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10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3期

文章编号:1001-4918 (2010)03-0308-314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1 1 2 2 1 1
黄时华 李冬玲 张 卫 李董平 钟海荣 黄诚恳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2.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631)

摘 要: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外常用的无聊倾向量表,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法,编制适用于我国大学生
的无聊倾向问卷。并对 972 名大学生进行测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无聊倾向性的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
(1) 问卷分为两个维度: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2) 这两个维度由 6 个因子组成:单调性、约束性、孤独感、紧张感、自
控力和创造力;(3)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大学生无聊指数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无聊倾向; 大学生

环境失去兴趣时会产生无聊。Heidegger (1995 ) 认
1 引言 为无聊是一种冷漠状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个体
无聊( boredom) 是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 主观认识实现,即使当前从事工作并非单调,但个体
体验,研究表明任何地方 18% ~ 50% 的人群都体验 主观认为简单重复,依然会对此失去兴趣,陷入无
到无聊,12 ~ 19 岁的青少年群体中有 51% 报告说 聊。第二,无聊感的产生与内在动机和自身能力有
“很 容 易 无 聊 ”( Eastwood,Cavaliere,Fahlman,& 关。心理动力学认为,无聊是“个体做事动机或愿
Eastwood,2007) 。近年来,“无聊”、“郁闷 ”等词几 望受到压抑时所产生的无目的感 ”( Eastwood et al. ,
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在看似充实的大学生 2007) 。无聊的个体不是缺少事情去做,而是缺乏
活面前,大学生们往往显得无所事事,沉迷于逃课、 完成事情的能力,这种无能感使个体不满意和厌恶
上网、谈恋爱、睡觉。 人们如果长期处于无聊状态 自身行为,从而体验到紧张和无助,变得无所事事,
下,心 理 健 康 状 况 会 受 到 负 面 影 响 ( Binnema, 只是被动地期待愿望的实现。 前人研究 ( Belton &
2004) ,会降低工作效率 ( Eiselt & Marianov,2008 ) Priyadharshini,2007; Musharbash,2007 ) 把 无 聊 情
和引起职业倦怠感 ( Dickinson & Wright,2008) ,以 绪状态划分为情境型和特质型。前者是个体在特定
及会对 学 生 的 学 业 成 绩 造 成 不 良 作 用 ( Belton & 时刻、特定情景中短暂的体验,具有一定强度水平,
Priyadharshini,2007; Goetz,Frenzel,Pekrun,Hall, 贫乏单调的外部刺激或者认知技能低下会导致内在
& Lüdtke,2007; Ruthig et al. ,2008) 。 此外,无聊 兴趣缺乏,从而引发这种“状态无聊 ”。 而后者属于
感 还 与 辍 学 率 ( Wegner, Flisher, Chikobvu, 一种心境,具有个人差异的稳定的无聊倾向 ,主要由
Lombard,& King,2008 ) 、犯 罪 行 为 ( Newberry & 内在动机引起( 如生活无意义 ) ,低效率或不完善的
Duncan,2001) 、酗酒或药物上瘾 ( Eastwood et al. , 认知或注意过程是“特质无聊”产生的重要因素。
2007; Belton & Priyadharshini,2007) 等社会适应不 目前无聊测量也是围绕着这两种类型进行 。第
良行为有显著相关。 当前,大学生无聊情绪的滋生 一类是评估各种特定场合下的无聊情绪特征 ,例如
与蔓延,已成为日益普遍和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引 工作无聊量表 LJBS、休闲无聊量表 LBS 和性无聊量
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表 SBS 等。第二类是对无聊倾向性的测量,包括无
无聊情绪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无聊感 聊倾向量表 BPS 和无聊易感性分量表 BS。 其中 BS
的界定和测量。但至今为止学术界仍没有形成关于 是感觉寻求量表 SSS 的分量表之一,主要用于以感
“无聊”的一致定义。归纳起来,无聊主要有两种相 觉寻求或环境刺激为需求的背景下对无聊情绪的评
互联系而独立的表现途径。 第一,当个体对其所处 估 ( Vodanovich,2003 ) 。 而 由 Farmer 和 Sundberg

