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讲 座 论 坛

基于新 课程改 革的学 习资源 整合


卜祥林

一、新 课改赋予 学生全面 发展的权 利

1、新课改观念引领: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赋予每位学生
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学习权”:
阅读、写作的权利; 提问、深思的权利;
想象、创造的权利; 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
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整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资源条件和质量
标准。
★三级课程目的
国家课程: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明确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基本标
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
地方课程: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加强教育和地
方的联系,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积极性。
校本课程: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教师专业
的持续发展。
三级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国家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学生应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要达到的目标;
成就标准:每个学生应达成的“基本学力”或“基本能力”的目标规定;
机会标准:旨在保障每个学生“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和课程资源分配

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规范。
3、“基础学力”重建: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学力重心由 3R(读、写、算)转移到 3C(关爱、关切、关联)。
★“基础学力”赋予新的内涵。美国教育家波依尔强调“三大语言”基础(语
词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基础);日本教育强调“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 4L(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
4、课程设计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融合,健全学生人格。
★以领域、科目、模块统整知识。
★强化品德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凸显信息技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5、课程范式转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完整的人。
★“学科课程范式”、“经验课程范式”转型为“整体课程范式”
融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
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学生成为完整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把社会发展的需要看作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学生、社会、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范式由“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
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形成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
习。
6、课堂生态构成:回归自然,共创生命价值。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课堂生
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
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人自身;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

二、新 课改全面 关注学生 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内涵;教学三维目标整合。
★《普及科学— —美国 2061 计划》强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这
些技能:质疑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搜集整理和使用证据的能力、清晰地表达
自己思想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中存在“三重一轻”状况,即心理负担重,记
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思维力训练负担轻。

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在整合三维目标中,注重外显多,关注内隐少,表面张力过大,表现甚至
表演痕迹过重,三维目标割裂。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表一) (表二)

(表三)

2、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
基理论)。
★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学重心是否适应学生现有发展的基础和未来发展的趋
向。
★文理分科及艺体专业课能否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发展的需求。
3、关注学生发展形式:外在发展与内在发展
★外在发展着重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其发展价值注重知识结
构的建立与完善。内在发展着重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其发展价值
注重能力结构、方法结构和品质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IQ——EQ——SQ——PQ
4、关注支持学生发展的境界:追求真善美。
苏州十中教育精神——“质朴大气”——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大气者,
大师引领之谓也;大气者,大志也。”

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教育境界——“天籁有声”——大师们的箴言汇成校园韵语浸润学生。
教学境界——“真水无香”——追求一种超越功利、全面向学生负责、返璞归真
的教学过程与状态。
5、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而奠基
★三维培养目标:一表本科主导线、二表本科基准线、三表本科保底线
★拓宽成才渠道(学科奥赛和外语等级培训、联办美术班、单独设置体育特长
生课程、双元制连读实验班)

三、课 改促进了 教学重建

1、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以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学习为主线,变革课堂教
与学方式,为学生发展服务。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践)”的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转变,
关注师生情感共融,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体验生命的价值。
市一中主导教学模式“协同创新式”:目标引领——协同探究——分层递进
——体悟创新——反思升华
3、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互动、教学对话转变,倡导原生态
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差异化思维,增强
创新的活力。
4、教学方式由执行教案向展示教学智慧转变,打破格式化教学方式,关注“
动态生成”,培养“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
情、共同建构知识与人生的过程。
5、教学手段由单一“黑板种田”向多媒体展示转变,用信息技术整合教与学,
变革知识的呈现方式,“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6、教学资源由单一的教材、教辅材料向文本、音像、教具挂图、实验设施、实物、
场景等多元化转变,为学生提供内容极为丰富的多元综合性学习资源,促进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7、教学形态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向班级授课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转变,倡导自
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8、教学质量效益由单一衡量传授知识技能的多少向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
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分层提高,支持每位学生达到最近最佳发展区
域。

四、课 改需要从 多元综合 的角度整 合学习资 源

1、开放的教学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予以支撑。既有承载自然界存在的变迁信
息的资源,又有反映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进步、文明信息的资源;既有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的人际社会资源,又有以书刊、音像、网络为载体的媒体信息资源。
各种资源彼此交错、综合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内容较为丰富的多元综合性学习资
源(举例华东师大二附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将校本学习资源整合为四大类:
大文化(文史哲综合)类:当代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热点、学校文化、教
师文化。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类:高新科技发展前沿、科技发展史、当代科学技
术与社会。
学生社团类:两个学生创意,六个学生参加就可以成立一个学生社团,学生
100%参与社团活动。
荣誉类:国家课程加深与拓展,自编数理化教材;大学课程先修。学生参加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连续三年拿奖。
2、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为学生开展自由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各种学习
方式的运用提供了活动平台,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前景。
尤其是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进行统整,使知识、社会与学习者组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了学生在选择利用学习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自
身的发展。
★(学校课件举例)
★(举例“三 E”学习资源整合)

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探究 (explore)
网络检 索
问卷调 查
观察、专访
文献研 究

综合学习

表达( express) 表达( express)


数据分 析 数据分 析
结果介 绍 结果介 绍
网页制 作 网页制 作
撰写报 告 撰写报 告

★北京中加学校语文教师“对胡同文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学生带着课堂上
所获得的对胡同的一般了解,走进胡同进行调查,有的拍照,有的摄像,有的与
胡同居民访谈,有的甚至做起类似考古的工作,全面搜索有关“胡同文化”的学
习资源,既对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又增强了亲身感受和体验。
3、学习资源的集约
★关注学生的三个世界:书本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虚拟生活世界
★人网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信息网资源:4A(任何事情、任何方式、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网络化信息开发与
利用
★ (北京 171 中学例子)

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SWOTS学校背景分析

W
O(机会 T(威胁
S(优势) (劣 S(行动策 略)
点) 点)
势)

·建立学 校与 社
W
·学校地 处和 平 区资 源辅 导网
( ·社区总
里社 区, 是大 规 O(机·社区可T(威胁 络
S(优势) 劣 体规 划理S(行动策 略)
模的 成熟 社区 会点 )以提 供丰
点) ·参与社 区活
势 ·部分 念仍 待整
地 ·文化气 息浓 富的 语文 动, 渗透 校本
) 社区 合
区 郁, 充满 人文 情 学科 课程 课程 开发 的理
资源 ·社区教
资 怀, 各种 设施 齐 素材 资源 念
未能 育观 念不
源 备 与条 件资 配合 社区 教
·中有效 到位 ,对
·社区积 极参 与 源, 共同 育, 传承 社区
学校 管理 ,与 学 年 整合 负担 教育
校本 课程
文化 ,配 合社
教 开发 观念
校形 成良 好互 动 的责 任 区文 教活 动推
师 了解 不够
关系 ·参加各 动校 本课 程开
缺 种研 究 发
·师资优
乏 生课 程
良, 青年 教 ·班额过
·青 班, 进
师占 教师 总 大, 教师 教
年 修研 究 ·通过校 本培 训, 充
数的 60%, 学负 担较 重
教 生课 程 分开 发教 师资 源
有活 力 ·部分语 文
师 ·校本课 ·通过校 本课 程开 发
·教师乐 业 教师 观念 滞
经 程开 发 提升 教师 的专 业素
敬岗 后, 安于 现
验 的组 织 质, 充实 优秀 师
·教师的 认 状, 畏惧 困
不 氛围 融 资, 减轻 教师 负担
知水 平和 专 难, 缺乏 危
教 足 洽和 谐 老、中、青教 师搭
业素 质较 高 机感 班, 形成 优势 互补
师 , ·工作踏
·部分教 师 ·学校固 有 ·提倡教 师的 反思 性
资 班 实, 且
主题 意识 的教 育体 教学
源 级 对课 题 制、评价机
强, 重视 教 调整 学校 内部 的机
管 热情 较 制、教材等
学反 思, 善 构体 制, 适当 改变
理 高 限制 了教 师
于思 考与 革 7 的创 造性 发 评价 方式 ,赋 予教
存 ·与高
新 挥 师一 定的 自主 权
在 校、教科
·部分语 文 研单 位 ·缺少教 师 ·与高校 、教科 研单

教师 切实 重 联系 密 合作 和学 科 位密 切合 作, 在校

视学 生的 主 切, 可 教师 整合 本课 程开 发的 过程
·课 中培 养教 师队 伍
体地 位, 具 以寻 求 ·教师专 业
程 有效 的
有一 定的 课 发展 不够
拓 学术 支
程意 识
展 持与 指
缺 导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W(劣 T(威胁 S(行动策


S(优势) O(机会点 )
势) 点) 略)

·学生活 泼、 ·学生可 塑性
·学生 高学 生活 动 ·规划多 元教
富有 专长
学习 习 能力 强, 容 ·学生受 不 学及 社团 活
·对学校 期待 值高
惯不 佳 易互 相影 响、 良文 化影 动, 让学 生能
·对语文 的学 习有 一
·学习 互相 学习 , 响 快乐 学习 、健
定的 兴趣 易于 形成 一 康成 长
学 功利 化 ·挫折容 忍
·主体意 识强 有独 立 定的 特色 ·学生参 与课
生 倾向 明 度低
解决 问题 的自 信与 ·学生参 与意 程开 发

愿望 识强

·家长工 作
·对教 忙碌 ,与
·家长素 质较 高 ·建立家 长委
育改 革 ·肯定学 校的 学生 沟通
·热心、积极主 动地 员会 ,充 分发
家 理念 认 努力 少
协助 学校 发展 挥其 作用
长 ·价值观 多元 识不 够 ·可以提 供合 ·部分家 长
·功利 理的 课程 资 把教 育学 ·让家长 参与
·重视学 生的 全面 发 班级 管理 、课
展 化倾 向 源 生的 全部
程开 发
明显 责任 推给
学校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事例学习方式图表
信息 时代 研究 方式 的选 择

信息 时代 的知 识特 征 信息 时代 的学 习要 求

信息 总量 大 学会 判断 、选 择、 处理 和应 用信 息

信息 更新 快 善于 自主 获取 信息

信息 的来 源渠 道广 学会 寻找 信息 源

获取 信息 的手 段新 善于 运用 资讯 科技

获取 信息 的方 式多 学会 合作 与交 流信 息
4、学习资源整合的原则:

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相协调,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
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举日本教材编审标准例子)
5、按学习领域整合学习资源。
★市一中作为具有 60 年丰厚文化底蕴名校,以江南新校区落成和实施普通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构建“人文化、生态化、生命
化”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从素质教育走向优质教育,以优质硬件、优质软件、优质
人件整合优质学习资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把
学校办成让所有学生都能放飞理想和希望,都能体验学习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的名
牌优质学校。
★在学习领域建设中凸显学生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特色,以领域、科
目、模块预留实践、操作、制作的空间,完善育人功能。领域中设置网络教室、多功
能教室、文本和电子阅览室、学生社团活动室等。走廊改变单一的通道功能,与教
室(学习室)形成互补,具有文化性和休闲性。走廊里设有电子查询系统、书刊阅
览吧、休闲吧和学生学习用品柜等。

1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问题与 对策的 交锋 实践 与思 考的结 合

——普通高中的课改之路

王尔兰
关键词:课改 精神 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日益汹涌,课程改革已是当前
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四种基本的本领来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教育教学。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
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
四种本领:
(1)学会认知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
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
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
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
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
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
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
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要重视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
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素质教育探索新路,实践创新再谱新篇的一场“及时雨”。

一、课 程改革的 核心理念

1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宏观上: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观上: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微观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调整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三化”和谐校园建设和“两高一创”育人目
标,将是我校今后内涵建设的发展目标。新课改的理念和校本理念,学校的育人
目标引领我们,老师们必须转型。
坚持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就是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追求师生最大化的
生命价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协同创新”的
和谐校园,优化资源结构,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创新经营管理,提
高办学水平。“两高一创”即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落实到教学管理和
课程改革上,就是要解读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
内涵,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既要积极实践改革,又要认真反复思考,
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二、新 课程的变 化

1、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
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
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
回答。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
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
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
不言而喻的。
2、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改变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的缺失:
(1)有效性缺失
(2)创造性缺失

1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3)主体性缺失
(4)情感性缺失
3、课程功能上的创新
改变课程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4、课程结构上的创新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八个学习领域
/16 个科目/130 左右模块,这种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由齐步走、统一性的课
程向分层次、选择性、开放灵活性的多样化的选择课程,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和尊重差异,有利于个性化培养,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
5、新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课标、教材、内容都有重大变化,改变了以往的难繁编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
识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生活经验、社会、科技、职业的联系和有机
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
在:
(1) 选取知识内容改变了;
(2) 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改变了,逻辑结构改变了;
(3) 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
(4) 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
重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
运用。
6、课程评价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现在注重学生、教师共同发展性评价。
此外,还有选课制(校本选修)、走班制(如何制定学生个性化课表如何走班加
强教学管理)以及学分管理制(评价)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三、现 阶段课改 的问题与 对策

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着较大的
困难;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课改的难点,现阶段,面对

1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新课改老师们感到困惑,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传统教学常规还对教师
的日常行为有着深刻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的理性认识不到位,怀疑、无信心;
2、观念没转变(心理),怕吃亏,没有底;
3、角色没调整,保守;
4、推进有误区(行为习惯),难创新,怕改变;
5、实施能力滞后,不会,不适应。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
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
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
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
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
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
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
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
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
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所以,观念一定要有如下转变: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融为一体,不要遗忘学
生,关注每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2、树立活动教育观,培养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靠培养;
3、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应成为职业探究者,“探究”是教师精神的内在,
是一种科学精神;
4、重过程,不重结果;
5、师生使用发展空间,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照本宣科,教材:
文本、电子、广播——等于广泛定义;
6、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充当“平等中的首席”角色;
7、注重生成性教学,师生智慧的交锋,产生新知识;
8、社会是大课堂,真实、自然、实际;
9、变教师实施课程为主宰课程,变权威意识为平等参与意识,变教师教学活
动的个性化为合作化,以知识为本,以发展为本;
10、课堂教学即倾听/导演、演员和观众/欣赏/对话/体验/尊重(尊重学生的学

1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习权益)
同时,角色也需调整,要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再认识:
1、蜡烛论,人生的价值是造就他人的幸福同时造就自己的幸福;
2、园丁论,塑造学生;
3、工程师论,师生共同发展;
4、桶水论,自来水,流水源源不断;
5、平等中的首席论。
直面新一轮课改的学习型教师的典型特征就是终生学习、挑战自我、合作、创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终生
学习的观念,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
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
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
能力。所以人们常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
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四、新 课改对教 师角色定 位有新的 要求

1、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
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
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
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
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将学生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运行轨道运转,而在新课
程改革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
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桌互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
织形式。
2、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
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

1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
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
惟一的角色,还将增加一个引导的角色。教学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
明方向,鼓励他坚持下去。
3、由指令者转化为帮助者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
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
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帮助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
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
错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
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4、由居高临下者转化为平等交往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
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
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
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
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此外,教师还要成为:教学设计者学习者、材料库和信息源、反思者和研究者、
课程开发研制者、发现者和实验者、职业的探究者、学生思想的建设者、为人师表的
示范者、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教师对学生要坚持做到: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多位一体。

五、新 课改课堂 教学有新 的基本要 求

课堂教学应变为:

1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智慧课堂——效率课堂——新智慧课堂
2、超越传递,走向研究
教学是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传递,教学是倾听,会倾听才会教学,老师
倾听,学生倾听,互相倾听,通过倾听,学生会产生更加精彩的观念。课堂是学
生思想的实验室,要创造和谐课堂,最好的课堂氛围是自由,最好的教学行为是
真实、自然,课堂教学关注核心:生成性的教学,以学生精彩观念,学习状态和
教师的教育智慧。
可总结为四点: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前提
2、精炼幽默的的语言是和谐课堂的催化剂
3、多媒体教学是和谐课堂的重要工具
4、配合默契的过程是和谐课堂的关键
其指导思想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备课教案变成教学研究手册,淡化教案强化学案。
2、设计教学目标与创设教学情景并重,侧重于教学情景创设,有目标但不拘
泥于目标。
3、讲授教学与会话、讨论教学并重,侧重于会话讨论教学,无论讲授,会话,
讨论都不能流于形式,都要基于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态度。
4、把学生自己的观念质疑视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倾听学生,研究学生,
包括研究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有甘愿被学生问倒的思想。
5、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善于捕捉课堂上不可预测的教育时机,并运用于
智慧,不经意的发现,问题意识,努力做到小中见大。
6、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体验学科生活的过程。
7、课堂上重视教学的价值与力量,朴实无痕的德育渗透,科学精神。
8、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验资源和生活资源。
9、尽可能增加探究性实验(包括思想实验)。
10、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11、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关联和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视野关注问题。
12、评价即研究:评价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
棒。教师探究,多维度发展性评价学生学科学习,提出改进不同学科学习方略,
开发新课程。

1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3、探索建立以生成性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关注学生的精神观念、学
习态度。
14、课堂教学开放,相互邀请听课、互评,互相促进,同伴促进,整体作战。
15、对自己的教学与同事的教学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对学科内容提出的问题;
(2)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的想法和体验;
(3)教师的体验。
我们目前对实施新课改的紧迫任务是:
学习——提升——借鉴——探索——准备——启动
时间:倒计时,省示范高中理应起到引领作用,2007 年启动,2010 省内高
考自己出题。

六、目 前我校为 启动新课 改所做的 准备工作

1、学习研究上级文件精神,新课程标准,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成立了学校课改指导委员会;
3、分层次培训;
4、制定规划学校新课改模拟方案;
5、深入学科研究新课标,对选修课Ⅱ进行研究;
6、编写指导学生选课手册,帮助制定学生个性化课表;
7、修改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对师生共同发展的多元的评价制度是核
心制度,体现以学论教,教学制度,教研制度,考试制度,听课指导制度,学科
研讨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
8、开发整合资源(教师、学生、社会、信息、课程);
9、实施学分制管理;
10、研究制定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现在我校正在实施和完善的评价制度之
一“绩效考核”,我校采取的方式方法是:教学系统整体考虑,对学生的学业成
绩追踪统计,建立成绩数据库,让分数活起来,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11、研究制定校本研修课题和校本教研工作;

七、教 师们力求 做到自我 挑战

1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具备优秀专业素质的教师,其显著特征是:专业知识扎实精深、功底深厚,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技艺精湛、深为学生爱戴,教学意识现代、时代气息强烈,教
学手段高效、组合优化、反馈迅速,教学目标明确、贴近学生实际,教学形式因人
而易、因事而易、机动灵活、注重实效,教学机制有效。能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
生,从而形成合作、自主、愉快、自由之教学氛围。成效卓著的教师,其心理素质表
现为:宽厚、真诚、热情、谦逊、果断、勤奋;其品德素质表现为:挚爱教育、不断进
取、完善自我、严以律己、无私奉献、淡化名利、表里如一。
我欣喜地看到:我校一场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悄然的走来,新课程的课
堂教学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进了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距离。
现在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细化为六个意识:
(一)服务意识
1、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从师道尊严摆脱出来;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有亲和力、鼓励为主;
4、满足学生需求,尽量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问题,分层推进;
5、教书育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环保,做人;
6、为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为达到目标,设置情景和最佳途径,知识可
传授,能力是通过方法训练和培养出来的;
7、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与学生一起分享体验快乐。
很多老师在尝试理论引领: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在课堂上如何集
中精力,构建主义发现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元智能理论发现了学生多种聪明,有
效教学理论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强调,两先两后三个为主,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
(二)信息意识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明确、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感兴趣的信息;
3、筛选利用信息(信息+教材);
4、传递有效信息;
5、开放式课堂,以社会为大课堂;
6、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电影、报纸、其它资料,开阔视野;
(三)自主意识

1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教师和学生自身都有提高素质的强烈要求——学习、研究;
2、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主动实践课改,当先锋者,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制
定个人发展规划;
3、自主扮演角色:实践者、课程开发者、研制者、促进者、帮助者、组织者等;
4、主动通过同伴教研,师生互动提高;
5、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
1、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
2、生生合作,强化合作,合作探究,人机合作;
3、学生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4、教师们的合作、探究。
(五)能力培养意识
如何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化学实验课观察能力,细心;动手实践能力;分
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改装实验;科学态度,严谨;反复实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
(六)创新意识
1、只有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没有老师的发展,
难有学生的发展,更没有学校的发展;
2、增强内动力,打铁还要自身硬,知识、方法、经验储备多了,量变到质的飞
跃,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教材知识、社会知识、教辅知识、师生碰撞产生新的知识。
3、培养训练自己在备课时优化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每
天坚持,培养自己的创新习惯,久而久之,视野开阔,形成创新能力。
面对 21 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课程改革马上全
面展开,让我们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
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通过思考和展望才知道任重而道远,新课改到来之
前,我们应该追求水到渠成,从奉命接受新课改到自己主动要求改革,老师们心
中有数,成竹在胸,有备而战,在问题与对策的交锋中启动新课程改革,在实践
与思考的结合中争创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和谐校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两高
一创”型人才。

2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省普 通高中 新课程 实验课 程设置 方案》 解析

周 寒

一、现 行课程结 构的基本 情况

课程结构是课程计划的本质内涵,课程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普
通高中课程计划发展的一般轨迹。
2000 年以来我们重点构建以功能型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课程结构。

主干维 度:功能 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
   核心类
分三类课程 综合类
技能类
2、拓展型课程:注重课程的广域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3、研究型课程:注重课程的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第二维 度:课程 形式
分科与综合课程
显性和隐性课程
大小课程(课程内容多少)
长短课程(单位课时长短)

第三维 度:课程 实施形态


必修课:基础型课程
选修课:拓展型课程
活动课:研究型课程

二、课 程课程结 构

2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三个层次:
领域:八大学习领域。适应课程综合化趋势,便于教师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
研究课程标准,避免学生过早偏科。
科目:每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学科组成。
模块: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2、课程实施:
必修课程:116 学分
必修课程设 置方案

选修 I: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
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
选择。
选修 II:(至少 6 个学分)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综合实 践活动课 :必修 23 个学分 

2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3、课程管理:学分制
  每个学生三年内至少获得 144 个学分方可毕业。
原则上 1 个模块设计 36 学时,完成并通过考核后获 2 个学分。其中体育与健
康、艺术等原则上 1 个模块设计 18 学时,完成并通过后获 1 个学分。

三、普 通高中新 课程实验 课程设置 方案

1、必修课程设置方案(执行国家方案)
2、选修课程设置方案
选修 I:

2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选修 II:学校自行开设,至少 6 个学分
学生获 取学分总 量
文科学生:至少 116+33+10+6=165
理科学生:至少 116+36+10+6=168
几点说 明:
1、选修 I 内容一的部分是全省各普通高中都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选择
的模块的内容。全省在这一部分统一内容,和现行的课程方案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2、选修 I 内容二的部分是学校必须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内容。有规定动作,
也有自选动作,为学校保留了一部分的自主空间,也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3、选修 II 是学校彰显特色的部分。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出高质量
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4、按我省的要求学生修习后所获得的最低学分高于国家 144 分的最低要求。原则
上学生三年获得学分最高不超过 180 学分。

四、课 程编排要 考虑的因 素

1、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
2、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三年中的统一配置。
3、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

2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4、课时总量。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必须把周六、晚辅导的课时和正常课时整合起
来,统一使用。
5、教师配置。要求有足够的教师数量,要求教师具备教学循环能力,能够胜
任任何模块的教学,具备开设选修课的能力。
6、并行科目。
7、每一模块开设的相对完整性,便于统一考试。

2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我看美 国基础 教育的 有效性


王丽艳
关键词:管 理体制多 样化 办 学方式 多样化 课程设 置多样化 教材
遍选多 样化 考 试制度 多样化
2007 年下半年,我省新课程改革即将开启,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将拉开帷幕。
从建国开始,伴随着学校教育发展,教学改革的内容也层出不穷,名目繁多,但
是教学形式变化不大,教学效果也收效甚微。相对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实效性
很强,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提高教育质量是美国学校教育的中心议题,美国为
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改革,六七十年代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研究和实践主要
表现为学校教育要素投入改革,进入 80 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学校组织管理改革,
而 90 年代至今则表现为学校教育制度安排改革。2005 年我的美国一行,我从一
名中国教师的角度探究美国的基础教育,体味中西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有效性很强,于是写下这篇体会,希望能给教育同
仁们一点启发。

一、美 国的教学 模式

(一) 美国的教 育管理体 制


美国的学校结构分为六个阶段,即学前班(pre-school)、幼儿预备班(pre-
K)、幼儿园(kindergarten)、小学(elementary school)、初中 6—8 年级(Middle
School)、高中 9—12 年级(High School)。可以看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是在一起的。
美国的教育管理机构分联邦政府教育部、州政府、学区和学校四级。
美国的学校是校董会(School Board)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名校长
(principle)负责学校全面的管理,两位副校长(assistant principle)分管教学
和行政工作,副校长下面都不设处室机构。
(二) 美国的办 学体制— —公立 +私立 +家庭教 育
美国已经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但仍然支持和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私立中
小学约占 30%,公立中小学约占 70%。私立学校具有人数少、规模小、学费高、质
量好、允许宗教存在等特色,学生多为富裕家庭的子女;公立学校规模大、学生多、
本社区学生免费、教学质量不整齐,多为中产阶级以下家庭的子女就学。
在美国的高中教育中,无论是公立校还是私立校,都十分重视教育特色和多

