨有。他的價格理論自成一
家,是第一個把競爭與產權畫上等號的人,而對需求定律的重視及分析,艾師舉世無匹也。不用技術分析,不教彈
性係數,不教等優曲線,沒有半條方程式,艾師只在課堂上行來行去,自言自語地講需求定律講足六個星期。(在
港大我曾經刻意嘗試,講了十個星期,但重複太多,犯了規,是輸了。)

六七年十月到了芝大,過了不久知道自己學過的與那裡教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可惜佛利民與史德拉再不教價格理
論了。名不虛傳,六十年代的芝大同事後來有八位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其後去的再加幾個)。其實得享大名的芝
加哥經濟學派,可不是因為他們高舉市場,而是重視經濟解釋很一致。跟洛杉磯加大相比,重視經濟解釋芝大遠為
全面,而技術上,芝大當時的統計驗證功夫是前無古人的。

芝大經濟系當年還有另一個超凡的地方。那是學術研討氣氛的濃厚。同事之間的午餐一定研討經濟,下午必有研討
的「工作室」,而接待來賓的酒會,幾句客套話之後就是學術研討。作為後學,我當時疲於奔命,加上每天總有幾
篇文章放在我辦公室的桌上,要我閱讀或評審。

是的,魄力雄強如區區在下,芝大經濟系的生涯我應付不了。我於是喜歡跑到商學院去找史德拉,或到法律學院去
找高斯或戴維德。佛利民當時的辦公室在我的隔鄰,但他如日方中,太忙,五分鐘的時間也是苛求了。這解釋為什
麼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史德拉、高斯、戴維德等人,而少提芝大經濟系內的眾君子。佛利民與我的交情,有兄長與
小弟的密切,但那是我離開了芝大之後的事。

如果要指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獨特之處,那一定是戴維德口述傳統的捆綁銷售。這話題不僅起自芝大,而發表過的
文章沒有一篇與芝大無關。一九六二聽到該話題,對我有震撼性的影響。這是因為捆綁銷售明確地是一項經濟行為
,但既非宏觀,也不是收入分配或資源使用的現象,所有經濟科目沒有一項可以解釋。我不同意戴前輩的價格分歧
解釋——後來他本人認為我對——但正確的解釋是多年後的事。我是因為捆綁銷售的影響而在佃農理論中想到合約
選擇這個重要話題,跟着是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了。後者發展得很不對頭,而不久前在這裡發表的《從安排角度看
經濟缺環》那系列文章,是借題發揮一點牢騷吧。

曾經說過離開芝大是因為我愛海,於是轉到西雅圖去。然而,可能更重要的,是芝大經濟系的思想氣氛,對我來說
過於熱鬧。我是個喜歡獨自思考的人。師友的影響無疑重要,但我喜歡有很多很多沒有任何干擾的時間。學問的話
題,有興趣的,我喜歡獨自思考,想出了認為有點分量的才找師友研討。這樣處理,在芝大不容易。每天的午餐及
晚上酒會(後者約一星期一次),同事們喜歡問我正在研究什麼,或在想哪個題材,一說出來他們就會熱心地提供
意見了。這與我獨行獨斷的品性有點格格不入。早些時在洛杉磯加大,在長堤,及後來在西雅圖及香港,獨自思考
的機會多的是,但在芝大很困難。那是當時舉世經濟思想最熱鬧的地方,耳聞目染,就是智商零蛋的也會聰明起來
,但我要找一個可以靜思一下的地方。

一九六九的暑期,兩個多月回港看母親,順便調查件工合約與香港的租務管制,我察覺到數之不盡的市場現象,滿
布街頭巷尾的,我知道的經濟理論無從解釋。這是另一次震撼。想想吧,在母校的理論課程及博士試,皆名列前茅
,而在芝大我教的是研究院的價格理論。當時不認為自己是師級人物,但說不是個專家不會有人相信。然而,這個
專家也真倒楣,連香港街頭巷尾司空慣見的討價還價行為也無從解釋!其他解釋不了的現象數之不盡。

為此我意識到傳統的經濟理論有很大的困難,而從自己的佃農理論及其他研究所得,我認為這困難的重點是傳統的
理論廢物太多。我因此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創立新理論,而是把廢物淘汰。在這淘汰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街頭巷尾跑
,不斷地以真實世界的現象作印證。到後來,餘下來的不可或缺的經濟理論只是需求定律與局限變化的處理。數十
年過去,在這兩方面我作了深入的理解與廣泛的伸延,所到之處前無古人矣。這些是我退休後動筆而於二○○二年
完工的三卷本《經濟解釋》的大概。這套作品還要修改,還要補充,還要再大興土木一次。希望吉人天相,過些時
日我的體力與智力還可應付。

同學們要明白,經濟學有很多類,目的不同,性質有別。有搞數學模型的,務求發表;有創造術語的,達者成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10-2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有純為理論的,全憑想像;有改進社會的,濟世為懷。每一類其中都有表表者,也有欺世盜名之輩。我的興趣只在
解釋世事那方面,問的只是為什麼,就是對經濟政策的建議也必從解釋效果的角度入手。

走解釋世事的路不容易。世事複雜,變化多,很容易看錯了。解釋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是中計,很麻煩。處理的法
門是用上很多年的經驗,不同的現象要知得很多,頻頻互相比對,性質類同或有別的要鑑辨得清楚。這些知識不容
易從外間發表的數據獲得,其他作者的描述往往誤導,而自己的觀察不一定對!

問為什麼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持續那麼久,一個原因是調查世事就是要那麼久。簡單的一般市場現象,我年紀愈大掌
握得愈精確,而中國開放後的市場,是個新天地,當年芝大及華大的同事是沒有機會見過的。是我之幸:這些年,
每有所見,新奇的,大致上我可以用簡單的理論給自己一個滿意的解釋。像中國獨有的經濟制度這個重要現象,牽
涉到的問題太多,我要苦思三年才解開其中密碼。但這是我遇到過的最複雜的經濟現象了。(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10-1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趣味何在?(之一)

一位讀者問:經濟學的迷人處在哪裡?為什麼我整生傾心於經濟學?讓我說說吧。先說經濟,再說其他。

一九五九年的秋天開始唸經濟,談不上有什麼興趣,更沒有宏圖偉略,只是讀過一兩本關於已故的經濟大師的書,
有點嚮往,而到美國去我是下了決心求學的。六一年學士,六二年碩士,成績好。其實當時我最有興趣的是人類學
,而成績最好的是歷史與藝術史。出路問題要考慮,當時被校方收容可以攻讀的,商科最上算,但我討厭會計科目
,可能因為老師教得不對頭吧。經濟學入門那科的老師是W. R. Allen(是的,那位後來與A. A. Alchian合著
University Economics的Allen),教得生動過癮——此公說笑話的本領可與史德拉一較高下。

碩士那一年,高級價格理論是R. E. Baldwin教的,技術分析教得非常好,可惜花了太多時間在福利經濟上,來來去
去只證明我們無從知道社會大眾的生活是否改進了。這話題的主要讀物是森穆一九五○發表的一篇文章,及環繞着
該文的作品無數。雖花時太多,也有所值:老師的教導詳盡清晰,使我知道福利經濟不可能是科學。宏觀經濟的老
師是K. Brunner,天下高人也,教得深,指出到處都錯。在座有幾位同學了不起。大家日夕研討,一致認為宏觀經
濟理論沒有什麼。跟這幾位難得一遇的同學研討了大約三年,對我的影響很大。多年後赫舒拉發說,他從來沒有見
過那麼多的好學生聚在一起——大概七個吧。這是際遇了。

價格理論引起我的興趣,主要是一九六二年的秋天開始旁聽赫舒拉發的課。已經修過的課程,不能再修,只能旁聽
。赫師和我之間有點莫名其妙的化學效應。此前的Allen認為我可以,但比我高的是另一位同學;Baldwin說我是頂
級的,孺子可教;Brunner不認為我怎樣——要到一九八五年,在三藩市,這位我敬佩的老師才對我說:「史提芬,
你現在是個經濟學家了。」我回應:「算是吧,不容易,你要知道我下過很大的努力。」

赫舒拉發是特別的。旁聽他的第一課,提出一個問題,他就認為我是個天才,之後不管我怎樣胡思亂想,他對我的
觀點不變。沒有親自對我這樣說,但師友們傳來赫師給我的評價時有所聞。直接的證據只一次:某君給我看赫師給
我寫的推薦信,其中把我與費沙相提並論!

我這個人很世俗。同學好,有老師看得起,是當年我對經濟學痛下苦功的主要原因,而這苦功引起的興趣,一發不
收,則主要是師友的教誨與自己的際遇了。

回頭說一九六二的秋天,旁聽赫師的課,起筆教的是剛出版的佛利民的《價格理論》。該書的前身是佛老在芝大的
講義筆記,我拜讀過,但到了赫師手上,後者對消費者盈餘與吉芬物品的闡釋,變化多端,使我大開眼界,尤其是
赫師重新採用史密斯的「用值」理念,代替了傳統的起自邊沁的「效用」分析。記得有一位同學問赫師:「什麼時
候你才教福利經濟呀?」赫師回應:「福利經濟嗎?我不教。」那麼乾脆利落,使我意識到赫師是要將火力集中於
解釋現象那方面去了。

說起來,引起我對經濟學產生興趣的最重要人物,是老師艾智仁。我是六三年的秋天,艾師從史坦福造訪後回來,
才旁聽他的課。曾經問赫師他的學問與艾師相比如何,赫師直言:「我廣博,艾智仁湛深,如無底深潭!」說得對
,說得好。有兩位這樣的導師,二者皆以價格理論知名天下,一博一深,這樣的求學際遇到哪裡去找?我於是決定
要把赫、艾二師的價格理論學得通透,把博士延遲了兩年。這二師我每位旁聽了三年,就是在六五年轉到加州長堤
大學任教職,每星期還是按時駕車回到母校旁聽艾師的課。

艾智仁的湛深學問,我詳細地寫過,這裡不再說。然而,學問歸學問,品性歸品性。艾師的品性與我當時的不一樣
,但他深深地影響了我。他對任何問題毫無成見,對現象有小孩子的好奇心;他追求的只是真理,是價格理論的解
釋力,什麼名家或前輩高人之見他視若等閒。本來是不容易辦到的能耐,但艾師處之泰然。好比我問他某大師的某
知名觀點,他很多時回應:「你相信嗎?」不輕視,不貶低,但彷彿那大師是我的同學,艾師要知道的是我怎樣想
。大名的本身對艾師毫無作用,應該是李嘉圖的傳統吧。我是在這個傳統培養起來的。

寫博士論文我當然選赫、艾二師指導,掙扎了三年才決定在佃農理論下注,賭一手大的。這就帶來我要說的關於我
對經濟學產生興趣的另一個重點。進大學時已近二十四,比同學年長五、六歲。然而,這讓賽可不是真的讓,因為
我逃過難,在香港跑了幾年街頭,也做過生意。這樣,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比當年的同學高出多了。換言之,我是
在經濟學的實驗室長大的。

於今回顧,一九六九出版的《佃農理論》的第八章——艾智仁與芝大的夏理•莊用上「偉大」來形容,以及在芝大
的亞洲圖書館找到的中國農業資料而補加的第四章——關於合約的選擇,都是靠八歲逃難時在廣西的農村住了一年
,對中國農民的種植程序與生活習慣有深入的體會,看到資料數據,貧苦農民的操作歷歷在目,對資料與數據的闡
釋有農民的經驗作依憑。這一點,我與行內朋友的分歧相當大,而這分歧後來是愈來愈大了。到今天,除了一小撮
知道世事的,其他行內君子不容易跟我談得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10-1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一九六七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讀了《佃農理論》的一章,給我一項獎金,邀請我到那裡去。是年八月,我從長堤
駕車到母校與艾、赫二師道別。找不到艾師,與赫師傾談了好一陣。步出他的辦公室時,赫師說:「史提芬,你回
來,我要對你說幾句話。相信我吧,你的博士論文難得一見,很不容易遇上,其中最優越的地方是你明顯地感受到
經濟理論的解釋力。芝大名家雲集,你不會使他們失望。」

是的,感受到經濟理論的解釋力,而跟着的數十年解釋過的現象無數,是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10-1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趣味何在?之一

一位讀者問:經濟學的迷人處在哪裡?為什麼我整生傾心於經濟學?讓我說說吧。先說經濟,再說其他。

一九五九年的秋天開始唸經濟,談不上有什麼興趣,更沒有宏圖偉略,只是讀過一兩本關於已故的經濟大師的書,
有點嚮往,而到美國去我是下了決心求學的。六一年學士,六二年碩士,成績好。其實當時我最有興趣的是人類學
,而成績最好的是歷史與藝術史。出路問題要考慮,當時被校方收容可以攻讀的,商科最上算,但我討厭會計科目
,可能因為老師教得不對頭吧。經濟學入門那科的老師是W. R. Allen(是的,那位後來與A. A. Alchian合著
University Economics的Allen),教得生動過癮——此公說笑話的本領可與史德拉一較高下。

碩士那一年,高級價格理論是R. E. Baldwin教的,技術分析教得非常好,可惜花了太多時間在福利經濟上,來來去
去只證明我們無從知道社會大眾的生活是否改進了。這話題的主要讀物是森穆一九五○發表的一篇文章,及環繞着
該文的作品無數。雖花時太多,也有所值:老師的教導詳盡清晰,使我知道福利經濟不可能是科學。宏觀經濟的老
師是K. Brunner,天下高人也,教得深,指出到處都錯。在座有幾位同學了不起。大家日夕研討,一致認為宏觀經
濟理論沒有什麼。跟這幾位難得一遇的同學研討了大約三年,對我的影響很大。多年後赫舒拉發說,他從來沒有見
過那麼多的好學生聚在一起——大概七個吧。這是際遇了。

價格理論引起我的興趣,主要是一九六二年的秋天開始旁聽赫舒拉發的課。已經修過的課程,不能再修,只能旁聽
。赫師和我之間有點莫名其妙的化學效應。此前的Allen認為我可以,但比我高的是另一位同學;Baldwin說我是頂
級的,孺子可教;Brunner不認為我怎樣——要到一九八五年,在三藩市,這位我敬佩的老師才對我說:「史提芬,
你現在是個經濟學家了。」我回應:「算是吧,不容易,你要知道我下過很大的努力。」

赫舒拉發是特別的。旁聽他的第一課,提出一個問題,他就認為我是個天才,之後不管我怎樣胡思亂想,他對我的
觀點不變。沒有親自對我這樣說,但師友們傳來赫師給我的評價時有所聞。直接的證據只一次:某君給我看赫師給
我寫的推薦信,其中把我與費沙相提並論!

我這個人很世俗。同學好,有老師看得起,是當年我對經濟學痛下苦功的主要原因,而這苦功引起的興趣,一發不
收,則主要是師友的教誨與自己的際遇了。

回頭說一九六二的秋天,旁聽赫師的課,起筆教的是剛出版的佛利民的《價格理論》。該書的前身是佛老在芝大的
講義筆記,我拜讀過,但到了赫師手上,後者對消費者盈餘與吉芬物品的闡釋,變化多端,使我大開眼界,尤其是
赫師重新採用史密斯的「用值」理念,代替了傳統的起自邊沁的「效用」分析。記得有一位同學問赫師:「什麼時
候你才教福利經濟呀?」赫師回應:「福利經濟嗎?我不教。」那麼乾脆利落,使我意識到赫師是要將火力集中於
解釋現象那方面去了。

說起來,引起我對經濟學產生興趣的最重要人物,是老師艾智仁。我是六三年的秋天,艾師從史坦福造訪後回來,
才旁聽他的課。曾經問赫師他的學問與艾師相比如何,赫師直言:「我廣博,艾智仁湛深,如無底深潭!」說得對
,說得好。有兩位這樣的導師,二者皆以價格理論知名天下,一博一深,這樣的求學際遇到哪裡去找?我於是決定
要把赫、艾二師的價格理論學得通透,把博士延遲了兩年。這二師我每位旁聽了三年,就是在六五年轉到加州長堤
大學任教職,每星期還是按時駕車回到母校旁聽艾師的課。

艾智仁的湛深學問,我詳細地寫過,這裡不再說。然而,學問歸學問,品性歸品性。艾師的品性與我當時的不一樣
,但他深深地影響了我。他對任何問題毫無成見,對現象有小孩子的好奇心;他追求的只是真理,是價格理論的解
釋力,什麼名家或前輩高人之見他視若等閒。本來是不容易辦到的能耐,但艾師處之泰然。好比我問他某大師的某
知名觀點,他很多時回應:「你相信嗎?」不輕視,不貶低,但彷彿那大師是我的同學,艾師要知道的是我怎樣想
。大名的本身對艾師毫無作用,應該是李嘉圖的傳統吧。我是在這個傳統培養起來的。

寫博士論文我當然選赫、艾二師指導,掙扎了三年才決定在佃農理論下注,賭一手大的。這就帶來我要說的關於我
對經濟學產生興趣的另一個重點。進大學時已近二十四,比同學年長五、六歲。然而,這讓賽可不是真的讓,因為
我逃過難,在香港跑了幾年街頭,也做過生意。這樣,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比當年的同學高出多了。換言之,我是
在經濟學的實驗室長大的。

於今回顧,一九六九出版的《佃農理論》的第八章——艾智仁與芝大的夏理•莊用上「偉大」來形容,以及在芝大
的亞洲圖書館找到的中國農業資料而補加的第四章——關於合約的選擇,都是靠八歲逃難時在廣西的農村住了一年
,對中國農民的種植程序與生活習慣有深入的體會,看到資料數據,貧苦農民的操作歷歷在目,對資料與數據的闡
釋有農民的經驗作依憑。這一點,我與行內朋友的分歧相當大,而這分歧後來是愈來愈大了。到今天,除了一小撮
知道世事的,其他行內君子不容易跟我談得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10-1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一九六七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讀了《佃農理論》的一章,給我一項獎金,邀請我到那裡去。是年八月,我從長堤
駕車到母校與艾、赫二師道別。找不到艾師,與赫師傾談了好一陣。步出他的辦公室時,赫師說:「史提芬,你回
來,我要對你說幾句話。相信我吧,你的博士論文難得一見,很不容易遇上,其中最優越的地方是你明顯地感受到
經濟理論的解釋力。芝大名家雲集,你不會使他們失望。」

是的,感受到經濟理論的解釋力,而跟着的數十年解釋過的現象無數,是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8 日期: 2007-10-1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強迫發表是悲劇(二之二)

寫這篇文章,起於不久前與國內某名校的一位經濟研究生傾談,她提到該校的教師受到的publish or perish的規限
,比我知道的美國與香港大有過之。一個副教授每年要發表四篇文章,要在被指定的「十大」學報發表。一般而言
,這些文章要有數學方程式,也要有統計學的回歸分析——這些不是校方的規定,而是學報選擇的效應了。

我不反對經濟學用數,但數學本身沒有內容,思想本身要搞得很清晰,掌握了重點,才能考慮用不用方程式處理。
有些思想,尤其是在概念那方面,用數不僅不容易,弄巧反拙的例子不少。好比重要的高斯定律,嘗試用方程式表
達的行家無數,但搞出來的似是而非,謬以千里。數學無疑可以協助理論的正確性,但我認為除了阿羅等三幾個人
,經濟思想一開始就用數推理不會推出什麼好東西。有阿羅層面的天賦高人我平生只遇到三個,其他用數思考的多
多少少給我些不自量力的感受。同學們要知道,像阿羅那種數學高人,絕對不是數學識得多,而是無論你說什麼,
他們可以立刻用符號代替。這是很難遇上的天賦,如果沒有就不應該用數學去想——要想好後才考慮用方程式證實
。有好些人,可以不用方程式而想得夠周全,邏輯夠緊密。這些人想通了的,用不用數學再證實沒有什麼分別。我
認為在經濟學上,應不應該用數有三種人。第一種像阿羅,天生腦子滿是符號。這種人絕無僅有,用數思考理所當
然。第二種比較多,天生腦子邏輯緊密,想得通,很少錯,想通後用方程式表達只是為了粉飾一下,算是多此一舉
了。最後一種最多:這些人的思想邏輯不能來去縱橫,往往沙石無數,多用數是有幫助的。

其實經濟學還有第四種人,也罕有。這些人既不懂數,邏輯推理也乏善足陳,但在話題的重要性上他們的感受特別
好,懂得審時度勢,知道廣泛興趣的所在,借題發揮而得享大名。歷史上十九世紀的馬爾薩斯是一個,近代的熊彼
得是一個,舒爾茲是一個,還健在的諾斯也是一個。

轉說幾句統計學的回歸分析吧。雖然在發表的文章上沒有用上,但作顧問工作時我用過很多,知道其中玄機。這種
分析可能做得很聰明,缺點是不可靠。有了深思熟慮的驗證思考,數據來源清楚明確,用回歸分析處理是錦上添花
。問題是今天作回歸統計的,一般沒有想好可以被事實推翻的假說,對數據的出處沒有查根問底,只是把一堆一堆
的數字放進電腦,由回歸軟件處理,把數據調來調去是舉指之勞,得出來的是什麼就說自己的假說是什麼。這些是
自欺欺人的玩意,四十年前美國的博士生開始玩這一套,跟着愈來愈盛行,而今天在神州大地是司空慣見了。

說回歸分析不可靠,因為無論把什麼數據放進電腦,只要夠多,這分析總會給你一個「驗證」的結論。然而,把數
據調來調去,或加進新的,這結論很容易被另一個分析推翻。四十年前芝加哥大學的高人就體會到這個問題,對電
腦處理數字有「廢物進去,廢物出來」之說。一九七六年在一次聚會中遇到Dale Jorgenson,經濟統計天下高人也
(此君早應拿諾貝爾獎,可惜還沒有),研討中他直言回歸分析的困難是不可靠。不是說這種分析不能用——懂得
用,用得好是可取的工具——只是很容易自欺欺人。

說到底,學問之道主要還是想、想、想。為了興趣這裡推一推,那裡敲一敲,然後望天打卦,希望靈感一到,在一
個問題上看到一絲曙光,猛攻一陣,殺不出重圍就要擱置,動不動要等十年八載。真的有啟發性的話,一個學者整
生說得出三幾句就很了不起。我認為這些話是不能從強迫發表的環境中想出來的。

讓我再次提及自己那篇關於座位票價的文章。不是重要的,但因為夠簡單,示範容易。想出優質座位票價偏低是因
為票房老闆要優座先滿,既非天才,也不偉大。有點想像力,有點新意,逼不出來,是好奇心驅使而得的。任何人
都有機會想到這一點,但我要花兩個晚上的苦思才能以理論邏輯證實,優位價格偏低而先滿,票房老闆的總收入會
上升。除非天才絕頂,這證實要經過經濟學的訓練才能辦到。跟着的驗證工作主要靠跑街頭,到電影院觀察,這是
我的專長了。最後是試把上述的假說一般化,希望能伸展到其他現象去。後者我做了,但推得不夠盡,後來行內有
人以之推出「效率工資」理論,拿得諾貝爾獎。雖然我不同意「效率工資」的分析,但不能否認有新意。

昔日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是即興的應酬——寫得那麼天衣無縫,應該先有腹稿吧。王勃寫《滕王閣序》,據說
是因為風好船快,及時趕到,搶了閣主人的女婿的鏡頭。李白寫《與韓荊州書》,是求職信,懷才不遇溢於言表,
高傲得不可能被僱用,但文氣橫掃千古。李華寫《弔古戰場文》,自知執到寶,要把文章收藏起來,靜靜地給一位
懂文章的前輩看。蘇東坡寫《赤壁賦》,數世紀一見,但不敢示人,多晚在後園朗誦,害得鄰居的老婦聽得多了,
背得出來。孫髯翁寫一百八十字的長聯,好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此公拒絕科舉試,潦倒落魄,只是在昆明大
觀樓的首次聚會時,跑出來寫下此聯,跟着失蹤了。

以上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強迫發表之作,也沒有一件我有本領寫出來。我欣賞,我拜服,也認為學問的發展,精彩
的,我們要仿傚這些前輩,靠興趣,講氣氛,憑靈感,有所際遇,然後排山倒海地不吐不快。

當年史密斯寫《國富論》,因為不愁米飯,寫了十二年。跟着的二百三十一年,經濟學沒有一件作品比得上《國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8 日期: 2007-10-1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論》。達爾文是富家子,平生沒有「工作」過,對當時生物學實驗的知識很外行,但為了興趣,自我創作,他對生
物學的貢獻點止偉大咁簡單?牛頓是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了他的三大定律。和尚孟德爾在教堂後園種豆,想
出他的遺傳規律,死後數十年才被後人發現,其重要性今天不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他到美國名校之前想出來
的。這些作品,何強迫之有哉?

中國人多,於是腦子多。不敢說中國人的腦子怎樣了不起,但國際上智商高的孩子,據說大部分是炎黃子孫。目今
改革有成,舉世都學起中文來了。我們的學術發展又怎樣呢?從我熟知的經濟學看,遠遠地落後於經濟發展是沒有
疑問的。問題是推廣教育的人要知道,文章不是以多為上,而經濟學文章加上方程式與數字統計的框框,創新的觀
點不容易發揮。這些不是中國的發明,是從西方三十多年來的不幸發展搬過來的。不能說不應該引進西方,但從經
濟學的發展看,引進西方六十年代的風格與品味遠為可取是肯定的。

這就是問題。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好,對外貿易有助,但制度是自己發明的。西方有不少上佳法門,值得仿傚
,但也有不對頭的。沒有作過嚴謹的考查,但直覺上我的感受是,中國老是選西方不對頭的搬過來。(二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7-10-1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強迫發表是悲劇(二之二)

寫這篇文章,起於不久前與國內某名校的一位經濟研究生傾談,她提到該校的教師受到的publish or perish的規限
,比我知道的美國與香港大有過之。一個副教授每年要發表四篇文章,要在被指定的「十大」學報發表。一般而言
,這些文章要有數學方程式,也要有統計學的回歸分析——這些不是校方的規定,而是學報選擇的效應了。

我不反對經濟學用數,但數學本身沒有內容,思想本身要搞得很清晰,掌握了重點,才能考慮用不用方程式處理。
有些思想,尤其是在概念那方面,用數不僅不容易,弄巧反拙的例子不少。好比重要的高斯定律,嘗試用方程式表
達的行家無數,但搞出來的似是而非,謬以千里。數學無疑可以協助理論的正確性,但我認為除了阿羅等三幾個人
,經濟思想一開始就用數推理不會推出什麼好東西。有阿羅層面的天賦高人我平生只遇到三個,其他用數思考的多
多少少給我些不自量力的感受。同學們要知道,像阿羅那種數學高人,絕對不是數學識得多,而是無論你說什麼,
他們可以立刻用符號代替。這是很難遇上的天賦,如果沒有就不應該用數學去想——要想好後才考慮用方程式證實
。有好些人,可以不用方程式而想得夠周全,邏輯夠緊密。這些人想通了的,用不用數學再證實沒有什麼分別。我
認為在經濟學上,應不應該用數有三種人。第一種像阿羅,天生腦子滿是符號。這種人絕無僅有,用數思考理所當
然。第二種比較多,天生腦子邏輯緊密,想得通,很少錯,想通後用方程式表達只是為了粉飾一下,算是多此一舉
了。最後一種最多:這些人的思想邏輯不能來去縱橫,往往沙石無數,多用數是有幫助的。

其實經濟學還有第四種人,也罕有。這些人既不懂數,邏輯推理也乏善足陳,但在話題的重要性上他們的感受特別
好,懂得審時度勢,知道廣泛興趣的所在,借題發揮而得享大名。歷史上十九世紀的馬爾薩斯是一個,近代的熊彼
得是一個,舒爾茲是一個,還健在的諾斯也是一個。

轉說幾句統計學的回歸分析吧。雖然在發表的文章上沒有用上,但作顧問工作時我用過很多,知道其中玄機。這種
分析可能做得很聰明,缺點是不可靠。有了深思熟慮的驗證思考,數據來源清楚明確,用回歸分析處理是錦上添花
。問題是今天作回歸統計的,一般沒有想好可以被事實推翻的假說,對數據的出處沒有查根問底,只是把一堆一堆
的數字放進電腦,由回歸軟件處理,把數據調來調去是舉指之勞,得出來的是什麼就說自己的假說是什麼。這些是
自欺欺人的玩意,四十年前美國的博士生開始玩這一套,跟着愈來愈盛行,而今天在神州大地是司空慣見了。

說回歸分析不可靠,因為無論把什麼數據放進電腦,只要夠多,這分析總會給你一個「驗證」的結論。然而,把數
據調來調去,或加進新的,這結論很容易被另一個分析推翻。四十年前芝加哥大學的高人就體會到這個問題,對電
腦處理數字有「廢物進去,廢物出來」之說。一九七六年在一次聚會中遇到Dale Jorgenson,經濟統計天下高人也
(此君早應拿諾貝爾獎,可惜還沒有),研討中他直言回歸分析的困難是不可靠。不是說這種分析不能用——懂得
用,用得好是可取的工具——只是很容易自欺欺人。

說到底,學問之道主要還是想、想、想。為了興趣這裡推一推,那裡敲一敲,然後望天打卦,希望靈感一到,在一
個問題上看到一絲曙光,猛攻一陣,殺不出重圍就要擱置,動不動要等十年八載。真的有啟發性的話,一個學者整
生說得出三幾句就很了不起。我認為這些話是不能從強迫發表的環境中想出來的。

讓我再次提及自己那篇關於座位票價的文章。不是重要的,但因為夠簡單,示範容易。想出優質座位票價偏低是因
為票房老闆要優座先滿,既非天才,也不偉大。有點想像力,有點新意,逼不出來,是好奇心驅使而得的。任何人
都有機會想到這一點,但我要花兩個晚上的苦思才能以理論邏輯證實,優位價格偏低而先滿,票房老闆的總收入會
上升。除非天才絕頂,這證實要經過經濟學的訓練才能辦到。跟着的驗證工作主要靠跑街頭,到電影院觀察,這是
我的專長了。最後是試把上述的假說一般化,希望能伸展到其他現象去。後者我做了,但推得不夠盡,後來行內有
人以之推出「效率工資」理論,拿得諾貝爾獎。雖然我不同意「效率工資」的分析,但不能否認有新意。

昔日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是即興的應酬——寫得那麼天衣無縫,應該先有腹稿吧。王勃寫《滕王閣序》,據說
是因為風好船快,及時趕到,搶了閣主人的女婿的鏡頭。李白寫《與韓荊州書》,是求職信,懷才不遇溢於言表,
高傲得不可能被僱用,但文氣橫掃千古。李華寫《弔古戰場文》,自知執到寶,要把文章收藏起來,靜靜地給一位
懂文章的前輩看。蘇東坡寫《赤壁賦》,數世紀一見,但不敢示人,多晚在後園朗誦,害得鄰居的老婦聽得多了,
背得出來。孫髯翁寫一百八十字的長聯,好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此公拒絕科舉試,潦倒落魄,只是在昆明大
觀樓的首次聚會時,跑出來寫下此聯,跟着失蹤了。

以上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強迫發表之作,也沒有一件我有本領寫出來。我欣賞,我拜服,也認為學問的發展,精彩
的,我們要仿傚這些前輩,靠興趣,講氣氛,憑靈感,有所際遇,然後排山倒海地不吐不快。

當年史密斯寫《國富論》,因為不愁米飯,寫了十二年。跟着的二百三十一年,經濟學沒有一件作品比得上《國富
論》。達爾文是富家子,平生沒有「工作」過,對當時生物學實驗的知識很外行,但為了興趣,自我創作,他對生
物學的貢獻點止偉大咁簡單?牛頓是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了他的三大定律。和尚孟德爾在教堂後園種豆,想
出他的遺傳規律,死後數十年才被後人發現,其重要性今天不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他到美國名校之前想出來
的。這些作品,何強迫之有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7-10-1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人多,於是腦子多。不敢說中國人的腦子怎樣了不起,但國際上智商高的孩子,據說大部分是炎黃子孫。目今
改革有成,舉世都學起中文來了。我們的學術發展又怎樣呢?從我熟知的經濟學看,遠遠地落後於經濟發展是沒有
疑問的。問題是推廣教育的人要知道,文章不是以多為上,而經濟學文章加上方程式與數字統計的框框,創新的觀
點不容易發揮。這些不是中國的發明,是從西方三十多年來的不幸發展搬過來的。不能說不應該引進西方,但從經
濟學的發展看,引進西方六十年代的風格與品味遠為可取是肯定的。

這就是問題。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好,對外貿易有助,但制度是自己發明的。西方有不少上佳法門,值得仿傚
,但也有不對頭的。沒有作過嚴謹的考查,但直覺上我的感受是,中國老是選西方不對頭的搬過來。(二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10-0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強迫發表是悲劇(二之一)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術興起publish or perish之法。這是說,或明或暗地,在大學任教職的,如果不按時
發表文章,會被校方革職,或不能升職——加薪當然免問了。可那些沒有終生僱用合約的助理教授,結了婚,有了
孩子,沒有幾篇文章在名學報發表,博士後任職六年多遭解僱。風聲鶴唳,這些前路茫茫的後起之秀,儘管天才頂
級,也逼着要發表些什麼文章。當時的學報屈指可算,篇幅有限,要發表可真不易。事生於世而備適於事,今天的
經濟學報逾百了。文章的質量變得如何,斤兩如何,可想而知吧。

我是過來人,知道這個不幸的發展的大概。美國的大學「強迫」教師發表文章,或數文章數量來裁定續聘、升職、
加薪等事項,是越戰帶來的效果。當年的美國,反戰的青年無數。其中有向學的,聰明,拿得了當時不容易的博士
,被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但受到反戰的影響,其中好些變得激進,不服年長的老教授對他們升職的裁決。

我曾經就讀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就發生了不愉快的事(當時我已離開)。一些助理教授不滿意老一輩的裁決,大興問
罪之師,恐嚇出現,而不知是真是假,經濟系的辦公室鄰近發現類似爆炸物品。其他大學可能沒有那麼嚴重,但激
進新秀的激進要求時有所聞。他們問:「你們這些糟老頭子懂什麼?憑什麼資格不給我們續約,不給我們升職?」
事實上,有些大學的正教授也的確糟得很,沒有什麼文章發表,對有方程式的文章看不懂也。是的,當年美國有些
學府,年長的正教授發表文章的本領比不上後起的年輕博士——雖然不能說文章發表不多就不能裁判年輕的思維。
當然,某些不成氣候的大學,總有些不學無術的老頭子,只憑自己的職位較高就對年輕的有所留難。在這樣的情況
下,吵呀吵,到後來升職或留職的決定,取捨於數文章、論學報的高下排列。這樣,publish or perish就變得墨守
成規了。

七十年代的美國,一般是中、下等的大學以數文章、論學報來定輸贏,頂級的大學主要還是靠老一輩的大師作裁決
,而這裁決還是靠老一輩對思想重要性的看法。今天變成怎樣我沒有跟進。

我是一九六七拿博士的。芝加哥大學給了我一項獎金,於是登龍門去也。像其他的「新秀」一樣,我當然關心自己
在學術上謀生的前途。有兩件事後來成為林毅夫的導師的基爾•莊對我的影響很大。其一是我的博士論文《佃農理
論》,只寄去第一章,大名鼎鼎的芝大出版社就決定要出版。到了芝大,該出版社的編輯催稿,要立刻出版。為此
我求教莊。他說讓他想一天再告訴我。過了一天,作為當時社會科學院的院長,莊親自跑到我的辦公室,說:「你
的問題我想了一整晚。一般而言,有像芝大出版社那樣有地位的要出版,應該讓他們立刻印製,自己研究其他的。
但你的《佃農理論》有機會成為經典之作。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就是你自己也不容易再有這機會了。所以我認為
你不用忙,多花一年時間修改、補充,才出版吧。」我依照他的指導去做,該書一九六九才出版,其中關於合約的
選擇那一章是補充的,後來獨立成文,觸發了「新制度經濟學」。

第二項莊對我的影響,也起於我問他:「像芝大那樣重要的一等經濟學系,要有多少篇文章發表才能拿得終生僱用
合約呢?」他想了一陣,回應道:「我們這裡從來不數文章的多少。」我再問:「總要看發表的學報的名氣吧。」
他答:「沒有誰管這些。」再問:「那麼你們管什麼?」他答:「管你的思想深度與創意。」我再問:「那麼我一
定要有文稿寫出來給你們閱讀了?」殊不知他回應:「那也不需要,但你不可以像啞子那樣,一句話也不說。」是
重要的教誨,從四十年前的那天到今天,我重視的是思想的深度與創意,不知外人怎樣想,也不管外人怎樣說,我
記着的是莊的話。

一九六九年到了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算是第一份正職,是副教授,有終生僱用合約。自己沒有要求,但三個月後
那裡的正教授,無端端地一致通過,要升我為正教授。當時作為系主任的諾斯於是找我,說:「正教授們沒有一個
讀過你的文章,但投票一致要升你為正教授,對校方上頭我要作個交代,解釋一下,你的文章全都拿出來吧。」過
了一天,我交給諾斯那篇一九六八年十月在《政治經濟學報》發表的文章,只十五頁,是該期學報的首篇,題為《
私有產權與佃農分成》的。諾斯看着那十五頁,呆了一陣,說:「十五頁文章作正教授?沒有其他嗎?」我回應:
「還有其他,但這十五頁應該足夠。」跟着轉身而去。那是基爾•莊給我的影響了。推翻了二百年的傳統觀點,提
出新的論證,邏輯井然,十五頁其實是太多了。恨不得當年能以五頁收筆!

是我之幸,從那時到今天,我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是為飯碗而動筆的。有幾篇是為了應酬,盛情難卻,也寫得不錯。
最近寫好的《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可不是應酬那麼簡單。我欠高斯實在多,於是全力以赴。老師艾
智仁二十多年前退休時,搞研討會的要我提供一篇文章,我寫了《Why are Better Seats Underpriced?》,讀者
譁然。年多前寄給艾師我的《英語論文結集》,他回信大讚該文。芝加哥大學法律學院的院長收到該結集,回信也
大讚該文。其實該文只說了一句話:優質座位的票價偏低,是因為如果不偏低,優位空置會有跳位的行為,所以票
房老闆要讓優位先滿。這算是思想,有點創意,但可不是逼出來的。

有些作品無疑可以逼出來。專欄交稿,調查報告,設計圖則等,可以逼出來,而金錢回報夠高這些逼出來的作品可
以做得非常好。然而,學術的創意思維是另一回事,主要是靠氣氛,靠興趣,靠靈感——不容易逼出來。如果我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10-0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是在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搞學術創作,而是改遲十年才起步,進入了被迫動筆的時代,我是不可能寫出今天自己引以
為傲的作品的。(二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10-0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強迫發表是悲劇(二之一)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術興起publish or perish之法。這是說,或明或暗地,在大學任教職的,如果不按時
發表文章,會被校方革職,或不能升職——加薪當然免問了。可那些沒有終生僱用合約的助理教授,結了婚,有了
孩子,沒有幾篇文章在名學報發表,博士後任職六年多遭解僱。風聲鶴唳,這些前路茫茫的後起之秀,儘管天才頂
級,也逼着要發表些什麼文章。當時的學報屈指可算,篇幅有限,要發表可真不易。事生於世而備適於事,今天的
經濟學報逾百了。文章的質量變得如何,斤兩如何,可想而知吧。

我是過來人,知道這個不幸的發展的大概。美國的大學「強迫」教師發表文章,或數文章數量來裁定續聘、升職、
加薪等事項,是越戰帶來的效果。當年的美國,反戰的青年無數。其中有向學的,聰明,拿得了當時不容易的博士
,被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但受到反戰的影響,其中好些變得激進,不服年長的老教授對他們升職的裁決。

我曾經就讀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就發生了不愉快的事(當時我已離開)。一些助理教授不滿意老一輩的裁決,大興問
罪之師,恐嚇出現,而不知是真是假,經濟系的辦公室鄰近發現類似爆炸物品。其他大學可能沒有那麼嚴重,但激
進新秀的激進要求時有所聞。他們問:「你們這些糟老頭子懂什麼?憑什麼資格不給我們續約,不給我們升職?」
事實上,有些大學的正教授也的確糟得很,沒有什麼文章發表,對有方程式的文章看不懂也。是的,當年美國有些
學府,年長的正教授發表文章的本領比不上後起的年輕博士——雖然不能說文章發表不多就不能裁判年輕的思維。
當然,某些不成氣候的大學,總有些不學無術的老頭子,只憑自己的職位較高就對年輕的有所留難。在這樣的情況
下,吵呀吵,到後來升職或留職的決定,取捨於數文章、論學報的高下排列。這樣,publish or perish就變得墨守
成規了。

七十年代的美國,一般是中、下等的大學以數文章、論學報來定輸贏,頂級的大學主要還是靠老一輩的大師作裁決
,而這裁決還是靠老一輩對思想重要性的看法。今天變成怎樣我沒有跟進。

我是一九六七拿博士的。芝加哥大學給了我一項獎金,於是登龍門去也。像其他的「新秀」一樣,我當然關心自己
在學術上謀生的前途。有兩件事後來成為林毅夫的導師的基爾•莊對我的影響很大。其一是我的博士論文《佃農理
論》,只寄去第一章,大名鼎鼎的芝大出版社就決定要出版。到了芝大,該出版社的編輯催稿,要立刻出版。為此
我求教莊。他說讓他想一天再告訴我。過了一天,作為當時社會科學院的院長,莊親自跑到我的辦公室,說:「你
的問題我想了一整晚。一般而言,有像芝大出版社那樣有地位的要出版,應該讓他們立刻印製,自己研究其他的。
但你的《佃農理論》有機會成為經典之作。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就是你自己也不容易再有這機會了。所以我認為
你不用忙,多花一年時間修改、補充,才出版吧。」我依照他的指導去做,該書一九六九才出版,其中關於合約的
選擇那一章是補充的,後來獨立成文,觸發了「新制度經濟學」。

第二項莊對我的影響,也起於我問他:「像芝大那樣重要的一等經濟學系,要有多少篇文章發表才能拿得終生僱用
合約呢?」他想了一陣,回應道:「我們這裡從來不數文章的多少。」我再問:「總要看發表的學報的名氣吧。」
他答:「沒有誰管這些。」再問:「那麼你們管什麼?」他答:「管你的思想深度與創意。」我再問:「那麼我一
定要有文稿寫出來給你們閱讀了?」殊不知他回應:「那也不需要,但你不可以像啞子那樣,一句話也不說。」是
重要的教誨,從四十年前的那天到今天,我重視的是思想的深度與創意,不知外人怎樣想,也不管外人怎樣說,我
記着的是莊的話。

一九六九年到了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算是第一份正職,是副教授,有終生僱用合約。自己沒有要求,但三個月後
那裡的正教授,無端端地一致通過,要升我為正教授。當時作為系主任的諾斯於是找我,說:「正教授們沒有一個
讀過你的文章,但投票一致要升你為正教授,對校方上頭我要作個交代,解釋一下,你的文章全都拿出來吧。」過
了一天,我交給諾斯那篇一九六八年十月在《政治經濟學報》發表的文章,只十五頁,是該期學報的首篇,題為《
私有產權與佃農分成》的。諾斯看着那十五頁,呆了一陣,說:「十五頁文章作正教授?沒有其他嗎?」我回應:
「還有其他,但這十五頁應該足夠。」跟着轉身而去。那是基爾•莊給我的影響了。推翻了二百年的傳統觀點,提
出新的論證,邏輯井然,十五頁其實是太多了。恨不得當年能以五頁收筆!

是我之幸,從那時到今天,我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是為飯碗而動筆的。有幾篇是為了應酬,盛情難卻,也寫得不錯。
最近寫好的《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可不是應酬那麼簡單。我欠高斯實在多,於是全力以赴。老師艾
智仁二十多年前退休時,搞研討會的要我提供一篇文章,我寫了《Why are Better Seats Underpriced?》,讀者
譁然。年多前寄給艾師我的《英語論文結集》,他回信大讚該文。芝加哥大學法律學院的院長收到該結集,回信也
大讚該文。其實該文只說了一句話:優質座位的票價偏低,是因為如果不偏低,優位空置會有跳位的行為,所以票
房老闆要讓優位先滿。這算是思想,有點創意,但可不是逼出來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10-0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有些作品無疑可以逼出來。專欄交稿,調查報告,設計圖則等,可以逼出來,而金錢回報夠高這些逼出來的作品可
以做得非常好。然而,學術的創意思維是另一回事,主要是靠氣氛,靠興趣,靠靈感——不容易逼出來。如果我不
是在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搞學術創作,而是改遲十年才起步,進入了被迫動筆的時代,我是不可能寫出今天自己引以
為傲的作品的。(二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2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短期不想談經濟

最近因為次按風波及其他市場動盪,要求我發表意見的讀者無數。我提不起勁動筆。數十年來,沒有像今天那樣,
對任何經濟話題沒有興趣。不知這冷感會持續多久,屈指一算,已有好幾個星期了。

原因是清楚的。我為高斯明年的中國經改研討會議寫好了文章初稿,跟着再下一城,修改成次稿,還要再修的,但
累極,暫時沒有魄力再修了。離明年的會議還有大半年,不用忙,但自己在文章中說過的話,作過的分析,今天在
腦子中還是驅之不去。集中力用到盡頭就是這樣的吧。要等多久才回復「正常」不得而知。當年寫《佃農理論》等
比較重要的文稿時,也是持久地集中思維,也是食不知味,但完稿後可沒有像今天那樣「驅之不去」。這使我意識
到思想這回事,過了頭可以是危險的玩意。

該文用英語下筆,題為《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一萬七千多字(翻成中文約三萬字吧)。可以寫得更


長,長得多——侯夫子讀後說要以一本書的篇幅來處理才對。但我只有九十分鐘的時間讀出來,而題材複雜湛深,
我寫到一萬字就感到筋疲力盡矣——何況單是初稿就修改了十多次。

幾個原因促成這次近於災難性的寫法。首先是高斯九十六歲了,還要親自舉辦這研討會議,且數次來信說我的文章
是開場重點。我欠他實在多——中國也欠他不少——不能馬虎從事。其次,當高斯於去年底決定於○八年舉辦這會
議時,大家可沒有想到那是中國開放改革的三十周年。三十周年是大日子,文章寫壞了我不知要躲到哪裡去。再其
次是中國的經濟制度實在湛深——歷史沒有出現過,要解開中國的制度密碼我沒有其他經驗的依憑。

當年想佃農分成制,我只一個晚上就把該理論的大概想了出來。中國的經濟制度呢?我苦思三年才知關鍵的大概,
去年大略地在《中國的未來》那系列文章說了,但還不夠完善,於是多想了一年。今天寫成的英語文稿是稱意的,
找不到再有「缺環」,但還要修改。隆重其事,因為中國經改的成果是個奇跡,將來肯定是經濟歷史的一個重要話
題。搭一下順風車,文章要傳世就容易了。

高斯讀文稿後,雖然以powerful與great等字眼來形容,但今天收到他傳來七頁評論,建議修改的有二十七處之多。
其中一處倒也有趣。我在文中幾次用上miracle這個字,其中一處說是small miracle,他不同意,說中國的經改是
人類歷史最偉大的,small這個字不能用。

上述的幾個「隆重」原因,可能比不上如下的。這就是覺得如果不由我動筆,沒有其他人可以寫出來。是天意。一
九七九年起開始跟進中國的經濟改革,凡二十八年,可謂走足了全程,知道這改革的發展歷史。一九八二年五月回
港任職,是當時最適宜觀察中國變化的職位。懂中文,對炎黃子孫的文化傳統有認識。從合約的角度看制度是我的
專業,而中國的承包合約的發展正中下懷。佃農分成是我的博士論文,而中國今天的制度是佃農分成制。多年以來
,無論是北京上頭還是地區政府,協助我作調查研究,提供的方便使我沒有任何藉口寫不好該文。

這些條件大吉大利,寫不好這篇文章,可以向誰投訴呢?困難只有一處。我已經七十一歲了。智力不減當年,但短
暫的記憶正在離我而去,明顯的。這是說,在思維的細節上,處理是明顯地出現了毛病。重要的大話題還沒有影響
,但細節的記憶很不對頭。今天想到的一小點,要放進去,明天就忘記了。想到時立刻筆記下來嗎?奇怪地不成,
因為細節這回事,通常是一連串的,要記得就要全部筆記下來才對。思想推理,大話題當然重要,但文章的深度與
說服力,主要是靠細節支持。細節記不起,或這裡那裡失去了一些,整篇文章就顯不出自己的功力了。

我為這個老人家一般遇上的困難左衡量右衡量,決定的方法是一口氣把整篇文章寫出來。準備的方法是先在《南窗
集》一連寫了十期《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綜合自己數十年來在合約與產權理論的心得,來一次沙場秋點兵,
希望溫故知新也。跟着馬不停蹄,一口氣在英語稿紙上寫了一百五十頁,再跟着是局部地這裡那裡修改或重寫。過
程共三個星期,除了累極稍事休息,基本上沒有睡過覺,減了五磅。那是初稿,跟着再修是次稿了。

上述的寫法無疑是自己的發明,有沒有其他人嘗試過不得而知。可行嗎?文章是寫出來了,有一般性的理論,也有
頗為詳盡的細節。然而,用其他比較常用的寫法——例如初稿寫三個月——會不會有更佳的效果,我無從判斷。

有傳說,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米爾,寫他的厚達兩吋多的《政治經濟學》巨著,只用了六個星期。我拜讀過該巨
著的原作——一般人只讀簡化版——絕對精彩,認為六個星期不可能!要抄也不止抄六個星期吧。另一方面,米爾
的過人之能,我們凡夫俗子是無法想像的。不知米爾當年脫稿後,有多少時日拒絕談經濟!他當時四十六歲。

回頭說《中國的經濟制度》這篇文稿,應該是自己最後一篇英語文章了。嚴格來說思想期長達二十八年,比此前想
了十三年才動筆的《公司的合約本質》多了十五年。從廣闊度與深度這兩方面衡量,前者比後者高出相當多,不止
高一倍。我這個老人家看來還是寶刀未老。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2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諾斯等人說我早就放棄了經濟學術研究。他是搞新制度經濟學的——不知天高地厚!以他們認為不可能是學術的中
文下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驀然回首,不亦快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mailto: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2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9-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短期不想談經濟

最近因為次按風波及其他市場動盪,要求我發表意見的讀者無數。我提不起勁動筆。數十年來,沒有像今天那樣,
對任何經濟話題沒有興趣。不知這冷感會持續多久,屈指一算,已有好幾個星期了。

原因是清楚的。我為高斯明年的中國經改研討會議寫好了文章初稿,跟着再下一城,修改成次稿,還要再修的,但
累極,暫時沒有魄力再修了。離明年的會議還有大半年,不用忙,但自己在文章中說過的話,作過的分析,今天在
腦子中還是驅之不去。集中力用到盡頭就是這樣的吧。要等多久才回復「正常」不得而知。當年寫《佃農理論》等
比較重要的文稿時,也是持久地集中思維,也是食不知味,但完稿後可沒有像今天那樣「驅之不去」。這使我意識
到思想這回事,過了頭可以是危險的玩意。

該文用英語下筆,題為《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一萬七千多字(翻成中文約三萬字吧)。可以寫得更


長,長得多——侯夫子讀後說要以一本書的篇幅來處理才對。但我只有九十分鐘的時間讀出來,而題材複雜湛深,
我寫到一萬字就感到筋疲力盡矣——何況單是初稿就修改了十多次。

幾個原因促成這次近於災難性的寫法。首先是高斯九十六歲了,還要親自舉辦這研討會議,且數次來信說我的文章
是開場重點。我欠他實在多——中國也欠他不少——不能馬虎從事。其次,當高斯於去年底決定於○八年舉辦這會
議時,大家可沒有想到那是中國開放改革的三十周年。三十周年是大日子,文章寫壞了我不知要躲到哪裡去。再其
次是中國的經濟制度實在湛深——歷史沒有出現過,要解開中國的制度密碼我沒有其他經驗的依憑。

當年想佃農分成制,我只一個晚上就把該理論的大概想了出來。中國的經濟制度呢?我苦思三年才知關鍵的大概,
去年大略地在《中國的未來》那系列文章說了,但還不夠完善,於是多想了一年。今天寫成的英語文稿是稱意的,
找不到再有「缺環」,但還要修改。隆重其事,因為中國經改的成果是個奇跡,將來肯定是經濟歷史的一個重要話
題。搭一下順風車,文章要傳世就容易了。

高斯讀文稿後,雖然以powerful與great等字眼來形容,但今天收到他傳來七頁評論,建議修改的有二十七處之多。
其中一處倒也有趣。我在文中幾次用上miracle這個字,其中一處說是small miracle,他不同意,說中國的經改是
人類歷史最偉大的,small這個字不能用。

上述的幾個「隆重」原因,可能比不上如下的。這就是覺得如果不由我動筆,沒有其他人可以寫出來。是天意。一
九七九年起開始跟進中國的經濟改革,凡二十八年,可謂走足了全程,知道這改革的發展歷史。一九八二年五月回
港任職,是當時最適宜觀察中國變化的職位。懂中文,對炎黃子孫的文化傳統有認識。從合約的角度看制度是我的
專業,而中國的承包合約的發展正中下懷。佃農分成是我的博士論文,而中國今天的制度是佃農分成制。多年以來
,無論是北京上頭還是地區政府,協助我作調查研究,提供的方便使我沒有任何藉口寫不好該文。

這些條件大吉大利,寫不好這篇文章,可以向誰投訴呢?困難只有一處。我已經七十一歲了。智力不減當年,但短
暫的記憶正在離我而去,明顯的。這是說,在思維的細節上,處理是明顯地出現了毛病。重要的大話題還沒有影響
,但細節的記憶很不對頭。今天想到的一小點,要放進去,明天就忘記了。想到時立刻筆記下來嗎?奇怪地不成,
因為細節這回事,通常是一連串的,要記得就要全部筆記下來才對。思想推理,大話題當然重要,但文章的深度與
說服力,主要是靠細節支持。細節記不起,或這裡那裡失去了一些,整篇文章就顯不出自己的功力了。

我為這個老人家一般遇上的困難左衡量右衡量,決定的方法是一口氣把整篇文章寫出來。準備的方法是先在《南窗
集》一連寫了十期《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綜合自己數十年來在合約與產權理論的心得,來一次沙場秋點兵,
希望溫故知新也。跟着馬不停蹄,一口氣在英語稿紙上寫了一百五十頁,再跟着是局部地這裡那裡修改或重寫。過
程共三個星期,除了累極稍事休息,基本上沒有睡過覺,減了五磅。那是初稿,跟着再修是次稿了。

上述的寫法無疑是自己的發明,有沒有其他人嘗試過不得而知。可行嗎?文章是寫出來了,有一般性的理論,也有
頗為詳盡的細節。然而,用其他比較常用的寫法——例如初稿寫三個月——會不會有更佳的效果,我無從判斷。

有傳說,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米爾,寫他的厚達兩吋多的《政治經濟學》巨著,只用了六個星期。我拜讀過該巨
著的原作——一般人只讀簡化版——絕對精彩,認為六個星期不可能!要抄也不止抄六個星期吧。另一方面,米爾
的過人之能,我們凡夫俗子是無法想像的。不知米爾當年脫稿後,有多少時日拒絕談經濟!他當時四十六歲。

回頭說《中國的經濟制度》這篇文稿,應該是自己最後一篇英語文章了。嚴格來說思想期長達二十八年,比此前想
了十三年才動筆的《公司的合約本質》多了十五年。從廣闊度與深度這兩方面衡量,前者比後者高出相當多,不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9-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高一倍。我這個老人家看來還是寶刀未老。

諾斯等人說我早就放棄了經濟學術研究。他是搞新制度經濟學的——不知天高地厚!以他們認為不可能是學術的中
文下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驀然回首,不亦快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09-2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偉大與到家是兩回事

不久前,一位網上讀者問及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問是否書法歷史上最好的作品。我作了如下的回應: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幾個名版本,都是臨摹,不是雙鉤,所以無從知道原作是怎樣的。痛惜羲之沒有一件原作
遺留下來。

《蘭亭》的《神龍本》是好的,很好很好。我認為王羲之是個天才,書法之外,文章也頂級。他對書法的貢獻,是
有創造性,對後人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但貢獻歸貢獻,影響歸影響,書法的造詣究竟達到哪個層面是另一回事。
以行書而言(《蘭亭》是行書),我認為王羲之寫不過顏魯公,寫不過米芾,也寫不過王鐸。純行書很難寫得好。
一般衡量,我認為米芾最高,王鐸次之,魯公再次之,都是頂級的了。幾種書法都達頂級的,歷史上應該首推王鐸
。他的楷書、行書、大草、小草——都寫得九十九分,差的一分是有時略嫌賣弄,略嫌做作。

說到重要的天真自然,則首推米南宮及楊瘋子了。瘋子留存下來的墨寶極少,不容易評價,而自然的感情流露,能
寫到像元章那樣排山倒海而來的,可謂奇跡!我寫書法,偶爾用一個閒章,上刻『書羨南宮』四個字,可見我對米
芾的衷心佩服。」

上述的簡短回應在好幾個網站出現後,其中一個點擊達二萬,而此站也,讀者把我罵得要命,說張五常何物,懂書
法嗎?有膽批評右軍書法?《蘭亭》是無數人認為是歷來最高的,老頭子豈不是老糊塗了?

寫這篇回應,當然不是因為給孩子們罵了——我這個老人家是刀槍不入的,而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那種盲目崇拜
前賢的傳統,的確有點問題。敬仰歸敬仰,佩服歸佩服,但前賢的不足之處我們要知道,要懂得取其長而捨其短,
社會才有進步。

先說王羲之這個人吧。天才無疑問。客觀地看,我認為他的《蘭亭集序》的文章本身,是古文中最好的一篇了。我
是寫不出來的。很多大名鼎鼎的文章,好是好,精彩是精彩,但撫心自問,神來的文思一到,自己也有機會寫得出
那個水平,但《蘭亭》的文思水平是另一回事,我沒有機會。可幸數千年來,神州大地出現過這樣水平的文章,不
及兩掌之數,否則我這個老人家早就被氣死了(一笑)!

逸少的書法呢?我也寫不到那個水平。但我認為,或起碼在感受上,如果我不是五十五歲才開始研習書法,或早學
二十年,寫到右軍的水平,甚或過之,有機會。這絕對不是說我的書法天賦比右軍高——應該不可能,那所謂「王
體」對後人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然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應該是很困難的事,否則世界不會有進步了。

敬仰前賢無疑是美德,但認為前賢不能超越,不敢批評前賢,是盲目崇拜,我從小就不苟同。說實話,雖然這樣的
「盲目」傳統在今天的中國存在,可不知起自何時。難道是儒家的三從四德哲理種下了禍根乎?若如是,當年的紅
衛兵又怎樣解釋了?思之愴然!

回顧史實,盲目崇拜這個傳統其實也不是那麼根深蒂固。昔日謝安問羲之的兒子獻之:「你的書法與父親的怎樣比
呀?」子敬答:「故當勝。」謝安說:「其他人可不是那樣看。」子敬答:「時人那得知。」好一個王獻之,他認
為自己是青出於藍了。今天的人怎樣看呢?一般認為羲之勝獻之。我認為獻之勝,因為狂草是他搞起來的。沒有獻
之,後來可能沒有張旭,沒有懷素,也沒有毛潤之了。

米芾也認為獻之勝羲之。過癮是此公曾經說:「回視二王,頓有塵意!」這樣說,深受二王影響的米南宮,是認為
自己的書法高於二王了。不無道理,與元章相比,二王書法多多少少有點俗氣。

偉大歸偉大,到家歸到家。在中國的盲目崇拜的文化傳統中,這二者有了混淆。中國的書法,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個
比得上王羲之那樣偉大,但受到他的影響,得到啟發,比他更為到家的大有人在。這是人類進步需要的。

在經濟學上,我敬仰英國的馬歇爾說過不知多少次。我今天的經濟學水平比馬氏昔日到家嗎?那當然!概念與理論
的掌握比他高,修改過他的不足之處無數,而對現象的解釋力,我勝來更容易。如果問,我的經濟學天賦比馬氏高
嗎?應該差一點,可能不差太遠。再問:我對經濟學的貢獻比馬氏大嗎?應該是輸了,但如果中文作品也算進去,
增加了一倍多實力,將來的思想史可能發神經,不這樣看。最後問:作為經濟學者,我比馬歇爾偉大嗎?不可能,
因為差得太遠、太遠了。

偉大這回事,可遇不可求!說是什麼時代,什麼天賦,什麼魄力,加起來也不容易解釋史密斯怎可以寫得出他的《
國富論》,馬歇爾怎可以寫得出他的《經濟學原理》。愈想愈不明,恐懼與敬畏之心怎樣也禁不住!這就是我說的
偉大了。我們作為後學的可以青出於藍嗎?應該可以,因為這是我們要嘗試的責任。說青出於藍是說較為到家,與
偉大相比,微不足道。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09-2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王羲之是個偉大的書法家,青出於藍我這個老頭子辦不到,但辦到的曾經出現過。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7-09-2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偉大與到家是兩回事

不久前,一位網上讀者問及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問是否書法歷史上最好的作品。我作了如下的回應: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幾個名版本,都是臨摹,不是雙鉤,所以無從知道原作是怎樣的。痛惜羲之沒有一件原作
遺留下來。

《蘭亭》的《神龍本》是好的,很好很好。我認為王羲之是個天才,書法之外,文章也頂級。他對書法的貢獻,是
有創造性,對後人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但貢獻歸貢獻,影響歸影響,書法的造詣究竟達到哪個層面是另一回事。
以行書而言(《蘭亭》是行書),我認為王羲之寫不過顏魯公,寫不過米芾,也寫不過王鐸。純行書很難寫得好。
一般衡量,我認為米芾最高,王鐸次之,魯公再次之,都是頂級的了。幾種書法都達頂級的,歷史上應該首推王鐸
。他的楷書、行書、大草、小草——都寫得九十九分,差的一分是有時略嫌賣弄,略嫌做作。

說到重要的天真自然,則首推米南宮及楊瘋子了。瘋子留存下來的墨寶極少,不容易評價,而自然的感情流露,能
寫到像元章那樣排山倒海而來的,可謂奇跡!我寫書法,偶爾用一個閒章,上刻『書羨南宮』四個字,可見我對米
芾的衷心佩服。」

上述的簡短回應在好幾個網站出現後,其中一個點擊達二萬,而此站也,讀者把我罵得要命,說張五常何物,懂書
法嗎?有膽批評右軍書法?《蘭亭》是無數人認為是歷來最高的,老頭子豈不是老糊塗了?

寫這篇回應,當然不是因為給孩子們罵了——我這個老人家是刀槍不入的,而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那種盲目崇拜
前賢的傳統,的確有點問題。敬仰歸敬仰,佩服歸佩服,但前賢的不足之處我們要知道,要懂得取其長而捨其短,
社會才有進步。

先說王羲之這個人吧。天才無疑問。客觀地看,我認為他的《蘭亭集序》的文章本身,是古文中最好的一篇了。我
是寫不出來的。很多大名鼎鼎的文章,好是好,精彩是精彩,但撫心自問,神來的文思一到,自己也有機會寫得出
那個水平,但《蘭亭》的文思水平是另一回事,我沒有機會。可幸數千年來,神州大地出現過這樣水平的文章,不
及兩掌之數,否則我這個老人家早就被氣死了(一笑)!

逸少的書法呢?我也寫不到那個水平。但我認為,或起碼在感受上,如果我不是五十五歲才開始研習書法,或早學
二十年,寫到右軍的水平,甚或過之,有機會。這絕對不是說我的書法天賦比右軍高——應該不可能,那所謂「王
體」對後人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然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應該是很困難的事,否則世界不會有進步了。

敬仰前賢無疑是美德,但認為前賢不能超越,不敢批評前賢,是盲目崇拜,我從小就不苟同。說實話,雖然這樣的
「盲目」傳統在今天的中國存在,可不知起自何時。難道是儒家的三從四德哲理種下了禍根乎?若如是,當年的紅
衛兵又怎樣解釋了?思之愴然!

回顧史實,盲目崇拜這個傳統其實也不是那麼根深蒂固。昔日謝安問羲之的兒子獻之:「你的書法與父親的怎樣比
呀?」子敬答:「故當勝。」謝安說:「其他人可不是那樣看。」子敬答:「時人那得知。」好一個王獻之,他認
為自己是青出於藍了。今天的人怎樣看呢?一般認為羲之勝獻之。我認為獻之勝,因為狂草是他搞起來的。沒有獻
之,後來可能沒有張旭,沒有懷素,也沒有毛潤之了。

米芾也認為獻之勝羲之。過癮是此公曾經說:「回視二王,頓有塵意!」這樣說,深受二王影響的米南宮,是認為
自己的書法高於二王了。不無道理,與元章相比,二王書法多多少少有點俗氣。

偉大歸偉大,到家歸到家。在中國的盲目崇拜的文化傳統中,這二者有了混淆。中國的書法,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個
比得上王羲之那樣偉大,但受到他的影響,得到啟發,比他更為到家的大有人在。這是人類進步需要的。

在經濟學上,我敬仰英國的馬歇爾說過不知多少次。我今天的經濟學水平比馬氏昔日到家嗎?那當然!概念與理論
的掌握比他高,修改過他的不足之處無數,而對現象的解釋力,我勝來更容易。如果問,我的經濟學天賦比馬氏高
嗎?應該差一點,可能不差太遠。再問:我對經濟學的貢獻比馬氏大嗎?應該是輸了,但如果中文作品也算進去,
增加了一倍多實力,將來的思想史可能發神經,不這樣看。最後問:作為經濟學者,我比馬歇爾偉大嗎?不可能,
因為差得太遠、太遠了。

偉大這回事,可遇不可求!說是什麼時代,什麼天賦,什麼魄力,加起來也不容易解釋史密斯怎可以寫得出他的《
國富論》,馬歇爾怎可以寫得出他的《經濟學原理》。愈想愈不明,恐懼與敬畏之心怎樣也禁不住!這就是我說的
偉大了。我們作為後學的可以青出於藍嗎?應該可以,因為這是我們要嘗試的責任。說青出於藍是說較為到家,與
偉大相比,微不足道。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7-09-2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王羲之是個偉大的書法家,青出於藍我這個老頭子辦不到,但辦到的曾經出現過。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1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選擇敗訴是高棋

區區在下起訴陳逸飛後人索畫,是迫不得已,但敗訴卻是自己的選擇。本來不打算寫這篇文章,但傳媒報道雖然正
確,可不知內情,讓我澄清一下吧。

首先要說的,是陳逸飛是朋友,英年早逝,留下太太與幼兒,我怎會起訴他的後人呢?朋友之間欠錢,遠不及少了
一個朋友重要。問題是有六幅畫我在背後簽上了名字,是我的,不拿回來將來可能有好些複雜問題。為此,在逸飛
兄謝世後,我託朋友找他的遺孀找這六幅畫,但怎樣也聯絡不上。後來聽到好些令我不安的消息,不知是真是假。
例如有說逸飛別後,他的畫室有好些作品不見了,不知我那六幅是否也失了蹤。又例如有說逸飛的遺孀與他的長子
在家產上打官司,不知我那六幅是否在官司行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我訴之於法的朋友無數。其中最有說服
力的,也不知是真是假,是逸飛遺留下來的作品被法庭監管着。若如是,訴之於法,我可能順利地在這些監管的作
品中找到自己的。

要收藏一些陳逸飛的畫,因為認為他的畫技了不起,極難假冒。歷史上,藝術市場支持這樣的作品。單憑技術超凡
而畫出風格面目的,很不容易。水彩有英國的W. R. Flint,蛋彩有美國的A. Wyeth,而油彩可能要數中國的陳逸飛
了。有人說逸飛兄的畫作好些是讓他人代筆的。在程序上有助手我不懷疑,但陳逸飛這個人很執着,認為算不上是
自己的不會交給我。另一方面,懂畫的朋友一致認為逸飛的風格明確,不容易以假亂真。

一九九五年初逸飛兄跟我借了一點錢,答應以畫回報。前前後後共欠十幅。大約兩年後,他邀請我到他的畫室選畫
。當時我的太太在場,逸飛兄的汽車司機也在場。他親自協助我挑選,一共選了六幅,都是水鄉作品。還沒有畫好
,但離完工不遠。這六幅水鄉比我們議定的大,他問我同不同意只收這較大的六幅,作十幅算。我說如果完工後滿
意,無所謂。他於是拿出箱頭筆(國內稱記號筆),要我在畫背後的帆布上簽名。我還記得問他會不會損害布前的
油彩,他說不會。我於是在畫背的左上角簽了,字寫得大,六幅皆簽。

又過了兩年,逸飛託朋友帶我一個口訊,說那六幅畫快要完工了,叫我準備去拿取。我想,完工後留在他的畫室沒
有什麼不妥。逸飛歷來言而有信,不可能把我那六幅水鄉賣給其他人,何況背後有我簽了的名字。

法庭最後聆訊的那天,本來不打算出庭,但法官傳來的口訊,是我本人不出庭不成話。可我這個老人家,天大熱,
穿上白襯衫,結上領帶,恭而敬之地到法庭去也。

整件案的關鍵問題,是上述的六幅畫不知下落。法官找到好些法庭存有檔案的陳逸飛作品的照片給我看,水鄉作品
甚少,而大小的尺寸不對,沒有一幀我認為是我簽上名字的。在聆訊中對方的律師說逸飛謝世後,遺留下來的作品
都交了給馬勃洛畫廊。然而,法官給我看的作品照片,其中一部分是該畫廊提供的,我那六幅沒有一幅在其中。另
一方面,逸飛的後人如果把畫作交了給馬勃洛畫廊,不可能沒有清單一紙。法官於是要求對方在三天內交出清單,
跟着的消息是對方拒絕交出。

因為那六幅我在背後簽上了名字的畫作不知下落,我算是拿不出證據。要拿畫,沒有證據當然要敗訴,但我還有兩
個其他選擇。其一是與逸飛的後人洽商,拿回一點錢。這個選擇有兩點不妥。一是聽說逸飛的遺產還有其他債務官
司,混進去很麻煩。二是上文說過的,我不想拿一個朋友的後人的錢。另一個選擇是法官建議的:我撤訴,等到日
後有證據時再起訴。考慮後,這一着也選不過。

最高明的選擇是由法庭判我敗訴了。這是因為有朝一日,這六幅畫的任何一幅出現,就是證據,而因為法庭判了我
敗訴,我可以遠為容易地拿回來。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實例:畫作報失,或被盜了,轉手過無數次,被發現,證據
充分物歸原主。

我自己當然肯定上述的六幅相當大的水鄉畫作曾經存在過,也肯定自己在每幅的背後簽了名字,只是今天不知花落
誰家。我不相信交了給馬勃洛畫廊:對方拿不出清單,而該畫廊是舉世最有名的——老闆我認識,不會漠視畫背有
人簽上了名字。

有趣的問題,是用箱頭筆在帆布上簽上了名字,可不可以用化學藥品洗掉。答案是洗得一乾二淨,了無痕跡,不可
能。何況洗擦得太甚會損害布前的油彩。可不可以塗掉呢?我不懂,但有說塗而蓋之,科學可以驗出我的原字。有
人說拿得這些畫的人,割掉一部分,餘下來的也值錢。但我的簽名簽得大,割掉一大幅豈不是不倫不類了?

目前的情況,是如果我的簽名留在畫背,除了我本人之外,其他人拿得不值錢,可能是負值,因為有機會牽涉到刑
事。這就是選擇敗訴給我的一點保障了。話得說回來,如果這些畫失而復得,經過這樣的波折,我會捐出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1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象棋有一招叫「沉底穴,打死車」。這是說一方只有單車,另一方有一車一炮。不懂殺法是和棋。懂的有車炮
那方必勝單車,條件是車要搶佔中線。如果只有單車的佔了中線,有車炮的怎樣也勝不了。在最近索畫的官司上,
我無從判斷自己是有車炮還是只有單車。但知道有「沉底穴」這一着,於是把車平五,搶佔中線。選擇敗訴是把車
平五,立於不敗,將來有機會才走那着「沉底穴」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9-1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選擇敗訴是高棋

區區在下起訴陳逸飛後人索畫,是迫不得已,但敗訴卻是自己的選擇。本來不打算寫這篇文章,但傳媒報道雖然正
確,可不知內情,讓我澄清一下吧。

首先要說的,是陳逸飛是朋友,英年早逝,留下太太與幼兒,我怎會起訴他的後人呢?朋友之間欠錢,遠不及少了
一個朋友重要。問題是有六幅畫我在背後簽上了名字,是我的,不拿回來將來可能有好些複雜問題。為此,在逸飛
兄謝世後,我託朋友找他的遺孀找這六幅畫,但怎樣也聯絡不上。後來聽到好些令我不安的消息,不知是真是假。
例如有說逸飛別後,他的畫室有好些作品不見了,不知我那六幅是否也失了蹤。又例如有說逸飛的遺孀與他的長子
在家產上打官司,不知我那六幅是否在官司行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我訴之於法的朋友無數。其中最有說服
力的,也不知是真是假,是逸飛遺留下來的作品被法庭監管着。若如是,訴之於法,我可能順利地在這些監管的作
品中找到自己的。

要收藏一些陳逸飛的畫,因為認為他的畫技了不起,極難假冒。歷史上,藝術市場支持這樣的作品。單憑技術超凡
而畫出風格面目的,很不容易。水彩有英國的W. R. Flint,蛋彩有美國的A. Wyeth,而油彩可能要數中國的陳逸飛
了。有人說逸飛兄的畫作好些是讓他人代筆的。在程序上有助手我不懷疑,但陳逸飛這個人很執着,認為算不上是
自己的不會交給我。另一方面,懂畫的朋友一致認為逸飛的風格明確,不容易以假亂真。

一九九五年初逸飛兄跟我借了一點錢,答應以畫回報。前前後後共欠十幅。大約兩年後,他邀請我到他的畫室選畫
。當時我的太太在場,逸飛兄的汽車司機也在場。他親自協助我挑選,一共選了六幅,都是水鄉作品。還沒有畫好
,但離完工不遠。這六幅水鄉比我們議定的大,他問我同不同意只收這較大的六幅,作十幅算。我說如果完工後滿
意,無所謂。他於是拿出箱頭筆(國內稱記號筆),要我在畫背後的帆布上簽名。我還記得問他會不會損害布前的
油彩,他說不會。我於是在畫背的左上角簽了,字寫得大,六幅皆簽。

又過了兩年,逸飛託朋友帶我一個口訊,說那六幅畫快要完工了,叫我準備去拿取。我想,完工後留在他的畫室沒
有什麼不妥。逸飛歷來言而有信,不可能把我那六幅水鄉賣給其他人,何況背後有我簽了的名字。

法庭最後聆訊的那天,本來不打算出庭,但法官傳來的口訊,是我本人不出庭不成話。可我這個老人家,天大熱,
穿上白襯衫,結上領帶,恭而敬之地到法庭去也。

整件案的關鍵問題,是上述的六幅畫不知下落。法官找到好些法庭存有檔案的陳逸飛作品的照片給我看,水鄉作品
甚少,而大小的尺寸不對,沒有一幀我認為是我簽上名字的。在聆訊中對方的律師說逸飛謝世後,遺留下來的作品
都交了給馬勃洛畫廊。然而,法官給我看的作品照片,其中一部分是該畫廊提供的,我那六幅沒有一幅在其中。另
一方面,逸飛的後人如果把畫作交了給馬勃洛畫廊,不可能沒有清單一紙。法官於是要求對方在三天內交出清單,
跟着的消息是對方拒絕交出。

因為那六幅我在背後簽上了名字的畫作不知下落,我算是拿不出證據。要拿畫,沒有證據當然要敗訴,但我還有兩
個其他選擇。其一是與逸飛的後人洽商,拿回一點錢。這個選擇有兩點不妥。一是聽說逸飛的遺產還有其他債務官
司,混進去很麻煩。二是上文說過的,我不想拿一個朋友的後人的錢。另一個選擇是法官建議的:我撤訴,等到日
後有證據時再起訴。考慮後,這一着也選不過。

最高明的選擇是由法庭判我敗訴了。這是因為有朝一日,這六幅畫的任何一幅出現,就是證據,而因為法庭判了我
敗訴,我可以遠為容易地拿回來。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實例:畫作報失,或被盜了,轉手過無數次,被發現,證據
充分物歸原主。

我自己當然肯定上述的六幅相當大的水鄉畫作曾經存在過,也肯定自己在每幅的背後簽了名字,只是今天不知花落
誰家。我不相信交了給馬勃洛畫廊:對方拿不出清單,而該畫廊是舉世最有名的——老闆我認識,不會漠視畫背有
人簽上了名字。

有趣的問題,是用箱頭筆在帆布上簽上了名字,可不可以用化學藥品洗掉。答案是洗得一乾二淨,了無痕跡,不可
能。何況洗擦得太甚會損害布前的油彩。可不可以塗掉呢?我不懂,但有說塗而蓋之,科學可以驗出我的原字。有
人說拿得這些畫的人,割掉一部分,餘下來的也值錢。但我的簽名簽得大,割掉一大幅豈不是不倫不類了?

目前的情況,是如果我的簽名留在畫背,除了我本人之外,其他人拿得不值錢,可能是負值,因為有機會牽涉到刑
事。這就是選擇敗訴給我的一點保障了。話得說回來,如果這些畫失而復得,經過這樣的波折,我會捐出去。

中國象棋有一招叫「沉底穴,打死車」。這是說一方只有單車,另一方有一車一炮。不懂殺法是和棋。懂的有車炮
那方必勝單車,條件是車要搶佔中線。如果只有單車的佔了中線,有車炮的怎樣也勝不了。在最近索畫的官司上,
我無從判斷自己是有車炮還是只有單車。但知道有「沉底穴」這一着,於是把車平五,搶佔中線。選擇敗訴是把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9-1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平五,立於不敗,將來有機會才走那着「沉底穴」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0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是誰害了沈詩鈞?

九歲神童沈詩鈞被取錄進入浸會大學,讀數,預料十四歲可獲碩士。一時間傳媒大事渲染,茶餘飯後論之者眾。我
想,是誰害了這個聰明的小孩子呢?

數學的天賦,像下棋那樣,早出,但也像下棋那樣,從小因為天賦奇高而「專業」起來,忽略了童年應有的生活,
長大後的生命並不好過。就算是人類歷史上被認為是智商最高的米爾,十一歲就掌握了當時的所有數學,二十歲出
頭精神出現了問題。其後米爾自己「調控」,康復,要到四十六歲才發表他的經濟學巨著。我認為如果米爾的父親
不是見到兒子的天賦驚世駭俗,日夕強迫兒子學習,米爾的成就會大得多。

是的,數之不盡的神童,因為明顯地是神童,被長輩或父母或媒體大事宣揚,長大後一般沒有好收場。《傷仲永》
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當年在洛杉磯加大,有個十一歲的男孩被取錄,報章大事渲染一番。該男孩我認識,在加大的
成績是中上,很不錯。但同學們就是要嘲笑他:「你是天才,我是蠢才,為什麼你的成績跟我差不多?」同學不放
過他,媒體不放過他,壓力那麼大,後來還是「天才」不了,黯然消逝。這是悲劇。

我知道的唯一需要強迫天才兒童學習或練習的玩意,是古典音樂演奏。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彈琴或拉琴手指的肌肉
與靈活性要從小練起。其二是曲譜要記得很多,而長大後是不容易記的。不從小苦練,不從小強記,就算天才絕頂
,成為大演奏家的機會不大。話雖如此,一將功成萬骨枯,我既同情也可今天無數的中國兒童,從早到晚被父母打
生打死,逼着練琴。音樂天才本來就不是那麼多,無端端地被父母認為是音樂天才的無數,打餐死也練不上去,當
然是悲劇。好些的確有點天賦,打餐死之後比賽獲獎無數,但要成為大演奏家還有八千里路雲和月。

我曾經寫過的音樂神童牛牛,今年十歲,天賦百年一見是沒有疑問的了。這是說,如果牛牛不是鋼琴天才,天下間
不會有鋼琴天才這回事。簡直不可思議,不親眼見到不會相信。神童如此,我也很懷疑牛牛的父母是否逼得過甚了
。想想吧,一個十歲的孩子可以背出鋼琴協奏曲四十多首,彈得流水行雲,破了世界紀錄,你相信不相信?然而,
上蒼有知,真的要背那麼多嗎?是否遠為過分了?如果牛牛將來成不了大演奏家,是誰之過?是否父母有意或無意
間逼得太緊,壞了事?

離開了音樂演奏,任何天才神童被迫而自小急攻或進什麼大學的,都是長輩的愚蠢行為。理由無數,讓我提出幾個
重點說說吧。

一、天才兒童需要的,與非天才兒童一樣,是一般兒童的生活與玩意。缺少了這些,長大後精神狀態多多少少會有
點問題。這樣,成敗得失姑且不論,生命的意義總會打個大折扣。何必呢?

二、一個天才兒童長大後能否成為大師,絕對不是因為早進大學或早拿什麼碩士博士就增加了機會。事實上,所有
的證據,是大師的成就與早拿什麼名頭無關。

三、如果一個兒童真的天賦奇高,會成大器的,那就根本不需要提早發勁。孔夫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時間
安排得對。從三十到六十有三十年的創作期,是很長的了,例外不容易。九歲進大學,十七歲博士,創作三十年只
四十七,悶了,厭了,要做什麼才對呢?不可以返老還童,到了四十七歲才重溫小孩子應有的美夢。

四、不管是什麼天才,我相信在生理上人的腦子細胞有成熟的層面。創作三十年是個好打算,而這樣算,你要選腦
子最成熟的三十年,那大概是二十五至三十之間才開始的。換言之,九歲是神童,那很好,但不用忙,在重要的創
作關頭,二十五至三十之間才發勁是正着。

五、曾經說過,求學是長途賽跑,提早發勁是愚蠢的行為。九歲大學,恐怕不到二十五歲就累了,再也跑不動。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沈詩鈞不是天才,也不是說這麼早進大學將來不會有成就。我是說在人生的路程上他缺少了兒
童應有的享受,是說在心理與精神上搞出亂子的機會大升,也是說如果這個孩子將來要在學術上有成就,或然率說
,這麼早進大學成就的機會是較小的。

我是過來人,二十四歲才進大學。不敢說自己少小時的天賦比得上詩鈞小友,但姊姊們的記憶,是年幼時我過耳不
忘,而兒童的玩意,無一不精,所向無敵,對一般棋手可以閉目讓雙馬——只是讀書不成罷了!有什麼打緊呢?二
十四歲才發勁讀書,三十三歲正教授,可能因為誤打誤撞,用盡了長途賽跑的法門。

不久前在這裡發表了一連十期《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認為有創意,說自己的創新期長達四十二年,破了紀錄
,自滿之情溢於言表。那十期文章真的有創意嗎?是個問號。但我跟着三個星期不睡覺(累極時稍作休息),減了
五磅,一口氣為高斯寫了《中國的經濟制度》那篇英語文章,長達六十三頁。今天收到高斯的助手來信,說老人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9-0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讀了初稿後,評價是a powerful piece。這是我聽過的高斯對文章的最高評價了。

七十一歲還有後勁,還可衝刺,顯然是因為我二十四歲才起步。詩鈞小友,慢一點起步吧。來日方長,上蒼不會那
麼小器,給了你天賦然後拿回去的。今天的香港再不能放風箏了,但釣魚的確是個好玩意。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9-0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是誰害了沈詩鈞?

九歲神童沈詩鈞被取錄進入浸會大學,讀數,預料十四歲可獲碩士。一時間傳媒大事渲染,茶餘飯後論之者眾。我
想,是誰害了這個聰明的小孩子呢?

數學的天賦,像下棋那樣,早出,但也像下棋那樣,從小因為天賦奇高而「專業」起來,忽略了童年應有的生活,
長大後的生命並不好過。就算是人類歷史上被認為是智商最高的米爾,十一歲就掌握了當時的所有數學,二十歲出
頭精神出現了問題。其後米爾自己「調控」,康復,要到四十六歲才發表他的經濟學巨著。我認為如果米爾的父親
不是見到兒子的天賦驚世駭俗,日夕強迫兒子學習,米爾的成就會大得多。

是的,數之不盡的神童,因為明顯地是神童,被長輩或父母或媒體大事宣揚,長大後一般沒有好收場。《傷仲永》
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當年在洛杉磯加大,有個十一歲的男孩被取錄,報章大事渲染一番。該男孩我認識,在加大的
成績是中上,很不錯。但同學們就是要嘲笑他:「你是天才,我是蠢才,為什麼你的成績跟我差不多?」同學不放
過他,媒體不放過他,壓力那麼大,後來還是「天才」不了,黯然消逝。這是悲劇。

我知道的唯一需要強迫天才兒童學習或練習的玩意,是古典音樂演奏。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彈琴或拉琴手指的肌肉
與靈活性要從小練起。其二是曲譜要記得很多,而長大後是不容易記的。不從小苦練,不從小強記,就算天才絕頂
,成為大演奏家的機會不大。話雖如此,一將功成萬骨枯,我既同情也可今天無數的中國兒童,從早到晚被父母打
生打死,逼着練琴。音樂天才本來就不是那麼多,無端端地被父母認為是音樂天才的無數,打餐死也練不上去,當
然是悲劇。好些的確有點天賦,打餐死之後比賽獲獎無數,但要成為大演奏家還有八千里路雲和月。

我曾經寫過的音樂神童牛牛,今年十歲,天賦百年一見是沒有疑問的了。這是說,如果牛牛不是鋼琴天才,天下間
不會有鋼琴天才這回事。簡直不可思議,不親眼見到不會相信。神童如此,我也很懷疑牛牛的父母是否逼得過甚了
。想想吧,一個十歲的孩子可以背出鋼琴協奏曲四十多首,彈得流水行雲,破了世界紀錄,你相信不相信?然而,
上蒼有知,真的要背那麼多嗎?是否遠為過分了?如果牛牛將來成不了大演奏家,是誰之過?是否父母有意或無意
間逼得太緊,壞了事?

離開了音樂演奏,任何天才神童被迫而自小急攻或進什麼大學的,都是長輩的愚蠢行為。理由無數,讓我提出幾個
重點說說吧。

一、天才兒童需要的,與非天才兒童一樣,是一般兒童的生活與玩意。缺少了這些,長大後精神狀態多多少少會有
點問題。這樣,成敗得失姑且不論,生命的意義總會打個大折扣。何必呢?

二、一個天才兒童長大後能否成為大師,絕對不是因為早進大學或早拿什麼碩士博士就增加了機會。事實上,所有
的證據,是大師的成就與早拿什麼名頭無關。

三、如果一個兒童真的天賦奇高,會成大器的,那就根本不需要提早發勁。孔夫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時間
安排得對。從三十到六十有三十年的創作期,是很長的了,例外不容易。九歲進大學,十七歲博士,創作三十年只
四十七,悶了,厭了,要做什麼才對呢?不可以返老還童,到了四十七歲才重溫小孩子應有的美夢。

四、不管是什麼天才,我相信在生理上人的腦子細胞有成熟的層面。創作三十年是個好打算,而這樣算,你要選腦
子最成熟的三十年,那大概是二十五至三十之間才開始的。換言之,九歲是神童,那很好,但不用忙,在重要的創
作關頭,二十五至三十之間才發勁是正着。

五、曾經說過,求學是長途賽跑,提早發勁是愚蠢的行為。九歲大學,恐怕不到二十五歲就累了,再也跑不動。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沈詩鈞不是天才,也不是說這麼早進大學將來不會有成就。我是說在人生的路程上他缺少了兒
童應有的享受,是說在心理與精神上搞出亂子的機會大升,也是說如果這個孩子將來要在學術上有成就,或然率說
,這麼早進大學成就的機會是較小的。

我是過來人,二十四歲才進大學。不敢說自己少小時的天賦比得上詩鈞小友,但姊姊們的記憶,是年幼時我過耳不
忘,而兒童的玩意,無一不精,所向無敵,對一般棋手可以閉目讓雙馬——只是讀書不成罷了!有什麼打緊呢?二
十四歲才發勁讀書,三十三歲正教授,可能因為誤打誤撞,用盡了長途賽跑的法門。

不久前在這裡發表了一連十期《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認為有創意,說自己的創新期長達四十二年,破了紀錄
,自滿之情溢於言表。那十期文章真的有創意嗎?是個問號。但我跟着三個星期不睡覺(累極時稍作休息),減了
五磅,一口氣為高斯寫了《中國的經濟制度》那篇英語文章,長達六十三頁。今天收到高斯的助手來信,說老人家
讀了初稿後,評價是a powerful piece。這是我聽過的高斯對文章的最高評價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9-0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七十一歲還有後勁,還可衝刺,顯然是因為我二十四歲才起步。詩鈞小友,慢一點起步吧。來日方長,上蒼不會那
麼小器,給了你天賦然後拿回去的。今天的香港再不能放風箏了,但釣魚的確是個好玩意。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8-3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成本角度看農民生計

中國的統計數字很混亂,往往加不起來。絕對不是說有關當局弄虛作假,刻意地虛報這裡那裡的。我相信北京的統
計人士是誠實的,而這誠實有二十多年的日子了。當年開放改革後不久,我跟他們的一位主事人暢談了好久,深信
此君,而跟着看他們公布的數字演變,看得出有改進,但看不出有作弊的地方。這種玩意瞞不過我這個老人家。問
題是在中國的迅速及複雜的演進中,準確的數據不容易,心底裡我很同情搞統計的眾君子。如果讓我來做,我不認
為自己會做得比他們好。

多年以來,我認為中國的增長率,實質上是比政府統計的為高,高相當多。昔日的個體戶的生計急升,政府無從估
計,而今天月薪千六以下不用報稅,加上打散工的無數,估計也困難。可能最頭痛還是流動人口的問題。去年我寫
《廣州巧設空城計》,跟廣州的朋友搞笑一下,網上讀者嘩然,開心之極也。廣州以戶籍人口算人均收入,但該市
的總產值卻有數百萬流動人口協助產出,豈不怪哉?另一方面,北京算出的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率,這幾年擺明與我
作實地觀察所得低很多,是搞什麼鬼的?可能是因為他們以農民的戶籍人口算,但其實數之不盡的農民「流動」去
也。

中國的流動人口究竟有多少?只有天曉得吧。深圳今天的實際人口近千四萬,但戶籍人口不到一半。最近為高斯寫
英語長文,我說中國的流動人口應該在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錯的機會不高吧。去年細問家中女傭,她在河南南
部的故鄉,究竟有多少農民流動去了。她在親朋戚友中算來算去,打長途電話回鄉左問右問,給我的答覆是四個走
了三個。也是去年,高小勇說他到農村調查過一陣,認為中國的農民人口只剩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周其仁當
時在旁,不同意,吵了起來。他們都是如假包換的中國專家,觀察力強,智力不凡,神州大地有什麼風吹草動,他
們歷來先知先覺,但在農民人口這個看似簡單的話題上,他們就「專家」不了。

大約七年前,某國際大機構請我到廣州講話,我提到中國的農民人口要下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或以下,農民
的生計才有可為。因為這幾句話,報章上有人罵我是白癡,說基本上不可能。罵我的讀書不多吧。日本的明治維新
與台灣土地改革失敗後的發展,農民人口下降甚速,而我認為中國的農民人口有機會下降得更快。兩年前北京估計
的農民人口數字是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強,是以戶籍人口計算吧。流動人口那麼多,而半農半工的數之不盡,中國
的實際農民人口究竟有多少,恐怕上蒼也不容易算出來。

毋庸置疑的,是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是大幅地減少了。這裡含意着一個奇蹟,是實際農民人口減少了那麼多,但農
產品的產量仍在上升,沒有下降的迹象。那是為什麼?我知道答案,讓讀者猜猜吧。不要告訴我那是因為經濟發展
學中所說的隱匿性失業(disguised unemployment)這個老話題:農民工作,其邊際產出是零或是負值,所以農民
人口下降,總產量會上升!經濟學中蠢才無數,這樣的蠢理論得享大名,且歷久不衰,是蠢上加蠢了。

為什麼農民人口大幅下降而農產量還繼續上升呢?正確的答案,是這些年農村轉用僱用的專業農工,也多用機械協
助。與其在農植旺季左鄰右里大家幫忙,淡季閒着無事,天倫之樂去也,這些年,因為年輕力壯的流動謀生,農戶
轉聘專業全職農工,加上機械運作,農產品的總量上升,不難明白。

這其中我還要指出一點。兩年前中國取消農業稅,是正着。我反對福利經濟,反對補貼農業,卻贊同取消農業稅。
這是因為農民轉到工商業去的那麼多,不少農地被棄置了,取消了農業稅,這些棄置了的農地又再被耕作起來。

形勢很不錯!想想吧,僱用專業農工與引進機械,農產品的成本上升在所必然,而這上升是反映着農民轉業的機會
成本上升了。我可以轉到工業去,你給我與工業收入相若的工資,我可以留下來替你耕田。沒有成本不是機會成本
。成本上升了,農產品的物價當然跟着上升。這就是最近北京公布的,農產品的價格,相對非農產的價格,大幅地
上升了的主要原因。

是的,我們可以從農產品的物價上升推出農作的成本的上升,跟着從這成本的上升推出農民的機會成本上升,而成
本等於收入,收入等於生計,我們可以單從一些簡單的數字轉變而知道農民的生計是有着急速的改進。這是經濟學
,本科一年級應該教過,只是今天的後起經濟學新秀認為太淺,不學,於是不懂。懂深不懂淺不可能是真學問,因
為不懂淺不可能真的懂深,可惜這種自欺欺人的玩意,像風水先生那樣,有市場,也難怪蠢才無數了。

在最近公布的通脹數字中,我最重視的是蔬菜價格,上升了百分之十八。有兩個原因我這樣重視。其一是蔬菜沒有
什麼瘟疫或飼料成本急升的影響,而近來我們沒有聽到因為天氣大壞而使舉國蔬菜失收的消息。其二是種稙蔬菜需
要勞力密集,每畝算是農植品中需要勞力最多的。因此,如果單看一項物價——不准看其他——來衡量中國農民的
生活改進,我選蔬菜之價。

我是農業專家嗎?算是吧。一九六八年,後來是林毅夫導師的農業經濟大師基爾•莊,讀到我寫的《佃農理論》的
第八章,驚為天文,強迫我在芝大教了一科農業經濟。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8-3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8-3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成本角度看農民生計

中國的統計數字很混亂,往往加不起來。絕對不是說有關當局弄虛作假,刻意地虛報這裡那裡的。我相信北京的統
計人士是誠實的,而這誠實有二十多年的日子了。當年開放改革後不久,我跟他們的一位主事人暢談了好久,深信
此君,而跟着看他們公布的數字演變,看得出有改進,但看不出有作弊的地方。這種玩意瞞不過我這個老人家。問
題是在中國的迅速及複雜的演進中,準確的數據不容易,心底裡我很同情搞統計的眾君子。如果讓我來做,我不認
為自己會做得比他們好。

多年以來,我認為中國的增長率,實質上是比政府統計的為高,高相當多。昔日的個體戶的生計急升,政府無從估
計,而今天月薪千六以下不用報稅,加上打散工的無數,估計也困難。可能最頭痛還是流動人口的問題。去年我寫
《廣州巧設空城計》,跟廣州的朋友搞笑一下,網上讀者嘩然,開心之極也。廣州以戶籍人口算人均收入,但該市
的總產值卻有數百萬流動人口協助產出,豈不怪哉?另一方面,北京算出的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率,這幾年擺明與我
作實地觀察所得低很多,是搞什麼鬼的?可能是因為他們以農民的戶籍人口算,但其實數之不盡的農民「流動」去
也。

中國的流動人口究竟有多少?只有天曉得吧。深圳今天的實際人口近千四萬,但戶籍人口不到一半。最近為高斯寫
英語長文,我說中國的流動人口應該在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錯的機會不高吧。去年細問家中女傭,她在河南南
部的故鄉,究竟有多少農民流動去了。她在親朋戚友中算來算去,打長途電話回鄉左問右問,給我的答覆是四個走
了三個。也是去年,高小勇說他到農村調查過一陣,認為中國的農民人口只剩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周其仁當
時在旁,不同意,吵了起來。他們都是如假包換的中國專家,觀察力強,智力不凡,神州大地有什麼風吹草動,他
們歷來先知先覺,但在農民人口這個看似簡單的話題上,他們就「專家」不了。

大約七年前,某國際大機構請我到廣州講話,我提到中國的農民人口要下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或以下,農民
的生計才有可為。因為這幾句話,報章上有人罵我是白癡,說基本上不可能。罵我的讀書不多吧。日本的明治維新
與台灣土地改革失敗後的發展,農民人口下降甚速,而我認為中國的農民人口有機會下降得更快。兩年前北京估計
的農民人口數字是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強,是以戶籍人口計算吧。流動人口那麼多,而半農半工的數之不盡,中國
的實際農民人口究竟有多少,恐怕上蒼也不容易算出來。

毋庸置疑的,是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是大幅地減少了。這裡含意着一個奇蹟,是實際農民人口減少了那麼多,但農
產品的產量仍在上升,沒有下降的迹象。那是為什麼?我知道答案,讓讀者猜猜吧。不要告訴我那是因為經濟發展
學中所說的隱匿性失業(disguised unemployment)這個老話題:農民工作,其邊際產出是零或是負值,所以農民
人口下降,總產量會上升!經濟學中蠢才無數,這樣的蠢理論得享大名,且歷久不衰,是蠢上加蠢了。

為什麼農民人口大幅下降而農產量還繼續上升呢?正確的答案,是這些年農村轉用僱用的專業農工,也多用機械協
助。與其在農植旺季左鄰右里大家幫忙,淡季閒着無事,天倫之樂去也,這些年,因為年輕力壯的流動謀生,農戶
轉聘專業全職農工,加上機械運作,農產品的總量上升,不難明白。

這其中我還要指出一點。兩年前中國取消農業稅,是正着。我反對福利經濟,反對補貼農業,卻贊同取消農業稅。
這是因為農民轉到工商業去的那麼多,不少農地被棄置了,取消了農業稅,這些棄置了的農地又再被耕作起來。

形勢很不錯!想想吧,僱用專業農工與引進機械,農產品的成本上升在所必然,而這上升是反映着農民轉業的機會
成本上升了。我可以轉到工業去,你給我與工業收入相若的工資,我可以留下來替你耕田。沒有成本不是機會成本
。成本上升了,農產品的物價當然跟着上升。這就是最近北京公布的,農產品的價格,相對非農產的價格,大幅地
上升了的主要原因。

是的,我們可以從農產品的物價上升推出農作的成本的上升,跟着從這成本的上升推出農民的機會成本上升,而成
本等於收入,收入等於生計,我們可以單從一些簡單的數字轉變而知道農民的生計是有着急速的改進。這是經濟學
,本科一年級應該教過,只是今天的後起經濟學新秀認為太淺,不學,於是不懂。懂深不懂淺不可能是真學問,因
為不懂淺不可能真的懂深,可惜這種自欺欺人的玩意,像風水先生那樣,有市場,也難怪蠢才無數了。

在最近公布的通脹數字中,我最重視的是蔬菜價格,上升了百分之十八。有兩個原因我這樣重視。其一是蔬菜沒有
什麼瘟疫或飼料成本急升的影響,而近來我們沒有聽到因為天氣大壞而使舉國蔬菜失收的消息。其二是種稙蔬菜需
要勞力密集,每畝算是農植品中需要勞力最多的。因此,如果單看一項物價—— 不准看其他 —— 來衡量中國農民
的生活改進,我選蔬菜之價。

我是農業專家嗎?算是吧。一九六八年,後來是林毅夫導師的農業經濟大師基爾•莊,讀到我寫的《佃農理論》的
第八章,驚為天文,強迫我在芝大教了一科農業經濟。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8-3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8-2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若要馬兒好,讓馬兒吃草——從通脹說一籃子物品

最近北京公布通脹上升加速,是大新聞了。與去年七月相比,物價指數上升了百分之五點六,其中農產品之價上升
尤甚,是百分之十五點四。媒體紛紛求教,只覆一處,說:「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你要先聽哪一則?」是女孩
子訪問的,聰明兼漂亮,難道老人家動了凡心乎?女孩子說要先聽「以喜」的那一則。

一時間我有無限感慨:神州大地滿是偽君子!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大家不是搶着說要改善農民的生活嗎
?人均的農地面積那麼小,而這些年數之不盡的農作青年隨着流動人口流到工業那邊去,加上炎黃子孫的袋裡多了
一點錢,要吃得好一點,農產品之價豈有不升之理?我反對福利經濟,反對補貼農民,但同意取消農業稅,而更喜
歡見到的是農產品之價上升了。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事,不出現中國農民的生活不會有大好轉。三年前農產品之價
明顯地上升了,我高興,這次升得急,大吉大利也。朋友,要協助農民的生活嗎?長貧難顧,補貼不是好辦法。多
花一塊幾毫購買他們的蔬菜,才是通過市場來協助農民的妙方。

在北京的物價指數內,農產品約佔三分之一。算起來,農產品之價升百分之十五點四,非農產品之價的升幅只百分
之零點九,近於零。如果要物價指數整體的升幅是零,即是說毫無通脹,那麼非農產品的物價指數要下降百分之七
點七。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物價一定要上升,中國的農民才有希望的。最近的指數,顯示這相對物價上升了百分
之十七點一,是大好形勢,可喜可賀也。

轉談「以憂」的一則吧。中國的物價指數何止上升了百分之五點六?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七強。一
字都冇咁淺的經濟邏輯說,幣值上升,物價指數理應下降才對。這次幣值上升而物價指數又上升,物價的真實升幅
應該是百分之十以上。跟與美元掛勾的港元相比,一年來人民幣兌港元上升了百分之七強,國內物價指數上升了百
分之五點六,從香港遊客的角度看,以港元兌換人民幣到國內消費,國內的物價升幅約百分之十三。不是說百分之
十三才是去年中國物價的真正升幅——對香港遊客來說當然是——但因為國內的對外貿易一般以美元結算,通過外
貿與外資的進入,這百分之十三的物價升幅早晚會大約地傳達到中國人民的消費那邊去。

農產品之價上升了百分之十五點四是佳音,而非農產品之價只升百分之零點九也不是壞消息,然而,因為人民幣的
幣值上升了不少,國內的人從旅遊或物品進出口的物價變動衡量,國內的物價是大幅地上升了。這可能引起國內的
人對通脹形成了惡性預期,而這預期一旦形成了,不容易改過來,就算央行能成功地大事收縮人民幣的幣量供應,
改變通脹預期所需的時日不短。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通脹預期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也不是說因為最近公布的物價指數與人民幣值的上升,這預期早
晚會出現。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只是說,如果有通脹預期這回事,近今的數據變動邏輯上是通脹預期的成因。

老實說,預期這回事或什麼理性預期的,只有上蒼才知道,我們凡夫俗子無從考究。人的預期是腦中的抽象物,既
看不到,也摸不着。「預期」之所以在經濟學存在,是因為在推理時,邏輯上,不用上「預期」好些現象我們無從
解釋。另一方面,凡是難明的現象,推出「預期」可解,但一般性的解釋力,以左預期右預期之法作解釋,不容易
避免前後矛盾,低能也。再另一方面,不管預期何物,現象的觀察是,預期一旦形成了,要改過來很困難。

近今世界大亂,什麼恐怖活動,什麼次按風波,而各地股市無不大上大落,到處匯率、利率皆如冇尾飛鉈。中國呢
?還是儘可能避開外來的波動為上。這不是說中國要獨善其身,只管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地球一體化,
可以幫助他家中國要考慮,但如果中國因為外間的影響而自己波動起來,說什麼協助他家是不自量力了。

我因此不能不舊話重提,建議北京把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作為人民幣之錨。只要這籃子的物品選得適當,人民幣
之錨穩守,通脹可以一次過地解決,而通脹預期必去如黃鶴矣!這個以一籃子為錨的貨幣制度我解釋過多次,這裡
不重述。以近今公布的物價指數為例,升幅百分之五點六,其中農產品升百分之十五點四,非農產品升百分之零點
九。如果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為錨,而該籃子有北京統計物價指數所選的物品有同樣的代表性,那麼堅
守這籃子的指數不變,如果農產品的物價上升了百分之十五點四,非農產品的物價一定會下降百分之七點七——通
脹率是零。為錨的一籃子物價指數既可調高,也可調低。我認為每年調高百分之二,即讓物價上升至百分之二,是
可取的。

有了一籃子物品的依憑,要紓緩人民幣上升的壓力,北京大可解除外匯管制,把人民幣推出國外。人民幣外放國家
有錢可賺,而有了以一籃子物品為錨的維護,通脹無技可施。央行把人民幣外放,要放到人民幣的上升壓力毫不存
在為止。每放一元,國家賺一元。如果人民幣的幣值因為外放太多而偏高,回頭走,國內會有通脹的壓力。如果每
年的物價調高百分之二不夠,或守不住,央行大可把人民幣收回來。外匯儲備那麼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何難
之有哉?何況,把人民幣大量外放,在強勢下外匯進帳如豬籠入水,儲備之高天下奇聞矣。

有錢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不單為炎黃子孫,懂得怎樣花對地球會有重要的貢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8-2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8-2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7-08-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若要馬兒好,讓馬兒吃草——從通脹說一籃子物品

最近北京公布通脹上升加速,是大新聞了。與去年七月相比,物價指數上升了百分之五點六,其中農產品之價上升
尤甚,是百分之十五點四。媒體紛紛求教,只覆一處,說:「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你要先聽哪一則?」是女孩
子訪問的,聰明兼漂亮,難道老人家動了凡心乎?女孩子說要先聽「以喜」的那一則。

一時間我有無限感慨:神州大地滿是偽君子!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大家不是搶着說要改善農民的生活嗎
?人均的農地面積那麼小,而這些年數之不盡的農作青年隨着流動人口流到工業那邊去,加上炎黃子孫的袋裡多了
一點錢,要吃得好一點,農產品之價豈有不升之理?我反對福利經濟,反對補貼農民,但同意取消農業稅,而更喜
歡見到的是農產品之價上升了。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事,不出現中國農民的生活不會有大好轉。三年前農產品之價
明顯地上升了,我高興,這次升得急,大吉大利也。朋友,要協助農民的生活嗎?長貧難顧,補貼不是好辦法。多
花一塊幾毫購買他們的蔬菜,才是通過市場來協助農民的妙方。

在北京的物價指數內,農產品約佔三分之一。算起來,農產品之價升百分之十五點四,非農產品之價的升幅只百分
之零點九,近於零。如果要物價指數整體的升幅是零,即是說毫無通脹,那麼非農產品的物價指數要下降百分之七
點七。農產品相對非農產品的物價一定要上升,中國的農民才有希望的。最近的指數,顯示這相對物價上升了百分
之十七點一,是大好形勢,可喜可賀也。

轉談「以憂」的一則吧。中國的物價指數何止上升了百分之五點六?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七強。一
字都冇咁淺的經濟邏輯說,幣值上升,物價指數理應下降才對。這次幣值上升而物價指數又上升,物價的真實升幅
應該是百分之十以上。跟與美元掛勾的港元相比,一年來人民幣兌港元上升了百分之七強,國內物價指數上升了百
分之五點六,從香港遊客的角度看,以港元兌換人民幣到國內消費,國內的物價升幅約百分之十三。不是說百分之
十三才是去年中國物價的真正升幅——對香港遊客來說當然是——但因為國內的對外貿易一般以美元結算,通過外
貿與外資的進入,這百分之十三的物價升幅早晚會大約地傳達到中國人民的消費那邊去。

農產品之價上升了百分之十五點四是佳音,而非農產品之價只升百分之零點九也不是壞消息,然而,因為人民幣的
幣值上升了不少,國內的人從旅遊或物品進出口的物價變動衡量,國內的物價是大幅地上升了。這可能引起國內的
人對通脹形成了惡性預期,而這預期一旦形成了,不容易改過來,就算央行能成功地大事收縮人民幣的幣量供應,
改變通脹預期所需的時日不短。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通脹預期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也不是說因為最近公布的物價指數與人民幣值的上升,這預期早
晚會出現。我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只是說,如果有通脹預期這回事,近今的數據變動邏輯上是通脹預期的成因。

老實說,預期這回事或什麼理性預期的,只有上蒼才知道,我們凡夫俗子無從考究。人的預期是腦中的抽象物,既
看不到,也摸不着。「預期」之所以在經濟學存在,是因為在推理時,邏輯上,不用上「預期」好些現象我們無從
解釋。另一方面,凡是難明的現象,推出「預期」可解,但一般性的解釋力,以左預期右預期之法作解釋,不容易
避免前後矛盾,低能也。再另一方面,不管預期何物,現象的觀察是,預期一旦形成了,要改過來很困難。

近今世界大亂,什麼恐怖活動,什麼次按風波,而各地股市無不大上大落,到處匯率、利率皆如冇尾飛鉈。中國呢
?還是儘可能避開外來的波動為上。這不是說中國要獨善其身,只管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地球一體化,
可以幫助他家中國要考慮,但如果中國因為外間的影響而自己波動起來,說什麼協助他家是不自量力了。

我因此不能不舊話重提,建議北京把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作為人民幣之錨。只要這籃子的物品選得適當,人民幣
之錨穩守,通脹可以一次過地解決,而通脹預期必去如黃鶴矣!這個以一籃子為錨的貨幣制度我解釋過多次,這裡
不重述。以近今公布的物價指數為例,升幅百分之五點六,其中農產品升百分之十五點四,非農產品升百分之零點
九。如果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為錨,而該籃子有北京統計物價指數所選的物品有同樣的代表性,那麼堅
守這籃子的指數不變,如果農產品的物價上升了百分之十五點四,非農產品的物價一定會下降百分之七點七——通
脹率是零。為錨的一籃子物價指數既可調高,也可調低。我認為每年調高百分之二,即讓物價上升至百分之二,是
可取的。

有了一籃子物品的依憑,要紓緩人民幣上升的壓力,北京大可解除外匯管制,把人民幣推出國外。人民幣外放國家
有錢可賺,而有了以一籃子物品為錨的維護,通脹無技可施。央行把人民幣外放,要放到人民幣的上升壓力毫不存
在為止。每放一元,國家賺一元。如果人民幣的幣值因為外放太多而偏高,回頭走,國內會有通脹的壓力。如果每
年的物價調高百分之二不夠,或守不住,央行大可把人民幣收回來。外匯儲備那麼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何難
之有哉?何況,把人民幣大量外放,在強勢下外匯進帳如豬籠入水,儲備之高天下奇聞矣。

有錢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不單為炎黃子孫,懂得怎樣花對地球會有重要的貢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7-08-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8-1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書法漸入佳境乎?

近日書法生意好,可能因為顧客喜歡捐點錢吧。其實生意不是那麼好,只是感受上覺得很好。這感受來自供不應求
:足以令自己滿意的,尤其是八尺大紙,寫不出來,於是交不出去。

非常感謝訂購的顧客。幾個月前在這裡解釋書法交不出去的原因,他們讀後紛紛來信鼓勵,說我要寫什麼都可以,
要他們等多久也無所謂。盛情如斯,偏愛若此,不枉自己在書法上下過的工夫。

其實,自己的書法交不出去不是因為難以示人,或水平不足。與幾年前相比,今天的書法隨意下筆也不難高於市場
的一般作品了。交不出去的困難,是因為自覺有進境,繼續進,多等幾個月,說不定如有神助,寫出可以獨當一面
的才交出去吧。可能是永遠達不到的幻想境界,但感受是有機會達到的。回顧平生,永遠都在做夢,幻想着某項玩
意達到出神入化之境。是否達到不由外人判斷,要自己看自己的。

先在這裡刊登兩件近作,字數少,比較容易寫的。其一是王荊公的一首七絕,詩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
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二是韓愈的兩句格言:「業精於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還
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書法境界,但開始看到眉目,看到自己追求了十多年的書法藝術天地:變化多,用筆渾然,佈
局舒暢,感情起伏,而這裡那裡有點像米芾說的「振迅天真」了。

有幾個字的寫法顯出這些年對書法的苦思沒有白費,對讀者說說吧。其一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那個「春」字,
寫成一團,沒有讀過這首詩的要看釋文了。這樣寫是受到王鐸的影響。神筆鐸久不久喜歡把一個字寫作一團,刻意
地讓墨化開來,要有上文下理才可鑑辨。這樣寫偶有奇趣,也有震撼力,但重點是要筆筆交代清楚。好比上述的那
個「春」字,是草書,應該是橫的第二與第三筆我寫得差不多豎起來。不是刻意地故弄玄虛,而是感情上當時喜歡
這樣發洩一下。重要的是草寫「春」字的每一筆都有交代,寫到足。這是說,手的動作要做到足。

天下藝術殊途同歸。上海的鋼琴神童牛牛,天賦之高百年一見,他的母親要求我寫幾個字勉勵一下,我寫了「交代
清楚綿綿不絕」這八個字。書法要這樣寫,鋼琴也應該這樣彈奏吧。

第二個要說一下的是「業精於」的「」字。我刻意地少寫一筆,是得到孫過庭的提點了。孫前輩說:「草乖使轉,
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這裡說的「真」,一般是指楷書。大膽地替他闡釋一下,其意應該是:只要懂
書法的能看得出是什麼字,可以接受。這樣,我認為「」字少寫一筆比較好看,「從略」了。

第三個要說的是「行成於思」的「行」字。以兩豎為「行」是正規草寫,這裡的兩豎寫得好,是很不容易寫到這個
樣子的。影響來自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我拜服楊瘋子,認為此帖直達魯公說的「屋漏痕」化境,有過之而無
不及。此帖起筆就是兩豎的草書「行」字,古往今來,頌讚瘋子那兩豎的專家不少。只兩豎,要怎樣處理才對呢?
分得太開不成,太近不成,直豎容易難看,轉彎容易造作——都頭痛。我認為楊前輩寫的兩豎,右邊的微彎幽美,
如怨如訴,但也認為作為第一個字,氣勢不足,沒有痛快感。想着楊瘋子,我試圖比他更「瘋」,以重快筆一短一
長地直豎,膠在一起,痛快,然後感情突變,輕筆把跟着的「成」字寫到右邊去。

朋友,你喜歡上述的書法嗎?我當然喜歡,要不然不會鍥而不捨地追求。書法沒有畫面,文字內容不重要,寫錯了
字大師如王鐸視若等閒。書法的真諦,是要利用線條的變化,墨色的變化,佈局的變化,快慢的變化,大小的變化
,等等,讓作者的感情排山倒海地傳達到觀者的心中去。換言之,一個書法家下筆時的意圖是說:我這時的感受是
這樣,你感受到嗎?

七十一歲了,來日無多,何況正在動筆為高斯寫他期待已久的《中國的經濟制度》那篇英語長文。欠高斯那麼多,
這篇文章要寫得一快平生。那天我從晚上十時寫到凌晨五時,寶刀竟然未老,自覺文氣如虹,思想來去縱橫不減當
年也。

回頭說書法,我目前的困難是不夠穩定:偶有神來之筆,但整幅可觀要望天打卦。像我這種務追險絕,務求感情澎
湃而出的人,書法要寫得穩定難於登天,有點苛求了。然而,上蒼保祐,我歷來是個幸運的人。走着瞧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請聯絡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 1208,傳真:2729 7162,電


郵:arcadia@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8-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書法漸入佳境乎?

近日書法生意好,可能因為顧客喜歡捐點錢吧。其實生意不是那麼好,只是感受上覺得很好。這感受來自供不應求
:足以令自己滿意的,尤其是八尺大紙,寫不出來,於是交不出去。

非常感謝訂購的顧客。幾個月前在這裡解釋書法交不出去的原因,他們讀後紛紛來信鼓勵,說我要寫什麼都可以,
要他們等多久也無所謂。盛情如斯,偏愛若此,不枉自己在書法上下過的工夫。

其實,自己的書法交不出去不是因為難以示人,或水平不足。與幾年前相比,今天的書法隨意下筆也不難高於市場
的一般作品了。交不出去的困難,是因為自覺有進境,繼續進,多等幾個月,說不定如有神助,寫出可以獨當一面
的才交出去吧。可能是永遠達不到的幻想境界,但感受是有機會達到的。回顧平生,永遠都在做夢,幻想着某項玩
意達到出神入化之境。是否達到不由外人判斷,要自己看自己的。

先在這裡刊登兩件近作,字數少,比較容易寫的。其一是王荊公的一首七絕,詩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
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二是韓愈的兩句格言:「業精於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還
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書法境界,但開始看到眉目,看到自己追求了十多年的書法藝術天地:變化多,用筆渾然,佈
局舒暢,感情起伏,而這裡那裡有點像米芾說的「振迅天真」了。

有幾個字的寫法顯出這些年對書法的苦思沒有白費,對讀者說說吧。其一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那個「春」字,
寫成一團,沒有讀過這首詩的要看釋文了。這樣寫是受到王鐸的影響。神筆鐸久不久喜歡把一個字寫作一團,刻意
地讓墨化開來,要有上文下理才可鑑辨。這樣寫偶有奇趣,也有震撼力,但重點是要筆筆交代清楚。好比上述的那
個「春」字,是草書,應該是橫的第二與第三筆我寫得差不多豎起來。不是刻意地故弄玄虛,而是感情上當時喜歡
這樣發洩一下。重要的是草寫「春」字的每一筆都有交代,寫到足。這是說,手的動作要做到足。

天下藝術殊途同歸。上海的鋼琴神童牛牛,天賦之高百年一見,他的母親要求我寫幾個字勉勵一下,我寫了「交代
清楚綿綿不絕」這八個字。書法要這樣寫,鋼琴也應該這樣彈奏吧。

第二個要說一下的是「業精於」的「」字。我刻意地少寫一筆,是得到孫過庭的提點了。孫前輩說:「草乖使轉,
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這裡說的「真」,一般是指楷書。大膽地替他闡釋一下,其意應該是:只要懂
書法的能看得出是什麼字,可以接受。這樣,我認為「」字少寫一筆比較好看,「從略」了。

第三個要說的是「行成於思」的「行」字。以兩豎為「行」是正規草寫,這裡的兩豎寫得好,是很不容易寫到這個
樣子的。影響來自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我拜服楊瘋子,認為此帖直達魯公說的「屋漏痕」化境,有過之而無
不及。此帖起筆就是兩豎的草書「行」字,古往今來,頌讚瘋子那兩豎的專家不少。只兩豎,要怎樣處理才對呢?
分得太開不成,太近不成,直豎容易難看,轉彎容易造作——都頭痛。我認為楊前輩寫的兩豎,右邊的微彎幽美,
如怨如訴,但也認為作為第一個字,氣勢不足,沒有痛快感。想着楊瘋子,我試圖比他更「瘋」,以重快筆一短一
長地直豎,膠在一起,痛快,然後感情突變,輕筆把跟着的「成」字寫到右邊去。

朋友,你喜歡上述的書法嗎?我當然喜歡,要不然不會鍥而不捨地追求。書法沒有畫面,文字內容不重要,寫錯了
字大師如王鐸視若等閒。書法的真諦,是要利用線條的變化,墨色的變化,佈局的變化,快慢的變化,大小的變化
,等等,讓作者的感情排山倒海地傳達到觀者的心中去。換言之,一個書法家下筆時的意圖是說:我這時的感受是
這樣,你感受到嗎?

七十一歲了,來日無多,何況正在動筆為高斯寫他期待已久的《中國的經濟制度》那篇英語長文。欠高斯那麼多,
這篇文章要寫得一快平生。那天我從晚上十時寫到凌晨五時,寶刀竟然未老,自覺文氣如虹,思想來去縱橫不減當
年也。

回頭說書法,我目前的困難是不夠穩定:偶有神來之筆,但整幅可觀要望天打卦。像我這種務追險絕,務求感情澎
湃而出的人,書法要寫得穩定難於登天,有點苛求了。然而,上蒼保祐,我歷來是個幸運的人。走着瞧吧。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請聯絡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1208,傳真:2729-7162,電
郵: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8-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十)

寫這系列文章,起於三個月前發表了《經濟學的缺環》,讀者投訴不明白,要澄清一下。動筆後,我想到答應了高
斯用英語寫一篇題為《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的長文,為他明年在芝加哥舉行的「中國改革研討會議」
作為主題文稿,恐怕寶刀老矣,要操練一下,於是借題發揮,把自己二十八年來從中國的經改發展得到的關於制度
或合約安排的啟發,來一次「沙場秋點兵」。這系列寫到中途,同學周燕到冰島參加新制度經濟學會的年會,給我
長途電話,說了些聽到的論點,不苟同,於是藉此系列發點牢騷,順便表演一下。

經過多年的爭取,對自己的玩意成果來一次沙場秋點兵,是人之常情。這樣做不限於經濟學,而為經濟學的進境「
點兵」,我做過幾次了。每次都有點感慨。這一次,感慨尤深:我已經七十一歲了。經濟是科學,科學與藝術或文
學不同,前者有創意的日子短暫,就是那麼多!

一九五九年開始攻讀經濟,比同學年長五歲。六五開始經濟創作,是四十二年前。老了的人當然還可寫作,還可嘗
試創作。但還有新意嗎?經濟科學沒有見過四十二年那麼持久的。史德拉曾經以創新文章開始到創新文章結尾來計
算在他之前的經濟學者,為期最長的只二十多年。昨天晚上我衡量整個二十世紀我熟知的經濟學者,能保持創作新
意的最長是二十八年。我怎可以有四十二年或更長的創新日子呢?是否過於高舉自己了?讓讀者衡量一下吧。

如下是自己認為算得上是有可觀的創意之作。一九六五開始經濟創作,論文《佃農理論》一九六七交出。跟着是:
《合約的選擇》一九六九發表;《合約的結構》一九七○發表;《蜜蜂的神話》是一九七三;《價格管制理論》是
一九七四;《產權與發明》是一九七七;《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是一九八二;《公司的合約本質》是
一九八三;《交易費用的範疇》是一九九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是二○○二;這系列關於《經濟缺環》的是二
○○七。其他在行內受到注意的小品,例如中國婚姻(一九七二)、座位票價(一九七七)、貪污的均衡理論(一
九九六)等,不用算進去。

自己打分,我不懷疑二○○二年完工的《經濟解釋》是可觀的創作。從一九六五算起,創新期長三十七年。問題是
本文收筆的《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算不算是有可觀創意的作品呢?如果是,則創新期再加五年,達四十二。
不知讀者能否放我一馬?

上蒼有知,我在經濟學的創意功能持久,得天獨厚。雖然在行內早就以創意知名,而自己的母親九十一歲謝世前思
想還清晰,但創意歷久不衰是另一回事。那是為什麼?無意誇誇其談,但我知道答案,肯定的,這裡提出來,好叫
後學的有點依憑,可以仿傚而增加科學創意不衰的時日。

一九八二回港任職時,我帶着的是還沒有發表的《公司的合約本質》的文稿。該文可以傳世自己肯定。那是我從佃
農理論到合約選擇到合約結構到蜜蜂神話到價格管制到石油合約到發明產權——一路順推下來的盡頭之作。自己當
時想不到「公司」之後還可以寫什麼足以令巴賽爾拍案叫絕的。換言之,當時的感受,是有關合約的思維差不多了
,繼續下去只能重複以前說過的,加上一點變化或略為改進而已。從一九六五到一九八二,創意層出十七年,比上
不足,比下有餘,餘相當多,但可走的新意路向是差不多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的經改發展使我進入了一個新天地,思想於是再從頭起步,走另一段創新
歷程。後者我一直走到今天,創新的日子加了二十五年。不學無術之輩見我用中文動筆,認為不是學術,閒言閒語
。不認為中文可以搞學術是悲哀之見,也不自量力,這些無聊的假洋鬼子的英語水平,令人尷尬!也有把我的中語
文章左抄右襲、改頭換面用英文發表的。這一切,不會改變將來的學者的看法:對經濟學的貢獻,我的中文作品高
於英文的。不奇怪:傳統的經濟現象分析,參與者無數,但進入中國新天地而發揮的,只我一個。

是一九七九年秋天的發現。那時到廣州探望兩位姊姊,對我衝擊最大的現象是等級排列權利:什麼行政十級、衛技
八級之類,哪級可以分享汽車,哪級家中有空調,過癮精彩。等級排列權利,當時國內國外批評或漫罵的人無數。
這些言論是學術之外的事,我聽而不聞。從經濟科學看,問題是為什麼共產制度會有等級排列呢?第一時間的答案
沒有錯:人類天生下來就是不平等,共產制度高舉「無產」,於是,產權平等(大家皆無),人權一定要不平等才
可以有均衡點。我也很快地看到,如果中國改革經濟,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

然而,從科學看,核心的問題仍在:中國為什麼要以等級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呢?這問題我想了兩年,得到的答
案使我站起來,仰天大笑:沒有私產,在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下,等級排列權利可以減少租值消散!這樣,在制度或
合約安排的思維上,我走進了另一個層面,空闊無邊,雖云一士諤諤,但可以自由自在地來去縱橫二十五年。

創意期長,還有另一方面類同的解釋。那是我的興趣特別多:散文、書法、攝影、詩詞、文化、音樂、畫作、歷史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8-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文物、石頭……多得發神經。經濟學佔主位,是正職,但思想時的集中力易發難收,我要找其他事項或興趣來鬆
弛一下。自己的太太與子女見怪不怪:有時我無端端地坐在石頭堆中玩幾個小時。搞思想工作,經濟學的邊際產出
下降定律顯然有效:只攻一項,沒有其他,產出會逐步下降。如果有其他的玩意混在一起,亂來一下,腦子清洗一
番可有奇效。

我是純為興趣而學問的。一九六九離開芝大後,很少拜讀他家之作。不是看人家不起,而是要享受獨自思考的樂趣
。曾經在圖書館苦讀了六年,六九之後沒有再走進去:需要資料讓研究助手找尋。想當年,史密斯與馬歇爾的傳統
我懂得通透——在芝大與西雅圖華大教的,是研究院的傳統理論。我就是不喜歡管行內朋友想的是什麼。八二年回
港任職後,思想更與世無爭。不是說我完全不知他家之見:寄來的文稿無數,偶爾翻閱一下;求教者眾,而同事之
間閒談,多多少少聽到一點。通常是過了一兩年,我喜歡問港大的張滔與阮志華,以及身在西雅圖的巴賽爾,問他
們新潮經濟學又發了些什麼神經。這三位朋友日讀夜讀,讀個不停,行內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會告訴我。

在上述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與行家的逐漸分離,以致退休後動筆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時,我知道自
己是離群之馬。是不容易解釋的事。四年前上海陳克艱細讀我的《經濟解釋》後,說我的經濟學很傳統,但不是主
流。同意陳兄這觀點的人不少。我想:主流究竟是搞什麼鬼的?

我懂的經濟學無疑是傳統的,多年來只是這裡那裡修改一下,所謂新意只是一點一滴地加進去,但積少成多,你可
能要多讀幾遍才知道還是馬歇爾。怎會變為非主流了?有幾個原因。其一,今天被認為是主流的,一般沒有學好傳
統的經濟學,尤其是後起之秀,對成本的概念通常沒有充分的掌握,而那不可或缺的需求定律,他們看來沒有深入
地思考過。其二,我對發表的統計數字一般有恐懼感,也認為統計學的回歸分析不可靠。我喜歡到真實世界跑,重
視實地調查,而數據來自何方,如何搜集,要查根問底。我深信,如果二戰期間沒有在廣西農村住了一年,我不可
能把中國昔日的農業數據分析得像《佃農理論》那樣到家。其三,我永遠不用看不到、摸不着、自己不知為何物的
術語。術語遊戲今天大行其道,我總是覺得有點自欺欺人,出售的是皇帝的新衣。最後一點當然是我對這裡所說的
經濟缺環的重視了。三十年前有幾位助手協助,調查過的合約文件數以千計。其後得到中國的啟發,合約的理念變
得廣泛,對制度運作的認識自成一家。

上述的四點分離,加起來非常大,而六九年起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法門,針對自己的觀察,到今天與那所謂「主
流」的經濟學相比,天南地北,無從會合了。真理在手,我是個釘子戶。從科學方法的角度看,解釋與推斷是同一
回事。以此衡量,我勝出幾條街應無疑問。如果經濟學永遠像今天的所謂主流,對解釋世事沒有興趣,我走過的路
會被埋沒。但如果高斯希望的,有朝一日,對世事有關的經濟學在中國搞起來,那麼這系列文章得以傳世是理所必
然吧。(之十,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7-08-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十)

寫這系列文章,起於三個月前發表了《經濟學的缺環》,讀者投訴不明白,要澄清一下。動筆後,我想到答應了高
斯用英語寫一篇題為《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的長文,為他明年在芝加哥舉行的「中國改革研討會議」
作為主題文稿,恐怕寶刀老矣,要操練一下,於是借題發揮,把自己二十八年來從中國的經改發展得到的關於制度
或合約安排的啟發,來一次「沙場秋點兵」。這系列寫到中途,同學周燕到冰島參加新制度經濟學會的年會,給我
長途電話,說了些聽到的論點,不苟同,於是藉此系列發點牢騷,順便表演一下。

經過多年的爭取,對自己的玩意成果來一次沙場秋點兵,是人之常情。這樣做不限於經濟學,而為經濟學的進境「
點兵」,我做過幾次了。每次都有點感慨。這一次,感慨尤深:我已經七十一歲了。經濟是科學,科學與藝術或文
學不同,前者有創意的日子短暫,就是那麼多!

一九五九年開始攻讀經濟,比同學年長五歲。六五開始經濟創作,是四十二年前。老了的人當然還可寫作,還可嘗
試創作。但還有新意嗎?經濟科學沒有見過四十二年那麼持久的。史德拉曾經以創新文章開始到創新文章結尾來計
算在他之前的經濟學者,為期最長的只二十多年。昨天晚上我衡量整個二十世紀我熟知的經濟學者,能保持創作新
意的最長是二十八年。我怎可以有四十二年或更長的創新日子呢?是否過於高舉自己了?讓讀者衡量一下吧。

如下是自己認為算得上是有可觀的創意之作。一九六五開始經濟創作,論文《佃農理論》一九六七交出。跟着是:
《合約的選擇》一九六九發表;《合約的結構》一九七○發表;《蜜蜂的神話》是一九七三;《價格管制理論》是
一九七四;《產權與發明》是一九七七;《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是一九八二;《公司的合約本質》是
一九八三;《交易費用的範疇》是一九九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是二○○二;這系列關於《經濟缺環》的是二
○○七。其他在行內受到注意的小品,例如中國婚姻(一九七二)、座位票價(一九七七)、貪污的均衡理論(一
九九六)等,不用算進去。

自己打分,我不懷疑二○○二年完工的《經濟解釋》是可觀的創作。從一九六五算起,創新期長三十七年。問題是
本文收筆的《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算不算是有可觀創意的作品呢?如果是,則創新期再加五年,達四十二。
不知讀者能否放我一馬?

上蒼有知,我在經濟學的創意功能持久,得天獨厚。雖然在行內早就以創意知名,而自己的母親九十一歲謝世前思
想還清晰,但創意歷久不衰是另一回事。那是為什麼?無意誇誇其談,但我知道答案,肯定的,這裡提出來,好叫
後學的有點依憑,可以仿傚而增加科學創意不衰的時日。

一九八二回港任職時,我帶着的是還沒有發表的《公司的合約本質》的文稿。該文可以傳世自己肯定。那是我從佃
農理論到合約選擇到合約結構到蜜蜂神話到價格管制到石油合約到發明產權——一路順推下來的盡頭之作。自己當
時想不到「公司」之後還可以寫什麼足以令巴賽爾拍案叫絕的。換言之,當時的感受,是有關合約的思維差不多了
,繼續下去只能重複以前說過的,加上一點變化或略為改進而已。從一九六五到一九八二,創意層出十七年,比上
不足,比下有餘,餘相當多,但可走的新意路向是差不多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的經改發展使我進入了一個新天地,思想於是再從頭起步,走另一段創新
歷程。後者我一直走到今天,創新的日子加了二十五年。不學無術之輩見我用中文動筆,認為不是學術,閒言閒語
。不認為中文可以搞學術是悲哀之見,也不自量力,這些無聊的假洋鬼子的英語水平,令人尷尬!也有把我的中語
文章左抄右襲、改頭換面用英文發表的。這一切,不會改變將來的學者的看法:對經濟學的貢獻,我的中文作品高
於英文的。不奇怪:傳統的經濟現象分析,參與者無數,但進入中國新天地而發揮的,只我一個。

是一九七九年秋天的發現。那時到廣州探望兩位姊姊,對我衝擊最大的現象是等級排列權利:什麼行政十級、衛技
八級之類,哪級可以分享汽車,哪級家中有空調,過癮精彩。等級排列權利,當時國內國外批評或漫罵的人無數。
這些言論是學術之外的事,我聽而不聞。從經濟科學看,問題是為什麼共產制度會有等級排列呢?第一時間的答案
沒有錯:人類天生下來就是不平等,共產制度高舉「無產」,於是,產權平等(大家皆無),人權一定要不平等才
可以有均衡點。我也很快地看到,如果中國改革經濟,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

然而,從科學看,核心的問題仍在:中國為什麼要以等級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呢?這問題我想了兩年,得到的答
案使我站起來,仰天大笑:沒有私產,在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下,等級排列權利可以減少租值消散!這樣,在制度或
合約安排的思維上,我走進了另一個層面,空闊無邊,雖云一士諤諤,但可以自由自在地來去縱橫二十五年。

創意期長,還有另一方面類同的解釋。那是我的興趣特別多:散文、書法、攝影、詩詞、文化、音樂、畫作、歷史
、文物、石頭……多得發神經。經濟學占主位,是正職,但思想時的集中力易發難收,我要找其他事項或興趣來鬆
弛一下。自己的太太與子女見怪不怪:有時我無端端地坐在石頭堆中玩幾個小時。搞思想工作,經濟學的邊際產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7-08-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下降定律顯然有效:只攻一項,沒有其他,產出會逐步下降。如果有其他的玩意混在一起,亂來一下,腦子清洗一
番可有奇效。

我是純為興趣而學問的。一九六九離開芝大後,很少拜讀他家之作。不是看人家不起,而是要享受獨自思考的樂趣
。曾經在圖書館苦讀了六年,六九之後沒有再走進去:需要資料讓研究助手找尋。想當年,史密斯與馬歇爾的傳統
我懂得通透——在芝大與西雅圖華大教的,是研究院的傳統理論。我就是不喜歡管行內朋友想的是什麼。八二年回
港任職後,思想更與世無爭。不是說我完全不知他家之見:寄來的文稿無數,偶爾翻閱一下;求教者眾,而同事之
間閒談,多多少少聽到一點。通常是過了一兩年,我喜歡問港大的張滔與阮志華,以及身在西雅圖的巴賽爾,問他
們新潮經濟學又發了些什麼神經。這三位朋友日讀夜讀,讀個不停,行內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會告訴我。

在上述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與行家的逐漸分離,以致退休後動筆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時,我知道自
己是離群之馬。是不容易解釋的事。四年前上海陳克艱細讀我的《經濟解釋》後,說我的經濟學很傳統,但不是主
流。同意陳兄這觀點的人不少。我想:主流究竟是搞什麼鬼的?

我懂的經濟學無疑是傳統的,多年來只是這裡那裡修改一下,所謂新意只是一點一滴地加進去,但積少成多,你可
能要多讀幾遍才知道還是馬歇爾。怎會變為非主流了?有幾個原因。其一,今天被認為是主流的,一般沒有學好傳
統的經濟學,尤其是後起之秀,對成本的概念通常沒有充分的掌握,而那不可或缺的需求定律,他們看來沒有深入
地思考過。其二,我對發表的統計數字一般有恐懼感,也認為統計學的回歸分析不可靠。我喜歡到真實世界跑,重
視實地調查,而數據來自何方,如何搜集,要查根問底。我深信,如果二戰期間沒有在廣西農村住了一年,我不可
能把中國昔日的農業數據分析得像《佃農理論》那樣到家。其三,我永遠不用看不到、摸不着、自己不知為何物的
術語。術語遊戲今天大行其道,我總是覺得有點自欺欺人,出售的是皇帝的新衣。最後一點當然是我對這裡所說的
經濟缺環的重視了。三十年前有幾位助手協助,調查過的合約文件數以千計。其後得到中國的啟發,合約的理念變
得廣泛,對制度運作的認識自成一家。

上述的四點分離,加起來非常大,而六九年起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法門,針對自己的觀察,到今天與那所謂「主
流」的經濟學相比,天南地北,無從會合了。真理在手,我是個釘子戶。從科學方法的角度看,解釋與推斷是同一
回事。以此衡量,我勝出幾條街應無疑問。如果經濟學永遠像今天的所謂主流,對解釋世事沒有興趣,我走過的路
會被埋沒。但如果高斯希望的,有朝一日,對世事有關的經濟學在中國搞起來,那麼這系列文章得以傳世是理所必
然吧。(之十,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綜合新聞/A6 日期: 2007-08-06
財經時報
作者: |張五常|

社會福利主義中看不中用

  Http://zhangwuchang.blog.sohu.com/

  搜索關鍵詞:社會福利主義

  

  我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中國餐館吃飯,見到菜牌上一條春卷的價格為8美金,就問餐館的經理:“你們
從批發商那裡買雞,用不用抽稅?”答曰:“抽百分之二十五。”再問:“雞烹調好了賣給顧客,用不用再抽稅
?”答曰:“百分之二十五。”又再問:“那麼入息稅多少?”答曰:“百分之四十。”可見,瑞典的物價奇高,
是因為稅、稅、稅!

  但國民的平均收入,是包括稅在內的。稅愈高,國民的收入就愈高。要增加數字上的國民收入,加稅可也。香
港的財政司屢次要推行銷售稅,不知是否要拜瑞典為師,學一下增加國民收入的快捷方式法門。要是他在香港推行
百分之五百的銷售稅,那麼香港的國民收入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之冠。

  瑞典抽稅那麼高(可能不比芬蘭高,一位朋友最近在芬蘭喝一杯白開水,4美金!),政府賜與人民的福利當然
非同小可。一位當地朋友的太太在家中浴室跌斷了骨頭,政府不僅給她免費治療,給她一年的有薪假期,還派人到
他們家里,把政府認為不安全的浴室免費裝修(問題是,要是她可拿裝修費折算成現金,她會不會不要裝修而要錢
?)。母親生孩子可休假一年;孩子病了,可休假兩個月;薪金的百分之九十是由政府支付的(問題是,在這種有
薪的休假中,若還能找些工作賺錢的話,那你工作不工作?)。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問題的所在是:假若瑞典政府要在山間興建一條毫無價值的公路,耗資一千
萬美元,在國民收入的統計上,當然是增加了一千萬美元;因為政府認為該公路起碼值此數字。但事實上該公路一
文不值,以市價而言國民收入並無增加,政府不過把公路的建造費用加進去罷了。那是說,好看,但不中用。

  從國民平均收入而言,瑞典的數字遠超美國,中國香港更是瞠乎其後。表面上看,森穆遜大贊特贊的瑞典經濟
模式有其可取之處。街道清潔(姑勿論其所付的經濟費用是否值得);每一家都起碼是小康之家(一位小康以上的
朋友請吃晚飯,主人偶然不小心,將一塊羊肉掉在地上,連忙拾起來,沖洗後再分享);很多人有汽車(但到機場
接朋友汽油費用太高,貴客自理);居民的房子內都掛着多幅畫(是朋友自繪而送的)。

  諾貝爾基金很客氣,供給我在瑞典時的全部費用。但與我同去的兩個孩子的起居飲食是自費的。他們同住一個
酒店房間,在那裡吃早餐與晚餐;兩人和我一共打了6個簡短的長途電話到香港。4天過後,在酒店結賬(結基金會
供給以外的賬)是四千多美元。春卷的價格何足道哉?

  入境之初,可能坐飛機坐得頭昏眼花,否則我老早就應該留意到瑞典的“問題”了。下機後,從機場到酒店的
出租車費100美元,我還不覺得什麼。但在途中,出租車司機問:要不要經過斯德哥爾摩的市中心看一下?我說:當
然要看。車子過了一些不大起眼的房屋,只見四周江山如畫,我問:斯德哥爾摩的市中心還有多遠?答曰:已經過
了!

  江山如畫,瑞典名不虛傳。但我體會到:社會福利主義中看不中用。

  跟帖

  瑞典福利國家制度的顯著特徵是覆蓋面廣、設計項目多、保障水平高,注重“公平”勝於“效率”。20世紀70
年代後,這一制度的實施出現了財政危機,然而更深層次的危機,則是高福利所要求的高稅率對人們工作積極性和
國際競爭力的打擊,因此使之成為改革的重點。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8-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九)

說交易費用龐大不誇張,而像香港今天那樣以金融及商業為主的經濟,賺取交易費用是國民收入的大部分可以肯定
。因為有交易費用而賺取收入,商業經濟最高,工業次之,農業再次之。這些是普通常識,不用調查了。

我曾經指出多個行業的存在起於有交易費用,希望喚醒行內朋友或同學的注意,然而,從經濟科學的角度衡量,交
易費用的重要性可不是因為這些費用佔了國民收入的一個可觀或甚至龐大的百分比——絕對不是。我因此認為諾斯
等人——包括不少搞新制度經濟學的——花上心血去估計交易費用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沒有什麼意思:怎樣看也是
二等的學問了。重要的是交易費用對經濟現象的含意,而這些含意的重要性與費用的或大或小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讓我先舉運輸為例吧。運輸費用可以很高,而運費高含意着有關的物價高,也含意着經營者會選擇節省運費的途徑
。然而,這些含意既不重要,也容易處理,香港的中學生可能認為是太淺的試題了。運費的存在既然沒有重要或新
奇的含意,假設為零對解釋一般現象是沒有嚴重的影響的。

問題是交易費用不是運輸費用。前者不可能在一人世界出現,其起因是多人世界的競爭需要有約束才可以共存,而
這些約束就是經濟制度或合約安排了。漠視了這些,經濟學就有了一個嚴重的缺環,對解釋世事或現象,失之何止
千里!交易或制度費用究竟是高是低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費用對制度的安排有決定性,而我們要通過這些
安排來看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才能知道真實世界發生着些什麼事。那些認為交易費用與運輸費用類同,或創造無
從觀察的術語作解釋,或一紙合約也沒有研究過的合約理論家,或搞生產函數或博弈理論的數學高人——是把世界
看歪了。不少人說我是今天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創始人,應該不是吧。我主張與推出的「制度」學問是另一回事
。我主張的是大事填補這裡指出的缺環,讓經濟學集中於解釋世事,而任何政策建議必須從解釋的角度入手,像下
棋那樣,絕對是客觀的。

用不着謙虛吧。二十六年來,白紙黑字,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斷比我知的任何人準確,準很多。謙虛一點吧。二
十八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教了我不少。想當年,我從自己填補了一部分的經濟缺環看中國,推斷了北京會
走的路,跟着是這裡那裡提點一下,或這裡那裡得到新的啟發,修改與增加自己對這缺環的填補。中語文章寫過無
數,到今天,搞不清是北京的朋友影響了我,還是我影響了他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經濟缺環的填補,大致
上我走足了全程,而沒有中國改革經驗的啟發是不可能走得那麼遠的。

一九七九年的秋天,我到廣州探望離別了二十二年多的兩個姊姊。看看情況,聽聽申述,只幾天我知道中國如果要
改革,北京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的安排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的安排那邊去。談何容易,難道中國要再來一次流血的
革命嗎?一九八一年我反覆衡量當時的局限轉變,知道只要這轉變穩定,中國一定會那樣改,於是寫下推斷。八四
年初貪污開始盛行,代替了「走後門」,我高興,因為這發展是含意着等級特權開始瓦解。但當八五年北京要推出
產品分類管制,是印度式的以管制法例界定貪污權利的安排,我立刻破口大罵,不知罵了多少次。北京的朋友同意
我指出的「印度之路」,也罵起來。

大約一九八二年,我開始理解興起了不久的承包責任制,認為是一種可行的以合約安排來界定資產權利的路。古時
的中國與中世紀的歐洲的土地制度有類似的發展。但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國,行雷閃電,變幻無常,也快得不容易跟
進。八四年深圳提供三個助手協助調查,任何承包合約有求必供,但轉變得那麼快,且行業各各不同,不可能停下
來分析。快刀斬亂麻,我立刻建議把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清楚地分離,再跟着(大約八六年)建議深圳以長年期
把土地的使用權拍賣出售。他們第一次拍賣土地是八七年十二月一日,今天回顧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層層承包的發展一波三折,且不同地區有別,皆精彩。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層層承包的發展,一九九四年
採用「增值稅」後,發展為我一九六七年以論文分析的佃農分成的合約安排。以縣為經濟決策重點,這安排促成的
地區之間的產出激烈競爭,史無前例,我要到三年多前才搞清楚是發生着什麼事,才知道撇開沙石,從經濟效率的
角度看,這制度是人類歷史最傑出的。寫過多次,還要為高斯明年的中國研討會議再寫,雖然近今的發展使我擔心
。是的,外人看來中國目前的發展如日方中,但我有不少擔心的理由——是後話,這裡不談吧。看中國,老外永遠
是矇查查的。

中國的經驗給我的啟發實在多。研究產權的經濟學者一般同意私產重要,而高斯之後大家知道資產的權利界定是市
場運作的先決條件。但以地區的激烈競爭為例,行內的朋友沒有誰知道,同樣是私產,不同的合約安排會有那麼大
的地區之間的競爭差別。

驟眼看,中國發展下來的土地制度與香港及英國傳統的類同:所有權歸政府,使用權私有,有年期。再看一眼,所
有權不重要,而因為利息率是正數,年期夠長與無期限的效果相若,於是跟西方的私產土地一致:法律界定為私產
,然後通過轉讓權來促成土地使用的市場合約安排。這是高斯定律的看法。然而,幾年前我再深入細看,竟然發覺
中國有的是另一種制度:土地不是先界定為私產然後容許市場合約的運作,而是土地的權利界定被織進市場的分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8-0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合約中:市場合約的本身也是產權界定的合約。妙絕天下!難怪高斯老是認為中國的急速發展推翻了他的思維,而
今天北京當局對地區的政策處理,顯示着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做對了些什麼。

我不想在這裡重複寫過多次的朱鎔基貨幣制度,或批評這上佳制度今天沒有被珍惜。要再說的,是九十年代後期中
國有通縮,而考慮到產品質量的急升,這通縮很嚴重。樓宇的價格一般下降了三分之二強。然而,在這嚴重的通縮
下,失業率只百分之四,就是不相信這個低數字也要相信當時的經濟維持着急速增長。這些現象推翻了西方貨幣理
論的一個主要含意,而佛利民對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闡釋,不容於中國九十年代後期的經驗。中國的經驗,是貨
幣理論對失業及經濟不景的解釋,要限於有福利政策,有最低工資,有工會左右合約安排等等的情況下才有可為。
中國當時的情況,是福利與最低工資都不怎樣,而僱用合約一般是件工或基本工資加分紅,二者對工資的向下調整
有着自由的彈性。

我關心的經濟學的缺環,中國的經驗提供的補充實在多,上述只例舉比較重要的三項。讓我再說一次。第一項是中
國的經濟改革是從一種合約安排轉到另一種合約安排去,通過承包制的廣泛伸延,有局限轉變的協助。這樣看,這
改革是有着上佳的理論支持的。第二項是關於地區之間的競爭制度,史無前例。這制度的發展給我們上了極為重要
的一課:私產的局限與市場的運作無疑是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但中國的經驗說,有了私產,合約怎樣安排可以有
另一個層面的重要決定性。中國的驚人經濟增長,不僅是私產與市場那麼簡單,而是能成功地把土地的權利界定織
進市場的合約中。第三是中國的經驗說,嚴重的通縮可以有高速的增長率,關鍵是僱用合約的安排對工資下調要有
高度的彈性。這是推翻了西方的貨幣與宏觀理論了。(之九)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8-0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8 日期: 2007-08-0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九)

說交易費用龐大不誇張,而像香港今天那樣以金融及商業為主的經濟,賺取交易費用是國民收入的大部分可以肯定
。因為有交易費用而賺取收入,商業經濟最高,工業次之,農業再次之。這些是普通常識,不用調查了。

我曾經指出多個行業的存在起於有交易費用,希望喚醒行內朋友或同學的注意,然而,從經濟科學的角度衡量,交
易費用的重要性可不是因為這些費用占了國民收入的一個可觀或甚至龐大的百分比——絕對不是。我因此認為諾斯
等人——包括不少搞新制度經濟學的——花上心血去估計交易費用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沒有什麼意思:怎樣看也是
二等的學問了。重要的是交易費用對經濟現象的含意,而這些含意的重要性與費用的或大或小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讓我先舉運輸為例吧。運輸費用可以很高,而運費高含意着有關的物價高,也含意着經營者會選擇節省運費的途徑
。然而,這些含意既不重要,也容易處理,香港的中學生可能認為是太淺的試題了。運費的存在既然沒有重要或新
奇的含意,假設為零對解釋一般現象是沒有嚴重的影響的。

問題是交易費用不是運輸費用。前者不可能在一人世界出現,其起因是多人世界的競爭需要有約束才可以共存,而
這些約束就是經濟制度或合約安排了。漠視了這些,經濟學就有了一個嚴重的缺環,對解釋世事或現象,失之何止
千里!交易或制度費用究竟是高是低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費用對制度的安排有決定性,而我們要通過這些
安排來看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才能知道真實世界發生着些什麼事。那些認為交易費用與運輸費用類同,或創造無
從觀察的術語作解釋,或一紙合約也沒有研究過的合約理論家,或搞生產函數或博弈理論的數學高人——是把世界
看歪了。不少人說我是今天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創始人,應該不是吧。我主張與推出的「制度」學問是另一回事
。我主張的是大事填補這裡指出的缺環,讓經濟學集中於解釋世事,而任何政策建議必須從解釋的角度入手,像下
棋那樣,絕對是客觀的。

用不着謙虛吧。二十六年來,白紙黑字,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斷比我知的任何人準確,準很多。謙虛一點吧。二
十八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教了我不少。想當年,我從自己填補了一部分的經濟缺環看中國,推斷了北京會
走的路,跟着是這裡那裡提點一下,或這裡那裡得到新的啟發,修改與增加自己對這缺環的填補。中語文章寫過無
數,到今天,搞不清是北京的朋友影響了我,還是我影響了他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經濟缺環的填補,大致
上我走足了全程,而沒有中國改革經驗的啟發是不可能走得那麼遠的。

一九七九年的秋天,我到廣州探望離別了二十二年多的兩個姊姊。看看情況,聽聽申述,只幾天我知道中國如果要
改革,北京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的安排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的安排那邊去。談何容易,難道中國要再來一次流血的
革命嗎?一九八一年我反覆衡量當時的局限轉變,知道只要這轉變穩定,中國一定會那樣改,於是寫下推斷。八四
年初貪污開始盛行,代替了「走後門」,我高興,因為這發展是含意着等級特權開始瓦解。但當八五年北京要推出
產品分類管制,是印度式的以管制法例界定貪污權利的安排,我立刻破口大罵,不知罵了多少次。北京的朋友同意
我指出的「印度之路」,也罵起來。

大約一九八二年,我開始理解興起了不久的承包責任制,認為是一種可行的以合約安排來界定資產權利的路。古時
的中國與中世紀的歐洲的土地制度有類似的發展。但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國,行雷閃電,變幻無常,也快得不容易跟
進。八四年深圳提供三個助手協助調查,任何承包合約有求必供,但轉變得那麼快,且行業各各不同,不可能停下
來分析。快刀斬亂麻,我立刻建議把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清楚地分離,再跟着(大約八六年)建議深圳以長年期
把土地的使用權拍賣出售。他們第一次拍賣土地是八七年十二月一日,今天回顧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層層承包的發展一波三折,且不同地區有別,皆精彩。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層層承包的發展,一九九四年
採用「增值稅」後,發展為我一九六七年以論文分析的佃農分成的合約安排。以縣為經濟決策重點,這安排促成的
地區之間的產出激烈競爭,史無前例,我要到三年多前才搞清楚是發生着什麼事,才知道撇開沙石,從經濟效率的
角度看,這制度是人類歷史最傑出的。寫過多次,還要為高斯明年的中國研討會議再寫,雖然近今的發展使我擔心
。是的,外人看來中國目前的發展如日方中,但我有不少擔心的理由——是後話,這裡不談吧。看中國,老外永遠
是矇查查的。

中國的經驗給我的啟發實在多。研究產權的經濟學者一般同意私產重要,而高斯之後大家知道資產的權利界定是市
場運作的先決條件。但以地區的激烈競爭為例,行內的朋友沒有誰知道,同樣是私產,不同的合約安排會有那麼大
的地區之間的競爭差別。

驟眼看,中國發展下來的土地制度與香港及英國傳統的類同:所有權歸政府,使用權私有,有年期。再看一眼,所
有權不重要,而因為利息率是正數,年期夠長與無期限的效果相若,於是跟西方的私產土地一致:法律界定為私產
,然後通過轉讓權來促成土地使用的市場合約安排。這是高斯定律的看法。然而,幾年前我再深入細看,竟然發覺
中國有的是另一種制度:土地不是先界定為私產然後容許市場合約的運作,而是土地的權利界定被織進市場的分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8 日期: 2007-08-0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合約中:市場合約的本身也是產權界定的合約。妙絕天下!難怪高斯老是認為中國的急速發展推翻了他的思維,而
今天北京當局對地區的政策處理,顯示着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做對了些什麼。

我不想在這裡重複寫過多次的朱鎔基貨幣制度,或批評這上佳制度今天沒有被珍惜。要再說的,是九十年代後期中
國有通縮,而考慮到產品質量的急升,這通縮很嚴重。樓宇的價格一般下降了三分之二強。然而,在這嚴重的通縮
下,失業率只百分之四,就是不相信這個低數字也要相信當時的經濟維持着急速增長。這些現象推翻了西方貨幣理
論的一個主要含意,而佛利民對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闡釋,不容於中國九十年代後期的經驗。中國的經驗,是貨
幣理論對失業及經濟不景的解釋,要限於有福利政策,有最低工資,有工會左右合約安排等等的情況下才有可為。
中國當時的情況,是福利與最低工資都不怎樣,而僱用合約一般是件工或基本工資加分紅,二者對工資的向下調整
有着自由的彈性。

我關心的經濟學的缺環,中國的經驗提供的補充實在多,上述只例舉比較重要的三項。讓我再說一次。第一項是中
國的經濟改革是從一種合約安排轉到另一種合約安排去,通過承包制的廣泛伸延,有局限轉變的協助。這樣看,這
改革是有着上佳的理論支持的。第二項是關於地區之間的競爭制度,史無前例。這制度的發展給我們上了極為重要
的一課:私產的局限與市場的運作無疑是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但中國的經驗說,有了私產,合約怎樣安排可以有
另一個層面的重要決定性。中國的驚人經濟增長,不僅是私產與市場那麼簡單,而是能成功地把土地的權利界定織
進市場的合約中。第三是中國的經驗說,嚴重的通縮可以有高速的增長率,關鍵是僱用合約的安排對工資下調要有
高度的彈性。這是推翻了西方的貨幣與宏觀理論了。(之九)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7-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八)

前文提及,解釋個別合約安排,指出某些交易費用的轉變就足夠,但分析制度的整體,把交易或社會費用的整體放
進去,要過三道難關。前文分析過首兩道,這裡轉談第三道,最困難的。困難的起因,是經濟學要遵守在局限下個
人爭取利益極大化這個武斷假設,任何情況不能反覆。稍有差池,或時守時不守,推理邏輯立刻發神經,假說不可
能被推翻,於是無從驗證。

假設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交易費用是一種局限,是制度或合約安排的成本。從套套邏輯的角度看,任何安排,這
些費用一定是最低的。史密斯的思維說,人的自私會帶來改進生計的安排,雖然沒有明確地考慮交易費用,但確是
白紙黑字地這樣寫過。問題是,我們怎可以解釋昔日中國的人民公社的興起呢?說過了,人民公社是一種合約安排
,交易或制度費用高得離奇,死人無數,而我自己絕不懷疑,一種足以滅絕人類的制度安排是可以出現的。局限下
爭取利益極大化,怎可以導致災難性的發展呢?無可置疑,解釋當年的人民公社從大鍋飯起,演變出來的公社工分
制,跟着是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再跟着是包產到組、到戶、到勞、到大包乾——到今天的權利界定及驚人的經濟
增長——遠比解釋為什麼人民公社的出現來得容易。不要告訴我毛主席的主張是個解釋——要解釋的是為什麼當年
有那麼多人支持人民公社。

史密斯是古往今來的一個偉大思想家。他的思維有兩個相關的重要起點,都對。其一是人的自私自利,通過專業產
出與市場交易,互相得益,給社會帶來驚人的財富增長——這是後人重複過無數次的「無形之手」了。其二,史前
輩認為人與人之間有同情心,有點互愛:見到一個孩子快要溺斃,有人會跳下水去搶救。二者相加,再加上博學多
才,洞察入微,史氏的思維走上了後來影響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路,以之闡釋制度安排的演變。
很不幸,思想偉大如斯,卻無從解釋為什麼單是二十世紀,就出現過那麼多次近於毀滅人類的競爭安排。如果我們
接受赫舒拉發的《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的看法,那麼三十年來大行其道的博弈理論,是起於史前輩漠視
了人類的本質有無可救藥的一面:自私推到盡頭,在某些局限下,可以是漆黑一片的。我不認為博弈理論可以解釋
什麼,但究竟是哪些局限推翻了史前輩的規律是個重要問題。

是哪種哪類的局限可以導致災難性的制度安排呢?讓我們回到Tripolitania的土地公用的例子去。作者A.
Bottomley發表該短文是一九六三年,今天Tripolitania的土地制度安排可能改變了。我沒有跟進,這裡提出的解釋
是猜測,作不得準,雖然其他實例支持我的看法。

話說Tripolitania的土地極宜種植杏仁樹,租值高,卻公用放牧,土地的租值於是消散了。這是走上了史密斯的思
維不容許的路,那是為什麼?有幾個可能。首先,我們不能漠視當年史德拉與高斯提出的、半說笑的理由:蠢政策
可能因為人生得蠢。Tripolitania的人民可能因為知識不足,或訊息費用過高,所以不知道土地可以界定為私產,
或不知道杏仁有市場價值。有可能嗎?機會甚微:這些訊息得之甚易也。

第二個可能的機會較高。那是私產的界定與保護的費用高:建造欄杆費用不小,而外人侵犯(偷杏仁)要防禦,加
上在政局不穩定或戰亂隨時會出現的情況下,需要長期培植的杏仁樹是不容易考慮了。這解釋的命中率可觀:一九
八三年底從香港坐火車到廣州一行,見到小果樹開始培植,我立刻說中國的開放改革不容易走回頭路:農民一般有
這樣的判斷,他們對維護產權的壓力比我的文章建議大得多了。

第三個可能的機會也高。那是儘管我們見到的是土地公用放牧,其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放。如果放牧的人數或戶口
有數量約束,租值不會是零:土地的租值是零,但放牧的權利,因為有戶口約束,不是零——土地私產應得的租值
,某部分轉移到有戶口約束的放牧權利那邊去。租值的總額比不上土地界定為私產,但戶籍因為數量有約束而值錢
,是另一種租值。三十八年前我調查公海漁業,結論與傳統的租值消散有別。公海本身不是私產,不能收租,但漁
船的數量有牌照管制,每個牌照的市價動不動數十萬美元,是租值。有牌照的當然不反對漁海公用,但極力反對多
發牌照!(後來美洲西岸的海灣學香港,以浮籠飼養三文魚,使魚價暴跌七成,漁船牌照之價下降九成,大吵大鬧
,今天打成怎樣我沒有跟進。)

上述的分析含意着一個沒有人提出過的重要規律。(這裡先賣個關子,讓讀者猜猜,很難猜中的。)

每個人在局限下爭取利益極大化,合約或制度安排的選擇會朝着增加資源使用的租值那個方向發展。這是減低租值
消散或減低交易費用的方向了。然而,姑勿論人民公社那個層面的租值消散的安排,局部的租值消散或公用資源的
安排,含意着提升交易費用的,歷史屢見不鮮。我要指出的規律是:增加租值消散的安排,只有在集體性的選擇可
以出現。當然,社會永遠是集體的,但由個人作決策而加起來的集體,與聯群結隊或分黨分派的集體決策不一樣,
而租值消散的增加只可能是集體決策的效果。集體決策不一定會增加租值消散,可以減少,但規律是,嚴重的租值
消散只可能在或明或暗的集體決策中出現。一般來說,不管民主不民主,政治決策多屬集體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7-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四十三年前艾智仁對我說,經濟學的起點永遠是個人作決策,因為從來沒有集體決策的理論(no group theory)。


今天也沒有。回頭看史密斯,他是以個人作決策為起點。在自私自利與同情心的合併下,邏輯說,災難性的租值消
散推不出來。另一方面,集體是由個人組合而成,集體的決策也是由個人決策組合,不同之處是,先或明或暗地組
合而後決策,或有組織性的決策,個人反對不易,要離隊獨行代價不小。好比一家股權不能出售的公司,集體決策
導致租值消散的機會遠高於股權可以出售的。

一九七四年我發表重要的《價格管制理論》,其中提到,凡有價管,任何其他分配準則都會導致某程度的租值消散
,人的行為怎樣要看哪種準則被採用,而準則的採用或選擇,則要遵守在局限約束下減少租值消散的規律。今天回
顧,當年的思維沒有錯。這裡作出的補充,是集體性或對個人有強迫性的決策,可以導致租值大消散的,是因為聯
群結隊的局限條件或交易費用被推到另一個層面去。(之八)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7-2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八)

前文提及,解釋個別合約安排,指出某些交易費用的轉變就足夠,但分析制度的整體,把交易或社會費用的整體放
進去,要過三道難關。前文分析過首兩道,這裡轉談第三道,最困難的。困難的起因,是經濟學要遵守在局限下個
人爭取利益極大化這個武斷假設,任何情況不能反覆。稍有差池,或時守時不守,推理邏輯立刻發神經,假說不可
能被推翻,於是無從驗證。

假設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交易費用是一種局限,是制度或合約安排的成本。從套套邏輯的角度看,任何安排,這
些費用一定是最低的。史密斯的思維說,人的自私會帶來改進生計的安排,雖然沒有明確地考慮交易費用,但確是
白紙黑字地這樣寫過。問題是,我們怎可以解釋昔日中國的人民公社的興起呢?說過了,人民公社是一種合約安排
,交易或制度費用高得離奇,死人無數,而我自己絕不懷疑,一種足以滅絕人類的制度安排是可以出現的。局限下
爭取利益極大化,怎可以導致災難性的發展呢?無可置疑,解釋當年的人民公社從大鍋飯起,演變出來的公社工分
制,跟着是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再跟着是包產到組、到戶、到勞、到大包乾——到今天的權利界定及驚人的經濟
增長——遠比解釋為什麼人民公社的出現來得容易。不要告訴我毛主席的主張是個解釋——要解釋的是為什麼當年
有那麼多人支持人民公社。

史密斯是古往今來的一個偉大思想家。他的思維有兩個相關的重要起點,都對。其一是人的自私自利,通過專業產
出與市場交易,互相得益,給社會帶來驚人的財富增長——這是後人重複過無數次的「無形之手」了。其二,史前
輩認為人與人之間有同情心,有點互愛:見到一個孩子快要溺斃,有人會跳下水去搶救。二者相加,再加上博學多
才,洞察入微,史氏的思維走上了後來影響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路,以之闡釋制度安排的演變。
很不幸,思想偉大如斯,卻無從解釋為什麼單是二十世紀,就出現過那麼多次近於毀滅人類的競爭安排。如果我們
接受赫舒拉發的《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的看法,那麼三十年來大行其道的博弈理論,是起於史前輩漠視
了人類的本質有無可救藥的一面:自私推到盡頭,在某些局限下,可以是漆黑一片的。我不認為博弈理論可以解釋
什麼,但究竟是哪些局限推翻了史前輩的規律是個重要問題。

是哪種哪類的局限可以導致災難性的制度安排呢?讓我們回到Tripolitania的土地公用的例子去。作者A.
Bottomley發表該短文是一九六三年,今天Tripolitania的土地制度安排可能改變了。我沒有跟進,這裡提出的解釋
是猜測,作不得準,雖然其他實例支持我的看法。

話說Tripolitania的土地極宜種植杏仁樹,租值高,卻公用放牧,土地的租值於是消散了。這是走上了史密斯的思
維不容許的路,那是為什麼?有幾個可能。首先,我們不能漠視當年史德拉與高斯提出的、半說笑的理由:蠢政策
可能因為人生得蠢。Tripolitania的人民可能因為知識不足,或訊息費用過高,所以不知道土地可以界定為私產,
或不知道杏仁有市場價值。有可能嗎?機會甚微:這些訊息得之甚易也。

第二個可能的機會較高。那是私產的界定與保護的費用高:建造欄杆費用不小,而外人侵犯(偷杏仁)要防禦,加
上在政局不穩定或戰亂隨時會出現的情況下,需要長期培植的杏仁樹是不容易考慮了。這解釋的命中率可觀:一九
八三年底從香港坐火車到廣州一行,見到小果樹開始培植,我立刻說中國的開放改革不容易走回頭路:農民一般有
這樣的判斷,他們對維護產權的壓力比我的文章建議大得多了。

第三個可能的機會也高。那是儘管我們見到的是土地公用放牧,其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放。如果放牧的人數或戶口
有數量約束,租值不會是零:土地的租值是零,但放牧的權利,因為有戶口約束,不是零——土地私產應得的租值
,某部分轉移到有戶口約束的放牧權利那邊去。租值的總額比不上土地界定為私產,但戶籍因為數量有約束而值錢
,是另一種租值。三十八年前我調查公海漁業,結論與傳統的租值消散有別。公海本身不是私產,不能收租,但漁
船的數量有牌照管制,每個牌照的市價動不動數十萬美元,是租值。有牌照的當然不反對漁海公用,但極力反對多
發牌照!(後來美洲西岸的海灣學香港,以浮籠飼養三文魚,使魚價暴跌七成,漁船牌照之價下降九成,大吵大鬧
,今天打成怎樣我沒有跟進。)

上述的分析含意着一個沒有人提出過的重要規律。(這裡先賣個關子,讓讀者猜猜,很難猜中的。)每個人在局限
下爭取利益極大化,合約或制度安排的選擇會朝着增加資源使用的租值那個方向發展。這是減低租值消散或減低交
易費用的方向了。然而,姑勿論人民公社那個層面的租值消散的安排,局部的租值消散或公用資源的安排,含意着
提升交易費用的,歷史屢見不鮮。我要指出的規律是:增加租值消散的安排,只有在集體性的選擇可以出現。當然
,社會永遠是集體的,但由個人作決策而加起來的集體,與聯群結隊或分黨分派的集體決策不一樣,而租值消散的
增加只可能是集體決策的效果。集體決策不一定會增加租值消散,可以減少,但規律是,嚴重的租值消散只可能在
或明或暗的集體決策中出現。一般來說,不管民主不民主,政治決策多屬集體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7-2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四十三年前艾智仁對我說,經濟學的起點永遠是個人作決策,因為從來沒有集體決策的理論(no group theory)。


今天也沒有。回頭看史密斯,他是以個人作決策為起點。在自私自利與同情心的合併下,邏輯說,災難性的租值消
散推不出來。另一方面,集體是由個人組合而成,集體的決策也是由個人決策組合,不同之處是,先或明或暗地組
合而後決策,或有組織性的決策,個人反對不易,要離隊獨行代價不小。好比一家股權不能出售的公司,集體決策
導致租值消散的機會遠高於股權可以出售的。

一九七四年我發表重要的《價格管制理論》,其中提到,凡有價管,任何其他分配準則都會導致某程度的租值消散
,人的行為怎樣要看哪種準則被採用,而準則的採用或選擇,則要遵守在局限約束下減少租值消散的規律。今天回
顧,當年的思維沒有錯。這裡作出的補充,是集體性或對個人有強迫性的決策,可以導致租值大消散的,是因為聯
群結隊的局限條件或交易費用被推到另一個層面去。(之八)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7-1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七)

這系列文章看來真的不易讀,儘管我務求淺白,叫苦的讀者無數。不湛深,但複雜。讓我停一下,重複幾句以前說
過的。

交易費用有多方面,首先的困難是好些時我們無從分開不同的交易費用。邊際的轉變可以分,但不可以把總費用的
不同類別切開來。解釋現象只要求邊際分得開,知道其轉變,用不着一項一項地切開來的。這是傳統的、一起產出
幾種產品不能瓜分總成本的老話題,解釋行為只要知道邊際的轉變就足夠。

因為不能瓜分不同的交易費用,三十三年前我被迫而提出廣義性的、應該稱為制度費用的交易費用。這是說,我是
逼着要把一人世界不存在的所有費用或成本算進交易(制度)費用之內,而一人世界是沒有經濟制度的。這廣義的
交易費用觀高斯同意,阿羅同意,而十年前佛利民認為是天才之筆了。問題是,好些時,這定義牽涉到的,不一定
有交易存在。要不是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一詞先入為主,我會改稱之為制度費用(institution cost)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交易費用的本質。個人認為最基本的看法,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無可避
免的競爭,需要有約束才可以共存。這些約束可以是權利界定,或論資排輩,或法例規限,或風俗習慣——皆或明
或暗地含意着協議或合約安排。因為人的自私,加上量度與訊息等問題,這些約束的遵守或履行就需要費用了。這
些是魯賓遜一人世界不可能存在的費用——制度或交易費用。這樣看,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競爭,交易費用不可能是
零!

上期談到,處理制度整體,把廣義的交易費用放進去,要過三道難關。其一,談到的,是不能從零加上去,而是要
從上頭減下來。這裡轉談第二道難關,是怎樣減才對。

不要告訴我其他專家有不同的看法。為了邏輯的穩定與簡單的處理,我堅守在局限下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這個假設
。是武斷的,我們不需要管究竟自私是否天生的基因使然。在這假設下,如果有合約或制度的安排能減少交易費用
,導致資源使用的收入或租值增加,這些安排會被採用。這是把交易費用從上頭減下去的出發點,但怎樣減法可不
是那麼容易。

讓我們回到上期提到的放牧與杏仁樹的例子去——這例子夠簡單。Tripolitania的草原極宜種植價值高的杏仁樹(
只美國加州,杏仁每年出口十多億美元),但因為土地公用,不是私產,人民用作放牧,不種植。作者A.
Bottomley沒有說,我曾經替他指出,土地公用,放棄種植,是因為放牧可以在晚上把牧群趕回家,而下種了的杏仁
樹卻不可以頻頻移動。如果土地以界線劃分,界定為私產,沒有業主准許外人無權闖進,杏仁樹的培植會出現。

讓我假設土地在公用的情況下,放牧的收入等於放牧的成本。公用土地的租值於是等於零。把土地改作私產,種植
杏仁樹,土地的租值會高於零。上期提及,土地公用,這租值的放棄或消散是交易(社會)費用,因此,土地私產
化帶來的正數租值,是代替了交易費用,也是說交易費用減少了。如果私產土地加上轉讓權,可以出售或出租,土
地的租值會增加。這是因為土地的使用可以通過轉讓及競爭而落在善於使用土地的人的手上。這租值增加反映着交
易費用再下降——自由轉讓與市場競爭一般有減低交易費用的效果。這也可見,市場的出現起於有交易費用的存在
,可以把這些費用減低,而傳統的經濟學假設市場的交易費用為零,前後矛盾,是嚴重的失誤。

是複雜的學問,要小心了。這裡要注意,說交易費用下降,是因為一些合約安排代替了另一些合約安排,而交易費
用也由一類代替了另一類。公用土地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協議;私產的形成與轉讓帶來的市場交易,是另一種安
排。前者的交易(社會)費用主要是租值消散,後者有土地的量度與保護費用,有土地議價、訊息費用等,而法律
費用一般是提升了的。把租值消散作為交易費用看,行內只我一個,但私產的保障與市場的運作有費用,則眾所周
知。行內的朋友因此沒有注意到,私產與市場的存在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的。他們其中不少認為私產與市場的交易
費用高得很,於是支持資產公用或政府干預,漠視了租值消散,看錯了問題。

這就帶來更為複雜的另一點。私產與市場盤古初開有之,無疑是人類生計的首要發明,但客觀地看世界,我們不應
該墨守成規。有些資產界定為私有可能費用過高,而更重要的是市場或市價的採用,也有另一些交易費用的困難。
高斯和我對公司的分析,使我們不能反對所有計劃經濟。問題是政治人物有政治的考慮,壓力團體有切身利益的要
求,而信奉市場的學者往往把私產與市場推到宗教的層面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7-19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毋庸諱言,經濟學是不容易客觀的學問。不管切身利益的論點不容易,而牽涉到不易量度的交易費用與或明或暗的
合約安排,分析的人真的要毫無成見才能把世界看清楚。我自己用的是下象棋的意識,面對問題是面對一局棋。話
雖如此,處理政策建議,自己與親友的利益可以不顧,但對青年或貧困的人不利的,儘管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影響力
,不喜歡寫出來。這就帶來我對行內朋友的質疑:只要暗地裡假設交易費用是如此這般,解釋現象或建議政策大可
混水摸魚。三十四年前我發表《蜜蜂的神話》,手起刀落,贏得掌聲無數,可惜這些掌聲拍不出什麼影響來。

還有一點這裡順便一提。一九八一年分析中國的去向時,我指出在國民收入的百分比上,交易費用只要下降一小點
,經濟增長會急升。當時的中國,政治費用(也是社會或交易費用)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高得離奇。這比率只要能
略減,增長率不可能不跳升。今天回顧,這看法沒有錯。然而,想深一層,交易費用的比率下降會導致經濟急升這
個規律,只限於產品結構大致不變的情況。如果經濟的發展帶來重要的產出結構轉變,急速的增長率可以有較高的
交易費用的比率。這是說,從社會整體的角度看,經濟的增長是總租值的上升,而邏輯說,如果產出的結構有變,
租值的急升與交易費用比率的上升是沒有矛盾的。從交易費用的比率看,農業經濟一般是比工商業經濟為低的。(
之七)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7-19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7-1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七)

這系列文章看來真的不易讀,儘管我務求淺白,叫苦的讀者無數。不湛深,但複雜。讓我停一下,重複幾句以前說
過的。

交易費用有多方面,首先的困難是好些時我們無從分開不同的交易費用。邊際的轉變可以分,但不可以把總費用的
不同類別切開來。解釋現象只要求邊際分得開,知道其轉變,用不着一項一項地切開來的。這是傳統的、一起產出
幾種產品不能瓜分總成本的老話題,解釋行為只要知道邊際的轉變就足夠。

因為不能瓜分不同的交易費用,三十三年前我被迫而提出廣義性的、應該稱為制度費用的交易費用。這是說,我是
逼着要把一人世界不存在的所有費用或成本算進交易(制度)費用之內,而一人世界是沒有經濟制度的。這廣義的
交易費用觀高斯同意,阿羅同意,而十年前佛利民認為是天才之筆了。問題是,好些時,這定義牽涉到的,不一定
有交易存在。要不是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一詞先入為主,我會改稱之為制度費用(institution cost)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交易費用的本質。個人認為最基本的看法,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無可避
免的競爭,需要有約束才可以共存。這些約束可以是權利界定,或論資排輩,或法例規限,或風俗習慣——皆或明
或暗地含意着協議或合約安排。因為人的自私,加上量度與訊息等問題,這些約束的遵守或履行就需要費用了。這
些是魯賓一人世界不可能存在的費用——制度或交易費用。這樣看,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競爭,交易費用不可能是零

上期談到,處理制度整體,把廣義的交易費用放進去,要過三道難關。其一,談到的,是不能從零加上去,而是要
從上頭減下來。這裡轉談第二道難關,是怎樣減才對。

不要告訴我其他專家有不同的看法。為了邏輯的穩定與簡單的處理,我堅守在局限下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這個假設
。是武斷的,我們不需要管究竟自私是否天生的基因使然。在這假設下,如果有合約或制度的安排能減少交易費用
,導致資源使用的收入或租值增加,這些安排會被採用。這是把交易費用從上頭減下去的出發點,但怎樣減法可不
是那麼容易。

讓我們回到上期提到的放牧與杏仁樹的例子去——這例子夠簡單。Tripolitania的草原極宜種植價值高的杏仁樹(
只美國加州,杏仁每年出口十多億美元),但因為土地公用,不是私產,人民用作放牧,不種植。作者A.
Bottomley沒有說,我曾經替他指出,土地公用,放棄種植,是因為放牧可以在晚上把牧群趕回家,而下種了的杏仁
樹卻不可以頻頻移動。如果土地以界線劃分,界定為私產,沒有業主准許外人無權闖進,杏仁樹的培植會出現。

讓我假設土地在公用的情況下,放牧的收入等於放牧的成本。公用土地的租值於是等於零。把土地改作私產,種植
杏仁樹,土地的租值會高於零。上期提及,土地公用,這租值的放棄或消散是交易(社會)費用,因此,土地私產
化帶來的正數租值,是代替了交易費用,也是說交易費用減少了。如果私產土地加上轉讓權,可以出售或出租,土
地的租值會增加。這是因為土地的使用可以通過轉讓及競爭而落在善於使用土地的人的手上。這租值增加反映着交
易費用再下降——自由轉讓與市場競爭一般有減低交易費用的效果。這也可見,市場的出現起於有交易費用的存在
,可以把這些費用減低,而傳統的經濟學假設市場的交易費用為零,前後矛盾,是嚴重的失誤。

是複雜的學問,要小心了。這裡要注意,說交易費用下降,是因為一些合約安排代替了另一些合約安排,而交易費
用也由一類代替了另一類。公用土地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協議;私產的形成與轉讓帶來的市場交易,是另一種安
排。前者的交易(社會)費用主要是租值消散,後者有土地的量度與保護費用,有土地議價、訊息費用等,而法律
費用一般是提升了的。把租值消散作為交易費用看,行內只我一個,但私產的保障與市場的運作有費用,則眾所周
知。行內的朋友因此沒有注意到,私產與市場的存在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的。他們其中不少認為私產與市場的交易
費用高得很,於是支持資產公用或政府干預,漠視了租值消散,看錯了問題。

這就帶來更為複雜的另一點。私產與市場盤古初開有之,無疑是人類生計的首要發明,但客觀地看世界,我們不應
該墨守成規。有些資產界定為私有可能費用過高,而更重要的是市場或市價的採用,也有另一些交易費用的困難。
高斯和我對公司的分析,使我們不能反對所有計劃經濟。問題是政治人物有政治的考慮,壓力團體有切身利益的要
求,而信奉市場的學者往往把私產與市場推到宗教的層面去。

毋庸諱言,經濟學是不容易客觀的學問。不管切身利益的論點不容易,而牽涉到不易量度的交易費用與或明或暗的
合約安排,分析的人真的要毫無成見才能把世界看清楚。我自己用的是下象棋的意識,面對問題是面對一局棋。話
雖如此,處理政策建議,自己與親友的利益可以不顧,但對青年或貧困的人不利的,儘管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影響力
,不喜歡寫出來。這就帶來我對行內朋友的質疑:只要暗地裡假設交易費用是如此這般,解釋現象或建議政策大可
混水摸魚。三十四年前我發表《蜜蜂的神話》,手起刀落,贏得掌聲無數,可惜這些掌聲拍不出什麼影響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7-1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還有一點這裡順便一提。一九八一年分析中國的去向時,我指出在國民收入的百分比上,交易費用只要下降一小點
,經濟增長會急升。當時的中國,政治費用(也是社會或交易費用)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高得離奇。這比率只要能
略減,增長率不可能不跳升。今天回顧,這看法沒有錯。然而,想深一層,交易費用的比率下降會導致經濟急升這
個規律,只限於產品結構大致不變的情況。如果經濟的發展帶來重要的產出結構轉變,急速的增長率可以有較高的
交易費用的比率。這是說,從社會整體的角度看,經濟的增長是總租值的上升,而邏輯說,如果產出的結構有變,
租值的急升與交易費用比率的上升是沒有矛盾的。從交易費用的比率看,農業經濟一般是比工商業經濟為低的。(
之七)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7-1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六)

兩個月前發表了《經濟學的缺環》後,寫了五期從合約安排的角度再解釋,要給同學們打個基礎,然後轉到複雜的
層面去。不是由淺入深,而是由簡單轉向複雜。處理湛深的學問我可以勢如破竹,視若等閒,但複雜的學問想到就
頭痛。無奈世界上真的有複雜的一面,怎樣簡化也是一連串的交叉。對複雜有恐懼感的同學不讀下去算了。

前文提到的座位票價、捆綁銷售等現象,以交易費用作解釋,看似湛深,或巧妙,其實是雕蟲小技,只要靈機一觸
,答案信手拈來。熟能生巧,經過數十年的操作,這類課本一般不染指的有趣現象,我可以一天處理一兩個。容易
,因為簡單。有解釋力的經濟學來來去去都是一條需求定律,一些局限轉變,沒有其他。前者的闡釋與變化的掌握
,要花上幾年工夫,但有個盡頭,到了某一點就可以操縱自如了。局限的轉變才是經濟解釋的學問所在,處理的人
要懂得分辨哪些有關,哪些無關,而牽涉到交易費用這項重要局限,要懂得怎樣把無從量度的,用推斷的方法,轉
到可以觀察的量度去。

回頭說票價偏低那個現象,提出了假說,考慮的局限只是監管費用,其他不重要。只要能在觀察上處理這項局限的
轉變,驗證的跟進只是幾天的工夫。是史德拉一九四六年提出的一點教了我的:解釋行為不需要知道總成本,只要
知道成本的轉變——即是要知道邊際成本了。《票價》一文,處理監管費用,與處理成本一樣,我只管轉變,邊際
的,而且只是一項。有一點靈氣就可以應付了。

可惜世事往往不是那麼簡單。好些時,一個現象牽涉到幾方面的交易費用,而當有關的現象串連起來,要考慮的「
邊際」相當多。一九七二發表的關於中國婚姻與子女產權的文章,我花了半年時間參考資料,而一九八三發表的《
公司的合約本質》,斷斷續續地調查件工合約與思考,花了十三年。

這就帶來經濟整體運作這個話題,複雜無比,是大學問了。首先,原則上,解釋現象我們要從邊際看,也即是說要
從局限的變動入手。但邊際或變動可以小於鴻毛,也可以巨如世界,加上有關的「邊際」無數,哪些是重點,哪些
要刪除,前輩大師也頻頻失手。在我之前,只四位分析過經濟整體的運作:史密斯、李嘉圖、米爾、馬歇爾。皆頂
級天才無疑問,分析力強,老實說,他們創立的理論架構好,實在好。沒有他們的架構,西方經濟學不會有大看頭
,與我們春秋戰國時代的思維差不多。經濟學西方勝出,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相當完整的理論架構。幾年前寫《
經濟解釋》時,這架構我修改了多處,但還在用。

史密斯的架構傳統,牽涉到經濟整體,廣泛複雜,大手簡化是需要的。然而,從古典到新古典,大師們選擇了或明
或暗地漠視交易費用,是嚴重的失誤。說過了,從廣義的交易費用看——從魯賓遜一人世界不存在的費用看——沒
有這些費用,不會有市場,不會有產權,所有經濟體制皆無足輕重。這是說,所有組織問題、合約問題、制度問題
,包括市場的存在,皆因有交易費用而起。換言之,所有競爭制度,包括權利的界定與決定勝負的準則,從套套邏
輯的角度看,一定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而存在的。

這樣看,要分析經濟整體,我們當然要把交易費用——或廣義地說要把制度費用——放進去。問題是要怎樣放進去
才對呢?不是像座位票價那麼簡單的監管費用的轉變,而是要解釋地球經濟體制的存在,廣義的交易或社會費用要
一手放進去才可以滿足分析的要求。要怎樣放進去才對呢?從一九七三想出那廣義交易費用起,我或斷或續地想了
近三十年,到二○○二寫《制度的選擇》時才想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有三點,都困難,加起來複雜得很,不容易處理。

第一個困難起自自己的茅塞,想來想去也不知怎樣把制度(交易)費用放進制度整體中。二○○二的一個晚上,夢
中驚醒,對自己說:「蠢到死!制度的存在是因為有交易費用而起,怎還可以把這些費用加進去呢?要把這些費用
減下來才對,減下來才可以看到制度的形成!」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從上頭減下來的想法可不是突如其來的。一九七三思考七四發表的《價格管制理論》時,
想到上述的廣義交易費用,知道租值消散是交易費用的一種;一九八一思考中國的去向時,知道如果交易費用真的
是零,不會有市場或任何組織或制度。一九八二動筆寫《公司的合約本質》,從減低交易費用的角度入手,處理好
幾方面的邊際轉變,不容易,但基本上還是處理座位票價的方法。想得很近,但經濟整體的交易費用是些什麼,如
何減法,還是無從入手。

二○○二年那個晚上的靈機一觸,我立刻想到一九六三年在新加坡大學任職的A. Bottomley寫的只兩頁紙的一篇文
章。該文分析Tripolitania的公共土地的使用,說原本很適宜種植杏仁樹的土地,因為是公用,沒有誰種植價值高
的杏仁樹,大家只在草原上放牧。作者沒有說,但杏仁樹的放棄顯然是租值消散。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7-1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消散了的租值怎會是交易費用呢?我想到自己的價格管制理論。有價管,顧客排隊輪購,浪費了的時間有所值,但
沒有產出什麼有價值的,所以排隊購得的物品的價值,一部分是消散了。另一方面,排隊輪購是一種交易行為,時
間的費用是一種交易費用。這樣,租值消散與交易費用畫上等號,雖然不一定是全部的。

杏仁樹的放棄無疑是租值消散,但沒有交易,怎可以看為交易費用呢?有兩個要點讓我們這樣看。其一是上文提及
的廣義交易(制度)費用觀——在一人世界不會有租值消散。其二是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最高的代價。如果土地的
租值最高是種植杏仁樹,那麼放牧的社會成本是杏仁樹的放棄。二者相加,放棄杏仁樹是交易(制度)的費用(成
本)了。

略為複雜,但要想那麼多年,天才安在哉?有了這個領會,經濟整體的交易費用不難減下去。也不容易,因為還有
其他兩點——還有兩個大麻煩。(之六)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7-1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六)

兩個月前發表了《經濟學的缺環》後,寫了五期從合約安排的角度再解釋,要給同學們打個基礎,然後轉到複雜的
層面去。不是由淺入深,而是由簡單轉向複雜。處理湛深的學問我可以勢如破竹,視若等閒,但複雜的學問想到就
頭痛。無奈世界上真的有複雜的一面,怎樣簡化也是一連串的交叉。對複雜有恐懼感的同學不讀下去算了。

前文提到的座位票價、捆綁銷售等現象,以交易費用作解釋,看似湛深,或巧妙,其實是雕蟲小技,只要靈機一觸
,答案信手拈來。熟能生巧,經過數十年的操作,這類課本一般不染指的有趣現象,我可以一天處理一兩個。容易
,因為簡單。有解釋力的經濟學來來去去都是一條需求定律,一些局限轉變,沒有其他。前者的闡釋與變化的掌握
,要花上幾年工夫,但有個盡頭,到了某一點就可以操縱自如了。局限的轉變才是經濟解釋的學問所在,處理的人
要懂得分辨哪些有關,哪些無關,而牽涉到交易費用這項重要局限,要懂得怎樣把無從量度的,用推斷的方法,轉
到可以觀察的量度去。

回頭說票價偏低那個現象,提出了假說,考慮的局限只是監管費用,其他不重要。只要能在觀察上處理這項局限的
轉變,驗證的跟進只是幾天的工夫。是史德拉一九四六年提出的一點教了我的:解釋行為不需要知道總成本,只要
知道成本的轉變——即是要知道邊際成本了。《票價》一文,處理監管費用,與處理成本一樣,我只管轉變,邊際
的,而且只是一項。有一點靈氣就可以應付了。

可惜世事往往不是那麼簡單。好些時,一個現象牽涉到幾方面的交易費用,而當有關的現象串連起來,要考慮的「
邊際」相當多。一九七二發表的關於中國婚姻與子女產權的文章,我花了半年時間參考資料,而一九八三發表的《
公司的合約本質》,斷斷續續地調查件工合約與思考,花了十三年。

這就帶來經濟整體運作這個話題,複雜無比,是大學問了。首先,原則上,解釋現象我們要從邊際看,也即是說要
從局限的變動入手。但邊際或變動可以小於鴻毛,也可以巨如世界,加上有關的「邊際」無數,哪些是重點,哪些
要刪除,前輩大師也頻頻失手。在我之前,只四位分析過經濟整體的運作:史密斯、李嘉圖、米爾、馬歇爾。皆頂
級天才無疑問,分析力強,老實說,他們創立的理論架構好,實在好。沒有他們的架構,西方經濟學不會有大看頭
,與我們春秋戰國時代的思維差不多。經濟學西方勝出,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個相當完整的理論架構。幾年前寫《
經濟解釋》時,這架構我修改了多處,但還在用。

史密斯的架構傳統,牽涉到經濟整體,廣泛複雜,大手簡化是需要的。然而,從古典到新古典,大師們選擇了或明
或暗地漠視交易費用,是嚴重的失誤。說過了,從廣義的交易費用看——從魯賓遜一人世界不存在的費用看——沒
有這些費用,不會有市場,不會有產權,所有經濟體制皆無足輕重。這是說,所有組織問題、合約問題、制度問題
,包括市場的存在,皆因有交易費用而起。換言之,所有競爭制度,包括權利的界定與決定勝負的準則,從套套邏
輯的角度看,一定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而存在的。

這樣看,要分析經濟整體,我們當然要把交易費用——或廣義地說要把制度費用——放進去。問題是要怎樣放進去
才對呢?不是像座位票價那麼簡單的監管費用的轉變,而是要解釋地球經濟體制的存在,廣義的交易或社會費用要
一手放進去才可以滿足分析的要求。要怎樣放進去才對呢?從一九七三想出那廣義交易費用起,我或斷或續地想了
近三十年,到二○○二寫《制度的選擇》時才想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有三點,都困難,加起來複雜得很,不容易處理。

第一個困難起自自己的茅塞,想來想去也不知怎樣把制度(交易)費用放進制度整體中。二○○二的一個晚上,夢
中驚醒,對自己說:「蠢到死!制度的存在是因為有交易費用而起,怎還可以把這些費用加進去呢?要把這些費用
減下來才對,減下來才可以看到制度的形成!」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從上頭減下來的想法可不是突如其來的。一九七三思考七四發表的《價格管制理論》時,
想到上述的廣義交易費用,知道租值消散是交易費用的一種;一九八一思考中國的去向時,知道如果交易費用真的
是零,不會有市場或任何組織或制度。一九八二動筆寫《公司的合約本質》,從減低交易費用的角度入手,處理好
幾方面的邊際轉變,不容易,但基本上還是處理座位票價的方法。想得很近,但經濟整體的交易費用是些什麼,如
何減法,還是無從入手。

二○○二年那個晚上的靈機一觸,我立刻想到一九六三年在新加坡大學任職的A. Bottomley寫的只兩頁紙的一篇文
章。該文分析Tripolitania的公共土地的使用,說原本很適宜種植杏仁樹的土地,因為是公用,沒有誰種植價值高
的杏仁樹,大家只在草原上放牧。作者沒有說,但杏仁樹的放棄顯然是租值消散。

消散了的租值怎會是交易費用呢?我想到自己的價格管制理論。有價管,顧客排隊輪購,浪費了的時間有所值,但
沒有產出什麼有價值的,所以排隊購得的物品的價值,一部分是消散了。另一方面,排隊輪購是一種交易行為,時
間的費用是一種交易費用。這樣,租值消散與交易費用畫上等號,雖然不一定是全部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7-1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杏仁樹的放棄無疑是租值消散,但沒有交易,怎可以看為交易費用呢?有兩個要點讓我們這樣看。其一是上文提及
的廣義交易(制度)費用觀——在一人世界不會有租值消散。其二是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最高的代價。如果土地的
租值最高是種植杏仁樹,那麼放牧的社會成本是杏仁樹的放棄。二者相加,放棄杏仁樹是交易(制度)的費用(成
本)了。

略為複雜,但要想那麼多年,天才安在哉?有了這個領會,經濟整體的交易費用不難減下去。也不容易,因為還有
其他兩點——還有兩個大麻煩。(之六)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7-0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五)

量度是排列,通常用數字加上定名;精確性不是以數字的大小衡量,而是觀察者對排列的認同。數學用的數字,不
需要有內容,定名一般不需要。為了要知所指,或要有內容,數字的定名不可或缺。這是實證科學需要的,可惜有
時從事者不同意定名的內容。另一方面,量度一定是排列,但不一定要用數字。

實證科學,有解釋力的,要通過驗證那一關。驗證要靠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或行為,或起碼原則上可以觀察到,然後
排列高下,或先後,或大小。不一定要用數字——皆量度也:驗證要求的是起碼有兩點,或兩個不同情況。點數太
多,數字無限,採用數字就來得方便了。兩點又兩點又兩點地推下去,也是無限,是經濟解釋的一種比較容易處理
的方法,說服力也比較強。

科學驗證的基本方法,中學生應該學過:如果說甲的發生會導致乙的發生,那麼沒有乙就沒有甲——沒有乙而有甲
,甲乙之說就被推翻了。甲與乙的變動是需要排列或量度的,不一定要用數字。我與行內朋友對經濟解釋的看法不
同,主要有兩方面,一小一大。小的是我認為他們一般沒有跟進過量度的哲理。大的是他們不管甲與乙是否可以觀
察到。我堅持,如果驗證假說之內的甲與乙——或甲或乙——無從觀察,假說無從驗證,解釋力是零。靠術語起家
的君子不少。術語的創造者容易成名:熊彼得如是,海耶克如是,諾斯如是,威廉遜也如是。不是說他們的「理論
」沒有道理,或不可信,而是他們發明的術語所說的甲或乙,無從觀察,是否真有其物只有上帝知道,於是無從驗
證。大名如海耶克,對人類的自由作出過貢獻,但從科學驗證的角度衡量,打分不容易及格。有影響力的不一定是
科學;科學不一定有影響力。

讓我們回到座位票價那個例子去,因為那是個簡單的好示範。三十一年前,我說優質座位的票價偏低,意思是說有
優劣二價或多價的座位的演出,一般是票價較高的先售完,而如果黃牛出現,炒的通常是優座,再如果劣座也炒黃
牛,其票價升幅的百分比通常比優座的為低。要注意,只為「偏低」下個定義,我集中於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作準,
虛無縹緲的一律不談。

我對優座票價偏低的解釋,是如果這些座位不先坐滿,演出開場後購買低價劣座的會偷偷地坐到優座那裡去。這是
說,因為有監管費用(也是交易費用)的存在,讓優質座位先滿,顧客保護自己的優座權利,監管費用下降,「跳
位」(seat jumping)的行為就減少了。這對售票老闆的收入有助。

上述是個假說,淺的,雖然要用上好幾頁紙以邏輯證明,只要跳位的行為隨便,就算有不同的需求彈性係數,優座
票價偏低也會帶來較高的總收益。這種技術性的推論是學生習作,不難也不易。真正困難的地方,是怎樣驗證上述
的假說。

驗證的含意是清楚的。如果監管座位(防止跳位)的費用有變,優座票價偏低的情況會跟着不同。但監管費用之變
要怎樣量度才對呢?為此,一九七五年我花了好幾個晚上跑香港的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有上下層之分。上層再分
超等與特等,後者較優,而二者皆優於下層的。下層分前、中、後座三種,「前」最劣,「後」最優。上層「特」
先滿,下層「後」先滿,都沒有提供監管費用變動的證據。重要是下層的顧客跳位,不能跳到上層去!這是說,層
與層之間的監管費用是零。驗證含意於是明確:上層座位比下層為優,如果上層先滿,我的假說就被推翻了。沒有
被推翻,假說於是被證實。

這樣的驗證,一項證實很不錯,愈多項當然愈有說服力。找第二項,當時香港有一家電影院與眾不同——只此一家
。這家有奇特的座位設計:觀眾入場後,下層的可以在場內走到上層。如獲至寶,因為層與層之間的監管費用提升
了。跟着的驗證含意是:如果這家電影院的上層不先滿,我的假說就被推翻了。沒有被推翻,於是再證實。(該文
還有其他驗證,不枚舉。)

上文示範,有四個要點,解釋為什麼我對經濟學的看法與行內的朋友不同,也解釋為什麼我對近二三十年的經濟學
發展很失望。其一是好些行家認為交易(包括監管)費用難以量度,於是選走博弈理論的路,或創造術語。但嚴格
地說,上文的監管費用是量度了的。沒有用數字,但上層下層與一層之內的監管費用是有着明確的排列,正常的人
不會不同意。這是量度,也因為眾所認同,於是精確。其二是我完全不用術語,驗證的變數是實物,大家可以觀察
到:上層下層、前座後座、先滿後滿、黃牛炒價,等等,皆可觀察。術語可解,但所指的往往無從觀察,於是無從
驗證。其三,雖然原則上理論可以推斷或解釋還沒有見過的現象或行為,但我同意高斯的看法:不知世事,基本上
我們無從解釋什麼。如果當年我不在晚上跑電影院,算天才絕頂,不可能想出驗證的方法。最後一點就是經濟學的
缺環了。座位票價的安排是一種合約安排,是捆綁銷售之類的另一現象。經濟學者一般對這類現象沒有興趣,使之
成為缺環,老實說,是發神經。我對經濟解釋或推斷自成一家,主要是因為喜歡不斷地在街頭巷尾跑,重視合約安
排,久而久之,解釋或推斷力就進入了另一個層面。我對行內朋友的作品不認同之處,主要是從他們的作品中我看
不到解釋了些什麼。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7-0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回頭說座位票價一文,餘波未了。依照自己的慣例,解釋了一個現象之後,要把假說一般化,希望能推到其他類同
或有關的現象去。如果時來運到,這樣殺出重圍,有機會作出比原來文章遠為重要的貢獻。於是,在票價一文的結
尾,我寫道:

「交易費用影響行為,也被行為影響。因此,全面看經濟體制,我們必須意識到,經濟活動的安排的本身也是選擇
的結果,與局限下極大化是沒有矛盾的。在那困難而又重要的安排選擇分析的範疇內,這裡提出的座位監管假說提
供了一個新的考慮層面:減價的方法,可使顧客被利用來約束其他顧客的行為,而減價的損失可能因為交易(監管
)費用的減少而得到比損失更多的補償……面對競爭,一個人的行為往往看競爭者怎樣做。價格的釐定是競爭的一
種回應,無疑是重要的一種。但不是唯一的回應。如果減價可以導致行為的約束,所有的合約參與者可能獲益。這
篇文章示範着的,是約束行為的行為,可以簡單而又迅速地用減價的方法觸發。」

也是在結論中,我舉出當年香港置地公司租賃寫字樓的例子。他們的經理人在法庭上說,公司刻意地把租金調到比
市租低百分之十,希望租客排隊等位。他以健康來形容排隊(It is the company's policy to maintain a
healthy queue),言下之意,是如果有人排隊等位,現有的租客會較為守紀律,交租會準時。我也舉出當年中菜午
餐(飲茶)的例子,等位的人不是在門外等,而是沒有禮貌地站在進食者的桌旁。我的解釋,是價格略為偏低,讓
站在桌旁的顧客促使進食者早點離開。

當年本來還要多推一般化,但要發表該文的老編(R. Clower)要求減少字數,草草交出。走了寶,走了寶!後來幾
位行家重複該說,把減價改為加價,高於市,發明了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 theory),拿得諾貝爾經濟
學獎。

葡萄不是酸的,但我認為效率工資理論的分析是錯了。(見拙作《制度的選擇》,一五六至一五九頁。)大海浮沉
三十年,這兩年票價一文再受到注意。(之五)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7-07-0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五)

量度是排列,通常用數字加上定名;精確性不是以數字的大小衡量,而是觀察者對排列的認同。數學用的數字,不
需要有內容,定名一般不需要。為了要知所指,或要有內容,數字的定名不可或缺。這是實證科學需要的,可惜有
時從事者不同意定名的內容。另一方面,量度一定是排列,但不一定要用數字。

實證科學,有解釋力的,要通過驗證那一關。驗證要靠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或行為,或起碼原則上可以觀察到,然後
排列高下,或先後,或大小。不一定要用數字——皆量度也:驗證要求的是起碼有兩點,或兩個不同情況。點數太
多,數字無限,採用數字就來得方便了。兩點又兩點又兩點地推下去,也是無限,是經濟解釋的一種比較容易處理
的方法,說服力也比較強。

科學驗證的基本方法,中學生應該學過:如果說甲的發生會導致乙的發生,那麼沒有乙就沒有甲——沒有乙而有甲
,甲乙之說就被推翻了。甲與乙的變動是需要排列或量度的,不一定要用數字。我與行內朋友對經濟解釋的看法不
同,主要有兩方面,一小一大。小的是我認為他們一般沒有跟進過量度的哲理。大的是他們不管甲與乙是否可以觀
察到。我堅持,如果驗證假說之內的甲與乙——或甲或乙——無從觀察,假說無從驗證,解釋力是零。靠術語起家
的君子不少。術語的創造者容易成名:熊彼得如是,海耶克如是,諾斯如是,威廉遜也如是。不是說他們的「理論
」沒有道理,或不可信,而是他們發明的術語所說的甲或乙,無從觀察,是否真有其物只有上帝知道,於是無從驗
證。大名如海耶克,對人類的自由作出過貢獻,但從科學驗證的角度衡量,打分不容易及格。有影響力的不一定是
科學;科學不一定有影響力。

讓我們回到座位票價那個例子去,因為那是個簡單的好示範。三十一年前,我說優質座位的票價偏低,意思是說有
優劣二價或多價的座位的演出,一般是票價較高的先售完,而如果黃牛出現,炒的通常是優座,再如果劣座也炒黃
牛,其票價升幅的百分比通常比優座的為低。要注意,只為「偏低」下個定義,我集中於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作準,
虛無縹緲的一律不談。

我對優座票價偏低的解釋,是如果這些座位不先坐滿,演出開場後購買低價劣座的會偷偷地坐到優座那裡去。這是
說,因為有監管費用(也是交易費用)的存在,讓優質座位先滿,顧客保護自己的優座權利,監管費用下降,「跳
位」(seat jumping)的行為就減少了。這對售票老闆的收入有助。

上述是個假說,淺的,雖然要用上好幾頁紙以邏輯證明,只要跳位的行為隨便,就算有不同的需求彈性係數,優座
票價偏低也會帶來較高的總收益。這種技術性的推論是學生習作,不難也不易。真正困難的地方,是怎樣驗證上述
的假說。