通讯作者:黄时华,E-mail:huangshihua@ 163. com

308
黄时华 李冬玲 张 卫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1986 ) 编 制 的 无 聊 倾 向 量 表 ( Boredom Proneness 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但 BPS 题项中没有涉


Scale,BPS) 是使用最广泛、最为完整测量无聊一般 及人际交往层面的内容,假如增加这一维度的题项,
结构的量表。 他们采用 BPS 对人们在不同境况下 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无聊本质。
的无聊倾向性进行研究,发现几乎每个人身处重复、 情绪体验几乎对所有人都是普遍的,但是如何
单调或受迫环境时都会体验无聊,但有些人更易频 描述情绪却是文化的产物 ( Kalat & Shiota,2009) 。
繁产生无聊,并进一步归纳出高无聊倾向者三个基 目前无聊情绪的定义均来自西方文化,BPS 的这些
本特征:(1) 经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孤独、抑郁、紧张、 因素分析报告的数据大多来自于加拿大 、法国、澳大
无望等不良情绪;(2) 工作或学习时容易分心,工作 利亚、美国白人和黑人群体,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
和心理幸福感低;(3) 内在动机缺乏,对外界环境需 无聊感的产生、特点和表现形式可能会不同于西方 。
求大,自主性差。 综合前人观点,本文认为无聊是个人面对贫乏的外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很多研究者采用 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
BPS 测查数据进行因素分析以确定无聊的维度结 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
构, 但结果并不一致。 前人研究表明无聊可能具有 绪状态,具有兴趣匮乏、注意力涣散和动机缺失等特
2 ~ 5 个维度,例如 Ahmed(1990) 发现兴趣缺乏和注 点。无聊倾向性是指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无聊情
意 缺 乏 是 无 聊 的 两 个 成 分,Vodanovich 和 Kass 绪反应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
(1990) 则发现了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情感反应、时 性主要体现在对内外刺激的认知过程及自身调节能
间感知和约束性五个因素。 对于目前不一致的局 力上。具有高度无聊倾向的个体,更容易将环境刺
面,可能原因在于: 采用版本不统一 ( 对错版本或 7 激知觉为单调的、受约束的,缺乏自我创造兴趣活动
点计 分 版 本 ) 、样 本 量 较 少 ( 154 ~ 385 ) 等。 的能力,更多地体验到孤独和无助。
Vodanovich,Wallace 和 Kass(2005) 认为无聊倾向性 此外,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没有专门针对大学
至少包含两个基本成分: 外部刺激 ( 对环境刺激的 生群体的无聊倾向性测量工具,大学生群体属于拥
低度感知性 ) 和内部刺激 ( 个体自我创造兴趣活动 有过多闲暇时间的群体,不同于从事单调工作的雇
的能力低下) ,他们将 28 题 BPS 修订为 12 题,采用 员或者对生活失去意义感的人群,直接使用 BPS 来
7 点计分版本,对 787 名雇员的测试结果证实了该 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无聊感,也许会存在概念、维度和
理论模型,但文章没有报告信度。 虽然两因素结构 项目表述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所得结论也可能会缺
框架相对成熟,但仍需更多实证研究给予支持。 乏效度。基于上述考虑,为了弥补已有研究不足,本
相比国外学者将“无聊 ”作为一种独立情绪进 研究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对 BPS 进行补充和修订,以
行研究,国内学者对无聊情绪领域则鲜有涉足 ,一般 提供了解大学生人群无聊倾向性的科学测量工具 ,
在探讨 抑 郁、焦 虑 等 问 题 时 有 所 提 及。 一 些 研 究 从而能进一步探讨和发现消除或降低无聊感的调适
( 杨波,刘宣文,何伟强,2005; 杜岸政,2005) 提出 方法。在编制问卷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1) 由于
了“无聊症候群 ”概念,认为无聊是“多种症状的复 BPS 的使用已经得到公认,Vodanovich 的“外 部 刺
合体”,以意欲消退、淡漠等为主要表现形态,把无 激-内部刺激”两因素模型有着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数
聊划分为“知、情、意、行 ”四个维度,行为维度又包 据支持,本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也包
括学习工作、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 其中,友谊、爱 括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个维度 。并从认知、情绪、
情、归属等交往需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优势需 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对 BPS 进行补充和修订,增加
要( 邱鸿钟,2004; 潘玉驹,廖传景,2005) 。 高无 人际交往层面的题目,但不局限于这几个方面,无聊
聊倾向者面对贫乏的社交刺激 ( 与其他环境刺激一 倾向性结构由学生访谈、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
样,例如对方低声或单调的谈话风格 ) ,往往难以集 分析获得;(2) 维度设定和项目编写应结合我国国
中精力,社会互动困难,难以建立和维系关系 ( Leong 情,体现我国大学生的现实情况。
& Schneller,1993; Watt & Vodanovich,1999) 。 一
旦交往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陷入孤独、不安全和
2 研究方法
紧张的境界,从而体验到更持久或更强烈的无聊 。 2. 1 初始问卷的编制与预测
孤独感是无聊倾向性的重要情绪反应之一 ( Farmer 2. 1. 1 初始问卷项目的编制
& Sundberg,1986) ,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是造成 根据文献综述,主要参考 BPS 的维度结构及国
309
2010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3 期

