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摘要:介绍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现状和历史,有机朗肯循环,Kalina 循环,上原循环的原理,有机朗肯循环
工质的选择原则。详细分析了在同样条件(热源温度、冷源温度、膨胀机效率、泵效率)下使用不同工质的有机
朗肯循环的效率,使用不同效率的膨胀机时的有机朗肯循环效率,不同热源温度的有有机朗肯循环效率,不同
氨质量分数下的 Kalina 循环的理论效率和(在 70%的膨胀机效率和工质泵效率下的)实际效率和不同氨质量分
┊ 数下的上原循环的理论效率和(在 70%的膨胀机效率和工质泵效率下的)实际效率。

┊ Abstract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status and history of the OTEC. It also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ORC cycle,Kalina
┊ cycle and the Uehara cycle and how to choose working medium in ORC cycle. It analyzes and calculates the efficiency
┊ of ORC cycle at the same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cold source temperature, expander efficiency and pump efficiency
┊ and at different working medium and the the efficiency of ORC cycle at different expander efficiency and he the
┊ efficiency of ORC cycle at different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It also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efficiency and the actual
┊ efficiency (with a expander and pump efficiency of 70%)of Kalina cycle at different ammonia mass fraction. It also
┊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efficiency and the actual efficiency (with a expander and pump efficiency of 70%)of Uehara
┊ cycle at different ammonia mass fraction..

┊ 关键词:海洋温差能、有机朗肯循环、Kalina 循环、上原循环、循环效率

装 Keywords: OTEC、ORC cycle、Kalina cycle、Uehara cycle、cycle efficiency











线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关键词........................................................................................................................................................1
Keywords....................................................................................................................................................1

共 24 页 第 1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综述............................................................................................................................................................3
1.1 海洋温差能及其开发历史和现状.............................................................................................3
1.1.1 海洋温差能资源储藏量估算方法................................................................................4
┊ 1.1.2 海洋温差能开发历史及现状........................................................................................5
┊ 1.2 海洋温差能转换发电系统.........................................................................................................7
┊ 1.2.1 开式循环发电系统..........................................................................................................7

┊ 1.2.2 闭式循环发电系统..........................................................................................................8
┊ 1.2.3 混合循环发电系统..........................................................................................................8
┊ 1.3 关于 Refprop 7.0.........................................................................................................................9
┊ 1.4 本文研究内容.............................................................................................................................9
┊ 2. 有机朗肯循环.....................................................................................................................................9
┊ 2.1 有机朗肯循环的原理.................................................................................................................9
┊ 2.2 有机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12
┊ 2.2.1 工质种类的影响............................................................................................................12

装 2.2.2 膨胀机效率的影响........................................................................................................15
┊ 2.2.3 表层海水温度(热源温度)的影响............................................................................15
┊ 3. Kalina 循环......................................................................................................................................18
┊ 3.1 Kalina 循环的原理.....................................................................................................................18
┊ 3.2 不同氨质量分数 Kalina 循环效率...........................................................................................19
┊ 4. 上原循环...........................................................................................................................................20
订 4.1 上原循环的原理.....................................................................................................................20
┊ 4.2 不同氨质量分数上原循环效率.............................................................................................22
┊ 5 结语......................................................................................................................................................23

┊ 参考文献..................................................................................................................................................24
┊ 谢辞..........................................................................................................................................................24
线












ORC、Uehara 循环以及 Kalina 循环热力性能分析(海洋温差能)


1 综述
1.1 海洋温差能及其开发历史和现状
海洋温差能又称海洋热能,是利用海洋中受太阳能加热的暖和的表层水与较冷的深层水之
间的温差进行发电而获得的能量。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
面积约为 3.6 亿 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海洋中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 97%。四个主要
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
已探索的海洋只有 5%,还有 95%的海洋是未知的。
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水球”。四大洋在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
即南极海(又称南部海)大片相连。传统上,南极海也被分为三部分,分别隶属三大洋。将南极

共 24 页 第 2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海的相应部分包含在内,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水总面积的46%、24%和20%。重
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屿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亚洲的地
┊ 中海(介于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 (欧洲)、白令海、鄂霍次
┊ 克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
┊ 在-2~30℃之间,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水温度有日、月、年、
┊ 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一般来说,影

┊ 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热带海洋表层海水将接受太阳辐射
┊ 能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形成温度在24—29℃的热水层,在海洋深处约600m以下的深层海水常年
┊ 温度保持在2至8℃[1]。海洋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研究是

┊ 人类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拓展生存空间,充分利用地球上这块最后的资源丰富的宝地的最
┊ 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海洋开发,需要获取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需要进行海底勘探、取
┊ 样、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务,需要一系列的海洋开发支撑技术,包括深海探测、深潜、海洋
┊ 遥感、海洋导航等。深海是指深度超过6000m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过6000m的海沟有30多处,其

┊ 中的20多处位于太平洋洋底,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达11000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域。
┊ OTEC(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系统利用海水表深层间的温差驱动一个热功转换

┊ 系统产生电能。只要在温暖的水面和冰冷的深水之间温差达到大约20℃,OTEC系统就可产生巨
┊ 大的驱动力。海洋能源是一种巨大可更新资源,全世界海洋温差能的理论储量估计为100亿kW。


┊ 1.1.1 海洋温差能资源储藏量估算方法
┊ 在南北纬 30°这间的大部分海面,表层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在 20℃左右;如果在南、北纬

┊ 20°海面上,每隔 15km 建造一个海洋温差发电装置,理论上最大发电能力估计为 500 亿 kW。赤
线 道附近太阳直射多,其海域的表层温度可达 25~28℃,波斯湾和红海由于被炎热的陆地包围,
┊ 其海面水温可达 35℃。而在海洋深处 500~1000m 处海水温度却只有 3~6℃。有人估计,在全球

┊ 范围为 (1.3~3.0) ×1024 焦耳,相当于 40~100 万亿吨标准煤,大于全球煤炭的探明储量 10 万亿吨,
┊ 数量十分庞大。 有关海洋温差能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3 种:热容量法、暖水区降温法、当
┊ 量法,其他还有以海洋太阳辐射净得热为温差能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各国学者对世界海洋温差

┊ 能资源储量的计算结果,如表 1 所示。

┊ 表 1 海洋温差能资源储藏量计算方法

┊ 计算者 理论功率 可用功率
年份 计算方法 计算说明 (1012W) (1012W)

┊ J.D.Isaacs
and R. J.
Seymour 1973 全球海洋温差总功率 4×104

J.D.Isaacs
and W. R. 1980 全球海洋温差能和考虑卡诺效 50 2
率后的功率
Schmitt
全球海洋,取100米深海洋表
层水和深度为400米的海水的
G. L.Wick
and W. R. 1977 平均温差为12℃,暖水厚 50 2
热容量法
100m,补充周期1000年,计
Schmitt
算得可利用再生功率,卡诺效
率取4%得最大可得电量功率
G. L.Wick 表、深层温差达20℃的热带海
and W. R. 1981 热容量法 区的全部热能,考虑卡诺效率 40 20
Schmitt 得最大可得电量功率
高野健三 1979 (1)可利用的海洋温差能 (1)
(2)考虑到温差电厂排除冷 100~1000
却水会使海表层水温降低(以
下降1℃为限),可用功率的