2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样化办学模式,比较优秀的高中都有自己的强项,或是科学方面的、或是数学方
面的、或是体育方面的、或是艺术方面的等等。许多地方还设有兼备升学预备教育
和就业教育的综合性高中,同时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
此外,还有一种家庭教育模式,即有条件的家庭,孩子可以不必到学校学习,
通过家庭教育,届时参加有关考试,取得一定学分照样可以毕业。
美国的班额都较小。1993 年克林顿总统倡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
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法规。在此基础上,从 1999
学年度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将中小学各年级
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每班 23 人减至 18 人。采用联邦政府拨款方式推动计划的实
施。
(三) 美国的中 学课程和 教材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各
地中学课程的设置都十分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主要包
括阅读、写作、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它们所占的学分较多,内
容广而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
选修课门类众多,一所高中一般都有 100 门左右课程供学生选读,多的达 200 多
门(如劳技课学生做各种比萨、烤肉排、糕点等间食,卖给师生;机械课学生加工
桌椅等物品出售)。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即可。
与课程设置相适应,美国的中小学教材实行自由编写出版的制度,各州、各
学区甚至是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定教材。因此,教材种类繁多,
内容各异,各种教材注重知识面上的拓宽,轻视知识深度的挖掘,较多地体现现
代科技发展成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较少体现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课
程教材方案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知识视野广阔,动手
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特殊才能能够得到施展,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
的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但教学难以统一管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四) 美国的课 堂教学
美国的教室布置多样化,更像一个微型图书馆,办公室教室一体化。桌椅依
照教学目的而摆放,很少是规则的成行排列的。学习备品免费,学生的书包内一
般只有作业或借阅的书籍,其他什么几乎都可以不带,教科书从属学校,一届一
届传用。
课堂较为松散,上课期间学生进来打断老师,出售间食;学生可以随便起立

2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扔垃圾,削铅笔;老师可以坐到任何地方,甚至把腿翘到桌子上;广播随时可能
响起;其他教师也可随意出入他人课堂;有助教。由于课间交接时间短,学生去
洗手间基本是用课堂时间随时去的。
美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活动气氛活跃、宽松,学生动口、动手机会很多,课堂上
教师总是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
“导演”,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室的布置也没有教师的“中心位置”,
教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以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而不是回答问题的多少来评价学
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学生创造性
思维、解决问题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社会实
践、查阅资料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
找资料搞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但我感到,美国中学的课堂教学不
够严谨,且内容简单,要求较低,对打好基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生学业上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跳级选修,甚至可以提前选修大学课程;
学生所学课程虽多,但课时不多,集中上课一般只上到下午 2 点半至 3 点,放学
后学生可以自由参加校内的各种课外活动,也可以回家。各中学几乎都没有大校
门和围墙,一般都是外观朴素,内部实用,但教学设备先进,通常都有较好的电
脑设备,甚至是计算机网络,体育设施和艺术教育设施十分配套,特别是公园、
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公用设施,基本向学生免费开放(如华盛顿各博物馆)。
(五) 美国考试 制度
由于课程、教材、办学途径的多样性,美国考试制度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州、
郡、学校考试方法、内容、要求也都不同,这样使得评估体系无法统一,教学质量
难以管理。为克服这个弊端,美国政府于 1991 年制定一套自愿参加的全国统考制
度,称为“美国学业考试”,考试对象是全国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
(类似于小学毕业考、初中毕业考、高中毕业考),考试科目是英语、数学、科学、
历史和地理 5 门学科。这种考试的试题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目前考试的要求
还不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学校在考试中综合成绩排名较后者直接影响学
校的办学资金。
在美国进入大学,需要具备 5 个条件,SAT 考试,中学成绩满 220 个学分,
平均成绩达到 B(其中一半是考试,一半是做项目的成绩),推荐信,面谈。美国
大学的招生,通常是参考学生的中学的学业成绩、中学教师的推荐信、自我评定、
个人特长(专项获奖情况)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来确定。其中大学入学考试的成
绩,东部地区大学一般选用中学毕业生学术水准考试(SAT)的成绩,该考试包

2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括口语和数学两个学科,每年进行七次;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一般选用美国大学考
试(ACT)成绩,它包括英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和艺术 6 门,每年
进行 12 次。对这两种考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升学意愿自由选择参加。中学毕
业生有 50%以上都能够升入公立或私立大学,无法升入大学的,一般都可以到
社区学院学习。所以,对学生来讲,整个升学压力不会太大,但要考上如哈佛、斯
坦佛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需要一番激烈的竞争。
再说 SAT 考试。两门课总分 1600 分(今年开始三门课,总分 2400 分)。国外学
生想去普林斯顿、哈佛这些好学校, SAT 成绩要求也很高,得在 1360~1540 或
1400~1590 分。但 SAT 一年可以考 7 次,并且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上报。
7 次还考不上,那只能证明你水平有问题,不适合这个学校。学生可以兼报多所
高校,一旦被同时录取可自主选择。

二、美 国教育的 特色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样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他要知道到哪里
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二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
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
明。这是美国教育届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共识。正是这种共识和优良的教育大环境促
成了美国教育独有的特色。
(一) 学习方式 ——注重 实践学习 (Lea rn throu gh doing )
1.在“做”中 学
在美国,做事能力的培养起源于幼儿阶段。3-4 岁的孩子中午打饭时自己端
个盘子, 一不小心饭洒了, 管理员过来, 清扫干净, 再给他一个盘子,另打一份,
没人上前帮忙,就是要求孩子从小就必须学会自己做事。10 多岁的女孩子要抽时
间去给别人家看孩子, 据说是为了积累做母亲的经验。
学校教育更是注重通过做事学习。小学三年级的自然科学老师介绍了杠杆原
理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个 PROJECT:用家里现有的材
料,做一个简单的 MACHINE,说明杠杆原理,并要求每个学生上台演示一番。学
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这里老师没有使用深奥而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而
是通过实验(动手)出“真知”。
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

2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
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 10 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
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却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做事”的过
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
我们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 我
们只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能力,即通过记忆的手段完成应试任务的能力。因而我们
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
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
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
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
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2.课题研究成 习惯
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
调查报告。而在我国,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的支撑下,我们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已远远落伍。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
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关注研究性学习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美国从小
学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从
小独立掌握学习方法,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主动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科研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非常有益。
美国孩子 7~12 周岁,每年都有两项“科学研究专案”需要完成,而每项研
究,历时两个月到两个半月。“科学专案”启动之前,学校会给学生家长发送公
开信,大意是说:请家长们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计划,应当允许他们失败,“我
们有两个半月的时间,可以将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浪费’在无法进行下去的专案
上,这是孩子们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之前的‘必经弯路’。”
家长们会被邀去参观“专案成果展”,近距离地体验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例如有孩子研究“丝瓜结果与播放音乐的关系”, 在 60 天内一丝不苟
地记录 5 棵丝瓜的长叶和结果情况。这 5 棵丝瓜,一棵天天听摇滚乐,一棵听轻
音乐,一棵听交响乐,一棵听说唱音乐,还有一棵不听音乐。为预防播放音乐时
被其他丝瓜“偷听到”,做此“科学专案”的孩子还将这几棵丝瓜种得相隔很远,
并罩上“隔音棚”。丝瓜越长越高,“隔音棚”也就必须不断做大做高, 60 天,

3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一共放了 120 小时的音乐!丝瓜在各个时期的生长情况,不仅有资料,更有数码


相片为证。
我还听过一节 Social Study 的课,讨论的是我国“三峡水利工程” 的问题,
学生利用网络对这项"南水北调"工程从方方面面做了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农民弃农给城市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移民落户资金不足;新的移民定居点生
存条件恶劣;移民涌入量大的城市(如四川)压力过大;国内报道报喜不报忧,
等等。而这些内容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似乎非常遥远,和他们无关。
3.实践学习成 习惯
社会实践能力是升学的一个重点考察项目。没有社会实践,别说进常春藤大
学(IVYLEAGUES),进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困难。
一个高中毕业生自选的结业课题是:导演《灰姑娘》, 她找了许多小学生做演
员, 从舞台效果到灯光,、服装、化妆、音乐、台词, 全部由她设计组织完成,并在全
校公演,另外一些 12 年级学生的课题诸如,组织老年人开舞会、拆装汽车等。
scouts 这个组织在美国孩子中非常流行,有 BOY SCOUT/ GIRL SCOUT,要求
标准及高,最高的级别是 EAGLE SCOUT, 会得到在世的历届总统发来的祝贺信。
他们有各种实践活动,如建桥、房子、野外露营、推销饼干等,目的是培养孩子的
社会和经营技能。
美国的精英高中生,常常自己花钱到非洲等贫穷国家当志愿者,这一经历,
有时成为他们竞争进入一流大学的关键。他们没有大道理,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都浸透着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理和智慧,是他们的价值;财富和权力,是他们实
现这些价值的手段。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掌握了财富和金钱,而在于承担自己的社
会责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4.阅读学习成 习惯
美国图书馆很多,而且借书卡是全市联网的,可在全市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借
书、还书,全由自己在电脑上完成借书或还书的程序,极为方便省时。图书馆的开
放时间从早上一直到晚上 10 点以后。如纽约公立图书馆,靠的是捐赠和志愿者管
理。
很小的孩子不过 4 岁左右就必须经常借阅图书, 图书管理员要给学生介绍书
目,如果推荐了什么图书,还要定期组织他们讨论。也就是说读书的习惯是从小养
成的。在美国机场、车站、地铁里无论有多少人,都很安静,人们各自捧着一本书
阅读。
(二) 教学方式 ——注重 引导启发

3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
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
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
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
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
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1.以问题解决 为中心的 课堂教学
60 年代美国实施了一场教改,倡导自然科学家像候鸟一样走进学校亲自授
课,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课改最后以失败告终,却为美国日后的课改奠定了基础。
80 年代,在美国逐渐强劲地出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教法改革——以问题解
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
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是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
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即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特别是并非显然的非常规
性问题,类似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牛顿提出为什么苹果下落,爱因斯坦提出光
速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因此他们提出“开放式答案”
这个概念,即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数解的。这种教学方法对
突破儿童思维的僵化、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
了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
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基础教
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为下个世纪美国继续保
住科学技术的霸主地位奠定根基。
我们在这里的中国老师共同的感受是也许我们国内的课堂也不应该过于重视
“进度”,有许多时候,我们当堂不回答学生的问题是怕进度落下,其实完成了进
度,也只不过是完成了心理上的一种“满足”,而事实上,学生彼此之间的问题
会激发多少学生思考啊! 课堂只有在思维不断的相互碰撞中才能称之为“有效教
学和有效学习”。
2.实行趣味性 启发式教 学
这种方法针对性、实用性强,对爱学习爱动脑的孩子很有好处。但他们注重自
觉性、缺乏规范性,儿童时期主动学习的并不多,导致了相当比例的孩子得不到
规范性的有效学习。中国严格规范的管理尽管存在弊端,却使几乎所有的中小学
生获得了有效教育,从小打下了初级教育的基础。因为学过与没学过,毕竟差别
巨大。

3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3.实行分组分 层教学
4.实行合作性 学习
(三) 个人价值 高于一切 ---关注每一个 学生的发 展
在哈佛大学 350 年校庆之际,有人问,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
说,不是哈佛出了 6 位总统、36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
子都发光。耶鲁大学,它的优良传统是“住宿学院”,学生和老师们住在一起,
学校在住宿学院中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形成了大学慢慢积淀下来的传统和氛
围。学校有 200 多个学生社团,而那些后来成为国家领导者的人们,据说都在社
团中做过领袖。
MATUAEL 小学,共有 850 个学生,其中包括 70 个聋哑儿童,这个学校以培养
能力为目标。为了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学校在一至三年级中进行综合教
学,即不分学科、不分年级授课,具体作法是把 5 至 8 岁儿童应学哪些专题确定
下来,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订计划。每个专题按程度分班教学,
学生学某一专题时上哪个程度的课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之后决定。这样对每个
学生都是因材施教。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该校在学生四年级结业
和六年级结业时,要给学生出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用两周时间写出解
决这一问题的报告。如给四年级提出的问题是,学校附近的小山坡生态环境退化,
如果想把生态环境恢复起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利用电脑上网查询资料、
收集信息,进行科学实验,对这个小山坡的土质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
议在这块土地上种什么草,种哪种树,并且依据鸟的习性,预计将会有哪些种类
的鸟来这里观光。同学们还做出了改造小山坡的经费预算,包括一次到位、永久性
的、较昂贵的预算和分步到位、较便宜的预算。通过这些专题研究,一方面使学生
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增强团队意识。
由于所有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所以部分障碍学生可以和正常学生在同一教室
读书,有特殊教育教师帮助这样的学生,他们很难不影响别人。同时其他的孩子也
必须尊重这些孩子,要学会帮助合作理解与尊重。
(四) 重视音乐 美术体育 教育
在美国音乐和美术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须质疑的。看教师上课是一种享受,
老师随手拿起各种乐器,给学生伴奏,与学生合奏;各学校都有剧团排演音乐剧
并正式公演;参加歌唱团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小孩子到老人分别都可以选择歌唱
团参加,有时会看到一个团从几岁十几岁到 90 多岁的人,然后可以到教堂公演。

3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乐团。
各校都有乐队,基本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学校每年都举行学生冬季音乐会
汇报演出(winter concert),看其规模,再看乐队的水准,真是令人惊叹。
(五) 重视爱国 主义教育
美国中小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
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
信心。历史课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阵地。在许多中小学,每
周都有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在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学校每一间教室都挂着美国
国旗和学校所在州的州旗,每一天的每一节课要求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
面对国旗肃立,右手置于左胸前背诵宣言,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另外,学校
举行的全校性活动中,第一个议程总是全场起立奏(唱)国歌,气氛热烈。所以,
美国的中小学生对他本国、本州形成了十分积极的尊重、热爱的态度。每逢节日、庆
典或集会,家家户户、四面八方,包括汽车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在很多家庭的房
子外面都会看到美国国旗。
(六) 教师敬业 意识较强
我常想,如果我是学生,一定会喜欢美国的老师。老师不论多大年纪都会让
人感觉充满激情,温和而又慈善。时时会感受到对人的那份尊重。好像每个老师都
认识学校的每个学生。常常看到会有学生在食堂打闹,总有老师走过来温和地说
“你们坐下好不好?”,等学生坐下之后老师会说“谢谢”。老师时刻在鼓励每
一个学生,从不打击学生(其实这是美国人的特点)。有时我感觉个别学生的问
题很幼稚,老师也是极认真地回答,一脸的真诚。初中以下的老师要经常坐到地
毯上,学生就围坐在老师的周围,活动内容丰富。中午就餐时会经常看到小学生
围坐在桌旁吃饭,老师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读故事书,表情丰富,手舞足蹈的,学
生不时发出笑声,开心极了。如果有学生过生日,他们午餐的时候会有全班的同
学一齐喊“生日快乐”,老师们也都问“听说你过生日了,高兴吗?”。
图书管理员兼的责任是给学生介绍图书,并帮助他们借阅,但他们可以帮助
学生制作斗笠戴在头上;可以装扮成书中的人物给学生讲书的内容;可以制作卡
片,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字;甚至从大学借来与书有关的资料给学生看。
阅读有困难的学生有 Special teacher 专门陪同学习,这样的老师接受特
殊教育的课程,结业后也要定期学习,学生从早晨一进入学校老师基本全程跟随,
从吃早饭到教室内融入课堂,到单独授课。
教师基本整天都在教室,基本没有办公室,教室内设有电脑,图书等。每天

3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课很多,只有一节备课的时间,有时连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
(七) 重视爱心 的培养
美国人也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整个社会的特点是向善加责任,有许多
影片宣扬这一主流。
在学校教育中总是养成这样一个观念,希望全人类都能享有他们那样彻底的
民主,希望全人类都能和平相处,希望所有的人都至少解决温饱问题。美国人也确
实经常捐款救助全世界需要帮助的人。他们自己有吃剩饭的习惯,却省下钱来救
助他人。地方报纸总有一个版面登出这样的广告:
约翰, 独身,需要 50 美元给孩子买个新书包;
琼, 需要 200 美元去医院看病;
乔治,需要 200 美元解决今冬的取暖问题。
社会上各种志愿者很多,他们都很有同情心的。
“9.11” 是一场灾难。当灾难袭来时,最先倒下的是躯体,但站出来的是灵
魂。“9.11”事件中发生的两件事,都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美国人的力量。第一件,
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的人们通过 EXIT
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
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
一条宠物小狗让道。第二件,"9.11"的第二天,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
很多阿拉伯商店、餐馆被愤怒的美国人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
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
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任何一所学校附近的大道上都印着“学校” 的字样,小学生过马路从不着急,
车一定会停下来让路。我初到美国的时候,感觉人们开车到了交叉路口,总要伸长
了脖子,左看看,右看看,因为脖子伸长的幅度过大,感觉好象企鹅一般,又好笑又
可爱。在十字路口,人们很少有抢道的,彼此谦让的挥挥手,让对方先过去,遇到行
人更是如此。有一次和学生去看木偶剧,需要过一条道,两边的车排了长长的一排,
没人急着鸣笛要过去,学生也不急着过路,司机就那么耐心地等着,那一刻我很感
动。
在人数众多的场合,需要学生安静下来的时候,只要前面站着一个人,说“
请大家注意了”或打个手势,学生会自动地发出唏嘘声,很快就会安静下来。我
在亚洲文化节期间,当时有很多人围看日本的鼓乐表演, 一个成年人手一挥,前三
排的人自动的就都坐在了水泥地上, 这样后面站着的人就能看到了。冬天啊! 我

3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当时就愣住了, 耳朵里全是鼓乐声, 思维不知道飞哪去了。


写完这些我又想起了我们的教学改革,似乎每一场教学改革都在提倡民主、
和谐,提倡激活课堂,提倡人的素质的养成,可是更多的改革都成了口号成了过
场,而当我走进了美国的课堂,听着一节节课,看着自由养成的学生,才恍然醒
悟,原来改革不是口号不是过场,我们的目标可以实现,只是需要我们把教学改
革做得实实在在。

3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构建 有效课 程 稳步 推进新 课改

李 慧
新一轮课改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诸多问题的汇聚点。构建有效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中心环节,
是扎扎实实、稳步推进新课改的关键之处。

一、树 立全新的 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课堂首先体现为人文性。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
的发展。只关注考试成绩好而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只关注听课状态好、循规蹈矩的
学生而忽视个性鲜明、批判意识强的学生,都是传统课堂的一部分通病。要从人道、
人性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弱势学生的关
注和喜爱,是有效课堂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时时刻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
他们强化自己的人格优势,进而形成良性的课堂氛围。
其次体现为和谐性。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有效课堂教学中,
要形成自由宽松、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我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具有以下两
个重要特征:一是真诚和真实。它要求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思想情感
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没有任何的做作和装
腔作势,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二是理解。这里的理解是一种
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
要求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而不是用教师自己的
标准或既定设想的框框来看待学生。同时,教师要正确恰当地将自己的体验传达
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只要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潜能
就能够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
系,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心灵世界,学生才能够感受和
体验到自己人格上的自主和尊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三体现为均衡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
们应有的自由和权利,发展他们的已有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培养
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的主体。只注重传授知
识而忽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级目标,只顾自己教而忽

3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视学生学,只强调课堂效果而不注重随时检测反馈教学效能等的做法都是忽视学
生主体的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的体现。关注他们的听课状态谁是最高昂的,谁是
全神贯注的,谁是心不在焉的,谁是萎靡不振的。在适当的时机研究思考个别学
生失态的原因,及时调整学生的课堂状态。利用网络化的手段,如电子举手等,
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运用程度,把握他们的思维深度,运用不
同的手段培养提高他们的学科思想和技能水平。
第四体现为发展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能够在精
神上提高每个人,使每个人都确立自尊感并能自重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教育
力量——让孩子为他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并能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一
是承认孩子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平均发展,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
原有基础、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
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不追求
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因此,
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要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
第五体现为问题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要坚定学习的信念,
广博地学习,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教育过多地是
学答,学问——学会质疑才是课堂教学的宗旨。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让他
们懂得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是有效课堂的重要关注点。同时教师的课堂教
学设计应该有散线串珠式的大问题,然后把它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使得课堂教学
设计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散在的、零落的,便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形成
相应的能力。
最后体现为研究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
科化,都是很好的体现。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知识、共享
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在这种对话合作、共同探究的过
程中,教学主体之间实现了差异性与丰富性、独特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从而
突破了自己生活经验的狭隘性和封闭性,促进了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扩展和提
升。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公平合理的竞争。建立专门的课堂学习小组,
把竞争和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合作性竞争,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营造一种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有利于
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学会互相帮助,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小组、班级之间

3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二、有 效课堂的 指向

有效课堂有四个维度。一是情感思维,二是逻辑思维,三是操作思维,四是
交往思维。
“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不断
体验,学会想象和联想。
“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
原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
脑动手的能力。
“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
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
有效课堂常常是这几种思维训练综合运用的体现,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
不只是按传统课堂按部就班执行教学预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往往会发现学习中有
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鲜的不同于教师课前预设的种种体验和心得。师
生对话更为平等,课堂民主、开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气息。

三、有 效课堂的 构建

构建有效课堂就是要瞄准课堂的构成要素和环节。导入或是以音乐、诗画的情
境设置法,或是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或是温故而知新培植知识树的联系
法等。突破重点、难点的创新的设计要结合学情,依照课标、考纲,符合教师的教
学优势,有利于学生生成新的知识、技能的部分。在教学质量检测阶段要关注不同
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的发展实际,在预习时检测,在例题演
练中检测,在小结时检测,当堂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检测,在课后作业中进行反
馈检测。而且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体现灵活的教学机智。好的课堂应该是幽默睿
智的。教学机智具有随机性,是教师厚重内涵的集中体现。达到课堂教学中游刃有
余、处乱不惊的艺术境界,必然会引发学生乐于求索的浓厚兴趣。
有效课堂的生成还在于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或教
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其差距,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通

3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过教师自己的研究来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四、有 效课堂的 教学策略 和方法

有效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主体的发展。体现这一
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应该注意让有效课堂教学呈现以下特征:
1、主动。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大胆地想、痛快地说、勇敢地做,以获
得深切的体会。
2、互动。一堂好课,常常是教师的激发诱导和学生的感悟体味互相碰撞的结
果。
3、灵动。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要选准突破口。其次,灵动更表现为
灵光四射。课堂教学要有“闪光点”。灵动,还表现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切选择
与合理运用。
4、触动。一堂课下来,应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5、序动。要求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构建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运
行程序表”。在实际教学时,有时虽可有所机动,但从整体上说,还是有序可循
的。不能以实施探究问题式学习方式之名,片面强调学生要充分发展,于是不精
心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放任自流。
新课改要求我们创新地实施素质教育,遵循循序渐进、质量监控的原则,而
构建有效课堂是新课改的重要阵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凭依,这是一个富有
潜力和魅力的所在。

4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名 师 报 告

做新 课改中 诗意的 栖居者


张 奕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
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都
应是存在于某一种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中的诗意的存在者。高中新课改如春风
扑面而来,给广大师生带来清新感。课改为我们教师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改在考验教师的同时,也会成全教师。只有善于把握
机遇,未雨绸缪,才能直面挑战,迎接挑战。

2 00 3 年 4 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 15 个学

科的“课程标准”。20 04 年,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三省部分高中示范校在

东北三省高中新课改尚未启动之前,首先进行高中新课程语文新教材实验 。

200 4 年 秋 季 , 我 校 参 加 了 高 中 新 课 程 语 文 新 教 材 实 验 课 题 组 , 高 中 语 文

新教材走进了语文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

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

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

的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语文教研室也抓住此次课改的机遇,积极推进课改,在已过去的三年

4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里,我们认真、严密、有序地进行了新教材的实验。

一、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2 00 4 年高一语文教研组十三位教师参与实验工作,2 00 4 年 7 月参加

了东北师大的新教材培训,参加实验的教师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做好了新教

材实验的准备工作;组内又结合新教材的“培训资料”进行有关课标、教

材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专题讨论,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吃透教材的

内在含意,提高理论水平;2 00 4 年 9 月进入实验阶段,各教师根据自己

的情况及所长进行分工和实验工作。

2 、制定教学实验计划

2 00 4 年 9 月,实验教师通过讨论与研究,制定出了符合新课程标准

的教学工作计划,整个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

工作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也能较好地把教材

的系统学习联系起来,教师能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

教材。

4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3 、在教学实验中坚持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团队的作用,实行优势互补。我们的教研每周一次,

针对一周的教学内容,由一人在集体备课时作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发

言的内容包括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确立、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以及提

供相关的教学资料。还要拿出自行设计的相关习题,包括本课的重难点和

基础知识的梳理。集体备课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实而有效率,收到了比较

好的效果。

4 、新教材的实验

(1 )阅读课的教学实验

在阅读方面,这套新教材有四种阅读方式,精读、略读、扩展阅读和

名著导读,每一种阅读都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更多

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这四种阅读由课内到课外,构成一个

阅读序列,也体现了大语文观教育。

本着“可选择性”原则,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教材的内容也做了一

些调整和改动:这套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尽合理,主要问题就是阅读与

写作不配套。以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例,这学期在作文方面主要练习

4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写议论文,但阅读部分竟没有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可供参考与摹写,我们又

