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9

玉山銀行新進人員財金知識專題彙集

熱忱佐以知識,是專業力量的來源。金融業是知識密集的服務業,惟有具備
充足的知識,並掌握金融環境日新又新的演變,方能提供顧客專業的服務。本專
題彙集的編纂,目的是協助新進人員充實財金知識,並在探尋的過程中,點燃對
金融服務的熱情。

這份專集分為兩部。第一部為基本經濟與金融知識,前五章就經濟與金融領
域中重要的概念與理論做說明,以供讀者探討相關議題所需之背景知識;第六章
開始,針對現代金融領域中發生的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全球金融趨勢進行闡述,
希望能讓讀者鑑往知來,並將前面所述之理論加以驗證。第二部為經濟議題研
討,其中分析探討一些當前臺灣及國際的重要議題,希望讓讀者不僅瞭解新聞事
件之內容,也能進一步探究其背後的經濟理論,從而對各項議題發展出自己的看
法。

知識沒有止境,希望本專題彙集能作為一個引門磚,引領大家進入金融知識
既深且廣的殿堂。相信您已滿懷期望,蓄勢待發。預祝愉快學習,精采服務!

~1~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財金知識專題彙集

目錄

第一部 基本知識

壹、銀行所屬環境 .................................................................................... 7
1.1 經濟指標 .......................................................................................................... 7
1.1.1 GDP、GNP .......................................................................................... 7
1.1.2 綠色 GDP 、綠色 GNP ...................................................................... 8
1.1.3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 8
1.1.4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8
1.1.5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 ......................................................................... 9
1.1.6 失業率 .................................................................................................. 9
1.1.7 痛苦指數 ............................................................................................ 10
1.1.8 恐慌指數 ............................................................................................ 10
1.1.9 消費者信心指數 ................................................................................ 10
1.1.10 企業信心指數(Iformation Business Climate Index) .................. 11
1.1.11 美國 ISM 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 11
1.1.12 景氣對策信號 .................................................................................. 12
1.1.13 領先指標、落後指標 ...................................................................... 13
1.2 國際貿易 ........................................................................................................ 14
1.2.1 國際收支帳 ........................................................................................ 14
1.2.2 順差、逆差 ........................................................................................ 15
1.3 議題討論:利率、匯率與通膨之關係 ........................................................ 15
1.3.1 影響利率之因素 ................................................................................ 15
1.3.2 影響匯率之因素 ................................................................................ 16
1.3.3 利率、匯率與通膨之關係 ................................................................ 17
貳、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組織 ..................................................................................20
2.1 世界銀行(World Bank) ............................................................................. 20
2.1.1 成立背景 ............................................................................................ 20
2.1.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0
2.2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 21
2.2.1 成立背景 ............................................................................................ 21
2.2.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1
2.2.3 IMF 與世界銀行的分別 .................................................................... 22
2.3 歐洲穩定機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ESM) ............................ 22
2.3.1 成立背景 ............................................................................................ 22
2.3.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2

~2~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2.4 七大工業國組織 (Group of Seven, G7) .................................................. 23
2.4.1 成立背景 ............................................................................................ 23
2.4.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3
2.5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 23
2.5.1 成立背景: ........................................................................................ 23
2.5.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4
2.6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 25
2.6.1 成立背景 ............................................................................................ 25
2.6.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5
2.7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 26
2.7.1 成立背景 ............................................................................................ 26
2.7.2 成立宗旨與任務 ................................................................................ 26
參、中央銀行 ..........................................................................................28
3.1 中央銀行概述 .............................................................................................. 28
3.2 世界主要中央銀行 ...................................................................................... 28
3.2.1 美國聯準會 ........................................................................................ 28
3.2.2 歐洲央行 ............................................................................................ 29
3.2.3 中國人民銀行 .................................................................................... 29
3.3 台灣中央銀行 .............................................................................................. 30
3.3.1 台灣中央銀行主要任務 ................................................................... 30
3.3.2 台灣央行主要工具 ........................................................................... 30
肆、金融機構與其主要業務 ..................................................................33
4.1 金融機構概述 ................................................................................................ 33
4.2 商業銀行與其主要業務 ................................................................................ 33
4.2.1 商業銀行介紹 .................................................................................... 33
4.2.2 收受存款 ............................................................................................ 33
4.2.3 授信業務 ............................................................................................ 34
4.2.4 投資業務 ............................................................................................ 34
4.2.5 信託業務 ............................................................................................ 34
4.2.6 外匯業務 ............................................................................................ 34
4.2.7 其他業務 ............................................................................................ 35
4.3 保險公司與其主要業務 ................................................................................ 35
4.3.1 保險公司介紹 .................................................................................... 35
4.3.2 人壽保險業務 .................................................................................... 35
4.3.3 財產保險業務 .................................................................................... 35
4.3.4 再保險業務 ........................................................................................ 36
4.4 證券公司與其主要業務 ............................................................................... 36
4.4.1 證券公司介紹 .................................................................................... 36
4.4.2 承銷業務 ............................................................................................ 36
4.4.3 自營業務 ............................................................................................ 36
4.4.4 經紀業務 ............................................................................................ 37

~3~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伍、金融市場與商品 ..............................................................................38
5.1 金融市場簡介 ................................................................................................ 38
5.1.1 資本市場 ............................................................................................ 38
5.1.2 貨幣市場 ............................................................................................ 38
5.1.3 初級市場 ............................................................................................ 38
5.1.4 次級市場 ............................................................................................ 39
5.2 貨幣市場商品與工具 .................................................................................... 39
5.2.1 國庫券(T-Bill) .............................................................................. 39
5.2.2 可轉讓定存單(Negotiable Certification Deposit, NCD) ............. 39
5.2.3 銀行承兌匯票(Banker’s Acceptance Bill, BA) ........................... 40
5.2.4 商業承兌匯票(Commercial Acceptance Bill, CA) ...................... 40
5.2.5 商業本票(Commercial Paper, CP) ............................................... 40
5.2.6 附買回交易(Repurchase Agreement, RP) .................................... 40
5.3 資本市場商品與工具 ................................................................................... 41
5.3.1 債券(Bond) ................................................................................... 41
5.3.2 股票(Stock) ................................................................................... 41
5.3.3 基金(Mutual Fund) ....................................................................... 42
5.3.4 存託憑證(Depositary Receipt) ..................................................... 42
5.4 衍生性金融商品 ............................................................................................ 42
5.4.1 遠期契約(Forwards) ..................................................................... 42
5.4.2 期貨(Futures) ................................................................................ 42
5.4.3 選擇權(Option) ............................................................................. 43
5.4.4 交換 ................................................................................................... 44
5.4.5 組合式商品(Dual Currency Investment, DCI) ............................ 45
5.5 資產證券化商品 ........................................................................................... 45
5.5.1 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 .............. 45
5.5.2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MBS) .......... 46
5.5.3 債權擔保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 ............... 46

~4~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第二部分 進階知識及金融時事

陸、金融大事件與警惕 ..........................................................................48
6.1 景氣衰退與危機 ............................................................................................ 48
6.1.1 日本房市泡沫 ................................................................................... 48
6.1.2 亞洲金融風暴 ................................................................................... 49
6.1.3 網路泡沫 ........................................................................................... 51
6.1.4 次貸風暴與金融海嘯 ....................................................................... 52
6.1.5 歐債危機 ........................................................................................... 54
6.2 金融監理與內控事件 ................................................................................... 55
6.2.1 李森與霸菱銀行(1995) ................................................................ 55
6.2.2 恩隆案(2001) ............................................................................... 57
6.2.3 臺灣雙卡風暴(2005-2006) .......................................................... 59
6.2.4 Libor 操控醜聞(2012) ................................................................ 61
柒、金融界重要人物 ..............................................................................63
7.1 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1926-)最具影響力之前聯準會主席 ........... 63
7.2 索羅斯 George Soros(1930-)金融巨鱷 ................................................... 63
7.3 巴菲特 Warren Edward Buffett(1930-)股神 ............................................ 64
7.4 尤努斯 Muhammad Yunus(1940-)窮人銀行家 ....................................... 65
7.5 葛洛斯 Bill Gross(1944-)債券天王 ......................................................... 66
捌、全球金融趨勢 ..................................................................................68
8.1 總體經濟環境變化 ........................................................................................ 68
8.1.1 全球化 ................................................................................................ 68
8.1.2 區域整合 ............................................................................................ 71
8.1.3 新型經濟型態 .................................................................................... 76
8.2 金融生態環境變化 ........................................................................................ 77
8.2.1 金融自由化 ........................................................................................ 77
8.2.2 金融技術革命 .................................................................................... 80
8.2.3 法治革新 ............................................................................................ 82
玖、台灣當前經濟議題 ..........................................................................87
9.1 出口與央行的匯率政策 ................................................................................ 87
9.2 台灣房地產市場 ............................................................................................ 88
9.2.1 台灣房價指標與現況 ........................................................................ 88
9.2.2 房地產景氣判斷指標 ........................................................................ 92
9.2.3 高房價與政府因應政策 .................................................................... 93
9.3 從跨境工作淺談台灣實質薪資水平 ............................................................ 94
9.3.1 以 GDP per capita 分析兩國平均薪資差異 ..................................... 95
9.3.2 考慮稅負後之可支配所得 ................................................................ 95
9.3.3 以 PPP 分析考慮當地物價後之所得水準 ....................................... 95
9.3.4 結論 .................................................................................................... 96
9.4 富人稅 ............................................................................................................ 96
9.4.1FATCA................................................................................................. 97

~5~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9.4.2 台灣的富人稅 .................................................................................... 99
9.5 電子銀行 ...................................................................................................... 100
9.5.1 不透過臨櫃的交易:網路銀行、電話銀行、Web-ATM ............. 100
9.5.2 行動金融 .......................................................................................... 101
9.5.3 進階議題:宅商機發燒-兩岸網購市場與兩岸支付通 ................. 103
拾、東亞與兩岸的經濟整合與轉變 ....................................................104
10.1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 104
10.1.1 全球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 104
10.1.2 東亞的區域經濟發展 .................................................................... 104
10.1.3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 105
10.2 中國經濟的轉變 ........................................................................................ 106
10.2.1 地方融資平台的出現 .................................................................... 106
10.2.2 房地產泡沫化 ................................................................................ 108
10.2.3「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消費」 ............................................. 109
10.3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與人民幣業務 ............................................................ 109
拾壹、
拾壹、國際經濟情勢 ............................................................................ 111
11.1 歐債危機..................................................................................................... 111
11.1.1 對全球經濟影響 ............................................................................ 111
11.1.2 歐債難解之因 ................................................................................ 112
11.1.3 歐洲央行救市計畫 ........................................................................ 113
11.1.4 無限量購債計畫對歐債危機的影響 ............................................ 114
11.2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 115
11.2.1 量化寬鬆簡介 ................................................................................ 115
11.2.2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推行原因與方式 ............................................ 116
11.2.3 量化寬鬆對市場的影響 ................................................................ 117
11.2.4 日本推出量化寬鬆政策 ................................................................ 120
11.3 LIBOR 操縱事件........................................................................................ 121
11.3.1 緣起 ................................................................................................ 121
11.3.2 影響 ................................................................................................ 121
11.3.3 改革 ................................................................................................ 122
拾貳、
拾貳、資料來源 ....................................................................................123
國內官方組織: ................................................................................................ 123
國外官方組織: ................................................................................................ 123
百科資料、財金網站: .................................................................................... 123
期刊、書籍: .................................................................................................... 125
其他: ................................................................................................................ 125

~6~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第一部分 基本知識

壹、銀行所屬環境

經濟指標係了解景氣動向、財經政策、以及投資市場的重要工具,而國際貿
易及利率、匯率、物價之關連更為掌握國際金融環境的重要知識。對於銀行業來
說,了解、分析、討論市場及國際金融環境,不但是了解顧客動向及商機所在的
重要途徑,亦可展現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風采。