共 24 页 第 3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2) 10
妥当取值
海洋温差能总能量和考虑到中
┊ 纬度的温跃层在一年内可以出
┊ K. Stowe 1979 热容量法 现又可以消失,故取补充周期 105
┊ 为1年,得温差能总功率
┊ 暖水区温降 赤道以南、北暖水层水温
┊ 法(海水蒸 26.7℃的海域,暖水层水温下
┊ W. H. 艾弗
1983 发热和入射 0.556℃的可用热能,并考虑 10
┊ 里 的太阳热保 卡诺循环效率(2~3%),得
┊ 持热平衡)
┊ 到可发电量
┊ 暖水区温降 赤道以南、北暖水层水温20℃
┊ 法(海水蒸 的海域,暖水层水温下降1℃
┊ C. Zener 1983 发热和入射 的可用热能,并考虑卡诺循环 60
┊ 的太阳热保 效率(2~3%),得到可发电
装 持热平衡) 量
┊ 表 1 中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究其原因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计算方法均尚不成熟 ,
┊ 有待进一步分析与考证;其次,关于海洋温差能计算的依据以及计算参数,如表、深层水温的选

┊ 择范围、海洋热能补充周期、暖水层厚度等,存在很多的争议,导致海洋温差能资源储量的计算
┊ 结果相差很大。
订 1.1.2 海洋温差能开发历史及现状
┊ 迄今为止,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在热动力循环的方式、高效紧凑型热交换器、工质选择

┊ 以及海洋工程技术等方面均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很多技术已渐趋成熟:
┊ (1)系统方面以闭式循环最为成熟,已经基本上达到商业化水准。开式循环的主要困难是
┊ 低压汽轮机的效率太低。工质是闭式循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仅从性能角度出发,氨和 R22 是
线
┊ 较为理想的工质,但从环保角度考虑,寻求新工质的努力仍在进行。
┊ (2)热交换器是海洋温差发电系统的关键设备,它对装置的效率、结构和经济性有直接的
┊ 重要影响。热交换器性能的关键是它的型式和材料。钛的传热及防腐性能良好,但是价格过于昂

┊ 贵。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腐蚀性暖海水环境下,改进后的钎焊铝换热器寿命
┊ 可以达到 30 年以上。板式热交换器体积小,传热效果好、造价低,适合在闭式循环中采用[2]。
┊ (3)最新的洛伦兹循环有机流体透平能在 20~22℃温差下工作,适用于闭式循环装置中。

┊ 洛伦兹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多变过程组成,是变温条件下的理想循环,它与卡诺循环都
┊ 是可逆循环,但比后者更接近实际。选择合适的工质,使工质与热源温度变化保持一致且温差最
┊ 小,便得到接近洛伦兹循环的实际循环。洛伦兹循环的特点是热效率高且接近实际工程,其透平
┊ 采用两种以上氟利昂混合物作为工质,并配以适合的换热器。

(4)海洋温差发电有岸基型和海上型两类。岸基型把发电装置设在岸上, 把抽水泵延伸到
500~1000m 或更深的深海处。日本 1981 年 11 月在瑙鲁修建的一座功率为 100kW 的岸基发电站
即采有一条外径 0.7m,长 950m 的聚乙烯管深入 580m 的海底抽取冷海水。海上型是把吸水泵从
船上吊下去,发电机组安装在船上,电力通过海底电缆输送。海水型又分成浮体式(包括表面浮
体式、半潜式、潜水式)、着底式和海上移动式三类。1979 年在夏威夷建成的“mini ITEC”发电装
置就安装在一艘海军驳船上,利用一根直径 0.6m、长 670m 的聚乙烯冷水管垂直伸向海底吸取冷
水。
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是在 1881 年由法国人 J.D Arsonval 提出的。1926 年,他的学生 G
Claudel 首次进行了海洋温差能利用的实验室原理试验并于 1926 年 6 月在古巴坦萨斯海湾沿海建
成了一座开式循环发电装置,输出功率 22kw。美国于 1979 年在夏威夷沿海建造了第一座 Mini—
OTEC 50kw 试验性海洋温差能转换电站,净功率达 15 kW,这是人类首次通过海洋温差能来得
到有实用价值的电能。1993 年,在夏威夷建成了 210kw 的开式循环系统 。
1981 年日本电力公司(TEPCO)在瑙鲁共和国建造了一座全岸基的闭式循环电站并投入运行。
1982 年,在日本国内建成了鹿儿岛县的德之岛 50kW 的温差试验电站。1994 年建成新型闭
式循环的 9kW 试验设施。印度政府将海洋温差能作为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进行开发,1997 年印
度国家海洋技术研究所与日本佐贺大学签订协议,共同进行印度洋海洋温差发电的开发,并准

共 24 页 第 4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备在印度国内投资建立商业化的 OTEC 系统。1999 年,在印度东南部海上运转成功了世界上第


一套 1MW 海洋温差发电实验装置[3]。
┊ 佐贺大学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在 2002 年被“2l 世纪 COH 计划”选中后,在 2003 年建成了新的
┊ 实验据点—— 伊万里附属设施。目前正在利用 30kw 的发电装置进行实证性实验。2005 年,印度
┊ Kavaratti 岛海水温差淡水生产设备,利用海水温差进行海水淡化满足了岛上淡水的需要。

┊ 中国的海洋温差能储量比较丰富,但研究工作起步晚。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广州
┊ 能源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天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中心研究所等单位开始温差发电研究 。

1986 年广州研制完成开式温差能转换试验模拟装置,利用 30℃ 以下的温水,在温差 2O℃的情

┊ 况下,实现电能转换。1989 年又完成了雾滴提升循环实验研究,有效提升高度达 20m。1989 年,
┊ 还对开式循环过程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建造了两座容量分别为 l0W 和 60W 的实验台。台湾电力

┊ 公司从 1980 年开始,对台湾岛东海岸的温差能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花莲县的和平溪口、
┊ 石梯坪和台东县的樟原等 3 个初选地址进行了自然环境条件调查研究评价和方案设计,曾计划
装 1995 年采用闭式循环建设一座 4×104 kW 的岸式示范电站,由于台湾政府能源计划的导向问题

┊ 而搁置,直到 2005 年因环境污染世界能源危机又逐渐受到重视,李远哲博士呼吁国人重视能源
┊ 科技之开发,展开新一波的海洋温差发电开发任务。
┊ 2004~2005 年,天津大学完成了对混合式海洋温差能利用系统理论研究课题,并就小型化