选编了“高中学生优秀议论文选读”,以供学生在学写议论文时参考使用;

针对选文中一些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课文,增加背景材

料的介绍,例如关于文革的那篇《小狗包弟》; 针对诗歌鉴赏单元选文过

深的问题,我们采取了“换”和“补”的方法,换掉太艰深的,补充课本

没选的、课标要求必背的传统篇目;结合教材中“名著导读”和“表达交

流”的内容,我们选编了《<论语> 选读》

《演讲辞赏析》等;高二下学期 我

们又自己编写了补充阅读教材,选编了一些当代美文;由于目前还没有与

课本相配套的练习题,我们还编写了相关的配套练习题与测试题。在实验

中,我们结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同时加强讨论、交

流和知识竞赛方式方法进行教学,灵活运用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

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过去大为提高。

(2 )写作课的教学实验

新教材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

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四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

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

4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强调读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了一些带有

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

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我们综合了以上三个子系统,同时侧重加强

对学生作文基础的指导,因为衡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写

作。在实验中,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不高、文体不清的情况,我们加大了作文

指导和训练的力度。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六次集中的作文

指导,包括讲解写作的基础知识,不同文体的特点,作文的修改等。为了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还进行了几次大型的作文比赛,在规定的时间,

就某一话题,写出一篇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在作文评改时,我们积极倡

导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写作之后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

四人一组相互评价,最后再由老师给出综合性评价。互评增强了学生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动脑的习惯。所有这些极大地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

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

4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

过程”。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为了扩

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还进行了

“读三言、悟三理、写三论”的活动,这是一项把读写思悟结合起来的活

动。所谓“三言”是指名言、格言、寓言;“三理”是指事理、情理、哲理;

“三论”指立论、驳论、杂论。其中“三言”由高一的各位语文教师选编,

共选 2 6 个话题, 13 0 条格言, 13 0 条名言, 13 0 则寓言,合订在一起下发

给学生,由学生阅读、思考、领悟,然后完成相关主题的作文。这也是与课

程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这项活动充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理念。

在教学活动方面,我们还与团委合作,进行了每周一个主题的格言写

作活动。格言共 1 3 个话题,每周就一个话题每人写一条。学生所写的格言,

每周评选一次,选出优秀的在中午广播时间播出,同时发放奖状和奖品。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格言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

学期末共选出优秀格言 6 12 条,精选获奖格言 45 条。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

4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提取论点和锤炼语言的能力,同时把做人与学文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学

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3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实验

新教材中关于“口语交际”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结合“阅读鉴赏

”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

等;二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三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

针对“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共组织了两

次大型的实践活动:一是诗歌朗诵比赛;一是演讲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

我们发现了一些口才好的学生,增强了学生锻炼口才的意识,激发了学生

的 学习 兴趣 。例 如在 这两 次活 动中 , B 层 次班 的同 学得 以展 露才 能, 两次

第一都被他们拿走。另外,我们还结合教材中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

进行了课前三分钟演讲和古诗词欣赏等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表达

交流的能力。

(4 )教学评价的实验

教学评价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实验过程

4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中,必然与学习评价分不开,然而教材对学习评价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

准,教材实验是离不开学习评价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也加强了评价

方面的实验,我们的评价方式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自评、互评、师评的原则,

强调过程性评价,如每次格言的写作情况,每次作文的等级,每次参加语

文实践活动的情况,都有记录,以此作为最终评价时的一个参考。

二、结 果与分析

1 、对新教材的认识

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就是人文性、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从

这套教材的选编以至习题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选文方面注重了以下几点:

(1)时代性和典范性兼顾,富于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熏陶。如第一

册的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中,既有最新的《飞向太空的航程》这样的新闻报

道,也有典范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

(2)形式多样,风格多样,阳刚与阴柔兼备,激发学生兴趣。在第

四册宋词单元就既选了柳永的婉约缠绵的《雨霖铃》,也有苏轼的豪放壮阔

4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的《念奴娇》,不单如此,在《雨霖铃》之外,又选了他的一首比较大气的

《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在《念奴娇》之外,

还选了一首旷达洒脱的《定风波》,这些新增加的课文,就是要学生在大体

了解宋词两大风格流派之外,还能体会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流露出的不

同情感。

(3)注重开发外国作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如在诗歌单元选了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在新闻单元选了罗森塔尔的

《奥思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小说单元选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戏剧

单元选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等。

(4 )新课文占课文总数的 60 %以上。在习题的设计上注重探究性。在

《柳永词两首》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

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

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情,有“相见时难别

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情……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

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这类习题就带

有一定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究。

4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2 、与旧教材的比较

在教材模式上有创新,传统教材以阅读与写作为主体。新教材包括阅

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基本涵盖了语文能力的各

个方面。

在教与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学习是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教材中很多课文

不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提倡整体解决,注重朗读,注重点拨。

在教学目标方面,原有的教学目标比较强调语用,强调工具性多一

些,这套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这在它的编排内容上有所体现,更强

调阅读与鉴赏,重视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这与课标的要求

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它也不排除语文的工具性。 “梳理探究”部分中“梳

理”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

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巩固和整合。这也是重视语文工具性的一个体

现。

不足之处有:有的选文过于注重文学性,忽视了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

心理成熟的程度,因而有些课文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巴金的《小狗包

5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还有阅读与写作的衔接问题等 。

3 、从学生的接受程度上看,A 层次班的学生要比 B 层次班的学生稍好

一些。这次期末考试四个层次的分差分别是 6 分( 2A -- -A )、8 分(A -- -

B)、1 0 分(B -- -2 B)。这也说明,层次越好的学生接受这套教材的能力也

越强。

4 、教学过程与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

法方面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例如在“梳理探究”内容的

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和相关知识的专题研究;在处理“

表达交流” 部分的“演讲”“朗诵”时,我们联合了校团委举办了演讲

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介

绍学习方法,如“圈点批注”的读书法、笔记摘抄读书法等。教学过程与方

式方法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增长能力。

三、实验体会

1、这套教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它要求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并能

5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随着教学内容进行扩展阅读。但是由于目前学习方面的应试状态,学生根

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进行大量的、成本书的阅读。所以,教师的引导是一

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

个方面。

2、从高考的要求来看,高考考纲是依据以前的教学大纲制定的,而

这套教材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制定的,虽然大方向相同,但毕竟有一定的

距离。如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

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课标与考纲相结合的研究。

3 、 教学 评价 的可 操作 性不 强, 容易 造成 教师 和学 生对 评价 的漠 视;

在评价标准方面,没有具体的标准,而是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参考标

准,而这一标准很难全面反映我们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完善教学

评价体制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

4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新的教学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发展教师要与课程发展同步。首先,要充

实、完善、提高自己,做一个做通才型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

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教师要多读书,不但要通读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类

5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书籍,还要注意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底蕴。教师还要乐于把阅

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其次,更新观念,主动适应、

参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转

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新课程倡导教

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

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

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我一直相信,只要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那么你一定有所收获!在新课改中,
让我们用心教学,认真、仔细对待每一天。最后,我送给各位老师三句话:作为我
们新课改中的老师应坐下来读书以增底气;静下来思考以现灵气;沉下来实践以
成名气。

对“有 效备课 ”的几 点认识


梁玉俊

一、目 前流行的 几个“观 点”

(一)讲课是教师的一种技能,无需备课,即使备课,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二)教材例习题讲解清晰,只要将教材讲解清楚即可,无需备课;
(三)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上可以随机应变,所以无需备课;
(四)老教师的每一节课我都听了,我用听课笔记就可以上课了;

5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五)备课只需看一看本节课讲哪几个题,课堂上遇到问题随时调整,这是
教学机智;
(六)准备一本教案集和教师用书,就足以应付课堂教学了,只需会解题即
可,无需备课;
(七)上网下载现成教案而且有现成课件,这叫资源整合利用;
(八)学校不要求拔尖以上教师写教案,所以我用以前的旧教案即可,无需
做重复性劳动;
(九)教学目标是空的,重、难点在我心中,无需每节课都确立重难点,我
讲的题学生听懂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所以无需花大力气备课;
(十)你用很长时间备一节课,说明你效率低下,智商不够;

二、课 堂教学存 在的几个 误区

(一) 认识层面 的误区


1、教师讲得 清,学生就听得 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
师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
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
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那么教师与学生的思
维就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
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
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
引入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
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
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教师觉得 简单,学 生就学得 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
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
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
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

5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3、教师讲得 越多越充 分利用课 堂 45 分钟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
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
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 0 教
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
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
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
让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4、学生在课 堂上听懂 了,所学 知识就掌 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
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
的切实掌握是另外一回事,波利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
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
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
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
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
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
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
全体学生能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二) 操作层面 的误区
1、教学情境 牵强附会 ,故弄玄 虚
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
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教
师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以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
过程中活化知识,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
识,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然而,
现在的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情境的内涵,更没有熟练掌握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
误认为每一节课都必须找到知识的原形,似乎找不到知识的原形就无法对知识进
行教学,或者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教学实践
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此,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

5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附会、故弄玄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
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不是随便把问题提出来,就算是创
设了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和所授课有密切的关系,应该
讲究有效性,有效有三层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
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比值;(3)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上说,有没有收益是指教
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问题情
境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设计要符合
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
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状况;(2)直观性,使学生借助于这种直
观,领悟知识实质;(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容易,开放性强,解
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4)挑战性,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
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
替代性经验。
2、教学过程 一放就乱 ,一收就 死
由于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性差,学生只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
准中明确提出“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
习活动之中”。从这一要求出发,老师们都实施了开放性的教学,让学生有较大
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知识。然而,审视当前
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放就乱”的局面,无论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探索,放弃
必要的指导时有所见,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一些教
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 “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
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
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
际上则是一盘散沙。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
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有的教师一节课安排多次讨论,嗡嗡
嘤嘤的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学生在课堂上“轰轰
烈烈”,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没有掌握
知识、形成能力。于是,课堂教学又重新回到教师讲解、教师指导、教师评价、教师

5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示范上来,学生学习的活动又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出现了“一收就死”的局
面。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首先,合作
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个人在相互影响的“头脑风暴”小组中产生
出的创意比在单独的“头脑风暴”中产生的创意少。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
必须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传授必要的合作技巧及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第三,教
师必要的讲解、适时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要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
3、教学内容 浅尝辄止 ,挖掘不 到位
(1) 对基本 概念的理 解不能形 成直觉
现在,多数教师认为考试中不考概念,概念教学多花费些时间“不合算”,
概念教学往往会“开门见山”、“一笔带过”,缺少揭示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
概念教学占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解题、练习中,导致
学生对概念不求甚解、生吞活剥、“一背了之”。殊不知,“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变为直觉”(杨振宁语)。理解要达到“直觉”的程度,就要做到:无须停顿下
来思考,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断。
(2) 注重“ 巧解”, 忽视“通 法”,缺 乏基本思 想方法的 渗透
现在,在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
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
上的一大误区。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
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
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
透。并且“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个条
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
决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
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
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
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
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犹如波利亚所说的那样:“一个专心的认
真备课的教师能够解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
各个方向,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
(3) 内容平 铺直叙, 缺少对学 生抗挫能 力的培养

5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
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
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导致学生课上
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两个典型
的例题,让学生展示错解,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师生共同分析出错的原因,
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
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4、课堂评价 过多,过 滥,过度 失真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客观的评价能使学生
明确努力方向。然而,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在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 激励性 评价泛化
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
冒出,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真是俯拾皆是。
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
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也
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多名即无名。”评价的泛滥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
淡化。试想一想,经常处于被表扬环境中的人,“表扬”还能带来多少激动?还能
够激发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吗?新课程改革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
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注
重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2) 过分注 重结果
由于旧的观念的惯性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还是看重学生的答案,而不太
注重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以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
轻描淡写,“继续努力吧”就完事了。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新
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
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它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
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更应该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价。
因为学生的错误往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就可以使学
生突破思维的阻塞点,进入科学的思维领域,而且印象深刻,不再犯错。

5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3) 批评的 缺失
在不少老师看来,激励与批评是对立的,强调激励就不能批评,这是一种极
其错误的认识,表扬亦能造成伤害。事实上,批评在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
缺。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没有批评。做错了就应该给以批评,有时甚至是严肃的批评。
使个体在心理上有一种强化,对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当然,批评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采用个别交谈的
方式,注意语言艺术,最终达到警醒顿悟、催人奋进的目的。
5、教学探究 走过场
(1)问题 的设置缺 乏探究性
表现形式有二:一是问题设置太浅,学生一目了然,答案随之而出,实无探
究的必要和价值。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盲
目的骄傲情绪。二是题目设置太难,学生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纵使他们有三头
六臂,也难以剖析出子丑寅卯来。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挫伤
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畏惧探究。
(2)探究 性学习被 泛化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
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的活动才能自主内化。
由此可见,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
必要。
(3)探究被曲 解
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被认为是探究。有一些教师在整整
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
容就能做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
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6、信息技术 与学科整 合被曲解
目前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表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是现代化教
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
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
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就懒得思考

5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
个不小的考验。

三、备 课中出现 的误区

(一) 个体备课 出现的误 区


1、认识上的 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
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认真程度,但不少老师对备课的认识失之偏颇,甚
至走入误区,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
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足见备课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备课要经历精
心构思、编写教案和媒传工具的准备三个基本环节,而这三个环节无一不体现教
师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少教师把备课视为“例行公
事”,甚至把编写教案当成应付检查的“苦差事”而不同程度地走入误区。
(1)备课的曲解
自觉不自觉地把备课当成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以致把教学过程变
成了“资料→教案→黑板→学生→笔记→考试卷子”的分数“生产流水线”,置
大纲、教材的整体于不顾,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由此,多教几年书的教师则无
须用心备课,只要在这个“生产流水线”上当好一名操作工就行了。可见,“应
试模式”在备课环节中直接抹杀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特征。其直接后果是,教师
越教越贫乏,学生越学越枯燥,甚至出现教与学的尖锐矛盾。
(2)“教好书”的曲解
过去教师就是“教好书”,而“教好书”也只局限于传统的“授业”层次,
只管把知识传输出去,不考虑传输信息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结
果是把整体的教学目标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点,忽视能力培养的因素,更不管教育
对象的变化,教学方法简单单一,最终造成学生思维的畸型发展。
(3)教案的曲解
教案只是形式,备课不用写教案,在书上勾划一下就行了;把写教案看成是
备课的全部内容,写教案就是抄教参,教案抄好了,课也备好了,前者忽视了编
写教案在备课中的主体地位,而陷入经验主义泥坑;后者却因备课者的惰性而没
有进入真正备课状态,造成教学盲目性、随意性。
2、态度上的 误区

6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无米下锅
有些教师,自恃师范院校毕业,认为在讲台上讲课是件绰绰有余的事,平常
不注意知识的增长和素材的积累,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中的有些人居然自我炫
耀:“我从来不看书、不读报。”临到备课时,他们则捉襟见肘,东拼西凑,这样
的备课要么理论分析不透彻,要么举例说明不恰当。作为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
的好习惯,要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之时“有米下锅”,才能煮出
香喷喷的“米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
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她:“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
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她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
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
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
教育者。
(2)重复使用
有一些教师认为该门课程自己都上过很多遍了,几乎都能背下来,还用备什
么课,他们就是将自己过去所备过的课,多次重复使用。例如,某教师三年前在
讲授某一知识时,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手势,进行了怎样的比喻等,三年后的今天,
当他再次为另外的学生讲授这一知识时,仍会做同样的手势,进行同样的比喻。
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他们要么交上老教案,要么“以老充新”,他们自己或是
叫学生将自己的教案录入电脑,等到学校要检查时,就打印一份交上。如果我们
将其与上一次教案相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是同一版本。尽管教师对重复课程有更
多的教学经验,但是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最主要的是教学对象已经完全不
同于过去。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因时、因情、因人,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
方法。像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课,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无论是新教
师还是老教师,都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像这样一劳永逸的备课应立即停止。
(3)虎头蛇尾
有一些教师,或是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或是新上一门课、新上一个班级的
课等原因,学期开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激情。表现在备课上则是备课认真、充分、
翔实,教案书写工整、分量充足,教学安排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可是好景不
长,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激情慢慢地降温,备课便出现了松懈。表现在教案上则
是书写潦草、内容空泛、条理不清,有的就变成了抄书,分量严重不足。个别教师
一旦学期过半,就停止备课了。这种“虎头蛇尾”的备课现象,危害很大,需要
引起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及部分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明确自己

6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对国家、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要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之教书育人,需要激情,但更需要恒心与毅力。
(4)华而不实
一些教师为证明自己的备课有特色、与众不同,不在备课的内容上花费心血,
却在备课的形式上大做文章,有的备课变成了书法练习本和美术绘画本。还有的
教师故意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涂涂画画。如果我们稍加深入研究,
便会发现他们是为了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备课是言之无物,言之少理或言之无
理。教师备课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门
科学,是科学就要严谨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不
求真不求实,又怎能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呢?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实在、
实用、实效为原则,而不要去有意地粉饰备课,装扮教案。
3、操作层面 的误区
(1)备教材,不备考纲、课标
课标或考纲是课程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而教
材只是完成课程标准的一个工具,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国家考试的依据是课
程标准或考纲而不是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仅要备教材,更要细备、精备课程标准或考纲,正确处理好教材和课标或
考纲的关系,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方向、目标要求。
老师在备课时要筛选教材中的材料,教师应从本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出
发,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
(2)重教材,轻学生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
生兴趣、爱好、个性、认知规律、基础水平等,要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
式。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把“充分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等教育理念落实到备课层面
上。
第一要转变“两种观念”和“一个角色”,即转变知识观念(改变原来课程
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弊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
际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观(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活泼、主
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创新)。转变老师角色,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第二要备“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6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第三备学生的个体差异。
(3)重结论,轻过程,忽视教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其中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教师
备课、教学往往是“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
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是
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掌握知识只需要听讲和记忆,不需要思考、
诘问、评判、创新,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4)重知识,轻情感,忽视心理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学习中的智
力因素,忽视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生活体
验和经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
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
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5)备课后不反思
目前,颇多教育理论重视对“教学反思”进行研究,但极少提及“备课反思
”。“备课反思”是备课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对备课策略科学校正的一种行为方
式,是备课、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备课反思时,教师应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过程、教法等是否符合课程的要求,以便对自己的教
学策略做出及时的调整。
(6)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第一,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
究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结果的获得,不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对学生主动获取知
识的能力培养缺乏深度思考。第二,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重视
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第三,忽视合作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很少考虑合作学习活动的设
计。
(7)强调课本作用,忽视课程开发
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
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科书是
权威,视教参是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

6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纯依赖教参,不去开发校本课程,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
应新课改的要求。
(8)强调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整合,而教师往往思考最多的是教师
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学生
的差异,学生的发展。
(二) 集体备课 出现的误 区
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
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
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
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
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
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
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然而,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还缺乏
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走入误区。
1、认识层面 的误区
(1)强调 “共性”,忽视“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
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 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
学魅力。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集体备课所形成
的母案。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期待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预
设教学方案还需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本班学生,从
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教师不加修改,生硬照搬集体备课所形成的
教学预案,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
—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每个执教者根据自身的
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及集体讨论时的感悟,对已形成的教案做必要的
修改,然后施教。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块状设计,预设环节与轮廓。给预
案留下一定空间,以便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教师不必要的机
械重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研究、充实、改进,使之完善。这“空白”

6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2)重视“集中”,忽视“交流”
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
定中心发言人、固定内容等。每次集体备课先拟定讨论课题与内容,安排好中心发
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
和实效性。
组内集体交流过程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分析教材、设计预案、选择教法与学法
的过程。但是,在集体交流中预先确定中心发言人,无形中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
听众,不是积极的参与讨论、辩论。如果只有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不准备、不钻
研,也就没有观点,没有见解和看法,集体备课时只当看客和听众。因此,集体
备课首先应该是人人备课、个个钻研,接着是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碰撞,最
后达成共识。同时注重平时在教学空暇之余,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难点,
把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倾吐出来,那么,问题与困惑也就能及时地反馈、
及时研究解决。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互动,应该
说“形散神聚”是集体备课的另一种形式。
(3)注重“课前”,忽视“反思”
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当然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集
体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
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
辈子上好课,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课后,教师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捕捉课
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
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
究提供素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
新课程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要求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提倡教师要写教
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并在每
次集体备课时首先交流上周教后反思,给教师提供了交流反思的平台,促使教师
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后反思的交流互动,真正体现了“理论指导实
践,实践检验理论、改善理论”的指导思想,使教学活动在纵向上形成“认识—
—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通道。每人最好把课后集体讨论的感悟书面写
下来,以作经验的积累。
2、操作层面 的误区

6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教案拼合
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本册教材的各章节划分给同年段的各位任课教师,
由各个任课教师分头编写教学预案,完成后交给备课组组长,由组长将这些教案
装订成册。这所谓的“集体备课”,将各自的教案当成集体备课。这种“承包式”
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宗旨,
脱离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没有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种
无效的形式。
(2)网上拼盘
备课组为尽快完成集体备课任务,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寻找各课时的教案,并将相应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然后进
行适当的删减与必要补充,形成教案,再把它装订成册,这也说成“集体备课”。
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却失去了“集体备课”真正价值,其后果使教师养成懒
惰的恶性。
(3)个人独裁
无论哪一所学校的哪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学科教学骨干,他们或者因为
从事教学的时间较长,或者因为参与某类竞赛而获过奖。领导同行可能都会对他
们寄予厚望,他们自己也感觉到应该发挥出很好的带头作用。于是,很容易满足
于自己的个人经验,课堂设计、教学评价等都会渗透浓厚的经验意识。而这种经验
大多具有保守性和片面性,会对同行中的不同声音产生排斥的心理。而年轻教师
则因为资历较浅,或者出于对权威的崇拜、或者怕受到嘲笑和指责,又不敢轻易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在集体备课时就可能形成“一言堂”“一锤定音”“个
人独裁”的状况。
(4)统一教案
集体备课强调共同研讨、交流互动、形成共识。制定统一的教案,如果同组教
师都抱着统一的教案走进教室去照本宣科,则是对集体备课莫大的歪曲。如果教
师不加修改,生硬照搬集体备课所形成教学预案。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还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5)注重形式,忽视实际效率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对同一个教学问题的确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也萌发过许多大胆的设想,但就是不能很好地付诸教学
实践,不能把集体备课的结果很好地渗透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实际教学操作与教
案不同步;教案看上去很完整,也符合学校的要求,但没有多大的实用性。原因

6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就在于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只停留在全盘照抄教参和教辅资料的内容上,
或者干脆上网下载现成的教案和课件,没有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出富有创
意的教学个性。虽然大家觉得集体参与备课讨论的形式很好,却无法用来指导自
己的教学实践。原因在于教师们的集体备课只是形式上发发议论,走走过场,没
有形式正式的集体备课教案。其结果只能是讨论归讨论,上课时还是各唱各的调,
备课效率怎么能提高呢?
(6)集体备课喊的很响,而在落实过程中却收效甚微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教
学之时顾虑重重,特别是因为教学业务繁重,导致教师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协力
攻关。说得形象一点,教师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既要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又要
面对广大学生解决很现实的教学问题。教师们总是不能跳出固有的教学窠臼,难
以真正放开手脚,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只是同一备课组老师
坐到一起花一点时间交流一下教学进度,或者商量一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
点,或者由备课组长做一点简单的分工,比如,某老师你备某一章节的课,某老
师你出一份单元测试卷等等。

四、新 课程理念 下中学备 课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
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
识而不是单纯的编写教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从 课堂的权 威转变为 平等中的 首席
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
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
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
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
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
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
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 重视过程 和方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
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

6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要的是掌握了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方法。
(三)善于张 扬自己的 个性
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无任
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到处可见成品教案,毋庸置疑,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它毕竟
是从作者的自身研究实践出发的。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
先闭门独立思考,研究学情,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能够充分挖
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用自己对问
题执著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用自己尊重别人成果的品格教会学
生尊重他人,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培养学生豁达的品格……总之,教师只有在
备课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更大限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
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四) 注重激发 学生兴趣 和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
新课标新知识的引入很重要。教学过程中除设计情境外,还要设计以教师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必然因素,并影响认知活动的进程。教
师要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
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
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
(五) 体现预设 和生成的 统一
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己有的知识经验,以
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
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
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
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的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
需要。教师要能够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掌握学生中间最新的信息,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
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学生的发展,在考虑教育方案时,多几
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
所对应。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
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

6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六) 重视课程 资源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备课要求教师要有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所谓课程资源
意识,就是有意识地让认识、技能、信息、经验、方式、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进入课
程,进入教学过程。不能将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书本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作为唯一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家长、教
研员等的经验、智慧、问题与困惑等都是课程资源,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也是课程
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
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
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课堂和
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加佳。
(七) 构建弹性 学习方案
由于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的起点、能力、动机、态度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差
异,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弹性的
教学设计,灵活地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创设
条件,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切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
能。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
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
梯度明显的练习和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
选择和完成。
(八) 构建新的备 课评价机 制
传统的备课评价注重规范、量化,结果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使备课走向形式
主义。新的备课评价制度应以教师发展性评价思想为指导,通过引导教师积极地
进行自我评价,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检查备课时,则更多的关注
教案和课件中的个性化的内容。应鼓励教师写好上完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把教学
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记载下来。
(九) 改革集体备 课活动形 态
一般的集体备课主要由备课组长等主讲教师承担,或者有固定中心发言人,
其他教师投入较少,对教材钻研不深,对一些实质性问题更缺乏深入的交流与讨
论,个别教师甚至干脆坐享其成。鉴于这种情况,可采取“四轮备课”形式。
所谓“四轮备课”,可以简单概括为:第一轮,独立钻研;第二轮,交流讨

