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9






楷书的笔法
笔法 :用笔的方法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
用笔方法)

楷书用笔有三个环节:
起笔
行笔
收笔
一、起笔与收笔

任何点画的形成,都离不开起笔、行笔与收
笔。
楷书很重视这落笔与收笔。
历代书家对起笔、收笔十分重视。
1. 起笔及其方法

又称落笔、下笔、发笔
一笔一划的开端
点画定格、承前顾后的关键环节
用笔法有 逆入、折入
逆入
逆锋起笔。
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
锋发笔。
起笔要用逆锋。
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
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
上就是取逆势。
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先中间后两边。
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
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
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
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
有两种逆法:
虚逆:笔锋在空中做逆锋动作,并不着纸 — 空
中取逆势。
实逆:笔锋轻轻入纸。
折入

折锋起笔
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
写出见棱角、出锋头的方头笔画。
顺入

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顺畅,生
态自然成趣。
2. 收笔及其方法
收笔也叫“杀笔”,是一画书写将要完成后
时,笔毫离开纸面前的动作。
两种方法:
藏锋收笔:收笔时笔锋朝笔画的反方向回收,
将笔锋藏于点画之内,又叫“回锋”收笔。
如写横画时,往右写到尽头后稍提,接着右下
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露锋收笔:在收笔时将笔毫收拢,把笔逐
渐提起以离开纸面,使笔锋外露。
如写悬针竖、撇、捺、钩、挑等。
二、行笔

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手之间的中
间环节,也是行笔过程。
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
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
的转折,需要在行笔过程中补之以提按、顿
驻等动作。
1. 中锋与侧锋

中锋: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
的中线上运动。
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动,毫铺纸面,两
边分开,墨子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写
出有立体感的字体。
侧锋:运笔的另一种形式,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
不在笔画中间,而是在笔画的一侧运行,侧锋写
出的壁画方劲犀利。
2. 提笔与顿笔

提笔: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不
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使笔画变细。
提笔可在不同的环节运用:
起笔、收笔的顿提
行笔时的走提
转折处的驻提
收笔时的尾提
顿笔: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处和行笔过程中,
毫锋下按。
下按姿态的差异形成三种不同的形态:
顿笔:下按较为急促
按笔:比较缓慢
驻笔:稍有停顿
3. 转笔与折笔

是笔锋在改变运动方向时的用笔方法。

转的效果是圆,折的效果是方。

转笔多用于篆和行草,折笔多用于隶及楷。
4. 疾笔与涩笔
在书写过程中,毛笔运行并非速度一致,它是有
快有慢,快慢交替形成节奏。
行笔快的叫“疾笔”,行笔忙的叫“涩笔”。
书法中的行笔时相对而言的。大致是因为书体而
异,用墨的浓淡而异,也因人而异。
三、楷书的基本点画

楷书的基本笔画有:








1. 点 pg 27 - 31

形态上最小的笔画
点画有几种基本形态及变化:
方点及其用笔
圆点
竖点
撇点
提点
顿点
点的组合变化(两点、三点与四点的组合)
2. 横
是汉子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笔画。
与竖一起构成字的骨架,对字的平衡与稳定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横画因其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有:
长横
短横
左尖横
右尖横
3. 竖
竖画的变化也是十分丰富。
书写时也应有粗细、长短、悬针、垂露、左弧、
右弧的变化。
4. 撇
形态也有许多变化。
有长直撇、长曲撇、短撇、平撇、弯头撇、回锋
撇、兰叶撇。
5. 捺
是向右下伸展的笔画,常与撇相对使用。
捺是字两边的支点,所以既要变化丰富。
捺画主要有斜捺、平捺、反捺等。
6. 钩
附着在其他笔画未端的笔画,不能单独存在。
钩主要有左向竖钩、右向竖钩、横钩、钩、卧钩、
浮鹅钩、弧钩等。
7. 折
是横河和竖连中笔画连贯书写的方形转角。
主要有横折、竖折、撇折等。
8. 挑

是基本笔画中较易掌握的一种。
除了倾斜的角度有大小之别外,其形态和写法
没有大的变化。
楷书的结构
楷书结构原则
1. 匀称原则
• 无论笔画多寡、形态大小、距离远近,位置安
排要匀称
• 给人以稳重、端庄、平衡的感觉

2. 协稳原则
• 各组成单位之间要协调平稳,整个字既不失重
心,也不失重心
3. 避就原则
• 避:回避、退让 ; 就:趋向、靠近
• 在点画之间,因行笔走向、形态向背造成的视
觉动感,常有笔势相抵触或相背离的地方
• 如果两部分都伸展,就会体势触犯,精神纠结;
如果两部分都收敛,又会体势背离,精神涣散
• 有避让,有趋就,才能结构完美,相得益彰
4. 变化原则
 突出主笔
• 主笔是一个字中能覆盖、承载、贯穿或包孕其
他部分的笔画,主笔或舒展,或粗壮,在整个
字中起稳定结构、透射精神的作用。
• 主次分明才能姿态生动,神完气足

