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DISTANCE OF ACCULTU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2012 年 12 月 5 日 May 12th, 2012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目录

目录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引言 ........................................................................................................................................................................ 1
第一章 理论文献探讨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一节 语言习得的研究理论略述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文化适应理论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二章 文化适应模式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一节 文化适应模式的涵义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二节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三节 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四节 心理距离与文化适应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三章 越南汉语学习和教学与文化适应模式 ...................................... 4
第一节 汉语教与学在越南的概况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二节 在越南自然环境中的文化适应与汉语学习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第三节 越南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启示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结语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致谢语 ....................................................................................................................................................................11
参考文献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I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中文摘要

不同的语言,存在其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差异因素。语言习得者对适应异国文化所
持的态度和适应程度对其外语学习有着密切关系,对其语言习得起极其关键的影响。在习
得二语或学习外语时,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习得者的习得环境和心理会皆有所反映,
因此学习外语的效率与适应该语言的程度是同步发展的。倘若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其文化
适应会促进调和该语言习得的态度,使之学习外语会加速有效,而外语的习得又反过来深
化其习得者对第二文化的适应,两者相得益彰。

关键词: 文化适应模式 外语学习 越南

II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ABSTRACT
Different languages exist in discrepancy of language styles and cultural factors. Learners’

attitude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related to acculturat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has

great impact o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the learner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ill be reflected in native and target cultur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acculturation degree of that language synchronously develop. I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h is properly treated, its acculturation will accelerate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urn, will have the impact of intensifying the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These both will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Keywords: Acculturation, languages, culture, Chinese teaching, learn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SLA, learner’s attitude, environment, Vietnam, foreign languages

III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I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引言

21 世纪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国际
地位也日益愈得到肯定,影响力也日益愈扩大,对外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趋紧密。顺应这
一时代潮流,世界各国正出现了一股学习中国语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促使汉语
热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升温,使之学习汉语的学生也日趋猛增,选修汉语的外国学生人数已
格外地超过其他语言。笔者出于在不同文化背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亲身经历,累积探索直
接与间接影响外语(具体的是汉语)学习的因素,结合不同理论的根据,总结了汉语作为
外语教学模式的启示。在外语学习与教学的不同理论和模式的导航下,觉得对外语学习者
的学习的效果程度最受影响力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源于
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系,忽略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会导致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影
响外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在教与学中不断进行文化适应,培养学习者对彼此文化差异
的敏感性,调整适当的学习态度,才能避免语言的教与学中因缺失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语言
交际中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有鉴于此,本文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
角度阐述了外语学习中的文化适应性,并提出如何树立建立有利于外语学习的辅助环境和
引导学习者克服对学习汉语的心理的文化隔膜。

第一章 理论文献探讨

第一节 语言习得的研究理论略述
为了给学习者和语言教学者深入了解外语学习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统称为外语学习)
的规律,创造有利的学习与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
来,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不断丰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的问题也日趋深化。此领域
的探讨对于语言的普遍规律、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及社会语言和文化等问题都真正地产
生了广泛、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语言的教学理论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语
言习得的研究理论大约可归纳为如下几个范畴:
(一)用行为主义理论来解释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强调条件的
1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作用;
(二)用相互作用来解释二语习得,强调交际及社会需要和目的及环境;
(三)引用认知理论来解释二语习得,强调逻辑和大脑思维过程;
(四)用先天论或生物理论来解释二语习得,强调先天的遗传能力;
(五)强调学习者及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此处,五个归纳是否可以各举一个例子?
如果有现成的就举例,如果没有现成的就算了。)
语言习得的理论可概括为三大代表, 即(一)、由以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的“语
言普遍现象”论(Language Universal Theory) 与克拉申( Stephen Krashen)的“监控理
论” (Monitor Theory Model)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先天论理论;(二)、由最具代表的美国
学者舒曼( John Schumann) 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环境理论;(三)
由吉冯和立莎小组(Givon and Zisa Group)的先天与环境因素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的功
能理论或相互作用理论) (Functional / Interactive Theory)。
本文为了想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进行的评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及考查社会
文化背景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务使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文化融入教与学的过
程,寻找其模式的启示,故只阐释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一理论在当前
越南的对外汉语学习与教学进行回顾,从而提出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二节 语言习得的文化适应理论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与习得规律,是一门跨学科
的理论。在语言习得的研究中,经历了从“教学”到“习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重心的转
移。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把“教”置于主导地位,重视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自从上世
纪 50 年代以来,对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才真正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出现了许多有相互
影响的理论和模式。在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
因素和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与其相关的模式和理论,比如 “文化适应模
式” 和 “社会文化理论” 都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文化适应理论从社会文化环境与二语习得之间关系来考察影响二语习得的外在因素,
这理论假设在当时开辟了二语习得研究的新领域。 在此之后,二语习得又涌现出了一些与
文化适应理论相关的理论模式。 其中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是最具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的研究