6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论;第三轮,整合完善;第四轮,反思交流。
第一轮备课,要求每一位老师独立钻研每一章节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案
和课件。这时的教学案和课件都不要求尽善尽美,粗糙些也不妨,但强调要有自
己的思考,要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第二轮备课,安排每周固定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雷打不动。活动时,由
备课组长随机指派一两名教师进行说课和课件展示。指名发言后,同行轮流点评,
并说出各人自己的见解,质疑争辩,力争碰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轮备课,教师们将个人的思考和同行的智慧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教学
重点明确、师生互动环节完整、个性特色鲜明的教学案和课件。为减轻同行的负担,
备课组长轮流安排老师完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案、课件和校本练习,其他老师拷贝
后做适当的调整即可。这一轮备课中,特别强调,老师们要借鉴别人的,但不要
照搬别人,发挥自己的,但要时时超越自己。因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相当的差异。一
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口头
表达,富有激情,而有的老师则长于启发诱导,显得沉稳含蓄,有的老师充满智
慧,诙谐幽默,有的老师知识面广,挥洒自如,举重若轻。还有,每个年级学生
的构成也不一样,每个班级内部学生的层次也是不平衡的。如果不能针对本班实
际组织教学,一味的强调统一,显然是不能让学生满意的。只有因材施“备”,
因材施教,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四轮备课,反思交流,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
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
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的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景
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
师的元认知能力问题。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内容,
通过反思交流,再次整合,写出再教设计,这样才能将集体智慧发挥到极致。

五、结 束语

以前有一种说法,说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在再来
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句话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在这个开放的、信息化
的时代,学生已经是见多识广,老师光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只
有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充实自己,拥有汩汩滔滔的源头活水,才能成就

7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和精彩。所以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充实
自己,提升自己。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
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
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
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
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
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
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而不能集体备课“一包到底
”。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
和格局。总之,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
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
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精彩演
绎学生的精彩,用自己的独特激发学生的独特,用自己的个性打造学生的个性。
我们不能试图将备课程式化,但我们不能没有一个基点。备课可以有多种方
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但我们不能忘记,备课应是一门艺术,让教育
无痕的艺术。

如何 提高课 堂教学 效率
胡玉娟
与其说这是一次讲座,倒不如说这是与大家一次坦率的交流,因为在座的每
一个人在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以下
我谈的一些方法只是拿出来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我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它应该渗透着课前
充分的准备,课中精彩的展示和课后深刻的反思,只有这三者完美的结合,才能
称其为真正有效果的一堂课。
所以我的讲座分成三大部分,分为课前,课中,课后。

一、课 前

7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课前认真细致的备课,而备课的充分与否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你上课的自信程度、讲课效果、学生听课的效果,所以备好一堂课是上
好一堂课的关键。
1.细
我们上课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是各种程度参差不齐的,你无法预料到学生
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细致入微的备好每一堂课,
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举个例子,我们英语课学生提出问题最多的
是讲评卷子的课。我准备一堂习题课时, 100 多道选择题,每道题都有 ABCD 四
个选项,我会看 100 道题的同时又看了每道题的四个选择,并且逐一排查,甚至
学生可能在哪个选项上提出问题,我都想到了,所以学生有时非常惊讶,为什么
我看到学生一皱眉头甚至没等他们站起来马上就能说出他们要问我什么和为什么
他会选择那个选项,他是怎么想的,而我甚至能一语中地,很少有废话。当然作
到这一点也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但同时也反映出,你备课的时候是否也细致到
这种程度,是否备课的时候备学生了,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千万不能忘记我
们要带好子弹上战场。
2.全
这一点就如同我们老师所说的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准备一桶水,所以
你一定要把你的水桶装满,并把每一堂课的知识备全备细。我个人认为,当理科
老师要讲一道题时,给学生这种题的一种作法时,至少你还应该多知道一些其他
的解法;而文科老师不应该只备出这一堂课的知识,你应该多涉猎相关的知识,
而且因为现在资料泛滥,每个学生手里都有比你备课资料还全的材料,所以只有
广泛涉猎,全面准备,才能够从容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才能做到沉稳,老练的
应付各种问题,才能做到无论你是多么年轻的老师都会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3.精
以上我说到了细,又说到了全,那么是不是做到以上两点上课就一定会很充
分,学生就会相当满意了呢?我觉得并非如此,我们必须在全面细致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课进行精细加工,做到哪些知识是自己要储备的,哪些是要讲给学生听
的,讲给学生的知识中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我们经常会
听到有一些学生说:我们的老师很负责,上课讲的可多了,但是就是不知道哪些
是重点,该记住哪一个。这就需要我们提取精华,突出重点,让学生听课时,做
到心中有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时有些年轻老师会说,老教师可以,他们

7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明确地知道高考之中哪些是重点考察的,可是我们哪里知道,而且我们生怕讲少
了。这一点很好解决,第一,你应该大量做题,这样不但能够应付学生提出的问
题,而且你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考题考点,而这就是你应该对学生重点讲解的。
第二,应该多向老教师求教,避免走弯路、讲过多没有必要的东西。
精字还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好精练的上课语言,力求一语中地,切中要害。做
到这一点很难,尤其是年轻老师。我听过一些年轻老师的课,在讲述一道题时,
语言罗嗦,讲了半天学生还没有听懂,然后又讲两遍三遍,这样非常浪费时间,
久而久之,你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讲不明白东西。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在课堂
上使用最精练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做到干净利落的解决问题,那就需要在备
课时,你要针对于一些重点的问题,棘手的问题要备出精练的讲解语言,课前就
想好从哪里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如何能做到一步到位,不说废话,学生们还能
心服口服。首先你可以在课前把这个问题先讲给你的同行听,或者讲给老教师听,
他们一定会在字里行间找出你说话的毛病,你讲不到位的地方,集体的智慧会让
你将困难的问题容易化,而且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讲两三遍的情况,但这需要你拉
下脸皮,不耻下问,不能不懂装懂。

二、课 中

上课的过程应该说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以下所总结的是我本人 13 年来在上
课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特点。
1.信
(1)自信:不管你是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还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无论何
时,站在你学生面前,都要充满自信,敢于迎视面对你的几十双眼睛,要让他们
从你自信的目光中读出,你有充分的准备和无穷的力量,勇于面对他们所提出的
任何问题和给予你的任何挑战。坚实的自信心会让你上课时铿锵有力,毫不畏惧
的目光会让你在学生面前信服指数激增,所以无论上任何一堂课,无论面对什么
类型的学生,坚定的信心,自信而执着的目光会让你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2)诚信:教师不是神,教师也是人,所以他一定会犯错误。我们可以全校
调查一圈,问一问有没有从未犯过错误的老师,我想是绝对没有的,所以,我所
谓的诚信就是无论你的职级是首席还是合格,遇到错误要坦然面对,及时更正,
决不能避而远之。但是错误还是尽量少犯或者不犯,一个备课充分的老师很少犯
错误,经常犯错误的老师即便是很诚信,学生也会怀疑其讲授知识的准确性。

7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2.情
(1)真情:我们现在经常会见到年轻老师的教学及班任满意率都比老教师
高,他们取胜的筹码决不是靠知识和经验,而是依靠对学生的真情投入。年龄上
较小的差异使他们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课后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们朋
友般的接触,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的给学生答疑,解决问题,这一点大大弥补
了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学生们在心底里接受了年轻老师,而这一点是我们用知
识和经验无法做到的,因为你高高在上,因为你距学生于千里之外,所以如果我
们这些有经验的老师能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加入让学
生们是那么的开心。
因为老师的真情投入,无私的付出,学生们已在情感上接受了这位老师,即
便是这位老师年轻,课讲的还不是很精彩,但是学生们因为喜欢了老师而喜欢上
了他讲的课,所以年轻老师的成绩往往比老教师高,并不是老教师讲授的不精彩,
课堂效果不好,而是老教师的情感投入实在太少,学生们对于你这科的学习只体
现在课堂上,却很少回家再去学,因为你没有用真情去抓住他们的心。
(2)热情激情:老师在讲台上应该是一个演讲者,是一个演员,一位演讲
者、演员能否吸引观众去欣赏他就要看他是否投入,是否精神饱满,激情澎湃。我
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讲的单调乏味,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并且语调平淡,学生
们直打盹。其实这个时候我特别同情学生,听这样的老师上课真是对学生的一种
折磨。所以我希望在讲台上讲课时,应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你要用热情坚定的
目光不断环视你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听课状态,而不应只是定格在某一个
学生身上;你要用抑扬顿挫、激昂的声音去震撼他们的心灵;你要用形象的思维、
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困意全无,让他们不听你的课就会想你,
使你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煽动者,去煽动他们的热情,照亮他们的双眼,激活他
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在你的真情,热情,激情的感染下,张开嘴巴,活跃思维,
让 45 分钟的课堂成为师生合作灵动的舞台。
3.严: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但是一切都应尽
在你的掌握之中,决不能使课堂上出现乱哄哄,一盘散沙的局面,我经常见到有
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学生根本不是在讨论,而是
在说话聊天,而我们的老师却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组织纪律的人,而起初的讨
论却根本没起到效果,所以这个课堂环节是失败的,而学生们也会说你不会组织
和管理课堂,你管不住学生。
你的课堂要有“堂规”,要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这个课堂什么时候要静,

7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什么时候要动,都是处于你的掌控之中,而你这么做都是为了上一堂更有质量的
课,更有效果的课,使大多数学生受益。所以,谁违反“堂规”,决不客气。而且
学生也是看人下菜碟,厉害的老师上课,他们在他的课堂上不敢说话,不敢睡觉,
甚至连溜号都不敢,因为只要他们眼神一散,就会见到老师那犀利的目光,所以
一定要作一个严格的老师,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不要认为你的忍让,你的和气,
你的不发脾气,会让他们遵守纪律,他们会愈演愈烈,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喜欢你。
并且由于课堂纪律不好,你的课堂效果不好,效率低,影响了大多数学生,他们
成熟的心灵渐渐的会清楚知道什么样的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对他们的成长
更有好处。一味的宽容会让你在学生面前没有了师道尊严,会使你无法控制组织
好你的课堂,更无法谈及课堂效率,将来你更难以胜任一个好班任。
4.趣:主要指老师的教态及语言的绘声绘色,诙谐幽默。我个人认为,现代
的教育者不应该是板着一副面孔,没有笑容,说话刻板的教书先生。我曾经和很
多学生进行交流,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都说喜欢幽默,风趣,活泼的
老师。其实很容易理解,他们正是十七,八岁朝气蓬勃的年龄,我们站在他们面
前,已经是一副长者的面孔,如果我们再有着一颗老去的心,学生们怎么会喜欢
你的课堂,所以用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去丰厚你的语言,风趣你的课堂。无论你
是什么年龄段的人,既然你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决定了你必须面对一颗颗年
轻跳跃的心。所以释放你幽默的细胞,让你的课堂充满生趣,让枯燥的知识充满
灵性,让你的学生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你在酣畅淋漓,诙谐幽默的讲解中,
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求的双眼,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会让你获得一种偶像般
的成功感和满足感,那是一种很爽的感觉。
5.活
(1)设计灵活,运用灵活:要用各种方法将自己的课设计得灵活多样,同
时要注意在课堂上灵活机动。尤其是年轻老师,趁着你还有一颗活跃的心脏,灵
活多变的头脑,多花费一些心思设计一堂好课,不要过早地把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没有生机。一堂课学生配合的如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何,课堂效果如何,课
后是否有成功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是否用心在思考设计这节课。
我上课的时候借助于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细致的备课,经常会留出一
部分灵活机动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随便发问,基本上做到了对答如流,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又能够更灵活更透彻地解决一部分问题。
(2)语言灵活:上课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求治学严谨,教学语言规范,但
是有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无法用规范的学科知识进行讲解,需要你灵活处理。

7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比如一位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不能忍受做某事是之前不能还是
中间或者是之后不能,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我回答说英语知识不是地理知识,
不分震前震中还是震后,学生们听完了都欣然一笑,这个问题并不是我用英语知
识解决的,而是灵活的处理了理性思维太强的学生提出的可笑的问题。
6.准
准确的讲授知识,尤其是对一些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要将语速放慢,语调
加重,字斟句酌,上课的时候尽量不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如“可能是吧”“
差不多”。当然要想做到准确规范,课前备课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一旦面对学生
提出的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决不能信口开河,尤其是年轻老师还不具备知识讲解
的全面性,拿不准的不讲或绕过去,等到下节课准备充分了再准确到位地讲解给
学生。如果总是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学生们决不可能信服你,“金碑银碑不如学
生的口碑”,学生们的评价会影响你以后的教学生涯。

三、课 后

1.思
课后要认真思考本节课收获的是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哪一个地方讲
的特别到位,学生们听得特别明白,而你当时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
语言,把那种成功的方法和语言仔细回忆一下,看是否能够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上课过程中的不足,一定要想办法在下一个班级下一堂课更充分更准确地讲解出
来,决不能使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两个班级同时上演。我个人认为,一位总是不断
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的老师才会不断地进步,他会使自己的课越来越
精彩,当然,他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2.新
课后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法,学习新的知识,年轻老师不要过早地用传统
的知识和方法来束缚自己,而老教师不能躺在旧知识上睡大觉,要更新自己、更
新知识,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你比他们的思想还要前卫,你知道的最新知识比他
们还要前沿,让一颗年轻的心脏带动你永远快乐前行。
3.泛
课后我们应该多利用些时间,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虽然我教的是英语,但
是我们的英语却涉及了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等各学科知识,有时为了讲明白一
篇阅读理解,我会去求教其他学科老师,上课时,当我把该学科的知识滔滔不绝

7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地讲出来,学生们诧异于我的渊博。所以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才能做到胸有成
竹,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驾驭你的课堂。
当然,以上只是我在 13 年的教学生涯中的一些真实的体会,其中有一些我
一直在尽力地做并完美它,有一些做得还不到位。只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做到张弛
有度,行之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课堂,并做到精神饱满地走入课堂,快乐幸福地
离开课堂,更希望一中的课堂教学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学 法 指 导

语文学 习之我 见

邹红梅

语文——好大一棵树!她根深叶茂,扎根于五千年的历史,荫蔽了整个华夏。
仰望那一树的硕果,你该如何采撷?

一、在 阅读中积 累

7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从喜爱读书开始的,当你以倾听的姿态去捧读,你会感觉
那是一次轻松惬意的旅行。一路走来,可以借诗词歌赋陶冶性情,借散文小说丰
富内涵,借历史开阔视野,借哲学增加深度……在阅读过程中,你积累了知识、
积累了情感、积累了经验,你会发现你的语言感觉由迟钝变得灵敏、表达由模糊变
得清晰、写作由苍白变得厚重,不知不觉中你变得博学而深刻。
对高中生来说,阅读不是一路观赏的单纯旅行,而应是用精品意识、笔记意
识、思考意识、致用意识指导的选择性旅行。对于旅程中采撷积累的优美文段一定
先要熟读成诵,继而精思再创,这样才会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古人云:“文选
烂,秀才半。”说的就是阅读中韧性、记性、悟性的重要性。

二、在 生活中感 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中,你不能只钻进“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还应深入生活,于无字处读书。
跳出课内小圈子,关注社会大课堂。远望孤村炊烟、雨后彩虹,让生活的意境
更加深远;体味母亲的眼泪、老师的微笑,让易感的心灵更加丰盈;观察社会万
象、人生百态,让思想的触角更加深刻;汲取生活语言、提炼生活素材,让语言生
根、文笔鲜活……多一份留心、多一份观察、多一份领悟、多一份收获。“世事洞明
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融入生活,语文学习更精彩。

三、在 梳理中沉 淀

阅读和生活是量上的积累,有了雄厚基础,便可以不变应万变,游刃有余。
这时候,所谓语文试卷也不过就是用题的形式来考查你对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体验
的一张纸罢了。
虽然说是厚积薄发,但还是需要一些训练、一些技巧。每隔一段时间要对课内
课外积累的知识和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类储存,对高考考点更要认真梳理、分项
深入探究;每做一套习题,要筛选出经典试题,利用错题本对练习中的模糊点进
行整理,以便复习;平时的解题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解题思维,提高解题速度。
只有这样,你才会远离题海战术之苦,回归文学的精神家园;才会在考试运用时
得心应手,发挥出自己真实的语文水平。
阅文、阅人,写文、写世,语文学习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决不能一蹴而就。掌

7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握了正确的学习之法,语文不仅是根深叶茂的一棵大树,也可能是薄薄的一册画
卷,尽收美景。

高中 数学学 习方法 问题

梁玉俊
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
求,都有一次飞跃。虽然学生刚升入高中时想学好数学,但有的会学,有的不会
学。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
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了
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
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
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

7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赶上去了,那时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
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
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
失败者。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
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
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 ,不肯动 脑
有些学生学习缺乏目的,认为自己反正不想(想也不会)考上大学,混张高
中文凭算了,因而学习上马马虎虎,松松散散,作业不做;有的学生畏惧艰苦的
脑力劳动,常喊“几何难,代数繁”,碰到困难就去问同学,不肯动脑筋;还有
的学生缺乏自信心,总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有疑问就去看同学的作业,抄答案。
2、不订计划 ,惯性运 转
这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对每个学
生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仅高中三年,要学习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许
多学生根本没有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学习只是凭着“惯性运转”,老师让干什
么,就干什么。
3、忽视预习 ,坐等上 课
上课前,许多学生不预习,因而对老师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
师上课时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
即使预习,也像看小说书一样看数学课本,因而不易发现问题,更难掌握教材的
内在联系;有的即使发现问题,也不停下来问个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
4、不会听课 ,事倍功 半
课堂上,有的学生分心走神,瞌睡打盹;有的像架录音机,全听全录,一字
不漏;有的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
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喜欢听老师形象生动的讲数学家故事,数
学轶闻,数学趣题等,而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不感兴趣,更“怕”稍繁
点的数学运算;有些学生轻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仅对解题教学感兴趣;
还有个别学生上课不听,而花很多的时间自学,结果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5、死记硬背 ,机械模 仿
有些学生学习数学时,不动脑筋,不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是死套公式,
乱对题型,机械模仿,题目稍有变化,便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这些学生只重死
记,不重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8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6、不懂不问 ,一知半 解
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某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一
些数学题的解法似懂非懂,而这些疑问又不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结果疑团一
个接一个,日积月累,疑团成堆,造成恶性循环。
7、不重基础 ,好高骛 远
这种状况在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中较为突出,这些学生轻视数学基础知识,基
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赶做作业 ,不会自 学
下课后,有的学生抢做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也有的学生作业赶完,
又做起了各类资料上的习题,重“量”轻“质”,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另一方
面是不想看书,不会看书,缺乏自学能力。
9、不重总结 ,轻视复 习
每节课后,有些学生因赶做作业,而不能先回忆课上内容,再整理课堂笔记,
透彻理解教材,某单元,某章节结束后,又不能融会贯通,查漏补缺,及时总结
有关解题规律,考试前,也不能组织有效的复习,因而往往屡试屡败。
现在高中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因素主要有:
(1)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勤奋学习的态度;
(2)数学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
(3)数学认知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较差;
(4)学习情绪沮丧,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和恒心;
(5)外界(父母及亲朋好友等)传授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6)考试制度的消极影响;
(7)教师的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
总之,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呢,
下面提几点建议:
1、制订计划,计划不要太大,要符合实际,要有每天、每月的计划,而且要
随时检查,调整计划;
2、课前预习,要有预习习惯,预习计划,预习的内容可以依据老师的要求而
订;
3、认真听讲,课堂上要集中精神,认真记笔记,理解不透的地方要做标记,
课下及时

8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请教老师和同学;
4、及时复习,要有复习主线,做适量的习题巩固,切忌看题,要动手演算;
5、独立作业,要限时作业,规范答题;
6、解决疑难,当天的疑难问题不能留到第二天,要坚持当天解决;
7、系统小结,每周要将一周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将知识串线,形成系统;
8、课外学习,如果自己学有余力,可增加自己的课外阅读量,找一些有针对
性的习题
限时做题,提高解题速度。

给高中 生学习 英语的 几点建 议

王丽艳

要想学好英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语言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学习一种
外国语,就如同婴幼儿学走路一般,必然要磕磕碰碰,要做好“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的思想准备。

一、口 语

8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学习外语口要开”,培养英语会话能力,简言之,就是“一薄一厚”,即
嘴皮要“薄”,勤说勤讲;脸皮要“厚”,敢说敢讲。要敢于开口,不怕犯错误,
这就如同我们学母语一般,只有反复训练才能熟能生巧,出错的机会越多,越有
利于提高英语水平。事实上,我们正是通过尝试,被纠正,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逐步提高英语水平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背诵,将背诵的材料“脱口而出”并时刻翻新为己所用
是提高口语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如跟读磁带、模仿郎读、录音比较、模仿背诵等。
选择磁带或者音像制品时最好注意英音与美音的差别,不要交叉使用。模仿背诵
的内容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精心选择,篇幅不宜过长或过难,也可以选择课文中
含语言点的句子进行背诵。

二、语 法和惯用 法

语法和词语惯用法是在英语学习中占的比重较大,也比较耗费时间,容易让
学生感到陷入无休止的循环记忆之中。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我们不是为
了学语法而学语法, 也不是为了单纯记忆惯用法而学习惯用法。试想我们不可能
也没必要背诵字典吧?而学习语法也只是为了便于我们使用英语。
语法的学习我们不妨尝试背诵经典例句和试题,要注意梳理归类,要善于提
出问题,经常总结,自我检测;后者我们可以尝试造句练习,从而达到操练的目
的。还应学会使用工具书。

三、阅 读

保持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兴趣来源于对英语学习成功的体
验和对英语学习爱好的长期积累。可以选择难易适中、贴近生活的原著进行阅读。
可以组成 2—3 人学习互助小组。阅读后可以记日记,组内同学用“点评式评语”
互评,也可以讲给组内伙伴听。

四、写 作

写作是最能反映一个人英语水平的一种方式。造句子,记日记都是练习写作
的有效方法。可以同学互评或者请老师点评。也可以在课堂上,当同学们就某一话

8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题发表各自观点时做简要记录,课下输理成章,就是一种话题作文的训练方法。
还可以读范文或其他同学的优秀作文。
此外,做“小老师”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又一方法。帮助别人学习的过程实际
上是熟记的过程,是自我反思的过程,是思维完善的过程,继而也是迅速提高自
我的过程。
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也有利于提高英语语言素养。如,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
动,实现有效学习;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如,课本剧,英语沙龙,口语大
赛,故事大赛,辩论,演讲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既培养了能力,又激发了学
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英语语言素养。

高一 物理的 学习方 法

韩勇慧

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许多学生感觉高一物理难学,为了帮助学生渡过“难
关”,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我作如下分析:

一、学 习高一物 理困难的 原因

(一) 高中物理 知识结构 特点与初 中物理的 区别


1、从直观到抽象;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实实在在的物体,所讲授的知识大多
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以形象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简易的实验为依据,使学

8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从“实物”
抽象出来的一些“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等。所以高中物理学习,
要求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
2、从单一过程到复杂过程;初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大多是单一的。
如物体要么静止,要么运动。高中物理往往要研究多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过程
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都会变化,过程复杂,需要较强的分析推断能力。
3、从标量到矢量;初中学习的物理量都是标量,高中学习了很多的物理量都
是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加大。
4、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
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
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
(二) 学习方法 上的不适 应
大多数学生初中学习物理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学习上死记硬背现象严重。
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
知识。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
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针 对高中物 理的特点 提出几点 具体的学 习方法

(一) 重视物理 概念、规 律的理解


要想学好物理知识,首要是弄懂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为这些都是基础知
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要认为知道就可以,要对
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等,通过比较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物理,否则就会出现“思维混乱”,更不用说学好物理了。
(二) 注重物理 过程的分 析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
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画图能够变抽象为形
象,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高一力学中较难习题大多包括多个物理过
程。学生拿到习题要确定研究对象,同时要分析有几个物理过程。审题时还要仔细
认真地挖掘隐性条件,只有弄清楚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才能思路清楚地解决问
题。
(三) 运用好数 学工具

8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
具,物理学的很多问题都不能解决。所以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
工具。在中学阶段,常用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运算、三角运算、几何知识、图象等。
要了解、总结这些数学方法被用于解决物理哪些具体问题,以便正确使用这些数
学工具。
(四)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
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
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
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五) 上课要认 真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尽量与老师
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
要记下来。如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将有疑问的知识,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
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真正的“消化好”知识。
总之,同学们应该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通过不懈的努力,
大家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