驗證的含意是清楚的。如果監管座位(防止跳位)的費用有變,優座票價偏低的情況會跟着不同。但監管費用之變
要怎樣量度才對呢?為此,一九七五年我花了好幾個晚上跑香港的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有上下層之分。上層再分
超等與特等,後者較優,而二者皆優於下層的。下層分前、中、後座三種,「前」最劣,「後」最優。上層「特」
先滿,下層「後」先滿,都沒有提供監管費用變動的證據。重要是下層的顧客跳位,不能跳到上層去!這是說,層
與層之間的監管費用是零。驗證含意於是明確:上層座位比下層為優,如果上層先滿,我的假說就被推翻了。沒有
被推翻,假說於是被證實。

這樣的驗證,一項證實很不錯,愈多項當然愈有說服力。找第二項,當時香港有一家電影院與眾不同——只此一家
。這家有奇特的座位設計:觀眾入場後,下層的可以在場內走到上層。如獲至寶,因為層與層之間的監管費用提升
了。跟着的驗證含意是:如果這家電影院的上層不先滿,我的假說就被推翻了。沒有被推翻,於是再證實。(該文
還有其他驗證,不枚舉。)

上文示範,有四個要點,解釋為什麼我對經濟學的看法與行內的朋友不同,也解釋為什麼我對近二三十年的經濟學
發展很失望。其一是好些行家認為交易(包括監管)費用難以量度,於是選走博弈理論的路,或創造術語。但嚴格
地說,上文的監管費用是量度了的。沒有用數字,但上層下層與一層之內的監管費用是有着明確的排列,正常的人
不會不同意。這是量度,也因為眾所認同,於是精確。其二是我完全不用術語,驗證的變數是實物,大家可以觀察
到:上層下層、前座後座、先滿後滿、黃牛炒價,等等,皆可觀察。術語可解,但所指的往往無從觀察,於是無從
驗證。其三,雖然原則上理論可以推斷或解釋還沒有見過的現象或行為,但我同意高斯的看法:不知世事,基本上
我們無從解釋什麼。如果當年我不在晚上跑電影院,算天才絕頂,不可能想出驗證的方法。最後一點就是經濟學的
缺環了。座位票價的安排是一種合約安排,是捆綁銷售之類的另一現象。經濟學者一般對這類現象沒有興趣,使之
成為缺環,老實說,是發神經。我對經濟解釋或推斷自成一家,主要是因為喜歡不斷地在街頭巷尾跑,重視合約安
排,久而久之,解釋或推斷力就進入了另一個層面。我對行內朋友的作品不認同之處,主要是從他們的作品中我看
不到解釋了些什麼。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7-07-0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回頭說座位票價一文,餘波未了。依照自己的慣例,解釋了一個現象之後,要把假說一般化,希望能推到其他類同
或有關的現象去。如果時來運到,這樣殺出重圍,有機會作出比原來文章遠為重要的貢獻。於是,在票價一文的結
尾,我寫道:

「交易費用影響行為,也被行為影響。因此,全面看經濟體制,我們必須意識到,經濟活動的安排的本身也是選擇
的結果,與局限下極大化是沒有矛盾的。在那困難而又重要的安排選擇分析的範疇內,這裡提出的座位監管假說提
供了一個新的考慮層面:減價的方法,可使顧客被利用來約束其他顧客的行為,而減價的損失可能因為交易(監管
)費用的減少而得到比損失更多的補償……面對競爭,一個人的行為往往看競爭者怎樣做。價格的釐定是競爭的一
種回應,無疑是重要的一種。但不是唯一的回應。如果減價可以導致行為的約束,所有的合約參與者可能獲益。這
篇文章示範着的,是約束行為的行為,可以簡單而又迅速地用減價的方法觸發。」

也是在結論中,我舉出當年香港置地公司租賃寫字樓的例子。他們的經理人在法庭上說,公司刻意地把租金調到比
市租低百分之十,希望租客排隊等位。他以健康來形容排隊(It is the company's policy to maintain a
healthy queue),言下之意,是如果有人排隊等位,現有的租客會較為守紀律,交租會準時。我也舉出當年中菜午
餐(飲茶)的例子,等位的人不是在門外等,而是沒有禮貌地站在進食者的桌旁。我的解釋,是價格略為偏低,讓
站在桌旁的顧客促使進食者早點離開。

當年本來還要多推一般化,但要發表該文的老編(R. Clower)要求減少字數,草草交出。走了寶,走了寶!後來幾
位行家重複該說,把減價改為加價,高於市,發明了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 theory),拿得諾貝爾經濟
學獎。

葡萄不是酸的,但我認為效率工資理論的分析是錯了。(見拙作《制度的選擇》,一五六至一五九頁。)大海浮沉
三十年,這兩年票價一文再受到注意。(之五)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8 日期: 2007-06-2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四)

以理論解釋現象或行為,我不怕湛深,卻怕複雜,非常怕。湛深的理論,不管深到哪裡,只要邏輯對,總有辦法說
得夠淺白。事實上,自己的經驗,不能淺化的深理論,一定錯。複雜是另一回事。處理複雜問題是要簡化的。簡化
要用假設來減少或刪除,但哪些要刪減,哪些要保留,不僅頭痛,而一旦選錯了,整個分析加不起來。

經濟思想史上,天才最高應該是十九世紀初期的李嘉圖。此君處理的經濟模式龐大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複雜之
極。李氏的簡化本領令人拜服。可惜的是,今天不少學者認為,除了比較優勢定律,李嘉圖沒有對過一處——我可
不這樣看,認為他的租值差別(differential rent)理論,在某些情況下是對而重要的。

像李嘉圖那樣數世紀一見的天才,處理複雜模式,大手簡化也頻頻闖禍,後之來者學前輩搞簡化,容易不自量力了
。某些問題,某些現象,世界真的可以很複雜。與湛深不同,複雜得近於無從處理的可能對。愛因斯坦曾經認為上
蒼造宇宙不可能造得那麼複雜,不信「邪」,以致自己後期的思維弄錯了。

我崇尚古典經濟學派,認為馬歇爾的傳統非常好。很不幸,這學派落筆打三更,為了簡化世界,或明或暗地假設交
易費用是零;更頭痛,這傳統的理論好些時含意着的,是交易費用不可能是零!後者可見於壟斷價格的釐定,機構
或組織的分析,甚至市場的存在。高斯一九三七發表《公司的本質》,大聲疾呼,指出公司的存在是因為有交易費
用。然而,三十多年石沉大海,要到一九六九我發表《合約安排的選擇》,直說是走高斯的「公司」路向,該文才
受到注意。這「注意」高斯是不滿意的:他認為只是多被提及,影響力半點也沒有。是的,自一九七二年起,「公
司」的發展走上了「卸責」(shirking)的路,再跟着就是博弈分析了。我知道自己掌握着問題的重心,一九六九
起開始調查件工合約,但要到一九八三才以所得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雖云一士諤諤,但到今天該文還是站在
那裡,分毫不動。一九八四戴維德讀該文後,說「公司」是畫上句號了。然而,跟着而來的公司分析還是漠視交易
費用,不管合約安排。我沒有跟進。

說新古典偉大,因為這學派提供一個相當完整而又可用的分析架構。馬歇爾之後,這學派的發展帶來兩項重要的貢
獻。其一是需求定律搞出了變化,有了深入而又嚴謹的闡釋。其二是成本的概念變得融會貫通,沒有沙石,尤其是
租值可以作為成本看,而盈利則成為「風落」所得,是無主孤魂。七年前動筆寫《經濟解釋》時,我是本着新古典
的架構基礎,大幅修改,替需求定律再加補充(尤其是對「量」的闡釋),至於成本那方面,概念我尊重,貢獻是
解決了生產成本的困難,尤其是以租值闡釋「上頭成本」,把不是成本的歷史成本改為非歷史的隨時可變的成本。

上述可見,擇其善者而改進,新古典學派了不起。正如佛利民說的,馬歇爾的傳統有經濟內容。這傳統的主要缺失
,是交易費用的處理若有若無,一般沒有提及,其解釋力不能不大打折扣。有些現象,漠視交易費用還可以適當地
處理,但另一些就不成了。脫離了農業經濟,發展到工商業那方面去,交易費用起碼是國民收入的一半以上,說這
些費用極其重要不會有多人反對。然而,需要強調的——過後再有解釋——是漠視了交易費用我們無從解釋任何合
約或制度上的安排,經濟學的缺環也由此而起。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無疑是經濟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之前之後沒有那麼好過。當時英雄雲集,幾項話題搞得風生
水起,而交易費用的研究終於開了頭,吵得熱鬧,是今天的新制度經濟學的前身了。六十年代後期,關注這後者的
人事有點變動。戴維德退了休,從芝加哥搬到加州,高斯與史德拉留在芝大,德姆塞茨轉到洛杉磯加大,而六九年
我從芝大轉到西雅圖的華大去。在華大,我對交易費用與合約安排的研究引起了巴賽爾、諾斯與幾位優質研究生的
興趣,組合起來成為後來有人稱為華盛頓學派的。無不散之筵席,一九八二我轉到港大,跟進中國,與舊師友分道
揚鑣。想不到,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經濟學上的思維我變得如陌路人。不一定不好。走在一起的互相研討是一種
學問程序,離群之馬是另一種,可有奇效,而我是慣於獨自思考的。

離開華大前一年,為英國的經濟事務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冊子,用上自己一九八三提
出的廣義交易費用觀,在理論那一章我寫下這段文字:

「原則上,在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市場與有運作無瑕的市場的存在,效果是完全一樣的。假若一切廣
義上的交易費用真的是零,消費者的意欲不需要任何費用就可以顯示出來,拍賣人和監管者可以免費收集及傳播一
切生產及消費的訊息,工人及其他生產要素,不費分毫,會完全依照消費者的意欲生產。至於工人(也是消費者)
的收入,則可由一個仲裁者免費地按着工人的邊際產出、資源的租值等分配,以有經濟效率的準則,作出決定。這
樣推出來的結論,是沒有市場——沒有價格——也同樣可以達到高斯提出的市場運作無瑕的結局。」

這段話,阿羅與高斯是同意的。然而,當年大家忽略了其重要性。如果當年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以之為座右銘,以
之作為一個套套邏輯的角度來看世事,加進驗證條件,推出可以被事實驗證的假說,今天我們的所知會不同。無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8 日期: 2007-06-2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諱言,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潰不成軍,術語多多,數學空洞,而「交易費用」只不過是一些無從驗證的假說的粉飾
之詞,自欺欺人,匆匆數十年矣。三十多年前,在美國,同事間知道交易費用這項局限重要,也知道要以之推出可
以驗證的假說不容易。說有交易費用與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不同,行為不同,那當然,但其實沒有解釋過什麼足以
令人驚喜的。當時我走快了幾步,採用可以被觀察到的現象來排列交易費用的高下,然後推出驗證假說。七六年發
表的解釋優質座位票格偏低的文章,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芝加哥的貝加讀到,說錯。我問:「錯在哪裡呢?」「芝
大的同事都說你錯。」我再問:「有趣嗎?」「非常有趣。」再問:「不是驗證了嗎?」「可能是。」最後我說:
「這樣的文章一年找不到一篇吧。」

我知道貝加的意思。該文沒有數據,也沒有統計分析,他於是認為:科學安在哉?是因為這樣的分歧,老實說,我
對經濟現象的推斷比一般名家來得準,準很多。何謂量度,何謂驗證,其中的科學哲理大家明白,只是有些現象既
不容易,也不需要用數據及方程式處理。後來發表美國西區經濟學會的會長演辭,講《交易費用的範疇》,發牢騷
,也表演一下。至於《票價》一文,今天不少老外的評價,是經典,前倨而後恭也。

話得說回來,從解釋世事的大學問看,《票價》一文是雕蟲小技,解釋捆綁銷售之類也。解釋經濟體制的整體運作
才是大學問。這是史密斯、李嘉圖、米爾,馬歇爾等人嘗試的。我們要把他們的理論與概念改進,不易也不難,得
到六十年代多位高人的指導,寫《經濟解釋》時我大致上做了。困難是把交易費用放進去,不是像《票價》那樣這
裡放一點那裡放一點,而是放進整個經濟體制中。這樣衡量,我認為八一年寫下的上文引述的那段話——說沒有交
易費用不需要有市場——是重要的起點。(之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6-2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四)

以理論解釋現象或行為,我不怕湛深,卻怕複雜,非常怕。湛深的理論,不管深到哪裡,只要邏輯對,總有辦法說
得夠淺白。事實上,自己的經驗,不能淺化的深理論,一定錯。複雜是另一回事。處理複雜問題是要簡化的。簡化
要用假設來減少或刪除,但哪些要刪減,哪些要保留,不僅頭痛,而一旦選錯了,整個分析加不起來。

經濟思想史上,天才最高應該是十九世紀初期的李嘉圖。此君處理的經濟模式龐大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複雜之
極。李氏的簡化本領令人拜服。可惜的是,今天不少學者認為,除了比較優勢定律,李嘉圖沒有對過一處——我可
不這樣看,認為他的租值差別(differential rent)理論,在某些情況下是對而重要的。

像李嘉圖那樣數世紀一見的天才,處理複雜模式,大手簡化也頻頻闖禍,後之來者學前輩搞簡化,容易不自量力了
。某些問題,某些現象,世界真的可以很複雜。與湛深不同,複雜得近於無從處理的可能對。愛因斯坦曾經認為上
蒼造宇宙不可能造得那麼複雜,不信「邪」,以致自己後期的思維弄錯了。

我崇尚古典經濟學派,認為馬歇爾的傳統非常好。很不幸,這學派落筆打三更,為了簡化世界,或明或暗地假設交
易費用是零;更頭痛,這傳統的理論好些時含意着的,是交易費用不可能是零!後者可見於壟斷價格的釐定,機構
或組織的分析,甚至市場的存在。高斯一九三七發表《公司的本質》,大聲疾呼,指出公司的存在是因為有交易費
用。然而,三十多年石沉大海,要到一九六九我發表《合約安排的選擇》,直說是走高斯的「公司」路向,該文才
受到注意。這「注意」高斯是不滿意的:他認為只是多被提及,影響力半點也沒有。是的,自一九七二年起,「公
司」的發展走上了「卸責」(shirking)的路,再跟着就是博弈分析了。我知道自己掌握着問題的重心,一九六九
起開始調查件工合約,但要到一九八三才以所得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雖云一士諤諤,但到今天該文還是站在
那裡,分毫不動。一九八四戴維德讀該文後,說「公司」是畫上句號了。然而,跟着而來的公司分析還是漠視交易
費用,不管合約安排。我沒有跟進。

說新古典偉大,因為這學派提供一個相當完整而又可用的分析架構。馬歇爾之後,這學派的發展帶來兩項重要的貢
獻。其一是需求定律搞出了變化,有了深入而又嚴謹的闡釋。其二是成本的概念變得融會貫通,沒有沙石,尤其是
租值可以作為成本看,而盈利則成為「風落」所得,是無主孤魂。七年前動筆寫《經濟解釋》時,我是本着新古典
的架構基礎,大幅修改,替需求定律再加補充(尤其是對「量」的闡釋),至於成本那方面,概念我尊重,貢獻是
解決了生產成本的困難,尤其是以租值闡釋「上頭成本」,把不是成本的歷史成本改為非歷史的隨時可變的成本。

上述可見,擇其善者而改進,新古典學派了不起。正如佛利民說的,馬歇爾的傳統有經濟內容。這傳統的主要缺失
,是交易費用的處理若有若無,一般沒有提及,其解釋力不能不大打折扣。有些現象,漠視交易費用還可以適當地
處理,但另一些就不成了。脫離了農業經濟,發展到工商業那方面去,交易費用起碼是國民收入的一半以上,說這
些費用極其重要不會有多人反對。然而,需要強調的——過後再有解釋——是漠視了交易費用我們無從解釋任何合
約或制度上的安排,經濟學的缺環也由此而起。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無疑是經濟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之前之後沒有那麼好過。當時英雄雲集,幾項話題搞得風生
水起,而交易費用的研究終於開了頭,吵得熱鬧,是今天的新制度經濟學的前身了。六十年代後期,關注這後者的
人事有點變動。戴維德退了休,從芝加哥搬到加州,高斯與史德拉留在芝大,德姆塞茨轉到洛杉磯加大,而六九年
我從芝大轉到西雅圖的華大去。在華大,我對交易費用與合約安排的研究引起了巴賽爾、諾斯與幾位優質研究生的
興趣,組合起來成為後來有人稱為華盛頓學派的。無不散之筵席,一九八二我轉到港大,跟進中國,與舊師友分道
揚鑣。想不到,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經濟學上的思維我變得如陌路人。不一定不好。走在一起的互相研討是一種
學問程序,離群之馬是另一種,可有奇效,而我是慣於獨自思考的。

離開華大前一年,為英國的經濟事務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冊子,用上自己一九八三提
出的廣義交易費用觀,在理論那一章我寫下這段文字:

「原則上,在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市場與有運作無瑕的市場的存在,效果是完全一樣的。假若一切廣
義上的交易費用真的是零,消費者的意欲不需要任何費用就可以顯示出來,拍賣人和監管者可以免費收集及傳播一
切生產及消費的訊息,工人及其他生產要素,不費分毫,會完全依照消費者的意欲生產。至於工人(也是消費者)
的收入,則可由一個仲裁者免費地按着工人的邊際產出、資源的租值等分配,以有經濟效率的準則,作出決定。這
樣推出來的結論,是沒有市場——沒有價格——也同樣可以達到高斯提出的市場運作無瑕的結局。」

這段話,阿羅與高斯是同意的。然而,當年大家忽略了其重要性。如果當年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以之為座右銘,以
之作為一個套套邏輯的角度來看世事,加進驗證條件,推出可以被事實驗證的假說,今天我們的所知會不同。無庸
諱言,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潰不成軍,術語多多,數學空洞,而「交易費用」只不過是一些無從驗證的假說的粉飾
之詞,自欺欺人,匆匆數十年矣。三十多年前,在美國,同事間知道交易費用這項局限重要,也知道要以之推出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6-2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以驗證的假說不容易。說有交易費用與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不同,行為不同,那當然,但其實沒有解釋過什麼足以
令人驚喜的。當時我走快了幾步,採用可以被觀察到的現象來排列交易費用的高下,然後推出驗證假說。七六年發
表的解釋優質座位票格偏低的文章,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芝加哥的貝加讀到,說錯。我問:「錯在哪裡呢?」「芝
大的同事都說你錯。」我再問:「有趣嗎?」「非常有趣。」再問:「不是驗證了嗎?」「可能是。」最後我說:
「這樣的文章一年找不到一篇吧。」

我知道貝加的意思。該文沒有數據,也沒有統計分析,他於是認為:科學安在哉?是因為這樣的分歧,老實說,我
對經濟現象的推斷比一般名家來得準,準很多。何謂量度,何謂驗證,其中的科學哲理大家明白,只是有些現象既
不容易,也不需要用數據及方程式處理。後來發表美國西區經濟學會的會長演辭,講《交易費用的範疇》,發牢騷
,也表演一下。至於《票價》一文,今天不少老外的評價,是經典,前倨而後恭也。

話得說回來,從解釋世事的大學問看,《票價》一文是雕蟲小技,解釋捆綁銷售之類也。解釋經濟體制的整體運作
才是大學問。這是史密斯、李嘉圖、米爾,馬歇爾等人嘗試的。我們要把他們的理論與概念改進,不易也不難,得
到六十年代多位高人的指導,寫《經濟解釋》時我大致上做了。困難是把交易費用放進去,不是像《票價》那樣這
裡放一點那裡放一點,而是放進整個經濟體制中。這樣衡量,我認為八一年寫下的上文引述的那段話——說沒有交
易費用不需要有市場——是重要的起點。(之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6-2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三)

還是回到土地使用的例子去吧。

傳統的經濟分析,着重於土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與勞力是兩種主要的生產要素。古典學派着重於租值與工資的釐
定,是收入分配與宏觀經濟的起點。到了新古典學派,有數學的協助,邊際產出下降定律容易處理,資源使用有了
均衡點。再跟着是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的分析大行其道。於今回顧,英國的P. Wicksteed應該是此函
數的開山鼻祖。

我很少用生產函數,有時避之則吉。這使不少後生小子以為我這個老人家不懂。其實我是懂的,曾經非常懂。一九
六八在芝大,R. Fogel正在寫他後來獲諾貝爾獎的《Time on the Cross》,分析美國黑奴的生計,我替他解決過一
個生產函數的問題。那時該函數的英雄是Z. Griliches,也在芝大(後來是哈佛的經濟系主任,今已故),跟我很
談得來,指教過我,而他的好友D. Jorgenson從加大轉到哈佛後,曾經與我共事過一件反托拉斯案。後者天才無疑
問,對生產函數與統計分析的結合令人拜服(此君應獲諾獎,還沒有)。

前後左右的朋友都是生產函數專家,近水樓臺,機會難逢,但我沒有「入局」。不是不佩服這些大師,而是當時人
民公社在中國搞得如火如荼,對我的思想有很大的衝擊。那時我有兩個姊姊在中國,一個在廣州,一個在武漢,都
是專業人士,但沒有飯吃,真的沒有。在香港的母親要按時寄糧食到大陸救濟。發生了什麼事呢?早一年我寫好了
《佃農理論》,對中國農業與土地使用的史實知之甚詳。人民公社帶來的饑荒遍佈神州,顯然是因為「公社」那種
合約安排出了大錯。此錯也,把什麼生產要素放進函數方程式也不管用,挽救中國的唯一辦法是把土地使用的合約
安排修改,那是要改革中國的經濟制度了。是的,說漠視了合約安排這個缺環是經濟學的致命傷,不容易找到一個
比人民公社更有說服力的例子。但不要忘記,任何合約安排,漠視了,或大或小經濟學都有類同的命運。我選走的
經濟解釋的路是經過當年慎重而又深入的考慮。

上述也解釋了為什麼八十年代初期,見到中國的承包制稍有眉目,我知道土地的合約安排開始修改。重點與中世紀
時代的歐洲相若,但中國的勢頭有別,於是大做文章,推波助瀾。也是當時,幾位美國經濟名家向北京推薦「生產
函數」理論,我禁不住痛下批評。

感謝老師艾智仁,是他的影響一九六三我開始重視產權問題,是他的影響我反覆重讀高斯五九與六○那兩篇文章。
艾師也推薦一些籍籍無名的關於不同產權對經濟的不同效果的讀物,而英國的土地產權演變歷史也是他介紹的了。
當時艾師極力反對任何博士生以產權為題寫論文,理由是題材過於湛深,學子不能應付。但當我決定以產權為題時
,他不反對。他很喜愛我提出的以日本明治維新作論文題材,但因為絕大部分的資料是日語,我不懂,要放棄。最
後選佃農理論動筆,也是以產權的變動為出發點,至於此題發展到合約安排的選擇那方面去,是意外的大收穫了。

一九七三年,為了邏輯的需要,我把高斯的交易費用廣泛伸延,以之包括所有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
費用,所以應該稱為社會費用(二人或以上成社,後來這交易費用的廣泛定義,高斯與佛利民皆同意)。在這廣泛
定義的思維下,一九八一年推斷中國會走的路,我突然察覺如果交易費用真的是零,產權及任何制度皆無足輕重(
一九九一在瑞典晚宴中遇到阿羅,他提到我這觀點,表示同意)。這是說,任何產權制度,包括市場及合約安排,
沒有交易費用不會存在。這也是說,制度、市場、合約等的安排,皆因有交易費用而起,其目的當然是為了要減少
這些費用了。一九七四發表的《價格管制理論》是重要文章,其中指出租值消散是交易費用的一種。

有另一個重要問題。高斯定律說,如果私產存在,交易費用是零,市場會適當地處理社會成本問題。然而,我說,
如果交易費用是零,不需要有私產,也不需要有市場,所以高斯定律是錯了的。這不是說高斯定律的思維不重要
——其重要性不減——但該定律之錯我要到一九九八才在《交易費用的範疇》一文中寫出來。

也是一九八一年,我察覺到一個國家的憲法其實是合約安排。跟着的思維發展,是產權及所有約束競爭行為的措施
都是合約安排。同學要知道,經濟學(或者是區區在下的經濟學)所說的合約定義與法律的不同。後者,當法庭說
合約不存在,是說依照法律此約不存在,或不合法。經濟學所說的合約,是競爭需要有某些約束,而約束權利劃分
的協議是合約安排,有時含意着權利的直接或間接交換,有時只約束行為,有自願性的也有強迫性的。不要忘記,
這裡說的競爭是艾智仁思維下的競爭——資源稀缺、僧多粥少的必然競爭——不是經濟學課本說的市場競爭。

合約安排的定義於是變得廣泛,包括所有約束競爭行為的互相規限,包括不言自明的風俗習慣,而合約可明可暗,
起碼要有兩個或以上的人,某程度要互相遵守。這樣看,合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承諾,不一定需要白紙黑字寫下
來。也不需要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可以是集體對集體,所以不需要有私產的安排才有合約。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大
的亞洲圖書館找到一本北京出版的中文書,內容是共產政制下的合約安排。對艾智仁及德姆塞茨提到這個小發現,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6-2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他們認為不重要,因為不大相信沒有私產會有真實的合約。我當時也那樣想,但後來這想法是改變了。

上述的廣泛合約理念,除了兩三篇文章,我很少用上。一則是這理念在行內沒有出現過,解釋起來很麻煩;二則是
多年來,這個廣泛的合約理念自己沒有足夠的掌握。我是要到近幾年研究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知道這制度的整體
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合約安排,才肯定自己多年來的想法沒有錯,對經濟結構的認識提升了一個層面。

在此之前,我說的合約,通常是眾所周知的,在產權有了界定之後的市場交換合約,不是界定權利的那種。這兩類
合約之間沒有清楚的界線,分類處理很不容易。數星期前發表的《經濟學的缺環》,內裡說的合約安排是市場合約
的狹窄理念。這裡要向同學們澄清該文,不能不把合約安排的理念廣泛地闡釋。說過了,不湛深,但很複雜,同學
們要細心地推敲,反覆地思量。(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6-2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7-06-2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三)

還是回到土地使用的例子去吧。

傳統的經濟分析,着重於土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與勞力是兩種主要的生產要素。古典學派着重於租值與工資的釐
定,是收入分配與宏觀經濟的起點。到了新古典學派,有數學的協助,邊際產出下降定律容易處理,資源使用有了
均衡點。再跟着是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的分析大行其道。於今回顧,英國的P. Wicksteed應該是此函
數的開山鼻祖。

我很少用生產函數,有時避之則吉。這使不少後生小子以為我這個老人家不懂。其實我是懂的,曾經非常懂。一九
六八在芝大,R. Fogel正在寫他後來獲諾貝爾獎的《Time on the Cross》,分析美國黑奴的生計,我替他解決過一
個生產函數的問題。那時該函數的英雄是Z. Griliches,也在芝大(後來是哈佛的經濟系主任,今已故),跟我很
談得來,指教過我,而他的好友D. Jorgenson從加大轉到哈佛後,曾經與我共事過一件反托拉斯案。後者天才無疑
問,對生產函數與統計分析的結合令人拜服(此君應獲諾獎,還沒有)。

前後左右的朋友都是生產函數專家,近水樓臺,機會難逢,但我沒有「入局」。不是不佩服這些大師,而是當時人
民公社在中國搞得如火如荼,對我的思想有很大的衝擊。那時我有兩個姊姊在中國,一個在廣州,一個在武漢,都
是專業人士,但沒有飯吃,真的沒有。在香港的母親要按時寄糧食到大陸救濟。發生了什麼事呢?早一年我寫好了
《佃農理論》,對中國農業與土地使用的史實知之甚詳。人民公社帶來的饑荒遍布神州,顯然是因為「公社」那種
合約安排出了大錯。此錯也,把什麼生產要素放進函數方程式也不管用,挽救中國的唯一辦法是把土地使用的合約
安排修改,那是要改革中國的經濟制度了。是的,說漠視了合約安排這個缺環是經濟學的致命傷,不容易找到一個
比人民公社更有說服力的例子。但不要忘記,任何合約安排,漠視了,或大或小經濟學都有類同的命運。我選走的
經濟解釋的路是經過當年慎重而又深入的考慮。

上述也解釋了為什麼八十年代初期,見到中國的承包制稍有眉目,我知道土地的合約安排開始修改。重點與中世紀
時代的歐洲相若,但中國的勢頭有別,於是大做文章,推波助瀾。也是當時,幾位美國經濟名家向北京推薦「生產
函數」理論,我禁不住痛下批評。

感謝老師艾智仁,是他的影響一九六三我開始重視產權問題,是他的影響我反覆重讀高斯五九與六○那兩篇文章。
艾師也推薦一些籍籍無名的關於不同產權對經濟的不同效果的讀物,而英國的土地產權演變歷史也是他介紹的了。
當時艾師極力反對任何博士生以產權為題寫論文,理由是題材過於湛深,學子不能應付。但當我決定以產權為題時
,他不反對。他很喜愛我提出的以日本明治維新作論文題材,但因為絕大部分的資料是日語,我不懂,要放棄。最
後選佃農理論動筆,也是以產權的變動為出發點,至於此題發展到合約安排的選擇那方面去,是意外的大收穫了。

一九七三年,為了邏輯的需要,我把高斯的交易費用廣泛伸延,以之包括所有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
費用,所以應該稱為社會費用(二人或以上成社,後來這交易費用的廣泛定義,高斯與佛利民皆同意)。在這廣泛
定義的思維下,一九八一年推斷中國會走的路,我突然察覺如果交易費用真的是零,產權及任何制度皆無足輕重(
一九九一在瑞典晚宴中遇到阿羅,他提到我這觀點,表示同意)。這是說,任何產權制度,包括市場及合約安排,
沒有交易費用不會存在。這也是說,制度、市場、合約等的安排,皆因有交易費用而起,其目的當然是為了要減少
這些費用了。一九七四發表的《價格管制理論》是重要文章,其中指出租值消散是交易費用的一種。

有另一個重要問題。高斯定律說,如果私產存在,交易費用是零,市場會適當地處理社會成本問題。然而,我說,
如果交易費用是零,不需要有私產,也不需要有市場,所以高斯定律是錯了的。這不是說高斯定律的思維不重要
——其重要性不減——但該定律之錯我要到一九九八才在《交易費用的範疇》一文中寫出來。

也是一九八一年,我察覺到一個國家的憲法其實是合約安排。跟着的思維發展,是產權及所有約束競爭行為的措施
都是合約安排。同學要知道,經濟學(或者是區區在下的經濟學)所說的合約定義與法律的不同。後者,當法庭說
合約不存在,是說依照法律此約不存在,或不合法。經濟學所說的合約,是競爭需要有某些約束,而約束權利劃分
的協議是合約安排,有時含意着權利的直接或間接交換,有時只約束行為,有自願性的也有強迫性的。不要忘記,
這裡說的競爭是艾智仁思維下的競爭——資源稀缺、僧多粥少的必然競爭——不是經濟學課本說的市場競爭。

合約安排的定義於是變得廣泛,包括所有約束競爭行為的互相規限,包括不言自明的風俗習慣,而合約可明可暗,
起碼要有兩個或以上的人,某程度要互相遵守。這樣看,合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承諾,不一定需要白紙黑字寫下
來。也不需要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可以是集體對集體,所以不需要有私產的安排才有合約。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大
的亞洲圖書館找到一本北京出版的中文書,內容是共產政制下的合約安排。對艾智仁及德姆塞茨提到這個小發現,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7-06-2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他們認為不重要,因為不大相信沒有私產會有真實的合約。我當時也那樣想,但後來這想法是改變了。

上述的廣泛合約理念,除了兩三篇文章,我很少用上。一則是這理念在行內沒有出現過,解釋起來很麻煩;二則是
多年來,這個廣泛的合約理念自己沒有足夠的掌握。我是要到近幾年研究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知道這制度的整體
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合約安排,才肯定自己多年來的想法沒有錯,對經濟結構的認識提升了一個層面。

在此之前,我說的合約,通常是眾所周知的,在產權有了界定之後的市場交換合約,不是界定權利的那種。這兩類
合約之間沒有清楚的界線,分類處理很不容易。數星期前發表的《經濟學的缺環》,內裡說的合約安排是市場合約
的狹窄理念。這裡要向同學們澄清該文,不能不把合約安排的理念廣泛地闡釋。說過了,不湛深,但很複雜,同學
們要細心地推敲,反覆地思量。(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6-1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二)

地球上的天然資源就是那麼多,有些可以重複使用(像土地),有些可以用盡(像石油)。有生物,而人類是其中
一種。生物是靠使用天然資源而生存的,其生存機會要靠這些使用的安排得宜,人類如是,其他生物也如是。天災
是生物滅亡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資源使用的安排出了大錯。不適者滅亡是定義性的,不可能錯。人類的自私
可以改善資源使用的安排,增加生存的機會,成為適者,但也可以改壞資源使用的安排,自取滅亡,不適也。人類
如是,其他生物也如是。從定義性的套套邏輯加進局限條件(或驗證條件),推出可以被事實驗證的理論或假說,
是科學,生物中只有人類有足夠的智慧搞這項玩意。

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的主旨是分析人類為了生存而使用上述的資源的行為,其中最重要、最有趣的一環,是關於
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無可避免地會有競爭,而因為有交易(包括訊息)費用的存在,人類的生存機會
要看約束這競爭的合約關係是怎樣安排的。我提出的經濟學中的缺環,是這些合約安排被漠視了。從史密斯到馬歇
爾,這些安排被注意到,但一知半解,沒有詳盡或深入的分析。說什麼資源使用,論什麼收入分配,漠視了合約安
排是經濟學的大失敗。起於六十年代的「新制度經濟學」,由我推出的那一種,是針對這缺環而動工的了。可惜曇
花一現,到了七十年代後期,研究合約的行家選走博弈理論的路,對真實世界的合約安排一無所知。調查與闡釋合
約安排是極端頭痛的事,就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可以花上數年工夫而拿不準,不是一個要在大學拿得鐵飯碗的助理
教授有膽染指的。

讓我從一個最簡單的假設例子說說經濟學的缺環的幾個層面吧。讓我假設人類的主要資源只有一種:土地。人多,
土地供不應求,於是稀缺,競爭使用於是出現。如果這競爭沒有約束,弱肉強食,打打殺殺的,租值消散
(dissipation of rent)是必然的後果。這消散會導致人類滅亡。沒有約束安排的資源公用,或約束不宜,帶來的
全部或局部租值消散的證據多得很。以產權界定使用,或以等級排列權利,或以法例規限行為,是三種不同的競爭
約束,都是減低租值消散的方法。這些都是安排,是人與人之間的合約,雖然不是我們常見的通過律師辦理的那種
。每種安排都可以很複雜,變化多。歷史上,土地產權的演進,記錄最詳盡的是英國。等級權利的安排,最值得研
究的是昔日的共產中國。法例規限或管制,到處都有,而這些研究經濟學者做過很多,雖然不是從減低租值消散的
角度入手。

土地實行私人使用,通常是把土地劃分,指定某人某戶有獨享的使用權。這是一種合約安排,在神州大地盤古初開
有之。古時,為恐外族侵犯,要鼓勵人民附地而生,土地不容許自由轉讓權。這就是史學家說的封建制度了(是我
個人之見,史學家可不是這樣看)。中國如是,歐洲也如是。土地使用權的年期可長可短,有永久年期的稱fee
simple,而永久年期加上自由轉讓權,稱fee simple absolute——這就是西方法律鑑定為完整的私產土地了。如果
土地沒有永久的私人使用權,其所有權(ownership right)不可能是使用者的私有。然而,只要使用的年期夠長,
費沙的利息理論說是否永久無足輕重。如果外侵不憂,土地的轉讓權重要,非常重要。多種理由這裡不說,鐵一般
的證據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這個大名鼎鼎的「維新」的要點,是把早就有私人使用權的土地加上自由轉讓權。這是
說,只把土地使用的合約安排修改一處,日本的經濟就起飛了。

上述簡略地說一下土地的權利安排,是人與人之間或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合約安排了。這裡略說,好叫同學知道,一
九八一年我推斷中國會走今天的路,只不過是推斷權利劃分的合約安排會怎樣轉變:按照當時的局限轉變,中國會
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當然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局限轉變穩定,國家整體性的合約安排
一定會朝着我指定的方向走。當時反對我這推斷的師友無數,芝加哥的舒爾茲甚至來信說經濟學不可能推斷這種事
。這些大師們的缺失,是中了經濟學的缺環之計,以為制度問題是政治上的事,不了解制度的選擇只是選擇合約安
排,原則上與戴維德的捆綁銷售是同類分析。想當年,同意我對中國推斷分析的只有同事巴賽爾。我們日夕研討經
濟的多方面,他知道我的思維是在經濟學的缺環中打轉。細讀我八一年的「中國」文稿後,他說推斷的結論難以置
信,而他自己是不相信的。但他說:「反覆重讀,理論邏輯沒有錯,一百分,所以一定要發表。」

這裡補充一個小秘密吧。當八十年代初期我理解土地承包是怎樣的一回事,立刻建議北京容許承包的自由轉讓,這
等於容許土地的買賣了。其實當時我知道,這容許一定會出現,因為局限的現實會促成這項合約安排的修改。這項
及其他類似的,使不少人誤解,以為北京聽我的話。當然不對,但走在時間的前頭,以推斷作建議提出,中計而把
我看作英雄者不少。這樣的甜頭我吃得不久。可不是嗎?近幾年我對中國的建議是建議,明裡暗裡皆非推斷,效果
彷彿泥牛入海,英雄安在哉?中國今天面對的局限,有國際政治的問題,有壓力團體的左右,也有從西方學回來的
我不懂的新潮經濟學知識,變得太複雜了。未富先驕也是個大問題,而衷心說實話,推斷窮人的選擇與推斷富人的
選擇,歷來比推斷不窮不富的選擇容易。

這就帶來另一個科學問題。科學方法說,推斷一個現象的發生與解釋一個發生了的現象是同一回事。邏輯上,這觀
點沒有錯。然而,解釋一個發生了的現象,一般遠比推斷還沒有發生的容易。二十六年前我推斷中國經改會走的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6-1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準確得很,算是推斷了還沒有發生的。然而,在當時,我熟知地球上多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歷史,有不少前車可鑑
,準確的推斷是比較容易的。

今天的情況不同了。目前中國的經濟制度,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加上上述的複雜局限,前途的推斷遠為困難。兩
年前貝加對中國的前景不看好,是基於德國與日本的經驗。他可能對,但中國的經驗史無前例,外地的經驗作不得
準。貝加出錯的機會於是增加了。我們當然希望他錯。(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6-1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二)

地球上的天然資源就是那麼多,有些可以重複使用(像土地),有些可以用盡(像石油)。有生物,而人類是其中
一種。生物是靠使用天然資源而生存的,其生存機會要靠這些使用的安排得宜,人類如是,其他生物也如是。天災
是生物滅亡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資源使用的安排出了大錯。不適者滅亡是定義性的,不可能錯。人類的自私
可以改善資源使用的安排,增加生存的機會,成為適者,但也可以改壞資源使用的安排,自取滅亡,不適也。人類
如是,其他生物也如是。從定義性的套套邏輯加進局限條件(或驗證條件),推出可以被事實驗證的理論或假說,
是科學,生物中只有人類有足夠的智慧搞這項玩意。

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的主旨是分析人類為了生存而使用上述的資源的行為,其中最重要、最有趣的一環,是關於
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無可避免地會有競爭,而因為有交易(包括訊息)費用的存在,人類的生存機會
要看約束這競爭的合約關係是怎樣安排的。我提出的經濟學中的缺環,是這些合約安排被漠視了。從史密斯到馬歇
爾,這些安排被注意到,但一知半解,沒有詳盡或深入的分析。說什麼資源使用,論什麼收入分配,漠視了合約安
排是經濟學的大失敗。起於六十年代的「新制度經濟學」,由我推出的那一種,是針對這缺環而動工的了。可惜曇
花一現,到了七十年代後期,研究合約的行家選走博弈理論的路,對真實世界的合約安排一無所知。調查與闡釋合
約安排是極端頭痛的事,就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可以花上數年工夫而拿不準,不是一個要在大學拿得鐵飯碗的助理
教授有膽染指的。

讓我從一個最簡單的假設例子說說經濟學的缺環的幾個層面吧。讓我假設人類的主要資源只有一種:土地。人多,
土地供不應求,於是稀缺,競爭使用於是出現。如果這競爭沒有約束,弱肉強食,打打殺殺的,租值消散
(dissipation of rent)是必然的後果。這消散會導致人類滅亡。沒有約束安排的資源公用,或約束不宜,帶來的
全部或局部租值消散的證據多得很。以產權界定使用,或以等級排列權利,或以法例規限行為,是三種不同的競爭
約束,都是減低租值消散的方法。這些都是安排,是人與人之間的合約,雖然不是我們常見的通過律師辦理的那種
。每種安排都可以很複雜,變化多。歷史上,土地產權的演進,記錄最詳盡的是英國。等級權利的安排,最值得研
究的是昔日的共產中國。法例規限或管制,到處都有,而這些研究經濟學者做過很多,雖然不是從減低租值消散的
角度入手。

土地實行私人使用,通常是把土地劃分,指定某人某戶有獨享的使用權。這是一種合約安排,在神州大地盤古初開
有之。古時,為恐外族侵犯,要鼓勵人民附地而生,土地不容許自由轉讓權。這就是史學家說的封建制度了(是我
個人之見,史學家可不是這樣看)。中國如是,歐洲也如是。土地使用權的年期可長可短,有永久年期的稱fee
simple,而永久年期加上自由轉讓權,稱fee simple absolute——這就是西方法律鑑定為完整的私產土地了。如果
土地沒有永久的私人使用權,其所有權(ownership right)不可能是使用者的私有。然而,只要使用的年期夠長,
費沙的利息理論說是否永久無足輕重。如果外侵不憂,土地的轉讓權重要,非常重要。多種理由這裡不說,鐵一般
的證據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這個大名鼎鼎的「維新」的要點,是把早就有私人使用權的土地加上自由轉讓權。這是
說,只把土地使用的合約安排修改一處,日本的經濟就起飛了。

上述簡略地說一下土地的權利安排,是人與人之間或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合約安排了。這裡略說,好叫同學知道,一
九八一年我推斷中國會走今天的路,只不過是推斷權利劃分的合約安排會怎樣轉變:按照當時的局限轉變,中國會
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當然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局限轉變穩定,國家整體性的合約安排
一定會朝着我指定的方向走。當時反對我這推斷的師友無數,芝加哥的舒爾茲甚至來信說經濟學不可能推斷這種事
。這些大師們的缺失,是中了經濟學的缺環之計,以為制度問題是政治上的事,不了解制度的選擇只是選擇合約安
排,原則上與戴維德的捆綁銷售是同類分析。想當年,同意我對中國推斷分析的只有同事巴賽爾。我們日夕研討經
濟的多方面,他知道我的思維是在經濟學的缺環中打轉。細讀我八一年的「中國」文稿後,他說推斷的結論難以置
信,而他自己是不相信的。但他說:「反覆重讀,理論邏輯沒有錯,一百分,所以一定要發表。」

這裡補充一個小祕密吧。當八十年代初期我理解土地承包是怎樣的一回事,立刻建議北京容許承包的自由轉讓,這
等於容許土地的買賣了。其實當時我知道,這容許一定會出現,因為局限的現實會促成這項合約安排的修改。這項
及其他類似的,使不少人誤解,以為北京聽我的話。當然不對,但走在時間的前頭,以推斷作建議提出,中計而把
我看作英雄者不少。這樣的甜頭我吃得不久。可不是嗎?近幾年我對中國的建議是建議,明裡暗裡皆非推斷,效果
彷彿泥牛入海,英雄安在哉?中國今天面對的局限,有國際政治的問題,有壓力團體的左右,也有從西方學回來的
我不懂的新潮經濟學知識,變得太複雜了。未富先驕也是個大問題,而衷心說實話,推斷窮人的選擇與推斷富人的
選擇,歷來比推斷不窮不富的選擇容易。

這就帶來另一個科學問題。科學方法說,推斷一個現象的發生與解釋一個發生了的現象是同一回事。邏輯上,這觀
點沒有錯。然而,解釋一個發生了的現象,一般遠比推斷還沒有發生的容易。二十六年前我推斷中國經改會走的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6-1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準確得很,算是推斷了還沒有發生的。然而,在當時,我熟知地球上多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歷史,有不少前車可鑑
,準確的推斷是比較容易的。

今天的情況不同了。目前中國的經濟制度,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加上上述的複雜局限,前途的推斷遠為困難。兩
年前貝加對中國的前景不看好,是基於德國與日本的經驗。他可能對,但中國的經驗史無前例,外地的經驗作不得
準。貝加出錯的機會於是增加了。我們當然希望他錯。(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台北焦點/C1 日期: 2007-06-12
中國時報
作者: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科長張五常口述;記綠

《早安 台北》打造健康城市

▲里長是市府推動工作的主要核心成員,他們兢兢業業與市府團隊共同打拚,為鄉里服務的熱忱,令人感佩;只要
市府與里長共同攜手合作,為鄰里基層建設共同努力,就可打造「台北好生活」的健康城市,創造雙贏局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6-0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一

兩星期前發表《經濟學的缺環》,是自己近年比較重要的學術文章,認為讀者不容易明白,說要轉換角度再解釋。
果然,該文在幾個網站出現後,說不明白的同學不少。老懷大慰:網上文化要不是胡亂破口大罵,就是不懂也反對
,這次說不懂,不知為不知,是勇氣的表現,求學之道也。讓我從「安排」的角度說起吧。

「安排」的英語字彙是arrangement。我可能是第一個把這個字用作經濟分析重點的人。一九六七的博士論文,其中
一章的名目用上,再其後該章獨立成文,一九六九發表,題為《Transaction 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翻成中文是《交易費用、風險規避與合約安排的選擇》。憶當年
,arrangement這個字的採用來得不易。記得走進艾智仁的辦公室,對他說,單用「合約」(contract)論選擇,似
乎不夠,合約之後要加一個字。大家討論選擇的是合約的什麼。是形式嗎?是條款嗎?都有點不對頭。最後我提出
安排(arrangement),艾師立刻同意,認為最恰當。

安排何解?有時同義的是「制度」(system),但不一定對,何況「制度」往往過於廣泛——例如共產制度、資本
主義制度等——可以模糊不清。如果我們問:共產制度的權利是怎樣安排的?問題就清楚了。好比你買了一間房子
,要選購家具,搬進去,擺設一下。我問,你打算怎樣把家具安排呀?大家都知道我問的是選哪些家具,怎樣擺設
。另一方面,你可以用某君想出來的家具擺設制度,是一種原則。如果我問:你打算用哪種制度擺設呀?你多半不
知所指。安排容易觀察,其意淺白。

我喜歡想得淺,喜歡想得簡單。我的困難是自己以為是淺的,輕輕帶過,或懶得重複或細說,好些時誤導讀者,而
有時刻意地重複申述的,讀者卻認為不是那麼重要。安排——合約的安排 ——數十年來我認為是經濟學問
的重心所在。可惜到了一九七○年,我轉用「結構」(structure)來代替。這個選擇起於合約有結構性,推翻了當
時盛行的界外效應分析,而在好些其他話題上,經濟學者是喜歡論結構的。「結構」無疑可以代替「安排」,但前
者聽來遠為深奧,把可以是很淺的學問推到牛角尖去。是的,今天不少人認為我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創始人
,在我來說,我的貢獻只不過是合約安排的分析,沒有其他——也認為不應該有其他。我對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感
到失望,因為從事的走上博弈理論的路,漠視了真實世界的合約安排。是複雜的學問,我自己要到一九八一才體會
到產權問題其實也是合約安排的問題,才體會到如果交易費用不存在,產權問題不會存在。其後中國經濟改革的經
驗,給我的啟發實在多。自一九八二寫好了《公司的合約本質》,我沒有再刻意地為國際學報寫文章。九七與九八
的兩篇英語演辭,是重要的應酬,一別十五年,舊師友讀得頻頻提問,彷彿我是來自火星似的。佛利民讀其中一篇
——《交易費用的範疇》——後,來信說:「你對經濟的看法自成一家,不知將來的人會怎樣評價。」

我可沒有像一些無聊之輩說的,放棄了經濟研究。今天是二○○七了,離開美國學術四分之一個世紀,其間中國的
演進我跟得緊。今天,在經濟體制運作的話題上,對也好,錯也好,我的思維早就脫離了三十年前的師友,一士諤
諤。六年多前動筆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把自己的一些新思維放進去,在國內搞起一些波濤,但那是按着史密
斯與馬歇爾的傳統發揮,雖然修改與補充無數,但傳統還是棱角分明。幾個月前答應了高斯,為他明年於芝加哥舉
辦的「中國經濟改革研討會」寫主題文章,不是普通的應酬。九十六歲的老人家,對我影響那麼大的,關心中國,
重複地說整個研討會是押在我那篇文章上。

我想,這就是了,四十多年在一門學問上的思維,心領神會,都搬出來吧。我對高斯建議,文章題目是《中國的經
濟制度》,其實是要把《公司的合約本質》之後的心得,借題發揮。是在這思想準備的過程中,我想到「經濟學的
缺環」這個話題。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一個嚴重的缺環(missing link),作研究生時就知道,說過不少次,可沒有用上「缺環」這
一詞。得到中國經驗的啟示,我意識到此「缺」也,有好幾個層面,有時是明缺,有時是暗缺,要解釋得網上的同
學明白,不容易,我於是想到剛好是四十年前在艾智仁辦公室提出的合約「安排」這個角度,應該是最淺的,不妨
試試。

嚴謹而又正確地看,經濟學的缺環是漠視了合約安排,而此安排也,可以細小如戴維德的捆綁銷售,也可以龐大如
整個地球的制度運作。重要的起點是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必會競爭,決定誰勝誰負要有準則,而這些
準則是產權制度。是艾智仁的天才提點——艾師早應獲諾貝爾獎。作為他的入室弟子,我的貢獻是提出人與人之間
的競爭需要約束,而這些約束就是合約安排了。不是天才得那麼厲害:一九六七提出合約安排,我要到一九八一才
體會到產權制度也是一種合約安排,只是要通過一個名為「政府」的機構處理。這其中的思維發展,高斯的權利界
定角度對我有關鍵性的啟發。想當年,受到艾師的影響,我參閱了大量的英國產權法律歷史書籍。但法律歸法律,
經濟歸經濟,二者不容易加起來。是科斯的思維給我一把照明燈,讓我從那些複雜無比的法律歷史看到以法律約束
競爭的蛛絲馬跡。

一九六九年,我知道私有產權是不需要私人所有權(ownership right)的,於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建議北京把使用權
與所有權分離——後者大可保留為國有,把承包責任制推到盡頭就是英國傳統與高斯想像中的私產。承包責任制當
然也是一種合約安排。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6-0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記得清楚,一九六八年我對高斯說,他心目中的私產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奇怪,去年他對助手說,中國經濟改革
的成功看來是說他的思維錯了。完全沒有錯,中國經改是以他的思維作為起點,雖然通過我的傳達與闡釋。北京不
會否認,他們的偉大改革的起步重點,是選走明確界定權利的路。這是高斯的思維。當然途中沙石不少,胡作非為
的行為今天還有,但這條路中國是走上了。當時我可沒有想到,權力下放,層層承包,層層界定,會發展成為後來
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制度。後者也是一種合約安排,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

說漠視合約安排是經濟學的缺環沒有錯。同學們不妨參考四、五十年前的「經濟制度比較」(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的課本,差不多沒有一本提及產權問題!論制度,不談產權,不可能不胡說八道。(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6-0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6-0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安排角度看經濟缺環之一

兩星期前發表《經濟學的缺環》,是自己近年比較重要的學術文章,認為讀者不容易明白,說要轉換角度再解釋。
果然,該文在幾個網站出現後,說不明白的同學不少。老懷大慰:網上文化要不是胡亂破口大罵,就是不懂也反對
,這次說不懂,不知為不知,是勇氣的表現,求學之道也。讓我從「安排」的角度說起吧。

「安排」的英語字彙是arrangement。我可能是第一個把這個字用作經濟分析重點的人。一九六七的博士論文,其中
一章的名目用上,再其後該章獨立成文,一九六九發表,題為《Transaction 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翻成中文是《交易費用、風險規避與合約安排的選擇》。憶當年
,arrangement這個字的採用來得不易。記得走進艾智仁的辦公室,對他說,單用「合約」(contract)論選擇,似
乎不夠,合約之後要加一個字。大家討論選擇的是合約的什麼。是形式嗎?是條款嗎?都有點不對頭。最後我提出
安排(arrangement),艾師立刻同意,認為最恰當。

安排何解?有時同義的是「制度」(system),但不一定對,何況「制度」往往過於廣泛——例如共產制度、資本
主義制度等——可以模糊不清。如果我們問:共產制度的權利是怎樣安排的?問題就清楚了。好比你買了一間房子
,要選購家具,搬進去,擺設一下。我問,你打算怎樣把家具安排呀?大家都知道我問的是選哪些家具,怎樣擺設
。另一方面,你可以用某君想出來的家具擺設制度,是一種原則。如果我問:你打算用哪種制度擺設呀?你多半不
知所指。安排容易觀察,其意淺白。

我喜歡想得淺,喜歡想得簡單。我的困難是自己以為是淺的,輕輕帶過,或懶得重複或細說,好些時誤導讀者,而
有時刻意地重複申述的,讀者卻認為不是那麼重要。安排——合約的安排——數十年來我認為是經濟學問的重心所
在。可惜到了一九七○年,我轉用「結構」(structure)來代替。這個選擇起於合約有結構性,推翻了當時盛行的
界外效應分析,而在好些其他話題上,經濟學者是喜歡論結構的。「結構」無疑可以代替「安排」,但前者聽來遠
為深奧,把可以是很淺的學問推到牛角尖去。是的,今天不少人認為我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創始人,在我來
說,我的貢獻只不過是合約安排的分析,沒有其他——也認為不應該有其他。我對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感到失望,
因為從事的走上博弈理論的路,漠視了真實世界的合約安排。是複雜的學問,我自己要到一九八一才體會到產權問
題其實也是合約安排的問題,才體會到如果交易費用不存在,產權問題不會存在。其後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給我
的啟發實在多。自一九八二寫好了《公司的合約本質》,我沒有再刻意地為國際學報寫文章。九七與九八的兩篇英
語演辭,是重要的應酬,一別十五年,舊師友讀得頻頻提問,彷彿我是來自火星似的。佛利民讀其中一篇——《交
易費用的範疇》——後,來信說:「你對經濟的看法自成一家,不知將來的人會怎樣評價。」

我可沒有像一些無聊之輩說的,放棄了經濟研究。今天是二○○七了,離開美國學術四分之一個世紀,其間中國的
演進我跟得緊。今天,在經濟體制運作的話題上,對也好,錯也好,我的思維早就脫離了三十年前的師友,一士諤
諤。六年多前動筆寫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把自己的一些新思維放進去,在國內搞起一些波濤,但那是按着史密
斯與馬歇爾的傳統發揮,雖然修改與補充無數,但傳統還是棱角分明。幾個月前答應了高斯,為他明年於芝加哥舉
辦的「中國經濟改革研討會」寫主題文章,不是普通的應酬。九十六歲的老人家,對我影響那麼大的,關心中國,
重複地說整個研討會是押在我那篇文章上。

我想,這就是了,四十多年在一門學問上的思維,心領神會,都搬出來吧。我對高斯建議,文章題目是《中國的經
濟制度》,其實是要把《公司的合約本質》之後的心得,借題發揮。是在這思想準備的過程中,我想到「經濟學的
缺環」這個話題。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一個嚴重的缺環(missing link),作研究生時就知道,說過不少次,可沒有用上「缺環」這
一詞。得到中國經驗的啟示,我意識到此「缺」也,有好幾個層面,有時是明缺,有時是暗缺,要解釋得網上的同
學明白,不容易,我於是想到剛好是四十年前在艾智仁辦公室提出的合約「安排」這個角度,應該是最淺的,不妨
試試。

嚴謹而又正確地看,經濟學的缺環是漠視了合約安排,而此安排也,可以細小如戴維德的捆綁銷售,也可以龐大如
整個地球的制度運作。重要的起點是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必會競爭,決定誰勝誰負要有準則,而這些
準則是產權制度。是艾智仁的天才提點——艾師早應獲諾貝爾獎。作為他的入室弟子,我的貢獻是提出人與人之間
的競爭需要約束,而這些約束就是合約安排了。不是天才得那麼厲害:一九六七提出合約安排,我要到一九八一才
體會到產權制度也是一種合約安排,只是要通過一個名為「政府」的機構處理。這其中的思維發展,高斯的權利界
定角度對我有關鍵性的啟發。想當年,受到艾師的影響,我參閱了大量的英國產權法律歷史書籍。但法律歸法律,
經濟歸經濟,二者不容易加起來。是科斯的思維給我一把照明燈,讓我從那些複雜無比的法律歷史看到以法律約束
競爭的蛛絲馬跡。

一九六九年,我知道私有產權是不需要私人所有權(ownership right)的,於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建議北京把使用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6-0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與所有權分離——後者大可保留為國有,把承包責任制推到盡頭就是英國傳統與高斯想像中的私產。承包責任制當
然也是一種合約安排。

記得清楚,一九六八年我對高斯說,他心目中的私產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奇怪,去年他對助手說,中國經濟改革
的成功看來是說他的思維錯了。完全沒有錯,中國經改是以他的思維作為起點,雖然通過我的傳達與闡釋。北京不
會否認,他們的偉大改革的起步重點,是選走明確界定權利的路。這是高斯的思維。當然途中沙石不少,胡作非為
的行為今天還有,但這條路中國是走上了。當時我可沒有想到,權力下放,層層承包,層層界定,會發展成為後來
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制度。後者也是一種合約安排,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

說漠視合約安排是經濟學的缺環沒有錯。同學們不妨參考四、五十年前的「經濟制度比較」(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的課本,差不多沒有一本提及產權問題!論制度,不談產權,不可能不胡說八道。(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3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一個書法追求者的自白

最近發表的《經濟學的缺環》,是自己比較重要的文章。反覆重讀,認為讀者不容易看得懂,修改了多次,還是不
夠清晰。要再解釋,從另一個角度嘗試吧。是退後幾步再看問題的時候,停一下,先寫其他的。學術上要手起刀落
之前我喜歡這樣處理。

自己的心態不易解釋。寫《缺環》及下一步的再寫,用心苦思,但稿酬依舊,而退休了那麼多年,學術早就與世無
爭了。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那麼執着地爭取呢?可能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經濟學上走了那麼多年自己的路,今天
發現還可以多走幾步。想着想着,我想到自己執着於書法這個話題。奇怪,書法爭取的心態與學術的是兩回事,二
者相加難以自圓其說,在這裡說說吧。

無庸諱言,寫書法,有人出錢購買重要。沒有金錢的應酬之作不容易寫得好。有顧客出錢,用心不遺餘力。這可不
是為錢的本身——這些收入自己不要。是的,免費求字的朋友不少,但歷來的經驗,不付錢的要碰巧才寫得好。有
人出錢呢?怎樣也要寫得有個交代。錢的多少不是那麼重要,但出錢較多的,在情在理,要先作交代。有人出錢寫
得格外用心,顧客於是成為自己書法進境的「監管人」。不是個人獨有的心態。周老師曾經對我說,三十年前有人
出錢求字,只幾塊錢,一小幅她也寫得不睡覺。

顧客出錢求字,是絕對可以相信的真實要求!作者對顧客要有個交代,胡亂地交出去說不通,於是下筆用心,書法
的進步就來得明顯了。十多年前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商人對我說,西方藝術大有進境的時代,永遠是經濟發展得好的
時代,富而後工也。

算是幸運嗎?有人求字已經難得,有人出錢而求之難上加難。但書法有這樣的一個尷尬問題:求字的人不一定因為
我的書法可觀,而是我這個人有名。這就帶來一個「交代」上的困境,因為將來的人可能說:「張五常的書法嗎?
浪得虛名!人家買他的書法只因為他有名。」這樣,書法要寫得好的壓力就增加了。(冤哉枉也,歷來討厭有名,
無奈斬不斷,殺不掉。)

不容易遇到一個賣字更好的時代。這幾年書法之價急升,讓我容易開出一個不會很尷尬之價。是書法了得也好,是
名氣過人也好,不需要等我謝世,顧客拿出去拍賣不會很失望。這樣看,無疑比不少其他書法家幸運,但不值得羨
慕,有苦自知,我的困難是書法交不出去。

好比一位顧客要求我寫清人孫髯翁的千古絕聯,共一百八十字,加上落款約二百字,很多的。他同意我用手卷下筆
。寫呀寫,寫了兩天,認為可以交出,決定裝裱後才給他。手卷的裱價不低,送給顧客吧。殊不知裱後再看,不稱
意,要再寫。這樣一來,出價的仁兄不知要再等多久了。

奇怪,出錢求字的人一般知道紙大字多難寫,紛紛要求八呎紙,百多個字。兩個月前在這裡登出廣告,訂購八呎的
最多,可惜到今天一幅也交不出去!好幾次差不多,功敗垂成也。紙大字多的困難說過了。這裡要說的,是務求險
而不怪、爭取變化下筆,書法要寫到進入狀態才可取。這種狀態來去無蹤,不可強求。進入狀態時自己知道,但八
呎紙嘛,嘗試三幾張就累了,不能再寫下去。

人書俱老——是孫過庭說的。這是形容書法達到的最高境界。七十一歲,人是老了,老得容易。書法呢?談何容易
哉!困難是我喜歡的務求變化、務追險絕而又天真自然的書法,不容易寫得「老」,人卻老了,體力有所不逮。

不久前上海音樂學院要舉辦一個大提琴音樂會,演出的是中國作家的曲子,要求我寫「洋為中用,承傳出新」八個
字。我寫了,認為「出」字太大,但朋友堅持可以。該樂院有人見到,喜之,要求我寫一本書的名字,叫《譚抒真
音樂文集》。真頭痛,「譚」字難寫,而第一個字難寫是書法的大忌。今天嘗試了好幾次,終於交出去。

最近「訂購」的書法,要寫毛潤之的《沁園春》,蘇東坡的《赤壁懷古》,辛棄疾的《西江月》、《青玉案》、《
賀新郎》等,都是好詞,也有讓我自由選擇的。只交出了《西江月》,刻意地多用枯筆,希望裱後顧客不會失望。

嘗試與追求——不斷的嘗試與不斷的追求——是我的平生故事了。不少朋友希望我寫自己的傳記,但來來去去都是
這樣的故事,沒有什麼值得下筆的。在一項玩意上,得到一件比較稱意的作品,是走了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久不久回顧一下,多多少少有點滿足感。生命是應該這樣的吧。

比起科學,走藝術的路比較稱意,比較痛快。攝影如是,文章如是,書法也如是。一步一步地走,久不久回顧,欣
然自得,是有意思的人生。畫家陳逸飛說得對:「藝術沒有對或錯之分,只有好或不夠好之別。」這是藝術的路比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3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較好走的主要原因吧。可以不管外人是否同意,感情是自己的,要怎樣表達就怎樣。

科學的路不好走,不容易走得痛快,是因為有對或錯之分,不能不管外人怎樣說。遇到志同道合的,互相研討,可
以走下去。困難是搞科學的人的智商很不一樣,誰對誰錯容易吵起來。這方面走經濟學的路格外頭痛,因為不少參
與的人分不開價值觀與邏輯推理,自己不喜歡就不同意,胡亂批評。要顧及這些,生命就沒有意思了。所以在經濟
學上,除了一小撮師友,我懶得管他人怎樣說。

楊小凱說我特立獨行,因而開罪了不少人。真的嗎?是同一個人,藝術上我走自己的路,平生沒有遇到半個仇家。
經濟科學我也走自己的路,沒有要求過任何人同意,有什麼不對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5-3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一個書法追求者的自白

最近發表的《經濟學的缺環》,是自己比較重要的文章。反覆重讀,認為讀者不容易看得懂,修改了多次,還是不
夠清晰。要再解釋,從另一個角度嘗試吧。是退後幾步再看問題的時候,停一下,先寫其他的。學術上要手起刀落
之前我喜歡這樣處理。

自己的心態不易解釋。寫《缺環》及下一步的再寫,用心苦思,但稿酬依舊,而退休了那麼多年,學術早就與世無
爭了。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那麼執着地爭取呢?可能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經濟學上走了那麼多年自己的路,今天
發現還可以多走幾步。想着想着,我想到自己執着於書法這個話題。奇怪,書法爭取的心態與學術的是兩回事,二
者相加難以自圓其說,在這裡說說吧。

無庸諱言,寫書法,有人出錢購買重要。沒有金錢的應酬之作不容易寫得好。有顧客出錢,用心不遺餘力。這可不
是為錢的本身——這些收入自己不要。是的,免費求字的朋友不少,但歷來的經驗,不付錢的要碰巧才寫得好。有
人出錢呢?怎樣也要寫得有個交代。錢的多少不是那麼重要,但出錢較多的,在情在理,要先作交代。有人出錢寫
得格外用心,顧客於是成為自己書法進境的「監管人」。不是個人獨有的心態。周老師曾經對我說,三十年前有人
出錢求字,只幾塊錢,一小幅她也寫得不睡覺。

顧客出錢求字,是絕對可以相信的真實要求!作者對顧客要有個交代,胡亂地交出去說不通,於是下筆用心,書法
的進步就來得明顯了。十多年前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商人對我說,西方藝術大有進境的時代,永遠是經濟發展得好的
時代,富而後工也。

算是幸運嗎?有人求字已經難得,有人出錢而求之難上加難。但書法有這樣的一個尷尬問題:求字的人不一定因為
我的書法可觀,而是我這個人有名。這就帶來一個「交代」上的困境,因為將來的人可能說:「張五常的書法嗎?
浪得虛名!人家買他的書法只因為他有名。」這樣,書法要寫得好的壓力就增加了。(冤哉枉也,歷來討厭有名,
無奈斬不斷,殺不掉。)

不容易遇到一個賣字更好的時代。這幾年書法之價急升,讓我容易開出一個不會很尷尬之價。是書法了得也好,是
名氣過人也好,不需要等我謝世,顧客拿出去拍賣不會很失望。這樣看,無疑比不少其他書法家幸運,但不值得羨
慕,有苦自知,我的困難是書法交不出去。

好比一位顧客要求我寫清人孫髯翁的千古絕聯,共一百八十字,加上落款約二百字,很多的。他同意我用手卷下筆
。寫呀寫,寫了兩天,認為可以交出,決定裝裱後才給他。手卷的裱價不低,送給顧客吧。殊不知裱後再看,不稱
意,要再寫。這樣一來,出價的仁兄不知要再等多久了。

奇怪,出錢求字的人一般知道紙大字多難寫,紛紛要求八呎紙,百多個字。兩個月前在這裡登出廣告,訂購八呎的
最多,可惜到今天一幅也交不出去!好幾次差不多,功敗垂成也。紙大字多的困難說過了。這裡要說的,是務求險
而不怪、爭取變化下筆,書法要寫到進入狀態才可取。這種狀態來去無蹤,不可強求。進入狀態時自己知道,但八
呎紙嘛,嘗試三幾張就累了,不能再寫下去。

人書俱老——是孫過庭說的。這是形容書法達到的最高境界。七十一歲,人是老了,老得容易。書法呢?談何容易
哉!困難是我喜歡的務求變化、務追險絕而又天真自然的書法,不容易寫得「老」,人卻老了,體力有所不逮。

不久前上海音樂學院要舉辦一個大提琴音樂會,演出的是中國作家的曲子,要求我寫「洋為中用,承傳出新」八個
字。我寫了,認為「出」字太大,但朋友堅持可以。該樂院有人見到,喜之,要求我寫一本書的名字,叫《譚抒真
音樂文集》。真頭痛,「譚」字難寫,而第一個字難寫是書法的大忌。今天嘗試了好幾次,終於交出去。

最近「訂購」的書法,要寫毛潤之的《沁園春》,蘇東坡的《赤壁懷古》,辛棄疾的《西江月》、《青玉案》、《
賀新郎》等,都是好詞,也有讓我自由選擇的。只交出了《西江月》,刻意地多用枯筆,希望裱後顧客不會失望。

嘗試與追求——不斷的嘗試與不斷的追求——是我的平生故事了。不少朋友希望我寫自己的傳記,但來來去去都是
這樣的故事,沒有什麼值得下筆的。在一項玩意上,得到一件比較稱意的作品,是走了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久不久回顧一下,多多少少有點滿足感。生命是應該這樣的吧。

比起科學,走藝術的路比較稱意,比較痛快。攝影如是,文章如是,書法也如是。一步一步地走,久不久回顧,欣
然自得,是有意思的人生。畫家陳逸飛說得對:「藝術沒有對或錯之分,只有好或不夠好之別。」這是藝術的路比
較好走的主要原因吧。可以不管外人是否同意,感情是自己的,要怎樣表達就怎樣。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5-3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科學的路不好走,不容易走得痛快,是因為有對或錯之分,不能不管外人怎樣說。遇到志同道合的,互相研討,可
以走下去。困難是搞科學的人的智商很不一樣,誰對誰錯容易吵起來。這方面走經濟學的路格外頭痛,因為不少參
與的人分不開價值觀與邏輯推理,自己不喜歡就不同意,胡亂批評。要顧及這些,生命就沒有意思了。所以在經濟
學上,除了一小撮師友,我懶得管他人怎樣說。

楊小凱說我特立獨行,因而開罪了不少人。真的嗎?是同一個人,藝術上我走自己的路,平生沒有遇到半個仇家。
經濟科學我也走自己的路,沒有要求過任何人同意,有什麼不對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2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缺環

說過無數次,要解釋世事,我們首先要知道世事是怎樣的。雖然高斯和我有這信念,但從科學方法的角度衡量,這
信念不對。在經濟學行內我們二人無疑是少數。佛利民曾經在他的重要方法論文章中說,理論是要推斷還沒有發生
的事,因而與高斯吵了一陣。互有誤解,沒有大問題,雖然詳盡的裁判不容易。

科學理論無疑可以推斷還沒有見到的事,但不是說可以推斷根本不存在的現象。這方面,愛因斯坦誤導了後人。他
的相對論推斷的,之前沒有誰想像到,更勿論觀察到了。這誤導有兩方面。其一是他推斷了從來沒有觀察到的現象
,使後人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是不自量力:愛因斯坦可以想到的,你能想到嗎?其二是雖然相對論驚世駭俗,愛氏
可不是毫無依憑地想出來:他問速度快過光會是怎樣的。

另一項二十世紀的神奇發現是DNA的結構。故事難得一遇:當時沒有誰見過或知道這結構是怎樣的,但奇怪地,差不
多所有生物學家都知道有DNA這回事,於是拼命找尋。對科學有興趣的同學,《The Double Helix》這本書是非讀不
可的。

上述可見,儘管科學可以推斷從來沒有見過的現象或行為,但成功的科學,可不是毫無依憑,或試行推斷根本不存
在的。科學可以推斷沒有見過的,邏輯說原則上可以毫無依憑,但實際上成功的例子總要有點實據。相對論如是
,DNA的發現也如是。

可憐經濟學,毫無實據的理論不勝枚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發展學說,大部分的理論是試圖解釋不存在的現象
。到了六十年代,破口大罵者無數,可惜到今天還有些課本不知所謂地保留着。然而,也是今天,現象毫無實據依
憑的理論,經濟發展學說之外還有其他,不少的。為什麼經濟學者老是不願意到真實世界走走,調查一下,肯定了
現象或行為的存在才作理論解釋呢?科學方法說不一定需要這樣做,但試圖解釋可能不存在的現象不是很愚蠢嗎?
我不打算在這裡批評那些無從驗證的理論——這是另一回事——要說的是肯定了現象才作解釋是明智的選擇,不要
管科學方法怎樣說了。

這就帶來本文的重心。在今天發展得我很不滿意的「新制度經濟學」之前,從現象那方面看,經濟學有一個重要的
缺環(missing link)。那是沒有誰注意到的合約安排。傳統的「微觀」理論,只着重於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
項,合約安排很少人提及。轉到「宏觀」,國民收入、失業、貨幣等加了進去,但合約安排是沒有提到的。問題是
,漠視了合約安排,我們真的能解釋資源使用、收入分配與其他宏觀現象嗎?數十年前我認為有困難,或不夠全面
,今天則認為漠視了合約安排這個缺環,其他經濟現象的解釋容易闖禍。

不是我發明的,但差不多吧。先入為主,英雄是戴維德。他那口述傳統的捆綁銷售對我有深遠的影響。我不同意他
以價格分歧來解釋捆綁銷售(二十多年前對他說了,他同意),但為這個「怪」現象我曾經多個晚上睡不着。原因
是這現象不是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牽涉到的,宏觀經濟更沒有提及。絕對有趣,屬經濟之內的行為無疑問,但算是
哪門哪類呢?放不進去,是以為難。

一九六六構思《佃農理論》時,只一個晚上我在理論上證明了在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佃農分成與固定租
金沒有什麼不同。過了兩天,驀然驚覺,意識到那是兩種不同的合約,跟着就想到合約有結構性。於是問:既然經
濟效果一樣,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合約出現呢?這是後來我發表合約的選擇的原因。很抱歉,我要等到《佃農理論》
發表後,才想到沒有戴維德的捆綁銷售,我不會想到合約選擇那邊去。

從合約的選擇到調查件工合約到一九八三發表的公司理論,我主要是從減低交易費用的角度來解釋合約安排。這思
維當時可沒有帶到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去。原因是寫《佃農理論》時,我搜集到的數據一律顯示,用佃農
分成或固定租金兩種不同的合約安排,地主的租金收入大致一樣,每畝農地的產出也大致一樣。一九七七分析座位
票價,優質座位票價刻意地偏低,對座位的使用與老闆的收入有明顯的不同效果,但我還是沒有注意到合約的不同
安排會影響了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是說,我沒有注意到如果漠視了合約安排,我們對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的推
斷會出錯。

第一次注意到對合約安排的漠視不僅忽略了一組有趣的現象,而且這些安排對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有決定性,是二
○○二年。寫《制度的選擇》,分析失業,歸咎於合約「失敗」,我指出分紅合約與件工合約的工資調整彈性高,
失業的機會下降。中國九十年代後期有嚴重的通縮,但失業率沒有明顯上升,經濟依然迅速增長,是重要的支持與
啟發。再跟着就是中國的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制度。產權大致上是私產,只是地區的合約安排與外國的有大差別
,競爭於是自成一家,經濟就急速增長了。

是重要的發現。合約安排作為傳統經濟學的缺環有兩重意思。其一,合約安排是一組有趣的行為或現象,解釋了合
約的選擇會讓我們多知世事。其二,合約安排的本身會影響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對人民的生計可以有重要的影響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2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後者的重要性沒有誰注意到,這裡不妨重筆記之。高斯定律說,只要資產的權利界定夠清楚(即是說私產存在),
資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市場的成交會解決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分離。當年我的貢獻,是說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
在,同樣是私產,合約的選擇往往不同。這是四十年前說的了。我跟着說漠視了合約的安排,我們不能明白經濟運
作的整體。今天的發現,是不同的合約選擇,可以有很不相同的經濟效率。社會成本的問題,不同的合約安排皆可
解決,但沒有這問題可不是說經濟效率或增長率會是一樣的。不同的合約安排所帶來的不同競爭效果,顯然重要,
但沒有誰指出過。這是缺環中的缺環了。

讓我用三個層面來總結上述的缺環吧。產權制度是一種安排——嚴格來說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合約——對經濟效
率有決定性。漠視產權曾經是經濟學的一個缺環,指出其重要性的有奈特,有艾智仁,也有高斯。這方面我的貢獻
,是指出產權的存在起於有社會(交易)費用。有了私產的安排,不同的合約安排會出現,漠視了合約安排是經濟
學的缺環的第二個層面,首先指出的是高斯與戴維德,我接手,推到合約的結構與選擇這兩方面去。同樣是私產,
不同的合約安排可以有不同的經濟效率——不同的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不是史密斯傳統的效率排列,我在《佃農
理論》中說是錯了的,而是滿足了傳統的「有效率」,不同的合約安排還會有不同的效率層面。這是上述的經濟學
的缺環的第三個層面,最高的,效果間接,不容易看出來。我要活到七十歲才肯定,可能是我在經濟學上最後的重
要貢獻了。

是非常複雜的學問。不是湛深,而是複雜,我搞了四十年才知大概。這篇文章恐怕不易明白,我要再從另一個角度
解釋。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24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缺環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24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7-05-2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缺環

說過無數次,要解釋世事,我們首先要知道世事是怎樣的。雖然高斯和我有這信念,但從科學方法的角度衡量,這
信念不對。在經濟學行內我們二人無疑是少數。佛利民曾經在他的重要方法論文章中說,理論是要推斷還沒有發生
的事,因而與高斯吵了一陣。互有誤解,沒有大問題,雖然詳盡的裁判不容易。

科學理論無疑可以推斷還沒有見到的事,但不是說可以推斷根本不存在的現象。這方面,愛因斯坦誤導了後人。他
的相對論推斷的,之前沒有誰想像到,更勿論觀察到了。這誤導有兩方面。其一是他推斷了從來沒有觀察到的現象
,使後人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是不自量力:愛因斯坦可以想到的,你能想到嗎?其二是雖然相對論驚世駭俗,愛氏
可不是毫無依憑地想出來:他問速度快過光會是怎樣的。

另一項二十世紀的神奇發現是DNA的結構。故事難得一遇:當時沒有誰見過或知道這結構是怎樣的,但奇怪地,差不
多所有生物學家都知道有DNA這回事,於是拚命找尋。對科學有興趣的同學,《The Double Helix》這本書是非讀不
可的。

上述可見,儘管科學可以推斷從來沒有見過的現象或行為,但成功的科學,可不是毫無依憑,或試行推斷根本不存
在的。科學可以推斷沒有見過的,邏輯說原則上可以毫無依憑,但實際上成功的例子總要有點實據。相對論如是
,DNA的發現也如是。

可憐經濟學,毫無實據的理論不勝枚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發展學說,大部分的理論是試圖解釋不存在的現象
。到了六十年代,破口大罵者無數,可惜到今天還有些課本不知所謂地保留着。然而,也是今天,現象毫無實據依
憑的理論,經濟發展學說之外還有其他,不少的。為什麼經濟學者老是不願意到真實世界走走,調查一下,肯定了
現象或行為的存在才作理論解釋呢?科學方法說不一定需要這樣做,但試圖解釋可能不存在的現象不是很愚蠢嗎?
我不打算在這裡批評那些無從驗證的理論——這是另一回事——要說的是肯定了現象才作解釋是明智的選擇,不要
管科學方法怎樣說了。

這就帶來本文的重心。在今天發展得我很不滿意的「新制度經濟學」之前,從現象那方面看,經濟學有一個重要的
缺環(missing link)。那是沒有誰注意到的合約安排。傳統的「微觀」理論,只着重於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
項,合約安排很少人提及。轉到「宏觀」,國民收入、失業、貨幣等加了進去,但合約安排是沒有提到的。問題是
,漠視了合約安排,我們真的能解釋資源使用、收入分配與其他宏觀現象嗎?數十年前我認為有困難,或不夠全面
,今天則認為漠視了合約安排這個缺環,其他經濟現象的解釋容易闖禍。

不是我發明的,但差不多吧。先入為主,英雄是戴維德。他那口述傳統的捆綁銷售對我有深遠的影響。我不同意他
以價格分歧來解釋捆綁銷售(二十多年前對他說了,他同意),但為這個「怪」現象我曾經多個晚上睡不着。原因
是這現象不是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牽涉到的,宏觀經濟更沒有提及。絕對有趣,屬經濟之內的行為無疑問,但算是
哪門哪類呢?放不進去,是以為難。

一九六六構思《佃農理論》時,只一個晚上我在理論上證明了在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佃農分成與固定租
金沒有什麼不同。過了兩天,驀然驚覺,意識到那是兩種不同的合約,跟着就想到合約有結構性。於是問:既然經
濟效果一樣,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合約出現呢?這是後來我發表合約的選擇的原因。很抱歉,我要等到《佃農理論》
發表後,才想到沒有戴維德的捆綁銷售,我不會想到合約選擇那邊去。

從合約的選擇到調查件工合約到一九八三發表的公司理論,我主要是從減低交易費用的角度來解釋合約安排。這思
維當時可沒有帶到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去。原因是寫《佃農理論》時,我搜集到的數據一律顯示,用佃農
分成或固定租金兩種不同的合約安排,地主的租金收入大致一樣,每畝農地的產出也大致一樣。一九七七分析座位
票價,優質座位票價刻意地偏低,對座位的使用與老闆的收入有明顯的不同效果,但我還是沒有注意到合約的不同
安排會影響了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是說,我沒有注意到如果漠視了合約安排,我們對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的推
斷會出錯。

第一次注意到對合約安排的漠視不僅忽略了一組有趣的現象,而且這些安排對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有決定性,是二
○○二年。寫《制度的選擇》,分析失業,歸咎於合約「失敗」,我指出分紅合約與件工合約的工資調整彈性高,
失業的機會下降。中國九十年代後期有嚴重的通縮,但失業率沒有明顯上升,經濟依然迅速增長,是重要的支持與
啟發。再跟着就是中國的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制度。產權大致上是私產,只是地區的合約安排與外國的有大差別
,競爭於是自成一家,經濟就急速增長了。

是重要的發現。合約安排作為傳統經濟學的缺環有兩重意思。其一,合約安排是一組有趣的行為或現象,解釋了合
約的選擇會讓我們多知世事。其二,合約安排的本身會影響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對人民的生計可以有重要的影響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7-05-2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後者的重要性沒有誰注意到,這裡不妨重筆記之。高斯定律說,只要資產的權利界定夠清楚(即是說私產存在),
資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市場的成交會解決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分離。當年我的貢獻,是說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
在,同樣是私產,合約的選擇往往不同。這是四十年前說的了。我跟着說漠視了合約的安排,我們不能明白經濟運
作的整體。今天的發現,是不同的合約選擇,可以有很不相同的經濟效率。社會成本的問題,不同的合約安排皆可
解決,但沒有這問題可不是說經濟效率或增長率會是一樣的。不同的合約安排所帶來的不同競爭效果,顯然重要,
但沒有誰指出過。這是缺環中的缺環了。

讓我用三個層面來總結上述的缺環吧。產權制度是一種安排——嚴格來說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合約——對經濟效
率有決定性。漠視產權曾經是經濟學的一個缺環,指出其重要性的有奈特,有艾智仁,也有高斯。這方面我的貢獻
,是指出產權的存在起於有社會(交易)費用。有了私產的安排,不同的合約安排會出現,漠視了合約安排是經濟
學的缺環的第二個層面,首先指出的是高斯與戴維德,我接手,推到合約的結構與選擇這兩方面去。同樣是私產,
不同的合約安排可以有不同的經濟效率——不同的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不是史密斯傳統的效率排列,我在《佃農
理論》中說是錯了的,而是滿足了傳統的「有效率」,不同的合約安排還會有不同的效率層面。這是上述的經濟學
的缺環的第三個層面,最高的,效果間接,不容易看出來。我要活到七十歲才肯定,可能是我在經濟學上最後的重
要貢獻了。

是非常複雜的學問。不是湛深,而是複雜,我搞了四十年才知大概。這篇文章恐怕不易明白,我要再從另一個角度
解釋。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5-1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二之二)

在加州大學作研究生時,我的宏觀理論老師是普納(Karl Brunner)。於今回顧,他應該是當時的宏觀天下第一把
手。不是從偉大貢獻那方面看,而是處理學術的嚴謹與執着,我認識的或知道的經濟學者中沒有誰比得上他。雖然
普納處理學問的苛求,與我喜歡從預感入手然後天馬行空的方法格格不入,我可衷心佩服這位老師。

那時一個學期十五週,普納採用的宏觀教材是一本新出的名家課本,十五週只教了二十多頁,頁頁他解釋說有錯!
同學們皆一時之選,你看我,我看你,學期過後,大家懷疑宏觀理論究竟說的是什麼。普納只說到處都錯,可沒有
說什麼才是對的。

博士後到了芝大,旁聽佛利民,先聽貨幣,再聽宏觀,分兩個學期教的(十週一學期)。前者佛老把幣量理論教得
出神入化,但到了宏觀,他只把貨幣的方程式的次序倒轉過來,使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門學問會存在。我當然讀過佛
老一九五七發表的《消費函數理論》,其見解之精闢,其數據處理的前無古人,令人拜服,但那是從費沙的利息理
論變化出來的消費理論,統計分析學究天人,「宏觀」安在哉?

回頭說加大的日子。幾位同學和我一起研讀凱恩斯的《通論》,是課外自選的,讀不懂!輪到我寫《佃農理論》時
,在加大作助理教授的Axel Leijonhufvud正在寫他的西北大學的博士論文,題為《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相當轟動,Axel還沒有拿到博士就擢升為正教授了。那本名著說,凱恩斯的宏觀理論
了不起,但凱恩斯學派的則不敢恭維。同學和我當然知道凱恩斯與凱恩斯學派不一樣,但凱氏本人真的那麼厲害嗎

無可置疑,凱恩斯興趣廣泛,智力遠超世俗,三四十年代時把不少經濟學者嚇破了膽。我看不懂他的《通論》,但
Axel說看得懂,難道他是看到了皇帝的新衣?有懷疑,因為從凱氏的字裡行間,我意識到他對需求定律與成本的概
念掌握不足。這二者是經濟學的基礎命脈,基礎有缺,宏觀理論是憑什麼支持的?就是在我對這門學問滿是問號的
六十年代中期,以微觀基礎處理宏觀的呼聲不絕於耳。一九六八旁聽佛利民後,我再不涉足傳統的宏觀經濟學。

三十年後,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觀察使我意識到傳統的宏觀理論潰不成軍。在幾項宏觀現象的推斷上,我比宏觀大
師們推得準,準很多,而我用的只是基礎的價格理論,半條方程式也用不上。舉幾個例子說說吧。

(一)一九八一我推斷了中國會走私產與市場經濟的路,是宏觀現象的推斷,經濟學者中只我一個這樣說。不是信
口開河,也不是風水先生看水晶球,而是從價格理論入手,把當時中國面對的交易費用一分為二,局限轉變的含意
於是看得清楚。邏輯說:只要這些局限轉變穩定,中國會走今天的路。當時我白紙黑字寫下,中國改革最困難的地
方,是有強大壟斷權力的國企。那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說的了。

(二)一九九六年末,香港一片形勢大好聲中,我說將會有十年或以上的經濟不景。絕不看差九七回歸,但香港的
工資與樓價跟國內的脫了節,而國內學子的知識增長奇速,香港人服務國內的需求將去如黃鶴。這些相對價格的調
整歷來困難,要十年或以上是大約的估計。當時我可沒有想到,國內會推出自由行及其他救港之道,否則這十年不
景的推斷會拿一百分。

(三)事前我沒有想到九七會出現亞洲金融風暴,但當這風暴出現時,我立刻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世界銀行與國際
貨幣基金的眾君子解釋多多,皆胡說八道。我認為金融風暴的起因,是一九九七年朱鎔基把國內的通脹率,從百分
之二十多控制為零。人民幣鈎着美元,是鐵達尼鈎着航空母艦。當時,差不多所有亞洲小國(小艇也)皆或明或暗
地鈎着美元那艘母艦。人民幣通脹為零,等於鈎着母艦的鐵達尼突然停下來,鈎着母艦的小艇於是紛紛脫鈎。(比
起人民幣,小艇的幣值偏高,官商勾結容易炒下去。)

九七風暴後兩個月,北京一些朋友約我在深圳會面,對我說經濟上中國大難將至矣。我說中國不會有問題,經濟形
勢大好。他們不相信,我忙顧左右而言他,因為那時不便對他們說,亞洲的金融風暴起於中國能迅速而又成功地控
制通脹。

(四)也是九七金融風暴後,我說香港的失業率會超越百分之八。香港的失業率歷來是百分之二左右——就是六十
年代樓價跌到近於零失業率也低——怎會超八呢?難道我的金漆招牌是假貨?後來果然超八,只是等了五年。這推
斷也是基於簡單的價格理論。香港的局限條件改變了。到一九九七,香港的福利制度急升了;教育與醫療的政府資
助天文數字;公務員(尤其是官級)的薪金奇高,誤導了市場;政府漠視了國內青年的本領;港幣鈎着美元,不能
向下調整。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5-1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上述是些比較重要的應驗了的推斷,沒有那麼重要的不說算了。自己比較滿意的還有一九九七說人民幣是強幣(那
時黑市匯率低於官價不少),二○○二說人民幣天下最強(黑市還低於官價),所以當二○○三年初黑市偶爾跟官
價打平,我立刻說外國會施壓要人民幣升值。這些也是價格理論的推斷。年多前我說人民幣會在一年內高於港幣,
命中。我當時建議港幣轉鈎人民幣,《蘋果日報》在同一天反對,而曾特首與任老弟也跟着堅定地反對了。我的道
理簡單:美國有伊拉克之戰,費用奇高,繼續鈎美元是劣着。但願美國能迅速地解決伊拉克問題,面對地球一體化
的新形勢。

還有好些其他關於宏觀理論不成氣候的話要說,牽涉到微觀理論的不足處,說來話長,下期再談吧。(二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5-1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5-1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二之二)

在加州大學作研究生時,我的宏觀理論老師是普納(Karl Brunner)。於今回顧,他應該是當時的宏觀天下第一把
手。不是從偉大貢獻那方面看,而是處理學術的嚴謹與執着,我認識的或知道的經濟學者中沒有誰比得上他。雖然
普納處理學問的苛求,與我喜歡從預感入手然後天馬行空的方法格格不入,我可衷心佩服這位老師。

那時一個學期十五週,普納採用的宏觀教材是一本新出的名家課本,十五週只教了二十多頁,頁頁他解釋說有錯!
同學們皆一時之選,你看我,我看你,學期過後,大家懷疑宏觀理論究竟說的是什麼。普納只說到處都錯,可沒有
說什麼才是對的。

博士後到了芝大,旁聽佛利民,先聽貨幣,再聽宏觀,分兩個學期教的(十週一學期)。前者佛老把幣量理論教得
出神入化,但到了宏觀,他只把貨幣的方程式的次序倒轉過來,使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門學問會存在。我當然讀過佛
老一九五七發表的《消費函數理論》,其見解之精闢,其數據處理的前無古人,令人拜服,但那是從費沙的利息理
論變化出來的消費理論,統計分析學究天人,「宏觀」安在哉?

回頭說加大的日子。幾位同學和我一起研讀凱恩斯的《通論》,是課外自選的,讀不懂!輪到我寫《佃農理論》時
,在加大作助理教授的Axel Leijonhufvud正在寫他的西北大學的博士論文,題為《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相當轟動,Axel還沒有拿到博士就擢升為正教授了。那本名著說,凱恩斯的宏觀理論
了不起,但凱恩斯學派的則不敢恭維。同學和我當然知道凱恩斯與凱恩斯學派不一樣,但凱氏本人真的那麼厲害嗎

無可置疑,凱恩斯興趣廣泛,智力遠超世俗,三四十年代時把不少經濟學者嚇破了膽。我看不懂他的《通論》,但
Axel說看得懂,難道他是看到了皇帝的新衣?有懷疑,因為從凱氏的字裡行間,我意識到他對需求定律與成本的概
念掌握不足。這二者是經濟學的基礎命脈,基礎有缺,宏觀理論是憑什麼支持的?就是在我對這門學問滿是問號的
六十年代中期,以微觀基礎處理宏觀的呼聲不絕於耳。一九六八旁聽佛利民後,我再不涉足傳統的宏觀經濟學。

三十年後,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觀察使我意識到傳統的宏觀理論潰不成軍。在幾項宏觀現象的推斷上,我比宏觀大
師們推得準,準很多,而我用的只是基礎的價格理論,半條方程式也用不上。舉幾個例子說說吧。

(一)一九八一我推斷了中國會走私產與市場經濟的路,是宏觀現象的推斷,經濟學者中只我一個這樣說。不是信
口開河,也不是風水先生看水晶球,而是從價格理論入手,把當時中國面對的交易費用一分為二,局限轉變的含意
於是看得清楚。邏輯說:只要這些局限轉變穩定,中國會走今天的路。當時我白紙黑字寫下,中國改革最困難的地
方,是有強大壟斷權力的國企。那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說的了。

(二)一九九六年末,香港一片形勢大好聲中,我說將會有十年或以上的經濟不景。絕不看差九七回歸,但香港的
工資與樓價跟國內的脫了節,而國內學子的知識增長奇速,香港人服務國內的需求將去如黃鶴。這些相對價格的調
整歷來困難,要十年或以上是大約的估計。當時我可沒有想到,國內會推出自由行及其他救港之道,否則這十年不
景的推斷會拿一百分。

(三)事前我沒有想到九七會出現亞洲金融風暴,但當這風暴出現時,我立刻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世界銀行與國際
貨幣基金的眾君子解釋多多,皆胡說八道。我認為金融風暴的起因,是一九九七年朱鎔基把國內的通脹率,從百分
之二十多控制為零。人民幣鈎着美元,是鐵達尼鈎着航空母艦。當時,差不多所有亞洲小國(小艇也)皆或明或暗
地鈎着美元那艘母艦。人民幣通脹為零,等於鈎着母艦的鐵達尼突然停下來,鈎着母艦的小艇於是紛紛脫鈎。(比
起人民幣,小艇的幣值偏高,官商勾結容易炒下去。)

九七風暴後兩個月,北京一些朋友約我在深圳會面,對我說經濟上中國大難將至矣。我說中國不會有問題,經濟形
勢大好。他們不相信,我忙顧左右而言他,因為那時不便對他們說,亞洲的金融風暴起於中國能迅速而又成功地控
制通脹。

(四)也是九七金融風暴後,我說香港的失業率會超越百分之八。香港的失業率歷來是百分之二左右——就是六十
年代樓價跌到近於零失業率也低——怎會超八呢?難道我的金漆招牌是假貨?後來果然超八,只是等了五年。這推
斷也是基於簡單的價格理論。香港的局限條件改變了。到一九九七,香港的福利制度急升了;教育與醫療的政府資
助天文數字;公務員(尤其是官級)的薪金奇高,誤導了市場;政府漠視了國內青年的本領;港幣鈎着美元,不能
向下調整。

上述是些比較重要的應驗了的推斷,沒有那麼重要的不說算了。自己比較滿意的還有一九九七說人民幣是強幣(那
時黑市匯率低於官價不少),二○○二說人民幣天下最強(黑市還低於官價),所以當二○○三年初黑市偶爾跟官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5-1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價打平,我立刻說外國會施壓要人民幣升值。這些也是價格理論的推斷。年多前我說人民幣會在一年內高於港幣,
命中。我當時建議港幣轉鈎人民幣,《蘋果日報》在同一天反對,而曾特首與任老弟也跟着堅定地反對了。我的道
理簡單:美國有伊拉克之戰,費用奇高,繼續鈎美元是劣着。但願美國能迅速地解決伊拉克問題,面對地球一體化
的新形勢。

還有好些其他關於宏觀理論不成氣候的話要說,牽涉到微觀理論的不足處,說來話長,下期再談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5-1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二之一)

二○○○年的春天,曾獲經濟學諾獎的牛津大師J. A. Mirrlees到港大演講,講題是以「效率工資理論」
(efficiency wage theory)演變出來的失業解釋。效率工資的要點,是僱主刻意地把工資提高,高於市價,鼓勵
員工,彷彿在驢子前頭掛着紅蘿蔔,也在後面加鞭。工資高於市,失業就容易解釋了。有幾位學者以效率工資分析
而獲諾獎,其中一位提到我一九七七年發表的文章給他啟發。該文說優質座位的票價刻意偏低,因為老闆要優質座
位先坐滿,使開場後購劣票的不能坐到空置的優質座位去。

Mirrlees在港大演講時,我作主持,講後是聽眾提問時間。我說:「既為主持,行規說我是不能提問的,但這次我
不僅要破例,而且是提問的第一個。」跟着問:「你的失業理論是基於時間工資合約(wage contract)的。今天的
中國,這種合約差不多不存在。中國工廠要不是以件工(piece-rate contract)算,就是以一個基本工資加獎金或
花紅(bonus)。沒有單以時間算工資的安排,你的理論豈不是全盤錯了?」大師風範,Mirrlees立刻同意有獎金或
花紅的安排,他的分析不管用,但不明白為什麼在件工合約的安排下,他的理論也不管用。

當時是提問時間,身為主持,我不能多作解釋,何況件工這回事,說來話長。行內分析件工合約的文章是有的,但
沒有一篇知道這種合約是怎樣的一回事。一九六九我開始跑工廠,實地調查件工合約,知之頗詳,其後以之為重心
,一九八三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二○○二寫《制度的選擇》,再引用調查件工的心得,手起刀落,把自己十
分欣賞的魯賓遜夫人的效率單位(efficiency unit)分析殺得片甲不留(見第四章第二節)。這可見漠視真實世界
是經濟學發展的致命傷。

牛津大師顯然不知件工合約是怎樣的一回事。不是工人以產出件數算工資那麼簡單。工廠老闆收到買家的打價要求
,說明產品如何,數量多少,交貨日期等等,一般當然也要求看樣板了。老闆算價,原料與其他成本外,件工的每
件工資要看工人願意接受多少,往往要洽商。這是說,件工工資的釐定,接單與否,要看市場形勢。經濟不景嗎?
競爭依舊,件工工資要向下調整,否則老闆有單不接,工人面對減產的情況,大可商量。

像獎金或分紅制那樣,件工合約所含意着的工資於是有彈性,失業不容易出現。以時間算工資,向下調整有困難。
老闆說要減工資,憑什麼可以說服員工接受呢?說沒有錢賺嗎?員工不容易相信。說生意要虧蝕嗎?員工不跑掉才
怪。何況好些時,例如香港,政府或公立機構的工資不減,私營的要減,說服力就更小了。獎金或分紅合約的工資
有彈性,因為基本工資夠低,生意不對頭獎金或分紅自動向下調整。件工合約的工資有彈性,因為每件買家願意出
多少錢,扣除其他成本,可以直接算出工人產出的所值。

寫到這裡,要順便說一下政府推出最低工資政策這個老話題。我反對中國推出最低工資,某君指出美國有正規學術
報告,說最低工資對失業影響不大。蠢到死,最低工資對失業的直接影響不會很明顯,但因為約束了分紅合約與件
工合約的選擇,僱用合約就失去了調整工資的彈性,對失業的間接影響變得嚴重了。最低工資阻礙了分紅合約的選
擇,因為時間工資夠高,分紅沒有空間。最低工資阻礙了件工合約的選擇,因為時間工資夠高,以產品件數算某些
工人達不到最低工資的水平。一件完整的產品,其中多個部分每部分可按件工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就因
為工會的壓力,件工被政府定為不合法!

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眾君子似乎不知道,如果沒有僱用勞工,失業不會存在。任何人都要生存,僱用勞工不存在,
任何人皆自己「僱」自己,何失業之有哉?好比中國昔日的傳統農業經濟,各家自掃門前雪,從爺爺到子孫到老婆
妾侍,不管是從農或從工或從商,皆家庭自生自滅,何失業之有哉?產品市場是有的,但僱用市場小得很。遙想神
州當年,被聘用或被僱用的是「仕」,學而優則仕也。當時做官的被聘用,聘書是合約。有失業嗎?沒有。被皇帝
上頭「炒魷」時有所聞,但被炒後「辭官歸故里」,回到鄉土工作去。被貶的也有,但算不上是失業。蘇子被貶到
海南不是失業,而曠達如蘇子還可以寫出好文章。

是的,失業永遠起於僱用或聘請合約出現了問題。這是說,失業是一個合約「失敗」的現象。搞起宏觀經濟的凱恩
斯,不明箇中道理,只考慮時間工資,說這工資向下調整有頑固性。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凱氏對三十年代的經濟
大蕭條開出的藥方,是增加投資,增加消費,市場不增加,或增加不夠,政府要親力親為,促成後來的大政府形勢

佛利民不同意凱氏之見,著書立說,指出當時聯邦儲備局對貨幣量的供應,處理頻頻失誤,是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我認為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不是主要的。美國當時已有反托拉斯法,有福利經濟,有最低工資,而工會早就林立
了。有了這些,阻礙了僱用合約的自由選擇。局限有別,通縮對經濟的殺傷力激增,在這情況下,增加貨幣量,搞
起一點通脹,對失業是有幫助的。但如果美國當年不搞三搞四,因幣量不足而引起的通縮是不會導致大蕭條的。這
方面,中國九十年代後期是重要的例證。當時官方的通縮率百分之三,考慮到產品質量同期急升,這通縮率會在百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7-05-1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分之十以上,而樓價則下降了七成!失業率怎樣呢?基本上不變,更重要的是經濟繼續急升。這是因為北京當時沒
有推出福利經濟,少管最低工資,僱用合約的選擇一律自由。

因為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而搞起來的宏觀經濟學,一無是處,開壞了頭,發展下去豈非廢物哉?(二之一)

(按:上期說鄭州機場的咖啡事件,是深圳機場之誤。)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1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宏觀理論潰不成軍(二之一)

二○○○年的春天,曾獲經濟學諾獎的牛津大師J. A. Mirrlees到港大演講,講題是以「效率工資理論」
(efficiency wage theory)演變出來的失業解釋。效率工資的要點,是僱主刻意地把工資提高,高於市價,鼓勵
員工,彷彿在驢子前頭掛着紅蘿蔔,也在後面加鞭。工資高於市,失業就容易解釋了。有幾位學者以效率工資分析
而獲諾獎,其中一位提到我一九七七年發表的文章給他啟發。該文說優質座位的票價刻意偏低,因為老闆要優質座
位先坐滿,使開場後購劣票的不能坐到空置的優質座位去。

Mirrlees在港大演講時,我作主持,講後是聽眾提問時間。我說:「既為主持,行規說我是不能提問的,但這次我
不僅要破例,而且是提問的第一個。」跟着問:「你的失業理論是基於時間工資合約(wage contract)的。今天的
中國,這種合約差不多不存在。中國工廠要不是以件工(piece-rate contract)算,就是以一個基本工資加獎金或
花紅(bonus)。沒有單以時間算工資的安排,你的理論豈不是全盤錯了?」大師風範,Mirrlees立刻同意有獎金或
花紅的安排,他的分析不管用,但不明白為什麼在件工合約的安排下,他的理論也不管用。

當時是提問時間,身為主持,我不能多作解釋,何況件工這回事,說來話長。行內分析件工合約的文章是有的,但
沒有一篇知道這種合約是怎樣的一回事。一九六九我開始跑工廠,實地調查件工合約,知之頗詳,其後以之為重心
,一九八三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二○○二寫《制度的選擇》,再引用調查件工的心得,手起刀落,把自己十
分欣賞的魯賓遜夫人的效率單位(efficiency unit)分析殺得片甲不留(見第四章第二節)。這可見漠視真實世界
是經濟學發展的致命傷。

牛津大師顯然不知件工合約是怎樣的一回事。不是工人以產出件數算工資那麼簡單。工廠老闆收到買家的打價要求
,說明產品如何,數量多少,交貨日期等等,一般當然也要求看樣板了。老闆算價,原料與其他成本外,件工的每
件工資要看工人願意接受多少,往往要洽商。這是說,件工工資的釐定,接單與否,要看市場形勢。經濟不景嗎?
競爭依舊,件工工資要向下調整,否則老闆有單不接,工人面對減產的情況,大可商量。

像獎金或分紅制那樣,件工合約所含意着的工資於是有彈性,失業不容易出現。以時間算工資,向下調整有困難。
老闆說要減工資,憑什麼可以說服員工接受呢?說沒有錢賺嗎?員工不容易相信。說生意要虧蝕嗎?員工不跑掉才
怪。何況好些時,例如香港,政府或公立機構的工資不減,私營的要減,說服力就更小了。獎金或分紅合約的工資
有彈性,因為基本工資夠低,生意不對頭獎金或分紅自動向下調整。件工合約的工資有彈性,因為每件買家願意出
多少錢,扣除其他成本,可以直接算出工人產出的所值。

寫到這裡,要順便說一下政府推出最低工資政策這個老話題。我反對中國推出最低工資,某君指出美國有正規學術
報告,說最低工資對失業影響不大。蠢到死,最低工資對失業的直接影響不會很明顯,但因為約束了分紅合約與件
工合約的選擇,僱用合約就失去了調整工資的彈性,對失業的間接影響變得嚴重了。最低工資阻礙了分紅合約的選
擇,因為時間工資夠高,分紅沒有空間。最低工資阻礙了件工合約的選擇,因為時間工資夠高,以產品件數算某些
工人達不到最低工資的水平。一件完整的產品,其中多個部分每部分可按件工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就因
為工會的壓力,件工被政府定為不合法!

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眾君子似乎不知道,如果沒有僱用勞工,失業不會存在。任何人都要生存,僱用勞工不存在,
任何人皆自己「僱」自己,何失業之有哉?好比中國昔日的傳統農業經濟,各家自掃門前雪,從爺爺到子孫到老婆
妾侍,不管是從農或從工或從商,皆家庭自生自滅,何失業之有哉?產品市場是有的,但僱用市場小得很。遙想神
州當年,被聘用或被僱用的是「仕」,學而優則仕也。當時做官的被聘用,聘書是合約。有失業嗎?沒有。被皇帝
上頭「炒魷」時有所聞,但被炒後「辭官歸故里」,回到鄉土工作去。被貶的也有,但算不上是失業。蘇子被貶到
海南不是失業,而曠達如蘇子還可以寫出好文章。

是的,失業永遠起於僱用或聘請合約出現了問題。這是說,失業是一個合約「失敗」的現象。搞起宏觀經濟的凱恩
斯,不明箇中道理,只考慮時間工資,說這工資向下調整有頑固性。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凱氏對三十年代的經濟
大蕭條開出的藥方,是增加投資,增加消費,市場不增加,或增加不夠,政府要親力親為,促成後來的大政府形勢

佛利民不同意凱氏之見,著書立說,指出當時聯邦儲備局對貨幣量的供應,處理頻頻失誤,是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我認為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不是主要的。美國當時已有反托拉斯法,有福利經濟,有最低工資,而工會早就林立
了。有了這些,阻礙了僱用合約的自由選擇。局限有別,通縮對經濟的殺傷力激增,在這情況下,增加貨幣量,搞
起一點通脹,對失業是有幫助的。但如果美國當年不搞三搞四,因幣量不足而引起的通縮是不會導致大蕭條的。這
方面,中國九十年代後期是重要的例證。當時官方的通縮率百分之三,考慮到產品質量同期急升,這通縮率會在百
分之十以上,而樓價則下降了七成!失業率怎樣呢?基本上不變,更重要的是經濟繼續急升。這是因為北京當時沒
有推出福利經濟,少管最低工資,僱用合約的選擇一律自由。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5-1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因為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而搞起來的宏觀經濟學,一無是處,開壞了頭,發展下去豈非廢物哉?

(按:上期說鄭州機場的咖啡事件,是深圳機場之誤。)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05-0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及其他——覆茅于軾

茅于軾真君子也。年紀比我長,但算是同輩。我們這輩子經歷過二戰及之後的血淚歷程的人,多多少少對國家民族
有赤子之心。這方面,茅兄比我強得多了。這些年他拿着短小的本錢協助農民的教育與自力更生,令人感動。我自
己只是拿着筆桿爬格子,這裡那裡大聲疾呼,比起他親自落手落腳,渺小得很。

說赤子之心跳得比較快,比較激動,是醫學之外的哲理,何況到了日暮黃昏,來日無多,這樣的人免不了有點不耐
煩,有點脾氣了。這方面,我搞不清楚茅兄與我孰高孰低。幾年前聽到他在機場喝咖啡,因收費奇高,大發牢騷。
當時我想,價高大可不喝,有什麼牢騷可發呢?殊不知兩星期前,在鄭州機場,等機喝咖啡,每杯最相宜的四十,
四個人坐下來,兩位要喝,兩位不喝,女侍應說,不喝的,只坐下,也要每位收費四十,嚇得兩位急急腳離開。可
幸侍應提點,否則埋單收足,官司可能打到北京去。

最近讀到茅兄在某訪問中,提到我,其中有兩點與我對國家經濟的看法不同。其一是間接的,沒有提到我,但可能
在那訪問中,有人提到我只看經濟效益,反對最低工資,也反對福利經濟。茅兄說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重要,不可
或缺。雖然公平與正義不容易鑑定為何物,我的心與茅兄的心絕對是在正確的位置。人類天生下來就不公平,所以
處理這項社會問題很複雜。我的立場有五點。一、天生有缺陷的或後天遇大不幸的,我們要幫助,最好讓私人或私
營慈善機構處理。二、政府要放開每個人自力更生的機會,也要維護這種機會的平等。三、雖說天生下來本領不平
等,但從收入那方面看,差別不是那麼大,本領有別或勤奮不同而導致的收入不同我們要接受。四、機會相等但際
遇不同,導致的收入不同我們也要接受,因為我們難以分辨本領與際遇所引起的收入不同。五、權勢過人,或關係
超凡,可以導致很大的收入差距。這後者我反對,因為違反了自力更生機會平等這個原則。

是的,因為權勢、關係等而導致的收入差距,是今天中國的一個大問題。反對財富不均,或反對貧富懸殊的勞苦大
眾,主要是見到或聽到某些人靠權勢及關係而大發其達。他們問:你憑什麼本領比我賺那麼多的錢?於是眼紅,於
是投訴,不平則鳴。這方面我不僅理解,而且無從反對。

大家知道,因為權勢及關係而導致的貧富懸殊,是中國經濟改革中無可避免的。今天這改革大致成功了,還要再大
走幾步,是清除這類不「公平」的時候。問題是要怎樣處理才對。答案當然是要清除那些因為權勢及關係而說得上
是腐敗的機會及行為。是艱巨的工程,北京不可能不知道要做,但「關係」這回事,雖然我不懂,也可以想像不易
處理。

我懂的——這裡要向茅兄提出——是以修改收入不均的辦法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增加累進稅率嗎?難不倒有權有
勢的人 ——這一點,四十多年前戴維德早就提出了,支持這論點的證據有的是。推出最低工資、福利經濟等
項目嗎?也適得其反,因為這些不鼓勵收入低下的力爭上游,貧富懸殊驅之不去也。

轉談人民幣,茅于軾的觀點與我的不同,直接地提到我。有兩點,相關的。其一,茅兄認為幣值上升是發展起來的
國家必會出現的情況,不讓人民幣升值是守不住的。其二,如果中國開放金融(包括取消匯管),人民幣一定升值
。這兩點是傳統的謬誤,讓我澄清吧。

一、歐洲經濟發展得最順利的二百年,用本位制,幣值是穩定而沒有上升的。日圓當年大幅上升,一則起於美國壓
力,二則有本土富有人士支持,其效果是發展得非常可觀的經濟,兵敗如山倒,不景長達二十多年,到今天還翻不
了身。當年我是第一個推斷了日本的不幸。前年史坦福一位大教授以整本書分析日本的慘痛經驗,他支持中國,極
力反對人民幣升值,是基於他對日本的研究了。

二、蒙代爾也極力反對人民幣升值,是基於二千年前羅馬帝國與上述歐洲發展的經驗,認為穩定幣值是經濟運作的
一個重點。佛利民與蒙代爾之爭,起於佛老認為,脫離了本位制後,一個大國不容易下一個固定的錨——佛老於是
支持fiat money制。我起初站在佛老那邊,但後來多番思考朱鎔基的貨幣制度,知道一個大國的貨幣可以下一個固
定的錨。英國的貨幣大師C. Goodhart也是下錨的擁護者,一九八三年香港考慮聯繫匯率時,我跟他研討過。今天,
大家的意見有出入之處,不是應不應該下錨,而是這個錨要怎樣下才對。我考慮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起自一九八三
,佛老當時認為成本太高,但後來朱老政策的經驗,使我意識到以一個指數為錨可以穩守。

一九九七我說人民幣是強幣,二○○二說人民幣是天下最強,二○○三年初說美國一定會施壓——這些走在歷史前
頭的話是有記載的。二○○三起我再考慮,在朱老的貨幣制度下轉用一籃子物品為錨,反覆考慮無數次,認為不可
能錯,是最好的貨幣制度。以一籃子物品的價值指數為貨幣之錨,政府是不需要提供物品的,成本甚低也。在這制
度下,央行不要手癢,學人家搞什麼貨幣政策。回頭說fiat money,用的是以目標(targets)為錨,以幣量或利率
調控經濟的政策不能不用。精明如格林斯潘,在任二十年利息率輪上輪落輪了八次,與朱老的制度相比,輸了幾條
街。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05-0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三、說過了,幣值的下降壓力與上升壓力是不對稱的。一種貨幣的幣值要下降,處理不容易:外匯儲備可能不足,
減少幣量不是舉手之勞,不知要減多少才對,就算成功,減少幣量的效果可能要等長時日才見到。但幣值有上升壓
力,要之不升易過借火。目前央行壓制人民幣上升的辦法,是約束需求。這是大錯。他們要倒轉過來,增加供應。
大量把人民幣放出,是簡單的事,要人民幣「弱」到哪裡都可以。困難是通脹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兩個要點。其
一是開放金融,取消匯管,讓人民幣大量流出國外。數之不盡的亞洲國家,市民要持人民幣,政府也要人民幣作儲
備。把人民幣放出去中國可以賺很多錢,這是勞苦大眾的努力促成人民幣強勁的回報了。不明白為什麼央行不這樣
做。會有通脹嗎?如果人民幣在外地使用,或被外地的政府用作儲備,中國本土是不會引起通脹的。人民幣在外地
代替了其他貨幣的一部分,央行賺大錢,也協助了外地的經濟穩定性。其二,如果放了出去的人民幣大量回流,中
國會有通脹。採用我建議的以一籃子物品為錨,可大顯神通矣。堅守這個錨,不會有通脹,何況這個錨的物價指數
可以調整,向上向下調整都可以。萬無一失,因為央行有那麼多的外匯儲備(簡直水浸),有需要時可把人民幣買
回來。

天下間不可能有一個國家不希望有今天中國的幣值上升壓力!因為壓力是上升的,處理容易,央行不要讓地下(其
實是地上)錢莊做獨市生意了。開放金融,解除匯管,上海會在三年後超越香港!這類宏觀推斷我歷來準確。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7-05-0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5-0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及其他--覆茅于軾

茅于軾真君子也。年紀比我長,但算是同輩。我們這輩子經歷過二戰及之後的血淚歷程的人,多多少少對國家民族
有赤子之心。這方面,茅兄比我強得多了。這些年他拿着短小的本錢協助農民的教育與自力更生,令人感動。我自
己只是拿着筆桿爬格子,這裡那裡大聲疾呼,比起他親自落手落腳,渺小得很。

說赤子之心跳得比較快,比較激動,是醫學之外的哲理,何況到了日暮黃昏,來日無多,這樣的人免不了有點不耐
煩,有點脾氣了。這方面,我搞不清楚茅兄與我孰高孰低。幾年前聽到他在機場喝咖啡,因收費奇高,大發牢騷。
當時我想,價高大可不喝,有什麼牢騷可發呢?殊不知兩星期前,在鄭州機場,等機喝咖啡,每杯最相宜的四十,
四個人坐下來,兩位要喝,兩位不喝,女侍應說,不喝的,只坐下,也要每位收費四十,嚇得兩位急急腳離開。可
幸侍應提點,否則埋單收足,官司可能打到北京去。

最近讀到茅兄在某訪問中,提到我,其中有兩點與我對國家經濟的看法不同。其一是間接的,沒有提到我,但可能
在那訪問中,有人提到我只看經濟效益,反對最低工資,也反對福利經濟。茅兄說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重要,不可
或缺。雖然公平與正義不容易鑑定為何物,我的心與茅兄的心絕對是在正確的位置。人類天生下來就不公平,所以
處理這項社會問題很複雜。我的立場有五點。一、天生有缺陷的或後天遇大不幸的,我們要幫助,最好讓私人或私
營慈善機構處理。二、政府要放開每個人自力更生的機會,也要維護這種機會的平等。三、雖說天生下來本領不平
等,但從收入那方面看,差別不是那麼大,本領有別或勤奮不同而導致的收入不同我們要接受。四、機會相等但際
遇不同,導致的收入不同我們也要接受,因為我們難以分辨本領與際遇所引起的收入不同。五、權勢過人,或關係
超凡,可以導致很大的收入差距。這後者我反對,因為違反了自力更生機會平等這個原則。

是的,因為權勢、關係等而導致的收入差距,是今天中國的一個大問題。反對財富不均,或反對貧富懸殊的勞苦大
眾,主要是見到或聽到某些人靠權勢及關係而大發其達。他們問:你憑什麼本領比我賺那麼多的錢?於是眼紅,於
是投訴,不平則鳴。這方面我不僅理解,而且無從反對。

大家知道,因為權勢及關係而導致的貧富懸殊,是中國經濟改革中無可避免的。今天這改革大致成功了,還要再大
走幾步,是清除這類不「公平」的時候。問題是要怎樣處理才對。答案當然是要清除那些因為權勢及關係而說得上
是腐敗的機會及行為。是艱巨的工程,北京不可能不知道要做,但「關係」這回事,雖然我不懂,也可以想像不易
處理。

我懂的——這裡要向茅兄提出——是以修改收入不均的辦法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增加累進稅率嗎?難不倒有權有
勢的人 —— 這一點,四十多年前戴維德早就提出了,支持這論點的證據有的是。推出最低工資、福利經濟等項
目嗎?也適得其反,因為這些不鼓勵收入低下的力爭上游,貧富懸殊驅之不去也。

轉談人民幣,茅于軾的觀點與我的不同,直接地提到我。有兩點,相關的。其一,茅兄認為幣值上升是發展起來的
國家必會出現的情況,不讓人民幣升值是守不住的。其二,如果中國開放金融(包括取消匯管),人民幣一定升值
。這兩點是傳統的謬誤,讓我澄清吧。

一、歐洲經濟發展得最順利的二百年,用本位制,幣值是穩定而沒有上升的。日圓當年大幅上升,一則起於美國壓
力,二則有本土富有人士支持,其效果是發展得非常可觀的經濟,兵敗如山倒,不景長達二十多年,到今天還翻不
了身。當年我是第一個推斷了日本的不幸。前年史坦福一位大教授以整本書分析日本的慘痛經驗,他支持中國,極
力反對人民幣升值,是基於他對日本的研究了。

二、蒙代爾也極力反對人民幣升值,是基於二千年前羅馬帝國與上述歐洲發展的經驗,認為穩定幣值是經濟運作的
一個重點。佛利民與蒙代爾之爭,起於佛老認為,脫離了本位制後,一個大國不容易下一個固定的錨——佛老於是
支持fiat money制。我起初站在佛老那邊,但後來多番思考朱鎔基的貨幣制度,知道一個大國的貨幣可以下一個固
定的錨。英國的貨幣大師C. Goodhart也是下錨的擁護者,一九八三年香港考慮聯繫匯率時,我跟他研討過。今天,
大家的意見有出入之處,不是應不應該下錨,而是這個錨要怎樣下才對。我考慮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起自一九八三
,佛老當時認為成本太高,但後來朱老政策的經驗,使我意識到以一個指數為錨可以穩守。

一九九七我說人民幣是強幣,二○○二說人民幣是天下最強,二○○三年初說美國一定會施壓——這些走在歷史前
頭的話是有記載的。二○○三起我再考慮,在朱老的貨幣制度下轉用一籃子物品為錨,反覆考慮無數次,認為不可
能錯,是最好的貨幣制度。以一籃子物品的價值指數為貨幣之錨,政府是不需要提供物品的,成本甚低也。在這制
度下,央行不要手癢,學人家搞什麼貨幣政策。回頭說fiat money,用的是以目標(targets)為錨,以幣量或利率
調控經濟的政策不能不用。精明如格林斯潘,在任二十年利息率輪上輪落輪了八次,與朱老的制度相比,輸了幾條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5-0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街。

三、說過了,幣值的下降壓力與上升壓力是不對稱的。一種貨幣的幣值要下降,處理不容易:外匯儲備可能不足,
減少幣量不是舉手之勞,不知要減多少才對,就算成功,減少幣量的效果可能要等長時日才見到。但幣值有上升壓
力,要之不升易過借火。目前央行壓制人民幣上升的辦法,是約束需求。這是大錯。他們要倒轉過來,增加供應。
大量把人民幣放出,是簡單的事,要人民幣「弱」到哪裡都可以。困難是通脹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兩個要點。其
一是開放金融,取消匯管,讓人民幣大量流出國外。數之不盡的亞洲國家,市民要持人民幣,政府也要人民幣作儲
備。把人民幣放出去中國可以賺很多錢,這是勞苦大眾的努力促成人民幣強勁的回報了。不明白為什麼央行不這樣
做。會有通脹嗎?如果人民幣在外地使用,或被外地的政府用作儲備,中國本土是不會引起通脹的。人民幣在外地
代替了其他貨幣的一部分,央行賺大錢,也協助了外地的經濟穩定性。其二,如果放了出去的人民幣大量回流,中
國會有通脹。採用我建議的以一籃子物品為錨,可大顯神通矣。堅守這個錨,不會有通脹,何況這個錨的物價指數
可以調整,向上向下調整都可以。萬無一失,因為央行有那麼多的外匯儲備(簡直水浸),有需要時可把人民幣買
回來。

天下間不可能有一個國家不希望有今天中國的幣值上升壓力!因為壓力是上升的,處理容易,央行不要讓地下(其
實是地上)錢莊做獨市生意了。開放金融,解除匯管,上海會在三年後超越香港!這類宏觀推斷我歷來準確。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4-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提升中國產品質量的法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俗語說「日本鬧鐘」,是指一個人「大聲夾冇準」。這是從日本製造品的質量低下影射過來
的香港人的智慧了。

一九六四年,在洛杉磯加大作研究生,老師艾智仁在講價格理論時,突然停下來,望出窗外,看着校園泊着的一輛
小車,自言自語地說:「哪是什麼車呀?不是好看嗎?不知有沒有股票出售呢?」一位好事的同學跑出課室去看看
,回報車名是Honda,若干年後中語稱「本田」。

一九六七年到了芝加哥大學,多倫多的John McManus到芝大找我聊天,在機場租了一部Honda,很小的。此君和我坐
在車上,隨坐隨罵,因為該車到處都響,只有號角不響,適逢下雨,車的水撥撥在前蓋上,玻璃上的雨水一點也撥
不着。

那是一九六七年的本田。十年後,一位美國朋友說本田是他用過的唯一不需要修理的車。再過十多年,我的兒子和
女兒各自購買了一部本田,再過不久我自己也駕起本田來了。

有上述的歷史典故,本田的名字不可不提,但為恐替日本牌子賣廣告,其他車名不提算了。這樣說,因為最近看了
一些製於日本的汽車,高檔次的,其質量之高簡直難以想像。這些年,日本的機械或科技性產品,無不針對用家,
設計應有盡有。最近細看他們新出的高檔次汽車,無處不精絕,不僅遠超美國,就是德國的也比不上。從「日本鬧
鐘」之譽到今天,半個世紀,日本的製造品從天下最劣到雄視地球,是沒有多少值得爭議的空間吧。

日本的其他製造品可能沒有汽車那樣精彩,但一般地看差不多。數碼之前,我對照相機大有研究,六十年代後期起
開始轉用日本相機。音響器材看來不及美國或歐洲的(可能因為日本的房子面積小,精絕的音響用不着),但一般
電器用品,日本產出的一律可靠。懂紡織的朋友對日本的布料一致好評,而今早侯夫子說,日本水果的質量無敵天
下。

日本產品的質量達到世界級是無疑問的了。是什麼原因呢?我首先想到清潔那方面:日本人有清潔的習慣。說清潔
與產品質量有關,不可能錯,是淺見。想深一層,想到自己那邊去。我是個清潔的人,但不整齊:家裡的東西亂放
一通,什麼文稿資料之類要大叫大嚷一番才能找到。這樣的人可以有高質量的產品嗎?告訴你吧。好幾方面,我的
作品可以做到獨步天下,困難是質量不穩定。好比四十多年前在黑房操作,放大相片,有自己的法門。只求一張精
絕的,沒有誰比得過我。但如果要我重複地多放幾張,每張的效果有別,質量的穩定性就出現了問題。這困難應該
是一個不整齊的人的代價。

製造品的產出,質量要穩定才到家。日本人清潔,也整齊——到他們的小小住所去看看就知道。清潔與整齊加起來
,是整潔,日本仔二者皆備也。是的,我認為整潔的風俗習慣,是日本產品今天有大成的原因。追究起來,整潔的
民族凡事執着,重視細節,於是在競爭下,產品的質量就殺上去。

轉談炎黃子孫,天曉得,既不清潔,也不整齊——不整潔也。這樣的風俗習慣應該是產品質量的致命傷。讓我退後
幾步衡量吧。朋友一般認為,今天中國製造品的質量,比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為高。科技的發達幫了多少忙我無從考
究。另一方面,值得高興一下的,是凡有外資參與的製造品,在中國造得好,簡直一模一樣。廣州本田的一位仁兄
說,那裡產出的本田汽車是日本之外質量最高的,可與日本本土的打個平手。在中國製造的日本牌子冰箱,沒有機
會與日產的比較過,但那是我用過的最好的冰箱。此外,引進科技的國內獨資產品,也極有看頭。這可見於建築、
裝修等材料,例如瓷磚之類,與進口的相比,恐怕上帝也不容易分開來。這一切顯示,不整不潔的中華民族,仿效
能力高得很。君不見,假畫假書法之類,泛濫市場,鑑證專家感到頭痛,不始於今天。

中國人不整不潔,但仿效、抄襲能力強。還有三方面對產品質量是有助的。其一是中國人聰明。大智大慧的不多見
,但有小聰明的所在皆是。其二是中國人吃得苦。二戰時在廣西跟他們吃過苦,知之甚詳,這些日子見到還在吃苦
的同胞,認為只要給予機會,他們會打上去。這樣看,吃得苦是美德了。其三是中國人手指靈活,手工藝無敵天下
起自盤古初開吧。是的,從上古的玉器到青銅到唐代的金銀器到宋代的五大名窰到康熙的青花到乾隆的粉彩,再到
今天的壽山石雕與蘇州雙面繡,其手工藝之精絕無敵天下。

仿效力強,聰明,吃得苦,手工藝精絕,對產品的質量當然有助,填補了不少不整不潔的兩大缺失。如果中國人能
養成清潔與整齊的習慣,人多勢眾,天下製造品將別開生面矣。

今天,北京的一些後起之秀建議讓人民幣升值,迫使中國的產品提升科技水平。這想法是不對的。農民轉到工業去
,要從接單工業做起,人民幣升值是大礙。科技的推進,要讓後浪推前浪,農民繼續轉往工業,肯定會把之前的推
上一層樓。要多作產品研究投資嗎?也不用擔心。有利可圖的投資,哪愁炎黃子孫不下注?事實上,產品研究投資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4-2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的增長率,目前中國冠於地球。知識產權的保護,還要提升一點吧。

結論是明顯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中國要在一般產品質量上揚威天下,重要是培養出一個有民族性的清潔與整
齊的風俗習慣。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4-2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2 日期: 2007-04-2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提升中國產品質量的法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俗語說「日本鬧鐘」,是指一個人「大聲夾冇準」。這是從日本製造品的質量低下影射過來
的香港人的智慧了。

一九六四年,在洛杉磯加大作研究生,老師艾智仁在講價格理論時,突然停下來,望出窗外,看着校園泊着的一輛
小車,自言自語地說:「哪是什麼車呀?不是好看嗎?不知有沒有股票出售呢?」一位好事的同學跑出課室去看看
,回報車名是Honda,若干年後中語稱「本田」。

一九六七年到了芝加哥大學,多倫多的John McManus到芝大找我聊天,在機場租了一部Honda,很小的。此君和我坐
在車上,隨坐隨罵,因為該車到處都響,只有號角不響,適逢下雨,車的水撥撥在前蓋上,玻璃上的雨水一點也撥
不着。

那是一九六七年的本田。十年後,一位美國朋友說本田是他用過的唯一不需要修理的車。再過十多年,我的兒子和
女兒各自購買了一部本田,再過不久我自己也駕起本田來了。

有上述的歷史典故,本田的名字不可不提,但為恐替日本牌子賣廣告,其他車名不提算了。這樣說,因為最近看了
一些製於日本的汽車,高檔次的,其質量之高簡直難以想像。這些年,日本的機械或科技性產品,無不針對用家,
設計應有盡有。最近細看他們新出的高檔次汽車,無處不精絕,不僅遠超美國,就是德國的也比不上。從「日本鬧
鐘」之譽到今天,半個世紀,日本的製造品從天下最劣到雄視地球,是沒有多少值得爭議的空間吧。

日本的其他製造品可能沒有汽車那樣精彩,但一般地看差不多。數碼之前,我對照相機大有研究,六十年代後期起
開始轉用日本相機。音響器材看來不及美國或歐洲的(可能因為日本的房子面積小,精絕的音響用不着),但一般
電器用品,日本產出的一律可靠。懂紡織的朋友對日本的布料一致好評,而今早侯夫子說,日本水果的質量無敵天
下。

日本產品的質量達到世界級是無疑問的了。是什麼原因呢?我首先想到清潔那方面:日本人有清潔的習慣。說清潔
與產品質量有關,不可能錯,是淺見。想深一層,想到自己那邊去。我是個清潔的人,但不整齊:家裡的東西亂放
一通,什麼文稿資料之類要大叫大嚷一番才能找到。這樣的人可以有高質量的產品嗎?告訴你吧。好幾方面,我的
作品可以做到獨步天下,困難是質量不穩定。好比四十多年前在黑房操作,放大相片,有自己的法門。只求一張精
絕的,沒有誰比得過我。但如果要我重複地多放幾張,每張的效果有別,質量的穩定性就出現了問題。這困難應該
是一個不整齊的人的代價。

製造品的產出,質量要穩定才到家。日本人清潔,也整齊——到他們的小小住所去看看就知道。清潔與整齊加起來
,是整潔,日本仔二者皆備也。是的,我認為整潔的風俗習慣,是日本產品今天有大成的原因。追究起來,整潔的
民族凡事執着,重視細節,於是在競爭下,產品的質量就殺上去。

轉談炎黃子孫,天曉得,既不清潔,也不整齊——不整潔也。這樣的風俗習慣應該是產品質量的致命傷。讓我退後
幾步衡量吧。朋友一般認為,今天中國製造品的質量,比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為高。科技的發達幫了多少忙我無從考
究。另一方面,值得高興一下的,是凡有外資參與的製造品,在中國造得好,簡直一模一樣。廣州本田的一位仁兄
說,那裡產出的本田汽車是日本之外質量最高的,可與日本本土的打個平手。在中國製造的日本牌子冰箱,沒有機
會與日產的比較過,但那是我用過的最好的冰箱。此外,引進科技的國內獨資產品,也極有看頭。這可見於建築、
裝修等材料,例如瓷磚之類,與進口的相比,恐怕上帝也不容易分開來。這一切顯示,不整不潔的中華民族,仿效
能力高得很。君不見,假畫假書法之類,氾濫市場,鑑證專家感到頭痛,不始於今天。

中國人不整不潔,但仿效、抄襲能力強。還有三方面對產品質量是有助的。其一是中國人聰明。大智大慧的不多見
,但有小聰明的所在皆是。其二是中國人吃得苦。二戰時在廣西跟他們吃過苦,知之甚詳,這些日子見到還在吃苦
的同胞,認為只要給予機會,他們會打上去。這樣看,吃得苦是美德了。其三是中國人手指靈活,手工藝無敵天下
起自盤古初開吧。是的,從上古的玉器到青銅到唐代的金銀器到宋代的五大名窰到康熙的青花到乾隆的粉彩,再到
今天的壽山石雕與蘇州雙面繡,其手工藝之精絕無敵天下。

仿效力強,聰明,吃得苦,手工藝精絕,對產品的質量當然有助,填補了不少不整不潔的兩大缺失。如果中國人能
養成清潔與整齊的習慣,人多勢眾,天下製造品將別開生面矣。

今天,北京的一些後起之秀建議讓人民幣升值,迫使中國的產品提升科技水平。這想法是不對的。農民轉到工業去
,要從接單工業做起,人民幣升值是大礙。科技的推進,要讓後浪推前浪,農民繼續轉往工業,肯定會把之前的推
上一層樓。要多作產品研究投資嗎?也不用擔心。有利可圖的投資,哪愁炎黃子孫不下注?事實上,產品研究投資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2 日期: 2007-04-2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的增長率,目前中國冠於地球。知識產權的保護,還要提升一點吧。

結論是明顯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中國要在一般產品質量上揚威天下,重要是培養出一個有民族性的清潔與整
齊的風俗習慣。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4-1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暗渡陳倉話物權

北京推出「物權法」,老外嘩然,都令人尷尬,其中同學傳來的、芝加哥經濟大師貝加三月二十六日的文章,顯出
他沒有跟進過中國的經濟發展。奇怪是貝老兄沒有想到如下的邏輯:如果中國到今天才有物權法,那麼二十多年來
的經濟奇蹟從何說起呢!一九八一年,他不同意我推斷的中國會走私產與市場經濟的路。今天,他認為物權法會使
中國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但我卻倒轉過來,很有點擔心了。

不止貝加,高斯也沒有跟進中國,也看錯。高舉界定資產權利(即私產)的高斯,半年前對他的助手說:中國的神
速增長看來是推翻了他的經濟思維。完全沒有推翻!中國經濟的發展確是靠界定資產權利起家。那是二十七年前,
承包責任制在神州大地迅速蔓延,幾年間重複了歐洲數百年的私產形成的路,一九八五年我解釋得清楚。是的,什
麼房地產證書之類在中國早就出現了,那不是物權法的產品是什麼?老外要到今天才看到神州的新大陸,慢了四分
之一個世紀,物權豈非暗渡陳倉乎?

最近北京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長達六十頁,其中有兩個要點,都不大重要。其一說,房地產的使用
權到期,自動延續,要不要補地價或補多少則沒有提及。其二說,政府為了公用,可收回土地,會補償,但補償多
少,從何算起也沒有說。換言之,北京出的是「彈弓手」,縱觀天下大勢,這樣做可以理解。

上述是說,除非政府要收回土地作公眾用途,地期自動延長。重要嗎?一小點吧。土地不延期,或補地價過高,整
個經濟會立刻崩潰。北京不會那麼傻。另一方面,如果北京要搞死經濟,方法甚多,用不着瓦解物權那樣明確而又
難看的,何況今天國內的物權不少落在有財有勢的人的手上。我擔心的是老生常談的好心做壞事,什麼福利經濟、
最低工資、幣值提升、金融管制、政府壟斷,等等,那些不明顯的、間接地搞死經濟的法門。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貝加說,經濟發展起來的國家喜歡這樣做。他沒有說錯,以中國來說我希望他錯,兩年多前認為他錯的機會大,
但今天看他是對了一半了。

二十多年前,到溫州一行,那裡的一些廠家問我意見。他們說自己的工廠是「僭建」的,地權不明確,只是搞清楚
了不是他人的土地,故建廠,沒有政府明文批准的。他們打算聯手向政府申請地權,問我意見。我說不申請為妙,
因為只要用得夠時日,土地的使用權就是他們的,無須打草驚蛇也。這建議可不是胡說。作研究生時,找尋論文題
材,我在圖書館翻閱了多個國家的土地權利形成的史實,最常見的是誰用慣了,誰就是業主。

早些時,跟蹤了承包制的發展,我建議北京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一九六九的研究,使我知道私有產權是不需要
有所有權的。一九八八帶佛利民遊中國,對他說出這建議。起初他有點懷疑,但當我舉出作學生時在美國購買汽車
的例子,他立刻同意。當年在美國購買汽車,到銀行借錢,銀行是汽車的法定車主(legal owner),我是註冊車主
(registered owner)。這是說,汽車的所有權是銀行的,使用權是我的,汽車的使用與享受,與我不借錢(也是
法定車主)毫無分別。我跟着補充說:你說我的房子是你的我無所謂,只要你進入須得我同意,或使用要付我滿意
的租金。斷斷續續地研討,到了深圳,大家同意,最佳的資本主義與最佳的社會主義是同一回事。

無可置疑,土地的所有權為國家所有,可以維護社會主義的形象。「私」字當頭,在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不容易接受
的。這方面,高斯對中國改革的貢獻重要。他提出了以界定資產權利的角度看私產,用不着提及那個「私」字。八
十年代初期,我察覺到北京的朋友不僅不反對界定權利,且最忌權利混淆不清。我在後來結集成書的《賣桔者言》
、《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等文章中,用多個不同的實例,不同的分析,來來去去都在說那幾句,這裡那裡
加進交易費用的考慮。侯夫子當年是識貨之人,發現了我那三招兩式的大秘密,我對他說:千萬不要給我說穿了!

重複又重複是推銷的一種法門,用不同的例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析——重複同樣的理念,同樣的真理——應
該較有說服力。不知是否過於樂觀,當年北京的朋友是不難說服的。今天的情況不同了。為人民幣的處理我不知重
複了多少次,左分析右分析,重複到筋疲力盡,效果卻如石沉大海。可幸在這些重複中我找到了自己肯定的貨幣理
論的真諦,他日把有關的文章結集成書,稱《五常說貨幣》,其中對自己思維的演進加上註釋,當可傳世。

北京推出物權法,貝加對中國較為樂觀了。我卻愈來愈擔心,有點悲觀的感受。不是很悲觀,而是在中國經濟改革
的艱巨工程上,所有難關已過,餘下來的只是些重要小節要清理,再走幾步大功告成矣!可惜未富先驕,北京不繼
續向前走。等了數千年才有這樣的機會,不大刀闊斧還在等什麼呢?

昨天同學傳來一些令人憂心的數字。今年三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從二月份的二百三十七點六億,下降至六十八點
七億——下降了四分之三!一個解釋,是商務部正在考慮取消出口退稅,所以二月份搶先出口。時間上有點不合,
因為三月份還可搶先。另一個解釋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而對外貿易中國的廠家慣用美元結算,外國的訂單不少跑
到越南等地區去了。不久前韓國某報道說,中國的「世界工廠」美譽將一去不返。難道他們春江水暖鴨先知?(與
上年相比,三月份的出口升幅是記憶中最小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4-1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資料及其他數據不足,還拿不準發生了什麼事。再等幾個月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4-1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暗渡陳倉話物權

北京推出「物權法」,老外嘩然,都令人尷尬,其中同學傳來的、芝加哥經濟大師貝加三月二十六日的文章,顯出
他沒有跟進過中國的經濟發展。奇怪是貝老兄沒有想到如下的邏輯:如果中國到今天才有物權法,那麼二十多年來
的經濟奇蹟從何說起呢!一九八一年,他不同意我推斷的中國會走私產與市場經濟的路。今天,他認為物權法會使
中國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但我卻倒轉過來,很有點擔心了。

不止貝加,高斯也沒有跟進中國,也看錯。高舉界定資產權利(即私產)的高斯,半年前對他的助手說:中國的神
速增長看來是推翻了他的經濟思維。完全沒有推翻!中國經濟的發展確是靠界定資產權利起家。那是二十七年前,
承包責任制在神州大地迅速蔓延,幾年間重複了歐洲數百年的私產形成的路,一九八五年我解釋得清楚。是的,什
麼房地產證書之類在中國早就出現了,那不是物權法的產品是什麼?老外要到今天才看到神州的新大陸,慢了四分
之一個世紀,物權豈非暗渡陳倉乎?

最近北京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長達六十頁,其中有兩個要點,都不大重要。其一說,房地產的使用
權到期,自動延續,要不要補地價或補多少則沒有提及。其二說,政府為了公用,可收回土地,會補償,但補償多
少,從何算起也沒有說。換言之,北京出的是「彈弓手」,縱觀天下大勢,這樣做可以理解。

上述是說,除非政府要收回土地作公眾用途,地期自動延長。重要嗎?一小點吧。土地不延期,或補地價過高,整
個經濟會立刻崩潰。北京不會那麼傻。另一方面,如果北京要搞死經濟,方法甚多,用不着瓦解物權那樣明確而又
難看的,何況今天國內的物權不少落在有財有勢的人的手上。我擔心的是老生常談的好心做壞事,什麼福利經濟、
最低工資、幣值提升、金融管制、政府壟斷,等等,那些不明顯的、間接地搞死經濟的法門。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貝加說,經濟發展起來的國家喜歡這樣做。他沒有說錯,以中國來說我希望他錯,兩年多前認為他錯的機會大,
但今天看他是對了一半了。

二十多年前,到溫州一行,那裡的一些廠家問我意見。他們說自己的工廠是「僭建」的,地權不明確,只是搞清楚
了不是他人的土地,故建廠,沒有政府明文批准的。他們打算聯手向政府申請地權,問我意見。我說不申請為妙,
因為只要用得夠時日,土地的使用權就是他們的,無須打草驚蛇也。這建議可不是胡說。作研究生時,找尋論文題
材,我在圖書館翻閱了多個國家的土地權利形成的史實,最常見的是誰用慣了,誰就是業主。

早些時,跟蹤了承包制的發展,我建議北京把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一九六九的研究,使我知道私有產權是不需要
有所有權的。一九八八帶佛利民遊中國,對他說出這建議。起初他有點懷疑,但當我舉出作學生時在美國購買汽車
的例子,他立刻同意。當年在美國購買汽車,到銀行借錢,銀行是汽車的法定車主(legal owner),我是註冊車主
(registered owner)。這是說,汽車的所有權是銀行的,使用權是我的,汽車的使用與享受,與我不借錢(也是
法定車主)毫無分別。我跟着補充說:你說我的房子是你的我無所謂,只要你進入須得我同意,或使用要付我滿意
的租金。斷斷續續地研討,到了深圳,大家同意,最佳的資本主義與最佳的社會主義是同一回事。

無可置疑,土地的所有權為國家所有,可以維護社會主義的形象。「私」字當頭,在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不容易接受
的。這方面,高斯對中國改革的貢獻重要。他提出了以界定資產權利的角度看私產,用不着提及那個「私」字。八
十年代初期,我察覺到北京的朋友不僅不反對界定權利,且最忌權利混淆不清。我在後來結集成書的《賣桔者言》
、《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等文章中,用多個不同的實例,不同的分析,來來去去都在說那幾句,這裡那裡
加進交易費用的考慮。侯夫子當年是識貨之人,發現了我那三招兩式的大秘密,我對他說:千萬不要給我說穿了!

重複又重複是推銷的一種法門,用不同的例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析——重複同樣的理念,同樣的真理——應
該較有說服力。不知是否過於樂觀,當年北京的朋友是不難說服的。今天的情況不同了。為人民幣的處理我不知重
複了多少次,左分析右分析,重複到筋疲力盡,效果卻如石沉大海。可幸在這些重複中我找到了自己肯定的貨幣理
論的真諦,他日把有關的文章結集成書,稱《五常說貨幣》,其中對自己思維的演進加上註釋,當可傳世。

北京推出物權法,貝加對中國較為樂觀了。我卻愈來愈擔心,有點悲觀的感受。不是很悲觀,而是在中國經濟改革
的艱巨工程上,所有難關已過,餘下來的只是些重要小節要清理,再走幾步大功告成矣!可惜未富先驕,北京不繼
續向前走。等了數千年才有這樣的機會,不大刀闊斧還在等什麼呢?

昨天同學傳來一些令人憂心的數字。今年三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從二月份的二百三十七點六億,下降至六十八點
七億——下降了四分之三!一個解釋,是商務部正在考慮取消出口退稅,所以二月份搶先出口。時間上有點不合,
因為三月份還可搶先。另一個解釋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而對外貿易中國的廠家慣用美元結算,外國的訂單不少跑
到越南等地區去了。不久前韓國某報道說,中國的「世界工廠」美譽將一去不返。難道他們春江水暖鴨先知?(與
上年相比,三月份的出口升幅是記憶中最小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4-1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資料及其他數據不足,還拿不準發生了什麼事。再等幾個月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4-1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華叔,學寫文章為什麼?

拜讀司徒華先生在《明報》教作文,禁不住悲從中來。不是他說得不對,而是對也沒有用。像我一樣,華叔是個古
人,重視文章是古時的事。今天比我的兒女還要年輕的老師,十之八九少寫文章,教學生用電腦還有兩手,教作文
從何教起呢?

華叔說得對,作文可以啟發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我自己的經驗,作文還有更重要的
一面:不把思想寫下來,不可能清楚自己想的是什麼。老師艾智仁教得好。當年我是脫繮之馬,新意或怪見層出不
窮,對艾師口述,他的回應永遠是:「史提芬啊,寫下來吧,寫下來吧,不寫下來你不可能清楚自己的思想。所有
人都這樣,你怎會是例外呢?」

是的,寫文章的一個重點,是強迫自己想得清楚一點,而在寫作過程中,不少沒有想過的問題或新意會自然而然地
冒出來。就是今天爬格子,寫散文,比起學術論著不嚴謹,動筆前我只有一個題材的大概,但動筆後是不愁沒有過
癮的思想在筆底下流出來。為此也,我喜歡用墨水筆,要享受那種思想「流」出來的感受。

今是今,古是古,大家面對的生活環境改變了。遙想蘇子當年,在黃州寫《赤壁賦》,主要是為了自娛,或充其量
給幾個親近的朋友看。台北故宮收藏的蘇子手書《赤壁賦》的真跡,後面蘇子說明是給朋友,要求朋友千萬不要把
該文示人,為恐惹來橫禍。記載說,蘇子顯然甚愛此賦,晚上獨自在後園朗誦,害得鄰居的老婦聽得多,背得出來

我們要問:既然沒有金錢回報,也不敢示人,蘇子為什麼還寫得出那篇千古絕賦呢?答案是為了自娛,有三幾位懂
得欣賞的朋友,信得過的,說不定會擊節讚賞。就是鄰居的老婦看來也是知音人。後來蘇子到了惠州,有美若晨曦
、靈氣湧現的王朝雲相伴,更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了。

華叔華叔,要寫好文章,我們今天何處覓知音?

知音無覓,好文章可以賺點錢嗎?讓蘇子復生吧,讓他再寫前所未見的《赤壁賦》,投稿到香港的刊物,嘗試幾處
會找到收容所,可惜稿酬只夠吃幾碗魚蛋粉。不是說笑的。昔日張愛玲在上海,久不久發表一篇短篇小說,稿酬與
版稅足以讓她跑公司買服飾打扮,到豪華酒店喝下午茶。後來怎樣不堪回首了。也是當年,美國文豪海明威對朋友
說:「在家中我有一箱還未發表的短篇小說,拿一篇出去可賣數萬美元。」要是海大師還活着,不被氣死才怪!

輪到我自己,雖遭謾罵無數,中語散文還是不愁沒有刊物收容。真的是那麼過癮嗎?是經濟大時代,寫經濟文章有
市場,但轉寫華叔較為喜歡的,我要偷偷地這裡一篇那裡一篇地混進去,珠混魚目也。曾經有幾位讀者要求我多寫
些遊歷神州的文字,認為我寫那類文字過癮可讀。衡量自己,寫遊歷的資格高於寫經濟的。年逾從心,古今中外的
學問可設館授徒,而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則達教授級矣。加上為了經濟研究我在街頭巷尾跑了數十年,所到之處
,觀察力自成一家。這樣的底子寫遊歷,擲葉飛花應無疑問。但我就是不敢多寫,因為買家需求的是寫經濟。去年
發表《夜泊秦淮有感》、《驚喜洛陽》、《中原復興記》等,受到讀者歡迎,但自知得些好意須回首。

華叔古人,我也古人,但我可能比他新潮一點,對自己完全不懂的電腦看到多些怪現象。好比最近把繁體改簡體字
,我寫「智慧」,轉簡體,電腦自動改為「智能」;我寫「回應」,電腦自動改為「響應」。豈有此理!另一方面
,今天中文打字比打英文還要快,可以快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軟件設計了文字組合,只按一下幾個中文字跑出
來。雖然這些組合或「智能」什麼的,為文的人可選其他,但畢竟是電腦教寫文章,華叔和我這種古人要論什麼平
仄,談什麼韻腳,說什麼長短句,今天的電腦青年不可能學到了。恐怕到了某一天,電腦不僅教你寫,而是替你寫
。據說有些電腦店子開始做博士論文的「代筆」生意。

不知華叔有沒有讀過我寫「Google文章」這個怪話題。是的,今天不少文章,作者只把Google打開,把資料搬進文
內,彷彿購買家具搬進新居,砌、砌、砌,擺設一下,什麼思維創意云云,得啖笑矣。

世界可不是為華叔和我而造的。神州大地怪事多。十多年前與舒巷城大吵一番。我說國內推出拼音讀英文字母,他
朝中國學子的英語發音會有困難。他說毫無問題,因為二音不同,容易分辨。可惜今天舒兄不在,因為我勝出幾條
街。可不是嗎?今天國內的學子,不少看英文書看得頭頭是道,但讀出聲來我一句也聽不懂!嚴重嚴重。學英文,
發音不正不容易記得字怎樣拼,而拼不出字寫不出可取的英語文章。

世界大變,怪誕不經,華叔和我無權不接受。君不見,今天的新潮畫作,動不動百萬大元一幅,我看得心驚膽戰,
以為作者發了神經,就是送給我打死也不會掛家中牆上。聽新潮「古典」音樂,睡着嗎?不可能,那麼刺耳,吃了
安眠藥也無法入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4-1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是時代的大轉變促使嚮往蘇東坡的張五常與嚮往龔自珍的司徒華感到地球正在離他們而去。華叔比我鬥志旺盛:不
平則鳴。我呢?仰天大笑出門去,雲在西湖月在天。取向不同,都有道理,朋友,你選哪一方?

不久前我發表《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一個網站只一天點擊二十萬。該文說擔心暖化而水淹地球的眾君子給我
有偽君子的感受。人類有很大機會活不到那一天。互相殘殺也懶得管,還管什麼地球暖化?人類的自私,增加交易
費用,可以毀滅人類。這邊廂火箭橫飛,那邊廂恐怖頻頻,核武大戰的日子還需要等數百年嗎?那是說將來,說說
今天。今早打開香港報章,一個警員心理變態,殺人被殺;一個婦人在光天白日下,在街上被人生劏;教育問題打
得落花流水。見怪不怪,讀之無味,棄之豈會可惜乎?國內的刊物很少報道這種事,不是沒有,只是少報道。朋友
,你選哪一種?

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世界,華叔建議學作文,要學子讀《今文觀止》那本書。沒有見過該書,想來內裡會有朱自
清的《荷塘月色》,或魯迅的《孔乙己》。這正如我建議同學們聽莫札特,聽聽無妨,但就算莫札特復生,也無從
教導今天的青年學作曲了。卡拉OK,瘋狂亂叫,莫札特不被氣死才怪!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7-04-1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華叔,學寫文章為什麼?

拜讀司徒華先生在《明報》教作文,禁不住悲從中來。不是他說得不對,而是對也沒有用。像我一樣,華叔是個古
人,重視文章是古時的事。今天比我的兒女還要年輕的老師,十之八九少寫文章,教學生用電腦還有兩手,教作文
從何教起呢?

華叔說得對,作文可以啟發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我自己的經驗,作文還有更重要的
一面:不把思想寫下來,不可能清楚自己想的是什麼。老師艾智仁教得好。當年我是脫韁之馬,新意或怪見層出不
窮,對艾師口述,他的回應永遠是:「史提芬啊,寫下來吧,寫下來吧,不寫下來你不可能清楚自己的思想。所有
人都這樣,你怎會是例外呢?」

是的,寫文章的一個重點,是強迫自己想得清楚一點,而在寫作過程中,不少沒有想過的問題或新意會自然而然地
冒出來。就是今天爬格子,寫散文,比起學術論著不嚴謹,動筆前我只有一個題材的大概,但動筆後是不愁沒有過
癮的思想在筆底下流出來。為此也,我喜歡用墨水筆,要享受那種思想「流」出來的感受。

今是今,古是古,大家面對的生活環境改變了。遙想蘇子當年,在黃州寫《赤壁賦》,主要是為了自娛,或充其量
給幾個親近的朋友看。台北故宮收藏的蘇子手書《赤壁賦》的真跡,後面蘇子說明是給朋友,要求朋友千萬不要把
該文示人,為恐惹來橫禍。記載說,蘇子顯然甚愛此賦,晚上獨自在後園朗誦,害得鄰居的老婦聽得多,背得出來

我們要問:既然沒有金錢回報,也不敢示人,蘇子為什麼還寫得出那篇千古絕賦呢?答案是為了自娛,有三幾位懂
得欣賞的朋友,信得過的,說不定會擊節讚賞。就是鄰居的老婦看來也是知音人。後來蘇子到了惠州,有美若晨曦
、靈氣湧現的王朝雲相伴,更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了。

華叔華叔,要寫好文章,我們今天何處覓知音?

知音無覓,好文章可以賺點錢嗎?讓蘇子復生吧,讓他再寫前所未見的《赤壁賦》,投稿到香港的刊物,嘗試幾處
會找到收容所,可惜稿酬只夠吃幾碗魚蛋粉。不是說笑的。昔日張愛玲在上海,久不久發表一篇短篇小說,稿酬與
版稅足以讓她跑公司買服飾打扮,到豪華酒店喝下午茶。後來怎樣不堪回首了。也是當年,美國文豪海明威對朋友
說:「在家中我有一箱還未發表的短篇小說,拿一篇出去可賣數萬美元。」要是海大師還活着,不被氣死才怪!

輪到我自己,雖遭謾罵無數,中語散文還是不愁沒有刊物收容。真的是那麼過癮嗎?是經濟大時代,寫經濟文章有
市場,但轉寫華叔較為喜歡的,我要偷偷地這裡一篇那裡一篇地混進去,珠混魚目也。曾經有幾位讀者要求我多寫
些遊歷神州的文字,認為我寫那類文字過癮可讀。衡量自己,寫遊歷的資格高於寫經濟的。年逾從心,古今中外的
學問可設館授徒,而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則達教授級矣。加上為了經濟研究我在街頭巷尾跑了數十年,所到之處
,觀察力自成一家。這樣的底子寫遊歷,擲葉飛花應無疑問。但我就是不敢多寫,因為買家需求的是寫經濟。去年
發表《夜泊秦淮有感》、《驚喜洛陽》、《中原復興記》等,受到讀者歡迎,但自知得些好意須回首。

華叔古人,我也古人,但我可能比他新潮一點,對自己完全不懂的電腦看到多些怪現象。好比最近把繁體改簡體字
,我寫「智慧」,轉簡體,電腦自動改為「智能」;我寫「回應」,電腦自動改為「響應」。豈有此理!另一方面
,今天中文打字比打英文還要快,可以快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軟件設計了文字組合,只按一下幾個中文字跑出
來。雖然這些組合或「智能」什麼的,為文的人可選其他,但畢竟是電腦教寫文章,華叔和我這種古人要論什麼平
仄,談什麼韻腳,說什麼長短句,今天的電腦青年不可能學到了。恐怕到了某一天,電腦不僅教你寫,而是替你寫
。據說有些電腦店子開始做博士論文的「代筆」生意。

不知華叔有沒有讀過我寫「Google文章」這個怪話題。是的,今天不少文章,作者只把Google打開,把資料搬進文
內,彷彿購買家具搬進新居,砌、砌、砌,擺設一下,什麼思維創意云云,得啖笑矣。

世界可不是為華叔和我而造的。神州大地怪事多。十多年前與舒巷城大吵一番。我說國內推出拼音讀英文字母,他
朝中國學子的英語發音會有困難。他說毫無問題,因為二音不同,容易分辨。可惜今天舒兄不在,因為我勝出幾條
街。可不是嗎?今天國內的學子,不少看英文書看得頭頭是道,但讀出聲來我一句也聽不懂!嚴重嚴重。學英文,
發音不正不容易記得字怎樣拼,而拼不出字寫不出可取的英語文章。

世界大變,怪誕不經,華叔和我無權不接受。君不見,今天的新潮畫作,動不動百萬大元一幅,我看得心驚膽戰,
以為作者發了神經,就是送給我打死也不會掛家中牆上。聽新潮「古典」音樂,睡着嗎?不可能,那麼刺耳,吃了
安眠藥也無法入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7-04-1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是時代的大轉變促使嚮往蘇東坡的張五常與嚮往龔自珍的司徒華感到地球正在離他們而去。華叔比我鬥志旺盛:不
平則鳴。我呢?仰天大笑出門去,雲在西湖月在天。取向不同,都有道理,朋友,你選哪一方?

不久前我發表《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一個網站只一天點擊二十萬。該文說擔心暖化而水淹地球的眾君子給我
有偽君子的感受。人類有很大機會活不到那一天。互相殘殺也懶得管,還管什麼地球暖化?人類的自私,增加交易
費用,可以毀滅人類。這邊廂火箭橫飛,那邊廂恐怖頻頻,核武大戰的日子還需要等數百年嗎?那是說將來,說說
今天。今早打開香港報章,一個警員心理變態,殺人被殺;一個婦人在光天白日下,在街上被人生劏;教育問題打
得落花流水。見怪不怪,讀之無味,棄之豈會可惜乎?國內的刊物很少報道這種事,不是沒有,只是少報道。朋友
,你選哪一種?

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世界,華叔建議學作文,要學子讀《今文觀止》那本書。沒有見過該書,想來內裡會有朱自
清的《荷塘月色》,或魯迅的《孔乙己》。這正如我建議同學們聽莫札特,聽聽無妨,但就算莫札特復生,也無從
教導今天的青年學作曲了。卡拉OK,瘋狂亂叫,莫札特不被氣死才怪!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04-0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藝術與科學的困難問題

很多讀者要求我評論北京最近推出的《物權法》。自己在某電視訪問中說了幾句,認為足夠,不再說。但一位名為
Gary的讀者網上再問,英語流暢,應該是蕭滿章,要回應一下。回應蕭老弟,不讓自己隨意過關,於是要求周燕替
我找通過了的《物權法》的全文。據說長達三十多頁,還沒有到手。叫周燕先讀,解畫給我這個老人家聽,不知要
等多久才能動筆。

既然打算寫一篇關於《物權法》,腦子不容易想到其他題材去,要交稿,就說說近來強攻書法的故事,帶到關於造
詣困難那邊去。

話說不久前發表了兩篇關於書法的,刊登了兩幅自己的近作,後尾有廣告,說要賣書法,錢是捐出去協助天才兒童
的。回應雖然說不上生意滔滔,問津者卻不乏人。對練習書法而言,賣字非常重要。不管是捐出去的,還是自己袋
袋平安,人家付錢你不能馬虎,要寫得拼命,所謂「相金先惠,格外留神」也。找到一個地方,桌子比我家中的大
,有人替我拉紙,也有茶水供應。我給他們每小時百元,每次光顧大約寫三個小時。宣紙自己出,買好的,這些零
碎錢也可算是捐出去了。這樣寫書法是強迫自己寫得用心。

每次要寫一幅有人出錢的,如臨大敵,使我想到昔日讀書考試。一幅容易寫的是小考,一幅難寫的是大考了。易與
難之別,主要是字數的多少與紙張的大小。最近接到的「訂單」,有三幅是大考之作。一幅要寫昆明大觀樓孫髯翁
的天下第一長聯,共一百八十字,加落款是二百字了。以手卷從事,因為可以分幾張紙寫,裱時連接。寫了兩天,
費紙無數,但終於選出可以交出去的。決定裱好才交出,顧客恐怕要等一段日子了。

其他兩幅也是大考之作,此前沒有嘗試過那麼困難的。一幅寫六呎整張,寫毛潤之的《沁園春》,一百一十多個字
,再加落款。另一幅寫蘇學士的《赤壁懷古》,也是百多字,用八呎整張。後者宣紙上佳的批發八十元一張,有十
元八塊的行貨,但我決定用貴的。貴紙會寫得比較用心,何況要把錢捐出去的買家是有心人。他無所謂,我也無所
謂,禮尚往來也。

上述的《沁園春》與《赤壁懷古》都是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詞。這樣,不能瞞天過海,騙不得人,放開來寫,這
裡那裡亂來一下,一點一畫總要交代清楚。我信奉唐人孫過庭說的,「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困難程度提升了。

為書法作白日夢,夢了多年,擱置了不少時日,這次大興土木,衡量衡量,認為是選擇難度高的作品下筆的時候了
。不是可以不困難但偏偏要找困難的着手,而是非困難不可的作品對自己的練習有好處。筆用羊毫,紙大,用生紙
,厚的,價高——都增加難度。我又作出一項難度極高的決定:寫時不摺紙。嚴格來說,除非寫楷書,書法是不應
該摺紙而後寫的。這是因為在爭取自然的變化與重要的佈局,不摺紙少了一項約束,寫得好佳作天成也。

問題是,如果用上八呎大紙,寫百多字,不摺紙而還能寫出行氣,變化多而又佈局適宜,奔放而又有節奏,天下間
不容易找到更困難的玩意了。四呎紙寫一首七絕,不摺紙,我早就過了關;六呎紙寫一首七律,不摺紙,也過了關
。但百多個字的,寫八呎紙,不摺,談何容易?老師周慧珺可以做到,大概寫二得其一吧。我可能要寫數十張才可
擇其一。這樣,單是紙價就數千元了。但為了強迫自己從難處學習,學費高一點順理成章。

這就帶來一個奇怪的哲理。我不是藝術大師,但知道上佳的藝術作品,困難程度一定高。當年讀藝術史,向教授提
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好藝術必定困難嗎?他回應:那當然,容易的,任何人可以做到,不可能是好藝術。二十年前
學人家收藏一些畫作,求教黑蠻,說來說去,他選的永遠是困難程度比較高的。不是說難的一定好,但易的一般不
值得收藏。

攝影也算是藝術吧。曾經說過,搞攝影藝術,我的作品得之甚易,易過借火也。問題是其他影友攝不出類同的作品
來。這是因為當年在北美,我下過功夫研究鏡頭的性能,過了幾年想出自己獨有的處理光的法門,有自己的一套,
加上從小背誦過中國的詩詞無數,於是,看到一首詩就把快門按下去。這樣,藝術攝影說易極易,說難甚難。

寫文章也有點藝術成份。難嗎?今天我認為不難,但昔日學寫英語文章,其苦處不足為外人道,後來轉寫中文,我
只是把英文的寫法搬過去,加進自己背得出的無數古文及古詩詞。

以難度作為重要衡量,科學與藝術很不相同。其他科學我不懂,但經濟科學是專家。從困難角度衡量經濟學,頂級
的作品不一定困難。史德拉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高斯定律,淺得連小孩子也能明白。科學上的重要思維,作者要
麼想不到,想到時往往只憑靈機一觸。我的佃農理論,破案只用了一個晚上。調查跟進的工作不論,今天受到注意
的較佳座位票價偏低的解釋,當年只想了幾秒鐘。歷久不衰的《蜜蜂的神話》,從調查到完稿只三個月。當然有困
難的嘔心力作,但明顯地難度高的與貢獻大的沒有一定的關係。

我認為藝術一般重視難度,主要是牽涉到手作的技術問題。思維與情感的表達講修養、論學問,但要通過手作「工
程」發揮出去的,何止多加練習那麼簡單?多數人怎樣苦練也沒有大成。音樂上,小提琴與鋼琴的難度眾所周知,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04-0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像我今天寫書法一樣,看到一點前途的青年琴手紛紛選擇難度高的作品練習。當年我的一位哥哥音樂天賦高,極愛
練琴,可惜手指的靈活性不足,控制動作容易出錯,怎樣練也只能把淺曲彈得好。

這就是了。藝術的表達,要通過手作的,思維與情感再高,天才絕頂,痛下苦功,不一定有大成。十六年前決定學
書法,我客觀地衡量自己的手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問題,所以放心學下去。一位學得比我久知得
比我多的書法朋友,「花」字的最後向上推的那一筆怎樣也寫不好。我呢?周老師以草書寫「有」字最後的轉兩下
,我怎樣也練不成。可幸這兩轉很少用上,也可用幾種其他寫法代之。

任何玩意,要有點成就,永遠要考慮自己的能與不能,不斷地考慮,也要不斷地衡量重點是在哪裡。數百年一見的
天才,例如莫札特,得天獨厚,可以不用考慮或衡量什麼,但我們可沒有資格這樣看自己。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7-04-0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藝術與科學的困難問題

很多讀者要求我評論北京最近推出的《物權法》。自己在某電視訪問中說了幾句,認為足夠,不再說。但一位名為
Gary的讀者網上再問,英語流暢,應該是蕭滿章,要回應一下。回應蕭老弟,不讓自己隨意過關,於是要求周燕替
我找通過了的《物權法》的全文。據說長達三十多頁,還沒有到手。叫周燕先讀,解畫給我這個老人家聽,不知要
等多久才能動筆。

既然打算寫一篇關於《物權法》,腦子不容易想到其他題材去,要交稿,就說說近來強攻書法的故事,帶到關於造
詣困難那邊去。

話說不久前發表了兩篇關於書法的,刊登了兩幅自己的近作,後尾有廣告,說要賣書法,錢是捐出去協助天才兒童
的。回應雖然說不上生意滔滔,問津者卻不乏人。對練習書法而言,賣字非常重要。不管是捐出去的,還是自己袋
袋平安,人家付錢你不能馬虎,要寫得拚命,所謂「相金先惠,格外留神」也。找到一個地方,桌子比我家中的大
,有人替我拉紙,也有茶水供應。我給他們每小時百元,每次光顧大約寫三個小時。宣紙自己出,買好的,這些零
碎錢也可算是捐出去了。這樣寫書法是強迫自己寫得用心。

每次要寫一幅有人出錢的,如臨大敵,使我想到昔日讀書考試。一幅容易寫的是小考,一幅難寫的是大考了。易與
難之別,主要是字數的多少與紙張的大小。最近接到的「訂單」,有三幅是大考之作。一幅要寫昆明大觀樓孫髯翁
的天下第一長聯,共一百八十字,加落款是二百字了。以手卷從事,因為可以分幾張紙寫,裱時連接。寫了兩天,
費紙無數,但終於選出可以交出去的。決定裱好才交出,顧客恐怕要等一段日子了。

其他兩幅也是大考之作,此前沒有嘗試過那麼困難的。一幅寫六呎整張,寫毛潤之的《沁園春》,一百一十多個字
,再加落款。另一幅寫蘇學士的《赤壁懷古》,也是百多字,用八呎整張。後者宣紙上佳的批發八十元一張,有十
元八塊的行貨,但我決定用貴的。貴紙會寫得比較用心,何況要把錢捐出去的買家是有心人。他無所謂,我也無所
謂,禮尚往來也。

上述的《沁園春》與《赤壁懷古》都是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詞。這樣,不能瞞天過海,騙不得人,放開來寫,這
裡那裡亂來一下,一點一畫總要交代清楚。我信奉唐人孫過庭說的,「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困難程度提升了。

為書法作白日夢,夢了多年,擱置了不少時日,這次大興土木,衡量衡量,認為是選擇難度高的作品下筆的時候了
。不是可以不困難但偏偏要找困難的着手,而是非困難不可的作品對自己的練習有好處。筆用羊毫,紙大,用生紙
,厚的,價高——都增加難度。我又作出一項難度極高的決定:寫時不摺紙。嚴格來說,除非寫楷書,書法是不應
該摺紙而後寫的。這是因為在爭取自然的變化與重要的布局,不摺紙少了一項約束,寫得好佳作天成也。

問題是,如果用上八呎大紙,寫百多字,不摺紙而還能寫出行氣,變化多而又布局適宜,奔放而又有節奏,天下間
不容易找到更困難的玩意了。四呎紙寫一首七絕,不摺紙,我早就過了關;六呎紙寫一首七律,不摺紙,也過了關
。但百多個字的,寫八呎紙,不摺,談何容易?老師周慧珺可以做到,大概寫二得其一吧。我可能要寫數十張才可
擇其一。這樣,單是紙價就數千元了。但為了強迫自己從難處學習,學費高一點順理成章。

這就帶來一個奇怪的哲理。我不是藝術大師,但知道上佳的藝術作品,困難程度一定高。當年讀藝術史,向教授提
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好藝術必定困難嗎?他回應:那當然,容易的,任何人可以做到,不可能是好藝術。二十年前
學人家收藏一些畫作,求教黑蠻,說來說去,他選的永遠是困難程度比較高的。不是說難的一定好,但易的一般不
值得收藏。

攝影也算是藝術吧。曾經說過,搞攝影藝術,我的作品得之甚易,易過借火也。問題是其他影友攝不出類同的作品
來。這是因為當年在北美,我下過功夫研究鏡頭的性能,過了幾年想出自己獨有的處理光的法門,有自己的一套,
加上從小背誦過中國的詩詞無數,於是,看到一首詩就把快門按下去。這樣,藝術攝影說易極易,說難甚難。

寫文章也有點藝術成份。難嗎?今天我認為不難,但昔日學寫英語文章,其苦處不足為外人道,後來轉寫中文,我
只是把英文的寫法搬過去,加進自己背得出的無數古文及古詩詞。

以難度作為重要衡量,科學與藝術很不相同。其他科學我不懂,但經濟科學是專家。從困難角度衡量經濟學,頂級
的作品不一定困難。史德拉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高斯定律,淺得連小孩子也能明白。科學上的重要思維,作者要
麼想不到,想到時往往只憑靈機一觸。我的佃農理論,破案只用了一個晚上。調查跟進的工作不論,今天受到注意
的較佳座位票價偏低的解釋,當年只想了幾秒鐘。歷久不衰的《蜜蜂的神話》,從調查到完稿只三個月。當然有困
難的嘔心力作,但明顯地難度高的與貢獻大的沒有一定的關係。

我認為藝術一般重視難度,主要是牽涉到手作的技術問題。思維與情感的表達講修養、論學問,但要通過手作「工
程」發揮出去的,何止多加練習那麼簡單?多數人怎樣苦練也沒有大成。音樂上,小提琴與鋼琴的難度眾所周知,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7-04-0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像我今天寫書法一樣,看到一點前途的青年琴手紛紛選擇難度高的作品練習。當年我的一位哥哥音樂天賦高,極愛
練琴,可惜手指的靈活性不足,控制動作容易出錯,怎樣練也只能把淺曲彈得好。

這就是了。藝術的表達,要通過手作的,思維與情感再高,天才絕頂,痛下苦功,不一定有大成。十六年前決定學
書法,我客觀地衡量自己的手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問題,所以放心學下去。一位學得比我久知得
比我多的書法朋友,「花」字的最後向上推的那一筆怎樣也寫不好。我呢?周老師以草書寫「有」字最後的轉兩下
,我怎樣也練不成。可幸這兩轉很少用上,也可用幾種其他寫法代之。

任何玩意,要有點成就,永遠要考慮自己的能與不能,不斷地考慮,也要不斷地衡量重點是在哪裡。數百年一見的
天才,例如莫札特,得天獨厚,可以不用考慮或衡量什麼,但我們可沒有資格這樣看自己。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3-2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回手棋王話三才

一位讀者要求我排列一下自己的口才與文才,孰高孰低,也品評一下哪「才」重要。我想,總要把思才放進去吧。
三才有別,不同人的排列往往不同。另一方面,說某甲的口才勝於文才,或思才勝於口才,我們免不了要與某乙或
某丙相比。區區在下,何足道哉?先說我認識的一些大師吧。

譽滿地球的佛利民,我很熟,有資格品評。佛老當然三才皆高,但高中也有較佳或較劣之分。一般人可能認為佛老
的口才高於其他二才。我不肯定。佛老的口才精於辯論,授課或演講則只能說很好很好,與他那曠世無匹的辯才不
可相提並論。是的,佛老的辯論才華不見到不會相信。這顯然不僅是他想得快,要加上的是他聽得留心,也可以控
制自己說話的節奏。相比之下,我自己是不多聽他人怎樣說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旁若無人,辯才跟佛老差得遠
了。

行雷閃電,佛老的思才當然了不起。三才之中他最弱的是文才。他的多年拍檔史德拉曾經告訴我,佛老出道時行文
有困難,其後猛攻改進,有成。從大師的角度品評,佛老的文才比較弱。此弱也,可不是平庸之輩的弱,而是口才
與思才皆頂級,相比之下文才比較弱。記得一九九八年我寫好了美國西區經濟學會會長演辭的初稿,寄給佛老,文
字上他替我修改了十多處,每改我都接受。我的英語文字曾經被文才無敵的史德拉大讚,佛老修而改之,有恃無恐
也。

轉談史德拉。他是我平生遇到過的、唯一的三才皆達頂級的人。經濟學行內,史氏的文才冠絕天下!口才呢?辯才
比不上佛老,但演講卻勝出。這是因為史氏說笑話的本領絕對可與電視節目中的笑話大師一較高下。措辭精彩過癮
,文采斐然,臉上表情似笑非笑,似傻非傻,但笑話切得鋒利,無疑可以出售入場券。史氏的思才呢?認識他的人
沒有一個不用brilliant來形容,那當然是一等的了。

在芝大時,某天下午,史氏走進我的辦公室,閒談我的文章。他突然說:「史提芬呀,思想上我什麼都足夠,只是
沒有創新之見。」為什麼他會這樣說呢?他是二十世紀的經濟思想史第一把手,對創見的判斷當然了得,但今天回
顧,他的創意,比起他的其他本領,確是弱了一點。

是奇怪的問題。上述三才何謂優、何謂劣,本來就不容易排列,而在任何一才之內,不同的人各有長短。我們喜歡
找大師來品評,因為他們的本領少見,不平凡,比較容易地讓我們找出一些特徵來看個究竟。可惜此看也,愈看愈
不清。好比史德拉的老師奈特,思想有深度,但他的分析文字寫得一團糟,上過他課的學生(例如佛利民)說不知
他在教什麼。然而,批評社會的文字奈特寫得有千鈞之力,而他在教堂講道,激動精彩。

高斯做什麼都慢,沒有半點行為或言論不遵守英國紳士的禮節。但如果深入地認識他,你會知道其實他想得快,只
是不隨便說出來。夏理•莊遜曾經對我說,高斯的文才獨步天下,但我還是欣賞他的思才。看來是慢吞吞的,但當
你察覺到他想的永遠是在另一個層面,跟着他想,你自己也會慢起來。當年嘉素與我同意,對思想重要性的判斷,
經濟學行內沒有一個比得上高斯。

艾智仁也是以思才為優吧。天馬行空,提出的永遠是小孩子的淺問題。這可能是最簡單的找尋創見的方法,奇怪地
懂得這樣問的絕無僅有。

作學生時及跟着有機會與大師們結交,我喜歡探討究竟他們怎樣想。這探討行為高斯知道,年多前替我的英語論文
結集寫《前言》,他指出當年在芝大,我學會了那裡的多位經濟大師的思考方法,佔為己有。不是那麼容易。好些
大師的思考方法與我的個性格格不入。有些格格不入,有些秘技自珍,有些不怎麼樣。

轉談自己,三才之中口才無疑最差。曾經說過,下象棋我是個回手棋王。是奇怪的「天賦」。如果大家不准回手勢
均力敵,大家都准回手你一定輸!我想得快,但腦子老是要回頭,口才於是大打折扣。好比演講,有太太在旁作翻
譯,句與句之間給我兩三秒鐘多想一下,我會講得較好。但獨自講,腦中不斷地下「回手棋」,說話往往重複,要
拖慢自己,爭取多一點時間。不是有意的,但思想慣於下回手棋的人,不能壓制這種說話重複的「壞」習慣。

是我之幸,寫文章是容許回手無數次的。於是樂得頻頻回手,就是不大嚴謹的中語散文,通常修改三、四次。這樣
,我的文才當然高於口才了。有兩方面我是引以為傲的。其一是得到艾智仁的教誨,從博士論文起我學會了直寫。
當時是因為英語水平不足,馬死落地行,不敢賣弄文字,但求清楚明白,所以有話直說,腦子怎樣想就怎樣寫出來
。後來千錘百煉,直寫增加了變化,生動過癮起來。今天讀他家文章,不少舞文弄墨,花拳繡腿,彎轉得太多,不
以為然也。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3-2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第二項引以為傲的,是文字上,中、英二語我的水平很一致。十年前朋友認為英文高一點,今天朋友認為中文高一
點,說來說去也差不多。二文水平一致,直寫是原因。二文皆直,毫不賣弄,要不一致也艱難。

思想也是可以下回手棋的,回手無數次沒有誰管得着。這方面,我的奇異功能,是今天想錯,發表了,明天認為不
對,立刻反口,處之泰然。說是奇異功能,因為友儕間只我一個喜歡這樣做。說自己是回手棋王,可以信矣。

三才之中,我把自己的思才放在上頭。這可不是因為我是回手棋王,而是因為我喜歡想得誇張。我的誇張個性屢受
非議,但朋友,以想像力知名行內,主要是因為我想得誇張。佛山李俊慧不傻,竟然發現我思想的大秘密:推理我
喜歡誇張地推到盡,而選用例子也喜歡選誇張的。推到盡,例子誇張,想得誇張,得到的答案易見想像力。不知其
他想像大師如何處理,我靠誇張從事,推盡推盡,任何角度都看到盡,習慣了,有想像力的答案信手拈來。外人不
知就裡,說有創意,其實是簡單的誇張玩意。

讀者問口才與文才哪種重要,皆次要。學術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思才,文才次之,口才再次之。學問貢獻要下回
手棋,口才不能回手,所以其重要性排在最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4 日期: 2007-03-2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回手棋王話三才

一位讀者要求我排列一下自己的口才與文才,孰高孰低,也品評一下哪「才」重要。我想,總要把思才放進去吧。
三才有別,不同人的排列往往不同。另一方面,說某甲的口才勝於文才,或思才勝於口才,我們免不了要與某乙或
某丙相比。區區在下,何足道哉?先說我認識的一些大師吧。

譽滿地球的佛利民,我很熟,有資格品評。佛老當然三才皆高,但高中也有較佳或較劣之分。一般人可能認為佛老
的口才高於其他二才。我不肯定。佛老的口才精於辯論,授課或演講則只能說很好很好,與他那曠世無匹的辯才不
可相提並論。是的,佛老的辯論才華不見到不會相信。這顯然不僅是他想得快,要加上的是他聽得留心,也可以控
制自己說話的節奏。相比之下,我自己是不多聽他人怎樣說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旁若無人,辯才跟佛老差得遠
了。

行雷閃電,佛老的思才當然了不起。三才之中他最弱的是文才。他的多年拍檔史德拉曾經告訴我,佛老出道時行文
有困難,其後猛攻改進,有成。從大師的角度品評,佛老的文才比較弱。此弱也,可不是平庸之輩的弱,而是口才
與思才皆頂級,相比之下文才比較弱。記得一九九八年我寫好了美國西區經濟學會會長演辭的初稿,寄給佛老,文
字上他替我修改了十多處,每改我都接受。我的英語文字曾經被文才無敵的史德拉大讚,佛老修而改之,有恃無恐
也。

轉談史德拉。他是我平生遇到過的、唯一的三才皆達頂級的人。經濟學行內,史氏的文才冠絕天下!口才呢?辯才
比不上佛老,但演講卻勝出。這是因為史氏說笑話的本領絕對可與電視節目中的笑話大師一較高下。措辭精彩過癮
,文采斐然,臉上表情似笑非笑,似傻非傻,但笑話切得鋒利,無疑可以出售入場券。史氏的思才呢?認識他的人
沒有一個不用brilliant來形容,那當然是一等的了。

在芝大時,某天下午,史氏走進我的辦公室,閒談我的文章。他突然說:「史提芬呀,思想上我什麼都足夠,只是
沒有創新之見。」為什麼他會這樣說呢?他是二十世紀的經濟思想史第一把手,對創見的判斷當然了得,但今天回
顧,他的創意,比起他的其他本領,確是弱了一點。

是奇怪的問題。上述三才何謂優、何謂劣,本來就不容易排列,而在任何一才之內,不同的人各有長短。我們喜歡
找大師來品評,因為他們的本領少見,不平凡,比較容易地讓我們找出一些特徵來看個究竟。可惜此看也,愈看愈
不清。好比史德拉的老師奈特,思想有深度,但他的分析文字寫得一團糟,上過他課的學生(例如佛利民)說不知
他在教什麼。然而,批評社會的文字奈特寫得有千鈞之力,而他在教堂講道,激動精彩。

高斯做什麼都慢,沒有半點行為或言論不遵守英國紳士的禮節。但如果深入地認識他,你會知道其實他想得快,只
是不隨便說出來。夏理•莊遜曾經對我說,高斯的文才獨步天下,但我還是欣賞他的思才。看來是慢吞吞的,但當
你察覺到他想的永遠是在另一個層面,跟着他想,你自己也會慢起來。當年嘉素與我同意,對思想重要性的判斷,
經濟學行內沒有一個比得上高斯。

艾智仁也是以思才為優吧。天馬行空,提出的永遠是小孩子的淺問題。這可能是最簡單的找尋創見的方法,奇怪地
懂得這樣問的絕無僅有。

作學生時及跟着有機會與大師們結交,我喜歡探討究竟他們怎樣想。這探討行為高斯知道,年多前替我的英語論文
結集寫《前言》,他指出當年在芝大,我學會了那裡的多位經濟大師的思考方法,占為己有。不是那麼容易。好些
大師的思考方法與我的個性格格不入。有些格格不入,有些祕技自珍,有些不怎麼樣。

轉談自己,三才之中口才無疑最差。曾經說過,下象棋我是個回手棋王。是奇怪的「天賦」。如果大家不准回手勢
均力敵,大家都准回手你一定輸!我想得快,但腦子老是要回頭,口才於是大打折扣。好比演講,有太太在旁作翻
譯,句與句之間給我兩三秒鐘多想一下,我會講得較好。但獨自講,腦中不斷地下「回手棋」,說話往往重複,要
拖慢自己,爭取多一點時間。不是有意的,但思想慣於下回手棋的人,不能壓制這種說話重複的「壞」習慣。

是我之幸,寫文章是容許回手無數次的。於是樂得頻頻回手,就是不大嚴謹的中語散文,通常修改三、四次。這樣
,我的文才當然高於口才了。有兩方面我是引以為傲的。其一是得到艾智仁的教誨,從博士論文起我學會了直寫。
當時是因為英語水平不足,馬死落地行,不敢賣弄文字,但求清楚明白,所以有話直說,腦子怎樣想就怎樣寫出來
。後來千錘百煉,直寫增加了變化,生動過癮起來。今天讀他家文章,不少舞文弄墨,花拳繡腿,彎轉得太多,不
以為然也。

第二項引以為傲的,是文字上,中、英二語我的水平很一致。十年前朋友認為英文高一點,今天朋友認為中文高一
點,說來說去也差不多。二文水平一致,直寫是原因。二文皆直,毫不賣弄,要不一致也艱難。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4 日期: 2007-03-2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思想也是可以下回手棋的,回手無數次沒有誰管得着。這方面,我的奇異功能,是今天想錯,發表了,明天認為不
對,立刻反口,處之泰然。說是奇異功能,因為友儕間只我一個喜歡這樣做。說自己是回手棋王,可以信矣。

三才之中,我把自己的思才放在上頭。這可不是因為我是回手棋王,而是因為我喜歡想得誇張。我的誇張個性屢受
非議,但朋友,以想像力知名行內,主要是因為我想得誇張。佛山李俊慧不傻,竟然發現我思想的大祕密:推理我
喜歡誇張地推到盡,而選用例子也喜歡選誇張的。推到盡,例子誇張,想得誇張,得到的答案易見想像力。不知其
他想像大師如何處理,我靠誇張從事,推盡推盡,任何角度都看到盡,習慣了,有想像力的答案信手拈來。外人不
知就裡,說有創意,其實是簡單的誇張玩意。

讀者問口才與文才哪種重要,皆次要。學術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思才,文才次之,口才再次之。學問貢獻要下回
手棋,口才不能回手,所以其重要性排在最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3-2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一首偉大樂曲說起

壹位讀者在「五常問答室」說,他最近一連幾天聽卡爾伯姆一九七一年指揮的莫札特《安魂曲》(Requiem,
K626),認為好得離奇,問我最喜歡是哪個版本的。我沒有聽過卡爾伯姆的,手頭上有的是Sir Georg Solti一九九
一年於維也納指揮該曲的LD,大碟也。

莫氏的《安魂曲》是我聽過的最高檔次的音樂。之前沒有誰達到那個水平,之後也沒有。今後也不會有吧。不可能
有。人類的社會變化了那麼多,什麼戰爭、恐怖、慘無人道的消息或新聞天天有,雖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但上
蒼有知,在這樣的社會長大的人,不發神經已算奇蹟,還說什麼藝術感情的真諦了?很有點可憐那些在言論自由的
香港辦刊物的朋友。他們要天天報道人間慘事,為了爭取市場總要渲染一下,安眠藥之價豈不被炒起乎?

真心話,我往往要逃避世界才能找到自己,才覺得自己還算是個有情感、有靈性的人。也是真心話,今天的新潮藝
術、新潮音樂等我不懂,懶得懂,可避則避之則吉矣。今天的世界,蘇東坡復生寫不出《赤壁賦》,莫奈復生畫不
出他的蓮塘,貝多芬復生作不出他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而莫札特復生也創不出他的《安魂曲》了。這些是人類
的悲哀。

天才莫札特的樂曲作品,「晚」年進入了另一個層面,三十五歲謝世,天下能不同聲一哭乎?想到《安魂曲》,有
很大的感慨。是那樣偉大的作品,前無古人的,但寫到中途卻要辭世。專家鑑證,Lacrimosa那一樂節還是他的手跡
,死後由一位好友續完該曲。續得很不錯,可能因為整曲的結構莫氏生時與朋友詳述了,而有說片斷的曲調他曾經
提出過。

我沒有聽過更好的音樂,尤其是Confutatis與Lacrimosa這兩節,連續共六分鐘。莫氏音樂的旋律永遠幽美,但《安
魂曲》用上交響樂團、男女兩個合唱團、男女四聲獨唱——應有盡有——而在這複雜的組合中,作者寫出的變化萬
千,激動與幽怨的交替誇張得很自然,每次聽到我差不多流下淚來——豈止扣人心弦哉?音樂寫到盡頭就是這樣,
止於此,想像不到怎樣可以再進。痛惜作者不能把整曲寫完就謝世了。

我對前人的偉大作品格外留神,愛不釋手,喜歡花長時間去細心體會。史密斯的《國富論》,莫奈的蓮塘,貝多芬
從第三至第九交響樂,辛棄疾與李清照的長短句,等等,而莫札特則選他的第九至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更重視的是
他的《安魂曲》了。不是因為作品精彩,而是偉大的作品有一種大氣。精彩易得,大氣難求也。

「大氣」何物不容易說清楚。當然好,當然精彩,當然沒有俗氣,當然有創意,但稱得上是大氣之作,其感染力排
山倒海而來,是個現象。可能有錯,這裡那裡可有不足之處,但大氣之作就是站在那裡,不容漠視,你不可以繞道
而行而希望自己可以在同一玩意上,找到自己的大氣天地。你要面對這種偉大作品,細心體會,跪下來,叩幾個響
頭,然後希望作者能把身子一側,讓你通過。是的,要找到自己的創作天地,有少許大氣的,永遠要懇求那些大師
讓你通過。

就我熟知的經濟學而言,今天的發展我很不滿意,這裡不再說了。作研究生時讀過無數文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的
確精彩,對我有啟發。然而,精彩的一般是小品,沒有給我一種大氣的感受。可以說,整個二十世紀,給我有點大
氣感受的經濟學者不及兩掌之數。不明所以,當七年前動筆寫自己的《經濟解釋》時,我老是想着史密斯與馬歇爾
。不是因為同意他們說的,也沒有意圖把大師殺下馬來,表演一下。我想着這兩位前輩,因為他們各有一部巨著,
非常完整,而更重要的是給我有那種大氣的感受。

是奇怪的追求。史、馬二氏之作,拜讀是四十多年前了。他們的分析依稀記得,不同意的地方不少。然而,或對或
錯無足輕重,他們就是給我那種高山仰止的感受,那種不拘小節但推之不動的大氣。想着史密斯,想着馬歇爾,我
的《經濟解釋》寫了出來,沒有意圖高攀前輩,而是認為經濟論著的氣質,怎樣也要有一點史密斯及馬歇爾的感受

回頭說莫札特,十三年前我發表過一篇比較稱意的文章,題為《莫札特的音樂與中國的書法》,其中分析西方古典
音樂的藝術哲理,說與中國的書法完全一樣!我更提及,在西方的古典作曲家中,莫札特的作品最有中國頂級書法
的味道。最近再事臨池,我想,多聽一點莫札特吧。但跟着想,他的作品那麼多,與其大量地亂聽一通,倒不如集
中於一首莫氏的大作,得其感受,然後憑着這感受把自己的書法寫出來。

要選莫札特的哪首作品才對呢?左考慮,右考慮,最後選出的是那首《安魂曲》。雖然主要部分只是他寫的大半首
,但變化那麼多,旋律那樣美,哲理那麼深,前後一貫,彷彿一氣呵成,在複雜無比的樂器與歌聲的混合中,配搭
得天衣無縫,感情的流露不僅毫不造作,簡直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3-2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朋友,你同意我發明的這項玩意嗎?我賭你想也沒有想過。會成功嗎?區區在下,滄海一粟,哪管它?另一方面,
如果巧合成功,能把《安魂曲》的感受與大氣寫進中國的書法,那麼什麼米芾、王鐸也不用管了!

附刊昨天寫的稼軒《西江月》。這首詞的另一幅自己的書法,曾經在這裡發表過。文字相同,書法有別,這次是感
受着《安魂曲》動筆。剛嘗試,當然說不上有大成,但依稀地可以想像到,如果真的能把偉大的音樂譜入書法,達
到的境界會是前無古人的。釋文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箇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稼軒西江月一首

丁亥春日張五常書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

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

請聯絡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2729 1208

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3-2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從一首偉大樂曲說起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3-2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4 日期: 2007-03-2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一首偉大樂曲說起

壹位讀者在「五常問答室」說,他最近一連幾天聽卡爾伯姆一九七一年指揮的莫札特《安魂曲》(Requiem,
K626),認為好得離奇,問我最喜歡是哪個版本的。我沒有聽過卡爾伯姆的,手頭上有的是Sir Georg Solti一九九
一年於維也納指揮該曲的LD,大碟也。

莫氏的《安魂曲》是我聽過的最高檔次的音樂。之前沒有誰達到那個水平,之後也沒有。今後也不會有吧。不可能
有。人類的社會變化了那麼多,什麼戰爭、恐怖、慘無人道的消息或新聞天天有,雖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但上
蒼有知,在這樣的社會長大的人,不發神經已算奇蹟,還說什麼藝術感情的真諦了?很有點可憐那些在言論自由的
香港辦刊物的朋友。他們要天天報道人間慘事,為了爭取市場總要渲染一下,安眠藥之價豈不被炒起乎?

真心話,我往往要逃避世界才能找到自己,才覺得自己還算是個有情感、有靈性的人。也是真心話,今天的新潮藝
術、新潮音樂等我不懂,懶得懂,可避則避之則吉矣。今天的世界,蘇東坡復生寫不出《赤壁賦》,莫內復生畫不
出他的蓮塘,貝多芬復生作不出他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而莫札特復生也創不出他的《安魂曲》了。這些是人類
的悲哀。

天才莫札特的樂曲作品,「晚」年進入了另一個層面,三十五歲謝世,天下能不同聲一哭乎?想到《安魂曲》,有
很大的感慨。是那樣偉大的作品,前無古人的,但寫到中途卻要辭世。專家鑑證,Lacrimosa那一樂節還是他的手跡
,死後由一位好友續完該曲。續得很不錯,可能因為整曲的結構莫氏生時與朋友詳述了,而有說片斷的曲調他曾經
提出過。

我沒有聽過更好的音樂,尤其是Confutatis與Lacrimosa這兩節,連續共六分鐘。莫氏音樂的旋律永遠幽美,但《安
魂曲》用上交響樂團、男女兩個合唱團、男女四聲獨唱——應有盡有——而在這複雜的組合中,作者寫出的變化萬
千,激動與幽怨的交替誇張得很自然,每次聽到我差不多流下淚來——豈止扣人心弦哉?音樂寫到盡頭就是這樣,
止於此,想像不到怎樣可以再進。痛惜作者不能把整曲寫完就謝世了。

我對前人的偉大作品格外留神,愛不釋手,喜歡花長時間去細心體會。史密斯的《國富論》,莫內的蓮塘,貝多芬
從第三至第九交響樂,辛棄疾與李清照的長短句,等等,而莫札特則選他的第九至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更重視的是
他的《安魂曲》了。不是因為作品精彩,而是偉大的作品有一種大氣。精彩易得,大氣難求也。

「大氣」何物不容易說清楚。當然好,當然精彩,當然沒有俗氣,當然有創意,但稱得上是大氣之作,其感染力排
山倒海而來,是個現象。可能有錯,這裡那裡可有不足之處,但大氣之作就是站在那裡,不容漠視,你不可以繞道
而行而希望自己可以在同一玩意上,找到自己的大氣天地。你要面對這種偉大作品,細心體會,跪下來,叩幾個響
頭,然後希望作者能把身子一側,讓你通過。是的,要找到自己的創作天地,有少許大氣的,永遠要懇求那些大師
讓你通過。

就我熟知的經濟學而言,今天的發展我很不滿意,這裡不再說了。作研究生時讀過無數文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的
確精彩,對我有啟發。然而,精彩的一般是小品,沒有給我一種大氣的感受。可以說,整個二十世紀,給我有點大
氣感受的經濟學者不及兩掌之數。不明所以,當七年前動筆寫自己的《經濟解釋》時,我老是想着史密斯與馬歇爾
。不是因為同意他們說的,也沒有意圖把大師殺下馬來,表演一下。我想着這兩位前輩,因為他們各有一部巨著,
非常完整,而更重要的是給我有那種大氣的感受。

是奇怪的追求。史、馬二氏之作,拜讀是四十多年前了。他們的分析依稀記得,不同意的地方不少。然而,或對或
錯無足輕重,他們就是給我那種高山仰止的感受,那種不拘小節但推之不動的大氣。想着史密斯,想着馬歇爾,我
的《經濟解釋》寫了出來,沒有意圖高攀前輩,而是認為經濟論著的氣質,怎樣也要有一點史密斯及馬歇爾的感受

回頭說莫札特,十三年前我發表過一篇比較稱意的文章,題為《莫札特的音樂與中國的書法》,其中分析西方古典
音樂的藝術哲理,說與中國的書法完全一樣!我更提及,在西方的古典作曲家中,莫札特的作品最有中國頂級書法
的味道。最近再事臨池,我想,多聽一點莫札特吧。但跟着想,他的作品那麼多,與其大量地亂聽一通,倒不如集
中於一首莫氏的大作,得其感受,然後憑着這感受把自己的書法寫出來。

要選莫札特的哪首作品才對呢?左考慮,右考慮,最後選出的是那首《安魂曲》。雖然主要部分只是他寫的大半首
,但變化那麼多,旋律那樣美,哲理那麼深,前後一貫,彷彿一氣呵成,在複雜無比的樂器與歌聲的混合中,配搭
得天衣無縫,感情的流露不僅毫不造作,簡直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朋友,你同意我發明的這項玩意嗎?我賭你想也沒有想過。會成功嗎?區區在下,滄海一粟,哪管它?另一方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4 日期: 2007-03-2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如果巧合成功,能把《安魂曲》的感受與大氣寫進中國的書法,那麼什麼米芾、王鐸也不用管了!

附刊昨天寫的稼軒《西江月》。這首詞的另一幅自己的書法,曾經在這裡發表過。文字相同,書法有別,這次是感
受着《安魂曲》動筆。剛嘗試,當然說不上有大成,但依稀地可以想像到,如果真的能把偉大的音樂譜入書法,達
到的境界會是前無古人的。釋文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箇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稼軒西江月一首

丁亥春日張五常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請聯絡:

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852-2729 1208

傳真:852-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3-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秦娥夢斷秦樓月

《還斂集》停筆後,有點時間空了出來。七十一歲,想想自己還要做的事,不想則已,一想頭痛,不知怎樣處理才
對。這是人生。數十年來,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太多,不可能作有系統的安排,選喜歡做的先做,被迫而非做不
可的也先做。其他無數要壓下去,過了一些時日,被擱置的有些被遺忘了,有些變得再沒有興趣做。這是「不適者
淘汰」的工作安排,是達爾文思維變化出來的系統了!

這次《還斂集》停筆,細想一下,要做的事項實在多。首先是有四本文章結集要處理,其中兩本要下心機。心機這
回事,做什麼儘可能放到足,實際上不想放。這也是人生。其次是《經濟解釋》的首三卷需要大修一次,出國內版
。這項工程龐大,不急需要做,繼續擱置算了。這三卷的英譯不少朋友要求,其中不易推卻的來自高斯與巴賽爾。
數十年的深交,經濟學問要向哪個方向走大家的看法一致,他們要讀聽得多的《經濟解釋》的英譯,不能推卻。而
大家日暮黃昏(高斯九十六歲),不容易不引以為憾。今天我還不能決定,應否出錢聘請高人翻譯,還是自己操筆
。後者會譯得比較稱意,因為作者可以隨意修改,但起碼要一年集中時間,不容易抽出來。

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要今年做。那是高斯明年要在芝加哥舉行一個重要的中國經濟研討會議,然後出版一本研討
結集,希望傳世百年,請我寫主題文章,作為該會議的研討重心,不能推卻。高斯的思想對中國改革的貢獻重要。
是的,西方學者對中國經改的有利影響,無出高斯之右。單是他提出的從權利清楚界定的角度看私產,炎黃子孫永
遠要欠着這個人。

我答應高斯會寫的文章,題為《中國的經濟制度》,他高興,拭目以待。是長文,起碼要花六個月時間。要用英文
動筆,歲月無情,上次寫英文是十年前的事了。不知我這把生了鏽的寶刀,老了沒有?

早就答應了自己要寫好書法,要把自己對書法的思維寫到盡頭。這幾年寫得少,基本上沒有寫,只是偶爾應酬一下
朋友。太太投訴,說我的書法她一幅也沒有!本來有三幾幅給她的,但朋友求字,一時間寫不出來就把太太的交出
去。真的要用心地多寫一些給她,何況不久前見到八個月大的、不可能不是一百分的孫女兒,多寫點書法留給後人
的想法禁不住。一百分,絕對是,見者無不同意。太太和我沒有見過那麼喜歡笑的嬰兒。睡醒見到人,任何人,一
定笑。兒子說她出生第二天就笑出聲來了,有點誇張,但我喜歡聽到這樣美麗的故事。

我是五十五歲才開始練習書法的。苗子是第一個說我可以學的人。寫了幾個字給他看,他說沒有俗氣,難得,過了
第一關。跟着師從周慧珺,她一看就說我執筆一百分,奇哉怪也,因為還未入門就懂得執筆的她沒有見過,說我可
以節省六個月。跟着的五年學得用心。臨了三年米芾,兩年王鐸,但當寫自己的書法時,一塌糊塗,才開始體會到
眾人皆說書法難於登天是怎樣的一回事。

今天的人學書法比前人着數。毛筆寫之不爛,墨汁精好方便,宣紙價格相宜,而所有前賢的書法論著與書法印製本
,只數千元可以全部買下來。我是寫寫讀讀,讀讀看看,有不理解的就掛個長途電話求教周老師。時而飛到上海上
課,時而老師到我家小住,早教一次晚教一次。這樣學書法學不到家,蠢也。問題是其他工作多,不能持久地集中
研習。到今天,所有需要的條件都有,但要有機會發神經地寫它一年半載。

十年前,學了六年,周老師到我西雅圖的家作客,給我的書法作一次全面的評價。她說我用筆畢業了,再沒有困難
。她說我行氣好,氣勢難得。她又說我很懂得欣賞,對書法藝術的哲理有了充分的掌握。嚴重的困難只有一處:我
寫不出好字來!這顯然是不夠熟習的問題。

要熟習書法,談何容易!首先,每個字怎樣寫你要記得,而又因為同一幅字,相同的字,尤其是鄰近的,一般要用
不同的寫法,所以每個字最好記得幾種。其二,配搭要大費思量。其三,最重要的,是要寫出變化,要自然的,稍
為造作就俗氣呈現,感情的表達變得肉麻了。變化是說時輕時重,時濃時枯,時大時小,時疏時密,時快時慢,時
行時草……在這些變化下要配搭得宜,自然的。

我走的書法路向特別困難,因為要爭取自己的長處——氣勢——下筆不能慢。這裡那裡可以略慢,但有氣勢的感情
流露,一般要用快筆。這樣,顧及上述的變化與配搭,要不拘小節。讀者可以想像如下的困難。書法要寫出氣勢,
蘸墨時可以略停,想一下,但蘸墨之間是不能停的,沒有時間想變化與配搭安排,而墨色濃枯只能靠快、慢的節奏
調整。

近幾天開始猛攻書法。事前以為自己可以每天寫六十至一百張宣紙,沒想到老得那麼快,只寫二十張六呎紙就累了
。這裡刊登一幅兩天前寫的,濃枯的變化不足,敗筆幾處,但整體看還可以。寫李白的《憶秦娥》,有人說不是李
白的,但有誰的文字可以那樣天真瀟灑呢?釋文如下: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3-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憶秦娥一首

丁亥春日張五常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請聯絡:

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2729 1208

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3-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秦娥夢斷秦樓月

《還斂集》停筆後,有點時間空了出來。七十一歲,想想自己還要做的事,不想則已,一想頭痛,不知怎樣處理才
對。這是人生。數十年來,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太多,不可能作有系統的安排,選喜歡做的先做,被迫而非做不
可的也先做。其他無數要壓下去,過了一些時日,被擱置的有些被遺忘了,有些變得再沒有興趣做。這是「不適者
淘汰」的工作安排,是達爾文思維變化出來的系統了!

這次《還斂集》停筆,細想一下,要做的事項實在多。首先是有四本文章結集要處理,其中兩本要下心機。心機這
回事,做什麼儘可能放到足,實際上不想放。這也是人生。其次是《經濟解釋》的首三卷需要大修一次,出國內版
。這項工程龐大,不急需要做,繼續擱置算了。這三卷的英譯不少朋友要求,其中不易推卻的來自高斯與巴賽爾。
數十年的深交,經濟學問要向哪個方向走大家的看法一致,他們要讀聽得多的《經濟解釋》的英譯,不能推卻。而
大家日暮黃昏(高斯九十六歲),不容易不引以為憾。今天我還不能決定,應否出錢聘請高人翻譯,還是自己操筆
。後者會譯得比較稱意,因為作者可以隨意修改,但起碼要一年集中時間,不容易抽出來。

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要今年做。那是高斯明年要在芝加哥舉行一個重要的中國經濟研討會議,然後出版一本研討
結集,希望傳世百年,請我寫主題文章,作為該會議的研討重心,不能推卻。高斯的思想對中國改革的貢獻重要。
是的,西方學者對中國經改的有利影響,無出高斯之右。單是他提出的從權利清楚界定的角度看私產,炎黃子孫永
遠要欠着這個人。

我答應高斯會寫的文章,題為《中國的經濟制度》,他高興,拭目以待。是長文,起碼要花六個月時間。要用英文
動筆,歲月無情,上次寫英文是十年前的事了。不知我這把生了鏽的寶刀,老了沒有?

