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33

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

第十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13 EMI)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
2013 年 11 月 重庆
th
13 SYMPOSIUM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tudy
Committee

(’13 EMI)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tudy Committee
November,2013 Chongqing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 15 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内
邮 编:100192
电话/传真:+86-010-62913108
电 子 邮 箱:wugf@epri.sgcc.com.cn
目 录

1 王 鹏 电压监测仪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整改

2 沈雪梅 变电站中通信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及防护措施研究

3 刘文嘉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分布及防护分析

4 姜宁浩 核岛内电子设备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干扰能力的现场测试和评估

5 张 梅 电力系统继电测量及保护设备辐射发射骚扰特性分析及测试不确定性实

验验证

6 王黎明 输电走廊内水泵不启动问题的研究

7 刘飓风 特高压直流线路邻近房屋时合成电场计算

8 熊万洲 敏感系数的定义对干扰噪声计算的关联

9 龚有军 密集超高压电力走廊中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电磁影响及防护研究(续)

10 迟兴和 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影响防护调研分析

11 郭治锋 220kV 全户内变电站接地网优化研究

12 张晓颖 电缆回流线布置的优化研究

13 罗楚军 特高压单回线路正常运行时对平行埋地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

14 杨 勇 电离区域厚度对高压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影响研究

15 唐明贵 灵州-绍兴±800kV 直流输电线路对西气东输管道的电磁影响分析

16 宋琦军 一种基于分层聚类算法的电磁背景噪声提取方法

17 李永明 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线下混合场强的计算

18 柏哓路 ±11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

19 宋小舟 继电保护装置开关电源的在线监测

20 李 丽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 IgA、IgG、IgM 水平的影响


21 李国庆 电力线通信的电磁兼容研究

22 范方辉 对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反馈的认识

23 毕武喜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金属管道干扰连续监测及分析

24 李永明 短路故障下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分析

25 吴 焱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形成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

26 徐禄文 作业场所噪声仿真分析研究

27 肖曙光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输变电工程》的主要特点

28 刘 阳 特高压同塔四回交流线路电磁环境的最优相序和最差相序分析

29 李学宝 正极性单点电晕放电可听噪声时域波形

30 朱 斌 高压输电线路对短波监测站测向精度的影响测试与评估

31 段若晨 应用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估 500kV 输电线路防雷改造效果

32 高 沛 直流偏磁下电力变压器的振动特性研究

33 乔 骥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分裂导线间距对电晕损耗的影响研究

34 樊小鹏 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现状

35 周 术 交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钢制管道交流腐蚀的判断标准

36 陈 莉 基于磁共振耦合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收发线圈参数的设计及其传输特性的

研究

37 徐禄文 输电线路架设高度的分析与探讨

38 魏德军 直流接地极电腐蚀电流的取值分析

39 刘甚秋 微功率无线自组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40 刘俊勇 110~220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41 蒋秋岩 英国输变电设施的管理制度及环保措施
42 宣耀伟 直流海底电缆对海底通信线缆的电磁影响

43 刘元庆 高压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量数据有效性的判定方法研究

44 王 冠 输变电工程的环境保护

45 王 毅 用鼓形曲线确定环保拆迁范围

46 张广洲 混合架设下交直流线路混合电场缩比模型试验分析

47 赵明敏 二次电源的电磁兼容研究

48 赵明敏 阻抗匹配对高速连接器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49 赵 军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电磁兼容抗扰度分析

50 干喆渊 接地排流装置在减小电缆对金属管道的电磁骚扰水平研究

51 何旺龄 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研究及长线路预测

52 刘兴发 不同形状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

53 倪 园 特高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测量与分析

54 容健刚 直流离子流计算中自变量的选择和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

55 张文亮 垂直导线与水平导线之间的互阻抗

56 王 勋 特高压双回交流线路邻近民房时畸变电场计算研究

57 嵇建飞 智能变电站就地智能设备电磁骚扰水平分析

58 余华武 智能终端温度采集回路电磁兼容设计

59 郭 剑 交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对高铁接触网危险影响的规律研究

60 郑广龙 输电线路对高铁线路工频电场影响的分析
电压监测仪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整改
王鹏 朱崇铭 张梅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电磁兼容实验室,江苏省 南京市 210061)

RECTIFICATION OF VOLTAGE MONITOR F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WangPeng ZhuChongMing ZhangMei
(EMC Lab. for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center of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Jiangsu
Nanjing 210061)
摘要:电压监测仪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结果不合格,通过分析试验中出现的不合格现象,采取了增加滤波电容,减小

耦合面积等整改措施,整改后电压监测仪通过了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ABSTRACT:The result of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on Voltage monitor was fail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 of

the unqualified phenomenon and checking coupling path ,some methods of improvement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increasing the

filter capacitor,and reducing the coupling area.Finally,the Voltage monitor pass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关键词:电压监测仪;静电放电;耦合路径;整改

KEY WORDS:Voltage monitor;electrostatic discharge;coupling path;rectification

1. 电压监测仪概述
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中国将形成以现代先进的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
术的新型电网,它是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
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
和增值服务。智能电网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工程,目前很多复杂的智能电网项目正在进行中,
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提供者来说,所面临的推动发展的挑战是配电网络系统升级、配电站自动化和电
力运输、智能电网网络和智能仪表。
电压监测仪是运用了先进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智能仪表,它是将采集的电压信号通过 GPRS 网络
进行远程传输到控制后台,使客户端电压实时在线监测。运行人员可以通过它实时反馈的电压信息,
及时组织人员对不合格的电压监测点进行整治,恢复用户优质合格的电能,保障广大居民的安全可靠
用电,提升客户端电压质量合格率。
电压监测仪工作原理框图 1 所示;

图 1 电压监测仪工作原理图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 Q/GDW1819-2013《电压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电磁兼容试验,
其中静电放电抗扰度是较容易出现故障的一项试验。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主要模拟由于人体带电时对装置的操作形成的静电放电现象对装置的影响。
规范中规定的试验等级需满足 GB/T17626.2 标准中 3 级的要求,由于静电放电的放电电压高,放电电
流有很陡的上升沿,因此这种干扰能产生高强度、宽频谱的电磁场,极易对仪器产生干扰影响。

2.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情况分析
对电压监测仪面板人手容易接触的非金属部分施加±8kV 直接放电电压(空气放电)
,由于电压监
测仪无金属可触摸部位,按照 GB/T17626.2 标准要求,利用水平和垂直耦合板对仪表分别施加±6kV
间接放电电压,水平和垂直耦合板每个试验点正负极性放电次数均大于 10 次,试验后,电压监测仪应
无损坏并各项性能指标正常。
电压监测仪的监测电压是 AC220V,对液晶屏幕四周施加-8kV 的空气放电电压时,液晶屏幕先是
闪烁,多次放电后没有显示,通信数据丢失,装置死机。如图 2 所示:

图2 试验后的电压监测仪

从实验结果来看,电压监测仪在试验过程中受到静电放电的干扰,液晶屏幕没有显示,不能通信,
看门狗电路不起作用,不能自行恢复。
原因分析:当高压电极接近并触碰到电压监测仪表明时,出现空气放电现象,产生放点电磁场,
通过空间的辐射作用,电磁场耦合作用到液晶附近电路板上,引起液晶屏幕供电电压出现非正常波动,
并传导到单片机系统,造成故障。

3.整改措施
3.1 根据试验情况和原因分析,对问题进行排查。
首先用示波器观察空气放电时液晶的供电电压。测到的电压波形如图 3 所示:
图3 液晶供电电压的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液晶的 3.3V 供电电源受到了很强的干扰,直流电压上叠加有衰减的振荡波,电压


峰峰值达到 60 几伏,上升时间的数量级为几个 ns,这种干扰通过连接导线会产生较强的骚扰信号,影
响了单片机的正常工作。因此在 3.3V 电源端子上对地加上 10nf 的瓷片电容,重新试验,通信正常,
但是液晶还是会没有显示。
3.2 耦合方式排查。
静电放电骚扰的耦合方式有二种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由于仪表面板,是一体式设计,没有缝隙,
并且液晶屏到仪器表面的距离在 3CM 左右,不会存在直接的对金属放电现象。打开面板,检查 PCB
板,发现液晶的背板上背光灯的控制回路导线很长,背光灯的控制信号是 3.3V 的电压信号,该电压信
号的布线如图 4 红线所示,可以看出,布线在电路板上形成了一个较大面积的环形布置。

图 5 耦合原理图
图4 液晶 PCB 板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静电放电干扰的上升沿很陡,因此,这种干扰的频带较宽而且高频成分会很
丰富,因此电磁场的辐射的耦合作用很强,PCB 板上长的这种布线方式,正好形成了环形天线的接收作
用,提供了很好的耦合途径,如图 5 所示:
整改措施是去除长导线,背光板控制线从近处的 3.3V 电源接入,缩短线长,减小环形接收面积。如图
6 所示。整改后重新试验,电压监测仪工作正常。

图6 整改后液晶 PCB 板
4.结论
静电放电是电荷放电,具有放电电压高,放电电流上升沿陡,所占频带比较宽等特点,所以影响
装置的路径有很多,电压监测仪在进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但我们只要根据静电
放电的特点,排查静电放电的耦合途径,逐步分析,一定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静电放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7626.2 -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
验[S] 北京:北京标准出版社,2006.
[2] 杨克俊 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鹏,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兼容测试工作。
变电站中通信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
及防护措施研究
沈雪梅 姜宁浩 肖保明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 SUBSTATIONS
Shen Xuemei, Jiang Ninghao,Xiao Baoming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Center of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Nanjing,

210000)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变电站中通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对变电站中的电力通信设备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其可

能受到的电磁干扰的类型。通过实验室多年的测试,得出电力通信设备最容易遭受的干扰类型并针对具体干扰类型提出

了电磁防护措施。

ABSTRACT:The safety and steady op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 substations is very important. Th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s are classified in this paper,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are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so many yaers experiments, the types of interferences which most influenc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re found. The

paper proposes detail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protection to these interferences.


关键词:电磁干扰,通信设备,电磁防护

KEY WORDS: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communication equipment,electromagnetic protection

1 引言
随着电子和电气技术的发展,电磁兼容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电力系统中,一方面
电网容量增大,电压等级提高、电网结构更为复杂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高压
电器设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一、二次设备的结构和布局正在发生变化,
它们的发展趋向是小型紧凑化、集成组合化和智能化。二次设备会由原来各种环境条件都较好的控制
室移置到开关场或离一次设备很近的地方,甚至强电、弱电设备组合为一体,电磁环境恶化,电磁兼
容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电力通信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设备的种类也不
断增多,电力通信设备的可靠运行成为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电力通信设备在干扰作用下可
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通信信号质量下降、通信中断、信号传送出错、装置复位严重情况下出现器件
和设备的损坏。鉴于电力通信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尤其是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交
换机等数据传送设备已构成智能变电站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其作用也直接影响了变电站的运行质量,
因此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 变电站中通信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
2.1 电力通信设备的分类
电力系统通信设备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调度所与变电站之间实现调度电话、各种命令信号、计算
机监控信息等信号的传输。设备类型包括高中低压载波机、收发信机、程控调度交换机、通信管理单
元装置以及各种无线及卫星通信终端设备,还有保护综自设备的通讯端口。由于其种类繁多,分布在
电力系统内各个层次,承担任务的重要性也分别不同。表 1 总结了电力通信设备的分类情况。
随着监控、保护的自动化发展,电力通信设备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纽带,及时准确地传输各种
大量电力系统必要的重要数据,其可靠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表 1 电力通信设备的分类

分类
运行环境 特点
设备名称
支线的或者备用的电力调度电话及远
高压电力线载波设备 2类
动数据通道。可组网。
配网自动化及小水电的数据通道。组
中压电力线载波设备 3类
网运行
低压集抄系统的数据传输通道。组网
低压电力线集抄设备 1类
运行。
高频保护收发信机 2类 高频保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
电力调度交换机 1 类、2 类 电力调度电话通道。接口丰富。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及 IP 设 传输调度、监控、规约等信息,网络
2 类、3 类
备 运行。
调度电话及监控信息通道,也传输保
PCM 数字通信设备 1类
护信号。
串口及通信服务器 1 类、2 类
无线电台 2 类、3 类
卫星通信设备 1类
微波通信设备 1类
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的通信
2 类、3 类 需要重视。
接口
1 类、2 类、
通信一、二次电源 需要特别重视。
3类
注:1 类环境适用于专用、独立建筑或电力部门能够控制的部分建筑的省级、地级电力调度中心。此类中心通常位于城

区。

2 类环境适用于有人或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相关通信设备安置在室内。典型的,此类位于乡村。

3 类环境适用于无人值守的电力场所和电力系统所适用的相关电力设备。此类环境可适用于埋于地下的设备。
2.2 变电站中的电磁干扰源分析
在变电站环境下运行的电力通信设备所受到的电磁干扰主要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干
扰包括了诸如高压开关操作、雷电、短路故障、电晕放电、高电压大电流的电缆和设备产生向周围辐
射的瞬态电磁波,高频载波、对讲机等辐射干扰源,以及附近电台、通信等产生的电磁干扰、静电放
电等;内部干扰是由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元件布置和生产工艺等决定的。主要有杂散电感、电容引起
的不同信号感应,长线传输造成的波反射、寄生振荡和尖峰信号引起的干扰等。
变电站内电力通信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次设备之间、一次和二次设备之
[1]
间、二次设备之间。干扰类型有以下几种 :
2.2.1 高压开关操作
变电站高压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操作是变电站最典型和最重要的电磁干扰源,开关操作时,产生一
系列高频率、前沿陡峭的瞬变电磁脉冲,触头间产生一系列电弧过程,电弧的熄灭和重燃,在被断开
的母线上将引起一系列的高频电流波和高频电压波,并以暂态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
变压器、电抗器和电容器组等储能元件断路器的操作也是变电站重要的电磁干扰源。由于电感的
磁链和电容上的电荷量均不能突变,开关操作使其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暂态过电压;这些暂
态过程通过母线上的PT和CT等设备直接耦合到低压回路。
2.2.2 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极为强烈的电磁暂态过程。一般雷击不会直接作用于二次回路,更多的可能
是线路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雷击暂态过电压以大气行波的方式向变电站传播。不仅直接作用于一次
设备,而且通过CT、PT或一、二次系统间的各种耦合途径或接地网进入二次回路。如果受影响的设备
阻抗很高,则设备承受较大的雷击电压脉冲;如果受影响的设备阻抗很低,则设备承受较大的雷击电
流脉冲。

图1 雷电入侵方式示意图
2.2.3 运行中的电力设备
变电站运行中的线路或母线会产生工频磁场,电压等级越高电场强度越大。此外,不良气候条件
下导线上的电晕、连接不紧密处金属部件间的放电、脏污外绝缘表面的局部放电等都可成为频带极宽
的干扰源。
2.2.4 系统短路故障
系统短路时,大电流经接地点泄入接地网,使接地点乃至整个接地网的电位升高。在二次回路中
就会产生共模干扰电压。统计表明,变电站内高压母线单相接地时,在二次电缆的芯线上产生的干扰
电压的峰值可达到几十伏到一万多伏,暂态电压的频率约几kHz到几百kHz。
2.2.5 辐射电磁场
无线电台、电视台、移动式无线电发信机及各种工业发射源都是辐射干扰源。电力系统中常用的
步话机也是影响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主要辐射干扰源,可能引起装置误动或误发信号。
2.2.6 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可能使电子元器件故障、损坏或控制系统失灵,也可能使计算机程序出错或丢失数据。
静电放电的特点是波头很陡,只有数ns,带有数十ns的阻尼波尾,幅值可达十几kV。
2.2.7 低频干扰
随着电气化铁道的发展和电力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以及家用电器的不断增加,目前谐波污染已成
为电力系统的公害。谐波对设备的主要影响是干扰其正常的工作状态、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和动作的可
靠性等。
此外,设备供电电压的突降和短时中断等,也将造成传输数据的丢失和通信的中断。电压暂降、
短时中断是由电网、电力设施的故障或负荷突然出现大的变化引起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两次或更
多次连续的暂降或中断。

3 变电站中通信设备的电磁防护措施研究
变电站高压设备在正常运行以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必然是通过空间的电磁辐射或者线缆的
传导对外传播,不同的类型的干扰传播在通信设备上的作用形式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分成:干扰电
磁场、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
3.1 实验室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多年来对多种电力通信设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主要测
试的设备包括高中低压载波机、收发信机、程控调度交换机、通信管理单元装置以及各种无线及卫星
通信终端设备,还有保护综自设备的通讯端口。测试项目覆盖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阻尼振
荡波、浪涌(冲击)抗扰度、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工频磁场、脉冲磁场、阻尼振荡磁场、射频感应的
传导骚扰抗扰度、电压突降和短时中断等。
多年的测试发现,大多数电力通信设备在试验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数据丢失,少数设备会出现通信
中断,个别设备甚至会出现硬件损坏现象,其中静电放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及浪涌(冲击)抗扰度试
验对设备的影响尤为明显。
3.2 防护措施
减少电磁干扰的方法则是针对干扰的三要素,从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途径,提高干扰受体
的抗干扰能力出发,采取各种措施,电力通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屏蔽、滤波和接地。
3.2.1 屏蔽
屏蔽是减少或者避免高频电磁能量辐射或侵入的一种最有效方法。屏蔽可以反射或吸收高频电磁
能量,阻止电磁能量的进一步传播扩散,把高频电磁强度降到一定限度内。屏蔽效果与屏蔽材料的电
导率、磁导率、屏蔽体的结构、干扰源距离、干扰场的性质(电场或磁场)以及频率等因素有关。
3.2.2 滤波
滤波是在频域上处理电磁兼容问题的手段。通过滤波,可以抑制传导电磁骚扰。滤波器按其处理
信号的类别,可以分为信号选择滤波器与电磁骚扰抑制滤波器两类。信号选择滤波器主要作用是,选
出我们所需频率的信号。
[2]
3.2.3 接地
在电力系统中,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
做接地。接地的功用除了将一些无用的电流或是噪声干扰导入大地外,最大功用为保护使用者不被电
击。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防止电子电气设备向外部发射电磁波;而错误的
接地常常会引入非常严重的干扰,甚至会使电子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目前,通信设备采用的接地
方式: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共用接地和分开接地。
3.3 具体方案
对于静电放电试验,主要采取屏蔽和接地两种措施。即屏蔽静电场,阻隔静电放电电流通过敏感
器件,采用静电屏蔽材料和屏蔽机箱,并采用绝缘材料和阻隔结构。由于等电位状态下不发生放电,
将所有可能接触器件的物体并联,接地系统间避免电势差。通过良好的接地,将静电通过接地线或接
地装置传导泄放到大地。
对于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主要采取接地和滤波两种方式。良好的接地有助于干扰信号的
泄放。快速瞬变脉冲群的特点是瞬变的短上升时间、重复出现,骚扰能量较小,频谱分布较宽。在电
力通信设备的电源端口和通信端口,建议加设滤波器件,通常采用的是大小电容组合,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酌情添加一些磁珠来滤除高频信号。
浪涌抗扰度试验,也主要采取接地和滤波两种方式。浪涌信号是一种上升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能量比较大的尖峰脉冲。由于浪涌信号电压较高,电流较大,必须有良好的接地通道帮助干扰电流的
泄放。滤波器对浪涌信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更多的是采用各种浪涌防护器件,如电涌保护器、压敏
限幅元件、滤波电容器、瞬变电压抑制器(TVS)等。
除了针对具体的试验采取的措施外,装置在设计时就应该综合考虑各类电磁干扰的问题,如 PCB
的设计,机箱的结构,线缆的布局等等。

4 小结
电力通信设备是各种保护和监控设备之间的纽带,在电网中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信号的上传下
达都必须依靠通信设备,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对电力系统可靠运行起着很大的作用。电力通信设备是建
立智能电网的基础之一,其高速、双向、实时、可靠运行直接关系着系统运行的安全,研究电磁环境
对电力通信设备的影响对于国家电网的发展和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益庄,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 年,第 36 卷(第
15 期):6-9
[2]连纪文,浅谈电力通信电磁兼容问题、电力系统通信,2003 年,第 3 期:20-23
[3]董彦涛,电子设备电缆布线的电磁兼容设计、声学与电子工程,2010 年,第 2 期:35-37

作者简介:

沈雪梅(1981 年 1 月)
,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兼容方面的测试研究工作。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分布及防护分析
刘嘉文 李丽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080)

ANALYSI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ND PROTECTION IN 500kV SUBSTATION
Liu Jiawen Li Li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mpan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摘要:通过对广东地区 500kV 典型变电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进行仿真计算和实际测量,分析 500kV 变电站不同电压

等级、不同电气设备的工频电磁场水平及分布状况,从而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统计结果表明,站内大部分区域工频电

场和磁感应强度均满足 ICNIRP 规定的限值要求,主控楼、站外测点均远小于我国环评要求,防电磁辐射布料对工频电

场的屏蔽效果显著。

Abstract: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 magnetic field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nd actual measurement in typical 500kV air

insulated substation in Guangdong has been conducted.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n 500kV

substation is studied in different voltage grade, different electrical equipment. The proposed measures is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protection staff health in 500kV subs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nside 500kV

substation meet ICNIRP limits requirement except in very few regions , the level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main

control building and outside 500kV substation is lower than limits defined by environment protecting standard in China, the

current shielding uniform can almost completely shield the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关键词:500kV 变电站;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电磁环境;模拟计算;测量

Key words:500kV substation ;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al field;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simulation calculation;measurement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电力工业发展逐步壮大,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电磁辐
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人们对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工频电磁场的
不易察觉性,使公众对电磁辐射的认识产生误区。为此,了解和掌握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分布并提出
合理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 500kV 典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进行仿真计算,并选取广东 28 座变
电站进行对比测量,依据国家标准提出防护屏蔽措施,为今后可能出现电磁环境纠纷问题提供数据支
撑。
[1] [2-3] [4]
目前,国内外计算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的主要方法有:等效电荷法 、模拟电荷法 、边界元法 、
[5-8] [9-10]
有限元法 、矩量法 。等效电荷法是最为基本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未畸变的输电线的工频电场计
算,尤其是计算靠近地面的电场强度。模拟电荷法主要计算输电线附近有建筑物时的电场分布情况,
但对复杂地面边界条件等问题,模拟电荷的个数和位置较难确定。有限元方法适合于各种含有复杂媒
质和不同几何边界条件问题的数值分析,对输电线电场问题,能考虑任意塔型和导线布置,得到空间
中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数值解。矩量法是用未知场的积分方程去计算给定媒质中场的分布,避免了复杂
的模拟电荷配置问题。本文基于距量法(method of moment),根据一次设备主接线图、设备平面布置
[11-13]
图和工况参数,运用CDEGS软件包的HIFREQ模块 建立500kV典型变电站模型,并计算站内工频电
磁场。

2.工频电磁场计算原理
2.1 工频电场计算
本文使用矩量法对变电站的工频电场分布进行数值计算。

在静电学中,在由点 ( x' , y ' z ') 的电荷分布在点 ( x, y, z ) 产生的电位分布可以表示为

1 ρ v ( x' , y ' , z ')dv'


V ( x, y , z ) =
4πε ∫
(1)
v' R

这里 ρ v ( x' , y ' z ') 实质上是电位分布的源, R 是点 ( x, y, z ) 和点 ( x' , y ' z ') 间的距离。然而一般情况下

ρ v ( x' , y ' , z ') 是未知的,而源区电位的分布是给定的。因此,为了求出空间每个地方的电位分布,必须

估计源区的电荷分布 ρ v ( x' , y ' z ') 。

设 ρ v ( x' , y ' z ') 的一个解是

n
ρ v ( x ' , y ' z ' ) = α 1 ρ 1 ( x ' , y ' z ' ) + α 2 ρ 2 ( x ' , y ' z ') + ⋅ ⋅ ⋅ + α n ρ n ( x ' , y ' z ') = ∑ α i ρ i ( x ' , y ' z ') (2)
i =1

这里 ρ i ( x' , y ' z ') 是源区一些离散位置上预先选定的电荷分布, α i 是待定未知系数,以式(2)代入式

(1)得
n

∑ α ρ (x' , y' z ')dv'


V j = V (x j , y j , z j ) =
1 i i


i =1
(3)
4πε v' R

n
1 ρ i ( x' , y ' z ')dv'i
V j = ∑α i
4πε ∫
(4)
vi
i =1 R ji

这里 j = 1,2,⋅ ⋅ ⋅, n 。所以考虑在 ρ i ( x' , y ' z ') 位置的电荷, V ( x, y, z ) 可以表示为下述电位的线性组合,

即:
1 ρ i (x' , y ' z ')dv'i
4πε ∫
V ji = i = 1,2,⋅ ⋅ ⋅, n (5)
vi
R ji

所以
n
V j = ∑ α iV ji (6)
i =1

由于 V ( x, y, z ) 在源区是已知的,所以未知系数 α 1 , α 2 ,⋅ ⋅ ⋅, α n 可以由
V1 = α 1V11 + α 2V12 + ⋅ ⋅ ⋅ + α nV1n
V2 = α 1V21 + α 2V22 + ⋅ ⋅ ⋅ + α nV2 n
#
(7)
V j = α 1V j1 + α 2V j 2 + ⋅ ⋅ ⋅ + α nV jn
#
Vn = α 1Vn1 + α 2Vn 2 + ⋅ ⋅ ⋅ + α nVnn

确定,或表示成矩阵形式:
⎡V1 ⎤ ⎡V11 V1 j V1n ⎤ ⎡α 1 ⎤
⎢#⎥ ⎢ # % # % # ⎥⎥ ⎢ # ⎥
⎢ ⎥ ⎢ ⎢ ⎥
⎢V j ⎥ = ⎢V j1 V jj V jn ⎥ ⎢α j ⎥ (8)
⎢ ⎥ ⎢ ⎥⎢ ⎥
⎢#⎥ ⎢ # % # % # ⎥⎢ # ⎥
⎢⎣Vn ⎥⎦ ⎢Vn1 Vnj Vnn ⎥⎦ ⎢⎣α n ⎥⎦

α 求出后,利用式(2),就可以确定源区的电荷分布 ρ i (x' , y ' z ') 。接着就可以用式(3)计算空间任

意点的电位分布,进而计算场强分布。
2.2 工频电场计算
根据“国际大电网会议第 36.01 工作组”推荐的计算方法[1],使用安培定律计算高压线路的空间工
频电场。在工频情况下,线路的磁场仅由电流产生。应用安培定律,将计算结果按矢量叠加,可得出
导线周围的磁场强度。不考虑导线的镜像,用安培环路定律计算导线电流在空间产生的磁场强度:

(9)

式中:I 为导线中的电流;h 为导线假设高度;L 为任意点与导线的水平距离。


对于三相线路,由相位不同形成的磁场强度水平和垂直分量都必须分别考虑电流间的相角,按相位矢
量来合成。一般来说合成矢量对时间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3.工频电磁场限值标准
根据 ICNIRP(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2010 年提出的《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暴露的原则
(1Hz~100kHz)》导则,对电场和磁场的暴露限值规定:在 50Hz 频率下,职业曝露的工频电场强度为
10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 500μT。而根据我国《500kV 超高压送变电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HJ/T 24-1998)[14]的规定:以 4kV/m 作为居民区电场强度的评价标准,100μT 作为磁感应强度
规范》
的评价标准。

4.500kV 典型变电站仿真计算
4.1 500kV 典型变电站模型
广东省 500kV 变电站有 70%以上是空气绝缘的敞开式开关设备变电站,而且相对于混合式气体绝
缘封闭开关设备或气体绝缘封闭开关设备的变电站,敞开式开关设备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最大[15],所
以本文以 500kV 敞开式开关设备变电站模型为例,根据不同电压将 500kV 变电站等级分为 500kV 区域
和 220kV 区域,500kV 区域仿真模型如图 1 所示,220kV 区域仿真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 1 变电站 500kV 区域仿真模型

图 2 变电站 220kV 区域仿真模型


4.2 500kV 典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计算
500kV 区域下方离地 1.5m 高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 3,图 4 所示。

图 3 500kV 区域工频电场分布 图 4 500kV 区域工频磁场分布

从图 3 可以看出,工频电场最强的区域在断路器附近和母线的下方,在两母线之间也存在工频电
场较强的区域。仿真计算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为 14.8kV/m。工频磁场最强的区域在母线下方。需要说明
的是,仿真计算的是磁场强度,单位为 A/m,磁场强度 1 A/m 约等于磁感应强度 1.26 μT。仿真的计
算的工频磁场最大值为 18.78 A/m,即 23.6 μT。
从工频电场分布分析, 500kV 区域电场强度小于或等于 4kVm/的测点占 29%,电场强度在 5kV/m~
7kV/m 范围内的测点分别占 38%,电场强度在 7kVm/~10kV/m 范围内的测点占 28%,电场强度大于
10kV/m 的测点占 5%。磁感应强度小于或等于 20μT 有测点占 96%,磁感应强度在 20μT ~100μT 范
围内的测点占 4%。
220kV 区域下方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仿真计算结果如图 3,图 4 所示。
单位:V/m

4939.74

4406.41

3873.08

3339.75

2806.42

2273.10

1739.77

1206.44

673.11

图 5 220kV 区域工频电场分布

单位:A/m

25.29

22.50

19.71

16.92

14.13

11.34

8.55

5.77

2.98

图 6 220kV 区域工频磁场分布

由图 3, 4 可看出,220kV 母线下方和断路器附近的工频电场强度较大,最大值为 5.47kV/m;隔


离开关和母线附近的工频磁场强度较大,最大值为 28.08A/m,即 35.38μT。
从工频电场分布分析, 220kV 区域电场强度小于或等于 4kVm/的测点占 76%,电场强度在 5kV/m~
7kV/m 范围内的测点分别占 24%。磁感应强度小于或等于 20μT 有测点占 93%,电场强度在 20μT ~
100μT 范围内的测点占 7%。

5.500kV 典型变电站测量
5.1 测点设置
根据对 500kV 典型变电站的仿真计算结果,本文选取了广东省 28 座 500kV 变电站进行现场实测,
其中敞开式变电站有 22 座,HGIS 变电站有 5 座,GIS 变电站有 1 座。考虑到工作人员在变电站巡检
的区域和变电站对周边影响,测量范围包括站内和站外,具体测点分布位置为:(1)主变压器的高压
侧、中压测、低压侧;
(2)隔离开关和断路器连线的中垂线,断路器和 CT 连线的中垂线;
(3)边相母
线的正下方;
(4)高压设备旁,如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电抗器、
电容器等;
(5)值班室操作台;
(6)变电站围墙外 5 米和 20 米。依据《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
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 988-2005)[16]进行测量,本次测量使用 Narda NBM-550 电磁场测
量仪和 EHP-50D 探头。
5.2 测量结果
28 个 500kV 变电站各区域工频电磁场强度分布的百分比见表 1。

表 1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的分布百分比

工频电场强度(kV/m)在以下区域分布的百 工频磁感强度(μT)在以下
测点位置 分比/%  区域分布的百分比/% 
E《1  1<E《4 4<E《7  7<E《10 E>10 B《20 20<B《100  B>100
主控楼值班室 100 0 0 0 0 100 0 0
500kV 继保室 100 0 0 0 0 100 0 0
主变高压侧 0 43 57 0 0 100 0 0
主变中压侧 50 50 0 0 0 100 0 0
主变低压侧 67 33 0 0 0 33 67 0
500kV 断路器和隔
0 57 57 29 14 100 0 0
离开关引线
500kV 断路器和电
0 0 0 86 14 100 0 0
流互感器引线
500kV 断路器 0 14 72 14 0 100 0 0
500kV 隔离开关 0 14 86 0 0 100 0 0
500kV 电流互感器 0 43 57 0 0 100 0 0
500kV 母线 CVT 0 67 33 0 0 100 0 0
500kV 线路 CVT 0 50 50 0 0 100 0 0
500kV 避雷器 0 71 29 0 0 100 0 0
500kV 母线 0 0 71 29 0 100 0 0
500kV 进线 17 50 33 0 0 100 0 0
220kV 断路器和隔
0 25 50 25 0 100 0 0
离开关引线
220kV 断路器和电
0 100 0 0 0 100 0 0
流互感器引线
220kV 断路器 29 71 0 0 0 86 14 0
220kV 隔离开关 0 25 75 0 0 75 25 0
220kV 电流互感器 0 100 0 0 0 100 0 0
220kV 电压互感器 100 0 0 0 0 100 0 0
220kV 避雷器 0 71 29 0 0 86 14 0
220kV 母线 28 43 29 0 0 100 0 0
35kV 电抗器/电容 33 67 0 0 0 0 0 100
器旁
220kV 出线 14 72 14 0 0 100 0 0
站门口外 5m 100 0 0 0 0 100 0 0
围墙外 20m 100 0 0 0 0 100 0 0

由表 1 可知,
在 500kV 区域,有 86%变电站在断路器和电流互感器引线的电场强度在 7kVm/~10kV/m
范围,其中最大值为 12.4kV/m,略低于 14.8 kV/m 仿真计算结果。有 71%变电站在断路器和电流互感
器引线的电场强度在 4kVm/~7kV/m 范围,其中最大值为 9.6kV/m。工频电场仿真计算结果的分布规律
与实测的工频电场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所测量变电站在 35kV 电抗器和电容器处磁感应强度都大于 100μT,最大值为 435μT。有 67%变电
站在主变低压侧处的磁感应强度在 20μT~100μT 范围,最大值为 40.8μT。在 220kV 区域有 25%变电站
在隔离开关处的磁感应强度在 20μT~100μT 范围,最大值为 23.1μT。工频磁场仿真计算结果的分布规
律与实测的工频磁场分布规律也是基本一致的,
此外,统计结果显示敞开式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明显大于 GIS 变电站,而工频磁场由于 GIS 距离
地面较近,强度普遍大于敞开式变电站的同等电气设备。
变电站内大部分测点工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满足 ICNIRP 规定的限值要求,所测量变电站主控楼和
站外测点均小于 1kV/m,距离我国环评限值有一定裕度,不会对周边居民和站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
成影响。

6.500kV 典型变电站电磁场防护
目前,对高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的防护,可采取改变线路高度,相间距,导线半径等措施,但从
建设规模和运行成本方面考虑,这些措施都是不明智的。在不改变变电站现有规模和运行时间情况下,
从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出发,可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降低工频电磁场强度:
(1)防护距离的增加;
(2)
接触时间的控制;(3)穿着屏蔽服。
本文选取市面上常见的屏蔽布料,如含 20%和 30%铁丝织物,纳米合金镀膜织物,以及普通棉质
[17]
工作服在不同电磁场强度下进行屏蔽效能 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普通棉质工作服几乎对电场和磁
场都没有任何屏蔽效果,而含 20%和 30%铁丝织物,纳米合金镀膜织物对工频电场、磁场的屏蔽效果
对比图参见图 7,图 8。
从图 7 可知,含 20%和 30%铁丝织物,纳米合金镀膜织物对工频电场的屏蔽率都在 99%以上,上
述布料对工频电场的屏蔽效能都非常明显,而纳米合金镀膜织物在 5 个工况下的屏蔽率更达到 99.99%
以上。从图 8 可知,不同布料对工频磁场屏蔽率都很低,屏蔽率在 6.3~13.0%之间,屏蔽效能不明显,
所以对工频磁场防护只能采取控制接触距离和接触时间等其他防护措施。
图 7 防电磁辐射布料对工频电场屏蔽效果对比图

图 8 防电磁辐射布料对工频磁场屏蔽效果对比图

7.结论
(1)利用矩量法对 500kV 变电站建立仿真模型,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
一致,可为日后新建或扩建变电站电磁环境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分析广东 28 座 500kV 变电站的工频电磁场水平,结果显示敞开式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
明显大于 GIS 变电站。敞开式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在 500kV 断路器和电流互感器或隔离开关引线以及
500kV 母线正下方处较大。磁感应强度在 35kV 电抗器或电容器处较大。站内大部分测点工频电场和磁
感应强度满足 ICNIRP 规定的限值要求,主控楼、站外测点均远小于我国环评要求。
(3)棉质工作服对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几乎没有屏蔽效果,而含 20%和 30%铁丝织物,纳米合
金镀膜织物对工频电场的屏蔽效果明显,屏蔽率都在 99%以上,但对工频磁场屏蔽效果不佳,建议从
控制接触距离和接触时间方面考虑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Working group 36.10 CIGRE,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produc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M].Description of phenomena practiccal guide for calculation, Paris,1980.
[2] Lee B Y, Park J K, Myung S H, et al.An effective modeling method to analyze electric field around
transmission lines and substations using a generalized finite line charge[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1997, 12(3):1143-1150.
[3] 彭迎,阮江军.模拟电荷法计算特高压架空线路3维工频电场[J].高电压技术,2006,32(12):69-73,
77.
Peng Ying,Ruan Jiangjun.Calc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harmonic electric field around ultra high
voltage overhead line based on the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6,
32(12):69-73,77.
[4] 王泽忠,刘士利,孙静. 特高压交流变电站设备附近工频电场计算[J].高电压技术,2010,36(1):
81-85.
Wang Zezhong,Liu Shili,Sun Jing.Calculation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near equipments in
UHV AC substations[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10,36(1):81-85.
[5] 甘艳,阮江军,邬雄. 有限元法分析高压架空线路附近电场分布[J].高电压技术,2006,32(8):
52-55.
Gan Yan,Ruan Jiangjun,Wu Xiong.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nearby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by FEM[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6,32(8):52-55.
[6] 苏国政, 黄道春, 余世峰, 等. 特高压紧凑型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计算[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
版),2007,40(3):99-102.
Su Guozheng,Huang Daochun,Yu Shifeng,et al.Calculation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ultrahigh voltage compact transmission lines[J].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2007,40(3):99-102.
[7] 卢铁兵, 冯晗, 崔翔. 基于上流有限元法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下合成电场的研究[J]. 电网技术,
2008, 32(2):13-16.
Lu Tiebing,,Feng Han,Cui Xiang.Research on Total Electric Field beneath HVDC Power Lines Based
on Upstream Finite Element Method[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8, 32(2):13-16.
[8] 王勇,陈仁全,杨廷志,等.高压变电站工频电场计算方法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0,12(2):140-143.
Wang Yong,Chen Renquan,Yang Tingzhi,et al.Calculation method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for high voltage substation[J] .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10,12(2):140-143.
[9] Srtte Nikolovski, et al.Compu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of Transformer Station 110/10(20)kV
Using the CDEGS software[C].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s a Tool", Warsaw,
2007,1360-1365.
[10] A. Delby and F.P. Dawalibi. Determination of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Energized Conductors for the
Conpu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ry[J], 1994,9(2):1069-1078.
[11] 王小凤.CDEGS软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7.
[12] SES Technologies. CDEGS usrer manual[R]. Montreal:SES Technologies,2005.
[13] Dawalibi F B,Donoso F. Integrated analysis software for grouding, EMF, and EMI[J].IEEE Computer
Applicat Power, 1993,6(2):19-24.
[14] HJ/T 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1998
[15] 刘嘉文, 李丽. 变电站220 kV及以上区域工频电磁场强度特性分析[J]. 广东电力, 2011,24(1):6-9.
Liu Jiawen, Li LI. Analysi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of region(220 kV and
Above) in substation[J].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2011, 24(1):6-9.
[16] DL/T 988-200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S],2005.
[17] GB /T 22583—2009,防辐射针织品[S],2009.

作者简介:
刘嘉文(1983.10),男,工程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环境及电磁干扰计算、测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丽(1971.8),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行业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工作。
核岛内电子设备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干扰
能力的现场测试和评估
姜宁浩 肖保明 沈雪梅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TESTING AND EVALUATION TO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AGAINST


RF EMISSIONS FROM DIGITAL RADIO TELEPHONES ABILITY IN THE NUCLEAR
POWER PLANTS
Jiang Ninghao, Xiao Baoming, Shen Xuemei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Center of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Jiangsu, Nanjing,

210000)

【摘要】目前国内大部分核电站的核岛内采用的通信方式都是有线通信,如果能将现有的无线通信方式引入核岛内,将

大大改善核岛内的通信条件。但是考虑到无线通信会对各种电子设备产生辐射干扰,需要现场进行测试这种干扰是否会

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本文探讨了在核电站现场对核岛内电子设备进行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抗扰度测试的方

法,并在国内首次进入核岛现场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munication mode in most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s wired communication, if we can

introduce the exis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e inside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will greatly improve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of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But given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n produce radiated interference to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s, field test is required to prove that whether this kind of interference will affect the normal work of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st method of radiated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mmunity site test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s inside the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enter the nuclear power plants to test and evaluate at home for the

first time.
【关键词】核电站 电子设备 射频辐射干扰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electronic equipment;radiated radio-frequency interference

1. 核电站核岛内通信方式的现状
核电站的核岛是整个核电站最核心的部分,里面除了核反应堆外,还安装了保证核电站正常运行
所需要的各种电子设备,为了保证核电站运行中的绝对安全,国际上对于核电站内的通信方式大部分
都采用有线通信,严禁各种无线通信信号在核岛内的存在,避免数字无线电话在使用时对周围的电子
设备产生辐射干扰,也就是所谓的“禁区”模式,我国已经投运的核电站站内绝大部分也是采用有线
通信方式。随着无线通信方式的不断发展,核岛内的有线通信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核电站在正常运
行维护尤其是停机大修期间的通信需求,例如,在大修期间会有大量的维护人员进入核岛内部进行各
种检修和维护,很多情况下需要随时随地跟核岛主控室以及其他部门联系汇报情况,尤其是一些突发
情况的处理,如果核岛内只有有线通信方式,那么工作人员必须先找到固定电话才能与其他人联系,
会极大的影响处理问题的时间效率。于是,将已经投入民用的成熟的无线移动通信方式引入核岛内部
是否可行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目前我国国内仅有田湾核电站实现了核岛内的无线通信,但是无线通信方式仅限于采用电信 PHS
(俗称小灵通),这种无线通信方式的虽然辐射较小,但是信号覆盖范围有限,且市场上这种通信方
式已基本淘汰。
在核电站内如果采用公用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不仅成本低而且施工简单。目前国内投入民用的
无线通信网络主要有中国电信的 CDMA2000 系统,中国移动的 GSM、TD-SCDMA 系统,中国联通的 GSM、
WCDMA 系统。由于核岛内各种电子设备的生产安装年代有早有晚,尤其是一些早期建设投运的核电站核
岛内的设备对无线信号的干扰可能非常敏感,为了能够验证引入了公用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是否会对
核岛内各种控制设备、保护设备造成干扰甚至引起误动,就必需事先对核岛内电子设备抵抗数字无线
电话射频辐射干扰的能力进行一个详细的测试和评估。通过现场测试模拟无线通信系统产生不同大小
的场强对核电站现场重要电子设备的影响,从而确定在核岛内使用无线通信的比较安全的通信频率和
可以覆盖无线信号的区域。

2. 核岛内电子设备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干扰现场测试方法的研究
2.1 国内已经投入使用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范围
目前国内投入民用的无线通信网络主要有中国电信的 CDMA2000 系统,中国移动的 GSM、TD-SCDMA
系统,中国联通的 GSM、WCDMA 系统。中国电信的 PHS(俗称小灵通)系统因为已经基本淘汰所以不在
考虑范围内。工信部给每个运营商的每种网络都分配了不同的频段,表 1 中列出了目前国内主要无线
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范围:
表 1、国内主要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范围

上行频率范围 下行频率范围
运营商 频段 (基站收,移动终端发) (基站发,移动终端收)
MHz MHz
PGSM 890~909 935~954
EGSM 885~890 930~935
中国移动
GSM1800 1710~1730 1805~1825
TD-SCDMA 1880~1900 2010~2025
PGSM 809~915 954~960
中国联通 GSM1800 1740~1755 1835~1850
WCDMA 1940~1955 2130~2145
中国电信 CDMA2000 1920~1935 2110~2125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无线通信网络的频段集中在 800MHz 至 3GHz 之间。对核


电站核岛内电子设备的现场测试的频段就确定在这个频率区间。
2.2 核电站核岛内测试现场的环境分析
图 1 是某核电站核岛内安装各种控制、保护设备的某一个机房的现场照片:
图1 某核电站核岛内安装各种控制、保护设备的某一个机房的现场照片:

由照片中可以看出:
1、核岛内空间狭小,实验室测试中常用的标准喇叭天线(通常在进行 1GHz 以上频率试验采用)
架设以后天线前段距离机柜表面较近,一般只有 20cm 左右,因此在实验室校准场强的时候选择校准距
离应考虑这一具体情况。
2、核岛内电子设备大部分安装在机柜中,为了保证现场测试中尽可能的照射到机柜内所有的电子
设备,可以采用窗口照射法,将机柜至少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进行试验,如果空间允许,对于机柜的
背面也要进行试验。同时为了尽量保守,在试验过程中机柜的门应该打开,尽可能严酷的考核电子设
备的抗干扰能力。
3、为了保证现场测试所选择的测试点覆盖面尽量广,选择的试验点数量会比较多,在每个试验位
置进行测试的时候被试设备是否有异常反应除了现场观察设备面板上的各种指示灯、显示屏之外,还
需要核岛主控室的工作人员配合观察主控室是否有异常信号。
4、核岛内安全最重要,考虑到测试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某些敏感设备的功能下降,产生误动、误报
警等影响,只能选择在核岛停机大修的时间中进行测试,在对某一被测设备进行试验前,应通过核岛
主控室对该设备做好隔离工作。
2.3 现场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核岛内电子设备繁多,现场测试中不可能对所有设备进行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抗扰度测试。因
此,现场测试时按照重要性、敏感性、小信号和大范围的测试原则选择需要进行测试的设备。
①重要性:优先选择保证核反应堆安全,误动会导致跳机、跳堆以及机组可用性的电子设备。
②敏感度高:尽量选择对无线电干扰比较敏感的设备进行测试,主要涉及到信号本身量程小、屏
蔽差的设备。
③小信号:小信号更容易受到无线电信号的干扰,主要考虑毫伏级、微伏级的热电偶信号、振动
信号、位移传感器、毫安级的变送器信号等,还有核岛内消防安全系统所属的各种电信号传感器。
④大范围:尽可能全面考虑核电站内部的所有可代表性的电子设备进行测试。从原理上尽量考虑
到所有的情况,如热电偶、热电欧、电感式、涡流式、电离式等,既考虑模拟量也考虑到数字量及计
算机控制系统,既考虑到常规测量也考虑到核测量,尽量做到大范围、大覆盖。
2.4 测试设备的选择
根据核电站核岛堆内的现场情况,并结合表 1 国内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频率范围以及国家标
准 GB/T17626.3-2006 对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的相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测试设备并将这些设备组
成测试系统,具体设备明细和设备参数见表 2 所示。
表 2 无线电干扰敏感度测试所需设备

设 备 名 称 型 号 设备参数
频率范围:9KHz~3000MHz ,输出电平:-144dBm~13dBm,
信号发生器 SML03
具备幅度、频率和脉冲调制方式
测试控制系统 EMC32 软件 控制系统输出频率、功率以及不同的场强
功率放大器 60S1G4 频率范围:800MHz~4200MHz 功率:最大输出功率 60W,阻抗 50Ω
功率计和探头 NRVD/URV5-Z2 频率范围:9KHz~3000MHz
定向耦合器 DC7144 频率范围:800MHz~4200MHz
频率范围:800MHz~5000MHz,输入功率:15kW,功率增益最小
喇叭天线 AT4002
11dB,阻抗 50Ω
频率范围:100kHz~6000MHz
场强探头 HI6005
场强:0.5~800V/m

2.5 测试系统的调制方式的选择
模拟来自数字无线电话的干扰主要考虑一下调制方式:
[1] 正弦波幅度调制,1KHz,80%幅度调制。
[2] 方波幅度调制,200Hz,占空比 1:2,100%幅度调制。
[3] 近似模拟各种系统特性的脉冲射频信号。
[4] 精确模拟各种系统的脉冲射频信号。
研究表明,骚扰响应与所用的调制方式无关。当不同类型的调制方式间存在明显的差别时,正弦
波幅度调制总是最严酷的。正弦波调制有如下优点:
--对模拟系统的窄带检测响应减少了背景噪声问题;
--普遍适用性,即没有试图模拟干扰源;
--对所有频率,其调制相同;
--至少与脉冲调制的严酷度相当。
基于上述因素,核电站电子设备的射频辐射抗扰度测试中选择正弦波调制。
2.6 现场测试方法
将表 2 中的设备按图 1 连接成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系统。
通过测试软件 EMC32 控制测试系统中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输出和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输出,功率计和
功率探头测量喇叭天线端的功率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场强探头测量喇叭天线在设备端产生的电
场强度,通过软件控制这些设备,确保在设备端产生的电场强度能够满足测试的需要。
信号发生器

GPIB总线
电脑 功率放大器 定向耦合器 喇叭天线 场强探头

功率探头
功率计
功率探头

图 1 无线电干扰敏感度测试系统图
根据现场测试条件的允许,确定核电站现场测试主要以设备端能够承受的场强大小为考核依据,
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①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系统的校准:按图 1 的方式连接好测试设备,在电磁兼容实验室的电波暗室
中对测试系统进行校准。
使用 1KHz 的正弦波对未调制信号进行 80%的幅度调制来模拟实际情况。
喇叭天线与场强探头的距离设定在 20cm,通过测试软件将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设置在 800MHz~3000
MHz,场强大小设定为 10V/m,测试软件通过调整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控制
距离喇叭天线 20cm 处 50cm*50cm 的平面上产生 10 V/m 的均匀场强。并按此方法分别校准距离喇叭天
线 20cm 处产生 40V/m 、30 V/m、 20V/m、8V/m、5V/m 和 3V/m 的均匀场强。
②在核电站核岛现场进行测试:在现场按图 1 所示连接好测试系统,布置喇叭天线与被测电子设
备表面距离为 20cm,将喇叭天线设定为水平极化方式,被测电子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电子设备
施加 10V/m 的均匀场强,通过现场观察结合主控室监测电子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③如果被测电子设备运行出现异常,记录电子设备出现异常的大概频段,然后降低干扰场强的大
小,重新在该频段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电干扰测试,直到电子设备工作正常。该过程需要记录被测电
子设备性能异常的频段、被测电子设备异常反应情况、施加的场强大小、天线终端的功率大小。
④如果电子设备在施加 10 V/m 的均匀场强情况下能正常工作,那么将场强值提高到 20 V/m 或者
更高的场强值进行测试,直到施加的场强值使得设备运行发生异常。
⑤将喇叭天线设置为垂直极化,重复进行上述的测试,记录所测试的电子设备在垂直极化状态下
的无线电干扰敏感度特性。
⑥如果现场设备是机柜,则必须对机柜的前、后以及上、下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水平极化和垂直
极化测试,记录整个机柜的无线电干扰敏感度性能。

3. 对某核电站 1 号核岛现场测试的分析和评估
3.1 某核电站 1 号核岛现场测试结果
应国内某核电站邀请,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组织人员在该核电站 1 号核岛停
机大修期间对核岛内电子设备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干扰的能力进行了现场测试。
3.1.1 对核岛内电子设备的现场测试
按照前文所述的选择测试点原则,总计选择了 41 个测试对象,其中机柜 31 个,测点(如:各种
功能的传感器探头)11 个,测试距离(天线前段距离测试对象表面)20cm。
针对机柜,先选择测试系统输出干扰的场强,分前后两个面,上下两个窗口,天线垂直和水平两
个方向,将 800MHz~3GHz 范围内的电磁干扰分别施加到测试窗口中。
针对传感器探头,先选择测试系统输出干扰的场强,调整天线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对其施加电
磁干扰。
表 3 某核电站 1 号核岛现场测试结果

测试对象类型 能够承受射频干扰的场强 数量
30v/m 8
20v/m 9
机柜
10v/m 9
5v/m 3
30v/m 3
20v/m 2
测点
10v/m 5
5v/m 2

由表 3 可以得出,在所选的 41 个有代表性的测试对象中,能够承受 30V/m 干扰场强的占 27%,能


够承受 20V/m 干扰场强的占 27%,能够承受 10V/m 干扰场强的占 34%,能够承受 5V/m 干扰场强的占 12%,
没有发现抗干扰能力低于 5V/m 的设备。
3.1.2 在核电站现场对手机产生的辐射干扰的实地测试
为了对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在核电站现场利用无线通信信号屏蔽的禁区、无线通信信号正常
覆盖的区域以及两者之间信号较弱的过渡区域,使用不同制式的手机(其中两部使用移动 GSM 网络、两
部使用移动 TD-SCDMA 网络、两部使用联通 GSM 网络、两部使用联通 WCDMA 网络、两部使用电信 CDMA2000
网络)在三个区域中模拟各种通信状态(待机、呼叫、被呼、通话中、GPRS 上网、不同网络间呼叫等),
通过三维场强探头测试各种情况下手机产生的无线干扰场强,手机天线位置距离场强探头的距离还是
选择为 20cm。
在现场测试中,实测无线干扰场强超过 5V/m 的情况见表 4:

表 4 在某核电站使用不同制式手机产生的干扰场强(超过 5V/m)

测试结果
信号强弱 手机通信状态 (手机天线位置距离场强探
无线通信网络
头 20cm)

电信 CDMA2000 弱 进行数据业务 5.2V/m

呼叫 5.0V/m
电信 CDMA2000 从有到无
进行数据业务 6.3V/m

电信 CDMA2000 从无到有 进行数据业务 7.5V/m

移动 GSM 手机被移动 GSM 手机呼叫 5.1V/m


移动 GSM 弱
进行数据业务 5.5V/m
2 部手机同时进行数据业务 6.9 V/m

2 部手机互拨 6.2 V/m

联通 GSM 进行数据业务 5.8V/m



电信 CDMA2000 联通 GSM 手机被电信 3G 手机呼叫 5.7V/m

3.2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
通过对某核电站电子设备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干扰敏感度现场测试,所选择的电子设备抵
抗无线电干扰的能力都在 5V/m 以上。
在现场测试时为了增加测试的严酷度,凡是安装在机柜内的设备都将柜门打开进行测试,极少数
年代久远的设备没有机箱,机柜门打开后电路板直接裸露,在测试中辐射干扰直接施加到这些电路板
上,考虑到在正常运行中机柜门都是锁好的,金属机柜的屏蔽效果会增加机柜中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
力,所以有理由认为在机柜门关闭的情况下所有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远大于 5V/m。
针对不同制式手机进行多种模式的通信方式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场强的测试发现,在无线通信系统
基站信号比较强时,手机产生的辐射干扰场强也不会大于 5V/m。少数辐射干扰大于 5V/m 的情况都出现
在所使用通信网络信号较差的时候,但是也不会超过 10V/m。
因此,可以认为在该核电站中引入现有的无线通信方式是安全的。测试中能抵抗 10V/m 场强的辐
射干扰的电子设备,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防护;对于抗干扰能力小于 10V/m 大于 5V/m 的设备,可以视设
备所处环境采取措施。比如对于原本以电路板方式直接安装在机柜内的设备,可以考虑在电路板外部
增加一个金属机箱,将电路板及插槽都屏蔽起来;对于特别重要的区域(比如核岛的主控室)
,可以考
虑设立禁区,屏蔽无线通信信号。

4. 小结
对核岛内的各种电子设备进行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干扰能力现场测试首先要确定好测试点,尽
量确保所有的敏感设备种类都有至少一个作为代表覆盖到;其次,现场测试的时间只能选择在核岛停
机大修的时间段进行,避免施加的干扰对核岛的正常运行造成威胁;第三,通过现场测试能够直观的
对整个核岛的电子设备的抵抗射频干扰的能力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为是否能在核岛内引入无线通信
方式提供直接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美)保罗,电磁兼容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年
[2] 路宏敏,余志勇,李万玉,工程电磁兼容(第 2 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年
[3](美)蒙特罗斯,
(美)纳考奇(游佰强等译),电磁兼容的测试方法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4]唐立学,陈日罡,王少华,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干扰源分析与抗干扰措施探讨、核工程研究
与设计,2010 年第 3 期

作者简介:

姜宁浩(1979 年 11 月)
,工程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兼容方面的测试研究工作。
电力系统继电测量及保护设备辐射发射骚扰特
性分析及测试不确定性实验验证
张梅 王鹏 杨东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江苏省,南京市,210061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211100

ANALYSIS OF EMISSION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 AND TEST


UNCERTAINTY FOR THE MEASURING RELAYS AND PROTECTION
EQUIPMENT
Zhang Mei, Wang Peng, Yang Dong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nanjing, 210061
Guodian Nanjing Automation Co. Ltd,jiangsu, nanjing, 211100

摘要:本实验室依据多年对继电测量保护及相关产品测试数据积累,以一典型设备辐射发射测试结果进行此类产

品的骚扰特性分析,同时对 EMI 测试中,其布线配置方式对实验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验证。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accumulation in 15 year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mission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 by a typical test result of a measuring equipment used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And the the paper ran the

test and ver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ables.


关键词:辐射发射 骚扰特性 不确定性

Keywords: Emission disturbance,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 Uncertainty

引言
本实验室自成建以来,对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电磁兼容抗扰度及骚扰测
试,具有十多年的测试经验及数据积累。近年来,等多厂家由最开始的偏重于关心产品的抗扰能
力,逐渐同时关注于产品的传导辐射骚扰限值要求,逐渐在产品测试规范标准中提出骚扰测试要
求。
本文以某厂家的辐射测试结果为例,分析总结当前此类产品的骚扰特性。同时,对测试过程
中,设备的配置及布线对测试结果重复性不确定性的影响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提出电力系
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及相关产品在此项试验中的注意问题,并提出配置及布线的指导建议。

1 典型辐射骚扰案例特性分析
图 1 为某厂家智能开关单元产品辐射骚扰测试结果(以天线垂直极化方向测试结果为例)

图 1 辐射骚扰案例曲线

1
依据本实验室多年的测试数据积累,本案例的辐射骚扰测试结果具有继电测量保护及相关产
品的代表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频段特性:
宽带骚扰主要分布在数百兆之内,大部分在 500MHz 以内,高频段辐射分量多数较小;窄带
骚扰以晶振信号及其倍频为主,可以分布到全频段范围内。
2) 骚扰源特性:
宽带骚扰源大部分来自于产品设备的开关电源和各 PCB 板的噪声骚扰;窄带骚扰大部分来自
于各 PCB 板上的晶振电路。
3) 整改特性:
对设备端口进行滤波同时加强去耦电路措施,通常能有效的改善的宽带骚扰辐射值;窄带骚
扰,尤其是高频窄带骚扰如果超标,通常需要进行电路改进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2 试验配置对重复性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判定是否符合 CISPR 限值时,必须对实验相关设备进行不确定性测定,对测量设备和不确定
性的评估方法和规范可参考标准 GB/T6113.402,而试验重复性的不确定性,只能当场评定。而在
具体实际测试中,对每项产品进行重复性不确定性测试是有实际困难的,很多工程师都是凭借测
试经验对产品设备进行配置及布线。本文即对此厂家典型继电测量产品试验配置和布线对重复性
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实验验证,并提出此类产品试验配置和布线的指导原则。
2.1 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典型端口配置
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常用的典型端口类型及特性见表 1:

表1 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典型端口特性

电源端口 通常为 DC 110V/220V 和 AC220V。


通常为 AC 0~5A 电流量,包含测量 CT,保护 CT 两种,测量 CT 通常精度
电流端口(CT)
比保护 CT 高。
电压端口(PT) 通常为 AC 0~57V 电压量(相电压)

输入开关量,接点形式分为常开、常闭接点,通常外接直流电压量如 DC
开入回路
24V,DC 110V,DC 220V 等。
输出开关量,接点形式分为常开、常闭接点,一般是开出的跳闸、合闸以
开出回路
及信号接点,用于输出至其他相关保护及测控装置。

图 2 为某厂家智能单元背面板端子图,图中可以看到,整体结构采用目前主流的背板插入式
结构,CPU 板、模拟量(CT、PT)
、开关量(开入开出)板、通信(232、485、网络、光纤等)
板通常大体分开,按照实际需要数量进行布板。其中,开入、开出回路通常具有很多组。

2
图 2 典型背板配置图
2.2 试验配置对重复性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2.2.1 试验配置
GB/T 14598.16 中对测试场地、测量接收机、天线都做了相关的规定,其对实验的不确定性
影响需要专业人士依据标准进行评估。
GB/T 14598.16 中对试验配置的规定简要如下:
1) 系统配置
试验时,设备应处于GB/T 14047所规定的基准条件下。试验时,应将辅助激励量和输人激励
量的额定值施加于被试设备的相应回路。所施加的值应代表正常的工作静止状态,被试设备不应
处于暂态动作状态,也不应处于动作后状态。
2) 布线配置
如果可能,建议将用于试验目的的所有电源和信号源都设于试验场地的边界之外。被试设备
与接地平面的关系应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情况。被试设备的所有部件应距任何其他金属表面至少
0.8 m。
通常,被试设备应放置在距地面0.8m的不导电的桌上单独进行试验。在被试设备安装在专用

柜内的情况下,试验时,被试设备可以仍然处于机柜内.该机柜应立于地面,但由于实际原因,建
议机柜和接地平面之间有大约0.1 m的间距。
为了安全目的需要接地连接时,应接于参考接地点。如果制造厂没有另外提供或规定,由于
实际的原因,接地导线应为1m,并以不大于0.1 m的距离与辅助电源导线平行敷设。
与安全接地连接于相同端子的由制造厂规定或提供的其他接地连接(例如为了EMC目的),
也应接于参考地线。这些连接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互接电缆和导体由制造厂规定。外露的布线方
式应基本上等同一般布线,即在被试设备一侧走线,然后向上或向下。
2.2.2 试验配置对重复性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典型端口配置可以看到,此类设备主要是通过模拟量(电压、
电流)采集,实现遥控、遥信、告警、保护等功能。所以此类设备的最小配置应该包括:工作电
源、模拟量采集输入、开关量、通信。
在具体试验中,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应正常引入测量电流、保护电流、电压量,正常
进行其监测保护功能。
由此,在辐射骚扰测试中的配置有以下几个不确定性因素:
1) 引线数量的配置

3
在实际应用中,此类设备主要包含三相测量CT、三相保护CT、三相电压、开关量更是高达十
多组甚至数十组。
对此,GB/T 9254的规定为:除非另有规定,应将接口电缆、负载或装置与EUT中的每一种类
型的接口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端口相连.如果可能,应按设备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情况端接每一根电
缆。
如果设备有多个同类型的接口端口,则只要能证明添加电缆不会明显的影响测试结果,就可
仅将一根电缆接到该类端口中的某一端口上。
由此,对于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中具有多组数量的模拟量和开关量,有必要进行实验
验证其引线端口数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
2) 端口负载配置:
在实际应用中,此类设备的开关量都是由其他各类设备接入或引出至其他各类设备,GB/T
14598.16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开关量的引线方式,参考GB/T 9254中对EUT中I/O端口的配置说明:
不与外设相连的I/O信号电缆的末端,如果由于操作的需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终端阻抗与电缆的
末端相连。
所以,此类设备的开关量端口,应该端接适当的终端阻抗进行测试。但究竟什么样的终端阻
抗是适当的,标准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
由此,对于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中端接实际负载的开关量端口,有必要进行实验验证
其引线负载方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

3 试验配置对重复性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验证
3.1 引线数量配置影响
本次实验验证包含以下几种配置方式:
配置一(基础配置):
电源:DC 220V;
模拟量:单相测量、保护电流 1A,
单相电压 10V;
开关量:未引线。
配置二:
基础配置上,开关量输入输出任接一组:
开入量:I/O 口板上,外部引入 DC 220V;
开出量:I/O 口板上,空接点信号,引出一组,0.5m 电缆,开路。
配置三:
基础配置上,模拟量端口三相全接,开关量 50%端口引线引出:
开关量:I/O 口板上,并联,外部引入 DC 220V;
开出量:I/O 口板上,空接点信号,线长为 0.5m,1/2 短路形式,1/2 开路形式。
测试结果见图 3。
由测试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随引出线的增多,200MHz 以内由于引线的辐射,部分频段骚扰辐
射值明显增强,其增强福值可达到十个分贝!

4
3.2 端口负载配置影响
由 3.1 的测试数据可知,引出线的数量对于测试结果能有将近十分贝的影响,所以,对于电
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中不确定负载的开关量端口,其引出线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引出来,才能
得到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测试。
开关量就是触点状态(接通或断开)或是逻辑电平的高低等。开关量可分为输入开关量和输
出开关量,其硬件型式主要为继电器口,分有源、无源接点。
对于有源接点,可按照实际情况端接外电源,通常为DC 220V,DC 110V,DC 24V。对于无源
接点,由于其实际负载和实验室合适负载都难以确定,本次实验对无源接点的引线进行了开路和
短路两种方式进行了比对验证(配置二),验证结果见图4。

图3 配置一、二、三测试结果对比 图4 开关量端接形式测试对比

(注:深蓝:配置一;紫色:配置二;浅蓝:配置三) (注:蓝色:开路形式;紫色:短路形式)

由测试结果可知,开关量的引线方式,对辐射骚扰测试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同理,可引申
到其他同类情况的端口,引线的接出比端接负载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更多。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本
实验室长期数据积累的一个经验:数百兆以内的骚扰大部分是通过引线辐射出来,并非从PCB板
直接辐射。
3.3 端口插板选择
大多数设备的CPU板、电源板、模拟量板、开关量板等大体分开,但也存在很多混合插板,
本次测试的受试产品的CPU板上就存在几组开入量端口。之前的测试只对出口板的开关量进行了
引接,图5显示了同时接出CPU板上的开入量以后的测试结果对比(配置一)。

图5:加接CPU板上开入量后的骚扰测试结果对比

(注:蓝色:未引接CPU板开入量;紫色:引接CPU板开入量)

测试结果令人吃惊,CPU板上的开入引线接出后,360MHz频点异常增高,检查发现,CPU板上
具有20MHz、32MHz、100MHz三个晶振体,由于开入量引线的接出,晶振信号的辐射被大大辐射出

5
来。受试设备的辐射骚扰限值由具有十个分贝左右裕度的测试结果直接变为不合格测试结果!

3.3 实验验证小结
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电力系统继电测量保护设备在辐射骚扰测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1) 对于不能端接实际负载或端接模拟负载也较困难的端口,如开关量、通信端口等,引线应该
以开路或短路形式接出,以最大测得受试设备内部骚扰通过引线辐射出来的骚扰。
2) 对于同一类型数量比较多的开关量等端口,应端接一定的数量,以满足端口引线的额外增加
不明显影响骚扰测试结果。
3) 同一种类型的端口分布在不同插板上时,建议每一插板上应引出一定数量该类型端口。

参考文献:
[1] GB/T 14598.16 电气继电器 第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
[2] GB/T 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作者简介

张梅:硕士,工程师,长期从事电气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整改及相关课题研究,以及电磁兼容标准的学习

和跟踪。

王鹏,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兼容测试工作。

杨东,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监测、保护产品研发与测试工作。

6
输电走廊内水泵不启动问题的研究
王黎明 辛亮 江建华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437)
STUDY OF THE START FAILURE OF WATER PUMP WITHIN THE RIGHT-OF-WAY
Wang Liming Xin Liang Jiang Jianhu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smepc Shanghai 200437)

[摘要] 本文以一起由低压线路接触不良而引起的感应电投诉问题为基础,分析了感应电产生的原因,并在结合现场

处理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避免平行线、临时接地和选用直埋电缆等一些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complaint of induced voltage due to poor contact of LV wire terminal,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ause of the induced voltage, and proposed several solutions such as avoiding the parallel lines, provisional grounding and

direct burial cable.


关键词:感应电;平行线路;水泵启动;

[KEY WORDS] induced voltage, parallel lines, start of the water pump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位于上海郊区的淡水养殖业也逐渐复苏,这种养殖大部分使用水泵从周边河道内
抽水,为水塘供水。高压走廊内同样存在这样的养殖场,近日,作者便接到多起投诉,大多涉及,高压走
廊内的水泵不能启动,且将低压电源进户线切断后,线路仍然带电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其中一起典型投
诉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处理经验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1 问题概述
如图 1 所示,A 点是供电公司引下线接至电能表的部位;A 点以后的低压架空线及入泵房线均由用户
自行架设。B、C 点均为水泥杆,线路通过铝导线连接;D 点水泥杆上有引下线,通过熔丝开关向农户水
泵供电。其中,BC 间动力线位于 500kV 输电线路正下方与 500kV 输电线路平行长度约 500m。D 处为农
户养殖用水泵电源。去年春季,在 500kV 高压输电线路架设前,该处水泵可正常使用,冬季停用;今年春
季,在 500kV 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行后,该处水泵无法正常启动,农电工自测线路电压存在电压不平衡现
象,且将 A 处熔丝开关拔下使 AD 段线路与电网断开后,AD 段线路仍带有上百伏的电压,投诉农户怀疑
与该 500kV 输电线的架设有关。

2 感应电原理
初步分析农户的投诉,出现这种拔下熔丝开关后线路仍然带电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低压线路与超高压
电力线路平行,进而产生的静电感应问题。
图 投诉现场平面图

为了更加了解这一现象,首先介绍一下感应电原理。感应电压的产生主要来自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
当某导线 A 流过交流电流时,在其周围便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如线路 B 与 A 平行或接近平行,则会在 B 线
路上感应出一个纵电势,沿导线方向分布,且根据 B 导线对地绝缘程度的不同而对应于不同的对地电位。
这种由于导线之间的互感效应而产生的磁耦合的结果称为感性耦合。其大小决定于电流产生磁场的强弱。
而由于导线之间存在的电容耦合效应,依靠带电导线电压产生的电场,使导线感应出一定的对地电位,称
为静电感应。对于与高压线路平行的低压线路,由于低压线路与高压线路距离相对较远,在其两端未接地
[1][2]
时,其感应电压主要来自静电感应 。
按照静电感应的原理。当一个导体接近一个带电体时,靠近带电体的一面导体将感应出与带电体极性
相反的电荷,而背向带电体的一面,将感应出与带电体极性相同的电荷。因此,当低压线路接近高压线路
时,相当于一个导体一样,在低压线路上会积累电荷,产生感应电压。
感应电压的大小,可由电容分压的公式得出 即:
C1
U1 = U (1)
C1 + CU
式中 U1 为低压线路感应出的电压,U 为高压线路电压,C1 为高压线路与低压线路之间的电容,CU 为低
压线路与大地之间的电容。由上式可看出。感应电压的大小与带电体电压的大小成正比,与导体和带电体
的电容 C1 成正比,当导体、带电体和接地体的几何尽寸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感应电压的大小可以近似地认
为与导体和带电体的距离成反比。
对于本起投诉,由于用于水泵供电的低压线路与高压线路平行近 500m,根据感应电原理,在 A 处熔
丝拔出、D 处未接负载时,AD 段线路属于两端未接地,在 AD 段线路上会出现一个感应电压。

3 现场测试及问题解决
3.1 初步检测及分析
现场 测 试采用 内阻 为 1MΩ 的万 用表 进行 检 测。 AD 间 线 路接 通 时,A 处 三相 间 电压 分 别 为:
390V/390V/390V,三相电压平衡,处于正常水平;BC 段及 AB 段输电线接头处即 E 点、F 点有明显放电声;
C、D 两处三相间电压分别为:900V/900V/400V,电压较高,测试时有麻电感。
用场强测试仪测量 500kV 输电线下 B 点(距地面 1.5 米处)场强为 3.18kV/m,属于正常水平。
由初步检测结果分析,该条 380V 低压动力线进户时线电压正常且平衡。 AB 段及 BC 段采用铝导线进
行连接,跳线连接点 E、F 或存在氧化问题,B 处的 E、F 放电声可能由于接触不良引起;C、D 处的相间电
压严重不平衡及电压过高也有可能与 B 处的接触不良引起。
3.2 进一步测量及结果:
进一步检测时,将 A 处进户线熔丝断开,B 处三相全部接地,D 处三相间电压接近于 0,BD 间线路阻
抗为零;A 处三相间电压接近于 0,AB 间线路阻抗约为 3kΩ,AB 间线路存在接触不良现象。
在 A 处进户线熔丝断开及 B、C 处三相全部安全接地状态下,将 A、C 间线路中存在的接头 E、F 重新
连接,重新连接过程中发现连接铝线有严重氧化现象,部分接头接触不良。
重新接线后,线路正常通电,D 处相间电压分别为:390V/390V/390V,水泵可正常启动;A 处熔丝断
开时,出线端相间电压分别为:80V/80V/100V,为正常感应电压水平。

4 结论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线路接头处接触不良而导致的感应电压过高进而引起的用电投诉问题。农户所投诉
的线路虽然因平行于高压输电线路而产生了较高的感应电压,但当低压线路接触良好时,感应电是可以通
过接入该低压线路的配电设施及负载释放的,完全不影响接入设备的使用;而当线路接触不良时,由于感
应电没有释放通道或释放不充分,便会造成三相电压严重不平衡,影响接入设备如水泵等的使用。
对于这类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便是查看低压线路是否有断线或解除不良的现象。

5 措施与建议
虽然感应电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释放,但为了为消除或限制与超高压电力线路平行的未接地金属
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现象,减少感应电对用户的影响,作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避免平行线。在接入电源点允许的情况下,使低压配电线路尽量与 500kV 输电线路走向垂直,避
免平行走向,从而消除平行线路引起的静电感应。
2)在检修与高压线路平行的低压线路时,合理使用临时接地线。该措施可消除感应电对检修人员的
影响且不需要附加成本,但应注意遵守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在接地操作时应先用万用电表测量线路的相间
电压,确认电源尚未供电。接地操作时应先将接地线与大地可靠连接,然后再把接地线的另一端与动力线
的四根芯线相连(避免人手先触及存在感应电的芯线而受惊)。在用氖泡电笔验证无感应电后,即可带接
地线工作,工作完成后拆除临时接地线。
3)改用农用直埋电缆。该措施的成本较高,但可以完全消除平行线路的感应电问题,建议有条件的
地区采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农户耕作时不慎损坏线路,因此应埋设在一定深度,在地埋线路处上方应
加石板保护并设置明显的标识。
参考文献:
[1] 杨新村, 沈江, 傅正财等. 输变电设施的电场、磁场及其环境影响[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 庞延智, 崔鼎新, 孙鼎等. 电力线路对电信线路的影响和保护[M].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王黎明(1984 年 4 月生),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委员会变
电站电磁环境及电磁兼容学组委员,现工作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电力设施电磁影响研究工作。
特高压直流线路邻近房屋时合成电场计算
刘飓风 1,李永明 1,徐禄文 2,秦澔澔 1

(1.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2. 重庆市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重庆 401123)

CALCULATION ON TOTAL ELECTRIC FIELD UNDER UHVDC TRANSMISSION


LINE WITH BUILDING NEARBY
LIU Ju-feng1, LI Yong-ming1, Xu Lu-wen2, Qin Hao-hao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Transmission Equipment & System Security and New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1123, China)

摘 要:为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邻近房屋时地面合成场强的畸变,本文在 Deutsch 假设的基础上对±800kV 直流线

路邻近房屋的合成场强进行了计算分析。首先根据电晕自持判据,考虑正负极起晕差异计算了分裂导线起晕场强;其次

利用优化模拟电荷法计算直流线路邻近房屋模型时的标称电场,然后沿电力线数值积分求解微分方程计算直流合成场

强;最后讨论了不同房屋模型、房屋高度、拆迁距离及同塔双回排布方式对合成电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房屋模型

棱角处场强畸变较大;房屋高度增加时电场畸变效应更明显;与线路中心距离应适当调整使房屋附近畸变电场满足环保

要求;-+/-+排布的同塔双回线路邻近房屋时线下电磁水平比单回线路更优。

ABSTRACT: To research the ground total electric field distortion of building near UHVDC transmission line, based on

Deutsch assumption,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produced by ±800kV DC transmission close to building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Firstly, according to corona self-sustaining criterion and considering differ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ona, bundled

conductors corona onset electric field was calculated. Secondly, optimiz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nominal electric field of DC transmission close to building, then calculate total electric field of the DC field by numerical

integration along the power line to solv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inally,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building model, building height,

demolition distance and double- circuit on same tower line arrangement to total electric field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led intensity at corners of building model distorted largely. The distortion 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were much more obvious

with building height increased. Distance between building and transmission line center should be adjusted so that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near the building to satisfy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level of double- circuit on

same tower arrangement -+/-+ was more superior than single-circuit.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 起晕判据;合成电场; Deutsch 假设; 房屋模型; 畸变电场

KEY WORDS: UHVDC; corona onset criterion; total electric field; Deutsch assumption; building model;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0 引言
随着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快速建设,直流输电线路产生的一系列电磁环境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
。尤其是在输电走廊紧张的经济发达地区,输电线路下方存在房屋时,由于电场的畸变作用直流线
下电磁环境更加复杂,有必要对房屋附近合成电场值加以控制,避免造成电磁环境隐患[2-3]。因此特高
压直流线路邻近房屋合成电场的计算分析,对房屋拆迁范围等工程设计极为重要。
国外学者 Sarma 等人最早基于 Deutsch 假设计算了单、双极直流线路的地面合成电场和离子流密
度,其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4-5],许多研究人员据此分析了线路结构等因素对合成电场及离子
流场的影响[6-10]。Takuma 等学者提出上流有限元法来计算直流输电线路合成电场,因其数值计算的稳
[11-12]
定性和迭代收敛性较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献[13-14]采用 Deutsch 假设法计算和实测
了基本建筑物模型在双极直流线下的地面合成电场,文献[15]采用上流有限元法针对同一模型进行了计
算和研究,并考虑了风速对离子流场的影响。但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其模型设计比较单一,直流线
路仅为两条正负极导线,建筑物为简单平顶结构。而实际线路一般为双极多分裂乃至同塔双回结构,
房屋也较平顶模型更加复杂。为此本文采用优化模拟电荷法,基于 Deutsch 假设,针对特高压双极、
同塔双回直流线路邻近不同房屋模型的合成电场进行了定性的计算分析,为改善直流线下电磁环境水
平提出了参考建议。

1 计算方法
1.1 起晕电场的计算
分裂导线正负极起晕机理的不同使得正负极起晕电场有所差异,因此本文采用电晕自持放电判据
区别计算正负极导线起晕电场。正电晕自持的条件是次级电子崩产生的正离子数 N2 不小于主电子崩产
生的正离子数 N1,即 N2≥N1[16],其中:
re
N 1 = exp( ∫ r0
α (r ) − η (r )d r ) (1)

re

N2 = ∫f
r0 + r1
1 f 2 N 1 μ exp(− μ (r − r1 − r0 )) g1 (r ) ×

re

exp( ∫ (α (r ' ) − η (r ' ))dr ' )dr


r0 + r1
(2)
r0 为 导线表面位置,re 为电离区边界位置,r1 为电子崩头部半径。f1 为一次碰撞电离辐射出的光
子数,f2 为空气分子吸收光子后发生光电离的概率,μ 为光子吸收系数,α 为碰撞电离系数、η 为电子
吸附系数,g1 为阳极光子吸附的几何因子。当满足 N2≥N1 时,子导线表面电场即为起晕电场。
负直流起晕临界条件是电子崩光辐射到达导体表面时逸出的光电子数至少为 1,其表达式为[17]:
re r
N eph = γ ph ∫ α ( r ) exp( ∫ [α ( r ' ) − η ( r ' )]d r ' )
r0 r0

× g ( r )e − u ( r - r0 )
dr ≥ 1 (3)

γph 为负极表面光电子发射系数,g2(r)为阴极光子吸附的几何因子。α、η、μ 的取值同正极起晕一


致。同理,子导线表面电场满足 Neph≥1 时,即为起晕电场。
采用上述自持放电判据可分别计算正负极光滑子导线的起晕电场 Esm,实际导线的表面状况与光滑
导线有所差异,粗糙系数取 m=0.47[18],修正导线起晕电场为:
Eon = mEsm (4)
1.2 数学模型
双极直流输电线路离子流场控制方程为[9]:
⎧ 2 ρ+ − ρ−
⎪ ∇ ϕ = −
ε0

⎪ Ε = −∇ ϕ
⎪J + = ρ + k + E

⎨J = ρ k E (5)
⎪ − − −

⎪∇ ⋅ J + = − Rρ + ρ −
⎪ e
⎪ Rρ + ρ −
⎪⎩ ∇ ⋅ J - = − e
E、ϕ 分别为合成场强、合成电位, J + 、 J − 分别为正负离子流密度, ρ + 、 ρ − 分别为正负电荷密
度, k + 、 k − 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率, R 为离子的复合系数, ε 0 为真空介电常数,e 为单位电子电量。
直接求解离子流场控制方程十分复杂,考虑工程应用,常采用以下假设:
1)Deutsch 假设:空间电荷的存在只影响电场强度的大小而不影响其方向:
E = AEs (6)
A 是标称电场放大系数,Es 是标称场强;
2)Kaptzov 假设:起晕后导线表面场强维持在起晕场强不变;
3)离子迁移率为常数,不考虑离子的扩散;
4)忽略导线表面电晕层的厚度。
根据式(5)可以推出
⎧ dϕ
⎪ dϕ =A
⎪ s
⎪ dA ρ+ − ρ−
=
⎪ dϕs ε 0 Es2 (7)
⎨ dρ 1 ε Rρ ρ
⎪ + = (ρ+ − ρ− ρ+ + 0 − + )
⎪ dϕs ε 0 AEs
2
k+ e
⎪ dρ − 1 ε Rρ ρ
⎪ = (ρ− − ρ− ρ+ + 0 − + )
⎩ dϕs ε 0 AEs
2
k−e

ϕ s 为标称电位。

无房屋时的标称场强和标称电位一般采用模拟电荷法(CSM)求解,由于房屋的存在使得计算模
型改变,须在导线与房屋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模拟电荷(大地内设置数量相等的镜像电荷),但人工设
置很难满足所需的边界条件,故本文采用优化 CSM 计算邻近房屋时的标称场强和标称电位。
地面存在房屋时微分方程(7)边界条件为:

⎧ϕ = ±V , ϕ s = ±V , 子导线表面
⎪ϕ = 0,ϕ = 0,地面和房屋表面
⎨ s
⎪ A = E / E , 子导线表面
⎩ on max

式中 V 是导线运行电压,Eon 是子导线起晕电场,Emax 是子导线表面最大场强。


无论电场线的一端位于正极或负极表面,另一端位于地面或房屋表面,如果在电场线的一端,微
分方程(7)四个变量的边界条件已知,便可沿电场线进行数值积分求解该方程。
实际仅有两个边界条件已知,即子导线表面 ϕ 、A 的初始值,需要给定子导线表面初始电荷密度
ρ e + 、 ρ e - ,以迭代求解微分方程,进而计算该条电力线上所有点的合成电场强度和电荷密度。利用弦

截迭代法调整 ρ e + 、 ρ e - 直至满足地面和房屋表面的边界条件,此时的初始电荷密度即为真实值。微分

方程的求解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

2 实例计算
锦屏—苏南±800kV 特高压直流工程采用大截面 6×900mm2 导线,子导线直径 39.9mm,分裂间距
0.45m,取极间距 22m,邻近房屋时对地高度取 21m[1]。文献[18]规定民房所在地面未畸变合成场强应
不超过 15kV,文献[1]指出 6×720mm2 导线对地高度 21m 时总拆迁范围约为 74.6m,本文计算模型中房
屋与导线中轴距离取 30m。考虑房屋为带有尖顶的民房结构,设房屋宽 10m,平顶部分高 5m,尖顶部
分高 3m,线路布置与房屋模型如图 1 所示。二维场导线与房屋尺寸及模拟电荷的布置见图 2。

图 1 线路布置与房屋模型示意 图 2 分裂导线与房屋内模拟电荷设置示意

图 3(a)给出了房屋模型位于正极侧的地面合成电场计算结果,并与无房屋时的合成电场相比较。
表 1 比较了无房屋时正负极合成电场最大值与文献[1]忽略正负极差异的计算值,其结果验证了本文方
法的有效性,并表明正负极线下存在场强差异。

表 1 无房屋时合成电场计算结果与文献[1]比较

文献[1]忽略 相对误差
本文计算合成电场
正负极差异 (%)
最大值(kV/m)
计算值
负极 正极 负极 正极
(kV/m)
18.3 16.9 17.7 3.39 4.52

由图 3(a)可见,房屋模型置于正极侧时,由于房屋的屏蔽作用,靠近墙面的左右两点合成场强分
别由 11.1kV/m 和 6.69kV/m 减小至 2.58kV/m 和 0.82kV/m。尖顶的三个畸变点场强分别为 32.9kV/m、
43.8kV/m、13.4kV/m。
保持模型其他参数不变,将房屋模型置于负极导线侧,重新计算其地面合成场强,计算结果见图
3(b)。由于正负极起晕差异,负极侧畸变场强略大于正极侧。房屋的屏蔽作用使得地面靠近墙面处的合
成场强同样大幅减小。
50
20
无房屋时合成场强
40 10
有房屋时标称场强
有房屋时合成场强
30 0
合成场强(kV/m)

合成场强(kV/m)
20 -10

10 -20

0 -30
无房屋时合成场强
有房屋时标称场强
-10 -40
有房屋时合成场强

-20 -5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距线路中心距离( m) 距 线 路 中 心 距 离 ( m)

(a) 房屋置于正极侧时合成电场 (b) 房屋置于负极侧时合成电场

图 3 房屋模型邻近场强计算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房屋模型的邻近合成场强
房屋模型一般有平顶式和尖顶式两种结构。尖顶式模型尺寸如图 2 所示,平顶式模型简化为为宽
10m、高 5m 的矩形结构。除房屋模型有所差异外,计算模型其余条件与图 2 一致。图 4 比较了两种模
型分别置于正、负极侧的地面合成场强。两种模型临近墙面 1m 处的场强值差异很小。除房屋棱角处
外,尖顶式与平顶式模型在正极侧顶面场强的平均值分别为 12.02V/m、12.43V/m,在负极侧的平均值
分别为-13.47V/m、-13.94V/m。由此可见,除房屋棱角处的畸变点外,不同房屋模型对合成场强的影响
较小。

50 20

40 尖顶式模型 10
平顶式模型
合成场强(kV/m)
合成场强(kV/m)

30 0

20 -10

10 -20

0 -30

-10 -40 尖顶式模型


平顶式模型
-20 -5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距 线 路 中 心 距 离 ( m) 距 线 路 中 心 距 离 ( m)

(a) 不同房屋模型置于正极侧合成电场比较 (b) 不同房屋模型置于负极侧合成电场比较

图 4 不同房屋模型邻近合成场强比较

3.2 房屋高度对畸变场强的影响
设置平顶式模型高度分别为 5m 至 10m,尖顶式的矩形部分高度也从 5m 至 10m,尖顶部分保持不
变,线路参数及房屋其他参数同 3.1 节。图 5 是房屋顶面棱角处畸变场强随房屋高度变化的计算结果。
房屋高度每增大 1m,尖顶处畸变场强值增加约 0.8kV/m,畸变程度呈增加趋势。
3.3 房屋与线路中心距离对畸变场强的影响
直流线下的房屋一般要拆迁,通常两极导线向外 20m 的平行区域为线路保护区,在厂矿、城镇等
人口密集区,线路保护区可略小[1]。改变房屋与线路中心距离,模型其余参数同 3.1 节一致,图 5 是房
屋顶面棱角处畸变场强随房屋与线路中心距离变化的计算结果。房屋距线路中心越远则畸变场强值均
值越小。距离每增大 5m,尖顶处畸变场强减小约 10kV/m,畸变程度呈减小趋势。
100
50 房屋尖顶
远离线路侧棱角
80
靠近线路侧棱角

畸变场强(kV/m)
40
畸变场强(kV/m)

60
30 靠近线路侧棱角
房屋尖顶 40
远离线路侧棱角
20
20

10 0
5 6 7 8 9 10 15 20 25 30 35 40
房屋高度(m) 房屋距线路中心距离(m)

图 5 不同高度房屋模型合成电场比较 图 6 房屋与线路中心距离对合成场强的影响

3.4 同塔双回线路
同塔双回直流线路主要有--/++、++/--、-+/-+、-+/+-四种极导线排布方式。其中-+/+-排布方式中正
负极导线相间布置会使极导线表面场强大为增加,故实际线路不采用此方式[8]。同塔双回线路对地高
度 21m,上下层导线相距 15m,极间距均为 22m,采用大截面 6×900mm2 导线,分裂间距 0.45m,房屋
采用尖顶式结构,模型参数与图 2 一致,距线路中心距离 30m。图 7 比较了屋顶式模型分别置于单回、
--/++、++/--、-+/-+四种排布方式下的地面合成场强。由图 7 可见,距线路中心约 25m 内,-+/-+排布方
式其地面合成场强明显小于另三种方式,25m 外-+/-+排布方式地面合成场强略大,因此房屋置于 30m
距离时,屋顶面的合成场强略大于其他三种排布方式。结合线下整体合成场强和房屋附近电场水平,
-+/-+排布方式的线下电场环境最优。
50
30
40 单回
-+/-+ 20
30 --/++
合成场强( kV/m)

++/-- 10
合成场强(kV/m)

20
0
10
-10
0
-20

-10 单回
-30
-+/-+
-20 ++/--
-40
--/++
-30 -5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距线路中心距离( m) 距 线 路 中 心 距 离 ( m)

(a) 双回与单回线路右侧邻近房屋合成场强比较 (b) 双回与单回线路左侧邻近房屋合成场强比较

图 7 同塔双回与单回线路邻近房屋合成场强比较

4 结论
(1)对典型的特高压±800kV 双极分裂导线邻近房屋的合成电场分布建立了有效的计算模型,房
屋位于极导线一侧时,其屏蔽作用使得邻近的地面合成场强变低。平顶式模型靠近线路一侧的棱角处
畸变场强最大,屋顶式模型尖顶处畸变场强最大,两种模型除畸变点外顶面场强差异很小。
(2)房屋的屏蔽作用随其高度增加有所增强,但房屋顶面的合成场强也在增大,因此房屋与线路
的垂直距离应保持一定限值。考虑房屋顶面合成场强限值时,其拆迁范围在增大,负极侧拆迁范围比
正极侧略大。
(3)-+/-+排布方式的同塔双回直流线路地面电场水平最优,房屋对其线下合成场强的屏蔽作用比
单回结构时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Liu Zhenya.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UHVDC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M]. Beijing, China: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9.
[2] 吴桂芳. 我国±500kV 直流输电工程的电磁环境问题[J]. 电网技术, 2005, 29(11): 5-8.
Wu Guifang.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problem brought about by ±500kV DC transmission project in
China[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5, 29(11):5-8.(in Chinese)
[3] 宋伶俐, 邬雄, 李妮, 等. 直流输电线路合成电场控制指标问题分析[J]. 高电压技术, 2012, 38(011):
2843-2847.
Song Lingli, Wu Xiong, Li Ni, et al. Analysis on control index of total electric field for DC
transmission line[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2, 38(011):2843-2847(in Chinese).
[4] Sarma M P, Janischewskyj W. Analysis of corona losses on DC transmission lines: I-unipolar lines[J].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69 (5): 718-731.
[5] Sarma M P, Janischewskyj W. Analysis of Corona Losses on DC Transmission Lines Part II-Bipolar
Lines[J].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69 (10): 1476-1491.
[6] 林秀丽, 徐新华, 汪大翠. 双极 HVDC 线路离子流电场计算及影响因素[J]. 高电压技术, 2007,
33(10): 54-58.
Lin Xiuli, Xu Xinhua,Wang Dacui. Calcul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alysis of ionized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bipolar HVDC transmission line[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7, 33(10): 54-58.(in
Chinese)
[7] 杨勇, 陆家榆, 雷银照. 同塔双回高压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计算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6): 32-36.
Yang Yong, Lu Jiayu, Lei Yinzhao. Calculation of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at ground level for
double-circuit HVDC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8, 28(6):32-36(in
Chinese).
[8] 田冀焕, 邹军, 刘杰, 等. 高压直流双回输电线路合成电场与离子流的计算[J]. 电网技术, 2008,
32(2): 61-70.
Tian Ji-huan, Zou Jun, Liu Jie, et al. Calculation of total electric field and ionic current density of
double-circuit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8, (02):61-65.(in Chinese)
[9] 李永明, 柴贤东, 张淮清, 等. ±800kV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离子流场的计算[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3, 33(6): 134-138.
Li Yongming, Chai Xiandong, Zhang Huaiq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 for ±800kV
transmission line on same tower[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13, 33(6): 134-138.
[10] 黄国栋, 阮江军, 杜志叶, 等. 架空地线对同塔双回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离子流场的影响[J]. 高电压
技术, 2011, 37(12): 2965-2970.
Huang Guodong, Ruan Jiangjun, Du Zhiye, et al. Effect of over head ground wire on the ion current field
under double-circuit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on the same tower[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1,
37(12): 2965-2970.(in Chinese)
[11] Takuma T, Ikeda T, Kawamoto T. Calc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s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J].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81 (12): 4802-4810.
[12] Takuma T, Kawamoto T. A very stabl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ion flow field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J].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87, 2(1): 189-198.
[13] 罗兆楠, 崔翔, 甄永赞, 等. 直流线路邻近建筑物时合成电场的计算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15): 125-130.
Luo Zhaolan, Cui Xiang, Zhen Yongzan, et a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ionized field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 with building near by[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0, 30(15):125-130(in Chinese).
[14] 罗兆楠, 崔翔, 甄永赞, 等. 直流输电线路三维离子流场的计算方法[J]. 中国电极工程学报. 2010,
30(27): 102-107.
Luo Zhaolan, Cui Xiang, Zhen Yongzan, et al.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3-D ionized field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0, 30(27):102-107(in Chinese).
[15] 黄国栋, 阮江军, 杜志叶, 等. 直流输电线路下方建筑物附近离子流场的计算[J]. 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 2012, 32(004): 193-198.
Huang Guodong, Ruan Jiangjun, Du Zhiye, et al. Calculation of the ionized field under dc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buildings nearby[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2, 32(004):193-198(in Chinese).
[16] Abdel-Salam M, Turky A A, Hashem A A. The onset voltage of coronas on bare and coated
conductors[J].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1998, 31(19): 2550.
[17] Li Z X, Li G F, Fan J B, et al. Corona Onset Voltage of Bipolar Bundle Conductors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J].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1, 26(2): 693-702.
[18] DL/T.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技术导则[S],2005.
DL/T.Technical guide for HVDC over head transmission lines[S],2005.

作者简介:

刘飓风(198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计算;
李永明(1964—),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磁场数值分析与电磁兼容;
徐禄文(1968—),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环保与职业卫生相关检测和研究工作;
秦澔澔(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密集超高压电力走廊中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电磁
影响及防护研究(续)
龚有军,赵世雄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省 广州市 510663)
ANALYZE OF EXPRESS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IN THE
CROWDED CORRIDOR OF TRANSMISSION LINE
GONG You-jun, Zhao Shi-xiong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63,Guangdong Province)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走廊拥挤的情况下,500kV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对高速公路机电线路的电磁影响,包括感性耦合及阻

性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运行及故障运行情况下,线路产生的电磁影响可能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人员及

设备的安全造成危险影响,需采取优化相序排列方式、提高导线对地高度、提高地线的屏蔽性能等措施进行应对。

Abstract:When the Corridor is crowded, the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 of 500kV transmission line on the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f expressway was analyzed, including the inductive coupling and the resistive coupl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in normal operation and fault conditions,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magnetic caused by the transmission line could bring dangerous

effects on the maintenance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safety of the high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and some measurements

should be take, such as optimize phase sequence, heighten the wire above the ground, improve the shielding performance of the

ground wire, etc.


关键词:同塔多回输电线路,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感性耦合,阻性耦合,危险影响

Key Words: Multi-circuit in one transmission line tower, express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inductive coupling,

resistive coupling, dangerous effect.