订 试验用 200W 氨饱和蒸汽透平进行了研究开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重点
┊ 开展了闭式海洋温差能利用的研究,完成了海洋温差能闭式循环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完成了
┊ 250W 小型温差能发电利用装置的方案设计,并于 2012 年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 15kw 实用温

┊ 差能发电装置。作为千瓦级试验用温差发电装置,该项目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空白[4]。
┊ 尽管如此,在海洋温差能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海洋温
线 能发电进行大规模的使用:

┊ (1) 由于海洋温差比较小(通常只有20~25℃的温差 [5]),热力循环过程效率低(通常在3%
┊ 至5%)。
┊ (2) 换热器防腐蚀和防生物附着。由于在海水中,海洋温差系统中的换热器容易被海水腐蚀
┊ 和海生物附着,发生腐蚀和生物附着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如果为了防止腐

┊ 蚀而选用抗腐蚀材料制作换热器又会大大增加换热器成本。
┊ (3) 氨透平的密封问题。由于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整个系统循环中应当尽
┊ 量避免氨的泄漏。而氨透平又是整个系统中带动电机速转动的设备,因此在保证氨透平内部静密
┊ 封的密封性外,还必须保证其与电动机连接处的轴端密封能够很好地防止氨泄漏。

┊ (4) 由于以上原因,在加上锚链系统、水下电缆、水上平台的建设成本等问题,导致发电成本
┊ 过高。海上闭式温差能发电装置的单位造价约是同规模陆上风电的3.3倍、水电的2.6倍、火力发电
的2倍、核电的1.5倍,与生物质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以及城市固体垃圾发电站的单位造价相当。海
洋温差能的发电成本约为0.15美元/kWh,约为现有火力发电、天然气发电、核电以及陆上风电发
电成本的2倍[6]。
1.2 海洋温差能转换发电系统
热带区域的海洋表层与几百至上千米深处存在着基本恒定的 20~25℃的温差,这就为发电
提供了一个总量巨大且比较稳定的能源。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海洋表面的温海水加热
某些低沸点工质并使之气化,或通过降压使海水气化以驱动膨胀机发电。同时利用从海底提取的
冷海水将做功后的乏气冷凝,使之重新变为液体。 海洋温差发电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闭式循
环系统和开式循环系统,以及综合了两者优点的混合式循环系统。这三种循环系统中,技术上以
闭式循环方案最接近商业化应用。
1.2.1 开式循环发电系统
开式循环系统如图 1 所示。该系统主要由真空泵、冷水泵、温水泵、冷凝器、蒸发器、膨胀机、
发电机组等组成。真空泵将系统内抽到一定真空,起动温水泵把表层的温海水抽入蒸发器,由于
系统内已保持有一定的真空度,所以温海水就在蒸发器内沸腾蒸发,变为蒸气。蒸气经管道由喷
嘴喷出推动膨胀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膨胀机排出的废汽进入冷凝器,被由冷水泵从深层
海水中抽上的冷海水所冷却,重新凝结为水,并排入海中。在该系统中作为工质的海水,由泵吸

共 24 页 第 5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入蒸发器蒸发到最后排回大海,并未循环利用,故该工作系统称为开式循环系统。 在开式循环
系统中,其冷凝水基本上是去盐水,可以做为淡水供应需要,但因以海水作工作流体和介质,
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差非常小,因此必须充分注意管道等的压力损耗,同时为了获得预期

┊ 的输出功率,必须使用极大的膨胀机。


















┊ 图 1 开式循环示意图

┊ 1.2.2 闭式循环发电系统
┊ 闭式循环发电系统,又称中间介质法,该系统主要由真空泵、冷水泵、温水泵、冷凝器、蒸发

线 器、工质泵、涡轮机-发电机组等部分组成,如图 2 所示。该系统不以海水而采用一些低沸点的物
┊ 质(如丙烷、异丁烷、氟利昂、氨等)作为工作流体,在闭合回路中反复进行蒸发、膨胀、冷凝。因
┊ 为系统使用低沸点工作流体,蒸气的压力得到提高。

┊ 系统工作时,温水泵把表层温海水抽上送往蒸发器,通过蒸发器内的盘管把一部分热量传
┊ 递给低沸点的工作流体,例如氨水,氨水从温海水吸收足够的热量后,开始沸腾并变为氨气(-
┊ 34.6 ℃下,氨气饱和压力约为 9.5×104Pa)。氨气经过透平的叶片通道,膨胀作功,推动蒸发器

┊ 旋转。蒸发器排出的氨气进入冷凝器,被冷水泵抽上的深层冷海水冷却后重新变为液态氨,用氨
┊ 泵把冷凝器中的液态氨重新压进蒸发器,以供循环使用。 闭式循系环统的工作流体要根据发电
┊ 条件(冷凝器条件、热交换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来决定。现在已用氨、氟利昂、丙烷等工作流
┊ 体,其中氨在经济性和热传导性等方面有突出优点,很有竞争力,但在管路安装方面还存在一

┊ 些问题。 闭式循环系统的优点是:
(1) 可采用小型冷凝器,整套装置可以实现小型化。
(2) 海水不用脱气,免除了这一部分动力需求。
其缺点是:因为蒸发器和冷凝器采用表面式换热器,导致这一部分体积巨大,金属消耗量
大,维护困难。

共 24 页 第 6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图 2 闭式循环示意图

┊ 1.2.3 混合循环发电系统
┊ 混合循环系统如图 3 所示。该系统基本与闭式循环相同,但用温海水闪蒸出来的低压蒸汽来

┊ 加热低沸点工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减少了蒸发器的体积,可节省材料,便于维护。开式循环再
┊ 发电的同时可以得到淡水,而闭式循环系统由于使用了低沸点工质,使整个装置,特别是透平
┊ 机组的尺寸大大缩小。OTEC 用的透平与普通电厂用的透平不同,电厂透平的工质参数很高,而
┊ OTEC 用透平的工质压力温度都相当低,且焓降小。大型 OTEC 装置一般采用轴流式透平。混合

线 循环系统综合了开式和闭式循环系统的优点,它以闭式循环发电,同时生产淡水。












图 3 混合循环示意图
1.3 关于Refprop 7.0
本文选取 Refprop 7.0 软件对各工质物性进行计算。Refprop 7.0 软件提供各种制冷剂的参数查
询,焓值、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压焓图等功能,给出了一些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和饱和特性曲线。
采用美国 NIST 的 REFPROP 软件分析了这些碳氢化合物在冷凝温度一定时的循环特性,包括压
缩特性,即压缩比及等熵压缩后制冷剂蒸汽温度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循环的热力学特性,
即循环卡诺效率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体积制冷量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碳
氢化合物的可燃性。指出碳氢化合物是一类有潜力的性能优良而又无公害的制冷剂替代物,可以
用于许多小型的制冷系统中。因此一个专业的查询物性的软件,是进行制冷和工质热物性运算必
须的工具。
1.4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有机朗肯循环、kalina 循环、上原循环的循环原理及其循环效率的计算方法。
并计算了在同一条件下使用不同工质对有机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膨胀机效率对有机朗肯循环
效率的影响,热源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氨的质量浓度对 kalina 和上原循环效率的

