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

tw或來電(02)2705-5066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 2010/7/7 下午 06:45:4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 2010/7/7 下午 06:45:50


ii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三版序言
轉眼之間,《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一書已經出版滿五年。2005年本書初
版在半年內全部銷售完畢,當時中共政治上無太多新的發展,因此二版修改幅
度不大,只修改初版時的筆誤和排版錯誤。2007年本書二版二刷的時候,中共
十七大尚未召開,因此筆者並未修改內容。如今中共經歷2007年十七大和2008
年國務院改組,人事異動幅度相當大。書中部分內容已經稍嫌陳舊,不得不進
行大幅度修訂。2009年年底的時候,手邊委託研究計畫與升等流程均告一段
落,於是利用空檔時間進行三版修改工作。
在這次修訂中,筆者花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將這五年內發表的相關成果融
入本書當中,並補充新的文獻、資料。與本書二版相比,三版增加約百頁,增
加的篇幅為原書的三分之一。修改的重點主要涵蓋三方面:第一,強化中共菁
英政治走向制度化的相關討論。本書初版對中共菁英政治走向制度化的解釋過
於簡單,領導人權力來源的轉變與制度化之間的因果關係不夠精確。因此2006
年筆者在《問題與研究》發表一篇比較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發展的文章,透過
比較研究來分析領導人權力來源與制度化之間的關係。本書三版大量擷取這篇
文章的相關討論,彌補先前原書「描述有餘,解釋不足」的問題。
其次,三版將初版第七章(1990年代以後迄今的中共菁英政治)拆成兩
章,新版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別討論江澤民時代與胡錦濤時代的中共菁英政
治。在改寫的過程中,筆者增加篇幅長度,並新添許多在2005年以後出現的相
關議題,如黨內民主、大部制、反腐敗、科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十七大等等。
希望本書三版能完整地描述近三十年來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歷程,凸顯菁英甄
補制度化的現象,以及中共中央調整幹部甄補標準來因應環境需求的作法。
第三,本書所有圖表的資料都更新至2010年2月,並增加相關學術文獻。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ii-iii-0707.indd 2 2010/7/7 下午 01:24:18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3 2010/7/7 下午 06:45:51


iii

新版第八章、第九章兩章的每一個圖表根據五年來的人事異動,更新數據或文
字內容,甚至全部重新核對資料。有時光是校對、更新單一圖表就得花上整整
一個星期。也就因為這種力求完善的作法,讓筆者重溫當初撰寫本書時的辛
勞。此外,書中大部分網路新聞資料也一一重新查閱,確定網址仍然有效,或
更新網址,並新增新聞篇名,甚至記者人名,以便方便讀者自行查閱原文。
此外,筆者感謝五南圖書公司願意支持本書的修改計畫,特別是法政編輯
室劉靜芬主編、責任編輯李奇蓁小姐與其他同仁的協助。筆者也要感謝多年來
國科會的研究計畫補助,以及黃國鈞、張斯涵、鄭榮欣等助理耐心地協助筆者
蒐集、整理、查對資料。同時,特別感謝劉松福擔任三版稿件一校的重責大
任,並願意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在修改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力求精確,多方查
證資料。儘管如此,人事異動與幹部制度規定的資訊不足的問題仍困擾筆者,
未因中共開放程度提高而完全消失。筆者相信,本書難免仍有不足、錯誤之
處,希望學術界先進不吝指正。

寇健文
2010年3月31日
於政大政治系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ii-iii-0707.indd 3 2010/7/7 下午 01:24:18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4 2010/7/7 下午 06:45:51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權力轉移的制度化 3
第二節 權力轉移制度化的內涵、歷程與原因 6
第三節 中共權力轉移制度化的發展與影響 8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研究途徑的發展 15
第一節 「極權主義」途徑 18
第二節 「派系政治」途徑 22
第三節 「世代政治」途徑 33
第四節 「技術專家治國」途徑 38
第五節 制度化與中共菁英政治研究的未來 43

第三章 制度化與政治繼承 55
第一節 政治繼承:共黨政權的結構性弱點 58
第二節 制度化的定義、內涵與研究命題 70
第三節 制度化軌跡的解釋 79
第四節 結語 91

第四章 制度演變的起點與改革的思路 95
第一節 1978年以前的接班安排與血腥權力鬥爭 98
第二節 幹部制度改革與接班安排的急迫性 105
第三節 解決幹部問題與領導體制弊端的構想 113
第四節 結語:制度弊端與解決方案的對應關係 124

第五章 鄧小平時代的中共菁英政治 127
第一節 發動制度改革與終結凡是派:1978年∼1982年 129
第二節 制度改革及其侷限性:1982年∼1985年 138
第三節 老人政治與制度改革的挫敗:1985年∼1989年 150
第四節 結語:改革後第一個十年的中共菁英政治 16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iv-vii-0707.indd 4 2010/7/7 下午 01:28:0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5 2010/7/7 下午 06:45:52


第六章 江澤民時代的中共菁英政治 165
第一節 鄧小平南巡與改革開放再出發:1990年∼1992年 168
第二節 江澤民確立領導地位:1992年∼1997年 180
第三節 江澤民的全盛時期:1997年∼2002年 193
第四節 結語:改革後第二個十年的中共菁英政治 201

第七章 胡錦濤時代的中共菁英政治 203
第一節 胡錦濤開始鞏固權力:2002年∼2004年 206
第二節 胡錦濤接任軍委主席:2004年~2007年 221
第三節 胡錦濤時代的全盛時期:2007年迄今 239
第四節 結語:改革後第三個十年的中共菁英政治 263