2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理论之一。因为该理论享有诸位语言研究学者如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乔姆斯
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Hypothesis)、赛林格(Selinke)
的“中介语”理论 ( Interlanguage Theory) 等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同等重要地位。
舒曼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是企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二语习得的过程。
舒曼认为外语就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其外
语水平。所以他认为二语学习的过程牵涉到许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则是社会因素
和个人的情感因素。舒曼把文化适应概念定为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的过
程 (王初明 1990)。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社团对待包括本族语和其他的语言的态度,如由于民
族情绪和民族尊严的原故,各种在政治上或经济上觉得不平等的社团往往是不愿意学习对
方的语言,各不同族群的文化和生括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外语学习的效果。个人的感情
因素意指是个人对该语言的学习态度和动力,对别的族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

第二章 文化适应模式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

第一节 文化适应模式的涵义
所谓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 是对“新文化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
理解过程”(Ellis.1985),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Brown,1980),是“学习者
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Schumann,1978)。舒曼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
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其二语水平,所以他把文化适应看成是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Brown 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
1)蜜月期(Honeymoon),是指最初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和幸福感;2)文化震惊期(culture
shock)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3) 逐渐舒缓的文化压力紧张期
(culture stress);4)同化期 (assimilation)或对新文化的适应。文化震惊和文化压力紧
张是从接触一种新文化到适应该文化过程中学习者必经历的一种心理感受。大致认为,与
成年人相比,儿童更早地完成文化适应的各个阶段。原因在于儿童对母语文化的意识程度
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因此受母语文化的束缚还较小,以致文化震惊和文化紧张的程度就较
为轻浅,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弹性相对较大。

3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第二节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在阐述其理论内容,舒曼只把以下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类中两组变量的社会因素与
情感因素簇成一个对于二语习得的主要构成原因的变数,并把它定为文化适应模式概念。
所谓文化适应,舒曼概念成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并提出任何学习
者都可以列在一个从社会和心理距离到说目的语的人的社会和心理邻近距离的连续体,学
习者能成功地习得第二语言也只决定于其对文化适应的程度。
舒曼 (1986) 按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把文化适应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者
把目的语社团作为参照性质,希望能完全同化于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成为目的语社团
中的一员;第二类学习者则仅希望与目的语社团进行社会结合,虽然心理上对目的语有开
放之趋,但不愿被该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舒曼强调,这两种文化适应均能有效
地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舒曼文化适应模
式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类表 (附表一)
社会因素 优势度; 劣势度;次级;同化;文化适应;保持; 封闭性;凝聚性;规模;
和谐性;态度;预定在目的语居留时限
情感因素 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动机;自我透性
人格因素 含混容忍度;排斥敏感性; 内倾性格;外倾性格; 自尊
认知因素 认知发展;认知加工;仿效;类推;归纳;死记硬背;认知方式;场依存性;
范畴幅度;认知推理;监视

生理因素 偏侧性; 转移;高级系统


能力因素 现代语言能力;智商;视像/读字倒反能力
个人因素 嵌套模式; 过渡期焦虑; 对教学方法反应;学习策略选择
输入因素 经常性;显出性;复杂性;对话者的类型
教学因素 目标;教员;方法;课程;持续的时间;强度