内学者对无聊症候群的特征归类,确定初始项目 51 形成 5 道自陈题。就所形成的初始问卷征询了长期
个,包括三部分:28 题的 BPS 量表,21 题的人际关 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三位专家意见并进行了个别文
系问卷,两题主观题。 字和语义修改。最后,正式施测问卷由 44 题自陈题
(1) 无聊倾向量表( Farmer & Sundberg,1986) : 组成, 7 点计分,分值越高表示无聊倾向性越高。
采用 7 点计分版本。 对原量表进行重新翻译和回 2. 2 正式施测的样本构成及数据分析
译,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及表达习惯对条目文字按原 按照整群 随 机 抽 样 方 法 对 广 东 省 20 所 高 校
意进行修改。 1000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调查时使用统一指导
(2) 人际关系问卷: 人际关系是本研究新增的 语,由心理专业人员分别进行集体施测 ,填写完毕后
一个测定维度,项目主要参考了郑日昌 (1999) 编制 当场回收 问 卷。 共 收 回 972 份 有 效 问 卷,其 中 男
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是对个人 482 人,女 490 人; 大 一 259 人,大 二 252 人,大 三
总体人际关系的自我报告,由 28 个项目组成,也采 297 人,大四 164 人; 工科 166 人,文科 182 人,理科
用 7 点计分,分值越高人际关系越差。 根据研究需 269 人,医 药 174 人,经 管 181 人。 全 部 数 据 采 用
要抽取受测者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 21 题作 SPSS11. 5 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处理。
为预测题目。
(3) 新增的主观题: 为使问卷更好反映我国大
3 研究结果
学生无聊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参考国内有关学者的 3.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杨波等,2005; 杜岸政,2005) ,采用开放 首先进行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各项目的相关系
性问卷调查法,包括两题主观题: 第一题是“一提到 数均小于 0. 40,大 部 分 项 目 与 题 总 均 为 中 等 相 关
无聊,您会如何形容它? 请用 5 个词语或短语形容 (0. 20 ~ 0. 65 ) ,且相关显著,删除不符合标准的 4
‘无聊’?”第二题是:“您觉得通常什么情况下会感 个项目。对保留的 40 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到无聊? 请列举至少 3 种情况。” 取样适当性检验结果为:KMO = 0. 91,Bartlett 球形
初始问卷的施测及数据统计
2. 1. 2 检验值 10767. 00,p < 0. 001,适 合 进 行 因 素 分 析。
采用整群取样,在广东某高校抽取 90 名学生, 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各项
要求其完成一份 51 题初始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 82 目进行分析和逐步排除,排除标准为:(1) 该项目因
份。对 49 题自陈题进行项目分析。 项目间相关过 素负荷小于 0. 45;(2) 该项目的排除可导致公共因
高( 大于 0. 80) 的项目需要合并,题总相关过低 ( 低 子明显减少; (3 ) 该项目单独成为一个公 共 因 子。
于 0. 20) 或达不到显著性的项目要去掉。根据以上 依据上述标准反复进行分析和排除 ,先后删除 10 个
标准删除 10 道题。对两题主观题进行描述统计,从 项目,剩余 30 题。 再次进行因素分析,产生特征根
无聊的主观感受、产生原因两方面整理被试的回答 , 值大于 1 的因子 6 个,碎石图也表明抽取 6 个因子
根据频数分布情况得出被试对每个问题比较集中的 比较合适,共解释总方差的 51. 06% ,结果见表 1。
答案,并随机抽取 15 人进行个别访谈,在此基础上