第八章 領導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 267
第一節 政治繼承規則與慣例的累積 269
第二節 任期制的發展 283
第三節 「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階梯式生涯發展規律 296
第四節 結語:從領導人新老交替看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305

第九章 決策模式的制度化趨勢 311
第一節 集體領導 313
第二節 個人分工 328
第三節 最高決策機構的地位確立 342
第四節 結語:從決策模式看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356

第十章 結 論 359
第一節 走向制度化的緣由、歷程與影響 361
第二節 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程度 367
第三節 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瓶頸 373

參考文獻 377
索 引 40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iv-vii-0707.indd 5 2010/7/7 下午 01:28:0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6 2010/7/7 下午 06:45:52


表目錄
CONTENTS

表3.1.1:共黨國家政治繼承實例 65
表3.2.1:制度化的研究命題 75
表3.3.1:演變軌跡:制度堆積與制度耗散 80
表3.3.2:領導人權力來源變化對制度化的影響 85
表3.3.3:制度堆積與制度耗散的解釋 91
表7.1.1: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之間被問責的正副省部級高幹 215
表7.1.2:「5+1」文件的主要內容 217
表7.2.1:胡錦濤在鄧小平百歲誕辰紀念大會講話的意涵 224
表7.2.2:政治局與書記處成員對胡錦濤講話的回應 226
表7.2.3:解放軍高層對江澤民、胡錦濤地位的反應 229
表8.1.1:省部級以上幹部的年齡、學歷與任期規範 271
表8.2.1:軍委會成員任期中斷的原因 289
表8.3.1: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局越級晉升的比例 298
表8.3.2:軍委會軍職成員越級晉升的比例 300
表9.1.1:關於「集體議決事項」的官方文件內容 322
表9.1.2:關於「集體議決程序」的官方文件內容 324
表9.1.3:政治局常 委會與政治局工作規則重點 326
表9.2.1:政治局常委的職務分工 329
表9.2.2: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職務分工與排名 333
表9.2.3:十一大以後主要中共中央領導小組的組長與副組長 337
表9.3.1:1978年後重要黨政領導機關增設、裁撤與地位調整 345
表9.3.2:十三大以後歷次政治報告的起草過程 351
表10.1.1: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進展與瓶頸 36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iv-vii-0707.indd 6 2010/7/7 下午 01:28:0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7 2010/7/7 下午 06:45:52


圖目錄
CONTENTS

圖4.4.1:改革動機、解決方案間的對應關係 124
圖8.1.1:換屆當選時,超過70歲的領導人比例 276
圖8.1.2:換屆當選時,領導人的平均年齡 278
圖8.1.3:換屆當選時,政治局常委會的年齡區間分布 282
圖8.1.4:換屆當選時,政治局的年齡區間分布 282
圖8.1.5:換屆當選時,軍委會的年齡區間分布 284
圖8.2.1: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的任滿率 286
圖8.2.2:軍委主席、副主席、委員的任滿率 288
圖8.2.3:十一屆以後政治局成員的任職年限分布 293
圖8.2.4:十一屆以後軍委會成員的任職年限分布 295
圖8.3.1: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晉升的平均時間 302
圖8.3.2:軍委會軍職成員晉升的平均時間 30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iv-vii-0707.indd 7 2010/7/7 下午 01:28:0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8 2010/7/7 下午 06:45:53


第一章
緒 論

目次

第一節 權力轉移的制度化

第二節 權力轉移制度化的內涵、歷程與原因

第三節 中共權力轉移制度化的發展與影響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章節安排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 2010/7/7 下午 01:27:1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9 2010/7/7 下午 06:45:5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2 2010/7/7 下午 01:27:1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0 2010/7/7 下午 06:45:53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權力轉移的制度化
200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六大各項議程完成後,江澤民宣布大會勝利閉幕
並發表講話。他說:「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黨的中央領導集體
順利實現了新老交替。」1 次日十六屆一中全會閉幕後,江澤民會見十六大代
表,並且表示:「我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能夠開創新的局面,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前景,是會更
加美好的!」2 在同一場合,胡錦濤回應說:「我們一定牢記江澤民同志的囑
託,一定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各項任務,團
結一致,萬眾一心,艱苦奮鬥,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3

十六大閉幕以後,外界對於中共菁英政治是否制度化,仍有相當大的分
歧。有人認為中共已經克服制度化的障礙,顯示威權政權也具有相當的韌性
(resilience)。制度化的具體表現在政治繼承過程逐漸受到規範約束、政績因
素對甄補政治菁英的重要性增加、機構功能分化與專業化提高、建立政治參與
機制以加強統治合法性等等。4 這些發展都與政權理論(regime theory)認為威

1
「詳訊:十六大勝利閉幕 中央領導集體實現新老交替」,中國新聞網(北京),2002年
11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11-14/26/243573.html。
2
「江澤民、胡錦濤會見十六大代表 江澤民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能夠開創新的局面 胡錦濤讚老同志高風亮節」,新華網(北
京),2002年11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5/content_631519.
htm。
3
同前註。
4
Andrew Nathan, “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4, no. 1 (January 2003), pp. 6~17. 觀點類似的還有H. Lyman Miller and
Xiaohong Liu, “Foreign Policy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in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34~136; Christopher Marsh, “Learning from Your Comrade’s
Mistakes: The Impact of the Soviet Past on China’s Future,”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36, no. 3 (September 2003), pp. 259~272. 前者認為江澤民接掌權力的過程就是一
次有計畫、有秩序的權力交接,為各共黨國家少見的情形;後者則認為中共吸取蘇共失敗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3 2010/7/7 下午 01:27:1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1 2010/7/7 下午 06:45:54


4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權政權在本質上極脆弱、極不穩定的觀點相左。有的人質疑中共菁英政治已經
制度化的論點。他們認為中共高層仍充滿黑箱作業與幕後交易,甚至認為中共
政治繼承不但沒有制度化,而且是「非制度化」。5 還有人指出中共政治繼承
確實在制度化的過程中。雖然尚未達到完全制度化的程度,但未來制度化的程
度應當會繼續提高。6 這個爭辯正好襯托出本書的研究問題—中共菁英政治
是否出現制度化的趨勢?邁向制度化的原因為何?制度化對中共高層互動會產
生什麼影響?在制度化的道路上,未來中共還會面臨哪些挑戰?