学好 化学的 几点建 议

关宏勋

一、初中化 学教材出 现但不要 求(或者 要求不高 ),高中 化学教材 不出


现,但 高考又有 要求(或 者高中学 习需要) 的知识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温度改变析出晶体的计算;
2、酸、碱、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3、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定义;

8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4、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如: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等。

二、学 生在化学 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

1、只注重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忽视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
术;
2、只为做题而做题,死记书本知识,不求甚解;
3、基础不牢,考虑问题不周全;
4、不愿意动笔解题,希望老师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送到他们嘴里。缺乏主动
学习的精神;
5、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做到听懂和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很快就忘;
6、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有问题更提不出来问题,因为他们对于做过的习题根
本就不再去看了,缺乏反思和巩固;
7、过分依赖计算器,导致计算能力退化;
8、解题凭感觉,机械模仿,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惰性十足。
俗话说:“学无定法,却也不可无法。”学好化学还是有绝招的。

三、如 何学好化 学

1、加强记忆——必须熟记一些知识
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很明显。很多知识是靠
记下来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鉴别方法等,有的甚至没法去问为什么,
但有些知识如果不理解,简直没法记住。
2、重视看书——有利于查缺补漏,及时进行知识的弥补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都比较平稳,考查的大多数是主干知识及相关应用。
“知识掌握不牢,概念似是而非”的现象时常出现。有的同学认为:看书没什么
用。其实,你所犯的错误在课本上都能找到出处,只是你自己比较懒惰,不爱动
手翻书,光等着吃现成的。有的同学认为:与其看教材不如节约点时间多做几套
题。题海茫茫,何处是岸?还有的同学认为:参考资料上已经系统整理好了学习
内容,不必再看教材了。其实,你自己心里明镜儿,教材是最具权威的备考依据,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自己通过看书动手整理的系统化、网络化
的知识和自己的易错点是自己的脑力思维的结晶,深扎在大脑深处,岂止是参考

8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书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3、重视反思——要把曾经做过的试题再认真看上一遍
尤其对自己曾经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并从中总结出错误的原因。复习中
的错题、疑问、焦点、疏漏、遗缺等都是很宝贵的增分“矿源”,可以使同学们提升
自己的解题能力,培养敏锐的题感。
4、学会审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题的一般方法是:理解题中关键的字、句;理解题中数据的含义;理解题
中的隐含条件。处理习题有如下“四环节”的要求:审题→解答→检验→整理,
即:在按要求完成习题之后还应对自己的每一解题思路和步骤找到自己认为合理
的依据,以检查解答过程是否正确,待得到肯定的结论后,对该题的解题思路作
一整理和归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未来文盲不是没知识的人,而是那些没学会学习方法的人”。

高中 生物的 有效学 法

汪晨囝
现代高中生已具备探索不同学科学习方法的能力,笔者以学生为本,谋求学
好高中生物的有效方法,望学生借鉴,从而尽快适应高中生物学习。

一、如 何利用教 材学好生 物

1. 生物学是一门注重细节和理解的学科,所以要把握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各章节的内容的联系性,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如: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组织-器官-系

8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知识归纳法)
2. 研读课本文字内容,理解和记忆生物科学基本事实(注重完整性)、概
念(挖掘内涵和外延)、原理和规律(注意适用范围),同时施用科学记忆的方
法。如:口诀法记忆八种必需氨基酸(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3.要准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照片所表示的意思,从而夯实基础(图
比文字直接、深刻),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抑或是看图说话,
望文生义的能力)。
4.注重教材中生物学科用语(术语)和日常生活用语互做比较,以及术语
之间的辨析,它们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
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等(类比法)。在学习中,注意分组、
结对,进行归类对比,确实理解掌握后整理记忆。
5. 基于教材实验的设置主要包括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学生可以通过
验证性实验夯实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等,实现“过程式”体验和发
现,养成准确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性实验,练习确定实
验目的、实验方法,学会观察现象、记录和整理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形成敏锐的
观察能力、严密的设计实验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二、如 何做好生 物题

1.审题干
审题干(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十分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将影响
每一道生物题的做答。高二学段一定要养成做题时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审题时一是
要读全题,不丢字落字,还可以用笔在试卷的题干中划出关键词,然后简化已知
条件,弄明白题目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最后要排除迷惑条件的干扰等,以
便准确作出相应正确的推理判断。
2.研选项
生物选择题主要考察基本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弄得非常清楚才能做对。
做题时要冷静地分析,认真研读每一个选项,A 项为什么错,一定要举出反例。
比如“马铃薯芽眼发芽长成植株属于出芽生殖”,很多人顺其自然地认为这是正
确的,那么这句话是否正确呢?教材上《生殖和发育》中写得很清楚,“由根、茎、
叶等营养器官直接发育成植株的生殖方式叫营养生殖,营养生殖属于无性生殖”,
这就验证了题中选项的错误。像这样,每一个选项都要斟酌,彻底弄懂为什么,

8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选择题才不至于丢分。
3.重落笔
有的同学主观的认为字写得越多,知识点就答得越全,命中率也就越高。从
逻辑上来讲,这样做不算错。但从数学角度看,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使得命中点
趋于离散,命中率会下降。总之,按国家的标准就是采分点的范围越小越好,字
数越少越好。做主观题时,要注意书写,不要出现错字等,要用专业术语回答。设
计实验要讲究原则,可行性强,思路清晰,书写规范合理。
综上,教材是关键,题是教材内容的外延。

学好思 想政治 课的一 二三四

陈慧丽

一、听

自觉养成认真听课、勤做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学习极为重要。俗话说,会听的听
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要会听政治老师讲课。听什么?一
听知识,要“懂”字为先,而不是“背”字为先。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二听思
路。要注意教师是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分析与综合,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地解
决问题,怎样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来说,充分利用好课堂 45 分钟意义重大。

9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二、看

看的重点是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根据,必须重视并学会阅读教材,以读带
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中政治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教材上的
原理去分析时事材料,考察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教材是考察的基点,试题材料
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同时边读边思,把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
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读懂的
基础上自然也就易于记住了。

三、练

一方面可以做一些习题,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把
错处鲜明地标示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然后分析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分类统计,
看看因审题、运算、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哪些因素。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
习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对期末考试的试卷做一个认真的分析。另一方面积极关注
国际国内大事,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能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平时关心国
内外大事的同学,政治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成绩往往就比较好。这是因为有了时政
热点的知识储备,思维会更开阔,而政治考试是不回避现实热点的。生活是鲜活
的,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教材的稳定性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材对此往往不能及
时反映,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现实的脱节。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关注变化的生活,及时的把党和国家的路
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通过时事的分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四、总

即总结。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善于从自己和他人身上吸取经验
教训。要知道在整体上自己在哪些知识的把握上不到位,及时调整,要总结不同
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期盼的假期即将来临,同学们可以就本学期的内容做以系统复习,也可以简单预
习下学期内容。假期就是无数个高中生活中的一个个闪光的空间,只要我们把握
住这个空间,那么它将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祝愿大家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
期。

9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学习 历史的 记忆方 法刍议

祖国繁

历史课内容丰富而复杂,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
知识的掌握,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是不行的。不理解的
历史知识难记易忘,只有理解的历史知识易记难忘。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探索记忆规律和途径,就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较快较好地达到学好历史的目的。下
面介绍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一、浓 缩文字记 忆法

这种办法是学会提炼和浓缩教材要点,通过浓缩、简化文字,以利于记忆。例:

9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9 世纪美国经济发展原因,概括为 10 个字:制度、资源、市场、移民、资本。德国
经济发展原因:统一、普法战争后果(或资本、资源)、后起。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
出形式可概括为:设厂、开矿、筑路、贷款、银行等。采取这种方法,使教材中较大
的篇幅简化成几个字记忆,回答问题时再展开。这种方法特点是简练、易记,书本
越读越薄,给人印象深刻,在复习时可起到提示作用,减轻了沉重的记忆负担。

二、巧 用数字记 忆法

例:隋朝的大运河的主要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来记:一条贯通南北
的交通大动脉;用了二百万人开凿,全长二千多公里;三点,中心点是洛阳、东
北到涿郡、东南到余航;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五条河: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经六省:冀、鲁、豫、皖、苏、浙。
“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可归纳为:一个规律:经济政治发展不
平衡规律;两个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三个中心环节:法德矛盾、争夺
巴尔干和英德竞争;四个国家:英德法俄等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制定了野心
勃勃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
中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概括为“一化三改”。
“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时间为 1945 年至 50 年
代中,第二时期为 50 年代中至 60 年代末,第三时期为 70 年代初至现在。将其概
括为三个数,即 10、15、20 多;因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记住“二战”结
束于 1945 年,那么按 10、15、20 多三个数字一排,就可牢固记住每个时期的时间
了。

三、用 歌谣、顺 口溜记忆 历史事件

例:记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湘江、乌江到遵义,四渡赤水抛追敌,金沙彝区大渡河,雪山草地到吴起。
中国朝代歌: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汉后新汉,三国西东晋。
对峙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辽宋并夏金。
元明清三朝,统一疆土定。
记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名称及成立的地点:
重庆三个三建盟(九三学社、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同盟)

9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上海两个促农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
香港台盟国民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另有公民在美国(中国致工党成立于美国旧金山)
用歌谣、口诀、顺口溜这些方法,读起来上口,记起来有趣,同学们可根据需
要自己创作歌诀,一段两段、一句两句都成,只要有助于记忆,不必过分拘泥于
形式。

四、字 头记忆法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李济深、张澜、高岗,可简记为“朱刘宋,李张高”。
又如 19 世纪晚期,英国资产阶级主要政党的著名代表人物:自由党的威廉 ..
格莱斯顿;保守党的本杰明.狄士累利。可简记为自、格;保、狄。
清入关后至 1912 年清帝宣统退位前的十位皇帝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简记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五、图 示、图表 记忆法

历史知识内容繁多,关系复杂,如在学习中孤立的记忆一章一节的知识,而
未能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不注意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会严
重影响学习效果。图示、图表记忆法是常用的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
图示法是根据知识内容本身的结构和相互联系及其内在规律,用简明的图示、符
号、和简捷的文字去示意知识本身的内容、联系和规律的方法。图示法要求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并且科学。
例如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及其演变可采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兴中会

华兴会 中 国 国 民 中 华 中 国
同 盟 党 革 命 国 民
光复会

9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图表法指用分项、分类的表格来归纳知识内容或比较发展程度的方法。例:记
忆中国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侵华史,可制作“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表”,“近代史
上不平等 条约表”。

如: 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表
战争名称 时间 侵略国 战争原因 经过 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国国民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党
通过表格内容的比较、区别,既可理清知识线索,又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
华战争中看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深入,比较出不同战争给中国带来的
影响。
图示、图表除了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填写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
知识,自行设计,自己填写。这一过程既是一次复习,又是一次推理、分析、比较,
是能力的一次提高。

六、学 会分析记 忆历史事 件

历史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重要的要素,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历史
事件形形色色、繁纷复杂。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背景
或原因、经过或内容、影响意义或评价。学习掌握历史事件,要特别注意其中背景、
经过和影响这三大要素的内在联系,避免孤立的死记硬背。如:“王安石变法”
一节,只要仔细分析它的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变法的目的和内容(图解
略)。
变法的背景决定了变法的目的,目的又决定了内容,从内容又可看出变法失
败的必然性。
例:北魏孝文帝改革,从背景中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容上有均田
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政策,汉化政策。从内容上自然可得出结论,即孝
文帝改革的作用:(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

9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分析中,注意一切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有
些内容这里是原因,对另一事件可能是结果。如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中,财政困难
是变法的因,但它是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军队数量
激增、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造成的果。学习历史事件要掌握来龙去脉,前
因后果,在理解基础上,促进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七、各 学科知识 互相渗透 记忆法

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充分
说明了历史学科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历史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
技等等。可谓无所不包。学习历史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知识,尤其是政治、
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必须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和能力迁移。
以史地知识结合为例,历史学习中涉及大量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知识,高
考中每年都有专门考查历史地理知识的题。如古代疆域问题,对外关系问题,古
今地理概念,国家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准确掌握地理概念,这样在学习
历史知识中才会感觉得心应手。如:
利用地理方位知识记忆“战国七雄”国名及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既记了国家,又记了各国的地理位置。
1949 年 10 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49 年 5 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可记为东民主(东德),西联邦(西德);东柏林,西波恩。这样就记住并区别
了国名及其都城。
学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经过,只要对世界各大洲、大
洋地理概念掌握清晰,那么这两个知识点就会既容易记,又有趣,而绝不会出现
知识差错。
学习历史中将文史地政等知识融会贯通,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使
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有利于开发自学的潜力,有利于培
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无固定的格式,只要主动思考,每个人都会总结出一套可行的记忆
方法来。

9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中学 生如何 学好地 理

赫 丽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
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科学读书 ,学会使 用课本

教科书的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
容心中有数。在复习每一节知识时要学会从每节的题纲中理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并要注意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
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归纳和总结,学会梳理知识。

2、熟记地图 ,突出空 间分布

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近几年的高考

9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图的比例尺有逐渐放大的趋势,通过分析
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
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如重要经纬线经过地区、重要城市河流的自然特征
和人文特征,重要地点的经纬度,这些要下苦功把它们记清楚,地图特点鲜明,
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
认真记好。同时平时应用要留心加深记忆,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
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复习中应该把“建立
空间概念”作为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意识,并要把这种意识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3、理解记忆 ,密切联 系实际

在自然地理方面,重点是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
征和内在联系,不要死记硬背,要真正理解,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定要
把重要原理理解透彻,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能只重表象,注意不仅
要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除了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
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的归纳,还要能把本章中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
于实践中,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社会现
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善于观察 ,关注人 文焦点

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能细致观察分析、
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观察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
二者联系起来,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从而展示地理的实际景观。
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文综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因此,在复习时要广泛关
注各种与人文地理有关的热点,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然后以此为载
体,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从而达到复习备考目的。

5、突出主干 ,找准重 点难点

在地理学习中,下列内容为重点:凡是初中区域地理中与高中地理紧密相关

9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的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自然地理部分,注重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影响,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地理部分,重点放在必修教材内容有
机结合的方面,如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特征、分布特征、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
发展等。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地理图像、图表的判断、填绘,一直是地理高考考查的
重要内容和形式。
将近三年高考的常考点、必考点、学生普遍失分多的内容列为难点。如图像、图表的
判读,区域地理差异基本原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对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生活中身边的事情,加以思考和辨析等。

6、精选精练 ,总结方 法技巧

实际经验证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押题猜题已远远不适应现今的高考复
习思路,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重要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
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
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
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置后,要
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
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会贯通,提升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进而开拓综
合能力。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人透彻,下
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精选试题的练习,总结方法规律、答题
技巧,做到做题快速且规范、准确。
此外,答题时一定要回忆课本,使用地理术语,尽量用书本语言表述,注意
规范和逻辑性,这样才能做到不扣分.少失分,夺高分。

9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有 效

教 学 反 思

让语 文教学 充实有 效

于孝华
语文,常常让人心动不已:或为之开颜,或为之神伤;或为之振奋,或为之
憔悴。为语文而着迷沉醉者,比比皆是。
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王元骧教授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
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
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
然而,关于语文的教学,却又让那么多的人充满失落、欲说还休!学生面对
语文课,往往有无限的遗憾和无奈:要么是枯燥的知识讲授,老师滔滔不绝学生
昏昏欲睡;要么老师大量引进野史杂谈,满足学生猎奇心理,课后学生毫无收获;
更有甚者,课堂杂乱无章,学生不知所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强烈反差,让语文

10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教学有了更多的批判或抨击。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让语文课充实有效。
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
有效教学就是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
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
获的教学。语文课要留下鲜明的形象,留下鲜活的语言,留下至诚的情感,留下
至真的感悟,这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
有效,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新课程
推进的有力措施,是实践新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应体现在教学生活的每个层面中,
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预设中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的语文学习活动。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放点“调料”,多给点感觉,让我们的
语文课也品得有滋有味。
1、文本性
要想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收效,就要了解课文、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是当前语文课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一些老师为了教学形式手段的创
新,常常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有的课脱离文本甚至放弃文
本,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现在现成的优秀教案到处都
是,许多老师就投机取巧,不去钻研教材,生搬硬套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思想,
使课堂死气沉沉。我认为老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这些教辅材料,潜
心会文。反复诵读,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
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还要从整单元,全册、考纲、考点等角度看文本,这样就可以游刃有
余的设计教学思路了。
2、明确性
“ 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确定一
组简明的教学目标。“面面俱到,等于不到” 、“与其伤敌十人,不如毙其一个
”,一篇课文或一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
教学要好得多。而现在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或是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或是旁逸
斜出、无谓争辩,或是陷于一点、纠缠不清,或是漫无目标、听之任之,把课堂变
成了“放羊式” 课堂,所以语文课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
明确,教学的思路更要明确。如《灯下漫笔》一课,课文内容深,思想性强,理解
很有难度,我在讲课时只从两个角度——理思路、品语言——进行讲授,学生在

10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理清思路时就理解了文本的思想,通过品味语言,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受
益很大。
3、简洁性
“简洁,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师智慧的结晶。”(陈钟梁)简
洁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
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语
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着太多的“使命”,也就是“大道至简”。在语
文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不宜过多,要简洁。教学中的“简”指教学目标简
明——解决好一两个真问题;留给学生真教学内容简约——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
精力,选择关乎学生终身受用 的“核心知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
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不必设那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让
学生去钻;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
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要让语文
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搞教学,扎扎实实促发展”。
4、新鲜性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人
文因素,也就是更需要“包装”。如果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以同一种面孔示人,采
用的永远是单调、刻板的教学形式,时常机械地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序,那么不要
说是学生,恐怕就连教师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怎么能谈得上有明显的效果
呢?因此,我们要不断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不断
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让学生有一点儿新鲜感。
一个单元的 4 篇课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教学重点,一个单元结束后组成一个
完整的只是体系。如第一册的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我分别从诗的意境、诗的意象、
诗的主题、诗的语言 4 个角度分析诗歌,第三册的第一单元是各代诗歌,我又从
古代诗歌的体裁讲起,从诗的沿革、诗的主题概括、诗的表现手法、诗的鉴赏方法
等角度来讲诗,让学生每篇课文都有新的知识学习,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另
外课前演讲、作业、课堂形式都要时时变换,让学生感到语文课是新奇的。
5、愉悦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所以善于
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一点儿轻松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幽默、游戏、表演通常

10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采用,就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语
文课堂应该常闻笑声。好的课,可用“累”与“不累”来衡量:
如若学生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
一堂好课。反之,学生兴致索然,目光呆滞;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
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那当然是一节失败的课。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每一个次
拿着课本、备课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我们
应该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去尝试一节节不同的教学。

初做 教师的 一点心 得

刘春波
本学期开学不久,学生写作文《我的老师》,其中几篇写我的作文都称我的语
文课为“笑声课堂”。那以后至今的几个多月时光里,师生感情一直很融洽,很
多同学等着盼着上我的语文课。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由得从中摸索出了一点点东
西,今天,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叫什么呢?姑且名之曰“笑声课堂”吧。
众所周知,语文课难上,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上不好就会枯燥乏味,催人
欲睡。因此,语文课如何“搞活”应该视为每名语文教师教学历程的研究重点。就
课堂气氛而言,有一个活跃的,积极的,充满灵性的师生对话空间无疑是很必要
的。

一、如 何“搞笑 ”及教学 事例举例

我觉得,“笑声课堂”的主角应是全体师生。师要强调一个“启”字,即通
过适时适度合情合理的点拨,使学生有了想笑的意识、冲动,乃至条件反射。对学

10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生而言,要强调一个“悟”字,如果领会不了教师幽默风趣语言中的丰富内涵,
那么,再好的点拨也无异于隔靴搔痒、对牛弹琴了。可见,关键还是在于“启”的
方式:既要独具匠心,体现师者广博胸襟,学者风范,又要水到渠成,干净利落,
力避拖泥带水,矫揉造作。这样才能催化学生的“悟”。在“启”字上,还要注意
避免庸俗化、市侩化,应保证语文课有较高的人文品位。
事例( 一):课 堂偶发事 件处理
也许每名一线教师都不乏这样的经历:当你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咣啷”
一声,一名学生连桌带人翻倒在地;当你演得忘乎所以时,突然一名学生莫名其
妙的“啊——”了一声;或者当你正说得口沫横飞时,双目余光所及之地,竟有
一名“逆子”神游梦乡!对于这些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切忌狂轰滥炸式的
批评,排山倒海式的教育。正确不费力,育人又搞笑的办法是“零处理”,装装
糊涂。比如,你可以轻声细语地对熟睡之人说:“某某,小心着凉,老师给你拿
床被来如何?”睡觉者一定会面红耳热霍然惊醒,一定会在全班学生的会心一笑
中重整精神。既不影响师生情绪,又保证了听课效率,及时的拉回了迷途野马,
何乐而不为?
事例( 二):精 心打造几 次难忘
“笑”能提神,“笑”可解乏,“笑一笑,十年少”。诚然,笑的确使人受
益。面对高中繁重的课业负担,超负荷的知识含量,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心理承
受能力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红灯区。于是,他们一个个过早的“成熟”了,不
再年轻浪漫朝气蓬勃了,不再欢声笑语童心满怀了。这个时候,需要语文教师用
“笑”来慰安他们渐趋麻木的心灵,用“笑”来抚慰他们开始木讷的面孔。 “笑
”有多种,影视文化里的相声小品,报刊杂志里的漫画幽默,生活身边的烟酒糖
茶……凡此种种都能引人发笑,逗人大笑,令人长欢笑。但是,笑过之后似乎应
该留下点什么,这就是难忘。难忘,是一种笑过之后永不忘记的人生启迪。

二、“ 笑声课堂 ”教学模 式的几点 说明

首先要适度。古人云,“过犹不及”。如果一节课总是在欢笑,那就失去了教
学的宗旨。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或严肃或温情或春风化雨,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
教学之征车,鼓舞教学之风帆,使师生互动,让教学和谐。反之,偏执一隅或两
手乱抓都是不恰当的,生硬的,学院式的“填鸭”了。
其次,要注重教师的人格修养。师德建设既重知识,又重人品。“笑声课堂”

10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是不能出现在一个古板、僵化、麻木、教条化、教材化、考试化的“老夫子”课堂上
的。“笑”来自于教师的豁达、大度、乐观、开朗的个性,来自于教师平易近人,能
洞悉学生心灵密码的“火眼金睛”,来自于能投其所好,施其所爱的育人策略。
同时,“笑”又要有丰富的“语感(语文的感觉)”,广博的学识,前卫的思维
视角,理性与感性合二为一的大脑,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等所有表演家的天赋之
才,后天之学。

三、结 语

语文“笑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班级特定教师的前提条件下尝试出笼的,
其中定有诸多不当之处,敬请众前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有所提高,为中学语文
教学尽自己的一点点薄力。

《琵 琶行》 的情感 品读( 案例及 反思)

潘 娟

一、案 例背景

讲授《琵琶行》一课,一般教师会从音乐演奏入手,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
语句,但我认为欣赏音乐描写固然重要,理解心灵的共鸣与悲哀的宣泄更重要。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也是这首诗中的千古
名句,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而音乐描写的意义,正在于它暗示并烘托
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哀,并为悲哀的荡涤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和共鸣点。我从如下
三点介绍本案例的背景。
1、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中不是花大力气鉴赏音乐在诗中的魅力和诗人表
现音乐的笔力,而是对其中故事及故事的交织与共鸣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引发学
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2、对阅读目的的回归。“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
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

10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体悟人生的况味,可能也应该成为教学目的。
3、对思维方法的丰富。阅读时,学生不时有零星的领会和感悟,也许那一瞬
间,学生有所触动,有所联想,并不自觉地在心里感慨一番。但如何抓住那闪电
般的感受,以此打通文学阅读的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他们没想过也
不会做。课堂教学如果能教会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对他们理解教材还是丰富人
生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

二、课 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琵琶行》第二段,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 1:作者写音乐声的诗句写得很美。
生 2:乐声里隐含着情感。
师小结:第二段出彩之处一是琵琶女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二是作者卓越的表
现才能。也许最动人的应该是在音乐声中,演奏者和听众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氛围
里,他们的心在共鸣,情在交融,找到了心底里那个掩藏最深的自我。
师: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
话。(学生纷纷表示赞同)那你能否列举一二?
一名学生首先发言: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
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
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
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
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
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第二名同学接着说:学过一篇课文,说的是贝多芬一天晚上散步时听到一阵
琴声,原来是一双贫穷的盲兄妹在弹奏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知道他们又盲又穷,
但非常热爱音乐,深受感动,决定帮帮他们,回家后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 乐
曲当然很美,但音乐中的情谊更美。
第三名同学发言:《笑傲江湖》中的魔教长老曲洋和正派的刘正风却因为琴箫
合奏结成了生死之交。刘正风宁可面对灭门的威胁也不出卖知音,两人在临死之
合奏一曲《笑傲江湖》,非常感人。
第四名同学又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我想,李白