1.1 經濟指標

、GNP
1.1.1 GDP、

GNP(國民生產毛額)是一個經濟體中,全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
各種最終財貨與勞務之市場價值總和,公式如下:

GNP = C + I + G + X – M
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X:出口,M:進口。

GDP(國內生產毛額)是一國境內,在一定期間內,不論是本國國民或外國
國民所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的總收入或總支出,公式如同 GNP,但實際上,
GDP 是屬地主義的,GNP 是屬人主義,所以儘管構成公式相同,但每個參數的
金額(數字)是不同的,以下列等式來解釋 GDP 與 GNP 的關係:

GDP = GNP–本國國民參加國外生產的報酬+外國國民參加國內生產的報酬
= GNP – 本國要素國外淨所得

理論上企業海外所創造的盈餘皆應計入 GNP,但礙於企業在海外創造多少
盈餘極難掌握,因此實務上僅把盈餘匯回這部分計入 GNP,這意味在全球化的
經濟體系裡,現行各國所公布的 GNP 普遍呈現低估。

其中若按當時市場價格計算的 GDP、GNP 總額,稱為名目(nominal)GDP、


GNP;按不變市場價格計算的總額則稱為實質(real)GDP、GNP,關係為:

實質 GNP * 物價指數 = 名目 GNP


實質 GDP * 物價指數 = 名目 GDP
實質 GDP = 實質 GNP - 本國要素國外淨所得
名目 GDP = 名目 GNP - 本國要素國外淨所得
~7~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1.2 綠色 GDP 、綠色 GNP

一般而言,國民所得帳(GDP/GNP)是最常被用來描述一個國家總體經濟
表現,但傳統的國民所得帳有二項嚴重的缺失,以致於無法被用來描述一個國家
的永續經濟成長概念:

(1)忽略了天然資源稀少性的計算,以致於無法達成經濟的永續生產力。

(2)忽略了因污染而導致的環境品質降低程度及其對人類健康及社會福利
的影響。

因 此 , 自 1987 年 的 世 界 環 境 和 發 展 會 議 (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重新研究設計,改善原有國民所得帳編制方法,
即所謂的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 GDP/GNP)
。綠色 GDP 將自然資源消耗及環境
品質變化等影響從國民所得中扣除,作為衡量國民生活與福利水準、生態平衡及
環境發展的指標。

1.1.3 生產者物價指數(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係根據多項商品製造價格使用
加權方式所計算而得。生產者物價指數可以反應廠商的製造或批發成本的變化,
所以是廠商用來做為制定生產決策的重要參考。通常商品的零售價格是由廠商的
生產成本加成而定,所以生產者物價指數亦有反映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功能。

1.1.4 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在經濟學上,是反映與居民


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
式。

它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CPI 若扣除容易波動的食物與能源的統
計數字,此數據稱為「核心物價變動率」
,當核心物價變動率低於 3%時,經濟成
長率應是處於相對低的水準。

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涵蓋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醫療、成衣、娛樂、
其它等七大類商品的物價來決定各種支出的權數。目前臺灣的 CPI 共包括 395
個項目群,7 個基本分類和美國差不多,包括食物類、衣著類、居住類、交通類、
醫療保健類、教育娛樂類以及雜項類等。

~8~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1.5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意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的
狀態。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
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通貨膨脹的各種狀況:

通貨緊縮(deflation),又稱通縮,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下降。

通貨膨脹減緩(disinflation),意指通脹率的降低。

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意指通脹失去控制急遽增加。

停滯性通脹(stagflation),又稱滯脹,意指通脹率與失業率同時增加。

通貨再膨脹(reflation),意指企圖提高物價以反制來自通貨緊縮的壓力。

一般國家都是以「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做為計算
「通貨膨脹率」的依據,例如去年六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 120,而今年六月的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 150,則我們說這一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25% ((150-120)/120
= 25%)。

世界各國都有專責的政府機構在編製消費者物價指數,例如臺灣的主計處與
美國的勞工部都定期以抽樣方式調查民眾的消費型態,並根據調查結果整理出一
組有代表性的「消費組合」,再逐月追蹤、統計這組「消費組合」的價格。這組
「消費組合」的價格便是所謂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而「通貨膨脹率」就是這
組「消費組合」價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動率。

1.1.6 失業率

在經濟學範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
的情況,就被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

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人口)×100%

※補充:飛利浦曲線

飛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
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為當代經濟學家
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係的曲線。

~9~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1.7 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率 + 失業率

從總體經濟的觀點,影響人民生活水準的因素很多,但物價波動與失業率的
變化卻是讓人民感受最為深刻的兩大因素,前者影響人民的購買力,後者影響人
民的所得,因此,當通貨膨脹率愈高,失業率愈大,人民的痛苦愈大,反之則愈
小,此一痛苦指數的構成雖無法充分了解總體經濟的變化,但卻是人民看政府是
否照顧人民生活最直接的指標。

1.1.8 恐慌指數

「投資人恐慌指標(The investor fear gauge)」又名波動率指數(Volatility


Index, VIX)為美國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利用 S&P100 股價指數選擇權
市價反推算而得,隱含波動率計算時市場對未來股票市場波動率的看法,提供更
多交易及避險操作策略之參考。

一般而言,VIX 指數愈高時,顯示交易人預期未來股價指數的波動程度愈劇
烈;相反地,當 VIX 指數愈低時,顯示交易人預期股價指數變動將趨於和緩。

1.1.9 消費者信心指數

在美國,消費者支出佔經濟總值的三分之二,可作為判讀消費者支出意願趨
向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因而倍受經濟學家重視。

消費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指數主要是為了瞭解消費者對經濟環境
的信心強弱程度,透過抽樣調查,反應消費者對目前與往後六個月的經濟景氣、
就業情況與個人財務狀況的感受和看法。在美國,由經濟諮商會(Conference

~ 1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Board)在每月的最後一週公佈指數值。受訪者主要會被問到對「目前企業景氣
情況」
、「目前就業情況」的感受,作出「很好」
、「普通」或「不佳」的看法,同
時對於「六個月後企業景氣情況」
、「六個月後就業情況」
、以及「六個月後收入」
的問題,表明認為「會更好」
、「與現在相同」或「更差」的看法。對各個問題不
同看法比例增減變動的趨勢是觀察重點。

環境因素中,以勞動市場狀況與股市表現對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影響力最深,
消費者對兩者有較敏感的反應。

在經濟循環中,消費者信心指數被視為經濟強弱的同時指標,與目前的景氣
狀況有高度相關性。股市投資人偏好向上增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因為其代表著消
費者有較強烈消費商品與服務意願,有利經濟擴張。債市投資人則偏好向下減的
消費者信心指數,因為其代表著消費意願不強,經濟趨緩的可能性提高。

1.1.10 企業信心指數(
企業信心指數(Iformation Business Climate Index)

Ifo 企業信心指數(Information Forschung(德文:research) Business Climate


Index)是由德國的 Ifo 研究機構所編製, 是對包括製造業、建築業、躉售及零
售業等各產業部門每個月均進行調查,每次調查所涵蓋的企業家數在 7000 家以
上,依企業評估目前的處境狀況,以及短期內企業的計劃及對未來半年的看法而
編製出的指數。

在企業評估目前處境狀況項目方面,以「好」
、「滿意」
、「差」三等級評量企
業認為目前的狀況,例如,企業評估目前處境狀況,認為「好」、「滿意」、「差」
的比率分別為 15.4%、52.7%及 31.9%,因此企業對"目前"景氣的信心數值便為
-16.5(=15.4 - 31.9)。而企業對未來認為「更好」、「一樣」、「更差」的比率分別
為 21.2%、57.3%、36.1%,則企業對"未來"景氣的信心數值便為-14.9(=21.2 -
36.1),再將這兩個數字作平均,得到-15.7 即為 Ifo 企業信心數值(此數值多會
在 0 上下波動),再用基期數值調整作線性轉換後即為 Ifo 企業信心指數。

由於 Ifo 企業信心指數為每月公佈訊息,並且調查了企業對未來的看法,而
且涵蓋的部門範圍廣,因此在作為經濟走勢預測上的參考性高。

1.1.11 美國 ISM 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由供應管理協會(ISM,原國家採購經理人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NAPM)於每月第一個營業日所公
布的商業調查報告,是一項極具市場影響力的經濟指標。

~ 1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ISM 指數的編製方式,是直接調查超過 250 家產業公司的採購經理人所得出
的,調查範圍包括美國 50 個州的 21 個產業。受訪的採購經理就生產,訂單,商
品價格,存貨,賣方業績與就業等範疇,回答一份問卷,就此範疇中的情況,以
增加,減少,不變的方式來表達意見;而其中「生產」一項可用以預測工業生產,
「商品價格」一項可用以預測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新訂單」可用以預測工
廠訂單,「就業」可用以預測製造業就業情況,而「賣方業績」更是領先指標的
組成項之一。由於 ISM 指數資料相當即時,組成項亦具有領先的特性,因此被
視為最重要的製造業指標之一;亦可視為領先指標的重要附屬指標。

在應用上,當 ISM 指數超過 50 時,代表製造業擴張,當指數低於 50,則代


表製造業景氣趨緩,關鍵指數 42.4 則被經濟學家視為製造業陷入衰退的臨界值;
而指數與 50 之間的差距,則代表擴張或衰退的幅度。由於可用來預測 ISM 指數
的資料實在太少,甚少經濟學家會就此指標從事預測,所以 ISM 指標公布時往
往引起市場的激烈反應。

通常而言,由於較高的 ISM 指數象徵製造業景氣熱絡,對股票市場而言是


項好消息,而債券市場視強勁的 ISM 指數為利空消息;不過這樣的判斷原則仍
須觀察當時總體經濟狀況及市場投資人心態而定。在景氣衰退時期,ISM 指數上
揚象徵景氣復甦在望,股票市場可能因此大漲,但投資人也可能據此判斷利率水
準將無法調降,而引發股市下挫。因此若利率狀況穩定維持於低檔,則 ISM 上
揚被視為利多;但若其他指標顯示景氣過熱,利率可能進一步上揚,則強勁的 ISM
指數被視為利空。

1.1.12 景氣對策信號

景氣對策信號亦稱「景氣燈號」,以 5 種不同信號燈代表景氣狀況的一種指
標,目前由貨幣總計數 M1B 變動率等 9 項指標構成,評估要素與燈號表示如下:

~ 1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38 以上:
「紅燈」
,表示景氣過熱,政府宜採適當的緊縮措施,讓景氣回穩。

32~37 分:
「黃紅燈」
,表示景氣活絡,但短期內有轉熱的可能,政府不宜再
採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

23~31 分:「綠燈」,表示景氣穩定,政府應採取能穩定促進成長的措施。

17~22 分:「黃藍燈」,表示景氣欠佳,政府應適時採取擴張措施。

16 分以下:「藍燈」,表示景氣進入衰退,政府有必要採取強力刺激景氣復
甦政策。

1.1.13 領先指標、
領先指標、落後指標

評估景氣的方式有所謂的景氣指標(Business Indicators),其目的於將既有
統計數字中所隱含的「季節變動」
、「不規則變動」
,甚至「長期趨勢」先行消除,
而僅剩「循環變動」。

~ 1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單一指標或少數指標的觀察,並無法有效認定循環的過程。因此,必須藉由
整理大量指標的規律。這些指標在循環的轉折點(Turning Points)出現時間上,
常出現有些較領先,有些較落後的現象。加以歸類而成:領先指標(Leading
、同行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s)與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s)。
Indicators)