在相當程度上,這些問題都涉及中共菁英研究的典範轉移。多年來,外界
觀察家經常透過派系政治了解中共高層運作。然而,從2002年十六大至2004年
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僅用了兩年就完成權力轉移。胡錦濤身兼總書記、國家
主席、中央軍委會主席三項要職,不但是名義上的領導人,也掌握了人事任免
和議題制訂的主動權。這次平順的權力轉移證明派系政治途徑的侷限性,而制
度化的研究正可填補派系政治的不足,幫助外界了解當今中共高層運作。

從比較共黨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忽視。權力轉移
可說是共黨政權制度化的一個(但非唯一)關鍵,它的成敗將影響整個政權的
穩定性。共黨政權的基本特徵是權力集中,然而權力集中並沒有讓共黨免於派
系鬥爭之苦,反而使得政治繼承往往充滿血腥與暴力。首先,共黨國家的黨
章、憲法、慣例都未能清楚劃分統治機構間的權責。同時,總書記與政治局、
書記處和中央委員會等機構間的隸屬關係不明確,使得這些機構的相對權力隨
著人事更替而大幅變動。此外,共黨政權沒有明確規範如何解決權威和決策問
題,因而增加權力衝突的可能性。7 儘管共黨政權對社會的控制力與滲透力非

瓦解的教訓,適度調整政策,展現共黨政權面對環境壓力的彈性與活力。
5
Joseph Fewsmith,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The Succession that Didn’t Happen,”
China Quarterly, no. 173 (March 2003), pp. 1~16;董立文,「從權力繼承看中共政治發展的
非制度化」,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4
年),頁129~163。
6
寇健文,「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
北:新新聞事業公司,2002年),頁53~72。
7
相關討論見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國家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4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2 2010/7/7 下午 06:45:56


第一章 緒論 5

常強,「如何分配權力」卻是共黨政權面臨的共同問題。

如果權力分配是共黨政權的共同缺陷,表現在「缺乏一套政治繼承的遊戲
規則」與「各領導機構間的權責不分」,那麼1978年以後中共菁英政治發展就
值 得 我 們 高 度 重 視 。 早 期 中 共 政 治 一 直 是 以 「 非 正 式 關 係」(i n f o r m a l
relationship)為主軸,制度規範形同具文。權力競爭者經常使用暴力手段對付
政敵,造成政局週期性的動蕩。1978年後,中共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推動幹
部年輕化,著手改善國家領導體制與黨內政治生活。從過去三十多年的歷史來
看,儘管「幹部四化」(特別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黨政分開」、「集
體領導」等政策落實的程度隨著政治情勢而波動,但發展方向相當一致,並已
經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起碼是暫時性的)成功。

若把中共的成功經驗與前蘇聯的失敗經驗相比,我們就可以發現前者
的價值。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當權後,曾推動大幅度的政治體制改革。例如赫魯雪夫制訂每四
年固定替換四分之一蘇共中央主席團和中委會成員,至多連續擔任三屆的規
定。8 他還推動黨政最高職務分開,定期而較為密集地召開主席團、中委會、
黨大會。 9 戈巴契夫放棄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強調幹部穩定的作
法,實施幹部流動政策。10 他也曾企圖實行「黨政分開」,在改革無法成功後
建立總統制。11 中、蘇兩國均為國際強權,不受國外宗主國的支配,同時擁有
類似的政治體制,面臨共通的體制缺陷。更重要的是,兩國領導人都嘗試建立

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57~74。
8
「蘇聯共產黨黨章」,新華月報(北京),第206期(1961年12月),頁179。此處的蘇共
黨章是指第二十二次黨大會通過的黨章。
9
劉克明、金輝主編,蘇聯政治經濟體制七十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頁427~429;陸南泉等主編,蘇聯興亡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555;王長
江、姜躍等著,現代政黨執政方式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
214~215。
10
李忠杰、徐耀新、魏力,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頁725。
11
Elizabeth Teague, “Gorbachev Proposes Dropping Communist Party Monopoly,” Radio Liberty,
February 9, 1990, pp. 7~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5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3 2010/7/7 下午 06:45:58


6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幹部更替與集體決策的制度,以修補體制缺陷。12 然而,中共高層政治朝著制
度化的方向發展,蘇共的改革卻以失敗收場。從比較共黨研究的角度來看,蘇
共的失敗符合學者過去的觀察—共黨政權無法修補制度缺陷,最後在其他條
件的配合下走向瓦解的命運。中共則是一個異例(abnormality),不符合過去
學者的觀察。如果中共真的能解決「缺乏一套政治繼承的遊戲規則」與「各領
導機構間的權責不分」的制度問題,將使我們重新評估共黨政權克服制度缺陷
的可能性。