0 前言
作者曾于 2010 年 9 月在林芝《高海拔地区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文章,初步
[1]
探讨了拥挤走廊中输电线路与高速公路相互平行接近的现象和电磁感应问题 。本文继续研究:在拥
挤走廊中典型的 500kV 单回至四回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对机电系统的磁感应,三相平衡度和同塔多回
输电线路相序排列对磁感应值的影响作用,短路故障时磁感应和杆塔地电位的影响,以及综合影响的
关系。
高压输电线路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含通信电缆、通信光缆和低压电力电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1、正常运行时候在机电系统金属缆线上产生磁感应纵电动势,该电动势如果过大,将危及
在线运行维护人员的安全;2、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短路电流(3I0)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
的缆线将产生感性耦合影响,故障点输电杆塔的地电位升高对机电系统的缆线将产生阻性耦合影响,
可能危及机电系统的缆线和终端设备的安全。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输电线路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电磁影响,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1 电磁影响计算方法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一般敷设在地面或者地下,容性耦合为零,因此只需考虑感性耦合及阻性耦合。
1.1 故障情况下的电流分布计算
架空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在短路点的铁塔上,零序短路电流 3I0 通过架空导线和铁
塔接地装置分流,等效电路如图 1 所示。

图 1 单相短路电流分布网络

设输电线路连接变电站 A 站和 B 站,地线逐塔接地(在故障电流较大的情况下,地线绝缘按照击
穿考虑),输电线路在 Rn 塔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根据图 1,可以得到节点电流方程及回路电压方程,如
式(1)所示。
⎧ Ik = Ik −1 + Ik ,t
⎨ (1)
 
⎩ Ek = I k Z k + Rk ,t I k ,t

边界条件如式(2)所示。
⎧ I1 = I1,t
⎪ (2)
⎨ I1' = I1',t
⎪ I = I + I ' + I '
⎩ s d n m

式中各变量的意义如图 1 所示。
根据上述方程及边界条件,计算即可得到地线上各档的电流分布及杆塔的入地电流分布,进而可
以求得线路在故障状态下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磁感应电压及杆塔入地电流在机电系统处产生的地电
位升。
1.2 感性耦合计算
1.2.1 互感计算
[1,2,4]
对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与高速公路平行接近的场合,可以采用多项式计算相互之间的互感 。
经验算,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该公式的计算值与 Carson 积分值的差异小于 3%,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 X = a ωμ0σ
⎨ (3)
⎪⎩ M = 142.5 + 45.96 X − 1.413 X − 198.4 ln X
2

式中: a —输电线路与通信线路的平行距离,m; ω = 314 ;σ—50Hz 的大地电导率,S/m;μ0—真空


磁导率, 4π × 10-7 H/m。
1.2.1 感性耦合值计算
输电线路第 i 段导线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上产生的磁感应纵向电动势可按式(4)计算。

Ei = jωM i l pi I i k (4)

其中: E i 为第 i 段导线在机电系统金属缆线上产生的磁感应纵向电动势,kV; ω 为角频率,314;


M i 为第 i 段导线对机电系统金属缆线的互感系数,H/km;I i 为第 i 段导线上流过的故障电流,kA;k

为第 i 段的综合屏蔽系数。
1.3 阻性耦合计算
对于规模较小的杆塔接地装置,当接地点流过短路电流时,接地装置周围的地电位升可通过如下
[3]
公式计算 。
ρI p r ρI p
Up = × =
2πr s 2πs

式中: s —接地装置边缘至计算点的距离,m; ρ 为土壤电阻率,Ω.m; I p 为流过接地装置的电路电

流,kA; π 为圆周率,3.14; U p 为地电位升,kV。

短路电流从多个杆塔接地装置流入大地时,计算点电位需要考虑多个接地装置产生的地电位升的
[5]
影响,如下式所示 。
n
ρi I s
Up = ∑
i =1 2πsi
其中,i 表示第 i 基杆塔,其余各变量的意义同上。
1.4 综合影响
[4]
在同时存在感性耦合、阻性耦合时,需考虑相互叠加影响 ,叠加方式为均方根。

2 电磁感应允许限值
[4]
在强电线路故障状态下,对于电缆电信线路由于磁感应引起的危险纵电动势 E 容许值 :①当电
缆线路无远距离供电时,电缆芯线上为电缆直流试验电压 UDt 的 60%,或交流试验电压 UAt 的 85%;②对
于按“导线—大地”制直流远距离供电的电缆线路,电缆芯线上为 0 .6U Dt − U rs 或 0 .85U At − U rs ,其
2 2
中 Urs 为远供电压;③对于按“导线—导线”制直流远距离供电的电缆线路,电缆芯线上为 0 .6U Dt − U rs
2 2
或 0 .85U At − U rs 。
2 2
[6]
强电线路正常运行状态下,对电缆芯线上的纵电动势容许值为 60V 。

3 计算参数
3.1 线路结构及参数
本文以 500kV 单回、同塔双回、同塔三回、同塔四回线路为例分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对高速公路
机电系统的影响。各输电线路的典型杆塔如图 2。
单回路 双回路 三回路 四回路

图 2 线路杆塔单线图
根据工程的应用情况,500kV 单回路导线采用 4×LGJ-400/35,分裂间距 450mm;500kV 同塔双回~
四回路导线采用 4×ACSR/AS-720/50,分裂间距 500mm。地线均采用 LBGJ-120-40AC。

根据工程应用情况,500kV 同塔双回路采用逆相序排列方式;500kV 同塔三回路的下面两个回路采


用逆相序排列方式,上面回路从左至右为 A/B/C;500kV 同塔四回路采用图 3 所示的相序排列方式。

表 1 导地线参数 狮五乙
C
A
线型 直径 20℃直流电阻 狮五甲
B
C
(mm) (Ω/k m) A C
B B
B A
LGJ-400/35 26.82 0.07389 换顺乙
A
C
ACSR/AS-720/50 36.2 0.03908 换顺甲

LBGJ-120-40AC 14.25 0.3629


图 3 500kV 同塔四回路相序排列方式

3.2 输电线路与高速公路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输电线路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距离参数及线路塔头参数,计算得到不同输电型式下,机电
系统与故障相导线及杆塔接地电网的最小距离,如表 2 所示。
表 2 输电线路距离参数

故障相导线对低压 故障相导线对
等效半径 电缆距接地网边 光缆距接地网
塔型 电缆/通信光缆的 低压电缆/通信光缆
(m) 缘的距离(m) 边缘的距离(m)
最小水平距离(m) 的最小距离(m)
单回路 20/30 28.28/36.06 3.38 15 25
双回路 22.5/32.5 30.10/38.16 5.07 15 25
三回路 22.5/32.5 30.10/38.16 5.07 15 25
四回路 25/35 32.01/40.31 5.07 17.5 27.5

4 正常情况下的危险影响
4.1 典型情况下的危险影响
给出了不同类型 500kV 输电线路对高速公路通信线路的纵向感应电动势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
尽管存在三相之间的相位抵消作用,叠加在通信线路上的纵向感电动势还是较高,按平行长度为 2km
计算,单回路及双回路的感应值均超过 GB 6830-1986 限制的纵电动势 60V 容许值。
表 3 正常情况下输电线路对光缆金属加强芯的磁感应值

输电类型 综合磁感应电压值(V)
单回 85.00
双回逆相序 72.164
三回 13.25
*
四回 30.97/248.68V
注*:数值不同是因为线路与高速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例如,输电线路位于高速公路的左侧或右侧。

2
从计算结果可知,即便是同塔多回路采用了截面较大的 720mm 导线,其在通信光缆金属加强芯上
产生的磁感应纵向电动势也较单回路要小,这主要是相序排列方式优化的结果:如双回路采用同相序,
则磁感应值可以达到 210.68V;如三回路下面两个回路采用逆相序,上回路的相序采用 CBA,则纵向电
动势为 132.32V;500kV 同塔四回路采用同相序时的感应值可以达到 1942.7V。上述数值均大于或是远
大于单回路的感应值。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回路的感应值较双回路严重,而是应根据具体的导线
截面、相序排列方式等情况具体分析。
4.2 土壤电阻率的影响
土壤电阻率增加后,相导线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之间的互感系数增加。但是,各相的互感值增大
绝对量基本相同,这部分因为互感增大而增大的磁感应值基本完全抵消。因此,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
大,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情况下在机电系统上产生的磁感应值基本不变。
以 500kV 同塔双回路为例,土壤电阻率从 100Ω·m 增加至 1000Ω·m,磁感应值也只增加了 0.56V,
增加幅度只有 6‰,如图 4。
92.500

92.375
纵向感应电动势(V)

92.250

92.125

92.000

91.875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土壤电阻率(Ω.m)

图 4 土壤电阻率对纵向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4.3 距离及对地高度的影响
平行距离及导线对地距离的提高将产生如下两个结果:1、导线与机电系统之间的距离加大,互感
减小,感应值降低;2、各相导线与机电系统之间的距离差异降低,各相导线产生的感应值对称性更好,
叠加后抵消的值更多。因此,距离增加或是导线对地高度增加,磁感应值下降。以 500kV 同塔双回路
为例,距离从 22.5m 增加至 102.5m,磁感应值从 83.03V 降低至 8.46V,降低幅度达到 87%;对地高度
从 25m 增至 70m,磁感应值从 71.68V 降低至 12.27V,降低幅度达到 82.88%。
但是,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只要增大线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
的效果与各相导线与机电系统之间的距离差异有关。
以 500kV 单回路为例,当平行距离从 20m 增加至 30m,磁感应值从 86.96V 降低至 85V,降低效果
非常有限。因为距离从 20m 变为 30m 时,互感值平均降低约 5%,但是互感差异程度反而由 11.96%增加
为 12.32%(互感差异程度提高了约 3%),各相之间的磁感应抵消程度反而有所降低。因此,最终的磁
感应值变化不大。
4.4 电流不平衡度的变化
电流不平衡度对磁感应值的影响如
表 4 所示。根据计算结果,负序分量对磁感应值的影响程度较小,零序分量对磁感应值的影响程度

较大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导致线路总的磁感应值线性上升。对于零序电流不平衡度较为突出的线路,
需特别分析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表 4 电流不平衡度对磁感应值的影响

零序不平衡度(%)
0 1 2 3 4 5
负序不平衡度( )

0 72 41 99 172 247 323


1 72 41 98 171 246 322
2 73 40 98 171 246 321
3 73 40 97 170 245 321
% 4 73 39 96 169 244 320
5 74 38 96 169 244 319

4.5 运行方式的影响
根据图 3 所示的回路布置方式,计算得到 500kV 同塔四回线路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磁感应纵电动
势,如表 5 所示。可见,不同的回路组合方式下的磁感应纵电动势差别非常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8.77
倍。这是由于不同的组合运行方式下回路间的耦合程度不同所致。在工程设计中,如果出现长时间的
非全部回路同时运行状态,则需要根据可能出现的运行方式进行磁感应纵电动势核算。

表 5 500kV 同塔四回路在不同组合运行情况下的磁感应值

回路组合 磁感应纵电动势(V)
狮五甲 111.27
换顺甲 143.17
狮五乙 36.94
换顺乙 48.06
狮五甲、换顺甲 47.43
狮五甲、狮五乙 142.90
狮五甲、换顺乙 98.54
换顺甲、狮五乙 109.11
换顺甲、换顺乙 160.04
狮五乙、换顺乙 64.53
狮五甲、换顺甲、换顺乙 132.33
狮五甲、狮五乙、换顺乙 135.06
狮五甲、狮五乙、换顺甲 48.84
狮五乙、换顺甲、换顺乙 18.24
注:本表格并未考虑由于潮流转移引起的磁感应电动势增加。

5 故障情况分析
5.1 感性耦合计算
图 5 给出了短路点不同位置、高速公路与输电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平行距离不变的情况下,高
速公路机电系统位于输电线路的里程区间变化)对磁感应纵向电动势的影响。随着短路点从始端变电
站往终端变电站移动时,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上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故障电流首先由末端变电站提供,然
后由始端变电站提供。在本算例中,始端变电站提供的短路电流值较之终端变电站大,因此,随着短
路点往终端变电站移动,由终端变电站提供的短路电流越来越大,相应的感应电动势先增大;达到最
大值后,短路点越过高速公路最靠近终端变电站处,随着短路点距离始端变电站越来越远,由始端变
电站提供的短路电流随之降低,相应的感应电动势转为降低。
由图 5 可知,高速公路与输电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产生的磁感应影响值也不同。为此,图 5
短路点位置及高速公路位置对纵向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图 6 给出了高速公路与首端变电站(A 变电站)的距

离变化时,线路在不同位置处发生短路故障导致的最大感应电动势。可见,感应最大值呈现两端高,
中间低的特点,这是由于变电站附近的短路电流较线路中间大的缘故。首端感应电动势较末端大,是
因为首段提供的短路电流幅值较末端大的缘故。
12
12

5km
11
6km
10
7km
8km 10
纵向感应电动势(kV)

9km
纵向感应电动势(kV)

8
10km 9

6
8

7
4
6

2
5

0
4
5 10 15 20 25 30 35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短路点位置距离始端变电站的距离(km) 高速公路距始端变电站的距离(km)

图5 短路点位置及高速公路位置对纵向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图6 高速公路距 A 变电站的距离对最大纵向感应

电动势的影响
5.2 阻性耦合
根据图 7 所示计算结果,当短路点靠近变电站时,短路电流 3I0 增大,因此,一般而言,当短路点靠近
变电站时,所有杆塔的入地电流的最大值要大于短路点位于输电线路中间的情况。因此,当短路点靠近变
电站时,高压输电线路对机电系统的阻性耦合也较为严重。
根据图 7 计算得到的杆塔入地电流分布,计算得到输电线路在不同位置处发生接地故障时,高速
公路机电系统上可能发生的最大地电位升,如图 7 故障点变化时的杆塔入地电流分布 图 8 所示。

可见,距离始端变电站或终端变电站距离较近时的地电位升最大,约为 11.5kV。
2700 14

4km处故障
2400 低压电缆
14km处故障
光纤
2100 24km处故障 12

杆塔最大地电位升(kV)
1800
杆塔入地电流(A)

10
1500

1200
8
900

600
6

300

0 4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距离始端变电站的距离(km) 故障点距离始端变电站的距离(km)

图 7 故障点变化时的杆塔入地电流分布 图 8 不同地点短路时机电系统的地电位升

5.3 综合影响及其评价
根据 5.1 节和 5.2 节计算得到的感性耦合数据及阻性耦合数据,计算得到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发生接地
故障时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综合危险影响,如图 9 所示。
14

低压电缆
12 光纤
杆塔最大地电位升(kV)

10

4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故障点距离始端变电站的距离(km)

图 9 不同地点短路时机电系统的地电位升
根据计算结果,输电线路对低压电力电缆的综合影响值高达 13.65kV,大幅超过 450V/750V 电缆的危险
影响允许值 2.125kV、1kV 电缆的危险影响允许值 2.975kV、10kV 轻薄型绝缘结构电缆的危险影响允许值
10.2kV 的要求,但尚可满足 10kV 普通绝缘结构电力电缆的危险影响允许值 15.3kV 的要求。
因此,输电线路贴近高速公路平行建设,需充分考虑对机电系统的通信线路和低压电力电缆的危险影
响问题。

6 结论及建议
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对埋地通信线路(包括:通信电缆,有金属构件的通信光缆)产生磁感应纵电
动势。单回输电线路、双回输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磁感应纵电动势容易超过 60V 的容许值,对于高速公路
通信维护人员存在危险影响。双回输电线路按逆相序排列时、以及三回四回输电线路合理布置同塔多回路
的相序,对通信电缆的磁感应纵电动势一般不超 60V 的容许值,没有危险影响。
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对通信电缆(如:HYAT 型市话电缆)、低压电缆电力(如:
450V/750V 或 1kV 电缆)的磁感应危险影响、地电位危险影响以及综合电磁危险影响较容易超过相应的允许
值,可通过在输电线路上采取降低影响强度(如:加强电磁屏蔽,降低铁塔地电位升,限制短路电流),
或在高速公路上采取提高电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如:有线式通信改为无线式,金属型通信光缆改为无金
属型,低压电力电缆改为高耐压型,电缆两端安装过电压保安器),或输电线路和高速公路双方采取综合
防护措施,可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3] DL/T 5340-2006,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定》
[4] ITU-T K.68,Manag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due to power
systems[S]. 2006.
[5] 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6] GB 6830-1986,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S].
作者简介:
龚有军(1984),男,研究生,工程师,从事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E-mail:gongyoujun@
gedi.com.cn。
赵世雄(1958),男,大学专科,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研究和通信保护设计工作,E-mail:
zhaoshixiong@gedi.com.cn。
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影响防护调研分析
迟兴和 1,林清海 1,熊万州 2
(1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济南市 250013;
2 . 中南电力设计院,武汉市 43007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E AND PROTECTION OF DC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ON TELECOMMUNICATION LINE
CHI Xinghe,LIN Qinghai,XIONG Wanzhou
(1.Shandong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Institute Corp.,Ltd.,Jinan 250013 ,Sandong,China,

2.Central Southern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Wuhan 430071,Hubei,China )

摘要:直流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是直流工程设计的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近年来已运行的±800kV 向上线

等 3 项直流线路工程,对工程设计单位和电信部门进行调研、回访;对电信线路分布、允许值、计算方法、防护措施等情况

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特高压直流线路对电信线路磁危险影响较大,采取防护措施的电信线路较多;按电信线路敏

感系数确定干扰影响允许值,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本次的调研分析为正在修订的电力行业标准《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对电信

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   

ABSTRACT: It’s the primary coverage of design that D.C. transmission lines have danger and interference effects on
telecommunication lines. Based on three ±800kV D.C. transmission projects such as Xiang-Shang D.C. transmission line

and so on, the engineers of design and telecommunication departments are invested and visited; telecommunication line
distribution,allowable values,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C. transmission lines have large effects on telecommunication lines, many telecommunication lines need protective

measures; it meets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that interference effect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This paper gave a basis for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standard “The design rules of telecommunication lines against

danger and interference effects from D.C. transmission lines” which is being revised.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电信线路:允许值:调查:电磁影响

KEY WORDS:UHVDC;telecommunication line;allowable values;investigation;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 

0 引言
根据电力行业标准《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影响防护设计规程》
(DL/T 5340‐2006)修订大纲要求,
本次规程修订需对近年来运行的高等级电压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电磁影响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总结,
为本次规程修订提供依据。 
为了深入了解高压及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电磁影响情况,总结经验,中南院和山东院自
2012 年 9 月‐2013 年 5 月止,对近年来投入运行的向家坝~上海±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南~广
东±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工程情况及 20 设计院的设计资料进行收集,
并对 4 个省 17 个电信部门进行实地回访,获得了电信部门对 3 项直流工程电磁影响的评价,对电信线路遭
受直流输电线路电磁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次调查,了解了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工程的运行情况、并对 3 项直流线路工程设计中的电
信线路分布、危险影响及干扰影响、电信线路防护措施、电信部门回访中了解的问题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1 直流线路概况及运行情况调查
1.1 工程概况
本次选定的 3 条直流输电线路,分别位于我国的南方、中部、北方地区,自西向东横跨我国大部,经
过 16 个省市,是我国近几年新建且运行 2 年(截止 2013 年 6 月)以上的高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工程,
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向家坝~上海±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800kV 向上线)于 2011 年 6 月 26 日实现双
极全压运行,额定输送功率 6400MW。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 8 省市,
【1】
全长 1907km,全线有 18 个设计院参加设计 。 
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以下简称±660kV 宁东线)于 2011 年 2 月 28 日实现双极全
压运行,额定输送功率 4000MW。途经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 5 省,全长 1332.4km,全线有 9 个
【1】
设计院参加设计 。 
云南~广东±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800kV 云广线)于 2010 年 6 月 18 日实现双极
全压运行,额定输送功率 5000MW。途经云南、广西、广东 3 省,全长 1374km,全线有 7 个设计院参加
【1】
设计 。 
1.2 直流线路运行情况调查
±800kV 向上线路由国家电网调度中心直调,±800kV 云广线由南方电网调度中心直调,本次调研
没有收集到相关的运行资料。 
±660kV 宁东线由国家电网调度中心直调,根据山东省电网调度中心 OWS 监测到的数据【2】(截止到
2012 年 9 月)
,±660kV 宁东线双极正常运行期间,正极不平衡电流一般为 0~0.021kA,负极不平衡电流
一般为-0.026~0kA 范围内;青岛换流站~接地场导线上监测到的最大不平衡电流为 0.031kA(额定电流
的 1%)
,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不平衡电流在-0.017~0.017kA 范围内,约为额定电流的 0.56%。 
该线路在双极正常运行期间,发生故障闭锁 2 次,具体时间及原因分析见表 1.1: 
表 1.1 ±660kV 宁东线运行情况调查

故障点距离
故障发生时间  主要原因分析  备注 
(km) 
距银川站
2012.3.17,12:07 银东直 河北境内#1649 塔大号侧第三间隔有灼
811.1km;距青 正常运行时
流极Ⅱ故障,再启动一 伤痕迹,为不明漂浮物引起线路放电,不
岛换流站 发生 
次成功  影响运行。 
521.3km。 
银东直流极Ⅱ送电时,2 次充电均失败,
原因是极Ⅱ  换流变励磁涌流大,引起换 银东直流检
2012.4.16,00:32 银东直
距银川站 0km  流变零序保护动作,在极Ⅱ第 2 次充电 修后重新启
流极Ⅰ系统闭锁 
时,极Ⅰ  VBE(阀基电子设备)故障造成 动时发生 
极Ⅰ闭锁,由交流扰动造成。 

2 设计资料收集及工程回访
2.1 设计资料收集
3 项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共有 20 个设计院,因各院对设计资料保密要求的限制,本次调研重
点对±800kV 向上线和±660kV 宁东线工程资料进行收资。有 16 个院提供了通信保护设计成品资料,2 个
院提供设计说明书,2 个院因保密要求或其他原因没有提供。 
±800kV 向上线路工程,有 18 个设计院参加施工图设计,提供设计资料的有 16 个院,其中 2 个院只
提供说明书,占总数的 77 %。 
±660kV 宁东线路工程,有 9 个设计院参加施工图设计,提供设计资料的有 5 个院,占总数的 55%。 
±800kV 云广线路工程,有 7 个设计院参加设计,中南院等六大院负责云南、广西境内线路设计、广
东院负责广东省境内线路设计,本次只重点对广东院进行了收资。 
本次除了对设计资料收集外,同时对 19 个设计院通信保护设计人进行交流,占总数的 95%。了解电信
部门向各设计单位提出的反馈意见;
重点了解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产生危险和干扰影响的地点、
时间、
问题简述、主要原因分析、解决措施等。
2.2 对电信部门的回访
由于 3 项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长度均在 1300km 以上,沿线途经各省市的乡镇电信等部门众多,不能一
一进行实地回访,本次结合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资料,只对 4 个省的 17 个电信部门实地回访,见表 2.1。 
表 2.1 对电信部门实地回访统计表【3】

                       省
山东省  河北省  湖北省  广西自治区 
市 
电信部门  电信部门  电信部门  电信部门 
线路名称 
±800kV 向上线  /  /  5  / 
±800kV 云广线  /  /  /  6 
±660kV 宁东线  5  1  /   
 
本次回访重点了解高压直流线路运行后,电信线路的通话质量、设备安全、防护措施的安装情况、维
护人员检修时遇到各种问题的描述及原因分析等。 

3 综合分析
3.1 电信线路的分布情况
根据对各设计院提供有效设计资料的统计,电信线路主要有光缆、电缆(或射频电缆)
、明线(或 P
线)
;3 项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影响范围内电信线路总条数及光缆、电缆、明线条数统计见表 3.1:
表 3.1 3 项直流工程电信线路分类统计表【4-23】

线路 提资单位 线路设计 电信线路 光缆 电缆 明线


条/km
名称 (个) 长度(km) 合计(条) (条) (条) (条)
±800kV 向上线 14 1434 955 454 496 5 0.67
±660kV 宁东线  5 723 513 215 298 0 0.71
±800kV 云广线 1 294 135 39 96 0 0.46
 
3 项工程电信线路合计后,光缆、电缆(或射频电缆)
、明线(或 P 线)所占比例如图 1:
明线 0.3%

光缆 44.2% 
电缆 55.5% 

图 1 项工程电信线路合计后,光缆、电缆(或射频电缆)
、明线(或 P 线)所占比例

由上可以看出,3 项直流线路工程单位长度内电信线路条数约 0.46~0.71 条/km(不包括一条杆路上加


挂多条电缆)
;电缆和光缆占 99%以上,山区中的极小居民用户还有明线(P 线)通信,但均为双线电话回
路。 
根据对各设计标段的统计,不同地区电信线路密度差别很大,如±660kV 宁东线第一设计标段经过宁
夏境内,人口稀少,且多为无人区,该标段线路长度 105.89km,影响范围内的电信线路共 7 条【18】,电信线
路密度约 0.07 条/km;而河北、山东省境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如河北境内第六设计标段线路长度
202.2km,影响范围内的电信线路共 240 条【19】,电信线路密度约 1.18 条/km。 
由此可以看出,电信线路密度与直流线路经过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密度有关,现阶段电缆线路
占全部电信线路一半以上。 
3.2 危险影响允许值
根据统计,电信线路危险影响允许值大部分设计院采用《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
【24】
技术规定》
(以下简称原规程)中的推荐值,直流线路故障切除时间均按≤0.1s 考虑。 
(1)明线(或 P 线)危险影响允许值 
明线数量极少,
3 项直流线路工程中只有 5 条,
在直流工程设计中,
明线危险影响采用原规程中的 3000V
【24】
允许值(峰值) 。 
  该允许值是以确保维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允许电压为控制条件;从概率的角度分析,直流输电线路对电
信线路的危险影响仅出现在故障状态的瞬间,因特高压直流线路建设的标准更高,故障跳闸率更低,根据
国家电网 2013 年最新统计(2013 年 1~8 月)
,±800kV 特高压直流线路的跳闸率约为 0.19 次/100km.a,
【25】
远小于 220~1000kV 交流线路跳闸率(0.215~0.704 次/100km.a) ,则危及电信线路维护人员人身安全的
概率更低。 
现在运行的明线电信线路极少,且正在逐步淘汰,原规程中推荐的 3000V 允许值是合理的,并且该值
还留有一定的余度。 
(2)电信电缆危险影响允许值 
通过对 16 个设计院所提供资料的统计,各院对超过危险影响允许值的电缆线路均采取了加装 GYB 防
护措施,在 3 项直流输电工程设计中,电信电缆危险影响允许值取值统计见表 3.2: 
表 3.2 电信电缆危险影响允许值统计表【4-23】

                                          设计院 
13(个)  1(个)  1(个)  1(个) 
名称 
允许值(V)  1030  1450  3600  650 
由表 3.2 可以看出,13 个设计院均采用原规程中推荐的 1030V(有效值)允许值;通过对另外 3 个院
设计人员核实后知:允许值 1450V 为纵电动势峰值,换算到有效值应为 1025V,与原规程中的 1030V 基本
一致;允许值 3600V 为纵电动势有效值,是因电信电缆两端均安装了防雷防护措施,符合原规程中推荐该
【26】
值的使用条件;允许值 650V 为对地电压有效值,采用的是国标(GB 6830‐86) 中的“通信导线对地电压
允许值”
。 
电信电缆危险影响允许值,15 个设计院均采用原规程中的推荐值;1 个院采用的是国家标准,工程设
计中若按对地电压 650V(有效值)取值,则过于保守,应取国标第 4 条款中的计算值。 
在本次规程修改中,危险影响仍然采用原规程推荐的允许值,但统一修改为“峰值”表示。 
3.3 危险影响计算方法
在±800kV 向上线工程设计中,各院在计算电信线路磁感应纵电动势(有效值)时,均采用原规程推
荐的传统计算公式,见式(1)
。 
n
E = ∑
i= 0
ω M i l i I s st (1)

在±800kV 云广线、±660kV 宁东线工程设计中,大部分院采用原规程推荐的简化计算公式;即来自


整流站侧故障电流产生的磁感应纵电动势(峰值)按式(2)计算,来自逆变侧故障电流产生的磁感应纵电
动势(峰值)按式(3)计算。 
⎡ n

⎢ K f ∑ li ⎥ n (2)
1
E =U d

⎢L +
n
+ i=0
Ld l ⎥
⎥× ∑ M i l i st
⎢⎣ d ∑i=0
li L
⎥⎦
i =1

⎛ n

U d ⎜ l − ∑ li ⎟
⎝ ⎠ ×
n
(3)
E = K f
Ldl
n=0

i=1
M i l i st

±660 宁东直流线路在 2012 年 2 月发生了单极导线短路故障,故障点距青岛换流站 521km,根据对设


【19】
计资料的核实,在故障点 50km 的范围内,有 7 条电信线路在设计中采取保护措施 ,通过对工程设计人
和联通邢台分公司维护人的回访了解,在±660kV 线路运行期间,没有对电信线路和设备造成任何影响,
通话质量良好;由此可以说明简化计算的正确性和电信线路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在工程设计中,首先推荐采用传统计算公式,若有困难时,可采用简化计算公式;2 种计算方法的电
【27】
磁危险影响程度处于同一数量级 ,满足工程设计深度要求。
3.4 电信线路防护措施
(1)危险影响防护措施 
本次重点对±800kV 向上线(20 个设计标段)和±660kV 宁东线(9 个设计标段)设计资料进行收集,
根据对有效资料的统计,2 项工程各标段影响范围内的电信线条数、保护数量,采取的防护措施统计见表
3.3。 
表 3.3 电信线路保护措施统计表【4-22】

线路名称  标段(个)  线路长度(km)  通信线合计(条) 保护线路(条)


  安装 GYB(处)
±800kV 向上线  16  1434.2  955  102  157 
±660kV 宁东线  4  723.2  513  19  35 

根据统计,±800kV 向上线工程中采取防护措施的电信线路占总条数的 10.68%;±660kV 宁东工程


中采取防护措施的电信线路占总条数的 6.82%。由此可以看出,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时,电信线路危险影响
超过允许值的条数还是比较多的,其中磁感应纵电动势最大值高达 6006V(有效值)
,远远超过规程允许值。 
超过允许值的电信电缆线路,各院均采用加装 GYB 电信电缆过压保安器(防护设备)防护措施,安装
数量和型号按电信线路实际运行情况和电缆型号配置的。 
3.5 干扰影响允许值及验算
在 3 项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中,只有 3 个设计院对干扰影响进行了验算,其噪声计电动势允许值参
【28】
照电力行业标准取 4.5mV ;
直流输电线路运行方式的多样化,其等效干扰电流的大小及流向是不同的,因直流输电线路单极运行
时间短,且电信部门也已经明确规定今后不再发展单线电话线路,故只需计算双极大地回路运行方式(双
极两端中性点接地)下对双线电信线路的干扰影响。 
3 个院在验算直流线路对电信线路干扰影响的计算公式与本次规程修订提出的公式基本一致,通过简
化,只需考虑极导线大地回路和极导线回路等效干扰电流在电信线路上产生综合噪声计电动势。经核实,3
个院设计标段内电信线路的干扰影响均不超过 4.5m 允许值。 
3.6 回访中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
本次回访了 4 个省 17 个电信部门,与电信维护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电信部门基本都按设计要求采
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直流线路运行 2 年多来,未发生线路维护人员遭受电击现象;未发生通信电缆及设
备烧毁情况,通话质量良好;只有 1 个电信部门反映在直流线路运行后,1 个行政村中的极少电话用户通
话时偶尔有噪声,但不影响通话质量,因该段电缆在当年列为“光进铜退”通信线路改造工程,已全线改
为光缆,无法对该问题做出更深层的分析和验算。 
初步分析,电话偶尔有噪声可能是由引入用户段通信线路建设质量引起的,若交、直流输电线路对电
信线路干扰影响超过允许值 4.5mV,则该行政村全部用户电话都可能产生噪声,另外气候的变化、交直流
输电线路的干扰、通信系统运行工况波动也是产生噪声的诱因。 
本次对电信部门的回访和19 个设计院了解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3项直流线路工程运行后,
通话质量、
电信线路及设备运行良好;电信部门没有提出直流线路对电信线路干扰影响的反馈意见。 

5 本次调研的结论及建议
根据对 3 项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调研和分析,其结论及建议如下:
(1) 原规程中电信线路危险影响允许值取值合理,本次规程修订统一将危险影响允许值用“峰值”
表示。
(2)直流线路对电信线路磁危险影响的 2 种计算法在工程中均被采用,满足工程设计深度要求,简化
公式丰富了直流线路对电信线路磁危险影响的计算方法。 
(3)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影响范围内电信线路危险影响较大,采取防护措施的电信线路条数较多,
并且防护措施安全、有效;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设计中应重视对电信线路的电磁影响问题。 
(4)直流线路正常运行方式下(双极两端中性点接地)
,只需计算对双线电信线路的干扰影响;目前
对敏感系数≥5‰农话电信线路,干扰影响允许值取 4.5mV 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也能满足用户通话质量
要求;对敏感系数小于 5‰的电信线路,采用相应的允许值;本次规程修订将干扰影响允许值按电信线路
敏感系数划分更为严谨、合理。 

参考文献
[1] 山东院.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防护设计调研专题报告[R].济南.2013
[2] 山东院.青岛换流站运行参数调查报告[R].济南.2012
[3] 中南院.搜资调研报告(山东联通公司;广西、湖北、电信公司)[R].武汉.2013
[4] 西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保护设计(向家坝~蔡家沟)[R].成
都.2013
[5] 国核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影响防护设计说明书及图纸[R].北
京.2009
[6] 山东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影响防护设计说明书及图纸[R].济
南.2009
[7] 中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线路防护(3,7-2,7-3 标段)[R].武汉.
2009
[8] 湖北院.向~上±800kV 工程咸丰电信分公司电缆线路保护设计、来凤电信分公司电缆线路保护
设计[R].武汉.2010
[9] 湖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影响及其保护设计(4-2,6-4 标段)[R].长
沙.2009
[10] 西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保护施工图及说明书[R].西安.2010
[11] 东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信保护施工图及说明书[R].长春.2009
[12] 河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 3-1 标段通信保护施工图及说明书[R].郑
州.2009
[13] 河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 4-2 标段通信保护施工图及说明书[R].石
家庄.2010
[14] 华北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皖 1 标段通信保护[R].北京.2009
[15] 安徽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及附图[R].合肥.2011
[16] 浙江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及附图[R].杭州.2009
[17] 华东院.向家坝~上海±8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邻近通信线路影响及防护措施[R].上
海.2009
[18] 宁夏院.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线路 V 工程-对电信设施的影响及防护[R].银川.2009
[19] 河北院.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通信保护施工图说明书[R].石家庄.2010
[20] 国核院.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通信影响及防护施工图[R].北京.2009
[21] 山东院.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通信影响及防护施工图.济南.2009
[22] 中南院.宁东~山东±660kV 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通信线路影响及防护.武汉.2010
[23] 广东院.云南~广东±800kV 直流输电工程-对相邻通信线路影响及防护措施.广州.2008
[24] DL/T 5340-2006.《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定》[S]
[25] 中国电科院.2013 年输电线路防风偏故障情况汇报[R].2013
[26] GB 6830-86.《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S]
[27] 熊万州,谢星等.行业标准 DL/T5340 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
第 10 期:44-47.
[28] DL/436-2005.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技术导则[S]
项目来源:家能源局 2012 年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能源 20120014);
致 谢:本次调查得到了中南院等 19 家设计院和 17 家电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迟兴和(1961), 男, 高级工程师, 从事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及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E-mail:chixinghe@sdepci.com;

林清海(1963),男,高级工程师,从事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及理论研究工作,E-mail:linqinghai@sdepci.com;

熊万洲(1961),男,教授级高工,从事高压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保护设计工作:E-mail:xiongwanzhou@csepci.com。
220kV 全户内变电站接地网优化研究
郭治锋,丁莉,强芸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北京市 西城区 100055)

摘要:接地网是变电站接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托山东中化 220kV 变电站对接地网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地

网安全分析软件对该站的接地网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不等间距接地体的布置方法,有利于使地表面电位分布变的均匀;

并采取相应高阻措施,使站内的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满足规程要求。
Abstract: The grounding gri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bstation grounding system.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designing of
the grounding grid which is about ZhongHua 220kV substation grounding system in ShanDong. It made the grounding grid
better by ground analysis software, and it used unequal distance grounding method to make the earth surfac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uniform. Then it taked appropriate high impedance measures, so that the touch potential difference and step potential
difference can meet the code requirements.
关键词:接地网,接触电压,跨步电压
Key words: grounding grid, touch potential difference, step potential difference

0. 引言
中化 220kV 变电站为国家电网 2013 年 220kV 输变电设计竞赛项目依托工程之一。在变电站接地网
[1]
设计过程中,降低接地电阻值,并使站内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降到安全值是考虑的主要问题 。本文
[2]
结合《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B/T 50065-2011) ,利用地网安全分析软件对中化变电站的
接地网进行了优化设计,对接地电阻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并实现了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安全范围的可
视化,保证了变电站内的接地安全。这对于类似的变电站工程的接地网设计起到积极的参考意义。

1. 工程简介
中化变电站为一座 220kV 全户内地上变电站,本期主变容量为 2×180MVA,远期 3×180MVA,占地
长 67m,宽 41m。根据地勘报告本站所在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碱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中等腐蚀性;本站所在地地下水水位深 50m。该场区所测土壤
电阻率如表 1 所示。
表 1.土壤电阻率测量值

电极间距(m)
测点编号
3m 5m
D1 125.5Ω·m 126.6Ω·m
D2 120.8Ω·m 119.7Ω·m
D3 130.3.Ω·m 132.5Ω·m
平均值(Ω·m) 125.5Ω·m 126.3Ω·m
为简化计算,设计时取土壤电阻率为 126Ω·m。该土壤电阻率值偏高,对常规接地网的接地电阻
不利,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接地电阻,优化接地网均压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人员
1
和电气设备的安全。

2. 接地设计遵循的规程规定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2011)中规定对于有效接地系统,电气装置保护
接地的接地电阻宜符合下列要求:
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宜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2000
R≤
IG

式中: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Ω;
  IG——计算用的流经接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A。
规程中还规定当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符合上述公式的要求时,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适当增大接地
电阻。当采取相关措施如在站内采用铜带 (绞线)与二次电缆屏蔽层并联敷设,且铜带 (绞线)至少在
两端就近与地网连接,并且采取站内外电位隔离措施的情况下,变电站地电位升高值可提高至 5kV。必
要时,经专门计算,且采取的措施可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可靠时,接地网地电位还可进一步提高。
本站设计过程中站用变压器的低压侧采用 TN 系统,且低压电气装置采用保护等电位联结接地系统;
二次电缆屏蔽层与铜绞线并联敷设;采用了光纤通信。符合规程中关于提高变电站地电位升高时所应
采取的措施,可以将变电站地电位升高值可提高至 5kV。

3.接地网的设计
3.1 接地电阻值要求
本站 220kV 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为 23.872kA,分流系数按 0.5 考虑,计算用最大入地短路电流为
11.936 kA。根据规程,变电站接地电阻值应满足: R ≤ 5000 = 0.42Ω
IG

3.2 不同接地网的比较
3.2.1 接地网的布置
本文比较了两种不同方式布置接地网,即优化前的等间距接地网布置与优化后的不等间距接地网
布置方式。
图 1 所示为接地电网等间距布置方式,接地网长 67m,宽 41m,水平接地体间距为 8m(地网边缘处
接地体略不等间距)。

图 1.等间距接地网布置图
2
采用软件计算该方式下接地阻值为 0.917Ω,即 R ≤ 5000 ,不满足规程要求。
IG

优化后,采用不等间距接地体布置方式,如图 2 所示,接地网长方向上接地体的间距依次取 2m、


4m、6m、8m、9m、9m、9m、8m、6m、4m、2m,宽方向上接地体的间距依次取 3m、6m、7m、9m、7m、6m、
3m,另外在接地网的周边以及主变压器中性点附近增加长 2.5m 的垂直接地极,共计 20 根。

图 2.不等间距接地网布置图

通过计算,得到这种布置方式下的接地电阻为 0.875Ω,尽管该数值仍然大于规程所要求值,但与
等间距接地网相比,接地电阻值已经有所降低。

3.2.2 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
规程规定,当接地电阻值不满足要求值时,须校验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利用软件分析发现,由
于本站跨步电压值较小,不等间距在改善跨步电压电位分布方面并不明显,但对于接触电压电位分布
的改善则非常有利。如图 3 所示为两种方式下接触电压电位分布的比较。

a.等间距接地网接触电压图 b.等间距接地网接触电压图

图 3.不同方式下接触电压电位分布比较图

从图 3 可以看出,当采用不等间距接地体布置电网后,站内接触电压的电位分布(接地网边缘除
外)趋于较均匀的状态,说明采用不等间距接地体布置方式有利于改善站内接触电压的环境。

3
但是经过计算分析,即使采取了不等间距接地网布置方式,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仍然不能满足规
程要求。接触电压最大值为 2550V,大于安全值 264V,跨步电压最大值为 934V,大于安全值 353V,此
时站内仍然存在着较大面积的不安全区域,须在站内采取高阻措施,以保证安全。
3.2.3 高阻措施
根据前文的分析,由于本站所在地土壤电阻率偏高,电站占地面积又小,接地电阻很难降到规程
要求值以下且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均不能满足安全要求,须采取高阻措施来提高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
的允许值。
在站内铺设 10cm 厚且电阻率大于 5000Ω⋅m 的高阻材料。经计算,此时接触电压的安全值可提高到
1034V,跨步电压的安全值可以提高到 3526V。
除站内的四个角落外,站内接触电压最大值为 982V,跨步电压最大值为 247V,已经小于了接触电
压和跨步电压的安全值,满足安全要求。铺设高阻路面前后站内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安全区域范围对
比图如图 4 和图 5 所求。

a. 无高阻路面时接触电压安全范围图 b. 有高阻路面时接触电压安全范围图

图 4.接触电压安全范围图

b. 有高阻路面时跨步电压安全范围图
a. 无高阻路面时跨步电压安全范围图
图 5.跨步电压安全范围图

4
图 4 与图 5 中,红色区域表示不安全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当未采取高阻措施时,站内存在着
较大面积的不安全区域,尤其是接触电压。在采取高阻措施后,不安全区仅存在站区的四个角落,但
实际情况中,这些地方并没有发生接触电压的危险性,所以可以说站内都是安全的。

4.结论
(1)采用不等间距布置接地网,可以有效改善变电站内地表电位,使电位分布比较均匀,优化后
的接地电阻计算值由 0.917Ω降低为 0.875Ω。
(2)利用软件对接地网计算和分析,可以精确地计算接地电阻值,并实现站内安全区域的可视化,
为接地网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3)通过采取高阻措施后,站内接触电压为和跨步电压均能满足要求,有效地避免了因单方面追
求降低接地电阻而大幅度增加的工程投资。

参考文献
[1]水利电力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

919-920

[2]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B/T 50065-2011).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9-13

作者简介:

郭治锋(1985-),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从事电气一次设计工作。

联系电话:0106367861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车站西街 15 号,100055

邮箱:guozf0101@126.com

5
电缆回流线布置的优化研究
张晓颖、卞斌、宿文波、马学良、秦强、王军、吴迪、仇天骄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市 100055)

LAYOUT OPTIMIZATION OF THE RETURN LINE IN CABLE SYSTEM


Zhang Xiaoying,Bian Bin,Su Wenbo,Ma Xueliang,Qin Qiang,Wang Jun,Wu Di,Qiu Tianjiao

(State Grid Beiji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55)

中文摘要:为了保证电缆系统的安全性,高压单芯电缆的金属护套单端接地时,常沿线路敷设一条阻抗较低的绝缘导线

并两端接地,作为回流线。回流线可以在电缆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大大降低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压,保障电缆的安全

运行。但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回流线本身通过的循环电流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损耗,大大地影响了系统的经济运行。研

究建立了带回流线电缆系统的阻抗 CIM 模型,并根据模型推导了回流线环流为零时的充要条件,验证了回流线“三七开”

原则,并以工程实际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实现了工程中回流线的最优布置。

ABSTRACT: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high-voltage single-core cable system, when the metal sheaths adopt the

single-grounded mode, a low impedance insulated wire is laid along the cable line and grounded at both ends, as the return line.

When the cable line short circuit fault occurs, the return line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nduced voltage on the metal sheath to

protect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cable. However,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return line itself, through the loop

current will produce losses can not be ignored, greatly affect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CIM model of the cable system with a return line, zero return line circulation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zero current in

return lines are derived from the model, the "3/7" principle of return lines is verified, the practical optimal placement of the

return line is achieved b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中文关键词:电缆:回流线:矩阵模型:优化研究

KEY WORDS: Power Cable: Return line: CIM model: Optimization

1.引言
为保证电网中电缆系统的安全稳定,高压单芯电缆的金属护套单端接地时,常沿线路敷设一条阻
抗较低的绝缘导线并两端接地,作为回流线。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回流线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金属
护套上的感应电压,并抵消或降低对邻近通信和控制线路的影响。但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回流线本身
会产生以大地为回路的循环电流,产生损耗,影响系统的经济运行[1-4]。
图 1 "三七"开回流线敷设方案
对于水平敷设的三相电缆,为了减小回流线上的环流和损耗,通常按"三七"开的原则进行布置[5-7],
即保证回流线和变相、中相之间的距离,符合"三七"开的比例,如图 1 中回流线到各相电缆中心的距
离分别为:s1=1.7s,s2=0.3s,s3=0.7s,s 为边相和中相的中间距离。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此时回流线中的感
应电势为零,因此也就避免了正常运行时产生环流的损耗[8-9]。
而对于品字形排列、等腰三角形排列(包括正三角形排列)的三相电缆,以上的“三七”开原则
不再适用,回流线通常随电缆敷设,不进行换位,环流较大。目前尚未有研究讨论除水平敷设方式外,
其他电缆排列形式下回流线的最优布置方案。本文从电缆系统的 CIM 模型出发,结合工程实际,对该
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 2 常见的品字形电缆回流线敷设方案 图 3 常见的等腰三角形电缆回流线敷设方案

2.带回流线电缆系统的数学模型
首先建立电缆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对正常工频下的电缆系统进行分析,在电缆系统工程实际的基
础上,进行合理简化,包括:忽略电容效应,只考虑正常工频情况,将地中电流回路视为一个等效导体。
电缆系统的等值线路图如图 4 所示。

z
图 4 电缆等值线路图

将电缆线芯和金属护套均视为导体。其中,R1、R2…Rn 为导体(电缆线芯或金属护套)的电阻,
X1、X2…Xn 为导体(电缆线芯或金属护套)的自感抗,RE1 和 RE2 为电缆两端的接地电阻,RE 为大
地的漏电阻。V1、V2…Vn 分别为各导体上通过的电流(I1、I2…In,单位 A)在电缆线芯和金属护套
上产生的感应电势,单位 V。
根 据 等值 线路 图 对回 流线 环 流进 行分 析 。假 设电 缆 回流 线各 换 位段 的长 度 为 L1、 L2 、 L3
(L=L1+L2+L3,可以根据 L1、L2、L3 参数的调整实现回流线不换位、一次换位和两次换位的计算),
单位为 m,则有
VA = ( Z aa ⋅ I a + Z ab ⋅ I b + Z ac ⋅ I c ) ⋅ L + ( Z ax ⋅ I x + Z ab ⋅ I y + Z ac ⋅ I z ) ⋅ L
+ ( Z ae1 ⋅ L1 + Z ae 2 ⋅ L2 + Z ae 3 ⋅ L3 ) ⋅ If Ecc + Z mE ⋅ If Earth ⋅ L

VX = ( Z ax ⋅ I a + Z ab ⋅ I b + Z ac ⋅ I c ) ⋅ L + ( Z xx ⋅ I x + Z ab ⋅ I y + Z ac ⋅ I z ) ⋅ L
(1)
+ ( Z ae1 ⋅ L1 + Z ae 2 ⋅ L2 + Z ae 3 ⋅ L3 ) ⋅ If Ecc + Z mE ⋅ If Earth ⋅ L

其中,VA 表示 A 相的线芯电压,VX 表示 A 相护套上的感应电压, Ia、Ib、Ic 分别表示电缆各相电


流,Ix、Iy、Iz 分别表示电缆各相的护套环流,IfEcc 和 IfEarth 分别代表回流线上电流和地电流;Zmn(m、
n=a,b,c,x,y,z,e,E)则代表自阻抗和互阻抗。同样地,可以写出其他两相线芯电压 VB、VC,其他两相护套
上的感应电压 VY、VZ ,回流线上的电压 Vecc,以及大地电压 VEarth 的表达式。
再加上边界条件:
线芯电流已知
Ix、Iy、Iz=0;
Vecc=VEarth+Rjd*IfEarth;
可以根据式(1)列出阻抗矩阵方程式(2),并用数学分析软件 Maple 进行建模对护套环流进行求解。
B=AX (2)
T T
B、X 为 16×1 的矩阵,B=[01*8 Ip1*3 01*5] ,X=[Ip1*3 Is1*3 IEcc IEarth Vp1*3 Vs1*3 Vecc Vearth] 。其中,Ip1*3=[Ia
Ib Ic],Is1*3=[Ix Iy Iz],Vp1*3=[VA VB VC],Vs1*3=[VX VY VZ]。
矩阵 A 为 16×16 的矩阵,形式如下:
⎡ ZC3*3 ZmCS3*3 ZmCe ZmCE - 1 * E 3*3 03*3 03*1 03*1 ⎤
⎢ ZmSC ZS3*3 ZmSe ZmSE 03*3 - 1 * E 3*3 03*1 03*1 ⎥
⎢ 3*3 ⎥
⎢ ZmeC1*3 ZmeS1*3 Ze ZmeE 01*3 01*3 -1 0 ⎥
⎢ ⎥
⎢ ZmEC1*3 ZmES1*3 ZmEe ZE 01*3 01*3 0 -1 ⎥
⎢ E 3*3 03*3 03*1 03*1 03*3 03*3 03*1 03*1 ⎥
⎢ ⎥
⎢ 03*3 E 3*3 03*1 03*1 03*3 03*3 03*1 03*1 ⎥
⎢ 01*3 01*3 0 -R 01*3 01*3 1 -1 ⎥
⎢ ⎥
⎣ I1*3 I1*3 1 1 01*3 01*3 0 0 ⎦

其中,ZC3*3、ZS3*3、Ze、ZE 分别是线芯、护套、回流线、大地的自阻抗矩阵,ZmCe、ZmCE、
ZmSC3*3、ZmCS3*3、ZmSe、ZmSE、ZmeC1*3、ZmeS1*3、ZmeE、ZmEC1*3、ZmES1*3、ZmEe 是线芯、
护套、回流线、大地之间的互阻抗矩阵,R 是接地电阻,0m*n、Im*n 和 Em*n 分别代表 m 行 n 列的全零阵、
全一阵和对角阵。

3.回流线的优化布置
最理想情况下,回流线环流应该为零,下面假设回流线环流 IfEcc =0,根据已知条件反推回流线
的最优布置情况。
1.首先,有边界条件 I 之和=0,也就是
Ia+Ib+Ic+Ix+Iy+Iz+IfEcc+IfEarth=0
其中,系统正常工作时,三相电流平衡,Ia+Ib+Ic=0;护套单端接地,没有电流通路,Ix=Iy=Iz=0;
再加上回流线环流 IfEcc =0 的假设,根据边界条件可得 IfEarth =0。
2.回流线换位一次,换位前后段长相等,分别为(1/2)*L,则 L1=L2=(1/2)*L,L3=0;
3.再根据边界条件 Vecc=Vearth+Rjd*IfEarth,其中,取 Rjd=0,带入以上假设和条件,则有

(3)

4.代入电缆参数,(3)式可变化为
(4)

其中 Dan、Dbn、Dcn 分别代表第 n 段换流段上,电缆 a、b、c 相与回流线的距离,DE 表示回流线


与大地间的等效距离。
因为 L 为正实数,要想要满足上式,也就是满足回流线环流 IfEcc =0 的假设,需要

(因为 Ia+Ib+Ic=0)。

5.因此,换位一次,且换位段长度相等时,要想满足回流线环流 IfEcc =0 的假设,必须有


(5)
6.同理可得,对于回流线换位两次,切换位前后段长相等的情况(即 L1=L2= L3= (1/3)*L),要
想满足回流线环流 IfEcc =0 的假设,必须有
(6)
其中 Dan、Dbn、Dcn 分别代表第 n 段换流段上,电缆 a、b、c 相与回流线的距离,DE 表示回流线
与大地间的等效距离。
研究对象确定为 220kV 电力电缆,电缆的结构如图 5 所示,表 1 给出了电缆的结构参数。

图 5 220kV 电缆结构示意图

表 1 220kV 电缆结构参数

组成层 标称厚度 (mm) 内直径 (mm) 外直径 (mm)


导体(铜),紧压圆形 - - 61.5
导体屏蔽层 2.5 61.5 66.5
绝缘层(XLPE) 24.0 66.5 114.5
绝缘屏蔽层 1.5 114.5 117.5
缓冲层 8.0 117.5 129.0
金属护套(波纹铝护套) 2.8 129.0 146.0
外护层 PVC 5.0 146.0 156.0

导体最大直流电阻(20℃)为 0.0073Ω/km,金属护套直流电阻(20℃)为 0.0258Ω/km。将以上


参数带入模型,即可用 maple 编程进行求解。
3.1 三相电缆水平排列
如本文第一部分引言所述,为了减小回流线上的环流和损耗,通常按照"三七"开的原则进行布置,
即保证回流线和变相、中相之间的距离,符合"三七"开的比例。
下面根据式(5)的条件进行验证,带入电缆和回流线几何位置(位置采用复数形式表示,形如 X+Y*I,
其中 X 表示位置的水平坐标,Y 表示位置的垂直坐标)。
电缆位置:
A 相:
B 相:
C 相:
回流线位置:
换流段 1:
换流段 2:
其中,S≠0。为简化问题,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后,取 y1、y2=0;
可得下面几组解

其中,第 1、2 组解中,回流线距中相和边相的距离分别为 0.707 和 0.293,即对应“三七”开的回


流线敷设方式,验证了经典的“三七”开原则的合理性。
3.2 三相电缆品字形排列
换位 1 次:
三相电缆品字形排列,回流线换位一次时,不存在能用于工程实际的最优敷设方式。
换位 2 次:
首先假设回流线换位两次,切换位前后段长相等,分别为(1/3)*L,则 L1=L2= L3= (1/3)*L;
推理过程同上,带入电缆和回流线几何位置。
电缆位置(S≠0):
A 相:

B 相:

C 相:

回流线位置:

换流段 1:
换流段 2:

换流段 3:
求解得

从工程实际来看,1、2 组解属于同一种技术方案。但是回流线位置与电缆位置重合,实际中无法
实施。
第 3、4 组解对应的回流线各分段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 6 优化的回流线敷设位置示意图(品字形排列电缆)

图 7 优化后的回流线换位示意图(品字形排列电缆)

由于空间问题,回流线位置 3 不适合进行回流线敷设,结合计算结果和工程实际,对品字形排列,
可以采用如下的回流线布置:
图 8 最终确定的的品字形电缆回流线敷设方案

回流线换位 1 次,两个换位段均等。
3.3 三相电缆等腰三角形排列
用 S1,S2 分表表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和底长,计算步骤同上,计算分析结果为:
换位 1 次:
计算结果不适于应用于工程实际。
换位 2 次:
经过计算结果和工程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如下方案。

图 9 最终确定的等腰三角形电缆回流线敷设方案

4 .经济性比较

表 2 回流线位置优化前后经济性比较

品字形排列(载流量取 650A) 等腰三角形排列(载流量取 1100A)

回流线环 年损耗 年损耗(元 回流线环 年损耗 年损耗(元


流(A) (kW/km) /km) 流(A) (kW/km) /km)

优化前 40.13 628.06 301.47 143.40 8019.79 3849.50

优化后 18.84 138.43 66.45 27.88 303.14 145.51


减小为 减少 节约 减小为 减少 节约
效果(全寿命周期)
46.9% 14689.01 7050.73 19.4% 231499.31 111119.67

按照本算例中参数,相对于之前的敷设方式,优化的敷设方案将品字形排列三相电缆(载流量 650A)
的回流线环流从 40.13A 减少到了 18.84A,减小为原来的 46.9%。对等腰三角形排列的三相电缆(载流
量 1100A),回流线环流从 143.40A 减小到 27.88A,为原来的 19.4%。
回流线交流电阻为 0.078Ω/km(按 20°C 计算),在电价 0.48 元/kW·h、年损耗小时 5000 小时条
件下,对品字形三相电缆回流线优化后,每年每公里可以节约损耗 489.63kW·h,每年每公里可节约经
济效益 235.02 元/km;按照电缆系统全寿命周期 30 年计算,每公里可节约经济效益 7050.73 元。对等
腰三角形三相电缆回流线优化后,每年每公里可以节约损耗 7716.64kW·h,每年每公里可节约经济效
益 3703.99 元/km;按照电缆系统全寿命周期 30 年计算,每公里可节约经济效益 11.1120 万元。

5. 结论
(1) 本文建立了带回流线电缆系统的 CIM 模型,根据该模型推导出了回流线环流最小的充要条
件,可用于电缆回流线敷设优化分析。
(2)对电缆回流线敷设“三七”开原则进行了理论验证;并通过分析,提出了针对工程实际情况
的回流线布置和换位方式,可用于各种常见敷设形式的电缆。
(3)对比分析显示,按照本技术方案敷设的回流线,对于品字形排列和等腰三角形排列,可以分
别将环流降低到原来的 46.9%和 19.4%。按照电缆系统全寿命周期 30 年计算,每公里可分别节约经济
效益 7050.73 元和 11.1120 万元。

参考文献
[1] 陈平,薛强,罗彦,等.单芯电力电缆护层过电压保护[J].高电压技术.2004,30.(9):6-11.
[2] 罗俊华,周作春,李华春,等.单芯电力电缆金属护层过电压保护器参数设计[J].高电压技
术.2008,34.(2):1355-358.
[3] 唐庆华,刘宝成,杨洪.高压电缆金属护套的接地方式时线路参数的影响[J].电线电缆.2009,4.(2):43-46.
[4] 邓显波.回流线时电缆护层感应电压影响的研究[J].电力电缆状态检修技术交流会会议手
册.2010,180-183.
[5] DL/T 401—2002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S],2002.
[6] 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2007.

[7] 郑肇骥,王焜明.高压电缆线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8] 魏书荣,马宏忠,王东海.电缆线路改造引起的护层感应电压变化及其补偿[J].电线电缆,2004,(4):26-29.
[9] 谢宝星.高压单芯电缆接地回流线的功能和应用[J].水电站机电技术,2006,29(1):22-23.

作者简介:

张晓颖(1980.12),电气工程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多年送电电缆设计工作,多次参与与电缆相关的各项研究工作。
卞斌(1984.03),电气工程博士,从事送电电缆研究和设计工作。

宿文波(1982.05),本科,从事送电电缆研究和设计工作。

马学良(1981.0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工程师,从事多年送电电缆线路设计,多次参与技术标准编写和修
订、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秦强(1983.07),电气工程本科,从事多年送电电缆线路设计,多次参与技术标准编写和修订、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王军(1973.07),电气工程本科,从事多年送电电缆线路设计,多次参与技术标准编写和修订、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吴迪(1986.10),电气工程专业硕士,从事送电电缆设计工作,多次参与电缆相关的各项研究工作。

仇天骄(1986.07),电力工程专业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电力电缆设计及规划工作,多次参与北京地区高压输变电工

程和送电工程设计、北京地区电力隧道规划及修编工作以及电缆电气专业相关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特高压单回线路正常运行时对平行
埋地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
罗楚军,吴高波,李健

(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1)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 OF NORMALLY OPERATING UHV


SING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ON PARALLEL AND BURIED OIL/GAS
PIPELINE
Luo Chu-jun,Wu Gao-bo,Li Jian

(Central Southern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Wuhan 430071,China)

摘要:建立了特高压交流单回输电线路与埋地油气管道平行接近时,前者对后者的电磁影响模型,并利用 CDEGS 软件进

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单回交流特高压线路正常运行时,相邻长距离埋地油气管道耦合电压、泄漏电流、纵向电流的沿

线分布规律。研究了管道与线路平行长度、管道与线路间距、土壤电阻率、管道防腐层电阻率、埋地深度、导线高度、

负荷电流等因素对耦合电压的影响,给出了线路与管道不同平行长度时,两者最小间距要求的推荐值。

ABSTRACT:A theore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 of normally operating UHV
sing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on parallel and buried oil/gas pipeline.By means of CDEGS,the 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voltage,leakage current and longitudinal current along the pipeline are obtained.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llel

length,horizontal spacing,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soil,coating resistance of the pipeline,burial depth,conductor height and

load current is considered to calculate the inductive voltage of the pipeline.At last,the proposed minimum clearance between

the UHV sing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and parallel metal pipeline is provided.

关键词: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油气管道;电磁影响;耦合电压

KEY WORDS:UHV AC transmission line;oil/gas pipeline;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coupling voltage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高压输电线路和输油输气管道的建设规模都日益增长。由于我
国走廊资源紧张,同时输电线路与输油输气管道路径的择优原则极为接近,使得输电线路与油气管道
长距离平行接近的问题日渐突出[1-2]。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负荷电流较大,通过耦合作用
在平行接近的油气管道上将产生较大的纵向感应电动势[3]。管道耦合电压可能威胁到管道维护人员的
作业安全和管道阴极保护设施等设备的安全[4-5],管道上长期存在的泄漏电流也会加剧管道的交流腐蚀
[6]
。国外对此问题已展开大量研究[7-10],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关注起此类问题[11-13],但缺乏特高压线路对
管道电磁影响的系统研究。
本文建立了特高压交流单回线路与油气管道长距离平行接近的模型,并利用 CDEGS 软件进行了
仿真计算,得到了管道沿线耦合电压、泄漏电流、纵向电流的分布规律。并系统地探讨了管道与线路
平行长度、管道与线路间距、土壤电阻率、管道防腐层电阻率、埋地深度、导线高度、负荷电流等因
素对管道耦合电压的影响,最后给出了稳态干扰下,不同平行长度时,特高压单回输电线路与油气管
道防护间距的推荐值。研究结果可供特高压输电线路与埋地金属油气管道共用走廊时设计参考之用。
1 管道与线路平行接近模型
在工程实际中,埋地油气管道通常在某一段与输电线路平行接近,在平行段两端,两者相互离开,
向远处延伸。特高压线路和油气管道长度均为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相对于较短的平行接近距离,
线路及整个管道可视为无限长。线路与管道平行接近后相互远离的情况如图 1 所示。管道在 AB 段与特
高压线路平行,在 A、B 点迅速远离输电线路,两者平行长度为 l,O 为管道平行段中点。将大地视为
参考导体,则管道与大地的等值回路如图 2 所示。


图 1 管道与特高压线路平行接近示意图 图 2 管道-大地等值回路

R、L、C、G 分别为管道单位长度纵向电阻、电感、对地电导、电容,e 为线路在单位长度管道上的感


应电压。
回路方程如式(1)所示[15]:

∂i ( x, t ) ∂u ( x, t ) ∂u ( x, t ) ∂i ( x, t )
− = G ⋅ u ( x, t ) + C ⋅ − = R ⋅ i ( x, t ) + L ⋅ − e( x, t ) (1)
∂x ∂t ∂x ∂t
当线路正常运行于正弦稳态时时,其对应的相量方程为:

dI( x) dU ( x)
− = Y0 ⋅ U ( x ) − = Z 0 I( x) − E ( x) (2)
dx dx
式中,Z0、Y0 分别为管道的纵向阻抗和对地导纳。
理想状况下,可假设输电线路在单位长度管道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随坐标 x 变化,即 E(x)为常
数,则由式(2)可得:

U ( x) = A1e −γ x + A 2 eγ x
E 1 (3)
I( x) = + ⋅ ( A1e −γ x − A 2 eγ x )
Z0 Zc

式中 γ = Z 0Y0 为管道传播系数, Z c = Z 0 / Y0 为管道特征阻抗,积分常数 A1 、 A 2 由管道边界条件确

定。
对于管道与线路平行接近一段后向远处无限延伸的情况,管道两端所接阻抗 Z1、Z2 为管道匹配阻
抗 Zc,联合式(3)与边界条件(4)可求得管道平行段电压分布如式(5)所示。

U (0) = − Z c ⋅ I(0)
(4)
U (l ) = Z ⋅ I(l )
c
E γ ( x −l ) − γ x
U ( x) = (e −e ) (5)

上式为理想状态下,交流输电线路一相电流在管道上产生的耦合电压,管道实际耦合电压为三相
电流作用效果的矢量和。对式(5)进行分析可知,管道最大感应电压出现在平行段两端。

2 CDEGS 仿真建模分析
CDEGS 软件是加拿大 SES 公司基于矩量法[14]开发的电力系统电磁干扰仿真软件。本文基于软件
SESTLC 模块建立了图 2 所示特高压与管道平行接近系统的仿真模型。系统频率为 50Hz,特高压线路
正常负荷电流为 3kA,塔形为酒杯型,导线 III 排列,特高压导地线相关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1 导地线参数

水平
线路 型号 分裂间距 平均高度
距离

导线 8×LGJ-500/35 400 27 33

地线 JLB20A-170 59 53

管道与特高压线路间距为 100m,土壤电阻率为 100Ω·m2,管道与特高压线路平行段长度 1-100km,


平行段两端向远处垂直延伸 100km。管道参数如表 2 所示。

表2 油气管道参数

内/外径 埋深 相对磁
涂层电阻率(Ω·m2) 相对电阻率
(mm) (m) 导率
4
485/505 1.2 10 12 250

管道与特高压线路不同平行长度时,管道沿线分布电压如图 3 所示。平行长度 9km,间距 100m


时,管道沿线泄漏电流及纵向电流分布如图 4 所示。

图 3 不同平行长度时管道耦合电压分布 图 4 管道泄漏电流及纵向电流分布

由图 3、图 4 及系列仿真结果可知,管道耦合电压沿平行段中点呈对称分布,最大耦合电压出现在
平行段两端,这与第 1 节中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管道泄漏电流与耦合电压分布规律一致,这是由于管
道泄漏电流为耦合电压作用在涂层阻抗上的结果。管道纵向电流最大值出现在管道平行段中心位置,
远离管道平行段中心时,纵向电流迅速衰减为 0。
3 各参数对管道耦合电压的影响

3.1 平行段长度及间距的影响
本文仿真了管道与特高压线路不同平行距离(1~100km)、不同间距(0.1~1km)时,管道最大耦合电
压分布情况,结果如图 5 所示。

图 5 不同平行长度及间距时最大耦合电压
管道最大耦合电压随平行距离的增加呈现饱和效应。间距一定时,最大耦合电压先随着距离的增
加而迅速增大,到达最大值后,略有下降,最后稳定在某一水平,平行距离继续增加时,耦合电压不
再增大。管道与特高压线路间距增加时,不同平行长度情况下的耦合电压均降低,随着间距变大,最
大耦合电压降低速度减慢。
3.2 涂层电阻率的影响
管道防腐层常见的有石油沥青防腐层和三层 PE 防腐层,新建油气管道大多采用后者。防腐层参数
如表 3 所示。不同防腐层电阻率 ρg 时,管道最大耦合电压分布如图 6 所示。

表3 防腐层参数
2
防腐层 涂层厚度/mm 涂层电阻率/Ω·m
石油沥青 5 10000
三层 PE 3 100000

图6 不同防腐层时管道最大耦合电压

可看出管道与特高压线路平行距离较短时,防腐层电阻率对管道最大耦合电压影响较小,随着平
行距离的增加,影响增大,三层 PE 防腐层管道最大耦合电压大于石油沥青防腐层管道。
3.3 埋深及土壤电阻率的影响
油气管道掩埋深度及土壤电阻率对管道最大耦合电压也有影响,本文分析了不同间距时,管道埋
深 bd、土壤电阻率 ρd 对最大耦合电压的影响见图 7、8、9。
ρd =100 Ω·m
ρd =500 Ω·m
ρd =1000 Ω·m

图 7 管道埋深对最大耦合电压的影响 图 8 土壤电阻率对石油沥青防腐层

最大耦合电压的影响

图 9 土壤电阻率对 3 层 PE 防腐层最大耦合电压的影响

从图 7、图 8、图 9 可看出,管道埋深对耦合电压影响较小,尤其是管道与线路间距较大时;对于


石油沥青防腐层管道,管道最大涂层电压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加而呈增大趋势,而对于三层 PE 防腐层
管道,其最大涂层电压在管道与特高压线路间距较小时,随土壤电阻率的增加而减小,在管道与线路
间距较大时,随土壤电阻率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电阻率较大时,电阻率对耦合电压影响较小,尤其是
三层 PE 防腐层管道。
3.4 导线平均高度的影响
导线对地平均高度不同时,电磁感应效果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了管道与特高压线路间距为 100m、
管道埋深 1.2m 时,不同防腐层及土壤电阻率情况下的导线平均高度对最大耦合电压影响规律。仿真结
果如图 10 所示。
管道最大耦合电压随导线对地平均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石油沥青防腐层管道最大耦合受高度
的影响比三层 PE 防腐层要小。
3.5 导线电流的影响
以上分析中均假设特高压线路正常运行电流为 3kA,下面将分析特高压线路不同负荷电流时,管
道最大耦合电压变化规律。管道与特高压线路间距为 100m、管道埋深 1.2m 时,导线平均高度为 33m。
计算结果如图 11 所示。
5
g =10 Ω·m2 ,ρd =100 Ω·m2

5
g =10 Ω·m2 ,ρd =500 Ω·m2
4
g =10 Ω·m2 ,ρd =500 Ω·m2

4
g =10 Ω·m2 ,ρd =100 Ω·m2

图 10 不同导线高度时管道最大耦合电压 图 11 不同电流时管道最大耦合电压

管道最大耦合电压随线路负荷电流增加呈增大趋势,石油沥青防腐层管道最大耦合受电流的影响
比三层 PE 防腐层要小。

4 特高压线路与油气管道防护间距
文[12]经过对比分析指出,在考虑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管道安全接触电势时,宜采用 60V 的管道
电压值作为管道作业人员人体长时间职业安全电压值。本文以此限值为标准,研究了石油沥青防腐层
管道和三层 PE 防腐层管道与线路不同平行长度时,管道与线路最小间距要求,负荷电流取 3kA。计算
结果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埋地油气管道与特高压线路最小防护间距

随着平行长度的增加,管道与线路要求最小间距值先增加,而后呈现饱和效应。石油沥青防腐层
管道与三层 PE 防腐层管道分别与特高压单回输电线路保持 200m、500m 间距时,任意平行长度的管道
最大耦合电压均在 60V 以下。
上述研究结果考虑一定的安全裕度,可供电力及油气管道部门进行管道安全评估及设计参考。

5 结论
1)本文建立了管道与特高压单回输电线路线路长距离平行接近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 CDEGS 软
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管道耦合电压、泄漏电流、纵向电流的分布规律。
2)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平行段长度、间距、涂层及土壤电阻率、管道埋深、导线高度等因素对耦合
电压的影响。得出随着管道与特高压线路平行距离的增加,管道最大耦合电压先增大后略有减小,最
后稳定在某一饱和值,最大耦合电压随着管道与线路间距、导线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涂层电阻率、
负荷电流的增加而增大。
3)给出了以 60V 管道耦合电压为限值时,特高压单回输电线路与两种典型防腐层管道平行接近情
况下防护间距的推荐值。研究结果可作为特高压输电线路与埋地金属油气管道共用走廊时安全评估及
设计参考之用。

参考文献
[1]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保北-房山 500kV 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
气管道的影响[R].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嘉峪关-瓜州 330kV 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电磁影响研究[R].北京:中国电力
科学研究院,2007.
[3] 叶齐政,孙敏.电磁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 IEEE Working Group.Electrostatic effects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Part I:hazards and effects
[J].IEEE Trans on PAS,1972,PAS-91:422.
[5] CIGRE.Guide on the influence of high voltage ac power systems on metallic pipeline[R].Paris,CIGRE,
1995.
[6] SY/T 0032-2000,埋地钢制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
[7] EPRI.Power line fault current coupling to nearby natural gas pipeline[R].Canada,EPRI,1987.
[8] Dawalibi F P,Southey R D.Analysis of electrical interference from power lines to gas pipelines part I:
computation methods[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1989,4(3) :1840-1846.
[9] ISO/TC67/SC2/WG11.ISO 15589-1—2003 Pet -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cathodic protection
of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systems,part 1:on-land pipelines[S].Geneva:Internati- 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03.
[10] Christoforidis G C ,Labridis D P,Dokopoulos P S.A hybri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inductive
interference caused by faulted power lines to nearby pipelines[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5,
20(2):1465-1473.
[11] 周世平.高压架空线路与埋地特殊管间的关联技术[J].高电压技术,2006,32(10):124-125.
[12] 郭剑,曹玉杰,胡士信,等.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电磁影响的限值[J].电网技术,2008,
32(2):17-20.
[13] 蒋俊.交流线路正常运行时对平行敷设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J].电网技术,2008,32(2):78-80.
[14] Dawalibi F P,Southey R D.Analysis of electrical interference from power lines to gas pipelines part I:
computation methods[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1989,4(3):1840-1846.
[15] 颜秋容,谭丹.电路理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罗楚军(1988.03),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送电线路设计。

吴高波(1986.09),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工程师,主要从事送电线路设计。

李健(1981.05),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送电线路设计。
电离区域厚度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地面合成电场的影响研究
杨勇 1,吴桂芳 2
(1 河南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1;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北京 海淀区
100192)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ONISATION REGION ON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LEVEL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YANG Yong1, WU Guifang
(1.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Province, China;

2.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2, China)

摘要:地面合成电场是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所提

出的预测方法大都忽略了电离区域的厚度对地面合成电场的影响,这已不能满足我国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线路设计时地面

合成电场预测的需要。基于有限元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电离区域厚度时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预测方法。不同电

压等级直流模拟试验线段下的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相对有效性。在预测直流线路的地面合成电场时,考虑导线电离

区域的厚度是非常必要的。

ABSTRACT: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level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and this problem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many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but the effect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onisation region on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level has mostly been neglected by those

prediction methods proposed formerly and those methods has not been able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predicting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level when designing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different voltage level in China.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level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s

proposed when consider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ionisation region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ve validity of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test results under DC simulation experiment line sections with different voltage level.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thickness of the ionisation region around conductors when predicting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level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关键词:直流;合成电场;电离;厚度;有限元

KEY WORDS:DC; Total electric field; Ionisation; Thickness; Finite element

0 引言
地面合成电场是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着线路设计和工程造
[1-2]
价 。国内外学者对合成电场的计算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基于 Deutsch 假设
的计算方法[2-5]、有限元法[6-9]、有限差分法[10]、模拟电荷法[11]、多重网格法[12]、有限元与有限体积混
合法[13]等,然而这些预测方法都忽略了电离区域的厚度对地面合成电场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直流导线起晕场强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14-18],对直流导线电离区域厚度
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很少[19-21]。此外,对考虑电离区域厚度时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预测方法的研究
也很少[22-25]。文献[19]和[20]研究了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忽略电离区域厚度对导线起晕后表面场强的影
响,但未详细分析导线表面电场的变化对导线电离区域厚度的影响。文献[21]的研究表明导线周围的电
荷分布与电场呈非线性关系,但未研究导线表面电场与导线电离区域厚度的具体函数关系。
Y. Zebboudj 研究小组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单极性直流试验线段的地面合成电场时,考虑了导线电离
[22-25]
区域的厚度问题 ,认为导线电离区域厚度仅与导线直径、起晕场强和空气最小电离场强有关,而
与导线表面电场的大小无关,则该方法不能反映不同导线表面电场对其电离区域厚度的影响。
多种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线路已在我国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其导线电离区域的厚度直接关系着电
晕放电的剧烈程度且受导线表面电场的影响,可能是影响地面合成电场预测结果的一种重要因素,研
究该问题,对线路优化设计和电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忽略电离区域厚度的前提下,首先采用基于 Deutsch 假设的计算方法和有限元法计算了不同
电压等级直流模拟试验线段下的地面合成电场,通过与试验测试结果的对比,指出了以上两种计算方
法的局限性。基于有限元法,提出了一种考虑电离区域厚度时电离区域边沿处边界条件的选取方法,
计算了不同电压等级直流模拟试验线段下的地面合成电场,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相对有效性,阐
明了在预测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时考虑导线电离区域厚度的必要性。

1 计算方法

1.1 约束方程
采用有限元法求解高压直流线路的地面合成电场时,若将线路简化为二维结构且不考虑风的影响,
则其地面合成电场的约束方程如式(1)~(6)所示。
∇ ⋅ E s = ( ρ + − ρ − ) / ε0 (1)
E s = −∇ϕ (2)
J + = K + ρ+ Es (3)
J − = K − ρ− Es (4)
∇ ⋅ J + = − Ri ρ + ρ − / e (5)
∇ ⋅ J − = Ri ρ+ ρ− / e (6)
式中: ϕ 为合成电场电位; ρ + 、 ρ − 分别为正、负空间电荷密度; ε 0 为空气介电常数;Es 为合成电场
强度; J + 、 J − 分别为正、负离子电流密度; K + 、 K − 分别为正、负离子迁移率; R i 为正负离子复合

系数; e 为电子电量。

1.2 边界条件的选取和简化假设
(1)导线电晕已达稳态,不考虑暂态过程;
(2)正、负离子迁移率以及复合系数为常数,并忽略离子的扩散,正负离子的迁移率都取 1.5
cm /(V ⋅ s)
[26]
2

(3)由于实际输电线路常采用钢芯铝绞线,则绞线最大表面电场约为同直径光滑导线最大表面电
场的 1.4 倍[27],那么认为电离区域半径 Rc 与导线半径 R 存在式(7)所示的关系,如图 1 所示。需要指出:
在下文中,将把所有导线都当成光滑导线来考虑。
1.4 Emax
Rc = R (7)
Ei
式(7)中,Emax 为光滑导线最大表面场强,Ei 为空气最小电离场强取 24kV/cm[22-25]。
图 1 导线半径与电离区域半径的示意图
(4)认为导线电离区域边沿处的场强维持在场强 Ec 不变,参考文献[22],电离区域边沿处的电位
Uc 采用式(8)进行计算。
U c = U − Ec Rc ln ( Rc / R ) (8)

式(8)中:U 为正或负极导线的运行电压。
(5)在地面上有
ϕ =0 (9)
(6)在人工边界上有
ϕ = U nominal (10)
式中 U nominal 为标称电场电位。
采用有限元法求解高压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详细步骤可参考文献[6-9]。

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计算对象为如图 2 所示的直流模拟试验线段,采用单根导线,型号为 LGJ-95,导线高度为 2.2m[28]。

图 2 模拟试验线段示意图
在不考虑导线电离区域厚度时,采用基于 Deutsch 假设的方法[2-5](方法 1)得到的±90kV、±120kV
和±130kV 线段运行电压下地面合成电场计算结果如图 3(a)所示,计算时起晕场强取 16kV/cm,图中
同时给出了相应测试结果的 50%统计值[28];图 3(b)给出了在不考虑导线电离区域厚度时采用有限元法
[6-9]
(方法 2)得到的相应结果,计算时起晕场强取 17.5kV/cm。图 3(c)给出了采用本文计算方法(方
法 3)得到的计算结果,计算时电离区域边沿处的场强取 16.7kV/cm。
在测量不同电压等级直流模拟试验线段下的地面合成电场时,由于温度、湿度等天气条件基本相
同,根据 Peek 公式[26],则不同压等级下每一导线的起晕电场是相同的。在控制实际直流线路的地面合
成电场时有关标准主要限制其最大值[2],对于如图 2 所示的线段,由于负极侧的地面合成电场最大值较
大,则本文应主要分析负极侧的地面合成电场分布及其最大值。基于以上原因,每种计算方法起晕电
场或电离区域边沿处电场取值的依据为:当直流模拟试验线段的运行电压为±90kV 时,为每种计算方
法选取一个恰当的起晕电场或电离区域边沿处电场,使采用各预测方法得到计算结果分布曲线与负极
侧测量结果的分布曲线比较吻合且它们最大值的相对误差小于 5%,以分析直流模拟试验线段运行电压
变化时采用同一起晕场强或电离区域边沿处场强和同一种预测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分布曲
线的吻合程度以及它们最大值的相对误差。
表 1 给出了不同运行电压下直流模拟试验线段地面最大合成电场的测试和计算结果以及它们的相
对误差。
从图 3 和表 1 可以看出:(1)相对于方法 1 和 2,采用方法 3 计算直流模拟试验线段的地面合成电
场时,在不同运行电压下,计算和测量结果的分布曲线较吻合。(2)在±120kV 运行电压下,采用方法
3 得到的地面最大合成电场与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约为 8%,而采用方法 1 和 2 时,它们的相对误差分别
约为 21.6%和 29.4%;在±130kV 运行电压下,方法 3 计算得到的地面最大合成电场计算值与测量值的
相对误差约为 7.9%,而采用方法 1 和 2 时,它们的相对误差分别约为 29.3%和 38.4%。(3)在预测直流
线路的地面合成电场时,考虑导线电离区域的厚度是非常必要的。(4)由于认为导线表面最大电场与电
离区域厚度呈线性关系,在±120kV 和±130kV 运行电压下,采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测量结
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别,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导线表面最大电场与电离区域厚度的关系以及电离区域边
沿处电场和电位如何确定的问题

±90kV测量结果 ±90kV测量结果
60 60
±120kV测量结果 ±120kV测量结果
±130kV测量结果 40 ±130kV测量结果 40
±90kV计算结果 ±90kV计算结果
地面合成电场 (kV/m)

地面合成电场 (kV/m)
±120kV计算结果 20 ±120kV计算结果 20
±130kV计算结果 ±130kV计算结果
0 0
-4 -3 -2 -1 0 1 2 3 4 -4 -3 -2 -1 0 1 2 3 4
-20 -20

-40 -40

-60 -60
距线路中心的距离 (m) 距线路中心的距离 (m)

±90kV测量结果
60 表 1 不同运行电压下直流模拟试验线段地面最大合成电场
±120kV测量结果
±130kV测量结果 40 的测试和计算结果以及它们的相对误差
±90kV计算结果
地面合成电场 (kV/m)

±120kV计算结果 20 电压等级(kV) ±90 ±120 ±130


±130kV计算结果
0 测量 -24.35 -35.93 -38.37
-4 -3 -2 -1 0 1 2 3 4
-20 计算 -25.2 -43.7 -49.6
合成 方法 1
-40
相对误差 3.5% 21.6% 29.3%
-60
最大
计算 -25.3 -46.5 -53.1
距线路中心的距离 (m) 电场值 方法 2
相对误差 3.7% 29.4% 38.4%
(b)本文方法 (kV/m)
计算 -25.2 -33.0 -35.3
图 3 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对比 方法 3
相对误差 3.5% 8.0% 7.9%

3 结论
(1)相对于不考虑导线电离区域厚度的计算方法,采用本文方法计算直流模拟试验线段的地面合成
电场时,在不同运行电压下,计算和测量结果的分布曲线较吻合。
(2)在预测直流线路的地面合成电场时,考虑导线电离区域的厚度是必要的。
(3)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导线表面电场与电离区域厚度的关系以及电离区域边沿处电场和电位如何
确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舒印彪, 刘泽洪, 高理迎, 等.±800kV 6400MW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计[J].电网技术, 2006, 30(1):


1-8.
Shu Yinbiao, Liu Zehong, Gao Liying, et al.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 design of ±800kV UHVDC project
with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6400MW[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6, 30(1):1-8(in Chinese)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L/T436-2005 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技术导则[S].北京:中
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 P. Sarma Maruvada. Electric field and ion current environment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s and measurem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12, 27(1):401-410.
[4] 傅宾兰.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地面合成电场与离子流密度的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7, 7(5):56-63.
[5] 罗兆楠, 崔翔, 甄永赞, 等. 直流线路邻近建筑物时合成电场的计算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15):125-130.
Luo Zhaonan, Cui Xiang, Zhen Yongzan, et al.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ionized field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building bearby[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0, 30(15):125-130 (in Chinese).
[6] Janishewskyj W,Gela G.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for electric fields of coronating DC transmission lin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1979, 98(3):1000-1012
[7] Aboelsaad M N, Shafai L, Rashwan M.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unipolar corona ionised field quantities
using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J]. IEE Proceedings, Part A : Physical Science,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Reviews, 1989, 136(2):79-86
[8] 张宇, 阮江军. HVDC 输电线路离子流场数值计算法方法研究[J]. 高电压技术, 2006, 32(9):140-142
Zhang Yu, Ruan Jiangjun. Research on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Ionized Field Around HVDC Transmission
Lines[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6, 32(9):140-142 (in Chinese)
[9] Li W, Zhang B, He J L, et al.Ion flow field calculation of multi-circuit DC transmission lines[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8, 34 (12):2719-2725
[10] Suda T, Sunaga Y.Calculation of large ion densities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5,10(4):1896-1905.
[11] Qin B L,Sheng J N,Gela G.Accurate calc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 under HVDC bipolar transmission
lin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88,3(1):368-376.
[12] 周浩,孙志峰,李升华.多重网格法 HVDC 线路离子流场数值计算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1993,
19(1):9-12.
Zhou Hao,Sun Zhifeng,Li Shenghua.Multigrid method applied to calc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1993,19(1):9-12(in Chinese).
[13] 周象贤, 卢铁兵, 崔翔, 等. 基于有限元与有限体积法的直流输电线路合成电场计算方法[J].中国电机
工程学报,2011,31(15):127-133.
Zhou Xiangxian, Lu Tiebing, Cui Xiang, et al. A hybrid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finite volume method[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1, 31(15):127-133 (in Chinese).
[14] Gildas Hartmann.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Peek's law[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984,
IA-20(6):1647-1651.
[15] 范建斌, 谷琛, 殷禹, 等.±800kV 管母线的电晕起始特性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22):
47-52.
[16] 惠建峰, 关志成, 王黎明, 等.正直流电晕特性随气压和湿度变化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33):53-58.
[17] 刘有为, 李继红, 李斌.空气密度和湿度对导线电晕特性的影响[J].电网技术, 1990,14(4):46-50.
[18] Abdel-Salam M.. Positive wire-to-plane coronas as influenced by atmospheric humidity[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985, 21(1):35-40.
[19] P. Sarma Maruvada, Janischewky W..DC corona on smooth conductor in air[J].Proceedings on IEE, 1969,
116(1):161-166.
[20] Zheng Yuesheng, He Jinliang, Zhang Bo, et al.Surface electric field for negative corona discharge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J].IEEE Transaction on Plasma Science, 2011, 39(8):1644-1651.
[21] Zhou Xiangxian, Cui Xiang, Lu Tiebi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on current around HVDC bundle
conduct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12, 27(1): 380–390.
[22] H. Yala, A. Kasdi, and Y. Zebboudj. Analysis of current and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s beneath a positive DC
wire-to-plane corona [J].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pplied Physics, 2003, 21(1):45-52.
[23] N. Oussalah, Y. Zebboudj. 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ona discharge in wire-to-plane
system [J].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pplied Physics, 2006, 34(1):215-223.
[24] N. Oussalah, Y. Zebboudj. Negative corona computation in air [J]. Engineering with Computers, 2006, 21(5):
296-303.
[25] Y. Zebboudj, R. Ikene. Positive corona inception in HVDC configurations under variable air density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J].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Applied Physics, 2000, 10(1):211-218.
[26] Sarma M P. Corona performance of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M]. England: Research Studies Press Ltd,
2000:179-211.
[27] 杨勇, 崔鼎新. 架空钢芯铝绞线参数对其表面电场的影响规律[J]. 高电压技术, 2010, 36(7):1767-1772
[28] Ju Yong, Lu Jiayu, Zhang Wenliang, et al. Study on simulating test of total electric field of double-circuit DC
transmission line[A]. 2010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pril 2010, Beijing,
China:263-271.

作者简介:
杨 勇(197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磁环境。
灵州-绍兴±800kV 直流输电线路
对西气东输管道的电磁影响分析
唐明贵,李其生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7)

AN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ON WEST-TO-EAST GAS


TRANSFER PIPELINE FROM LINGZHOU-SHAOXING ±800kV DC TRANSMISSION
LINE
Tang minggui,Li qisheng
(Henan electric power survey&design institute, Henan Zhengzhou,450007)
摘要:本文介绍了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电磁影响的类别、对象、限值等。根据灵州-绍兴±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

线路与西气东输管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关边界条件,分析计算了灵州-绍兴±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正常运行、

短路故障和遭受雷击时对西气东输管道的电磁影响程度。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lassifications, objects and limits of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on petroleum & gas

pipeline from DC transmission lin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position and border conditions of Lingzhou-Shaoxing ±800kV DC
transmission line and West-to-East Gas Transfer pipeline,electromagnetic effects on West-to-East Gas Transfer pipeline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when Lingzhou-Shaoxing ±800kV DC transmission line is in the normal operation , the short-circuit

fault or being struck by lightning.


关键词:直流输电线路 油气管道 电磁影响

KEY WORDS: DC transmission line; petroleum & gas pipeline;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0 引言

随着电力、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直流输电线路与输油或输气管道近距离平行或交叉的情况
越来越多,直流输电线路在正常运行时的谐波电流、短路故障时的短路电流、遭受雷击时的雷电冲击
电流会在油气管道上感应产生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因此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也成为
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线的电磁影响问题,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研
究工作,本文借鉴了这些研究成果,针对灵州-绍兴±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西气东输管道的电
磁影响进行了工程计算,分析了电磁影响程度,以期为工程建设中处理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线电磁
影响问题提供分析计算范例。

1 电磁影响及限值

1.1 电磁影响类别

两端直流输电系统主要的运行方式包括:双极运行、单极大地回路运行、单极金属回线运行三种,
我国直流输电系统通常采用双极运行方式。直流输电线路对输油或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可分为感性耦
合影响、阻性耦合影响和容性耦合影响三类。
(1)感性耦合影响
直流输电线路在正常运行时的谐波电流、短路故障时的短路电流、遭受雷击时的雷电冲击电流都
会在临近的油气管道上感应产生纵电动势。管道金属外壁敷设的防腐层并非理想状态下的绝缘材料,
因此管道与大地之间存在漏电导,纵向电动势作用于管道与大地形成的回路,进一步产生纵向电流和
泄漏电流,并在管道防腐层两侧产生电位差。这种作用称为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感性耦合影响
或磁影响,它在直流输电线路对管道电磁影响中起主要作用。
(2)阻性耦合影响
直流输电线路极导线发生对地短路故障时,一部分短路电流 IG 会经由铁塔接地装置(假设接地阻抗
为 ZG)流入大地,铁塔电位为 UG=IG×ZG。入地电流在土壤中扩散,经过油气管道时,管道上也会产生一
[1]
定的电位升,该电位升小于铁塔接地装置处的电位升 。图 1 为铁塔附近地表电位的衰减示意图(图中
a 为至铁塔接地装置的距离),实际电位分布会由于管道的存在而发生一定的畸变。
此外,直流输电线路在单极大地运行方式下的大地回流、双极运行方式下的不平衡入地电流、遭
受雷击时的入地雷电流也都会对地埋管道产生阻性耦合影响。

图1 直流输电线路铁塔附近地表电位衰减示意图

(3)容性耦合影响
直流输电线路极导线周围存在电场,由于容性耦合作用,在油气管道上会感应出对地电位。油气
管道正常运行时一般埋于地下,大地对低频电场具有很好的屏蔽作用,一般可以忽略容性耦合影响。
在油气管道施工或检修时,管道可能置于地面,根据石油管道部门的有关行业标准,规定在施工或检
修时必须对管道分段接地,此时也可以不考虑容性耦合影响问题。

1.2 电磁影响对象

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主要涉及对人身安全的影响、对管道安全的影响、对管道阴
极保护设备的影响、因谐波电流引起对管道的交流腐蚀影响等。
(1)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在直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若管道与直流输电线路近距离平行接近或交叉时,极导线中的谐波
电流会通过感性耦合长时间在管道上感应产生纵电动势,使得管道的对地电位升高。若该电位较高,
可能影响施工或检修人员的正常工作。
当直流输电线路极导线发生短路接地故障时,故障极中短路电流远大于极导线正常运行时的电流,
管道上产生的感性耦合电压大大增加;同时入地短路电流使得土壤电位升高,并通过阻性耦合进一步
影响金属管道的对地电位。此时如果有操作人员接触管道的金属部分,在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影响下,
接触电压可能较高,严重时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2)对管道安全的影响
油气管道的金属表面会涂敷防腐层,以防止土壤中有害物质腐蚀金属管道,且该防腐层具有较好
的绝缘性能。当直流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或遭受雷击时,短路电流或雷电流通过感性耦合和阻性耦
合影响在管道上产生较高的对地电压,可能击穿管道绝缘防腐层。
(3)对管道阴极保护设备的影响
在油气管道上安装阴极保护设备是为了避免在管道防腐层漏敷及破损处的金属表面发生腐蚀。直
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极导线谐波电流会通过感性耦合影响在管道上产生干扰电压,可能干扰强制
电流阴极保护的恒电位仪和牺牲阳极的正常工作。
(4)对管道的交流腐蚀
直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极导线谐波电流会通过感性耦合影响在管道上产生感应电压,此感应
电压通过管道纵向阻抗、对地阻抗与大地构成回路产生对地泄漏电流,可能会对管道产生交流腐蚀。

1.3 电磁影响限值
[1-5]
通过分析和总结直流输电线路对管道电磁影响机理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中限值规定 ,本文提出
了适用于我国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限值建议见表 1,供大家探讨。

表1 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电磁影响限值的建议

电磁影响 线路运行状态 限值 依据
正常 60V(有效值) GB 6830-86
人身安全
故障 3000V(峰值) DL/T 5340-2006
故障 三层 PE 管道:57kV
管道安全 参考文献[5]
雷击 三层 PE 管道:109kV
管道电位≤4V;
管道交流腐蚀 正常 2
GB/T 50698-2011
管道电位>4V 时泄露电流密度<3mA/cm

(1)直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的人身安全电压
[5]
直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极导线谐波电流的主要频率约为 100Hz ,根据 GB/T 3805-93 中规定,
频率为 15Hz-100Hz 的人体稳态安全电压限值相同,同时考虑到该安全限值的职业针对性,取 60V(有效
[2]
值) 。
(2)直流输电线路短路故障、遭受雷击时的人身安全电压
直流输电线路短路故障时对金属管道的电磁影响,主要发生在直流输电线路的一极导线接地短路
故障的初始阶段,此时暂态短路电流较大,持续时间约 0.01s~0.045s,频率平均在 30Hz 左右,该电
流通过感性耦合在金属管道上产生感应纵电动势和对地电压,这可能危及人身安全。DL/T 5340-2006
《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定》中规定,在直流输电线路极导线发生接地短
[3]
路故障状态下,架空明线电信线路上感应产生的纵电动势或对地电压不应超过 3000V(峰值) ,因此本
文建议在直流输电线路短路故障时,将 3000V(峰值)作为人体瞬间安全电压限值。
由于在雷雨天气下一般不开展管道作业,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考虑管道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已意
义不大。
(3)直流输电线路短路故障、遭受雷击时的管道安全电压
根据石油管道研究部门提供的数据,三层 PE 防腐层管道的正常运行耐压值可取为 57kV,雷电冲击
耐压值可取为 109kV。
(4)直流输电线路的谐波电流引起的管道交流腐蚀
我国直流输电线路长期运行方式一般为双极运行,因此应按直流输电线路双极运行时的谐波电流
在地埋管道上感应的干扰电压进行管道防腐安全评估。由直流输电线路的谐波电流引起的管道交流腐
蚀问题,在国内外还没有关于针对直流谐波电流造成的腐蚀影响的限值要求,建议可以参考工频的交
[5]
流腐蚀限值 。

2 电磁影响算例

灵州-绍兴±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起自宁夏灵州换流站,止于浙江绍兴换流站,线路总
长度约 1720km,双极运行时的额定功率为 8000MW,正常负荷电流为 5000A。本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在河
南省信阳市境内与西气东输管道交叉一次,交叉点距离灵州换流站约 1077 km,交叉交度约 45 度,直
流输电线路与西气东输管道交叉跨越的情况如图 2 所示。

图2 直流输电线路与管道交叉相对位置图

2.1 计算边界条件

(1)导、地线参数见表 2。

表2 直流输电线路在交叉点附近导、地线参数

项目 ±800kV 直流输电线路
导线型号 JL/G3A-1250/70
导线分裂数 6
分裂间距(mm) 500
地线型号 LBGJ-150-20AC; OPGW-150
极导线间距(m) 20
地线间距(m) 25
平均档距(m) 510
极导线对地平均高度(m) 30

(2)铁塔接地情况
-3 -3
交叉点附近实测 30Hz 的大地导电率值为 19.5×10 s/m, 100Hz 的大地导电率值按 20×10 s/m 取
值,土壤电阻率实测值为 45Ω.m,交叉点附近铁塔接地装置距离管道的最小距离约为 100m,铁塔接地
体采用φ12 镀锌圆钢。
(3)正常运行时的谐波电流
[5]
根据系统计算的结果 ,直流输电线路在单极大地回路、单极金属回线以及双极运行方式下极导
线谐波电流的主要频率均为 100Hz。
表 3 列出了直流输电系统在三种运行方式下 100Hz 谐波电流的幅值。

表3 直流输电系统在不同运行方式下 100Hz 谐波电流的幅值

运行方式 单极大地回路运行 单极金属回线运行 双极运行


谐波电流(A) 45 58 8

(4)单极短路故障电流
灵州-绍兴±800kV 直流输电系统在双极额定功率运行情况下,直流输电线路不同位置发生短路故
[3]
障时,按 DL/T 5340-2006《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定》 中公式(5.2.2-1)
和(5.2.2-2)计算出不同测点的故障电流峰值如表 4 所示。直流输电线路与上述西气东输管道交叉点距
离灵州换流站约 1077km,来自灵州换流站侧在该点的最大故障电流约为 6.177kA。

表4 单极短路故障电流

距离灵州换流站 来自灵州侧故障电流 来自绍兴侧故障电流 故障点入地电流


序号
(km) (kA) (kA) (kA)
1 0 17.683 4.421 13.262

2 100 12.990 4.164 8.826

3 200 10.463 3.907 6.556

4 300 8.934 3.650 5.284

5 400 7.949 3.393 4.556

6 500 7.292 3.136 4.156

7 600 6.849 2.879 3.970

8 700 6.551 2.622 3.929

9 800 6.359 2.365 3.994

10 900 6.244 2.108 4.136


11 1000 6.188 1.851 4.337

12 1050 6.178 1.722 4.406


线路与管
1077 6.177 1.653 4.524
道交叉点
13 1100 6.179 1.594 4.585

14 1200 6.206 1.337 4.869

15 1300 6.262 1.080 5.182

16 1400 6.343 0.822 5.521

17 1500 6.444 0.565 5.879

18 1600 6.562 0.308 6.254

19 1700 6.694 0.051 6.643

20 1720 6.721 0 6.721

(5)典型雷电流参数
[5]
雷电流幅值取 200kA,波头时间为 2.6μs,半波时间为 50μs 。
(6)西气东输管道参数见表 5。

表5 西气东输管道参数

管道外径 管道内径 管道埋深 防腐层厚度 防腐层电阻率


管道名称 防腐层类型 2
(mm) (mm) (m) (mm) (Ω•m )
西气东输管 5
1010 970 1.7 3 层 PE 3 1×10

2.2 计算

2.2.1 正常运行时管道干扰电压
(1)单极大地回路运行方式下
直流输电线路单极大地回路在正常运行时 100Hz 谐波电流为 0.045kA,根据直流输电线路与管道交
叉相对位置进行 100Hz 的∑ωM100 LP 计算,见表 6

表6 单极导线与管道的∑ωM100 LP

段号 A1(m) A2(m) A(m) LP(km) σ M100 ωM100 ωM100 LP ∑ωM100 LP


1 360 200 268 0.15 20 177.4 111.41 16.71 16.71
2 200 100 141 0.1 20 282.7 177.54 17.75 34.46
3 100 60 77 0.04 20 391.4 245.80 9.83 44.29
4 60 30 42 0.03 20 505.3 317.33 9.52 53.81
5 30 10 17 0.02 20 680.2 427.17 8.54 62.35
6 10 30 17 0.02 20 680.2 427.17 8.54 70.89
7 30 60 42 0.03 20 505.3 317.33 9.52 80.41
8 60 100 77 0.04 20 391.4 245.80 9.83 90.24
9 100 200 141 0.1 20 282.7 177.54 17.75 107.99
10 200 360 268 0.15 20 177.4 111.41 16.71 124.7

谐波电流在地埋管道上产生的最大电压(有效值)为:
Umax=100Hz 谐波电流×∑ωM100 LP=0.045×124.7=5.6 V
(2)单极金属回线运行方式下
直流输电线路单极金属回线在正常运行时 100Hz 谐波电流为 0.058kA,根据直流输电线路与管道交
叉相对位置图进行 100Hz 的∑ωM100 LP 计算,见表 7 和表 8。

表7 极导线与管道的∑1ωM100 LP

段号 A1(m) A2(m) A(m) LP(k m) σ M100 ωM100 ωM100 LP ∑ωM100 LP


1 365 205 274 0.15 20 174.0 109.3 16.4 16.4
2 205 105 147 0.1 20 275.5 173.0 13.7 30.1
3 105 65 83 0.04 20 377.6 237.1 9.5 39.6
4 65 35 48 0.03 20 479.9 301.4 9.0 48.6
5 35 15 23 0.02 20 621.4 390.2 7.8 56.4
6 15 35 23 0.02 20 621.4 390.2 7.8 64.2
7 35 65 48 0.03 20 479.9 301.4 9.0 73.2
8 65 105 83 0.04 20 377.6 237.1 9.5 82.7
9 105 205 147 0.1 20 275.5 173.0 13.7 96.4
10 205 365 274 0.15 20 174.0 109.3 16.4 112.8

表8 金属线与管道的∑2ωM100 LP

段号 A1(m) A2(m) A(m) LP(k m) σ M100 ωM100 ωM100 LP ∑ωM100 LP


1 355 195 263 0.15 20 180.2 113.2 16.98 16.98
2 195 95 136 0.1 20 289.0 181.5 18.15 35.13
3 95 55 72 0.04 20 403.8 253.6 10.14 45.27
4 55 25 37 0.03 20 529.6 332.6 9.98 55.25
5 25 5 11 0.02 20 765.5 480.7 9.61 64.86
6 5 25 11 0.02 20 765.5 480.7 9.61 74.47
7 25 55 37 0.03 20 529.6 332.6 9.98 84.45
8 55 95 72 0.04 20 403.8 253.6 10.14 94.59
9 95 195 136 0.1 20 289.0 181.5 18.15 112.74
10 195 355 263 0.15 20 180.2 113.2 16.98 129.7
谐波电流在地埋管道上产生的最大电压(有效值)为:
Umax=100Hz 谐波电流×(∑2ωM100 LP -∑1ωM100 LP)
=0.058×(129.7-112.8)=0.98 V
(3)双极大地回路运行方式下
直流输电线路双极大地回路在正常运行时 100Hz 谐波电流为 0.008kA,根据直流输电线路与管道交
叉相对位置进行 100Hz 的∑ωM100 LP 计算,见表 9 和表 10

表9 正极与管道的∑1ωM100 LP

段号 A1(m) A2(m) A(m) LP(k m) σ M100 ωM100 ωM100 LP ∑1ωM100 LP


1 370 210 279 0.15 20 171.2 107.5 16.1 16.1
2 210 110 152 0.1 20 269.8 169.4 16.9 33.0
3 110 70 88 0.04 20 366.9 230.4 9.2 42.2
4 70 40 53 0.03 20 461.2 289.6 8.7 50.9
5 40 20 28 0.02 20 583.2 366.2 7.3 58.2
6 20 40 28 0.02 20 583.2 366.2 7.3 65.5
7 40 70 53 0.03 20 461.2 289.6 8.7 74.2
8 70 110 88 0.04 20 366.9 230.4 9.2 83.4
9 110 210 152 0.1 20 269.8 169.4 16.9 100.3
10 210 370 279 0.15 20 171.2 107.5 16.1 116.4

表 10 负极与管道的∑2ωM100 LP

段 A1(m) A2(m) A(m) LP(k m) σ M100 ωM100 ωM100 LP ∑2ωM100 LP



1 350 190 258 0.15 20 183.2 115.0 17.3 17.3
2 190 90 131 0.1 20 295.6 185.6 18.6 35.9
3 90 50 67 0.04 20 417.2 262.0 10.5 46.4
4 50 20 32 0.03 20 557.5 350.1 10.5 56.9
5 20 10 14.1 0.02 20 718.2 451.0 9.0 65.9
6 10 20 14.1 0.02 20 718.2 451.0 9.0 74.9
7 20 50 32 0.03 20 557.5 350.1 10.5 85.4
8 50 90 67 0.04 20 417.2 262.0 10.5 95.9
9 90 190 131 0.1 20 295.6 185.6 18.6 114.5

谐波电流在地埋管道上产生的最大电压(有效值)为:
Umax=100Hz 谐波电流×(∑2ωM100 LP -∑1ωM100 LP)
=0.008×(131.8-116.4)=0.12 V
单极大地回路运行方式下,谐波电流在地埋管道上感应的干扰电压最大;单极金属回线运行方式
下由于单极线、金属返回线与管道位置稍有不对称,谐波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地埋管道上感应
的干扰电压较小;双极大地回路运行方式下由于两极与管道位置不对称,极性相反,在地埋管道上感
应的干扰电压很小。极导线谐波电流在地埋管道上产生的干扰电压最大值约为 5.6V(有效值),满足人
体安全电压要求,同时单极大地回路运行工况时间较短,只是在建成初期或调式期间才可能采取此种
运行方式。
2.2.2 短路故障时管道干扰电压
因±800kV 灵州-绍兴直流输电线路属于高可靠性线路,对于短路故障时对地埋油气管道的电磁影
响,仅考虑在交叉点附近一极导线发生单极接地短路故障的情况。

表 11 直流线路与管道的∑ωM30 LP

段号 A1(m) A2(m) A(m) LP(k m) σ M30 ωM30 ωM30 LP ∑ωM30 LP


1 360 200 268 0.15 19.5 280.00 52.78 7.92 7.92
2 200 100 141 0.1 19.5 393.00 74.08 7.41 15.33
3 100 60 77 0.04 19.5 510.00 96.14 3.85 19.18
4 60 30 42 0.03 19.5 620.00 116.87 3.51 22.69
5 30 10 17 0.02 19.5 800.00 150.80 3.02 25.71
6 10 30 17 0.02 19.5 800.00 150.80 3.02 28.73
7 30 60 42 0.03 19.5 620.00 116.87 3.51 32.24
8 60 100 77 0.04 19.5 510.00 96.14 3.85 36.09
9 100 200 141 0.1 19.5 393.00 74.08 7.41 43.5
10 200 360 268 0.15 19.5 280.00 52.78 7.92 51.42

西气东输管道上产生的最大电压(峰值)为:
Umax=30Hz 故障电流 kA (在 1077km 处故障)×∑ωM30 LP
=6.177×51.42=317.62 V
在交叉点附近发生单极接地短路故障而造成的西气东输管道对地电压最高可达到 317.62 V(峰
值),远小于 3000V(峰值)的人体瞬时安全电压限值。
2.2.3 遭受雷击时的管道对地电压
采用《国家电网公司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2011 年版)》中的简易公式计算如下。

Umax=

=(-0.0418×100+10.115)/(100+10.98) ×2×45
=4.8kV
式中: Umax 为管道防腐层电压峰值,单位为 kV;
I 为杆塔入地电流幅值,单位为 100kA;
d 为管道至铁塔接地装置的距离,单位为 m;
ρ为土壤电阻率,单位为Ω.m
[1]
系数 A、B、C 根据不同的土壤电阻率和管道类型而取值不同
可见西气东输管道上的最大防腐层电压约为 4.8kV,远小于 3 层 PE 管道的 109kV 雷电冲击耐压限
值。

3 结论

(1)建议直流输电线路线路正常运行时,油气管道上人身安全电压限值取 60V(有效值);直流输电
线路短路故障时,油气管道上人身瞬时安全电压限值取 3000V(峰值);三层 PE 防腐层油气管道的雷电
冲击耐压取 109kV。
(2)对灵州-绍兴±800kV 直流输电线路对河南省信阳市境内的邻近西气东输管道进行了电磁影响
计算,计算结果如表 12 所示。

表 12 电磁影响计算结果

管道最大干扰电压
土壤电阻
正常运行(V) 遭受雷击
率(Ω.m) 单极接地故障 (V)
单极大地 单极金属 双极 (kV)
计算或实测
45 5.6 0.98 0.12 317.62 4.8

相应限值 —— 60(≤4V 时不存在交流腐蚀) 3000 109

单极大地回路方式运行时,管道上的感应电压最大,单极金属回线方式次之,双极大地回路方式
最小。极导线谐波电流在地埋管道上产生的最大干扰电压为 5.6V,远小于 60V(有效值)的限值要求。
发生单极接地短路故障时,直流输电线路短路电流在西气东输管道上产生的最大干扰电压约为
317.62V,远低于 3000V(峰值)的限值要求。
对于雷击故障的情况,管道上的最大防腐层电压也约为 4.8kV,远小于三层 PE 管道防腐层 109kV
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限值。
在双极运行时,谐波电流在西气东输管道上感应的最大干扰电压为 0.12V,小于 4V,对地埋管道
[4]
不存在交流腐蚀影响 。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2011年版)
[2] GB 6830-86,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允许值[S]
[3] DL/T 5340-2006,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定[S]
[4] GB/T 50698-2011,地埋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S]
[5] 白锋等,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电磁影响仿真计算,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
术会议论文集

作者简介:

唐明贵(1973.10-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输电线路电气及通信保护设计工作

李其生(1950.04-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输电线路通信保护设计工作
一种基于分层聚类算法的电磁背景噪声提取方法
宋琦军, 王磊

(1.解放军 61226 部队, 北京市 100079;2.解放军 95801 部队, 北京市 100076)

AN ELECTROMAGNETIC BACKGROUND NOISE LEVEL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LAYERED-CLUSTERING ALGORITHM
Song Qijun Wang Lei
(Unit 61226 of PLA, Beijing 100079; Unit 95969 of PLA, Beijing 100076)
摘 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层聚类算法的电磁背景噪声提取方法。通过将无线电监测频谱数据作分层聚类处理并提取

最底层“聚类簇”序列,实现电磁背景噪声快速智能提取。实证分析表明,分层聚类算法在反映噪声时变性和提取效率

方面优于目前标准噪声测量方法。

Abstract: A new electromagnetic background noise level computing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Layered-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spectrum monitor spectrum data is processed by Layered-clustering algorithm,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background noise

level is determined by the lowest cluster center and its time series. The experiment and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yered-clustering method is better than ITU-R P.372 and ITU-R SM.1573 in the aspect of reflecting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and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electromagnetic background noise.