通常領先指標包括有:製造業平均每週工作時數、廠房設備原料的訂單、獲
准的住宅建築數、商業存貨變動、股票價格指數、利潤、貨幣供給額等。

同行指標有:非農業就業人數、國民生產毛額、工業生產指數、個人真實所
得、製造業與商業銷售量…等。

落後指標有:長期間失業人數、商業存貨、製造業每人/時產出變動、對商
業與工業放款餘額、銀行利率等。

1.2 國際貿易

1.2.1 國際收支帳

國際收支帳又稱國際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BOP),指一國在


一定期間內(通常一年),本國與其他國間的經濟交易活動概要。國際收支表中
的借項表示本國財貨勞務或資金流出,貸項表示外國財貨勞務或資金流入本國,
而國際收支可分為經常帳、資本帳與金融帳三大類。

經常帳:經常帳是國際收支的主幹,記載一國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勞務、
進出口以及投資所得、其他商品、勞務所得及片面移轉等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
和流入的狀況。亦即,進口商買東西支付美金與出口商賣東西收到美金結算以後
的餘額。

資本帳:記載資本移轉與獲得或處分非生產性、非金融性資產交易、無形之
專利、租約、可移轉性契約與商譽等。資本帳記載本國與外國官方與民間資本移
轉與非生產性、非金融性資產的獲得或處分交易。亦即,各國企業購買出售無形
資產,如商譽、研發專利等結算後的淨額。

金融帳: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它投資與準備資產等四項。金融帳記
載直接外人投資與金融性資金移動(不區分長短期)。亦即,金融帳是外資買賣
臺股時,匯進匯出結算以後的淨額。

~ 1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2.2 順差、
順差、逆差

順差(出超、貿易順差)是指一國的國際收支帳中收入大於支出,或是貿易
帳中,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超出的資金可充實外匯存底,或可購入黃金作發
行準備及外匯基金,也可作國外投資使用。一般而言,順差是有利的,但出超過
多,可能會引起國內通貨膨脹。與順差相對者為逆差(入超、貿易逆差)是指一
國的國際收支帳中支出大於收入,或是貿易帳中,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

1.3 議題討論:
議題討論:利率、
利率、匯率與通膨
匯率與通膨之關係
通膨之關係

1.3.1 影響利率之因素

利率是借貸資金使用權的"價格",利率取決於市場上貨幣的供需量。在貨幣
供給一定時,貨幣需求增加導致利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導致利率下降。而在貨
幣需求一定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導致利率下降,貨幣供給的減少導致利率上升。

利率對於市場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因此,許多國家的政府會控制利率的走
勢。政府決定利率主要有三大考量點,分別是通貨膨脹、國家經濟方針、國際市
場利率水平。

(1)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意味著貨幣貶值,從而影響貨幣購買力。在借貸活動中,必須
考慮借貸的本金是否會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所以,在確定利率水平時必須
將通貨膨脹率考慮在內。

(2)國家經濟方針

透過中央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影響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以配合國
家所設立的經濟政策,強化國家的整體經濟。

(3)國際市場利率水平

在放鬆外匯管制,資金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若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市場利
率,就會引起貨幣資金流入國內;反之,則會引起貨幣資金外流。政府在制
定和調整本國利率時,必須考慮國際市場利率的水平。

政府在決定利率走勢之後,可以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整重貼現率、存款準
備率等三種工具(詳見 3.3.2 臺灣央行主要工具)來調節市場貨幣的供給量,進
而影響利率。

~ 1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3.2 影響匯率之因素

影響兩國匯率的因素有許多,包含該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兩國通貨膨脹率的
差異、利率差異、財政收支狀況、外匯儲備的高低、心理預期因素、政府干預因
素等。

(1)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
著直接的影響。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
需求,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反之,順差時,就
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
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
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
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
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

(3)利率差異

一國利率的上升,會使該國的金融資產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來說更有
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內流,匯率升值。但別國也同幅度上升,則匯率一般
不會受到影響;如果別國利率上升更快,則該國利率相對來說反而下降了,
其匯率也會趨於下跌。

(4)財政收支狀況

當一國出現財政赤字,其貨幣匯率是升還是降主要取決於該國政府所選
擇的彌補財政赤字的措施。一般來說,為彌補財政赤字一國政府可採取 4
種措施:一是提高稅率來增加財政收入。如此會降低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水
準,從而個人消費需求減少,同時稅率提高會降低企業投資利潤率而導致投
資積極性下降,投資需求減少,導致資本品,消費品進口減少,出口增加,
進而導致匯率升值;二是減少政府公共支出,這樣會通過乘數效應使該國國
民收入減少,減少進口需求,促使匯率升值;三是增發貨幣,這樣將引發通
貨膨脹,由前所述,將導致該國貨幣匯率貶值;四是發行國債,長期來看亦

~ 1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導致更大幅度的通貨膨脹,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下降。在這 4 種措施中,各國
政府比較有可能選擇的是後兩種,尤其是最後一種,因為發行國債最不容易
帶來民眾對抗情緒,且國債風險低,受歡迎,因此在各國財政出現赤字時,
其貨幣匯率往往是看貶的。

(5)外匯儲備的高低

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外匯儲備充足與否反映了該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
持匯價穩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匯儲備的高低對該國貨幣穩定起主要作用。
外匯儲備太少,往往會影響外匯市場對該國貨幣穩定的信心,從而引發貶
值;相反外匯儲備充足,往往該國貨幣匯率也較穩定。

(6)心理預期因素

在外匯市場上,人們買進還是賣出某種貨幣,和交易者對今後情況的看
法有很大關係。當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的匯率在今後可能下跌時,他們為了
避免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便會大量地拋出這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料某種
貨幣今後可能上漲時,則會大量地買進這種貨幣。國際間一些外匯專家甚至
認為,外匯交易者對某種貨幣的預期心理現在已是決定這種貨幣市場匯率變
動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在這種預期心理的支配下,轉瞬之間就會誘發資金的
大規模移動。

(7)政府干預因素

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
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干預的途徑主要有四種:
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國際
範圍內發表表態性言論以影響市場心理;與其他國家聯合,進行直接干預或
通過政策協調進行間接干預等。

1.3.3 利率、
利率、匯率與通膨
匯率與通膨之關係
通膨之關係

匯率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包含利率與通膨兩個主要因素。學術上有著名
的兩個理論: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 IRP)以及購買力平價理論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分別說明匯率與利率及通膨的關係。

(1)利率平價理論(IRP)

兩國之間,相同期間的利率只要有差距存在,投資者即可利用套匯或套

~ 1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利等方式賺取價差,兩國貨幣間的匯率將因為此種套利行為而產生波動,直
到套利的空間消失為止。依據利率平價理論,兩國間利率的差距會影響兩國
幣值水準及資金的移動,進一步影響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二者維持
均衡時,遠期匯率的貼水應與兩國利率的差距相等,否則將有「無風險套利
行為」存在,使其逐漸恢復到均衡的狀態。

例如甲國的利率高於乙國的利率,乙國的人民會想要把錢轉存到甲國或
甲國貨幣存款帳戶。但匯市的變數很多,未來當乙國人民想在存款到期時將
利息及本金匯回乙國時,甲國貨幣可能因為一些不可預期的原因貶值,於是
乙國人民將錢存入甲國戶頭的同時,在遠期市場預先賣出甲國貨幣,以規避
可能發生的匯率風險,這樣的行為會讓甲國貨幣的遠期匯率貶值,當未來本
金與利息換回乙國貨幣時,因匯率損失的程度和利率獲益的程度相抵消,即
是不存在套利行為的均衡狀態。

(2)購買力平價理論(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假設當國際貿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且沒有貿易障礙及
市場完全競爭的假設下,透過匯率轉換後,所有國家的物價水準應趨於一
致。該學說可區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與「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兩
種。「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主張,一國通貨的價值及其需求是由一單位該
國通貨在其國內所能購買的商品及勞務的數量,即所謂購買力加以決定,因
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採取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比值加以表示。而「相對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指,兩國貨幣的匯率水準是依據兩國的通貨膨脹率的差
異而進行調整,通膨率高的國家匯率走跌,通膨率低的國家匯率上升。購買
力平價理論以較合理的方式解釋匯率的決定基礎,並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
率走勢,惟該學說仍忽略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最簡單易懂的匯率決定理論,例如 1 美元在美國可以
買到 1 根香蕉,則 1 美元在臺灣或其他任何國家也應該可以買到 1 根香蕉,
所以,如果 1 根香蕉在美國的價格是 1 美元,在臺灣的價格是 30 元新臺幣,
則美元兌新臺幣的匯率將是 1 美元=30 元新臺幣。大麥克漢堡(Big Mac)
是麥當勞的招牌漢堡,在世界 120 國都有銷售,而且有全球統一的製作規
格,因此,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從 1986 年開始編製「大麥
克指數」(Big Mac Index),以「大麥克在各國的價格/大麥克在美國的價
格」(大麥克指數)作為評估各國貨幣幣值高估或低估的指標。在 2007 年,

~ 1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大麥克漢堡在臺灣的售價是新臺幣 75 元,在美國的售價是 2.54 美元,因
此,大麥克指數為 23.29 NT/US,亦即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1 美元應該兌
換 23.29 元新臺幣,然而,當時 1 美元實際可以兌換 33.39 元新臺幣,顯示
新臺幣幣值被低估 30.24%。

~ 1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貳、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國際間的合作與區域整合已無可避免。為了促進區域整
合並帶動經濟繁榮,許多組織便因運而生。本章將介紹世界知名之經濟組織,並
針對組織之成立背景與核心任務詳加說明。

2.1 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World Bank)

2.1.1 成立背景

世界銀行(World Bank)又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世界銀行是 1944 年 7 月佈雷頓森林會議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
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產生的兩個國際性金融機構之一,也是聯合國屬下
的一個專門機構。世界銀行成立之初致力於戰後歐洲復興,而法國則是第一個從
世界銀行得到貸款的國家。1958 年以降轉向世界性的經濟援助,藉由提供貸款予
生產性項目和對改革計劃進行指導以幫助經濟發展落後的成員國實現經濟繁榮。
該行的成員國必須是 IMF 的成員國,但 IMF 的成員國不一定都參加世界銀行。

2.1.2 成立宗旨與任務

首先,為了維繫世界銀行的運作,世銀可從以下管道籌措資金:

(1)各成員國繳納的股金。

(2)向國際金融市場借款。

(3)發行債券和收取貸款利息。

依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的規定,世界銀行的宗旨是:

(1)透過對生產事業的投資,協助成員國經濟的復興與建設,鼓勵發展落後
國家對資源的開發。

(2)透過擔保或參加私人貸款及其他私人投資的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
當成員國不能在合理條件下獲得私人資本時,可運用該行自有資本或籌集的
資金來補充私人投資的不足。

(3)鼓勵國際投資,協助成員國提高生產能力,促進成員國國際貿易的平衡
發展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

~ 2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4)在提供貸款保證時,應與其他方面的國際貸款配合。

而各成員國向世界銀行借貸時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只有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家,才允許申請成為世界銀行的成員,
貸款是長期的,一般為 15 至 20 年不等,寬限期為 5 年左右,利率約為 6.3%。

(2)只有成員國才能申請貸款,私人生產性企業申請貸款要由政府擔保。

(3)成員國申請貸款一定要有工程項目計劃,貸款必須專款專用。世界銀行
每隔兩年會對其貸款項目進行一次大檢查。

2.2 國際貨幣基金(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2.1 成立背景

兩次大戰期間,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稅壁壘貿易政策與競爭性貶值的外匯政策
逐步埋下日後發生在 30 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的種子。為避免釀成災難的經濟
政策再度出現,來自 44 個國家政府的財金官員代表聚集於美國 New Hampshire 州
Breton Woods 召開一項國際會議以建立一個強調經濟合作的基金組織。爾後 29 個
國家於 1945 年 12 月簽署「基金組織協定」(Articles of Agreement),正式成立了
國際貨幣基金(IMF)組織。為避免投機與維護幣值預期的穩定以利於國際貿易
與投資,各國在 Breton Woods (BW) 協議下實施固定匯率體系。當國際收支嚴
重不平衡,無法藉助物價與匯率的調整緩和國家總體經濟不穩定,此時便需要一
個國際性貨幣組織以舒困方式降低各國的傷害。