早就答應了自己要寫好書法,要把自己對書法的思維寫到盡頭。這幾年寫得少,基本上沒有寫,只是偶爾應酬一下
朋友。太太投訴,說我的書法她一幅也沒有!本來有三幾幅給她的,但朋友求字,一時間寫不出來就把太太的交出
去。真的要用心地多寫一些給她,何況不久前見到八個月大的、不可能不是一百分的孫女兒,多寫點書法留給後人
的想法禁不住。一百分,絕對是,見者無不同意。太太和我沒有見過那麼喜歡笑的嬰兒。睡醒見到人,任何人,一
定笑。兒子說她出生第二天就笑出聲來了,有點誇張,但我喜歡聽到這樣美麗的故事。

我是五十五歲才開始練習書法的。苗子是第一個說我可以學的人。寫了幾個字給他看,他說沒有俗氣,難得,過了
第一關。跟着師從周慧珺,她一看就說我執筆一百分,奇哉怪也,因為還未入門就懂得執筆的她沒有見過,說我可
以節省六個月。跟着的五年學得用心。臨了三年米芾,兩年王鐸,但當寫自己的書法時,一塌糊塗,才開始體會到
眾人皆說書法難於登天是怎樣的一回事。

今天的人學書法比前人着數。毛筆寫之不爛,墨汁精好方便,宣紙價格相宜,而所有前賢的書法論著與書法印製本
,只數千元可以全部買下來。我是寫寫讀讀,讀讀看看,有不理解的就掛個長途電話求教周老師。時而飛到上海上
課,時而老師到我家小住,早教一次晚教一次。這樣學書法學不到家,蠢也。問題是其他工作多,不能持久地集中
研習。到今天,所有需要的條件都有,但要有機會發神經地寫它一年半載。

十年前,學了六年,周老師到我西雅圖的家作客,給我的書法作一次全面的評價。她說我用筆畢業了,再沒有困難
。她說我行氣好,氣勢難得。她又說我很懂得欣賞,對書法藝術的哲理有了充分的掌握。嚴重的困難只有一處:我
寫不出好字來!這顯然是不夠熟習的問題。

要熟習書法,談何容易!首先,每個字怎樣寫你要記得,而又因為同一幅字,相同的字,尤其是鄰近的,一般要用
不同的寫法,所以每個字最好記得幾種。其二,配搭要大費思量。其三,最重要的,是要寫出變化,要自然的,稍
為造作就俗氣呈現,感情的表達變得肉麻了。變化是說時輕時重,時濃時枯,時大時小,時疏時密,時快時慢,時
行時草……在這些變化下要配搭得宜,自然的。

我走的書法路向特別困難,因為要爭取自己的長處——氣勢——下筆不能慢。這裡那裡可以略慢,但有氣勢的感情
流露,一般要用快筆。這樣,顧及上述的變化與配搭,要不拘小節。讀者可以想像如下的困難。書法要寫出氣勢,
蘸墨時可以略停,想一下,但蘸墨之間是不能停的,沒有時間想變化與配搭安排,而墨色濃枯只能靠快、慢的節奏
調整。

近幾天開始猛攻書法。事前以為自己可以每天寫六十至一百張宣紙,沒想到老得那麼快,只寫二十張六呎紙就累了
。這裡刊登一幅兩天前寫的,濃枯的變化不足,敗筆幾處,但整體看還可以。寫李白的《憶秦娥》,有人說不是李
白的,但有誰的文字可以那樣天真瀟灑呢?釋文如下: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3-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李白憶秦娥一首

丁亥春日張五常書

廣告一則

有興趣購買教授書法——錢捐出幫助天才貧童——請聯絡:

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852-2729 1208

傳真:852-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3-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世界末日好文章

拙作《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於二月二十二日發表後,一個網站的首天點擊達二十萬。這是個人紀錄。此前的一
站一天紀錄是十三萬(《廣州巧設空城計》),再次是十萬(《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分析性的文字有這
樣的點擊率,全憑地球滿布炎黃子孫。兩位我認識的美國經濟大師,一文只有數百至千多點擊,何況區區在下的文
章有無數網站轉載。

同胞人多,某些玩意容易地把鬼子佬比下去。姚明出場,電視觀眾五百萬。郎朗每年演出近二百場,場場爆滿。當
然了得,但同胞夠多有助焉。李雲迪每年只演出數十場,當然爆滿。我認為演出較少是明智的。

前些時對朱錫慶說,中國發展快,市場大,往往容許政府犯錯!公路、機場、橋樑等,新建成時沒有生意,要虧蝕
,但幾年後就生意滔滔了。私人投資也可以亂來一下。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百分之十七的建築起重機集中於上海,
五年內建成香港需要五十年才建好的商業樓宇。當時一般空空如也,樓價跌得七零八落,但略為開放金融,幾年爆
滿,聽說一位香港投資者購入銀主盤,賺了一百倍。人多,發展快,盲目投資也可獲甜頭。我恐怕有一天到了飽和
情況,中計者無數。

回頭說分析性文字的點擊率,個人的經驗,爆棚主要靠兩點。其一是提出的要淺而對,其二是沒有人提出過。是非
常困難的巧合,而奇怪地,愈淺,罵你的人愈多。在同學替我注意點擊率之前,有兩篇大熱。一篇寫類聚定律,說
歡場女子在同一場所的相貌很平均,因為她們不能把價格掛在胸前,增加了訊息費用,所以相貌類聚。淺而新。一
篇寫假貨,說好些假貨替真貨賣廣告,產出真貨的廠商不一定會反對冒牌貨的盛行。好比勞力士手錶的假貨到處都
是,真貨的銷量這些年一定急升了。也是淺而新。

上文提及的較近的三篇大熱文章,其論點也是淺而新。建議打開秦陵,說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廣州人均年
收入逾美元一萬,但沒有算進流動人口,我說是擺空城計!至於人類滅亡,則源於腦子了得成為不適者!

點擊歸點擊,文章歸文章,《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是幾年來我寫過的非經濟分析的最稱意作品。難道讀者中有
那麼多識貨之人?該文涉及的學問廣泛,機緣巧合,我都學過。科學方法的要點拿得準,分析邏輯井然,而理論含
意推得夠深入。不容易,要碰巧才能寫得出這樣的好文章。從作本科生時說起吧。

近二十四歲才進入洛杉磯加大讀本科,超齡五六載,我要在兩年內完成四年的課程,而自己堅持要選修大師教授的
課。當時在加大讀經濟本科,校方規定要選修五個學分生物學。起初選一科五個學分的動物學,進入課室,老師派
了一份厚厚的講義,其中數之不盡的字彙我沒有一個認識,不對頭,知難而退。於是選修一科三個學分的人類學。
教授是大名鼎鼎的population專家,不是指人口,而是生物盛衰的演變。教得好,我讀得用心。到了第二年的最後
學期,要畢業了,但生物學我還要多修兩個學分。於是選修一科名為「生命的起源」(The Origin of Life)的,
也是仰慕教授的大名了。

教授開頭說故事,好聽的,殊不知過了幾個星期,物理與化學的方程式排山倒海而來,我毫無根底,何況那些是高
級的物理,高級的化學。驀然驚覺,十多位學生中,只有我一個是本科生,其他都是生物研究生。過了轉科日期,
該學期畢業是無望的了。硬着頭皮捱下去,希望拿個「D」,算是及格。

大考五題,懂其一,略知其二,餘下兩題完全不懂。殊不知放榜成績是「A」!去問教授何解。他說我不懂的兩題其
他同學也不懂,我略懂的兩題他們也略懂,我懂的一題答得最好是我!那是關於生物population是如何決定的。我
只是從選修過的人類學那科搬過去,簡單地寫下一條方程式,整個答案只幾句。

這樣的生物進化根底當然微不足道,但畢竟是受到兩位高人的教誨,得到啟發。從這啟發中我想,既然無數的生物
不復存在,人類會不會有滅絕的一天?過了幾年,美國太空人成功地登陸月球,我想,終於有一種生物可以憑腦子
發達而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了。這想法不持久。

為了寫博士論文,我從頭細讀史密斯的《國富論》,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受到此公的影響。然而,史前輩所說的
農地制度演變的史實是明顯地錯了。跟着中國的人民公社與文革的經驗,使我意識到制度的演變不一定是向增加人
類生存機會那方面走。

人類會否因為自己的愚蠢而毀滅自己呢?愚蠢?人不是萬物之靈嗎?就是再蠢也比其他動物的智力高出不知多少倍
。史密斯不是說人的自私會給社會帶來利益嗎?Dawkins不是說為了生存,所有動物都有自私的基因嗎?但中國為什
麼會有人民公社,會有文革,香港怎會有數十年的租務管制?人類怎會不斷地互相殘殺呢?答案只有一個。自私無
疑可以給社會帶來利益,但自私也可以增加交易費用或社會費用,只要這些費用因為自私而變得夠高,人類可以毀
滅自己。在這樣的局限下,人類因為腦子了得,發明了可以毀滅自己的武器,有不少機會會因為自私增加了交易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3-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用,導致宇宙沒有出現過的生物自取滅亡。只有人類可以做到,因為只有人類才有足以毀滅自己的「智慧」。

六年多前動筆寫《經濟解釋》,刻意地追隨史前輩,不用任何方程式或曲線。理論架構起自他的,不少地方替他改
進;不夠精確之處也容易改進;歷史的經驗與實例的觀察,晚輩優勝理所當然。問題是史前輩重視自私給社會帶來
之利而漠視其害,忽略了交易或社會費用這項重要局限,後輩補充要大費思量。

重要的突破是寫《經濟解釋》時,我察覺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套套邏輯(tautology),是定義
(definitional)上的事,不可能錯,但說了等於沒說,本身是沒有解釋力的。然而,科學方法說,套套邏輯雖然
沒有解釋力,因為不可能錯,但往往提供一個重要的角度看世界,懂得加進內容的可以憑這角度推出可以被驗證因
而有解釋力的理論來。

我於是加進兩項局限:腦子了得可以發明毀滅自己的武器,自私會增加交易或社會費用。這樣看,腦子了得不會毀
滅人類,自私也不會,但二者的合併,人類自我毀滅絕對可以發生。不適者淘汰這個套套邏輯還是不可能錯的。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6 日期: 2007-03-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世界末日好文章

拙作《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於二月二十二日發表後,一個網站的首天點擊達二十萬。這是個人紀錄。此前的一
站一天紀錄是十三萬(《廣州巧設空城計》),再次是十萬(《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分析性的文字有這
樣的點擊率,全憑地球滿布炎黃子孫。兩位我認識的美國經濟大師,一文只有數百至千多點擊,何況區區在下的文
章有無數網站轉載。

同胞人多,某些玩意容易地把鬼子佬比下去。姚明出場,電視觀眾五百萬。郎朗每年演出近二百場,場場爆滿。當
然了得,但同胞夠多有助焉。李雲迪每年只演出數十場,當然爆滿。我認為演出較少是明智的。

前些時對朱錫慶說,中國發展快,市場大,往往容許政府犯錯!公路、機場、橋樑等,新建成時沒有生意,要虧蝕
,但幾年後就生意滔滔了。私人投資也可以亂來一下。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百分之十七的建築起重機集中於上海,
五年內建成香港需要五十年才建好的商業樓宇。當時一般空空如也,樓價跌得七零八落,但略為開放金融,幾年爆
滿,聽說一位香港投資者購入銀主盤,賺了一百倍。人多,發展快,盲目投資也可獲甜頭。我恐怕有一天到了飽和
情況,中計者無數。

回頭說分析性文字的點擊率,個人的經驗,爆棚主要靠兩點。其一是提出的要淺而對,其二是沒有人提出過。是非
常困難的巧合,而奇怪地,愈淺,罵你的人愈多。在同學替我注意點擊率之前,有兩篇大熱。一篇寫類聚定律,說
歡場女子在同一場所的相貌很平均,因為她們不能把價格掛在胸前,增加了訊息費用,所以相貌類聚。淺而新。一
篇寫假貨,說好些假貨替真貨賣廣告,產出真貨的廠商不一定會反對冒牌貨的盛行。好比勞力士手錶的假貨到處都
是,真貨的銷量這些年一定急升了。也是淺而新。

上文提及的較近的三篇大熱文章,其論點也是淺而新。建議打開秦陵,說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廣州人均年
收入逾美元一萬,但沒有算進流動人口,我說是擺空城計!至於人類滅亡,則源於腦子了得成為不適者!

點擊歸點擊,文章歸文章,《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是幾年來我寫過的非經濟分析的最稱意作品。難道讀者中有
那麼多識貨之人?該文涉及的學問廣泛,機緣巧合,我都學過。科學方法的要點拿得準,分析邏輯井然,而理論含
意推得夠深入。不容易,要碰巧才能寫得出這樣的好文章。從作本科生時說起吧。

近二十四歲才進入洛杉磯加大讀本科,超齡五六載,我要在兩年內完成四年的課程,而自己堅持要選修大師教授的
課。當時在加大讀經濟本科,校方規定要選修五個學分生物學。起初選一科五個學分的動物學,進入課室,老師派
了一份厚厚的講義,其中數之不盡的字彙我沒有一個認識,不對頭,知難而退。於是選修一科三個學分的人類學。
教授是大名鼎鼎的population專家,不是指人口,而是生物盛衰的演變。教得好,我讀得用心。到了第二年的最後
學期,要畢業了,但生物學我還要多修兩個學分。於是選修一科名為「生命的起源」(The Origin of Life)的,
也是仰慕教授的大名了。

教授開頭說故事,好聽的,殊不知過了幾個星期,物理與化學的方程式排山倒海而來,我毫無根底,何況那些是高
級的物理,高級的化學。驀然驚覺,十多位學生中,只有我一個是本科生,其他都是生物研究生。過了轉科日期,
該學期畢業是無望的了。硬着頭皮捱下去,希望拿個「D」,算是及格。

大考五題,懂其一,略知其二,餘下兩題完全不懂。殊不知放榜成績是「A」!去問教授何解。他說我不懂的兩題其
他同學也不懂,我略懂的兩題他們也略懂,我懂的一題答得最好是我!那是關於生物population是如何決定的。我
只是從選修過的人類學那科搬過去,簡單地寫下一條方程式,整個答案只幾句。

這樣的生物進化根底當然微不足道,但畢竟是受到兩位高人的教誨,得到啟發。從這啟發中我想,既然無數的生物
不復存在,人類會不會有滅絕的一天?過了幾年,美國太空人成功地登陸月球,我想,終於有一種生物可以憑腦子
發達而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了。這想法不持久。

為了寫博士論文,我從頭細讀史密斯的《國富論》,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受到此公的影響。然而,史前輩所說的
農地制度演變的史實是明顯地錯了。跟着中國的人民公社與文革的經驗,使我意識到制度的演變不一定是向增加人
類生存機會那方面走。

人類會否因為自己的愚蠢而毀滅自己呢?愚蠢?人不是萬物之靈嗎?就是再蠢也比其他動物的智力高出不知多少倍
。史密斯不是說人的自私會給社會帶來利益嗎?Dawkins不是說為了生存,所有動物都有自私的基因嗎?但中國為什
麼會有人民公社,會有文革,香港怎會有數十年的租務管制?人類怎會不斷地互相殘殺呢?答案只有一個。自私無
疑可以給社會帶來利益,但自私也可以增加交易費用或社會費用,只要這些費用因為自私而變得夠高,人類可以毀
滅自己。在這樣的局限下,人類因為腦子了得,發明了可以毀滅自己的武器,有不少機會會因為自私增加了交易費
用,導致宇宙沒有出現過的生物自取滅亡。只有人類可以做到,因為只有人類才有足以毀滅自己的「智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6 日期: 2007-03-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六年多前動筆寫《經濟解釋》,刻意地追隨史前輩,不用任何方程式或曲線。理論架構起自他的,不少地方替他改
進;不夠精確之處也容易改進;歷史的經驗與實例的觀察,晚輩優勝理所當然。問題是史前輩重視自私給社會帶來
之利而漠視其害,忽略了交易或社會費用這項重要局限,後輩補充要大費思量。

重要的突破是寫《經濟解釋》時,我察覺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套套邏輯(tautology),是定義
(definitional)上的事,不可能錯,但說了等於沒說,本身是沒有解釋力的。然而,科學方法說,套套邏輯雖然
沒有解釋力,因為不可能錯,但往往提供一個重要的角度看世界,懂得加進內容的可以憑這角度推出可以被驗證因
而有解釋力的理論來。

我於是加進兩項局限:腦子了得可以發明毀滅自己的武器,自私會增加交易或社會費用。這樣看,腦子了得不會毀
滅人類,自私也不會,但二者的合併,人類自我毀滅絕對可以發生。不適者淘汰這個套套邏輯還是不可能錯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3-0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未富先驕說

世界輪流轉。這些日子越南經濟起飛是國際新聞,有口皆碑也。拜中國為師,仿傚,多仿好的,少仿壞的,一模一
樣。

越南也算奇蹟了。去年增長率達百分之八點二,僅次於中國。中資企業前往淘金的四百家。股票市值一年內從十億
美元上升到一百四十六億。去年外資進賬美元一○二億。幾年前中國的外匯增長每年約千億,今天約二千億。但越
南的人口只七千多萬,約中國十八分之一,而他們改革起步比中國遲了十年。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四十五歲以下
,後生可畏也。

幾個月前見到蒙代爾,不知他從哪裡弄來的數字,說如果人民幣上升百分之七,中國的工業發展會遇到困難。今天
真的上升了百分之七,話都冇咁靈,最近南韓的輿論說,中國的「世界工廠」美譽,將一去不返。可能巧合,作不
得準,但幾位在珠三角設接單工廠的朋友,最近一起叫救命。

說過幾次,中國的經濟制度模式,要在曾經徹底地廢除了私產的國家才能較為容易地建立起來。這樣看,越南、北
韓、古巴等三個小國可走中國的路。幾年前一些熟知越南的舊學生告訴我,那裡的經濟人馬,不少讀我寫的關於中
國經濟的文章,而北韓讀區區在下有二十年了。為什麼北韓與古巴還不依樣葫蘆,大開其放,走中國模式的路?可
能是國際政治的困難,我不懂。不懂,但認為美國不妨趁機賣個人情,幫忙一下,多交兩個朋友,不亦快哉?

越南的人民年輕力壯,不蠢,也吃得苦。他們的工資與物價比中國低相當多。從目前的發展看,以重要的接單工業
而言,我不用水晶球也可以說中國早晚鬥不過。如是,中國農民的生活改進會遇到不容易處理的障礙。

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希望中國把越南殺下馬來。正相反,越南的興起可喜可賀,我在心底裡祝福他們。國際上增
加了產出競爭,懂經濟的不可能不支持。我反對的是中國讓賽,反對中國輕敵,反對中國未富先驕!為寫這篇文章
我問幾位跟進中國發展的朋友:你覺得中國是未富先驕嗎?沒有一個說不是!

讓人民幣升值是讓賽。說過了,比起美元,人民幣偏低,但比起發展中國家,何低之有?今天看是偏高了。說過無
數次,一個國家的幣值如果偏高,要挽救不容易。減少貨幣量不是舉手之勞;用外匯儲備收購自己的貨幣要有足夠
的儲備;加強外匯管制是死路一條。但如果一個國家的幣值偏低,「挽救」易如反掌:多放貨幣出去,要幣值跌到
哪個價位都可以。恐怕通脹重來嗎?以一籃子物品作為貨幣之錨,堅守,不難處理。

也說過,讓人民幣升值,改進美國貿易逆差的機會不大。彈性係數的話題不用再說,而目前的發展,像越南等地區
搞起經濟,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會改進,但貿易的整體逆差不會。這是因為美國的訂單只從中國轉到越南等地區
去。換言之,改進美國貿易逆差的可靠辦法,是修改美國本身的經濟結構,大量出口科技知識與服務行業。

是的,與其禁止科技及高科技產品進口中國,美國倒不如堅持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我也認為中國對外資服務
行業進口的抗拒是不對的。也曾經指出,美國(尤其是兩位議員)迫使人民幣與美元脫鈎,對美國來說是大錯。有
伊拉克之戰,人民幣鈎着美元,美元不會跌到哪裡去:有十三多億人口支持着美元,美國的債券可以穩守,通脹不
會抬頭。(二月二十一日《信報》社評,說美國的經濟「近乎完美」。是說笑嗎?伊拉克每年直接費用近美元千億
,加間接的翻幾番,天下間哪會有那麼大的免費午餐呢?)

搞福利經濟是讓賽。絕對支持幫助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但福利經濟是另一回事,為禍不淺,詳盡分析過,不再
說。好學唔學,中國為什麼要學人家?香港當年發迹有什麼福利經濟了?我父親當年掃地、碎石、作街上小販,然
後作電鍍學徒,有什麼不對了?父賺錢,子享福,我的出身比父親高尚得多。當年在美國半工半讀,洗碗、剪草、
派報、停車場收費,是在好萊塢傳授人像攝影之前,捱上去,終於拿得幾項獎學金。難道這些不是人生應有的歷程
嗎?如果父親當年領取福利救濟金 ——如果我當年領取福利救濟金——效果如何不容易想像。今天北京有智囊
建議放棄接單工業,何「智」之有哉?難道中國的農民要從微軟起步嗎?

規定最低工資是讓賽。這方面說來話長,我會另文破口大罵。

約束外資進口也是讓賽。曾幾何時,中國求「資」若渴。今天,資金不足再不是問題,於是外資進口受到諸多留難
。前恭而後倨,未富先驕也。北京怎可以那麼快就忘記,資金不論,中國需要的是外人帶來的知識。早就說過,一
家外資大廠,訓練人材勝於一間學校。不久前說過,國際的局勢不妙,外資在中國愈多,中國愈安全。至於出售土
地或企業給外人,二十年前我提出建議,被接受,今天何來恐懼症了?說得不好聽:資產在中國是肉在砧板上。說
得好聽:除非外資帶進對中國有利的知識專利,否則外資進入,賺錢的主要是中國人。

說過多次,大前提是要搞好中國農民的生活。農民的生活搞不好,萬事皆休。說了數千年,得把口,但這幾年中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3-0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的農民真的看到一絲曙光。六年來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改進得比城市的居民快。不久前接受訪問,說「兩極分化」
是胡說八道,網上到處吵得熱鬧,罵我者無數。我是高估了同胞們的智慧,跳了一層解釋,這裡說說吧。

如果你每月收入一萬,一年後升了百分之十,月入一萬一千;我每月收入一千,一年後升了百分之二十,上升率比
你的高一倍,月入一千二百。月入的差距本來是九千,一年後是九千八百,增大了,但相對的比率本來是十對一,
一年後是十一對一點二,收窄了。兩極分化於是收窄,因為長此下去,我的收入會追上你的。我毋須眼紅你的收入
增長,因為只要我的增長率比你的高,你的收入愈高對我愈有利。這幾年跑遍大江南北,到農村左查詢右查詢,知
道一般而言,農民的每年收入增長近百分之二十。五千年來他們沒有這樣好過。

未富先驕地讓賽,讓人民幣升值,或搞福利經濟,或最低工資,或留難外資,沒有一項對農民是有利的。農民本身
可能不這樣看——他們會容易地中眼前小利之計——但經濟邏輯站在我這邊。我對經濟發展的推斷很少錯。

不驕,不讓,越南的朋友一時間會增加頭痛。但這只是短暫的調整。經濟邏輯說,互不相讓的產出競賽,互相貿易
,長遠一點看,大家都是得益者。無論邏輯或經驗,都不支持讓賽會使被讓的得到持久的甜頭。可不是嗎?二戰後
多年,美國大讓特讓,對印度(India)的外援資助遠比對美國本土的印第安人(Indian)的資助為高,但印度搞不
起來。今天印度搞出了苗頭,卻沒有美國的慷慨資助。說到底,自食其力是經濟發展的座右銘,而政府的職責,是
建立與維護一個讓每個國民可以自食其力的制度。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3-0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4 日期: 2007-03-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未富先驕說

世界輪流轉。這些日子越南經濟起飛是國際新聞,有口皆碑也。拜中國為師,仿傚,多仿好的,少仿壞的,一模一
樣。

越南也算奇蹟了。去年增長率達百分之八點二,僅次於中國。中資企業前往淘金的四百家。股票市值一年內從十億
美元上升到一百四十六億。去年外資進賬美元一○二億。幾年前中國的外匯增長每年約千億,今天約二千億。但越
南的人口只七千多萬,約中國十八分之一,而他們改革起步比中國遲了十年。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四十五歲以下
,後生可畏也。

幾個月前見到蒙代爾,不知他從哪裡弄來的數字,說如果人民幣上升百分之七,中國的工業發展會遇到困難。今天
真的上升了百分之七,話都冇咁靈,最近南韓的輿論說,中國的「世界工廠」美譽,將一去不返。可能巧合,作不
得準,但幾位在珠三角設接單工廠的朋友,最近一起叫救命。

說過幾次,中國的經濟制度模式,要在曾經徹底地廢除了私產的國家才能較為容易地建立起來。這樣看,越南、北
韓、古巴等三個小國可走中國的路。幾年前一些熟知越南的舊學生告訴我,那裡的經濟人馬,不少讀我寫的關於中
國經濟的文章,而北韓讀區區在下有二十年了。為什麼北韓與古巴還不依樣葫蘆,大開其放,走中國模式的路?可
能是國際政治的困難,我不懂。不懂,但認為美國不妨趁機賣個人情,幫忙一下,多交兩個朋友,不亦快哉?

越南的人民年輕力壯,不蠢,也吃得苦。他們的工資與物價比中國低相當多。從目前的發展看,以重要的接單工業
而言,我不用水晶球也可以說中國早晚鬥不過。如是,中國農民的生活改進會遇到不容易處理的障礙。

千萬不要誤會。我不是希望中國把越南殺下馬來。正相反,越南的興起可喜可賀,我在心底裡祝福他們。國際上增
加了產出競爭,懂經濟的不可能不支持。我反對的是中國讓賽,反對中國輕敵,反對中國未富先驕!為寫這篇文章
我問幾位跟進中國發展的朋友:你覺得中國是未富先驕嗎?沒有一個說不是!

讓人民幣升值是讓賽。說過了,比起美元,人民幣偏低,但比起發展中國家,何低之有?今天看是偏高了。說過無
數次,一個國家的幣值如果偏高,要挽救不容易。減少貨幣量不是舉手之勞;用外匯儲備收購自己的貨幣要有足夠
的儲備;加強外匯管制是死路一條。但如果一個國家的幣值偏低,「挽救」易如反掌:多放貨幣出去,要幣值跌到
哪個價位都可以。恐怕通脹重來嗎?以一籃子物品作為貨幣之錨,堅守,不難處理。

也說過,讓人民幣升值,改進美國貿易逆差的機會不大。彈性係數的話題不用再說,而目前的發展,像越南等地區
搞起經濟,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會改進,但貿易的整體逆差不會。這是因為美國的訂單只從中國轉到越南等地區
去。換言之,改進美國貿易逆差的可靠辦法,是修改美國本身的經濟結構,大量出口科技知識與服務行業。

是的,與其禁止科技及高科技產品進口中國,美國倒不如堅持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我也認為中國對外資服務
行業進口的抗拒是不對的。也曾經指出,美國(尤其是兩位議員)迫使人民幣與美元脫鈎,對美國來說是大錯。有
伊拉克之戰,人民幣鈎着美元,美元不會跌到哪裡去:有十三多億人口支持着美元,美國的債券可以穩守,通脹不
會抬頭。(二月二十一日《信報》社評,說美國的經濟「近乎完美」。是說笑嗎?伊拉克每年直接費用近美元千億
,加間接的翻幾番,天下間哪會有那麼大的免費午餐呢?)

搞福利經濟是讓賽。絕對支持幫助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但福利經濟是另一回事,為禍不淺,詳盡分析過,不再
說。好學唔學,中國為什麼要學人家?香港當年發迹有什麼福利經濟了?我父親當年掃地、碎石、作街上小販,然
後作電鍍學徒,有什麼不對了?父賺錢,子享福,我的出身比父親高尚得多。當年在美國半工半讀,洗碗、剪草、
派報、停車場收費,是在好萊塢傳授人像攝影之前,捱上去,終於拿得幾項獎學金。難道這些不是人生應有的歷程
嗎?如果父親當年領取福利救濟金——如果我當年領取福利救濟金——效果如何不容易想像。今天北京有智囊建議
放棄接單工業,何「智」之有哉?難道中國的農民要從微軟起步嗎?

規定最低工資是讓賽。這方面說來話長,我會另文破口大罵。

約束外資進口也是讓賽。曾幾何時,中國求「資」若渴。今天,資金不足再不是問題,於是外資進口受到諸多留難
。前恭而後倨,未富先驕也。北京怎可以那麼快就忘記,資金不論,中國需要的是外人帶來的知識。早就說過,一
家外資大廠,訓練人材勝於一間學校。不久前說過,國際的局勢不妙,外資在中國愈多,中國愈安全。至於出售土
地或企業給外人,二十年前我提出建議,被接受,今天何來恐懼症了?說得不好聽:資產在中國是肉在砧板上。說
得好聽:除非外資帶進對中國有利的知識專利,否則外資進入,賺錢的主要是中國人。

說過多次,大前提是要搞好中國農民的生活。農民的生活搞不好,萬事皆休。說了數千年,得把口,但這幾年中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4 日期: 2007-03-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的農民真的看到一絲曙光。六年來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改進得比城市的居民快。不久前接受訪問,說「兩極分化」
是胡說八道,網上到處吵得熱鬧,罵我者無數。我是高估了同胞們的智慧,跳了一層解釋,這裡說說吧。

如果你每月收入一萬,一年後升了百分之十,月入一萬一千;我每月收入一千,一年後升了百分之二十,上升率比
你的高一倍,月入一千二百。月入的差距本來是九千,一年後是九千八百,增大了,但相對的比率本來是十對一,
一年後是十一對一點二,收窄了。兩極分化於是收窄,因為長此下去,我的收入會追上你的。我毋須眼紅你的收入
增長,因為只要我的增長率比你的高,你的收入愈高對我愈有利。這幾年跑遍大江南北,到農村左查詢右查詢,知
道一般而言,農民的每年收入增長近百分之二十。五千年來他們沒有這樣好過。

未富先驕地讓賽,讓人民幣升值,或搞福利經濟,或最低工資,或留難外資,沒有一項對農民是有利的。農民本身
可能不這樣看——他們會容易地中眼前小利之計——但經濟邏輯站在我這邊。我對經濟發展的推斷很少錯。

不驕,不讓,越南的朋友一時間會增加頭痛。但這只是短暫的調整。經濟邏輯說,互不相讓的產出競賽,互相貿易
,長遠一點看,大家都是得益者。無論邏輯或經驗,都不支持讓賽會使被讓的得到持久的甜頭。可不是嗎?二戰後
多年,美國大讓特讓,對印度(India)的外援資助遠比對美國本土的印第安人(Indian)的資助為高,但印度搞不
起來。今天印度搞出了苗頭,卻沒有美國的慷慨資助。說到底,自食其力是經濟發展的座右銘,而政府的職責,是
建立與維護一個讓每個國民可以自食其力的制度。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4 日期: 2007-02-2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

最近一位同學替我在網上開了一個「五常問答室」(http://blog.sina.com.cn/m/zhangwuchang),好叫我這個老
人家能表演一下(一笑)。提問的讀者多,可惜大多數的問題沒有大眾趣味,不宜回應。一天選答一題,回應簡短
,沒有大眾趣味的選不上。不少問題是同學問功課。這類常見於個人電郵,太多,答之不盡,只能選小部分回應。

這次「問答室」的處理,要跑出課堂之外。困難是:有大眾趣味的題目,一年何來三百六十五條呢?希望有興趣的
讀者能參考一下該「室」答過的問題,知道我選的是那類題目,幫忙一下。

問題牽涉廣泛的,我會考慮在這裡以長文回應。一位在夏威夷的讀者,用英語出題,翻成中文如下:「你信奉阿當
•史密斯。他的『無形之手』導致全球暖化。海上的冰塊正在溶解。水淹地球將至。如果你有權指使聯合國,會怎
樣挽救人類呢?」

我敬仰史密斯是衷心的。深知世事的大思想家極為罕有,史前輩是其中一個。當師友們說我純走史密斯的路,我感
到高興,也感到驕傲。但敬仰是一回事,同意是另一回事了。當年寫博士論文,我不同意史前輩的分析,手起刀落
,批評長達三頁之多(見《佃農理論》三十二至三十四頁)。後來寫《經濟解釋》,我指出史密斯的一個重要失誤
:他高舉自私給社會帶來的貢獻,卻輕視了自私給社會帶來的禍害。後者是說,自私可以增加交易費用。從悲觀的
角度看,這後者可以導致人類滅亡。

先說一下無形之手吧。我是為公司理論畫上句號的人,而所謂「公司」者,主要是增加了有形之手。一九八一年,
對交易費用有了深入的理解,我指出如果沒有交易費用,世界上不會有市場。市場是一種組織,凡是組織,必有交
易費用存在,而組織的選擇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後來高斯與阿羅都同意這個新觀點。今天,香港的中學生也略知
大概了。

嚴格來說,無形之手是假設交易費用不存在,而史密斯把市場看為無形之手,有點互相矛盾。史前輩當年沒有想到
交易費用那方面去。我們今天說無形之手,從新觀點看,是指除了政府監管權利界定,市場大可自由,雖然市場也
用上非政府的有形之手。好些學者,像海耶克,不懂箇中道理,反對政府干預於是成為一種宗教。這些人可以大名
鼎鼎,但沒有解釋什麼。經濟宗教與經濟科學是兩回事。

史密斯主要是搞經濟科學的。從自私給社會帶來利益的角度出發,史前輩熟讀歷史,知道制度的安排在歷史上是有
轉變的。他於是想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哲理。這哲理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生物學天才達爾文。在達氏的多產
論著中,我們往往見到economy of life這一詞。可想而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為了economy,那麼膚淺地
看,生存是好的,淘汰是壞的了。

問題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套套邏輯,說了等於沒說——只是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角度看演變。人類滅絕,
定義說是不適者,究竟是好還是壞呢?既然是不適者,滅絕,應該是好,但好在哪裡呢?這是價值觀的判斷,不是
科學。達爾文當年是知道某些生物種類遭淘汰了,因為某方面有所「不適」。他當時的資料,可沒有告訴他某些繁
盛之極的生物,可以一下子慘遭淘汰。是的,我說過,人類的自私可以淘汰人類,把人類滅絕,從達爾文的角度看
,是不適者淘汰,遵守?economy of life的規律!

轉談全球暖化,冰山溶解,水淹地球,若干年後人類可能因而滅絕。我相信嗎?相信的科學家愈來愈多,今天近於
一致認同,我沒有資格不相信。如果全球暖化真的可以毀滅人類,可以挽救嗎?原則上可以,但需要交易費用——
包括訊息、洽商與監管費用——夠低。有商有量,不難找到大家同意的方案。問題是訊息費用是大麻煩,加上人類
自私,各持己見,就是找到了同意的方案,要大家按章遵守難於登天。

地球水淹,足以毀滅人類的,恐怕是數百年之後的事了。朋友,如果沒有全球暖化這回事,你認為人類可以多活數
百年嗎?說實話,我自己不樂觀。上蒼有知,多活一百年我也不敢擔保,幾百年看來有點苛求了!

想想吧,只不過是六十二年前,第一個核彈爆於日本。跟着核武競賽,只三十年後,所有報道都說人類有足夠的核
武毀滅全人類好幾次,跟着近於核 戰的傳言屢有所聞。今天,不能肯定有多少個國家擁有核武,而大家不難理
解,有些國家顯然認為擁有核武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這邊廂核武競賽死灰復燃,那邊廂不惜一死的恐怖活動天天
有。朋友,如果核武落在不惜一死的人的手上,你認為他們會珍惜人類的存在嗎?

只六十二年就發生了那麼多的不幸的事,再加六十二年還不會有核戰嗎?三百年呢?或然率站在哪一邊不是專家也
知道,思之能不愴然哉?

從悲觀的角度看,有時那些高呼地球要減溫的政客,給我有點偽君子的感受。滅絕人類的法門,核武之外還有生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4 日期: 2007-02-2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病毒等,可以隨時發生,怎還有閒情逸致去管什麼暖化的?輪到地球水浸,為時甚久,人類還存在是大幸了。我
恐怕還沒有真的水浸,地球會因為人類不存在而冷卻下來,到處都是冰。

事生於世而備適於事。人類今天面對的首要任務,可不是約束全球暖化,而是要設法杜絕所有戰爭與恐怖活動。困
難嗎?當然困難,近於不可能,而這也是因為人的自私,使交易費用過高,洽商與監管皆極難。連不互相殘殺那麼
簡單的事也無從處理,人類怎還可以透過洽商來把地球降溫呢?那麼淺的問題也沒有人提出,蠢到死!

是宇宙的悲哀。所有科學證據,都說只有地球機緣巧合,有生物存在。當年教授說,就算有了地球的獨特天氣,生
物出現的或然率,彷彿把無數磚塊拋到天上去,掉下來時剛好砌成一間房子。所有科學證據,都說在生物中,只有
人類長出一個可以思想推理的腦子。是很大的諷刺。Richard Dawkins的名著說,所有動物皆自私。我今天說,人類
的自私,有很大的機會會因為腦子了得而毀滅自己。可不是嗎?如果動物的發展止於猩猩,不會有核武,不會有恐
怖,也不會有全球暖化這個現象了。這樣,從達爾文的角度看,腦子了得是不適者!

朋友,就讓我發點牢騷吧。讓我在這裡猜測一下,先把人類歷史寫出來。要不然,等到人類滅絕,有誰會動筆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4 日期: 2007-02-22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4 日期: 2007-02-2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全球暖化說人類滅亡

最近一位同學替我在網上開了一個「五常問答室」(http://blog.sina.com.cn/m/zhangwuchang),好叫我這個老
人家能表演一下(一笑)。提問的讀者多,可惜大多數的問題沒有大眾趣味,不宜回應。一天選答一題,回應簡短
,沒有大眾趣味的選不上。不少問題是同學問功課。這類常見於個人電郵,太多,答之不盡,只能選小部分回應。

這次「問答室」的處理,要跑出課堂之外。困難是:有大眾趣味的題目,一年何來三百六十五條呢?希望有興趣的
讀者能參考一下該「室」答過的問題,知道我選的是那類題目,幫忙一下。

問題牽涉廣泛的,我會考慮在這裡以長文回應。一位在夏威夷的讀者,用英語出題,翻成中文如下:「你信奉亞當
•史密斯。他的『無形之手』導致全球暖化。海上的冰塊正在溶解。水淹地球將至。如果你有權指使聯合國,會怎
樣挽救人類呢?」

我敬仰史密斯是衷心的。深知世事的大思想家極為罕有,史前輩是其中一個。當師友們說我純走史密斯的路,我感
到高興,也感到驕傲。但敬仰是一回事,同意是另一回事了。當年寫博士論文,我不同意史前輩的分析,手起刀落
,批評長達三頁之多(見《佃農理論》三十二至三十四頁)。後來寫《經濟解釋》,我指出史密斯的一個重要失誤
:他高舉自私給社會帶來的貢獻,卻輕視了自私給社會帶來的禍害。後者是說,自私可以增加交易費用。從悲觀的
角度看,這後者可以導致人類滅亡。

先說一下無形之手吧。我是為公司理論畫上句號的人,而所謂「公司」者,主要是增加了有形之手。一九八一年,
對交易費用有了深入的理解,我指出如果沒有交易費用,世界上不會有市場。市場是一種組織,凡是組織,必有交
易費用存在,而組織的選擇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後來高斯與阿羅都同意這個新觀點。今天,香港的中學生也略知
大概了。

嚴格來說,無形之手是假設交易費用不存在,而史密斯把市場看為無形之手,有點互相矛盾。史前輩當年沒有想到
交易費用那方面去。我們今天說無形之手,從新觀點看,是指除了政府監管權利界定,市場大可自由,雖然市場也
用上非政府的有形之手。好些學者,像海耶克,不懂箇中道理,反對政府干預於是成為一種宗教。這些人可以大名
鼎鼎,但沒有解釋什麼。經濟宗教與經濟科學是兩回事。

史密斯主要是搞經濟科學的。從自私給社會帶來利益的角度出發,史前輩熟讀歷史,知道制度的安排在歷史上是有
轉變的。他於是想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哲理。這哲理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生物學天才達爾文。在達氏的多產
論著中,我們往往見到economy of life這一詞。可想而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為了economy,那麼膚淺地
看,生存是好的,淘汰是壞的了。

問題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套套邏輯,說了等於沒說——只是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角度看演變。人類滅絕,
定義說是不適者,究竟是好還是壞呢?既然是不適者,滅絕,應該是好,但好在哪裡呢?這是價值觀的判斷,不是
科學。達爾文當年是知道某些生物種類遭淘汰了,因為某方面有所「不適」。他當時的資料,可沒有告訴他某些繁
盛之極的生物,可以一下子慘遭淘汰。是的,我說過,人類的自私可以淘汰人類,把人類滅絕,從達爾文的角度看
,是不適者淘汰,遵守economy of life的規律!

轉談全球暖化,冰山溶解,水淹地球,若干年後人類可能因而滅絕。我相信嗎?相信的科學家愈來愈多,今天近於
一致認同,我沒有資格不相信。如果全球暖化真的可以毀滅人類,可以挽救嗎?原則上可以,但需要交易費用——
包括訊息、洽商與監管費用——夠低。有商有量,不難找到大家同意的方案。問題是訊息費用是大麻煩,加上人類
自私,各持己見,就是找到了同意的方案,要大家按章遵守難於登天。

地球水淹,足以毀滅人類的,恐怕是數百年之後的事了。朋友,如果沒有全球暖化這回事,你認為人類可以多活數
百年嗎?說實話,我自己不樂觀。上蒼有知,多活一百年我也不敢擔保,幾百年看來有點苛求了!

想想吧,只不過是六十二年前,第一個核彈爆於日本。跟着核武競賽,只三十年後,所有報道都說人類有足夠的核
武毀滅全人類好幾次,跟着近於核戰的傳言屢有所聞。今天,不能肯定有多少個國家擁有核武,而大家不難理解,
有些國家顯然認為擁有核武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這邊廂核武競賽死灰復燃,那邊廂不惜一死的恐怖活動天天有。
朋友,如果核武落在不惜一死的人的手上,你認為他們會珍惜人類的存在嗎?

只六十二年就發生了那麼多的不幸的事,再加六十二年還不會有核戰嗎?三百年呢?或然率站在哪一邊不是專家也
知道,思之能不愴然哉?

從悲觀的角度看,有時那些高呼地球要減溫的政客,給我有點偽君子的感受。滅絕人類的法門,核武之外還有生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4 日期: 2007-02-2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病毒等,可以隨時發生,怎還有閒情逸致去管什麼暖化的?輪到地球水浸,為時甚久,人類還存在是大幸了。我
恐怕還沒有真的水浸,地球會因為人類不存在而冷卻下來,到處都是冰。

事生於世而備適於事。人類今天面對的首要任務,可不是約束全球暖化,而是要設法杜絕所有戰爭與恐怖活動。困
難嗎?當然困難,近於不可能,而這也是因為人的自私,使交易費用過高,洽商與監管皆極難。連不互相殘殺那麼
簡單的事也無從處理,人類怎還可以透過洽商來把地球降溫呢?那麼淺的問題也沒有人提出,蠢到死!

是宇宙的悲哀。所有科學證據,都說只有地球機緣巧合,有生物存在。當年教授說,就算有了地球的獨特天氣,生
物出現的或然率,彷彿把無數磚塊拋到天上去,掉下來時剛好砌成一間房子。所有科學證據,都說在生物中,只有
人類長出一個可以思想推理的腦子。是很大的諷刺。Richard Dawkins的名著說,所有動物皆自私。我今天說,人類
的自私,有很大的機會會因為腦子了得而毀滅自己。可不是嗎?如果動物的發展止於猩猩,不會有核武,不會有恐
怖,也不會有全球暖化這個現象了。這樣,從達爾文的角度看,腦子了得是不適者!

朋友,就讓我發點牢騷吧。讓我在這裡猜測一下,先把人類歷史寫出來。要不然,等到人類滅絕,有誰會動筆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02-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戰爭的代價

可能因為美國最近要在伊拉克增兵二萬多,該戰的費用或成本如何吵得熱鬧了。讀到的數字五花八門,各各不同,
顯然是因為戰爭的費用牽涉到多方面,不同「專家」或不同機構的算法有別也。怎樣算都是天文數字,而大家同意
,以直接成本算,伊戰的總費用會於今年與三十多年前的越戰的總費用打平,是物價調整後的算法。伊戰還不到四
年,今天算,時日遠比越戰為短;以同樣時日算,伊戰的成本比越戰的約高一倍。為什麼呢?

一個解釋是當年越戰用徵兵制,今天伊戰用傭兵制。這差別只可以解釋直接金錢成本伊戰較高的一部分。主要的解
釋,可能還是恐怖活動的防衛及鎮壓成本奇高。所謂明槍易擋,暗箭難防,何況一些不惜一死的人——或教三歲小
孩纏上炸彈的——防不勝防之外,使人聽來心酸。

最高的伊戰成本估計,直接加間接,高達二萬億美元。近於不可信,但估計的人是J. Stiglitz。我認識此君。五年
前拿得諾獎還是次要,重要的是在克林頓時期,他曾經是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對有關的戰爭成本數字應該
比外人清楚。想想吧,中國十三億人口,開放改革二十七年,勞苦大眾做生做死,為國家積蓄了值一萬億美元的外
匯儲備,破了人類歷史紀錄。Stiglitz估計的伊戰美國總成本,竟然比這儲備高一倍!

當四年前美國要進軍伊拉克,我持反對意見。對軍事一無所知,這反對源於一九九一的波斯灣之戰,也是打伊拉克
。當時美國理直氣壯,有多國支持分擔費用,展出星球大戰的武器,精彩絕倫,把蘇聯嚇得瓦解。然而,全面勝出
之際,美國卻突然鳴金收兵。十二年後再進軍伊拉克,昔日波斯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見不到,不智也。

到今天我還不明白,為什麼一九九一美國會突然鳴金收兵。兩位美國朋友認為做得對,做得妙,說來說去我也有問
號。後來問佛利民,他說蠢、蠢、蠢!我不懂,但石油多過淡水(一笑)的中東,局勢歷來不穩定,遇上伊拉克進
攻科威特那一着劣棋,美國替天行道,怎可以捉到鹿而不懂得脫角的?當然,我同意,強行取代一個存在的政權,
可以不做千萬不要做。

三年多前美國進軍伊拉克,說進就進,我立刻對一位朋友說,看來佛利民主張而又被接納的傭兵制是錯了。昔日越
戰行徵兵制,被徵的學子反對激烈,尼克遜慘淡收場,使我意識到在徵兵制下,年輕人不被搞得熱血沸騰,出兵不
容易,但傭兵制是另一回事了。日本仔當年炸珍珠港,蠢、蠢、蠢,觸怒了美國的青年,自取其咎也。

幾天前侯夫子傳來一篇英語長文,作者有來頭,對政治與戰爭的所知可教。該作者高舉佛利民的天才與成就,但直
指佛老主張的傭兵制是大錯。該文指出,雖然美國實行傭兵制後有成功的例子,但這次伊戰的經驗,是傭兵制出兵
太容易了。這與我之見相同。但該文更指出,在傭兵制下,搶救被擄的士兵不夠落力,而傭兵不一定可以聘請得足
夠的兵。雖然在美國的傭兵制下,說明有必要時徵兵制可以立刻回頭,但今天的伊拉克之戰,回頭徵兵是不會有民
眾的支持的。

這使我想到如下的軍事定律:防守可用傭兵(即僱用警衛),但進軍則以徵兵為上也。說到底,行軍打仗,沒有熱
血支持,靠金錢購買,除非速戰速決,代價是太大了。這「定律」有一個不容易接受的含意:要進軍打仗,最好讓
對方先打一棍,把自己的民眾打出熱血來。這也是說,要到忍無可忍才出兵。小不忍則亂大謀,但如果大家都懂得
這個「張子兵法」,忍、忍、忍,天下太平可以斷言。

回頭說Stiglitz估計的伊戰總成本美元二萬億,是包括着間接的社會及宏觀成本,也算進武器需要提前更新等費用
。但報導可沒有提及他假設伊戰何時結束。以三十多年前的越戰經驗衡量,戰爭的社會成本高得離奇。當時我在美
國,親歷其境,不容易相信那極其無聊的越戰給美國帶來的禍害。

想想吧。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大學的學術氣氛濃厚,追求知識的熱情是我平生僅見。我自己的學問是在這氣氛中培
養出來的。越戰把這一切都改變了。學生變得反動,好些像今天中國的憤青那樣,不懂得尊師重道。效果是越戰之
後與之前相比,學生的平均成績上升了一個整點(四點最高),也即是上升了四分之一。不是求學有了長進,而是
老師怕了學生。

想當年,作學術研究是追求新意的啟發性,沒有誰管文章數量多少。當時沒有誰不同意,一篇思想有斤兩的短文,
不管在哪裡發表,抵得上百篇在名學報發表的平庸之作。六九年我到了西雅圖華大,只三個月,那裡的元老教授投
票,一致通過升我為正教授。我可沒有這樣要求,而元老們沒有一個讀過我的文章——他們只是在言談中認為我想
的是在另一個層面。

越戰帶來的「學術」效果,是助理教授對上頭的正教授不服氣,迫使後來一般的大學要數文章,論學報,內容如何
沒有誰管得着。好學唔學,今天的香港是這樣,國內也是這樣,拜美國為師,可惜沒有誰知道,或記得,這種衡量
準則是越戰促成的。其他學術我不是專家,但就經濟學而言,重要的文章在越戰後少見了。我的一位研究生物的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02-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甥,也指出那門學問的重量級文章,越戰後不久大幅下降了。學報多了不少,文章增加無數,廢物比比皆是。

越戰結束後,美國的債券開始暴跌,以致三十年的孳息年率,七十年代後期高達十八厘以上,經濟不景要到列根總
統上任後三年才翻身。衷心希望這次伊戰不會導致同樣的債券命運,雖然經濟邏輯是不支持這希望的。

我也希望布殊總統能審時度勢,知道國際的形勢今非昔比。十多年前的波斯灣之戰,炮聲一響美元立刻上升。三年
多前伊戰炮聲再起,美元應聲下跌。最近說要增兵,美元跌勢加劇。不知Stiglitz有沒有把這項重要成本算進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2-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戰爭的代價

可能因為美國最近要在伊拉克增兵二萬多,該戰的費用或成本如何吵得熱鬧了。讀到的數字五花八門,各各不同,
顯然是因為戰爭的費用牽涉到多方面,不同「專家」或不同機構的算法有別也。怎樣算都是天文數字,而大家同意
,以直接成本算,伊戰的總費用會於今年與三十多年前的越戰的總費用打平,是物價調整後的算法。伊戰還不到四
年,今天算,時日遠比越戰為短;以同樣時日算,伊戰的成本比越戰的約高一倍。為什麼呢?

一個解釋是當年越戰用徵兵制,今天伊戰用傭兵制。這差別只可以解釋直接金錢成本伊戰較高的一部分。主要的解
釋,可能還是恐怖活動的防衛及鎮壓成本奇高。所謂明槍易擋,暗箭難防,何況一些不惜一死的人——或教三歲小
孩纏上炸彈的——防不勝防之外,使人聽來心酸。

最高的伊戰成本估計,直接加間接,高達二萬億美元。近於不可信,但估計的人是J. Stiglitz。我認識此君。五年
前拿得諾獎還是次要,重要的是在柯林頓時期,他曾經是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對有關的戰爭成本數字應該
比外人清楚。想想吧,中國十三億人口,開放改革二十七年,勞苦大眾做生做死,為國家積蓄了值一萬億美元的外
匯儲備,破了人類歷史紀錄。Stiglitz估計的伊戰美國總成本,竟然比這儲備高一倍!

當四年前美國要進軍伊拉克,我持反對意見。對軍事一無所知,這反對源於一九九一的波斯灣之戰,也是打伊拉克
。當時美國理直氣壯,有多國支持分擔費用,展出星球大戰的武器,精彩絕倫,把蘇聯嚇得瓦解。然而,全面勝出
之際,美國卻突然鳴金收兵。十二年後再進軍伊拉克,昔日波斯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見不到,不智也。

到今天我還不明白,為什麼一九九一美國會突然鳴金收兵。兩位美國朋友認為做得對,做得妙,說來說去我也有問
號。後來問佛利民,他說蠢、蠢、蠢!我不懂,但石油多過淡水(一笑)的中東,局勢歷來不穩定,遇上伊拉克進
攻科威特那一着劣棋,美國替天行道,怎可以捉到鹿而不懂得脫角的?當然,我同意,強行取代一個存在的政權,
可以不做千萬不要做。

三年多前美國進軍伊拉克,說進就進,我立刻對一位朋友說,看來佛利民主張而又被接納的傭兵制是錯了。昔日越
戰行徵兵制,被徵的學子反對激烈,尼克森慘淡收場,使我意識到在徵兵制下,年輕人不被搞得熱血沸騰,出兵不
容易,但傭兵制是另一回事了。日本仔當年炸珍珠港,蠢、蠢、蠢,觸怒了美國的青年,自取其咎也。

幾天前侯夫子傳來一篇英語長文,作者有來頭,對政治與戰爭的所知可教。該作者高舉佛利民的天才與成就,但直
指佛老主張的傭兵制是大錯。該文指出,雖然美國實行傭兵制後有成功的例子,但這次伊戰的經驗,是傭兵制出兵
太容易了。這與我之見相同。但該文更指出,在傭兵制下,搶救被擄的士兵不夠落力,而傭兵不一定可以聘請得足
夠的兵。雖然在美國的傭兵制下,說明有必要時徵兵制可以立刻回頭,但今天的伊拉克之戰,回頭徵兵是不會有民
眾的支持的。

這使我想到如下的軍事定律:防守可用傭兵(即僱用警衛),但進軍則以徵兵為上也。說到底,行軍打仗,沒有熱
血支持,靠金錢購買,除非速戰速決,代價是太大了。這「定律」有一個不容易接受的含意:要進軍打仗,最好讓
對方先打一棍,把自己的民眾打出熱血來。這也是說,要到忍無可忍才出兵。小不忍則亂大謀,但如果大家都懂得
這個「張子兵法」,忍、忍、忍,天下太平可以斷言。

回頭說Stiglitz估計的伊戰總成本美元二萬億,是包括着間接的社會及宏觀成本,也算進武器需要提前更新等費用
。但報導可沒有提及他假設伊戰何時結束。以三十多年前的越戰經驗衡量,戰爭的社會成本高得離奇。當時我在美
國,親歷其境,不容易相信那極其無聊的越戰給美國帶來的禍害。

想想吧。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大學的學術氣氛濃厚,追求知識的熱情是我平生僅見。我自己的學問是在這氣氛中培
養出來的。越戰把這一切都改變了。學生變得反動,好些像今天中國的憤青那樣,不懂得尊師重道。效果是越戰之
後與之前相比,學生的平均成績上升了一個整點(四點最高),也即是上升了四分之一。不是求學有了長進,而是
老師怕了學生。

想當年,作學術研究是追求新意的啟發性,沒有誰管文章數量多少。當時沒有誰不同意,一篇思想有斤兩的短文,
不管在哪裡發表,抵得上百篇在名學報發表的平庸之作。六九年我到了西雅圖華大,只三個月,那裡的元老教授投
票,一致通過升我為正教授。我可沒有這樣要求,而元老們沒有一個讀過我的文章——他們只是在言談中認為我想
的是在另一個層面。

越戰帶來的「學術」效果,是助理教授對上頭的正教授不服氣,迫使後來一般的大學要數文章,論學報,內容如何
沒有誰管得着。好學不學,今天的香港是這樣,國內也是這樣,拜美國為師,可惜沒有誰知道,或記得,這種衡量
準則是越戰促成的。其他學術我不是專家,但就經濟學而言,重要的文章在越戰後少見了。我的一位研究生物的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2-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甥,也指出那門學問的重量級文章,越戰後不久大幅下降了。學報多了不少,文章增加無數,廢物比比皆是。

越戰結束後,美國的債券開始暴跌,以致三十年的孳息年率,七十年代後期高達十八厘以上,經濟不景要到雷根總
統上任後三年才翻身。衷心希望這次伊戰不會導致同樣的債券命運,雖然經濟邏輯是不支持這希望的。

我也希望布希總統能審時度勢,知道國際的形勢今非昔比。十多年前的波斯灣之戰,炮聲一響美元立刻上升。三年
多前伊戰炮聲再起,美元應聲下跌。最近說要增兵,美元跌勢加劇。不知Stiglitz有沒有把這項重要成本算進去。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6 日期: 2007-02-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大演奏家

不久前在《還斂集》發表《Virtuosity》,說這個字很難譯,有理說不清。通常指一位音樂演奏者有予取予攜之能
,稱virtuoso,虛無飄渺,出神入化,使外人看來有易過借火之感。字典譯作「名家」、「巨匠」等,不合我意。
強而試譯,「大演奏家」比較恰當。

該文指出,今天老外用virtuosity這個字,不限於形容音樂演奏或藝術創作,任何玩意或學問也有類似的現象。稀
有,但的確有這種莫名其妙之能。我指出在經濟思想史上,稱得上是virtuoso的只有三位:李嘉圖、馬歇爾、費沙
。一位同學問:為什麼史密斯不在其內呢?說實話,作為大思想家,史密斯比李嘉圖等人都優勝,勝出幾個馬位,
但史前輩花了十二年寫他的《國富論》,驚天地,泣鬼神,只是看不到該巨著是予取予攜的。翻閱《國富論》,我
的感受是頁頁血汗。

有些人天才絕頂,思維之高遠超世俗,不可思議,也沒有給我們那「大演奏家」的感受。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
坦的相對論,是例子。高不可攀,令人見而生畏,但予取予攜卻談不上。自然科學中,以我之見,達爾文是大演奏
家無疑問。此公論著甚多,橫看直看也是多產,但盡皆精彩,彷彿信手拈來,不食人間煙火似的。經濟學中費沙是
這樣的一個人,可能因為我懂經濟,不懂生物,相比之下,我認為達爾文的大演奏功能高於費沙。不要誤解我的意
思。多產的君子甚眾,一般是廢物多於可取的,所以產量多少不是衡量大演奏家的準則。

以中國歷代詩人品評,稱得上是大演奏家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李白,一個是蘇東坡。後者入選,因為此公樣樣皆能
:詩、詞、文、賦、書、畫等無一不精 —— 最近到惠州的蘇東坡紀念館一遊,終於見到一幅他畫竹的複印,甚佳
。以蘇子為例,大演奏家是不限於一門玩意了。記載說,蘇學士寫《赤壁賦》修改了多次,不是一揮而就的那種天
才,但藝術上樣樣皆精,瀟灑利落,中國推蘇子為首。徐渭也是多項能手,但不穩定,且遠不及蘇子的大氣。西方
的多項藝術大師,首選可能是米開蘭基羅。此公的繪畫、雕刻與建築皆名垂千古,而他寫的詩我讀過,了不起。米
開蘭基羅本來可算是大演奏家,然而,他創作之苦,屢見經傳,予取予攜談不上。

以自己的經驗說說吧。想當年,不少同學寫博士論文,怎樣也寫不出來。我是寫得出來的:建議幾個題目教授們都
說好。但自己不稱意,換來換去,掙扎了三年。最後選《佃農理論》動筆,只用了八個月,艾智仁說是近於奇蹟。
該論文通過後我跑去見赫舒拉發,對他說:「如果我每年能寫一本像《佃農理論》的論著,在行內可以立足吧。」
赫師望着我,似笑非笑,說:「你是在說笑嗎?這樣的論著五年一本也近於不可能!」可能高估了自己,當時我真
的認為一年一本有同樣水平的論著不困難。後來沒有嘗試,不是因為赫師嚇了我一下,而是寫《佃農理論》那八個
月食不知味,苦不堪言。有時我想:任何學子可以像我那樣吃得苦,都有機會寫得出水平相若的。我又想:史密斯
寫《國富論》,不斷地吃苦十二年,竟然死不掉,算是奇蹟。也難怪《國富論》之後,史前輩再不著書立說了。

於今回顧,我還是認為在經濟研究上我是走錯了路向:我不應該發表學報文章,而是要重複《佃農理論》那個層面
的論著,一年一本不成,兩年一本很不錯,再不成五年一本今天也有九本了!那不是大演奏家是什麼?一念之差,
恨不得可以返老還童,從頭再來一次。

創作這回事,有苦自知,不說出來是秘密,外人只見作品,以為你予取予攜,信手拈來的,多麼瀟灑,多麼過癮。
困難是學術上的創作實在苦,偶爾命中,禁不住仰天大笑,叫出聲來!此叫也,大演奏家的形象全都廢了。

經濟學成不了大演奏家,中語散文又如何?應該接近一點吧。散文這回事,熟能生巧,只要能放鬆放鬆,絕不磨斧
,寫得夠多可以練得擲葉飛花,使沒有嘗試過的人以為你真的是「天才」了。好比最近停筆的《還斂集》,四年多
來寫了約四百篇,五十萬字。與其他中語文章加起來,逾千篇,二百萬字。那是很多的文章,很多的字數。以自己
習慣了的學術文章處理(當然沒有那樣苛求,沒有那樣嚴謹),每篇都先有一個構思,每次動筆文字上都希望改進
一下。這樣一分一寸地捱上去,捱了二十多年,古今中外的學問,可用的都放進去,寫不出可讀之作是大傻瓜。

熟能生巧,寫中語散文,久不久我有大演奏家的感受。主要的證據,是有時時間所迫,要趕稿,寫出來的沒有人說
是馬虎之作。試過多次,早上一定要交出去打字,凌晨才動筆,打好修改後葉海旋審校,沒有一次他看得出是趕工
之作。這是有點大演奏家的味道了。

上述可見,在某玩意或學問上搞出看頭,外人以為是大演奏家,其實作者苦不堪言,外人只見其易而不知其苦也。
是不容易解釋的選擇。自己拼搏,有苦自知,但奇怪地希望外人以為你創來容易。四十年前艾智仁就曾經這樣說。
恨不得外人對我有如下的評價:「張五常嗎?哈!他想也不用想就把佃農理論寫了出來,推翻了所有前人之見。」
多麼瀟灑——這才是真的高評價。困難是我辦不到,痛苦之情禁不住,為了掩飾把自己的本領誇誇其談。如果是個
啞巴,半句話也不說,甚至躲起來,以匿名發表所有經濟論著,我受到的評價會遠高於今天。

更奇怪的是,在一項玩意上真的達到大演奏家之境,精品信手拈來,易過借火,我卻喜歡誇張其難度,或老是說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6 日期: 2007-02-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麼機緣巧合,時來運到,為恐外人知道原來是那麼容易,不多看一眼。這後者玩意是我的攝影藝術了。

真的,如果在攝影藝術上我的本領不是大演奏家,天下間不會有大演奏家這種人。衷心直說,昔日李白寫詩寫得怎
樣快,怎樣容易,今天搞攝影我也一樣。四個小時的操作出版《寂寞開無主》,三天多拍攝九寨、黃龍,出版《光
的藝術》,厚厚的。你認為過於容易就不是好作品嗎?不知天高地厚,我賭你拍不出來,賭你面對景物也看不到。
李白寫詩可以怎樣,我攝影也可以怎樣。搞通了技術,明白了光法,想出了自己的一套,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任何
景物中看到一首詩,小心對焦,把快門按下去就是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2-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大演奏家

不久前在《還斂集》發表《Virtuosity》,說這個字很難譯,有理說不清。通常指一位音樂演奏者有予取予攜之能
,稱virtuoso,虛無飄渺,出神入化,使外人看來有易過借火之感。字典譯作「名家」、「巨匠」等,不合我意。
強而試譯,「大演奏家」比較恰當。

該文指出,今天老外用virtuosity這個字,不限於形容音樂演奏或藝術創作,任何玩意或學問也有類似的現象。稀
有,但的確有這種莫名其妙之能。我指出在經濟思想史上,稱得上是virtuoso的只有三位:李嘉圖、馬歇爾、費沙
。一位同學問:為什麼史密斯不在其內呢?說實話,作為大思想家,史密斯比李嘉圖等人都優勝,勝出幾個馬位,
但史前輩花了十二年寫他的《國富論》,驚天地,泣鬼神,只是看不到該巨著是予取予攜的。翻閱《國富論》,我
的感受是頁頁血汗。

有些人天才絕頂,思維之高遠超世俗,不可思議,也沒有給我們那「大演奏家」的感受。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
坦的相對論,是例子。高不可攀,令人見而生畏,但予取予攜卻談不上。自然科學中,以我之見,達爾文是大演奏
家無疑問。此公論著甚多,橫看直看也是多產,但盡皆精彩,彷彿信手拈來,不食人間煙火似的。經濟學中費沙是
這樣的一個人,可能因為我懂經濟,不懂生物,相比之下,我認為達爾文的大演奏功能高於費沙。不要誤解我的意
思。多產的君子甚眾,一般是廢物多於可取的,所以產量多少不是衡量大演奏家的準則。

以中國歷代詩人品評,稱得上是大演奏家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李白,一個是蘇東坡。後者入選,因為此公樣樣皆能
:詩、詞、文、賦、書、畫等無一不精 —— 最近到惠州的蘇東坡紀念館一遊,終於見到一幅他畫竹的複印,甚佳
。以蘇子為例,大演奏家是不限於一門玩意了。記載說,蘇學士寫《赤壁賦》修改了多次,不是一揮而就的那種天
才,但藝術上樣樣皆精,瀟灑利落,中國推蘇子為首。徐渭也是多項能手,但不穩定,且遠不及蘇子的大氣。西方
的多項藝術大師,首選可能是米開蘭基羅。此公的繪畫、雕刻與建築皆名垂千古,而他寫的詩我讀過,了不起。米
開蘭基羅本來可算是大演奏家,然而,他創作之苦,屢見經傳,予取予攜談不上。

以自己的經驗說說吧。想當年,不少同學寫博士論文,怎樣也寫不出來。我是寫得出來的:建議幾個題目教授們都
說好。但自己不稱意,換來換去,掙扎了三年。最後選《佃農理論》動筆,只用了八個月,艾智仁說是近於奇蹟。
該論文通過後我跑去見赫舒拉發,對他說:「如果我每年能寫一本像《佃農理論》的論著,在行內可以立足吧。」
赫師望着我,似笑非笑,說:「你是在說笑嗎?這樣的論著五年一本也近於不可能!」可能高估了自己,當時我真
的認為一年一本有同樣水平的論著不困難。後來沒有嘗試,不是因為赫師嚇了我一下,而是寫《佃農理論》那八個
月食不知味,苦不堪言。有時我想:任何學子可以像我那樣吃得苦,都有機會寫得出水平相若的。我又想:史密斯
寫《國富論》,不斷地吃苦十二年,竟然死不掉,算是奇蹟。也難怪《國富論》之後,史前輩再不著書立說了。

於今回顧,我還是認為在經濟研究上我是走錯了路向:我不應該發表學報文章,而是要重複《佃農理論》那個層面
的論著,一年一本不成,兩年一本很不錯,再不成五年一本今天也有九本了!那不是大演奏家是什麼?一念之差,
恨不得可以返老還童,從頭再來一次。

創作這回事,有苦自知,不說出來是秘密,外人只見作品,以為你予取予攜,信手拈來的,多麼瀟灑,多麼過癮。
困難是學術上的創作實在苦,偶爾命中,禁不住仰天大笑,叫出聲來!此叫也,大演奏家的形象全都廢了。

經濟學成不了大演奏家,中語散文又如何?應該接近一點吧。散文這回事,熟能生巧,只要能放鬆放鬆,絕不磨斧
,寫得夠多可以練得擲葉飛花,使沒有嘗試過的人以為你真的是「天才」了。好比最近停筆的《還斂集》,四年多
來寫了約四百篇,五十萬字。與其他中語文章加起來,逾千篇,二百萬字。那是很多的文章,很多的字數。以自己
習慣了的學術文章處理(當然沒有那樣苛求,沒有那樣嚴謹),每篇都先有一個構思,每次動筆文字上都希望改進
一下。這樣一分一寸地捱上去,捱了二十多年,古今中外的學問,可用的都放進去,寫不出可讀之作是大傻瓜。

熟能生巧,寫中語散文,久不久我有大演奏家的感受。主要的證據,是有時時間所迫,要趕稿,寫出來的沒有人說
是馬虎之作。試過多次,早上一定要交出去打字,凌晨才動筆,打好修改後葉海旋審校,沒有一次他看得出是趕工
之作。這是有點大演奏家的味道了。

上述可見,在某玩意或學問上搞出看頭,外人以為是大演奏家,其實作者苦不堪言,外人只見其易而不知其苦也。
是不容易解釋的選擇。自己拼搏,有苦自知,但奇怪地希望外人以為你創來容易。四十年前艾智仁就曾經這樣說。
恨不得外人對我有如下的評價:「張五常嗎?哈!他想也不用想就把佃農理論寫了出來,推翻了所有前人之見。」
多麼瀟灑——這才是真的高評價。困難是我辦不到,痛苦之情禁不住,為了掩飾把自己的本領誇誇其談。如果是個
啞巴,半句話也不說,甚至躲起來,以匿名發表所有經濟論著,我受到的評價會遠高於今天。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2-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更奇怪的是,在一項玩意上真的達到大演奏家之境,精品信手拈來,易過借火,我卻喜歡誇張其難度,或老是說什
麼機緣巧合,時來運到,為恐外人知道原來是那麼容易,不多看一眼。這後者玩意是我的攝影藝術了。

真的,如果在攝影藝術上我的本領不是大演奏家,天下間不會有大演奏家這種人。衷心直說,昔日李白寫詩寫得怎
樣快,怎樣容易,今天搞攝影我也一樣。四個小時的操作出版《寂寞開無主》,三天多拍攝九寨、黃龍,出版《光
的藝術》,厚厚的。你認為過於容易就不是好作品嗎?不知天高地厚,我賭你拍不出來,賭你面對景物也看不到。
李白寫詩可以怎樣,我攝影也可以怎樣。搞通了技術,明白了光法,想出了自己的一套,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任何
景物中看到一首詩,小心對焦,把快門按下去就是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2-0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林清卿的薄意藝術

一位做珠寶玉石生意的朋友,姓郭,我戲稱「珠寶郭」,謙謙君子,言無不實,鋼筆字寫得瀟灑好看,友儕間提到
他總要開心一番。最近遇上,他說這些日子,行家把產於緬甸的翡翠玉石原件拿到上海去加工,雕成擺件,精美前
所未見,因為雕刻的師傅是從福州請來的。我叫絕,問:「是用先進的電動工具協助嗎?」他答:「那當然。」一
時間二十多年的玩石往事,注到心頭,這裡說說吧。

福州的壽山盛產極宜下刀雕刻的蠟石,品種繁多,色彩繽紛,寫過幾次,但關於壽山石雕藝術只幾句帶過。是石章
用的石,其中篆刻是另一種藝術,博大湛深,我不懂,雖然健在的篆刻大師如吳子健、韓天衡、茅大容等人我都認
識。我對印章石的興趣主要是在石質那方面,少管刻工,而從壽山到青田到昌化到後來的巴林,皆有些收藏,有點
研究。「輕視」刻工,因為我認為石質頂級的,清除了礙眼的雜質或瑕疵,雕掉太多很可惜。

這不等於我對刻工漠不關心,或不知道眾多石刻大師的存在,或不認為壽山的石雕,擇其佳者,是上乘的藝術。壽
山的石雕了不起。不是巨石雕塑——後者,盛產大理石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跑出一個米開蘭基羅,跟着歐洲高
人無數。壽山石雕是小品,其中佳作精彩絕倫,用想像力放而大之,其藝術水平不會低於歐洲的大理石作。我曾經
說中國的雕刻藝術比不上歐洲,只因為中國的動不動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

青田的石雕有自己的一套。主要用封門青,色彩變化不大,刻的多是葡萄山之類,工藝可以,但有點老土,刻不出
大氣來。昌化的雞血石,劣品粗而硬,下刀甚難,精品則重於顯示血色,談不上雕刻藝術。巴林石面世時我可能是
第一組問津者,雖然看得準,但見價格那麼相宜,以為供應無數,中了計

——想不到今天價格上升了不止百倍。當時知道,巴林石刻多由福州師傅操刀,壽山傳統也。這次聽到翡翠也用上
福州師傅,玉石下刀不易,有電動工具則如虎添翼,玉雕藝術前途無限矣。

讓我介紹一下壽山的石雕吧。印章用壽山石起於南宋(或更早),明代開始盛行,從清至今極盛。下刀理想,壽山
石雕的第一個大師是楊玉璇,生卒年日沒有記載,其他事迹留存下來的也絕無僅有。楊氏的全盛期是康熙。應該生
於明——我有一件他的小品刻上「康熙元年」。精於人物、鈕與荷。第二位大師是周尚均,也是記載難尋,有說他
是康熙年間人,但全盛期肯定是乾隆。這兩位大師之後,壽山石雕出現了兩個派別:東門與西門。風格上這兩派沒
有明顯的分別,只是東門好刻圓雕,西門好刻薄意。後來二者互相仿傚,門別憑師承劃分,題材與風格只能從作者
個別看。

有趣的是,東門人多勢眾,西門人材凋零:前者的師級人物大約是後者的六倍。然而,清末民初期間,西門出了一
個林清卿,別號「西門清」,只此一子就把整個東門派比下去了!大家都是師級人馬,都了不起,但從技術與藝術
兩方面衡量,西門清拋離所有對手,達到了不容易想像的境界。是中國文化的悲哀:有那樣重要的一個雕刻藝術家
,絕對可與西方所有大師一較高下而不會敗下陣來的,那個西門清,怎可以被中國的藝術歷史完全忽略了?

先說一下壽山的石雕藝術。可分三類。其一是「鈕」。這是在印章上頭刻着的「怪物」,一般出自文化傳統的典故
。被約束在石章上頭的小位置,變化不多,精彩的藝術大師跑不出來。其二是圓雕。這是把整塊石件雕成一物,等
於西方的大理石雕刻作品縮小了不知多少倍。石的形狀是主要的約束,作者要鑑形思題,擺佈色彩,其他皆自由。
可惜圓雕耗石多,我見到以精品佳石作圓雕感到心痛。

林清卿從來不作「鈕」,也不作圓雕。他專攻壽山石雕藝術的第三類:薄意。薄意其實有薄、厚之分。薄的是很薄
的浮雕,耗石甚少。切好的方章,薄薄的刻上些花草魚鳥,或山水人物,或明月蒼松,皆以詩意為之。提升一個層
面,是用整塊獨石(稱「掘性」,從土地掘出,非洞礦開採)。獨石有皮,有石紋,或有石格,作者利用石皮的色
澤不同,紋或格的天然走勢,想出一幅國畫,按着石形與紋理擺佈。約束較大,但利用得宜則化瑕疵為神奇,巧奪
天工,細看是了不起的藝術表達。再提升一個層面,是用較大的有皮有格的獨石,把薄意刻得深,稱高浮雕,又稱
深雕,增加了山水人物的立體感。

近於深雕的薄意作品,起自楊玉璇,好,但不絕妙。到了周尚均,深雕有大進,令人愛不釋手。林清卿的參與,是
一方面把他的國畫根底帶進石雕,一方面推出很薄的刻法,而最重要的是把高浮雕或深雕刻得出神入化,妙絕天下
。一般評論高舉清卿的薄意薄雕——這類較小的作品比較常見。但我認為西門清的功力所在,還是那些獨石較大的
高浮雕。有機會見過幾件,鬼斧神工,石皮與格紋利用得天衣無縫,思維清晰,有深度,構圖盡皆畫意,詩句信手
拈來。是的,清卿的高浮雕「大」作,絕對是頂級的雕刻藝術。這種藝術把天然的石形與本來是瑕疵的「皮」與「
格」利用到盡,刀法驚人,看得出作者的感情表達,應該是人類的雕刻藝術的表表者了。可能因為所需的較大獨石
難求,而大石深雕需要的工作時間甚久,這類作品清卿遺留下來的不多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7-02-0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回頭說圓雕——那把整件石材刻為一件「物體」的作品——清卿似乎沒有染指。楊玉璇與周尚均刻過不少,都了不
起。其後名家輩出。近十年壽山大師的刻工價值急升,一件七八吋高的圓雕精品動不動數十萬,市場有價,後起之
秀不斷地跑出來了。我本來想舉出一些名字,一些例子,但恐怕厚此薄彼,開罪了某些天才。這裡只能說,今天看
,壽山石雕是重要藝術無疑問,前途無限,懂得取捨與議價,應該是好投資。

我還是認為林清卿的獨石深雕舊作不容易超越。此公生於一八七六,卒於一九四八,是福州西郊外人。有什麼辦法
我們可以把他的作品集中起來,送到博物館去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2-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林清卿的薄意藝術

一位做珠寶玉石生意的朋友,姓郭,我戲稱「珠寶郭」,謙謙君子,言無不實,鋼筆字寫得瀟灑好看,友儕間提到
他總要開心一番。最近遇上,他說這些日子,行家把產於緬甸的翡翠玉石原件拿到上海去加工,雕成擺件,精美前
所未見,因為雕刻的師傅是從福州請來的。我叫絕,問:「是用先進的電動工具協助嗎?」他答:「那當然。」一
時間二十多年的玩石往事,注到心頭,這裡說說吧。

福州的壽山盛產極宜下刀雕刻的蠟石,品種繁多,色彩繽紛,寫過幾次,但關於壽山石雕藝術只幾句帶過。是石章
用的石,其中篆刻是另一種藝術,博大湛深,我不懂,雖然健在的篆刻大師如吳子健、韓天衡、茅大容等人我都認
識。我對印章石的興趣主要是在石質那方面,少管刻工,而從壽山到青田到昌化到後來的巴林,皆有些收藏,有點
研究。「輕視」刻工,因為我認為石質頂級的,清除了礙眼的雜質或瑕疵,雕掉太多很可惜。

這不等於我對刻工漠不關心,或不知道眾多石刻大師的存在,或不認為壽山的石雕,擇其佳者,是上乘的藝術。壽
山的石雕了不起。不是巨石雕塑——後者,盛產大理石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跑出一個米開蘭基羅,跟着歐洲高
人無數。壽山石雕是小品,其中佳作精彩絕倫,用想像力放而大之,其藝術水平不會低於歐洲的大理石作。我曾經
說中國的雕刻藝術比不上歐洲,只因為中國的動不動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

青田的石雕有自己的一套。主要用封門青,色彩變化不大,刻的多是葡萄山之類,工藝可以,但有點老土,刻不出
大氣來。昌化的雞血石,劣品粗而硬,下刀甚難,精品則重於顯示血色,談不上雕刻藝術。巴林石面世時我可能是
第一組問津者,雖然看得準,但見價格那麼相宜,以為供應無數,中了計——想不到今天價格上升了不止百倍。當
時知道,巴林石刻多由福州師傅操刀,壽山傳統也。這次聽到翡翠也用上福州師傅,玉石下刀不易,有電動工具則
如虎添翼,玉雕藝術前途無限矣。

讓我介紹一下壽山的石雕吧。印章用壽山石起於南宋(或更早),明代開始盛行,從清至今極盛。下刀理想,壽山
石雕的第一個大師是楊玉璇,生卒年日沒有記載,其他事迹留存下來的也絕無僅有。楊氏的全盛期是康熙。應該生
於明——我有一件他的小品刻上「康熙元年」。精於人物、鈕與荷。第二位大師是周尚均,也是記載難尋,有說他
是康熙年間人,但全盛期肯定是乾隆。這兩位大師之後,壽山石雕出現了兩個派別:東門與西門。風格上這兩派沒
有明顯的分別,只是東門好刻圓雕,西門好刻薄意。後來二者互相仿傚,門別憑師承劃分,題材與風格只能從作者
個別看。

有趣的是,東門人多勢眾,西門人材凋零:前者的師級人物大約是後者的六倍。然而,清末民初期間,西門出了一
個林清卿,別號「西門清」,只此一子就把整個東門派比下去了!大家都是師級人馬,都了不起,但從技術與藝術
兩方面衡量,西門清拋離所有對手,達到了不容易想像的境界。是中國文化的悲哀:有那樣重要的一個雕刻藝術家
,絕對可與西方所有大師一較高下而不會敗下陣來的,那個西門清,怎可以被中國的藝術歷史完全忽略了?

先說一下壽山的石雕藝術。可分三類。其一是「鈕」。這是在印章上頭刻着的「怪物」,一般出自文化傳統的典故
。被約束在石章上頭的小位置,變化不多,精彩的藝術大師跑不出來。其二是圓雕。這是把整塊石件雕成一物,等
於西方的大理石雕刻作品縮小了不知多少倍。石的形狀是主要的約束,作者要鑑形思題,擺佈色彩,其他皆自由。
可惜圓雕耗石多,我見到以精品佳石作圓雕感到心痛。

林清卿從來不作「鈕」,也不作圓雕。他專攻壽山石雕藝術的第三類:薄意。薄意其實有薄、厚之分。薄的是很薄
的浮雕,耗石甚少。切好的方章,薄薄的刻上些花草魚鳥,或山水人物,或明月蒼松,皆以詩意為之。提升一個層
面,是用整塊獨石(稱「掘性」,從土地掘出,非洞礦開採)。獨石有皮,有石紋,或有石格,作者利用石皮的色
澤不同,紋或格的天然走勢,想出一幅國畫,按着石形與紋理擺佈。約束較大,但利用得宜則化瑕疵為神奇,巧奪
天工,細看是了不起的藝術表達。再提升一個層面,是用較大的有皮有格的獨石,把薄意刻得深,稱高浮雕,又稱
深雕,增加了山水人物的立體感。

近於深雕的薄意作品,起自楊玉璇,好,但不絕妙。到了周尚均,深雕有大進,令人愛不釋手。林清卿的參與,是
一方面把他的國畫根底帶進石雕,一方面推出很薄的刻法,而最重要的是把高浮雕或深雕刻得出神入化,妙絕天下
。一般評論高舉清卿的薄意薄雕——這類較小的作品比較常見。但我認為西門清的功力所在,還是那些獨石較大的
高浮雕。有機會見過幾件,鬼斧神工,石皮與格紋利用得天衣無縫,思維清晰,有深度,構圖盡皆畫意,詩句信手
拈來。是的,清卿的高浮雕「大」作,絕對是頂級的雕刻藝術。這種藝術把天然的石形與本來是瑕疵的「皮」與「
格」利用到盡,刀法驚人,看得出作者的感情表達,應該是人類的雕刻藝術的表表者了。可能因為所需的較大獨石
難求,而大石深雕需要的工作時間甚久,這類作品清卿遺留下來的不多見。

回頭說圓雕——那把整件石材刻為一件「物體」的作品——清卿似乎沒有染指。楊玉璇與周尚均刻過不少,都了不
起。其後名家輩出。近十年壽山大師的刻工價值急升,一件七八吋高的圓雕精品動不動數十萬,市場有價,後起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2-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秀不斷地跑出來了。我本來想舉出一些名字,一些例子,但恐怕厚此薄彼,開罪了某些天才。這裡只能說,今天看
,壽山石雕是重要藝術無疑問,前途無限,懂得取捨與議價,應該是好投資。

我還是認為林清卿的獨石深雕舊作不容易超越。此公生於一八七六,卒於一九四八,是福州西郊外人。有什麼辦法
我們可以把他的作品集中起來,送到博物館去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8 日期: 2007-01-3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還斂集》的回顧

收到通知,二月一日起這「論壇版」試新意,《還斂集》要停筆了。年多前改版,我恐怕《還斂集》不適應,要停
筆,公布後智英老弟促我繼續,寫到今天。

是四年多前董橋邀請我寫此「專欄」的,說明每篇約一千字,題材一律不管。我覺得奇怪,因為當時此「欄」是放
在重要的第二頁,在《蘋果》主筆之下,不管題材,自由發揮,天下報章沒有見過。我見董橋自己在同一位置寫文
學,說典故,論詩畫,也就見怪不怪,跟着他「自由」起來了。於今回顧,董橋的想法有意思:香港的時事新聞無
奇不有,上頭主筆要發牢騷,有董橋和我在下面談天說地,給讀者鬆弛一下,不是沒有道理的。

原定約一千字,我左嘗試右嘗試,最後穩定下來的約一千三百。是奇怪的發現。中文用單音字,一千三百翻為英語
大約七百,而後者是西方專欄的一般字數。某種專欄要這樣寫:拿着一點動筆,簡潔地分析、發揮一下,不悶,有
點說明力,中文大約一千三百字。字數減半讀者透不過氣來,不可讀;字數倍之,只一點是拖得太長了。

《還斂集》寫了四年多,約四百篇。非閒話家常,是很多的文章了。這樣的訓練非同小可,寫了百多篇知道漸入佳
境,得心應手,就是發表後自己也反覆重讀,太太以為我發了神經。互聯網的普及也讓我高興一下。無數網站轉載
。起初,某網站有一百五十次點擊,贈一把「火」,達一千了不起。今天,只一站動不動逾萬,最高是一天十三萬
多,所有網站加起來不容易算。鬥不過某些明星,也不一定鬥得過教人炒股票的,但比起西方的名家專欄,容易勝
出百倍。中國人多,滿佈地球,是命中注定了。不值得沾沾自喜,因為中國學子用電腦的起步不久,鬥讀者多,日
暮黃昏的寫手容易遭淘汰。

無心插柳,寫《還斂集》有兩項事前意料不到的收穫。為了搜集題材,這幾年我回復到八十年代初期對中國經濟發
展的關注。這關注與跟着的調查研究,使我寫出兩個系列的重要經濟文章。其一,主要在《南窗集》發表,是關於
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一國之內,這地區激烈競爭只在中國出現過。苦思兩年,左查詢右查詢,終於找到答案,寫
了出來。答應了高斯用英文再寫一篇長的。今天,地區競爭的研究不少人跟進,雖然主要是炎黃子孫,但老外產生
興趣應該是早晚的事。其二是關於人民幣的匯率與貨幣制度,除了最長的一篇在《信報》發表,其他主要發表於《
還斂集》。我對人民幣的分析起於八十年代中期,跟着斷斷續續,個人的思維從傳統的幣量理論與匯率浮動開始,
沒有成見,不斷地修改,到今天不少朋友說是在貨幣理論上劃上句號了。這理論起自休姆(David Hume, 1711-
1776),其後大師不少。說由我劃上句號有點誇張,但我不會站起來反對。中國的觀察使我想到只要不推行貨幣政
策,集中以貨幣穩定物價,任何國家都可以用一個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的固定指數為貨幣之錨,政府的成本微不足
道。貨幣的思維被搞得一團糟,因為專家們忘記了貨幣的基本用途。眾人皆醉我獨醒也。我正在考慮把二十多年來
的四十多篇關於人民幣的文章結集,按着發表時間排列,每篇加上「引言」,解釋為什麼當年自己那樣想,哪裡出
現了問題,後來怎樣改變了想法。好幾位同學見我的《經濟解釋》沒有涉及「宏觀」(卷三的《失業的理由》是宏
觀從微觀看),建議這結集,作為《經濟解釋》的卷五。起名《五常說貨幣》吧。若如是,其他多篇關於中國改革
的文章,精選約一半,下註釋,編為卷六,稱《五常論中國》。都是經濟解釋,科學也。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8 日期: 2007-01-30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還斂集》的回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7-01-2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的「困境」要解決

最近國內的銀行收到通知,從今年二月一日起有兩項新規限。一、目前外幣戶口每月限兌換不超過五萬美元的人民
幣(或其他外幣每月限不超過兌換值五萬美元的人民幣),二月一日起這上限改為每年兌換五萬美元的人民幣。這
是減了十二分之十一。二、目前外幣戶口可以無限量地提取外幣,二月一日起每天不能提取超過一萬美元所值的外
幣。這二者都是史無前例的外匯管制,與通常的匯管倒轉過來,但算是匯管增加了約束。

原因明確。人民幣上升的壓力增加,央行要以壓制人民幣的需求來把這壓力降溫。加強限制在銀行以外幣兌換人民
幣是直接地壓制這需求;限制提取外幣是希望約束在街坊市場兌換人民幣。

人民幣兌美元上升壓力增加,有幾個原因。其一是格林斯潘猜中的:人民幣與一籃子外幣掛鈎,籃子內的美元成分
下降了。其二是北京當局的言論,杯弓蛇影。其三是美國最近在伊拉克增兵──這場仗是打得太貴了。

以壓制人民幣的需求來舒緩上升壓力,不容易見到功效。不是不可能,要看你怎樣壓制,而如果壓制成功,對經濟
為禍不淺。說過了,一隻貨幣的幣值要下降與要上升是不對稱的。幣值要下降,政府沒有能力把貨幣收回來,麻煩
兼頭痛;但如果幣值要上升,要之不升易過借火:多印鈔票放出去,外匯進帳如豬籠入水,不喜歡有那麼多外匯大
可到澳洲把鐵礦或其股票買下來。(蒙代爾曾建議買礦藏多的加拿大;我曾建議買農地相宜的新西蘭。一笑。)

是的,打開大門,取消匯管,大手把人民幣放出去,不僅國家賺大錢,而絕對肯定的是人民幣的上升壓力會煙消雲
散。只有一個大問題:國內的通脹會因而捲土重來嗎?答案是:如果人民幣的貨幣量急升,主要用於國外,國內是
不會有通脹效應的。問題又來了:取消匯管,央行無從控制人民幣量的急升是用於國外還是國內,如果通脹重來,
外匯儲備多得很,收回人民幣是舉手之勞,問題是西方的經驗說,幣量上升與通脹效應有一段頗長的時日分離,而
減少幣量與通脹收斂也有一段頗長的時日分離──怎麼辦?西方的不良(甚至慘痛)經驗,源於他們的(fiat
money)貨幣制度沒有一個固定的錨。以通脹率或失業率等目標為「錨」,經驗說很頭痛。以一籃子外幣為錨好一點
,但會因為外間的波動而波動。最可取的辦法,是我曾經多次建議的,以一籃子物品為錨。只要這籃子內的物品夠
廣闊,選擇得宜,下了這個錨物價就會一次過地穩定下來了。守錨是守着那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買賣人民幣是按
這指數算出來的匯率成交,政府無須提供籃子內的物品。守錨是擔保持有人民幣的可以在批發市場或期貨市場,按
着指數購買該籃子物品。人民幣兌所有外幣的匯率皆自由浮動。守錨調控,央行或增加人民幣的發行量,或以儲備
收購人民幣──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是萬無一失的。還有,以一籃子物價指數為錨,該指數可以隨時調整。略為
調高是微通脹;略為調低是微通縮。毫無調整幣量與物價變動的時間差距,因為指數的本身就是物價。當然,籃子
內的物品的相對物價可以變,而不在籃子內的物價更可以變。貨幣大師佛利民的思維錯了一個重點:他認為一個大
國的貨幣不可以下一個固定的錨。他那篇有名的支持匯率自由浮動的文章寫得好,但因為貨幣沒有一個固定的錨,
基本上是錯了。本着佛老的無錨貨幣思維,我批評過朱鎔基。一九九七年我認為朱老可能對,五年後肯定他對,佛
老錯。(中國政策的困擾,之二)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7-01-26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的「困境」要解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1-2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生命時間的盤算(三之三)

第三項我認為走到了自己盡頭的造詣,是中語文章。不論內容,只論文字與文章。沒有作過策劃,沒有盤算過,但
中語文章是寫到自己的盡頭了。

算是哪種文章呢?搞不清楚。說是「專欄」不太像,因為半點也不「專」。說是「隨筆」不對,因為既不「隨意」
也不「隨便」。是散文嗎?散文專家會反對。是什麼呢?英文稱essay,錯不了。翻閱字典,essay譯作「文章」,
說了等於沒說。

大約三年前,無端端地發覺自己在中語行文上跑出一項造詣,有機會立竿見影的。幾位同學說,國內一些大學的國
文老師建議同學們讀我的中語「散文」,要他們參考一下。後輩仿傚我這個老人家的文體早有所聞,但由國文老師
推薦有點不尋常,有點受寵若驚了。自己於是寫得用心一點。今天重讀舊作,兩年來沒有寸進,因而知道這項玩意
是走到自己的盡頭了。

回顧一下這項「文字遊戲」的發展,對後學的可能有點啟發。說過了,少小時我背過不少中國的詩詞與古文,但一
九八三之前,我沒有用中文寫過文章(七九年的一篇由我口述,朋友筆錄,再由我修改)。八三年十一月,《信報
》林山木邀請我寫專欄,由他起名為《張五常論衡》,文字(主要是別字)是山木親自修正的。開頭的十篇八篇,
讀者認為我是先用英語下筆,然後翻譯成中文。這不對,但既然讀者這樣看,我知道文體要更改。此改也,主要是
盡量放開來寫,這裡那裡把自己背得出的古文放進去。

突破是《論衡》的第十一篇: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發表的《鄧家天下》。那天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跟着讀者來
信紛紛,罵的讚的打個平手。顯然,文體是找到了好去處。該文有三個特徵,都是自己的個性。其一是放開來寫,
絕不拘謹。其二是與讀者平起平坐,不以教授之身向學生說話。其三是不經意地轉來轉去,過癮一下。後者可見於
該文起筆閒話家常,不半途反手一刀,斬「剩餘價值」。是新發現。你咬實牙根批評這樣那樣,讀者會有反感,但
無端端地反手一刀,他們會叫出聲來。認為上述三點是自己的個性,當然樂得把自己寫進文字中。

大約一九八五年,三位香港的文字大師給我的中語評價對我有大鼓勵。一個是胡菊人。他說我的古文根底好,而更
重要的是文章寫得「停當」。到今天我還不肯定「停當」何解,但菊人顯然認為是好的。一個是戴天。他說我的文
字風格突出,化了灰也認得。這不奇,奇就奇在他說如果我生在宋代,會是另一個蘇東坡。不可能比得上蘇子,但
戴天看得起,非同小可,下筆信心爆棚矣!一個是岑逸飛。他說我的文章有文采,可讀。文采多少錢一斤我不知道
,但「可讀」是無價寶。當年學寫英文,但求可讀,下過的心機不足為外人道。中文那麼容易就寫得可讀,是從英
文搬過來的寫法吧。

《論衡》的第一本結集是《賣桔者言》,其暢銷出乎意料,不可能重複。記得出版後兩天的晚上,銅鑼灣的報攤小
販疊得數尺高,叫着「賣桔者言」,我看得呆了。幾年後四川出簡體版,拿起了部分文章(包括《鄧家天下》),
高踞暢銷榜首,一下子賣清光,被禁。如果不禁,銷一百萬本不足為奇。香港賣了數十版。

《賣桔》的文字比不上今天的,其暢銷是因為書名起得好,教授街頭賣桔夠新奇,文章深入淺出,有趣味,而作為
一本百鳥歸巢的結集,組織結構完整。可遇不可求,如果國內把我的作品開「封」,銷量上可與《賣桔》一較高下
的,恐怕只有數卷本的《經濟解釋》了。

一九八五年,聘請舒巷城替我修改中語文字。每篇只改十多個字,但他的指導與鼓勵使我把中文寫得有節奏。九九
年舒巷城謝世後,吳順忠與葉海旋替我執別字,朋友竟然一致認為文章有進步。舒巷城在時怕我闖禍,揮灑之處總
是要我收斂一下。一九四九開始認識他,喜歡他的教誨。他去後,我是依着他的「保守」作風再大膽地放出去。語
病少了,文字簡潔了,但比舒巷城時期來得放。

這幾年知道不少同學研讀我的文體,就認真起來,留心一下。回顧巷城之前之後,知道自己的文章重視五點。一、
音律重要:注意平仄與長短句的字數。用逗號有時只是要讀者停一下(也是為了音律)——英語不能這樣用。二、
除非音律需要,可以減一個字就減一個。三、古文隨意放進;廣東話則「刻意」一下。後者要用得少,目的是把文
字搞起一點波浪。四、變化非常重要,最好是自然的「突如其來」。五、要生動過癮,絕對不要有半點磨斧痕跡。
以上說的,不是為文時的策劃安排,而是重讀自己寫得比較滿意的,可以數得出這些要點。

多年以來,友儕中大部分認為我的英文比中文好。今天他們倒轉過來,選我的中文勝出。這轉變使我意識到中文其
實很優越,比英文容易學,但要學砌字的功夫。兩種語文都精彩,只是天南地北,各走各路。一點相同:兩種文字
都要直寫才有機會到家。矯揉造作是文字的大忌。

這兩三年中語文字沒有寸進,不能不說是寫到自己能力的盡頭了。老人家是有特權的:某些旅遊點不收門票;後生
小子的漫罵鄙而視之;寫文章還有什麼新法奇方可以聽而不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7-01-2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書法應該是第四項要試走盡頭的玩意。想不出有什麼理由做不到。專攻一體——行草——我還有時間。基礎近一百
分:古往今來的書法哲理全都讀過;前人的作品盡皆品嘗;用筆、用墨、用紙的法門學滿了師;西方的藝術觀點可
以招之即來。我的書法困難是寫得不夠熟。這幾年少寫,但思想繼續,因而知道不夠熟是餘下來的困難。

盤算盤算,得到的結論相當肯定。我需要六個月的集中時間,天天寫,每天大約寫六十張宣紙,可達。我的算法是
這樣的。一首一百個字的詞(困難程度高),目前寫十張可以選出一張交得出去。如果練習到寫兩張選一張有今天
十選一的水平,那麼十選五,其中有三四會超於今天的十選一,再其中有一二達到自己的盡頭。

不是胡亂算出來的。自己當年進度的經驗,與跟老師周慧珺多番研討,知道這算法可靠。幾年前一位朋友通過我向
周老師要一幅字,八呎大紙(紙厚難寫),寫一首一百四十多個字的詞(難、難、難)。她交出來的了不起。想想
吧,八呎大紙,一百四十多個字擺佈得天衣無縫,大小、變化、行氣等無不恰到好處,這是到家。我問老師:「有
沒有人替你拉紙?」答曰:「有。」「有沒有先摺紙?」「沒有。」「有沒有算過字數與紙位?」「沒有。」「寫
了多少次?」「兩次。」「一張比另一張好很多嗎?」「都差不多。」這是到家。

讀者須知,要摺紙才寫出行氣不是真的行氣,要策劃字數與擺佈不會安排得自然。到家的只要看看紙張大小,知道
字數,沉思一陣,拿起筆就一氣呵成了。書法藝術是要這樣才寫得出氣勢與感情的。給我六個月的集中時間吧。

一個從來不用電腦的人,四項玩意有兩項因為電腦的存在而成為大贏家。其一是攝影。今天電腦「造片」,光暗的
加加減減只要按幾下,當年要在黑房搞半天。其二是寫文章。北京雖然禁禁閉閉,但「網」開一面!文章刊出,立
刻在互聯網擴散,讀者之多十年前無法想像。伯牙與子期的時代是過去了。(三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1-2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生命時間的盤算(三之三)

第三項我認為走到了自己盡頭的造詣,是中語文章。不論內容,只論文字與文章。沒有作過策劃,沒有盤算過,但
中語文章是寫到自己的盡頭了。

算是哪種文章呢?搞不清楚。說是「專欄」不太像,因為半點也不「專」。說是「隨筆」不對,因為既不「隨意」
也不「隨便」。是散文嗎?散文專家會反對。是什麼呢?英文稱essay,錯不了。翻閱字典,essay譯作「文章」,
說了等於沒說。

大約三年前,無端端地發覺自己在中語行文上跑出一項造詣,有機會立竿見影的。幾位同學說,國內一些大學的國
文老師建議同學們讀我的中語「散文」,要他們參考一下。後輩仿傚我這個老人家的文體早有所聞,但由國文老師
推薦有點不尋常,有點受寵若驚了。自己於是寫得用心一點。今天重讀舊作,兩年來沒有寸進,因而知道這項玩意
是走到自己的盡頭了。

回顧一下這項「文字遊戲」的發展,對後學的可能有點啟發。說過了,少小時我背過不少中國的詩詞與古文,但一
九八三之前,我沒有用中文寫過文章(七九年的一篇由我口述,朋友筆錄,再由我修改)。八三年十一月,《信報
》林山木邀請我寫專欄,由他起名為《張五常論衡》,文字(主要是別字)是山木親自修正的。開頭的十篇八篇,
讀者認為我是先用英語下筆,然後翻譯成中文。這不對,但既然讀者這樣看,我知道文體要更改。此改也,主要是
盡量放開來寫,這裡那裡把自己背得出的古文放進去。

突破是《論衡》的第十一篇: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發表的《鄧家天下》。那天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跟着讀者來
信紛紛,罵的讚的打個平手。顯然,文體是找到了好去處。該文有三個特徵,都是自己的個性。其一是放開來寫,
絕不拘謹。其二是與讀者平起平坐,不以教授之身向學生說話。其三是不經意地轉來轉去,過癮一下。後者可見於
該文起筆閒話家常,不半途反手一刀,斬「剩餘價值」。是新發現。你咬實牙根批評這樣那樣,讀者會有反感,但
無端端地反手一刀,他們會叫出聲來。認為上述三點是自己的個性,當然樂得把自己寫進文字中。

大約一九八五年,三位香港的文字大師給我的中語評價對我有大鼓勵。一個是胡菊人。他說我的古文根底好,而更
重要的是文章寫得「停當」。到今天我還不肯定「停當」何解,但菊人顯然認為是好的。一個是戴天。他說我的文
字風格突出,化了灰也認得。這不奇,奇就奇在他說如果我生在宋代,會是另一個蘇東坡。不可能比得上蘇子,但
戴天看得起,非同小可,下筆信心爆棚矣!一個是岑逸飛。他說我的文章有文采,可讀。文采多少錢一斤我不知道
,但「可讀」是無價寶。當年學寫英文,但求可讀,下過的心機不足為外人道。中文那麼容易就寫得可讀,是從英
文搬過來的寫法吧。

《論衡》的第一本結集是《賣桔者言》,其暢銷出乎意料,不可能重複。記得出版後兩天的晚上,銅鑼灣的報攤小
販疊得數尺高,叫着「賣桔者言」,我看得呆了。幾年後四川出簡體版,拿起了部分文章(包括《鄧家天下》),
高踞暢銷榜首,一下子賣清光,被禁。如果不禁,銷一百萬本不足為奇。香港賣了數十版。

《賣桔》的文字比不上今天的,其暢銷是因為書名起得好,教授街頭賣桔夠新奇,文章深入淺出,有趣味,而作為
一本百鳥歸巢的結集,組織結構完整。可遇不可求,如果國內把我的作品開「封」,銷量上可與《賣桔》一較高下
的,恐怕只有數卷本的《經濟解釋》了。

一九八五年,聘請舒巷城替我修改中語文字。每篇只改十多個字,但他的指導與鼓勵使我把中文寫得有節奏。九九
年舒巷城謝世後,吳順忠與葉海旋替我執別字,朋友竟然一致認為文章有進步。舒巷城在時怕我闖禍,揮灑之處總
是要我收斂一下。一九四九開始認識他,喜歡他的教誨。他去後,我是依着他的「保守」作風再大膽地放出去。語
病少了,文字簡潔了,但比舒巷城時期來得放。

這幾年知道不少同學研讀我的文體,就認真起來,留心一下。回顧巷城之前之後,知道自己的文章重視五點。一、
音律重要:注意平仄與長短句的字數。用逗號有時只是要讀者停一下(也是為了音律)——英語不能這樣用。二、
除非音律需要,可以減一個字就減一個。三、古文隨意放進;廣東話則「刻意」一下。後者要用得少,目的是把文
字搞起一點波浪。四、變化非常重要,最好是自然的「突如其來」。五、要生動過癮,絕對不要有半點磨斧痕跡。
以上說的,不是為文時的策劃安排,而是重讀自己寫得比較滿意的,可以數得出這些要點。

多年以來,友儕中大部分認為我的英文比中文好。今天他們倒轉過來,選我的中文勝出。這轉變使我意識到中文其
實很優越,比英文容易學,但要學砌字的功夫。兩種語文都精彩,只是天南地北,各走各路。一點相同:兩種文字
都要直寫才有機會到家。矯揉造作是文字的大忌。

這兩三年中語文字沒有寸進,不能不說是寫到自己能力的盡頭了。老人家是有特權的:某些旅遊點不收門票;後生
小子的漫罵鄙而視之;寫文章還有什麼新法奇方可以聽而不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7-01-2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書法應該是第四項要試走盡頭的玩意。想不出有什麼理由做不到。專攻一體——行草——我還有時間。基礎近一百
分:古往今來的書法哲理全都讀過;前人的作品盡皆品嘗;用筆、用墨、用紙的法門學滿了師;西方的藝術觀點可
以招之即來。我的書法困難是寫得不夠熟。這幾年少寫,但思想繼續,因而知道不夠熟是餘下來的困難。

盤算盤算,得到的結論相當肯定。我需要六個月的集中時間,天天寫,每天大約寫六十張宣紙,可達。我的算法是
這樣的。一首一百個字的詞(困難程度高),目前寫十張可以選出一張交得出去。如果練習到寫兩張選一張有今天
十選一的水平,那麼十選五,其中有三四會超於今天的十選一,再其中有一二達到自己的盡頭。

不是胡亂算出來的。自己當年進度的經驗,與跟老師周慧珺多番研討,知道這算法可靠。幾年前一位朋友通過我向
周老師要一幅字,八呎大紙(紙厚難寫),寫一首一百四十多個字的詞(難、難、難)。她交出來的了不起。想想
吧,八呎大紙,一百四十多個字擺佈得天衣無縫,大小、變化、行氣等無不恰到好處,這是到家。我問老師:「有
沒有人替你拉紙?」答曰:「有。」「有沒有先摺紙?」「沒有。」「有沒有算過字數與紙位?」「沒有。」「寫
了多少次?」「兩次。」「一張比另一張好很多嗎?」「都差不多。」這是到家。

讀者須知,要摺紙才寫出行氣不是真的行氣,要策劃字數與擺佈不會安排得自然。到家的只要看看紙張大小,知道
字數,沉思一陣,拿起筆就一氣呵成了。書法藝術是要這樣才寫得出氣勢與感情的。給我六個月的集中時間吧。

一個從來不用電腦的人,四項玩意有兩項因為電腦的存在而成為大贏家。其一是攝影。今天電腦「造片」,光暗的
加加減減只要按幾下,當年要在黑房搞半天。其二是寫文章。北京雖然禁禁閉閉,但「網」開一面!文章刊出,立
刻在互聯網擴散,讀者之多十年前無法想像。伯牙與子期的時代是過去了。(三之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7-01-2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薄熙來的看法不對

貝加可能對,但不能讓他對。這解釋了為什麼我要重複以前說過的,以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組合再說。如果北京的
朋友清楚明白我說什麼,但不同意,選走我反對的路向,我不會再說什麼。問題是好些時說來說去他們還是不明白
,或懂得不通透,要再說。我的經濟思維永遠淺白,但可能正如四十年前史德拉說的,淺白的困難是往往沒有人相
信。

兩年前貝加不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認為一個發展得了不起的國家,會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做出一些蠢事來。他
舉出德國與日本的經驗。這些今天算得上是先進的國家,在經濟政策上的確犯了大錯,一蹶不振有二十年了。不是
那麼蠢,因為他們的「失誤」主要來自壓力團體的左右。目前,中國的團體壓力看來不嚴重,應該比較容易處理。
目前中國的經濟水平,還遠不及二十年前的德國或日本,但有點未富先驕,或給外人讚得飄飄然,在經濟政策上有
點亂來了。

近來北京提出的政策,使我心驚膽戰的不少。這裡選薄部長熙來起筆,主要是我欣賞這個人,不容易破口大罵(一
笑),可以心平氣和的說一下。最近他主張人民幣升值,認為可以協助美國改善貿易逆差。如果人民幣升值真的可
以改進美國的貿易逆差,不容易反對。兩年前我說人民幣升值多半不會改善美國的逆差,有很大機會適得其反,把
逆差增大。果然,年多來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八,美國的逆差增加了。人民幣再上升,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
差多半再會加大。

當然,如果人民幣不斷上升,到某點美國人不會買中國貨,而中國人會搶購美國的,中美的貿易逆差會倒轉過來。
然而,美國在國際上的貿易逆差會否改進,還有疑問。這是因為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我在瑞典對佛利民說過的:中國
、前蘇聯、東歐、印度等地一律搞開放,整個地球一下子多了近二十億廉價勞力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凡搞福利經濟
、最低工資、工會林立之邦,會有大問題,除非他們能修改傳統的經濟結構,或有豐富的天然礦物賣給廉價勞力之
區,又或者知識資產的出口可以賺大錢。這些推斷都應驗了。人民幣升值,協助美國減少貿易逆差的機會不大。這
是價格彈性係數的問題。老友夏保加算出六個相關的彈性係數,方程式複雜,這裡不詳述。只以其中一個係數示範
就足夠了。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中國貨出口美國之價上升,以量算會下降,但如果美國人對中國貨的需求彈性係數
低於一(多半會是),他們對中國貨的總消費會不減反加,導致美國的逆差增大了。還有其他好幾個有關係數,皆
可如此類推。美國的經濟大師多得很。他們當然知道人民幣升值不容易改善貿易逆差。格林斯潘早就知道。美國議
員要爭取的,看來不是改善貿易逆差,而是要「保護」工人的就業。但說要保護工人就業,說出來享受廉價中國貨
的美國人不會拍掌。說要改善逆差較有說服力。他們沒有面對基本的問題:舉世廉價勞力暴升,是大轉變,美國早
就要以修改政策的方法來改革他們的經濟結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科技超凡,美國不容易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但他們的經濟結構一定要修改一下。以吵來吵去的紡織品為例,美國如果不取消最低工資,本土的一般紡織行業要
放棄。禁絕中國紡織品進口沒有用,因為還有數之不盡的可以代替中國的廉價之邦。回頭說彈性係數這回事,實際
上無從量度,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對美國的貿易逆差有什麼效果不能事前直接算出來。我是從另一個角度估計這些係
數的。過後會解釋,但要先說比較重要的困難。(中國政策的困擾,之一)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
、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7-01-2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薄熙來的看法不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7-01-1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Virtuosity

Virtuosity這個字很難譯。中文似乎沒有同義的字,而英文的解釋也不大清楚。英語字典說,再不通用的解法是「
對藝術有興趣」,或「收藏藝術品的熱情」,但今天的一般解法,是great technical skill in some fine art。
也不很對,因為西方朋友說到某人是彈鋼琴的virtuoso,是很特別的讚譽,不僅技術了不起那麼簡單。再者,今天
,virtuosity是不限於藝術或演奏的。

我們可用幾個或一連串的中文字來形容virtuosity。說到音樂演奏,這個字是說演奏者可以予取予攜,隨心所欲,
虛無飄渺,出神入化。這樣看,virtuosity是指在技術上達到了化境。也不是那麼簡單。好比彈鋼琴,有些人的技
術高得難以置信,但音樂感(musicality)平平無奇,沒有誰會用virtuoso來形容這個演奏者。當然,技術出神入
化,演奏者要怎樣就怎樣,感情的表達就來得遠為容易了。另一方面,好些感情表達屬於一等的演奏者,技術不完
美,出錯頗多,或困難度高的奏不出來,非virtuoso也。

不容易說得清楚。以經濟學為例,佛利民天才頂級,所有需要的條件都擁有,無疑是大思想家。但我不會用
virtuoso來形容佛老。經濟思想史上,我認為李嘉圖是virtuoso,馬歇爾是virtuoso,費沙也是virtuoso──只此
三君子而已。不是說他們對,而是他們的作品有一種予取予攜的大氣。是的,技術之外,virtuosity含意着一種排
山倒海而來的大氣。這裡說的經濟學的技術,與數學無關,而是處理問題上述三君子有自己的一套,答案是對是錯
是另一回事,只是像演奏音樂的virtuoso那樣,彷彿斬瓜切菜,處之泰然。這可見中文把virtuoso譯作「名家」或
「巨匠」,不一定對。

不容易說一個人在某造詣上達到了virtuoso之境。天才多得很,大師有的是,但virtuosity是一種境界,古往今來
稀有。不一定是在某造詣上最好的,但達到的予取予攜的層面,外人看來不費吹灰之力,是一種現象,彷彿上蒼刻
意地造出三幾個這樣的人。書法藝術我算是專家吧。明清兩朝的書法高人甚眾,但稱得上是virtuoso的只有兩位:
一個是董其昌;一個是王鐸。你可以說倪元璐、黃道周、張瑞圖、祝枝山、陳淳、徐渭、傅山等大師都有獨到之處
。然而,從virtuosity的角度看,董其昌與王鐸──尤其是王鐸──是在另一個層面:任何字體皆可一揮而就,外
人看來容易得很。今天的書法家都有錄影或影碟傳世,我都看過,判斷是較為容易了。以我之見,當代書法家中,
達到virtuoso之境的只有上海周慧珺。她的書法藝術如何,見仁見智,但用筆的確予取予攜,要怎樣就怎樣,瀟灑
自然,半點困難也看不出來。這是天賦。大家都知道,任何造詣說得上是有成就的人,背後免不了有一段辛酸的苦
練日子。一個稱得上是virtuoso的與眾不同之處,是我們看不出他或她曾經辛苦過。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淺問題:
就是那麼容易嗎?我們當然知道不可能那麼容易,但內心深處還是要這樣問的。這裡寫virtuosity,說來說去有理
說不清,為的是要說一件事。幾天前的晚上我有機會聽到李傳韻的小提琴演奏,是第一次聽到他。他說身體不適,
而鋼琴伴奏也有點不對頭。但我坐在那裡想:這個二十六歲的青年是小提琴的virtuoso,百年幾見!李傳韻走紅指
日可待。不知他有沒有股票出售呢?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1-1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生命時間的盤算(三之二)

《經濟解釋》是一九八九開始動筆的,寫了兩個多月,因為母親的病停了下來。捲土重來是二○○○的年底了。這
推遲是幸運的:多了十一年的世事觀察,深度增加了不少。還有兩項很幸運,這裡要說一下。

一九八九與二○○○先後兩次為《經濟解釋》動筆,事前我把價格理論的整體反覆考慮,認為除了一個題材,自己
的掌握很全面。知得不足——遠為不足的——是「生產成本」這個重要話題。艾智仁當年不斷投訴傳統的分析,發
表過一篇題為《生產成本》的重要文章。該文對我有大影響,但艾師的想法不能與傳統的需求分析融合,行內不接
受。在芝大遇到高斯,他也屢次投訴生產成本的困擾。佛利民的《價格理論》最有重量的第五章,分析成本與供應
曲線,也深深地影響了我,但他可沒有正面地處理生產成本,沒有解釋那條不知何解的碗形曲線。這是我寫《經濟
解釋》面對的主要困難。解釋不了生產成本,有樣學樣地畫一條曲線進去,算是什麼?

二○○○再動筆寫《經濟解釋》時,生產成本這個話題我還是無從解決的。我想,是卷二的中間話題,動了筆再算
吧。無數個晚上我為該話題睡不着。我又想,關於生產成本的困難,我知得比他人多,沒有解釋但指出困難所在,
也算是提升了一個層面吧。

時來真的運到。我抓着傳統的不可能錯的邊際產出下降定律,抓着艾智仁從這定律變化出來的「趕工導致平均成本
增加」之說,重讀馬歇爾,竟然發覺後者說的「上頭成本」不一定是成本。一時間我想到一九六八年史德拉對我說
的:馬歇爾對成本概念的掌握有問題(見拙作《佃農理論》四十二頁,注腳三十八)。難道是因為馬氏對成本掌握
不足,使後人漠視了他提出的上頭成本?我立刻引進租值的概念來挽救,得心應手,寫下了《上頭成本與租值攤分
》那重要的一節(見《供應的行為》第三章第四節),邏輯上生產成本終於有了全面的滿意解釋。

不放手,我要求花千樹出版社替我找印製書籍的成本數據,要很詳盡的,半點也不能錯,而印製書籍是行內歷來喜
歡用的、示範產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例子。分別是行內的朋友喜歡講,只憑想像,沒有見過詳盡真實數據。我有
真實數據在手,是一本三十二開的平裝書,成本分九項之多,細看之下,與自己推出的生產成本分析完全吻合。是
大突破:四條碗形的成本曲線在出版行業冒出來。這經驗支持着高斯的哲理:要解釋世界,我們要知道真實世界是
怎樣的。

寫《經濟解釋》的第二項幸運,得來容易。與傳統理論無關,有朝一日會被重視(可惜以中文下筆,被他人抄襲而
用英文發表的機會增加)。那是二○○二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晚上(佛利民的九十大壽),我無意間寫下了《合約的
一般理論》那一節(見《制度的選擇》二一○至二一八頁)。嚴格來說,合約的經濟分析起自我一九六九的《合約
的選擇》與一九七○的《合約的結構》,之後行內的合約文章無數,但沒有一個全面的一般合約理論。這理論顯然
重要,但從何入手呢?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合約,應該有一個一般理論,但要怎樣推出來呢?我是無意間推了出來才
知道,才把那一節定名為「合約的一般理論」,淺而完整,擺明是對,具備了好理論的所有特徵。真是踏破鐵鞋無
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對我來說,《經濟解釋》三卷本完工是自己在經濟學上走到的盡頭。過些日子我還會全面修改一次。最近加上了卷
四《五常學經濟》,還會考慮幾位同學的建議,把數十篇關於人民幣的分析文章結集為卷五:《五常說貨幣》,而
不久前出版的《中國的未來》,包括着關於中國獨有的地區制度分析,也重要。最近高斯要求我用英語寫一篇關於
中國的文章,好讓他們能在一個關於中國發展的會議上作為主題討論。我答應了,提出的名目是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要等他們決定了會議的日期才動筆。我會寫得很用心,用盡自己還沒有退化的智慧。這一切,只
是自己在一門學問上走到了盡頭的餘波。餘波未了,白浪滔天,難道是迴光返照,又或者是自己曾經厲害非凡(一
笑)?這是生命,有意思的。

朋友,你猜第二項我要走到盡頭的是什麼?是攝影,比經濟學容易得多,二○○三年五月起步,十八個月後就走到
了盡頭,於是封機。幾個月前在杭州歷史博物館搞攝影個展,聽說有十多萬觀眾,於是封展。自己的攝影藝術是畫
上了句號了。

其實我要在攝影藝術上走到自己的盡頭,是經過了數十年的盤算的。《經濟解釋》完工後只半年就先處理攝影,是
體力考慮的決定。攝影需要體力:太陽未出要起程,可能很冷,某些地區有缺氧的問題,而在光線理想時要拼搏奔
跑。後者是我的攝影方法,與眾不同,體力欠佳是不成的。二○○四年十月我在九寨溝與黃龍搏了四天,收穫甚豐
。如果是兩年多後的今天,我可能搏不來。跟經濟學一樣,攝影上,我對生命時間的盤算與掌握很準確。

有兩個原因我早就認為可以走到自己的攝影藝術的盡頭。其一是一九六五年我想出了一套攝法,天下獨有,只是沒
有機會用到盡,尤其是當年沒有嘗試彩色與大手地搞印象與抽象的作品。其二是我對攝影藝術的傳統很不滿意。他
家的美觀精品雖然不少,但我看不到作者的感情流露,也看不到自然的個人風格。這兩方面,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

從一九六七到二○○三,基本上我沒有搞攝影。盤算與準備做到足。相機鏡頭十多年前就訂購了下來,久不久想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7-01-1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下攝法的改進,三幾年嘗試幾卷膠片,知道想得沒有錯。電腦協助的技術也研究過,知道大概。問題是何時動工。
後來只用了十八個月,知道自己可以做到的差不多了。再拍攝下去會增加作品數量,也會有少許改進,但大致上要
走的是走盡了。除非我能想出另一種攝法——體力不逮,不敢再想。發神經,十八個月的操作出版了七本攝影集!
有機會我會挑選最滿意的二百幀,精心炮製,出版最後的一大冊。

不要問我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這樣,而在我來說,生命應該是這樣的。陳復禮、簡慶福、黃貴權等影友,數之不盡
的,老了,都出版他們的攝影集。我不同之處,是一口氣走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然後封機。除了復禮,其他攝
影老頭還在跑。聽說福哥最近在越南跌下山坡,又是跌他不死!真的服了他。這是他的生命,豈敢苟同哉?為什麼
人與人之間對生命的看法會有那樣大的差別呢?(三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1-1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生命時間的盤算(三之二)

經濟解釋》是一九八九開始動筆的,寫了兩個多月,因為母親的病停了下來。捲土重來是二○○○的年底了。這推
遲是幸運的:多了十一年的世事觀察,深度增加了不少。還有兩項很幸運,這裡要說一下。

一九八九與二○○○先後兩次為《經濟解釋》動筆,事前我把價格理論的整體反覆考慮,認為除了一個題材,自己
的掌握很全面。知得不足——遠為不足的——是「生產成本」這個重要話題。艾智仁當年不斷投訴傳統的分析,發
表過一篇題為《生產成本》的重要文章。該文對我有大影響,但艾師的想法不能與傳統的需求分析融合,行內不接
受。在芝大遇到高斯,他也屢次投訴生產成本的困擾。佛利民的《價格理論》最有重量的第五章,分析成本與供應
曲線,也深深地影響了我,但他可沒有正面地處理生產成本,沒有解釋那條不知何解的碗形曲線。這是我寫《經濟
解釋》面對的主要困難。解釋不了生產成本,有樣學樣地畫一條曲線進去,算是什麼?

二○○○再動筆寫《經濟解釋》時,生產成本這個話題我還是無從解決的。我想,是卷二的中間話題,動了筆再算
吧。無數個晚上我為該話題睡不着。我又想,關於生產成本的困難,我知得比他人多,沒有解釋但指出困難所在,
也算是提升了一個層面吧。

時來真的運到。我抓着傳統的不可能錯的邊際產出下降定律,抓着艾智仁從這定律變化出來的「趕工導致平均成本
增加」之說,重讀馬歇爾,竟然發覺後者說的「上頭成本」不一定是成本。一時間我想到一九六八年史德拉對我說
的:馬歇爾對成本概念的掌握有問題(見拙作《佃農理論》四十二頁,注腳三十八)。難道是因為馬氏對成本掌握
不足,使後人漠視了他提出的上頭成本?我立刻引進租值的概念來挽救,得心應手,寫下了《上頭成本與租值攤分
》那重要的一節(見《供應的行為》第三章第四節),邏輯上生產成本終於有了全面的滿意解釋。

不放手,我要求花千樹出版社替我找印製書籍的成本數據,要很詳盡的,半點也不能錯,而印製書籍是行內歷來喜
歡用的、示範產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例子。分別是行內的朋友喜歡講,只憑想像,沒有見過詳盡真實數據。我有
真實數據在手,是一本三十二開的平裝書,成本分九項之多,細看之下,與自己推出的生產成本分析完全吻合。是
大突破:四條碗形的成本曲線在出版行業冒出來。這經驗支持着高斯的哲理:要解釋世界,我們要知道真實世界是
怎樣的。

寫《經濟解釋》的第二項幸運,得來容易。與傳統理論無關,有朝一日會被重視(可惜以中文下筆,被他人抄襲而
用英文發表的機會增加)。那是二○○二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晚上(佛利民的九十大壽),我無意間寫下了《合約的
一般理論》那一節(見《制度的選擇》二一○至二一八頁)。嚴格來說,合約的經濟分析起自我一九六九的《合約
的選擇》與一九七○的《合約的結構》,之後行內的合約文章無數,但沒有一個全面的一般合約理論。這理論顯然
重要,但從何入手呢?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合約,應該有一個一般理論,但要怎樣推出來呢?我是無意間推了出來才
知道,才把那一節定名為「合約的一般理論」,淺而完整,擺明是對,具備了好理論的所有特徵。真是踏破鐵鞋無
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對我來說,《經濟解釋》三卷本完工是自己在經濟學上走到的盡頭。過些日子我還會全面修改一次。最近加上了卷
四《五常學經濟》,還會考慮幾位同學的建議,把數十篇關於人民幣的分析文章結集為卷五:《五常說貨幣》,而
不久前出版的《中國的未來》,包括着關於中國獨有的地區制度分析,也重要。最近高斯要求我用英語寫一篇關於
中國的文章,好讓他們能在一個關於中國發展的會議上作為主題討論。我答應了,提出的名目是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要等他們決定了會議的日期才動筆。我會寫得很用心,用盡自己還沒有退化的智慧。這一切,只
是自己在一門學問上走到了盡頭的餘波。餘波未了,白浪滔天,難道是迴光返照,又或者是自己曾經厲害非凡(一
笑)?這是生命,有意思的。

朋友,你猜第二項我要走到盡頭的是什麼?是攝影,比經濟學容易得多,二○○三年五月起步,十八個月後就走到
了盡頭,於是封機。幾個月前在杭州歷史博物館搞攝影個展,聽說有十多萬觀眾,於是封展。自己的攝影藝術是畫
上了句號了。

其實我要在攝影藝術上走到自己的盡頭,是經過了數十年的盤算的。《經濟解釋》完工後只半年就先處理攝影,是
體力考慮的決定。攝影需要體力:太陽未出要起程,可能很冷,某些地區有缺氧的問題,而在光線理想時要拼搏奔
跑。後者是我的攝影方法,與眾不同,體力欠佳是不成的。二○○四年十月我在九寨溝與黃龍搏了四天,收穫甚豐
。如果是兩年多後的今天,我可能搏不來。跟經濟學一樣,攝影上,我對生命時間的盤算與掌握很準確。

有兩個原因我早就認為可以走到自己的攝影藝術的盡頭。其一是一九六五年我想出了一套攝法,天下獨有,只是沒
有機會用到盡,尤其是當年沒有嘗試彩色與大手地搞印象與抽象的作品。其二是我對攝影藝術的傳統很不滿意。他
家的美觀精品雖然不少,但我看不到作者的感情流露,也看不到自然的個人風格。這兩方面,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7-01-1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一九六七到二○○三,基本上我沒有搞攝影。盤算與準備做到足。相機鏡頭十多年前就訂購了下來,久不久想一
下攝法的改進,三幾年嘗試幾卷膠片,知道想得沒有錯。電腦協助的技術也研究過,知道大概。問題是何時動工。
後來只用了十八個月,知道自己可以做到的差不多了。再拍攝下去會增加作品數量,也會有少許改進,但大致上要
走的是走盡了。除非我能想出另一種攝法——體力不逮,不敢再想。發神經,十八個月的操作出版了七本攝影集!
有機會我會挑選最滿意的二百幀,精心炮製,出版最後的一大冊。

不要問我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這樣,而在我來說,生命應該是這樣的。陳復禮、簡慶福、黃貴權等影友,數之不盡
的,老了,都出版他們的攝影集。我不同之處,是一口氣走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然後封機。除了復禮,其他攝
影老頭還在跑。聽說福哥最近在越南跌下山坡,又是跌他不死!真的服了他。這是他的生命,豈敢苟同哉?為什麼
人與人之間對生命的看法會有那樣大的差別呢?(三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7-01-1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秦始皇不敵空城計

意料不到,上期發表的《廣州巧設空城計》,只一天一個網站的點擊達十三萬多。不少網站轉載區區在下的文章,
自己不看電腦,同學給我報「數」的當然選一個大「站」了。此前我的個人紀錄是《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
同一網站,首天點擊十萬。同學說,《空城計》首天的網上時間較長,但以一「站」一天算,十三萬多是個人紀錄

《始皇陵墓》發表前,我是知道會有多讀者的,同學說我料事如神。《空城計》卻跌了眼鏡,事前只認為過癮可讀
,點擊率不會很高。可見文章的讀者接受性,不容易預測。下筆為文絕不譁眾取寵,只是要寫得暢通可讀,跟着望
天打卦,希望讀者光顧一下。說寫文章不望讀者多是謊話。

網上客喜歡破口大罵,司空見慣,還是希望多點讀者熱鬧一下。《始皇》一文吵得天下皆知,被罵的有兩處。其一
是罵我不應該建議打開先人之墓。見仁見智,如果我是秦始皇,地下有知,會恨不得後生小子把陵墓打開,看看老
夫二千二百年前的本領。其二是罵我不懂開陵技術。我當然不是專家,但見不到有「專家」說得出有說服力的技術
困難。

《空城》一文,被罵的也有兩處,皆莫名其妙。其一是罵我這個經濟學大教授不知產出與收入的分別,即是分不開
product與income。我真的分不開。二者皆收入,有幾種算法,略為不同,寫《空城》這些分別是不重要的。幾個月
前到廣州,住白天鵝,早上七時在珠江上見到有十多位泳客。昔日的臭江今天可泳,市政府不知花了多少錢清理,
應該算作GDP的一部分,也是收入──泳客的收入,我見而喜之也算是收入了。問題是這些收入加起來,究竟值不值
政府花的錢?十四年前寫過,瑞典抽稅奇高,政府大手花錢於福利與公共項目上,算是國民產出,也是國民收入。

當年讀本科宏觀經濟,什麼GDP、GNP、NI之類,都在National Income Accounts那一章。天下間沒有更沉悶的學問


了。可能我當年讀時睡着了,管不着哪項是哪項。奇怪不少讀者認為product與income是兩回事。更奇怪是不久前讀
到北京的宏觀言論,竟然還有人相信據說是凱恩斯學派的、以儲蓄等於投資為均衡點的無知分析。不好意思說天下
蠢人無數,但好意思說無數聰明人看到皇帝的新衣。《空城》第二處被罵的,是說我小看了廣州,貶低了羊城。一
位同學指出今天國內網上客的情意結:批評國家必獲掌聲;批評地區必遭責罵。我在哪裡開罪了廣州了?說得清楚
,當局沒有隱瞞實情,而我想出「空城計」(戶籍人口遠比實際人口少,前者可說是「空城」),說明是要跟廣州
的朋友開一下玩笑的。一九四五至四八在佛山唸書時,週末及假日住在父親設在廣州海珠中路的分店,十一歲那年
贏得該市的跳棋公開賽,風箏名店朱七記的老闆高人,鎅風箏是我的手下敗將。有這些陳年典故,我對羊城的感情
總要比今天的網上客厚一點吧。《廣州巧設空城計》受到讀者歡迎(罵的也被我算進歡迎行列,因為他們可以不讀
),除了想出諸葛孔明之計,主要是寫出變化來。拜蘇子為師,動筆前沒有打算怎樣寫,但「行於所當行,止於不
可不止」,轉來轉去,事前自己不知會轉到哪裡,讀者無端端地被我放進過山車。本來只幾句就說盡的題材,我轉
出一千二百字!寫到三分之二,說盡,字數不夠,突然想到高小勇,想到小勇大勇,於是想到也是中國獨有的「空
村計」,救我一救!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7-01-16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秦始皇不敵空城計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7-01-1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廣州巧設空城計

顧題思意,這篇文章是要跟廣州的朋友開一下玩笑的,而其中「巧設」二字是為了音律的需要,要用仄音,也要七
個字才有「三國」的味道。

話說最近報載,去年廣州的人均收入是全國之冠,逾一萬美元,把我嚇了一跳。物價調整後,論實質收入,廣州與
美國相比如何?拿起筆,在衣、食、住、行這四方面的兩地物價水平大略算一下,跟着估計廣州的衣、食、住、行
的大概比重,算算廣州的一萬美元消費等於美國的大約多少。「衣」包括所有日常用品;「食」考慮了雙方的街市
物價與食肆收費;「住」算美國大都會的樓價與廣州的相比,以呎價算;「行」則衡量雙方的車價、汽油價、保險
、修理、公共交通等。與幾位朋友對照一下,整個計算用了兩個小時,當然不精確,但應該不會太離譜吧。

算出的結果,是在廣州花一萬美元消費,大約等於在美國花二萬五千。美國的人均收入大約三萬五千(有幾個不同
數字,美國商務部公布二○○五年是三萬四千五百八十六)。這樣算,廣州的實質人均收入達美國的七成多。相差
那麼小?不可信。

真相終於大白。原來廣州有三項人口統計。其一是戶籍人口,有戶口的,約七百三十萬。其二是常住人口,五年統
計一次,算在廣州住半年以上的,約九百九十多萬。其三是實際人口,包括着三百多萬流動人口,約一千三百萬。
二○○六年廣州市的地區總產值約人民幣六千億強。以戶籍人口算,人均收入逾一萬美元,但以實際人口算,人均
收入只美元五千九百。物價調整要乘二點五,等於美國的一萬四千多,實質人均收入約美國的四成多,減了三成,
合理可信。廣州以戶籍人口算出人均收入逾萬美元,是擺空城計。當局沒有隱瞞實情,空城之計是報道渲染出來的
。但某報道又說當局考慮用常住人口算人均收入──多放一些老百姓進去,好叫諸葛孔明在城頭上奏琴時不會彈得
太亂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奇速,人口四處奔跑,地區變化複雜,過癮的數據與故事天天有,各各不同。北京上頭莫
名其妙地低估增長率,跟省與省的個別統計低很多。地區要誇誇其談,拜孔明為師也無不可。過癮過癮,不久前高
小勇到國內某農村調查,得到的結論是年輕力壯的都跑掉,餘下來的人口不多。小勇大勇,估計農民只剩人口的兩
成,周其仁不同意,吵了起來。其實今天中國的農村是擺另一種空村計,跟廣州相反,但比較高明。農村的戶籍人
口依舊,但不少跑到廣州等城市去,從工為生。這樣,農村的人均收入,以戶籍人口算,低得可憐。是否因此而贏
得國務院取消農業稅,不得而知。如果是,我這個老人家會站起來大呼精彩。不要忘記,月薪人民幣一千六百以下
是不用報稅的。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沒有其他國家,人口統計會分那麼多類,何況是天下人口最多的大國。寫到這裡
,忽發奇想。如果中國的十三多億人口有十二億是流動的,那麼城市以戶籍人口算人均收入,農村則以實際人口算
,一夜之間整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會暴升十倍!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1-1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生命時間的盤算(三之一)

其實這裡要寫的不是生命時間的盤算。生命可長可短,雖云死生亦大矣,有誰知道自己可活多久?生命時間無從盤
算——人算不如天算也。要盤算的是假設自己壽長無限,但歲月無情,智力及體力早晚會退化,要做什麼時間的先
後總要盤算一下。七十一歲,體力退化了不少,但智力還奇蹟地近於頂峰。這個層面的智力還有五年嗎?還有十年
?都不重要。重要是自己首先知道,及時放棄寫文章,轉到書法那邊去。

不是胡說的。在我這一輩走史密斯與馬歇爾的經濟學路線的人中,最年輕可能是我。還健在的師友,今天都是老頭
子,其中不少智力早就退化,外人可能看不出來,圈內大家都清楚。輪到我自己不出三五年吧。搞經濟學術,不是
要腦子清醒那麼簡單。需要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一小點本領。人家看不到的問題,你看得到,推出的新意有
少許重量,邏輯井然的,嚴格來說,是經濟學術搞得有貢獻的起碼要求。其他學術我管不着,但經濟學搞不出貢獻
我不會搞。自己的興趣多方面,此處再搞不出貢獻,還有其他好去處。

自己會知道江郎才盡的時日嗎?當然知道。有新意的思想來得明確,自己懂得衡量。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新意:很
多時是重複以前說過的。但三幾篇總有一篇提出一個新觀點,以前沒有想過,而這些新觀點出現的頻率,到今天還
沒有衰竭的跡象。

一個人對自己的客觀判斷是重要的。重讀自己數十年前寫下的文章,思維比今天鋒利,變化比今天靈活,但對重要
性的判斷與全面性的看法,今天勝。稱起來哪邊比較重很難說。經濟政策的建議,今天無疑是比較穩重的。不難解
釋,政策不能單靠理論,要講經驗。瑣瑣碎碎的舊知識,知道這裡要避一下,那裡可多走半步,加起來就變得穩重
了。好比我反對人民幣升值的立場,理論之外有數之不盡的經驗支持。十二年前我還相信佛利民說的,一個大國要
讓匯率沒有錨地自由浮動。十年前我認為他可能錯;五年前起我肯定他是錯了。

搞創作是要做出一些可以觸摸到的東西來,不一定要有金錢的回報,但要給作者有滿足感。經濟學者認為自己作出
過貢獻的,老來喜歡出版自己的文章大全結集。據說有了經濟學諾貝爾獎之後,結集的人比較多,但「沙場秋點兵
」的習慣,遠在諾獎之前就有了。我自己比較特別的,是興趣多,有好幾樣有機會走到盡頭。不是某項造詣的人類
盡頭,而是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另一方面,個人的品味與風格與眾不同,狹窄地看,自己的盡頭也就是人類的盡
頭了。不少人都可以這樣做,但嘗試的不多。要做到不難,問題是做出來夠不夠大氣,有沒有廣泛的啟發性。為這
些我掙扎了半個世紀,有苦自知,但既然走了那麼遠,一不做,二不休,每項都嘗試走到自己的盡頭。

先說經濟學吧。七十年代初期,諾斯與巴賽爾認為我是可以全面革新經濟理論的人。高斯卻認為我是另一個馬歇爾
,要向經濟解釋那方向走。選擇後者,因為七一年我用不上半年時間就寫好了一篇解釋中國婚姻與子女產權的文章
,跟着七二年只花了三個月就寫成《蜜蜂的神話》,不困難,自己有興趣,而師友們大都叫好。高斯與夏理•莊遜
不喜歡那篇婚姻文章,認為我不應該貶低中國的文化傳統。他們兩位是少數。《蜜蜂》一文則贏得掌聲一片。其中
赫舒拉發的來信給我很大的鼓舞。他說:「你不需要問艾智仁和我《蜜蜂》一文好不好。你自己知道該文偉大。這
樣的文章不需要外人評價。你不要管艾智仁和我怎樣想。」

只三個月就有一篇這樣的文章,一年可寫四篇,當然雄心萬丈。其實一年寫兩三篇差不多水平的不困難,但我跟着
選了三項行內認為重要但題材極為龐大的入手:租金管制、知識產權與石油工業。這些巨大題材,鑽了進去不容易
脫身。

釜底抽薪,七五年起我作出如下的決定。文章不用急着發表,也用不着算數量,但真實世界的市場現象要知得很多
。我崇尚的馬歇爾傳統,參與的人對真實世界知得太少了。這方面高斯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堅持,不知世事,
我們無從解釋。論科學方法這觀點不一定對,因為在自然科學中有反證的例子。純從方法的角度看,高斯可能錯,
但經濟學界中我仰慕的森穆遜與阿羅,搞純理論,命中真實世界的現象解釋不多。

森穆遜與阿羅是理論天才無疑問,搞純理論自己很大機會鬥不過。這是次要的考慮。主要的是搞理論的天才,可以
在一兩年間推出很多,加起來是一整套。人家走過,自己再走可能是蠢事。他們的理論,絕大部分沒有什麼用場,
可用的只一小點就了不起。我於是想到要選擇理論,而怎樣選卻要以可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為依歸。一九六九年起
我開始在街頭巷尾跑,也跑工廠調查各種合約。一九七五回港近一年,跑街與跑租務法庭是全職了。天台木屋,分
租現象,玉器市場等,盡皆精彩。全線逼銷的解釋也是該年想出來的。一九六九開始的件工調查,一九八三才以之
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一九七五的全線逼銷與玉器市場,發表是二○○一。至於討價還價的行為,提出是一九
六二,答案是四十年後了。

無聊之輩,見我早期發表文章有威有勢,跟着停了下來,不再用英語發表什麼,閒言閒語,對我多有批評。本想回
應,但這些後輩還沒有說過半句足以傳世的話,是不值得回應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7-01-1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一九八二回港任職,跟蹤中國的改革發展,不能不用中文動筆。於是,除了無可避免的應酬,英語文章索性不寫。
還是跑街依舊,加上要到國內跑。跑來跑去,一方面是為了高斯催促而針對中國的改革動筆,另一方面是集中火力
,要寫一九七三就決定下來的《經濟解釋》。理論的取捨想了多年,逐步淘汰;理論的簡化想了多年,最後集中於
需求定律上的多種變化。馬歇爾的理論結構偉大,但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分割開來,是大錯,自己要想出另一
個結構。以中文動筆,是為了中國的學子了。(三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1-1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生命時間的盤算(三之一)

其實這裡要寫的不是生命時間的盤算。生命可長可短,雖云死生亦大矣,有誰知道自己可活多久?生命時間無從盤
算——人算不如天算也。要盤算的是假設自己壽長無限,但歲月無情,智力及體力早晚會退化,要做什麼時間的先
後總要盤算一下。七十一歲,體力退化了不少,但智力還奇蹟地近於頂峰。這個層面的智力還有五年嗎?還有十年
?都不重要。重要是自己首先知道,及時放棄寫文章,轉到書法那邊去。

不是胡說的。在我這一輩走史密斯與馬歇爾的經濟學路線的人中,最年輕可能是我。還健在的師友,今天都是老頭
子,其中不少智力早就退化,外人可能看不出來,圈內大家都清楚。輪到我自己不出三五年吧。搞經濟學術,不是
要腦子清醒那麼簡單。需要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一小點本領。人家看不到的問題,你看得到,推出的新意有
少許重量,邏輯井然的,嚴格來說,是經濟學術搞得有貢獻的起碼要求。其他學術我管不着,但經濟學搞不出貢獻
我不會搞。自己的興趣多方面,此處再搞不出貢獻,還有其他好去處。

自己會知道江郎才盡的時日嗎?當然知道。有新意的思想來得明確,自己懂得衡量。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新意:很
多時是重複以前說過的。但三幾篇總有一篇提出一個新觀點,以前沒有想過,而這些新觀點出現的頻率,到今天還
沒有衰竭的跡象。

一個人對自己的客觀判斷是重要的。重讀自己數十年前寫下的文章,思維比今天鋒利,變化比今天靈活,但對重要
性的判斷與全面性的看法,今天勝。稱起來哪邊比較重很難說。經濟政策的建議,今天無疑是比較穩重的。不難解
釋,政策不能單靠理論,要講經驗。瑣瑣碎碎的舊知識,知道這裡要避一下,那裡可多走半步,加起來就變得穩重
了。好比我反對人民幣升值的立場,理論之外有數之不盡的經驗支持。十二年前我還相信佛利民說的,一個大國要
讓匯率沒有錨地自由浮動。十年前我認為他可能錯;五年前起我肯定他是錯了。

搞創作是要做出一些可以觸摸到的東西來,不一定要有金錢的回報,但要給作者有滿足感。經濟學者認為自己作出
過貢獻的,老來喜歡出版自己的文章大全結集。據說有了經濟學諾貝爾獎之後,結集的人比較多,但「沙場秋點兵
」的習慣,遠在諾獎之前就有了。我自己比較特別的,是興趣多,有好幾樣有機會走到盡頭。不是某項造詣的人類
盡頭,而是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另一方面,個人的品味與風格與眾不同,狹窄地看,自己的盡頭也就是人類的盡
頭了。不少人都可以這樣做,但嘗試的不多。要做到不難,問題是做出來夠不夠大氣,有沒有廣泛的啟發性。為這
些我掙扎了半個世紀,有苦自知,但既然走了那麼遠,一不做,二不休,每項都嘗試走到自己的盡頭。

先說經濟學吧。七十年代初期,諾斯與巴賽爾認為我是可以全面革新經濟理論的人。高斯卻認為我是另一個馬歇爾
,要向經濟解釋那方向走。選擇後者,因為七一年我用不上半年時間就寫好了一篇解釋中國婚姻與子女產權的文章
,跟着七二年只花了三個月就寫成《蜜蜂的神話》,不困難,自己有興趣,而師友們大都叫好。高斯與夏理•莊遜
不喜歡那篇婚姻文章,認為我不應該貶低中國的文化傳統。他們兩位是少數。《蜜蜂》一文則贏得掌聲一片。其中
赫舒拉發的來信給我很大的鼓舞。他說:「你不需要問艾智仁和我《蜜蜂》一文好不好。你自己知道該文偉大。這
樣的文章不需要外人評價。你不要管艾智仁和我怎樣想。」

只三個月就有一篇這樣的文章,一年可寫四篇,當然雄心萬丈。其實一年寫兩三篇差不多水平的不困難,但我跟着
選了三項行內認為重要但題材極為龐大的入手:租金管制、知識產權與石油工業。這些巨大題材,鑽了進去不容易
脫身。

釜底抽薪,七五年起我作出如下的決定。文章不用急着發表,也用不着算數量,但真實世界的市場現象要知得很多
。我崇尚的馬歇爾傳統,參與的人對真實世界知得太少了。這方面高斯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堅持,不知世事,
我們無從解釋。論科學方法這觀點不一定對,因為在自然科學中有反證的例子。純從方法的角度看,高斯可能錯,
但經濟學界中我仰慕的森穆遜與阿羅,搞純理論,命中真實世界的現象解釋不多。

森穆遜與阿羅是理論天才無疑問,搞純理論自己很大機會鬥不過。這是次要的考慮。主要的是搞理論的天才,可以
在一兩年間推出很多,加起來是一整套。人家走過,自己再走可能是蠢事。他們的理論,絕大部分沒有什麼用場,
可用的只一小點就了不起。我於是想到要選擇理論,而怎樣選卻要以可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為依歸。一九六九年起
我開始在街頭巷尾跑,也跑工廠調查各種合約。一九七五回港近一年,跑街與跑租務法庭是全職了。天台木屋,分
租現象,玉器市場等,盡皆精彩。全線逼銷的解釋也是該年想出來的。一九六九開始的件工調查,一九八三才以之
發表《公司的合約本質》。一九七五的全線逼銷與玉器市場,發表是二○○一。至於討價還價的行為,提出是一九
六二,答案是四十年後了。

無聊之輩,見我早期發表文章有威有勢,跟着停了下來,不再用英語發表什麼,閒言閒語,對我多有批評。本想回
應,但這些後輩還沒有說過半句足以傳世的話,是不值得回應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7-01-1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一九八二回港任職,跟蹤中國的改革發展,不能不用中文動筆。於是,除了無可避免的應酬,英語文章索性不寫。
還是跑街依舊,加上要到國內跑。跑來跑去,一方面是為了高斯催促而針對中國的改革動筆,另一方面是集中火力
,要寫一九七三就決定下來的《經濟解釋》。理論的取捨想了多年,逐步淘汰;理論的簡化想了多年,最後集中於
需求定律上的多種變化。馬歇爾的理論結構偉大,但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分割開來,是大錯,自己要想出另一
個結構。以中文動筆,是為了中國的學子了。(三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7-01-0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中國制度與貪污問題

是困難的分析,涉及的層面沒有人嘗試過,而筆者還沒有足夠的掌握。

要從佃農(分成)理論說起。一個地主自己不耕耘,可用固定租金合約把土地租給農戶,可以僱用勞工,也可用佃
農分成合約租出去。四十年前我推翻傳統之見,以理論證明,在私產與競爭的局限下,上述三種合約安排的生產效
率一樣,也與地主自耕相同。支持這結論的實據多得很。

帶出的問題,是上述的三種合約皆存在,地主與農戶有權選擇,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合約選擇呢?提供的答案,是佃
農分成的交易(監管)費用比固定租金的為高,但前者可以分擔風險,所以風險較大的種植(例如種麥的風險比種
米的為高),從事者會偏於選擇分成合約。雖然由我提出,但從來不喜歡「風險」這概念,後來成功地以訊息費用
代之(見《制度的選擇》第四章第五節)。交易費用有幾種,重要的結論,是合約安排的選擇,在私產局限下,主
要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

結論沒有錯,但中國的發展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問題。歷久以來,我認為產權與交易費用的局限皆重要,而在這
些局限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合約安排不會導致很不相同的競爭效果。這觀點被中國的發展改變了。

想想吧。從土地產權的局限看,中國與香港完全一樣:雙方有年期,期長差不多,所有權非私有,但政府「賣」了
出去的地,使用權、收入權與轉讓權都是私有的。然而,從政府到地區到「業主」到廠商之間的合約安排,中國的
與香港的是完全兩回事。中國的安排世間獨有,其促成的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前所未見,是中國經濟發展奇速的主
要原因。

解釋過中國的地區制度,這裡只用一個實例來示範大概,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知道世界各地的大商場或購物中心
,業主與租客的合約安排是一個固定租金加生意額的分成。從這例子看中國,北京是大地主,地區是大商場,通過
承包的權力下放,每個地區商場發展成為一個佃農分成的「企業」(地價是固定租金,增值稅是分成,跟商場的安
排一樣)。這企業由「商場」合約與上頭串連也與下面串連,但左右不連。地區之間的競爭於是激烈起來了。讀者
可以想像,每個地區有着購物中心或大商場的合約安排,很多的,別無其他,商場(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不可能
不打崩頭。這是中國之幸。轉談貪污,有三點。一、我們歷來看貪污,是因為有管制法例的存在。官員協助違反法
例而取利是貪污。這些在中國下降了不少。二、曾經寫過,因為國企公非公、私非私,導致無數收取「好處」或找
尋「外快」的行為。是否貪污很難說,但普及是明顯的。獨特而又不易處理的是第三類。上述的地區「企業」近於
一種商業機構。西方的法律發展說,企業之外被認為是貪污的行為,在企業之內不一定是。問題是管理地區企業的
是幹部,一般是黨員。從企業的角度看可以容許的,黨章說不成。說過多次,治「污」要從減少貪污的機會入手。
取消所有對社會經濟害大於利的管制法例是明智的選擇。中國的問題,是除了「公非公、私非私」要儘早劃清界線
,地區制度要很細心地調整。這制度還在改革。目前見到的競爭效果是好的,了不起。如果因為肅貪而削弱了地區
制度的競爭性,今天的可觀經濟增長不會持續!是難得一見的深問題。我拿不準,但認為應該考慮的,是索性把地
區制度推盡一點,成為明確的企業機構。目前不夠明確,在模稜兩可的混淆中,出現了不少人認為是不可以接受的
行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7-01-0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清楚的權利界定

在一九六九年出版的《佃農理論》的結論中,我對當時盛行的經濟發展學說痛下批評(見一六○頁),指出這門學
問的「理論」,漠視了產權的局限條件,胡說八道,不知所云。產權局限對人類行為有決定性,當時是艾智仁與高
斯的學問,由我推到經濟發展那邊去。十年後,我發表《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是針對中國當時風
雨欲來的改革下筆了。跟着在《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等文章結集中,重複又重複地細說產
權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

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當年侯運輝問:「你寫來寫去都是那幾句,沒有其他可說嗎?」我回應:「這是秘密,不
要說出去。只幾句可以說那麼多遍,次次不同,厲害不厲害?」

幾天前見到高斯的助手,對他說:「論及西方經濟學對中國改革的貢獻,高斯比佛利民重要。當年北京不能接受私
有產權,但清楚的資產權利界定他們卻接受了。界定權利其實就是私產,淺的,奇怪人類文化要等到高斯才說出來
。」淺得離奇,但以研究經濟思想史而名滿天下的史德拉,曾經說高斯定律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思維。艾智
仁被譽為產權經濟學之父,源於他的口述傳統,天天說,有深度,但沒有說出「權利界定」(delineation of
rights)這幾個字。

一般人把「高斯定律」入了他一九六○的那篇《社會成本問題》的帳。我認為該定律早一點,起自高斯一九五九的
《聯邦廣播委員》一文。文到中途,他談及土地種植與泊車的例子。他說,一個人在土地上種植,另一個人在該地
泊車,損害了植物。是誰損害了誰呀?要誰補償給誰才對?要泊車者補償給種植者,不是損害了泊車者的權利嗎?
究竟是種植者有權種植,還是泊車者有權泊車呢?如果土地的使用權屬於種植者,清楚說明,泊車者大可付錢給種
植者,讓他泊車。倒轉過來,如果土地的使用權屬於泊車者,種植較有利,種植者大可付錢給泊車者,讓他種植。
這例子的最後結句就是高斯定律:The delineation of rights is an essential prelude to market
transactions(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

後來(一九六○)高斯寫的《社會成本問題》(獲諾獎那篇)當然重要,我讀過無數次,但先入為主,說到高斯定
律我老是想着那種植與泊車例子的結句,可能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少人讀那《聯邦》長文,從頭讀到尾的可能不
及兩掌之數)。一九六七認識高斯之前,我聽到高斯定律可能是佛利民先說的。一九六八的春天,與高斯在芝大校
園漫步,我舊事重提,問及六○年的春天在戴維德家裡的大辯論(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二七二至二七三頁,行
內一致認為是經濟學歷史上最精彩的辯論)。言談中我問及當時在場的佛利民的貢獻。高斯說:「米爾頓的思想清
晰絕倫,他發言後我知道自己沒有錯,也知道我是安全地抵達家園了。」我停步,望着他,說:「怎麼可能呢?你
在一九五九那篇文章裡,種植與泊車例子之後,你不是說過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定條件嗎?那就是高斯定律
,米爾頓怎可以說得更清楚?」他彷彿呆着,無言以對。之前之後,行內似乎沒有誰提到該例子的重要結句。中國
經濟改革,我曾經不遺餘力地以中文下筆,介紹佛利民與高斯的思想。佛老早就大名遠播,差不多用不着我介紹。
高斯的思想主要是由我介紹的。可不是嗎?七十年代在美國,高斯認為真的明白他的人只我一個,而八二年回港任
職用中文下筆也是由他催促的。下一篇文章,倒轉過來,得到中國發展的啓發,我會提出這路思維的一個重要變化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7-01-05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清楚的權利界定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A08 日期: 2007-01-05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資產增值抽稅副作用不小

國內搞宏觀調控,要壓製樓價,推出一系列措施,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有些值得商榷。我們不容易拿得准這些管
製法例的一般性與存在性。地區之間的管製往往不一樣,而有時推出了卻沒有執行。要批評可說朝令夕改,要支持
可說投石問路。最近風雨欲來,說了好些時的資產增值稅真的要執行了。還沒有誰摸得准,或可以肯定,但看來此
稅會成定局,至於是否全國推行,或是地區性的選擇,有待進一步結果。

資產增值稅外國稱capitalgaintax,國內這方面目前針對的是樓宇出售時的樓價增值,抽增值的百分之二十,與美
國相同。樓宇購入後五年內出售抽另一項稅,深圳抽樓價百分之五,稱營業稅;上海抽的是增值那部分,購入後出
售得愈快稅率愈高。總之五花八門,區區不同,名稱有別,查詢起來讓人天旋地轉。

美國抽資產增值稅(不僅房地產,股票增值類同)抽了很多年。知道中了計,這幾年要取締,但因為早就成為稅收的
一個重要部分,取締不了。

從經濟整體看,資產增值稅的害處是改變了市場的投資效率,對經濟不利。大家知道,投資有風險,可賺可蝕,增
值賺到的要抽稅,虧蝕的政府不補償,會嚴重地影響投資的風險選擇,不可取也。為什麼政府只抽資產增值的稅,
而資產貶值卻不補償呢?答案是政府賠不起。樓價暴跌(或股市暴跌),要補償的話政府隨時可能破產。資產增值時抽
了稅,政府把錢花光了,一下轉為大幅貶值,政府拿不出補償錢。美國的做法,是一個投資者先蝕而後賺,前者沒
有補償,後者要抽增值稅。但如果先賺,抽了稅,後蝕,這個投資者可以用被抽了的增值稅局部補償,但有“兩年
內”的時間限製。這可見美國當局知道資產增值稅大有問題,早知如此,悔不當初。

政府抽稅有三忌。一忌抽得太多,政府庫房膨脹,於是手癢起來,錢亂花,使闊了手,縮之不易也。二忌稅項太多
太复雜,投資者滿天星鬥,不知何去何從,左閃右避,投資環境出現了混淆。三忌老生常談的,同額的政府稅收,
一些稅項比另一些稅項對經濟的損害較大。今天看中國的稅務發展,上述三忌全都犯了!

我們看不出目前中國有財政困難,就是真的有也沒有人相信。經濟增長得那麼快,萬事皆易,減稅或簡化稅製是正
途。亂抽一通當然可使經濟緩慢下來,但這是以斬頭的方法來醫頭痛。歷史的經驗,是在經濟好景時增加稅項或增
加稅率不會有多人反對,但這些加了進去,要取締很困難。這樣看,如果這方面不及時回頭,以增加稅項及稅率來
搞宏觀調控,一旦“成功”,經濟下跌,要挽救可能太遲了。

我不認為目前國內的樓價上升是值得擔心而需要政府幹預的。如果真的要約束樓價上升,只有兩途可取。其一是增
加樓宇的土地供應,或選擇性地在某些地區增加建築的容積率。其二是抽樓宇空置稅。曾經提出此稅,有朋友認為
難抽,我不同意,認為研究一下總可以想出抽樓宇空置稅的好辦法。經濟理論是這樣的:如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樓
宇沒有空置,業主自用或租出去,那麼樓價可以相當肯定地是反映着市場正常運作的供求,為炒樓而把樓價炒上去
的機會不大。如果樓價正確地反映着用家的需求,那麼樓價再高也應該接受,要約束樓價只能從增加樓宇土地供應
那方面着手,沒有其他可取之途。

二十五年前我推斷了中國的經濟會走今天的路,貝克爾(新製度經濟學大師)不同意,反對;兩年前他對中國前景不
看好,我在《信報》為文反對。我對,他又錯。但兩年前貝克爾之見可不是空穴來風。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得快,
有甜頭,有關方面總會手癢地做出一些不智之事。德國當年如是,日本當年如是,國內也將如是乎?不好說。

(作者為著名華人經濟學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01-0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聖誕節與大學問

歷來不喜歡評論他人的文章,但最近同學傳來的一篇我倒要回應一下。由國內十間名校的十位博士生署名,題為《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寫得用心,整體寫得好。觀點我不苟同。

該文提出兩要點。一、聖誕節在中國見到的狂歡不對,建議不信「耶教」者,不要慶祝聖誕節。博士同學們慎重地
指出,他們尊重信仰自由,只是反對「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二、同學們反對「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
和主體性沉淪」,認為要「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國人的生命世界和意義世界」。

先說第一點吧。事有湊巧,比該文早一兩天我發表了《從聖誕歌想到的》,重視聖誕這個節日。我自己不會在聖誕
「狂歡」一番。正相反,我認為聖誕是個美妙的安息日子,朋友之間互相問好,聖誕歌好聽,其善意給我帶來無限
的溫馨回憶。同學們是把聖誕誤解了。大家不需要信上帝才能享受這個節日。沒有誰說「恭喜發財」,只是互相問
好——我收到的聖誕咭十之七八不是來自信上帝的。親友之間細說家事——佛利民夫婦久不久也寄出一封聖誕信。
關心送禮 ——不是封紅包或送月餅那麼簡單,而是有心思的禮物,代表着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我是不贊同「聖誕狂歡」的,但明白,認為無從反對。這幾年中國的聖誕氣氛濃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外國的報
道,皆說從大人到小孩的聖誕禮物,一律是中國貨。神州大地的廠家在聖誕前幾個月就趕工產出,當然順便在本土
市場大事推銷一番。其二是炎黃子孫開始有錢,聖誕禮物要多送了。這二者給我一個啟示,認為同學們誤解了中國
的「聖誕狂歡」:不是你歡我歡,而是無數廠家與員工之狂歡也!

我對宗教的看法是明確的:有些人需要宗教信仰,有些人需要一點心靈上的安息。當年我沒有讀過書的母親如是;
今天我那位國際知名的生物學家外甥也如是。數之不盡的有識之士,腦子清醒的,信宗教。另一方面,我認為可取
的宗教對社會有重要的貢獻。我也認為佛教與道教過於抽象湛深,基督教比較淺白,容易接受。

同學們似乎是說,基督教(他們稱耶教,包括天主教吧)是外來的,弱化了中國的文化主位。但今天在英美盛行的
「耶教」,也是進口的——此教起自中東。無可置疑,有些宗教可以很麻煩,而就是有悠久歷史的「耶教」,信得
着了迷可以闖禍。但宗教對社會有助,某些宗教是不妨鼓勵一下的。昔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一世選基督教為國教,膽
大包天。這個被公認為英國歷史上最精明的皇帝,考慮一番之後才這樣選。我自己的女兒是天主教徒,我不反對。

這就帶來第二個更為重要的話題。我是不同意同學們高舉「中國文化主體性」或「抵禦西方文化擴張」的。我的立
場清楚:中西文化不同,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要中西不分,取其長捨其短,綜合起來,創造出二十一世紀的
中國新文化。眾人皆說地球一體化就在眼前,若如是,哪一個國家能先把中西文化綜合起來,走在人類文化前頭,
才是真正的大贏家。我認為如果北京識做,炎黃子孫率先跑出的機會不小。中國人多,先天智慧高,而鬼子佬學中
國文化不容易——雖然今天是一窩蜂地學起中文來了。

不否認某些中國人崇洋媚外:月亮是西方的比較圓。這些人我鄙視。也不否認某些人以為中國的文化比西方的優勝
。這些人老土兼俗氣,坐井觀天,見笑天下。

問題是要把中西雙方的文化搞得融會貫通,是艱巨工程。我自己要到五十歲之後才感到兩邊都有足夠的掌握,而我
是個學得快的人。想想吧。中英二語都精彩,可以是很優美的文字,但差別大得離奇!沒有什麼捷徑,要融會雙方
文化兩樣文字都要好,或起碼及格。中國興起,國際語言再不會被英文獨佔,但中文是不會在國際上淘汰英文的。
既然二者存在,二者都要學。

不止此也。中國的文化有厚度,講哲理;西方的文化變化多,講理論。不要告訴我中國的文化傳統怎樣了不起。我
是個中國文化迷,下過心機,可以設館授徒,好的不好的知道大概。但我可以對同學們說,西方的文化的確有很多
好東西。繪畫、雕刻、音樂、文學、建築等,西方都有大成,不探討一下然後欣賞一番是大傻瓜。人家的科學發展
優越,毋庸細說,而他們的哲學邏輯與知識理論皆可教。我恨不得自己還年輕,可以對同學們說說這些學問。

早就察覺到,在過去了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沒有足夠的體會,搞不出大學問來。好比魯迅,天賦高,對
魏晉傳統認識深入,可惜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文章寫來有點自以為是,磨斧痕跡重,寫不出大氣來。近人錢鍾書
搞學問,用盡心機。十多年前讀到他為周南詩集寫的卷後語,用純古文,好得不簡單。他的《宋詩選注》更顯得國
學功力在我之上了。但年多前讀到錢先生寫的英文信,文法、字彙可以,可惜過於拘謹,寫不出英語的文采來。知
道錢先生讀英語書籍喜歡做詳盡的筆記,不以為然,認為他不應該把中國的治學方法用到西方那邊去。

有一位朋友,姓張名滔,是我知道的對西方文化認識得最有尺碼的中國人。此子可以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求西
方學問近於亂讀一通。我比他年長十多歲,走在前頭,當年的記憶力不比他低,只是速度不及他的一半。不謀而合
,我吸納西方文化也是亂讀一通的。張滔和我逼着要這樣做。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7-01-0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文化不同,上選的治學方法有別。中國的文化重於厚度,治學是向深處鑽,要一層一層地翻下去。這是錢先生的治
學方法了。西方的文化變化多,治學者博而覽之,要走馬看花,轉來轉去,務求掌握不同造詣中的一些和弦。中國
文化看不到深層面,說不上是到家。西方文化找不到不同造詣的和弦,說不上是入室也。地球一體化,向前看,中
國的同學有幸有不幸。幸者,把中西的文化綜合起來,打通經脈,使學問再沒有中西之分,代表着人類智慧的大成
,多麼精彩,多麼過癮。不幸是這樣做是做大學問,用功之外要講際遇,而在今天國內對學術思維的約束下,大學
問是做不出來的。

上文提及,我要到五十歲之後,才感受到對中西雙方的文化有滿意的掌握。今天回頭看,我走了不少冤枉路。從頭
再走,用我今天懂得的走法,應該可以縮短二十年。這方面,一個起碼的要求,是國內的學校課程要全面革新。北
京有興趣推行地球一體化的學問嗎?敢不敢賭這一手?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1-0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聖誕節與大學問

歷來不喜歡評論他人的文章,但最近同學傳來的一篇我倒要回應一下。由國內十間名校的十位博士生署名,題為《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寫得用心,整體寫得好。觀點我不苟同。

該文提出兩要點。一、聖誕節在中國見到的狂歡不對,建議不信「耶教」者,不要慶祝聖誕節。博士同學們慎重地
指出,他們尊重信仰自由,只是反對「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二、同學們反對「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
和主體性沉淪」,認為要「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國人的生命世界和意義世界」。

先說第一點吧。事有湊巧,比該文早一兩天我發表了《從聖誕歌想到的》,重視聖誕這個節日。我自己不會在聖誕
「狂歡」一番。正相反,我認為聖誕是個美妙的安息日子,朋友之間互相問好,聖誕歌好聽,其善意給我帶來無限
的溫馨回憶。同學們是把聖誕誤解了。大家不需要信上帝才能享受這個節日。沒有誰說「恭喜發財」,只是互相問
好——我收到的聖誕咭十之七八不是來自信上帝的。親友之間細說家事——佛利民夫婦久不久也寄出一封聖誕信。
關心送禮——不是封紅包或送月餅那麼簡單,而是有心思的禮物,代表着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我是不贊同「聖誕狂歡」的,但明白,認為無從反對。這幾年中國的聖誕氣氛濃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外國的報
道,皆說從大人到小孩的聖誕禮物,一律是中國貨。神州大地的廠家在聖誕前幾個月就趕工產出,當然順便在本土
市場大事推銷一番。其二是炎黃子孫開始有錢,聖誕禮物要多送了。這二者給我一個啟示,認為同學們誤解了中國
的「聖誕狂歡」:不是你歡我歡,而是無數廠家與員工之狂歡也!

我對宗教的看法是明確的:有些人需要宗教信仰,有些人需要一點心靈上的安息。當年我沒有讀過書的母親如是;
今天我那位國際知名的生物學家外甥也如是。數之不盡的有識之士,腦子清醒的,信宗教。另一方面,我認為可取
的宗教對社會有重要的貢獻。我也認為佛教與道教過於抽象湛深,基督教比較淺白,容易接受。

同學們似乎是說,基督教(他們稱耶教,包括天主教吧)是外來的,弱化了中國的文化主位。但今天在英美盛行的
「耶教」,也是進口的——此教起自中東。無可置疑,有些宗教可以很麻煩,而就是有悠久歷史的「耶教」,信得
着了迷可以闖禍。但宗教對社會有助,某些宗教是不妨鼓勵一下的。昔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一世選基督教為國教,膽
大包天。這個被公認為英國歷史上最精明的皇帝,考慮一番之後才這樣選。我自己的女兒是天主教徒,我不反對。

這就帶來第二個更為重要的話題。我是不同意同學們高舉「中國文化主體性」或「抵禦西方文化擴張」的。我的立
場清楚:中西文化不同,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要中西不分,取其長捨其短,綜合起來,創造出二十一世紀的
中國新文化。眾人皆說地球一體化就在眼前,若如是,哪一個國家能先把中西文化綜合起來,走在人類文化前頭,
才是真正的大贏家。我認為如果北京識做,炎黃子孫率先跑出的機會不小。中國人多,先天智慧高,而鬼子佬學中
國文化不容易——雖然今天是一窩蜂地學起中文來了。

不否認某些中國人崇洋媚外:月亮是西方的比較圓。這些人我鄙視。也不否認某些人以為中國的文化比西方的優勝
。這些人老土兼俗氣,坐井觀天,見笑天下。

問題是要把中西雙方的文化搞得融會貫通,是艱巨工程。我自己要到五十歲之後才感到兩邊都有足夠的掌握,而我
是個學得快的人。想想吧。中英二語都精彩,可以是很優美的文字,但差別大得離奇!沒有什麼捷徑,要融會雙方
文化兩樣文字都要好,或起碼及格。中國興起,國際語言再不會被英文獨佔,但中文是不會在國際上淘汰英文的。
既然二者存在,二者都要學。

不止此也。中國的文化有厚度,講哲理;西方的文化變化多,講理論。不要告訴我中國的文化傳統怎樣了不起。我
是個中國文化迷,下過心機,可以設館授徒,好的不好的知道大概。但我可以對同學們說,西方的文化的確有很多
好東西。繪畫、雕刻、音樂、文學、建築等,西方都有大成,不探討一下然後欣賞一番是大傻瓜。人家的科學發展
優越,毋庸細說,而他們的哲學邏輯與知識理論皆可教。我恨不得自己還年輕,可以對同學們說說這些學問。

早就察覺到,在過去了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沒有足夠的體會,搞不出大學問來。好比魯迅,天賦高,對
魏晉傳統認識深入,可惜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文章寫來有點自以為是,磨斧痕跡重,寫不出大氣來。近人錢鍾書
搞學問,用盡心機。十多年前讀到他為周南詩集寫的卷後語,用純古文,好得不簡單。他的《宋詩選注》更顯得國
學功力在我之上了。但年多前讀到錢先生寫的英文信,文法、字彙可以,可惜過於拘謹,寫不出英語的文采來。知
道錢先生讀英語書籍喜歡做詳盡的筆記,不以為然,認為他不應該把中國的治學方法用到西方那邊去。

有一位朋友,姓張名滔,是我知道的對西方文化認識得最有尺碼的中國人。此子可以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求西
方學問近於亂讀一通。我比他年長十多歲,走在前頭,當年的記憶力不比他低,只是速度不及他的一半。不謀而合
,我吸納西方文化也是亂讀一通的。張滔和我逼着要這樣做。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7-01-0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文化不同,上選的治學方法有別。中國的文化重於厚度,治學是向深處鑽,要一層一層地翻下去。這是錢先生的治
學方法了。西方的文化變化多,治學者博而覽之,要走馬看花,轉來轉去,務求掌握不同造詣中的一些和弦。中國
文化看不到深層面,說不上是到家。西方文化找不到不同造詣的和弦,說不上是入室也。地球一體化,向前看,中
國的同學有幸有不幸。幸者,把中西的文化綜合起來,打通經脈,使學問再沒有中西之分,代表着人類智慧的大成
,多麼精彩,多麼過癮。不幸是這樣做是做大學問,用功之外要講際遇,而在今天國內對學術思維的約束下,大學
問是做不出來的。

上文提及,我要到五十歲之後,才感受到對中西雙方的文化有滿意的掌握。今天回頭看,我走了不少冤枉路。從頭
再走,用我今天懂得的走法,應該可以縮短二十年。這方面,一個起碼的要求,是國內的學校課程要全面革新。北
京有興趣推行地球一體化的學問嗎?敢不敢賭這一手?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8 日期: 2007-01-0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新年話神州

不知讀者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日子中國話題在西方熱鬧得離譜。三十年前日本的經濟震撼世界,不及今天的中國熱
。其實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遠差於日本當年,但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外人看來,搞起經濟有點不可思議。三十多年
前,波音七四七客機問世,一位教授朋友怎樣也不肯坐,說那麼大的飛機不可能飛得起。

我早就認為中國的經濟可以有今天,不感到奇怪,但西方的朋友是驚奇的。最近美國某大學出版了一本書,二十篇
文章分析中國奇蹟,沒有讀過,但一位同學略說內容,不認為作者們了解中國。九十六歲的高斯,要在年多後在美
國大搞一個中國研討會議,而另一個類同的可能先在中國推出。外間報道,皆說聖誕禮物差不多全是中國貨──不
用說,人造的聖誕樹與聖誕燈飾是由中國包辦的了。

說過了,美國的幼兒班有教普通話的,而教中文的老師在西方極為渴市。可能又是工會或政客的左右,中國青年要
學外語的那麼多,為什麼不送一千萬個到西方去,教中文,學西語,互相得益,不亦快哉?

中國奇蹟在西方吵得熱鬧,說實話,對中國的發展不一定利大於害。一方面樹大招風,另一方面炎黃子孫開始有點
自滿之情。個人認為今天還不是自滿的時候。農民的生活,雖然近幾年改進了不少,與大家期望的相去仍遠。學術
的發展我們還要搖頭嘆息。農民的困境,這幾年的改進再持續十五年,會解決,但在今天國內的教育制度下,不易
看到學術會有大轉機。

這些日子朋友們老是問,中國的經濟增長可否再繼續十年或二十年呢?我的回應,是原則上可以。產品的質量、低
技工人的生產力與農轉工的前景,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人的先天智慧只發揮了一小點,一個應有的巨現象還
沒有呈現出來。這樣看,除非北京大步地行差踏錯,或無數步小錯,我看不到目前的發展不會繼續。二十七年前我
說過,一個發展得大有勢頭的經濟,可以承受得起大量的政府干擾(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五四四頁)。

這就是問題。兩年來北京搞宏觀調控,這裡打一鞭,經濟依舊增長;那裡下一鎚,經濟繼續攀升。於是乎怪招愈來
愈多,到某一點經濟總會倒下來。到那時,傷痕纍纍,要治療不容易。中國的經濟人材真的是那麼凋零嗎?是誰想
出那些宏觀調控及壓制樓價的怪招了?兩個月前與蒙代爾談及中國的發展,而這些日子我久不久與高斯、佛利民(
今已故)、巴賽爾等討論中國,在一個重點上我們這些「古」人的看法一致:既然發展得那麼好,可以不動不要動
。蒙代爾的說法是:時鐘還在走動,修理它作什麼?說過多次,中國的貨幣制度自成一家,地區制度也自成一家。
經濟學還沒有學滿師的驟眼一看,可能認為有很多不是之處,要修改。更頭痛的,是中國的制度的確還有好些不是
之處,要改進。問題是這些應該改進的,改進起來會不會導致一些副作用,得不償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歷來
是處理經濟的大忌。一個例子可以示範這方面的困難。二十年前我寫了好幾篇批評國內貪污的文章,容易寫,因為
當時的主要治「污」辦法是取消促成貪污的管制法例。今天呢?是否貪污的灰色地帶廣闊,什麼算是貪污不容易拿
得準。這灰色地帶顯然是中國獨有的制度促成的,可能是制度的一部分。這制度本身是中國發展的根源,不要大動
,但貪污不能接受。那灰色地帶要怎樣處理才對呢?當然要界定得黑白分明,但哪些要算為黑,哪些要算為白呢?
無論如何界定,對制度本身必有影響。我們要怎樣取捨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8 日期: 2007-01-0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新年話神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12-2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令人憂心的資產增值稅 

北京搞宏觀調控,要壓制樓價,推出一系列措施,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皆不智。我們不容易拿得準這些管制法例
的一般性與存在性。地區之間的管制往往不一樣,而有時推出了卻沒有執行。要批評可說北京朝令夕改,要支持可
說他們投石問路。最近風雨欲來,說了好些時的資產增值稅真的要執行了。還沒有誰摸得準,或可以肯定,但看來
此稅會成定局,至於是否全國推行,或是地區性的選擇,執筆寫此文時沒有調查過。

資產增值稅外國稱capital gain tax,國內稱「個人所得稅」,目前針對的是樓宇出售時的樓價增值,抽增值的百


分之二十,與美國相同。樓宇購入後五年內出售抽另一項稅,深圳抽樓價百分之五,稱營業稅;上海抽的是增值那
部分,購入後出售得愈快稅率愈高。總之五花八門,區區不同,名稱有別,查詢起來,我這個老人家天旋地轉矣。

美國抽資產增值稅(不僅房地產,股票增值類同)抽了很多年。知道中了計,這幾年要取締,但因為早就成為稅收
的一個重要部分,取締不了。

從經濟整體看,資產增值稅的害處是改變了市場的投資效率,對經濟不利。大家知道,投資有風險,可賺可蝕,增
值賺到的要抽稅,虧蝕的政府不補償,會嚴重地影響投資的風險選擇,不可取也。為什麼政府只抽資產增值的稅,
而資產貶值卻不補償呢?答案是政府賠不起。樓價暴跌(或股市暴跌),要補償政府隨時破產。資產增值時抽了稅
,政府把錢花光了,一下轉為大幅貶值,政府拿不出補償錢。美國的做法,是一個投資者先蝕而後賺,前者沒有補
償,後者要抽增值稅。但如果先賺,抽了稅,後蝕,這個投資者可以用被抽了的增值稅局部補償,但有「兩年內」
的時間限制。這可見美國當局知道資產增值稅大有問題,早知如此,悔不當初。

政府抽稅有三忌。一忌抽得太多,政府庫房膨脹,於是手癢起來,錢亂花,使闊了手,縮之不易也。二忌稅項太多
太複雜,投資者滿天星斗,不知何去何從,左閃右避,投資環境出現了混淆。三忌老生常談的,同額的政府稅收,
一些稅項比另一些稅項對經濟的損害較大。今天看中國的稅務發展,上述三忌全都犯了!我們看不出目前的中國有
財政困難──就是真的有也沒有人相信。經濟增長得那麼快,萬事皆易,減稅或簡化稅制是正途。亂抽一通當然可
使經濟緩慢下來,但這是以斬頭的方法來醫頭痛。歷史的經驗,是在經濟好景時增加稅項或增加稅率不會有多人反
對,但這些加了進去,要取締很困難。這樣看,如果北京不及時回頭,以增加稅項及稅率來搞宏觀調控,一旦「成
功」,經濟下跌,要挽救是太遲了。我不認為目前國內的樓價上升是值得擔心而需要政府干預的。如果真的要約束
樓價上升,只有兩途可取。其一是增加樓宇的土地供應,或選擇性地在某些地區增加建築的容積率。其二是抽樓宇
空置稅。曾經提出此稅,北京的朋友認為難抽,我不同意,認為研究一下總可以想出抽樓宇空置稅的好辦法。經濟
理論是這樣的。如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樓宇沒有空置,業主自用或租出去,那麼樓價可以相當肯定地是反映着市場
正常運作的供求,為炒樓而把樓價炒上去的機會不大。如果樓價正確地反映着用家的需求,那麼樓價再高也應該接
受,要約束樓價只能從增加樓宇土地供應那方面着手,沒有其他可取的。二十五年前我推斷了中國的經濟會走今天
的路,貝加不同意,反對。我對,他錯。一對無零。兩年前他對中國前景不看好,我在《信報》為文反對。我對,
他錯,二對無零。但兩年前貝加之見可不是空穴來風。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得快,有甜頭,政府總會手癢地做出一
些蠢事,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德國當年如是,日本當年如是,中國也將如是乎?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12-2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令人憂心的資產增值稅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12-2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學術比賽敗下陣來!

上期分析國際體育比賽,論中國選手獲亞運金牌大有瞄頭,雖然以人口比例算還落後於不少其他國家,但今天看,
中國人多勢眾,國家出資培訓,在可見的將來奧運金牌雄視地球可以斷言。也因為人口那麼多,只要今天的培訓制
度繼續,一旦奧運金牌拋離對手,這優勢恐怕會持續到無盡期!

解釋過,因為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大部分的項目沒有多少商業價值,政府不出資培訓不可能獲得那麼多面金牌。值
得嗎?那要看北京的體育總局每年花多少錢。明確數字沒有公布,幾個我不敢賭身家的數字相差很遠。體育總局說
的,二○○○年總支出在人民幣十六億「以上」,之後至○四年每年加一億,○四至○八每年加兩億。不久前另一
篇文章,作者不支持巨資培訓,說目前的每年總支出達五十億。

先說一點,就算每年花五十億巨資培訓,體育上北京可沒有做蝕本生意。他們發行體育彩票,生意興隆,去年只三
個月銷售六十億。如果每年銷售二百四十億彩票,而彩票的回報率通常在百分之二十以上,那麼體育總局的支出得
可償失矣。

讓我假設國家的體育支出是每年五十億吧(可能高估,而北京奧運後可能下調)。算永久如是,不加不減,那麼以
年息五厘算,每年五十億到無盡期加起來,其總現值是一千億。這是說如果有大富豪願意一次過地捐出一千億,年
息五厘每年有五十億收入,中國可以每屆亞運及奧運拿得最多金牌,直到永遠。找不到這個富豪嗎?中國人口十三
億多,每人大約出七十五元就湊夠一千億了。很多貧困人家當然不願意出那七十五元。朋友,你呢?願意出多少?
我自己不認為金牌永遠雄視地球有意思,但受了那麼多年鬼子佬的氣,願意出一萬。那是替一百三十多個不願意樂
助的每人出七十五元了。

這種數字遊戲永遠作不得準,也無從估計。高斯曾經說過如下的不能反駁的話:不真的要求消費者自願付錢購買,
我們不可能知道某事某物究竟值多少錢。話雖如此,我認為上蒼有知,只要炎黃子孫不搭順風車(no free
rider),衷心地隨緣樂助,湊夠一千億不困難吧。願意出萬元以上的同胞應該不少,湊夠一千億輪不到我那一萬元
了。

回頭說上述估計北京體育總局每年花五十億的那篇文章,作者把幾年花的加起來,除以上屆奧運中國拿得的三十多
面金牌,每面花錢七個億,認為不值。可是,炎黃子孫一般不那樣算。他們不管金牌數字的或大或小,只管誰最多
!說實話,每年五十億,多想幾次,不難想出有其他更值得花錢的地方。然而,北京奧運在望,要花的花得七七八
八了,覆水難收,上蒼保佑,過一次最多奧運金牌之癮再說吧。

花錢值不值得是一回事,花了錢而見不到可觀成績是另一回事了。就算○八奧運中國拿不到最多金牌,成績驕人應
無疑問。這些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在學術的發展上,如果有國際大賽,中國會輸得一塌糊塗。開放改革了二十七年
,發展之速舉世嘩然,什麼世界第一的數之不盡,但學術的發展卻不成氣候。那是為什麼?

從天生條件衡量,炎黃子孫的體力說不上是人類中的表表者。是的,體力上,與西方或黑人相比,中國人略嫌不足
,但國際體育還是搞出可觀的成績來。學術講智力,中國人的天生智力怎樣了?艾智仁與高斯認為,中國人的先天
智慧最高。數十年前以發明半導體而拿得諾貝爾獎的那位仁兄,後來著書立說,以資料支持中國人智商最高。美國
的兒童智力測驗,跑在前頭的通常一半以上是中國血統。再者,中國人在西方搞學術,說得上是有成就的為數不少
。身在外地可以,在本土不成,那是為什麼?

是悲劇。人口那麼多,經濟發展得那麼快,天生智力絕不後人,開放改革了那麼多年,稱得上是思想大師的我們到
哪裡去找?困難有好幾方面,不難指出,但要怎樣處理很頭痛。

首先要說的,是學術成敗的衡量,可不是體育比賽那樣簡單或客觀。今天的中國,連判斷學術高下的人材也不容易
找到。這方面,有市場或有商業價值的研究(可算學術)遠為容易衡量,而我不懷疑這類研究中國會發展得可觀。
事實上,在商業上的R and D投資,這幾年在中國飆升。繼續改善知識產權或專利權及商業秘密的保護,我們不用擔
心中國的產品不會成功地提升科技。要擔心的是那些沒有商業價值的學術。後者在中國發展得差勁,但從人類文明
的發展看,這後者比有商業價值的知識重要。

沒有商業價值的學術知識,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根源。歷史上差不多所有大思想家都走這條路,但因為這類思想是軟
性的,着重於概念及哲理,不容易拿得準,商業價值於是談不上。然而,長遠一點看,所有有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
務,比較硬性而又明確的,都是從某些軟性的理念變化出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12-2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以自然科學為例,牛頓的三大定律,孟德爾的遺傳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身都沒有商業價值。但如果沒有這
些人,今天的世界會怎樣了?社會科學、哲學、文學等更為軟性,離商業價值之途更遠,然而,回顧歷史,大思想
家在這些學問上出得最多。說一個文化的發展不要過於俗氣,不要過於重視金錢,說來老土,但歷史上我們找不到
一個沒有上述思想家的國家,可以持久地繁榮的。

二十多年前我批評北京急功近利,今天有了改進,還是急功近利。他們對沒有商業價值的學術沒有多大興趣。更嚴
重的,是他們對社會科學、哲學、文學等的發展,有或明或暗的言論約束。我不反對某些言論需要約束,但在中國
,需要的界定不清楚,於是成為大問題。我自己曾經滄海,被封封閉閉過無數次,摸不準,莫名其妙。可幸我這個
老人家早就有了一家之言,封之不閉,搥之不爛,自己要收也收不回來。但我想,後學的年輕人要走軟性思想的路
,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左顧右忌,豈非路不通行哉?

如果學術的發展可以像體育培訓那樣,政府重手下注有可為。要為學術研究大手下注,每年用不上三幾天的外匯進
賬。問題是有真意的學術進境不易量度,不是花錢那麼簡單就可以買到。想當年,美國的國家研究基金的資助我用
過不少,衷心感激,小心謹慎,但撫心自問,用得效率不夠理想。香港政府資助的研究金不少,我不懂的學系無從
判斷,但懂得的大部分是浪費了。

回顧歷史,學術思維發展得最精彩的多個片段,那些後來被認為是重要的學派發展,我想不到有哪一「派」是由政
府資助搞起來的。需要的是言論氣氛好,有足夠共同興趣的人,其中有三幾個天賦格外高,聚在一起吵呀吵的,足
以傳世的學派就吵起來了。

愚見以為,不管中國的發展有多快,也不管亞運、奧運等金牌贏得多少,學術思維搞不上去,農民生活搞不起來,
整個國家變得俗不可耐,有一天會見笑天下。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四 ——《五常學經濟》—— 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 簽


名)。

接洽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2729 1208

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12-28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學術比賽敗下陣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12-28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4 日期: 2006-12-2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學術比賽敗下陣來!

上期分析國際體育比賽,論中國選手獲亞運金牌大有瞄頭,雖然以人口比例算還落後於不少其他國家,但今天看,
中國人多勢眾,國家出資培訓,在可見的將來奧運金牌雄視地球可以斷言。也因為人口那麼多,只要今天的培訓制
度繼續,一旦奧運金牌拋離對手,這優勢恐怕會持續到無盡期!

解釋過,因為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大部分的項目沒有多少商業價值,政府不出資培訓不可能獲得那麼多面金牌。值
得嗎?那要看北京的體育總局每年花多少錢。明確數字沒有公布,幾個我不敢賭身家的數字相差很遠。體育總局說
的,二○○○年總支出在人民幣十六億「以上」,之後至○四年每年加一億,○四至○八每年加兩億。不久前另一
篇文章,作者不支持巨資培訓,說目前的每年總支出達五十億。

先說一點,就算每年花五十億巨資培訓,體育上北京可沒有做蝕本生意。他們發行體育彩票,生意興隆,去年只三
個月銷售六十億。如果每年銷售二百四十億彩票,而彩票的回報率通常在百分之二十以上,那麼體育總局的支出得
可償失矣。

讓我假設國家的體育支出是每年五十億吧(可能高估,而北京奧運後可能下調)。算永久如是,不加不減,那麼以
年息五厘算,每年五十億到無盡期加起來,其總現值是一千億。這是說如果有大富豪願意一次過地捐出一千億,年
息五厘每年有五十億收入,中國可以每屆亞運及奧運拿得最多金牌,直到永遠。找不到這個富豪嗎?中國人口十三
億多,每人大約出七十五元就湊夠一千億了。很多貧困人家當然不願意出那七十五元。朋友,你呢?願意出多少?
我自己不認為金牌永遠雄視地球有意思,但受了那麼多年鬼子佬的氣,願意出一萬。那是替一百三十多個不願意樂
助的每人出七十五元了。

這種數字遊戲永遠作不得準,也無從估計。高斯曾經說過如下的不能反駁的話:不真的要求消費者自願付錢購買,
我們不可能知道某事某物究竟值多少錢。話雖如此,我認為上蒼有知,只要炎黃子孫不搭順風車(no free
rider),衷心地隨緣樂助,湊夠一千億不困難吧。願意出萬元以上的同胞應該不少,湊夠一千億輪不到我那一萬元
了。

回頭說上述估計北京體育總局每年花五十億的那篇文章,作者把幾年花的加起來,除以上屆奧運中國拿得的三十多
面金牌,每面花錢七個億,認為不值。可是,炎黃子孫一般不那樣算。他們不管金牌數字的或大或小,只管誰最多
!說實話,每年五十億,多想幾次,不難想出有其他更值得花錢的地方。然而,北京奧運在望,要花的花得七七八
八了,覆水難收,上蒼保佑,過一次最多奧運金牌之癮再說吧。

花錢值不值得是一回事,花了錢而見不到可觀成績是另一回事了。就算○八奧運中國拿不到最多金牌,成績驕人應
無疑問。這些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在學術的發展上,如果有國際大賽,中國會輸得一塌糊塗。開放改革了二十七年
,發展之速舉世嘩然,什麼世界第一的數之不盡,但學術的發展卻不成氣候。那是為什麼?

從天生條件衡量,炎黃子孫的體力說不上是人類中的表表者。是的,體力上,與西方或黑人相比,中國人略嫌不足
,但國際體育還是搞出可觀的成績來。學術講智力,中國人的天生智力怎樣了?艾智仁與高斯認為,中國人的先天
智慧最高。數十年前以發明半導體而拿得諾貝爾獎的那位仁兄,後來著書立說,以資料支持中國人智商最高。美國
的兒童智力測驗,跑在前頭的通常一半以上是中國血統。再者,中國人在西方搞學術,說得上是有成就的為數不少
。身在外地可以,在本土不成,那是為什麼?

是悲劇。人口那麼多,經濟發展得那麼快,天生智力絕不後人,開放改革了那麼多年,稱得上是思想大師的我們到
哪裡去找?困難有好幾方面,不難指出,但要怎樣處理很頭痛。

首先要說的,是學術成敗的衡量,可不是體育比賽那樣簡單或客觀。今天的中國,連判斷學術高下的人材也不容易
找到。這方面,有市場或有商業價值的研究(可算學術)遠為容易衡量,而我不懷疑這類研究中國會發展得可觀。
事實上,在商業上的R and D投資,這幾年在中國飆升。繼續改善知識產權或專利權及商業秘密的保護,我們不用擔
心中國的產品不會成功地提升科技。要擔心的是那些沒有商業價值的學術。後者在中國發展得差勁,但從人類文明
的發展看,這後者比有商業價值的知識重要。

沒有商業價值的學術知識,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根源。歷史上差不多所有大思想家都走這條路,但因為這類思想是軟
性的,着重於概念及哲理,不容易拿得準,商業價值於是談不上。然而,長遠一點看,所有有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
務,比較硬性而又明確的,都是從某些軟性的理念變化出來。

以自然科學為例,牛頓的三大定律,孟德爾的遺傳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身都沒有商業價值。但如果沒有這
些人,今天的世界會怎樣了?社會科學、哲學、文學等更為軟性,離商業價值之途更遠,然而,回顧歷史,大思想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4 日期: 2006-12-2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家在這些學問上出得最多。說一個文化的發展不要過於俗氣,不要過於重視金錢,說來老土,但歷史上我們找不到
一個沒有上述思想家的國家,可以持久地繁榮的。

二十多年前我批評北京急功近利,今天有了改進,還是急功近利。他們對沒有商業價值的學術沒有多大興趣。更嚴
重的,是他們對社會科學、哲學、文學等的發展,有或明或暗的言論約束。我不反對某些言論需要約束,但在中國
,需要的界定不清楚,於是成為大問題。我自己曾經滄海,被封封閉閉過無數次,摸不準,莫名其妙。可幸我這個
老人家早就有了一家之言,封之不閉,搥之不爛,自己要收也收不回來。但我想,後學的年輕人要走軟性思想的路
,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左顧右忌,豈非路不通行哉?

如果學術的發展可以像體育培訓那樣,政府重手下注有可為。要為學術研究大手下注,每年用不上三幾天的外匯進
賬。問題是有真意的學術進境不易量度,不是花錢那麼簡單就可以買到。想當年,美國的國家研究基金的資助我用
過不少,衷心感激,小心謹慎,但撫心自問,用得效率不夠理想。香港政府資助的研究金不少,我不懂的學系無從
判斷,但懂得的大部分是浪費了。

回顧歷史,學術思維發展得最精彩的多個片段,那些後來被認為是重要的學派發展,我想不到有哪一「派」是由政
府資助搞起來的。需要的是言論氣氛好,有足夠共同興趣的人,其中有三幾個天賦格外高,聚在一起吵呀吵的,足
以傳世的學派就吵起來了。

愚見以為,不管中國的發展有多快,也不管亞運、奧運等金牌贏得多少,學術思維搞不上去,農民生活搞不起來,
整個國家變得俗不可耐,有一天會見笑天下。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四 ——《五常學經濟》—— 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 簽


名)。

接洽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2729 1208

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0 日期: 2006-12-2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攝影藝術的悲哀

攝影究竟是不是藝術有爭議。我自己搞藝術攝影,當然認為自己的作品是藝術,了不起的(一笑)。然而,不認為
攝影是藝術的藝術家不少吧。不好意思說出來,他們明裡暗裡嗤之以鼻!

為什麼攝影受到這樣貶低是有趣問題。一個三流畫家,作品動不動可沽數萬元。不知所謂或區區在下沒有能力看得
懂的新潮油畫,動不動數十萬元。美觀之極的攝影作品,動不動要免費送出去!書法作品曾經賣不起錢,要送出去
,但畢竟被認為是純真藝術,今天寫得不怎麼樣的,名氣夠大,動不動也逾萬元一幅了。只是攝影作品依然故我,
很可憐的。

論困難程度,攝影可以很困難。這要看作者選走哪一條路。我選走的路,是拍攝時易過借火––只按一下快門,豈
不易哉?但我的基礎來得不易:多年的黑房工作,深入研究光的處理,多方面的藝術哲理探討過,而中國的詩詞背
不出一千也有數百首。數十年學問,古今中外來去縱橫,換來懂得怎樣看才按一下快門,說易甚易,說難極難也。
沒有相近基礎的攝影者怎樣也看不到,於是「按」不來。問題是不懂的不那樣想。他們會認為自己也看得到,只是
懶得嘗試罷了。

有時攝影可以發神經。完全不懂的初哥,可以糊裡糊塗地按一下快門就贏得攝影沙龍比賽的一個獎牌。據說真有其
事:一位不懂的弄錯了,不小心重曝光,獲得比賽金牌大獎,傳為佳話。完全不是為表達感情的「弄錯了」,獲大
獎,藝術安在哉?

是真問題。曾經寫過,在湖南南部有一個叫資興的地方,有一條不容易找到的小江,夏天數月每天晨早必定有霧,
霧夠白,而為了招徠攝影生意,地方人士安排了「上鏡」的小漁艇與演員,每小時六十元一艘。沙龍沙龍,懂的不
懂的差不多凡去必中!我到過那裡一次。早上六時攝影者雲集,熱鬧過癮。一見場面,知道有可為,因為那些年輕
人不是老手,站錯了位置。後來自己攝得的有一幀拿了七八個獎,還有三幾幀會有相近成績。這些作品美觀,但有
點老土,有點俗氣,看不出感情流露,而我不懷疑完全不懂攝影的也可以碰巧碰出來。我只是佔了先機,拿了七八
個獎,有需要可以再拿二三十個,過癮一下,沒有想過到資興去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藝術是要表達作者的
感情的。攝影可以做到。這樣看,攝影是藝術。攝影不被認為是藝術,主要是風格問題。每個人的感情不一樣,藝
術的表達應該自然而然地有個人的風格,但攝影要搞出個人的自然風格極端困難。山是山,水是水,拿着同樣的照
相機,站在同樣的位置,大家把快門按下去,作品一樣,個人風格安在哉?五十三年前,簡慶福攝得的《水波的旋
律》,精彩絕倫,獲國際獎牌無數。當時另一個攝影家陳致遠站在福哥旁邊,照相機用的底片較小,按快門慢了兩
秒鐘,作品輸了一個馬位,但風格一樣,上帝也分不開來。這樣,搞其他藝術的會認為攝影不是藝術了。為了爭取
個人風格,數十年前攝影者整古做怪,搞什麼中途曝光,色調分離,但求與眾不同。今天有電腦協助「造片」,攝
影作品何止整古做怪,簡直光怪陸離。掙扎掙扎求風格,但你有人有,來來去去都是怪鬥怪,看來「風格」不同,
其實只是此怪不同彼怪也。我早就想出自己的攝影法門,不做作的感情表達,風格獨有。但我知道,隨時隨地有人
會想出我的攝法,風格類同,這裡那裡差一點只有上帝才知道。這是攝影藝術的悲哀。梵高呀,救救我們吧。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社論,來信/A14 日期: 2006-12-26
東方早報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金牌比率為什麼高<副題>=

中國的金牌比率為什麼高

  張五常

  在兩年前的奧運中,我察覺到一個奇怪現象:中國獲得的金牌占獎牌總數的比率特別高。先讓我用中國自1974至
2006年的九屆亞運贏得的獎牌數說明,下面括號內的數字是用金牌數除以銀、銅牌之和,所得如下:

  1974年(0.444),1978年(0.510),1982年(0.663),1986年(0.734),1990年(1.158),1994年(0.828),1998年
(0.890),2002年(0.949),2006年(1.097)。可見,中國獲金牌的比率是不斷上升的(1990年亞運在北京舉行,是一
個例外)。

  同樣算法,我們再看這次亞運會排名前十位國家或地區的不同獎牌比率:中國(1.097),韓國(0.397),日本
(0.352),哈薩克斯坦(0.397),泰國(0.293),伊朗(0.323),印度(0.214),烏茲別克斯坦(0.333),中國台北
(0.250),卡塔爾(0.40)。如果按照平均概率,括號內的數字應該是0.5。中國拿了1.097,使得其他競爭者的金牌比
率下降了。

  可見,中國獲金牌的比率,比其他國家或地區高出很多。原因一是: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獲得金牌的賞獎,
遠比銀牌或銅牌的為高。霍英東先生的慷慨毋庸細說,地區的獎賞往往也很可觀。

  原因之二,中國鼓勵國際體育比賽的製度,不以經濟效益為重,比西方的優勝。類似舉重或者射擊這些商業收
益較少的項目,中國也一視同仁地出資培訓。這是中國選手獲金的比率特別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摘自張五常的博客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社論,來信/A14 日期: 2006-12-26
東方早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金牌比率為什麼高<副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2-2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民主與貪污

不知其他專欄作者怎樣盤算,我自己寫專欄最頭痛是要想出一個題材,有少許重量的話要說。近來江郎才盡,這兩
天搜盡枯腸。柳暗花明,突然想到個多月前《壹週刊》的兩篇專欄。其一是《壹觀點》的《中國有民主、法治:在
台灣!》,其二是黎智英寫《Bravo,台灣!》是同一期,說同一回事:總統夫人吳淑珍涉嫌貪污被起訴,證明台灣
司法獨立,民主萬歲也。

難以自圓其說。總統陳水扁及其夫人究竟有沒有貪污今天不能說,但陳總統是台灣民主的產品卻無疑問。如果台灣
是中國的一個正常省份,阿扁是省長,他可能早就被「雙規」了。雙規是說在規定的時間與規定的地點,被扣查者
要從實招來。是北京的發明,天下獨有,聽來不怎麼樣,但國內的朋友提到雙規,皆談虎色變。

《壹週刊》早一期,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才子詹宏志寫《世界旋轉吉他哭泣》,寫得感人,描述他嚮往的台灣六七十
年代。那是蔣家的大獨裁時期。蔣老頭有多清廉我不知道,但說蔣經國這個大獨裁者比所有亞洲民主國家的頭頭清
廉得多,沒有誰會不同意吧。記得報道說,經國先生謝世後,他的遺孀沒有錢買飛機票去旅遊。好些年前,道聽途
說,宋美齡貪污貪得成為世界女人中的首富。但幾年前我稱為二十世紀的第一夫人謝世,近於一貧如洗,沒有誰指
出她的貪污錢躲在哪裡。正相反,所有輿論都說美齡女士在可以工作的歲月為貧困的兒童做很多義工,親力親為,
令人佩服。

我不是今天才察覺到民主政制的頭頭貪污自成一家。十多年前就察覺到,所有的亞洲民主國家都有從上而下的貪污
問題。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在洛杉磯加州大學講話,我提出如下語驚四座的觀點(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九十四頁
):「我相信任何人,連我自己在內,只要貪污的成本或代價夠低,會貪污。在民主制度裡,最高的領導人的貪污
成本比一個獨裁制度的為低。權力本身是一種經濟物品。貪污可以終結權力。民主制度的權力是過渡性的,所以領
導者的貪污代價比較低。獨裁的權力可以終身享用,貪污的代價於是提升了。這觀點與亞洲的經驗是一致的。有普
選的亞洲國家,貪污從上而下;獨裁的國家,貪污從下而上。中國的貪污行為雖然普及,但今天還沒有擴散到最高
層。」儘管現代歷史說得清楚,東南亞一帶的民主頭頭差不多一律貪污,貪到出汁,我不認為香港走普選的路,會
選出一個貪污特首。這是因為香港公布的財政歷來清晰,雖然這些年是一點一點地加進了模糊。值得擔心的,是今
天已經搞得難以收拾的福利經濟,引進民主只會加大,不會縮小。所以我認為一個明確保護個人財產的憲法,或類
似的不容易更改的權利界定法例,是民主投票的先決條件。這是十分艱巨的工程,正如佛利民說的:拉丁美洲的國
家把美國的憲法搬字過紙,沒有一個不搞得一團糟。要轉談一下阿康,因為他的立場很具代表性。代表什麼呢?代
表着除了馬丁等三幾個,我無從判斷自己的朋友是站在哪一邊。阿康看來高舉民主,但他推崇備至的六十年代財政
司郭伯偉,是大獨裁者:人類歷史不容易找到一個財政司比當年的郭伯偉有更大的獨裁權力。阿康曾經大讚余若薇
,但見她高舉福利經濟又把她罵得狗血淋頭!阿康不可能不知道,沒有上佳的憲法或類似的約束,民主投票一定走
福利經濟的路──除非仿效「亞洲民主」,上頭貪污把公款偷光了。想當年,Barry Goldwater競選美國總統,起用
佛利民為顧問,說明要大手削減福利,結果輸得一敗塗地。後來史德拉在我面前搖頭歎息:要大手削減福利,競選
時怎可以說出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2-2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民主與貪污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2-2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國際體育比賽的經濟分析

動筆寫此文時,還有一天就閉幕的亞運比賽,中國切菜斬瓜,遙遙領前。早一天,英國《泰晤士報》為中國抱不平
。該報見外間對中國選手拿得金牌嗤之以鼻——認為金牌來來去去給中國人奪得是悶局——責為不當,因為國際比
賽主要是比個人成就,而中國選手的奮鬥可歌可泣云云。

《泰晤士報》又指出,二○○八在北京舉行的奧運,將會是中國選手的天下:領獎台將會被他們獨佔了。我不那樣
看,但因為在北京舉行有「主場」之利,○八奧運中國不奪得最多金牌我會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中國人口是日本
的十倍,這次亞運中國的金牌只是日本的三倍多,從人口比例看還是落後的。再另一方面看,印度的人口僅略低於
中國,寫此文時只九面金牌,中國一百五十八面,相去甚遠。這顯得中國確是 有了長進,炎黃子孫可仰天長嘯一
聲也。

曾幾何時,是一九五九年吧,我的朋友容國團獲得世界男子乒乓球單打冠軍。不是亞運,也不是奧運,但那是中國
人第一次拿得一項在體育上的世界冠軍。要是阿團今天還在(會是六十八歲),見到獲金牌的炎黃子孫左一個右一
個,不知會怎樣想。

為什麼以金牌論英雄,中國選手會站起來呢?先說一些先天條件吧。中國人生得靈活,個子不高。這些有利於跳水
、體操、舉重等項目,但游泳、籃球、田徑等就比較困難了。另一方面,中國人多地少,對需要用大場地練習的項
目不利,例如足球、網球等。一勝一負,以項目數字結算,很難說哪邊佔優。我是偏於中國略佔甜頭的。例如籃球
以身高勝,金牌只一面;舉重以身矮勝,卻有多面金牌。

不論經濟效益,今天中國鼓勵國際體育比賽的制度,比西方的優勝。這是由國家出錢訓練人材,拿得金牌後有商業
價值的收入與國家攤分。國家栽培的運動員算是職業了。其實美國的運動員也是職業性的,只是前者明碼實價,後
者卻或明或暗。想當年,美國的運動員由學校出資培訓,有約束,不會一律公開。六十年代初期,我在洛杉磯加大
替運動員補習功課,每小時五美元,當時是可觀的「時薪」,由校方出錢。容易賺,因為約好了時間運動員很多時
不出現,而我則按約照收可也。坐在助理教員的辦公室讀自己的書,補習生出現就教,不出現更好!