关键词:电磁背景噪声;分层聚类;无线电监测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background noise; Layered-clustering; radio monitor

1.引言
电磁背景噪声是衡量电磁环境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无线电监测和频谱占用度测量的基本参
量。目前我国无线电监测站频谱占用度统计大多采用人工或经验方法获取底噪电平,即以无线电监测
接收机显示出的频谱曲线或者经验值来确定噪声门限,这种人工读取底噪值的方法使得频谱占用度统
计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国际上对于无线电噪声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 ITU-R P.372 建议书
以及北约 AECTP-250 报告给出的几类典型区域无线电噪声推荐曲线[1,2],但该方法提供的无线电噪声
电平估算值,是在没有其它信号的情况下用于背景噪声电平的有意或无意辐射估算,一般不适用于无
用共信道发射或个体收发系统杂散发射产生的噪声或信号。另一种是 ITU-R SM.1753 建议书给出的无
线电噪声统计测量方法[3],但该方法一般需要人工参与或数据库支持选择空闲频率,而且在样本剔除
的过程中也可能消除一些含有噪声的样本,往往导致得到过低的噪声电平,需要对结果加以修正或验
证截止值。本文根据实际无线电监测中对无线电噪声的快速和智能化计算要求,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分
层算法的电磁背景噪声电平提取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克服 ITU-R P.372 中噪声估计值较
理想(过低)的不足,同时弥补 ITU-R SM.1573 方法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缺陷,在实际无线电监测频谱
占用度统计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 分层聚类的基本思想
聚类分析是将大量数据划分为性质相同的子类,以便于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它广泛应用于模式
识别、图像处理、数据压缩等许多领域[4,5]。聚类就是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为若干类别。它的目的
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聚类尽可能小,而不同类别上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大。聚类分析
的结果可以得到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称其为簇。簇中的对象彼此相似,而与其他簇中的对象相异。
目前的聚类算法主要包括基于划分的方法、基于层次的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网格的方法和基
于密度的方法等。算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类型、聚类的目的和应用。
基于划分的方法(partitioning method)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聚类算法,它根据一个包含 n 个对
象的数据集构建数据的 k 个划分,每个划分表示一个聚类簇,并且 k ≤ n 。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i)每
个组至少包含一个对象;(ii)每个对象必须属于且只属于一个组。给定要构建的划分的数目 k ,划分
方法首先创建一个初始划分,然后采用一个迭代的重定位技术,尝试通过对象在划分间移动来改进划
分。一个好的划分一般准则是:在同一个类中的对象之间尽可能“接近”或相关,而不同类中的对象
之间尽可能“远离”或不同。为了达到全局最优,基于划分的聚类会要求穷举所有可能的划分。绝大
多数应用采用了以下两种比较流行的启发式方法:(i) k -平均算法。在该算法中,每个簇用该簇中对
象的平均值来表示。(ii) k -中心点算法。在该算法中,每个簇用接近聚类中心的一个对象表示。

3.分层聚类的实施步骤
针对目前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存在估计值较理想以及数据处理智能化程度不高等不足,本文提出
一种基于分层聚类的 ITU-R SM.1573 改进噪声电平提取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分层聚类思想和“聚
类簇划分”的方法,首先将无线电监测扫描频谱映射为场强分布数据,以特定的场强值对数据做分层
处理,然后采用聚类算法寻找底噪数据簇,并以该簇的中心值组成数据样本,最后结合 ITU-R SM.1573
中的“20%方法”,剔除统计时间单位内的 80%数据样本,保留 20%数据样本确定无线电噪声值。具体
实施步骤如下:
(1) 将监测频谱数据按照无线电业务分为 n 个数据子集,每个数据子集又分为 k 个组或

聚类簇( C1 , C2 ," , Ck ),随机选取 k 个数值作为簇中心。 k 的值由测量频谱的动态范围决定,即

⎛ max( M sk ( fi , t j )) − min( M sk ( f i , t j )) ⎞
k = ROUND ⎜ ⎟ (i = 1, 2," , N f ; j = 1, 2," , N t ) (1)
⎝ d ⎠

其中 d 为确定场强层次个数的信号场强电平间隔值,一般取 5dB; max 表示取最大值, min 表示取最


小值, ROUND 表示做四舍五入取整运算。
(2) 在分层个数确定的情况下,采用 k-means 算法寻找各簇的中心值。
按照距离最近原则,将剩余实体分别指派给最近的簇中心,并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不断重复
该过程,直到距离平方函数达到最小值。距离平方函数定义如下:
k
D = ∑ ∑ p − mi
2
(2)
i =1 p∈Ci

其中,D 表示数据子集内所有样本点到其各自聚类簇中心的距离平方和,Ci 表示第 i 个聚类簇,p


表示聚类簇 Ci 所包含的场强分布点, mi 表示聚类簇 Ci 的中心, k 表示聚类簇个数。
在算法迭代过程中,可能出现在初始设置的簇中心没有场强分布点的情况,这时算法输出该类的
元素为 0,由于噪声类位于场强分布最底层,所以并不影响电磁背景噪声数据类的输出。
(3)通过前三步计算,将频率-场强数据集分为以各聚类簇中心电平值为层中心的 k 个层次,通
过将 k 个层中心做排序处理,选取最小值(代表最低层中心电平值)为电磁背景噪声样本值,即
nt = min {m1 , m2 ,..., mk } (3)

其中, mi 表示聚类簇 Ci 的中心场强值。

基于频谱监测扫描数据重复前四个步骤,可形成电磁背景噪声样本序列。

N = {n1 , n2 ,..., nt ,..., nT } (4)

(4)为得到指定单位时间(典型为小时)内的电磁背景噪声电平,按照 “20%方法”原理,将单位
时间内电磁背景噪声样本序列按照取值大小排序,剔除较大的 80%样本值,取较小的 20%样本均值作
为该时间内的电磁背景噪声估计值。该估计值通常可作为频谱占用度统计时确定门限值的依据。
(5)根据背景噪声估计值设定信号检测门限,并结合监测数据计算得到频谱占用度时
间序列。

4.监测数据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分层聚类算法,结合某市区实际监测数据,分别计算得到 88-108MHz(FM 广播)、
167-223MHz(TV6-12 频道)、406-470MHz(对讲机)、470-566MHz(TV13-24 频道)、802-821MHz(移动集
群上行)、851-866MHz(移动集群下行)、890-915MHz(GSM 上行)、930-960MHz(GSM 下行)等 8 个无线
电业务频段监测数据分层聚类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表中聚类个数表示算法执行过程中监测频谱形成
聚类的变化区间,聚类个数越多,表示监测频谱场强动态范围越大、且分布更为密集;底层类频点百
分比表示算法执行过程中监测频谱“底噪”频率占整个频段频率个数的比重,该比重越大,表明监测
频段中未使用频率所占比率越大,实际也反映了频段被利用的程度;底层类中心值表示算法执行过程
中监测频谱“底噪”场强的变化范围,实际反映了背景噪声的波动区间。由表中不同场强分区间隔所
对应的分析
表1 典型无线电业务频段监测数据分层聚类算法分析结果

无线电业务 场强分区 聚类个数 底层类频点数 底层类中心值


及频段范围 间隔(dB) 变化区间 百分比区间 变化区间(dBm)
5 [7,14] [0.50%,38.81%] [40.1800,51.1525]
88-108MHz(FM 广播)
10 [4,7] [2.99%,70.15%] [42.5689,53.6049]
5 [4,15] [0.18%,53.65%]] [38.3840,45.5601]
167-223MHz(TV6-12 频道)
10 [2,8] [16.58%,87.52%] [42.5292,46.8352]
5 [2,11] [1.56%,71.29%] [43.6971,45.3999]
406-470MHz(对讲机)
10 [1,6] [33.85%,100%] [44.9431,46.1746]
5 [6,12] [0.50%,48.49%] [43.4314,46.3066]
470-566MHz(TV13-24 频道)
10 [3,6] [23.62%,84.18%] [45.2753,46.9080]
5 [1,5] [11.92%,100%] [45.9274,47.7685]
802-821MHz(移动集群上行)
10 [1,3] [43.05%,100%] [46.6189,47.9267]
5 [9,12] [0.66%,50.33%] [44.5380,48.5747]
851-866MHz(移动集群下行)
10 [5,6] [11.26%,55.63%] [46.5902,49.6376]
890-915MHz(GSM 上行) 5 [2,10] [1.99%,88.05%] [46.1718,49.9574]
10 [4,5] [32.27%,100%] [47.1167,51.6475]
5 [7,12] [0.33%,16.94%] [48.0052,65.1445]
930-960MHz(GSM 下行)
10 [4,6] [1.33%,18.27%] [48.5882,66.1339]
结果可以看出,场强分布间隔越小,监测数据聚类个数越多,底层类频点数百分比区间越小,底
层类中心值变化区间越小,且绝对值降低。
图 1 到图 2 分别给出了 FM 广播业务(88-108MHz)、406-470MHz 和 GSM900 上行业务
(885MHz-915MHz)频段监测频谱图、
分层聚类图示及相应的背景噪声曲线(场强分区间隔值取 10dB)。
为了比较分层聚类算法相较 ITU-R SM.1753 方法的改进效果并与 ITU-R P.372 相比较,图 4 分别给出
88-108MHz 频段扫描中最底层类频点数量变化曲线,以及基于分层聚类方法与 SM.1753、P.372 噪声估
计方法的比较图。

图1 88-108MHz(FM 广播)频段分层聚类及背景噪声估计值

图2 406-470MHz 频段分层聚类及背景噪声估计值
图3 890-915MHz(GSM 上行业务)频段分层聚类及背景噪声估计值
(1) 由图 1 到图 2 可以看出,采用分层聚类算法可以将无线电监测中频谱场强分布点划分为
若干数据簇,通过提取最底层场强分布簇及其中心点,实现背景噪声场强值与信号场强值的自动分离。
一般来讲,信号动态范围越大, 使用该方法提取底噪的效果越明显。
(2) 传统人工观察或凭经验选取噪声门限具有较大的误差,并且往往忽略无线电背景噪声具
有随昼夜、人为用频变化等因素的时变性,采用分层聚类算法得到的噪声估计结果可自动跟踪监测频
谱场强的实时变化,更为客观地描述噪声的时变特性,弥补人工或凭经验方式的不足;
(3) ITU-R P.372 方法给出的噪声曲线不考虑实际无线电系统发射因素,因而导致
估计噪声值较实际应用中真实值偏低。ITU-R SM.1753 方法空闲频点的选取需要人为设置,而单纯根
据场强最低点选择测试频点会造成其它空闲频点信息损失,不利于获取更为准确的噪声分布信息。由
图 4 可以看出,根据本文提出基于分层聚类并选取聚类中心点作为噪声样本值,结合 ITU-R SM.1753
样本统计方法估计背景噪声值,能够很好的弥补原方法的缺陷。

44
120 分层聚类方法
SM.1753方法
43
P.372方法
100
42

80
空闲频点数量

幅度(dBuv/m)

41

60
40

40
39

20 38

0 37
0 5 10 15 20 0 5 10 15 20
小时 小时

(a)监测频谱中最底层频点数量变化 (b)分层聚类计算结果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图 4 基于分层聚类的 ITU-R SM.1753 背景噪声计算结果(88-108MHz)

5. 结论
电磁背景噪声提取是频谱监测的重要测量内容,也是频谱占用度统计的基础技术环节。本文提出
了一种基于分层聚类算法的电磁背景噪声提取方法,其创新性体现在:
(1)提供了一种能够客观反映噪声随环境、昼夜等因素产生的时变性的计算方法,能够精确给出
扫描频谱“噪声簇”中所含样本数量,实时提取底噪电平,弥补 ITU-R P.372 方法噪声估计结果偏低
的不足;
(2)提供了一种提取监测频谱底噪电平的新算法,能够高效自动提取监测频谱底噪电平,克服
ITU-R SM.1753 方法中空闲频率选择需要人工参与的不足。

6 参考文献
[1] ITU-R-REC-P. 372-10, Radio Noise [R].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09
[2] AECTP-250-2,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R]. Brussels: NOTO, 2011
[3] ITU-R-REC-SM. 1753-1,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of Radio Noise[R].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10
[4] 康晓东.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 姚家役.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156-160
[6]Sixing Yin , Dawei Chen , and Qian Zhang, Mining Spectrum Usage Data: A Large-Scale Spectrum
Measurement Study[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1, V11(3):1-14
[7] ITU-R-REC-SM.1793-0, 利 用 频 段 测 量 中 所 使 用 的 技 术 对 频 道 占 用 率 进 行 测 量 [R].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07
[8] ITU-R-REC-SM.1880-0, 频谱占用度测量[R].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11
[9] 陈东. 无线电频谱监测[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7: 61-62
[10] 陈东. 军事电磁频谱管理概论[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126-127
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线下混合场强的计算
李永明 1,秦澔澔 1,徐禄文 2,刘飓风 1
(1.重庆大学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2.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 401123)
CALCULATION OF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UNDER AC-DC PARALLEL
TRANSMISSION LINE
1 1 2 1
LI Yongming , QIN Haohao , XU Luwen , LIU Jufeng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Transmission Equipment & System Security and New
Technology,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Chongqing 401123, China)

摘要:为了准确计算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线下混合电场,本文针对交流输电线路对直流导线表面电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采用贪心算法优化模拟电荷,计算了直流导线各部分起晕的程度,在考虑交流线路对直流线路空间离子轨迹影响的情况

下,基于 Deutsch 假设分别计算了从子导线表面不同位置出发的电力线,得到了导线表面电荷密度,较准确的计算了并

行输电线路线下混合电场。研究表明,子导线表面在其分布的圆外侧起晕较大,其表面的电荷发射量随着交流导线电压

的变化而变化,子导线内侧几乎不起晕。最后分析了线路邻近间距对线下合成场强的影响,结果表明,交直流线路间距

对直流线路线下混合电场有很大影响,在设计线路时应予以考虑。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under AC-DC parallel transmission lines, a numerical was

proposed. We analyzed the surface electric field of DC conductor which is impacted by HVAC transmission lines, calculated the

part of DC conductor corona degree, the power line of different position from the conductor surface were computed by Deutsch

hypothesis, got the surface charge density, calculated the electric field of DC condu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ona loss is

serious in the round outer of lines, and the emission charge can not be sustained, changes along with the AC line voltage. Fin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line parameters on electric field. Some helpful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e variance of electric field with

different adjacent distances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VAC transmission lines has a great influence for the electric

field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关键词: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混合电场;导线表面场强

Key words: AC-DC parallel transmission line;hybrid electric field;electric field of conductor surface

1 引言
目前 HVAC 输电线路在输电系统中占绝对多数,而随着 HVDC 输电系统的发展,输电线路走廊资源
的紧缺,出于节约输电走廊资源的考虑,HVDC 输电与 HVAC 输电线路平行架设甚至同塔架设的情况可能
出现。在输电线路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线路对电磁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
如何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更合理、更经济的设计规划输电线路。
人们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了交直流线路邻近情况的研究。文献[1]中采用基于 Deutsch 假设的方法
计算了交直流混合离子流场,文献[2]分析了交直流混合离子流场与直流离子流场中电荷运动轨迹的差异。
文献[3]提出邻近交流线路的直流线路电晕损耗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假设交流线路只是影响了直流线路的起
晕场强。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文献[4]提出迎风有限元法对混合离子流场问题进行时域仿
真计算,文献[5]提出了有限元-体积法计算混合离子流场。以上文献均较好的计算了混合输电线下的电场
强度。但由于工程实际中常用到 Deutsch 假设来计算直流线下电场,为了更好的把该方法应用到实际中,
本文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
本文考虑到子导线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贪心算法对每个子导线用一组模拟电荷精确模拟,且模拟电荷
值随着交流导线表面电压而不断变化,准确计算子导线表面在一个周期内的表面电场,基于 Deutsch 假设,
在考虑交流线路对空间电力线影响的情况下计算了地面合成电场及交直流混合电场。

2 模拟电荷法计算导线表面电场
2.1优化模拟电荷
考虑交流线路对直流线路的影响,在交流和直流子导线内均设置模拟电荷,将其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
计算。由于在模拟电荷法中模拟电荷的设置对计算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模拟电荷数目及位置的设置有
很大的主观因素,所以本文采用贪心算法对模拟电荷的位置进行优化,目标函数为
m
f = ∑ (ϕ j − ϕ 0 j ) 2 (1)
j =1
n
式中: ϕ j = ∑P Q
i =1
ij i (j=1,2,…,m)为模拟电荷在第j个匹配点处的电位;Pij为电位系数; ϕ 0 j 为第j

个匹配点的已知电位,对于极导线表面 ϕ 0 = U1 ,交流线路导线表面 ϕ 0 = U 2 *1.05 / 3 ,其他边界上 ϕ 0 = 0

图 1 导线内部模拟电荷的设置

图 1 中 r 为子导线半径,a 为导线内模拟电荷至导线表面的距离。

贪心算法通过做出一系列的选择来求出问题的最优解。当进行选择时,直接做出当前问题的局部最优
解,然后以此求解下一步的子问题,直到最后求得全局最优解或最优解的近似解。
在本文中设 b=a/r,在一个周期内(0.02s)每一时刻均对 b 以 0.2 为步长进行遍历,求得目标函数 f 的
最优解及 b 值,以 b±0.2 为范围以 0.01 为步长,求得目标函数 f 的最优解,直至目标函数满足工程计算的
要求,即可达到对模拟电荷位置进行优化,求得最优位置的目的。
2.2 计算导线表面电场
[6]
由于受到交流线路影响,直流线路子导线表面电场会随着交流线路进行周期性变化,利用皮克公式
估算导线的起晕场强,采用优化模拟电荷法计算一个周期内各时刻直流线路子导线各位置处的表面场强,
确定子导线各位置在一个周期内起晕的程度。
2.3 基本方程和假设
考虑空间电荷的存在,根据电磁场基本理论可以得到描述直流线路离子流场的控制方程为:
∇ ⋅ ES = ρ / ε 0 (2)
J = K ρE S (3)

∇⋅J = 0 (4)
式中:Es 为空间合成电场; ρ 为空间电荷密度;J 为空间离子流密度;K 为离子迁移率; ε 0 为空气介
电常数。
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可信度的情况下,为使计算简便,进行如下假设:
1)Deutsch 假设,即空间电荷只影响电场的幅值而不改变其方向。
2)离子的迁移率是与电场无关的常数且正负离子的迁移率相等。
3)不考虑离子的扩散,带电离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沿着电场线方向运动。
4)忽略导线表面电晕层的厚度。
5)交流线路影响空间电荷的移动,但不影响合成电场的幅值。
6)在导线起晕期间内,其表面场强维持在起晕场强。
基于以上假设1),有
E S = AE (5)
其中E为标称电场,A为关于空间位置的标量函数。
在极导线表面的 A 值记为 Ae,
Ae = E0eq / Emax (6)

式中,Emax为子导线电荷发射点处最大表面场强,E0eq为子导线表面起晕场强,由皮克公式得到,粗
糙系数取0.5;
记 U 为极导线的对地电压,则极导线起晕电压
U 0 = AeU (7)
2.4 电力线的计算
合成电场的计算需要通过沿电力线利用割线法进行迭代,直至求出满足要求的结果。本文在文献[7]
的基础上,改进了电力线的求解方法。在计算经过空间一点P(x,y)的电力线轨迹时,由于受到交流线路的
影响,直流导线起晕具有间歇性,以直流导线表面场强最大时离子发射开始,计时间T=0,计算出离子到达
P点的时间T(p),以及此时刻P点在x,y方向的场强分量Ex, Ey,其中Ex, Ey分别包含了x,y方向的直流分量和交
流分量。以时间步长 Δt 和空间离子迁移率K求步长L,则经过点P(x,y)的电力线上离点P(x,y)距离为L的
点P1(x1,y1)其坐标为:
⎧ x = x + λL ( E / E 2 + E 2 )
⎪ 1 x x y
⎨ (8)
⎪⎩ y1 = y + λL( E y / E x2 + E y2 )
其中 λ 为方向系数,若 PP1 的方向与点P处电力线方向相同,则 λ =1,,否则 λ =-1。从而得到过点P的
整条电力线轨迹。
2.5 合成电场的计算
根据式(8)可得到电力线上每一点处 x,y 方向上的直流分量,即此处的标称电场值,而相邻 2 点的标称
电位差即为
1 1
dϕ i = ( E zxi + E zx ( i +1) )( xi +1 − xi ) + ( E zyi + E zy ( i +1) )( yi +1 − yi )) (9)
2 2
式中 E zxi , E zyi 分别为第 i 个点上 x,y 方向的直流分量。
由文献[8]可知
2 Ae ρ e
U

∫ϕ E dϕ
−2
A2 = Ae2 + (10)
ε0 1

U
1 1 2
ρ2
=
ρ e2
+ ∫
ε 0 Ae ρ e ϕ1
E − 2 dϕ (11)

ρ
U U

∫ dϕ ϕ∫ E 1 2

ρm = 0 zx
1
(12)
UU
1
∫0 ϕ∫ Ezx 2 dηdϕ1
1

ε 0 (U − U 0 )
ρm = UU
(13)

∫ ϕ∫ E dη
−2
zx
0 1

式中: ρ m 为沿电力线的加权平均电荷密度, ϕ1 为该电力线上任一点处的电位。计算过程中的沿电力


线积分问题均采用梯形公式。任意给定一个 ρ e 的值,由式(11)和式(12)计算得到 ρ m ,若该 ρ m 与式
(13)的值相等,则给定的 ρ e 即为 ρ e 的真实值,否则对 ρ e 进行更新,迭代求解。

3 算法验证
根据上述方法,使用 matlab 软件编制了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线下混合电场的计算程序。以文献[9]中的
实例进行验证,交流线路电压等级为 500kV,单回三角排列,导线型号采用 4×LGJ-400/35,分裂间距
450mm,直流线路电压为±800kV,双极单回水平排列,导线采用 6×LGJ-720/50 型号,分裂间距 450mm;
交直流线路中心距离 40m。具体线路结构尺寸如图 2 所示:

图 2 交直流并行线路结构 图 3 直流线路子导线表面测点

图 3 右侧为直流线路正极的六根子导线,编号 1-6,对 2 号子导线上表面一周逆时针取点(图 3 左部


—黑色圆点表示),以此分析距离交流线路最近的子导线表面电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对 2 号子导线
α =0°,45°,90°,135°,180°,210°,240°七个位置编号(基于子导线上下两面基本对称,场强
值差别很小,以此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分析),进行绘图,具体情况如下图 4 所示:

24
45°
90°
23

2号 子 导 线 表 面 不 同 位 置 处 电 场 强 度 ( kV/cm)
135°
180°
22
210°
240°
21

20

19

18

17

16

1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交流导线 A相电压相位角

图4 2 号子导线表面电场随交流变化情况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直流线路正极 2 号子导线 0°,45°,90°,位置处表面场强在一个周期内基本小于


起晕场强,几乎不起晕,135°,180°,210°,240°位置处其表面场强会因为交流线路影响而不断变化。在
A 相电压相位角为 250°左右时子导线表面场强达到最大值,此时刻的起晕程度最大,本文从 A 相电压电
位角为 250°时开始,计算空间电荷从子导线表面起晕位置处出发的轨迹。

间距 40m
15 40
直流线路标称场 交流工频电场
交流线路工频场 35 直流合成电场
不 起 晕 时 地 面 一 米 处 电 场 分 布 单 位 :kV/m

交直流混合电场 交直流混合电场
文献中混合电场
30
kV/m)

10
25
离 地 面 一 米 电 场 强 度 (

20

15
5

10

0 0
-50 0 50 100 150 -50 0 50 100 150
以 A相线下地面为坐标原点 单位:米 以 A 相线下地面为坐标原点( m)

图 5 不起晕时地面 1m 处电场分布 图 6 地面 1m 处混合电场强度

图 5 给出了计算的不起晕时地面标称场及混合电场的结果,为便于比较,图中对直流标称电场取其绝
对值,未显示电场方向。
图 6 给出了计算的起晕状态下地面合成场及混合电场的结果并与文献[9]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表 1 本文计算结果与文献[9]的比较

地面最大标称电 相对误差 地面最大混合电场 相对误差


场(kV/m) % (kV/m) %
文献值 本文 文献值 本文值

14.0 14.2 1.4 34.2 36.3 6.1

从表 1 和图 5,6 可以看出,程序计算结果与文献[9]中的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本文
中混合电场值偏大是由于文献[9]未考虑交流线路对直流线路标称场及离子流场的影响,而本文对此进行了
分析,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靠近交流线路一侧的直流正极线下的地面合成电场大于远离交流线路的负极线
下的合成电场,因此在计算并行线路混合电场时必须考虑相互间的影响,不能简单的进行叠加。

4 线路间距对直流线下合成场强及其电晕的影响分析
为了更好的节约输电走廊,合理布线,采用上述程序分析不同邻近间距时直流线路的起晕情况及线下
场强大小。
间距 30米时直流线下电力线 间距 20米时直流线下电力线
18 20

16

14 15

12

10 10

6 5

2 0

-2 -5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以双极间距中点下地面为坐标原点 单位:米 以双极间距中点下地面为坐标原点 单位:米

图 7 邻近间距为 30m、20m 的电力线分布

从图 7 中可以看出,交流线路对直流线路的电场线会产生影响,在利用 Deutsch 假设计算合成电场时


不能简单的取交流电压瞬时值或有效值来计算,而应该在离子移动时考虑交流电场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
响。因此,在计算电力线时需要每一步都更新交直流线路内设置的模拟电荷量,并重新计算该时刻空间的
电场强度。
导线间距 30m 导线间距20m
0° 28 0°
25
45° 45°
24 90° 90°
135° 26 135°
23 180° 180°
2号子导线表面不同位置电场强度
2号 子 导 线 表 面 不 同 位 置 电 场 强 度

210° 210°
22 240°
240° 24
21

20 22

19
20
18

17
18
16

15 16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交流 A相电压相位角 交流 A相电压相位角

图 8 不同邻近间距下 2 号子导线不同位置表面电场随 A 相电压相位角变化情况

从图 8 中可以得到,随着邻近间距的减小,正极 2 号子导线表面场强增大,将会导致外侧起晕加剧,
内侧表面场强变化相对较小,在一个周期内的起晕时间较短。
18 50
邻 近 间 距 40m 邻 近 间 距 40m
16 邻 近 间 距 30m 45 邻 近 间 距 30m
邻 近 间 距 20m 邻 近 间 距 20m
40
离 地 一 米 处 直 流 标 称 场 强 ( kV/m)

地 面 一 米 处 混 合 电 场 强 度 ( kV/m)
14
35
12
30
10
25
8
20
6
15

4
10

2 5

0 0
-50 0 50 100 150 -50 0 50 100 150
以 A 相 线 下 地 面 为 坐 标 原 点 ( m) 以 A 相 线 下 地 面 为 坐 标 原 点 ( m)

图 9 不同邻近间距的地面 1m 处标称场分布 图 10 不同邻近间距地面 1m 处混合电场强度

从图 8,图 9 中知道,随着邻近间距的减小,邻近交流线路一侧的正极线下标称电场和离子流场增大,
远离交流线路的负极线下标称电场减小,这是由于交流线路影响了直流导线内的模拟电荷以及导线表面电
场强度,其结果会导致直流线下地面合成电场的增大。
从图 10 可得,随着邻近间距的减小,间距内的混合电场及直流线路正极线下合成电场值急剧增加,
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因此在这种线路构架且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间距应不小于 40 米。

5 结论
1)本文从理论分析了交流线路对直流线下离子轨迹的影响,考虑了子导线受交流线路影响时在一个周期
内的起晕程度以及不同时刻空间标称电场的变化,对电力线的求解方法进行了改进;
2)考虑了交流线路对直流线路导线表面电晕程度的影响,计算时增加了一个周期内不同时间段子导线的
起晕情况,使直流线路线下合成电场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3)分析了线路邻近间距对输电线下直流合成电场和混合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邻近间距的减小,
直流线路邻近交流线路一侧线下合成电场明显增大,交流工频电场无明显变化。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交直流
并行线路电磁环境相关标准,在工程设计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线路的相关参数,本文的结论可以为设计
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更好的解决并行输电线路设计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MARUVADA P S, DROGI S. Fields and ion interactions of hybrid AC/DC trans- 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88, 3(3): 1165-1172.
[2]. Abd-Allah M A, Alghamdi A S. Ion trajectories and corona effects at converting one circuit of a double
circuit AC line to DC [C].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 Vancouver, Canada:
IEEE,2001:1749-1753.
[3]. ZHAO T, Sebo SA, Kasten DG. Calculation of single phase AC and monopolar DC hybrid corona effec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96, 11(3): 1451-1463.
[4]. LI Wei, ZHANG Bo, HE Jinliang, et al. Calculation of the ion flow field of AC-DC hybrid transmission
lines[J]. IEE Transactions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2011, 3(10): 911- 918.
[5]. 周象贤,卢铁兵等. 邻近交流线路时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损失的计算与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31(31): 211-218.
ZHOU Xiangxian, LU Tiebing, et al. Corona loss analysis of high voltage 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close
proximity of high voltage AC transmission line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Vol.31, No.31, Nov.5,2011.
[6]. Peek FW. Dieletric phenomena in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29.
[7]. 杨勇,陆家榆,雷银照. 同塔双回高压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计算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6):32-36. YANG Yong, LU Jiayu, LEI Yinzhao. Calcultation of the total electric field at ground level for
double-circuit HVDC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8, 28(6):32-36.
[8]. 罗兆楠,崔翔等. 直流输电线路三维离子流场的计算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27):102-107.
LUO Zhaonan, CUI Xiang, ec al.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3-D ionized field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0, 30(27): 102-107.
[9]. 鞠勇,吴桂芳. 特高压直流线路与交流线路同走廊时的电场研究[R].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报告, 2007.
[10]. 刘振亚.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1]. 杨勇. 交直流同走廊线路的电场分析和计算[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YANG Yong.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under AC and 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e same
transmission corridor[D]. Beijing: Beihang University, 2008 (in Chineses ).
[12]. Sunaga Y, Sawada Y. Method of cal- culating ionized field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and analysis of space
charge effects on RI[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1980, 99(2): 605-615.
[13]. Yamazaki K, Olsen R G. Application of a corona onset criterion to calculation of corona onset voltage of
stranded conduct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2004, 11(4):674-680.
[14]. Al-Hamouz Z M. A hybri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 for the estimation of corona power loss associated with
bundled transmission line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1999, 50(1):65-70.
[15]. SARMA M. Field and ion inter- actions of hybrid AC/DC trans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ume 3, No.3, July 1988.
[16]. T.Dan Bracken, Russell S.Senior, Wiliam H.Bailey. DC electric fields from corona- generated space charge
near AC trans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20, No.2, April 2005.
[17]. YIN Han, HE Jinliang, ZHANG Bo, et al. Finite volume-based approach for the Hybrid ion-flow field of
UHVAC and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parall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26, No.4,
October 2011.
[18]. M.Abdel-Salam, M.T.El-Mohandes, H.EI-Kishky. Electric field around parallel DC and multi-phase AC
trans- 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 Elect. Insul, Vol25, No6, Dec1990.
[19]. YANG Y, LU J, and LEI Y.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under UHAC and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e same corridor[J]. IEEE Trans- 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ume 25, No.2,April
2010.
[20]. LI Wei, ZHANG Bo, ZENG Rong,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Deutsch assumption in the calculation of ion-flow
field under HVDC bipolar transmission lin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ume 25, No.4,
Oct 2010.
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李永明(1964-),男,博士,副教授,从事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与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保护研究(E-mail:

cqliym@cqu.edu.cn);

秦澔澔(1989-),男,硕士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保护研究(E-mail:qinhao3578@163.com );

徐禄文(1968-),男,高工,从事电网环保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E-mail:xuluwen100@tom.com );

刘飓风(1989-),男,硕士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保护研究(E-mail:823976946@qq.com);
继电保护装置开关电源的在线监测
宋小舟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海淀 100085)
ON-LINE MONITORING OF SWITCHING-TYPE POWER SUPPLY FOR
PROTECTION EQUIPMENT
SONG Xiaozhou
(Beijing Sifang automatization Co.;Ltd. Beijing 100085)
摘要:继电保护用开关电源是继电保护装置中的主要功能模块,是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的动力,犹如人体的心脏,

是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而近几年,因为电源的损坏造成继电保护装置停运和误动的事故时有

发生,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对开关电源的在线监测,对减少继电保护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Switching-type Power Supply is main function module of Protection equipment , As heart for a person ,It supply

motivity of microprocessor-based protection equipment, keep it work normally. recent-year ,protection misoperation or

Accidental Outage often happens because Switching-type Power damaged, it against the safe and economic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 On the basis of On-line Monitoring of Switching-type Power, Can decrease the relay fault accident of power system.
关键词:开关电源,在线监测,降额设计,稳定度

Keyword:Switching-type Power ; On-line Monitoring; Derating design;Stability

1 绪论
在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大继电保护装置中,微机型占有率90%以上,而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的一个关键
的模块就是开关电源,它犹如人体的心脏,是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遗憾的是,电源模
块也是我国继电保护装置损坏率最高的模块之一。从历年的继电保护缺陷统计分析资料可以看出,与开关
电源性能不良有关的占了较大一部分。2000年度河北南网220kV及以上系统保护装置发生缺陷118起,损坏
原因排序相同中,“电源损坏”高居第二位,微机型保护装置中占20.37%,全部装置中占12.7%。笔者
曾经统计了某省2000~2008年的继电保护装置缺陷,统计3344次缺陷中,电源损坏居于第二位,357次,
占10.6%,和河北南网的比率比较接近。所以,开关电源的损坏,已经成为影响继电保护装置可靠运行主
要原因。
继电保护设备制造厂家的电源模块是随装置进行质量保证的,虽然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对电源的质量比
较关心,但由于测试设备和其它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在线的电源
质量评估方法。
另外,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智能电网建设,继电保护设备的检测和评估是智能电网的重要一环,
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电源模块进行快速在线质量评估,实现质量预测和健康管理的智能化,进而实现整
个继电保护装置的在线检测,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2.1 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开关电源就是用通过电路控制开关管进行高速的导通与截至。将交流电转化为高频率的交流电提供给
变压器进行变压, 从而产生所需的多组或多组电压。它利用电容、电感的储能的特性,通过可控开关(BJT,
MOSFET,IGBT等)进行高频开关的动作,将输入的电能储存在电容/电感里 ,当开关断开时,电能再释放

1
图1 开关电源基本电路框图

给负载载,提供能量。高频开关电源(如图1)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主电路
从交流电网输入、直流输出的全过程,包括:
a) 输入滤波器:其作用是将电网存在的杂波过滤,同时也阻碍本机产生的杂波反馈到公共电网。
b) 整流与滤波:将电网交流电源直接整流为较平滑的直流电,以供下一级变换。
C) 逆变:将整流后的直流电变为高频交流电, 这是高频开关电源的核心部分,频率越高,体积、
重量与输出功率之比越小。
d) 输出整流与滤波:根据负载需要,提供稳定可靠的直流电源。
2) 控制电路
一方面从输出端取样,经与设定标准进行比较,然后去控制逆变器,改变其频率或脉宽,达到输出稳
定,另一方面,根据测试电路提供的数据,经保护电路鉴别,提供控制电路对整机进行各种保护措施。
3) 检测电路
除了提供保护电路中正在运行中各种参数外,还提供各种显示仪表数据。
4) 辅助电源
提供所有单一电路的不同要求电源。
2.2 开关电源的元器件构成

图2 开关电源实物照片 图3 开关电源原理图

有开关电源的实物照片(图2)和原理图(图3)可进一步了解到,组成开关电源的元件主要有:半导
体、电阻、印制底板、变压器、开关、继电器、电容器、连接器、导线等

1
3 开关电源的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开关电源拥有大量元件,而且每一个元件可能具有多个可测量的性能参数,根据开关电源的设计原理
和部件构成,可以采用很多手段对开关电源的质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评估,经常采用的方法有:静态电气性
能评估,动态电气性能评估,保护电路评估,元器件应力分析,环路稳定性评估,MTBF(平均间隔失效时
间)预估,安全性能检测,环境试验,加速寿命试验,EMC测试,结构、工艺检查。但以上评估需要QZY-11
高低频杂音测试仪、TRANSIENT2000抗扰度综合测试仪、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等专业设备,大多数时间,
我们是不具备精确评估的测试条件。
作为使用者,没有必要对所有元件的所有参数进行质量评估,因为从技术上和试验条件上都无法实现。
一般情况下,印制板、继电器、开关、连接器、导线、电阻类、陶瓷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等部件不接触强
应力,寿命极长,暂时不考虑这些元器件的影响,我们只要对真正决定电源的寿命关键器件进行质量评估,
就可以大概的了解使用装置开关电源的质量,从而可以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下是几种
符合实际条件的继电保护开关电源质量评估方法。
3.1 元器件选用的评估方法
选择元器件必选遵循电子元器的选择原则,开关电源元器件的选用可以从质量等级和降额设计两方面
快速评估:
①元器件的质量级别是否为工业等级。我国电子元器件质量级别大致分为三级,即军标级器件、工业
级器件及民用级器件。有的厂家又将每一级分为正品和副品。军标级元器件的不合格率小于或等于4.5%,
工业级元器件的不合格率小于或等于30%,民用级元器件的不合格率则大于30%。开关电源作为工业用品,
对可靠性要求较高,设计元器件时应尽量选用工业级和更高的军用级元器件。
另外,要选择正式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电于元器件的质量好坏和生产过程的诸多因素有关,如原材
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以及产品检验等。正式生产厂家在这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
势,其生产的元器件也多为优质产品,可保证应用的可靠性。
开关电源的元器件比较大,一般可以通过肉眼观测到元器件的型号,可以通过型号核对元器件的质量
级别和制造厂家,如果有民用器件和劣质制造厂家,可以通知继电保护制造商进行设计解释。否则判定为
不合格。
②元器件的降额使用是否符合标准
各种电子元器件都有其设计的额定值,例如电阻器的功率、电容器的耐压以及半导体器件的电压和电
流等。这种额定值是指元器件在设计时所允许承受的最大值,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和一定的
时间范围内,元器件所能承受而又不致失效的能力。在实际使用元器件时,为了保证元器件使用的可靠性
和延长元器件的寿命,电子元器件在应用时不应长时间地处于额定值工作状态,而应该视其应用场合的重
要性脱离这种状态,这就需要降额使用。一般来,电子产品的降额设计原则如下:
1) 电阻的功率降额系数在 0.1~0.5 之间。
2) 二极管的功率降额系数在 0.4 以下,反向耐压在 0.5 以下。
3) 发光二极管电压降额系数在 0.6 以下,功率降额系数在 0.6 以下。
4) 功率开关管电压降额系数在 0.6 以下,电流降额系数在 0.5 以下。
5) 普通铝电解电容和无极性电容的电压降额系数在 0.3~0.7 之间。
6) 钽电容的电压降额系数在 0.3 以下。
7) 电感和变压器的电流降额系数在 0.6 以下。
详细的指标可以参看国家标准《元器件降额准则GJB/Z35-93》。

1
在使用元器件时,有时会碰到低质量的元器件,无法满足使用的高可靠性要求,有些人就采用过度降额
使用来补偿质量的不足,这是不可取的方法。质量水平较低的元器件,因其固有质量低劣,即便大幅度地
降额使用.仍会有大量的失效,不会改善失效的状况,反而会导致大量的维修、更换。尤其是对有重要用
途的电子设备,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质量后患。在使用元器件时,为追求高可靠性,采取过度降额也不可取。
作为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者,我们很难把开关电源上所有元件的降额设计核对一遍,但开关电源大的
电解电容、功率管和变流器的参数比较明显,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了解元件的降额数据,其应该在标准在
限定的范围内。
3.2 开关电源稳定度的评估方法
开关电源稳定度主要指输出电压的稳定度,包括以下内容:
a) 电压稳定度 ⎯⎯ 输入电压在70%~140%UN范围的输出电压变化的百分数;
b) 负载稳定度 ⎯⎯ 负载电流在各电路均为15%IN和100%IN时的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的百分数。
c) 温度影响—— 环境温度在-10℃~+55℃范围内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的百分比。
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电源主要功能是芯片驱动、AD采样和继电器驱动,主要的输出电压有5V、
15V和24V,
输出电压总稳定度应不超过表1的规定值。
由于温度的测试比较麻烦,并且可能伤害电源,不具备条件下考虑取消,只进行电压稳定度和负载稳
定度测试。同样条件下,一般可以认为,输出电压的稳定度越高,开关电源的质量越好。但只要符合整个
装置电源的使用要求,可以认为电源是合格的。

表1 输出电压总稳定度
+15 -15 24
输出电压额定值(V) 5 (+12) (-12) 1组 2组

总稳定度(%) <±1 <±3 <±3 <±8 <±5

3.3 开关电源保护电路的评估方法
评价开关电源的质量指标应该是以安全性、可靠性为第一原则。在电气技术指标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的条件下,为使电源在恶劣环境及突发故障情况下安全可靠地工作,必须设计多种保护电路,比如防浪涌
的软启动,防过压、欠压、过热、过流、短路等保护电路。对一个给定的直流开关电源来说,保护电路是
否完善并按预定设置工作,对电源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现场条件下,可以按以下功能简单
的测试开关电源的保护回路设计是否可靠:
a) 5V 和±15V 回路均应设置短路保护。当任一回路发生短路时,其它各回路应随之切除。当短路消
除后,应具备自启动功能并正常工作。24V 回路短路时,应发出告警信号,此时 5V、15V 回路应正常工
作。
b) 在各回路均在额定负载条件下,某一回路发生短路时,其它回路的输出电压降至 20%UN 的时间应
小于 100ms。
3.4 开关电源寿命的评估方法
电源装置因为处理电流的缘故,所用部件受到的电应力大,发热量高,机器内部温度上升快,所以寿
命评估工作尤显重要。机器的寿命基本上和使用部件的寿命挂钩。部件寿命与热、电应力成函数关系,其
中更以热应力为主。从机器寿命设计的观点来看,如果将所有部件的寿命统一,则能达到理想的最优性价
比,但部件的寿命性能(影响部件寿命的电力、环境特征)相差巨大,因而难以实现。一般来说,尽可能

1
降低短寿部件的应力,并极限化使用长寿部件,可以实现部件寿命的平均化。因而可以说下面举出的部件
的寿命才真正决定了电源的寿命。
① 电解电容器
电解电容器的封口部位会漏出气化的电解液,这种现象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一般认为温度每上
升10℃,泄漏速度会提高至2倍。因此可以说电解电容器决定了电源装置的寿命。
② 开关晶体管、高速功率二极管
此类部件在性能界限内使用时,基本上可以维持7~10年的寿命,但电源通断(能量循环)时产生的物
理应力、热应力会导致元件劣化,提前损坏。
③光电耦合器
电流传达率(CTR;Current Transfer Ratio)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结果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不
断增大,有时会达到最大限制电流,致使系统失控。
④开关
多数开关电源设有电容器输入型的整流回路,在通入电源时,会产生浪涌电流,导致开关接点疲劳,
引发接触电阻增大及吸附等问题。理论上认为,在电源期望寿命期间,开关的通断次数约有5,000回。
⑤冲击电流保护电阻、热敏功率电阻器。
为抵抗电源通入时产生的冲击电流,设计者将电阻与SCR等元件并联起来使用。电源通入时的电力峰值
高达额定数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结果导致电阻热疲劳,引起断路。处在相同情况下的热敏功率电阻器也
会发生热疲劳现象。
电解电容是影响开关电源寿命的最主要因素。以往的顾虑也大多在此。电解电容广泛应用在电力电子
的不同领域,主要是用于平滑、储存能量或者交流电压整流后的滤波,另外还用于非精密的时序延时等。
在开关电源的MTBF预计 时,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电解电容器是影响开关电源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
影响电容寿命的因素非常重要。 铝电解电容的寿命取决于其内部温度。目前公认的电解电容寿命计算公
式是工作温度每低10 ℃,寿命增加1倍。比较准确的计算公式(1)
LX=Lr×2[(To-Tx)/10]×2[(dTo-dTx)/5] (公式 1)
LX:预测寿命(Hr),
Lr:制造商承诺的在最高工作温度(To)下的寿命,
To:最高工作温度—105℃或 85℃,
Ta:实际工作环境温度,一般为 25℃,
Tx:Ta+dT(dT 为外壳温升)

dTo:当允许的纹波电流流过时,电解电容中心的温度(5℃),
2
dTx:dTo×(Ix/Io) ,
Ix:纹波电流的实际测量值,
Io:所允许的纹波电流值
推荐采用公式(2)简化计算:
LX=Lr×2[(To-Ta)/10] 公式(2)
例如: 规范值105℃/1000小时,65℃寿命推估:
[(105-65)/10]
Lx=1000×2 =1000×16=16000 小时。
按以上算法,计算寿命越长,电源越好质量。
3.5 开关电源在线监测

1
根据影响开关电源质量寿命和性能的决定因素,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可以对开关电源实现在线监测。
具体办法可归纳为
a)温度在线监测
电解电容的工作温度是决定开关电源的寿命最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在电解电容的位置放置温度传感
器,在线监测温度,根据温度和寿命关系的计算公式,可以对开关电源的寿命进行预测。
b)电源输出电压在线监测
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的精度是反应开关电源的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虽然它和寿命的关系还没有科学
的判别方法,但通过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在线采集和计算,判别其精度的发展趋势,当超出范围及时告警,
可以在开关电源对继电保护装置不良影响发生以前阻止事情的发生。
c)电源电流在线监测
电源电流主要是对开关电源是否有绝缘损坏,短路等情况进行估计,在出现极端情况以前闭锁装置和
告警。

4 结论
总之,对于微机保护装置至关重要的开关电源,我们采用以上科学评估的快速方法,不需要什么先进
的试验设备,通过简单的在线监测,就可对开关电源的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具有
健康的心脏,为保护装置的可靠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崔万恒 影响电解电容器寿命的因素, <<电源世界>> 2004(04), 17-20
[2] 徐敏锐;吴在军 继电保护用开关电源的设计,江苏电机工程,2004(06),38-41
[3] 任壮喜,一种单片智能开关电源的设计,电子工艺技术,2000(6)
[4] 李宁,开关电源原理和发展方向,今日电子 2002(06)
[5] 俞绍安,星载开关电源可靠性设计, 《电源技术应用》2006 年 08 期 ,51-53 ,YU Shao-an ,
[6] 赵 自 刚 , 朱 辉 , 2000 年 度 河 北 南 网 220kV 及 以 上 系 统 继 电 保 护 缺 陷 统 计 分 析 , << 继 电
器>>2002(07),17-2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元器件降额准则>>, GJB/Z 35-93

宋小舟 男(1969-)高级工程师 从事电力系统保护产品研究开发(songxz@sf-auto.com)

1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 IgA、IgG、
IgM 水平的影响
李丽 1,温薇 2,曾广诚 1,王铄 2、黎丽春 2,
周永言 1、闫雪华 2,张丹英 2,李华亮 1,邹剑明 2
(1.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510080 2.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EFFECT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LEVELS OF
IGA、IGG AND IGM WORKERS OF 500 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S
LI li ,Wen wei , Zeng guangcheng, et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 Guangzhou 510080; China)

摘要:目的 探讨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对作业人员 IgA、IgG 和 IgM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 500kV 变电站工作的 310

名作业人员作为暴露组,296 名供电局行政后勤人员作为对照组。用 PMM8053A 型电磁辐射分析仪测量工作场所工频电场、


工频磁场强度,以透射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清中 IgA、IgG 和 IgM 水平。结果 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血清中的 IgA 为

2.38±0.82(g/L)、2.28±0.78(g/L),IgG 为 12.45±2.87(g/L)、12.28±2.63(g/L),IgM 为 1.10±0.50

(g/L)、1.14±0.57(g/L)。暴露组和对照组 IgA、IgG、IgM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暴露工龄人群的

IgA、IgG、IgM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 IgA、IgG、IgM 水平


未发现影响,IgA、IgG 水、IgM 水平与工频电磁场暴露工龄无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wer-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500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 on IgA,

IgG, IgM level of exposed workers .Method: 310 workers work in 500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 were chosen as exposed group and
296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PMM8053A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alyz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power-frequency electric fields and 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and 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ersonal IgA, IgG, IgM level .Result: The lgA level in exposed group is 2.38±0.82(g/L)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s

2.28±0.78(g/L),The lgG level in exposed group is 12.45±2.87(g/L)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s 12.28±2.63(g/L),The

lgM level in exposed group is 1.10±0.50(g/L)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s 1.14±0.57(g/L),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os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IgA, IgG, IgM level(P>0.05).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length of service in IgA, IgG, IgM level(P>0.05).Conclusion: it is not found on the IgA, IgG,

IgM level of workers exposed to power-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500kV transformer substation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IgA, IgG, IgM level and the length of service.
关键词:工频电磁场; 变电站; 免疫球蛋白

KEY WORDS: power-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transformer substations; IgA, IgG, IgM;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 500kV 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相继建成并
投入使用。工频电磁场(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是由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及各种电器所产
生的一种极低频电磁场,其波长达 6 000 km。工频电磁场为感应场,电压感
应出电场,电流感应出磁场。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极低频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field,
ELFMF,含工频)可影响机体的健康[1-3],2000 年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工频电磁场列为“可疑人类致
癌物一类(2B)”。为保护环境和作业人员健康,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等级的电磁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
行了临床血细胞、生化、电解质等研究。但是对高压从业人员,特别是 500kV 超高压电场下工作人员的
免疫水平调查则报道甚少。本研究以 500 kV 变电站巡检人员为暴露人群,供电局后勤行政人员为对照人
群,用透射比浊法方法检测研究对象 IgA,IgG,IgM 水平,探讨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免疫水平的影
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广东省 22 个 500kV 变电站的 310 名巡检人员作为暴露组,其工作内容主要在控制室监控,配合
定期巡检变电设备。另选供电局行政后勤人员 296 名作为对照组,要求日常工作不到变电站,工作地点
主要在办公室或工作室(如财务室)。两组人群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相当,饮食习惯相同,具有可比
性。有肿瘤家族史、慢性病、最近 1 个月内服药史、急性感染性疾病者除外。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
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现场调查
问卷调查内容:一般情况(年龄、工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职业史(工作经历、工种、工
作制度、巡检点、巡检时间)、健康状况(肿瘤家族史、慢性病、近期服药史、急性感染等)、吸烟及
饮酒情况、医疗照射史、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躯体性应激事件如半年内有手术、烧伤、失血等事
件,心理性应激事件如半年内有亲人去世、离婚、破产等造成心灵创伤的事件)等相关情况。
1.3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测量
用 PMM8053A 型电磁辐射分析仪(意大利 PMM 公司生产,配用 EPH-50B 低频电-磁场测量探头,
各向同性)测量工作场所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测点位置设在暴露组人员和对照组人员因工作需
要而经常停留的地方,包括变电站 500 kV 区域、220 kV 区域、35 kV 区域、控制室以及行政后勤人员办
公室、工作室等,测量时探头距地面为 1.5 m,测量人员距离仪器 5 m。
1.4 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
使用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格按照各种试剂盒说明书的操作程序操作。采用
HITACHI70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试剂盒提供的标准品进行定标。
1.5 统计分析
用 EpiData 3. 02 录入数据库,利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单向卡方检验、t 检验、单因素方
差分析、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
变电站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为 0.0009~14.0000 kV/m,工频磁场强度为 0.62~32.02μT。行政后勤
人员办公室、工作室的工频电场强度为 0.0001~0.069kV/m,工频磁场强度为 0.016~2.669μT。
2.2 调查对象人群特征分析
两组人群的年龄、吸烟情况、医疗照射、生活中发生躯体性或心理性应激事件等影响因素差异无统
计学差异(P>0.05),但是饮酒情况及饮茶情况在两组人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接触组与对照组人群特征分析

变量 暴露组 对照组 P值
例数 310 296
年龄(x±s) /岁 30.61±6.06 31.61±6.55 0.51>0.05
吸烟情况
吸烟率 21.3 28.0 0.60>0.05
吸烟量(x±s)/
11.04±7.43 10.72±7.13 0.785>0.05
(支·d-1)
饮酒情况 0.000<0.05
不喝酒(%) 16.8 8.7
偶尔喝酒(%) 80.3 81.9
经常喝酒(%) 2.9 9.4
饮茶情况 0.000<0.05
不喝茶(%) 5.9 1.7
偶尔喝茶(%) 64.8 53.2
经常喝茶(%) 29.3 45.1
身体应激(%) 1.3 1.0 0.518>0.05
心里应激(%) 4.8 5.0 0.927>0.05

2.3 对照与暴露组人群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调查共收集有效免疫蛋白水平数据 606 例,其中暴露组 310 例,对照组 296 例。考虑到年龄对免疫球
蛋白水平有影响,对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分布进行 t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年龄分布均衡,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5)。已知性别对人群 IgA、IgG、IgM 水平有影响,因此对 IgA、IgG、IgM
水平进行区组化单因素方差分析验,结果显示两组人群 IgA、IgG、IgM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详细数据见表 2。
表 2 两组人群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x±s)(g/L)

组别 样本量 年龄(岁) IgA 水平 IgG 水平 IgM 水平


接触组 310 30.61±6.06 2.38±0.82 12.45±2.87 1.10±0.50
对照组 296 31.61±6.55 2.28±0.78 12.28±2.63 1.14±0.57
统计量 —— t=3.840 F=2.551 F=0.620 F=0.961
P值 —— 0.051>0.05 0.111>0.05 0.431>0.05 0.327>0.05
注:方差齐性检验 P>0.05
2.4 暴露组不同工龄人群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对暴露组不同工龄人群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龄人群的 IgA、IgG、IgM 水平分布均
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考虑到吸烟可能影响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4],吸烟与否可能
为混杂因素,因此以吸烟量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各组人群 IgA、IgG、IgM 水平差异仍无统
计学意义(P 值均>0.05)。

表3 暴露组不同工龄人群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500kV 变电站工龄
例数 IgA 水平 IgG 水平 IgM 水平
(年)
0~ 167 2.36±0.82 12.36±2.66 1.12±0.54
5~ 79 2.45±0.83 12.63±2.91 1.05±0.45
10~ 38 2.39±0.78 13.01±2.62 1.11±0.48
15~ 26 2.25±0.85 11.63±4.10 1.05±0.36
对照组 296 2.28±0.78 12.28±2.63 1.14±0.57
方差分析
F —— 0.990 1.249 0.515
P —— 0.413>0.05 0.289>0.05 0.725>0.05

3 讨论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一组由免疫系统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经抗原的诱导可以转化
为抗体。Ig 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和和其他体液(包括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
20%;其还可分布在 B 细胞表面。人体免疫球蛋白的正常水平是判断机体液免疫状态、诊断和治疗有关
体液免疫疾病的必要前提。国外研究发现短时间暴露于极低频率磁场可激活细胞的吞噬作用[3],并增加细
胞内自由基的水平,从而影响人体免疫系统;长期暴露可引起自由基浓度持续升高,从而导致细胞 DNA
损伤,提升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如白血病等[5]。最近研究还表明[6]磁场可通过诱导各种炎症和过敏反应改
变组织的修复进程,从而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目前已阐明的免疫球蛋白有 IgG、IgA、IgM、IgD 和 IgE 五种,其中 IgG 和 IgA 还有一些亚型,但研
究最多的是 IgG、IgA 和 IgM 三种。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正常成年人 IgG 浓度平均值在 12.0g/L 左右,
变异范围 7.1~17.0g/L 之间;正常成年人 IgA 浓度平均值在 2.0g/L 左右,变异范围 0.71~3.63g/L 之间;
正常成年人 IgM 浓度平均值在 1.3g/L 左右,变异范围 0.48~3.22g/L 之间。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暴露组和
对照组组人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接触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赵锐[7]等人
研究结果不同。造成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免疫球蛋白水平受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妊娠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8],本次研究结果未发现磁场对其影响。2.本次调查变电站工作场所的工频电磁场的强度较
小,巡检人员每天接触时间较短。3.不同人群实际接触水平的不同以及暴露测量的统一性和准确性。本次
研究结果还表明,接触工频磁场的工龄对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未见统计学差异,虽然动物实验研究结
果表明工频磁场可诱发机体阳性应激反应,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整体免疫短时期整体提高[9],但本次研究未
发现工频磁场与免疫球蛋白间的时间效应关系。欧美多国已制定了工频电磁场的接触限值[10],而我国仍
未有明确的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标准,因此工频磁场在何种水平可影响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需要进行进一
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tam 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the blood-brain barrier[J]. Brain Res Rev,2010,65(1):80-97.
[2] Antonopoulos A, Eisenbrandt H, Obe G. 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human
lymphocytes in vitro[J]. Mutat Res,1997,395(2-3):209-214.
[3] Simko M, Mattsson M 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 effectors of cellular responses in
vitro: possible immune cell activation[J]. J Cell Biochem,2004,93(1):83-92.
[4] 朱娜,徐国正,王蜀湘. 吸烟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2(6).
[5] Zhang P, Yin R, Wu L, et al. [Non-thermal bioeffects of static and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J]. 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2007,24(6):1411-1415.
[6] Johansson O. Disturbance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electromagnetic fields-A potentially underlying cause for
cellular damage and tissue repair reduction which could lead to disease and impairment[J].
Pathophysiology,2009,16(2-3):157-177.
[7] 赵锐,范纯武,唐凤强,等. 500千伏超高压工频电场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 工业卫生与职业
病,1998(3):145-147.
[8] 张进友. 免疫球蛋白正常参考值及影响因素[J]. 河北新医药,1979(2):9-11.
[9] 吴春艳,张俐,郑世民. 电磁场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J]. 免疫学杂志,2004,20(z1):118-120.
[10] 訾军,周志俊. 国际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简介[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1):65-67.

作者简介:李丽(1969-),女,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职业卫生检测和环境检测工作。
电力线通信的电磁兼容研究
李国庆 邹东屹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 100045)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LI Guo-qing, ZOU Dong-yi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CATR) of MIIT, Beijing 100045)
摘    要: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系统的关键

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 PLC 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相应 EMC 研究的基本情况,及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和重要的标准化组

织在 PLC 技术的 EMC 法律法规和标准方面的最新进展;然后介绍了中国一些组织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该领

域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该项研究总结了 PLC 技术的 EMC 法规和标准化的最新进展,可作为我国发

展 PLC 时制定合理的 EMC 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有益参考。 

ABSTRACT: EMC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PLC.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profile of PLC technology and its EMC

study overview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PLC EMC progresses on the regulation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or regions, as

well as the standards of the important standardized organizations are described. After that, the study achievements of some

Chinese organizations are presented. Finally, the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proposed. The study is the summary of the latest status of PLC EMC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ization, which is favorable

reference for making the rules and administration of PLC EMC for China.
关键词:电力线通信;宽带电力线;电磁兼容;辐射骚扰;传导骚扰 

KEY WORDS: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Radiated Emissions;

Conducted Emissions

1 引言
PLC 或 PLT、BPL 系统充分利用既有电力网广泛的线路资源,在同一电力线的不同频段的信道上传
输数据,可以极大的成本,发展非常迅速。但 PLC 系统属于强电、弱电信号混合的应用,并且所依存
的物理网络——电网比通信网的稳定性差很多,使得 PLC 通信线路环境极为复杂,兼容性成为 PLC 通
信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 PLC 技术的 EMC 研究情况。在概要介绍 PLC 及其 EMC 最新进展后,文章介绍了美
国、欧洲邮电管理局会议和英国这三个国家或地区有代表性的 PLC 技术的 EMC 法律法规,以及重要的
标准化组织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各种规范和标准中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限值进行简单的分
析和比较。文中还对中国在 PLC 技术的 EMC 发展概况、通信标准化协会的工作进展和中国泰尔实验室
在 PLC EMC 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说明。文章最后总结了 PLC EMC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
展方向建议。

2 PLC 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研究最新进展
2.1 IEEE 在 PLC 产业的最新进展
IEEE 1901 和 IEEE 1905.1 的发布标志着 PLC 的发展进入到互联互通、有 QoS 保障、安全可靠的全
新发展阶段。IEEE 于 2010 年发布了 IEEE 1901 标准,该标准囊括了 HomePlug AV 技术,为家庭、运输
[3,4]
和智能电网制定了 BPL 媒体接入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该标准的传输频率为 100 MHz 以下,适用于现
有所有种类的 BPL 设备,主要目的是让各种 BPL 设备能均衡和有效的利用 PLC 信道。该标准详细定义
了各种不同的 BPL 设备之间的共存和互操作性,确保提供所需的带宽和 QoS;还解决了必要的安全问题,
确保用户的通信隐私和安全敏感业务。2013 年 4 月又发布了新版 IEEE Std 1905.1 标准,制定了融合
不同技术的数字家庭网络规范,它广泛吸纳了各种网络技术,包括 IEEE 1901 BPL、IEEE 802.11 无线
[5]
网络、IEEE 802.3 以太网和 MoCA 同轴电缆技术,在软件抽象层上为多种家庭网络技术提供通用接口 。
2.2 PLC 的 EMC 研究概况
自 PLC 被提出之日起,有关它的问题中争论最大的就是电磁兼容问题。业余无线电及无线通信领
域的工作者主要担心 PLC 的使用会给现存的无线频谱带来骚扰从而干扰无线通信设备,尤其会对抗干
扰能力很差的业余无线电带来很大影响。当前 PLC 的速率和功率不断增加,其电磁信号发射也相应增
大,而在制定相关的电磁兼容标准方面,虽然局部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至今业界仍然没有达成广泛的
一致意见。

3.PLC 的 EMC 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


目前美国的 FCC Part15、德国的 NB30 或 CEPT ECC ECC/REC/(05)04、英国的 MPTl570 等制定
了 PLC 辐射骚扰限值的技术法规。
[6,7]
3.1 FCC 关于宽带电力线通信的法规要求和测量方法
FCC 法规中,PLC 定义为宽带电力线(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BPL),指在 1.705~80MHz 频
段提供宽带通信业务的非有意发射设备和实施。FCC 于 2004 年底在 Part15 中新增了 subpart G,制定
了 BPL 的管理及技术法规,并要求在 2006 年 7 月 7 日之后,将接入 BPL 设备纳入 Certification 认证
管理。FCC 规范中 PLC 分为接入部分(Access BPL)和室内部分(In-House BPL),前者工作频率为 1.705~
80 MHz,位于电力线通信系统的供电侧、接入侧,后者位于用户侧。
接入 BPL 设备不要求传导骚扰测试,辐射骚扰根据工作电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工作在 1~40 kV 之间的中压电力线通信系统(一般指变电站之间的线路)
,按照工作频段的
不同,分为如下两种情况:(1)对工作频率在 1.705 kHz~30 MHz 的系统,其辐射骚扰按照意图发射
设备要求处理,限值如表 1;
(2)对工作频率大于 30 MHz 的系统,按非意图发射设备的要求处理(FCC
Part 15 的 A 类设备限值)
,限值如表 2。
对于 120/240 V 的低压 BPL 系统(一般指分布变压器到用户大楼之间的线路),同样按照工作频
段的不同,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对 30 MHz 以上频段,辐射骚扰按 B 类非意图发射设备的要求处理,
限值如表 3;
(2)对 9 kHz~30 MHz 频段,仅能作为非意图发射设备使用,但辐射骚扰按意图发射设备
要求处理,限值如表 4,但对于 525 kHz~1705 kHz,可选用的限值是:15 μV/m,距离 47,715/F(kHz)。
表 1 频率在 1.705 kHz~30 MHz 的中压 BPL 表 2 频率大于 30 MHz 的中压 BPL 系统辐射

系统辐射骚扰限值 骚扰限值

频率[MHz] 场强[μV/m] 测量距离[m] 10m 处场强


频率[MHz]
0.009 – 0.490 2400/F(kHz) 300 [μV /m]
0.490 – 1.705 2400/F(kHz) 30 30 - 88 90
1.705 – 30.0 30 30 88 - 216 150
30 - 88 100 3 216 - 960 210
88 - 216 150 3 >960 300
216 - 960 200 3
>960 500 3

表 3 工作在 30 MHz 以上频段的低压 BPL 系统 表 4 工作在 9 kHz~30 MHz 频段的低压 BPL 系统

辐射骚扰限值 辐射骚扰限值

频率[MHz] 3m 处场强[μV/m] 频率[MHz] 场强[μV/m] 测量距离[m]


30 - 88 100 0.009 – 0.490 2400/F(kHz) 300
88 - 216 150 0.490 – 1.705 2400/F(kHz) 30
216 - 960 200 1.705 – 30.0 30 30
>960 500

室内 BPL 设备作为计算机外围设备测量时,除了辐射骚扰测试(按 B 类电子设备要求处理)外,


还需要进行传导骚扰性能的测试。当作为非意图发射设备使用时,如果工作频率低于 30 MHz 时,在 535~
1705 kHz 频段传导骚扰限值是 60 dBμV,辐射骚扰限值是 15 μV/m(距离为 47715/F(kHz));如果工
作频率大于 30 MHz,传导骚扰按 B 类数字设备处理,其限值要求如表 5。

表 5 室内 BPL 设备用作计算机外设时的传导骚扰限值

传导骚扰限值[dBμV]
频率[MHz]
准峰值 平均值
0.15 – 0.5 66 to 56 56 to 46
0.5 - 5 56 46
5 - 30 60 50
 
3.2 德国 BNetzA 和欧洲 CEPT
德国网络管理局BNetzA(其前身为德国邮电管理局RegTP)于1999年1月制定了NB30规范,规定频率
[8]
范围从9 kHz~3 GHz通信系统辐射骚扰限值,包括有线电视,xDSL,PLC等系统 。在制定欧洲邮电管
[9]
理局会议的CEPT ECC ECC/REC/(05)04建议 的过程中,德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NB30的
限值得到CEPT采纳,详细限值如表6。
此限值非常严,远远严于FCC和后文所述的ITU,甚至大大严于对其他常用家电产品的要求,或接
[10]
近背景噪声 。
表6 RegTP NB30和CEPT ECC ECC/REC/(05)04的辐射骚扰限值

辐射骚扰限值(3 m处,峰值检波)
频率[MHz] 测量带宽
[dBμV/m]
0.009 - 0.15 40 – 20×log (f/MHz) 200 Hz
0.15 - 1 40 – 20×log (f/MHz) 9 kHz
>1 to 30 40 – 8.8×log (f/MHz) 9 kHz
>30 – 1000 27 120 kHz
>1000 – 3000 40 1 MHz
3.3 英国
英国于2003年1月制定了MPT1570规范,规定了9 kHz~1.6 MHz频段范围内PLC磁场辐射骚扰限值,
详见表7。该规范规定使用满足CISPR16-1的环形天线和接收机进行测量,主要目的是保护广泛使用的
[11]
广播、宇航、军事、导航、紧急、生命安全等无线电和电话业务 。

表 7 英国 MPT1570 规范的辐射骚扰限值

频率范围 场强限值(dBµA/m) 测量距离(m) 测量带宽 检波器

9 kHz~150 kHz 49-20logf(kHz) 3 200 Hz 峰值

150 kHz~1.6 MHz -1.5-20logf(MHz) 1 9 kHz 峰值

3.4 其他国家的技术要求
美国、英国、德国/CEPT的法规较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影响,除此以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奥
地利、芬兰和日本等,也对PLC的EMC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另外,中国也在该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
将在后文详述。
3.5 各个 PLC 规范限值比较
图1是上述规范PLC的限值比较。FCC对PLC辐射限值制定较松,使得PLC系统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
[10]
欧盟部分国家持谨慎发展态度,各个国家也在等待欧盟标准的最终制定 。

图1 部分国家PLC限值比较

4 国际标准组织对 PLC 技术的 EMC 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IEEE、IEC 的 CISPR/I 分会以及 ITU-T 等国际组织对 PLC 的电磁兼容相关标准做
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技术要求或建议。
4.1 IEC/CISPR/I 分会
2005年CISPR/I分会成立了一个特设工作组PT CISPR-22-PLT“宽带电力线通信设备的限值和测量
方法”来负责PLC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PLC对CISPR 22的相关修改,包括定义、限值、测
试条件和测试方法等内容。CISPR 22截至第6版(2008年),仍然没有包括PLC测试的技术内容。
IEC/CISPR/I分会对PLC EMC建议的详细讨论,可参考[8]。
4.2 ITU-T
为规范包括 PLC 在内的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ITU-T 于 2003 年 7 月发布了 K.60 建议第 1 版,之后
于 2008 年 2 月发布了第 2 版,并将建议名称改为《为降低对无线电业务的电磁骚扰而制定的有线电信
[12] [13]
网络电磁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之后又发布了修改 AM1 。在 ITU-T 已发布的 EMC 建议中,电力
线通信网络和设备应符合 K.60 的要求。K.60 规定了从 9 kHz 到 6 GHz 频段 PLC 现场的辐射骚扰限值,
如表 8 所示,同时给出了 9 kHz 到 400 GHz 频段的测量方法,还提供了定位和寻找无线电干扰源的程
序和一些解决干扰的措施。
表8 ITU-T K.60规定的PLC现场辐射骚扰限值

场强限值[dBμV/m],3米处
频率[MHz] 测量带宽
峰值 准峰值
0.009 – 0.15 52 – 20×log (f/MHz) -- 200 Hz
0.15 – 1 52 – 20×log (f/MHz) -- 9 kHz
1 – 30 52 – 8.8×log (f/MHz) -- 9 kHz
30 – 230 -- 40 120 kHz
230 – 1000 -- 47 120 kHz
1000 – 3000 70 -- 1 MHz
3000 – 6000 74 -- 1 MHz

从表8可以看出,在30 MHz~6 GHz频段,ITU-T K.60的限值同CISPR 22保持一致,并且在全频段,


K.60都较MPT1570、NB30和CEPT ECC/REC/(05)04宽松不少。
4.3 CENELEC
CENELEC 中 PLC EMC 标准研究工作由 CLC/TC210/WG11 负责,其目标是制定一系列包括两个部分的
标准,以规范各种 PLC 设备的电磁发射要求。预计 2013 年 10 月,CENELEC 将发布关于 PLC 的一项标准
[14]
EN 60358-2,该标准主要是关于 PLC 应用中连接线和地的单相耦合电容的要求 。
4.4 ETSI
ETSI较早开始研究致力于制订PLC产品和系统的技术规范,至今已陆续发布了6个PLC技术规范和16
[15]
个技术报告(只包括最新版) ,其中与EMC相关的主要有:
(1) ETSI TS 102 578 V1.2.1 (2008-08) PLT调制解调器与短波无线电广播业务的共存;
(2) ETSI TR 101 562-3 V1.1.1 (2012-02) MIMO PLT EMI测量布置和统计结果;
(3) ETSI TR 101 562-2 V1.3.1 (2012-10) MIMO PLT信道和噪声测量布置和统计结果;
(4) ETSI TR 102 616 V1.1.1 (2008-03) PlugtestsTM 2007关于PLT和短波无线电广播共存的报告;测试案
例和结果;
(5) ETSI TR 102 324 V1.1.1 (2004-05) 最新PLC网络辐射骚扰特征和测量方法;
(6) ETSI TR 102 259 V1.1.1 (2003-09) EMI阐述与统计分析;
4.5 IEEE 在 PLC 的 EMC 领域的工作
IEEE早在2003年就开始对PLC的电磁兼容性进行研究,并在2010年发布了IEEE STD 1775标准《电
[16]
力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测试和测量方法》 。该标准描述了BPL设备和设施的EMC规范
和业界统一的测试和测量程序,其中引用了许多现有的国家和国际标准,但该标准不包括发射骚扰限
值——限值须依据国家规范确定。

5 中国在 PLC 领域的研究情况


近年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电通信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工信部通
信电磁兼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电器研究所、中国泰尔实验室、武汉高压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在PLC
及其EMC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于2006年正式立项开始研究PLC的EMC标准,并于2011年发布了
《电力线通信PLC的电磁兼容研究》送审稿[17]。但由于各种原因,这项研究并没有形成标准正式发布。
该研究对技术和经济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了PLC的EMC导则。该研究取长补短,综合考虑市场和技术
因素,对传导骚扰限值做了较合理的技术处理。
5.1 低频骚扰测试
将PLC端口定义为多用途端口——既可以作为电源端口又可以作为电信端口的多用途的端口,以
区分典型的电信设备的端口分类。
首先,将多用途端口看作电源端口,只对PLC设备进行供电,而不进行电信端口的连接,没有数
据交换,此时运用V型LISN进行电源端口传导骚扰测试,采用表9中的限值。
其次,将多用途端口看作电信端口,在9 kHz至30 MHz的频段,采用测试电力线通信网络的磁场骚
扰作为其干扰的判据,测量期间,EUT的信号电平应为最大状态,使用有源天线进行测量,测量距离
为3 m,检波方式为峰值检波。接收机和有源天线应当独立供电而且没有地线连接,以避免地环路影响
测量。9 kHz~30 MHz磁场辐射骚扰限值如表10所示。

表9 电源端口传导骚扰限值 表10 9 kHz~30 MHz磁场辐射骚扰限值


频率[MHz] 限值[dBμV] 频率[MHz] 限值(准峰值,3m处)[dBμA/m] 测量带宽
平均值 准峰值 0.009 – 0.15 34 – 20×log (f/MHz) 200 Hz
0.15 – 0.5 56 - 46 66 - 56 0.15 - 1 34 – 20×log (f/MHz) 9 kHz
0.5 – 5 46 56 1 - 30 34 – 8.8×log (f/MHz) 9 kHz
5 - 30 50 60
5.2  高频骚扰测试(30~6000 MHz)
对频率范围为30~1000 MHz的辐射骚扰, 试验方法应满足GB9254中所规定的要求。限值如表11所
示。对频率范围为1~6 GHz测量需在满足CISPR 16-1-4第8节要求的全电波暗室中按照CISPR 16-2-3第
7.3节的测试方法进行,分辨率带宽为1 MHz。1~6GHz测量应分别使用带有平均值和峰值检波器的频谱
分析仪(或接收机),EUT应同时满足表12中的平均值限值和峰值限值要求,如果在峰值检波器下的测试
结果已能满足平均值限值的要求,则认为EUT满足了以上两种限值的要求,则不必再用平均值检波器进
行测量。
表11 30 MHz ~ 1000 MHz的辐射骚扰限值 表12 1GHz~6GHz的辐射骚扰限值

准峰值限值 平均值限值 峰值限值


频率范围[MHz] 频率范围
[dBμV/m],3m处 [dBμV/m], [dBμV/m],
[GHz]
30 – 230 30 3m处 3m处
230 - 1000 37 1 – 3 50 70
3 - 6 54 74
6 中国泰尔实验室在 PLC EMC 领域的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于2005~2008年完成了科技部的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18,19]
“电力线通信对环境影响及相关标准的研究” 。
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议PLC的EMC限值可以通过大量试验结果和技术政策需求综合考虑
决定;(2)对传导骚扰测量的原理进行剖析,提出适合PLC的传导骚扰测量方法,包括如何提取骚扰
电压、如何隔离外界骚扰、测量网络的选择,以及大量的试验;(3)为实现电力线通信和电力传输互
不干扰的目标,给出了电力线通信系统对环境干扰与影响的指导性建议。
6.1 测量方法的试验
中国泰尔实验室尝试采用 AMN,对多款 PLC 设备进行了实验。测量时 PLC 的工作模式对测量结果影
响较大,一般地,可选取的几种典型的工作模式有:(1)通信空闲模式;(2)网络搜寻模式;(3)数
据通信模式(小流量);(4)数据通信模式(满载流量)。下面是各工作模式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PLC 采用 OFDM 调制方式,当数据传输量小时,其占用的频率较少,占用时间也比较短。比如在通
信空闲模式下,PLC 用户端设备每隔几秒向局端设备发送 ACT 信号,因此,每隔几秒才会在一些频率上
出现传导骚扰。图 2 是对这一模式的测量结果,被测设备每隔 5 秒向局端发送 ACT 信号,契合所设置
的频率步进值及测量驻留时间,在频谱上出现间隔基本相同的多个脉冲。虽然发出电磁骚扰的时间短
暂,但骚扰电平较高,准峰值分析最大值为 70 dBµV 左右,仍然超出 GB 9254 所规定的 B 类设备限值
10 dB 多,当然平均值分析结果很低,几乎与本底噪声同水平。
Level [dB礦]
100
Level [dB 礦]
90
90

80 80

70 x x x 70 x
x x
x x
x xx
60 x
60

50
50
40

40
30
+ +
+ +
+++ +
+
30
20 + + +
150k 300k 500k 1M 2M 3M 4M 6M 10M 30M
Frequency [Hz]
20
150k 300k 500k 1M 2M 3M 4M 5M 7M 10M 30M
Frequency [Hz]

图 2 传导骚扰测量结果图--通信空闲模式(家庭环
图 3 传导骚扰测量结果图--网络搜寻模式(家庭环境)
境)

图注 1:位于中上部的红色折线和中部的蓝色折线分别为 B 类设备准峰值限值和平均值限值;

图注 2:位于中部的绿色曲线和下部的紫色曲线分别为峰值检波测量值和平均值检波测量值;

图注 3:位于右中部的红色小叉和右下部的蓝色小叉分别为准峰值检波分析值和平均值检波分析值。
当在网络搜寻模式下测量时,PLC 用户端设备持续地搜寻局端,不断地向网络发出请求 ACT 信号。
在相同测量设置下,图 3 中的脉冲密度明显大于图 2。此时 PLC 设备发出的电磁骚扰较频繁,准峰值分
析最大值也为 70 dBµV 左右,仍然超出 B 类限值 10 dB 左右,当然平均值分析结果也较空闲模式高了
一些。
当 PLC 用户端与局端设备处于数据通信模式时,随着通信传输数据量的增大,其占用的频谱也相
应增大,占用时间加长,对外的电磁骚扰电平也变高。图 4 为小流量型数据通信模式下,测得的数据,
与图 3 相比,脉冲密度更大,骚扰电平更高,准峰值分析最大值达到 78 dBµV,较前两图高出近 10 dB。
即使选用 GB 9254 所规定的 A 类设备限值,也仍然超出 5 dB 左右,当然由于不是持续占用频谱,平均
值分析结果仍然较低。
Level [dB 礦]
Level [dB 礦]
90
100

80 x
x xx
xx
x
x xx x x 80 +
++
+
++

70

60
60

50
40

40
+ + 20
++ ++
30

0
20 150k 300k 500k 1M 2M 3M 4M 6M 10M 30M
150k 300k 500k 1M 2M 3M 4M 5M 7M 10M 30M
Frequency [Hz]
Frequency [Hz]

图 4 传导骚扰测量结果图---数据通信模式(小流 图 5 传导骚扰测量结果图---数据通信模式(满载流

量) (工业环境) 量) (工业环境)

注 1:位于中上部的红色折线和中部的蓝色折线分别为 A 类设备准峰值限值和平均值限值;

图注 2:位于中部的绿色曲线和下部的紫色曲线分别为峰值检波测量值和平均值检波测量值;

图注 3:位于右上部的红色小叉和右上部的蓝色小叉分别为准峰值检波分析值和平均值检波分析值。
当在 PLC 处于满载流量型数据通信模式下测量时,从图 5 中可以看到电磁骚扰变得十分明显,并
且持续时间与满载时间相当,骚扰电平达到峰值,准峰值分析最大值达到近 88 dBµV,超出 A 类设备限
值近 15 dB,同时由于是持续占用频谱,平均值分析结果相当高,最大值达到 80 dBµV,超出 A 类限值
20 dB。
6.2 试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PLC 设备端口传导骚扰的确不能符合国家标准 GB 9254 的限值要求。数据通信满载
模式是 PLC 电磁骚扰最大的模式,当 PLC 工作在这一模式时,持续地对外发出电磁骚扰,而且占用频
谱很宽。与其他通信及电子设备的测量结果相比,PLC 设备的传导骚扰比较突出,对外发出很多电磁骚
扰信号,有可能对电力网中其他设备造成干扰。
但从实际调研用户使用情况看,并没有关于使用 PLC 设备时,其他电子或通信设备出现不正常和
受到电磁干扰的抱怨。因此,仅从实验结果就断言 PLC 设备对外的电磁干扰危害性是不全面的。
但是,PLC 设备在使用中时而出现故障。有用户反映在用电高峰期(如晚八到九点期间),常出现无
法登录或连接掉线等现象。这些问题都与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相关,表明 PLC 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其实
这与 PLC 设备对外电磁骚扰明显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当设备对外共模骚扰显著时,证明线路电气不平
衡,纵向转移损耗较大,有对地共模阻抗。这些阻抗在相同的频率下,也同样充当了接收电磁波的负
载,使外界骚扰进入 PLC 设备内部,这也就是 PLC 设备遭到外界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
6.3 改善 PLC 骚扰的建议
改善 PLC 设备对外骚扰的问题,是提高 PLC 设备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手段。应当考虑如下几种改善
措施:
1) 为 PLC 选取适合的横向差模信号电平;
2) 改善 PLC 设备的电气平衡和纵向转移损耗,改善物理传输线路的电气平衡;
3) 改善 PLC 设备内部电路的接地,为 PLC 设备添加地线,实现在设备内部释放共模电流,从而使
L,N 线在高频时,电气中点与地保持较低的电势差。
这些措施将能较好地改善PLC设备的对外干扰,同时又能提高PLC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7 总结
PLC技术已经成熟,标准体系初具规模,市场发展迅速,PLC技术的EMC标准化工作也有了重要的进
步,由于PLC工作方式的特殊性,传导骚扰限值及测量方法等问题至今仍然很难达成广泛一致;有些标
准或法规规定太苛刻,严重制约了PLC的发展;另外,当前鲜见PLC技术的抗扰性能研究工作报告,建
议加强。
 
参考文献
[1] 曹惠彬.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660-667.
[2] Tim Williams. Why broadband PLT is bad for EMC. The EMC Journal. 2009-1; 25-34.
[3] IEEE. IEEE 1901-2010. IEEE Standard for 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 Networks: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2010-12-30.
[4] HomePlug Powerline Alliance, Inc.HomePlug AV2技术白皮书.2013.
[5] IEEE. IEEE 1905.1-2013. IEEE Standard for a Convergent Digital Home Network for Heterogeneous
Technologies. 2013-4-12.
[6]FCC. FCC Part 15 Subpart G.2012-10-1.
[7] CEPT.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ommittee (ECC) within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 (CEPT) ECC RECOMMENDATION (05)04 CRITERIA FOR THE
ASSESSMENT OF RADIO INTERFERENCES CAUSED BY RADIATED DISTURBANCES FROM
WIRE-LIN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Edition 22 June 2005:6-7.
[8] 李祥珍,刘家亮,赵丙镇,王丽平。电力线高速数据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及应用性能的研究。电力系
统通信,2003; (4):17-21.
[9] MPT1570,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range 9 kHz to 1.6 MHz from material substances forming part
of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2003-1.
[10]ITU-T Recommendation K.60 Ed.2, Emission levels and test methods for wirelin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to minimiz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of radio services, 2008-2
[11] ITU-T Recommendation K.60 Ed.2 Amendment 1, Emission levels and test methods for wirelin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to minimiz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of radio services, 2009-5
[12] CENELEC. EN 60358-2. Coupling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dividers - Part 2: AC or DC single-phase
coupling capacitor connected between line and ground for power line carrier-frequency (PLC)
application.2013.
[13] IEEE STD 1775-2010. IEEE Standard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Requirements--Testing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2010.

作者简介:

李国庆(1978 年 12 月——)
,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通信电磁兼容、电磁辐射、射频等领域的测试与标准

工作。Email: liguoqing@chinattl.com.

邹东屹(1970 年 2 月——)
,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中国泰尔实验室副总工,主要从事通信电磁兼容、天线、电磁辐

射、射频等领域的测试与标准工作。Email:zoudongyi@chinattl.com.
 
对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
征求意见反馈的认识
范方辉 曹勇 肖曙光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浙江杭州 310012)

THE STUDY ON THE FEEDBACK FOR ADVICE ABOUT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ETHOD FOR AC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
FanFanghui CaoYong XiaoShuguang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 Hangzhou 310012)

摘要:在收到有关单位对《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的反馈后,笔者针对主要的反馈意见进行了研

究和探讨,根据现有的工作实际和需求,提出了采纳与否的意见,为完善监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ABSTRACT: In the feedback received from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advice about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ethod for AC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main feedback,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work and demand, proposed the adoption of opinions,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monitoring method.
关键词:电磁环境:监测:意见反馈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eedback for advice

1 标准及征求意见情况
2013 年初,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承担了《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以下简
称《方法》)的编制任务。同年 3 月,环保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在北京召开了《方法》专家讨论会,
针对《方法》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方法》编制组经过认真修改完善,
形成了《方法》(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013 年 4 月,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征求<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
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函[2013]350 号),将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有关材料印发给有关单位征求书
面意见。征求意见单位合计 39 家,其中回函提出书面修改意见 15 家,回函未提出书面修改意见的单
位 7 家,未回函单位 17 家。本标准返回的意见合计 62 条。

2 主要反馈意见及分析
2.1 在阳台或平台监测的必要性
在《方法》中在阳台或平台监测的有关内容为:在建(构)筑物的阳台或平台监测,应在距离墙
壁或其他固定物体(如护栏)1.5m 外的区域布点。如不能满足上述距离要求,则取阳台或平台立足平
面中心位置作为监测点。有反馈意见建议删除在阳台或平台监测的内容,认为交流输变电工程附近的
建(构)筑物会引起产生电场的畸变,在具体执行中会引起争议。
笔者引用在《高压电力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磁场测量方法》
(DL/T 988—2005)中相关的内容:
在民房阳台上测量,当阳台的几何尺寸满足民房内场强测量点布置要求时,阳台上的场强测量方法与

1
民房内场强测量方法相同;若阳台的几何尺寸不满足民房内场强测量点布置要求,则应在阳台中央位
置测量。民房楼顶平台上测量,应在距离周围墙壁和其他固定物体(如护栏)1.5m 外的区域内进行,
并得出测量最大值。若民房楼顶平台的几何尺寸不能满足此条件,则应在平台中央位置进行测量。
由上可见在上述二个标准中,均有在阳台或平台监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内容,且具体的要求
一致。
阳台或平台作为建(构)筑物中公众经常活动的场所之一,有必要控制其位置的工频电场、工频
磁场所致的公众曝露;在交流输电线路跨越或邻近的建(构)筑物的阳台或平台上,由于相对距离较
近,受到的电磁环境影响往往比地面上或室内要大,在阳台或平台上的监测数据更加能客观反映输变
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程度;在处理公众环境纠纷时,为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在其所有的阳台或平
台上监测也是无法回避的。
由此笔者认为,在输变电工程跨越或邻近的建(构)筑物的阳台或平台上监测电磁环境确有必要。
2.2 在阳台或平台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在反馈意见中,对监测结果评价中主要的意见分歧在于:不满足距离要求时,阳台或平台立足平
面中心位置的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在《高压电力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磁场测量方法》(DL/T 988—2005)的 4.6 款中规定:由于
畸变场测量的复杂性,采用一般的测量仪器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分散性,所以在畸变场中测量,应详
细描述测量现场情况和探头的放置位置和方向,其测量读数仅作参考,不宜与非畸变场相比较。
部分意见认为是在不满足距离要求时,受阳台或平台的墙壁或其他固定物体(如护栏)的干扰和
影响,工频电场将产生较大畸变,监测仪器的监测结果不能正确、客观反映实际值,因此只能参考使
用,而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笔者认为,在阳台或平台立足平面中心位置的监测数据是可以客观反映该位置电磁环境影响程度
的,理由包括:
(1)交流输电线路跨越或邻近的建(构)筑物时,在阳台或平台上的工频电场分布会发生不均匀
的畸变,是客观的事实。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输电线路的存在带来的电磁环境影响,而
不是因为阳台或平台的几何尺寸大小,主观的回避公众受到畸变电场的影响是不负责任的。
(2)监测方法考虑到畸变电场的特点,即场强分布很不均匀,特别靠近在阳台或平台的护栏等边
缘位置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畸变,故规定:在不满足距离要求时,在阳台或平台立足平面中心位置进行
监测。这样的监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规范性和复现性,较好的避免了随意布点给监测结果带来
的不确定问题。
(3)虽然在《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曝露的导则(1Hz~100KHz)2011》中规定的参照水平是未畸
变有效值。但在其后又补充说明:“确定参照水平时的曝露条件是在人体所占有的空间内电场与磁场的
不均匀程度是相当小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离场源的距离是很近的,以致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或
者局限于躯体的很小部分。在此情况下,即使从非常保守的曝露评估出发,人体占有空间位置最大场
强的测量总会导致偏于安全的结果。”
故即使在阳台或平台的电场视为畸变场,其监测结果也是可以与公众暴露控制限值进行比较的,
且相对偏于安全。
(4)畸变场中的监测结果若“仅作参考”,无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麻烦。因
为“畸变场”是一个理论的概念,在现实环境中,实际上是无法直观判断一个场所是“均匀场”或者“畸变

2
场”的,这样就会给基层监测工作带来“有法不可依”的问题。
综上所述,监测方法旨在客观度量交流输变电工程周围的电磁环境影响大小。即使畸变场中的监
测结果也可以与公众暴露控制限值进行比较。“监测结果仅作参考”没有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故在现
场监测中,应加强对交流输变电工程周围的阳台(平台)位置进行监测,客观反映交流输变电工程的
电磁环境影响。
2.3 建议明确“避开进出线”的具体要求
在《方法》中,对变电站(开关站、串补站)监测布点要求:监测点应选择在无进出线或远离进
出线的围墙外且距离围墙 5m 处布置。部分反馈意见认为建议明“避开进出线”的具体要求,即离开进出
线多少米才算是避开进出线。
笔者认为,变电站(开关站、串补站)围墙外的进出线位置受到变电站和进出线电磁环境影响的
叠加作用,且无法通过监测仪器区分其各自影响的强弱,在现场实际操作中,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
经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架设方式的输电线路调研,不论是现场实际测量数据,还是理论计算分析,
在工程研究上,距离输电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 20m 以外,可以认为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已经相对
较小,不会对变电站(开关站、串补站)的监测数据产生较大影响。最终,笔者提出“避开进出线”的
要求为:距离边导线地面投影不少于 20m。

3 结束语
经过对《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的汇总和整理,笔者针对主要的
反馈意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根据现有的工作实际和需求,提出了采纳与否的意见,为完善监测方法
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报批稿)
[2] DL/T 334—2010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 DL/T 988—200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
[4] 限制时变电场和磁场曝露的导则(1Hz~100KHz)2011

作者简介:
范方辉(1978.10),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3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金属管道
干扰连续监测及分析
毕武喜 1 王耀忠 2 刘翼 2 姜有文 1 金鑫 2 薛致远 1

(1 中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2 中国石油西气东输华中输气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CONTINUOUS POTENTIAL SURVEY AND ANALYSES FO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LINE INTERFERENCE ON BURIED
PIPELINES
Bi Wuxi 1 Wang Yaozhong2 Liu Yi2 Jiang Youwen 1 Jin Xin2 Dong Heqiang2 Xue Zhiyuan1

(1 Petrochina Pipeline R&D Center, Langfang City, Hebei Province, 065000

2 Petrochina West-East pipeline company Huazhong branch,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7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金属管道的干扰机理,然后依据我国南方某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现

场的近 4 个月连续管地电位监测数据,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金属管道干扰特点。在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治

理方面,对常用的管道直流干扰治理方法进行了筛选和比对,最后建议采用恒电位仪阴极保护系统的方法进行治理。在

治理之前,应该对干扰段的干扰电位进行长期连续监测,计算出干扰段的排流电流量,确保恒电位仪选型合理,治理方

案安全可靠。

Abstract::Firstly, the principle of High Voltage Direction Current (HVDC) Transmission Line interference on buried pipelines is

analyzed, then 4 continuous pipe/soil potential data collecting devices are installed on HVDC interfered pipeline section. Based

on 4 months continuous survey data, typical characters of HVDC interference on pipeline are discussed. As for the HVDC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solution, the commonly used solutions for direct current interference are compared in view of

applicability. Finally, impressed current system powered by a potential controlled rectifier is suggested as a practical mitigation

solution, but before the mitigation installation, long-term continuous pipe/soil potential survey, maximum drainage current

calculation, suitable type of rectifier are necessary for mitigation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管道,干扰,监测,治理方案

Key word: HVDC, pipeline, interference, survey, mitigation design

1 背景
相对于传统的高压交流输电技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输送损耗小、线路造价低、线路走廊占地
少、系统稳定性好和调节速度快等优点。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葛洲坝-上海、天生桥-广州、三峡-常
州、三峡-广州、贵州-广东等多条±500KV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等±800KV 特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也已经投运或者正在建设。虽然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有众多优点,但是也有潜在
1
危害,比如可能会对接地极附近的埋地金属管道带来腐蚀威胁。
对于长输油气管道来说,都带有外防腐层,如石油沥青防腐层、环氧粉末防腐层和三层 PE 防腐层,
但是在管道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防腐层漏点,比如下沟时机械划伤、补口失效等,这就可能导
致管体出现腐蚀。在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极运行状态下,输电线路会通过接地极注入或者吸收大电流,
造成接地极附近的地电位偏正或者偏负。若接地极从大地中吸收电流,会在接地极附近形成低电位场,
造成附近的埋地金属管道管/地电位向正向偏移,在防腐层漏点处可能会造成管体腐蚀;若接地极向大
地中注入电流,则会造成管/地电位负向偏移,可能会出现析氢现象,容易导致氢脆和防腐层剥离。因
此,在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极运行模式下,不管接地极是注入电流还是吸收电流,都会对附近的埋地
金属管道造成安全威胁。
从机理上讲,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金属管道的电磁影响可分为感性耦合影响、阻性耦合影响和
容性耦合影响三类。直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极导线中的谐波电流、发生接地故障时的短路电流和杆
塔遭受雷击时的冲击电流,都会在极导线周围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导致附近的埋地金属管道上
产生感生纵向电动势,从而在管道与大地之间存在交流电压和交流泄漏电流,可能会对管道和人身构
成潜在安全威胁,这就是感应耦合现象;阻性耦合指的是若极导线发生对地短路,一部分短路电流会
经由铁塔的接地装置流入大地,电流在土壤中向无穷远扩散,经过输油输气管道时,管道也会产生一
定的电位升。直流输电线路单极大地运行方式下的大地回流、双极大地运行方式下的不平衡入地电流、
短路故障时的入地电流以及遭受雷击时的入地电流均会对埋地管道产生阻性耦合影响。容性耦合指的
是由于静电感应,在附近非接地金属体上会产生感应电压。输油输气管道一般埋于地下,由于大地对
低频电场具有很好的屏蔽作用,因此可不考虑容性耦合影响[1,2]。

2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管段概况
被干扰的长输埋地输气管道管径为 711mm,埋深为 1.8m 左右,外防腐层为三层 PE。高压直流干
扰源初步判定为葛洲坝一上海±500KV 直流输电线路的吴家岗接地极,离葛洲坝换流站站
35km,接地极与换流站用架空线路相连。埋地接地极为以中心塔为圆心的圆环形接地极,
直径为 500m,埋深 2m,离长江 2km,距离被干扰输气管道直线距离约为 1km。
图 1 显示了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输气站和埋地管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输气站
的上游的四个测试桩上分别安装了四台连续管地电位监测仪(465#桩、462#桩、457#桩和
456#桩),距离输气站分别为输气站的距离分别为 4km、7km、12km 和 13km。

图 1 被干扰管道现场概况示意图

2
3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数据分析
管/地电位连续电位采集仪在连续监测了近 4 个月后,对数据进行了采集,连续电位采集仪一共采
集数据 2670 组,电位采集仪记录参数为:管道对地直流电位(相对于饱和硫酸铜参比),管道对地交
流电位(相对于饱和硫酸铜参比)和温度。采集到的管/地直流电位分布见图 2~图 5,下面对管/地直流
电位进行分析。

3 462#
2
465#
(b) (c)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2 (b) (c) 1

1
0
0
4
-1
-1

-2 1 5
-2 1 4 5 2 3
2 3 (d)
(d) (a)
-3
(a) -3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Time (h) Time (h)

图2 465#测试桩管地直流电位分布 图3 462#测试桩管地直流电位分布
0.0

-0.5 457# 456#


-0.5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1.0 4 2
-1.0

-1.5
-1.5
1
5 1 4 5
-2.0
2 3 -2.0 3

-2.5 -2.5
(d)
(e) (d)

-3.0 -3.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Time (h) Time (h)

图4 457#测试桩管地直流电位分布 图5 456#桩管地直流电位分布

在图 2 和图 3 中,分别对三个特别明显的干扰冲击峰进行了编号:(a)
、(b)
、(c)和(d)。下面
分别对这三个干扰峰进行详细分析。
462#、465#管地电位图中的突变(a)如下图所示:

3
2 3 465#
462#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2
1

1
0

-1
-1

-2
-2

-3 -3

1330 1340 1350 1360 1370 1328 1336 1344 1352 1360 1368
Time (h) Time (h)

图 6 462#和 465#桩 (a)干扰峰展开图

从图 6 中可以看出,#465 和#462 号桩的电位记录仪同时捕捉到了这次干扰,时间发生在 2013.5.24


日至 2013.5.25 日之间。对于 462#桩,电位由-1.435V 急剧正向偏移到+1.262V,持续时间达 20 小时,
最大干扰强度+1.693V,之后迅速下降至-2.282V;对 465#号桩来说,管地电位由-1.248V 迅速正向偏移
+1.476V,接着偏移到+1.91V,整个阶段持续时间达 20 个小时,在此期间,管地电位最大值为+2.90V。
在过保护干扰方面,462#桩管地电位从正向干扰峰+1.59V 急剧降至-2.282V,1h 后则为-2.997V,
且持续了 10 个小时;465#桩,管地电位从-1.233V 迅速变为-2.997V(已超仪器负向量程)
,并在该值
稳定了 10 小时,之后管地电位偏移至-1.338V。
2.0
3 465#
462#
1.5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2
1.0

0.5
1
0.0

-0.5 0

-1.0
-1
-1.5

-2.0 -2
1736 1738 1740 1742 1744 1746 1748 1750 1752 1740 1744 1748 1752
Time (h) Time (h)

图7 462#和 465#桩(b)干扰峰展开图
462#、465#管地电位(b)干扰峰展开后如图 7 所示。进一步确认发现,本次正直流干扰发生在
2013.6.10 日。对于 462#桩,管地电位-1.356V 迅速上升至+1.227V,持续 9 小时后电位为+1.757V,期
间最大正值为+1.801V;对 465#号桩,管地电位由-1.271V 不断增加,干扰幅度在+1.262V 至+2.940V
之间,持续时间为 8 小时。
图 8 为 462#和 465#桩(c)干扰峰展开图,本次直流干扰发生在 2013.6.12 日到 2013.6.13 日之间。

4
2.0 462# 465#
3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1.5

2
1.0

0.5 1

0.0
0
-0.5

-1.0 -1

-1.5
-2
1780 1790 1800 1810 1820 1830 1840 1790 1800 1810 1820 1830 1840
Time (h) Time (h)

图 8 462#和 465#桩(c)干扰峰展开图

对 462#桩来说,管地电位从-1.16V 急剧增长到+1.772V,变化幅度为 2.932V,一共持续时间为 39


小时,最正管道电位达到+1.93V;对 465#,管地电位正向干扰强度在+2.124V~+2.97V 之间,持续时间
为 39 个小时。
462#、465#桩管地电位图中的突变(d)如图 9 所示:
-1.2 462# -1.2
465#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Pipe-soil potential (V (vs CSE))

-1.6 -1.6

-2.0 -2.0

-2.4 -2.4

-2.8 -2.8
2350 2360 2370 2380 2390 2400 2410 2420 2430 2355 2370 2385 2400 2415 2430
Time (h) Time (h)

图 9 462#和 465#桩(d)干扰峰展开图

从图 9 中可以看出,在 2013.7.5 日到 2013.7.8 日之间,连续 60 个小时内,462#和 465#桩的管地电


位都在-2.3V ~ -2.065V 之间,处于连续的过保护状态。
通过图 4 和图 5,可以大致看出,测试桩 456#和 457#处的直流干扰强度明显低于 462#和 465#桩处
的干扰强度,可以判定这是由于 456#和 457#桩距离高压直流接地极较远的原因导致的。通过图 2~图 5
中标注的 1、2、3、4、5 五处特征干扰峰来看,在这两个测试桩上测量的干扰数据与 462#和 465#测试
桩处的干扰数据同步,456#和 457#桩所处的干扰环境更加复杂。
总之,通过对某处典型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的连续监测,发现了在近 4 个月的时间内,发生
正向干扰时间共约为 70 个小时,最大干扰强度为+2.97V(相对于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从四处监测
仪的特征干扰峰相同来看,该管道应该受到同一个干扰源的干扰,初步判断该直流干扰源为附近的葛
洲坝-上海±500KV 吴家岗接地极。

4.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治理方案适用性分析
4.1 油气管道常用的直流干扰治理方案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属于直流干扰中的一类,其治理方案也可以参考直流干扰治理的常用方法,

5
常用的管道直流干扰治理方案有如下四种[3,4]:
(1) 直接排流法
该方法通过在被干扰管道的阳极区和直流干扰源之间直接金属跨接而实现的,仅适用于稳定的直
流干扰源,且干扰源从大地中吸收电流,管道距离干扰源最近的管段为阳极区。
(2) 极性排流法
在直接排流法的基础上,通过串联入一个二极管来限定电流的方向,使电流只可以从被干扰的管
道流向干扰源。缺点是当被干扰管道与直流干扰源电位差较小时,排流效果差。
(3) 强制排流法
适用于管道与直流干扰源电位差较小情况,排流范围大,可用于其他排流方式不能应用的特殊场
合。缺点是会影响干扰源的电位分布,且需要电源。
(4) 接地排流
适用于不能向干扰源直接排流的情况,其应用范围广泛,可适应各种情况,对其他设施干扰较小。
当采用牺牲阳极作为接地体时,可提供部分阴极保护电流,缺点是效果稍差,并且需要埋设接地床。
4.2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排流治理方案讨论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治理案例国内外都比较少,治理方法也少见报道,下面就可能的治理方案
进行探讨。通过上面对直流干扰治理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排流法、极性排流法和强制排流法都
需要直接将杂散电流排放到干扰源上,对于高压输电线路单极干扰来说并不适用,最有可能治理方案
为接地排流法。对于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单极干扰来说,一般具有干扰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
于吸牺牲阳极输出电流较小,影响范围不大,所以采用牺牲阳极接地极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此,
作者建议采用加装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的方案,具体做法是在最靠近直流接地极的管段安装阳极地
床,设置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恒电位仪采用恒电位运行模式,恒电位以可以根据直流干扰电位的
变化调整输出,缓解管道上直流干扰危害。在治理之前,应该对干扰段的电位规律进行长期监测,并
对排流电流量的范围进行计算,在恒电位仪的规格选择和恒电位仪应对各种极值干扰电位行为做系统
测试,确保排流方案安全有效。

5 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对附近埋地金属管道的干扰机理,并依据真实的高压直
流输电线路接地极对管道干扰连续监测现场数据,对单极运行模式下的干扰特点和干扰分布规律进行
了分析,并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可能的治理方案进行了筛选和适用性分析,最后推荐使用安装恒
电位阴极保护系统的方式来治理,但是其现场治理效果还需要下一步在实际治理工程检验。
参考文献.
[1] W. V. 贝克曼,W. 施文克,W. 普林兹,阴极保护手册—电化学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胡士信、王
向农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胡士信,阴极保护工程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 BS EN 50162,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by stray current from direct current systems,
2004
[4] SY/T 0017,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2006

作者简介:
6
毕武喜,1979.3 出生,博士研究生,腐蚀与防护工程师,目前在中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防腐所从事油气管道阴极保护

和交直流干扰防护工作。

7
短路故障下 500kV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分析
李永明 1,罗鹏 1,徐禄文 2,秦广 1

(1.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2.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

科学研究院,重庆 401123)

ANALYSI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500kV


SUBSTATIONDURING FAULT STATUS
Li Yong-ming1,Luo Peng1,Xu Lu-wen2,Qin Gua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Transmission Equipment & System Security and New
Technology,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2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Test &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401123,China;.)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变电站站内工频电磁场在正常运行状态及短路故障状态时的分布情况,以 500kV 变电站为例,采用


CDEGS 软件对变电站进行模型建立与工频电磁场分布的仿真计算。首先,通过将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建
立模型及该软件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变电站正常状态与短路故障情况的工频电磁场分布情况,优化变电站工频电场分
布的各种情况,为变电站站内正常运行和短路故障状态时工频电磁场的计算与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the distribution of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during normal operationstatus and
faultstatus, taking500kVsubstationfor example, CDEGSsoftwareis appliedto model the substation and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First, numerical resultsare compared to measured,which verifiesthe correctnessof the simulation. Final,
analyzing power frequencyelectromagnetic fielddistribution during normal stateandfault conditions, and optimizing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distributionin various situations,which providean effective methodfor calculation andanalysis of
othervoltage substationduring normal operationstatus and faultstatus. 
关键词:变电站;CDEGS;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仿真分析
KEY WORDS: substation; CDEGS;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simulation

0    引言 
电力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业人员对工作环境的工频电磁场分布要求越来越高[1]。
根据《电力行业作业场所工频电磁场安全防护规定(试行)  》[2]将工频电磁场安全防护等级分为三级:0
级(工频电场强度在5kV/m以下,  或磁场强度在100µT以下)、Ⅰ级(工频电场强度在5kV/m~10kV/m或磁
场强度在100µT~500µT)、Ⅱ级(工频电场强度在超过10kV/m或磁场强度超过500µT)
。 
目前,国内关于变电站内工作电磁环境的研究,以测量分析较多[3~6],而变电站工频电磁场的计算分
析还比较少[7~8]。近年来,开始利用一些软件仿真分析变电站站内电磁场分布,以 500 kV 变电站为例
采用了 IES-Coulomb 软件进行了单个设备与单相设备仿真,并与文中方法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
结果的正确性[9]。还有采用 CDEGS 对晋东南特高压变电站进行建模分析,预测了变电站线路下、保护
小室与围墙外等处电磁场强度[10],但是只分析正常状态下变电站内电磁场分布情况,而未分析短路故
障状态下工频电磁场及变电站优化情况。整体而言,软件仿真分析灵活、可靠、简捷、适用于复杂结
构的电磁环境计算。 
    本文基于某 500kV 变电站进行建模,使用 CDEGS 计算了站内离地 1.5m 处工频电磁场分布,对站
内一条路径的工频电磁场仿真计算,并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仿真分析了整个变电站稳态、短路故
障状态的电磁场分布,将仿真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到了变电站站内正常运行和短路故障状态时工频
电磁场分布情况,并为预测及优化变电站的工频电磁场提供了可靠依据。 

1    500kV 变电站的工频电磁场模型建立 
1.1 变电站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某 500kV 变电站为例进行模型建立。由于变电站内大多高压带电设备多且形状不规则,为
了得到整个变电站内工频电场的总体分布情况,在建模过程中,对变电站进行如下简化处理:将母线、
进线、出线和设备间相连的导线视为圆柱形导体,导线为良导体;不考虑变电站内如断路器、隔离开
关等电气设备对电磁场的影响。在 CDEGS 环境下,对 500kV 变电站进行建模,建模时设定地面为零
电位,作为良导体考虑。导线各相电压幅值为 500/√3kV,A、B、C 三相电压依次滞后 120°。变电站
500kV 开关场的透视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变电站 500kV 开关场区域透视图
1.2 有效性验证
为了验证构建模型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将 500kV 开关场中一条路径(如图 1 中红色虚线所示)
的工频电磁场进行仿真计算,将仿真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分别如图 2、图 3 所示。

9000 1.35
仿真值 仿真值
8000 测量值 测量值
1.3

7000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uT)

1.25
6000
1.2
5000
1.15
4000
1.1
3000

2000 1.05

1000 1
0 20 40 60 80 0 20 40 60 80
距离( m) 距离( m)  

图 2 路径上方离地 1.5m 处工频电场的计算值与实测值 图 3 路径上方离地 1.5m 处工频磁场的计算值与实测值


 
从图 2 和图 3 可以看出采用 CDEGS 软件计算的工频电磁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中电磁场分布情
况基本一致,两者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所建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的分布情况。
2  变电站正常工作状态时的工频电场计算与分析 
在以上所建模型及验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 500kV 变电站开关场在正常工况下的工频
电场分布进行仿真计算,其地面上方 1.5m 处的工频电场分布三维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工频电场分布三维图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值大都处在 5~9kV/m 之间,不超过 12kV/m。电场强度


畸变值大多出现在每一回进出线的外侧,每回线路的中间相线下电场值都较小。电场强度较大值主要
集中在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附近,这是因为带电导体法向方向电场的不连续性,同时线路的对
地高度、导线结构、计算电场点距离地面高度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导致的。最大电场强度值约为 11896V/m,
位于第 1 回出线 c 相下方断路器附近,主要是由于上方母线离地较近,并且高压带电设备较多。
根据我国工频电场职业曝露的三个安全防护等级,用三种颜色绘制了变电站内各个工频电场强度
等级的区域色块图,如图 5 所示。红色区域表示工频电场强度大于 10 kV/m 的地方(安全防护Ⅱ级,
必须控制每次接触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站内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长期暴露在这些区域;浅棕色区域
表示工频电场强度大于 5 kV/m 的地方(安全防护Ⅰ级,每次接触作业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绿色区
域表示工频电场强度小于 5 kV/m 的地方(安全防护 0 级,可安全持续工作)。因此,在变电站人员工
作期间,应尽可能的避免长期暴露在这些电场强度较大的区域。 
 
图 5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工频电场分布色块图

3  变电站正常及短路故障状态下的工频磁场计算与分析 
当变电站发生短路故障时,导线上电压降低,电流升高,使变电站站内工频电场幅值降低,磁场
幅值升高。因此,只考虑短路故障状态时的变电站站内工频磁场分布情况。
3.1 常状态时的工频磁场计算
采用 CDEGS 软件,对 500kV 变电站站内离地 1.5m 处工频磁场分布进行计算分析。由于变电站内导
线电流值大小随着负荷的大小而发生着变化。因此对工频磁场进行仿真计算时,假定每回进线的电流
值大小为 140A,每回出线的电流值大小为 70A。最终求出地面上方 1.5m 处的工频电场分布三维图及
等值色块图,如图 6、7 所示。

图 6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磁场分布三维图

从图 6 中可以看出,变电站工频磁场强度值大多在 1µT 左右,工频磁场幅值最大值为 1.97µT,远


远低于工频电磁安全防护导则规定的职业暴露限值 100µT(安全防护 0 级)。磁场强度较大值大多出
现在每一回进出线的中间导线的下方,而随着距中间导线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由于母线上的电流
值较小,因此母线下方磁场相对较小。整个变电站内的工频磁场都远远低于 100µT,站内职员可安全
持续的工作。

 
图 7 正常状态时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磁场分布色块图

3.2 故障状态时的工频磁场计算
图 8 和图 9 分别为进线发生单相、三相故障时变电站的工频磁场分布三维图。 

图 8 单相故障时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工频磁场分布三维图


 
图 9 三相故障时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工频磁场分布三维图

从图 6~7 中可以看出,第一回进线发生单相短路故障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工频磁场分布规律
相似。单相短路故障时,工频磁场大多为 100µT,大多位于安全防护 0 级。三相短路故障时,工频磁
场大多为 130µT,大多位于安全防护Ⅰ级。由于三相短路故障时各相工频磁场的叠加,使得工频磁场
的幅值比单相短路故障的稍大。
由于变电站内自动保护装置如断路器等作用时间约为 1s,因此站内磁场超过 100µT 的时间很短,
且工频磁场幅值都远低于相关准则中职业暴露限值 500µT。

4 变电站工频电场分布的优化 
根据变电站站内工频电磁场分布情况可知,不管在变电站正常运行状态下还是故障状态下工频磁
场的幅值全都远低于职业暴露限值 500µT,而变电站内工频电场却有超过职业暴露限值 10kV/m 的区域。
因此,对变电站工频电场分布进行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设备基座的高度直接影响着导线离地高度,对变电站工频电场分布进行优化即分析变电站设备基
座升高后工频电场的分布情况。如表 1 所示,分别升高 0.5m、0.6m、0.7m、0.8m、0.9m、1m、1.1m、
1.2m 后变电站站内工频电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变化情况。

表 1 不同高度下的变电站电场强度最高与最低值

开关场整体提升的高度(m)  变电站开关场电场强度最 变电站开关场电场强度最


高值(v/m)  低值(v/m) 
0 11895 316
0.5 10989 309
0.6 10795 304
0.7 10649 300
0.8 10487 294
0.9 10322 291
1 10163 287
1.1 10007 282
1.2 9861 278

如表 1 所示当变电站设备基座升高 1.2m 后,变电站内工频电场的最大值降为 9861v/m(低于


10kV/m)。优化后的工频电场分布全都符合暴露限值标准,站内职员可安全持续的工作,避免了由于
电场强度过大引起的问题。 

 
图 10 优化后 500kv 开关场区域离地 1.5m 高处的工频电场分布色块图

5    结论 
(1) 采用加拿大 SES 公司的 CDEGS 软件对某 500kV 变电站开关场工频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所建模
型建立能有效地计算变电站站内工频电磁场,仿真结果与变电站的实际测量数据都能基本吻合,
为计算其他电压等级变电站站内工频电磁场提供了准确、快速的方法。
(2) 通过对 500kV 变电站的工频电磁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变电站的工频电磁场分布规律:工频电
场强度较大值主要集中在导线交叉与靠近开关场外侧导线;工频磁场强度较大值主要位于每回导
线的中间区域,工频磁场幅值大多为 1~1.5µT。短路故障情况时,磁场强度幅值也远远低于暴露限
值 500µT。
(3) 通过对变电站工频电场分布进行优化,发现当升高 1.2m 后变电站内工频电场最大值为 9855V/m
(全
都低于暴露限值 10kV/m)。使用 CDEGS 软件能够实现对变电站工频电场分布的优化设计,且优
化过程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 阮黎东,宋福祥,孙全红. 高压变电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评价[J]. 电力环境保护,2005,21(3):
1-3.
[2] 徐禄文,李永明,刘昌盛,俞集辉,侯兴哲. 重庆 500kV 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及安全性研究[A]. 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电工数学专业委员会:,2007:6.
[3] 徐禄文,李永明,刘昌盛,等.重庆地区 500 kV 变电站内工频电磁场分析[J].电网技术,2008,
32(2):66-70.
[4] 梁振光,董霞,郑路,等.500 kV 变电站工频电场的测量与分析[J].高电压技术,2006,32(11):
81-83.
[5] 殷晓红,王立杰,佟瑶,等.变电站作业场所电磁环境分析与评价[J].黑龙江电力,2013,02:
162-165.
[6] 王文兵,丛俊,张斌.某新型 220kV 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监测及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用,2008,
05:21-23.
[7] 杜志叶,干喆渊,阮江军,等.基于 3D 模拟电荷法的变电站工频电场计算[J]. 高电压技术,2011,
37(10): 2587-2593.
[8] 王勇,陈仁全,杨廷志,等.高压变电站工频电场计算方法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0,12(2):140-143.
[9] 熊长寿,陈涛,杨帆,等. 考虑变电站内开关设备影响时站内工频电场的计算方法[J].高压电器, 2012,
48(11): 50-57.
[10] 白 锋 , 齐 磊 , 崔 翔 , 黄 冀 华 . 特 高 压 变 电 站 的 稳 态 电 磁 骚 扰 特 性 预 测 [J]. 高 电 压 技
术,2009,08:1836-1841.
[11] DAWALIBI, F. P.—DONOSO, F. : Integrated Analysis Software for Grounding, EMF, and EMI, IEEE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Power 6 No. 2 (April 1993), 19–24.