表1 无聊倾向问卷六因素各维度的项目及负荷矩阵
F1 单调性 F2 孤独感 F3 自控力 F4 创造力 F5 紧张感 F6 约束性
项目 负荷量 项目 负荷量 项目 负荷量 项目 负荷量 项目 负荷量 项目 负荷量
16 0. 78 43 0. 79 24 0. 66 18 0. 76 39 0. 78 6 0. 69
14 0. 75 37 0. 74 15 0. 61 22 0. 73 35 0. 65 5 0. 66
4 0. 71 44 0. 67 1 0. 61 29 0. 48 17 0. 51
33 0. 67 42 0. 55 13 0. 57
32 0. 66 34 0. 54 21 0. 53
28 0. 62 36 0. 53 11 0. 50
25 0. 55
30 0. 54
31 0. 53
12 0. 51
累计贡献率 15. 55 26. 49 34. 00 40. 02 45. 95 51. 06

310
黄时华 李冬玲 张 卫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根据题项内容,6 个因子从 F1 到 F6 依次命名 了问卷项目能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无聊倾向性的实


为:单调性、孤独感、自控力、创造力、紧张感和约束 际情况。因此,该问卷应该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
性。“单调性 ”反映了重复枯燥的外部刺激使人无 表3 无聊倾向问卷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事可做。“孤独感 ”反映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使 Cronbach’s α 系数 重测信度( r)
维度
( N = 972) ( n = 64)
人体验到孤独感。“自控力 ”反映了耐性、注意力和
问卷总分 0. 87 0. 80 
兴趣等自我调控能力。“创造力 ”反映了想象力和 G1 外部刺激 0. 88 0. 85 
思维活跃性。“紧张感 ”反映了面对某些情境缺乏 F1 单调性 0. 87 0. 82 
必要的能力所导致的紧张情绪。“约束性 ”反映了 F2 孤独感 0. 78 0. 77 
F5 紧张感 0. 43 0. 66 
受迫的环境使人不得不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 。 F6 约束性 0. 55 0. 67 
根据理论构想,大学生无聊倾向性的结构是由 G2 内部刺激 0. 70 0. 85 
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构成,从 6 因子的 Pearson 相关 F3 自控力 0. 67 0. 77 
F4 创造力 0. 63 0. 84 
矩阵发现因子间仍存在一定相关 。参照国内学者的
注:  p < 0. 001
做法( 如杨丽珠,张野,2006) ,对这 6 个因子进一
步作正交旋转的二阶探索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可以
抽取到 2 个二阶因子,结果见表 2。G1 包括 单 调
4 讨论
性、孤独感、紧张感和约束性,涉及到无聊倾向性的 4. 1 无聊倾向问卷的结构
外部刺激特征及其引起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命名为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
外部刺激;G2 包括自控力和创造力,涉及到无聊倾 我国文化 和 大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对 无 聊 倾 向 量 表
向性的内在动机和自身能力,命名为内部刺激。 BPS 进行了补充和修订。经过对 972 名大学生数据