共 24 页 第 7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影响,并对三种循环做出了比较分析。
2 有机朗肯循环
┊ 2.1 有机朗肯循环的原理
┊ 常规的朗肯循环系统以水一水蒸汽作为工质,系统由锅炉、汽轮机、冷凝器和给水泵 4组设
┊ 备组成。工质在热力设备中不断进行等压加热、绝热膨胀、等压放热和绝热压缩4个过程,将高温
┊ 高压水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有机朗肯循环与常规的蒸汽朗肯循环类似,只
┊ 是采用的是低沸点有机物作为工质。该循环系统由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组成,如图1
┊ 所示。工质在蒸发器中从低温热源中吸收热量产生有机蒸汽,进而推动膨胀机做功,带动发电机
┊ 发电,在膨胀机中做完功的乏气进入冷凝器中重新冷却为液体,由工质泵打入蒸发器,完成一
┊ 个循环,如图4所示。

















线





┊ 图4 有机朗肯循环的循环示意图






图5 理想状态有机朗肯循环的T-S图

理想的有机朗肯循环过程T-S图如图5所示。在正常工作时,工质处于稳定流动状态,循环各
热力过程及能量关系如下[7]:
(1) 等压吸热过程(4—5—6—1)。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被余热流预热、蒸发、汽化,工质吸收

共 24 页 第 8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的热量为:
q1 = h1 - h4 (kJ/kg)
┊ (2) 等熵膨胀过程(1—2s)。工质对外输出的功为:
┊ WT = h1 - h2 s (kJ/kg)

┊ (3) 等压放热过程(2s一3)。由膨胀机排出的乏气进入冷凝器被冷却工质(一般为循环水)冷
┊ 凝,工质放出的热量为:
┊ q2 = h2 s - h3 (kJ/kg)
┊ (4) 等熵压缩过程(3—4)。冷凝后的液体工质进入储液罐,通过工质泵升压并送至蒸发器,
┊ 工质泵对工质做的功为:

┊ WP = h4 - h3 (kJ/kg)
┊ 则理想循环的热效率为:
┊ h = [h1 - h2 s -()
h4 - h3 ] / ( h1 - h4 )

装 在实际的热力循环中,所有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有机蒸汽在膨胀机内的膨胀过程与理
┊ 想的等熵膨胀差别相当显著,所以实际的有机朗肯循环为1—2—3—4—5—6一1,如图6所示。
┊ 实际循环的热效率为:
┊ h = [h1 - h2 ()
- h4 - h3 ] / (h1 - h4 )








线









┊ 图6 实际状态有机朗肯循环的T-S图

┊ 图7为有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温熵图。与没有回热的过程相比,增加了在回热器中的
┊ 两个热力过程:过热乏气的等压放热过程2一a、过冷液体的等压吸热过程4一b。且工质在蒸发器
中的吸热过程为b一1,在冷凝器中的放热过程为a一3。实际循环的热效率为:
h = [h1 - h2 ()
- h4 - h3 ] / (h1 - hb )

图7 带回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的T-S图

共 24 页 第 9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2.2 有机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循环效率是循环中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对循环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一
┊ 个循环的循环效率和寻找更高循环效率的循环始终是海洋温差能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工质、
┊ 膨胀机效率和热源温度这三个方面对循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2.2.1 工质种类的影响
┊ 工质是有机朗肯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质的不同对循环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工质的
┊ 筛选应尽量满足如下要求:
┊ (1) 工质的安全性(包括毒性、易燃易爆性、对设备管道的腐蚀性等),为了防止操作不当等原
┊ 因导致的工质泄漏致使工作人员中毒,应尽量选择毒性低的流体。
┊ (2) 环保性能,很多有机工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大气臭氧破坏能力和温室效应,要尽量选用
┊ 没有破坏和温室效应低的工质,如HFC类、HC类、FC类碳氢化合物物或其卤代烃。
┊ (3) 化学稳定性,有机流体在高温高压下会分解,对设备材料产生腐蚀,甚至容易爆炸和燃

┊ 烧,所以要根据热源温度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工质。
┊ (4) 工质的临界参数及标准沸点,因为冷凝温度受环境温度的限制,能调节的范围有限,工
装 质的临界温度不能太低,要选择具有合适临界参数的工质。
┊ (5) 工质廉价、易购买。
┊ 工质按其在T—S图上饱和汽化线的斜率分为干流体、等熵流体与湿流体三类,如图8所示。
┊ 湿流体在过热度选择不恰当时会在膨胀做功过程中到达两相区,需要特别注意其过热度的设置。
┊ 为了讨论工质种类对循环效率的影响,下面将会在同一个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过热度,
┊ 过 冷 度 , 膨 胀 机 效 率 以 及 工 质 泵 效 率 的 条 件 下 , 选 择
订 R123,R134a,R245fa,R600a,R290,R717这六种工质分别比较其循环效率。





线






┊ 图8 干流体、等熵流体与湿流体的T-S图

┊ 取热源(表层海水)温度28℃,冷源(深层海水)温度=8℃,蒸发器出口过热度5℃,冷
┊ 凝器出口过冷3℃,当泵效率为ηp=70%,膨胀机效率为ηT=70%,假设蒸发器出口温度等于热源
┊ 温度,冷凝器出口温度等于冷源温度,则冷凝温度为 11℃,蒸发温度为23℃(因为R171是湿流
┊ 体,为了保证膨胀机出口是气体,其蒸发温度为18.68℃其蒸发器过热度为9.32℃)。
┊ 根据以上条件,通过查表可以得使用不同工质的各个有机朗肯循环的各个关键点的状态参
数,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数据,可以计算出各个循环的循环效率如表3所示。
表2 不同工质下的ORC循环各点状态
工质 R123 R134a R245fa R600a R290 R717
参数
h1 (kJ/kg) 398.68 416.27 426.64 594.68 608.81 1649.3
p1 (MPa) 0.0843 0.6238 0.1379 0.3289 0.9013 0.8178
T1 (K) 301.00 301.00 301.00 301.00 301.00 301.00
点 1 状态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h2 s (kJ/kg) 391.27 408.27 418.31 580.13 593.48 1616.0
p2 s (MPa) 0.0524 0.4265 0.0859 0.2265 0.6523 0.6333
T2 s (K) 288.92 287.68 290.00 290.15 287.74 284.00
点 2s 状态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饱和气体
h3 (kJ/kg) 207.82 210.64 210.20 218.27 220.02 379.69
p3 (MPa) 0.0524 0.4265 0.0859 0.2265 0.6523 0.6333