[12] CDEGS User manual, SES technologies, Montreal,2005.

[13] A. Mori, P. De Vita, and A. Freni, “Estima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generated by power lines with the

adaptive integral method,” IEEETrans. Power Del., vol. 26, no. 2, pp. 1296–1297, Apr. 2011.
[14] K. Tanaka, Y. Mizuno, and K. Naito, “Measurement of power frequency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near

power facilities in several countries,” IEEE Trans. Power Del., vol. 26, no. 3, pp. 1508–1513,Jul. 2011.
[15] 封滟彦,俞集辉.超高压架空输电线的工频电场及其影响(一)[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4):

10-14.
[16] 倪光正,杨世友,邱捷,等. 工程电磁场数值计算[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7] HJ/T 24-1998 500 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 1998.

[18] 张靓. 对 110~220 kV 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影响的探讨[J]. 电力设备, 2008, 9(9):56-58.

作者简介:

李永明(196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电力系统电磁兼容与汽车电磁兼容;

罗鹏(1988),男,硕士,研究方向为电磁场数值计算及输变电周围电磁环境;

徐禄文(1968),男,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网环保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秦广(1989),男,硕士,研究方向为电磁环境。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形成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
吴焱、余华武

南京国电南自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0003

RESEARCH OF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 IMMUNITY AND


ANT-INTERFERENCE METHOD
WU Yan, YU Huawu
Nanjing SA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 Ltd., NanJing 21000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形成的机理和其特性,介绍了抗电快速瞬变干扰采用的常用措施和所用的防护
器件。通过一个在装置模件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电快速瞬变测试问题为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实例
证明,在采取预防措施后,此装置模件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提高,能一次性通过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检测。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 (EFT) are analyzed firstly. Secondly the anti-interference methods
of EFT on device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one fault instances caused by EFT on relay output circui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esented. It proves that the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is improved when taking the specific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EFT test can be passed successfully.
关键词: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磁兼容;微机保护
KEY WORDS: EFT;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Microcomputer protection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继电保护及二次系统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这些电路的抗干扰能力比过去的电磁式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明显减弱,在电力系统
恶劣的电磁环境中经常受到电磁骚扰,甚至严重影响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工作。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
由于具有上升时间短、持续时间短、幅值高、重复频率高等特点,在众多的干扰中对微机保护装置影响较
大,微机保护装置在进行该抗干扰性试验时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本文分析了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特点和对
微机保护装置的影响,并结合实例提出相应措施。

1 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分析
1.1 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机理及特性
当直流系统中的触点断开感性负载时,触点间产生不希望的所谓间隙电弧现象,这种现象引起的电快
[1]
速暂态称为电快速瞬变 。而电快速瞬变实验就是主要验证电气和电子设备对这种来自切换瞬态过程(切
断感性负载、继电器触点弹跳、高压开关切换等)的低能量、高频率、前沿陡峭的脉冲串引起瞬变骚扰的
抗扰度。根据国际标准IEC61000-4和国家标准GB/T17626.4中的规定,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幅值根据不同的
实验等级从0.5kV到4kV,每个脉冲的上升时间为τ=5 ns、脉冲宽度50ns、能量4 mJ,其主要特点是上升时
间快、持续时间短、能量低、重复频率高、脉冲重复频率5kHz、100kHz。当脉冲重复频率为5kHz时,脉冲
群持续时间为15ms;当脉冲重复频率为100kHz时,脉冲群持续时间为0.75ms,脉冲群周期300ms。单个脉冲
波形可以用双指数函数来表示,其函数方程:
U (t ) = KV0 (e −αt − e −βt ) (1)
式中,K是比例常数,V0是电压峰值,α,β分别是与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上升时间有关的时间常数。根
据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信号的单个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确定 K = 1.26994 ,

α= 1.7986 × 10 ,β= 4.037 × 108 。由公式(1)用Matlab仿真可得图1的电快速瞬变脉冲波形。


7

图1 电快速瞬变脉冲波形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属于宽频带信号,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①快速瞬变脉冲电压的能量主要集中
在40MHz以下的频段。②40MHz~400MHz频段内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的幅值衰减不大,干扰信号能量仍
较大,不能忽视。③400MHz以上频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幅值衰减很快,到1GHz基本衰减为零,此频段
[3]
能量较小 。
1.2 电快速瞬变对保护装置的干扰途径
电快速瞬变干扰信号可通过传导、电容耦合、电感耦合及电磁辐射传播干扰能量,干扰以共模方式施
加到微机保护装置的诸如电源端口、 交流电压、电流端口、开入/开出端口和通信端口。如果设备各端口
没有良好的抗干扰措施,则干扰信号就会通过这些端口进入设备的后续电路,进入后续电路主要通过传导
和电容耦合进行传播。一方面,干扰信号进入电路板的信号地线,任何地线都有阻抗,这必然会在公共地
线上产生压降,对公用该地线的其他电路单元造成干扰。另一方面,由于电路板元器件特性和布局以及布
线的差异,使共模干扰转换为差模干扰叠加在电路中,影响数字系统的正常工作。
1.3 抗电快速瞬变干扰措施
在抗电快速瞬变干扰上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1)阻断耦合通道,增加滤波回路,变压器增加屏蔽减少
分布电容、光电隔离信号、强弱电信号走线分离、回路上增加铁氧体磁珠抑制干扰、电路板内合理分区布
[4]
线等;2)增加去耦电容、良好接地等;3)另外还可以在软件中加入有效指令来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 。在
实际设计中根据不同情况施加灵活应用以上措施。

2 实例分析
笔者在设计一个继电器开出模件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的是松下DSP24VDC继电器,为了能监控继电器
是否正确动作,选用了DSP2A的继电器。用一个触点作为出口,另外的一个触点作为返校,通过电平转换到
CPU的IO管脚。单个开出回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模件单个开出回路原理图

模件设计要求达到4级电快速瞬变测试标准。在对开出端口OUT1、OUT1’做电4级快速瞬变测试时,CPU
没有给继电器发动作指令,同时继电器也没有在测试中误动作,但是模件的出口返校信号动作。用示波器
测量A点在测试过程中的波形,波形如图3所示。

图3 A点处示波器实际波形图

图3中是单个的脉冲图形,在整个测试过程中,A处的干扰是由图3这样的一系列单个脉冲组成,脉冲重
复频率和测试仪器输出的脉冲重复频率相同。可以看出,此脉冲的幅值比较高,峰值达5V左右,经过计算
这个幅值足以使得三极管Q1处于饱和态,使到CPU的出口动作返校信号动作。
在实际的模件上测试,DSP2A继电器两个开出触点之间的分布电容约有6pF左右,正如前面分析,电快
速瞬变主要能量集中在400MHz以下频段,用Multisim对此电路仿真,可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干扰通过DSP2A
继电器两个开出触点之间的分布电容串入到后续电路中,造成了如图3所示的情况。此电路中,C1电容也有
滤波的作用,但是C1的电容值不能太大,太大会影响开出返校的动作时间,同时本模件程序中,已经设计
对此返校信号的必要滤波处理,但是,如果程序中对此信号的采集是外部干扰脉冲信号重复频率的倍频的
话,仍然会使得程序有开出误报的可能。所以必须使得干扰脉冲信号的幅值减少,以至于不能使后续的三
极管导通。
为了限制干扰信号的幅值,可以在回路中串联磁珠铁氧体磁珠。铁氧体磁珠由铁的氧化物、钴、镍、
锌及稀土元素组成,其磁导率为复数,表示为:
μ=μ' − jμ″ (2)
其中,μ′为弹性磁导率,构成感性阻抗;μ″为粘性磁导率,构成阻性负载,且随频率增高而增加。
铁氧体磁珠的等效电阻由电感Ls和电阻Rs组成的串联电路,其阻抗Zs可表示为:
Z s = jω Ls + Rs = jωL 0 (μ' −μ″ ) (3)

D0
L 0 = 2n 2 × 10 −9 × H × ln (4)
D1
其中,Ls为等效电感量,Rs为等效电阻值,L0为空心电感量,n为磁芯上的导体匝数,H为铁氧体磁珠长
[4]
度,D0和D1铁氧体磁珠的外径和内径 。由式(3)可知,铁氧体磁珠的抗干扰能力与其本身的磁特性及几何
尺寸有关,对于同种磁芯的磁珠而言,其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外径越大,抑制效果越好。由铁氧体磁珠
的阻抗特性可知,随着频率增加其阻抗Zs不断增加,铁氧体磁珠在低频段的阻抗主要由电感分量组成,且
阻抗非常小;而在高频段,其阻抗主要取决于电阻分量,此时感性分量小。因此铁氧体磁珠可以很好的抑
制电快速瞬变的高频干扰,并将其能量转化为热量散发出去。这样对以前的电路修改如图4所示。

图4 改动后的单个开出回路原理图

对修改后的电路做4级电快速瞬变测试,图5为改动电路后A点处在实验时的干扰脉冲示波器波形图,可
以看出,在回路中串了磁珠后,干扰量的幅值明显减小,经过计算此时的干扰信号的峰值,不能使三极管
Q1导通,三极端处于截至态,这样就解决了开出误报的可能。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测试时模件未再发
生开出误报。

图5 改动电路后A点处示波器实际波形图

3 结论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微机保护装置面临着越来越恶劣的电磁环境,对其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和设计
是十分必要的。电磁兼容设计应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根据各个端口电路本身的特性,分析干扰路径,
结合试验,在对干扰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寻求解决方法;要选择合适的抗干扰器件和进行合理有效的
电路设计提高装置的抗干扰性能,这样节约时间与费用,提高设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贺景亮.电力系统电磁兼容[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HE Jing-liang. Power System 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ty[M].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ess,1993.
[2] 王剑乔.微机保护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5,31(10):36-38.
Wang Jianqiao. Research on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 Immunity for Relay Protection Equipment[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5,31(10): 36-38.
[3] 康伟.基于 MATLAB 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形成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11,
33(4):25-27.
Kang Wei.Study on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Procedures of EFT/B[J].Power System &
Automation, 2011,33(4):25-27.
[4] 王尧.智能漏电断路器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32(4):129-133.
WANG Yao.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nterference of intelligent residual current-Operated circuit
breaker[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12,32(4): 129-133.

作者:吴焱,1976,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025-83537922,yan-wu@sac-china.com。
 

作业场所噪声仿真分析研究
徐禄文,邹岸新,欧 熙,籍勇亮
.(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 401123)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RESEARCH OF WORKPLACE NOISE
XU Luwen, ZOU Anxin,Ou Xi, JI Yongliang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Test &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401123,China;)

摘要:为了提高企业噪声职业卫生评价水平,基于噪声计算理论及现行多个噪声职业卫生标准,开发了作业场所噪声仿

真分析及评价软件。该软件能同时实现多个作业点噪声值的预测和个体日 8h/周 40h 接触等效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完

成作业人员日/周接触(噪声强度、时间)卫生评价,以及噪声职业危害分级评价,还能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作业场所噪

声的分布状况。本文以某发电厂磨煤车间为例进行了具体仿真分析及评价。该研究有利于促进噪声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

开展和企业健康高效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evaluation about noise, a type of workplace noise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software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noise calculation theory and multiple noise current occupational health standards.

The software can simultaneously achieve the prediction of noise values in multiple operating points and calculate the exposure

equivalent of noise value at 8h / week 40h. The operators’ days / week exposure (noise intensity, duration) health assessment and

noise occupational hazard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noise distribution

in workplace is graphically illustrated by noise contour line. Finally, take the case of the coal-pulverizing plant of a power plant,

its noise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re conducted. The study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noise occupational health

evaluation and health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related businesses.


关键词:作业场所;噪声;职业卫生;仿真;评价

Keywords: workplace; noise; occupational health; simulation; evaluatio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噪声污染就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之一。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长时间接触还会损害健康。特别是那些在噪声环境中的
[1]-[6]
作业人员,不仅他们接触噪声的时间较长,而且噪声强度较大,他们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 。因
此,在对噪声源实施必要的治理外,应加强对噪声作业环境的卫生评价,以便更好地实施对作业人员
[7]
的健康保护 。
[8]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新的职业卫生标准 ,在职业卫生工作的要求上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
这就对职业卫生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在噪声作业环境的职业卫生评价中体现得尤
[9]-[11]
为明显,体现为噪声测点众多,且涉及的相关计算较为繁琐 ,这些给职业卫生评价分析工作带来
了一定困难和不便。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卫生工作,促进作业场所噪声分析和评价效率,本文
对作业场所的噪声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和评价研究,并以某发电厂磨煤车间为例,对其场所的空间噪
声进行了预测和噪声的职业卫生评价。

1.噪声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更好指导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国家卫生部相继颁布了
多个有关噪声的职业卫生标准。下面介绍几个与场所噪声值预测和职业卫生评价相关的标准。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GBZT 189.8-2007),主要介绍了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规
 

范及测量结果的等效计算,即工作场所非稳态噪声等效为稳态噪声的计算,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
的噪声强度等效为 8h 的等效声级计算,非每周 5d 工作制的特殊工作所接触的噪声等效为每周 40h 的
等效声级计等。如下(1)-(3)式:
⎛1 n /10 ⎞ (1)
LAeq.T =10lg⎜ ∑Ti10 Aeq.T i ⎟dB( A)
L

⎝ T i=1 ⎠
Te (2)
LEX .8h = LAeq.Te + 10 lg dB( A)
T0
⎛1 n ⎞ (3)
L EX .W = 10 lg ⎜ ∑ 10 0.1( LEX .8 h ) i ⎟
⎝ 5 i =1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了工作场所稳态、非稳态及
脉冲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如表 1—2 所示:
表 1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备注
[dB(A)]
5d/w,8h/d 85 非稳态噪声计算 8h 等效声级
5d/w,≠8h/d 85 计算 8h 等效声级
≠5d/w 85 计算 40h 等效声级

表2 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n,次) 声压级峰值[dB(A)]
n≤100 140
100<n≤1000 130
1000<n≤10000 12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规定了进行工业企业设计时,生产噪声车间和非噪声作
业车间的噪声限值,除了要求劳动者在噪声作业场所应满足 GBZ 2.2-2007 的限值要求外,还规定了非
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设计要求,如表 3 所示;

表3 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设计要求

地点名称 噪声声级 dB(A) 工效限值 dB(A)

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 ≦75
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 ≦60 ≦55
主控室、精密加工室 ≦7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 4 部分_噪声》(GBZT 229.4-2012) 是 GBZ 2.2-2007 的配套标


准,噪声作业分级是对噪声暴露危害程度的评价,也是为控制噪声危害及进行量化管理、风险评估提
供重要依据,如表 4 所示:
 

表 4 噪声作业分级

分级 等效声级 8h(dB) 危害程度


Ⅰ 85≤LEX,8h<90 轻度危害

Ⅱ 90≤LEX,8h<94 中度危害

Ⅲ 95≤LEX,8h<100 重度危害

Ⅳ LEX,8h≥100 极重危害
注:表中等效声级 LEX,8h 与 LEX,w 等效。

2. 仿真软件开发及校验
2.1 场景抽象
噪声作业场所往往很复杂,除了声源和作业点位置以外,还有各种物体形成的屏障(包含简化后
的建筑物、围墙和其它屏障等),共同组成了场景的元素。为了准确分析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状况和形
象展示仿真场景,需要对场景空间中的主要元素进行建模。以作业场所地平面为基础,选取地面上某
一点为坐标原点,划定 X 方向与 Y 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上为 Z 方向,建立三维空间数学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 1 作业场所空间建模示意图

场景:作业场所内场景的总体信息。包括场景的温度 t,湿度 ρ,场景背景噪声 Loct,则场景的


表示方式为:Scene(t,ρ,Loct)
噪声源:产生噪声的各种元素。设作业场所共有 n 个噪声源,第 i(1≤i≤n)个噪声源的空间位置
为(xsi,ysi,zsi),倍频带噪声声功率级为 Loct si,则噪声源的表示方式为:S={Si(xsi,ysi,zsi,
Loct si)|i=1 to n}
作业点:将要预测噪声值的某一空间位置。设作业点的空间位置为(xr,yr,zr),所处位置背景
噪声的倍频带声压级为 Loct r,则预测点的表示方式为:R(xr,yr,zr,Loct r)
屏障:作业场所中各种起隔声屏障作用的障碍物。设作业场所共有 k 个屏障,第 i(1≤i≤k)个
屏障在 XOY 平面上投影的起始点为(xbsi,ybsi),终点为(xbti,ybti),屏障的高度为 hbi,则屏障
的表示方式为:B={Bi (xbsi,ybsi,xbti,ybti,hbi)| i=1 to k }
2.2 作业场所噪声计算方法
作业场所噪声计算包括近场噪声计算和远场噪声计算。
为准确判断变电站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状况,需要对噪声设备的近场噪声进行计算。假设计算结果
 

为 RJ ,实测结果为 Rc ,如果离噪声源距离为噪声源半径的 m 倍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即可


Rj

,当 m=1 时,可得到: k1 RJ ≤ Re ≤ k 2 RJ (k1 ≤ 1


将声源处理为远场声源。 k 2 ≥ 1) ,当 m 越大时, k1 与
k 2 越接近于 1,当 m 达到某一值 n 时, k1 = k 2 = 1 。因此,当预测点离噪声源距离为噪声源半径的 m
(n≥m≥1)倍以内,近场噪声可以按照公式(4)对理论值进行一定的调整,超出这个范围按照远场计
算方法进行计算。近场环境下,由于各个频段的噪声分布及衰减规律可能不一样,因此,可以按照 8
个倍频带分别设置公式(1)中的参数 n 和 k 2 。
1 ⎡n − m
Rj = ⎢ (k2 − 1) + 1⎤⎥ R j (4)
⎣ n −1 ⎦
远场噪声计算参照文献[12]的计算方法。根据有关标准中噪声户外传播声级衰减计算的基本方法
[13-15],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计算按如下公式计算:
Loct(r)= Loct ref(S)-(Aoct div + Aoct bar + Aoctatm + Aoct gr+Aoct exc) (5)

其中: Loct ref(S)—由点声源产生的倍频带声功率级;Aoct div —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Aoct bar


—屏障引起的衰减;Aoct atm —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Aoct gr —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Aoct exc —其
它多方面效应引起的衰减。其中声屏障衰减计算公式如下:
⎡ 1 1 1 ⎤
Aoct bar = −10 lg ⎢ + + ⎥
⎣ 3 + 20 N 3 + 20 N 3 + 20 N 3⎦
1 2 (6)
Ni—菲涅耳数,Ni =2×δi/波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δi—声程差,m,对于如图 2(a)所示的
单屏障:
δi =SOi+ROi-SR (7)
对于如图 2(b)所示的双屏障:
δ= (d ss + d sr + e)2 + a 2 − d (8)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 a 是 SR 连线在图 2 投影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图 2 声屏障衰减计算示意图

2.2 软件的校验
为了验证该软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选择了某 110kV 变电站一台主变压器周围 1.5m 处的 4 个近场
测点(测点 1、2、3、4)以及该变电站边界处的 2 个远场测点(测点 5、6),进行现场噪声测试,测点示
意图如图 3 所示。将测试结果和本软件预测结果进行对照,如表 5 所示。从表 5 可以看到,本软件近
场及远场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接近,证明了该软件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
 

表 5 实测结果和软件预测对比

测点 实测(dB) 预测(dB) 差值(dB)

1 83.5 83.3 0.2


2 82.4 82.8 -0.4
3 82.8 83.2 -0.4
4 83.1 82.8 0.3
5 47.8 46.8 1.0
6 50.9 48.2 1.8

图 3 某变电站噪声测试点示意图

由于在远场进行测试时,受环境噪声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而在近场测试时,受
环境噪声影响较小,所以测试结果准确度高。通过表 1 还可以看出,实际远场测试值与本软件预测值
最大相差 1.8dB,实际近场测试值最小相差 0.4dB,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该软件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
准确性。

3 .仿真分析及评价
3.1 建模分析
本文以某发电厂磨煤车间为例,进行作业场所噪声仿真分析及职业卫生评价建模。设置该场所及
其元素的相关参数包括:磨煤车间的长度、宽度、温度、湿度,值班室、控制室、球磨机、排粉机空
间位置、作业点空间位置及场景属性,作业人员噪声接触时间,噪声源声功率等。该磨煤车间的噪声
职业卫生分析及评价模型如图 4 所示,图 5 为作业人员在各个作业点的噪声接触时间情况。

图 4 某发电厂磨煤车间建模图 图 5 作业点噪声接触时间

3.2 作业点噪声分析与评价
3.2.1 作业点噪声接触时间限值分析及评价
为实现对该磨煤车间的噪声职业卫生状况进行评价,需要对每一个作业点噪声进行预测,并根据
噪声大小确定该作业点日/周接触时间限值,为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图 6 是该磨煤
车间中 10 个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及日/周接触时间限值预测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作业点 1,等效 A
声级是 89.8dB,在该噪声值下,作业人员在一天的接触时间不得超过 2.65 小时,一周的接触时间不得
 

超过 13.25 小时;而在非噪声作业点 9,即值班室,


其等效 A 声级是 58.4dB,该噪声值完全满足 GBZ1-2010
中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噪声声级设计要求,可以全天、整周进行接触。通过该预测和分析,可以
快速得出多个作业点的噪声值及日/周接触时间限值。

图6 作业点噪声预测
3.2.2 作业点噪声危害程度评价
为实现对噪声暴露危害程度进行评价,根据 GBZT 189.8-2007 对该磨煤车间作业人员在一周内多
个作业点每天的作业时间及噪声强度进行综合计算,给出 LEX,8h 与 LEX,w,并根据 GBZT 229.4-2012
来判定每天及整周的危害等级。图 7 是该磨煤车间作业人在实际噪声接触时间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
卫生评价。从图中可以看出:作业人员在周一可以达到 GBZT 229.4-2012 中规定的限值要求,不存在
职业危害,而在周二至周六的工作时间里,噪声值均达到了 GBZT 229.4-2012 中规定的轻度危害,而
在一周的接触等效噪声值也达到了 GBZT 229.4-2012 中规定的轻度危害。

图 7.作业点职业卫生评价

图 8.作业点职业卫生状况
3.2.3 作业场景噪声分布图像分析
职工在不同作业点进行作业时,其接触的噪声值有可能会不同。为了全面评价作业场所的职业卫
生状况,需要对作业场景的噪声分布进行预测与评价。利用该软件的图形输出功能可以对职工作业场
 

所的噪声分布大小进行输出。该软件还将 GBZT 189.8-2007 中规定的限值纳入到图形中,能以二维等


值线平面图的形式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区域大小进行展示,某发电厂磨煤车间的作业场景噪声分布图
像如图 9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职工作业在某一噪声卫生限制下的范围。该软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不同的噪声职业卫生限值,进而可通过等值线来展示不同噪声限值下的安全作业范围。图 7 展示的是
磨煤车间在 85dB(A)下的卫生工作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红线范围内,超出了标准 GBZ1-2010 中规
定的限值,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噪声,保证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

图 9 某磨煤车间噪声职业卫生分析

4 .结论
为了促进噪声作业环境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本文基于噪声计算理论及相关噪声职业卫生标准,
建立了职业卫生分析与评价模型,利用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作业场所噪声仿真分析及评价软件”对噪
声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通过仿真分析,能够同时实现多个作业点噪声值预测和个体日 8h/周 40h 接触等效计算,有利
于提高噪声职业卫生评价效率。
(2)根据作业人员日/周噪声接触强度可计算出等效接触时间限值,为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提
供重要依据。
(3)通过计算分析,能够判断非噪声作业点的等效声级是否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为噪
声防护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4)能够实现个体的噪声职业危害分级评价,为控制噪声危害及进行量化管理、风险评估提供重要
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保卫,李德富,张玉庚,等.锅炉制造业工人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调查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
病杂志,2003,21(5):374-375.
[2]陈恩明,张建中,杨士兴.某铁矿井下噪声对凿岩工听觉系统的损害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
20(6):447-448.
[3] 符古雅,邹志方,李伯灵,等.某化工厂稳态噪声对听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
6(1):20-22.
[4]戴英健 付家胜 满一晓等. 铜采选作业工人职业性听力损伤资料分析.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
专业委员会 2008 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45-48
[5]MohrG C, Cole JN, Guild E et al. E ffects of low frequency and in frasonic noise on man. A erospaceM
edicin e, 1965; 36: 817-824.
 

[6] Broner N. J. The effect of Low frequency Noise on people. Sound and Vib.1978;(9): 483-500
[7]李金奎,邵华,张志虎.职业卫生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J].中国职业医学 vol.35,No.2.
[8]卫生部.GBZ149-2002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9]陈泽萍,李强.变电站环境噪声评价与防治[J].电力环境保护,2008,24(1):61-62.
[10]高华北, 张花玲, 周湘晖等.工作场所噪声评价模板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 (2):
174-175
[11]周新祥.噪声控制技术及其新进展[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12]徐禄文,刘小玲.变电站环境噪声三维空间衰减模型及算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

175-180.
[13]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17247.2-1998 声学 户外声传播的衰减 第 2 部分:一般计算方
法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14]环境保护部.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5]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9613-2 Acoustics — Attenuation of sound during
propagation outdoors [S].1996(E).

主要作者简介:

徐禄文,1967.1;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磁与可听噪声环境影

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电网环境保护及职业卫生方面的研究。

邹岸新,1985.12;硕士;工作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磁与可听噪声环境影响重庆

市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电网环境保护及职业卫生方面的研究

欧 熙,1972.10;工程师;工作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电能计量方面的研

究工作。

籍勇亮,1979.8;博士;工作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磁与可听噪声环境影响重庆

市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电网环境保护及职业卫生方面的研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输变电
工程》的主要特点
肖曙光 曹 勇 范方辉 何李生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浙江杭州 310012)

THE MAIN FEATURES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 FOR CHECK AND ACCEPT OF COMPLETED PROJECT>
XiaoShuguang CaoYong FanFanghui HeLisheng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 Hangzhou 310012)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输变电工程》的主要特点。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 for check and accept of completed project>.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 环境保护 验收 规范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eck and accept, technical

regulations.

自 2005 年 5 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下达计划至 2013 年 6 月历时 8 年,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
术规范 输变电工程》编制基本定稿。该规范编制基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
影响类》(HJ/T 394)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发〔2000〕38 号”)两个技术规范,结合输变电工程具体特点,总结输变电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调查、
监测实践经验,体现近年来管理上的新要求,对输变电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监测工作提出了
规范性要求,具有一些新特点。

1.关注工程建设的合法性
(1)本规范明确了应调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核准、初步设计、工程试运行等手续是否完备。
(2)规定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时,应调查变更手续是否齐全。
(3)对于改、扩建工程,应调查改、扩建工程建设前原有工程的概况及环境保护审批情况。

2.对输变电工程环境监测因子做出新规定
(1)交流输变电工程监测因子: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
(2)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监测因子:合成电场、噪声。
(3)换流站监测因子: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合成电场、噪声。
(4)规范未提出无线电干扰、离子流密度(直流工程)、直流磁场(直流工程)三个因子监测要
求,与新修订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报批稿)相关规定一致。

3.突出输变电工程主要影响为生态影响、电磁环境影响和声环境影响
3.1 生态影响调查
输变电工程的特点是点线结合,点多线长,每个点占地范围小,工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分割,
其生态影响主要是工程占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施工期植被砍伐造成局部植被减小,施工期地表扰动
造成施工区局部短期水土流失。
生态影响调查内容和方法与 HJ/T 39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基本
一致。本规范强调了应重点对验收调查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森
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进行调查。
考虑到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有专项验收,本规范未对水土保持作调查要求,仅要求从自然生态影
响和农业生态影响两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3.2 电磁环境影响调查
3.2.1 调查内容
(1)电磁污染源调查:主要是指 33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包夹敏感目标的情况,当包
夹线路中心线间距小于 100m 时,应对相关输电线路工程进行调查。
(2)防护措施调查:应重点对环评及其审批文件、设计文件要求的电磁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
查。
(3)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调查。规范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进行了定义:“电磁环境影响评价需
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工厂等有公众居住、工作或学习的建筑物”。
3.2.2 电磁环境监测
规范明确了电磁环境监测一般规定和站式工程及线路工程电磁环境监测的具体要求。
(1)电磁环境监测一般规定:监测点位选取应考虑代表性及与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监测点的一致性。
验收调查范围内有环保问题投诉的敏感目标均应监测。
(2)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串补站等站式工程电磁环境监测包括敏感目标监测和厂界监测。
站式工程各侧围墙外敏感目标均应按代表性原则布点监测。
厂界监测一般在站式工程围墙外 5m 处布置监测点,如在其他位置测量,应说明监测点位与工程
相对位置关系及环境现状。
规范未对站式工程断面测量提出要求。
(3)线路工程电磁环境监测包括敏感目标监测和断面监测。
规范明确了线路工程跨越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均应进行监测,其他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按有代表性
原则进行监测。对线路包夹的敏感目标监测布点,应考虑相关线路的综合影响。
线路断面监测,应按照电压等级、排列方式和线型等选择代表性断面进行监测。对于跨省级行政
区的线路工程,每个省级行政区内至少应选择一处断面进行监测,如不具备断面监测条件,应说明原
因。
3.3 声环境影响调查
3.3.1 调查内容
(1)噪声源调查:包括工程本身噪声源和环境背景噪声源调查。
(2)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查:由于输变电工程从项目立项到建成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工
程所在地声环境状况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声功能区划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应在竣工验收调查时调查
工程所在地声功能区划。
(3)噪声防治措施调查:主要是应对照环评及批复文件、设计文件要求,调查噪声防治措施落实
情况。
(4)声环境敏感目标调查。
3.3.2 声环境监测
(1)站式工程厂界噪声监测:应符合 GB 12348 的要求。监测点应尽量靠近站内高噪声设备。一
般情况下可在每侧厂界设置若干代表性监测点;如有超标现象,应沿噪声衰减方向合理布点监测至噪
声小于标准值处。
(2)敏感目标噪声监测:应符合 GB 3096 的要求。

4.兼顾其他影响调查
4.1 水环境影响调查
由于变电站等站式工程生活污水量较少,含油污水只有事故状况下才可能产生,污水经处理后回
用,不外排或很少外排,污水对水环境基本无影响,故简化了水环境影响调查内容,未对污水监测提
出具体要求,仅规定了水污染源及排放情况调查、污水处理工艺调查、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查要求。
4.2 固体废物影响调查
固体废物调查内容:应调查施工期弃土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变电站等站式工程运行期废蓄电池
及工作人员生活垃圾等处理方式。
4.3 社会环境影响调查
输变电工程不涉及集中连片大规模拆迁情况,拆迁不会产生新的环保问题,故未将拆迁安置作为
验收调查内容。规范明确了社会环境影响调查内容包括拆迁迹地恢复情况调查和文物古迹、人文遗迹
影响调查。
4.4 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调查
输变电工程运行期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为变电站、换流站等站式工程设备冷却油外泄污染风险,
因此应重点调查站式工程运行期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等设备冷却油外泄污染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事故
油池等应急设施和措施、事故油池巡查和维护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4.5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落实情况调查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落实情况调查内容和要求与 HJ/T 39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一致,规范要求按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调查;调查工程建设、施工、
运行单位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环境保护人员设置情况,调查环境监测计划落实情况,调查
环境保护相关档案资料的齐备情况等。

5.明确编制验收调查报告的工程需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明确了编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的工程,需开展公众意见调查。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
查样本数、调查内容与 HJ/T 39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基本一致。

6.验收调查、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成为本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1)验收调查、监测单位资质:验收调查、监测应由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
单位承担。
(2)验收调查、监测技术人员资格:验收调查技术人员应持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
调查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监测人员需持有相应资质的部门颁发的相应监测项目的上岗考核合格证。
(3)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验收调查、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国家有关规定、监测
技术规范和有关质量控制手册进行。
(4)监测仪器要求:监测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经计量部门检定或校准合格,并
在有效期内。
(5)监测数据处理及报告要求:验收监测数据处理和填报应按国家标准、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和实
验室质量手册规定进行;监测报告应进行三级审核。
(6)责任:验收调查单位应对验收调查结论负责。环境监测单位应对其出具的监测结果负责。建
设单位应对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基础资料真实性负责并全面负责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HJ/T 394-2007).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
“环发〔2000〕38
号”.2000.

作者简介:

肖曙光(1967 年 11 月—)
,高级工程师,从事辐射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特高压同塔四回交流线路电磁环境
的最优相序和最差相序分析
刘阳 1,崔翔 1,赵志斌 1,李健 2,马凌 2

(1.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2.中南电力设计院,

武汉市, 430071)

THE ANALYSIS OF BEST AND WORST PHASE SEQUENCE FOR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QUADRUPLE-CIRCUIT UHV
TRANSMISSION LINES ON THE SAME TOWER
LIU Yang1, CUI Xiang1, ZHAO Zhi-bin 1, LI Jian2 , MA Li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lternat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wit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2. Central Southern China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Wuhan 430071, China)

摘要:利用现有的计算方法,预测了不同相序排列方式下双回 1000kV 与双回 500kV 同塔架设的同塔四回线路的工频电

场、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通过一个拟建杆塔结构,分析了相序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得出了最优相序和最差相序。最

优相序可以显著改善电磁环境,尤其对工频电场有很好的限制作用。分析了在相间距、导线对地高度和层间距变化时,

最优相序是否依然最优以及优化程度,确立了最优相序适用范围。

ABSTRACT: From the view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the paper has computed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Audible Noise

(AN) and Radio Interference (RI). The paper has finally gotten the concepts of the best sequence and the worst sequence after

analyzing all the possible phase sequences through a case of planed quadruple-circuit tower with a 500kV double-circuit and a

1000kV double-circuit UHV lin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best phase sequence can improve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specially notably for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n addition, to how much degree of the influence the phase sequence can make on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has also been analyzed while taking the phase spacing, conductor-layer spacing and the height

as variables, and finally get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for best sequence.
关键词:相序;电磁环境;同塔四回线路;最优相序;最差相序

KEY WORDS: UHV transmission line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four-circuit lines; best phase sequence; worst phase

sequence;

0 引言
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增强,输电工程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超高压、特高压发
展建设的关键性因素[1]。电磁环境决定了输电线排列方式、导地线类型、输电走廊宽度、民房拆迁范
围等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输电网的建设费用。为了提高输电的经济性,在输电
线路的建设初期,就应该对它的电磁环境进行计算和研究,从而合理的设计出输电线的类型和杆塔结
构,使得建成后的输电线的电磁环境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
关于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国内外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电
磁环境预测方法。国际大电网会议第 36.01 工作组提出了计算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方法[2]。关于无线
[3]
电干扰的计算,1986 年出版的 CISPR18-3 中提出了分裂数不超过 4 的交流输电线路的经验公式 。1996
年在 CISPR18-3 的补充版及 2010 年出版的 CISPR18-3 中又针对分裂数大于 4 的输电线路提出了激发函
数法[4-6]。关于可听噪声的计算,国内采用了美国邦纳维尔电力局推荐的公式[6]。总之,输电线路电磁
环境的预测方法比较成熟[2-7]。
我国部分地区输电走廊非常紧张,为了提高走廊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采用同塔多回输电线
路进行输电成为一种发展趋势[8]。而且这种方案已经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淮南-上海 1000kV
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工程、750kV 兰州东-平凉同塔双回输电工程、500kV 同塔四回利梅线工程等。有
关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国内外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1,9-12],导线间距、相序排列、导线空
间排布、导线分裂数、导线分裂间距及导线对地高度都是影响线路电磁环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
明,不同相序排列情况下,电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11]。有关相序对四回线路电磁环境的影响,也有文
献做了分析[13-18]。但是论及相序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做全面的分析。如文献[14]只对典型的 7 种相
序做了比较,文献[15]只对典型的 4 种相序做了比较。文献[16-18]对 500kV 同塔四回线路的电磁环境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最优相序布置。
由于同塔四回特高压线路的塔形结构与同塔 50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的塔形结构存在差异,即
导线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电磁环境的某些量如无线电干扰的计算方法会
有所不同。因此上述文献中的结论对于特高压同塔四回线路是否适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本文通
过对典型塔形的计算,提出了最优和最差相序的概念,并讨论了最优相序的适用性。

1 计算方法
1.1 工频电场、磁场的计算
工频电场、磁场均采用国际大电网会议第 36.01 工作组推荐的方法进行计算[2,6]。为了便于和限值
进行比较,本文中计算点取为对地高度 1.5m 处。
1.2 表面电场强度的计算
早期的表面电位梯度计算方法有马克特-门格尔法[18],此法的特点是计算简单,精确度能满足一般
的工程应用的要求。后来又有一些更精确的计算方法如模拟电荷法、矩量法和逐步镜像法[19,20],这些
方法计算更加精确,但是计算量较大。经过对上述几种方法的验证比较,发现马克特-门格尔法的计算
结果与其他方法差异很小,已经达到工程应用的计算精度,故本文选择马克特-门格尔法进行计算。
1.3 可听噪声的计算
可听噪声的计算采用 BPA 推荐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6]。为方便与限值进行比较,本文中可听噪声
计算点取距边相 20m、高 2m 处。
1.4 无线电干扰计算
鉴于本文中同时涉及到 4 分裂 500kV 线路和 8 分裂 1000kV 线路。本文参考了[22]中同塔四回线路
的计算方法-混合法,即采用激发函数法和经验公式法分别计算 1000k V 和 500kV 线路的干扰场强,再
将场强值进行叠加得到总的无线电干扰值。
由激发函数得到的雨天值折算为晴天值时,需要减去 16~25dB,本文按平均值 20.5dB 来修正[10]。

2 电磁环境限值
2.1 工频电场、磁场限值
我国的特高压线路的工频电场限值仍与 500kV 线路完全一样[6]:邻近民房时,民房所在处离地 1m
高处的未畸变场强限值为 4kV/m。本文按 4kV/m 确定走廊宽度。
ICNIRP 将 100μT 作为公众照射的工频磁场限值,本文采用了这一限值。
2.2 可听噪声限值
距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 20m 处,雨天可听噪声限值为 55dB(A)[6,10]。
2.3 无线电干扰限值
我国 1000kV 限值暂取为 58dB(μV/m)
(距边相投影外 20m 处,参考频率为 0.5MHz,双 80%值)
[6,23,24]
,或晴天条件下 55 dB(μV/m)[10,25,26]。500kV 线路限值为 55dB(μV/m)[6,27]。本文算例同时
存在 1000kV 和 500kV 线路,选取 1000kV 线路对应的限值,即 58 dB(μV/m)
(双 80%值)或者 55 dB
(μV/m)(好天气平均值),本文采用后者作为限值。

3 计算模型
双回 500kV 与双回 1000kV 同塔架设时,通常 1000kV 线路采用垂直排列方式,导线用 I 串或 V 串
悬挂;500kV 线路采用三角形排列,导线用 V 串悬挂。图 1 是导线的几何位置,所有数字表示距离,
单位为 m。导线弧垂按 27m 计算。回路Ⅰ、Ⅱ为 1000kV 回路,计算电压取 1100kV,采用的导线类型
为 LGJ-630/45、8 分裂、子导线直径为 33.60mm、分裂间距 400mm;回路Ⅲ、Ⅳ为 500kV 回路,计算
电压取 550kV,采用的导线类型为 LGJ-630/45、4 分裂、子导线直径为 33.60mm、分裂间距 450mm。
地线采用 LBGJ-240-20AC,导线直径为 20mm;土壤电阻率取 100Ω·m;海拔 0m。

Ground wires 44.17

24.92

Ⅰ 26.47

28.00

20.80 85.35 100.75


65.05
43.27
Ⅲ 24.96 Ⅳ
44.74 27.00

12.00

图 1 导线空间布置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相序的影响
为了研究相序对电磁环境的影响,本文计算了上述模型在所有相序(共 1296 种)下的电磁环境。
通过计算发现,工频电场较小,不会对本模型的线路设计形成限制。例如一种极端情形, 1000kV 每
回容量取极限值 12000MW、500kV 每回取 1850MW 时,工频磁场任意相序下计算结果最大值为 47μT,
仍小于限值。鉴于此,下文将不列出工频磁场的计算结果。表 1 列出了电磁环境各种电磁环境指标取
最大和最小值时的相序排列情况。其中 E 表示工频电场最大值,kV/m(rms.);S 表示走廊宽度,m;AN
表示可听噪声,dB(A);RI 表示好天气下无线电干扰,dB(μV/m);相序排列情况对应图 1 所示Ⅰ、Ⅱ、
Ⅲ、Ⅳ回路的相序,各回路中导线按照从上到下、顺时针的顺序设定成如表中所示的相序。
由于相序排列的重复性,一种计算结果可能对应几种不同的相序排列,表 1 给出了各指标最大、
最小时的一种可能相序排列。作为补充,表 2、3 分别给出了工频电场最大值最小和最大情况下的全部
相序排列形式。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在任意相序排列下,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离限值都还有一定裕
度,工频电场成为唯一制约导线选型和杆塔设计的指标。表 2 所示六种相序均可以得到最小的 E 和最
小的 S,此时的电磁环境指标是最优的,故将表 2 中的相序称为最优相序。而表 3 中的相序将获得最差
的电磁环境,称为最差相序。
如表 2、3 所示,一共有 6 种最优相序和 6 种最差相序。由于相序的重复性,6 种最优相序排列下
的 E、S、AN、RI 相同;6 种最差相序排列下的 E、S、AN、RI 相同。
在最优相序下,E 和 S 同时达到最小值,说明最优相序对 E 和 S 的改善是同步的。E 和 S 决定了
导线的对地高度和走廊宽度,因此,最优相序能改善电场环境指标,提高了同塔四回特高压交流输电
工程的经济性。最优相序和最差相序情况下的工频电场,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的比较如图 2~4 所示。
由图 2 可知,最优相序的工频电场有较大的改善,比最差相序减小了约 2.5kV/m;走廊宽度也有明显
的减小。另外从图 3、4 中,可以发现,最优相序的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较最差相序均有一定的减小,
说明最优相序在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方面也具有优化作用。

表 1 电磁环境各量的最大最小情形

各种电磁环
E S AN RI
境最大最小 可能的相序排列
(kV/m) (m) (dB(A)) (dB(μV/m))
情形
E 最大 10.57 48.01 51.13 50.09 ABC;ABC;ABC;BAC

E 最小 8.03 40.79 50.76 46.38 ABC;BAC;BCA; CAB

S 最大 10.54 49.09 52.57 49.88 ABC;BAC;BAC;BAC

S 最小 8.03 40.79 50.76 46.38 ABC;BAC;BCA;CAB

AN 最大 9.82 47.06 53.72 52.68 ABC;BCA;ABC;CBA

AN 最小 8.91 41.39 48.78 47.50 BCA;BCA;CAB;ACB

RI 最大 9.04 46.25 53.58 51.45 ABC;CBA;ABC;BCA

RI 最小 9.31 42.77 49.77 46.19 ABC;ABC;ACB;CBA

表2 6 种最优相序

1 2 3 4 5 6
ABC;BAC ACB;CAB CAB;ACB CBA;BCA BAC;ABC BCA;CBA
BCA;CAB CBA;BAC ABC;BCA BAC;ACB ACB;CBA CAB;ABC

表3 6 种最差相序

1 2 3 4 5 6
ABC;ABC ACB;ACB CAB;CAB CBA;CBA BAC;BAC BCA;BCA
ABC;BAC ACB;CAB CAB;ACB CBA;BCA BAC;ABC BCA;CAB

53
12 最优相序
最优相序 最差相序
52.5
最差相序
10
52
地面工频电场强度(kV/m)

可听噪声(dB(A))
8 51.5

51
6

50.5
4
50

2
49.5

0 49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距 线 路 中 央 的 距 离 ( m) 距 线 路 中 央 的 距 离 ( m)

图 2 最优相序与最差相序工频电场横向分布 图 3 最优相序与最差相序可听噪声横向分布

53
最优相序
52 最差相序
51
无线电干扰场强E(dB(μV/m))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距线路中央的距离( m)

图 4 最优相序与最差相序无线电干扰横向分布
4.2 最优相序的适用性分析
图 1 中的塔形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相序可以获得最优的电磁环境。当水平间距、层间距、导线
对地高度不同于图 1 的算例时,最优相序的电磁环境是否依然最优。本节将对最优相序的适用范围进行分
析。
(1)水平间距的影响
在图 1 所示基础上,将水平间距在-4~6m 之间以 1m 为间隔进行调整。间距调整为正表示间距增大,
为负表示间距减小,所有相邻两导线之间间距都要进行调整。
经过计算发现,水平间距在该变化范围内变化时,最优相序依然能获得最优的工频电场;最差相序的
工频电场依然最差。并且在最优相序下,其他环境指标 RI、AN 都没有超过限值。在最优相序和最差相序
情况下,E 和 S 在间距变化时的计算结果分别在图 5、6 中示出。
从图中可见,在整个间距变化过程中,最优相序的 E 较最差相序减小了 2.5~3kV/m,走廊宽度 S 减小
了 8m 左右。
(2)层间距的影响
500kV 最小层间距 10m,750kV 最小层间距 12.5m[28],1000kV 最小层间距暂时取为 15m。故可以在图
1 所示基础上,将层间距在-4~6m 之间以 1m 为间隔进行调整,此范围较大,足以反映工程设计中的所有
可能情形。
12 60

11
50
10
工频电场最大值Emax(kV/m)

大于4kV/m区域宽S(m)
9 40

8
30
7

水平间距变化时最优相序 水平间距变化时最优相序
6 20
层间距变化时最优相序 层间距变化时最优相序

5 对地高度变化时最优相序 对地高度变化时最优相序

水平间距变化时最差相序 10 水平间距变化时最差相序
4 层间距变化时最差相序 层间距变化时最差相序
对地高度变化时最差相序 对地高度变化时最差相序
3 0
-4 -3 -2 -1 0 1 2 3 4 5 6 -4 -3 -2 -1 0 1 2 3 4 5 6
间距变化 ∆x ( m) 间距变化 ∆x ( m)

图 5 工频电场 E 随间距的变化情况 图 6 走廊宽度 S 随间距的变化情况

经过计算发现,层间距在该变化范围内变化时,最优、最差相序依然与表 2、3 中一样,且在最优相


序下,RI、AN 没有超出限值。最优相序下,RI、AN 没有超出限值。从图中可见,在间距变化时,最优相
序的 E 较最差相序减小了 2 ~3kV/m,走廊宽度 S 减小了 8m 左右。
(3)对地高度的影响
由于 500kV 在非居民区的最小对地高度为 11m[28],故可以在图 1 所示几何结构的基础上,将对地高度
在-1~6m 之间以 1m 为间隔进行调整。
计算结果表明,导线对地高度变化时,最优相序下,RI、AN 没有超出限值。E 和 S 在间距变化时的计
算结果分别在图 5、6 中示出。从图中可见,在高度变化时,最优相序的 E 较最差相序减小了约 2.5kV/m,
走廊宽度 S 减小了 7m 以上。随着对地高度的增加,最优相序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当线路保持图 1 所示的回路排列方式,导线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时,最优相序的电磁环境
始终最优。

5 结论
1) 对于本文讨论的回路排列方式,双回 1000kV 与双回 500kV 线路同塔架设时,可听噪声与无线电干扰
均满足限值要求。工频电场是电磁环境的主要限制因素。
2) 不同相序的电磁环境有较大差异。工频电场最大差异为 2.5kV/m;走廊宽度最大差异约 8m;可听噪声
和无线电干扰的最大差异均可达 5dB。
3) 按最优相序布置导线时,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线路电磁环境,尤其是工频电场,因此按照最优相序来
设计线路,将获得最优的电磁环境。
4) 对于实际工程中不同的导线布置,最优相序始终不变。

参考文献
[1] 王立成. 同塔多回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1.
WANG Licheng.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mpact from Ultra-High Voltage Multi-circuits
transmission lines on the Same Tower[D]. Changchu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lin
University, 2011.
[2] 国际大电网会议第 36.01 工作组.输电系统产生的电场和磁场[M].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
[3] IEC CISPR 18-3 1984, Radio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head power lines and high-voltage
equipment[S].
[4] IEC CISPR Publish 18-3 AMD 1 1996, Radio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head power lines and
high-voltage equipment[S].
[5] IEC CISPR 18-3 2010, Radio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head power lines and high-voltage
equipment[S].
[6] 刘振亚. 特高压电网[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DL/T 691-1999 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S], 2000.
DL/T 691-1999, Methods of calculation of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high voltage overhea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S], 2000.
[8] 徐建国. 对国外超高压同塔多回送电线路技术的调研分析[J]. 电力建设, 2001, 22(7): 15-18.
XU Jianguo.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ransmission line technique of EHV multiple-circuit on the same
tower abroad [J].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2001, 22(7): 15-18.
[9] 王晓燕.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WANG Xiaoyan.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ultra-high voltage AC transmission lines[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2011.
[10]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皖电东送淮南-上海输变电工程---淮南-皖
北-浙北-上海线路工程初步设计, 第六卷第一册:1000kV 同塔双回电磁场研究[R]. 2008.
[11] 张 广 洲 , 张 业 茂 , 万 保 全 等 . 特 高 压 同 塔 双 回 线 路 导 线 布 置 的 优 化 [J]. 高 电 压 技 术 , 2008,
34(9):1839-1843.
ZHANG Guangzhou, ZHANG Yemao, WAN Baoquan,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nductor configuration for
UHV double- circuits transmission lines[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8, 4(9):1839-1843.
[12] 陈国庆, 张志劲, 孙才新等. 500kV 同塔双回线路导线排列方式对电气特性的影响[J]. 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6):60-62.
CHEN Guoqing, ZHANG Zhijin, SUN Caixin, et al. Influence of arrangement manner of lead to the electric
characteristic for 500kV double 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3,
26(6):60-62.
[13] 吴健, 吕平海, 葛春鹏等. 不同电压等级同塔四回架设线下工频电场分布研究[J]. 华东电力, 2011,
39(8): 1262-1265.
WU Jian, LV Pinghai, GE Chunpeng, et al.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four-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s on the same tower with different voltage degrees[J].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2011, 39(8):
1262-1265.
[14] 马文超. 500kV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分析[J]. 电力建设, 2010, 31(2): 41-43.
MA Wenchao.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500 kV 1-tower 4-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J].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2010, 31(2): 41-43.
[15] 张晓, 贾振宏, 吴锁平等. 500/220kV 混压同塔四回线路电磁环境的仿真分析[J]. 电网技术, 2010, 34(5):
207-211.
ZHANG Xiao, JIA Zhenhong, WU Suoping, et al. Simulation analysis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quadrup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voltage classes on the same tower [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0, 34(5): 207-211.
[16] 张晓.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电气学院, 2010.
ZHANG Xiao. Research on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transmission line on the same tower[D].
Hangzhou: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2010.
[17] 张晓, 周浩, 赵斌财等. 500k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最优相序布置[J]. 中国电力, 2010, 43(2): 44-47.
ZHANG Xiao, ZHOU Hao, ZHAO Bincai, et al. Research on ptimized phase sequence arrangements for 500
kV quadrup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on the same tower[J]. Electric Power, 2010, 43(2): 44-47.
[18] 陈稼苗. 500kV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问题研究[D]. 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
CHEN Jiamiao. Research on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500kV quadruple-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 on
the same tower[D]. Baod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2010.
[19] G..E.Adams. Voltage gradients on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J].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Part III.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1955, 74(3): 5-11.
[20] IEEE Corona and Field Effects Subcommittee Report Radio Noise Working Group. A survey of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ransmission line conductor surface voltage gradients[J].IEEE T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1979, 98(6): 1996-2014.
[21] 庄池杰, 曾嵘, 龚有军等. 交流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J]. 电网技术, 2008, 32(2):56-60.
ZHUAGN Chijie, ZENG Rong, GONG Youjun, et al. Calculation methods of radio interference caused by AC
transmission line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8, 32(2):56-60.
[22] 刘杰, 赵志斌, 崔翔. 基于混合法的不同电压等级同塔四回线路无线电干扰计算[J]. 电网技术, 2009,
33(20): 168-172.
LIU Jie, ZHAO Zhi-bin, CUI Xiang. Radio interference calculation of four circuit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voltage classes on same tower by hybrid method [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9, 33(20): 168-172.
[23] 舒印彪. 1000kV 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电网技术, 2005, 29(19): 1-6.
SHU Yinbiao.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1000kV AC UHV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5, 29(19): 1-6.
[24] 万保权, 邬雄, 张光洲, 等. 500kV 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电磁环境参数测量研究[R]. 武汉: 武汉高压研
究所, 2005.
WAN Bao-quan, WU Xiong, ZHANG Guang-zhou, et al. The research on the parameter-measur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500kV transmission lines and substations [R]. Wuhan: Wuhan High Voltage
Research Institute, 2005.
[25] 邬雄, 万保权. 高压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研究[R]. 武汉: 武汉高压研究所, 1992.
WU Xiong, WAN Bao-quan. The research on the limits of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high voltage overhea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R]. Wuhan: Wuhan High Voltage Research Institute, 1992.
[26] 舒印彪, 刘泽洪, 袁骏, 等. 2005 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输电论证工作综述[J]. 电网技术, 2006,
30(5):1-12.
SHU Yinbiao, LIU Zehong, YUAN Jun, et al. A Survey on demonstration of UHV power transmission by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in the year of 2005[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6, 30(5): 1-12.
[27] GB/T 15707-199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S].
GB/T 15707-1995, Limits of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AC high voltage overhea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S].
[28] GB50545-2010,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S].
GB50545-2010, Code for design of 110kV~75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正极性单点电晕放电可听噪声时域波形拟合及分析

正极性单点电晕放电可听噪声时域波形
拟合及分析
李学宝,崔翔,卢铁兵,张娣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
ANALYSIS AND FITTING OF THE TIME-DOMAIN WAVEFORM OF THE
AUDIBLE NOISE CAUSED BY SINGLE CORONA SOURCE UNDER POSITIVE DC
VOLTAGE
Li Xue-Bao, Cui Xiang, Lu Tie-Bing, Zhang D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lternat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wit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摘要:本文基于实验室搭建的可听噪声时域测试平台,获得了正极性单点电晕放电产生可听噪声的时域波形。根据可听

噪声时域波形的脉冲特性,本文给出了用于拟合可听噪声的时域波形的分段双指数模型,并定义了用于描述可听噪声的

波形参数。同时,基于可听噪声测试数据提取了双指数模型中的特征参数,给出了特征参数和波形参数统计特性分析结

果。

ABSTRACT: The time-domain waveforms caused by single positive corona source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udible noise

platform in the indoor laboratory. Based the impuls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udible noise in time-domain, a piecewise

double-exponential model is used for fitting the waveform of the single audible noise. Besides, the parameters for describing the

recorded audible noise waveform are defined in this paper. At last,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meters in the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and the waveform parameter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test data of the audible noise.
关键词: 直流电晕放电,单点,可听噪声,脉冲特性,双指数模型

KEY WORDS: DC corona discharge, single point, audible noise, pulse characteristics, double-exponential model

引言
随着直流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提高,输电线路电晕放电产生可听噪声问题已成为直流输电线路导
线选型、线路优化设计及环境保护等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研究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
[1-3]
声的特性及机理,对于建设满足环境友好型的直流输电线路具有重要意义 。
目前国内外关于直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研究主要基于电晕笼导线或是试验线段的长时间的频域
测试结果,总结出经验公式来对直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进行预测[4-5],然而,经验公式的适用范围往往
有限。同时,采用频域测试方法获得的可听噪声的频谱往往反映的是电晕放电一段时间内的综合效应,
只能获得可听噪声的幅值信息,无法获得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的相位信息。因此采用频域测试方
法往往很难反映出可听噪声产生的机理。
而采用时域测试方法来研究电晕放电可听噪声的特性,实现噪声信号的实时采集和记录,可以获
得可听噪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估计和有效剔除背景噪声对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的影响。
而且借助可听噪声频域处理方法[6-7],也可以方便地从时域信号中获得可听噪声的频域特性。因此,采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2011CB2094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3XS07)
Supported by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2011CB209402)an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13XS07)
用可听噪声时域测试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获得电晕放电可听噪声的特性,有利于电晕放电可听噪声的
机理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放电噪声时域特性已有研究,Robert Edward Klinkowstein[8]对单次火花放电产生的噪
声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放电产生的声波(“N 波”)的表达式。Petr Yuldashev 等
人[9]采用声学和光学的方法也对火花放电产生的 N 波特性进行了研究。而 C. Ayrault 等人[10]对火花放电
产生的声波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正。然而,对于输电线路电晕放电来说,导线一般处于弱电离状态,电
晕放电产生的声波相对于大气压来说很小[11],与火花放电产生的声波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火
花放电产生的声波理论和特性对于实际电晕放电产生的噪声研究已不再适用。
文献[12]和[13]中给出了脉冲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的时域波形,然而由于脉冲放电所施加的电压持
续时间很短,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难以反映真实直流电晕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特性,因此脉冲放电并
不能等价于真实的电晕放电。
对于实际的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来说,导线电晕一般是导线上一系列随机点电
晕的综合效果[5],因此研究单点电晕放电可听噪声的特性,可以避免多个放电点之间的相互影响,且
单一放电点的电晕放电也便于观测和控制,更有利于揭示电晕放电特性及可听噪声产生机理,可以为
实际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特性及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基于实验室内搭建的可听噪声时域测试平台,获得了单点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的波形,
基于最小二乘法采用分段双指数模型对可听噪声时域波形进行了拟合,并对模型参数及可听噪声的波
形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实验平台介绍
1.1 电晕笼
实验布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实验采用电晕笼结构,电晕笼长度为 1.5m,直径为 60cm,其是采用
30 根直径为 10mm 的光滑导体围成,实验导线长度为 3m,直径为 3mm,导线对地高度为 1.41m。实
验时在电晕笼上加高压,导线位于低压侧,此时若电晕笼上加负极性电压将等价于导线上加正极性高
压,对于导线来说相当于正极性电晕放电,导线两端分别采用 337Ω 的电阻接地,实现端接匹配。实验
中采用直流源声屏蔽箱来屏蔽直流源的噪声,以有效屏蔽直流电源的声音对可听噪声测试的影响。

图 1 实验现场照片
1.2 实验导线
实验导线采用直径为 3mm 的光滑不锈钢导线,在导线中间位置嵌入一个直径为 1mm 的金属球,
金属球的一半凸出导线表面作为单点电晕放电源,具体如图 2 所示。此单点放电源相对于导线的其他
位置场强较大,可以在较低的电压下起晕,因此实验中可以用于模拟单点电晕放电。
1.3 可听噪声测试系统
为了获得直流电晕放电的噪声时域特性,采用 1/2 英寸自由场传声器作为声音传感器,其有效的
频率范围为 10Hz-20kHz,其输出可听噪声信号经过放大,利用数据采集卡进行数据采集。采用 labview
编制的控制程序来进行控制,控制界面如图 3 所示。控制程序除可以进行可听噪声信号的时域采集和
存储功能外,还具有对可听噪声信号进行 1/3 倍频分析,计权分析及计算等效声压级等功能。

图 2 导线及放电点 图 3 可听噪声测试系统控制界面

2 可听噪声时域波形拟合
2.1 可听噪声测量结果
将传声器正对放电点放置,距放电点的水平距离为 70cm,距地高度为 1.4m。实验时环境温度
22.4℃,相对湿度为 43%。图 4 为电压为 52.8kV 下测量得到的可听噪声的时域波形,图中也给出了单
个噪声脉冲的局部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单点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是由一系列具有双极性脉冲特性
的脉冲串组成。由于正极性电晕放电会往复经历着放电起始、发展和抑制三个阶段,可听噪声每个脉
冲对应着一次电晕放电过程。
0.3

0.2

0.1
声压 /Pa

-0.1

-0.2
0 0.2 0.4 0.6 0.8 1
时间/s

0.3

0.2

0.1
声压/Pa

-0.1

-0.2
0.4386 0.4387 0.4388 0.4389 0.439 0.4391
时间/s
图 4 可听噪声测量波形及局部放大图
图 4 中当无可听噪声脉冲时,仍存在噪声信号,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室背景噪声引起的。为了更为
准确地获得可听噪声的特性,采用语音增强算法[14-15]对脉冲参数进行提取,以剔除背景噪声的影响。
2.2 可听噪声脉冲波形参数的定义
为了能够描述可听噪声的时域波形,定义如下参数:
(1)正半波 10%时刻 tp10 和负半波 10%时刻 tn10,分别为正半波上升沿 10%正峰值对应时刻和负
半波上升沿 10%负峰值对应时刻。定义这两个时刻主要是由于背景噪声的影响,可听噪声波形会存在
一定的波动性,且在正半波初始时刻和负半波终止时刻附近波动较大,正半波初始过零时刻和负半波
终止过零时刻不容易确定,因此定义正半波 10%时刻和负半波 10%时刻作为噪声表达式拟合的起点;
(2)正半波 50%时刻 tp50 和负半波 50%时刻 tn50 分别为正半波上升沿 50%峰值对应的时刻和负半
波上升沿负半波峰值的 50%对应的时刻;
(3)正半波峰值时刻 tpm 和负半波峰值时刻 tnm 分别为正半波正峰值对应的时刻和负半波负峰值对
应时刻;
(4)正半波过零时刻 tp0,对应可听噪声正负半波分界点。

图 5 可听噪声时域波形及参数定义

在此基础上定义如下波形参数:
(1)可听噪声脉冲宽度 Tw= tn50 -tp50,从正半波上升沿最大正峰值 50%处开始到负半波上升沿最
大负幅值 50%处结束的脉冲波形持续时间;
(2)可听噪声脉冲视在持续时间 Td= tn10- tp10,从正半波上升沿最大正峰值 10%处开始到负半波上
升沿最大负幅值 10%处结束的脉冲波形持续时间。
2.3 双指数模型拟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可听噪声的时域特性,根据可听噪声时域波形的特点,以正半波的过零点为
界,对可听噪声波形进行分段拟合,拟合波形的表达式的形式为:

p (t) = ⎨
(
⎧ p1 (t) = K1 pm1 e −α1 ( − t + tp 0 ) − e − β1 ( − t + tp 0 )) 0 < t ≤ t p0 (1)
(
−α ( t − t )
⎪ p2 (t) = K 2 pm 2 e 2 p 0 − e 2 p 0

− β ( t −t )
) t p 0 ≤ t < tn 0

其中:K1,K2,α1,α2,β1 和 β2 为未知参数,tp0 为正半波结束过零点,tn0 为负半波结束过零点,pm1


为噪声波形的正峰值,pm2 为噪声波形的负峰值,各参数定义如图 3 所示。
为了确定式(1)中的未知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16-17]构造式(2)和式(3)所示的目标函数:
i = N1 2

(
F1 = ∑ ⎡⎣ p1i − K1 pm1 e −α1 ( − ti +t p 0 ) − e − β1 ( − ti +t p 0 ) ⎤⎦ ) (2)
i =1
i = N2 2

F2 = ∑ ⎡⎣ p 2i ( )
− K 2 pm2 e −α 2 ( − ti + t p 0 ) − e − β 2 ( − ti + t p 0 ) ⎤⎦ (3)
i =1

其中:p1i 和 N1 分别为在区间 0 < t ≤ t p 0 上的采样值及总的采样点数,ti 为对应的采样时刻,p2i 和 N2 区


间 t p 0 ≤ t < tn 0 上的采样值和总的采样点数。未知参数将满足使两式达到最小值,对于式(2)有:
i = N1
∂F1
∂K1
= −2 ∑ ⎡ p1i − K1 pm1 e 1 i p 0 − e 1 i p 0 ⎤
i =1

−α ( − t + t ) − β ( −t +t )
⎦ ( ) (4)

(
⋅ e
−α1 ( − ti + t p 0 )
−e
− β1 ( − ti + t p 0 )
)=0
i = N1
∂F1
∂α1
= 2 ∑ ⎡ p1i − K1 pm1 e 1 i p 0 − e 1 i p 0 ⎤
i =1

−α ( − t + t ) − β ( − t +t )
⎦( ) (5)

(
⋅ K1 pm1 (−ti + t p 0 )e
−α1 ( − ti + t p 0 )
)=0
i = N1
∂F1
∂β1
= −2 ∑ ⎡ p1i − K1 pm11 e 1 i p 0 − e 1 i p 0 ⎤
i =1

−α ( − t + t ) − β ( − t +t )
(
⎦ ) (6)

(
⋅ K1 pm1 (−ti + t p 0 )e
− β1 ( − ti + t p 0 )
)=0
通过求解(4)-(6)的非线性方程即可确定各未知参数 K1,α1 和 β1,而对于式(3)中的未知参
数,采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解 K2,α2 和 β2。
(K1=3.059, α1=7.95e4, β1=19.95e4;K2=1.396, α2=3.55e4, β2=39.7e4)
采用上述方法对可听噪声的单个脉冲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图 6 所示,图中测量结果和拟合结果
的波形相关系数[18]为 0.9658。因此采用式(1)的双指数波模型对单个可听噪声脉冲进行拟合,可以达
到较好的效果。
对式(1)取 Fourier 变换有:

P ( jω ) = ∫ p (t ) e
− jωt
dt
−∞
(7)
tp0 ∞

∫ p (t)e ∫ p (t)e
− jω t − jωt
= 1 dt + 2 dt
0 tp0

将 p1(t)和 p2(t)的表达式带入并进行积分得单个可听噪声脉冲的 Fourier 变换表达式为:


− jω t −α t
K1 pm1e p 0 K1 pm1e 1 p 0
P ( jω ) = −
α1 − jω α1 − jω (8)
− jωt p 0 − β1t p 0 − jω t p 0 − jωt p 0
K1 pm1e K1 pm1e K 2 pm 2 e K 2 pm 2 e
− + − +
β1 − jω β1 − jω α 2 − jω β 2 − jω
根据式(8)的表达式做出单个噪声脉冲的幅频特性如图 7 所示。图中测量结果是对测量得到的单
个可听噪声脉冲取 FFT 分析得到的,拟合结果是根据式(8)给出的幅频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双
指数波模型来描述单个可听噪声脉冲波形在频域上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0.15 -6
x 10
测量曲线 3.5
拟合曲线 测量结果
0.1 3 拟合结果

2.5
0.05
声压(Pa)
声压/Pa

0 1.5

-0.05
0.5

-0.1 0
2 3 4 5 6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10 10 10 10
时间/s x 10
-5
频率(Hz)

图 6 可听噪声脉冲拟合结果和测量结果 图 7 单个可听噪声脉冲幅频特性
3 可听噪声时域波形参数分析
3.1 双指数模型参数分析
保持实验布置不变,改变电晕笼上施加的电压的大小,在每个电压下记录 10s 的可听噪声数据。
如前所述,可听噪声时域波形是由一系列噪声脉冲组成,不同电压下记录的可听噪声脉冲数及脉冲时
间间隔如表 1 所示,其中脉冲时间间隔定义为相邻两个可听噪声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可听噪声脉冲时
间间隔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如图 8 所示,图 8 中采用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表征时间间隔的波动范围。
随着导线电压的增加,放电点电晕放电会更加密集,相同时间内放电产生可听噪声脉冲数有所增
加,脉冲时间间隔有所降低,且时间间隔的波动范围也有所降低。

表 1 不同电压下 10s 内记录的可听噪声

脉冲个数及时间间隔

电压(kV) 噪声脉冲 脉冲时间间隔(ms)


个数 平均值 方差
52.8 499 19.97 4.3
53.2 1142 8.75 1.18
53.6 1870 5.34 0.58
54.4 3652 2.73 0.57
55.0 4397 2.27 0.61
55.4 4572 2.18 0.58
图 8 可听噪声脉冲时间间隔随电压的变化曲线
56.0 4793 2.08 0.63
57.0 5203 1.92 0.57

采用 2.3 中的拟合方法,对每个电压下每个可听噪声脉冲进行拟合,计算出对应的拟合参数进行统
计分析,各参数随电压变化如图 8 所示,在每幅图中均采用平均值及标准偏差来表征各模型参数的波
动范围。
4
40 x 10
10
20
1

α1
K

0 5

-20 0
52 53 54 55 56 57 58 52 53 54 55 56 57 58
电压/kV 4 电压/kV
40
x 10
8

20 6
2

α2

4
K

0
2
-20 0
52 53 54 55 56 57 58 52 53 54 55 56 57 58
电压/kV
电压/kV

(a)参数 K (c)参数 α
5
x 10
6

β1
2

0
52 53 54 55 56 57 58
5 电压/kV
x 10
6

4
β2
2

0
52 53 54 55 56 57 58
电压/kV

(e) 参数 β

图 9 双指数波模型参数随电压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1)在同一电压下各拟合参数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可能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电晕
放电的随机性,相应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拟合误差造成的;(2)在本文所述的实验条
件下,不同电压参数 K 的平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 K1 其平均值处于 5.5-10 区间,而 K2 的值在 4-6.5
之间,同一电压下 K1 的值要大于 K2 的值;
(3)不同电压下拟合参数 α 的平均值存在一定差异,对于 α1
其平均值在 5.2×104-6.5×104,而 α2 的平均值在 3.6×104-5×104 之间,同一电压下 α1 大于 α2;
(4)不
同电压下参数在 2.4×105-2.6×105 之间变化,而参数 β2 在 1.1×105-2.3×105 之间变化,同一电压下 β1
要大于 β2。
3.2 可听噪声频域特性分析
可听噪声的水平一般采用声压级(单位:dB)来描述,同时,为了能够用声压级来统一量度声音
的客观量及人对声音的主观感受,目前可听噪声的评价一般采用 A 计权网络从频域对声压级进行修正
[1,19]

如前所述,采用信号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可听噪声的时域测试结果计算出其频域特性。图 10 中给
出了电压为 52.8kV 时可听噪声的 1/3 倍频带 A 计权频谱图,图中测量结果为剔除背景噪声后可听噪声
的频谱,拟合结果为对可听噪声测量值的每个噪声脉冲按照式(1)拟合后的计算出的可听噪声的频谱。
测量结果和拟合结果对应的总的声压级为 42.2dB(A)和 43.3dB(A)。从图 10 中可以看出在低频段测量结
果和拟合结果相差较大,但总体趋势的比较接近。

40

20
声压级/dB(A)

-20
测量结果
拟合结果
-40

-60

-80 2 3 4
10 10 10
频 率 /Hz

图 10 可听噪声的 1/3 倍频频谱


图 11 中给出了不同电压下可听噪声的 A 计权声压级的测量结果和拟合结果,从图 11 中可以看出,
可听噪声总的 A 声级随着电压增加有所增加,且图中总的 A 计权声压级拟合结果比测量结果大,但最
大相差不超过 2dB(A),造成测量结果和拟合结果间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为:
(1)可听噪声脉冲拟合误
差累积的结果;
(2)背景噪声的影响,采用式(1)来拟合可听噪声脉冲,可能无法反映背景噪声造成
的可听噪声脉冲波形的波动。
60
测量结果
拟合结果
55
等效A计权声压级/dB(A)

50

45

40

35
52 53 54 55 56 57
电 压 /kV

图 11 不同电压下等效 A 计权声压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晕放电的随机性,还不能给出比较准确的可听噪声脉冲的时间间隔、峰值及
各拟合参数的统计模型,图 10 和图 11 中给出的可听噪声的 1/3 倍频频谱及声压级的拟合结果只是基于
可听噪声时域测试数据,对每个可听噪声脉冲按照式(1)进行拟合后计算出的。
3.3 可听噪声波形参数特性分析
根据 2.2 中的定义,图 12 中给出了不同电压下可听噪声脉冲宽度和视在持续时间随电压的变化曲
线。从图 12 中可以看出同一电压下脉冲宽度和视在持续时间均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而它们的平均值在
不同电压下变化不大,脉冲宽度在 50μs-60μs 的范围内,而实在持续时间在 170μs -185μs 的范围内。

(a) 脉冲宽度随电压变化曲线 (b) 视在持续时间随电压变化曲线

图 12 脉冲宽度和视在持续时间随电压变化曲线

4 结论

本文基于实验室内搭建的可听噪声时域测试平台,获得了正极性单点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的
时域波形,根据可听噪声时域波形特点,提出了分段双指数模型来模拟单个可听噪声波形,研究结果
表明:
(1)单点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的时域波形是由一系列双极性双指数脉冲组成,每个脉冲可以采用
分段双指数模型来拟合;
(2)由于电晕放电的随机性,同一电压下本文给出了双指数模型参数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在本文
所述的实验条件下,对于 K1 其平均值处于 5.5-10 区间,而 K2 的值在 4-6.5 之间,同一电压下 K1 的值
要大于 K2 的值;参数 α1 其平均值在 5.2×104-6.5×104,而 α2 的平均值在 3.6×104-5×104 之间,同一
电压下 α1 大于 α2;参数在 2.4×105-2.6×105 之间变化,而参数 β2 在 1.1×105-2.3×105 之间变化,同一
电压下 β1 要大于 β2;
(3)由于电晕放电的随机性,同一电压下脉冲宽度和视在持续时间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其平
均值随电压变化不大,脉冲宽度在 50μs-60μs 的范围内,而视在持续时间在 170μs -185μs 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路遥,齐晓曼,张广州,等.±500kV 葛南线和宜华线可听噪声频谱特性及影响因素[J].高电压技术,


2010,36(11): 2754-2758.
LU Yao, QI Xiaoman, ZHANG Guangzhou, and etc. Spectrum characters of the audible noise from ±500kV
Ge-Nan and Yi-Hua transmission line and affecting factors [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0, 36(11):
2754-2758.
[2] 谭闻,张小武.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研究综述[J].高压电器,2009,3(45):109-112.

Tan Wen, Zhang Xiaowu. Research review on audible noise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line [J]. High Voltage
Spparatus, 2009, 3(45): 109-112.
[3] 刘元庆,郭剑,陆家榆.基于电晕笼试验的特高压正极直流线路可听噪声频谱特性[J]. 高电压技术,
2013, 39(6):1324-1330.
LIU Yuanqing, GUO Jian, LU Jiayu. Audible nois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UHVDC positive line using
corona cage [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3, 39(6): 1324-1330.
[4] A.C. Baker, M.G. Comber, and K. E. Ottosen.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rona performance of conductor
bundles for 800kV transmission lin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1975, 94:
1117-1130.
[5] P.Sarma Maruvada. Corona Performance of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M].Research Studies Press
LTD.2000
[6] GB/T 3241-1998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S], 1998.
GB/T 3241-1998 Octave-band and fractional octave band filters [S], 1998.
[7] 尹秉奎,徐敏,黄镇昌.基于 Labview 的噪声测试分析仪[J]. 现代制造工程,2006,9:87-89.
Yin Bingkui, Xu Min, Huang Zhenchang. Virtual instrument for noise measurement and analyzing based on
Labview [J].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006, 9: 87-89.
[8] Robert Edward Klinkowstein. ‘A study of acoustic radiation from an electrical spark discharge in air’,
Master thesi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74.
[9] Petr Yuldashev, Sebastien Ollivier and etc. Nonlinear propagation of spark generated N-waves in air:
modeling and measurements using acoustical and optical methods [J]. 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 128(6): 3321-3333.
[10] C. Ayrault. P. Bequin and S. Baudin. Characteristics of a spark discharge as an adjustable acoustic source
for scale model measurements [C]. Proceedings of the acoustics 2012 Nantes conference, 2012.
[11] F Bastien. ‘Acoustics and gas discharges: applications to loudspeaker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1987, 20, pp. 1547-1557.
[12] P. Heroux, N. Giao Trinh. ‘A statistical study of electrical and acou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sative
corona’, IEEE Paper no. A 76 122-2, IEEE/PES Winter Meeting, New York, January 1976.
[13] Ren Chengyan, Ran Huijuan, Wang Jue and etc. Investigation of Nanosecond pulsed discharge and its
audio characteristics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 [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3, 39(8): 2038-2044.
[14] Jaes. Lim, Alan V. Oppenheim. Enhancement and bandwidth compression of noisy speech [J].IEEE of
Proceedings, 1979, 67(12):1586-1604.
[15] 冯炎.基于噪声估计和先验信噪比估计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Feng Yan. Study of speech enhancement based on noise estimation and a priori SNR estimation [D]. Sichua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16] Y.M Li, J. Kuffel, W. Janischewskyi. Exponential fitting algorithms for digitally recorded HV impulse
parameter evalu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93, 8(4): 1727-1735.
[17] 毛从光,郭晓强,周辉,谢彦召. 高空核电磁脉冲模拟波形的双指数函数拟合法[J]. 强激光与粒子
束, 2004,16(3): 336-340.
Mao Congguang, Guo Xiaoqiang, Zhou Hui, Xie Yanzhao. Fitting method of the simulated HEMP
waveform by the double-exponential function [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04, 16(3):
336-340.
[18] 崔翔,张卫东,卢铁兵. 信号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6
Cui Xiang, Zhang Weidong, Lu Tiebing.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M].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11.6.
[19] 贺启环.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He Qihuan. Environment noise control engineering [M].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2.

作者简介:

李学宝(1988),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进输电技术。Email: lxb08357x@gmail.com

崔翔(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先进输电技术、电力

系统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Email: x.cui@ncepu.edu.cn

卢铁兵(1970),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先进输电技术、电力系统电磁

环境。Email: tiebinglu@ncepu.edu.cn.

张娣(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磁环境。Email: yandazhangdi@163.com.
高压输电线路对短波监测站测向精度
的影响测试与评估
朱斌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上海监测站,上海市 201419)

THE TEST AND EVALUATION OF IMPACT ON DIRECTION FINDING ACCURACY


OF SHORT-WAVE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FROM HIGH VOLTAGE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Zhu Bin

(Shanghai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the State Radio Monitoring Center, Shanghai 201419)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无线电监测站的电磁环境保护问题已日益突出。文章以评估高压输电线路

的无源干扰对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上海监测站短波测向系统的测向精度影响为例,对选择的测试时期、地点和方法进行

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函数逼近的方法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

结论。在技术手段上为高压输电线路的无源干扰对短波测向系统的影响评估开辟了先河,为业内同行和相关部门提供了

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article takes the impact of the passive

interference from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to the direction finding accuracy of short-wave direction finding system of
shanghai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for example,  explains the testing periods、points and method, analyzes the data and uses

function approximation to handle the data further, which obtains the same result as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this impact and offer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ame occupation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站,高压输电线路,无源干扰,短波测向系统,测向精度,函数逼近

KEY WORDS: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Passive Interference, Short-Wave Direction Finding

System, Direction Finding Accuracy, Function Approximation

1.前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电业务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各种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
雷达导航、遥测遥控、射电天文等应用遍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各部门、各行
业,其业务量还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供需矛盾,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任务日
益繁重。无线电监测是实现对频谱资源有效利用,确保无线电通信及各项无线电业务正常开展的主要
技术手段。 
无线电监测站是无线电监测机构进行无线电监测的场所,为确保无线电监测站的有效工作,必须
保证监测站周围具有良好的电波传输条件,使所监测的信号不因建筑物或地形的影响而失真[1],固定
无线电监测站对周边地理环境和电磁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短波信号(频率在 30MHz 以下)波长较长,
因而短波监测站对周边电磁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国标 GB13614-2012《短波无线电
收信台(站)及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2]。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上海监测站(以下简称上海监测站)是我国九个国家级无线电监测站之一,
是我国无线电短波监测网和卫星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监测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便于对海上短波
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参与国际电联的协调监测任务,与其它国家及监测站的协调配合等。近年来,
上海监测站执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国际电联的监测任务百余起,在维护我国
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能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用电高负荷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用高压输电线路进
行远距离输电有较大的优越性,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高压输电线路是强大的电磁辐射源,对周
边电磁环境有一定影响,对其附近的各种无线电台(站)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近年来,我国无线电监
测领域已经多次受到类似问题的困扰。由于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建设新监
测站的合格场所非常困难,部分已经建成的无线电监测站周边电磁环境变化,造成监测定位能力降低。 
国家电网公司计划修建的向家坝~上海高压输电线路,在上海奉贤地区恰好位于上海监测站以北,
设计线路第 3883 号铁塔与上海无线电监测站天线场地中心的距离最近,仅为 1.584km。按国标规定,
该距离不能满足保护间距要求。因此,结合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需要,研究高压输电线路对无线电
台站的电磁干扰影响,解决工程难题,对节省工程投资、保障工程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经国家电网公司批准,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参第五十八研究所承担,在国家无
线电监测中心大力支持下,上海电网公司等有关单位协助下,上海监测站在深入开展高压输电线路对
无线电监测站电磁影响的理论研究的同时,建立了固定的地波测试点,根据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进程,
进行了全程的测向精度测试,掌握了第一手的测试数据,由于电磁环境的改变不可逆,测试结果具有
惟一性,非常宝贵。现将测试方法和结果评估共享出来,以期对国内同行和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和
借鉴。

2.测试方法
高压输电线路由于电压高、线路长,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其周围会产生电磁场,对无线电接收系统
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称为有源干扰;而架空输电导线和金属铁塔都是良好的辐射体,会对空中的无线
电波产生感应,并再次辐射形成相干电磁波,使接收天线附近的电磁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测向的误
差,称为无源干扰。
根据《向家坝~上海±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上海监测站的无线电干扰
研究》的结果表明:在 0.3~30MHz 频段内,输电线路中各条线路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场强传播到测向
天线处,各频率下无线电干扰场强均已衰减到 0dB(μV/m)水平。由测向天线处无线电干扰场强计算
和背景干扰测量可知,在 0.3~30MHz 频段内,由各条输电线路共同产生无线电干扰远低于测向天线
处的背景干扰。因此,高压输电线路对上海监测站测向系统的无线电干扰主要为由电力线铁塔所产生
的无源干扰。
2.1 测试时期的选取
为完整获取高压输电线路对上海监测站测向系统无线电干扰的影响数据,我们分别选取了输电线
路铁塔架设前、输电线路铁塔架设完毕未挂线时、输电线路铁塔挂线完毕未正式通电时三个不同时期,
对监测站的测向系统进行地波测试,以期分别获得无输电线路铁塔干扰时、仅受输电线路铁塔干扰时、
受输电线路铁塔和挂线干扰时的测试数据,并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和比对,获取高压输电线路对短
波测向系统的无源干扰影响。从理论上来讲,随着高压铁塔以及挂线的出现,其对短波测向站的测向
精度的影响是逐步增大的。 
 
 
 
表1 测试时期

测试时期 测试目的
输电线路铁塔架设前 无输电线路铁塔干扰时
输电线路铁塔架设完毕未挂线时 仅受输电线路铁塔干扰时
输电线路铁塔挂线完毕未正式通电时 受输电线路铁塔和挂线干扰时
 
2.2 测试地点的选取
对短波测向系统进行测向精度测试,通常的方法是以测向天线阵中心为圆心,在半径 1~3km 的
360°范围内,至少在四个象限(以正北为 0°,0°~90°为第 1 象限,90°~180°为第 2 象限,180°~270°
为第 3 象限,270°~360°为第 4 象限)内各选取 1 个测试点并记录其经纬度,计算其与测向系统的理
论示向度值。在每个测试点按 1MHz 为间隔发射短波信号,记录实测示向度值并将其与理论示向度进
行比较,从而得出测向系统对每个测试点的测向精度误差。
在实际进行高压输电线路对测向系统的无源干扰影响的测量时,考虑到测试时数据处理的要求(增
加测试点以获取足够的测试样本),以及到当测向机到辐射源和到二次辐射体之间的夹角为 90°时,由
二次辐射体所产生的测向误差最大(这也是输电线路铁塔对短波测向系统造成的主要无源干扰)。我们
以测向天线场中心为圆心,在半径 1~3km 的 360°范围内共选取了 16 个测试点(图 1 所示为高压输电
线路与测向天线阵的方位示意图,图中区域 1、2、3、4 是输电线路铁塔的二次辐射集中区域,因此在
实际测试中,这四个区域的测试点分布较为密集,占总测试点的 75%)
,并以 0.5MHz 左右为间隔选取
一个发射频点,以增加测试的样本数。

图 1 高压输电线路与测向天线阵方位示意图
3.分析与评估
3.1 常规分析法
按照常规的数据处理方法,我们对每次测试的示向度均方根误差进行计算并比较。三次测试的示
向度均方根误差结果如表 2 所示,从表中很难直观地看出三次测量结果的优劣,没有规律可循。同样
如果按照频率对各个测试点各次测试均方根进行计算,也很难看出规律(由于数据比较庞大,在此不
罗列)。
表 2 按测试点示向度测试均方根初步分析结果

第二次与 第三次与 第三次与


第一次测 第二次测 第三次测
发射点 第一次结 第一次结 第二次结
试 试 试
果差 果差 果差
1 3.2982 3.7118 2.2853 0.4136 -1.0128 -1.4264
2 1.9187 1.7247 1.4519 -0.1940 -0.4668 -0.2728
3 1.5125 2.0113 4.0389 0.4988 2.5264 2.0276
4 1.7364 1.8791 2.2758 0.1427 0.5394 0.3967
5 1.0388 1.5771 1.3679 0.5382 0.3291 -0.2091
6 2.1879 2.3348 1.7937 0.1470 -0.3942 -0.5411
7 1.5984 1.8158 3.1180 0.2173 1.5195 1.3022
8 1.6723 1.9913 2.6425 0.3190 0.9702 0.6512
9 1.3684 1.6249 1.5463 0.2565 0.1779 -0.0786
10 1.5222 1.7206 1.3898 0.1985 -0.1323 -0.3308
11 1.3562 1.4914 -* 0.1352 - -
12 0.9700 0.9532 -* -0.0168 - -
13 1.1298 0.9298 0.9461 -0.2000 -0.1837 0.0164
14 2.0686 1.8314 2.3531 -0.2372 0.2844 0.5216
15 1.8507 1.9727 1.8410 0.1220 -0.0098 -0.1317
16 1.1379 1.2888 1.3003 0.1509 0.1624 0.0115
*:在实际场地测试时,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测试结果偏差过大而舍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初步分析是由测试时的随机误差较大造成的。通过观察原始测向误差
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有大量的测向误差达到的 3°以上,而在同一测试点,也有的测向误差很小,
小于 1°,这说明除了频率变化因素外,测量过程的偶发因素导致的随机误差很多,其原因在于一般测
向系统的测向准确度在 1°至 3°之间,而我们的测试环境是完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测试本身带来的随
机误差也比较大,两者之间的比例偏大,造成测向误差毫无规律。
但是,与输电线路造成的系统性测向误差相比,随机误差是随机发生的,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加以
抵消,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出输电线路带来的系统性误差。
3.2 曲线拟合法分析法
根据上述对数据的分析,我们看到待处理的测向误差数据比较复杂,仅用常规的误差分析恐怕难
以找到其内在规律,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数学方法。 
根据理论分析,输电线路对测向系统的干扰存在于整个短波频段,随频率变化而变化,而且,测
向误差随频率变化一般是连续的。我们需要对整个频段进行实际测试,才能绘制出干扰影响随频率变
化的曲线,但实际工作中,对全频段进行连续测试是不可能的,只能对某些频点的测向误差情况进行
测试,在这种情况下,绘制全频段的测向误差曲线只能借助于数学手段。同时,还需要借助数学手段,
尽可能的消除测量过程中的随机误差。通过绘制输电线路建设前后的测向误差——频率变化曲线,再
进行对比,就可了解输电线路对测向系统造成的实际影响。 
因此,我们要找出测向误差与频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测向
误差与所对应的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找出测向误差与频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数学上对离散数
值处理而找出数据间函数关系的方法主要有插值和逼近两种。经过试验,我们选定采用函数逼近来进
行数据处理。 
函数逼近又称为曲线拟合,是求近似函数的一种数值方法。它不要求近似函数在节点处与函数值
相同,即不要求近似曲线经过已知点,只要求它尽可能能反映给定数据点的基本趋势,在某种意义下
与函数最“逼近”[3]。 
3.3 结果分析
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我们将 16 个测试点的测向误差数据,按频率计算均方根误差,得到平均误
差,进行输电线路影响的曲线拟合,结果见图 2。
从图 2 可以看出:三次测量的测向误差有明显的不同,低频段误差明显大于高频段,说明低频段
受输电线路影响大,这与我们的理论分析结果是相符的(高压电力线对无线电频段的影响主要集中在
低频段);20MHz 以上频段三条曲线非常靠近,大约只有不到 0.3°,这说明电线路建设对 20MHz 以上
频率影响不大。
但从图 2 中我们也发现,第二次测量的误差结果拟合曲线出现了大于第三次测量的误差结果拟合
曲线,这似乎又与理论估算相悖。究其原因是由于高频段两次测量本身误差所造成,因为这一频段内
第二、第三次测量差距很小,较难区分,而数据本身就很小,测试本身的偶发误差叠加效果很大,造
成拟合曲线失真。

图 2 全部测试点均方根误差拟合曲线(1.6~30MHz)

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再将所测试的 1.6~30 MHz 划分成 1.6~20MHz(较低频段)和 20~30MHz


(较高频段)两个频段来分析,从而进一步得到了图 3 和图 4 的分析结果。
图 3 全部测试点均方根误差拟合曲线(1.6~20MHz)

图 4 全部测试点均方根误差拟合曲线(20~30MHz)
由图 3 和图 4 可见:在 1.6~20 MHz 频段,三次测试的误差结果逐次增大;在 20~30 MHz 频段,
三次测试的误差结果曲线非常靠近,基本看不出什么规律,这也符合我们的理论分析结果。
4.结论
通过在高压输电线建设不同时期对上海监测站短波测向系统测向精度的测试和结果分析,我们得
到以下结论:
1、这是国内首次进行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对无线电测向系统影响的跟踪测试,所选择的测试时期、
地点以及方法被证明是可靠有效的,这对国内同行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
2、高压输电线路对无线电监测站短波测向系统测向精度误差的影响(无源干扰)是真实存在的,
与理论预测相吻合,在低频段影响大,高频段影响小。20MHz 以上,高压输电线路带来的系统误差小
于测量的随机误差,可以忽略;
3、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测向精度测试时,测量的随机误差较大,其与设备本身和输电线路造
成的系统误差相叠加后,采用普通的分析方法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分析效果,可以采用一些数学处理
方法(如函数逼近法)来消除随机误差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等对无线电监测站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日
益增多,现有监测站电磁环境受到影响,新建系统选址困难,因此,无线电监测部门应积极开展应对
无线电干扰的研究,加强与地方规划建设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其达到无线电
监测效能和地方经济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鸿顺,《频谱监测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年,P48
[2]GB13614‐2012:  2012《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及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3]冯康等  数值计算方法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8 

作者简介:

朱斌(1977 年 9 月)
,研究生/硕士,高级工程师/副站长,长期无线电监测站从事短波信号监测、分析、电磁环境测量

等相关工作。

 
应用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估 500kV 输电线路防雷
改造效果
段若晨 1 王丰华 1 司文荣 2 刘亚东 1

(1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 上海 200240;2.上海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上海 200437)


COMBINATORIAL WEIGHTING METHOD FOR LIGHTNING
TRANSFORMAT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500kV
TRANSMISSION LINE
Duan Ruochen 1 Wang Fenghua1 Si Wenrong 2 Liu Yadong 1
(1.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Municipal Electric Power Company, Shanghai 200437 China)

摘要 输电线路极易受到雷击影响,而有效的防雷措施改造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降低线路绕击率。为
此,根据初选—精选—优化的评估流程,提出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综合评估方法。首先对几种
典型防雷改造措施进行经济技术性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并得到备选方案。然后根据目标与准则之间的关系,综合
考虑跳闸率降低效果、工程费用等影响及其相对重要程度,应用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措施相对于目标的权重值,从
而确定理论最优防雷改造措施。在此基础上计算改造后的绕击率是否达到要求,如不达标则需更换或加强措施,
确定最终防雷改造措施。采用该评估方法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典型 500kV 输电线路进行综合防雷措施改造,预期
治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线路防雷性能满足改造要求。因此,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工程实践指导意义。
Abstract Transmission lines are extremely vulnerable to the effects of lightning strike, however,
effectiv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 and reduce line shielding failure rate. Therefore, an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combinatorial weight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formulat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screen-selection-optimizatio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lightning transformations is performed first to verify their effectivenes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lightning flashover rate detracting, engineering cost and
their relative significance level, the combinatorial weight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value of these measures relative to the target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s and guidelines. Then, the theoretical optimal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 is selected.
Thereby, examine whether the calculation of shielding failure rate after transformation can reach the
requirement. If not, change or strengthen the strategy. Finally, ultimate lightning protection rebuilding
is confirm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with a case studying using a typical 500 kV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complex terrain, and the expected evaluation result shows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performance can meet the transformation requirements. Thus it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关键词:输电线路 防雷措施 绕击率 改进层次分析法 EGM 模型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Shielding failure rate,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GM mode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7109)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51307109)
 

0 引言
[1-3]
国内外运行经验表明,大气过电压引起的绝缘闪络已成为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 。国家电网公司
2012年生产运行情况统计分析表明:全国500kV输电线路中雷击跳闸占线路跳闸的46%;330kV输
电线路中雷击跳闸占线路跳闸的29%;220kV输电线路中雷击跳闸占线路跳闸的33.4%。为确保送电
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建设坚强电网,国家电网公司对雷击跳闸率指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尽管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绝大部分有很高的重合成功率的记录,但切除和重合的过程会对系统产生
不同程度的扰动。同时,由于许多线路都不可避免的要经过多雷、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地
[4]
区,为了降低雷击跳闸率必须采取各种防雷措施来提高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因此,开展防雷
措施的研究,不断探讨输电线路防雷新技术、新方法,降低雷击跳闸率,不仅是减少线路故障跳闸率
和强迫停运率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系统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
目前常用的防雷措施有: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水平、架设耦合地线、安装可控针、
安装防绕击侧针、安装线路避雷器等。这些防雷措施的应用目的及实施后的效果各不相同,并且
实施在不同区域的费用、难度也不相同。因此如果对于输电线路采取单一防雷措施进行治理,往
往使得治理效果不显著,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改造,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文献[5]中提出了差
异化防雷的概念,取代之前粗放式的防雷改造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如文献[6]
中所提到的,对输电线路实施防雷改造前,进行综合的防雷措施评估研究,进而根据评估结果选
择技术经济性较高的措施是提高防雷改造效果的关键环节。
本文选取典型的防雷改造措施作为备选方案,根据电气几何模型分析各措施的技术经济有效
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合赋权法建立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的技术经济评估模型,对各基杆塔
的防雷措施配置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考虑不同防雷措施应用于被改造杆塔时的跳闸率降低效果、
工程费用、改造和维护难易度、运行寿命,确定最优防雷措施。最后以华东电网公司某 500 kV
典型线路的杆塔区段为例,验证该评估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1 输电线路绕击防范措施的技术经济有效性分析
在确定线路防雷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系统的运行方式,线路的电压等级和重要程度、线路经
过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土壤电阻率的高低等自然条件,参考当地原有线路的运
[7-8]
行经验,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的结果,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
1.1 安装线路型避雷器的有效性分析
线路避雷器提高耐雷水平的主要技术原理为:将线路避雷器与绝缘子串并联安装,当雷电绕
击线路或雷击杆塔在绝缘子串两端产生过电压超过避雷器动作电压时,避雷器可靠动作,利用阀
片的非线性伏安特性,限制避雷器残压低于线路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雷电流经过避雷器泄放后,
流过避雷器的工频续流仅为毫安级,工频电弧在第一次过零时熄灭,线路两端断路器不会跳闸,
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以华东电网公司某 500kV 的 ZM 杆塔为例,使用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程序 EMTP/ATP 对安装线路
型避雷器后输电线路的绕击耐雷水平进行计算,同时考虑杆塔接地电阻和线路档距的影响。计算
结果分别如表 1 和表 2 所示。由表可见,安装线路型避雷器后,线路绕击耐雷水平会有很大的提
高,已几乎不可能发生输电线路绕击跳闸故障。此外,杆塔接地电阻对线路耐雷水平影响较大,
高阻地区,线路耐雷水平较低。安装线路型避雷器后,线路耐雷水平随之提高。此外,安装线路
避雷器时。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呈略微的 U 形变化趋势,即档距较小时输电线路耐雷水平随档距
 

增加而减小,而档距增加到一定距离后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则随档距的增加而提高。

表1 线路型避雷器对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

接地电阻
7 10 20 30 40 50
(欧姆)
无避雷器 187 158 107 84 71 63
有避雷器 274 234 164 131 113 101

表2 线路档距对耐雷水平的影响

档距(m) 200 300 400 450 500 600


无避雷器 193 176 159 158 159 158
有避雷器 327 273 210 234 235 235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线路型避雷器有着较为明显的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作用。若输电线路
全线架设线路避雷器,理论上讲可将雷击跳闸事故降至零。但由于线路避雷器价格较为昂贵,考
虑到避雷器的经济性能,建议在接地电阻高、易击段安装线路型避雷器。若有可能,可辅以相关
降阻措施,提高防护效果。
1.2 安装侧向短针的有效性分析
[9]
视侧针、避雷线、导线和大地为三维整体 ,使用三维 EGM 模型计算侧针绕击保护效果。如
图 1 所示。图中,AB、BC 和 CD 位于与杆塔相距为 l 的两维平面上,其中,AB 和 CD 分别为该处的
避雷线和地面的屏蔽弧,BC 为该处导线的暴露弧,C 为该处导线暴露弧 BC 与地面屏蔽弧 CD 的交
点,r s 为击距。
侧向避雷针一般自横担端部沿横担长度方向向外伸出,形成对导线的负角保护。雷击时,侧
向避雷针可利用自身的引雷作用,将原本会集中导线的绕击雷直接引入杆塔,并经杆塔泄放入地,
起到防绕击作用。侧向避雷针的放电发生在尖端上,其击距曲面可以用一个以针尖为球心、以击
距为半径的球面来表示,即图 1 中的球 O。易知,侧向针屏蔽球 O 的球面与导线暴露曲面 BCEF 存
在交集,根据击距理论,侧向针屏蔽球 O 的球面与导线暴露曲面 BCEF 存在交集,侧向避雷针可
以屏蔽位于球 O 内的导线暴露曲面,即雷击该段导线会首先对侧向避雷针放电而不会绕击导线,
因此,侧向避雷针可以弥补避雷线保护的不足,实现对该段导线的绕击全屏蔽。

B
rs

N
M
rs
l P C
F D
krs

E
O rs

图 1 线路屏蔽模型

对某一雷电流幅值 I,当导线上某点 P 的整条暴露弧都在球 O 的保护范围内时,表明 P 处收


 

到侧向避雷针的完全屏蔽。为计算侧向避雷针的保护距离,逐渐增加 P 处于杆塔的距离,直至球
O 不能完全屏蔽 P 处导线的暴露弧,此时 P 与杆塔的距离即为侧向避雷针的最大保护距离。在该
距离内,线路
由于收到侧针的完全屏蔽而不会发生绕击。当雷电流的幅值改变时,击距 r s 随之改变,导致到屏
蔽球 O 和弧面 BCEF 的半径及相对位置的变化,因此,还需计算不同的雷电流幅值 I 下侧向避雷
针的保护距离。
以华东电网公司某 500KV 线路的 ZM3 型杆塔为例对杆塔安装侧向避雷针的保护距离、保护效
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计算用参数为:避雷针高度:59.43m;导线悬挂高度:45m;绕击
耐雷水平:24kA;侧针长度:3m。根据前述线路屏蔽模型,可计算可得侧针的有效保护距离为
L=35.7158m,,线路绕击跳闸率由 0.41 次/100km/年降低为 0.2849 次/100km/年,约 30%左右。
影响侧针保护的主要因素有:
1)地面倾角的影响
表 3 和表 4 分别为考虑地面倾角影响时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在距山体近侧和远侧
随地面倾角的变化关系。由表可见,距山体远侧随地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距山体近侧在倾角增
大到某一定值时为一恒定值。

表 3 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近侧)

地面倾角 侧针保护范围 绕击跳闸率(次/100km/


(度) (m) 年)
0 20.3651 0.1641
5 26.7358 0.2585
10 33.8852 0.3524
15 39.8886 0.4161
20 40.8923 0.5703

表 4 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远侧)

地面倾角 侧针保护范围 绕击跳闸率(次/100km/


(度) (m) 年)
0 20.3651 0.1641
5 15.1731 0.0862
10 11.0499 0.0337
15 7.7854 0.0086
20 5.0167 0

2)侧针长度的影响
表 5 为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随侧针长度的变化关系。由表可见,随着侧针长度的
增加,保护范围也随之增加,绕击跳闸率随之降低,但降低效果不明显。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经济
成本因素,通常选择侧针长度为 3m 侧针左右。
 

表 5 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

侧针长度 侧针保护范围(m) 绕击跳闸率(次/100km/


(m) 年)
3 20.3651 0.1777
4 22.8167 0.1736
5 24.9955 0.1691
6 26.9676 0.1641

3)侧针安装角度的影响
表 6 为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随侧针安装角度的变化关系。由表可见,随着安装角
度的增加,保护范围随之减小,绕击跳闸率随之增加。因此安装侧针时尽量与安装点保持水平。

表 6 侧针有效保护距离和绕击跳闸率

侧针角度 侧针保护范围(m) 绕击跳闸率(次


(度) /100km/年)
0 20.3651 0.1439
30 18.7590 0.1526
60 14.4802 0.1608
90 8.1820 0.1641

由此可见,杆塔上加装侧针对输电线路的保护范围很大,是提高山区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侧针的长度,安装角度,以及地面倾角的影响,都会对防雷保护产生影响,
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安装方式。
1.3 其它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此外,减小地线保护角是提高地形对导线屏蔽效果最直接的途径,其对线路绕击性能的改善
效果也较为明显。但对现有线路实施减小保护角的防护措施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建议在减小保
护角的同时将地线水平宽度增加对改善跳闸率的综合效果较好。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保护范围较小,但实用性强。在土壤电阻率低的地区,应充分利用铁塔、
钢筋混凝土杆的自然接地电阻。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地区,用一般方法难于降低接地电阻时,可采
用多根放射形接地体,或采用有效的降阻剂降低,或者基于回填土物理改良地网的降阻技术。

2 组合赋权法及其应用
2.1 组合赋权法基本原理
在输电线路防雷效果分析中,需要结合大量数据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估。因此各项数据指标权重的
确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基本步骤,权重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发和客观赋权法以及综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组合赋权法
[10-11]
。主观赋权法是定性分析方法,一般给予决策者主观偏好或经验给出指标权重,如层次分析法、
优序图法、TACTIC 法等。主观赋权法完全依靠专家意见来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缺点是权重的
确定与评价指标的数字特征无关。客观赋权法主要原理是依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定量数
学方法来确定权重。常用的客观赋权法有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等。客观赋权法能够有
效地传递评价指标的数据信息和差别,缺点是忽视了一些难以量化的主观信息,如决策偏好及经验等。
 

为结合工程实际数据及经验,有效地对防雷措施进行评估,本文采用综合主、客观权重的第三类赋权
方法,即组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2.2 防雷措施评估模型的建立
在防雷措施评估模型中,本文主要考虑对 7 类基本措施(降低接地电阻、减小保护角、架设耦合
地线、加强绝缘水平、加装保护间隙、安装侧针及安装避雷器)进行评估,主要考虑以上措施的 5 个
方面的指标(跳闸率降低效果、工程费用、改造目标、改造难易度及维护难易度)
,对各类防雷措施进
行综合评估。因此,本文构建出分层次的评估结构模型。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
素起支配作用。这些层次可以分为 3 类:
1)目标层。这一层次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防雷措施评估的目标就是根据输电线
路各基杆塔风险来源、各防雷措施的特点,选择最优措施进行防雷改造。
2)准则层。这一层次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需考虑的准则。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评估需要考虑
的技术经济性指标包括跳闸率降低效果、工程费用、改造目标、改造难易度及维护难易度。其中,改
造目标即防雷改造主要针对防绕击还是防反击,需根据杆塔的风险来源建立不同防雷措施对于改造目
标的判断矩阵,实现改造目标越好的防雷措施则其效果高于其他措施。
3)措施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参考目前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治理
的工程经验,防雷改造措施包括:降低接地电阻、减小保护角、架设耦合地线、加强绝缘水平、加装
保护间隙、安装侧针及安装避雷器。
据此,可建立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评估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 2 防雷措施评估层次结构模型

在综合防雷措施评模型中,措施层为目前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改造措施,各类措施的跳闸率降低效
果,工程费用,改造目标,改造难易程度及维护难易程度均有丰富的工程数据,非常适合采用客观赋
权法进行权重计算;准则层为 5 项防雷措施的技术经济性指标,各类技术经济性指标与最终评估效果
之间的映射关系难以定量描述,更适合采用主观赋权法。因此,在本文中,采用综合主、客观权重的
第三类赋权方法,即组合赋权法,结合工程中的客观数据及经验,对改造效果进行更合理的评估。
2.3 组合赋权法的应用描述
为确定最优防雷措施,需分别求解准则层各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向量 W1 ,以及措施层各种
备选防雷措施对于准则层各元素(跳闸率降低效果、工程费用、改造目标、改造难易度、维护难
易度)的权重向量 W21 , W22 , W23 , W24 , W25 。最后按式(1)自上而下将各层权重进行合成得到各
防雷措施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Ws ,从而进行措施选择,即有
Ws = [W21 W22 W23 W23 W25 ]W1 (1)
在分别计算各层次之间的权重向量时,本文考虑各层次的特性,综合选取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

法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以组合赋权法计算出的权重 Ws 。
 

2.3.1 准则层各元素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计算
在计算准则层各元素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时,考虑到该映射关系难以定量描述,因此采用主观赋
权法的优序图进行权重计算。优序图(Precedence Chart)是美国 P.E.Moody1983 年首次提出的。简
单的优序图是一个棋盘格的图示,设 n 为比较对象的数目,图中有 n×n 个空格。图的左方数列为比较
者,上方横行为被比较者,对角线的空格为自身相比,不需填写。优序图在两两比较中用“0、0.5、1”
三个数字来描述:“1”表示量量对比中相对重要的;“0.5”表示两两对比中同等重要的情况;“0”
则表示相对不重要。
根据具体防雷措施的各类准则对于防雷效果的相对重要程度,可得相应的比较矩阵 A,为
⎡ a11 a12 K a1n ⎤
⎢ ⎥
⎢ a21 a22 K a2 n ⎥
A= (2)
⎢M M M⎥
⎢ ⎥
⎣⎢ an1 an 2 K ann ⎦⎥

式中, aij 是第 i 种准则与第 j 种准则的比较结果,其取值分别为 1、0.5 和 0,且有 aii = 1 。

简单优序图的权重计算方法,是把各行所填的各格数字横向相加,然后分别与总数 T 相除就得到

各指标的权重。第 i 个指标的权重 W1i 的计算公式如下:

j =n
W1i = ∑ aij / T (3)
j =1

式中, T = n(n − 1) / 2 。
依次步骤,可以求出准则层 5 个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向量 W1 。
2.3.2 措施层各元素对准则层的权重向量计算
防雷效果评估体系中措施层为各种备选防雷措施(降低接地电阻,减小保护角,架设耦合地线,
加强绝缘水平,加装保护间隙,安装侧针及安装避雷器)。在实际工程和研究中,积累了各类防雷措施
的大量工程数据,可用于描述措施层向准则层的映射,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对权
重向量进行计算。
熵是系统微观混乱程度的度量,Shannon 将其引入信息论后,使用熵值来描述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熵值越大,其内涵有效信息量越小。熵权法在确定措施层的客观权重的基本思想是:各项措施指标的

熵值 H i (i = 1, 2, L , n) 可以被测算出,然后比较各项措施的熵值大小,根据熵值的大小来确定对应的

权重。
采用熵权法求解措施层对准则层各权重向量的步骤基本相同,本文以备选防雷措施对于工程费用
的权重向量 W22 的求解为例进行说明,其具体过程为:
1) 数据标准化,形成评判矩阵
将各防雷措施的工程费用由高到低划分为 类,则有 个评价等级,个防雷措施。根据各类防雷
措施在实际案例中,工程费用的归类占比情况,可得评价矩阵
 

⎡b11′ b12′ K b1′m ⎤


⎢ ′ ′ K b2′ m ⎥
⎢b21 b22 ⎥
′ ′
B = (bij ) (4)
⎢M M M⎥
⎢ ⎥
⎣⎢bn′1 bn′1 K bnm
′ ⎦⎥

式中, bij′ 表示在实际工程数据中,第 i 种措施发生费用被划分为第 j 类评价等级中的概率。

2) 计算每个防雷措施的熵值及熵权
根据各防雷措施的工程费用的判断矩阵,可计算出第 i 个防雷措施的熵为:
m
H i = − k ∑ bij ln bij (5)
j =1

1
式中, (i = 1, 2, L , n) , k = 。当 bij = 0 时, bij ln bij = 0 。第 i 个防雷措施的熵权定义为:
ln m
1 − Hi
wi = (6)
n − ∑ i =1 H i
n

且满足条件: ∑ i =1 wi = 1 , 0 ≤ wi ≤ 1 。
n

由此计算出的 W22 = ( w1 , w2 ,L , wn ) 即利用熵权法确定的各类防雷措施对工程费用准则的客观权重

向量。

依此步骤继续计算,则可求出其他各类措施对于准则层其他准则的权重向量 W21 、W23 、W24 和 W25 。

再根据式(1)进行个权重合成即得到备选防雷措施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向量 Ws 。

3 评估结果及分析

选取华东电网某 500kV 输电线路 71#—80#杆塔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计算(仅考虑线路绕击率),


杆塔数据如表 7 所示。由于该段线路地处山区,根据浙江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该地区雷电活动相
当频繁,年平均雷暴日在 70 天以上,雷电密度等级属于 D 级。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该线路极
易遭受雷电绕击,故研究内容极具代表性。
表 7 杆塔明细表

杆塔 塔位高程 塔形 呼称高 塔距
71 104.7 500_ZM3 33 723
72 172.2 500_ZM2 33 246
73 232.4 500_ZM4 30 362
74 124.7 500_JT 27 204
75 120.5 500_ZM3 36 867
76 190.5 500_ZM2 39 122
77 215.4 500_ZM2 30 409
78 155.5 500_ZM2 39 536
 

79 142.4 500_ZM3 42 696


80 60 500_ZM4 45 649

根据实际雷暴日天数,求出该地区的平均落雷密度,继而根据前述三围 EGM 模型以及建弧率


等求出该杆塔处的雷电绕击率。并考虑杆塔地形地貌特征、绝缘特征以及绕击率情况初选防雷措
施备选方案,如表 8 所示。由于 71#,73#,77#杆塔绕击率为 0,故暂不做改造处理。

表 8 防雷措施初选

风险评估
杆塔 绕击率 备选防雷方案
等级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加强绝缘水平、安装侧向
72 0.24 D
避雷针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加强绝缘水平、安装侧向
74 0.2 D
避雷针
75 0.15 C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水平、安装侧向避雷针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水平、架设耦合地线、安装侧向
76 0.49 D
避雷针、安装线路避雷器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加强绝缘水平、安装侧向
78 0.26 D
避雷针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加强绝缘水平、安装侧向
79 0.25 D
避雷针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加强绝缘水平、架设耦合地线、安装侧向
80 0.48 D
避雷针、安装线路避雷器

根据前述方法进行 MATLAB 编程,分别考虑保护效果、经济费用等五大准则进行运算,得到


各保护措施的权值,以这两个准则为例,结果分别如表 9 和表 10 所示。接着取五个表格权值的
平均值,并选出最大值对应的措施作为最终的备选防雷措施。最后运用文中前述绕击率计算方法
进行改造后效果验证,确认改造后线路绕击率是否有显著下降。得出最优的防雷改造措施,结果
如表 11 所示。由表可见,安装侧向避雷针无论从保护效果还是经济费用角度,都是较优的防雷
手段,因此采用较多,其余措施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取。同时,由于这些防雷措施已安装在
了相对应的杆塔线路当中,运行数据结果显示,经过改造后线路绕击跳闸率均有明显下降,也从
实际角度验证了防雷改造措施选取的正确性。

表 9 防雷措施评估结果(保护效果)

降低杆塔接地
杆塔 架设耦合地线 加强绝缘水平 安装侧向避雷针 安装线路避雷器
电阻

72 0.1448 0.1757 0.2358 0.4438

74 0.1758 0.2457 0.2548 0.3238


 

75 0.2500 0.1689 0.5810

76 0.1275 0.1432 0.1671 0.1115 0.4507

78 0.1570 0.1471 0.1132 0.1615 0.4275

79 0.1448 0.1757 0.2358 0.4438

80 0.2438 0.4358 0.1457 0.1748

表 10 防雷措施评估结果(经济费用)

降低杆塔接地
杆塔 架设耦合地线 加强绝缘水平 安装侧向避雷针 安装线路避雷器
电阻

72 0.1757 0.2358 0.1448 0.4438

74 0.1748 0.4338 0.1457 0.2458

75 0.1689 0.2500 0.5810

76 0.1107 0.1460 0.2766 0.2662 0.2004

78 0.1162 0.1460 0.2604 0.2707 0.2066

79 0.1757 0.2358 0.1448 0.4438

80 0.1757 0.2457 0.2548 0.3238

表 11 综合评估后的最优防雷措施

组合赋权法确定的防雷措 改造前绕击 评估后的最优防


杆塔 改造后绕击率
施 率 雷措施

72 安装侧向避雷针 0.24 0.0705 安装侧向避雷针

74 架设耦合地线 0.2 0 架设耦合地线

75 安装侧向避雷针 0.15 0.041 安装侧向避雷针

76 安装线路避雷器 0.49 0.1724 安装线路避雷器

78 安装线路避雷器 0.26 0.1266 安装线路避雷器

79 安装侧向避雷针 0.25 0.181 安装侧向避雷针

80 安装侧向避雷针 0.48 0.2765 安装侧向避雷针

4 结论
针对 500kV 输电线路的防雷改造措施选择,本文选取华东电网某 500kV 输电线路典型杆塔段
为研究对象,以线路绕击率为研究指标。通过构造电器几何模型(EGM)分析了不同措施对线路
绕击跳闸率的影响,然后针对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选择,基于组合赋权法,建立了输电线路综合
 

防雷措施评估模型,并对某一段典型线路防雷改造进行了实际评估。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
结论,结果表明:
(1)通过防雷措施的建模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的安装措施,以及针对同一措施不同安装条
件(如侧针长度,安装角度等因素)对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初选部分防雷措施作为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综合考虑跳闸率降
低效果、工程费用等,采用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评估模型选择最优防雷措施。
(3)采用本评估方法对典型 500 kV 线路防雷改造进行了措施评估,评估结果能够反映各基
杆塔状况,选取的防雷改造措施使线路跳闸率有明显下降,预期治理效果满足改造要求。
(4)需进一步完善防雷措施评估体系,不断优化算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雷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曾季冬,陈水明,杨立春.500kV 源安二线的防雷改造研究[J]. 电网技术,2012,36(7):
166-171.
Zeng Jidong, Chen Shuiming, Yang Lichun. Lightning Protection Renovation of 500kV Yuan-an
No.2 Transmission Line[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2, 36(7): 166-171.
[2] 曹晓斌,马御棠,吴广宁,等.利用地形参数计算超高压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J].高电压技术,
2010,36(5):1178-1183.
Cao Xiaobin, Ma Yutang, Wu Guangn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shielding
failure trip-out rate by utilized terrain parameters[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0, 36(5):
1178-1183.
[3] 赵 淳,阮江军,李晓岚,等.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1,
37(2):290-297.
Zhao Chun, Ruan Jiangjun, Li Xiaolan, et 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nsmission lin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1, 37(2): 290-297.
[4] 袁海燕,傅正财,魏本刚,赵 刚.综合考虑风偏、地形和工作电压的特高压交流线路雷电
绕击性能[J].电工技术学报,2009,24(5):148-153.
Yuan Haiyan, Fu Zhengcai, Wei Bengang, Zhao Gang. Lightning Shielding Failure Analysis of
UHVAC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Improved EGM[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9, 24(5): 148-153.
[5] 阮 羚,谷山强,赵 淳,等.鄂西三峡地区 220kV 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J] .高电压
技术,2012,.38(1):157-166.
Ruan Ling, Gu Shanqiang, Zhao Chun, et al.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of Differentiated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220kV transmission line in Three Gorges area of western Hubei[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2, 38(1): 157-166.
[6] 任海燕.500 kV 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性能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Zhuang Yanfei. Research on lightning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performance of 500kV double
circuit transmission lines[D]. Nanning, China: Guangxi University, 2012.
 