表2 无聊倾向问卷的二阶因素分析结果 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包含了两个二阶因素,
G1 外部刺激 G2 内部刺激 六个一阶因素,符合本研究最初构想,是一个多层次
一阶因素 负荷量 一阶因素 负荷量
F1 单调性 0. 77 F4 创造力 0. 84
多维度结构。 这与 Vodanovich 等 (2005 ) 提出的两
F2 孤独感 0. 73 F3 自控力 0. 75 因素模型一致,即无聊感主要受到外部刺激与内部
F5 紧张感 0. 70 刺激两者相互影响而产生。 但不同的是,本研究得
F6 约束性 0. 64
到的是二阶模型,二阶模型比一阶模型具有既简单
累计贡献率 34. 66 57. 92
而又能准确描述数据中各变量关系的优点 ,能更好
3. 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地反映无聊本质。 而最初根据国内学者的观点 ( 杨
采用 Cronbach’s α 系数对问卷总分及各因素 波等,2005; 杜岸政,2005) 构想的知、情、意、行和
内部所有项目分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估计,其相关性 人际的五因素模型,在本研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
越高,则问卷项目就越同质。 结果显示两个二阶因 果上没有得到支持。
素的 α 系数分别是 0. 87 和 0. 70。六个一阶因素的 此外,在具体维度划分和维度内涵界定上 ,本研
α 系数在 0. 55 ~ 0. 88 之间,全问卷 α 系数为 0. 87 究与国外研究者的观点也存在差异 。这里的外部刺
( 见表 3) 。采用方便取样法从总样本中选取 64 名 激维度,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低度感知性 ,具
被试,间隔 2 周后重测,结果总问卷及各因素前后两 体包括四个一阶因子: 单调性、约束性、孤独感和紧
次得分的相关系数在 0. 66 ~ 0. 85,均具有统计学意 张感。其中单调性和约束性反映了高无聊倾向者对
义( p < 0. 001) 。 环境刺激的认知特点。单调性是引起无聊的最重要
对样本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发现 G1 和 G2 两 因素,这已得到研究者共识,一些学者把该因素命名
分问卷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5 和 0. 58,G1 为“嘈 杂 声 ”( Vodanovich,Weddle,& Piotrowski,
和 G2 的相关系数为 0. 31。相关均达到统计学显著 1997) 或“兴趣缺乏”( Ahmed,1990) 。“约束性 ”指
水平( p < 0. 01) ,说明各因素间既相关又独立,与原 的是个体在受迫环境下 ( 如排队等候、必须完成某
问卷理论构想一致。本问卷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文献 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 会产生无聊感,国外研究也发
综述、调查和对被试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 , 现了该因素,命名为“对约束的不宁 ”( Vodanovich &
并抽取被试进行了个别访谈、征求了部分专家的意 Kass,1990;Vodanovich et al. ,1997) 。
见,对问卷的项目进行了多次审查、修改,从而保证 与理论构想一致,“孤独感 ”所含题项大部分为
311
2010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3 期