2.2.2 成立宗旨與任務

IMF 成立宗旨為逐漸消除有礙國際貿易的匯兌制度,建立多邊、自由的支付
制度,最終目的在於達成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而基金組織通常通過以下三項主
要職能來達成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穩定的目的:

(1)監督:監督國際貨幣體系和成員國的政策,並跟蹤各地的經濟和金融情
況,在必要時提出警告。

(2)貸款:向有國際收支困難的國家貸款。

(3)技術援助和培訓:幫助成員國發展健全的制度和經濟政策工具。

另一方面,為確保接受 IMF 援助國家的償還能力,被援助國家必須採行「結


構調整政策」(Structural Adjustment Policy),其中主要包含四個部分:

~ 2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貨幣緊縮政策:促升利率、穩定幣值。

(2)財政緊縮政策:提升稅收、降低赤字。

(3)私有化:出售國營企業給私人企業

(4)金融自由化:解除國際資本移動限制,允許跨國企業與銀行的購併與經
營。

2.2.3 IMF 與世界銀行的分別

IMF 的關注重點是總體經濟表現及總體經濟與金融部門政策,World Bank 則


是關注更長期的發展與貧窮問題。此外,它們也都對會員國提供融資,但項目不
同,IMF 並不對特定項目(公路、機場或港口設施)或進行改革的部門(教育或
產業發展規劃)進行貸款,而是在一國為解決國際收支或貶值困難而採取政策時
提供貸款。

國際貨幣基金主要的角色是核數師,工作是記錄各國之間的貿易數字,和各
國間的債務,並主持制定國際貨幣經濟政策。至於世界銀行,則主要提供長期貸
款。世銀的工作類似投資銀行,向公司、個人或政府發行債券,將所得款項借予
受助國。

2.3 歐洲穩定機制(
歐洲穩定機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ESM)

2.3.1 成立背景

歐洲穩定機制將於 2013 年中開始運作、為應付歐洲債務危機的永久機制,建


立於現有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基礎之上,由歐盟會員國發起,由 800 億
歐元現金及 6200 億歐元通知即繳資本組成。

2.3.2 成立宗旨與任務

目的在穩定歐洲金融狀況、加強監察歐盟地區的經濟狀況、防止債務危機的
發生。歐洲穩定機制將取代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
EFSF)的工作,為有財困的歐盟成員國提供資金與擔保服務。與 EFSF 不同的是,
ESM 可在二級市場購買主權債券,並且在會員國發生重大問題前,為各國提供金
援計畫。

歐元區成員國財長將成為歐洲穩定機制管理委員會的成員,歐盟經濟和貨幣
事務委員(Economic and Monetary Affairs Commissioner)以及歐洲央行(ECB)

~ 2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總裁擔任觀察員,各國財長將決定歐洲穩定機制是否提供金融援助,提供援助的
條件,貸款規模以及工具。

2.4 七大工業國組織 (Group of Seven, G7)


2.4.1 成立背景

G7 成立於 1976 年,其前身為 G6(Group of Six)


,最初在 1975 年法國倡議下
舉辦首次高峰會議,邀請美、英、日、德、義等五國元首參加,目的是商討第一
次能源危機後貨幣浮動現象的解決之道。隔年加拿大獲邀加入,G7 正式成形。

1997 年俄羅斯加入後形成 G8,G7 高峰會亦改為 G8 高峰會。近年來隨著金


磚四國崛起,高峰會議亦邀請巴西、印度、中國、墨西哥、南非等五國與會,稱
為 G8+5,未來亦可能仿照此模式陸續擴大高峰會之與會國。

2.4.2 成立宗旨與任務

1975 年至今已舉辦過 38 次高峰會議。高峰會議主要任務是促進每年該七/八


大世界經濟先進國的領袖與歐洲聯盟官員在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年會前舉行會
談。與會國會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交流意見。討論的議題經常成為世界
關注的焦點,會後發表之聲明對全球經濟亦具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力。目前於 2013
年與 2014 年預計分別由英國與俄羅斯主辦第 39、40 屆高峰會議。

2.5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5.1 成立背景:
成立背景:

OECD 成立於 1961 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其前身為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OEEC。OEEC 最初成立目的是為了協助歐洲實施重建二戰後經濟的馬歇爾計畫。

OECD 目前擁有 34 個會員國,同時有 25 個國家或地區以觀察員身分或等同


成員國的權限參與 OECD 部分委員會的工作,另外也與若干經濟規模較大的開發
中國家建立「強化合作夥伴」關係,表列如下:

~ 2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表 一 OECD 成員國

OECD成員國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1964)
、義
G7成員國
大利

大洋洲 澳洲(1971)、紐西蘭(1973)

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瑞典、波蘭(1996)、
芬蘭(1969)
、奧地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
歐盟其他會員國
、捷克(1995)
牙、匈牙利(1996) 、斯洛伐克(2000)、
斯洛維尼亞(2010)、愛沙尼亞(2010)

歐洲其他國家 挪威、冰島、瑞士

土耳其、墨西哥(1994)
、南韓(1996)
、智利(2010)、
其他國家
以色列(2010)

除上述歐盟成員國外,歐盟委員會亦派代表參與經合
歐盟委員會
組織工作

非成員國合作關係

入會候選成員 俄羅斯聯邦

委員會觀察員或參 中國、香港、新加坡、中華臺北等25個國家或地區,
與者 以及歐盟委員會

強化合作夥伴 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南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5.2 成立宗旨與任務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宗旨為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
和就業,使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
貢獻。其主要任務如下:

(1)提供一個供成員國交流經濟發展經驗之平台,為共同問題尋找答案並協
調成員國在政策中實踐。各國政府可以在此論壇中達成無約束性的建議或有

~ 2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約束性的條約。

(2)研究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提供 OECD 或其他國際組織在進


行經貿談判與發展策略之重要參考。

(3)發布具公信力之研究報告與統計資料,OECD 每年出版超過 250 本新書、


定期更新 40 種多樣化資料庫之數據、發布數以千計的統計數據。另外亦發
表刊物”OECD Factbook”,針對 12 個主要主題如人口、宏觀經濟動向、經濟
全球化、物價、能源、勞動力市場、科技、教育、環境、公共財政、生活品
質和移民情況等提供具公信力之資料與指標。

(4)從事開發中國家問題之分析研究:定期與非會員國展開對話,以期對開
發中國家問題提出建議,協助其經濟成長與社會繁榮。

2.6 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2.6.1 成立背景

世貿組織成立的構想最初是在 1944 年佈雷頓森林會議中提出,目的是想在成


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從而使它們成
為二次大戰後左右世界經濟的“貨幣-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但由於美國反對
下未能成立。其前身為 1947 年美國為推行貿易自由化而設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臨時機構(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相對於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管轄範圍更廣,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
知識產權貿易、投資措施等領域,而關貿總協定僅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
織是獨立於聯合國之外的永久性組織,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目前擁有 157 個會
員國。

2.6.2 成立宗旨與任務

WTO 成立的宗旨為:

(1)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穩健地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

(2)擴大貨物、服務的生產和貿易。

(3)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相對落後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
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份額。

(4)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具活力且持久的多邊貿易

~ 2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體制。

(5)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會員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
並消除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

其主要任務為:

(1)管理與監督功能:世界貿易組織是多邊貿易體制的法律基礎和組織基
礎,扮演管理者角色,對各成員國貿易協定、政策與法規進行管理與監督,
定期審查以確保其合理性。

(2)調節功能:負責解決成員國間的爭端與衝突。

(3)協調功能:負責協調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關
係,以確保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

2.7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2.7.1 成立背景

APEC 成立於 1989 年,目前擁有 21 個成員國,表列如下。

表 二 APEC 成員國

亞太經合會成員國

澳洲(1989)
、汶萊(1989)
、加拿大(1989)
、印尼(1989)
、日本(1989)、
南韓(1989)
、馬來西亞(1989)
、紐西蘭(1989)
、菲律賓(1989)
、新加坡(1989)、
泰國(1989) 、美國(1989)
、中華民國(1991)
、中國(1991)
、香港(1991)、
墨西哥(1993) 、巴布亞紐幾內亞(1993)
、智利(1994)
、俄羅斯(1998)、
越南(1998) 秘魯(1998)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7.2 成立宗旨與任務

APEC 是亞太區內各地區之間促進經濟成長、合作、貿易、投資的論壇,其
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與成員的自願,強調開放對話及平等尊重各成員意
見,不同於 WTO 或其他多邊貿易體要求成員簽訂具約束性的條約,APEC 之決議
是通過全體共識達成,並由成員自願執行。

~ 2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每年召開一次經濟領袖會議(Economic Leaders' Meeting)
,討論由「部長級會
議」
(經濟領袖會議的前幾天召開)及「企業顧問委員會」所提供的戰略建議,隨
後通過「經濟領袖宣言」公布達成的正式政策。

~ 2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參、中央銀行

與金融業最息息相關的機構,非中央銀行莫屬。中央銀行是制定並執行該國
貨幣政策的機構,通常也是發行貨幣的唯一機構。央行對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
具有監督權,以確保金融業在符合社會公平的原則下運作,同時央行的政策,也
與銀行的各種業務息息相關。本章將介紹世界上重要的央行,以及央行的政策與
貨幣工具,讓讀者對於影響銀行業的最重要機構有所了解。

3.1 中央銀行概述

中央銀行,簡稱央行,負責一國或一區域貨幣政策的機構。央行在大多數國
家均屬國有,且至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讓政府得以介入貨幣政策。所謂「獨
立的中央銀行」意義是允許央行在免除政治力干擾的規範下運作,央行的最高長
官不因政權更替而隨之變更,亦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央行之最高長官是央行總裁
(Governor),中華民國亦如此稱之,而中國人民銀行稱為行長,歐盟央行稱為
主席(President),接下來的章節就將介紹幾個對世界與我們影響最大的央行:
美國、歐盟、中國、與台灣央行。

3.2 世界主要中央銀行

3.2.1 美國聯準會

美國聯邦準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簡稱美國聯準會,是美


國的中央銀行體系。為 1913 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聯邦準備法案》而設立,為避
免再度發生類似 1907 年的銀行危機。

聯準會包括「聯邦準備系統理事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聯邦準備銀行」
(Federal Reserve Banks)
、會員銀行約三千家、並有三
個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s)
。聯準會是行使公共目的的私營銀行系統,美
國政府雖不擁有聯準會的股份,但聯準會的 94%利潤轉交給美國財政部,剩餘
6%用於給會員銀行發放股息;同時,美國政府任命美聯準會的所有高級雇員。

最重要成員如下:

聯準會主席兼 FOMC 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主席任期至 2014


年 1 月 31 日。

~ 2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聯準會副主席:耶倫(Janet L. Yellen),副主席任期至 2014 年 10 月 4 日。

FOMC 副主席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杜德利(William C. Dudley)。

近年在次貸海嘯至今世界各國多仍在充斥許多隱藏風險下緩步復甦,在美元
為國際通用計價貨幣、並流通在全世界的狀況下,聯準會的許多貨幣政策一直是
全世界最矚目的指標,其中的內容將在第二部分的財金知識中做更多的介紹。

3.2.2 歐洲央行

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簡稱歐洲央行,成立於 1998


年 6 月 1 日,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其負責歐盟歐元區的金融及貨幣政策。現
任主席為義大利籍的德拉吉(Mario Draghi),曾任義大利銀行行長。

歐洲央行為避免受到政治的影響,故由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聯合籌備成立。
雖然其成立的目的及權力均來自政治,但其決策權力卻由歐洲中央銀行自身掌
握,不受各國的影響,可以防止市場因政治目的而被操控。