[7] 王城钢,张仲先,潘秀宝,等.架空输电线路绕击防护的新措施[J].高电压技术,2008,34(3):
620-621,624.
Wang Chenggang, Zhang Zhongxian, Pan Xiubao, et al. The new lightning shielding protection
measure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8, 34(3): 620-621, 624.
[8] 李 振,余占清,何金良,等.线路型避雷器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1,
37(12):3120-3128.
Li Zhen, Yu Zhanqing, He Jinliang, et al. Line surge arrester improv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multi-circuits in a tower[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1, 37(12): 3120-3128.
[9] 吴广宁,熊万亮,曹晓斌,等.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三维分析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3,
39(2):374-382.
Wu Guangning, Xiong Wanliang, Cao Xiaobi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 of
shielding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mission lines[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3, 39(2):
374-382.
[10] 姜君.基于熵权与变异系数组合赋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Jiang Ju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entropy
combination weighting method[D].Beij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1.
[11] 李娜娜,何正友.组合赋权法在电能质量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
37(16):128-134.
Li Nana, He Zhengyou. Combinatorial weighting method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ower
quality[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09, 37(16): 128-134.

作者简介

段若晨(1988- )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等.
直流偏磁下电力变压器的振动特性研究
高沛 1,王丰华 1,苏磊 2,姜益民 3

(1.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上海,200240;2. 上海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200437;

3. 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上海,200002)

ANALYSES OF VIBRATIONS OF CORE IN POWER TRANSFORMER UNDER DC


BIAS
GAO PEI1, WANG FENG-HUA1, SU LEI2, JIANG YI-MIN3
(1.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直流偏磁情况下变压器铁芯的振动特性,本文基于能量守恒理论,详细分析了变压器铁芯的磁致伸

缩应变特性及直流偏磁时的振动特性。然后通过搭建变压器直流偏磁实验平台,对直流偏磁时的变压器励磁特性和箱壁

振动特性进行测试,得到励磁电流和振动信号随外加直流分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励磁电流随偏磁直流的增加

而增加,波形畸变加重,有偶次谐波出现,各次谐波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增幅各异。振动信号幅值随偏磁直流的增加呈

非线性增加,有高次谐波出现且幅值随直流分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变压器直流偏磁耐受能力评估及变压器振

动检测提供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vibrations of core in power transformer under DC bias, this paper makes detail analyses

of core magnetostrictive strain and vibrations under DC bi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hen by building a

platform of DC bias experiment, excitation 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ransformer are tested to ob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citation current and vibration with the DC compon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citing curr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C bias, as well as the the waveform distort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The even harmonic also occurs and each

harmonic content presents an upward trend with different amplitude. At the same time, the amplitude of vibration signal
increases nonlinear with the increase of DC componen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higher harmonic in different amplitude. The

obtained results could provide basis for transformer evaluation of DC bias tolerance ability and transformer vibration detection.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励磁电流,振动

Keywords: Power Transformer, DC bias, Magnetic current, Vibration

1. 引言
        1直流偏磁现象是电力变压器的一种非正常工作状态,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变压器绕组中出现直流分
量,进而导致铁芯中含有直流磁通,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电磁效应。这会导致变压器铁芯饱和程度
加剧,绕组漏磁增加,出现损耗增加、局部过热、振动加剧和噪声增大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可对变压
器本体造成永久性损坏[1]。电网中引起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太阳等离
子风的动态变化与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地磁风暴,从而在变压器绕组中产生低频地磁感应电流,幅值
可达 100A,频率约在 0.001~1Hz,与 50Hz 的交流系统相比,可视为直流电流。其二,直流输电系统
以大地为返回方式单极运行时,大地中的直流电流会通过交流变压器的中性点流经变压器绕组[2]。 
                                                             
1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7090)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变压器直流偏磁现象的主要成果有:变压器直流偏磁对系统运行的影响[3-4];
变压器叠片铁芯直流偏磁时磁化特性测试分析[5-7];基于电路-磁路模型或有限元分析法的变压器直流偏
磁特性研究[8-11],如励磁电流、绕组电流、磁感应强度、无功损耗等随注入变压器的直流分量的变化规
律等。但是,运行中的变压器在出现直流偏磁现象时,通常会表现为振动加剧和噪声增大,而在线监
测变压器的振动特性可及时发现变压器绕组和铁芯的运行状态[12]。文献[13]基于 500kV 变电站内变压
器的振动测试数据,在对变压器偏磁振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变压器偏磁振动信号的提取
方法,确定了变压器偏磁振动的几个特征。但文中主要针对磁暴现象,详细分析了变压器正常运行和
偏磁时的振动信号差异。而变压器直流偏磁时的振动特性与变压器的偏磁程度、铁芯励磁特性等多种
因素密切相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也是变压器直流偏磁耐受能力评估及振动分析法监测变压器
运行状态的重要依据。
考虑到变压器直流偏磁时对铁芯振动特性影响较大,文中基于能量守恒理论,分析了铁芯磁致伸
缩应变特性与磁化强度的关系及直流偏磁时的铁芯振动特性。然后通过搭建变压器直流偏磁实验平台,
对直流偏磁时的变压器励磁特性和箱壁振动特性进行测试,以期获得不同直流分量作用下铁芯振动特
性及振动信号的变化规律,确保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

2. 铁芯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
变压器铁芯振动主要源于铁芯的磁致伸缩现象和硅钢片间电磁力的作用,其中磁致伸缩现象是铁
芯振动的主要根源且与铁芯磁化过程密切相关。  
图 1 为典型的变压器铁芯基本磁化曲线。图中,AB 段为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的线性段,A 点和 B
点为基本磁化曲线的拐点,所对应的磁化强度为饱和壁移磁化强度,记为 Mws,并记此时的磁致伸缩
值记为 λ s ,这两个参数与铁芯特性相关,通常视为常数。当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出现过励磁、有剩磁存
在或发现直流偏磁现象时,铁芯磁化过程将超过拐点进入饱和段。
M
C
A

O H
D

图 1:基本磁化曲线

铁芯振动机理分析 
变压器铁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包括两个部分,即为由预应力和磁场耦合行为产生的弹
性应变以及磁致伸缩应变,通常可从内能机械能守恒角度分析此应变特性。
根据热力学相关定律[14]得单位体积内能 U( ε ,M, S)的全微分为

dU = σ d ε + μ 0 HdM + TdS (1)

式中,μ0 为真空磁导率,T 为温度,S 为熵密度, σ 为预应力, ε 为整体应变,H 为磁场强度,


M 为磁化强度。
若定义单位体积弹性 Gibbs 自由能 G( σ ,M,T)为
G = U − TS − σε (2)
则对(2)式进行全微分运算并将(1)式代入,得

dG = dU − SdT − TdS − ε dσ − σ d ε = − SdT − ε dσ + μ 0 HdM (3)

通常认为变压器正常运行时铁芯温度基本不变,即有 dT = 0,故有

∂G ∂G
ε =- μ0H = (4)
∂σ ∂M

将 G 在自然状态处泰勒展开,并将结果代入(4)式,得
∂ 2G 1 ∂ 3G 2 1 ∂ 4G 3 1 ∂ 3G 1 ∂ 4G 1 ∂ 5G
ε =− σ − σ − σ − ... − ( + σ + σ 2 + ...) M 2 (5)
∂σ 2 2 ∂σ 3 3! ∂σ 4 2 ∂σ∂M 2 2 ∂σ 2 ∂M 2 4 ∂σ 3∂M 2
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磁化曲线处于线性段,故泰勒展开过程中不考虑 M4 项以及高次项[15],又此时磁
场强度 H 是磁化强度 M 的奇函数,故泰勒展开后,M 的奇次项均为零。
铁芯的整体应变由弹性应变 ε 1 与磁致伸缩应变 ε 2 组成,对式(5)进行分解[16],得
∂ 2G 1 ∂ 3G 2 1 ∂ 4G 3
ε1 = − σ− σ − σ − ... (6)
∂σ 2
2 ∂σ 3 3! ∂σ 4
1 ∂ 3G 1 ∂ 4G 1 ∂ 5G
ε 2 = −( + σ + σ 2 + ...) M 2 (7)
2 ∂σ∂M 2 2 ∂σ 2∂M 2 4 ∂σ 3∂M 2
工程应用中,通常将式(6)
,(7)中的多项式用超越函数替代,得

σ
ε 1= + λ 0(σ ) (8)
E

λ s − λ 0(σ )
ε2 = M2 (9)
Mws 2

式中,E 为杨氏模量,Mws 为饱和壁移磁化强度, λ s 为饱和壁移时的磁致伸缩值, λ 0(σ ) 为非线

性弹性形变函数, σ 确定时,可认为是常数。 
铁芯振动主要由磁致伸缩应变引起,故得铁芯振动特性

λ s − λ 0(σ )
ε vib = ε 2 = 2
M2 (10)
Mws

2
由式(10)可见,铁芯振动特性与 M 成正比,若 M 是工频正弦波,则振动能量集中在 100Hz 分

量。
2.2 直流偏磁时的铁芯振动特性
直流偏磁时,偏磁直流进入变压器,新的直流磁通叠加到原有磁通上,导致变压器铁芯饱和,磁
化曲线工作在 CD 段,进入饱和区,对称特性消失。故泰勒展开的结果中出现 M 的奇次项及高次项。
于是可得
∂ 2G ∂ 3G 1 ∂ 3G 1 ∂ 4G
ε 2 = −( + σ + ...) M − ( + σ + ...) M 2
∂σ∂M ∂σ 2 ∂M 2 ∂σ∂M 2 2 ∂σ 2 ∂M 2 (11)
1 ∂ 4G 1 ∂5G 1 ∂ 5G ∂ 6G
−( + σ + ...) M 3
− ( + σ + ...) M 4 − ...
6 ∂σ∂M 2 6 ∂σ 2 ∂M 3 4! ∂σ∂M 4 ∂σ 2 ∂M 4
磁化曲线饱和仅影响 M4 项以及高次项,因此 M,M3 项可用与 M2 项相似的超越函数替代,故有

λ s − λ 0(σ )′ λ s − λ 0(σ ) λ s − λ 0(σ )′′


ε vib = M+ 2
M2 + M3
Mws Mws Mws 3
(12)
λs
−θ ( M − M 0(σ ) ) + ...
4 4

Mws 4

式中,λ 0(σ )′ ,λ 0(σ ) ,λ 0(σ )′′ 为非线性弹性形变函数,σ 确定时,可认为是常数。M − M 0(σ )


4 4

的引入是为了保证在饱和壁移磁化强度处磁致伸缩应变的连续变化,  M 0(σ ) 为预应力为 σ 时的饱和

壁移磁化强度。θ 为一阶跃函数,当 M 小于 M 0(σ ) 时,其值为 0。当 M 大于 M 0(σ ) 时,其值为 3/4。 

由式(12)可得,直流偏磁发生时,变压器铁芯振动信号中会很明显的出现 50Hz 和 150Hz 分量,


同时高次谐波也会伴随出现。偏磁电流增大,M 对应增大,铁芯振动加剧。

3. 直流偏磁实验描述
图 2 为变压器直流偏磁实验电路图。图中,T1 为调压器,T2,T3 为型号 S9-630/10 的电力变压器,
VDC,R1,C1 分别为直流源,滑动变阻器和保护电容。实验时,两台变压器并联连接,在低压侧施加
外加电压,偏磁直流 Idc 从两台变压器的中性点引入。振动传感器放置于变压器箱壁,通过自行研制的
基于 NI 公司的 LabVIEW/CompactRIO 系统实时采集变压器直流偏磁试验过程中的电压、电流和振动
信号。图 3 为振动传感器测点位置实物图。

图 2:变压器单相运行时直流偏磁实验电路图 图 3:振动测点位置

4.1 无直流偏磁的情形
图 4 和图 5 分别为无直流偏磁时变压器的励磁电流和振动信号及其频谱图。由图可见,无偏磁时
变压器励磁电流为典型的正负半周尖顶波,其幅值为 7.18A,与铭牌参数吻合良好,主要谐波分量为
50Hz 及 150Hz,无偶次谐波。变压器振动信号主要为 100Hz 分量,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图 4:无直流偏磁时励磁电流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 图 5:无直流偏磁时振动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

4.2 直流偏磁的情形
图 6 和图 7 分别为 Idc=5A 时变压器的励磁电流和振动信号及其频谱图。由图可见,励磁电流幅值
增大,波形发生畸变且向正半周方向偏移。振动信号幅值增大,有高次谐波含量出现。和无直流偏磁
时的情形相比较,励磁电流呈现不对称形状,且有偶次谐波出现。振动信号 1 个励磁周期内 2 个半周
对应的振动波形差异变大,谐波含量呈现复杂化。

图 6:Idc=5A 时励磁电流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 图 7:Idc=5A 时振动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

(a) 励磁电流有效值 (b) 励磁电流各分量幅值

图 8:励磁电流有效值及各频率分量幅值与偏磁直流的关系
图 8 为励磁电流有效值及各频率分量幅值随偏磁直流的变化规律。由图可见,偏磁直流增加,励
磁电流有效值增加,二者呈非线性关系。同时,谐波含量及幅值也会随偏磁直流的增加而增加,偶次
谐波出现,且 100Hz 分量增长迅速。
图 9 为振动信号幅值及各频率分量幅值随偏磁直流的变化规律。由图可见,偏磁直流增加,铁芯
振动加强,二者呈非线性关系。同时振动信号频率分量不再单一,奇次谐波及高次谐波相继出现,且
幅值随着偏磁直流的增加而增加,以 150Hz 分量的增幅最大。

(a)振动信号幅值 (b) 振动信号各分量幅值

图 9:振动信号幅值及各频率分量幅值与偏磁直流的关系
4. 结论
对变压器直流偏磁时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
(1)直流偏磁会改变变压器铁芯的工作区间,进而影响变压器的励磁电流及振动特性。
(2)直流偏磁时,励磁电流波形出现畸变,偏向正半周移动,不对称性增强。励磁电流有效值随
偏磁直流的增加而增加,呈非线性关系。此外,奇次谐波含量及幅值均随偏磁直流增加而增大,但增
幅各异;
(3)直流偏磁时,振动幅值随偏磁直流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振动复杂化,频率分量不再单一,
奇次谐波及高次谐波相继出现,且幅值随着偏磁直流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各异。

参考文献
[1] 舒印彪,张文亮. 特高压输电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 27(31): 3-8.
[2] 赵志刚,刘富贵,张俊杰,等. 直流偏磁条件下变压器励磁电流的实验与分析[J]. 电工技术学报,
2010, 25(4): 71-76.
[3]朱林,韦晨,余洋. 单相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励磁电流问题及其对保护的影响分析[J]. 电力系统保
护与控制,2010, 38(24): 158-162.
[4] 文俊,刘连光,项颂,等. 地磁感应电流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J]. 电网技术,2010, 34(11):
24-30.
[5] 赵志刚,刘富贵,程志光,等. HVDC 中直流偏磁电力变压器叠片铁心损耗及磁通分布[J]. 高电压
技术,2010, 36(9): 2346-2351.
[6] 赵小军,李琳,程志光,等.基于直流偏磁实验的叠片铁芯磁化特性分析[J]. 电工技术学报,2011,
26(1):7-13.
[7] 郭满生,梅桂华,刘东升,等. 直流偏磁条件下电力变压器铁心 B_H 曲线及非对称励磁电流[J]. 电
工技术学报,2009,24(5):46-51.
[8] 李泓志,崔翔,卢铁兵,等. 变压直流偏磁的电路-磁路模型[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
9(25):119-125.
[9] 李晓萍,文习山. 三相五柱变压器直流偏磁计算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 30(1):
127-131.
[10] 赵小军,李琳,程志光,等. 定点谐波平衡有限元法与叠片铁心直流偏磁磁化特性研究[J]. 中
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 31(9): 126-132.
[11] 郭满生,梅桂华,张喜乐,等. 直流偏磁条件下单相三柱电力变压器的损耗计算[J]. 电工技术
学报,2010, 25(7): 67-71.
[12] 李晓兰,黄海,陈祥献,等. 基于振动法的电力变压器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设计[J]. 变压器,2008,
45(12):60-63.
[13] 郭洁,黄海,唐昕,等. 500kV 电力变压器偏磁振动分析[J]. 电网技术,2012,36(3):70-75.
[14] Sablik, M.J., Burkhardt, G.L., Kwun, H., Jiles, D.C.: ‘A model for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the
low-frequency harmonic content of the magnetic induction in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J. Appl. Phys., 1988,
63, (8), pp. 3930–3932.
[15] Q.Li, X.Wang, “Modeling methodology for transformer core vibrations based on the magnetostrictive
properties”, IET Electr. Power Appl. 2012, Vol.6, Iss.9, pp. 604-610.
[16] Zhou, H.: ‘Nonlinear magneto-elastic coupling theory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 on
giant magnetostrictive smart materials. PhD dissert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2007

作者简介:

高沛(1989.10)
,2012 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设备在

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分裂导线间距
对电晕损耗的影响研究
乔 骥,邹 军,袁建生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 海淀区 100084)
EFFECT OF VARIATION OF SUB-CONDUCTOR SPACING ON CORONA LOSSES
ASSOCIATED WITH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QIAO Ji, ZOU Jun, YUAN Jian-sheng
(State Key Lab of Control and Simulation of Power Systems and Generation Equipment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4, China)

摘要:线路参数设计对于限制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晕损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输电线路空间合成电场及离

子流场的计算,分析了分裂导线间距变化对导线电晕损耗的影响及其原因,对于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计算结

果表明,分裂间距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导线的电晕程度。随着分裂间距的增加,电晕

损耗先减小后增加,即电晕损耗与分裂间距的关系可以用一条 U 型曲线描述。

ABSTRACT: The design of line configurat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limiting the corona losses associated with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variation of sub-conductor spacing on the

corona losses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and the reason is given. It may be instructive on engineering desig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sub-conductor spacing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n the conductor

surface. Increasing the sub-conductor spacing makes the corona losses decrease and then increase.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of corona losses and sub-conductor spacing can be described as a U curve.


关键词:直流输电线路,导线分裂间距,电晕损耗,导线表面场强

KEY WORDS:HVDC, sub-conductor spacing, corona losses,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n the conductor surface

0 引言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包括电晕损耗,离子流场,合成电场,无线电干扰及可听噪声等)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2],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即为线路的几何排布参数。一般而言,若仅考虑电晕损
耗,线路几何参数的选择主要针对子导线半径,导线高度,极间距离及导线分裂间距等。前三类参数
的增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输电线路的电晕损耗,但由于考虑到导线及杆塔设计与造价,以及输电
走廊空间的占用面具,这三类参数一般不宜更改。
目前,为了改善线路的电磁环境,减少电晕损耗,提高输电容量,输电线路大多采用分裂导线形
式。分裂导线的排布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为分裂数及分裂间距的选取。文献[3]考虑了高压交流输电线
路的分裂间距选取问题,并对 750kV 交流输电线路的分裂间距选取给出了合理化建议。文献[4]提出高
压直流输电线路可以尝试采用奇数分裂的导线,从而减少输电导线用材,降低线路建设成本。文献[5]
建议采用不均匀分裂导线从而降低电晕损耗。然而,目前直流线路导线分裂间距的变化对于电晕损耗
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
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损耗的计算需要基于空间离子流场的求解。目前有多种方法求解该离子流场。

1
Sarma 首先基于 Deustch 假设提出沿电力线求解离子流的方法[6,7],之后 Janischewskjy 提出了采用有限
元法进行离子流求解[8],Takuma 等人运用迎风有限元法解决了计算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的问题[9]。本
文根据 Sarma 提出的计算空间离子流场的方法,分析了导线分裂间距的选择对线路电晕损耗的影响及
原因。结果表明,电晕损耗与分裂间距之间并非单调关系,而是随着分裂间距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且电晕损耗与分裂间距的函数关系为一条 U 型曲线,存在一个较合理的分裂间距使得直流输电线路的
电晕损失达到最小。

1 电晕损耗计算方法
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损耗计算的基础是空间离子流场的求解。以双极性空间离子流区域计算为例,
其数学模型为:
( ρ+ − ρ− )
∇⋅ E = (1)
ε0
j+ = k+ ρ + E (2)
j− = k− ρ − E (3)
j = j+ + j− = (k+ ρ + + k− ρ − ) E (4)
R ρ+ ρ−
∇ ⋅ ( ρ+ E ) = − (5)
k+ e
Rρ+ ρ−
∇ ⋅ ( ρ− E ) = (6)
k− e

其中
E 空间合成电场强度(V/m)
ρ +, ρ - 正、负离子浓度(C/m3)
j+,j- 正、负离子流密度(A/m2)
j 离子流密度(A/m2)
k+,k- 正、负离子迁移率(m2/(V·s))
ε0 真空介电常数(F/m)
R 正、负离子复合速率系数(m3/s)
e 元电荷电量(C)
根据 Deutsch 假设,空间电荷的分布仅影响标称场强幅值而不影响其方向,即 E=ξE′,其中 E′为标
称电场场强,ξ为合成电场与标称电场幅值比。最终,可将求解空间离子流场的二维问题转化为沿电力
线求解的一维问题,得到沿电力线的求解离子流及合成电场的常微分方程组:
⎧ dΦ
⎪ dϕ = ξ (ϕ )

⎪ dξ ρ + (ϕ ) − ρ − (ϕ )
⎪ dϕ = − ε E ′(ϕ ) 2
⎪ 0
⎨ dρ (7)
1 ⎡ ε R ⎤
⎪ + = ρ (ϕ ) 2 − ρ + (ϕ ) ρ − (ϕ )(1 − 0 ) ⎥
2 ⎢ +
⎪ dϕ ε 0ξ (ϕ ) E ′(ϕ ) ⎣ k+ e ⎦

⎪ dρ − 1 ⎡ ε0 R 2⎤
⎪ dϕ = ε ξ (ϕ ) E ′(ϕ ) 2 ⎢ ρ + (ϕ ) ρ − (ϕ )(1 − k e ) − ρ − (ϕ ) ⎥
⎩ 0 ⎣ − ⎦
边界条件为

2
Φ ϕ =U = U + (8)
+

Φ ϕ =U = U − (9)

Ec +
ξ |ϕ =U = (10)
+
′ +
Esurface
Ec −
ξ |ϕ =U = (11)

′ −
Esurface

其中,式(8)、(9)的含义为在正、负极性导线表面,标称电场和合成电场的电势为运行电压 U+/-。式(10)、
(11)的含义为当导体表面发生电晕时,根据 Kaptzov’s 假设,导体表面的合成电场强度始终保持在起晕
场强不变,此时的合成场强可由 Peek 公式直接给出。
对于输电线路的某一根导线,计算出从其表面出发或终止于该表面的 N 条电力线的正、负离子浓
度ρ+,ρ-以及合成场强 E,对于每一条电力线,其电流密度为:
j = j+ + j− = ( k + ρ + + k − ρ − ) E (12)
沿导线表面对电流密度积分,即可得到单位长度的导线流出或流入的总电流,即

I = ∫ jds (13)

设从第 i 根导线流入流出的总电流为 Ii,导线电压为 Ui,则线路的总损耗为


P = ∑U i Ii (14)
i

基于以上计算模型,即可求解不同分裂间距下输电线路的电晕损耗。

2 分裂导线间距对电晕损耗的影响
1.1 分裂导线间距变化对导线表面场强的影响
第一节所述微分方程组构成了一个两点边值问题,求解该类问题一般采用打靶法,有限差分法等。
可以看出,该类问题的边值条件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对于输电线路导线分裂间距的变化,主
要影响的边界条件为式(10)、(11),即导线表面的标称电场值。因此,在分析分裂间距变化对电磁环境
的影响及其原因时,需要对导线表面标称电场值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
以±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为例,计算分裂间距变化对导线表面场强的影响。线路的参数如图
1 所示。

图 1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几何参数
取导线分裂间距分别为 10cm、15cm、25cm、35cm、45cm、55cm、65cm,计算在相应分裂间距

3
下,表面电场强度沿导线表面一周的分布情况(以圆心角α为自变量,α的取值方法见图 2)。以导线 8
为例,其计算结果如图 3 所示。导线 8 所带线电荷密度变化如图 4 所示。

导线

图 2 圆心角取值方法

在分析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变化规律时,可以将产生该电场的场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导线自
身等效线电荷在该导线表面产生的电场 E1;第二部分为其它导线的等效线电荷在该导线表面产生的电
场 E2。由于同一极下的子导线相聚很近,因此导线表面的场强主要取决于自身所带电荷密度和半径以
及同极下的其它子导线的线电荷密度,其电场强度的分布关于α=π近似对称(对于导线 8),且在α=π
处达到最大值,如图 3 所示。这是因为在α=0附近,E1 与 E2 的方向相反,E2 起削弱 E1 的作用;在α=π
附近,E1 与 E2 的方向相同,E2 起增强 E1 的作用。
2.2
2.2 2.1
2.0 s=65cm 2.0
1.8
s=55cm
1.9
s=45cm
E' (10 V/m)

τ (μC/m)

1.6 s=35cm 1.8


6

1.4 s=25cm 1.7

1.2 1.6
s=15cm
1.0 1.5

0.8 s=10cm 1.4

0 π 2π 10 20 30 40 50 60 70
α (rad) s (cm)

图 3 不同分裂间距情况下导线表面场强分布 图 4 不同分裂间距情况下导线的线电荷密度

由图 4 可知,随着导线分裂间距的增加,导线的线电荷密度增加。这说明在导线表面,由该导线
电荷自身产生的电场随着分裂间距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分裂间距的增加,在α=0附近 E1 增加
E2 减小,总体效果为表面场强增加,在α=π附近同样为 E1 增加 E2 减小,这时的表面场强的变化情况需
要根据 E1 和 E2 的变化程度而定:分裂间距很小时(如 s=10cm),其他导线的在该导线表面的产生电
场的作用很强,改变分裂间距时 E2 减小的程度更大,所以在α=π附近表面场强减小;分裂间距较大时
(如 s 在 35cm 以上),其他导线的在该导线表面的产生电场的作用较弱,改变分裂间距时 E1 由于线
电荷密度增加而增加的程度更大,所以在α=π附近表面场强增加。
1.2 分裂导线间距变化对电晕损耗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导线分裂间距的变化,导线表面不同位置处的电场强度变化情况是不
同的,这说明在导线表面的不同位置电晕程度的变化情况也是不同的。随着导线分裂间距的增加,α=0
附近的电晕程度逐渐增加,α=π附近的电晕程度先减少后增加。

4
14

12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s (cm)

图 5 不同极间距离情况下导线的电晕损耗

图 5 为不同分裂间距下的电晕损耗计算结果。其中 Peek 公式中的粗糙度系数 m 取值 0.5。图 5 表


明,随着分裂间距的增加,电晕损耗先减少后增大,电晕损耗与分裂间距的关系近似为一条 U 型曲线。
输电线路的极间距离 s 一般取 45cm 附近,而此时线路的电晕损耗几乎为 s=25cm 时的两倍。因此,在
仅考虑输电线路电晕损耗的情况下,极间距离取 45cm 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而在 25cm 附近电晕损耗值
达到最小。

3 结论
本文基于直流输电线路空间离子流场的求解,计算了不同分裂间距下线路的电晕损耗,分析了极
间距离变化对于电晕损耗的影响,并深入讨论了其原因。
结果表明,随着分裂间距的变化,导线表面不同位置的标称电场表面场强值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也即电晕程度的变化规律不同,电晕损耗与分裂间距的关系可以用一条 U 型曲线描述。对于本文所给
的直流输电线路,分裂间距取 25cm 时的电晕损耗值达到最小。另外,本文仅从电晕损耗的角度出发,
研究分裂间距的取值,并未考虑其他因素,如输电线路在风力作用下的次档距振荡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赵畹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4.
[2] 卢铁兵, 冯晗, 王琦, 等.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合成电场分布的影响因素[J]. 高电压技术, 2009,
35(9): 2066-2070.
[3] 贺建国, 朱普轩, 甘波, 等. 750kV 输电线路子导线分裂间距合理取值研究[J]. 电网技术, 2012,
36(5).
[4] 施春华, 朱普轩, 蒋剑, 等. ±800kV 特高压直流线路采用 5 分裂导线的电磁环境特性分析[J]. 高
电压技术, 2011, 37(3): 666-671.
[5] 肖颍涛, 柴贤东, 李永明, 等. ±800kV 特高压直流线路采用不均匀分裂降低电晕损耗[J]. 高压电器,
2013, 49(004): 14-19.
[6] Sarma, M.P. and Janischewskyj, W., "Analysis of Corona Losses on DC Transmission Lines: I - Unipolar
Lines,"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PAS-88, no.5, pp.718-731, May 1969.
[7] Sarma, M.P. and Janischewskyj, W., "Analysis of Corona Losses on DC Transmission Lines Part II -
Bipolar Lines,"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PAS-88, no.10, pp.1476-1491,
Oct. 1969.

5
[8] Janischewskyj, W. and Cela, G.,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for Electric Fields of Coronating DC
Transmission Lines,"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PAS-98, no.3,
pp.1000-1012, May 1979.
[9] Takuma T, Ikeda T, Kawamoto T. Calc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s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J].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81 (12): 4802-4810.

作者简介:

乔骥(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磁场数值计算,qj1196749796@126.com;

邹军(1971-),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磁兼容,zoujun@tsinghua.edu.cn

袁建生(1959-),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磁兼容,yuan@tsinghua.edu.cn

6
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现状
樊小鹏,李丽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82)

THECURRENT SUBS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TRANSFORMER SUBSTATIONS IN CHINA
Fan xiaopeng, Lili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80)

摘要:文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在法律、法规、标准、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当前在变电站电磁

环境管理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措施,并对我国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的

方法提出了展望。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current subs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s around transformer substation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s are introduced on the laws, regulations, standard and monitoring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s.

Then put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 of problems and prospect applic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s

around transformer substation.


关键词:变电站;电磁环境;噪声 

Key words:transformer subst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noise

1. 前言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电力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是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电力装机连续跨越 6 亿、7 亿、8 亿、9
亿千瓦大关,年均增长 13.22%,快速扭转了“十五”期间全国电力大范围缺电的局面。全国 220 千伏及
以上输变电线路总长度达到 43 万公里,变电容量 19.6 亿千伏安,分别是“十五”末的 1.7 倍和 2.4 倍,
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展望“十二五”,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 2015 年全社会
用电量将达到 6.08 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 8.2%,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13.5 亿千瓦,全国
110 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 133 万千米,变电容量 56 亿千伏安。到 2020 年,全国 110 千伏及以上线路将
达到 176 万千米以上,变电容量超过 79 亿千伏安[1-4]。
而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输变电工程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
改善民生的同时,遇到的诸多问题如征地、动迁、变电站选址、输电线路通道落实、环保投诉等却成
为了影响电网发展和电力能源供应的最大障碍,继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十一五”期间,
由于征地,变电站选址等问题,致使广东东莞地区实际投产变电站数量不到规划目标的 80%,电网建
设周期不断拉长,甚至有几座变电站从上世界 90 年代就开始拟建,历经“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
未能成行。且广东东莞电网现有变电站均已重载,难以承受负荷的继续增长,2011 年"过重载"变电站
共 41 座,占比为 24%,过重载线路共 50 回,占比为 11%,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电网建设
遇到的诸多难题,归根结底是由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
众对自身环境问题更加关注,维护自身环保权益和安全防护权益的意识不断提高,经常以环境问题为
突破口,特别是以输变电电磁环境污染为突破口,组织维权、反对输变电建设,群访、围堵事件时有
发生,阻碍了电网建设,损害了社会和谐,并对社会政治环境形成了稳定隐患。
由于距离居民区更近,影响人群更广,变电站电磁环境问题成为了公众关心、媒体关注的热点问
题,投诉量逐年上升,如广东电科院协助环保部门处理的电磁辐射投诉事件中,60%以上为变电站电
磁环境问题投诉。变电站电磁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电力设施在运行时,在带点导体周围产生的电磁场、
电晕放电造成的无线电干扰以及电气设备和辅助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电气和机械噪声。近年来,该类事
件呈现信访规模越来越大,投诉方式日趋尖锐,过激行为愈演愈烈的态势。例如广东中山 110kV 起湾
变电站建设期间,由于担心工频磁场辐射和噪声污染,部分过激居民多次采取拉挂横幅、集会、游行
等过激行为进行“维权”,虽经各部门反复疏导、解释,居民仍不满意,甚至聚众围堵交通要道,致使
工程搁置近 10 年;广东汕头 220kV 广兴站投运期间,由于其距离居民区较近,干扰居民生活,近年来
收到多起噪音扰民投诉事件,不少居民多次上访到相关部门,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可见,变
电站电磁环境问题极有可能成为群体事件的诱因,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变电站电磁环境问题的顺
利解决成为了当前电网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2.1 法律、法规方面
目前我们国家在变电站电磁辐射管理方面依据的国家法规是《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国家
环境保护局第 18 号令 1997 年)。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对 500kV 及以上和 500kV 以下敏
感区域输变电工程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500kV 以下、非敏感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同时要求从事
电磁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接受环保部门的施工期监督管理、竣工保护验收和项目施工后的监督管理。
2.2 标准、规范方面
我国现行的电磁污染防护国家标准为《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8702-88),但其主要规定的是高
频辐射的限值,如通讯基站等,不使用于工频电磁场。目前我们国家在工频电磁场方面的限值标准主
要是以《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为依据,该规范使用于 500kV 超
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110kV、220kV 和 330kV 送变电工程参照执行。无线电干扰
标准执行《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 7349-2002)。噪声污染主要执行《工
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规定的限值。
2.3 监测、管理方法
目前变电站电磁环境方面的监测方法仍然是以被动监测为主,缺乏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通常是
哪有投诉、纠纷,环保才进行干预,致使环保成为投诉纠纷的“救火队”。当前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的点位布设一般不够全面,监测网络不够完善,污染源监测的时效性不足,难以实现对电磁环境全时
段、全方位的动态监测,用有限的检测数据来评价整个区域的环境状况也不够科学[5]。

3. 存在的问题
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方面的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既没有一支有力的管理队伍和完善的监测手段,
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致使当前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其主要
特点主要表现在:
3.1 有关法律、法规欠缺。
目前在电磁辐射管理方面主要依据的国家法规是《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变电站电磁环
境管理的主要依据是 90 年代颁布的《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于
年代过于久远,没有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缺乏科学性,起不到保障公众健康的作用[6]。另外这些法
规中的相关规定与其它环保法律、法规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例如《电磁辐
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有关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阶段、环保部门的审批时限等条款与《环境影响评
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规定不一致。另外其评价方法是基于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制定的,设定的评价范围过于宽泛,在当今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缺乏可操作性,过大
的评价范围,容易误导公众[7]。
3.2 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的欠缺。
目前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只规定了工作频率在 100kHz~300GHz 之间的标准限值,而对于工作频率
为 50~60Hz 的高压输变电设施的工频电磁限值,尚没有国家标准,而目前工频电磁场参照的《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主要是针对 500kV 的,虽然里面说了 110~330kV
的评价可以参照,但是评价范围多少,没有详细说明。另一方面国际上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已经
过多次修改,
多数国家采用 IEEE C95.1 标准和 ICNIRP 导则,我国现行的电磁防护标准已颁布 20 多年,
与国际标准有所脱节。无线电干扰对于 500kV 以上的直流和交流输变电项目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评价技
术导则。《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主要是以 A 声级作为噪声评价的依据,而 A 声级对于反
应声音对人耳的损伤,人的烦恼程度以及在妨碍语言交流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准确,致使在噪声治理方
面经常出现“达标扰民”的现象。在输变电项目的验收监测上,同样缺乏相应的规范,在布点方位、布
点密度、监测频次上更是没有明确规定[8]。再者,针对电磁环境管理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电磁辐射
监测专业人员相对匮乏,监测仪器缺乏,难以做到全面、科学和规范。
3.3 公众对电磁环境认识不足。
工频电磁场在生物体内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由于此类效应比较复杂,目前尚处于科学研究范
畴。本着谨慎预防的原则,国际非电离组织在留出相当多的安全裕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频电磁场公
众限值[9]。世界卫生组织在经过十年的研究后,赞同国际非电离组织提出的公众限值,并将其限值在
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而由于工频电磁场是一种能量流,看不见、摸不着、嗅不着,无法由人体直接
感知,且自我主动防护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公众获得相关权威信息的渠道不畅,使公众对电磁辐射的
影响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再由于国内部分媒体对电磁辐射的报到往往过分强调甚至夸大危害程度,
将高强度工频电磁影响的危害来理解低强度工频电磁场的危害,造成公众对辐射有一种恐惧心理,往
往“谈辐而色变”,以致阻扰输变电工程建设。
3.4 监测方法落后。
目前采用的变电站电磁环境监测方法在数据的公开方面不够及时,致使在环保投诉和问题解决中
间相处时间较长,监测数据不能及时反应当时情况,导致不能及时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常常使建
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处于被动状态[10]。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电磁环境的传统性常规
监测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迫切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根据变电站电磁环境中存在的
诸多问题,开发更加科学、合理的电磁环境管理监测方法。

4. 应对措施
4.1 完善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
为加强变电站电磁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划性,需尽快制定电磁辐射防治专项法律,加快《电
磁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进程,完善国家电磁标准体系,针对电力行业电磁辐射特点,制定相应的行业
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电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近年来国家和部分省份在电磁辐射监督管理、建设项目
的审批、相关行业标准、管理手段方面出台了若干环境保护政策与规定,推动了电磁辐射管理的规划
进程。例如 2012 年环保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要
求全国积极做好输变电项目的环境监理和审批工作,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开和科普宣传。
为响应国家号召,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和《广东省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初稿),对广东省的电磁辐射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可以断定,当前电磁辐射环
境领域法律、法规不全,标准、评价缺乏的局面将会很快消失。
4.2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环保管理能力。
按照国家标准和业务需求,从管理机构、监管人员和监测设备方面等方面提高电磁辐射监管能力
建设,提高电磁辐射监管能力水平,满足监管要求[11]。企业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
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制度、标准和技术的掌握与理解,加强变电站环境的监测与维护,为变电站电磁
环境的管理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实现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公众理解、社会和谐的目标。
4.3 细化公众参与和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为切实消除变电站周边群众的疑虑和顾虑,要求变电站切实做好公共参与工作,在信息公开的情
况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有反对意见的项目,要积极组织听证会,解答群众意见[12]。通过广电、
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强电磁辐射专项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学习,普及电磁科普
知识,增加公众对电磁辐射影响的科学理解。
4.4 探索新的电磁环境监测方法。
电磁环境监测是环境污染管理的依据,准确、及时的监测数据对电磁环境的科学、正确管理提供
着重要保障。因此,为妥善解决变电站电磁环境监测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研究思路,寻求新的研
究手段,在变电站电磁环境的管理方面进行一些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控制变电站电磁环境提供
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在当前硬件设施还跟不上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手段
来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以此弥补硬件的不足。这对于贯彻落实国
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保护电磁环境质量,减少电磁环境风险和污染隐患具有重要意义。2011 年北京市
在备受社会关注的朝阳区进行了电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公开系统,将变电站监测数据实时公布在大
型户外显示屏上,帮助公众正确了解变电站电磁辐射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变电电磁环境的有
效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魏昭峰,当前电力供需形势及未来电力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2,3:23-27
[2] 高明,从经济看电力-纵观宏观经济与电力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2:18-19
[3] 张向宇,浅谈当前电力市场的发展,管理与科技,2011,08:170
[4] 雷沛,朱法华,王圣,中外能源形势及电力发展状况研究,电力科技与环保,201,27(3):1-3
[5] 赵福祥,周杨,王文兵等,城市变电站对电磁环境的影响探讨,电力科技与环保,2012,28(3)

11-12
[6] 芦瑜,城区变电站选址工作的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11,
(7):140-141
[7] 刘文魁,庞东,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与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 戴希云,电磁波辐射问题的评价与探讨,中国无线电,2006,(7):17-19
[9] 郭欣,张晓鹏,220KV 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电力学报,2009,24(3):259-260
[10] 陈震平,林凌,典型 110KV 变电站站界电磁环境现状分析,高压电器,2011,47(7):94-98
[11] 王玉峰,邹积岩,廖敏夫,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预测与分析变电站中电磁环境,高压电器,2009,45
(5):77-79
[12] 巩学海,何金良,李丽,变电所的瞬态电磁环境分析,高压电器,2009,45(5)39-43

作者简介:樊小鹏(1986.04),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网环境保护与职业卫生方面工作。
交流输电线路对埋地钢制管道
交流腐蚀的判断标准
周 术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 100095)
REVIEW OF THE CIRTERION OF AC CORROSION ON BURIED STEEL
PIPELINESCAUSED BY AC TRANSMISSION LINE
Zhou Shu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95)

摘要:输电线路公共走廊内的交流腐蚀已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标准,本文针对工程设计的需要,

介绍交流干扰腐蚀判断准则和相关标准,以供设计参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Abstract: The AC corrosion on transmission lines in public corridor has attracted widely concern. The standards

of AC corrosion have been given in our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countries. Here, for the need of engineering
design, we reviewed the criterion and standards of AC interference corrosion and also give several proposals.

关键词:交流输电线路、埋地钢制管道、交流腐蚀标准

Key Word: AC transmission line; buried steel pipelines; AC corrosion criterion

1.概述
交流输电线路与埋地管道共用一个走廊时不可避免地会在管道上产生次生交流电流,当其达到某极限
后,便对管道造成交流干扰腐蚀,危及管道安全。本文针对工程设计的需要,介绍交流干扰腐蚀判断准则
和相关标准,以供设计参考。

2. 交流干扰腐蚀判断准则和相关标准
当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接近时,是否存在交流腐蚀,是否必需采取防护措施,是设计人员非常
重视的问题,其主要判断标准如下。
2.1 交叉角度限制
GB/T50698-2011《埋地钢制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第 5.1.6 条的相关要求如下:管道与 110kV
及以上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交叉角度不宜小于 55°。在不能满足要求时,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管道安
全评估,结合防护措施,交叉角度可适当减小。
2.2 平行接近最小距离
对于新建管道系统,避免公共能源走廊内交流干扰腐蚀最直接的方法是消除高压输电线对等埋地管道
的交流干扰源,通过屏蔽网或者排流等措施可以有效减缓交流干扰腐蚀。实际工程中交流输电线路遇到与
输油输气管道共用走廊时,若接近距离小于最小安全距离或交叉角度小于最小交叉角度,交流线路在管道
上产生的电压可能超过限值要求。为了避免输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交流干扰,最简单的方法是尽量增大两
者之间的距离, GB/T50698-2011《埋地钢制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第 5.1.5 条的相关要求如下:
在开阔地区,埋地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基脚间控制的最小距离宜不小于杆塔高度;在路径受
限地区,埋地管道与交流输电系统的各种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表 1 的规定。
在采取故障屏蔽、接地、隔离等防护措施后,表 1 规定的距离可适当减小。
表1 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最小距离(m)

电压等级(kV) ≤220 330 500


铁塔或电杆接地 5.0 6.0 7.5

GB/T 50698-2011 还规定在埋地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的距离不能满足上平行敷设控制距离或管道与交


流接地体最小距离要求时或在路径受限地区在采取隔离屏蔽接地等防护措施后规定的距离可适当减小但
最小水平距离必须大于 0.5m
GB 50545-2010《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和 GB 50665-2011《100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
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如表 2:

表2 特殊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平行时最小距离

电压等级(kV)
地形 110 220 330 500 750 1000
最小距离(m)
开阔地区 最高杆(塔)高
9.5(管道) 13
4.0 5.0 6.0 7.5 8.5(管顶) (按步行可以到达山
受限地区
11(管底) 坡考虑)

注:表中距离为边导线在最大风偏情况下对特殊管道的水平距离。

为了减小强电线路对油气管道的干扰,除了控制管线与高压输电线的间距,还应尽可能地缩短两者间
的平行长度,国网电科院给出了 1000 kV 架空输电线路与特殊管道的允许平行长度建议值如下:

表3 1000 kV 架空输电线路与特殊管道的允许平行长度(km)

正常运行电流 3kA 1000 kV 单回路 1000 kV 双回路逆相序


管道石油沥青防护 1 3
管道 3 层 PE 防护层 1 2

2.3 曲线表简易判断法
根据《埋地钢制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第 4.1.1 条,当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
铁路的间隔距离大于 1000m,可不作干扰调查测量;当管道与 110kV 及以上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不大于 1000m
时,不需要进行影响测试的范围,可按管道与高压交流电力线路的极限接近段长度与间距相对关系图确定。
L(km)

100

需要进行影响测试
10

不需要进行影响测试

0.1
10 100 1000 a(m)

图1 管道与高压交流电力线路的极限接近段长度(L)与间距(a)相对关系图

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处于需要进行影响测试区时,对已建管道应进行管道交流干
扰电压、漏泄交流电流密度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对在设计阶段的新建管道可采用专业分析软件,对在和
正常故障条件下管道可能受到的交流干扰电压进行计算。
2.4 管道交流干扰电压
2.4.1 交流干扰电压国内标准
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 SY/T 0032-2000 和 SY 0007-1999 规定管道对地电位限值见表 4
。表 4 管道对地电位限值
土壤性质 对地电位值(V)及其腐蚀情况判断
弱 中等 强
酸性土壤 <6 6~10 ≥10
中性土壤 <8 8~15 ≥15
弱碱性土壤 <10 10~20 ≥20

SY/T0032-2000 中的评估指标 6 V、8V 和 12V 是针对石油沥青防腐层提出的,对于当前大量使用的高性


能熔结环氧粉末涂层和 3 PE 存在局限性。
2.4.2 交流干扰电压国外标准
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 NACE 标准 RP0177-2000 从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规定交流感应电压最大不应超
过 15 V。
欧洲标准,在 CEN/TS 15280-2006 中,针对不同土壤的电阻率,给出的交流干扰电压限值为:土壤电阻率
大于 25Ω·m 的地方,交流干扰电压限值为 10V;土壤电阻率小于 25Ω·m 的地方,交流干扰电压限值为 4V。
在有氧土壤中 ECu=-850mV,在包含硫酸盐还原菌的厌氧土壤中 ECu=-950mV。
交流电压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可能交流电压比较大,而从破损点流出的电流比较小,对
埋地钢质管道的危害不是很大,当交流电压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时,采用此项指标比较合适。现在普遍采用
的是交流电流密度作为评价准则。还有交流电流与直流电流之比这种评价准则使用较少,此项指标实质上
就是交流电流密度与直流电流密度之比。
2.5 管道交流电流密度
2.5.1 交流电流密度国内标准
根据《埋地钢制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第 3.0.5 条,当确定管道存在交流干扰影响时,如果管
道上的交流干扰电压不高于 4V 时,可不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如果高于 4V 时,应采用交流电流密度进
行评估,交流电流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8V
J AC =
ρπd
式中:
JAC——评估的交流电流密度(A/m²)

V ——交流干扰电压有效值的平均值(V);
ρ——土壤电阻率(Ω·m);
d ——破损点直径(m)。
注:1 ρ 值应取交流干扰电压测试时,测试点处与管道埋深相同的土壤电阻率实测值;
2 d 值按发生交流腐蚀最严重考虑,取 0.0113。
管道受交流干扰的程度可按表 5 交流干扰程度的判断指标的规定判定。
表 5 交流干扰程度的判断指标
交流干扰程度 弱 中 强
2
交流电流密度(A/m ) <30 30~100 >100

当交流干扰程度判定为“强”时,应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判定为“中”时,宜采取交流干扰防护
措施;判定为“弱”时,可不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
2.5.2 交流电流密度国外标准
交流电流密度是埋地钢质管道防腐蚀层破损处单位面积通过的交流电流量,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
交流腐蚀的情况。国外有关交流电流密度的评价准则如下。
德国在一系列现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得到表 6 结论。
表6 德国的交流电流密度评价准则

2
交流电流密度/( A/m ) 腐蚀情况

小于 20 不会发生交流电流腐蚀

20~100 可能发生交流电流腐蚀

大于 100 发生交流电流腐蚀
2 2
另有相关研究也采用了相似的标准,所不同的是将交流腐蚀发生的标准由 20 A/m 改为 30 A/m ,并
2
指出交流电流密度为 30~100 A/m 时,存在交流干扰腐蚀的可能性,其发生与否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涂层质量等有关。
在欧洲标准 CEN/TS15280-2006 中给出表 7 所示的评价准则。
表 7 CEN/TS15280-2006 中的交流电流密度评价准则

2
交流电流密度/( A/m )JAC 交流腐蚀可能性评估

<30 交流腐蚀发生可能性很小

30≤JAC<100 可能发生交流腐蚀,需要进一步评估

JAC≥100 交流电流腐蚀发生概率很高,需采取减轻措施

2
ISO 15589-1-2003 提出的交流电流密度限值为 30 A/m ,大于此值则可能发生交流腐蚀。
EN12954 提出了用交流电流密度与直流电流密度之比(JAC/JDC)来进行评价,具体限值见表 8。
表 8 EN12954 中的交/直流电流密度比值评价准则

交流电流密度/直流电流密度 腐蚀可能性

JAC/JDC>10 肯定发生交流腐蚀

3<JAC/JDC<10 可能发生交流腐蚀

JAC/JDC<3 交流腐蚀的可能性很小

Hosokawa 在阿姆斯特丹的第 23 届世界天然气会议上提出了基于直流电流密度的交流电流密度限值:


2 2
(1) 0.1 A/m ≤JDC<1.0 A/m ,JAC<25×JDC;
2 2 2
(2) 1.0 A/m ≤JDC<40 A/m ,JAC<70 A/m
具体的结论如图 2。
如图 2 所示, 当在阴影区Ⅰ范围,交流电流密度与直流电流密 度 之 比 (JAC/JDC)小于 25,或在阴影区
2
Ⅱ范围内,JAC<70 A/m 时,埋地管道处于阴极保护合理的保护范围内而不存在交直流腐蚀或过保护的风险。
2 2
Hosokawa 之后又将门槛值 20 A/m 改为 40 A/m

图2 达到保护要求的交流和直流的电流密度关系
2.5.3 小结
对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杂散电流腐蚀评价准,国内主要偏向于用腐蚀试片进行腐蚀试验检测的方法、进
行判断。实际工程设计需根据埋地钢质管道的敷设方式、绝缘、防腐材料及阴极保护等条件,找出比较适
合的评价准则。
对于无阴极保护的管道系统,多采用交流感应电压、交流电流密度进行判断;对于有阴极保护的管道
系统,多采用交流电流和直流电流密度之比进行判断。

3 结论与建议
输电线路公共走廊内的交流腐蚀已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标准,但是,对
于交流干扰腐蚀现象以及有效判别、减缓、控制交流干扰腐蚀的方法等方面仍需要开展深入研究,使相关
标准更适合工程实际操作。根据上述对管道交流干扰腐蚀判断准则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进行输电线路和埋地管道的路由设计时,电力部门和石油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尽量避免
小角度交叉、或者近距离并行,从而减弱或消除交流干扰腐蚀,降低埋地管道的运行风险。
(2)对于已建成的管道,需要加强对杂散电流的检测,通过屏蔽网或者排流措施等避免交流干扰腐
蚀的发生。
(3)不能简单地利用交流电感应出的电压评判腐蚀程度,当感应电压超标时,需进一步检测交流电
流密度、交直流电流密度比值等指标。
(4)阴极保护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抑制交流干扰腐蚀,但是超出范围后,仍需要通过采取其他防护措
施来减缓交流腐蚀。

参考文献:
[1] GB 50698-2011 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
[2] GB 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3] GB 50665-2011《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4] SY/T 0032-2000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
[5] Darowicki K,Zakowski K.A new time-frequency de-tection method of stray current field
interference onmetal structures[J].Corrosion Science,2004,46(16):1061-1070.
[6] 陈振华,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腐蚀测试与分析,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胡士信,路民旭,杜艳霞,管道交流腐蚀的新观点,腐蚀与防护,2010,31(6):419-423。
[8] ISO 15589-1-2003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Cathodic protection of pipeline
transportationsystems-Part 1:On-land pipelines.
[9] BS-EN12954-2001 Cathodic protection of buried orimmersed metallic structures-General
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for pipelines.
[10] 翁永基,明士涛,李英义,等。利用检查片检测杂散干扰和评价埋地管道阴极保护效果,腐蚀科学与防
护技术,2011,23(4):349-352。
[11] CEOCOR-GUIDE-2001 AC corrosion on buriedmetallic pipeline-guidelines for risk assessment
andmitigation measures[S].
[12] SeonYeob Li.Application of steel thin film electricalresistance sensor for in situ
corrosion monitoring[J].Sensors and Actuators,2007,120(2):368-377.
输电线路架设高度的分析与探讨
徐禄文, 籍勇亮, 邹岸新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市,40112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HEIGHT OF TRANSMISSION LINE
Xu luwen, Ji Yongliang, Zou anxin
(State Grid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1123)

摘要:在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发现按照《1l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_50545-2010)设计的输电线路下

方的工频电场可能无法满足《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的限值要求。

通过对典型架空输电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强度的计算,分析了几种架空线路的最小架设高度,并且针对对应塔型的架设

高度和工频电场进行了优化计算,本文的结论可为新建线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under the transmission line according to “Code for

designing 110-750 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GB_50545-2010) may not be able to satisf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mit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roduced by 500 KV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er power engineering ”(HJ/T24-1998). The minimum height of several types of overhead lines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Then the optimize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bout minimum height and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related electric power pyl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关键词:架空输电线路:架设高度:工频电场:设计规范

KEYWORDS: Overhead power line, Height,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al field, Code for designing

1 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1],电网规模越来越大,电压等级也越来越
高,与周边居民的接触更加密切,因此输电线路电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2-6]。其中涉及最多
是线下感应电的问题,而感应电的强弱主要与线下的工频电场强度有直接关系,工频电场较高会使人
有不舒服的感觉[7] ,严重时会因电击对人造成伤害[8],因此遭到居民投诉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现场
监测和调查研究发现,按照《1l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_50545-2010)[9]设计的输电线
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可能无法满足《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24-1998)[10]的限值要求。这一现象值得高度重视,因为目前电力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如果
不能解决好新建线路环保问题,超标点和敏感点会越来越多,给电网运行带来的环保压力就会越来越
大,不仅可能带来企业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损害其良好的社会形象。目前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成
为其决定架设高度和建设费用的重要因素之一[11],因此,本文通过典型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强度的计
算来分析对输电线路架设高度的大小,为新建线路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2 线路架设高度标准及仿真校验
目前我国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时主要参照《1l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_50545-2010)
执行。其中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导线的架设高度(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表 1 中所列
数值。
表 1 导线的架设高度

标称电压(kV)
线路经过地区
110 220 330 500 750
居民区 7.0 7.5 8.5 14 19.5
**
非居民区 6.0 6.5 7.5 11(10.5*) 15.5 (13.7***)
交通困难地区 5.0 5.5 6.5 8.5 11

按照上表要求的架设高度所设计的架空输电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很容易大于 4kV/m 的环保标准限


值, 当线路经过民房时容易引起环保纠纷,甚至无法通过环保验收。
本文采用采用模拟电荷法[12-13]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CSM)仿真计算,环境影响因素忽略不计
[13]
。图 1 是 500 kV 陈长二回输电线路 3、4 号塔间线下工频电场实测和仿真结果的比较图。其中曲线
1、2 分别为测量结果曲线和仿真计算结果曲线。由图 1 可以看出仿真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图1 陈长二回 3、4 号杆塔间线下工频电场实测和仿真结果的比较

3 线下工频电场计算
目前,架空输电线路塔型较多,常见的单回路直线塔主要有“酒杯”塔和“猫头”塔,双回路主
要是“鼓型”塔[14]。塔型结构、回路数和塔高等参数不同,线路下方的电场分布也不一样。为了说明
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塔型情况下架空输电线架设高度的不同设计要求,本文就常见的几种典型塔型
单、双回线路加以计算分析,以说明设计规范与环评标准间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最容易
引起环保纠纷和工频电场超标的主要是 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本文以 220kV 和 500kV 线路为
例进行分析说明。在仿真分析中,输电线路的架设高度按照 GB_50545-2010 设计规范中对最小距离要
求进行设置,其中 220kV 最下架设高度分别为 5.5 m、6.6 m 和 7.5 m;500kV 最下架设高度分别为 8.5
m、10.5/11 m 和 14 m。
3.1 220 kV 架空输电线路
3.1.1 220kV 同塔单回
220 kV“猫头”型单回直线塔型的计算参数如表 2 所示,其工频电场分布如图 2 所示。三种架设
高度条件下,最大电场强度分别达到 11.5kV/m、8.5kV/m 和 6.5kV/m,从线路中心向外大致 10m 范围
内均超过 4 kV/m。
表2 220 kV“猫头”型单回直线塔

塔型 回路 A B C

水平距(m) -3.4 0 3.4


5.5 10.5 5.5
猫头单回
垂直距(m) 6.5 11.5 6.5
7.5 12.5 7.5

图2 几种高度时 220 kV 同塔单回架空输电线路下工频电场分布

3.1.2 220kV 同塔双回


以“鼓型”双回直线塔为例分析 220 kV 同塔双回架空输电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其计算参数如表 3
所示;工频电场的计算结果分布如图 3 所示。三种架设高度条件下,最大电场强度分别达到 12.5kV/m、
8.4kV/m 和 6.3kV/m,从线路中心向外大致 12 m 范围内均超过 4 kV/m。
表3 220 kV“鼓型”双回直线塔参数

导线/m
塔 回路
第一回 第二回

相序 A B C C B A
鼓 水平距 -5.5 -6.5 -4.5 5.5 6.5 4.5
型 5.5 11.5 18 5.5 11.5 18
双 垂直距 6.5 12.5 19 6.5 12.5 19
回 7.5 13.5 20 7.5 13.5 20
图3 220 kV 同塔双回架空输电线路下不同架设高度时的电场分布图
3.2 500 kV 架空输电线路
3.2.1 500kV 同塔单回
500 kV 同塔单回输电线路选择了典型的“猫头”型单回直线塔进行分析,其线路计算参数如表 4
所示。该塔型对应的电场分布曲线如图 4 所示,三种架设高度条件下,最大电场强度分别达到 14.8kV/m、
10.5kV/m 和 6.5kV/m,从线路中心向外大致 20 m 范围内均超过 4 kV/m。
表4 500kV 猫头同塔单回直线塔输电线路计算参数

塔型 相序 A B C
水平距/m -7 0 7
猫头型单回 8.5 17.2 8.5
直线塔 垂直距/m 10.5 19.2 10.5
14 22.7 14

图4 几种高度时 500 kV 单回直线塔的电场分布


3.2.2 500kV 同塔双回
以“鼓型”直线塔为例分析 500 kV 同塔双回线路的电场分布,其线路计算参数如表 5 所示。该塔形
的电场分布分别为曲线如图 5 所示,三种架设高度条件下,最大电场强度分别达到 14.8kV/m、9.7kV/m
和 6.3kV/m,从线路中心向外大致 18 m 范围内均超过 4 kV/m。
表5 500 kV 同塔双回直线塔输电线路计算参数

回路 第一回 第二回
塔型
相序 A B C C B A
水平距 -8.9 -10.7 -8.1 8.9 10.7 8.1
鼓型双回 8.5 19.2 31.2 8.5 19.2 31.2
直线塔 垂直距 11 21.7 33.7 11 21.7 33.7
14 24.7 36.7 14 24.7 36.7

4 架设高度优化计算
通过上述计算与分析发现:按照 GB_50545-2010 设计规范所列的架空输电线路最小对地高度的设
计的线路其下方的工频电场较高,其感应电和电场强度都是引起环保纠纷的因素。因此,为了减少这
种环保纠纷,建议输电线路在通过民房处适当提高导线架设高度,对此以 220 kV 和 500kV 线路进行优
化计算分析。

图5 几种高度时 500 kV 双回直线塔不同架设高度时的电场分布图

4.1 220 kV 单回直线塔高度优化


以表 2 中的“猫头”型单回直线塔为例进行 220 kV 单回直线塔高度优化分析,设高度分别为 6 m、
7 m、8 m 和 9 m,其对应的电场分布曲线分别为 1—4,如图 6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几种高度下最
大工频电场分别为:4.7 kV/m、3.6 kV/m、2.8 kV/m 和 2.2 kV/m,当升高到 8 m 时电场能够确保低于 4
kV/m 的标准限值。
图6 220 kV“猫头”型单回直线塔架设高度分别为 6m、7m、8m 和 9 m 电场分布曲线图

4.2 220 kV 双回直线塔高度优化


以表 3 中的 “鼓型”双回直线塔为例进行 220 kV 双回直线塔高度优化分析,设高度分别为 6 m 、8
m 、9 m 和 10 m,其对应的电场分布曲线分别为 1—4,如图 7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几种高度下
最大工频电场分别为:5.6 kV/m、3.9 kV/m 、3.4 kV/m 和 3.1 kV/m,当升高到 9 m 时电场能够确保低
于 4 kV/m 的标准限值。

图7 220 kV“鼓型”塔双回直线塔架设高度分别为 6m、8 m、9 m 和 10 m 电场分布曲线图

4.3 500 kV 单回直线塔高度优化


以表 4 中的“猫头”型单回直线塔为例进行高度优化分析,设高度分别为 9 m、18 m 、20 m 、
23 m 和 25 m,其对应的电场分布曲线分别为 1-5,如图 8 所示。几种高度下边导线垂直投影外侧 5m
处的工频电场分别为:9.0 kV/m、4.1 kV/m、3.4 kV/m、3.1 kV/m、2.5 kV/m 和 2.0 kV/m,当升高到 20
m 时电场能够确保低于 4 kV/m 的标准限值。
图8 500 kV“猫头”型单回直线塔架设高度分别为 9 m、18 m、20 m、23 m 和 25 m 电场分布曲线图

4.4 500 kV 双回直线塔高度优化


以表 5 中的“鼓型”双回直线塔为例进行高度优化分析,设高度分别为 9 m、18 m、20 m、23 m 和
25 m,其对应的电场分布曲线分别为 1-5,如图 9 所示。几种高度下边导线垂直投影外侧 5 m 处的工频
电场分别为:7 kV/m、4.2 kV/m、3.7 kV/m、3.1 kV/m 和 2.7 kV/m。当升高到 20 m 时电场能够确保低
于 4 kV/m 的标准限值。
从图中还可以看几种高度下边导线垂直投影外侧 10 m 处的工频电场分别为:3.1 kV/m、2.9 kV/m、
2.7 kV/m、2.4 kV/m 和 2.0 kV/m,全部满足工频电场小于 4kV/m 的标准要求,如果架空输电线路边导
线垂直投影水平距离大于 5m 时,架设高度还可以降到更低。

图9 500 kV“鼓型”塔双回直线塔不同架设高度电场分布曲线与边导线外侧不同位置的电场值

5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减少环保纠
纷,建议在输电线路建设中执行《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时,有居民住宅的地方尽可
能考虑通过适当提高架设高度:110 kV 仍可维持在 5 m;而 220 kV 应控制在 9 m;对于 500 kV 应控
制在 20 m。如果架空输电线路边导线垂直投影与居民住宅的水平距离大于 5m 时,架设高度还可以降
到更低,从而确保其既环保又经济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邵方殷,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相导线布置和工频电磁环境[J],电网技术,2005,29(8):1-7.
[2] Carlos G., Low-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from electrical appliances and power lines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3,18(4):1310-1319.
[3] Dragan P.,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to power substation electrified [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Networks,Dubrovnik, Croatia,2006.
[4] Lu Binxian,Wang Zezhong,Li Chengrong,et al.The switching transient electric field measurements in
a 500 kV substation [C]//2002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Beijing,
China,2002.
[5] 吴桂芳,李光范,崔鼎新,1000 kV 级输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2006,
39(10):29-32.
[6] 宋福祥,阮黎东,孙全红,高压变电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评价[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5,(2):
90-92.
[7] 惠建峰 ,关志成 ,刘瑛岩,各国工频电磁场的限值及其确定的依据[J],高电压技术 2006,32(4):
51-64.
[8] 邵方殷,1000 kV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J],电网技术 2007,31(22):1-6.
[9] GB_50545-2010 1l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S].
[10] HJ T24—1998 500 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
[11] 杨靖波,李茂华,杨风利,我国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研究新进展[J],电网技术,2008,32(22):77-83.
[12] 倪光正,钱秀英,电磁场数值计算(第 1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3] 盛剑霓,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第 1 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14] 刘振亚,特高压电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97.

作者简介:

徐禄文(1968-),男,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网环保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变电站噪声控制等。E-mail:

326810270@qq.com。
直流接地极电腐蚀电流的取值分析
魏德军 1,袁铮喻 2,刘从法 1
(1.西南电力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21;2.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DC EARTH ELECTRODE ELECTRO-CORROSION
CURRENT
WEI De-jun1,YUAN Zheng-yu2,LIU Cong-fa1
(1. Southwest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Chengdu 610021,Sichuan,China;2.Sichuan Electr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engdu 610072,Sichuan,China)

摘要:根据电流对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机理、有关规定、直流接地极运行特点,对直流接地极电腐蚀电流的取值进

行了分析,提出了等效入地电流的概念。认为以泄漏电流密度、电位梯度、管地电位差等参数评价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

属设施电腐蚀影响时,电腐蚀电流应按等效入地电流取值。采用等效入地电流可避免过重估计直流接地极的电腐蚀影响

问题。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on electro-corrosion mechanism of underground metallic facilities,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s well a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DC earth electrode, The value of DC earth electrode
electro-corrosion current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t earthing current.  When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C earth electrode on the underground metallic fac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leakage
current density, potential gradient, pipe ground potential difference and so on, electro-corrosion current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earthing current value. The equivalent earthing current can avoid excessive estimation of
DC earth electrode electro-corrosion effect .
关键词:直流接地极;电腐蚀;等效入地电流

KEY WORDS: DC earth electrode; electro-corrosion; equivalent earthing current

1 引言
随着直流输电工程的不断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对周围地下金属设施
的电腐蚀影响问题日显突出,在不少接地极工程中,电腐蚀问题已成为影响接地极极址成立或影响油、
气、水等大型地下金属管线工程建设方案和控制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
目前工程设计中,关于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属设施的电腐蚀影响问题,主要执行电力行业标准 DL/T
5224-2005《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该规定要求按正常额定电流
情况下,以泄漏电流密度、管地电位来考虑电腐蚀影响问题。
本文根据电流对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机理、有关规定、直流接地极运行特点,对直流接地极
电腐蚀电流的取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等效入地电流的概念。认为以泄漏电流密度、电位梯度、管地
电位差等参数评价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时,直流接地极的电腐蚀电流应按等效入地
电流取值。与采用额定电流相比,采用等效入地电流既有理论依据,又更符合实际,可避免由于过重
估计电腐蚀问题而影响极址选择或影响大型地下金属管线等工程建设方案,还可节省工程投资。

2 电腐蚀影响
2.1 电腐蚀原理
当直流电流通过电解液时,在电极上便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液中的正离子移向阴极,在阴极
和电子结合而产生还原反应;负离子移向阳极,在阳极给出电子而进行氧化反应。大地中的水和盐类
物质相当于电解液,因此,当直流电流流经大地时,在金属阳极上产生氧化反应,使电极发生电腐蚀[1]。
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在极址周围土壤中形成一个恒定的直流电流场,在大地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
电位升高。入地电流将从地下裸金属构件的某些部位流入,从其它部位流出;地电位升将在地下绝缘
金属构件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电位,在绝缘存在漏点时,电流将某些漏点流入,从另外一些漏点流
出[2]。这将对电流流出部位的金属构件产生电腐蚀影响。
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对地下金属构件产生的电腐蚀量与流出金属构件的电流大小、作用时间、金
属构件材质、结构等因素有关。电流大、作用时间长,电腐蚀量大,反之电腐蚀量小。
2.2 接地极周围任意点的电流密度
为简化计算,首先作如下假设:计算点距离直流接地极足够远;大地电阻率处处均匀;相对与接
地极的距离而言,地中没有长的或大面积的地下埋设物。接地极周围某点的电流密度可按下式计算[3]: 
J=I /(2πL2 )                                                                     (1) 
式中:J 为距离接地极中心 L 处的大地电流密度,A/m2;I 为通过接地极流入大地的电流,A;L 为计
算点距接地极中心的距离,m。 
可见,接地极周围任意点的电流密度与电流成正比。入地电流越大,电流密度越大。
2.3 电腐蚀量
根据法拉第(Faraday)电解定律,电腐蚀影响的电腐蚀量可用下式表示[4]: 
ma t2
m=
VK f ∫t1
i (t )dt (2)

式中:m 为在 t1∼t2 时间内电腐蚀的金属质量,kg;V 为金属材料的化合价;Kf=9.65×107 为法拉常数,


c/(kg⋅mol);ma 为金属材料的原子量;i(t)为流过电极的电流,A;t1、t2 为时间,h。 
        可见,电腐蚀量与电流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即“安·时”数)成正比。“安·时”数越大,电腐蚀量
越大。 

3 有关规定
3.1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电力行业标准 DL/T 5224-2005《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是直流接地极设
计的主要设计依据,其中,关于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属设施的影响提出了以下要求[5]:
第 9.1.1 节 如果接地极与地下金属管道、地下电缆、非电气化铁路等地下金属构件的最小距离
(d)小于 10km,或者地下金属管道、地下电缆、非电气化铁路等地下金属构件的长度大于 d,应计算
接地极地电流对这些设施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 9.1.2 节 对非绝缘的地下金属管道、铠装电缆,在正常额定电流下,如果泄漏电流密度大于
2
1μA/cm 或者累计腐蚀量(厚度)影响到其安全运行,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 9.1.3 节 对水泥或沥青包裹绝缘的地下金属管道,在正常额定电流下,如管道对周边土壤(相
对于 Cu-CuSO4 电极)的电压超过-1.5V~-0.85V 范围,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 9.1.4 节 对通信电缆,应计算接地极电流对接地装置的腐蚀和电位升。在正常额定电流下,
电缆接地点的电位升不应超过 60V;累计对电缆的接地极装置的腐蚀不应影响电缆安全运行。
第 9.1.5 节 对不满足上述技术要求的设施,应根据影响性质,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如分段绝
缘、阴极保护、更换材料、搬迁等。
3.2 《钢质管道及储灌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 0007-1999《钢质管道及储灌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第 6.1.1 条规定[6]:
(1)处在直流电气化的铁路、阴极保护系统及其他直流干扰源附近的管道,任意点上的管地电
位较自然电位偏移 20mV 或管道土壤中直流地电位梯度大于 0.5mV/m 时,可确定管道存在直流干扰。
(2)可采用土壤电位梯度,按下表所列指标判断直流电干扰腐蚀的程度:
表1 直流电干扰腐蚀程度评定表

杂散电流程度 小 中 大

土壤电位梯度(mV/m) <0.5 0.5~5.0 >5.0

(3)当管道上任意点管地电位较自然电位正向偏移 100mV 时,或者该点管道临近土壤直流地电


位梯度大于 2.5mV/m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3.3 其它相关标准
其它行业相关标准中对金属构件泄漏电流密度的限值也有一些要求,详见下表:
表2 其它行业相关标准关于电腐蚀的限值要求

电流密度
规程名称 规程编号 金属名称 (μA/cm )
2

[7]
《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YD/T5139-2005 钢护套电缆 3.5
[7]
《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YD/T5139-2005 铅护套电缆 1.5
[8]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要求》 CJJ49-92 生铁 7.5
[8]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要求》 CJJ49-92 混凝土中钢筋 6
[8]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要求》 CJJ49-92 钢结构 1.5

4 直流接地极运行特点
直流输电系统主要有单极大地回路、单极金属回路和双极回路等运行方式,直流接地极在直流输
电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流过的电流大小差异很大。
一般工程中,直流接地极在直流输电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运行时间和入地电流见表 3。表中可见,
直流接地极在额定电流情况下的运行时间非常短,若将各种运行方式综合考虑并等效到额定电流情况
下时,运行时间相当于整个使用寿命的 2.7%~3.7%。

5 电腐蚀电流的取值分析
根据电腐蚀影响机理和金属设施的结构、运行特性,评定金属设施遭受电腐蚀影响的程度,泄漏
电流密度、电位梯度、管地电位差均属中间参数,最终还得反映到电腐蚀量(电腐蚀厚度)上。
从前述相关标准来看,主要是以泄漏电流密度(不同标准、不同材料有所不同)、电位梯度、管地
电位差等作为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的评价参数或限值要求,这对长期以某一电流(即额定电流)
工作的情况来说,是合适的。
但对于直流接地极,由于其具有额定电流情况下的工作时间非常短,而绝大部分时间的入地电流
为电流对称方式下的不平衡电流,该电流一般不超过额定电流的 1%,若将各种运行方式合计并等效到
额定电流情况下时,运行时间只有整个使用寿命的 2.7%~3.7%。因此,若采用额定电流情况下的泄漏
电流密度、电位梯度、管地电位差等作为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的限值要求(如 DL/T
5224-2005 的第 9.1.2 节、第 9.1.3 节)
,明显不合适了。根据直流接地极的运行特性,以电腐蚀量(电
腐蚀厚度)作为评价参数更显合适。
由于电腐蚀量(电腐蚀厚度)与腐蚀电流及其作用时间的乘积(即“安·时”数)成正比,对于直
流接地极来说,若按相关标准采用泄漏电流密度、电位梯度、管地电位差等作为电腐蚀影响的评价参
数,则电腐蚀电流应按直流接地极的整个运行“安·时”数除以运行寿命即等效入地电流来考虑。

6 等效入地电流的计算
6.1 直流接地极的“安· 时”数
由于直流接地极在直流输电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流过的电流和时间各不相同,因此直流接地极电
腐蚀影响的总“安·时”数应为各种运行方式下的电流与时间乘积之和,即可按下式计算:
n
F = ∑ I i ×t i                                                                     (3)
i =1

式中:F 为直流接地极电腐蚀影响的总“安·时”数,A⋅h;Ii 为某种运行方式下的电流,A;ti 为某种


运行方式的持续时间,h。 
一般工程中,直流接地极电腐蚀影响的总“安·时”数见下表。
表3 直流接地极电腐蚀影响“安·时”数

接地极电腐蚀影响
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方式 运行时间 接地极入地
“安·时”数(A·h)
电流

单极大地回路期(建设初) 1~6 个月(即使用寿命的 额定电流 720IN~4320IN


0.2%~1.2%)

单极大地回路(强迫停运) 使用寿命的 0.5% 额定电流 1752IN

单极大地回路(计划停运) 使用寿命的 1% 额定电流 3504IN

双极运行(正常运行) 使用寿命的 98.3%~97.3% 不平衡电流 3504IN

单极金属回路 不考虑本方式 0 0

合计 9480IN~13080IN
注:1、直流接地极使用寿命按 40a(即 350400h)计;2、不平衡电流按额定电流的 1%计;3、IN 为额定电流。

6.2 等效入地电流
根据前述,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的等效入地电流可按下式计算:

I eq = TF                                                                         (4)

式中:Ieq 为直流接地极电腐蚀影响的等效入地电流,A;F 为直流接地极电腐蚀影响的总“安·时”数,


A⋅h;  T 为直流接地极使用寿命,h。 
由表 3 可知,直流接地极电腐蚀影响的总“安·时”数一般工程为 9480IN~13080IN  (A⋅h),那么,
若按接地极使用寿命 40a 计算,即可得到等效入地电流为 0.027IN~0.037IN 。

7 结论
基于电流对地下金属设施的电腐蚀影响机理,通过分析有关标准关于电腐蚀影响的评价参数和限
值要求,根据直流接地极的运行特性,以泄漏电流密度、电位梯度、管地电位差来评价直流接地极对
地下金属设施电腐蚀影响时,直流接地极的电腐蚀电流应采用等效入地电流。
由于等效入地电流一般仅为额定电流的 2.7%~3.7%左右,因此在分析计算直流接地极对地下金属
设施的电腐蚀影响时,采用等效入地电流可避免过重估计直流接地极的电腐蚀问题,从而避免影响直
流接地极极址的选择或影响大型地下金属管线等工程的建设,节省工程投资。
 
参考文献
[1] W.V.贝克曼(德).赖敬文译.阴极保护简明手册(第五版)[Z].1997.
[2] 胡士信.阴极保护工程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 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800kV 直流接地极运行技术研究报告[R].武汉: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2006.
[4]杨德均.金属腐蚀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5]DL/T 5224-2005,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S].
[6] SY 0007-1999,钢质管道及储灌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S].
[7] YD/T5139-2005,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S].
[8] CJJ49-1992,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要求[S].
作者简介

魏德军(1964.01),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输电线路电气专业设计工作;

袁铮喻(1963.04),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教学、变电检修培训及相关研究工作;
刘从法(1979.09),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输电线路电气专业设计工作。
微功率无线自组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刘甚秋 李亦工 杨翠霞

(北京天公瑞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81)

TH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MICRO-POWER WIRELESS


AD-HOC NETWORK
Liu shenqiu Li yigong Yang cuixia

(Beijing Techrefine Technology Co.,Beijing, 100081)

摘要:智能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目前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大量应用,其中无线通信方式是通信方式之一。众所周知,

无线自组网络具有多路由、多跳性,自组网重组网时间快,鲁棒性好,低能耗等优点。但是无线电信号易受气

候、其他信号或杂波的干扰,以及障碍物遮挡的影响,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也会影响传输速率、抄表率和实时

性。因此,提高无线自组网抗干扰能力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对无线通信方式采

取的抗干扰措施进行论述和探讨。

ABSTRACT: Intelligent remote automatic meter reading system has got a lot of application in China,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e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mode. As is known to all, Wireless Ad-hoc

network has advantages of multi-routing, multi-jump resistance, ad-hoc network restructuring net is

fast, good robustness,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o on. But radio signals are susceptible to

climate, other signals or noise interfere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obstacles , if we do not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t may also affect transmission rate, copying model and real-time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improve the anti-jamming ability of wireless ad-hoc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now.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actual needs of anti-interference measures taken by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e is to be explained and discussed.

中文关键词:微功率无线自组网络、远程抄表、抗干扰能力

KEY WORDS:Micro-Power Wireless Ad-Hoc Network, TG-Inwicos, Anti-Interference

引言:鉴于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智能远程无线自动抄表系统是实现高级量测体系(AMI)、实行
阶梯电价或实时电价的重要措施。其中,保证智能远程无线自动抄表系统的抄表成功率是最重
要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该系统必须有坚强的鲁棒性(robustness),其抗干扰能力就是最重要
的指标之一。

1.微功率自组网的组成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由智能电能表(多个智能电能表需经 RS-485 总线连接采集器)、下行通
信网、集中器、上行通信网和管理中心(或主站)组成。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通信为半双工传输方式,用一个信道交替传输指令或采集的信息。远
程自动抄表系统的下行通信,即所谓“最后一英里”通信,目前主要采用低压电力线载波(PLC)
和微功率无线自组网两种通信方式。
z 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具有施工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由于低压电网负 载变动大、谐波
多,使阻抗变化大、噪音干扰大,会影响传输速率、抄表率和实时性。
z 图 1-1 无线抄表系统结构示意图
z 微功率无线抄表系统的上行通信是集中器通过公共/专业网与管理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下行
通信是通过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智能电表或采集器连接,见图 1-1。

G
P
集中器 R
S
G
P
集中器 R
S
智能电表/采集器
× 主站服务器
智能电表/采集器 中继器
× 主站服务器
中继器

2.自组网拓扑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常用的有四种。
图 2-1 平面网络结构
2.1 平面网络结构
该网络所有节点的地位平等,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一般存在多条路由,节点以自组织形
式构成网络,比较健壮,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见图 2-1。
2.2 分级网络结构
该网络被划分为多个簇(Cluster),每个簇由一个簇头 (Cluster Head)和多个簇员(Cluster
Member)组成,簇头负责簇间数据转发,簇员负责数据采集,簇头可以预先指定,也可以由节
点使用分簇算法自动选举产生,具有很强的抗毁性,见图 2-2。
图 2-2 分级网络结构
2.3 混合网络结构
该网络是平面网络结构和分级网络结构的混合拓扑结构,网络簇头节点之间和一般传感器
节点之间采用平面网络结构,网络各簇头节点和一般传感器节点之间采用分级网络结构,一般

图 2-3 混合网络结构
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见图 2-3。
2.4 Mesh 网络结构
该网络是规划分布的网络,所有节点都是对等地位,通常只允许节点与最近的邻节点通信,
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由,可指定某个节点为簇头节点,一旦失败,可由另一节点替代,对于单
个节点或单个链路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鲁棒性(robustness),适用于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
见图 2-4。

图 2-4 Mesh 网络结构


TG-Inwicos 微功率无线自组网络拓扑结构,类似于 Mesh 结构。

3.自组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3.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拓扑网络结构
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首先是应用于高级量测体系(AMI)的智能电能表
(Smart Meter)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网络,类似于 Mesh 结构,各智能电能
表或采集器为子节点,集中器为汇集节点。
自组网络的节点位置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各子节点尽可能多的覆盖邻近子节点。汇集节
点要处在最近 GPRS/CDMA 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在自组网络中心,尽可能多的覆盖各子节点,力
求各子节点之间具有可视性。依此布置,汇集节点和各子节点构成拓扑网络,自动组网。
3.2 各子节点具有收发功能和中继功能
由于无线模块发射功率较低,导致大部分子节点不能直接与集中器(汇集节点)通信,因
此,当某子节点发送数据时,需要邻近子节点转发(中继)数据。同样,集中器(汇集节点)
向某目标子节点发送指令也需经过邻近子节点转发(中继)指令。无线自组网络各子节点具有
收发功能和转发(中继)功能。
3.3 寻找目的节点采用深度优先搜索和最佳路由算法
z 广度优先搜索:传统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广度优先算法”,其特点:
组网时,搜索整个网络所有的可能路径,然后进行计算优化,寻找最优路径,形
成路由。这样的方式组网时间长,但组网后就是优化的路径。
z 深度优先搜索:TG-Inwicos 系统采用的是“深度优先搜索”,其特点:
组网时,沿纵向进行搜索,通过“回环检测”、
“回归”、
“绕行”防止陷入死循环,
快速找到目标(图 3-1 所示),先解决通信问题,再优化解决速度问题。这样的方式组
网快,故障时的处理也快,整个网络会更加坚强。
 

图 3-1 Mesh 网络结构


z 最佳路由算法:与传统方式不同,TG-Inwicos 系统的路由表分布在各个节点中,而不
是全部存在网关中;这样每个节点均只存到下一节点的路径 3 条,各节点层层接力,
跳数最少,最终到达目标节点。其特点:
¾ 路由表分散存贮在各节点中,减轻了网关存贮资源的压力; 
¾ 各节点的路由表确定了下一级节点的 3 条路由,按权重优化其中一个路由与下一
个节点通信。 
¾ 在节点间通信失败时“当地问题当地解决”,不影响与其它节点的通信。 
3.4 无线电波覆盖区域具有足够的信杂比
信杂比(信号与杂音的比值)较小时,收信时不能在嘈杂的信号里正确检测到信号,判断电路
就无法对码元进行正确的判断,就会产生丢包,也会产生延迟等现象。节点的发射功率和接收
灵敏度是一定的,满足信杂比(S/N)的最小场强区域被称为覆盖区。可见,覆盖区内的节点越多,
网络的多路由、多跳性越好。因此,TG‐Inwicos 网络具有足够的信杂比。 
3.5 网络具有多跳性和绕行性
由于子节点具有转发功能,若相邻某个子节点故障,只要子节点发射的无线电波能覆盖下
一个子节点,下一个子节点继续转发,直至传到目标子节点,因此 TG-Inwicos 网络具有多跳性
和绕行性。
3.6 网络具有快速自组性和自愈性
传统通信系统使用的是“主从式”管理,各节点没有自主权,计算也全部依靠网关,必须
接受到网关指令后才能进行动作,不会自主组网,也不会自主修复。
TG-Inwicos 系统采用“对等式”管理,作为“智能节点”,在上电后各节点会自主组网(由
各节点同时组网及路由计算),在发生通信故障时会立即自主更新路由,并实时更新,使网络
快速恢复稳定。因此,TG-Inwicos 网络具有自组性和自愈性。
3.7 保证网络具有鲁棒性
由于 TG-Inwicos 微功率无线自组网络具有以上各个功能,弥补了无线电信号不稳定、易受
干扰和障碍物遮挡的缺欠等不足,使得该网络具有坚强的鲁棒性。

4.无线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能力
4.1 无线自组网的频率
关于 TG-Inwicos 无线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频率是遵照国家无线电委员会分配的频率执行
的,频率范围:470MHz~510MHz,该频率是计量系统的专用频率,不受同频干扰。
4.2 网络具有跳频功能
与固定频通信相比,跳频通信比较隐蔽也难以被截获,只要对方不清楚载频跳变的规律,
就很难截获我方的通信内容。同时,跳频通信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干
扰,仍能在其他未被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由于跳频通信系统是瞬时窄带系统,它易
于与其他的窄带通信系统兼容。
TG-Inwicos 系统和其它系统一样,使用信道组的概念,在通信的频点受到干扰时,能自动
跳频到另一频点,解决此通信频率下干扰的问题。
4.3 调制方式
TG-Inwicos 调制方式为高斯滤波键控频移(GFSK),该方式是把输入数据经高斯低通滤波器
预调制滤波后,再进行 FSK 调制的数字调制方式。它在保持恒定幅度的同时,通过改变高斯低
通滤波器的 3dB 带宽对已调信号的频谱进行控制,具有恒幅包络、功率谱集中、频谱较窄等无
线通信系统所希望的特性,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无线通信的抗干扰性。
4.4 带宽
TG-Inwicos 带宽为 20KHz,保证了传输速率,也限制了外界的干扰。
通信“带宽”的大小会决定在同样频率范围内可通信频道的数量,同样也会因带宽较大而
造成相邻频道的相互干扰。因此,带宽过宽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带宽过窄会影响传输速率。
TG-Inwicos 独有的“窄带”通信技术,使用国家电网标准 200 KHz 的 1/10 即 20KHz 的带
宽,在同样频段范围拥有 10 倍的通信频道,更大程度地减少邻频道干扰以及限制了外界的干扰,
因此 TG-Inwicos 大幅度地降低了“通信中断”。
4.5 识别主站服务器指令功能
识别主站服务器指令功能是指解析主站服务器发出的指令。
TG-Inwicos 只识别主站服务器发出的指令(如:抄表指令等),不接受其他来源的指令,从
而保证了抗干扰能力。
5 结语
从路由管理方式、网络组成方式、路由算法,到硬件设计中的窄带通信技术、载波频率补
偿、邻道选择性等技术参数的优化,TG-Inwicos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拥有更好的鲁棒性,是一
套高稳定性的,能够应用于高复杂环境的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TG-Inwicos 系统通过现场试验
和应用,实现一次性抄表成功率达到 100%,其成果通过了鉴定,成功申请了专利,得到了用户
的一致好评以及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肯定,为今后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简介:

刘甚秋 (1967 年 9 月 7 日);学历:本科:硕士 ; 硕士:日本早稻田大学 其它:长江商学院 EMBA

职务:北京天公瑞丰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李亦工(1966 年 10 月 13 日); 学历:本科 本科:北京大学 职务:北京天公瑞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翠霞(1972 年 8 月 29 日) 学历:硕士 本科:四川大学 硕士:四川大学

职务:北京天公瑞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上三位作者所从事工作简介:

在智能电网领域与富士通共同研发了 WisReed 无线通信技术(即文中所述 TG-Inwicos),此技术被国家电

网、电科院专家委员会评为“世界领先,国内首创”,为智能电网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10~220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刘俊勇

(广州电力设计院,广州, 510075)

ANALYSIS OF IMPACT ON 110~220kVSUBST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Liu Jun –yong
(Guang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Guangzhou,510075)

摘 要: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主变容量、不同类型变电站的电磁场进行测量比较,分析各类型变电站电磁场影响的差

异。测量结果表明 110kV 和 220kV 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水平远低于我国环境标准中推荐的居民区的场强限

值,其运行安全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Abstract: To analyzed the factors on subst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 this article made a measurement comparison while

the voltage levels, main transformer capacity and types of substation were differ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frequenc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outside the 110kV and 220kV substation walls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standard recommened. So the

nearby residents will be saty healthy if the substation operated normally.