10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一定会永远记得这个场面。
师:和李白一样,白居易也会深深地记得一段离别记忆的。一个秋天的夜晚,
谪居九江的诗人送别一帮朋友,正在黯然销魂的时候,传来一阵美妙的乐曲声,
于是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如果你也在现场,并且化身而成诗人,你的心几次被
打动?请默读全文,找出动情点。
学生默读。两分钟后,开始回答。
生 3: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为什么呢?
生 3:我觉得这种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师:没错,很多感受很难表达,但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把难以表达的意思尽量
用语言来表达。(生大笑)。
师:你前面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那时听者心里会有哪些联想?
生 3:感觉就像置身在春天的阳光下,闻着花香,听着莺啼。
师:这时候生命中一些美丽的、温暖的镜头将会一一浮现,对不对?请接下
去分析。
生 4:然后乐曲转为冷涩,“冰泉冷涩弦凝绝”,听者也便仿佛置身三九寒
冬,充满了悲凉和伤感。一件件不愉快的事情都被勾起来了,琴声越低沉,听的
人心里越难过。等到乐曲低沉到凝固的时候,听者的感情也就降到了最低点。所以
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热烈鼓掌。)
师:这不就把不可说的感觉好好地说出来了吗?(稍停)下一位?
生 5:我是在诗的开头,“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中,“醉不成欢惨将别
”。
师:为什么?
生 5:从杜甫的《登高》里,我们知道失意文人在深秋时节总要悲秋,想着国
家的前途、百姓的命运,更想到自己的贫病交加,孤独无依。难得朋友相聚,却连
喝酒也不能喝个痛快。
师:是啊,在孤独的贬谪生涯中,离别多,相聚少;欢乐少,悲伤多。离别
时强颜欢笑,设计快乐,快乐却不能如约而至,心里有说不尽的伤感和失望。所
以,此刻的月亮也仿佛浸透了伤心泪——别时茫茫江浸月。
生 6: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教室里
有轻微的骚动,学生觉得他讲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这句话多好,千百年来无数人引用它。(稍停)但我觉得很没道理。琵琶

10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
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学生议论纷纷,都表示不赞同教师的话。短暂的讨论过后,他们派出了代表。
生 7:他们的遭遇很相似。都是年少有成,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
教坊第一部”,诗人也很早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然后都风光一时,琵琶女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说明她长得漂亮、才艺出众。于是引来了
众多的 Fans。(生笑)
师:对呀,凭着高超的琴艺和出众的生活,她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这是人生
中最难忘的辉煌岁月。那么,白居易呢?
有学生从参考书中找出了这么一段:白居易在 29 岁那年,中了进士第四名,
最后终于在 32 岁的时候踏上了他的政治舞台。期间,他经过多次的升迁,最后终
于到达了他的官途的高潮,被授予翰林学士。
师:接下来呢?
生 8:辉煌过后是平淡,因为年长色衰,她再也没有那么多人的追捧了,变
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于是当机立断,嫁给了一个有点儿家底的商人。(生笑)
生 9:我觉得不仅因为年长色衰,可能还有社会原因。诗中不是还有“弟走
从军阿姨死”的说法吗?也许是因为战乱,她流落江湖,不得已嫁给了商人。
有些学生点头称是。
师:就像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生 5 点头)你读得很细心,联想得也很合理。
白居易也是如此,他的遭遇怎样?
生 10:他被贬官外放,生活很不如意。
师:刚才你们这些对比分析,依据在哪里?
生(齐):书上第三、四段。
师:那我们一齐朗读这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朗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11:作者为什么对琵琶女的过去写得详细,现在写得简略?
生 12:作者到底是想表达琵琶女悲惨的身世,还是抒发自己官场的不得志?
师:为什么这么安排?
生 13:我想是因为两个人的遭遇是很相似的,琵琶女辉煌的过去也就意味
着诗人曾经有过春风得意的生活,诗人孤独寂寞的现在也就等同于琵琶女凄凉的
处境。对照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了,而诗歌是要求语言简练的,所以作这样的

10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详略安排。相同的境遇引出相似的感慨。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感受?
生 14: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
生 15: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
生 16: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生 17: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
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
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
生齐:因此都有怀才不遇之感。
师:还有同学在预习本里提出问题:最后一段写琵琶女又弹曲,作者是听了
她的身世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而泪落沾巾,那么其他人为什么也“皆掩泣”?
生 18: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伤感的音乐本身就有催人泪下的作用。
当我看电视《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小强想念妈妈时的背景音乐一响起来,我的眼
泪就掉下来了,虽然我并不是被人领养的孤儿。
师:是啊,我当年看电影《少年犯》时,台上的少年犯唱起“妈妈呀,妈妈呀
”时,我也落泪了,虽然我并不是失去自由的少年犯。很多人读李煜《虞美人》一
词时也产生了故国之思,虽然很多人没有机会做亡国之君。
生 19:我觉得“满座重闻皆掩泣”的人并不是局外人,他们和白居易一样 ,
也是伤心人。注释里讲到“送客盆浦口”,第一段里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可
见他们和诗人白居易一样,也都是生活中的失意者,说不定也有遭贬的经历。
(我大喜,觉得他想到了我忽略了的地方。)
师:是呀,有才而不得志的岂止伤心琵琶女?岂止郁闷白居天?在琴声中,
这一群人透过琵琶女的身世看清了自己的悲哀,所以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于是“
满座重闻皆掩泣”。但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生 20:因为白居易的遭遇最为悲惨。
师:这么说是不错的,但太概括了。从词语的语用色彩看,下句“江州司马
青衫湿”七字四词,几乎每一词都蕴涵深意,都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江州,
即九江,也即诗中提到的“浔阳”,那是一个“地僻无音乐”的地方,是唯有“
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穷乡,相对于首都长安,遥远的江州已是天涯。元稹诗中说
到他得知白乐天被谪江州这一消息时,“垂死病中惊坐起”,可见那对一个进取
中的知识分子打击有多么大。再看“司马”二字,此处已并非《鸿门宴》中左司马
曹无伤那个掌管军政事务的要职,而是作为州刺史副官的一个闲职。“司马”这
个官职在文学中似乎天然地就跟才高遭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柳宗元、刘禹锡

10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他们的“八司马事件”就是明证。从唐诗中,我们读过多少有志有才的诗人沦为
“司马”后的忧伤啊。于是,从这个看似不经意的词中,我们还可以隐隐读出诗
人忠正被贬的委屈和愤懑。人生短促,理想空耗,我们从“江州司马”这一自称
中读出诗人沉重的自伤自怜!
师:我分析了江州和司马,谁来分析“青衫湿”?
生 21:(自告奋勇)老师,我来。古代称呼别人生活得意时,总是用鲜艳的
词语,如“大红大紫” 、“红得发紫”。形容人物的悲惨命运时,总会用“青衣
”“蓝袍”。所以,“青衫”这两个字不仅写出诗人当日的衣着,也暗示了他的
悲惨命运和痛苦心情。(全班同学“哇——”地赞叹,他略带得意地坐下。)
师:在琵琶女的再弹一曲之后,白居易哭得“青衫湿”。可是中国古代的人
表达感情很含蓄,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萍水
相逢的女子面前泪湿衣襟。如果你是在音乐中泪流满面的诗人,你希望再次有这
样的经历吗? 学生议论纷纷,多半是表示不愿意当众流泪。
师:我很喜欢读龙应台的文章,我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情形跟课文非
常相似。出示幻灯片: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的家
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 15 年。铁镜
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
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
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
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儿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
声。
父亲 16 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
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 16 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
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
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
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这一段跟课文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何其相似!我们感到难为情,正是因
为不曾了解那种隐藏多年的痛到底有多深。龙应台在那以后,陪父亲去听过好几

11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次《四郎探母》,因为艺术具有宣泄痛苦、缓解伤痛、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使孤独
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
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学生静静地听讲。下课铃响了,他们仍感
意犹未尽。
师总结:是共同的人生遭遇让诗人与琵琶女在那一刻深深共鸣,又是共同的
文化心理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对诗人深深理解,而这正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魅力。在
青春期这个对文学艺术有天然亲近感的时期,愿文学和音乐长伴你的人生,让它
丰富你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让它抚慰你灵魂深处不可名状的伤痛。

三、教 后反思

《琵琶行》是一篇经典课文,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组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
轻而易举的事。但把课文化为学生的“知”很容易,化为“情”、“意”、“行”
却很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文学作品的移情作用。但移情作用很容易
导致离开文本聊大天,因此,我特别强调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从学过的诗文中进
行引申联想。本节课,我觉得如下三点尝试比较有价值:
一是用“相知——相遇——共情”的线索串连全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
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化身而成诗人,你的心动了几次”这个问题把全文的动
情点突显了出来。无论是“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烘托,
还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铺垫,或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直抒胸臆。
二是用“叙述——聆听——旁观”的三重视角审视事件,破解情感的奥秘。
陷在往事中不能自拔的琵琶女只为自身遭遇伤感,而在情感共鸣中思索命运的诗
人却写出了千古名句,成为失意人的共同语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又以自己的经
历来丰富文学的内涵,形成文化认同。本案例把这三重视角有机地结合在诗歌阅
读之中。
三是相关资料的引入,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无论是古诗传统中离别音乐的作
用,学生看电影时的落泪经历,还是学者对艺术功能的概括,都使这首诗由个别
的遭遇事件迁移转化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从而在更大的背景里展示诗歌的
艺术魅力。
当然,这种教学尝试只是笔者所作的粗浅探讨,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思考和
探索,来丰富古代作品的教学内容,赋予古典作品更多的现实意义,从而让学生
乐于学习它们。

11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发掘教 材潜能 ,开拓 学生思 维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贾立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
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
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
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发掘教材内涵,
引导、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开启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
维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时,结合教材特点,发掘教材潜
能,开拓学生思维的点滴做法。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一、在函数 单调性的 概念教学 中渗透数 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 ,帮助学 生由


形象思 维上升到 抽象思维 ,培养学 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

11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函数的单调性”一节中,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以学生熟知的一次函数和二
次函数图象为素材,逐步由形到数,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图象在上升或下降时函
数值的变化,然后再推广到一般得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每一阶段的活动都是学
生思维认识的升华。这很自然地完成了使学生由图形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概念的抽
象思维过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函数单调
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函数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判断、分
析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体现“函数——图象——单调性”的探究思维过程。
1
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y  x、等函数单调性的讨论
y
x
.。

二、在函数 单调性的 应用教学 中充分挖 掘教材内 涵,发挥 其潜能作 用,


拓宽学 生的思维 空间,积 极培养学 生的思维 能力
本节内容重点突出了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以及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证明。
在教学中,如果以本就本,照本宣科,这仅仅让学生领受了一些表面的知识方法,
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不足取的。其实,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最
重要性质之一,其蕴涵丰富,应用广泛,灵活多变,是函数的一大亮点,是历年
高考的重点、热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本质,
努力挖掘出深层次的知识方法内涵,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在本节的施教过程中,我在新授课后安排了一节专题课——“函数单调性
的应用”(课前布置学生研究讨论)。具体安排如下:
问题 的 提 出: 同学们,在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后,请结合自己学习函数的
基本知识,探索思考函数的单调性有哪些重要应用?
经过学生的习题训练(以教材练习、 《数学基础训练》题目为主)、分组探究 讨
论、归纳总结,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函数单调性的应用主要体现
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 判断、证 明函数单 调性
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是函数单调性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定义法、图
象法为主。

问题探 究 1.你会判断函数 f ( x )  x  x在(,)上


 
3
的单调性吗?请证明你

11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的结论。
解析: 本题显然考虑用定义法,试一试!利用定义法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关

键是对 y  f ( x2 )  f ( x1 ) 进行变形。

解 : 设 x1 , x2 是 ( — ∞ , +∞ ) 上 的 任 意 两 个 实 数 , 且 x1  x2 , 则 x1  x2 ,

x  x2  x1  0,

y  f ( x2 )  f ( x1 )  ( x23  x2 )  ( x13  x1 )  ( x23  x13 )  ( x2  x1 )


 ( x2  x1 )( x2 2  x1 x2  x12 )  ( x2  x1 )  ( x2  x1 )( x2 2  x1 x2  x12  1)
x1 2 3 2
 ( x2  x1 )[( x2  )  x1  1].
2 4
x 3 x 3
Q x  x2  x1  0, ( x2  1 ) 2  x12  1  0, ( x2  x1 )[( x2  1 ) 2  x12  1]  0,
2 4 2 4
y=f ( x2 )  f ( x1 )  0.

∴函数 f ( x )  x  x在(,)上
 
3
是增函数。

思考与 讨论:
同学们,你能总结一下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步骤吗?
[小结]
(1)运用定义法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① 取 值 : 设 x1 , x2 是 该 区 间 内 的 任 意 两 个 实 数 , 且 x1  x2 , 则

x  x2  x1  0 ;

② 作差: y  f ( x2 )  f ( x1 ) ;

③ 变形: 对 y  f ( x2 )  f ( x1 ) 进行变形,化简为因式分解式或完全平方

和等最简形式,以便于判断符号;

11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④ 定号:判断 y  f ( x2 )  f ( x1 ) 的符号。要体现判断过程,因果关系明确,

说理充分,
当符号不确定时,须分类讨论;
⑤ 结论:根据函数单调性定义确定函数的单调性。

(2)运用定义法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关键是 y  f ( x2 )  f ( x1 ) 的变形。

常用方法: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二次式的配方、分式的通分、根式的有理化等
方法,化简为因式分解式或完全平方和式等最简形式,以便于判断符号。
ax
问 题 探 究 2 : 讨论函数 f ( x )  x 2  1 (a  0) 在(-1,1)上的单调性,并证明你

的结论。

解析: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证明,关键是对 y  f ( x2 )  f ( x1 ) 进行合

理变形和符号判断,分式形式常用通分方法。
解: 设 x1 , x2 是(1,+∞)上的任意两个实数,且 x1  x2 ,则 x  x2  x1  0.

ax2 ax1 ax2 ( x12  1)  ax1 ( x2 2  1)


y  f ( x2 )  f ( x1 )   
x2 2  1 x12  1 ( x2 2  1)( x12  1)
a ( x1  x2 )(1  x1 x2 )
 .
( x2 2  1)( x12  1)
Q 1  x1  x2  1x  x2  x1  0,1  x1 x2  0, x12  1  0, x2 2  1  0,
a ( x1  x2 )(1  x1 x2 )
  0.
( x2 2  1)( x12  1)
Q a  0,
当0时,
a y  f ( x2 )  f ( x1 )  0, 函数为减函数;
f ( x)
a y  f ( x2 )  f ( x1 )  0,
当0时,函数为增函数。 f ( x)

点评: 在判断 y  f ( x2 )  f ( x1 ) 的符号时,由于 a 的取值不同,单调性也不同,

11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所以须对 a 进行分类讨论,因为 a  0, 所以分和两种情况讨论。


a0 a0 充分体
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利用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要求步骤规范,思路严谨,有利于培养
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 求单调区 间
函数的单调性是针对某个区间整体而言的。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也是函数单调
性的重要应用。特别注意的是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所以,要求
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
问题探 究 3:你会写出函数 f ( x ) 
x 的单调区间吗?试一试!
1
解 析 : 我 们 知 道 , 函 数 f ( x)  x 是 一 个 反 比 例 函 数 , 其 定 义 域 是 ( -∞ ,

0)∪(0,+∞),图象是双曲线(如图)从图象中可以得到函数在(-∞,0)
1
和(0,+∞)上都是减函数。所以,(-∞,0)和(0,+∞)都是函数 f ( x )  x

的单调减区间。
y

o x

思考与 讨论:
1
① 说 f ( x) 
x 的单调减区间是(-∞,0)∪(0,+∞),对吗?
1
② 能否说函数 f ( x)  在其定义域上是减函数?
x
1
点评:不能说函数 f ( x)  的单调减区间是(-∞,0)∪(0,+∞),虽然函
x
数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但在(-∞,0)∪(0,+∞)上并

11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不是减函数。事实上, 1  2, 而。
f (1)  f (2)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首先确
定函数的定义域,注意单调区间的写法,虽然函数在不连续的若干个区间上具有
相同的单调性,但在写单调区间时要分开写,不能并!严密的逻辑,培养学生思
维的批判性。

(三) 比较大小
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是函数的单调性的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应用时,要注意
分析函数的单调区间。

问 题 探究 4 : 若函数 f ( x) 在(0,2)上是增函数,图象关于 x  2 对称,你能


5 7
准确比较 f (1), f ( 2 ), f ( 2 ) 的大小吗?试试看!

解析: 要比较三者的大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需将“自变量值”转化到同一单
调区间上。

解 : ∵ 函 数 f ( x ) 的 图 象 关 于 x  2 对 称 , ∴ f ( x )  f (4  x ) ∴
5 3 7 1
f ( )  f ( ), f ( )  f ( ),
2 2 2 2
3 1 1 3
而 1, 2 , 2  (0, 2), 且 2  1  2 , ∵函数 f ( x ) 在(0,2)上是增函数,
1 3 7 5
 f ( )  f (1)  f ( ), f ( )  f (1)  f ( ) 。
2 2 2 2
点评: 本小题体现了函数单调性和对称性的有机统一。利用对称性,将“自
变量值”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上;利用单调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体现了等价
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 解不等式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体现了量与量之间确切关系,在应用时可以灵活转
化。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解不等式,其原理是:
f ( x)
若函数在区间D上增,D,则x1 , x2  x1  x2  f ( x1 )  f ( x2 );
f ( x)
若函数在区间D上减,D,则x1 , x2  x1  x2  f ( x1 )  f ( x2 ).

11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即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将函数值的大小与自变量的大小进行转化。

问题探究 5 :已知函数 f ( x) 是定义在(0,+∞)上的增函数,对定义域上的任

意实数
x, y都有f ( x y )  f ( x )  f ( y ) 成立,且 f (3)  1, 若 f (a )  f (a  1)  2.

试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这是一个抽象性函数单调性应用问题,方法是引导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要
求 a 的取值范围,就要设法建立关于 a 的不等式(组),而要得到不等式,就需
设法去掉函数符号,利用单调性化简。
解 :Q f ( x y )  f ( x)  f ( y ), f (3)  1, 2  f (3)  f (3)  f (3 3)  f (9),
 f (a)  f (a  1)  2  f (a  1)  f (9)  f [9(a  1)].
Q f ( x) 
又是定义在(0,+)上的增函数,
 a0
 9
  a  1  0 解得1 a  .
 a  9( a  1) 8

9
 a的取值范围是1 a  .
8
点 评 :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不等式,体现的是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
在转化过程中,注意不要忽视函数的定义域。严密思维,准确转化,培养学生思
维的严谨性。
(五) 求函数的 值域(或 最值)
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是首选方法。根据题设,观察
分析函数的特点,判断函数在已知区间上是否单调。
问题探 究 6:如何求函数
1  1 
f ( x)  x  在,上的最大、小值?试试看!
1
x  2 

解 析 : 由于函数的图象不易作出,所以不好用几何意义求最值,考虑函数单调
1 2
性求最值。我们不难发现 f ( 2 )  f ( 3 )  f (1) ,故猜想该函数为减函数,最值易求!

11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先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 1 
解: 设 x1 , x2 是  2 ,
1 x < x2 ,则 ∆x = x2 − x1 > 0.
 内的任意两个实数,且 1

1 1 1 1
y  f ( x2 )  f ( x1 )  ( x2  )  ( x1  )  ( x2  x1 )  (  )
x2 x1 x2 x1
x1  x2 1 ( x  x )( x x  1)
 ( x2  x1 )   ( x2  x1 )(1  ) 2 1 1 2 .
x1 x2 x1 x2 x1 x2

 1 
Q x1 , x2   ,1 , 且x  x2  x1  0, x1 x2  1  0,
 2 
( x  x )( x x  1)
 2 1 1 2  0, 即y=
 f ( x2 )  f ( x1 )  0
x1 x2

1  1 
∴函数 f ( x )  x  x 在,上是减函数
 2 1

1 5
当时取得最大值;
x , f ( x)
2 2
x 1 f ( x)
当时,取得最小值2.
本题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采用的方法是:特值探路——直觉猜想——理
性证明,由特殊到一般,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
重要思维方法。合理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领受其中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推理
论证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数学教师要充分
认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在课程改革中担当起关键的角色和作用,
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中,认真
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发掘教材潜能,开拓学生思维。让我们积极
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吧!

11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关注师 生发展 ,进行 有效教 学

葛 谦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每位教师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与挑战。不
仅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进行教学改革,更要不断的思考怎样利用课堂有限的
四十五分钟,提高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
地学到知识,学懂知识。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
发展。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
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要想让学生在较
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首先要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俗话
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到能否在课堂上
建立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导课必须要简明扼要,要有科学性和时间性。紧扣教学
目标,尽快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起学习兴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所给的
教学素材,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利用文中的插图,
直接通过回答或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利用教学媒
体,通过视觉上的感受,或通过音乐欣赏的导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利用
文中所提供的背景知识,历史题材等,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自主表演作为导
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进行有效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往的教
学课堂中,教师是极端的权威者,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建立
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让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并解决

12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问题。真正变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课堂上,我们运
用了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采取了小组
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了知识产生、
发展和获得的全过程。
此外,我们意识到有效的教学来自与和谐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
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亲
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努力地创设一种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也是“益
友”,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开放的教学氛围。这里教师更多地扮
演了“共同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自由地发表自
己的意见,在开放的师生关系中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谐的教学过
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交流,各抒己见,沟通了彼此的
认识、观点和看法。
再有,为了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我们还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加减与活用。
龚亚夫先生曾说过“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
不一定全考。”我们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与安排。对于英语
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完成教材内容之余,进行了拔高和拓展,如教 Book 2A Unit2
时,补充了介绍英语国家报刊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基础知识尚有困难
的 同 学 , 具 体 地 分 析 每 单 元 上 目 标 底 线 , 取 舍 Warming-up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以人为本,尊重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差
异。通过此种方法,学生提高了自身语言文化和英语素质,促进了英语学习向更
高的层次延伸拓展。
我们还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有效教学,需要有厚重
的底蕴。对教材有创性的思维,与平凡中见新奇;对知识的掌握深刻,“一语破
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育中富有智慧和机智,具有严谨治学的
教学精神、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在有效教学中逐渐地成长与成熟,在专业
发展上成为名师甚至是大师。

12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构建 新型有 效课堂 促进 教师专 业发展


杨长海
这堂课是针对英语第一册 Unit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的阅读课,主要目
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让同学理解课文大意,使同学们了解“音乐的种类、
来源以及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快速阅读、跳读、精读和课堂活
动理解文章,巩固所学知识。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

一、知 识准备和 课文导入


(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然后让学生说出音乐的类型,引出课文中出现的
“ pop music, rock music,Latin music”等,给大家一个认识音乐的机会。

二、分 步骤阅读 理解全文


(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1.Fast reading
(1)在听课文录音之前给学生一些 pre-listening questions,使他们在听的过
程中能有意识地注意这些问题,同时配上一些生动的画面,并给他们一些 key
words,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 2 ) 对 刚 才 提 出 的 问 题 进 行 选 择 ( Decide true or false according to the
text)。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大多数同学能正确回答。
2.skimming
通过略读,找出每段的 topic sentence。

12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3.Intensive reading
(1)通过对全文的整体理解,进一步回答问题。
(2)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抓住关键信息,了解有关音乐的知识,采
取填空形式分析段落,并 Retell the content about different music。

三、练 习和巩固 ( 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列出表格,对比各种音乐的不同,使学生能把阅读内容
再温习一遍,加深理解,从而进行归纳总结。

四、知 识点讲解 ( Language points)

对重点、难点的句子和知识点进行讲解。

五、总 结( Summary)

六、布 置作业

谈谈你喜爱的音乐。

整体设 计:
本堂课在整体设计上力求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教学手段的运、情境
的创设,还是阅读的训练巩固、学生的活动等,都力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充分融入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
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
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
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
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这节课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我认为这种方法有着大容量、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特点,
平时我也经常使用。我坚持 Think,pair and share 的原则,通过讨论与合作使同学
们取得共同进步。

12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活动设 计:
学生的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脱离孩
子的稚气,不时地给他们一些课堂活动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
中学到语言知识。这样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
语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本堂课也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
让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根据各种音乐的不同点的关键信息复述段落内容;
再就是整体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列出不同音乐的对比表格,旨在让同学将本
节课所学内容贯穿和运用。
教师的 角色和自 身的不足 :
“Teachers may select such roles for themselves as: planner, manager, quality
controller, group organizer, motivator、 empowerer and team member。”在学生学习
过程中,我力求扮演好以下角色,但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1.Planner and group organizer (计划者和活动组织者)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重点的把握和合理的安
排。一堂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会使同学受益匪浅、给同学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考
虑不周的课堂设计会使同学感觉没收获、浪费时间。我感觉到这堂课挖掘教材还
不够深刻。
2.Quality controller (质量监督员)
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我采用了五类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行提问,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但在问题的合理性及由浅入深顺序的设置上考虑不够周全。
3.Team member(活动参与者)
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的旨意,才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学
生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积极巡视,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参
与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是有必要的,关键是怎样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如
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这是我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我们可采用不同的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创
新教育是我最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我积极努力学习的。创新精神是积极进取,不
断开拓,大胆冒险,敢于挑战,勤于探索,坚韧求真,善于思索,注重合作。只
有老师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通过教学学习,
我感到外语教学的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创造情境,影响学生。教师应该
创造一个吸引学生进入的英语情境,使学生能对这个情境发生兴趣,产生共鸣,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12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有效教 学法反 思