但近來歐洲央行設定極低利率以因應經濟環境,卻不為貨幣匯率設定調控政
策正受到很多批評,認為並不符合歐盟成員國自身的情況。雖然這可以防止歐盟
主要成員國如法國、德國及義大利出現經濟不景氣,然而卻沒有顧及其他成員國
的利益,如希臘無法以貶值來快速提高出口的優勢來做立即的經濟補救等等。

在歐債危機持續影響蔓延下,歐洲央行的重要性也越漸重要,其推動之政策
與和歐盟重要成員國的互動也是關注焦點,相關之議題於第二部分的財金知識專
題中會做更深入的分析。

3.2.3 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簡稱人民銀行、人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中華
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之一,在 1948 年 12 月 1 日成立於北京,2005 年 8
月 10 日,在上海設立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現任行長為周小川。依《中華人
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不受地方
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中國人行的主要職責為:
a. 發佈與履行其職責有關的命令和規章
b. 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c. 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

~ 2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d. 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
e. 實施外匯管理,監督管理銀行間外匯市場
f. 監督管理黃金市場
g. 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
h. 經理國庫
i. 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
j. 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負責反洗錢的資金監測
k. 負責金融業的統計、調查、分析和預測
l. 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的國際金融活動
m. 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3.3 台灣中央銀行

台灣央行是中華民國行政院直屬之機關,具有部會級地位。本節將介紹台灣
央行之主要任務以及其為任務而用之主要工具。

3.3.1 台灣中央銀行主要任務

隨著經濟快速成長,中央銀行所肩負的首要任務由原先的追求經濟高度成
長,轉變為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並積極參與金融體系的建制與改革。依據民國
68 年公布的「中央銀行法」,中央銀行由總統府改隸行政院,經營目標明訂為:
a. 促進金融穩定
b. 健全銀行業務
c. 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的穩定
在上列的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
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三種,將分別在下面的小節做介紹:
a. 公開市場操作
1. 貼現窗口融通制度
2. 準備金制度

3.3.2 台灣央行主要工具

(1) 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以達到調節
貨幣供應量與利率的目的。當金融市場上資金缺乏時,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
進有價證券,釋放基礎貨幣,引起信用擴張,直接或間接增加貨幣供應量;當金

~ 3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融市場上資金泛濫時,央行則賣出有價證券,使基礎貨幣流回,引起信用規模的
收縮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

公 開 市 場 操 作 可 分 為 自 主 性 操 作 ( dynamic operations ) 與 防 衛 性 操 作
(defensive operations)
,前者是為了控制貨幣供給額而主動改變準備金數量,後
者是為抵銷外來因素(例如國際局勢)對銀行準備金數量的干擾。

公開市場操作相較於調整法定准備率及重貼現率,優點在於:

1. 可獨立選擇操作的時點、規模、方向,而無須考慮商業銀行是否配合。

2. 買賣規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驟都可以根據需要安排,比較準確的
調控貨幣供應量。

3. 不像調整法定准備率及重貼現率具有很大的行為慣性,能迅速改變操
作,靈活性較高,也較能經常性、連續性的操作。

(2) 貼現窗口融通

貼現窗口融通制度,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定或調整重貼現利率來影響市場利
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是當一般銀行資金不夠時,除同業間相互調借外,便是向中央銀行融通借
款。借款方式,是用手上現有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重貼現,以獲得資金,此時
銀行必須支付給央行的利息就叫做重貼現率。

重貼現政策分為兩種。一種是長期的重貼現政策,這又包括抑制與扶持兩
種,前者即中央銀行較長期的採取重貼現率高於市場利率的政策,提高重貼現成
本,從而抑制資金需求,收縮銀根,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另一種是短期的重
貼現政策,即中央銀行根據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隨時制定高於或低於市場利率
的重貼現率,以影響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和超額準備金,影響市場利率,從
而調節市場的資金供求。

然而,重貼現率的操作有其限制:

央行處於被動地位。商業銀行是否願意配合決定於商業銀行自身。其次,如
商業銀行都依賴於中央銀行重貼現,就會增加中央銀行的壓力,從而會削弱其控
制貨幣供應量的能力。再次,重貼現率高低有限度。在經濟繁榮或經濟蕭條時期,
重貼現率無論高低,都無法限制或阻止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重貼現,這也使得中
央銀行難以有效地控制貨幣供應量,通常無法改變利率結構,而只能影響利率水

~ 3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平。重貼現率若時常變動,會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性波動,這會使企業和商業銀
行無所適從,不適合隨時調整,因此較缺乏彈性。

(3) 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依據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要求商業銀行和其他
金融機構按規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總額中提取一定的金融繳存中央銀行,並
藉以間接地對社會貨幣供應量進行控制的制度。提取的金額被稱為存款準備金,
準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率稱為存款準備率或存款準備金率。儘管存款準備金政策
是中央銀行的一項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在貨幣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這項政
策工具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存款準備金政策缺乏彈性。在中央銀行提高準備金比率時,沒有足夠超額準
備金的商業銀行必然會被迫出售其流動性資產,或增加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或者
是立即收回放出的款項等,效果非常強烈,因此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宜隨時調
整,不能作為中央銀行每日控制貨幣供應狀況的工具。

由於存款準備金政策對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貨幣乘數及社會的貨幣供應
量均有較強烈的影響,對整個經濟和社會大眾的心理預期等,都會產生顯著的影
響,因而存款準備金率有固定化傾向。

由於各家銀行的規模大小有差別,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銀行類別各異因
此,存款準備金率「一刀切」式的變動對各家銀行的影響就不一致,有的銀行往
往陷入嚴重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與金融業最息息相關的機構,非中央銀行莫
屬。中央銀行是制定並執行該國貨幣政策的機構,通常也是發行貨幣的唯一機
構。央行對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具有監督權,以確保金融業在符合社會公平的
原則下運作,同時央行的政策,也與銀行的各種業務息息相關。本章將介紹世界
上重要的央行,以及央行的政策與貨幣工具,讓讀者對於影響銀行業的最重要機
構有所了解。

~ 3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肆、金融機構與其主要業務

金融機構為金融體系裡重要的一環,泛指從事金融服務業相關的金融中介機
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企業。本
章將就不同金融機構與其主要的業務內容做簡單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對各種金融
機構及業務有初步的認識。

4.1 金融機構概述

金融機構在經濟體系中可充當企業之間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創造各種信
用工具並且提供其他金融服務,對資金供給者吸收資金,再將資金融通給資金需
求者。金融機構可大致區分為銀行類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銀行類金融
機構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專業銀行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則包含保險公司、
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公司、租賃公司與證券公司等。

4.2 商業銀行與其主要業務

4.2.1 商業銀行介紹

商業銀行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以多種金融負債籌集資金,多種金融資產為
經營對象,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金融機構,在各地設置分行或辦事處,提供民眾
辦理所需的銀行業務,也是銀行體系中最重要的主體。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主要
為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以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並以較高的利率放出貸款,存
貸款之間的利差就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但近年以來,由於資本市場的高度發
展,個人和企業的投資、融資管道增加,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受到了一定影響。因
此,大部分商業銀行開始朝向非利差業務,如信用卡、私人財富管理、財務顧問、
金融產品銷售代理乃至投資銀行等發展。

4.2.2 收受存款

銀行法第五條之一對收受存款之定義為:「向不特定多數人收受款項或吸收
資金,並約定返還本金或給付相當或高於本金之行為」。另二十九條之一之條文
規定,以借款、收受投資、始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
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
酬者,以收受存款論。存款種類如依照銀行法之分類,包括「支票存款」
、「活期
存款」、及「定期存款」等三類。

~ 3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4.2.3 授信業務

指銀行對顧客授予信用,並承擔風險之業務,依銀行法第五條規定:「銀行
辦理放款、透支、貼現、保證、承兌、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業務項目」。
依期限區分可分為短期(一年內)
、中期(一到七年)以及長期(七年以上)
信用。
依有無擔保可分為「擔保授信」與「無擔保授信」。
依銀行是否以其所有資金撥貸可分為「直接授信」與「間接授信」。

4.2.4 投資業務

也可稱為證券投資業務,是指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的經營活動。
可分為「有價證券投資」:指銀行依法購買有價證券,如:股票、國庫券、
公債、央行定期存單、商業票券、可轉讓定期存單、次級金融債券、或國外政府
之公債、國庫券、或國外公司發行之債券等之買賣也。
「企業投資」:銀行成立子公司,直接設立投創企業,做為企業主,直接生
產、銷售、物流等。

4.2.5 信託業務

信託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做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的本旨,為受益
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銀行信託業務及種類廣
泛,常見的種類有公益信託、保險金信託、不動產信託、有價證劵信託、員工持
股信託、退休金信託、甚至是預收款項(禮券)信託、安養撫育信託等等。

4.2.6 外匯業務

依照「銀行業辦理外匯業務管理辦法」規定,外匯業務包括下列各項:
(1)出口外匯業務。
(2)進口外匯業務。
(3)一般匯出及匯入匯款。
(4)外匯存款。
(5)外幣貸款。
(6)外幣擔保付款之保證業務。
(7)衍生性外匯商品業務。
(8)其他外匯業務。

~ 3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第七項所稱衍生性外匯商品業務,係指經營涉及外匯,而其價值由資產、利
率、匯率、商品、股價、指數等或其他相關產品所衍生之交易合約之交易、仲介、
代理等業務行為。交易合約指保證金之槓桿式契約、期貨、遠期契約、交換、選
擇權或其他性質類似之契約。

4.2.7 其他業務

包括財富管理、保險箱租貸、代繳稅款或各種公用事業費用、代收信用卡費、
代收職業工會費用、黃金買賣業務等等。

4.3 保險公司與其主要業務

4.3.1 保險公司介紹

保險公司是採用公司組織形式的保險人,經營保險業務。依保險法規定,保
險公司以股份有限公司或合作社為限。但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在保險
契約成立時,有保險費之請求權;在承保危險事故發生時,依其承保之責任,負
擔賠償被保險人之義務。依業務種類可分為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以及
再保險公司。

4.3.2 人壽保險業務

包括經營

(1)人壽保險 - 於被保險人在契約規定年限內死亡,或屆契約規定年限
而仍生存時,依照契約,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

(2)健康保險 - 於被保險人疾病、分娩及其所致殘廢或死亡時,負給付
保險金額之責。

(3)傷害保險 - 於被保險人遭受意外傷害及其所致殘廢或死亡時,負給
付保險金額之責。

(4)年金保險 - 於被保險人生存期間或特定期間內,依照契約負一次或
分期給付一定金額之責。

4.3.3 財產保險業務

又名產物保險,以各種財產及其相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主要目的是補

~ 3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償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於意外發生時的經濟損失。包括火災保險、海上保險、陸
空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及經主管機關核准之其他保險。

4.3.4 再保險業務

再保險公司為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對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進行分散和轉
嫁。因此,再保險即是一家保險公司用以保護自己及其它保險公司以避免承受損
失風險的方式。

4.4 證券公司與其主要業務

4.4.1 證券公司介紹

證劵商包括「證劵承銷商」、「證劵經紀商」、以及「證劵自營商」三類。

證劵承銷商-經營有價證劵之承銷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

證劵自營商-經營有價證劵之自行買賣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

證劵經紀商-經營有價證劵買賣之行紀、居間、代理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
之相關業務。

4.4.2 承銷業務

證劵商得依約定為包銷或代銷發行人發行有價證劵。所謂包銷者,於承銷契
約所定之承銷期間屆滿後,對於約定包銷之有價證劵,未能全數銷售者,其剩餘
數額之有價證劵,應自行認購之。代銷者,於承銷契約所定之承銷期間屆滿,對
於約定代銷之有價證劵,未能全數銷售者,其剩餘數額之有價證劵,得退還發行
人。