关键词: 变电站 电磁环境 评估

Key words: subst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ssess

0 前言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电力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使得城市中心用电不断增加。为满足城市中心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 提高电网为负荷中心输
送电力的能力, 保障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逐步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 110 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输变电工程产生的电磁场环境影响
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电磁场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又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变电站附近
的电磁场是否会对人们生活环境有影响,引起了不少居民对于变电站电磁场影响的顾虑。为了解变电
站产生的电磁场环境情况,对广州地区十几座变电站的电磁场实测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了解变电站
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水平值,变电站附近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最大值的位置。
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表明,110kV和220 kV 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完全符合相关环
保标准要求,不会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

1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的产生及限值
1.1 工频电磁场的产生
我国用电采用的工作频率为 50HZ。变电站的高压电力设备及各设备之间电气的连接导体与大地存在
交变的电位差,在其周围形成交变的工频电场。高压设备及导体在运行时有交变电流流过,在其附近形
成交变的工频磁场。
1.2 国内外电磁场环境执行标准情况
工频电场的标准,国际非离子电磁辐射委员会(1999)采用5 kV/m的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1995)

1
采用8.3 kV/m 的标准,英国(1993)采用12 kV/m 的标准,澳大利亚(1989)采用5 kV/m的标准。
日本规定人们来往频繁地区场强限值为3 kV/m;美国新泽西州规定线路边缘处场强限值为3 kV/m,中
国现采用《500 kV 超高压输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推荐的标准,即500 kV超高压
输变电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工频电场4 kV/m 为评价标准,非居民区标准为10 kV/m。从以上标准比
较看,国内的工频电场标准比大多数国外标准要严格。
工频磁场标准,现只有少数国家制定了磁场影响的限值。国际非电子辐射委员会(1999)采用0.1
mT 的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1995)采用0.533 33 mT的标准;英国(1993)采用1.6 mT 的标准;
澳大利亚(1989)采用0.1 mT的标准。美国为0.12 mT;原苏联为0.13 mT;我国现采用《500 kV 超高
压输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推荐的标准,即500 kV超高压输变电设施的环境影响
评价以工频磁场0.1 mT为居民区评价标准。我国工频磁场对500kV高压输变电设施的工频磁场标准执行
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但对500kV以下的并未推荐具体数据。

2 变电站附近电磁场测量数据
2.1 测量依据及方法
测量依据是根据《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 2005)
的规定进行测量。
按照变电站外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测量位置选择在无进出线的围墙外 5m 的地方,测量仪器应架
设在地面上 1~2m 的位置,测量人员应离测量仪表的探头距离不小于 2.5m,避免在仪表处产生较大电场畸
变,测量工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测量时的环境湿度应在 80%以下。测量读数应为稳定时
的仪表读数,若仪表读数是波动的,应每 1min 读一个数,取 5min 的平均值为测量读数。在测量场强衰
减时,相邻两测点的距离一般为 2m 或 5m。
2.2 电磁场测量数据
2.2.1 变电站情况
根据不同电压等级、不同主变容量、不同类型变电站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各变电站的情况
如表 1。
表1 220kV 变电站主要参数

变电站名称 变电站布置方式 主变台数 主变总容量 电抗器容量 电容器容量


(MVA) (kVar) (kVar)
石井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480MVA 无 2*5*10000
空港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480MVA 无 2*6*8000
虎桥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480MVA 4*1*8000 4*6*8000
汉田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480MVA 无 2*6*8000
华圃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480MVA 无 2*5*10000
奥林变电站 室内站 2台 480MVA 2*1*8000 2*5*8000

2
表2 110kV 变电站主要参数

变电站布置 主变总容量 电抗器容量 电容器容量


变电站名称 主变台数
方式 (MVA) (kVar) (kVar)
甘竹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80MVA 无 2*2*4000
乌实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100MVA 无 4*5000
元洲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80MVA 无 2*2*4000
花城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126MVA 无 2*2*6000
章陂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北围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南浦变电站 室内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龙穴变电站 室内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榄核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潭山变电站 室外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石马变电站 室内站 2台 100MVA 无 2*2*5000
骏景变电站 室内站 2台 100MVA 无 2*2*5010
宝岗变电站 室内站 2台 80MVA 无 2*2*4500

2.2.2 测量仪器
采用电磁场测量系统,主机型号 PMM 8053B,探头型号 EHP-50C; 测量频 率范围为 5Hz~100kHz;量
程范围电场强度为 0.01V/m~100kV/m, 磁感应强度为 1nT~10mT。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
2.2.3 变电站围墙外 5m 的测量结果
表3 220kV 变电站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测量数据表

工频电场 工频磁场 温度 湿度
变电站名称 测量点位置 天气
(V/m) (μT) (℃) (%)
石井变电站 5m 11 0.29 晴天 20 56
空港变电站 5m 28 0.59 晴天 20 43
虎桥变电站 5m 28 0.28 晴天 16 60
汉田变电站 5m 11 0.09 晴天 25 39
华圃变电站 5m 31 0.75 晴天 16 65
奥林变电站 5m 1.9 0.11 晴天 26 48

表4 110kV 变电站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测量数据表
工频电场 工频磁场
变电站名称 测量点位置 测量天气
(V/m) (μT)
甘竹变电站 5m 21 0.27 晴天
乌实变电站 5m 8.3 0.45 晴天
元洲变电站 5m 11.6 0.28 晴天

3
花城变电站 5m 43 0.13 晴天
章陂变电站 5m 23 0.14 晴天
北围变电站 5m 20 0.51 晴天
南浦变电站 5m 32 0.22 晴天
龙穴变电站 5m 1.2 0.095 晴天
榄核变电站 5m 2.8 0.3 晴天
潭山变电站 5m 2.2 0.3 晴天
石马变电站 5m 1.4 0.34 晴天
骏景变电站 5m 1.0 0.1 晴天
宝岗变电站 5m 5.0 0.61 晴天

2.2.4 变电站电磁环境随距离变化情况
1)220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变化情况
本文选择 220kV 空港室外变电站和 220kV 奥林室内变电站测量的数据作为距离变化参考。220kV 空
港变电站为全室外变电站,110kV 和 220kV 全部采用架空线路进出线,110kV 和 220kV 配电装置及主变
全部采用室外常规布置方式,测量位置位于变电站东围墙外侧。220kV 奥林变电站为全室内变电站,110kV
和 220kV 全部采用地下电缆线路进出线,110kV 和 220kV 配电装置采用室内 GIS 设备,主变采用室内布
置,测量位置位于变电站南围墙外侧。变电站平面布置见图 1 和图 2。变电站电磁环境随距离变化曲线
见图 3 和图 4。

图1 220kV 空港室外变电站平面布置图

4
图2 220kV 奥林室内变电站平面布置图

图3 220kV 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随距离变化曲线图 图4 220kV 变电站工频磁感应强度随距离变化曲线图

2)110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变化情况
本文选择 110kV 甘竹室外变电站和 110kV 骏景室内变电站测量的数据作为距离变化参考。110kV 甘
竹变电站为全室外变电站,110kV 采用架空线路进线,110kV 配电装置及主变全部采用室外常规布置方
式,测量位置位于变电站东围墙外侧。110kV 骏景变电站为全室内变电站,110kV 采用地下电缆线路进
线,110kV 配电装置采用室内 GIS 设备,主变采用室内布置,测量位置位于变电站南围墙外侧。变电站

图5 110kV 甘竹室外变电站平面布置图

5
平面布置见图 5 和图 6。变电站电磁环境随距离变化曲线见图 7 和图 8。
图5 110kV 甘竹室外变电站平面布置图

图6 110kV 骏景室内变电站平面布置图

图7 110kV 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随距离变化曲线图 图8 110kV 变电站工频磁感应强度随距离变化曲线图

3 测量结果对比及分析
3.1 不同类型电磁场的差异
根据对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类型变电站的测量变电站围墙外的数据见表 3 和表 4,在变电站围墙外
5m 处工频电场强度为 1.0~31 V/m,其最大值为 31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 0.1~0.59μT,其最大值为
0.59μT。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 220kV 华圃变电站,华圃变电站 220kV 架空进线有 6 回,110kV 架空进
线有 8 回,且变电站各个方向都有架空线,因此测量的电场强度较大。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 220kV
空港变电站,空港变电站 110kV 架空进线有 13 回,变电站运行电流较大,因此测量的磁感应强度较大。
根据测量的数据情况,相同类型的 220kV 变电站比 110kV 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大,110kV
变电站室外变电站比 220kV 变电站 GIS 设备全室内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大。变电站工频电场
强度远小于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00 kV 超高压输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推荐的 4kV/m 作为居民区的评价标准。工频磁感应强度也远小于该标准推荐的 100μT 作为
居民区的评价标准。
3.2 变电站电磁场在距离增加时的衰减情况。

6
根据 4 座变电站随距离变化测量的工频电磁场数据见图 3、图 4、图 7 和图 8。距离变电站越近,
工频电磁场强度衰减越快;距离围墙外 20m 以后衰减曲线较平缓,衰减很慢。架空线路进线的室外变电
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比电缆进线的室内变电站大,围墙外 20m 内要大 10 V/m 以上,围墙 20m 外数值
差异将逐渐减少到 10 V/m 以内。室外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磁感应强度比室内变电站大,围墙外 20m 内差
异交大,大约有 0.2-0.4μT,围墙 20m 外数值差异将逐渐减少到 0.2μT 内。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最大
值小于 100V/m,围墙 20m 以外衰减到 20 V/m 以下。围墙外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小于 1μT,围墙 20m
以外衰减到 0.4μT 以下。
根据测量数据情况,室外变电站和室内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在 20m 以内差异较大,围墙 20m
以外工频电磁场的差异较小。变电站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只有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00 kV 超高压输
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推荐的评价标准数值的四十分之一以下。

4、结论
通过测量数据分析,室外变电站围墙外 20m 以内的工频电磁场强度比室内 GIS 设备变电站大很多,
相同电压等级、不同类型变电站围墙 20m 以外的工频电磁场强度相差较小。
110 千伏~220 千伏变电站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强度不到 1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不到 1μT,远小于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00 kV 超高压输送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推
荐的 4kV/m 作为居民区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和推荐的 100μT 作为居民区工频磁感应强度评价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L/T988-200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S].
[2]HJ/T24-1998,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
[3]张文亮,何万龄,崔鼎新.人居电力电磁环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杨新村,沈江,傅正财.输变电设施的电场、磁场及其环境影响[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惠 建 峰 , 关 志 成 , 刘 瑛 岩 . 各 国 工 频 电 磁 场 的 限 值 及 其 确 定 的 依 据 [J]. 高 电 压 技
术,2006,32(4):51-54.
[6] 吴 少 华 .220kV 户 内 型 、 半 户 内 型 及 户 外 型 变 电 站 的 电 磁 环 境 监 测 及 分 析 [J]. 污 染 防 治 技
术,2012,25(2):43-44.
[7]顾向阳.变电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电气技术,2008,2:86-88.
[8]傅一迪.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2):79-83.
[9]丛俊,张斌.常州地区典型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9):25-27.

7
英国输变电设施的管理制度及环保措施
蒋秋岩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市 邮编:100082)

REGULATORY MODE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OF


ELECTRICITY WORKS IN UK
Jiangqiuyan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Center,Beijing 100082)

摘要:英国的高压输变电设施管理实行发展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还通过若干管理规

定对输变电设施实际建设中的环保措施提出了要求。了解英国输变电设施监管体系,对于加强我国的输变电设施管理是

有益的。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的发展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具体环保措施方面的情况。

ABSTRACT: “ Development Consent Order (DCO)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 are the main regulatory

models for high voltage Electricity infrastructures in UK.Through Voluntary Codes of Practice published by DEC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executing.Understand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for Electricity Works in UK is
useful for strengthening our capabilities for regulatory control of Electricity Works.The Development Consent Orde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输变电设施 发展许可证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 环保措施

KEY WORDS: Electricity Works Development Consent Orde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在英国,对于输变电设施的管理实行发展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输变电设施的建设
中,有许多具体的规划和环保措施,这些管理模式和具体做法也是值的我国参考借鉴的。

1、电磁场标准限值
英国是较早建立电磁方面标准限值的国家,英国的国家辐射防护委员会(NRPB)于 1993 年制定了
电磁场标准:Board Statement on Restrictions on Human Exposure to Static and Time Vary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Radiation,并由健康安全局负责执行,该标准限值比较宽松(工频 50Hz 电场
强度为 12kV/m,磁感应强度为 1.6mT)。国家辐射防护委员会(NRPB)在 2003 年的一个论证文件中指
出英国应采纳使用 ICNIRP1998 年的导则作为标准,目前英国的电磁场标准完全采用 ICNIRP1998 年的
[1]
导则 。
在英国,该标准作为职业和公众曝露限值的强制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电磁场水平能够符合
标准限值,则政府机构(如健康安全局)应予以接受:这说明风险已经被足够控制。

2、管理部门
·能源和环境变化部:提供能源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许可,其中 132kV 及以上地上输电
[2]
线路就是能源和环境变化部所列的四大国家大型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牵头发布输变电建设的实
施规范;

·健康部(下属健康安全局):执行电磁场曝露标准;设置皇家检查员,负责例行检查工作,处
理电磁投诉和案件调查;健康防护知识的研究发布(如手机的影响);电磁场知识宣传;与世卫组织
及欧洲组织的联系;

·公共和地方政府部:国家基础设施规划,其划定的 2 个的大规模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变电站和电
力传输线,另外一个为海港。设置规划检查员,负责处理国家基础设施规划申请等规划事务,检查地
[3]
方规划工作及与规划相关的工作生活环境调查 ;

·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当地输变电设施建设的规划许可等工作。

3、管理制度
3.1 发展许可证制度

在英国,高压输变电设施的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电压等级在 132kV 及以上的架空线路和变


压能力在 50MW 以上的变电站均属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根据英国的规划法 2008,此类项目新
建及扩建需获得发展许可证。英国的输变电设施是由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National Grid)统一修
建。建设前,由建设方应联络公共和地方政府部的规划检查员提交发展许可申请,规划检查员对项目
进行审查并提出建议,交由政府大臣(能源和环境变化部部长)根据规划法的规定决定是否颁发发展
[4]
许可证 。
其他的电力设施基础建设都需要当地规划机关的规划许可,而且针对这些设施的大规模的扩建或
者暂时的修建封路等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能源和环境变化部同时管理 132kV 以下线路的相关
问题(包括道路通行权和强制购买),电力线穿越某些区域时是公众非常关注的,建设方需与土地所
有者或居民达成自愿的协议,当无法达成自愿的协议时,建设方就必须购买土地,获得道路通行权。
这时应考虑到当地规划部门、当地居民、法定团体(如环境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有申请通
过当地部门在当地规划注册。在某些情况,在能源部长决定前有一个公众审查,由地方规划部门收集,
通常公众的意见都是反对的。

针对国家公园地区的输电线路建设,包括输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重修工作,都应遵守法定
要求(即 National Grid under the National Parks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 1949 法
案)。电力建设方必须第一时间咨询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以征求意见。

此外,涉及海岸的变电站(变压能力在 1MW 以上,100MW 及以下)建设需获得海事管理组织的许


可。

3.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欧盟要求对可能产生足够环境影响的架空线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要求在英国法律中通过电
力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得到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为建设、扩建、运行变电站,安装,维护架
空线的行政许可服务,确保权利部门能够充分了解项目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使其能够正确决策
是否予以许可;使电力部门获取足够的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信息;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公之于众,相关
环境责任公共团体应该有机会给出其关于项目发展和环境影响的意见看法,并反映给政府部门。
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范围包括两部分,一是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包括:建设 220kV 及以上
电压等级的 15km 以上架空线路,建设 300MWth 及以上电站;任何的核电站;二是根据一事一议原则决
定是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包括:建设 132kV 及以上架空线路;其他穿越敏感区域的线路;建设
[5]
300MWth 以下电站;电站的扩建,这部分由能源和环境变化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
出现大的变化,如更换站址,改变路径时,需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其他关注的团体和个人均可参与环境影
响评价,这是非常有益的在建设较早阶段使电力部门与相关各方协商讨论,包括法定团体,环境机构,
非法定团体,如 rspb,地方自然基金,考古学会团体,及其他环境保护组织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
境影响特征清单,除了直接影响,还应包括次要影响,累计影响,短期影响,一般的长期影响,永久
性和临时性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还应包括非技术介绍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重
要,应确保公众能够充分发表意见。由于评价文件中不可避免的会包含复杂的科学数据及分析,这会
使普通的外行人士不明白,在非技术介绍部分要用通俗平实的语言把主要结论表达出来。

电力建设方申请发展许可证必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包括全面的环境
信息;政府在授予许可时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考虑其中包含的所有环境信息,包括任何
来自公众和有关协商者的意见。同时,公众必须能够了解关于政府决策以及为何这样决策等信息。

4、具体环保措施
为保证电力设施能够满足电磁场标准限值要求,降低环境影响,达到环保的目的,能源和环境变
化部牵头制定了标准限值的符合性论证、高压双回线路优化相序、控制电场麻电及间接影响等规定,
提出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和要求。

4.1 限值符合性论证
限值符合性论证是指,根据电力线标准限值的符合性论证规定,对电力线路所产生的工频电磁场
符合 1998 ICNIRP 导则相应限值情况做出论证。电力工业部门应遵守电磁场限值标准,提供其建设项
[6]
目产生的电磁场符合 1998 ICNIRP 导则的证明材料,政府应对证明材料进行核实 。
4.1.1 限值应用于何处
英国政府的政策是根据欧盟1999年推荐的条款,引用1998 ICNIRP导则。根据欧盟条款和英国政府
的要求,在公众曝露可能足够长时间的环境里应满足公众限值。在其他环境里,应执行职业限值,而
非公众限值。为了给电力部门、地方规划部门以及公众更精确的认识,英国的所有地区在规划系统中
按“使用级别”方法分类,这样对建筑物和土地的使用发生的变化予以发展控制,并有利于提供更加
清晰的使用。 公众限值应应用于住宅类使用,住宅类包括不同的“使用级别”可分为:民居,房屋,
多功能房屋以及住宅类机构。它全面的包含不列入特殊使用级别的住宅类房产,比如平台或旅馆。另
外专门提到学校应被给以更多的健康关注,尤其是关注儿童疾病,这应该以谨慎预防的原则,包括非
居住使用的学校、孤儿院以及日间托儿所。1998 ICNIRP导则标准限值也同时适用于建筑物的庭院。
4.1.2 限值符合性的证明
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情况,应对标准限值的符合性提供特定的证明。

·对于 132kV 及以下等级的架空线、入地线,以及公开的易进入地区附件的变电站,电力部门应


在网站上提供公开可见的清单,说明设备设计不会超过标准限值,并进行论证。
·对于其他所有设施(如:275 kV 和 400 kV 的架空线或入地线),必须提供符合标准限值的证
明:理论计算或场强最大值监测(即线路正下方或入地线的正上方),如果得到的最大值低于标准限
值水平,说明电力设施其他所有场的曝露都是符合要求的;如果得到的最大值超过 ICNIRP 限值水平,
那么还要提供:当地距离电力设施最近的地产的场强的监测或评价是否符合公众曝露限值。

对于架空线路,还需证明:提供是否符合优化相序,如果线路相序没有按照最佳相序(产生的电
磁影响最小)排列,还应根据优化相序规定的角度提供申诉材料。

4.1.3 符合性评估的条件
在可能曝露足够长时间的地区,政府政策是应符合导则的公众标准。这样,对于极端的、特殊的、
或不太可能发生的地点,是不适于进行符合性评价的。因此,为满足政府的上述要求,电磁场水平应
进行如下评价:
·电场:在电压的一般工况情况下,架空线设计最小净空距离处(包括只发生在特殊冰冻期间的
净空距离);
·磁场:在最高负荷的工况情况下(如在寒冷天气供电的工况,不包括短期的和只持续为电力系
统中故障区域服务的情况),架空线设计最小净空距离处;
·电场和磁场:地平面上方1m处;
·电场和磁场:只评价50Hz,不考虑谐波。

其他情况也可能进行评价,比如异常的运行条件,但这不是必须的。符合政府政策的上述条件必
须进行评价。
4.1.4 理论计算和监测
对于有明确的易于计算的几何图形的电力设施,比如架空线和入地电缆,理论计算评价通常是论
证符合性优先考虑的方法。对于更加复杂形状的设施,监测则更好一些。
达到可接受的场的水平,理论计算应符合:
·对于线性污染源如架空线和入地电缆,应基于无限长的直线近似方法;
·稳定的场;
·考虑正确的导体数量、类型、尺寸;
·忽略零序电流、负序电流、以及由护套、大地以及地线引起的电压和电流;
·对于电场,把大地作为良导体;
此外,对于架空线,
·考虑线路设计的基塔形状,忽略转角塔等引起的导线空间的变化;
如果给出了相关参数,下面的情况也可考虑进去,但不是必须的,包括:
·理论计算基于导体实际的几何形状,而不是无限长的直线近似;
·理论计算考虑电场的传导性引起的问题。
4.2、相序管理
4.2.1 什么是优化相序
英国的输电线路架设有许多同塔双回的情况,每一回线路在塔的一侧。对于双回线路,每一回线
路都会产生磁场,两条回路所产生的场可能相互加强,也可能相互减弱。“优化相位”就是规定两条
回路应进行相对的相位关系调整(或者说每一回线路三个相位的顺序),最大程度的抵消两条回路产
生的磁场,使总的磁场水平降至最低。
三个相位通常用红、蓝、黄颜色表示,未调整相位的双回路塔的两侧挂线相位顺序相同(图 1-a),
调整相位后则顺序不同见(图 1-b)。

(a)未调整相位 (b)调整相位后

图1 双回路塔的两侧挂线相位调整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两个回路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这时,优化相序就是进行相序调整,使整个产生的
场的水平达到最低。如果两个回路的电流方向相反,优化相序就变成了不调整。同样的线路,两个回
路的电流独自变化,其中一个回路电流不定期的变换方向(例如根据电力需求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是不可能确定如何优化相序的。

4.2.2 电力部门的职责
在实际操作中,电力部门应做到:
·在设计和建设新的高压线路时必须考虑优化相序,除非这里优化相序是不合理的;
·在对已建线路进行更换导线等维护时考虑优化相序,除非这里优化相序是不合理的;
·必要的时候,根据损益分析,对“不合理的”原因做解释。
电力部门应上报能源与环境变化部相关信息:
·优化相序的高压线
·没有优化相序的高压线
·不适于优化相序的高压线。
[7]
电力部门还应在相关网站上公开此类信息给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
此外,英国的输变电设施环保措施中还注重麻电及电磁场间接影响,专门制定了控制电场麻电及
[8]
间接影响的规定 。本文所述英国输变电设施的管理制度及环保措施适用于英国的英格兰及威尔士地
区。

参考文献
[1]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 Protection
http://www.who.int/docstore/peh-emf/EMFStandards/who-0102/Europe/United_Kingdom_files/table_uk.htm.
[2]Department of Energy Climate Change
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department-of-energy-climate-change
[3]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department-for-communities-and-local-government.
[4]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Consents and planning applications for national energy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https://www.gov.uk/consents-and-planning-applications-for-national-energy-infrastructure-projects.
[5]Electricity Work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gland and Wales) Regulations2000.URN 01/789.
[6]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Power Lines: Demonstrating compliance with EMF public
exposure guidelines.March 2012.
[7]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Optimum Phasing of high voltage double-circuit Power Lines
A voluntary Code of Practice. March 2012.
[8]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Power Lines: Control of Microshocks and other indirect
effects of public exposure to electric fields . July 2013.
作者简介:
蒋秋岩(197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磁类建设设施环评及验收的技术审评工作。
直流海底电缆对邻近海底通信线缆
的电磁影响
宣耀伟 1;邓鹤鸣 2,3;张广洲 2,3;郑新龙 1;张晓琴 2,3;张 瑞 2,3

(1. 国网舟山供电公司;舟山 316021;2.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3. 国家电网公司,

北京 100031.)

ELECTROMAGNETIC EFFECT OF DC SUBMARINE CABLE ON ADJACENT


COMMUNICATION CABLE
XUAN Yaowei1;DENG Heming2,3;ZHANG Guangzhou2,3;ZHENG Xinlong1;ZHANG Xiaoqin2,3;ZHANG
Rui1,2
(1. State Grid Zhoushan Power Supply Company, Zhoushan 316021, China; 2.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4, China; 3.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1, China)

摘要:为了弄清海底电缆对邻近海底通信线缆的电磁影响,本文对直流海缆的故障短路电流进行傅里叶分解,仿真计算
出直流海缆故障状态时邻近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动势,分析了单极直流海缆故障对与海缆邻近平行或交叉通信线缆的电磁
影响,以及换流站内短路水平的电磁影响。结果表明:考虑较为严重的情况,当通信电缆与单极故障 400 MVA 海缆平
行 46 km 左右的情况,安全间距不超过 13.5 m,或者该种情况下进行交叉变化,角度增至 10°,电动势趋近 0 kV;在该
种情况下,间距 20 m,当站内短路电流到达 20 倍的,通信电缆的感应电动势也满足电压限值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electromagnetic effect of DC submarine cable on adjacent communication
cable, Fourier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resolve the short circuit current of DC submarine cable, and
get the induced electromotive force of the communication cable in the neighborhood at the DC cable fault
states in this work. The effects of unipolar DC cable fault on the communication cable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parallel and cros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cables, and the short circuit conditions of convertor s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serious considerations, when the parallel length is about 46 km, and the
capacity of DC cable is 400 MVA, The safety distance is 13.5 m at most; when the cross angle is increased to
10°, the induced force is about 0 kV with the variations in cross angle at the parallel conditions; at the same
conditions, with the distance of about 20 m, when the short circuit current of convertor stations is about 20
times than the normal level, the induced forc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voltage limits
关键词:直流海缆;海底通信线缆;运行状态;故障状态;电磁影响;同轴电缆
Key Words:DC submarine cable;submarine communication cable;operation states;fault state;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coaxial cable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兴起,海洋产业体系得到不断提升和优化,这些包括海底资源和能源
的开发应用、造船业的巩固发展、港口物流业的提升等,这些产业的迅猛发展给电力提出了更大的需
求,但因海岛和海岸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殊,对电力传输的制约瓶颈也日益凸显。随着海洋地区新能
源(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的开发,大型海上新能源发电场已相继建立,海岛与大陆联网、大陆跨
海输电等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大陆跨海输电、海岛联网工程的连接纽带,交直流海
底电缆(以下简称海缆)及相应配套设备和相关的瓶颈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相关成果已经
开始在工程中得到应用[1-5]。
调研的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着重架空线路与邻近埋地电缆电磁兼容问题的研究,并且已有大量
的研究成果[6-10],但在海缆运行电磁兼容问题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偏重交流海缆电磁兼容方面的研究
[11-14]
,以英国的 C. H. Chien 课题组[11-13]和意大利 G. Lucca 课题组[14]为代表。关于海缆电磁环境方面的
影响,国外普遍侧重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着重于对海洋鱼类洄游的干扰研究[15-19],在直流海缆电磁兼
容方面的研究则非常罕见。直流海缆对通信线路的电磁影响,主要考虑海缆故障状态的情况,故障电
流通过感性耦合在邻近通信线路上感应产生纵电动势对地电压,可能危及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电信
设备的安全。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标准给出海底通信线路对海缆的防护间距,参考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CITT 的《防护导则》、GB6830-1986 以及 DL/T 5033-2006 等相关标准:海缆正常运行时,通信电缆
芯线上的纵电动势允许值为 60 V;故障状态下,故障切除时间在 3s 以内,允许值为 430 V,故障切除
时间在 0.5 s 以内,允许值为 650 V;考虑到通信电缆本身的绝缘耐压强度,以及绝缘材料的老化情况,
海缆引起的通信电缆芯线对地电压不得超过通信电缆芯线绝缘试验电压的 60%。对于通信光缆,实芯
铜线光缆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以铜线及铜线工作回路所能耐受的允许值来确定;无铜线的光缆线
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可由光缆外护层(PE 层)对地绝缘强度确定;光缆金属构件上长期影响的纵电动
势允许值,按 CCITT《关于通信线路防止电力线路有害原则》和 GB6830-1986 中人身安全的相关规定,
该电压值小于 60 V;YD 5012-2003 中规定的直流试验电压是 5s 内不小于 20 kV,电力系统故障切断时
间(0.1s~0.5s)均小于 1s,因此光缆短期危险影响电压容许值相对宽裕。
正常状态下直流海缆采用双极方式或者单极方式进行输电,邻近直流海缆之间不存在电磁联系,
对外不形成电磁干扰。故障状态情况下,直流海缆的感应电压计算方法:对故障电流进行傅里叶分解
后,将主要频率的信号电流进行感应电动势仿真计算,对不同频率周期信号电流的计算结果进行求和,
得出故障状态时直流海缆对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压。根据该方法,仿真计算出直流海缆故障状态时邻近
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动势,分析了单极直流海缆故障时,对与海缆平行和交叉的邻近通信线缆的电磁影
响,以及换流站内短路水平的电磁影响。

2.计算方法
2.1 外界干扰对通信电缆的电磁影响
海底通信电缆通常为同轴电缆,结构如图 1 所示。同轴通信电缆由中心导线与屏蔽层组成,在一
定条件下能形成屏蔽层与中心导线的磁耦合。设外界干扰在同轴通信电缆的屏蔽层形成均匀轴向电流
为 Is,这时屏蔽层产生的自感 Ls 为外界磁通与轴向电流的比值(Φ/Is)
,屏蔽层与中心导线之间产生的
互感为 M,外界磁通与感应电流的比值,由于 Is 所产生的磁通全分布于屏蔽层的外部,中心导线所占
的内腔没有磁场, Is 所产生的磁通全部包围着中心导线,即 M 和 Ls 的值相等。这显示同轴电缆可以
非常有效的抑制电场耦合和磁耦合。

图1 同轴通信电缆结构示意图
如图 2 中所示,外界因素在屏蔽层上感应的电压 Vs,所产生的电流 Is,加之屏蔽层自感 Ls 和电阻
Rs 的存在,使得 Is 对中心导线产生的感应电压为:
jωVs
VN = (1)
jω + Rs / Ls

设屏蔽层的截止角频率 ωc 为 Ls 和 Rs 的比值,取模如式(2)所示。当 ω=0(直流)时,VN=0;当


ω=5ωc 时,VN=0.98Vs。当屏蔽层中有电流时,中心导线上将感应一个电压,此电压视在频率 ω≥5ωc 时
接近于屏蔽层上的电压 Vs,并随着频率升高而增大。

VN = Vs / 1 + (ωc / ω )
2
(2)

图2 同轴电缆线等效电路示意图
如果海底通信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因屏蔽层中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会与中心导线交链,故不
能抑制磁耦合干扰。若屏蔽层一端接地,使屏蔽层无电流通路,同时能将屏蔽层上感应的电荷泄放入
地,消除了对中心导线的磁耦合,从而起到屏蔽作用。
2.2 直流海缆的电磁影响
正常状态下舟山柔性直流海缆采用双极方式进行输电[5],此时的输电系统属于平行多导线系统,
在特殊时候采用单极方式进行输电,正常运行状态下直流海缆之间不存在电磁联系,对外不形成电磁
干扰。由于故障状态下直流海缆的短路电流并不是周期信号,首先必须先对短路电流进行傅里叶分解,
再把主要频率的周期信号电流进行仿真计算,最后对不同频率周期信号电流的计算结果进行求和,即
可计算出故障状态时邻近直流海缆或者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压。
故障状态时双极直流海缆线路上的电磁暂态过程不能孤立地看成相互独立的单导线上的暂态过
程。比较简单的处理是采用有耦合的集中参数 π 型电路来等值分布参数的多导线线路。对 π 型等值电
路来说,链接回路太少会影响波过程的计算精度,链接回路太多会使电路复杂化而增加计算时间。一
般计算多导线系统波过程时,可直接用 Bergeron 方法在模量上进行计算。模量上多导线相互之间没有
电磁联系,相当于独立的单根导线,可以采用求解单导线波过程的方法,分别对每一个模量进行求解,
然后再从模量反变换到相量,得到相量上的波过程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为双支路电感耦合电
路,每支路有自感,支路间还有互感,可以用矩形表示的微分方程,如方程式(3)所示:
dI km ( t )
L = Uk ( t ) − Um ( t ) (3)
dt
图 3 电感耦合电路
式中若耦合元件由 n 条支路构成,两端部都有 n 个节点,则有
⎡ L11 L12 " L1n ⎤
⎢L L 22 " L2 n ⎥⎥
L = ⎢ 21 (4)
⎢ # # % # ⎥
⎢ ⎥
⎣ Ln1 Ln 2 " Lnn ⎦

I km ( t ) = [ ikm1 ( t ),ikm2 ( t )," ,ikmn ( t )] T (5)

U k (t ) = [u k 1 (t ), u k 2 (t ), " , u kn (t )]T (6)

I km ( t ) = [ ikm1 ( t ),ikm2 ( t )," ,ikmn ( t )] T (7)

电感上的电压 U L (t ) = U k (t ) − U m (t ) 。设等值电阻矩阵为 RL :

2
RL = L (8)
Δt
可以求得等值电流源列向量的递推公式:

I L ( t − Δt ) = I km ( t − 2 Δt ) + 2 RL1 [ U k ( t − Δt ) − U m ( t − Δt )] (9)

根据方程式(9)可得用矩阵和列向量表示的暂态等值计算电路,如图 4 所示。
RL
Ikm(t) L Ikm(t)
m k m
k
UL(t)
Uk(t) Um(t) Uk(t) I L (t − τ ) Um(t)

图4 电感耦合电路的等值计算电路

图5 双支路电感耦合电感的实际等值计算电路
图 5 表示所示双支路电感耦合电感的实际等值计算电路。因为矩阵 YL 是满阵,所以等值计算电路
中每两个节点 i、j 之间都有导纳 Yij 相联系,则有:

⎡Y Y ⎤
YL = ⎢ 11 12 ⎥ (10)
⎣Y21 Y22 ⎦
其中 Y21=Y12。
当海缆护套两端可靠接地时,对海缆芯线电流产生的磁场有较好的屏蔽作用。下面对电缆护套的
磁屏蔽效能进行量化分析。对于如图 6 所示的结构,设海缆芯线中电流为 I1,则在海缆护套中感应的
电势为:

E3 = − jω M 1−3 I1l (V) (11)

而在海缆芯线中由电流 I1 直接引起的感应电势为:

E21 = − jω M1−2 I1l (V) (12)

如果海缆护套两侧接地电阻为零,则海缆护套内电流为:
E3 − jω M 1−3 I1l − jω M 1−3 I1
I3 = = = (A) (13)
Z 3l Z3l Z3

式中,Z3 为海缆护套单位长度的纵向阻抗。

图6 护套屏蔽系数的计算模型

海缆护套的理想屏蔽系数则可推导为:

R03
r0 = (14)
R03 + Rr + Ri + jω ( Le + Li )

式中 R03 为海缆护套的直流电阻,Le 为海缆护套的外电感, Rr = (π f ) × 10 (Ω / km) 。在图 7 所


2 −4

示的钢带铠装电缆中 Ri、Le 可分别用下式确定:


μr 0.15k μ r t
Ri = 4 × 10−4 × ( ) f υ s (Ω / km) ; Li = × 10−3 (15)
300 D
μr 为钢带的相对磁导率,v 为钢带体积, f 为频率,s 由钢带材料决定的系数(约为 0.7~1)
,k 为
钢带缠绕系数(πD/2a′)
,2a′为钢带宽度与钢带相邻圈间空隙之和,D 为电缆直径,t=2nb(1–Δ/2a′),n
为钢带条数,b 为钢带厚度,Δ 为钢带相邻圈间空隙。
图 7 钢带铠装电缆

实际工程中海缆护套两侧接地电阻不可能为零,而总存在一定阻值,考虑这个阻值的影响,海缆
护套的实际屏蔽系数就不会相同。

在电缆终端的实际屏蔽系数为:
sh [γ (le + l ') + n ] − sh [γ l '+ n ]
r = r0 + 2(1 − r0 ) shn (16)
γ le sh [γ (le + 2l ') + 2n ]

在接近端的实际屏蔽系数为:
sh [γ (le + l ') + n ] − sh [γ l '+ n ]
r = r0 + 2(1 − r0 ) sh(γ l '+ n) (17)
γ le sh [γ (le + 2l ') + 2n ]

式中 r0 为海缆护套的理想屏蔽系数(根据测量,该系数约为 0.05~0.1),n=arth(ZH/Zc);ZH 为电缆


护套终端的接地电阻,ZH 为电缆护套的特性阻抗,γ 为“电缆护套-大地”回路的传播常数,大小为
1.7811,le 为平行接近长度, l ' 为电缆在接近段外的延伸段长度。

3.电磁影响分析
对于直流海缆输电工程,主要考虑直流海缆在故障状态下对邻近通信电缆的影响。在并行情况下,
采用计算模型如图 8 所示:

图 8 单根海缆短路故障时对海底通信电缆影响示意图

计算条件为直流工作电压±200kV,海缆对海面深度 20m;布置方式为海缆在上,通信电缆在下,
上下间距 1m。

短路电流大小一般与系统容量有关,考虑最恶劣的情况,最大电流取正常情况的 15 倍。单位长度
上的感应电缆与被感应电缆之间互感系数 M 由下式表示:

μ0 ⎡ D 2 4(b + c) 1/2 4 ⎤
M= ⎢ 2 ln d + 2 ln( j1/2γα a ) + 1 + −j (α b + c ) ⎥ (18)
4π ⎣ a 3 ⎦
式中 a 为感应电缆与被感应电缆之间的接近距离,b、c 分别为感应电缆、被感应电缆的埋深,σ

为大地视在电导率, d = a 2 + (b − c ) 2 , D = a 2 + (b + c ) 2 , α = ωμ0σ ,μ0 为真空磁导率


-7
(4π×10 )。根据 DL/T 5033-2006,通信线缆单位长度的纵向感应电动势 Es 为
n
Es = ∑ ω M i L pi I s K (19)
i =1

式中 ω 为海缆电流的角频率(ω=2πf),Mi 为海缆与通信线缆间第 i 段互感系数,LPi 为海缆与通信


线缆间第 i 段接近段的长度,Is 为海缆两极在不同地点同时接地的短路电流,K 为接近段内各种接地导
体的电磁综合屏蔽系数(这里取 0.2),f 为海缆故障电流频率。
3.1 通信电缆与单极故障海缆平行情况

图 9 给出了不同容量的海缆故障状态下傅里叶级数分解出通信线缆感应电动势的叠加结果,该结果
考 虑 较 为 严 重 的 情 况 , 即 通 信 电 缆 与 单 极 故 障 海 缆 平 行 超 过 10km 以 上 的 情 况 。 由

图 9 可以看出,当海缆的容量为 400MVA,与通信线缆(为 75Ω 的同轴电缆)平行距离为 46 km 时,

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动势最大值接近 9kV,并随着与海缆的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小,当两者的平行间距不
超过 13.5m 的时候,满足 650V 限值的要求。根据图 9,考虑电压限值要求,当海缆的容量为 200MVA,
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39 km 时,安全距离 5.5 m;当海缆的容量为 1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17 km 时,安全距离 1 m;当海缆的容量为 1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32 km 时,安全距离 2 m。
实际情况中的海底电缆和通信线缆平行距离非常短,安全间距极小的情况就能满足电压限值要求。
图 9 单极短路故障时,通信电缆在不同位置处的暂态感应电动势

3.2 通信电缆与单极故障海缆交叉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通信电缆与邻近海底电缆处于交叉情况,这里的交叉包括跨越、上下交叉等影响,
简化示意图见图 10。这里以较为严重情况为例,海缆的容量为 4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46 km
的情况进行交叉变换,以 13.5m 为间距进行计算,交叉角度 θ 从 0~90°变化,计算结果如图 11 所示。
由图 11 可以看出,海底电缆单极短路故障时,通信电缆的暂态感应电动势随着交叉角度的增大急
剧减小,在交叉角度约 10°的时候,感应电动势基本为 0 V。从电磁场的角度很好理解,即当通信电缆
与直流海缆交叉时,由于长度远大于中心间距,可以近似认为通信电缆关于直流海缆中心对称交叉,
这样在通信电缆上的磁通方向相反,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会完全抵消,因此,即使在安全间距极小的情
况下小角度交叉,也能满足电压限值要求。

图 10 通信线路与邻近海缆交叉的计算示意图 图 11 单极短路故障时,通信电缆在不同交叉角度时的暂态感应电动势

3.3 换流站内短路水平的电磁影响
换流站内的短路情况下,分析了单极直流电缆的不同短路电流对邻近通信电缆的电磁影响。这里
仍以较为严重情况为例,海缆的容量为 400MVA(正常运行电流 1 k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46 km
的情况,直流海缆与通信电缆间距为 20m,短路水平为正常的 10~25 倍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图 12
所示。
由图 12 可以看出,通信电缆上的感应电动势随站内短路水平呈线性关系。当到达 20 倍的短路电
流,通信电缆的感应电动势为 560 V。实际情况中的海底电缆和通信线缆平行距离非常短,安全间距极
小、短路水平极大的情况,也满足电压限值要求。
图 12 考虑站内短路水平对通信电缆的影响

4.结论

1)正常状态下直流海缆采用双极方式或者单极方式进行输电,直流海缆之间不存在电磁联系,对
外不形成电磁干扰。故障状态情况下,直流海缆的感应电压计算方法:对故障电流进行傅里叶分解后,
将主要频率的信号电流进行感应电动势仿真计算,对不同频率周期信号电流的计算结果进行求和,得
出故障状态时直流海缆对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压。
2)在通信电缆与单极故障海缆平行的情况下,当海缆的容量为 4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46 km 时,通信线缆的感应电动势最大值接近 9 kV,当间距为 13.5 m 满足安全限值的要求;当海缆的
容量为 2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39 km 时,安全距离 5.5 m;当海缆的容量为 100MVA,与通
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17 km 时,安全距离 1 m;当海缆的容量为 1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32 km
时,安全间距 2 m。
3)海缆的容量为 4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46 km 的情况进行交叉变换,以 13.5m 为间距,
海底电缆单极短路故障时,通信电缆的暂态感应电动势随着交叉角度的增大急剧减小,在交叉角度约
10°的时候,感应电动势基本为 0 V;海缆的容量为 400MVA,与通信线缆平行距离为 46 km 的情况,
直流海缆与通信电缆间距为 20m,短路水平为正常的 10~25 倍(正常运行电流 1 kA)进行计算,通信
电缆上的感应电动势随站内短路水平呈线性关系。当到达 20 倍的短路电流,通信电缆的感应电动势为
560 V。

参考文献
[1] 张文亮,汤涌,曾南超.多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及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10,34(9):1-6.
Zhang Wenliang,Tang Yong,Zeng Nanchao.Multi-terminal HVDC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hina[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0,34(9):1-6(in Chinese).
[2] Ziolkowski A, Parr R, Wright D, Nockles V, Limond C, Morris E, Linfoot J. Multi-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repeatability experiment over the North Sea Harding field[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0, 58(6), 1159-1176.
[3] Maekawa Y, Yamaguchi A, Hara M, et al. Development of XLPE insulated DC cable[J].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Japan, 1994, 114(8): 1-12.
[4] Matsumura K, Ohira S. Calcula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of double-layered steel wire
armored single core submarine cable systems[J].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Japan, 1981, 101(3): 47-55.
[5] 周浩,沈扬,李敏,等.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绝缘配合[J].电网技术,2013,37(4):
879-890.
Zhou Hao,Shen Yang,Li Min,et al.Research on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converter stations of
Zhoushan multi-terminal VSC-HVDC transmission projec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3,37(4):
879-890(in Chinese).
[6] Chang H C, Chen F H, Kuo C C, et al. Energy dispatching analysis of lightning surges on underground
cables in a cable connection station[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1, 52(1): 693-702.
[7] Tsiamitros D A, Papagiannis G K, Labridis D P, et al. Earth return path impedances of underground
cables for the two-layer earth case[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05, 20(3): 2174-2180.
[8] Papadopoulos T A, Tsiamitros D A, Papagiannis G K. Earth return admittances and impedances of
underground cables in non-homogeneous earth[J].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11,
5(2): 1610-1710.
[9] Papadopoulos T A, Tsiamitros D A, Papagiannis G K. Impedances and admittances of underground
cables for the homogeneous earth case[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10, 25(2): 961-969.
[10] Micu D D, Czumbil L, Christoforidis G. Layer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solution for a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probl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1, 47(5): 1410-1414.
[11] Chien C H, Bucknall R W G. Analysis of harmonics in subsea power transmission cables used in
VSC–HVDC transmission systems operating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07, 22(4): 2489-2497.
[12] Chien C H, Bucknall R W G. Harmonic calculations of proximity effect on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in
subsea power transmission cables[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09, 24(4): 2150-2158.
[13] Chien C H, Bucknall R W G. 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 harmonic performance of subsea AC 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offshore power generation schemes[J]. IEE Proceedings,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06, 153(5): 599-609.
[14] Lucca G. Evaluation of sea return impedance and mutual impedance between submarine AC power cables
and pipelines[J]. 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Power, 2011, 21(1): 273-281.
[15] Gill A B. Offshore renewable energy-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in the coastal
zone[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42(4): 605-615.
[16] Kalmijn A J.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detection in elasmobranch fishes[J]. Science, 1982, 218(4575):
916-917.
[17] Westerberg H, Lagenfelt I. Sub-sea power cables and the migration behavior of the European eel[J].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Ecology, 2008, 15(5-6), 369–375.
[18] Öhman MC, Sigray P, Westerberg H. Offshore windmills and the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fish[J]. Ambio, 2007, 36(8): 630-633.
[19] Andersson M H, Gullström M, Asplund M E, et al. Importance of using multiple sampling methodologies
for estimating of fish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offshore wind power construction areas of the Baltic
Sea[J]. Ambio, 2007, 36(8): 634-636.

作者简介:
宣耀伟(1961—),高级工程师,从事海洋输电工程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
高压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量数据
有效性的判定方法研究
刘元庆,陆家榆,郭剑,张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92)

STUDY ON THE JUDGING EFFECTIVENESS METHOD OF AUDIBLE NOISE TEST


DATA FOR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Liu Yuan-qing, Guo Jian, Lu Jia-yu, and Zhang Qiang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192, China)

摘要:高压输电线路的可听噪声是影响导线选型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户外进行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试时经常由于受到背景噪

声的影响而形成较多的无效数据,给后期的数据分析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本文对特高压直流可听噪声信号的时域特性进行了

统计和分析,设计了 FIR 数字滤波器,通过滤波后得出的阀值来判定数据的有效性。文中还分析了不同的滤波器截止频率

对可听噪声时域统计特性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了建议值。最后还通过人工测量的方法对本文提出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进行了

验证。本文得出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可为可听噪声测量和数据处理人员提供较大的帮助。

ABSTRACT: The audible noise of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is an important restriction factor for wire selection. There are lots

of invalid data in the Audible noise test from transmission line in the outdoors because of background noise, caused great difficulties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his paper, the time do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HVDC audible noise signal ar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and then designed the FIR filter, through the filter threshold to deter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and processing.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ilter cutoff frequency on audible nois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ime domain, and gives the

suggestion value. Invalid data decision method finally is verified through manual testing method. Invalid data decision method

obtain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great help for the audible noise measurement and data processing personnel.
关键词: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无效数据,累积概率,统计特性

KEY WORDS:Transmission line, audible noise, invalid data, cumulative probability,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

1.前言
随着输电工程电压等级的提高,输电线路的噪声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输电线路导线选型、
优化设计和工程投资以及环境保护,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重要意义[1-5]。
高压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准确测量对于输电线路的噪声预测方法研究以及建成后的环境评估具有重
要的意义。由于真型输电线路的几何尺寸较大,一般都在户外进行可听噪声的测试工作。随着我国城乡经
济的迅速发展,在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试场地的周围,通常会有较多的噪声干扰源存在,包括人工噪声源
和自然噪声源。因而开展输电线路的电晕可听噪声测试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背景噪声的影响,比如
周围公路上的汽车行驶声,施工工地上的机器声,过往的飞机声,家畜、鸟类和昆虫的叫声等。当导线电
晕产生的可听噪声比较小而背景噪声比较大时,这些背景噪声将会严重影响到可听噪声测量工作。比如我
国超/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能采用的分裂导线的表面场强范围均在 18kV/cm~28kV/cm,且大多数都在
18kV/cm~24kV/cm,都处于导线刚起晕状态,这时导线产生的可听噪声很小,外界环境较复杂时,导线
的可听噪声很难进行准确地测量。
由于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具有随机性,导致其产生的可听噪声也具有较大的随机性,表现为在同样的背
景噪声和同样的户外天气下,测得的可听噪声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而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测量一般取其
统计值。在户外进行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试会受到背景噪声的影响,当背景噪声比较大时测得的可听噪声
数据是无效的,因而,如果连续地进行可听噪声测量和记录时,需要对噪声测量值的有效性进行判定。如
大量的测量数据中的无效数据仅依靠人工剔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剔除数据的尺度不容易统一,
因而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在进行直流线路可听噪声数据处理前,就需要将该部分无效
数据进行判定并剔除。
本文将在分析特高压直流线路电晕可听噪声信号时域统计特性规律的基础上,对混有杂背景噪声的输
电线路可听噪声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利用 FIR 滤波器,对可听噪声测试数据中的无效数据的判定方法进行
研究。

2.特高压直流线路电晕可听噪声信号的时域统计特性规律
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电晕笼内,利用丹麦 B&K 公司 3560Pulse 多通道噪声分析仪,开
展了一系列分裂导线的可听噪声试验,取得了大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测试数据。在电晕笼试验场周
围,有在建的商业和生活小区,有人数较为密集的村落,而且电晕笼周围的三面均有公路,其中的一面晚
上也有较多的重型卡车通过,因而通过自动测量系统测得的可听噪声数据中会有较多的数据由于背景噪声
的干扰而成为无效数据。
本文以晴天夜间电晕笼内正极 6×720mm2 导线的可听噪声测量数据为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听噪声
测量探头距离分裂导线中心 5m 处,数据记录周期为 1 秒。在导线表面场强为 22.4kV/cm 和 30.5kV/cm 时,
测得的导线噪声 A 声级数据如图 1 所示。

70

65
30.5kV/cm
可听噪声(dB(A))

60

55

50

22.4kV/cm

45
0 400 800 1000 1200 1600 2000
采样点

图1 电晕可听噪声测量数据波形图
对于较长的真型分裂导线,由于其电晕放电点较多,在安静环境下测得的可听噪声稳定性都比较好,
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波动。现场的噪声测试经验也证实,图 1 中较大的尖脉冲一般都是由汽车行驶声、机器
声或家畜叫声造成的,都为无效数据,需要在可听噪声数据处理前进行剔除。
对几个典型表面场强下测得的可听噪声的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图 2 给出了导线处于不同电晕放电
程度下可听噪声的统计特性。图 2 中曲线表示一定概率(纵坐标对应的累积概率)时间上的测量值均超过
的噪声值(横坐标对应的可听噪声)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随着导线表面场强的增加,导线电晕放电加剧,
其产生的可听噪声也越大;电晕噪声较小时,测得的噪声范围较大,但当导线电晕噪声较大时,测得的噪
声范围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统计意义上的背景噪声变化较小,如电晕噪声增大,背景噪
声在测量数据中所占的比重就减小,因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就越小,而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统计意义上
的电晕噪声也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因此,测得的噪声范围会变小。
表 1 不同放电程度下可听噪声的统计值
0
5 背景
10 22.4kV/cm 导线表面场 L5(dB L50(d L95(d L5-L9 L50-L95
24.4kV/cm
26.4kV/cm 强(kV/cm) ) B) B) 5(dB) (dB)
28.5kV/cm
30
30.5kV/cm
0 55.2 45.4 40.4 14.8 5.0
累积概率(%)

50 22.4 54.8 48.0 46.9 7.8 1.0

24.4 55.6 51.0 49.9 5.7 1.2


70
26.4 56.9 55.2 53.4 3.5 1.7

90
28.5 59.8 58.4 57.6 2.2 0.9
95
100
40 45 50 55 60 65
30.5 63.5 62.7 62.0 1.5 0.7
可 听 噪 声 ( dB(A))

图2 不同放电程度下可听噪声的统计特性

表 1 给出了不同放电程度下导线可听噪声的统计值。从表 1 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随着导线表面场强
的增加,测得的可听噪声范围(即 L5-L95)不断变小,而平均值和 L95 值的差均在 1dB 左右,变化很小,
这也说明了噪声测量中突发性的尖脉冲较多的结论。

3.可听噪声测量数据中无效数据的判定
在大量的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量数据中,如何快速有效地判定数据的有效性是使用自动测量系统中必
将面对的问题。本文拟使用 FIR 数字低通滤波器,得出大部分可听噪声的平均水平,在该平均水平上再考
虑一定裕量,就可用来判定无效数据。
3.1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滤波
同一个电压等级、同一时间段内的电晕噪声相对比较稳定,而汽车等背景噪声突发性强,持续时间一
般都比较短,而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可将平稳信号中的脉冲滤除掉。本文设计了线性相位有限冲击响
应(FIR)数字低通滤波器来对噪声测量中的汽车等背景干扰噪声进行滤波处理。而在数字 FIR 低通滤波
器的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是截止频率。
以图 1 中表面场强为 22.4kV/cm 时的可听噪声测量数据为例来进行数字滤波器的截止频率选择。测量
数据中较大的脉冲性噪声一般都是由重型卡车造成的,而重型卡车一般都是多辆串行行驶。考虑滤波器的
截止频率时可分别假定卡车的通过时间为 1 分钟、2 分钟和 5 分钟,经这三种低通滤波器滤波后的数据如
图 3 所示。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截止频率为 1/60Hz 的滤波后数据会跟随着突发性噪声而变动较大,但这种变动不
是我们期望的;截止频率为 1/300Hz 的滤波后数据较为平坦,会随着噪声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会跟随着突
发性噪声发生较大的变动,因而截止频率为 1/300Hz 的滤波器最符合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无效数据判定的需
求。
70 70
测量数据
滤波曲线
65 测量数据 无效数据点
滤波后数据(截止频率为1/300) 65
滤波后数据(截止频率为1/120)
可听噪声(dB(A))

滤波后数据(截止频率为1/60)
60

可听噪声 (dB(A))
60

55
55

50
50

45
0 200 400 600 800 1000 45
采样点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采样点

图 3 不同截止频率下低通滤波器的滤波效果 图4 判定为无效的噪声数据(截止频率为 1/300Hz 的滤波器)

分别利用截止频率为 1/300Hz 和 1/60Hz 对图 1 所示表面场强为 22.4kV/cm 的可听噪声数据进行滤波,


并设定滤波后噪声加 1dB 为判定无效数据的阀值,可得到图 4 和图 5 所示的无效数据判定结果。
70
测量数据 0
滤波曲线 5
无效数据点 10
65

30
可听噪声(dB(A))

60
累积概率(%)

测量数据
50 处理后(截止频率为 1/60)
处理后(截止频率为 1/300)
55

70

50

90
95
45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46 48 50 52 54
采样点 可听噪声( dB(A))

图5 判定为无效的噪声数据(截止频率为 1/60Hz 的滤波器) 图6 数据处理前后的噪声数据

从图 4 和图 5 中可以看出截止频率为 1/300 的滤波器可以将更多的无效数据判定出来,因而将可听噪


声无效数据判定方法中的滤波器截止频率确定为 1/300Hz。将判定为无效数据剔除后,将数据处理前后可
听噪声进行统计,可得出图 6 所示的数据处理前后的噪声数据统计特性。从图 6 中可以看出,将无效数据
剔除后,可听噪声的最大值可降低较多,而 50%值变化不大;其中截止频率为 1/300Hz 的滤波器处理后效
果更好。
表 2 给出了将无效数据剔除前后可听噪声的统计值,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将无效数据剔除后,可听噪
声的数值范围(即 L5-L95)由处理前的 7.8dB 变为处理后的 3.2dB,但数据处理前后 50%值与 95%值的
变化非常小,可认为无效数据的剔除不会影响到该差值。
因此,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将无效数据剔除后,不会影响到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 50%
值和 95%值,仅将测得的可听噪声最大值降低较多,因而不会影响到后续可听噪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将图 1 中的无效数据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剔除后,可得到图 7 所示的噪声数据波形,达到了将比较
大的突发性噪声剔除的目的。
70
表 2 数据处理前后可听噪声的统计值

导线表面场 L5 L50 L95 L5-L9 L50-L9 65


30.5kV/cm
强(kV/cm) (dB) (dB) (dB) 5(dB) 5(dB)

可听噪声 (dB(A))
60
测量数据 54.8 48.0 46.9 7.8 1.1

处理后(截止 55

频率为 1/60) 50.9 47.9 46.9 4.0 1.0


50
处理后(截止 22.4kV/cm

频率为 1/300) 50.1 47.8 46.9 3.2 0.9 45


0 400 800 1000 1200 1600
采样点

图7 将无效数据剔除后的噪声数据
4.无效数据判定效果的验证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出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的效果,对实际的输电线路噪声进行了人工记录,如图 8 所
示。图 8 给出了各种人耳能辨识出来的噪声源,其中包括汽车行驶声、液压机启动声和狗叫声等,而这些
噪声基本正好被判定为无效数据。

图8 一段时间内的噪声源记录

将图 8 中 2 个非常安静区域的噪声统计值与经过滤波剔出无效数据点后的统计值进行对比,可得出表
3 所示的结果。从表 3 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是可行的。
表 3 数据处理前后可听噪声的统计值

5%值 50%值
数据量 95%值[dB(A)]
[dB(A)] [dB(A)]

非常安静区域 52 55.64 55.24 55.01

剔出无效数据点后 249 55.44 55.25 54.96

6.小结
本文以特高压直流电晕笼内 6×720mm2 导线的可听噪声测量数据为例,对可听噪声测量数据中无效数
据的判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可听噪声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特性研究,得出了导线电晕放电越强烈,
可听噪声的数值范围越小,但其 50%值与 95%值的差值基本不变的结论。
(2)得出了适用于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无效数据判定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 1/300Hz。
(3)提出了一种针对输电线路可听噪声测试数据的有效性的判定方法。得出可听噪声测试数据剔除
无效数据后,仅会降低无效的最大值,而对 50%值和 95%值基本无影响,不会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带来不
良后果。并通过人耳对噪声源的辨识,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无效数据判定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50.
[2] 舒印彪,张文亮.特高压输电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1): 1-6.
[3] 张文亮,于永清,李光范等.特高压直流技术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22): 1-7.
[4] 舒印彪,刘泽洪,袁骏.2005 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输电论证工作综述[J].电网技术,2006,30(5):
1-12.
[5] 张文亮,陆家榆,鞠勇,于永清,李光范,±800kV 直流输电线路的导线选型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Vol.27,No.27,2007,1-6.
[6] Nakano Y, Fukushima M. Statistical audible noise performance of Shiobara HVDC test line[J]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90, 5(1): 290-296.
[7] 郭剑,陆家榆,韩辉,赵鹏, ±800kV 极导线水平排列单回直流线路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试验研究[R],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
[8] 赵录兴,鞠勇,陆家榆,±500kV 青藏直流线路电磁环境试验考核[R],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
[9] Comber M.G., Zaffanella L. E., The use of single-phase overhead test lines and test cages to evaluate the
corona effects of EHV and UHV transmission lines. IEEE PES summer meeting, 1973: 81-90.
[10] 张文亮,郭剑,陆家榆,李光范,孙麟. 我国特高压直流电晕笼的结构参数与设计原则, 中国电机工
程学报,2009,29(28): 2-5.
[11] 刘元庆,郭剑,陆家榆. 特高压直流导线在单双极电晕笼中的可听噪声测量与分析, 电网技术,2012,
36(5): 1-5.
[12] DL501-1992, 架空送电线路可听噪声测量方法[S].1992.
[13] 唐剑. 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环境效应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刘元庆(1980),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yqLiu02@163.com;

陆家榆(1957),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郭剑(1979),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强(1987),男,硕士生,主要从事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 项目)(2011CB209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7125)。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2011CB209402);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107125).


输变电工程的环境保护
王 冠,陈栋梁,郭弘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市 10008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WANG Guan,CHEN Dongliang,GUO Hong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Center, MEP, Beijing 100082)

中文摘要:本文对我国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提出

了输变电工程各阶段环境保护措施,对今后进一步做好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in China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is

analyzed. We proposed protection measures on every stage of the transmission project,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to

further impro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 in the future.


中文关键词: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

KEY WORDS: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1.前言
输变电工程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与公众生活休戚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镇建设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电网 110(66)kV 及以上输电线路建设已累计达到九
十多万公里。与此同时,公众环保与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升,由输变电工程建设引发的环保投诉日益
增多;另外,一些输变电工程建设虽满足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却由于公众的不理解和反对而
不能正常开工建设,这些问题都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

2.我国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
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输变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试运行阶段需进
[1]~ [4]
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
[5]
2.1 分类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500kV 以上、330kV 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输变电工程应当编制环境
影响报告书;其他豁免水平以上的输变电工程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报告书需对建设项
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
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我国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施分类管理。
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输变电工程,应当编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报告或调查报告;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输变电工程,应当编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
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6]
2.2 分级审评
为提高审批效率、明确审批权责,我国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根据《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输变电工程和国务院审批
或核准(或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输变电工程。
根据《关于发布<环境保护部直接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及<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级
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的公告》,750kV 及以上交、直流输电工程、500kV
直流项目和跨境、跨省(区、市)330kV 和 500kV 交流项目由环境保护部直接审批;不跨省(区、市)
的 330kV、500kV 交流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2012 年 9 月,国务院发
布了《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调整了输变电工程的审批权限:不跨省(区、
市)的 330kV、500kV 交流项目审批由环境保护部下放至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今后,环境保护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为深入贯彻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快环境管理转型、下放审批权
限、强化信息公开、扩大群众参与、改进工作作风五项具体改革要求,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效率,
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拟将跨省(区、市)的 500 kV 及以下交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及该类项
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权下放至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3 主要评价标准
目前,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主要如表 1 所示。

表1 输变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7]~[13]
评价标准 标准来源
评价因子
4kV/m(居民区) 《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
工频电场
10kV/m(农田) 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
关于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适用标准
工频磁场 0.1mT(居民区) 等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函[2007]881
号)
直流输电线路下方最大地面合成
场强控制指标:30kV/m;
电磁环境 1)
换流站和线路临近民房合成场强
合成场强
控制指标:最大值 25kV/m,同时 《±800kV 特高压直流线路电磁环境参
应 满 足 80% 测 量 值 不 超 过 数限值》(DL/T1088-2008)
15kV/m。
直流磁感应
2)
10mT
强度

3)
46dB(μV/m) 110kV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无线电干扰限值》
无线电干扰
53dB(μV/m) 220kV ~330kV (GB15707-1995)
[7]~[13]
评价标准 标准来源
评价因子
55dB(μV/m) 500kV 及以上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厂界 1 类/2 类/3 类/4 类
(GB 12348-2008)
声环境
1 类/2 类/3 类/4 类(4a 类/4b
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类)
水环境 污染物 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1)
、2)
注: 只适用于直流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3)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为频率为 0.5 MHz 时,距边导线投影 20 m 处的无线电干扰场强。

2.4 审评要点
2.4.1 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审评要点
1)工程立项依据及其必要性;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工程建设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工程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线路路径是否合理,是否已取得沿
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线路走向的书面意见;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
生态敏感区域的建设项目,应符合该区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环境管理要求,并在申请环评审批前依
法取得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书面意见;
4)将电磁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影响作为评价重点;
5)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能否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其中:输电线路
工程拆迁范围以外,应采取抬高线高等措施降低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电磁影响使其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变电站(换流站)应采取合理布局、采用声屏障等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排放;变电站污水经处理后
不外排;
6)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7)公众参与是否涵盖了利益相关群体,公众提出的问题是否会在工程建设中妥善解决;
8)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和 5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交流输变电工程的环境监理计划是否完善。
2.4.2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文件审评要点
1)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手续是否完备,规模是否与环评批复一致;
2)工程建设变更情况是否增加了环境影响;
3)工程建设是否落实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提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工程环境
保护设施和措施与主体工程设计、施工、投产使用是否同步;
4)工程建设单位和运行单位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5)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否达到验收标准要求;
6)工程建设是否采取了有效环境保护措施;危废是否交由有资质单位妥善处理;
7)是否存在环保信访投诉;公众不满意意见是否妥善解决;
8)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环境监理单位
应当编制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作为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之一。

3.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14]~[16]
3.1 施工期环境影响
1)工程站址及塔基永久占地改变了土地原有功能、用途;工程站址及塔基施工临时占地会扰动地
表土壤,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施工场地扬尘对空气环境产生影响;
3)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设备、工程车辆等产生的噪声会对声环境产生影响;
4)施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水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5)工程拆迁安置会改变居民原有生活环境。
3.2 运行期环境影响
1)输变电工程运行时,电气设备及线路导线上的电荷会产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影响;
2)输电线路有源干扰(电晕放电、火花放电)和无源干扰(辐射场在输电线路上引起的感应电流
向空中辐射电磁波,形成二次辐射场)会使其产生无线电干扰;
3)输电线路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包括:宽频带噪声和频率为 100Hz 和 120Hz 及其整数倍的
纯声;变电站可听噪声主要有:主变压器振动噪声、冷却器空气动力性噪声和轴承机械噪声等;
4)输变电工程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内建设会对动植物生境、景观、
资源产生影响;
5)变电站主变压器和高压电抗器在事故状态下排放冷却油,若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6)变电站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4.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17]~[20]
合理选址,将电网规划纳入当地总体规划,与土地功能规划、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
管线工程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发展;采用先进测绘、定位技术,尽量避免线路分割村
庄或住宅区;进一步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将环境保护要求列入施工单位招投标书中,确保环境
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的环保要求得到落实。
4.1 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4.1.1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1)线路路径在设计阶段应充分征询沿线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公众意见,优化线路设计,尽量远离
住宅、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在人口密度高、环境要求高的城市中心区,尽可能采用地下电缆输
电形式;
2)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在其线路正下方分布比较集中,在线路边导线外则随距离的增大而呈快
速递减趋势,通过提高线路高度、加大相间距离、减小分裂导线半径、调整导线排列方式、采用逆相
序等措施可以降低线路下方工频电场影响范围;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3)在线路杆塔上设置警示标识,避免公众在线路下长时间停留。
4.1.2 变电站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1)超高压变电站采用 GIS 设备或 HGIS 设备、高压变电站采用户内、半地下、地下变电站可有效
降低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
2)优化变电站内主要设备布局,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减少其电磁影响。
4.2 声环境保护措施
1)超高压变电站采用 GIS 设备或 HGIS 设备、高压变电站采用户内、半地下、地下变电站可有效
降低噪声影响;
2)在变电站设计中,对噪声大的设备应考虑布置在站区中央,并采取加高围墙、增加隔声墙或声
屏障等防护措施;
3)工程施工时应采用低噪声设备,严格控制夜间大型施工机械施工和运输车辆行驶。
4.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选择站址或线路路径时,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如确实不
能避让,应选择生态影响最小路径通过;对跨越林区段线路,尽量抬高架线高度,减少线路走廊林木
砍伐;
2)输电线路采用紧凑型或同塔多回方式架设线路可减小走廊宽度,在输电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较常
规单回线路节约占地;
3)考虑地形因素,塔型设计尽量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塔、改良型基础等措施,最大限度利用地形避
免杆塔基础大开挖,减少植被破坏和土石方开挖量,避免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铁塔设计应尽量采用
档距大、根开小的塔型;多余土石方就地平衡,用以修筑护坡、挡土墙等,减少土石方搬运;施工完
工后及时恢复施工迹地;
4)对于交通不便区域,可采用气球、飞艇等手段放线,减少植被砍伐,保护工程所经区域生态环
境;
5)利用现有线路有走廊、道路绿化带等架设线路,尽量靠近现有通道,减轻线路对生态的破坏;
6)超高压变电站采用 GIS 设备或 HGIS 设备、高压变电站采用户内、半地下、地下变电站会减小
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4.4 水环境保护措施
输电线路途径水体时,尽量采取一档跨越方式,不在水体中立塔;如确需在水体中立塔,则立塔
要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要求,并进行环境可行性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避免污染水体。
目前,22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多采用无人值守、定期巡查的方式,而 33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
变电站日常运行人员较少,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很少。生活污水应根据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求,采
取合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回用于站区绿化或定期清运,不外排。
4.5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对施工道路及开挖作业面定期洒水,对施工场地堆土、土石方运输车辆进行覆盖。
4.6 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场地固体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在指定地点堆放,收集后送固废处理厂统一处理;
2)变电站运行期间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冷却油要由有资质单位妥善处置;生活垃圾交由当地环
卫部门定期清运,同意处理。
4.7 完善公众参与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以及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期望值、
关注度显著提高。公众参与工作是输变电工程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工程所经区域公众
的切身利益。无论是环评阶段还是验收阶段,细致充分的听取公众意见、加强沟通,即可合理反映公
众诉求,也能消除公众误解。重视公众参与中的不同意见,对公众反映的问题予以调查核实,提出处
理意见。
及时公开工程环境保护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
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与工程周边公众的沟通,开展相关科普宣传活动,帮助公众消除误解,增进公
众对本工程的理性认识。

5.建议

z 建设单位在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建设,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管
理办法,落实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相关工作,加强工程运行期间环境管理,
落实运行期监测计划,增强环境风险意识,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我国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刚刚起步,相应的技术规范还不够完善,
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各级环保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监管工作,坚持“在保护中发
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战略思想,遵循“依法行政、全面接轨、分级管理、公开透明、严格监管”的
原则,结合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监管的特点,加强环境核查与审批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管理程序、
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电网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Z].1989.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Z].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Z].1998.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Z].20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Z].200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Z].2009.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HJ/T 24-1998.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适用标准等有关问题的复函[Z].环办函
[2007]881 号.
[9]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 ± 800kV 特 高 压 直 流 线 路 电 磁 环 境 参 数 限 值
[S].DL/T1088-2008.
[10]国家技术监督局.高压交流架空送电无线电干扰限值[S].GB 15707-1995.
[11]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GB 12348-2008.
[12]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声环境质量标准[S].GB 3096-2008.
[13]环境保护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GB 8978-1996.
[14]杨 佳 财 , 刘 光 明 . 高 压 输 变 电 工 程 对 环 境 产 生 的 影 响 及 防 治 措 施 探 讨 [J]. 环 境 科 学 与 管
理,2007,23(9):169-172,176.
[15]贾海娟,谢永平,黄显昌等.建设环境友好的输变电工程[J].环境保护,2009,433(23):71-73.
[16]韩月荣.如何做好高压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C].//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822-826.
[17]王佩华,邓丹.城市电网的环境影响与防治对策[J].电力环境保护,2007,23(4):20-22.
[18]王毅.规范环境影响评价 促进输变电工程健康发展[J].环境保护,2013,15:24-26.
[19]王晶,谷冰,张巍等.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J].华北电力技术,2010,(1):48-49,54.
[20]黄小莉,姚必政.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46-46.

作者简介:
王冠(1985—),硕士,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电磁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审评工作。
用鼓形曲线确定环保拆迁范围
王毅,刘瑞阳,于连海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 邮编 250013)

TO DETERMINE ENVIRONMENTAL DEMOLITION RANGE BY DRUM SHAPED


CURVE
wang yi, Liu rui yang,Yu lian hai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Institute Corp.Ltd,

ShandongJinan,250013)

中文摘要:1000kV 架空输电线路在经过非居民区时,导线对地距离需满足规程要求,若边导线外侧有零星民房,需要

核算距离线路边导线附近的工频电场强度,以确定环保拆迁范围。本文根据线路弧垂特点,采用镜像法计算分析了线路

档距间工频电场强度横向分布及沿线路纵向分布特点,讨论鼓形曲线在确定环保拆迁范围的应用。

Abstract: As 100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assing non-residential area, the ground clearance of power lines must

conform to the design rules. If there are some homes nearby the Side of wires , the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should be calculated for judging the environmental demolition rang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 sag and the

method of mirror imag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transverse distribution and tertical distribution along line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line spans, 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by drum

shaped curve to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demolition range.


中文关键词:关键词 1:工频电场 关键词 2:电磁环境 敏感目标 关键词 3:鼓形曲线 关键词:4 环保拆迁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sensitive targets,


Drum shaped curve,the environmental demolition range]

1 问题的提出
2013 年 9 月 25 日,随着世界首个商业化运行的 1000kV 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电东
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在国际高压输电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创新成
果,将进一步验证特高压交流输电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省占地的优势,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和
装备制造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1000kV 特高压双回路
[1]
特高压的电磁环境影响也备受关注,因此,工程设计中必须遵循相关标准 和设计规范[2],落实工程电
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所确定的设计原则,确定线路经过区域的环保拆迁范围。
当线路经过非居民区时,距离边导线 7m 以内线下的房屋一般 y 工程拆迁处理,对距离边导线 7m
以外区域存在的零星房屋,如果经验算房屋附近地面高度 1.5m 处的无畸变工频电场强度大于 4kV/m,
则需要环保拆迁。由于导线弧垂所形成的曲线形状可认为是“悬链线”[3],档距内导线对地高度将随
距离杆塔的远近发生变化。沿线路横向看,通过计算弧垂最低点处的工频电场强度横向分布,可以直
观判断电场强度超过 4kV/m 的区域,此法常用于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沿线路纵向看,伴随导线对地距
离的变化,档距不同位置地面 1.5m 处工频电场强度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弧垂变化并结合镜像法
计算和绘制工频电场最大值边界线—电场纵向分布,即鼓形曲线,将有助于沿线确定环保拆迁范围。
本文将依据雅安-武汉 1000kV 特高压交流线路工程资料,通过工频电场横向分布与纵向分布的计算示
例,分析鼓形曲线在确定环保拆迁范围的应用,供设计参考。

2.导线弧垂与工频电场强度计算
2.1 计算步骤和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弧垂计算使导线弧垂最低点对地距离满足 21m,同时核算工频电场强度的横向分布,
电场强度最大值在满足 10kV/m 控制条件的前提下,计算纵向工频电场限值分布,按照线路中心线、边
导线下方、边导线外 7m 处、距离中心线 40m、50m 处的工频电场限值的等值边界线。导线弧垂计算采
[3] [4]
用手册 提供的公式,工频电场强度分布计算采用规范 提供的方法。
2.2 计算条件和参数
本示例主要计算条件和参数主要包括,双回路杆塔型式:SZC27101K;呼高范围:42-66m;导线型
号:8*JL/GIA-630/45;导线分裂间距:400mm;分类直径:1405mm;子导线直径 33.60mm。档距:450m;
最下层导线挂线点高度:54m、59m; 上层导线间距 14.7m,中层导线间距 15.1m,下层导线间距 15.2;
最高气温 40℃;风速:0 m/s。计算时假定每层导线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忽略地线的影响。
2.3 计算示例
2.3.1 弧垂及工频电场横向分布
计算结果见图 1。其中,图 1 上半部显示,档距内导线对地距离是变化的,下层导线弧垂最低点位
置距离左侧杆塔 218m,导线对地距离高度 21.24m。图 2 下半部显示,双回路在同相序运行情况下,线
路中心下方的电场强度约为 2.54kV/m,弧垂最低点处地面 1.5m 处的电场强度最大值为 4.55kV/m,对
应边导线正下方,满足 10kV/m 控制条件。但边导线两侧部分区域地面 1.5m 处的电场强度大于 4kv/m
标准限值。

图 1 导线弧垂及最低点处工频电场横向分布
2.3.2 工频电场纵向分布
计算结果见图 2,不难看出,双回路在同相序运行情况下,弧垂最低点附近区域,边导线下方地面
1.5m 处的电场强度大于 4kv/m 标准限值,距离边导线 7 米外侧区域地面 1.5 米处的电场强度小于 4kV/m
限值,同样距离线路中心线 40m、50m 处地面 1.5m 处的电场强度远小于 4kV/m 限值。

图 2 工频电场纵向分布

3.鼓形曲线应用
根据图 2,地面 1.5m 处工频电场最大值纵向分布呈现为鼓形曲线,可能超过 4kV/m 限值的区域主
要在导线弧垂最低点附近,通过计算鼓形曲线,可以初步判断边导线外侧 7m 以外的区域地面电场强度
超过 4kV/m 限值的区域,即确定环保拆迁的范围。
当依据鼓形曲线初步确定环保拆迁的范围后,若该范围内存在民房等敏感目标时,需要在结合电
场强度横向分布的计算,进一步确定环保拆迁的范围。
[2]
因此,在工程设计确定环保拆迁范围可采用如下步骤:首先应保证满足跨越规范 ,当线路附近
存在民房等敏感目标时,可通过鼓形曲线计算判断敏感目标是否落在电场强度超过 4kV/m 限值的区域,
如果落在环保拆迁范围内,再通过横向电场强度计算,进一步确定环保拆迁的范围。
当然线路弧垂计算是基础,不难看出,当线路两侧杆塔挂线点高度差为 0 时,线路弧垂点位于档
距中央,当挂线点存在高度差时,导线弧垂最低点将向挂线点较低一侧偏离,因此,应结合工程需要
确定弧垂最低的区域。

3.几点说明
① 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中,应理解确定的环保拆迁范围的重要性,主要是必须满足工程环保验收。
② 本文给出的应用鼓形曲线判断环保拆迁范围的方法,弧垂计算是基础,同时需要横向工频电场
分布计算分析的配合,这样可是环保拆迁范围更加准确。该方法可供直流特高压线路设计借鉴。
③本文给出的计算实例做了一些假设,如相同横担的导线处在同一水平,如在计算鼓形曲线时未
给出杆塔附近电场强度分布趋势等。如假定档距弧垂使边导线外 7m 处的电场强度小于 4kV/m 限值。
[4]
④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中给出的计算方法中进行了较多假设 ,虽实用但有局限性,如当项目附近
敏感目标较多,在多回路平行及交直流多回路平行的情况下,电场强度(或合成场强)的计算结果可
能存较大误差,因此,数值方法及试验实测的方法可用于校验和修正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S].
[2]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GB50665-2011,1000kV 特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标准[S].
[3]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年 1 月第二版.
[4]HJ/T 24-1998,500kV 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

作者简介:[黑体小 5 号]

王毅,1960 年 4 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电机工程学会学会高级会员,电磁干扰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及评价方面的研究。
混合架设下交直流线路混合电场缩比
模型试验分析
张广洲1,2;邓鹤鸣1,2;楼 平3;岳灵平3;朱弘钊1,2;张 瑞1,2

(1.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2.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 100031;3.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

湖州 31300)

REDUCED-SCALE MODEL EXPERIMENT ON HYBRID FILED OF DC/AC


TRANSMISSION LINES IN A TOWER
ZHANG Guangzhou1,2;DENG Heming1,2;LOU Ping3;YUE Liping3;ZHU Hongzhao1,2;
ZHANG Rui1,2
(1.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4, China; 2.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1, China; 3. State Grid Huzhou Power Supply Company, Huzhou 31300, China)

摘要:为了研究平行混合架设方式下交直流混合电场分布特性,本文采用缩比模型试验分析了该种架设方式下交直流电

场的相互影响。参考了工程中交流500kV线路和直流±500kV线路常用导线参数,以1:30的比例缩比后获得试验导线参

数。通过比较不同水平间距和不同高度的交直流模拟线路的电晕电流情况,发现交流线路的存在可能影响直流线路的饱

和电晕情况,直流线路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流电晕水平。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DC hybrid field on the parallel hybrid erected lines,

reduced-scale model tests are applied in this work to analyze interaction of AC/DC electric field in a steel tower. Scaling the

common line parameters, test lin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by the proportion of 1:30 from the AC and DC 500 kV lines. By

comparing the corona current on different horizontal spacing and the height of the AC/DC l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

lines are likely to affect the saturated corona of the DC lines, and the DC lines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corona level of the

AC lines.
关键词:交流线路;直流线路;混合电场;缩比模型;混合架设线路;导线参数

Key Words:AC transmission lines;DC transmission lines;hybrid filed;reduced-scale model;AC/DC lines in a steel tower;

line parameters

1.引言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土地资源的匮乏,这直接加剧了这些地区线路走廊的紧张程度,采用特高
压线路、同走廊内多回线路、同塔多回线路和紧凑型线路等架设方式已成为缓和输电线路走廊的重要
手段[1-16],并且我国华东地区工程上提出了特高压交直流线路混合同塔架设的需求。
混合同塔架设的情况下,导线间的距离较小,相互间影响使得导线表面电位梯度不同程度的变大,
电磁环境比单回路交流或直流线路复杂,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如何测量与评价混合架设下的电磁环境
成为工程设计和运行维护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交直流混合电场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对同走廊内交
直流线路进行了仿真计算和现场测量[1-11],分析了单回线路[1,2]、紧凑型线路[3]、多回线路[4]、塔形偏移
[5]
的影响,发展了现场混合电场的测量方法[6],也有研究者采用缩比模型在实验室内研究了同走廊内交
直流线路的混合电场的分布特征[7-10]。在研究电晕离子流对电场的影响方面,研究者利用多种有限元方
法或者试验室阶段来仿真分析[17-23],也有研究者采用缩比模型研究了电晕离子流的影响[7-10, 17-18]。但缩
比模型试验不能对导线起晕进行定量分析,导线电晕的产生不但与导线表面场强有关,还与导线直径
表面状态以及周围的介质特性相关,文献[7]对比了全尺度模型和缩比模型的试验结果,认为导线在微
弱起晕状态下,全尺度导线的起晕情况与缩比模型的情况有所差别,这表明了缩比模型上微弱起晕的
测试结果不能线性外推到真实线路的情况,并且指出直流线路电晕只能有效地模拟无电晕条件下的静
电场以及饱和电晕条件下的电场的情况和离子流的情况。根据Peek公式,文献[8]给出了同走廊内交直
流线路混合电场缩比模型中的导线表面电场强度。
为了研究平行混合架设方式下交直流混合电场分布特性,本文采用缩比模型试验分析了该种架设方
式下交直流电场的相互影响。参考了工程中交流500kV线路和直流±500kV线路常用导线参数,以1:
30的比例缩比后获得试验导线参数。通过比较不同水平间距和不同高度的交直流模拟线路的电晕电流
情况,发现交流线路的存在可能影响直流线路的饱和电晕情况,直流线路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流
电晕水平。

2.试验设置
2.1 线路参数
参考国内工程中交流500kV线路和直流±500kV线路常用导线参数,以1:30的比例缩比后获得试验
导线参数,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交流500kV线路缩比试验模型

参数 实际线路 缩比模型
对地高度(m) 15~20 0.67
分裂间距(mm) 450 15
分裂数 4 4
子导线半径(mm) 13.4 0.45
相电压有效值(kV) 288.7 14
表面电位梯度(kV/cm) 14~15 14.6

表2 直流500kV线路缩比试验模型

参数 实际线路 缩比模型
对地高度(m) 15~20 0.67
分裂间距(mm) 450 15
分裂数 4 4
子导线半径(mm) 16.8 0.56
电压(kV) 500 16.5
表面电位梯度(kV/cm) 14~15 14.4

2.2 试验设置与试验方法
实际布置和坐标定义如图1所示,试验的绝缘架高2.5m、宽1.4m,采用四分裂裸铜线模拟钢芯铝绞
线,由单相交流电源为架空线路提供单相交流电压,采用直流高压发生器为架空线路提供单极直流电
压,模拟导线可以在高度0.5~2 m、宽度0~1.4 m的范围内任意移动,采用20个合成场强仪(TFMS-1,
武汉南瑞)来测量合成场分布状况。为使合成场强仪接地良好,将9块的铝板(2m×1m)排成3列放置
在两个绝缘架中间位置,如图1右下角图所示的两块铝板上均匀打孔,各孔间隔20cm,将20个合成场强
仪放置在相应打孔位置。按图中所示的合成场强仪标为1#,依次向外侧排列直到20#。坐标轴如图1所
示,坐标系原点定义在竖直绝缘支架一侧、距离地面高度约0.8m处,y轴正方向沿着竖直绝缘架向上,
x=0m(即直流线路投影)在第14#号场强仪处,x轴正方向方向如图所示,调整铜线松紧使导线弧垂最
低点对地高度为0.67m。间距试验:交流线路固定在(2.4,0)m处,直流线路以0.1m为间隔从(0,0)
m移至(1.4,0)m;高度试验:直流线路固定在(1.4,0)m处,交流线路以0.1m为间隔从(2.4,0)
m移至(2.4,1)m处。

图1 缩比试验模型布置图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基准场测量
基准场测量的目的是对比交流电场和直流合成场在混合前后,分析混合架设线路下方直流合成场的
变化情况。首先在没有交流线路的情况下,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正极性15kV和25kV的电压后,对直流
合成场进行测量,并将该测量的数据作为基准场,如图2所示。
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正极性15kV和25kV电压的同时,对交流导线施加20kV电压,与相应的基准场
进行对比,分析混合前后线路下方合成场的分布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交流线路电压的存在既没有影
响交流线路下方合成场场强的大小,也没有影响直流线路下方合成电场分布情况。根据以空载导线产
生的电晕电流为参考依据,分析交流导线与直流导线之间的间距变化及相对高度变化时交流导线和直
流导线的起晕情况。
图2 正极性导线下的基准场
3.2 间距试验
将交流线路固定在(2.4,0)m处,直流线路在x轴上以0.1m为间隔由(0,0)m向(1.4,0)m处
移动。正极性试验时分别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15kV、+20kV和+25kV电压,同时对交流线路施加20kV
的电压;负极性试验时分别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15kV、-20kV和-25kV的电压,同时对交流线路施加
20kV的电压,测量不同间距时空载交流线路与直流线路的电晕电流以及混合电场的最大场强值。
15kV、20kV和25kV电压值分别对应直流导线不起晕、微弱电晕、强烈电晕的情况,根据图3~图6
可知,交流线路对正极性直流导线和负极性直流导线的影响基本相同,归纳如下:
(1)直流线路与交流线路间距减小时,交流线路电晕电流有增大的趋势,这表明两者间距的缩小
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交流线路的电晕程度,但增大的趋势与直流线路是否起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直流线路与交流线路间距接近时,直流导线起晕之前,电晕电流没有变化,保持为0 µA,直
流导线起晕之后,电晕电流有增大的趋势,并且相同电压下负极性电晕电流值略大于正极性时的情况,
这表明交直流线路间距变化对导线起晕之后的电晕电流有影响;

图3 交流电晕电流随间距变化图 图4 正极性直流电晕电流随间距变化图

图5 最大场强值随间距变化图 图6 负极性直流电晕电流随间距变化图

(3)考虑到交流导线在施加20kV电压时实际处于微弱起晕状态,可以认为,间距的对交流导线和
正极性直流导线的影响仅作用于起晕后导线,即当交流或直流导线没有达到起晕电压时,间距不会从
根本上改变导线起晕状态,也就是说线路间距的影响不足以使导线由未起晕状态变化为起晕状态。而
导线起晕后当两者彼此接近时,受对方的影响,导线起晕程度增强,且随电晕程度的增强而愈加显著。
3.3 高度试验
将交流线路固定在(2.4,0)m处,直流线路沿y轴上以0.1m为间隔由(0,0)m向(0,1)m处移
动。正极性试验时分别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15kV、+20kV和+25kV电压,同时对交流线路施加20kV的
电压;负极性试验时分别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15kV、-20kV和-25kV的电压,同时对交流线路施加20kV
的电压,与间距试验相同,测量不同高差时空载交流线路与直流线路的电晕电流以及混合电场的最大
场强值。
15kV、20kV和25kV电压值分别对应直流导线不起晕、微弱电晕、强烈电晕的情况。根据图7~图8
可知,交流线路对正极性直流导线和负极性直流导线的影响基本相同,即在直流导线不起晕、弱电晕
和饱和电晕时,导线高度对电晕电流的影响,并且相同电压下负极性电晕电流值略大于正极性时的情
况,不起晕导线的电晕电流不随高度升高发生变化,而起晕后的导线电晕电流随导线高度升高而逐步
减小,在一定范围内不受交流导线的影响。

图7 正极性直流电晕电流随高度变化图 图8 负极性直流电晕电流随高度变化图

4.结论

1)参考国内工程中交流500kV线路和直流±500kV线路常用导线参数,以1:30的比例缩比后获得试
验导线参数,详细布置了混合架设电场的缩比模型试验;
2)对直流导线分别施加正极性15kV和25kV电压的同时,对交流导线施加20kV电压,与相应的基准
场进行对比发现,交流线路电压的存在既没有影响交流线路下方合成场场强的大小,也没有影响直流
线路下方合成电场分布情况;
3)对不同水平间距和不同高度的交直流线路的电晕电流情况进行了试验比较发现,交流导线的存
在可能影响直流导线的饱和电晕情况,直流导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流线路的电晕水平,由于交
流电晕不会在空间产生空间电荷,不会对直流导线的离子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勇,陆家榆,鞠勇.交流线路与±800 kV直流线路同走廊时的地面混合电场研究[J].电网技术,
2009,33(15):54-59,86.
YANG Yong,LU Jiayu,JU Yong.Study on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ground surface
under AC lines and ±800 kV DC lines in the same corridor[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9,33(15):54-59,86.
[2] Yang Y, Lu J, Lei Y.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hybrid electric field under UHVAC and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e same corridor[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10,
25(2): 1146-1153.
[3] Dahab A A, Amoura F K, Abu-Elhaiga W S. Comparison of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noncompact and compact parallel transmission-line configurations[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05, 20(3): 2114-2118.
[4] Abdel-Salam M, El-Mohandes M T, El-Kishky H. Electric field around parallel DC and
multi-phase AC trans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ical Insulation, 1990
25(6): 1145-1152.
[5] Ismail H M. Effect of tower displacement of parallel transmission lines on the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08, 23(4): 1705-1721.
[6] 张波,李伟.特、超高压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周围混合电场的测量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2,
38(9):2157-2162.
ZHANG Bo,LI Wei.Mehtod for measuring the electric field under UHV/EHV DC/AC hybrid
transmission lines[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12,38(9):2157-2162.
[7] Zhao T, Sebo S A, Kasten D G. Calculation of single phase AC and monopolar DC hybrid corona
effec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96, 11(3): 1454-1463.
[8] Zhang B, Li W, He J, et al. Study on the field effects under reduced-scale DC/AC hybrid
transmission lines[J].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13, 7(7): 717-723.
[9] Li W, Zhang B, He J, et al. Calculation of the ion flow field of AC-DC hybrid transmission
lines[J].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09, 3(10): 911-918.
[10] Yin H, He J, Zhang B, et al. Finite volume-based approach for the hybrid ion-flow
field of UHVAC and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parallel[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2011, 26(4): 2809-2820.
[11] Yin H, He J, Zhang B, et al. Finite volume-based approach for the hybrid ion-flow
field of UHVAC and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parall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11, 26(4): 2809-2820.
[12] 吴桂芳,袁春峰,陆家榆,等.特高压直流线路与交流线路同走廊时混合电磁环境的计算[J].电
网技术,2010,33(15):54-59,86.
WU Guifang, YUAN Chunfeng, LU Jiayu,et al.Calculation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UHVDC and EHVAC transmission lines erected in a common corridor[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0,34(2):14-19.
[13] Clairmont B A, Johnson G B, Zaffanella L E. The effect of HVAC-HVDC line separation
in a hybrid corridor[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1989, 4(2): 1338-1349.
[14] 陆国庆,何宏明,张军.交直流输电线路相邻架设或共用走廊的探讨[J].高电压技术,1997,
23(4):68-70.
LU Guoqing,HE Hongming,Zhang Jun.Consideration of the parallel erection or common corridor
for HVAC and HVDC transmission line[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1997,23(4):68-70.
ZHANG Bo,LI Wei.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electric field under UHV/EHV DC/AC hybrid
transmission[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12,38(9):2157-2162.
[15] 张广洲,朱银军,张业茂.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分布特性与计算方法辨析[J].高电压技术,2011,
37(10):2581-2586.
ZHANG Guangzhou , ZHU Yinjun , ZHANG Yemao .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of transmission lines[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11,37(10):2581-2586.
[16] Ismail H M. Electric field analysis of hybrid a AC/DC transmission li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00, 24(7): 641-653.
[17] Metwally I A. A study of corona phenomenon on hybrid AC/DC transmission lines[J].
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Power, 1998, 8(2): 461-468.
[18] Metwally I A. Influence of conductor coating and bundling on corona phenomenon of
hybrid AC/DC transmission lines[J]. 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Power, 2002, 12(4):
291-299.
[19] Chartier V L, Sarkinen S H, Stearns R D, et al. Investigation of corona and field
effects of AC/DC hybrid trans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1981, 100(1): 72-80.
[20] Maruvada P S, Drogi S. Field and ion interactions of hybrid AC/DC transmission lines[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1988, 3(3): 1165-1172.
[21] Verdolin R, Gole A M, Kuffel E, et al. Induced overvoltages on an AC-DC hybrid
transmission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1995, 10(3): 1514-1524.
[22] Jaiswal V, Thomas M J.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ionized field quantities around
a monopolar HVDC transmission line[J].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3, 36(23):
3089-3094.
[23] Suda T, Sunaga Y. Calculation of large ion densities under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J].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1995, 10(4):
1896-1905.

作者简介:

张广洲(1975—),博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输变电工程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研究工作。
二次电源的电磁兼容研究
赵明敏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192)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SECONDARY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Ming.Min.ZHAO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192)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二次电源的电磁兼容问题。首先分析二次电源电磁干扰产生的机理,利用SPICE仿真器建立传导

干扰的电路等效模型,优化电路设计并得到传导干扰源。然后应用修正的单线模型近似计算预测辐射干扰,根据近似

计算结果,建立场等效模型;基于场路结合的方法,以传导干扰谐波源为新的激励源导入场等效模型仿真计算预测辐

射干扰。根据近似计算和仿真分析提出从原理电路和电路板版图改进的建议及措施从而实现电源研制初期的预设计优

化。对比仿真结果和实测数据验证该方法,二者趋势基本一致。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oblem of secondary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By using SPICE Simulator,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conducted interference, with which circuit parameters are optimized and conducted interference sources are simulated. Radiated

interference is approximately computed with amendatory mongline model. According approximate computation, the paper

builds field equivalent model. Basing on field-circuit combination method, conducted interference results obtained from simula-

tion become the excitation source of the field equivalent model to calculate radiated interference. In order to achieving predesign

optimization for circuit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proposals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i-

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 show good agreement.