開放以還,中國的體育培訓制度有兩方面的大改進。其一,最重要的,是運動員有權自由選擇接不接受培訓。有些
人不認為有這種選擇自由,但我問清楚一位曾經拿得幾面金牌的,這自由確實存在。其二,在不苛刻的條件下,運
動員成了名可以攤分廣告錢。雖然沒有經過國家培訓不容易參加國際賽,問題不大,因為一般有天賦的恨不得國家
招手。

在國際賽中獲獎牌的有可觀的直接獎賞。霍英東先生的慷慨毋庸細說,地區的獎賞往往可觀。獲得金牌的獎賞,這
裡那裡加起來,遠比銀或銅的為高。這局部解釋了在國際賽中,中國選手獲金的比率特別高。是有趣而又重要的現
象,下文會用數字說明。

這裡先要說的,是出資培訓而後與運動員分賬的安排,外國也有,是私營的。網球、高爾夫球、花式溜冰等有這樣
的安排。要注意,私營出資培訓而後分賬是一門生意,只能在幾項有市場收益預期的運動出現。這就是中國運動員
在國際比賽中能多獲金牌的第二個原因。中國培訓運動員不着重於政府的金錢收益,而是着重於獎牌。西方,一項
體育有大成的人如果不能轉為職業,或廣告商不問津——即是說觀眾不多的項目——私營培訓不易,大學也不關心
。例如美國,校際籃球、美式足球等的電視收入,往往天文數字,校方於是高「價」招兵買馬,明裡暗裡出巨資「
培訓」。有時近於使「黑錢」,校與校之間常有吵鬧,犯規而被禁賽的時有所聞。

有誰願意買門票去看舉重呢?射擊也沒有什麼看頭吧。然而,這些沒有商業收益的項目,中國一視同仁地出資培訓
。這是國家培訓能多獲國際獎牌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田徑項目中,因為好看而廣告收益最高的,是男子跨欄。兩年
前劉翔獲奧運金牌,我立刻為文說他發達可期,要聘請經理人也。

在兩年前的奧運中,我察覺到一個奇怪現象:中國選手獲金牌相對銀與銅牌的比率特別高。這現象重要,是中國體
育國際賽的關鍵。沒有奧運的牌數資料在手,看這次亞運閉幕前一天的成績吧。先讓我用中國自一九七四至二○○
六的九屆亞運贏得的牌數說明。與銀、銅牌相比,中國獲金牌的比率不斷上升。我用金牌數字除以銀牌加銅牌的總
和,所得如下:

一九七四(0.444),一九七八(0.510),一九八二(0.663),一九八六(0.734),一九九○(1.158),一九九
四(0.828),一九九八(0.890),二○○二(0.949),二○○六(1.097)。上面括號內的數字,如果是一點零
,中國獲得的金牌數量與銀、銅牌加起來相等。數字上升代表着金牌比率上升。是明顯地不斷上升了。一九九○年
的比率格外高,是例外,因為該年亞運在北京舉行,有主場之利也。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2-2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同樣算法,我們再看這次亞運的不同國家的不同獎牌比率,知道中國獲金牌的比率遠高於其他國家。排名首十位國
家或地區的比率如下(不要多算下去,因為獲少牌的比率會誤導),是閉幕前一天的數據:

中國(1.097),韓國(0.397),日本(0.352),哈薩克斯坦(0.397),泰國(0.293),伊朗(0.323),印度
(0.214),烏茲別克斯坦(0.333),中國台北(0.250),卡塔爾(0.40)。平均分賬,或由概率決定,括號內的
數字應該是零點五零。中國拿了一點零九七,害得其他競爭者被概率否決了。

上列可見,中國獲金與銀銅的比率,比其他國家或地區高出很多。解釋上文說過的兩點:一、感謝霍英東先生與地
方人士,獲金牌的獎賞特別高;二、中國培訓一視同仁,有沒有商業價值也照訓可也。上述的比率高重要:參選的
中國選手志在淘金,水平全面提升是必然的後果。

英東已矣,震霆識做乎?我賭他識做,於是推斷,儘管二○○八的北京奧運有多個西方強國參與,上述的金與銀銅
的比率,中國有機會高達一點二。一點零以上我勝,有誰敢跟我賭一手?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2-2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國際體育比賽的經濟分析

動筆寫此文時,還有一天就閉幕的亞運比賽,中國切菜斬瓜,遙遙領前。早一天,英國《泰晤士報》為中國抱不平
。該報見外間對中國選手拿得金牌嗤之以鼻——認為金牌來來去去給中國人奪得是悶局——責為不當,因為國際比
賽主要是比個人成就,而中國選手的奮鬥可歌可泣云云。

《泰晤士報》又指出,二○○八在北京舉行的奧運,將會是中國選手的天下:領獎台將會被他們獨佔了。我不那樣
看,但因為在北京舉行有「主場」之利,○八奧運中國不奪得最多金牌我會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中國人口是日本
的十倍,這次亞運中國的金牌只是日本的三倍多,從人口比例看還是落後的。再另一方面看,印度的人口僅略低於
中國,寫此文時只九面金牌,中國一百五十八面,相去甚遠。這顯得中國確是有了長進,炎黃子孫可仰天長嘯一聲
也。

曾幾何時,是一九五九年吧,我的朋友容國團獲得世界男子乒乓球單打冠軍。不是亞運,也不是奧運,但那是中國
人第一次拿得一項在體育上的世界冠軍。要是阿團今天還在(會是六十八歲),見到獲金牌的炎黃子孫左一個右一
個,不知會怎樣想。

為什麼以金牌論英雄,中國選手會站起來呢?先說一些先天條件吧。中國人生得靈活,個子不高。這些有利於跳水
、體操、舉重等項目,但游泳、籃球、田徑等就比較困難了。另一方面,中國人多地少,對需要用大場地練習的項
目不利,例如足球、網球等。一勝一負,以項目數字結算,很難說哪邊佔優。我是偏於中國略佔甜頭的。例如籃球
以身高勝,金牌只一面;舉重以身矮勝,卻有多面金牌。

不論經濟效益,今天中國鼓勵國際體育比賽的制度,比西方的優勝。這是由國家出錢訓練人材,拿得金牌後有商業
價值的收入與國家攤分。國家栽培的運動員算是職業了。其實美國的運動員也是職業性的,只是前者明碼實價,後
者卻或明或暗。想當年,美國的運動員由學校出資培訓,有約束,不會一律公開。六十年代初期,我在洛杉磯加大
替運動員補習功課,每小時五美元,當時是可觀的「時薪」,由校方出錢。容易賺,因為約好了時間運動員很多時
不出現,而我則按約照收可也。坐在助理教員的辦公室讀自己的書,補習生出現就教,不出現更好!

開放以還,中國的體育培訓制度有兩方面的大改進。其一,最重要的,是運動員有權自由選擇接不接受培訓。有些
人不認為有這種選擇自由,但我問清楚一位曾經拿得幾面金牌的,這自由確實存在。其二,在不苛刻的條件下,運
動員成了名可以攤分廣告錢。雖然沒有經過國家培訓不容易參加國際賽,問題不大,因為一般有天賦的恨不得國家
招手。

在國際賽中獲獎牌的有可觀的直接獎賞。霍英東先生的慷慨毋庸細說,地區的獎賞往往可觀。獲得金牌的獎賞,這
裡那裡加起來,遠比銀或銅的為高。這局部解釋了在國際賽中,中國選手獲金的比率特別高。是有趣而又重要的現
象,下文會用數字說明。

這裡先要說的,是出資培訓而後與運動員分賬的安排,外國也有,是私營的。網球、高爾夫球、花式溜冰等有這樣
的安排。要注意,私營出資培訓而後分賬是一門生意,只能在幾項有市場收益預期的運動出現。這就是中國運動員
在國際比賽中能多獲金牌的第二個原因。中國培訓運動員不着重於政府的金錢收益,而是着重於獎牌。西方,一項
體育有大成的人如果不能轉為職業,或廣告商不問津——即是說觀眾不多的項目——私營培訓不易,大學也不關心
。例如美國,校際籃球、美式足球等的電視收入,往往天文數字,校方於是高「價」招兵買馬,明裡暗裡出巨資「
培訓」。有時近於使「黑錢」,校與校之間常有吵鬧,犯規而被禁賽的時有所聞。

有誰願意買門票去看舉重呢?射擊也沒有什麼看頭吧。然而,這些沒有商業收益的項目,中國一視同仁地出資培訓
。這是國家培訓能多獲國際獎牌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田徑項目中,因為好看而廣告收益最高的,是男子跨欄。兩年
前劉翔獲奧運金牌,我立刻為文說他發達可期,要聘請經理人也。

在兩年前的奧運中,我察覺到一個奇怪現象:中國選手獲金牌相對銀與銅牌的比率特別高。這現象重要,是中國體
育國際賽的關鍵。沒有奧運的牌數資料在手,看這次亞運閉幕前一天的成績吧。先讓我用中國自一九七四至二○○
六的九屆亞運贏得的牌數說明。與銀、銅牌相比,中國獲金牌的比率不斷上升。我用金牌數字除以銀牌加銅牌的總
和,所得如下:

一九七四(0.444),一九七八(0.510),一九八二(0.663),一九八六(0.734),一九九○(1.158),一九九
四(0.828),一九九八(0.890),二○○二(0.949),二○○六(1.097)。上面括號內的數字,如果是一點零
,中國獲得的金牌數量與銀、銅牌加起來相等。數字上升代表着金牌比率上升。是明顯地不斷上升了。一九九○年
的比率格外高,是例外,因為該年亞運在北京舉行,有主場之利也。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2-2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同樣算法,我們再看這次亞運的不同國家的不同獎牌比率,知道中國獲金牌的比率遠高於其他國家。排名首十位國
家或地區的比率如下(不要多算下去,因為獲少牌的比率會誤導),是閉幕前一天的數據:

中國(1.097),韓國(0.397),日本(0.352),哈薩克斯坦(0.397),泰國(0.293),伊朗(0.323),印度
(0.214),烏茲別克斯坦(0.333),中國台北(0.250),卡塔爾(0.40)。平均分賬,或由概率決定,括號內的
數字應該是零點五零。中國拿了一點零九七,害得其他競爭者被概率否決了。

上列可見,中國獲金與銀銅的比率,比其他國家或地區高出很多。解釋上文說過的兩點:一、感謝霍英東先生與地
方人士,獲金牌的獎賞特別高;二、中國培訓一視同仁,有沒有商業價值也照訓可也。上述的比率高重要:參選的
中國選手志在淘金,水平全面提升是必然的後果。

英東已矣,震霆識做乎?我賭他識做,於是推斷,儘管二○○八的北京奧運有多個西方強國參與,上述的金與銀銅
的比率,中國有機會高達一點二。一點零以上我勝,有誰敢跟我賭一手?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2-1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小獎賞與大作為

後天在《南窗集》發表的《國際體育比賽的經濟分析》,出一怪招,瀟灑稱意,先在這裡賣一下關子,讀者不要錯
過。

該文分析中國選手在亞運斬瓜切菜,其中提到霍英東先生的慷慨與地方政府或人士的獎賞,加起來獲金牌很過癮。
不需要是足以退休的獎金,但掛着金牌回鄉何止錦衣日行?在鄉中高視闊步,彷彿關雲長再世,不亦快哉?

沒有任何獎賞,一般人懶得比賽,更勿論痛下苦功了。昔日伯牙遇鍾子期,奏一番高山流水,子期謝世,伯牙碎琴
。這故事令人嚮往:子期之前沒有知音,也沒有獎賞,伯牙還是練得出高山流水!別無他求,純為自娛而為之,昔
日有伯牙,今天有區區在下。可惜正如范仲淹說的:「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裡要說的,是比賽這回事,好些時小獎賞可以導致大作為。一個人提不起興趣,或缺乏天賦,或個性不喜歡拼搏
,還有機會安居樂業,但要考個第一或拿個金牌則免問矣!但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條件,一小點獎賞放在有效率的
地方,跳升一級往往不難。

昔日在美國讀本科,不好意思問母親要錢,半工半讀。不需要什麼知識或技術的工作,每小時兩美元當時很不錯。
問題是外來的學生要交格外高的學費,除非平均成績超過一個指定關口。我屈指一算,如果每學年多拿三幾個「A
」,免了高學費,一個「A」大約值三百美元。那是一百五十個小時的薪酬!明顯地划算,發勁,全部是「A」。
至於後來殺進研究院,是額外的收穫,事前沒有想到。

成了教授,提點來自香港及大陸的幾位學生與自己的兒女怎樣讀書考試,法門簡單,結果是這些學子的成績也差不
多全部是「A」,或起碼「A」多「B」少。今天還數得出共九個──教九個,九個皆如是,可見非概率使然,是
教頭的功夫了得也。我對那些學子說,如果進入大學第一個學期的成績全部是「C」,玩完。慣於拿「C」的人走
進了一個框框,天分再高,用功再大,也不容易走出來。學子要知道拿「A」是怎樣的一回事才有機會不斷地拿下
去。倒轉過來,慣於拿「A」的人不容易拿「C」。這是規律,所以學子起筆要養成拿「A」的習慣,彷彿次一等
的成績不存在似的。是真心話。天生蠢才或無心向學的,上帝也救不了。這種無可救藥的學子不多,餘下來的大部
分都可以是「A」級人馬,只是他們慣於徘徊在「C」與「B」之間,進入了框框,以為自己屬於這個層面,不作
他想。想當年,到美國進入本科的學子求教於我,我首先說:「不要告訴我你的中學成績,是好是壞無足輕重。進
入大學的第一個學期你要少選科目,選易的,就是不算學分,夠易就選,先拿幾個『A』,再來找我。」學子再回
頭,一看臉色就知道他拿得幾個「A」,於是再教幾句:「你現在知道每科要讀到哪個層面可拿『A』,需要的用
功時間跟拿『C』的差不多,只是拿慣了『C』不知道拿『A』是要讀到那個層面。你知道了,讀到那個層面要適
可而止,去釣魚吧。考試的前一晚要早睡,因為考試靠衝刺,要拼搏。三個小時筆試你兩個半小時答完就離場是傻
瓜。第一個進場,最後一個離開才對。先細讀試卷,整卷讀,讀兩次,休息五分鐘,鬆弛一下,然後搏到盡。」成
績跳升一級往往容易,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一小點獎賞可以有大作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
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2-1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小獎賞與大作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12-1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聖誕歌想到的

聖誕將至,聖誕歌又在空中飄揚起來了。聖誕歌好聽。不怕莫札特,不怕貝多芬,聖誕歌好聽。簡單的曲調,沒有
湛深的樂理,也沒有複雜的變化,但好聽。被譽為歌曲王子的舒伯特,音樂天賦不在任何古典大師之下,平生寫下
歌曲數千首,最好聽的是《聖母頌》,今天是一首聖誕歌。

聖誕歌的調子容易記,聽來永遠是那樣安詳,令人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舒適感。曲詞永遠是那樣善意,使人聽來感到
歡欣,希望自己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做出一些好事來。如果你在教會文化中長大,到過教堂守禮拜,尤其是童年時進
過「主日學」,聖誕歌會給你無限的溫馨回憶。究竟有沒有上帝不要爭議,聖誕歌的確給人有一種靈性感,覺得無
情的世界還有真誠的一面,人與人之間還有愛。

我是在一個基督教家庭出生的,小時進過主日學。三歲時在主日學聽到的故事,從牧羊人到瑪利亞到耶穌升天,都
愛聽,不記得聽過多少次了。當時奇怪為什麼亞當與夏娃吃的蘋果永遠是紅色的,而公仔紙上描述的耶穌,長頭髮
,搞不清是男的還是女的。

也是少小時,我最喜歡的節日是聖誕節。家住西灣河的山上,平安夜的凌晨教堂的詩歌班會來報佳音。進家門之前
,穿着白袍的詩歌班必在門外唱十多分鐘的聖誕歌。母親強逼我先睡再起,我不肯睡,恐怕睡過了時,走了寶。詩
歌班進門後有母親準備好的熱食品,很多的,在寒冷的平安夜中格外好吃。這邊吃,那邊唱,唱聖誕歌。一時間所
有足以令人煩惱的事,大家一起忘記了。

朋友,你相信耶穌升天嗎?相信有上帝嗎?我信不信?朋友,真的,信不信有什麼關係呢?你不需要信上帝也可以
享受那個平安夜,可以感受到一個宗教給你帶來的溫馨,可以自得其樂地大唱一番聖誕歌。那些認為宗教或上帝是
無稽之談的人,認為不相信就不能藉着聖誕來安息一下的,蠢也。去問愛因斯坦及數之不盡的喜歡到教堂崇拜一下
的科學家,問他們信不信有上帝,不管怎樣回應,他們心中多半會像我那樣,想:信不信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問
得那樣蠢?這就帶來本文要說的一個問題,重要的。可能是文革的後遺症,北京今天約束宗教,或起碼不鼓勵。我
不反對某些宗教需要約束,不否認胡作非為的「邪」教可以出現。我也同意就是有良好傳統的基督教,信得着了迷
的可以闖禍。但有悠久歷史的宗教,闖禍的機會不大。任何教育都可以導致某些人發神經,宗教不例外,基督教也
不例外。權衡輕重,我們要考慮某些宗教給社會帶來的好處,會高於給社會帶來的害處,然後加以鼓勵。所有先進
之邦都鼓勵他們認為是可取的宗教,為什麼中國是例外呢?宗教是一種教育。教什麼呢?教人與人之間需要有愛!
世界上沒有任何大學,設有「互愛」的課程。一個先進的國家,學校沒有這種課程,認為不需要,因為有教會的存
在,是教會的工作了。胡錦濤先生說要有一個和諧的社會,沒有誰可以反對。但當我們打開網頁看看,什麼憤青之
類破口大罵,粗言粗語,人身攻擊,嘩眾取寵,無理取鬧──和諧安在哉?這是今天的中國。我不相信,怎樣也不
相信,一個受過主日學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一個憤青。和諧之道,要基於互愛。不需要肉麻的或婆婆媽媽的,
但人與人之間的一點互相尊重是起碼的要求了。愛,政府教不來,學校教不來,應該是家庭與教會的責任了。聖誕
快樂!謹此向讀者們問好。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4 日期: 2006-12-1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聽陳薩與李雲迪聯想到的

中國的地球轉得特別快!經濟增長數字或可爭議,但什麼高樓大廈、高速公路、跨海大橋之類,昨天不見,今天卻
突然多了出來。深圳的故事我寫過,不可能過於誇張。十一月二十九日那裡的藝術學校建校二十周年,由他們的學
生陳薩與李雲迪舉行鋼琴演奏會,不賣門票,朋友邀請,欣然赴會。

先說這間藝術學校,只二十年,藝術什麼其他的我沒有跟進,但鋼琴教育冠於地球應無疑問。兩個原因。其一是老
師但昭義,真英雄也。其二是神州大地學習鋼琴的孩子實在多。六年前但老師的學生李雲迪與陳薩在華沙贏得蕭邦
鋼琴大賽的第一與第四之後,鋼琴兒童天才都喜歡跑到深圳去。我不肯定鋼琴比賽是好事,但十年來,深圳藝術學
校的鋼琴學生拿得二百六十個獎項,其中五十五項是國際的。

中國的地球轉得快。只兩年多前在廣州聽過陳薩,今天再聽,我聽到生命的活力了。樣子可人,氣質好,台上的儀
表有大改進——雖然我認為衣服還要穿得高雅一點。技巧早就沒有問題,但這次她演奏的第二首,有伴奏的李斯特
作品,有幾部分樂隊的聲浪蓋過了琴音。女性彈鋼琴看來不要走男性的全面路線。記憶所及,數十年來,女鋼琴家
可以彈得與頂級大師平起平坐的,只有日本的Uchida。這位女士專精於莫札特,而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沒有誰彈得
過她。

陳薩能否成為另一個Uchida很難說。不會很苛求吧。重點是要找到自己,彈出自己的風格。自然、可愛的獨特風格
,有深度的,所有藝術家皆夢寐以求。不容易。是個性的問題,是學問修養的問題,與天賦沒有多大關係,而我認
為參加比賽是個人風格發展的大忌!我沒有學過鋼琴,但想,如果掌握到足夠的技巧,達到隨心所欲之境,我會多
讀中國的詩詞與西方的藝術書籍,然後放開來,彈自己的,不管外人怎樣說,也不妨亂來一下,自我陶醉地彈幾個
月再作打算。

任何造詣的發展都遇上這樣的困難。基礎技術重要,要苦練,但到頭來可觀的技術是一種約束,從事者要怎樣殺出
重圍,要怎樣跑出去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呢?奇怪地困難,但這種追求是我自己的一生。今天老了,回顧平生,經
濟學我跑了出去,攝影跑了出去,寫文章也算是跑了出去吧。書法還不成,說不定某夜醒來,若有所悟,禁不住爬
起床來,走到書枱前揮毫直下,寫出自己要寫的書法。這裡要提點後學一下。跑了出去,找到自己的天地,不一定
值錢,市場不一定接受。不要管這些。自得其樂是足夠的回報。

是第一次聽到李雲迪現場演奏。唱片聽過,作不得準,因為錄音可以反覆重錄。影碟看過他贏得蕭邦那場,是六年
多前的事了。今天他判若兩人,達到另一個層面。羨慕這個青年。只二十四歲,就明顯地進入了自己的天地,有市
場,很大的。說實話,天下間沒有什麼比得上自己喜歡做的事,為了興趣享受沒有金錢回報也要做的,但做起來可
以賺很多錢。這樣看,大富豪的生命比不上郎朗,比不上李雲迪——也不一定比得上區區在下,雖然我的攝影與書
法作品是免費送出的。

在我繼續讚下去之前,要先給李雲迪一個小小批評。那是安排好的樂曲演奏後,聽眾要求再奏(encore)不要吝嗇
,不要給聽眾有半點秘技自珍的感受。演奏要把聽眾作為朋友,把他們拉近身邊來。要求再奏,千呼萬喚始出來會
給聽眾有擺架子的感受,不可取。聽到要求再奏的掌聲,出來就彈,不要行出行入幾次,彷彿在賣關子。要彈到自
己真的累了,或掌聲的熱烈有下降 跡象,才有禮貌地以動作表示不再彈了。

今天外國有好些地方,因為有工會的存在,彈得過時有問題。但四十年前,在美國,大師們回應再奏要求一般慷慨
。魯賓斯坦的再奏格外賣力,當時他八十歲了。基辛曾經再奏十多次,汗如雨下,彈到沒有熟習的曲子為止。不記
得是哪位大師,索性要求樂隊跟他一起再奏協奏曲的最後一章。

其實最近我聽過李雲迪兩次。上述的校慶免費演出外,十二月七日再聽他演奏了兩首協奏曲,比較新潮的。新潮的
「古典」缺乏曲調,非我所愛,但困難程度高。李雲迪彈得好,非常好。六年苦練,他顯然是從一個蕭邦專家發展
為一個全面的演奏者。

我要特別指出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他演奏的Gregg Concerto。這首耳熟能詳的協奏曲,我沒有聽過比李雲迪彈得
更出色的了。滿是活力,爆炸與幽怨的交替扣人心弦。不是傳統的闡釋,這裡那裡有點誇張,但我喜愛。

這就使我想到不久前一位朋友傳來的外國評論者給李雲迪的評價。好評當然不少,也有貶低的。後者主要是批評他
彈得與傳統不同,或有點怪。那是批評闡釋那方面了。歷來討厭那些批評闡釋的人。演奏其實也是創作。曲譜不能
更改,是十八世紀的不能彈為二十世紀的爵士音樂。但除了這些約束,演奏者要彈出自己的闡釋、自己的風格,在
約束下有相當大的自由。你不愛聽我的闡釋不聽好了。說我的闡釋不好,你要指出在哪方面我違反了音樂的真諦。
事實上,除了曲譜上作者指定的,有誰知道莫札特或貝多芬當年是怎樣闡釋自己的作品呢?也是事實上,他們當時
的鋼琴遠不如今天的那樣完美,難聽的,就是天才絕頂也彈不過今天的李雲迪彈今天的鋼琴。

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是鋼琴大師眾多的年代,我差不多全都聽過,跟着走下坡。到了九十年代,稱得上是大師的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4 日期: 2006-12-1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及一掌之數。是鋼琴與西方古典音樂之幸,中國的天才跑出來。專家們要罵就罵吧,從全面演奏的角度看——即是
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可以演奏的角度 ——我認為六十年代的大師沒有一個彈得過今天的郎朗與李雲迪。

不知是真是假,應該假多於真,報導說中國學彈鋼琴的孩子的數字太大,不可信。然而,算得上是天才的總有數十
個吧。問題是,鋼琴演奏是經濟學上說的共用品,市場不會容許數十個天才每個賺很多錢。好些天才會很失望——
除非各有各的獨特風格,各有各的可愛。於是,還未成名的天才只有一條明路可走:要找到自己,要用學問培養自
己的品味,要不造作地彈出自己的風格。原則上,以人口的比例算,中國昔日有多少個被認為是傑出的詩人,今後
的中國就可以有多少個被認為是傑出的鋼琴家。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四——《五常學經濟》——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簽名
)。

接洽花千樹出版社:電話 2729 1208傳真 2729 7162

電郵 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2-1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聽陳薩與李雲迪聯想到的

中國的地球轉得特別快!經濟增長數字或可爭議,但什麼高樓大廈、高速公路、跨海大橋之類,昨天不見,今天卻
突然多了出來。深圳的故事我寫過,不可能過於誇張。十一月二十九日那裡的藝術學校建校二十周年,由他們的學
生陳薩與李雲迪舉行鋼琴演奏會,不賣門票,朋友邀請,欣然赴會。

先說這間藝術學校,只二十年,藝術什麼其他的我沒有跟進,但鋼琴教育冠於地球應無疑問。兩個原因。其一是老
師但昭義,真英雄也。其二是神州大地學習鋼琴的孩子實在多。六年前但老師的學生李雲迪與陳薩在華沙贏得蕭邦
鋼琴大賽的第一與第四之後,鋼琴兒童天才都喜歡跑到深圳去。我不肯定鋼琴比賽是好事,但十年來,深圳藝術學
校的鋼琴學生拿得二百六十個獎項,其中五十五項是國際的。

中國的地球轉得快。只兩年多前在廣州聽過陳薩,今天再聽,我聽到生命的活力了。樣子可人,氣質好,台上的儀
表有大改進——雖然我認為衣服還要穿得高雅一點。技巧早就沒有問題,但這次她演奏的第二首,有伴奏的李斯特
作品,有幾部分樂隊的聲浪蓋過了琴音。女性彈鋼琴看來不要走男性的全面路線。記憶所及,數十年來,女鋼琴家
可以彈得與頂級大師平起平坐的,只有日本的Uchida。這位女士專精於莫札特,而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沒有誰彈得
過她。

陳薩能否成為另一個Uchida很難說。不會很苛求吧。重點是要找到自己,彈出自己的風格。自然、可愛的獨特風格
,有深度的,所有藝術家皆夢寐以求。不容易。是個性的問題,是學問修養的問題,與天賦沒有多大關係,而我認
為參加比賽是個人風格發展的大忌!我沒有學過鋼琴,但想,如果掌握到足夠的技巧,達到隨心所欲之境,我會多
讀中國的詩詞與西方的藝術書籍,然後放開來,彈自己的,不管外人怎樣說,也不妨亂來一下,自我陶醉地彈幾個
月再作打算。

任何造詣的發展都遇上這樣的困難。基礎技術重要,要苦練,但到頭來可觀的技術是一種約束,從事者要怎樣殺出
重圍,要怎樣跑出去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呢?奇怪地困難,但這種追求是我自己的一生。今天老了,回顧平生,經
濟學我跑了出去,攝影跑了出去,寫文章也算是跑了出去吧。書法還不成,說不定某夜醒來,若有所悟,禁不住爬
起床來,走到書枱前揮毫直下,寫出自己要寫的書法。這裡要提點後學一下。跑了出去,找到自己的天地,不一定
值錢,市場不一定接受。不要管這些。自得其樂是足夠的回報。

是第一次聽到李雲迪現場演奏。唱片聽過,作不得準,因為錄音可以反覆重錄。影碟看過他贏得蕭邦那場,是六年
多前的事了。今天他判若兩人,達到另一個層面。羨慕這個青年。只二十四歲,就明顯地進入了自己的天地,有市
場,很大的。說實話,天下間沒有什麼比得上自己喜歡做的事,為了興趣享受沒有金錢回報也要做的,但做起來可
以賺很多錢。這樣看,大富豪的生命比不上郎朗,比不上李雲迪——也不一定比得上區區在下,雖然我的攝影與書
法作品是免費送出的。

在我繼續讚下去之前,要先給李雲迪一個小小批評。那是安排好的樂曲演奏後,聽眾要求再奏(encore)不要吝嗇
,不要給聽眾有半點秘技自珍的感受。演奏要把聽眾作為朋友,把他們拉近身邊來。要求再奏,千呼萬喚始出來會
給聽眾有擺架子的感受,不可取。聽到要求再奏的掌聲,出來就彈,不要行出行入幾次,彷彿在賣關子。要彈到自
己真的累了,或掌聲的熱烈有下降跡象,才有禮貌地以動作表示不再彈了。

今天外國有好些地方,因為有工會的存在,彈得過時有問題。但四十年前,在美國,大師們回應再奏要求一般慷慨
。魯賓斯坦的再奏格外賣力,當時他八十歲了。基辛曾經再奏十多次,汗如雨下,彈到沒有熟習的曲子為止。不記
得是哪位大師,索性要求樂隊跟他一起再奏協奏曲的最後一章。

其實最近我聽過李雲迪兩次。上述的校慶免費演出外,十二月七日再聽他演奏了兩首協奏曲,比較新潮的。新潮的
「古典」缺乏曲調,非我所愛,但困難程度高。李雲迪彈得好,非常好。六年苦練,他顯然是從一個蕭邦專家發展
為一個全面的演奏者。

我要特別指出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他演奏的Gregg Concerto。這首耳熟能詳的協奏曲,我沒有聽過比李雲迪彈得
更出色的了。滿是活力,爆炸與幽怨的交替扣人心弦。不是傳統的闡釋,這裡那裡有點誇張,但我喜愛。

這就使我想到不久前一位朋友傳來的外國評論者給李雲迪的評價。好評當然不少,也有貶低的。後者主要是批評他
彈得與傳統不同,或有點怪。那是批評闡釋那方面了。歷來討厭那些批評闡釋的人。演奏其實也是創作。曲譜不能
更改,是十八世紀的不能彈為二十世紀的爵士音樂。但除了這些約束,演奏者要彈出自己的闡釋、自己的風格,在
約束下有相當大的自由。你不愛聽我的闡釋不聽好了。說我的闡釋不好,你要指出在哪方面我違反了音樂的真諦。
事實上,除了曲譜上作者指定的,有誰知道莫札特或貝多芬當年是怎樣闡釋自己的作品呢?也是事實上,他們當時
的鋼琴遠不如今天的那樣完美,難聽的,就是天才絕頂也彈不過今天的李雲迪彈今天的鋼琴。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2-1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是鋼琴大師眾多的年代,我差不多全都聽過,跟着走下坡。到了九十年代,稱得上是大師的不
及一掌之數。是鋼琴與西方古典音樂之幸,中國的天才跑出來。專家們要罵就罵吧,從全面演奏的角度看——即是
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可以演奏的角度——我認為六十年代的大師沒有一個彈得過今天的郎朗與李雲迪。

不知是真是假,應該假多於真,報導說中國學彈鋼琴的孩子的數字太大,不可信。然而,算得上是天才的總有數十
個吧。問題是,鋼琴演奏是經濟學上說的共用品,市場不會容許數十個天才每個賺很多錢。好些天才會很失望——
除非各有各的獨特風格,各有各的可愛。於是,還未成名的天才只有一條明路可走:要找到自己,要用學問培養自
己的品味,要不造作地彈出自己的風格。原則上,以人口的比例算,中國昔日有多少個被認為是傑出的詩人,今後
的中國就可以有多少個被認為是傑出的鋼琴家。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四——《五常學經濟》——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簽名
)。接洽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2729 1208

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12-1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追思佛老

佛利民謝世,朋友要在深圳舉行一個追思會,問我意見。當然不反對,而大家知道,在中國追思佛老,不能少了我
這個老人家。我是有保留的。北京對任何集會皆敏感,但如果要得到正規批准,可能要等一段時日,這樣,追思沒
有什麼意思吧。朋友之間要聚在一起,說一些關於佛老的衷心話,別無其他,可以做,也應該做。

是在一間會所的宴會廳舉行,不大的。環境好,窗外俯視大泳池,水清潔淨可人;仰見世界級檔次的住宅樓宇,設
計變化有序。這是深圳,二十年前有誰會想到呢?佛老地下有知,會欣慰。到會七十人,發言十多個,說的都是一
些往事,一些個人感受。都說得好,尤其是幾位曾經與佛老碰過頭,或通過信,或上過他的課──今天都不年輕了
。是親切的追思,四個小時沒有冷場,沒有爭議,也沒有哀傷──暖暖的,是溫馨的追思了。

侯夫子是從經濟轉行律師的,可能是在香港媒體介紹佛老學說的第一人。那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筆墨了。追思後我
對夫子說:「佛利民這個人生時多姿多采,有爭議性,所以身後追悼的話容易說,可以說之不盡。我也多姿多采,
也有爭議性,如果死後你還在,總有好些話要說吧。」他回應:「你不在,無從約束我說什麼。」我說:「既為律
師,你怎會不知道這種事也可以用合約安排。先把悼文寫下來,簽上名字,交給我的子女吧。」阿康在旁聽到,說
:「不用擔心我說不好的。」我轉頭對太太說:「阿康是危險人物,信不過(一笑)。」

佛老謝世是代表着一個大時代的終結,另一個大時代的開始。這樣劃分,主要是見到中國的情況。是的,就在佛老
謝世的前幾天與後幾天,舉世輿論,要不是說中國再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就是說將來的世界是中國人的天下。我
自己不那樣看,只能說炎黃子孫終於走出了漫長的黑夜,見到黎明,是市場經濟高歌凱旋的鐵證。但我是個小人物
,怎樣說無足輕重。國際輿論是將來史學家的依憑,而將來史學家回頭看,他們會發現中國熱成為定局之際,剛好
是佛老謝世的日子。但願炎黃子孫繼續爭氣,好叫歷來關心中國的佛老,會因為中國復興而劃下來的大時代轉變,
使他名垂千古。人類以思想刻劃時代,而歷史回頭看,時代的劃分反映出影響時代的思想家。近代歷史出現過四個
這樣的人,都是經濟學者。第一個是史密斯,從工業革命與資本家崛起之際跑出來,推動了重要的經濟進化思維,
貿易於是在國際擴散。第二個是馬克思。此君跑出,因為當時經濟學的思維,被約束在土地與勞力的分析,知識資
產──包括資本家的商業知識──被漠視了。這導致古典經濟學有不少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是馬克思的投訴,促
使後來馬歇爾及費沙等人重視知識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再後來科技發展大行其道。第三位是凱恩斯。此君是在舉世
經濟大蕭條中飛起來的鳳凰。大政府時代隨之而起,市場的運作受到質疑,管制之聲不絕於耳。第四個是佛利民。
此君在管制聲中騰蛟起鳳,舌戰群儒,把大政府罵得頭昏眼花,進退失據。追思過了,感慨萬千,步出會所,無端
端地想到蘇東坡的那首七律,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
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泥上偶然留指爪,談何容易?佛利民做到了。
為人若此,豈止近焉!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12-0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龍的故事

不久前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吳友富,建議重新建立國家形象,說「龍」被西方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
大物,對中國的形象不利,要考慮修改。一時間網上大吵起來。絕大部分網友反對改變以「龍」作為中國的標誌,
但如果一定要改,網友首選鳳凰,次選熊貓,三選雄雞。

朋友,一個國家可以選國歌,或改國歌;可以選國旗,或改國旗;可以選國花,或改國花。如果需要我們可以選國
獸,或改國獸。龍老兄可不是國獸,絕對不是,從來沒有人選過。牠是從炎黃子孫的文化發展中自己跑出來的,不
請自來也。既非選出,無從取締。昔日文革革之不掉,他朝核彈炸之不死也。只要炎黃子孫沒有死盡,龍會活在他
們的腦子中。

吳友富教授應該比我年輕,沒有在西方勾留過很久吧。我曾經在北美生活過二十五年,知道那裡的教育沒有說中國
的龍是霸氣十足的。正相反,在無數的卡通電影或手繪漫畫中,中國的龍是可憐蟲:有時搖尾乞憐,有時像小丑,
有時被小老鼠追得叫救命,有時是隻腹大頭小的蠢東西,在肚子上用正楷大寫CHINA,被紅鬚綠眼的小個子侮辱得欲
哭無淚──有時被戲弄得淚如雨下也。永遠是那副可憐相,但西方的孩子們還是喜歡牠,因為牠沒有吃過任何人。

我不想在這裡說不堪回首的往事。炎黃子孫自己不爭氣,龍於是受到無妄之災,被羞辱一番無可奈何,很有點活該
。今天,炎黃子孫站起來了,老外於是思龍而生畏乎?若如是,也很有點活該。

龍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代表着一種尊嚴,一種智慧,一種活力。上古的龍是一條四腳蛇,在古玉件與
古陶器中出現過不知多個千萬次。究竟那四腳蛇的形象從何而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自己「考古」所得,不
會被接受的,是恐龍在神州存在到人類文化開始之後,而龍可能從恐龍變化出來。這樣說,與西方恐龍專家之見相
差二十萬年。但我曾經見到一件中國的小玉件,很古的,起碼數千年,形象是恐龍,錯不了。數千年來,龍當然不
是真有其物,其形象轉變過無數次。從四腳蛇轉為近於今天的龍,應該起於唐。大約十年前有人要求我鑑證一面銅
鏡,圖案是唐,鎏金是唐,所以應該是唐。銅鏡上有條龍,十分精美,長的,瀟灑靈活,頭很小,足有五爪。只一
次見到這樣的龍,所以當時我認為很可能是宮中專用的。幾年前有一幅據說是唐宮的書法拍賣,專家說不是唐,因
為唐代還沒有那種紙。當我見到紙上淡淡地印着的龍,與那面唐鏡上的一模一樣,叫出聲來。宋代的宮龍有大頭,
還是足有五爪──寫此文時我正拿着一件宋定窰,細看上面的龍。眼睛、口、面皆難看,且模糊不清,想來是龍頭
從小轉大的過程中的思維掙扎吧。我們今天常見的龍,大約是元代定形的。元代的龍足有三爪,明代加一爪,清代
再加一爪,而後者是我們今天說的「五爪金龍」了。是奇怪的文化。從上古的四腳蛇到今天的大頭五爪,不管經濟
發展如何,中國的龍的形象變化,大變小變無數次,永遠是向威猛與瀟灑這兩個方向走。為什麼這樣,每一變代表
着什麼,是湛深的學問,我不懂。不真有其物,所以龍的形象容易改。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的文化歷來均質
(homogeneous),保守,可以不改不會改。犀牛是個重要例子。此牛在神州大地絕跡了五千年,但我有一件龍山文
化的黑陶犀牛,其形象與清代的瓷西犀牛完全一樣,一絲不改。事實上,無論是青銅或陶瓷的犀牛形象,在中國從
來沒有改變過。早就絕跡,但保存下來的形象一絲不改。深入地解釋龍的形象變化,會使我們多些了解自己的文化
吧。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12-0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佛利民的學術貢獻

一個幸運的人免不了有些不幸的地方。上蒼給予佛利民的天賦,可與數十人攤分還高人一等,而作為一個經濟學者
,他的國際聲譽早晚會超過凱恩斯吧。他的不幸,是這聲譽把他的學術貢獻掩蓋了。純從學術的角度看,更不幸的
,是他在政策建議上花時間多,學術貢獻的減少是代價。

千萬不要誤會。從人類整體的利益看,佛老選走的路沒有錯,而我也沒有說他的學術貢獻不大。很大的。但如果你
知道他的學術天賦是在哪個層面,而又知道他的精力超凡,你可能會像我那樣,為學術的損失感到可惜。有時我想
,如果五十年代的佛利民繼續他的價格理論研究,繼續集中於解釋現象,今天的經濟學發展不會使高斯、貝加、布
格南等人那樣失望,而我也用不着那樣勞氣了。

學術上,佛老的最大貢獻是在價格理論那方面,可惜他只下了幾年工夫。一九四八年與J. Savage合著的關於風險的
功用分析,解釋為什麼一個人既買保險,又進賭場。有爭議,但無疑是大師手筆,重要地影響了後來金融學說的發
展。我的一位師兄把該文的一條曲線切一半,倒轉過來,分析投資理論,拿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一九四九年佛老獨
自發表的《馬歇爾需求曲線》,我讀得驚心動魄。好幾處我不同意,但思維那麼深入,變化那麼精彩,嘆為觀止,
佩服由心底裡發出來。

佛老在價格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價格理論》一書。這本書是他在課堂上的講話,兩位學生寫
下筆記,再由他老人家修改一下。早一年,學生筆記的原本我在黑市買下來,非法非法,只能偷偷地讀,因而知道
,一九六二出版的正規本修改不多。

這就是問題。筆記簡略,修改了也應該遠不及佛老自我發揮地從頭寫到尾。這帶來兩方面的不幸。其一是在價格理
論上,佛老的思維究竟達到哪個層面沒有人知道;其二是該筆記本不夠詳盡,於是湛深難明。後果是佛老的價格理
論在學術界的影響不大。

我可能是唯一的把該筆記本讀得紙碎翻飛然後發展下去的人。只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簡略的湛深有大代價。筆記第五
章寫成本與供應曲線,最後說:一個壟斷產出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線。有些人說發神經,有些人
說打錯了字。我把該章讀了無數次,知道這看法精彩絕倫,不可能錯,因而知道盈利(profit)只可能是風落
(windfall)的結果,知道profit theory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知道租值是成本,也知道租值的理念重要,要再作闡
釋。

在三卷本的《經濟解釋》中,為了全面闡釋租值,我從史密斯說起。這是佛利民的影響了。需求定律的變數與不變
數的處理,我殺出重圍,與佛老的處理不同,但明顯地得到他的啟發。至於我後來在捆綁銷售、全線逼銷與市場多
種價格安排的分析,艾智仁的影響外,主要是佛老的筆記本後面提出的問題。是一本奇怪的書。書後提出的所有問
題,書中完全沒有提供答案。這些問題是當時芝加哥大學的午餐話題,是戴維德的興趣所在。當時我在洛杉磯加州
大學,考博士理論,類似的問題常見,於是跟進。當時我知道,要考個第一,博士理論試不需要答得對,但要有深
度。捆綁銷售與全線逼銷等的正確分析,多年後我才在《經濟解釋》寫出來。

佛利民的價格理論走史密斯與馬歇爾的傳統,其貢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比起馬歇爾,他把價格理論提升了一個
層面。這是希克斯、魯賓遜夫人等大師做不到的。層面升了一級,「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擴闊了我們的視
野。得到艾智仁與佛利民的啟發,加上在街頭巷尾跑了三十年,我寫《經濟解釋》是意圖把價格理論再提升一個層
面。佛老的第二項貢獻,是他永遠重視理論的內容。他認為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論是沒有經濟內容的。走馬歇爾的
路,沒有經濟內容的數學方程式他從來不用。

我自己呢?加上艾智仁、戴維德、高斯等人的影響,想通了內容我很少用數。然而,堅持理論要有經濟內容,我主
要是得到佛老的提點。

五十年代中期起,佛利民再不染指價格理論了(六二年發表的是舊筆記)!他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消費函數理論》
那本小書,是轉到宏觀與貨幣研究的導火線。佛老曾經對我說,該書是他平生的最佳作品。那稱為「固定收入假說
」的其實很簡單,從費沙的《利息理論》變化出來,這裡不細說了。困難是怎樣用資料數據來驗證該假說。簡單的
理論,邏輯說得通,證實往往難於登天。這一次,史無前例的一次,佛老施出渾身解數,把當時行內早就驚為統計
學天才的本領表現無遺。一九六三年我拜讀該小書後,信服經濟是一門實證科學,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

六十年代初期,貨幣理論的大爭議搞起了火頭。當時我是洛杉磯加大的研究生,替另一位貨幣大師普納(K.
Brunner)作研究助理,知道佛利民是主角。六七年到了芝大,那裡的「貨幣工作室」已經名滿天下。由佛老主理,
是「封閉室」(closed shop),意思是除了教授,不提供文章的不能參與。從六七到六九我在芝大的兩年間,佛老
對貨幣的思想集中,同事之間提到都是你看我,我看你,無話可說。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12-0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佛老對貨幣理論的貢獻有多大呢?要看你怎樣算。他和Anna Schwartz合著的《美國貨幣史》(連資料兩巨冊),重
複又重複地解釋了美國當年的經濟大蕭條,歸根於政府(尤其是聯邦儲備局)的處理失誤,且失誤頻頻。無疑是學
術研究巨著。然而,我卻懷疑,雖然題材重要,應不應該花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呢?是一個天才的精力,多花一點
在價格理論上不是較好嗎?這一點,我這輩的經濟學者朋友大都這樣想。

至於佛老在幣量理論(quantity theory)上的貢獻,是費沙方程式的伸延。好是好,天才是天才,可惜脫離了本位
制後,貨幣何物是大難題,而這難題愈來愈頭痛了。想想吧。電訊發達,從香港匯錢到美國去,不管多少,只幾秒
鐘。這使傳統的貨幣分類變得模糊了。再想想吧。地球一體化,任何一個開放國家可以用任何貨幣作成交或財富積
累。對通脹及有關的話題,幣量從何算起呢?

一九九五年,美國的另一位貨幣大師A. Meltzer到香港找我傾談。是我的師兄,相見甚歡。此君信奉佛老的幣量理
論,是第一個提出單是調控銀根可以調控幣量的人。在那次傾談中,他表示對幣量理論有懷疑。當時美元的幣量大
幅急升了,但通脹不回頭。我的解釋,是九一年波斯灣之戰後,舉世增持美元。

佛利民支持的美國貨幣制度,顯然不妥。數十年來,唯一佛老認許的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任內利息率大幅地
輪上輪落,輪了八次之多。可取的市場運作,實質的利息率應該與市場投資的回報率看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相信
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也是這樣輪上輪落的。因此我認為,美國的貨幣制度有很大的不足之處。

脫離了本位制後,佛老認為一個大國的貨幣不可以下一個固定的錨。曾經問他為什麼不可以用一籃子物品為錨,他
說原則上可以,但費用太高。當時他和我可沒有想到,後來朱鎔基推出的中國貨幣制度,也是原則上,貨幣可用一
籃子物品為錨,而政府是不需要提供這些物品的。佛利民的影響看來太大了:北京不知道自己執到寶!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四——《五常學經濟》——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簽名
)。

接洽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 1208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12-0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佛利民的學術貢獻

一個幸運的人免不了有些不幸的地方。上蒼給予佛利民的天賦,可與數十人攤分還高人一等,而作為一個經濟學者
,他的國際聲譽早晚會超過凱恩斯吧。他的不幸,是這聲譽把他的學術貢獻掩蓋了。純從學術的角度看,更不幸的
,是他在政策建議上花時間多,學術貢獻的減少是代價。

千萬不要誤會。從人類整體的利益看,佛老選走的路沒有錯,而我也沒有說他的學術貢獻不大。很大的。但如果你
知道他的學術天賦是在哪個層面,而又知道他的精力超凡,你可能會像我那樣,為學術的損失感到可惜。有時我想
,如果五十年代的佛利民繼續他的價格理論研究,繼續集中於解釋現象,今天的經濟學發展不會使高斯、貝加、布
格南等人那樣失望,而我也用不着那樣勞氣了。

學術上,佛老的最大貢獻是在價格理論那方面,可惜他只下了幾年工夫。一九四八年與J. Savage合著的關於風險的
功用分析,解釋為什麼一個人既買保險,又進賭場。有爭議,但無疑是大師手筆,重要地影響了後來金融學說的發
展。我的一位師兄把該文的一條曲線切一半,倒轉過來,分析投資理論,拿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一九四九年佛老獨
自發表的《馬歇爾需求曲線》,我讀得驚心動魄。好幾處我不同意,但思維那麼深入,變化那麼精彩,嘆為觀止,
佩服由心底裡發出來。

佛老在價格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價格理論》一書。這本書是他在課堂上的講話,兩位學生寫
下筆記,再由他老人家修改一下。早一年,學生筆記的原本我在黑市買下來,非法非法,只能偷偷地讀,因而知道
,一九六二出版的正規本修改不多。

這就是問題。筆記簡略,修改了也應該遠不及佛老自我發揮地從頭寫到尾。這帶來兩方面的不幸。其一是在價格理
論上,佛老的思維究竟達到哪個層面沒有人知道;其二是該筆記本不夠詳盡,於是湛深難明。後果是佛老的價格理
論在學術界的影響不大。

我可能是唯一的把該筆記本讀得紙碎翻飛然後發展下去的人。只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簡略的湛深有大代價。筆記第五
章寫成本與供應曲線,最後說:一個壟斷產出者面對的需求曲線,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線。有些人說發神經,有些人
說打錯了字。我把該章讀了無數次,知道這看法精彩絕倫,不可能錯,因而知道盈利(profit)只可能是風落
(windfall)的結果,知道profit theory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知道租值是成本,也知道租值的理念重要,要再作闡
釋。

在三卷本的《經濟解釋》中,為了全面闡釋租值,我從史密斯說起。這是佛利民的影響了。需求定律的變數與不變
數的處理,我殺出重圍,與佛老的處理不同,但明顯地得到他的啟發。至於我後來在捆綁銷售、全線逼銷與市場多
種價格安排的分析,艾智仁的影響外,主要是佛老的筆記本後面提出的問題。是一本奇怪的書。書後提出的所有問
題,書中完全沒有提供答案。這些問題是當時芝加哥大學的午餐話題,是戴維德的興趣所在。當時我在洛杉磯加州
大學,考博士理論,類似的問題常見,於是跟進。當時我知道,要考個第一,博士理論試不需要答得對,但要有深
度。捆綁銷售與全線逼銷等的正確分析,多年後我才在《經濟解釋》寫出來。

佛利民的價格理論走史密斯與馬歇爾的傳統,其貢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比起馬歇爾,他把價格理論提升了一個
層面。這是希克斯、魯賓遜夫人等大師做不到的。層面升了一級,「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擴闊了我們的視
野。得到艾智仁與佛利民的啟發,加上在街頭巷尾跑了三十年,我寫《經濟解釋》是意圖把價格理論再提升一個層
面。佛老的第二項貢獻,是他永遠重視理論的內容。他認為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論是沒有經濟內容的。走馬歇爾的
路,沒有經濟內容的數學方程式他從來不用。我自己呢?加上艾智仁、戴維德、高斯等人的影響,想通了內容我很
少用數。然而,堅持理論要有經濟內容,我主要是得到佛老的提點。

五十年代中期起,佛利民再不染指價格理論了(六二年發表的是舊筆記)!他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消費函數理論》
那本小書,是轉到宏觀與貨幣研究的導火線。佛老曾經對我說,該書是他平生的最佳作品。那稱為「固定收入假說
」的其實很簡單,從費沙的《利息理論》變化出來,這裡不細說了。困難是怎樣用資料數據來驗證該假說。簡單的
理論,邏輯說得通,證實往往難於登天。這一次,史無前例的一次,佛老施出渾身解數,把當時行內早就驚為統計
學天才的本領表現無遺。一九六三年我拜讀該小書後,信服經濟是一門實證科學,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

六十年代初期,貨幣理論的大爭議搞起了火頭。當時我是洛杉磯加大的研究生,替另一位貨幣大師普納(K.
Brunner)作研究助理,知道佛利民是主角。六七年到了芝大,那裡的「貨幣工作室」已經名滿天下。由佛老主理,
是「封閉室」(closed shop),意思是除了教授,不提供文章的不能參與。從六七到六九我在芝大的兩年間,佛老
對貨幣的思想集中,同事之間提到都是你看我,我看你,無話可說。

佛老對貨幣理論的貢獻有多大呢?要看你怎樣算。他和Anna Schwartz合著的《美國貨幣史》(連資料兩巨冊),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12-0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複又重複地解釋了美國當年的經濟大蕭條,歸根於政府(尤其是聯邦儲備局)的處理失誤,且失誤頻頻。無疑是學
術研究巨著。然而,我卻懷疑,雖然題材重要,應不應該花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呢?是一個天才的精力,多花一點
在價格理論上不是較好嗎?這一點,我這輩的經濟學者朋友大都這樣想。

至於佛老在幣量理論(quantity theory)上的貢獻,是費沙方程式的伸延。好是好,天才是天才,可惜脫離了本位
制後,貨幣何物是大難題,而這難題愈來愈頭痛了。想想吧。電訊發達,從香港匯錢到美國去,不管多少,只幾秒
鐘。這使傳統的貨幣分類變得模糊了。再想想吧。地球一體化,任何一個開放國家可以用任何貨幣作成交或財富積
累。對通脹及有關的話題,幣量從何算起呢?

一九九五年,美國的另一位貨幣大師A. Meltzer到香港找我傾談。是我的師兄,相見甚歡。此君信奉佛老的幣量理
論,是第一個提出單是調控銀根可以調控幣量的人。在那次傾談中,他表示對幣量理論有懷疑。當時美元的幣量大
幅急升了,但通脹不回頭。我的解釋,是九一年波斯灣之戰後,舉世增持美元。

佛利民支持的美國貨幣制度,顯然不妥。數十年來,唯一佛老認許的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任內利息率大幅地
輪上輪落,輪了八次之多。可取的市場運作,實質的利息率應該與市場投資的回報率看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相信
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也是這樣輪上輪落的。因此我認為,美國的貨幣制度有很大的不足之處。

脫離了本位制後,佛老認為一個大國的貨幣不可以下一個固定的錨。曾經問他為什麼不可以用一籃子物品為錨,他
說原則上可以,但費用太高。當時他和我可沒有想到,後來朱鎔基推出的中國貨幣制度,也是原則上,貨幣可用一
籃子物品為錨,而政府是不需要提供這些物品的。佛利民的影響看來太大了:北京不知道自己執到寶!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四——《五常學經濟》——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簽名
)。

接洽花千樹出版社,

電話:2729 1208

傳真:2729 7162

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12-0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陶傑怪論有真意

那天見陶傑寫《為什麼你不必寫好中文》,題目古怪,好奇讀讀。他提出兩個大調,一明一暗,讓我這位大師翻出
來,使讀者們吵鬧一下也好。

第一大調清楚。陶老弟認為,中文不必學好,因為要欣賞優美的中語文字,找幾位今天還活着的高人的作品,品嘗
可也。學好中文?發神經!何必有自唔在,攞苦嚟辛。

如此類推,我想到一位年輕人要學打高爾夫球,問陶夫子意見。夫子曰:「高爾夫球?容易容易。你只要識得何謂
桿,何謂洞,就畢業了。要欣賞高爾夫球技嗎?看老虎活士比賽就足夠,無須自己打得好。」

也如此類推,我幻想自己被聘請為香港某大學的中文教授(資格足夠有餘吧)。課堂上學生舉手問:「大教授呀,
有人說你的文章有別字,你自己也說一千個字錯一個,別字重要嗎?」我回應:「別字?讀得出聲就是對!解不通
是因為你生得蠢。」

拿着陶傑發揮,因為想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重要的。不久前聽到朋友說,美國不少幼兒班開始教三歲多的孩子學中
文,講普通話。這顯然起於炎黃子孫的口袋裡有幾個錢,人口十三多億,西洋鬼子於是看風駛『巾里』,拜秦始皇
為師。問題是,中文是上選的語文嗎?比起英文怎樣了?中文可否成為國際大語言呢?

我的看法是:中、英二文皆可以寫得非常優美,二文差別甚巨,但二者都是人類文化中的頂級文字了。相比之下,
中文因為沒有文法的約束,而常用的字彙比英文少很多,所以較為容易學。當然,要到家二者皆困難。分別的重點
,是中文字單音(逼着常用字彙較少),英文字多音(常用字彙多,字與字之間的變化微妙)。英文的表達能力強
,但要學得好難於登天。中文的表達能力,要靠砌字高明,而又因為是單音字,講平仄,讀得朗朗上口的要論長短
句的字數。

平心靜氣地衡量中、英二文,我認為達到師級二者皆絕妙,但中文比較容易學(個人認為容易相當多),所以長久
一點看,中文要成為國際語言不苛求。二十年前我不這樣想,因為當時中文不能打字,一着之差,輸幾千里。今天
中文用電腦打字,可以打得比英文還要快(一位同學一分鐘可打二百個中文字)。正在為中文的前途偷笑,陶傑卻
給我潑一盆冷水,頭痛是他潑得對。這是他提出的第二大調,暗的,愈想愈對。他指出要學好中文不能不懂得中國
的文化傳統,漠視這傳統學不出什麼來。這樣,只知何謂桿、何謂洞就差不多了。陶夫子舉出明人楊慎的《臨江仙
》──以「滾滾長江」起筆的那一首。記得四十多年前選修心理學,有一種測試,是測一個人的第一時間聯想到的
。考者出一詞,答者要立刻覆一詞,看看效果。陶夫子之見,是如果你出「長江」一詞來測試我這個老人家,我會
立刻回應:「大江東去。」但如果你出「長江」考一個香港學子,他會立刻回應:「李嘉誠!」一盆冷水,卻是真
理。其他語文我不懂,但比起中文,英語是不着重於文化傳統的基礎來協助表達的。中文呢?你不需要像某些寫中
國詩詞的君子,只七個字要下三個典故註腳,但某些成語,或某半句典出何處,或多或少你總要學得。不止此也:
要用得很熟才可以寫得流水行雲,才有自然的文采。當我寫「去如黃鶴」,淺的,或說「梓澤邱墟」,深的,我是
想也不用想就放進去,自然的,但或明或暗地假設讀者知道中國曾經出現過崔顥與王勃這兩個人。英文不用這一套
。陶傑之見,是如果考上述的心理測試,出「黃鶴」,香港學子的第一時間回應,可能是「禽流感」。有這樣的文
化,好中文不學算了。高見也。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9 日期: 2006-12-0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五常學經濟》序

幾個月前,在人傑地靈的杭州與一些才俊聊天,一位來自浙江大學的邀請我到那裡講話。正要推卻,想到一件事,
立刻答應,建議講題:「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這「變卦」起於高斯的要求。九十五歲的高斯認為歐美的經濟學
發展入了歧途,兩次要求我在神州推廣他和我喜歡的經濟學,鼓吹經濟學回復到史密斯的傳統去。

我也不年輕。此《序》發表那天七十一歲了,不可能再有什麼大作為。然而,同學一般知道我是誰,就是把憤青算
進去,天時地利看來不怎麼樣,人和卻佔了先機。希望一絲,動起筆來龍精虎猛,瀟灑利落,思路縱橫(一笑)。

浙江大學講話後,朋友相約到中原走走,我破例地毛遂自薦,邀請那裡的大學邀請我講話。於是在西安交通大學與
鄭州大學以同一題目講了。沒有準備,三次的內容略有不同。我跟着綜合整理,補充不少,分五期發表,用心地寫
了一萬三千多字。

在寫《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的過程中,想到一件事,愈想愈對。那是我發表過的關於自己求學的文章,有連貫性
,加起來,編排得好會有一個很理想的整體。這些年同學們認為我寫求學的文字最可讀,但他們投訴,說零散地發
表,分開來讀,不夠過癮。同學說,連貫地讀,我的求學經歷讓他們有「驚濤裂岸」的感受。沒有刻意地這樣寫,
但自己的求學歷程彷彿坐過山車,不尋常。

跟葉海旋商量了一陣,大家同意如下的次序安排很稱意。結集書名《五常學經濟》,分六章:一、求學奇遇記(十
一期,○五年發表);二、老師的啓發──艾智仁(六期,九○年發表);三、老師的啓發──赫舒拉發(四期,
九○年發表);四、佃農理論的前因後果(十期,○○年發表);五、我是怎樣研究經濟的(三期,○五年發表
);六、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五期,○六年發表)。

上述的安排,編輯整理後,加上小標題,反覆重讀,覺得天衣無縫,是一本完整的求學傳記了。是的,我認為就是
自己刻意地整本從頭寫到尾,不會寫得那麼好。這是因為每一章(每一系列)是自己當時有感而發,思想集中,坦
白誠懇。一次過地動筆寫不出現有的焦點來。現有的是經過十六年的分段集中,其間作者的年紀有變,感受有別,
而這裡那裡免不了有點重複,但刻劃得深,波濤起伏足夠。我想到米爾的自傳名著,也是寫自己求學的經歷。天才
我不及他,但經歷的變化他不及我。論可讀性,我應該佔優。更重要的是他是天才,我不是。米爾的求學法門是天
才的專利,沒有誰可以學。我的法門可以學,雖然走過千山萬水,崎嶇不平,但這裡那裡有些憩息之所,同學們細
想一下,多多少少會得到一些好處吧。這就帶來另一個有趣的決定。不少同學認為,讀我的求學經驗,會較為容易
明白我在經濟學上的思維。最近幾位讀者說,讀了《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使他(她)們對我那三卷本的《經濟
解釋》的理解有明顯的幫助──其中一位甚至說使他豁然開朗。靈機一觸,我決定把這本《五常學經濟》編為《經
濟解釋》的「卷四」。也是精裝印製,設計及排版與前三卷完全一樣。希望同學們讀了這「卷四」後,得到新的啓
發,會有興趣重讀前三卷。《信報》林山木屢次要求我寫「自傳」,卻之不恭,但寫不出來。《五常學經濟》是另
一種自傳,完整的,大可魚目混珠。就把這本結集獻給山木吧。廣告一則:《經濟解釋》卷四──《五常學經濟》
──十二月出版,精裝,定價港元一百(訂購包郵費九十,可要求作者簽名)。接洽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
1208,傳真:2729 7162,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1-3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五)

各位同學:

(續前文)執筆寫這最後一節時,佛利民謝世幾天,而再幾天我七十一歲了。光流水逝,歲月無情,今天的經濟學
已經不是佛老和我熟知的傳統了。回顧西方的經濟學發展,奇怪地發現,可以憩息或流連一下的、有整體架構的作
品,大約三四十年出現一次。武斷地排列,可舉史密斯(A.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李嘉圖(D.
Ricardo,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米爾(J. S.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8),馬歇爾(A.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魯賓遜夫人(Mrs. J.
Robins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1933),佛利民(M. Friedman, Price Theory, 1962)等
。我自己的三卷本《經濟解釋》二○○二年完工,與佛老之作剛好相隔四十年,是傳統的時距,但因為用中文動筆
,能否成為「憩息」之所恐怕要多年後才知道。不是沒有機會的。一脈相承,《經濟解釋》是「古文」,雖然大手
改進與補充了,但沒有自立門戶,有傳統的支持。另一方面,讀經濟的中國學子實在多,人多勢眾,說不定其中有
興趣的會把我的思想發展下去。

樂觀地看,雖然那三卷本還沒有在國內出版,但學子從網上打印下來閱讀的無數,而好些大學已經指定為需要的讀
物了。悲觀地看,雖然從傳統發展出來,但今天的「主流」脫離了傳統,與我主張的學問格格不入。我不想在這裡
批評我知得不多的新潮學問,但認為如果經濟學者對解釋世事再感興趣,他們總要回到我這邊來——真理站在我這
邊。

不容易明白發生了些什麼事。十多年前與一些年輕的經濟學教授傾談,或接見一些求職的經濟學博士,我發覺沒有
一個讀過馬歇爾!想來他們的老師也沒有讀過。是自然科學的不良影響吧。自然科學,學理論要學今天的,不用管
前人怎樣說。四十五年前作學生時,經濟老師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後來到了芝加哥大學,身為價格理論大師而又
是經濟思想史泰斗的史德拉,說研究思想史只是為了興趣,理論學今天的算了。

問題是雖然科學方法相同,經濟學與自然科學很不一樣。前者,實際可用的理論不多,說來簡單,但千變萬化,基
礎不容易掌握得通透,而略有差池,變化就不容易搞上去。搞經濟分析主要是搞變化。以我之見,當我們說前輩經
濟大師錯了,主要因為概念拿不準,變化搞錯了。但某變化錯,不等於所有變化皆錯。好比李嘉圖,今天不少學者
認為,除了比較優勢定律,李前輩的其他理論全盤皆錯。真的嗎?三十年前我寫知識產權與發明專利,就用上眾人
皆說是錯了的李嘉圖的「差別租值」(differential rent)理論(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五八二至五八九頁
),巴賽爾識貨,頻呼精彩。又好比Cournot的雙頭競爭(duopoly)理論,一般學者早就認為過了時,不中用。一
九六九年我推出公海漁業的租值消散理論,同事們無不嘩然,說天才了得。可惜讚聲未了,自己卻發現該理論是
Cournot的雙頭競爭的另一個版本(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一八二至一九○頁)。

經濟學要用簡單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世界。這樣看,簡單的理論要搞出精彩的變化來。像史密斯、李嘉圖、米爾、
馬歇爾等人,其天才不會在佛利民之下,比起今天的經濟學新秀,相差何止八千里路雲和月!是我之幸,懂得佩服
天才,所以當年拜讀前賢之作,懶得管是對是錯,只跟着他們的變化思維,跟着他們想。後來學滿了師,放膽地走
自己的路,把前輩的分析修改得近於面目全非,意之所之地加進自己想出來的變化,大部分來自街頭巷尾的觀察給
我的啟發。但因為傳統不變,今天我還是個古人。

同學們讀三卷本的《經濟解釋》,要注意到我刻意地淘汰了所有我認為用場不大的複雜理論,集中於把簡單而又不
可或缺的,在變化上發揮。我認為只有這樣,同學們才有機會可以不拜讀古書而還能學得一些經濟解釋的法門。不
是說古人之作不需要讀了,但投資成本高,而在漠視傳統的「新潮」下,要求同學拜讀李嘉圖,甚或近如馬歇爾,
很有點苛求。

我的《經濟解釋》堅持驗證假說要用上可以觀察到的變數,對均衡理念提出一個新闡釋,需求定律從頭用到尾,從
價格到利息到成本到租值等概念,翻來覆去地陳述,而何謂「量」的多種變化,也是不停地變下去。最重要的改進
,是加入了交易費用,從而引進當年我創立的合約安排的選擇的分析。這改進幅度很大,同學們恐怕一下子不容易
接受,因為從合約的角度看市場,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不容易分開來。

傳統的價格理論,或不大正確地稱為微觀經濟學的,集中於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制度何物要不是胡說八
道,就是作為另一門學問看。引進交易費用作為無可避免的一種局限,所有制度上的安排都是因為交易費用而起,
而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再不能獨自處理,要與制度的選擇一起看。史密斯當年知道要這樣看世界才對。但跟着的發
展,為了理論的處理需要簡化,經濟學者在有意或無意間假設交易費用是零。再後來搞出笑話:以Walras為首的一
般均衡理論分析,因為明確地假設拍賣(交易)費用是零,邏輯上不僅不可能有生產要素市場,產品有多少種類根
本無從界定,而嚴格來說這樣的世界是不會有任何市場的。方程式好看,內容空洞,半點解釋力也沒有,Walras與
追隨者搞的是藝術作品,科學怎樣也談不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1-3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上述的發展與我選走的路不一樣。他們以複雜的理論為起點,假設交易費用是零而把理論簡化。我則以簡單的理論
為起點,加進交易費用而使變化複雜起來。對我來說,經濟解釋要選走哪一方是明顯的。

自《經濟解釋》完工後,不少同學要求我繼續寫宏觀經濟。然而,我掌握的經濟學,沒有微觀與宏觀之分。永遠起
於個人的選擇行為,局限下爭取極大化,要受到需求定律的約束。看社會整體就是宏觀,我們要懂得怎樣把社會成
員的個別行為加起來,從而達到一個經濟理論可以推斷的整體效果。至於一般人認為是宏觀經濟的數字,例如通脹
、失業、經濟增長等,這些年我的推斷比一般的「宏觀」大師準確,準很多——我的加法顯然比他們的加法高明。
就是沒有深入地學過的貨幣「理論」,這幾年為了人民幣匯率的困擾,我提出的貨幣觀也比較優勝。可見經濟學就
是經濟學,有優、劣之別,卻沒有微、宏之分。

起自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搞得差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從事者對價格理論的掌握不足,於是,加上去作宏觀加得
不對。凱氏無疑是天才,但他對價格理論一知半解,四十多年前讀他的《通論》時我就這樣說。今天看,大部分的
宏觀學者恐怕也要補習一下。其二,像傳統的「微觀」那樣,宏觀學說忽略了交易費用與合約安排的選擇。這失誤
對「微觀」已有大害,對宏觀更顯得是災難性了。

中國的經驗支持我的看法。九十年代中期,朱鎔基把急速通脹控制為零,跟着有通縮,而考慮到物品的質量急升,
這通縮很嚴重。當時國內的房地產價格暴跌。一九九七年春天,幾位來自北京的智囊朋友到深圳問我意見,說中國
的發展看來要完蛋了。我說:「會完蛋的是香港,你們吉人天相,中國還會繼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的制度與西方
的不同,怎可以用西方的不管制度何物的宏觀理論來推斷中國呢?發神經!後來香港得到北京協助(可以看為當年
香港協助中國改革的回報),死不掉,但這是政治,我的推斷可沒有算進去。

高斯認為西方的經濟學發展入了歧途,無可救藥,希望我能為中國的學子設想一下,救一救。本來是在三間大學的
講題,簡略而又是沒有準備的。想到高斯的話,一連五期,我用心地寫了一萬三千字。(之五,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1-3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五)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1-3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4 日期: 2006-11-3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五)

各位同學:

(續前文)執筆寫這最後一節時,佛利民謝世幾天,而再幾天我七十一歲了。光流水逝,歲月無情,今天的經濟學
已經不是佛老和我熟知的傳統了。回顧西方的經濟學發展,奇怪地發現,可以憩息或流連一下的、有整體架構的作
品,大約三四十年出現一次。武斷地排列,可舉史密斯(A.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李嘉圖(D.
Ricardo,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米爾(J. S.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8),馬歇爾(A.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魯賓遜夫人(Mrs. J.
Robins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1933),佛利民(M. Friedman, Price Theory, 1962)等
。我自己的三卷本《經濟解釋》二○○二年完工,與佛老之作剛好相隔四十年,是傳統的時距,但因為用中文動筆
,能否成為「憩息」之所恐怕要多年後才知道。不是沒有機會的。一脈相承,《經濟解釋》是「古文」,雖然大手
改進與補充了,但沒有自立門戶,有傳統的支持。另一方面,讀經濟的中國學子實在多,人多勢眾,說不定其中有
興趣的會把我的思想發展下去。

樂觀地看,雖然那三卷本還沒有在國內出版,但學子從網上打印下來閱讀的無數,而好些大學已經指定為需要的讀
物了。悲觀地看,雖然從傳統發展出來,但今天的「主流」脫離了傳統,與我主張的學問格格不入。我不想在這裡
批評我知得不多的新潮學問,但認為如果經濟學者對解釋世事再感興趣,他們總要回到我這邊來——真理站在我這
邊。

不容易明白發生了些什麼事。十多年前與一些年輕的經濟學教授傾談,或接見一些求職的經濟學博士,我發覺沒有
一個讀過馬歇爾!想來他們的老師也沒有讀過。是自然科學的不良影響吧。自然科學,學理論要學今天的,不用管
前人怎樣說。四十五年前作學生時,經濟老師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後來到了芝加哥大學,身為價格理論大師而又
是經濟思想史泰斗的史德拉,說研究思想史只是為了興趣,理論學今天的算了。

問題是雖然科學方法相同,經濟學與自然科學很不一樣。前者,實際可用的理論不多,說來簡單,但千變萬化,基
礎不容易掌握得通透,而略有差池,變化就不容易搞上去。搞經濟分析主要是搞變化。以我之見,當我們說前輩經
濟大師錯了,主要因為概念拿不準,變化搞錯了。但某變化錯,不等於所有變化皆錯。好比李嘉圖,今天不少學者
認為,除了比較優勢定律,李前輩的其他理論全盤皆錯。真的嗎?三十年前我寫知識產權與發明專利,就用上眾人
皆說是錯了的李嘉圖的「差別租值」(differential rent)理論(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五八二至五八九頁
),巴賽爾識貨,頻呼精彩。又好比Cournot的雙頭競爭(duopoly)理論,一般學者早就認為過了時,不中用。一
九六九年我推出公海漁業的租值消散理論,同事們無不嘩然,說天才了得。可惜讚聲未了,自己卻發現該理論是
Cournot的雙頭競爭的另一個版本(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一八二至一九○頁)。

經濟學要用簡單的理論來解釋複雜的世界。這樣看,簡單的理論要搞出精彩的變化來。像史密斯、李嘉圖、米爾、
馬歇爾等人,其天才不會在佛利民之下,比起今天的經濟學新秀,相差何止八千里路雲和月!是我之幸,懂得佩服
天才,所以當年拜讀前賢之作,懶得管是對是錯,只跟着他們的變化思維,跟着他們想。後來學滿了師,放膽地走
自己的路,把前輩的分析修改得近於面目全非,意之所之地加進自己想出來的變化,大部分來自街頭巷尾的觀察給
我的啟發。但因為傳統不變,今天我還是個古人。

同學們讀三卷本的《經濟解釋》,要注意到我刻意地淘汰了所有我認為用場不大的複雜理論,集中於把簡單而又不
可或缺的,在變化上發揮。我認為只有這樣,同學們才有機會可以不拜讀古書而還能學得一些經濟解釋的法門。不
是說古人之作不需要讀了,但投資成本高,而在漠視傳統的「新潮」下,要求同學拜讀李嘉圖,甚或近如馬歇爾,
很有點苛求。

我的《經濟解釋》堅持驗證假說要用上可以觀察到的變數,對均衡理念提出一個新闡釋,需求定律從頭用到尾,從
價格到利息到成本到租值等概念,翻來覆去地陳述,而何謂「量」的多種變化,也是不停地變下去。最重要的改進
,是加入了交易費用,從而引進當年我創立的合約安排的選擇的分析。這改進幅度很大,同學們恐怕一下子不容易
接受,因為從合約的角度看市場,產品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不容易分開來。

傳統的價格理論,或不大正確地稱為微觀經濟學的,集中於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制度何物要不是胡說八
道,就是作為另一門學問看。引進交易費用作為無可避免的一種局限,所有制度上的安排都是因為交易費用而起,
而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再不能獨自處理,要與制度的選擇一起看。史密斯當年知道要這樣看世界才對。但跟着的發
展,為了理論的處理需要簡化,經濟學者在有意或無意間假設交易費用是零。再後來搞出笑話:以Walras為首的一
般均衡理論分析,因為明確地假設拍賣(交易)費用是零,邏輯上不僅不可能有生產要素市場,產品有多少種類根
本無從界定,而嚴格來說這樣的世界是不會有任何市場的。方程式好看,內容空洞,半點解釋力也沒有,Walras與
追隨者搞的是藝術作品,科學怎樣也談不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4 日期: 2006-11-3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上述的發展與我選走的路不一樣。他們以複雜的理論為起點,假設交易費用是零而把理論簡化。我則以簡單的理論
為起點,加進交易費用而使變化複雜起來。對我來說,經濟解釋要選走哪一方是明顯的。

自《經濟解釋》完工後,不少同學要求我繼續寫宏觀經濟。然而,我掌握的經濟學,沒有微觀與宏觀之分。永遠起
於個人的選擇行為,局限下爭取極大化,要受到需求定律的約束。看社會整體就是宏觀,我們要懂得怎樣把社會成
員的個別行為加起來,從而達到一個經濟理論可以推斷的整體效果。至於一般人認為是宏觀經濟的數字,例如通脹
、失業、經濟增長等,這些年我的推斷比一般的「宏觀」大師準確,準很多——我的加法顯然比他們的加法高明。
就是沒有深入地學過的貨幣「理論」,這幾年為了人民幣匯率的困擾,我提出的貨幣觀也比較優勝。可見經濟學就
是經濟學,有優、劣之別,卻沒有微、宏之分。

起自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搞得差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從事者對價格理論的掌握不足,於是,加上去作宏觀加得
不對。凱氏無疑是天才,但他對價格理論一知半解,四十多年前讀他的《通論》時我就這樣說。今天看,大部分的
宏觀學者恐怕也要補習一下。其二,像傳統的「微觀」那樣,宏觀學說忽略了交易費用與合約安排的選擇。這失誤
對「微觀」已有大害,對宏觀更顯得是災難性了。

中國的經驗支持我的看法。九十年代中期,朱鎔基把急速通脹控制為零,跟着有通縮,而考慮到物品的質量急升,
這通縮很嚴重。當時國內的房地產價格暴跌。一九九七年春天,幾位來自北京的智囊朋友到深圳問我意見,說中國
的發展看來要完蛋了。我說:「會完蛋的是香港,你們吉人天相,中國還會繼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的制度與西方
的不同,怎可以用西方的不管制度何物的宏觀理論來推斷中國呢?發神經!後來香港得到北京協助(可以看為當年
香港協助中國改革的回報),死不掉,但這是政治,我的推斷可沒有算進去。

高斯認為西方的經濟學發展入了歧途,無可救藥,希望我能為中國的學子設想一下,救一救。本來是在三間大學的
講題,簡略而又是沒有準備的。想到高斯的話,一連五期,我用心地寫了一萬三千字。(之五,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11-2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學術上的集中與搏殺

要寫一篇關於佛利民在經濟學術上的貢獻,但這裡的篇幅不夠,又不想切斷該文,還是轉向《南窗集》那邊打主意
吧。正在猶豫,卻想起當年佛老對經濟問題的思想集中,有點怕人。跟他交朋友可真不易,因為除了經濟話題沒有
什麼可以引得起他的興趣。也是當年,高斯說到馬歇爾對經濟學的思想集中,很佩服,而高斯自己的集中,不在佛
老之下。

我的老師艾智仁,當年是行內公認的絕無僅有的經濟學天才。但他喜歡打高爾夫球,又多花時間修改他的經濟學課
本,行內朋友有微辭,認為艾老的成就低於他的本領。他當然不同意,熟是熟非只能讓歷史作判斷了。我知道,艾
師從事經濟學也是集中的。

批評我在經濟學上的天賦遠高於我在經濟學術上的成就的行內君子無數。皆胡說八道。這些人可能見我不務正業(
其實我是在各行各業調查研究),或興趣多多(攝影、書法、散文、收藏等,下文會解釋),又或者見到回港任職
後我少有發表英語文章(跟蹤中國的經改,提出建議,不能不全力以赴)。然而,我的英語論文結集長達八百頁,
還有人記得的作品逾十篇,而中文則二百多萬字,文章千篇,其中一半以上是關於經濟的,怎樣看也算是多產了。
你要不算中文嗎?讀了我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再說吧。

不能否認,在經濟學行內──或任何學術行內──不容易找到一個比我興趣更多而每項走得那麼盡、那麼痛快的人
。我處理經濟研究的法門,不是不斷地集中或專注,而是搏殺。搏殺是需要久不久脫離學術,鬆弛一下的。

記得作研究生時,費盡心機,花了年多時間也找不到自己滿意的論文題材。於是把心一橫,索性拿着照相機,天天
靜坐園林三個月,任何有關經濟學的問題也不想。是在這三個月中,我想出前所未見的攝影法門,天下獨有,一九
六七年在加州搞起風浪,最近在上海及杭州舉行攝影個展,風浪也見。是奇怪的品性。一連出版了七本攝影集後,
兩年前說封機就封機;今天,杭州後,說封展就封展。想當年,園林攝影三個月,再在校園出現,捲土重來,找論
文題材拼命六個月,找到足夠的關於台灣土地改革的資料,決定以佃農理論的分析處理,跟着八個月聽不知音,食
不知味,完工。這是搏殺。一九六九年開始調查香港的租務管制,每次回港度假一定到處跑,什麼天台木屋,什麼
租客吵罵,而租務法庭見我是常客,拿着他們的廢紙慎重影印,以為我發神經。一九七二年認為自己知得足,想得
夠,動筆寫《價格管制理論》(七四年發表)。此寫也,驚天地,泣鬼神,只數十頁紙寫了一年,易稿十餘次。這
是搏殺。《公司的合約性質》是一九八三發表的。從一九六八開始想,為此題一九六九年開始在香港跑工廠,調查
件工合約。想,想,想,想到一九八二年初,為高斯的榮休動筆,不分晝夜,不記得有沒有睡過覺。記得是不停地
寫下去,用手寫,稿紙不知多少頁,時間不知多少天。完稿,還沒有重讀,還沒有交給打字員,我知道該文可以傳
世。於是站起來,仰天大笑。這也是搏殺。學術之道,人各有法也。沒有興趣的不應該搞。可惜為米折腰,今天的
後起之秀逼着要在什麼水平的學報發表文章,既非為興趣而集中,也非為過癮而搏殺。這是把他們可能有的天賦抹
殺了。能不悲乎?佛利民活到九十四歲;艾智仁九十二,高斯九十六,還健在。搞學術,他們集中,不搏殺。搏殺
者的壽命會較短吧。難道我要去學打高爾夫球嗎?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11-2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佛利民的辯才

佛利民謝世,評論及追悼文字不少提到他舉世無匹的辯才。與佛老相交四十多年,辯論或討教過無數次,說一些我
知道的有趣往事,好叫同學們能得到一點啓發。

佛老的辯才究竟有多厲害呢?早就知名天下,三位朋友的評語可見端倪。一九六七年的春天,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教
授度瑪(E.Domar)談到佛老的辯才,他說:「如果我面對死刑審判,找辯護人我不要律師,要佛利民。」一九六八
年在芝加哥大學,與夏理.莊遜(H.Johnson)談到辯才,他說平生所遇,只有兩位大概可以打個平手:一個是凱恩
斯,一個是佛利民。一九六九年佛老到洛杉磯加州大學訪問了兩個星期,我問該校自命天才(其實確是天才)的湯
遜(E.Thompson),佛利民給他的印象如何。他用兩個字回應:Greased lightening(塗了滑油的閃電)。閃電還
不夠快,要塗上滑油來形容!

一九六三年的暑期,艾智仁靜靜地對我說佛利民會在Santa Barbara的加大分校講話,不公開的。我駕車個多小時赴
會,是個小室,在場僅十多人,都是該校的教授,學生只我一個。佛老準時進室,說只答問題,不講。問題紛紛提
出,佛老斬瓜切菜,見血封喉,令人嘆為觀止。當時他五十一歲,如日方中。中途他突然談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我
剛好作過研究,指出該維新主要是私有土地加上轉讓權,使大量農民遷往都市,經濟增長於是一日千里。那是我第
一次與佛老交手。他問我什麼名字,我說了。當他知道我只是個學生,問我的老師是誰。我說是艾智仁。他說:「
怪不得!」

一九六七年的聖誕前夕,在芝大蒙代爾之家酒會後,與佛老步行回家(他的公寓在我住的宿舍隔鄰),辯論了大約
十五分鐘。知道我的博士論文是佃農理論,他一連串地提出多個問題。該題材我剛下了年多工夫,對答如流。跟着
整晚睡不着,試圖理解佛老怎可以想得那麼快。想通了大概,之後與佛老辯論就懂得怎樣應付了。當時我是得到芝
大的一個博士後獎金才到那裡去的。兩天後舒爾茲召見,說要聘請我為助理教授。我當然高興。舒老補充說:「兩
天前的晚上你跟佛利民辯論,他推薦聘請你。」一九六八年的秋天,成了名的T.Saving從老遠跑到芝大要跟佛老辯
論一個貨幣理論上的話題,約好了時間。事前此君與我吃午餐,我說:「佛利民太快,你沒有嘗試過不可能應付,
還是用書信辯論好了。」他說不能臨陣退縮。大家約好事後在咖啡室相聚,說說戰果。兩個小時後見到他,我問:
「戰果如何?」他答:「應該聽你的,以書信跟他辯論。」博學多才,技術了得,智商超凡──當年可以出入芝大
經濟系這個少林寺的,都有這些條件,佛老更不用說。他與眾不同之處,是想得快,快得離奇,不親眼見到不容易
相信。其他的優勝條件都有關:基礎理論他掌握得通透,辯論時永遠用最淺的分析(朋友,相信我吧,深容易,淺
困難),效果是他的論點清晰絕倫。加上有恃無恐,於是客觀,這就成為一個現象了。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職不久,
同事陳坤耀說他聽到佛利民好勝,辯論時不肯認錯。我說:「不可能對。佛老認錯快過閃電,認了錯對手也不知道
。」不止此也。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佛老認為你的觀點比他的好,他會立刻站在你那邊,替你發展下去。你怎麼
辦?如果你好勝,會被迫走上與自己相反的方向,而佛老則拿着原來是你的論點,勝了你。與佛老交手,我堅守自
己的思想與研究所得,而他比我知得多的題材,我求教。是的,當年與佛老口辯,好勝必敗!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1-2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四)

各位同學:

(續前文)凱恩斯曾經說:「比起其他科學,經濟學困難嗎?不難,是容易的學問,但傑出者甚少。」我同意這判
斷。凱氏認為經濟學難以傑出,因為某程度上從事者需要是個哲學家、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周身
刀的。這觀點我不一定同意。我認為經濟學難達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論太多,搞得太複雜,而最大的
困難是從事者對真實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維德、高斯那種人,不懂或不用數,理論知得不多,但他們對
基礎理念有充分的掌握,對世事知得多,足夠。

我們不需要有這些大師的天賦才可以達到師級的層面,但要懂得學習的方法。我自己走過不少冤枉路,誤入歧途好
幾次,可幸及時驚覺,回頭是岸,再走。嘗試又嘗試,終於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學,我只能把自己的經驗
申述一下。

我認為重要的起點,是入門者要知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架構,跟着是掌握這架構中的概念與簡單理論。有了基礎,
不妨嘗試比較複雜的理論。天賦奇高可以不管複雜的,但我的經驗,是猛攻一陣複雜的,再回到簡單的基礎會有新
的理解。三十歲前,我來來回回好幾次,到三十五歲,知道基礎架構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複雜
的理論了。

這架構就是前文說過的:一、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二、選擇的第一個公理,是在局限下爭取個人利益極大
化;三、量度極大化的價值概念與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四、局限轉變引起的行為轉變,要受到約束
,而這約束主要是需求定律。

這就帶來我個人認為是經濟學最難處理的地方。局限轉變帶來的行為轉變,要受需求定律的約束。需求定律是約束
價格的轉變與需求量的轉變。因此,要解釋行為,任何局限轉變,處理的人必須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轉變翻為一個
價的轉變。不容易。更頭痛的是,很多行為不通過市場,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場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
用途,不限於市場物品。任何有價值的物品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聲譽、友情、信仰等。不在市場成交,沒有市價
或價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價。非市場的物品,價格變為代價,也即是成本了。

「成本」是cost的中譯,不大正確。較佳的譯法是「機會成本」,有點不妥,因為經濟學沒有不是機會成本的成本
。最好的譯法應該是「代價」,但說「生產代價」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他科學,經濟學是格外重視概念的,而
其中最難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轉變翻為成本轉變,也即是翻為代價轉變,需求定律的運用就過
了最困難的一關。可以相當複雜:一項局限的轉變可以牽涉到好幾方面的需求,因而牽涉到好幾方面的代價轉變。
學而時習之,熟能生巧,我自己到四十歲後,得心應手,任何局限轉變,想到與某方面的需求有關時,代價的升升
降降立刻知道。

《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對成本有詳盡的解釋,而卷三(《制度的選擇》)分析產權與制度,帶到
社會成本(代價)那方面去,也說得詳盡。同學要注意,有些價值,可以倒轉過來看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
息是收入,轉換角度可以作為成本看。三十年前,與老師艾智仁研討某話題,書信來來回回好幾次,其中一次我寫
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cost, but the whole of cost .)
」他回信大讚,顯然認為我學滿了師。

成本的正確概念本來就不容易掌握(見《供應的行為》),而加上產權問題、交易費用、非市場物品等,「成本」
或「局限」的轉變來得更複雜了。然而,要通過需求定律來解釋人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把局限的轉變翻為價或代價
的轉變。要記着,凡是轉變,不管是代價還是行為,一定是「邊際」的,所以解釋行為或現象要從邊際轉變的角度
入手。這又帶到序數量度或排列選擇給我們的方便了。那些批評交易費用難以量度或無從量度,因而沒有用場的眾
君子,是經濟解釋的門外漢。

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楊小凱曾經批評我不懂得邊際分析,但巴賽爾卻說邊際分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衝突嗎?
不一定。小凱是搞數學經濟的,沒有作過實證經濟研究,從始至終停留在象牙塔內。我是搞實證研究的,數學的邊
際分析只學幾天就認為足夠(考理論當年永遠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實世界中,落手落腳地搞起來。在
真實世界看邊際轉變,可以小若沙塵,可以巨似泰山。數學的邊際分析與驗證的邊際處理是兩回事。

這就帶來我要說的實踐經濟學的重點。要解釋行為,局限的轉變不可以子虛烏有,其轉變一定要有可以觀察到的事
實支持,而如果交易費用等轉變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數排列轉變的或大或小有可為。然而,局限轉變不易
體會,翻為一個價或代價的轉變也困難。可以做到,不易。這裡要說的重點,是處理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一般不
是一個市價轉變那麼簡單,絕大部分不可能從課堂上學得,也不是博士之後坐在辦公室內可以知道。同學們從開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1-2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學經濟時就要走到真實世界去,在街頭巷尾到處跑,好奇地觀察,不斷地試行以學得的簡單理論解釋,即是要試行
推出假說,然後把觀察到的現象作驗證。要多做,甚至天天做,開頭會覺得經濟理論沒有什麼解釋力,但堅持下去
,「破案」的實例會愈來愈多,過了幾年會覺得複雜的世界一般有簡單的理論解釋。

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現象。所有實證自然科學,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學,學生從中學起就要做實驗室工作。經濟也
是實證科學,但就是進入了大學也沒有實驗室課程。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實驗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學的教授
可沒有規定學生要到處觀察,不斷地試行解釋,而那些所謂「實驗」課程,只不過拿着些不知怎樣弄出來的數字,
作些什麼統計分析。

一個真實的故事支持我的投訴。二十世紀的價格理論大師史德拉(G. J. Stigler),是魯賓遜夫人(J.
Robinson)之後的高舉以不同的需求彈性係數解釋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的專家。有一次,在芝加哥
大學研究院教價格分歧時,史德拉說:「我們不可能在一間商店內,同時同地,同樣物品,找到兩個不同的價格。
」一位坐在課室後排的同學,舉手說:「就在校園鄰近的那間電影院,說明普通人入場二元二角半,學生一元二角
半,同院同時間,電影一樣,座位是先到先選的。」史德拉無法回應,在講台上行來行去,行了幾分鐘,突然大聲
對該同學說:「告訴你吧,今天晚上我會把該電影院燒掉!」

同學們都知道,在任何顧客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店內,價格分歧是必然的效果。拿得經濟學諾貝爾獎的史德拉怎可以
不知道呢?事實上,一九八三到八五,連續三年的年宵我帶學生到香港的街頭賣桔,試行價格分歧,因而知道,雖
然不同彈性係數在邏輯上支持價格分歧的行為,但實際上不同顧客有不同的訊息費用,也有不同的討價還價的時間
成本,而這些局限的不同,對價格分歧的決定性比彈性係數的不同重要得多。

一篇今天還很大名的文章,寫於七十年代後期,三位作者在原稿中舉出石油運輸的例子來支持他們的理論。他們說
:「石油公司擁有自己的輸油管,不租用,但運油船卻租用,不擁有。」我當時是幾家石油公司的顧問,寫信給作
者,說:「所有石油公司都擁有自己的油船隊;租用輸油管在行內盛行。」文章發表時,三位作者只取消了石油運
輸的例子,原文的理論假說不改!這等於史德拉把電影院燒掉了。捆綁銷售是大題目,沒有一個作者真的知道是怎
樣的一回事。全線逼銷也精彩,但除了區區在下,沒有經濟學者知道這種逼銷只限於生產商或批發商與零售商之間
,而且一定是短暫的。Signaling也是曾獲諾獎的題材,其理論卻解釋不了最明顯的有關現象:玉石原件出售,購買
者要看石皮而猜其內——賣家不把原件切開,增加了訊息費用。睜大眼睛看世界,signaling這項胡鬧經濟題材不會
存在。

真實世界的現場觀察與探討,是經濟學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對經濟解釋幫助最大的。二百多年前,史密斯是這樣搞
起經濟學的。同學們要回到史前輩的傳統去。(之四)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11-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四)

各位同學:

(續前文)凱恩斯曾經說:「比起其他科學,經濟學困難嗎?不難,是容易的學問,但傑出者甚少。」我同意這判
斷。凱氏認為經濟學難以傑出,因為某程度上從事者需要是個哲學家、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周身
刀的。這觀點我不一定同意。我認為經濟學難達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論太多,搞得太複雜,而最大的
困難是從事者對真實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維德、高斯那種人,不懂或不用數,理論知得不多,但他們對
基礎理念有充分的掌握,對世事知得多,足夠。

我們不需要有這些大師的天賦才可以達到師級的層面,但要懂得學習的方法。我自己走過不少冤枉路,誤入歧途好
幾次,可幸及時驚覺,回頭是岸,再走。嘗試又嘗試,終於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學,我只能把自己的經驗
申述一下。

我認為重要的起點,是入門者要知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架構,跟着是掌握這架構中的概念與簡單理論。有了基礎,
不妨嘗試比較複雜的理論。天賦奇高可以不管複雜的,但我的經驗,是猛攻一陣複雜的,再回到簡單的基礎會有新
的理解。三十歲前,我來來回回好幾次,到三十五歲,知道基礎架構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複雜
的理論了。

這架構就是前文說過的:一、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二、選擇的第一個公理,是在局限下爭取個人利益極大
化;三、量度極大化的價值概念與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四、局限轉變引起的行為轉變,要受到約束
,而這約束主要是需求定律。

這就帶來我個人認為是經濟學最難處理的地方。局限轉變帶來的行為轉變,要受需求定律的約束。需求定律是約束
價格的轉變與需求量的轉變。因此,要解釋行為,任何局限轉變,處理的人必須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轉變翻為一個
價的轉變。不容易。更頭痛的是,很多行為不通過市場,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場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
用途,不限於市場物品。任何有價值的物品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聲譽、友情、信仰等。不在市場成交,沒有市價
或價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價。非市場的物品,價格變為代價,也即是成本了。

「成本」是cost的中譯,不大正確。較佳的譯法是「機會成本」,有點不妥,因為經濟學沒有不是機會成本的成本
。最好的譯法應該是「代價」,但說「生產代價」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他科學,經濟學是格外重視概念的,而
其中最難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轉變翻為成本轉變,也即是翻為代價轉變,需求定律的運用就過
了最困難的一關。可以相當複雜:一項局限的轉變可以牽涉到好幾方面的需求,因而牽涉到好幾方面的代價轉變。
學而時習之,熟能生巧,我自己到四十歲後,得心應手,任何局限轉變,想到與某方面的需求有關時,代價的升升
降降立刻知道。

《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對成本有詳盡的解釋,而卷三(《制度的選擇》)分析產權與制度,帶到
社會成本(代價)那方面去,也說得詳盡。同學要注意,有些價值,可以倒轉過來看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
息是收入,轉換角度可以作為成本看。三十年前,與老師艾智仁研討某話題,書信來來回回好幾次,其中一次我寫
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cost, but the whole of cost .)
」他回信大讚,顯然認為我學滿了師。

成本的正確概念本來就不容易掌握(見《供應的行為》),而加上產權問題、交易費用、非市場物品等,「成本」
或「局限」的轉變來得更複雜了。然而,要通過需求定律來解釋人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把局限的轉變翻為價或代價
的轉變。要記着,凡是轉變,不管是代價還是行為,一定是「邊際」的,所以解釋行為或現象要從邊際轉變的角度
入手。這又帶到序數量度或排列選擇給我們的方便了。那些批評交易費用難以量度或無從量度,因而沒有用場的眾
君子,是經濟解釋的門外漢。

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楊小凱曾經批評我不懂得邊際分析,但巴賽爾卻說邊際分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衝突嗎?
不一定。小凱是搞數學經濟的,沒有作過實證經濟研究,從始至終停留在象牙塔內。我是搞實證研究的,數學的邊
際分析只學幾天就認為足夠(考理論當年永遠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實世界中,落手落腳地搞起來。在
真實世界看邊際轉變,可以小若沙塵,可以巨似泰山。數學的邊際分析與驗證的邊際處理是兩回事。

這就帶來我要說的實踐經濟學的重點。要解釋行為,局限的轉變不可以子虛烏有,其轉變一定要有可以觀察到的事
實支持,而如果交易費用等轉變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數排列轉變的或大或小有可為。然而,局限轉變不易
體會,翻為一個價或代價的轉變也困難。可以做到,不易。這裡要說的重點,是處理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一般不
是一個市價轉變那麼簡單,絕大部分不可能從課堂上學得,也不是博士之後坐在辦公室內可以知道。同學們從開始
學經濟時就要走到真實世界去,在街頭巷尾到處跑,好奇地觀察,不斷地試行以學得的簡單理論解釋,即是要試行
推出假說,然後把觀察到的現象作驗證。要多做,甚至天天做,開頭會覺得經濟理論沒有什麼解釋力,但堅持下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11-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破案」的實例會愈來愈多,過了幾年會覺得複雜的世界一般有簡單的理論解釋。

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現象。所有實證自然科學,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學,學生從中學起就要做實驗室工作。經濟也
是實證科學,但就是進入了大學也沒有實驗室課程。真實世界是經濟學的實驗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學的教授
可沒有規定學生要到處觀察,不斷地試行解釋,而那些所謂「實驗」課程,只不過拿着些不知怎樣弄出來的數字,
作些什麼統計分析。

一個真實的故事支持我的投訴。二十世紀的價格理論大師史德拉(G. J. Stigler),是魯賓遜夫人(J.
Robinson)之後的高舉以不同的需求彈性係數解釋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的專家。有一次,在芝加哥
大學研究院教價格分歧時,史德拉說:「我們不可能在一間商店內,同時同地,同樣物品,找到兩個不同的價格。
」一位坐在課室後排的同學,舉手說:「就在校園鄰近的那間電影院,說明普通人入場二元二角半,學生一元二角
半,同院同時間,電影一樣,座位是先到先選的。」史德拉無法回應,在講台上行來行去,行了幾分鐘,突然大聲
對該同學說:「告訴你吧,今天晚上我會把該電影院燒掉!」

同學們都知道,在任何顧客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店內,價格分歧是必然的效果。拿得經濟學諾貝爾獎的史德拉怎可以
不知道呢?事實上,一九八三到八五,連續三年的年宵我帶學生到香港的街頭賣桔,試行價格分歧,因而知道,雖
然不同彈性係數在邏輯上支持價格分歧的行為,但實際上不同顧客有不同的訊息費用,也有不同的討價還價的時間
成本,而這些局限的不同,對價格分歧的決定性比彈性係數的不同重要得多。

一篇今天還很大名的文章,寫於七十年代後期,三位作者在原稿中舉出石油運輸的例子來支持他們的理論。他們說
:「石油公司擁有自己的輸油管,不租用,但運油船卻租用,不擁有。」我當時是幾家石油公司的顧問,寫信給作
者,說:「所有石油公司都擁有自己的油船隊;租用輸油管在行內盛行。」文章發表時,三位作者只取消了石油運
輸的例子,原文的理論假說不改!這等於史德拉把電影院燒掉了。捆綁銷售是大題目,沒有一個作者真的知道是怎
樣的一回事。全線逼銷也精彩,但除了區區在下,沒有經濟學者知道這種逼銷只限於生產商或批發商與零售商之間
,而且一定是短暫的。Signaling也是曾獲諾獎的題材,其理論卻解釋不了最明顯的有關現象:玉石原件出售,購買
者要看石皮而猜其內——賣家不把原件切開,增加了訊息費用。睜大眼睛看世界,signaling這項胡鬧經濟題材不會
存在。

真實世界的現場觀察與探討,是經濟學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對經濟解釋幫助最大的。二百多年前,史密斯是這樣搞
起經濟學的。同學們要回到史前輩的傳統去。(之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1-2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他是還會站在那裡的——悼佛利民

沒有誰不希望他長生不老;沒有誰不知道哀傷的一天會來臨。凌晨五時電話鈴響,我感受不好。是自己太太的聲音
,更不對頭。「什麼事?」「米爾頓去世了。」靜寂了好一陣,太太說:「你的朋友都要知道你怎樣想。」早一天
她飛到上海去辦點事。

消息來得有點突然。兩星期前我們還跟米爾頓通信,他還是那樣清晰。五年多前在他三藩市的家相聚,我說他的智
力還高人幾級。他說:「史提芬,不要說言不由衷的話,教了你那麼多次還不記得。你不可能不知道我當年是怎樣
的。」我當然知道。認識佛老時他五十出頭,行雷閃電,如神似鬼。二十多年後帶他暢遊神州,相聚了兩個星期,
感受上他的思想依然不凡,但沒有把我嚇得要命,不知是我有了長進,還是他緩慢了下來。當時他七十六歲,做過
兩次心臟大手術,對我說:「史提芬呀,思想是腦子運動,跟任何運動一樣,幾天不思考腦子會退化。」佛老樂天
知命,但歲月無情,五年前的他,與四十年前的神鬼說不可同日而語。

我不想在這裡說佛老在貨幣理論上的貢獻,或比較重要的在價格理論上的貢獻,或更上一層樓,說他對人類自由作
出的貢獻。眾所周知的事不談算了。外人不知,但今天行內還活着的古人,都知道佛老曾經是二十世紀的一個統計
學天才,也不用多說。說長少之交,說教導之恩,說一點溫馨的回憶吧。

我結婚是由他老人家穿上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袍主持婚禮的。他的太太蘿絲代表着我臥病在床的母親。婚禮天下獨
有,歷史沒有出現過。請柬由張滔設計。這個鬼才拿着莫札特歌劇《費加羅婚禮》當年的廣告,照辦煮碗,男女主
角改了名字,而導演變為佛利民。艾智仁收到請柬後,給我電話,誇誇其談,說整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經濟系,只
有他一個是天才,解通了那廣告是結婚請柬。

婚禮在我親自設計建造的園林中舉行。你道佛老說什麼?他說:「今天的婚禮史無前例。結婚的一個是佛教徒,一
個是基督徒,而我是猶太人。我說你們結婚就結婚!」親吻我的太太後,轉向我說:「你嗎?我不吻!」這是佛利
民,言出由衷。

去年我七十生日,廣州周燕提到我教她在學術上不能說半句假話時,聲色俱厲,使她有點怕,而長沙朱錫慶則說因
為我永遠不說假話,使他有恐懼感。是佛利民對我的影響,希望會在中國傳開去。衷心話不容易說。形勢所逼,靈
魂之價要下降時,我會想到佛利民,於是把心一橫,哪管給人家殺了,說自己相信的。佛老比我高明,他笑口常開
,要殺你時先說:「對不起,我懇求不同意……」我可沒有這種禮貌與耐性,會說:「蠢到死!」也是言出由衷,
但眾人皆欲殺矣。十七日清晨太太打電話給蘿絲問候。我卻要撥好幾次,接通已是我們的中午時間了。蘿絲很安詳
,九十多歲,記憶好,說話清晰,彷彿是四十年前我認識的她。跟她談了一陣佛老對中國的貢獻,對她說中國的市
場比美國的還要自由。她高興,說中國的經濟奇蹟她聽到很多。佛老謝世,整個地球給我有輕微地震的感受。美國
的媒體不斷廣播,加拿大的姊姊來電話,說那裡也播個不停。一位同學把我寫過佛老的十多篇文章放到網上去,擴
散開來,中國青年的反響感人,一些說要學佛老做人,一些要把他的思想發展下去。我們不容易想像一個比佛利民
更偉大的人生。生於一九一二,他度過的日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大時代。科技猛進,戰爭無數,什麼主義
都出現過。上蒼有眼,看中了一個長得不高的人,把所有應付這些大爭議需要的天賦都給了他。他於是站起來,寸
步不移地為人類的生活與自由辯護,到死為止。二十世紀的主義之爭,不是因為佛利民的存在而起,但卻因為他的
存在而消散了。他站在那裡沒有誰不知道,我想,既然大家知道,他會永遠地站在那裡的。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1-2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他是還會站在那裡的——悼佛利民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1-1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中國不要領導世界

無端端讀到十一月十一日《文匯報》的「中國新聞」,有兩項似佳實劣,不以為然。其一是美國國務卿賴斯接受新
加坡《海峽時報》訪問,說中美關係不是零和遊戲。說得對,我贊同。但她又說跟中國做朋友總比做敵人好──這
應該是小小失言了。兩個原因。其一,做朋友當然比做敵人好,說了等於沒說。其二,讀者或聽者可能聯想到中國
是美國的一個假想敵,就是真的也不應該在言論中有絲毫這樣的含意。我的意思,是任何人對我說跟我做朋友總比
做敵人好,我會想:怎可以想到敵人那邊去?中國當然是美國的朋友,否則或會打將起來,或起碼針鋒相對。當年
中國進入世貿,美國的檔案顯示他們幫大忙。當然,他們想不到中國人的生產力那麼厲害,一下子要包辦全世界的
紡織品。後來大吵大鬧,配額重溫,而強逼人民幣升值已有三年多了。這是強逼中國貨起價,沒有政客不可能出現
。中美之間的沙石還有,恐怕不少吧。這些沙石早晚要清除,可惜今天看,美國的眾多經濟學高人,對政府的影響
近於零。第二項報道,是投資大亨羅傑斯接受韓國傳媒訪問,把中國捧到天上去。使我憂心的,是他說:「中國將
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的國家。儘管很多人對此不滿意,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大亨先生沒有讀過中國的歷史吧。
中國在強盛時,要求國土完整,有時像乾隆皇帝那樣,對外邦有點狂妄自大。但奇怪,中國從來沒有領導或引領他
邦之癮。這一回,賴斯說中國已非吳下阿蒙,要在國際上擔當重要角色,而大亨又說中國會引領世界,《文匯報》
顯然說得有點自豪了。自豪是應該的。中國的可觀發展,是由工資二十元人民幣一天的勞苦大眾打上去。炎黃子孫
有這些人我感到自豪。一位長沙朋友最近訪美,回來後太太問他紐約怎麼樣。他說:「不怎麼樣,比不上上海。」
這判斷是對是錯天曉得,但浦東只用了八年時間,不能不說是奇蹟。朋友,你可以想像有人為了多賺數角美元,凌
晨時刻在摩天大廈的鋼架高層作焊接嗎?打死我也不會做,但佩服這些「勇士」們。

令我擔心的,是北京可能給外人讚得飄飄然,要嘗試一下領導世界。對所有國家友好絕對應該,認為需要協助的,
出錢出力,也應該。但說什麼領導云云,或爭取什麼重要國際角色,容易吃力不討好,可免則免。人家比你有錢,
去領導是笑話。人家比你窮,去領導可能惹禍上身。如果貧困之邦見到中國的發展要仿效,他們大可派專員來考察
研究,北京不需要教他們怎樣做。協助他人是好事,但協助之後需要負責的,不妥。後者有點「領導」的味道。經
濟發展要各做各的,互相尊重,互相貿易,誰大誰小無所謂,「引領」不談也罷。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地位大有改進
。面係人地俾,架係自己丟。這些日子炎黃子孫到歐洲旅遊,有錢在手,受到的禮待前所未見。據說還有隨地吐痰
的,丟架之極也。先敬羅衣後敬人,俗不可耐,但這是真實的世界。神州大地還有很多問題,還有數之不盡的沙石
。然而,這些日子我讚的多,彈的少,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我認為北京當局知道沙石的所在,用不着我提點。其二
是儘管沙石多多,而天才絕頂如區區在下(一笑),撫心自問,如果二十多年來讓我有改革中國的生殺大權,我不
會改得那麼好。自己鬥不過人家,彈來彈去是得把口,見笑天下。話雖如此,很多時我認為北京知道沙石,但處理
的方法不對。於是,把自己的所知提出建議,心安理得,北京聽不聽話我管不着。這裡要說的,是雖然中國的傳統
好些我不以為然,但沒有領導他邦之癮的傳統,很不錯,算是了不起的智慧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
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11-1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三)

各位同學:

(續前文)不能肯定同學們要花多少時日,才能充分地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懂得遇上怎樣的問題要選
用哪一種。首先是要掌握前文提到的幾種價值概念。我推薦了幾項讀物,而自己的心得都寫進了三卷本的《經濟解
釋》的首兩卷中。不要輕視這些價值概念。西方的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到今天,大致上這些概念可取而重要。
原則上,這些概念的正確掌握,幾個月的工夫足夠。困難是不同讀物有不同的說法,而不同教授所說的也往往不同
。實在太多不懂的人寫書或教學了。能通透地掌握價值概念的經濟學者不多,而能掌握局限條件(constraints,價
值的另一面)的更少。

經濟是一門重視概念的科學。可取的理論不多,也不難,遠不及自然科學那樣湛深,但概念的變化多,一般性大,
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簡單理論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這樣,從事者逼着把理論搞得複雜,用上「拓樸」等湛深
數學。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章,對基礎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地解釋現象。同學要掌握
正確的概念,但讀物胡說,老師不懂,很麻煩。同學們於是要講一點際遇,明師難求,懂得選擇讀物是起碼的要求
了。

說過了,經濟解釋是解釋人的行為,以及人的行為引起的各種現象。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說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
果,我們接受,而加上小孩子也能明白的數學理念,「在局限條件下爭取極大化」這個公理就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
傳統。這公理直白,淺的,沒有玄機,困難是概念的掌握:極大化的量度價值概念與局限變化的概念。局限是約束
,經濟學翻為成本、代價、價格等,牽涉到資源、產出的邊際下降,而在社會中則要加上最難處理的產權及交易費
用。

這就帶到經濟解釋的重心所在。所有經濟解釋都環繞着如下一個問題:某些局限變了,人的行為會怎樣變呢?想深
一層,人的行為變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局限會變,人的行為又會怎樣變呢?社會的整體又如何?本來是簡單
的學問,一下子複雜起來。

局限有變,人的行為跟着變,但要解釋或推斷這行為的變動,行為不可以亂變一通,不可以像阿康那種「無定向風
」。要解釋或推斷行為,行為一定要受到約束,而在科學上——任何科學——約束行為的規律就是理論了。經濟學
的結構是簡單的:局限怎樣變,人的行為一定會跟着怎樣變,而約束這「一定」的規律,主要是那大名鼎鼎的需求
定律(The Law of Demand)。經濟學有不少定律,或有不少理論,但大部分可有可無,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沒
有需求定律就沒有西方經濟學,事情就是那麼簡單。原則上,所有其他經濟定律都可用需求定律代替,又或者所有
其他經濟理論都可從需求定律變化出來。任何理論,不論微觀或宏觀,某一點違反了需求定律,該理論一定錯!所
以同學們要學好經濟理論,一半以上時間要集中於需求定律。其他的多知一點無妨,但如果同學對需求定律的理解
與體會,可以給我打上七十分,其他的理論一概不知也算到位,是個及格的經濟學家了。

需求定律說,任何物品,何時何地,價格下降其需求量一定上升。不容許有任何例外,因為如果有例外,理論就不
可以被人的行為推翻,無從驗證,所以不能解釋人的行為。同學們都知道,經濟課本說有吉芬物品這回事。吉芬物
品是指那些價格下降需求量跟着下降的物品,或價格愈高需求量愈大——這是推翻了需求定律。邏輯說,吉芬物品
可以存在,正如邏輯說萬有引力可以失靈。這就是困難:如果吉芬物品被容許在真實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能事前劃
分哪些是吉芬物品哪些不是,那麼人的任何選擇行為都不可能被需求定律推翻,也即是說該定律無從驗證,於是半
點解釋力也沒有。所有的經濟學概念及其他理論皆要與需求定律掛鈎,沒有該定律,經濟學的整個架構就會倒塌下
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不少價格理論大師嘗試在邏輯上把吉芬物品推出門外,都不成功。我在六十年代搞起了風浪
,指出在幾個不同的假設下,吉芬物品可以被拒諸門外,但因為用上無從觀察的變數,不妥。後來還是接納了史德
拉與艾智仁的辦法,把需求定律作為一個公理(a postulate),武斷地不容許吉芬物品存在。一九六六年,在加州
長堤大學任教職,我對同事E. Dvorak指出,邏輯上,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場成交,只可以在一人世界或永遠不交換的
物品出現,把他嚇了一跳,大叫天才。但既然吉芬物品可以武斷地廢除,我的天才不值錢。雖如是,三十多年後我
還是把該推理寫進《科學說需求》的第四章第六節。(這裡要向同學解釋一點。今天的經濟學教科書,吉芬物品一
般存在。教科書是為了賺錢,或起碼要有出版社收容,否決吉芬物品的存在不容易賣出去。可見一般大學裡的教授
,對經濟解釋是沒有興趣的。)

回顧平生,在需要求定律這個重要話題上,對我影響最大的讀物是佛利民的《馬歇爾需求曲線》(M. Fri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雖然有好幾處我不同意其分析,但該文對需求的經濟思維實在好,今天的同學
還要一讀再讀。整體而言,需求定律分析得最詳盡的,應該是我於二○○一年發表的《科學說需求》(《經濟解釋
》卷一)。該卷分析的何謂價、何謂量、不變量的選擇、品味不變的假設、消費者盈餘、否決剪刀論,等等,大部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11-1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分不能從其他讀物找到。不全是我的發明,而是經過多年從讀物及師友間的吸納,經過自己不斷地在街頭巷尾找現
象印證,左改進右改進,日夕思想到過了退休之年,知道打通了經脈,全盤掌握,毫無沙石,才動筆寫出來的。

這裡有一個要點——非常重要而又頭痛的——同學們要注意。這是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線)所說的需求量
(quantity demanded),是一個無從觀察的變數(variable),真實世界不存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是成交量
(quantity transacted),不是需求量。需求量是一個意圖之量,是經濟學者想像出來的,不真有其物。於是,經
濟學分析的短缺(shortage)或剩餘(surplus)都是空中樓閣,真實世界不存在,靠這些理念作經濟解釋不可能不
是廢物。

我說過,一個假說(hypothesis)的驗證必定要用上兩個或以上的可以觀察到的變數,但理論的起點往往要用無從
觀察的變數,然後通過邏輯,推出可以觀察的變數才能作假說的驗證。這樣看經濟分析,可以避免的話,無從觀察
的變數愈少愈好。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無從觀察,但這定律不可或缺,所以需求量是經濟學中唯一的我不能不接受
的無從觀察之物。處理經濟解釋的一個重點,是要懂得怎樣把真實世界沒有其物的需求量(一個概念上的變數),
按着邏輯的規格,帶到可以觀察的成交量或其他現象那邊去。《科學說需求》的第六章對這個問題交代過、解釋過
怎樣處理。

以為需求量可以觀察到,或以成交量作為需求量的研究分析,無數,都是廢物。(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11-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三)

各位同學:

(續前文)不能肯定同學們要花多少時日,才能充分地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懂得遇上怎樣的問題要選
用哪一種。首先是要掌握前文提到的幾種價值概念。我推薦了幾項讀物,而自己的心得都寫進了三卷本的《經濟解
釋》的首兩卷中。不要輕視這些價值概念。西方的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到今天,大致上這些概念可取而重要。
原則上,這些概念的正確掌握,幾個月的工夫足夠。困難是不同讀物有不同的說法,而不同教授所說的也往往不同
。實在太多不懂的人寫書或教學了。能通透地掌握價值概念的經濟學者不多,而能掌握局限條件(constraints,價
值的另一面)的更少。

經濟是一門重視概念的科學。可取的理論不多,也不難,遠不及自然科學那樣湛深,但概念的變化多,一般性大,
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簡單理論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這樣,從事者逼着把理論搞得複雜,用上「拓樸」等湛深
數學。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章,對基礎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地解釋現象。同學要掌握
正確的概念,但讀物胡說,老師不懂,很麻煩。同學們於是要講一點際遇,明師難求,懂得選擇讀物是起碼的要求
了。

說過了,經濟解釋是解釋人的行為,以及人的行為引起的各種現象。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說人的行為是個人選擇的結
果,我們接受,而加上小孩子也能明白的數學理念,「在局限條件下爭取極大化」這個公理就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
傳統。這公理直白,淺的,沒有玄機,困難是概念的掌握:極大化的量度價值概念與局限變化的概念。局限是約束
,經濟學翻為成本、代價、價格等,牽涉到資源、產出的邊際下降,而在社會中則要加上最難處理的產權及交易費
用。

這就帶到經濟解釋的重心所在。所有經濟解釋都環繞着如下一個問題:某些局限變了,人的行為會怎樣變呢?想深
一層,人的行為變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局限會變,人的行為又會怎樣變呢?社會的整體又如何?本來是簡單
的學問,一下子複雜起來。

局限有變,人的行為跟着變,但要解釋或推斷這行為的變動,行為不可以亂變一通,不可以像阿康那種「無定向風
」。要解釋或推斷行為,行為一定要受到約束,而在科學上——任何科學——約束行為的規律就是理論了。經濟學
的結構是簡單的:局限怎樣變,人的行為一定會跟着怎樣變,而約束這「一定」的規律,主要是那大名鼎鼎的需求
定律(The Law of Demand)。經濟學有不少定律,或有不少理論,但大部分可有可無,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沒
有需求定律就沒有西方經濟學,事情就是那麼簡單。原則上,所有其他經濟定律都可用需求定律代替,又或者所有
其他經濟理論都可從需求定律變化出來。任何理論,不論微觀或宏觀,某一點違反了需求定律,該理論一定錯!所
以同學們要學好經濟理論,一半以上時間要集中於需求定律。其他的多知一點無妨,但如果同學對需求定律的理解
與體會,可以給我打上七十分,其他的理論一概不知也算到位,是個及格的經濟學家了。

需求定律說,任何物品,何時何地,價格下降其需求量一定上升。不容許有任何例外,因為如果有例外,理論就不
可以被人的行為推翻,無從驗證,所以不能解釋人的行為。同學們都知道,經濟課本說有吉芬物品這回事。吉芬物
品是指那些價格下降需求量跟着下降的物品,或價格愈高需求量愈大——這是推翻了需求定律。邏輯說,吉芬物品
可以存在,正如邏輯說萬有引力可以失靈。這就是困難:如果吉芬物品被容許在真實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能事前劃
分哪些是吉芬物品哪些不是,那麼人的任何選擇行為都不可能被需求定律推翻,也即是說該定律無從驗證,於是半
點解釋力也沒有。所有的經濟學概念及其他理論皆要與需求定律掛鈎,沒有該定律,經濟學的整個架構就會倒塌下
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不少價格理論大師嘗試在邏輯上把吉芬物品推出門外,都不成功。我在六十年代搞起了風浪
,指出在幾個不同的假設下,吉芬物品可以被拒諸門外,但因為用上無從觀察的變數,不妥。後來還是接納了史德
拉與艾智仁的辦法,把需求定律作為一個公理(a postulate),武斷地不容許吉芬物品存在。一九六六年,在加州
長堤大學任教職,我對同事E. Dvorak指出,邏輯上,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場成交,只可以在一人世界或永遠不交換的
物品出現,把他嚇了一跳,大叫天才。但既然吉芬物品可以武斷地廢除,我的天才不值錢。雖如是,三十多年後我
還是把該推理寫進《科學說需求》的第四章第六節。(這裡要向同學解釋一點。今天的經濟學教科書,吉芬物品一
般存在。教科書是為了賺錢,或起碼要有出版社收容,否決吉芬物品的存在不容易賣出去。可見一般大學裡的教授
,對經濟解釋是沒有興趣的。)

回顧平生,在需要求定律這個重要話題上,對我影響最大的讀物是佛利民的《馬歇爾需求曲線》(M. Fri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雖然有好幾處我不同意其分析,但該文對需求的經濟思維實在好,今天的同學
還要一讀再讀。整體而言,需求定律分析得最詳盡的,應該是我於二○○一年發表的《科學說需求》(《經濟解釋
》卷一)。該卷分析的何謂價、何謂量、不變量的選擇、品味不變的假設、消費者盈餘、否決剪刀論,等等,大部
分不能從其他讀物找到。不全是我的發明,而是經過多年從讀物及師友間的吸納,經過自己不斷地在街頭巷尾找現
象印證,左改進右改進,日夕思想到過了退休之年,知道打通了經脈,全盤掌握,毫無沙石,才動筆寫出來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11-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這裡有一個要點——非常重要而又頭痛的——同學們要注意。這是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線)所說的需求量
(quantity demanded),是一個無從觀察的變數(variable),真實世界不存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是成交量
(quantity transacted),不是需求量。需求量是一個意圖之量,是經濟學者想像出來的,不真有其物。於是,經
濟學分析的短缺(shortage)或剩餘(surplus)都是空中樓閣,真實世界不存在,靠這些理念作經濟解釋不可能不
是廢物。

我說過,一個假說(hypothesis)的驗證必定要用上兩個或以上的可以觀察到的變數,但理論的起點往往要用無從
觀察的變數,然後通過邏輯,推出可以觀察的變數才能作假說的驗證。這樣看經濟分析,可以避免的話,無從觀察
的變數愈少愈好。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無從觀察,但這定律不可或缺,所以需求量是經濟學中唯一的我不能不接受
的無從觀察之物。處理經濟解釋的一個重點,是要懂得怎樣把真實世界沒有其物的需求量(一個概念上的變數),
按着邏輯的規格,帶到可以觀察的成交量或其他現象那邊去。《科學說需求》的第六章對這個問題交代過、解釋過
怎樣處理。

以為需求量可以觀察到,或以成交量作為需求量的研究分析,無數,都是廢物。(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11-1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詩出誰手重要嗎?

最近寫中原之行,引用「人道洛陽花似錦,我到洛陽不遇春」,說是杜甫的。李怡提出質疑。我也有懷疑。記得是
杜甫,因為五十多年前王深泉的弟弟禮泉(後改麗泉,今已故)說是杜甫的,我說風格不像,吵了幾句。這次借用
,問才子楊智深是否杜甫的,他說是,於是說杜甫。文稿落在葉海旋手上,他說網上可以找到近似這兩句的,但沒
有說出自杜甫。我說:「問深泉嫂吧。」深泉嫂說不知出處,我說:「問照泉,問照泉。」照泉是深泉的另一個弟
弟,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粵曲家王君如,又是背誦詩詞無數的才子。照泉說不知,也說風格不像杜甫。他轉求兩位杜
甫專家,回應皆說不可能是杜甫,因為風格不像。五十多年前我就這樣說,問了等於沒有問。從上午十一時查到下
午五時三十分,不能再等,就讓杜甫存在了。找不到證據不是杜甫,可能出自他的詩之外的文字。五十多年前的王
麗泉不容易錯。跟着寫洛陽,引用了在台灣故宮看到的南宋書法家吳琚弄翰的一首七絕: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
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好詩,但作者是誰呢?好些年前黃君實說應該是蘇東坡。這次要用
,問楊智深,他說記得是米芾。我想:有道理!風格有點像,但更重要的支持,來自吳琚是古往今來唯一的寫米體
寫得可以亂真的書法家,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可惜沒有自己的面目。一時間米芾的詩句在我的腦中轉,認為風
格接近的有兩句:「昨夜南宮一覺夢,早來堂上看飛鴻。」風格近,但總是有點不對頭。北宋風格無疑問,但除了
蘇學士,「來時不似人間世」有誰寫得出來呢?

文稿發表後,一位讀者說詩人是蔡襄。同學替我到網上查,果然是蔡襄!有三個字不同,可能是吳琚改進了。一首
詩的作者為誰,專家也可能搞錯。楊萬里寫荷花──映日荷花別樣紅──起碼有三個著錄說是蘇東坡的。蘇子就是
佔了甜頭:好詩,有北宋味道,搞不清作者就有人入了他的帳。詩或詞或古文佳句的正確出處重要嗎?像我這種人
──主要搞經濟,但為了過癮無所不搞──不是那麼重要,情有可原也。寫文章我歷來執著,但一星期三篇上帝也
不能擔保,而有時為了一個字改幾次,刊物的老闆也有微辭。既不是詩人,也不是文學的高尚士,詩出何處,偶然
弄錯了,不介於懷。另一方面,為了經濟實證研究的需要,我走的路要對瑣事知得很多。不需要樣樣皆精,但古今
中外、文化藝術、各行各業,多多少少要有點認識。試圖一網打盡,然後集中研究一個題材時才向深處鑽。無敵天
下的經濟解釋力來得不易。老了,倚老賣老,再提不起勁寫深入調查的文章。想不到,那麼多年海闊天空,積累下
來的雜得離奇的知識,協助了今天寫專欄。專欄無疑是一門特殊學問,嘗試者眾,達者不多。沒有學過,我的經驗
是要掌握兩個要點。其一是抓着重點下筆,其二是文章要寫得可讀。後者,我自己的要求,是讀者讀了開頭三幾句
,會有興趣讀下去,不停地讀到尾。這要求的困難程度高,而我的處理辦法,是流水行雲之外,轉接之間要有點波
濤,很自然的。這是求文字增加變化了。於是,加進古文體,或寫得有點古味,可取;而偶爾用上半句廣東話,夠
抵死的,也可取;更一般而言,借用前人的詩詞,用得適當整篇文章會飄起來。以詩詞佳句點綴專欄文字,久不久
弄錯了出處可以接受。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9 日期: 2006-11-1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霍英東先生

先生謝世,幾家媒體找我訪問,據說因為讀過我讚揚先生對中國貢獻的一篇文章。為恐我說我的,他寫他的,沒有
回應。跟着同學們也要求我說說,那就讓我說說吧。

算不上認識霍英東先生。一九六四年,我在洛杉磯加大作研究生,先生的女兒麗萍同校讀本科,修藝術。她對攝影
有興趣,我建議到香港找鄧雪峰學習。後來她的攝影作品有水平,簡慶福在我面前稱讚過。記不起是六四還是六五
,麗萍一個弟弟進入了南加州大學,我帶姊弟二人到唐人街吃過一頓飯。搞不清楚是先生的哪個兒子,弟弟今天應
該近六十歲。

先生的名字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聽到──在西灣河他很大名。可能因為先生曾經在太古工作,更可能因為他喜歡踢足
球,而當年的太寧街,半職業的足球手不少。六三年回港度假,在中華游樂會聽到先生對體育的貢獻,有口皆碑。
八四年十二月到北京中英聯合聲明觀禮,天大寒,到酒店的路上與先生傾談了一陣,印象是他不愛說話,愛分析,
有了判斷而後言。

不容易明白為什麼先生當上政協副主席!這樣說,因為在中國,先生用不着名頭。五十多年,風風雨雨,一朝天子
一朝臣,但霍英東還是那個霍英東,不變。天下間有誰可以做到呢?有什麼百席國宴,先生如果在場,會被安排坐
在哪裡大家都知道。香港的愛國商人說多不多,說少倒也不少。先生的不同之處,是永遠把國家的利益放在自己之
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北京相信先生這個人。

更不明白為什麼多年以來,傳媒說香港政府對先生有所刁難。六十年代的財政司郭伯偉,曾經對我大讚亨利霍。八
十年代的財政司彭勵治,曾經對我舉出三個他佩服的人:一個是李嘉誠,一個是包玉剛,一個是亨利霍。當年的財
政司權力大,舉足輕重,是什麼政府刁難霍先生我不知道,但應該不是香港政府。

一位從祖父那代起就是中國通的香港高官,曾經跟我談及韓戰與禁運的往事。他說香港是自由港,除了毒品,其他
物品的進出口一律自由,當年的禁運不是他們的主意。我當時回應:「偷運毒品我不會做,但為了救人命而偷運西
藥,我不會猶豫,身家夠多會考慮補貼。」先生說他當年不是走私,而是提供運輸服務。驟耳聽來強詞奪理;想深
一層不可能錯!十年前,在廣州白天鵝遇到趙亮。讀酒店管理出身,她曾經在北京管理過一間大賓館。她說白天鵝
肯定是神州大地管理得最好的賓館。之後我凡到廣州,必住白天鵝。這幾年的農曆年初一,我和太太按時到白天鵝
看煙花。不愛看煙花,但太太愛看,說那裡燒的煙花無敵天下,逢人推薦。朋友問我太太是否過於誇張,我的回應
,是霍英東搞的,不可能偷工減料。辦事認真是先生的一個招牌,四十多年前聽到了。令我深感遺憾的,是先生等
不到兩年後在北京舉行的奧運。不容易想像一個更熱愛體育的人,不可能出現過一個比先生對體育貢獻更大的慈善
家,何況兩年後的北京奧運,中國拿得最多金牌的機會存在。天不作美,上蒼是搞什麼鬼的?發神經!這些年中國
的發展使舉世嘩然。漫長黑夜過去,曙光灑遍神州。我很想知道霍英東先生對西方人說的中國奇蹟的感受。我知道
,為歷史作證,說到先生的貢獻我會站起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9 日期: 2006-11-10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霍英東先生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1 日期: 2006-11-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二)

各位同學:

(續前文)科學是有法則的,邏輯的法則,科學的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是也。邏輯屬哲學系,可


能是人類最湛深的學問,深得有點發神經,不主張同學們鑽進去。然而,基本的「方法」邏輯重要,尤其是對中國
的青年來說,多多少少總要知一點。

我曾經是二十世紀哲學邏輯大師加納(R. Carnap)的學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點過一兩手。是
二十世紀大名鼎鼎的維也納學派的思維,在三卷本的《經濟解釋》的首卷《科學說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學的
方法》——我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解釋過了。寫於一九八八年,那章寫得稱意而重要,同學們要一讀再讀。說重要,
因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哲學邏輯走進了象牙之塔,走進了一個聖殿。
其中的大師君子不能分身參與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的研究工作。我學了象牙塔內的一小點就跑出來,作
了多年的實證研究,然後回顧塔中所學,以自己的實證或驗證經驗與邏輯哲學互相印證,寫成了該章。

該章很長,這裡不重述。要說的重點,是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而是求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被事實推翻但
沒有被推翻,科學理論就算是被證實或驗證(confirmed)了。A theory cannot be proven; it can only be
confirmed——同學們要記着這句話。Proving與confirming不同,在實證科學中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分別。前者是證
實了,不可能錯,正如數學上證實了的定理。後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說是證實,較為正確是驗證了是對的,沒有
錯。但驗證了的對,還可能錯,對了無數次還可能錯。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錯)但沒有被推翻,英文字是
confirm——還可能是錯的證實。文化不同,嚴格來說,中文沒有這個字。

我自己在經濟科學方法上的主要貢獻,是指出與堅持,驗證理論一定要用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淺得離奇,對得無話
可說,但經濟學者一般不重視。或者說,他們認為那樣淺,是小兒科,沒有想深一層,無從驗證的卻認為是驗證了
。說什麼意圖,談什麼意欲,又或者搞什麼博弈、什麼偷懶出術的,在真實世界看得到嗎?不是說人不會博弈,但
在觀察上我們怎可以知道?我看着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轉睛,意圖相當明顯,但我可沒有動手動腳,你怎可
以知道我的意圖是什麼?要以我的行為驗證你的理論,你只能說我目不轉睛地看着那個女人,因為是事實,可以觀
察到;而如果換了一個男的,我忙顧左右,也可以觀察到,也是事實。如果你發明了一個「異性相吸」的理論,你
只能從上述的可以觀察到的行為驗證。我不認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論是可取的實證科學,因為其中無從觀察的變數
太多,不能驗證。

一般而言,科學的起點是一些武斷的假設,稱公理(postulate或axiom)。通常不真實,往往抽象。所謂公理,是
參與的人不准在公理上爭辯。經濟學的第一個公理是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跟着的第二個公理,是每
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局限條件的約束下爭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經稱之為「自私的假設」——又稱局限下爭取
極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這就帶來一個難題:「極大化」用什麼來量度呢?財富(wealth)、收入
(income)、盈利(pro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經濟學者採用。

出自洛杉磯加大與芝加哥大學的傳統,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為盈利是意外的收穫,邏輯說不可以刻意地爭取。行
內最普遍地採用的是「功用」,但我個人從開始就避之則吉。這是因為功用是空中樓閣,二百年前由邊沁(J.
Bentham)想像出來,真實世界不存在。功用是個變數(variable),科學理論往往有無從觀察的變數存在。從開始
寫博士論文起,我知道驗證只能靠可以觀察到的變數,無從觀察的以少為妙。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個香爐多隻鬼
,可以不用當然不用。

話雖如此,同學們對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認識的。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機。這是因為功用理論經過多年發展
,帶來了兩方面的重要思維。其一是以數字排列選擇。不管用什麼名目來排列,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
理,對極大化的思維有助。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數(ordinal numbers)。序數是以數字分高下,不比較數
字之間的差距,也即是說數字不可以加起來。從選擇的角度解釋行為,選擇的排列重要,而從邊際轉變的角度論選
擇,我們是不需要顧及數字之間的差距的。

用上功用理論的理念,卻放棄了以功用作為量度選擇的工具,在經濟學行內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數。我
認為功用量度在行內盛行,主要是數學方程式可以寫得漂亮。我的興趣是理論的實用性。真實世界不存在的變數,
以少為妙,可以不用不應該用。在從事解釋行為或現象的經濟學者中,喜歡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 應該是
貝加(G. S. Becker)。個人認為,貝加可以解釋的,我可以不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釋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
時會中套套邏輯(tautology)之計,高明如貝加也不一定避得開。

方程式,方程式!同學們要用我當然不反對,但千萬不要因為好看或顯得有學問而用之。好看,卻比不上流暢的文
字。學問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方程式是不能把學問加上去的。同學們要學數,花一兩年工夫值得。一般學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1 日期: 2006-11-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沒有戴維德或高斯或奈特的天賦,數學於是對思維有助。如果有史密斯的天賦,學數更是多此一舉了。

量度極大化,我有時用財富,有時用收入,有時用租值。各有各的方便之處,也各有各的困難。「財富」的困難是
要靠利息率的存在,而沒有市場則沒有利息率。「收入」的困難是秒秒不同,這秒高那秒低,不一定是選這秒的。
「租值」的困難是要在特別情況下才可以用。我自己三者皆用,看情況而定,而如果集中於邊際轉變來處理選擇,
大有可為:解釋行為只須從邊際看。這些我在《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分析得清楚,這裡不說
了。在量度極大化這個話題上,於今回顧,當年有三項讀物給我深遠影響:A. A. Alchian,The Meaning of
Utility Measurement;R. Strotz,Cardinal Utility;I.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後者開頭的一百五
十多頁最重要,非讀不可。

同學們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選擇。不是價(price),而是價值(value)。價是另一回
事,屬於局限那邊,是後話。

(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1-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一)

各位同學:

(續前文)科學是有法則的,邏輯的法則,科學的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是也。邏輯屬哲學系,可


能是人類最湛深的學問,深得有點發神經,不主張同學們鑽進去。然而,基本的「方法」邏輯重要,尤其是對中國
的青年來說,多多少少總要知一點。

我曾經是二十世紀哲學邏輯大師加納(R. Carnap)的學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點過一兩手。是
二十世紀大名鼎鼎的維也納學派的思維,在三卷本的《經濟解釋》的首卷《科學說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學的
方法》——我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解釋過了。寫於一九八八年,那章寫得稱意而重要,同學們要一讀再讀。說重要,
因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從經濟實證的角度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哲學邏輯走進了象牙之塔,走進了一個聖殿。
其中的大師君子不能分身參與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的研究工作。我學了象牙塔內的一小點就跑出來,作
了多年的實證研究,然後回顧塔中所學,以自己的實證或驗證經驗與邏輯哲學互相印證,寫成了該章。

該章很長,這裡不重述。要說的重點,是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而是求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被事實推翻但
沒有被推翻,科學理論就算是被證實或驗證(confirmed)了。A theory cannot be proven; it can only be
confirmed——同學們要記着這句話。Proving與confirming不同,在實證科學中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分別。前者是證
實了,不可能錯,正如數學上證實了的定理。後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說是證實,較為正確是驗證了是對的,沒有
錯。但驗證了的對,還可能錯,對了無數次還可能錯。可以被事實推翻(可以錯)但沒有被推翻,英文字是
confirm——還可能是錯的證實。文化不同,嚴格來說,中文沒有這個字。

我自己在經濟科學方法上的主要貢獻,是指出與堅持,驗證理論一定要用可以觀察到的變數。淺得離奇,對得無話
可說,但經濟學者一般不重視。或者說,他們認為那樣淺,是小兒科,沒有想深一層,無從驗證的卻認為是驗證了
。說什麼意圖,談什麼意欲,又或者搞什麼博弈、什麼偷懶出術的,在真實世界看得到嗎?不是說人不會博弈,但
在觀察上我們怎可以知道?我看着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轉睛,意圖相當明顯,但我可沒有動手動腳,你怎可
以知道我的意圖是什麼?要以我的行為驗證你的理論,你只能說我目不轉睛地看着那個女人,因為是事實,可以觀
察到;而如果換了一個男的,我忙顧左右,也可以觀察到,也是事實。如果你發明了一個「異性相吸」的理論,你
只能從上述的可以觀察到的行為驗證。我不認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論是可取的實證科學,因為其中無從觀察的變數
太多,不能驗證。

一般而言,科學的起點是一些武斷的假設,稱公理(postulate或axiom)。通常不真實,往往抽象。所謂公理,是
參與的人不准在公理上爭辯。經濟學的第一個公理是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跟着的第二個公理,是每
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局限條件的約束下爭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經稱之為「自私的假設」——又稱局限下爭取
極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這就帶來一個難題:「極大化」用什麼來量度呢?財富(wealth)、收入
(income)、盈利(pro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經濟學者採用。

出自洛杉磯加大與芝加哥大學的傳統,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為盈利是意外的收穫,邏輯說不可以刻意地爭取。行
內最普遍地採用的是「功用」,但我個人從開始就避之則吉。這是因為功用是空中樓閣,二百年前由邊沁(J.
Bentham)想像出來,真實世界不存在。功用是個變數(variable),科學理論往往有無從觀察的變數存在。從開始
寫博士論文起,我知道驗證只能靠可以觀察到的變數,無從觀察的以少為妙。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個香爐多隻鬼
,可以不用當然不用。

話雖如此,同學們對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認識的。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機。這是因為功用理論經過多年發展
,帶來了兩方面的重要思維。其一是以數字排列選擇。不管用什麼名目來排列,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
理,對極大化的思維有助。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數(ordinal numbers)。序數是以數字分高下,不比較數
字之間的差距,也即是說數字不可以加起來。從選擇的角度解釋行為,選擇的排列重要,而從邊際轉變的角度論選
擇,我們是不需要顧及數字之間的差距的。

用上功用理論的理念,卻放棄了以功用作為量度選擇的工具,在經濟學行內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數。我
認為功用量度在行內盛行,主要是數學方程式可以寫得漂亮。我的興趣是理論的實用性。真實世界不存在的變數,
以少為妙,可以不用不應該用。在從事解釋行為或現象的經濟學者中,喜歡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 應該是
貝加(G. S. Becker)。個人認為,貝加可以解釋的,我可以不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釋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
時會中套套邏輯(tautology)之計,高明如貝加也不一定避得開。

方程式,方程式!同學們要用我當然不反對,但千萬不要因為好看或顯得有學問而用之。好看,卻比不上流暢的文
字。學問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方程式是不能把學問加上去的。同學們要學數,花一兩年工夫值得。一般學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1-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沒有戴維德或高斯或奈特的天賦,數學於是對思維有助。如果有史密斯的天賦,學數更是多此一舉了。

量度極大化,我有時用財富,有時用收入,有時用租值。各有各的方便之處,也各有各的困難。「財富」的困難是
要靠利息率的存在,而沒有市場則沒有利息率。「收入」的困難是秒秒不同,這秒高那秒低,不一定是選這秒的。
「租值」的困難是要在特別情況下才可以用。我自己三者皆用,看情況而定,而如果集中於邊際轉變來處理選擇,
大有可為:解釋行為只須從邊際看。這些我在《經濟解釋》的卷二——《供應的行為》——分析得清楚,這裡不說
了。在量度極大化這個話題上,於今回顧,當年有三項讀物給我深遠影響:A. A. Alchian,The Meaning of
Utility Measurement;R. Strotz,Cardinal Utility;I.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後者開頭的一百五
十多頁最重要,非讀不可。

同學們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掌握量度極大化的幾種價值選擇。不是價(price),而是價值(value)。價是另一回
事,屬於局限那邊,是後話。

(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11-0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中原復興說

那天晚上在鄭州大學講話,氣氛好,講後同學提問長達一個又半小時。最後一題是主持先生提出的。他問我在中原
走了幾天(跑了西安、洛陽、少林、鄭州),對這一帶的經濟前景怎樣看。我毫不猶豫地回應:「只走了四天,還
沒有資料數據,但我的直覺感受很少錯。可以說,中原正在復興了。自徽宗、岳飛之後,中原衰落了近九百年,這
復興是個奇蹟,把秦始皇的陵墓打開吧。」最後一句贏得掌聲雷動,歷久不絕。

是令人感慨的故事。中原在古代的繁華起於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此公統一了文字,從他到宋徽宗的一千
三百年間,無論是經濟或文化的發展,中原無疑是地球上的一朵奇葩,風風雨雨還是人類的驕傲。跟着南宋遷都杭
州,中原一直走下坡,不堪回首。十一年前到過西安,市區破落,除了幾項古跡沒有什麼看頭,使我聯想到在日本
複製的京都,相差那麼遠,悲從中來。

十年人事一翻新,今天的西安繁盛了不知多少倍。可能因為發展得太快,舊的還有古味,可取,新的有氣象,也可
取,但半新不舊的很有點亂來,難看。工資是低廉的:指導交通的員工月薪五百,大學的清潔工人月薪三百。沒有
聽說有什麼工會投訴,好的,自力更生,他們會打上去。

從西安到洛陽,右邊遙見武俠小說中的華山,極具氣派,希望有一天到華山去走走。洛陽我讚過了,不再說。從洛
陽到鄭州繞路,經過少林寺。又是發神經!據說不是少林和尚經營的,那裡有少林武術學校八十三間(教讀書識字
的,也教武術),學生五萬多,其中二千多來自外國。到過少林學武,就是沒有進入過寺廟,沒有跟和尚握過手,
也可在名片上說功夫出自少林,那些動不動需要數百功夫臨記的電影,會優先考慮吧。中國的功夫有沒有實際的打
鬥用場,眾說紛紜,但好看卻是事實。看奧運的什麼拳賽、劍擊、摔跤之類,難看之極,悶得怕人。只有中國的功
夫瀟灑利落,比花式跳水還要好看。

鄭州的樓價比洛陽的剛好高一倍。只聽這個數字,我就知道鄭州是今天中原的經濟龍頭了。據說是交通總匯使然。
鄭州人口九百多萬,清潔,是大都會,高架道上的多彩燈色,彷彿走馬燈,可以參加世界賽。

不幸的是開封。北宋時,開封(稱汴州)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城市,人口一百五十萬。同樣的市區面積,今天人口只
七十五萬(十年前不到五十萬)。發生了什麼事?解放前,黃河歷代氾濫為患,自南宋起防災不力,以致昔日的宮
殿不僅埋在地下,再因為經過盜者挖掘,今天在湖下了。這些日子鄭州的興起靠交通中樞,但西安、洛陽、少林等
地方的急升,古文化與古跡有大助。《清明上河圖》不是胡亂畫出來的,開封今天落後於人,顯然因為黃河無情,
水患把那裡的古跡淹蓋了。結論清楚不過。中原的復興要靠古文化與古跡。人類不容易忘記以往,更可以因為以往
的文化有厚度而感到驕傲,對自己尊重一下。算我孤陋寡聞,論文化厚度,我想不到地球上有哪一處比得上神州大
地的中原。所以我認為,秦陵打不打開由讀者爭論下去,但其他的古跡要盡量發掘,悉心保護。要知中原不是沿海
地帶,水源遠不及長三角或珠三角那樣充足,冷熱氣候也非上乘。有的是古文化,深不可測的。文化是人類的智慧
,足以炫耀的感受是一種生產力。人類歷史上,衰落了多個世紀而復興的,有其他例子嗎?有的:意大利的文藝中
興。也是古文化救一救!逢周二、周五刊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11-0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中原復興說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11-0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秦始皇大戰廸士尼

發神經!區區在下建議打開秦始皇的陵墓,是小孩子也懂得提出的。毫無創意,吵得那麼熱鬧是奇蹟。朋友們說,
主要是我一針見血:「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或有等於無,問題是什麼時候打開才對。」他們認為不容易反對這觀
點,也同意二千多年來,打開秦陵最適當的時機是今天。

那天跟一位古書畫鑑證大師及一些朋友喝咖啡,談的當然又是秦陵。大師的太太反對打開,他卻極力贊成,認為打
開秦陵西安要多建一個機場了。過於誇張吧。閒談中一位來自西安的朋友說,打開陵墓,某些文物會化為灰,我不
相信。殊不知大師說:「看到灰也不錯呀;不打開連灰也看不到!」說我們自私吧,大師和我都是熱愛中國古文化
的老頭子,多多少少對中國的文物有研究。不為我們這些老頭子打開秦陵,將來要為誰打開呢?別的不說,鑑證古
書畫的專家死完一個又一個,加上文革為禍,今天近於後繼無人,思之能不愴然哉?

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不同。前者保守,變化微妙,且歷時悠久,所以厚度驚人。後者呢?驚天動地的發展起於文藝
中興,只有五百年歷史,但變化多,理論縱橫,令人拜服之餘,我們看不到有中國文化那種厚度。厚度以微妙變化
累積而成,研究難度高,打開有肯定時日的陵墓,有大助。

寫這篇文章,因為歷來少問世事的書法老師周慧珺也在刊物上讀到我的建議,打電話給我太太,反對。她說我提出
的始皇陵墓收入場費五百元,太高,參觀的人不多。太太說香港的廸士尼樂園收三百。老師說:「那麼秦陵收五百
是相宜了,我也要去看看。」無獨有偶,不久前在西安,宴請的主人也說秦陵入場收五百太高,但當我指出廸士尼
收三百,他又立刻說秦陵收五百相宜。

作為經濟學教授,我提出秦陵入場收五百,每年可以有秩序地容納五百萬參觀者,不是胡亂猜測的。我掌握着西安
的遊客數字,兵馬俑、黃山、周莊、香港廸士尼樂園等的收費與人數,左推右推,推了好一陣,認為秦陵入場五百
與每年五百萬人次是略為低估,安全可靠,不會見笑天下。說到廸士尼樂園,我是反對在上海興建的。理由簡單。
一九九二年,我推斷二十五年後,以上海為重心的長三角一帶,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繁盛的工商業中心。十四年過去
了,今天上海一帶正按着我的時間表走,分秒不差。作為史無前例的工商業中心,上海放進廸士尼,扶老攜幼的遊
客會顯得不倫不類,有傷大雅。歡迎廸士尼在神州大地興建,但地點應該在哪裡呢?首先想到西安。那裡去年遊客
二千四百多萬,天文數字也。但又想,西安夏天大熱,冬天大寒,廸士尼樂園主要是室外活動,西安的氣溫過於極
端,不適宜。左衡量右衡量,最後是洛陽跑出,而且認為天下間不容易找到比洛陽更適宜於廸士尼。有兩點。其一
是洛陽的地勢特別,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據說整個中原只此一處,當年武則天選中的。其二是洛陽本身去
年遊客一千七百萬,與西面的西安與東面的鄭州加起來達六千萬。說洛陽一帶的遊客數字冠於地球,不夠誇張,何
況鄰近還有少林寺,還有宋徽宗的汴州(今開封)。如果西安打開秦始皇的陵墓,而廸士尼又跑到洛陽去,天下遊
客大亂矣!秦始皇可以鬥得過廸士尼嗎?我認為勝來容易,何況開陵的費用會遠低於廸士尼樂園的建造成本,而負
責招待的人馬也少得多,純利不可相提並論也。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11-0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秦始皇大戰廸士尼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11-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一)

(本文是不久前在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鄭州大學作的講話,講題一樣,處理與內容略有不同。記憶所及,這
裡把三次的內容合併,補加一些,較有系統地整理一番。)

各位同學:

今天要跟你們談的是怎樣學好經濟學,把自己當年的經驗擇其優而捨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認為經濟學應該怎樣學才
對。首先要說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議的方法學,在大學考試,或到外地爭取什麼博士,凶多吉少。我走的是實證
經濟學的路,着重於理論的實用性,不花巧,寫出來的學術文章不一定可以打進今天的國際學報。昔日可以,今天
或多或少有點困難,雖然某些學報編輯記得我這個人,可能給個面子。當年在西方發表的文章,今天還有人記得,
但在「格局」與思維上,與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我的經濟學很傳統,從史密斯到李嘉圖到米爾到馬歇爾到魯賓遜夫人到凱恩斯到費沙等
,我都讀得認真。跟着是森穆遜、阿羅、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發、普納、高斯等較為近期的,也讀得
認真。可以說,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獻我讀得多而透。六五到六九年間,我轉攻資料性的讀物。一九六九之後,自
己不再進圖書館,要什麼資料由助手替我找尋。大約一九七二起,我謝絕替學報評審文章。行內朋友找我研討,懂
得一定奉陪。一九八二回港任職後,通訊沒有今天那樣方便,交談是減少了。喜歡魂遊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
跟我交談。像巴賽爾那種願意跟着我魂遊的行內君子不多。

我認為一個人在求學時要多讀他家之作,但當自己進入了創作時期,要重視的還是自己怎樣想。我的經濟學底子很
傳統,比今天的新秀傳統得多了。熟讀傳統,有欣賞的也有不欣賞的。選擇自己認為可取的發展下去,過程中修改
了不少認為有不足之處的前賢之見,而好些認為一無是處的,淘汰了。

這樣的發展不是很有意思嗎?誇誇其談的背後,知道自己滄海一粟,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一士諤諤地
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領神會,對自己的進度是挺滿意的。但當我偶爾翻閱今天的經濟學報,不容易見到自
己熟知的傳統。術語好些還是以前的,但看不到傳統的思維。新秀們放棄了傳統,我則認為史密斯的傳統怎樣也不
要放棄。

回頭說自己的經濟學着重於實用性,是指解釋力,解釋人的行為,解釋因為人的行為而引起的各種現象。我認為解
釋現象是經濟學的唯一用途,沒有其他。福利經濟學是廢物。不是說不應該關注社會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
專家」,不需要讀過經濟。二百多年來,經濟學無法證明,從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會福利會改
進或改退。

學經濟可以協助賺錢嗎?可以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或減少受騙的機會,但我沒有遇到過一位富豪是經濟學家。我
自己母親的投資命中率比我高,但她連書也沒有讀過,不識字。經濟學可以協助政府決策嗎?可以解釋怎樣的政策
會有怎樣的後果,但如果關心政府會否接受你的建議,不被氣死才奇怪。

解釋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這裡說的是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一門科學往往由一些沒有學過的
人想出來。我們是後學,學經濟是學經濟科學了。科學有科學的規格。任何人接受這規格,同意其中的理論,那麼
任何人對同一現象的解釋,大致上應該相同。物理、化學、生物學都有這樣的一般性。這方面,經濟學比較麻煩:
自稱是經濟學家的五花八門,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見,忽略了經濟科學的規格。史德拉(G. J. Stigler)曾經對我說
:「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物理學家,聽者會回應:『物理學我不懂。』不再說下去。但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
聽者會回應:『經濟學嗎?我不懂,但我認為……』跟着滔滔不絕。」

其實作為科學,經濟在規格上與物理或其他自然科學沒有什麼不同。方法是一樣的,而其可靠性也沒有多大分別。
後者很多人不同意,認為經濟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not an exact science)。他們認為經濟學的推斷往往模稜兩
可,或各各不同,沒有像物理學那種精確的解釋力。

為此我曾經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一些美國的教授「盜」而用之,使我高興。四十年前在美國教學生時,我說
:「如果我把一張百元鈔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沒有風吹,也沒有警察,我敢打賭,這張鈔票會不翼而飛,不見
了。有誰敢跟我打賭?一百博一?一萬博一?要賭的請站出來。」這就是了。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化學,都
無從推斷或解釋那張百元鈔票為什麼會不翼而飛。在人類發明的所有科學中,只有經濟學可以推斷,可以解釋,而
其準確性與物理或化學等自然科學是一樣的。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該鈔票可以相當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
黃葉無風自落,但秋風起黃葉卻可飄到天上去。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11-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某些情況」的指定是重要的。科學方法稱之為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經濟學則稱為局限條件
(constraints)。這就帶來推測與預測之分。推測是要指定條件的。條件是真實世界的條件,可以觀察到。條件不
對,推測的效果往往不同。推測與解釋是同一回事。在我指定的條件下,推測百元鈔票會在街道上不翼而飛,邏輯
說,等於我解釋了該鈔票為什麼會消失。推測是prediction,是解釋,永遠有條件。經濟推測要指明局限條件,有
時不言自明,用不着說出來,但有時不說清楚條件為何聽者或讀者會被誤導。不管條件的推斷不是推測,而是預測
,forecast是也。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風水。不是科學,但相信水晶球的人甚眾。風水先生這個行業有了數千
年,歷久不衰。

舉個例子吧。我稱「推斷」股市走勢的圖表派為風水派。什麼三角形呀,什麼雙肩呀,等等,是沒有條件指定的。
這是預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預測股市的圖表派沒有指明局限條件及局限的轉變。這是看風水,有人為之發達,
也有人為之破產,但人還是人,不少相信,所以風水先生有收入。

科學是沒有水晶球的。我懂得的經濟學也沒有。(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1-0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之一)

(文是不久前在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鄭州大學作的講話,講題一樣,處理與內容略有不同。記憶所及,這裡
把三次的內容合併,補加一些,較有系統地整理一番。)

各位同學:

今天要跟你們談的是怎樣學好經濟學,把自己當年的經驗擇其優而捨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認為經濟學應該怎樣學才
對。首先要說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議的方法學,在大學考試,或到外地爭取什麼博士,凶多吉少。我走的是實證
經濟學的路,着重於理論的實用性,不花巧,寫出來的學術文章不一定可以打進今天的國際學報。昔日可以,今天
或多或少有點困難,雖然某些學報編輯記得我這個人,可能給個面子。當年在西方發表的文章,今天還有人記得,
但在「格局」與思維上,與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我的經濟學很傳統,從史密斯到李嘉圖到米爾到馬歇爾到魯賓遜夫人到凱恩斯到費沙等
,我都讀得認真。跟着是森穆遜、阿羅、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發、普納、高斯等較為近期的,也讀得
認真。可以說,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獻我讀得多而透。六五到六九年間,我轉攻資料性的讀物。一九六九之後,自
己不再進圖書館,要什麼資料由助手替我找尋。大約一九七二起,我謝絕替學報評審文章。行內朋友找我研討,懂
得一定奉陪。一九八二回港任職後,通訊沒有今天那樣方便,交談是減少了。喜歡魂遊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
跟我交談。像巴賽爾那種願意跟着我魂遊的行內君子不多。

我認為一個人在求學時要多讀他家之作,但當自己進入了創作時期,要重視的還是自己怎樣想。我的經濟學底子很
傳統,比今天的新秀傳統得多了。熟讀傳統,有欣賞的也有不欣賞的。選擇自己認為可取的發展下去,過程中修改
了不少認為有不足之處的前賢之見,而好些認為一無是處的,淘汰了。

這樣的發展不是很有意思嗎?誇誇其談的背後,知道自己滄海一粟,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不少。一士諤諤地
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領神會,對自己的進度是挺滿意的。但當我偶爾翻閱今天的經濟學報,不容易見到自
己熟知的傳統。術語好些還是以前的,但看不到傳統的思維。新秀們放棄了傳統,我則認為史密斯的傳統怎樣也不
要放棄。

回頭說自己的經濟學着重於實用性,是指解釋力,解釋人的行為,解釋因為人的行為而引起的各種現象。我認為解
釋現象是經濟學的唯一用途,沒有其他。福利經濟學是廢物。不是說不應該關注社會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
專家」,不需要讀過經濟。二百多年來,經濟學無法證明,從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會福利會改
進或改退。

學經濟可以協助賺錢嗎?可以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或減少受騙的機會,但我沒有遇到過一位富豪是經濟學家。我
自己母親的投資命中率比我高,但她連書也沒有讀過,不識字。經濟學可以協助政府決策嗎?可以解釋怎樣的政策
會有怎樣的後果,但如果關心政府會否接受你的建議,不被氣死才奇怪。

解釋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這裡說的是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一門科學往往由一些沒有學過的
人想出來。我們是後學,學經濟是學經濟科學了。科學有科學的規格。任何人接受這規格,同意其中的理論,那麼
任何人對同一現象的解釋,大致上應該相同。物理、化學、生物學都有這樣的一般性。這方面,經濟學比較麻煩:
自稱是經濟學家的五花八門,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見,忽略了經濟科學的規格。史德拉(G. J. Stigler)曾經對我說
:「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物理學家,聽者會回應:『物理學我不懂。』不再說下去。但如果你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
聽者會回應:『經濟學嗎?我不懂,但我認為……』跟着滔滔不絕。」

其實作為科學,經濟在規格上與物理或其他自然科學沒有什麼不同。方法是一樣的,而其可靠性也沒有多大分別。
後者很多人不同意,認為經濟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not an exact science)。他們認為經濟學的推斷往往模稜兩
可,或各各不同,沒有像物理學那種精確的解釋力。

為此我曾經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一些美國的教授「盜」而用之,使我高興。四十年前在美國教學生時,我說
:「如果我把一張百元鈔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沒有風吹,也沒有警察,我敢打賭,這張鈔票會不翼而飛,不見
了。有誰敢跟我打賭?一百博一?一萬博一?要賭的請站出來。」這就是了。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化學,都
無從推斷或解釋那張百元鈔票為什麼會不翼而飛。在人類發明的所有科學中,只有經濟學可以推斷,可以解釋,而
其準確性與物理或化學等自然科學是一樣的。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該鈔票可以相當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
黃葉無風自落,但秋風起黃葉卻可飄到天上去。

「某些情況」的指定是重要的。科學方法稱之為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經濟學則稱為局限條件
(constraints)。這就帶來推測與預測之分。推測是要指定條件的。條件是真實世界的條件,可以觀察到。條件不
對,推測的效果往往不同。推測與解釋是同一回事。在我指定的條件下,推測百元鈔票會在街道上不翼而飛,邏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1-0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說,等於我解釋了該鈔票為什麼會消失。推測是prediction,是解釋,永遠有條件。經濟推測要指明局限條件,有
時不言自明,用不着說出來,但有時不說清楚條件為何聽者或讀者會被誤導。不管條件的推斷不是推測,而是預測
,forecast是也。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風水。不是科學,但相信水晶球的人甚眾。風水先生這個行業有了數千
年,歷久不衰。

舉個例子吧。我稱「推斷」股市走勢的圖表派為風水派。什麼三角形呀,什麼雙肩呀,等等,是沒有條件指定的。
這是預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預測股市的圖表派沒有指明局限條件及局限的轉變。這是看風水,有人為之發達,
也有人為之破產,但人還是人,不少相信,所以風水先生有收入。

科學是沒有水晶球的。我懂得的經濟學也沒有。

(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10-3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驚喜洛陽

沒有意圖替洛陽的旅遊局賣廣告。我這個人不擦鞋,不賣帳,意之所之,說的永遠是衷心話。曾經是十三朝(今說
十六朝)帝都的洛陽,到過的朋友說不怎麼樣,我到洛陽卻驚喜。可能是這幾年大有改進之故吧。

首先,洛陽是我到過的最清潔的中國城市,汽車明顯地見到顏色,與日本的清潔水平相若。發生了什麼事?左問右
問,答案是二○○一年起,市委書記孫善武上任,手起刀落,把洛陽的景觀清洗一番。品味好,大手清除不雅陋屋
,洗陳出新,開頭一兩年有怨聲,跟着孫書記的政績有口皆碑。一個月前這位書記被調作河南政協副主席。政治我
不懂,政協也不熟,卻想,孫書記調職是管清潔或環保乎?

開放以還,神州發展奇速,但骯髒則知名天下。我想,何不設立一個國家清潔局,委任孫先生這種人主理,授予生
殺大權,把神州大地清洗一番?這樣想,因為一個慣性骯髒的民族,持久清潔難於登天。一個城市可以花幾個月清
洗得面目一新,但以中國而言,爛泥扶唔上壁,過了不久就依然故我。洛陽是例外:清潔長達五年之久!如果洛陽
辦得到,其他城市為什麼辦不到呢?整個國家為什麼辦不到?洛陽的居民無疑練得以清潔為榮,學得一點自尊,其
他地區的市民為什麼不懂得自尊一下?

遊洛陽,我們一行只有一天時間。首先遊龍門石窟,值得去。數以千計內裡原本有佛像的小石洞,大部分佛像被盜
一空。可幸遺留下來的,最大最重要的一個,由武則天下命刻成的,還在,門票八十看一眼不會覺得是中計。傳說
則天以自己的相貌刻在巨佛上,不知是真是假。我站在那裡幻想,如果自己遇上這樣的女人……

次訪白馬寺,建於東漢,是中國第一間佛寺,不知重建過多少次。走馬看花,因為對佛寺毫無研究。有研究的是明
末清初的書法大師王鐸。覺斯的故居在鄰近的孟津(今屬洛陽市)。像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願往。離洛陽市中
心只半個小時車程,是窮鄉僻壤。王鐸是高官,怎可以住在這樣的地方呢?殊不知走過一行小農居,王鐸的巨宅出
現眼前,佔地一百八十畝,大部分重建過(小部分原建還在)。一時間我想到劉禹錫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
尋常百姓家」。王鐸因為迎接清兵入關而被看作千古罪人,以致他的書法遭到貶低。他無疑是北宋米芾之後九百年
最偉大的書法家,創意綿綿不絕,而能把楷書、行草、小草、大草四種字體寫到頂級的,藝術歷史上只有他一個。
日本仔不管什麼反清復明,稱他為「神筆鐸」,把他放在二王之上。今天中國的書法家再不講什麼千古罪人,重視
王鐸,而王鐸的故居經過隆重整理後,據我所知,沒有一個書法家受到這樣的待遇。覺斯地下有知,當可告慰。故
居可見,覺斯書法被處理得最重要的一幅,是他三十七歲時寫的《再芝園詩》(從北京回家,他發現原本有一棵靈
芝的後園,多了一棵,故名)。這幅書法,今天的故居複製了六種不同款式陳列。說來湊巧,我見過這幅書法的真
跡,臨摹過不下百次。要推薦讀者到洛陽走走,我想到在台灣故宮見到的另一幅書法,是南宋大家吳琚的翰墨,精
彩。寫不知是誰作的七絕。朋友說可能是米芾。風格真的像米芾,但更像蘇東坡。詩云: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
住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來時不似人間世,是洛陽之行給我的感受。(十月二十六日於鄭州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10-2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與始皇結下不解緣乎?

我真的跑到西安去!不用替我擔心,此行與我建議打開始皇陵墓無關:決定西安行之際,做夢也沒想到那幾篇秦陵
文章會吵得那樣熱鬧──據說新加坡也見報了。

到西安是要到那裡的交通大學給同學們講一次話,是毛遂自薦的。幾年前他們邀請好幾次,時間安排不成,這次倒
轉過來,是我求他們給我講。他們高興,但行程緊湊,只能安排在星期天(即寫此稿的今天)的晚上講。高斯一次
來信,兩次通過他的助手,要求我對中國的經濟學子做好一件事。他對美國的經濟學發展悲觀,寄望於中國,要我
想辦法。我回信說自己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在中國讀者多,如果集中於推銷經濟學的解釋方法,或有可為,但在
數學與博弈理論大行其道的今天,推廣經濟解釋是逆水行舟,成功機會很渺茫。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求對自己與高斯作個交代,不算無聊吧。所以不久前浙江大學邀請我講話,我答應,立刻建
議講題是《經濟學要怎樣學才對?》。今天晚上到交大講的,當然又是此題──昨晚睡不着,想着怎樣改進內容的
結構才可增加一點說服力。幾天後到鄭州大學講話,也是此題。「疲勞轟炸」是母親當年教我的法門。今天輪到自
己老了,教學子要學她老人家。

其實我原來要去的是開封,因為欣賞宋徽宗的藝術品味(尤其是他對五大名窰的影響)。朋友說,宋代的痕跡,開
封所餘無幾,再過幾年可能一絲不存了。找朋友陪伴,有人建議去洛陽。想到杜甫寫「人道洛陽花似錦,我到洛陽
不遇春」,那麼可憐的,就同意了。既然要到洛陽,何不加上西安?西安十一年前到過,這幾年屢聽那裡發展神速
,也同意。

計劃是先飛西安,然後乘車走洛陽、少林、鄭州、開封……西安下機後,款待的朋友都提到因為我而吵得火熱的秦
陵──據說早一天某大網站把我那三篇文章作為頭條新聞,評論數千個。說到始皇陵墓,西安的朋友當然耳熟能詳
。跟他們談及開墓與保護文物,我不認為技術上有不可以接受的地方。要做到開墓後文物沒有絲毫影響,當然不可
能。從經濟的角度看,我們要考慮維護文物的邊際成本與增加維護的邊際利益。以氧氣侵蝕為例,用透明的氮氣箱
子或小房子保護可以近於完善,但成本不僅高,而且氮氣可以殺人。成本過高,輕微的損害要接受。是不好想的不
幸:我們有理由懷疑,打開陵墓比不打開,對保存文物比較優勝。何況今天數碼錄影那麼方便,成本那麼低,將整
個開墓過程及首見的文物錄影下來,永久傳世不是很有意思嗎?說到打開陵墓,一位朋友說應該先開武則天的乾陵
。後者無疑萬分精彩,但有兩個問號。其一是該陵據說有被盜痕跡,打開來如果被盜一空,那盆冷水炎黃子孫受不
了。其二是秦始皇在西方的名氣大得離奇,那裡的中學歷史課本往往提到這個人。先開秦陵是爭取震撼性。武則天
,武則天,雖說心狠手辣,頂級才女無疑問,而在中國的舊禮教中能真真正正地做到一個女皇帝,功績顯赫,不容
易想像!提到武則天,我想到英皇伊利沙伯一世。後者被公認為大英帝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也是女人。品性與
武則天很不一樣,本領卻可相提並論。傳說中則天美若天人,一世則高貴端莊。論才華文采,則天無疑佔優;論管
治打仗,一世所向無敵。女人女人,我鬥她們不過。我想到自己的母親,埋怨上蒼不讓她讀書識字!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10-2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與始皇結下不解緣乎?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10-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品味趣談

品味何物不容易說清楚,真的不容易。然而,你說這個女人可愛,他說崇拜某君子,皆品味也。這裡要談的品味,
不是男人對女人的品評,也非論酒樓菜式,而是造詣上的品味。是的,任何造詣,成敗得失,或多或少要講品味。
算你技術超凡,或天才絕頂,如果品味塵下,或俗不可耐,你的成功機會近於零。

主觀的品味,要來一個客觀的分析,不容易。但這是個重要話題,要嘗試分析一下。首先是大家同意真的有品味這
回事。不能說是風格——風格主要是作者個性使然,個性不夠獨特明確的,不會有自然流露出來的風格。刻意地自
創風格的藝術家不少,但一般是做作,令人反胃。

品味是作者取捨的效果。題材要取捨,有了題材其中內容細節要取捨,而細節之間的轉接也要取捨,皆有品味的成
分。以我熟知的經濟學文章而言,取捨要講重要性,要講趣味性,而後者則包括生動過癮了。不容易。奈特一九二
四年發表的關於社會成本的鴻文,其思維非常重要。無疑是大師手筆,但奈特的品味有不足之處:過於湛深,選擇
的例子不夠清晰,而轉接之間不夠生動精彩——捉到鹿不懂得脫角也。到高斯一九六○年發表社會成本,思維與奈
特的極為相近,但高斯的處理,品味明顯地勝了一籌,得到足以傳世的高斯定律。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認為品味這回事,很可能不是天賦,而是後天學得的。起碼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可從後天學
得。若如是,分析一下品味,對後學的會有助。首先是我察覺到品味的高下與智商無關。數之不盡的聰明人,品味
平平,其作品不能令人耳目一新。高品味的作品,不會令人感到俗不可耐,容易記得,傳世的機會就提升了。這就
帶來我要說的另一個重要發現:品味奇高的作品,其作者可以是個粗俗的人。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莫札特。考粗
俗試,莫札特可得九十分,但他的音樂作品的品味之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昔日在西灣河太寧街認識的沒有
讀過多少書的朋友,考粗俗試大部分及格,但於今回顧,品味一般是中上之選。品味與文采應該有點關係:粗口說
得流利的人,多多少少有點文采。

是奇怪的現象。任何作品,不管哪門哪類,只要有「俗氣」呈現,高品味就談不上。然而,以莫札特為例,毫無俗
氣的高品味之作,作者可以是個粗俗的人。我想,粗俗與庸俗應該有分別:前者可以講品味,後者不成。我們大概
可以將俗氣與低品味掛鈎:高品味的俗氣作品不存在。這裡要回頭說奈特一九二四的鴻文。該文品味不高,但沒有
俗氣。這可見沒有俗氣是高品味作品需要的,但不足夠。

記得十六年前初學書法,拿起毛筆不知從何着手。啟蒙老師黃苗子堅持我寫給他看。只寫了七八個字,苗子說:「
你可以學書法,因為沒有俗氣。」後來上海的一些書法前輩與老師周慧珺都那樣說,我就用功學下去。這幾年練習
少了,有空閒日子一定捲土重來。

我為書法上何謂「俗氣」這個問題下了心機研究,可以意會,不容易說得黑白分明。研究的方法是花數千港元買了
一整套書法大全,其中包括了所有前輩書法家的作品,細心品嘗,然後向周老師求教。得到的結論,是沒有俗氣的
書法,多多少少有點天真,而天真者,只不過是一種不做作的自然表達。

這就帶來一個關鍵性的話題。有些人容易自然表達,另一些怎樣嘗試也免不了有點做作,俗也。問題是天真自然這
回事,是天賦的嗎?還是後天可以學得?思量良久,我認為可以學得,雖然有些人學得困難,有些學得容易,而有
些奇怪地不需要多學。後者彷彿有點天賦,但也可能是從小就受到某些外來的「天真」影響,長大後,只要有高品
味環境的培養,天真之意就來得方便了。

我於是想到詩詞那邊去。詩詞是最着重表達感情的文字,而逼出來的感情表達,是做作,俗品無疑也。這方面,詩
是最容易使人感受到天真之意的。我想到李白,那個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的天才。跟着想,一個衷心欣賞李白的人
,背得出他的詩,不會大有俗氣吧。結論頗為明顯,或起碼有點可以接受的吸引力。這結論是:雖然無數寫詩的人
寫得俗氣沖天,但懂得欣賞詩的人,知道何謂詩意的,不會俗到哪裡去。如果這觀點是對的話,那麼天真的品味是
可以在後天培養的了。

藝術與科學有不同之處,但論到品味高下,我不認為藝術與科學有什麼不同。品味本來就是藝術!我於是認為,要
培養品味,比較容易是從藝術入手。藝術,甚至被認為是藝術大師的,可以有俗氣,品味不可取也。回顧歷史,俗
氣不論,怪誕不經的藝術家可以成名。無數的人天天看到皇帝的新衣。於是,以不同為創見,以做作為風格的藝術
家也可以賺大錢。然而,人類的內心深處有共鳴,這些刻意「發明」的作品不能持久地被接受,歷史不知重複過少
次了。皇帝沒有新衣,假以時日,總會有人大聲叫出來。

轉談科學——我熟知的經濟學——已故的史德拉的文字品味實在好。這個人是思想史學家,懂得欣賞藝術。對題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10-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選擇的品味,我認識的有水平的經濟學者,沒有一個是毫無天真個性的。從我很相熟的經濟學者看,最天真莫如自
己的老師艾智仁。選擇研究題材,我主要是受到艾師的感染。後來遇到不少天下高人,或多或少對我都有點影響,
但艾師先入為主,就是四十年後的今天,遇到認為值得動筆的題材,很多時我還是幻想着艾師會怎樣說。至於分析
文章的細節與轉接,數十年前,每一處我會無意識地為這位那位老師或朋友下筆。今天自己老了,旁若無人,隨意
揮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從來沒有嘗試過做作,今天要做也做不出來。

說一件作品的品味好,是說有趣味,變化生動,天真自然。這也是說,任何作品,不管是哪行哪業,可喜的,多多
少少有點藝術成分。如果要成為大作,則要加上重要性。後者是另一回事,是本文的題外話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2 日期: 2006-10-2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品味趣談

品味何物不容易說清楚,真的不容易。然而,你說這個女人可愛,他說崇拜某君子,皆品味也。這裡要談的品味,
不是男人對女人的品評,也非論酒樓菜式,而是造詣上的品味。是的,任何造詣,成敗得失,或多或少要講品味。
算你技術超凡,或天才絕頂,如果品味塵下,或俗不可耐,你的成功機會近於零。

主觀的品味,要來一個客觀的分析,不容易。但這是個重要話題,要嘗試分析一下。首先是大家同意真的有品味這
回事。不能說是風格——風格主要是作者個性使然,個性不夠獨特明確的,不會有自然流露出來的風格。刻意地自
創風格的藝術家不少,但一般是做作,令人反胃。

品味是作者取捨的效果。題材要取捨,有了題材其中內容細節要取捨,而細節之間的轉接也要取捨,皆有品味的成
分。以我熟知的經濟學文章而言,取捨要講重要性,要講趣味性,而後者則包括生動過癮了。不容易。奈特一九二
四年發表的關於社會成本的鴻文,其思維非常重要。無疑是大師手筆,但奈特的品味有不足之處:過於湛深,選擇
的例子不夠清晰,而轉接之間不夠生動精彩——捉到鹿不懂得脫角也。到高斯一九六○年發表社會成本,思維與奈
特的極為相近,但高斯的處理,品味明顯地勝了一籌,得到足以傳世的高斯定律。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認為品味這回事,很可能不是天賦,而是後天學得的。起碼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可從後天學
得。若如是,分析一下品味,對後學的會有助。首先是我察覺到品味的高下與智商無關。數之不盡的聰明人,品味
平平,其作品不能令人耳目一新。高品味的作品,不會令人感到俗不可耐,容易記得,傳世的機會就提升了。這就
帶來我要說的另一個重要發現:品味奇高的作品,其作者可以是個粗俗的人。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莫札特。考粗
俗試,莫札特可得九十分,但他的音樂作品的品味之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昔日在西灣河太寧街認識的沒有
讀過多少書的朋友,考粗俗試大部分及格,但於今回顧,品味一般是中上之選。品味與文采應該有點關係:粗口說
得流利的人,多多少少有點文采。

是奇怪的現象。任何作品,不管哪門哪類,只要有「俗氣」呈現,高品味就談不上。然而,以莫札特為例,毫無俗
氣的高品味之作,作者可以是個粗俗的人。我想,粗俗與庸俗應該有分別:前者可以講品味,後者不成。我們大概
可以將俗氣與低品味掛鈎:高品味的俗氣作品不存在。這裡要回頭說奈特一九二四的鴻文。該文品味不高,但沒有
俗氣。這可見沒有俗氣是高品味作品需要的,但不足夠。

記得十六年前初學書法,拿起毛筆不知從何着手。啟蒙老師黃苗子堅持我寫給他看。只寫了七八個字,苗子說:「
你可以學書法,因為沒有俗氣。」後來上海的一些書法前輩與老師周慧珺都那樣說,我就用功學下去。這幾年練習
少了,有空閒日子一定捲土重來。

我為書法上何謂「俗氣」這個問題下了心機研究,可以意會,不容易說得黑白分明。研究的方法是花數千港元買了
一整套書法大全,其中包括了所有前輩書法家的作品,細心品嘗,然後向周老師求教。得到的結論,是沒有俗氣的
書法,多多少少有點天真,而天真者,只不過是一種不做作的自然表達。

這就帶來一個關鍵性的話題。有些人容易自然表達,另一些怎樣嘗試也免不了有點做作,俗也。問題是天真自然這
回事,是天賦的嗎?還是後天可以學得?思量良久,我認為可以學得,雖然有些人學得困難,有些學得容易,而有
些奇怪地不需要多學。後者彷彿有點天賦,但也可能是從小就受到某些外來的「天真」影響,長大後,只要有高品
味環境的培養,天真之意就來得方便了。

我於是想到詩詞那邊去。詩詞是最着重表達感情的文字,而逼出來的感情表達,是做作,俗品無疑也。這方面,詩
是最容易使人感受到天真之意的。我想到李白,那個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的天才。跟着想,一個衷心欣賞李白的人
,背得出他的詩,不會大有俗氣吧。結論頗為明顯,或起碼有點可以接受的吸引力。這結論是:雖然無數寫詩的人
寫得俗氣沖天,但懂得欣賞詩的人,知道何謂詩意的,不會俗到哪裡去。如果這觀點是對的話,那麼天真的品味是
可以在後天培養的了。

藝術與科學有不同之處,但論到品味高下,我不認為藝術與科學有什麼不同。品味本來就是藝術!我於是認為,要
培養品味,比較容易是從藝術入手。藝術,甚至被認為是藝術大師的,可以有俗氣,品味不可取也。回顧歷史,俗
氣不論,怪誕不經的藝術家可以成名。無數的人天天看到皇帝的新衣。於是,以不同為創見,以做作為風格的藝術
家也可以賺大錢。然而,人類的內心深處有共鳴,這些刻意「發明」的作品不能持久地被接受,歷史不知重複過少
次了。皇帝沒有新衣,假以時日,總會有人大聲叫出來。

轉談科學——我熟知的經濟學——已故的史德拉的文字品味實在好。這個人是思想史學家,懂得欣賞藝術。對題材
選擇的品味,我認識的有水平的經濟學者,沒有一個是毫無天真個性的。從我很相熟的經濟學者看,最天真莫如自
己的老師艾智仁。選擇研究題材,我主要是受到艾師的感染。後來遇到不少天下高人,或多或少對我都有點影響,
但艾師先入為主,就是四十年後的今天,遇到認為值得動筆的題材,很多時我還是幻想着艾師會怎樣說。至於分析
文章的細節與轉接,數十年前,每一處我會無意識地為這位那位老師或朋友下筆。今天自己老了,旁若無人,隨意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2 日期: 2006-10-2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揮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從來沒有嘗試過做作,今天要做也做不出來。

說一件作品的品味好,是說有趣味,變化生動,天真自然。這也是說,任何作品,不管是哪行哪業,可喜的,多多
少少有點藝術成分。如果要成為大作,則要加上重要性。後者是另一回事,是本文的題外話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10-2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副題:我可沒有帶着鋤頭跑到西安去! 還斂集:學問無界說

不久前在這裡發表一連三篇關於秦始皇陵墓的文章──建議打開該陵墓──傳到不少網站,其中一個點擊四十八萬
,吵、吵、吵,罵、罵、罵。一些媒體要訪問,皆謝絕。不知受了什麼詛咒,我老是無端端地惹來爭議。不始於今
天,三歲起有什麼風吹草動,家中人都指着我,罵個半死:「阿常?一定是阿常那個衰仔!」進入了大學本科,同
學說,整個女生宿舍天天在談史提芬──可惜沒有一個曾經看我一眼。進入了研究院,一次考試弄錯了題目,答非
所問,是大試,考生用號數,不落姓名。一位教授讀卷後,說:「這個考生從腰間開槍,一定是史提芬,給他個『
A』吧!」

這次「墓」中闖「禍」,雖然風水先生說是大吉大利(一笑),但無妄之「災」來得那樣神奇,恐怕上帝也解釋不
了。建議打開始皇陵墓是個人之見,邏輯井然,但有個人的祖先價值觀存在,看法各各不同,我看我的,你看你的
,我可沒有帶着鋤頭跑到西安去!

然而,同學說,某市(可能是洛陽)某報寫道,我的「開陵」建議引起考古界發生地震,有考古先生批評我撈過界
云云。我當然不是考古專家,嚴格來說沒有一門專業。搞藝術,知道其中有法門,有哲理;搞科學,知道其中也有
法門,也有哲理。二者是提供兩個角度看人類的智慧。搞了二三十年後,五十多歲時,知道二者其實沒有什麼大分
別,法門與哲理可以一般化。分門別類的學問各有各的細節,掌握了一門的細節就成為專家,但這不是學問的大道

考慮打開始皇陵墓,是重要話題,技術的細節我不懂。我只是假設技術上在可見的將來不會有大突破,再假設該陵
墓早晚要打開。在這兩個假設下,回顧歷史,今天打開是最佳時機。再從經濟利益那方面衡量,扣除所有成本純利
益肯定是正數,而推廣到「界外效應」,對國家整體的利益有機會極為可觀,但不打開陵墓,估計整體利益只是紙
上談兵。

關心中國的發展多年,不敢胡亂建議什麼。我認為考古專家要站出來,考慮上述提出的第一個假設:技術上,在可
見的將來會否有大突破?如果沒有,今天的技術有什麼不可以解決的?這些問題專家們應該知道答案,可惜到目前
為止,我偶爾讀到的專家言論,一般沒有說服力。說學問無界,是衷心話。身在其中,胡亂摸索,人類的知識無疑
是汪洋大海。但如果我們能置身其外,把學問的整體濃縮起來看,不論細節,人類積累下來的智慧其實不多。求學
問,我們有時要跑進去,有時要走出來。進進出出了若干年,最終的體會是學問無界。細節是有界的,大道沒有。
十多年前在一個小拍賣的預展中,場地簡陋,有三個老頭子在細看一幅據說是明人徐渭的書法。這類小拍賣贗品甚
多。老頭子們認得我的白髮,問:「大教授呀,這幅徐渭是不是真的?」我細看了一陣,說:「是真的,假不了。
」原來他們早就知道是真貨,要考我一下,很有點不相信一個經濟學教授可以一眼看出來。他們跟着解釋如何鑑定
,細節學問的深入令我拜服。他們是專家,我不是。我是跑了出去再回頭看:那幅書法有明人味道,而亂寫一通的
書法,寫得那樣自然的,整個明代只有一個徐渭。非常佩服那些在學問上深知細節的人。最近知道一位對某種古物
的細節知得多而深入的老頭子,天下可能只此一人。很想請他到我家小住數天,求教求教。回應是太老了,行動不
便。他住在遙遠的地方,不知有沒有機會讓我找上門去。求學問,論細節要分門別類,說大道則沒有派別之分。電
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10-2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副題:我可沒有帶着鋤頭跑到西安去! 還斂集:學問無界說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A03 日期: 2006-10-23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何為自由經濟

前文可見(參見上周五評論版),“自由經濟”一詞,嚴格來說,沒有什麼意思,因為在局限下“自由”選擇,四海
皆准,只是局限不同,生活各異,自由的感受有別而已。“積極不幹預”一詞,更是混淆不清,因為凡有政府,必
有幹預,而“無政府主義”是空中樓閣,盤古初開可能出現過,不是文明之物,除非我們能找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
源。

至於香港胡里胡塗得享大名的“積極不幹預”,我是個“專家”。提出與推行這政策的三位財政司———郭伯偉、
夏鼎基、彭勵治———我都認識,曾經與他們談及該詞何解。其實他們不求甚解,只說大意:市場可以辦到的,政
府不幹。這說法有兩大問題,前者界定不清,後者難以自圓其說。先說前者吧。

“交易費用”這個重要的局限理念,在經濟學起自三十年代或更早的,要到六十年代中期才進入製度運作的思維,
而傳到香港已是一九八二年了。原則上,市場沒有什麼辦不到,就是法治也可以通過市場成交,無需政府。但原則
可以,實際困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幹預政策於是成為:市場處理的交易費用比政府低的項目,政府不幹。事實上
,上述的三位財政司都是聰明人,沒有聽過交易費用也知道這些費用是考慮重點。困難是好些項目判斷不易,於是
舉棋不定。

最明顯的困擾是土地使用那方面。香港的土地歷來“官”有。一方面政府要把土地放出去發展;一方面賣地是一項
重要的政府收入,不能賤價而沽;再另一方面地價太高,窮人住不起房,於是搞出租務管製、廉租屋、居屋等
———皆大幹預政策也。我曾作過好幾年研究,發表過兩篇關於香港租務管製的長文,說管製亂七八糟,見笑天下
,積極幹預之致也。

貨運碼頭是另一個有趣例子。據我所知,當年香港打算由政府處理貨運碼頭,但後來的決定,是市場可以做,於是
政府不幹。記不起與哪位財爺吵了起來:我認為貨運是香港的重要命脈,政府要大量把可作貨運碼頭的海岸放出去
。但政府顯然要把岸地賣得起價,不多放,害得今天被深圳迎頭趕上。停車場是另一個故事。也記不起跟哪位財爺
爭論:我說要讓地產商處理,他說政府處理有成功先例,又恐怕私營會亂收費。

何積極不幹預之有耶?這就帶到我要說的後者:難以自圓其說。土地政策之外,最明顯的市場可以辦得比政府好,但
政府偏偏要幹預的例子,有兩項:其一是教育,其二是醫療。上文提到的三位財爺,沒有一個不同意,這兩項,市
場處理的成本比較低,而效果也較好。但政府幹預這些,是為了收入的再分配,蠶食私產。今天這兩項“公立”當
道,是大幹預,郭伯偉當年的“誓章”,早就火化了。

回頭說佛利民批評曾蔭權,前者說後者放棄積極不幹預政策———雖然後者仿佛親自這樣說———是不對的。佛老
沒有跟進香港的史實,不知香港的租務管製起於一九二一,遠在曾老弟出生之前,而八十年代後期有了大幹特幹,
老弟還沒有作財政司。我認為老弟的初步失誤,是作為財政司,明知政府的樂善好施過於誇張,應大手削減,他沒
有做。做不到吧:上頭發神經,下面皆壓力,而到了他的年代財政司的權力所余無幾矣。

佛老批評得對的,是曾特首不應該說“市場機製明顯失調時”政府要考慮采取行動。老弟一世聰明,這次咬着脷根(
粵語,意為“舌根”———編者注)。市場機製就是市場機製,與政府機製是兩回事。把兩種機製混在一起,怎會不
天旋地轉了?(續完)

(作者為國際著名經濟學家、新製度經濟學創始人之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0-2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何謂自由經濟?(二之二)

前文可見,「自由經濟」一詞,嚴格來說,沒有什麼意思,因為在局限下「自由」選擇,四海皆準,只是局限不同
,生活各異,自由的感受有別而已。「積極不干預」一詞,更是混淆不清,因為凡有政府,必有干預,而「無政府
主義」是空中樓閣,盤古初開可能出現過,不是文明之物,除非我們能找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至於香港糊裡糊塗得享大名的「積極不干預」,我是個「專家」。提出與推行這政策的三位財政司──郭伯偉、夏
鼎基、彭勵治──我都認識,曾經與他們談及該詞何解。其實他們不求甚解,只說大意:市場可以辦到的,政府不
幹。這說法有兩大問題,前者界定不清,後者難以自圓其說。先說前者吧。

「交易費用」這個重要的局限理念,在經濟學起自三十年代或更早的,要到六十年代中期才進入制度運作的思維,
而傳到香港已是一九八二年了。原則上,市場沒有什麼辦不到,就是法治也可以通過市場成交,無需政府。但原則
可以,實際困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干預政策於是成為:市場處理的交易費用比政府低的項目,政府不幹。事實上
,上述的三位財政司都是聰明人,沒有聽過交易費用也知道這些費用是考慮重點。困難是好些項目判斷不易,於是
舉棋不定。

最明顯的困擾是土地使用那方面。香港的土地歷來「官」有。一方面政府要把土地放出去發展;一方面賣地是一項
重要的政府收入,不能賤價而沽;再另一方面地價太高,窮人住不起,於是搞出租務管制、廉租屋、居屋等──皆
大干預政策也。我曾作過好幾年研究,發表過兩篇關於香港租務管制的長文,說管情亂七八糟,見笑天下,積極干
預之致也。

貨運碼頭是另一個有趣例子。據我所知,當年香港打算由政府處理貨運碼頭,但後來的決定,是市場可以做,於是
政府不幹。記不起與哪位財爺吵了起來:我認為貨運是香港的重要命脈,政府要大量把可作貨運碼頭的海岸放出去
。但政府顯然要把岸地賣得起價,不多放,害得今天被深圳迎頭趕上。停車場是另一個故事。也記不起跟哪位財爺
爭論:我說要讓地產商處理,他說政府處理有成功先例,又恐怕私營會亂收費。何積極不干預之有耶?這就帶到我
要說的後者:難以自圓其說。土地政策之外,最明顯的市場可以辦得比政府好,但政府偏偏要干預的例子,有兩項
:其一是教育,其二是醫療。上文提到的三位財爺,沒有一個不同意,這兩項,市場處理的成本比較低,而效果也
較好。但政府干預這些,是為了收入的再分配,蠶食私產。今天這兩項「公立」當道,是大干預,郭伯偉當年的「
誓章」,早就火化了。回頭說佛利民批評曾蔭權,前者說後者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雖然後者彷彿親自這樣說
──是不對的。佛老沒有跟進香港的史實,不知香港的租務管制起於一九二一,遠在曾老弟出生之前,而八十年代
後期有了大干特干,老弟還沒有作財政司。我認為老弟的初步失誤,是作為財政司,明知政府的樂善好施過於誇張
,應大手削減,他沒有做。做不到吧:上頭發神經,下面皆壓力,而到了他的年代財政司的權力所餘無幾矣。佛老
批評得對的,是曾特首不應該說「市場機制明顯失調時」政府要考慮採取行動。老弟一世聰明,這次咬着脷根。市
場機制就是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是兩回事。把兩種機制混在一起,怎會不天旋地轉了?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0-20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何謂自由經濟?(二之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A03 日期: 2006-10-20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政府幹預與自由經濟

九十四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里德曼,寶刀未老,最近嚮香港特首曾蔭權斬了一刀,用刀背吧。功力非凡,只
輕輕一刀輿論就吵起來了。要求我這個後一代的老人家表達意見的四方君子甚眾。

事緣曾特首前些時說香港放棄“積極不幹預”政策,讀者把“積極不幹預”與“自由經濟”劃上等號。二者何解我
老是搞不清楚。既然不知所指,說二者相等我無從反對,也無從贊同。

大家都知道,天下間沒有毫無約束的自由,而所謂約束,經濟學稱局限條件。在多人的社會中,有競爭,無可避免
地要加上去的局限就是產權製度了。佛老當然知道自由不可以沒有局限。他說的是選擇自由,是指在私產權利的界
定下,市價與財富是局限,而在這些局限下自由選擇,大致上是他支持的製度。

問題是不同的製度有不同的局限約束,而在這些約束下每個人都有選擇自由,是另一種自由,說沒有自由選擇是說
不通的。一九八三年我用英語寫了一篇文章,該文指出,共產製度不是沒有自由,而是局限有別,自由的性質跟着
不同,可惜這局限不利生產,人民生活下降,所以給人的感受是不自由了。記得當年完稿後,大聲拍掌的人不少。
該文辯證邏輯不簡單,讀者要找原文細讀才能欣賞老夫當年之功力也。

至於“積極不幹預”一詞,也頭痛,不知英語何物,可能是PositiveNon-interventionism。學者們,尤其是社會科
學的學者,老是喜歡把模糊不清的術語玩弄於指掌之間,自欺欺人,行外不懂的以為高深莫測,其實自己也不懂的
「學者」也是感到飄飄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從來不玩那一套。

佛老和我都不是無政府主義者。政府的存在不可能對社會經濟毫無貢獻。然而,無論政府做什麼,嚴格來說,都算
是幹預市場。原則上,市場什麼都可以做,只是很多事項,由市場處理交易或社會費用過高,政府從事可以節省這
些費用。原則上,政府的成因與公司或企業的成因沒有什麼不同。問題是,一家公司之內的成員的權利不容易界定
得清楚,而推及到龐大如政府的公司,其權利界定更不容易清楚了。混水摸魚於是司空見慣。把政府作為公司看,
經濟學行內似乎只有高斯和我兩個人。這樣看,高斯和我對政府操作的接受,可能比佛老略多一點。

原則是一致的。市場的存在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公司代替市場,也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如果二者皆基於私產為
局限,私營公司的出現是私產擁有者的選擇結果,要是公司可以節省的交易費用不比市場優勝,他們不會參與公司
,就是參與了也可以退出。原則上,政府的成因類同,而美國有好些城市是由私產的擁有者自願參與組合。這也是
佛老所說的自由選擇了。

問題是當政府擴大時,國與國之間(可說是公司與公司之間),各有各的國界與市民國籍。這樣一來,自由選擇參與
或不參與變得不容易。沒有國籍選擇的自由,加上龐大的國家公司的市民權利不容易界定得清楚,政府對市場的“
幹預”,不一定是為了節省交易或社會費用那麼簡單,而是在壓力團體混水摸魚的影響下,這幹預入肉傷身,納稅
人叫起救命來。(本文未完,待續)(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新製度經濟學創始人之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10-1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學習的態度

前些時在這裡發表《是非成敗轉頭空》,結尾提到我肯定可以名垂千古的、清人孫髯翁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讀者
歐陽湜傳來幾頁關於該聯的典故資料,其中不少好事之徒仿而效之,像填詞那樣以其他題材再寫,雖然不倫不類,
倒也不乏搞笑過癮之作。令人反胃的倒是那些自命才子的幾位「高人」,竟然替孫髯翁修改該聯,思維塵下,俗不
可耐,不知天高地厚。

一九五○年,十四歲,舒巷城向我推薦該聯,聽了兩次背得出來,也體會到髯翁的功力高不可攀。此後半個多世紀
,每次想到該聯都擊節讚賞,半個字不敢動,只是久不久想一下為什麼孫前輩會在這裡用上那個字。後來自己以中
文動筆,這裡那裡套用或借用前輩一點文采,不知多少次了。

不少人說我高傲,是狂生,但我欣賞而又佩服的,動不動跪下來。不少人說我學得快,赫舒拉發及巴賽爾等人說從
來沒有見過一個學得那麼快的人。我想,主要是我懂得欣賞,懂得衷心佩服,大開中門,容易接納自己認為是好的
東西,信手拈來,佔為己有,這裡拿一些,那裡取一點,混雜起來,亂搞一通,過了不久就搞出自己的風格,走出
自己的路,只此而已。

另一方面,我這個人喜惡分明,不管何方神聖,不喜歡就不喜歡,不愛就不愛,漠不關心,一於少理。天下的學問
說多其實不多,說少其實多到一個人學之不盡。這樣,自己要這些,不要那些,自由自在,沒有誰管得着,久而久
之,成為自己的學問倒也洋洋大觀,要勝我你要走過我的路,否則只看一眼就知道你還在山腳底了。

不久前一位讀者來信,長篇大論,一方面大讚我的文章,另一方面教我怎樣寫,教我怎樣改進。不能說該讀者不知
天高地厚,但他顯然不明白,我的文章風格是上述的胡亂混雜搞出來的,其中學問說多不多,說少倒也多得離奇。
那天到濟南參觀李清照的紀念館,那個我恨不得佔為己有的女人。不知在牆上讀到些什麼,我衝口而出:「啊,蘇
東坡死時李清照已經二十一歲,為什麼她不嫁給蘇東坡?」發神經,在旁的復旦韋森嚇了一跳,竟然大讚我博學了
得。這可能真的就是區區在下的學問:百鳥歸巢,亂搞一通,融會貫通了,然後用想像力發一下神經。

寫這篇文章,為的是要指導一下網上的青年。我的專欄傳到網上去,回應大約是點擊的千分之三,其中約一半(千
分之一點五)破口大罵。說過了,我這個老人家早就煉得刀槍不入,一律無所謂。但我就是關心罵我的青年,因為
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對,不改過來,不可能——永遠不可能——在任何學問上有任何成就。沒有證據他們智商低,更
不能說他們火氣不足,肯定的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對。一則不知天高地厚;二則想也不想就信口開河;三則以為人
身攻擊是天才殺手;四則認為罵教授自己就在教授之上;五則完全不講邏輯,不講道理。是極端無聊的玩意,而這
樣搞學問,一萬年也不可能有寸進。

一個學子要成為學問大師不容易,要講點天賦,而更重要的是講際遇了。但搞學問不需要是為了成為大師才搞。書
中不一定有顏如玉,更不一定有黃金屋。然而,學問本身,或多或少是一種享受,沒有認真地嘗試過不可能體會到
。需要天賦嗎?要一小點,不多,一般凡夫俗子應該有。問題是如果不認真地嘗試一下,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天賦
究竟有多高。不需要是愛因斯坦,而算得上學問有大成的沒有幾個是天才。我提拔過的、當年在香港沒有大學收容
的學子,約兩掌之數,都有成。其中一位在美國升到正教授,一位是國際大師了。智商嗎?不怎麼樣:下象棋,每
個我可以閉目讓雙馬。

搞學問,智商不是那麼重要。我自己拜服的高斯,沒有誰說他智商超凡。人與人之間各各不同,高斯的過人之處,
是知道自己與眾不同,於是自我發揮,殺出重圍,卓然成家,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學問人物了。沒有誰不同意佛利民
、森穆遜、阿羅等大師的智商超人幾級,得享大名眾望所歸,但將來的經濟思想史不一定會把他們放在高斯之上。

很多人,數之不盡的,智商平平搞出可觀學問。當然,愚蠢的不可能成為一個史密斯,或一個達爾文,或一個牛頓
。何必斤斤計較呢?為了興趣,為了享受,嘗試搞學問,不需要講顏如玉或黃金屋,也不用管什麼一家之言,足以
傳世的。學問本身是一種享受,回報足夠,而除非天生白癡,達到足以享受的層面任何人都可以,應該嘗試,認真
一下,有驚喜的收穫不困難。說書中沒有顏如玉,也沒有黃金屋,不對。不一定有,但有了學問,多多少少有點顏
如玉或黃金屋的甜頭。尤其是神州大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僅知識資產賣得起錢,就是多識幾個英文字,其
回報率之高遠超買股票的。曾經遇到幾位力爭上游的國內青年,堅持要用英語跟我對話。不是要在我面前表演,只
是知道我懂英語,趁機會練習一番。

說來說去,嘗試學問,或爭取知識,起點是要有可取的學習態度。這態度的基本性質,是大開中門,吸納。這是林
則徐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了。跟着的處理,是要懂得吸納些什麼。很不幸,這方面有高人指導,事半功倍
,而這種指導今天的中國遠不及西方。這就帶來客觀衡量的重要性。找不到高人指點迷津,自己客觀地考慮,有不
少機會找到好去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10-1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品味究竟算不算是天賦很難說。無師自通地搜索不容易,比不上有高人指引,但通常比學而無術、教而無方的老師
好。自己搜索,自己取捨,成敗得失要講品味。這是一種與智商扯不上關係的天賦,又或者不是天賦,而是受到家
庭或朋友的影響。品味重要。不少人拿得什麼名校博士,品味奇差,不可能搞出大學問;有些人沒有受過多少正規
教育,但品味好,只這一點,吸納吸納,嘗試學問早晚有可觀之處。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0-1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學習的態度

前些時在這裡發表《是非成敗轉頭空》,結尾提到我肯定可以名垂千古的、清人孫髯翁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讀者
歐陽湜傳來幾頁關於該聯的典故資料,其中不少好事之徒仿而效之,像填詞那樣以其他題材再寫,雖然不倫不類,
倒也不乏搞笑過癮之作。令人反胃的倒是那些自命才子的幾位「高人」,竟然替孫髯翁修改該聯,思維塵下,俗不
可耐,不知天高地厚。

一九五○年,十四歲,舒巷城向我推薦該聯,聽了兩次背得出來,也體會到髯翁的功力高不可攀。此後半個多世紀
,每次想到該聯都擊節讚賞,半個字不敢動,只是久不久想一下為什麼孫前輩會在這裡用上那個字。後來自己以中
文動筆,這裡那裡套用或借用前輩一點文采,不知多少次了。

不少人說我高傲,是狂生,但我欣賞而又佩服的,動不動跪下來。不少人說我學得快,赫舒拉發及巴賽爾等人說從
來沒有見過一個學得那麼快的人。我想,主要是我懂得欣賞,懂得衷心佩服,大開中門,容易接納自己認為是好的
東西,信手拈來,佔為己有,這裡拿一些,那裡取一點,混雜起來,亂搞一通,過了不久就搞出自己的風格,走出
自己的路,只此而已。

另一方面,我這個人喜惡分明,不管何方神聖,不喜歡就不喜歡,不愛就不愛,漠不關心,一於少理。天下的學問
說多其實不多,說少其實多到一個人學之不盡。這樣,自己要這些,不要那些,自由自在,沒有誰管得着,久而久
之,成為自己的學問倒也洋洋大觀,要勝我你要走過我的路,否則只看一眼就知道你還在山腳底了。

不久前一位讀者來信,長篇大論,一方面大讚我的文章,另一方面教我怎樣寫,教我怎樣改進。不能說該讀者不知
天高地厚,但他顯然不明白,我的文章風格是上述的胡亂混雜搞出來的,其中學問說多不多,說少倒也多得離奇。
那天到濟南參觀李清照的紀念館,那個我恨不得佔為己有的女人。不知在牆上讀到些什麼,我衝口而出:「啊,蘇
東坡死時李清照已經二十一歲,為什麼她不嫁給蘇東坡?」發神經,在旁的復旦韋森嚇了一跳,竟然大讚我博學了
得。這可能真的就是區區在下的學問:百鳥歸巢,亂搞一通,融會貫通了,然後用想像力發一下神經。

寫這篇文章,為的是要指導一下網上的青年。我的專欄傳到網上去,回應大約是點擊的千分之三,其中約一半(千
分之一點五)破口大罵。說過了,我這個老人家早就煉得刀槍不入,一律無所謂。但我就是關心罵我的青年,因為
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對,不改過來,不可能——永遠不可能——在任何學問上有任何成就。沒有證據他們智商低,更
不能說他們火氣不足,肯定的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對。一則不知天高地厚;二則想也不想就信口開河;三則以為人
身攻擊是天才殺手;四則認為罵教授自己就在教授之上;五則完全不講邏輯,不講道理。是極端無聊的玩意,而這
樣搞學問,一萬年也不可能有寸進。

一個學子要成為學問大師不容易,要講點天賦,而更重要的是講際遇了。但搞學問不需要是為了成為大師才搞。書
中不一定有顏如玉,更不一定有黃金屋。然而,學問本身,或多或少是一種享受,沒有認真地嘗試過不可能體會到
。需要天賦嗎?要一小點,不多,一般凡夫俗子應該有。問題是如果不認真地嘗試一下,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天賦
究竟有多高。不需要是愛因斯坦,而算得上學問有大成的沒有幾個是天才。我提拔過的、當年在香港沒有大學收容
的學子,約兩掌之數,都有成。其中一位在美國升到正教授,一位是國際大師了。智商嗎?不怎麼樣:下象棋,每
個我可以閉目讓雙馬。

搞學問,智商不是那麼重要。我自己拜服的高斯,沒有誰說他智商超凡。人與人之間各各不同,高斯的過人之處,
是知道自己與眾不同,於是自我發揮,殺出重圍,卓然成家,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學問人物了。沒有誰不同意佛利民
、森穆遜、阿羅等大師的智商超人幾級,得享大名眾望所歸,但將來的經濟思想史不一定會把他們放在高斯之上。

很多人,數之不盡的,智商平平搞出可觀學問。當然,愚蠢的不可能成為一個史密斯,或一個達爾文,或一個牛頓
。何必斤斤計較呢?為了興趣,為了享受,嘗試搞學問,不需要講顏如玉或黃金屋,也不用管什麼一家之言,足以
傳世的。學問本身是一種享受,回報足夠,而除非天生白癡,達到足以享受的層面任何人都可以,應該嘗試,認真
一下,有驚喜的收穫不困難。說書中沒有顏如玉,也沒有黃金屋,不對。不一定有,但有了學問,多多少少有點顏
如玉或黃金屋的甜頭。尤其是神州大地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僅知識資產賣得起錢,就是多識幾個英文字,其
回報率之高遠超買股票的。曾經遇到幾位力爭上游的國內青年,堅持要用英語跟我對話。不是要在我面前表演,只
是知道我懂英語,趁機會練習一番。

說來說去,嘗試學問,或爭取知識,起點是要有可取的學習態度。這態度的基本性質,是大開中門,吸納。這是林
則徐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了。跟着的處理,是要懂得吸納些什麼。很不幸,這方面有高人指導,事半功倍
,而這種指導今天的中國遠不及西方。這就帶來客觀衡量的重要性。找不到高人指點迷津,自己客觀地考慮,有不
少機會找到好去處。

品味究竟算不算是天賦很難說。無師自通地搜索不容易,比不上有高人指引,但通常比學而無術、教而無方的老師
好。自己搜索,自己取捨,成敗得失要講品味。這是一種與智商扯不上關係的天賦,又或者不是天賦,而是受到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10-1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庭或朋友的影響。品味重要。不少人拿得什麼名校博士,品味奇差,不可能搞出大學問;有些人沒有受過多少正規
教育,但品味好,只這一點,吸納吸納,嘗試學問早晚有可觀之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10-1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何謂自由經濟(二之一)

九十四歲的佛利民,寶刀未老,最近向曾蔭權斬了一刀,用刀背吧(一笑)。功力非凡,只輕輕一刀輿論就吵起來
了。要求我這個後一代的老人家表達意見的四方君子甚眾。

事緣曾特首前些時說香港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讀者把「積極不干預」與「自由經濟」劃上等號。二者何解我
老是搞不清楚。既然不知所指,說二者相等我無從反對,也無從贊同。

大家都知道,天下間沒有毫無約束的自由,而所謂約束,經濟學稱局限條件。在多人的社會中,有競爭,無可避免
地要加上去的局限是產權制度了。佛老當然知道自由不可以沒有局限。他說的是選擇自由,是指在私產權利的界定
下,市價與財富是局限,而在這些局限下自由選擇,大致上是他支持的制度。

問題是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局限約束,而在這些約束下每個人都有選擇自由,是另一種自由,說沒有自由選擇是說
不通的。一九八三年我用英語寫了一篇題為《Why Is There a Lack of Freedom Under Communism?》的文章,是約
稿,忘記了寄出發表,去年收輯於《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七二一至七二七頁),高斯讀後欣賞。該文指出,共產
制度不是沒有自由,而是局限有別,自由的性質跟着不同,可惜這局限不利生產,人民生活下降,所以給人的感受
是不自由了。記得當年完稿後,第一個大聲拍掌的是Chris Hall,第二個是Yoram Barzel,輪到蕭滿章是第三個了
。辯證邏輯不簡單,讀者要找原文細讀才能欣賞老夫當年之功力也。

至於「積極不干預」一詞,也頭痛!不知英語何物,可能是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更是發神經。學者們
,尤其是社會科學的學者,老是喜歡把模糊不清的術語玩弄於指掌之間,自欺欺人,行外不懂的以為高深莫測,使
其實自己也不懂的「學者」感到飄飄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從來不玩那一套。佛利民和我都不是無政府
主義者。政府的存在不可能對社會經濟毫無貢獻。然而,無論政府做什麼,嚴格來說,都算是干預市場。原則上,
市場什麼都可以做,只是很多事項,由市場處理交易或社會費用過高,政府從事可以節省這些費用。原則上,政府
的成因與公司或企業的成因沒有什麼不同。問題是,一家公司之內的成員的權利不容易界定得清楚,而推到龐大如
政府的公司,其權利界定更不容易清楚了。混水摸魚於是司空見慣。把政府作為公司看,經濟學行內似乎只有高斯
和我兩個人。這樣看,高斯和我對政府操作的接受,可能比佛老略多一點。原則是一致的。市場的存在是為了減低
交易費用,公司代替市場,也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如果二者皆基於私產為局限,私營公司的出現是私產擁有者的
選擇結果,要是公司可以節省的交易費用不比市場優勝,他們不會參與公司,就是參與了也可以退出。原則上,政
府的成因類同,而美國有好些城市是由私產的擁有者自願參與組合。這也是佛利民所說的自由選擇了。問題是當政
府擴大時,國與國之間(可說是公司與公司之間),各有各的國界與市民國籍。這樣一來,自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
變得不容易。沒有國籍選擇的自由,加上龐大的國家公司的市民權利不容易界定得清楚,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不一定是為了節省交易或社會費用那麼簡單,而是在壓力團體混水摸魚的影響下,這干預入肉傷身,納稅人叫起救
命來。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0-1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始皇陵墓的經濟分析

執筆寫此文時,拙作《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只一個網站的點擊逾二十二萬,跟着的《如果我是秦始皇》點
擊逾五萬。以為熱鬧過了,寫了兩篇之一的《何謂自由經濟?》,要與聖誕權過癮一下,正要動筆寫「之二」,卻
想到自己既然是經濟大師(一笑),竟然沒有提及打開始皇陵墓對西安的經濟有什麼影響,對中國整體又有什麼影
響。於是急急腳地掛個電話到佛山給李俊慧,要她在網上找些西安旅遊數字,一些兵馬俑的觀者數字,跟着漏夜趕
科場,寫此文,以饗讀者也。

西安無疑是旅遊重點,遊客天文數字。去年二千四百多萬,其中只七十七萬六千是外賓,也了不起。遊客給西安的
總收入,去年一百七十八億多,其中神州客每人平均消費人民幣六百二十,外賓人均消費則四千二百。奇怪,兵馬
俑的參觀者只有總遊客的百分之八,可能因為變化不多,見面不似聞名也。想來那七十七萬多的外賓,大多數會參
觀兵馬俑。這樣算,炎黃子孫對此俑的興趣更少了。

打開始皇陵墓是另一回事。有什麼奇形怪狀的東西在那裡不得而知,但墓地廣大五十平方公里,就算空空如也,在
墓內行一遍也值錢。我於是想,進入陵墓,每人收費人民幣五百,偏低的,每年會有多少遊客進去呢?跟着想,人
太多,應接不暇,每年可以讓多少人進去呢?我於是想到如果安排得好,每年大約可以秩序井然地接待五百萬參觀
人次。那大概倍於黃山或周莊。容易達到每年五百萬參觀者,要排隊,而如果我是西安的主事人,會給外賓優先參
觀權,再應付不了就加價。

每位入場費五百元,五百萬觀者的每年收入是二十五億,以長線利息率五厘算,陵墓打開了,門票收入的現值是五
百億。可觀,但不驚人,比不上半個李嘉誠,何況開發陵墓要費用,保護文物與招待訪客也要費用。但如果我們算
進遊客增加對西安帶來的經濟利益,倍為可觀容易。不管怎樣說,打開始皇陵墓給西安帶來的經濟利益,遠超打開
陵墓及維修保養的所有費用。從西安本身的利益看,打開陵墓是一盤了不起的生意。但中國整體又怎樣看呢?遊客
到西安的會增加,每位遊客的消費也會增加。然而,大部分是中國本土的遊客,這裡加那裡減,總遊客消費會增加
,但沒有只算加不算減那麼高。外籍遊客則加多減少,甚或加了西安再加到中國其他地方,所以應該優先接待,不
用他們排隊了。從國家整體看,打開始皇陵墓的最大利益,可不是上述的加加減減,而是在相對的形勢上,打開陵
墓,有不少機會讓西安回復到楊貴妃時代的繁華。唐玄宗地下有知,怎樣想無從猜測,但北京要開發西部,要把西
部的經濟搞起來,打開始皇之墓有助,對西部的發展有貢獻。秦始皇當年做夢也不可能想到──我們今天只略加一
點想像力就可以想到的──打開他的陵墓,搞起西安,使之成為一個經濟重鎮,間接地促長了洛陽、鄭州、開封等
的活力,因而協助了中國西部的發展。邏輯是沒有問題的,但要達到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我們的想像力可能
有點誇張。秦始皇真的那麼厲害嗎?有可能,但要打開陵墓,將來的歷史才可以作出判斷。不賭這一手愚不可及!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0-1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始皇陵墓的經濟分析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0-1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乎?(二之二)

從經濟持續有可觀增長的角度看,姑勿論像中國今天那樣的高速增長,歷史的經驗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奇怪,第
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持續增長的時日遠比二戰之後長久。中國漢、唐、宋的經濟史實我們知得不多,但清三代有一
百三十多年的持續好時光,不是好得不得了,落後於西方的發展,但總算是差強人意的長時期了。

二千年前,羅馬帝國威風了幾百年,但後人有口皆碑的是該帝國的崩潰,梓澤邱墟也。英國二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
,主要靠紡織機的兩項發明,名震一時,長達半個世紀。日本一八六八年起的明治維新,主要是私有土地引進了轉
讓權,經濟迅速發展達四十年,雖然比不上中國今天那樣高速。蒙代爾曾經對我說,算長期好日子,西方歷史沒有
長得過一戰前有本位貨幣制度的歐洲。蒙兄會同意,論增長率,昔日的歐洲遠不及今天的中國。

二戰後的經驗不同了:好景不常,盛筵難再。戰後的英國,復甦約十年就被工會拖住後腿,跟着被日本仔殺下馬來
。美國得天獨厚,戰後美元幣值偏低(像今天的人民幣),大好時光近二十年。可惜前有韓戰,後有越戰,於今回
顧,後者是dollar shortage轉為dollar glut的主要原因。也是二戰後,德國的復甦增長很經典,但也只有二十年
——工會為禍也。

近代史實中,經濟算得上是高速持續增長的,最長期是日本,長達三十五年吧。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與科技的基礎
遠超二十六年前開放改革的中國,加上有美國的鼎力協助,而外地的廉價勞力遠不及中國今天面對的那麼多。採用
終身僱用制,員工分紅好景時遠高於工資,因而避去了最低工資及工會的蹂躪。可惜他們犯了兩項大錯:接受地主
的壓力而禁止農產品進口;接受美國的壓力而讓日圓大幅升值。玩完——二十年前我是第一個說的。

底子不足,技不如人,但追得快,非常快,今天的中國彷彿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了。是奇蹟,而考慮到昔日封閉的
國家都踢開放波,地球增加了二十億廉價勞動人口參與競爭,這奇蹟是奇上加奇了。今後怎樣看呢?我有一個簡單
的看法,告訴你吧。

我認為今後十多年,北京的首要任務,是要鼓勵農民自力更生地改善生活,其他皆次要。或者說,只要中國的農民
生活能自食其力地大幅改進,一般達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小康之家,其他行業的發展會自適其適地找到好去處。倒轉
過來,如果農民的生活搞不上去,那麼不管長三角與珠三角搞得怎樣風生水起,經濟整體怎樣也算不上有成就。要
大幅改進農民的生活,任何人都懂得說,得把口,講了數千年了。

還好,經過數千年的黑夜,中國的農民終於看到一絲曙光。不要相信那些胡說八道的報告。這些年我在國內東奔西
跑,左問右問,知道中國農民的生活急速改進,有五、六年的日子了。現場實地的經濟觀察,操練了半個世紀,無
敵天下。農轉工或半農半工的非常多,僱用農工與工資皆急升,農地租金與產品物價也上升了,較差的農地常有棄
置,而與農民傾談幾句,他們會送我拿不起的瓜瓜豆豆(我和太太當然以鈔票數倍市價回贈,朋友說農民比我聰明
,懂得拋磚引玉)。

朋友,你要一下子大幅地改善農民的生活嗎?容易得很,有兩個法門。其一是完全禁絕農產品進口,我擔保其價格
在數月內暴升數倍。可惜日本的經驗說,這是死路一條。其二是大手補貼農業。可惜這是擔沙塞海,耗盡外匯儲備
也長貧難顧。農民的人均土地那麼少,不轉到工商業去上帝也救不了。

幾年前我寫中國農業政策,提出三個要點。一、鼓勵農民轉到工業去;二、進口農產品;三、增加農民的知識。趙
老當時還健在,囑女兒給我電話,說完全同意我的三項建議。英雄所見略同也。

今天我提出第四項重要建議:把工商業的發展推到農村、鄉鎮那裡去。北京二十多年前就這樣說,但辦不到。今天
看,成功機會相當高:這是近幾年珠三角出現的嚴重民工荒給我的啟示。想想吧,一年才有一兩次機會敍天倫之樂
,願意離鄉別井謀生計的人愈來愈少了。另一方面,農業的工作旺季一年才三幾個月,淡季在農村鄰近兼職其他,
何樂不為哉?我因此推斷,「月是故鄉明」是今後十年的中國工商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公路等基建那方面,有北
京的協助,做得快,做得好。然而,在其他方面,北京彷彿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令人歎息!