李 柳

随着新课改的临近,我们一中在本学期开展了有关有效教学法的各项活动。
通过多位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法的培训,我进行了深刻的
反思。我认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
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是值得我们
思考的问题。在工作的一年来,我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同时也思考了许
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1.应试教育 的弊端— —跟着考 试的指挥 棒走
学生在参加高考时,只有笔试,不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了适应学生答卷
的要求,我们平常在上课时不注重听说训练,只是单纯的讲解语法,学生满脑子
装的全是语法、句型和条条框框,听说能力很差。例如在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warming-up 中我让学生描述一下书上的四幅图片,是关于地球污染所
造成的问题,这种题材的题现在是很热门的,无论是阅读题、完型题还是作文题
都很容易出现,所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是必要的。可是结果却让人深感意外,
全班 60 位学生,竟然全体保持沉默。最后在我的反复提示下才有个别学优生站起
来说了几句短句。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学生考试分数是
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但是为了单纯考试,导致教
师在教学上和学生在学习上只注重猜题和笔试练习,忽视了英语的听说教学、全
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综合能力训练,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理
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将英语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并且大部分的时间都
浪费在所谓的语法记忆上,在听力和阅读上失分相对较多。
扭转这种局势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先端正自己
的态度,使学生意识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我们
要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
是以 unit9 saving the earth 为例,我们可以用牡丹江近日来连续的烟雾天气

12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为引,提出相应的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y? What’s


the result of it? What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这样学生会
感觉到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能有话可说。
2.教师一言 堂
有时我们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从而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
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
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
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
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客易产生疲劳。 学生学
习死记硬背,有些学生甚至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往往按照单词的字母顺序,
象读电话号码那样反复背诵、书写生词。“努力学习”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学过的
单词念不准,新的单词不会念,加上作业过多,越学越吃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
害怕、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往往有些学生认为要记忆的东西过多,因此没有信心
学习,或者可以说是认为英语见效慢,学一点没有用。久而久之,落下的东西就
越来越多了,造成恶性循环。另外,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既当班主任,又同教
几个班,还有中高考压力,一天忙于教学等事务之中,时间一长,上课没有精神,
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造成的结果往往就是厌教
厌学。
要转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精讲多练,导练结合。“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传
授语言基础时要精练讲解,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精讲就是要讲重点、
讲疑点、讲难点,所给出的例句要精炼、典型、实用,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灵活
运用英语。“导练结合”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训练的步骤,组织
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学一句,就要真正掌握一句,到交际场合能够脱口而出,所以练的方式十分重要。
教师要吸收一切有效的方法为教学服务。例如,在学习新单词时,往往字典中所
给出的意思很多,此时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摘”,把肉剔掉,骨头留下。讲的
东西不在多,而在精,换句话说就是最基本的意思要把握,个别进行引申。这点
就要看教师本身的功底了。
3.母语负迁移
有些老师较多地利用母语教学,把英语课变成汉语课。在高中阶段,一些教
师还习惯用母语来讲授和解释,没有较好地形成学习外语的气氛,造成的结果就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而是

12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习惯用汉语的思维,这样是根本学不透英语的,只能掌握皮毛而已。外语教学应
尽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即用英语来讲解,但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听不懂和不理
解,除读课文是用英语朗读之外,其余课堂讲解基本上是用汉语来解释,久而久
之,学生的听力亦无法提高。
其实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不要怕学生听不懂,一
开始我们可以慢点说,不时的重复。当学生适应了我们的口语,就基本上能跟上
我们的教学进程了。
以上是我对有效教学法的一点反思,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深
入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2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有 效 教 学 反 思

—— 发展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些
尝试

宋 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学校带领我们朝着一个向课堂
要效率的目标大步前进。针对工作这一年半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个人尝试,我就其
中一个侧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从口语入手,发展学生口语交往能力”是我们英语学科发展性教育模式的
重要课题。它旨在以口语学习为突破口,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
逐渐培养学生的口头交往能力,形成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课堂是一个发展口
笔语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通过口、笔语练习来复习、整理教过的材
料,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我在与学生的
交流过程中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口语的提高和笔试之间的是存在矛盾的。我想
告诉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和练习口语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并在这方面做了些小
小的尝试。

  一、在 课堂中重 视课文材 料的朗读 和背诵

  在课中强调知识的朗诵和背诵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中应重视课文材料的
朗读和背诵,向学生们强调高声朗读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读得流利,说起话来
就顺当得多。高中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基础教学,它对以后学生学习英语
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老师,应清楚认识到英语口语能力的形成必须首先有语言
材料的大量有效输入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缺乏输入语言素材的机会就制约了学生
的口语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在课中强化新材料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的有效途径。
  1.通过朗读背 诵,积累 大量的语 言材料
  要将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而积累储存更须有大量
反复朗读、背诵、记忆、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扩大视野,

12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习惯用语、人文历史知识,通过视、听多种器官的参与快速地
形成听说的能力。
  2.通过朗读背 诵形成语 流、语感
一个人如果平时少说少读,绝对不会出口成章。在课中加强读、背,能形成快
捷的语流、语感。语流、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语言错误。
可以说,课中知识的朗读、背诵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
能力的有效途径。
  3.通过朗读、 背诵培养 语言使用 的自信心
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
养学生语言使用的自信心是英语老师教授课文知识外的另一重要任务。老师在课
中加强朗读、背诵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自信心的有利契机。我们如果在
课中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精彩语段和
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形成自信心,对以后的学习
都是十分有益的,它更是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的保证。

二、在 巩固课中 营造学生 开口说英 语的环境 和气氛

  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奇(Patrich)说过:世界上没有人一生出来就会说话,
只有在后天练习说话多了,才会有口语交往的能力。俗话说,语言不是教出来的,
是靠平时练习出来的,语言的练习更需一定的环境和气氛。我们更应充分利用新
教材的特点,抓住听说课,以一定的教学环节和活动顺序来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
  (1)准备(WARMING-UP)
  (2)听力(LISTENING)
  (3)说练(SPEAKING)
上面的几个环节都是由大量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填满课堂时间,所以说听说课
是发展学生口语能力的最有利课型。如若听说课的练习类型过于单一、重复、枯燥,
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老师要在形式及方法上下功夫,采用多种手段来
激发学生兴趣。
  1.每日的报告 与谈话
  通过每天课前 3 分钟的每日报告与谈话,及学生轮流值日给以每个学生均等
的机会来训练口语,对话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话的内
容可以是先汇报天气、日期、出勤,后进行日常用语问候,如介绍自己、家庭、学校

12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情况或就上节新授课讲授的知识进行听说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锻炼,
这种形式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自信心。
  2.游戏和表演
  通过游戏和表演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记忆课文的语言知识,在练习中转化
为流畅准确的英语口语,形成口语能力。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严重错
误,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再指出和纠正,而不应即时纠正,对学生语言的小毛病,
应采取容忍态度,否则会打击学生自信心。
  3.自由交际表 演
  这一层次是在上一层的基础上模拟日常交际的情景表演,让他们主动参与说
的活动,从而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为今后会话及学习复杂的语言打下基础。
  4.强化练习形 式,体现 学生主体 作用
在巩固课中形成开口说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们大胆、主动去说是培养口语
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练习中交换变化形式。如:师生对话、小组对话、男女生
对话等等。在不同的形式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实现知识从不会——学会——会用的转化,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练习中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三、在 课中注意 多种媒体 的交替使 用,发挥 多媒体的 作用

巩固课中注重多媒体的交替使用、优化组合可以更大程度地向学生提供视觉、
听觉的直观作用,加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
学习效率,化教学内容的抽象为具体、间接为直接,有利于优化英语教学的课堂
结构。

四、注 重课后的 课外活动 ,加强听 说实践

在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加强听说操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操练听说是不够的,更何况我们的教学任务如此繁重。加强学习
内容的理解与使用,还需用课余时间讲行适量的听说练习。如成立班上英语角、兴
趣小组,进行情景对话、课后改编课文,表演短剧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简易趣
味录像等进行教材配套的听说训练,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材料,又可培

13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如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英语课本剧大赛,在提高了学生
兴趣的同时,也真正对他们口语的学习起到了促动作用,施展了他们的才华。
总之,我一直在努力用各种途径使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张开嘴巴,发出声音,
世界上最优美的声音——英语。

提升 能力 挑 战高 考

——如何有效实施高三物理教学

马铁瑛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根据近
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特点和考查内容,就卜祥林校长关于《新课程改革
与有效教学》的讲话精神,针对重建“基础学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
力)由“3R”(读、写、算)提升为“4L”(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
存)的课程发展理念,现对高三物理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愿与同仁探讨。

一、夯 实基础, 提高能力

高考物理命题一贯坚持全面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
力,近几年还针对以往教学的薄弱环节,提出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将原来的实
验能力改为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前三项是有着层次递进的关系,
理解能力是基础、是关键,推理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分析综合能力是更高的要求。 “3+X”高考命题改革虽然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
立意转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综试题并未脱离高中
形式已有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和背景,要
求在所提供的新情境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扎
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3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从考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许多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理解概念或规
律的含义,不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而导致了许多基本的错误。因此,在复习过
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仔细剖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虽然考试时
间、题量有限,不可能像以前单科考试那样有很高的覆盖面,但试题基本包括了
高中物理中各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学科内主体内容及其
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学习高中物理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
此,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应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不做毫
无根据的预测和猜题,不盲目追赶时髦、紧跟形势搞“热点问题”,更无须刻意
追求跨学科的综合训练。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始终依据《考试说明》指导
复习全程,因为它是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应将《考试说明》和 2002 年
新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作为首选的教学参考。

二、注 重渗透学 科思想方 法

理综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
法的教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而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
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
学精神的体现,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等等。
物理思维策略方面,如隔离法、整体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等。近
几年理综物理测试都加强了这些方面的考查。如 2001 年理综全国卷中第 24 题考
查了逆向思维法;第 31 题第(3)问,要解答此题必须知道能量辐射的球壳模型;
2002 年第 20 题(电路动态分析题)要用到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第 30 题利用了整
体法分析 A、B 球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2003 年 15 题就可用科学假设法;22 题
则应用了理想化模型法。上述几种能力的考查,不仅对中学生,而且对中学教师
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学都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因为这些能力
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而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养成。

三、切 实加强实 验教学, 提高实验 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建立在
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实验能力的考查在理综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本

13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中安排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本所学内容而安排的,
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 (即使是探究性实验,也因为理论的熟知,很容易演变成验
证性实验)。因此,这些实验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面确有
一定作用,但对凸现实验的实际地位与作用却不够。实验复习一直是高三物理复
习的薄弱环节,有的复习资料或训练套题中甚至没有实验的内容。前两年,实验
的考查已从课本上游离出来,且多为设计性实验。实验试题难度相对增大,试图
逐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做法,凸现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当然,这些实验
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如 2001 年上海
市高考第 18 题关于设计测量质量的“电子秤”。近两年的实验题可以说降低了难
度,考查的都是常规实验,取材源于教材,试图通过考查,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实
验操作,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操作的基础上
加深和巩固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能够运用所学实验的思想方
法去解决新问题。但从 2005 年试卷分析中发现,考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失分仍较
严重。有的考生不能正确作图,有的不清楚游标为 50 分度的卡尺的精确度,不掌
握卡尺的读数方法等等,从而反映出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研究。
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中的分组实验不是中学物理实验的
目的,明确实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基本实验思想和方法,初步具备实验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才是根本目的。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
中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将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结论分
析、误差、精度等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
狭隘的“学生实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实验原理、提出新的
操作思路,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
现有条件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的设计。在高三复习中,必须重视实验
复习的环节,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地指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思想
方法,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会分析、处
理数据。绝不能以黑板代替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或举办不同形式的实验
技能比赛、展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
能力。

四、关 注实际生 活和科技 发展,提 高理论联 系实际的 能力

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学以致用是学习

13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物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高考理综试题的明
显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增多,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的试题增多
了。如 2002 年理综第 19 题来源于生活中户门上的“猫眼”,第 26 题来源于运动
员训练用的蹦床;2003 年第 25 题是从前给自行车灯供电的小发电机,第 34 题是
工厂车间里常见的传送带等等,尽管这些试题的背景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中所
应用的都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甚至是考生熟悉的问题,但考生的解答并不理想。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还是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一
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前提下,让学生平时多渠道、
多方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最新科技成就,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现代科技知识和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并结合一些生活、生
产和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选编习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解
决,从而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 强审题能 力,培养 良好思维 习惯和分 析问题方 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
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
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
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 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
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
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
重要表现。(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
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
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
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
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使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
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意。(3)干扰
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
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

13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
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
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
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高三教学任务艰巨,理综物理复习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只要
我们把握正确的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科学协调“投入、产出、体验”有效教学的三
要素,扎扎实实地落实备考对策,就一定能经得起高考的考验。

激活 学科思 维 提 高课堂 教学效 率


栗欣莹
一堂准备充分的物理课,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对突如其来的一些问题,
也是使料不及的,但往往正是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时正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
忽略的,或是感觉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得我们对
物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使得我们年轻教师明白,不能只按教案备课,教案
写什么就备什么。不充分挖掘教材,有些东西叫不准,是我们年轻教师的缺点,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明白今后应该如何备课,讲课。
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案例一 :《功和能》这节课,书中内容少,知识点少,适合学生作为阅读课,
所以在进行这节课教学时,我把这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
在阅读前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
2、举出几个各种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说明不同形式能量之间
转化过程中都有做功的存在,功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3、功和能量有相同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之后,给学生 5 分钟时间阅读《功和能》这节教材内容。
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开始找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因为书中内容都有
相应的答案,所以这几个问题的学生都很快回答出来。我开始总结学生的回答,
并强调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根据书中叙述,并不是功就是能,能就是功,并不是
做的功越多,原来的能量就越多,功和能之间的正确关系,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
能量发生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当我要进行下一
节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当时感到这个问题在备课中没有研究过,但是在

13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听老教师的课时及平时和老教师的交流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说:“这个
问题提的很好,很值得表扬,因为他敢于思考问题。为什么书本中说的就是对的
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有些同学认为书本上的东西一定就是对的,这样就记住
就行了,也不问为什么,这样学习可能是事倍功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对于
学习来说才可能事半功倍。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啊?”这时,下面的学生也都说开了,为什么啊?(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在想用什
么方法来证明这个问题?)
之后,我想到了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学过“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物体重力势
能减小,动能增加,物体减小的重力势能,就等于增加的动能”,这一点学生都
知道。我就出了一道题“一物体在距地面高 H 处自由下落,这个过程中,物体重
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整个过程中转化的能量就应该是最低点物体的动
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重力做功是 W=mgH,如果
证明了最低点的动能和重力做功是相等的,也就证明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学生在下面认可了我的说法,下面有的同学说了:“但最低点的动能不知道啊,
不会求啊。”
我就接着说:“那么我就教大家如何求物体的动能”。我开始介绍动能的概
念,动能的定义式 EK=1/2mv,强调 v 为瞬时速率。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证明
mgH=1/2mv。因为是自由落体运动,用运动学公式就很容易证明了。最后总结,通
过这个简单问题,变相证明了功就是能量的转化量度。其实复杂的转化以后大家
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会有更深的体会,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问自己
几个为什么?之后进行动能定理的教学。
案 例 二 : 在讲功的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水平面上有一个物块上固定
一个滑轮,绳子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用一恒力 F 拉着,力 F 与
水平面夹角为 Q,在力 F 的拉动下,使物块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位移 S,且在这
个过程中力 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Q 不变,求这个过程中恒力 F 做的功。”
这道题是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解法也有多种。在讲解这到题的时候,首先讲
因为这个力是个恒力,求它做功就用功的定义式 W=FSCOSZ,力的大小已知,只
要找出力的作用点发生的位移、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余弦就可以了,这个
力作用点发生的位移不是 S,通过做图很容易让人找到位移是 2SCOSq/2,夹角余
弦为 COS,这样 W=。有了功的概念这个解法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再讲第二种解法,
因为力 F 作用在绳子上,其实力 F 是对绳子做功,力 F 对绳子做的就相当于绳子
上的力对物体做功。求出绳子上的力对物体做功,也就求出了力 F 做的功了。这样,

13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就求绳上的力对物体做功就行了。因为绳对物体有两个力,一个水平力,一个与
水平方向夹角为 Q,在这两个力作用下,物体移动了位移 S,这两个力都对物体
做功,水平力。
通过以上几个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使我明白,在教学中应该敢于
让学生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大的收获,有所进步。

激发 学习兴 趣 提 高课堂 导入有 效性


陈 霞
“开场白”即我们平时说的“引课”。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
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
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
白”,要讲出新意,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珍异宝”,因为学生对知
识产生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开场白”。
在讲授第十五章第四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a b

师:(出示幻灯片)在右图所示中,导体棒 ab 处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
场中,试判断 ab 棒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生:根据左手定则判断,ab 受到的安培力的
方向竖直向下。
师:导体棒中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师: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老师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么?
(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试探性回答:磁场对电荷有没有力的作用。对
么?)

13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师(微笑着):非常好,就是这个问题。请试探性回答问题的同学进一步猜
测,磁场对电荷有无力的作用呢?
生:应该有吧,我觉得有。(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师:猜想是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的,如果运动的电荷在磁场当中受力,它的运
动轨迹就会发生变化,那我们只要是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就说明磁场对于运动电
荷有力的作用,反之就没有。(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演示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介绍电子射线管的原理。
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在阴阳两极间的高压作用下,使其加速,形成电子
束,轰击到长条形的荧光屏上激发出荧光,可以显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
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外加电场时,电子束沿直线运动;如果把射线管放
在蹄形磁铁的两极间,荧光屏上显示的电子束运动的径迹发生了弯曲。
得出实验结论:运动电荷确实受到了磁场力的作用。
师:物理上把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洛伦兹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洛伦
兹力的方向和大小。
反思:这样的引课不是在生硬的提问下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而是在复
习旧知识的同时,猜想并引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其实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已经知
道,磁场对运动的电荷一定有力的作用,但是也想看看到底这个力的作用是什么
样的效果。通过实验验证以后,学生知道确实有力的作用,进一步依据这个实验,
来验证洛伦兹力是否可以用左右定则来判断,结论一定是这样。但是到底为什么
这样呢,好奇引证的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为下面进一步理解洛伦兹力的方
向和大小做了铺垫。
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很重要,如何让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理解范畴,
如何让学生与教师间的语言思维差异进一步缩小,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
学习的。

13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培养学 生学习 兴趣的 有效教 学

何明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的任
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利 用心理距 离进行教 学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当一个人对某事物高度注意时,便产生了对其他事物“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食不甘味”,这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若能用好心理距离
进行教学,定能事半功倍。
1、乐观的心理。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和信心,这就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2、期望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亲切和信赖感,对
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只看到某些学生
的不足,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造成恶性循环。所
以更应对本班学生产生更大期望,以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友善的心理。师生之间若能象朋友一样坦诚相见,就有利于了解学生所思、
所学、所难,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所以下学期要拿出更大的精力与学生
交 流 。

13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4、纯洁的心理。讲课时,一视同仁,没有好生、差生之分,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发
言 、 进 步 的 机 会 。
5、暗示的心理。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暗示自己:“我要带着我的学生们
畅游知识的海洋,我会发现更多的弄潮儿!”,你会收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
暗示能产生积极作用,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若暗示某个学生“孺子不可教
也”,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相信每一名学
生 都 能 成 功 !
6、扬长的心理。成才者是扬长避短而走向成功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
处,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之长,引导他们以己之长克己之短,说不定还
真能弄出几个“偏才”“ 怪才”来。
二、让 课堂成为 学生自主 发展的阵 地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如果每一节
的教学学生都感觉索然无味的话,那么上课不就成了煎熬了吗?所以真正让学生
动起来,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
1、对于新授课,力争让学生自主突破重难点。
每一节课,教师都应抓准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问
题、讨论或实验。如:《钠》一节中,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收集及成分检验。
《氯 气》
一节中,真正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成分是什么?《卤族元素》一节中,溴、碘在不
同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不同及颜色的差异。等等。
2、对于习题课,力争让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习题讲授及处理时,设计上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基础点教师板演,给学
生留出消化吸收的时间及空间。有意加强举一反三,一题多问的训练,让学生体
会出:“不做题不行,要动笔做;光做题也不行,要动脑总结。”鼓励学生自编
题。
3、对于复习课,力争让学生学会自我反馈,自我修补。
鼓励学生学会查漏补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到见解,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学
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自豪。

三、要使学 生既有兴 趣,又有 成就感

成就感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

14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
的求知欲。
1、在每节课的导入过程中,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
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者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
使 学 生 一 上 课 就 兴 趣 盎 然 , 沉 浸 在 乐 学 的 气 氛 中 。
2、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
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
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这
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
法 , 效 果 甚 佳 。
3、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
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
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
提高。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
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4、将课堂教学延伸。如果说学习只是为了拿高分的话,那学习就会毫无生机
可言。如果说学习是一种征服的欲望,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那每一个人都能出色
的完成挑战!平时教学中要多设计、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让学生就能源
问 题 发 表 一 下 自 己 的 见 解 等 。
总之,只有视教学为事业、视教育为艺术、视学生为天才的教师,才能把爱的雨
露洒向每一名学生的心田,滋润着他们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
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
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
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14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让生物 课堂焕 发生命 的光彩

  ——谈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体会

梁红艳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
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
本前提条件,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
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
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
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然而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
师施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就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提倡有效教学,对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问题
和大家交流一些体会。

一、全 面制定教 学目标 促进 学生全面 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的作用。有效教学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
理解与把握的好,并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就可以避免教学的随意

14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
课改精神和理念,了解学生实际,看穿、看透教材,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制定全
面、细致并且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
素养为核心,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
学生发现知识意义,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学生
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提高,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增加体验,同时还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学实践证明,全面、有
效地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二、精 选教学内 容 有 效整合 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在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媒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师要根
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有效地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加工、
创造,使之成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
的学习,有效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呢?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教师应认真研读、
感悟、领会教材内容,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
方法,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从而提炼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实现有效的课
堂教学。例如:高中生物教材《酶》

《光合作用》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教学内 容
中详细地介绍了生物科学史上化合物(如:酶、生长素)和重要生理活动(如: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通过让学生对生物发展史上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可以
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素养。  
其次,巧用、活用教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
独到见解,不应完全拘泥于教材,要科学使用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材。用好,
就是能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
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用活,就是勇于创新、敢于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在学生日常生活
中生物知识无不在 课堂上巧用、活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问题情景,进行有效
设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14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开发、利用、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生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现代
生活以及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科知
识同学生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状况的联系,可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
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还可以
借助“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动画模拟微观领域的生物学现象及规
律,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有丝份裂》

《减数分裂》

《神经传导》等内容是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学起来 十
分困难,但利用多媒体模拟动画辅助教学,不但降低了知识难度,还增强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利用社区
资源进行课外活动,由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和措施,使学生感到内容亲切、感受深切,不仅对这些内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
识。

三、优 化教学方 式 实 现课堂 的有效教 学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技术和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有效课堂
教学有力保障。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
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在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
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的不同而有差异。就一堂课
而言,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
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多样化的教
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高
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
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
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
方式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例如:在《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

14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
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得出主体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适
时提供一些引导、点拨和答疑,最后,在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师帮助
他们进一步提高。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都很高,思维活跃,提出了
多种不同的方案,也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和效果。通过教师及时组织讨论,学生
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在《生态系统的类型》一节的课堂教学中,
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列出生态系统的类型的知识主线和提纲要求,
提出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看书、结合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素材
自主建构、整理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形成共识。在《动物的个
体发育》的教学中,则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讲解动物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规
律。

四、彻 底改变学 生的学习 方式,实 现学生的 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的成功既是教师教的结果,也是学生学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呼唤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
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自主、合
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暴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
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
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多启发,多反问,鼓励学生想问题、
提问题、钻研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善始善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最真实的
感受。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而学习方式讲求的是教学的
有效性。因此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关注了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更好,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五、营 造民主、 平等、和 谐的教学 氛围


教学氛围是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
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

14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须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
限度地实施快乐教育、愉悦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最佳状态。那么如何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首先,教师自身要积累厚重的底蕴。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和研修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不断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和厚
度,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教学
精神,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精益求精的教学技艺,以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能对所执教的科目感兴趣,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其次,课堂要有活力和生气。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质疑
问难,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
第三,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而不是
一套特殊的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尊重,需要经常沟通和交流,因
此教师如果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用心和学生沟通,
用爱和学生交流,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
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自
然会水到渠成。
以上从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了一下关于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想
法。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
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
的学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方
法和策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教学无止境,贵在有效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智慧和挑战,还需要我们继续不断的
探索和交流。