4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
舒曼的关于能制约二语习得者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社会距离。这是
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社会显性方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即学习者社团在政治、经济、文化、
技术等领域里与目的语社团的地位等级相比。
二、结合策略( integration strategies):指学习者社团对目的语社团的结合策略如
同化于目的语文化,或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或二者兼顾,既适应目的语文化,
又在自己的文化生活圈里沿袭着自己的文化方式;
三、封闭性(enclosure):有高与低封闭(High / low enclosure)之分。指两社团被各
自的社会设施如学校、教堂、医院等隔离或婚姻圈内制约的程度。
四、凝聚性与规模大小(cohesiveness / size)。指学习者社团圈内的大小与圈际交往
的程度。若圈内规模大且经常只在圈内交往就具有高凝聚性(cohesive),而圈内小,经常
却与圈外交往则凝聚性低或绝无凝聚性(non-cohesive);
五、文化的和谐性与类似性 (cultural congruence or similarity):指学习者社团
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近度或相异度;
六、社团的态度(group attitude):指两社团对彼此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
七、预期居留时限(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即学习者社团打算在目的语社
区居留时间的长短。
对于导致影响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构成原因的变量,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二语习得水平
的主要原因, 舒曼认为,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因素影响学习者的
动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态度、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品质以及总体学习环境的优劣等。
舒曼认为具备了以下条件,以便形成积极的社会距离:
一、目的语社团和二语学习者社团互视彼此社会平等,并希望前者被后者同化;
二、两社团自我封闭性要小;
三、学习者社团规模小且凝聚性低;
四、两社团文化的冲突不显见或无冲突;
五、两社团对彼此皆存好感,互相无敌对或排斥;
六、学习者社团在目的语地区的预期居留要长久。
相反地,倘若上述各社会变量呈现出负面的特征,如当学习者社团自视社会地位优越

5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或低贱时,
“劣质的”学习环境即便产生;或学习者圈内规模大,且经常有大规模的文化活
动等,则对文化适应和语言习得就构成极其严重的障碍了(Schumann,1978d)。
社会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附表三)

社会 社会 结合 封闭程 凝聚 群体 文化 社团 预期
距离 显性 策略 度 程度 大小 和谐 态度 定留

有利于 平等 同化
低 低 小 高 正面 长
习得 地位 适应

不利于 主导
保留 高 高 大 低 负面 短
习得 从属

第四节 心理距离与文化适应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的另一概念是心理距离。那是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
总体的心理感受。心理距离与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于个人情感变量
(Schumann 1978a)。心理距离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种心理因素:
一、语言冲击(language shock):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所体验的胆怯和困惑心理。
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反应和失落
感觉。
三、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目的以及为达到该目的而
作出的努力。
沿用 Gardner & Lambert (1972)的分类法,舒曼把动机分为结合型(integrative)和
工具型(instrumenta1)两种。抱着结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持有特殊的兴趣,有
欲参与或结合该社团的社会生活的期望;而抱着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仅为达到其某一具
体目的而学习目的语的。如谋求工作职位、出国深造、通过考试等。

6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四、自我渗透性(ego permeability):学习者的语言自我的塑性和僵化程度。语言自
我(language ego)是二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
理屏障。舒曼指出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
吸收。所以他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第二语言时,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如社会因素明
显。心理因素主要是在社会因素对文化适应不构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时才发挥其作用。
例如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学习者不能与目的语社团直接接触,以致反映两杜团关系的
社会因素对文化适应变得不显著,在如此环境下,学习者本人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心理感
受,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那时就可能变得更加突出了。此时,如何使学习者能克服语言震
惊和文化休克,及时调和适当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跨越语言自我的心理屏障便是需要
考虑的心理距离问题了。
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附表四)

心理距离 语言冲击 文化休克 学习动机 语言自我渗透性

有利于习得 程度低 程度低 融合型 强

不利于习得 程度高 程度高 工具型 弱

第三章 越南汉语学习和教学与文化适应模式

第一节 汉语教与学在越南的概况
汉语在越南的传播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需要。中、越两
国文化、社会制度相同,国情相似,意识形态一致。自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
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日愈强盛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瞩目,尤其是山水相连的
越南人民。不可质疑地是中华文化、历史、语言对越南人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和兴趣。越南
自 1986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越关系正常化后, 汉语教学得以复苏,汉语热也随着持
续升温,汉语在越南领土正逐步成为一种与英语并茂的强势语言。到目前为止,全越南各
大城市有十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培养汉语人才。其他高等院校也把汉语作为主要的外语
之一来开设课程。