4.4.3 自營業務

證劵商於證劵市場自行買賣有價證劵,具有維持市場穩定性與流動性之功
能。證劵商經營自行買賣有價證劵業務或出售承銷所取得之有價證劵,應視市場
情況有效調節市場之供需關係,並注意勿損及公正價格之形成及其營運之健全
性。

~ 3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4.4.4 經紀業務

證劵經紀商於證劵市場代投資人執行有價證劵之買賣,乃為行紀之法律關
係,即證劵商以自己之名義,為投資人利益之計算,為有價證劵之買賣。可從事
(1)委託人之徵信,與委託人定立受託買賣契約,評估客戶投資能力。(2)依
客戶之投資能力及具備合理之資訊,推介客戶買賣有價證劵。
(3)受託買賣有價
證劵,並於交割期限收付款項或有價證劵。

~ 3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伍、金融市場與商品

金融市場就是金融機構及金融機構進行各項業務的場域,資金需求者及供給
者可以進入金融市場進行資金的移轉。而金融市場的存在能夠有效的降低供需雙
方在資金移轉過程中所需花費的精神與時間;透過資訊公開資訊揭露讓供需雙方
做出理性的融資與投資決策促進市場活絡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建全資本市場的
長期經營體質。金融市場包含資金需求者、資金供給者、金融商品工具與金融機
構四大部分,本章的重點將著重在金融市場的定義及說明供需雙方如何藉由使用
金融商品工具來達到資金移轉的目的。

5.1 金融市場簡介

金融市場的架構主要有兩種分類方式,若依照金融工具的到期期限可以分為
「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又依照金融工具是否為首次發行可分為「初級市
場」與「次級市場」,以下將分別說明各類型金融市場的意義。

5.1.1 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指到期限期在一年以上或未定期限的有價證券交易市場。資本市場
是中長期資金供需的橋樑,為因應各種不同性質之資金需求而發行各種不同性質
的中長期籌資工具。資本市場可區分為股權市場及債券市場,股權市場即是股票
市場,主要流通的憑證為公司股票,而債券市場內流通的債務工具包括各種債券
及貸款等。

5.1.2 貨幣市場

貨幣市場是短期資金市場,是指融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場,是金融市
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該市場所容納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銀行及工商企
業發行的短期信用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動性強和風險小的特點,在貨幣供應量
層次劃分上被置於現金貨幣和存款貨幣之後,稱之為「準貨幣」,所以將該市場
稱為「貨幣市場」。

5.1.3 初級市場

又稱為發行市場,係指資金需求者(包括政府單位、金融機構及公民營企業)
為籌集資金首次出售有價證券予最初購買者之交易市場

~ 3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5.1.4 次級市場

又稱為流通市場,係指初級市場發行後之有價證券買賣之交易市場。依交易
型態可分為以下兩種:

(1)集中市場

為一特定組織型態在特定時間內以公開競價方式參加買賣交易,由證券
自營商或證券經紀商共同組成,透過證交所主機的連線,經電腦撮合買賣核
准上市之證券,為一有形之交易市場。

(2)店頭市場

指有價證券在證券經紀商或證券自營商營業處所專設櫃台,進行之交易
行為,並且以議價方式買賣已公開發行而未上市之證券為主。

5.2 貨幣市場商品與工具

5.2.1 國庫券(
國庫券(T-Bill)

國庫券是國家財政當局為彌補國庫收支不平衡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因國
庫券的債務人是國家,其還款保證是國家財政收入,所以它幾乎不存在信用違約
風險,是金融市場風險最小的信用工具。

國庫券具有四項特點:1.利率是市場利率變動情況的集中反應 2.流動性強 3.
信譽高 4.收益高。國庫券的利率一般雖低於銀行存款或其他債券,但由於國庫券
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稅,故投資國庫券可獲得較高收益。國庫券發行通常採用貼現
方式,即發行價格低於國庫券面值,票面不記明利率,國庫券到期時,由國家按
票面值償還。發行價格採用招標方法,由投標者公開競爭而定,故國庫券利率代
表了合理的市場利率,靈敏地反映出貨幣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5.2.2 可轉讓定存單(
可轉讓定存單(Negotiable Certification Deposit, NCD)

可轉讓定期存單是可轉讓的定期存款存單,有一定的票面金額、存入和到期
日期,以及利率。特色為 1.可分為記名式或不記名式定存單 2.可自由轉讓惟不可
以中途解約 3.到期時一次償付本息,存期為一個月以上 4.最長不得逾 1 年。持有
者可在需要資金時出售給票劵公司,或是跟銀行辦理質借,亦或在貨幣市場利率
走低時賣出,以賺取資本利得。可轉讓定期存單可分為「銀行可轉讓定存單」及
「中央銀行可轉讓定存單」,前者由一般銀行發行,後者由中央銀行發行。

~ 3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5.2.3 銀行承兌匯票(
銀行承兌匯票(Banker’s Acceptance Bill, BA)

係指匯票由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一方或其相對人委託銀行為付款人而經
銀行承兌者,由於銀行成為匯票之主債務人,並承擔匯票付款之風險,使銀行承
兌匯票成為貨幣市場上極優良的信用工具。銀行承兌匯票的優點為能迅速取得低
成本的周轉金,費用僅有承兌費或遠期信用如開狀費、貼現息、集保交割服務費
等,為常見的信用工具之一。

5.2.4 商業承兌匯票(
商業承兌匯票(Commercial Acceptance Bill, CA)

係指匯票經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之相對人(即買方)承兌者。商業承兌匯票
是由銀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兌的票據。商業承兌匯票可以由付款人簽發並承兌,也
可以由收款人簽發交由付款人承兌。

商業承兌匯票的發票人,為在銀行開立存款帳戶的法人以及其他組織,與付
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係,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商業承兌匯
票貼現的優點包括低融資成本、操作手續簡便、有效降低手續費支出、培植自身
良好商業信用。

5.2.5 商業本票(
商業本票(Commercial Paper, CP)

商業本票是一種無擔保的短期期票(Promissory Note),有確定的金額及到
期日。商業本票是一種可轉讓的金融工具,通常不記名。與存款單(Commercial
Deposit)一樣,商業本票是籌措流動資金的工具,到期日通常在 30 天內,以避
免與存款單市場衝突。

商業本票分為交易性商業本票與融資性商業本票,前者是由實際交易行為所
產生的交易票據,而融資性商業本票是依法登記的公司組織與政府事業機構為籌
集資金所發行的票據,一般企業發行融資性商業本票多經金融機構保證。兩者皆
可在貨幣市場流通。

5.2.6 附買回交易(
附買回交易(Repurchase Agreement, RP)

附買回交易是指當投資人的資金運用期間較票券到期日短,且為便於資金調
度、並確保投資收益免遭臨時出售損失,可與票券商訂定附買回交易合約,約定
於某一確定日期以某一價格由票券商買回交易,如下圖所示。

圖 一 附買回交易示意圖

~ 4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資料來源:本團隊整理

附買回交易屬於一種融資行為,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是極為盛行而普遍之
金融操作及投資方式,有價證券之自營商利用附買回交易吸取資金,以短支長套
取長短期利率之利差;而投資者則利用附買回交易充分運用其短期資金,除可合
法節稅外,甚可規避財產之申報。

5.3 資本市場商品與工具

5.3.1 債券(
債券(Bond)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
資者發行,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
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
務關係,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Debtors),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
(Creditors)。最常見的債券依發行單位不同可分為政府公債、金融債券及公司
債,投資債券的優點為投資報酬率穩定、風險相對較低、流動性高及資金調度成
本低,在貨幣市場上為常見的投資標的。

5.3.2 股票(
股票(Stock)

股票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
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或作價
抵押,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東與公
司之間的關係不是債權債務關係。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份額為限對公
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 4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5.3.3 基金(
基金(Mutual Fund)

基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機構投資者的統稱,包括信託
投資基金、單位信託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
在現有的證券市場上的基金,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
增值潛能的特點。以狹義的而言,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因為政府和
事業單位的出資者不要求投資回報和投資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規定或出資者的意
願把資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而形成了基金。

5.3.4 存託憑證(
存託憑證(Depositary Receipt)

存託憑證又稱預託證券,乃是由股票發行公司委託國外投資銀行在國外證券
市場發行的對應其股票的一種證券。投資人持有存託憑證就好比間接持有股票,
只不過投資銀行擔任中介者的角色。當發行公司發放股利時,投資銀行會依存託
憑證投資人持有憑證的比例,將股利轉換為外幣後分配給投資人。存託憑證依其
背後表彰證券來源的不同,可略分為舊股提撥及新股兩種發行形式。

5.4 衍生性金融商品

5.4.1 遠期契約(
遠期契約(Forwards)

遠期合約指合約雙方同意在未來日期按照固定價格交換金融資產的合約,承
諾以當前約定的條件在未來進行交易的合約,指明買賣的商品或金融工具種類、
價格及交割結算日期。遠期合約是必須履行的協議,不像可選擇不行使權利(即
放棄交割)的期權。遠期合約亦與期貨不同,遠期合約其合約條件是為買賣雙方
量身定製的,通過場外交易(OTC)達成,而期貨則是在交易所買賣的標準化合
約。遠期合約規定了將交換的資產、交換的日期、交換的價格和數量,合約條款
因合約雙方的需要不同而不同。

遠期合約為現金交易,買方和賣方達成協議在未來的某一特定日期交割一定
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在遠期合約簽訂之時,它沒有價值且支付只在合約規定的未
來某一日進行。如果即期價格低於遠期價格,市場狀況被描述為正向市場或溢價
(Contango)。如果即期價格高於遠期價格,市場狀況被描述為反向市場或差價
(Backwardation)。

5.4.2 期貨(
期貨(Futures)

買賣雙方透過簽訂合約,同意按指定的時間、價格與其他交易條件,交收指

~ 4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定數量的現貨。通常期貨集中在期貨交易所,以標準化合約進行買賣,但亦有部
分期貨合約可透過櫃檯交易(Over the Counter,OTC)進行買賣,稱為場外交易
合約。

期貨是一種衍生工具,按現貨標的物之種類,期貨可分為商品期貨與金融期
貨兩大類。不少期貨市場發展自遠期合約,指一對一個別簽訂的跨時間買賣合
約,交易細則由買賣雙方自行約定。期貨合約則由交易所劃一標準化,讓四方八
面的交易者可在同一個平台上方便地撮合交易。選擇權是從期貨合約上再衍生出
來的另一種衍生工具。

5.4.3 選擇權(
選擇權(Option)

選擇權是一種契約,其買方有權利但沒有義務,在未來的特定日期或之前,
以特定的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標的物。選擇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取得購入
選擇權或售出選擇權,於特定期限內,依特定價格及數量等交易條件買賣期貨之
契約;或選擇權賣方,於買方要求履約時,有依選擇權約定履行義務之契約。關
於選擇權的特性與定義整理如下表:

表 三 選擇權的特性與定義

購入現貨的權利,稱作買權 (Call)
選擇權的性質
售出現貨的權利,稱作賣權 (Put)

選擇權一般分為美式與歐式選擇權,歐式選擇權是到期之際
形式 買方才可履約;美式選擇權在到期日之前任何時點,買方皆
可要求履約。

享受權利者即為選擇權之買方,或稱作持有人。有權利但無

享受權利者和 義務履約,所以必定在履約可獲利時執行權利。

負擔義務者 負擔或有義務者即為賣方,先收取買方所支付之權利金,當
買方要求履約時,有義務依約履行。

選擇權的權利 買方權利的行使有一期限,稱作到期日或失效日,而到期日
期間 距今的時間即為權利期間。

履約價格 買賣雙方可自行挑選買權或賣權的執行價格,若買方要求履
(Exercise 約,則以此特定價格形成期貨的買進或賣出部位,因此不同

~ 4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Price 或 Strike 的履約價格形成各別的選擇權契約。
Price)