第二節 權力轉移制度化的內涵、歷程與原因
從過去三十多年的歷史來看,我們認為中共菁英政治確實逐漸制度化,但
目前尚未達到完全制度化的地步。這個觀點與作者以前的看法一致。13 在論述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前,我們先簡單陳述制度化的概念,以及制度化的歷程。
制度化是一個團體建立、維持某種行為規範或程序,用以解決重大問題的過
程。當我們把這個概念應用在分析權力轉移時,制度化是指有關權力分配、權
力轉移的行為規範與程序,逐漸被多數政治菁英遵守的過程。制度化可以分成
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制度建立」。在這個階段中,領導人基於特定目
的,作出建立某些規範的決定,開啟制度化的大門。第二個階段則是「制度深
化」。由於制度化是一個可逆轉的過程,制度化的開始並不代表它的持續。因
此,已經建立的規範必須持續深化,醞釀出存在的價值,制度化才可能成為一
個穩定的發展方向。

在「制度建立」階段,制度建立者必須先解決集體利益(制度建立)與個
人利益(私人權位)的矛盾。這種矛盾既存在於制度建立者本身,也存在於制
度建立者與其他領導人之間。首先,制度建立者需要專斷大權,才能推動建立

12
有關中蘇共高層政治的比較,詳見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
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2006年6月),頁39~75。
13
寇健文,「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頁53~7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6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4 2010/7/7 下午 06:46:00


第一章 緒論 7

新制度,但他又不能在保留大權、不受制度約束的情形下鞏固新制度。如果無
法解決這個兩難問題,制度化將無法繼續下去。其次,建立新制度會牽動政治
菁英間的權力分配。因此,制度化的過程必然與權力鬥爭糾結在一起。如果過
度犧牲新制度的精神,遷就權力鬥爭的考量,制度化將無法繼續下去。在「制
度深化」的階段,最關鍵的發展是既存的新制度能否「自我強化」。當制度建
立者「退場」(exit)之後,所遺留下來權力格局和已經建立的制度精神—對
於決策模式(集體領導或是個人領導)和領導機構權責區分的基本構想—是
否處於契合狀態,成為新制度「自我強化」的關鍵。

我們認為,領導人權力來源的轉變是中共透過制度建立階段,進入制度鞏
固階段的主要關鍵。在理論上,領導人有兩種權力來源,分別是「個人權威」
(personal authority)和「職務權力」(institutional power)。14 個人權威來自
於領導人透過歷史功績、個人魅力獲得追隨者對其個人的忠誠。例如領導人解
決重大政治或經濟危機,因而取得政治聲望。其他如家族親屬關係、校友關
係、同事關係,以及同鄉關係等私人關係也能幫助領導人建立個人權威。由於
這些政治聲望和關係網路都是建立在個人的人格特質與經歷之上,使得個人權
威無法直接從原有領導人轉移到新任領導人的身上。相較之下,職務權力依附
在非個人化的組織結構。一旦領導人離開該職,職務權力就迅速消失。雖然領
導人同時依賴個人權威與職務權力去鞏固他的領導地位,但兩種權力來源的消
長會產生深遠的政治後果。

基於兩種權力來源的消長,領導人可分成「個人權威型」和「職務權力
型」兩種類型。「個人權威型」領導人在建立歷史功勳的過程中,已經讓下屬

14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
月),頁2;Lowell Dittmer, “Bases of Power in China: A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World Politics, vol. 31, no. 1 (October 1978), pp. 29~32; Lowell Dittmer,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34 (July 1995), pp.10~12; Suisheng Zhao, “The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hip and the Direction of Political Reform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in Yun-han Chu, Chih-Cheng Lo, and Ramon H. Myers eds., The New Chinese
Leadership: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64~6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7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5 2010/7/7 下午 06:46:02


8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對他產生敬畏與信任。對「個人權威型」領導人來說,「職務權力」雖然可以
強化他們的權力基礎,但僅扮演次要角色。即使喪失正式職務,這些領導人照
樣可以透過「個人權威」影響決策。換言之,歷史功勳造成「個人權威型」領
導人與下屬之間的懸殊地位。如果有足夠的動機,他們比較能不顧「推舉人
團」(selectorate)利益,大幅推動改革政策,因而具有建立新制度,或是改變
既有制度的能力。這是毛澤東、鄧小平等革命世代領導人和江澤民、胡錦濤等
後革命世代領導人的一大差異。與「個人權威型」領導人相比,「職務權力
型」領導人更需要爭取「推舉人團」多數支持,無法承受過多反彈壓力,很難
在損及「推舉人團」權益的情形下推動制度改革。在這種情形下,小規模的漸
進改革確實可以出現,但大刀闊斧的激進改革反而可能危及自身權力基礎的穩
固。

由此可見,「個人權威型」領導人有利於創建制度,比較能夠擔任制度建
立者;但在制度深化的階段,「個人權威型」領導人卻不利於制度化。反之,
「職務權力型」領導人有利於既有制度的深化繁衍,比較適合扮演制度延續
者,卻因權力基礎不夠堅實,並非制度建立者的最佳人選。中共即是在「個人
權威型」領導人(鄧小平)為制度建立者、「職務權力型」領導人(江澤民、
胡錦濤)為制度延續者的巧妙組合下,出現制度化趨勢。倘若當年是同為革命
元老的陳雲接替鄧小平出任最高領導人,中共菁英政治的制度深化階段恐將延
後開始,改革開放政策更確定將受到重大挫折。蘇聯則因制度建立者(赫魯雪
夫、戈巴契夫)均為「職務權力型」領導人,大規模改革反而鬆動自身權力基
礎,最終出現人亡政息的現象。不過,由於現有制度化的動力來自領導人主要
權力來源的轉變,一旦個人威望的重要性再度超越職務權力,制度化的趨勢就
可能出現逆轉。

第三節 中共權力轉移制度化的發展與影響
扼要地說明權力轉移制度化的定義、歷程與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8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6 2010/7/7 下午 06:46:04