疏密对比
• 疏处笔画舒展,密处笔画收敛
• 一个字之中有疏密变化,字形既凝重稳实,又
舒畅飞动
 正欹相映
• 书法既不能四平八稳、死板呆滞(zhi),也忌
剑拔弩张、倾侧无度。
• 要能做到以正为本,以欹为变,正欹相映,就
能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因字立形
• 要以各自的自然结构为基础,在不失总体风格
的前提下,当长则长、当扁则扁、当大则大、
当小则小,随形就势去经营每一个字
 形变生态
• 一个字中相同的笔画和偏旁,或一幅作品中相
同的字,都应形体有别,切忌雷同。
• 为表达特殊的艺术效果,可改变点画的基本形
状,变化点画的位置,增加结构形态,以避免
单调。
• 改变必须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涂鸦,生造字形
楷书结构形式
• 汉字虽然数以万计,但若从结构形成划分,可
归类为两大类——独体结构、合体结构。
• 独体结构:独体字,由基本笔画组合而成的独
立汉字,它不与其他结构单位发生搭配关系。
• 合体结构:合体字,由两个以上的结构单位组
合而成,细分为六种类型:左右结构、左中右
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
1. 独体结构
• 笔画较少,如人、上、中、下、力、口、手等字。
• 也有少数笔画多的,如事、焉、秉等。
• 结构难以把握,特别需要处理好笔画之间的关系
I. 对准中心,平稳重心
汉字结体的主要要求是“重心稳定”,而要稳定重心,必
须找准字的中轴线,借此以求得左右对称
独体字的中轴线往往很难找,尤其是形体偏斜如“乃” “乙”
“刀” “方” 等,只要找准了一个字的中轴,才能使字重心
稳定
II. 横画平稳,竖画垂直
 要求字势稳定,必先横平竖直
 在楷书中,横画一般右上取势5°~ 10°,这种
看似不平却平稳的写法,能破呆板,增动势。

III. 突出主笔,余笔拱向
 书写独体字的关键在于平衡重心,平衡中心的
关键在于突出主笔。
 凡横画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竖画在
字的中间部分,以及斜钩、横钩和弯钩等,都
属于字的主笔,要求写稳以求重心平衡
IV. 疏密匀称,间隔得当
 字的笔画,凡上下层叠或左右排比,都宜疏密匀称,
间隔得当。
 笔画多的字,间隔空当要求紧密而匀称:笔画少的字,
间隔空当要求宽疏而匀称。
 穿插交错之处,更宜避免偏挤偏空,以防破坏重心稳

V. 长短适宜,斜度相等
 凡斜形笔画组成的字,左撇右捺的配合,必须·长短适
宜,斜度大致相当。
 凡向一边倾斜的字,必须找准中轴线,把握住重心,
以免偏向一边。
 凡横短竖长而以撇捺作为支架者,其撇捺须向左右略
展,以保持左右平衡
合体结构
1. 左右结构
左宽右窄
左右相等 • 左部笔画较多,
左窄右宽
• 指左右两部分 右部笔画较少,
• 左部笔画较少,
的宽度大致相 左为主,右为
右部笔画较多,
等,若再分别, 辅。右窄部分
右为主,左为辅。
则有左右高低 左窄部分约占字 约占字的三分
相等和左右高 的三分之一,右 之一,左宽部
低不等两种 分约占字的三
宽部分约占字的
三分之二。亦可 分之二。亦可
分为高低相等与 分为高低相等
不等两种类型 与不等两种类

左长右短
• 右边短的 左右错落
部分的中 • 左右两部
间或略偏 分上下错
下。偏上 落,一般
偏下均应 为左上高,
避免 右下低
左短右长
同类组合
• 左边短的部
• 左右两部
分要置于偏
分相同,
上的位置,
书写时左
有时左右两
收右放以
个部分呈上
见变化
齐之状。左
短忌下坠。
2.左中右结构
左宽中右窄 中宽左右窄 中窄左右
左中右相等 左窄中右宽 • 中部和右 • 中部宽约 宽
• 左、中、 • 左部分窄 部窄占全 占全字宽 • 中部窄
右三个部 约占全字 字宽度的 度的四分 约占全
分横向所 五分之一 四分之一, 之二,左、 字宽度
占宽度大 宽度,中 左部分宽 右两个部 的五分
致相等, 部和右部 约占全字 分各占全 之一,
纵向高低 各占五分 宽度的四 字宽度的 左、右
有别。三 之二宽度 分之二 四分之一 两部分
个结构单 各占全
位有应朝 字宽度
揖(yi) 的五分
之态 之二
3. 上下结构
上下相等,且
上下相等 部分左右相等 上下不等,
• 上部分是左 上下不等,
• 分上宽下窄 上窄下宽
和上窄下宽 右结构,以 上宽下窄
两种类型, 中直线为中 • 书写时 • 书写时
书写时除各 心左右分列,
应上松 要上紧
要求左、右
部分要对准
两部分安排 下紧, 下松,
中直线外,
属上窄下宽 紧凑、对称, 以上能 以下能
的,要上紧 下部分对正 复下为 载上为
上部分中央 宜
下松;属上 宜
宽下窄的要
上松下紧
上大下小 上窄高,
• 上部笔 下宽矮
画多、 • 上窄高
的部分 同类组合
形体大,
上宽矮, 约占全 • 书写时
下部笔
下窄高 字高度 要上紧
画少,
上小下大 的三分 下松,
形体小, • 上宽矮
• 上部形 部分约 之二, 上收下
书写时
体较小, 占全字 下宽短 放,追
要对准
笔画紧 高度的 部分约 求两个
中轴线,
收;下 三分之 占三分 相同单
使整个
部形体 一,下 之一 位的变
字平衡
较大, 稳定 窄高部 化,避
笔画展 分占三 免雷同
放 分之二
4. 上中下结构