7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目前在越南,学习汉语方式也相当多样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按民族语文(华语)性质学习汉语:
照越南政府的明文规定,在华人集中的地区(以南方各省为多),华人子弟(华少数民
族)可以学习华文,可以成立各种用汉语表达的文化文艺组织。根据此规定华文被正式列入
中小学课程之中。学习者主要是中小学的华人青少年,学习形式以安排在学校学习章程时
间表内学习汉语,或在直属中小学校的华语中心,都在主流课程之余上课;或就读于私自
开办的华语中心。
二、按外语形式(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汉语:
学习者对象比较广泛,是越、华成年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外是个人的需求,
而且符合世界、的区的汉语热潮流。学习者主要在直属教育培训部的各所大学的中文系学
习,接受造就成为汉语教员或汉语翻译人才;或在各外语中心的汉语科学习,后考取相应
等级的国家证书。

第二节 在越南自然环境中的文化适应与汉语学习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主要是针对在目的语的环境(自然环境)下习得二语所提出
来的。该模式的对象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这些习得者人都远离母浯语文化社会,
居留在目的语社会中生活、习得该主流文化得语言。舒曼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二
语时,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如社会因素明显。”对处于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而言,社会
因素对习得者的二语习得影响相当大。在越南的汉语教与学处在外语教学的环境下,如英
语一般同列为国际的交际外语。学习者不能或没机会与目的语社团直接接触,反映社团关
系的社会因素对文化适应的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帮学习者克服文化冲突,选择合适的学习
动机,跨越语言自我的心理屏障,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需重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下
企图分析汉语为外语在越南自然环境中的社会距离与心里距离的文化适应程度。
(一)、社会显性因素:
越南本属“汉字文化圈”的一国,历史、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而且唯一接受儒家思
想的国家。越南语(其实是拉丁拼音形式)受汉语的语言结构影响极大。在政治体制也相
似。自从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和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党政军、群众团体和地方省市交往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
方还组织了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致使关系友好,汉语学习也高涨,这

8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对汉语学习有促进的作用。然而,双边在关系的发展中,偶尔会有稍微摩擦,使语言的教
学遭到不少障碍。如上各世纪八十年代的两国关系恶化时期导致汉语教学的限制等。
(二)、结合方式:在越南,部分学习者并无被目的语同化的心理倾向,多数学习者学
习汉语作为工作的交际工具。所以都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很想能深入
了解目的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抱着了解的态度。
(三)、封闭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学习者学习汉语作为外语的动力正加大。
(四)、凝聚性: 学习者常与越南国内各华人社团交往,商场交易,有增进学习汉语兴
趣浓厚的机会。
(五)、学习者社团规模:在越南各华语、外语中心学习汉语,不同对象群体越来越大,
尤其在各大城市的学习者,这有助于学习汉语的效力。
(六)、文化和谐性:随着交流加强,与国内华族社团文化交往,越、华文化之间的和
谐性加强。
(七)、社团态度:学习者社团(主流)与目的语社团以华族社团为代表有互相尊重、
诚信的肯定。
(八)打算居留时限:无。
(九)语言冲击问题:文字上虽有着很大的差异,如西方人学习汉语这般,初时给学
习汉语的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惑和震惊。觉得汉字非常难写,这是初学者的第一障碍,带
给教学者的第一艰巨工作。不过,在语言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的排序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反的,这反而带来给初学者的振奋剂般的,使学习者对学习汉语愈感兴趣。
概略地对越南语言叙述一下:虽然现越南的官方语言為为越南语,所谓“国语”。歷史
上,越南语最初并无文字而只有口头语言,因此当时越南人多使用完全由汉字组成的文言
文来书写文章,但口头的交流仍使用与书面的文言文差异很大的越南语。之后,越南人发
明了本民族文字的喃字,即同汉字混用以书面表记本民族语言的越南语,从此越南语进入
了言文一致的阶段。在法属时代,西方天主教会传教士在 17 世纪发明了罗马化的越南语拼
音文字国语字,用以表记越南语,沿用至今。
(十)文化休克问题:
如上所说,越南本属“汉字文化圈”的一国,历史、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而且唯一
接受儒家思想的国家。越南与中华文化相似,皆讲究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社会关系老与幼
的次序。然而,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越南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精