第一章 緒論 9

掌握過去三十多年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軌跡。在革命元老退出政壇以前,中共
處於「制度建立」的階段。在1980年代前期,鄧小平扮演制度建立者的角色,
規劃幹部退休、黨政互動關係的新制度,同時與其他元老折衝妥協。不過,鄧
小平把他和少數掌權的革命元老排除在適用範圍之外,造成領導人職務、權
力、責任的不協調,種下日後老人政治的後果。儘管幹部制度改革在省部級以
下的範圍內取得重要進展,中共高層卻迴避領導人的退休問題,充滿「非正式
政治」(informal politics)的色彩。當時對於鄧小平或是其他元老的權力限
制,是來自他們之間的折衝妥協,而非制度上的設計。這使得改革的幅度與速
度,必須隨著權力鬥爭情勢而調整。因此,在「制度建立」階段中,中共菁英
政治呈現制度改革與權力鬥爭兩股力量嚴重拉扯的現象。

革命元老退出政壇以後,中共菁英政治逐漸進入「制度深化」的階段。
1990年代中期以後,革命元老逐漸凋零,帶來一個嶄新的權力格局,制度化開
始朝黨和國家領導人發展。在這個新格局中,領導人權力來源出現轉變—隨
著個人權威的重要性降低,職務權力的重要性不斷增加。此一轉變可說是三十
多年來中共菁英政治最重要的變化。發生轉變的關鍵在於後革命世代領導人缺
乏革命建國功勳,因此他們的個人權威僅能建立於私人關係之上。然而,單憑
私人關係無法提供穩定的個人威望基礎。在這種情形下,後革命世代領導人必
須利用官方職務鞏固權力基礎。一旦喪失正式官職,他們的權力會在幾年之內
大幅衰退。同時,這個新格局缺少一位擁有專斷大權的政治強人。由於領導班
子的個別成員缺少拍板定案的權力,領導人們必須透過協商進行人事安排等重
大議題的決策。由於領導人的權力來源已經改變,1980年代的派系政治觀
點—職務權力的重要性遠低於個人權威—不足以作為評估當今中共領導人
互動的唯一基礎。

在新的權力格局下,權力鬥爭仍扮演重要角色,但獲勝的一方缺少片面撕
毀協定的能量。換言之,協定本身固然是權力鬥爭的產物,然而它往往成為下
一回合權力鬥爭的規範,約束領導人未來的行為。因此,缺少「權威的制度建
立者」反而成為制度化持續的主因,與前一時期制度化的動力不同。最典型的
例子就是1990年代後期以來領導人「劃線離退」原則的發展。此後,退出第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9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7 2010/7/7 下午 06:46:04


10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線黨政領導人崗位的年齡更下降到68歲。另一個例子則是2007年中共建立新任
政治局委員「民主推薦」的模式,作為挑選未來接班人的一個環節。在相當程
度上,這個機制解決沒有革命元老拍板定案接班人選的問題。

制度化的發展改變了中共菁英政治的面貌。首先,它中斷了領導人與追隨
者之間,對於「保護—效忠」關係的循環再生,嚴重弱化退休領導人保護追隨
者的能力。在原任領導人的保護傘消退之時,許多原來的追隨者便轉向新任領
導人效忠。在新任領導人運用職務權力鞏固地位的過程中,退休領導人的影響
力逐漸被瓦解。在此情境下,他領導的派系在他喪失正式職位後,便會出現樹
倒猢猻散的現象。與1980年代相比,中共派系的生命週期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
已經縮短了。

其次,主要權力來源從個人權威轉移到職務權力之後,強人政治不易再
現。後革命世代領導人缺少堅實的個人威望,需要時間去鞏固其政治地位。但
年齡限制縮短掌權時間,使得他們無法在擔任第一線黨政領導職務期間就累積
足夠權力,破壞集體領導體制。交出主要黨政職務後,他們無法繼續擴充權
力,喪失成為政治強人的機會。此外,領導人負責各自獨立的官僚機構或業
務,彼此之間沒有主從關係。這使得各領導人之間容易形成集體領導。此時,
領導班子中還是會產生一位權力較大的領導人,但他無法改變多數高層已經建
立的政治共識或規範。換言之,他無法獨享權力。

制度化的這些影響解釋了江澤民的權力在十六大達到高峰,為何卻在兩年
後被迫辭去軍委主席,以及他相繼辭去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職務之
後,他的影響力為何無法和當年的鄧小平相比。這些影響也點出胡錦濤,甚至
是未來的習近平,無法像鄧小平一樣地進行大幅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對中共政
權來說,這個發展趨勢代表菁英互動的常態化,政策的延續性高於變異性,有
助於政權穩定。但也代表中共已無發動大規模改革的能量,只能在不傷及菁英
集團利益的前提下,進行較小幅度的漸進改革。

在2005年初版發行時,我們曾經指出中共菁英政治雖然朝制度化的方向發
展,但仍面臨三個瓶頸。這三個瓶頸包括最高領導人缺少明確的年齡限制或任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0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8 2010/7/7 下午 06:46:05


