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心得 0308

收拾精神:
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處,
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
讀書而寄與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做學問而心思不在學問本身上,那便無法獲得真知。
這個道理可以套用到一般情形:做一件事情卻只想著報酬、或者只在乎表面功夫,而不是想著把這件事做
好,那麼自然會有所疏漏,甚至偏離正軌。做事情時應當要專注於事情本身,並遵循自身原則與理念,便能得正
果。
但我想,能完全專注的是聖人;而常人有七情六欲,做事時分心在所難免:工作時想著賺錢、讀書時想著
考好學校。有私人目的沒有關係,但目的必須不能侵害他人。

心得 0322
同學提問:
如何養成客觀全面並且批判性的思考?
思考時要有全面性,必須先具備足夠寬廣的背景知識與客觀的態度。因此本身平時在相關議題上必須多聽
多看,並將其組織為腦中材料。批判性思考則需要培養科學精神,從論證與實驗的角度去檢驗一件事情或觀點。
我想,客觀與批判性思考是思辨時的基本態度。

心得 0418
凡人之品質,中和最貴矣。
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
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
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中和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模式。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必須基於其能懂得進對應退,一以待人,如此才能有客
觀公正的作為。若在待人處事上有所偏頗,其聰明也反被聰明誤,顧此失彼。

心得 0426
夫學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轉矣。雖教之以學,材成而隨之以失;雖訓之以恕,
推情各從其心,信者逆信,詐者逆詐。故學不入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做學問時不可以只專注於單一領域,而對其他領域不聞不問甚至排斥,所謂偏才即此。若是無法兼顧全面
性,所獲得的學問只能自圓其說,無法與其他學問接壤。

心得 0503
是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用好,則一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古時君臣關係與職場的的上司-下屬關係有所呼應:做一件事情,上位者客觀地統籌人才並審視其成效,
下位者負責規劃並實作。若兩者領域有所偏頗或混淆,那就是上司濫權而下屬逾越。

心得 0510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及其論難,鮮能定之。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異也。夫理多品則難通,人
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

心得 0517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于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
以無味和五味。又國有俗化,民有劇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

心得 0524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
夫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

心得 0531
「大智似愚而內明」

心得 0614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行隨運轉。萬有斯
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若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救舍諸有,息想
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之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
對這段有深刻的感悟。人在現世的一生一死,只是短短百年的事情。對於任何物質的追求,只是為了滿足
那一瞬間的慾望;除此之外,不過就是肉塊而已。

期中考
17. 割捨掃除
愛是萬緣之根,當知割捨,識是眾欲之本,要力掃除。
解讀:對人物的眷戀與情愛使得緣分亂發,應當要有所節制與取捨;對事物的認識與嚮往使得慾望叢生,
應當要極力避免。
反思:人有七情六慾,對人事物有所追求是難免,但必須順其自然。反過來說,應當對當下所擁有的事物
感到知足,不可以在此之外強求。
29. 收拾精神:
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處,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與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解讀:學者從事學問要專注於學問本身。修養德行卻又留意自身功名,必然無法有所造詣;閱讀書籍卻只展現於
表面功夫,便無法得到其中知識。
反思:做學問若不能專注於學問本身,無法得到其中真諦。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做學問時考慮「利他」算不算
心有旁騖?我認為不算。以原句為例:「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意思是以事功名譽為目的,德行本身並不重
要。而利他者並非如此,而是以利他同時為動機與目的,與其學問相互輝映。
31. 昭昭與冥冥: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
罪於冥冥。
解讀:病不為人所見,病兆卻是人盡皆知。就如同君子行事,若要不得罪於普羅大眾,必然要先不得罪於自己的
良心。
反思:每個人做事都自自己的一套準則。若是連這個準則都要矇騙,那就更不可能對得起其他人。先要求無愧我
心,才能再論是否符合普世價值。
43. 恰好與本然: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解讀:最好的文章,其中文句沒有奇巧修飾,只是恰到好處;最好的人品,其中為人沒有特立獨行,只是本性使
然。
48. 邪魔與真君:
當怒火欲水正沸騰時,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時能猛然轉念,邪魔便化為真君矣。
解讀:正要生氣時,不如思考其中緣由:事情的經過、參與的人物。看清之後便能冷靜面對,理性處理。

期末考
〈材能〉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愚以為此非名也。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
以無味和五味。又國有俗化,民有劇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是以:
 
  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於國體之人,能言能行,故為眾材之雋
也。人君之能異於此: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
賞罰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眾材也。

有這麼一說:有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人,就如同大鼎不能拿來烹煮雞肉;我認為並非如此。
偏材的人,只專精於作一種事情;因此能夠做好官職,而不能治理國家。為官的人,以其特定的專長與能
力應對進退;但治國者,必須無所偏頗地和合各種事情。國家各有風俗,民情不一;而人各有所長所短,為政時
可能顧此失彼。偏材者,也許擅長規劃而不善執行,或善於實行卻不善表達;治國者,兩樣皆通,便是人材。至
於君王的能力又是另一回事:臣子善於做事而君王善於用人;臣子善於諷諫而君王善於聆聽;臣子負責執行而君
王負責賞罰;與為臣者的能力不同,君王是負責統帥人材的。
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只會「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人嗎?我想是不存在的。能夠從大處著手者,勢
必要對其中各處細節有概括了解,就算不具備知識也應該要有短時間內掌握的能力。掌握大局者並不是不會細節,
而是因為時間有限,而將細節工作分配給下屬執行,而本人負責統籌與賞罰。 至於負責處理細節的下屬,各有
所長所短。專精於所負責的部分,並接受上司管理,如此公司才能有效率地運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