共 24 页 第 10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T3 (K) 281.00 281.00 281.00 281.00 281.00 281.00


点 3 状态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 h4 (kJ/kg) 207.85 210.79 210.23 218.45 220.49 379.99

┊ p4 (MPa) 0.0843 0.6238 0.1379 0.3289 0.9013 0.8178
┊ T4 (K)
┊ 281.02 281.08 281.01 281.04 281.15 281.04
┊ 点 4 状态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 表3 不同工质的ORC循环做功与效率
┊ 工质
┊ 参数 R123 R134a R245fa R600a R290 R717
┊ 工质吸热
┊ 190.3 205.48 216.41 376.23 388.32 1269.31
┊ q = h1 - h4 (kJ/kg)
装 输出功
┊ WT = (h1 - h2 s )hT (kJ/kg) 5.187 5.6 5.831 10.185 10.731 33.3

┊ 泵功
┊ W p = (h4 - h3 ) / h p (kJ/kg) 0.043 0.214 0.043 0.257 0.671 0.429

订 循环效率
h = (WT - W p ) / q 2.70% 2.621% 2.675% 2.639% 2.591% 2.590%


┊ 根据表3数据作图如下:


线












共 24 页 第 11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图9 不同工质的输出功与泵功




















订 图10 不同工质的循环效率
┊ 由以上计算可以发现,在相同蒸发温度、冷凝温度下以R123为工质的循环拥有最高的循环
┊ 效率,虽然R717输出功最大但是由于其吸热量过高而导致效率反而最低,事实上每种工质在点
┊ 4处的焓值相差不大,因此在高温时(点1处)焓值更低的工质(比热容较小的工质)将拥有更高
┊ 的效率。但是每种工质之间的效率相差并不大(1%左右),因此工质的选用更多的考虑的是成本
┊ 和工质的其他性质(腐蚀性、工作压力、价格等)。此外,输出功的数量级远大于泵功的数量级,
线 因此泵功对效率的影响会很小。
┊ 2.2.2 膨胀机效率的影响
┊ 膨胀机的效率决定了同样的理论输出功下,实际输出功的多少,显然膨胀机的效率对循环
┊ 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反映膨胀机效率对有机朗肯循环效率的影响,下面选取常见工质

┊ R134a为工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膨胀机效率 ηT 从40%到90%变化。因为只改变的膨胀
┊ 机的效率,所以循环各点的参数不变,因此参考2.2.1的计算的方式和计算结果可以得到表4所示
┊ 结果。
┊ 表4 不同膨胀机效率下的ORC循环做功和效率
┊ 膨胀机效率
┊ 参数 40% 50% 60% 70% 80% 90%

┊ q = h1 - h4 (kJ/kg) 205.48 205.48 205.48 205.48 205.48 205.48
工质吸热

输出功
WT = (h1 - h2 s )hT (kJ/kg) 3.2 4 4.8 5.6 6.4 7.2
泵功
Wp = (h4 - h3 ) / h p (kJ/kg) 0.214 0.214 0.214 0.214 0.214 0.214

h = (WT - W p ) / q 1.453% 1.843% 2.232% 2.621% 3.011% 3.400%


循环效率
作图如下:

共 24 页 第 12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图11 不同膨胀机效率的循环效率
┊ 显然随着膨胀机效率的提高,循环效率也等比例提升。但是膨胀机效率的提高也是以提高膨
┊ 胀机的成本为代价的,因此在选用膨胀机时需要就膨胀机效率提升的成本和其所能带来的效率
┊ 提高所能节省的成本进行核算。
订 2.2.3 表层海水温度(热源温度)的影响

┊ 表层海水温度(热源温度)影响了蒸发温度以及蒸发器出口温度,进而影响理论输出功,
┊ 显然表层海水温度(热源温度)对循环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反映表层海水温度对循环效率的
┊ 影响,下面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前提下,选取常见工质R134a为工质,讨论25℃至40℃热源温度
┊ 下,ORC循环的各项性能参数。选取热源温度分别为28℃,32℃,36℃,40℃,参考2.2.1,可以
线 得出循环各点参数如表5所示,进而得出循环效率如表6所示。

表5 不同热源温度下ORC循环各点参数

┊ 热源温度
┊ 参数 28℃ 32℃ 36℃ 40℃
┊ h1 (kJ/kg) 416.27 418.43 420.52 422.55

┊ p1 (MPa) 0.6238 0.7028 0.7892 0.8833
┊ T1 (K)
┊ 301.00 305.00 309.00 313.00
┊ 点 1 状态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 h2 s (kJ/kg) 408.27 407.90 407.58 407.24

┊ p2 s (MPa) 0.4265 0.4265 0.4265 0.4265
T2 s (K) 287.68 287.28 286.95 286.58
点 2s 状态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过热气体
h3 (kJ/kg) 210.64 210.64 210.64 210.64
p3 (MPa) 0.4265 0.4265 0.4265 0.4265
T3 (K) 281.00 281.00 281.00 281.00
点 3 状态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h4 (kJ/kg) 210.79 210.85 210.92 210.99
p4 (MPa) 0.6238 0.7028 0.7892 0.8833
T4 (K) 281.08 281.12 281.16 281.20
点 4 状态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
表6 不同热源温度下ORC循环效率
热源温度
参数 28℃ 32℃ 36℃ 40℃

共 24 页 第 13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q = h1 - h4 (kJ/kg) 205.48 207.58 209.6 211.56


工质吸热
输出功
┊ WT = (h1 - h2 s )hT (kJ/kg) 5.6 7.371 9.058 10.717

┊ Wp = (h4 - h3 ) / h p (kJ/kg) 0.214 0.3 0.4 0.5
┊ 泵功
┊ 循环效率
┊ h = (WT - W p ) / q 2.621% 3.406% 4.131% 4.829%



┊ 根据表5的数据作图如下















线











┊ 图12 不同温度的输出功与泵功

共 24 页 第 14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图13 不同温度的循环效率

┊ 可见随着热源温度的提升,输出功、泵功、循环效率都近似等比例升高,因此在使用ORC循
线 环时应尽可能选择表层海水温度(热源温度)较高的区域以便提高循环效率,增加效益。但是大
┊ 部分地区的可利用表层海水温度为24—29℃,因此在热源温度方面能做的改善非常有限,提高
┊ 循环效率主要还是在于研究更高效的循环方式。