上中下不等 中窄上下宽 中宽上下窄


上中下相等
• 宽窄不等, • 上面部分 • 中间的笔
• 三部分高 高矮不相同, 笔画伸展 画向左右
度相等, 搭配关系比 宽大,中 伸展,上
但宽度不 较复杂,要 间宜小, 下基本协
同,有放 因字而异; 下面稍宽 调一致,
有收,要 各部分大小 以呼应上 使居中部
抓住特点, 疏密,长短 面 分形成承
各尽其态
宽窄等应用 上启下的
心布置 作用
5. 半包围结构

两面包围 三面包围
• 有左上包围、左下包围、 • 有左包右、上包下、下
右上包围三种形式。其中 包上三种形式。左包右
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结构 时,外框上短下长,被
要根据被包围部分笔画的 包围的部分一般不超出
多少和形体的大小来决定, 包围部分的宽度;上包
做到外框大小适宜,内部 下时,外框左右相向或
重心稳定。左下包围结构 相背,内部结构单位居
的最末一笔宜写得稍长, 中偏高位置,勿使下坠;
以能保住内部为宜 下包上时,外框不宜过
高,被包围部分上部凸
出,下部分紧靠外框底
线,不要悬吊
6. 全包围结构
• 又称四面包围结构,有长方形和扁形两
种形态,外框的高低大小决定整个字的
宽窄大小,书写时,外框要正,左右相
向或相背,内部笔画要均匀,位置居中,
饱满而不拥挤。
• 凡写扁形包围结构时,要上宽下窄,左
右对斜呈现扇面形
• 楷书的章法
• 楷书的择贴
1. 字距 2. 行气

第三节: 楷书的章法
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
等关系的方法。

3. 墨法 4. 布白
 字距的大小与风格的追求有关。
 字距过大---会凋疏而缺少联系
 字距过密---感到闷塞而不透气
 字距大小一样,有界格会觉得
紧凑,无界格会显得空疏。
(二)行气
 楷书中的行气体现,既关乎用笔,又关乎结字,
更关乎字之大小的置阵布势。
 用笔生硬,缺乏连贯的笔意,自然就缺乏行气的
贯通。
 结字千篇一律,大小如布算子,四平八稳,也将
有损行气。
 在整幅作品中,行气不仅体现在每一纵向书写的
单行,更重要的还将表现在行与行之间横向联系。
 楷书中的墨法应做到统一、润泽。
 用墨太枯,则燥而乏润;
 用墨过湿,则漫涣混浊,笔迹交代不清,
破坏楷书的法则。
 墨法一致,须在书写前将墨充分调够,不
能在中途加墨加水,使墨法前后有变。
 在楷书章法上,布白要求匀称。
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是章法布白的理想
追求。
 多看古今优秀楷书佳作,布白自可心领神
会。
 在楷书章法中,有纵成行、横有列式,如
碑版墓志;
 也有纵成行、横无列式,多表现在小楷中。
(一)取法
乎上
(二)因人
而异

(三)楷书
范本例举
(一)取法乎上

• 法则性与艺术性是检验一个楷书法帖
高下的标准。
• “法则性”---无论是基本点画,还是间
架结构与章法,都合乎楷书的技法规
范,通过临摹,可以掌握这些技法规
范并能由此而触类旁通。
• “艺术性”---不仅规范有法则,而且其
笔势、笔意、结字符合审美要求。
• 观之,可以怡人,临之,可以醉人。
• 初学从唐楷入手,就是取法乎上。
 楷书风格多种多样
---古朴、秀雅、萧散、凝重
 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好进行选择。
清劲典雅---王羲之
雄浑厚重---郑文公碑
方笔---张猛龙
 择贴如择偶,首先必须自己喜爱它,才可建立感情,
将精力投入其中,才可能收效最大。
 切不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表面上遍临百家,实
际上一家也没掌握,只会徒费光阴。
(三)楷书范本例举
1. 魏楷系列---《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2. 墓志系列---《张黑女墓志》《董美人墓
志》等。
3. 唐楷系列---《九成宫醴(li)泉铭》《颜
勤礼碑》等。
4. 小楷系列---《汲黯传》《王羲之小楷》
等。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