第一章 緒論 11

期限制、如何選擇新任領導人、如何定位新舊任領導人的權力關係。只有突破
這三個瓶頸之後,中共菁英政治才真正通過「制度深化」的最後考驗,達到已
經制度化的階段。在2007年十七大的時候,中共已經開始突破部分瓶頸。如中
共中央、國務院、軍委會領導人當選時的年齡都在68歲以下,無一例外,中共
並以「民主推薦」方式作為挑選接班人的一個環節。這些新發展對於解決前述
三個瓶頸中的前兩個具有重要意義,只要能持續下去,就能確認中共已經找到
克服瓶頸的方法。至於第三個瓶頸的解決,要等到2012年十八大召開時,觀察
中共如何安排胡錦濤與習近平的職務,方能做出判斷。未來五至十年將是中共
菁英政治是否能通過考驗的關鍵時期。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章節安排
制度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需要足夠時間才能察覺它的形成與演變。基於
這個理由,我們把研究範圍設定在1977年至2010年之間,涵蓋中共十一屆至
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研究對象則是曾經擔任中共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政治局
委員與候補委員、軍委正副主席與委員等職務的領導人,總人數超過百人。透
過整理法令規章與領導人仕途發展情形,我們希望清楚呈現中共菁英政治的整
體走向。同時,整個幹部制度、領導體制與黨內政治生活的演變,其實包含中
央與地方兩個層級。為了呈現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趨勢具有「向上發展」的特
色,無論是在敘述歷史軌跡,或是在歸納分析時,我們都會論及省部級領導幹
部的任免規範。不過,由於早期中共領導機關經常出現增設、裁撤、職權調整
的現象,基於研究的方便,我們將小部分領導人(僅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職務
的領導人)排除在分析範圍之外。

總體來說,本書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獻分析與(敘述)統計分析為主,訪談
為輔。在文獻分析部分,除了媒體相關報導外,我們特別著重分析中共官方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1 2010/7/7 下午 01:27:14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19 2010/7/7 下午 06:46:05


12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件。這些文件散見各種工具書、15 重要文獻彙編、16 大事記、17 期刊雜誌與中


共官方新聞網站。18 透過分析這些文件的內容,我們得以找出中共對於幹部制
度、領導體制等方面的改革規畫。一方面對照官方文件論述重點的變化,另一
方面又可以和領導人任免實況對比,了解規範落實的程度。為了獲得具體數
據,加強論述說服力,我們利用多種人名錄、職官志與官方公布的領導人簡歷
新聞,建立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用實證方式比對三十多年來高層人事變化的
趨勢。19

15
工具書如喬明甫、瞿泰豐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大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丁洪章主編,中共黨員大辭典(北京:華齡出版社,1991年);李松林、郭桂蘭主
編,黨委工作大全(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李楯主編,中國共產黨黨內
法規制度手冊(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年)等。
16
重要文獻選編包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全兩
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全兩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988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三
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全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2年、1993年);中共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全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1997年、1999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全三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001年、2003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十六大以
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等。
17
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編,黨的組織工作大事記(1993-1997)(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1999年);鄒錫明編,中共中央機構沿革實錄:1921.7-1997.9(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1998年);姜華宣、張蔚萍、蕭甡主編,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01)(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歷史大事記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主編,黨的組織工作大事記
(1993-1997)(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主編,黨的組
織工作大事記,1978-198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18
參考的主要中共官方新聞網站包括新華網(北京)(http://www.xinhuanet.com)、人民網(北
京)(http://www.people.com.cn)、中國新聞網(北京)(http://www.chinanews.com.cn)。
19
主要人名錄、職官誌與官方簡歷新聞包括劉金田、沈學明主編,歷屆中共中央委員人名辭
典(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沈學明、劉金田、韓洪洪主編,中共第十四屆中
央委員會名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廖蓋隆、范源主編,中國人名大辭
典:現任黨政軍領導人物卷,1994年版(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張志堅、劉俊林
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機構五十年:一九四九∼一九九九(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
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沈學明主編,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
員會委員名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校研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2 2010/7/7 下午 01:27:15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0 2010/7/7 下午 06:46:06


第一章 緒論 13

從結構來看,本書總共分為十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問題、主要論點與
研究設計。緒論以外的其他九章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二章至第三章是第一部
分,屬於理論探討。第二章依序回顧「極權主義」、「派系政治」、「世代政
治」、「技術專家政治」四個研究途徑的主要論點與爭辯,並點出制度化應成
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第三章先從比較共黨研究的角度出發,指出「權力分
配」是共黨政權共通的制度缺陷。這個制度缺陷造成多數共黨國家,經常面臨
暴力權力鬥爭。第三章同時界定制度化的定義,根據其內涵(自立性、繁複
性、凝結性、適應性)建立四個研究命題,最後再解釋制度化的原因與歷程。

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書的第二部分,提供讀者了解1970年代末期以來中共
菁英政治的變遷史,作為第三部分驗證研究命題的背景說明。第四章討論1978
年後鄧小平等革命元老對於幹部制度、接班安排、領導體制等等弊端的反省,
同時整理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以便了解制度化的起點。第五章至第七章
敘述1978年至2009年之間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軌跡,並以1989年六四事件、
2002年胡錦濤當選總書記為這三章的分界線,分別討論鄧小平時代、江澤民時
代和胡錦濤時代的中共菁英政治。涵蓋的議題包括幹部制度、國家領導體制、
黨內政治生活的改革,以及高層權力鬥爭等等。

第八章到第十章構成本書的第三部分。第八章的重點在於領導人新老交替
的制度化。該章指出,中共高層的權力遊戲規則確實逐漸累積,如年齡限制與
任期制都逐漸形成,同時出現階梯式生涯發展規律。第九章的焦點則是決策模
式的定型。本書認為中共中央領導班子在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兩方面都有所進
步,因此出現比較固定的議事規範與職務分工。此外,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局
作為決策核心的地位越來越明顯,老人政治的影響力則有所降低。第十章是本

室、中央檔案館主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1921~1997)(全十三卷)(北京:中共黨
史出版社,2000年);沈學明、鄭建英主編,中共第一屆至第十五屆中央委員(北京:中
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中國組織別人名簿(China Directory)(Japan:Radiopress,
1982年至2009年各版);何虎生、李耀東、向常福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官志(北京:中
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新華網公布的十六屆、十七屆領導人簡歷,http://news.
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2/content_629541.htm、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
10/22/content_6924754.htm。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3 2010/7/7 下午 01:27:15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1 2010/7/7 下午 06:46:07