沒有奢望,我為中國農民祈求的不敢誇張。以今天的物價水平算,因為農居或住所相宜,一個農戶的小康之家,我
要求的,是人均收入每月二千人民幣。只要維持最近三年的增長率,高於城市的,達到我的要求大約需要十五年。
到那時,農轉工商,或半農半工商,餘下來的農民,化作全職算,只剩兩億至三億之間。耕者的人均耕地會上升,
機械與科技會引進,農業企業化會明顯,而一元一斤蔬菜是買不到的了。物價指數不需要上升,但比起工業產品,
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

不苛求,但可以達到那小康的目標嗎?如果北京不行差踏錯——如果不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應該可以。但這是
很大的「如果」。如下的困擾是現實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10-1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一)北京不少智囊與外地的華人經濟學者,雖然一般出自名校,卻沒有學好經濟,尤其是貨幣的本質與理念,他
們學深不學淺,沒有上過第一課。他們不知道貨幣的基本用途不是調控經濟,而是倒過來,為了穩定利率與幣值,
經濟要為幣值而調整。這些前文說過了,但最近聽到的糊塗言論,是人民幣升值會迫使中國的工業走上高科技的路
。發神經:一個工業家要走高科技的路,有本領的隨時可以加價,無須強逼。

今天人民幣兌美元或歐元偏低,而大幅偏低則源於外資湧進。然而,對亞洲一帶的廉價勞力國家,何低之有?中國
農民要轉到工業去,競爭對手是那無數的工資比他們還要低的勞力。有一天,上蒼保佑,中國要把廉價勞力的低檔
產品讓給他人造。但不是今天,十年後開始吧。到那時,中國的農民增加了知識,後浪推前浪,會把今天的工業科
技推上一層樓。

(二)天天大嚷最低工資,而最近又開始學人家搞工會,對農民的自力更生有害無益。北京慈善為懷,喜歡這樣說
;利益分子混水摸魚,其他國家早有前科。可憐農民,他們知識低,容易受騙,多半會支持這些會害了他們的政策

(三)在宏觀調控下,由北京引導而起的某些土地房屋政策,反映着主事者的經濟感受近於零。不久前我分析過的
限樓價不限地價、百分之七十限於九十平方以下,以及最近在江蘇推出的以「成本清單」來指導樓價等政策,雖然
大有創意,卻沒有普通常識,分析本領得個零分。難道中國真的是那樣人才凋零嗎?我也擔心十多年來搞得了不起
的地區競爭制度,會因為北京的土地使用政策亂搞而倒塌下來。

我沒有理由懷疑國務院要改善農民生活的誠意,但有理由擔心他們推出的政策,因為不明白經濟制度的運作與經不
起團體或外來壓力,會得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10-1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乎?(二之二)

從經濟持續有可觀增長的角度看,姑勿論像中國今天那樣的高速增長,歷史的經驗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奇怪,第
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持續增長的時日遠比二戰之後長久。中國漢、唐、宋的經濟史實我們知得不多,但清三代有一
百三十多年的持續好時光,不是好得不得了,落後於西方的發展,但總算是差強人意的長時期了。

二千年前,羅馬帝國威風了幾百年,但後人有口皆碑的是該帝國的崩潰,梓澤邱墟也。英國二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
,主要靠紡織機的兩項發明,名震一時,長達半個世紀。日本一八六八年起的明治維新,主要是私有土地引進了轉
讓權,經濟迅速發展達四十年,雖然比不上中國今天那樣高速。蒙代爾曾經對我說,算長期好日子,西方歷史沒有
長得過一戰前有本位貨幣制度的歐洲。蒙兄會同意,論增長率,昔日的歐洲遠不及今天的中國。

二戰後的經驗不同了:好景不常,盛筵難再。戰後的英國,復甦約十年就被工會拖住後腿,跟着被日本仔殺下馬來
。美國得天獨厚,戰後美元幣值偏低(像今天的人民幣),大好時光近二十年。可惜前有韓戰,後有越戰,於今回
顧,後者是dollar shortage轉為dollar glut的主要原因。也是二戰後,德國的復甦增長很經典,但也只有二十年
——工會為禍也。

近代史實中,經濟算得上是高速持續增長的,最長期是日本,長達三十五年吧。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與科技的基礎
遠超二十六年前開放改革的中國,加上有美國的鼎力協助,而外地的廉價勞力遠不及中國今天面對的那麼多。採用
終身僱用制,員工分紅好景時遠高於工資,因而避去了最低工資及工會的蹂躪。可惜他們犯了兩項大錯:接受地主
的壓力而禁止農產品進口;接受美國的壓力而讓日圓大幅升值。玩完——二十年前我是第一個說的。

底子不足,技不如人,但追得快,非常快,今天的中國彷彿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了。是奇蹟,而考慮到昔日封閉的
國家都踢開放波,地球增加了二十億廉價勞動人口參與競爭,這奇蹟是奇上加奇了。今後怎樣看呢?我有一個簡單
的看法,告訴你吧。

我認為今後十多年,北京的首要任務,是要鼓勵農民自力更生地改善生活,其他皆次要。或者說,只要中國的農民
生活能自食其力地大幅改進,一般達到他們應該享有的小康之家,其他行業的發展會自適其適地找到好去處。倒轉
過來,如果農民的生活搞不上去,那麼不管長三角與珠三角搞得怎樣風生水起,經濟整體怎樣也算不上有成就。要
大幅改進農民的生活,任何人都懂得說,得把口,講了數千年了。

還好,經過數千年的黑夜,中國的農民終於看到一絲曙光。不要相信那些胡說八道的報告。這些年我在國內東奔西
跑,左問右問,知道中國農民的生活急速改進,有五、六年的日子了。現場實地的經濟觀察,操練了半個世紀,無
敵天下。農轉工或半農半工的非常多,僱用農工與工資皆急升,農地租金與產品物價也上升了,較差的農地常有棄
置,而與農民傾談幾句,他們會送我拿不起的瓜瓜豆豆(我和太太當然以鈔票數倍市價回贈,朋友說農民比我聰明
,懂得拋磚引玉)。

朋友,你要一下子大幅地改善農民的生活嗎?容易得很,有兩個法門。其一是完全禁絕農產品進口,我擔保其價格
在數月內暴升數倍。可惜日本的經驗說,這是死路一條。其二是大手補貼農業。可惜這是擔沙塞海,耗盡外匯儲備
也長貧難顧。農民的人均土地那麼少,不轉到工商業去上帝也救不了。

幾年前我寫中國農業政策,提出三個要點。一、鼓勵農民轉到工業去;二、進口農產品;三、增加農民的知識。趙
老當時還健在,囑女兒給我電話,說完全同意我的三項建議。英雄所見略同也。

今天我提出第四項重要建議:把工商業的發展推到農村、鄉鎮那裡去。北京二十多年前就這樣說,但辦不到。今天
看,成功機會相當高:這是近幾年珠三角出現的嚴重民工荒給我的啟示。想想吧,一年才有一兩次機會敍天倫之樂
,願意離鄉別井謀生計的人愈來愈少了。另一方面,農業的工作旺季一年才三幾個月,淡季在農村鄰近兼職其他,
何樂不為哉?我因此推斷,「月是故鄉明」是今後十年的中國工商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公路等基建那方面,有北
京的協助,做得快,做得好。然而,在其他方面,北京彷彿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令人歎息!

沒有奢望,我為中國農民祈求的不敢誇張。以今天的物價水平算,因為農居或住所相宜,一個農戶的小康之家,我
要求的,是人均收入每月二千人民幣。只要維持最近三年的增長率,高於城市的,達到我的要求大約需要十五年。
到那時,農轉工商,或半農半工商,餘下來的農民,化作全職算,只剩兩億至三億之間。耕者的人均耕地會上升,
機械與科技會引進,農業企業化會明顯,而一元一斤蔬菜是買不到的了。物價指數不需要上升,但比起工業產品,
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

不苛求,但可以達到那小康的目標嗎?如果北京不行差踏錯——如果不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應該可以。但這是
很大的「如果」。如下的困擾是現實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10-1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一)北京不少智囊與外地的華人經濟學者,雖然一般出自名校,卻沒有學好經濟,尤其是貨幣的本質與理念,他
們學深不學淺,沒有上過第一課。他們不知道貨幣的基本用途不是調控經濟,而是倒過來,為了穩定利率與幣值,
經濟要為幣值而調整。這些前文說過了,但最近聽到的糊塗言論,是人民幣升值會迫使中國的工業走上高科技的路
。發神經:一個工業家要走高科技的路,有本領的隨時可以加價,無須強逼。

今天人民幣兌美元或歐元偏低,而大幅偏低則源於外資湧進。然而,對亞洲一帶的廉價勞力國家,何低之有?中國
農民要轉到工業去,競爭對手是那無數的工資比他們還要低的勞力。有一天,上蒼保佑,中國要把廉價勞力的低檔
產品讓給他人造。但不是今天,十年後開始吧。到那時,中國的農民增加了知識,後浪推前浪,會把今天的工業科
技推上一層樓。

(二)天天大嚷最低工資,而最近又開始學人家搞工會,對農民的自力更生有害無益。北京慈善為懷,喜歡這樣說
;利益分子混水摸魚,其他國家早有前科。可憐農民,他們知識低,容易受騙,多半會支持這些會害了他們的政策

(三)在宏觀調控下,由北京引導而起的某些土地房屋政策,反映着主事者的經濟感受近於零。不久前我分析過的
限樓價不限地價、百分之七十限於九十平方以下,以及最近在江蘇推出的以「成本清單」來指導樓價等政策,雖然
大有創意,卻沒有普通常識,分析本領得個零分。難道中國真的是那樣人才凋零嗎?我也擔心十多年來搞得了不起
的地區競爭制度,會因為北京的土地使用政策亂搞而倒塌下來。

我沒有理由懷疑國務院要改善農民生活的誠意,但有理由擔心他們推出的政策,因為不明白經濟制度的運作與經不
起團體或外來壓力,會得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10-1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如果我是秦始皇

前文《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發表後,傳到某網站去,只一天點擊逾十萬(據說最熱鬧的一個小時點擊達四萬
),創了什麼紀錄云云。可見炎黃子孫關心始皇的──關心自己的傳統,關心中國文字統一的根源──實在多。好
現象。然而,同學說,數百個回應,大部分罵我。有些是人身攻擊,不算,但客觀不同意打開始皇陵墓的,有百多
個。十多萬中只有百多個表達不同意,本微不足道,但既然大家認為是重要話題,我應該再說說。

反對打開始皇陵墓的聲浪有兩種:其一是我們不應該干擾先人之墓;其二是科技還不到位,不能妨止氧氣侵蝕。

不應該干擾先人墓地之見沒有支持。兵馬俑是始皇之墓的一小角,已經打開了,說不干擾已經干擾了,而發現兵馬
俑那位仁兄成了英雄。據我的理解,兵馬俑不繼續開發的主要原因,是變化不多,雖然知道還有數之不盡的兵馬,
開發下去沒有新意。不難想像,始皇地下有知,翻一翻身,罵了出來:「你們這些後生小子懂什麼?老夫力拔山河
氣蓋世,何止兵馬咁簡單?蠢到死,不打開陵墓怎會知道老夫厲害!」

真的不該干擾先人之墓嗎?這些年神州大興土木,推土車過處,無數墓地被翻得草木悽悲,而盜墓早就成為一個不
大不小的行業,以致一件如假包換的唐三彩,懂得鑑辨的在地攤找到,市價低於一件兒童玩具!

較有道理的反對開墓,是氧氣侵蝕文物。某程度無可避免:可以做到墓中沒有氧氣,但這樣,參觀就頭痛了。為了
訊息費用的調查,我研究古物二十多年,知道主要是彩陶的顏色,曝光或遇氧後會變,但適當保護,可以持久。荷
蘭三百多年前的大畫師倫勃朗,遺留下來的素描作品,國寶無疑也。今天在該國的博物館展出,燈光非常暗,僅足
以令人嘆為觀止。

盜墓盜墓,北京當局知道被盜之墓無數,一般不是那麼重要,半管半不管。比較重要的當然管,但今天認為此墓重
要,到了明天,更重要的出現,於是昨天的保護免不了鬆弛起來。始皇之墓是另一回事。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遺產
,此墓獨一無二也。我深信開發此墓北京會做得好,保護內裡的文物也會做到一流。不少讀者提出墓內有水銀為河
,記載無疑這樣說。但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今天那些水銀應該不存在了。除了黃金,當年沒有其他發明可以盛載
水銀二千多年。如果水銀今天還在,我們更要看個究竟了。至於什麼毒氣云云,雞毛小事,容易處理。秦始皇花了
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加三十九年心血,建自己的陵墓,無疑是相信死後再有來生。一千三百年後智力超凡的蘇東坡
,多多少少還相信會有來生。這樣的文化不是中國獨有,解釋了為什麼以文物陪葬的行為,我們的過去是那樣普及
。時代改變了,知識增加了,加上墓地昂貴,今天盛行火化。偉大如鄧小平,墓地有資格不小於始皇的,卻選火化
,讓骨灰隨風飄散,使我這個仰慕的人無緣到墓前深鞠一躬。如果我是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沒有來生這回事,
但自己畢竟建造了那個舉世無匹的大陵墓,放了那麼多的好東西進去,我會恨不得二千二百年後的好奇之士,把陵
墓打開,讓我對他們說:「進來看看吧。墓內是你們先人的文物,要感謝我當年發神經才保存下來。」逢周二、周
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10-0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

秦始皇帝這個人不容易明白:一方面有豐功偉績,另一方面發神經,很大的神經。不知是真是假,記載說,十三歲
即位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建了三十九年,動員七十多萬人,為了守秘,最後不少建墓者被殺掉,或被迫陪葬。
焚書坑儒何足道哉?

發神經,墓地面積達五十平方公里,今天被譽為天下第八奇蹟的兵馬俑,只是其中一小角而矣。我到過西安,兵馬
俑變化不多,一目了然,奇就奇在中國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傻皇帝。但當我見到墓地主場的外觀,是大山丘,很想知
道內裡的設計如何,放着些什麼?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天下無敵的大玩意,墓中文物可以教我們很多的,為什麼不
打開來看看呢?我願意花起碼二千元進去勾留半天,細看一下炎黃子孫二千多年前的真實文化,而願意花錢更多的
君子數之不盡吧。賺這種錢對社會有利,對世界有利,說不定西方的君子會多一點敬重我們的以往。起碼在感受上
,始皇之陵,對人類文化的啓示,應該超於埃及的所有金字塔。

眾人皆說,不打開始皇之陵,因為打開會受到氧氣的侵蝕,部分文物會受損。問題是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
或有等於無。這是愚蠢的浪費。早晚要打開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作出貢獻,問題是何時打開才對。

我認為今天打開秦始皇之墓是大好時機,二千多年來最適當是今天,不要再等了。想想吧,兩個世紀前科技不足,
打開與保護皆有困難,而跟着兵荒馬亂,打開了慘過敗家。毋庸諱言,最忌打開是文革時期,不知死活的紅衛兵跑
進墓內搗亂,可能把始皇氣得從棺中跳起來。

俱往矣!今天科技沒有問題了,可以做到應有的保護。更重要是向前看,雖然沒有保證書,我們看不到兵荒馬亂的
將至。是的,打開始皇的墓,不僅可在地球上炫耀一下,也間接地公布,中國是個有恃無恐的國家。只兩年北京辦
奧運,再兩年上海搞博覽,不知可否趕得上把始皇的墓一視天下,熱鬧一下呢?寫到這裡,我想到作研究生時老師
艾智仁給我為難的一小段往事。讀利息理論,我向他求教財富定義的一些小節。他打趣說:「他們說你是天才,要
讓我考你一題嗎?」我說:「問吧。」他問:「如果你有中國人說的萬兩黃金,收藏好了,是你的。有人把你的黃
金全部偷了,你自己不知道,永遠不知道,有什麼分別呢?」我答:「我會認為自己還是那樣富有,消費繼續以富
豪姿態從事。問題是這樣的消費不能持久,早晚要把黃金拿出來。如果借錢消費,銀行老兄會要求我以黃金抵押,
或起碼要給他看一眼。如果他相信我,不用看,早晚中計。訊息不足的自我安慰的消費行為,不能持久。我的母親
久不久要到保險箱去看一下。自己相信有但其實沒有的財富,不能真的算是財富。如果可以算,假設自己有錢的人
多得很。有這樣的人,喜歡自我安慰的,但不是那麼多吧。如果我有萬兩黃金,我會放在牀下,自己睡在牀上。」
秦始皇的陵墓,猜想猜想,打開何止值萬兩黃金,值百億兩也不止吧。墓陵不打開,等於沒有,或等於艾師提出的
例子,有萬兩黃金,給人全部偷清光也不知道,只是幻想自己有黃金萬兩,看不到,用不得,自我安慰地誇誇其談
。究竟是否那樣富有?打起官司法官會說是沒有的。始皇陵內之物是炎黃子孫的公共財富,沒有誰可以佔有,但看
一下不是很過癮嗎?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10-0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乎?(二之一)

(按:不久前在北京與濟南以此題作了兩次講話,本文集二者之要點,加補充。)

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是奇蹟,全世界都這樣說,但奇在哪裡不容易說出來。以一九八○為經濟改革的起點,
北京公布的增長率顯然是低估了。最近一項數字,說二○○○至今,六年,國民總收入增長了一倍多。這是每年複
息增長百分之十二強。然而,同期北京市公布的增長率,只百分之九左右,相差頗遠。就是以高不可攀的每年百分
之十二增長率,改革二十六年,複息率,國民總收入上升十八倍。何止十八倍呢?一九七九年到廣州,飯店沒有米
,姐姐的家有頭有面,找隻雞蛋也要走後門!不堪回首,不堪回首,不多說了。

二十六年,高樓大廈滿布,公路車水馬龍,所有貨運港口排隊——是否奇蹟天曉得。由區區在下審批、親自發出證
明書的經濟奇蹟,起於一九九三的朱鎔基時期,其中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怎樣看也神奇。首先是朱老在三幾年間,
成功地把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通脹率減為零,然後有百分之一至三的通縮。在這巨變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竟然還能保
八,失業率只百分之四。不止此也,同期產品與服務質量,上升得非常快,但大部分沒有算進國民收入增長之內。
這是說,如果質量的改進算進去,通縮會增加,收入增長也會增加。當時國內各地的樓價下跌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
三,實在慘情,但經濟增長率,如果把質量提升全算進去,應該在百分之十以上。

經濟學嗎?很尷尬!上述的現象顯示,那所謂宏觀經濟學,一無是處。當年讀「宏觀」,讀一句,罵一句。看中國
我只用本科生應該知道的理論看,勝出行家幾條街。昔日我讀的是經濟科學,與今天教的是兩回事。這裡說奇蹟,
挖瘡疤是發神經。我們要說中國在哪方面做得對,非常對。

一九九七年我注意到,自己曾經批評過的、朱鎔基劃定下來的貨幣制度,批評錯了。歐美的貨幣制度,脫離了金本
位一直都有問題。黃金不足夠,或供應量波動太大,本位制有問題。想當年,沒有誰不同意貨幣要下一個固定的錨
,只是找不到理想的錨可以下。以幣量理論推出來的觀點,支持着以不容易捉摸的物價指數及就業指數為目標,其
所形成的貨幣制度,牽涉到以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美國的經驗,是這樣的制度有不少困難。六十年代蒙代爾與佛利
民的意見有分歧,我在場。佛老認為找不到可取的單一物品為本位,而以一籃子物品為錨,運作費用過高,所以要
接受以目標為錨,無可避免地帶出各種貨幣政策。

問題是貨幣的存在是為了減低市場的交易之費用,不應該以貨幣量的增減來調控經濟。幣值與利率要穩定,其他皆
次要。當時大家意識到,脫離了本位制,以目標為錨,帶來的幣量政策容易搞得一團糟。後來的經驗確如是。沒有
誰想到數十年後朱鎔基推出另一種辦法,可行,使我大開眼界。

記不起一九九七年初蕭耿對我說了一句什麼話,我意識到,如果放棄以貨幣量的增減來調控經濟,只以幣量的增減
來維護一個固定的錨,可以做到,絕不困難,但整個經濟的運作要遷就這個錨的幣值來調整。錨可以是外幣,可以
是物品,可以是單一的或是一籃子的,穩守根本不需要由政府提供這些為錨之物。這是朱鎔基的貨幣制度,是中國
經濟奇蹟的一個主要原因。我佩服。寫過多篇文章解釋,這裡不多說了。

中國奇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地區制度。中國獨有,這制度促成了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搶客招徠,工業發展一
日千里。無獨有偶,這地區制度也是在朱老時期形成的。我認為將來的經濟歷史不會漠視這個人。寫過五篇文章解
釋這地區制度,這裡只大略地說一下。

中國土地的使用權力落在縣的手上,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主要的經濟權力在縣之手。土地的使用者要交兩項租金。
其一是固定租金,那是買土地五十年的使用權,地價也。其二是佃農分成租金,稱增值稅,收產品增值的百分之十
七。這增值稅率(租金分成)是全國劃一的,不同地區的招徠調整是地價的變動。這是完全合乎四十年前我推出的
佃農分成可以達到最高經濟效率的安排。另一方面,一個固定租金(地價)加一個分成租金(增值稅),與世界各
地大商場的合約安排是一致的。

中國有二千多個縣,上述的安排使每個縣成為一家商業機構。大地主是北京,大佃農是縣,小佃農是投資於縣的商
人。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激烈的競爭就在縣與縣之間出現了。這是我知道的最神奇的土地使用制度
,妙絕天下。沙石還有,但主要的制度運作功能實在好。

說過無數次,要批評中國制度的很多方面容易。但我是個實踐主義者。英諺有云:我們不能跟成功爭論。經濟發展
既然是奇蹟,不可能沒有半點做得對。我反對昔日的大鍋飯共產制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資產權利要界定得清楚。
但沒有反對過共產黨的存在,也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中國的改革要由共產黨推行。這方面高斯的看法比我更強烈
。這個提出從權利界定的重要角度看私產的一代大師,信奉市場知名天下,對中國共產黨的敬重外人不容易相信。
絕對不是擦共產黨的鞋。公司理論由高斯提出,由我畫上句號。我們是從公司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10-0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高斯對經濟制度的看法因此與我很一致。信奉市場,但因為交易的存在,市場不是無所不能。公司或企業的形成自
有其因,某些事有形之手要代替無形之手,而政府本身只不過是一家大企業,從上而下的運作通過合約安排。撇開
沙石,在中國,上頭大企業(國務院)與下頭中、小企業(省到市到縣到鎮到村)的層層承包的合約安排,辦得好
,好得人類歷史沒有見過。然而,問題還是多得很。這可見其他制度的困難更為嚴重了。經濟學者一般不明白制度
運作,因為他們沒有從合約的角度看世界。說實話,一貫地這樣看的只有高斯和我兩個人。

開瓊筵以坐花——李白說的。繁華事散逐香塵——杜牧說的。中諺有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可能錯吧。今天中
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可能永久的持續下去!不要求永久吧。我算過,中國需要的是再持續今天的增長十五年。可以嗎
?下回分解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0 日期: 2006-10-0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乎?(二之一)

(按:不久前在北京與濟南以此題作了兩次講話,本文集二者之要點,加補充。)

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是奇蹟,全世界都這樣說,但奇在哪裡不容易說出來。以一九八○為經濟改革的起點,
北京公布的增長率顯然是低估了。最近一項數字,說二○○○至今,六年,國民總收入增長了一倍多。這是每年複
息增長百分之十二強。然而,同期北京市公布的增長率,只百分之九左右,相差頗遠。就是以高不可攀的每年百分
之十二增長率,改革二十六年,複息率,國民總收入上升十八倍。何止十八倍呢?一九七九年到廣州,飯店沒有米
,姐姐的家有頭有面,找隻雞蛋也要走後門!不堪回首,不堪回首,不多說了。

二十六年,高樓大廈滿布,公路車水馬龍,所有貨運港口排隊——是否奇蹟天曉得。由區區在下審批、親自發出證
明書的經濟奇蹟,起於一九九三的朱鎔基時期,其中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怎樣看也神奇。首先是朱老在三幾年間,
成功地把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通脹率減為零,然後有百分之一至三的通縮。在這巨變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竟然還能保
八,失業率只百分之四。不止此也,同期產品與服務質量,上升得非常快,但大部分沒有算進國民收入增長之內。
這是說,如果質量的改進算進去,通縮會增加,收入增長也會增加。當時國內各地的樓價下跌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
三,實在慘情,但經濟增長率,如果把質量提升全算進去,應該在百分之十以上。

經濟學嗎?很尷尬!上述的現象顯示,那所謂宏觀經濟學,一無是處。當年讀「宏觀」,讀一句,罵一句。看中國
我只用本科生應該知道的理論看,勝出行家幾條街。昔日我讀的是經濟科學,與今天教的是兩回事。這裡說奇蹟,
挖瘡疤是發神經。我們要說中國在哪方面做得對,非常對。

一九九七年我注意到,自己曾經批評過的、朱鎔基劃定下來的貨幣制度,批評錯了。歐美的貨幣制度,脫離了金本
位一直都有問題。黃金不足夠,或供應量波動太大,本位制有問題。想當年,沒有誰不同意貨幣要下一個固定的錨
,只是找不到理想的錨可以下。以幣量理論推出來的觀點,支持着以不容易捉摸的物價指數及就業指數為目標,其
所形成的貨幣制度,牽涉到以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美國的經驗,是這樣的制度有不少困難。六十年代蒙代爾與佛利
民的意見有分歧,我在場。佛老認為找不到可取的單一物品為本位,而以一籃子物品為錨,運作費用過高,所以要
接受以目標為錨,無可避免地帶出各種貨幣政策。

問題是貨幣的存在是為了減低市場的交易之費用,不應該以貨幣量的增減來調控經濟。幣值與利率要穩定,其他皆
次要。當時大家意識到,脫離了本位制,以目標為錨,帶來的幣量政策容易搞得一團糟。後來的經驗確如是。沒有
誰想到數十年後朱鎔基推出另一種辦法,可行,使我大開眼界。

記不起一九九七年初蕭耿對我說了一句什麼話,我意識到,如果放棄以貨幣量的增減來調控經濟,只以幣量的增減
來維護一個固定的錨,可以做到,絕不困難,但整個經濟的運作要遷就這個錨的幣值來調整。錨可以是外幣,可以
是物品,可以是單一的或是一籃子的,穩守根本不需要由政府提供這些為錨之物。這是朱鎔基的貨幣制度,是中國
經濟奇蹟的一個主要原因。我佩服。寫過多篇文章解釋,這裡不多說了。

中國奇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地區制度。中國獨有,這制度促成了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搶客招徠,工業發展一
日千里。無獨有偶,這地區制度也是在朱老時期形成的。我認為將來的經濟歷史不會漠視這個人。寫過五篇文章解
釋這地區制度,這裡只大略地說一下。

中國土地的使用權力落在縣的手上,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主要的經濟權力在縣之手。土地的使用者要交兩項租金。
其一是固定租金,那是買土地五十年的使用權,地價也。其二是佃農分成租金,稱增值稅,收產品增值的百分之十
七。這增值稅率(租金分成)是全國劃一的,不同地區的招徠調整是地價的變動。這是完全合乎四十年前我推出的
佃農分成可以達到最高經濟效率的安排。另一方面,一個固定租金(地價)加一個分成租金(增值稅),與世界各
地大商場的合約安排是一致的。

中國有二千多個縣,上述的安排使每個縣成為一家商業機構。大地主是北京,大佃農是縣,小佃農是投資於縣的商
人。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激烈的競爭就在縣與縣之間出現了。這是我知道的最神奇的土地使用制度
,妙絕天下。沙石還有,但主要的制度運作功能實在好。

說過無數次,要批評中國制度的很多方面容易。但我是個實踐主義者。英諺有云:我們不能跟成功爭論。經濟發展
既然是奇蹟,不可能沒有半點做得對。我反對昔日的大鍋飯共產制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資產權利要界定得清楚。
但沒有反對過共產黨的存在,也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中國的改革要由共產黨推行。這方面高斯的看法比我更強烈
。這個提出從權利界定的重要角度看私產的一代大師,信奉市場知名天下,對中國共產黨的敬重外人不容易相信。
絕對不是擦共產黨的鞋。公司理論由高斯提出,由我畫上句號。我們是從公司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0 日期: 2006-10-0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高斯對經濟制度的看法因此與我很一致。信奉市場,但因為交易的存在,市場不是無所不能。公司或企業的形成自
有其因,某些事有形之手要代替無形之手,而政府本身只不過是一家大企業,從上而下的運作通過合約安排。撇開
沙石,在中國,上頭大企業(國務院)與下頭中、小企業(省到市到縣到鎮到村)的層層承包的合約安排,辦得好
,好得人類歷史沒有見過。然而,問題還是多得很。這可見其他制度的困難更為嚴重了。經濟學者一般不明白制度
運作,因為他們沒有從合約的角度看世界。說實話,一貫地這樣看的只有高斯和我兩個人。

開瓊筵以坐花——李白說的。繁華事散逐香塵——杜牧說的。中諺有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可能錯吧。今天中
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可能永久的持續下去!不要求永久吧。我算過,中國需要的是再持續今天的增長十五年。可以嗎
?下回分解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10-0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陳潔宗與鄧永鏘

慈善工作有多種,品類各異,手法不同。是不是所有扶助他人之舉皆慈善,很難說,搜盡枯腸,一時間我這個老去
了的天才竟然想不出一個明確的「慈善」定義。

寫這篇文章,起於發現了兩位我欣賞的有趣「慈善」人物。不僅欣賞,簡直感激。他們發掘與栽培神州大地的音樂
天才小子。說感激絕不誇張。我愛聽古典音樂,更喜見天才小子步步高升。上述二君子的存在,使我能免費地聽到
小子們的演奏,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驕傲。說慈善,二君子也可說是為區區在下而慈善了。

二君子何許人也?一個是陳潔宗。陳家我認識啓宗與樂宗。潔宗呢?可能碰過頭,記不清楚了。另一個是鄧永鏘,
聽過大名,不認識。都是有錢人吧。有錢人說多不多,說少倒也不少。出錢慈善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困難是出錢
兼出力,而說到出力培養人才,朋友,你嘗試過嗎?是那麼大的責任,而偶爾遇到一位擺明是天才的,輾轉反側不
能避免。

陳潔宗搞一個「晨興音樂橋」,名字有點怪,是從英語翻過來的吧。一九九六年搞起,年年有節目,主要是在暑期
把中國的少年音樂天才,與外地的會集在一起,約四十人,互相交流,激勵培訓。十年過去了,最近我有機會聽到
其中部分精英的演奏,好,實在好!

知情的朋友說,「晨興」的幕後主事者不僅出錢搞集會那麼簡單,有時提供優質提琴,而大致上,每個被邀請的青
年的發展,主事者皆跟進。王羽佳(鋼琴)、倪濤(大提琴)、陳曦(小提琴)等開始嶄露頭角的人物,都曾經是
晨興音樂橋的參與者。

不知是誰把一本名為《An Apple a Week》的書放在我的書桌上,作者是David Tang,鄧永鏘是也。發神經,是中文


《蘋果日報》的英語專欄結集。難道地球那麼快就真的一體化了?翻閱一下,文章過癮可讀,但這本市價一百五十
港元的精裝書,怎會跑到我的書桌上呢?蠢、蠢、蠢,書中首頁寫得分明:For Niu Niu and his parents。我明白
了。Niu Niu者,牛牛是也,該書顯然是牛牛的母親送來的:我曾經對她說要為文感謝鄧先生給牛牛的栽培。牛牛九
歲了,鋼琴天才無疑問,問題是怎樣才可以讓這個孩子成長為國際大師。手還小,但長得高,幾年後手增大當然。
天真、聰明、有性格,而音樂天賦之高是無話可說的了。栽培得對將來肯定是鋼琴大師,但有誰可以立下保證呢?
是的,對牛牛的成長與發展,我有點不安於心。如果這個孩子將來殺不出重圍,應該是今天的大人教錯了,或栽培
錯了。父母從早到晚集中於牛牛的教育與訓練,搏到盡,但是否管得過度了?二百多年前的莫札特與今天的郎朗,
外人看,父親管得很過度。牛牛拜師無數,不少是名家,是否太多了?搞學問,我自己也曾拜師無數,不少也是名
家。但當時近三十,知道名家歸名家,自己歸自己,懂得取捨,沒有混淆,終於走出自己的路。九歲的牛牛懂得取
捨嗎?要成為大師,他早晚要走出自己的路,要找到自己,可以嗎?不久前我對牛牛的母親說:「基辛只有一個老
師,女的,但目前教過牛牛的有十多個,可能很麻煩。這樣吧,一不做,二不休,讓牛牛到深圳找但昭義再上幾課
,來個大雜會可能較為容易找到自己。」鄧永鏘先生對牛牛的栽培不遺餘力。出錢出力替牛牛安排的演奏會,都有
分量,有意思。顯然頭痛過:與名家商量後,他認為牛牛這麼年輕,演奏會每年要限於兩三次。我同意這判斷。電
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10-0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陳潔宗與鄧永鏘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9-2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深圳的啓示

深圳最近獲選為中國生活質量最高的城市,即外國說的最可居城市,是連續第二年跑第一了。用十二個指標計分,
這類玩意的可靠性永遠有問號。然而,跑第一總不會差到哪裡去吧。奇怪是今天杭州回復到柳永所說的,竟然排第
三,在深圳之後,而蘇州則排第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老話,難道已是昨日黃花?

是令人感慨的故事。記得解放前在佛山唸書時,深圳知名的是雲片糕,沒有其他。二十多年前開放初期,我到過,
是戰亂後的景象,殘舊的電影院一間,破屋陋店一目了然,汽車見不到,單車彷彿廢鐵製造,人口三十萬。一九八
八年底帶佛利民到深圳一行,在空曠地帶遙看市容,正在興建的高樓大廈無數。

今天深圳的人口一千三百七十萬,倍於香港,上升了四十五倍,而好些地區,外來的朋友說美國也不容易見到那樣
清潔美觀。昔日盛產荔枝、龍眼、芒果的深圳,今天這些果樹被搬到街道兩旁,為綠化用。可憐果樹,每年開花時
節政府要噴藥滅果。

沒有文化底子,就是雲片糕也不存在了。政府鼓勵文化項目不遺餘力。那裡的交響樂團很不錯,正在興建的書城可
能大於天下,而展覽場館之巨,我曾經花三十分鐘才找到自己要去的檔口。一位周遊世界各地展出墨水筆的老闆朋
友說,深圳的展場,以一個場地算,大得無與倫比。最神奇可能還是鋼琴老師但昭義。他不僅教出李雲廸與陳薩,
也發掘了張昊辰、左章、何其真、潘林子……雖云一士寂寞,但總算給深圳帶來一點世界級的音樂光彩。

朋友,你要到深圳開一間博物館嗎?只要找到地皮,我擔保你獲得許可證。這是今天的深圳。回想香港當年,同樣
二十多年時間,人口暴升了十倍,經濟增長竟然可觀。這使佛利民高舉香港為世界自由經濟之冠,典範也。深圳呢
,人口上升了四十五倍,而人均收入增長不減香港當年,不知佛老會怎樣算了!我們沒有聽過深圳有什麼財政名「
司」,就是經濟專家也談不上。何必專家呢?昔日大名鼎鼎的香港財政司郭伯偉,以自由經濟掛帥,但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十年任內香港有一塌糊塗的租務管制,有寮仔部管制非法僭建,也有政府供應的廉租屋無數。深圳完全
不玩這一套。不懂得玩吧。經濟這回事,不懂得往往有着數。我早就這樣說,也早就指出,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
是大量人口湧進城市,政府忙顧左右,市場處理得當。話得說回來,深圳的城市規劃,除了開始時有點手忙腳亂,
辦得可以。單靠市場不會有今天的景觀。鄧小平的功績當然不可沒,香港在鄰近也有大助焉。幾個月前遇到兩位退
了休的深圳幹部,竟然歸功於區區在下!他們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中國首次土地拍賣,起於深圳,是接納了我
的建議。我只是在《信報》發表了《土地出售一舉三得》,以及在一次特約的談話中,我對深圳的幹部解釋,不出
售土地,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經費把城市建設起來。今天回顧,當時的建議可能加速了中國出售土地一年半載吧。
印象最深刻還是後來兩次會見了十多位深圳的青年幹部,上任不久,都是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的碩士或博士。
這些青年朝氣勃勃,毫無成見,問得好,反應快。當時我想,香港的公務員比不上,差得遠了。深圳應該主要是這
些青年搞起來的。今天近四十歲吧,幻想着他們正在做什麼,收入又如何?謹在這裡向他們問好。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9-2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深圳的啓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09-2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文要從背古文學起

題材曾經寫過;部分內容免不了重複。再寫,是要認真地再說一次,比較詳盡的。不久前與兩位對中國文字有研究
的討論,一致認為毫無古文(文言文)根底,中語文章寫得好的沒有見過。大家也同意,古文根底要靠背回來,沒
有其他妙方。今天國內的中小學,老師要求背古文及古詩詞盛行。可見中文專家的想法很一致。

我是搞經濟學的,對藝術有興趣,但不是文字專家。無師自通,林山木可以作證,我的中語文字是糊裡糊塗地自己
搞出來的。二十年前胡菊人說我的古文根底好,所以文章可讀。其實什麼古文根底云云,主要是幼年時背過很多,
當時不知何解,生吞硬吐也背熟了,長大後可用則用,章法是自己發明的。不是語文專家,但這些日子給我的文字
打上高分的讀者無數,使我感到飄飄然。既然讀者給足面子,試談中語文字之道也不算撈過界吧。

首先要說的,是我不能全用文言文寫成整篇文章。短篇可以,長的不成。我為這個怪現象推敲了好一陣,解釋有三
點。其一,雖然古文背得多,但沒有真的學過。無師自通,通到哪裡就哪裡。其二,文言文中有些字彙,白話文很
少用,或根本用不着。這些字彙不多,大約一百幾十個。如果要全用文言文下筆,這些字不能不研習一下。其三,
為文我喜歡混雜一些廣東俗語,或口頭禪。我不欣賞純用廣東話寫出來的文字,但久不久用半句,生動過癮,可圈
可點。這樣習慣了,全用文言文就不容易寫出來。

更奇怪的現象,是雖然廣東話與文言文風馬牛不相及,但混合起來容易。這可能因為廣東話的平仄與韻腳容易處理
,而粵曲的曲詞,似通非通地以古文及廣東話混合,可愛,或多或少對我有點影響。

沒有跟進過胡適等前輩當年搞白話文運動的來龍去脈。我認為引進西方的標點符號重要,引進西方的分句與分段法
門也重要。有了這些引進,分析性文字可以遠為容易地寫得清晰。但引進西方的文法我就不同意了。曾經有一位不
知天高地厚的學子,替我的中語文章改文法,改得肉麻當有趣,使我啼笑皆非。

自古以來,中文是沒有文法的。陶淵明不講文法,蘇東坡也不講,我們為什麼要講呢?一個大文化的文字有其特徵
,有其個性,更改了這些就不像該文化的文字。好比不少中國人寫英文,文法沒有錯,字彙也識得多,只是寫出來
的不像英文。這是大忌。文法了不起,字彙夠多,但不像英文就完蛋了。一九五八年在多倫多,一位名為王子春的
朋友教我寫英文,說學語文要活在語文中。後來在英語行文上痛下苦功,我少管文法,只求活在英文中,寫出來像
樣。跟着練得與鬼子佬的英語高人無異,只是文法有錯,找個文字編輯修改一下,文章就閃閃生光了。

中語文字的文體,其特徵不講文法,而是講砌字。砌得好是贏,砌得差是輸。所有古代的才子都靠砌字起家。中文
重視音韻,要論平仄,而從駢文演變出來的文體要講字數,唐詩與宋詞的長短句也要講字數。既然論平仄,講字數
,除了砌字沒有其他辦法。引進西方的文法會擾亂了文氣,毀壞了節奏,不容易寫得像中文。

砌字不容易,但這是中文。字砌得差勁讀不上口,砌得精彩妙絕天下——這也是中文。學寫中語文章是學砌字。怎
樣學呢?最佳的法門是背誦前輩大師的好文章:前輩怎樣砌,我們擇其佳者背誦,熟了,依樣葫蘆地照砌可也。像
朱自清等白話文字高人,我們背誦學砌也有利,但背誦古文或古詩詞可以事半功倍。古人砌字駕輕就熟,砌得精妙
的朗朗上口,容易背。

背誦的時間投資不少,所以要慎重地選擇佳作才下注。其實需要背的不多。我大概地算過,選得好,古文十五篇,
唐詩宋詞各五十,背得滾瓜爛熟的,就有足夠的砌字本錢了。寫我這種古、今混合的文體,背一些白話散文也有助
。但白話文似乎不需要背,多讀一些寫得流暢的就差不多了。

細看自己寫的幾篇中語文章,發覺其實文言文用得少(奇怪當年菊人數次提及我的古文根底),有些用得多一點,
有些絕無僅有。無可置疑的,是我的中文有點「古」味。不少讀者這樣說。最近一位讀者說有六朝的味道,猜得好
。少小時我最愛背魏晉文章,與六朝同期也。

為寫此文,我試把自己文章中的零散古文句子,或句中的三幾個文言文字,圈出,嘗試全部改為白話文。改後文章
不可讀。驟眼看古文不多,但圈出算是「文言」的,卻又滿紙皆是。我可以寫得出全部是白話文的文章嗎?可以的
,刻意地整篇用白話文,也算可讀,但自己慣用的文體,有「文言」混雜其中的,圈出來改為「白話」,不可讀矣

我寫中文是砌字,但寫英語文章卻沒有砌過。我想,砌與不砌之別,應該起於中文是單音字,而文章不可以不論音
韻。音韻及節奏是中、西皆論的,只是英文用的是多音字,寫不出對聯,無從論平仄,所以字不能砌,但要講句法
,要懂得把適當的字放在適當的地方(例如重要的字,要放在句首或句尾)。與中文無異的,是大家都講文氣。說
實話,英文的表達能力強,可以寫得瀟灑幽美,但難學。英文難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動詞變化多,不容易用得好
。其二是常用的字彙遠比中文多,意思略為不同,稍有差池就變為下品了。

中文的動詞是沒有時式的,口氣怎樣說,或這裡那裡加一個字,時式不言自明,多麼簡單,多麼過癮。中文常用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09-2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字彙遠比英文少,究其因,起於可以砌字。中文單音字的不同組合可以變出多個解法,但要砌,而這裡砌那裡砌,
為了音韻與文氣,整篇文章都要砌出來。真的,寫中文,有時這句要用四個字,意思的表達要加一個,就想辦法減
除另一個,又或者改為六個字,跟着上文下理的字數可能要改了。

朋友,強逼你的子女背誦吧。背古文,從小背,不需要明白,背了再算。長大後,背得出就砌得出,字數的多多少
少,或什麼平仄音韻的,背得出是不用多學的。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09-2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文要從背古文學起

題材曾經寫過;部分內容免不了重複。再寫,是要認真地再說一次,比較詳盡的。不久前與兩位對中國文字有研究
的討論,一致認為毫無古文(文言文)根底,中語文章寫得好的沒有見過。大家也同意,古文根底要靠背回來,沒
有其他妙方。今天國內的中小學,老師要求背古文及古詩詞盛行。可見中文專家的想法很一致。

我是搞經濟學的,對藝術有興趣,但不是文字專家。無師自通,林山木可以作證,我的中語文字是糊裡糊塗地自己
搞出來的。二十年前胡菊人說我的古文根底好,所以文章可讀。其實什麼古文根底云云,主要是幼年時背過很多,
當時不知何解,生吞硬吐也背熟了,長大後可用則用,章法是自己發明的。不是語文專家,但這些日子給我的文字
打上高分的讀者無數,使我感到飄飄然。既然讀者給足面子,試談中語文字之道也不算撈過界吧。

首先要說的,是我不能全用文言文寫成整篇文章。短篇可以,長的不成。我為這個怪現象推敲了好一陣,解釋有三
點。其一,雖然古文背得多,但沒有真的學過。無師自通,通到哪裡就哪裡。其二,文言文中有些字彙,白話文很
少用,或根本用不着。這些字彙不多,大約一百幾十個。如果要全用文言文下筆,這些字不能不研習一下。其三,
為文我喜歡混雜一些廣東俗語,或口頭禪。我不欣賞純用廣東話寫出來的文字,但久不久用半句,生動過癮,可圈
可點。這樣習慣了,全用文言文就不容易寫出來。

更奇怪的現象,是雖然廣東話與文言文風馬牛不相及,但混合起來容易。這可能因為廣東話的平仄與韻腳容易處理
,而粵曲的曲詞,似通非通地以古文及廣東話混合,可愛,或多或少對我有點影響。

沒有跟進過胡適等前輩當年搞白話文運動的來龍去脈。我認為引進西方的標點符號重要,引進西方的分句與分段法
門也重要。有了這些引進,分析性文字可以遠為容易地寫得清晰。但引進西方的文法我就不同意了。曾經有一位不
知天高地厚的學子,替我的中語文章改文法,改得肉麻當有趣,使我啼笑皆非。

自古以來,中文是沒有文法的。陶淵明不講文法,蘇東坡也不講,我們為什麼要講呢?一個大文化的文字有其特徵
,有其個性,更改了這些就不像該文化的文字。好比不少中國人寫英文,文法沒有錯,字彙也識得多,只是寫出來
的不像英文。這是大忌。文法了不起,字彙夠多,但不像英文就完蛋了。一九五八年在多倫多,一位名為王子春的
朋友教我寫英文,說學語文要活在語文中。後來在英語行文上痛下苦功,我少管文法,只求活在英文中,寫出來像
樣。跟着練得與鬼子佬的英語高人無異,只是文法有錯,找個文字編輯修改一下,文章就閃閃生光了。

中語文字的文體,其特徵不講文法,而是講砌字。砌得好是贏,砌得差是輸。所有古代的才子都靠砌字起家。中文
重視音韻,要論平仄,而從駢文演變出來的文體要講字數,唐詩與宋詞的長短句也要講字數。既然論平仄,講字數
,除了砌字沒有其他辦法。引進西方的文法會擾亂了文氣,毀壞了節奏,不容易寫得像中文。

砌字不容易,但這是中文。字砌得差勁讀不上口,砌得精彩妙絕天下——這也是中文。學寫中語文章是學砌字。怎
樣學呢?最佳的法門是背誦前輩大師的好文章:前輩怎樣砌,我們擇其佳者背誦,熟了,依樣葫蘆地照砌可也。像
朱自清等白話文字高人,我們背誦學砌也有利,但背誦古文或古詩詞可以事半功倍。古人砌字駕輕就熟,砌得精妙
的朗朗上口,容易背。

背誦的時間投資不少,所以要慎重地選擇佳作才下注。其實需要背的不多。我大概地算過,選得好,古文十五篇,
唐詩宋詞各五十,背得滾瓜爛熟的,就有足夠的砌字本錢了。寫我這種古、今混合的文體,背一些白話散文也有助
。但白話文似乎不需要背,多讀一些寫得流暢的就差不多了。

細看自己寫的幾篇中語文章,發覺其實文言文用得少(奇怪當年菊人數次提及我的古文根底),有些用得多一點,
有些絕無僅有。無可置疑的,是我的中文有點「古」味。不少讀者這樣說。最近一位讀者說有六朝的味道,猜得好
。少小時我最愛背魏晉文章,與六朝同期也。

為寫此文,我試把自己文章中的零散古文句子,或句中的三幾個文言文字,圈出,嘗試全部改為白話文。改後文章
不可讀。驟眼看古文不多,但圈出算是「文言」的,卻又滿紙皆是。我可以寫得出全部是白話文的文章嗎?可以的
,刻意地整篇用白話文,也算可讀,但自己慣用的文體,有「文言」混雜其中的,圈出來改為「白話」,不可讀矣

我寫中文是砌字,但寫英語文章卻沒有砌過。我想,砌與不砌之別,應該起於中文是單音字,而文章不可以不論音
韻。音韻及節奏是中、西皆論的,只是英文用的是多音字,寫不出對聯,無從論平仄,所以字不能砌,但要講句法
,要懂得把適當的字放在適當的地方(例如重要的字,要放在句首或句尾)。與中文無異的,是大家都講文氣。說
實話,英文的表達能力強,可以寫得瀟灑幽美,但難學。英文難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動詞變化多,不容易用得好
。其二是常用的字彙遠比中文多,意思略為不同,稍有差池就變為下品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09-2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文的動詞是沒有時式的,口氣怎樣說,或這裡那裡加一個字,時式不言自明,多麼簡單,多麼過癮。中文常用的
字彙遠比英文少,究其因,起於可以砌字。中文單音字的不同組合可以變出多個解法,但要砌,而這裡砌那裡砌,
為了音韻與文氣,整篇文章都要砌出來。真的,寫中文,有時這句要用四個字,意思的表達要加一個,就想辦法減
除另一個,又或者改為六個字,跟着上文下理的字數可能要改了。

朋友,強逼你的子女背誦吧。背古文,從小背,不需要明白,背了再算。長大後,背得出就砌得出,字數的多多少
少,或什麼平仄音韻的,背得出是不用多學的。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9-2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問

前些時跟劉詩昆談及郎朗與幾位正在冒起的鋼琴新秀,其後再與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談到中國的提琴天才,他
們不約而同地指出一個我沒有注意到的現象。他們說:二三十年前,一位鋼琴或提琴的大演奏家可以專於彈某一個
作曲家的作品,或某一個時期的,其他的約略涉及,應酬一下就可以了;今天不成,要殺出重圍,演奏的樂曲要很
全面。好比郎朗,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彈得出色,而專於蕭邦的李雲廸,這幾年不斷地擴大範圍了。

想來有點怕人。五十年前的鋼琴大師魯賓斯坦,背得出十八首鋼琴協奏曲,只一天溫習就可出場演奏,名動天下。
今天呢,單是中國,十多歲就背得出三十首鋼琴協奏曲的有幾個。怎可以記得哪麼多?是父母打到手軟嗎?打歸打
,記歸記,記不住打死也不成!這可見人的腦子像膠皮球,大力吹之有奇效。

四十多年前進入了研究院,老師推薦的讀物那麼多,不可能全讀。心想,人類的知識愈來愈多,讀鬥讀,二百年前
的人豈不是很着數?後來自己選讀,讀很多,這邊入腦,那邊腦子淘汰廢物,餘下來需要記的卻又沒有什麼可以難
倒我。再後來輪到兒子讀生物,兼讀醫,兩個博士一起讀,要記的學問資料多得離譜,不敢問他怎樣處理,但他過
了關。這是近於記得三十首鋼琴協奏曲乎?

想到這些,因為最近發表了《專欄文字》,好事的同學傳來一些西方專欄高人之作,要我品評一下。當然寫得不錯
,其中表表者既生動,也鋒利,亦有文采。但我想,學問似乎欠了一點吧。只懂西方文化,東方的欠奉,而提到中
國不知是從哪裡抄來的,近於淺見,誤解頻頻也。心想,中國人寫專欄也類同:寫到西方總有點手忙腳亂。我的感
受,是學問的一般水平,我們的專欄作家比不上西方的,但寫到西方卻沒有西方作家寫到東方那樣離奇。

「東是東、西是西」,這句百年老話,某程度今天還用得着。如是,地球又怎樣一體化了?如果地球真的一體化,
應該在二十一世紀出現吧。顯而易見,在這一體化下,搞出大學問的一定要東、西兼通,兩方面都要知得深入,然
後施出渾身解數,把二者融會在一起,表達出東、西不分的學問。好比我寫中文專欄,可以寫到大江南北不分,中
、港、台三地無別──這是說,沒有一方會認為我是陌路人。不容易,不容易!幾年前我批評魯迅,說他對西方的
藝術文化認識太少,做不出大學問。幾位同學不同意,說魯迅曾經在這裡那裡談到西方文化。我也讀過魯迅的西方
之見,認為膚淺,離入門尚遠。另一方面,上文要求的東、西融會貫通的大學問,可不是像區區在下那種,這邊廂
可以教得中國書法哲理,那邊廂可以大談歐洲繪畫理論──那些只花三幾年功夫可以學得的雕蟲小技。我說的地球
一體化的大學問,要做到東、西的文化分不開來。這才有意思,才過癮。是的,今天回想自己多年來拜服的前輩大
師,東方西方加起來不少,但總是覺得東、西稜角分明,與我可以想像到的東、西不分的大學問,有距離也。精彩
是精彩,湛深是湛深,但達不到我可以想像的大氣。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問將會由哪方先拔頭籌,是有趣問題。這幾
年學中文的鬼仔甚眾:英國學子選修外語,中文居首;美國的中文老師供不應求。是好現象,但從人數及比例上看
,中國學子攻英文遠比鬼仔攻中文為多。這樣看,概率說,上述的大學問應該先在中國跑出。不幸的是,中國的教
育制度與思想約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北京不大手改革,老實說,小學問也不容易搞出來。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民意•原聲/02 日期: 2006-09-24
江南時報
作者: 張五常

強行給窮人福利比最低工資製更壞

不久前寫“最低工資”(《最低工資種禍根》),讀者熱鬧,贊同與反對一半一半。反對聲中不少破口大罵。無所謂,
給人罵慣了,練得刀槍不入。但我想:為什麼有些讀者那樣沒出息?又想:難道他們真的那樣傻,相信世界上有免費
午餐可吃嗎?

最低工資的規限會增加失業,老生常談。我說會增加盜竊行為,或增加飛檐走壁,是失業中加點想象,算不上有創
意。然而,被讀者罵了幾句,我的想象神功又來了,問:如果最低工資不會增加失業,也不會教人飛檐走壁,效果
又如何?

答案是淺的。在市場競爭下,生產的企業或機構或公司不會有盈余(profit是windfall,同學不要忘記了),有租值
(imputedrent)存在的企業逼着要把部分租值轉移到最低工資高於工作所值者那里去,而沒有租值的企業,生產力較
高的員工逼着要把部分工資轉移到最低工資受惠者那里去。二者都是有強逼性的,前者削弱了企業老板爭取提升效
率從而增加租值的意圖,後者則削弱了員工增加生產力的意嚮──二者皆對社會經濟不利。

我於是想到強逼施捨這話題。綜援當然是施捨,由政府主辦是強逼施捨了。什麼公立學校、公立醫療、公屋等等,
皆施捨行為,有強逼性。

年紀老矣,記憶猶新。想當年,從父母到朋友到我自己,強逼施捨的政府福利遠不及今天。自食其力,縱有潦倒窮
途的,大多數不是靠自己的發奮而打出生活嗎?我的父親曾經在街上賣香煙,在山上挑石頭,害得右肩比左肩為低。
母親曾經為“雙妹嘜”入香水,嫁給父親後在山頭做養豬、養雞等粗活。

輪到我自己到北美求學時,父親謝世了,家境富裕,我從來沒有嚮母親要求一分錢。記得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念書時
,成績好。一位牧師聽到有這樣的一個來自香港的學子,登門造訪,知道我的母親是他認識的、樂於捐錢給教堂的
富有女人。他見到我的生活情況不對頭,寫信給我的母親,說我讀書讀出了名堂,但生活困苦,雲雲。誇張太甚,
母親立刻寄錢,寄衣服,寄維他命丸,彷佛她心愛的兒子命不久矣!

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昔日我的雙親,我自己,及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要求外人施捨,更沒有要求政府
強逼外人施捨了?為什麼今天那麼多的年輕人懶得自食其力呢?是誰欠了他們的錢?不自食其力,動不動要求社會幫助
,要靠施捨,不是很有點汗顏嗎?至於那些兇神惡煞、口口聲聲為窮人爭取福利的眾君子,我老是搞不清楚是為窮人
爭取福利,還是為自己爭取利益?

說過多次,天生有缺憾或後天遭不幸的人,我們應該幫助。我自己一家對這種幫助沒有猶豫過。當然不是蓋茨或畢
菲特,但見一個,或多或少地幫一個,沒有手軟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不需要偉大如蓋茨或畢菲特,只憑
一點惻隱之心,私人的慈善工作足以協助真的需要協助的人。

是的,有效率的施捨無須強逼,而通過政府的強逼施捨,大幅度地增加了混淆,使樂於為善的無所適從了。我們因
此不能不問:人類天生的權利究竟是什麼?是包括着外人非施捨不可的權利嗎?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9-2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類的天生權利(二之二)

人類的天生權利究竟是什麼?應該是些什麼?是老話題,主觀,嘗試作答的前輩不少吧。主觀的哲理,牽涉到道德
倫理之見,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我也可以。這裡要說的是客觀的片面,是我所學的專長,問的是天生權利要怎樣才
能給社會帶來最高的經濟效益。分析客觀,但最高的經濟效益是否可取卻是主觀的判斷,大家吵一萬年也不會彼此
同意的。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高斯一九六○年發表的鴻文,給予我們很大的啓發。我自己從這啓發作了多年的思考,對「
社會最高經濟效益」有了深入的理解,對人類應有的天生權利有點新的看法。話雖如此,我知道的只是困難所在,
沒有肯定的答案。

人生下來,要活下去,不可以毫無權利。另一方面,人本身是有價值的資產,殺了浪費。然而,當我們見到非洲皮
黃骨瘦的孩子,半生不死的,淚向肚中流,不知怎樣處理才對。此乃難題之一也。

雖然有研究說奴隸制度的經濟效益高,但我認為有交易(包括監管)費用的存在,人生下來,身體與腦子由自己擁
有,會減低這些費用,何況看為上蒼賜予的個人資產,合情合理。問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因為交易(包括社會
)費用的存在,人往往會侵犯他人的產出,知識資產的官司無日無之,只是冰山一角矣。此乃難題之二也。

原則上,一個上佳的制度,是讓每個人在不損害他人的情況下,可以自由發揮自己所長。問題是在競爭下,你死我
活,不損害他人不容易說得通。這就帶來重要的高斯定律。該定律指出,市場的運作,要靠資產的清楚權利界定。
三十多年前我跟着指出,這界定包括資產(人本身要算進去)的使用權,收入享受權,與自由轉讓權。界定了這些
權利,競爭損害他人之處,在這些權利之外的,我們要接受。

困難又是交易費用的存在。曾經指出,市場的存在是因為減低交易費用而起,而高斯定律假設交易費用是零,是錯
了。更頭痛是市場不是無所不能。高斯一九三七年指出,我於一九八三大力補充,公司的形成是因為市場的交易費
用過高。他和我於是不能反對政府的存在,因為政府可以作為公司看。問題是政府的權利不容易界定得清楚,可以
混水摸魚。此乃難題之三也。也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在,聯群結黨地爭取利益,對某些人有甜點,對另一些的權利
是剝削了。本來可以是理想的民主制度,被這些不幸污染了,搞得一塌糊塗的民主例子不限於今天的台灣。說過多
次,沒有上佳的憲法或其他法律清楚地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民主制度不僅行不通,而且可以是災難性。高明如
美國的憲法,搬字過紙的國家無數,沒有一個搞得像樣,而美國本身也因為憲法不夠明確,出現了不少問題。此乃
難題之四也。是複雜的世界。從來沒有聽過強逼施捨是好制度,但這樣的制度隨處都有,無所不在。說過,不能排
除最佳的制度還沒有出現過,而正在神州大地冒出來的地區制度,是我知道最可取的。可惜還沒有固定下來,北京
說不定要嘗試亂搞一下。我自己還是深信在權利界定下,要讓中國的青年自由發揮,不需要給他們施捨,但要盡可
能給他們自力更生的機會。為此我大聲疾呼了二十七年,筋疲力盡,但還會繼續疾呼下去的。老人家的餘生本來就
不值錢,都放出去,熱鬧一下,不會被看為革命或反革命吧。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9-2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類的天生權利(二之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2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國石說

記得很久前在某篇文章起筆:「中國沒有寶石,但盛產奇石。奇石亦寶也!」不久前與一位朋友談到寶石,什麼紅
寶、綠寶、藍寶、鑽石、翡翠等,小小一粒動不動數百萬元那種。朋友是專家,說中國半點產出也沒有。那麼大的
一塊地,奇山異水,竟然毫無寶石,可謂天意!

開放以還,無數的人朝掘晚掘,掘出大理石、花崗石,很多的,且偶有精品。其他像菊花石之類的古靈精怪石頭,
更是花多眼亂了。聽說北京最近要選「國石」,顧名知意,是要選出代表中國的最精彩石頭,炫耀一下。幾年前要
選國花,還沒有聽說選了出來。記得昔日梅花是國花,但給國民黨帶到梅花無覓的台灣去,是以為難。有人提名牡
丹。慈禧用過,但此花有點俗氣,而中國的品種比不上荷蘭的。荷與梅是中國特產,詩人吟詠了二千年,皆品格高
雅,香遠益清,冠於地球無疑問。三年前我攝荷時認為應該選荷為國花,後來攝梅又改變了主意。應該選梅:我算
過,中國詩人詠梅的比詠荷的多。

這次選國石,聽說壽山石是大熱門。這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壽山石是一種蠟石,可刀刻,軟硬適中,耐用,有三百
多種,色彩繽紛。印章是中國的重要文化傳統,上古用銅,繼而用玉,以壽山石刻章起於南宋,盛於清初,今天大
都用蠟石了。宜於刻章的蠟石韓國也有,但質量低下,與中國的不可相提並論。今天,宜於刻章的中國奇石有四種
,讓我說說吧。

(一)蒙古巴林產雞血石是二十多年前才開始的。論美觀,巴林的雞血石平均在昌化之上。有三個問題應該落選。
其一是新產出,沒有歷史傳統的支持。其二是石質略嫌太軟,保存得不小心容易損壞。其三是精彩的產量大幅下降
了。十多二十年前價格相宜,今天上升了百倍也不止吧。

(二)浙江青田的蠟石極宜刻章,雖然一位專家朋友說青田石出土幾百年後會鬆化。稱為「封門青」的最多,是好
章石,但色彩平平,沒有變化。最珍貴的青田石稱「燈光凍」,早就停產,今天沒有誰知道是怎樣的。青田的「黃
金耀」也絕妙,遠勝封門青,曾經求得幾方,據說是舊料新砌,後來怎樣也再找不到了。青田石也應該落選:精彩
的石種產量甚少,而多產的封門青難登大雅之堂。

(三)浙江昌化的雞血石,不得了,大名遠播是應該的。有一個大麻煩:昌化雞血的質量變化太大,不穩定。血色
的多少尚在其次,昌化雞血有軟、硬之分。無論血色怎樣多,不夠軟的雞血石不值錢:難以刀刻,而更頭痛是硬石
的血色,在陽光下或持久地曝光,會變黑。看官須知,雞血石的血色起自石中的鐵質,埋藏了不知多少個億年,慢
慢地氧化,變成一種迷人的銹色,像雞血。面世後,這氧化過程加速。較硬的雞血石,質地遠為粗糙,有微孔,氧
氣容易侵進,故容易變黑。質地軟的昌化雞血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精彩的雞血石,從任何角度看,絕不在乾隆皇帝高舉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之下,但上佳的昌化雞血談何容易?雖然
雞血珍品的產量可能多於壽山的田黃,但壽山除了田黃,其他奇石精品甚多。昌化只憑雞血是不足與壽山抗衡的。

(四)福建的壽山石,跑出幾條街。三百多品種姑且不論,我數得出的名「牌」就有十多種。要注意,好些壽山名
石,挖掘了若干年就挖盡,市價會暴升;有些以為盡了,若干年後再發現,市價會暴跌。收藏家是容易中計的。二
十多年前壽山發現「荔枝翠」(原名荔枝嘴),潔白晶瑩,價格相宜,七百元可得一方上品。殊不知十年產盡,今
天是精品數萬一方。壽山將軍洞的芙蓉石,停產了近百年,二十年前的精品是舊石,十多萬一方。十多年前再找到
,價格下降至數百元!本來我很替收藏芙蓉石的朋友可惜,但今天認為,雖然舊的新的都是芙蓉石,但時日的消磨
不論,看質量,舊的較佳,新的總是差一點。

故老相傳,清代初期最珍貴的壽山石是「艾葉綠」。停產了不知多少時日,艾葉綠究竟是怎樣的有爭議。書中所載
,各有各的面目不同。我求得幾方自己認為是艾葉綠的,與專家說的有別,互不同意也。

將軍洞的芙蓉石,有資格作為石中之王。頂級的極像羊脂,溫潤可愛。次一級的佳品則像肥豬肉。有紅色點綴的價
值較低,但很迷人。清代皇宮所用的石章,芙蓉石最多。這可見芙蓉被選為神州大地的三大名石(芙蓉、田黃、雞
血)之一,非無因也。此石還有一種特別的能耐:芙蓉是壽山石中唯一的不需要泡油培養的。很多壽山石,加工後
,收藏日子久了,會呈現枯乾面目,要用油「治療」一下。尤其是房屋有冷氣空調的今天,就是以溫潤知名的田黃
也會呈乾狀。只有芙蓉是例外。

最後說田黃。名不虛傳,田黃精品溫潤通透,靈氣湧現,不容易想像石頭可以對人類表達那樣親切的情感。另一方
面,田黃最大的麻煩,是除了小部分開門見山的,其他不容易鑑定。二十多年的經驗,我搞不清楚,也沒有遇到過
一位令我信服的專家。

田黃是獨石,所以一般有石皮;有紅格紋,是裂紋埋在地下不知多少日子才變成的;有蘿蔔絲紋,但很多沒有。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2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山下一塊百多畝的田地挖掘出來的。問題是壽山一帶,埋在地下的零散獨石不止田黃,類似的還有好幾種。除了
是開門見山的小部分,其他難以肯定。鑑辨田黃於是有兩種人,都稱得上是專家吧。其一採取狹窄定義,不是開門
見山的都不是田黃。其二採取廣闊定義,凡是田石,有溫潤感,通透,都是田黃。原則上二者都可以接受,問題是
二者之間找不到清楚的劃分。我曾經見到一位壽山專家與一位香港專家,因為一件田黃石的是是非非差不多大打出
手。

愚見以為,選壽山石為國石是應該的,但不要選其中任何品種為代表。愚見也以為,無論是國花、國石……又或者
是「國」什麼的,其特性可以卓然獨立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考慮是能否代表中國的文化傳統。荷花可以,梅花可
以,壽山石也可以。從石頭看,壽山石代表中國的文化,可不是因為那裡的著名石雕擺件,而是因為石章的存在。
一個石章上頭的印鈕,章身的薄意雕刻與邊款文字,章下的篆刻印文,每一項都代表着中國的重要藝術。從這幾方
面看,壽山石真國寶也。

以玉為章在中國盛行了多個世紀,到乾隆還高舉玉印。但玉下刀不易,藝術的表達就輸了一大截。蠟石的種類非常
多,但軟硬適宜而又耐用的卻少。壽山石中及格的很多,加上色彩多變,善用者發明了巧色藝術。石皮與石紋,本
是瑕疵,但大師的想像力可化瑕疵為神奇,刻出山山水水,松下琴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炎黃子孫足
以炫耀的視覺藝術,天下獨有,不知何年何月鬼子佬才會跪下去!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9-2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國石說

記得很久前在某篇文章起筆:「中國沒有寶石,但盛產奇石。奇石亦寶也!」不久前與一位朋友談到寶石,什麼紅
寶、綠寶、藍寶、鑽石、翡翠等,小小一粒動不動數百萬元那種。朋友是專家,說中國半點產出也沒有。那麼大的
一塊地,奇山異水,竟然毫無寶石,可謂天意!

開放以還,無數的人朝掘晚掘,掘出大理石、花崗石,很多的,且偶有精品。其他像菊花石之類的古靈精怪石頭,
更是花多眼亂了。聽說北京最近要選「國石」,顧名知意,是要選出代表中國的最精彩石頭,炫耀一下。幾年前要
選國花,還沒有聽說選了出來。記得昔日梅花是國花,但給國民黨帶到梅花無覓的台灣去,是以為難。有人提名牡
丹。慈禧用過,但此花有點俗氣,而中國的品種比不上荷蘭的。荷與梅是中國特產,詩人吟詠了二千年,皆品格高
雅,香遠益清,冠於地球無疑問。三年前我攝荷時認為應該選荷為國花,後來攝梅又改變了主意。應該選梅:我算
過,中國詩人詠梅的比詠荷的多。

這次選國石,聽說壽山石是大熱門。這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壽山石是一種蠟石,可刀刻,軟硬適中,耐用,有三百
多種,色彩繽紛。印章是中國的重要文化傳統,上古用銅,繼而用玉,以壽山石刻章起於南宋,盛於清初,今天大
都用蠟石了。宜於刻章的蠟石韓國也有,但質量低下,與中國的不可相提並論。今天,宜於刻章的中國奇石有四種
,讓我說說吧。

(一)蒙古巴林產雞血石是二十多年前才開始的。論美觀,巴林的雞血石平均在昌化之上。有三個問題應該落選。
其一是新產出,沒有歷史傳統的支持。其二是石質略嫌太軟,保存得不小心容易損壞。其三是精彩的產量大幅下降
了。十多二十年前價格相宜,今天上升了百倍也不止吧。

(二)浙江青田的蠟石極宜刻章,雖然一位專家朋友說青田石出土幾百年後會鬆化。稱為「封門青」的最多,是好
章石,但色彩平平,沒有變化。最珍貴的青田石稱「燈光凍」,早就停產,今天沒有誰知道是怎樣的。青田的「黃
金耀」也絕妙,遠勝封門青,曾經求得幾方,據說是舊料新砌,後來怎樣也再找不到了。青田石也應該落選:精彩
的石種產量甚少,而多產的封門青難登大雅之堂。

(三)浙江昌化的雞血石,不得了,大名遠播是應該的。有一個大麻煩:昌化雞血的質量變化太大,不穩定。血色
的多少尚在其次,昌化雞血有軟、硬之分。無論血色怎樣多,不夠軟的雞血石不值錢:難以刀刻,而更頭痛是硬石
的血色,在陽光下或持久地曝光,會變黑。看官須知,雞血石的血色起自石中的鐵質,埋藏了不知多少個億年,慢
慢地氧化,變成一種迷人的銹色,像雞血。面世後,這氧化過程加速。較硬的雞血石,質地遠為粗糙,有微孔,氧
氣容易侵進,故容易變黑。質地軟的昌化雞血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精彩的雞血石,從任何角度看,絕不在乾隆皇帝高舉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之下,但上佳的昌化雞血談何容易?雖然
雞血珍品的產量可能多於壽山的田黃,但壽山除了田黃,其他奇石精品甚多。昌化只憑雞血是不足與壽山抗衡的。

(四)福建的壽山石,跑出幾條街。三百多品種姑且不論,我數得出的名「牌」就有十多種。要注意,好些壽山名
石,挖掘了若干年就挖盡,市價會暴升;有些以為盡了,若干年後再發現,市價會暴跌。收藏家是容易中計的。二
十多年前壽山發現「荔枝翠」(原名荔枝嘴),潔白晶瑩,價格相宜,七百元可得一方上品。殊不知十年產盡,今
天是精品數萬一方。壽山將軍洞的芙蓉石,停產了近百年,二十年前的精品是舊石,十多萬一方。十多年前再找到
,價格下降至數百元!本來我很替收藏芙蓉石的朋友可惜,但今天認為,雖然舊的新的都是芙蓉石,但時日的消磨
不論,看質量,舊的較佳,新的總是差一點。

故老相傳,清代初期最珍貴的壽山石是「艾葉綠」。停產了不知多少時日,艾葉綠究竟是怎樣的有爭議。書中所載
,各有各的面目不同。我求得幾方自己認為是艾葉綠的,與專家說的有別,互不同意也。

將軍洞的芙蓉石,有資格作為石中之王。頂級的極像羊脂,溫潤可愛。次一級的佳品則像肥豬肉。有紅色點綴的價
值較低,但很迷人。清代皇宮所用的石章,芙蓉石最多。這可見芙蓉被選為神州大地的三大名石(芙蓉、田黃、雞
血)之一,非無因也。此石還有一種特別的能耐:芙蓉是壽山石中唯一的不需要泡油培養的。很多壽山石,加工後
,收藏日子久了,會呈現枯乾面目,要用油「治療」一下。尤其是房屋有冷氣空調的今天,就是以溫潤知名的田黃
也會呈乾狀。只有芙蓉是例外。

最後說田黃。名不虛傳,田黃精品溫潤通透,靈氣湧現,不容易想像石頭可以對人類表達那樣親切的情感。另一方
面,田黃最大的麻煩,是除了小部分開門見山的,其他不容易鑑定。二十多年的經驗,我搞不清楚,也沒有遇到過
一位令我信服的專家。

田黃是獨石,所以一般有石皮;有紅格紋,是裂紋埋在地下不知多少日子才變成的;有蘿蔔絲紋,但很多沒有。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9-2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山下一塊百多畝的田地挖掘出來的。問題是壽山一帶,埋在地下的零散獨石不止田黃,類似的還有好幾種。除了
是開門見山的小部分,其他難以肯定。鑑辨田黃於是有兩種人,都稱得上是專家吧。其一採取狹窄定義,不是開門
見山的都不是田黃。其二採取廣闊定義,凡是田石,有溫潤感,通透,都是田黃。原則上二者都可以接受,問題是
二者之間找不到清楚的劃分。我曾經見到一位壽山專家與一位香港專家,因為一件田黃石的是是非非差不多大打出
手。

愚見以為,選壽山石為國石是應該的,但不要選其中任何品種為代表。愚見也以為,無論是國花、國石……又或者
是「國」什麼的,其特性可以卓然獨立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考慮是能否代表中國的文化傳統。荷花可以,梅花可
以,壽山石也可以。從石頭看,壽山石代表中國的文化,可不是因為那裡的著名石雕擺件,而是因為石章的存在。
一個石章上頭的印鈕,章身的薄意雕刻與邊款文字,章下的篆刻印文,每一項都代表着中國的重要藝術。從這幾方
面看,壽山石真國寶也。

以玉為章在中國盛行了多個世紀,到乾隆還高舉玉印。但玉下刀不易,藝術的表達就輸了一大截。蠟石的種類非常
多,但軟硬適宜而又耐用的卻少。壽山石中及格的很多,加上色彩多變,善用者發明了巧色藝術。石皮與石紋,本
是瑕疵,但大師的想像力可化瑕疵為神奇,刻出山山水水,松下琴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炎黃子孫足
以炫耀的視覺藝術,天下獨有,不知何年何月鬼子佬才會跪下去!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9-1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類的天生權利(二之一)

不久前寫「最低工資」,讀者熱鬧,約千分之一點五回應,贊同與反對一半一半。反對聲中不少破口大罵。無所謂
,給人罵慣了,練得刀槍不入。但我想:為什麼有些讀者那樣沒出息?又想:難道他們真的那樣傻,相信世界上有
免費午餐可吃嗎?

最低工資的規限會增加失業,老生常談。我說會增加盜竊行為,或增加飛簷走壁,是失業中加點想像,算不上有創
意。然而,被讀者罵了幾句,我的想像神功又來了,問:如果最低工資不會增加失業,也不會教人飛簷走壁,效果
又如何?

答案是淺的。在市場競爭下,生產的企業或機構或公司不會有盈餘(profit是windfall,同學不要忘記了),有租
值(imputed rent)存在的企業逼着要把部分租值轉移到最低工資高於工作所值者那裡去,而沒有租值的企業,生
產力較高的員工逼着要把部分工資轉移到最低工資受惠者那裡去。二者都是有強逼性的,前者削弱了企業老闆爭取
提升效率從而增加租值的意圖,後者則削弱了員工增加生產力的意向──二者皆對社會經濟不利。

我於是想到強逼施捨這話題。綜援當然是施捨,由政府主辦是強逼施捨了。什麼公立學校、公立醫療、公屋等等,
皆施捨行為,有強逼性。

年紀老矣,記憶猶新。想當年,從父母到朋友到我自己,強逼施捨的政府福利遠不及今天。自食其力,縱有潦倒窮
途的,大多數不是靠自己的發奮而打出生活嗎?我的父親曾經在街上賣香煙,在山上挑石頭,害得右肩比左肩為低
。母親曾經為「雙妹嘜」入香水,嫁給父親後在山頭作養豬、養雞等粗活。

輪到我自己到北美求學時,父親謝世了,家境富裕,我從來沒有向母親要求一分錢。記得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唸書時
,成績好。一位牧師聽到有這樣的一個來自香港的學子,登門造訪,知道我的母親是他認識的、樂於捐錢給教堂的
富有女人。他見到我的生活情況不對頭,寫信給我的母親,說我讀書讀出了名堂,但生活困苦云云。誇張太甚,母
親立刻寄錢,寄衣服,寄維他命丸,彷彿她心愛的兒子命不久矣!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昔日我的雙親,
我自己,及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要求外人施捨,更沒有要求政府強逼外人施捨了?為什麼今天那麼多的年輕人懶
得自食其力呢?是誰欠了他們的錢?不自食其力,動不動要求社會幫助,要靠施捨,不是很有點汗顏嗎?至於那些
兇神惡煞、口口聲聲為窮人爭取福利的眾君子,我老是搞不清楚是為窮人爭取福利,還是為自己爭取利益?說過多
次,天生有缺憾或後天遭不幸的人,我們應該幫助。我自己一家對這種幫助沒有猶豫過。當然不是蓋茨或畢菲特,
但見一個,或多或少地幫一個,沒有手軟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不需要偉大如蓋茨或畢菲特,只憑一點惻
隱之心,私人的慈善工作足以協助真的需要協助的人。是的,有效率的施捨無須強逼,而通過政府的強逼施捨,大
幅度地增加了混淆,使樂於為善的無所適從了。我們因此不能不問:人類天生的權利究竟是什麼?是包括着外人非
施捨不可的權利嗎?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9-1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類的天生權利(二之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09-1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專欄文字

那天擺烏龍,在《南窗集》的結段說美國經濟大師貝加正在《商業周刊》發表專欄。幾位讀者來郵更正,說貝加的
《商業周刊》專欄停止了一年多,轉為在網上寫博客,與另一位我也認識的大師梅花間竹云云。

從來不用電腦,偶爾拜讀他家專欄,全是由讀者或朋友傳來的。收過好幾篇貝加,有些上頭寫着《商業周刊》,以
為他不斷寫下去,不知道轉了地盤。這失誤顯然起於有些傳來的是貝加舊作,而我沒有注意日期。

這些日子不少朋友或同學與我談專欄文字,有點煮酒論英雄的味道。有些同學把我發表了的文章搞博客,據說好幾
處,加上其他網頁轉載的無數,在中文世界算是熱鬧的。先進的科技,把我帶進十年前無法想像的世界中。同學們
要跟我煮酒,是這樣引起的吧。

本來想說自己不是專欄專家,立刻想:發神經,寫了二十多年,近千篇,不是專家是什麼?這裡說的專欄不是中語
刊物上的天下獨有的副刊隨筆,而是有千多或二千多字或更長的大眾文章,要討論或分析一些事,一些情。說短不
短,說長不長,是另一種格局,似易實難,與正規的學術文章是兩回事。

多年來,不少讀者朋友說我的專欄有個特色,那是無端端地轉到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地方去。最近與一位編輯專家
談到專欄文字,他說其他專欄他可看看題目,讀幾句,就知道內容的大概,只有我的永遠猜不中會說什麼。去年周
其仁為文替我祝壽,說讀我的專欄,他喜歡先讀一兩段,不讀下去,猜一猜下面會說什麼,永遠猜不中。不知是彈
還是讚,但好玩是肯定的吧。

這裡要公開一個大秘密:我自己動筆前也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讀者怎可以猜中呢?不長不短,既非學術論文,也
不是蘇東坡寫《赤壁賦》,而是要跟大眾讀者談一個話題,過癮一下。說動筆前毫無意識是不對的。先要想出一個
題材──這是最困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話可說,有一個重點要說,然後咬着這重點寫足需要的字數。其實這重
點往往只幾句就可以講完,但要寫千多或二千多字,動了筆、開了頭再作打算。因此,有需要無端端這裡轉左,那
裡轉右,而這些轉也,自己動筆前不知道,讀者當然猜不中了。我是個毫無成見的人。結論隨時可以變卦。轉得幾
轉,動筆前沒有想到的事實或史實在腦中出現,邏輯規範,就依照邏輯的約束變下去,變到哪裡就哪裡。你可以批
評我這個人不夠堅定,或沒有立場,但我認為造學問是應該這樣的。《還斂集》約一千二百字,《南窗集》倍之。
用墨水筆寫,稿紙自己設計,淺黃色,一頁只二百五十個格子。一定寫過界,每頁大約一百六十個字,《還斂集》
要寫七頁又半,《南窗集》大約十五頁。後者彈性較大,因為有黑蠻的插圖。字數不夠,黑蠻的傳世之作就放大一
點,反過來傳世畫作也要讓我一下。出術出術。動筆前要大概地知道說的是多是少。知道要說的不多,起筆就談天
說地,風花雪月地瀟灑一番,有你冇你先寫三幾頁稿紙才轉入正題。知道有好些話要說的,反過來,一動筆就手起
刀落,不搞搞震了。以《還斂集》為例,一般而言,稿紙第三頁左右開始發揮,見到「七」字開始收筆。你說過癮
不過癮。最過癮還是有時自己在稿紙上頭寫錯了頁數,有時重複了數字,有時漏了一個,弄得過長或過短。《南窗
集》有黑蠻的畫救一救,但《還斂集》則要修補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09-15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專欄文字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1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是非成敗轉頭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看官,上面是明人楊慎寫的《臨江仙》,有點老土,有點俗氣,但不失好詞,《三國演義》把之放在卷首。想到這
首詞,因為熊秉元老弟寄給我他新出的書,其中一文高舉我的三位朋友:史德拉(G. J. Stigler)、高斯(R. H.
Coase)與布格南(J. Buchanan)。前二者我很熟(史氏一九九一年謝世),後者曾經在我母校教過,認識,但不
熟。三君子都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值得的。算是偉大嗎?都算。可以名留千古嗎?這一問,我不由得聯想到楊慎
的《臨江仙》,有感於懷,於此動筆。

先說史德拉吧。他是我認識的英語文采最高的人,經濟學界整個二十世紀沒有誰寫得過他。幽默、鋒利、思想敏捷
、文字生動流暢——這是史德拉。有一次,走進他的辦公室,他問:「史提芬,你的英文是從哪裡學來的?」我回
答:「背你的文章!」他高興得不得了。

史德拉可以名垂千古嗎?如果他集中於寫散文,無所不談的,應該可以。曾以散文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平心而
論,寫不過史德拉。但史老兄可沒有這樣做。他主要是寫經濟,寫得好,而他那《效用理論的發展》一文,很長的
,的確經典,我拜服。然而,從經濟學術那方面衡量,史氏的思想要持久地傳世恐怕不容易。君不見,就是他拿諾
獎的那篇《訊息經濟學》,發表了四十五年,今天引用的人不多了。

布格南呢?此君多產,何止著作等身咁簡單?反對大政府,公共財政學說主要是他搞起來的。可惜在一個大時代的
轉變中,抨擊大政府,布氏的財政角度,不及海耶克的「奴役」角度與佛利民的「選擇」角度那樣觸目。其實「財
政」的角度可能最重要,但街上的人不容易明白。希望一天大家都重視布格南,尤其是今天的香港。

我還是懷疑自由主義的大師們可以容易地名留千古。海耶克獲諾獎後十年,中國開放改革,他的名字在中國響了起
來。然而,這幾年重視海氏學說的人愈來愈少了。佛利民天才絕頂,思想清晰絕倫,還健在,但不知有沒有看錯,
佛老的聲譽有減當年。我的感受是,一個大師為社會爭取自由,自由增長之際得享大名,但終止增長人們會開始忘
記,約束自由的政策多多少少會捲土重來。佛利民五十年前高舉的香港,早就不存在了。

上述君子中,高斯影響政策的名望最小。他那一塵不染的英國紳士風格可能是原因。然而,說到經濟學術上的名留
千古,高斯的機會稍勝一籌。這可不是因為他那一九六○年發表的鴻文被引用的次數破了紀錄,而是史德拉提出了
「高斯定律」(Coase Theorem)這一詞。該定律以高斯為名,家喻戶曉,有口皆碑,可以持久地傳世差不多可以肯
定。有可悲之處:高斯說過什麼沒有多少人真的理解,而算得上是深受高斯影響的,似乎只有德姆塞茨、巴賽爾和
我等三幾個,都老了。只發表了四十六年,今天很少人讀那篇文章。

經濟學術思想不容易傳世!記得五、六十年代大行其道的經濟發展學說,名家甚眾,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就少人注
意了,熱鬧不到二十年。思維本身有問題是個原因,但見解精闢如費沙,沒有赫舒拉發的再「發現」早就消失。赫
氏的費沙再闡釋搞起了大行其道的金融投資學說。然而,今天看,在大學薪酬最高的金融學教授,沒有幾個提及費
沙。

看官,我曾經說自己有七八篇文章看來可以傳世,但此「傳」也,只不過是指文章發表後五十年還有人記得。今天
大約有六篇過了三十年還死不掉,我只求五十年。天下間怎會有那麼可憐的事?一個年紀輕輕的上海張愛玲,隨意
地寫一篇短小說,用不上一個週末,其傳世機會與持久能耐,遠超我這個大教授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思想了三年才
寫成的《價格管制原理》!

無可置疑,藝術是遠為容易傳世的。其中最「着數」可能是音樂。二百多年前莫札特作的樂曲,好之者今天還在上
升,會傳世到人類滅亡吧。兩個原因。其一,藝術是感情的表達,昔日王羲之的感慨,我們今天也有同感。其二是
音響的科技發明。天下間怎會有那樣便宜的事:在汽車上打開收音機,只按一下,音樂悠然。

文學也是藝術,傳世機會也勝經濟學十萬八千里。張愛玲不論,今天地球上人浮於事,再沒有閒情逸致拜讀大文豪
,文藝創作走下坡已經有數十年的日子了。論文字傳世,還是短的着數。李白一句「朝辭白帝彩雲間」,蘇子一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傳誦千年易過借火。神奇而又令我羨慕的,是一個詩人可以只憑一首短詩而名留千古。張繼
寫《楓橋夜泊》是一例,崔顥寫《黃鶴樓》也是一例。

最神奇而又最令我最嚮往的,是那個不知從哪裡跑出來的清人孫髯翁。不知此公從何而來,也不知此公到哪裡去了
。知道的是昆明大觀樓的某晚集會中,他站出來即席揮毫,寫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佳長聯。妙絕天下,妙絕天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1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下,足以永久傳世矣!此聯的哲理與本文有關,附錄如下給讀者拍案叫絕吧: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
,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
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
,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捲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
行秋雁,一枕清霜。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09-1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是非成敗轉頭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看官,上面是明人楊慎寫的《臨江仙》,有點老土,有點俗氣,但不失好詞,《三國演義》把之放在卷首。想到這
首詞,因為熊秉元老弟寄給我他新出的書,其中一文高舉我的三位朋友:史德拉(G. J. Stigler)、高斯(R. H.
Coase)與布格南(J. Buchanan)。前二者我很熟(史氏一九九一年謝世),後者曾經在我母校教過,認識,但不
熟。三君子都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值得的。算是偉大嗎?都算。可以名留千古嗎?這一問,我不由得聯想到楊慎
的《臨江仙》,有感於懷,於此動筆。

先說史德拉吧。他是我認識的英語文采最高的人,經濟學界整個二十世紀沒有誰寫得過他。幽默、鋒利、思想敏捷
、文字生動流暢——這是史德拉。有一次,走進他的辦公室,他問:「史提芬,你的英文是從哪裡學來的?」我回
答:「背你的文章!」他高興得不得了。

史德拉可以名垂千古嗎?如果他集中於寫散文,無所不談的,應該可以。曾以散文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平心而
論,寫不過史德拉。但史老兄可沒有這樣做。他主要是寫經濟,寫得好,而他那《效用理論的發展》一文,很長的
,的確經典,我拜服。然而,從經濟學術那方面衡量,史氏的思想要持久地傳世恐怕不容易。君不見,就是他拿諾
獎的那篇《訊息經濟學》,發表了四十五年,今天引用的人不多了。

布格南呢?此君多產,何止著作等身咁簡單?反對大政府,公共財政學說主要是他搞起來的。可惜在一個大時代的
轉變中,抨擊大政府,布氏的財政角度,不及海耶克的「奴役」角度與佛利民的「選擇」角度那樣觸目。其實「財
政」的角度可能最重要,但街上的人不容易明白。希望一天大家都重視布格南,尤其是今天的香港。

我還是懷疑自由主義的大師們可以容易地名留千古。海耶克獲諾獎後十年,中國開放改革,他的名字在中國響了起
來。然而,這幾年重視海氏學說的人愈來愈少了。佛利民天才絕頂,思想清晰絕倫,還健在,但不知有沒有看錯,
佛老的聲譽有減當年。我的感受是,一個大師為社會爭取自由,自由增長之際得享大名,但終止增長人們會開始忘
記,約束自由的政策多多少少會捲土重來。佛利民五十年前高舉的香港,早就不存在了。

上述君子中,高斯影響政策的名望最小。他那一塵不染的英國紳士風格可能是原因。然而,說到經濟學術上的名留
千古,高斯的機會稍勝一籌。這可不是因為他那一九六○年發表的鴻文被引用的次數破了紀錄,而是史德拉提出了
「高斯定律」(Coase Theorem)這一詞。該定律以高斯為名,家喻戶曉,有口皆碑,可以持久地傳世差不多可以肯
定。有可悲之處:高斯說過什麼沒有多少人真的理解,而算得上是深受高斯影響的,似乎只有德姆塞茨、巴賽爾和
我等三幾個,都老了。只發表了四十六年,今天很少人讀那篇文章。

經濟學術思想不容易傳世!記得五、六十年代大行其道的經濟發展學說,名家甚眾,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就少人注
意了,熱鬧不到二十年。思維本身有問題是個原因,但見解精闢如費沙,沒有赫舒拉發的再「發現」早就消失。赫
氏的費沙再闡釋搞起了大行其道的金融投資學說。然而,今天看,在大學薪酬最高的金融學教授,沒有幾個提及費
沙。

看官,我曾經說自己有七八篇文章看來可以傳世,但此「傳」也,只不過是指文章發表後五十年還有人記得。今天
大約有六篇過了三十年還死不掉,我只求五十年。天下間怎會有那麼可憐的事?一個年紀輕輕的上海張愛玲,隨意
地寫一篇短小說,用不上一個週末,其傳世機會與持久能耐,遠超我這個大教授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思想了三年才
寫成的《價格管制原理》!

無可置疑,藝術是遠為容易傳世的。其中最「着數」可能是音樂。二百多年前莫札特作的樂曲,好之者今天還在上
升,會傳世到人類滅亡吧。兩個原因。其一,藝術是感情的表達,昔日王羲之的感慨,我們今天也有同感。其二是
音響的科技發明。天下間怎會有那樣便宜的事:在汽車上打開收音機,只按一下,音樂悠然。

文學也是藝術,傳世機會也勝經濟學十萬八千里。張愛玲不論,今天地球上人浮於事,再沒有閒情逸致拜讀大文豪
,文藝創作走下坡已經有數十年的日子了。論文字傳世,還是短的着數。李白一句「朝辭白帝彩雲間」,蘇子一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傳誦千年易過借火。神奇而又令我羨慕的,是一個詩人可以只憑一首短詩而名留千古。張繼
寫《楓橋夜泊》是一例,崔顥寫《黃鶴樓》也是一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2 日期: 2006-09-1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最神奇而又最令我最嚮往的,是那個不知從哪裡跑出來的清人孫髯翁。不知此公從何而來,也不知此公到哪裡去了
。知道的是昆明大觀樓的某晚集會中,他站出來即席揮毫,寫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佳長聯。妙絕天下,妙絕天
下,足以永久傳世矣!此聯的哲理與本文有關,附錄如下給讀者拍案叫絕吧: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
,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
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
,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捲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
行秋雁,一枕清霜。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民意•原聲/03 日期: 2006-09-14
江南時報
作者: 張五常

有沒有必要實行最低工資製

“最低工資”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沒有任何經濟學者贊同的政策。經濟這門學問傻佬甚多,什麼發神經的政策也有
行內君子支持,只是最低工資沒有。然而,有此規限的國家不少。這可見西方的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有了什麼
諾貝爾獎,但政府視如糞土也。難怪行內公認是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佛利民,多次對我說自己半點影響力也沒有

仿效西方的最低工資,是今天國內的一個熱門話題。目前也是還不嚴重,雖然最近廣州一帶某些工廠叫起救命來。
如下分析是小孩子也懂得的邏輯:

(一)政府規定最低工資,僱主說僱不僱由我,工無所值的當然不僱。然而,某些僱主面對關門大吉,不達所值也強
而僱之,然後在住宿、膳食等供給上打斧頭,希望平反。

(二)農民的生活改進,一個重要出路是轉到工業那邊去。工業有最低工資,農轉工就較為困難了。

(三)說中國目前的大城市治安好,以打家劫捨、打死肥妹等嚴重罪行衡量,是對的。但國內的盜竊行為嚴重,盜賊
如毛也。有最低工資,工技低下找不到工作的,會容易地嚮扒手或盜竊那方面打主意。這是練手快,或研習飛檐走
壁。政府不能槍斃,但監獄不夠,加上供食的成本不少,公安捉了就放不難理解。如此一來,有最低工資的規限,
飛檐走壁之徒會增加。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沒有最低工資,會鼓勵以盜竊為生的走入正途。

(四)中國的製度自成一家,何必拜西方為師呢?目前中國有的還不算是嚴重的最低工資,省省不同,市市不同,推出
的時日不同,有些地方到今天還沒有推出。地區之間的競爭會逼使最低工資較為嚴重之區取締,或起碼不敢把最低
工資提升。

昔日香港的經濟起飛,不僅沒有最低工資這回事,而且作為工廠學徒的往往要給僱主米飯錢———工資是負值了。
母親曾經對我說,當年父親做學徒,工資是零,再因為沒有米飯錢給僱主,擺明是三個月可以學滿師的打磨淺技,
要學三年,其中大部分時間做掃地、洗碗等粗活。

後來父親成為香港電鍍行業的開山鼻祖,受到尊重,養兒育女11個,我排第九。要是父親當年飛檐走壁,不可能生
11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9-1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評中國的最低工資政策 

「最低工資」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沒有任何經濟學者贊同的政策。經濟這門學問傻佬甚多,什麼發神經的政策也有
行內君子支持,只是最低工資沒有。然而,有此規限的國家不少。這可見西方的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有了什麼
諾貝爾獎,但政府視如糞土也。難怪行內公認是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佛利民,多次對我說自己半點影響力也沒有

不在這裡評論香港某些熱心議員要推出最低工資──不值得評論。今天的香港有大手綜援,有免費或近於免費的醫
療,有政府天文數字補貼的教育,也有過半居民住在政府補貼的房屋裡。有了這些,多加一項最低工資是毫無創意
的。

大家可能忘記,這裡提點一下。今天的香港是享受着大英帝國自一八四二年起搞出來的基建,以教育培養出不少人
材,立下了司法制度,使這彈丸之地贏得東方之珠的雅號。有了這些,亂搞一通也不容易死掉。可惜十多年前,為
了吃最後晚餐,或為恐港人治港勝於英人治港,港英大手推出福利經濟。這是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跛下跛下才離
開。

好學唔學,國內今天也學人家搞福利,鼓勵窮人不工作。還不嚴重。權力大幅下放了,地區政府在激烈競爭下,不
可能不知道大搞福利是執輸行頭,上頭怎樣說,下頭可能忙顧左右而言他。

仿效西方的最低工資,是今天國內的一個熱門話題。目前也是還不嚴重,雖然最近廣州一帶某些工廠叫起救命來。
如下分析是小孩子也懂得的邏輯:

(一)政府規定最低工資,僱主說僱不僱由我,工無所值的當然不僱。然而,某些僱主面對關門大吉,不達所值也
強而僱之,然後在住宿、膳食等供給上打斧頭,希望平反。(二)北京說要改善農民生活,自食其力的農民當然不
可能有最低工資。另一方面,農民的生活改進,一個重要出路是轉到工業那邊去。工業有最低工資,農轉工就較為
困難了。(三)說中國目前的大城市治安好,以打家劫舍、打死肥妹等嚴重罪行衡量,是對的。但國內的盜竊行為
嚴重,盜賊如毛也。有最低工資,工技低下找不到工作的,會容易地向扒手或盜竊那方面打主意。這是練手快,或
研習飛簷走壁。政府不能槍斃,但監獄不夠,加上供食的成本不少,公安捉了就放不難理解。如此一來,有最低工
資的規限,飛簷走壁之徒會增加。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沒有最低工資,會鼓勵以盜竊為生的走入正途。(四)
中國的制度自成一家,何必拜西方為師呢?目前中國有的還不算是嚴重的最低工資,省省不同,市市不同,推出的
時日不同,有些地方到今天還沒有推出。只要北京模稜兩可,地區之間的競爭會逼使最低工資較為嚴重之區取締,
或起碼不敢把最低工資提升。今天國內的最低工資話題吵得熱鬧,壓力顯然來自北京。篇幅所限,說幾句香港吧。
不說今天,說當年。昔日香港的經濟起飛,不僅沒有最低工資這回事,而且作為工廠學徒的往往要給僱主米飯錢
──工資是負值了。母親曾經對我說,當年父親作學徒,工資是零,再因為沒有米飯錢給僱主,擺明是三個月可以
學滿師的打磨淺技,要學三年,其中大部分時間作掃地、洗碗等粗活。後來父親成為香港電鍍行業的開山鼻祖,受
到尊重,養兒育女十一個,我排第九。要是父親當年飛簷走壁,不可能生九個。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
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9-1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評中國的最低工資政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9-0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補習與考試(二之二)

香港的中、小學生消費補習盛行,極之盛行也。遍問知道外地情況的朋友後,選香港補習之風冠於地球。每個學生
算,香港政府補貼教育也冠於地球,冠來冠去,香港的教育產出過多少個國際級的學者呢?中大劉遵義,著作等身
,曾經是香港中學會考獨一無二的狀元。是否出自公立學校不知道,但敢打賭,遵義老弟沒有補習過。科大王子輝
,名家也,當年也應該不知補習何物。港大張佑啓,也名家,昔日要他補習可能殺了你。我的外甥趙承恩,出自香
港野雞私校,補習免問,今天是國際大師了。區區在下被逐出皇仁校園,不好意思算進去。有哪位曾經在香港大補
其習,然後在國際學術上殺出重圍的,請都站起來,我每位打賞一百大元,跟着用知名天下的狂草寫個「服」字。

看官,香港學子的補習理由有多種,只准你說一種,最主要的,你說得中嗎?猜一猜再讀下去吧。

無可置疑,香港補習的盛行起於會考制度,尤其是加進考試局監管之後,考法墨守成規,升中六或進大學不僅看會
考成績,而且只看。中五畢業要會考,中七的高考也是會考。課程怎樣教,會考題目怎樣出,皆由考試局監管。算
你是愛因斯坦,會考成績不濟,除非有機會跑到外地去,大學前途免問。

看官會問:難道香港的中學老師不懂得教會考課程嗎?難道他們教得不對,所以學子要補習嗎?哈,看錯角度。對
的看法,是如果香港沒有會考制度,又或者大學不管或不重視會考成績,只重視中學校內的成績及老師或校長的推
薦信,那麼中學老師會自我發揮,各展所長,教法不同,思維有別。這樣,補習社要關門了。好比經濟科目,如果
不同中學老師教的有別,試題格局變化多端,沒有統一會考,補習社是無從入手的。

從來不懷疑,中學老師各自設計課程、自我發揮的教法,對學生的思維啓發遠勝於會考制度。水平會有點參差不齊
,但大學收生不難知道哪家中學有水平,哪位老師有分量。當年在港大收生,我考慮不管會考成績,只看中學校內
的成績與老師或校長的推薦信,心想,這樣招收兩三年就可以掌握個別中學與個別老師的水平了。我有權這樣做,
而如果這樣做了,其他學系跟着仿傚,考試局說不定要關門。後來沒有這樣做,因為校長對我說,香港的經濟高考
從盤古初開由港大主理,雖然他尊重我對會考的看法,但希望收生漠視高考成績之餘,港大還繼續主持經濟高考。
這要求難倒了我,因為港大主持經濟高考,不能公開否認該高考的成績而自圓其說。無可奈何,我迫着免費替數百
位中學經濟老師在晚上「補習」,補了三年,筋疲力盡。經濟的高考試題呢?我堅持不鼓勵學生背書,要鼓勵思維
啓發與想像力,重視基礎理論與概念,以解釋世事為學經濟的唯一目的,而有新意的答案,就是錯了也要把分打上
去。是艱巨的工程,可幸得到無數中學老師的協助與支持,考試局也網開一面,算是做出一點貢獻了。回頭說香港
的中學老師,他們真的不懂得怎樣教,所以學子要跑到補習社去嗎?就我所知的經濟學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我知
道有些補習老師教得好,有些不怎麼樣,而中學校內的經濟老師也有高低之分,但無從判斷哪一方的水平比較優勝
。還有一個有趣問題。在中學教得好的老師,往往不僅不反對學生出外補習,而且鼓勵他們去。為什麼呢?不是偷
懶,而是在香港的會考制度下,一位中學老師的學生會考成績好,校方間接地有獎賞。出外補習會改進學子的會考
成績嗎?會的,因為家長要出錢,入肉傷身,子女補不出成績會被打屁股!這是需求定律,我教過,老師們應該知
道。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9-0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補習與考試(二之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0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數學•普通常識

近來《還斂集》的文章寫得有點火花。不是說讀者多(雖然《肥妹之死》在一個網站兩天點擊達六萬),更不是說
給讀者大讚或大罵,而是有些讀者讀得彈起來。從來不譁眾取寵,永遠言出由衷,這樣能寫得讀者彈起來不容易。
有火花的文章要碰巧,內容要充實,文筆要生動過癮。每星期寫三篇,可謂老手矣,但一連幾篇寫出火花總要上帝
幫助一下。

這裡要談的是《佛山試製大頭佛》那篇,其中出了兩題關於房地產的,考考香港的中學同學。第二題關於北京要約
束新建樓房單位:百分之七十在九十平方米以下,超於九十平方的只准百分之三十。我問,如果這政策全面推出(
可能正在推出),堅持下去,效果如何?

答案是九十平方以下的單位的相對價格(每平方算)會下降,大型單位的相對價格(每平方算)會上升。跟着是:

「因為相對價格的轉變,原來打算建七十平方單位的會選建九十平方,打算建百二平方單位的會選建二百五十。於
是乎新建樓房三極分化:豪宅、中等人家的九十平方、貧民的白鴿籠……長此下去,市容一望而知,友儕間只問一
句居所就互相知道收入是哪個層面的人,階層變得稜角分明,促成了令社會不穩定的財富歧視與階級劃分。」

上述說的三極分化,兩位經濟學博士讀得彈起,說怎樣也不會想出來。是難得一遇的有教育性的例子,可以讓讀者
明白經濟學、數學與普通常識對經濟問題的處理。

樓房三極分化這現象的推斷困難嗎?不難,普通常識可以推出來,但需要靈機一觸。事實上,不用多想,地產發展
商知一半。他們只看樓價的變動(據說今天的廣州,因為推出兩幅只准建造九十平方以下單位的土地,豪宅每平方
之價立刻上升了),會知道怎樣選擇。跟着土地招徠競投,價高勝出的要按三極分化的路向走,否則血本無歸也。
他們不一定知道會有三極分化的後果,雖然猜中不困難。

地產商需要讀過經濟學嗎?需要知道什麼需求定律嗎?不需要的。經濟學是為了解釋行為,而行為者則無須解釋自
己。或成或敗,解釋行為的理論可以無數,但不是無數可以成功也解釋行為。西方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理論當
然無數,學者各持己見,手法往往有別。數十年來,我自己來來去去使用的還是那需求定律:簡單,但變化無窮無
盡,某些行為可以淺用而達,某些則要用得千變萬化,深不可測。這裡樓房三極分化的例子,需求定律是用得淺的
:極大或極小單位的平方價格不會受到新政策的大影響,但二者之間單位面積較大的,相對的平方價格會上升。政
策說要在九十平方一刀切,三極分化就會出現了。這是因為白鴿籠以上、九十平方以下的,會湧向一刀切的九十平
方,而原本打算略大於九十平方的,會增加面積。

上述的經濟解釋可以用數學證出來嗎?可以,而且證得清楚。問題是如果不用普通常識與簡單原理去想,靠數學想
出來不容易,很不容易!算你是數學大師,天才絕頂,坐下來,在紙上寫下一些函數方程式,內裡的變數是什麼,
要怎樣放進去才對,不易命中,而方程式略有差池,推論會錯。遠為可取的方法還是先用普通常識與簡單理論推出
,有需要不妨再用數學證之。

我明白今天的經濟學報,沒有幾條方程式不容易打進去。但我自己到今天還不明白,不用數的理論解釋推得層次分
明,為什麼還要用數再證呢?一個可能是經濟學家的腦子混沌,一般天生不夠清晰。

當年寫《佃農理論》,所有結論皆由普通常識與簡單原理推出來。老師要求我用數學再證,於是參考數書,依照自
己想好了的理論砌成方程式。半點新意也沒有增加,但老師高興。後來在芝大遇到基爾•莊遜,談起他比我早好些
年發表的佃農理論,用數推出來的結論是錯了的。他告訴我,方程式得到當時的天下高人協助,他自己覺得結論與
事實有出入,有問題,但方程式推來推去也得不到自己心安理得的結果。

協助莊遜搞方程式的君子我認識,確是數學經濟的天下第一把手。事實上,該高人與莊遜合璧,推出與正確答案有
關的重點:只有一個佃農分成率,其所帶來的租金收入與固定租約的租金收入相同。用數推得出這重點,天才無疑
問,但莊遜認為這相同過於巧合,實際上不會那麼巧,於是接受佃農分成無效率之說。我自己不用數學推理,倒轉
過來:在競爭下,佃農的分成要給地主帶來最高的租金收入,只有一個分成率可以,而這分成租金會與固定租約的
最高租金相同。莊遜其實是得到了正確的答案,但受到方程式的誤導,放棄了。我不用數的倒轉過來的想法,純是
經濟推理,所以知道莊遜放棄了的二租巧合相同,絕非巧合,而是在競爭下不相同不可。

有時某些論點,用數解釋較為容易,較為清楚明確,但我自己還是喜歡先不用數,把結論推了出來再考慮用哪種形
式表達。當年寫《蜜蜂的神話》,其中有一個新觀點,前人沒有說過的。那是如果一個生產程序無可避免地有兩種
產品,其中一種是負值與財富極大化是沒有衝突的。當時我可以純用文字解釋,但認為用幾何曲線解釋較為清晰易
懂,於是用上了。高斯當時是學報編輯,大讚該文,但認為用上幾何分析是美中污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0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有時為了過癮,或要表演思想神功,擺明方程式可以陳列得有威有勢的,我偏偏半個符號也不用。那是分析優質座
位票價為何偏低一文,寫時不同的多個彈性係數在腦中到處飛,如果用幾何及簡單的方程式寫在紙上,推理較為明
確,可以減少失誤。但當時為了要表演給巴賽爾看,我完全不用任何數學,只一個週末寫了出來。邏輯上,該文到
今天還沒有人找到錯處。

一九八一年在洛杉磯遇到貝加,他說芝大的朋友都讀我那關於座位票價的文章,大部分不同意我的結論。我問:「
是邏輯錯了嗎?」他答:「邏輯沒有錯。」問:「沒有趣味嗎?」答:「非常有趣味。」問:「可以驗證嗎?」答
:「可以驗證。」問:「文內不是驗證過嗎?」答:「算是。」我於是說:「文章有趣味,邏輯沒有錯,可以驗證
而又驗證過了,這樣的經濟文章一年沒有幾篇吧。我可沒有要求外人同意,芝大的同事要求什麼?」他說:「他們
說你的想像力與眾不同,自成一家。」不再說下去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作為大師,貝加的方程式多而嚴謹,實證資料數字層次井然。我不走他的路,或者認為不夠生動
過癮,或者懶得走,而說實話,在技術基礎上我鬥他不過。當年我知道,沒有誰可以走貝加的路而勝於貝加的,於
是走出自己的路來。今天看,沒有誰可以走我的路而勝於我。個人風格使然。是的,搞科學也可以有風格,只是與
藝術相比,科學風格賣不起錢,沒有人注意罷了。

目前貝加在《商業周刊》寫專欄,是大家,風格與我的專欄很不一樣。他比我寫得謹慎,但比我拘束。有辣有唔辣
,朋友,你選哪一種?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0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數學•普通常識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9-0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6 日期: 2006-09-0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數學•普通常識

近來《還斂集》的文章寫得有點火花。不是說讀者多(雖然《肥妹之死》在一個網站兩天點擊達六萬),更不是說
給讀者大讚或大罵,而是有些讀者讀得彈起來。從來不譁眾取寵,永遠言出由衷,這樣能寫得讀者彈起來不容易。
有火花的文章要碰巧,內容要充實,文筆要生動過癮。每星期寫三篇,可謂老手矣,但一連幾篇寫出火花總要上帝
幫助一下。

這裡要談的是《佛山試製大頭佛》那篇,其中出了兩題關於房地產的,考考香港的中學同學。第二題關於北京要約
束新建樓房單位:百分之七十在九十平方米以下,超於九十平方的只准百分之三十。我問,如果這政策全面推出(
可能正在推出),堅持下去,效果如何?

答案是九十平方以下的單位的相對價格(每平方算)會下降,大型單位的相對價格(每平方算)會上升。跟着是:

「因為相對價格的轉變,原來打算建七十平方單位的會選建九十平方,打算建百二平方單位的會選建二百五十。於
是乎新建樓房三極分化:豪宅、中等人家的九十平方、貧民的白鴿籠……長此下去,市容一望而知,友儕間只問一
句居所就互相知道收入是哪個層面的人,階層變得稜角分明,促成了令社會不穩定的財富歧視與階級劃分。」

上述說的三極分化,兩位經濟學博士讀得彈起,說怎樣也不會想出來。是難得一遇的有教育性的例子,可以讓讀者
明白經濟學、數學與普通常識對經濟問題的處理。

樓房三極分化這現象的推斷困難嗎?不難,普通常識可以推出來,但需要靈機一觸。事實上,不用多想,地產發展
商知一半。他們只看樓價的變動(據說今天的廣州,因為推出兩幅只准建造九十平方以下單位的土地,豪宅每平方
之價立刻上升了),會知道怎樣選擇。跟着土地招徠競投,價高勝出的要按三極分化的路向走,否則血本無歸也。
他們不一定知道會有三極分化的後果,雖然猜中不困難。

地產商需要讀過經濟學嗎?需要知道什麼需求定律嗎?不需要的。經濟學是為了解釋行為,而行為者則無須解釋自
己。或成或敗,解釋行為的理論可以無數,但不是無數可以成功也解釋行為。西方經濟學發展了二百多年,理論當
然無數,學者各持己見,手法往往有別。數十年來,我自己來來去去使用的還是那需求定律:簡單,但變化無窮無
盡,某些行為可以淺用而達,某些則要用得千變萬化,深不可測。這裡樓房三極分化的例子,需求定律是用得淺的
:極大或極小單位的平方價格不會受到新政策的大影響,但二者之間單位面積較大的,相對的平方價格會上升。政
策說要在九十平方一刀切,三極分化就會出現了。這是因為白鴿籠以上、九十平方以下的,會湧向一刀切的九十平
方,而原本打算略大於九十平方的,會增加面積。

上述的經濟解釋可以用數學證出來嗎?可以,而且證得清楚。問題是如果不用普通常識與簡單原理去想,靠數學想
出來不容易,很不容易!算你是數學大師,天才絕頂,坐下來,在紙上寫下一些函數方程式,內裡的變數是什麼,
要怎樣放進去才對,不易命中,而方程式略有差池,推論會錯。遠為可取的方法還是先用普通常識與簡單理論推出
,有需要不妨再用數學證之。

我明白今天的經濟學報,沒有幾條方程式不容易打進去。但我自己到今天還不明白,不用數的理論解釋推得層次分
明,為什麼還要用數再證呢?一個可能是經濟學家的腦子混沌,一般天生不夠清晰。

當年寫《佃農理論》,所有結論皆由普通常識與簡單原理推出來。老師要求我用數學再證,於是參考數書,依照自
己想好了的理論砌成方程式。半點新意也沒有增加,但老師高興。後來在芝大遇到基爾•莊遜,談起他比我早好些
年發表的佃農理論,用數推出來的結論是錯了的。他告訴我,方程式得到當時的天下高人協助,他自己覺得結論與
事實有出入,有問題,但方程式推來推去也得不到自己心安理得的結果。

協助莊遜搞方程式的君子我認識,確是數學經濟的天下第一把手。事實上,該高人與莊遜合璧,推出與正確答案有
關的重點:只有一個佃農分成率,其所帶來的租金收入與固定租約的租金收入相同。用數推得出這重點,天才無疑
問,但莊遜認為這相同過於巧合,實際上不會那麼巧,於是接受佃農分成無效率之說。我自己不用數學推理,倒轉
過來:在競爭下,佃農的分成要給地主帶來最高的租金收入,只有一個分成率可以,而這分成租金會與固定租約的
最高租金相同。莊遜其實是得到了正確的答案,但受到方程式的誤導,放棄了。我不用數的倒轉過來的想法,純是
經濟推理,所以知道莊遜放棄了的二租巧合相同,絕非巧合,而是在競爭下不相同不可。

有時某些論點,用數解釋較為容易,較為清楚明確,但我自己還是喜歡先不用數,把結論推了出來再考慮用哪種形
式表達。當年寫《蜜蜂的神話》,其中有一個新觀點,前人沒有說過的。那是如果一個生產程序無可避免地有兩種
產品,其中一種是負值與財富極大化是沒有衝突的。當時我可以純用文字解釋,但認為用幾何曲線解釋較為清晰易
懂,於是用上了。高斯當時是學報編輯,大讚該文,但認為用上幾何分析是美中污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86 日期: 2006-09-0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有時為了過癮,或要表演思想神功,擺明方程式可以陳列得有威有勢的,我偏偏半個符號也不用。那是分析優質座
位票價為何偏低一文,寫時不同的多個彈性係數在腦中到處飛,如果用幾何及簡單的方程式寫在紙上,推理較為明
確,可以減少失誤。但當時為了要表演給巴賽爾看,我完全不用任何數學,只一個週末寫了出來。邏輯上,該文到
今天還沒有人找到錯處。

一九八一年在洛杉磯遇到貝加,他說芝大的朋友都讀我那關於座位票價的文章,大部分不同意我的結論。我問:「
是邏輯錯了嗎?」他答:「邏輯沒有錯。」問:「沒有趣味嗎?」答:「非常有趣味。」問:「可以驗證嗎?」答
:「可以驗證。」問:「文內不是驗證過嗎?」答:「算是。」我於是說:「文章有趣味,邏輯沒有錯,可以驗證
而又驗證過了,這樣的經濟文章一年沒有幾篇吧。我可沒有要求外人同意,芝大的同事要求什麼?」他說:「他們
說你的想像力與眾不同,自成一家。」不再說下去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作為大師,貝加的方程式多而嚴謹,實證資料數字層次井然。我不走他的路,或者認為不夠生動
過癮,或者懶得走,而說實話,在技術基礎上我鬥他不過。當年我知道,沒有誰可以走貝加的路而勝於貝加的,於
是走出自己的路來。今天看,沒有誰可以走我的路而勝於我。個人風格使然。是的,搞科學也可以有風格,只是與
藝術相比,科學風格賣不起錢,沒有人注意罷了。

目前貝加在《商業周刊》寫專欄,是大家,風格與我的專欄很不一樣。他比我寫得謹慎,但比我拘束。有辣有唔辣
,朋友,你選哪一種?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9-0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補習與考試(二之一) 

報章刊登不少補習廣告,往往頭版全版,有時全版還不夠,要跨頁。心想,地產商也沒有這種威勢,補習怎可以賺
那麼多錢?不要誤會,我不反對補習社賺錢。市場有價,名正言順,沒有誰可以反對。問題是什麼局限促成補習在
香港那樣盛行呢?對學識的增長真的有幫助嗎?

昔日自己的兒女在香港讀中學,少管,為父的只有兩項硬性規定。其一是晚上十時之前要回家(進入了大學這項取
消),其二是不准補習。後者有兩次例外。其一是女兒要考數學試,認為不懂,在我背後打電話給我的一位學生,
要求補數。一個下午偷偷地補了三個小時,考個第一,之後不再補了。我知道這件事,因為該學生找我收錢。收三
百,我給五百。偶一為之,沒有責罵女兒。其二是兒子中學畢業後,要到美國進大學,整個暑期無所事事,對我說
恐怕數學基礎不夠,要求我找人替他補數兩個月。我同意,親自為兒子挑選數學補習老師。勞師動眾,朋友幫忙,
終於找到。我會見了,認為很好,要求他只教兒子數學的概念。教得好,後來兒子在大學讀數,全部成績是四點零
。兒子的記憶力強,想得快,但數學的天賦平平。後來讀生物,數學得到好老師指導了兩個月,幫助了他需要選修
的幾科物理。

反對考試的教育高人無數。四十年前,芝加哥大學的校長以教育高見名動天下,後來辭去該職位,跑到Santa Cruz
的加大分校主持,力排眾議,取消考試制度。這大膽嘗試後來不成功,因為其他大學有考試制,收學生要看成績,
獨自取消考試,學生轉校有困難。然而,原則上,支持該校長取消考試的理念大不乏人。這是說,原則上,考試不
是上選的教育制度,我這一代的學者朋友中沒有一個不同意。問題是不容易找到可取的代替。

在美國求學時,除了本科首二年的課程,我沒有為考試讀書。不管老師考什麼的求學意識,在當時的美國可以,今
天如何沒有跟進,而香港及國內擺明是死路一條──除非你是張滔,只把書翻兩翻就全部記得。當年在美國,尤其
是進入了研究院,我讀書只是為了過癮,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老師出試題,我很少依書而答,也懶得管老師在
課堂上說過什麼。讀是讀得很用功,聽是聽得很專注,但答試題永遠是自我發揮,表達新意。當年老師不僅接受,
而且傳了開來,答錯了也得高分。這樣的情況,聽說今天不普及了。一九六八年在芝大,我們五位助理教授要做挑
選取錄研究生的工作。三呎高的資料,申請者的成績一律可觀。數百個要選出三十個頒發獎學金,單是看一遍申請
資料就要花一個星期,成績都好,不知怎樣排列才對。主事挑選的是大教授Gregg Lewis。其實全由此公話事,我們
幾個小子跟他學藝而已。起初我們心中有氣:選出的大都遭大教授否決,花了那麼多工夫,豈非白費了?後來知道
,Lewis教了我們很多。記得一位以色列某大學的本科生,平均成績只是B加,我們幾個助理教授沒有一個選他為三
十之內,但大教授卻把他排第一。不服氣?後來服了:紅極一時的芝大經濟系竟然爭取不到這位本科生,因為幾家
名校都把該生排第一。大教授解釋,主要是一封推薦信,說一句該生可教,而名校行家都知道,寫該信的大師不喜
歡說好話。一位本科成績頂級的,公開試全部滿分。我們幾位當然選出,但大教授不要。他解釋說,該生就讀的大
學三流,寫推薦信的沒有一個有真學問,而自己作過多年統計分析,公開試成績與學生進入研究院後的表現,看不
出有什麼關連。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9-0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再談類聚定律

幾年前發表《類聚定律》,是比較有新意的文章。「物以類聚」老生常談,單是為了減低訊息費用可以理解,不容
易寫出新意。好比我們不會跑進文具店去購買衣服,文具類聚是為了節省顧客的找尋成本,減低search cost是也。
小孩子也知道,火花安在哉?

《類聚定律》一文寫出火花,全憑例子新奇,解釋意想不及。那是在某五星酒店的咖啡廳內,賣笑歡場女子的相貌
一律不俗,沒有仙女下凡,但一律有七八十分,平均得很。我的解釋,是好此道者只知約價,但小姐們沒有把價格
掛在胸前,如果相貌水平不類聚,不好看的賣不出去,仙女下凡的要虧蝕。

是的,經濟研究,轉換個例子可有奇效,但例子要新奇。不容易啊!寫社會成本,當年找尋新奇例子的行內君子甚
眾。差不多只要例子夠新奇,一舉成名不困難。米爾的燈塔,庇古的工廠,哥頓的公海漁業,都成了名。米德的蜜
蜂與果花是難得一遇的新奇例子,立刻成名,我搭順風車,一刀斬下去,也博得點小名頭了。

社會成本研究以新奇例子而得享大名的,最大的贏家是高斯,肯定的。他遇上音波頻率在空中互相干擾的實例,從
而推出高斯定律。那是史德拉認為整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思維。

這就是了。其他學系我不是專家,但就經濟學而言,最有機會能在行內殺出重圍的方法,是找出一個新奇實例入手
,希望在分析中推出一些有新意而又有一般性的假說或觀點。看人家做到,似乎不困難,但自己要做則有苦自知。

這些日子不少研究生要寫論文,求教於我,我永遠建議他們找一個新奇的實例入手。他們的回應,永遠是找不到。
其實不難:要找得石破天驚的很困難,近於不可能,但足以寫出好論文的應該信手拈來吧。單是在中國見到的類聚
或不類聚的例子,就有足夠資料寫出十多篇可以在名學報發表的論文了。產品類聚當然是大題材,訊息費用之外還
有產出成本節省的考慮。珠三角一帶,電子、塑膠、燈飾、家具、首飾等,類聚分明。溫州的打火機、皮鞋、聖誕
燈飾等,類聚得要霸佔全世界。奇怪是長三角一帶產品類聚不明顯。為什麼呢?我可能有解釋,但要多調查一下才
敢動筆。貨品銷售市場的類聚也是好題材,而這方面訊息費用應該是主要的決定局限了。然而,單是訊息費用,分
拆下去有多種,分得精妙可以推出各種不同的含意,說不定有些可以一般化而傳世也。同學們要親歷其境,洗濕個
頭,落手落腳,才有機會打中些什麼。如果只選一個地方入手調查銷售市場的類聚,舉世之大,我首選的是浙江的
義烏。沒有到過義烏的朋友是要去看看的。工商業的發展,人種的類聚在中國是有趣現象,不單是語言方便,食物
、宗教、家族、朋友、文化等也有決定性。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廠家多跑珠三角,台灣的集中昆山,而外國佬則多走
蘇州、上海。最有趣還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你道土生土長的中國工商業家喜歡集中在哪裡呢?浙江的杭州。朋友,
要買馬賭一手嗎?今天在中國算得上是聯群結隊的不同工商人種,有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歐洲、中國
等七種,即是七隻巨馬。今天是二○○六,你賭二○二○年,哪一隻會跑出呢?論人多當然是中國,但論工商業的
精英隊,你買哪隻馬呢?我買中國。不能靠人多,君不見:足球、籃球輸得面懵懵,女子網球被俄國妹打下去,田
徑只有一個劉翔。但說到工商業精英大比併,十五年後放榜,我買中國。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
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9-0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再談類聚定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8-3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未來》序

這是一本書的序言,是一本專欄文章的結集。不是百鳥歸巢那種,而是刻意地在專欄寫一系列有連貫性的文章,然
後結集成書。二十多年前我有兩本這樣以一個大題材寫一系列文章而結集的書:《中國的前途》與《再論中國》
——文章是先在《信報》發表的。都很成功:自己滿意,暢銷,認真讀的人多,有些北京朋友甚至認為對中國的經
濟改革起了點作用。其後一九九三年,要帶佛利民到北京會見江總書記,那裡的朋友要求我寫一系列評論中國經改
的文章,帶到北京去。我於是寫了《中國的經濟革命》那系列,文章不多。這本小書價格相宜,銷量高,但因為迫
着動筆,時間不夠,文章的重量就比不上此前的兩本了。

《中國的未來》是今年三月底起在《南窗集》發表的關於中國的一個大題材的系列文章的結集。動筆前就有這樣打
算,但不敢肯定,因為文章不易寫,沒有信心可以寫出一個可讀的整體。畢竟寫完了,而考慮到題材的困難,自己
滿意。原來共十八篇,但隔了一期發表《扶農大綱說》,認為有關而重要,於是編為十八,原來的十八改為十九。
此外,這結集加了一個附錄,是二○○四年一月初寫好、二月十六日在《信報》發表的《還不是修憲的時候》。這
篇長文重要,因為有先見之明,首先提到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獨步天下。

我為解釋這地區競爭制度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而終於得到完整的解釋,要靠兩個因素。其一是地方政府的朋友有問
必答,絕不隱瞞,有關的文件有求必供。其二是自己在經濟學上作過研究的學問,剛好與今天的中國地區制度有關
。沒有作過類同的研究,我不可能成功地解釋這制度。

在「中國未來」這系列中,有五篇是解釋上述的地區制度的。不厭其詳,用不同的角度反覆申述。侯運輝與蕭滿章
等懂經濟學的朋友投訴有不明之處,高斯也要求我再解釋。高斯不懂中文,他的助手譯了一篇給他看,他認為重要
,要求我詳述。其後他兩次要求我用英文寫出來。七十歲還能解通中國的達文西密碼,寶刀未老,上述朋友的投入
有助焉。

說過多次,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妙絕天下。讀到北京提出的改革地區的一些建議,感受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搞出來的
制度是那麼優越。以五篇文章解釋,最後一篇寫得蕭滿章說完全明白,於是心安理得。解釋得清楚,北京當局應該
知道哪方面可以改進,哪方面不要動,算是作出貢獻了。至於北京的朋友讀不讀我的文章,或聽不聽我的解釋,則
不能顧及。不應該顧及:北京要怎樣做是他們的決定,書生之見只是書生之見而已。

不是書生之見那麼簡單。是科學之見。經濟是一門科學,可以解釋現象。解釋現象的發生——即是解釋為什麼會發
生——與推斷或推測現象的發生是同一回事。說過了,預測與推測不同。前者要靠水晶球,或看風水,後者則要指
明在怎樣的情況下某些現象會出現。簡言之,這裡說的「情況」就是經濟學說的局限條件了。科學邏輯稱「驗證條
件」,經濟邏輯稱「局限條件」。

我堅守的從史密斯傳統發展下來的經濟學,指定局限條件的轉變是推斷現象發生必需的。很困難,有兩個原因。其
一是局限條件的變化多而複雜,不容易簡化,更不容易拿得準。其二是局限條件的轉變要與真實世界發生着的大致
吻合,不可以子虛烏有地作出來。不容易,但如果掌握到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的重點,基礎理論——主要是需求定
律——運用得宜,經濟解釋或現象推測可以很準確。原則上可以萬無一失——實證科學應該這樣——但面對世界的
複雜,拿不準局限轉變的要點,理論掌握不足,失誤頻頻似等閒也。我自己是幸運的。過於高舉自己是人之常情,
在經濟現象的推斷上,我對自己的準繩有點自豪。不是沒有失誤,而是命中率高。對需求定律的掌握自成一家,前
無古人,而對真實世界的局限變化的觀察,不遺餘力近五十年了。

一九八一年我推斷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反對的行內朋友屈指難算。最親近的巴賽爾也反對,但認為我的理論天
衣無縫,半點錯漏也沒有(見拙作《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第三章)。問題是當時我對中國的局限轉
變是否看得準。一天晚上,無意間,我把中國改革制度的交易費用一分為二:知道市場運作的訊息費用與說服既得
利益接受改革的費用。一九八一年,看得清楚,這二者正在下降,沒有理由不繼續下降。

重讀當年對中國改革的推斷,給自己打一百分。可惜當時不同意的師友那麼多,自己不敢推斷細節。話雖如此,當
時我寫下,中國改革最困難之處,是有壟斷權的國營企業。

今天看中國未來,遠比二十五年前複雜了。形勢好,發展動力九十分。然而,明顯地,一兩步大錯會敗下陣來。地
區制度可以小修,但不要大改。這方面我有信心。貨幣制度大致上要堅守朱鎔基劃定下來的,千萬不要改走歐美的
制度。這是說,人民幣要堅守一個固定的錨(雖然我認為以一籃子外幣為錨不是最佳的選擇),不能讓人民幣大幅
升值。這方面,雖然支持升值的言論多(包括北京的智囊),我也有信心。寫了數十篇文章解釋,北京不可能不知
道,人民幣大幅升值,農民的生活不容易搞起來。改善農民生活是今天北京政策的重點。說過了,這方向不可能錯
。不能大搞福利經濟:小搞可以,大搞完蛋。這方面也不會是大問題:在目前的制度下,大搞福利,地區不會接受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8-3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國際政治不論,戰爭或恐怖活動我是門外漢。我不同意佛利民不久前說的:中國不搞政改,早晚會有大動亂。佛老
沒有跟進這些年中國地區的政制改革。改了很多,有好有壞,好多於壞,我不是專家,不敢多說。要說的是外人看
中國的政治制度,永遠只看北京,是大錯。權力下放了那麼多,很多方面北京要管也管不着。說過了,中國的制度
自成一家,我們不應該戴着有色的「民主」眼鏡看。

今天最頭痛的問題,是宏觀調控。這個通脹低(約年率百分之二)的經濟「過熱」的頭痛,除了中國,歷史沒有出
現過,其他國家求之不得也。我不知何謂經濟過熱,但北京的處理手法多而常變。老實說,他們的經濟專家(好些
是朋友,一些跟過我這位大師)的分析與言論難以恭維。有點搞笑,有點發神經。會另文跟他們搞笑一下,與這結
集無關。有關的是北京的宏觀調控會不會把中國的發展殺下馬來。機會不高,因為北京不會那樣蠢,見勢頭不對還
要調控下去。問題是一不小心,「調控」過度,把經濟搞垮,翻身不易。另一方面,動不動就宏觀調控,調來調去
,對投資者的意圖與信心肯定有不良影響。這是影響了投資者的前景預期,對經濟可以有很大的殺傷力。困難是預
期的形成,經濟學到今天還沒有掌握到解釋。如果北京的宏觀調控重複又重複,甚或變本加厲,促成了無可救藥的
不良預期,經濟一蹶不振,翻不得身,會是見笑天下的大悲劇。經濟邏輯說可以發生,雖然歷史沒有出現過。

為恐讀者不買《中國的未來》這本書,書內的重要推斷,這裡不談為上也。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8-3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6-08-3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未來》序

這是一本書的序言,是一本專欄文章的結集。不是百鳥歸巢那種,而是刻意地在專欄寫一系列有連貫性的文章,然
後結集成書。二十多年前我有兩本這樣以一個大題材寫一系列文章而結集的書:《中國的前途》與《再論中國》
——文章是先在《信報》發表的。都很成功:自己滿意,暢銷,認真讀的人多,有些北京朋友甚至認為對中國的經
濟改革起了點作用。其後一九九三年,要帶佛利民到北京會見江總書記,那裡的朋友要求我寫一系列評論中國經改
的文章,帶到北京去。我於是寫了《中國的經濟革命》那系列,文章不多。這本小書價格相宜,銷量高,但因為迫
着動筆,時間不夠,文章的重量就比不上此前的兩本了。

《中國的未來》是今年三月底起在《南窗集》發表的關於中國的一個大題材的系列文章的結集。動筆前就有這樣打
算,但不敢肯定,因為文章不易寫,沒有信心可以寫出一個可讀的整體。畢竟寫完了,而考慮到題材的困難,自己
滿意。原來共十八篇,但隔了一期發表《扶農大綱說》,認為有關而重要,於是編為十八,原來的十八改為十九。
此外,這結集加了一個附錄,是二○○四年一月初寫好、二月十六日在《信報》發表的《還不是修憲的時候》。這
篇長文重要,因為有先見之明,首先提到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獨步天下。

我為解釋這地區競爭制度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而終於得到完整的解釋,要靠兩個因素。其一是地方政府的朋友有問
必答,絕不隱瞞,有關的文件有求必供。其二是自己在經濟學上作過研究的學問,剛好與今天的中國地區制度有關
。沒有作過類同的研究,我不可能成功地解釋這制度。

在「中國未來」這系列中,有五篇是解釋上述的地區制度的。不厭其詳,用不同的角度反覆申述。侯運輝與蕭滿章
等懂經濟學的朋友投訴有不明之處,高斯也要求我再解釋。高斯不懂中文,他的助手譯了一篇給他看,他認為重要
,要求我詳述。其後他兩次要求我用英文寫出來。七十歲還能解通中國的達文西密碼,寶刀未老,上述朋友的投入
有助焉。

說過多次,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妙絕天下。讀到北京提出的改革地區的一些建議,感受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搞出來的
制度是那麼優越。以五篇文章解釋,最後一篇寫得蕭滿章說完全明白,於是心安理得。解釋得清楚,北京當局應該
知道哪方面可以改進,哪方面不要動,算是作出貢獻了。至於北京的朋友讀不讀我的文章,或聽不聽我的解釋,則
不能顧及。不應該顧及:北京要怎樣做是他們的決定,書生之見只是書生之見而已。

不是書生之見那麼簡單。是科學之見。經濟是一門科學,可以解釋現象。解釋現象的發生——即是解釋為什麼會發
生——與推斷或推測現象的發生是同一回事。說過了,預測與推測不同。前者要靠水晶球,或看風水,後者則要指
明在怎樣的情況下某些現象會出現。簡言之,這裡說的「情況」就是經濟學說的局限條件了。科學邏輯稱「驗證條
件」,經濟邏輯稱「局限條件」。

我堅守的從史密斯傳統發展下來的經濟學,指定局限條件的轉變是推斷現象發生必需的。很困難,有兩個原因。其
一是局限條件的變化多而複雜,不容易簡化,更不容易拿得準。其二是局限條件的轉變要與真實世界發生着的大致
吻合,不可以子虛烏有地作出來。不容易,但如果掌握到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的重點,基礎理論——主要是需求定
律——運用得宜,經濟解釋或現象推測可以很準確。原則上可以萬無一失——實證科學應該這樣——但面對世界的
複雜,拿不準局限轉變的要點,理論掌握不足,失誤頻頻似等閒也。我自己是幸運的。過於高舉自己是人之常情,
在經濟現象的推斷上,我對自己的準繩有點自豪。不是沒有失誤,而是命中率高。對需求定律的掌握自成一家,前
無古人,而對真實世界的局限變化的觀察,不遺餘力近五十年了。

一九八一年我推斷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反對的行內朋友屈指難算。最親近的巴賽爾也反對,但認為我的理論天
衣無縫,半點錯漏也沒有(見拙作《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第三章)。問題是當時我對中國的局限轉
變是否看得準。一天晚上,無意間,我把中國改革制度的交易費用一分為二:知道市場運作的訊息費用與說服既得
利益接受改革的費用。一九八一年,看得清楚,這二者正在下降,沒有理由不繼續下降。

重讀當年對中國改革的推斷,給自己打一百分。可惜當時不同意的師友那麼多,自己不敢推斷細節。話雖如此,當
時我寫下,中國改革最困難之處,是有壟斷權的國營企業。

今天看中國未來,遠比二十五年前複雜了。形勢好,發展動力九十分。然而,明顯地,一兩步大錯會敗下陣來。地
區制度可以小修,但不要大改。這方面我有信心。貨幣制度大致上要堅守朱鎔基劃定下來的,千萬不要改走歐美的
制度。這是說,人民幣要堅守一個固定的錨(雖然我認為以一籃子外幣為錨不是最佳的選擇),不能讓人民幣大幅
升值。這方面,雖然支持升值的言論多(包括北京的智囊),我也有信心。寫了數十篇文章解釋,北京不可能不知
道,人民幣大幅升值,農民的生活不容易搞起來。改善農民生活是今天北京政策的重點。說過了,這方向不可能錯
。不能大搞福利經濟:小搞可以,大搞完蛋。這方面也不會是大問題:在目前的制度下,大搞福利,地區不會接受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2 日期: 2006-08-3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國際政治不論,戰爭或恐怖活動我是門外漢。我不同意佛利民不久前說的:中國不搞政改,早晚會有大動亂。佛老
沒有跟進這些年中國地區的政制改革。改了很多,有好有壞,好多於壞,我不是專家,不敢多說。要說的是外人看
中國的政治制度,永遠只看北京,是大錯。權力下放了那麼多,很多方面北京要管也管不着。說過了,中國的制度
自成一家,我們不應該戴着有色的「民主」眼鏡看。

今天最頭痛的問題,是宏觀調控。這個通脹低(約年率百分之二)的經濟「過熱」的頭痛,除了中國,歷史沒有出
現過,其他國家求之不得也。我不知何謂經濟過熱,但北京的處理手法多而常變。老實說,他們的經濟專家(好些
是朋友,一些跟過我這位大師)的分析與言論難以恭維。有點搞笑,有點發神經。會另文跟他們搞笑一下,與這結
集無關。有關的是北京的宏觀調控會不會把中國的發展殺下馬來。機會不高,因為北京不會那樣蠢,見勢頭不對還
要調控下去。問題是一不小心,「調控」過度,把經濟搞垮,翻身不易。另一方面,動不動就宏觀調控,調來調去
,對投資者的意圖與信心肯定有不良影響。這是影響了投資者的前景預期,對經濟可以有很大的殺傷力。困難是預
期的形成,經濟學到今天還沒有掌握到解釋。如果北京的宏觀調控重複又重複,甚或變本加厲,促成了無可救藥的
不良預期,經濟一蹶不振,翻不得身,會是見笑天下的大悲劇。經濟邏輯說可以發生,雖然歷史沒有出現過。

為恐讀者不買《中國的未來》這本書,書內的重要推斷,這裡不談為上也。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8-2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佛山試製大頭佛

本文題目刻意搞笑,有點挖苦的味道。選佛山落筆,原因有二。其一是「佛」與「佛」對得工整,畫面生動。其二
重要。一九四五到一九四八年,我在佛山文昌沙的華英中小學讀了三年,罰企時間加起來破了世界紀錄,罰到被逐
出校園為止。奇怪他們沒有在今天我還認得的罰企之處,立一石碑,刻上「張五常在此打破世界罰企紀錄」,勒碑
誌之也。真的,我對佛山有感情,雖非信佛,也算一家;既為一家,挖苦一下也無妨。

最近佛山與廣州推出限價賣地政策,算是價格管制,別開生面的。那是某地點的房屋土地出售,佛山限樓價三千一
平方米,廣州限價六千。有說此限可能高於目前的市價。問題是如果樓價限於市價之下,競投土地之價不限,效果
將會如何?如果有考官出此題考香港的中學生,他們會否及格呢?答案如下。

(一)限樓價而不限競投地價,地價會比不限樓價為低,但會高於一般以利率折現算成本。這是因為地產商懂得偷
工減料。香港昔日的短樁新聞震撼世界,佛山可能發明無樁建築。沒有那麼嚴重吧,但屋漏更兼連夜雨,樓主鬼殺
咁嘈可斷言。換言之,樓宇有限價與無限價的選擇,選購有限價的是傻瓜。

(二)發展商售樓有限價,但購入後再沽出的二手樓價不限,二手新樓之價會高於一手新樓之價嗎?答案是,如果
樓價一般上升了,二手新樓之價會上升,使佛山的限價意圖成為大頭佛,得個桔。但如果樓價不升,二手新樓之價
不會高於一手新樓的。這是因為發展商偷工減料之後,一手新樓之價是競爭下的自由市價,轉手出售沒有着數也。

(三)限樓價不限地價,地價受到影響,擾亂了地價變動作為土地使用分配的訊息傳達。

同學們要嘗試另一試題嗎?準備好沒有?給你二十分鐘作答。題如下。

北京考慮約束百分之七十的新建樓宇的單位面積在九十平方米以下,超於九十平方米的只准百分之三十。可能正在
推出:最近廣州的國土局公布,兩塊住宅土地拍賣,規定建成的單位是九十平方以下。問:如果中國所有新建樓房
單位,百分之七十要在九十平方以下,效果如何?十分滿分,五分及格,你拿得多少分呢?(一)如果上述政策全
面推出,中小型(九十平方以下)單位的相對價格(每平方算)會下降,大型(豪宅)的相對價格(每平方算)會
上升。對,給你三分。(二)地價會下降,國家的整體財富也會下降。這是因為違反了市場的供求規律,土地不能
達到善用之境。也對,給你加兩分,共五分,強可及格。(三)因為相對價格的轉變,原來打算建七十平方單位的
會選建九十平方,打算建百二平方單位的會選建二百五十。於是乎新建樓房三極分化:豪宅、中等人家的九百平方
、貧民的白鴿籠。對、對、對,對得過癮,再給你三分,共八分。(四)樓房三極分化,長此下去,市容一望而知
(香港一九六三之後四年所建的樓宇今天我可一望而知)。於是,友儕間只問一句居所就互相知道收入是哪個層面
的人,階層變得稜角分明,促成了令社會不穩定的財富歧視與階級劃分。也對,但絕不過癮,給你兩分吧。共十分
,滿分。你的經濟學畢業了,因為開始掌握需求定律。同學撫心自問,可以拿得多少分呢?不及格不要放聲大哭,
可以自我安慰,因為今天的新潮經濟學博士多半不能拿多過五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8-2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佛山試製大頭佛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8-2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福利經濟影響性情

二十年前兒子在香港求學,十四歲,暑期到海運大廈一間玩具店打散工。三個原因老闆喜歡他。其一是工資低:下
午工作五個小時只五十元;其二是兒子英語流利,招待外籍小友是專家;其三是兒子與兒童合得來。今天兒子長大
了,研究專於癌,習醫專於兒科。是的,我的兒子與兒童結下不解緣。

鼓勵兒子打散工是不容易的決定。有危險的:推介玩具要用梯爬上爬落。再者,那份工消耗體力,放工後兒子到麥
當勞等食肆大吃,賺來的五十元不夠。我要補貼,連交通等費用每工作天補百元。為父者補貼也是福利經濟,但與
政府補貼有大差別:兒子不工作沒有得補。政府補貼卻相反:不工作才有補貼,有工作則不補。

二十年前的香港,政府禁止兒童在街上擦鞋了。如果政府容許兒童在街上擦鞋,而兒子要嘗試的話,我會容許。比
較頭痛,因為要親自替兒子選擇地點,也要注意兒子在街上結交的小朋友。

只有一個兒子,說不寵愛是謊話。但我認為在暑期打散工,貴賤不論,對兒子日後的發展有好處。工作是一種鍛煉
,可以培養一個少年的責任感,增加耐力,而更重要是看到一點自己做出來的成績,或大或小有點滿足感。後來兒
子在美國進大學,讀得好(本科畢業的總成績是三點八五),讀過的書是全新的(彷彿沒有翻過),懂得透徹,耐
力強,有好奇心,有想像力。我當年的教導還可以吧。

百多年前,我自己的父親在灣仔書院讀了幾年書,午餐政府供應牛奶,是補貼。輪到我一九四八進入灣仔書院,開
頭幾個月偶有免費牛奶,跟着取消了。當年的香港,私立與官立的學校平分秋色,後者免費,是補貼。醫療也有公
立的,也是公私抗衡,與今天一面倒的醫管局相去甚遠。當年沒有什麼綜援,天天聽到的是人浮於事,找工作。我
的家在西灣河,非富有之區,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不工作,不少打散工,殺出重圍不容易,但這是生活,有血有肉
也有淚。這些舊朋友的後一代都比他們生活得好,不少大學畢業,富裕得多了。社會的進步應該是這樣的吧。最近
在這裡發表《肥妹之死》與《迷惘之境》,發牢騷,得到讀者廣泛的共鳴。於是想,歸根究底,肥妹死自何因呢?
答案是死於香港有很多青少年無所事事。我不知道打死肥妹的那一群有多少是生長於政府綜援之家,但絕不懷疑他
們友儕中不少是受到綜援的培養。綜援左右工作的意圖,天下皆知。不工作,無所用心,於是陷於迷惘之境,肥妹
當災是自然的倒楣了。讀書不成沒有什麼大不了。有碗可洗,有街可掃,收入多少總可以練出一點真功夫。然而,
這些機會,香港政府二話不說就抹殺了。今天一些議員竟然要推出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強逼無所事事的去掃街不
是高明得多嗎?想當年,自己求學不成,或無心向學,獨自跑到當時四顧無人的柴灣去釣魚,有所事事也。爬上離
岸不遠的巨石上,用手把魚絲一次又一次地拋到海中去。根本沒有魚,就是有也要好幾條才湊夠一兩。一次一次地
把魚絲拋出,拋出無數次,幻想着有大魚光顧。永遠落空,永遠失望。但就是這樣,我培養出好奇心,培養出想像
力,培養出鍥而不捨的性情。八年前艾智仁把我在他教過的學生中排第一,說因為我永遠比同學多走幾步。今天我
認為,昔日到柴灣釣魚的鍛煉,可能比在學校考個第一對我後來的學問發展更重要。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8-25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福利經濟影響性情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2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研究:實地觀察不可或缺

史密斯的《國富論》,發表了二百三十年了。要是今天讓經濟學者投票,此巨著還高居首位應無疑問。更神奇是經
濟作為實證科學,這本書的思維今天還適用。也是今天,如果門外漢只選讀一本經濟學的書,我還是推薦《國富論
》。

是長達千頁的經典大作,文筆頂級,觀察入微,思想縱橫,影響了一個大時代。這樣的書,起筆時作者理應介紹一
下書中策劃,或申述一下自己的雄才偉略。但沒有。史氏起筆是描述一家製針工廠。一般的處理是書到中途,寫到
產出理論才把工廠放進去的。百年難得一見的大思想家,史氏起筆是一間製針工廠,細說其產出程序。作者顯然在
工廠現場參觀過,寫下筆記,認為極端重要,以之起筆。

工廠的實地觀察放在書中哪個位置本來不重要,但從第一頁的第一段說起影響了我。去年出版自己的英語論文結集
,曾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的朋友贈該集數言,說我堅守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說得對,奇怪這位仁兄看得出
來。

是的,作經濟研究,我喜歡從一個現象入手,跟着實地調查,無可避免地牽涉到其他有關現象,然後試以理論把這
些現象砌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國富論》之後,影響我這樣處理學問的人有老師艾智仁,以及博士後才認識的高斯
。後者與我格外談得來,因為大家同意,以理論解釋世事,首先要知道世事為何,而實地觀察是大家認為不可或缺
的。這樣的研究取向昔日行內少見,今天變得絕無僅有了。

一九六九年開始調查件工合約,到香港的工廠實地觀察:怎樣算一件,工人動作多少次,用的材料、工具是什麼,
怎樣檢驗質量等。斷斷續續地調查了十多年,一九八二年以搜集得的資料,寫成了《公司的合約性質》。後來戴維
德說該文為公司何物這個老話題畫上句號。這裡要說的有兩點。其一是如果沒有作過件工的實地調查,該文不可能
寫出來。其二是以自己的理解對照,行內分析件工的朋友不知件工是怎樣的一回事。說是以每件產品算工資,香港
中學的經濟考生需要知道,但只知那麼多是不足以寫研究文章的。

回顧平生,只有兩項正規的經濟研究沒有作過實地調查。其一是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時是學生,經費不足,
不能花幾個月跑到亞洲的農村觀察。然而,如果二戰時沒有在廣西的農村住了一整年,天天在農村到處跑,對各種
農植耳聞目染,佃農理論的驗證不可能做得那樣詳盡,那樣有說服力。數字資料是從圖書館找到的,但如果見到數
字而沒有記憶中的廣西農村的一幅一幅的畫面的協助,我不會懂得怎樣用那些數字,更勿論用得變化生動,使艾智
仁頻說孺子可教了。

其二,寫中國的傳統婚姻及兒女產權,當然參閱資料,但該文成事,主要靠自己的母親生長於三從四德的舊禮教,
盲婚,重男輕女,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對我細說了不少陳年舊事。母親聰明絕頂(沒有讀過書,但是我遇到過的最聰
明的人),觀察過癮精彩,敍事有條有理,清晰絕倫,把我多次帶到我出生前三十年的中國社會去。

分析香港的租金管制,如果不作實地觀察,我不會知道分租嚴重(五百平方呎可以住上數十伙人家)與天台木屋(
是的,屋頂上可以有街巷與小食店)等過癮現象,從而推翻了傳統的租值消散理論,寫出巴賽爾拍案叫絕的《價格
管制理論》來。

關於座位票價的分析(為何優位票價偏低?),我花了好幾個晚上在香港當時座位分等級的電影院巡視,站在售票
窗前,像傻佬一個,細看座位表的出售情況,樓下的前、中、後座怎樣,樓上的超、特二等怎樣,樓下與樓上相比
又怎樣。跟着凡遇爆場好戲,我必定到電影院後門試炒黃牛,不是真的去看電影,而是要知道不同等級的黃牛票價
與原價的不同差距。後來只一個週末寫成了文章,結論重要,可惜只幾句了事。這結論是後來行內「效率工資」理
論的前身,一位拿得諾獎的提到該文給他的啟發。

自己從實地觀察作研究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到華盛頓州的果園調查,寫成了《蜜蜂的神話》。曾獲諾獎的米德爵
士也算倒楣。其實他是謙謙君子,學問了得,但沒有作過調查,不知實情,只憑道聽途說,以養蜂者不需要付錢給
果園主人購買花中蜜漿,果園主人不需要付錢給養蜂者以蜂傳播花粉,寫成了一時傳為佳話的經典文章。其實養蜂
者與果園主人之間有合約,花中蜜漿有價,花粉傳播的蜜蜂服務也有價,價來價往,過癮精彩。明知米德是上上學
者,在外貿理論與國際收支平衡表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但蜜蜂與花粉的事實錯得那樣離奇,行內竟然一律相信,引
用無數,我禁不住手起刀落,斬得讀者嘩然。

記得《蜜蜂》一文完稿後,發表前寄給多位師友。大名鼎鼎的《美國經濟學報》的主編不知從哪裡弄得一稿,見而
愛之,來信要求讓他發表(我已答應了給高斯)。奇怪是該主編在邀請信中,要求我取消細說蜜蜂怎樣飛,怎樣生
活,蜂箱的設計,殺蟲對蜂的損害,花粉與蜜漿的季節等等的詳述。這些細節主要得於實地調查,而忽略了我們無
從理解為什麼合約會是那樣寫,價格為什麼會是那樣變動。該文今天傳世,肯定是因為上述細節的保留。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2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今天經濟學的發展是另一個世界。方程式滿紙皆是,但問及某符號在真實世界代表着什麼,作者多半答不出來。所
謂實證研究,通常用某機構發表的數字,從何而來,怎樣量度,有關的現象究竟是怎樣的,一般沒有說明,而在「
逼供」下,沒有一次得到令我滿意的答案。這些是什麼實證研究了?

這幾年常到國內的農村跑,知道讀到關於中國農民的報導,錯得一塌糊塗。最近一項統計,說中國自二○○○年到
今天,六年,國民總收入上升了一倍以上。那是年均增長率百分之十二強。同一時期,報導的年均增長率約百分之
九,相差很大,加不起來。另一報導說,今年上半年的增長率特別高,達百分之十點九。然而,幾天前,報導說同
期有二十三個省的增長率逾百分之十二,只三個省略低於百分之十點九(但高於百分之十點五)。前後加不起來,
不能自圓其說。你說過癮不過癮?用這些數字資料分析宏觀經濟,正如佛利民說的:廢物放進去,廢物跑出來。

數字資料可信嗎?信錯了,寫錯了文章,解釋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見笑天下。人的生命那樣短暫,翻身不容易
啊。自欺欺人,不是有意的,在名學報發表幾篇文章,為米折腰,養妻活兒,也算是生命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08-2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研究:實地觀察不可或缺

史密斯的《國富論》,發表了二百三十年了。要是今天讓經濟學者投票,此巨著還高居首位應無疑問。更神奇是經
濟作為實證科學,這本書的思維今天還適用。也是今天,如果門外漢只選讀一本經濟學的書,我還是推薦《國富論
》。

是長達千頁的經典大作,文筆頂級,觀察入微,思想縱橫,影響了一個大時代。這樣的書,起筆時作者理應介紹一
下書中策劃,或申述一下自己的雄才偉略。但沒有。史氏起筆是描述一家製針工廠。一般的處理是書到中途,寫到
產出理論才把工廠放進去的。百年難得一見的大思想家,史氏起筆是一間製針工廠,細說其產出程序。作者顯然在
工廠現場參觀過,寫下筆記,認為極端重要,以之起筆。

工廠的實地觀察放在書中哪個位置本來不重要,但從第一頁的第一段說起影響了我。去年出版自己的英語論文結集
,曾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的朋友贈該集數言,說我堅守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說得對,奇怪這位仁兄看得出
來。

是的,作經濟研究,我喜歡從一個現象入手,跟着實地調查,無可避免地牽涉到其他有關現象,然後試以理論把這
些現象砌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國富論》之後,影響我這樣處理學問的人有老師艾智仁,以及博士後才認識的高斯
。後者與我格外談得來,因為大家同意,以理論解釋世事,首先要知道世事為何,而實地觀察是大家認為不可或缺
的。這樣的研究取向昔日行內少見,今天變得絕無僅有了。

一九六九年開始調查件工合約,到香港的工廠實地觀察:怎樣算一件,工人動作多少次,用的材料、工具是什麼,
怎樣檢驗質量等。斷斷續續地調查了十多年,一九八二年以搜集得的資料,寫成了《公司的合約性質》。後來戴維
德說該文為公司何物這個老話題畫上句號。這裡要說的有兩點。其一是如果沒有作過件工的實地調查,該文不可能
寫出來。其二是以自己的理解對照,行內分析件工的朋友不知件工是怎樣的一回事。說是以每件產品算工資,香港
中學的經濟考生需要知道,但只知那麼多是不足以寫研究文章的。

回顧平生,只有兩項正規的經濟研究沒有作過實地調查。其一是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時是學生,經費不足,
不能花幾個月跑到亞洲的農村觀察。然而,如果二戰時沒有在廣西的農村住了一整年,天天在農村到處跑,對各種
農植耳聞目染,佃農理論的驗證不可能做得那樣詳盡,那樣有說服力。數字資料是從圖書館找到的,但如果見到數
字而沒有記憶中的廣西農村的一幅一幅的畫面的協助,我不會懂得怎樣用那些數字,更勿論用得變化生動,使艾智
仁頻說孺子可教了。

其二,寫中國的傳統婚姻及兒女產權,當然參閱資料,但該文成事,主要靠自己的母親生長於三從四德的舊禮教,
盲婚,重男輕女,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對我細說了不少陳年舊事。母親聰明絕頂(沒有讀過書,但是我遇到過的最聰
明的人),觀察過癮精彩,敍事有條有理,清晰絕倫,把我多次帶到我出生前三十年的中國社會去。

分析香港的租金管制,如果不作實地觀察,我不會知道分租嚴重(五百平方呎可以住上數十伙人家)與天台木屋(
是的,屋頂上可以有街巷與小食店)等過癮現象,從而推翻了傳統的租值消散理論,寫出巴賽爾拍案叫絕的《價格
管制理論》來。

關於座位票價的分析(為何優位票價偏低?),我花了好幾個晚上在香港當時座位分等級的電影院巡視,站在售票
窗前,像傻佬一個,細看座位表的出售情況,樓下的前、中、後座怎樣,樓上的超、特二等怎樣,樓下與樓上相比
又怎樣。跟着凡遇爆場好戲,我必定到電影院後門試炒黃牛,不是真的去看電影,而是要知道不同等級的黃牛票價
與原價的不同差距。後來只一個週末寫成了文章,結論重要,可惜只幾句了事。這結論是後來行內「效率工資」理
論的前身,一位拿得諾獎的提到該文給他的啟發。

自己從實地觀察作研究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到華盛頓州的果園調查,寫成了《蜜蜂的神話》。曾獲諾獎的米德爵
士也算倒楣。其實他是謙謙君子,學問了得,但沒有作過調查,不知實情,只憑道聽途說,以養蜂者不需要付錢給
果園主人購買花中蜜漿,果園主人不需要付錢給養蜂者以蜂傳播花粉,寫成了一時傳為佳話的經典文章。其實養蜂
者與果園主人之間有合約,花中蜜漿有價,花粉傳播的蜜蜂服務也有價,價來價往,過癮精彩。明知米德是上上學
者,在外貿理論與國際收支平衡表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但蜜蜂與花粉的事實錯得那樣離奇,行內竟然一律相信,引
用無數,我禁不住手起刀落,斬得讀者嘩然。

記得《蜜蜂》一文完稿後,發表前寄給多位師友。大名鼎鼎的《美國經濟學報》的主編不知從哪裡弄得一稿,見而
愛之,來信要求讓他發表(我已答應了給高斯)。奇怪是該主編在邀請信中,要求我取消細說蜜蜂怎樣飛,怎樣生
活,蜂箱的設計,殺蟲對蜂的損害,花粉與蜜漿的季節等等的詳述。這些細節主要得於實地調查,而忽略了我們無
從理解為什麼合約會是那樣寫,價格為什麼會是那樣變動。該文今天傳世,肯定是因為上述細節的保留。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08-2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今天經濟學的發展是另一個世界。方程式滿紙皆是,但問及某符號在真實世界代表着什麼,作者多半答不出來。所
謂實證研究,通常用某機構發表的數字,從何而來,怎樣量度,有關的現象究竟是怎樣的,一般沒有說明,而在「
逼供」下,沒有一次得到令我滿意的答案。這些是什麼實證研究了?

這幾年常到國內的農村跑,知道讀到關於中國農民的報導,錯得一塌糊塗。最近一項統計,說中國自二○○○年到
今天,六年,國民總收入上升了一倍以上。那是年均增長率百分之十二強。同一時期,報導的年均增長率約百分之
九,相差很大,加不起來。另一報導說,今年上半年的增長率特別高,達百分之十點九。然而,幾天前,報導說同
期有二十三個省的增長率逾百分之十二,只三個省略低於百分之十點九(但高於百分之十點五)。前後加不起來,
不能自圓其說。你說過癮不過癮?用這些數字資料分析宏觀經濟,正如佛利民說的:廢物放進去,廢物跑出來。

數字資料可信嗎?信錯了,寫錯了文章,解釋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見笑天下。人的生命那樣短暫,翻身不容易
啊。自欺欺人,不是有意的,在名學報發表幾篇文章,為米折腰,養妻活兒,也算是生命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8-2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迷惘之境

上期寫《肥妹之死》,見報只兩個小時網上客就熱鬧起來了。絕大部分同意我的觀點。文中自己認為重要的是結段
中的兩句:「政府花了那麼多錢搞教育,搞醫療,搞綜援,換來的竟然是一群一群的陷於迷惘之境的青少年。是悲
劇,悲也,能不悲乎哉?」

用上的「迷惘之境」一詞,私下間有個典故。一九九三年,要出版《往日時光──四友攝影精選集》,在書首要引
用愛倫坡說的我很喜愛的兩句話,第二句說:「Even with the utterly lost, to whom life and death are
equally jests, there are matters of which no jests can be made.」當時要翻為中語,utterly lost一詞很難
譯。舒巷城和我商量了一陣,大家同意譯為「完全陷於迷惘之境」。譯得不錯吧。

肥妹之死,打死她的青少年不是一兩個,而是十多個(最後判罪八個)──不是神經不正常。無怨無仇,也毫無利
益衝突,只是為了過手癮──人命大事,視若等閒。打了十一個小時,打打停停,停後再打──如果讀書這樣用功
,不中狀元不遠矣!這樣的行為,不是utterly lost是什麼?

何謂utterly lost(完全陷於迷惘之境)呢?愛倫坡的解釋也精彩。那是to whom life and death are equally


jests(覺得生與死同樣可笑)。補充一下:英語jest這個字,指嘲笑,輕浮的笑,無聊的笑,鄙視的笑,戲謔是也
。視生命如糞土,沒有半點值得珍惜的,是utterly lost,完全陷於迷惘之境是也。

昔日我們的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其人生哲理觀絕不下於愛倫坡。右軍認為生命是真實的,有意思,重要。他認
為像今天的張五常,人有時豪情頓發,有時感慨萬千,放心不下,因為知道生與死是兩回事,生命是不可以嘲笑的
。結論中他寫道:「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故知一生死為虛誕……。」
這是說,因為人的行為有時喜樂,有時悲傷,放心不下,所以我們知道生與死沒有分別之說是無稽的。主觀的哲理
,用上客觀的邏輯分析,逸少真才子也。羲之所說的「昔人」,知道「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會有無端端
地打死肥妹的青少年在其中。今天的世界真的是變了。幼年時在廣西逃難,這裡那裡上幾課,戰後是佛山華英及香
港灣仔書院,轉校頻頻。每次轉校,或升一級,或降一級,或留一級,不同老師出的作文題目永遠免不了《我的志
願》。當年我想,此題那麼老土,那麼俗氣,老師食古不化!無可奈何,還是胡亂地把自己的《志願》交出去。寫
《肥妹之死》後,我想,出《我的志願》為題的國文老師有點意思。我真的很想知道,打死肥妹那一群青少年,如
果要寫《我的志願》,會怎樣寫呢?毫無志願,覺得生與死同樣可笑,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吧。今天晚上與一位朋友
談到肥妹之死,說到那些陷於迷惘之境的青少年,論及大家少小時面對的《我的志願》的作文題目,該友說:「如
果打死肥妹的青少年說志願是打家劫舍,也應該及格吧!」再敬語特首。上文引用愛倫坡最後說的有意思:There
are matters of which no jests can be made(有些事物是不能嘲笑的)。我們要把陷於迷惘之境的青少年帶到真
實世界中去,帶到不能嘲笑的事物那裡去。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8-1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肥妹之死

讀《壹週刊》敘述肥妹劉美英給一群青少年活生生地打死的故事,心境難平久之,想,香港的社會變成怎樣了?

我自己出身不清高。二戰時在柳州,七歲,為了自保差不多天天跟廣西仔打架,還活着算是有點真功夫。一九四八
年進入了灣仔書院,是名校,但當年的灣仔自成一家,龍蛇混雜,爛仔、黑幫所在皆是,什麼三角銼、西瓜刀之類
時有所聞。當年灣仔的同學後來都成為專業人士,養妻活兒,是出淤泥而不染吧。

想當年,灣仔的青少年「開片」,要不是為了報復,就是爭地盤,或爭女仔,或爭錢,總有點東西要爭。今天打死
肥妹的青少年呢?據說不喜歡她,但無怨無仇,沒有利益衝突,只是拳腳交加,用上什麼啞鈴,再不夠就性虐待一
番。為的是什麼?細讀報道,為的只是要過一下癮!香港的青少年怎會變得這樣沒出息了?

九個被起訴,八個定罪,大多數的罪名是誤殺。誤殺?從晚上九時打到早上八時,共十一個小時,打到死為止,何
誤之有?一位朋友替青少年解釋,不是不停地打下去,而是停一陣,再打一陣,停停打打的。這是想後再打,何誤
之有?法律當然有誤殺的定義,我不懂。不知道這樣打會打死人嗎?是蠢?於是誤殺?不知上帝會怎樣判。

自己不清高。五十多年前在香港被逐出校園,無課可上,流浪西灣河街頭。該區滿布打工仔,散工者眾,黑幫卻少
見。塘中無魚,蝦仔為大,我的家在那裡算富有。擠身打工仔群中,沒有以富家子自居。後來到美國求學,少用家
中的錢,課餘之暇,洗碗、剪草等工作可做則做。不偉大,只是西灣河的朋友賺一餐吃一餐,美國的同學企枱、洗
碗,自己也就跟着做了。這是風氣。

比較幸運,後來在荷李活傳授正光人像攝影,每小時可得五元,洗碗只二元,讓同學們羨慕。也算得準:拿一個「
A」可節省的學費或可獲的獎學金大約美元三百,好賺,把心一橫,成績一律是「A」。看到了機會,於是斬瓜切
菜。香港今天的青年沒有機會嗎?一個中小學教師的薪酬比國內的大學教授起碼高出五倍,教育免費,再不夠父母
去拿什麼綜援金。機會如斯,為什麼香港的青少年或則有書不讀,或讀而不成,卻有閒情逸致去把肥妹活生生地打
死呢?讀書不成,難道香港沒有洗碗工作嗎?我的兒子當年在香港求學,暑期不是到玩具店打散工嗎?今天香港的
一些議員要推出最低工資、最高工時,難道無所事事的青少年打死一個肥妹沒有半點啓示嗎?這些問題,思之愴然
。能不愴然哉?肥妹之死,給我們一個重要啓示,水洗不清的。那就是香港的社會風氣已經腐爛到核心那裡去──
英語所謂rotten to the core是也。有誰敢站起來反對我這指控呢?打肥妹的青少年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十多個,
一些過了手癮離開,最後定罪的只八個。八個也是一群,在我年輕時,這些只為過手癮而打死人的青少年半個也沒
有。敬語特首:論含意,今天香港吵呀吵的項目或題材,皆不及肥妹之死的含意來得嚴重。政府花了那麼多錢搞教
育,搞醫療,搞綜援,換來的竟然是一群一群的陷於迷惘之境的青少年。是悲劇,悲也,能不悲乎哉?政府不一定
要負全責,但難辭其咎!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1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創意思維逼不出來

在《還斂集》寫了兩期《發表或滅亡》,批評今天的大學對發表文章的硬性約束。學術研究有多方面。在自然科學
中,一個有啟發性的思想出現後,往往需要很多驗證工作跟進,而這後者可以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做出來的。但
有新意、有啟發性的思想,說易甚易,說難極難,其出現一般起於好奇心與從事者鍥而不捨的追尋。兩樣都需要:
好奇心的驅使為先,有了創新的理念,跟進的工作「強逼」一下也無妨。

是不幸的問題。學術英雄一般是思想的創新者,跟進的工作,雖然在自然科學上有機會拿得諾貝爾獎,大英雄怎樣
也算不上。是的,跟進的實證研究容易吃力不討好,但總要有人做。有些人的想像力有所不逮,難以創新,老老實
實地花整生工夫作跟進實證,我佩服。問題是以強逼的方法催促研究,得來的結果可能不是刻苦耕耘所應得,而是
廢物。鼓勵甚或強逼學術研究是頭痛話題。一方面,要促進研究,政府或大學可以「強逼」一下,或以什麼研究金
鼓而勵之;另一方面,好奇心之外的物質驅使,逼出來的廢物甚多。

同學們告訴我,今天國內的抄襲行為嚴重,主要的研究學報都間接或直接地受到政府左右,而大家知道,出版刊物
有大約束。這些皆不幸。另一方面,北京當局鼓勵學術研究的意圖明顯。申請研究金不困難(中國可能是今天最容
易獲取研究金的國家),研究項目稱「課題」,政府資助絕不手軟。可惜效果平平,學術研究搞不上去。

一言難盡,讓我從一些實例說 說吧。

百多年前奧國有一個和尚,叫孟德爾(1822-1884),不知為什麼想到在教堂的後園種豆作實驗:以不同顏色的豆花
與不同高矮的豆苗混合培植,種了很多年。控制要小心,記錄要詳細,然後這個和尚用自己無與倫比的天賦,想出
今天所有大學還在教的、遺傳學中的孟德爾三大定律。

這個和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小書,手寫的,跟着手抄了幾本寄給當時歐洲的知名科學家。只有一個回信,說他
的研究有意思,要繼續。是客套話,而和尚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做到盡頭,遺傳定律就只有他提出的三個。他繼續
種豆,到死為止。死後五十八年,另一個科學家無意間在舊書店買到一本孟德爾的手抄本,驚為天書,傳開了,舉
世嘩然。

當時遺傳學說在歐洲搞了很多個世紀,後來的思維集中於達爾文(1731-1802)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
論尋求解釋。遺傳是極端重要的問題,參與者無數。依照達爾文的理論,研究者認為,老鼠的長尾巴顯然沒有大用
場,把老鼠的尾巴切短,一代一代地切下去,後代的老鼠尾巴應該變得愈來愈短。但沒有,老鼠尾巴的長度依舊。
達爾文的進化論顯然解釋不了遺傳——那籍籍無名的和尚手稿,當時給科學界帶來的震撼,可想而知。

沒有孟德爾在後園種豆,後來的生物學家不會想到有DNA這回事;找不出DNA的結構,今天的生物學決不會是那樣光
芒萬丈的。不容易想像有比孟德爾更重要的科學貢獻。作學生時我老是問:為什麼那個和尚會花那麼多年在後園種
豆呢?絕對不是為了名望——要死後五十八年才有人知道——半分金錢酬報也沒有!答案只有一個:和尚種豆是為
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的成功當然不可以沒有天賦,但比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執着,不放手。朋友,一個社會在學
術研究有成就,不可以沒有孟德爾這種人,而明顯地,這種人是不能強逼出來的。

感謝孟德爾,他的行為深深地影響了我對經濟研究的意識:以好奇心出發,然後鍥而不捨地追尋。不止孟德爾,在
他之前的經濟學鼻祖史密斯(1723-1790)也是一個。史前輩花了十二年寫《國富論》,不為名頭,生活有富人幫助
,但富人是不管他搞什麼的。當年讀《國富論》,我的第一個感受是:十二年怎可以寫得出這樣的書?一個四十三
歲的人怎可以發表這樣的巨著?作為教授,史密斯早就以心不在焉而名滿英倫三島,後來辭去教授之職,索性心不
在焉到底,到處觀察,參考資料,作下筆記,於是學富五車,寫成了《國富論》。我敢十萬博一,在今天大學的「
發表或滅亡」的約束下,這樣水平的書是不可能寫出來的。像孟德爾一樣,史密斯也是為了好奇,也執着,不放手

我也好奇,也執着,不放手,六十五歲退休後動筆,寫成了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有人說我說這三卷《經濟解釋
》高於《國富論》——胡說胡說,從來沒有說過,但其他的經濟巨著我有沒有如此這般地說過我就不敢擔保了(一
笑)。好奇、執着、不放手,殺出重圍之後誇誇其談一下用不着殺頭吧。討厭那些自己在學問上一無成就而批評我
早就放棄了學術的人。在「發表或滅亡」的局限下,這些人變得麻木,不知學術的真諦是什麼。

二十世紀的經濟學我是過來人,對整個發展的來龍去脈知得詳盡,何況在極盛的六七十年代,前後左右的師友皆一
時才俊。今天回顧,我想不出在整個二十世紀的經濟學發展中,有哪一項比較重要的思維是因為迫着要發表而想出
來的。

回頭說中國目今的學術發展,個人認為不對頭的,要怎樣改進不容易。言論與出版的約束肯定有礙,但放寬了恐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1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也不足夠。有了創新思維的跟進工作,政府資助會有助,或可強逼一下。問題是創新的、有啟發性的思想或理念,
是源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不是有錢就買得到,更不容易逼出來。

要培養學子的好奇心,要使他們明白學問的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種回報,而尊重甚至仰慕學者應該是教育的一部分
了。這是說,今天中國需要的是風氣的培養,即是學術氣氛的問題。幾年前我讚國內的學術氣氛好,是指本科生的
情況。今天國內的本科氣氛還不錯,但研究院很有問題。研究院是龍頭,其學術成就搞不起,沒有啟發性,本科早
晚會受到不良影響的。

中國開放改革二十七年了。高樓大廈多得不得了;公路興建得非常快,但還是堵車頻頻;在缺電的情況下工業產出
直線上升。孩子們被父母打得在琴鍵上運指如飛;什麼國際入學試考得美國佬不相信成績是真的 ……這些
逼出來的成就,有目共睹,屈指難算。可惜有些事——非常重要的事——是逼不出來的。學術思想的源頭逼不出來
。與西方的層面相比,這應該是我們今天在國內還數不出幾個思想大師的原因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8-1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創意思維逼不出來

在《還斂集》寫了兩期《發表或滅亡》,批評今天的大學對發表文章的硬性約束。學術研究有多方面。在自然科學
中,一個有啟發性的思想出現後,往往需要很多驗證工作跟進,而這後者可以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做出來的。但
有新意、有啟發性的思想,說易甚易,說難極難,其出現一般起於好奇心與從事者鍥而不捨的追尋。兩樣都需要:
好奇心的驅使為先,有了創新的理念,跟進的工作「強逼」一下也無妨。

是不幸的問題。學術英雄一般是思想的創新者,跟進的工作,雖然在自然科學上有機會拿得諾貝爾獎,大英雄怎樣
也算不上。是的,跟進的實證研究容易吃力不討好,但總要有人做。有些人的想像力有所不逮,難以創新,老老實
實地花整生工夫作跟進實證,我佩服。問題是以強逼的方法催促研究,得來的結果可能不是刻苦耕耘所應得,而是
廢物。鼓勵甚或強逼學術研究是頭痛話題。一方面,要促進研究,政府或大學可以「強逼」一下,或以什麼研究金
鼓而勵之;另一方面,好奇心之外的物質驅使,逼出來的廢物甚多。

同學們告訴我,今天國內的抄襲行為嚴重,主要的研究學報都間接或直接地受到政府左右,而大家知道,出版刊物
有大約束。這些皆不幸。另一方面,北京當局鼓勵學術研究的意圖明顯。申請研究金不困難(中國可能是今天最容
易獲取研究金的國家),研究項目稱「課題」,政府資助絕不手軟。可惜效果平平,學術研究搞不上去。

一言難盡,讓我從一些實例說說吧。

百多年前奧國有一個和尚,叫孟德爾(1822-1884),不知為什麼想到在教堂的後園種豆作實驗:以不同顏色的豆花
與不同高矮的豆苗混合培植,種了很多年。控制要小心,記錄要詳細,然後這個和尚用自己無與倫比的天賦,想出
今天所有大學還在教的、遺傳學中的孟德爾三大定律。

這個和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小書,手寫的,跟着手抄了幾本寄給當時歐洲的知名科學家。只有一個回信,說他
的研究有意思,要繼續。是客套話,而和尚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做到盡頭,遺傳定律就只有他提出的三個。他繼續
種豆,到死為止。死後五十八年,另一個科學家無意間在舊書店買到一本孟德爾的手抄本,驚為天書,傳開了,舉
世嘩然。

當時遺傳學說在歐洲搞了很多個世紀,後來的思維集中於達爾文(1731-1802)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
論尋求解釋。遺傳是極端重要的問題,參與者無數。依照達爾文的理論,研究者認為,老鼠的長尾巴顯然沒有大用
場,把老鼠的尾巴切短,一代一代地切下去,後代的老鼠尾巴應該變得愈來愈短。但沒有,老鼠尾巴的長度依舊。
達爾文的進化論顯然解釋不了遺傳——那籍籍無名的和尚手稿,當時給科學界帶來的震撼,可想而知。

沒有孟德爾在後園種豆,後來的生物學家不會想到有DNA這回事;找不出DNA的結構,今天的生物學決不會是那樣光
芒萬丈的。不容易想像有比孟德爾更重要的科學貢獻。作學生時我老是問:為什麼那個和尚會花那麼多年在後園種
豆呢?絕對不是為了名望——要死後五十八年才有人知道——半分金錢酬報也沒有!答案只有一個:和尚種豆是為
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的成功當然不可以沒有天賦,但比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執着,不放手。朋友,一個社會在學
術研究有成就,不可以沒有孟德爾這種人,而明顯地,這種人是不能強逼出來的。

感謝孟德爾,他的行為深深地影響了我對經濟研究的意識:以好奇心出發,然後鍥而不捨地追尋。不止孟德爾,在
他之前的經濟學鼻祖史密斯(1723-1790)也是一個。史前輩花了十二年寫《國富論》,不為名頭,生活有富人幫助
,但富人是不管他搞什麼的。當年讀《國富論》,我的第一個感受是:十二年怎可以寫得出這樣的書?一個四十三
歲的人怎可以發表這樣的巨著?作為教授,史密斯早就以心不在焉而名滿英倫三島,後來辭去教授之職,索性心不
在焉到底,到處觀察,參考資料,作下筆記,於是學富五車,寫成了《國富論》。我敢十萬博一,在今天大學的「
發表或滅亡」的約束下,這樣水平的書是不可能寫出來的。像孟德爾一樣,史密斯也是為了好奇,也執着,不放手

我也好奇,也執着,不放手,六十五歲退休後動筆,寫成了三卷本的《經濟解釋》。有人說我說這三卷《經濟解釋
》高於《國富論》——胡說胡說,從來沒有說過,但其他的經濟巨著我有沒有如此這般地說過我就不敢擔保了(一
笑)。好奇、執着、不放手,殺出重圍之後誇誇其談一下用不着殺頭吧。討厭那些自己在學問上一無成就而批評我
早就放棄了學術的人。在「發表或滅亡」的局限下,這些人變得麻木,不知學術的真諦是什麼。

二十世紀的經濟學我是過來人,對整個發展的來龍去脈知得詳盡,何況在極盛的六七十年代,前後左右的師友皆一
時才俊。今天回顧,我想不出在整個二十世紀的經濟學發展中,有哪一項比較重要的思維是因為迫着要發表而想出
來的。

回頭說中國目今的學術發展,個人認為不對頭的,要怎樣改進不容易。言論與出版的約束肯定有礙,但放寬了恐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8-1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也不足夠。有了創新思維的跟進工作,政府資助會有助,或可強逼一下。問題是創新的、有啟發性的思想或理念,
是源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不是有錢就買得到,更不容易逼出來。

要培養學子的好奇心,要使他們明白學問的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種回報,而尊重甚至仰慕學者應該是教育的一部分
了。這是說,今天中國需要的是風氣的培養,即是學術氣氛的問題。幾年前我讚國內的學術氣氛好,是指本科生的
情況。今天國內的本科氣氛還不錯,但研究院很有問題。研究院是龍頭,其學術成就搞不起,沒有啟發性,本科早
晚會受到不良影響的。

中國開放改革二十七年了。高樓大廈多得不得了;公路興建得非常快,但還是堵車頻頻;在缺電的情況下工業產出
直線上升。孩子們被父母打得在琴鍵上運指如飛;什麼國際入學試考得美國佬不相信成績是真的 ……這些
逼出來的成就,有目共睹,屈指難算。可惜有些事——非常重要的事——是逼不出來的。學術思想的源頭逼不出來
。與西方的層面相比,這應該是我們今天在國內還數不出幾個思想大師的原因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8-1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美國補貼農業對中國有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是老朋友,三十多年前就認識他。這位森穆遜的得意
弟子,曾經是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多年是世銀的重要人物,知道世界。他有個專欄,可讀,關心中國。他
的觀點久不久與我的有出入。最近他對美國補貼農產品的看法我不苟同。

斯蒂格利茨主張國際自由貿易,我沒有異議。但他認為美國補貼農產品出口,尤其是棉花與米,對發展中國家有害
。他認為先進之邦補貼農業,落後之邦被迫要跟着補貼,把教育、醫療、基建等錢用於補貼農業,浪費了資源。

愚見以為,美國補貼農業,讓農產品廉價賣到中國,補貼得愈多對中國愈有利:最好是免費把農產品送給中國。中
國會被迫跟着補貼農產品嗎?不會那樣傻吧。有廉價農產品進口,大家享受,中國的農民可以遠為容易地轉到工業
去。好比進口美國棉花,有美國政府補貼,對中國的紡織工業有助焉。今天中國的紡織業雄視地球,而我參觀過的
幾家製衣廠,工人數以千計,大部分是從農業轉去的。如果美國不補貼棉花,甚或大加出口稅,中國的紡織業有點
頭痛吧。

中國的上佳農地太少了:農民的人均農地不及美國百分之一。搞攝影的影友們見到梯田認為有詩意,我見梯田則搖
頭歎息。家母在生時常說:「雷打拍你識功夫?」耕耘梯田,就是李小龍也耕不出一間小洋房吧。

中國農民有可為的是蔬菜、水果、家畜、漁業等。只要這些產品的市價提升──今天的發展繼續,一定會提升──
不難想像這些農民的生活有機會達到小康。

要大量減少農民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已經減少了很多,半農半工的行為普及,還要減下去。目前面對的一
個重點,是與其讓內陸的農民放棄田園,一窩蜂地跑到長三角與珠三角,倒不如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推到鄉鎮去。這
樣做不僅合乎經濟學的邊際產出定律含意着的收入極大化原則,而且農民兼職於工商業遠為容易。耕耘有季節性,
每年的忙碌時間只有三幾個月,鄉鎮的工商業發展於是重要,何況中國的文化傳統重視天倫之樂。至於農產品能否
自供自給這個老問題,我們不應該有恐懼症。有三點,都說過。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供應,能比讓他人賺錢的供應
更可靠。天下供應農產品的地區多得很。二,無可避免的事,要隨遇而安。中國自產的鐵礦不夠,油礦不夠,都要
進口,而這些比農產品對經濟發展更重要。三、中國的農業產出其實不錯。經濟發展得那麼快,農轉工的人口那麼
多,但農產品的價格上升比大家預期的來得慢。這可見進口之外,運輸大有改進,而農業的生產力不斷上升。除了
鼓勵鄉鎮工商業的發展,北京還有兩件事應該做。其一,這幾年興起的,農民以合作的形式把土地合併使用,是好
現象,但聽說一些農戶叫價過高,有困難。凡是土地合併,不管利益多大,個別的「勒索」行為可能出現。英國傳
統的eminent domain法律處理這種困難,北京不妨研究一下。其二,儘管我認為進口農產品是安全的,但全由國家
經營的中糧集團主理,有點不妥。國際政治我不懂,但知道有機會發神經。容許無數小商人進口農產品,就算選擇
性地抽進口稅,安全保障會增加。小商人門路多,無孔不入,對任何政局變幻應對得快。這是香港的經驗。電郵
: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8-15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美國補貼農業對中國有助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8-1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發表或滅亡(二之二)

上文提及,搞學術研究要執著,要有好奇心。然而,七十年代起自美國大學的「發表或滅亡」(publish or
perish)的行規,跟執著與好奇混不起來,水火不相容也。這是悲劇。當時我剛好在那裡出道,親歷其境,知道發
生了些什麼事,給讀者說說吧。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大學的市場好,尤其是經濟學。當時一個博士畢業生要在一家不錯的大學獲得一個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職位,不困難。合約一律三年,三年後續約三年,表現差強人意可以過關。問題出現於作
助理教授六年後,校方要決定給不給終身僱用合約(tenure contract),得此約者會晉升為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不獲此約要離職──炒魷是也。

看官須知,博士畢業約二十七歲,六年後是三十三,多半成家立室,得不到副教授去找工作,沒有誰不知是被炒,
名望較高的大學一般不考慮,較差的也不容易,是可憐情況。是的,成家立室,有了孩子,得不到那紙終身僱用合
約慘過敗家。重點是爭取副教授的終身僱用合約,會否再升為正教授不大重要:做得好的通常再等六年,有些大學
要等一世,有些則認為正教授不重要(例如芝加哥大學),「副」之後一兩年就升到「正」。

災難的出現,是越戰(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三)。該戰對美國的廣泛而又深遠的禍害,罄竹難書。經濟不論,本來發
展得非常好的學術氣氛一下子煙消雲散。首先是美國當時還有強逼徵兵制,無端端要青年棄學從軍,去打他們不知
為何要打的仗,校園動亂,鎮壓死人。當時美國的「憤青」不少。效果是越戰之後,根據某調查,大學老師迫着「
放水」,學生的平均成績上升了不止一個整點(成績及格是二點零,最高是四點零,平均被逼上升了一點以上,可
謂慘情)。博士論文呢?我是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第三十八個經濟學博士,幾年出一個(我是五年來第一個),後來
一年出五、六個。

助理教授呢?越戰後期起要獲取終身僱用合約,很困難。當時通脹急劇,大學一般經費不足,不容易通過。是災難
!那些平庸正教授否決某子終身僱用,給罵得狗血淋頭不用說,就是真大師也遭侮辱:「你浪得虛名,算是什麼?
你憑什麼認為思想比我高明?敢跟我公開辯論嗎?」這些往事我記得清楚,因為當時在系內判斷思想受到尊重,有
苦自知。在這形勢下,大學迫着要找出不可能作出客觀衡量學術貢獻的客觀衡量準則,於是,數學報文章、排列學
報高下的蠢方法就出現了。這是今天「發表或滅亡」的成因。不是說在這之前沒有「發表或滅亡」這回事。有的,
不重視,而重點大學是嗤之以鼻的。我自己搭上不需要數文章而升到正教授的尾班車,所以能夠發表七八篇足以傳
世的文章。以我的脾性,強逼我發表是作白日夢。不會殺了你,但會認為你是「盲毛」,看你不起。一九六八在芝
大,前輩基爾.莊遜對我說得清楚:「要升級,不用發表文章,但要把思想寫下來,好叫大教授們可以讀;如果懶
得寫,你要多參與研討,好樣人家知道你的思想是在哪個層面。」六九年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任教職,算是首份正
規工作,起筆就是副教授,有終身合約,幾個月後同事給個面子,沒有要求也一致建議升我為正教授。系主任諾斯
要我提供發表了的文章作支持,我交出六八年發表了的十多頁。諾斯問:「還有其他的嗎?」我回應:「有的,但
那十多頁應該足夠了。」這是尊重芝大的傳統了。少讀他家之作,但去年幾位老了的舊同事說,三十年來有啓發性
的經濟文章鳳毛麟角。在發表或滅亡的約束下,效果是滅亡!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1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扶農大綱說

絕對不懷疑溫家寶先生要大幅改善中國農民的生活;沒有任何理由不支持他的意圖。方向不可能錯:農民的生活搞
不起,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可能有大成。問題是怎樣做才對。

是極端困難的政策話題。農民貧困的國家,說要改善的隨處都說,不知說過多少次了,但有誰真的辦到呢?今天農
民生活過得不錯的國家,農民的生活沒有真的悲慘過。不愚蠢地約束農產品進口,農民的人均土地只一畝多,上帝
也恐怕救之不易。華中張培剛大哥六十年前在哈佛獲獎的博士論文,指出農業工業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生機所在。
當然對,可惜大哥當年的大聲疾呼如石沉大海。近十年來有轉機了,大哥可以告慰,但農民的生活可否一般地達到
小康之家,還是個大問號。

扶助農民或貧民不容易。賑濟、補貼等往往長貧難顧,不容易鼓勵他們自力更生,況且這些「慈善」措施,開了頭
不容易收回來。多建公路,鼓勵農村發展工業,提高教育與文化水平,可以做,應該做,但效果多半不足夠。歷史
上沒有任何國家能以這些算得上是「正性扶貧」的方法把農民的生活大幅地搞上去。今天北京有錢,可以大花一筆
扶農,也打算這樣做。他們下注顯得小心謹慎。不久前讀報道,說北京選數十條格外貧困的村落,給每村一筆錢(
記不清楚,不多的),讓他們自己選擇怎樣花,看看效果如何。這是投石問路,不壞。扶貧工作的陷阱屈指難算。

要改進農民的生活水平,六十多年前作小孩子時我就聽到,老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回顧歷史,中國農民的
故事永遠是悲劇。近代最悲的故事有五十年代後期興起的人民公社,與早一百年的太平天國,是內戰,據說農民死
了三千萬。縱觀世界,資源局限與中國類同的,沒有一處農民生活得好。是多麼令人失望的經驗。

奇蹟終於出現了,大約六年前開始的,地點是中國。近三年這奇蹟來得清楚,令我舒一口氣。有不少實例支持:成
熟了的荷蘭豆因為工資過高而沒有人採摘;較差的農地被棄置;農業僱用農工開始盛行;機械耕耘代替牛力,等等
。最明顯有兩項。其一是民工荒在珠三角一帶來得嚴重;其二是蘇、浙一帶,三年多前農工的月薪大概人民幣三百
,今天五百也不易找到。那些說中國進入世貿後農民更苦的言論,要不是刻意中傷,皆胡說八道也。

還有不少支持農民生活開始躍升的例子。三年前近於市鎮的農地每畝年租大約二百五十,今天是四百多——農民工
資上升後如是,反映着農產品之價上升了不少。實地調查,我喜歡用推論(infer)的方法,認為最可靠。兩年多前
,為了攝影在國內到處跑,凡到農村我必定細看,跟農民聊天,然後draw inference,沒有一次不支持他們的生活
正在上升的看法。

大有改進不等於足夠。正相反,這改進是好勢頭,鼓勵我們順水推舟,把握着這機會把農民的生活大手推上去。有
機會成功嗎?很難說。這勢頭是史無先例的發展,是個現象,推不上去就讓天下同聲一哭吧。

讓我們冷靜下來,細想為什麼上述的勢頭奇蹟地出現了。兩個原因是明確的。其一是我多次提及而又作過深入分析
的中國地區的激烈競爭制度。在那土地使用分成的局限下,人手不足土地不值錢,於是,縣與縣之間競爭招商,也
迫着競爭招工。加上九十年代中期起中國大舉放寬人口流動,農民轉到工業去發展得好。外間報道下崗工人多,其
實是轉工頻頻,另謀高就也。不久前帶一位在東莞設廠的朋友到長三角參觀工業區,他看得仔細,說:「這裡是廠
家天堂,因為見不到工廠的門前貼着招工告示。」其實長三角招工也不易,只是沒有珠三角那樣緊張罷了。

其二是朱鎔基時代推出的貨幣制度,上蒼保佑,發展為人民幣的幣值在國際上偏低,成為世界第一強幣。二十多年
前開放改革之初,有誰想到人民幣會變得那樣強勁呢?八年前我說人民幣是強幣,五年前在南開大學講話,說人民
幣大強。不要忘記,那些日子人民幣的灰市匯率低於官價,但懂得掌握基礎經濟理論的不難看出其隱藏着的強勢。
二○○三年初我見官價與灰市偶爾打平,就說國際(尤其是美國)將會施壓,逼使人民幣升值。這是經濟學。

人民幣的強勢對農民有大助,因為偏低的幣值可使知識不足的勞力容易賣出去。最明顯是我稱為接單工業的,差不
多是農轉工的必經之路,遇到無可避免的國際廉價勞力競爭,人民幣不偏低很頭痛。

上述可見,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與人民幣有大強勢,皆難得一遇的條件:前者妙絕天下,後者是神州數千年一見的
。二者雖是人為,但那麼巧合,確屬天意!這也可見目前中國農民的生活開始明顯地有轉機,來得不易。要記着,
上述二者都大幅地增加了農民勞力的需求。今天中國扶助農民的要點不是補貼農業,而是要保持及加強這需求的繼
續。

向前看,無可置疑,扶助農民要把工商業的發展推到內陸去,推到鄉鎮去。說過了,信奉市場,我是反對凡事市場
的。政府的策劃需要,但要明智地利用市場運作的協助。公路的建造,公眾的設施,不可以沒有策劃,而教育、文
化、醫療等發展,或多或少要有政府的參與。這只不過是說,很多事項用公司的形式處理,可以減低市場的交易費
用。不能否認糊塗賬或見不得光的還不少,但退一步看,看大勢,北京是懂得利用市場運作的。說實話,我沒有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1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到另一個更喜歡利用市場的政府。

在重要的教育與醫療這兩方面,對農民重要的,不妥,但有改進的跡象。罵過了,走着瞧吧。目前的主要困難,是
宏觀調控出現了問題,尤其是房地產那方面。不反對約束炒買炒賣可能引起的樓價狂升暴跌,但反對不容許樓價上
升。最近推出投資增值稅,引狼入室,看來是大錯,將另文解釋。不容易判斷怎樣的行為才算是炒買炒賣,也無從
判斷泡沫之將至。但如果城市的樓價不反映市場的供求,對扶農有害無益。

道理是簡單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升,需求會轉到鄉鎮去,促進了鄉鎮的工商業發展,從而增加市場對農民勞力
的需求。困難是毫無約束的土地使用,就算工業園搞得美輪美奐,市容足以炫耀,工商業的發展會集中於繁盛之區
,鄉鎮落後,而不願意離鄉別井的農民會繼續窮下去。因此,土地使用分配的策劃是需要的。決定了這分配(不容
易),只要房地產之價反映着市場的供求,樓價再高也要接受。理論邏輯說,如果樓宇的空置率夠低,樓價不容易
有暴升暴跌的情況。記着,不同地區的土地使用分配是重點,我期待看看北京表演他們的天才。

中國的農民真的可以殺出重圍嗎?如果北京不行差踏錯,應該可以吧。是非常困難、近於不可能的希望,但上述有
利條件的巧合,也近於不可能,畢竟出現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1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8-1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扶農大綱說

絕對不懷疑溫家寶先生要大幅改善中國農民的生活;沒有任何理由不支持他的意圖。方向不可能錯:農民的生活搞
不起,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可能有大成。問題是怎樣做才對。

是極端困難的政策話題。農民貧困的國家,說要改善的隨處都說,不知說過多少次了,但有誰真的辦到呢?今天農
民生活過得不錯的國家,農民的生活沒有真的悲慘過。不愚蠢地約束農產品進口,農民的人均土地只一畝多,上帝
也恐怕救之不易。華中張培剛大哥六十年前在哈佛獲獎的博士論文,指出農業工業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生機所在。
當然對,可惜大哥當年的大聲疾呼如石沉大海。近十年來有轉機了,大哥可以告慰,但農民的生活可否一般地達到
小康之家,還是個大問號。

扶助農民或貧民不容易。賑濟、補貼等往往長貧難顧,不容易鼓勵他們自力更生,況且這些「慈善」措施,開了頭
不容易收回來。多建公路,鼓勵農村發展工業,提高教育與文化水平,可以做,應該做,但效果多半不足夠。歷史
上沒有任何國家能以這些算得上是「正性扶貧」的方法把農民的生活大幅地搞上去。今天北京有錢,可以大花一筆
扶農,也打算這樣做。他們下注顯得小心謹慎。不久前讀報道,說北京選數十條格外貧困的村落,給每村一筆錢(
記不清楚,不多的),讓他們自己選擇怎樣花,看看效果如何。這是投石問路,不壞。扶貧工作的陷阱屈指難算。

要改進農民的生活水平,六十多年前作小孩子時我就聽到,老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回顧歷史,中國農民的
故事永遠是悲劇。近代最悲的故事有五十年代後期興起的人民公社,與早一百年的太平天國,是內戰,據說農民死
了三千萬。縱觀世界,資源局限與中國類同的,沒有一處農民生活得好。是多麼令人失望的經驗。

奇蹟終於出現了,大約六年前開始的,地點是中國。近三年這奇蹟來得清楚,令我舒一口氣。有不少實例支持:成
熟了的荷蘭豆因為工資過高而沒有人採摘;較差的農地被棄置;農業僱用農工開始盛行;機械耕耘代替牛力,等等
。最明顯有兩項。其一是民工荒在珠三角一帶來得嚴重;其二是蘇、浙一帶,三年多前農工的月薪大概人民幣三百
,今天五百也不易找到。那些說中國進入世貿後農民更苦的言論,要不是刻意中傷,皆胡說八道也。

還有不少支持農民生活開始躍升的例子。三年前近於市鎮的農地每畝年租大約二百五十,今天是四百多——農民工
資上升後如是,反映着農產品之價上升了不少。實地調查,我喜歡用推論(infer)的方法,認為最可靠。兩年多前
,為了攝影在國內到處跑,凡到農村我必定細看,跟農民聊天,然後draw inference,沒有一次不支持他們的生活
正在上升的看法。

大有改進不等於足夠。正相反,這改進是好勢頭,鼓勵我們順水推舟,把握着這機會把農民的生活大手推上去。有
機會成功嗎?很難說。這勢頭是史無先例的發展,是個現象,推不上去就讓天下同聲一哭吧。

讓我們冷靜下來,細想為什麼上述的勢頭奇蹟地出現了。兩個原因是明確的。其一是我多次提及而又作過深入分析
的中國地區的激烈競爭制度。在那土地使用分成的局限下,人手不足土地不值錢,於是,縣與縣之間競爭招商,也
迫着競爭招工。加上九十年代中期起中國大舉放寬人口流動,農民轉到工業去發展得好。外間報道下崗工人多,其
實是轉工頻頻,另謀高就也。不久前帶一位在東莞設廠的朋友到長三角參觀工業區,他看得仔細,說:「這裡是廠
家天堂,因為見不到工廠的門前貼着招工告示。」其實長三角招工也不易,只是沒有珠三角那樣緊張罷了。

其二是朱鎔基時代推出的貨幣制度,上蒼保佑,發展為人民幣的幣值在國際上偏低,成為世界第一強幣。二十多年
前開放改革之初,有誰想到人民幣會變得那樣強勁呢?八年前我說人民幣是強幣,五年前在南開大學講話,說人民
幣大強。不要忘記,那些日子人民幣的灰市匯率低於官價,但懂得掌握基礎經濟理論的不難看出其隱藏着的強勢。
二○○三年初我見官價與灰市偶爾打平,就說國際(尤其是美國)將會施壓,逼使人民幣升值。這是經濟學。

人民幣的強勢對農民有大助,因為偏低的幣值可使知識不足的勞力容易賣出去。最明顯是我稱為接單工業的,差不
多是農轉工的必經之路,遇到無可避免的國際廉價勞力競爭,人民幣不偏低很頭痛。

上述可見,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與人民幣有大強勢,皆難得一遇的條件:前者妙絕天下,後者是神州數千年一見的
。二者雖是人為,但那麼巧合,確屬天意!這也可見目前中國農民的生活開始明顯地有轉機,來得不易。要記着,
上述二者都大幅地增加了農民勞力的需求。今天中國扶助農民的要點不是補貼農業,而是要保持及加強這需求的繼
續。

向前看,無可置疑,扶助農民要把工商業的發展推到內陸去,推到鄉鎮去。說過了,信奉市場,我是反對凡事市場
的。政府的策劃需要,但要明智地利用市場運作的協助。公路的建造,公眾的設施,不可以沒有策劃,而教育、文
化、醫療等發展,或多或少要有政府的參與。這只不過是說,很多事項用公司的形式處理,可以減低市場的交易費
用。不能否認糊塗賬或見不得光的還不少,但退一步看,看大勢,北京是懂得利用市場運作的。說實話,我沒有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8-1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到另一個更喜歡利用市場的政府。

在重要的教育與醫療這兩方面,對農民重要的,不妥,但有改進的跡象。罵過了,走着瞧吧。目前的主要困難,是
宏觀調控出現了問題,尤其是房地產那方面。不反對約束炒買炒賣可能引起的樓價狂升暴跌,但反對不容許樓價上
升。最近推出投資增值稅,引狼入室,看來是大錯,將另文解釋。不容易判斷怎樣的行為才算是炒買炒賣,也無從
判斷泡沫之將至。但如果城市的樓價不反映市場的供求,對扶農有害無益。

道理是簡單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升,需求會轉到鄉鎮去,促進了鄉鎮的工商業發展,從而增加市場對農民勞力
的需求。困難是毫無約束的土地使用,就算工業園搞得美輪美奐,市容足以炫耀,工商業的發展會集中於繁盛之區
,鄉鎮落後,而不願意離鄉別井的農民會繼續窮下去。因此,土地使用分配的策劃是需要的。決定了這分配(不容
易),只要房地產之價反映着市場的供求,樓價再高也要接受。理論邏輯說,如果樓宇的空置率夠低,樓價不容易
有暴升暴跌的情況。記着,不同地區的土地使用分配是重點,我期待看看北京表演他們的天才。

中國的農民真的可以殺出重圍嗎?如果北京不行差踏錯,應該可以吧。是非常困難、近於不可能的希望,但上述有
利條件的巧合,也近於不可能,畢竟出現了。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8-0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發表或滅亡(二之一)

五月二十九日的《商業周刊》報道中國的學術發展,提到神州大地搞學術的抄襲盛行,而出術提供假的或不盡不實
的研究結果看來普及。該報道說這些不幸可能起於大學強逼教師發表文章。後者是美國七十年代初期興起的publish
or perish的形勢,香港的大學九十年代起仿而傚之,今天國內不少大學也有不按期發表文章就「玩完」的要求。

學術行內抄襲文章不限於中國。我最欣賞的英國學術傳統也有。那本難得一見地精彩而又可讀的書──T. Watson寫
的《The Double Helix》──敘述五十年代初期在英國劍橋發現DNA結構的典故,是英國學術研究的一個黃金時代,
研究者勾心鬥角,明查暗訪,令人讀來不忍釋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此書非讀不可。該書明確地顯示我們敬仰的學
者絕不神聖,讀起來比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還緊張刺激,賣得洛陽紙貴。哈佛大學出版社本來決定了出版,跟着因
為牽涉到的人事「秘密」太多,過於敏感,推卻了,弄得滿「園」風雨。有些版本細述哈佛「轉軚」的故事,也精
彩,讀者不要錯過。

我自己永不抄襲。任何來自外間的啓發,我皆直說無誤。不是天生君子,而是兩個原因。其一是自己「怪」見太多
,儘可能入他人之「帳」會減少自己的負擔。其二是提及他人有類似的想法會增加一點說服力,就是說他人錯了這
說服力也會增加。不少學者很吝嗇,抄過來的可能性甚大,但不提是他家之說,可能博一博,希望會被認為是沒有
關連的獨自發現吧。

至於製造不盡不實的「假」報告,一個可能是愚蠢的行為。經濟學行內,有些「假」貨不是自取滅亡的蠢行為。有
兩種。其一是不重要的研究報告,通常沒有誰會去重複研究,就是有人發現是「假」也不會引起注意,作者於是瞞
天過海,有文章發表,在大學賺餐飯吃,運情好的得個正教授。其二是不少學者天生低能,用資料犯了規,作出騙
人的玩意自己也不知道。

假製重要的發現或研究成果,自取滅亡無疑問。重要的研究往往有人重複再做。在比較重要的題材上──例如佃農
理論、蜜蜂傳播花粉、件工合約、租金管制等──我當年儘可能做到沒有人有膽反駁,即是沒有人會指出我在事實
上出錯。這裡的秘密是爭取細節。細節愈多愈詳盡,好事之徒愈不敢挑戰。另一方面,不重要的研究不值得做,所
以來來去去都是苦工。這種細節詳盡的研究麻煩兼頭痛,要魄力與時間。唯獨《蜜蜂的神話》一文,詳盡的,調查
兼動筆只用了三個月。執到寶。當時要發表該文的學報編輯是高斯,他知道該文重要,委任一個助手從頭到尾覆核
該文引用的所有資料,包括我找到的果園主人與養蜂者的合約,文內提及的租蜂收入等,就是碎紙半張都要求我提
供,作為校對之用。覆核了整個月,半點錯處也找不到。這是高斯後來評為不能被超越的實證文章。學術研究也有
名牌效應這回事。發表了幾篇細節詳盡的,有了名牌,行內再沒有誰質疑我的資料報道。得到甜頭,但自己知道資
料精確的文章不容易,一不小心總要錯一下。這些年老了,易累,分析中國,當然是重要話題,但一星期三篇專欄
,資料的錯漏無可避免。於是只求大概地對,馬虎一下,可惜大概地對也愈來愈困難了。這是倚老賣老,後生小子
千萬不要仿傚。寄語後學:出道時拼命寫幾篇細節詳盡的文章是好投資。是的,搞學術是追求真理,要執著,要有
好奇心。不執著,沒有好奇心,不要搞學術。搵食的方法數之不盡。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
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8-0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發表或滅亡(二之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8-0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投資增值稅是劣着

為了壓制樓價,北京最近推出投資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與工業的增值稅(value added tax)是兩回事。


前者是抽資產的升值,後者是土地使用的佃農分成,是租金。前者的投資增值給人的印象是不勞而獲,應該抽稅,
其實是投資風險的回報。投資往往有虧蝕,有capital loss,雖然美國的投資虧蝕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投資增值中
抵扣,但投資減值(虧蝕)的補償歷史沒有出現過。

是狂想曲。如果中國有示公允,同時推出投資減值補償,那麼出售樓宇的人虛報售價,政府會賠到手軟。就是售樓
者實收實報,遇上經濟不景,樓價大跌,政府有機會破產。

是不公允的世界。沒有一個香港朋友九十年代初期在國內購入樓宇,借錢的,到九十年代後期不近於輸清光。當時
港人的資金大量地轉到國內人的手上,提供資本給後者起家。這幾年港人在國內買樓,應該有點斬獲,卻要面對投
資增值稅。

經濟學無從分析公允不公允,說說笑,不是本文要說的。最近國內推出的投資增值稅,針對樓宇增值,出售有所獲
,利息成本是不算進去的。出售樓價上升百分之五十抽升值的百分之三十,然後每上升百分之五十加抽百分之十,
最高抽升值的百分之六十。購樓三年後出售此稅減半,五年後出售不抽。幾天前再出新招,說是個人投資增值稅,
不管何時出售,抽樓價上升的百分之二十。後者與美國抽的百分率一樣,可能是抄回來的。但美國的增值可以抵扣
利息及其他有關費用,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抵扣其他投資的減值。

美國有苦自知,幾年前總統布殊要取消投資增值率,但入了位,政府要靠此稅收入的幫助,大搞一輪也取消不了。
美國是前車可鑑,而中國推出樓宇投資增值稅後,開了頭,總有一天會伸延到其他投資項目去。中國沒有財政困難
,投資增值稅這項引進,北京要趁早臨崖勒馬。

投資有風險──任何交易都有風險,就是買隻雞蛋也是賭該蛋不是壞的。投資增值稅,在不可能有投資減值補償的
情況下,是削弱了投資的回報預期,可以看為增加了投資的風險,對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有投資者搏殺,是有
負面影響的。回頭說國內的樓市,朋友喜歡問我對那裡的樓價怎樣看。我的回應,是會上升多少很難說,但大幅下
跌的機會不大,因為經濟增長得快,外來的投資者繼續湧進,而國內的樓價沒有發神經地暴升過。會不會有大升幅
很難說,因為原則上,樓價早就反映着市場對前景的預期。可以這樣看吧。扣除了利息成本,不管樓宇土地供應的
影響,樓價大升只有兩個可能的因素。其一是市場低估了經濟的增長與外資的湧進,其二是市場發了神經,無端端
地把樓價大炒上去。前者的樓價大升要接受,因為是反映着市場正常運作的供求,壓制這上升對經濟有害無益。後
者呢?炒家或盲目亂炒,或像牛群那樣亂闖一通,有點問題,因為這樣炒上去的早晚會跌下來。願賭服輸,這樣炒
得破產主要是財富轉移,對經濟整體不會有大害。我的老師W. Scoville曾經深入地調查過歷史上最有名的「鬱金香
危機」,結論是昔日荷蘭舉國把鬱金香的球莖之價炒得狂升暴跌,對經濟沒有多大影響。問題是樓價炒得暴跌,導
致銀行壞帳累累,可以是大麻煩。愚見以為,壞帳的預防是央行的職責,而減低樓宇的空置率會約束樓價狂升暴跌
的出現。重要的是,市場的炒買炒賣通常不是發神經,而是協助預期訊息的傳達,對經濟有助,政府不要胡亂壓制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8-0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投資增值稅是劣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8 日期: 2006-08-0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金湖喜雨記

金湖是江蘇省的一個縣,位稱蘇北,其實蘇中,是淮河穿過的地方。此縣面積一千四百平方公里(香港一千二百
),其中一半是湖(香港過半是山),平坦,幾尺山頭也見不到,可用作建築或耕耘的土地比香港多出不少,但人
口只有三十七萬。地多人少,水源充足,可想而知,金湖的經濟傳統是農業。工業的發展是幾年前才開始的,有苗
頭,是我曾經提及的中國工業發展第三階段——月是故鄉明——有代表性的地方。可以這樣看吧:中國今後十年的
經濟發展如何,像金湖那樣的地區發展如何最具代表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是關鍵性的邊
際地帶了。

三年多前初訪金湖,不是為了什麼經濟研究,而是為了攝影。聽到那裡有一處名「荷花蕩」的地方,荷塘萬畝。那
裡的縣長讀過我的文章,以荷花為誘,邀請我和太太到那裡一遊。荷花蕩名不虛傳:一望無涯的荷塘,身在其中四
面如是,天下可能只此一處。到那裡跑了兩次就有足夠作品出版《荷鄉掠影》那本攝影集。

拍攝荷花,影友要小心了。荷有花,有子,有藕——都值錢——而上蒼造荷,凡重其一必輕其二。金湖是植荷勝地
,主要是為藕而植,所以花與子皆不多。然而,在荷花蕩的中央,縣政府為了遊客招徠,刻意地撥出數十畝,培植
特別品種,什麼牡丹荷等,花大瓣多,色彩各異,令觀者留連忘返也。有一趣事使我跟太太吵了起來。那是該地每
品種有小牌說其名稱,而中名有英譯,譯得一團糟,錯得離譜,也錯得離奇,驟眼看彷彿是拉丁或火星文字,細看
用盡智商才知是英譯,懂中英二語者無不哈哈大笑。太太認為是英語水平低落所致,我則認為是刻意地這樣錯的,
要跟遊客過癮一下。影友如果有機會找到這個名荷雲集的數十畝,不要忘記研究一下介紹名稱的多個小牌,作個裁
判,說說譯名之「錯」是我太太對還是我對。希望荷花蕩的主事人不會因為讀到這篇文章而把那些有趣而經典的小
牌子更改了。

為了招徠,荷花蕩的中央又建造了一條很長的曲曲折折的步行橋,點綴着些亭台樓閣,為賞荷者漫步及休憩所用。
到那裡觀荷最好是晨曦,荷花盛放於炎夏,太陽早出,加上沒有山,早上五時就旭日初升。看官可以想像,花在清
早最有鮮意,而沒有山阻隔,陽光角度低,照起荷花何止楊萬里說的「映日荷花別樣紅」?困難是要碰巧。金湖一
帶是湖水之鄉,晨早霧氣厚,陽光不現。早起過六次,只一次見到荷花蕩的旭日荷景,亂按快門成書也。

還要提點攝荷的朋友一個規律。凡是雨水多而荷塘水位高的情況,花一定少,所以攝荷要先問水量,以不多不旱為
貴也。曾經中過計。廣西賀州以西半個小時車程,有天下最美麗的荷塘。只數十畝,但品種好,背景是廣西一帶的
奇山。晨曦東望,太陽從山後斜射而下,相機對光,薄霧如煙,前景荷葉通透,荷花點點滴滴,豈非人間仙境哉?