增加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高无聊倾向者在社交 孤独感之后依次析出,说明内部刺激是无聊结构的
情境遇到更多问题,例如受人排斥、相处困难和无人 重要组成成分。外部世界并不总能提供足够的刺激
倾诉 等,体 验 到 强 烈 的 孤 独 与 失 落。 前 人 研 究 和新鲜感,这时候要避免无聊就得看自我产生兴奋
( Leong & Schneller, 1993; Watt & Vodanovich, 感的能力了。大学生活相对单纯简单,缺乏多样性
1999) 表明 无 聊 倾 向 性 与 人 际 关 系 存 在 显 著 负 相 和变化性,而且大学生掌握的自主时间较多 ,精力充
关,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孤独感所含项目 沛富于活力,如果缺乏积极主动的自觉意识和自我
与总分的相关程度在 0. 40 ~ 0. 60 之间 ( p < 0. 01) , 调控能力,很容易产生无聊,为摆脱这种消极情绪状
属 于 中 等 相 关,而 且 在 一 阶 模 型 中 的 贡 献 率 态往往又会沉湎于一些破坏性或具感官刺激的活动
(10. 94% ) 仅次于单调性因素,在二阶模型中的因 ( 如网游、吸 烟、酗 酒、赌 博、吸 毒 和 故 意 破 坏 等 ) 。
素载荷达 0. 73。访谈还发现,大学生很容易由于人 因此,要预防和消除无聊,必须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
际交往问题而产生各种消极情绪,独处时容易滋生 入手,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
无聊,而聚会上找不到快乐、宿舍关系差等原因常使 4. 2 无聊倾向问卷的信效度
他们陷入无休止的无聊中。 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往 目前国外研究中 BPS( 采用 7 点计分) 的总问卷
往把社交刺激看成是无趣、沉闷的,对谈话内容提不 信 度 系 数 介 于 0. 79 ~ 0. 84 之 间 ( Vodanovich,
起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使社会互动困难,并 2003) 。 由于对 BPS 的维度划分仍存在争议,文献
避免与他人接触,或者改变自我认知 ( 如认为交往 中有关分问卷信度检验的报告主要来自五因素模型
是无关紧要的 ) 。 当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时,就会体 ( 具体因素划分和界定并不一致 ) ,范围在 0. 51 ~
验到社交不舒适感,逐渐将自己孤立起来。可见,由 0. 73 之间( Vodanovich,2003) 。 本研究的总问卷 α
人际关系引起的孤独感是无聊倾向性的情绪反应的 系数为 0. 87,两个分问卷( 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 的
重要方面。目前,无聊与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更多 α 系数分别是 0. 88 和 0. 70,一 阶 因 素 除 了“约 束
停留在理论探讨上 ( Vodanovich,2003 ) ,本研究将 性”( α = 0. 43) 和“紧张感”( α = 0. 55) 之外,其余因
人际关系纳入无聊倾向问卷,使得测量更为全面,今 素的 α 系数均在 0. 60 以上。可见,所编问卷的内部
后研究可进一步对此开展实证性研究。“紧张感 ” 一致性较好,与国外结论一致,总体上稍高于国外信
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外部刺激所造成的情绪反应 , 度指标。本研究还检验了问卷的时间稳定性,对 64
具有较高无聊倾向性的个体,往往对当前置身的环 名大学生相隔 2 周测得的重测信度为 0. 80,与国外
境缺乏应对能力而感 到 不 安 ( 如 社 交 场 合 过 分 紧 研究基本一致,国外研究表明间隔为 1 至 3 周的重
张) 和无所适从 ( 如感觉手头很多事情要做却无从 测信度范围为 0. 79 ~ 0. 91( Vodanovich,2003) 。 此
下手) 。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析出该因子,其所属 外,理论和实际调查的结合保证了编制的问卷具有
题目包含在外部刺激中。 较高的内容效度。本研究在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
另一维度是内部刺激,反映的是个体自我创造 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方法,先后建立了一阶六因
兴趣活动的能力,富于创造力、爱好广泛以及能够在 素模型和 二 阶 两 因 素 模 型,后 者 能 解 释 的 变 异 为
各种环境中保持自我充实的群体,往往不易无聊。 57. 92% ,从而把问卷划分出两个相对独立的分问
国外研究中与之对应的是,Vodanovich 等 (2005) 命 卷,与最初设想基本一致。
名的“内部刺激 ”因素,Gordon,Wilkinson,McGown 本研究通过对 BPS 进行重译、补充和修订,深
和 Jovanoska(1997) 命名的“自我调控能力”因素,以 入分析我国背景下大学生无聊倾向的结构 ,编制适
及 Ahmed(1990) 命名的“注意缺乏 ”因素。 该维度 用于大学生的可靠有效的无聊倾向问卷,其概念维
包括了两个一阶因子: 自控力和创造力。 自控力具 度结构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大学生特点,其项目表述
体表现为耐性、注意力和兴趣,高分者注意力容易涣 也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是一份专门针对我国大学生
散,难以对同一人、物或事维持长时间的注意,缺乏 无聊倾向性的测量工具,即可用于高无聊倾向人群
耐心,由于兴趣爱好不多而难以感受到兴奋。 另一 的甄别与判断以便给予辅导和治疗,也可用于自测
因子是创造力,高分者往往缺少创新性和想象力 ,难 以便更清晰认识自我。 不过,由于国内无聊情绪相
以做到自娱自乐,思维处于惰性状态。 关研究极少,其概念、结构的科学分析与界定仍处于
虽 然 该 维 度 所 属 题 项 并 不 多,但 能 解 释 探索阶段,本研究提出的维度结构还有待其他研究
23. 26% 变异,而且所含的两个一阶因子继单调性和 者的验证和比较。其中内部刺激维度所含题项相比
312
黄时华 李冬玲 张 卫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