9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上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地说法。虽然说越南的很多文
学作品是嫁接中国文化的,但是也有其自己的唐律。在越南,很多人都会几首打油诗,这
是越南人在文学美学上的一种价值取向。越南的艺术作品大多比较粗糙,而中国的艺术作
品比较精致。在传统节日上也略有相异之处,如中国的中秋节是合家团圆之意,而越南的
中秋节则则是“儿童节”、越南的十二生肖以猫取代兔的稍微差异的说法、越南的家族亲属
称谓也与中国稍微不同、或中国儒家“忠”的思想在越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等说法,偶
尔会带来给学习者误解或困惑的心理休克。
(十一)学习动机和态度:
由原一川一组以“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 在在 2008 年发表实证的研究
文章,进行采取实证定量问卷调查的方法。原一组等人考察了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态
度和动机以及与汉语水平的关系,受试者为在云南某高校学习汉语的 44 位来 自越南、泰国、
缅甸和老挝的留学生。问卷包括 66 个有关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主要根据 Gardner/
Lambert 的二语习得量表编制而成。
研究对 14 个因子进行描写性统计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分析显示,得分最高的
7 个态度/动机(meanvalue>4.00)依次是教学因素动机(4.80)、合作/竞争学习动机
(4.49)、家长支持动机 (4.49)、融合性动机 (4.30)、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态度 (4.20)、
学习愿望 (4.07)和社会责任动机(4.02) (见附表二)。

在其调查里,出现了外语学习者很少持有的融合性动机在本调查里的得分较高
(meanvalue > 4.00)。这表明,受试的东南亚留学生更多的是想融入或体验中国社会和文
10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化:决定外语学习融合性动机的因素,不是融入新的目标语社会团体的欲望,而是对语言
学习的总的意向和目标语传达的价值 。
目前在越南的汉语学习的人日趋激增,这一方面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因为要研究
越南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习汉语;另一方面则是中、越两国关系的发展是促成的。中国改
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猛速,国际的地位也日愈得到肯定,除了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越
南投资,学汉语是经济形势的需要,而且汉语在世界上变成了最具竞争力的语言工具。同
时中、越两国关系密切,中国是越南重要的战略伙伴,汉语便是沟通的最好工具。所以可
以说,学习者的动机属于工具型,以工作需要,谋求职位、出国深造、通过考试等为其学
习的显著动机。
至于学习者对学习汉语的态度,偶尔也会随着双方关系的紧疏动荡而稍微变异。大体
是抱着积极的态来学习汉语。
(十二)自我渗透性:
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对于学习汉语的语言自我是塑僵化参半的程度。由于历史因素和文
化背景,学习者有时对汉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很强,故意僵化,自我透性变弱,语言信
息就越不容易吸收。不过也有时显示出自我渗透,即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获得的新的自我
身份,仿佛在学习汉语时,被汉语语言修改和渗透。

第三节 越南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启示
综合以上的探讨,可见在越南汉语教学的环境下学习的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
于学习者对于学习汉语的效率的,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即根据文化适模式理论,创造良
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还须考虑如下措施:
第一、制造顺利的学习环境,即创造构成一个近似的目的语社团环境,为学习者提供
一个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可以考虑聘请当地的在越工作、经商或文化交流的目的语华籍
专员或教员,屡次出席在各华语讲座俱乐部和文化活动,增进学习者有多机会与目的语社
团成员语言交流,促进二语习得效率。
第二、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在教室里布置中国文化历史多方面的画册,频繁播放电
脑视频音频讲汉语地区的断片,以创造可视听的目的语社团环境。
第三、积极参与政府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活动。若有能力,与当地的教育部门或有关
部门争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将一些学习者送出目的语国家或地区(中、港、台、澳、星等),

11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使他们在目的语留居时间由零变为一定期限,真实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降低封闭性和凝
聚性。
第四、
(还待补充)

结语
舒曼的外语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对二语习得者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借鉴模式。在目的
语环境下习得二语较之在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在社会距离上有优势,更有利于二语习
得。而在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既要考虑到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遵循的共同规律,又
要考虑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努力创造有利于习得二语的环境。
(还待补充)

致谢语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最育出版社,1990
2. 习青使-外语教学中主化教擘的层面分析。国外外语最学。1999 (2):42~45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许 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第 1 期. 2000.
5. Schum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 Ringras (ed.)
[C].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t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l 978c.
6. Brown H.,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80a.
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8.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994.
9. Gardner R. & W.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2.
12
文化适应模式的社会距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10.韩祥生,陈钰.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3


卷第 3 期. 2001
11.原一川 et al.“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实证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第 6 卷第 3 期. 2008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