首次遇上該荷塘,是兩年前。荷花怒放,可惜是中午時刻,光不予我。心有不甘,去年選定良辰吉日,再去。事前
明知該區雨水多,應該花少。電話詢問那裡的旅遊局,卻說花多,違反了自己發現的自然規律。相信旅遊局,前往
。清早抵達荷塘,光線與環境一如所料,只是一朵荷花也沒有!話雖如此,沒有花也把快門按下去,美中不足,還
成佳構。

回頭說金湖,七年來他們每年舉辦一個荷花節,稱「荷花藝術節」。沒有問過為什麼「藝術」一詞要放進去,但荷
花是上帝創造的藝術,名正言順也。早聞那裡的荷花節日的晚上很熱鬧,希望有機會看看場面是怎樣的。今年該縣
的荷花節是七月二十一日,被邀請,欣然前往。二十日到了那裡才知道,熱鬧之夜是二十三日,不能留那麼久,但
二十一日早上,在一個露天廣場有萬人集會,舉辦一個慶祝儀式,要求我和太太捧場。我們當然樂意。

人算不如天算,早上七時四十五分到場,下雨,愈下愈大,站了半個小時,雨傘終於擋不住,要回到汽車上去。儀
式還沒有開始。二十分鐘後,雨停了,跑到台上坐下觀禮,開頭十多分鐘還好,但跟着雷聲不絕,大雨傾盆而下。
不容易見到那樣大的雨:一把傘子擋不住,要用兩把,不是一左一右,而是一上一下。雖然如此,半身盡濕無可避
免。

儀式程序早有安排,一些是事前錄了音的廣播策劃,不能加速或取消片段。舉行了大約一個小時,是萬人之聚,是
露天之舉,雨大平生僅見,可謂緊張刺激兼而有之。在雨聲隆隆之際我還是聽到幾句關於該儀式的重點:金湖縣被
升為省級工業區。看官須知,國內喜歡評級:酒店有五星、四星、三星 ……無星之別;建築有一級、二級……無級
之分;公路有國道、省道 ……;工業區有國級、省級……無級等。沒有查詢過,但昆山、蘇州等工業區應屬國
級,與學術上的博士名頭相若吧。省級工業區呢?說是碩士層面不會是大錯。

儀式後金湖的朋友為天公不作美而向我道歉,但我卻想到蘇學士寫《喜雨亭記》。蘇子起筆云:「亭以雨名,志喜
也。」大師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跟着寫道:「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
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金湖得省,大雨傾盆,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謹借蘇子句為金湖的朋友致意。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208 日期: 2006-08-0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金湖喜雨記

金湖是江蘇省的一個縣,位稱蘇北,其實蘇中,是淮河穿過的地方。此縣面積一千四百平方公里(香港一千二百
),其中一半是湖(香港過半是山),平坦,幾尺山頭也見不到,可用作建築或耕耘的土地比香港多出不少,但人
口只有三十七萬。地多人少,水源充足,可想而知,金湖的經濟傳統是農業。工業的發展是幾年前才開始的,有苗
頭,是我曾經提及的中國工業發展第三階段——月是故鄉明——有代表性的地方。可以這樣看吧:中國今後十年的
經濟發展如何,像金湖那樣的地區發展如何最具代表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是關鍵性的邊
際地帶了。

三年多前初訪金湖,不是為了什麼經濟研究,而是為了攝影。聽到那裡有一處名「荷花蕩」的地方,荷塘萬畝。那
裡的縣長讀過我的文章,以荷花為誘,邀請我和太太到那裡一遊。荷花蕩名不虛傳:一望無涯的荷塘,身在其中四
面如是,天下可能只此一處。到那裡跑了兩次就有足夠作品出版《荷鄉掠影》那本攝影集。

拍攝荷花,影友要小心了。荷有花,有子,有藕——都值錢——而上蒼造荷,凡重其一必輕其二。金湖是植荷勝地
,主要是為藕而植,所以花與子皆不多。然而,在荷花蕩的中央,縣政府為了遊客招徠,刻意地撥出數十畝,培植
特別品種,什麼牡丹荷等,花大瓣多,色彩各異,令觀者留連忘返也。有一趣事使我跟太太吵了起來。那是該地每
品種有小牌說其名稱,而中名有英譯,譯得一團糟,錯得離譜,也錯得離奇,驟眼看彷彿是拉丁或火星文字,細看
用盡智商才知是英譯,懂中英二語者無不哈哈大笑。太太認為是英語水平低落所致,我則認為是刻意地這樣錯的,
要跟遊客過癮一下。影友如果有機會找到這個名荷雲集的數十畝,不要忘記研究一下介紹名稱的多個小牌,作個裁
判,說說譯名之「錯」是我太太對還是我對。希望荷花蕩的主事人不會因為讀到這篇文章而把那些有趣而經典的小
牌子更改了。

為了招徠,荷花蕩的中央又建造了一條很長的曲曲折折的步行橋,點綴着些亭台樓閣,為賞荷者漫步及休憩所用。
到那裡觀荷最好是晨曦,荷花盛放於炎夏,太陽早出,加上沒有山,早上五時就旭日初升。看官可以想像,花在清
早最有鮮意,而沒有山阻隔,陽光角度低,照起荷花何止楊萬里說的「映日荷花別樣紅」?困難是要碰巧。金湖一
帶是湖水之鄉,晨早霧氣厚,陽光不現。早起過六次,只一次見到荷花蕩的旭日荷景,亂按快門成書也。

還要提點攝荷的朋友一個規律。凡是雨水多而荷塘水位高的情況,花一定少,所以攝荷要先問水量,以不多不旱為
貴也。曾經中過計。廣西賀州以西半個小時車程,有天下最美麗的荷塘。只數十畝,但品種好,背景是廣西一帶的
奇山。晨曦東望,太陽從山後斜射而下,相機對光,薄霧如煙,前景荷葉通透,荷花點點滴滴,豈非人間仙境哉?

首次遇上該荷塘,是兩年前。荷花怒放,可惜是中午時刻,光不予我。心有不甘,去年選定良辰吉日,再去。事前
明知該區雨水多,應該花少。電話詢問那裡的旅遊局,卻說花多,違反了自己發現的自然規律。相信旅遊局,前往
。清早抵達荷塘,光線與環境一如所料,只是一朵荷花也沒有!話雖如此,沒有花也把快門按下去,美中不足,還
成佳構。

回頭說金湖,七年來他們每年舉辦一個荷花節,稱「荷花藝術節」。沒有問過為什麼「藝術」一詞要放進去,但荷
花是上帝創造的藝術,名正言順也。早聞那裡的荷花節日的晚上很熱鬧,希望有機會看看場面是怎樣的。今年該縣
的荷花節是七月二十一日,被邀請,欣然前往。二十日到了那裡才知道,熱鬧之夜是二十三日,不能留那麼久,但
二十一日早上,在一個露天廣場有萬人集會,舉辦一個慶祝儀式,要求我和太太捧場。我們當然樂意。

人算不如天算,早上七時四十五分到場,下雨,愈下愈大,站了半個小時,雨傘終於擋不住,要回到汽車上去。儀
式還沒有開始。二十分鐘後,雨停了,跑到台上坐下觀禮,開頭十多分鐘還好,但跟着雷聲不絕,大雨傾盆而下。
不容易見到那樣大的雨:一把傘子擋不住,要用兩把,不是一左一右,而是一上一下。雖然如此,半身盡濕無可避
免。

儀式程序早有安排,一些是事前錄了音的廣播策劃,不能加速或取消片段。舉行了大約一個小時,是萬人之聚,是
露天之舉,雨大平生僅見,可謂緊張刺激兼而有之。在雨聲隆隆之際我還是聽到幾句關於該儀式的重點:金湖縣被
升為省級工業區。看官須知,國內喜歡評級:酒店有五星、四星、三星 ……無星之別;建築有一級、二級……無級
之分;公路有國道、省道 ……;工業區有國級、省級……無級等。沒有查詢過,但昆山、蘇州等工業區應屬國
級,與學術上的博士名頭相若吧。省級工業區呢?說是碩士層面不會是大錯。

儀式後金湖的朋友為天公不作美而向我道歉,但我卻想到蘇學士寫《喜雨亭記》。蘇子起筆云:「亭以雨名,志喜
也。」大師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跟着寫道:「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
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金湖得省,大雨傾盆,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謹借蘇子句為金湖的朋友致意。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208 日期: 2006-08-0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8-0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中國宏觀調控只要顧兩點

複雜的經濟問題,最忌複雜地處理。最近國內的國民收入的增長率逾百分之十,樓價有上升的跡象,固定投資升幅
逾百分之三十,對外貿易與生產力的增長皆強勁。這一切,其他國家求之不得,唯獨北京見而生畏,大亮紅燈,提
出的宏觀調控措施花多眼亂,也顯得有點手忙腳亂了。

任何經濟問題,找到要點,簡單處理為妙。有些問題,例如今天香港搞得大而複雜的福利經濟,簡單的處理辦法不
是沒有,而是辦不到。提出擴大稅基的銷售稅只能把複雜的問題搞得更為複雜。因為經濟增長精彩而帶來的宏觀「
頭痛」,是另一回事。

我反覆地拜讀目前中國的「宏觀」報道,認為撥開沙石,只有兩個要點,幸或不幸,可以簡單地處理。說不幸,是
這兩點的處理都落在周小川先生(或央行)的身上,責任可謂巨矣!說幸,是過往的經驗說,這兩點的處理周先生
(或央行)可以勝任。

第一個重點是通貨膨脹。今天中國的通脹率徘徊於百分之一與三之間,好的,非常好。兩年前曾經達到百分之五點
三,央行跟着的處理有兩手,值得一讚。佛利民認為通脹率在二至五之間最理想。但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美國的不同
:中國的工會壓力、福利經濟與最低工資的局限,皆不嚴重,我因此認為中國的理想通脹率應該在一至三之間。

目前中國通脹率理想,但不等於明天也如是。處理通脹最頭痛的地方,是通脹的預期(inflationary
expectation)一旦形成了,要壓制很麻煩!央行要懂得怎樣判斷與掌握促成通脹預期的資料,未雨綢繆,先發制人
是也。我沒有足夠的資料在手,不敢亂說,但成功只能以效果衡量,而這衡量說,央行做得好。

曾經與佛利民研討,大家同意中國要控制通脹,最佳的方法是控制鈔票的發行量。當時中國的貨幣制度運作與今天
的有差別,但我還是認為控制鈔票量是上選。不要多管貨幣量。何謂貨幣很難說,且調控不易。但鈔票是什麼小孩
子也知道。經濟學者知道鈔票是銀根(base money),而高明的會知道,目前的中國,鈔票是最重要的銀根。單是
控制銀根足以控制通脹,早於一九六三年由我的師兄A. Meltzer指出,所有西方國家的經驗都支持這結論,只是他
們的貨幣制度比中國的複雜,銀根有好幾項,調控遠為困難。中國宏觀調控的第二個重點,是要防止銀行借貸的壞
帳比率上升。只要通脹控制得宜,銀行壞帳有適當的約束,固定投資額多多益善。投資是儲蓄,是今天不消費留待
明天消費的行為,不要管凱恩斯學派的胡說八道。目今中國的固定投資急升,反映着外資與內資對中國的經濟前景
看好,認為今天不消費明天的消費回報會高於利息率。是好形勢,相信費沙的分析吧。這裡的主要問題,是通脹不
論,銀行借貸投資多,有什麼風吹草動,銀行壞帳累累可能出現,把經濟搞垮了。日本當年就被壞帳搞得差不多國
家破產,二十年也不能翻身。中國今天沒有日本當年那樣傻,幣值經不起外間的壓力而大升,禁止農產品進口搞得
地價天文數字,所以中國的銀行壞帳是遠為容易改進的。資料不足,不敢多說。敢說的是:只要央行能控制通脹及
壞帳,經濟不會有「過熱」這回事。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8-0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中國宏觀調控只要顧兩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7-2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歧視政策有失國體

在國內樓價急升的喧鬧聲中,上海的報道只說樓價止跌回升。我在幾個城市隨意觀察,一頭霧水,但覺雷聲大,雨
點小,算不準樓價升幅究竟如何。煙幕有二。其一,地產商喜歡造勢兼造價。他們喜歡宣傳最佳單位的天價成交,
不一定是假成交,可能是左手賣給右手。其二,國內購買了樓房的朋友,沒有一個不喜歡以高價看自己的所得。不
是虛報,而是同一樓宇的估價上下差距可以相當大,朋友們老是喜歡報上不報下,有點自我安慰的味道。

北京要約束或壓制或禁止外資或外人在中國購買樓房的傳言有些日子了。說的是歧視政策。幾天前北京公布約束外
資購買樓宇,處處報道有差別,整體看不算嚴重,但怎樣看也是歧視,有種族歧視之嫌也。

中國歧視外資,起筆改革時就出現。有優惠外資的「歧視」,而在優惠中又諸多留難,「歧」上加「歧」也。實際
上是經濟歧視,與膚色無關,但外資的膚色一般不同,不幸地帶到種族歧視那邊去。

中國對外資的歧視改進得快,是經濟急速增長的一個原因。記得嗎?二十年前,外資在中國虧蝕的多,而能賺一小
點錢的,炎黃子孫大有眼紅症。然而,三年前,長三角一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資賺錢,上海的官員大事報道,引
以為傲!這是改進,也顯得他們學會了經濟之道:有錢賺,賺得正當公開的,大家有着數,何樂不為哉?

地球一體化之說,不脛而走有好些日子了。但小孩子也知道,有種族歧視,甚或有國籍歧視,「一體化」難有大成
。可能過於敏感,我往往覺得那些鼓吹地球一體化的眾君子得把口。任何開眼人看中東的局勢,看東歐、南美、亞
洲等地區的局勢,怎可以看得出地球一體化了?一體化者,說來說去只有互聯網的發明與普及,但這是真的地球一
體化嗎?說過了,真正的地球一體化,古往今來只有今天在神州大地見到一點規模。朋友,到國內的大工業區走走
,你會見到──只有在中國可以見到──多國的牌子混雜一起。如果北京有意炫耀,不妨規定每家工廠要讓自己的
國旗在空中飄揚,五顏六色,那才熱鬧過癮。看不起或歧視窮人舉世皆然,所謂先敬羅衣後敬人,炎黃子孫不例外
。但說到種族歧視,我沒有到過一個比中國更少的國家。貧富不論,中國人歧視中國人是有的,見過不少,我鄙視
,而這樣說我自己也算是歧視分子了。另一方面,為了經濟調查我是個「好事之徒」,喜歡隨處觀察,而在繁盛都
市的酒吧等場地見到的,不同膚色的人種混雜,相處甚歡,種族歧視怎樣也看不出來。幾位非洲、印度、猶太等朋
友說,在中國他們半點遭遇歧視的感受也沒有,所以喜歡到中國來。我對中國少有種族歧視的解釋,是國家本身的
不同民族無數:二戰時,在廣西,我察覺到每條村的口音不同。開放後,為了搵食,大家東南西北到處跑,再沒有
誰管誰是哪裡的人。要管太麻煩,於是懶得管,如此一來,膚色如何也就管不着了。少有種族歧視是好形勢,這與
北京最近推出的房屋政策是有衝突的。中國還有不少難看或見不得光的話題,要改進,但沒有種族歧視是不容易贏
得的民族尊嚴。北京不要讓約束樓價帶到膚色那邊去。逢周二、周五刊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7-2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歧視政策有失國體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7-2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關心揮灑處之泰然

經濟顧問工作不易做。一九七六年,美國通脹兩位數字,三歲多的女兒進了幼兒班幾個月,不知從小友或老師中聽
到些什麼,回家問我有沒有替她準備大學錢(college money)。她當時不可能知道何謂大學。聽得心酸,於是把心
一橫,接了兩件反托拉斯大案的顧問工作,賺點外快。

還好,僱主知道我的靈魂價高,同意我的職責限於作客觀分析。話雖如此,受君之祿,擔君之憂,不容易睡得着。
可惜的是,為其中一案寫下的兩吋厚報告,艾智仁讀後說是他見過的最高檔次的實證研究,僱主買斷了,不能發表

有錢收的政府顧問工作也做過,一次很不幸。我反對他們推出租金管制,怎樣也不寫贊同文字,他們竟然欠錢不付
!此後我推卻所有政府顧問工作,錢再多也不幹。回港任職後遇到新上任的財政司彭勵治,一見如故,他說我是他
最信任的顧問,沒有錢收的,就是經常一起吃午餐也是梅花間竹,一人出一次。沒有酬報的閒談建議算不算是顧問
工作很難說,但與彭老相交的日子我是愉快的。

是這樣的一個人。自一九七九發表《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起,關於中國經濟的分析與政策建議,我
竟然寫過不下百萬字!教學生只教經濟解釋;評審學術文章,見有政策建議那部分,無論自己如何同意,永遠打個
零分。不是說經濟學者不可以提出建議,而是建議任何人都可以做。經濟學的本質是解釋現象,或解釋某項政策會
有怎樣的效果,至於效果是好是壞,可說可不說,與科學無關。

沒有作過中國的經濟顧問。好幾次,國內朋友給我提供資料與協助調查的方便,使我覺得他們也想知道我怎樣說。
事實上,二十多年來,沒有一次我要求國內朋友提供文件或資料而受到推卻,而這些朋友都讀我的文章。這樣看,
在某意義上,我對中國的經濟研究有點顧問的味道。

中國的經濟改革風雷急劇,緊張刺激,而有關制度運作的精彩話題實在多。我只用英語發表過五篇關於中國經改的
文章,中文下筆的則無數。不是沒有外地學報收容,而是我希望中國朋友讀,為他們下筆。求文的外地學報不少,
但每次英文完稿後,我必親自翻成中語,很麻煩。高斯最近來信要求我把中國地區競爭制度的分析用英文寫出來,
但我提不起勁。有些人見我回港任職後少用英文動筆,說我從前有貢獻,回港後不中用了。這些無能之輩自己沒有
說過半句可以傳世的話,不知學問何物。另一方面,赫舒拉發、德姆塞茨、巴賽爾、諾斯、科斯等大師從來自香港
或國內的學生聽到我寫下那麼多中語文章,紛紛要求我翻成英語。

不容易明白為什麼在學術上,中文那樣不值錢。一個足以傳世的思想,寫了下來,不管用何方文字,總有一天會傳
世。以中文下筆當然是為了中國同胞,但在中國經濟的話題上寫了過百萬字,主要起自一點關心。二戰期間有兩年
多在廣西捱飢抵餓,小朋友每幾天死一個,我覺得有責任替中國的青年做點事。

沒有奢望改造社會,但一九六九年巴賽爾認為我是產權及交易費用分析的行內第一把手,而高斯一九八○年勸我回
港任職,以中文下筆介紹新制度經濟學,也說過類似的話。究竟自己是否那麼厲害不重要,但知道關於制度的話題
不由自己以中文動筆,天下沒有第二人。話雖如此,跟蹤了中國的經濟改革二十多年,我學得的實在多。說大器晚
成很老土,但今天我對制度運作的理解,比巴賽爾一九六九說的與高斯一九八○說的高得多了。科學中,經濟學的
獨特頭痛之處,是世事知得不夠多理解就不夠全面,而自己的經驗,知得夠多要在六十歲之後。

關心有代價。有哪一個父母不曾經因為關心自己的兒女而睡不着呢?關心中國的青年,自己的經歷有決定性。廣西
的不堪回首,佛山華英三年的罰企時間多於吃飯的,灣仔與皇仁書院的留留升升,太寧街的吵吵鬧鬧,多倫多沒有
大學收容,作職業攝影師去也,總之一事無成。但當近二十四歲美國有大學收容,知道是機會,一發勁,學問的增
長勢如破竹。

是的,自己的經驗說,一個青年看不到機會,看不到前途,不會大博一手。當年一起遊玩的年輕朋友,好些智力不
比我差,但沒有機會,或看不到,沒有打上去。一九六八年,後來是林毅夫的老師基爾•莊遜在芝加哥大學舉辦一
個重要的亞洲農業研討會議,請我作首位講者。我準備了文稿,在講台下望,見到名家雲集,有所感慨,於是把文
稿推開,說:「今天我站在這裡作為首位講者是榮幸的。但你們可能不知道,你們在亞洲農村見到爛泥地上打滾的
孩子,我曾經是其中一個。如果有我的機會,他們今天也可能站在這講台上。」

是簡單的哲理吧。如果一個青年有機會而不打上去,自己放棄,自甘墮落,我們管不着。但如果政府扼殺了一個青
年的機會,政府要負責。多年以來,凡是見到政府不需要負擔費用而扼殺了青年打上去的機會,我一定反對,動筆
指責沒有手軟過。扼殺了年輕人力爭上游的機會,說什麼扶貧,什麼福利,什麼補貼,什麼教育,都很無稽。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7-2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改革制度無疑是增加青年圖強機會的最佳法門。這方面,二十多年來中國做得好,非常好。撫心自問,我沒有這樣
的本領。然而,寫過無數次,今天的中國還有很多扼殺青年機會的政策。罵過不少次,還會繼續罵下去的。有人說
共產黨不是好東西,不可能作出什麼好事來。這些人的智商在我之下,而我則同意鄧主任的黑貓白貓說。高斯定律
高舉私產與市場,是史德拉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思維。高斯本人呢?他支持共產黨!這是真學問了。有人說
今天的中國是五千年來最可悲的,給我痛罵了幾句,不知所終。任何人左右了中國青年的機會,我不會筆下留情。

關心有代價,而如果關心得認為自己可以改造社會,或擔心北京會否接受自己的建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是個
學者,千錘百煉,知道一個學者可以做到的極限是在哪裡的。知道這極限,為了過癮喜歡走到盡頭,但既然千錘百
煉,永遠不會跑出界。有這樣的本領,外人怎樣批評皆可處之泰然。(「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八•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208 日期: 2006-07-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關心揮灑處之泰然

經濟顧問工作不易做。一九七六年,美國通脹兩位數字,三歲多的女兒進了幼兒班幾個月,不知從小友或老師中聽
到些什麼,回家問我有沒有替她準備大學錢(college money)。她當時不可能知道何謂大學。聽得心酸,於是把心
一橫,接了兩件反托拉斯大案的顧問工作,賺點外快。

還好,僱主知道我的靈魂價高,同意我的職責限於作客觀分析。話雖如此,受君之祿,擔君之憂,不容易睡得着。
可惜的是,為其中一案寫下的兩吋厚報告,艾智仁讀後說是他見過的最高檔次的實證研究,僱主買斷了,不能發表

有錢收的政府顧問工作也做過,一次很不幸。我反對他們推出租金管制,怎樣也不寫贊同文字,他們竟然欠錢不付
!此後我推卻所有政府顧問工作,錢再多也不幹。回港任職後遇到新上任的財政司彭勵治,一見如故,他說我是他
最信任的顧問,沒有錢收的,就是經常一起吃午餐也是梅花間竹,一人出一次。沒有酬報的閒談建議算不算是顧問
工作很難說,但與彭老相交的日子我是愉快的。

是這樣的一個人。自一九七九發表《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起,關於中國經濟的分析與政策建議,我
竟然寫過不下百萬字!教學生只教經濟解釋;評審學術文章,見有政策建議那部分,無論自己如何同意,永遠打個
零分。不是說經濟學者不可以提出建議,而是建議任何人都可以做。經濟學的本質是解釋現象,或解釋某項政策會
有怎樣的效果,至於效果是好是壞,可說可不說,與科學無關。

沒有作過中國的經濟顧問。好幾次,國內朋友給我提供資料與協助調查的方便,使我覺得他們也想知道我怎樣說。
事實上,二十多年來,沒有一次我要求國內朋友提供文件或資料而受到推卻,而這些朋友都讀我的文章。這樣看,
在某意義上,我對中國的經濟研究有點顧問的味道。

中國的經濟改革風雷急劇,緊張刺激,而有關制度運作的精彩話題實在多。我只用英語發表過五篇關於中國經改的
文章,中文下筆的則無數。不是沒有外地學報收容,而是我希望中國朋友讀,為他們下筆。求文的外地學報不少,
但每次英文完稿後,我必親自翻成中語,很麻煩。高斯最近來信要求我把中國地區競爭制度的分析用英文寫出來,
但我提不起勁。有些人見我回港任職後少用英文動筆,說我從前有貢獻,回港後不中用了。這些無能之輩自己沒有
說過半句可以傳世的話,不知學問何物。另一方面,赫舒拉發、德姆塞茨、巴賽爾、諾斯、科斯等大師從來自香港
或國內的學生聽到我寫下那麼多中語文章,紛紛要求我翻成英語。

不容易明白為什麼在學術上,中文那樣不值錢。一個足以傳世的思想,寫了下來,不管用何方文字,總有一天會傳
世。以中文下筆當然是為了中國同胞,但在中國經濟的話題上寫了過百萬字,主要起自一點關心。二戰期間有兩年
多在廣西捱飢抵餓,小朋友每幾天死一個,我覺得有責任替中國的青年做點事。

沒有奢望改造社會,但一九六九年巴賽爾認為我是產權及交易費用分析的行內第一把手,而高斯一九八○年勸我回
港任職,以中文下筆介紹新制度經濟學,也說過類似的話。究竟自己是否那麼厲害不重要,但知道關於制度的話題
不由自己以中文動筆,天下沒有第二人。話雖如此,跟蹤了中國的經濟改革二十多年,我學得的實在多。說大器晚
成很老土,但今天我對制度運作的理解,比巴賽爾一九六九說的與高斯一九八○說的高得多了。科學中,經濟學的
獨特頭痛之處,是世事知得不夠多理解就不夠全面,而自己的經驗,知得夠多要在六十歲之後。

關心有代價。有哪一個父母不曾經因為關心自己的兒女而睡不着呢?關心中國的青年,自己的經歷有決定性。廣西
的不堪回首,佛山華英三年的罰企時間多於吃飯的,灣仔與皇仁書院的留留升升,太寧街的吵吵鬧鬧,多倫多沒有
大學收容,作職業攝影師去也,總之一事無成。但當近二十四歲美國有大學收容,知道是機會,一發勁,學問的增
長勢如破竹。

是的,自己的經驗說,一個青年看不到機會,看不到前途,不會大博一手。當年一起遊玩的年輕朋友,好些智力不
比我差,但沒有機會,或看不到,沒有打上去。一九六八年,後來是林毅夫的老師基爾•莊遜在芝加哥大學舉辦一
個重要的亞洲農業研討會議,請我作首位講者。我準備了文稿,在講台下望,見到名家雲集,有所感慨,於是把文
稿推開,說:「今天我站在這裡作為首位講者是榮幸的。但你們可能不知道,你們在亞洲農村見到爛泥地上打滾的
孩子,我曾經是其中一個。如果有我的機會,他們今天也可能站在這講台上。」

是簡單的哲理吧。如果一個青年有機會而不打上去,自己放棄,自甘墮落,我們管不着。但如果政府扼殺了一個青
年的機會,政府要負責。多年以來,凡是見到政府不需要負擔費用而扼殺了青年打上去的機會,我一定反對,動筆
指責沒有手軟過。扼殺了年輕人力爭上游的機會,說什麼扶貧,什麼福利,什麼補貼,什麼教育,都很無稽。

改革制度無疑是增加青年圖強機會的最佳法門。這方面,二十多年來中國做得好,非常好。撫心自問,我沒有這樣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208 日期: 2006-07-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的本領。然而,寫過無數次,今天的中國還有很多扼殺青年機會的政策。罵過不少次,還會繼續罵下去的。有人說
共產黨不是好東西,不可能作出什麼好事來。這些人的智商在我之下,而我則同意鄧主任的黑貓白貓說。高斯定律
高舉私產與市場,是史德拉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思維。高斯本人呢?他支持共產黨!這是真學問了。有人說
今天的中國是五千年來最可悲的,給我痛罵了幾句,不知所終。任何人左右了中國青年的機會,我不會筆下留情。

關心有代價,而如果關心得認為自己可以改造社會,或擔心北京會否接受自己的建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是個
學者,千錘百煉,知道一個學者可以做到的極限是在哪裡的。知道這極限,為了過癮喜歡走到盡頭,但既然千錘百
煉,永遠不會跑出界。有這樣的本領,外人怎樣批評皆可處之泰然。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八•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7-2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經濟要從整體看

易憲容老弟跟過我一些日子,顯然沒有學滿師。最近北京的經濟專家群起而出,大叫經濟過熱,說什麼危險情況云
云,易老弟的聲浪竟然最高。經濟學術語多多,無奇不有,只是沒有聽到「過熱」這一詞。是北京發明的,不知何
解,有點未富先驕的味道。

過熱過熱,有人建議加息,有人建議不准外資進入中國。最近不准外人在國內購買房地產的傳言四起,害得外資急
急腳跑進去。這邊廂有人說樓價因而急升,那邊廂有人說北京要打死樓價,應聲下降也。不知誰對誰錯,但風聲鶴
唳,搞得一團糟是事實。

身在北京,易老弟怎可以不知道重心問題呢?國務院要把經濟發展的火頭燒到西部,燒到農村及其他貧困的地方去
。我想不出反對的理由,也認為大致上他們辦得好,只是住宅樓宇的處理不對頭。是不簡單的學問,分幾點說吧。

(一)國內貧困之區這幾年改善得快,農民收入的增長,我調查過的大約每年百分之二十。再快一倍也談不上「過
熱」:從零上升百分之一百還是零,從微不足道上升百分之一百還是微不足道。二十多年前,廣東不少地區的增長
年率達百分之五十。沒有人說過熱,今天這些地區有點看頭了。

(二)好幾年前,我認為北京不大手把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地改為工業用地,是劣着,因為二者的回報率相差太遠
。今天我不再這樣看。長三角與珠三角有足夠土地容納得起地球上的所有工廠,如果無限量地轉作工業用途,中國
的落後之區不容易發展起來。困難是怎樣衡量不同地區的土地使用的約束。

(三)信奉市場,但戴維德曾經說公司理論是由我劃上句號的。公司的存在是因為不少事項市場不能處理,而政府
是大公司。看地價與回報率的差距,凡事靠市場,中國的落後之區不會有抬頭的日子。政府(公司)策劃是需要的
,不容易,可鑄成大錯。可幸今天見到的內陸及農村發展,勢頭很不錯。這方面我對北京的「約束」判斷有點佩服
。(四)住宅用地,大城市受到約束,跟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工業用地受到約束有類同的需要,可惜這方面的處理北
京不見得高明。要讓多少農地轉作住宅用地是頭痛話題,即是問要讓多少人口轉到大都市去。我沒有答案。(五)
要鼓勵貧困之區的發展,不讓大城市的樓價上升是劣着。大城市的樓價愈高,貧困之區愈有可為也。要讓樓價上升
,問題是住宅樓宇,市場好些時炒上炒落,加上地產商喜歡造勢,興風作浪。我不認為今天國內的樓價過高,或炒
風盛行。有炒的,但如果看我認為比較可靠的二手樓價的變動,看不出有什麼不對頭。一個國家的發展要從整體看
。好比一家商業機構,公司也,其發展也要從整體看。一家公司有多個部門,大學的經濟理論說,不同部門的投資
要有相同的回報率才合乎原則。問題是公司的存在起於市場有交易費用,而又因為這些費用的存在,拉平不同部門
的回報率,公司可能倒閉。看一個經濟的整體比看一家公司困難十倍,而看中國那麼大而又複雜的經濟,難上加難
。我身經百戰,推斷了得,也容易失誤。可幸自己知錯知得快,認錯認得快罷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7-25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經濟要從整體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7-2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銷售稅:深圳正在偷笑乎?

光流水逝,香港的財政司(今天稱財政司長)考慮徵收銷售稅有二十年的日子了。

剛好是二十年前吧,九七風雲,山雨欲來,政府入不敷支,財政司彭勵治考慮擴大稅基,徵收銷售稅,問我意見。
我反問:「你是考慮批發銷售還是零沽銷售呢?或二者皆徵?」他答:「當然只限零沽,不徵批發。」我說:「西
環的米鋪,既批發也零沽,怎樣算?出售一斤米說是批發,你不能不加上售量規限,但米鋪的老闆不傻,五十次零
沽開一張單,打起官司很頭痛。還有,到中環名店買一隻勞力士手錶,顧客大事壓價,店員會說是老友批發價。你
怎樣處理呢?」

過了一個星期,彭老找我吃午餐,說問過會計專家,知道香港的市場與歐美的不同,香港的店子不少是既批發也零
沽,不是不可以杜絕零沽稱批發的瞞騙,但政府費用高,銷售稅不考慮了。我縱聲大笑,說:「真的可以杜絕嗎?
讓我來開一家餐館,批發宴會,批發酒席,打起官司你多半會輸,因為你提出的任何批發定義我可以做到十足。」
他也笑起來了,跟着說:「九七在望,英國約束香港移民,我對他們說,英國沒有任何經濟問題一百萬個香港人不
能解決的。」彭老是老香港,生意上身經百戰,知道香港商人非同小可也。

幾年後翟克誠作財政司,再提銷售稅,竟然跑到港大推銷。我問:「差不多所有香港的市場物品都是進口的,何必
徵收銷售稅那樣麻煩,來一個進口稅不是簡單得多嗎?」他答:「香港是個自由港,進口稅會損害這自由港的形象
。」我不禁歎息:「形象是政治的事,不屬經濟,而銷售稅的形象不會好到哪裡去!」

財政司長唐英年技高一籌,他加上服務銷售稅。我沒有聽過服務批發這回事!問題是,北姑在香港的服務怎樣抽稅
呢?如果唐司長可以抽得,我服了他(一笑)。好了,不再說笑,因為邏輯說,深圳正在偷笑。沒有一個香港人不
同意,今天港人跑到深圳消費的實在多。什麼名牌假貨,什麼按摩足浴,什麼美點名茶,深圳皆服務周到,港客似
雲來也。香港徵收銷售稅,港人到深圳購物或購買「服務」的當然會增加。對香港會有殺傷力嗎?這樣算吧。假如
香港抽百分之五的銷售稅,再假設零售商要有百分之五十的毛利才可以打平(一般要高於百分之五十)。這樣,如
果這銷售稅減少了百分之十的消費者在香港購買物品或服務,香港的零售商會叫救命,商店租金暴跌,盈利或所得
稅跌得也多,富有的地產商欲哭無淚矣。香港政府賣地的進帳下跌不在話下。這一切,稱牽一髮而動全身。唐司長
打錯了算盤,可能是因為忘記了與香港連接着的有一個深圳。他也可能忽略了香港零售市場今天的興旺,可不是因
為什麼自由行,而是因為外國貨進入國內要大抽進口稅。國內的人與香港的一樣,不傻,哪邊價低就跑到哪邊去。
如果國內取消進口稅,香港要怎樣應對呢?事實上,世貿協議指明中國的進口稅會按步下降,自由之行者來港購物
會按步減少是早晚的事。有一天,我希望,大家希望,中國會成為一個自由進口國。在這樣的前景下香港推出銷售
稅,蠢也,愚不可及也。結論明顯不過。如果香港有財政困難,唯一可取的辦法是減少政府開支。什麼廉價醫療(
香港今天有的是socialized medicine),什麼免費教育,什麼滑浪綜援,等等、等等,可免則免,才是理財之道。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7-2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銷售稅:深圳正在偷笑乎?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07-2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今後二十年

日夕思想三個多月,這系列文章要完工了。三月三十日發表首篇——《如何再看中國二十年?》——打算來一個對
中國看法的總結,推斷一下未來。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書,肯定地推斷
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行內反對的朋友無數。今天回顧,白紙黑字,我是把中國之後的歷史預先寫了出來。

問題是當三個多月前坐下來要再作一次推斷,我發覺今天中國的局限及其轉變比昔日的遠為複雜。經濟推斷,掌握
不到局限轉變是沒有什麼可說的。然而,系列開了頭,誇了口,怎麼辦?於是先寫幾期回顧,希望這「回顧」思維
可以帶出一些什麼來。

是一九六一年吧。作為本科生我問經濟歷史大師Warren C. Scoville:「歷史是過去的事,過去的過去了,為什麼
還要管呢?」大師回應:「不知過去,我們無從知道今天身在何方。」說得對,這系列寫了幾期回顧,我對中國今
天的局限掌握是比較肯定了,雖然遠不及八一年看得那樣肯定,那樣清晰,那樣簡單。

中國會否繼續高速增長二十年,是國際大話題。會或不會,一般的推斷是看風水,跟着他們下注不如賭世界盃。直
覺說再高速增長二十年很不容易,差不多不可能。想想吧,目前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年率大約百分之九,而沒有全
部算進去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還在上升(雖然不及九十年代升得那麼快)。說目前的增長率,以實質算,達百分之
十強應該可靠。以「十」為持續的增長率,複息算,十五年後中國的國民收入是今天的四倍,二十年是今天的六倍
。可能嗎?杭州是表表者,最近那裡的每年人均收入逾五千美元。保守地調整物價,實質算,應該達一萬二千美元
或以上。持續二十年今天的增長率,二○二六年,杭州的人均收入大約今天美國物價的七萬二千美元,或大約今天
中國物價的二十四萬人民幣。應該不可能。

無可避免的第一個結論,是如果要持續目前的增長率,今後的主要動力一定要來自內陸,後勤基地是也。西部有什
麼礦藏大發現會幫助。這些看來是北京的意識,而我提出的工業第三階段的發展——月是故鄉明,工業的勢頭會轉
到農村去——跟這意識是沒有衝突的。不要相信一般的報導。大約二○○○年起,中國農民的收入上升得快。還是
很窮的,但改善得快。

這就是了。今天看未來,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農民怎樣,中國就怎樣。北京明白這一點,問題是怎樣推動才對
。大致上我是樂觀的。有兩個理由。其一是這系列寫過五篇文章分析的地區競爭制度。如果這個妙絕天下的制度不
能把在黑暗中度過了五千年的農民帶到陽光下,其他多說無益。我為自己能在這把年紀解通了這地區制度的密碼,
感到驕傲,因為可以協助國內的朋友知道哪裡可以修,哪裡不能動。政府上層還可以做的是改善交通,提供縣之外
的公共設施,鼓勵私營辦學及醫療,更要鼓勵私營的慈善工作。

第二項對農民前途看好的理由,是中國本土的市場大得離奇,有着數!在農村發展工業,中國不需要靠外貿,不需
看什麼鬼佬議員的面色。當然,外貿暢通無阻,更好,但農村的工業主要供應國內,本土市場夠大,史密斯當年的
專業產出定理有助焉。

中國要再來高速二十年,農民見到陽光是必需的條件,但不足夠——英語所謂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是也


。我認為在農業上,北京大步行差踏錯的機會不大:在第三階段的工業發展中,農民會繼續轉到工業去,而農產品
之價會按步上升。不難推斷,農業在不久的將來會轉向企業化的發展。都可取。困難是「必需」之外的「足夠」條
件了。

國際政治或什麼戰爭、恐怖活動等我不懂,這裡不談。北京上頭的政制沒有跟進,也不談。地區的政制,尤其是縣
及以下的,我調查過,知大略,認為基本上是企業制,可以小修,無須大改。說中國的地區行企業制,除了我熟知
的合約結構外,有兩個觀察支持。一是他們的投票選舉着重於辦事能力;二是禁止政治活動,甚至不准拉票。買賣
官職的行為有所聞,是事實,但一般知情的說,這些年減少了很多,不時尚了。

上頭嚴禁有效,但買賣官職的行為大幅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帶來另一種麻煩。官職的工資實在低:一個縣長有
住所,也有應酬飯吃,但工資只每月二千人民幣,雖然地區優勝的有獎金,但不多。這就帶來人材流失的傾向與一
個「五十六歲的假說」。後者是指幹部五十九歲退休,到了五十六歲,積蓄不夠,多多少少會考慮怎樣賺些「好處
」,或貪污起來。另一方面,我左打聽右打聽,雖然賺取外快的行為不少,但「正規」的貪污是大幅下降了。跟幾
位知情的朋友暢談過這個問題,他們同意,地區的激烈競爭是貪污下降的一個原因。他們也指出,能幹而又做得不
錯的幹部佔大多數,有些貪污的也做得好。

地區政制上還有另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那是「市」的定位。說過多次,土地的使用權力落在縣的手上,即是說經
濟權力落在縣之手。市呢?除了某些有自己的發展土地(一般沒有,或很少),「市」本身是沒有經濟實權的。頭
痛所在,是沒有經濟實權的市,在人事上卻有權管拿着經濟實權的縣。從一個商業機構的角度看中國的地區政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07-2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應該那樣看——這個市與縣之間的權力安排是不對的。縣是今天中國地區競爭的命脈,其經濟權力範圍大致上
不能改。北京要考慮把「市」再定位。

今天向前看,中國最大的麻煩是來自外間的影響。高斯真的擔心美國的經濟思維,引用於中國會闖大禍。不是沒有
道理的。三年前北京提出的反壟斷法,是美國反托拉斯的進口貨,害得我要大罵十篇文章。最近再提出的反壟斷法
(不是早一點的反收購壟斷),大有改進,但有機會還要罵。什麼最低工資之類也是外地證明行不通的進口貨。至
於那些建議什麼聯邦制、代議政制等言論,比起我這個只略知地區政制的人,對中國的制度更是一無所知。是那麼
容易取得的資料,為什麼這些政治專家不參考一下呢?說過了,與西方相比,中國是個沒有秘密的國家。經濟實踐
之道,什麼方程式,什麼博弈理論,皆廢物也。

進口貨,最頭痛可能還是貨幣制度的思維。我跟蹤了美國的貨幣制度四十多年,知道不是好制度,與朱鎔基時期搞
起來的中國貨幣制度相比,輸了半條街。美國的貨幣制度在理論上行得通,但實踐很困難。格老時期美國的利率輪
上輪落七八次,目前這一輪是提升了十七次。這是什麼可取的制度了?幣量理論,頭痛頭痛,尤其是地球正在一體
化的今天,貨幣專家連什麼算是貨幣也搞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何必清楚呢?朱老劃定下來的貨幣制度說,穩定
幣值是不需要懂得怎樣算貨幣量的。

看官須知,經濟制度不同,需要的政治制度也不同,而零件政策的處理也因而有別。進口「零件」思維,這裡拿一
點,那裡拿一點,百鳥歸巢,縱是名牌配搭得好很困難。二十多年來中國石破天驚的經濟發展,是中國人自己搞出
來的。還是走自己的路,繼續摸着石頭過河算了。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七)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07-2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中國今後二十年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07-2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2 日期: 2006-07-2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今後二十年

日夕思想三個多月,這系列文章要完工了。三月三十日發表首篇——《如何再看中國二十年?》——打算來一個對
中國看法的總結,推斷一下未來。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書,肯定地推斷
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行內反對的朋友無數。今天回顧,白紙黑字,我是把中國之後的歷史預先寫了出來。

問題是當三個多月前坐下來要再作一次推斷,我發覺今天中國的局限及其轉變比昔日的遠為複雜。經濟推斷,掌握
不到局限轉變是沒有什麼可說的。然而,系列開了頭,誇了口,怎麼辦?於是先寫幾期回顧,希望這「回顧」思維
可以帶出一些什麼來。

是一九六一年吧。作為本科生我問經濟歷史大師Warren C. Scoville:「歷史是過去的事,過去的過去了,為什麼
還要管呢?」大師回應:「不知過去,我們無從知道今天身在何方。」說得對,這系列寫了幾期回顧,我對中國今
天的局限掌握是比較肯定了,雖然遠不及八一年看得那樣肯定,那樣清晰,那樣簡單。

中國會否繼續高速增長二十年,是國際大話題。會或不會,一般的推斷是看風水,跟着他們下注不如賭世界盃。直
覺說再高速增長二十年很不容易,差不多不可能。想想吧,目前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年率大約百分之九,而沒有全
部算進去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還在上升(雖然不及九十年代升得那麼快)。說目前的增長率,以實質算,達百分之
十強應該可靠。以「十」為持續的增長率,複息算,十五年後中國的國民收入是今天的四倍,二十年是今天的六倍
。可能嗎?杭州是表表者,最近那裡的每年人均收入逾五千美元。保守地調整物價,實質算,應該達一萬二千美元
或以上。持續二十年今天的增長率,二○二六年,杭州的人均收入大約今天美國物價的七萬二千美元,或大約今天
中國物價的二十四萬人民幣。應該不可能。

無可避免的第一個結論,是如果要持續目前的增長率,今後的主要動力一定要來自內陸,後勤基地是也。西部有什
麼礦藏大發現會幫助。這些看來是北京的意識,而我提出的工業第三階段的發展——月是故鄉明,工業的勢頭會轉
到農村去——跟這意識是沒有衝突的。不要相信一般的報導。大約二○○○年起,中國農民的收入上升得快。還是
很窮的,但改善得快。

這就是了。今天看未來,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農民怎樣,中國就怎樣。北京明白這一點,問題是怎樣推動才對
。大致上我是樂觀的。有兩個理由。其一是這系列寫過五篇文章分析的地區競爭制度。如果這個妙絕天下的制度不
能把在黑暗中度過了五千年的農民帶到陽光下,其他多說無益。我為自己能在這把年紀解通了這地區制度的密碼,
感到驕傲,因為可以協助國內的朋友知道哪裡可以修,哪裡不能動。政府上層還可以做的是改善交通,提供縣之外
的公共設施,鼓勵私營辦學及醫療,更要鼓勵私營的慈善工作。

第二項對農民前途看好的理由,是中國本土的市場大得離奇,有着數!在農村發展工業,中國不需要靠外貿,不需
看什麼鬼佬議員的面色。當然,外貿暢通無阻,更好,但農村的工業主要供應國內,本土市場夠大,史密斯當年的
專業產出定理有助焉。

中國要再來高速二十年,農民見到陽光是必需的條件,但不足夠——英語所謂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是也


。我認為在農業上,北京大步行差踏錯的機會不大:在第三階段的工業發展中,農民會繼續轉到工業去,而農產品
之價會按步上升。不難推斷,農業在不久的將來會轉向企業化的發展。都可取。困難是「必需」之外的「足夠」條
件了。

國際政治或什麼戰爭、恐怖活動等我不懂,這裡不談。北京上頭的政制沒有跟進,也不談。地區的政制,尤其是縣
及以下的,我調查過,知大略,認為基本上是企業制,可以小修,無須大改。說中國的地區行企業制,除了我熟知
的合約結構外,有兩個觀察支持。一是他們的投票選舉着重於辦事能力;二是禁止政治活動,甚至不准拉票。買賣
官職的行為有所聞,是事實,但一般知情的說,這些年減少了很多,不時尚了。

上頭嚴禁有效,但買賣官職的行為大幅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帶來另一種麻煩。官職的工資實在低:一個縣長有
住所,也有應酬飯吃,但工資只每月二千人民幣,雖然地區優勝的有獎金,但不多。這就帶來人材流失的傾向與一
個「五十六歲的假說」。後者是指幹部五十九歲退休,到了五十六歲,積蓄不夠,多多少少會考慮怎樣賺些「好處
」,或貪污起來。另一方面,我左打聽右打聽,雖然賺取外快的行為不少,但「正規」的貪污是大幅下降了。跟幾
位知情的朋友暢談過這個問題,他們同意,地區的激烈競爭是貪污下降的一個原因。他們也指出,能幹而又做得不
錯的幹部佔大多數,有些貪污的也做得好。

地區政制上還有另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那是「市」的定位。說過多次,土地的使用權力落在縣的手上,即是說經
濟權力落在縣之手。市呢?除了某些有自己的發展土地(一般沒有,或很少),「市」本身是沒有經濟實權的。頭
痛所在,是沒有經濟實權的市,在人事上卻有權管拿着經濟實權的縣。從一個商業機構的角度看中國的地區政制
——應該那樣看——這個市與縣之間的權力安排是不對的。縣是今天中國地區競爭的命脈,其經濟權力範圍大致上
不能改。北京要考慮把「市」再定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92 日期: 2006-07-2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今天向前看,中國最大的麻煩是來自外間的影響。高斯真的擔心美國的經濟思維,引用於中國會闖大禍。不是沒有
道理的。三年前北京提出的反壟斷法,是美國反托拉斯的進口貨,害得我要大罵十篇文章。最近再提出的反壟斷法
(不是早一點的反收購壟斷),大有改進,但有機會還要罵。什麼最低工資之類也是外地證明行不通的進口貨。至
於那些建議什麼聯邦制、代議政制等言論,比起我這個只略知地區政制的人,對中國的制度更是一無所知。是那麼
容易取得的資料,為什麼這些政治專家不參考一下呢?說過了,與西方相比,中國是個沒有秘密的國家。經濟實踐
之道,什麼方程式,什麼博弈理論,皆廢物也。

進口貨,最頭痛可能還是貨幣制度的思維。我跟蹤了美國的貨幣制度四十多年,知道不是好制度,與朱鎔基時期搞
起來的中國貨幣制度相比,輸了半條街。美國的貨幣制度在理論上行得通,但實踐很困難。格老時期美國的利率輪
上輪落七八次,目前這一輪是提升了十七次。這是什麼可取的制度了?幣量理論,頭痛頭痛,尤其是地球正在一體
化的今天,貨幣專家連什麼算是貨幣也搞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何必清楚呢?朱老劃定下來的貨幣制度說,穩定
幣值是不需要懂得怎樣算貨幣量的。

看官須知,經濟制度不同,需要的政治制度也不同,而零件政策的處理也因而有別。進口「零件」思維,這裡拿一
點,那裡拿一點,百鳥歸巢,縱是名牌配搭得好很困難。二十多年來中國石破天驚的經濟發展,是中國人自己搞出
來的。還是走自己的路,繼續摸着石頭過河算了。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七)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07-1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炎黃子孫屬有心人乎?

最近發表《博愛》,肯定及欣賞巨富蓋茨與畢菲特聯手捐身家。某網站轉載該文,改了題目,兩天內點擊者一萬多
。看官雖知,一些網站,點擊百多次算是「熱」,有把火,達一千了不起。續《博愛》,我跟着發表《慈善與福利
不相容》,該網站轉載時也改了題目,兩天內點擊六萬二千,破了之前《假貨》一文兩天五萬的紀錄。

我為《慈善》的奇高點擊感到開心:炎黃子孫畢竟關心慈善,屬有心人也。該網站把文章題目改為《中國人慷慨而
不慈善》,是從內文一句話抽出來的。評論甚眾,其中好些指出欺騙求憐的行為普及。我在內文也指出,可能因為
欺騙的多,中國人練得鐵石心腸了。

無論怎樣說,提到「慈善」有那麼多讀者關注,是意料之外,也令我喜出望外。北京當局要把握時機,把握蓋、畢
二富帶起來的慈善潮流,把握炎黃子孫表達着的惻隱之心,把握着他們對貧困的關注之情,大事鼓勵私人慈善工作
在中國發展起來。

這些年,我認識的外國經濟學者沒有一個不希望中國好起來。有擔心的。最近佛利民擔心如果中國不搞政改,大動
亂可能出現;貝加擔心北京會大手推出福利經濟;高斯則擔心中國好學唔學,學美國的經濟學與搞什麼公平競爭。
我不擔心佛老擔心的:北京把權力下放得多而快,地區的政制有了很大的改進,與他一九八八跟我暢遊神州時有很
大的差別。但貝加與高斯的憂慮,我也憂慮。

北京要大事鼓勵私人或私營或民營的慈善工作是刻不容緩的。例如慈善機構免稅、政府補貼私人捐款,還有好些其
他政府可以協助的。這些不用我教。北京要協助私營扶貧或慈善,會做得好。漏洞何在,假冒為善如何發現,如何
處理,立下心腸他們的體制組織善於這種工作。我擔心的是私營的慈善與目前的政策有衝突,合不來。好比搞慈善
教育,辦學校不易獲得牌照,課程多半要批審,出版不能私營,又或者是左不准、右不對。在這些約束下搞慈善教
育,未起筆政府就先潑冷水,熱心人怎會不被冷卻呢?好比搞慈善醫療,醫院牌照的困難不論,醫藥的進口與外國
醫生在中國行醫,都有問題。不是空口說白話。我有一個兒子,從四歲入學讀到今天三十四歲,讀得好,最近在美
國一起拿得生物學與醫學兩個博士,再加三年專科訓練是專材了。生物研究專於肝,醫學專於兒科,而兒科中又專
於孩子的癌症,再專於血那方面,專得發神經。不久前我對他說:「像你那樣的專材,美國沒有幾百也有數十,祖
母有錢給你,節省一點可到中國作義工,看看孩子,教教青年,對社會的貢獻會比留在美國大得多。」他說會認真
地考慮。後來我查詢美國醫生在中國行醫的約束,不敢再對兒子說。既是炎黃子孫,兒子也是有心人。說及到中國
作義工的考慮,他說美國的學校在生物與醫學上免費地教育了他那麼多年,希望有機會把錢捐回去。我說如果捐得
起,十倍吧。溫家寶先生的仁慈言論令我感動,也使我心驚。最近胡錦濤先生說要公平,反對財富兩極分化,皆有
心人也。問題是好心可以做壞事。上蒼造人本來就不公平,為了修改上蒼做錯了的,但又要鼓勵社會進步,扶貧工
作應該做,但要很小心。天生有缺陷或後天遇禍的,我們要長期照顧,但其他的貧困我們要集中於協助他們自力更
生。這些工作,效率上,私營的慈善比公立的福利高出很多很多。我深信,只要北京大事鼓勵,中國人的慷慨會轉
到慈善那邊去。逢周二、周五刊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8 日期: 2006-07-1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炎黃子孫屬有心人乎?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7-1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北京不妨考慮樓宇空置稅

此文恐怕有理說不清,因為建議北京考慮採用的樓宇空置稅,基本上自己反對。問題是北京要壓制樓價,處理的方
法不妥。要壓制我認為無須壓制的樓價,最可取看來是推出一項樓宇空置稅。經濟學有一個「次佳理論」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熱鬧過一陣,不重要。這裡的建議是次佳的選擇。

中國的樓價理應多高,上升理應多快呢?讓我簡單地說一下怎樣看這問題吧。假如一個社會的經濟停止增長,達到
一個固定狀態(stationary state):人口不變,國民收入、樓宇的需求與供應多少,等等,都固定了。在這情況
下,樓價由市場決定了,也固定不變。無論這樓價是高是低,又或者有人認為不合理,不要動,不要試圖推高或壓
制。任何手法干擾這樓價是左右了市場運作,牽一髮動全身,整個經濟可能塌下來。

現在讓這個社會有十年的急速經濟增長,然後再來一個固定狀態,即是另一個stationary state。人口、國民收入
、樓宇的需求與供應等與前不同,但再次固定了。樓價會上升了,反映着收入與生產力的上升。然而,不管樓價上
升了多少,尊重市場政府不要管。這新的較高樓價反映着不同的經濟情況,樓價還是由市場決定,政府左右是違反
了市場的效率運作。在這個新而固定的情況下,政府認為樓價過高,可取的辦法是增加樓宇供應,或改善交通讓居
民擴散。這些不能做到,樓價再高也要接受,壓制樓價不可取也。

從上述「甲」固定狀態的樓價到「乙」固定狀態的樓價,其間有一個樓價上升率。無論這上升率多高,只要每一段
時期的樓價變動都按照着上述的固定狀態變動,反映着市場供求,經濟理論說,爭取資源使用的高效率,政府不要
管。問題是市場可以有炒買炒賣的行為。這些炒、炒、炒通常有助,是市場運作的一部分,但也有可能像牛群那樣
橫衝亂闖,擾亂了市場運作的秩序。

炒賣下市場有時發神經,就是佛利民也曾經在我面前搖頭歎息。君不見,股票市場可以暴升暴跌千多點。股市如是
,鬱金香曾經如是,君子蘭曾經如是;以香港為例,樓價也曾經如是。困難是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是市場的正常運作
,什麼是發神經。千萬不要相信經紀行的風水先生,或學院中的經濟教授。圖表派是風水派,而學院的統計推斷是
有規格的風水。要是這些君子真的懂風水,早就發了達,用不着畫來畫去、計來計去地試圖賺取薪酬了。我自己無
從判斷今天國內的樓價是否偏高,或是否上升得太快。如果上蒼跟我打賭,我會把錢押在國內的樓價沒有偏高,也
不是上升得太快那一邊。但我不會賭身家。這是說,中國大都市的樓價每年上升僅百分之十強,小市鎮不及,我敢
賭樓市沒有發大神經,發小神經有可能。北京是過於敏感了。加息壓制樓價不對,因為會影響其他行業。推出樓價
升值稅不對,因為一則引狼入室,二則下有對策。約束住宅面積不對,因為不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最近傳言北京考
慮不讓外籍人士購買樓宇,是災難性的想法。如果北京一定要管,一定要壓制樓市發神經,那麼推出一項樓宇空置
稅可以考慮。處理得宜,此稅會減少炒出來的樓價波動,是神經鎮靜劑,但可讓應該上升的樓價繼續上升。要炒買
嗎?你要自己搬進去,或租出去給他人用,否則抽空置稅。時間限制要寬容,而可以證明樓宇正在按市價出售或出
租的,等客,不抽這空置稅。逢周二、周五刊出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7-1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北京不妨考慮樓宇空置稅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7-1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制度再闡釋——覆蕭滿章

此前在這裡發表過四篇關於中國的地區制度的文章,主要是解釋為什麼地區之間的競爭會是那樣激烈,其他國家沒
有出現過。這激烈競爭起於九十年代——我稱之為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中國經濟持續急速上升那麼久的主
要原因。不要忘記,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有幾年通縮,而考慮到同期的產品質量急升,大部分沒有算進物價,這通縮
其實很嚴重。任何宏觀經濟理論都說這樣的通縮,經濟增長會大幅緩慢下來,甚至倒退。但沒有,當時的增長率還
可保八,而把質量提升算進去,增長年率應在百分之十以上。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奇上加奇。我的解釋,是地區競爭
制度發揮功能。

讀者對上述四篇文章反應好,但不少說不完全明白。蕭滿章也說只懂八成。蕭老弟的經濟學不簡單。他差不多凡書
必讀,理解力強,跟侯夫子一樣,懂得判斷一個思想的重要性。他不完全明白,我要再分析一次了。轉換一下角度
吧。分析其實是淺的,但非常複雜,因為牽涉到好幾方面的理念與論點,其中不少前人沒有說過。可以這樣說吧:
要不是有關的幾方面自己剛好作過類同的研究,我不會找到答案。

還是分點說,這次出發點不同。

(一)蕭老弟與佛山李俊慧一致認為,高斯贊同我提出的農民競爭例子是他們開始明白中國制度的重點。那是一九
六九年的春天,在溫哥華的一個漁業經濟研討會上,一位後來獲諾獎的朋友提出,公海漁業如果私產化,只能有一
個業主,所以漁業產品之價會是壟斷價。我當時立刻反駁,說如果世界上的所有農地都是我的,我一定要分租出去
給無數農民使用,農民互相競爭,所以農產品之價是競爭市場之價,不是壟斷價。高斯當時在旁,說我對,之後再
說我對好幾次。我當然對,但不是淺的對,否則高斯不會想了許久還舊「對」重提。對得深,因為有不少陷阱,讀
者要細心考慮,細心消化了。

(二)與上述的農民競爭性質有別,中國今天的地區競爭主要是招商搶客。外來的投資者他們待以上賓之禮,提供
種種方便,在經費的局限下推出文化、娛樂、培訓等服務,重視六通一平等基建,而又因為工人不足搞不起工業,
土地不值錢,他們對外來的工人是友善的。協助廠家招工他們做得起勁。這些是地區激烈競爭的手法,問題是為什
麼這樣的競爭出現了。

(三)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國家的所有土地。兩權分離。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以承包方式判出去,其
實是租出去,通過省、市、縣等,早期稱層層承包。時間我拿不準,但重要的地區競爭發展應該起自鄧小平一九九
二南下之後,其中一個重點是土地的使用權落在縣的手上。

(四)縣與縣之間的土地劃分得清楚,而沒有土地的使用權等於沒有經濟權力。中央把經濟權力下放得多,下放得
快。今天,除了外交、軍備、貨幣、縣之外的公共設施等,其他經濟權力基本是在縣之手(外間批評中國不民主的
言論,一般顯示不識中國的制度)。中央與省上頭提供土地使用的規限,有彈性,縣對土地使用的決策有很大的周
轉空間。

(五)一個縣可以看為一家商業機構,或公司,或企業,拿着土地做生意。有二千多個縣,等於一個大地主把土地
租給二千多個農戶(不要忘記競爭性質有別),地區競爭是縣與縣之間,打生打死縣是主角。

(六)雖然中國的增值稅(指valued added,不是capital gain)起自一九八四,修改算法是一九九四,我不能肯


定什麼時候變為今天的明確是地租。今天的工業增值稅是地租。一個廠家到一個縣買地,付一個價買土地的使用權
五十年,可以看為一個固定租金。除此之外,工廠產出要付增值稅,可以看為土地使用的「佃農」分成,有沒有錢
賺也要交出。一個固定租金(買地五十年)與一個分成租金(佃農制度也)是世界所有大商場採用的合約形式,中
國的安排不謀而合。因為增值稅是租,只要競爭廣泛存在,收得愈多代表着土地使用愈有效率。這與大商場使用的
看法是沒有分別的。

(七)工業增值稅抽百分之十七是全國劃一的(解釋過為什麼要劃一)。縣留成其中百分之二十五,其餘上繳。這
等於縣收產品增值的百分之四點二五。於是,一個縣下面與廠家分成,上頭與市、省、中央等分成。實際上,縣把
增值稅的百分之七十五上繳,不管上頭怎樣分。上分成下分成,一律是佃農制。

(八)在競爭下,佃農分成可以達到最高邊際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是我當年推翻前人之見的一個要點。問題是分
成率(稅率)需要變動,因為縣與縣之間的情況不同。增值稅(分成率)劃一不變使我頭痛了一年。後來恍然而悟
,因為知道不同地區的工業地價可以從數十萬一畝下降至負值。一個縣投資九萬一畝(收地加基建)有權免費送出
去,再不夠可與廠家分增值稅。縣不傻,可以從稅收分成賺回來。這就是馬歇爾注腳的再闡釋與補充:如果地價或
地主投資可以有足夠的變動幅度,分成率可以不變而土地使用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率。

(九)任何人在中國投資設廠,原則上是與縣合資做生意。買地合約是一張合資合約。因為是佃農制,與我四十年
前研究過的佃農合約一樣,作為「地主」縣重視投資者落本多少,用途是什麼,何時動工等。批評縣「干預」市場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7-1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的言論是胡說八道。

(十)除了長三角與珠三角等吉地,六通一平的工業用地,差不多所有其他地區在地價上都要虧蝕。另一方面,只
要交通好,蝕地價,窮鄉僻壤大部分可以從增值稅的分成再分成賺回來。如果北京完全不約束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
地轉作工業用地,從地價看,所有工業會集中於這兩區,其他地區工業莫問。長遠看,要鼓勵整體發展,北京約束
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地轉為工業用,難以厚非。

(十一)月是故鄉明,民工荒這幾年——尤其是珠三角——來得嚴重了。交通公路的迅速建造,加上地價的差距,
是我推斷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會轉到農村去的理由。這種大勢推斷我從來不錯。

(十二)佃農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縣的生存要靠招商有法,分成是愈搏命愈分得多;縣的成
就是企業成就,做得好有獎金;升官不論,企業工作有成不愁市場不招手。這些加起來是競爭激烈的原因。

(十三)土地轉用途轉得八八九九時,工業招商到了一個均衡點,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招商會平靜下來。那大約是十
五至二十年之後的事。到那時,競爭招商會轉弱,但制度的本身是競爭性的,增值稅制不變,競爭的重點會轉向產
品增值那邊去。這樣的競爭路向是提升科技水平。不是說今天中國的產品沒有科技,而是科技的急速提升,會因為
地區競爭產值提升而變得明顯。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第四階段,大約十年後開始吧。

說過了,這類大勢推斷,因為掌握了局限的轉變,我從來不錯。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六)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7-1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中國制度再闡釋——覆蕭滿章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7-1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6-07-1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制度再闡釋——覆蕭滿章

此前在這裡發表過四篇關於中國的地區制度的文章,主要是解釋為什麼地區之間的競爭會是那樣激烈,其他國家沒
有出現過。這激烈競爭起於九十年代——我稱之為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中國經濟持續急速上升那麼久的主
要原因。不要忘記,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有幾年通縮,而考慮到同期的產品質量急升,大部分沒有算進物價,這通縮
其實很嚴重。任何宏觀經濟理論都說這樣的通縮,經濟增長會大幅緩慢下來,甚至倒退。但沒有,當時的增長率還
可保八,而把質量提升算進去,增長年率應在百分之十以上。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奇上加奇。我的解釋,是地區競爭
制度發揮功能。

讀者對上述四篇文章反應好,但不少說不完全明白。蕭滿章也說只懂八成。蕭老弟的經濟學不簡單。他差不多凡書
必讀,理解力強,跟侯夫子一樣,懂得判斷一個思想的重要性。他不完全明白,我要再分析一次了。轉換一下角度
吧。分析其實是淺的,但非常複雜,因為牽涉到好幾方面的理念與論點,其中不少前人沒有說過。可以這樣說吧:
要不是有關的幾方面自己剛好作過類同的研究,我不會找到答案。

還是分點說,這次出發點不同。

(一)蕭老弟與佛山李俊慧一致認為,高斯贊同我提出的農民競爭例子是他們開始明白中國制度的重點。那是一九
六九年的春天,在溫哥華的一個漁業經濟研討會上,一位後來獲諾獎的朋友提出,公海漁業如果私產化,只能有一
個業主,所以漁業產品之價會是壟斷價。我當時立刻反駁,說如果世界上的所有農地都是我的,我一定要分租出去
給無數農民使用,農民互相競爭,所以農產品之價是競爭市場之價,不是壟斷價。高斯當時在旁,說我對,之後再
說我對好幾次。我當然對,但不是淺的對,否則高斯不會想了許久還舊「對」重提。對得深,因為有不少陷阱,讀
者要細心考慮,細心消化了。

(二)與上述的農民競爭性質有別,中國今天的地區競爭主要是招商搶客。外來的投資者他們待以上賓之禮,提供
種種方便,在經費的局限下推出文化、娛樂、培訓等服務,重視六通一平等基建,而又因為工人不足搞不起工業,
土地不值錢,他們對外來的工人是友善的。協助廠家招工他們做得起勁。這些是地區激烈競爭的手法,問題是為什
麼這樣的競爭出現了。

(三)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國家的所有土地。兩權分離。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以承包方式判出去,其
實是租出去,通過省、市、縣等,早期稱層層承包。時間我拿不準,但重要的地區競爭發展應該起自鄧小平一九九
二南下之後,其中一個重點是土地的使用權落在縣的手上。

(四)縣與縣之間的土地劃分得清楚,而沒有土地的使用權等於沒有經濟權力。中央把經濟權力下放得多,下放得
快。今天,除了外交、軍備、貨幣、縣之外的公共設施等,其他經濟權力基本是在縣之手(外間批評中國不民主的
言論,一般顯示不識中國的制度)。中央與省上頭提供土地使用的規限,有彈性,縣對土地使用的決策有很大的周
轉空間。

(五)一個縣可以看為一家商業機構,或公司,或企業,拿着土地做生意。有二千多個縣,等於一個大地主把土地
租給二千多個農戶(不要忘記競爭性質有別),地區競爭是縣與縣之間,打生打死縣是主角。

(六)雖然中國的增值稅(指valued added,不是capital gain)起自一九八四,修改算法是一九九四,我不能肯


定什麼時候變為今天的明確是地租。今天的工業增值稅是地租。一個廠家到一個縣買地,付一個價買土地的使用權
五十年,可以看為一個固定租金。除此之外,工廠產出要付增值稅,可以看為土地使用的「佃農」分成,有沒有錢
賺也要交出。一個固定租金(買地五十年)與一個分成租金(佃農制度也)是世界所有大商場採用的合約形式,中
國的安排不謀而合。因為增值稅是租,只要競爭廣泛存在,收得愈多代表着土地使用愈有效率。這與大商場使用的
看法是沒有分別的。

(七)工業增值稅抽百分之十七是全國劃一的(解釋過為什麼要劃一)。縣留成其中百分之二十五,其餘上繳。這
等於縣收產品增值的百分之四點二五。於是,一個縣下面與廠家分成,上頭與市、省、中央等分成。實際上,縣把
增值稅的百分之七十五上繳,不管上頭怎樣分。上分成下分成,一律是佃農制。

(八)在競爭下,佃農分成可以達到最高邊際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是我當年推翻前人之見的一個要點。問題是分
成率(稅率)需要變動,因為縣與縣之間的情況不同。增值稅(分成率)劃一不變使我頭痛了一年。後來恍然而悟
,因為知道不同地區的工業地價可以從數十萬一畝下降至負值。一個縣投資九萬一畝(收地加基建)有權免費送出
去,再不夠可與廠家分增值稅。縣不傻,可以從稅收分成賺回來。這就是馬歇爾注腳的再闡釋與補充:如果地價或
地主投資可以有足夠的變動幅度,分成率可以不變而土地使用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率。

(九)任何人在中國投資設廠,原則上是與縣合資做生意。買地合約是一張合資合約。因為是佃農制,與我四十年
前研究過的佃農合約一樣,作為「地主」縣重視投資者落本多少,用途是什麼,何時動工等。批評縣「干預」市場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6-07-1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的言論是胡說八道。

(十)除了長三角與珠三角等吉地,六通一平的工業用地,差不多所有其他地區在地價上都要虧蝕。另一方面,只
要交通好,蝕地價,窮鄉僻壤大部分可以從增值稅的分成再分成賺回來。如果北京完全不約束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
地轉作工業用地,從地價看,所有工業會集中於這兩區,其他地區工業莫問。長遠看,要鼓勵整體發展,北京約束
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農地轉為工業用,難以厚非。

(十一)月是故鄉明,民工荒這幾年——尤其是珠三角——來得嚴重了。交通公路的迅速建造,加上地價的差距,
是我推斷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會轉到農村去的理由。這種大勢推斷我從來不錯。

(十二)佃農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縣的生存要靠招商有法,分成是愈搏命愈分得多;縣的成
就是企業成就,做得好有獎金;升官不論,企業工作有成不愁市場不招手。這些加起來是競爭激烈的原因。

(十三)土地轉用途轉得八八九九時,工業招商到了一個均衡點,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招商會平靜下來。那大約是十
五至二十年之後的事。到那時,競爭招商會轉弱,但制度的本身是競爭性的,增值稅制不變,競爭的重點會轉向產
品增值那邊去。這樣的競爭路向是提升科技水平。不是說今天中國的產品沒有科技,而是科技的急速提升,會因為
地區競爭產值提升而變得明顯。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第四階段,大約十年後開始吧。

說過了,這類大勢推斷,因為掌握了局限的轉變,我從來不錯。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六)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3 日期: 2006-07-1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贗品協助投資說

前些時在這裡發表的《假貨需要禁止嗎?》,同學說網上點擊累積近五十萬。不一定是我在網上最熱的文章,因為
網上轉載往往把題目改了。應該是我寫過的分析性文章中同一題目點擊最高的。

該文以名牌手錶勞力士為例,提出一個可以驗證的假說:某些產品,市場假貨愈多,真貨愈賣得好、愈值錢!讀者
的熱烈反應,顯然是同意我的看法。要注意,不是所有假貨的出現會對真貨有利:盜版影碟害死真碟,假藥害死人
!不知今天國內假貨無數的勞力士,真老闆是否正在哈哈大笑。我敢打賭,真「勞」的銷售量這些日子一定大幅上
升了。

恨不得有人假冒我的書法,所有藝術店子都掛着賣,我發達可期矣。不幸,一張假的都沒有見到,連聽到也沒有。
有人仿效我的攝影作品,但不能說是假的。是攝影的本質:你仿我,我仿你,仿來仿去,全部是真的。但攝影我有
些獨得之秘:大約一半作品外人可以攝得一模一樣,一半仿不來。我秘技自珍,打死也不公開(一笑),讓影友們
扎扎跳。話雖如此,我不懷疑有一天某些影友會發現我的秘密。正在考慮要不要把秘密全盤寫出。有五招絕技,其
中三招不容易想出來。作為藝術媒介,攝影有這樣的不幸:任何外人知道你的法門,原則上可以攝得一模一樣,上
帝也分不開。其他藝術沒有這樣的情況。

寫這篇文章,是想到原則上可以有一線賺錢的別開生面的投資機會。依照我的「假貨」論,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被假
冒得多,真貨一定值錢,如果收藏者洞燭先機,見到贗品的走勢有看頭而搶先購入真貨,真貨之價的上升率應該高
於利息率。我於是推出如下的相關規則。

(一)可以被仿得連專家也分不開真偽的博不過。啓功的書法可能是例子。他的書法贗品,好的我分不開─就是專
家也不容易鑑別。仿得較差的當然不對,但可以亂真的存在。(記着,印章用電腦複製,分不開。)如此類推,齊
白石的作品雖然有專家信心十足,但專家也往往吵起來。這可能解釋在國畫之價急升的今天,齊老的畫價上升得比
較少。某些張大千的作品也有類同的命運。(二)類同,贗品多對真品有利,但要有專家能作出市場可以認同的鑑
別。一位朋友說,勞力士的精彩假貨,澳門的當鋪先生可以看出來(我也可以,是很多年前一位專家教的)。藝術
作品,傅抱石是個好例子。贗品多,我分不開,但一位專家朋友可以。這可能解釋傅老的畫價這些日子上升得快。
林風眠是另一個好例子。林老有些比較簡單的畫作,不易辨真偽,但比較複雜的不易假,我看得出,而馮葉當然是
百判百中了。林老的贗品實在多,而有些我認為是不對頭的也賣得起錢。這就是了,林老的比較複雜、比較容易辨
真偽的佳作,十年來其價上升了二十倍,但比較簡單的,我明知是真,上升不到五倍。收藏藝術作品的隱君子無不
同意,下注要選真而精。這裡要補充的,是贗品要多,但也要有專家可以鑑別。再要補充:下注的時刻應該是某作
者的贗品有跡象急升但還未急升之際,因為到了贗品無數,真品之價早就上升了很多,太遲了。寫這篇文章,因為
《假貨》一文發表後,想出了這裡的「贗品協助投資說」。是很小的一線空隙可以投資下注,購入真的。於是盤算
盤算,終於想到一位合乎上述所有條件的藝術家。藝術作品投資的法門多得很,比我高明的君子無數。這裡推出的
是純用經濟理論與市場觀察,完全不需要懂藝術!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7-0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慈善與福利不相容

前文寫《博愛》,肯定及欣賞地球首二富的慈善工作。文發後讀報道,知道次富畢菲特把百分之八十五的身家捐出
去,留下百分之十五給兒女。據說首富蓋茨的後代不會那樣幸運了。另一報道,說富人捐身家的潮流正在美國興起
,蓋、畢二公的行為有影響焉。再另一報道,說中國的慈善捐款百分之七十五來自外地,百分之十五來自國內,餘
下的百分之十來自何方沒有說。該報道又說,重慶某商業機構替富有人家加工汽車安全:刀槍不入、鎚之不爛、炸
之不破的,每部收費七十萬,問津者大不乏人。我想,要花那麼多錢而每天上車就想到可能被人行刺,不活下去為
上也。

不管報道怎樣說,我不相信炎黃子孫是那樣沒出息,只懂得拉潮州二胡(自己顧自己),見義不為。事實上,走遍
天下,我沒有遇到過另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慷慨。君不見,在國內,餐後爭着付帳似等閒,新年給孩子的紅包動不
動是百元鈔票,中秋送月餅其盒可以高達萬元。起初我以為這些是買人情,搞關係。跟着查詢知道,搞關係雖然常
見,但慷慨的行為主要起於風俗,而此「俗」也,與面子有關焉。於是想:捐錢扶助需要的人,豈不是更有面子嗎

中國人慷慨,但不慈善,令人歎息。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欺騙的行為多,而欺騙求助或行乞者普及。這樣,有意慈
善的恐怕中計,於是練得鐵石心腸,視若無睹。其二是政府不鼓勵私人慈善工作。

看官須知,私人扶貧稱慈善,政府扶貧稱福利。說過了,私人慈善比政府福利的扶貧效率高得多。沒有計算過,但
我敢跟上蒼打賭,私人慈善,花一元會有五毫以上落在需要幫助者的手上,而政府福利,花一元達到需要幫助的會
在三毫之下。我於是幻想: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何必政府福利?私人慈善不是遠為明智嗎?可以節省那麼多納稅
人的錢,政府減少抽稅,鼓勵慈善,豈非兩全其美哉?跟着想,如果私人捐出一元,政府補貼一元,要一起捐出的
,我會身先士卒,過一下慈善之癮,說不定在身家的比率上,可與蓋茨、畢菲特等大師一較高下。捐出的總額雖然
微不足道,但捐出的身家比率可操勝券的隱君子應該不少吧。困難是政府不僅不鼓勵,而且壓制。以香港為例,數
十年前,一位朋友搞一間慈善學校,滿懷信心,開頭搞得似模似樣,以為可以勒碑誌之。殊不知後來政府大事津貼
教育,該友的慈善私校的教師薪酬比不上政府津貼的,迫着要申請津貼,最後有津貼還不夠,意興闌珊,學校關門
大吉算了。朋友,算你富達百億,有膽在香港開一間私營的慈善醫院嗎?算你有豹子膽,但不傻,怎會不知道鬥不
過醫管局?貧不與富敵,富不與官爭。這句中國人的老話,用之於私人慈善工作,適合不過吧。扶貧扶貧,任何人
都可以朗朗上口。私人慈善遠比政府福利的效率高,可惜富不與官爭,鬥不過,而不富的小人物縱有惻隱之心,但
因為政府福利的存在而感到自己無足輕重,封個紅包算了。是政府官員要增加自己的權力,加上可以工作但樂於不
工作可以受惠的一群,把真正需要我們協助的人損害了。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7-0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慈善與福利不相容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07-0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學問發展的困境

幾個月前,某外國刊物說中國去年有六萬多次動亂。奇怪,自己一次也沒有遇上,於是問了幾位在國內不同地區的
朋友,沒有一個於去年見到動亂。後來想通了。上海某區,政府要收回數十間舊房子,再來一個類似「新天地」的
發展,補償舊居民相當可觀,但有小撮居民不讓,吵了起來,吵了四年,無數次,有幾次吵得要封閉馬路。這些可
以作為動亂看,而我不懷疑類似的吵鬧在國內相當多,說一年不止六萬次可以相信。

無可置疑,中國人喜歡吵,好事之徒甚眾,加上到處人多,兩分鐘數十人集會,湊熱鬧,甚至磨拳擦掌。有一次,
我打開車門,一個駕單車的人撞在車門上,司機叫我立刻離開,讓他處理,因為必吵起來。果然,我離開後吵了個
多小時,圍觀者眾。一個朋友在公路上見到一個被汽車撞倒於地的人,還沒有死,叫司機停車搶救。司機不停,所
有其他汽車也不停,見死不救也。朋友問司機為何如此忍心,回應是誰協助誰就會惹禍上身,受傷的人可能說協助
者撞倒他。很不幸,這是今天的中國。

網上文化同樣可怕。不少朋友認為,今天凡罵國家必受支持,不需要有什麼理由或實據,亂罵一通也有機會成為英
雄的。倒過來,凡是讚賞國家的,多遭漫罵。同學說,網上對我作人身攻擊的,有些顯然是有組織的安排。無所謂
,但我們不能否認,網上誹謗或惡意中傷,法律不容易處理。這是對訊息傳達大有幫助的互聯網的一個弱點吧。不
管怎樣說,「憤青」一詞可不是空穴來風,而動不動亂罵一通不是好文化。

胡錦濤說中國要有一個和諧社會,可能體會到上述的情況吧。和諧有代價,在思維的發展上某些和諧不可取,而中
國今天的文化發展要怎樣處理是頭痛話題。既特別又複雜,應該沒有專家懂得怎樣處理吧。

說中國沒有宗教自由,沒有言論自由,與西方相比是對的。我自己生長於基督教家庭,認同宗教對人生的重要,但
反對某些宗教的存在——例如相信穿上膠鞋自殺會上火星。我自己百無禁忌,口不擇言,但反對胡說八道的言論自
由。我認為目前國內對宗教與言論的約束做得太過分。他們禁止家裡舉行宗教集會,反對煽動言論,不容許某些舊
事重提,約束大爆貪污,壓制政治辯論……

西方人看來,這些是獨裁專政的效果。我不那樣看。與西方相比,中國是個沒有秘密的國家!北京上頭我沒有多少
認識,但從自己需要知道的地方政府運作的調查,我沒有見過一個國家比今天的中國更公開。那種有問必答,言無
不盡,要求什麼文件都可以提供的意識,調查中國體制的朋友沒有一個不知道。評貪污,論稅制,罵法庭——私下
間相熟的朋友什麼都說,但公開發表不容易。說得上是中國通的知道大概情況。北京當然知得更清楚,而國務院推
出的諮詢文件,一般針對時弊,想辦法改進。

我對中國的私下間非常公開,但公開發表則禁止這個怪現象的唯一解釋,是北京當局一方面要諮詢民意,另一方面
要防止動亂。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京要約束宗教與言論。同意嗎?很難說。好比貪污,北京知道,反對,處理,下降
得快,不讓公開爆料我沒有異議。但在家中找些朋友來開祈禱會,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妥。串謀造反嗎?讓教會負責
算了。別的我不懂,但知道基督教的教會可以做得好。

困難是應該個別處理的問題,北京來個一般化。這就帶來我有專業特權干預的話題:學問的發展。跟蹤了中國的經
濟改革二十七年,寫過分析文字無數,罵罵讚讚言出由衷,而今天是讚的多,罵的少。問題是一個國家,無論經濟
搞得怎樣了不起,學問搞不起來就嗚呼哀哉。

這些日子我老是想着英國的偉大學問傳統,相比起來今天的中國太不成話。我又想到歷史的一般經驗:凡是經濟興
起的地方,文化的發展一定並駕齊驅。藝術的發展,今天的中國有看頭——不是很了不起,但有看頭。學問呢?也
是文化,看頭怎樣也談不上。不要忘記,中國是曾經出現過像蘇東坡那種人的國家,而高斯、艾智仁和我這三個讀
書識字的老頭子,早就認為炎黃子孫的先天智慧不下於人,搞學問有得搞。人口那麼多,今天大家都有飯吃了,為
什麼以比例算,與昔日的英國相比,國內的學問高人用顯微鏡也找不出來?

我因此不能不歸咎中國在學問上的潰不成軍,起於文革的後遺症,跟着是北京對言論與思想的不斷左右。可不是嗎
?彈鋼琴,中國的青年把鬼子佬嚇得要命。不久的將來小提琴也差不多。舞台劇的發展可取,而西方的拍賣行正在
大炒中國的油畫——雖然我看不懂中國發明的「表現派」。藝術發展得不錯,因為沒有受到言論與思想的約束。學
問是另一回事了。

幾年前我大讚國內的求學氣氛。學子無疑是熱情的,而今天看,本科的氣氛還可觀,但研究院就很有問題了。博士
名頭亂發,而一個博士導師往往要帶數十個博士生,發神經。說過了,大學的制度是公非公、私非私。別的我可能
不懂,但國內的經濟學術刊物,方程式多於文字是一回事,內容不知所謂是更重要的另一回事了。

私辦學校受到不容易理解的管制,有錢人忙於搞房地產。兩位世界級的生物教授,說在中國搞生物研究應該大有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07-0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途,只是找不到需要的資助。奇怪沒有富人願意作這種有機會賺大錢的投資。出版行業受到種種約束,什麼書城的
大得離奇,但一般讀物的質量奇差。這方面我自己有瓜田李下之嫌,因為如果容許私營搞出版,我會搞,為中國的
青年做點事。不是誇大之辭,古今中外的學問我可以到處擺擂台,可惜日暮黃昏,沒有機會大手地指導一下後輩,
繼續爬格子算了。

我明白為什麼胡錦濤要有一個和諧社會。沒有理由反對,問題是怎樣辦才對。學問的發展,思想上要有衝擊,而衝
擊算是不和諧了。另一方面,一個學問高人雲集的國家,動亂極少發生。這是英國的經驗,社會是和諧的。問題是
怎樣從「這裡」發展到「那裡」去。我沒有答案,只是肯定目前北京對言論的處理,要到「那裡」是永遠不可能的
。我也深信,長遠看,大幅提升人民的學問水平是社會和諧的重心所在。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五)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07-0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07-0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學問發展的困境

幾個月前,某外國刊物說中國去年有六萬多次動亂。奇怪,自己一次也沒有遇上,於是問了幾位在國內不同地區的
朋友,沒有一個於去年見到動亂。後來想通了。上海某區,政府要收回數十間舊房子,再來一個類似「新天地」的
發展,補償舊居民相當可觀,但有小撮居民不讓,吵了起來,吵了四年,無數次,有幾次吵得要封閉馬路。這些可
以作為動亂看,而我不懷疑類似的吵鬧在國內相當多,說一年不止六萬次可以相信。

無可置疑,中國人喜歡吵,好事之徒甚眾,加上到處人多,兩分鐘數十人集會,湊熱鬧,甚至磨拳擦掌。有一次,
我打開車門,一個駕單車的人撞在車門上,司機叫我立刻離開,讓他處理,因為必吵起來。果然,我離開後吵了個
多小時,圍觀者眾。一個朋友在公路上見到一個被汽車撞倒於地的人,還沒有死,叫司機停車搶救。司機不停,所
有其他汽車也不停,見死不救也。朋友問司機為何如此忍心,回應是誰協助誰就會惹禍上身,受傷的人可能說協助
者撞倒他。很不幸,這是今天的中國。

網上文化同樣可怕。不少朋友認為,今天凡罵國家必受支持,不需要有什麼理由或實據,亂罵一通也有機會成為英
雄的。倒過來,凡是讚賞國家的,多遭漫罵。同學說,網上對我作人身攻擊的,有些顯然是有組織的安排。無所謂
,但我們不能否認,網上誹謗或惡意中傷,法律不容易處理。這是對訊息傳達大有幫助的互聯網的一個弱點吧。不
管怎樣說,「憤青」一詞可不是空穴來風,而動不動亂罵一通不是好文化。

胡錦濤說中國要有一個和諧社會,可能體會到上述的情況吧。和諧有代價,在思維的發展上某些和諧不可取,而中
國今天的文化發展要怎樣處理是頭痛話題。既特別又複雜,應該沒有專家懂得怎樣處理吧。

說中國沒有宗教自由,沒有言論自由,與西方相比是對的。我自己生長於基督教家庭,認同宗教對人生的重要,但
反對某些宗教的存在——例如相信穿上膠鞋自殺會上火星。我自己百無禁忌,口不擇言,但反對胡說八道的言論自
由。我認為目前國內對宗教與言論的約束做得太過分。他們禁止家裡舉行宗教集會,反對煽動言論,不容許某些舊
事重提,約束大爆貪污,壓制政治辯論……

西方人看來,這些是獨裁專政的效果。我不那樣看。與西方相比,中國是個沒有秘密的國家!北京上頭我沒有多少
認識,但從自己需要知道的地方政府運作的調查,我沒有見過一個國家比今天的中國更公開。那種有問必答,言無
不盡,要求什麼文件都可以提供的意識,調查中國體制的朋友沒有一個不知道。評貪污,論稅制,罵法庭——私下
間相熟的朋友什麼都說,但公開發表不容易。說得上是中國通的知道大概情況。北京當然知得更清楚,而國務院推
出的諮詢文件,一般針對時弊,想辦法改進。

我對中國的私下間非常公開,但公開發表則禁止這個怪現象的唯一解釋,是北京當局一方面要諮詢民意,另一方面
要防止動亂。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京要約束宗教與言論。同意嗎?很難說。好比貪污,北京知道,反對,處理,下降
得快,不讓公開爆料我沒有異議。但在家中找些朋友來開祈禱會,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妥。串謀造反嗎?讓教會負責
算了。別的我不懂,但知道基督教的教會可以做得好。

困難是應該個別處理的問題,北京來個一般化。這就帶來我有專業特權干預的話題:學問的發展。跟蹤了中國的經
濟改革二十七年,寫過分析文字無數,罵罵讚讚言出由衷,而今天是讚的多,罵的少。問題是一個國家,無論經濟
搞得怎樣了不起,學問搞不起來就嗚呼哀哉。

這些日子我老是想着英國的偉大學問傳統,相比起來今天的中國太不成話。我又想到歷史的一般經驗:凡是經濟興
起的地方,文化的發展一定並駕齊驅。藝術的發展,今天的中國有看頭——不是很了不起,但有看頭。學問呢?也
是文化,看頭怎樣也談不上。不要忘記,中國是曾經出現過像蘇東坡那種人的國家,而高斯、艾智仁和我這三個讀
書識字的老頭子,早就認為炎黃子孫的先天智慧不下於人,搞學問有得搞。人口那麼多,今天大家都有飯吃了,為
什麼以比例算,與昔日的英國相比,國內的學問高人用顯微鏡也找不出來?

我因此不能不歸咎中國在學問上的潰不成軍,起於文革的後遺症,跟着是北京對言論與思想的不斷左右。可不是嗎
?彈鋼琴,中國的青年把鬼子佬嚇得要命。不久的將來小提琴也差不多。舞台劇的發展可取,而西方的拍賣行正在
大炒中國的油畫——雖然我看不懂中國發明的「表現派」。藝術發展得不錯,因為沒有受到言論與思想的約束。學
問是另一回事了。

幾年前我大讚國內的求學氣氛。學子無疑是熱情的,而今天看,本科的氣氛還可觀,但研究院就很有問題了。博士
名頭亂發,而一個博士導師往往要帶數十個博士生,發神經。說過了,大學的制度是公非公、私非私。別的我可能
不懂,但國內的經濟學術刊物,方程式多於文字是一回事,內容不知所謂是更重要的另一回事了。

私辦學校受到不容易理解的管制,有錢人忙於搞房地產。兩位世界級的生物教授,說在中國搞生物研究應該大有前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07-0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途,只是找不到需要的資助。奇怪沒有富人願意作這種有機會賺大錢的投資。出版行業受到種種約束,什麼書城的
大得離奇,但一般讀物的質量奇差。這方面我自己有瓜田李下之嫌,因為如果容許私營搞出版,我會搞,為中國的
青年做點事。不是誇大之辭,古今中外的學問我可以到處擺擂台,可惜日暮黃昏,沒有機會大手地指導一下後輩,
繼續爬格子算了。

我明白為什麼胡錦濤要有一個和諧社會。沒有理由反對,問題是怎樣辦才對。學問的發展,思想上要有衝擊,而衝
擊算是不和諧了。另一方面,一個學問高人雲集的國家,動亂極少發生。這是英國的經驗,社會是和諧的。問題是
怎樣從「這裡」發展到「那裡」去。我沒有答案,只是肯定目前北京對言論的處理,要到「那裡」是永遠不可能的
。我也深信,長遠看,大幅提升人民的學問水平是社會和諧的重心所在。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五)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7-0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博愛

世界首富蓋茨的慈善基金捐了一百二十億美元出去,還有二百四十億美元在該基金內,之後蓋茨很可能把自己的所
有身家放進去。世界次富畢菲特可能怕麻煩,或懶得管(一笑),最近把三百七十億美元投入蓋茨的慈善基金,跟
着還要捐出多少不得而知也。不久前蓋茨公布,說要淡出微軟的生意管理,兩年後全情投入慈善工作。

上述皆天文數字,動不動就是一兩個李嘉誠。加起來的總額,投資收息,本金不動,每年息收近美元五十億,那是
四百億港元或人民幣,要我考慮每年捐出那麼多錢,會頭痛得命不久矣。難怪蓋茨要淡出生意,全力為之。

看官須知,蓋、畢二富要捐的對象不論國籍,是捐給他們認為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博愛,佩服佩服。諾貝爾的和平
獎歷來有爭議,吃力不討好,如果把該獎頒給蓋茨與畢菲特,毫無政治內容的,多麼有意思,我會站起來拍掌。

毫無疑問,私人捐錢給需要幫助的人會比政府的福利花費遠為有實效。兩個原因。其一是私人捐助,尤其是像蓋茨
、畢菲特那種不求聞達的,出自愛心,從中上下其手的行為不容易出現。其二是私家錢不容易賺回來,慷的不是他
人之慨,捐出去會千考慮,萬考慮,受惠者不容易海嘯滑浪也。

經濟學對慈善行為的分析不是沒有,但不重視。有些慈善其實不慈善,捐一小點出去換個名堂,得可償失而有餘也
。蓋、畢二富顯然不是那種人。像誠哥那樣,大名早就遠播,再要名堂是發神經。問題是要捐出天文數字,欲想人
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樣看,蓋、畢二氏的慈善工作是低調的了。

我自己也喜歡捐錢,覺得可以換來一點舒暢,一點痛快的感受。有一次,在街頭,天大寒,夜闌人靜,一男一女抱
着一個小孩,在我身邊行過。分離了數十步,男的突然回頭,走到我的面前,說:「我們的孩子還沒有吃東西,可
否幫忙一下?」我在錢包掏出一百元給他。離開後,我想,是深夜了,四顧無人,有欺騙性的行乞不會在這個時候
、這個地方出現。於是追上去,把錢包中餘下來的數百元交給他們,說:「給孩子買些暖衣吧。」不是偉大的行為
。如果自己少吃一隻鮑魚而讓一個需要的孩子有兩件暖身的衣服,有機會做到我會做。經濟學有一個自私的假設,
即是在局限下每個人都要爭取自己利益的極大化。科學的需要,這假設要一貫,不能說一個人有時自私有時不自私
。在這假設下,捐錢或賑濟是自私的行為。自私與慷慨是沒有矛盾的。蓋茨要霸佔軟件市場,也要把差不多所有賺
得的錢捐出去,二者顯然都給他滿足感。經濟理論說沒有矛盾,因為原則上這門學問可以解釋在怎樣的情況下蓋茨
會多捐一點,或少一點,或局限怎樣轉變他會改變慈善工作的策劃。還是那個自私假設,但局限不同慈善的行為跟
着有別。如果經濟學不能作出這樣的推斷,可以驗證的,那麼自私的假設就不能解釋出自愛心的慈善行為了。這樣
,整個經濟學的理論架構會塌下來,潰不成軍。問題是上蒼造人龍生九種,各各不同。有些人視財如命,有些人見
死不救。不能說這樣的人是社會敗類,因為他們對社會也可能作出大貢獻。昔日美國的偉大發明家愛廸生視財如命
,但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燈前動筆,是電燈,感謝愛廸生,但欣賞的卻是蓋茨、畢菲特。感謝與欣賞是兩回事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7-0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博愛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6-3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學有止境說

些日子很有點失落,有點意興闌珊。

幾個月前,無意間翻閱舊作,發覺近幾年自己的中語文字毫無進境。二十多年前的中語文章今天可以修改一下文字
,十多年前的也可以略動,但近幾年的與今天的沒有分別,是那個老樣子,沒有再進。你可以大讚或大彈,或說還
有沙石,無所謂,但要求改進我會忙顧左右而言他。喜不喜歡由你,但文成「定」局,到了自己文體的盡頭,說好
是登峰造極,說壞是完蛋了。

並非科班出身,四十八歲開始動筆,朋友指點一下,自己無師自通。其實不是「無師」的。少小時古文詩詞等背得
多,於是,蘇東坡怎樣寫,辛棄疾怎樣說,可以搬過來的都搬過來,用自己似通非通、似懂非懂的白話文下筆,這
裡那裡加一兩句廣東話,然後學王羲之寫《快雪時晴》,砌字。懂平仄,於是重用;背過駢文,於是算字數;熟詞
牌,於是學人家用長短句。只這樣,別無其他。改進要從科班學起,太遲了,學不來。這把年紀,怎還可以臨老學
吹打?

一個月來大手整理自己的攝影作品,又是意興闌珊。一九五五年開始搞藝術攝影,六五年想出自己處理光的法門,
但從六七到○三年,忙於搞學問,不攝了。三年前捲土重來,用的是六五年想出來的方法,加上先進科技,如魚得
水,十八個月內出版了七本攝影集。這次整理,是放大相片,質量比印刷的高出很多,選出二百幀,放大幾套留給
子女吧。

外人可能認為我有點怪。前年十月攝九寨溝後,大功告成,說封機,封了,到今天沒有動過。這幾天反覆重看放大
後的二百作品,認為是到了自己可以做到的盡頭。繼續攝下去當然有較多作品,運氣好會有較佳的。這些只不過是
多點表達自己的風格與法門,而風格與法門到此為止也。再搞攝影要有新的突破,新的思維,老了,不敢再想。

經濟學也如是。最近在《南窗集》寫了四期關於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是深入的探討,稱意的闡釋。仰天大笑之餘
,發覺整個理論沒有絲毫不是自己四十多年積累下來的心得,嚴格地說半點新意也沒有。說過多次,我的經濟學只
有一條需求定律,然後把所有真實世界的局限轉變以代價變化處理。熟能生巧,這些我運用得快而準。只是那麼多
,不能改,也不能進。欣賞的說我如神似鬼,千變萬化;不欣賞的說我完蛋,技止此矣。

回顧前輩大師的創作歷程,搞藝術的最有跡可循。在一個思維上他們找到了好去處,發勁,走到盡頭,技止此矣,
於是試圖發掘新思維,希望再走一程。有幸有不幸。二十世紀的偉大藝術天才畢加索,嘗試新思維的次數可能最多
。今天看,畢氏的中期作品妙絕,後期變來變去也不偉大。莫奈幸運。他晚年要轉畫人體,聘請了一個美麗模特兒
脫衣服,被老婆趕走了,於是轉畫蓮塘。不容易找到比蓮塘更能表達印象派藝術,而莫老把蓮塘畫到化境,絕響無
疑也。張大千老來眼睛有毛病,毛病有得過:在宣紙上潑彩他潑到盡頭。莫札特謝世前的幾首作品顯示着一種清新
的幽怨,再入佳境也。是新的嘗試嗎?要帶我們到哪裡去了?上蒼無情,他死時只三十五歲。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6-2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土地使用

土地政策是重要話題,雖然原則簡單,但施行複雜無比,一個政府辦得強可及格絕非易事。

舉個例,以自由經濟名動天下的香港,二戰後有數十年的租金管制,有政府提供的廉租屋、居屋,而六十年代的建
築法例及其更改,蠢得見笑天下。是的,整個六十年代香港的財政司是大名鼎鼎的郭伯偉,此公奉自由市場為至上
。但在他話事期間,香港的土地使用政策拿個零分(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五○七至五四四頁)!

香港當年的租管與廉租政策,是恐怕地價不低;與此同時,政府約束土地供應,是恐怕地價不高,左手與右手打起
來。今天的中國,政府出售土地着重使用得宜。有劣着,但除了國家員工,政府不提供居所,而租管更是不聞不問
了。

土地使用的經濟原則是簡單的,有兩個相關的定理。其一是國家的總地值,或總租值,要儘可能達到最高點。這裡
要小心了。如果政府控制土地使用的供應,或壟斷,不啟用某部分土地,或不鼓勵土地使用的全面競爭,那麼在某
些彈性係數的情況下,較高的總地值或總租值可能導致大浪費。爭取最高總地值,可取的,要啟用所有土地,鼓勵
全面競爭,而競爭本身會約束地價。

這裡還有一個少人注意的話題。凡是經濟發展得好,競爭下地價的總值一定上升。這只不過是說生產力的上升會反
映在地價上。政府強行壓制地價或樓價,會迫使生產力的上升轉到其他資產那邊去,不是明智之舉。另一方面,炒
地產可以像炒股票一樣,有時莫名其妙地升得脫離現實,跟着無端端地跌得焦頭爛額——這樣的實例出現過。牛群
直覺的盲衝亂闖不限於昔日荷蘭炒鬱金香,或文革期間炒君子蘭。要杜絕這種行為不容易,有時政府愈管愈炒得厲
害。經驗說,可以減少亂炒一通的機會是鼓勵全面競爭,但沒有絕對的保障。

第二個相關的定理,是相同的土地(所有情況類同),不同的使用要有相同的地價或租值,才能達到最高經濟效率
的均衡點。這是邊際產出定律與市場競爭的含意。原則上,或表面地看,第一個定理(爭取最高總地值或總租值)
與這第二個定理是一樣的,沒有分別。但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在,世界不簡單,上述的兩個定理可以顧此失彼,引
起各種政策處理的困難。先從如下的假設考慮吧。

讓我假設中國的所有土地都是私人財產,或有明確的私人使用界定。再讓我假設市場競爭存在,每個土地的擁有者
要怎樣用,或收哪個價,政府一概不管。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的運作會導致相同土地的不同使用達到同價或同租
的情況——上述的第二個定理會容易地過關。問題是單靠市場,政府一概不管,有交易費用的存在,同地同價的土
地使用可以弄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公路不便,綠化奇差,到最後雖然同地同價,但總地值可能潰不成軍,乏善
可陳,遠不及有政府策劃之下的同地不同價可以贏的總地值為高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明智是選總地值較高,但
要啟用所有土地,鼓勵全面競爭。

我信奉市場,但絕對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研究了公司理論那麼多年,知道市場之所不能,於是不反對政府策劃。
事實上,先入為主的珠江三角洲的工業發展,因為當年政府策劃不足,市場有點亂來,在九十年代的八年間給政府
策劃遠為全面的長江三角洲比下去:後者的環境遠為可觀,而土地所值也較為優勝了。那些凡事皆靠市場的言論,
是宗教,不是科學,漠視了無可避免的交易費用。

究竟中國今天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打上哪個分數,不易判斷。批評當然容易,但我認為基本上很不錯。他們啟用所
有可用的土地,縣與縣之間的競爭全面而激烈,政府對公路與水電等設施建設得快,一律收費,只是不容易趕上經
濟發展的速度,缺電這幾年來得嚴重了。這些大致上做得對。重要是土地轉用途的問題,尤其是農地轉作工業用地

今天,一個縣收取農地轉為工業用途,省上頭規定每畝要補償農民二至四萬人民幣,地區不同有別也。近市區一畝
農地每年的租值大約四百五十,假設農產品物價不變,以六厘年息算,該畝農地的市值大約七千五百。補償三萬是
四倍,不低了,只是農民與一般人無異,補償再多也可能嫌不夠,再加上縣政府往往周轉不靈,要分期付款,可能
吵起來。據我的理解,吵鬧的傳媒報道過於誇張,縣政府收取農地大致上是順利的。

問題是轉作工業用地,六通一平的基建費用大約六萬一畝,如果不抽工業產出的增值稅,中國大部分的農地轉作工
業用地是不划算的。增值稅救一救,而我大略地計算過,以目前規定的最低建築容積率算,只要招商成功,一個縣
可以免費送六通一平的地出去還有大約每年百分之十二的回報率(不算土地投資與稅收往往相隔好幾年)。這樣看
,只要交通方便,大部分的中國農地可以轉作工業用途,只是轉得太多供過於求,工業用地不值錢。

這就帶來一個重要問題。長三角與珠三角是優勝工業區,工業地價一般高於每畝大約九萬(收地與基建)的成本,
加上有增值稅可收,於是,只看這兩大區,政府應該大幅地讓農地轉為工業用地。事實上,長三角與珠三角是兩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6-2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很大的地方,水源充足,水災少見,加上近於海旁,說不定可以容納得起地球上的所有工廠。問題是如果北京這樣
處理,中國的其他地區就不容易發展起來了。我因此認為北京約束這兩區的農地轉用途,長遠一點看,是應該的,
雖然目前的約束是否適當不容易判斷。這是說,看局部,長三角與珠三角應該放棄農業,但看中國整體,博不過。

還有兩個有關的話題要順便一提。其一是今天縣政府賣地招商很懂得拋磚引玉。他們頻頻考慮一個外來投資者帶來
的項目,對縣的整體有什麼界外效應。這裡虧可能那裡賺回來的意識很明顯。不容易猜得對,但因為界外效應的考
慮,同地不同價,原則上可以其實是同價。這種拋磚引玉的意識二十年前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是很大的改進,而有
關的幹部到處跑,觀察學藝,今天成為一種風氣了。

其二是北京當局還不能完全擺脫農產品自供自給的意識。改進了很多,穀類大量進口有些日子了。可惜到今天他們
還沒有全部開放讓民營或私營農產品進口,而補貼某些農作物,怎樣看也不智。

篇幅所限,只能略談住宅樓宇。我認為最近北京大事壓制樓價是不對的。有幾個理由。一、今天上海的樓價不到三
藩市的一半,香港的四分之一,而長三角的一般樓價比美國加州的低很多。另一方面,一些國內城市的地產商喜歡
造價兼造勢,高價成交的不一定是真價。二、中國樓價上升的速度不是快得令人擔心(這幾年不夠美國升得快)。
壓制樓價會壓制樓宇的供應,弄巧反拙。三、不容許建造花園洋房或規限百分之七十的公寓在九十平方公尺之下,
不對。消費者願意而又出得起錢,不要管他們要買什麼的。正確的做法當然是加速住宅樓宇的土地供應。可以考慮
提升容積率,也要考慮加速改善交通設施,讓大都市的居民擴散開去。

話得說回來,我衷心欣賞北京怎樣也不推出樓宇價格管制,怎樣也不推出租金管制。雖然壓制樓市的怪招層出,但
他們就是不直接管租,不直接管價。是非常難得的「不管」。回顧歷史,沒有幾個先進國家有這樣的能耐。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06-2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的土地使用

土地政策是重要話題,雖然原則簡單,但施行複雜無比,一個政府辦得強可及格絕非易事。

舉個例,以自由經濟名動天下的香港,二戰後有數十年的租金管制,有政府提供的廉租屋、居屋,而六十年代的建
築法例及其更改,蠢得見笑天下。是的,整個六十年代香港的財政司是大名鼎鼎的郭伯偉,此公奉自由市場為至上
。但在他話事期間,香港的土地使用政策拿個零分(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五○七至五四四頁)!

香港當年的租管與廉租政策,是恐怕地價不低;與此同時,政府約束土地供應,是恐怕地價不高,左手與右手打起
來。今天的中國,政府出售土地着重使用得宜。有劣着,但除了國家員工,政府不提供居所,而租管更是不聞不問
了。

土地使用的經濟原則是簡單的,有兩個相關的定理。其一是國家的總地值,或總租值,要儘可能達到最高點。這裡
要小心了。如果政府控制土地使用的供應,或壟斷,不啟用某部分土地,或不鼓勵土地使用的全面競爭,那麼在某
些彈性係數的情況下,較高的總地值或總租值可能導致大浪費。爭取最高總地值,可取的,要啟用所有土地,鼓勵
全面競爭,而競爭本身會約束地價。

這裡還有一個少人注意的話題。凡是經濟發展得好,競爭下地價的總值一定上升。這只不過是說生產力的上升會反
映在地價上。政府強行壓制地價或樓價,會迫使生產力的上升轉到其他資產那邊去,不是明智之舉。另一方面,炒
地產可以像炒股票一樣,有時莫名其妙地升得脫離現實,跟着無端端地跌得焦頭爛額——這樣的實例出現過。牛群
直覺的盲衝亂闖不限於昔日荷蘭炒鬱金香,或文革期間炒君子蘭。要杜絕這種行為不容易,有時政府愈管愈炒得厲
害。經驗說,可以減少亂炒一通的機會是鼓勵全面競爭,但沒有絕對的保障。

第二個相關的定理,是相同的土地(所有情況類同),不同的使用要有相同的地價或租值,才能達到最高經濟效率
的均衡點。這是邊際產出定律與市場競爭的含意。原則上,或表面地看,第一個定理(爭取最高總地值或總租值)
與這第二個定理是一樣的,沒有分別。但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在,世界不簡單,上述的兩個定理可以顧此失彼,引
起各種政策處理的困難。先從如下的假設考慮吧。

讓我假設中國的所有土地都是私人財產,或有明確的私人使用界定。再讓我假設市場競爭存在,每個土地的擁有者
要怎樣用,或收哪個價,政府一概不管。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的運作會導致相同土地的不同使用達到同價或同租
的情況——上述的第二個定理會容易地過關。問題是單靠市場,政府一概不管,有交易費用的存在,同地同價的土
地使用可以弄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公路不便,綠化奇差,到最後雖然同地同價,但總地值可能潰不成軍,乏善
可陳,遠不及有政府策劃之下的同地不同價可以贏的總地值為高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明智是選總地值較高,但
要啟用所有土地,鼓勵全面競爭。

我信奉市場,但絕對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研究了公司理論那麼多年,知道市場之所不能,於是不反對政府策劃。
事實上,先入為主的珠江三角洲的工業發展,因為當年政府策劃不足,市場有點亂來,在九十年代的八年間給政府
策劃遠為全面的長江三角洲比下去:後者的環境遠為可觀,而土地所值也較為優勝了。那些凡事皆靠市場的言論,
是宗教,不是科學,漠視了無可避免的交易費用。

究竟中國今天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打上哪個分數,不易判斷。批評當然容易,但我認為基本上很不錯。他們啟用所
有可用的土地,縣與縣之間的競爭全面而激烈,政府對公路與水電等設施建設得快,一律收費,只是不容易趕上經
濟發展的速度,缺電這幾年來得嚴重了。這些大致上做得對。重要是土地轉用途的問題,尤其是農地轉作工業用地

今天,一個縣收取農地轉為工業用途,省上頭規定每畝要補償農民二至四萬人民幣,地區不同有別也。近市區一畝
農地每年的租值大約四百五十,假設農產品物價不變,以六厘年息算,該畝農地的市值大約七千五百。補償三萬是
四倍,不低了,只是農民與一般人無異,補償再多也可能嫌不夠,再加上縣政府往往周轉不靈,要分期付款,可能
吵起來。據我的理解,吵鬧的傳媒報道過於誇張,縣政府收取農地大致上是順利的。

問題是轉作工業用地,六通一平的基建費用大約六萬一畝,如果不抽工業產出的增值稅,中國大部分的農地轉作工
業用地是不划算的。增值稅救一救,而我大略地計算過,以目前規定的最低建築容積率算,只要招商成功,一個縣
可以免費送六通一平的地出去還有大約每年百分之十二的回報率(不算土地投資與稅收往往相隔好幾年)。這樣看
,只要交通方便,大部分的中國農地可以轉作工業用途,只是轉得太多供過於求,工業用地不值錢。

這就帶來一個重要問題。長三角與珠三角是優勝工業區,工業地價一般高於每畝大約九萬(收地與基建)的成本,
加上有增值稅可收,於是,只看這兩大區,政府應該大幅地讓農地轉為工業用地。事實上,長三角與珠三角是兩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0 日期: 2006-06-2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很大的地方,水源充足,水災少見,加上近於海旁,說不定可以容納得起地球上的所有工廠。問題是如果北京這樣
處理,中國的其他地區就不容易發展起來了。我因此認為北京約束這兩區的農地轉用途,長遠一點看,是應該的,
雖然目前的約束是否適當不容易判斷。這是說,看局部,長三角與珠三角應該放棄農業,但看中國整體,博不過。

還有兩個有關的話題要順便一提。其一是今天縣政府賣地招商很懂得拋磚引玉。他們頻頻考慮一個外來投資者帶來
的項目,對縣的整體有什麼界外效應。這裡虧可能那裡賺回來的意識很明顯。不容易猜得對,但因為界外效應的考
慮,同地不同價,原則上可以其實是同價。這種拋磚引玉的意識二十年前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是很大的改進,而有
關的幹部到處跑,觀察學藝,今天成為一種風氣了。

其二是北京當局還不能完全擺脫農產品自供自給的意識。改進了很多,穀類大量進口有些日子了。可惜到今天他們
還沒有全部開放讓民營或私營農產品進口,而補貼某些農作物,怎樣看也不智。

篇幅所限,只能略談住宅樓宇。我認為最近北京大事壓制樓價是不對的。有幾個理由。一、今天上海的樓價不到三
藩市的一半,香港的四分之一,而長三角的一般樓價比美國加州的低很多。另一方面,一些國內城市的地產商喜歡
造價兼造勢,高價成交的不一定是真價。二、中國樓價上升的速度不是快得令人擔心(這幾年不夠美國升得快)。
壓制樓價會壓制樓宇的供應,弄巧反拙。三、不容許建造花園洋房或規限百分之七十的公寓在九十平方公尺之下,
不對。消費者願意而又出得起錢,不要管他們要買什麼的。正確的做法當然是加速住宅樓宇的土地供應。可以考慮
提升容積率,也要考慮加速改善交通設施,讓大都市的居民擴散開去。

話得說回來,我衷心欣賞北京怎樣也不推出樓宇價格管制,怎樣也不推出租金管制。雖然壓制樓市的怪招層出,但
他們就是不直接管租,不直接管價。是非常難得的「不管」。回顧歷史,沒有幾個先進國家有這樣的能耐。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6-2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郎朗牛牛會見記

那天牛牛的母親對我太太說,郎朗從德國給她電話,說聽到八歲牛牛的「大名」,到上海時要給牛牛上一課,於是
問我們有沒有興趣一睹郎朗怎樣教牛牛。我們興高采烈地答應了。郎朗是百年一見的鋼琴天才,我說過了。不止此
也,他是今天最大紅大紫的鋼琴演奏家,每年演出逾百五場,場場爆滿。八歲的牛牛呢?學琴四年多,有專家說二
百年一見,有些較為保守,但天才無疑問。天才會天才,這樣的機會不能放過,我於是飛到上海去。

殊不知郎朗貴人事忙,指點牛牛抽不出時間,轉為邀請牛牛在某場合上與他合奏一曲,也讓牛牛獨奏一首。合奏那
首是舒伯特的進行曲,不難的,但牛牛沒有彈過,母親於是趕着買琴譜回家。要四隻手一起彈,分主奏與伴奏兩部
分。牛牛試一次主奏,試一次伴奏,都記下來了。小孩子斬瓜切菜。

其實不是什麼演奏會,而是郎朗會見他的琴迷,順便彈一兩首,場面很熱鬧。預定下午一時四十五分開始,約好了
牛牛於一時會面,預習一下。但當天是什麼六峰會議之後,封路,郎朗二時十五分才抵達,過了時,不能與牛牛準
備什麼。出場前郎朗在幕後與牛牛只說了幾句話。後來我問牛牛郎朗對他說什麼。牛牛道:「他問我獨奏的是什麼
,我說是斯特勞斯的《蝙蝠》;他再問我合奏時我要彈主奏還是伴奏,我說要彈主奏。他說無所謂。」

《蝙蝠》一曲不淺,牛牛彈得好,而合奏則若無其事,應付裕如,毫無怯場之意。這就是了,一個演奏者要有成就
,起碼的條件是要有表演慾,於是不怯場。這方面我自己的分數不足:寫書法,有旁觀者我老是寫不出獨自揮毫的
水平。聽眾或觀眾愈多,演出的水平愈稱意,是難得的天賦,而郎朗與牛牛都是從幾歲起就有這樣的能耐。

牛牛彈奏後,主持人問郎朗,牛牛將來會否成為另一個郎朗。後者答:「不會的,他將來會是一個牛牛。」一時間
我想到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故事,有幾個不同版本。據說當時的莫札特像今天的郎朗,如日方中,曲迷甚眾。一天在
家中開派對,仰慕的賓客雲集。年輕的貝多芬被引進場內,在鋼琴上演奏了一些。莫札特顯得不在意,跟賓客傾談
。後來在另一室內對朋友說:「你們聽到剛才那位青年嗎?將來整個世界會知道這個人。」

今天聽過牛牛演奏的人,沒有一個不認為他是鋼琴天才。將會成為國際大師嗎?這一點,看法就不一致了。看官須
知,從天才到大師有很大的距離,少小時算得上是天才的,長大後殺不出重圍者甚眾。年幼時算不上是天才但長大
後有大成的例子存在,可惜天才達不到大師層面的例子更多。平心而論,鋼琴天才明顯如還不到九歲的牛牛,將來
會否跑出,彷彿今天賭世界盃,充其量機會不到一半。有兩位專家朋友就對牛牛將來能否成為大師打上問號了。

我不是鋼琴專家,但上蒼照顧,在幾項玩意上打遍天下,殺到盡頭,可憑自己的經驗考慮牛牛將來成為鋼琴大師的
機會。考慮了良久,結論是:如果沒有不幸的意外,牛牛將來成為大師可以肯定。有三個原因。其一,牛牛有天才
的記憶力,與此同時,他聽得準,可以容易地把樂譜轉到琴鍵上去。其二,年紀雖小,他有了不起的音樂感。其三
最重要:牛牛這個調皮小孩很有個性。後者是說,只要父母或老師不左右牛牛的本質,長大後,他的琴音會有自己
的風格。希望有朝一日,我有機會教他怎樣處理變化與風格才對。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6-2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經濟學的傳統與主流(二之二)

當年讀經濟思想史,老師說,經濟是一門科學,要學理論學現代的算了,讀思想史是為了興趣,過時的理論沒有實
際用途。後來芝加哥大學的史德拉也對我說類似的話。史氏是手屈一指的經濟思想史專家,也是當代的價格理論大
師,這樣說應該有分量吧。

是誤導!經濟無疑是一門科學。學子今天讀物理不需要讀牛津的原著,讀生物不需要管達爾文當年怎樣說。自然科
學,前輩怎樣說,可取的,在今天的課本可以找到,不可取的早就被新理論取代了。經濟學者一般認為,學經濟也
一樣。我不同意。如果四十多年前我不靠讀前輩的原著起家,在解釋現象這唯一的重要的一面我不會有今天的十分
之一的本領。理由簡單。自然科學的理論驗證在實驗室從事,是對是錯容易有個了斷;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世界
,不容易拿得準,真功夫要靠很多微小觀察,要講多年經驗。

學經濟,讀古典或新古典的大師名著,學的主要不是他們的理論,而是他們對世界的看法與觀察力,以及他們在經
濟問題上的思想範疇。他們的理論是對是錯不是那麼重要。今天,問一個名校經濟學博士史密斯說了些什麼,他會
說:無形之手。還說了些什麼呢?他可能會說:專業產出會受到市場範圍的約束。再有其他嗎?沒有了,因為這位
博士沒有讀過《國富論》。曾經反覆重讀《國富論》的人,會知道「無形之手」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史氏的觀
察力,怎樣看世界,以及他創立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系統思維。

當年讀李嘉圖,我學得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推理方法,比後來興起的一般均衡理論高出不知多少倍。讀米爾,我
學得的是拿着一點擴散開去,也把多點集中起來。他的方法精彩,理論是對是錯不重要。讀馬歇爾,我學得的是怎
樣這裡按兵不動,怎樣先動那裡,看看效果再作打算,以及他怎樣築成一個理論架構。懶得讀海耶克、熊彼得等人
的作品:從實證科學的角度看經濟,這些人不懂,沒有什麼可以教我。

這就是了。拜讀前輩大師的原著,我要學的是他們的系統思維,欣賞他們的觀察力,仿效他們怎樣看世界。學這些
不僅要讀原著,而且永遠不會過時。至於什麼理論云云,基本上不是那麼重要。錯了嗎?無所謂,略為修改一下就
可以了。事實上,所有經濟理論加起來只有一條需求定律,運用時要懂得怎樣處理局限條件的變化。不懂淺而簡單
的理論,只懂深而複雜的,基本上不懂。這是今天的主流經濟學吧。

去年,曾任諾貝爾經濟學委員會主席的朋友,給我的英語論文結集下評語。他說我堅守史密斯的偉大傳統,自六十
年代後期起發表的文章今天都成為經典了。他說我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重要而又神秘的現象,推翻了成見,彷彿拿
着一把魔杖把通道打開。了不起嗎?不怎麼樣,我只是憑着史密斯等幾位前輩遺留下來的偉大傳統,消化了,這裡
改一改,那裡轉一轉,加上前輩當年沒有機會見到的觀察,隨意揮灑。像我最近解釋的中國地區競爭制度那樣困難
的題材,是很少遇上的。

今天那所謂主流經濟學的困難,是從事者漠視傳統。他們因而不知道,除了魯賓遜的一人世界,所有經濟問題都是
制度問題。可能怕外人認為不夠湛深,或要仿效物理學家,他們以方程式從事,但問到這個那個符號代表着什麼,
十之八九不明確。用數據,搞統計,他們一般不管數據從何而來,也不知連帶着的是些什麼現象。文章公整,變化
生硬,既無文采,也乏趣味。

說過了,如果當年老師教的是今天的主流,我早就另謀高就。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06-2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制度再闡釋:覆侯運輝

這系列文章有三篇解釋國內的地區競爭制度:《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讓我先覆高斯》、《馬歇爾的注腳與中
國的運情》。讀者反應佳,但到今天似乎還沒有一個完全明白。高斯讀了《第二階段》的譯文,認為重要,要求澄
清。一位同學讀了《覆高斯》,呼精彩,要我解釋文內提到的馬歇爾注腳。《注腳》一文施盡看家本領,以為淺白
易懂,殊不知侯運輝給我電話,說搞不清、解不明馬氏注腳的重要性。

侯夫子讀經濟出身,對分析的直覺感受了不起,他不懂,其他說懂的不大可信。中國的地區競爭是難得一見的重要
經濟現象,花了兩年解通了,認為是淺的,但侯夫子說不懂。我想,整個解釋差不多用盡自己四十多年的經濟學思
維,認為淺外人不會那樣看,還是從頭細說一次好了。分點說,要加起來,讀者一點也不要放過。

(一)說過好幾次,古時的中國,與中世紀的歐洲,「租」與「稅」是同義的字。郡主讓農民使用土地,收的是租
,郡主跟着提供公眾服務,租稱為稅。今天的世界,有些稅其實是租,有些不是。我的看法,算是租的稅,有兩個
特徵。其一是抽取的人一定要提供某些資源給交稅者使用——尤其是土地的使用。其二是使用者有沒有錢賺也要交
「稅」給業主。這樣看,中國今天最重要的稅項——增值稅——其實是租。可以說,中國今天的地區制度是古稅制
現代化,歷史沒有出現過。

國家是土地的業主,在用家競爭下,增值稅的總收入愈高對經濟整體愈有利。這只不過是說如果中國的所有土地是
我的,要爭取土地租值的極大化,我必須想盡辦法提升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

今天反對政府加稅或要求減稅的言論,皆一知半解。反對增加的應該是那些算不上是租的稅,例如遺產稅,盈利稅
,侯夫子的個人收入稅,等等,皆非租也,抽得多對經濟有不良影響。經濟學者高舉人頭稅,也糊塗,因為人頭稅
怎樣看也不是租。侯夫子與一塊地的一個分別,是沒有業主可以支配怎樣使用他,抽他稅多不知他會躲到哪裡去。
人頭稅的困難是找不到頭,類同。

(二)說過無數次,私有產權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但要有使用權、收入權與轉讓權。一九八五年我建議中國把土
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前者為國有,可保社會主義的形象,後者為私有,可推行以私產為必須局限的市場運作
。這與鄧主任說的「中國式社會主義」是英雄所見略同的。

不是我的發明。香港土地的所有權歸政府,買地只是以合約購買長期使用權。今天在中國買地也是以合約購買使用
權,期長一般五十年,與香港的差不多。絕對不用擔心到期政府會亂補地價,因為如果續約價過高,殺一儆百,整
個經濟會塌下來。中國今天買地是買使用年期,使用有產出要再交增值稅,後者其實是租。地價與稅(租)有密切
關連,增這邊要減那邊。下文可見,大致上,中國的處理實在好,是神來之筆。

(三)七十年代末期興起的承包責任制,協助後來兩權分離的出現。承包的上繳雖然是租,其實也是稅。八十年代
,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等的層層承包出現。開頭用固定金額上繳,很頭痛。不同經濟情況的地區不可能上繳相同,
常有吵鬧,而更重要是前程難料,固定金額吵之不盡也。這是後來轉用以稅率分成(即佃農分成)的原因。一九六
七年我以規避風險來解釋佃農合約的出現,但因為風險無從量度,後來轉用訊息費用高,前途難料,不容易預定固
定租金,來解釋分成。這與中國的承包轉用分成制是一致的。承包是把權力下放,今天下放了很多。毛澤東幫了一
個大忙:他把下面的土地產權剷除得一乾二淨,權力放下去沒有多大阻力,地區制度於是由經濟壓力逼出來。

(四)早就察覺到中國的地區競爭激烈得離奇。不是說他國沒有地區競爭,而是激烈性差太遠,不可與中國相提並
論。兩年前我找到解釋的第一個要點,那是經濟權力落在縣的手上。沒有土地不會有多少經濟權力,而決定土地怎
樣使用是縣的決策。某些城市還有些要發展的土地,但大致上,土地的使用權歸縣所有。有二千多個縣,競爭的主
角是縣與縣之間。

(五)重要的增值稅,是租,從承包演變出來,沒有其他看法。以一個稅率徵收是佃農分成。我當時的困難是所有
地區的稅率劃一。明白為什麼要劃一:不這樣不同地區會吵起來,而投資者會搬來搬去。問題是佃農理論說,分成
率劃一肯定無效率,可以導致大浪費。這樣,中國的經濟怎會那樣急升呢?

(六)佃農理論有一個明顯含意,那是如果佃農分成率不變,在某範圍內地主或農戶的投資增減可以達到與固定租
金有同樣高的經濟效率。這就帶來馬歇爾的注腳。在我之前,他不讓佃農分成率變動,但說如果地主投資,土地使
用的經濟效率會與固定租金相等。不是全對,要看固定的佃農分成率在哪個位置,也要看地主投資的變動幅度,可
能要變到負值。

(七)一年前與某縣長閒談中,他提到地價可以從高處下降到負值。這就讓我想到馬歇爾,想到地主投資,也想到
如果地價可以有那麼大的變幅,佃農分成率不變,或稅率劃一,單靠地價調整可以達到最高效率的土地使用。一時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0 日期: 2006-06-2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間豁然開朗,所有疑團都解決了。

(八)說增值稅是租沒有錯,說以一個稅率徵收是佃農分成沒有錯,說地主或政府爭取總租值的極大化對經濟有利
也沒有錯。後者,政府不能為了增加租值的總收入而壟斷土地的使用,推出有壟斷性的分成率,也不要大事左右土
地的轉換用途。這方面,有二千多個縣互相競爭,雖然還有少許沙石,但算是及格有餘了。

(九)下期寫《中國的土地使用》會作補充,這裡只用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示範。今天算,農地轉作工業用地,補償
農戶加上基建(六通一平),每畝成本大約人民幣九萬。昆山的地價大約每畝十五萬,蘇州二十萬,但有些地區要
免費贈送(即一畝送九萬),有些免費還不夠,要以幾年的稅收與投資者分賬。

北京上頭提供大概的土地使用規例,但用作什麼,怎樣變,是縣話事。地價不論,縣的收入主要靠增值稅:抵扣原
料成本後的產值,抽增值稅百分之十七,是佃農分成。縣再與上頭分成,把增值稅的百分之七十五交到上頭,自己
保留百分之二十五。大約地計算過,九萬一畝成本,免費送地出去招徠,投資者設廠按目前規定的最低零點八容積
率,縣的稅收分成的回報年率大約百分之十二。不高,但免費送地也有可為,而分成率不變,搞起經濟將來的稅收
與縣的分成會增加。

是佃農合約的本質:作為「地主」,縣非常重視投資額的多少,是哪種工業,是不是立刻動工建廠房,等等。他們
爭取的是增值稅的百分之二十五的分成收入,其實是地租的一部分,而總租值的極大化要靠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高

上述可見,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是「搶客」:招商失靈慘過敗家。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加
上因為分成租值基本上天天不同,彈性高,於是打將起來了。縣的主事者工資低,但分成收入可觀有獎金。更重要
是土地的劃分清楚,一個縣的成敗得失或效率高下不難衡量,主事者看為自己的企業,搞得好有滿足感,而本領高
的或可升職,或可轉到私營或民營的機構去。

單從最重要的增值稅看,中國的稅率不高(年產一百八十萬之下的小工廠,抽總產值百分之六,沒有抵扣,但也稱
增值稅),而又因為收的其實是租,稅制一流。頭痛是算不上是租的盈利稅(稱所得稅,抽百分之三十三)及個人
所得稅(累進到百分之四十五)。後二者,瞞稅的行為嚴重,引起很多問題,是災區,需要大手改革。

從可以抵扣原料成本的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稅看,縣收其中百分之二十五,工業用地每畝成本九萬,縣的底線大約是
:投資者每畝建築費不低於四百萬(建零點八容積率),縣可以把土地免費贈送,再每畝補貼五萬——這樣,前景
不論,縣的底線回報率大約與市場利率相等。也是這樣算,中國的工業發展可以推到差不多所有交通方便的農村去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6-2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中國制度再闡釋:覆侯運輝

這系列文章有三篇解釋國內的地區競爭制度:《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讓我先覆高斯》、《馬歇爾的注腳與中
國的運情》。讀者反應佳,但到今天似乎還沒有一個完全明白。高斯讀了《第二階段》的譯文,認為重要,要求澄
清。一位同學讀了《覆高斯》,呼精彩,要我解釋文內提到的馬歇爾注腳。《注腳》一文施盡看家本領,以為淺白
易懂,殊不知侯運輝給我電話,說搞不清、解不明馬氏注腳的重要性。

侯夫子讀經濟出身,對分析的直覺感受了不起,他不懂,其他說懂的不大可信。中國的地區競爭是難得一見的重要
經濟現象,花了兩年解通了,認為是淺的,但侯夫子說不懂。我想,整個解釋差不多用盡自己四十多年的經濟學思
維,認為淺外人不會那樣看,還是從頭細說一次好了。分點說,要加起來,讀者一點也不要放過。

(一)說過好幾次,古時的中國,與中世紀的歐洲,「租」與「稅」是同義的字。郡主讓農民使用土地,收的是租
,郡主跟着提供公眾服務,租稱為稅。今天的世界,有些稅其實是租,有些不是。我的看法,算是租的稅,有兩個
特徵。其一是抽取的人一定要提供某些資源給交稅者使用——尤其是土地的使用。其二是使用者有沒有錢賺也要交
「稅」給業主。這樣看,中國今天最重要的稅項——增值稅——其實是租。可以說,中國今天的地區制度是古稅制
現代化,歷史沒有出現過。

國家是土地的業主,在用家競爭下,增值稅的總收入愈高對經濟整體愈有利。這只不過是說如果中國的所有土地是
我的,要爭取土地租值的極大化,我必須想盡辦法提升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

今天反對政府加稅或要求減稅的言論,皆一知半解。反對增加的應該是那些算不上是租的稅,例如遺產稅,盈利稅
,侯夫子的個人收入稅,等等,皆非租也,抽得多對經濟有不良影響。經濟學者高舉人頭稅,也糊塗,因為人頭稅
怎樣看也不是租。侯夫子與一塊地的一個分別,是沒有業主可以支配怎樣使用他,抽他稅多不知他會躲到哪裡去。
人頭稅的困難是找不到頭,類同。

(二)說過無數次,私有產權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但要有使用權、收入權與轉讓權。一九八五年我建議中國把土
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前者為國有,可保社會主義的形象,後者為私有,可推行以私產為必須局限的市場運作
。這與鄧主任說的「中國式社會主義」是英雄所見略同的。

不是我的發明。香港土地的所有權歸政府,買地只是以合約購買長期使用權。今天在中國買地也是以合約購買使用
權,期長一般五十年,與香港的差不多。絕對不用擔心到期政府會亂補地價,因為如果續約價過高,殺一儆百,整
個經濟會塌下來。中國今天買地是買使用年期,使用有產出要再交增值稅,後者其實是租。地價與稅(租)有密切
關連,增這邊要減那邊。下文可見,大致上,中國的處理實在好,是神來之筆。

(三)七十年代末期興起的承包責任制,協助後來兩權分離的出現。承包的上繳雖然是租,其實也是稅。八十年代
,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等的層層承包出現。開頭用固定金額上繳,很頭痛。不同經濟情況的地區不可能上繳相同,
常有吵鬧,而更重要是前程難料,固定金額吵之不盡也。這是後來轉用以稅率分成(即佃農分成)的原因。一九六
七年我以規避風險來解釋佃農合約的出現,但因為風險無從量度,後來轉用訊息費用高,前途難料,不容易預定固
定租金,來解釋分成。這與中國的承包轉用分成制是一致的。承包是把權力下放,今天下放了很多。毛澤東幫了一
個大忙:他把下面的土地產權剷除得一乾二淨,權力放下去沒有多大阻力,地區制度於是由經濟壓力逼出來。

(四)早就察覺到中國的地區競爭激烈得離奇。不是說他國沒有地區競爭,而是激烈性差太遠,不可與中國相提並
論。兩年前我找到解釋的第一個要點,那是經濟權力落在縣的手上。沒有土地不會有多少經濟權力,而決定土地怎
樣使用是縣的決策。某些城市還有些要發展的土地,但大致上,土地的使用權歸縣所有。有二千多個縣,競爭的主
角是縣與縣之間。

(五)重要的增值稅,是租,從承包演變出來,沒有其他看法。以一個稅率徵收是佃農分成。我當時的困難是所有
地區的稅率劃一。明白為什麼要劃一:不這樣不同地區會吵起來,而投資者會搬來搬去。問題是佃農理論說,分成
率劃一肯定無效率,可以導致大浪費。這樣,中國的經濟怎會那樣急升呢?

(六)佃農理論有一個明顯含意,那是如果佃農分成率不變,在某範圍內地主或農戶的投資增減可以達到與固定租
金有同樣高的經濟效率。這就帶來馬歇爾的注腳。在我之前,他不讓佃農分成率變動,但說如果地主投資,土地使
用的經濟效率會與固定租金相等。不是全對,要看固定的佃農分成率在哪個位置,也要看地主投資的變動幅度,可
能要變到負值。

(七)一年前與某縣長閒談中,他提到地價可以從高處下降到負值。這就讓我想到馬歇爾,想到地主投資,也想到
如果地價可以有那麼大的變幅,佃農分成率不變,或稅率劃一,單靠地價調整可以達到最高效率的土地使用。一時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6-2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間豁然開朗,所有疑團都解決了。

(八)說增值稅是租沒有錯,說以一個稅率徵收是佃農分成沒有錯,說地主或政府爭取總租值的極大化對經濟有利
也沒有錯。後者,政府不能為了增加租值的總收入而壟斷土地的使用,推出有壟斷性的分成率,也不要大事左右土
地的轉換用途。這方面,有二千多個縣互相競爭,雖然還有少許沙石,但算是及格有餘了。

(九)下期寫《中國的土地使用》會作補充,這裡只用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示範。今天算,農地轉作工業用地,補償
農戶加上基建(六通一平),每畝成本大約人民幣九萬。昆山的地價大約每畝十五萬,蘇州二十萬,但有些地區要
免費贈送(即一畝送九萬),有些免費還不夠,要以幾年的稅收與投資者分賬。

北京上頭提供大概的土地使用規例,但用作什麼,怎樣變,是縣話事。地價不論,縣的收入主要靠增值稅:抵扣原
料成本後的產值,抽增值稅百分之十七,是佃農分成。縣再與上頭分成,把增值稅的百分之七十五交到上頭,自己
保留百分之二十五。大約地計算過,九萬一畝成本,免費送地出去招徠,投資者設廠按目前規定的最低零點八容積
率,縣的稅收分成的回報年率大約百分之十二。不高,但免費送地也有可為,而分成率不變,搞起經濟將來的稅收
與縣的分成會增加。

是佃農合約的本質:作為「地主」,縣非常重視投資額的多少,是哪種工業,是不是立刻動工建廠房,等等。他們
爭取的是增值稅的百分之二十五的分成收入,其實是地租的一部分,而總租值的極大化要靠土地使用的經濟效率高

上述可見,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是「搶客」:招商失靈慘過敗家。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但縣與縣之間不連,加
上因為分成租值基本上天天不同,彈性高,於是打將起來了。縣的主事者工資低,但分成收入可觀有獎金。更重要
是土地的劃分清楚,一個縣的成敗得失或效率高下不難衡量,主事者看為自己的企業,搞得好有滿足感,而本領高
的或可升職,或可轉到私營或民營的機構去。

單從最重要的增值稅看,中國的稅率不高(年產一百八十萬之下的小工廠,抽總產值百分之六,沒有抵扣,但也稱
增值稅),而又因為收的其實是租,稅制一流。頭痛是算不上是租的盈利稅(稱所得稅,抽百分之三十三)及個人
所得稅(累進到百分之四十五)。後二者,瞞稅的行為嚴重,引起很多問題,是災區,需要大手改革。

從可以抵扣原料成本的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稅看,縣收其中百分之二十五,工業用地每畝成本九萬,縣的底線大約是
:投資者每畝建築費不低於四百萬(建零點八容積率),縣可以把土地免費贈送,再每畝補貼五萬——這樣,前景
不論,縣的底線回報率大約與市場利率相等。也是這樣算,中國的工業發展可以推到差不多所有交通方便的農村去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6-2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經濟學的傳統與主流(二之一)

上海陳克艱讀了我那三卷本的《經濟解釋》後,有人問他對我的經濟學的看法。他回應說我的經濟學非常傳統,但
不是主流!沒有理由反對陳兄這句話。可能有些經濟學者是既主流,也傳統,但要到哪裡找這樣的大師呢?年逾九
十的森穆遜與佛利民懂傳統,很懂的,可能認為自己也主流,但今天的主流新秀不會那樣看。貝加的傳統功夫不明
顯,主流也談不上,但自成一家,是異數!還健在的既傳統也主流的經濟大師,看來只有阿羅一個。其他比我年長
的師友,今天看,都是傳統而非主流的——可能我自己偏離得多一點。發生了些什麼事?

不論師友的教誨,我的經濟思維主要出自史密斯、李嘉圖、米爾、馬歇爾、費沙、魯賓遜夫人這六個人。考這些前
輩的學問,當今之世,年紀比我小的,恐怕只有港大的張滔考得過我。讀前輩,張滔的讀法與我不同。他讀得精細
詳盡,我是跳讀,有時跳完再跳,往往要求教張滔自己當年有沒有讀漏了。

跳讀是脫韁之馬的本質,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讀得不夠精確,好處是隨讀隨想,試用自己的想像力把跳過的填
補起來。填不上,認為可能重要,我會補讀或求教,但靠想像填得上的,好些時比原著高明。好比李嘉圖的差別租
值(differential rent),專家認為錯。當年我跳讀,認為可以是對,於是加進自己的假設,使之對,精彩的(據
說奈特曾經在課堂上大叫終於搞通了李嘉圖的差別租值,遠在我之前,不知是否用上我的假設)。其實沒有廣泛用
途,但一九七五年靈機一觸,用之於知識產權的競爭發明理論,巴賽爾拍案叫絕(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五八九
至五九七頁)。

上文提到的六位前輩,今天的「主流」新秀當然全部聽過,也多半略知他們說過些什麼。但我懷疑他們沒有讀過原
著。本是同根生,今天看,新秀主流與我這個老人家是天南地北,兩個世界,河水不犯井水也。

非常珍惜自己所知的傳統學問,包括古典(史密斯、李嘉圖、米爾)與新古典(馬歇爾、費沙、魯賓遜夫人)的。
也珍惜自己當年的跳讀與脫韁。一九六一年

——第二年讀經濟——選修一科經濟思想史。老師與課本都說前輩大師對的少,錯的多。但課本的扉頁引用某人的
一句話:「研讀一個偉大而錯的腦子,往往比研讀一個小而對的腦子多有進益。」

當時我想,如果一個腦子真的偉大,可以錯得那麼容易嗎?所以在課後我喜歡讀原著,而眾人認為是錯了的,我喜
歡問:在怎樣的假設下錯的會變為對?後來我發現,任何算得上是有分量的腦子,無論怎樣錯我也可以更改或加進
假設而使之對,問題是這些假設可不可以接受。跳讀、脫韁,少受精細詳盡的約束,想出新的假設就比較容易了。
熟能生巧,後來我對假設的增增減減轉得快。

是奇怪而重要的哲理。科學上,一個偉大的腦子當然可能錯,但不可能錯得膚淺,或沒有邏輯可言,就是擺明是看
錯了也總有可觀的一面。一個偉大腦子的錯,如果不試圖轉換假設而使之對,我們不會真的知道錯在哪裡。當年我
說前輩的佃農分析是錯了,因為以某些假設使他們的分析變為對時,知道他們認為是事實的,並非事實。

不偉大的腦子,或次一兩級的,所在皆是。這些可能在邏輯上錯得淺,不讀算了。漠視傳統,不拜讀重要的原著,
以為自己可以發明,見到有多人一起走,人多勢眾,是主流,於是心安理得——是走錯了路向。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6-1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外資收購何害之有?

三年前北京通過反壟斷法例,準備二○○三年十一月一日推出。讀內容,好學唔學,是美國式的反托拉斯,不知是
誰從不知所謂的教科書般過來的。我一連罵了十篇文章,看來是罵回去了。去年讀到北京又要再搞反壟斷法,是另
一套。不知內容,心想:可能不錯,那麼多國企靠壟斷生存,反一反倒也過癮。但那些壟斷由國家維護,豈非左手
反右手乎?

最近國內提出反壟斷法再見新聞,據說初步通過了。不易讀得懂,最主要的一項看來是反合併(mergers),反外資
收購也。可能解錯,意思是說:每年生意額達一百二十億人民幣的企業或集團,除非事先得到批准,不可收購一家
每年生意額達八億人民幣的中國企業。這與幾個月來網上不少言論反對外資收購中國企業——恐怕受到什麼控制,
什麼資產流失云云——有雷同之處。

我的意見如下。

(一)反對合併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有不少暗渡陳倉的法門。真的要管,打起官司很頭痛。管不成,會增加合併或
收購的交易費用,或鼓勵公司拆細、斬件成交,對國家的經濟沒有好處。

(二)外資收購中國企業,在中國經濟急升而宏觀調控可能使某些企業周轉不靈的情況下,偶爾「執到」不足為奇
。不要眼紅:我認識的中國企業家沒有一個是傻子。於是,這邊廂唔係猛龍唔過江,那邊廂猛虎不及地頭蟲。我要
賭的錢會押在地頭蟲那邊。

(三)外資在中國境內,僱用的是炎黃子孫,科技知識傳進來,老闆是什麼膚色不要管。資金會調離嗎?只要中國
維持目前的投資環境,不會,會繼續進來。環境不靈,任何人都會考慮離開。至於恐怕外資控制中國經濟,奇哉怪
也。北京也控制不住!有這恐懼症的人要多點拜會今天中國的年輕企業家。

(四)「地球一體化」這個話題熱鬧了好些日子了。說來說去還是些什麼互聯網、國際交流與貿易增長之類的玩意
。真正的地球一體化只有在中國開始見到:長江三角洲一帶,絕大部分工廠都是國際級的——這景象在其他國家不
存在。帶過幾個鬼子佬去巡視,沒有一個不嘆為奇觀。名符其實的地球一體化,中國無疑先拔頭籌。我不建議中國
要爭取什麼領導地位——千萬不要那樣做——但面係人哋俾,架係自己丟。既然今天老外給足面子,卻之不恭才對

(五)最後要說一下我完全不懂的國際政治,覺得有點不妥。美國武器無敵天下,鬥不過,一些地方搞核武,一些
搞恐怖。這種二十一世紀一開始就出現的「兩極分化」,有誰懂得怎樣處理呢?若干年後會演變為怎樣只有上蒼知
道,但個人覺得,很壞的可能存在。

中國還在改革,還要搞好經濟,改善民生。這些工作切忌政治動盪,更勿論戰爭了。一個安全的投資環境重要。沒
有保險可以買,但可取的保障,是鼓勵老外投資或設廠於神州。愈多外資在中國,中國愈安全。

經濟的互相依靠,互相得益,是安全的最佳保障。澳洲、加拿大、俄國等對中國友善,因為中國對天然資源的需求
養起這些國家不少人。韓國友善,因為什麼三星之類在中國賺大錢。日本的頭頭得把口,可能有政治原因,但日本
仔在中國投資多,相當客氣,兩年多前推出了「日日貿易」這個怪論,感謝中國。法國與德國呢?什麼名牌(假貨
之外有真貨)、機械、汽車等,滿布神州。波音提到中國會偷笑,微軟也開始微笑了。

傻佬只有一個:那是陳水扁。昆山有三千多家台灣廠商,就是發神經也不應該天天叫台獨叫得那麼大聲吧。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6-16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外資收購何害之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6-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公非公、私非私的困擾

我沒有資料,但感覺上像九十年代初期的大貪污中國是減少了。朋友還頻頻指出貪污盛行,還是問及八十年代我屢
次大聲疾呼的「印度之路」會否在中國出現。過了關,應該不會。今天不少人指出的「貪污」是另一種,其中最常
見的很難說是不是貪污。後者有時稱「好處」,有時稱「私了」,國外也有,稱「外快」,美國稱moonlighting。
問題是這種外快出現在國營機構中,多而普及,招來非議。

首先要說的,是今天國內不少賺外快的行為,我們不容易反對:國營員工的薪酬那麼低,不賺取外快難以餬口。好
比音樂學院中協助伴奏的鋼琴手,伴奏每小時七元,但外出私下教琴,每小時二百。下班後賺外快,明顯地合理。
問題是上班時的空餘時間跑出去教一個小時,應該嗎?美國的公立大學,教授在辦公時間作外間顧問,校方明知有
問題也容許,只是做得太多稱daylighting。

今天國內的大學,教師薪酬不到二千,授課另計,加起來大約四千,有房屋補貼,生活不算是好過。有本領的不少
搞其他項目,或替政府或私營機構作顧問工作,難以厚非。這種爭取外快可能導致校方工作的「失職」,有問題,
但說不上是貪污。醫院也如是。國營醫院內某些醫生用某部分設備賺取外快,與院方分賬,類同,而願意多出錢的
病人得到較佳待遇,經濟學者不會反對。問題是出現了見死不救的現象!窮人病重,進醫院,院方見無錢者佔了床
位,不會落力搶救。這也不算是貪污,但非議無可避免。

其實性質相同,但轉了行業,貪污之聲不絕於耳。有如下一個真實故事。一家商店水管破裂,牽涉到政府部門,修
理員一招即至,問商店要「公了」還是「私了」。「公了」要等幾天,收費五千,「私了」收一千,立刻修理,但
沒有發票。你選哪一種?是貪污嗎?還是賺取外快?我搞不清楚,讀者或可教我。

進口填關稅表,深不可測,也要懂得怎樣避重就輕。你不懂不打緊,但要聰明地找懂得與海關打招呼的服務替你填
表,收費。稅務幹部搞好了關係,出外開檔,教商家或廠家報稅,懂得門路,可以提供幾個選擇,收費。朋友說,
不求教這些關係高人是傻瓜。說實話,類似的安排先進之邦也有,而說到明顯的貪污,中國今天應該比不上數之不
盡的發展中國家。問題是諸如此類的行為,或外快,或關係,或近於貪污,或真的貪污,今天的中國無疑伸展到各
行各業牽涉到「公立」的。

整個問題起於國營私辦,或部分私辦。權利要界定清楚本來就困難。本身是國營,部分私營去也,要界定權利難上
加難。於是公非公,私非私,出現了混淆,見死不救可能有點誇張,但可信,是意料中事。而這裡那裡被認為是貪
污,不一定對,可以理解。

朋友,千萬不要認為我建議北京要杜絕上述的「外快」行為。太多,太廣泛,是今天中國體制運作的一個重要部分
,強行杜絕經濟會倒下來。

這幾年國內的朋友對公立醫療及公立教育批評得厲害。北京上頭不可能不知道,但困難不容易解決。讓我在這兩個
極端重要的行業說說吧。我知得不多——其實知很少——但既然認為掌握了要點,知道「公非公、私非私」是問題
的重心,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

公立醫院與學校不容易私有化,因為窮人多,某些服務需要政府補貼。然而,這兩個行業的經費不足,加上政府鼓
勵自負盈虧,賺取外快無可厚非。如此一來,需要低收費的服務就被輕視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券制或醫券制無
補於事。還有一個問題。今天中國的經濟權力主要落在縣的手上,是高明的制度,但縣是一家公司,近於一個商業
機構,要縣提供可觀的醫療或教育,在商言商,不容易。據我的理解,縣與村的中小學與醫療是地區自費辦的,收
費低,醫療通常要虧蝕,教育可打平。上頭資助很少,質量不高。目前中央正在考慮大事增加資助,但有管理鞭長
莫及的問題。市與省的大學,中央資助比較多,有盈餘,但出現了上述的賺取外快的情況。

窮人多,需要協助,政府出得起錢,增加資助不容易反對。然而,我就是不明白為什麼私營或民營辦學校或辦醫院
會是那樣困難獲得批准。據說醫院牌照略為容易,但不能是全面性的醫院,私營學校則奇怪地困難。有私校,不多
,一般賺錢,有些賺很多錢。為外賓而設的小診所在大城市存在,也一般賺錢。

如果政府容許私營或民營自由辦學或辦醫,競爭收費,市場會出現很多不同層面、不同質量與不同收費的服務。正
如開飯店或食肆的牌照易取,不同層面的食肆無數,收費每客從數百到數元不等。這樣搞教育及醫療,私立的會因
為還有公立的競爭,收費與服務質量會受到公立的約束,而又因為公立的服務需求量給私立的分擔了不少,公立的
經費不變,職員不少轉到私立去,公立的可以大幅改善服務質量。

我又認為在有眾多私立的競爭下,公立的醫院或學校應該讓私營的慈善機構處理。政府補貼,慈善機構本身出多少
皆有商量。若有作奸犯科,殺頭算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6-1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是重要的問題,驟耳聽來複雜無比,但基本困難是清楚的,只要拿得準,對症下藥,不難改進。讓我重複要點吧。

(一)一個員工在公立機構走「私」賺外快,甚至利用職權與機構內的設施為之,不是中國的發明,而公立的正規
工資落後於發展奇速的經濟,賺取外快往往難以深究,何況好些時政府要求公立的自負盈虧,即是間接鼓勵「外快
」行為。問題是這些行為今天在中國成為大風氣,不同行業給人的印象不同,有些看來近於貪污,有些其實是貪污
了。

(二)清楚界定權利永遠不易,而在公立下界定走「私」的範圍難上加難,於是公非公、私非私,員工的操作一般
重於私而輕於公,遵守着經濟學的需求定律。這樣一來,醫院出現了見死不救的現象,而學校老師懶得爭取真學問

(三)公立走私目前成為中國體制運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手起刀落地試行杜絕是愚蠢的。全部改為私營運作,收費
十足,也不對,因為窮人多,要協助,要照顧。

(四)地區之間的競爭局限界定,非常好,撇開沙石千萬不要動。問題是地區的結構組織是一種商業機構,懂得在
商言商,要求他們免費或低收費提供醫療及教育,辦得好是強人所難了。由中央資助,國家那麼大,鞭子那麼短,
加上要多番轉手過關,不容易辦得好。

(五)不減少政府資助,或儘可能提升,不容易反對,但政府一定要大手放開私立醫療及私立教育,牌照沒有約束
,收費由市場決定。這樣,各層各面的醫療及教育的私營運作會出現,分擔了政府的負擔。政府於是把經費集中於
搞好還需要的公立服務。五十年代的香港,公立與私立的學校並駕齊驅,都辦得好,比今天高明不知多少倍。切忌
香港後來的經驗:公立補貼提升至淘汰了所有私校。

(六)公立醫療及教育,最好交給私營的慈善機構處理。政府補貼按雙方議定的方程式,除了監管賬目與聽取意見
,其他的政府少管為妙。我知道很多人,不少有錢的,希望可以為中國做點事。北京要讓他們表演一下。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6-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先說來龍才論去脈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復出;中國的經濟改革起自何時很難說。七九年我到廣州一行,親朋戚友天天在搞關係,走後門
,言論開放了不少,但看不到經濟改革的跡象。很窮,飯店沒有米,晚上街道漆黑一片,整個城市沒有一間新建築
。一九八一年我動筆為英國一家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時,開放改革的氣氛變得濃厚。我喜歡
武斷地以一九八○為鄧小平的偉大改革的開始。

於今回顧,中國的改革有相當明確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九八○至鄧小平南下的一九九二的春天,鄧老之外,
這階段的主要改革人物有處理經濟的趙紫陽與知識分子很喜歡的胡耀邦。第二階段是鄧老南下跟着引退的一九九二
,至朱鎔基退休的二○○三,主要改革人物是江澤民、朱鎔基與李鵬。第一階段走了十二年,第二階段十一年,長
度差不多。分階段是因為性質很不相同,面對的困難有別。沙石不論,大致上遇到的困難是解決了。考慮到困難程
度,改革做得好,非常好。

今天是第三階段,起於朱老退休及胡、溫接掌。這階段起筆形勢大好:人民幣的強勢使我於二○○三年三月十一日
推斷美國將會施壓,要人民幣升值;幾年通縮過去,樓價止跌回升;民工荒開始出現,農民生活的改進明顯地高於
統計數字;外資引進繼續急升,外匯儲備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進入了世貿,廠家磨拳擦掌。是的,進入這第三階段
,「中國奇蹟」是國際話題,而人類歷史沒有見過這樣的經濟發展——我早就提出——是那時開始受到認同的。

今天說中國的未來,要推斷分析的當然是第三階段,但前文指出,向前看,局限變數太多,加上國際政治複雜,要
看得準是過於苛求了。我只能在幾方面作大略的假設與猜測。可以這樣說吧:推測第一階段的發展最容易,一九八
一年我寫下的推得準;第二階段不易:一九九三年我想不到朱鎔基可以在短短的三年間把高通脹化解為零。代價不
小,但鬼斧神工。

從歷史的角度看,二十六年是一瞬間,而身在其中寫未來,是活在歷史中寫歷史,不能跳出去再回頭看。這樣,看
未來而希望有一兩分準繩,我們要回顧以往的第一與第二階段,要先理解來龍之勢,才敢猜測去脈何方。

從第一階段說起吧。一九八○年起中國是從無到有。我曾經說,從零上升百分之一百還是零,從微不足道上升百分
之一百還是微不足道。這樣看,中國改革之初的增長率急升不困難。一九八五年初我認為,北京公布的增長率是低
估了。那時我調查了幾個廣東工業區,收入增長年率近百分之五十。但那是廣東,不代表整個中國。

珠三角當時發展得遠比長三角快,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共產時代北京不重視南方,珠三角不多見有規模的壟斷國企
。這樣,外資投入競爭,申請牌照不需要像上海那樣過數十重關。其二是香港的存在。港商當年殺進去,第一批焦
頭爛額,如果不是關係多多,血本無歸是慣例。但當我在八五年比較深入調查時,港商已爭取到僱用合同工,關係
不多但運氣好的,開始賺錢。港商從那時起大量湧進。

珠三角主要是由港商發展起來的。工業上,這發展一般是中、小港商,國內地區政府還沒有工業園的概念,百鳥歸
巢,廠房亂七八糟,很有點亂來,以致今天珠三角的工業景觀遠不及長三角。但長三角的私營或外資工業發展,起
於鄧小平先生南下之後的一九九三年,是第二階段才出現的。有珠三角的前車可鑑,長三角策劃得好,蘇州工業城
的馬路、街燈、綠化、設計等規模,美國也不容易見到。這方面有很多要說的,到第二階段才說。

第一階段起筆是從無到有的開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容易可觀,只略為放寬一下就有瞄頭。困難是改革產權制度
——當時任何其他皆次要。那是非常艱巨的改革工程。毛澤東時代的所謂共產政制,其實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
定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的權利,於是論黨齡,在行政、衛技等不同分類每項有幾個到十多個級別,工作由政府分派
,職工是指國家職工,物品與住所皆用分配制,小量的市場交易皆有價管,排隊輪不到要走後門,自由市場不存在

上述情況的大概眾所周知,四海之內破口大罵者無數。但我是個客觀學者,知道理想的社會不存在,而任何制度都
可以破口大罵。一九八二年回港工作,近看神州,幾個月後恍然而悟,知道共產政制是怎樣的一回事。廢除了私有
財產——廢除了以資產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租值消散會發生,人口理應下降。然而,雖然人民公社與文革害
死無數人,中國的人口是上升了。這顯示着共產政制一定用上減少租值消散的辦法,而以等級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
利確有此能。差不多所有大家痛罵的運作或安排,都起於這等級界定權利,大家看不慣。這又回復到八一年我寫下
對中國的分析,但加了補充:在沒有資產界定權利的情況下,以等級界定權利是需要的,可取,是在另一種局限下
減少租值消散的法門。問題是在無可避免的競爭過程中,要增加國民收入,是需要減低交易或制度費用的,而這些
費用是等級界定比資產界定權利高很多。無可置疑,昔日的共產政制民不聊生,是因為在國民收入的百分比上,制
度費用太高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6-1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為此我頻頻大聲疾呼,但知道就算
北京接受我的建議,改革談何容易?改革的權力在上頭,而等級權利也以上頭為重,改革某程度一定會更改這權利
排列,革命元老反對不難理解。我當時看到兩個可乘之機。其一是改革由下面搞起,經濟如果增長得夠快,等級較
高的可以看到就是自己的權利排列下降了,得可償失,享受不會限於家中有一部特權空調機。其二是我開門見山地
建議,乾脆地以金錢把上頭的等級特權買下來。這建議當時在北京有不小回響,反對的聲浪奇怪地少,只是不知道
怎樣做才不難看。

今天回顧,當年在南中國搞起的發展勢不可擋,胡應湘拍枱拍凳在廣州建成中國大酒店(今天看是個里程碑),國
家職工轉為合同工,不少幹部拿着一些關係本錢跑到工商業去。這些發展的示範,協助了上述的「其一」。「其二
」呢?或明或暗地,間接的,好些等級特權是用金錢買下來。經過朱鎔基的反貪污處理,成交價相宜。但當我在九
二年見某些高幹子弟取之無盡,大叫夠了,夠了。

朋友,不要凡事看不過眼的就破口大罵。我們要以大局為重。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我意識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歷史大
事,有很大的機會改變了整個二十一世紀。當年見到倫理上不對頭的我必問:是換取些什麼呀?換得過嗎?

下期再談。

(「中國未來」系列,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6-1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再談《信報》

李察洽商買《信報》,變作馬拉松!幾天前《明報》大字標題說:「李澤楷再洽購,信報要求共管」。心想,「共
管」如果免費提供,李察豈非執到寶?細讀內文,卻想,怎麼搞得這樣複雜了?

雙方都是朋友,不便過問。不知內情,旁觀者清,可以說幾句。處理《信報》應該是簡單的:這刊物面目明確,立
場堅定,不能改,要改就不要買。有人說《信報》老化了,不合潮流。胡說胡說,大家拿出鏡子照照吧。《信報》
的問題是山木夫婦淡出,要退休,沒有加碼增加篇幅好些日子了。在經濟刊物大有需求的今天,這加碼應該做,只
是《信報》的面目不能改。班門弄斧,這裡提出加碼之法,想來山木夫婦不會反對。

首先而又最重要的,是按着《信報》的方針與原則,推出一個全面性的、足以立竿見影的「中國經濟版」。今天全
世界都看着中國的經濟,吵呀吵的,但無論國內或國外,沒有哪份刊物提供我認為是及格的關於中國經濟的報道與
分析。要搞出及格的,《信報》得天獨厚,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北京重視《信報》,認同他們的中肯面目。這樣,
打個招呼換個面子,在國內採訪大可通融。其二,國內刊物報道經濟的雖多,辦得好不容易。還有些什麼「過濾詞
」不能用,或這些那些不能說,或這篇那篇要批准,又或者身在其中,這句要磨斧,那句不敢說。總之左顧右忌,
精彩而又中肯的報道就困難了。《信報》是香港刊物,這些顧忌一概免了。其三,《信報》進入國內早就暢通無阻
,而我的直覺說,只要報道中肯、客觀,偶爾「越位」的報道,會因為《信報》是香港刊物北京不會管。

如果《信報》可以搞出一個有七十分的中國經濟版,國內的銷量會大升,廣告商樂於問津也。另一方面,今天外語
報道中國經濟的觸目皆是,一知半解,說好說壞皆過於誇張。以《信報》的條件報道,成為國際中流砥柱的機會不
少。

動筆分析中國經濟有二十多年了,算是個專家吧。在國內這邊封,那邊開,封封開開屈指難算,結算下來讀者竟然
無數。這可見關於中國經濟的讀者市場非常大,而《信報》的通行證比我的靈驗得多。百無禁忌,我的原則簡單。
永遠明查,絕不暗訪——一般而言,明查對方會直說,雖然偶有一些資料我間接處理——這與自己處理學術文章是
一致的。有說錯的,也有看錯的,但沒有說過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話。不懂得說,可幸在中國的話題上不需要說。要
罵就罵,應讚則讚,但從來不小看北京,也不會一無所知地左批評右批評。我的經驗說,《信報》搞中國經濟版,
有得搞。有趣的話題多得不得了,有關的可靠資料遠比我知的其他地方容易獲得;同樣重要是用不着說假話,半點
鞋油也用不上。要的是懂得一點尊重,拿出一點誠意,分析要客觀——說錯了是無傷大雅的。這些本錢《信報》有
的是。搞得及格經費不小,李察出得起。人材呢?給我五塊錢買一個名字吧!

還有兩項《信報》要改進的,容易。其一是我認為他們要加進一個綜合性的國際體育版。不是五顏六色大捧球星的
那種,而是國際的體育報道,賽果的統計等。我察覺到,知識分子喜歡看國際體育消息,簡潔的,名字用英語原文
算了。

其二,《信報》還可以改進不少朋友認為是目前香港最好的評論版。要提升稿酬,文稿要多點刪減。有資料支持的
文字成本高:我曾經花四倍稿酬寫一篇過癮但不大重要的專欄文章。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6-1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再談《信報》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6-0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下星期上海不堵車

人口二千萬的上海,下星期有五天不堵車。事緣六月十五日(下星期四)上海將舉行「六國峰會」,搞什麼我不清
楚,市政府唯恐交通阻塞,通告本週末不放假,大人要上班,小子要上課。換來的是下星期三、四、五是假日,取
二送三,與下個週末加起來是一連五天大假。算我孤陋寡聞,這樣別開生面的處理在其他地方沒有聽到過。

當然由某委會決定,因為沒有誰願意獨自「孭飛」。沒有徵求民意,也沒有吵吵鬧鬧的公開辯論,委會決定了,於
是通告。你可以罵他們不夠民主,或社會成本高於社會利益。我個人覺得有趣、過癮,有點發神經。這是今天的中
國。

三年多前上海要建東海大橋,跨海三十二點五公里,是世界最長的。當兩年多前我讀到一份外國報道,說該橋有點
難以置信,好奇地查詢,已建了三分之一。去年十一月該橋落成,長度既然破了世界紀錄,理應大事慶祝才對。沒
有。簡單儀式,市長沒有出席,只派一個副市長,剪綵,幾分鐘了事。這是今天的中國。

不久前舉世知名的長江三峽工程竣工,北京說不舉行任何慶祝,後來還是派出個水利部長,說話三分鐘,了事。這
是今天的中國。

今天的上海音樂廳,是七十六年前建成的南京大劇院,座位一千三百個,加上消閒地方,是巨型建築物,非常講究
,內裡的大理石及細工雕刻,使之成為國家的歷史文物,要保護。四年前要建公路,該建築是障礙,二話不說,他
們把那龐大建築移動二百多呎,升高十呎多。這也是中國。

提到上述看來沒有關連的例子,要示範三個觀察。其一是國內決策快,牽涉到工程的動工也快,竣工一般早於預定
的日期。可能是我多次提及的地區激烈競爭促成的現象。不一定是好事。一些到國內投資的朋友應付不了那裡的節
奏,而北京當局正在推出的壓制樓市的措施,顯得有點手忙腳亂了。

其二,外人看來是不「民主」的、沒有通過司法程序的決策與執行,其實是用上另一套管治制度,不知就裡容易妄
下批評。歷來避談政治,但這些日子為了研究那重要的地區競爭,我不能不理解一下他們作決策的程序,以及他們
堅持是民主的政制。沒有秘密,相當公開,只是外人不習慣,學者漠視,於是高深起來了。我還在查詢,要在《南
窗集》正在發表的系列加進一篇關於國內地區的管治制度。這裡只能說,要明白中國的地區政制,我們要從一家公
司或一間機構的角度入手。北京上頭的運作我一無所知,但地區的政制,是公司制。相比之下,美國的城市,法律
上不少註冊是公司的,但運作程序是另一回事。二者的比較是極端重要的學術研究,自己老了,再沒有魄力去處理
那麼龐大的題材。

其三是這些日子,除了「神舟」上太空,國內喜歡低調處理成果。不容易明白為什麼重要如三峽工程與東海大橋的
竣工,他們視若等閒呢?好幾個可能,是無聊的猜測,不說算了。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6-06-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馬歇爾的注腳與中國的運情

很抱歉,問題重要,要再打斷「中國未來系列」的話題,在這裡來一個長注腳。

去年十一月底在七十生日的宴會上,我簡單地說了幾句話,其中提到,撇開沙石,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是我知道的
經濟制度中最好的。聽者嘩然。是衷心話:我這個人從來不賣帳,學術研究以詳盡客觀為座右銘,靈魂之價沒有誰
出得起,而對經濟制度的理解,打遍天下數十年矣。

三年前我指出,中國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是奇蹟,要解釋很不容易。苦思良久,一年前找到答案,但遲遲不動筆
。不久前聽到北京有改革地區之說,不知要改什麼,恐怕他們不知道執到寶,改壞了,於是趁這「未來系列」寫了
出來。第一篇是系列之六——《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好評如潮,有震撼性,但分析不淺,好些讀者看不明白
,其中高斯讀譯文後,認為「極端有趣味」,要求再澄清。我於是在系列之九寫《讓我先覆高斯》,再作解釋,明
白的讀者多了,頻呼精彩。《覆高斯》一文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中國的所有土地。大致上,他們把土地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數以百計的縣,而縣又再
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無數用家。你知道我推翻了馬歇爾的佃農理論,但馬氏不簡單,在一個注腳中差不多找到正
確的答案。這注腳和我的理論加起來,說,分成率可以不變,只要有一個價值夠高的變數可以調整,競爭下會達到
最高效能的資源使用。」

我跟着指出,中國的稅率是佃農分成率,稅收再分也是佃農分成,分成率不變(地區之間不同很麻煩),價值夠高
的變數調整是地價,可以從很高下降至負值。於是說:「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這樣精彩的分成制度,把整個國家以
合約組合起來。這是中國經濟還繼續飆升的主要原因。」

一位同學讀後,問我馬歇爾那個注腳究竟說什麼。我翻閱自己一九六九年出版的《佃農理論》(花千樹二○○○年
再版)一書,見到第四十五頁討論該馬氏注腳,指給她看。她讀後說天下間不容易有那樣神奇的巧遇,上蒼有意讓
中國發展起來,要求我為馬氏的注腳寫這篇文章。

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他那立竿見影的《經濟原理》(一八九○)的第八版(一九二○)的五百三十
六頁的第二個注腳,是大師手筆,可惜只對一半。他立下了心腸,不讓分成率浮動,認為佃農分成無效率,不可取
。該注腳分兩段,首段說:

「如果一個地主可以自由地為自己的利益調控資本的投入,而又能與農戶協商勞力投入的多少,幾何可以證明,資
本投入的調整可以強迫農戶(分成)耕耘的密度,與英國的(固定租金)制度一樣,而地主的分成租金收入,會與
固定租金相等。」

分成率固定不變,馬氏的說法可能對,但要一般地對上述的地主資本投入要有很大的變幅,甚至可能要下降至負值
。跟着的第二段馬氏寫道:

「如果地主不能調整資本的多少,但還能控制勞力的投入,那麼在某些形狀的產出曲線下,耕耘的密度會高於英國
的制度,但地主的分成收入會較英國的(固定租金)為少。這個怪效果有點科學趣味,但實際的重要性微不足道。

馬歇爾這兩段注腳,我在博士論文《佃農理論》寫好之後,一九六八年在芝加哥大學才看到。早一年多,我在論文
寫道:「不管是地主規定佃農多點投資於土地而減低自己的分成率,還是地主本身增加土地投資而增加自己的分成
率,如果會增加土地的淨租值,這投資會發生。」(見《佃農理論》三十一頁)這是馬氏注腳加上分成率可以變動
的一般化,雖然讀到該注腳之前就寫了下來,但地主可以投資他比我早說,學術上我不能不把那從來沒有人注意的
注腳公諸於世,不敢獨自領功也。

回頭說促成中國地區激烈競爭的佃農合約的整國組合,稅率是分成率,稅收再分也是分成。這些分成率要劃一,不
變,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如果地區的分成率不同,吵鬧在所難免!為什麼厚此薄彼呢?這些吵鬧出現過。其二是分
成率不同,投資者不僅吵鬧,頻頻搬動會出現。分成率劃一會減少這些吵鬧,但我的佃農理論說,這劃一會導致無
效率,除非有一個重要的其他變數可以調整。這變數是地價,也即是馬歇爾注腳所說的地主資本的投入了。

我為中國的激烈地區競爭找尋解釋一年多,得不到答案,但知道北京把權力大幅下放後,主要的經濟權力落在縣的
手上。一年前找到一個縣長朋友問端詳。其實是閒談式,因為自己不知道要問什麼。在閒談中他提到地價可以大彈
性調整,可以是負值,而如果把土地基建投資的成本從地價減除,這負值往往相當大。一時間我想到馬歇爾那個注
腳,如中電擊,答案跑了出來,在幾分鐘內推到整個國家的合約組合。催促我寫這篇文章的同學說,可能因為四十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6-06-0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年前我在佃農理論痛下心機,這樣破案是條件反射。

答案其實是淺的。所有深問題的可取答案都淺。好答案必定有明顯地對的一面。困難是淺答案不容易找。很多時,
在經濟難題上認為找到了答案,深的,要淺化,不成,於是對答案有懷疑。經驗說,不能淺化的深答案,假以時日
再想,一定錯。所以一年前當我在中國地區競爭這個深問題上找到了淺答案,知道對,但認為如果自己沒有作過佃
農理論與公司合約本質的研究,可以想出來的機會近於零。

從史密斯到馬歇爾,英國的大師認為他們的長期固定租金制度的經濟效率無敵天下。今天中國的地區分成合約期長
五十年,不僅有固定租金的邊際使用效率,加上彈性高,分成是有收入大家分,增值稅是佃農分成,產值愈高地區
分得愈多。這樣看,土地使用的租金收入基本上天天不同,再加上地區佃農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整個國家由合約
組合,地區之間左右不連,競爭就激烈起來了。論生產活力,這樣的制度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

兩年多前,在《信報》發表長文《還不是修憲的時候》,建議北京延遲修憲,要先理解那極端重要的地區競爭,有
了答案,權衡輕重,把要點寫進憲法。今天我把國家合約組合的要點寫了出來,連本文前後三篇,應該夠清楚了。
可以抽出重點寫進憲法,但也可以不寫進去。只要北京明白我就心滿意足了。

說過了,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是逼出來的。如果不理解為什麼地區之間會有那樣的激烈競爭,北京可能糊裡糊塗地
把一個絕佳的制度改壞了。從來沒有意圖改變世界,但有了答案,解釋得清楚,自己心安理得,北京要怎樣處理是
他們的事。

天下沒有那樣偉大的天才,可以發明或設計得出中國今天的地區競爭制度。是中國的運情吧。不是我的發明,是我
的發現,只是當年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佃農理論可以推得那麼遠。寶刀未老,不禁仰天大笑。

上述的神奇制度是在朱鎔基執掌經濟時期形成的。說過了,將來的經濟歷史不會漠視這個人。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6-06-08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馬歇爾的注腳與中國的運情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6-06-08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06-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馬歇爾的注腳與中國的運情

很抱歉,問題重要,要再打斷「中國未來系列」的話題,在這裡來一個長注腳。

去年十一月底在七十生日的宴會上,我簡單地說了幾句話,其中提到,撇開沙石,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是我知道的
經濟制度中最好的。聽者譁然。是衷心話:我這個人從來不賣帳,學術研究以詳盡客觀為座右銘,靈魂之價沒有誰
出得起,而對經濟制度的理解,打遍天下數十年矣。

三年前我指出,中國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是奇蹟,要解釋很不容易。苦思良久,一年前找到答案,但遲遲不動筆
。不久前聽到北京有改革地區之說,不知要改什麼,恐怕他們不知道執到寶,改壞了,於是趁這「未來系列」寫了
出來。第一篇是系列之六——《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好評如潮,有震撼性,但分析不淺,好些讀者看不明白
,其中高斯讀譯文後,認為「極端有趣味」,要求再澄清。我於是在系列之九寫《讓我先覆高斯》,再作解釋,明
白的讀者多了,頻呼精彩。《覆高斯》一文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中國的所有土地。大致上,他們把土地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數以百計的縣,而縣又再
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無數用家。你知道我推翻了馬歇爾的佃農理論,但馬氏不簡單,在一個注腳中差不多找到正
確的答案。這注腳和我的理論加起來,說,分成率可以不變,只要有一個價值夠高的變數可以調整,競爭下會達到
最高效能的資源使用。」

我跟着指出,中國的稅率是佃農分成率,稅收再分也是佃農分成,分成率不變(地區之間不同很麻煩),價值夠高
的變數調整是地價,可以從很高下降至負值。於是說:「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這樣精彩的分成制度,把整個國家以
合約組合起來。這是中國經濟還繼續飆升的主要原因。」

一位同學讀後,問我馬歇爾那個注腳究竟說什麼。我翻閱自己一九六九年出版的《佃農理論》(花千樹二○○○年
再版)一書,見到第四十五頁討論該馬氏注腳,指給她看。她讀後說天下間不容易有那樣神奇的巧遇,上蒼有意讓
中國發展起來,要求我為馬氏的注腳寫這篇文章。

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他那立竿見影的《經濟原理》(一八九○)的第八版(一九二○)的五百三十
六頁的第二個注腳,是大師手筆,可惜只對一半。他立下了心腸,不讓分成率浮動,認為佃農分成無效率,不可取
。該注腳分兩段,首段說:

「如果一個地主可以自由地為自己的利益調控資本的投入,而又能與農戶協商勞力投入的多少,幾何可以證明,資
本投入的調整可以強迫農戶(分成)耕耘的密度,與英國的(固定租金)制度一樣,而地主的分成租金收入,會與
固定租金相等。」

分成率固定不變,馬氏的說法可能對,但要一般地對上述的地主資本投入要有很大的變幅,甚至可能要下降至負值
。跟着的第二段馬氏寫道:

「如果地主不能調整資本的多少,但還能控制勞力的投入,那麼在某些形狀的產出曲線下,耕耘的密度會高於英國
的制度,但地主的分成收入會較英國的(固定租金)為少。這個怪效果有點科學趣味,但實際的重要性微不足道。

馬歇爾這兩段注腳,我在博士論文《佃農理論》寫好之後,一九六八年在芝加哥大學才看到。早一年多,我在論文
寫道:「不管是地主規定佃農多點投資於土地而減低自己的分成率,還是地主本身增加土地投資而增加自己的分成
率,如果會增加土地的淨租值,這投資會發生。」(見《佃農理論》三十一頁)這是馬氏注腳加上分成率可以變動
的一般化,雖然讀到該注腳之前就寫了下來,但地主可以投資他比我早說,學術上我不能不把那從來沒有人注意的
注腳公諸於世,不敢獨自領功也。

回頭說促成中國地區激烈競爭的佃農合約的整國組合,稅率是分成率,稅收再分也是分成。這些分成率要劃一,不
變,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如果地區的分成率不同,吵鬧在所難免!為什麼厚此薄彼呢?這些吵鬧出現過。其二是分
成率不同,投資者不僅吵鬧,頻頻搬動會出現。分成率劃一會減少這些吵鬧,但我的佃農理論說,這劃一會導致無
效率,除非有一個重要的其他變數可以調整。這變數是地價,也即是馬歇爾注腳所說的地主資本的投入了。

我為中國的激烈地區競爭找尋解釋一年多,得不到答案,但知道北京把權力大幅下放後,主要的經濟權力落在縣的
手上。一年前找到一個縣長朋友問端詳。其實是閒談式,因為自己不知道要問什麼。在閒談中他提到地價可以大彈
性調整,可以是負值,而如果把土地基建投資的成本從地價減除,這負值往往相當大。一時間我想到馬歇爾那個注
腳,如中電擊,答案跑了出來,在幾分鐘內推到整個國家的合約組合。催促我寫這篇文章的同學說,可能因為四十
年前我在佃農理論痛下心機,這樣破案是條件反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8 日期: 2006-06-0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答案其實是淺的。所有深問題的可取答案都淺。好答案必定有明顯地對的一面。困難是淺答案不容易找。很多時,
在經濟難題上認為找到了答案,深的,要淺化,不成,於是對答案有懷疑。經驗說,不能淺化的深答案,假以時日
再想,一定錯。所以一年前當我在中國地區競爭這個深問題上找到了淺答案,知道對,但認為如果自己沒有作過佃
農理論與公司合約本質的研究,可以想出來的機會近於零。

從史密斯到馬歇爾,英國的大師認為他們的長期固定租金制度的經濟效率無敵天下。今天中國的地區分成合約期長
五十年,不僅有固定租金的邊際使用效率,加上彈性高,分成是有收入大家分,增值稅是佃農分成,產值愈高地區
分得愈多。這樣看,土地使用的租金收入基本上天天不同,再加上地區佃農分成是上連串下連串,整個國家由合約
組合,地區之間左右不連,競爭就激烈起來了。論生產活力,這樣的制度人類歷史沒有出現過。

兩年多前,在《信報》發表長文《還不是修憲的時候》,建議北京延遲修憲,要先理解那極端重要的地區競爭,有
了答案,權衡輕重,把要點寫進憲法。今天我把國家合約組合的要點寫了出來,連本文前後三篇,應該夠清楚了。
可以抽出重點寫進憲法,但也可以不寫進去。只要北京明白我就心滿意足了。

說過了,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是逼出來的。如果不理解為什麼地區之間會有那樣的激烈競爭,北京可能糊裡糊塗地
把一個絕佳的制度改壞了。從來沒有意圖改變世界,但有了答案,解釋得清楚,自己心安理得,北京要怎樣處理是
他們的事。

天下沒有那樣偉大的天才,可以發明或設計得出中國今天的地區競爭制度。是中國的運情吧。不是我的發明,是我
的發現,只是當年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佃農理論可以推得那麼遠。寶刀未老,不禁仰天大笑。

上述的神奇制度是在朱鎔基執掌經濟時期形成的。說過了,將來的經濟歷史不會漠視這個人。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6-0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文章與讀者

昔日伯牙為子期奏高山流水,子期死後,伯牙碎琴,不復奏矣。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感人故事。

二十一世紀了。我們今天爬格子,寫專欄,給人罵的多,讚的少,子期已矣!然而,寫文章,我們還是希望能有較
多讀者。是很不容易的工程。譁眾取寵可求短暫之趣,長線弄巧反拙。言不由衷容易看得出來,沒有內容砌出來的
也有同樣效果。文字好,有趣味,基本上足夠,這是今天在香港足以生存的專欄寫手的一般條件。罵歸罵,但一般
讀者認為,中、港、台三地,專欄文章香港的最可讀。

我的困難是寫分析性專欄,顧得內容,顧得邏輯,顧得理論,不容易顧及讀者。有時自覺有深度,稱意,但讀者反
應平平,使我有曲高和寡之感。不打緊,但今天的網頁提供「點擊率」這項新玩意,我不用電腦,但同學們頻頻報
告,使我不能漠視自己的不同文章的讀者數量變化。

永遠不試圖增加點擊率,但這篇高,那篇低,我自然地考慮是哪些因素促成讀者的增減。曾經有一篇罵人的文章,
在國內一個大網站上點擊率高達三十萬。這不算,之後不再寫這類文章。《悼小凱》一文,據說轉載的網頁一萬四
千處,但我喜歡小凱,有感而發,不是分析性文章。

最近發表《假貨需要禁止嗎?》,在一個大網站上,只兩天點擊率達五萬五千。這是難得一遇的分析性文字的高點
擊。我於是回顧此前獲高點擊的,比較一下,發覺有雷同之處,也知道讀者多的分析文字可遇不可求。

有兩篇可與《假貨》相提並論,是好些日子之前發表的了。一篇題為《訊息費用與類聚定律》,寫歡場女子,說在
同一五星場地,賣笑佳人的姿色一律不俗,而且奇怪地平均。我的解釋,是顧客只知市價的大概,小姐沒有把價格
掛在胸前,這樣,如果姿色不類聚,不堪入目的賣不出去,美若天仙的價太低,要虧蝕。類聚同價有減低訊息費用
之效。第二篇寫《香口膠的故事》,指出香港、新加坡與日本的處理方法不同。香港花巨資清理街上的香口膠印;
新加坡禁吃香口膠;日本人的習慣,是不把吃完的香口膠吐在地上。該文指出清潔可以是簡單的事,但要靠不簡單
的文化培養。

連《假貨》在內,上述三篇文章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淺白,二是有新意,三是明顯地對。每一點都不容易,三點俱
備難於登天!