權利金 即選擇權的價格。買方在進場時即支付權利金予賣方以取得
(Premium) 權利。

資料來源:本團隊整理

5.4.4 交換

交換契約一般可分為利率交換契約、貨幣交換契約、商品交換契約以及權益
交換契約等。

(1)利率交換契約(Interest Rate Swap, IRS)

利率交換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期限內,彼此交換一連串不同的
利息支付契約。一般稱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的交換為單純利率交換(Plain
Vanilla Interest Rate Swap)。利率交換除了可以規避浮動利率風險,也可以
經由比較利益降低借款成本。

其中,以利率交換規避浮動利率借款風險名目本金是不交換的,作為計
算利息支付標準之用。而合約期限,一般稱為交換期限(Tenor 或 Maturity)

而支付的固定利率稱為交換票息(Swap Coupon, Swap Fixed Rate 或 Swap
Rate),支付的 180 天期商業本票浮動利率稱為參考利率。

利率交換通常作為銀行機構管理利率風險的工具。銀行機構或是保險公
司可以藉由利率交換來縮小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的差距。

作為企業改變其資產收益方式或是負債融資方式的工具。譬如公司資產
中已經擁有浮動利率債券,如果預期未來利率會下跌,公司可以進行一個利
率交換,將資產的收益由浮動的利率轉變為固定的收益。

(2)貨幣交換契約(Currency Swap)

又稱通貨交換,指雙方約定在期初交換兩種不同的貨幣(例如美元與德
國馬克),而在期中交換所得到貨幣之利息支付,到期末再換回兩種不同的
貨幣。貨幣交換雙方的利息支付,有一方是浮動利率,另一方是固定利率;
或者兩方都是浮動,稱為跨通貨交換(Cross Currency Swap, CCS),或稱換
匯換利契約。

~ 4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3)換匯交易

換匯交易(Swap Transaction 或 Foreign Exchange Swap 或 FX Swap)是


指同時買入及賣出等額的同一貨幣,但是交割日期不同。

(4)商品交換契約(Commodity Swap)

商品交換也可說是商品價格交換(Commodity Price Swap)


。商品交換是
一方交付另外一方浮動商品的價格乘以名目數量,而由另外一方收到固定商
品的價格乘以名目數量。

(5)權益交換契約(Equity Swap)

另外一種形式的交換契約,指雙方約定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依名目本金
由一方支付另外一方股價指數或股票的報酬,而另外一方則支付對方固定利
率或者是浮動利率。

5.4.5 組合式商品
組合式商品(
商品(Dual Currency Investment, DCI)

雙元貨幣是一項牽涉到兩種幣別之外匯組合式商品,屬於結構性商品的一
種。為一種結合「外幣本金」與「外匯選擇權」的投資工具。投資人藉由出售選
擇權所得到之權利金,可增加本產品之收益率,在不辦理提前解約之前提下,使
得本商品有可能賺取優於一般定存之收益。

雙元貨幣是一種相當類似外幣定存的金融商品,大部分的情況下,投資此
種商品的年報酬率都會高於一般的外幣定存商品,尤其是針對利率較低的貨幣,
利差的優勢更加明顯。但是透過這樣的商品結構,投資人也必須擔負本金到期後
被轉換的風險,因此投資人必須根據自己的資金需求妥善運用此種投資工具。

5.5 資產證券化商品

5.5.1 不動產投資信託(
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

不動產投資信託指的是受託機構以公開募集或私募方式,交付受益證券,募
集一筆資金,再投資不動產、不動產相關權利、不動產相關有價證券等,也就是
先募集資金再進行投資不動產的形式。

在不動產投資信託中,投資者以購買信託法上產權證書的方式將資金交給受
託人,從而取得受益人地位;受託人有權將該資金用於不動產經營,並須將不動
產收益分配給投資的受益人。不動產投資信託常常被投資者作為減少納稅或延緩

~ 4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納稅的手段。

5.5.2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MBS)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是資產支持證券


(ABS)的一種,其償付給投資者的現金流來自於由住房抵押貸款組成的資產池
產生的本金和利息。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是指金融機構 (主要是商業銀行) 把自己所持有的流


動性較差但具有未來現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貸款匯聚重組為抵押貸款群組。由證
券化機構以現金方式購入,經過擔保或信用增級後以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的
融資過程。這一過程將原先不易被出售給投資者的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
性現金流入的資產,轉換成可以在市場上流動的證券。

MBS 是最早的資產證券化品種。最早產生於 60 年代美國。它主要由美國住


房專業銀行及儲蓄機構利用其貸出的住房抵押貸款,發行的一種資產證券化商
品。其基本結構是,把貸出的住房抵押貸款中符合一定條件的貸款集中起來,形
成一個抵押貸款的集合體(pool),利用貸款集合體定期發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現
金流入發行證券,並由政府機構或政府背景的金融機構對該證券進行擔保。

5.5.3 債權擔保憑證(
債權擔保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

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是債務債券抵押產品,


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並且進行重新的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
CDO 是一種固定收益證券,現金流量之可預測性較高,不僅提供投資人多元的
投資管道以及增加投資收益,更強化了金融機構之資金運用效率,移轉不確定風
險。凡具有現金流量的資產,都可以作為證券化的標的。通常創始銀行將擁有現
金流量的資產彙集群組,然後作資產包裝及分割,轉給特殊目的公司(SPV),
以私募或公開發行方式賣出固定收益證券或受益憑證。CDO 背後的為一些債務
工具,如高收益的債券、新興市場公司債或國家債券、銀行貸款或其它次順位證
券。傳統的 ABS 其資產池可能為信用卡應收帳款、現金卡應收帳款、租賃租金、
汽車貸款債權等,而 CDO 背後的支撐則是一些債務工具,如高收益的債券( High
- Yield Bonds)、新興市場公司債或國家債券(Emerging Market Corporate Debt、
Sovereign),亦可包含傳統的 ABS(Assets Backed Securities)、住宅抵押貸款證
券化(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RMBS)及商用不動產抵押貸款證
券化(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CMBS)等資產證券化商品。

~ 4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CDO 是一種資產證券化的產品,使得其他一些原來不能進入證券市場的產
品經過重新包裝之後、證券化之後,把能按揭支持的貸款產品推放到市場。最後
的結果就是能帶來很大的現金流和流動性,而且風險管理變得非常複雜和困難。

~ 4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第二部分 進階知識及金融時事

陸、金融大事件與警惕

6.1 景氣衰退與危機

一國的經濟成長性,仰賴於民間消費、政府支出、國內外的投資與進出口,
而國家的利率決策與匯率走勢更是與其息息相關。資金的流通與經濟的狀況有一
定程度的相關性,但是當市場上的資金過於熱絡,而實體經濟沒有隨著一定幅度
的增長,虛幻的成長卻會因而導致泡沫的產生:而一國的決策,如果為了留住熱
錢而忽略自身的內在發展,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如今,各國政府逐漸思考熱錢
流通處的合理性,一些國家如中國也開始將眼光放在內需身上,重視實體經濟的
發展,本節將針對近年所發生的區域與國家風暴進行論析與研討。

6.1.1 日本房市泡沫

1980 年代初起,日本逐步解除金融管制,同時致力於資本移動的自由化,
加以 1985 年的廣場協議後,日圓大幅升值,日本央行(BOJ)為協助出口產業,
復採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致銀行放款浮濫,房地產、股票價格狂飆。

(1)泡沫過程

為採取強烈的緊縮性措施,日本政府採取干預政策,在短短 18 個月內
大幅調升重貼現率 3.5 個百分點,迫使銀行開始收回浮濫的貸款。泡沫終於
被戳破,並帶來了往後十餘年的夢魘。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資產價格急速
崩跌、銀行不良債權遽升,致金融中介功能嚴重受損,而一般廠商則開始謹
慎經營,不再舉債進行消費、投資,於是不僅帶來衰退,更促使日本陷入嚴
重的「通貨緊縮惡性循環」。

(2)後續影響

為因應此一嚴峻的情勢,日本政府持續降息至零、採行「量化寬鬆政
策」、推出存款全額保障、對銀行再資本化,並積極動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等
諸多措施,然而,日本經濟仍遲至 2005 年左右才步入復甦軌道。

日本因經濟泡沫破滅帶來了「失落十年」
,其經驗與教訓,對於面對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各國政府而言,實具有重要的啟示。各國政府因應此次危

~ 4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機之所以能迅速推出各種大規模激勵措施,即是對日本「失落十年」慘痛經
驗的警覺;另外,在各國經濟逐漸邁向復甦正軌之際,這些大規模激勵措施
應如何退場,日本當初執行退場的經驗與教訓,正可供各國參考或引以為鑑。

6.1.2 亞洲金融風暴

1997 年 7 月 2 日泰國中央銀行放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改採浮動匯率,使
得高估的泰銖匯價重貶。隨後外資流出,利率上升和股價下跌,致使經營不良的
企業紛紛倒閉,而銀行也被迫關門。這是泰國十多年來未遭遇過的災難,積欠的
外債幾乎無法償還,須接受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
援助,並使經濟結構相似的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亦遭其殃。隨
後貶值的風暴也波及臺灣、新加坡和香港三個地區,由於這三個地區的經濟體質
較為健全,故受害程度相對較輕。但到十一月中,南韓也遭受衝擊,且不支而倒,
致使金融風暴蔓延到東北亞地區。此波金融風暴對亞洲國家的影響很大,幾乎所
有國家都受到波及,只是影響程度不同,而世界各國也非常關心風暴的發展。本
文將先分析風暴的起因,再探討其對亞洲國家以及臺灣經濟的影響。

(1)風暴的原因

過去十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表現非常亮麗,經濟成長率之高,全球屬
一屬二。但為何會發生金融風暴,使這些國家的經濟一敗塗地?原來在國際
資金大量湧入東南亞之際,由於該地區的基礎建設不足,製造業投資無法大
幅擴展,鉅額資金遂流入房地產等不具生產性的投資上。炒熱房地產及股票
市場,並逐漸形成泡沫經濟。再由於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督與管理不周,銀
行欠缺風險管理知識及經驗,及內部控制鬆散。因此 1996 年出口不景氣發
生之後,經常帳赤字持續擴大,泡沫經濟破滅,銀行逾期放款大量增加,且
將近一半的流入外資為短期資金,易受國外利率的影響,不利金融的穩定。
當美國經濟復甦,美元走強,且其投資報酬率提高之後,短期資金便開始從
東南亞地區流出。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國家貨幣理應貶值,但為留住外資,
乃採高利率政策,並維持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致高估其實際的幣值。在貨
幣貶值的預期下,投資者感到不安,紛紛拋售當地貨幣購買美元。

泰國政府雖採取多項金融穩定措施,但仍無法使金融市場正常運作。泰
國中央銀行在拋售 40 億美元即期外匯及 230 億美元遠期外匯後,還是擋不
住外匯的投機炒作,終於在 1997 年 7 月 2 日放棄釘住美元為主的一籃通貨
匯率制度,而使泰銖當日貶值 19.5%,並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

~ 4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再加上 1997 年秋季的乾旱和霾害,更加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困境,致金融
風暴一發不可收拾。除幣值貶幅超過 40%外,利率高升,股價大跌,外資流
出。

總而言之,這次風暴雖由泰國開始,各國也有其特殊原因(如印尼總統
家族利用其特權經營企業、泰國和菲律賓缺乏強有力的政府、馬來西亞過份
躁進,和南韓政府過份干預金融體系等),但也有共同點,那就是靠外債來
支撐其經濟成長,致使出口雖有不錯表現,但利息負擔相當重,致經常帳時
有赤字出現,外匯累積有限。因此短期間遭受外匯投機衝擊時,無足夠的力
量加以抵擋。而亞洲國家(日本除外)技術的提升相對工業化國家慢,經濟
成長靠出口刺激生產投入的引伸需求,帶動國內勞動和資本的成長,因此創
造企業利潤並提高所得水準。出口一旦減緩,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消失。因此
提升技術則是亞洲國家須要解決的長期問題。