┊ 3 Kalina 循环
┊ 3.1 Kalina循环的原理
┊ Kalina 循环由Alexander Kalina 于1983 年提出[8] ,该循环以氨水混合物作为工质,由于工质相变的
┊ 非等温过程和循环过程中工质浓度的改变,使得循环在整体上与热源和冷源有较好的换热匹配关
┊ 系。自Kalina 循环公布以来,围绕Kalina 循环以及在Kalina 循环基础上发展的以氨水混合物为工
┊ 质的动力循环,国内外动力工程学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因为氨水溶液临界温度较低,使得
┊ Kalina 循环可以应用于低温热源,如地热能[9] 、工业废热[10] 、作为直燃式汽油发电机组和压燃式
┊ 柴油发电机组底部循环[11~13];也可应用于电冷联产的循环系统中[14] 。
┊ Kalina循环的特点是采用不固定组分的非共沸混合工质代替单一工质或定组分混合工质 .最
简单的Kalina循环是一级蒸馏Kalina循环。 Kalina循环采用蒸馏冷却子系统来解决氨水混合物不
能在通常的环境温度下凝结的问题,其他设备则与有机朗肯循环相似[15]。
在海洋温差能发电中,多使用氨-水混合物为工质一级蒸馏的Kalina循环,其系统工作过程
为:具有一定质量分数的氨水基液8,经过蒸发器吸收热源的热量,变为高温溶液9,高温溶液9
在分离器被分离成富氨蒸气1和富水溶液10,分离出的富氨蒸气1进入膨胀机做功,膨胀机驱动
电动机工作,从膨胀机出来的乏汽2和从高温回热器中出来的经节流降压后的富水溶液16在混合
器中混合成一定质量分数的氨水基液3,氨水基液先经过低温回热器降温为基液4,再经过冷凝
器冷凝成基液5,基液5经工质泵变为更高压力的基液6再进入低温回热器中预热为基液7,由低
温回热器出来的基液7进入到高温回热器进一步预热成为基液8,最后进入蒸发器,完成一个循
环,如图14所示。

共 24 页 第 15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图14 Kalina循环示意图
线
┊ 假设膨胀机和工质泵中为等熵过程,点 1 处为饱和气体,点 2 处为饱和液体,换热器中为
┊ 等压过程,工质混合时为等压混合,高温回热器热流体出口温度等于冷流体进口温度,低温回
┊ 热器热流体进口温度等于出口温度,冷流体进口温度等于出口温度,那么在已知 T9,P9,y9,T5
┊ 时各点参数计算方法如表 7 所示。



表7 Kalina循环各点参数计算方法

┊ 状态点 用于确定状态点的已知条件 参数计算式
┊ 9 T9,P9,y9
┊ 1 T1= T9,P1=P9,饱和气态
┊ 10 T10= T9,P10=P9,饱和液态
┊ 5 T5,y5= y9,饱和液态
6 y6= y9,P6=P9,s6= s5
2 P2= P5,s2=s1,y2=y1
11 T11= T7=T6,y11=y10,P11=P9
m1 h9 - h10
8 P8=P9,h8,y8=y9 h8 = h6 + (1 - w)(h10 - h11 ), w = =
m9 h1 - h10

Kalina 循环的理论效率为:
w(h1 - h2 ) - (h6 - h5 )
h=
h9 - h8

则有当泵效率为 ηp,膨胀机效率为 ηT 时,Kalina 循环的效率为:


h6 - h5
w( h1 - h2 )hT -
hp
h=
h9 - h8
3.2 不同氨质量分数 Kalina 循环效率

共 24 页 第 16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氨的质量分数是影响循环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反映不同氨质量分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选
取热源(表层海水)温度 28℃,冷源(深层海水)温度=8℃,泵效率为 ηp=70%,膨胀机效率
┊ 为 ηT=70%。假设蒸发器出口温度等于热源温度,冷凝器出口温度等于冷源温度。选择蒸发器出
┊ 口氨质量分数 y5 分别为 80%,85%,90%,蒸发器压力分别为 0.8456MPa,0.9130MPa,0.9711Mpa。
┊ 根据 3.1 中表 6 所述,可以得到循环各点的参数表 8,表 9,表 10 以及循环效率表 11。

┊ 表8 y9=80%时的循环各点参数
┊ P h s
状态点 T℃ y% 状态
┊ MPa kJ/kg kJ/(kg∙K)
┊ 9 0.8456 28 80 359.11 1.8407 气液两相
┊ 1 0.8456 28 99.3 1623.0 5.8525 饱和气态
┊ 10 0.8456 28 78 240.42 1.4649 饱和液态
┊ 5 0.45362 8 80 164.36 1.1844 饱和液态
┊ 6 0.8456 8.0545 80 164.91 1.1844 过冷液体

2 0.45362 1.4768 99.3 1546.3 5.8525 气液两相

┊ 11 0.8456 8.0545 78 145.70 1.1395 过冷液体
┊ 8 0.8456 26.340 80 251.67 1.4833 过冷液体

┊ 表9 y9=85%时的循环各点参数
┊ P h s
状态点 T℃ y% 状态
订 MPa kJ/kg kJ/(kg∙K)
┊ 9 0.9130 28 85 421.26 1.9935 气液两相
┊ 1 0.9130 28 99.5 1624.7 5.8247 饱和气态
┊ 10 0.9130 28 83 289.41 1.5776 饱和液态
┊ 5 0.48717 8 85 214.61 1.2981 饱和液态
┊ 6 0.9130 8.0676 85 215.23 1.2981 过冷液体
线
┊ 2 0.48717 3.4229 99.5 1547.1 5.8247 气液两相
┊ 11 0.9130 8.0676 83 194.79 1.2525 过冷液体
┊ 8 0.9130 26.113 85 300.77 1.5929 过冷液体

┊ 表 10 y9=90%时的循环各点参数
┊ P h s
状态点 T℃ y% 状态
┊ MPa kJ/kg kJ/(kg∙K)
┊ 9 0.9711 28 90 519.78 2.2581 气液两相
┊ 1 0.9711 28 99.8 1625.9 5.8023 饱和气态
┊ 10 0.9711 28 89 351.91 1.7134 饱和液态
┊ 5 0.51716 8 90 267.59 1.4116 饱和液态
┊ 6 0.9711 8.0803 90 268.27 1.4116 过冷液体

2 0.51716 5.0761 99.8 1548.0 5.8023 气液两相
11 0.9711 8.0803 89 257.49 1.3891 过冷液体
8 0.9711 25.443 90 350.42 1.6950 过冷液体

表11 不同氨质量分数Kalina循环循环效率

氨质量分数 80% 85% 90%

理论循环效率 5.48% 5.73% 5.58%


实际循环效率 3.48% 3.59% 3.61%
随着氨质量分数的上升,理论循环效率在 85%时最高为 5.73%,但实际循环效率因为泵功
的减少还是在氨质量浓度 90%时最高为 3.61%。Kalina 循环的效率基本在 3.55%左右对比同样热
源,冷源,膨胀机效率和泵效率下的有机朗肯循环的 2.6%的效率,显然 Kalina 是一种更高效的
循环。虽然 Kalina 循环的效率较有机朗肯循环高,但由于增加了分馏设施以及受氨水的腐蚀性
和毒性影响而添加的密封和防腐蚀措施,使得 Kalina 循环的设备较有机朗肯循环更复杂和昂贵 。
这些大大限制了 Kalina 循环的推广和应用,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共 24 页 第 17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4 上原循环
┊ 4.1 上原循环的原理
┊ 佐贺大学海洋能源研究中心的上原春男教授从1973年开始着手开发,1985年日本佐贺大学
┊ 建成闭式循环的75KW实验设施,1994年找到了被称为“上原循环”的新方式[16]。上原循环所使用
┊ 的媒介并不单纯是氨,而是氨和水的混合物。通过双级膨胀以及主循环和蒸馏分离循环的联合,