关键词:电磁兼容; 辐射发射; 场路结合;二次电源;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radiation emission; field-circuit combination; secondary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1-2]
二次电源 DC/DC 模块的电磁兼容设计是一项难题 。电源的电磁兼容设计中传导干扰仿真计算及
预测技术日趋成熟,文献[3][4][5]中传导干扰高频建模研究已能精确预测传导干扰的幅度及趋势,同
时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抑制传导干扰的解决措施。而辐射干扰较为复杂,电路板物理结构复杂,不易仿
真预测[6-7] ,文献[8]辐射干扰建模主要采用单环和双环形式的等效偶极子模型,文献[9][10][11]主要
采用近场测试等效辐射源,文献[12]主要采用近场测试估计电流分布,文献[13][14]采用场路结合的
方法解决电磁耦合。辐射干扰每次测试都可能超极限值,解决措施一般以加强滤波[15]、屏蔽、接地为
主,较少从源头原理电路和电路板上解决问题。
本文提出的预设计方法,从设计伊始执行,贯穿于电路原理和电路板设计阶段以及定型件阶段,
从源头上解决辐射发射超标问题。首先分析二次电源电磁干扰产生的机理。然后引入基于修正的单线
模型的近似计算方法建立场等效模型[16] [9]
。应用场路结合的方法,以传导干扰谐波源为新的激励源导
入场等效模型计算辐射干扰,包括近场干扰和远场干扰。根据仿真分析提出从原理电路和电路板改进
的建议及措施从而实现电源在研制初期的预设计优化。通过和摸底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方法的正确
性。

1 干扰机理分析和等效模型建模
1.1 干扰机理分析
在二次电源中,有效的辐射源按照电场源和磁场源可以划分如下:
1)电场源:电路中具有很高 du/dt 的导体。典型的有:与功率 MOSFET 相连的导体、高频变压器
的副边绕组以及与之相连的导体、高频变压器原边绕组或电感器高 du/dt 侧。
2)磁场源:高 di/dt 导体构成的回路。典型的有:电感器和变压器绕组的漏磁、电路中高频半导
体器件构成的高频电流回路、功率 MOSFET 的引线电缆[4]。

图 1 二次电源的主要辐射源

电场源和磁场源如图 1 所示。其中,PCB 板内部的辐射源主要包括:功率 MOSFET,整流二极管和


滤波电容构成的高频电流回路产生的磁场辐射;连接功率 MOSFET 的漏极,整流二极管的阳极和电感的
高 du/dt 导体(如图 1 中的黑粗线所示)产生的电场辐射。高频电流回路中的高频电流分量多,其辐射
能力还取决于回路面积。高 du/dt 导体的电场辐射能力取决于导体的走线长度和表面积[4]。

1.2 等效模型建模
传导干扰电路等效模型采用 SPICE 仿真器建立,主要器件电容,功率 MOSFET,整流二极管采用高
频模型[3-4],电感器及变压器采用磁设计软件 MagneticsDesigner 建模,根据磁芯参数和物理结构参数
得出其 SPICE 模型。建立如图 2 所示的等效电路:

图 2 传导干扰的电路等效模型
直接将传导干扰谐波源带入公式近似计算。近似计算采用 Matlab 编程实现。本文中基于修正的单
线模型的近似计算方法经过大量实测结果验证,显示的平均误差为 8.5dB[16]。

图 3 修正的单线模型

模型的核心部分如图 3 所示,采用更为有效的“修正的单线模型”结构来代替直线或圆形环路,
在环路方程中的面积可以用 L ´ S 表示,在直导线方程中把这个模型视作两条直线,其辐射相移等于
sin(2 p S/ l ) [16]。

根据电路阻抗,进行简化:在近场,电路阻抗 ZC 位于理想偶极子波阻抗 ZW(高)和理想环路波


阻抗 ZW(低)之间,波阻抗 ZW=E/H 就能被电路阻抗 ZC 所“驱动”。
在近区场,给出电路总阻抗 ZC(线加上负载),
ZC = ZG + Z L (1)
如果 Z c > 7.9 ´ Dm ´ FMHz ,选用修正的直线模型:
7.96VA
E(mV m) =
3
(2)
D
式中,V 为驱动电压,单位为伏特;A 为电路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D 为观测距离,单位为米。
如果 Z c < 7.9 ´ Dm ´ FMHz ,采用理想环路公式,因为此时的电路阻抗已经低到该模型的适用的程
度了。
63 IAFMHz
E(mV m) =
2
(3)
D
式中,电流 I 的单位为安培;环路面积 A 的单位为平方厘米,观测距离 D 的单位为米。乘积 I´ A
为磁偶极矩,低阻抗辐射中:
7.96 创I A
HJ =
3
(4)
D
式中单位同式(3)。
在远区场,为了对接传导干扰谐波源,采用频率的形式,而不是波长的形式来表示:
1.3 V 2
E(mV m) = 创 A ? FMHz (5)
D Zc
- 7 2
E 3.5 创10 I 创A FMHz
HJ = = (6)
120p D
式(5)电路面积 A 单位为平方厘米,式(6) 电路面积 A 单位为平方米,其它同式(3)。
辐射干扰仿真的建模不仅电路工作的电参数,而且各导体和非导体的几何形状,物理特性都会影
响电路的辐射 EMI。从天线辐射的原理出发,在已知了高 du/dt 导体上的位移电流后,可以将其等效成
电偶极子辐射模型;在已知了高 di/dt 导体上的电流大小,可以将其等效成磁偶极子辐射模型[9]。如图
4 所示:

图 4 辐射干扰的场等效解析模型

辐射干扰的场等效解析模型由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组成,其中磁偶极子半径为 a ,电流为 I ,磁
JJJK
偶极距 M 如下式所示:
JJJK JK JJJJK
2
M = I ⋅ s = I ⋅ π ⋅ a ⋅ uM (7)
JJJJK JJJK
式中 uM 为磁偶极距 M 的单位向量,
JJJJJK
磁偶极子的磁场 H MD 如下式所示:
JJJJJK JJJJ
K JJJJK JJK JJJJK JJK JJJJ
K JJJJK
MD ( ) m
( )(
H (R , k) = F R , k ⋅ M − G R , k ⋅ M ⋅ R ⋅ Rm
m m m
JJJK JK JJK
)
JJK JK
(8)
式中传播常数 k = 2π / λ , λ 为波长, 其中 R m = r − sm , sm 为磁偶极子的位置量, r 为观
察点 P 的位置矢量,其中:
⎛ ⎞ m
( )
JJJJK k 2⎜ j 1 ⎟ e jkR
m
F R ,k = ⎜1 + − ⎟⋅ (9)
4π ⎜ kR m Rm
( )
2
⎜ kR m ⎟⎟
⎝ ⎠
⎛ ⎞
⎟ e jkRm
( ) k2 ⎜
JJJJJK 3j 3
m
G R ,k = ⎜1 + m − ⎟⋅ (10)
4π ⎜ kR
( )
m 2⎟ m3
⎜ kR ⎟ R
⎝ ⎠
JK
电偶极子长度为 l ,电流为 I ,电偶极距 P 如下式所示:
JJK JJJK
P = I ⋅ l ⋅ uE (11)
JJJK JK
式中 uE 为电偶极距 P 的单位向量,
JJJJJK
电偶极子的磁场 H ED 如下式所示:
JJK JJJK
( ) ( )
JJK JJJK JJJK P ∧ Re
e
H ED R , k = L R , k ⋅ e (12)
Re
JJJK JK JJK JJK JK
式中 Re = r − se , se 为电偶极子的位置矢量, r 为观察点 P 的位置矢量,其中
jkRe
( )
JJJK jk ⎛ j ⎞ e
L Re , k = − ⎜ 1 + ⎟ ⋅ (13)
4π ⎝ kRe ⎠ Re
JJJK
观察点 P 处的总磁场 H D 如式(14)所示:
JJK JJK JJK
H D = H MD + H ED (14)
实际的布线不是理想的电偶极子型走线或磁偶极子型走线。根据近似计算结果,建立场等效模型
[9]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二次电源 PCB 板的物理结构和所有传导干扰源分布位置分析,二次电源辐射
干扰的场等效模型优化为图 5 所示:顶层布线符合优化规则的,3 个等效电偶极子如图 5 中黑实线所
示,黑实线是与功率 MOSFET 相连的导体;2 个等效磁偶极子如图 5 中黑虚线所示,黑虚线是电路中高
频半导体器件构成的高频电流回路中的一部分。

图 5 二次电源辐射干扰的场等效模型

从上述对二次电源的辐射源模型建立过程可见,要预估二次电源的辐射干扰,所有传导干扰源作
为激励源是不现实的,场仿真软件计算限制,优化场等效模型,然后再将对应得谐波源代入模型中,
利用公式或仿真得到辐射干扰值。这说明传导 EMI 的建模是辐射 EMI 建模的基础。

2 预设计仿真分析
二次电源的设计流程分为四个阶段:电路原理设计阶段、电路板设计阶段、实验件阶段、定型件
阶段。传统的电磁兼容设计一般是根据经验进行,到实验件阶段摸底测试发现问题再进行加固整改。
图 6 预设计流程图

本文提出的预设计方法是自顶向下贯穿于设计的各个阶段:在电路原理设计阶段进行原理级 EMC
仿真,目的是优化电路结构与定位干扰源及耦合路径;在电路板设计阶段进行板级 EMC 仿真,目的是
仿真辐射发射干扰从而优化电路板走线结构和器件布局;在实验件阶段进行测试验证,直至定型件阶
段标准测试合格。流程如图 6 所示。
2.1 传导干扰仿真分析
在完成原理图和传导耦合路径建模后,电路节点上的传导干扰电压或电流可通过电路时域瞬态仿
真得到。然后通过加窗截断、傅里叶变换处理得到频谱结果。在仿真之前,必须正确设置仿真时间步
长、起始时间、终止时间。设置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仿真结果是否失真。

图 7 二次电源传导干扰的优化对比
在原理图 EMC 仿真中优化改变滤波形式增加一级共模滤波,图 7 为二次电源传导干扰优化前后的
对比,从图 7 中可以看到优化后传导干扰降低了 10-20dB,幅值全部位于极限值以下。
2.2 辐射干扰仿真分析
辐射干扰仿真基于全波频域有限元算法,采用场路结合的方法。将传导干扰仿真得到的时域干扰
波形转换为频域谐波源,频域谐波源作为新的激励源导入场等效模型在频域全波仿真器中计算辐射干
扰。具体流程如图 8 所示:

80

60

40

幅度/dBuV
20

-20 优化后
优化前
-40

-60
0.14 1 5 10
频率 /MHz

图 8 场路结合法图 9 辐射干扰仿真优化前后对比

在板级 EMC 仿真中优化减小辐射导体的长度和环路面积,优化走线及器件布局,不参与或少参与


对外辐射发射。图 9 为二次电源辐射干扰优化前后的对比,从图 9 中可以看到优化后干扰降低了 10-
25dB。

3 与实测结果对比
为了验证采用预设计方法的效果,以及仿真结果的趋势正确与否,对二次电源进行了非标准的摸
底验证测试。
将近似计算得到的辐射干扰频谱与辐射实测值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辐射干扰频谱趋势与辐射实测
值频谱趋势基本一致。低频段趋势吻合的较好,误差 10dB 以内,高频段的幅度有一定的误差相差 15dB
左右,误差是由于近似计算对于高频不是很适用,频率升高后辐射发射的多路径效应引起。

60
60

40 50

40
20 30
幅度/dBuV

幅度/dBuV

20
0
10

0
-20
-10 仿真值
实测值 -20
实测值
-40
近似计算
-30
-60 -40
0.14 1 5 10 0.14 1 5 10
频率 /MHz 频率 /MHz

图 10 辐射干扰近似计算与实测对比 图 11 辐射干扰仿真与实测对比
将仿真得到的辐射干扰频谱与辐射实测值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仿真辐射干扰频谱趋势与辐射实测
值频谱趋势基本一致。仿真结果与近似计算结果相反,高频段吻合的较好,误差 10dB 以内,低频段的
幅度有一定的误差相差 20dB 左右,误差是由于仿真器的算法对于低频不是很适用,频率降低辐射发射
的主要成分以低频磁场为主引起。

4 结 论
(1) 电磁兼容预设计方法需自顶向下贯穿于设计的四个阶段,成为一条设计主线,同时设计者应给
予充分重视。
(2) 实物建模过程尽量减少物理结构的简化,可以提高辐射发射高频段的仿真精度;近似计算过程
简单快捷,辐射发射低频段的计算精度较高,仿真分析和近似计算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辐射发射
的预测精度。
(3) 场路结合法的关键:传导干扰波形的准确度直接影响辐射发射干扰的预测分析,传导仿真是辐
射仿真的基础。由于本文没有研究壳体谐振,辐射干扰只计算到10MHz,需进一步研究由场到路的作用
机理及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淑凤,高攸纲,苏东林等.工程电磁兼容原理、测试、技术工艺及计算机模型[M].第二版. 北京: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6:2-13.
Chen Shufeng, Gao Yougang, Su Donglin et al.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inciples,
Measurements, Technologies, and Computer Models[M].2nd,Beijing:POSTS&TELECONPRESS,2006:2-
13.(in Chinese)
[2] 吕弘, 袁海文, 张莉, 袁海斌. 基于模式重要度的航空电源系统可靠性估计[J]. 航空学
报,2010,31(3):608-613.
Lu Hong, Yuan Haiwen, Zhang Li, et al. Aircraf t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Estimation Based on
Pattern Impor tance[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 ICA SINICA, 2010,31(3):608-613.(in
Chinese)
[3] 马伟明.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兼容[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3-18.
Ma Weiming.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n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System. [M].Wuhan: Wuhan Uni-
versity of Hydraul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ess 2000:3-18.
[4] 袁义生,钱照明.功率变换器电磁干扰的建模 [D] 浙江:浙江大学,2002.
Yuan Yisheng, Qian Zhaoming. Modeling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for Power Converter[D]. Zhe-
jiang: Zhejiang University,2002.(in Chinese)
[5] 陈玮.功率变流器传导EMI的近场耦合建模[D]. 浙江:浙江大学,2006.
Chen Wei. Modeling of Near Field Coupling for Conducted EMI in Power Converter[D]. Zhejiang: Zhe-
jiang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
[6] 朱伟玲. 开关电源PCB电路电磁辐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Zhu Weiling. Radiated Emission Research of PCB in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D].Chengdu:University of Eletronic Sic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2008.
[7] David W. P. Thomas, Alan C. Denton, Tadeusz Konefal, et al. Model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side
a Cuboidal Enclosure Populated with Conducting Planes 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1,43(2):161-169.
[8] 白峰,牛忠霞,周东方. 开关电源辐射发射的建模与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8):1841-1844.
Bai Feng, Niu Zhongxia, Zhou Dongfa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Radiated Emissions of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7,19(8):1841-1844.
[9] Lotfi Beghou, Bing Liu, Lionel Pichon et al. Synthesis of Equivalent 3-D Models from Near Field Mea-
surements Application to the EMC of Power Printed Circuit Board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9,45( 3):1650-1653.
[10] Paul-Andr´ e Barri` ere, Jean-Jacques Laurin, Yves Goussard, Mapping of Equivalent Currents on High-
Speed Digital Printed Circuit Boards Based on Near-Field Measuremen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9,51(3):649-658.
[11] Yolanda Vives-Gilabert, Christian Arcambal, Anne Louis, et al. Modeling Magnetic Radiations of Elec-
tronic Circuits Using Near-Field Scanning Method[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2007:391-400.
[12] Qiang Chen, Sumito Kato, Kunio Sawaya, Estimation of Current Distribution on Multilayer Printed Cir-
cuit Board by Near-Field Measure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8, 50(2):399-405.
[13] Kemal Aygün, Brian C. Fischer, Jun Meng, et al. A Fast Hybrid Field-Circuit Simulator for Transient
Analysis of Microwave Circui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4,52( 2):573-582.
[14] Poman P. M. So, Wolfgang J. R. Hoefer. A TLM-SPICE Interconnection Framework for A TLM-SPICE
Interconnection Framework for in the Time Domain[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2, 50(12):2728-2733.
[15] 陈新,马海啸,龚春英. 应用于航空变频电源系统的新型串联混合有源滤波器[J]. 航空学
报,2009,30(12):2428-2434.
Chen Xin, Ma Haixiao, Gong Chunying. Novel Series Hybr id Active Power Filter Applied to Aeronautic
Var iable 2frequency Power Systems[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 ICA SINICA,
2009,30(12):2428-2434.(in Chinese).
[16] 陈爱新.辐射发射控制设计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4-46
Chen Aixin.Controlling Radiated Emissions by Design [M].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8:4-46.(in Chinese).
阻抗匹配对高速连接器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赵明敏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192)

The effect of impedance matching to high-speed connector’s


signal integrity
Ming.Min.ZHAO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192)

摘要: 过去 10 年间频率/传送的速度从 0.1 Gbps 增长到目前已超过 10 Gbps 的速度并

正向更高速发展。因此,在高速连接器应用设计中,连接器的阻抗匹配、串音、传播延迟以

及走线形状都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阻抗匹配又是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前提,本文

通过理论计算和软件仿真两种方法分析得出了高速连接器中阻抗匹配的规律,从而有效的解

决了由阻抗不匹配导致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关键词: 高速连接器 阻抗匹配 信号完整性


Abstract: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frequency / transmission speed has grown from 0.1 Gbps to 10
Gbps and the pace is more rapid developing. Thus, in the design of high-speed connector applications,
the impedance matching, cross talk, propagating delay and alignment shape of connector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olving the signal integrity,
this paper produces the impedance matching rule of high-speed connector throug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software simulation, thereby effectively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signal integrity which
impedance mismatching leads to.
Key words: high-speed connector; impedance matching; signal integrity
1 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对自动控制、继电保护、通信等方面的性能要求越

来越高,对其所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电力电子设备的信号频率也在

不断的提高,这就不可避免的给设备带来串扰、反射、衰减、阻抗不匹配等信号完整性问题
[1]
。而在电力电子系统中,连接器是器件与组件、组件与组件、子系统之间形成电气连接,

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必需元件。连接器的性能、可靠性则直接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性能及可靠

性。连接器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改进连接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信号完整性和

电磁兼容[2-8]。目前 ,各种控制电路及通信设备日益轻、薄、短、小,高速电子连接器内部

的传输线和端子越来越细密,使得高频的问题更加严重,例如:匹配阻抗。由于在连接器内

部存在走线形状的变化,导致传输线阻抗不均匀,所以阻抗的匹配是设计连接器的前提。本文利
用共面波导理论和二维场求解器分析计算了变截面传输线的阻抗,找出了阻抗变化的规律,解决

了连接器内部传输线的阻抗匹配问题。

2 问题描述

所谓阻抗匹配是指让信号传输的环境相同,这样就不会有反射的出现。电阻是针对集总

元件定义的,是实数,只会造成信号的衰减;阻抗是针对分布元件所定义的,是复数,因为在高

频时相对应的波长短,波长和元件尺寸可比拟。假如连接器所处的系统为 100ohm,连接器的

传输线及接触端子都为 100ohm 时,则是阻抗匹配;若不是 100ohm 时,则阻抗不匹配,会造成信

号传输到连接器时产生反射,导致信号的衰减。

引起连接器阻抗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部分:传输线形状、传输介质和接触处形状。如下图所

示的三个模型:

图 1 传输线形状 图 2 传输介质 图 3 接触处形状

上图中红色代表信号线,G 代表地线,S+ 和 S-为差分信号对,深蓝色代表起支撑作用的传输

介质,绿色代表接触处底座的插孔。G、S+ 、S- 和 G 四条传输线是连接器中最基本的传输单元,

研究连接器可以从此基本单元入手。依据共面波导的理论,G、S+ 、S- 和 G 四条传输线视为一组

类共面波导。

连接器主要的功能就是传输信号,并保持信号的完整性,所以连接器造成信号的反射越少越

好。高速连接器的规范中所定义的阻抗值都有一个范围,例如某型号连接器其阻抗的定义范围是

在上升时间 150ps 下测量,其值必须为 100 正负 15ohm 之内,则符合规范定义的值。因为高速

连接器内部传输线结构较复杂,并不是处处均匀一致,有弯角、倒刺和宽度的改变,都会造成阻

抗的不一致,所以规范都会定义阻抗值在一个范围内。

3 理论分析计算

在高速数字系统中,常把信号称为变化的电压或变化的电流,而与信号相互影响的关键

电气特性就是互连线的阻抗。我们把阻抗定义为电压和电流之比,通常用大写字母 Z 表示阻

抗。Z=V/I 这个定义,始终都是正确的,且式子中的电压、电流和互连线的阻抗这三个基本

参量的相互影响决定了所有的信号完整性的问题,当信号沿互连线传输时,它将不断地探测

互连线的阻抗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均匀传输线也称为可控阻抗传输线,通过调节其宽度、厚度、线间距离和周围介质的介

电常数便可控制阻抗大小。设计一个特定的特性阻抗,实际上就是不断调整线宽、线间距离

和介电常数的过程。根据性能指标,本文中连接器的内部传输线采用窄边耦合的类共面波导

结构,这种结构阻抗可控,利于减小反射,提高信号的质量。图 4 为其基本单元结构。

模型的建立:

图4 基本单元

其中,宽度 w ,长度 m , 间距 n;

近似公式法: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所有其他关于特性阻抗及其几何结构的公式都是近

似的。近似法的误差一般在 15%以内,如果误差超过 5%会造成设计周期和成本的增加,近似

方法就不适用,但近似的作用在于它指出了几何结构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棋盘对照

表中灵敏度的分析。本文设计时取 m =0.5mm,类共面波导特性阻抗零阶近似式为:

z0 =
z0' 60π K ' (k ) (1)
= •
εe ε r + 1 K (k )
2

w
其中, K (k ) 为第一类完全椭圆积分, K (k ) = K k , k =
'
( )'
2 , k = 1− k ;
' 2

w
+n
2

取 w=1.2 m=n=0.5 查表并计算得到特性阻抗为 116 ohm,

4 仿真分析验证

二维场求解器法:二维场求解器是计算阻抗的最重要工具,其精度优于 0.5%。预计阻

抗时的任何不精确计算,都会直接增加制造出的阻抗的离散性。本文使用 Ansoft 2D

Extractor 仿真得到阻抗的变化规律,结果如下 :
图 1 连接器差分对形式
通过 Ansoft 的 2D 的仿真优化,当改变 g、t、W1、W2 这些参数时,差分对的特性阻抗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适当的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匹配连接器的特性阻抗,进而可以使连接器

传输完整的电信号。(因为特性阻抗与长度无关,所以 SI2D 中仿真时纵向针长度取无限长)

图 2 差分对针厚 t 对特性阻抗的影响
改变差分对的厚度 t,如图 2 所示,随着差分对针的厚度的增加,差分阻抗值会很明显

的减小,斜率逐渐减小,设计时要避免将 t 设置在斜率大的地方。

图 3 差分对信号针长 W1 对特性阻抗的影响
图 3 是差分对信号针 S 的长度 W1 变化时差分对的特性阻抗值。可见随着信号针长度

W1 的增加,差分对的差分阻抗不断减小,当针长较短时,阻抗变化比较明显,当长到一定

程度时,趋于平缓。
图 4 地针长度 W2 对特性阻抗的影响
如图 4 所示,改变地针长度 W2 对相邻地平面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差分对的特性阻抗

值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因此 W2 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设计的需要做相应的改变而不至于很

明显的影响到连接器的传输性能。

图 5 针间距 g 对特性阻抗的影响
如图 5 所示,当差分对信号针之间的间距 g 增加时,特性阻抗也随之增加,并逐渐趋

于稳定。可见,地针不仅可以起到屏蔽的作用,而且适当选取 g 的大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控制特性阻抗的大小。

综合考虑各个参数对连接器特性阻抗的影响以及连接器的加工精度,并结合目前一些主

流的高速连接器的参数的选取,当选取 g=0.5mm,t=0.42mm,W1=1.5mm,W2=1.8mm 时,

通过 SI2D 计算得到差分对的差分阻抗为 99.458Ω,如图 6 所示。

图 6 差分阻抗计算结果
理想无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单位程度电容 CL 和单位长度电感 LL 的大小有关,电容和
电感的关系为:

LL
Z0 = (2)
CL
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单位长度电感会随着频率而变化。当频率远高于趋肤效应的频率

时,所有的电流都分布在导线的表面,频率再升高时,基本上不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回路

电感和特性阻抗都基本为常量。改变信号传输的频率可以得到不同频率下的特性阻抗值如图

7。由结果可知,在低频时,特性阻抗比较高,随着频率的增加,在 50MHz 以前特性阻抗

不断下降,其后特性阻抗基本上是常量,所以连接器的阻抗只要设计的恰当,在高频工作时

阻抗所带来的影响基本不用考虑[9]。

图 7 特性阻抗与频率的关系

时域波形观察法:将仿真得到的 SPICE 模型导入到 Ansoft Desinger 中进行时域分析

(如图 16)。时域分析结果如图 17 及图 18,可以看到当阻抗不匹配时波形幅值减小并产生

振铃现象,这是由于阻抗突变产生的反射造成的。

图 16 时域仿真电路

图 17 阻抗匹配输出波形 图 18 阻抗不匹配输出波形

5 结论

本文在相关材料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与软件仿真验证相结合的分析形
式,给出了一种确定高速连接器特性阻抗的方法,得到了阻抗匹配的规律。近似法计算和二

维场求解器法有大约 10%的误差,这是由于近似法的不准确和高频时趋肤效应造成的。时

域波形观察法验证了阻值的正确性,阻抗匹配的规律可以为高速、高密度连接器的设计提供

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顾其诤.微波集成电路设计[M].第一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78:40-43

[2] 张攀科,裴昌幸,等. 一种高速大容量背板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科技,2004,10

[3] Eric Bogatin. Signal Integrity: Simplified M].USA:Prentice Hall PTR,2003

[4] Stephen B Smith. Innovative Connector Technology Realizes Performance, Density


and Manufacturing Simplicity[C]. Electrical Contacts, 2004: 144-151

[5] 李华.信息高速公路和连接器工业的发展[J].电子工程师,1995,03

[6] 张攀科,裴昌幸,等.一种高速大容量背板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2004,10

[7] Magnus Henzler.德国ERNi公司的高性能连接器[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5,05

[8] 孔宪宝.电连接器可靠性设计[J].机电元件,1996,03

[9] 吕斌,唐敏,等. 电连接器接触件优化设计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6,06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电磁兼容抗扰度分析
赵军 1,张建功 1,干喆渊 1,万保权 1,周卓懿 2

(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4;

2.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437)

ANALYSI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MMUNITY FOR


SECONDARY EQUIPMENT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Zhao Jun1 Zhang Jian-gong1 Gan Zhe-yuan1 Wan Bao-quan1 Zhou Zhuo-yi2
(1.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China;

2. Huadong Electric Power Test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437, China)

摘要:智能变电站部分二次设备下放至开关场,容易受到开关操作产生的瞬态电磁骚扰,所处的电磁环境比继电器室

内更加严酷。本文通过研制瞬态电磁骚扰测量系统,对多个智能变电站进行现场实测,得到二次设备端口所受的电磁

骚扰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现行电磁兼容抗扰度试验标准(GB/T 17626)不能充分满足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考核的

要求,建议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取 3 级试验标准,试验波形新增 3MHz、10MHz 和 30MHz 的振荡频率;阻尼振荡磁场

试验取开放试验等级,设为 200A/m,试验波形新增阻尼振荡波同样的振荡频率。

ABSTRACT: Secondary equipment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is susceptible to th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generated by

switching transients in switchyard, where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s more severe than in the relay room.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asuring system and obtains the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rts of secondary equipment through the test in

multiple intelligent substations.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EMC immunity test standard (GB/T 17626) does not fully

meet the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of secondary equipment in intelligent substation. Damped oscillatory wave immunity test is

recommended to take the third test level and add 3MHz, 10MHz and 30MHz oscillation frequency in test waveform. Damped

oscillatory magnetic field test is recommended to take an open test level, set to 200A/m, and add the same oscillation frequency

in test waveform.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电磁兼容;二次设备;抗扰度

KEY WORDS: intelligent Substation; EMC; secondary equipment; immunity

1 引言
智能变电站信号采集、继电保护和智能操作终端等二次设备就近布置于开关场一次设备附近,这
些高速低功率的电子装置容易受到开关操作、系统短路和雷击等产生的电磁骚扰影响,特别是开关操
作产生的骚扰最为严重[1-4]。
隔离开关操作速度较慢,会在触头间形成几十到数百次的电弧击穿和重击穿;断路器操作速度快,
电弧击穿次数较少[5-7]。这些电弧电流在母线阻抗非连续处反复的折反射,形成高频高幅值的电流波和
电压波,即为骚扰源[8,9]。这些骚扰可以通过连接在母线上的电流互感器 CT、电压互感器 PT 直接传导
至二次侧电路,也可以通过辐射的方式耦合进二次设备端口;电流波入地后引起瞬态地电位差,也会
对二次设备端口形成共模骚扰[10-12]。变电站二次设备因开关操作发生故障的情况在国外时有报道[13,14],
国内智能变电站也出现过 CT 运行故障和通讯丢包等问题。
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是由电磁发射与抗扰度试验来评估,通过考核才能出厂使用。我国电磁兼容抗
扰度试验标准 GB/T 17626[15],等同采用 IEC 61000-4 系列标准[16],通过考核的设备在变电站继电器室
内一般能正常工作,但在开关场环境下却出现了电磁兼容问题。因此本文的工作致力于:
(1)研制变电站瞬态电磁骚扰测量系统。
(2)在不同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进行现场实测,获得二次设备端口电磁骚扰的特性。
(3)与 GB/T 17626 系列标准进行比对,评价现行抗扰度试验标准的适用性。

2 测量系统
变电站瞬态电磁骚扰测量系统是用于在变电站现场测量开关操作下的二次设备的端口电压、线路
电流、控制柜电源和空间瞬态磁场等信号,因此需要研制出一整套可以测量电压、电流和磁场的系统。
本文研制的测量系统主要由电压、电流和磁场传感器、设备屏蔽箱、数字存储示波器、逆变器、
蓄电池、光纤传输控制系统、触发系统、光纤、存储介质等构成。由数字存储示波器记录波形,示波
器由蓄电池经逆变器逆变后供电,采用外在的触发系统,通过光纤传输控制系统控制测量系统,整个
测量系统采取电磁屏蔽措施。测量系统示意图如图 1 所示,现场布置如图 2 所示。

图 1 测量系统示意图 图 2 现场测量系统

电压传感器选用衰减比 1000:1、带宽 DC~75MHz 的高压宽频带探头;电流传感器选用带宽为


25Hz~60MHz 的钳式探头;磁场传感器选用带宽为 0~1GHz 的宽频带探头;数字存储示波器有四个输
入通道,带宽为 DC~500MHz,最大存储深度为 125Mpts,最大采样速度为 2.5GS/s。
由于测量位置在开关场,为防止空间电磁场对测量系统的干扰,除了示波器等设备放置于屏蔽箱
内,传感器的连线也应包裹金属屏蔽层,并使得连线长度尽可能短。

3 现场实测
利用新建智能变电站启动调试的机会,进行开关操作对二次设备的骚扰测量,测量的变电站类型
包括气体绝缘变电站(GIS)、部分气体绝缘变电站(HGIS)和空气绝缘变电站(AIS),如表 1 所示。

表 1 实测的智能变电站

变电站 电压等级(kV) 类型

A 220 室内,GIS

B 220 室外,HGIS

C 220 室外,AIS
D 500 室外,500kV 侧 AIS、
220kV 侧 GIS

图 3 开关操作示意图

现场实测需要捕捉骚扰最为严重的情况,需要选取开关投切母线、开关投切线路和开关投切变压
器等不同工况。图 3 所示为变电站 A 的部分操作情况,由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实现母线和线路 1 的投切,
试验过程中,每个操作重复三遍。测量的物理量包括现场汇控柜内 CT 二次侧的骚扰电流、PT 二次侧
的共模骚扰电压、交流电源的共模骚扰电压、直流电源骚扰电压和开关附近的空间瞬态磁场。

4 结果与讨论
测量结果发现,隔离开关操作在二次设备端口产生几十到数百次脉冲,断路器操作产生 1 到数次
脉冲,而且合闸时脉冲幅值是越来越小,分闸时相反。这与文献描述相一致[17],因为隔离开关操作速
度慢,将产生多次电弧击穿和重击穿,而断路器操作速度快,一次操作过程仅有 1 到数次电弧击穿;
电弧电流的初始幅值取决于击穿电压与母线阻抗的比值,而后由于多次反射过程可能出现叠加,触头
距离大时击穿电压也大,因此合闸时最大幅值的电流波最先出现,耦合到二次设备电路的骚扰值也最
大,分闸过程与之相反。
每次开关操作引起的骚扰,可以选取最大脉冲进行分析。测量的骚扰为时域信号,傅里叶变换后
即可得到其频谱特性。变电站 D 中某 220kV GIS 母线隔离开关合闸时,现场汇控柜 CT 二次侧骚扰电
流、PT 二次侧共模骚扰电压和直流电源骚扰的时域图和频域图分别如图 4-6 所示。

图 4 CT 二次侧电流骚扰

CT 二次侧骚扰电流峰值超过 50A;PT 二次侧共模骚扰电压峰值超过 1000V;直流电源峰值达到


500V。三个信号频谱比较接近,有些差别归因于一次母线的瞬态电流波和电压波耦合进各测量端口的
路径不同,但主频段接近。总体来看,骚扰的特点是幅值高、频率高。

开关瞬态的特性受电路结构和布局的影响很大,在同一电路下,重复的操作可以得到基本一致的
波形;相反,在不同电路下,操作产生的瞬

图 4 CT 二次侧电流骚扰 图 5 PT 二次侧电压骚扰

图6 直流电源骚扰

态波形就会有很大差别。现场实测是在四个智能变电站中选取不同测试回路和测试点进行的,因此二
次设备端口的骚扰波形在幅值、频率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出发,应该关注最严重的
骚扰情况。
表 2 总结了现场汇控柜二次设备端口在断路器操作时所受的最大电磁骚扰实测情况。试验过程发
现,分闸操作的骚扰比合闸小,有些甚至捕捉不到信号,因此表 2 中基本为断路器合闸操作的骚扰值。
断路器操作的骚扰脉冲一般少于 3 个,且集中在 1/4 工频周期内。由表 2 可见,直流电源骚扰最大接
近 500V,交流电源共模骚扰最大超过 1100V,空间磁场最大接近 300A/m,CT 二次侧骚扰电流最大超
过 30A,PT 二次侧的共模骚扰电压超过 1600V,GIS 操作骚扰主频最大接近 40MHz,AIS 操作骚扰主
频最大为 1.36MHz。总的来说,电压等级越高,骚扰幅值越大,且 GIS 操作骚扰的频谱比 AIS 大得多。
表 3 为隔离开关操作的实测情况。与断路器操作最大的区别是,隔离开关操作时可能产生数百个
骚扰脉冲,表中重复率为折算到 1s 时发生的脉冲数,最大重复率可达 1500Hz。与表 2 比较可以发现,

表 2 断路器操作产生的最大电磁骚扰情况

电压等级 直流电源 交流电源 磁场 CT PT 主频范围


与类型 (V) (V) (A/m) (A) (V) (MHz)
110kV GIS 56.5 101.3 27.4 8.5 173.9 2.5-30
220kV HGIS 180.5 432.6 200.8 28.8 487.7 0.5-38.7
220kV GIS 299.2 541.8 120.5 31.0 568.8 0.01-26.4
500kV AIS 474.9 1114.0 287.6 16.9 1613.7 0.003-1.36

表 3 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最大电磁骚扰情况

电压等级 直流电源 交流电源 磁场 CT PT 主频范围 重复率


与类型 (V) (V) (A/m) (A) (V) (MHz) (Hz)
110kV GIS 40.8 76.7 16.5 7.2 156.7 2.5-8 280-500
220kV
107.2 505.8 180.6 25.5 466.2 8.5-44 560-800
HGIS
220kV
495.5 1761.6 187.0 70.4 1895.4 11.5-25.9 600-900
GIS
500kV AIS 210.3 329.8 35.1 10.4 656.2 0.0015-3.8 200-1500

隔离开关操作与断路器操作引起的骚扰主频范围比较接近,直流电源骚扰最大接近 500V,交流电源共
模骚扰最大超过 1700V,空间磁场最大接近 200A/m,CT 二次侧骚扰电流最大超过 70A,PT 二次侧的
共模骚扰电压接近 1900V,GIS 操作骚扰主频最大达 44MHz,AIS 操作骚扰主频最大为 3.8MHz。
实测结果与国外文献[18,19]在继电保护室里测得的数据相比,幅值和频率都更高,说明开关场电磁
环境要比继电器室更严酷,这是因为继电器室有较好的屏蔽和接地,而且与骚扰源的距离更远。GIS
瞬态骚扰频率要比 AIS 高得多,一方面是由于管道内 SF6 的去游离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 GIS 尺寸比
同等级 AIS 要小得多,折反射后导致振荡频率很高。

5 抗扰度试验标准的适用性分析
变电站二次设备所受骚扰的波形是有分散性的,对其电磁兼容考核时,也无法精确重现实际端口
上的骚扰波形,在电磁兼容抗扰度试验标准中有一系列的模拟相关骚扰的试验,如快速瞬变电脉冲群
抗扰度试验、冲击(浪涌)抗扰度试验、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振荡波抗扰度试验等。这一系列
试验的试验等级决定了考核的严格程度。
从实测的骚扰波形来看,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传导电压骚扰类似于阻尼振荡波,磁场类似于阻尼
振荡磁场;断路器操作产生的骚扰类似于振铃波。根据实测的骚扰幅值与频谱,分析振荡波抗扰度试
验和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的适用性。
5.1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2)是传导瞬态电压试验,对设备的信号端口、电源端口和功能
接地端口进行考核,试验波形包括振铃波和阻尼振荡波两种[20]。
振铃波是单次冲击阻尼振荡波,振荡频率为 100kHz,除开放等级外,试验等级分为 4 级,从低到
高共模电压分别是 0.5kV、1kV、2kV 和 4kV。断路器操作引起的瞬态骚扰一般也是 1~3 个阻尼振荡波,
与振铃波具有可比性。由表 2 数据可知,在幅值方面,实测骚扰都小于 2kV,适合振铃波 4 级试验等
级,与目前工程实际采用的试验等级相一致,但是在振荡频率方面,AIS 变电站的骚扰主频都可能超
过了 1MHz,GIS 变电站更是接近 40MHz,因此振铃波试验波形的振荡频率太小,不足以考核智能变
电站位于开关场的二次设备。
振荡频率有 100kHz 和 1MHz 两种,重复率为 100kHz 时至少 40 次/s,1MHz
阻尼振荡波是重复波形,
时至少 400 次/s,试验等级上,除开放等级和等级 4 未给定具体数值外,前 3 级的共模电压分别是 0.5kV、
1kV 和 2.5kV。隔离开关操作引起的瞬态骚扰就是重复的阻尼振荡波,从表 3 数据可知,在幅值上小于
2.5kV,因此可取 3 级试验标准,但阻尼振荡波试验在振荡频率方面还是太小,目前最新的 IEC61000-4
标准在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上已经新增了 3MHz、10MHz 和 30MHz 的振荡频率,因此建议国标也能
增加相应的振荡频率。
5.2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由于低频磁场很难屏蔽,极易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0)
是对设备的外壳端口进行阻尼振荡磁场的考核,振荡频率有 100kHz 和 1MHz 两种,试验等级分为 5
级,最大为 100A/m,另有一开放等级[21]。实测结果显示,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空间磁场最大幅值接近
200A/m,最大频率超过 40MHz,因此同样建议新增 3MHz、10MHz 和 30MHz 的振荡频率,同时将试
验等级取开放等级,设为 200A/m。

6 结论
智能变电站开关操作时,开关场的二次设备所受骚扰比在继电保护室要严重得多。从目前技术来
看,减少和隔离骚扰源比较困难,为了保证这些二次设备的正常工作,必须提高设备自身的抗骚扰能
力,比如采取增强控制柜的屏蔽效能、合理安排接地方式和优化电子电路设计等方法。
在工程实践中,必须加强对二次设备的电磁兼容抗扰度试验考核。通过本文的分析,推荐在做阻
尼振荡波试验时,取 3 级试验标准,并新增 3MHz、10MHz 和 30MHz 的振荡频率;在做阻尼振荡磁场
试验时,取开放试验等级,设为 200A/m,新增同样的振荡频率。本文后续研究将集中在骚扰的传播机
理上,建立骚扰源、传播路径和受扰体三者之间联系,找出更多降低骚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邬雄, 张文亮. 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的技术问题[J]. 高电压技术, 1997, 23(2): 53-55.


[2] 杨吟梅. 变电站内电磁兼容问题(三)── 电磁敏感性试验[J]. 电网技术, 1997, 1.
[3] 崔翔. 2002 年国际大电网会议系列报道-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进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
27(4): 1-5.
[4] 黄益庄. 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8, 1(5).
[5] 巩学海, 何金良, 李雨. 变电所的瞬态电磁环境分析[J]. 高压电器, 2009, 45(5): 39-43.
[6] 景展, 余华武. 变电站微机装置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能设计[J]. 电网技术, 2010, 34(6): 54-58.
[7] 吴维宁, 张文亮, 吴峡. 电力系统中电子设备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应用[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1,
21(6): 20-22.
[8] Jinliang H, Xuehai G. Discussion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ndex for Secondary System of
Substation[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7. EMC 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7: 202-205.
[9] Cui X, Wu X, Zhang W, et al.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500kV Substations in China[J].
CIGRE Session, Paper C4-302, Paris, 2006.
[10] Ari N, Blumer W.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s due to switching operation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s[J].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87 (3): 233-237.
[11] Stewart M G, Siew W H, Walker K F, et al. Conducted immunity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operational during high voltage network switching operations[J]. IEE Proceedings-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01, 148(5): 391-396.
[12] Uglesic I, Hutter S, Milardic V, et al.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s of the Secondary Circuits in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 due to Disconnector Switch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s
Transients, IPST 2003 in New Orleans, USA. 2003.
[13] Carsimamovic S, Bajramovic Z, Ljevak M, et al. Very fast 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s in air insulated
substations and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s due to disconnector switching[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5. EMC 2005.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5, 2: 382-387.
[14] Bajramovic Z, Turkovic I, Mujezinovic A, et al. Measures to reduc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on
substation secondary circuits[C]//ELMAR, 2012 Proceedings. IEEE, 2012: 129-132.
[15] GB/T 1762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S].
[16] Standard IEC. 610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Part 4: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17] CIGRE W G. 36. 04: Guide on EMC in Power Plants and Substations[J]. Techn. Rep, 1997 (124).
[18] Wiggins C M, Thomas D E, Nickel F S, et al.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substations[J].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4, 9(4): 1869-1884.
[19] Bajramovic Z, Turkovic I, Mujezinovic A, et al. Overvoltages in secondary circuits of air-insulated
substation due to disconnector switching[C]//Power System Technology (POWERCON),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 1-4.
[20] GB/T 17626.10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S].
[21] GB/T 17626.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S].

作者简介:

赵军(1985-),男,博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工作,E-mail:zhaojun3@epri.sgcc.com.cn;

张建功(1975-),男,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研究工作;

干喆渊(1981-),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无线电台站研究工作;

万保权(1970-),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磁环境研究工作;

周卓懿(1965-),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工作。
接地排流装置在减小电缆对金属管道
的电磁骚扰水平研究
干喆渊,谢辉春,陈豫朝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 143 号,430074)

RESEARCH ON GROUND DRAIN MEANS TO REDUCE TH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LEVELS IN CABLE METAL PIPE FRON
POWER CABLE
Gan zheyuan, Xie huichun, Chen yuchao
(.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China;)
摘要:为了研究接地排流装置在减小电缆对金属管道的电磁骚扰中应用的可能性,本文建立了埋地电缆和金属管道的感

性耦合计算模型,结合金属管道的实际参数,通过具体算例给出了不同接地排流措施在不同低电阻率情况下在减小埋地

电缆对金属管道的电磁骚扰的具体效果,得到了接地排流装置的接地电阻对干扰防护效果影响的关系及排流装置布置的

策略。

ABSTRACT: To study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reducing 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f ground drain means the metal

pipes, a inductive coupling computational model of buried cables and metal pipe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arameters of the metal pipe,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givendifferent ground drainage measures in the case of

low resistivity reduc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of buried cable metal pipe effect has been the grounding resistance of

grounding drain mea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nterference and drain means arrangedpolicy.
关键词:电力电缆 金属管道 接地排流 感性耦合 防护措施 接地电阻

KEY WORD: Power cable,metal pipe,ground drain ,inductive couple, protective device, grounding resistance

1 引言
埋地电缆对埋地金属管道的电磁干扰影响主要是通过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的方式产生。
埋地电缆有正常负荷和故障两种运行状态。在埋地电缆正常负荷运行状态下,由于三相线路的不完全
对称和三相电流的不完全平衡,对金属管道的干扰主要来自于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在埋地电缆故障
运行状态下,除了埋地电缆上的短路电流外,还伴随着一个很大的入地电流,因此,对金属管道的干
扰主要是来自于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当金属管道与高压电力电缆靠近,并接近线塔的接地体时,电
阻感应和电磁感应共同存在,可采用屏蔽线兼作排流接地体。

2 电力电缆与管道理想平行时感性耦合的计算模型
当电力电缆正常运行时,对管道的干扰主要是相线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场在两者互感 M 的作用下于
金属管道上产生纵向电动势 E,如图 1 所示。特别是当电力电缆与埋地金属管道理想平行,且有平行
长度较长时,此纵向感应电动势在管道上引起较大的感应对地电压 U,对管道造成威胁。
图 1 电力电缆与管道理想平行时的感性耦合干扰示意图

对于管道而言,在进行干扰研究时可用如图 2 所示的电路等效,其中 R’为管道分布电阻,L’为分


布电感,G’为分布电导,C’为分布电容。

图 2 管道等效电路

于是,电力电缆对管道感性耦合干扰的计算电路如图 3 所示。

图 3 感性耦合干扰的计算电路图

其中管道纵向阻抗 Z ' 、管道横向导纳 Y ' 、管道传输系数 γ 、特性阻抗 Z 等,称为“管道—土壤”

回路二次参数。管道纵向阻抗 Z ' 包括管道分布电阻 R ' 及分布电抗 ω L ' ,管道横向导纳 Y ' 包括管道分


布电导 G 及分布电纳 ωC ' ,关系如下:

Z ' = R '+ jω L ' = Z ' e jα (1)

Y ' = G '+ jωC ' = Y ' e j β (2)

γ = Z 'Y ' (3)

Z'
Z= (4)
Y'
2 ωL '
其 中 , Z ' 的 模 满 足 , Z ' = R ' + (ω L ') , 相 角 α 满 足 , tan α =
2 2
, Y ' 的模满足
R'
2 ωC '
Y ' = G '2 + (ωC ') 2 ,相角 β 满足 tan β = ,
G'
对于管道电阻 R ' 及感抗 ω L ' ,管道横向导纳 Y ' 包括管道电导 G 及容抗 ωC ' ,由下列各式给出:

ρ steel μ0 μrω μ0ω


R' = + (5)
πd 2 8

μ0ω 3.7 ρ soil ρ steel μ0 μ rω (6)


ωL ' = × ln( )+
2π d ω × μ0 πd 2

πd
G'= (7)
ru
ωπ d ε 0ε r
ωC ' = (8)
s
其中,d :管道直径;s :管道防腐层厚度;ru :管道防腐层电阻率;ρ soil :管道沿线土壤电阻率;ρ steel :

管道钢质本体电阻率; μ0 :真空磁导率、 μ r :管道钢的相对磁导率; ε 0 :真空介电常数、 ε r :管道防腐层

相对介电常数。

3 算例分析:
这里以220kV水平排列方式电力电缆为例比较了几种交流防护方法的效果。土壤电阻率取10Ω·m、
100Ω·m。管道为石油沥青防腐层,其特性阻抗在1.5Ω左右,管道外径×壁厚为φ1016mm×14.6,管道
埋深1~10m,防腐层厚度3~5mm,电导率为107 S/m,磁导率为636µ0,三PE防腐层电阻率103kΩ•m2,
石油沥青防腐层电阻率102kΩ•m2。

计算采用棒状锌阳极作为接地排流电极,单支锌阳极长度1m,直径0.12m,每支间距5m,比较了
不同土壤电阻率下的排流效果。电力电缆正常运行时,每1km设置一组排流接地极。运行电流3kA。表
1给出了线路正常运行时,不同土壤电阻率下接地排流措施的效果。

表 1 线路正常运行时,每 1km 设置一组接地排流措施的效果

最大管道 最大管道 最大 最大管道泄


管道所受
防护措施 接触电势 防腐层电 管道 漏电流密度
干扰 2
(V) 压(V) 电压(V) (A/m )

未采取 149 146 154 0.015


土壤电阻
沿并行段水平布置20组,每组
率 96 93 106 0.01
20支、每组接地电阻1.8Ω
100Ω·m
防护效果 35.6% 37.6% 31.2% 33.3%
未采取 156 155 156 0.016

沿并行段水平布置20组,每组
87 87 89 0.008
2支、每组接地电阻1.6Ω
土壤电阻
率 防护效果 44.2% 43.9% 43.0% 50%
10Ω·m
沿并行段水平布置20组,每组
57 55 59 0.006
10支、每组接地电阻0.34Ω

防护效果 63.5% 64.5% 62.2% 62.5%

线路正常运行时,管道并行段最大电压出现在并行段端点,若只在端点处采取接地排流措
施,计算结果见表2。

表 2 线路正常运行时,两端各设置一组接地排流措施的效果

最大管道 最大管道 最大 最大管道泄


土壤电 防护措施 接触电势 防腐层电 管道 漏电流密度
阻率 (V) 压(V) 电压(V) (A/m2)
未采取 149 146 154 0.015
两端部各水平布置1组,每组20
100Ω·m 112 107 124 0.01
支、每组接地电阻1.8Ω

防护效果 24.8% 26.7% 19.5% 33.3%

未采取 156 155 156 0.016


两端部各水平布置1组,每组2
106 105 107 0.01
支、每组接地电阻1.6Ω

10Ω·m 防护效果 32.1% 32.3% 31.4% 37.5%


两端部各水平布置1组,每组10
68 67 70 0.007
支、每组接地电阻0.34Ω

防护效果 56.4% 56.8% 55.1% 56.3%


下面计算电力电缆故障,两端提供短路电流6kA时,不同接地排列设置的防护效果。

表 3 线路故障时,每 1km 设置一组接地排流措施的效果

最大管道 最大管道 最大 最大管道泄


土壤电 防护措施 接触电势 防腐层电 管道 漏电流密度
阻率 (V) 压(V) 电压(V) (A/m2)
未采取 3068 2495 2076 0.25
100Ω·m
沿并行段水平布置20组,每组 1328 1329 1072 0.13
20支、每组接地电阻1.8Ω

防护效果 56.7% 46.7% 48.4% 48%

未采取 2171 2045 1952 0.21


沿并行段水平布置20组,每组2
1036 1036 946 0.10
支、每组接地电阻1.6Ω

10Ω·m 防护效果 52.3% 49.3% 51.5% 50%


沿并行段水平布置20组,每组
447 446 365 0.04
10支、每组接地电阻0.34Ω

防护效果 79.4% 78.2% 81.3% 80%

对于短路状况下,在短路点及并行段端部出现较严重干扰,因此在这三点各布置一组接地排流装
置,比较防护效果。

表 4 线路故障时,仅在短路点及两端各设置一组接地排流措施的效果

最大管道 最大管道 最大 最大管道泄


土壤电 防护措施 接触电势 防腐层电 管道 漏电流密度
阻率 (V) 压(V) 电压(V) (A/m2)
未采取 3068 2495 2076 0.25
短路点及两端部各水平布置1
100Ω·m 组,每组20支、每组接地电阻 1898 1899 1378 0.19
1.8Ω
防护效果 38.1% 23.9% 33.6% 24%

未采取 2171 2045 1952 0.21


短路点及两端部各水平布置1
组,每组2支、每组接地电阻 1488 1488 1401 0.15
1.6Ω

10Ω·m 防护效果 31.46% 27.2% 28.2% 28.6%


短路点及两端部各水平布置1
组,每组10支、每组接地电阻 653 653 580 0.06
0.34Ω
防护效果 69.9% 68.1% 70.3% 71.4%

4 结论
由上述结果看出,对于牺牲阳极接地极排流装置而言:
1)接地排流装置的接地电阻对其交流干扰防护效果影响较大,接地电阻越小,排流效果越好。
2)由于接地排流效果取决于接地体接地阻抗,接地排流装置在小土壤电阻率的区域花费少,效果
较好,应用比较有效;而单支接地极接地电阻不理想,因此在土壤电阻率大的地区降低接地电阻投资
很大,不适宜采用。
3)沿并行段接地排流装置布置越多效果越好,但经估算或实测后在干扰最严重的管道点附近布置
小接地电阻的接地排流装置也可以有效降低交流干扰。

参考文献
1. W.V.贝克曼,W.施文克,W.普林兹。胡士信,王向农译.《阴极保护手册—电化学保护的
理论与实践》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F.Dawalibi, Electromagnetic Field Generated by Overhead and Buried Short Conductor, Part 1; Single
Conduc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PW13D-1 No. 4, October 1986, pp. 105-111.
3. 高攸纲。电力线对地中管线的影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 5 卷第 1 期,1985 年 2 月。
4. 焦超群,李琳,赵志斌,崔翔电力电缆短路故障时通信线上感应电压的计算,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第 30 卷第 2 期 2003 年 3 月。
5. 邹军,袁建生,马信山。有限长架空导线与地下导线间互阻抗的计算, 高电压技术,第 26 卷第
5 期, 2000 年 10 月
6. Dabkowski,A.T.: AC voltage induction on buried pipelines,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Record on
EMC p. 243,1978
7. 高攸纲,杜丽冰。强电线对地下金属管线的电磁耦合影响及防护技术,铁道学报
8. 吕英华,高攸纲。对称三相输电线与通信线之间的互感耦合系数。
9. 冯慈璋,电磁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高攸纲。强电线路与通信线间的磁耦合理论
11. 邹军, 袁建生, 李昊等。架空线路短路电流分布及地线屏蔽系数的计算,电网技术,第 24 卷第
10 期,2000 年 10 月
12. Dawalibi F. Ground fault current distribution between soil and neutral conductors [ J ]. IEEE T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 s, 1980, PA S299 (2) : 4522461.
13. Dawalibi F, N iles G B. M easurements and computations of fault current distribution on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IEEE T ra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 s,1984,PA S-103 (3) : 5532560.
14. 送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设计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4.
15. 周宗鲁。架空电力线路通信保护设计手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专业委员会,1997.7
16. 陈静,高攸纲. 地下交越导体的阻性耦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1998 年 9 月

作者简介:

干喆渊,男,湖北,博士,工程师,长期从事电磁兼容方向研究。
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的无线电干扰特性
研究及长线路预测
何旺龄 1,2,万保权 2,路遥 2,裴春明 2,张建功 1,2,何俊佳 1

(1.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省 武汉 430074;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湖北

省 武汉 430074)

STUDY ON RADIO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UHVAC TEST LINES


AND PREDICTION FOR LONG LINES
HE Wang-ling1,2,WAN Bao-quan2,LU Yao2,PEI Chun-ming2,ZHANG Jian-gong1,2,HE Jun-jia1
(1. College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China; 2.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China)

摘要: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是研究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准确预测和评估特高压交流输电

线路的无线电干扰特性,本文利用模态分析法对多导体试验导线进行了理论建模,推导了试验导线终端接三种典型的阻

抗网络时,导线正下方无线电干扰场强的分布特性,并进行了仿真分析,而后对两端开路情况下的驻波进行了实际测量,

测量数据证明了驻波的存在。为了精确测量无线电干扰的激发函数值,本文根据短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分布特性,设计了
程序反推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试验导线所测大雨条件下 0.5MHz 的无线电干扰值进行程序反推,得出 8 × LGJ-500/45

导线在施加电压为 1050kV 时所对应的激发函数值,利用该激发函数值对实际已运行的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输电线

路进行预测分析和实测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程序反推法的合理性。

ABSTRACT: Test lines are widely used in investigat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 of UHVAC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In order to make a precise evaluation about the RI level generated by UHV AC power lines, a rigorous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short multiconductor test lines with different terminations was discussed, and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calculation

proceeded. Then the existence of standing wave was verified by the test data when lines are terminated with both opened ends.

After that, an inverse program model wa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excitation function more accurately, which the model was

based on the transmission lines equation and natural modal analysis method. Using this model, combining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0.5MHz field strength from test lines under heavy rain conditions, the excitation function of 8 × LGJ-500/35 was obtained.

Then the excitation function ar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RI distributions of practical Jindongnan—Nanyang—Jingmen 1000kV

transmission lines,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关键词:特高压交流试验线段;模态分析法;无线电干扰特性;程序反推模型;激发函数

KEY WORDS:the UHVAC test lines;modal propagation analysis;radio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inverse program model;

excitation function

0 引言
与超高压交流线路相同,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存在电晕放电现象,放电形成的高频脉冲电流注入
导线,并沿导线向两边流动,从而产生无线电干扰[1-2]。如何正确预测和控制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无
2

线电干扰水平是其导线选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电晕笼和试验线段是研究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特性的重要试验设备,与电晕笼相比,特高压
试验线段由于导线架设较长,架设方式与实际线路一致,因此其电晕特性及电磁环境参数更接近于实
际线路。
国内外也对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早由 R.Pelissier [3]首先提出了输电线
路电晕放电引起的无线电干扰问题。G.E.Adams[4]提出了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并首次提出了产生函数的
概念。M.C.Perz 和 Claude H.Gary 等人[5-7]对短试验导线的电晕噪声进行了评估计算,并讨论了试验导
线两边开路情况下的驻波问题,同时也对激发函数的物理意义进行了理论证明。Gerhard W. Juette[8]对
多分裂试验导线的无线电干扰电流进行了测量,并计算得出了 4 分裂以下导线不同子导线半径的激发
函数。文献[9-10]对单根试验导线终端接任意阻抗的波反射过程进行了模型建立和计算,讨论了试验导
线任意点处的无线电干扰场强。文献[11-12]对 8 分裂以下试验导线的激发函数经行了预测研究,并归
纳出了计算激发函数的公式。文献[13-14]利用模态分析法,在考虑终端反射的条件下,对短的多分裂
试验导线的无线电干扰电流和激发函数关系进行了严格的理论推导。文献[15-16]提出了有损大地模型
下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计算模型。文献[17]对利用电晕笼在晴天测量无线电干扰电流的分散性进行了
理论分析和说明。文献[18]对单根试验线段终端接不同阻抗的无线电干扰频谱特性经行了仿真分析。文
献[19]利用无线电干扰电流对单根长、短线路进行了等效性分析,但并未提到短的多分裂试验导线无线
电干扰电流与激发函数的关系。文献[20]对多分裂导线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不同导线参数对无线电
干扰激发函数的影响,在对两端开路的短线路与长线路的进行等效分析时,主要利用几何平均法对长
线路 0.5MHz 的无线电干扰水平进行了评估。
综观上述文献在考虑短试验线路与长线路的等效关系时,主要是利用几何平均法在试验线段中间
部分进行不同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测量,而后利用极大值与极小值包络线的几何平均值来等效无限
长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水平。该方法是在短试验线段的简化传导分析方法上进行推导的。文献[10]
指出,若利用更加精确的传导分析理论进行分析时,发现长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值与所求几何平均值有
所不同,当测量频率为低频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而且导线两终端的杂散电容会影响线路中部的无
线电干扰电流分布。
因此,为了利用短试验线段来获取更加准确的导线激发函数,本文首先利用基本传导方程和模态
分析法,对多导体试验导线的无线电干扰电流与激发函数关系进行了理论推导,对两端匹配,一端匹
配一端开路和两端开路情况下的试验导线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两端开路情况下驻波的存
在。而后本文基于精确传导分析理论,利用大雨条件下所测试验导线下方各点处的 0.5MHz 无线电干
扰场强和程序反推法,计算出了试验导线的激发函数值。

1 多导体试验线段的无线电干扰
1.1 多导体试验线段的传输线理论方程
在给定频率下,无限长多导体输电线路的单位长等效电路如图 1 所示,电压和电流在多导体传输
线上传播的基础方程为:
[I ] [ I + ΔI ]

[ Z ]Δx

[V ] [J ] [Y ]Δx [V + ΔV ]

图 1 多导体输电线路的单位长等效电路

⎧ d [V ]
⎪⎪ dx = −[ Z ][ I ] (1)

⎪ d [ I ] = −[Y ][V ] + [ J ]
⎪⎩ dx

式中: [V ] 和 [I ] 是有 n 个元素的列矩阵,n 是导线的根数, [Z ] 和 [Y ] 是 n×n 方阵,表示单位长度的


串联阻抗和并联导纳。 [ J ] 为由 n 个元素组成的电晕放电注入电流矩阵。由方程(1)可以推导出电压
和电流传播方程的微分方程如下:
⎧ d 2 [V ]
⎪ = [ Z ][Y ][V ]
⎪ dx 2
⎨ 2 (2)
⎪ d [ I ] = [Y ][ Z ][ I ]
⎪⎩ dx 2

方程(1)和(2)代表 n 组耦合的微分方程。采用自然模态理论,对上述方程进行模态转换,化
m m
解为 n 组解耦的微分方程,而后利用电压和电流的模态分量 [V ] 和 [ I ] 来表示如下,

⎧ d 2 [V m ]
⎪⎪ = [ P m ]d [V m ]
dx 2 (3)
⎨ 2 m
⎪ d [ I ] = [Q m ] [ I m ]
⎪⎩ dx 2 d

其 中 : [M ] , [ N ] 分 别 为 电 压 和 电 流 的 模 态 转 换 矩 阵 , 有 [V ] = [M ][V m ] , [ I ] = [ N ][ I m ] ,

[ P m ]d = [ M ]−1[Z ][Y ][ M ] , [Q m ]d = [ N ]−1[Y ][ Z ][ N ] , [ P ] d 和 [Qm ]d 为对角矩阵。具体的化解方法可参见


m

文献[10,20]。
对于有损线路来讲, [Z ][Y ] ≠ [Y ][Z ] ,因此电压和电流的模转换矩阵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证明[13],

[ P m ]d 和 [Q m ]d 是相同的,表示为

[ P m ] d = [Q m ] d = [γ 2 ] d (4)

其中,[γ ] d 模传播常数的对角矩阵。对于每一个模传播系数 γ ,和单根导线一样,可以根据衰减


i

系数 α i 和相位常数 β 来表示如下:
i

γ i = α i + jβ i (5)

同时,模传播也通过模特征阻抗矩阵来定义如下:

[ Z cm ] d = [γ ] −d1 [ M ] −1 [ Z ][ N ] (6)
4

1.2 可消除模间耦合的终端阻抗
1.1 节所述模传播理论主要用于无限长导体线路,但是对于短线段来说,因为线路两个末端会产生
的电压波和电流波的反射,而这些反射会产生不同模态间的混合以及内耦合效应,使得短线段的传播
分析变得异常复杂。为了消除终端耦合效应或使其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需要选择合适的终端阻抗
网络。
若 [ Z A ] 代表线路的一个末端 A 的阻抗网络矩阵,则末端 A 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如下:
[V ] = [ Z A ][ I ] (7)
对其进行模态转换,可得

[V m ] = [ M ] −1 [ Z A ][ N ][ I m ] = [ Z Am ][ I m ] (8)

m
其中, [ Z Am ] = [ M ] −1 [ Z A ][ N ] ,是终端模态阻抗矩阵。若要没有模间耦合, [ Z A ] 应为对角阵。可

以看出当每相导线与大地间接相同阻抗时, [ Z A ] 为对角矩阵,则有:

[ Z ] = [ M ][ Z ][ N ] = [ Z ][ M ][ N ] (9)

可以使 [ Z Am ] 为对角阵的条件是 [ M ]−1[ N ] 为对角矩阵。若矩阵 [ P] = [ Z ][Y ] 是对称阵,则 [ M ]−1[ N ] 为

对角阵,使 [ Z Am ] 完全对角化。对于实际的三相交流线路,由于高度较高,矩阵 [ M ] −1 [ N ] 非常近似于对

角阵,非对角矩阵元素和对角矩阵元素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对于短的多导体试验线段来说,可采用两端开路或一端开路,一端中的各个导线接相同的
阻抗的方式来消除内耦合效应。
1.3 多导体试验线段的激发函数确定
对于短的多导体试验线段来说,当两端接可以消除内耦合效应的终端阻抗时,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J aa ( x) I aa ( y )

J ab ( x) I ab ( y)

J an ( x) I an ( y)

图 2 短多导体试验线段的传播模型
当某一导线上发生电晕放电时,会在其他导线上产生感应电流。假定从导线 a 上 x 点注入,用激

发函数 Γa ( x, ω ) 来表示。那么,所有导线中感应的电流可以从下式获得。
⎡ J aa ( x, ω )⎤ ⎡Γa ( x, ω )⎤
⎢ J ( x, ω ) ⎥ ⎢0 ⎥
⎢ ab ⎥ ⎢ ⎥
⎢• ⎥ 1 ⎢• ⎥ (10)
⎢ ⎥= [C ]⎢ ⎥
⎢• ⎥ 2πε 0 ⎢• ⎥
⎢• ⎥ ⎢• ⎥
⎢ ⎥ ⎢ ⎥
⎢⎣ J an ( x, ω ) ⎥⎦ ⎢⎣0 ⎥⎦
其中, [C ] 是线路的电容系数矩阵, [G ] 表示线路的几何矩阵, [G ] 的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21],
两者关系如下:

[C ] = 2πε 0 [G ] −1 (11)

将(11)式带入(10)式可得:

[ J a ( x, ω )] = [G ] −1 [Γa ( x, ω )] (12)

由文献[10]知,相同的模转换可用于电流 [I ] 和注入电流 [J ] ,有

[ J am ( x, ω )] = [ N ] −1 [ J a ( x, ω )] (13)

m
由于没有模间耦合存在,每个模 m 的传播可以考虑为一个短的单导体线路,具有特征阻抗 Z C ,

传播系数 γ 和终端阻抗 Z A 和 Z B 。因此,由导线 a 上 x 点注入电流在点 y 处产生的模电流和模电压


m m m

可以由下式获得:

[ I am ( y, ω )] = [ g m ( x, y, ω )]d [ J am ( x, ω )] (14)

其中, g
m
( x, y, ω ) 为短的单导体线路传递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当0 ≤ x < y 时,有:
Z m xA ⋅ Z m xB
g m ( x, y , ω ) = ⋅
Z m xA + Z m xB
(15)
1
[ Z yB cosh γ ( y − x) + Z m c sinh γ m ( y − x)]
m m

当 y ≤ x < l 时,有:

Z m xA ⋅ Z m xB
g m ( x, y , ω ) = − ⋅
Z m xA + Z m xB
(16)
1
[ Z yA cosh γ ( x − y ) + Z m c sinh γ m ( x − y )]
m m

m m
其中定义 Z xA 为从 x 处截断,向 A 方向看的线路输入阻抗, Z xB ,Z
m
yA , Z m yB 和 Z m xA 的定义是类

似的;
结合式(12),(13),(14),可得多导体试验线段中某一导体电流与激发函数的关系式如下:

[ I a ( y, ω )] = [ N ][ g m ( x, y , ω )] d [ N ] −1 [G ] −1 [Γa ( x, ω )] (17)
6

令 [Ω] = [ N ]−1[G ]−1 , [T ] = [ N ][ g m ( x , y , ω )][Ω ] ,则有:

[ I a ( y, ω )] = [T ( x, y, ω )][Γ a ( x, ω )] (18)

由于电晕源注入导线的电流脉冲幅值和时间间隔都是随机的,故采用电流功率频谱密度的概念来
表征任一点 x 处的电晕注入电流,有

[Φ a ( y, ω )] = [ Sa ( x, y, ω )][Γ a ( x, ω )]2 (19)

l 2
其中 [ Sa ( x, y, ω )] = ∫
0
Ta ( x, y, ω ) dx 。

对于短的多导体试验线段来说,无线电干扰分析的核心是 [ S ] 矩阵元素的计算,具体的计算方法可
参见文献[13]的附录。

2.多导体试验线段的建模仿真

在进行多导体试验线段建模仿真时,由于试验线段杆塔上方有地线的存在,因此在计算导体上的
电位梯度时,需要考虑地线对电位梯度的影响[22]。同时,还需要考虑有损大地情况下的分布参数[23]。
本文在进行程序设计时,对上述因素进行了考虑。
2.1 对不同线路终端进行模拟仿真
仿真参数设计:施加电压为 1050kV 线电压,导线为三相 8 × LGJ-500/35 导线。导线 l = 800m ,
仿真模型的简易示意图如图 3 所示,仿真模型的导线结构如图 4 所示,图中所示导线高度为平均高度。
文中程序计算时主要采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691-1999 所推荐的激发函数计算公式[24]。
Γ = 70 − 585 / g + 35 lg( 2 r ) − 10 lg( n ) (20)

[Jx ] [I y ]

[Z A ] [Vx ] [Vy ] [Z B ]

图 3 仿真模型简易示意图 图 4 仿真模型导线结构图

2.1.1 两端匹配

当短的多导体试验线段线路两端匹配时,由于 [ z xA ] = [ z xB ] = [ z yB ] = [ zC ] ,可得单导体模传递函数

为:
1 1
g m ( x, y , ω ) = ⋅ (20)
2 [cosh γ ( y − x ) + sinh γ m ( y − x)]
m

则对应的不同土壤电阻率下,导线 A 相正下方随导线不同位置的 0.5MHz 无线电干扰分布如下图


所示:
80

线路A相正下方无线电干扰场强 (dB/μV/m)
75

70

65

60

55 土壤电阻率 10Ω*m
土壤电阻率 100Ω*m
50 土壤电阻率 1000Ω*m

45

4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距导线终端A处的距离 (m)

图 5 两端匹配时线路 A 相正下方的无线电干扰值
从上述仿真图可以看出,当两端匹配时,线路无驻波存在,因为匹配时,线路终端只有无线电干
扰电流入射波,而不存在反射波,故不存在驻波现象,仿真符合理论分析。同时通过仿真可以发现,
当土壤电阻率增大时,无线电干扰场强会减小。
2.1.2 一段匹配,一段开路

当短的多导体试验线段线路 B 端匹配,A 端开路时,由于 [ z xB ] = [ z yB ] = [ zC ] ,[ z xA ] = [ zC ]coth γ m x ,

可得单导体模传递函数为:

g m ( x, y, ω ) = e −γ ml cosh γ m x (21)

导线 A 相正下方距端部 A 不同距离的 0.5MHz 无线电干扰场强为:

72
线路A相正下方无线电干扰场强 (dB/μV/m)

70

68

66

64

62 土壤电阻率 10Ω*m
土壤电阻率 100Ω*m
60 土壤电阻率 1000Ω*m

5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距导线终端A处的距离 (m)

图 6 B 端匹配时线路 A 相正下方的无线电干扰值

从图 6 可以看出,一端匹配,一端开路时,开路端会发生无线电干扰电流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
在开路段附近会形成驻波,而匹配端由于不存在电流波反射,故在匹配端附近的无线电干扰场趋于平
缓。
2.1.3 两端开路

当 短 的 多 导 体 试 验 导 线 两 端 开 路 时 , [ z xA ] = [ zc ]coth γ m x , [ z xB ] = [ zc ]coth γ m (l − x ) ,
8

γ ml
[ z yB ] = [ zc ]coth ,可得单导体模传递函数为:
2
cosh γ m x
g m ( x, y , ω ) = (22)
γ l
2 cosh m
2
导线 A 相正下方距端部 A 不同距离的 0.5MHz 无线电干扰场强为:

80

线路A相正下方无线电干扰场强 (dB/μV/m)
70

60

50
土壤电阻率 10Ω*m
土壤电阻率 100Ω*m
土壤电阻率 1000Ω*m
4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距导线终端A处的距离 (m)

图 7 两端开路时线路 A 相正下方的无线电干扰值

从图 7 可以看出,两端开路时由于两端无线电干扰电流反射波的作用,使得导线正下方存在非常
明显的驻波,由于电流波的多次反射,驻波的存在,使得土壤电阻率为 10 Ω ⋅ m 和 100 Ω ⋅ m 时的差别
较小,而土壤电阻率为 1000 Ω ⋅ m 时,可以明显的看出无线电干扰场强相比前两者偏小。
2.2 两端开路时线路正下方驻波测量
本文在武汉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进行了驻波测量验证。在单回路试验线段下方的场地由
于围墙外树林和水稻田的干扰,选取围墙内有效长度为 300m 的试验线段进行纵向测量,而 300m 仅仅
相当于 0.5MHz 驻波的一个波长,所以测量结果可能看不到明显的驻波;本文选取了 3MHZ 无线电干
扰波作为测量频率,由于在 300m 内理论上存在 6 个驻波,因此可以较为容易的测量到。
测量选取两直角塔之间 300m 有效长度,每隔 10m 测量一个点,测量高度为 2m。测量无线电干扰
场强的接收机为德国 Schwarzbeck Mess 公司生产的 FCKL 1528 无线电干扰接收机,频率范围
9kHz-30MHz , 测 量 精 度 <1dB 。 有 源 环 形 天 线 为 美 国 ETS Lindgren 公 司 Model 6502 , 频 率 为
10kHz-30MHz。
由图 8 可以看出,线路正下方的驻波明显存在,其测试数据显示有 6 个周期的驻波,由于 3MHz
无线电干扰波长为 100m,驻波波长为 50m,故在 300m 的测量距离内有 6 个驻波存在,符合理论分析。
两端测量值与计算值有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由于测量端部离直角塔距离较为接近,杆塔金具的电晕
放电对接收机的测量有一定的影响,当远离杆塔时,可以看出计算值与测量值符合情况较好。
60

线路A相正下方的无线电干扰场强(dB)
50

40

30

20

1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距离终端A处的距离(m)

图 8 两端开路,线路 A 相正下方 3MHz 驻波计算与测量值

3. 程序反推激发函数及长线路预测

本文在大雨天的情况下,对多导体试验线段 A 相正下方处的 0.5MHz 无线电干扰场强进行了多次


测量,而后利用测量值程序反推得出 1050kV 时 8 × LGJ-500/45 试验线段的无线电干扰激发函数值。
3.1 程序反推法
利用大雨条件下的每个点处的无线电干扰测量值,可反推处计算出激发函数值。由激发函数的概
[10]
念 可知,激发函数的计算值为:
2πε 0
Γi = ⋅ Ii (23)
C

其中, Γi 为导线正下方第 i 个测量点处对应的激发函数计算值( μ A / m ), C 为单位长度的导线束

与大地间电容(F), I i 为第 i 个测量点处对应的 RI 注入电流计算值( μ A ), ε 0 为真空介电常数,其

值为 ε 0 = 1 36π × 10−9 ( F / m) 。 i = 1, 2,3,...300 。

仿真计算的程序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10

图 9 程序反推的计算流程图

试验导线 8 × LGJ-500/45 在 1050kV 下得出的激发函数值为 39.31dB ( μ A / m )。由激发函数的物

理意义可知[7],激发函数只取决于导线表面的电晕放电特性,即只与电晕放电的电荷量和电荷运动规律
有关。因此,在同种导线条件下,施加相同的电压,且导线表面状态相同或者近似时,试验导线和实
际线路的无线电干扰激发函数具有一定的等价性。因此,可以通过试验导线测出的激发函数来预测长
线路的无线电干扰特性。
3.2 长线路预测分析
由于试验线段与 1000kV 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所用导线相同,文中利用所推激
发函数对该工程的无线电干扰场强进行了预测分析和实测对比。对于好天气情况下无线电干扰场强的
计算,本文采用文献[25]经过长期观测所推荐的大雨条件与好天气情况下的无线电干扰场强转化关系式
(25)。

RI 好天气 (dB ) = RI 大雨 (dB) − 18 (24)

测量所采用的无线电干扰接收机和有源环形天线与 2.2 节中的相同,测量路径布置图如图 11、13


中的框图所示。
典型酒杯塔布置线路无线电干扰测试在长南Ⅰ线 8#—9#之间进行,典型门形塔布置线路无线电干
扰测试在长南Ⅰ线 325#—326#之间进行,测试路径以档距中央中相导线投影正下方为起点,沿垂直导
线向外测试[26]测量了无线电干扰横向衰减特性。测量环境图与对比图如下所示:

47
计算值
46
实测值
45
无线电干扰场强(dB)

44

43

42 西
地线
25m 25m
41

40 44.5m
46.5m
监测断面
39

3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距线路中央的距离(m)

图 10 酒杯塔布置线路测量环境图 图 11 酒杯塔布置线路无线电干扰横向分布
65
计算值
60
实测值

无线电干扰场强(dB)
55

50
西
地线
22m 22m
45

22.5m
40
监测断面

35
0 20 40 60 80
距离线路中央的距离(m)

图 12 门塔布置线路测量环境图 图 13 门形塔布置线路无线电干扰横向分布

由上述两图可以看出,两种典型杆塔布置下的无线电干扰横向分布在好天气下,计算值与实测值
变化趋势非常接近。从图 11 可以看出,酒杯塔布置下的横向分布实测值与计算值在距中相导线 60m 内
时,最大偏差在 2dB 以内。从图 13 可以看出,门形塔布置下的测试值与计算值除个别点外,总体情况
吻合较好。

4. 结论
本文对特高压交流多导体试验导线的终端接任意零耦合阻抗网络的无线电干扰进行了建模分析和
计算程序设计,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可以计算出试验导线任一点处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并通过计算
发现土壤电阻率越大,无线电干扰场强越小。故本文认为在预测某一地区的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场强
时,需要考虑当地的土壤电阻率。
文中对试验导线接三种典型阻抗网络终端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理论推导了一端匹配,一
端开路和两端开路情况下的驻波的形成和存在,并对两端开路情况下的驻波进行了实际测量,试验数
据与理论推导和仿真相吻合。
文中对三相 8 × LGJ-500/45 的试验导线进行实测分析,通过程序反推,得出对应场强的激发函数
值,通过该激发函数值预测了实际线路情况下不同杆塔布置的无线电干扰场强。与实测值相比较,计
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较好。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特高压电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8.
LIU Zhen-ya.Ultra-high voltage grid[M].Beijing:China Economy Press,2006:2-8.
[2] 邬雄,万保权.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08-111.
Wu Xiong , Wan Baoquan .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
[M] .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9:108-111.
[3] R.Pelissier.Radio-interference caused by extra-high-voltage power lines[J.Bullelin de la Societe
Francaise des Electriciens,Malakoff,France,(ser.7),no,31,July 1953,pp.409-418.
[4] Adams G E.The calculation of the radio interference level of transmission lines caused by corona
discharg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56,75(3):411-419.
12

[5] M . C . Perz , Method of evaluating corona noise generation from measurements on short test
lin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63,82(12):833-844.
[6] Jacques J.Clade,Gary C H.Usage and Checking of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 Between Fields, Currents,
and Excitation Functions in Radio Frequencies in the Case of Short Test Lin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69,88(10):1501-1507.
[7] Gary C H.The theory of the excitation function:a demonstration of its physical meaning[J]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72,91(1):305-310.
[8] Juette G W,Zaffanella L E.Radio noise currents and audible noise on short sections of UHV bundles
conduc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70,89(5):902-913.
[9] Wedepohl, L.M.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extra-high-voltage overhead lines: short-line effects.Electrical
Engineer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1970, 117(1):170-176.
[10]Maruvada P S. Corona performance of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M].Baldock:Research Studies,
2000:253-261.
[11]Moreau M R,Gary C H.Predetermination of the radio interference level of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I:predetermination of the excitation function[J]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72,91(1):284-291.
[12]Moreau M R,Gary C H.Predetermination of the radio interference level of 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II:field calculating method[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72,91(1):
292-304.
[13]R.D.Dallaire,Maruvada P S.Analysis of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short multiconductor lines. part
1:Theoretical analysi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81,100(4):2100-2108.
[14]Cristina, S. Prediction of long-line radio-interference field from measurements on multiconductor
short-line.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IEE Proceedings C 1983,130(2):83-90.
[15]Olsen, R.G. Radio noise due to corona on a multiconductor power line above a dissipative earth.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1988 :3(1):272-287.
[16]Roden J A,Paul C R,Smith W T,et al.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analysis of lossy transmission
lin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1996,38(1):15-24.
[17]Rodney G.Urban,et al.Small corona cage for wideband HVac radio noise studies:Rational and Critical
design.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8,23(2):1150-1157.
[18]杨彬,张波,试验线段无线电干扰试测量方法仿真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37(12):2978-2983..
Yang Bing,Zhang Bo.Simulation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of radio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on test line
[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11,37(12):2978-2983(in Chinese).
[19]谢莉,陆家榆等.特高压直流长、短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的转换关系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33(7):109-115.
Xie Li, Lu Jiayu. Analysis on Radio Interference Transformation Relation Between Long and Short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3,33(7):109-115(in Chinese).
[20]唐 剑.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环境效应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44-62.
Tang Jian.Study on Corona Effects and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1000 kV Ultra-high Voltage
ACTransmission Line[D].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09:44-62.
[21]M.C.Perz.Effective corona noise current injection on bundled-conductor lines [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71,90(5):1961-1966.
[22]Rakosh Das Begamudre.Extra high voltage AC transmission engineering(3rd edition)[M].New Delhi:
New age international (P)limited,publishers. 2008:138-141.
[23]F. Rachidi, C.A. Nucci, M. Ianoz. “Transient analysis of multiconductor lines above a lossy ground”,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1999:14(1):294-302.
[24]DL691-1999.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DL691-1999 . Methods of calculation of radio interference from high voltage overhea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S] .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0.
[25]万保权,谢辉春,张业茂.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与环境兼容性评估及后续研究[R].武汉: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2:14-23
Wan Baoquan, Zhang Yemao . 1000kV AC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compatibility
assessment and subsequent studies[R].Wuhan: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2012:
14-23(in Chinese)
[26]邬雄,万保权,张业茂.1000kV 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试验示范工程电磁
环境水平长期实测研究[R].武汉: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169-187.
Wu Xiong, Wan Baoquan, Zhang Yemao etc.1000kV Jindongnan - Nanyang - Jingmen UHV AC
project:The long-term measurement of The Project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level [R].Wuhan: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2011:169-187(in Chinese)
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SG1021)

作者简介:

何旺龄(1988),男,博士生,主要从事特高压输

电 线 路 电 磁 环 境 研 究 。 E-mail :

hewangling@sohu.com;

万保权(1971),男,博士,硕导,高工,主要从

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和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何旺龄 E-mail: wanbaoquan@epri.sgcc.com.cn;

路遥(1977),女,博士,高工,主要从事电力系

统电磁兼容研究。E-mail:luyao@epri.sgcc.com.cn;

裴春明(1974),男,博士,高工,主要从事电力

系统电磁环境和变电站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E-mail: peichunming@epri.sgcc.com.cn;

张建功(1975),男,博士生,高工,主要从事电

力系统电磁环境和变电站电磁暂态技术研究。

E-mail:zhangjiangong@epri.sgcc.com.cn;

何俊佳(1968),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14

师,主要从事电弧电接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脉

冲功率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h-junjia@vip.sina.com
不同形状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
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
刘兴发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4)

INTERFERENCE ON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FROM GROUND


ELECTRODE WITH DIFFERENT SHAPES OF DC POWER LINES
Liu Xingfa
(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4)

摘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影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地电场观测仪
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直流输电线路干扰地电场观测的原因,认为线路接地极入地电流使土壤的电位分
布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埋设在土壤中的地电场观测仪器电极处的电位。针对直流线路接地极不同形
状,考虑大地为水平分两层的土壤模型,根据等值复数镜像法推导出单一垂直接地体、水平双环接地体、
多个垂直接地体的入地电流在土壤中的电位计算公式,计算并分析了多种情况下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
的干扰水平。结果表明,采用水平双环形接地极可减小 50%左右的干扰值,采用 8 个垂直接地极可减小
87%左右的干扰值。
Abstract: The interference from UHVDC power lines is a key issue puzzling the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in seismic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instrument, the
interference reason on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is analyzed, which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lectrodes in
soil of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instrument is changed by the ground current from ground electrode of
power line. According to the ground electrodes with various shapes of DC power line,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potential in soil from the ground current on one vertical ground electrode, horizontal double-ring ground
electrode and eight vertical ground electrodes are derived by equivalent complex image method, which the soil
is represented as horizontal two-layer mathematic model. Therefore, the interference level on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from DC power lines under various situations is calculated and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ference level could be reduced 50% for horizontal double-ring ground electrode, and be reduced 87% for
eight vertical ground electrodes.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地电场观测;接地极形状;等值复数镜像法;入地电流
Key words: UHVDC power lines;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shapes of ground electrode; equivalent
complex image method; ground current

1 引言
具有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特征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是构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坚实基础和核心
环节[1],而在当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如何规避对重要敏感基础设施的电磁干扰,
已成为困扰输电路径选择的普遍问题,其中针对遍布我国各地的地电场监测台的干扰防护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关于电力系统和地球电磁场之间相互干扰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宇宙空间电磁暴或者由
于地震引起的地球电磁场剧烈改变对交流或直流电网的干扰影响方面[2-4]。文献[5]研究了特高压交流输电
线路对地震台的电磁干扰,文献[6,7]研究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场的磁场干扰,而对于直流线路
对地震台地电场观测干扰的研究较少。其实,早在地电场和地电阻率同场观测时就发现,地电阻率观测
时所用的 0.1mA 人工直流电流源对地电场的观测造成了干扰,但由于地电阻率观测是每小时 1 次,而地
电场观测的采样率一般是每分钟 1 次,因此可以通过“握手”原则来避免[8,9],即去掉地电阻率观测时观
测到的地电场数据。另外,文献[10]表明冬天使用大功率锅炉时,其接地线的电流引起了附近地电场观
测值的高频变化,并且在将接地线移动到离观测仪器电极较远的地方时,干扰仍然存在。显然,大地中
存在的电流源会直接影响地电场的观测。文献[11]初步探讨了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入地电流对地电场观
测的干扰,该文献基于无限大均匀土壤,推导了用于干扰计算的简化数学模型。
对于距直流线路接地极达数十千米的土壤区域来说,采用无限大均匀土壤显得过于简略。本文从地
电场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出发,根据特高压直流线路接地极形状和极址附近土壤的实际情况,采用等值
复数镜像法[12]建立计算模型,推导出不同接地极入地电流在土壤中任一点的电位计算公式,从而探讨不
同接地极形状对观测值干扰的影响规律,为减小特高压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干扰提供一定参考。

2 地电场及其观测原理
2.1 地电场及相关标准
由固体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非人工电流系统与地球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分布于地球表层的电场称
为地电场。地电场的变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电场的平静变化,另一类是地电场的干扰变化。平静变
化是连续出现的,具有确定的周期性;干扰变化是偶然发生的。由于大地电场区域较大,往往在局部区
域电性均匀地段可视为均匀场[13]。
对于交流线路,国家标准规定[14],35~500 kV 的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与地电场任一观测仪器电极的距
离应不小于 1km,500kV 以上的其距离应不小于 1.5km;对于直流输电线路,国家还未出台相关规定。
但与直流电源有关的规定有,城市有轨直流运输系统的轨道与地电场观测场地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
50km;电气化铁路运输系统在牵引功率不超过 6000kVA 的条件下,轨道与地电场测量场地中心的距离
应不小于 10km。
为研究特高压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采用国家标准关于地电场骚扰限值的规定进行研究,
即地电场观测仪器各个通道的允许骚扰值为 0.5mV/km。
2.2 地电场观测仪器工作原理及干扰机理
,分辨力为 10μ V ,
ZD9A 地电场观测仪是地电场专用测量仪器,采用固体不极化电极(Pb-PbCl2)
电极埋设深度一般在 1.5m 以下,每分钟(或每小时)测量 1 个数据。
地电场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在观测场地一定距离上埋设电极,通过连续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
求得测量电极之间的平均电场强度,即为地电场。如图 1 所示,O 是埋设在场地中心点的电极,E、S、
W、N 分别为埋设在东、南、西、北 4 个方向上的电极,O 点处的地电场水平分量 Eh 可由 4 个方向上电
极的电位 ϕ E 、 ϕ W 、 ϕS 和 ϕ N 计算得到[13],

ϕE − ϕW ϕS − ϕ N
Eh = ( )2 + ( )2 (1)
LEW LSN

式中,LEW 和 LSN 为极间距,一般为 100m 至 400m。


图 1 地电场观测电极布置方式
当直流输电线路双极电流不对称运行,或发生故障时,线路接地极的入地电流将产生巨大变化,则
可能引起接地极附近土壤电位的变化[15]。从地电场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公式来看,仪器电极测得
的电位为土壤中的即时电位,不能区分出直流输电接地极入地电流附加在观测仪器电极上的电位,以及
通过观测仪器计算得到的地电场干扰值 E 。所以,有必要求解出接地极入地电流在土壤中的电位分布,
从而计算对地电场观测干扰水平。

3 入地电流干扰电场计算理论模型
土壤中的电位根据土壤模型所对应的格林函数进行求解[12,16,17]。结合土壤分界面的边界条件,可以
得到由泰勒公式展开的无穷阶级数构成的多层土壤结构格林函数,采用有限项的复系数指数级数去拟和
无穷阶泰勒级数,即等值复数镜像法,可减少计算量,达到所要求的精度。
土壤模型越接近实际的土壤情况,接地极的影响研究越准确。对于距离接地极数十千米内的区域来
说,土壤电性结构在水平方向变化较小,在垂直方向变化较大,考虑采用水平分层土壤模型[18]。接地极
所在位置的土壤条件可以分为表面腐植土层和深层土壤,同时接地极的深度一般不超过 100m,因此,
本文研究的是水平双层土壤模型。
3.1 无限大均匀媒质任意点处电位计算
如图 2 所示,对于一根处于无限大均匀媒质中的直流线路垂直接地极,媒质的电阻率为 ρ ,接地极
的长度为 l ,直径为 2a,经接地极流入媒质的电流为 I。由于端部效应,流入媒质的电流沿接地极长度的
分布并不均匀,两端较大,中部较小,但在接地极 l >>a 情况下,可忽略端部效应而认为流入媒质的电
流沿接地极长度均匀分布,且集中在接地极轴线上,即沿接地极轴线的电流密度 δ 为:
I
δ= (2)
l
则以圆柱坐标 (r , θ , z ) 所表示的空间任一点 N (rN , θ N , z N ) 的电位为:
ρ l δ dz
ϕN = ∫
4π 0 (zN − z)2 + rN 2
(3)
ρδ zN + zN 2 + rN 2
= ln
4π zN − l + (zN − l)2 + rN 2

N ( rN , θ N , z N )
图 2 无限大均匀媒质中的垂直接地极

3.2 水平双层土壤任意点处电位计算
3.2.1 单个垂直接地极
建立如图 3 所示的水平双层土壤模型中的垂直接地极模型,上层土壤的电阻率为 ρ1 ,厚度为 s ,下
层土壤的电阻率为 ρ 2 。特高压直流线路接地极 l >>a,可忽略端部效应而认为入地电流沿接地极长度均
匀分布,且集中在接地极轴线上。

l
x
2a
ρ1
ρ2

图 3 水平双层土壤模型中的垂直接地极

当接地极不穿入下层土壤时,为表达下层土壤的影响,可作图 4 所示一系列镜像。图 4 中,取接地


极端点为坐标系原点 O,建立圆柱坐标系。电流沿镜像棒均匀分布,则任一对镜像棒 2 K n I 的流散电流密
度 δ n 为:

2K n I
δn = (4)
2l
ρ 2 − ρ1
式中, K = ,n 为第 n 对镜像。
ρ 2 + ρ1

根据图 4 与式(3),任一对镜像 2 K n I 在上层土壤中任意点 N (rN , θ N , z N ) 的电位表达式为:

ρ1δ n l dz
4π ∫− l (2ns − z − z N )2 + rN 2
ϕn = 2

(5)
ρ K n I 2ns + l − z N + (2ns + l − z N ) + rN
2 2

= 1 ln
2π l 2ns − l − z N + (2ns − l − z N ) 2 + rN 2

任一对镜像 2 K n I 与 N (rN , θ N , z N ) 点之间的互电阻系数 Rn 为:

ϕn ρ1 2ns + l − zN + (2ns + l − zN ) + rN
2 2

Rn = = ln (6)
2K n I 4π l 2ns − l − zN + (2ns − l − zN )2 + rN 2

接地极的自电阻系数 R0 为:
ρ1 2l
R0 = ln (7)
2π l a
2K2I

4s
2KI

2s
I
2l r
2a N (rN , θ N , z N )
I ρ1
2s ρ2
2KI
4s

2K2I

z
图4 双层土壤下接地极的镜像

则上层土壤中任意点的电位为:


ρ1 I 2l
ϕ N = R0 I + ∑ Rn 2 K n I = ln
n =1 2π l a
(8)

ρ1 I n 2ns + l − z N + (2ns + l − z N ) + rN
2 2

+∑ K ln
n =1 2π l 2ns − l − z N + (2ns − l − z N ) 2 + rN 2

3.2.2 多个垂直接地极
沿直径为 D 的圆周均匀分布的 m 根垂直接地极,每根的长度为 l 。垂直接地极在地面以上用导线相
连后组成接地电极,如图 5 所示,经接地极流散的电流为 I,相邻垂直接地极的间距为 T。由于圆的对称
性,则每根接地极流散的电流将相等,其值为 I n ,计算每根接地极在任一点处的电位,然后进行叠加
就能得到该点总电位。
3
4 T 22a

(n−1) (n−1)
π
π 1
5 8 4

D = 200m x l
s
6 ρ1
8
7
ρ2

(a)俯视图 (b)剖视图

图 5 8 个直流线路垂直接地极

考虑到每根接地极都处于包括其自身在内的 8 根垂直接地极的电流场中,垂直接地极 1 的电位为:

I
ϕ1 = ( R11 + R12 + ⋅⋅⋅ + R17 + R18 ) (9)
n
式中, R11 为接地极 1 的自电阻系数; R12、R13、⋅⋅⋅ 、R17、R18 分别为接地极 2、
3、"、
7、8 和接地极 1 间的
互电阻系数。
在求各接地极间的互电阻系数时,当 T >> l 时,可以采用半球形电极公式计算:
ρ
R (t ) = (10)
2π t
式中, t 为各接地极间距。
因此,垂直接地极 1 电位计算式为:
I ρ1 2l ρ 8
1
ϕ1 = [ ln + 1
n 2π l a 2π
∑ n −1
] (11)
n =1
D sin π
8

由此可求得接地极 1 的接地电阻为
1 ρ 2l ρ 8
1
R1 = [ 1 ln + 1
n 2π l a 2π
∑ n −1
] (12)
n =1
D sin π
8

对于接地极以外的区域,式(12)即为 8 个垂直接地极并联后接地极 1 的自电阻系数。同 3.2.1 类似,


可用镜像法求出接地极 1 在上层土壤中任一点 N (rN , θ N , z N ) 的电位为

ϕ1N = R1I + ∑Rn 2Kn I
n=1

I ρ 2l ρ 8 1
= [ 1 ln + 1 ∑ ] (13)
n 2πl a 2π n=1 Dsin n −1π
8
D
2ns + l − zN + (2ns + l − zN )2 + (rN − )2

ρI
+ ∑ 1 Knln 2
n=1 πl
16 D
2ns − l − zN + (2ns − l − zN )2 + (rN − )2
2

同理可求出另外 7 个电极在任一点 N (rN , θ N , z N ) 出的电位 ϕ2 N 、ϕ3 N ⋅⋅⋅ ϕ8 N ,则该点处的总电位为


ϕ N = ϕ1N + ϕ 2 N +ϕ3 N + ⋅⋅⋅ + ϕ8 N (14)
3.2.3 水平双环形接地极
图 6 为双层土壤中的水平双圆环接地极,半径分别为 r1、r2 ,双圆环为同心,圆环本身的半径为 a ,
埋深为 h ,则在双层土壤中可用匹配法得到双圆环的溢散电流密度分别为 J1、J 2 [19]。
在无界媒质中,设双圆环的中心为坐标原点,z 轴垂直于圆环所在的平面且向下,建立圆柱坐标系,
在无界媒质中任一点 N (rN , θ N , z N ) 的电位为
ρ r1 J1 k ( w1 )
ϕ(
n rN , z N)= ⋅ 2
π [ z N + (rN + r1 ) 2 ]1 2
(15)
ρr J k ( w2 )
+ 2 2⋅ 2
π [ z N + (rN + r2 ) 2 ]1 2
4rr 4r r π −α
式中, w1 = [ 1 N
]1 2、w2 =[ 2 2 N 2 ]1 2 , k 为模数为 w 的第一类椭圆积分,ζ = ( α 为圆柱坐标
z + (rN + r1 )
2
N
2
zN +(rN + r2 ) 2
π

下无界媒质中任一点的角度坐标), k ( w) = ∫ 2 。
0 (1 − w sin 2 ζ )1 2
2

在双层土壤中,圆柱坐标下,根据镜像法,求出上层土壤中任一点 N (rN , θ N , z N ) 的电位为:


ϕN = ϕn (rN , zN + h) + ϕn (rN , zN − h)

+ ∑ K n [ϕn (rN , zN − 2nS + h) + ϕn (rN , zN − 2nS − h) (16)
n =1

+ϕn (rN , zN + 2nS + h) + ϕn (rN , zN + 2nS − h)]

r2
a
r1 x h
S
ρ1
ρ2

(a)俯视图 (b)剖视图

图 6 水平双圆环接地极

4 具体算例
研究直流接地极分别为单个垂直接地极,水平双环形接地极,8 个垂直接地极时,附近 12km 范围
内的电场。假设线路故障时的入地电流强度为 3000A;单个垂直接地极时长度为 50m;8 个垂直接地极
组成的圆环直径 D 为 200m,接地极长 10m;双环形接地极半径分别为 100m 和 70m,埋深 3m;顶层土
壤厚度为 14.5m,土壤电阻率为 75 Ω ⋅ m ,第二层厚度为无穷大,土壤电阻率为 640 Ω ⋅ m ;地电场观测仪
器电极极间距为 400m,其中 W、E 电极连线位于如图 3、5、6 所示的 x 方向。
不同形状接地极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水平计算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 中“减小干扰水平的幅度”为
双层土壤模型下,接地极形状优化后相对于单个垂直接地极的干扰水平减小的比值。显然,将单一接地
极形状进行优化,可以大幅减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的干扰水平。从表 1 所示的数
据来看,采用水平双环形接地极可减小干扰 50%左右,采用 8 个垂直接地极可减小干扰 87%左右。依据
本文第 3 部分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接地极入地电流分布的均匀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影
响土壤内电位分布。文献[15]认为接地极形状优化的依据为接地极电流不均匀系数和接地电阻都尽量减
小,但没有给出电流不均匀系数与土壤电位分布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
另外,当数学模型按土壤实际情况将无限大均匀土壤进行分层后,入地电流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值
较单层土壤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入地电流在扩散过程中,在不同电性土壤层的分界面有积累电荷的产生,
积累电荷的场强对接地极上的电流分布以及土壤中的电位产生影响。显然,将土壤简单认为无限大均匀
结构,无法准确分析入地电流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水平。
图 7 给出了距离接地极中心 8~20km 处地电场观测受到的干扰水平。结合图 7 和表 1 可以看出,随
着空间距离的增大,采用不同接地极布置形状对地电场观测干扰的优化效果在逐渐减小,但即使在 20km
处,这种优化后的干扰水平差值仍远超骚扰限值 0.5mV/km,这表明,对接地极形状或布置方式进行优
化,可有效减小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
5000
单个垂直接地极

4500 水平双环接地极

8个 垂 直 接 地 极
4000

3500

电场(mV/km)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8 10 12 14 16 18 20
观测点距接地极中心距离(km)

图 7 不同形状接地极对地电场观测干扰水平的衰减特性

表 1 不同形状接地极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水平,单位:mV/km
接地极
单个垂直接地极 水平双环接地极 8 个垂直接地极
形状
减小干
减小干扰
土壤 扰水平
单层 双层 单层 双层 水平的幅 单层 双层
分层 的幅度
度(%)
(%)
观测 1 49683.82 303245.24 6268.44 152686.14 49.65 25009.76 38246.29 87.39
点距 2 12054.21 75727.96 6036.55 37935.56 49.91 1510.02 9488.63 87.47
接地 4 2991.45 18932.62 1496.30 9471.68 49.97 374.13 2368.22 87.49
极中 6 1327.73 8414.67 663.98 4208.69 49.98 166.01 1052.23 87.50
心距
离 8 746.49 4733.30 373.28 2367.22 49.99 93.32 591.82 87.50
(km)

5 结论
1)当对土壤按实际情况分层研究时,由于考虑了积累电荷的影响,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值
比对土壤单纯用一电阻率表示的数学模型计算值要大;
2)对单一垂直接地极形状进行优化,改善了电流分布的均匀性,可显著改善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
的干扰;
3)直流线路对地电场观测干扰主要由接地极入地电流产生,当线路发生故障有极大入地电流时,即
使采用优化形状的接地极也无法避免对电场观测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特高压电网[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8.
[2] Kappenman J G. Storm sudden commencement events and associated 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 risks
to ground-based systems at low-latitude and midlatitude locations[J]. Space Weather, 2003, 1(3):
1016-1022.
[3] R.C. Corney,G.B. Burns,K. Michael. The influence of polar-cap convection on the geoelectric field at
Vostok, Antarctica[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 Terrestrial Physics,2003,65(3): 345-354.
[4] L. Trichtchenko, D.H. Boteler. Effects of Recent Geomagnetic Storms on Power Systems[C]//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Electromagnetic Ecology. Saint -
Petersburg, Russia:IEEE,2007:265-268.
[5] 齐磊,崔翔,吴燕. 交流输电线路对地震观测台站的最小距离研究[J]. 高电压技术,2010, 36(3):
649-656.
[6] 唐波,张建功,孟遂民,等. 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场 Z 分量观测干扰的校正[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30): 147-155.
[7] 唐波,文远芳,刘红志,等. 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磁场观测的影响[J]. 高电压技术,2011, 37(4): 952-960.
[8] 林向东,徐平,鲁跃等. 地电场观测中几种常见干扰[J].华北地震科学,2007,25(1): 17-21
[9] 董晓娜,曲利,胡旭辉等. 邹城地震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及干扰排查[J]. 高原地震,2010,22(4):
38-42.
[10]李晓东, 袁顺, 王宝柱. 地电场架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干扰的排除[J]. 内陆地震,2008,22(4):
349-354.
[11]方炜,张国强,邵辉成. 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J]. 地震地质,2010,32(3): 434-441.
[12]孙结中,刘力. 运用等值复数镜像法求解复合分层土壤接结构的格林函数[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 23(9): 146-151.
[13]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地震电磁数字观测技术[M].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2.
[1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531.2-2004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 2 部分: 电磁观测[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5]赵畹君.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16]孙为民,何金良,曾嵘等. 季节因素对发变电站接地系统安全性能的影响[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 20(1): 15-18.
[17]Jose Eduardo Telles Villas, Carlos Medeiros Portela. Calculation of Electric Field andPotential Distributions
into Soil and Air Media for a Ground Electrode of a HVDC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3, 18(3):867-873.
[18]刘曲,李立浧,郑键超. 复合土壤模型下 HVDC 系统单极大地运行时的电流分布[J]. 中国电机工程
学报,2007, 27(36): 8-13.
[19]陈水明,施广德,赵智大.圆环形直流输电接地极电流场分析[J]. 高电压技术,1994, 20(1): 3-7.
特高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测量与分析
倪园 张业茂 张建功 万皓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4)

摘要:将特高压荆门变电站进行区域划分,确定不同区域内的测量路径,开展了变电站内外工频电磁场的测量,比较了

两种工况运行条件下站内外工频电磁场的分布水平,并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站内外工频电磁场的影响规律。验证了

电压是工频电场的主要影响因素,电流是工频磁场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规律,同时,数据分析得出站内大部分区域工频

电场满足<10kV/m,局部区域电场<12 kV/m,站界处工频电场均小于 1.5kV/m,在大负荷运行情况下,站内工频磁场最

大值 32.45µT,大部分分布在 10µT 以下。本文的分析对现阶段特高压变电站内的优化改善和后期工程的建设有重要的

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字:特高压 变电站 工频电场 工频磁场 测量 分析

1 引言
为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须要,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随着电压等级的提升,
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1]。特别是特高压变电站,由于承载着特高压电网变换电压等级、接
受和分配电控电流和调整电压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工程运行情况下,站内电磁环境是所有电气设备
的综合效应。研究站内电磁环境的分布情况,对于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和指导后期工程规划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工作将变电站进行模型减化,利用有限元法或边界元原理等计算了站内电场
的分布[2,3,4],但在变电站运行时,各种带电导体上的电荷和在架构上感应的电荷在一定空间内产生了工
频电场和磁场,由于站内带电导体的纵横交错,带电设备和构架的多种多样,使得变电站内的工频电
磁场成为一个复杂的三维分布,这些都是模拟计算无法考虑到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以已投入运行的 1000kV 荆门变电站为对象,分别在两种工况运行情况下开展变电站工
频电磁场的测量,归纳整理了不同区域内电场、磁场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个别测点出现极大值的原
因。本文的分析对现阶段特高压变电站内的优化改善和后期工程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测量方法与结果分析
1000kV 荆门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变电
部分之一,该工程于 2009 年 1 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5,6]。目前,站内 1000kV 变压器有 2
组,1000kV 并联电抗器 1 组,1000kV 进线 2 回,500kV 出线 7 回。结合变电站的运行情
况,分别在 2013 年 3 月(第一组)和 6 月(第二组),对变电站内不同区域进行了工频电
磁场的测量,具体测量区域分布如图 1 所示,测量时段内的运行工况以及气象参数如表 1
所示。以下为结合每个区域的特点,对测量方法进行说明,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图 1 测量区域分布图

表 1 测量运行工况及气象参数

测量时间 温度(ºC) 湿度(%) 电流(A) 电压(kV)


测量次数
第一组(3 月 19 日) 10:30~14:30 15~20 47~53 684 1023
第二组(6 月 20 日) 8:30~17:30 25~32 51~56 535 1046

2.1 主变区
1000kV 荆门变电站内主变共 2 组,单组容量 3000MVA,每组分为 A、B、C 三相,各相之间由高 9m
的防火墙隔离。在主变区内,分别围绕每相主变设置测点,测点距离主变 1m,如图 2 中 1#~39#所示,
测点均匀分布在主变的各个侧面。同时,在没有防之墙侧,以距离主变 1m 的地方为起点,往开阔方向
测量电场、磁场的衰减情况,如图 2 中 E1~E3 所示,E1~E3 中每条路径 18m,E4 为平行与主变方向的
[7,8]
测量路径 ,路径 68m,E1~E4 中各测点之间间隔 2m。

 
图 2 主变区测点布置
根据上述布置方案,两组主变四周共 78 个测点,主变开阔侧共 130 个测点。各测点数据统计如表
2 所示。表 1 中,第一组测量未开展主变四周工频电磁场的测量,第二组数据中,主变四周有 32%的测
点工频电场小于 1kV/m,65  %测点的工频电场在 1kV/m~4kV/m 之间,最大值为 4.46kV/m,而工频磁
场的测量值则 72%分布在 2µT~5µT 之间。结合具体的测量数据分析可知,1#~15#测点在主变高压进
线侧,同时靠近 1000kV 配电区,受高压跳线的影响,工频电场的测量值明显偏大于低压侧的测量值,
25#~39#测点在主变低压侧,工频电场的测量值均小于 1kV/m。 

表 2 主变区工频电场、磁场的统计分布水平

工频电场在以下各区域场强水平 工频磁场在以下区域各场强水平(µT)的
1000kV 荆门
(kV/m)的百分比(%) 百分比(%)
变电站主变区
E≤1 1<E≤4 4<E≤10 E>10 EMAX B≤2 2<B≤5 5<B≤10 B>10 BMAX
第一组 - - - - - - - - - -
主变四周
第二组 32% 65% 3% - 4.46 22% 72% 6% - 5.62
第一组 - 5% 93% 2% 10.4 4% 82% 12% - 7.99
主变开阔侧
第二组 - 3% 94% 3% 10.9 83% 16% 0.7% - 5.62

在主变开阔侧的两组测量中,受主变高压侧进线的影响,分布在 4kV/m~10kV/m 之间的测点均在


90%以上,最大工频电场值均超过了 10  kV/m。第一组的工频磁场则 82%分布在 2µT~5µT 之间,第二
组的工频磁场则 83%分布在 2µT 以下,结合表 1 运行工况分析可知,第一组测量时运行的电流超过了
第二组运行时的电流,这是导致第一组测量时工频磁场测量值大于第二组的主要原因。 
2.2 电抗器区
1000kV 荆门变电站内现投运的高抗仅 1 组,分为 A、B、C 三相,各相之间有防火墙隔离。由于防
火墙距离高抗较近,因此仅在每相高抗开阔侧设置测点,测点距离高抗 1m,如图 2 中 1#~27#所示,
测点均匀分布在高抗各个侧面。在没有防火墙侧,以距离高抗 1m 的地方为起点,往开阔方向测量电
场、磁场,如图 2 中 E21~E23 所示,测至距离高抗 28m 的围墙处,E24 为平行与高抗方向的测量路径,
为 50m。E21~E24 中各测点之间间隔均为 2m。 

 
图 3 高抗区测点布置
根据上述布置方案,高抗四周共 27 个测点,开阔侧共 71 个测点。各测点数据统计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第一组测量未开展高抗四周工频电磁场的测量,第二组数据中,高抗四周的工频电场有 59%
分布在 1kV/m 以下,41%的测点分布在 1kV/m~4kV/m 之间,最大电场值为 1.88kV/m,而工频磁场则
大部分分布在 5µT~10µT 之间,局部测点的工频磁场超过了 10µT,最大 10.7 6µT。 
表 3 高抗区工频电场、磁场的统计分布水平

1000kV 荆门 工频电场在以下各区域场强水平 工频磁场在以下区域各场强水平(µT)


变电站高抗区 (kV/m)的百分比(%) 的百分比(%)
E≤1 1<E≤4 4<E≤10 E>10 EMAX B≤2 2<B≤5 5<B≤10 B>10 BMAX
第一组 - - - - - - - - - -
高抗四周
第二组 59% 41% - - 1.88 - 33% 52% 15% 10.76
第一组 1% 9% 90% 8.75 - 79% 20% 4% 10.68
高抗开阔侧
第二组 3% 13% 84% - 9.61 3% 87% 7% 3% 10.69

在高抗开阔侧的两组测量中,受 1000kV 构架上的跳线影响,两组测量的数据中,工频电场绝大部


分均分布在 4kV/m~10kV/m 之间,最大值 9.61kV,工频磁场绝大部分分布在 2µT~5µT 之间,最大值
10.69µT。 
为比较 1000kV 构架上的跳线对高抗区域的影响程度,在 C 相高抗靠近围墙侧,布置了一条 28m
的路径,E21 和其相背路径的测量结果如图 4 所示。由图 4 可知,C 相高抗两侧电场相差较大,在没有
1000kV 构架跳线的影响下,工频电场水平均在 1kV/m 以下,而在有跳线侧,除距离高抗较近的两个测
点外,其他测点的电场均在 4 kV/m 以上。 

 
图 4 C 相高抗两开阔侧工频电场值比较
2.3 500kV 配电区
荆门站 500kV  配电区的开关全为 GIS 形式,共 7 回出线,每回分 A、B、C 三相,分别在每组的 A
相和 B 相,B 相和 C 相之间的巡视走道上测量,因此,该区域共有 14 条测量路径,每条路径上测点间
的间隔均为 2m。 
根据上述布置方案,500kV 配电区共 120 个测点,各测点数据统计如表 4 所示。表 4 中,500kV 配
电区的工频电场大部分分布在 4kV/m~10kV/m 之间,第一组测量的最大值为 6.72kV/m,第二组测量最
大值为 11.9kV/m。对于 500kV 的磁场,大部分分布在 5µT~10µT 之间,由于第一组测量时电流大,测
量数据中工频磁场大于 10µT 的测点占 40%,最大值 22.47µT,而第二组中,工频磁场大于 10µT 的测点
仅 10%,最大值 11.52µT。 
表 4 500kV 配电区工频电场、磁场的统计分布水平

工频电场在以下各区域场强水平 工频磁场在以下区域各场强水平(µT)
1000kV 荆门
(kV/m)的百分比(%) 的百分比(%)
变电站
E≤1 1<E≤4 4<E≤10 E>10 EMAX B≤2 2<B≤5 5<B≤10 B>10 BMAX
500kV 第一组 - 37% 63% - 6.72 - - 60% 40% 22.47
配电区 第二组 - 33% 66% 1% 11.9 - 18% 72% 10% 11.52

2.4 1000kV 配电区


荆门站 1000kV  配电区的开关全为 GIS 形式,采用 3/2 接线方式,因此,站内构架支撑的 1000kV
跳线有两组,每组分 A、B、C 三相,分别在每组的 A 相和 B 相,B 相和 C 相之间的巡视走道上测量,
如图 4 所示,同时在两组 GIS 开关的正前方横断面上加测一条路径,5 条路径上测点之间的间隔均为
2m。 

 
图 5 1000kV 配电区测量路径布置

根据上述布置方案,1000kV 配电区共 177 个测点,各测点数据统计如表 5 所示。表 5 中,1000kV


配电区的工频电场有 80%以上均分布在 4kV/m~10kV/m 之间,局部区域的工频电场还超过了 10kV/m,
最大值为 10.69  kV/m。第一组测量的工频磁场主要分布在 2µT~10µT 之间,局部区域工频磁场值超过
了 10µT,最大值达到 32.45µT,而第二组测量的工频磁场则主要分布在 5µT 以下。 

表 4 1000kV 配电区工频电场、磁场的统计分布水平

1000kV 荆门 工频电场在以下各区域场强水平 工频磁场在以下区域各场强水平(µT)


变电站 (kV/m)的百分比(%) 的百分比(%)
E≤1 1<E≤4 4<E≤10 E>10 EMAX B≤2 2<B≤5 5<B≤10 B>10 BMAX
1000kV 配 第一组 - 11% 89% - 8.75 13% 37% 31% 19% 32.45
电区 第二组 - 14% 82% 4% 10.69 48% 52% - - 4.96

2.5 其他区域
除以上测量路径外,主控楼门前广场以及站内主要巡视走道的测点也按 2m 间隔进行了测量,同
时,在低电压等级配电区中,也相应的布置了测量路径。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主控楼门前广场上的工频电场均在 1kV/m 以下。由于站内的主要巡视走道均
靠近 1000kV 配电区或 500kV 配电区,受高压线的影响,巡视走道均在 1kV/m~4kV/m 之间。在低电压
等级配电区内,有 42%的测点工频电场分部在 1kV/m,58%的测点工频电场处在 1kV/m~4kV/m 之间,
但最大值仅 2.84 kV/m,该区域的工频磁场均分布在 5µT 以下,最大值 4.98µT。 
2.6 站界
在两组变电站的测量中,站界周围的布点均参照图 6 所示,在站界周围共设置 18 个测点,其中
1#、2#测点在 1000kV 线路下方附近,3#、4#、5#测点在 1000kV 配电区围墙外,11#~15#测点在 500kV
配电区围墙外。测点设置在距离围墙 2m 处,受 1000kV 高压线的影响,2#、3#、4#、5#测点的工频电
场值均在 1kV/m 左右,2#处测量值最大,为 1.37kV/m,11#~15#处测点虽在 500kV 出线下方,但由于
出线距离测点较高,工频电场值均在 1kV/m 以下,最大值 0.72kV/m,其他测点值均接近背景值。站界
处磁场测量值最大仅为 1.21µT,几乎为本底值。以上数据分析表明特高压荆门变电站站界处工频电场、
磁场是完全满足限值标准,且尚有一定的裕度。 

 
图 6 荆门变电站站界布点
 
3 结论
1)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特高压荆门变电站站工频电场强度满足设计与规划的要求,
即站内满足大部分区域电场强度小于 10kV/m,局部区域小于 15kV/m,站界处小于 4 kV/m。 
2)变电站内 1000kV 配电区和 500kV 配电区的工频电场水平相差不大,大部分测点均
在 4kV/m~10kV/m 之间,而 1000kV 配电区是整个变电站电场强度最大的区域,由此,充
分验证了特高压电网环境友好型的特点。 
3)受变电站结构设计的影响,主变区和高抗区在靠近 1000kV 配电区侧,工频电场明
显增大,在其它侧面处,电场强度均在 1kV/m 左右。同时,结合两组测量数据的分析,验
证了电压是工频电场的主要影响因素,电流是工频磁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特高压电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杨德全,赵忠生.边界元理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姜玲,王泽忠.三维静电场边界元法的积分精度问题[J].高电压技术,2005,31(9):21‐24. 
[4]  邵 方 殷 , 李 顺 元 . 用 模 拟 电 荷 法 计 算 变 电 站 三 维 空 间 电 场 [J].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1982,15(2):35‐46. 
[5]  邬雄,张广洲,万保权,等.1000kV 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电磁环境水平实测研究[R].武汉: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09. 
[6]  陆家榆,郭剑,吴桂芳,等.1000kV 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电磁环境测
试[R].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7]  梁 振 光 , 董 霞 , 郑 路 , 等 .500kV 变 电 站 工 频 电 场 的 测 量 与 分 析 [J]. 高 电 压 技
术,2006,32(11):81‐83,122. 
[8]  饶 章 权 , 郭 启 贵 , 赵 殿 钱 , 等 .500kV 变 电 站 工 频 电 磁 场 分 布 测 量 [J]. 高 电 压 技
术,2004,30(9):41‐43. 
直流离子流计算中自变量的选择
和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
容健刚 邬 雄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

SELECTING OF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DC


ION FLOW AND CORONA INCEPTION OF EQUIVALENT CONDUCTOR
Rong Jiangang,Xu Xiong
(.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China;)

摘要:本文分析了直流输电中直流离子流计算各种假设条件和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选择以电力线长度作为自变量推导

了离子流的计算公式,这一方法的边界条件只与导线起晕场强和导线电位有关,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用“起

晕电荷”定义等值导线起晕场强的方法,通过与不同定义所得的起晕场强的对比计算,得出了“起晕电荷”定义的情况

最接近原型分裂导线情况的结果。

关键词:离子流、电力线通量管、空间电位、电力线长度、起晕场强

1 前言
直流输电线路导线表面场强超过其起晕场强时会产生电晕,电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电晕损失、
无线电干扰、电磁可听噪声、离子流以及增大地面场强等。
空间场强和空间电荷密度是预测上述任一种影响的基本参数。取得这两个基本参数是十分困难的。
一般是采用计算机模拟、模型实验和工程试验的方法,互验互补,以解决工程问题。文献[1]是推进这
一技术的代表,根据基本方程,加上一些假设,以一个电力线通量管为对象,导出了以沿通量管电荷
平均值为判据的计算方法。文献[1]的目的在于研究单极高压直流线路电晕损失,所得结果只对单极电
荷区有效,文献[2]~[5]也是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1]之后,文献[6]发表了对双极高压直流
线路电晕损失的研究结果,该文仍以一个电力线通量管为对象,导出了另一形式的计算公式,公式中
以沿电力线的合成电位作为自变量,公式既适用于双极电荷区,也适用于单电荷区,专著[7]体现了这
[8]~[11]
一研究结果。而其他一些研究则以沿电力线的长度作为自变量的 。
采用以沿电力线的电位为自变量和采用以沿电力线的长度为自变量,两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假
设都是相同的,只是选择的自变量不同而已。本文采用以沿电力线的长度为自变量方法独立进行推导
并建立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与文献[2]的结果比较,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认为是由对等值导线起晕场
强的认定不同而引起的,本文顺便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2 假设和基本方程
当双极直流线路导线产生电晕时,各自产生相应极性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向相反极性导线和大
地迁移,在正极性离子向大地迁移的途径上只有正离子,负极性离子亦然;在向相反极性导线迁移的
途径上同时存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所以空间可分为单极离子区和双极离子区。在单离子区有扩散作用,
在双极离子区除扩散作用外,还有正负离子中和的复合作用。
2.1 一些假设
前述的这些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使问题简化,往往在工程精度容许的范围内作些假设。目前
公认的假设有:
A 略去扩散作用;
B 风速为零;
C 离子迁移率为常数;
D 离子电荷只改变标称场强的大小,不改变场强的方向;
E 导线表面起晕场强为常数,当导线表面标称场强大于起晕场强时,导线表面场强保持起晕场强
不变,且不计电晕层的厚度。
有些研究者试图消除上述的某个假设,如消除假设 D,文献[2]~[5]几乎都是在每次迭代中更新有
限元的剖分和重新计算电力线,文献[12]消除了假设 D,但又将假设 E 改为导线表面电荷密度为恒定值
的假设。如消除假设 A,其计算结果与采用假设 A 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相差甚微[13]。对于直线形的电力
线而言,假设 D 是绝对正确的,电力线的形状偏离直线越远,假设 D 引起的误差越大,不宜将其用于
电力线偏离直线甚远的场合。好在一般所关心的是导线正下方及其附近范围内的场强和离子流,这一
区域内的电力线与直线相差不远,所以采用假设 D 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当吻合[7]。因而这些假设是
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假设 A、B 的前提下,描述空间电参数的方程为:
G ρ − ρ−
∇⋅E = + (1)
ε0
G G G G
J + = μ + ρ + E , J − = μ −ρ − E (2)
G G G
J = J+ + J− (3)