14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调动学 生热情 开发 学生 潜能

房丽丽
案例:在讲解《生物的变异》这节课时,开始象平常一样,先和同学们一起复
习了前几节课讲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然后重点讲解了基因
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讲完这部分以后,我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某自花
传粉的植物,连续几代只开红花,偶尔一次开出一朵白花,该白花自交后代均为
白花,问:该现象的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原有等位基因的分离造成的?”
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其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基因突变,也有少数同学认
为是等位基因的分离。看到两种观点的同学们各持己见,我就让几名代表说出他
们的想法。
学生甲:“该植物连续几代都开红花,性状很稳定,只是偶尔一次开出一朵
白花,关键是只有一朵,说明是基因突变造成的,符合基因突变的低频性。”该
同学回答完,大多数同学同意他的观点,但是立即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该植
物自花传粉,原来开红花,后代出现白花,可能是控制白花的基因原来就有,只
是没有表现出来,红花对白花有显性作用,所以也可能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造
成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听了同学们的分析后,我首先表扬了他们,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而且
表述的内容很有逻辑性。但是也要认真审题,题中强调了“该植物几代都开红花,
只是偶尔开出一朵白花,”强调只有一朵白花,说明是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是基因的分离造成的,根据我们做题的经验,能判断出出现白花的可能性占
25%,这样大的出现比例,不会几代都不出现,只能说有可能是基因分离,但是
是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更大。接着,我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思考时间,同学们都点头
说明白了。
看到大家都理解了,我又忙设置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该题要考察基因的

14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分离定律,同学们再思考一下,题中应该如何表述呢?”
一个平时很爱回答问题的同学站起来回答说:“如果说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
白花,则能说明是等位基因的分离造成的,因为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并且
是不定向的。”经过该同学的近一步改题,同学们彻底明白了如何区分基因突变
和基因分离。
我又步步紧逼,接着动员大家思考:“突变出来的白花性状,与原来的红花
性状,能否确定显隐性关系?”
有一名同学立即站起来回答:“白花是隐性性状,因为亲本是红花,后代出
现白花为‘无中生有’类型的,所以白花为隐性。”该同学回答完,立即有同学
站起来反对说:“你说的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前提下,有‘无中生有’的判断方
法,这个题的前提是白花是突变来的性状,不能那样来判断。”
我听了这两名同学的回答,心里很高兴,于是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肯定,“
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能判断出白花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红花是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我解释之后,同学们都明白了,刚才回答错误的
那名同学笑着说:“我理解错了,没有认真听您说题。”借这个机会我教育同学
们一定要认真听,理解我的问题后,认真思考,再回答问题,考试的时候也一样,
要认真审题,平时做题的时候就要练习基本功。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我刚才问的问题,从基因突变的角度考虑,
能否确定显隐性。因为这样的题,平时同学们没有练习过,所以没有人主动站起
来回答,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觉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能够考察同学
们的应变能力。
我提示同学们,先假设白花为显性性状,红花为隐性性状,用字母 A 和 a 表
示,看是否符合题干的说法。再假设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看是否
符合题干中的说法。分小组讨论。
听了我的提示,同学们马上兴奋起来,开始热烈讨论。两分钟后有的小组已
经讨论出结果了,派出一名代表说:“假设白花为显性性状,红花为隐性性状,
则红花的基因型为 aa,突变出的白花基因型可能是 AA,也可能是 Aa,根据基因
突变的低频率性和不定向性,白花的基因型是 Aa 的可能性最大,那么白花自花
传粉后,后代就可能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可能和题干说的‘白花自交后代均为白
花’不符合。”
同学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另外一组也派代表站起来说:“若假设红花为显性
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则白花只要出现基因型就是 aa,所以白花自交后代均

14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为白花,与题意完全符合。”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完全明白了基因突变的内容,而且也学会
了做题的思路和方法。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感觉这节课的内容非常充实,而且
脸上都挂着一种丰收的喜悦,看到同学们的表情,我也非常高兴。
回到办公室,我回想这节课的过程,感触很深。我认为只有在上课之前认真
备学生,把学生可能有的疑问都想到,把学生的易错点都掌握好,那么上课的时
候就能游刃有余,自己就能够驾御课堂,同学们也能有更多的收获,学的知识才
能连贯起来。并且,是自己和学生一起思考,启发学生,由学生自己来思考解题
方法,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发
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有限的课堂充进无限的活力。改变
以往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师生互动,把固定的知识点化入
相关的问题中,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记忆深刻,
不会由于死记硬背而容易忘记,也不会由于盲目的背书而混淆知识。我认为这节
课给我的启示很多,是我教学中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14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谈思 想政治 课有效 教学的 实践探 索

陈慧丽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不倦怠,不
愿投入精力学政治,这与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有些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未能很
好地体现贴近生活原则,理论与实际脱节有关,也与部分政治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应变能力,一味地要学生去适应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显得平淡枯躁,讲大道理,
陷于说教有关,因而导致这门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的局面。教学目标往往不能全面
落实,教学的有效性缺乏。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贯彻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在于教师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
所悟。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实施合作、开放、探究的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

一、贯 彻理论联 系实际, 实施合作 、开放、 探究的教 学模式的 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的关键。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的本质要求。中学政治课必须突
出思想性,重视知识性,注意趣味性,加强实践性,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
点所决定的。突出思想性,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为指导,注重德育功能;重视知识性,就是以经济学常识等为基础和载体,结合
时事政治,把德育教育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注意趣味性,就是要用生动活泼的
教学形式,运用新鲜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愿学、
乐学;加强实践性,就是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这些,都需要真正
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5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是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
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我们教
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
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政治教师要做学生思想上的
引路人,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责,就必须从学生的成长与发
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让学生信其说,服其理。只有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能够
发挥作用时,学生才会激发出学习热情。政治教师要掌握整合教材,活化教材,
丰富教材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去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功能,去处
理和完善教材。教师要有意识地撷取现实生活的一幕幕情景材料,尽可能采用最
新的信息,用能够焕发学生兴趣的新闻材料和生动影像,创设情景,尽可能多地
联系生活实际,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感染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
主体作用,强调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中心由教向学转变,以学生主体性、探究
性为主线,重新结构课堂教与学,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学形态由单一的形式向多
样化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
决问题,学会学习。这些都需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贯彻理论联 系实际, 实施合作、开放、探究 的教学模 式教学尝 试的几


点体会

1.恰当选择多样的课程类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程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题活动课、辩论讨论课、实地考察课等,教师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恰当而灵活的选择。比如:专题活动课作为一种
与学科课程既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
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将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主
题,紧扣原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组织活动。如:对“货币和通货
膨胀”内容进行拓展,组织了 "钱币文化"专题活动。从课堂介绍中国钱币文化背
景、讲述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提出拓展性问题(比如 “从钱文看中国书
法艺术”、 “中国古代是如何实施货币的防伪打假的?它对我们今天的人民币防
伪打假有何启示?”、“从欧元的兴起看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等)到提供参
考书目和网络资源、再到课外活动的安排(包括查阅资料,如经济金融书刊或网
络信息等;了解中国钱币文化的历史背景、丰富内涵和研究现状;定期组织课题

15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掌握知识和网上检索信息资料等),这些活动大大拓展
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很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教参,让课堂
充满智慧的挑战和探究的乐趣,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良好途径。
2.开放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条件。
课程资源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课程
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
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为课程目
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展开提供了背景和
基础。因而,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
达成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与课程密不可分,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素材和条件,
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否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
资源虽然不是课程本身,但是对于课程意义重大。二者的关系犹如原料与产品的
关系一样,我们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挥其教育价值,形成课程要
素,才能进入课程。可见,没有课程资源就不会有课程。
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
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
力的;既有文字的和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
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非惟一的知识载
体。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
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
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
可以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比如:我在设计《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
益》一课中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社会调查。把全班分成五组,四组实地调查,一组上
网。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应用互联网和深入各类市场等,收集到了大量
的假货实物,如假皮带、染过的小米等,对我国目前侵害消费者权利的常见行为
及其程度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个主人不是老师强加
的或勉强的,而是自愿的,自然而然的。在课堂的起点就把课堂交给学生。人本主
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上
课一开始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假货实物,纷纷上台展示,全班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他们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些数字有极强的说服力,体现了学生较强的调查能力。他

15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们为自己整节课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材料。使大量生动的校外课程资源在学
生的体验过程中融入了课堂,促进了教学的有效实施。就前面侵害事实的发生,
在讨论如何解决侵权行为时,鼓励学生在课上利用手机拨打“12315”,将自己在
调查中遇到的侵权事件向消协投诉,体验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这一具体方法,这使
学与用相结合,打破了课堂的封闭性,使小学校容入了大社会之中。巧妙又自然
的运用了手机、消费者协会等课程资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促使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
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场所布置以及榜样、楷模的人
格魅力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
个性品质。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领悟情境,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
“境中之情、境外之音”,抒发内心之真切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审
美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和体验情境中的美感。例如:我校语文教师于孝
华上的《将进酒》一课。这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诗
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教师用杜甫《酒中八仙
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引入。然后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学生纷纷
来进行表演,争先恐后地参与,很快被引入情境。学生一旦领悟情境,会被激发
出巨大的创造热情,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设计。
3.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政治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责任感,而且必须要有广阔的教学视野、高
超的教学语言艺术、要有饱满的教学激情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政治教学具有很高的德育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用枯燥的说教和空洞的
大道理来达到教学目标。事实上任何抽象的道理在深刻理解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
都可以找到清晰准确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而教学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此。
政治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用知识把学生吸引到知识的殿堂,点燃学生智慧
的火花;还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才能,有善于诱导的技巧,不要把知识讲得平板
干涩、枯燥乏味,而要把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从感性诱发理性。
比如,在讲市场经济竞争必要性时,套用一句名言:“不搏不精彩!”学生
感到很贴切;在讲消费结构变动趋势时,套用大家熟悉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
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学生都会心的笑了。为此教师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
善于提炼生活经验,培养开朗性格,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多角度思考问题,适当
掌握一些幽默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画龙点睛地为学生开启

15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智慧之门,恰如其分的旁征博引可以使学生获得心智训练和人生启迪。这样的的
教学,学生是在享受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个性飞扬的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是
充满问题探究的课堂,应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受学生的欢
迎,更有实效性。

提高 思想政 治课课 堂教学 的有效 性

姜殿锋

“政治”并不只是与枯燥相连,关键是看老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
的角色必须要变,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人
机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轻松地、巧妙地将知识输送到学
生脑海之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种“互动”教学,可以使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根据授课情况看,学生们对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能够很好地掌
握和运用。

一、上 课材料的 选取

如何选择例证材料是政治教师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如今是信息时代,材料确
实非常丰富,有人认为选取几则材料可伸手“拿来”。确实,外部环境为我们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要使政治课取得高效,选取材料既不能随意“拿来”,也不
是“拿来”越多就越好,必须有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去“粗”
而存“精”呢?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一) 科学性原 则
政治课教学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选取一些例证用的素材 ,是为了使
学生正确地理解其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科学含义。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政
治课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追求趣味性,没有对材料进行推敲,随意选取材料,
难免违背科学性原则,因此,不要认为在丰富的材料中选取其中的几则是轻而易

15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举的事,对待任何一件小事,务必做到“认真”两个字。要做到科学性,还必须
注意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政治观点与材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材料的内涵必
定比政治观点丰富,一则材料往往可不同角度说明几个观点,因此,在讲解论证
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二) 适度原则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政治课教学选用材料也不例外,掌握这个
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选的材料不宜过难,这里要走出一个误区,即
认为讲课越难越好,为此,有的干脆把大学教材的内容搬入中学课堂,这不但不
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会使学生觉得政治太抽象、太难懂、似乎是高不可攀。
因此,要选取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事例。其次要考虑举例的数量,同样也不是越
多越好,有的教师认为讲课要深入浅出就是要大量列举事例,这又走入了另一个
误区,举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课堂中的难点、重点举例相对较多,有的例子
可详讲,有的可以简单一点,只要能清楚明白地说明政治观点即可。
(三) 创新原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因此,在选取、利用政治素材进
行教学时必须做到敢于创新,创新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我们对材料的选取是
优选,而不是照搬,是在对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截取、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科学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科学地选取几则材料并不是十分困
难,而要有艺术地表达利用决非易事,要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的结合点,了解学
生的兴奋点,把握好提问的切入点,使学生觉得设疑有新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
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新是生命力之所在,如果缺乏了创新而又想获得令
人满意的效果,这可以说在守株待兔,自欺欺人。总之,创新不仅表现在选取时
对材料的加工、取舍,还表现在讲解时的艺术性表达,表达既科学而又充满趣味
性,使理性的政治内容富有情感的气息。

二、问 题设置, 情境教学

(一) 问题设置 :“为什 么”与“ 怎么样”


政治习题设问不外乎两大类,既“为什么”与“怎么样”,“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其根据是什么”等等都属“为什么”范畴,而
“如何------”“对此应怎么办”“如何看待”“请出注意”等等属于“怎么样
”范畴。了解、把握其区别与联系,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155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1、目的异同
共同点:有目的地设疑,通过学生的思考,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检查学生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不同点: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为什么”侧重于对知识的识记、领
会、理解,而“怎么样”则侧重对知识的应用。“为什么”要求学生主观上明白事
因,而“怎么样”主要对学生行动取向及具体措施的选择提出了要求。
2、难度比较
“怎么样”要比“为什么”难。因为,“为什么”要求我们去寻找“原因”,
书中表述的原理、观点是理论根据,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活生生的现实也较易被
学生感知、理解,较易被学生掌握。而“怎么样”不仅仅要求我们明白事因,更要
求我们运用有关原理、观点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题,要求在灵活运用归纳思维
的同时更要注重演绎思维。
3、灵活度比 较
“怎么样”要比“为什么”灵活,这是因为“怎么样”更容易与现实生活、
学生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实际是丰富多彩、千
变万化的。而“为什么”虽然也可以联系实际,可“找因”的定向决定了设疑的
单调化,同时也降低了难度。
4、新颖度比 较
“怎么样”更容易体现出设疑的新颖性,因为,新颖度是由灵活度决定的,
可以说与灵活度成正比,也正是“怎么样”既可以体现较高的新颖性、灵活性,
才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难度。
5、意义比较
由于目的具有相同性,意义也必有一致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学
生的反馈信息,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目的的差异决定了意义的区别,马克
思主义认为,我们不仅要改造主观世界,更要改造客观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
懂得“为什么”,更要懂得“怎么样”。当然,以上的对比分析不是绝对的,不
能机械的理解,认为“为什么”任何方面逊色于“怎么样”,或者认为任何“为
什么”都不如“怎么样”,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一切都要以
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更何况“为什么”与“怎么样”又如亲兄弟,有时是相
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只有懂得了“为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样”,也只有明白
该“怎么样”才能明白“为什么”。因此,不仅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
素质的角度来看,加强“怎么样”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156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二) 创设情境 ,唤醒学 生体验, 激发学生 兴趣


人人都有自己的体验。但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体验自然千差万别,也因
为体验的不同,有人觉得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可爱;而有的人觉得现实
是多么残酷,活着又是多么的无奈。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五官感
知着世界,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同时又渴望着更多的人生体验。
但是,在教师严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不是在增多,有时甚至是
在减少。表现之一:教师慷慨地灌输,学生不断地体验着无味;表现之二:学生
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得到的是教师否定的评价,他们体验到了无趣;表现之
三:重复、类同的训练,他们体验到学习是苦差事。没有了新感觉,就意味着没有
新体验。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让学生有新体验,而且还要唤醒学生的旧体验。在教学
中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学生一定会有新的体验。有人说,这实在不易,如果有
难度,可以先做到第一步,就是唤醒学生的旧体验。这要求教师要有新观念,创
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体验,留足学生唤醒体验的时间,让他们再现过去的体验,
让大家一起来体验。把学生的体验转化为最佳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
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教学。创设情境,可以借鉴一些电视栏目的形式。“歌曲”是
中学生所喜爱的,可以把歌曲引入课堂,这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利。“辩论
”也是中学生所喜爱的,对有争议的问题,就可以作为辩论的主题,让学生在争
论中逐步搞清问题。“对话”栏目这一形式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很好形式,使教
师的“独自”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 《实话实说》

《新闻调查》

《焦点访谈》 等
形式,对教学应多用,也可成为研究性教学方式首选。
通过尝试我发现,从教师而言,大容量的复习课教学应用网络化手段效果很
好,既能完成教学内容,又不枯燥。从学生而言,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接
受型转为探究型。通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让学生采
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交往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
所提高,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
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和自信。

157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强化 语言艺 术 精 心设 计问题 推 进历史 教学

关文娟
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对本身能力的自信心,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学活动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教
学过程的出发点。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
动,必须从激发兴趣入手。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印象就是死背书本,
以至对高中历史课也缺乏学习兴趣。依据中学生心理敏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
进行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形象化的语言来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
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尝试。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也获得了一些体会:首先,
语言的生动形象,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趋向浅显,枯燥变为风趣,让学生产
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因此,应在教学中,注重对教材
进行再创造,给所教的知识赋予形象。同时,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用语
言进行渲染与烘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
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如下:
① 闭关政策的评价--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师:“闭关”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
生:把门关上。
师:有什么好处?
生:不冷了,心里有安全感。

158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师:那要是我们天天闭门不开,大家会有什么感觉?
生:闷,空气不流通。
师:很好,大家切身体会理解“闭关”二字,那么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如何评
价闭关政策呢?
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患,增强国防,但长时间闭关会造成闭目塞听,阻
碍中西方正当交流,看不到外国先进,使我们成为井底之蛙,落后于世界。
② 领事裁判权
师:“领事”“裁判”就字面而言,事件的对错是由谁来决定?
生:我觉得应该是由外国领事来处理纠纷。
师:不错,所谓“领事裁判权”就是指当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时,他是否有罪并
不是依中国法律而定,而是由外国人驻中国的领事决定。大家想这一条款有什么
危害?
生:不公平,外国领事肯定偏袒自己人,欺压中国百姓……
师:不错,用一个足球界比较时尚的说法就是?
师生:“黑哨”(学生领会的回答)。
师: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干涉与破坏。
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师:国与国之间互派使节是否正常?
生:正常。(对些条款危害还未看透)
师:但是大家想想《天津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的,这里包含了各方列强的什么
险恶用心?
生:《天津条约》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后果,是有侵略目的,大使是
官方派出的,他肯定有政治企图。
师:分析的很深入了,同学们注意外国公使派驻的地点“北京”,对于中国有什
么特殊性?
生:中国的心脏(齐声回答)。
师:刚才同学说了他们来北京有政治侵略目的,那大家不推想象病菌都进入心脏
了,会有什么危害?
生:这人死定了!
……哦,我知道了,他们想控制清政府!
师:是的,用大家的话说,这人要“ O”了,但不是“ OK” 了,而是“over” 了!
(在笑声中彼此心领神会)。

159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④ 洪秀全宗教理论的理解
阅读教材,找出理论中的一些称呼:皇上帝。阎罗妖。
师:你如何理解 “皇上帝”这个称呼?
生:皇是中国的说法,上帝是外国人信仰的基督教的称法,土洋结合。
师:不错,与“皇上帝”对应的,是阎罗妖,指清朝统治者,那么,洪秀全是要
利用皇上帝的威信领导百姓实现什么目的,建立什么社会?
生:平等、自由,推翻皇帝,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师:由此,我们把洪秀全的宗教理论比作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混血儿”。通过刚
才我们的共同分析,谁来对他作以描述,对洪秀全的理论来源和目的作一说明?
生: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形
成自己的宗教理论,目的是推翻清政府。
问题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源泉。“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为此,在教学中,我试图以问题为先导,
课堂上充满生动有趣的质疑和释疑,让学生在“问题探源”的晴空展翅高飞,自
由翱翔。同时配合以精妙、形象的语言,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又会起到画龙点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效果!
案例如下:
关于五四运动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兴趣是问题的先导”,为了利用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
的学习氛围,我利用了三言两语的简单谈话方法导入新课。
师:你对五四运动有多少了解?
学生:我看过《我的 1919》 。
和巴黎和会,顾维钧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很高。
……
师:不错,大家都对五四爱国运动有一定的了解,都是关注历史的热血学生,但
我们更应深知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回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研究性问题 A: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否是历史的偶然?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
⑴ 导火线
设疑:首先请大家收看视频资料,同时思考,五四爱国运动和巴黎和会是

160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什么关系?(从视听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自然过渡)
解疑: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基础
上,教师总结: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合
理要求不仅遭到了拒绝,甚至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了日本,导致
国内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⑵ 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
设疑: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
到《辛丑条约》的签定,均未引起大规模的国内反抗斗争,而一次巴黎和会中国外
交的失败却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这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吗?(以问题
方式过渡,承上启下,同时也将相关知识纳入知识体系,引发学生思考,创设自
主学习情景)
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学生小
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并在归纳相关史实的基础上,由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外因的辨证观点出发,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从而培
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一过程正体现并
实践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研究性问题 B: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历史的车轮同样也将它载到中国历史
的坐标点。(过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设置了有梯次性的子问题:
① 阅读教材 113——114 页,填写表格
5 月 4 日——6 月 3 日 6 月 3 日之后
口 号
运动中心
主 力
斗争方式
结 果

② 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④ 综合本节课内容,与以往革命比较,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61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学生在分层次合作及讨论的基础上,升华理性认识,从而水到渠成的使不同
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高。
此外,关于国民大革命期间北伐方针的确定,可设疑:吴佩孚、孙传芳、张作
霖的总兵力打 75 万人,而北伐军只有 10 万余人,如果你是北伐将领,这场仗如
何打?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经过近
十年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生死较量、‘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你认
为应该借机杀掉蒋介石吗?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本身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将它设置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既巩固、深化
了相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
展示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使每
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动脑、动口或动手的机会,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
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
情感体验。成功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满足、愉悦的感受,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增强学
习信心,并能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因。失败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消沉、灰心的感受,
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引起自卑和厌学心理。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
学习表现的机会,面向全体,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群体中的一
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
的原则。学生回答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要生硬的说他“答
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回答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
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
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回答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
一下”。总之,面对学生的误答,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
后再委婉的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同时,以问题为切入点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以下原则:教师对教学的设计,
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做到难度、深度适当;二要紧扣
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和教材的特点,有利于新旧学法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 习 方 法 和 学 习 习 惯 , 实 现 能 力 的 提 高 。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
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率是年轻教师不断求索的

162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动力。

完善发 现探究 式教学 模式 构 建和 谐师生 关系

郑 伟

之一: 《甲午中 日战争》 一课反思

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从生活中提取信
息,并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引诗入题,用诗词创设
情境,用意非常明显,从诗词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
仅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从长远角
度考虑,在某种程度上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因此,我在讲述甲午中
日战争过程中的平壤战役时引用“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江”一句来讽
刺叶志超的溃逃;讲述黄海海战时借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高
度评价邓世昌的英勇抗敌;学习台湾割给日本时,引用丘逢甲《春愁》中“四百万
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句表达割让台湾的悲痛心情,与学生产生共鸣。
比较《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让学生讨论归纳《马关条约》的影响及危害,并
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通过条约内
容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
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利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制作
战争过程表格,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并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体现教师
的主导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的影响后,我在比
较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时,讲述过多,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另外,这一节课
的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思路有时不连贯,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学习。

163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之二: “谭嗣同 真的很笨 吗?”

在高一(13)班讲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本)上册第二章第七节
《戊戌变法》时,引起一段有趣的对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戊戌六君子”事件,对于“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是本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依托点和生发点。
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一段小字,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
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谭嗣同能走而未走,以致惨遭杀害,感到
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真的好笨!”
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
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种观点正体现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
的认识。于是,我抓住时机,反问学生:“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一时间,教
室里像开了锅一样的热闹,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
  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
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后设置了一个基于本诗情境的问
题:“你如何看待谭嗣同的‘去留’问题?如果你是谭嗣同,当时你会怎么做?
”问题即出,就有学生“唰唰”的举起了手。
讨论后我的态度是:“有些同学认为谭嗣同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他的做法是
愚蠢的。的确,他当时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立即逃走,而免于一死。
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他抱定了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决心,
对牺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曾明确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这种
为改革而勇于牺牲的精神,真是日月为之感动,天地为之哭泣。变法需要有牺牲,
谭嗣同就成为了这样一个敢于牺牲的勇士。他的精神是可嘉的,做法是勇敢的。最
重要是他死得有价值,这就是他以自己的鲜血唤起了无数的民众投入到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斗争中。谭嗣同的鲜血没有白流,变法失败后不久,在我国北方就爆发
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进行推翻
清廷、建立民国的英勇斗争。我想,如果谭嗣同能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
国的那一天,他也会含笑九泉的。所以不能用‘笨’与‘不笨’来简单地看待谭
嗣同的牺牲。”
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
观点,对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学生都应当表扬和鼓励。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在

164
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

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
分析,自己去否定自己的观点,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
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如非这样,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又怎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学会倾听是必要的,但敢于参与是最重
要的。有时教师的“主导”集中体现在观点的阐述上,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
强加于学生。

之三: 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 ——记住 学生的名 字

《记住他人的名字》中的精彩之句:“刻意记住别人的名字,并且多去喊他的
名字,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你在关心他,重视他。这只是一个细节,
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其实生活就是由细节堆砌起来的,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
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善待了生活。”
调整师生关系,同样如此。
11 月份,高一学年听 B 层次的课。学年选定高一(23)班的历史课。这节课
我安排的内容是讲评一套试卷。课后,听课教师在教研我这节课时,认为不足的
地方在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力。但,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能记住学生的名字。
细细想来,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给学生以赞美不无道理。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离
世,名字就一直和他相伴终身。名字既是一个人的有意符号,又是一个人的无形
名片。人不能没有名字,如同宇宙不能没有日月星辰,因为名字对一个来说,应
该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记住、叫
出并能叫响一个人的名字,对于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动人的声音,这种最动
人的声音其实就是赞美之音。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16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