┊ 大大提高了效率。
┊ Kalina循环和上原循环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采用氨水混合物为工质,由至少两个循环构
┊ 成:主循环和蒸馏分离循环。在蒸发过程中工质变温蒸发,减少工质吸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在冷
┊ 凝过程中的基本工质含氨较低,冷凝温度变化较小,也减少了冷凝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同时实

┊ 现了在较低压力下工质的完全冷凝。
┊ 在上原循环中工质经过蒸发器加热后,通过分离器分离为富氨蒸气和富水溶液,富水溶液
┊ 通过回热器加热蒸发器入口前的工质,富氨蒸气通过膨胀机1做功后经提取器再次分离为2股蒸

┊ 汽,其中之一通过加热器加热从冷凝器排出的工质并液化,另一股经过膨胀机 2做功后与回热器
┊ 排出的经过扩压器的富水溶液混合进入冷凝器,从冷凝器排除后进入加热器加热之后与加热器
┊ 产生的液体混合后经过回热器加热再进入蒸发器。如图15所示。








线












图15 上原循环示意图
为了计算循环效率,需要已知 T5 , P5 , T2 , y5 , W
, P11 。其中下标中的数字与图中点的序号对
Ex

应,Ex代表提取器,y代表氨的质量分数, WEx = mex / m5 , mex 一级膨胀后中间抽气质量流量。


理想情况下点6处为饱和气体,点7处为饱和液体,换热器传热过程为等压过程,泵的加压过程
为等熵过程,回热器热流体出口温度T8等于冷流体进口温度T3,扩压器中为等熵过程,工质的
混合过程为等压过程。
在点12,14,15混合处建立质量守恒方程可得:
y15 = (1 - wEx ) y14 + wEx y12
又因为y15=y5,y12=y6,y14=y2所以有
y2 = ( y5 - y6 wEx ) / (1 - wEx )
在点12,14,15混合处和加热器处建立能量守恒方程可得:

共 24 页 第 18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h15 = wEx h12 +() 1 - wEx h14


(h11 - h12 ) wEX = (1- wEx )(h14 - h13 )
┊ 因此

┊ h15 = wEx h11 + (1- wEx )h13
┊ 在回热器建立能量守恒方程可得:

┊ h4 - h3 = ( h7 - h8 ) ( 1 - w6 )
┊ 在吸收器中建立能量平衡方程可得:


( 1 - wEx ) h1 = ( w6 - wEx ) h10 + ( 1 - w6 ) h9
┊ 于是各点状态可按表12顺序得出





┊ 表12 上原循环各点参数计算方法
┊ 状态点 用于确定状态点的已知条件 参数计算式
┊ 5 T5,P5,y5
┊ T6= T5 ,P6=P5 ,饱和气
订 6

┊ T7= T5 ,P7=P5 ,饱和液
┊ 7
┊ 态
┊ 2 T2,y2,饱和液态 y2 = ( y5 - y6 wEx ) / (1 - wEx )
┊ 11 P11,s11= s6,y11= y6
线 P10= P2 , s10=s11=
┊ 10
┊ s6,y10=y6
┊ 13 P13= P11,s13= s2,y13= y2
┊ 15 P15= P11,y15= y5,h15 h15 = wEx h11 + (1- wEx )h13

┊ 3 P3= P5,y3= y5,s3= s15
┊ 8 P8= P5,y8= y7,T3= T8
┊ 4 P4= P3,y4= y5,h4 h4 - h3 = ( h7 - h8 ) ( 1 - w6 )

┊ 9 P9= P2,h9= h8,y7
┊ 1 P1= P2,y1=y2,h1 h1 = ( ( w6 - wEx ) h10 + ( 1 - w6 ) h9 ) / ( 1 - wEx )

┊ 上原循环的理论效率为:
w6 (h6 - h11 ) + ( w6 - wEx )(h11 - h10 ) - (h3 - h15 ) - (1 - wEx )(h13 - h2 )
h=
h5 - h4
那么,当泵效率为ηp,膨胀机效率为ηT时上原循环的效率可以由下式求出:
[ w6 (h6 - h11 ) + ( w6 - wEx )(h11 - h10 )]hT - (h3 - h15 ) / h p - (1 - wEx )(h13 - h2 ) / h p
h=
h5 - h4
4.2 不同氨质量分数上原循环效率
工质中的氨的质量分数是影响上原循环效率的重要因素。选取热源(表层海水)温度28℃,
冷源(深层海水)温度=8℃,泵效率为ηp=70%,膨胀机效率为ηT=70%。假设蒸发器出口温度等
于 热 源 温 度 , 冷 凝 器 出 口 温 度 等 于 冷 源 温 度 。 选 择 蒸 发 器 出 口 氨 质 量 分 数 y5 分 别 为
80%,85%,90%, 为 了 达 到 该 浓 度 下 的 最 佳 效 率 , 蒸 发 器 压 力 分 别 为
0.8456MPa , 0.9130MPa , 0.9711MPa , wEX 分 别 为 0.4912% , 0.5797% , 0.7352% , P11 分 别 为
0.4809MPa,0.5202MPa,0.5570MPa[17]。
根据表11,可以得到循环各点参数如表13, 表14, 表15和循环效率表16
表13 y5=80%时各点参数
P h s
状态点 T℃ y% 状态
MPa kJ/kg kJ/(kg∙K)
5 0.8456 28 80 359.11 1.8407 气液两相

共 24 页 第 19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6 0.8456 28 99.3 1623.0 5.8525 饱和气态


7 0.8456 28 78 240.42 1.4649 饱和液态
2 0.45291 8 79.9 163.39 1.1822 饱和液态
┊ 11 0.4809 3.0674 99.3 1553.2 5.8525 气液两相
┊ 10 0.45291 1.4345 99.3 1546.1 5.8525 气液两相
┊ 13 0.4809 8.0067 79.9 163.44 1.1822
┊ 过冷液体
┊ 15 0.4809 9.2512 80 170.27 1.2052 过冷液体
┊ 3 0.8456 9.3006 80 170.77 1.2052 过冷液体
┊ 8 0.8456 9.3006 78 151.56 1.1603 过冷液体
┊ 4 0.8456 26.445 80 252.17 1.4850 过冷液体