14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書的結論。我們首先解釋中共菁英政治出現制度化的原因與歷程,進而勾勒出
它的發展程度,最後指出目前尚未突破的瓶頸。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4 2010/7/7 下午 01:27:15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2 2010/7/7 下午 06:46:07


第二章
研究途徑的發展

目次

第一節 「極權主義」途徑

第二節 「派系政治」途徑

第三節 「世代政治」途徑

第四節 「技術專家治國」途徑

第五節 制度化與中共菁英政治研究的未來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5 2010/7/7 下午 01:27:15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3 2010/7/7 下午 06:46:0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6 2010/7/7 下午 01:27:15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4 2010/7/7 下午 06:46:07


第二章 研究途徑的發展 17

過去幾十年來,中共菁英政治始終是外界關心的一個課題。學術界經常反
省這個研究領域的發展,檢討相關文獻在理論建構、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等方
面的優缺點。 1 在第二章裡,我們將回顧相關研究途徑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內
涵。整體而言,新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往往刺激學者發展新的研究途徑,詮釋
最新情勢。因此,回顧過去主要研究途徑出現的時空背景,以及發展出來的新
議題、新解釋,就能清楚勾勒幾十年來相關研究的演變軌跡。

依照中共建政以後的重大歷史發展,我們將相關文獻大致分成四個類別,
分別是「極權主義」途徑(totalitarianism,1949年中共建政以後出現)、「派
系政治」途徑(factional politics,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後期出現)、「世代政
治」途徑(generational politics,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後期出現)、「技術專家
治國」途徑(technocracy,1980年代中共實施幹部制度改革後出現)。不過,

1
中文的文獻回顧見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頁
1~15;劉平鄰,「美國學者對中共政治的研究」,收錄於何思因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
政治學,初版(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頁497~525;陳婕、李秀山,「回顧美
國中國研究的典範」,收錄於朱雲漢、王紹光、趙全勝主編,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
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頁129~149。英文的文獻回顧見Monte
Ray Bullar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lite Stud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sian
Survey, vol. 19, no. 8 (August 1979), pp. 789~800; Lucian W. Pye,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elgeschalager, Gun & Hain, 1981), pp. 39~46; Harry
Harding, “From China, with Disdain: New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a,” Asian Survey, vol. 22,
no. 10 (October 1982), pp. 934~958; Harry Hard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 World Politics, vol. 36, no. 2 (January 1984), pp. 284~307;
Michel Oksenberg, “Politics Takes Command: 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Post-1949 China,” in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eds.,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543~590; Harry Harding,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ontemporary China,” in David Shambaugh ed., 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1993), pp. 14~40; Avery
Goldstein, “Trend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PRC,” China Quarterly,
no. 139 (September 1994), pp. 714~730; Lowell Dittmer,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 9 (September 1996), pp.1~18; Jing Hua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26~54. 這些文
獻回顧的文章多半廣泛地討論中共政治研究,同時分析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等方面的變
化,但都有涉獵到中共菁英政治的議題。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7 2010/7/7 下午 01:27:15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5 2010/7/7 下午 06:46:08


18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這種分類方式不代表個別研究途徑沒有借重其他區域研究的成果,或是舊的研
究途徑完全被新的研究途徑取代,或是每一種研究途徑的重要性完全相同。最
後,我們把上述四類文獻的觀點放在當今的時空背景下,凸顯它們的侷限性。
我們同時指出制度化應成為未來研究的新方向,彌補現有研究途徑的不足。為
了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必須建立觀察制度化的系統性指標,有效地監測中共
菁英政治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要能合理地解釋制度化的形成與衰退,同時能說
明制度發展與非正式政治(informal politics)之間相生相剋的互動關係。

第一節 「極權主義」途徑

一、「極權主義」途徑出現的背景與內涵
在毛澤東統治中國大陸的時代,學者嘗試解答兩個問題:這些政治菁英是
誰?他們如何成為中國的掌權者?2 早期的學者著重分析中共領導人的背景、
特定菁英群體的特徵(如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央委員會成員),或是從仕途發
展歷程找出領導人的政治傾向與前途。這種從人格特質、從政經驗,或政治菁
英的集體特性出發,討論領導人掌權的原因構成了早期的研究重點。不過,說
到當時最重要的研究途徑,我們就不能不提到「極權主義」途徑。

從1949年中共建政至1960年代文革爆發之前,「極權主義」可說是研究中
共政治的主要途徑。3 極權主義」是一種強調「菁英共識」的觀點,認為共黨
國家的政治菁英對國家發展方向具有高度共識,因此沒有結構因素造成他們之
間的嚴重衝突。「極權主義」的流行與兩個因素有關:第一、當時中共建政不
久,全國仍陷於高亢的革命勝利情緒。除了高崗、饒漱石事件外,中共尚未爆
發嚴重的內部整肅。同時,中共套用蘇聯模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中國大陸轉
換為實行公有制的社會。這些「成就」被編織成樣板新聞,使得依賴中共媒體

2
Avery Goldstein, “Trend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PRC,” p. 714.
3
Jing Hua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pp. 27~2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8 2010/7/7 下午 01:27:16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6 2010/7/7 下午 06:46:09


第二章 研究途徑的發展 19

報導的外界忽略中共高層內部的分歧。第二、在1950年代,「極權主義」途徑
支配了蘇聯研究(Soviet studies)。 4 當時研究共黨政權的學者依循鄂蘭
(Hannah Arendt)、佛來德瑞希(Carl J. Friedrich)和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的思維發展。5 大家熟知的極權主義政權的基本特徵,如官方
意識型態、一黨專政、祕密警察控制、壟斷思想傳播媒介、獨占國家武力、計
畫經濟等,就是來自佛來德瑞希和布里辛斯基的歸納。