G Rρ ρ G Rρ ρ
∇ ⋅ J+ = − i + − , ∇ ⋅ J− = i + − (4)
qe qe
G
∇⋅J = 0 (5)
G G G G
其中, E 为有空就电荷时的空间场强, ρ + 和 ρ − 分别为正极性和负极性空间电荷密度; J + 、 J − 以及 J

分别为正极性和负极性空间电流密度以及总电流密度;μ + 和 μ − 分别为正极性和负极性离子的迁移率;

R i 是正极性和负极性离子的复合率; q e 是一个电子的电荷量。对于单极性情况,(1)~(5)仍然适

用,只将不存在的电荷设置为零即可。
2.2 以无空间电荷时的空间电位作为自变量
文献[1]是针对单极直流线路的,这时只有导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力线。所以设立空间电荷沿一根电

力线的平均值参数 ρ m ,对于任一电力线而言,在前述假设条件下导出参数 ρ m 和空间电荷密度 ρ 的方

程。若用于双极直流线路,只能计算单极性电荷区的电力线,不能用于双极性电荷区。所以这里不再
赘述。
文献[6]仍以任一电力线通量管作为计算对象,在推导过程中引入:

=ξ (6)

以及进行代换 dξ / dA = (dξ / dφ) /(dφ / dA) ,得出下列方程:

dξ ρ + − ρ −
= G 2 (7)
dφ ε0E0

dρ + ρ+ ε R dρ ρ− ε R
= G 2 [ρ + − (1 − 0 i )ρ − ] , − = G 2 [ρ − − (1 − 0 i )ρ + ] (8)
dφ ε 0 ξE 0 μ+qe dφ ε 0 ξE 0 μ−qe

其中 Φ 是有空间电荷时沿电力线的电位, φ 是无空间电荷时沿电力线的电位。

U e0
求解(6)~(8)所要求的边界条件是: φ = U e 时, Φ = U e 和 ξ = ; φ = U r 时, Φ = U r 和
Ue

U r0
ξ= 。所给出的边界条件没有电荷密度,必须首先猜设边界电荷密度,然后联解(6)~(8),修
Ur

正电荷密度进行迭代,直到满足边界条件为止。
上列方程既适用于双极电荷区,又适用于单电荷区。当计算单极性电荷区时,则将上列方程中不
存在的电荷设置为零。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用电位作为边界条件,比较简单。但不足之处在于,将起晕电位当作不变量
列为边界条件。众所周知,双极线路中,一个极导线的表面场强,不但受该导线电位的影响,还受另
一导线电位的影响以及空间电荷的影响,与起晕场强相应的起晕电位随之受到相应的影响。而单极线
路,场强则与导线电位成正比。把起晕电位作为已知量列入边界条件,但要在计算无空间电荷的空间
电场的过程中计算获得。文献[2]~[5]是按起晕场强与最大场强平均值之比直接折算出起晕电位,在迭
代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量。实际上起晕电位是受空间电荷影响的。
当线路结构比较复杂,例如不同电压等级线路的共杆线路,导线规格和布置不尽相同;再如在昆
虫较多的夏季和秋季,由于昆虫的趋正极效应[14],使正、负极性导线的起晕场强相差较大。在起晕场
强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起晕场强较低的导线先产生空间电荷,这些电荷会增大其它导线的表面场强,
从而降低它们的起晕电位。导线起晕场强越大,这一影响就越显著。所以本文采用了以电力线长度作
为自变量的计算方法。
2.3 以电力线长度作为自变量
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2)代人(4)左侧并计及(1):
G G G G
∇ ⋅ J = ∇ ⋅ (μ + ρ + E) = μ + ρ + ∇ ⋅ E + μ + E. ⋅ ∇ρ +
ρ − ρ− G Rρ ρ (9)
= μ +ρ+ + + μ + E ⋅ ∇ρ + = − i + −
ε0 qe

其中 qe 是一个电子的电荷量,若只限于描述一个电力线通量管,且以电力线作为自变量的轴,则
G G dρ G G dρ
E ⋅ ∇ρ + = E + , E ⋅ ∇ρ − = E − 。将上式整理得出:
dA dA

dρ + ρ R ρ − ρ− dρ ρ R ρ − ρ−
= − G+ [ i ρ − + + ] , − = G− [ i ρ + − + ] (10)
dA E q eμ + ε0 dA E q eμ - ε0

根据空间电荷只改变空间场强的大小而不改变其方向的假设,可以写出:
G G
E = ξE 0 (11)

G
其中 ξ 是个大于零的点函数, E 0 是无空间电荷时空间场强。将(11)代入(1):
G G G G
∇ ⋅ E = ∇ ⋅ (ξE 0 ) = ξ∇ ⋅ E 0 + E 0 ⋅ ∇ξ (12)

G
因 E 0 是无空间电荷时的场强,所以:

G
∇ ⋅ E0 = 0 (13)

这里只限描述一个电力线通量管,可以写出:
G G
G dE G dE 0
G E0 −E
G G dξ G d E dA dA
E 0 ⋅ ∇ξ = E 0 = E0 ( G ) = G (14)
dA dA E 0 E0

(13)(14)代入(12)并计及(1)的右侧,得出:
G G G
dE E dE 0 ρ + − ρ −
= G + (15)
dA E 0 dA ε0

(10)
(15)是描述任一电力线通量管内的场强和电荷的微分方程组。求解这一微分方程组的边界条件
G G G G
是: A = 0 时, E = E e , ρ + = ρ + e , ρ − = ρ −e ; A = L 时, E = E r , ρ + = ρ + r , ρ − = ρ − r 。

0 G
∫ dA = U e − U r
L
− E (16)

其中,L 是电力线长度;
G
E e 是积分起始点导线表面场强,按假设 A,等于起点导线的起晕场强;
G
E r 是积分终点导线表面场强,按假设 A,等于终点导线的起晕场强;

ρ + e , ρ + r 分别是积分起点和终点正极性空间电荷密度;

ρ −e , ρ − r 分别是积分起点和终点负极性空间电荷密度;

Ue 和 Ur 分别是积分起点和终点导线的对地电位。
当计算单极性电荷的通量管时,如对地或对架空地线的通量管,只要将(10)
(15)中不存在的电
荷设置为零,边界条件中只选用发射侧( A = 0 )的条件,且(16)中的 U r = 0 。

采用以电力线长度作为自变量进行计算,只与导线起晕场强和导线电位有关,而这两个量只与自
身有关,不受其他条件影响,摆脱了受多个因素影响的起晕电位,比较简单和较少局限性。例如,当
计算导线与大地间的电力线时,按相应的单极性电荷通量管计算;当计算正-负极性导线间的通量管时,
若两导线都有电晕,就按双极性电荷通量管计算,若只有一根导线有电晕,则按单极性电荷通量管计
算,但在迭代过程中进行判断,若另一导线受空电荷影响致使其表面场强超过起晕场强,则转为按双
极性电荷通量管。

3 等值导线起晕场强
通过等值导线可以简化繁琐的计算过程。在直流线路离子流计算中,若采用等值导线,就会涉及

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问题。在导线表面,由(11)知标量 ξ 等于导线起晕场强与导线表面标称场强之

比。
3.1 等值导线起晕场强的确定

文献[2]~[5] 用下式定义等值导线的 ξ :

E on
ξ= (17)
E max

其中 Eon 是用 Peek 公式计算的等值导线起晕场强, E max 是子导线最大表面场强的平均值。

这一定义似乎不妥。因为等值导线是在电荷(或电容)相等前提下的等值,在这一前提下,物理
模拟和数学模拟是统一的。该等值条件与 Peek 公式毫无关系。定义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必须用数学
的模拟方式,亦即,等值导线电晕的生熄应与子导线电晕的生熄同步。
用“等值导线电晕的生熄应与子导线电晕的生熄同步”定义等值导线起晕场强,可以有两个方式。
其一是所谓起晕系数法:

E onsub
ξ= (18)
E max sub

其中 Eonsub 是子导线起晕场强, E max sub 是子导线最大表面场强平均值。

其二是通过起晕电荷量定义。当子导线表面场强达到起晕场强 Eonsub 时,其电荷密度为:

q = 2πε 0 rE onsub (19)

按等值导线定义,此时等值导线的电荷密度为 Q = Nq ,N 为导线分裂数。所以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

为:
Q
E oneq = (20)
2πε 0 R eq
这一方法可称之为起晕电荷法。

(18)中的 E max sub 受其他因素影响,而(19)中的 Eonsub 则完全由子导线本身决定。下节计算例

可证明由(20)得出的起晕场强更合理些。
3.2 算例
以文献[2]中导线水平排列的算例为算例。采用四导线分裂的具体参数为:子导线直径 2.37cm,分
裂圆直径 0.636 m,导线对地高 12.7 m,极间距离 14 m,线路电压±500kV,正、负极性导线粗糙系数
分别取为 0.433。
以电力线长度作为自变量,对导线的 4 种处理方法分别进行计算,即:1)方法一,原型分裂导线;
2)方法二,按文献[2]~[5]的方法定义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3)方法三,按起晕系数法定义等值导线
的起晕场强;4)方法四,按起晕电荷法定义等值导线的起晕场强。
计算结果见图 1~图 3,分别给出地面上空间电荷密度、地面上离子流和地面合成场强线路的分布。
若以原型的分裂导线的计算结果作为标准,正极性导线侧各个参数的比较见表 1(括弧内为百分值)。
由表 1 可知方法四,即按起晕电荷法定义等值导线起晕场强,最接近原型分裂导线所得的结果。

表1 各方案计算结果

地面电荷密度最大值 地面离子流密度最大值 地面合成场强


导线
(nC/m3) (µA/ m2) (kV/cm)
处理方法
方法一 13.95(100) 348.5(100) 25.57(100)

方法二 17.66(126.6) 536.4(153.92) 31(121.24)

方法三 15.32(109.82) 415.9(119.34) 27.68(108.25)

方法四 14.37(103.01) 372.1(106.77) 26.38(103.17)

方法一:实线;方法二:破线; 方法一:实线;方法二:破线;

方法三:虚线;方法四:点线。 方法三:虚线;方法四:点线。

图 1 地面空间电荷沿线路横向分布 图 2 地面离子电流沿线路横向分布
方法一:实线;方法二:破线;方法三:虚线;方法四:点线。

图 3 地面合成场强沿线路横向分布

5 结论
(1) 按照以电力线长度作为自变量推导了离子流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这一方法的边界条件只与
导线起晕场强和导线电位有关,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起晕电位则受到导线布置、共杆线路回路数
目等因素的影响。
(2)提出了用“起晕电荷”定义等值导线起晕场强的方法,并与不同定义所得的起晕场强进行
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
“起晕电荷”定义的情况最接近原型分裂导线的情况。

参考资料
[1] M. P. Sarma , W.Janischewskyj . Analysis of Corona Losses on DC transmission lines:Ⅰ—Unipolar
Lines, IEEE Trans. Power Apparatusand Systems, vol. PAS-88, pp, 718-731, May 1969.
[2] 杨 勇,陆家榆,雷银照 .“极导线垂直排列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一种计算方法 . 中国电机工
程学报,2007, 27(21): 13-18 .
[3] 杨 勇,陆家榆,雷银照 . 同塔双回高压直流线路地面合成电场的计算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6): 32-36 .
[4] 罗兆楠,崔 翔,甄永赞,等. 直流线路邻近建筑物时合成电场的计算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15): 125-130 .
[5] 直流输电线路三维离子流场的计算方法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 30(27): 102-107 .
[6] M. P. Sarma , W. Janischewskyj . Analysis of Corona Losses on DC transmission lines:Ⅱ
Bipolar Lines, IEEE Trans.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val. PAS-88, pp, 1746-1491,
October 1969.
[7] P Sarma Maruvada. Corona Performance of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RESEARCH STUDIES
PRESS LTD.2000.
Prec. Sei. Meas. Technol. Vol. 141, No.5, September 1994.
[8] M . Adbel-Salam .Novel 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space charge modified fields. IEE
[9] M . Adbel-Salam, Z. Al-Hamouz. A 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Bipolar Ionized Field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 Vol. 31, No. 3, pp. 477-483, May/June 1995.
[10] Z . M. Al-Hamouz. Adaptive Finite-Element Ballooning Analysis of Ionized fields . 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 Vol. 32, No. 6 , pp. 1266-1277, November/December 1996 .
[11] Z . M. Al-Hamouz . Corona Loss, Electric Field, and Current Density Profiles in Bundl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Bipolar Conductors. IEEE Trans.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38, No. 5 , pp. 1182-1189,
September/October. 2002.
[12] Tadasu Tacuma, Tsutomu Iketa, Tadashi Kawamoto. Calculation of Ion Flow Fields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EEE Trans. Power and Apparatus, Vol. PAS-100,
No. 12 December 1981.
[13] Zakariya M . Al-Hamouz , Mazen Abdel-Slam and Anwar Mufti . Improved Calculation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Bipolar Corona Including Ion diffusion . IEEE Trans. Industry Applications , Vol.
34, No. 2 , March/April .
[14]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de. HVDC Transmission Line Reference Book.EPRI
TR-102754,September 1993.
[15] CIGRE Working Grop 36.01, ADDENDUM to CIGRE Document No.20(1974) :INTERFERENCES
PRODUCED BY CORONA EFFECT OF ELECTRIC SYSTEMS.
特高压双回交流线路邻近民房时畸变电场研究
王勋,赵志斌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摘要:为得到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临近民房时畸变电场的变化规律,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鼓形排列的1100kV
特高压双回输电线路临近民房时的畸变电场,给出了房屋周围畸变电场的分布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并参考居民实
际活动范围确定畸变电场的最大值点,并以此作为参考点。对于一定的输电线结构,分别改变导线对地高度以及
房屋与线路距离进行计算,提取参考点处的畸变电场值,分别得出其关于线高h、房屋和线路距离d的变化规律曲
线。依据距离地面1.5m高平面上4kV/m的工频电场限制标准,查找曲线并对安全距离进行了估计,并通过有限元
方法对估计值进行了验证,给出了估计误差。结果表明,用该曲线估计安全距离误差在1m以内,基本可以满足工
程应用。
关键字:1100kV特高压;双回交流输电线路;有限元法;民房;畸变电场;安全距离
中图分类号:TM151,TM72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the BuildingNearUHV

DoubleCircuit AC Transmission Lineson One Tower


WANG Xun,ZHAO Zhi-b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lternat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wit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To get the change rule of the distortion electric field when the UHV ac transmission line is located near hous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distortion electric field of 1100 kV double-circiut lines which are
drum arrang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tortion electric field around houses is presented. Combined the computed
results with the range of the residents activities, the maximum distortion point of electric field was determined and set as
reference point. For a certain layout of lines, the distortion field value of reference point was extracted separately under
different heights h above ground as well as various distances d between houses and lines. 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distortion field assosiated with height h and distance d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limit standard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1.5m high 4 kV/m), the safety distance was estimated and verified 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and
estimation error range was given. It reveals that the error of safety distance estimated by finding in the curve is within 1
m, which can satisfy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demand.
Keywords:1100kV UHV; Double Circuit AC Transmission Lines; FEM; The Building; Distorted Electrical Field; Safe
Distance

0 引言

我国的能源和负荷分布,决定了我国电力建设需要通过建立国家主干电网来实现西电东送、
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格局,从而达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1]。2011年12月,我国首条单回1000kV
特高压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线路,其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行[2]。我国首条
双回1000kV特高压输电示范工程皖电东送工程淮南—浙北—上海线路,正在紧张的建设中[3]。但
是,由于受到目前国内外交流特高压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的限制,1000kV等级系统的最高运行电压
不宜超过1100kV[1]。特高压输电可有效增加输电容量、节省线路走廊和降低线路损耗,但是与之
对应,由此带来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问题也将更为突出[4-25]。特别是特高压输电线路邻近
民房时其阳台和屋顶位置的工频电场畸变尤为严重,畸变电场值也远远大于其附近均匀电场值,
成为制约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4]。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4-25]。然而,国外文献缺少考虑导
线附近建筑物对工频电场的影响。国内学者考虑了建筑物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电场的影响,
但相关文献均未针对实际房屋建筑模型给出特高压输电线路邻近民房时其附近畸变电场随导线对
地高度变化以及随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变化的规律性曲线。为了满足 4kV/m 工频电场限制标准[4-6],
参考居民活动范围内畸变电场的最大值,对导线离地最低高度和水平安全距离进行预测很有必要。
为得到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邻近民房时畸变电场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多种
情况下1100kV同塔双回逆相序交流输电线路邻近民房时的畸变电场。选择居民经常活动范围内畸
变电场值最大值点处作为场强参考点,取导线对地高度h和房屋距离双回线路中线距离d作为自变
量,分析了不同参数变化时,参考点处场强变化的曲线。

1 计算方法和仿真模型

1.1 计算模型
对于线路走廊紧张的地区,为了减小线路走廊宽度,使线路周围不满足电磁环境标准要求的
区域尽可能窄,输电线路应采用同塔双回鼓形排列 [7] 。本文模型中,线路导线型号选择为
8×LGJ-630/45,电压等级 1100kV,低相导线弧垂最低点距地面高为 h。相间竖直距离 22m;低相
水平间距 24.6m,中相 28.6m,上相 26.6m;档距 400m,最大弧垂 7m;民房为混凝土双层结构,
一层高 3m,长宽均为 6m;二层高 3m,长宽为 5m*3m,房顶尺寸 6m*3m,墙体根据实际情况厚
度分别设置为 0.24m 和 0.12m。二层露台长宽分别为 6m 和 3m,民房中轴线和线路中垂线重合,
与双回线路中线的水平距离为 d。导线弧垂最低点处高度及民房位置如图 1 所示。图中,俯视图
中不同底纹分别代表一层和二层房顶,一层房顶的可见部分为二层露台。

图 1 导线和民房位置
Fig.1 Location of transmission lines and the building
对于高压线路邻近民房时其附近的畸变场主要考察距地面高度为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11-15]。
与此对应,房屋二层露台及楼顶畸变电场的观测面也设置为高于露台地面及楼顶1.5m的水平面。
本文模型中,三个畸变电场观测面距地平面绝对高度分别为1.5m、4.5m和7.5m,如图2所示。
7.5m
4.5m
1.5m
图 2 工频电场观测面
Fig.2 Observation surface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1.2畸变电场计算方法
高压输电线路附近不存在建筑物且空间介质均匀时,多采用模拟电荷法计算其工频电场[15-21];
线路附近存在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与空气交界处工频电场畸变严重,一般常用三维有限元法进
行畸变电场分析[22]。本文为得出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邻近民房时各观测面畸变电场的分
布规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分析了其周围的工频电场。
经计算发现,本文计算模型中d=19.1m,h=21m情况下,观测面1上电场畸变最为严重,见图3。
即便在此状况下,沿线路方向距离房屋20m以外区域,由于房屋影响产生的电场畸变基本消失,
在此保留足够的裕度,选取线路400m档距的中段100m建立计算模型,沿线路各点高度按400m档
距通过计算确定。由于关心的是房屋周围空气域的电场畸变情况,为了合理减小计算规模,取空
气求解区域为半径160m、高100m的半圆柱。
观测平面1 畸变电场等位线(h=21m,d=19.1m)
-50

-40 7
-30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6
-20

-10 5

0
4
10

20 3

30
2
40

50 1
-50 0 50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图 3 观测平面 1 电场畸变情况
Fig.2 The electric field distortion in observation surface 1
在Ansys中建立实体模型后,选用静电实体单元(SOLID122)对其进行剖分得到有限元模型。
由于此问题为开域问题,还需建立远场空气的有限元模型,在此选用无限实体单元(INFIN111),
计算发现,设置其外径为空气区域半径的1.5倍时就能较好地模拟远场耗散问题。同时,为了得到
计算规模适当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感兴趣的区域保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将空气区域分为内外两部分,
内部区域包含线路及房屋并留有一定裕度,将其半径设置为100m,在剖分时设置较为精细的剖分
尺寸,外部空气区域可以做较为粗略的剖分。由于相序布置对导线下方的工频电场分布影响较大,
而逆相序可有效的减小地面附近的工频电场强度[23-26],基于节省线路走廊的原则,本文在计算时
对同塔双回线路采取了逆相序排列。

2 抬高导线对畸变电场的影响
2.1 计算参考点的确定
由于与线路的距离直接影响到电场值的大小,三个观测面畸变电场最大值分布在距地 7.5m 高
度的楼顶观测面上(如图 4),最大值为 18.42kV/m,但是,居民一般情况下不会到达该区域进行
活动;其次是二层露台,由图 4 可见该观测面上靠近导线侧二层房屋棱边处和对侧二层露台围墙
棱边处的畸变电场强度较大,最大值分布在后者位置处,最大值为 14.97kV/m。选取该点的畸变
电场值作为安全校验值较为合适。综上,选择观测平面 2 上的二层露台围墙棱边处作为计算参考
点。





距 房屋

(m 中轴
) 线

房屋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 房屋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 房屋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


-6 -6 14 -6
7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X= -19.1
Y= -3 12 16
-4 Level= 6.2509 6 -4 -4
X= -19.6
Y= -1.7
10 Level= 18.4217 14
-2 5 -2 -2
4 8 12
0 0 0
3 X= -19.3
Y= 2.9
6 10
2 2 Level= 14.9672 2
2 4 8
4 4 4
1 2 6
6 6 6
-30 -25 -20 -15 -30 -25 -20 -15 -30 -25 -20 -15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图 4 各观测面合成工频电场强度(d=19.1m,h=21m)
Fig.4Synthesi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n different observation surface

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h=22m) 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h=26m) 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h=30m)


1 1 1
13 10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7.5
2 X= -19.2 12 2 2
Y= 2.8
X= -19.3
Y= 2.9
9 X= -19.3
Y= 2.9
7
Level= 13.9182
Level= 10.5507 Level= 8.188
11 6.5
3 3 8 3
10 6
4 9 4 7 4 5.5

8 5
5 5 6 5
7 4.5
6 6 6
-22 -21 -20 -19 -18 -22 -21 -20 -19 -18 -22 -21 -20 -19 -18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图 5 抬高导线对地高度后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分布
Fig.5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around the reference pointby raising transmission lines
在此基础上,逐步抬高导线对地高度 h 和改变房屋距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 d,分析该位置处
的畸变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若需考虑其它位置畸变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此相似。

2.2 抬高导线对地高度的影响
为了得出参考点处畸变电场随导线对地高度变化的规律,固定 d=19.1m 不变,逐步抬高导线
对地高度,提取每种情况下参考点处的畸变电场强度值,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该点畸变电场
强度随 d 变化的曲线。
由图 5 可知,逐步抬高导线对地高度后,参考点处畸变电场有减小趋势,当导线对地高度从
22m 增加到 30m,距地 4.5m 观测面上畸变电场最大值从 13.92kV/m 下降到 8.19kV/m,其衰减率
达到了 41.16%。从图中可见,随导线升高,图中畸变电场最大值参考点的坐标略有变化,但从计
算精度来分析,这一变化可忽略不计。
表 1 给出了参考点处畸变电场强度随导线高度 h 变化的计算值。图 6 给出了 d=19.1m 情况下,
参考点上畸变电场强度随导线高度 h 变化的拟合曲线,反映了参考点处畸变电场强度随 h 变化的
规律。
表 1 导线对地不同高度时参考点的畸变电场强度
Tab.1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reference point about different conductor heights above the ground
抬高导线高度Δh/(m) 导线对地高度 h/(m) 畸变电场强度 E/(kV/m)
0 21 14.96
1 22 13.92
2 23 12.96
3 24 12.12
4 25 11.31
5 26 10.55
6 27 9.87
7 28 9.26
8 29 8.69
9 30 8.19
14 35 6.13
19 40 4.73
24 45 3.75
29 50 3.05

参考点畸变电场强度随线高h变化曲线(d=19.1m)
20
参考点畸变场强(kV/m)

15
计算值
拟合值
10

0
20 25 30 35 40 45 50
线路距地高度h(m)

图 6 参考点电场值随 h 变化曲线
Fig.The fitting curve of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由图 6 可知,随着导线对地高度的增加,楼顶观测面上参考点处的畸变电场逐渐下降,当导
线距地高度抬高到 43.72m 时,参考点畸变电场下降到小于 4kV/m 的限值。
分析可知,当房屋距离双回导线中线 19.1m 时,通过抬高线路的方法来降低畸变电场参考点
电场强度,在 h<30m 范围内效果较为明显,大于该高度以后,考虑到升高铁塔产生的成本问题,
不宜再采用该方法来减小畸变电场场强。

3 移动房屋对畸变电场的影响
3.1 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的影响

为了得到参考点处畸变电场随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 d 的变化规律,固定导线对地高度 h=21m


不变,逐渐移动房屋远离导线,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参考点处畸变电场强度随房屋与导线中
线水平距离 d 变化的曲线。房屋与导线不同距离下参考点附近畸变电场分布如图 7 所示。
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d=20.1m) 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d=24.1m) 参考点周围畸变电场强度(kV/m)(d=28.1m)
1 1 1
11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计算点与房屋中轴线距离(m)
13
2 2 X= -24.2 2 X= -28.2
8
X= -20.3
Y= 2.9 12 Y= 2.8 10 Y= 2.8
Level= 11.8402 Level= 9.1101
Level= 14.3634

3 11 3 9 3 7

4 10 4 8 4 6
9
5 5 7 5
8 5
6
6 6 6
-22 -21 -20 -19 -18 -26 -25 -24 -23 -22 -30 -29 -28 -27 -26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计算点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m)

图 7 改变房屋与线路距离后楼顶畸变电场分布
Fig.6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around reference point by moving the building
由图 7 可知,逐步水平移动房屋远离导线后,参考点处的畸变电场值逐渐减小,当房屋与双
回线路对称轴水平距离从 19.1m 增加到 28.1m 时,楼顶观测面上畸变电场最大值从 14.96kV/m 下
降到 9.11kV/m,衰减率达到了 39.10%。
表 3 给出了参考点处畸变电场强度随房屋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 d 变化的计算值,图 8 给出了
房屋与双回线路对称轴不同水平距离时参考点处的畸变电场强度值的拟合曲线,曲线表达了参考
点上畸变电场随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变化的规律。
表2房屋与导线不同水平距离时参考点畸变电场强度
Tab.2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reference point about different horizontal distance
移动房屋距离Δd/(m) 房屋与导线对称轴水平距离 d/(m) 畸变电场 E/(kV/m)
0 19.1 14.96
1 20.1 14.36
2 21.1 13.83
3 22.1 13.18
4 23.1 12.50
5 24.1 11.84
6 25.1 11.13
7 26.1 10.43
8 27.1 9.75
9 28.1 9.11
11 30.1 7.87
13 32.1 6.81
14.9 34 5.91
16.9 36 5.05
18.9 38 4.31
20.9 40 3.64
30.9 50 1.59
参考点畸变电场强度随距离d变化曲线(h=21m)
15

参考点畸变场强(kV/m)
10 计算值
拟合值

0
10 20 30 40 50
房屋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d(m)

图 8 参考点畸变电场随 d 变化曲线
Fig.8 The fitting curve of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由图 8 可知,随着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的增加,二层露台观测面参考点处工频电场逐渐下降,
当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移动到 39.45m 时,畸变电场强度下降到低于 4kV/m 的限值。为了对这一
估计值进行验证,使用有限元方法重新计算了参考点的畸变电场强度,计算参数及结果见表 3。
表3安全距离估计值附近参考点畸变电场强度
Tab.3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reference point near the estimated safe distance
房屋与导线对称轴水平距离 d/(m) 畸变电场强度 E/(kV/m)
39.45 3.97
38.45 4.12
由表 3 可见,使用曲线对安全距离进行估计的误差在 1m 以内,能够满足工程需求。
分析图 8 不难得出,房屋距离双回线路中线距离 20m 到 35m 范围内,通过移动房屋远离线路
的方法来降低畸变电场参考点电场强度效果较为明显。

4 结论
a)逐步抬高导线对地高度,得出了参考点处畸变电场随线高 h 的变化规律曲线,通过查找曲
线得出了 d=19.1m 情况下参考点畸变电场强度满足工频电场限制标准时的线路高度。
b)逐步增加房屋与导线的距离,得出了参考点处畸变电场随房屋与双回线路中线距离 d 的变
化规律曲线,通过查找曲线得出了 h=21m 情况下参考点满足工频电场限制标准时的房屋线路安全
距离。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该安全距离进行了验证计算,估计值误差在 1m 以内。
c)增大导线对地高度、增加房屋与导线水平距离均可减小房屋二层露台参考点处畸变电场强
度。但是,增大两者对参考点场强的影响都是非线性的,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控制民房周围畸变
电场强度在规定限值以下,可以参照上述曲线综合考虑升高铁塔成本和增加线路走廊宽度成本得
出更为经济的方案。上述拟合曲线还可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以及特高压输电线路邻近
民房时安全距离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祖平,侯俊贤,吴丽华等.我国交流特高压电网最高运行电压的选择研究[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
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10.
[2] 国家电网公司.1000kV晋东南_南阳_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行[J].高电压技术,2011,
37(12):2958.
[3] 董鹏,朱艺颖,呙虎,等.特高压电网建设初期_三华_电网数模混合实时仿真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12,36(1):
18-25.
DONG Peng, ZHU Yi-ying, GUO Hu,etal.Digital-Analoghybrid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primary stage ofnorth
China-central China-east China UHV power grid[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2, 36(1):18-25.
[4] 刘震寰,邬 雄,张广洲,等. 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邻近民房处电场计算[J].高电压技术,2009,35(8):
1849-1855.LIU Zhen-huan , WU Xiong , ZHANG Guang-zhou , et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the BuildingNear the Ultra High Voltage Two Circuit AC Transmission Line on One Tower[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9,35(8):1849-1855.
[5] 谢辉春,张建功,张小武,等. 基于模拟电荷法对500kV输电线路跨越民房时导线高度的计算[J].电网技术,
2008,32(2):34-37.
XIE Hui-chun, ZHANG Jian-gong, ZHANGXiao-wu, etal.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BasedCalculation and
Research onConductor Heightsof 500kV Transmission Lines Passing overResidence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8,32(2):34-37.
[6] 邬雄,丁燕生.我国500kV电网的电磁环境状况和策略[J].高电压技术,2008,34(11) :2408-2411.
WU Xiong, DING Yan-sheng. Status and strategies for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500kV power network in
China[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8,34(11): 2408-2411.
[7] 张广洲,张业茂,万保权等.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导线布置的优化[J].高电压技术,2008,34(9):1839-1843.
[8] 蒋虹,焦景慧,林志和,等.超高压线路工频电场超限值对策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32(8):56-59.
JIANG Hong, JIAO Jing-hui, LIN Zhi-he, etal.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over limitation of the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caused by ex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6, 32( 8):
56-59.
[9] 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1998.
[10] 国家电网公司.Q/GDW 178—2008 1000 kV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2008.
[11] 国家电网公司. Q/GDW 178-200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S]. 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8.
[12] 邬 雄,万保权,张广洲,等. 750 kV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问题的研究[R]. 武汉:武汉高压研究所,2002.
[13] 邬雄,万保全,路遥. 1000 kV级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32(12):55-58.
[14] WU Xiong, WAN Bao-quan, LU Yao.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for 1000 kV AC Transmission Line[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6,32(12):55-58.
[15] H.Singer,H.Steinbigler,P.Weiss . A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HighVoltage Fields[J]. IEEE
trans. PAS,1974, 93:1660-1668.
[16] Nishimura Ryo, Nishimori Katsumi, Ishihara Naganori. Determining the Arrangement ofFictitious Charges in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J].Journal ofElectrostatics, 2000,49(5):95-105.
[17] JovanioS,SantosJr,Carlos Emanuel A. A MatLab Based Software for Measument ofTransmission Line Fields[C].The
Second Conference onInnovative Smart Grid Technologies (ISGT), 2011.
[18] M. Abdel-Salam, D. Shamloul.Corna Power Loss CalculationFor Three-Phase Transmission Line[C].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1989.
[19] M. M. Abdel-Salam, A. M. Al-Shehri. Induced Voltages On Fence Wires And Pipe Lines By AC Power
TransmissionLines[J]. IEEETransactionson Industry Application,1994,30(2): 341-349.
[20] Yilu Liu, Luciano E. Zaffanella. Calculation Of Electric Field And Audible Noise From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Non-Parallel Conductors[J]. IEEE Transactionson Power Delivery,1996,11(3):1492-1497.
[21] Lee B.Y, Myung S.H, Min S.W. An effective modeling method to analyze electric field aroundtransmission lines and
substation using a generalized finite line charge[J]. IEEE Transactions onpower delivery, 1997, 12(3):1143-1149.
[22] 甘艳,阮江军,邬雄. 有限元法分析高压架空线路附近电场分布[J].高电压技术,2006,32(8):52-55.
[23] GAN Yan, RUAN Jiangjun , WU Xiong.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Nearby High VoltageTransmission
Line by FEM[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6,32(8):52-55.
[24] 邵方殷. 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相导线布置布置和工频电磁环境[J].电网技术,2005,29(8):1-7.
[25] SHAO Fang-yin. Phase conductor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UHV
transmission lines in China[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5, 29(8):1-7.
[26] 黄道春,阮江军,文武,等.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J].电网技术,2007,31(1):6-11.HUANG
Dao-chun, RUAN Jiang-jun, WEN Wu, etal.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UHV AC transmission
line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7, 31(1): 6-11.
[27] 李勇伟,袁骏,赵全江,等.中国首条1000kV单回路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
30(1):117-126.
[28] LI Yong-wei, YUAN Jun, ZHAO Quan-jiang, etal.Design of the First 1000kV AC Single-circuit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0(1): 117-126.
[29] Zhu Jinglin. Analysi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Field for the Buildings Under the High Voltage Overhead Lines
[J].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2009.
智能变电站就地智能设备电磁骚扰水平分析

嵇建飞 1,袁宇波 1
(1. 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

摘要: 变电站二次回路处在一个强电磁环境中,而智能设备会受到电磁骚扰信号的影响,同时随着智能
设备就地安装,其工作环境中的电磁骚扰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已有多起因变电站二次回路受到开关及
刀闸操作引起的干扰而导致智能设备运行异常的事故发生,因此研究变电站内的二次回路的电磁兼容
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某 500kV 变电站启动调试,5023,5041 开关分别投切 5917 线,5907 线时,测
录了 DC 直流电源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
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并对测得电磁暂态骚扰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最后将测得的电磁暂
态骚扰信号和 IEC61000-4-4 标准规定电快速瞬变脉冲和浪涌信号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电磁兼容; 暂态骚扰; 抗干扰

0 引言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全面推进,变电站中的电磁兼容问题将更加突出[1-3]。2011 年,由于罗氏线圈电子
式互感器受到开关及刀闸操作产生的干扰导致波形异常,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 58 号补充文件规定:在电子式
互感器未完善前,新建变电站一律采用常规互感器配以合并单元实现模拟量就地数字化转换,利用光纤上传,
提高其可靠性。同时,随着变电站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控制对象越来越多,二次智能设备就
地布置成为趋势,但就地智能设备的工作方式、安装位置与分散式布置二次设备存在较大区别,就地智能设
备距离干扰源更近,导致其电磁干扰更强[5-9]。本文测录了某 500kV 智能变电站开关操作产生的传导暂态骚扰
波形,分析了暂态骚扰信号的幅度和时频特性,并将测录的暂态骚扰信号与 IEC60044-4 标准规定的信号进行
比较分析。

1 变电站概况
某 500kV 变电站,使用 GIS 组合电器,采用 3/2 接线方式,配置两台主变,四条出线(见图 1)。该变电
站断路器采用 ABB 的 SF6 断路器,型号为 HPL550B2,不带合闸电阻。某日,该 500kV 变电站启动调试,在
5023,5041 开关分别投切 5917 线,5907 线时,测录开关操作产生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

图 1 某 500kV 变电站一次接线图
2 测录分析电磁暂态信号
为了定量分析合并单元受到的电磁骚扰强度,测录开关操作时产生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如图 2 所示,
测录地点选择在就地端子箱,智能设备安装于就地端子箱,CT 二次线缆,PT 二次侧线缆,直流电源线引到
就地端子箱内部的端子排上。测录示波器采样频率 1.25GSa/s,带宽 350MHz,存储深度 4Mpts。高压衰减棒
选用 PINTECH 公司的 HVP-15HF 高压衰减棒,具体参数如下:量程 DC 为 0-15kV,AC 为 0-30kV;信噪比
在 1MHz 时,大于等于 50dB;DIVISION RATIO 为 1:1000;输入阻抗为 100MΩ;输入容抗为 3.0pF。电流探
头选用 PINTECH 公司的 DK-1400 型柔性电流探头,具体参数如下:输入阻抗为 100kΩ,灵敏度为 5mv/1A。
差分探头选用 PINTECH 公司的 PT-8110 差分探头,带宽 100MHz,输入阻抗 4MΩ,输入容抗 7pF,衰减比例
1:1000。测录了开关操作时传导到 CT 二次侧线缆,直流电源线缆,PT 二次侧线缆中的暂态骚扰信号。

(a)示意图 (b)实物图
图 2 测录电磁暂态骚扰信号
2.1 5023 开关操作
5023 开关投切 5917 线试验前接线方式如图 1 所示。5022,5023 开关热备用状态,1 号主变,2 号主变运
行状态。当 5023 开关操作时,测得的 DC 直流电源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
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如图 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直流电源(差模干扰)通
道骚扰信号最大峰峰值约为 1700V,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骚扰信号峰峰值约为 900A,CT 二次侧 A 相电
压通道骚扰信号峰峰值约为 4500V,VT 二次侧电压通道骚扰信号峰峰值约为 6000V。

 
 
图 3 5023 开关操作时,测录的各通道电磁暂态骚扰信号时域波形 
前面分析了开关操作产生的电磁暂态骚扰时域波形特征。通常傅里叶变换可以用来分析信号的频谱特性,
但是傅里叶变换只提供了有哪些频率成份的信息,却没有提供时间信息。开关操作瞬间产生的电磁骚扰信号
是一暂态信号,波形变化较快,若用傅里叶变换来分析此信号,则只能观察整段时间内的频谱特性,无法分
析信号的时频联合特征,而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可以同时提供信号的频率
和时间信息[4]。

 
直流电源(差模干扰)                                      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 

 
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                                      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 
图 4 5023 开关操作时,测录的各通道电磁暂态骚扰信号时频谱图 
图 4 是 5023 开关操作时,测录的各通道电磁暂态骚扰信号时频谱图。图中横坐标代表信号频率,纵坐标
代表信号持续时间,填充颜色代表信号的功率谱强度。从时频谱图上可以看出,DC 直流电源通道, CT 二次
侧 A 相电压通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的时频谱图比较相似。在刀闸操作后的 1us
内,波形较强,频率主要分布在 0Hz 至 40MHz。对于 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连续间断出现若干串较强的
脉冲,脉冲频率从 0Hz 到 20MHz。

2.2 5041 开关操作


图 5 5041 开关投切 5622 线试验前接线方式
5041 开关投切 5622 线试验前接线方式如图 5 所示。5041、5042 开关热备用状态,1 号主变,2 号主变运
行状态。当 5023 开关操作时,测得的 DC 直流电源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
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如图 5 所示。

图 5 5041 开关操作时,测录的各通道电磁暂态骚扰信号时域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直流电源(差模干扰)通道骚扰信号最大峰峰值约为 2000V,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
道骚扰信号峰峰值约为 1300A,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骚扰信号峰峰值约为 3700V,VT 二次侧电压通道骚
扰信号峰峰值约为 4700V。
 
直流电源(差模干扰)                                    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 
 

 
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                                          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 
图 6 5041 开关操作时,测录的各通道电磁暂态骚扰信号时频谱图 
图 6 是 5041 开关操作时,测录的各通道电磁暂态骚扰信号时频谱图。从时频谱图上可以看出 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的时频谱图比较相似。在开关操作后的 1us 内,
波形较强,频率主要分布在 0Hz 至 40MHz。直流电源通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频率主要分布在 20MHz 至
150MHz。对于 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连续间断出现若干串较强的脉冲,脉冲频率从 0Hz 到 20MHz。

3 IEC61000-4 电磁兼容标准
IEC61000-4-4 标准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信号和浪涌(冲击)信号做了规定。
   
(a)  电快速瞬变脉冲      (b)浪涌(冲击)信号 
图 4  电快速瞬变和浪涌(冲击)信号单个脉冲典型波形 
图 4(a)是 IEC61000-4-4 标准规定的电快速瞬变信号单个脉冲典型波形。典型的电快速瞬变信号是双指数
脉冲,上升时间是 5(1±30%)ns,持续时间是 50(1±30%)ns,当负载为 1000Ω 时,输出最大开路电压峰值为 4kV,
测得电压峰值为 4(1±20%)kV。
图 4(b)是 IEC61000-4-5 标准规定的浪涌(冲击)信号单个脉冲典型波形,T1 是波前时间,T2 是半峰值时间。
浪涌波形发生器分为两种,对于连接到对称通信线的端口,应使用 10/700us 组合波发生器,波前时间 T1 为
10(1±30%)us,半峰值时间为 700(1±20%)us;对于连接到电源线和短距离信号互连线的端口,应使用 1.2/50us
组合波发生器,波前时间 T1 为 1.2(1±30%)us,半峰值时间为 50(1±20%)us。试验严酷等级分为 IV 个等级,
当试验等级取最高第 IV 等级时,开路电压峰值为 4(1±10%)kV。
由前面的测录结果可知,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骚扰信号峰峰值大于
IEC61000-4-4 标准规定的 IV 级电快速瞬变脉冲峰值和 IEC61000-4-5 标准规定的 IV 级浪涌(冲击)信号峰值。

4 结论
在该 500kV 变电站启动调试,5023,5041 开关分别投切 5917 线,5907 线时,测录了 DC 直流电源通道,
CT 二次侧 A 相电流通道,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并对测
得电磁暂态骚扰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最后将测得的电磁暂态骚扰信号和 IEC61000-4-4 标准规定电
快速瞬变脉冲和浪涌信号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如下:
1. CT、VT 回路在现场一次设备带电操作过程中,会引入强烈的电磁干扰,该干扰波形可能通过 CT、VT
走线耦合入装置,从而影响装置正常运行;
2. 从分析测录的电磁骚扰信号的结果看,电压通道的暂态骚扰信号波形变化较快,而电流通道的骚扰信号
变化比较缓慢。对于电压通道的骚扰信号,在刀闸操作后的 1us 内,波形较强,频率主要分布在 0Hz 至 40MHz。
对于电流通道的骚扰信号,在开关操作后,连续间断出现若干串较强的脉冲,脉冲频率从 0Hz 到 20MHz;
3. 由测录结果可知,C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VT 二次侧 A 相电压通道骚扰信号峰值大于 IEC61000-4-4
标准规定的 IV 级电快速瞬变脉冲峰值和 IEC61000-4-5 标准规定的 IV 级浪涌(冲击)信号峰值,因此建议在对
就地智能设备进行电磁兼容相关实验时,适当提高电磁兼容实验等级。
参 考 文 献
[1] 汤磊,变电站二次回路抗干扰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Tang Lei, Resaerch on Anti-interference in Secondary Circuit of Substations,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9.4
[2] 窦慧,变电站电磁干扰对二次电缆的耦合的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Dou Hui,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Coupling to Secondary Cable in Subst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10.4
[3] 冯子韬,变电站二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的评估,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Feng Zitao, Evaluation on EM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condary Equipment in Subst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2008.5
[4] L.科恩,时频分析:理论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Leon Cohen, Time-Frequency Analysis-Thesis and Application,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张卫东,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
Zhang Weidong, Research on Switching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Substation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PH.D. Thesis,2003.1
[6] 卢斌先,变电站开关瞬态场干扰耦合机理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2
Lu Binxian, Research 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Switching Field Transient in Substatio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PH.D. Thesis,2006.12
[7] 张重远,梁贵书,崔 翔,吴茂林,GIS 隔离开关操作对二次设备的影响,高电压技术,Vo l. 28 No. 2, 2002
Zhang Chongyuan, Liang Guishu,etc, The Effects of Operations of the Disconnector Switch on the Secondary Circuits in Gas
Insulated Substations, High Vlotage Engineering Vol.28, No.2, 2002.2
[8] 巩学海,何金良,变电所二次系统电磁兼容抗扰度指标分析,高电压技术,Vol . 34 No. 11, 2008.11
Gong Xuehai, He Jingliang, Analysi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 ity Immunity Indexes for Secondary Systems of Substation,
High Vlotage Engineering, Vol.34, No.11, Nov., 2008
[9] 卢斌先,王泽忠,李成榕,丁立健,王伟,王景春,500kV 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场测量与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ol.24,
No.4, 2004.4
[10] Lu Binxian, Wang Zezhong, Li Chengrong, Measurements and Research of Switching Operation Transient,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Vol.24, No.4, 2004.4
嵇建飞(1982—),男,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E-mail:jijianfeisgcc@163.com
袁宇波(1975—),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E-mail:yyb97104@sina.com
智能终端温度采集回路电磁兼容设计
余华武 刘佰川

南京国电南自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

THE EMC DESIGNS OF TEMPERATURE COLLECTING CIRCUITS IN


INTELLIGENT TERMINAL
Yu Huawu,Liu Baichuan

Nanjing SA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 Ltd., Jiangsu Nanjing 211100

摘要:提出用于智能终端的两种温度测量的基本电路,一种基于隔离运放对现场电阻温度探测器(RTD)进行模拟

信号转换隔离再进行模数转换,另一种基于先模数转换再进行串行数字隔离。从接线形式、测量精度和抗干扰防护

难度等方面分析了两种基本电路的特点。对基于隔离运放的测温电路,采用对地电容、二极管限幅和阻容滤波、软

件滤波等措施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对基于数字隔离的测温电路,重点在于浪涌干扰的防护上,采用了差模压敏

电阻、多级硬件滤波、差模 TVS 器件,以及二极管限幅、电阻限能和软件滤波等抗干扰措施。改进电路通过了严酷

的多项抗干扰试验,满足预期的测量精度要求。

ABSTRACT: Two types of basic circuit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are proposed to apply in intelligent terminals. The first

is based on isolating amplifier, by converting and isolating analog signal of the field 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 (RTD) ,

and then taking analog-to-digital converting. The second is based on analog-to-digital converting first, and then isolating

serial digital sign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basic circuits from aspects of wiring form,

measurement accuracy, and the difficulty of anti-interference defence, etc. Th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measuring

temperature circuits based on isolating amplifier is improved by adopting measures of earthed capacitors, amplitude limiting

diodes, RC filters and software filters, etc. For the measuring temperature circuits based on digital isolating, the key point is

on the defence of surge intererence, and this paper adopts anti-interference measures by adding voltage sensitive resistors in

differential mode, multistage hardware filters, TVS in differential mode, amplitude limiting diodes, energy limiting resistors,

software filters, and so on. The improved circuits have passed through several severe interference tests, and have met the

expectant accuracy requirements.


关键词:智能终端;电阻温度探测器;温度采集;抗干扰;电磁兼容;电快速瞬变;浪涌

KEY WORDS: intelligent terminal;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RTD);temperature data acquisition;anti-interferenc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EFT);surge

1.引言
IEC 61850 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为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三层结构,过程层是智能变电
站区别于常规变电站的亮点之一。智能变电站在国内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作为智能变电站过程层
重要设备之一的智能终端装置也得到大量应用。智能终端可配合断路器、变压器等传统一次设备,
实现其智能化要求。智能终端主要完成一次设备和就地智能控制柜的开关状态、温度、湿度和压力
等数据采集与转发,并完成测控、保护单元经 GOOSE 网络下发的分、合闸命令。由于保护跳闸通过
智能终端实现,因此对智能终端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
Q/GDW 428《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中对智能终端的电磁兼容性能都按高等级要求,静
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都要求达到 IV 级(对于弱电采集回路,干扰电压减半)。智能终
端中的常规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通信端口、电源端口在电磁兼容设计方面与常规保护控制装
置基本相同。由于需要监测来自其他传感器的直流小信号,变压器油温、绕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的
[1]
电阻温度探测测器(RTD) 信号,因此还需要设计相应 4-20mA/0-5V 直流(DC)或温度采集电路,
[2]
并满足相关电磁兼容性能要求。RTD 温度采集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外挂变送器 将 RTD 信号转换
为直流小信号输入到智能终端的 DC 采集回路;另一种方法是智能终端直接接入 RTD 信号,进行内部
转换和采集。由于外挂变送器已将现场的干扰进行过滤和泄放,因此这种方式对智能终端的温度采
集回路(通过直流输入)的干扰冲击较小,但成本和空间占用稍大。而直接采集 RTD 信号则成本较
低,总体空间占用较小,但需要对信号输入回路的抗干扰进行充分设计。本文研究直接 RTD 采集的
技术,并通过电磁兼容设计满足智能变电站的高等级电磁兼容要求。
2.RTD 采集基本电路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是利用纯金属、合金或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进行温度转换的。
最常见的热电阻是铂电阻和铜电阻,铂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200~630.74℃范围内接近于线性。
铂电阻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通常用作标准温度计,它的长时间稳定复现性可达到 10-4K。在
测温精度要求不高,且测温范围比较小的情况下,可采用铜电阻做成热电阻材料代替铂电阻。在-50~
150℃的温度范围内,铜电阻与温度成线性关系。铜热电阻和铂电阻相比具有温度系数大价格低,而
[3]
且易于提纯等优点,但存在电阻率小,热惯性也大,机械强度差等缺点 。智能变电站中测量变压
器油温和环境温度的热电阻 RTD 通常与智能控制柜中的智能终端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需要有引线。
二线制测量精度较低,三线制通过与电桥配套使用,可以较好的消除引线电阻的影响。四线制可以
完全消除引线的电阻影响,主要用于高精度的温度检测。智能变电站中通常采用 Ptl00 型铂电阻和
三线或四线制接线方式,其采集精度要求为 0.5℃或 1℃。
实现RTD采集的电路方法较多,但对于智能终端应用来说,隔离电路是必须的。图1是采用自制
[4,5]
恒流源 施加到外部RTD电阻(R1)上,然后通过U1的隔离运放实现模拟隔离,再经U3放大后给ADC
进行采样的。这个基本电路用于一般测量没有问题,但用于智能终端,则不能通过严酷的EMC试验,
还需要进行EMC改进。
R6

1mA U5 R5
Rref GND1
GND1
U2 C5
5 4
TRIM GND
6 3 C4
VOUT NC
U4 7 2 R9 GND1
NC VIN
8 1
R4 R3 TP TP
VCC1
RTD1 ADR421
VCC1 U3
R1 C3
GND1 To_ADC
RTD2 R2
U1
C2
1 8 R7
2 7
RTD3
3 6
4 5 R8 R10
RTD4
HCPL7800
GND1
C6

图1 恒流源加隔离运放测温方案
图1方法的测温精度因受到隔离运放和电阻精度等影响,在智能终端全工况范围内测量精度一般
只能达到1℃,而且图1的方法只在4线制时精度较高,在常用的3线制时,精度会受到连接电缆电阻
的影响。在测量多路温度时,4线制要占用较多的端子。图1的RTD驱动恒流源主要由U2、U4和U5形成,
由于采样值有强大的CPU进行计算处理,为了降低成本,可以直接用U2的电压源串联电阻,形成近似
电流源,而由此带来的变化影响可用CPU运算来进行修正,这样也可以得到1℃的测温精度。
[6]
为了得到更高测温精度,图2采用专用测温芯片,其支持3线制RTD接线 ,在智能终端全工况范
围内测量精度可达0.5℃或更优。
图2中K1C~K3D是光继电器,用于切换多路RTD接入。U1是自带双恒流源的专用测温芯片。专用
测温芯片与外部RTD电阻是没有隔离的,U2是用于隔离外部电路与内部主电路的数字隔离芯片,将隔
离后的SPI信号连接CPU进行温度采样值的读取。图2的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由于测温芯片未经隔离
与外部RTD连接,因此其抗干扰防护是一个难点。图2中C1~C3、C11~C15是抗干扰容,用于泄放来
自外引线上的传导干扰。图2方法在较好的电磁环境下可以正常工作,但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会出
现测量波动或测温芯片损坏。
3.电压源加隔离运放测温电路 EMC 改进
前面已述图1的恒流源可以用电压源代替,配合软件校正达到预期精度,见图3的U2、R4和R5,
其中R4取100Ω,R5取2.3kΩ,考虑RTD电阻R1阻值在几十Ω到一百多Ω,因此可以将电流控制在1mA
左右。图1的RTD采集电路已经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但在智能终端使用环境下有可能遭受较强电磁
干扰而采样异常,甚至损坏U1(HCPL7800)芯片。其中R2、C2阻容滤波可以对电快速瞬变和浪涌等
传导干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直接对芯线施加2kV电快速瞬变、1kV差模浪涌干扰以及2kV共模浪
涌干扰时,采样系统都有异常数据,有时甚至发生U1击穿损坏。
K1D
A
7 8 Iout1
7 8 +5VA +5VA +5VA +5V
C11

K1C C21 C22 C23 C24


B AGND
R1 6 5 Ain+ R24
6 5 AGND U1 AGND R23 AGND
C1 C12 13 14
AVDD DVDD U2
K2D 5 16 1
A AGND 6 AIN1+ VDD2 VDD1
7 8 Ain- AIN1- 15 14 3 SPI_CS
7 8 Ain+ 7 DOUT/RDY 16 13 VOA VIA 4 MOSI
C2 C13 Ain- 8 AIN2+ DIN 1 12 VOB VIB 5 SCLK
AIN2- SCLK 3 VOC VIC 7
K2C Iout2 11 CS 2 VE1
B AGND Iout1 4 IOUT2 CLK 11 6 MISO
6 5 Iout2 IOUT1 10 VID VOD
6 5 REF 9 12 VE2
C14 10 REFIN+/AIN3+ GND R22 15 2
R21 REFIN-/AIN3- 9 GND2 GND1 8
K3D GND2 GND1
A AGND AD7793BRUZ ADuM1401ARWZ
8 7 REF
8 7
C3 C15
AGND AGND AGND

AGND

图2 专用测温芯片加串行隔离测温方案
从图1中可以看出,RTD3和RTD4两根从现场接入的芯线未经任何阻尼或干扰泄放就直接连接至
U1,这样当强干扰电磁环境下,有可能造成隔离运放输入端遭受骚扰而出现错误采样;甚至可能造
成U1的3、4引脚间电压差过大,从而击穿损坏U1。从芯片技术资料来看,若HCPL7800的3、4引脚间
的电压差达到800mV以上,有可能使芯片进入测试模式,甚至损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U1的3、4引脚
间电压小于800mV。
D2 D3
GND1
GND1 VCC1 C7
U2
5 4
R4 R5 TRIM GND
RTD1 6 3 C6 R8 GND1
VOUT NC
7 2
C4 NC VIN
C5 8 1
TP TP
GND1 VCC1
D4 ADR421
R1 VCC1 C8 U3
RTD2 R3 To_ADC
GND1
U1
1 8 R6
D1
C2 C3 2 7
RTD3
3 6
4 5 R7 R9
D5 D6 HCPL7800
RTD4
R2
C1 GND1 C8
EARTH

图3 电压源加隔离运放改进测温方案
参见图3,为了保护U1,在RTD3和RTD4之间用两个反向二极管进行钳位,以防止外部引线耦合过
电压而损伤U1。另外,为了泄放外面的干扰,可以在RTD4信号线上对大地并一个高压电容。为了阻
尼干扰,削弱浪涌能量对芯片的损伤,可在RTD3信号线上串联一个10Ω电阻。为了减小差模干扰对
芯片的损伤和对运放精度的影响,在RTD2、RTD3信号线间并联一个反向二极管或稳压管。图3中D2
和D3用于防止外部浪涌过电压干扰电压源正常工作以及保护电压源免受损伤,C4、C5配合R4、R5起
到滤波作用,以滤除来自外引线传导进来的瞬变、振荡波和浪涌等干扰,保持电压源在干扰下的稳
定输出。图3为改进后的电压源加隔离运放的电路,该电路能够顺利通过各种干扰试验。在结合软件
平滑滤波下,在恶劣的电磁干扰下,也能保证需要的精度,其最坏测量数据如表1,满足1℃的精度
要求。
表 1 电压源加隔离运放测温方案的温度采集数据
实际温度 ℃ RTD 电阻值 Ω 测量温度 ℃ 测量误差 ℃
-30 88.22 -30 0
-20 92.16 -20.8 -0.8
-10 96.09 -10.6 -0.6
0 100 0.4 0.4
20 107.79 19.3 -0.7
60 123.24 59.8 -0.2
120 146.07 120 0

4.专用测温芯片加串行隔离测温电路的改进
为了提高温度测量精确度,拟采用图2的专用测温芯片原理的电路。但该电路原理的最大难点是
如何防护直接与外引线相连的AD7793专用测温芯片(U1)。一种做法是在智能终端的RTD测量入口的
3根信号线上分别对地并联共模低电压压敏电阻,同时辅助串联磁珠和并联对地电容泄放干扰,以及
并联差模压敏电阻和TVS对差模干扰进行限制。这种方法将外部引入的干扰信号直接降低到几十伏的
很小范围,然后再进行TVS钳位和电容滤波,即可满足EMC要求。RTD是无源信号,这种用法虽然没有
太大问题,但在对装置RTD回路进行500V耐压测试时则无法满足。因此,最好能够设计一种防护电路,
既满足EMC要求,又满足安规要求。
图4是经过多重防护设计的专用测温芯片电路。U1右侧的串行隔离芯片同图2中U2相关电路,此
处省略。考虑耐压要求,图4中未设置入口共模低电压压敏电阻,而若为了满足500V耐压,选择电压
高于800V的压敏电阻,对关键抗干扰性能作用又不大,因此,仅在入口处设置共模高压电容。入口
差模压敏电阻RV1、RV2可以取47V,或取压敏电压高一些的压敏电阻,可以提高压敏电阻寿命,也不
会对EMC有太大影响,因为差模并联的TVS可以进一步限制干扰电压,TVS可以取6.5V。由于U1各引脚
间电压只要超过数伏即可能损坏,因此必须充分钳位防护。图4中D5~D14就是用于将外部干扰电压
钳位在U1的工作电源范围内。R11~R15用于进一步阻尼和限制进入U1的干扰能量,以防止损坏U1,
为了不影响测温精度,初步选用10Ω。
+5VA +5VA

K1D
A D5 D6
7 8 Iout1
7 8
C11 Ain+ R11

K1C
L1 L4 B AGND Ain- R12
R1 6 5 Ain+
6 5 +5VA
C1 C4 D1 C12
D7 D8
RV1 K2D C21
L2 L5 A AGND
7 8 Ain-
7 8 +5VA +5VA +5VA U1
C2 C5 C13 AGND 13 14
AGND AGND AVDD DVDD
RV2 K2C 5
D2 AGND D9 D10 D11 6 AIN1+
B AIN1-
6 5 Iout2 15
6 5 7 DOUT/RDY 16
C14 8 AIN2+ DIN 1
AIN2- SCLK 3
K3D Iout2 R13 11 CS 2
L3 L6 AGND Iout1 R14 4 IOUT2 CLK
A IOUT1
8 7 REF
8 7 REF R15 9 12
C3 C6 C15 10 REFIN+/AIN3+ GND
REFIN-/AIN3-
D12 D13 D14 R16
AGND AD7793BRUZ

AGND AGND AGND AGND

图4 专用测温芯片加串行隔离测温改进方案
由于干扰很容易入侵U1,因此设计了多级滤波、限幅等干扰抑制电路。第一级是差模RV1和RV2,
共模C1~ C3;第二级是阻尼磁珠L1~L3,共模对地电容C4~C6;第三级是阻尼磁珠L4~L6,差模TVS
D1~D2;第四级是具有开关隔断或阻尼的K1C~K3D,以及共模电容C11~C15,限幅二极管D5~D14;
第五级是阻尼电阻R11~R15。经过初步试验,以上多级抗干扰去掉任一级,都会导致浪涌试验失败。
其中L1~L6若使用电阻,对保护U1免受损伤是有用的,但若电阻功率较小,电阻容易损坏,电阻功
率大,又影响PCB空间。而且使用电阻会影响干扰下的测温精度。
由于只有浪涌试验最难通过,其他干扰试验已初步测试通过,因此下面先以浪涌干扰为主要解
决对象。考虑智能终端的电磁环境以及重要性,虽然产品要求现场采用单独屏蔽电缆接入每路温度
传感器,但一些检测中心不采用对屏蔽层施加浪涌的方法,而是采用耦合网络参数为40Ω和0.5uF
电容耦合的直接施加RTD芯线的方式。因此下面都是按这种严酷的方法进行浪涌试验。针对模件上原
理参数完全相同的两路测温回路进行浪涌试验,其中RV1、RV2取47V,C1~C6取4700pF,D1、D2取6.5V,
R11~R15取10Ω。浪涌试验结果见表2。
表 2 4700pF 和 10Ω参数的浪涌试验情况
受试回路 浪涌施加方式 试验电压(kV) 试验结果
L-PE:共模、线对地 1.8 测温芯片损坏(1.6kV 时通过)
第1路 N-PE:共模、线对地 2.0 -
L-N:差模 1.0 -
L-PE:共模、线对地 2.2 通过(2.4kV 时测温芯片损坏)
第2路 N-PE:共模、线对地 2.2 通过(2.4kV 时测温芯片损坏)
L-N:差模 1.2 通过
由表2可见,两路额定参数完全相同的两路测温回路的抗浪涌能力稍有差异。通过对比试验,验
证这种差异不是由于两路PCB的布局布线不同引起,而是C1~C3的电容离散差异引起,浪涌试验通过
的回路中C1~C3容值偏小约200pF。浪涌干扰波前时间为数us,但如果按MHz级谐振频率选取电容,
试验效果并不好。而且电容的自谐振频率不仅与电容的寄生电感等有关,而且还与过孔的寄生电感、
印刷导线的寄生电感等有关。在设计中,一般还需用试验的方法确定电容容量。根据两路测温的不
同浪涌表现,重新选取C1~C3为2200pF,其他器件参数不变,浪涌试验结果见表3。
表 3 2200pF 和 10Ω参数的浪涌试验情况
受试回路 浪涌施加方式 试验电压(kV) 试验结果
L-PE:共模、线对地 2.4 通过(2.6kV 时测温芯片损坏)
第1路 N-PE:共模、线对地 2.4 通过(2.6kV 时测温芯片损坏)
L-N:差模 1.4 通过
L-PE:共模、线对地 2.4 通过(2.6kV 时测温芯片损坏)
第2路 N-PE:共模、线对地 2.4 通过(2.6kV 时测温芯片损坏)
L-N:差模 1.4 通过
由表3可见现在浪涌试验的主要困难表现在共模干扰上,裕度只有20%,而差模浪涌至少有40%
裕度。由于不同浪涌设备的输出电压约有20%的差异,还要考虑抗干扰器件参数约有20%离散误差,
因此,本文设计上浪涌按40%的裕度考虑,即共模按通过2.8kV设计。但对C1~C6、L1~L6等器件参
数的调整,都不能达到这个裕度。进一步考虑降低浪涌能量对U1的影响。从原理上分析,增大R11~
R15电阻应该能够有效削弱浪涌能量。于是尝试增大R11~R15分别为33Ω、51Ω,但效果仍不大。继
续增大到110Ω,能够达到2.8kV共模浪涌时U1芯片不损坏,见表4。但这时在浪涌和瞬变干扰下,未
经平滑滤波的温度测量有时会有一定波动。于是采用每10点采样去掉最大最小值后,剩下8点采样取
平均,经严格测试都可满足精度和响应时间要求。
表 4 2200pF 和 110Ω参数的浪涌试验情况
受试回路 浪涌施加方式 试验电压(kV) 试验结果
L-PE:共模、线对地 2.8
第1路 N-PE:共模、线对地 2.8
L-N:差模 1.4 通过,满足 0.5℃精度
L-PE:共模、线对地 2.8 要求
第2路 N-PE:共模、线对地 2.8
L-N:差模 1.4

最终经过改进的图4电路,C1~C3取2200pF,C4~C6取4700pF,R11~R15取110Ω。该电路温度
测试数据如表5,完全达到0.5℃的要求,甚至更优。在解决浪涌干扰后,重新验证电快速瞬变/脉冲
群(增加20%裕度),阻尼振荡波,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都能通过干扰试验。重新验证绝缘,冲
击电压(增加10%裕度),介质强度(增加10%裕度),也都满足要求。
表 5 专用测温芯片加串行隔离方案的温度采集数据
实际温度 ℃ RTD 电阻值 Ω 测量温度 ℃ 测量误差 ℃

-60.366 76.182 -60.496 -0.130


-19.987 92.165 -20.023 -0.036
0.299 100.117 0.287 -0.012
18.249 107.113 18.207 -0.042
59.600 123.113 59.676 0.076
99.061 138.149 99.089 0.028
138.800 153.141 138.853 0.053
160.134 161.104 160.298 0.164

5.结语
本文针对智能终端提出两种测温电路,并进行 EMC 改进,以同时满足安规要求和抗干扰要求。
从测温回路的干扰能量泄放和阻尼等方面分析解决抗干扰措施,并通过试验验证,确认 EMC 改进电
路达到预期性能要求。由于干扰信号的路径往往比较复杂,很难精确定量分析,但通过电磁干扰机
理的定性分析,结合试验手段,也完全能够得到较好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但是,在解决过程中,
要根据干扰信号频率、能量等级和干扰现象,调整并选取合适参数的抗干扰器件以及采用合适的软
件滤波算法。本文提出的测温电路 EMC 改进方法,对其他类似回路抗干扰也有借鉴意义,但所给出
的具体抗干扰电路及器件参数与性能指标和成本有关,并不是唯一的,也可以进一步探讨更优的解
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 云 峰 ,王 成 端 ,唐 述 宏 ,等 . 二 种 铂 电 阻 4~ 20mA 电 流 变 送 器 电 路 [J]. 传 感 器 技 术 ,
2000,19(1):39-40.
MA Yunfeng, WANG Chengduan, TANG Shuhong, etc. Two circuits of 4~20mA current
transmitter for platinum RTD[J]. JOURNAL OF TRANSDUCER TECHNOLOGY, 2000,19(1):
39-40.
[2] 张 雷 杰 , 章 洁 平 . 宽 量 程 高 精 度 铂 电 阻 温 度 变 送 器 设 计 [J]. 导 弹 与 航 天 运 载 技 术 ,
2010,308(4):54-57.
ZHANG Leijie, ZHANG Jieping. Design of Temperature Transducer with Wide Range and
High Precision[J]. 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 2010,308(4):54-57.
[3] 朱晓旭,周修文. 温度传感器[J]. 电子测试, 2013,(5):44-45.
ZHU Xiaoxu, ZHOU Xiuwen. Temperature sensor[J]. Electronic test, 2013, (5):44-45.
[4] 姜硕,李慧,孙大成. 一种程控标准电流源设计[J]. 微处理机, 2013,34(3):16-17.
JIANG Shuo, LI Hui, SUN Dacheng. Design on Programmable Standard Current Source[J].
MICROPROCESSORS, 2013,34(3):16-17.
[5] 肖站,国海峰. 高精度 RTD 温度检测系统设计[J]. 电工电气, 2009,(4):56-58.
XIAO Zhan, GUO Haifeng. System Design for High Precision RTD Temperature Detection
[J]. ELECTROTECHNICS ELECTRIC, 2009,(4):56-58.
[6] 徐兵. 远方测温装置测量误差及其现场校验[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7,34(1):40-42.
XU Bing. A fa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rror and
check the Scene[J].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IQUE, 2007,34(1):40-42.

作者简介:

余华武(1970.3),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产品开发,yuhuawujz@126.com。

刘佰川(1982.3),本科,工程师,从事嵌入式硬件产品开发。
交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对高铁接触网危险影响的规律研究 
郭剑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92)

摘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对高铁牵引系统危险影响程度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线路高度、地线参数、接
地装置参数、土壤电阻率、高铁对地高度、输电线路与高铁的相对位置关系、接近距离、交叉角度等。本
文计算分析交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牵引系统上产生的电位分布特点,而后针对高铁线路上受到危
险影响最严重的位置,分析其危险影响程度与输电线路和高铁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哪些参数对
输电线路和高铁之间的防护距离影响明显,在计算防护距离时应重点考虑。
关键词:交流输电线路;雷击;高铁;危险影响;

Dangerous effect of High-speed railway catenary from AC transmission lines under lightning strike

GUO Jian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The dangerous effects of high-speed railway catenary from AC transmission lines under lightning strike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catenary is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angerous effects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the factors of transmission lines and
high-speed railway a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which parameter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rotection distance.
Keyword: AC transmission lines; lightning strike; high-speed railway; dangerous effect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电力输送能力和铁路运输能力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交流输电线路与高速
[1]
铁路线路平行接近和交叉跨越架设的情况难以避免 。
交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有可能对邻近的高铁线路产生电磁影响。高速铁路牵引系统属于强电系统,
邻近的交流输电线路对其可能产生的电磁影响主要是针对其绝缘的影响,即交流输电线路在某些运行状态
下,可能导致的高铁牵引设施的电位变化,从而造成绝缘击穿。对于高铁线路来说,涉及范围最广的设施
是牵引接触网,也是最受关注的铁路设施。
本文将针对高铁牵引接触网(包括接触线和正馈线)的绝缘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分析输电线路遭受雷
击时在高铁牵引系统上产生的电位分布特点,而后针对高铁线路上受到危险影响最严重的位置,分析其危
险影响程度与输电线路高度、地线参数、接地装置参数、土壤电阻率,以及高铁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从
而确定哪些参数对输电线路和高铁之间的防护距离影响明显,为后续计算防护距离需重点考虑的参数提供
参考。

1.计算参数 

1.1 电力线路参数

           
(a) 酒杯塔 (b) 猫头塔 (c) 同塔双回 (d)杆塔接地装置 
图 1 不同塔型导线排列方式及杆塔接地装置示意图
本文中采用 500kV 交流线路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其不同排列方式下的示意图见图 1,具体参数列于表
1。在本文后续计算中,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用本节所列计算参数。 

表 1 不同塔型交流输电线路典型参数
500
电压等级,kV
酒杯塔 猫头塔 鼓型塔
型号 LGJ400/35
导线 分裂数 4
分裂间距,mm 450
普通地线 GJ-100
地线
OPGW 地线 OPGW-150
a,m 17.6 10.5 20.4
b,m 21 14 15
c,m / / 20
塔头尺寸 d,m / / 16.4
H1,m 11 15 29
H2,m / 8.4 22
H3,m / / 10.6
接地 S,m 15 15 15
装置 D,m 根据土壤电阻率确定
杆塔档距,m 450
导线对地平均高度,m 20

1.2 高铁牵引网主要参数
按架设类型分,高速铁路主要包括路基式、路堑式、隧道式、桥梁式。每种型式的高速铁路断面均不
相同,且同一种型式的高速铁路,在不同设计速度、有砟或无砟、硬质地面或非硬质地面等不同条件下,
断面布置也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这些差异与电力线路到高速铁路的距离、高差等参数相比,近似可忽略
不计。例如,在设计最高时速分别为 300km/h 和 350km/h 时,无砟双线轨道路基面宽度分别为 13.4m 和
13.6m,有砟双线轨道路基面宽度分别为 13.6m 和 13.8m;无砟和有砟轨道双线路基横断面中接触网到正馈
线距离分别为 4.3m 和 4.4m[2‐4]。综上所述,没有必要针对每一种高铁类型进行仿真计算。本文将针对一种
典型的桥梁式无砟双线轨道进行建模。 
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5]中的相关规定,本文在计算模型中设定如下:上下行轨道中心线之间的距
离(线间距)设定为 5m;轨顶高于路基面 0.3m;接触网位于铁轨中心线正上方,高于路基面 5.6m;承力
索位于接触网正上方 1.6m;正馈线位于接触网外侧 4.3m,高于路基面 6.6m;保护线位于接触网外侧 3.3m,
高于路基面 5.6m;接触网和正馈线采用铜合金导线,电阻率取 1.786×10‐8Ω∙m,截面为 150mm2;保护线
为铝绞线,半径为 4.7mm[6];钢轨为 60kg 钢轨,其 50Hz 下的纵向阻抗约为 0.57Ω/km;道渣电阻为 2Ω∙km。
在模型的两端用电容等效 AT 变压器。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模型中设定电容值为 1000pF。 

2.计算结果 

2.1 交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接触网上产生的电压波形及分布规律
设定一条 500kV 单回水平排列方式输电线路平行接近高铁,桥面对地高度设定为 10m。输电线路铁塔
接地装置(方框最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的水平距离为 30m。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土壤电阻
率 100Ωm。 
图 2 至图 6 给出了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正馈线、接触线及综合地线上距离输电线路雷击点最
近位置处的电位波形,以及正馈线及接触线分别与综合地线之间的电位差。从图中可以看出, 
(1)不论正馈线电位、接触线电位、综合地线电位,还是它们之间的电位差,都呈现出振荡衰减的趋
势,峰值大约出现在 1μs 左右的位置,与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提出的雷电过电压波形的波头时间(1.2μs)相
似。 
(2)正馈线的电位与接触线的电位波形相似,其峰值高于综合地线的电位峰值。 
(3)由于正馈线、接触线和综合地线出现电位峰值的时刻不完全吻合,因此正馈线、接触线分别与综
合地线之间的电位差的峰值(276kV、242kV)大于它们各自峰值(396kV,395kV、264kV)之差。 
400 400

350 高铁正馈线距离雷击点最近 350


位置的电位波形 高铁接触线距离雷击点最近
300 300
位置的电位波形
250 250
电位(kV)

电位(kV)
200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0 20 40 60 80 100 0 20 40 60 80 100
-50 -50
t(μs) t(μs)
 
图 2 高铁正馈线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电位波形
图 3 高铁接触线线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电位波形
300 300

250 250

200
200 高铁综合地线距离雷击点最
近位置的电位波形
电位差(kV)

150
电位(kV)

150
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正馈
100 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波形
100
50
50
0
0 0 20 40 60 80 100
-50
0 20 40 60 80 100
-50 -100
t(μs) t(μs)
 
图 4 高铁综合地线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电位波形
图 5 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波形
250

200 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接触
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波形

150
电位差(kV)

100

50

0
0 20 40 60 80 100
-50
t(μs)
 
图 6 距离雷击点最近位置的接触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波形

图 7 至图 10 给出了在[‐5000m,5000m]范围内的正馈线、接触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峰值分布,以及
它们之间的电位差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高铁接触网上与雷击点相对应的位置
附近区域受到的危险影响最大。随着到雷击点距离的增大,雷电流在邻近高铁上产生的感应电压迅速衰减,
在 1km 之后基本衰减至稳定水平。此外,正馈线和综合地线的电位差最大值与接触线和综合地线的电位差
最大值相差不大,因此本节后续计算工作仅关注正馈线与综合地线之间的电位差。 
400
400
350 高铁接触线上的电位分布
35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
300
300
250
电位(kV)

250
电位(kV)

200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7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 图 8 高铁接触线上的电位分布
300 350 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 位差分布
250 300 高铁接触线与综合地线电
位差分布
200 250
电位(kV)

电位(kV)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9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 图 10 正馈线、接触线分别与综合地线的电位差沿线分布

2.2 高铁类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我国,高铁主要包括桥梁式、路基式、路堑式、隧道式 4 种类型。其中,桥梁式和路基式的轨道较
多,路堑式和隧道式的轨道较少。以京沪高铁为例, 桥梁长度约 1140km,占全线长度 86.5%;路基长度 162km,
占全线长度 12.3%;隧道长度约 16km,占全线长度 1.2%。此外,路堑式和隧道式的轨道相对位置较低,到
输电线路的距离较大,因此受到的感性耦合相对较低。因此,应重点分析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对于路基式
和桥梁式高铁电磁影响程度的差别。 
在本节计算模型中,500kV 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参数为表 1 中设定的参数。输电线路铁塔接地装置
(方框最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的水平距离为 30m。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土壤电阻率 100Ωm。
桥梁式高铁与路基式高铁取相同断面,但桥梁式高铁的对地高度比路基式高铁的对地高度高 10m。此外,
路基式高铁的接地主体主要是裸露于土壤并贯穿整条线路的综合地线,而桥梁式高铁的综合地线设置于桥
梁之上,并通过桥梁钢筋引至桥柱接地装置,因此其接地主体主要是桥梁支柱的接地体。 
图 11 至图 13 给出了平行邻近于桥梁式高铁的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5000m,5000m]范围内
的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以及二者电位差的分布。通过与图 11 至图 13 的比较可以看出,不论
是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还是二者电位差,桥梁式高铁受到的危险影响程度都大于相同条件下的
路基式高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式和桥梁式的对地高度不同。在本计算模型中,桥梁式高铁
的正馈线、接触网等导体的高度与输电线路地线的距离比路基式高铁的更近,导致其受到的感性耦合程度
更大。 
30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路基式)
4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路基式)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桥涵式)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桥涵式)
350 250
300
200
电位(kV)
电位(kV)

250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11 路基式和桥梁式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比较
图 12 路基式和桥梁式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比较
3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路基式)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桥涵式)
300

250
电位差(kV)

200

150

100

5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13 路基式和桥梁式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比较

2.3 雷击点位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高铁线路上每隔 10km 有一处 AT。在前几节的计算中,雷击点对应的高铁线路的位置均位于两个相
邻 AT 的中间,即到两侧的 AT 距离均为 5km。在本节将计算分析雷击点对应高铁线路的位置靠近一侧的 AT
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确定 AT 对于雷电流感应过电压的作用。 
输电线路采用 500kV 单回水平排列方式,参数为表 1 中设定的参数。输电线路铁塔接地装置(方框最
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的水平距离为 30m。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土壤电阻率 100Ωm。 
为避免铁路的长度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在计算模型中将铁路模型加以延长。图 14 至图 16 给出了不
同塔型的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的[‐15000m,5000m]范围内的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
布,以及二者电位差的分布。其中图 14 中输电线路模型的坐标范围为[‐2000m,2000m],雷击点位于 0m
坐标处;图 15 中输电线路模型的坐标范围为[‐4000m,0m],雷击点位于‐2000m 坐标处;图 16 中输电线路
模型的坐标范围为[‐7000m,‐3000m],雷击点位于‐5000m 坐标处,即正对着高铁线路上的一处 AT。从图中
可以看出, 
(1)随着雷击点相对铁路的位置发生改变,在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电位差
也发生位移。 
(2)从幅值上来看,当雷击点位于坐标为 0 和‐2000m 的位置时,正馈线上的电位峰值相差不大。当
雷击点坐标为‐5000(即正对 AT)时,正馈线上的电位峰值略有下降,说明 AT 的等效电容模型对感应过电
压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3)雷击点位置的改变基本不影响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峰值。 
(4)正馈线和综合地线之间的电位差峰值在雷击点位置不同时变化不大。相对来说,雷击点距离 AT
较远时计算结果略大。 
综上所述,AT 的存在对于雷电感应过电压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大。 
500 3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输电线路受
450 雷击位置坐标为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输电线路受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输电线路受 250 雷击位置坐标为0)
400 雷击位置坐标为-200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输电线路受
35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输电线路受 雷击位置坐标为-2000)
雷击位置坐标为-5000) 20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输电线路受
电位(kV)

电位(kV)

300 雷击位置坐标为-5000)

250 150
200
100
150
100
50
50
0 0
-15000 -12000 -9000 -6000 -3000 0 3000 -15000 -12000 -9000 -6000 -3000 0 3000
坐标(m) 坐标(m)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点坐标为 0 时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位分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2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点坐标为-2000 时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
位分布
3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300 (输电线路受雷击位置坐标为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250 (输电线路受雷击位置坐标为-2000)
电位差(kV)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200 (输电线路受雷击位置坐标为-5000)

150

100

50

0
-15000 -12000 -9000 -6000 -3000 0 3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3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点坐标为-5000 时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
位分布
2.4 地线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500 30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地线为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地线为
450 GJ150)
GJ15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地线为 25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地线为
400 GJ100)
GJ100)
350
200
电位(kV)

电位(kV)
300
250 150
200
100
15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17 不同地线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
图 18 不同地线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综合地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
3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地线为GJ150)
30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地线为GJ100)
250
电位差(kV)

200

150

100

5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19 不同地线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产生的电位差的沿线
分布

本节将计算分析输电线路地线参数对高铁接触网上产生的雷电过电压的影响。计算模型中 500kV 单回
水平排列输电线路参数为表 1 中设定的参数。输电线路铁塔接地装置(方框最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的水
平距离为 30m。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土壤电阻率 100Ωm。500kV 输电线路的两根地线中,
OPGW 地线保持不变,另一根地线分别采用 LBGJ150 和 LBGJ100。 
图 17 至图 19 给出了采用不同地线参数的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的[‐5000m,5000m]范围
内的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以及二者电位差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合理的地线参数变化
范围内,地线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 
2.5 接地装置的形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本节将计算分析输电线路接地装置形状对高铁接触网上产生的雷电过电压的影响。计算模型中 500kV
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参数为表 1 中设定的参数。输电线路铁塔接地装置(方框最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
的水平距离为 30m。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输电线路的接地装置采用两种形状,两种形状均为
方框加 4 根射线的结构。其中第一种形状为常规的射线向四个方向延伸的结构,第二种形状为“业”字形
结构,即去掉朝向铁路方向的射线,增加一根背向铁路的射线。 
400 30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业”型接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业”型接
地装置)
350 地装置)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普通形状接 25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普通形状接
地装置)
300 地装置)
200
电位(kV)
电位(kV)

250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20 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土
壤电阻率 100Ωm)
图 21 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综合地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土
壤电阻率 100Ωm)
30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6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业”型接
(“业”型接地装置)
地装置)
2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5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普通形状接
(普通形状接地装置) 地装置)
200 400
电位差(kV)

电位(kV)
150 300

100 200

50 10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22 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产生的电位
差的沿线分布(土壤电阻率 100Ωm)
图 23 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土壤
电阻率 1000Ωm)
3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45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业”型接 (“业”型接地装置)
地装置) 30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40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普通形状接 (普通形状接地装置)
350 地装置) 250

电位差(kV)
300
电位(kV)

200
250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24 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综合地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土
壤电阻率 1000Ωm)
图 25 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产生的电位
差的沿线分布(土壤电阻率 1000Ωm)
图 20 至图 22 给出了采用不同形状接地装置的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的[‐5000m,5000m]
范围内的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以及二者电位差的分布,该计算模型中土壤电阻率为 100Ωm。
从结果可以看出,改变接地装置形状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说明由于地中导体高频阻抗的影响,雷电流入
地后主要集中在接地装置的方框部分及射线的起始部分向土壤中散流。图 23 至图 25 还给出了在 1000Ωm
土壤电阻率下的计算结果,其结论与 100Ωm 土壤电阻率下的相同。可见,改变接地装置形状对于缓解输电
线路遭受雷击后对高铁接触网的危险影响方面帮助不大。 
2.6 导线排列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本节将计算分析不同导线排列方式对高铁接触网上产生的雷电过电压的影响。计算模型中 500kV 输电
线路参数为表 1 中设定的参数。输电线路铁塔接地装置(方框最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的水平距离为 30m。
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土壤电阻率 100Ωm。分别比较单回水平排列方式、单回三角排列方式、
同塔双回排列方式下的计算结果的差异。 
图 26 至图 28 给出了不同导线排列方式的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的[‐5000m,5000m]范围
内的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以及二者电位差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单回水平排列方式和单
回三角排列方式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相差不大,但明显小于同塔双回
输电线路的计算结果;三种导线排列方式下的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综合地线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相
差不大;在正馈线和综合地线的电位差方面,呈现与正馈线上感应过电压相同的规律。 
500 3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单回水平排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单回水平排
450 列输电线路) 列输电线路)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单回三角排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单回三角排
400 列输电线路)
250
列输电线路)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同塔双回排
35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同塔双回排
列输电线路) 200 列输电线路)
电位(kV)

电位(kV)
300
250 150
200
150 100

100
5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26 不同导线排列方式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
图 27 不同导线排列方式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综合地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
3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
30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单回三角排列输电线路)
2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电位差(kV)

(同塔双回排列输电线路)
200

150

100

5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28 不同导线排列方式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产生的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通过分析三种导线排列方式下的杆塔和地线分流发现,三种导线排列方式下的分流比例变化不大,而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地线对地高度明显高于单回输电线路的地线对地高度,因此其地线上的雷电流对高铁接
触网的感性耦合应当减小。出现如 26 中规律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杆塔高度变化后雷电流的波形发生变
化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杆塔高度抬高后增大了雷击点的对地阻抗,从而增大了地线上的对地电压,使得其
对高铁正馈线的容性耦合增大有关,具体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7 不同土壤电阻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本节将计算分析土壤电阻率对高铁接触网上产生的雷电过电压的影响。计算模型中 500kV 单回水平排
列输电线路参数为表 1 中设定的参数。输电线路铁塔接地装置(方框最近边)距离高铁正馈线的水平距离
为 30m。雷电流为 100kA,波形为 2.6/50μs。土壤电阻率分别为 100Ωm、500Ωm、1000Ωm。 
图 29 至图 31 给出了不同土壤电阻率下,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在高铁的[‐5000m,5000m]范围内
的正馈线、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以及二者电位差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大,
杆塔入地电流产生的阻性耦合明显增大,导致在高铁综合地线上的雷电过电压明显增大;但高铁正馈线上
的电位也随之迅速增大,致使二者电位差虽然也呈增大趋势,但增大幅度明显较小。从土壤电阻率 100Ωm
变化至 1000Ωm,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的电位差仅增大了 20kV 左右。 
6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土壤电阻率
100Ωm) 450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土壤电阻率
500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土壤电阻率 100Ωm)
400
500Ωm)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土壤电阻率
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分布(土壤电阻率 350 500Ωm)
400 1000Ωm) 高铁综合地线上的电位分布(土壤电阻率
电位(kV)

300 1000Ωm)
电位(kV)

300 250
200
200
150
100
100
50
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29 不同土壤电阻率下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
图 30 不同土壤电阻率下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综合地线上产生的电位分布
3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土壤电阻率100Ωm)
30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土壤电阻率500Ωm)
250 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电位差的沿线分布

电位差(kV)
(土壤电阻率1000Ωm)
200

150

100

50

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到距离雷击位置最近点的距离(m)
 
图 31 不同土壤电阻率下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与综合地线产生的电位差
的沿线分布

3.结论 

本文计算分析了交流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对邻近的高铁牵引网绝缘影响程度与线路高度、地线参数、
接地装置参数、土壤电阻率、高铁对地高度、输电线路与高铁的相对位置关系、接近距离、交叉角度等因
素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1)当邻近高铁的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高铁正馈线、接触线、综合地线上各点电位,以及它们之间的
电位差,都呈现出振荡衰减的趋势,峰值大约出现在 1μs 左右的位置;正馈线的电位与接触线的电位波形
相似,其峰值高于综合地线的电位峰值;正馈线和综合地线的电位差最大值与接触线和综合地线的电位差
最大值相差不大。
2)桥梁式高铁受到的危险影响程度都大于相同条件下的路基式高铁。
3)计算模型中 AT 的存在对于雷电感应过电压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大。 
4)在合理的地线参数变化范围内,地线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 
5)改变接地装置形状对于缓解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对高铁接触网的危险影响方面作用不大。 
6)单回水平排列方式和单回三角排列方式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在高铁正馈线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相
差不大,但明显小于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计算结果。在正馈线和综合地线的电位差方面,呈现与正馈线上
感应过电压相同的规律。 
7)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大,杆塔入地电流产生的阻性耦合明显增大,导致在高铁综合地线上的雷电过
电压明显增大;但高铁正馈线上的电位也随之迅速增大,致使二者电位差虽然也呈增大趋势,但增大幅度
明显较小。从土壤电阻率 100Ωm 变化至 1000Ωm,正馈线与综合地线的电位差仅增大了 20kV 左右。

郭剑 1979-,男,博士,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研究

参考文献: 

[1] 舒印彪,张文亮.特高压输电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1): 1‐6. 
[2] 林永顺。电气化铁道供变电技术:一次系统。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 李映红。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 TB_10020‐200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2009 
[5] TB 1062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2009 
[6] 林育艺,李芮仪,袁建声等。高速铁路牵引系统工频电场分析。电磁干扰专委会第十二届学
术会议,武汉,2012 
输电线路对高铁线路工频电场影响的分析
郑广龙 1,郭剑 2 
(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2;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2)

Analysis of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between AC Transmission Line and High Speed
Rail
Zheng Guang long1, Guo Jian2
(1.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2;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192)

摘 要:针对交流输电线路在高铁上方产生电场可能对铁路工作人员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 Ansoft 软件建立不同电压等级输


电线路与高速铁路仿真模型进行计算。依照 ICNIRP 导则对电磁辐射的暴露水平规定,对职业人员工频电场限制不应大于
10kV/m。通过改变单一变量的方法依据实际建设参数进行仿真计算,最后可以得出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在铁路上方产生最
大工频电场强度,符合相关限值要求。 
关键词:交流输电线路;高速铁路;工频电场限制 
Abstract:  Aimed  at  the  influence  on  railway  staffs  from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built  a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odel of transmission lines and high‐speed rail in Ansoft software. For rail staffs, the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field is 
10kV/m according to ICNIRP Guidelines. This paper uses changing the single variabl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lectric field between 
high speed rail and transmission lines in different voltage grades. The results meet the requirements.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high‐speed rail,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field

1 引言
交流输电线路邻近或跨越高速铁路时,会在高速铁路区域产生工频电场。巡线人员处于该电场中时,
若穿着绝缘较好的鞋,其身体表面会感应出电荷,当接触接地导体时,感应出的电荷会瞬间释放,造成暂
态电击。若该工频电场较高,则释放电荷产生的电击可能会造成明显疼痛感,影响其正常工作。
我国相关标准中未规定交流线路邻近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限值,可参考针对交流输电线
路在其他区域产生工频电场的限值规定。ICNIRP(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于 1998 年发布的暴露导则
[1]中建议针对职业/受控环境内的 50Hz 电场限值为 10kV/m;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国际电磁安全
委员会)标准[2]规定针对特定工程环境中 50Hz 电场最大允许暴露限值为 20kV/m。我国针对受控环境的工
频电场暴露限值初步定为 10kV/m,在可排除与不同电位导体接触产生的非直接有害影响条件下,电场强度
允许为 20kV/m[3]。
对于高铁线路,除车站以外,线路两侧均有围栏,不允许公众进入,只有职业巡检人员可在夜间预留
的铁路检修期间(“天窗”时间)进入铁路区间。因此本报告借鉴国际标准中针对职业人员的最严格限值—
—10kV/m 作为评价高铁上方电场水平的依据,针对桥梁式无砟双线轨道和不同电压等级电力输电线路进行
建模计算,研究铁路桥面上方工频电场水平是否超限。

2 计算方法
职业人员仅在夜间“天窗”时间内才能进入铁路区间以内进行检修。在此期间高铁牵引系统不带电,
铁路桥面上的工频电场仅由邻近或跨越的输电线路产生。此时,位于铁路桥面上方的导线(主要包括铁路
接触网、正馈线、保护线等)为零电位,对铁路桥面上的工频电场起到屏蔽作用,有助于降低桥面上方的
工频电场水平,必须在计算模型中考虑。但考虑到相对于输电线路和高铁的距离、高度,铁路接触网、正
馈线、保护线、悬挂线,以及输电线路的地线等物体尺寸过小,若和高铁及输电线路导线纳入到同一个计
算模型中,将导致剖分困难,甚至无法得出计算结果。因此本文采用如下计算方法:
(1)将输电线路导线(无地线)、高铁桥面按实际尺寸和位置纳入到计算模型中,计算得出输电线路
邻近或跨越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上方 1.5m 处产生的工频电场 E0。输电线路和铁路长度取 200m,以减小三维
计算中的端部效应影响;
(2)分别计算铁路接触网、正馈线、保护线、悬挂线、输电线路地线等细导体存在及不存在时,铁路
桥面上方 1.5m 位置的工频电场水平(计算时忽略铁路桥的存在),由此获得这些细导体对工频电场的屏蔽
系数 K;
(3)将 E0 乘以 K,近似得到在实际输电线路和铁路条件下,交流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上方的工频电场
水平。

3 无屏蔽作用时高铁桥面上方的工频电场计算
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水平与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参数、铁路对地高度等多个
参数有关。本节将采用有限元软件 Ansoft 针对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进行规律性计算,
找出可能产生较高工频电场的情况再进行重点分析。
3.1   高铁桥面与输电线路模型 

计算模型分别考虑了水平排列和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单回三角排列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一般小于单回
水平排列输电线路)平行和交叉跨越高铁的情况。输电线路相导线参数按实际情况设置 [4]。输电线路下
相导线对地高度取 30m,高铁桥面对地高度为 15m。输电线路与高铁平行时,杆塔边缘与高铁铁轨中心的水
平距离为 30m;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桥面时按照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选择线路高度[5][6]。对于单回水
平排列输电线路,设定最靠近高铁的相导线为 A 相,最远的相导线为 C 相;对于同塔双回线路设定为逆相
序布置,最靠近高铁的一回线路的下导线为 A 相,上导线为 C 相。计算场点取桥面上方 1.5m 处。以高铁桥
面中心为坐标原点,观测线范围为[-6m,6m],基本覆盖。对于输电线路平行高铁的情况,取一条观测线即
可;对于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的情况,观测线为多条,相互间隔为 5m。图 3-1 为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
平行和跨越高铁的计算模型示意图。图中大片红色的区域代表土壤,在土壤中心突起的部分为高铁大桥,
三条较长的蓝色实线为输电线路相导线,桥面上较短的垂直于桥梁的蓝色虚线为计算观测线。

         
(a)输电线路平行于高铁                      (b)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 
图 3-1 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平行和跨越高铁的计算模型示意图

3.2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计算分析 

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水平与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参数、铁路对地高度等多个
参数有关。本节将采用有限元软件 Ansoft 针对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进行规律性计算,
找出可能产生较高工频电场的情况再进行重点分析。
3.3 导线电压相位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计算三维工频电场时,Ansoft 软件不能像普通的二维软件一样将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同时考虑,而只
能将三相导线的电压设置成某一个数值,计算得出某一时刻工频电场的瞬时值。为找到可能产生最大工频
电场的相角,首先针对不同的电压相位进行了计算。
计算模型分别考虑 500kV 单回水平排列和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单回三角排列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一般
小于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平行和交叉跨越高铁的情况。输电线路下相导线对地高度取 30m,高铁桥面对
地高度为 15m。输电线路与高铁平行时,杆塔边缘与高铁铁轨中心的水平距离为 30m;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
铁时,交叉角度为 45 度。计算相位以 A 相为参考。在不同相位下,三相导线的电压瞬时值如表 3-1 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输电线路处于某一相位时在桥面上方的电场强度与输电线路处于该相位加 180°时的计算
结果相同,因此在后续的分析中仅针对 A 相相角为 0°、30°、60°、90°、120°、150°六种情况进行讨
论。

表 3-1 在不同相位下三相导线电压瞬时值(以 A 相相角为参考)


A 相相角(°)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A 相电压 408 354 204 0 -204 -354 -408 -354 -204 0 204 354
B 相电压 -204 0 204 354 408 354 204 0 -204 -354 -408 -354
C 相电压 -204 -354 -408 -354 -204 0 204 354 408 354 204 0
表 3-2 给出了单回、双回输电线路在平行、交叉跨越高铁时,在桥面上方产生的电场强度最大值。从
表中可以看出:输电线路平行于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水平,远小于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时
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水平。对于相同形式的输电线路以及相同计算相位,前者大约为后者的 20%~50%
左右。从幅值来看,输电线路平行于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峰值不超过 5kV/m,该数值所对应的
有效值约为 3.5kV/m,远小于 10kV/m 的工频电场限值。这是由于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随场
点到输电线路的距离增加而衰减很快。输电线路平行于高铁时有最小接近距离的要求,使得其相导线到高
铁桥面的直线距离远大于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时的距离。
综上所述,在后续工频电场分析中,可不关注输电线路平行于高铁的情况,而重点分析输电线路交叉
跨越高铁的情况。500kV 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时,对于单回水平排列 500kV 线路,A 相相角为 30°时产生
的工频电场峰值最大;对于同塔双回 500kV 线路,A 相相角为 0°时产生的工频电场峰值最大。

表 3-2 输电线路平行、交叉跨越高铁时在桥面上方产生的电场强度瞬时最大值
所有计算场点中电场强度最大值(kV/m)
A 相相角(°) 输电线路平行于高铁 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
单回 500kV 同塔双回 500kV 单回 500kV 同塔双回 500kV
0 4.94 1.28 9.14 7.01
30 4.85 1.45 9.22 6.22
60 3.48 1.23 9.16 6.96
90 1.14 0.68 6.68 6.16
120 1.49 0.19 3.54 4.32
150 3.72 0.80 6.66 6.19
3.4 输电线路对桥面高度和高铁桥面对地高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本节将分析计算桥梁高度和导线高度变化对桥面上方电场强度的影响。根据上一节的分析结论,本节
主要针对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的情况进行计算。
输电线路相位取 A 相为 0°。高铁桥面高度分别取 5m 和 15m,输电线路下相导线位于桥面上方 16m(标
准规定的最小跨越距离)和 26m。表 3-3 给出了不同桥面高度和导线高度下,500kV 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上
方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从表中可以看出:
(1)由于工频电场随场点到导线的距离增大而迅速衰减,因此桥梁与导线高度差越小,桥面上方场强
越大;
(2)在输电线路对高铁桥面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高铁桥面高 15m 时的工频电场水平大于桥面高 5m
时的工频电场水平。这是由于高铁大桥的存在使得桥面上方的工频电场产生畸变而增大,这种畸变效应随
着高铁大桥的高度增加而增加。
综上所述,在后续开展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计算时,仅针对高铁高度较
高、输电线路按最小跨越高度跨越高铁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表 3-3 输电线路和高铁高度变化时,高铁桥面上方电场强度瞬时最大值
线路类型 桥面高度(m) 导线对桥面高度(m) 工频电场瞬时最大值(kV/m)
5 16 8.61
5 26 4.01
单回水平 500kV 线路
15 16 9.14
15 26 4.41
5 16 6.54
5 26 2.62
同塔双回 500kV 线路
15 16 7.01
15 26 2.85
3.5 交叉跨越角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本节将分析计算输电线路以不同交叉角度跨越高铁时对桥面上方电场强度的影响。本节计算主要针对
单回水平排列输电线路进行计算。
输电线路相位取 A 相为 0°。高铁桥面高度取 15m,单回水平排列方式的 500kV 输电线路位于桥面上方
16m。表 3-4 给出了输电线路以不同交叉角度跨越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从表中可
以看出,在不同交叉角度下,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上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相差不大。在本章后续计算中,
输电线路均以 45°交叉跨越高铁。

表 3-4 输电线路以不同交叉角度跨越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
交叉角度(°) 工频电场最大值(kV/m)
30 9.27
45 9.22
60 9.24
90 9.18
3.6   无屏蔽作用时工频电场计算结果 
根据上一节中规律性计算结果,开展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计算时,仅需
针对输电线路跨越高铁、高铁高度较高、输电线路按最小跨越高度跨越高铁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单回水
平排列输电线路取 A 相相角为 30°,对于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取 A 相相角为 0°。
按照这一原则,计算了 220kV~1000kV 输电线路跨越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上 1.5m 处产生的工频电场水平。
高铁对地高度为 15m,输电线路对高铁桥面高度取最小跨越高度,跨越角度为 45°。对于每一个模型,均
计算了输电线路下方多个观测线的结果,由于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跨越高度不同,针对每个模型选择
的观测线覆盖范围也略有不同。输电线路跨越桥面的高度越高,在计算模型中选择的计算观测线的范围约
广,以确保计算结果包含了工频电场最大值。表 3-5 仅列出各电压等级观测线上场强最大值,从中可以看
出,当不考虑输电线路地线、高铁接触网的屏蔽作用时,1000kV 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上 1.5m 处产生的工频
电场水平最大值的瞬时值可达 15kV/m,对应有效值约为 10.6kV/m。

表 3-5 不考虑高铁线路架构时各电压等级及导线排列下高铁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
工频电场最大值(kV/m)
电压等级(kV)
单回水平 同塔双回
220 3.88 2.11
330 5.78 3.42
500 9.22 7.01
750 12.41 9.00
1000 15.26 12.00

4 高铁线路及输电线路地线对工频电场的屏蔽系数
本节将采用基于模拟电荷法的二维计算软件获得铁路接触网、正馈线、保护线、输电线路地线等细导
体对工频电场的屏蔽系数 K。获得 K 的方法是分别计算有屏蔽线(包括输电线路地线、高铁接触线、正馈线、
综合地线等)和无屏蔽线时在高铁桥面上方 1.5m 处的电场水平,用二者相除。计算范围为[-6,6]m,在每
个场点处都将获得该场点处的 Ki,i=-6,-5……5,6。
针对输电线路交叉跨越高铁的情况,输电线路地线与高铁的接触线、正馈线等导线非平行关系。计算
时应对每根导线进行分段,采用模拟电荷法或矩量法获得每根导线上各个导线段上的电荷量,继而计算桥
面上的电场。本节在计算屏蔽系数时作简化处理,将输电线路调整为平行于高铁的方向,将计算过程变为
二维场计算,此时输电线路相导线、地线和高铁正馈线、接触线、综合地线均可按无限长导线的模拟电荷
法进行分析,无须再分段。计算模型示意图如图 4-1 所示。

(a)无屏蔽线时的计算模型
(b)有屏蔽线时的计算模型

图 4-1 计算屏蔽系数的模型示意图

计算结果如表 4-1 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屏蔽系数 K 呈现三个特点:


(1)两端高中间低;(2)随电
压等级增加而增加;(3)同塔双回线路的屏蔽系数小于单回线路的屏蔽系数。
表 4-1 各电压等级输电线路跨越高铁时屏蔽线的屏蔽系数 K
电压等级 输电线路 观测线上不同位置的屏蔽系数 K
(kV) 形式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单回水平 0.64 0.61 0.58 0.57 0.56 0.54 0.54 0.54 0.56 0.57 0.58 0.61 0.64
220
同塔双回 0.51 0.51 0.51 0.52 0.53 0.53 0.53 0.53 0.53 0.52 0.51 0.51 0.51
单回水平 0.68 0.65 0.62 0.60 0.58 0.56 0.56 0.56 0.58 0.60 0.62 0.65 0.68
330
同塔双回 0.58 0.56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5 0.56 0.58
单回水平 0.74 0.70 0.66 0.63 0.61 0.60 0.59 0.60 0.61 0.63 0.66 0.70 0.74
500
同塔双回 0.65 0.62 0.60 0.59 0.58 0.58 0.58 0.58 0.58 0.59 0.60 0.62 0.65
单回水平 0.80 0.75 0.71 0.68 0.65 0.63 0.63 0.63 0.65 0.68 0.71 0.75 0.80
750
同塔双回 0.74 0.70 0.67 0.64 0.63 0.62 0.62 0.62 0.63 0.64 0.67 0.70 0.74
单回水平 0.81 0.76 0.70 0.66 0.63 0.60 0.60 0.60 0.63 0.66 0.70 0.76 0.81
1000
同塔双回 0.77 0.73 0.69 0.66 0.65 0.64 0.64 0.64 0.65 0.66 0.69 0.73 0.77

5 输电线路跨越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
根据计算获得的仅由相导线产生的工频电场计算结果 E0 和屏蔽系数 K,可获得输电线路跨越高铁时在
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将观测线上各观测点 E0 与 K 对应相乘,再提取每种输电线路类型计算结果中的
最大值,并转化为有效值,其结果列于表 5-1 中。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电压等级、各种排列方式的输电线
路按照标准规定的最小跨越距离跨越高铁时,其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且单
回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普遍大于同电压等级双回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所有计算模型中的最
大值为 8.74kV/m,小于 10kV/m 的限值要求。

表 5-1 输电线路按照最小跨越距离跨越高铁时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最大值
输电线路电压等级 高铁桥面工频电场最大值
输电线路类型
(kV) (kV/m)
单回水平 1.76
220
同塔双回 0.76
单回水平 2.78
330
同塔双回 1.40
单回水平 4.82
500
同塔双回 3.22
单回水平 7.02
750
同塔双回 4.71
单回水平 8.74
1000
同塔双回 6.53

6 结论
通过 Ansoft 建模计算分析,输电线路在高铁桥面产生的工频电场水平主要受导线电压相位、线路与高
铁桥面高度以及交叉跨越角度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可知,按照现行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选择输电线路
高度时,在不同交叉跨越角度下,桥面上方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均小于规定限值,符合 ICNIRP 要求。

7 参考文献
[1] ICNIRP.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up to 
300MHz)[J]. Health Physics, 1988, 74(4) : 494‐522 
[2] IEEE/ICES C95.6    IEEE Standard for Safety Levels with Respect to Human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0~3kHz[S]. 2002 
[3]  李妮,邬雄等.  国际标准工频电磁场公众曝露限值比较及启示[J].现代电力,2013,30(3) :54‐59 
[4] GB/T 1179‐2008,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 GB 50545‐2010,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6] GB 50665‐2011,100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郑广龙(1988‐  ),男,硕士,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专业实
践,Email: zhengguanglong@126.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