外部刺激维度要少,尤其是创造力维度的所属项目 Kalat,J. W. ,& Shiota,M. N. ( 2009 ) . Emotion.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50.
( 仅有两题) ,这可能是导致该维度信度较低的主要
Leong,F. T. ,& Schneller,G. R. ( 1993 ) . Boredom proneness:
原因,在今后研究中需要增加该维度题项 ,以提高内
Temperamental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部一致性。 Differences,14,233 - 239.
Musharbash,Y. (2007) . Boredom,time,and modernity: An example
5 结论 from aboriginal Austral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09,307 - 317.
Newberry,A. L. ,& Duncan,R. D. (2001 ) . Roles of boredom and
(1) 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共 30 题,包括外部刺
life goals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激和内部刺激两维度。 外部刺激包含四个因素: 单
Psychology,31,527 - 541.
调性、约束性、孤独感和紧张感; 内部刺激包含两个 Ruthig,J. C. ,Perry,R. P. ,Hladkyj,S. ,Hall,N. C. ,Pekrun,
因素:自控力和创造力。 R. ,& Chipperfield,J. G. (2008) . Perceived control and emotions:
(2) 所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 Interactive effects on performance in achievement setting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11,161 - 180.
量学要求,可较好反映受测者的无聊指数水平 。
Vodanovich,S. J. ( 2003 ) . 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boredom: A
参考文献: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7,569 - 595.
Vodanovich,S. J. ,& Kass,S. J. (1990) .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Ahmed,S. M. S. ( 1990 ) .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oredom
th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55,
proneness scal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1,963 - 966.
115 - 123.
Belton,T. ,& Priyadharshini,E. (2007 ) . Boredom and schooling: A
Vodanovich,S. J. ,Wallace,J. C. ,& Kass,S. J. ( 2005 ) . A
cross-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37,
confirmatory approach to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boredom proneness
579 - 595.
scale: Evidence for a two-factor short for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Binnema,D. (2004) . Interrelations of psychiatric patient experiences of
Assessment,85,295 - 303.
boredom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25,833
Vodanovich,S. J. ,Weddle,C. ,& Piotrowski,C. ( 1997 ) . The
- 842.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proneness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work
Dickinson,T. ,& Wright,K. M. ( 2008 ) . Stress and burnout in
value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5,
forensic mental health nursing: A literature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259 - 264.
Nursing,17,82 - 87.
Watt,J. D. ,& Vodanovich,S. J. ( 1999 ) . Boredom proneness and
Eastwood,J. D. ,Cavaliere,C. ,Fahlman,S. A. ,& Eastwood,A.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3,303 -
E. ( 2007 ) . A desire for desires: Boredom and its relation to
314.
alexithymi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2,1035 - 1045.
Wegner,L. ,Flisher,A. J. ,Chikobvu,P. ,Lombard,C. ,& King,
Eiselt,H. A. ,& Marianov,V. ( 2008 ) . Employee positioning and
G. (2008) . Leisure boredom and high school dropout in Cape Town,
workload allocation.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35,513 -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Adolescence,31,421 - 431.
524.
杜岸政. (2005) . 大学生“无聊症候群”特征、成因及调适对策分析.
Farmer,R. ,& Sundberg,N. D. ( 1986 ) . Boredom proneness: The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5(4) ,7 - 9.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a new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潘玉驹,廖传景. (2005) . 大学生需要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国
Assessment,50,4 - 17.
青年研究 ,3,68 - 71.
Goetz,T. ,Frenzel,A. C. ,Pekrun,R. ,Hall,N. C. ,& Lüdtke,O.
邱鸿钟. (2004)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2007) . Between- and within-domain relations of students’academic
社,72 - 76.
emo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9,715 - 733.
杨波,刘宣文,何伟强. (2005) .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
Gordon,A. ,Wilkinson,R. ,McGown,A. ,& Jovanoska,S. (1997) .
心理与行为研究 ,3(1) ,25 - 29.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An
杨丽珠,张野. (2006) . 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examination of its validity. Psychological Studies,42,85 - 97.
心理科学 ,29,933 - 936.
Heidegger,M. ( 1995 ) .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
郑日昌. (1999) . 大学生心理诊断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339 -
World, finitude, solitud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369.
University Press.

313
2010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3 期

The Development of Boredom Proneness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HUANG Shi-hua1 LI Dong-ling1 ZHANG Wei2 LI Dong-ping2
ZHONG Hai-rong1 HUANG Cheng-ken1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intended to revise th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and to develop the questionnaire for
our college students. The revising work i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open-ended questionnaire
survey,interviewing college students,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972 students by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there were two dimens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 external stimulation and internal
stimulation; (2) these two dimensions contained six factors: monotony,constraint,loneliness,strain,self-control
and creativity; (3)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its application were relatively good.
Key words:the boredom proneness; college students

3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