說文字要淺白老生常談,但要寫得出談何容易?我自己可說千錘百煉,老是記着昔日老師的教誨:要寫得清楚自己
先要想得清楚。困難是自己認為清楚,讀者不一定那樣看。寫專欄,比較深入的探討,無論自己怎樣翻來覆去地解
釋,總有讀者不明白,有時解釋得愈多愈容易引起混淆。

新意要講際遇,不可強求。坐下來,刻意地要寫一篇有新意的文章,肯定寫不出來。自己的經驗,新意一般是無意
的發現。好比《假貨》一文,一位同學要求我寫中國複製法拉利,他傳來資料,動筆了,該同學來電話說不對不對
,因為有兩部複製的。但文章開了頭,怎麼辦?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我想到勞力士名錶那邊去,文章於是一氣呵
成。

明顯地對更困難。擺明是對,總有人不同意。有網上客不同意《假貨》的論點,問賣假藥又怎樣了?我不是說得很
清楚不能一般化嗎?也有人提出什麼仁義道德,但我分析的是金錢的賺蝕,怎可以扯到孔夫子那裡去?

記得一九六三年開始旁聽老師艾智仁的課,他得到一個明顯是對的結論,一位同學說:I can find you people who


disagree with you on this。艾師立刻回應:I can find you people who disagree with everything!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6-06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文章與讀者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6-0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與美國新交一席談

奉佛利民思想為至上的幾位新朋友訪神州,要製作介紹中國的市場經濟及其帶來的發展的廣播片集。幾天前請他們
吃晚飯,大家都是米爾頓的深交,一見如故,相得甚歡。他們說米爾頓這近來身體不適,我擔心起來。還有一個月
九十四歲,身體不適非等閒。他曾經動過兩次心臟搭橋大手術,第二次大約二十年前,吉人天相;六年前一次病危
,再吉人天相。

去年高斯對我說,自己九十四歲了,很累,睡很多,奇怪是米爾頓,彷彿長生不老。是的,佛老無恙就到處跑,龍
精虎猛,五年前見他時還是思想敏捷。這次朋友帶來的信息,是米爾頓與太太蘿絲終於老了,行動有點不便。是那
樣偉大的一對夫婦,多年來視我如弟弟,愛護有嘉,有時無微不至。

談起米爾頓,大家無限敬仰。我對他們說,米爾頓對我最大的影響,不是他那排山倒海而來的思想感染力,而是那
種不畏權勢,永遠不說一句自己不相信的話,數十年如一日操守。當我發覺自己近於違反這套黃金定律,必定想到
米爾頓,對自己說:士可殺,不可辱,佛老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

朋友提及,幾年前與格林斯潘談到米爾頓,格老說天下不知道有哪幾個人可以影響世界文明的動向,但米爾頓肯定
是一個。我感到與有榮焉:佛老對中國的影響,多多少少通過我的介紹文章。我對新朋友指出一個奇怪現象:米爾
頓在美國推行學券制,不遺餘力五十年,被接受的例子不多;中國卻相反,學券制不僅容許,而且受到政府鼓勵,
可惜地區政府不夠錢,不能大搞起來。我跟着指出目前的中國,還不大明顯的趨勢,是私營辦學。佛老聽到應該更
高興了。

有朋自遠方來,要為神州拍攝一系列市場經濟的故事,我當然高興。他們遊外灘,說浦東,訪新天地,都對。晚宴
之後的早上,他們要訪蘇州,拍攝那裡的工業園與訪問一個普通人家,也對。除了這些,我建議他們訪杭州,會見
那裡的工商業才俊,也不可忽略義烏、溫州等現象。我說今天中國值得報道的可觀發展,不再限於沿海一帶:長沙
,重慶、成都等地方,都有看頭。當然,拿不出來的貧困之區還多的是。我見他們對中國那樣熱情,不便早潑冷水
。報道中國,不細說一下某些地區的苦況,有所不達。下次見到這些朋友,會作此建議。

是米爾頓的朋友,當然崇尚市場。我對他們說,國際貿易不論,中國本土的市場自由得離奇,如果米爾頓知道,可
能叫出聲來。上海的計程車駕駛員每星期只工作三天,工作天操作十七個小時。在美國,這樣的「自由」不可能想
像。我又指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產品皆可以訂造,顧客要怎樣就怎樣。在美國,這不可能:不少產品要通過「安
全」審查,顧客要這樣那樣,產出者樂意,但往往要通過安全驗證,手續麻煩。

很遺憾,一席之談,朋友多,大家說說笑笑,沒有機會讓我細心向新交解釋中國的獨有制度,以及多方面還需要改
革的地方。是那麼有趣、那麼精彩的故事,米爾頓應該很想知道。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6-0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工業第三階段:月是故鄉明

傳統的經濟歷史分析工業發展,是從科技與生產力的角度入手。中國的情況很特別,又或者是我個人喜歡特別地看

我認為中國的工業發展階段要以地區劃分,明確的。第一階段是珠江三角洲,時間大約八十年代初期到一九九二。
第二階段是長江三角洲,時間大約一九九三到今天。當然,珠三角及長三角還會繼續他們的工業勵進,我只是從不
同階段的地區重點看。

從地區看,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會在哪裡呢?我的推斷,是會回到鄉鎮那裡去,因為月是故鄉明。二十年前,
中國要搞什麼鄉鎮工業,說什麼離土不離鄉,認真地看,搞不起來。當時的鄉鎮企業要不是國營,就是鄉營或鎮營
,非私營或民營也。當時舉國沒有幾條好公路,物流有困難,不宜鄉鎮工業發展。也是在當時,外資對中國沒有多
大興趣,鄉鎮造的多是手工藝品,沒有國際大看頭。

大家都知道,經濟發展集中於沿海一帶非善策,但起筆需要,因為經濟發展要有個火頭。十年來這火頭明顯地燒到
內陸去:成都、重慶、武漢、長沙等地,皆可見大火燎原。這樣看,中國的可觀工業發展早就不限於珠三角及長三
角了。然而,有勢頭的工業發展,我們還不容易在鄉鎮見到。

會見到的,大約從我下筆的今天開始吧。相當肯定,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國內的公路建造得非常快,對物流有大助
早就見於農產品。周其仁認為,城市的農產品物價上升得慢,主要是交通有大改進的結果。應該對:經濟急升,農
作人口急速下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理應上升得明顯,但沒有。其仁老弟對經濟的掌握漸入佳境:這種簡單觀察功
力不凡。淺嗎?當然,但名校博士一般看不出來。這裡要指出,運輸的改進對工業比農業更重要。

其二,扶助農民是今天國務院的首要項目。有意思,問題是怎樣扶助才對。據說北京目前正在搜集意見。在《扶貧
何價?》一文中,我指出扶貧有負性與正性之別。前者是政府花一元扶貧,社會得到的利益不到一元;後者是扶貧
一元,社會可獲超過一元的利益。

原則上,正性扶貧的項目多得很,問題是回報有高低之別,明智的選擇不容易。我們還要指出政府投資容易引起貪
污問題。牽涉到社會整體利益的政府投資,通常連帶着界外效應,這就是高斯分析的「社會成本問題」了。很複雜
,不容易算得準。這方面,中國比我知道的任何其他國家高明:他們差不多凡事收費——無論公路、橋樑、水鄉、
公園,有時甚至廁所,都收費。這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成本問題,但大部分解決,因為公共設施的投資回報
有直接收入作依憑。

上面提到的公路投資,當然協助「月是故鄉明」的工業發展。前幾年聽到,收費公路可以回本或賺錢的只有百分之
三十。但經濟發展得快,要虧蝕的過三幾年一般大有起色。人口多,發展快,就有這樣的方便:只要能繼續目前的
增長率,公共設施的投資亂來一下也容易買中馬。

只要能約束貪污與控制成本,扶助農民大可考慮鄉鎮的基建、教育、醫療、康樂、文化等。原則上,這些都可以是
正性扶貧。不直接收費,有些項目,例如基建,可以從賣地及稅收賺回來,但不收費或收費甚微的教育、醫療等,
社會的回報就不容易衡量。有回報,應該考慮下注,只是社會利益難以衡量。這方面我有兩個建議。一、政府不僅
容許,而且鼓勵私人投資於這些項目,讓他們自由收費。不是說政府自己不要做,而是公立有私立的在旁協助,政
府的負擔會減少,而有私立的參與競爭,公立的會辦得好一點。二、政府要鼓勵私營或民營的慈善機構籌辦這些事
項,只要不牟利,要免稅,再不夠就補貼慈善,例如私人捐一元,政府補一元。有政府補貼,私人慈善會風起水湧
。意圖做善事的人會比較細心處理,會比較小心花錢。當然,假冒為善的人多得很,但有嚴謹法律約束的慈善機構
,例如香港的,不容易出術。

第三個工業將會轉向鄉鎮發展的原因,可能最重要。這是近幾年出現的民工荒(尤其是南中國),一則起於其他廉
價勞力國家的競爭,接單工業不能大幅加薪,二則因為月是故鄉明,願意離鄉別井的人愈來愈少了。農民願意轉往
工業,或願意半農半工,但不願意離鄉別井,會幫政府一個忙。工業集中於沿海一帶,或近於鬧市,如果繼續下去
,邊際產出定律說對國家整體的發展不利。政府要推廣鄉鎮的工業發展,是正着,而月是故鄉明有助焉。二十年前
不成,今天可以——我認為是今後十年的大勢所趨。

在廣東設廠的朋友說,從北方南下的工人每年只回家探親一兩次。如果工廠設於離工人老家不過兩個小時車程,工
人可以每一兩個星期回家一次,享天倫之樂。有天時(發展得快)、地利(交通發達)、人和(天倫之樂)這三者
的合併,第三階段的工業發展會在鄉鎮出現是不難推斷的。

產品的質量、生產力與科技的改進,是地區之外不可忽略的工業發展問題。產品質量的急升出現於第二階段,尤其
是一九九七至二○○三那段時期。生產力的急升最近幾年開始明顯:工業總人口下降了不少(大約從三年前的九千
八百萬下降至今天的八千三百萬),農民人口繼續下降,但工業的總產值繼續大幅上升。這其中一個重要含意,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6-0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愈來愈多的人轉到商業及服務業去。都是好現象。

至於科技的改進,二十多年來沒有中斷過,但我認為科技的急升會發生於工業發展的第四階段。那是鄉鎮工業的發
展有了勢頭,後浪推前浪,科技的需求壓力大幅增加,落在知識分子集中的都市。如果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能持續
,中國的科技躍升不出十年。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6-0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06-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工業的第三階段︰月是故鄉明

傳統的經濟歷史分析工業發展,是從科技與生產力的角度入手。中國的情況很特別,又或者是我個人喜歡特別地看

我認為中國的工業發展階段要以地區劃分,明確的。第一階段是珠江三角洲,時間大約八十年代初期到一九九二。
第二階段是長江三角洲,時間大約一九九三到今天。當然,珠三角及長三角還會繼續他們的工業勵進,我只是從不
同階段的地區重點看。

從地區看,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會在哪裡呢?我的推斷,是會回到鄉鎮那裡去,因為月是故鄉明。二十年前,
中國要搞什麼鄉鎮工業,說什麼離土不離鄉,認真地看,搞不起來。當時的鄉鎮企業要不是國營,就是鄉營或鎮營
,非私營或民營也。當時舉國沒有幾條好公路,物流有困難,不宜鄉鎮工業發展。也是在當時,外資對中國沒有多
大興趣,鄉鎮造的多是手工藝品,沒有國際大看頭。

大家都知道,經濟發展集中於沿海一帶非善策,但起筆需要,因為經濟發展要有個火頭。十年來這火頭明顯地燒到
內陸去:成都、重慶、武漢、長沙等地,皆可見大火燎原。這樣看,中國的可觀工業發展早就不限於珠三角及長三
角了。然而,有勢頭的工業發展,我們還不容易在鄉鎮見到。

會見到的,大約從我下筆的今天開始吧。相當肯定,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國內的公路建造得非常快,對物流有大助
早就見於農產品。周其仁認為,城市的農產品物價上升得慢,主要是交通有大改進的結果。應該對:經濟急升,農
作人口急速下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理應上升得明顯,但沒有。其仁老弟對經濟的掌握漸入佳境:這種簡單觀察功
力不凡。淺嗎?當然,但名校博士一般看不出來。這裡要指出,運輸的改進對工業比農業更重要。

其二,扶助農民是今天國務院的首要項目。有意思,問題是怎樣扶助才對。據說北京目前正在搜集意見。在《扶貧
何價?》一文中,我指出扶貧有負性與正性之別。前者是政府花一元扶貧,社會得到的利益不到一元;後者是扶貧
一元,社會可獲超過一元的利益。

原則上,正性扶貧的項目多得很,問題是回報有高低之別,明智的選擇不容易。我們還要指出政府投資容易引起貪
污問題。牽涉到社會整體利益的政府投資,通常連帶着界外效應,這就是高斯分析的「社會成本問題」了。很複雜
,不容易算得準。這方面,中國比我知道的任何其他國家高明:他們差不多凡事收費——無論公路、橋樑、水鄉、
公園,有時甚至廁所,都收費。這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成本問題,但大部分解決,因為公共設施的投資回報
有直接收入作依憑。

上面提到的公路投資,當然協助「月是故鄉明」的工業發展。前幾年聽到,收費公路可以回本或賺錢的只有百分之
三十。但經濟發展得快,要虧蝕的過三幾年一般大有起色。人口多,發展快,就有這樣的方便:只要能繼續目前的
增長率,公共設施的投資亂來一下也容易買中馬。

只要能約束貪污與控制成本,扶助農民大可考慮鄉鎮的基建、教育、醫療、康樂、文化等。原則上,這些都可以是
正性扶貧。不直接收費,有些項目,例如基建,可以從賣地及稅收賺回來,但不收費或收費甚微的教育、醫療等,
社會的回報就不容易衡量。有回報,應該考慮下注,只是社會利益難以衡量。這方面我有兩個建議。一、政府不僅
容許,而且鼓勵私人投資於這些項目,讓他們自由收費。不是說政府自己不要做,而是公立有私立的在旁協助,政
府的負擔會減少,而有私立的參與競爭,公立的會辦得好一點。二、政府要鼓勵私營或民營的慈善機構籌辦這些事
項,只要不牟利,要免稅,再不夠就補貼慈善,例如私人捐一元,政府補一元。有政府補貼,私人慈善會風起水湧
。意圖做善事的人會比較細心處理,會比較小心花錢。當然,假冒為善的人多得很,但有嚴謹法律約束的慈善機構
,例如香港的,不容易出術。

第三個工業將會轉向鄉鎮發展的原因,可能最重要。這是近幾年出現的民工荒(尤其是南中國),一則起於其他廉
價勞力國家的競爭,接單工業不能大幅加薪,二則因為月是故鄉明,願意離鄉別井的人愈來愈少了。農民願意轉往
工業,或願意半農半工,但不願意離鄉別井,會幫政府一個忙。工業集中於沿海一帶,或近於鬧市,如果繼續下去
,邊際產出定律說對國家整體的發展不利。政府要推廣鄉鎮的工業發展,是正着,而月是故鄉明有助焉。二十年前
不成,今天可以——我認為是今後十年的大勢所趨。

在廣東設廠的朋友說,從北方南下的工人每年只回家探親一兩次。如果工廠設於離工人老家不過兩個小時車程,工
人可以每一兩個星期回家一次,享天倫之樂。有天時(發展得快)、地利(交通發達)、人和(天倫之樂)這三者
的合併,第三階段的工業發展會在鄉鎮出現是不難推斷的。

產品的質量、生產力與科技的改進,是地區之外不可忽略的工業發展問題。產品質量的急升出現於第二階段,尤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06-0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是一九九七至二○○三那段時期。生產力的急升最近幾年開始明顯:工業總人口下降了不少(大約從三年前的九千
八百萬下降至今天的八千三百萬),農民人口繼續下降,但工業的總產值繼續大幅上升。這其中一個重要含意,是
愈來愈多的人轉到商業及服務業去。都是好現象。

至於科技的改進,二十多年來沒有中斷過,但我認為科技的急升會發生於工業發展的第四階段。那是鄉鎮工業的發
展有了勢頭,後浪推前浪,科技的需求壓力大幅增加,落在知識分子集中的都市。如果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能持續
,中國的科技躍升不出十年。

(「中國未來」系列之十)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5-3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匯管有無與脈搏倒跳

中國今天還有外匯管制嗎?很難說。寫這個問題,因為不久前發表《從曾蔭權到劉詩昆》,提到港元轉鈎人民幣不
需要等到中國完全解除匯管,跟着說:「這方面,蒙代爾的看法與我不同。我知道他在哪裡有誤解,會向他澄清。

幾位同學要求我向讀者澄清。有兩點。其一是中國貨幣制度的經驗與西方貨幣政策的困難,解釋過多次,這裡不再
說。其二是外匯管制。很多時,希望北京清除所有匯管,我會強調匯管還存在。其實,如果我說中國今天沒有真的
匯管,打起官司,會贏。在中國做生意,暗渡陳倉地避開匯管,不需要很「暗」有好些日子了。

翻閱自己的英語舊文,有兩處提到匯管若有若無。其一是一九八八年九月寫的:「很難說在哪個意義上,目前的中
國還有匯管存在。」(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六九七頁。)其二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寫的:「外匯管制仍然官
式地存在,但隨時可以繞道而行,花一點額外費用——我的估計是匯款的百分之零點二與百分之一之間——通過漏
洞。」(見《張五常英語論文選》,九十二頁。)

可不是嗎?香港人熟知的地上錢莊或銀號,顧客要買或要賣多少人民幣皆可成交,而匯錢到中國去,通過錢莊比通
過正規銀行簡便——這些方便有十多年的日子了。巨額款項的出出入入,有灰市可走。北京當局不可能不知道這些
活動,只是見到效果可以接受,忙顧左右而已。如果大事壓制,中國的經濟不會有今天。

外資大量湧進中國起碼十年了。有匯管?難道他們發神經?我在《南窗集》數次提及的中外合資合約,清楚寫明,
發明專利與商標的使用費,一律可以匯到外地去,沒有匯管。

上述可見,這些年中國有匯管之說不絕於耳,其實政府沒有說要管的,可以做。這樣,灰色地帶多得很。所謂灰色
地帶,是政府可管也可以不管。北京不傻,知道發生着些什麼事,但見不到不良效果,反對壓力不大,不管。老外
機構一般不敢或不懂得走灰色地帶,出現了我見到的中外合資合約。今天的情況當然比九七年還要寬,只是官式匯
管還存在,國內銀行的正規操作出現了千奇百怪的「准」與「不准」,高深莫測,反映着交易費用略高。這是說,
官式匯管存在,多了一點麻煩。這樣,說因為有效應所以有匯管,也是對的。

說過了,跟蹤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懂得掌握那裡的脈搏跳動。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摸着石頭過河,旁觀者在岸上大聲
疾呼,聽到,於是這裡摸一下,那裡摸一下,奇怪是這樣過河可以過得那麼快。熟能生巧吧。

要掌握中國的脈搏跳動,任何法例你要讀到字裡行間。在中國,法例說可以做,一定可以;說不可以做你要細想有
哪個彎可以轉,或哪個洞可以穿。政府不堵塞漏洞,多半是默許,不妨調查一下有多少人嘗試過,你多半會發覺自
己是最蠢的。美國的情況剛好相反。在美國,法例說不可以做,一定不可以,試走彎路會焦頭爛額;但法例說可以
做,往往不可以。後者可見於土地的發展及使用。法例說得清楚可以這樣那樣,但到申請依法使用時,要通過多個
部門審核,其中環保最麻煩;更頭痛是要通過聆訊會議,市民聯手反對,你的投資會血本無歸。

朋友,你選哪一種?中西雙方的脈搏倒跳,是奇怪的世界。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5-30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匯管有無與脈搏倒跳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5-2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曾蔭權到劉詩昆

五月十六日在這裡發表《是港元轉鈎人民幣的時候了》,引起爭議,熱鬧的。三天後《明報》說曾蔭權堅持,人民
幣不解除外匯管制,港元不轉鈎。再過兩天某刊物引用《香港經濟日報》,指特首說中國取消匯管後會考慮轉鈎人
民幣。我的分析如下。

(一)中國的外匯管制九十年代初期大幅放寬後,灰色市場有彈性,要不然,中國不會有我們見到的可觀發展。只
要匯管某程度存在,香港轉用人民幣有沙石,而北京很可能不同意。另一方面,特首說得對,依照《基本法》,港
元要保留到二○四七年。

(二)曾蔭權說只要人民幣有匯管,港元不能轉鈎人民幣。這不對。如果香港保存鈔票局,轉鈎所需的人民幣儲備
甚少,或者向北京打個招呼就成。我看不到北京有反對港元轉鈎人民幣的理由。如果香港不保存鈔票局,只要不試
圖以幣量調控經濟(鈔票局也不能玩這一套),只為守錨而調控貨幣量,港元隨時可以轉鈎人民幣,可以穩守。換
言之,轉鈎人民幣不需要有鈔票局制度。(這方面,蒙代爾的看法與我不同。我知道他在哪裡有誤解,會向他澄清
。)

(三)目前人民幣以一籃子外幣為錨,美元兌人民幣的浮動幅度要看美元在該籃子內的比重,以及這比重會不會有
所更改。

(四)今天人民幣兌港元大約是一點零二兌一,港元微勝。鈎着美元,這「微勝」可以隨時消失。不出一年,人民
幣值高於港元的機會存在。如果人民幣值高於港元,而美元不回升的話,那麼港元要與人民幣打個平手,沒有簡便
的方法。

(五)如果美元較為大幅地下跌,港元跟着跌下去,香港會有通脹。主要靠國內供應的物品,例如蔬菜等,物價上
升會立竿見影,而港人到國內旅遊也不利。美元下跌對整個地球都不利,但中東形勢不妙,而美國的貨幣制度不可
以下一個固定的錨。

(六)這就帶來一個經濟學無從分析的問題。美元下跌,港元幣值低於人民幣,意識上對香港是負面的。我不這樣
看,但街上的人會這樣看。以幣值高下排列經濟優劣可以很無聊,但歷史滿是這樣的看法。

結論是明顯的。港元應否轉鈎人民幣不論,如果曾蔭權認為港元早晚要轉鈎,他要儘早作決定。轉鈎,現在做可以
保持港元繼續略強的意識,也可以等到與人民幣一兌一時才做,打個平手容易計算,但要事前決定。等到港元低於
人民幣才轉鈎,蠢也,愚不可及也!

讓我再說一次。在地球一體化的今天,美元穩定重要。如果人民幣繼續鈎着美元,互相穩定對方,曾蔭權用不着考
慮港元轉鈎,因為鈎着美元與鈎着人民幣都是一樣。但情況改變了,不管美元是強是弱,人民幣兌港元的波動愈小
雙方愈有利。

轉談劉詩昆。幾天前與他暢談中國經濟。這個人聰明,觀察力了不起。有些人完全不需要讀過經濟就比一般經濟學
者高明。佛利民屢次強調天下有這種人,看來劉詩昆是一個。大家一起大罵國內的種種不是,不止半個小時,跟着
大家突然轉向,大讚國內的種種超凡,也不止半個小時。這是今天的中國,有識之士可以無端端從一個極端轉到另
一個極端去。

大罵的話題,見到詩昆之前我就決定以《公非公、私非私的困擾》為題動筆(將見於《南窗集》);大讚的當然是
行雷閃電的經濟發展。你猜得出是哪個話題觸發我們從一端轉到另一端嗎?假貨的神乎其技!

逢周二、周五刊出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5-26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曾蔭權到劉詩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5-2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讓我先覆高斯

「中國未來」系列寫了八篇,正要動筆寫第九,卻認為在程序上要先覆高斯。事情是這樣的。這系列的第六篇——
《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自己重視,要求高斯的助手王寧翻譯給老人家看。九十五歲的高斯讀後,說「極端有
趣味」,提出好些問題。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提出,不能不回應,何況這系列寫得辛苦,回應高斯可以鬆弛一下。
會再要求王寧翻譯給高斯。

親愛的郎奴:

王寧傳來你的問題,綜合起來有四個,試覆如下:

(一)你問,我提到杭州的工商業俊秀是哪些人,從哪裡來,為什麼會集中於杭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平均年
齡大約四十歲,做得你的孫兒,做得我的兒子。鬥青年才俊多,杭州當然比不上上海等大都會,但以人口比例算,
杭州勝出無疑問。該市有一個天下知名的西湖,不大,優美,曾經詩人雲集。杭州自古繁華,而今天的盛況是回復
到宋代詩人所描述的了。浙江是今天中國一個比較富裕的省份,工商業的才俊跑到杭州去,看着西湖,想着中國的
古文化,創生意,不是很有意思嗎?今天杭州的人均每年收入,達四千多美元,以中、美雙方的物價調整,應該逾
萬美元了。屈指一算,如果整個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杭州水平,物價調整後,中國的國民實質總收入會比美國的高
一倍。

杭州有一個經濟學會,會員絕大部分是工商業家,沒有讀過經濟的。我敢打賭,這學會的成員對真實世界的經濟認
識,平均算,會遠高於你和我知道的任何國際經濟學會。史密斯當年沒有受過正規的經濟教育,寫下了《國富論》
,之後沒有誰達到那樣的水平。

二十年前,今天杭州的工商業家是大學生,一般讀過我結集成書的《賣桔者言》。今天我到杭州,免費午餐不在話
下。但你可以想像我的尷尬:每次到杭州,他們請我吃飯,說要拜我為師。胡說胡說!應該是我拜他們為師才對。

年多前,你還算是一位成員的芝加哥大學法律學院的院長訪中國,我帶他到杭州去。十多二十個青年才俊大宴我們
於西湖旁的貴賓廳。餐後攝影留念,院長對我說:「看來主角是你,不是我。」我於是給院長作第二次介紹:「這
位院長是高斯的老闆。」主角立刻轉到院長那邊去!不知院長回美後有沒有對你提及這件趣事。可見中國事業有成
的青年對你萬分尊敬,應該的,因為沒有高斯定律的思維中國不會有今天。你會很喜歡杭州的工商業家。他們對真
實世界知得多,客觀,分析能力強。有這些本領,有沒有讀過經濟毫不重要。

你要知道他們做些什麼,告訴你吧。一位做期貨,很成功。一位管理升降機工廠,是美國牌子,產量佔世界百分之
十一。此君說今天地球上一半的新升降機用於中國。你會喜歡聽到的資料,是十多年前開始時,百分之九十的零件
由外地進口,今天倒轉過來,百分之九十產於中國,而這幾年製產出的升降機出口美國了。一位產出水泥的,聽說
是中國從水泥進口轉為水泥大出口國的一個主要人物。一位造染料,供應世界百分之二十一,最大。一位做房地產
,聽說在《財富》榜上有名。此君對地產市場的分析十分老到。後來我在上海聽郎朗鋼琴演奏,散場時見到他。一
個地產商從杭州跑到上海聽一場古典音樂,應該說着些什麼。

(二)王寧說你要多一點理解我說的中國獨有的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這容易,因為對你說是行家說行話。你會記
得一九六九的春天,在溫哥華的一個漁業研討會中,一位(幾年前獲諾獎)在座的提出:「把公海漁業改為私產,
只能有一個大業主,所以魚產品之價會是壟斷之價。」我立刻回應:「怎麼可能呢?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農地都是我
的,我一定要分租出去給無數農民,農民競爭,農產品之價會是競爭市場之價。」當時你坐在旁邊,輕聲說我對了
,說了三次,過了幾天你又再說我對。

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中國的所有土地。大致上,他們把土地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整個國家的數以百計的縣,
而縣又再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無數用家。你知道我推翻了馬歇爾的佃農理論,但馬氏不簡單,在一個注腳中差不
多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注腳和我的理論加起來,說,分成率可以不變,只要有一個價值夠高的變數可以調整,競爭
下會達到最高效能的資源使用。

撇開沙石,中國的地區情況可以這樣看。分成率是稅率,稅收再分也是佃農分成。這些分成率是劃一的。重要的變
數調整是地價。土地投資基建由縣處理,賣地收入也要與上頭分賬。重點是地價可以從很高下降到零之下(後者是
補貼招商)——這樣,縣的土地投資往往要虧蝕。但他們不傻,不會明知故犯地做虧本生意:稅收分成他們可以賺
回來。他們於是在土地使用決策與地價調整的範圍內爭取最高的稅收,也即是爭取最高的租金收入。每個縣是一家
公司,爭取土地租金總收入的極大化是正確不過的經濟原則。縣與縣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大家拼命招徠,而又因
為沒有勞動人口土地不值錢,他們善待工人。人類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樣精彩的分成制度,把整個國家以合約組合
起來。我認為這是中國經濟今天還繼續飆升的主要原因。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5-25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三)轉談合資合約。你或許記得,一九九一年在斯德哥爾摩,步下諾貝爾獎台時你向我招手,我走前恭賀,你第
一句就要求我繼續合約研究。當時你說知道美國有一個機構,有很多工商業的合約版本出售。我的回應,是早就知
道這機構,一九七六年由美國國家研究基金出錢給我買下數百份合約版本,絕大部分是知識產權與商標的租用合約
。這研究很困難,所獲甚少,但在這研究中我知道,這些租用合約很難監管,續約常有爭執,打官司如家常便飯。

三年前一位同學要寫博士論文,不知從哪裡弄來十多份中外合資合約,找我求教。我懶得管,躺在沙發上睡覺。她
高聲把合約讀出,只聽幾句我就跳起來了。原來這些合資合約,不少是知名大機構的,一律是通過合資而互相監管
的知識與商標的租用。這個同學調查得相當徹底,知道施行一般暢順,合資雙方皆大歡喜。沒有讀過她寫成的論文
,但與她多番研討中,知道該論文重要。

如果你還是《法律經濟學報》的編輯,如果我還年輕,再如果這些合資合約可以公開引用,我可以在一個週末寫好
一篇你不能不放在學報首位的文章。可惜這類有趣而重要的文章,今天的經濟學報早就見不到了。

(四)這就帶來你提出的第四點:中國怎樣才能避去美國經濟學的不良影響,來一個中國經濟學的大躍進。機會不
高,但存在。我每星期發表三篇專欄,大約一半是關於經濟的,網上轉載無數,而幾年前完工的三卷本《經濟解釋
》,雖然在中國沒有發行,從網上打印下來的「盜版」無數。不記得多少次在街上遇到要求我在盜版上簽名的同學
,當然來者不拒。

重點是我堅持經濟的唯一用場是解釋世事,就是建議政策也要先求解釋。有不少中國學子搞博弈理論,但毫無解釋
力,看來搞不上去。最近北京搞新制度經濟學的朋友出版了一本刊物,也轉載我的專欄。還有兩個地方要用《經濟
解釋》為名出刊物,我不反對,希望他們不會吵起來。

如下的數字可能給你一點安慰。「高斯定律」一詞(國內稱科斯)在中文網頁出現過六萬六千次;我的「佃農理論
」差一點,五萬四千次——都了不起。「經濟解釋」一詞是我於一九八九發明的,你猜中文網頁出現過多少次?二
千七百萬次!

(「中國未來」系列之九)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5-25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讓我先覆高斯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5-25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6-05-2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讓我先覆高斯

「中國未來」系列寫了八篇,正要動筆寫第九,卻認為在程序上要先覆高斯。事情是這樣的。這系列的第六篇——
《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自己重視,要求高斯的助手王寧翻譯給老人家看。九十五歲的高斯讀後,說「極端有
趣味」,提出好些問題。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提出,不能不回應,何況這系列寫得辛苦,回應高斯可以鬆弛一下。
會再要求王寧翻譯給高斯。

親愛的郎奴:

王寧傳來你的問題,綜合起來有四個,試覆如下:

(一)你問,我提到杭州的工商業俊秀是哪些人,從哪裡來,為什麼會集中於杭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平均年
齡大約四十歲,做得你的孫兒,做得我的兒子。鬥青年才俊多,杭州當然比不上上海等大都會,但以人口比例算,
杭州勝出無疑問。該市有一個天下知名的西湖,不大,優美,曾經詩人雲集。杭州自古繁華,而今天的盛況是回復
到宋代詩人所描述的了。浙江是今天中國一個比較富裕的省份,工商業的才俊跑到杭州去,看着西湖,想着中國的
古文化,創生意,不是很有意思嗎?今天杭州的人均每年收入,達四千多美元,以中、美雙方的物價調整,應該逾
萬美元了。屈指一算,如果整個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杭州水平,物價調整後,中國的國民實質總收入會比美國的高
一倍。

杭州有一個經濟學會,會員絕大部分是工商業家,沒有讀過經濟的。我敢打賭,這學會的成員對真實世界的經濟認
識,平均算,會遠高於你和我知道的任何國際經濟學會。史密斯當年沒有受過正規的經濟教育,寫下了《國富論》
,之後沒有誰達到那樣的水平。

二十年前,今天杭州的工商業家是大學生,一般讀過我結集成書的《賣桔者言》。今天我到杭州,免費午餐不在話
下。但你可以想像我的尷尬:每次到杭州,他們請我吃飯,說要拜我為師。胡說胡說!應該是我拜他們為師才對。

年多前,你還算是一位成員的芝加哥大學法律學院的院長訪中國,我帶他到杭州去。十多二十個青年才俊大宴我們
於西湖旁的貴賓廳。餐後攝影留念,院長對我說:「看來主角是你,不是我。」我於是給院長作第二次介紹:「這
位院長是高斯的老闆。」主角立刻轉到院長那邊去!不知院長回美後有沒有對你提及這件趣事。可見中國事業有成
的青年對你萬分尊敬,應該的,因為沒有高斯定律的思維中國不會有今天。你會很喜歡杭州的工商業家。他們對真
實世界知得多,客觀,分析能力強。有這些本領,有沒有讀過經濟毫不重要。

你要知道他們做些什麼,告訴你吧。一位做期貨,很成功。一位管理升降機工廠,是美國牌子,產量占世界百分之
十一。此君說今天地球上一半的新升降機用於中國。你會喜歡聽到的資料,是十多年前開始時,百分之九十的零件
由外地進口,今天倒轉過來,百分之九十產於中國,而這幾年製產出的升降機出口美國了。一位產出水泥的,聽說
是中國從水泥進口轉為水泥大出口國的一個主要人物。一位造染料,供應世界百分之二十一,最大。一位做房地產
,聽說在《財富》榜上有名。此君對地產市場的分析十分老到。後來我在上海聽郎朗鋼琴演奏,散場時見到他。一
個地產商從杭州跑到上海聽一場古典音樂,應該說着些什麼。

(二)王寧說你要多一點理解我說的中國獨有的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這容易,因為對你說是行家說行話。你會記
得一九六九的春天,在溫哥華的一個漁業研討會中,一位(幾年前獲諾獎)在座的提出:「把公海漁業改為私產,
只能有一個大業主,所以魚產品之價會是壟斷之價。」我立刻回應:「怎麼可能呢?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農地都是我
的,我一定要分租出去給無數農民,農民競爭,農產品之價會是競爭市場之價。」當時你坐在旁邊,輕聲說我對了
,說了三次,過了幾天你又再說我對。

北京當局是大地主,擁有中國的所有土地。大致上,他們把土地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整個國家的數以百計的縣,
而縣又再以佃農分成的方法租給無數用家。你知道我推翻了馬歇爾的佃農理論,但馬氏不簡單,在一個注腳中差不
多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注腳和我的理論加起來,說,分成率可以不變,只要有一個價值夠高的變數可以調整,競爭
下會達到最高效能的資源使用。

撇開沙石,中國的地區情況可以這樣看。分成率是稅率,稅收再分也是佃農分成。這些分成率是劃一的。重要的變
數調整是地價。土地投資基建由縣處理,賣地收入也要與上頭分賬。重點是地價可以從很高下降到零之下(後者是
補貼招商)——這樣,縣的土地投資往往要虧蝕。但他們不傻,不會明知故犯地做虧本生意:稅收分成他們可以賺
回來。他們於是在土地使用決策與地價調整的範圍內爭取最高的稅收,也即是爭取最高的租金收入。每個縣是一家
公司,爭取土地租金總收入的極大化是正確不過的經濟原則。縣與縣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大家拚命招徠,而又因
為沒有勞動人口土地不值錢,他們善待工人。人類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樣精彩的分成制度,把整個國家以合約組合
起來。我認為這是中國經濟今天還繼續飆升的主要原因。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2 日期: 2006-05-25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三)轉談合資合約。你或許記得,一九九一年在斯德哥爾摩,步下諾貝爾獎台時你向我招手,我走前恭賀,你第
一句就要求我繼續合約研究。當時你說知道美國有一個機構,有很多工商業的合約版本出售。我的回應,是早就知
道這機構,一九七六年由美國國家研究基金出錢給我買下數百份合約版本,絕大部分是知識產權與商標的租用合約
。這研究很困難,所獲甚少,但在這研究中我知道,這些租用合約很難監管,續約常有爭執,打官司如家常便飯。

三年前一位同學要寫博士論文,不知從哪裡弄來十多份中外合資合約,找我求教。我懶得管,躺在沙發上睡覺。她
高聲把合約讀出,只聽幾句我就跳起來了。原來這些合資合約,不少是知名大機構的,一律是通過合資而互相監管
的知識與商標的租用。這個同學調查得相當徹底,知道施行一般暢順,合資雙方皆大歡喜。沒有讀過她寫成的論文
,但與她多番研討中,知道該論文重要。

如果你還是《法律經濟學報》的編輯,如果我還年輕,再如果這些合資合約可以公開引用,我可以在一個週末寫好
一篇你不能不放在學報首位的文章。可惜這類有趣而重要的文章,今天的經濟學報早就見不到了。

(四)這就帶來你提出的第四點:中國怎樣才能避去美國經濟學的不良影響,來一個中國經濟學的大躍進。機會不
高,但存在。我每星期發表三篇專欄,大約一半是關於經濟的,網上轉載無數,而幾年前完工的三卷本《經濟解釋
》,雖然在中國沒有發行,從網上打印下來的「盜版」無數。不記得多少次在街上遇到要求我在盜版上簽名的同學
,當然來者不拒。

重點是我堅持經濟的唯一用場是解釋世事,就是建議政策也要先求解釋。有不少中國學子搞博弈理論,但毫無解釋
力,看來搞不上去。最近北京搞新制度經濟學的朋友出版了一本刊物,也轉載我的專欄。還有兩個地方要用《經濟
解釋》為名出刊物,我不反對,希望他們不會吵起來。

如下的數字可能給你一點安慰。「高斯定律」一詞(國內稱科斯)在中文網頁出現過六萬六千次;我的「佃農理論
」差一點,五萬四千次——都了不起。「經濟解釋」一詞是我於一九八九發明的,你猜中文網頁出現過多少次?二
千七百萬次!(「中國未來」系列之九)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5-2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外資的中國觀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我以同一題目發表文章,是早一天在中國經貿部於廣州舉辦的會議作出的講話。有外賓,主事
人要求我用英文講,有同步翻譯。我從頭到尾破口大罵(見《再論中國》一八三至一九一頁),翻譯被中斷了。預
料可能闖禍,安排了汽車在門口等候,講完立刻離開。《南華早報》刊登英語原文,把題目改為《中國的十個污點
》,老編評論大讚,稱我為the good prof32sor。

我以為與北京的關係完蛋了。殊不知過了兩天,經貿部傳來一個口信,說萬分感謝我的批評。因此我覺得,只要自
己說的是衷心話,不磨斧,不鄙視,大可百無禁忌,有話直說。

罵聲未了二十年!今天晚上無意間讀到《商業周刊》的一篇專欄,作者是曾經被譽為美國最了不起的經理總裁Jack
W39ch,與他的太太Suzy。該文起筆引用一間公司主事人說的話:「我們是一家成功的加拿大公司,有兩個主要競爭
者不久前搬到中國去。我知道他們正在那裡虧蝕,但我還是擔心留在本地是錯誤的。」作者回應:「不僅要擔心,
要懼怕,非常懼怕。」

該專欄的要點是:「不妨過於敏感吧:要假設你的競爭仇家知道中國有某方面可取的,而你不知道。」相當誇張:
作者認為,只要不能解釋為什麼不跑到中國去,應該去。

是簡單的選擇。在經濟急升下,十三多億人口是史無前例的大市場,就算某些產品的需求今天還不冠於地球,給人
的印象是不久的將來一定是。愈來愈多外資可在中國內銷了,賺到的錢愈來愈容易匯出去;工資低廉,工人吃得苦
,技術與產品質量與日俱增,在中國產出的可以運回老家銷售;地區的競爭者頻頻招手,外資有什麼要求都有商量
。沒有投資者會反對我花了長時日才理解的中國地區制度(見《南窗集》最近發表的):地區政府的立場是只要有
錢可賺,大家一起賺。

上述是今天「外資的中國觀」的正面觀。負面的沙石還多的是。可以說,今天投資中國要上怎樣避開沙石的課。各
行各業的沙石不同,投資者如果不是下了注,親歷其境,不可能懂得怎樣處理。兩年前讀到一項報道,依稀記得,
外資到上海下注,首兩年虧的多,賺的少,但五年後賺錢的近百分之九十。

大市場就有這樣的奇異功能。如果你有一種證實有市場的特別產品,或一套證實有市場的特別服務,跑到中國去下
注,控制質量,控制成本,然後守,死守,幾年後你會賺錢。市場那麼大,你開始賺錢之際跑到市場看,不容易見
到自己的產品。

但要注意—萬分注意—你的產品要有點特別。如果你沒有發明專利,沒有商業秘密,沒有設計天賦,商標不值錢—
換言之,你提供的很多外人可以依樣提供,那麼找我替你算命,我的水晶球說在中國你沒有前途。這是因為猛虎不
及地頭蟲。地頭蟲生長於沙石,門路多多,成本比你低,你鬥他們不過。

到中國投資,希望賺錢,要有自知之明。好比印刷行業,日本曾經雄視天下,跑到中國下注,被地頭蟲殺得叫救命
。好比什麼刀刀叉叉,或塑膠產品,外資到中國嘗試,成功機會是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5-2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外資的中國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5-1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搞福利要講條件

那天讀國內某英文報章,提到幾項福利經濟的建議,心想,貝加等大師對中國前景有保留,可不是空穴來風。

一項關於最低工資的報道,可能是大搞福利經濟的一個起點。北京當局委任某機構調查中國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情況
。調查報告說,中國城市的法定最低工資偏低,北京只有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上海百分之二十五,跟着說,國
際水平的法定最低工資,是在人均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之間。該報告於是建議:中國要提升法定的最低工資,
否則到了二○一○年情況不可以接受云云。

這就是了,在地球活了七十年,我沒有見過一份政府委任的調查報告說:「調查過了,一切都可以,政府不需要做
什麼。」是的,如果讓佛利民選出世界上最可取的市場,或讓李馬丁設計他認為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然後請任何
政府委任一個機構作調查研究,寫報告,我絕對肯定,這報告一定批評多多,提出修改建議,如果政府接受,最理
想的會變得面目全非。

胡總書記不久前訪美,說了一句深得我心的話。他說:中國會參考外國的方法,但走的是自己的路。說得對,但可
不可以做到是另一回事。

回頭說最低工資,美國法定的,連僱主替工人出的福利金,大約每小時八美元。這政策對經濟的禍害屈指難算,寫
過了,不再說。不久前一位朋友問:「你說最低工資會對經濟帶來禍害,但美國富有,人均收入那樣了不起,怎可
以自圓其說?」我回應:「不要不自量力吧。美國的先天條件比中國高那麼多,政府亂來一下社會承擔得起,中國
沒有條件大搞最低工資或福利經濟。」

大搞福利真的要講條件。澳洲與加拿大是福利知名天下的國家,經濟是廣東人說的「死吓死吓」很多年,今天大有
起色,究其因,是中國發展為世界工廠,把他們的天然礦物買起來了。好些年前我與一位知情朋友談及中東一個盛
產石油的小國。缺水,因為掘到地下,找水比找石油困難。該小國的政府提供的福利高得過癮,人民如果不求發達
,但求生活休閒,根本不需要工作。

以密度算,美國的天然資產比不上油價暴升的中東,也應該比不上礦價暴升的澳洲或加拿大,但美國人傑地靈,令
人羨慕。年多前到九寨溝攝影,招呼的朋友問我有沒有見過那樣好的風景,我反問:你到過美國沒有?我愛海,跑
過神州大地不少海岸,見不到可與美國相提並論的。你可以在美國駕車四天還是那片大農地,永不缺氧。在加州植
葡萄,有水灌溉但沒有雨,葡萄質量的高水平年年一樣。人口密度低,從歐洲傳來的文化有厚度,今天國際品評,
最有水平的大學十之八九在美國。有這樣的條件,為當年以奴隸身份進口的黑人與本土的印第安人搞福利,不僅承
擔得起,也應該義不容辭吧。

相比起來,中國拿得出來的只是一個有厚度的古文化,以及十三多億可以刻苦耐勞的人口。怎可以學人家大搞福利
經濟呢?不自量力!要扶貧我同意。天生有缺陷或因意外而不能工作的人,我們要幫助。除此之外,扶貧只應該扶
助他們自力更生。中國走自己的路,要想出自己的扶貧方法。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5-1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搞福利要講條件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5-18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回顧感慨,前看憂心

寫中國未來,開頭七篇卻寫了回顧!不是有計劃的,只是寫了第一篇後,覺得有責任把自己跟蹤了二十多年的所知
記錄下來。對經濟歷史有研究,知道中國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過程,從學術的角度看,比任何國家的任何時代都重要
。高斯一九八○年說——跟着重複了多次——他想不到有其他經濟題材比中國改革更重要。去年替我寫前言,他說
中國的成功改革不僅是歷史大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一九七四年經濟學天才嘉素(R. Kessel)對我
說:判斷經濟問題的重要性,行內沒有誰比得上高斯。

寫回顧,有無限的感慨。是那樣重要的歷史,只起於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今天我們還身在其中,竟然知得那麼少
,將來的歷史學者會怎樣處理呢?傳媒的報道不盡不實,專業機構的報告不知所謂,而就是研究中國的學者,我讀
到的,所知不多,往往誤解了中國的情況。我自己也所知不多,只是八十年代深圳派出三個助手協助我調查研究,
北京有幾位搞經改的造訪港大,跟他們討教過一些日子,之後我要求某些資料,總會有人提供。這些加起來不等於
我知得準確。是那麼複雜的改革,今天回顧主要靠自己的經歷,猜測在所難免。但我想,是對是錯,客觀地記錄下
來,對將來的學者多多少少有點幫助吧。

比較可靠的是在神州大地作過不少實地調查。既為街頭巷尾專家,這方面我眼觀六路,可以迅速地把見到的種種以
簡單的理論聯繫起來。話雖如此,我知道的還是不夠,遠為不夠的。希望北京當局能好好地保存他們的檔案,有朝
一日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是學術之幸。

有些朋友對中國永遠不看好,但二十多年來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奇蹟,將來的學者不會說違心話。要注意的,是這
迅速經濟增長絕對不是因為改革一帆風順。正相反,這改革風風雨雨,一波三折,就是今天還滿是沙石,值得破口
大罵的事情無數。可見學院裡的經濟發展學說,就是最高明的,也大有問題。能不感慨乎?

三年前我對周其仁說:「批評中國這樣不是那樣不對,很容易。但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中國
的發展創造了奇蹟,北京一定是做對了些什麼,對得非常對。是些什麼呢?這才是問題。」大致上我找到了答案,
有好幾方面的,前文說過了。一減一加是淺邏輯,有大波折的過程,中國的經濟發展還能震撼世界,是不容易解釋
的現象。

二十世紀後期,像中國那樣,東歐與前蘇聯等國家都試圖從產權的角度入手改革經濟,但條件看來最差的中國,卻
跑出好幾個馬位。雖然我認為中國在九十年代開始穩定下來的貨幣與地區制度很精彩,獨有的,但我們不能排除還
有其他可以抗衡或更有經濟效能的制度。為什麼東歐沒有相近的成績呢?一個原因是他們起筆推出民主投票,其中
困難我解釋過了。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對產權界定與交易費用的理念掌握不足。一九九○年在瑞典,一位諾貝爾獎委
員對我說,東歐對新制度經濟學的認識近於零——雖然近幾年他們開始重視,但這門學問已經走上歪路,沒有什麼
可教的。

還有一個顯然重要但我不懂的原因,應該不說,但為了將來學者的研究要提點一下。中國的共產黨看來是一個很有
系統組織的機構,從改革那方面看,這機構給我如下的印象:決定了大方向,他們拿得緊,但在改革的細節上,他
們處理從寬。後者,要批評,可說朝令夕改;要讚賞,可說處事有彈性。別的不說,單是我認為今天穩定下來的、
界定得非常好的地區競爭制度,跟蹤過這發展過程的人,都知道地區的劃分、權利的界定、承包的性質與分賬的方
程式,不知更改過多少次。說不民主,但我知道他們搜集意見是不斷的工作,天天做。說北京有權力鬥爭,但經濟
效果卻看不出來。考慮,推出,不對,更改,再推出——大致上是中國改革的細節過程。改來改去,到今天,我擔
心北京分不開重點與沙石,把重點作沙石處理,改壞了。在貨幣制度上,最近央行的言論給我這樣的感受。

說未來,我想到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自己在《信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為《經濟學可誤導中國的經濟改革》,顧
題可以知意。應用上,經濟學與工程或自然科學等有很大的差別。一個工程師可以建造大廈,但一個經濟學博士甚
至教授,十之八九不會懂得怎樣搞好經濟。有實用性的經濟學要對歷史與世事知很多,操作的人要有天生的感受,
要有普通常識,要理解局限條件的重點,也要掌握根本不需要經過正規訓練才知道的基本經濟原理。世事洞明皆學
問,而有實用性的經濟知識,可不是今天學院教的均衡或博弈理論,也不是什麼回歸分析。換言之,除非有天生的
奇佳感受,一個經濟學博士要從象牙塔跑出來,在真實世界不斷打轉起碼二十年。我不懷疑一些從海外名校回歸的
經濟專材的智商不凡,但建議經濟政策單靠名頭與智商不足夠,遠為不夠的。

北京當局能否維持他們已往的收取意見,自己考慮,自己決定——有關鍵性。摸着石頭過河摸了那麼久,過了那麼
遠,繼續下去最高明。我也擔心貝加(G. S. Becker)對中國未來的負面觀:走上福利經濟的路。我不反對扶貧,
更不反對扶助農民,問題是怎樣扶才對。曾經發表過三篇題為《扶貧何價》的文章,細說了,會再說。這方面我特
別擔心的,是好些福利政策推了出去收不回來。這一點,與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細節從寬,不對則改」的處理手法
是水火不相容的。建議溫總理:任何扶貧政策都不妨考慮,但會養大壓力團體而收不回來的,不要幹。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5-18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最令人憂心是樹大招風,帶來國際壓力。這是外交問題,我不懂。二○○三年三月十一日,我發表《令人羨慕的困
境——朱鎔基退休有感》,結尾寫道:「愚見以為,不出兩年,外國(尤其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會很
大。」言猶在耳,不出三個月此壓力就排山倒海而來。北京終於守不住,去年三月人民幣與美元脫鈎,今天上升了
大約三個百分點。

大方向是走對了,走得好。我這個人不蠢,不會跟成功爭論。可惜餘下來的沙石不僅多,而且難處理。比起一九八
一年我推斷中國的未來,今天的形勢遠為複雜,其中牽涉到我一無所知的學問。下期開始寫未來,是三分推斷,七
分建議吧。

(「中國未來」系列之八)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5-18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05-1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回顧感慨,前看憂心

寫中國未來,開頭七篇卻寫了回顧!不是有計劃的,只是寫了第一篇後,覺得有責任把自己跟蹤了二十多年的所知
記錄下來。對經濟歷史有研究,知道中國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過程,從學術的角度看,比任何國家的任何時代都重要
。高斯一九八○年說——跟着重複了多次——他想不到有其他經濟題材比中國改革更重要。去年替我寫前言,他說
中國的成功改革不僅是歷史大事,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一九七四年經濟學天才嘉素(R. Kessel)對我
說:判斷經濟問題的重要性,行內沒有誰比得上高斯。

寫回顧,有無限的感慨。是那樣重要的歷史,只起於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今天我們還身在其中,竟然知得那麼少
,將來的歷史學者會怎樣處理呢?傳媒的報道不盡不實,專業機構的報告不知所謂,而就是研究中國的學者,我讀
到的,所知不多,往往誤解了中國的情況。我自己也所知不多,只是八十年代深圳派出三個助手協助我調查研究,
北京有幾位搞經改的造訪港大,跟他們討教過一些日子,之後我要求某些資料,總會有人提供。這些加起來不等於
我知得準確。是那麼複雜的改革,今天回顧主要靠自己的經歷,猜測在所難免。但我想,是對是錯,客觀地記錄下
來,對將來的學者多多少少有點幫助吧。

比較可靠的是在神州大地作過不少實地調查。既為街頭巷尾專家,這方面我眼觀六路,可以迅速地把見到的種種以
簡單的理論聯繫起來。話雖如此,我知道的還是不夠,遠為不夠的。希望北京當局能好好地保存他們的檔案,有朝
一日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是學術之幸。

有些朋友對中國永遠不看好,但二十多年來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奇蹟,將來的學者不會說違心話。要注意的,是這
迅速經濟增長絕對不是因為改革一帆風順。正相反,這改革風風雨雨,一波三折,就是今天還滿是沙石,值得破口
大罵的事情無數。可見學院裡的經濟發展學說,就是最高明的,也大有問題。能不感慨乎?

三年前我對周其仁說:「批評中國這樣不是那樣不對,很容易。但這不是問題。問題是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中國
的發展創造了奇蹟,北京一定是做對了些什麼,對得非常對。是些什麼呢?這才是問題。」大致上我找到了答案,
有好幾方面的,前文說過了。一減一加是淺邏輯,有大波折的過程,中國的經濟發展還能震撼世界,是不容易解釋
的現象。

二十世紀後期,像中國那樣,東歐與前蘇聯等國家都試圖從產權的角度入手改革經濟,但條件看來最差的中國,卻
跑出好幾個馬位。雖然我認為中國在九十年代開始穩定下來的貨幣與地區制度很精彩,獨有的,但我們不能排除還
有其他可以抗衡或更有經濟效能的制度。為什麼東歐沒有相近的成績呢?一個原因是他們起筆推出民主投票,其中
困難我解釋過了。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對產權界定與交易費用的理念掌握不足。一九九○年在瑞典,一位諾貝爾獎委
員對我說,東歐對新制度經濟學的認識近於零——雖然近幾年他們開始重視,但這門學問已經走上歪路,沒有什麼
可教的。

還有一個顯然重要但我不懂的原因,應該不說,但為了將來學者的研究要提點一下。中國的共產黨看來是一個很有
系統組織的機構,從改革那方面看,這機構給我如下的印象:決定了大方向,他們拿得緊,但在改革的細節上,他
們處理從寬。後者,要批評,可說朝令夕改;要讚賞,可說處事有彈性。別的不說,單是我認為今天穩定下來的、
界定得非常好的地區競爭制度,跟蹤過這發展過程的人,都知道地區的劃分、權利的界定、承包的性質與分賬的方
程式,不知更改過多少次。說不民主,但我知道他們搜集意見是不斷的工作,天天做。說北京有權力鬥爭,但經濟
效果卻看不出來。考慮,推出,不對,更改,再推出——大致上是中國改革的細節過程。改來改去,到今天,我擔
心北京分不開重點與沙石,把重點作沙石處理,改壞了。在貨幣制度上,最近央行的言論給我這樣的感受。

說未來,我想到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自己在《信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為《經濟學可誤導中國的經濟改革》,顧
題可以知意。應用上,經濟學與工程或自然科學等有很大的差別。一個工程師可以建造大廈,但一個經濟學博士甚
至教授,十之八九不會懂得怎樣搞好經濟。有實用性的經濟學要對歷史與世事知很多,操作的人要有天生的感受,
要有普通常識,要理解局限條件的重點,也要掌握根本不需要經過正規訓練才知道的基本經濟原理。世事洞明皆學
問,而有實用性的經濟知識,可不是今天學院教的均衡或博弈理論,也不是什麼回歸分析。換言之,除非有天生的
奇佳感受,一個經濟學博士要從象牙塔跑出來,在真實世界不斷打轉起碼二十年。我不懷疑一些從海外名校回歸的
經濟專材的智商不凡,但建議經濟政策單靠名頭與智商不足夠,遠為不夠的。

北京當局能否維持他們已往的收取意見,自己考慮,自己決定——有關鍵性。摸着石頭過河摸了那麼久,過了那麼
遠,繼續下去最高明。我也擔心貝加(G. S. Becker)對中國未來的負面觀:走上福利經濟的路。我不反對扶貧,
更不反對扶助農民,問題是怎樣扶才對。曾經發表過三篇題為《扶貧何價》的文章,細說了,會再說。這方面我特
別擔心的,是好些福利政策推了出去收不回來。這一點,與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細節從寬,不對則改」的處理手法
是水火不相容的。建議溫總理:任何扶貧政策都不妨考慮,但會養大壓力團體而收不回來的,不要幹。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4 日期: 2006-05-18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最令人憂心是樹大招風,帶來國際壓力。這是外交問題,我不懂。二○○三年三月十一日,我發表《令人羨慕的困
境——朱鎔基退休有感》,結尾寫道:「愚見以為,不出兩年,外國(尤其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會很
大。」言猶在耳,不出三個月此壓力就排山倒海而來。北京終於守不住,去年三月人民幣與美元脫鈎,今天上升了
大約三個百分點。

大方向是走對了,走得好。我這個人不蠢,不會跟成功爭論。可惜餘下來的沙石不僅多,而且難處理。比起一九八
一年我推斷中國的未來,今天的形勢遠為複雜,其中牽涉到我一無所知的學問。下期開始寫未來,是三分推斷,七
分建議吧。(「中國未來」系列之八)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5-16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是港元轉鈎人民幣的時候了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香港財政司彭勵治考慮回復到一九七一之前的鈔票局(稱聯繫匯率)制度時,我參與商討。當
時英國決定了把香港交還中國(還未公布),九七問題的吵鬧使港元暴跌,風聲鶴唳,而中國雖說開放改革,但民
不聊生,高幹兇神惡煞,香港人叫救命。是一場噩夢,對中國前景看好的只有我一個。戴卓爾夫人的私人經濟顧問
是好朋友,他說服我香港要回到鈔票局制度去。

彭勵治向美國打了招呼,不作異想,單鈎美元。當時浮動匯率是八點二兌一美元,他考慮以七點二下錨。沒有誰興
高彩烈,一個星期二的下午,公布下錨的前四天,彭老召我到他的辦公室。我跑進去,還沒有坐下,他問:「我打
算以七點二港元兌一美元,你怎樣看?」我回應:「還是近市價一點為上。」他點點頭,說沒有其他要談了。只一
人一句,我沒有試過那樣簡短的會面。以七點八掛鈎後,過了三個月,港元的貨幣量止跌回升,我寫封短信給彭老
,恭賀他。他得意洋洋地回應:「知道你要近市價一點,又知道香港人喜歡那個『八』字,你說我是不是天才?」

二十三年多過去了,今天的中國與昔日的是兩回事,而人民幣成為地球最強貨幣,已有三年多的日子了。昔日彭老
與我的共識,是有朝一日,中國改革有大成,香港要轉用人民幣:一國二幣(加澳門是三幣)不成體統。

今天我們要問:香港應否取消港元,也取消鈔票局,轉用人民幣?我的答案是:可以轉用人民幣,但不妨稍等一下
。這是因為北京還沒有完全解除外匯管制。可以轉用,沙石不多,但等到中國解除所有匯管較高明。第二個問題:
暫時保存鈔票局,港元應否在今天轉鈎人民幣呢?答案是應該的。

如下的好與壞給讀者考慮吧。先說可取的。一、轉鈎人民幣順理成章,既為一國,何必其中一個城市是離群之馬?
如果人民幣是弱幣無話可說,但其勢甚強,只有傻瓜才捨強取弱。二、這些日子美元呈弱勢,而幾天前某美國名報
說美元是有策劃地逐步貶值(我懷疑此說),港元跟着美元下跌沒有好處。三、鈎着美元,二十多年來港元的利息
率跟着美國走,大上大落,香港以地產掛帥,其禍害有目共睹。四、如果港元轉鈎人民幣,立刻變為大強幣,外資
湧進香港「「」」字都冇咁淺矣。五、鈎人民幣不需要多少儲備,因為可以隨時轉用人民幣,而外圍要打擊港元圖
利,是發神經。

不可取的另一面,只有一點。如果人民幣守不住政治壓力,被迫大幅升值,港元鈎着人民幣也要跟着升上去。這樣
,樓價跌個七零八落也是「」字都冇咁淺。頻頻出外旅遊的可能無所謂,有部分人士會大叫過癮;然而,日本的慘
痛經驗豈不可鑑乎?

如果我們能肯定人民幣會在一兩年之內解除所有匯管,那麼等一兩年直接轉用人民幣,不再搞鈔票局,可取。問題
是基本法說明香港可以自有其幣,一下子轉用人民幣,民主不民主總會有人吵起來。先以鈔票局轉鈎人民幣,再取
消鈔票局,政治上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如果香港當局今天不聽老人言,可能很尷尬。等到北京解除所有匯管,人民幣殺到香港,良幣淘汰劣幣,聖誕權與
任老弟豈非面目無光?

朋友,到馬來西亞走走吧。那裡的商店今天搶收人民幣,把自己的貨幣視為次貨。今天不識時務,港元會這樣收場
!有誰敢跟我賭一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5-16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是港元轉鈎人民幣的時候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5-1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攝影堆砌說Google文章

都是數碼惹來的禍!從半導體發展出來的數碼科技了不起,三十年前沒有人會相信吧。我不懂,但效果如何看得到
,令人拜服。我的投訴,是這先進科技的存在,往往代替了人的腦子,出現了不是腦子使用科技,而是倒轉過來,
腦子被科技奴役的情況。在兩項我算是專家的玩意上,人腦成為電腦奴隸的情況明顯。一是攝影,二是文章。

先談攝影吧。今天用膠卷曝光,沖洗後掃描入電腦,經過電腦修改(稱造片),最後由電腦輸出,激光射印到感光
的相紙上。沒有黑房,效果一般比昔日好,而且容易得多。昔日我們在黑房可以修改的,今天的電腦不僅容易,而
且很多我們當年辦不到的,今天是舉指之勞了。

我說過,一件作品只能從作品本身評價,不要管作者是怎樣弄出來的。攝影由電腦造片,這裡加那裡減,更改反差
,調校色彩,取消礙眼之物,等等,做來容易,效果往往令人驚喜,比昔日可以辦到的優勝多了。問題是今天的攝
影者知道電腦可以做更多的,於是腦子想着電腦可以怎樣做,走上了堆砌的路,又稱「斬料堆砌」。這是從幾張底
片選擇局部來組合,砌成一張作品。例如這裡加一隻飛鳥,那裡把山搬過來,總之搬來搬去,百鳥歸巢。

作品要從作品本身看。這種堆砌作品有可取的嗎?很少見到,因為有三個不容易解決的困難。其一是不同物體的光
位、大小的比例、焦點的距離、風向的變動,等等,數之不盡的,組合堆砌在一幅作品中,費盡心機可以造得近於
天衣無縫,但整張作品看總有點不妥,彷彿有點發神經。其二,這種堆砌作品要用腦,但腦子總是想着電腦可以怎
樣砌,可以巧妙之極,但我就是看不出作者有一個純真的創作腦子。其三,藝術是感情的表達,算我麻木,堆砌作
品一般看不到作者的感情。

電腦作品不限於攝影堆砌,文章也如是,起碼有四十年的日子了。一九六七年到了芝加哥大學,見到那裡有些研究
生,把大量數字送進電腦,回歸統計一番後,寫論文,事前沒有什麼假說要驗證的。我問佛利民:「這些博士生是
搞什麼鬼呀?」他回應:「他們把廢物放進電腦,廢物於是跑出來。」然而,教授們不容易管轄一個學生以電腦作
出數之不盡的回歸分析,選出好看的,倒過來砌出所謂需要驗證的假說。從那時起,美國不少經濟博士論文是這樣
搞出來的,其中精品是好看的廢物。

今天Google當道,神乎其技,要什麼資料或數據一按鍵盤就在熒光幕上出現。一夜之間不少專欄寫手變得學富五車
。作品只能從作品本身看。問題是Google文章往往稜角分明,可以看得出來:資料多但組合生硬,堆砌痕跡明顯,
推理邏輯連不起來。

我寫專欄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是先有題材,也有大概意念,不管結論,隨寫隨想,寫到哪裡就哪裡,初稿後
認為需要補加資料,就請同學到網上找,可用的用,不支持的或把文章修改,或說明己見與資料不符。除了客套,
不說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話。文章者,玩意也,心安理得為上。

這裡說的Google文章,說假話更困難。作者似乎先有題材,跟着找資料,容易找,很多的。思想於是由資料擺佈。
原則上可以寫得好,困難是寫專欄有很大的時間約束,要打通資料的經脈談何容易?作者於是迫着把資料堆砌,但
求砌得像樣,驟眼看有學問,但細讀會覺得作者的思想交叉,非縱橫也。

牛頓、史密斯、達爾文等高人當年沒有電腦協助。搞思想創作,今天有人比得上他們嗎?自己當然望塵莫及,但說
過了,我是個古人。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5-1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攝影堆砌說Google文章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05-1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歷程

人民幣出現於解放前,有六十年的歷史了。歷史上,中國沒有哪種紙幣曾經存在那麼久,雖然歷盡滄桑,滿是血淚
。有誰會想到,今天地球上的先進之邦會聯手強逼人民幣升值呢?這是炎黃子孫終於抬起頭來的鐵證。

八二年回港任職後不久我跟進人民幣。外匯券與人民幣並存的一國二幣有研究價值。國民黨時期的一國多幣,是亂
來,但外匯券是貨幣制度的一部分,不是亂來的。

一九七九年中國開放改革,遊客湧進,物品質量較佳的友誼商店為遊客而設,國內的人不准到那裡購物。問題是後
者委託遊客朋友代購。為了杜絕這種行為,該年四月北京推出外匯券。較高級的商店與酒店只准用外匯券,不准用
人民幣。這樣,作為貨幣,外匯券也是通行證或入場券。只兩年,此法證實行不通,因為國內的人可以在市場以人
民幣購買外匯券。

雖然人民幣與外匯券的公價幣值一樣,但後者用途較廣,也可以按公價兌換外幣,過了不久,在灰色市場外匯券比
人民幣值錢,大約高三分之一。這樣,在市場購物,懂得討價還價的人,拿出外匯券可獲大折頭。如下情況出現:
兩種公價相同的貨幣,購買同樣物品,討價還價後二幣不同價,其實價格相同;另一方面,不懂得討價還價的老外
,以外匯券付人民幣之價,中了計,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就出現了。

到了一九八四年,以外匯券阻止國內人購買較佳物品半點作用也沒有,但北京的朋友要保存外匯券,認為上述的價
格分歧會帶來較多的外匯進賬。我數番向他們解釋不一定,但牽涉到彈性係數分析,他們不明白。後來還是老外不
傻,沒有幾個不懂得討價還價,北京才知道外匯券是多此一舉。

這裡順便一提,一國二幣,人民幣是劣幣,外匯券是良幣,只要市場知道,可以討價還價,劣幣是不會把良幣逐出
市場的。那大名鼎鼎的格拉森定律(Gresham&apos;s Law)錯得離譜,我在一九八五年一月與一九九二年三月兩次
為文解釋得清楚。正相反,二○○三年北京要在香港搞「離岸中心」,讓香港的銀行大做人民幣生意。但人民幣有
上升壓力,是良幣,港幣鈎着美元,是劣幣,我立刻發表文章說良幣會把劣幣逐出市場,因為街上賣花生的會選收
人民幣!可能給我嚇了一下,這「中心」到今天還搞不成。其實香港早應轉用人民幣,或改為與人民幣掛鈎。政治
問題我不懂,但天生一個淺白腦子,經濟解釋信手拈來。

一九八六年六月,北京公布取消外匯券,跟着八月說十一月起外匯券不再使用。我手癢,於該年九月發表了不應該
發表的《外匯管制可以休矣》。北京的朋友說,因為這篇文章,他們推遲七年才取消外匯券。文章長,但論點簡單
,淺而妙。

我說有人民幣與外匯券的共存,市場討價還價後表面不同價其實是同價,再其實是非法行為,因為含意着的是一個
黑市匯率。不明顯,因為外匯券的存在是一重煙幕,把非法行為蓋着了。取消外匯券,是拿開煙幕,非法會變得黑
白分明。如果取消外匯券後中國容許外幣(如港幣)在國內流通(當時容許),以公價匯率算外幣購物之價低不少
,擺明是非法,糾正要外幣價格管制。如果取消外匯券後外幣不准在國內流通,在與市場脫節的公價匯率下,外貿
、旅遊及外資炒黑市會明目張膽,約束要加強外匯管制。這樣,如果北京不走回頭路——不加強價格管制與外匯管
制——取消外匯券,拿開煙幕,外匯管制守不住。

一九九三年外幣的灰市變為白市,北京取消外匯券,人民幣進入了朱鎔基時代,大略的發展我在《鐵總理的故事》
說過了。這裡要說的是一九九七年我再跟進人民幣的發展時,思想有大衝擊。我是個不受成見約束的人,但傳統的
貨幣分析左右了我的思想。是拜師學藝的時候,我記不起有哪項經濟問題我是那樣反應遲鈍的。

看官須知,傳統的貨幣分析是環繞着一個古老的幣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理論基本上沒有錯,雖


然分析可以變得非常複雜。這理論的弱點,是不管貨幣制度——制度如何與這理論的方程式是沒有關係的。

一般專家同意,如果金或銀有適當的供應量,金本位或銀本位是最可取的貨幣制度。金屬本身是貨幣,也是貨幣之
錨,物品的市價會因為金屬之價穩定而穩定,以金屬之價有變而變,幣量理論容易處理,而以貨幣政策調控失業、
不景等問題是談不上的。問題是這種本位制守不住:金屬供應不足,或外流過多,或其價暴升暴跌,都會帶來嚴重
的經濟波動。

脫離了本位制,大師佛利民認為,小國可用英國殖民傳統的鈔票局(currency board,今天香港用的),可以看為
局部本位制,但大國則要走fiat money的路,這是歐美今天的制度了。在這制度下,貨幣沒有一個固定的錨,而是
以調控幣量或利率的辦法來達到某些經濟指標或目標,例如通脹率、失業率、產出增長率等。這是間接地以指標為
錨,貨幣政策是指以調控幣量、利率及其他法例來達到指標。非常困難,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真的處理得好。這是
蒙代爾及一些貨幣專家跟佛利民之見有出入的關鍵原因。沒有誰不同意貨幣要有錨,只是一個大國的錨不易找,專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05-11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家一般這樣看。大家都贊成匯率浮動,但沒有固定的錨而浮動是一回事,有了固定的錨才浮動是另一回事。這一點
,對經濟一知半解的人老是搞不清楚。他們認為所有物價以自由浮動為上,貨幣也應如此,但他們忘記了貨幣的重
點是協助交易,不是一般物品,幣值要穩定,而這穩定最好有一個固定的錨。

脫離了本位制,大國的貨幣找不到一個固定的錨,是佛利民的觀點。十多年前我向他建議以一籃子物品為錨,他回
應說原則上可行,但費用高,太麻煩。殊不知在朱鎔基掌政下,人民幣鈎着美元為錨穩如泰山,根本不需要有多少
外匯儲備,條件是央行不手癢,要集中於守錨來調控貨幣量。這是要放棄大部分以幣量的變動來調控經濟,或起碼
貨幣政策——例如以增加幣量來減少失業——要在守錨之後有空間才考慮使用。這是說,單為守錨而調控貨幣量,
或集中於穩定幣值而守錨,任何國家都可以做到。歐美的貨幣制度的困難,是指標過多,顧此失彼——這一點,佛
利民一九六八年的一篇文章說過了。

回頭說佛老當年認為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費用過高,太麻煩,中國的經驗證明是不對的。以一籃子物品取代美元為錨
,貴客自理,可以在市場直接地購買這些物品,央行不需要存貨,也不需要自己在期市活動,只是穩守錨價。我把
朱老時期的中國貨幣制度闡釋為:用一個可以直接在市場成交的指數為錨,鈎着美元可以這樣看,鈎着一籃子物品
也如是。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含意。幣量理論是局部理論,範圍不廣,沒有大用場。有一般性的貨幣理論一定要把貨幣制度的
本身——尤其是錨的選擇——加進去,而幣量理論只是其中一個注腳罷了。有一個上佳的貨幣之錨,下得好,守得
穩,幣量多少由市場需求取決(不是錨價由市場取決),是多是少幣值也穩定。

回頭說昔日國內的銀行是出糧機構,人民銀行也如是,我罵過不知多少次。一九九五年,人民銀行成為真正的中央
銀行,法定不准做生意,而其他銀行則商業化起來了。都做得對。今天中國的銀行制度,沙石不少,奇怪的,沒有
跟進,不理解。還存在的主要困難是國營。監管銀行借貸永遠不易,職員出術的方法層出不窮,國營監管當然頭痛
頭痛。另一方面,銀行有壞賬,何必要國家負擔呢?

(「中國未來」系列之七)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05-1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歷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6 日期: 2006-05-11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5-1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的歷程

人民幣出現於解放前,有六十年的歷史了。歷史上,中國沒有哪種紙幣曾經存在那麼久,雖然歷盡滄桑,滿是血淚
。有誰會想到,今天地球上的先進之邦會聯手強逼人民幣升值呢?這是炎黃子孫終於抬起頭來的鐵證。

八二年回港任職後不久我跟進人民幣。外匯券與人民幣並存的一國二幣有研究價值。國民黨時期的一國多幣,是亂
來,但外匯券是貨幣制度的一部分,不是亂來的。

一九七九年中國開放改革,遊客湧進,物品質量較佳的友誼商店為遊客而設,國內的人不准到那裡購物。問題是後
者委託遊客朋友代購。為了杜絕這種行為,該年四月北京推出外匯券。較高級的商店與酒店只准用外匯券,不准用
人民幣。這樣,作為貨幣,外匯券也是通行證或入場券。只兩年,此法證實行不通,因為國內的人可以在市場以人
民幣購買外匯券。

雖然人民幣與外匯券的公價幣值一樣,但後者用途較廣,也可以按公價兌換外幣,過了不久,在灰色市場外匯券比
人民幣值錢,大約高三分之一。這樣,在市場購物,懂得討價還價的人,拿出外匯券可獲大折頭。如下情況出現:
兩種公價相同的貨幣,購買同樣物品,討價還價後二幣不同價,其實價格相同;另一方面,不懂得討價還價的老外
,以外匯券付人民幣之價,中了計,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就出現了。

到了一九八四年,以外匯券阻止國內人購買較佳物品半點作用也沒有,但北京的朋友要保存外匯券,認為上述的價
格分歧會帶來較多的外匯進賬。我數番向他們解釋不一定,但牽涉到彈性係數分析,他們不明白。後來還是老外不
傻,沒有幾個不懂得討價還價,北京才知道外匯券是多此一舉。

這裡順便一提,一國二幣,人民幣是劣幣,外匯券是良幣,只要市場知道,可以討價還價,劣幣是不會把良幣逐出
市場的。那大名鼎鼎的格拉森定律(Gresham&apos;s Law)錯得離譜,我在一九八五年一月與一九九二年三月兩次
為文解釋得清楚。正相反,二○○三年北京要在香港搞「離岸中心」,讓香港的銀行大做人民幣生意。但人民幣有
上升壓力,是良幣,港幣鈎着美元,是劣幣,我立刻發表文章說良幣會把劣幣逐出市場,因為街上賣花生的會選收
人民幣!可能給我嚇了一下,這「中心」到今天還搞不成。其實香港早應轉用人民幣,或改為與人民幣掛鈎。政治
問題我不懂,但天生一個淺白腦子,經濟解釋信手拈來。

一九八六年六月,北京公布取消外匯券,跟着八月說十一月起外匯券不再使用。我手癢,於該年九月發表了不應該
發表的《外匯管制可以休矣》。北京的朋友說,因為這篇文章,他們推遲七年才取消外匯券。文章長,但論點簡單
,淺而妙。

我說有人民幣與外匯券的共存,市場討價還價後表面不同價其實是同價,再其實是非法行為,因為含意着的是一個
黑市匯率。不明顯,因為外匯券的存在是一重煙幕,把非法行為蓋着了。取消外匯券,是拿開煙幕,非法會變得黑
白分明。如果取消外匯券後中國容許外幣(如港幣)在國內流通(當時容許),以公價匯率算外幣購物之價低不少
,擺明是非法,糾正要外幣價格管制。如果取消外匯券後外幣不准在國內流通,在與市場脫節的公價匯率下,外貿
、旅遊及外資炒黑市會明目張膽,約束要加強外匯管制。這樣,如果北京不走回頭路——不加強價格管制與外匯管
制——取消外匯券,拿開煙幕,外匯管制守不住。

一九九三年外幣的灰市變為白市,北京取消外匯券,人民幣進入了朱鎔基時代,大略的發展我在《鐵總理的故事》
說過了。這裡要說的是一九九七年我再跟進人民幣的發展時,思想有大衝擊。我是個不受成見約束的人,但傳統的
貨幣分析左右了我的思想。是拜師學藝的時候,我記不起有哪項經濟問題我是那樣反應遲鈍的。

看官須知,傳統的貨幣分析是環繞着一個古老的幣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理論基本上沒有錯,雖


然分析可以變得非常複雜。這理論的弱點,是不管貨幣制度——制度如何與這理論的方程式是沒有關係的。

一般專家同意,如果金或銀有適當的供應量,金本位或銀本位是最可取的貨幣制度。金屬本身是貨幣,也是貨幣之
錨,物品的市價會因為金屬之價穩定而穩定,以金屬之價有變而變,幣量理論容易處理,而以貨幣政策調控失業、
不景等問題是談不上的。問題是這種本位制守不住:金屬供應不足,或外流過多,或其價暴升暴跌,都會帶來嚴重
的經濟波動。

脫離了本位制,大師佛利民認為,小國可用英國殖民傳統的鈔票局(currency board,今天香港用的),可以看為
局部本位制,但大國則要走fiat money的路,這是歐美今天的制度了。在這制度下,貨幣沒有一個固定的錨,而是
以調控幣量或利率的辦法來達到某些經濟指標或目標,例如通脹率、失業率、產出增長率等。這是間接地以指標為
錨,貨幣政策是指以調控幣量、利率及其他法例來達到指標。非常困難,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真的處理得好。這是
蒙代爾及一些貨幣專家跟佛利民之見有出入的關鍵原因。沒有誰不同意貨幣要有錨,只是一個大國的錨不易找,專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76 日期: 2006-05-11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家一般這樣看。大家都贊成匯率浮動,但沒有固定的錨而浮動是一回事,有了固定的錨才浮動是另一回事。這一點
,對經濟一知半解的人老是搞不清楚。他們認為所有物價以自由浮動為上,貨幣也應如此,但他們忘記了貨幣的重
點是協助交易,不是一般物品,幣值要穩定,而這穩定最好有一個固定的錨。

脫離了本位制,大國的貨幣找不到一個固定的錨,是佛利民的觀點。十多年前我向他建議以一籃子物品為錨,他回
應說原則上可行,但費用高,太麻煩。殊不知在朱鎔基掌政下,人民幣鈎着美元為錨穩如泰山,根本不需要有多少
外匯儲備,條件是央行不手癢,要集中於守錨來調控貨幣量。這是要放棄大部分以幣量的變動來調控經濟,或起碼
貨幣政策——例如以增加幣量來減少失業——要在守錨之後有空間才考慮使用。這是說,單為守錨而調控貨幣量,
或集中於穩定幣值而守錨,任何國家都可以做到。歐美的貨幣制度的困難,是指標過多,顧此失彼——這一點,佛
利民一九六八年的一篇文章說過了。

回頭說佛老當年認為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費用過高,太麻煩,中國的經驗證明是不對的。以一籃子物品取代美元為錨
,貴客自理,可以在市場直接地購買這些物品,央行不需要存貨,也不需要自己在期市活動,只是穩守錨價。我把
朱老時期的中國貨幣制度闡釋為:用一個可以直接在市場成交的指數為錨,鈎着美元可以這樣看,鈎着一籃子物品
也如是。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含意。幣量理論是局部理論,範圍不廣,沒有大用場。有一般性的貨幣理論一定要把貨幣制度的
本身——尤其是錨的選擇——加進去,而幣量理論只是其中一個注腳罷了。有一個上佳的貨幣之錨,下得好,守得
穩,幣量多少由市場需求取決(不是錨價由市場取決),是多是少幣值也穩定。

回頭說昔日國內的銀行是出糧機構,人民銀行也如是,我罵過不知多少次。一九九五年,人民銀行成為真正的中央
銀行,法定不准做生意,而其他銀行則商業化起來了。都做得對。今天中國的銀行制度,沙石不少,奇怪的,沒有
跟進,不理解。還存在的主要困難是國營。監管銀行借貸永遠不易,職員出術的方法層出不窮,國營監管當然頭痛
頭痛。另一方面,銀行有壞賬,何必要國家負擔呢?(「中國未來」系列之七)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5-09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搭上古法攝影尾班車

不是所有先進科技都是好的;古法炮製有其可取之處。搞攝影,我是個古人。幾年前,電腦、掃描、激光等科技淘
汰了幾位專業黑房(國內稱暗室)的朋友。技術了得,武功廢了,能不惜乎?我不靠當年有獨得之秘的黑房技術謀
生,但先進科技的發達,在攝影玩意上兩次慘遭淘汰。也算幸運,兩次我搭上了尾班車,得享甜頭,有作品拿得出
來,能否存世是另一回事,但過了癮是肯定的。

第一次,一九五五年開始搞黑白攝影,五八年在多倫多作職業攝影師,六五年想出一套復古的攝影方法,把光與影
玩弄於指掌之間。六七年在加州長堤博物館舉行攝影個展,長達一個月,觀眾嘩然,過癮過癮。該博物館要建新的
,要求新館落成時由我的攝影新作開鑼。於是,六七年十月我跑到東岸麻省的海旁,日以繼夜地攝了一個星期,所
得甚豐。殊不知駕車到紐約唐人街吃晚飯,不到一個小時車內的所有物品——包括還未沖洗的所有膠卷——給人偷
光了。

展覽不成,擱置了攝影幾年。從芝加哥轉到西雅圖任職後,七十年代初期要再搞攝影,但我用慣的三種黑白相紙竟
然在幾年間停產了。那時彩色攝影在科技上有突破,黑白漸遭淘汰,最精彩的黑白相紙竟然首當其衝,停產。我自
創的黑房技術要靠這幾種相紙才能發揮,停產失落之至也。今天我還保存着大約三十幀一九六七年自己在黑房製作
的作品,藝術不論,相紙銀面所能發揮的質量之高,與今天還繼續的沙龍黑白作品不可同日而語。經過四十年的逐
步下跌,今天搞黑白攝影的青年不知道這門玩意的高處曾經是怎樣的一回事。

擱置了藝術攝影三十多年,三年前捲土重來,搞彩色的,先進科技協助,有得搞。但我是個古人,在科技協助中我
用的還是古法:傳統的相機,舊鏡頭,一二○膠卷,負片,玩光之法還是一九六五想出來的那一套。此法一定要用
負片,因為往往要過度曝光,有時刻意地過得離譜。

兩年內出版了七本攝影集,作品近七百幀。問題是作品的原作比印刷的高出很多。看官須知,論印刷效果,正片攝
影優勝,但論原作,正片卻比不上負片。我的攝影法門一定要用負片。影友大讚我的原作,卻大罵其印刷效果。多
番考慮後,決定從近七百作品中選出三百,放大幾套原作留存下來——據說先進的金屬相紙可以百年不變。

是在這個「留存下來」的過程中,我發覺自己正在再遭淘汰。有些作品放大後微粒非常粗——什麼都好,只是粗。
用大底片是不應該那樣粗的。經過電腦掃描,負片容易粗是實情,但為什麼有些作品粗而有些不粗呢?研究了幾天
,結論是粗粒起於沖洗底片的人用舊藥水。行內的朋友說,膠卷負片今天少人用,而更少是負片一二○。生意不足
,沖洗店子不會專為我開新藥水,是以為難。老了,再沒有閒情逸致去搞自己的沖洗了。

今天,黑白相紙淘汰到近於零;黑白膠卷的絕跡指日可待。一二○彩色負片的沖洗藥水愈來愈多用舊的,有說這種
負片可能停產。只是行內君子一般還認為,從質量看,到今天,數碼攝影還比不上膠卷。

是我之幸,搭上了古法攝影藝術的尾班車,有幾百幀彩色作品可以存世,雖然部分是過粗的。如果金屬相紙真的可
以保存百年,那麼百年後,膠卷早就淘汰了,後人見到我今天的作品,應該嘆息古法有獨到之處吧。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5-09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搭上古法攝影尾班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6-05-0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

這兩三年,老外頻頻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歷史奇蹟,何其後知後覺也?十多年前我就這樣說。老外聰明,只是遠看
廬山,見不到滿山小樹萌芽。想當年,珠江三角洲一帶雖然發展神速,但工業區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外人看不入
眼。鄧小平一九九二南下後,蘇浙一帶廢除了多種牌照約束,拼命招徠,長江三角洲才殺出重圍。

如果中國的改革發展是歷史奇蹟,那麼無可置疑,長三角是奇蹟中的奇蹟了。十三年前我說二十五年後長三角會是
歷史上最繁盛的工商業中心,今天還沒有到位,但庶乎近焉。老外今天看神州,嘖嘖稱奇,是給長三角揚之以威,
示之以勢,嚇破了膽,於是頻呼競爭不公,施壓人民幣升值。

其實也算不公:地球沒有出現過那樣吃得苦而又是那麼多的勞動人口。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百分之十七的建築起重
機集中於上海,讓該市在五年內建成香港需要五十年才建好的商業樓宇,過重,市下沉,政府要大幅減少建築容積
率。通縮襲市,樓價暴跌,建築工人凌晨操作依舊。

近於從零開始,長三角超越珠三角只用了八年,其間有嚴峻的宏觀調控與通縮。以昆山為例,九七年要投資一百萬
美元才可以十萬零五千元人民幣購買一畝工業用地,購買多少沒有約束。二○○○年是五萬一畝,投資多少不論。
去年是二十萬一畝,約束是投資二十五萬美元才可買一畝。這些規限或約束變化多,下文可見,主要是地區競爭的
結果。三千多家台商雲集昆山,爆滿,前前後後大約十年。

說到美輪美奐,蘇州工業園冠於神州,可能冠於地球。這裡的特色是世界名牌雲集,工業用地聽說賣清光,目前有
建築物的只佔小部分,幾年後全建好會是現象了。近幾年無錫上升得比蘇州還要快。杭州是年輕工商業家的聚腳地
,認識不少,皆一時俊秀。義烏、溫州等的崛起皆天方夜譚,不用我介紹了。

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幣值穩定當然重要,但長三角颷升的頭十年,有一半時間面對嚴重通縮。進入世貿有助,但
那只是近幾年的事。說向外資獻殷勤,那當然,但其他國家也懂得做。沒有眾多工會的左右重要,但不一定足以抵
消遠比香港昔日工業起飛時為多的管制法例,以及貪污帶來的手續麻煩。發生了些什麼事?產權結構的基本改革在
八十年代的第一階段改了,為什麼九十年代的第二階段會繼續颷升呢?

我的答案有兩方面。其一是周燕同學給我翻閱的十多份中外合資合約。說是合資,其實是註冊商標、發明專利與商
業秘密的租用合約。看官須知,這些專利的傳統租用合約很難監管,因為產出數量難以鑑證,使用費(royalties)
往往得個「講」字,而商業秘密是一去不返的。以合資合約處理商標與科技知識的租用,容許擁有這些「無形」資
產的機構委任董事與其他行政人員在產出現場監管,大幅減少甚至杜絕欺騙行為。

我見到的中外合資合約,一律有詳盡的商標與專利使用費的羅列,而這些是「相金先惠」,有沒有利潤,凡有產出
外資就先收取,有時寫明外地的銀行戶口號碼,匯出沒有管制。羅列着的凡有產出就要支付使用費的項目有時長達
幾頁紙,是合資合約的一部分,中方協助產出的責任有說明,而令人矚目的是中方要負責減低中國的稅。有利潤當
然按股權分配,但那是外資抽取使用費之後才算。

個人認為以合資合約替代商標與專利租用合約是中國的發明,因為其中條文的設計一般反映着怎樣合法地避去政府
的管制法例。當時外資在中國獨資是不容許的,要與中方合資從事,但上述的合資合約顯然受到歡迎,因為後來可
以獨資了,約滿後或新入門的外資,往往可獨不獨。

第二方面,上述的合資合約,與其他在外地不會見到的合約安排,顯然是從我屢次提及的激烈地區競爭衍生出來的
。事實上,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是起於一套外地見不到的合約安排。換言之,整個中國的工業制度架構,是一
套合約安排的組合,撇開沙石妙絕天下。要深入理解,讀者要參考我一九六九年發表的《佃農理論》與一九八三年
發表的《公司的合約本質》。沒有作過這些研究,我不會在中國的地區調查中恍然而悟。

想當年,北京把權力下放,起筆時下頭沒有資產權利可言。毛主席當年廢除私產做得徹底,就是工人的勞力也由國
家支配。從資產權利的角度看,下頭一片空白,把權利放下去,只要順流而下,避過礁石,達到一個前所未聞而又
滿是生產活力的制度可以理解。這是人類歷史的唯一經驗。

八十年代初期,承包制開始取代昔日共產政制下的等級權利劃分,農業取代得好,工商業有困難——都分析過了。
大約八十年代中期,地區與中央協商承包出現,起初用固定的包「乾」上繳,跟着發展為層層承包:中央與省,省
與市,市與縣。以固定銀碼上繳的承包有不少問題:協商常有吵鬧,區區有別,過低中央或上頭眼紅,過高下頭叫
救命,要上頭賑濟。

承包上繳的方程式改變過不知多少次,後來改用分成,那就是佃農制度了。雖然繼續修改,但到了朱鎔基時期,地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6-05-04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區之間的(佃農)分成方程式開始固定下來。權力下放後,中國今天的經濟權力核心不是中央,不是省,不是市,
也不是村,而是縣。以土地劃分,大致上沒有土地就沒有經濟權力。中央上頭統一稅制,提供土地徵用與建築的大
致規例——形式上與佃農合約相同。某些公共事項(例如過區的公路建設),由中央或省處理,而縣的司政監管則
是省與市的責任。

土地使用的權力落在縣的手上,是絕大部分的經濟權力了。中央指定的土地使用規例是大概,留下很大的空間讓縣
作主。例如稅率與分成率皆劃一,不能變,但工業用地之價,由縣決定,可以間接地調低到負值。佃農理論說,除
非特殊情況,在競爭下單憑地價調整可以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率。大致上,土地用途也是由縣選擇的。

最重要的工業稅收是增值稅(按產出所值減除原料成本抽取),可以看作工人的收入稅(月入一千六百之下工人本
身是免稅的)。抽增值的百分之十七,其中百分之二十五歸縣所有,百分之七十五交到上頭。增值稅是工廠沒有盈
利或虧蝕也要抽,是佃農分成的原則,而有盈利才抽的稱所得稅,縣佔百分之七十五,其餘上繳。工業所得稅不多
,縣不那樣重視。(工業之外的其他生意抽營業稅與所得稅,縣也與上頭分成,這裡不談。)地點奇差的縣,入不
敷支,上頭會考慮資助;如果縣的主事人辦事失當,上頭更換時有所聞。有地而勞動力不足,地不值錢,所以縣對
工人客氣招手,而縣與縣之間爭取投資者的激烈,中國獨有。一九九三年左右中央大舉放寬人口流動,農業人口急
速下降,工業打崩頭。月是故鄉明,十年後,嚴重的民工荒在南中國出現了。

這就是了。一個縣是一家公司,拿着有劃清界線的土地作為資本做生意。公司合約的結構,一方面與上頭分成,另
一方面與投資者分成,皆佃農制。稅率劃一,所以縣的成敗,可以用稅收在總資產的比重衡量。有成就的縣長或書
記,不愁沒有私營或民營機構招手。此外,促成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一個重點是競爭的局限條件非常清楚。這
一點,讀者要參考我早年寫下的佃農理論了。

不要忘記,在分析「大包乾」時我指出,「稅」與「租」的理念相同。競爭租值(稅值)極大化是天才之筆,是秘
密,因為天下只有我一個人明白。北京怎會知道呢?是逼出來的!當時我還沒有發表《供應的行為》的第三章,大
幅地修改了傳統的成本與租值概念。

(「中國未來」系列,之六)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6-05-04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4 日期: 2006-05-04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6 日期: 2006-05-0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

這兩三年,老外頻頻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歷史奇蹟,何其後知後覺也?十多年前我就這樣說。老外聰明,只是遠看
廬山,見不到滿山小樹萌芽。想當年,珠江三角洲一帶雖然發展神速,但工業區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外人看不入
眼。鄧小平一九九二南下後,蘇浙一帶廢除了多種牌照約束,拚命招徠,長江三角洲才殺出重圍。

如果中國的改革發展是歷史奇蹟,那麼無可置疑,長三角是奇蹟中的奇蹟了。十三年前我說二十五年後長三角會是
歷史上最繁盛的工商業中心,今天還沒有到位,但庶乎近焉。老外今天看神州,嘖嘖稱奇,是給長三角揚之以威,
示之以勢,嚇破了膽,於是頻呼競爭不公,施壓人民幣升值。

其實也算不公:地球沒有出現過那樣吃得苦而又是那麼多的勞動人口。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百分之十七的建築起重
機集中於上海,讓該市在五年內建成香港需要五十年才建好的商業樓宇,過重,市下沉,政府要大幅減少建築容積
率。通縮襲市,樓價暴跌,建築工人凌晨操作依舊。

近於從零開始,長三角超越珠三角只用了八年,其間有嚴峻的宏觀調控與通縮。以昆山為例,九七年要投資一百萬
美元才可以十萬零五千元人民幣購買一畝工業用地,購買多少沒有約束。二○○○年是五萬一畝,投資多少不論。
去年是二十萬一畝,約束是投資二十五萬美元才可買一畝。這些規限或約束變化多,下文可見,主要是地區競爭的
結果。三千多家台商雲集昆山,爆滿,前前後後大約十年。

說到美輪美奐,蘇州工業園冠於神州,可能冠於地球。這裡的特色是世界名牌雲集,工業用地聽說賣清光,目前有
建築物的只占小部分,幾年後全建好會是現象了。近幾年無錫上升得比蘇州還要快。杭州是年輕工商業家的聚腳地
,認識不少,皆一時俊秀。義烏、溫州等的崛起皆天方夜譚,不用我介紹了。

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幣值穩定當然重要,但長三角飆升的頭十年,有一半時間面對嚴重通縮。進入世貿有助,但
那只是近幾年的事。說向外資獻殷勤,那當然,但其他國家也懂得做。沒有眾多工會的左右重要,但不一定足以抵
消遠比香港昔日工業起飛時為多的管制法例,以及貪污帶來的手續麻煩。發生了些什麼事?產權結構的基本改革在
八十年代的第一階段改了,為什麼九十年代的第二階段會繼續飆升呢?

我的答案有兩方面。其一是周燕同學給我翻閱的十多份中外合資合約。說是合資,其實是註冊商標、發明專利與商
業祕密的租用合約。看官須知,這些專利的傳統租用合約很難監管,因為產出數量難以鑑證,使用費(royalties)
往往得個「講」字,而商業祕密是一去不返的。以合資合約處理商標與科技知識的租用,容許擁有這些「無形」資
產的機構委任董事與其他行政人員在產出現場監管,大幅減少甚至杜絕欺騙行為。

我見到的中外合資合約,一律有詳盡的商標與專利使用費的羅列,而這些是「相金先惠」,有沒有利潤,凡有產出
外資就先收取,有時寫明外地的銀行戶口號碼,匯出沒有管制。羅列着的凡有產出就要支付使用費的項目有時長達
幾頁紙,是合資合約的一部分,中方協助產出的責任有說明,而令人矚目的是中方要負責減低中國的稅。有利潤當
然按股權分配,但那是外資抽取使用費之後才算。

個人認為以合資合約替代商標與專利租用合約是中國的發明,因為其中條文的設計一般反映着怎樣合法地避去政府
的管制法例。當時外資在中國獨資是不容許的,要與中方合資從事,但上述的合資合約顯然受到歡迎,因為後來可
以獨資了,約滿後或新入門的外資,往往可獨不獨。

第二方面,上述的合資合約,與其他在外地不會見到的合約安排,顯然是從我屢次提及的激烈地區競爭衍生出來的
。事實上,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是起於一套外地見不到的合約安排。換言之,整個中國的工業制度架構,是一
套合約安排的組合,撇開沙石妙絕天下。要深入理解,讀者要參考我一九六九年發表的《佃農理論》與一九八三年
發表的《公司的合約本質》。沒有作過這些研究,我不會在中國的地區調查中恍然而悟。

想當年,北京把權力下放,起筆時下頭沒有資產權利可言。毛主席當年廢除私產做得徹底,就是工人的勞力也由國
家支配。從資產權利的角度看,下頭一片空白,把權利放下去,只要順流而下,避過礁石,達到一個前所未聞而又
滿是生產活力的制度可以理解。這是人類歷史的唯一經驗。

八十年代初期,承包制開始取代昔日共產政制下的等級權利劃分,農業取代得好,工商業有困難——都分析過了。
大約八十年代中期,地區與中央協商承包出現,起初用固定的包「乾」上繳,跟着發展為層層承包:中央與省,省
與市,市與縣。以固定銀碼上繳的承包有不少問題:協商常有吵鬧,區區有別,過低中央或上頭眼紅,過高下頭叫
救命,要上頭賑濟。

承包上繳的方程式改變過不知多少次,後來改用分成,那就是佃農制度了。雖然繼續修改,但到了朱鎔基時期,地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66 日期: 2006-05-04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區之間的(佃農)分成方程式開始固定下來。權力下放後,中國今天的經濟權力核心不是中央,不是省,不是市,
也不是村,而是縣。以土地劃分,大致上沒有土地就沒有經濟權力。中央上頭統一稅制,提供土地徵用與建築的大
致規例——形式上與佃農合約相同。某些公共事項(例如過區的公路建設),由中央或省處理,而縣的司政監管則
是省與市的責任。

土地使用的權力落在縣的手上,是絕大部分的經濟權力了。中央指定的土地使用規例是大概,留下很大的空間讓縣
作主。例如稅率與分成率皆劃一,不能變,但工業用地之價,由縣決定,可以間接地調低到負值。佃農理論說,除
非特殊情況,在競爭下單憑地價調整可以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率。大致上,土地用途也是由縣選擇的。

最重要的工業稅收是增值稅(按產出所值減除原料成本抽取),可以看作工人的收入稅(月入一千六百之下工人本
身是免稅的)。抽增值的百分之十七,其中百分之二十五歸縣所有,百分之七十五交到上頭。增值稅是工廠沒有盈
利或虧蝕也要抽,是佃農分成的原則,而有盈利才抽的稱所得稅,縣占百分之七十五,其餘上繳。工業所得稅不多
,縣不那樣重視。(工業之外的其他生意抽營業稅與所得稅,縣也與上頭分成,這裡不談。)地點奇差的縣,入不
敷支,上頭會考慮資助;如果縣的主事人辦事失當,上頭更換時有所聞。有地而勞動力不足,地不值錢,所以縣對
工人客氣招手,而縣與縣之間爭取投資者的激烈,中國獨有。一九九三年左右中央大舉放寬人口流動,農業人口急
速下降,工業打崩頭。月是故鄉明,十年後,嚴重的民工荒在南中國出現了。

這就是了。一個縣是一家公司,拿着有劃清界線的土地作為資本做生意。公司合約的結構,一方面與上頭分成,另
一方面與投資者分成,皆佃農制。稅率劃一,所以縣的成敗,可以用稅收在總資產的比重衡量。有成就的縣長或書
記,不愁沒有私營或民營機構招手。此外,促成縣與縣之間的激烈競爭,一個重點是競爭的局限條件非常清楚。這
一點,讀者要參考我早年寫下的佃農理論了。

不要忘記,在分析「大包乾」時我指出,「稅」與「租」的理念相同。競爭租值(稅值)極大化是天才之筆,是祕
密,因為天下只有我一個人明白。北京怎會知道呢?是逼出來的!當時我還沒有發表《供應的行為》的第三章,大
幅地修改了傳統的成本與租值概念。

(「中國未來」系列,之六)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5-02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互聯網想到的

那天與佛利民通電郵,提到寫專欄,想到一件事,對他說:「今天寫專欄的形勢比你當年的黃金時日優勝,因為有
了互聯網,動不動有萬多個網頁轉載。」六、七十年代佛老為《新聞周刊》寫專欄,每月或每兩星期一篇,寫得好
,但沒有互聯網,刊物銷量再多讀者數字不會像今天那樣驚人。雖然如此,佛老的思想影響了整個地球,影響了整
個時代,佩服佩服。

鬥讀者多,我們今天佔了大便宜。個人的經驗不是那樣過癮。國內刊物轉載區區在下的文章,被封殺過無數次,就
是三卷本的純學術的《經濟解釋》,國內某刊物轉載到最後幾期也被腰斬。這邊封,那邊開,懶得管。網上也被斬
過,不多。互聯網的確神通廣大。專欄出爐,傳到網上去,只幾天就擴散到無數處。不久前一位同學大約估計,說
我的讀者可能逾千萬。有朝一日,中國的言論開放了,一位專欄高手達一億讀者不足為奇。這樣的天文數字今天可
以想像,但沒有互聯網是不可以想像的。

互聯歸互聯,人多歸人多。互聯加上人多就有現象,難怪那麼多的「網」生意紛紛跑到中國來。人多廣告高,當劉
翔在奧運跨欄跑出,我立刻說發達可期,要找經理人,為文記之。郎朗與李雲迪在外地演奏,到處爆滿,炎黃子孫
所在皆是有助焉。是中國之幸,這兩位鋼琴新秀的確達到國際師級水平,老外大聲拍手是衷心的。如果他們達不到
世界級,中國人夠多也會有爆滿之盛,但會很尷尬。我舒了一口氣:達到世界級的郎朗與李雲迪,劃定下來中國鋼
琴家的高水平,今後不會有不到世界級的殺得出去。

有點擔心姚明。不是說他的球技不好,而是歷史上,籃球中鋒球技比他高的有五六個,但今天姚明每場演出,令聽
者嘩然的是電視(包括中國電視)觀眾五百萬—低估了吧!靠同胞多勝之不武,可幸姚明年年有進步,還年輕,繼
續以往的進度三年後可達大成矣。

回頭說自己假想與佛利民寫專欄比賽(一笑),我每星期寫三篇,比他當年多出好幾倍。是不公平的比賽:對我有
利愈不公平愈妙。其一是今天有互聯網,佛老當年沒有。其二是他當時是還未退休,而且傳媒訪問頻頻;我則無事
一身輕。其三是今天中國的發展熱鬧非常,世界進入了經濟大時代,可以動筆的題材比佛老當年多。

最重要的着數是第四點。佛老當年限於寫經濟;我不限,經濟文章只佔半數,其他有攝影、詩詞、音樂、書法、歷
史、教育、學術、旅遊等,也有這篇不知是寫什麼的!每篇都有分析性,不易寫,如果限於寫經濟,沒有其他題材
鬆弛一下,可能早就發神經。

自己的個性可能有助。百無禁忌,不管他人怎樣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此乃容易動筆之一也。有了題材,動筆前
沒有固定結論,寫到哪裡就哪裡—此乃容易動筆之二也。永遠不磨斧,要罵要讚隨心所欲—此乃容易動筆之三也。
文言文、白話文、廣東話,百鳥歸巢地隨意揮灑—此乃容易動筆之四也。

一九六九年我問佛利民:「你的專欄題材那麼多,是從哪裡弄出來的?」他豪情頓發,說:「是學問呀!我是享受
着自己的知識資產。」幾天前一位同學提出同樣問題,我也豪情頓發,給他同樣回應。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5-02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互聯網想到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4-2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日本的可怕故事

阿康傳來兩篇文章。一篇是史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Ronald McKinnon四月二十日發表的,內容是中國沒有「操縱」人
民幣的國際幣值。他指出逼使人民幣升值不會改進美國的外貿赤字,也支持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不變。看來是刻
意地安排在胡錦濤訪美時發表於《華爾街日報》,幫中國一個忙,炎黃子孫要感謝這位教授。

為中國好,McKinnon反對人民幣升值有一些日子了,這次再澄清論點。他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有深入的研究,指出日
本當年發展得頭頭是道,卻給美國頻頻施壓,把日圓幣值趕上去,害得日本經濟兵敗山倒。是可怕的故事,也屬無
聊:害死了日本,美國卻沒有得到好處。此君的分析角度與我的不同:他用四十多年前我讀過的absorption
approach,加上變化,令人大開眼界。

另一篇是洛杉磯加大的Deepak Lal教授寫的,二○○三年二月發表。Lal是印度人,年多前訪神州,我跟他暢論天下
大勢,解釋中國的發展情況。在比我年輕一輩的經濟學者中,Lal是難得一見地懂世事,對經濟理論基礎的掌握有分
寸,會面後我在文章中讚過他。

Lal的文章,論日本,也評論McKinnon與Kenici Ohno合著的一本題為《Dollar and Yen》的書,讚。加上自己的


,Lal論日本數十年來的經濟盛衰,日圓被迫升值而弄得財政近於破產(virtually insolvent)的故事,比
McKinnon說的更可怕。

記得日圓被迫升值不久,我於一九八七發表《日本大勢已去》,不幸言中。當時日本還有另一項嚴重的政策失誤,
上述兩位教授沒有提及的。那是他們禁止農產品進口,搞起高地價。一個蕃茄零售五美元,土地種出黃金,上帝也
保不住。感謝上帝,今天中國沒有那樣傻。

我曾經提及,中國目前的經濟活力彷彿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而日本從一九五二至一九七三的增長速度,與中國八
、九十年代可以相提並論。日本當時有三個比中國優勝的地方。其一是以時代衡量,日本當時的科技基礎遠比中國
好。其二是在制度上,日本不需要像中國那樣經過千山萬水的大改革。其三是日本當年不需要面對數之不盡的擁有
大量廉價勞力的競爭者。這樣,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發展遠比日本昔日困難。如果說日本當年是經濟奇蹟,中國今天
是奇上加奇。

更神奇的是,撇開沙石,我認為中國今天的經濟體制比日本當年優勝。這顯然是因為中國的改革有動力,今天還在
改,以後會不會改壞了是以後的事,但今天看,中國的發展勢頭是比日本七十年代初期可取的。很不幸,在這重要
關頭,中國的貨幣制度開始走上歪路,央行的言論令人擔心,而外間施壓人民幣升值,一方面是強逼中國走上日本
的災難性的路,另一方面會促使央行放棄我屢次高舉的中國貨幣制。

這裡有兩個重點。第一,原則上,如果人民幣只對所有先進之邦的貨幣升值,中國容易接受。這是說,如果其他地
區不存在,人民幣上升百分之二三十先進之邦還要買中國貨,中國的收入會增加。問題是今天的人民幣早就按着廉
價勞力的競爭地區調整,這升值會被競爭地區在背後一刀斬過來。第二,說過了,誰調整幣值誰就要付出大代價。
人民幣升值中國會有通縮,外幣自己貶值(人民幣因而升值)他們會有通脹。從北京的立場看,當然讓外幣貶值為
上。

解決上述兩個重點的最佳辦法,是人民幣轉用一籃子物品為錨,然後穩守。這樣,先進之邦的貨幣大可自由貶值,
廉價勞力之區繼續與中國平手競爭,而朱鎔基時代的中國貨幣制度保持不變。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4-2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日本的可怕故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4-27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鐵總理的故事

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對我有沉重的打擊。我反對武力鎮壓,同情民運青年,但不同意他們的好些觀點,認為他們還
要多讀書。另一方面,我對鄧小平的高評價,從跟進中國改革的第一天起沒有改變過。

於今回顧,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經濟改革可作正面看。有三方面。其一是該事件迫使經濟加速放寬,尤其是小平一
九九二的春天南下之後,價格管制大致上煙消雲散,而長江三角洲的急速發展是九二年底開始的。其二是我擔心的
走上印度之路,天安門之後有轉機。我曾經說過,避去印度之路中國要來一次大震撼,想不到要用上青年的血。其
三,可能為了避免事件重演,北京大手把權力下放,促成了今天地區之間的激烈產出競爭。

天安門事發,我給八十八歲的母親換了一部新電視。她看着,哭了,在街上跌倒,重傷。從那時到她謝世的三年多
,顧着母親我減少了跟蹤中國的發展。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我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題為《權力引起的通貨
膨脹》。那是進入了中國改革的第二個階段了。

寫《權力》一文,起於北京公布通脹加劇,《南華早報》電話訪問,我說外地專家的解釋不知道發生着什麼事,提
出自己的觀點,簡略的。只幾句,外國的傳媒紛紛找我,懶得逐個回應,就寫了該文——雖然以中文下筆,發表後
傳統的通脹解釋不再見於中國的話題上。

傳統的通脹解釋是貨幣增長率過高,我說這方面中國是專家,經驗老到,不用你教。我指出中國的困難:銀行是出
糧機構,借貸由高幹權力話事,北京要約束貨幣增長,一方面要改革銀行制度,另一方面要手起刀落,斬掉權力借
貸的需求。這是說,要求央行(人民銀行)約束貨幣增長沒有用,因為權力所在,他們沒有辦法。

九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我到海南島參加研討會議,剛好是人民幣最不值錢的那一天:灰市一百五十兌一百港元。同時
聽到,朱鎔基將於七月一日接管央行。一個月後朱老提出的改革銀行的言論,與我在《權力》一文提出的大致相同
,但跟着又彷彿改變了主意,我搞不清楚。

同年九月我帶佛利民到北京會見江總書記,遇到兩位搞經改的老朋友,他們對朱鎔基有保留,認為他主張計劃經濟
。這方面我的看法往往給外人誤解:從交易費用的角度分析制度多年,我不反對計劃經濟,而是反對計劃經濟伸展
到市場成本較低的事項去。高斯與我的看法一樣,佛利民也差不多,只是政府頻頻「過界」,批評得多就使人以為
是反對計劃經濟。當年聽朱老的言論,認為他過界,批評過他,但後來看他做出來的,卻認為過界的地方奇怪地少

不認識朱老。大約一九九一年他訪港時朋友安排了會面,但後來因他事忙取消。這裡多說幾句朱老是為了一件事:
我認為將來的經濟歷史會重視這個人。這是因為在他掌管央行與經濟的十年間,在中國形成的貨幣制度與地區制度
史無前例,撇開沙石是我探討過最可取的。不一定是朱老的發明,也不一定出自他的策劃,只是這兩個重要的制度
,出現在他掌管的時期。我認為中國今後的命運如何,能否保持與改進這兩個制度是重點。今天看,貨幣制度是改
壞了,還未定案。地區制度最近有大修的建議,還沒有機會跟進。

記得是一九九四年,朱鎔基推出「宏觀調控」。這一詞今天國內的發展商聞聲喪膽,當年來勢洶洶。幹部不准打哥
爾夫球,晚宴點菜限碟數——害得景德鎮忙於造大碟。正要為文大罵,卻意識到這些約束是杜絕權力借貸的伸延。
用不用「調控」得那樣全面可以商榷,但直接約束借貸對壓制通脹有奇效是毋庸置疑的。只三年,中國的通脹率從
百分之二十以上下降至零,跟着通縮。兩年前,北京認為經濟「過熱」,推出遠沒有那樣嚴厲但類同的宏觀調控。
不對,因為權力借貸再不是重點,壓制「過熱」的方法是加息。

朱老的宏觀調控,帶來三個我事前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是人民幣鈎住美元為錨,供應量起初按外資引進發行,跟
着發展成為我曾經多次分析的了不起的中國貨幣制度。

其二是一九九七的亞洲金融風暴,我的闡釋是起於中國的宏觀調控。該年中國的通脹率下降至零,下降得快。亞洲
小國當時一般或寬或緊地鈎着美元,而他們的國際產出競爭者主要是中國,物價跟着中國走。人民幣一下子沒有通
脹,灰市幣值上升了近三分之一,這些小國的幣值就變得遠為偏高了。

舉個例。中國是鐵達尼大郵船,鈎着美國那艘航空母艦,鈎得緊。航行中鐵達尼突然停下來,鈎着母艦的小艇紛紛
脫鈎,不知飄到哪裡去。就是那麼簡單的故事,當時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解釋令人尷尬,我恐怕加重混亂,
不便寫出來。

其三更有趣。朱鎔基迅速地把高通脹改為通縮,事前不容易相信,在國內投資房地產的沒有一個不損手。港資(及
外資)到國內下注的損失甚巨。湧進國內投資房地產是賭朱老不能約束通脹,願賭服輸,無話可說。此輸也,是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4-2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財富大量轉移到國內去,讓國內的人有點本錢搞起自己的。

說有趣,不是指香港及外人輸錢,而是那些守得住而又繼續守下去的,這幾年都賺回來,不少有盈餘也。這樣看,
當年在國內房地產輸得叫救命的港資及外資,只要守得住,其實是有息貸款給國內的人。當然,說有趣要假設沒有
心臟病發。

我曾經說過,考慮到同期中國的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上升,而這升幅大部分沒有算進國民收入增長之內,中國的實
質通縮其實很嚴重。統計說國民收入增長率保八,顯示着西方的宏觀經濟理論有問題。這實質通縮應該起於一九九
七,跟着嚴重,大略估計,開始平定下來是二○○○年。就是後者那年起,我多方查詢,中國農民的生活有急升的
跡象,而這急升,政府統計數字奇怪地看不出來。不明顯,南中國的民工荒也是該年開始的,三年後變得明顯而嚴
重。

這幾年,中國農民愈來愈苦的報道不可能對。今天,個別地區——尤其是山區——農民還是苦,而溫家寶要大事改
善農民整體的生活,我們要支持,問題是要怎樣改才對。

(「中國未來」系列,之五)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4-27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8 日期: 2006-04-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鐵總理的故事

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對我有沉重的打擊。我反對武力鎮壓,同情民運青年,但不同意他們的好些觀點,認為他們還
要多讀書。另一方面,我對鄧小平的高評價,從跟進中國改革的第一天起沒有改變過。

於今回顧,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經濟改革可作正面看。有三方面。其一是該事件迫使經濟加速放寬,尤其是小平一
九九二的春天南下之後,價格管制大致上煙消雲散,而長江三角洲的急速發展是九二年底開始的。其二是我擔心的
走上印度之路,天安門之後有轉機。我曾經說過,避去印度之路中國要來一次大震撼,想不到要用上青年的血。其
三,可能為了避免事件重演,北京大手把權力下放,促成了今天地區之間的激烈產出競爭。

天安門事發,我給八十八歲的母親換了一部新電視。她看着,哭了,在街上跌倒,重傷。從那時到她謝世的三年多
,顧着母親我減少了跟蹤中國的發展。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我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題為《權力引起的通貨
膨脹》。那是進入了中國改革的第二個階段了。

寫《權力》一文,起於北京公布通脹加劇,《南華早報》電話訪問,我說外地專家的解釋不知道發生着什麼事,提
出自己的觀點,簡略的。只幾句,外國的傳媒紛紛找我,懶得逐個回應,就寫了該文——雖然以中文下筆,發表後
傳統的通脹解釋不再見於中國的話題上。

傳統的通脹解釋是貨幣增長率過高,我說這方面中國是專家,經驗老到,不用你教。我指出中國的困難:銀行是出
糧機構,借貸由高幹權力話事,北京要約束貨幣增長,一方面要改革銀行制度,另一方面要手起刀落,斬掉權力借
貸的需求。這是說,要求央行(人民銀行)約束貨幣增長沒有用,因為權力所在,他們沒有辦法。

九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我到海南島參加研討會議,剛好是人民幣最不值錢的那一天:灰市一百五十兌一百港元。同時
聽到,朱鎔基將於七月一日接管央行。一個月後朱老提出的改革銀行的言論,與我在《權力》一文提出的大致相同
,但跟着又彷彿改變了主意,我搞不清楚。

同年九月我帶佛利民到北京會見江總書記,遇到兩位搞經改的老朋友,他們對朱鎔基有保留,認為他主張計劃經濟
。這方面我的看法往往給外人誤解:從交易費用的角度分析制度多年,我不反對計劃經濟,而是反對計劃經濟伸展
到市場成本較低的事項去。高斯與我的看法一樣,佛利民也差不多,只是政府頻頻「過界」,批評得多就使人以為
是反對計劃經濟。當年聽朱老的言論,認為他過界,批評過他,但後來看他做出來的,卻認為過界的地方奇怪地少

不認識朱老。大約一九九一年他訪港時朋友安排了會面,但後來因他事忙取消。這裡多說幾句朱老是為了一件事:
我認為將來的經濟歷史會重視這個人。這是因為在他掌管央行與經濟的十年間,在中國形成的貨幣制度與地區制度
史無前例,撇開沙石是我探討過最可取的。不一定是朱老的發明,也不一定出自他的策劃,只是這兩個重要的制度
,出現在他掌管的時期。我認為中國今後的命運如何,能否保持與改進這兩個制度是重點。今天看,貨幣制度是改
壞了,還未定案。地區制度最近有大修的建議,還沒有機會跟進。

記得是一九九四年,朱鎔基推出「宏觀調控」。這一詞今天國內的發展商聞聲喪膽,當年來勢洶洶。幹部不准打哥
爾夫球,晚宴點菜限碟數——害得景德鎮忙於造大碟。正要為文大罵,卻意識到這些約束是杜絕權力借貸的伸延。
用不用「調控」得那樣全面可以商榷,但直接約束借貸對壓制通脹有奇效是毋庸置疑的。只三年,中國的通脹率從
百分之二十以上下降至零,跟着通縮。兩年前,北京認為經濟「過熱」,推出遠沒有那樣嚴厲但類同的宏觀調控。
不對,因為權力借貸再不是重點,壓制「過熱」的方法是加息。

朱老的宏觀調控,帶來三個我事前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是人民幣鈎住美元為錨,供應量起初按外資引進發行,跟
着發展成為我曾經多次分析的了不起的中國貨幣制度。

其二是一九九七的亞洲金融風暴,我的闡釋是起於中國的宏觀調控。該年中國的通脹率下降至零,下降得快。亞洲
小國當時一般或寬或緊地鈎着美元,而他們的國際產出競爭者主要是中國,物價跟着中國走。人民幣一下子沒有通
脹,灰市幣值上升了近三分之一,這些小國的幣值就變得遠為偏高了。

舉個例。中國是鐵達尼大郵船,鈎着美國那艘航空母艦,鈎得緊。航行中鐵達尼突然停下來,鈎着母艦的小艇紛紛
脫鈎,不知飄到哪裡去。就是那麼簡單的故事,當時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解釋令人尷尬,我恐怕加重混亂,
不便寫出來。

其三更有趣。朱鎔基迅速地把高通脹改為通縮,事前不容易相信,在國內投資房地產的沒有一個不損手。港資(及
外資)到國內下注的損失甚巨。湧進國內投資房地產是賭朱老不能約束通脹,願賭服輸,無話可說。此輸也,是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8 日期: 2006-04-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財富大量轉移到國內去,讓國內的人有點本錢搞起自己的。

說有趣,不是指香港及外人輸錢,而是那些守得住而又繼續守下去的,這幾年都賺回來,不少有盈餘也。這樣看,
當年在國內房地產輸得叫救命的港資及外資,只要守得住,其實是有息貸款給國內的人。當然,說有趣要假設沒有
心臟病發。

我曾經說過,考慮到同期中國的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上升,而這升幅大部分沒有算進國民收入增長之內,中國的實
質通縮其實很嚴重。統計說國民收入增長率保八,顯示着西方的宏觀經濟理論有問題。這實質通縮應該起於一九九
七,跟着嚴重,大略估計,開始平定下來是二○○○年。就是後者那年起,我多方查詢,中國農民的生活有急升的
跡象,而這急升,政府統計數字奇怪地看不出來。不明顯,南中國的民工荒也是該年開始的,三年後變得明顯而嚴
重。

這幾年,中國農民愈來愈苦的報道不可能對。今天,個別地區——尤其是山區——農民還是苦,而溫家寶要大事改
善農民整體的生活,我們要支持,問題是要怎樣改才對。

(「中國未來」系列,之五)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4-25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再論回手棋

幾年前發表《好文章是回手棋》,提出一個過癮的觀點。眾所周知,象棋比賽是不准回手的—規例是摸子走子。西
方的國際象棋比賽也如是,更用時鐘限時間;有時大減時間,鬥快,而遠途通過電腦比賽則把時間大幅放寬。象棋
比賽要雙方遵守同樣規例,我沒有異議。

問題是為什麼沒有一種象棋比賽,雙方皆准回手,說明每局每方最多可以回手多少次,每次最多可以回多少步。下
回手棋時間太長可能是不准回手的一個原因。我要問的是:究竟哪種規例才可以找出真正的棋王呢?大家不准回手
產生一種棋王,大家准回手產生另一種棋王,二者肯定有別,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棋王呢?個人認為准回手而產
生的棋王才到位,因為論棋局的精彩,大家准回手,回定了之後的棋局會比較優勝。

寫文章,或作研究,不言自明的規例是作者可以修改無數次—回手無數次。最後發表的文章等於走完一局棋,沒有
誰會管作者是否曾經回手—曾經修改過多少次。有些人認為文章不修改是高人一等;我認為文章不修改是愚蠢的讓
賽。

有些人寫文章是不修改的。昔日經濟學者夏理.莊遜為文一稿過,差不多一字不改—我親眼見到。沒有見到,但聽
到林山木與陶傑等人寫專欄是很少修改的。記載說,莫札特寫樂曲很少修改。莫札特是天才,莊遜、山木、陶傑也
近於天才吧。有趣的問題是,這些下筆不改的寫手,可能試行修改也改不出什麼進境。當年的莊遜就對我說改與不
改差不多,於是一律不改。稱讚莊遜說他是天才,批評莊遜則說他深度不足。

寫文章,或作經濟研究,我從來不管有沒有深度,只是喜歡改,改呀改的,頻頻回手是也。習慣了,寫初稿我是準
備修改的,而自己的思想也就跟着有幾個層面的程序。寫專欄文字當然不會太嚴謹。想好了題材與內容的大概,寫
一稿,在稿紙上修改一次,打字回來通常再修兩次。那是一稿三修,然後由朋友執別字,今天大約二千字錯三個。

寫這篇文章,因為有些同學指出我今天說的有時與幾年前說的不同,嘩然,說我前言不對後語云云。這些同學沒有
嘗試過思想工作吧。搞思想,我不僅下回手棋,而文章發表後,見回手有着數我樂意回手。推理邏輯我是從來不錯
的,但邏輯不錯不等於不需要走幾着回手棋。事實的真相可能早時沒有充分的掌握,局限的理解可能有失誤,假設
可能要更改一下。這些與邏輯無關:邏輯對,不等於結論也對。

科學可以有永遠不錯的邏輯,但沒有永遠不錯的理論。世界太複雜,邏輯頻頻出錯的人是不應該搞科學的。因為科
學沒有永遠不錯的理論,從事的人要懂得下回手棋,更要樂意回手。學術上,引用我的文章或加以補充或增加變化
的行內君子不少,這是科學發展的程序,而當我發覺早些時自己對事實或局限的所知有不足之處,認為重要的我會
下回手棋。至於那些認為我在邏輯上出錯,看來不知天高地厚。

邏輯這回事,有些人天生下來就沒有問題,有些人怎樣爭取也無可救藥。一般來說,天生較弱的兩三個月的訓練就
差不多了。不要節省這生命中的一小撮時間,而以邏輯推理要小心。小心者,多下回手棋是也。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4-2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天才不可信!

看官,我刻意地起這樣一個似通非通、似懂非懂的題目,讓你猜測一下我要說的是什麼。

天才天才,天下間的父母沒有一個不認為自己的子女是天才吧。這些我們理解,但不是大家日常生活中說的天才。
其實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天才很馬虎,一半客套,一半稱讚,區區在下也受到過這樣的稱呼,但真的是天才嗎?應該
不是。能人之所不能不算是真天才,因為細微地看,差不多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本領。智商高人幾級也不算是,算是
聰明,而天才與聰明是兩回事。牛頓與愛因斯坦是天才無疑問,但據說他們的智商並非高不可攀。

我認為天才的定義,是不可以相信。三十多年前某教授寫推薦信,說我可以在水面上行。這是西方人喜歡用的戲言
。如果我真的可以在水面上行,那是天才了,因為不可以相信。牛頓於兩年間想出三大定律,愛因斯坦想出相對論
,本領不可信,行於水面之類也。達爾文年輕時乘船歷險觀察寫下的日記,我讀過,其推論想像力之高,不可信。
米爾三歲讀四大卷本的《羅馬帝國史》,不可信。莫札特幼時的音樂天賦,更不可信。不可以相信,但有人做到,
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天才了。

幾天前見到一位小朋友,叫牛牛,八歲,彈鋼琴,不可信。七歲時學了三年琴,可以掌握五首鋼琴協奏名曲(據說
今天掌握二十五首),是不可以相信的本領。最近牛牛給我演奏後,他的父親送我一隻去年錄下來的影碟,牛牛在
廈門交響樂團伴奏下彈莫札特的K466整首。那是變化多的名曲,不易,而在第二慢章中途轉快而強勁那部分,他的
處理不可能是個七八歲的小孩可以辦到的。牛牛不可信—他是天才。

我對牛牛的父母說,天才是一回事,大師是另一回事;天才不一定會成為大師,大師不一定需要是天才。牛牛要爭
取的是將來成為大師。天才可以成為大師的機會較高,但大師是另一個層面,少小時是天才但長大後達不到大師層
面的例子不少。莫札特小時的天才橫絕古今,但達到大師層面卻起於K271,當時二十歲。沒有K271及之後的作品,
我們今天不會記得莫札特。

我再對牛牛的父母說,如果有一天牛牛達到大師層面,他自己會知道,因為獨自在一個四顧無人的層面上的感受很
特別,自己的判斷錯不了,但是不是天才自己不容易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天才難求,要懂得怎樣培養更難。我們
知道牛牛是天才,能否成為大師要十年後—不會超過十五年—我們只好拭目以待。

神州大地這幾年出現過幾位年輕鋼琴人物。一位是郎朗。我認為是天才,因為他予取予攜的本領我沒有見過,不可
信。他成為國際大師早就沒有疑問。兩年多前我批評他演出的次數密度過高。今天專家朋友都那樣看,認為郎朗開
始偏於輕浮,深度進境不足。第二位是李雲迪。天賦高,但我不認為他是天才—沒有什麼不可信的。然而,五年多
前贏得蕭邦名賽後,李雲迪痛下苦功,大有進境,聽說不久前在卡奈基音樂廳演出,有台上爆滿之盛。他是擠進了
國際大師的行列中,真替他高興。

第三位是沈文裕。沒有聽過他演奏,但專家朋友說是寶石一塊,天才無疑問。上海一位教授最近考過他,認為不可
以相信。沈小子去年於洛杉磯贏得一項重要的國際大獎,今天可以跑天下,但需要一個很好的經理人。聽說他的母
親過於苛求,可能弄壞了大事。

最後一位是本文所說的牛牛,只八歲,來日方長。專家之見,以同齡論高下,牛牛勝於前三位。但這不算,要算的
是十多年後他可不可以達到一個自己獨有的境界。這裡書而記之,十多年後讀者可以印證印證。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4-2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貪污到通貨膨脹

一九八三年,高幹子弟拿着半吋厚批文走天下的傳言時有所聞。我見過兩張,有蓋章但還沒有填上內容。很難說賣
批文是不是貪污。一九八四年,官商勾結的傳言四起,貪污的聲浪變得明顯了。我當時是高興的。

為什麼聽到貪污會高興呢?當時改革的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前者,從下向上或
從甲向乙獲取例外的方便是走後門:是一種特權交易,算不上是貪污。做得過分不好看,但等級特權無從界定得一
清二楚,後門交易要接受。我在大學作正教授近三十年,特權不少,找我求方便的人無數,知道自己可以亂來一下
還是在權力的範圍內,只是除了學術與跑街頭巷尾我什麼也懶得管。

貪污取代走後門,顯示着等級特權開始瓦解。我早就知道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資產界定權利的過程中,貪污一定會
出現,但想不到來得那麼快,所以高興。但到一九八五,北京考慮推出物品分類管制,我驀然驚覺:那是印度!跟
着大聲疾呼。當時的北京與今天不同,摸着石頭過河任何旁觀者的提點他們都考慮。我大呼中國走向印度之路,北
京的朋友也跟着叫起來了。

細心衡量,人類的權利界定制度大概只有三種。其一是以資產界定權利,其二是以等級界定權利,其三是以管制法
例界定權利。三者都有減低租值消散之效,但從管制法例而得的收入,超越了政府指定的,我們稱為貪污。巴拿馬
、印尼、印度等地方的經驗,是管制法例的權利可以劃分得清楚,可以制度化而固定下來。一旦制度化,改革就膠
着了。

中國的改革要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其間必經之路是以管制法例界定權利。一九八五年的中國
,管制法例無數,每項法例都可帶來貪污收入,幹部頻頻走位,彷彿在玩音樂椅遊戲,只要音樂停頓下來,大家找
到了座位,改革就終止了。當時不少學者建議中國的改革要緩進,我破口大罵,說不能讓音樂停下來,寧可亂,也
要快,否則不能衝過印度那一關。

以物品分類管制容易協助界定貪污權利,可幸北京最後沒有推出。當時最常見的貪污行為是倒買倒賣。那是要有價
格管制才能成事,而價管只能在國營企業才容易施行。當時我不太擔心這價管可以持久,因為水出魚,魚飲水,羊
毛出在羊身上,價管不是免費午餐,需要的龐大費用支持來自政府。問題是不少有特權的把價管得來的枱底收入,
送子女到外地讀書(一位倫敦大學的教授協助找英國學位,生意好得很)。倒買倒賣的收入當然不容易放棄,但以
之支持子女留學的是定期費用,要解除價管很困難。

我花了不少墨水主張解除價格管制,尤其是為了維護價管的枱底收入,國企要爭取壟斷權益。當時杭州的絲織行業
就要維護養蠶的專利,而絲的價管倒賣差不多是公開的秘密。支持價管的言論主要是恐怕物價上升,國家職工承受
不起,驟耳聽來言不成理,但一九九一年我認為不是全錯。

一九八八年七月,鄧小平與趙紫陽於北戴河硬闖放開價格,闖不過。傳言四起,政權局勢很緊張,使我考慮取消佛
利民到北京之行。但朋友說趙紫陽之會已經約好了。九月十九日下午佛老與趙老談得好,大家同意與不同意的地方
說得清楚。想不到後來某刊物大做文章,說我要倒鄧保趙,更想不到在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發後,北京有兩份內部
文件說我和佛老是北京民運的主導者。我不認為是誤解,而是政治的需要才把佛老和我釘在十字架上。我今天還相
信,間接上,趙總書記下台與他堅持放開價格有關連。

回頭說八八年九月十九之會,趙紫陽對解除價格管制的看法顯示着他對經濟有深入的理解。政治不論,經濟上他與
佛利民只有一點分歧。佛老認為要立刻解除外匯管制;趙老同意匯管要解除,但要在解除國內所有價格管制之後。
兩個都對!趙老認為國內的物品一半有價管,一半沒有,相對價格不合理;外間沒有價管,相對價格是合理的。一
旦解除匯管,合理的與不合理的相遇,可能出現匯率不合理,增加原料成本,所以要先解除價管才解除匯管。這是
我聽到過的最可取的支持匯管繼續的理論。佛老則認為既然解除價管有困難,解除匯管會增加解除價管的壓力。這
也對。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高斯獲諾貝爾獎,我飛到斯德哥爾摩去替他講話,遇到佛利民。談起中國,我對佛老說當年催
促中國解除價格管制可能是錯了。國營企業的生產彈性有問題。放開價格,產出不跟着上升,國家職工的薪酬相當
劃一地由政府規定,他們可能跑到街上去。這樣看,解除價管是要與把國企改為私企一起推行的。但在那時,沒有
壟斷權益的國企奄奄一息,或輸清光,銀行是出糧機構,政府給國企輸血成為例行公事。

因為價格管制而引起倒買倒賣的貪污,比起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與地產有關的貪污,是小巫見大巫,而又因為後
者牽涉到銀行,通脹急劇上升。

我可能是「始作俑者」:兩年前在深圳遇到幾位退了休的幹部,他們說中國出售土地起於我的建議。是一九八六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4-2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春天,深圳政府邀請我到那裡談經濟,尤其是關於土地使用的問題。我向他們解釋了西方的土地法例,解釋了使用
權可與所有權分離,然後大膽地建議他們賣地。當時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就是佛山發行債券也不准轉讓,賣地的「
資本主義」形象明顯,提出來彷彿天方夜譚。但我知道他們有財政困難,解釋利害關係之後,我不客氣地指出不賣
地他們不容易找到資金把城市建設起來,於是建議他們先搞好土地法律,然後拍賣。再澄清,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
五日我在《信報》發表長文《出售土地一舉三得》。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剛好是我的生日)深圳舉行土地拍賣,是中國改革後的第一次。今天深圳人口一千三百多
萬,可能因為大部分地區是新發展,以多人口看市容是中國之冠。

不幸的是,拍賣可以貪污,法庭可以貪污,而通過關係拿得地皮通常涉及貪污,高幹子弟上下其手也算是貪污了。
天安門事件之後經濟放得寬,九十年代初期土地的獲取或明或暗,而有關係的到銀行借錢發展房地產,銀行也貪污
,相當公開的:利息率有枱上與枱下之分,而有盈利要枱下分賬。聽說央行印銀紙印個不停。改革初期是三十五元
人民幣兌一百港元,到了一九九三年六月,黑市匯率是一百五十元人民幣兌一百港元。國民收入增長的數字,從改
革起北京低估。九十年代初期的通脹率,他們也應該是低估了。

朋友,不要以為這篇文章是對中國改革的負面評價。絕對不是。無可避免的事,我們要接受。貪污只不過是改革程
序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中國的經驗是歷史上最困難而又最成功的改革,只出現過這一次。世界上不會有比我更客
觀的學者,躬逢其會,認為有責任把我知道的過程,加上自己的闡釋,大概地記錄下來。

(「中國未來」系列,之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4-2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6-04-2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貪污到通貨膨脹

一九八三年,高幹子弟拿着半吋厚批文走天下的傳言時有所聞。我見過兩張,有蓋章但還沒有填上內容。很難說賣
批文是不是貪污。一九八四年,官商勾結的傳言四起,貪污的聲浪變得明顯了。我當時是高興的。

為什麼聽到貪污會高興呢?當時改革的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前者,從下向上或
從甲向乙獲取例外的方便是走後門:是一種特權交易,算不上是貪污。做得過分不好看,但等級特權無從界定得一
清二楚,後門交易要接受。我在大學作正教授近三十年,特權不少,找我求方便的人無數,知道自己可以亂來一下
還是在權力的範圍內,只是除了學術與跑街頭巷尾我什麼也懶得管。

貪污取代走後門,顯示着等級特權開始瓦解。我早就知道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資產界定權利的過程中,貪污一定會
出現,但想不到來得那麼快,所以高興。但到一九八五,北京考慮推出物品分類管制,我驀然驚覺:那是印度!跟
着大聲疾呼。當時的北京與今天不同,摸着石頭過河任何旁觀者的提點他們都考慮。我大呼中國走向印度之路,北
京的朋友也跟着叫起來了。

細心衡量,人類的權利界定制度大概只有三種。其一是以資產界定權利,其二是以等級界定權利,其三是以管制法
例界定權利。三者都有減低租值消散之效,但從管制法例而得的收入,超越了政府指定的,我們稱為貪污。巴拿馬
、印尼、印度等地方的經驗,是管制法例的權利可以劃分得清楚,可以制度化而固定下來。一旦制度化,改革就膠
着了。

中國的改革要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其間必經之路是以管制法例界定權利。一九八五年的中國
,管制法例無數,每項法例都可帶來貪污收入,幹部頻頻走位,彷彿在玩音樂椅遊戲,只要音樂停頓下來,大家找
到了座位,改革就終止了。當時不少學者建議中國的改革要緩進,我破口大罵,說不能讓音樂停下來,寧可亂,也
要快,否則不能衝過印度那一關。

以物品分類管制容易協助界定貪污權利,可幸北京最後沒有推出。當時最常見的貪污行為是倒買倒賣。那是要有價
格管制才能成事,而價管只能在國營企業才容易施行。當時我不太擔心這價管可以持久,因為水出魚,魚飲水,羊
毛出在羊身上,價管不是免費午餐,需要的龐大費用支持來自政府。問題是不少有特權的把價管得來的枱底收入,
送子女到外地讀書(一位倫敦大學的教授協助找英國學位,生意好得很)。倒買倒賣的收入當然不容易放棄,但以
之支持子女留學的是定期費用,要解除價管很困難。

我花了不少墨水主張解除價格管制,尤其是為了維護價管的枱底收入,國企要爭取壟斷權益。當時杭州的絲織行業
就要維護養蠶的專利,而絲的價管倒賣差不多是公開的祕密。支持價管的言論主要是恐怕物價上升,國家職工承受
不起,驟耳聽來言不成理,但一九九一年我認為不是全錯。

一九八八年七月,鄧小平與趙紫陽於北戴河硬闖放開價格,闖不過。傳言四起,政權局勢很緊張,使我考慮取消佛
利民到北京之行。但朋友說趙紫陽之會已經約好了。九月十九日下午佛老與趙老談得好,大家同意與不同意的地方
說得清楚。想不到後來某刊物大做文章,說我要倒鄧保趙,更想不到在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發後,北京有兩份內部
文件說我和佛老是北京民運的主導者。我不認為是誤解,而是政治的需要才把佛老和我釘在十字架上。我今天還相
信,間接上,趙總書記下台與他堅持放開價格有關連。

回頭說八八年九月十九之會,趙紫陽對解除價格管制的看法顯示着他對經濟有深入的理解。政治不論,經濟上他與
佛利民只有一點分歧。佛老認為要立刻解除外匯管制;趙老同意匯管要解除,但要在解除國內所有價格管制之後。
兩個都對!趙老認為國內的物品一半有價管,一半沒有,相對價格不合理;外間沒有價管,相對價格是合理的。一
旦解除匯管,合理的與不合理的相遇,可能出現匯率不合理,增加原料成本,所以要先解除價管才解除匯管。這是
我聽到過的最可取的支持匯管繼續的理論。佛老則認為既然解除價管有困難,解除匯管會增加解除價管的壓力。這
也對。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高斯獲諾貝爾獎,我飛到斯德哥爾摩去替他講話,遇到佛利民。談起中國,我對佛老說當年催
促中國解除價格管制可能是錯了。國營企業的生產彈性有問題。放開價格,產出不跟着上升,國家職工的薪酬相當
劃一地由政府規定,他們可能跑到街上去。這樣看,解除價管是要與把國企改為私企一起推行的。但在那時,沒有
壟斷權益的國企奄奄一息,或輸清光,銀行是出糧機構,政府給國企輸血成為例行公事。

因為價格管制而引起倒買倒賣的貪污,比起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與地產有關的貪污,是小巫見大巫,而又因為後
者牽涉到銀行,通脹急劇上升。

我可能是「始作俑者」:兩年前在深圳遇到幾位退了休的幹部,他們說中國出售土地起於我的建議。是一九八六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6-04-2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春天,深圳政府邀請我到那裡談經濟,尤其是關於土地使用的問題。我向他們解釋了西方的土地法例,解釋了使用
權可與所有權分離,然後大膽地建議他們賣地。當時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就是佛山發行債券也不准轉讓,賣地的「
資本主義」形象明顯,提出來彷彿天方夜譚。但我知道他們有財政困難,解釋利害關係之後,我不客氣地指出不賣
地他們不容易找到資金把城市建設起來,於是建議他們先搞好土地法律,然後拍賣。再澄清,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
五日我在《信報》發表長文《出售土地一舉三得》。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剛好是我的生日)深圳舉行土地拍賣,是中國改革後的第一次。今天深圳人口一千三百多
萬,可能因為大部分地區是新發展,以多人口看市容是中國之冠。

不幸的是,拍賣可以貪污,法庭可以貪污,而通過關係拿得地皮通常涉及貪污,高幹子弟上下其手也算是貪污了。
天安門事件之後經濟放得寬,九十年代初期土地的獲取或明或暗,而有關係的到銀行借錢發展房地產,銀行也貪污
,相當公開的:利息率有枱上與枱下之分,而有盈利要枱下分賬。聽說央行印銀紙印個不停。改革初期是三十五元
人民幣兌一百港元,到了一九九三年六月,黑市匯率是一百五十元人民幣兌一百港元。國民收入增長的數字,從改
革起北京低估。九十年代初期的通脹率,他們也應該是低估了。

朋友,不要以為這篇文章是對中國改革的負面評價。絕對不是。無可避免的事,我們要接受。貪污只不過是改革程
序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中國的經驗是歷史上最困難而又最成功的改革,只出現過這一次。世界上不會有比我更客
觀的學者,躬逢其會,認為有責任把我知道的過程,加上自己的闡釋,大概地記錄下來。

(「中國未來」系列,之四)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4-1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為錢與講錢是兩回事

讀李怡評某老外論神州的中譯,說炎黃子孫今天以錢掛帥,作負面看,我有同意與不同意的地方。

不同意李怡,因為在地球上活了七十年,我沒有到過一個不以錢掛帥的地方。有趣的是,人們怎樣講是一回事,怎
樣做是另一回事—講一套做一套是也。前者是講錢,後者是為錢,相差可以很大,而論及以錢掛帥,應該是指做而
不是指講。

比方說,美國人很少講錢。在那裡生活了二十五年,很少聽到美國朋友互相問及收入多少。他們不講,就是房子買
了多少錢也少談及。美國的文化,是講錢不禮貌。然而,與美國朋友到餐館進膳,餐後大家分帳,一毫錢也算分明
。不是講,是行為,為也。這種行為我始終不習慣。也是在美國,子女讀大學要向父母借錢,是慣例,我也始終看
不慣。

相比之下,炎黃子孫是慷慨得多了。過年過節,國內的朋友送禮有點發神經—為此我寫過月餅盒的故事。新春大吉
給孩子們的紅包,動不動是百元鈔票;餐館膳後,互相搶着找錢差不多大打出手。這是另一種文化。

同意李怡,是國內的人雖然在行為上不見得格外重視金錢,但他們喜歡講。從收入比例看,香港的朋友不及國內的
慷慨,而說到講錢國內的又一馬當先。

為什麼國內的人較為喜歡講錢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友儕間不講錢其他可講的題材不多。在國內,宗教有約束,
政治也有約束,但可以講。問題是有約束,得個「講」字很無聊。好比法律不准我討個小老婆,我就講也懶得講。
另一方面,打開國內與香港的報章比較一下,不難發覺,國內的報道遠不及香港那樣熱鬧,不及香港那樣有爭議性
。這方面我不一定以香港為上:報道往往不盡不實,大事渲染,爭取賣紙唯恐天下不亂似的。最近的「魔鬼警察」
新聞是個例子。香港的朋友喜歡講這案件,究其因,是他們沒有一個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傳媒說得有聲有色,但處
處的說法不同。

炎黃子孫的文化背景相若,香港有那麼多的熱鬧題材可以講,口水就是那麼多,錢於是少講了。國內卻反過來,不
講錢,其他題材不夠過癮。

第二個國內朋友喜歡多講錢的原因,是競爭產出的需要。是的,到處問價,論收入,說盈虧—老土兼俗氣—有減低
訊息費用之效。我沒有見過產出與市場的競爭有比目前中國來得更激烈的地方,而這激烈競爭是經濟發展得快的主
要原因。幾次提及,國內的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史無前例,而數之不盡的行業,成行成市的熱鬧,簡直打崩頭。不
是明查就要暗訪,要生存你要知道行內及行外的各種價格與成本。不是說西方的市場不需要知道,而是競爭愈激烈
愈要知得多,要算得比較盡。另一方面,文化有別,在西方,市場的工資或成本訊息一般是半秘密性,暗訪多於明
查。中國呢?懶得暗訪,喜歡明查,說不說由你,是否說謊有待考證,但開口問是家常便飯。這樣,講錢就成為一
種風氣,一種習慣了。

在經濟學者中,我是講錢講得最多的。因為研究的需要,深信不知世事不能解釋世事。於是,數十年來在街頭巷尾
跑,到處問價、問成本,是到處講錢了。不雅的行為是代價,但回報高得很:對市場現象的解釋,沒有誰可以跟我
比一手,相近的也應該沒有吧。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4-1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夜泊秦淮有感

侯夫子訪南京,我也訪,識途老馬,當然帶他遊夫子廟。其實是國內朋友破費宴請,我借花敬佛,謹在這裡向慷慨
的朋友致意。

夫子廟是個小區,但奇怪地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集中地。看官須知,中國的名勝古蹟往往靠一首名詩或一篇名文
的傳誦千古而歷久不衰。武漢的黃鶴樓,沒有崔顥的一首七律不會有人記得;武漢東馳個多小時的黃州,要靠蘇子
的一詞二賦;蘇州的寒山寺,全憑張繼的《楓橋夜泊》;滕王閣不可以沒有王勃,大觀樓不可以沒有孫髯翁。最神
奇是岳陽樓: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從來沒有到過那裡!

以一首詩或一篇文章或一幅對聯而使一個古蹟名垂千古,看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既有意思,也可愛。南京夫
子廟令人羨慕,是那裡有兩首古代名詩的支持。其一是劉禹錫寫《烏衣巷》,詩云: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好詩好詩!首兩句我還有機會寫得出,後兩句則達到詩中化境,我這個「才子」免問。晉代大富王導與謝安的故居
,不知有沒有重建過,或重建過多少次,今天還在夫子廟鄰近的烏衣巷口。也是數步之遙,我們還可以見到據說是
李香君、董小宛等才女的遺跡。都是傳奇而又悲哀的故事,令人嚮往,也令人遐思。

第二首名詩是杜牧寫的《泊秦淮》:

烟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古往今來,詩中七絕沒有一個寫得過杜牧,不用多說了。要說的是杜才子說一句「十年一覺揚州夢」,揚州就成了
名;寫一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瘦西湖就要土裡土氣的建造一條「二十四橋」。恨不得自己有這樣的本領。

是的,沒有杜牧,今天南京的秦淮河不會是旅遊重點。十多年前的秦淮是臭溝一條,目不忍睹,今天清潔了不少,
不再臭了,但還需要清潔。這一次,朋友邀請侯夫子和我坐小船夜遊秦淮,我們當然樂意。是不長的一段小河,來
來去去遊了近一個小時。兩岸張燈結綵,看得分明,可以想像,昔日杜牧的「夜泊秦淮近酒家」可不是胡亂寫出來
的。

平心而論,我認為今天秦淮兩旁的燈光粉飾是過於誇張,過於老土了——杜牧死而復生,只看一眼會立刻暈倒!應
該是很羅曼蒂克的地方,無論怎樣粉飾也應該讓我們想到昔日的才子與名妓就在那裡交往,要使我們想到大富如王
謝的鄰近,有的是老百姓的辛酸。然而,今天夜遊秦淮,無端端在岸旁見到一隻肚子發光的大笨象,如此種種的怪
觀屈指難算,設計的人要打屁股。

中國的經濟真的是發展起來了。大約七年前到過南京夫子廟,今天,那裡的晚上遊客多了十倍也不止。目光所及,
到處都是酒家,燈光閃閃如放煙花也。不再羅曼蒂克是繁華的代價,可能柳永會喜歡這樣的景象。我呢?見此景此
情,不由得想到杜牧的另一首七絕,寫《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

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4-1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落花猶似墜樓人。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4-1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大包乾到輸清光

讓我再從中國經改的第一階段(一九八○至一九九二)說起吧。

一九七九年到廣州探訪離別了二十二年的姊姊,她和姊夫都是醫生,解放前起在政府機構工作,深知國家的情況。
弟弟既然是制度專家,他們當然有問必答,言無不盡,只幾天我學得很多。一天晚上,姊夫走盡後門,安排了一個
國家級的地方晚宴。邀請的貴賓中有我後來稱為立叔的梁尚立。難以忘懷是宴後沒有人收錢——國家職工都下班走
了。這是今天沒有學好的一些經濟學者還支持的國企的本質吧。

從那時到一九八一動筆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書,我想的是怎樣從一個以等級界定權利的體
制改革為一個以資產界定權利的體制。當時身在美國,雖然聽到有「承包」這回事,卻沒有想到那是後來改革產權
的關鍵通道。我的意識是中國不能再來一次流血革命,而歷史的經驗,以憲政或法例改革產權結構,只能輕微修改
,革命性地以法例改革,歷史沒有出現過。日本明治維新的史實我清楚,那只是把私有土地加上轉讓權,而明治之
前的土地轉讓已經在灰色市場出現了。一九八二回港工作,知道國內的農地承包開始盛行,我意識到承包合約是中
國產權改革的命脈。有前車可鑑:中世紀時代的歐洲,類似的通過合約安排改革土地產權有成功的先例,雖然演變
緩慢,用了兩百年。

看官須知,當時的歐洲,或古代的中國,「租」與「稅」是同義的字。郡主收租是承包制,而如果郡主施政,提供
保安及公共服務等,成為政府,收的租就稱為稅,而有一段長時期租與稅是分不開來的。中國在共產政制下,產品
上繳然後下撥,稅就談不上;承包是「留成」之後上繳,我就推斷稅制會出現,想不到來得那麼複雜。今天簡化了
不少,還是太複雜。至於中國能在幾年間差不多走完了歐洲中世紀走過的路,我意想不到,但不覺得奇怪。當時農
業承包似火燎原,大家有利可圖,加上政府鼓勵,不快才奇怪。

感謝蔡俊華。他把多年搜集的農業承包歷史資料,傾囊相授,使我能在一個星期之內寫好了《從「大鍋飯」到「大
包乾」》(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發表),從人民公社的工分制寫到生產大隊到生產小隊到包產到組、到戶、到勞,
以至一九八三盛行的大包乾。不容易找到更為層次分明的農業改革發展,而經濟理論又可以大展拳腳的。

一九八三興起的大包乾的「乾」,是指三項徵收。一是公糧(農業稅,不久前法定取消);二是公餘糧(價管下政
府徵購農產品,取消價管後不存在);三是集體提留(福利金與公積金——後來改了稱呼——據說不久前跟着稅一
起取消,引起不少問題)。大包乾是開始穩定下來的承包制,而如果承包合約的年期夠長,加上可以轉包,土地的
使用權與包「乾」之後的收入享受權能到「戶」,土地作為資產就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推到盡,承包合約是一
張地契,轉包是土地買賣,年期夠長與私有土地是沒有分別的。

大包乾是通過承包合約把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在農業推行得順利,因為:一、土地的劃分容
易界定;二、土地既不會貶值,也不會遺失;三、從幹部等級界定權利轉向土地資產界定權利時,昔日的生產隊長
或農村等級較高的幹部,一般能承包較大的土地面積。從高斯定律的角度看,明智的做法是界定了土地資產權利再
作打算。後來轉包導致土地再分配,而地區政府徵用土地往往引起糾紛,這情況到今天還沒有處理得好。

提到高斯,炎黃子孫要感謝這個人。私有產權是「私」字當頭,北京不容易接受(就是今天他們以「民」為「私」
)。但清楚的資產權利界定北京卻接受了。其實以資產界定權利就是私產,只是在高斯之前沒有誰說得清楚。見北
京不反對權利界定,我就不斷地以高斯之見下筆推銷。

一九六八年作合約研究時,我指出在高斯定義下的私產要有清楚界定的使用權、收入享受權與自由轉讓權。所有權
(ownership right)是不需要的。當年英國的私人土地是沒有私人所有權的。這一點,我曾經讀過兩巨冊英國法律
史,再跟艾智仁及高斯研討過。肯定私產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見到北京要維護土地國有的社會主義形象,一九八
五年我建議把兩權分離:所有權為國有,使用權為私有。於今回顧,那是鄧小平後來提出的兩權分離的中國式社會
主義。五年前在北京遇到一位黨校院長,他記得一九八六我在北京首都鋼鐵廠講話,提出兩權分離,在座很少人相
信行得通,而跟着上頭通告不要相信我說的。

跑到首鋼的宿舍住了幾天,是為了研究工業承包。說有興趣調查,香港新華社立刻同意提供任何資料,有問必答,
而使我難以下台的是查濟民生先寄給港大一張支票,作為研究經費。其實當時港大的經費不緊張,但查先生出了手
,我不能臨陣退縮。結果是寫了結集為《再論中國》的文章,但工業承包的研究不足以獨立成書。

是非常頭痛的調查。我要求的工業承包合約,只幾天就送到,無從入手是因為內容頻頻轉換,只幾個月就面目全非
。當時的中國是轉變得太快了。我跑福州,跑北京,跑杭州,跑溫州,走馬看花,花多眼亂。變得太快當然難以捉
摸,但一九八七年初我肯定工業承包的困難所在,有五點。一、工業機構內的資產一般共用,不能像農地那樣界定
劃分。二、廠房與設備、機械等會貶值,或受到破壞,既為國營,政府不能不管,而投資額是多是少,由誰負責,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4-1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吵個不休。三、工業的生產程序遠比農業複雜,需要的層層承包(即判上判),政府干預起來很頭痛。四、工業變
化大,虧損可以如家常便飯,無「乾」可包也。五、工業以生意頭腦為重,當時法定的最高月薪是人民幣二百五十
,天才怎會服氣呢?

考慮到上述種種,我建議北京快刀斬亂麻。是簡單的三步。一、政府偏低地評估一家工廠的資產淨值,收低息為「
乾」。二、按資產淨值發行股票,免費分配給廠內員工,不妨仿效美國棒球世界錦標賽分紅時球員互相投票來決定
誰分多誰分少。三、讓股票在市場自由轉讓。

猶豫不決,北京沒有這樣做。幾位北京朋友讓我數番拍案解釋,但我相信他們對國企還可以改善挽救的幻想是誠懇
的。結果是沒有壟斷權益的國企,一般的收場是輸清光。是的,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因為要照顧國家職工,好些國
企送出去也沒有人要。其後,私營企業急升,國企虧蝕嚴重,朱鎔基迫着要關水喉,顯示着輸光還不止也。再其後
,國企容許買家解僱職工,由地區政府負責,地產值錢,國企可以沽出。

一九八一年我白紙黑字地寫下,中國改革最困難的地方,會是那些容易維護壟斷權益的國企。不幸言中。今天還有
些大名鼎鼎的教授說國企可取,要維護,不知是哪種學問了。

是重要的一課。國企輸光是社會的代價,但為了改革制度,輸光也可取!當時看這代價龐大,但今天回顧,微不足
道。(「中國未來」系列,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4-1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6-04-1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從大包乾到輸清光

我再從中國經改的第一階段(一九八○至一九九二)說起吧。

一九七九年到廣州探訪離別了二十二年的姊姊,她和姊夫都是醫生,解放前起在政府機構工作,深知國家的情況。
弟弟既然是制度專家,他們當然有問必答,言無不盡,只幾天我學得很多。一天晚上,姊夫走盡後門,安排了一個
國家級的地方晚宴。邀請的貴賓中有我後來稱為立叔的梁尚立。難以忘懷是宴後沒有人收錢——國家職工都下班走
了。這是今天沒有學好的一些經濟學者還支持的國企的本質吧。

從那時到一九八一動筆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書,我想的是怎樣從一個以等級界定權利的體
制改革為一個以資產界定權利的體制。當時身在美國,雖然聽到有「承包」這回事,卻沒有想到那是後來改革產權
的關鍵通道。我的意識是中國不能再來一次流血革命,而歷史的經驗,以憲政或法例改革產權結構,只能輕微修改
,革命性地以法例改革,歷史沒有出現過。日本明治維新的史實我清楚,那只是把私有土地加上轉讓權,而明治之
前的土地轉讓已經在灰色市場出現了。一九八二回港工作,知道國內的農地承包開始盛行,我意識到承包合約是中
國產權改革的命脈。有前車可鑑:中世紀時代的歐洲,類似的通過合約安排改革土地產權有成功的先例,雖然演變
緩慢,用了兩百年。

看官須知,當時的歐洲,或古代的中國,「租」與「稅」是同義的字。郡主收租是承包制,而如果郡主施政,提供
保安及公共服務等,成為政府,收的租就稱為稅,而有一段長時期租與稅是分不開來的。中國在共產政制下,產品
上繳然後下撥,稅就談不上;承包是「留成」之後上繳,我就推斷稅制會出現,想不到來得那麼複雜。今天簡化了
不少,還是太複雜。至於中國能在幾年間差不多走完了歐洲中世紀走過的路,我意想不到,但不覺得奇怪。當時農
業承包似火燎原,大家有利可圖,加上政府鼓勵,不快才奇怪。

感謝蔡俊華。他把多年搜集的農業承包歷史資料,傾囊相授,使我能在一個星期之內寫好了《從「大鍋飯」到「大
包乾」》(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發表),從人民公社的工分制寫到生產大隊到生產小隊到包產到組、到戶、到勞,
以至一九八三盛行的大包乾。不容易找到更為層次分明的農業改革發展,而經濟理論又可以大展拳腳的。

一九八三興起的大包乾的「乾」,是指三項徵收。一是公糧(農業稅,不久前法定取消);二是公餘糧(價管下政
府徵購農產品,取消價管後不存在);三是集體提留(福利金與公積金——後來改了稱呼——據說不久前跟着稅一
起取消,引起不少問題)。大包乾是開始穩定下來的承包制,而如果承包合約的年期夠長,加上可以轉包,土地的
使用權與包「乾」之後的收入享受權能到「戶」,土地作為資產就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推到盡,承包合約是一
張地契,轉包是土地買賣,年期夠長與私有土地是沒有分別的。

大包乾是通過承包合約把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在農業推行得順利,因為:一、土地的劃分容
易界定;二、土地既不會貶值,也不會遺失;三、從幹部等級界定權利轉向土地資產界定權利時,昔日的生產隊長
或農村等級較高的幹部,一般能承包較大的土地面積。從高斯定律的角度看,明智的做法是界定了土地資產權利再
作打算。後來轉包導致土地再分配,而地區政府徵用土地往往引起糾紛,這情況到今天還沒有處理得好。

提到高斯,炎黃子孫要感謝這個人。私有產權是「私」字當頭,北京不容易接受(就是今天他們以「民」為「私」
)。但清楚的資產權利界定北京卻接受了。其實以資產界定權利就是私產,只是在高斯之前沒有誰說得清楚。見北
京不反對權利界定,我就不斷地以高斯之見下筆推銷。

一九六八年作合約研究時,我指出在高斯定義下的私產要有清楚界定的使用權、收入享受權與自由轉讓權。所有權
(ownership right)是不需要的。當年英國的私人土地是沒有私人所有權的。這一點,我曾經讀過兩巨冊英國法律
史,再跟艾智仁及高斯研討過。肯定私產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見到北京要維護土地國有的社會主義形象,一九八
五年我建議把兩權分離:所有權為國有,使用權為私有。於今回顧,那是鄧小平後來提出的兩權分離的中國式社會
主義。五年前在北京遇到一位黨校院長,他記得一九八六我在北京首都鋼鐵廠講話,提出兩權分離,在座很少人相
信行得通,而跟着上頭通告不要相信我說的。

跑到首鋼的宿舍住了幾天,是為了研究工業承包。說有興趣調查,香港新華社立刻同意提供任何資料,有問必答,
而使我難以下台的是查濟民先生寄給港大一張支票,作為研究經費。其實當時港大的經費不緊張,但查先生出了手
,我不能臨陣退縮。結果是寫了結集為《再論中國》的文章,但工業承包的研究不足以獨立成書。

是非常頭痛的調查。我要求的工業承包合約,只幾天就送到,無從入手是因為內容頻頻轉換,只幾個月就面目全非
。當時的中國是轉變得太快了。我跑福州,跑北京,跑杭州,跑溫州,走馬看花,花多眼亂。變得太快當然難以捉
摸,但一九八七年初我肯定工業承包的困難所在,有五點。一、工業機構內的資產一般共用,不能像農地那樣界定
劃分。二、廠房與設備、機械等會貶值,或受到破壞,既為國營,政府不能不管,而投資額是多是少,由誰負責,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6-04-1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吵個不休。三、工業的生產程序遠比農業複雜,需要的層層承包(即判上判),政府干預起來很頭痛。四、工業變
化大,虧損可以如家常便飯,無「乾」可包也。五、工業以生意頭腦為重,當時法定的最高月薪是人民幣二百五十
,天才怎會服氣呢?

考慮到上述種種,我建議北京快刀斬亂麻。是簡單的三步。一、政府偏低地評估一家工廠的資產淨值,收低息為「
乾」。二、按資產淨值發行股票,免費分配給廠內員工,不妨仿效美國棒球世界錦標賽分紅時球員互相投票來決定
誰分多誰分少。三、讓股票在市場自由轉讓。

猶豫不決,北京沒有這樣做。幾位北京朋友讓我數番拍案解釋,但我相信他們對國企還可以改善挽救的幻想是誠懇
的。結果是沒有壟斷權益的國企,一般的收場是輸清光。是的,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因為要照顧國家職工,好些國
企送出去也沒有人要。其後,私營企業急升,國企虧蝕嚴重,朱鎔基迫着要關水喉,顯示着輸光還不止也。再其後
,國企容許買家解僱職工,由地區政府負責,地產值錢,國企可以沽出。

一九八一年我白紙黑字地寫下,中國改革最困難的地方,會是那些容易維護壟斷權益的國企。不幸言中。今天還有
些大名鼎鼎的教授說國企可取,要維護,不知是哪種學問了。

是重要的一課。國企輸光是社會的代價,但為了改革制度,輸光也可取!當時看這代價龐大,但今天回顧,微不足
道。(「中國未來」系列,之三)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4-1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參議員弄巧反拙

美國參議員C. Schumer與L. Graham最近訪神州,為人民幣升值施壓不遺餘力。此二君於二○○三年九月提出「匯率


報復案」,說如果人民幣兌美元不大幅升值美國要對中國貨加上懲罰性的進口稅。施壓頻頻,應該是去年七月人民
幣脫離與美元掛鈎的主要原因。今天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了百分之三強,議員先生說遠為不足,起碼要再升百分之二
十多云云。

二君又說有成功先例。八十年代他們以此法逼使日圓升值,成功,卻沒有指出日本因為日圓大幅升值而經濟一蹶不
振了二十個年頭。今天的國際形勢與二十年前很不相同,幾天前我驀然驚覺:人民幣與美元脫鈎對後者不利。

去年底,格林斯潘快要退休,我對朋友說自一九九一波斯灣之戰後,持續了十多年的美元穩定強勢可能不保。不小
看新聯儲主席伯南克——認識伯氏的朋友都給他高評價——而是貨幣信心要日積月累。格老在國會的應對好得我從
來沒有見過。是一種特別的天賦,伯老兄有沒有這種能耐要有一段長時日才知道。

對美元不看好已有一些的日子了。起於伊拉克之戰,布殊總統大勇,不加稅。雖然老友佛利民支持不加稅(佛老今
天認為進攻伊拉克是大錯,但不認為財政有大問題),但六十年代越戰的經驗,是不速戰速決早晚會帶來不可以接
受的通脹,因而弱化美元。想當年,越戰加上後來的石油危機,美國的通脹達雙位數字,而到了七十年代後期,美
國三十年債券的孳息率高達十九厘——經濟不景長達十多年。

今天從國際局勢看美元,不令人看好的因素不少。首先是伊拉克問題的終止遙遙無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伊朗
的局勢愈來愈不對頭。說美國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持得起是一回事,但戰爭不是免費午餐,最忌持久。以國債支付只
是推遲時日,而其間要付的利息則要靠美元強勁才能減輕。

形勢不對。歐元看來有意搶佔國際市場(其實人民幣早應打進去,但猶豫不決),今天看,歐元的生意前景不錯。
如果多年來以美元為主要外匯儲備的國家加速減持美元,或市場人士一般減持美元,又或者國家或國際市場減持美
國債券,美元出現大弱勢不難想像。以加息支持美元非上策。

這就帶來本文要說的話。如果人民幣能像去年七月之前那樣,與美元掛鈎,那麼不管世界怎樣大變,對美元如何不
利,中國的央行是擔保每一美元可以購買當時是八點二六人民幣的中國貨。美元大幅下跌會拖低人民幣嗎?少許可
能,但不容易。美元拖不低多少人民幣,其本身就有人民幣的支持,不可能大幅下跌。我說過,中國今天的生產活
力彷彿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但不是一個日本,而是十個。這樣看,如果有人民幣鈎住,美元是有着不可能更強的
外幣支持。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沒有人民幣鈎住,美元會有大問題。我的意思,是看今天的局勢,美元有人民幣鈎住是很好的
保險——不是全保,但妙不可言。是的,如果人民幣繼續鈎住美元,美國的通脹率不可能大升,而美國債券的利率
及孳息率也不會升到哪裡去。

美國的貨幣制度不容許美元下一個固定的錨,聯儲局因而不能主動地鈎住歐元或人民幣。但只要中國的貨幣制度不
改,央行主動地鈎住美元是可以的。

(按:本文原用The Senator Dilemma為題,想不出好譯法。)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4-1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參議員弄巧反拙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4-0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經濟學的悲哀

何洋傳來一篇四十多頁的文章,作者是W. J. Baumol,我認識,不熟,三十年前在一件龐大的反托拉斯案與他共事
過一小段日子。大名鼎鼎,不用我介紹了。文章題目有意思:Regulation Misled by Misread Theory。看官須知,
美國的反托拉斯(反壟斷)法例反對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同樣物品以不同價格出售給不同的人)
。傳統說價格分歧是壟斷的行為,不可取,於是觸犯了反托拉斯法例。Baumol指出一個新發現:價格分歧可以在激
烈競爭出售下有之。

該文發表於去年九月,文首引用另一位學者於一九九八就指出價格分歧可以在激烈競爭下出現。是什麼新發現了?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日我在《信報》發表《賣桔者言》(後來以此為結集書名),為的是解釋為什麼在激烈競爭下會
有價格分歧,是小玩意。大玩意是為什麼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會有討價還價的行為(討價還價必有價格分歧出現)
。後者我早於一九六三向老師艾智仁提出,答案不易,害得我在街頭巷尾跑了數十年,二○○○才找到比較滿意的
答案,三年後發表於《供應的行為》(第九章第四節)。

Baumol的大文,指出把價格分歧說為壟斷現像,有悠久的傳統,名家輩出,起自法國的A. Cournot(一八三八),
跟着是J. Dupuit、F. Y. Edgeworth、A. C. Pigou、J. Robinson,當然還要加進一九九一年謝世的G. J. Stigler
。這些名字都了不起,說是天才不會有幾個人反對。作研究生時我當然熟讀,應付考試也。三十七年後動筆寫三卷
本的《經濟解釋》,不認為前賢之見有多大解釋力,於是懶得管,自己寫自己的。這次翻閱Baumol,再見這些大師
名字,感慨千萬。

傳統的價格理論,對我影響很大的,解釋價格行為有很多問題。困難有三方面。其一是經濟學者對真實世界的現象
沒有興趣。他們要不是拿着一些統計數字來推敲,就是坐在辦公室內推理。真實世界究竟如何他們一般懶得管,而
如果有人指出理論與事實不符,他們就把「假設」變動一下,或把理論略為修改。老友Stigler當年投訴經濟學者喜
歡逃避現實,於今回顧,某程度他自己也逃避。Baumol指出的在競爭下可以有價格分歧,香港的小孩子也知道。我
的女兒五歲回港看祖母時,在街上學人家討價還價。

其二是傳統價格理論的一個中心話題——公司理論(theory of the firm)——到今天還不知所謂。成本曲線只是


幾何習作,說得通的內容乏善足陳(見拙作《供應的行為》第三章,推翻傳統),而更頭痛是公司理論竟然不知公
司為何物。公司何物的初步答案一九三七由高斯提出,一九八三由我劃上句號(見拙作《制度的選擇》第五章,「
句號」是戴維德首先說的)。然而,雖然在高斯影響下的「公司」文章無數,今天的公司理論還是一八九○的馬歇
爾,加上些不可能驗證的博弈理論。

其三是傳統的市場理論,落筆打三更,一開始就作了一個不言自明但其實是難以自圓其說的假設:交易費用是零。
一九八二年我指出其謬(阿羅與高斯皆同意)。今天我可以說得清楚一點:所有制度都是因為有交易費用而起,市
場是一種制度,沒有交易費用不會有市場!

上述三項都是簡單而嚴重的錯;這些簡單而嚴重的錯看來會繼續下去,能不感慨乎?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經濟學沒有解釋力。無可置疑,這門學問的解釋力了不起,但從事者要對真實世界知得多,要
懂得淘汰用不着的理論,把用得着的發揮得淋漓盡致。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4-0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先說來龍才論去脈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復出;中國的經濟改革起自何時很難說。七九年我到廣州一行,親朋戚友天天在搞關係,走後門
,言論開放了不少,但看不到經濟改革的跡象。很窮,飯店沒有米,晚上街道漆黑一片,整個城市沒有一間新建築
。一九八一年我動筆為英國一家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時,開放改革的氣氛變得濃厚。我喜歡
武斷地以一九八○為鄧小平的偉大改革的開始。

於今回顧,中國的改革有相當明確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九八○至鄧小平南下的一九九二的春天,鄧老之外,
這階段的主要改革人物有處理經濟的趙紫陽與知識分子很喜歡的胡耀邦。第二階段是鄧老南下跟着引退的一九九二
,至朱鎔基退休的二○○三,主要改革人物是江澤民、朱鎔基與李鵬。第一階段走了十二年,第二階段十一年,長
度差不多。分階段是因為性質很不相同,面對的困難有別。沙石不論,大致上遇到的困難是解決了。考慮到困難程
度,改革做得好,非常好。

今天是第三階段,起於朱老退休及胡、溫接掌。這階段起筆形勢大好:人民幣的強勢使我於二○○三年三月十一日
推斷美國將會施壓,要人民幣升值;幾年通縮過去,樓價止跌回升;民工荒開始出現,農民生活的改進明顯地高於
統計數字;外資引進繼續急升,外匯儲備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進入了世貿,廠家磨拳擦掌。是的,進入這第三階段
,「中國奇蹟」是國際話題,而人類歷史沒有見過這樣的經濟發展——我早就提出——是那時開始受到認同的。

今天說中國的未來,要推斷分析的當然是第三階段,但前文指出,向前看,局限變數太多,加上國際政治複雜,要
看得準是過於苛求了。我只能在幾方面作大略的假設與猜測。可以這樣說吧:推測第一階段的發展最容易,一九八
一年我寫下的推得準;第二階段不易:一九九三年我想不到朱鎔基可以在短短的三年間把高通脹化解為零。代價不
小,但鬼斧神工。

從歷史的角度看,二十六年是一瞬間,而身在其中寫未來,是活在歷史中寫歷史,不能跳出去再回頭看。這樣,看
未來而希望有一兩分準繩,我們要回顧以往的第一與第二階段,要先理解來龍之勢,才敢猜測去脈何方。

從第一階段說起吧。一九八○年起中國是從無到有。我曾經說,從零上升百分之一百還是零,從微不足道上升百分
之一百還是微不足道。這樣看,中國改革之初的增長率急升不困難。一九八五年初我認為,北京公布的增長率是低
估了。那時我調查了幾個廣東工業區,收入增長年率近百分之五十。但那是廣東,不代表整個中國。

珠三角當時發展得遠比長三角快,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共產時代北京不重視南方,珠三角不多見有規模的壟斷國企
。這樣,外資投入競爭,申請牌照不需要像上海那樣過數十重關。其二是香港的存在。港商當年殺進去,第一批焦
頭爛額,如果不是關係多多,血本無歸是慣例。但當我在八五年比較深入調查時,港商已爭取到僱用合同工,關係
不多但運氣好的,開始賺錢。港商從那時起大量湧進。

珠三角主要是由港商發展起來的。工業上,這發展一般是中、小港商,國內地區政府還沒有工業園的概念,百鳥歸
巢,廠房亂七八糟,很有點亂來,以致今天珠三角的工業景觀遠不及長三角。但長三角的私營或外資工業發展,起
於鄧小平先生南下之後的一九九三年,是第二階段才出現的。有珠三角的前車可鑑,長三角策劃得好,蘇州工業城
的馬路、街燈、綠化、設計等規模,美國也不容易見到。這方面有很多要說的,到第二階段才說。

第一階段起筆是從無到有的開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容易可觀,只略為放寬一下就有瞄頭。困難是改革產權制度
——當時任何其他皆次要。那是非常艱巨的改革工程。毛澤東時代的所謂共產政制,其實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
定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的權利,於是論黨齡,在行政、衛技等不同分類每項有幾個到十多個級別,工作由政府分派
,職工是指國家職工,物品與住所皆用分配制,小量的市場交易皆有價管,排隊輪不到要走後門,自由市場不存在

上述情況的大概眾所周知,四海之內破口大罵者無數。但我是個客觀學者,知道理想的社會不存在,而任何制度都
可以破口大罵。一九八二年回港工作,近看神州,幾個月後恍然而悟,知道共產政制是怎樣的一回事。廢除了私有
財產——廢除了以資產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租值消散會發生,人口理應下降。然而,雖然人民公社與文革害
死無數人,中國的人口是上升了。這顯示着共產政制一定用上減少租值消散的辦法,而以等級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
利確有此能。差不多所有大家痛罵的運作或安排,都起於這等級界定權利,大家看不慣。這又回復到八一年我寫下
對中國的分析,但加了補充:在沒有資產界定權利的情況下,以等級界定權利是需要的,可取,是在另一種局限下
減少租值消散的法門。問題是在無可避免的競爭過程中,要增加國民收入,是需要減低交易或制度費用的,而這些
費用是等級界定比資產界定權利高很多。無可置疑,昔日的共產政制民不聊生,是因為在國民收入的百分比上,制
度費用太高了。

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為此我頻頻大聲疾呼,但知道就算
北京接受我的建議,改革談何容易?改革的權力在上頭,而等級權利也以上頭為重,改革某程度一定會更改這權利
排列,革命元老反對不難理解。我當時看到兩個可乘之機。其一是改革由下面搞起,經濟如果增長得夠快,等級較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4-0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高的可以看到就是自己的權利排列下降了,得可償失,享受不會限於家中有一部特權空調機。其二是我開門見山地
建議,乾脆地以金錢把上頭的等級特權買下來。這建議當時在北京有不小回響,反對的聲浪奇怪地少,只是不知道
怎樣做才不難看。

今天回顧,當年在南中國搞起的發展勢不可擋,胡應湘拍枱拍凳在廣州建成中國大酒店(今天看是個里程碑),國
家職工轉為合同工,不少幹部拿着一些關係本錢跑到工商業去。這些發展的示範,協助了上述的「其一」。「其二
」呢?或明或暗地,間接的,好些等級特權是用金錢買下來。經過朱鎔基的反貪污處理,成交價相宜。但當我在九
二年見某些高幹子弟取之無盡,大叫夠了,夠了。

朋友,不要凡事看不過眼的就破口大罵。我們要以大局為重。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我意識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歷史大
事,有很大的機會改變了整個二十一世紀。當年見到倫理上不對頭的我必問:是換取些什麼呀?換得過嗎?

下期再談。

(「中國未來」系列,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4-0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4-0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先說來龍才論去脈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復出;中國的經濟改革起自何時很難說。七九年我到廣州一行,親朋戚友天天在搞關係,走後門
,言論開放了不少,但看不到經濟改革的跡象。很窮,飯店沒有米,晚上街道漆黑一片,整個城市沒有一間新建築
。一九八一年我動筆為英國一家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時,開放改革的氣氛變得濃厚。我喜歡
武斷地以一九八○為鄧小平的偉大改革的開始。

於今回顧,中國的改革有相當明確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九八○至鄧小平南下的一九九二的春天,鄧老之外,
這階段的主要改革人物有處理經濟的趙紫陽與知識分子很喜歡的胡耀邦。第二階段是鄧老南下跟着引退的一九九二
,至朱鎔基退休的二○○三,主要改革人物是江澤民、朱鎔基與李鵬。第一階段走了十二年,第二階段十一年,長
度差不多。分階段是因為性質很不相同,面對的困難有別。沙石不論,大致上遇到的困難是解決了。考慮到困難程
度,改革做得好,非常好。

今天是第三階段,起於朱老退休及胡、溫接掌。這階段起筆形勢大好:人民幣的強勢使我於二○○三年三月十一日
推斷美國將會施壓,要人民幣升值;幾年通縮過去,樓價止跌回升;民工荒開始出現,農民生活的改進明顯地高於
統計數字;外資引進繼續急升,外匯儲備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進入了世貿,廠家磨拳擦掌。是的,進入這第三階段
,「中國奇蹟」是國際話題,而人類歷史沒有見過這樣的經濟發展——我早就提出——是那時開始受到認同的。

今天說中國的未來,要推斷分析的當然是第三階段,但前文指出,向前看,局限變數太多,加上國際政治複雜,要
看得準是過於苛求了。我只能在幾方面作大略的假設與猜測。可以這樣說吧:推測第一階段的發展最容易,一九八
一年我寫下的推得準;第二階段不易:一九九三年我想不到朱鎔基可以在短短的三年間把高通脹化解為零。代價不
小,但鬼斧神工。

從歷史的角度看,二十六年是一瞬間,而身在其中寫未來,是活在歷史中寫歷史,不能跳出去再回頭看。這樣,看
未來而希望有一兩分準繩,我們要回顧以往的第一與第二階段,要先理解來龍之勢,才敢猜測去脈何方。

從第一階段說起吧。一九八○年起中國是從無到有。我曾經說,從零上升百分之一百還是零,從微不足道上升百分
之一百還是微不足道。這樣看,中國改革之初的增長率急升不困難。一九八五年初我認為,北京公布的增長率是低
估了。那時我調查了幾個廣東工業區,收入增長年率近百分之五十。但那是廣東,不代表整個中國。

珠三角當時發展得遠比長三角快,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共產時代北京不重視南方,珠三角不多見有規模的壟斷國企
。這樣,外資投入競爭,申請牌照不需要像上海那樣過數十重關。其二是香港的存在。港商當年殺進去,第一批焦
頭爛額,如果不是關係多多,血本無歸是慣例。但當我在八五年比較深入調查時,港商已爭取到僱用合同工,關係
不多但運氣好的,開始賺錢。港商從那時起大量湧進。

珠三角主要是由港商發展起來的。工業上,這發展一般是中、小港商,國內地區政府還沒有工業園的概念,百鳥歸
巢,廠房亂七八糟,很有點亂來,以致今天珠三角的工業景觀遠不及長三角。但長三角的私營或外資工業發展,起
於鄧小平先生南下之後的一九九三年,是第二階段才出現的。有珠三角的前車可鑑,長三角策劃得好,蘇州工業城
的馬路、街燈、綠化、設計等規模,美國也不容易見到。這方面有很多要說的,到第二階段才說。

第一階段起筆是從無到有的開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容易可觀,只略為放寬一下就有瞄頭。困難是改革產權制度
——當時任何其他皆次要。那是非常艱巨的改革工程。毛澤東時代的所謂共產政制,其實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
定資源使用與收入分配的權利,於是論黨齡,在行政、衛技等不同分類每項有幾個到十多個級別,工作由政府分派
,職工是指國家職工,物品與住所皆用分配制,小量的市場交易皆有價管,排隊輪不到要走後門,自由市場不存在

上述情況的大概眾所周知,四海之內破口大罵者無數。但我是個客觀學者,知道理想的社會不存在,而任何制度都
可以破口大罵。一九八二年回港工作,近看神州,幾個月後恍然而悟,知道共產政制是怎樣的一回事。廢除了私有
財產——廢除了以資產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租值消散會發生,人口理應下降。然而,雖然人民公社與文革害
死無數人,中國的人口是上升了。這顯示着共產政制一定用上減少租值消散的辦法,而以等級界定人與人之間的權
利確有此能。差不多所有大家痛罵的運作或安排,都起於這等級界定權利,大家看不慣。這又回復到八一年我寫下
對中國的分析,但加了補充:在沒有資產界定權利的情況下,以等級界定權利是需要的,可取,是在另一種局限下
減少租值消散的法門。問題是在無可避免的競爭過程中,要增加國民收入,是需要減低交易或制度費用的,而這些
費用是等級界定比資產界定權利高很多。無可置疑,昔日的共產政制民不聊生,是因為在國民收入的百分比上,制
度費用太高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4-0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為此我頻頻大聲疾呼,但知道就算
北京接受我的建議,改革談何容易?改革的權力在上頭,而等級權利也以上頭為重,改革某程度一定會更改這權利
排列,革命元老反對不難理解。我當時看到兩個可乘之機。其一是改革由下面搞起,經濟如果增長得夠快,等級較
高的可以看到就是自己的權利排列下降了,得可償失,享受不會限於家中有一部特權空調機。其二是我開門見山地
建議,乾脆地以金錢把上頭的等級特權買下來。這建議當時在北京有不小回響,反對的聲浪奇怪地少,只是不知道
怎樣做才不難看。

今天回顧,當年在南中國搞起的發展勢不可擋,胡應湘拍枱拍凳在廣州建成中國大酒店(今天看是個里程碑),國
家職工轉為合同工,不少幹部拿着一些關係本錢跑到工商業去。這些發展的示範,協助了上述的「其一」。「其二
」呢?或明或暗地,間接的,好些等級特權是用金錢買下來。經過朱鎔基的反貪污處理,成交價相宜。但當我在九
二年見某些高幹子弟取之無盡,大叫夠了,夠了。

朋友,不要凡事看不過眼的就破口大罵。我們要以大局為重。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我意識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歷史大
事,有很大的機會改變了整個二十一世紀。當年見到倫理上不對頭的我必問:是換取些什麼呀?換得過嗎?

下期再談。

(「中國未來」系列,之二)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4-0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包辦定律看今後國際貿易

區區在下的思維有點奇異,行內朋友這樣說。他們搞的學問我少管,但大家夢寐以求的有趣定律,對我來說容易。
朋友喜歡向深處鑽,我倒過來,喜歡向淺中求。

幾年前在某五星酒店的咖啡廳見到十多位歡場女子,姿色不弱而又奇怪地平均,只幾秒就想出「類聚定律」。價格
不便掛在胸前,顧客訊息不足,只知約價,如果姿色不類聚,不好看的賣不出去,美若天仙要虧蝕。讀到香港報章
說政府考慮不准淡水蟹用濕而重的鹹水草捆綁,認為是欺騙。我立刻提出「欺騙定律」,說所有出售者都騙與所有
都不騙,效果完全一樣,顧客不會真的受騙。在上海博物館看《清明上河圖》,見到排隊的人龍不動,於是發表「
上河定律」,說爭取觀看的(排隊)成本愈高,輪到觀看時看得愈久。

較有深度還是「配額定律」,想了不少時日,破案靠靈機一觸。這定律說,配額減低了優質產品的相對價格,因而
出口選優不選劣,而配額所值增加了成本空間。香港昔日容許成衣配額轉讓,配額價起,加大了提升質量的成本空
間,質量於是大升,成衣產出不僅跑到世界首位,而且把堅持成衣配額的先進之邦的優質成衣殺下馬來。

幾天前的晚上寫印度第二篇,寫到過半恐怕字數不足,無端端地想出一個「包辦定律」,是從李嘉圖一八一七年創
立的比較優勢定律(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變化出來的。李前輩的定律說,一個國家製造所有產品比另
一個國家有絕對優勢,不等於所有產品的成本都比較低。只要這兩個國家在不同的產品上有不同的生產代價比率,
一定各有各的產出成本比較低的產品。是香港中學生選修經濟必讀的課題,兩句不夠清楚,問老師好了。

我提出的包辦定律,是把李嘉圖的不同產品轉為類同產品但不同質量水平那方面看,比較優勢定律依然適用。同學
會問:有什麼分別呢?教授何必小題大做?教授答曰:有兩個玄機,要表演一下。

第一個玄機是專注於一個質量水平產出一種物品,成本會大幅下降,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之外的成本下降。這是因
為在同一質量水平搞得成行成市,整區互相外判會減低廠房與機械的空置率,減低類同工人的失業率,而零件、材
料、維修等,都會因為質量水平相近而大家方便起來。類同產品不需要是一樣的,但要質量相近才可以賺得這成本
大幅下降的甜頭。

在義烏的酒店房間我見到一本兩吋厚的介紹溫州產出的打火機的廣告冊子,滿是彩色圖片,每頁幾個不同款式,質
量差不多。無可置疑,質量相近的不同款式打火機,不是珍貴名牌,溫州包辦全世界。這是因為質量水平集中而導
致的產出成本大幅下降,沒有空間給其他國家打進去。不應該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但中國人口那麼多,工業搞起來
這現象就來得明顯了。數之不盡的類同而質量相近的產品,今天中國包辦或趨於包辦。

第二個玄機,是人口多如中國包辦這個那個,人口同樣多的印度又開始包辦這樣那樣,李嘉圖的每國必有成本優勢
的定律沒有錯,但其他國家會迫着包辦不同產品或同產品而質量水平不同的。這是說,人多勢眾的包辦起來,其他
不管人少勢強還是人少勢弱,各有各的包辦好去處。絕對不壞,因為產出成本大幅下降了,大家包辦而交易互利,
此利一定上升。

上述是指製造品,其他如何讀者可以按理推斷。要說的是這幾年保護主義抬頭,反映着人類智慧不足,或者壓力團
體天生短視,又或者政客混水摸魚。世界大變,是走位的時間了。讓市場帶位吧。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4-0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包辦定律看今後國際貿易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3-3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印度人材說包辦定律

在最近《新聞周刊》關於印度經濟轉向高速發展的報道中,直線上升的數字多得很,其中兩項令我矚目。一是某投
資信心指數把印度升至世界第二位,二是在「財富五百」的大機構中,超過一百二十五家在印度設立了研究實驗室
(R and D laboratories)。

沒有記錯吧,只不過幾年前,投資信心指數美國第一,中國第二,印度不知躲到哪裡去。中國跟着升到首位不奇怪
,但印度怎會那麼快就把美國推到第三位置呢?不管這指數是否可靠,外資對印度的信心這幾年急升無可置疑:這
指數反映着的不僅是經濟上得快,而且上得穩定。

我不知道「財富五百」有多少家在中國設立研究實驗室,但印度拿得超過一百二十五家不簡單。三十年前我大事調
查發明專利,對研究實驗室有深入的理解。研究這回事,不是工資低廉就有可為。研究出些什麼來要講知識,論天
賦,即是說要講人材。「財富五百」沒有一家是蠢機構,而研究這回事,一般機密重重,除非外間人材了不起,不
會輕易地發出去。

不久前與一位在美國加州搞科技的工程師談及印度,他說:「我沒有遇到過一個愚蠢的印度人。」我回應:「我也
沒有遇到過。」回想昔日在美國求學,最好的學生一般是猶太人。外來的學生最好的是中國血統,但愚蠢的不少。
進入了研究院,以平均衡量,中國學子讀不過美國的(猶太血統也算進去)。美國人體力好,讀書讀到拼搏關頭體
力較弱鬥不過。

從亞洲到美國求學的,最好的一小撮通常是中國血統,印度次之,但印度很少蠢學生,平均很可能比中國的優勝。
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印度的,進了研究院都讀得拼命。看官須知,在學問上要有小成,二十年求學中拼命三年是起碼
的要求,當年我自己拼得天昏地暗。印度人聰明,懂得拼搏,有奇怪的數學天賦。印度人也很懂得做生意,而他們
的經濟學者比中國的高得多了。

也是不久前,一位在加州大機構搞軟件外判的說,大都判到印度去,因為印度人英語好。這位專家常到中國,認為
中國青年的軟件專材不比印度差,只是英語有所不逮。一子錯,滿盤皆落索。這位專家再補充,今天美國把軟件工
作外判印度,後者接了單,趕不起就轉判某部分給中國。不是嗟來之食,但廣東人說的「豬頭骨」則庶乎近焉。還
有,差不多全世界的資訊服務中心(call centers)都跑到印度去。又是因為印度的英語水平高於中國的。

幾天前與一位同學談到產品質量的問題,我同意中國產品的質量,比起先進之邦還有一段距離。但我指出一個怪現
象:凡是中國有成本優勢的某質量水平的產品,中國供應全世界。打火機如是,玩具如是,皮鞋如是,光碟機如是
,聖誕燈飾如是,如果沒有管制成衣也如是,數之不盡的。這個「包辦」世界供應的怪現象有一個淺解釋:中國人
口那麼多,放開他們參與國際產出競爭,在一項產品的某質量水平,不包辦世界才怪。

中國包辦,印度同樣人多,也開始包辦了。人類歷史從來沒有見過佔了世界人口差不多一半的兩個國家,一起參加
國際產出大比併。經濟學中被認為毫無瑕疵的比較優勢定律看來要修改一下。這定律說不同國家會專於產出不同產
品,不一定包辦。今天看,不同國家會專於產品的不同質量,有人多勢眾的大國參與競爭,包辦起來,每個國家都
迫着在某產品的某質量層面包辦全世界。這是我發明的「包辦定律」。

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30 日期: 2006-03-3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印度人材說包辦定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3-30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如何再看中國二十年?

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不斷的,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了。無疑是人類歷史紀錄,而考慮到東歐與前蘇聯等國家也搞開
放改革,但與中國的進度不可相提並論,「中國奇蹟」就成為今天西方的熱門話題。

兩年來外間的經濟專家喜歡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還可以持續二十年或更長的日子嗎?看好的
與看悲的都有,於是成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貝加偏於悲觀,舉出西德與日本的例子,認為一個高速發展了二
十年的國家,總會做出一些傻政策,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以為難。佛利民的看法是好壞參半。他認為中國還沒
有政治自由,動亂早晚會發生。對中國前景繼續看好的師級人物也不少,可能佔多數。芝加哥大學的R. W. Fogel就
是個樂觀者——此君最近舉出其他成功國家的經驗,以數據推出對中國的「樂觀說」。

上述幾位都是老朋友,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是因為大家對中國情況的理解不同。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我是他們當中唯
一的對中國前景看好的人,只因為掌握到一些關鍵的局限轉變,在推斷上勝出幾條街。今天,走進熱衷於中國發展
的西方經濟學者群中,我可能被編為一個悲觀者。不是很悲觀,因為原則上中國繼續高速增長二十年不困難。可惜
「原則」換不到飯吃,而中國目前面對的局限變數太多,政策上可以出錯的地方不少。避免大錯,也不容許多項小
錯組合,再來一個高速二十年當然可以,但這樣的假設難以接受。

今天中國的經濟活力與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相近,如果日本當年沒有做出幾項大錯——尤其是管制農產品進口與讓
日圓大幅升值——他們的經濟神話可能一直說到今天。另一方面,今天看中國,使我聯想到彷彿三十多年前自己身
在日本,近距離地觀察那裡的經濟。但當年沒有這個機會,就是有也言語不通。滿是活力的經濟,一個專家學者整
生難得一遇,何況中國是那麼大的國家。

應該是個人的奇遇了。以產權及交易費用為重心的、今天被稱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從開始我就參與,經過
多年的實證研究,懂中文,機緣巧合,一九七九年起跟進中國的發展,觀察到一個大國從近於零開始,彷彿天方夜
譚地逐步凝聚而達到今天的經濟活力——這樣的觀者天下間可能只我一個。七十歲了,歷史與不同體制的運作知得
多,任何制度上的因果話題我可以隨意地以多方面的經驗印證。

一九八一年我推斷了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三年後我說中國會有二十年或以上的的高速增長。看對了不是僥幸,
而是當年的局限轉變簡單明確,使我安心而又武斷地作假設,邏輯井然,於是把自己的名字押在推斷上。今天的情
況遠為複雜。大致上,我感受到胡、溫政權要走的路;也是大致上,我認為他們要走的路是對的。問題是他們面對
的局限條件複雜,可能出錯的地方實在多。

中國會再有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嗎?會或不會,胡亂選一方的命中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俗,但我從來不下這樣的學
問賭注。假設中國不會作出政策上的大錯或多項小錯,於是樂觀推斷,近於套套邏輯,說了等於沒說。界定多項局
限的可能轉變而逐項分析,太複雜,讀者會感到天旋地轉。這裡我只能申述自己相當肯定的大概,而今後見到政策
上有明顯的錯,會繼續大聲疾呼。可惜上蒼雖然對我格外仁慈,還可以眼觀六路、推理縱橫的日子恐怕不多吧。

首先要說的,是實質的國民收入增長,中國要繼續二十年以往的高速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產品與服務的質量上升
,大部分沒有算進國民收入增長之內。這些年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率其實高於政府的統計,高出多少只有天曉得。
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改進不會不斷地直線上升——會繼續升,但會緩慢下來。這樣,如果今後的二十年中國能保持政
府統計的增長率,人民的實質生活改進不會像以往的那麼快。

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轉變,沒有全部反映在價格上,是個指數難題,二十多年前我和專家老友Z. Griliches研討過。
我認為中國的實質經濟增長率大幅地低估了,是因為一九九八起有好幾年,中國有百分之零至三的通縮,而同期質
量的上升非常快。這顯示着通縮其實比公布的數字來得嚴重(以一個作不得準的裝修例子看,九八至○三的通縮年
率達雙位數字)。但同期的失業率徘徊於百分之三至四之間,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大約是八。這些加不起來的現象
外地沒有出現過,大略查考,認為北京的統計沒有亂來。結論只有兩方面:其一是傳統的貨幣與宏觀理論出現了問
題;其二是中國的經濟體制與貨幣制度自成一家,撇開沙石有獨到之處。

回頭說中國今後能否持續高速增長這話題,我們當然只能從北京的統計數字看,不管質量的轉變。三年多前北京定
下的目標,是到二○二○年,人均收入的增長年率是七點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大約是八點零。不誇張,但怎樣看
也是高速了。事實上,以目前的形勢看,不搞宏觀調控,不讓人民幣升值,各方面略為放寬,國民收入的增長率達
雙位數字很容易。這不是問題,問題是高速的增長可否繼續二十年。這樣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不需要保八,保七
也了不起,算是高速。

這裡要提出,我對中國發展的看法與外地的經濟學者很不相同。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歧,是我認為中國還在改革,而
那所謂「中國奇蹟」主要是制度改革的效果。對我來說,要理解中國,論什麼產出函數,搞什麼回歸分析,皆廢物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3-3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也。關鍵是制度的轉變。

回想八十年代初期,港商在廣東設廠,政府指定要用國家職工,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工人於是比賽慢動
作,午餐後睡兩個小時。後來港商打生打死,爭取到僱用合同工,推出件工制,工人立刻清早排隊等開門,不再睡
午覺,放工時間驅之不散。只這樣,工作人數不變,一夜之間產出量上升兩倍。國家職工是一種制度,合同件工是
另一種制度,改變了制度生產活力就跟着變。經濟專家把工人數字放進產出函數方程式,不管他們是否在睡覺,不
是發神經嗎?

二十五年前我看準了中國的局限轉變,推出制度會迫着怎樣改,於是為文興風作浪,推波助瀾,不知是北京影響了
我,還是我影響了北京,又或者是天才了得,跟着的改革發展我多次預先把歷史寫了出來(見拙作《中國的前途》
與《再論中國》)。今天向前看,情況不同了。還要改革的是清理沙石,精修細節,扶助農民,推廣知識,搞好醫
療,環保江山,……是很多很多的小改,因而有很多很多的出錯機會。

局限也大為不同,複雜的,下期再談吧。(「中國未來」系列,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3-30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3-3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如何再看中國二十年?

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不斷的,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了。無疑是人類歷史紀錄,而考慮到東歐與前蘇聯等國家也搞開
放改革,但與中國的進度不可相提並論,「中國奇蹟」就成為今天西方的熱門話題。

兩年來外間的經濟專家喜歡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還可以持續二十年或更長的日子嗎?看好的
與看悲的都有,於是成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貝加偏於悲觀,舉出西德與日本的例子,認為一個高速發展了二
十年的國家,總會做出一些傻政策,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以為難。佛利民的看法是好壞參半。他認為中國還沒
有政治自由,動亂早晚會發生。對中國前景繼續看好的師級人物也不少,可能占多數。芝加哥大學的R. W. Fogel就
是個樂觀者——此君最近舉出其他成功國家的經驗,以數據推出對中國的「樂觀說」。

上述幾位都是老朋友,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是因為大家對中國情況的理解不同。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我是他們當中唯
一的對中國前景看好的人,只因為掌握到一些關鍵的局限轉變,在推斷上勝出幾條街。今天,走進熱中於中國發展
的西方經濟學者群中,我可能被編為一個悲觀者。不是很悲觀,因為原則上中國繼續高速增長二十年不困難。可惜
「原則」換不到飯吃,而中國目前面對的局限變數太多,政策上可以出錯的地方不少。避免大錯,也不容許多項小
錯組合,再來一個高速二十年當然可以,但這樣的假設難以接受。

今天中國的經濟活力與七十年代初期的日本相近,如果日本當年沒有做出幾項大錯——尤其是管制農產品進口與讓
日圓大幅升值——他們的經濟神話可能一直說到今天。另一方面,今天看中國,使我聯想到彷彿三十多年前自己身
在日本,近距離地觀察那裡的經濟。但當年沒有這個機會,就是有也言語不通。滿是活力的經濟,一個專家學者整
生難得一遇,何況中國是那麼大的國家。

應該是個人的奇遇了。以產權及交易費用為重心的、今天被稱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從開始我就參與,經過
多年的實證研究,懂中文,機緣巧合,一九七九年起跟進中國的發展,觀察到一個大國從近於零開始,彷彿天方夜
譚地逐步凝聚而達到今天的經濟活力——這樣的觀者天下間可能只我一個。七十歲了,歷史與不同體制的運作知得
多,任何制度上的因果話題我可以隨意地以多方面的經驗印證。

一九八一年我推斷了中國會走市場經濟的路,三年後我說中國會有二十年或以上的的高速增長。看對了不是僥幸,
而是當年的局限轉變簡單明確,使我安心而又武斷地作假設,邏輯井然,於是把自己的名字押在推斷上。今天的情
況遠為複雜。大致上,我感受到胡、溫政權要走的路;也是大致上,我認為他們要走的路是對的。問題是他們面對
的局限條件複雜,可能出錯的地方實在多。

中國會再有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嗎?會或不會,胡亂選一方的命中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俗,但我從來不下這樣的學
問賭注。假設中國不會作出政策上的大錯或多項小錯,於是樂觀推斷,近於套套邏輯,說了等於沒說。界定多項局
限的可能轉變而逐項分析,太複雜,讀者會感到天旋地轉。這裡我只能申述自己相當肯定的大概,而今後見到政策
上有明顯的錯,會繼續大聲疾呼。可惜上蒼雖然對我格外仁慈,還可以眼觀六路、推理縱橫的日子恐怕不多吧。

首先要說的,是實質的國民收入增長,中國要繼續二十年以往的高速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產品與服務的質量上升
,大部分沒有算進國民收入增長之內。這些年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率其實高於政府的統計,高出多少只有天曉得。
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改進不會不斷地直線上升——會繼續升,但會緩慢下來。這樣,如果今後的二十年中國能保持政
府統計的增長率,人民的實質生活改進不會像以往的那麼快。

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轉變,沒有全部反映在價格上,是個指數難題,二十多年前我和專家老友Z. Griliches研討過。
我認為中國的實質經濟增長率大幅地低估了,是因為一九九八起有好幾年,中國有百分之零至三的通縮,而同期質
量的上升非常快。這顯示着通縮其實比公布的數字來得嚴重(以一個作不得準的裝修例子看,九八至○三的通縮年
率達雙位數字)。但同期的失業率徘徊於百分之三至四之間,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大約是八。這些加不起來的現象
外地沒有出現過,大略查考,認為北京的統計沒有亂來。結論只有兩方面:其一是傳統的貨幣與宏觀理論出現了問
題;其二是中國的經濟體制與貨幣制度自成一家,撇開沙石有獨到之處。

回頭說中國今後能否持續高速增長這話題,我們當然只能從北京的統計數字看,不管質量的轉變。三年多前北京定
下的目標,是到二○二○年,人均收入的增長年率是七點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大約是八點零。不誇張,但怎樣看
也是高速了。事實上,以目前的形勢看,不搞宏觀調控,不讓人民幣升值,各方面略為放寬,國民收入的增長率達
雙位數字很容易。這不是問題,問題是高速的增長可否繼續二十年。這樣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不需要保八,保七
也了不起,算是高速。

這裡要提出,我對中國發展的看法與外地的經濟學者很不相同。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歧,是我認為中國還在改革,而
那所謂「中國奇蹟」主要是制度改革的效果。對我來說,要理解中國,論什麼產出函數,搞什麼回歸分析,皆廢物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3-30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也。關鍵是制度的轉變。

回想八十年代初期,港商在廣東設廠,政府指定要用國家職工,做是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工人於是比賽慢動
作,午餐後睡兩個小時。後來港商打生打死,爭取到僱用合同工,推出件工制,工人立刻清早排隊等開門,不再睡
午覺,放工時間驅之不散。只這樣,工作人數不變,一夜之間產出量上升兩倍。國家職工是一種制度,合同件工是
另一種制度,改變了制度生產活力就跟着變。經濟專家把工人數字放進產出函數方程式,不管他們是否在睡覺,不
是發神經嗎?