在這種現實與學術研究的時空背景下,學者很容易採取同樣的途徑分析中
共菁英政治。學者認為中共領導人信仰馬列主義,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以集體
領導的方式制定政策。他們利用強大的控制機制滲透整個社會,動員民眾支援
新政權的政策。同時,利用計畫經濟掌握資源分配,把一個老舊的傳統社會改
造為新社會。6 因此,中共政治菁英之間的權力衝突、政策歧見大都被學者忽
略。舉例來說,鮑大可(A. Doak Barnett)認為毛澤東一人已經領導中共二十
餘年,是整合中共高層菁英的重要因素。除了1953年至1955年爆發的高崗、饒
漱石事件外,中共黨內並未發生足以影響團結的派系鬥爭。就算政策歧見確實
存在,但不能證明中共高層發生嚴重的「黨同伐異」。7 在「菁英共識」思維
的影響下,相關文獻很少從「菁英衝突」的角度思考中共政治。8

4
關於「極權主義」途徑在蘇聯研究的運用,見Gabriel A. Almond and Laura Roselle, “Model
Fitting in Communism Studies,” in Thomas F. Remington ed., Politics and the Soviet System:
Essays in Honour of Frederick C. Barghoor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9), pp. 172~177.
5
Hannah 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New York: Harcourt, 1951); Carl J. Friedrich and
Zbigniew K. Brzezinski,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6
以上觀點見Michel Oksenberg, “Politics Takes Command,” pp. 578~579; Jing Hua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p. 26. 「極權主義」途徑的代表性作品包括
Richard L. Walker, China under Communism: The First Five Years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5); A. Doak Barnett, Communist China and Asia: Challenge to
American Polic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60); John W. Lewis, Leadership in Communist
Chin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3);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7
A. Doak Barnett, Communist China and Asia, pp. 16~17.
8
班耐德(Gordon A. Bennett)就指出,早期學者很少清晰地、有系統地討論中共政治菁英
發生衝突的結構。Gordon A. Bennett, “Elite and Society in China: A Summary of Research and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19 2010/7/7 下午 01:27:16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7 2010/7/7 下午 06:46:10


20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當時只有白魯恂(Lucian W. Pye)和麥法夸(Roderick MacFarquhar)等


少數學者看穿中共高層團結一致的表象,發現菁英衝突仍然存在。舉例來說,
白魯恂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國面臨的權威危機。他認為中國人缺少安全
感,使得他們必須透過個人關係尋求支持與安全感。當這種需求無法滿足時,
引起的挫折感與憤怒很容易造成看似穩定的結構迅速崩潰。9 麥法夸則發現中
共黨內高層對政策的看法並不相同,但毛澤東利用他的支配地位操縱整個決策
過程。10

二、文革與「極權主義」途徑的衰微
1960年代以後,共黨世界發生幾件大事,使得「極權主義」途徑受到質疑
與修正。這些大事包括蘇聯在史達林死後爆發的權力鬥爭、蘇聯與中共外交關
係惡化、中共陸續爆發嚴重權力鬥爭等等。在中國大陸,由於文革是由毛澤東
發動的政治運動,這場浩劫削弱「極權主義」途徑的解釋力。文革剛爆發的時
候 , 學 者 仍 然 將 文 革 視 為 極 權 主 義 政 權 下 的 產 物 , 此 即「 毛 掛 帥 」 模 型
(Mao-in-command)出現的背景。這個模型認為,從1949年中共建政至1968
年間,毛澤東支配了中共決策過程。他的領導人角色、他的個人信念、他手中
的資源,以及中共面對的社經問題共同決定了他的策略選擇範圍。11 在極權體
制下,最高領導人無法容忍路線不同的政治菁英。毛澤東擁有的絕對權力正好
使他可以整肅異己。

即使如此,文革仍然鬆動了「極權主義」途徑的支配地位。「毛掛帥」模

Interpretation,” in Robert A. Scalapino ed.,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p. 12.
9
Lucian W. Py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irdge, Mass.: M. I. T. Press, 1968).關於這本
書論點的中文介紹,見唐光華,政治文化的沉思者—白魯恂(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82年),頁156~183。
10
Roderick MacFarquhar, “Communist China’s Intra-party Disputes,” Pacific Affairs, vol. 31, no. 4
(December 1958), pp. 323~335.
11
「毛掛帥」模型的代表作品見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under Mao, 1949-1968,” in
John M. H. Lindbeck ed., China: Management of a Revolutionary Society (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1), pp. 79~11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1-54-0707.indd 20 2010/7/7 下午 01:27:16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8 2010/7/7 下午 06:46:10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寇健文著. ─三版. ─臺北
 市:五南, 2010.07  
  面; 公分.
 參考書目:面
 含索引

ISBN 978-957-11-5974-4(平裝)

1.中國大陸研究 2.中國政治制度
1PJ4
574.1 99007113
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
作  者 ─ 寇健文(464)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劉靜芬 林振煌
責任編輯 ─ 李奇蓁 胡天慈
封面設計 ─ P. Design視覺企劃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 0 6台 北 市 大 安 區 和 平 東 路 二 段 3 3 9 號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w u n a n @ w u n a n . c o m . t w
劃撥帳號:0 1 0 6 8 9 5 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005年 1 月初版一刷


2005年10月二版一刷
2010年 7 月三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520元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www.wunan.com.tw或來電(02)2705-5066

416.indd 416 2010/7/7 下午 06:17:43

中共菁英-試讀版.indd 29 2010/7/7 下午 06:46: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