┊ 表14 y5=85%时各点参数
┊ P h s
状态点 T℃ y% 状态
┊ MPa kJ/kg kJ/(kg∙K)
┊ 5 0.9130 28 85 421.26 1.9935 气液两相
装 6 0.9130 28 99.5 1624.7 5.8247 饱和气态
┊ 7 0.9130 28 83 289.41 1.5776 饱和液态
┊ 2 0.4865 8 84.9 213.58 1.2958
┊ 饱和液态
┊ 11 0.5202 5.2395 99.5 1554.9 5.8247 气液两相
┊ 10 0.4865 3.3851 99.5 1546.9 5.8247 气液两相
订 13 0.5202 8.0052 84.9 213.63 1.2958 过冷液体
┊ 15 0.5202 9.4399 85 221.4 1.3220 过冷液体
┊ 3 0.9130 9.5020 85 221.97 1.3220 过冷液体
┊ 8 0.9130 9.5020 83 201.53 1.2764 过冷液体
┊ 4 0.9130 26.247 85 301.41 1.5950 过冷液体

线 表15 y5=90%时各点参数
┊ P h s
┊ 状态点 T℃ y% 状态
MPa kJ/kg kJ/(kg∙K)

┊ 5 0.9711 28 90 519.78 2.2581 气液两相
┊ 6 0.9711 28 99.8 1625.9 5.8023 饱和气态
┊ 7 0.9711 28 89 351.91 1.7134 饱和液态
┊ 2 0.51676 8 89.93 266.83 1.4100 饱和液态
┊ 11 0.5570 7.1607 99.8 1556.9 5.8023 气液两相
┊ 10 0.51676 5.0545 99.8 1547.9 5.8023 气液两相
┊ 13 0.5570 8.0065 89.93 266.89 1.4100 过冷液体
┊ 15 0.5570 9.8658 90 276.37 1.4425 过冷液体

┊ 3 0.9711 9.9401 90 276.99 1.4425 过冷液体
8 0.9711 9.9401 89 266.21 1.4200 过冷液体
4 0.9711 25.680 90 351.55 1.6988 过冷液体

表16 不同氨质量分数上原循环循环效率

氨质量分数 80% 85% 90%

理论循环效率 5.49% 5.74% 5.58%


实际循环效率 3.47% 3.60% 3.61%
随着氨质量分数的提升,理论循环效率在氨质量分数为85%时最高为5.49%,但因为泵功的
减少,实际循环效率在氨质量分数为 90% 时最高为 3.61% ,但与 85%时差距不大(仅有1%),
与同样热源,冷源,膨胀机效率和泵效率的有机朗肯循环效率 (2.6%)相比,上原循环的效率
(3.6%左右)明显更高,与同样条件下的 kalina循环相比,上原循环的效率提升并不显著。并且上
原循环的效率相对于传统发电方式依然很低。上原循环和kalina循环一样也有着系统复杂,成本
高昂的缺点,且较kalina循环更为严重。并且上原循环较kalina循环的控制系统较为复杂。这大大

共 24 页 第 20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限制了上原循环的大规模使用。
5 结语
┊ 从本文中的计算可以发现,提高热源温度,提高膨胀机效率,选择合适的工质,选择更优

┊ 秀的循环,都能够有效提高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循环效率。但是热源温度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无
┊ 法提高太多,而膨胀机效率一方面受限于现有机械技术,另一方面受限于成本,并且膨胀机效

┊ 率最高也只能达到100%(事实上不可能达到)提升区间有限。因此,改善循环方式,提高循环

┊ 效率是最有效的方式。从有机朗肯循环到Kalina循环和上原循环,理论效率已经从3.6%提高到了

┊ 5.6%左右,虽然较传统发电方式的效率依然很低,但是进步也是巨大的,并且仍有巨大的提升
┊ 潜力。虽然现有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存在着循环热源冷源温差小,循环效率低(理论循环效率

┊ 最高只有 5.5%左右,远低于传统发电方式);换热器庞大,换热器防腐,海底电缆,海上平台

┊ 等导致的设备成本高昂;控制系统复杂等导致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至今仍然难以大规模使用,
┊ 还停留在小规模实验阶段。但是随着对循环和设备的改进,使得海洋温差能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

┊ 海洋温差能储量庞大,绿色环保的优点必然使海洋温差能发电必将进入千家万户。

订 参考文献
┊ [1] 王辉涛,王华. 海洋温差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J].海洋工程,2009,27(2):119-123.
┊ [2] 刘伟民,陈风云.海洋温差能发电现状综述[c].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
┊ 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185-194.
┊ [3] 陈恩鉴.国外海洋能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展望[J].新能源,1995,17(1):16~ 21.
┊ [4] 陈凤云,刘伟民,彭景平.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绿色科技,2012,11:246-
线 248.
┊ [5] 苏佳纯,曾恒一,肖钢,王建丰等.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J].
┊ 中国海上油气,2012,24(4):84-97.

┊ [6] PLOCEK T J,LABOY M,MARI J A,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technical viability,cost
┊ project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C].Houston: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9
┊ [7] 马新灵,孟祥睿,魏新利等.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1,32(4):
┊ 94-97.
┊ [8] Kalina A I. Combined cycle system with novel bottoming cycle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 Turbines and Power ,1984 (106) :737
┊ [9] Lazzeri L,Diotti F,Bruzzone M.Applications of Kalina cycle to geothermal applications
┊ [C].American PowerConference ,1995.
┊ [10] Olsson EK,Thorin EB.Kalina cycles for power generation from industrial waste heat [C].

Florence World Energy Research Symposium ,Florence,1994.
[11] Maria Jonsson , Jinyue Yan.Ammonia-water bottoming cycles: a comparison between gas engines
and gas diesel engines as prime movers [J]. Energy ,2001(26) :31-44.
[12] Jonsson M,Thorin E.Gas engine bottoming cycles with Ammonia-water mixtures as working fluid
[C] .Proc. the Int. Joint Power Generation Conf ,1999(2) : 55-65.
[13] Jonsson M,Yan J .Diesel engine bottoming cycles with Ammonia-water mixtures as working fluid
[C].Proc. the Sp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 of the ASM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ivision ,2000(1)
:55-64.
[14] Tamma G,Goswami D Y.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n ammonia-water power
and refrigeration thermodynamic cycle [J] .Solar Energy ,2004 (76):217-228.
[15] 张颖, 何茂刚, 贾真等. Kalina循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J].动力工程,2007,27(2):218-
222.
[16] Haruo Uehara,The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of 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ar Energy,1995,16(4):217-231.
[17] Nobuo Noda,Yasuyuki Ikegami,Haruo Uehara.Extraction Condition of OTEC using the Uehara
Cycle [c].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Kitakyushu.2002:631-634
谢辞

共 24 页 第 21 页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王海鹰老师对我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使我免去许多弯路,也
在我碰到难题时即使解开我的疑惑使得这篇论文得以继续写作下去。在此特别感谢王老师的无私
帮助。另外同组的朱雄辉同学也在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帮助,在此也特别感谢他。

























线












共 24 页 第 2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