二十五年前我看準了中國的局限轉變,推出制度會迫着怎樣改,於是為文興風作浪,推波助瀾,不知是北京影響了
我,還是我影響了北京,又或者是天才了得,跟着的改革發展我多次預先把歷史寫了出來(見拙作《中國的前途》
與《再論中國》)。今天向前看,情況不同了。還要改革的是清理沙石,精修細節,扶助農民,推廣知識,搞好醫
療,環保江山,……是很多很多的小改,因而有很多很多的出錯機會。

局限也大為不同,複雜的,下期再談吧。(「中國未來」系列,之一)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3-2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民主的負面廣告

三月六日美國的《新聞周刊》以《新印度》為封面故事,譽之為今年經濟發展的明星國家。是好事,替他們高興,
也認為中國要歡迎正在趕上來的競爭對手。沒有誰可以在窮人身上賺到錢,有一天印度富裕起來,對中國產品的需
求大升,我們也樂得多買精彩的印度貨。

我反對人民幣升值,因為這會擾亂了競爭秩序,損害了中國在改革期間有關鍵性的接單工業,也會誤導了比較成本
優勢的產出規律。不是讓賽的時候,而長遠一點看中國的發展受損對印度沒有好處。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該報道的內文說,印度的公共汽車塗上的廣告是World&apos;s Fastest Grow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世界增長最快的自由市場民主)。言下之意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比印度快,但印度有民主,中國沒有
。中國究竟有沒有民主見仁見智,而說中國沒有民主的高士沒有一個知道那裡的地區體制安排。我自己不是專家,
但知道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民主何物這裡不談,但該廣告似乎是說,經濟發展,有民主鬥不過沒有。如果這不是給
民主澆以冷水,總不會是大讚特讚吧。民主本身當然換不到飯吃,而昔日說明沒有民主的香港,比今天的自由。最
近一期的《壹週刊》更使我天旋地轉:最後一頁,民主大師李馬丁高舉公民黨的誕生,說要大家一齊努力,但首頁
歷來視民主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壹觀點》,卻把公民黨罵得狗血淋頭!上帝呀,我們是進入了一個怎樣的時代了?

在上述封面故事的內文中,有一段說的與去年六月九日我發表的《獨裁、民主、市場——給阿康與何洋上一課》的
內容相近。《新聞周刊》寫道:

「很多西方商人跑到印度去,期望印度是第二個中國。永遠不可能。中國的增長是效率高的結果,有一個權力龐大
的政府。北京決定要有新機場,要有八線行車的高速公路,或閃閃生光的工業園——幾個月內這些就建造出來。政
府對國際人士獻殷勤,商業牌照與各種方便的提供只需要幾天。看來好,而在很多方面真的是那麼好,製造了人類
歷史上最成功的經濟發展。」

何不早聽老人言?我大聲疾呼地反對中國以民主投票來領導改革,屈指一算,已有二十多年的日子了。你要罵就罵
,要殺就殺,但我知道自己掌握到真理。有朝一日,中國的改革大功告成,憲法能明確而有效地界定人與人之間的
權利,哪些事項可以普選投票,哪些不可——皆一清二楚

——我不會反對民主投票。但改革這回事,以普選投票作取捨,經濟邏輯說不可能有大作為。這方面我解釋過多次
。東歐國家的改革經驗支持着我的觀點。那裡的人聰明,知識高,文化有厚度,但因種種與民主有關的沙石,縛手
縛腳,改革搞不起來。

以獨裁決策推行改革,可能作出大錯嗎?當然可能。獨裁改革可能比民主改革闖出更大的禍嗎?也可能。但二十多
年前我白紙黑字寫得清楚:中國衰落了二百年,民主改革肯定沒有大作為,獨裁改革雖然有機會闖大禍,炎黃子孫
怎樣也要賭這一手!我當時的判斷,是可輸的都輸光了,無本的賭注,不痛下一手是大傻瓜。上蒼保佑,賭中了,
中得精彩。這是以往的事,向前看,再大賭的成本高,而北京看來不乏手癢之士,使我這個老人家睡不着覺。

衷心佩服印度的執政者。雖然印度人聰明,英語水平比中國好得多,但其他條件不見得有過人之處。人口那麼多,
在民主政制下他們竟然能把經濟搞起高速,不能不說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個奇蹟。

血濃於水,我站在哪一邊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任何比賽我永遠為處於劣勢的拍掌。謹在這裡向印度的朋友致意。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3-2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民主的負面廣告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3-2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中日書法大比併

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行一個難得一見的書法展覽(四月二十三日終止),好此道的朋友紛紛跑到上海去。展出是該館
所藏的精品,加上從日本十多家收藏所借來的稀世奇珍。分兩個廳房展出。較小的展出日本書法家的作品,中國時
間是唐至明。日本人研習中國書法看來起於唐,明後繼之,盛極於今,但這後期的日本作品沒有展出。另一個大得
多的廳房展出的,全是中國書法家的作品,從魏晉達於清。

重頭是大廳房那部分,尤其是從日本借來的早年流失的國寶。其中大事宣傳的是王羲之的《喪亂帖》,香港的報章
說是羲之遺留下來的唯一書法真跡,上海展出的附文卻說是雙鈎填墨。據我的理解,雙鈎填墨可以複製得唯肖唯妙
,但專家不難看出來。這樣,逸少沒有一幅真跡書法留存到今天。說不定有朝一日,北京會好奇地把唐太宗的墓打
開,找出那傳說中跟着他陪葬的《蘭亭集序》的真跡。是令人嚮往的故事: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以玉盒保存
着,跟太宗一起埋到土裡去。

從日本借來展出的珍品不少。拓本與價值不菲的摹本不論,有傳說(無署名)是唐代賀知章的《草書考經卷》,支
持着我認為中國古時的文人沒有一個不是書法家的看法。有北宋蔡襄的詩卷,支持着蔡襄寫不過蔡京,但因為蔡京
是壞人,後人把蔡襄放進宋四家。有蘇軾寫的李白詩卷,支持着他的《黃州寒食詩》書法近於黃庭堅所說,蘇子再
寫不會寫得那麼好。有黃庭堅寫的《王長者墓誌銘》,支持着山谷雖然以大草名滿天下,行書也了不起。有三件北
宋米芾的真跡,其中《虹縣詩卷》最重要,振迅天真,沉着痛快(米氏對書法的要求)。行書寫到《虹縣詩卷》那
個境界數世紀一見。此帖我臨摹了一年,之後凡是要學書法的我必推薦。字夠大,印製看得清楚,不會受到拓本的
誤導。初學書法時我搜集了所有米芾的大字真跡(印刷本)而入手臨摹,只有幾百個字,就是印製的也一字值千金
了。

中日書法大比併,誰勝誰負是個有趣話題。展出的日本第一把手無疑是藤原行成(九七二——一○二七),是北宋
初期的人,寫王羲之字體寫得非常好,結字了得,變化也多,可惜自己的風格不明顯,面目有所欠奉。與同期的宋
四家相比,以深度論英雄,藤原行成寫不過其中三家。這就帶來我要說了很久的話:搞藝術要有深度,而如果一個
藝術家沒有自己的風格,本領再高,青出於藍,深度還是他人的。這是搞藝術的困難:無面目與刻意地創風格,皆
不可取,而走對了路向又要講深度,論變化,談何容易!

跳到明代末期,中國的書法明顯地高於日本。那時在中國,同年同日生存過的有六位師級人物:徐渭、董其昌、張
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各自成家,面目不同,是唐宋之後中國書法的一個高峰期,了不起,可惜是最後一
個。實不相瞞,比起日本同期的書法,中國勝出很多。

跟着的中日書法大比併,上海博物館這次展出沒有交代。我的意識是王鐸之後,神州大地再沒有舉足輕重的書法大
師出現過。清代重視隸書,而有大成如金農,寫不出王鐸的深度與變化。日本呢?他們拜王鐸、倪元璐等為師,臨
摹得好,其中的表表者有自己的面目。今天,書法上,東洋鬼子是把炎黃子孫比下去了。

回顧歷史,單從書法看,中國人比日本人較有創意是我的看法。但從重要的臨摹前賢之作入手,中國人比不上日本
人那樣認真。基礎不足而走創新之路,很容易敗下陣來。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3-2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要深入體會西方文化

月亮不是西方的比較圓;不是先進之邦的所有東西都比較優勝。然而,自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十六世紀起,文化上
西方差不多有五百年的奇蹟發展,好的東西多得很,既有深度,也多變化,無論科學、哲學、藝術、音樂、文學等
,西方都把中國比下去了。

不要說我崇洋媚外,也不要將炎黃子孫曾經把西洋鬼子嚇得要命的拿出來自我安慰。我自己是個中國文化迷,真真
假假算是半個專家。五百年來的發展輸給老外非我所願,但客觀地衡量,輸相當多,不客氣地說不可以相提並論。

中國開放改革二十七年了,人民生活的改進有目共睹,雖然還有些人嗤之以鼻,或怎樣也不肯承認自己二十多年來
一直看錯了。歷史說,文化的興盛永遠跟着經濟走。中國人的天賦不下於人,沒有一個飽學之士不同意。這二十多
年來,中國的文化發展有點成果:小說、電影、繪畫、音樂等,都有點看頭。然而,在大讚郎朗的兩篇文章的背後
,我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失望的。二十多年不是短時日,而十三億人口,一百萬個出一個天才也有一千三百個。這
些天才都躲到哪裡去了?一九八一年我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看對了;一九八五年我說十五年內中國會有好些學問
大師跑出來,看錯了。

看官須知,無論一個國家的經濟怎樣發達,文化或學問搞不起就不能勒碑誌之。今天中國的經濟還遠不及大成,而
文化與學問也不能說是毫無進境,但以人口比例算,以經濟增長速度衡量,文化學問的發展是令人失望的。換言之
,搞起經濟而學術乏善足陳,很有點那個。不是個人之見,不少國內的朋友今天都這樣看,認為與經濟相比,學術
文化的發展落後得嚴重。

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呢?罵過若干次還存在的「思想教育」,罵過若干次禁止外人或私營搞出版。中宣部對言論的管
制有些我理解,大部分不知所云。到書店翻閱,書籍的質量一般奇差,而譯作十之八九不及格。這些皆可歸咎於政
府管制思想,管制言論,管制價格,管制私營出版競爭。要放寬只是一念之差,而學術文化那樣重要的事,哪管有
什麼利益團體需要維護了?

這裡要說的,是今天中國要搞起文化或學術,不能漠視西方五百年來的成就。昔日的蘇東坡天才絕頂,可以在自己
文化傳統的約束下一馬跑出,但今天,天才如蘇子的再出現,對西方的文化一無所知就不會有大作為。不是說要抄
襲或要仿效西方的才可以有大成,而是要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度、變化與哲理的感染或啟發,加進自己的,才可以在
國際學問上殺出重圍。地球既然一體化,墨守自己的文化而成規慘過敗家。

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對他們的學問知得多而雜,但除了他們發明的經濟與攝影,沒有一項是專家。不需要是專家
。西方的文化一脈相承,各項互相影響,知得多而雜,假以時日,會在腦子中融合起來,使自己對一個文化的深度
與變化有所體會,知道一件世界級的作品應該是在哪個層面的。另一方面,對中國的文化有根有底:什麼唐詩宋詞
背得出數百首,對書法的發展如數家珍。某些中國文化我是討厭的,不管算了。搞學問不要斤斤計較:不喜歡的懶
理,喜歡的都拿過來,不分西東地融合一下,自己的作品就有了斤兩。天下學問殊途同歸,今天沒有高人雅士會管
作品是屬於歐洲的還是中國的。

自己最明顯的經驗是攝影。一般攝影大師動不動要花幾個月才攝得一幀滿意之作,走遍大江南北,缺氧廢食,苦不
堪言。他們的作品要講機緣巧合,求之不易。我則倒轉過來,一個小時攝得五幀滿意之作只算是小收穫。方法是走
進大自然,腦子想的是中國的詩詞,眼中看的是曾經在大學講過課的西方印象與抽象藝術,融合起來,見到一句詩
就把快門按下去。其他攝影大師的難得之作我沒有,但知道吃得苦也可以攝得,既然感情表達有個好去處,何必自
討苦吃呢?我的攝影方法容易,任何人看得到都可予取予攜,只是沒有中國詩詞與西方藝術的融合,不容易看得到
。結論是肯定的:多加了一個文化的體會或啟發,創作事半功倍。是西是東不要管,一管就合不來,只要吸收了,
自己喜歡,朋友欣賞,於是隨意揮灑。

舉另一個例。我察覺到中國的青年在辯論或研討時往往不守規格,亂來只是亂來。這顯然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套簡單
的哲學邏輯的約束。西方的哲學邏輯與涉及的科學方法是深奧的學問,但我們不需要知那麼多,只知一點大概就足
夠了。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後,儒家當道,文化少有在邏輯規格中打轉。這規格是重要的求學基礎,在西方算得上是
有教育的家庭,孩子在日常與父母的對話中早就學得長大後夠用的,而如果在大學花一兩個月聽哲學邏輯的課,則
夠用有餘了。除非專業,我反對一個學子沉迷於這門學問,但簡單的基礎是需要的。既然中國的文化傳統漠視了,
教育應該從小教起,以小孩子也聽得懂的邏輯規格取代「思想教育」吧。一些西方的關於哲學邏輯的書,淺得像說
故事,細心地讀半本,多想一下,就差不多了。

西方的好書多得很,四十多年前我走馬看花,看過很多很多的。這四十年當然還有其他精彩的新作,我沒有跟進。
大致上,西方人對整理一門學問很講究。他們重視系統,對思想或創作的來龍去脈處理得詳盡,而任何學問都有深
淺層面不同的書籍。說大部分的學問介紹書籍不好,是因為通常有更好的。當年我喜歡找淺白而又有口皆碑的入手
,對某門學問有興趣就更上一層樓,再找較為深入的拜讀。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3-2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當年求學,睡前不看課程讀物,躺在床上看的通常是中國的古書與西方的文化論著,又或者是武俠小說。百鳥歸巢
就有這樣的好處:休息前不管是什麼地亂讀一通,有興趣的保留,沒有興趣的放棄,既沒有民族的約束,也沒有文
化的成見,只幾年學問就判若兩人。於今回顧,西方的文化對我影響比較大,因為他們的重要作品多,而稱得上是
大師的人物屈指難算。

對西方文化有深入的體會是重要的。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佔為己有然後與自己土生土長的合併使用,不分西東,
才是今天搞學問應走的路。問題是這樣搞學問不懂英語很難搞。思想這回事,翻譯得準確難於登天。除了實物名詞
,其他的詞彙一般沒有絕對的譯法,而翻譯略有失誤,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加起來會是嚴重的誤導。除了數學或化
學等,西語翻成中文容易有誤導成分。介紹西方文化應該由作者自己深入地消化了,然後以中文把自己所知的寫出
來。這樣的佳作不多見,所以簡單的方法還是學好英文。有朝一日,中國的學問大師輩出,鬼子佬會趕着學中文的

附圖《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中國詩意與西方印象畫意融合起來的攝影。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3-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要深入體會西方文化

月亮不是西方的比較圓;不是先進之邦的所有東西都比較優勝。然而,自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十六世紀起,文化上
西方差不多有五百年的奇蹟發展,好的東西多得很,既有深度,也多變化,無論科學、哲學、藝術、音樂、文學等
,西方都把中國比下去了。

不要說我崇洋媚外,也不要將炎黃子孫曾經把西洋鬼子嚇得要命的拿出來自我安慰。我自己是個中國文化迷,真真
假假算是半個專家。五百年來的發展輸給老外非我所願,但客觀地衡量,輸相當多,不客氣地說不可以相提並論。

中國開放改革二十七年了,人民生活的改進有目共睹,雖然還有些人嗤之以鼻,或怎樣也不肯承認自己二十多年來
一直看錯了。歷史說,文化的興盛永遠跟着經濟走。中國人的天賦不下於人,沒有一個飽學之士不同意。這二十多
年來,中國的文化發展有點成果:小說、電影、繪畫、音樂等,都有點看頭。然而,在大讚郎朗的兩篇文章的背後
,我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失望的。二十多年不是短時日,而十三億人口,一百萬個出一個天才也有一千三百個。這
些天才都躲到哪裡去了?一九八一年我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看對了;一九八五年我說十五年內中國會有好些學問
大師跑出來,看錯了。

看官須知,無論一個國家的經濟怎樣發達,文化或學問搞不起就不能勒碑誌之。今天中國的經濟還遠不及大成,而
文化與學問也不能說是毫無進境,但以人口比例算,以經濟增長速度衡量,文化學問的發展是令人失望的。換言之
,搞起經濟而學術乏善足陳,很有點那個。不是個人之見,不少國內的朋友今天都這樣看,認為與經濟相比,學術
文化的發展落後得嚴重。

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呢?罵過若干次還存在的「思想教育」,罵過若干次禁止外人或私營搞出版。中宣部對言論的管
制有些我理解,大部分不知所云。到書店翻閱,書籍的質量一般奇差,而譯作十之八九不及格。這些皆可歸咎於政
府管制思想,管制言論,管制價格,管制私營出版競爭。要放寬只是一念之差,而學術文化那樣重要的事,哪管有
什麼利益團體需要維護了?

這裡要說的,是今天中國要搞起文化或學術,不能漠視西方五百年來的成就。昔日的蘇東坡天才絕頂,可以在自己
文化傳統的約束下一馬跑出,但今天,天才如蘇子的再出現,對西方的文化一無所知就不會有大作為。不是說要抄
襲或要仿效西方的才可以有大成,而是要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度、變化與哲理的感染或啟發,加進自己的,才可以在
國際學問上殺出重圍。地球既然一體化,墨守自己的文化而成規慘過敗家。

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對他們的學問知得多而雜,但除了他們發明的經濟與攝影,沒有一項是專家。不需要是專家
。西方的文化一脈相承,各項互相影響,知得多而雜,假以時日,會在腦子中融合起來,使自己對一個文化的深度
與變化有所體會,知道一件世界級的作品應該是在哪個層面的。另一方面,對中國的文化有根有底:什麼唐詩宋詞
背得出數百首,對書法的發展如數家珍。某些中國文化我是討厭的,不管算了。搞學問不要斤斤計較:不喜歡的懶
理,喜歡的都拿過來,不分西東地融合一下,自己的作品就有了斤兩。天下學問殊途同歸,今天沒有高人雅士會管
作品是屬於歐洲的還是中國的。

自己最明顯的經驗是攝影。一般攝影大師動不動要花幾個月才攝得一幀滿意之作,走遍大江南北,缺氧廢食,苦不
堪言。他們的作品要講機緣巧合,求之不易。我則倒轉過來,一個小時攝得五幀滿意之作只算是小收穫。方法是走
進大自然,腦子想的是中國的詩詞,眼中看的是曾經在大學講過課的西方印象與抽象藝術,融合起來,見到一句詩
就把快門按下去。其他攝影大師的難得之作我沒有,但知道吃得苦也可以攝得,既然感情表達有個好去處,何必自
討苦吃呢?我的攝影方法容易,任何人看得到都可予取予攜,只是沒有中國詩詞與西方藝術的融合,不容易看得到
。結論是肯定的:多加了一個文化的體會或啟發,創作事半功倍。是西是東不要管,一管就合不來,只要吸收了,
自己喜歡,朋友欣賞,於是隨意揮灑。

舉另一個例。我察覺到中國的青年在辯論或研討時往往不守規格,亂來只是亂來。這顯然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套簡單
的哲學邏輯的約束。西方的哲學邏輯與涉及的科學方法是深奧的學問,但我們不需要知那麼多,只知一點大概就足
夠了。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後,儒家當道,文化少有在邏輯規格中打轉。這規格是重要的求學基礎,在西方算得上是
有教育的家庭,孩子在日常與父母的對話中早就學得長大後夠用的,而如果在大學花一兩個月聽哲學邏輯的課,則
夠用有餘了。除非專業,我反對一個學子沉迷於這門學問,但簡單的基礎是需要的。既然中國的文化傳統漠視了,
教育應該從小教起,以小孩子也聽得懂的邏輯規格取代「思想教育」吧。一些西方的關於哲學邏輯的書,淺得像說
故事,細心地讀半本,多想一下,就差不多了。

西方的好書多得很,四十多年前我走馬看花,看過很多很多的。這四十年當然還有其他精彩的新作,我沒有跟進。
大致上,西方人對整理一門學問很講究。他們重視系統,對思想或創作的來龍去脈處理得詳盡,而任何學問都有深
淺層面不同的書籍。說大部分的學問介紹書籍不好,是因為通常有更好的。當年我喜歡找淺白而又有口皆碑的入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6 日期: 2006-03-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對某門學問有興趣就更上一層樓,再找較為深入的拜讀。

當年求學,睡前不看課程讀物,躺在床上看的通常是中國的古書與西方的文化論著,又或者是武俠小說。百鳥歸巢
就有這樣的好處:休息前不管是什麼地亂讀一通,有興趣的保留,沒有興趣的放棄,既沒有民族的約束,也沒有文
化的成見,只幾年學問就判若兩人。於今回顧,西方的文化對我影響比較大,因為他們的重要作品多,而稱得上是
大師的人物屈指難算。

對西方文化有深入的體會是重要的。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佔為己有然後與自己土生土長的合併使用,不分西東,
才是今天搞學問應走的路。問題是這樣搞學問不懂英語很難搞。思想這回事,翻譯得準確難於登天。除了實物名詞
,其他的詞彙一般沒有絕對的譯法,而翻譯略有失誤,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加起來會是嚴重的誤導。除了數學或化
學等,西語翻成中文容易有誤導成分。介紹西方文化應該由作者自己深入地消化了,然後以中文把自己所知的寫出
來。這樣的佳作不多見,所以簡單的方法還是學好英文。有朝一日,中國的學問大師輩出,鬼子佬會趕着學中文的

附圖《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中國詩意與西方印象畫意融合起來的攝影。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評論/03 日期: 2006-03-22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觀的總結與補充

最近發表了幾篇關於人民幣與貨幣製度的文章。收尾之際,來一個總結,也趁這機會作一點補充。

其一,貨幣不是市場物品,而是協助市場減低交易費用的工具。於是,穩定幣值是重點,而這穩定需要下一個錨。
昔日的本位製與今天香港的鈔票局製是下了固定的錨,各有各的問題,解釋過了。今天歐美的fiatmoney製度也有錨
,但不固定。他們以目標(targets)為錨,調控复雜,加上目標不一而足,牽涉到的經濟範圍廣,央行權力大,手忙
腳亂,利率、物價、失業、產出等波動不易避免。國內以前的貨幣製度可能算最好的:簡單、穩定,但央行的權力
要限於以調整幣量來守錨,與貨幣沒有直接關系的事項不要管。

其二,貨幣有了一個固定的錨,央行的權力就是那麼多,這重要,尤其是中國還在改革,幣值穩定可讓國家心安理
得地搞各項建設。然而,人民幣以美元或一籃子外幣為錨有兩個問題。其一是匯率的浮動受到約束,其二是中國的
經濟會較為容易地受到外間波動的影響。是中國之幸,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為錨)十多年,美元的幣值剛好是歷來最
穩定的一段長時期。但幾天前友人正確地嚮我指出,如果中國解除所有外匯管製,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中國的利率會
不幸地跟着美國的輪上輪落。這是因為沒有匯管利率套利會出現。不會像香港鈔票局製度的利率波動那樣發神經,
但不妥。中國早晚要解除所有外匯管製,而利率的變動應該有自主權,脫離以外幣為錨多了一個理由。

其三,人民幣要有一個固定的錨,不用外幣,以一籃子物品為之是首選。容易處理,杜絕炒買炒賣,可以調整,也
保存着炎黃子孫足以為傲的中國貨幣製(解釋過多次,不再說)。更重要是以一籃子物品為錨,人民幣兌所有外幣皆
自由浮動。這樣,外間再沒有理由要求人民幣升值(他們可以自己貶值),而大家心知肚明,誰作幣值調整誰就要付
出代價。這里要補加一個重要注腳。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為錨,美元貶值,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但如果人民幣自己
升值,是兌所有外幣皆升,包括所有對中國工業發展有威脅的廉價勞力地區。

其四,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而讓發達地區外幣自由貶值,我敢打賭,他們不會大幅貶值。通脹的代價他們付不起,而
更重要是他們正在享受着價廉物美的中國貨。人民幣自己升值,外間的市民以為中國要多賺他們的錢,要罵也不便
罵出口;外幣自己貶值(人民幣因而升值),他們豈有不罵之理?最近美國聯儲局新主席伯南克上場,提出首要任務是
穩定美元幣值。說得對,只是不明白為什麼美國要穩定幣值,而要求人民幣升值(不穩定)呢?他們應該知道,人民幣
值穩定對整個世界都重要。

其五,自去年7月脫離了以美元為錨後,央行對人民幣的處理令我失望。證據是人民幣的期市匯率與現市匯率有了大
分離(兌美元一年期價7.75,現價8.03)。去年我以為這分離是過渡程序,但八個月過去了,這分離不減反加。市場
顯然認為央行言而無信,於是炒、炒、炒,擾亂視聽,對工商業的發展為害不淺。也可能市場認為央行言而有信:
因為不斷有人說什麼供求壓力,要浮動升值。這樣一來,外間協助炒買炒賣的國際大經紀行興風作浪,說什麼人民
幣至少要升值多少才有效雲雲。瓜田李下,亂七八糟———是北京手起刀落的時候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2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北京要讓《斷背山》上映嗎?

荷李活的奧斯卡金像獎對電影的判斷不一定是最可靠的,正如好些人認為瑞典的諾貝爾獎往往不是頒給最值得的學
問高人。但沒有辦法,這兩個獎項代表着的是有關造詣的聖殿裁決,你不同意無從搖而動之。既有悠久歷史,也有
不少獲獎者走進歷史去,鎚之不破,貶之不下。朋友,你是天下第一富豪嗎?拿一千億美元出來搞同樣的兩個獎項
,不會把奧斯卡或諾貝爾殺下馬來,取而代之談何容易哉?

這就帶來李安以《斷背山》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意義上的重要性。跟炎黃子孫很不相同的文化,而荷李活的電影
文化更是與眾不同。最佳導演是頒予個人的,不是演技或劇本或攝影或配音,而是個人征服了一項重要藝術的發源
地的文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有點不可思議,而李安要感謝他長大後在美國接受的教育了。

還沒有機會看過《斷背山》,但看過的朋友沒有一個不站起來。荷李活奧斯卡之前,這部電影在國際上贏得獎項無
數,不需要我的意見也肯定是難得一見的好戲、好藝術了。跟前幾年高行健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同,《斷背》毫無
政治色彩,國內的刊物於第一時間爭相報道李安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消息,朋友之間奔走相告,明知他是台灣的也
感到與有榮焉,血濃於水也。

問題是北京不容許《斷背山》在國內上映。不涉及政治,而「與有榮焉」是說葡萄不是酸的,餘下來的理由當然是
兩個男人同性戀的故事。是一部感人的愛情片,是同性之情,看過的朋友說相當「露骨」。北京應否容許該片上映
呢?這是問題。

我不是個同性戀者—無法想像—但絕對不會因為你是而小看了你。但如果我的兒子要嘗試同性戀,徵求我的意見,
我會反對—就是沒有愛滋病這回事也反對。不會反對得很激烈,但反對,認為他要有一個上帝設計的生兒育女的家
。如果一位朋友要嘗試同性戀,徵求我的意見,我會說:「天下美女如雲,你看清楚了沒有?」這算是不贊同了。

同性戀這回事,尤其是男性之間,西方的文化與中國的很不一樣。美國的情況我不清楚,但歐洲自十五世紀起很普
遍。當年讀歐洲藝術史就與一位教授研討過這個現象。西方接受《斷背山》是當然的,禁映會惹上官司。中國呢?
我沒有答案。個人認為一部好電影不會影響中國的「性」文化,但如果社會很多人認為會,北京不容易處理。禁映
倒是容易處理的。如果我是溫家寶,記者問及為何禁映《斷背山》,我會回應:「市場不是有影碟嗎?不要買盜版
的。」於是忙顧左右而言他。北京當然知道無從禁止市民看《斷背山》,但容許上映是公開支持,社會文化恐怕不
容易接受。

寫到這裡我想到一個真實故事。在芝加哥大學時我與一位來自哈佛的男同事共用一個辦公室整整一年,大家是好朋
友,而他是有太太的。大約十年前,此君通過醫療手術把自己改為女人,聲線也動手術改了,衣着、打扮等全部改
為女的,取了個女性名字,而自己為文公布於世,使行內嘩然。他(她)是有名的經濟學者,文筆非常好。

為什麼這位老友這樣做我不知道,但這是個人的選擇,我尊重。聽說艾智仁見到這位易性後的同行學者,若無其事
。如果故人今天蒞臨神州,我會帶她到上海灘逍遙一番。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評論/03 日期: 2006-03-21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匯製變革得失我心知

我曾經是二十世紀貨幣大師KarlBrunner的學生,算是出自名門了。其後1967至1969在芝大那「貨幣聖殿」待了兩年
,耳聞目染,加上貨幣大爭議炒得如火如荼,要不知道不容易。但我沒有考過貨幣的博士試,不是專家。只是自己
對價格理論的操縱流水行雲,有恃無恐,任何經濟問題都可以簡單地看,而從價格理論的角度看貨幣,有旁觀者清
之效。是的,二十多年來,我對宏觀經濟的推斷自己很滿意。

1996年末,洛杉磯加大邀請我於1997年11月到該校作一年一度的夏保加榮譽講座的首屆講者。聽說是夏保加選我開
鑼,受寵若驚(跟着有格林斯潘等名家),當然用心准備。我選的題目是《鄧小平的偉大改革》,然而,自九三年的
秋天出版了《中國的經濟革命》,之後三年減少了跟進中國的發展,於是求教同事蕭耿中國那幾年的情況。言談中
他說了一句今天記不起怎樣說,是關於人民幣量的調控機製的,我如中電擊,閃一下仿佛見到光明大地一片,沒有
見過的,於是跟着想下去。

看官須知,當時中國的貨幣製度滿是沙石,還有相當的外匯管製,人民幣不能正規出口,外人在國內開戶口難過考
狀元,而另一方面地下的成交無日無之。我於是想,撇開沙石,央行究竟是在搞什麼?嚮樂觀或理想那方面推,人民
幣與美元掛鉤,一般化地看是下了一個可以直接地在市場成交的錨,而人民幣量的變動,跟着外匯進賬變動,一般
化地看是只為守錨而變,以美元穩定幣值之外央行沒有把貨幣政策伸展到經濟的其它事項去。

以美元為錨守得住嗎?邏輯說,只要央行不手癢,單為守錨而調整人民幣量,沒有困難。然而,邏輯歸邏輯,實踐如
何要待沙石清除才知道。沙石是經濟學的一種局限,觀其轉變而推其後果我是專家。於是,從那時起我一方面留意
中國外匯管製與銀行管製的變動,另一方面跟進地下交易與灰色市場的相應效果。後來的結論是,管製的沙石愈少
,人民幣的潛力愈強。觀察了好幾年,大約2002年吧,我肯定那時代的貨幣製度是上上之選,幣值穩定,錨可以穩
守,只是沙石誤導了旁觀者。

中國之外,歷史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貨幣製度。不是昔日的本位製,不是鈔票局製,不是歐美的fiatmoney製,不是管
製匯率製(下錨與管製不同),就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人民幣也視若等閑。沙石轉變與邏輯推理帶來一個可靠的
結論:解除所有外匯管製,那時代的貨幣製度作用會發揮得更好。是那麼簡單的製度,奇怪其它國家沒有采用過。

於今回顧,這個自1994年至去年7月、我稱之為中國貨幣製度的,對中國這十多年的發展如有神助。還有不少沙石要
清理,而因為解釋過的原因,這製度不要改,但要考慮換錨。前思後想,從中國製一般化,改用一籃子物品為錨是
最理想的了。可惜今天央行看來是脫離了中國製,轉嚮美國的沒有固定的錨的貨幣製度。這樣,將來歷史回顧,中
國製只是曇花一現,而沒有讀到我這系列文章的解釋,將來的歷史學者不會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貨幣製度。

頭痛是目前人民幣一小點一小點地提升,短期內為禍不大,而央行處理小心,好景還會繼續三幾年。然而,在市場
不知不覺中一個史無前例的上佳貨幣製度是放棄了,換來的是早晚央行權力大升,牽涉到太多經濟變量要由央行以
貨幣政策處理。一石二鳥是奇跡,一石多鳥不可能。

系列文章談了不少,下足心機,寶刀未老,到此為止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1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觀的總結與補充

發表了九篇關於人民幣與貨幣制度的文章。反應好,兩位老師要求我來一個總結,應該的,也趁這機會作一點補充

(一)貨幣不是市場物品,而是協助市場減低交易費用的工具。於是,穩定幣值是重點,而這穩定需要下一個錨。
無錨的貨幣是國民黨在大陸時的關金、銀圓券、金圓券等。昔日的本位制與今天香港的鈔票局制是下了固定的錨,
各有各的問題,解釋過了。今天歐美的fiat money制度也有錨,但不固定。他們以目標(targets)為錨,調控複雜
,加上目標不一而足,牽涉到的經濟範圍廣,央行權力大,手忙腳亂,利率、物價、失業、產出等波動不易避免。
撇開沙石,朱鎔基時代的中國貨幣制度是我知道最好的:簡單、穩定,但央行的權力要限於以調整幣量來守錨,與
貨幣沒有直接關係的事項不要管。

(二)貨幣有了一個固定的錨,央行的權力就是那麼多,這重要,尤其是中國還在改革,幣值穩定可讓溫家寶心安
理得地搞他的,搞壞了我不會罵錯人(一笑)。然而,人民幣以美元或一籃子外幣為錨有兩個問題。其一是匯率的
浮動受到約束,其二是中國的經濟會較為容易地受到外間波動的影響。是中國之幸,人民幣與美元掛鈎(為錨)十
多年,美元的幣值剛好是歷來最穩定的一段長時期。但幾天前侯運輝正確地向我指出,如果中國解除所有外匯管制
,人民幣與美元掛鈎中國的利率會不幸地跟着美國的輪上輪落。這是因為沒有匯管interest arbitrage會出現。不
會像香港鈔票局制度的利率波動那樣發神經,但不妥。中國早晚要解除所有外匯管制,而利率的變動應該有自主權
,脫離以外幣為錨多了一個理由。

(三)人民幣要有一個固定的錨,不用外幣,以一籃子物品為之是首選。容易處理,杜絕炒買炒賣,可以調整,也
保存着炎黃子孫足以為傲的中國貨幣制(解釋過多次,不再說)。更重要是以一籃子物品為錨,人民幣兌所有外幣
皆自由浮動。這樣,外間再沒有理由要求人民幣升值(他們可以自己貶值),而大家心知肚明,誰作幣值調整誰就
要付出代價。這裡要補加一個重要注腳。人民幣以一籃子物品為錨,美元貶值,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但如果人民幣
自己升值,是兌所有外幣皆升,包括所有對中國工業發展有威脅的廉價勞力地區。

(四)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而讓先進外幣自由貶值,我敢打賭,他們不會大幅貶值。通脹的代價他們付不起,而更重
要是他們正在享受着價廉物美的中國貨。人民幣自己升值,外間的市民以為中國要多賺他們的錢,要罵也不便罵出
口;外幣自己貶值(人民幣因而升值),他們豈有不罵之理?最近美國聯儲局新主席伯南克上場,提出首要任務是
穩定美元幣值。說得對,只是不明白為什麼美國要穩定幣值,而要求人民幣升值(不穩定)呢?他們應該知道,人
民幣值穩定對整個世界都重要。

(五)自去年七月脫離了以美元為錨後,央行對人民幣的處理令我失望。證據是人民幣的期市匯率與現市匯率有了
大分離(兌美元一年期價7.75現價8.05)。去年我以為這分離是過渡程序,但八個月過去了,這分離不減反加。市
場顯然認為央行言而無信,於是炒、炒、炒,擾亂視聽,對工商業的發展為害不淺。也可能市場認為央行言而有信
:那裡的主事人不斷地說有什麼供求壓力,要浮動升值。這樣一來,外間協助炒買炒賣的國際大經紀行興風作浪,
說什麼人民幣至少要升值多少才有效云云。瓜田李下,亂七八糟——是北京手起刀落的時候了!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1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觀的總結與補充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3-1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音樂

在人民幣的話題上,支持該幣升值的學者不少。一位說人民幣要升至二元兌一美元才對,另一位說作過回歸分析,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百分之二十沒有問題。據說前者是用「快樂指數」算出來,後者以亞洲過往的數字回而歸之。還
有其他的,懶得跟進。皆謬論,要為文力斥其非,但大家對經濟的體會相差八千里路雲和月,牛頭唔搭馬嘴,格格
不入,不知怎樣動筆才對。

正在猶豫,卻要先替朋友翻譯佛利民的幾段文字,其中第二段起筆佛老竟然替我回應了:

「我歷來相信,一個人對經濟的感受是天生的,不是從教育學得。很多智慧了不起而又受過高度訓練的職業經濟學
者,懂得經濟學的字彙,但聽不到其中的音樂。另一方面,有些人沒有受過經濟學教育,但對經濟有很好的直覺感
受。」

說得好!既然他老人家發球在先,那就讓我跟着踢幾腳吧。

首先指出,一個人對經濟的直覺感受與這個人的智商沒有多大關係。物理天才愛因斯坦對經濟的判斷差不多凡說皆
錯。不是說蠢才才能學好經濟。十九世紀的米爾,智商是人類紀錄,對經濟的感受好得不得了。當然,真蠢才在任
何學問上不會有大成,雖然讀今天的經濟論著,蠢才試可以考及格的為數不少。

凱恩斯說得對:經濟是一門容易的科學,只是有成就的甚少。他認為這個怪現象起於經濟學需要有多種學問的合併
。每種學問不需要是大家,但從事者要周身刀,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不肯定這就是佛利民說的「直覺感受」的根
源,而我的闡釋,是佛老認為一些人天生就懂得把武藝加起來,融會一下,於是聽到經濟的音樂。

佛老自己當然是經濟音樂的大師了。凱恩斯說的諸般武藝他了不起。是統計學大師,對數據的關係推斷熟如流水行
雲;懂歷史,知道多方面的大略史實;基礎理論的掌握如有神助——加上天賦過人,是個現象了。史德拉曾經對我
說:經濟學需要的米爾頓樣樣皆能,表達清晰絕倫,只是下筆為文早期差一點,後來有改進。我對米爾頓的負面評
價,是除了與經濟有關的這個人對其他的興趣不多。可能我自己興趣太多,把佛老數十年如一日的集中作為負面看
。可見要成為一個經濟音樂大師,談何容易?

整個二十世紀只有三個經濟學者能對有關的學問全面掌握:凱恩斯、費沙、佛利民。凱恩斯對經濟的直覺感受雖然
不錯,卻不超凡。他對價格理論的操縱有不足之處。大天才是沒有疑問的,但經濟之外,凱氏的興趣多而精,免不
了拖累一下。費沙也是其他興趣多而精,而就是對經濟大蕭條看差一着,自己中了計,我想不出二十世紀有比他更
強的經濟學者。佛利民令我們惋惜的,是當年沒有繼續在他天分最高的價格理論發展,卻轉到貨幣理論那邊去,雖
然成就了不起,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而到後來國際金融一體化使他對貨幣的判斷有了失誤。

不要誤會。我絕對佩服森穆遜與阿羅那樣的理論天才。但理論是另一種音樂,與經濟現象的音樂是兩回事。理論高
人是從一個角度入手,以邏輯及想像力推出多種變化,推得盡,之後轉到另一個角度,再推出去。這樣搞理論可以
用於真實世界的不多,但只一小點可用就是大貢獻。任何科學都要有理論高人,問題是他們不需要花長時間作實證
研究,天才頂級,可以在幾年間推出很多、很全面的,沒有什麼空間留給理論天賦較差的。與其替一位理論大師補
注腳,倒不如放他一馬,跑到實證研究那邊去收穫較大。

實證研究是另一種音樂。這是從一個現象入手,牽一髮而動全身,推到其他有關的現象去。好比人民幣升值,說什
麼應該升到二兌一美元,或回歸分析說要升到哪個價位,皆非音樂也。經濟音樂是交響曲。人民幣升值,在理論的
約束下,農民的生活會怎樣,接單工業怎樣,專利工業怎樣,廉價勞力地區的競爭情況如何,國內的物價如何轉變
,對外資的引進有什麼影響,誰是得益者,誰會受損,貨幣制度是否因而改變了,等等。如果你不能在一個小時內
提出這些問題而又得到大致的答案,那麼你對經濟音樂的直覺感受很一般,近於佛老說的懂經濟字彙的君子。當然
,在一個小時內想到上述的各方面,你的直覺不錯,但可取的答案還要花長時日思想,考慮複雜的變化,務求達到
一個言之成理而又可以考證的整體均衡。

我自己的長處是不需要一個小時就想得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各方面;我的弱點是要花長時間思考才可以肯定是否找
到了可靠的答案。在經濟學問上我的本領奇怪地與自己下象棋相似。後者我走得快,但操勝券要下回手棋!是的,
經濟推理我是個回手棋王,無敵天下,而牽涉到國家政策,通常是回手回到夠才作出建議的。不是莫札特,但懂得
的音樂往往精彩。

說得上是經濟音樂大師的朋友中,沒有一個不以直覺感受從事,雖然方法很不一樣。向高斯提出一個需要解釋的現
象,他喜歡胡亂地在空中抓下一個答案,跟着慢慢地細想。向戴維德提出,他要不是說沒有答案,就是肯定的回覆
。不發表文章的戴維德,天天讀,天天想,你提出的如果與他想過的有關,他的直覺是把有關的修改一下,給你回
應。艾智仁對你提問的回應,是反問:「是嗎?有沒有想過這個那個現象與你說的類同?」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3-1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我自己的法門,是對街頭巷尾的現象知得多,加上古今中外的歷史知得雜,以理論混合起來,腦子有一幅大圖畫,
遇到新現象,試把之塞進畫內,塞得進去就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覺解釋。反覆思量,自己的直覺感受對的機會相當高
,錯的機會存在,而在細節上往往因為不小心而想得不夠周全。通常無足輕重,但有時忽略了的有關鍵性。是細節
互相吻合的需要使我付出思想的大部分時間。

余生也晚,沒有機會遇到凱恩斯與費沙。頂峰時期的佛利民是半師半友。當年他想得太快,天離地離,說一句我只
能反駁一句,刀來劍往,沒有空隙去體會一下他的直覺感受。佛老當年是經濟學者中的莫札特。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0 日期: 2006-03-16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6-03-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經濟學的音樂

在人民幣的話題上,支持該幣升值的學者不少。一位說人民幣要升至二元兌一美元才對,另一位說作過回歸分析,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百分之二十沒有問題。據說前者是用「快樂指數」算出來,後者以亞洲過往的數字回而歸之。還
有其他的,懶得跟進。皆謬論,要為文力斥其非,但大家對經濟的體會相差八千里路雲和月,牛頭唔搭馬嘴,格格
不入,不知怎樣動筆才對。

正在猶豫,卻要先替朋友翻譯佛利民的幾段文字,其中第二段起筆佛老竟然替我回應了:

「我歷來相信,一個人對經濟的感受是天生的,不是從教育學得。很多智慧了不起而又受過高度訓練的職業經濟學
者,懂得經濟學的字彙,但聽不到其中的音樂。另一方面,有些人沒有受過經濟學教育,但對經濟有很好的直覺感
受。」

說得好!既然他老人家發球在先,那就讓我跟着踢幾腳吧。

首先指出,一個人對經濟的直覺感受與這個人的智商沒有多大關係。物理天才愛因斯坦對經濟的判斷差不多凡說皆
錯。不是說蠢才才能學好經濟。十九世紀的米爾,智商是人類紀錄,對經濟的感受好得不得了。當然,真蠢才在任
何學問上不會有大成,雖然讀今天的經濟論著,蠢才試可以考及格的為數不少。

凱恩斯說得對:經濟是一門容易的科學,只是有成就的甚少。他認為這個怪現象起於經濟學需要有多種學問的合併
。每種學問不需要是大家,但從事者要周身刀,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不肯定這就是佛利民說的「直覺感受」的根
源,而我的闡釋,是佛老認為一些人天生就懂得把武藝加起來,融會一下,於是聽到經濟的音樂。

佛老自己當然是經濟音樂的大師了。凱恩斯說的諸般武藝他了不起。是統計學大師,對數據的關係推斷熟如流水行
雲;懂歷史,知道多方面的大略史實;基礎理論的掌握如有神助——加上天賦過人,是個現象了。史德拉曾經對我
說:經濟學需要的米爾頓樣樣皆能,表達清晰絕倫,只是下筆為文早期差一點,後來有改進。我對米爾頓的負面評
價,是除了與經濟有關的這個人對其他的興趣不多。可能我自己興趣太多,把佛老數十年如一日的集中作為負面看
。可見要成為一個經濟音樂大師,談何容易?

整個二十世紀只有三個經濟學者能對有關的學問全面掌握:凱恩斯、費沙、佛利民。凱恩斯對經濟的直覺感受雖然
不錯,卻不超凡。他對價格理論的操縱有不足之處。大天才是沒有疑問的,但經濟之外,凱氏的興趣多而精,免不
了拖累一下。費沙也是其他興趣多而精,而就是對經濟大蕭條看差一着,自己中了計,我想不出二十世紀有比他更
強的經濟學者。佛利民令我們惋惜的,是當年沒有繼續在他天分最高的價格理論發展,卻轉到貨幣理論那邊去,雖
然成就了不起,不值得花那麼多時間,而到後來國際金融一體化使他對貨幣的判斷有了失誤。

不要誤會。我絕對佩服森穆遜與阿羅那樣的理論天才。但理論是另一種音樂,與經濟現象的音樂是兩回事。理論高
人是從一個角度入手,以邏輯及想像力推出多種變化,推得盡,之後轉到另一個角度,再推出去。這樣搞理論可以
用於真實世界的不多,但只一小點可用就是大貢獻。任何科學都要有理論高人,問題是他們不需要花長時間作實證
研究,天才頂級,可以在幾年間推出很多、很全面的,沒有什麼空間留給理論天賦較差的。與其替一位理論大師補
注腳,倒不如放他一馬,跑到實證研究那邊去收穫較大。

實證研究是另一種音樂。這是從一個現象入手,牽一髮而動全身,推到其他有關的現象去。好比人民幣升值,說什
麼應該升到二兌一美元,或回歸分析說要升到哪個價位,皆非音樂也。經濟音樂是交響曲。人民幣升值,在理論的
約束下,農民的生活會怎樣,接單工業怎樣,專利工業怎樣,廉價勞力地區的競爭情況如何,國內的物價如何轉變
,對外資的引進有什麼影響,誰是得益者,誰會受損,貨幣制度是否因而改變了,等等。如果你不能在一個小時內
提出這些問題而又得到大致的答案,那麼你對經濟音樂的直覺感受很一般,近於佛老說的懂經濟字彙的君子。當然
,在一個小時內想到上述的各方面,你的直覺不錯,但可取的答案還要花長時日思想,考慮複雜的變化,務求達到
一個言之成理而又可以考證的整體均衡。

我自己的長處是不需要一個小時就想得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各方面;我的弱點是要花長時間思考才可以肯定是否找
到了可靠的答案。在經濟學問上我的本領奇怪地與自己下象棋相似。後者我走得快,但操勝券要下回手棋!是的,
經濟推理我是個回手棋王,無敵天下,而牽涉到國家政策,通常是回手回到夠才作出建議的。不是莫札特,但懂得
的音樂往往精彩。

說得上是經濟音樂大師的朋友中,沒有一個不以直覺感受從事,雖然方法很不一樣。向高斯提出一個需要解釋的現
象,他喜歡胡亂地在空中抓下一個答案,跟着慢慢地細想。向戴維德提出,他要不是說沒有答案,就是肯定的回覆
。不發表文章的戴維德,天天讀,天天想,你提出的如果與他想過的有關,他的直覺是把有關的修改一下,給你回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50 日期: 2006-03-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應。艾智仁對你提問的回應,是反問:「是嗎?有沒有想過這個那個現象與你說的類同?」

我自己的法門,是對街頭巷尾的現象知得多,加上古今中外的歷史知得雜,以理論混合起來,腦子有一幅大圖畫,
遇到新現象,試把之塞進畫內,塞得進去就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覺解釋。反覆思量,自己的直覺感受對的機會相當高
,錯的機會存在,而在細節上往往因為不小心而想得不夠周全。通常無足輕重,但有時忽略了的有關鍵性。是細節
互相吻合的需要使我付出思想的大部分時間。

余生也晚,沒有機會遇到凱恩斯與費沙。頂峰時期的佛利民是半師半友。當年他想得太快,天離地離,說一句我只
能反駁一句,刀來劍往,沒有空隙去體會一下他的直覺感受。佛老當年是經濟學者中的莫札特。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評論/08 日期: 2006-03-16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人民幣之錨:一籃子物品

提出以一籃子物品為人民幣之錨,我曾經建議用30種。要完全杜絕炒買炒賣,不妨提升至50甚至100種。有計算機計
算,物品多一兩倍不會增加麻煩。

如果考慮用同一籃子物品之價作為社會的物價指數,這籃子物品的選擇要大致上按國民的衣、食、住、行的比率分
配。不需要很准確,只要基本准確,也會比一般的通脹(或通縮)指數來得可靠。

籃子內的物品是些什麼是要公布的。此前我認為物品的比重不公布可能較好,但見去年7月起央行轉用一籃子貨幣,
不公布細節,人民幣有明顯的不穩定效果,改變了主意,認為物品的比重也要公布,物品種類夠多就有保障。毋庸
置疑,籃子內的物品細節愈明確,市場信心愈大。

我的意思,是央行嚮市場公布,10000元人民幣可以在市場買到若幹種物品,每種的量的多少是固定的。每種物品的
購買地點也說明,央行可以買到,顧客要購買不要麻煩央行,自己去買好了。當然,沒有誰會那樣做,而除非量大
,顧客自理很麻煩。但央行可沒有說謊,物價有根有據。炒家可以炒籃子內的任何物品,但不會炒到人民幣那邊去

籃子內的物品細節要清楚明確,而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的持有者知道,原則上,他們可以直接地按幣值在市場購得該
籃子物品。天下間不會找到比這籃子更可信更穩定的貨幣之錨。籃子內的任何物價皆浮動,而人民幣兌任何外幣也
浮動,只是10000元人民幣可以購得籃子內指明的物品量與比重,固定不變。守錨是調整人民幣的貨幣量,幣值在國
際市場偏高,幣量調整得不夠快,可能要用外匯儲備救急,幣值略為偏低就不需要什麼儲備了。

要在什麼市場選擇籃子內的物品呢?兩個地方。一是期貨市場,二是批發市場。只要市場可靠,在什麼國家或地區都
可以。重要的是籃子內的每種物品都要一有競爭性、二有質量鑒定。這二者,期市的物品沒有一樣不及格,但批發
市場的物品則要小心選擇了。不要集中,選期市要分散,選批發也要分散,二者的比重最好大致相等。期市之價可
以頻頻更改,也可以一天改一次;批發之價三幾天改一次也無妨。重要是人民幣守着的一籃子物品,不人為調整時
不變,而人民幣兌所有外幣自由浮動,每天公布多少次由央行決定,原則上計算機可以秒秒鐘算出來。

原則上,貨幣政策的重心是穩定幣值,不應該伸展到經濟的其它方面去。但通脹或通縮是貨幣本身的事,如果真的
認為年通脹率2%對經濟有好處,央行可以說明那籃子物品每年可調高兩個百分點。回顧1997年到今天的數據,中國
不需要像美國那樣,每年要有2%至5%的通脹率來協助經濟。以一籃子物品為錨,所有匯率自由浮動,外間要求人民
幣升值是要求該籃子的指數調低,是通縮。讓他們把自己的貨幣貶值好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1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思維的回顧

我曾經是二十世紀貨幣大師Karl Brunner的學生,算是出自名門了。其後六七至六九在芝大那「貨幣聖殿」待了兩
年,耳聞目染,加上貨幣大爭議炒得如火如荼,要不知道不容易。但我沒有考過貨幣的博士試,不是專家。只是自
己對價格理論的操縱流水行雲,有恃無恐,任何經濟問題都可以簡單地看,而從價格理論的角度看貨幣,有旁觀者
清之效。是的,二十多年來,我對宏觀經濟的推斷自己很滿意。

一九九六年末,洛杉磯加大邀請我於九七年十一月到該校作一年一度的夏保加榮譽講座的首屆講者。據說是夏保加
選我開鑼,受寵若驚(跟着有格林斯潘等名家),當然用心準備。我選的題目是《鄧小平的偉大改革》,然而,自
九三年的秋天出版了《中國的經濟革命》,之後三年減少了跟進中國的發展,於是求教同事蕭耿中國那幾年的情況
。言談中他說了一句今天記不起怎樣說,是關於人民幣量的調控機制的,我如中電擊,閃一下彷彿見到光明大地一
片,沒有見過的,於是跟着想下去。

看官須知,當時中國的貨幣制度滿是沙石,還有相當的外匯管制,人民幣不能正規出口,外人在國內開戶口難過考
狀元,而另一方面地下的成交無日無之。我於是想,撇開沙石,央行究竟是在搞什麼?向樂觀或理想那方面推,人
民幣與美元掛鈎,一般化地看是下了一個可以直接地在市場成交的錨,而人民幣量的變動,跟着外匯進帳變動,一
般化地看是只為守錨而變,以美元穩定幣值之外央行沒有把貨幣政策伸展到經濟的其他事項去。

以美元為錨守得住嗎?邏輯說,只要央行不手癢,單為守錨而調整人民幣量,沒有困難。然而,邏輯歸邏輯,實踐
如何要待沙石清除才知道。沙石是經濟學的一種局限,觀其轉變而推其後果我是專家。於是,從那時起我一方面留
意中國外匯管制與銀行管制的變動,另一方面跟進地下交易與灰色市場的相應效果。後來的結論是,管制的沙石愈
少,人民幣的潛力愈強。觀察了好幾年,大約二○○二年吧,我肯定朱鎔基時代的貨幣制度是上上之選,幣值穩定
,錨可以穩守,只是沙石誤導了旁觀者。

中國之外,歷史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貨幣制度。不是昔日的本位制,不是鈔票局制,不是歐美的fiat money制,不是
管制匯率制(下錨與管制不同),就是九七的亞洲金融風暴人民幣也視若等閒。沙石轉變與邏輯推理帶來一個可靠
的結論:解除所有外匯管制,朱鎔基時代的貨幣制度會發揮得更好。是那麼簡單的制度,奇怪其他國家沒有採用過

於今回顧,這個自一九九四至去年七月、我稱之為中國貨幣制度的,對中國這十多年的發展如有神助。還有不少沙
石要清理,而因為解釋過的原因,這制度不要改,但要考慮換錨。前思後想,從「中國制」一般化,改用一籃子物
品為錨是最理想的了。可惜今天央行看來是脫離了中國制,轉向美國的沒有固定的錨的貨幣制度走。這樣,將來歷
史回顧,中國制只是曇花一現,而沒有讀到我這系列文章的解釋,將來的歷史學者不會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貨幣制
度。

頭痛是目前人民幣一小點一小點地提升,短期內為禍不大,而央行處理小心,好景還會繼續三幾年。然而,在市場
不知不覺中一個史無前例的上佳貨幣制度是放棄了,換來的是早晚央行權力大升,牽涉到太多經濟變數要由央行以
貨幣政策處理。一石二鳥是奇蹟,一石多鳥不可能。

從評格林斯潘的政績起,這系列文章共九篇,下足心機,寶刀未老,到此為止吧。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1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思維的回顧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評論/A03 日期: 2006-03-13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從炒貨幣說一籃子物品

一個國家的貨幣要下一個固定的錨,不可能找到比一籃子物品更適當。這是我想了三年的結論,說不定明天有天才
能想出更好的。

在《貨幣問題的三個淺見》一文中,我提到一個完全沒有黃金的國家,可以用黃金作為貨幣的固定之錨。央行說明
一千元人民幣可以購買一個金量,言而有信,但不提供金,只在國際市場可以按幣值購得,貴客自理。這樣的錨不
難守得住,但不能手癢地把貨幣政策伸展到失業、不景、戰爭、財政等事項去。只為穩定幣值而守錨,貨幣量的增
減只為守錨調整,不可能辦不到,而有時幣量調整的效果來得不夠快,外匯儲備就有用場,不需要很多的。

這里有兩個問題。其一是金價可能暴升暴跌。人民幣鉤住一個固定的金量,金價暴升會帶來通縮,金價暴跌會帶來
通脹。補救的辦法是調整人民幣面值可以購得的金量,最好以一個指數調整———例如以1000元人民幣可購黃金若
幹克為指數100———而調整金量則以調整指數從事。問題是這樣的調整不容易准確,而頻頻調整就會失去一個固定
的錨。第二個問題是市場炒金天天有,炒幣也是天天有,二者掛鉤會增加一個炒法。國家要穩定幣值,炒幣是不應
該鼓勵的。

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很簡單:以一籃子物品下錨,其中黃金只是微小的一部分。這樣,金價暴升暴跌無足輕重,而
市場可以繼續炒籃子之內的任何物品,不會炒到人民幣那邊去。另一方面,一個有8000多億美元儲備的國家是大莊
家,央行言而有信,炒家不敢問津。目前的情況不對頭,自去年7月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後,央行吞吞吐吐說什麼一籃
子外幣,外圍的人民幣期貨匯率與市場現率有了大分離,顯示炒家甚眾。這分離對國內做廠與做生意的人有不可輕
視的負面作用。沒有一個令市場相信是固定的錨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或許是央行或有關人士講話講得太多了。

炒買炒賣物品是市場運作的一部分,雖然炒錯了方嚮而誤導市場的情況可以出現,但大致上是增加了訊息的傳達,
對市場的運作有助,政府不要管。貨幣是另一回事:炒買炒賣導致的波動影響了貨幣的穩定性,不可取也。貨幣不
是市場物品,而是減低市場物品的交易費用的工具,以穩定為上也。問題是,只要外匯管製略為放寬(應該完全放寬
),政府無從管製貨幣的炒買炒賣,因為炒家可以在外圍大炒特炒。要避免炒家導致幣值波動的不良影響,貨幣當局
一方面要少講話,但更重要的是把貨幣下一個固定、可信而又不容易讓炒家靠炒而圖利的錨。

在貨幣市場中,我們無從判斷貨幣的大量成交是因為炒家猖獗,還是生意上的需要。懂得做生意,為了避免風險或
保障訂單的盈利,往往要在外匯的期貨市場或長或短地維護自己。期市的運作與功能不用多講,這里不說了。

要說的是雖然炒買炒賣可以導致幣值不穩定,但政府不要管。一則外圍大炒政府管不着;二則我們無從判斷哪些是
為炒而炒,哪些是為生意上的保障需要;三則貨物與資金的進出口皆要通過匯市成交。這樣,匯市怎樣波動政府不
要管,愈管愈頭痛,幣值愈不穩定。

要穩定幣值,最可靠、社會成本最低的辦法,是把貨幣下一個固定而又不容易被炒家圖利的錨,而此錨也,貴客可
以按價在市場買賣成交。這樣看,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萬無一失,是上上之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1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一籃子物品的組合與操作

提出以一籃子物品為人民幣之錨,我曾經建議用三十種。要安全地杜絕炒買炒賣,不妨提升至五十甚至一百種。有
電腦計算,物品多一兩倍不會增加麻煩。

如果考慮用同一籃子物品之價作為社會的物價指數,這籃子物品的選擇要大致上按國民的衣、食、住、行的比率分
配。不需要很準確,大略地對也會比一般的通脹(或通縮)指數來得可靠。

籃子內的物品是些什麼是要公布的。此前我認為物品的比重不公布可能較好,但見去年七月起央行轉用一籃子貨幣
,不公布細節人民幣有明顯的不穩定效果,改變了主意,認為物品的比重也要公布,物品種類夠多就有保障。毋庸
置疑,籃子內的物品細節愈明確,市場信心愈大。

我的意思,是央行向市場公布,一萬元人民幣可以在市場買到若干種物品,每種的量的多少是固定的。每種物品的
購買地點也說明,央行可以買到,貴客要購買不要麻煩央行,自己去買好了。當然,沒有誰會那樣做,而除非量大
,貴客自理很麻煩。但央行可沒有說謊,物價有根有據。炒家可以炒籃子內的任何物品,但不會炒到人民幣那邊去

籃子內的物品細節要清楚明確,而更重要是人民幣的持有者知道,原則上,他們可以直接地按幣值在市場購得該籃
子物品。天下間不會找到比這籃子更可信更穩定的貨幣之錨。籃子內的任何物價皆浮動,而人民幣兌任何外幣也浮
動,只是一萬元人民幣可以購得籃子內指明的物品量與比重,固定不變。可以人為更改,是後話。守錨是調整人民
幣的貨幣量,幣值在國際市場偏高,幣量調整得不夠快,可能要用外匯儲備救急,幣值略為偏低就不需要什麼儲備
了。

要在什麼市場選擇籃子內的物品呢?兩個地方。一是期貨市場,二是批發市場。只要市場可靠,在什麼國家或地區
都可以。重要的是籃子內的每種物品都要(一)有競爭性,(二)有質量鑑定。這二者,期市的物品沒有一樣不及
格,但批發市場的物品則要小心選擇了。不要集中,選期市要分散,選批發也要分散,二者的比重最好大致相等。
期市之價可以頻頻更改,也可以一天改一次;批發之價三幾天改一次也無妨。重要是人民幣守着的一籃子物品,不
人為調整不變,而人民幣兌所有外幣自由浮動,每天公布多少次由央行決定,原則上電腦可以秒秒鐘算出來。

以一萬元人民幣可以購得籃子內指明的各種物品的固定量作為一個指數,稱一百,換錨時以人民幣的國際幣值平過
。固定守錨是指這指數不變,無論籃子內的物價怎變,物品之量與比重不變——即是說,指數不變,不管物價怎樣
變,一萬元人民幣可以購買同一籃子的物品。

原則上,貨幣政策的重心是穩定幣值,不應該伸展到經濟的其他方面去。但通脹或通縮是貨幣本身的事,如果真的
認為通脹年率百分之二對經濟有好處,央行可以說明那籃子物品每年可調高兩個百分點:最高的每年調幅是一萬零
二百元能購得同一籃子。回顧一九九七到今天的數據,中國不需要像美國那樣,每年要有百分之二至五的通脹率來
協助經濟。九七年起大約有五年時間,考慮到物品與服務質量的急升,中國有相當嚴重的通縮。然而,除了購買了
房地產的中計,失業率低而不變,經濟穩定上升。沒有工會,最低工資不夠高而為禍不大,市場靈活,是不需要有
通脹協助經濟的原因。以一籃子物品為錨,所有匯率自由浮動,外間要求人民幣升值是要求該籃子的指數調低,是
通縮。讓他們把自己的貨幣貶值好了。

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10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一籃子物品的組合與操作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3-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思想要從一片空白起筆

老師艾智仁給我最大的影響,是他永遠像一個天真小孩那樣看問題。當年同學們都聽說他是理論高人,智商不凡,
但五十歲了,對任何問題彷彿一個小孩子第一次看世界,給我有難以形容的感染力。教功用,他問:什麼是功用?
教貨幣,他問:什麼是貨幣?問他一篇大名鼎鼎的關於產出函數的文章,他問:你相信文章裡說的嗎?這種教育方
法之前之後我沒有見過。

那時艾師在行內有名,但不像十多年後那樣舉世知名。我推遲博士課程一年,只為了等艾師從他造訪的史坦福回到
加大,先聽他的課,才考他出的博士理論試題。於今回顧,那是我在經濟學習過程中作出的最好一項決定。這決定
不是受到同學的影響,而是兩個其他原因。其一是一九六二年,麻省理工的森穆遜到我就讀的加大演講。沒有誰不
知道森氏是當時最負盛名的經濟理論家。演講後一位同學舉手提問,森氏說:「讓我教你一點價格理論吧。」跟着
停下來,游目四顧,說:「對不起,在你們這裡我不敢教價格理論!」舉座嘩然。大家都知道,他的意思是我們有
一個艾智仁,而當時艾師不在座。第二個原因,是我拜讀過艾師於一九五○年發表的《風險、進化與經濟理論》,
精妙絕倫,深不可測,於是五體投地,非拜他為師不可。

後來成為艾師的入室弟子。每次入室求教,他總像小孩子般看我提出的問題,次次如是,影響了我對學問的處理方
法。說像小孩子般看問題,其實是說從一片空白開始想;之前想過的,再想,也是從一片空白起筆,絲毫傳統的成
見也沒有,自己此前的觀點一概不管。朋友,你可以做到嗎?如果可以,那麼你不是天才也算是準天才了。天才其
實就是那樣簡單的一回事。如果有成見的約束,擺脫不了前人之見,算你智商頂級,思想不可能傳世。如果你的智
商只是一般,受到成見的約束就會升級為蠢才了。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傳統之見什麼用處也沒有。正相反,我是個尊重傳統的人,以經濟學為例,我對傳統的理論學
得通透。然而,尊重傳統,熟習傳統,接受傳統的影響,不等於受到成見的約束或左右。所有的人說這樣想才對,
你怎樣想呢?如果所有的人這樣想你就一定要跟着這樣想,你就是蠢才。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想,你對自己說:知
道,但要重新考慮,不認為所有人說對就是對,說錯就是錯,衡量一下再算,可用的採用,認為不對就不管。這是
毫無成見約束的思考,說是天才庶幾近矣。

毫無成見約束的思考方法,簡言之,是從一片空白起筆,認為傳統可用的放進去,不可用的撇開來,然後加進一些
自己的。推理邏輯不能錯,小心一點就成,推到哪裡就哪裡。既然自己毫無成見,推出可以傳世的新觀點的機會是
不低的。

我是從艾師那裡學會了從一片空白起筆的思考方法的。當年寫論文《佃農理論》,在艾師與赫舒拉發的指導下,很
有點不敢亂來。我想,邊際產出定律是傳統的,他們教過,自己怎樣想也認為不可能錯,要用。競爭的理念我從艾
師學得的出自傳統,但比傳統的遠為高明,也要用。成本的概念也是傳統的,但不夠一般化,改進一點,要用。這
樣,腦子一片空白,把這三項放進去,搓、搓、搓,砌、砌、砌,推出了自己的佃農理論。結論與傳統的相反,是
傳統錯了,而此錯也,起於一個佃農「無效率」的成見。

博士論文是三十九年前的事。之後的文章行內朋友認為有新意,主要是因為歷來的習慣,每逢考慮一個題材,事前
很少研讀他家之作,自己想自己的,分析有了結果才參考他人的。四十歲後懶得參考,把文稿寫好後才找些有關的
論著下注腳,點綴一下。文成後才查考,有時發覺己見與他家相近;很多時不同,但沒有衝突;有時特別,己見與
他家相反。誰對誰錯不是那麼重要,重要是找到了真理,而從一片空白想起,彷彿自己在大海飄浮,不知會飄到哪
裡去,對我來說,是做學問的樂趣所在。

有一個相當固定的規律。同一題材,凡是認為他家之見是錯了的,細看之下,他們的見解通常是受了成見的約束。
好比價格管制的分析,成見要不是說有短缺,就是說有剩餘,不均衡,市場會有什麼壓力云云。三十三年前我考慮
價格管制,這傳統分析我當然耳熟能詳,但輪到自己用腦,只一個晚上就認為不知所云。短缺、剩餘、不均衡等理
念皆非事實,看不見,捉不着,只有天曉得是些什麼,自己不要這樣想下去。於是從一片空白起,想出凡有價格管
制必定有價格之外的其他準則定勝負,而這些其他準則會導致租值消散。只要知道哪種準則會被採用,要達到理論
的均衡易如反掌。困難是如何推出哪種「其他準則」會被採用。這是個重點,我想了整整一年,直到一個晚上在夢
中突然驚覺,傳統的租值消散理論全盤錯了!有應該消散的租值,不是為了要達到均衡而消散,而是在極大化的假
設下,消散的租值是局限下最小的。這就讓我們推出在價管之下什麼其他準則會被採用,跟着的均衡分析是本科生
的習作了。

提到這些,因為網上好些同學的言論,驟耳聽來很不對頭,為什麼同學們會那樣想呢?中國的青年怎會蠢得那樣離
奇?細想之下,同學們其實不蠢,也不是成見深不可拔,而是奇怪地他們往往把成見與己見混合起來,以致我這個
老人家聽得天旋地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3-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告訴同學們吧。成見與新意是加不起來的,因為成見的本身是結論。比方說,佃農的傳統成見是無效率,你不可以
把農民勤奮耕耘加進去而分析得順理成章。我們要尊重傳統,因為與傳統毫無關連的思維免不了怪誕不經,不可取
。好些傳統的觀點或結論是好的,考慮之後我們樂意接受。不容許更改的觀點是成見,但容許更改而不更改是另一
回事。成見不可取,因為一把成見放進腦子裡,就不能有一片空白的思想空間,正如一個畫家用的畫紙早就有人畫
上一隻烏鴉,怎可以創出什麼精彩之作來?

一個大有成就的畫家需要很懂得傳統的繪畫技術,需要吸收眾多前人畫作的感染,也需要有自己的學問、創意與思
維。但每次創作,他是要從一張空白的紙或布起筆的。

重視傳統,但不受成見的約束;發揮己見,但要有學問與邏輯的支持。二者皆來得不易。我不懷疑中國青年的天賦
了得,但智慧這回事,大部分是後天學回來。北京天天在談改革——這些日子他們推出的改革方案多得很。愚見以
為,他們要把教育改革放在第一位置。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2 日期: 2006-03-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思想要從一片空白起筆

老師艾智仁給我最大的影響,是他永遠像一個天真小孩那樣看問題。當年同學們都聽說他是理論高人,智商不凡,
但五十歲了,對任何問題彷彿一個小孩子第一次看世界,給我有難以形容的感染力。教功用,他問:什麼是功用?
教貨幣,他問:什麼是貨幣?問他一篇大名鼎鼎的關於產出函數的文章,他問:你相信文章裡說的嗎?這種教育方
法之前之後我沒有見過。

那時艾師在行內有名,但不像十多年後那樣舉世知名。我推遲博士課程一年,只為了等艾師從他造訪的史坦福回到
加大,先聽他的課,才考他出的博士理論試題。於今回顧,那是我在經濟學習過程中作出的最好一項決定。這決定
不是受到同學的影響,而是兩個其他原因。其一是一九六二年,麻省理工的森穆遜到我就讀的加大演講。沒有誰不
知道森氏是當時最負盛名的經濟理論家。演講後一位同學舉手提問,森氏說:「讓我教你一點價格理論吧。」跟着
停下來,游目四顧,說:「對不起,在你們這裡我不敢教價格理論!」舉座嘩然。大家都知道,他的意思是我們有
一個艾智仁,而當時艾師不在座。第二個原因,是我拜讀過艾師於一九五○年發表的《風險、進化與經濟理論》,
精妙絕倫,深不可測,於是五體投地,非拜他為師不可。

後來成為艾師的入室弟子。每次入室求教,他總像小孩子般看我提出的問題,次次如是,影響了我對學問的處理方
法。說像小孩子般看問題,其實是說從一片空白開始想;之前想過的,再想,也是從一片空白起筆,絲毫傳統的成
見也沒有,自己此前的觀點一概不管。朋友,你可以做到嗎?如果可以,那麼你不是天才也算是準天才了。天才其
實就是那樣簡單的一回事。如果有成見的約束,擺脫不了前人之見,算你智商頂級,思想不可能傳世。如果你的智
商只是一般,受到成見的約束就會升級為蠢才了。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傳統之見什麼用處也沒有。正相反,我是個尊重傳統的人,以經濟學為例,我對傳統的理論學
得通透。然而,尊重傳統,熟習傳統,接受傳統的影響,不等於受到成見的約束或左右。所有的人說這樣想才對,
你怎樣想呢?如果所有的人這樣想你就一定要跟着這樣想,你就是蠢才。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想,你對自己說:知
道,但要重新考慮,不認為所有人說對就是對,說錯就是錯,衡量一下再算,可用的採用,認為不對就不管。這是
毫無成見約束的思考,說是天才庶幾近矣。

毫無成見約束的思考方法,簡言之,是從一片空白起筆,認為傳統可用的放進去,不可用的撇開來,然後加進一些
自己的。推理邏輯不能錯,小心一點就成,推到哪裡就哪裡。既然自己毫無成見,推出可以傳世的新觀點的機會是
不低的。

我是從艾師那裡學會了從一片空白起筆的思考方法的。當年寫論文《佃農理論》,在艾師與赫舒拉發的指導下,很
有點不敢亂來。我想,邊際產出定律是傳統的,他們教過,自己怎樣想也認為不可能錯,要用。競爭的理念我從艾
師學得的出自傳統,但比傳統的遠為高明,也要用。成本的概念也是傳統的,但不夠一般化,改進一點,要用。這
樣,腦子一片空白,把這三項放進去,搓、搓、搓,砌、砌、砌,推出了自己的佃農理論。結論與傳統的相反,是
傳統錯了,而此錯也,起於一個佃農「無效率」的成見。

博士論文是三十九年前的事。之後的文章行內朋友認為有新意,主要是因為歷來的習慣,每逢考慮一個題材,事前
很少研讀他家之作,自己想自己的,分析有了結果才參考他人的。四十歲後懶得參考,把文稿寫好後才找些有關的
論著下注腳,點綴一下。文成後才查考,有時發覺己見與他家相近;很多時不同,但沒有衝突;有時特別,己見與
他家相反。誰對誰錯不是那麼重要,重要是找到了真理,而從一片空白想起,彷彿自己在大海飄浮,不知會飄到哪
裡去,對我來說,是做學問的樂趣所在。

有一個相當固定的規律。同一題材,凡是認為他家之見是錯了的,細看之下,他們的見解通常是受了成見的約束。
好比價格管制的分析,成見要不是說有短缺,就是說有剩餘,不均衡,市場會有什麼壓力云云。三十三年前我考慮
價格管制,這傳統分析我當然耳熟能詳,但輪到自己用腦,只一個晚上就認為不知所云。短缺、剩餘、不均衡等理
念皆非事實,看不見,捉不着,只有天曉得是些什麼,自己不要這樣想下去。於是從一片空白起,想出凡有價格管
制必定有價格之外的其他準則定勝負,而這些其他準則會導致租值消散。只要知道哪種準則會被採用,要達到理論
的均衡易如反掌。困難是如何推出哪種「其他準則」會被採用。這是個重點,我想了整整一年,直到一個晚上在夢
中突然驚覺,傳統的租值消散理論全盤錯了!有應該消散的租值,不是為了要達到均衡而消散,而是在極大化的假
設下,消散的租值是局限下最小的。這就讓我們推出在價管之下什麼其他準則會被採用,跟着的均衡分析是本科生
的習作了。

提到這些,因為網上好些同學的言論,驟耳聽來很不對頭,為什麼同學們會那樣想呢?中國的青年怎會蠢得那樣離
奇?細想之下,同學們其實不蠢,也不是成見深不可拔,而是奇怪地他們往往把成見與己見混合起來,以致我這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2 日期: 2006-03-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老人家聽得天旋地轉。

告訴同學們吧。成見與新意是加不起來的,因為成見的本身是結論。比方說,佃農的傳統成見是無效率,你不可以
把農民勤奮耕耘加進去而分析得順理成章。我們要尊重傳統,因為與傳統毫無關連的思維免不了怪誕不經,不可取
。好些傳統的觀點或結論是好的,考慮之後我們樂意接受。不容許更改的觀點是成見,但容許更改而不更改是另一
回事。成見不可取,因為一把成見放進腦子裡,就不能有一片空白的思想空間,正如一個畫家用的畫紙早就有人畫
上一隻烏鴉,怎可以創出什麼精彩之作來?

一個大有成就的畫家需要很懂得傳統的繪畫技術,需要吸收眾多前人畫作的感染,也需要有自己的學問、創意與思
維。但每次創作,他是要從一張空白的紙或布起筆的。

重視傳統,但不受成見的約束;發揮己見,但要有學問與邏輯的支持。二者皆來得不易。我不懷疑中國青年的天賦
了得,但智慧這回事,大部分是後天學回來。北京天天在談改革——這些日子他們推出的改革方案多得很。愚見以
為,他們要把教育改革放在第一位置。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3-0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炒貨幣說一籃子物品

一個國家的貨幣要下一個固定的錨,不可能找到比一籃子物品更適當。這是我想了三年的結論,說不定明天有天才
能想出更好的。

在《貨幣問題的三個淺見》一文中,我提到一個完全沒有黃金的國家,可以用黃金作為貨幣的固定之錨。央行說明
一千元人民幣可以購買一個金量,言而有信,但不提供金,只在國際市場可以按幣值購得,貴客自理。這樣的錨不
難守得住,但不能手癢地把貨幣政策伸展到失業、不景、戰爭、財政等事項去。只為穩定幣值而守錨,貨幣量的增
減只為守錨調整,不可能辦不到,而有時幣量調整的效果來得不夠快,外匯儲備就有用場,不需要很多的。

這裡有兩個問題。其一是金價可能暴升暴跌。人民幣鈎住一個固定的金量,金價暴升會帶來通縮,金價暴跌會帶來
通脹。補救的辦法是調整人民幣面值可以購得的金量,最好以一個指數調整——例如以一千元人民幣可購黃金若干
克為指數一百——而調整金量則以調整指數從事。問題是這樣的調整不容易準確,而頻頻調整就會失去一個固定的
錨。第二個問題是市場炒金天天有,炒幣也是天天有,二者掛鈎會增加一個炒法。國家要穩定幣值,炒幣是不應該
鼓勵的。

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很簡單:以一籃子物品下錨,其中黃金只是微小的一部分。這樣,金價暴升暴跌無足輕重,而
市場可以繼續炒籃子之內的任何物品,不會炒到人民幣那邊去。另一方面,一個有八千多億美元儲備的國家是大莊
家,央行言而有信,炒家不敢問津。目前的情況不對頭,自去年七月人民幣與美元脫鈎後,央行吞吞吐吐的說什麼
一籃子外幣,外圍的人民幣期貨匯率與市場現率有了大分離,顯示炒家甚眾。這分離對國內做廠與做生意的人有不
可輕視的負面作用。沒有一個令市場相信是固定的錨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央行或有關人士講話講得太多了。
這樣看,去年七月起央行處理人民幣是失敗的。

炒買炒賣物品是市場運作的一部分,雖然炒錯了方向而誤導市場的情況可以出現,但大致上是增加了訊息的傳達,
對市場的運作有助,政府不要管。貨幣是另一回事:炒買炒賣導致的波動影響了貨幣的穩定性,不可取也。貨幣不
是市場物品,而是減低市場物品的交易費用的工具,以穩定為上也。問題是,只要外匯管制略為放寬(應該完全放
寬),政府無從管制貨幣的炒買炒賣,因為炒家可以在外圍大炒特炒。要避免炒家導致幣值波動的不良影響,有關
官員要少說話,但更重要是把貨幣下一個固定、可信而又不容易讓炒家靠炒而圖利的錨。

在貨幣市場中,我們無從判斷貨幣的大量成交是因為炒家猖獗,還是生意上的需要。懂得做生意,為了避免風險或
保障訂單的盈利,往往要在外匯的期貨市場或長或短地維護自己。期市的運作與功能我曾經解釋得一清二楚(見《
張五常英語論文選》,四三七至四五○頁),這裡不說了。

要說的是雖然炒買炒賣可以導致幣值不穩定,但政府不要管。一則外圍大炒政府管不着;二則我們無從判斷哪些是
為炒而炒,哪些是為生意上的保障需要;三則貨物與資金的進出口皆要通過匯市成交。這樣,匯市怎樣波動政府不
要管,愈管愈頭痛,幣值愈不穩定。

要穩定幣值,最可靠、社會成本最低的辦法,是把貨幣下一個固定而又不容易被炒家圖利的錨,而此錨也,貴客可
以按價在市場買賣成交。這樣看,以一籃子物品為錨萬無一失,是上上之選。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3-0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炒貨幣說一籃子物品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評論/A16 日期: 2006-03-06
證券時報
作者: 張五常

貨幣問題的三個淺見

關於人民幣與貨幣製度的話題,我花了長時日,用心兼用腦。不是深問題,而是自己的想法太淺,不相信,要翻來
覆去找錯處。總結起來有三點,奇怪傳統的分析不那樣看。

第一點是貨幣的基本用途是減低交易費用,不是調控經濟的工具。貨幣製度出現了問題,要用貨幣政策調控,是迫
不得已。然而,貨幣政策用將起來,往往伸展到經濟的其它事項去。這是左右了貨幣的基本用途,往往弄巧反拙。
淺見說,貨幣政策應該限於穩定貨幣的價值,提升減低交易費用的功能,其它不要管。失業、不景、財赤、戰爭等
,要用貨幣政策之外的其它方法處理,與央行無幹。同時兼顧經濟的其它事項,不容易穩定幣值。

第二點,fiatmoney是指沒有本位的貨幣。有本位是說持鈔的人可以到銀行或銀行可以到政府按鈔值取金、取銀、取
物品、或取外幣,指定的,又或者貨幣的本身是金或銀。有本位的貨幣當然有固定的錨。淺見說,沒有本位的
fiatmoney也可以有固定的錨,只要貨幣政策限於穩定幣值,守錨容易,而沒有固定的錨幣值不容易穩定。

第三,淺見說,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上偏高或偏低是不對稱的。偏高有壓力的困擾,要有外匯儲備救急,但偏低
則半點壓力也沒有。後者,多印銀紙易過借火,而收回來的外匯有多種處理辦法。兩年多來我老是不明白為什麼那
麼多人說人民幣匯率偏低,壓力大,匯率不調高早晚守不住。一年前跟一友人鬥氣,他堅持人民幣的上升壓力守不
住,我要說把收回來的外匯燒掉他才認輸!那是什麼智商了?價格理論說,供求決定價格,價格被管製在市價之上或
之下都有壓力,不到均衡點守不住,或要引進其它分配物品的准則。我同意,但認為幣值的偏高或偏低是另一回事
,壓力不對稱,因為收取外匯容易,付出外匯可以有不足的困難。淺得小孩子也明白,不知是個人獨醉,還是眾人
皆醉我獨醒。

今天關於人民幣的話題,重要是上述的第二點。從金本位說起吧。這製度是以黃金作為一個固定的錨,困難是黃金
可能不足夠,或產出太多,或大量外流,或金價暴升暴跌,導致一個國家的幣值不穩定,是以為難。但一國之內,
真的需要有黃金存在嗎?為什麼一個國家不可以指明幣值是以國際金價為依歸,一千元可以購買多少金,作為一個固
定的錨,政府或銀行不提供金,只擔保幣值可以在市場買到一個金量,貴客自理?淺見說,當然可以,但政府要調控
貨幣量來維護金錨,短暫調控不夠快要有外匯儲備支持,而政府不能手癢,把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其它事項。只為
堅守自己沒有黃金的貨幣金錨,單是調控幣量可以辦到,因為任何國家都有可以產出的人力支持。

撇開沙石,以調整幣量而堅守一個價就是中國近年來的貨幣製度。守美元,美元就是人民幣的固定之錨。重要是此
錨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貴客自理,政府只靠調控幣量與一些短暫可能需要的外匯儲備來擔保貴客可以在市場上以
人民幣買到指定的美元(管製這交易是沙石)。價格是一個指數,可以在市場成交就是我說的tradableindex了。采用
「指數」一詞,因為在市場成交的可以是一籃子貨幣,或一籃子物品,或一些什麼組合,組合之內各有各的價,整
組所值以指數計算稱呼最適當。

三年前寫《貨幣戰略論》,我指出,要安全地守錨,外匯儲備不足,國家的幣值要略為偏低,而如果政府手癢,要
用貨幣政策管到幣值之外的經濟事項,幣值偏低要加大。說自己想了長時日,有「古」文為證。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0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以外幣為錨永遠是次選

二○○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我誤闖北大朗潤園,大鬧一翻,傳為佳話,跟着馬不停蹄,趕到天津的南開大學金
融學院講話,題目是《以中國青年為本位的金融制度》。沒有準備講稿,但因為是張俊喜的安排,不敢在他母校落
他的面子。

當天在南開提出的近於怪論,卻是真理。我說基本上任何貨幣都有本位。在美國以一元買兩個蘋果,兩個蘋果就是
一美元的本位。人民幣雖然沒有傳統的貨幣本位,但有國家產品支持,產品是本位,而從產品推上去,推、推、推
,到最後人民幣的本位支持者是中國的青年。沒有人說過,但不可能錯。

雖然當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官價匯率高於市場的,我的判斷是大強幣,認為如果解除所有外匯管制,讓人民幣浮動,
其國際匯率一定颷升。十個月後我見人民幣的官價與市價打平,偶有低於市場的,立刻苦思數天,在二○○三年三
月十一日發表文章,說:「外國(尤其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會很大。」跟着三月二十五日起,發表了
一連五期的《匯率戰略論》。時間所迫,「戰略論」雖然沒有錯,但想得不夠周全。

提到這些往事,是要指出三點。其一,如果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急升,通脹不高,貨幣一定強,因為追到底,支持貨
幣的真正本位是人民的生產力。其二,生產力急升而通脹不高,貨幣制度的選擇多得很,亂來一下也不容易闖禍,
但不可以漠視導致這生產力急升的貨幣制度,不可以忘本也。

其三,今天的貨幣是鈔票一張,或支票一紙,背後的支持如果不是真金白銀,就要講產品或生產力,然而,與外幣
掛鈎是與紙掛鈎,總有點不妥。這方面,中國要感謝格林斯潘。在朱鎔基時代至去年七月,有十多年時間人民幣與
美元掛鈎。整個時期格老作聯儲主席,把美元穩定得前所未見。(佛利民最近也說沒有見過美國有那樣持久的低通
脹率。)這是說,人民幣搭順風車搭中了一部好的,不是過山車。也是中國之幸,人民幣與美元掛鈎不是用上香港
的鈔票局制,利息率不需要跟着美國的輪上輪落。如果在那十多年美元幣值大幅波動,或中國的利息率輪上輪落,
中國的經濟不會是今天見到的!

中國幸運了十多年,要不要再賭下去呢?貨幣不可以沒有錨,錨可以換,而在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下,要考
慮換錨。選走歐美的貨幣制度,是換上不固定的錨,看他們的貨幣經驗,換不過。換一籃子外幣為錨,有減少幣值
與利率波動的好處,但畢竟不是真金白銀或實物,怎樣看也是次選。不要以為我屢次提出以一籃子物品為人民幣之
錨,所以高舉己見。是經濟科學的推斷,邏輯錯了水洗不清。

據說好些網上客以為我反對浮動匯率。不對。下了一個固定的錨,幣值只與此錨固定,其他皆浮動。人民幣與美元
掛鈎,兌美元之外其他匯率皆浮動。以一籃子外幣為錨,人民幣與所有外幣的匯率皆浮動,但浮動的空間相當小。
這是因為籃子裡的一種外幣兌人民幣可以大跌,但如果其他外幣跟着跌,首跌的外幣會升上來。整個籃子的外幣一
起跌,效果是,兌人民幣完全沒有跌。

要用一個固定的錨,只有以物品為之人民幣兌外幣才可以真的自由浮動。也只有這樣,他國再沒有理由要求人民幣
升值了。要我升值嗎?為什麼你自己不貶值?關鍵是誰調整,誰就要付出大代價,因為升值會帶來通縮,貶值會導
致通脹。

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3-0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以外幣為錨永遠是次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3-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干預教育災難必然

與五十多年前我在香港作學生時相比,今天政府對教育的資助不知上升了多少倍。當年官立的只有港大、理工,與
一小撮中小學,都是名校,而私立的中小學不少有口皆碑,令人羨慕。五十年代中期,學位短缺,「野雞」私校群
起而出,可幸出錢的家長不傻,這些新校力爭上游,辦得很不錯。我的一位今天在生物學上得享國際大名的外甥,
是新法書院培養出來的。

離開了香港二十五年,不知從哪時起教育制度開始闖禍。首先是聽到教育司署的權力膨脹,干預課本的選擇。六十
年代中期,他們淘汰了我認為是好得不得了的《中華文選》,其後英語課本再不容易見到五十年代初期我喜歡背誦
的文章。

七十年代中期,政府資助教育開始淘汰私校。我的母親把一間工業建築租給一間私校營業,每年要補地價。該校辦
得不錯,有原則,但因為政府津貼的學校教師薪酬急升,私校只聘用低薪的,鬥不過,節節敗退。從來不過問母親
的事,但她見該私校交不出租金而要訴之於法,我身在美國也干預。我的本錢是母親最愛的兒子,吵、吵、吵,一
說身體不適她就讓步了。聰明絕頂,她不可能不知道兒子在說謊,只是愛子心切,無可奈何。八十年代中期,該私
校不交租也守不住。是政府,不是我的母親,把該校淘汰了。差不多所有私校都遭淘汰。

不久前香港有兩位教師跳樓自殺,有說與政府推出的「教改」有關。希望不是吧。如果真的有關——只有天曉得
——那麼自殺是判斷錯了。政府花那麼多錢搞教育,懂也好,不懂也好,他們多多少少要推出一些「改革方案」給
市民看。市民懂也好,不懂也好,沒有大群跑出來破口大罵,「方案」就過了關。這樣,作為教師的要不是辭職不
幹,就是為了飯碗而隨波逐流,沒有其他選擇。隨波逐流有違己願,但工作情況不會太壞。人做你做,交差算了。

沒有誰會像我當年在港大那樣,寫信給一位副校長,說:「要管我嗎?請你先拿出一點學問來!」聽說這位副校長
給我氣得扎扎跳,但沒有死,後來校方不給他續約,回到老家去了。

除了因為增加了政府干預,我們無從解釋今天香港政府花那麼多錢搞教育,求學氣氛遠不及五十年代。當時我是個
逃學生,十試八不中,但口琴比賽了得,乒乓球左推右掃,下象棋閉目讓雙馬,同學們都給我一點情面。留級歸留
級,總有老師看得起,認為逃學是我的專利,要學時總會指導一下,而有些給我啟發,培養了我的好奇心。說實話
,一九四八年起在香港讀中小學,除了兩三位我討厭的老師,校園的求學氣氛很不錯,只是沒有釣魚或放風箏那樣
過癮罷了。

想當年,語文課本是老師自選的,要怎樣教政府完全不管。好些老師悶得怕人,但精彩的彷彿當年西灣河海旁的說
書人講武松過岡。自小學得快,懂得舉一反三,只聽一位精彩的國文老師搖頭擺腦地教一次《滕王閣序》,我知道
所有古文都要搖頭擺腦地讀。舒巷城曾經說,我的文采是當年搖來搖去搖出來的。可不是嗎?文章讀來沒有節奏,
不可能有文采。

香港的中小學今天搞教改,自己不身在其中,所知不詳,評價難以妄下。但香港的大學八九年前推出的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這裡譯為「研究評估操作」),我曾經參與。跟「教改」異曲同工,這「操作」一則可圈可
點,二則見笑天下。那是要大學的教師按時提供文章的發表數量,是合著還是獨著,在哪份學報發表,等等,起初
一年一次,今天減為五年一次了。資料提供後,某些不見經傳之士替學報的不同名頭打分,加上什麼這樣打那樣算
。學問的高下可以計分已是天下奇聞,以之決定薪酬或經費更是胡而鬧之。

不要說我這個曾經拿過零分的大教授認為葡萄是酸的。他們今天重視的文章引用次數,一位朋友最近算,我的英語
學術論著平均每篇被引用五十一次。這是說,只一篇就比昔日給我零分的頭頭的平生所著的引用次數高出十倍以上
。如果當年多帶博士生,平均引用次數大可倍升而破紀錄。要拜我為師的學子無數,但我是個喜歡獨自思考的人,
從早到晚想自己的,不容易管他人怎樣想。

其他學系我不懂,無從衡量,但經濟學是過來人,知道要在名學報發表文章易過借火。有三個條件。其一是英文要
寫得好,其二要懂得學術文章的規格,其三要受得起學報編輯及評審員的氣,他們要怎樣修改就怎樣修改。首兩項
我是專家,只是第三個條件不及格。從來不妥協,想了一年才寫出來的幾十頁紙,玉皇大帝也不能動。

回頭說因為政府干預而在香港的大學搞起來的研究評估操作,以我所知的經濟學而言,是鼓勵了產出廢物。上述的
三個足以在正規學報發表的條件,沒有一個是關於思想創新與啟發性的。正相反,一篇思想創新或有啟發性的文章
,要在正規學報發表着實不易。這是因為除了很少數,懂得判斷思想重要性的高人,不會花時間編輯學報或評審文
章。

想當年,史密斯花了十二年寫《國富論》。發表的那一年,今天香港的大學研究評估,可能千考慮,萬考慮,格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48 日期: 2006-03-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寬容,給他三分(書本可能不算)。之後史老每年皆零分也。芝加哥大學的戴維德,影響了我這一代,以香港的偉
大評估算,年年零分。區區在下只拿過一年零分,僅在戴維德與史密斯之後,排第三,也算是天下高人了。

我往往懷疑,為什麼曾經管治香港百多年的大英帝國,學問與創作的成就高得那樣超凡。牛頓、史密斯、達爾文、
莎士比亞、狄更斯、端納等大師,其成就雄視百代,都是英國的。只是大概地看。以我熟知的經濟學,邊沁、李嘉
圖、米爾、馬歇爾、凱恩斯、魯賓遜夫人……,數之不盡,都是英國的。以香港今天的研究評估,這些大師不容易
合格,更不會年年合格,但朋友,你認為今天的香港經濟學者中,有一個可以擠進他們的行列嗎?這樣問,是因為
自己退了休,不算(一笑)。

毋庸置疑,香港政府在教育上花錢太多,搞得太甚,一塌糊塗。香港教育最可觀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應該回復到
那時政府資助教育的財政預算比率,將那比率用於今天,然後什麼都不管。政府花錢少,教師之外大家懶得管。只
是我欣賞羅范椒芬,衷心的。讓她作義工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03-0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干預教育災難必然

與五十多年前我在香港作學生時相比,今天政府對教育的資助不知上升了多少倍。當年官立的只有港大、理工,與
一小撮中小學,都是名校,而私立的中小學不少有口皆碑,令人羨慕。五十年代中期,學位短缺,「野雞」私校群
起而出,可幸出錢的家長不傻,這些新校力爭上游,辦得很不錯。我的一位今天在生物學上得享國際大名的外甥,
是新法書院培養出來的。

離開了香港二十五年,不知從哪時起教育制度開始闖禍。首先是聽到教育司署的權力膨脹,干預課本的選擇。六十
年代中期,他們淘汰了我認為是好得不得了的《中華文選》,其後英語課本再不容易見到五十年代初期我喜歡背誦
的文章。

七十年代中期,政府資助教育開始淘汰私校。我的母親把一間工業建築租給一間私校營業,每年要補地價。該校辦
得不錯,有原則,但因為政府津貼的學校教師薪酬急升,私校只聘用低薪的,鬥不過,節節敗退。從來不過問母親
的事,但她見該私校交不出租金而要訴之於法,我身在美國也干預。我的本錢是母親最愛的兒子,吵、吵、吵,一
說身體不適她就讓步了。聰明絕頂,她不可能不知道兒子在說謊,只是愛子心切,無可奈何。八十年代中期,該私
校不交租也守不住。是政府,不是我的母親,把該校淘汰了。差不多所有私校都遭淘汰。

不久前香港有兩位教師跳樓自殺,有說與政府推出的「教改」有關。希望不是吧。如果真的有關——只有天曉得
——那麼自殺是判斷錯了。政府花那麼多錢搞教育,懂也好,不懂也好,他們多多少少要推出一些「改革方案」給
市民看。市民懂也好,不懂也好,沒有大群跑出來破口大罵,「方案」就過了關。這樣,作為教師的要不是辭職不
幹,就是為了飯碗而隨波逐流,沒有其他選擇。隨波逐流有違己願,但工作情況不會太壞。人做你做,交差算了。

沒有誰會像我當年在港大那樣,寫信給一位副校長,說:「要管我嗎?請你先拿出一點學問來!」聽說這位副校長
給我氣得扎扎跳,但沒有死,後來校方不給他續約,回到老家去了。

除了因為增加了政府干預,我們無從解釋今天香港政府花那麼多錢搞教育,求學氣氛遠不及五十年代。當時我是個
逃學生,十試八不中,但口琴比賽了得,乒乓球左推右掃,下象棋閉目讓雙馬,同學們都給我一點情面。留級歸留
級,總有老師看得起,認為逃學是我的專利,要學時總會指導一下,而有些給我啟發,培養了我的好奇心。說實話
,一九四八年起在香港讀中小學,除了兩三位我討厭的老師,校園的求學氣氛很不錯,只是沒有釣魚或放風箏那樣
過癮罷了。

想當年,語文課本是老師自選的,要怎樣教政府完全不管。好些老師悶得怕人,但精彩的彷彿當年西灣河海旁的說
書人講武松過岡。自小學得快,懂得舉一反三,只聽一位精彩的國文老師搖頭擺腦地教一次《滕王閣序》,我知道
所有古文都要搖頭擺腦地讀。舒巷城曾經說,我的文采是當年搖來搖去搖出來的。可不是嗎?文章讀來沒有節奏,
不可能有文采。

香港的中小學今天搞教改,自己不身在其中,所知不詳,評價難以妄下。但香港的大學八九年前推出的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這裡譯為「研究評估操作」),我曾經參與。跟「教改」異曲同工,這「操作」一則可圈可
點,二則見笑天下。那是要大學的教師按時提供文章的發表數量,是合著還是獨著,在哪份學報發表,等等,起初
一年一次,今天減為五年一次了。資料提供後,某些不見經傳之士替學報的不同名頭打分,加上什麼這樣打那樣算
。學問的高下可以計分已是天下奇聞,以之決定薪酬或經費更是胡而鬧之。

不要說我這個曾經拿過零分的大教授認為葡萄是酸的。他們今天重視的文章引用次數,一位朋友最近算,我的英語
學術論著平均每篇被引用五十一次。這是說,只一篇就比昔日給我零分的頭頭的平生所著的引用次數高出十倍以上
。如果當年多帶博士生,平均引用次數大可倍升而破紀錄。要拜我為師的學子無數,但我是個喜歡獨自思考的人,
從早到晚想自己的,不容易管他人怎樣想。

其他學系我不懂,無從衡量,但經濟學是過來人,知道要在名學報發表文章易過借火。有三個條件。其一是英文要
寫得好,其二要懂得學術文章的規格,其三要受得起學報編輯及評審員的氣,他們要怎樣修改就怎樣修改。首兩項
我是專家,只是第三個條件不及格。從來不妥協,想了一年才寫出來的幾十頁紙,玉皇大帝也不能動。

回頭說因為政府干預而在香港的大學搞起來的研究評估操作,以我所知的經濟學而言,是鼓勵了產出廢物。上述的
三個足以在正規學報發表的條件,沒有一個是關於思想創新與啟發性的。正相反,一篇思想創新或有啟發性的文章
,要在正規學報發表着實不易。這是因為除了很少數,懂得判斷思想重要性的高人,不會花時間編輯學報或評審文
章。

想當年,史密斯花了十二年寫《國富論》。發表的那一年,今天香港的大學研究評估,可能千考慮,萬考慮,格外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2 日期: 2006-03-02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寬容,給他三分(書本可能不算)。之後史老每年皆零分也。芝加哥大學的戴維德,影響了我這一代,以香港的偉
大評估算,年年零分。區區在下只拿過一年零分,僅在戴維德與史密斯之後,排第三,也算是天下高人了。

我往往懷疑,為什麼曾經管治香港百多年的大英帝國,學問與創作的成就高得那樣超凡。牛頓、史密斯、達爾文、
莎士比亞、狄更斯、端納等大師,其成就雄視百代,都是英國的。只是大概地看。以我熟知的經濟學,邊沁、李嘉
圖、米爾、馬歇爾、凱恩斯、魯賓遜夫人……,數之不盡,都是英國的。以香港今天的研究評估,這些大師不容易
合格,更不會年年合格,但朋友,你認為今天的香港經濟學者中,有一個可以擠進他們的行列嗎?這樣問,是因為
自己退了休,不算(一笑)。

毋庸置疑,香港政府在教育上花錢太多,搞得太甚,一塌糊塗。香港教育最可觀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應該回復到
那時政府資助教育的財政預算比率,將那比率用於今天,然後什麼都不管。政府花錢少,教師之外大家懶得管。只
是我欣賞羅范椒芬,衷心的。讓她作義工吧。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28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貨幣問題的三個淺見

關於人民幣與貨幣制度的話題,我花了長時日,用心兼用腦。不是深問題,而是自己的想法太淺,不相信,要翻來
覆去找錯處。總結起來有三點,奇怪傳統的分析不那樣看。

第一點是貨幣的基本用途是減低交易費用,不是調控經濟的工具。貨幣制度出現了問題,要用貨幣政策調控,是迫
不得已。然而,貨幣政策用將起來,往往伸展到經濟的其他事項去。這是左右了貨幣的基本用途,往往弄巧反拙。
淺見說,貨幣政策應該限於穩定貨幣的價值,提升減低交易費用的功能,其他不要管。失業、不景、財赤、戰爭等
,要用貨幣政策之外的其他方法處理,與央行無干。同時兼顧經濟的其他事項,不容易穩定幣值。

第二點,fiat money是指沒有本位的貨幣。有本位是說持鈔的人可以到銀行或銀行可以到政府按鈔值取金、取銀、
取物品、或取外幣,指定的,又或者貨幣的本身是金或銀。有本位的貨幣當然有固定的錨。淺見說,沒有本位的
fiat money也可以有固定的錨,只要貨幣政策限於穩定幣值,守錨容易,而沒有固定的錨幣值不容易穩定。

第三,淺見說,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上偏高或偏低是不對稱的。偏高有壓力的困擾,要有外匯儲備救急,但偏低
則半點壓力也沒有。後者,多印銀紙易過借火,而收回來的外匯有多種處理辦法。兩年多來我老是不明白為什麼那
麼多人說人民幣偏低,壓力大,匯率不調高早晚守不住。一年前跟阿康鬥氣,他堅持人民幣的上升壓力守不住,我
要說把收回來的外匯燒掉他才認輸!那是什麼智商了?價格理論說,供求決定價格,價格被管制在市價之上或之下
都有壓力,不到均衡點守不住,或要引進其他分配物品的準則。我同意,但認為幣值的偏高或偏低是另一回事,壓
力不對稱,因為收取外匯容易,付出外匯可以有不足的困難。淺得小孩子也明白,不知是個人獨醉,還是眾人皆醉
我獨醒。

今天關於人民幣的話題,重要是上述的第二點。從金本位說起吧。這制度是以黃金作為一個固定的錨,困難是黃金
可能不足夠,或產出太多,或大量外流,或金價暴升暴跌,導致一個國家的幣值不穩定,是以為難。但一國之內,
真的需要有黃金存在嗎?為什麼一個國家不可以指明幣值是以國際金價為依歸,一千元可以購買多少金,作為一個
固定的錨,政府或銀行不提供金,只擔保幣值可以在市場買到一個金量,貴客自理?淺見說,當然可以,但政府要
調控貨幣量來維護金錨,短暫調控不夠快要有外匯儲備支持,而政府不能手癢,把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其他事項。
只為堅守自己沒有黃金的貨幣金錨,單是調控幣量可以辦到,因為任何國家都有可以產出的人力支持。

撇開沙石,以調整幣量而堅守一個價就是朱鎔基時代的中國貨幣制度。守美元,美元就是人民幣的固定之錨。重要
是此錨可以在市場直接成交,貴客自理,政府只靠調控幣量與一些短暫可能需要的外匯儲備來擔保貴客可以在市場
上以人民幣買到指定的美元(管制這交易是沙石)。價格是一個指數,可以在市場成交就是我說的tradable index
了。採用「指數」一詞,因為在市場成交的可以是一籃子貨幣,或一籃子物品,或一些什麼組合,組合之內各有各
的價,整組所值以指數計算稱呼最適當。

三年前寫《貨幣戰略論》,我指出,要安全地守錨,外匯儲備不足,國家的幣值要略為偏低,而如果政府手癢,要
用貨幣政策管到幣值之外的經濟事項,幣值偏低要加大。說自己想了長時日,有「古」文為證。

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28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貨幣問題的三個淺見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2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再考慮

認為人民幣不要升值的經濟學者不僅蒙代爾和區區在下,還有G. Becker、R. McKinnon、E. Prescott、C.


Goodhart等,都是重量級人馬。舉出的理由有日本的不幸經驗,有說中國還沒有發展到可以採用歐美的貨幣制度,
有說美國的貿赤與中國無干,但基本上一致的看法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既然那樣有看頭,可以不動就不要動。蒙代爾
說:If it is not broken, don&apos;t fix it。這是相當一致的看法。

這些日子我跟蹤着中國的農民生活與接單工廠的情況。後者是勞苦大眾的米飯班主,利潤微,訂單容易被越南、馬
來西亞等地區搶了去,不需要提到龐大的印度了。更重要是近兩年來,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與低技工人的工資上升
得非常快。通脹率低,勞苦大眾的實質生活改進了不起,其速度可能是數千年一見的。溫家寶先生足以仰天大笑矣

縱觀大勢,前思後想,幾天前我建議在廣東設廠接單的朋友,放膽提升低下的工資,產品加價,轉向改進產品質量
那邊走,訂單流失也就算了。接單工業看來是走進了一個不加價不能生存的境界,餘下來的留單方法是改進質量。
這含意着中國的工業發展轉到要讓其他廉價勞力地區製造質量較低的產品。這轉變早晚會出現,來得那麼快是可喜
的。在這個重要關頭提升人民幣值,是不智中的不智。

回頭說貨幣制度,一些朋友要知道歷來主張匯率浮動的佛利民,今天對人民幣怎樣看?佛老沒有跟進中國的貨幣制
度,但認識此公四十年,常有研討,多多少少知道他的想法。

佛老不反對貨幣有一個固定的錨,但認為脫離了本位制後,今天的世界不容易找到可用而又固定的,尤其是大國。
於是,fiat money要適當地調控幣量,讓匯率浮動。佛老清楚香港的鈔票以美元為本位,是一個固定的錨,兌美元
的匯率基本上是不浮動的。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我參與考慮香港選取鈔票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時,請教
過佛老,他贊同。他當時認為中國太大,不能採用這制度。

今天怎樣看呢?原則上,今天中國可以採用鈔票局制度。數據說,中國目前的人民幣發鈔量大約二點二萬億,而外
匯儲備達八千多億美元,價值大約是人民幣鈔票量的三倍。最壞可能的打算,從外匯儲備中撥開二千七百五十億美
元(或值二點二萬億元人民幣的其他外幣組合)搞鈔票局,足夠,雖然實際上最壞的情況用不着那麼多。這撥出來
作為鈔票局專用的外匯儲備可以投資生息,沒有浪費。

還有兩個問題。其一是如果中國走鈔票局,不宜單用美元作為人民幣鈔票的本位。單用美元,利息率要跟着美國走
,而長遠一點看通脹或通縮也會受到美國的影響,不智。但鈔票局可用一籃子外幣作為鈔票的本位,當年香港慎重
地考慮過,認為可行,只是財政司彭勵治偷懶,怕麻煩。以一籃子外幣走鈔票局,籃子內的外幣組合比率要公布得
一清二楚。

其二,我曾經詳盡地解釋過(這裡不再說),原則上,在鈔票局制度下,貨幣量的變動要由市場與銀行機制自動調
整,政府不應該左右。這是說,搞鈔票局,政府手癢很麻煩。另一方面,深入一點看,搞任何貨幣制度,政府手癢
必定麻煩,只是有不同方面與不同程度的麻煩而已。

頭痛、頭痛,但外匯儲備那麼多,經濟增長得那麼快,很多國家都希望有中國的頭痛症。錢多選擇多,中國不需要
考慮鈔票局。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2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人民幣再考慮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6 日期: 2006-02-23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銀幣真贗說

本性難移,凡是遇到有趣而又難明的經濟現象,我必試行解釋,彷彿上了鴉片煙癮,願意付出高代價。

要研究中國古老的貨幣制度有三十多年了。朝代複雜,演變繁多,一九七一年讀過一本中國貨幣史,亂七八糟,不
知是作者差勁還是歷史就是這樣,於是不敢問津。一九七六年,一位加州大學的朋友說要研究中國古時的貨幣制度
,因為聽說中國曾經出現過自由銀行制,求教於我。我不懂,只知道中國的貨幣歷史複雜無比,無可奉告。

對自由銀行制有興趣的學者不少。海耶克屢次建議自由銀行是最可取的貨幣制度。但海大師思想多多,實證工作少
少,後者近於零。既然大師建議,後學的當然要研究一下。要找實例入手,就想到舊中國那邊去。自由銀行制是說
任何人,不用政府批准可以設立銀行,供應貨幣,正當的爭取聲譽而圖利,走偏門的但求短暫欺騙。中國在明清時
代的無數銀號、錢莊等就是自由銀行的例子,與政府發行的貨幣並駕齊驅也。

我要從清代的銀幣入手調查有好些日子了。十年前,在香港的地攤選購了數百枚清代的銀幣,一位自稱是專家的說
全部假,贗品也。八年前,在揚州的一個大地攤上見到不少清末民初的紙幣,包括一些錢莊發行的錢券,認為大部
分是真,於是盡花身上帶着的數萬元,差不多全部買下來。回家後研究了幾個晚上,花多眼亂,只發表過一篇文章
,過癮的,但沒有理論可言。

最近豪情頓發,在國內購買了不少從清初到民初的銀幣,價格每枚二元到百元不等,是真是假當然格外留神。不是
那麼容易。首先二元的可能是真,百元的可能是假。拿着十多枚真真假假的到處考問出售的人,竟然沒有一個考合
格!這怪現象我終於找到答案:不少銀幣是真銀假幣!用真銀仿製的是真銀假幣,對收藏者來說是贗品,不可取也
,但真銀值錢,昔日在市場持久流通可以理解。

怎樣鑑別是真銀製造還是非銀金屬鍍上銀色呢?我不是專家,但認為鑑別不太難。首先是多番考慮,鋁太輕,錫或
鉛太軟,皆容易鑑別;鎳過硬而價高,也不易鑄幣,而五十年代時鎳幣大都被廠家收購作為電鍍用途了。餘下來以
非銀鍍銀仿製得幾可亂真的只有鐵與銅。鐵可用磁石一試而知——試過不少是鐵造鍍銀的。最頭痛是銅。但以銅鍍
銀,銀面很薄,細看舊幣的表面花痕不難看出銅色,再不成就磨掉少許可見銅。(磨而見鐵很像銀,以磁試之萬無
一失。)其次是真銀必定帶黑色,所謂銀黑是也。就是以洗銀的藥物擦得光亮,總有點「黑」的感受。

我怎知道有真銀假幣的存在呢?首先是一位女人提點。她是賣古物的,我見她在讀考古書籍,店裡有銀幣出售,於
是向她求教怎樣鑑別銀幣的真真假假。她吞吞吐吐的說了一陣,突然說:有真銀假幣這回事。一言驚醒夢中人,因
為我見過不少擺明是贗品,但銀怎樣看也是真的。

我怎知道是「假」幣呢?找到幾枚應該是真銀的,幣的一面說菲律賓,另一面說美國一九○三年。好些銀幣一面英
文說雲南省,另一面中文說湖北或江南或黑龍江等。類似的說不通的用真銀製造的屢見不鮮。

中國用銀本位制起碼有幾百年是可以肯定的。我找到的銀錠,庫房的,最早說明是康熙——更早的銀錠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在揚州購得的清代錢莊錢券,很多說明憑券取銀。

中國早就有銀錠,但銀幣的鑄造是一八八九年(光緒)才開始,很遲。光緒之前中國流通的銀幣,全部進口,始於
明代,清代進口量大,極盛於乾隆。絲與茶的出口引進不少銀幣,但乾隆之後鴉片進口急升,跟着銀幣外流,鴉片
戰爭之後變本加厲,導致十多年後的太平天國之亂。

清代大量進口銀幣,百鳥歸巢,起碼數十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日本明治、英國、西班牙、墨西哥、美國,也有香港
的。

看官須知,神州大地當年沒有電鍍技術,而「先進」如香港,電鍍行業只是八十年前由我的父親張文來搞起來的。
不懂得電鍍銀面,贗造銀幣只能以真銀從事。既然一樣是銀,為什麼還要贗造呢?有幾方面。一方面是進口的真銀
真幣造得較為精緻,但這些進口的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我把多枚看似一樣的真銀真幣與真銀假幣以電子儀器量度
,規律是後者較輕大約三公克。那是意圖欺騙百分之十三左右。然而,當年的銀幣很值錢(市面一般用銅錢),欺
騙談何容易。於是,真銀真幣與真銀假幣一起流通,正如二十年前人民幣與外匯券在國內一起流通,面值一樣,價
值不同,懂得議價的用外匯券,購物有較大折頭,不懂的就中了價格分歧之計。真銀假幣是劣幣,真銀真幣是良幣
,二者一起流通,劣幣沒有把良幣逐出市場,證明那大名鼎鼎的葛森定律(Gresham&apos;s Law)是錯了的。早就
分析過這定律蠢得可憐,這裡只是多補一項證據。

真銀假幣的存在(我認為曾經相當盛行)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是進口的銀幣不夠用,而光緒起的政府自鑄
也不夠用。真銀假幣於是有真實的需求。中國有銀礦,不多,但中國早與西班牙貿易,而後者佔領盛產銀礦的墨西
哥,中國大可進口而以真銀贗製。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6 日期: 2006-02-2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1/2 作者: 張五常

本文分析的只是初步探討。刻意地不參考書籍,要先無師自通地過癮一下才找書籍比較。想錯了沒有什麼大不了,
而回報可能是前所未聞的新觀點。困難是時間與金錢的投資相當高。

朋友,不要說我不知道眾所周知的聽聲辨銀的方法。以一根手指托着銀幣而用另一幣敲之,或以兩個指甲執着銀幣
的中央而用口大力吹之,試過無數次,銀的與銅的分別聽不出來。自己的耳朵有毛病,請耳朵好的朋友屢試,也聽
不出來。朋友,算你有莫札特的耳朵,敢賭一手嗎?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6 日期: 2006-02-23
壹週刊
圖片頁數: 2/2 作者: 張五常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2-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銀幣真贗說

本性難移,凡是遇到有趣而又難明的經濟現象,我必試行解釋,彷彿上了鴉片煙癮,願意付出高代價。

要研究中國古老的貨幣制度有三十多年了。朝代複雜,演變繁多,一九七一年讀過一本中國貨幣史,亂七八糟,不
知是作者差勁還是歷史就是這樣,於是不敢問津。一九七六年,一位加州大學的朋友說要研究中國古時的貨幣制度
,因為聽說中國曾經出現過自由銀行制,求教於我。我不懂,只知道中國的貨幣歷史複雜無比,無可奉告。

對自由銀行制有興趣的學者不少。海耶克屢次建議自由銀行是最可取的貨幣制度。但海大師思想多多,實證工作少
少,後者近於零。既然大師建議,後學的當然要研究一下。要找實例入手,就想到舊中國那邊去。自由銀行制是說
任何人,不用政府批准可以設立銀行,供應貨幣,正當的爭取聲譽而圖利,走偏門的但求短暫欺騙。中國在明清時
代的無數銀號、錢莊等就是自由銀行的例子,與政府發行的貨幣並駕齊驅也。

我要從清代的銀幣入手調查有好些日子了。十年前,在香港的地攤選購了數百枚清代的銀幣,一位自稱是專家的說
全部假,贗品也。八年前,在揚州的一個大地攤上見到不少清末民初的紙幣,包括一些錢莊發行的錢券,認為大部
分是真,於是盡花身上帶着的數萬元,差不多全部買下來。回家後研究了幾個晚上,花多眼亂,只發表過一篇文章
,過癮的,但沒有理論可言。

最近豪情頓發,在國內購買了不少從清初到民初的銀幣,價格每枚二元到百元不等,是真是假當然格外留神。不是
那麼容易。首先二元的可能是真,百元的可能是假。拿着十多枚真真假假的到處考問出售的人,竟然沒有一個考合
格!這怪現象我終於找到答案:不少銀幣是真銀假幣!用真銀仿製的是真銀假幣,對收藏者來說是贗品,不可取也
,但真銀值錢,昔日在市場持久流通可以理解。

怎樣鑑別是真銀製造還是非銀金屬鍍上銀色呢?我不是專家,但認為鑑別不太難。首先是多番考慮,鋁太輕,錫或
鉛太軟,皆容易鑑別;鎳過硬而價高,也不易鑄幣,而五十年代時鎳幣大都被廠家收購作為電鍍用途了。餘下來以
非銀鍍銀仿製得幾可亂真的只有鐵與銅。鐵可用磁石一試而知——試過不少是鐵造鍍銀的。最頭痛是銅。但以銅鍍
銀,銀面很薄,細看舊幣的表面花痕不難看出銅色,再不成就磨掉少許可見銅。(磨而見鐵很像銀,以磁試之萬無
一失。)其次是真銀必定帶黑色,所謂銀黑是也。就是以洗銀的藥物擦得光亮,總有點「黑」的感受。

我怎知道有真銀假幣的存在呢?首先是一位女人提點。她是賣古物的,我見她在讀考古書籍,店裡有銀幣出售,於
是向她求教怎樣鑑別銀幣的真真假假。她吞吞吐吐的說了一陣,突然說:有真銀假幣這回事。一言驚醒夢中人,因
為我見過不少擺明是贗品,但銀怎樣看也是真的。

我怎知道是「假」幣呢?找到幾枚應該是真銀的,幣的一面說菲律賓,另一面說美國一九○三年。好些銀幣一面英
文說雲南省,另一面中文說湖北或江南或黑龍江等。類似的說不通的用真銀製造的屢見不鮮。

中國用銀本位制起碼有幾百年是可以肯定的。我找到的銀錠,庫房的,最早說明是康熙——更早的銀錠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在揚州購得的清代錢莊錢券,很多說明憑券取銀。

中國早就有銀錠,但銀幣的鑄造是一八八九年(光緒)才開始,很遲。光緒之前中國流通的銀幣,全部進口,始於
明代,清代進口量大,極盛於乾隆。絲與茶的出口引進不少銀幣,但乾隆之後鴉片進口急升,跟着銀幣外流,鴉片
戰爭之後變本加厲,導致十多年後的太平天國之亂。

清代大量進口銀幣,百鳥歸巢,起碼數十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日本明治、英國、西班牙、墨西哥、美國,也有香港
的。

看官須知,神州大地當年沒有電鍍技術,而「先進」如香港,電鍍行業只是八十年前由我的父親張文來搞起來的。
不懂得電鍍銀面,贗造銀幣只能以真銀從事。既然一樣是銀,為什麼還要贗造呢?有幾方面。一方面是進口的真銀
真幣造得較為精緻,但這些進口的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我把多枚看似一樣的真銀真幣與真銀假幣以電子儀器量度
,規律是後者較輕大約三公克。那是意圖欺騙百分之十三左右。然而,當年的銀幣很值錢(市面一般用銅錢),欺
騙談何容易。於是,真銀真幣與真銀假幣一起流通,正如二十年前人民幣與外匯券在國內一起流通,面值一樣,價
值不同,懂得議價的用外匯券,購物有較大折頭,不懂的就中了價格分歧之計。真銀假幣是劣幣,真銀真幣是良幣
,二者一起流通,劣幣沒有把良幣逐出市場,證明那大名鼎鼎的葛森定律(Gresham&apos;s Law)是錯了的。早就
分析過這定律蠢得可憐,這裡只是多補一項證據。

真銀假幣的存在(我認為曾經相當盛行)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是進口的銀幣不夠用,而光緒起的政府自鑄
也不夠用。真銀假幣於是有真實的需求。中國有銀礦,不多,但中國早與西班牙貿易,而後者佔領盛產銀礦的墨西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2-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哥,中國大可進口而以真銀贗製。

本文分析的只是初步探討。刻意地不參考書籍,要先無師自通地過癮一下才找書籍比較。想錯了沒有什麼大不了,
而回報可能是前所未聞的新觀點。困難是時間與金錢的投資相當高。

朋友,不要說我不知道眾所周知的聽聲辨銀的方法。以一根手指托着銀幣而用另一幣敲之,或以兩個指甲執着銀幣
的中央而用口大力吹之,試過無數次,銀的與銅的分別聽不出來。自己的耳朵有毛病,請耳朵好的朋友屢試,也聽
不出來。朋友,算你有莫札特的耳朵,敢賭一手嗎?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21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不要選增加央行權力的貨幣制度

縱觀近日人民幣的走勢,加上去年十二月央行改變了「中間價」的計算方法,央行顯然是有計劃地要脫離朱鎔基時
代的貨幣制度,以美國的沒有固定錨的制度代之。去年七月公布轉用一籃子外幣為錨之說,已成泡影。說中國的經
濟亮了紅燈,再不用加上問號了。

見形勢不對,我在二月九日寫好了《從格老政績看美國的貨幣制度》,二月十四日發表,打算以之起筆寫幾篇解釋
為什麼央行是走錯了路向的文章。殊不知老友蒙代爾也看出央行要改變貨幣制度,二月十三日於北京大聲疾呼,說
會有「災難性後果」。英雄所見略同,一別三十七年,蒙兄的寶刀竟然未老。

看來是回應蒙代爾,二月十五日央行副行長吳曉靈發言,說人民幣快速上升是市場壓力所致。吳女士顯然不明白朱
老時代的貨幣制度,也證實今天央行再不用該制度了。不小看吳副行長,我自己也曾經理解錯了,批評過朱老。只
是一九九七年得到一個提點,跟着靈機一觸,想了幾年,愈想愈佩服,於是公開認錯。

朱老時代的制度是把人民幣下了一個固定的錨,另文解釋,我把此錨一般化,闡釋為一個可以直接地在市場成交的
指數(a tradable index),歷史從來沒有出現過。有了這樣的錨,所有其他價格,貨幣量,以及與此錨分離的匯
率,都要環繞着這個錨浮動或調整。錨的本身可以人為移動,但不會受到任何市場壓力的左右。

我們可以容易地為朱老時代的貨幣制度辯護,說這制度不僅勝於美國的,更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貨幣制度。讓我傲
稱之為「中國制」。事實勝於雄辯。沒有任何學者不認為貨幣制度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而事實說,在這制度下的
十多年,中國經濟的穩定與迅速發展,史無前例,是個奇蹟。只這一點,我們充其量只可以考慮換錨,但無端端地
改變下錨之法(改變貨幣制度)是不智的。事實上,十多年的經驗足以證明中國制行得通,守得住。我們聽到的外
來壓力都是政治的,那些代表着壓力團體而不是代表消費者的言論,要求中國貨起價!作為泱泱大國,北京大可忙
顧左右而言他。

現在的嚴重問題,是轉走歐美的沒有一個固定的錨的貨幣制度,適當地調控貨幣量與利息率的困難早晚會出現,跟
着就是手癢起來,以複雜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引起各種對經濟有害無益的波動,忘記貨幣的基本用途是減低交易
費用,讓經濟穩定發展。到了某一天,國務院也會手癢起來,以貨幣政策協助財政的需要。這樣,央行獨立的呼聲
就會出現了。

歷史與邏輯皆說,凡是貨幣下了一個固定的錨,不管是昔日的本位制還是今天香港的鈔票局制,都沒有什麼貨幣政
策可言,管理的職責是守錨與監管銀行運作,經濟的其他方面是守錨者的權力範圍之外。最近謝世的前香港財政司
郭伯偉曾經對我說,六十年代香港施行鈔票局時,守錨工作他每星期只需用大約兩個小時。

反觀美國的貨幣制度,差不多所有經濟問題都牽涉到聯邦儲備局,權力範圍因而大增,而精明如格林斯潘,利息率
輪上輪落的政績大有問題。我沒有理由懷疑周小川先生的本領,但就算他比格老高明十倍,在他之後北京要到哪裏
找另一個天才呢?歷史說,大幅地增加了一個體系的權力,不容易收回來。貨幣歸貨幣,經濟歸經濟,歐美出現了
混淆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可以有中國制。下期再談吧。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21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不要選增加央行權力的貨幣制度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2-1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幣量理論知易行難

說過多次,貨幣不可以沒有錨,而下錨之法就是貨幣制度。解釋幣量變動的效應是幣量理論。基礎上,理論不湛深
,但變化複雜,而理論與實踐之間可以有非常頭痛的大差距—行之不易也。

說貨幣下了一個固定的錨不是說匯率不浮動—只是與錨固定不變—更不是說有外匯管制。這些我解釋過了。可惜有
些讀者老是不明白,以為主張有一個固定的錨是主張固定匯率,甚或贊同外匯管制。

在昔日的金本位或銀本位制度下,錨是固定的,如果所有國家都採用同樣的本位,國與國之間的匯率當然不變,但
外匯管制卻談不上。不同國家採用不同本位,或一些用本位一些不用,匯率會浮動。香港今天採用的聯繫匯率,也
是本位制:港鈔以美元為本位,歷來被稱為「鈔票局」制度—港鈔與美元的匯率掛鈎,其他皆浮動。

這裡要談的是美國(與歐洲)目前採用的制度。脫離了本位制,美國的貨幣有錨,但不固定:通脹率、失業率、產
出率等是美國貨幣要維護之錨,有關的變數太多,難以固定,但不能說這些錨不存在。

數十年來,以佛利民為首的貨幣大爭議,是關於在沒有本位的fiat money制度下,怎樣才可以把物價與經濟增長穩
定下來。基本上,佛老從費沙演變出來的幣量理論沒有錯,而他對幣量歷史研究的深入前無古人。他提出,因為貨
幣的轉動速度有穩定性,通脹永遠是幣量過多的結果。於是建議:幣量的增長率要在國民收入增長率加百分之二至
五之間。佛老認為通脹率百分之二至五有利。這裡我要補充。在有嚴重的最低工資管制下,不高的通脹有助,但中
國是另一回事(中國在九十年代後期起有好幾年嚴重的通縮,但失業率不升)。

調控幣量是佛老的黃金定律。理論對,但實踐難。首先是貨幣要怎樣算才對(香港的中學生也知道有M1、M2、M3之
分)。其次是幣量的變動往往要久達十多個月才見到效應。跟着是電訊的發達與國際需求美元的影響。七十年代後
期我指出,電訊的發達把匯款時間從數天減至數秒,對貨幣的轉動與國際化會有重要的影響,但找不到幾個注意的
人。

佛利民歷來反對以調整利率的方法來調控通脹及經濟不景。他主張控制幣量的穩定緩增,讓市場決定利率。然而,
遠在六十年代初期,幣量怎樣算與調控得準確的困難,不少人知道。一九六五年,我的一位師兄A. Meltzer回到母
校UCLA作研究報告,說只要調控遠為容易處理的銀根(monetary base),幣量會適當地自動調整。那是一篇重要文
章,後來成為歐美貨幣政策的一個中流砥柱。

三十年後—一九九五—這位師兄訪港,跟我到雅谷進午餐,談起幣量理論,他有困擾,說美元的幣量上升年率近百
分之二十,但毫無通脹加速的跡象。他的解釋是當時美元強勁。其後我想,這就是了,一九九一波斯灣之戰後,多
國重視以美元作儲備;同時,不少外人喜歡持美元保值,而到中國投資的通常以美元交收。這樣,美元幣量急升是
不一定會導致通脹的。大約兩年前,佛利民對自己堅持了數十年的貨幣政策公開地表示有懷疑。

格林斯潘十五年前起就採取以調整利率的方法來調控通脹或不景。他懂得掌握很多方面的數據,也深明銀根之道。
調控得相當精確,但不幸的是,利率的輪上輪落使經濟整體付出大代價。

貨幣沒有固定的錨,適當地調控幣量不易,不是可取的貨幣制度。這幾年我這樣想,蒙代爾早就這樣想,但我反對
中國走歐元(亞元)的路。下期再談。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4 日期: 2006-02-1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幣量理論知易行難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2-1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帝皇書法論

新春大吉,一位同學送我一套書法影碟,共四張,分八部,名為《千年書法》,據說只可以在網上買到。是用心炮
製的,歷史說得中肯,有教育性,物有所值也。但我不同意這套影碟對書法藝術的好些評論,想到皇帝對藝術的影
響中國與歐洲有雷同之處。

該影碟在六個朝代選出六個書法家作為示範。晉選王羲之,唐選顏真卿,宋選蘇軾,元選趙孟頫,明選董其昌,清
選劉墉。此外唐代的張旭、明代的黃道周與傅山有少許篇幅,但米芾、黃庭堅等只提過一次名字,楊凝式、懷素、
倪元璐、王鐸等大師則完全沒有提及。讓我從該影碟選出的六位主要書法家說說吧。

(一)晉代選王羲之為代表我沒有異議。右軍的書法真跡今天絕無僅有,但從摹本與拓本所見,頂級大師無疑問。
然而,羲之得享大名,深遠地影響了中國的書法千多年,主要是唐太宗對他的書法神魂顛倒,下令全國搜集。是書
法之幸,這個要求《蘭亭集序》跟他陪葬的唐太宗,自己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書法家,整個唐代可能無出其右。他懂
得鑑賞。如果唐太宗是書法的門外漢,或像清代的乾隆,選錯了對象,中國的書法藝術發展可能不堪設想。

該影碟輕視獻之我是不同意的。狂草起自獻之,不是碟中說的張旭。獻之可能是人類第一個搞抽象藝術的人,而從
純藝術的角度看,對中國藝術的影響獻之看來比羲之重要。當時兒子認為自己的書法勝父親,外人不同意,兒子說
:「時人那得知?」可圈可點。後來米芾認為獻之勝,有見地,但他又說:「回視二王,頓有塵意!」不是高傲之
辭,愈想愈對。是的,北宋米芾的書法千變萬化、一塵不染,比晉代有了長進。只是我們不能忘記,米家書法出自
羲獻。

(二)唐代選顏真卿,我同意。不同意是該影碟高舉魯公的楷書藝術。說什麼骨肉,論什麼飽滿,抽象兼老土。我
同意米芾說的:「魯公行書可教,真便入俗品!」「真」者,「楷」也。有膽說出來,米芾真可愛。是的,顏真卿
的行書絕對頂級,草書也好,但楷書同字同樣,沒有變化,也把每個字分開來寫,今天的電腦可以一字不異地再寫
出來。

魯公是唐代高官,行軍打仗,對平復安史之亂有功績,而最後死得忠烈,令人感動。雖然皇帝重視他的書法有助聲
名,但單憑他的行書而被選為唐代的書法代表人,張旭與懷素不可不服氣。

(三)宋代選我歷來拜服的蘇東坡,我就不同意了。蘇子的《黃州寒食帖》寫得實在好,而當時把他貶來貶去的「
皇上」重視他的書法,臨摹者甚眾。可是,從書法藝術本身看,我認為宋四家中蘇子寫不過與他同期的黃庭堅,更
寫不過米芾。南宋詞人朱敦儒與陸游的書法好得不得了。宋代的書法藝術天才輩出,能獲排名已經了不起,漏網之
魚數之不盡,李清照可能是其中一尾,可惜我只讀到她書法了得,沒有見過她的字。宋代應該選米芾,他的書法洋
洋大觀,震撼後世,而書法的理念他說得簡潔、具體、有深度——見解之高書法歷史沒有一個比得上他。可能因為
官職小、品性怪,米芾被輕待了。

(四)元代選趙孟頫很難說對不對。他是投降於元世祖忽必烈的一品高官,又因為是宋代趙姓皇帝的後人,此降也
,使他終生遺憾。孟頫的書法寫得熟,但略嫌媚俗,而更重要是氣勢不足。從書法的天賦看,我認為孟頫比不上與
他同期但不幸早逝的鮮于樞。論書法藝術功力,元代我首選楊維楨,但他沒有趙孟頫那樣全面。

(五)明代選董其昌我同意。官位高達禮部尚書,這個人不愛官職,絕對是藝術天才,可惜後期恃富凌人,闖了禍
。董氏的書法很全面,而從他臨摹懷素《自序帖》的小部分與其他作品看,他少寫的狂草不在懷素之下。其昌留傳
下來的書法多,代筆也多,有些太隨便,參差不齊。除了碟中提到的黃道周與傅山,明代書法不可以不提到倪元璐
、徐渭,還有張瑞圖、祝枝山等人。

(六)清代選劉墉我絕不同意。看官須知,明末清初的王鐸因為投降滿清而被算為清代的人,也因為迎接清兵入關
而被看為千古罪人。覺斯的書法不僅非常全面,不僅是米芾之後的天下第一把手,而又因為當時紙大筆好墨妙,遺
留下來的真跡多,作為可以掛在牆上的書法藝術,王鐸的成就是空前絕後的。這個天才發明了用墨的多種變化,發
明了十多個字一筆過的寫法,發明了墨不寫到盡不再蘸墨,而他對整幅巨作的構圖處理了不起。

相比之下,劉墉差得太遠太遠了。他是高官,有濃墨宰相之稱,品味庸俗的乾隆皇帝看中了他的書法,使他得享大
名。劉墉的書法不差,有味道,但他最擅長的行書是每個字分開來寫,毫無上下左右的呼應,犯了行書藝術的大忌
,老實說,掛不起來。一方面是乾隆皇帝重視,另一方面是包世臣寫了洋洋數卷論書法,其言論重視劉墉,也得到
後人康有為的支持。但包世臣自己的書法一無是處,論書法不知所謂。是碑體興起的時候,乾隆當道,中國的書法
一蹶不振有其因。

乾隆與法皇路易十四很相似。二者都是好皇帝,重視藝術,但俗不可耐。跟乾隆一樣,路易十四喜歡華麗的作品,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2 日期: 2006-02-1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個性強,在他指導下的洛可可藝術精巧絕倫,但沒有情感,花多眼亂,一望而知;正如我們今天看乾隆時代的瓷器
,工精苛求,是真是仿皆一望而知是乾隆風格,真的值錢,但感情安在哉?

有大作為的藝術發展,是不應該由一個皇帝或一小撮貴族決定的。我們的唐代有個唐太宗,宋代有個宋徽宗。這兩
個皇帝的藝術品味高,左右了藝術的發展或可批評,但有貢獻。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不多見。歐洲的巴洛克與印象派
藝術得以發揚光大,主要是靠市場的私人收藏家出錢買起來。市場的判斷是眾望所歸,錯的機會存在,但比皇帝的
判斷可靠得多了。

論中國的書法藝術,不重視甚至沒有提到北宋的米芾與清初的王鐸,等於論歐洲的古典音樂忽略了莫札特與貝多芬
。這是同學送給我的那套本來是很好的《千年書法》的影碟的大漏。看着看着,想着想着,不禁悲從中來。這是因
為東洋鬼子不管什麼千古罪人,重視王鐸,稱他為「神筆鐸」而拜他為師,其次是拜倪元璐為師。今天,東洋鬼子
的書法把炎黃子孫的比下去。書法是我們發明的專有重要藝術,怎可以一下子讓人家跑在前頭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6 日期: 2006-02-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帝皇書法論

新春大吉,一位同學送我一套書法影碟,共四張,分八部,名為《千年書法》,據說只可以在網上買到。是用心炮
製的,歷史說得中肯,有教育性,物有所值也。但我不同意這套影碟對書法藝術的好些評論,想到皇帝對藝術的影
響中國與歐洲有雷同之處。

該影碟在六個朝代選出六個書法家作為示範。晉選王羲之,唐選顏真卿,宋選蘇軾,元選趙孟頫,明選董其昌,清
選劉墉。此外唐代的張旭、明代的黃道周與傅山有少許篇幅,但米芾、黃庭堅等只提過一次名字,楊凝式、懷素、
倪元璐、王鐸等大師則完全沒有提及。讓我從該影碟選出的六位主要書法家說說吧。

(一)晉代選王羲之為代表我沒有異議。右軍的書法真跡今天絕無僅有,但從摹本與拓本所見,頂級大師無疑問。
然而,羲之得享大名,深遠地影響了中國的書法千多年,主要是唐太宗對他的書法神魂顛倒,下令全國搜集。是書
法之幸,這個要求《蘭亭集序》跟他陪葬的唐太宗,自己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書法家,整個唐代可能無出其右。他懂
得鑑賞。如果唐太宗是書法的門外漢,或像清代的乾隆,選錯了對象,中國的書法藝術發展可能不堪設想。

該影碟輕視獻之我是不同意的。狂草起自獻之,不是碟中說的張旭。獻之可能是人類第一個搞抽象藝術的人,而從
純藝術的角度看,對中國藝術的影響獻之看來比羲之重要。當時兒子認為自己的書法勝父親,外人不同意,兒子說
:「時人那得知?」可圈可點。後來米芾認為獻之勝,有見地,但他又說:「回視二王,頓有塵意!」不是高傲之
辭,愈想愈對。是的,北宋米芾的書法千變萬化、一塵不染,比晉代有了長進。只是我們不能忘記,米家書法出自
羲獻。

(二)唐代選顏真卿,我同意。不同意是該影碟高舉魯公的楷書藝術。說什麼骨肉,論什麼飽滿,抽象兼老土。我
同意米芾說的:「魯公行書可教,真便入俗品!」「真」者,「楷」也。有膽說出來,米芾真可愛。是的,顏真卿
的行書絕對頂級,草書也好,但楷書同字同樣,沒有變化,也把每個字分開來寫,今天的電腦可以一字不異地再寫
出來。

魯公是唐代高官,行軍打仗,對平復安史之亂有功績,而最後死得忠烈,令人感動。雖然皇帝重視他的書法有助聲
名,但單憑他的行書而被選為唐代的書法代表人,張旭與懷素不可不服氣。

(三)宋代選我歷來拜服的蘇東坡,我就不同意了。蘇子的《黃州寒食帖》寫得實在好,而當時把他貶來貶去的「
皇上」重視他的書法,臨摹者甚眾。可是,從書法藝術本身看,我認為宋四家中蘇子寫不過與他同期的黃庭堅,更
寫不過米芾。南宋詞人朱敦儒與陸游的書法好得不得了。宋代的書法藝術天才輩出,能獲排名已經了不起,漏網之
魚數之不盡,李清照可能是其中一尾,可惜我只讀到她書法了得,沒有見過她的字。宋代應該選米芾,他的書法洋
洋大觀,震撼後世,而書法的理念他說得簡潔、具體、有深度——見解之高書法歷史沒有一個比得上他。可能因為
官職小、品性怪,米芾被輕待了。

(四)元代選趙孟頫很難說對不對。他是投降於元世祖忽必烈的一品高官,又因為是宋代趙姓皇帝的後人,此降也
,使他終生遺憾。孟頫的書法寫得熟,但略嫌媚俗,而更重要是氣勢不足。從書法的天賦看,我認為孟頫比不上與
他同期但不幸早逝的鮮于樞。論書法藝術功力,元代我首選楊維楨,但他沒有趙孟頫那樣全面。

(五)明代選董其昌我同意。官位高達禮部尚書,這個人不愛官職,絕對是藝術天才,可惜後期恃富凌人,闖了禍
。董氏的書法很全面,而從他臨摹懷素《自序帖》的小部分與其他作品看,他少寫的狂草不在懷素之下。其昌留傳
下來的書法多,代筆也多,有些太隨便,參差不齊。除了碟中提到的黃道周與傅山,明代書法不可以不提到倪元璐
、徐渭,還有張瑞圖、祝枝山等人。

(六)清代選劉墉我絕不同意。看官須知,明末清初的王鐸因為投降滿清而被算為清代的人,也因為迎接清兵入關
而被看為千古罪人。覺斯的書法不僅非常全面,不僅是米芾之後的天下第一把手,而又因為當時紙大筆好墨妙,遺
留下來的真跡多,作為可以掛在牆上的書法藝術,王鐸的成就是空前絕後的。這個天才發明了用墨的多種變化,發
明了十多個字一筆過的寫法,發明了墨不寫到盡不再蘸墨,而他對整幅巨作的構圖處理了不起。

相比之下,劉墉差得太遠太遠了。他是高官,有濃墨宰相之稱,品味庸俗的乾隆皇帝看中了他的書法,使他得享大
名。劉墉的書法不差,有味道,但他最擅長的行書是每個字分開來寫,毫無上下左右的呼應,犯了行書藝術的大忌
,老實說,掛不起來。一方面是乾隆皇帝重視,另一方面是包世臣寫了洋洋數卷論書法,其言論重視劉墉,也得到
後人康有為的支持。但包世臣自己的書法一無是處,論書法不知所謂。是碑體興起的時候,乾隆當道,中國的書法
一蹶不振有其因。

乾隆與法皇路易十四很相似。二者都是好皇帝,重視藝術,但俗不可耐。跟乾隆一樣,路易十四喜歡華麗的作品,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6 日期: 2006-02-16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個性強,在他指導下的洛可可藝術精巧絕倫,但沒有情感,花多眼亂,一望而知;正如我們今天看乾隆時代的瓷器
,工精苛求,是真是仿皆一望而知是乾隆風格,真的值錢,但感情安在哉?

有大作為的藝術發展,是不應該由一個皇帝或一小撮貴族決定的。我們的唐代有個唐太宗,宋代有個宋徽宗。這兩
個皇帝的藝術品味高,左右了藝術的發展或可批評,但有貢獻。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不多見。歐洲的巴洛克與印象派
藝術得以發揚光大,主要是靠市場的私人收藏家出錢買起來。市場的判斷是眾望所歸,錯的機會存在,但比皇帝的
判斷可靠得多了。

論中國的書法藝術,不重視甚至沒有提到北宋的米芾與清初的王鐸,等於論歐洲的古典音樂忽略了莫札特與貝多芬
。這是同學送給我的那套本來是很好的《千年書法》的影碟的大漏。看着看着,想着想着,不禁悲從中來。這是因
為東洋鬼子不管什麼千古罪人,重視王鐸,稱他為「神筆鐸」而拜他為師,其次是拜倪元璐為師。今天,東洋鬼子
的書法把炎黃子孫的比下去。書法是我們發明的專有重要藝術,怎可以一下子讓人家跑在前頭呢?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1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格老政績看美國的貨幣制度

作了十八年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主席,格林斯潘退休了。他是經濟學界認為最卓越的主席,歷來對該職位沒有
好評的佛利民,也給格老打上高分數。三十五年前起在美國的經濟事務上任要職,格老政績斐然。這些年他頻頻獲
榮譽獎項,沒有誰有異議。

格老在國會的應對令我拜服,而從他的言論中我們知道他對經濟資料的掌握詳盡而全面。學者風度明顯,但在政壇
上能像格老那樣來去自如的學者我沒有見過。雖然不同意他對人民幣匯率的建議,我絕不懷疑格老對中國滿是善意
的。他對向中國開放貿易的立場堅定不移,炎黃子孫要感謝他。

寫這篇文章是要對美國的貨幣制度提出質疑,為恐在格老榮休之際提出受到誤會,讓我先站起來,把帽子脫下,向
格老致意,順祝他老人家身體健康,更希望他能繼續多到神州大地舒暢一下。

我的出發點是格老退休前的最後一次聯邦儲備委員會議,基金利率提升了四分之一個百分點。那是一連第十四次提
升。格老任內,我找到的資料如下。一九九○年七月至一九九二年九月,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連續調降了十八次,
三次調降半個百分點,其他調降四分之一個。一九九四年二月至一九九五年二月,該利率連續調升了七次,三次四
分之一點,三次半點,一次四分之三點。一九九五年七月至一九九六年一月,連續調降了三次,皆四分之一點。一
九九七年三月調升了一次,四分之一點。一九九八年連續調降了三次,皆四分之一點。一九九九年六月至二○○○
年五月連續調升了六次,一次半點,其他皆四分之一點。二○○一年一月至二○○三年六月連續調降了十三次,九
次半點,四次四分之一點。最後是二○○四年六月到最近,連續調升了十四次,皆四分之一點。

看官需知,利息是一個價

——買時間之價——對經濟整體而言是最重要的價格。雖然聯邦基金利率不是市場利率,但有肯定的引導作用。十
五年內,在最精明的格老主理下,這利率一輪落一輪上,輪了八次之多。理論與經驗說,不是因為實質的供求關係
而引起的價格變動,對社會經濟有害無益,何況重要如利息率。多年前我看過一幅金本位制度下的利息率變動圖表
,百多年徘徊於年息率一厘至二厘之間,變幅甚微。

還是回到費沙提出的利息理論說起吧。費沙認為,利息率的變動只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消費者的意欲有所變動——
等待消費的耐心有了轉變;其二是投資的回報率有所變動。這二者顯然與格老任內的八輪上落無關(尤其是伊拉克
之戰後我們看不到美國的消費者變得急於花錢或投資回報率上升了)。

另一方面,費沙的利息理論有三個不言自明的假設。其一是沒有通脹或通縮(他的理論是沒有貨幣的);其二是沒
有風險;其三是沒有交易費用。交易費用的變動主要是導致市場利率的差距變動,與格老的基金利率無干。風險的
變動也不可能解釋基金利率的輪落輪上。餘下來可以解釋這利率的輪落輪上,是通縮或通脹的預期。

然而,格老任內,美國的物價相當平穩,通脹率徘徊於二至三厘之間。這是因為格老精明,對經濟數據的掌握通透
,於是未雨綢繆,見可能出現不可以接受的通脹而調升基金利率,見失業率或產出指數不利而調低。歷史上沒有誰
可以把利率的調整來調控通脹或通縮有格老的能耐。問題是利率的輪落輪上對經濟整體有殺傷力——有大代價也。

非戰之罪,是貨幣制度出現了問題。下期再談吧。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14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格老政績看美國的貨幣制度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2-10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巧遇奇石記

我是收藏印章石的,有二十多年的經驗了。十年來少收,但見到印章石必定好奇地看一下。

那天在路旁見一舊石章,花痕累累,但完整,沒有無可挽救的破壞。表面滿是污跡,但石質軟,指甲不入,有好石
的第一個條件。污跡蓋着的可見通透,是凍石,也依稀可見是深黃,石以黃為貴也。正在懷疑,出售的婦人說:「
先生,快過新年了,出個價吧。」「二十元怎樣?」她同意了。

拿石章回家後,用我懂得的方法清洗整理,面目露了出來。是方章,溫潤,高七點五公分,寬二公分。肯定不是巴
林,不是昌化,不是青田,餘下來的只可能是壽山。但除了田黃,壽山很少見到類似的石。是田黃嗎?不可能吧。
有一絲格紋—無格不成田—不否決是田黃。石內很多蘿蔔絲紋,但不太像田黃那種。有靈氣。看了一整晚,不能排
除是田黃。大事翻新可能定案,但恐怕會把石上的字磨得不清楚了。

石章底刻上「一目了然」四個字,工不精:「目」字看來過大,把「然」字推得不夠位置。章身的兩面刻着四行字
,補上標點讀如下:「江平風盡生,鏡面渺千里。丁卯三月八日,張大千自刻。」書法古樸,好的,不像常見的大
千先生的字,但我知道他年輕時寫過多種字體,石章所見與他早期的相似。那兩句詩甚具大千風格:拙中帶雅,似
通非通,不懂亦懂。「自刻」的那個「自」字,可能指是自己的詩句,也可能早年少刻章,這次自刻作自用。

張大千(一八九九—一九八三)是舉足輕重的大畫家。丁卯是一九二七年,他二十八歲,時間對,過了鑑證的第一
關。該年他在國內,四出漫遊名山大川,遠在旅居巴西之前,過了第二關。他二十歲左右出家百日,法名大千,還
俗後不改,過了第三關。這些不能證實該石章是大千居士所作,只是沒有否決。如果真是大千的,價值不小(再如
果是田黃不得了)。刀刻的字體不容易推翻或證實。

可不可能某君子剛好有「張大千」之名,刻章自娛,於是機緣巧合呢?機會很小。那兩句詩是大千風格,不容易那
麼巧合雷同。另一方面,「一目了然」這四個字一般刻閒章的不會用,但大千先生甚麼都可以想出來。

可不可能某好事之徒借用大千的詩句與名字,而贗作此章呢?機會也不高,因為這種仿製遊戲通常會選石質較差的
從事。

可不可能此石章是今天的複製贗品,加上污跡,騙倒我這位大教授呢?不可能。陳舊如斯,害得我費時清洗,不易
辦到,而更重要的證據是溫潤、通透而又沒有破裂的如該石章,石的本身之價起碼比我付出的高五十倍。

新年除夕,我跑回該路旁找那婦人,要給她二百元過新年,但找她不到,耿耿於懷也。

在路旁向小販購物,中計的機會當然不小,但那是很有趣的賭眼光遊戲。當然要懂得討價還價,但基本上你要對雜
物知得博而深。為了研究價格的釐定與分歧,我在街頭巷尾跑了數十年,比一般工作無定的小販知得多了。要花的
時間不少,賺錢免問,但偶有驚喜,把自己認為是買中了的送給親友,有點意思吧。問題是好些親友不識時務,要
知道我購來何價。騙之不對,說實話又恐怕他們不珍惜,是以為難。

(按:此文寫好後把石章給一位朋友看,他認為是田黃—我有懷疑。考查所得,大千先生用過好幾方「一目了然」
的印章,早期的印章多請外人代刻,後來自己是治印高手。)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4 日期: 2006-02-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莫札特二百五十年

一九九一是莫札特謝世二百周年,舉世紀念,演奏會頻頻,電台不斷地播出他的音樂。今年是莫札特誕生二百五十
周年,舉世的紀念又來了。一生一死,五十年一次,一個世紀有四次之多,而莫札特是二百多年前的人,歷史上沒
有一個偉人有這樣的能耐。政治家不能,科學家不能,藝術家也不能,其他音樂家沒有一個可以相比,而莫札特只
活到三十五歲。以舉世紀念作為量度偉大的準則,莫氏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朋友,你有沒有這樣想過呢
?當然,以這準則量度偉大可以商榷,但我應該是第一個發現莫札特是歷史上被舉世紀念次數最多的人,給我一點
分數吧。

蘇子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說:「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
被、雨打風吹去。」楊慎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孫髯翁說:「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
簾畫棟,捲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朋友,這些文學大師提出的千古不易的哲理,都被莫
札特一個人推翻了。

英國一位邏輯大師曾經說,莫札特是上帝之子。上帝無疑幫助了莫札特。首先是音樂這回事,與其他造詣有別。樂
曲寫下來,頂級的永遠存世,撕之不破,鎚之不爛。音樂不像文學名著,有興趣的可能要到圖書館去找;不像藝術
畫作,欣賞真跡要到博物館去。你坐在車上,打開收音機,音樂悠然播出來。是的,在音響科技發達的今天,音樂
家鴻運當頭,而莫札特的聲譽與日俱增,音響的發達,盜版頻頻,聽得方便等,有大助焉。一百年前紀念莫札特不
及今天來得隆重,而今天一個世紀四次的舉世紀念,多半會永遠地繼續下去。這樣看,莫札特的紀念紀錄永不可破
,於是獨自地偉大到無盡期。能不可羨乎?

也不是靠音響發達那麼簡單。寫樂曲的人無數,舉世頻頻紀念的只有莫札特一個。其他因素也因為他是上帝之子。

首先是天才有多個層面,數到第一百層會輪到區區在下。莫札特的天才的特別之處,是沒有層面,因為不容易相信
,但事實俱在,你不信也無奈何。張滔曾經給我一本關於莫札特的書,其中有當時見過莫札特的人寫下的評論或給
朋友的信件,讀來有點像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什麼一陽指,什麼九陰真經,過癮,但不可信。我們知道金庸是虛構
,但二百多年前的人怎可以虛構一個莫札特呢?

莫氏過耳不忘眾所周知,但幾天前讀某報,說莫小孩的父親打他,逼他練鋼琴。不對。年長四歲的姊姊說得清楚,
她的弟弟從來不練琴。弟弟跑到鋼琴去是為了作曲,試彈自己的新作就算是練琴了。然而,記載說,莫札特是歐洲
當時的一位頂級鋼琴演奏家。很小年紀時,莫札特嚷着要參與提琴四重奏。沒有嘗試過,而在場的都是提琴高人,
作為提琴名教師的父親經不起小莫的哭哭鬧鬧,讓他嘗試,是第一次,老父聽着、聽着,流下淚來。

一位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非常難得的榮譽),在歐洲聽到十二歲的莫札特的表演,寫信到學院說:「昨天晚上我
聽到一個小孩即席作曲、演奏,要求什麼他就在鋼琴上演奏什麼,不親眼見到不會相信。」跟着他建議該學院考慮
讓小莫作院士。

莫札特的作曲天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相近的也沒有。十一歲作歌劇本應天下奇聞,只是如此這般的例子數之不
盡。莫小孩長大後,歐洲當時備受推崇的作曲大師海頓對莫札特的父親說:「在上帝面前作為一個誠實的人,我要
對你說,你的兒子是我認識的與聽過名字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品味好,而更重要是他對作曲的法門懂得通透。

莫札特的故事說之不盡。第九鋼琴協奏曲(K二七一)的故事值得一提。一位顯然很了不起的女鋼琴家,從老遠跑到
莫札特的故鄉,要求他為她寫一首鋼琴協奏曲。這就是K二七一,第三樂章困難度極高。在此之前莫氏的鋼琴樂曲都
不太難,是為學生或富人而寫,難度高不會被接受。這次要求來自一位頂級琴手,他就沒有顧忌了。重要的是,一
些專家評論說,莫札特從神童躍升為大師,始於K二七一。那是一七七七年,二十歲。我曾經在《還斂集》公開地要
求郎朗演奏此曲,不果。

故事多,但好些不對。莫札特之死不是被謀殺的。他生時大部分時間不窮。一位美國經濟學者考查過,莫氏收入可
觀時每年大約今天的二十五萬美元。只是喜歡宴會,揮金如土。說他的老婆不事振作,敗家,也不對。現有的證據
是莫氏有個好太太,懂得理財,但不容易約束他的亂花。莫氏遺留下來的書信不少。寫得好,感情豐富,但有時很
粗俗,而有時寫信借錢,求得很可憐。曾經與一位熱愛莫札特的、粗口可與我打個平手的學問天才暢談莫札特,我
說:「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凡是懂粗口的有識之士,必有文采!」這定律或可引用到黎智英那邊去(一笑)。

在所有古典音樂作曲家中,我對莫札特有偏愛。認為沒有相近的,而二十年來我選聽莫氏之作多於其他的加起來好
幾倍。不是因為我真的懂得古典音樂,而是因為我不懂。莫札特的音樂不像巴赫或貝多芬,聽者要懂得分析一下,
要知道某作品是在說什麼。莫氏的音樂不用懂,只要喜歡聽,其他可以完全不管。記得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說過如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4 日期: 2006-02-09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下的話:「很多人要明白我的畫作。其實他們不需要明白,只是愛就足夠了。」這是藝術的真諦吧。

莫札特是古典音樂歷史上唯一的任何樂曲形式都應付裕如的人,沒有一樣不達到頂級。三十五歲謝世,在音樂天才
大都短壽的時代不算特別。令人痛惜是他死前一年內的作品登峰造極,使後人遐思如果能活下去,今天的音樂會是
怎樣的。在他最後的七件作品中,《魔笛》(Magic Flute, K620)、《豎笛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K622)與《安魂曲》(Requiem, K626),好得離奇。《安魂曲》中的Lacrimosa,據說是他最後自寫的一節(死後
由一位學生續成全曲)。這節是我聽過的最憂怨的音樂。

莫札特懂多種語言(耳朵好,學得易),數學天分高(二百年後有研究說音樂天才與數學天才有關連),而他對其
他藝術的品評了不起(藝術有一般性也)。喇叭是例外。他討厭喇叭,任何形式不染指。

莫札特最令我拜服之處,是每到生活困苦時,他的意志讓他站起來,寫出最好的音樂。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2-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莫札特二百五十年

一九九一是莫札特謝世二百周年,舉世紀念,演奏會頻頻,電台不斷地播出他的音樂。今年是莫札特誕生二百五十
周年,舉世的紀念又來了。一生一死,五十年一次,一個世紀有四次之多,而莫札特是二百多年前的人,歷史上沒
有一個偉人有這樣的能耐。政治家不能,科學家不能,藝術家也不能,其他音樂家沒有一個可以相比,而莫札特只
活到三十五歲。以舉世紀念作為量度偉大的準則,莫氏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朋友,你有沒有這樣想過呢
?當然,以這準則量度偉大可以商榷,但我應該是第一個發現莫札特是歷史上被舉世紀念次數最多的人,給我一點
分數吧。

蘇子說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稼軒說:「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
被、雨打風吹去。」楊慎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孫髯翁說:「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
簾畫棟,捲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朋友,這些文學大師提出的千古不易的哲理,都被莫
札特一個人推翻了。

英國一位邏輯大師曾經說,莫札特是上帝之子。上帝無疑幫助了莫札特。首先是音樂這回事,與其他造詣有別。樂
曲寫下來,頂級的永遠存世,撕之不破,鎚之不爛。音樂不像文學名著,有興趣的可能要到圖書館去找;不像藝術
畫作,欣賞真跡要到博物館去。你坐在車上,打開收音機,音樂悠然播出來。是的,在音響科技發達的今天,音樂
家鴻運當頭,而莫札特的聲譽與日俱增,音響的發達,盜版頻頻,聽得方便等,有大助焉。一百年前紀念莫札特不
及今天來得隆重,而今天一個世紀四次的舉世紀念,多半會永遠地繼續下去。這樣看,莫札特的紀念紀錄永不可破
,於是獨自地偉大到無盡期。能不可羨乎?

也不是靠音響發達那麼簡單。寫樂曲的人無數,舉世頻頻紀念的只有莫札特一個。其他因素也因為他是上帝之子。

首先是天才有多個層面,數到第一百層會輪到區區在下。莫札特的天才的特別之處,是沒有層面,因為不容易相信
,但事實俱在,你不信也無奈何。張滔曾經給我一本關於莫札特的書,其中有當時見過莫札特的人寫下的評論或給
朋友的信件,讀來有點像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什麼一陽指,什麼九陰真經,過癮,但不可信。我們知道金庸是虛構
,但二百多年前的人怎可以虛構一個莫札特呢?

莫氏過耳不忘眾所周知,但幾天前讀某報,說莫小孩的父親打他,逼他練鋼琴。不對。年長四歲的姊姊說得清楚,
她的弟弟從來不練琴。弟弟跑到鋼琴去是為了作曲,試彈自己的新作就算是練琴了。然而,記載說,莫札特是歐洲
當時的一位頂級鋼琴演奏家。很小年紀時,莫札特嚷着要參與提琴四重奏。沒有嘗試過,而在場的都是提琴高人,
作為提琴名教師的父親經不起小莫的哭哭鬧鬧,讓他嘗試,是第一次,老父聽着、聽着,流下淚來。

一位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非常難得的榮譽),在歐洲聽到十二歲的莫札特的表演,寫信到學院說:「昨天晚上我
聽到一個小孩即席作曲、演奏,要求什麼他就在鋼琴上演奏什麼,不親眼見到不會相信。」跟着他建議該學院考慮
讓小莫作院士。

莫札特的作曲天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相近的也沒有。十一歲作歌劇本應天下奇聞,只是如此這般的例子數之不
盡。莫小孩長大後,歐洲當時備受推崇的作曲大師海頓對莫札特的父親說:「在上帝面前作為一個誠實的人,我要
對你說,你的兒子是我認識的與聽過名字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品味好,而更重要是他對作曲的法門懂得通透。

莫札特的故事說之不盡。第九鋼琴協奏曲(K二七一)的故事值得一提。一位顯然很了不起的女鋼琴家,從老遠跑到
莫札特的故鄉,要求他為她寫一首鋼琴協奏曲。這就是K二七一,第三樂章困難度極高。在此之前莫氏的鋼琴樂曲都
不太難,是為學生或富人而寫,難度高不會被接受。這次要求來自一位頂級琴手,他就沒有顧忌了。重要的是,一
些專家評論說,莫札特從神童躍升為大師,始於K二七一。那是一七七七年,二十歲。我曾經在《還斂集》公開地要
求郎朗演奏此曲,不果。

故事多,但好些不對。莫札特之死不是被謀殺的。他生時大部分時間不窮。一位美國經濟學者考查過,莫氏收入可
觀時每年大約今天的二十五萬美元。只是喜歡宴會,揮金如土。說他的老婆不事振作,敗家,也不對。現有的證據
是莫氏有個好太太,懂得理財,但不容易約束他的亂花。莫氏遺留下來的書信不少。寫得好,感情豐富,但有時很
粗俗,而有時寫信借錢,求得很可憐。曾經與一位熱愛莫札特的、粗口可與我打個平手的學問天才暢談莫札特,我
說:「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凡是懂粗口的有識之士,必有文采!」這定律或可引用到黎智英那邊去(一笑)。

在所有古典音樂作曲家中,我對莫札特有偏愛。認為沒有相近的,而二十年來我選聽莫氏之作多於其他的加起來好
幾倍。不是因為我真的懂得古典音樂,而是因為我不懂。莫札特的音樂不像巴赫或貝多芬,聽者要懂得分析一下,
要知道某作品是在說什麼。莫氏的音樂不用懂,只要喜歡聽,其他可以完全不管。記得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說過如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2-09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下的話:「很多人要明白我的畫作。其實他們不需要明白,只是愛就足夠了。」這是藝術的真諦吧。

莫札特是古典音樂歷史上唯一的任何樂曲形式都應付裕如的人,沒有一樣不達到頂級。三十五歲謝世,在音樂天才
大都短壽的時代不算特別。令人痛惜是他死前一年內的作品登峰造極,使後人遐思如果能活下去,今天的音樂會是
怎樣的。在他最後的七件作品中,《魔笛》(Magic Flute, K620)、《豎笛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K622)與《安魂曲》(Requiem, K626),好得離奇。《安魂曲》中的Lacrimosa,據說是他最後自寫的一節(死後
由一位學生續成全曲)。這節是我聽過的最憂怨的音樂。

莫札特懂多種語言(耳朵好,學得易),數學天分高(二百年後有研究說音樂天才與數學天才有關連),而他對其
他藝術的品評了不起(藝術有一般性也)。喇叭是例外。他討厭喇叭,任何形式不染指。

莫札特最令我拜服之處,是每到生活困苦時,他的意志讓他站起來,寫出最好的音樂。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2 日期: 2006-02-0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創作的方法

不記得有人寫過創作的方法,不多吧。話題太抽象,又因人而別,各師各法也。我的怪癖,是凡學什麼要先得其法
。想一段日子,得法,試之,不成,改想另一法,再試;如是者試來試去,有時迫着放棄,有時走一段路程,有時
走得很遠的。這種先想而後試,不成再想再試的方法,很多人都知道,但不夠具體,也沒有一般性。我自己在幾項
玩意上有些作品可以拿出來,今天想,這幾項的創作方法如出一轍,可以綜合起來說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創作最忌刻意地與眾不同,或以不同為新意。與眾不同容易,但走的是怪路,作品沒有深度,也不
可愛。以我所知的經濟學、攝影、書法等玩意上,靠與眾不同為創新的作品不少,皆不可取。創作不能漠視傳統。
傳統是代表着一個文化的脈搏。創作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表達出自己的新意。尊重傳統,熟習傳統,但不受傳統的
約束,要表達自己先天的個人品味或後天的不同際遇,是創作的困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可取之處,困
難是怎樣按傳統可以接受的表達出來。我的方法如下。

(一)任何玩意,傳統的技術與理念要知得全面。我的秘方,是全面求知大概,熟習只其中一小部分,要選出自己
認為重要而又有興趣的痛下功夫。這選擇往往要靠明師指導了。好比搞攝影,昔日的黑房技術我全都學過,但專精
熟習的只是光的變化與膠卷對光感應而起的化學作用。當年我想,攝影是以光繪畫,與光關係不大的技術及器材,
不管算了。好比搞經濟,什麼函數方程式我學過不少,但我想,經濟學主要是為了解釋現象,於是多方求教,慎重
考慮,淘汰後剩下來的只是需求定律與局限變化的處理。書法也如是,篇幅所限,不多說了。

重點是全面要知得廣但充分掌握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對我來說,這種不平均的掌握比較容易有新意。大天才不論
,經濟學上,我熟知幾位有創意的學者,對技術與理念的掌握都不平均。不平均的掌握,這裡輕那裡重的,容易翻
動,而此翻也,新意就跑出來。

(二)前人的作品要知得廣,但也要集中於自己有興趣而又認為重要的一小撮。也要拜師求教,細心衡量。下苦功
讀錯了書,慘過敗家。創作毫無外人的影響容易走上怪路,但影響有好與壞之分。四十八年前在多倫多,那裡的公
立圖書館奇怪地有非常齊備的攝影書籍。全部參閱後,只選出三位攝影家深入體會。經濟學我以史密斯與馬歇爾為
宗,他們對經濟的感受在我的脈搏中跳。當代的大師不少我有幸結交,得到指導,但那是際遇,創作的方法不能把
際遇算進去。書法我也看盡前賢的作品(書法大全有多套,易為也),也翻閱過三本厚厚的前人論書法(認為大部
分胡說)。我重視的是北宋的米芾。

(三)有了上述的兩項基礎,穩固的,創作當然要靠自己了。說易甚易,說難極難。不是莫札特,但自己認為不困
難。法門簡單不過。永遠不試圖擺脫前人的影響,但不受約束。應摹即摹,可仿則仿,一律無所謂,但自己的品味
永遠放在前頭,而任何作品都出於自己的好奇心,爭取變化,不斷地闡釋。再者,作品之內的每一變,都要以自己
的品味與好奇為依歸。每個人先天有別,際遇不同,只要品味是自己的,好奇的看法也是自己的,作品毫無新意不
容易,沒有自己的風格也困難。

我認為有新意的佳作那麼少,僵化了的思想是困難,不研習傳統的技術與理念是困難,不多品嘗前人的作品是困難
,不尊重自己與眾有別是困難,而在所有困難中,無可救藥的是懶得嘗試。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8 日期: 2006-02-03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不利創作的傳統

上兩期談到,中國人多勢眾,先天智慧不弱,但可觀的創作實在少,與十六世紀興起的歐洲相形見絀。說過了,中
國傳統的禮教與科舉制度是創作的大忌,縱有天才,拿得出來的重要作品不多見。

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的創作氣氛濃厚,作者受到尊重。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賺大錢;莫札特從小周遊列國,所
到之處掌聲雷動,而長大後的收入很不錯(不是傳說中的潦倒);除了一兩位,法國印象派的多個天才都是富家子
。生活有着,思想自由,而有創意的重要作品獲得掌聲,是歐洲的創作思維達到驚世駭俗的原因。有個別的不幸例
子,給後人誇張、渲染,而這些不幸故事傳到中國,誇張之外更胡亂地一般化。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說「窮而後
工」,胡說八道,但中國的文化支持這種胡說。

說來可悲,那對創作有莫大殺傷力的禮教傳統,昨天還存在!我自己的母親就是證據。一九九二年九十一高齡謝世
,母親是我遇到過的最聰明的人。智商不及她,但想像力得到她的遺傳,我自己走了數十年創作的路。可是,我不
能想像母親當年可以跑出舊禮教的框框,創作出些什麼作品來。她固執,迷信,講意頭,論三從四德,只有基督教
可以讓她鬆弛一下,給她的思想多一點空間。回憶童稚時,像我母親那樣守舊的長輩多得很。

說炎黃子孫的先天智慧不弱於人,是肯定的。昔日蘇東坡寫《赤壁賦》,是躲起來寫的,文成後不敢示人。我不相
信西方歷史能找出幾個能人異士,可以像蘇子那樣,只為自娛而寫出《赤壁賦》那個水平的好文章。然而,在中國
,天才與蘇子差不太遠的為數不少,可惜創作回報小,沒有受到時人的敬仰,小品居多。重量級的創作要深入思考
,往往要孤注一擲,這與中國的禮教傳統是水火不相容的。

民國以還,二戰未起,舊禮教的約束下降了。上海於是出了一個張愛玲,而今天回顧,創作上,當時的中國出現了
一點火花,不大的,但可以見到。跟着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再跟着是什麼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作品要論「
思想」正確,也要講「政治」內容—十七歲的楊曦光只因為寫了一篇有思想的文章而被困坐牢十年—皆不堪回首。

最近在著名拍賣行的刊物中知道,自解放後到八十年代後期的數十年間,小小台灣的畫作比大陸的高出相當多。台
灣的文化思維也不能與歐洲的相提並論,但可觀的作品不少。九十年代起,國內的畫作有起色,今天不少值得收藏
。這可見中國有的是個大文化,有厚度,只要傳統的框框略為放寬,思想減少了政治的左右,生活有了改進,先天
的智慧就出現在作品中。

愚見以為,無論科學、文學、藝術等創作上,一個國家以人口比例算太不成話,經濟怎樣富裕也說不上有大成。中
國的人口那麼多,歷史那樣久,而數千年前的青銅技術與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這些大本錢怎可以全都輸光了?讀
歷史,知道統一管治中國難於登天。可能是這個原因,對創作大事壓制的禮教與科舉框框就形成了。不能說沒有波
濤:糊塗的宋徽宗就曾經把中國的藝術文化救一救。

今天看中國,儘管經濟、政治、司法等各方面還有不少沙石,但歷史見不到比今天有更好的形勢。考慮到各種困難
,我對北京的管治難以苛求,也相信他們要改進人民生活的誠意。然而,二十六年的開放改革不是短時日,而從人
口比率看,重要的創作還是少得可憐。是把思想教育改為創作教育的時候了。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18 日期: 2006-02-03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不利創作的傳統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6 日期: 2006-02-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真理不會敗下陣來

這些日子,文章在國內的網上轉載,往往被讀者罵得要命。據說是網上文化,不值得大驚小怪。一位讀者同情我這
個老人家,傳來電郵,說站在我那邊,希望我不要管那些近於人身攻擊的言論。我回郵說:不用擔心,有真理
(truth)在手,勝出必然,但需要時日。

文章給人罵不起於今天。一九六八年,我在論文《佃農理論》中抽出一章,以《私有產權與佃農分成》為題,發表
於大名鼎鼎的《政治經濟學報》之首。不同意的學者多得很,批評文章發到不少學報。依照行規,這些學報的編輯
邀請我為文回應。回應可以大幅增加自己的文章數目,在職業上有甜頭,但我一概不理,連回信給邀請的編輯也懶
得寫。知道自己掌握了真理,經得起時日的蹂躪,回應很回聊,不管算了。

三十七年過去了,自己的佃農分析,三處發表加起來被引用不下五百次。當年批評這分析的多篇文章,沒有一篇今
天還活着。如果選走回應的路,要花很多時間,擾亂了自己思想的發展,愚不可及也。十年前一位同事大肆抨擊我
不回應他人的批評,朋友問及,我說:此子在學術上有半點成就嗎?歷來鄙視那些自己一事無成而去批評成就大得
多的人。

我的分析邏輯很少錯,不容易錯,因為邏輯永遠對錯分明,只要小心一點就成。蠢人不論,錯邏輯是錯在不小心。
有些人不蠢,但為了要達到自己要取得的結論,有意或無意間把邏輯歪曲了。這種人有些可愛,但不宜於搞科學,
要轉到藝術或寫小說。邏輯易證,但事實的判斷或局限的鑑定不容易,就是小心得很也可能錯。文章發表後知道是
錯了,重要的,有機會自己一定更正。外人指出是錯了的,事實明確,重要的我會去信感謝,不重要的不管。有時
在事實上被說服是錯了,再寫有關的文章時,感謝之餘我會說自己曾經錯了。

真理的定義,是沒有不可以接受的錯:在認同的公理下,邏輯不錯,事實也不錯。這樣的真理可能平平無奇,或俗
不可耐,沒有什麼知識價值,但不可能被殺下馬來。可見經傳的真理很困難,因為要有新意,有深度,也要有趣味
,要給外人一點奇異的感受。這樣的真理學者夢寐以求,我自己不例外。然而,只為奇異而奇異,可以嘩眾取寵,
甚至一舉成名。算得上是學者的不這樣做,因為奇異的本身不是真理,沒有事實與邏輯的支持,經不起時日的考驗
,敗下陣來是早晚的事。

不知他人怎樣盤算,得到了真理我自己是知道的。邏輯分析操練了那麼多年,駕輕就熟。從幾點公理推出來的理論
,走淺白簡單的路,重複使用,看來千變萬化,其實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錯的機會近於零。頭痛是現象與局限的
真實性,調查不易,醉臥沙場君莫笑矣。我的處理是先求大概地對。為一般讀者寫專欄文字,事實「大概地對」通
常可以動筆;比較嚴謹的文字,要深入調查,細節愈多錯的機會愈少。

做學問的黃金定律,是學者要不斷地向真理追求,其他可以不管。有時面對的形勢,我會說一兩句客套話,言不由
衷,但給佛利民當場指責過,之後少說了。

那是一九八八年的某天晚上,帶佛老到蘇州,某副市長與一些幹部宴請我們。晚了,累了,菜餚放在桌上,冷了,
但大家為了國營是否優越的話題吵了起來。我當時實在肚子餓,不想再吵下去,於是說幾句彷彿是「你也對我也對
」的話,不等主人家祝酒就拿起筷子。不懂中語的佛老竟然猜中我說了些什麼,也拿起筷子,笑着說:「史提芬,
一個人的靈魂有價,不要那麼便宜就賣出去!」我苦笑着回應:「肚子餓得要命,我的靈魂非減價不可。」

幾年後,一位北京的政要學者到港大講話,高舉國營的優越性,說只有點小毛病,可以修正云云。是他的不幸,我
剛吃飽了午餐,想起佛老,大聲問:「沒有壟斷權支持的國營,歷史沒有見過成功的例子,為什麼到今天你還不相
信?你們要國家再虧蝕多少才信服?」我說的是真理:今天還存在而有盈餘的國企,要不是有壟斷或專利的支持,
就是股份化了,以國企之名走私營之實。

是的,除非人類發了神經,以邏輯及事實皆對作為真理的定義,真理不會敗下陣來——不可能敗下陣來。平平無奇
或俗不可耐的真理,也是真理,但因為沒有挑戰性,沒有人欣賞,也沒有人責罵。搞學問追求真理,因為創意與深
度的需要,永遠是向有挑戰性的着手。新奇——novelty——永遠是搞學問一個重要目的,而新奇者,免不了有點險
,有點怪,有點不尋常。這樣,惹來非議是無可避免的。

我反對的是那些為了嘩眾取寵,或要打下名堂,因而不管真理,只求與眾不同,或標奇立異的言論。既乏邏輯為據
,也沒有事實支持,真理當然談不上,不可能經得起時日的考驗,但很不幸,這種胡說八道的言論,也可以很新奇
,容易引起注意,少學之士會認為看到了皇帝的新衣,大聲拍掌。不止此也,有些人為了揚名立萬,懂得判斷人民
大眾的喜好,知道很多人知識低,會投他們的所好而說些他們喜歡聽到的與眾不同的話。不可能傳世,但生命短暫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16 日期: 2006-02-02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生時知名度高可以增加收入,而在知識落後的國家是容易受落的。

今天,國內青年的思想是開放了。網上亂罵一通其實是好現象,因為再無知的有一天會罵醒自己。我自己呢?從認
真求學的那天起就走自己有興趣的路,但非議是三歲開始的。金鐘罩的功夫練了那麼多年,當然是刀槍不入了。走
真理的路向分析所見所聞,我的困難是要不斷地追求新奇的思想,半點新意也沒有的文字我是不會動筆的。當年的
師友鼓勵我走這條路。他們認為我的想像力自成一家,稀有,不要作他想了。

今天七十黃昏,我還堅持自己每星期寫三篇文章,或花同樣的時間作與思想有關的事。多年前,佛利民對我說,思
想是腦子的運動,一停下來就會退化。我相信佛老的提點,而今天我想,到了這個年紀,腦子停頓幾個月可能不會
再靈活起來。行外人可能不知道,一年要想出一百五十多個題材下筆,就是上帝幫忙也不容易辦到。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1-27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重要作品的角色

在創作的玩意上,我們說一件作品重要,是指有深度,有新意,也有一點影響力。不容易解釋或量度,我自己較為
簡單的看法,重要作品是下了一個錨,移之難動,揮之不去,經得起風雨,時人怎樣批評此錨仍在。當然,錨有輕
重之分,重要的作品也如是,較輕的早晚會不知所終。李賀想像說「魚沫吹秦橋」,秦橋是石造的,是說重錨也難
於永久。

想到這話題,起於上期寫《從一首協奏曲想到的》,以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來評論歐洲文化敬仰重要之作,而
中國文化則偏於走小品的路,論創作成就我們比他們不過。發稿後想到一個話題。貝多芬的平生作品大約三百五十
,如果我們讓專家拿開百分之五(十七八首)最重要的,算他沒有寫過,貝氏在音樂歷史的地位會怎樣了?倒轉過
來:如果貝氏只寫過最重要的十七八首,沒有其他,又如何?我再問:莫札特今天有編號的平生作品是六百二十六
,拿開百分之五最重要的(三十一二,這裡不用專家,我懂得選),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會是怎樣呢?

答案大致一樣。拿開了這兩個偉大天才百分之五的最重要作品,我們今天可能沒有聽過他們的音樂(歷史上,不少
作品甚多的作曲家我們沒有聽過)。這方面,貝多芬的命運應該比不上莫札特:前者的作品優劣不均,而後者遠為
平穩。百分之五是很小的一部分。這可見天才如莫、貝二氏,拿開了最重要的小部分他們會黯然失色。重要作品得
之不易也。專家的描述說,這些重要作品創作時格外用心,以樂曲而言,除了小許例外,重要的比較長。這是說,
隨意或意外的重要收穫不多。

倒轉過來,如果莫、貝二氏只寫過或只留存下來最重要的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的作品不存在,會怎樣呢?我認
為他們的大名依然存世,只略為減輕。較大的損失是影響力,因為全面性愈廣,影響力愈大。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
寫過多本書,皆天才之作,有口皆碑的只是一本小小的《進化論》。曾經求教於專家,一致認為沒有其他論著的支
持,進化論不會立竿見影,改變了人類的思維。

醫療發達之前人類生命短暫,需要長時日思想的科學論著,像達爾文那樣多產的很少見。物理學家牛頓只靠一本巨
著改變了一門重要學問的思維。我熟知的經濟學,二十世紀之前的史密斯、李嘉圖、米爾、馬克思、馬歇爾等人,
每人只拿得出一本巨著,夠了。他們可能打錯算盤,巨著發表後很少動筆,但活下去不少時日。

零散的小品,前後一貫,組合得宜,加起來可成巨著,傳世的機會大升。我們的蘇東坡,作品經後人整理,在幾方
面洋洋大觀,立竿見影矣。蘇子是個很特別的人。與貝多芬不同,蘇子可愛,過癮,天才洋溢,興趣多而無一不精
,數世紀一見,所以樂得替他整理作品的後人無數。可愛過癮的品性佔了一個大便宜。但如果蘇子的品性像貝多芬
,他要生長在一個重視創作的社會,要產出重要的巨著。

中國的經濟是發展起來了。人口比昔日的歐洲不知大多少倍,先天的智慧不弱於人,重要的創作不能說完全沒有,
但比例上小得不成規矩。就算有一天中國在經濟上富強得無敵天下,這比例不大幅上升很尷尬。當年日本的經濟起
飛時,舉世皆說日本仔只懂得抄,不懂得創,笑哈哈,大有貶意。我認為相比之下,在人口比例上,東洋鬼子的「
創」是比我們今天為高的。我們要培養出一個敬仰創作的文化。

逢周二、周五刊出

電郵:nscheung@netvigator.com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0 日期: 2006-01-27
蘋果日報
圖片頁數: 1/1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重要作品的角色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4 日期: 2006-01-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真理不會敗陣下來

這些日子,文章在國內的網上轉載,往往被讀者罵得要命。據說是網上文化,不值得大驚小怪。一位讀者同情我這
個老人家,傳來電郵,說站在我那邊,希望我不要管那些近於人身攻擊的言論。我回郵說:不用擔心,有真理
(truth)在手,勝出必然,但需要時日。

文章給人罵不起於今天。一九六八年,我在論文《佃農理論》中抽出一章,以《私有產權與佃農分成》為題,發表
於大名鼎鼎的《政治經濟學報》之首。不同意的學者多得很,批評文章發到不少學報。依照行規,這些學報的編輯
邀請我為文回應。回應可以大幅增加自己的文章數目,在職業上有甜頭,但我一概不理,連回信給邀請的編輯也懶
得寫。知道自己掌握了真理,經得起時日的蹂躪,回應很回聊,不管算了。

三十七年過去了,自己的佃農分析,三處發表加起來被引用不下五百次。當年批評這分析的多篇文章,沒有一篇今
天還活着。如果選走回應的路,要花很多時間,擾亂了自己思想的發展,愚不可及也。十年前一位同事大肆抨擊我
不回應他人的批評,朋友問及,我說:此子在學術上有半點成就嗎?歷來鄙視那些自己一事無成而去批評成就大得
多的人。

我的分析邏輯很少錯,不容易錯,因為邏輯永遠對錯分明,只要小心一點就成。蠢人不論,錯邏輯是錯在不小心。
有些人不蠢,但為了要達到自己要取得的結論,有意或無意間把邏輯歪曲了。這種人有些可愛,但不宜於搞科學,
要轉到藝術或寫小說。邏輯易證,但事實的判斷或局限的鑑定不容易,就是小心得很也可能錯。文章發表後知道是
錯了,重要的,有機會自己一定更正。外人指出是錯了的,事實明確,重要的我會去信感謝,不重要的不管。有時
在事實上被說服是錯了,再寫有關的文章時,感謝之餘我會說自己曾經錯了。

真理的定義,是沒有不可以接受的錯:在認同的公理下,邏輯不錯,事實也不錯。這樣的真理可能平平無奇,或俗
不可耐,沒有什麼知識價值,但不可能被殺下馬來。可見經傳的真理很困難,因為要有新意,有深度,也要有趣味
,要給外人一點奇異的感受。這樣的真理學者夢寐以求,我自己不例外。然而,只為奇異而奇異,可以嘩眾取寵,
甚至一舉成名。算得上是學者的不這樣做,因為奇異的本身不是真理,沒有事實與邏輯的支持,經不起時日的考驗
,敗下陣來是早晚的事。

不知他人怎樣盤算,得到了真理我自己是知道的。邏輯分析操練了那麼多年,駕輕就熟。從幾點公理推出來的理論
,走淺白簡單的路,重複使用,看來千變萬化,其實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錯的機會近於零。頭痛是現象與局限的
真實性,調查不易,醉臥沙場君莫笑矣。我的處理是先求大概地對。為一般讀者寫專欄文字,事實「大概地對」通
常可以動筆;比較嚴謹的文字,要深入調查,細節愈多錯的機會愈少。

做學問的黃金定律,是學者要不斷地向真理追求,其他可以不管。有時面對的形勢,我會說一兩句客套話,言不由
衷,但給佛利民當場指責過,之後少說了。

那是一九八八年的某天晚上,帶佛老到蘇州,某副市長與一些幹部宴請我們。晚了,累了,菜餚放在桌上,冷了,
但大家為了國營是否優越的話題吵了起來。我當時實在肚子餓,不想再吵下去,於是說幾句彷彿是「你也對我也對
」的話,不等主人家祝酒就拿起筷子。不懂中語的佛老竟然猜中我說了些什麼,也拿起筷子,笑着說:「史提芬,
一個人的靈魂有價,不要那麼便宜就賣出去!」我苦笑着回應:「肚子餓得要命,我的靈魂非減價不可。」

幾年後,一位北京的政要學者到港大講話,高舉國營的優越性,說只有點小毛病,可以修正云云。是他的不幸,我
剛吃飽了午餐,想起佛老,大聲問:「沒有壟斷權支持的國營,歷史沒有見過成功的例子,為什麼到今天你還不相
信?你們要國家再虧蝕多少才信服?」我說的是真理:今天還存在而有盈餘的國企,要不是有壟斷或專利的支持,
就是股份化了,以國企之名走私營之實。

是的,除非人類發了神經,以邏輯及事實皆對作為真理的定義,真理不會敗下陣來——不可能敗下陣來。平平無奇
或俗不可耐的真理,也是真理,但因為沒有挑戰性,沒有人欣賞,也沒有人責罵。搞學問追求真理,因為創意與深
度的需要,永遠是向有挑戰性的着手。新奇——novelty——永遠是搞學問一個重要目的,而新奇者,免不了有點險
,有點怪,有點不尋常。這樣,惹來非議是無可避免的。

我反對的是那些為了嘩眾取寵,或要打下名堂,因而不管真理,只求與眾不同,或標奇立異的言論。既乏邏輯為據
,也沒有事實支持,真理當然談不上,不可能經得起時日的考驗,但很不幸,這種胡說八道的言論,也可以很新奇
,容易引起注意,少學之士會認為看到了皇帝的新衣,大聲拍掌。不止此也,有些人為了揚名立萬,懂得判斷人民
大眾的喜好,知道很多人知識低,會投他們的所好而說些他們喜歡聽到的與眾不同的話。不可能傳世,但生命短暫
,生時知名度高可以增加收入,而在知識落後的國家是容易受落的。

今天,國內青年的思想是開放了。網上亂罵一通其實是好現象,因為再無知的有一天會罵醒自己。我自己呢?從認
真求學的那天起就走自己有興趣的路,但非議是三歲開始的。金鐘罩的功夫練了那麼多年,當然是刀槍不入了。走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4 日期: 2006-01-27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真理的路向分析所見所聞,我的困難是要不斷地追求新奇的思想,半點新意也沒有的文字我是不會動筆的。當年的
師友鼓勵我走這條路。他們認為我的想像力自成一家,稀有,不要作他想了。

今天七十黃昏,我還堅持自己每星期寫三篇文章,或花同樣的時間作與思想有關的事。多年前,佛利民對我說,思
想是腦子的運動,一停下來就會退化。我相信佛老的提點,而今天我想,到了這個年紀,腦子停頓幾個月可能不會
再靈活起來。行外人可能不知道,一年要想出一百五十多個題材下筆,就是上帝幫忙也不容易辦到。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4 日期: 2006-01-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說服文章要怎樣寫才對?

二十世紀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寫過一本題為《說服文章》(Essays in Persuasion)的書,文筆好,讀得明,但
影響力卻遠不及他後來發表的《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後者我讀
不懂,但凱恩斯學派出自此書,對大政府的影響有口皆碑。作研究生時與一位教授談起,他說凱氏的essays寫得那
麼流暢,是文字高人,但《通論》大家讀不懂,作者似乎不清楚自己要說什麼。

清晰的文字比不上模糊的有影響力的例子,不限於凱恩斯。大名鼎鼎的海耶克,影響力不小,但海氏的分析力平平
,好些時模糊不清。奇怪,海耶克的影響主要是在思想那方面,政策上的影響數不出什麼來。費沙的思想與文字皆
清楚絕倫,政策影響更是少見經傳了。佛利民比海耶克清晰得多,但政策上的影響也是遠不及思想上的。五十年前
他提出的學券制,同樣用公家錢資助教育,比公立學校優勝,白黑分明,佛老與支持者叫得力竭聲嘶,但接受性到
今天還近於零。思想影響與政策影響不同,而經濟學者對政策有明顯大影響的,古往今來只有馬克思與凱恩斯,二
者的思維皆不夠清晰。影響思想比影響政策容易,因為前者沒有壓力團體的左右,奇怪是影響思想也不一定需要文
字清晰。

提到這些,是說我不知道有說服力的文章應該怎樣寫。有說服力與有影響力差不多是同一回事。自己寫文章,一抒
己見,為的只是過癮一下。從來不奢望會影響什麼。我不傻,不會意圖改造社會。問題是既然動筆寫文章,有點影
響是錦上添花,卻之不恭也。我想,既然有讀者,多的,不可能毫無影響力。我自己讀他家之作,總受「影響」,
胡說八道的也不例外。於是,自己動筆時總希望有點影響,可以「說服」一下。

還有兩點要說。其一是我關心中國的青年。他們的際遇比我差,學而不得其法,讀我的文章多多少少會替他們打通
一點經脈。於是,自己怎樣想就怎樣寫,讀我的文章就跟着我的思路走,不可能不中計。其二是自己的一個幻想。
中國的迅速經濟增長二十五年了,是人類紀錄,可以再來二十五年相當刺激也。不容易,機會不大,但想是可以這
樣想的。記得一九八九年在深圳舉行的改革十年回顧,我公開祈求的是再來十年。今天得到了,有過之,貪得無厭
,幻想着再來二十五年。於是用足心機,希望文章可以協助一下奇蹟再出現。絕望之為愚妄,與希望相同——是羅
曼羅蘭說的。

不知說服文章要怎樣寫,但有自己的法門。簡單的:說服文章要先說服作者自己。其他不管,管不着,也不知怎樣
管才對。這樣看,說服文章——說服自己的文章——我知道怎樣寫,可以說一下。

首要是淺白清晰,不賣弄技巧,邏輯簡單,有話直說。我認為不難,但友儕中清晰的分析文字不多見。我自己寫解
釋性的文字,老是問:可不可以說得再淺白一點。認為不夠淺白我會轉換角度再說。有時以不同角度重複又重複地
解釋同一問題,得到同樣的答案,可使自己堅信不移。說服了自己,同樣地說服他人的機會應該上升。清晰有說服
力,不被接受是因為與讀者本身的利益有矛盾。模糊的文字也可以有影響力,因為模稜兩可的言論可以隨意闡釋,
又或者不知為知之,皇帝的新衣看到了。

其次是用例子重要,最好是有趣的實例。二十年前曾經寫過,中國人聰明,但奇怪地不善於用例子。當時岑逸飛寫
了一系列文章為我解答這現象。孟子用例子不好,孫中山也不成。這些是聰明人,但例子卻用得蠢。如果同學能找
到岑逸飛當年寫的回應(記得是在《信報》分七期刊登),放到網上去讓大家研討一下也好。

還有其他的。我認為有說服力的文字要誠懇,要有善意。這兩點有些人容易,有些人困難。不誠懇而又沒有善意的
文字,可能還有點說服力,但加上誠懇與善意,事半功倍。

這就帶來我要說的另一個重點。只批評而不讚賞的文字,縱有天大本領,說服力不可能高到哪裡去。你小看了我,
怎還可以相信你說的話呢?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話題上,我的處理與好些朋友不同。批評中國的文字我寫過不少
,但永遠筆下留情,不小看執政者的本領。不同意或反對,讀者容易接受,但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就麻煩。說實話,
如果我是大獨裁者,以民生為己任,我沒有把握比北京做得好。就是當我說某政策是蠢、蠢、蠢,字裡行間毫無貶
意。

認為是對的政策我通常立刻讚,有時大讚特讚。自己意想不到的正着,我會讚好幾次。理由簡單:讚得多,批評有
重量,而這重量是說服力了。當年的師友是這樣說服我寫的文章要怎樣修改的。

還有一點。你要說服人家,但自己不可能永遠是對。分析上,邏輯可以不錯,但事實如何,局限怎樣,錯的機會不
少。知道不對而立刻認錯,是易做而又可以提升自己說服力的行為。凡說皆錯,凡錯必認,是蠢才,不可能有說服
力。但被認為是不蠢的人,凡錯必認就佔了先機。外人會想,這個不蠢的人曾經認錯,他堅持己見要多考慮了。這
也是說服力。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24 日期: 2006-01-26
壹週刊
作者: 張五常

在我認識的師友中,凡是師級人馬都有說服力,而其中最能說服我的是老師艾智仁。艾師不僅凡錯必認,他根本不
管一個思想或論點是誰的。任何有趣的問題他每次重新考慮,彷彿是小孩子第一次聽到。當我對他說要借用他某思
想時,他會說:我的所有思想都是借回來的。一個思想快如閃電的天才可以絕對客觀地看問題,不多見。這種人最
有說服力,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人不會因為觀點是自己的而偏袒了。

在今天地球一體化的大時代中,作為主角的中國還沒有明顯的壓力團體出現。既得利益多得很,但還看不到有明顯
的團體凝聚力。可能自我安慰,邏輯說,目前以中文寫說服文章是比較容易有成效的。

(作者保留版權,如要轉載,請電郵arcadia@netvigator.com洽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論壇/A26 日期: 2006-01-24
蘋果日報
作者: 張五常

還斂集:從一首協奏曲想到的

在街頭花十元買了一張DVD,看是盜版,應該是盜版,但播放出來的效果奇佳。應該是二十年前攝錄的吧,由卡拉揚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小提琴手是美麗的Anne-Sophie Mutter,都了不起,演奏的樂曲是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剛好是二百年前的作品,貝氏只寫過這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不是名曲那麼簡單,而是被稱為The violin concerto
。那個「the」字道盡了世人對該協奏曲的敬仰。三十多年前我聽過該曲的現場演奏,這次得碟,思往事,重複地看
了一整晚。

此曲只應天上有。結構完美無瑕,不同樂器互相呼應,變化多而又流水行雲,旋律激情處扣人心弦,婉約處如怨如
慕,如泣如訴——何止繞樑三日,不可能不是一百分。為什麼貝多芬只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有幾種說法,我認為他
知道執到寶,自己不可能超越,不再試了。

歐洲的確了不起。說過了,無論科學、文學、音樂、雕塑、建築、繪畫等,炎黃子孫沒有一項比得過人家,輸得面
目無光。先天智慧不弱於人,但後天的發展很尷尬。昔日的什麼儒家學說,什麼三從四德,加上一個學而優則仕的
科舉制度,不容許以獨立思考或以專業知識而為生計的空間。歐洲也曾經因為宗教約束與君主制度的蹂躪而在創作
上乏善足陳,但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後,這些約束擺脫了,創作的湧現成為人類歷史奇蹟。

花了一晚細聽耳熟能詳的D大調,我想到一件事。歐洲的文化重視大作,不是龐大的大,而是偉大或重要的作品。他
們推崇重要的創作不遺餘力。大師的畫作或樂曲他們有詳盡的記錄。好些畫家畫過多少幅畫被算得一清二楚,著錄
整理。莫札特的樂曲就有專家為之精心編號,而偶然發現漏網之魚,大事新聞必然也。

這傳統對創作的敬仰,是重要作品層出不窮的一個原因。單是英國,經濟學、文學、生物學、物理學等,立竿見影
的重量級作品不計其數。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拿得出來呢?歷史我想到《史記》,小說想到《紅樓夢》,繪畫想
到《谿山行旅》,但跟着就不容易數下去。無可置疑,中國人創作是走小品的路。天才如蘇東坡,詩、詞、文、賦
、書、畫無一不精,但重要的作品就不容易數出來。沒有市場,不受到應有的尊重,蘇子作小品是為了自娛,或給
一些親近的朋友欣賞一下。

不是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時到今日,我不容易看到眾人皆說是創作大師的中國人,其作品的深度與原創
性足以影響一個時代,或左右了潮流,或改變了風格。少數懂的不論,讚的亂讚一通,罵的胡說八道。個人認為楊
州八怪有點意思,有點深度,但在市場竟然找不到一本有分量的分析楊州八怪的藝術哲理的書。當一個中國畫家的
作品賣得起錢,抄襲的贗品立刻無數。畫師教出來的學生,其作品永遠是老師的風格與畫法。這些是中國文化的悲
哀。

回頭說貝多芬,他懂音樂的父親經常酗酒,拳打腳踢,而他自己絕對不是個可愛的人。但他的音樂天才早就被發現
,社會尊重他,跟着敬仰他,死時萬人空巷。他生長在一個重視創作的地方,人們聽到他的作品,受到感染,就站
起來了。這些事,在中國是不可能想像的。

朋友,不要節省一碟之價吧。你不需要懂西方的古典音樂。反覆重聽那首小提琴協奏曲,你會奇怪音樂藝術可以達
到那樣的一個層面,也許會像我當年那樣,站起來。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1-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說服文章要怎樣寫才對?

二十世紀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寫過一本題為《說服文章》(Essays in Persuasion)的書,文筆好,讀得明,但
影響力卻遠不及他後來發表的《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後者我讀
不懂,但凱恩斯學派出自此書,對大政府的影響有口皆碑。作研究生時與一位教授談起,他說凱氏的essays寫得那
麼流暢,是文字高人,但《通論》大家讀不懂,作者似乎不清楚自己要說什麼。

清晰的文字比不上模糊的有影響力的例子,不限於凱恩斯。大名鼎鼎的海耶克,影響力不小,但海氏的分析力平平
,好些時模糊不清。奇怪,海耶克的影響主要是在思想那方面,政策上的影響數不出什麼來。費沙的思想與文字皆
清楚絕倫,政策影響更是少見經傳了。佛利民比海耶克清晰得多,但政策上的影響也是遠不及思想上的。五十年前
他提出的學券制,同樣用公家錢資助教育,比公立學校優勝,白黑分明,佛老與支持者叫得力竭聲嘶,但接受性到
今天還近於零。思想影響與政策影響不同,而經濟學者對政策有明顯大影響的,古往今來只有馬克思與凱恩斯,二
者的思維皆不夠清晰。影響思想比影響政策容易,因為前者沒有壓力團體的左右,奇怪是影響思想也不一定需要文
字清晰。

提到這些,是說我不知道有說服力的文章應該怎樣寫。有說服力與有影響力差不多是同一回事。自己寫文章,一抒
己見,為的只是過癮一下。從來不奢望會影響什麼。我不傻,不會意圖改造社會。問題是既然動筆寫文章,有點影
響是錦上添花,卻之不恭也。我想,既然有讀者,多的,不可能毫無影響力。我自己讀他家之作,總受「影響」,
胡說八道的也不例外。於是,自己動筆時總希望有點影響,可以「說服」一下。

還有兩點要說。其一是我關心中國的青年。他們的際遇比我差,學而不得其法,讀我的文章多多少少會替他們打通
一點經脈。於是,自己怎樣想就怎樣寫,讀我的文章就跟着我的思路走,不可能不中計。其二是自己的一個幻想。
中國的迅速經濟增長二十五年了,是人類紀錄,可以再來二十五年相當刺激也。不容易,機會不大,但想是可以這
樣想的。記得一九八九年在深圳舉行的改革十年回顧,我公開祈求的是再來十年。今天得到了,有過之,貪得無厭
,幻想着再來二十五年。於是用足心機,希望文章可以協助一下奇蹟再出現。絕望之為愚妄,與希望相同——是羅
曼羅蘭說的。

不知說服文章要怎樣寫,但有自己的法門。簡單的:說服文章要先說服作者自己。其他不管,管不着,也不知怎樣
管才對。這樣看,說服文章——說服自己的文章——我知道怎樣寫,可以說一下。

首要是淺白清晰,不賣弄技巧,邏輯簡單,有話直說。我認為不難,但友儕中清晰的分析文字不多見。我自己寫解
釋性的文字,老是問:可不可以說得再淺白一點。認為不夠淺白我會轉換角度再說。有時以不同角度重複又重複地
解釋同一問題,得到同樣的答案,可使自己堅信不移。說服了自己,同樣地說服他人的機會應該上升。清晰有說服
力,不被接受是因為與讀者本身的利益有矛盾。模糊的文字也可以有影響力,因為模稜兩可的言論可以隨意闡釋,
又或者不知為知之,皇帝的新衣看到了。

其次是用例子重要,最好是有趣的實例。二十年前曾經寫過,中國人聰明,但奇怪地不善於用例子。當時岑逸飛寫
了一系列文章為我解答這現象。孟子用例子不好,孫中山也不成。這些是聰明人,但例子卻用得蠢。如果同學能找
到岑逸飛當年寫的回應(記得是在《信報》分七期刊登),放到網上去讓大家研討一下也好。

還有其他的。我認為有說服力的文字要誠懇,要有善意。這兩點有些人容易,有些人困難。不誠懇而又沒有善意的
文字,可能還有點說服力,但加上誠懇與善意,事半功倍。

這就帶來我要說的另一個重點。只批評而不讚賞的文字,縱有天大本領,說服力不可能高到哪裡去。你小看了我,
怎還可以相信你說的話呢?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話題上,我的處理與好些朋友不同。批評中國的文字我寫過不少
,但永遠筆下留情,不小看執政者的本領。不同意或反對,讀者容易接受,但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就麻煩。說實話,
如果我是大獨裁者,以民生為己任,我沒有把握比北京做得好。就是當我說某政策是蠢、蠢、蠢,字裡行間毫無貶
意。

認為是對的政策我通常立刻讚,有時大讚特讚。自己意想不到的正着,我會讚好幾次。理由簡單:讚得多,批評有
重量,而這重量是說服力了。當年的師友是這樣說服我寫的文章要怎樣修改的。

還有一點。你要說服人家,但自己不可能永遠是對。分析上,邏輯可以不錯,但事實如何,局限怎樣,錯的機會不
少。知道不對而立刻認錯,是易做而又可以提升自己說服力的行為。凡說皆錯,凡錯必認,是蠢才,不可能有說服
力。但被認為是不蠢的人,凡錯必認就佔了先機。外人會想,這個不蠢的人曾經認錯,他堅持己見要多考慮了。這
也是說服力。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版面/版頁: 專欄/A130 日期: 2006-01-23
台灣壹周刊
作者: 張五常

在我認識的師友中,凡是師級人馬都有說服力,而其中最能說服我的是老師艾智仁。艾師不僅凡錯必認,他根本不
管一個思想或論點是誰的。任何有趣的問題他每次重新考慮,彷彿是小孩子第一次聽到。當我對他說要借用他某思
想時,他會說:我的所有思想都是借回來的。一個思想快如閃電的天才可以絕對客觀地看問題,不多見。這種人最
有說服力,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人不會因為觀點是自己的而偏袒了。

在今天地球一體化的大時代中,作為主角的中國還沒有明顯的壓力團體出現。既得利益多得很,但還看不到有明顯
的團體凝聚力。可能自我安慰,邏輯說,目前以中文寫說服文章是比較容易有成效的。

The copyright of this content is owned by the relevant media organization / copyright owner. Any reproduction,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this content without express authoriz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ntent is sourced from
Wisers' electronic services.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
電子服務提供。
Print out of Wisers Information 慧科電子資訊服務列印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