(2)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臺灣在此次金融風暴侵襲亞洲之際,亦受波及,而此衝擊亦是金融面首
當其衝,1997 年 7 月間,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波及,臺幣貶值預期心理出
現。央行為打擊套匯投機,先在七月下旬放任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由 27.9 元
遽貶至 28.7 元。九月間,東南亞地區霾害和乾旱的出現,使其危害加重,
該地區幣值繼續探底。而臺幣貶值預期心理又逐漸加重,九月底愈加明顯,
部分銀行趁機炒作,並鼓勵廠商搶購美金。十月三日爆出搶匯風潮,央行遂
拋出 15 億美元的天量,將匯率穩在 28.6 元關卡;並於次日再出售 5 億多美
元,而將臺幣升至 28.4 元對 1 美元。此舉重創外匯投機客,惟國內利率卻
開始走高,股價指數則出現下跌,致央行在十月中旬後,不再堅守臺幣價位,
讓新臺幣逐漸下貶到 34 元左右才再回升。

至於央行在這段期間先守後貶的匯率政策是否得當,見仁見智。由於臺
灣有足夠的外匯存底,且經常帳大都保有剩餘,因此被認為有能力讓匯率維
持一個適當的價位。惟以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系,且採浮動匯率制度的臺
灣,在鄰近國家匯率已大幅貶值,且國內有濃厚的匯率貶值預期心理下,不
讓匯率波動則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何況在基本面相當健全的情況下,過度
貶值的匯率,不必太久的時間也會回到合理的價位。除了金融面受風暴波及
較明顯外,對東南亞地區的進出口貿易也有減緩跡象。加以此次風暴拉下全
球經濟成長,故我國對外貿易成長可能會較 1997 年減緩,致經濟成長須靠

~ 5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內需來支應。

6.1.3 網路泡沫

網際網路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 dot-com 泡沫)指自 1995 年至 2001 年間的


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網際網路相關
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 2000 年 3 月 10 日納斯達克指數到達 5132.52 的最
高點時到達頂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股票市場看到了其市值在網際網路板塊
及相關領域帶動下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標誌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
敗的,通常被稱為「.COM」的網際網路公司。股價的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
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
式,突破(傳統模式的)底線,轉而關注於如何增加市場佔有率。

(1)網路泡沫的起源

1990 年代瀏覽器及全球資訊網的出現,令網際網路開始引起公眾注
意。因為免費出版與即時性的特性,逐漸開啟了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電子商
務及全球性的即時群組通訊,使得許多人認為這種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商
業模式將會興起,並期望成為首批以新模式賺到錢的人。

而風投家目睹了網際網路公司股價的創紀錄上漲,故而出手更快,不再
像往常一般地謹小慎微,選擇讓很多競爭者進入,而 1998 到 1999 年的低利
率,幫助了啟動資金總額的增長。在這些企業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實可行的
計劃和管理能力,有些公司甚至將首次公開發行所募集的資金用於支付開
銷。這些股票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難以估價,把許多股票推上了令人瞠目結
舌的高度,並令公司的原始控股股東紙面富貴。

(2)泡沫危機的消退與近期的新態勢

網路泡沫破滅,讓不少網路新貴的財富轉眼成空。舉例而言,如財富在
1998 年達到近 1000 億美元的蓋茲,2000 年因為微軟股價下跌近 63%,身
價也隨之縮水了將近一半。此外,美國公司自 2000 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大裁
員。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在隔年 1 月 29 日宣布進行 3 年裁員 20%的員工,
有 2.6 萬人將因此走路;亞馬遜公司也在隔日宣布裁員 15%,有 1300 人離
開公司。因為政府政策應對得宜,美國 2001 年第四季 GDP 終於止跌小升,
經濟成長率達到 1.4%。

時間順延至今,近年來興起的社群網站如同當時的電子商務,對社會的

~ 5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影響已不容小覷,更曾被譽為改變世界、潛力無窮的新興產業。但全球最大
社群網站 Facebook 近期營業利潤明顯下滑,打造「開心農場」的社群遊戲
研發商 Zynga 財報也不如預期,團購網站龍頭 Groupon 更是災情慘重。網
路泡沫危機是否就此重演,引發市場震撼。此外,app 的創新公司如雨後春
筍般冒出、超過 8 個 app 上架的平台 (Android、 iOS、 BlackBerry/QNX
,如同當年網路泡沫化前,許多
Windows、Symbian、 Bada、Brew、J2ME)
新創網路公司不斷創立、推出新的網站,最後終於供過於求、市場崩盤。在
看待一個企業的營運時,本益比與本夢比的參考,除了重視未來趨勢,也要
回頭省視內容的實質性,避免做出過高的期待與創造另一次的泡沫危機。

6.1.4 次貸風暴與金融海嘯

(1)次貸主因

所謂次級房貸就是抵押貸款市場中的次優等抵押貸款,其與一般房貸最
主要的不同點在於,這種貸款是提供給那些信用程度較差,及還款能力比較
弱的購屋者,其利率也比一般抵押貸款高,而且常常是採用會隨時變動的機
動利率,因此借款人要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當然,對於貸款商而言,他也
要承擔比一般貸款要高的違約風險。美國葛林斯班在擔任聯準會主席的時
候,曾經在兩年內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 1%的水準,這麼低的利率使得原本
買不起房地產的邊際客戶,也在貸款銀行大力促銷的低利房貸下,買起他們
原本無法負擔的高價房地產,一時之間美國房地產巿場景氣大好。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美國利率從 1%逐漸調升到 5.25%,使得房地產產


業受到相當打擊,房地產價格下跌,資產價值跟著大幅縮水。原本因房地產
價格大好而受惠的次級房貸戶,再也負擔不起這麼高的貸款利息,以致違約
不付貸款的情形愈來愈普遍,一些體質比較不健全,以經營次級房貸為主的
金融業者如新世紀金融公司等,被迫停止業務,甚至倒閉,因而造成了影響
深遠的次級房貸風暴。

~ 5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圖 二 次貸危機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團隊整理

(2)次貸連鎖效應

整體金融資本裡可怕的連鎖效應,以及信貸金融的運作基礎,即信用,
發生了危機。由於這些債券已層層整合於其他債券或證券中,即使當初沒有
直接購買,但許多投資法人機構的投資組合裡都或多或少有這些債券,這就
直接影響到這些法人機構的重大金融業務,尤其是信貸方面。許多持有大量
抵押債券的投資銀行在房貸風暴後所發行的公司債、商業本票,無人敢夠買
的情況下,致使這些業務都無疾而終,大大降低了金融資本投入生產資本的
動能。

到了最後,這連鎖效應就演變為各銀行間的信用危機。有些被懷疑持有
大量抵押債券的投資銀行,甚至連銀行間的隔夜短期借款都無法向其他銀行
同業借到錢。這全球金融風暴是有如滾雪球般地不斷急速擴大,而此時已不
再是區區的次級房貸市場的風暴,而是全球金融資本面臨流動危機,即許多
金融資本已無人接手,而持續無底下跌。這代表著對銀行、證券的信心危機。
這有如一個經濟崩潰國家所發行的貨幣,已無人相信它有任何價值而不願持
有,最終使這些貨幣成為毫無使用價值的廢紙。

~ 5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6.1.5 歐債危機

(1)起因

a. 次貸風暴遺毒

歐債危機可視為是 2008 美國次貸風暴所造成的金融大海嘯的後遺


症。歐美主要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使得政府稅收減少;而另一方面,政
府啟動如失業救濟金的自動穩定因子和權衡性支出措施,如此一來遂造
成各國財政赤字及債務水準飄升。

b. 歐元區結構性問題

儘管歐元地區各國家的產業結構、國家競爭力存在差距,但卻採用
單一貨幣制度,且缺乏財政統合。各國無法藉由降息提振經濟,或是採
取貨幣貶值以刺激出口,更遑論大量印鈔以增加貨幣供給。同時,馬斯
垂克條約禁止對個別財政困難的國家紓困,因此造成歐債五國只能不斷
追加預算、擴大財政規模而讓歐債危機愈演愈烈。

(2)對全球經濟影響

a. 臺灣

臺灣經濟成長動力源自貿易出口。歐美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
將會壓縮臺灣的出口量從而拖累 GDP。

b. 美國

美國一些最大的銀行貸給五個發生債務危機國家的款額都上百億
元,例如,美國商業銀行在五個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希臘、葡萄牙、
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擁有 167 億元的債權;摩根大通和花旗各有
140 億和 135 億元債權。摩根、富國銀行(Wells Fargo)和高盛各擁有
30 億到 50 億元的債權。如果歐債危機惡化,美國銀行勢必損失慘重。
此外,歐洲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微軟、IBM、HP、波音等公司都以歐
洲為重要外銷市場,歐債危機將使美國外銷大減,使企業營收及盈餘受
損。

c. 新興國家

目前新興經濟體正面臨通膨與資產泡沫壓力,政府不斷採取緊縮的

~ 5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貨幣政策,經濟成長已出現放緩的現象,而在歐洲經濟陷入低迷後,以
出口為導向的新興經濟體必然再度受到打擊。

d. 歐洲

就曝險部位來看,以德、法兩國投資銀行的曝險部位最多,牽連最
大。西班牙、 希臘房市蕭條,失業率竄升。

其餘更詳細的解析請參考 Part 2 的歐債危機部份。

6.2 金融監理與內控事件

無論是企業裡頭或者國與國之間所訂立的規範、作業模式,為的是讓整個作
業流程更加順暢,而多元的經營管道與金融商品,更是促進整個經濟體的成長。
但是,隨著投資工具的增加,對於個人、企業體到大組織,是機會也是危機。在
經濟蓬勃與投資機會繁多的態勢下,監理單位的獨立性與內部控制成為公司治理
的重要議題,以下將針對幾個類似的議題進行原因的描述與其後續影響。

6.2.1 李森與霸菱銀行(
李森與霸菱銀行(1995)

(1)霸菱銀行簡述

霸菱銀行(Barings Bank),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1762 年由
法蘭西斯.霸菱爵士(Sir Francis Baring)在倫敦創辦。霸菱銀行因從事國
際貿易融資而致富,與英國皇室關係匪淺,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亦曾為其
客戶之一。

創辦以來,該銀行便在歐洲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曾向英國政府提供
融資對抗拿破崙;或在 18 世紀末期至 19 世紀初期,為英國提供擔保,使有
足夠的軍費應付戰爭。19 世紀初期至中期,霸菱銀行在國際金融界的地位
逐漸如日中天,一度是歐洲規模最大的銀行。其不僅曾支撐過英國央行、法
蘭西銀行,也和美國政府及民間從事了許多重要交易。然而在一次過份認購
阿根廷及烏拉圭的債務而陷入財務危機後,該銀行作風便趨向保守,但仍保
持與英國皇室的緊密關係,在二次大戰中也協助英政府開拓軍費來源。

1995 年 2 月 26 日,霸菱銀行倒閉,原因是一名在新加坡分行任職交易
員的尼克.李森(Nick Leeson)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超額交易上,投機失敗,
導致損失 14 億美元。霸菱在倒閉後,以 1 英鎊的象徵價格賣給荷蘭的 ING
集團,並成為該集團成員之一。霸菱銀行其後改名為「霸菱資產管理」,繼

~ 5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續在金融業立足。

(2)霸菱銀行如何倒閉

尼克‧李森(Nick Lesson)時年 28 歲,為霸菱銀行的高級期貨交易員,


以短短 2 年半(1992 年 7 月 8 日~1995 年 2 月 27 日)的時間,究竟如何使
得具有 232 年歷史、素以經營保守而名聲卓著的銀行一夕之間宣告破產?

1993 年霸菱集團稅前營業利潤為 3700 萬英鎊,其中有 2850 萬英鎊來


自李森,李森因而被銀行高層視為明星交易員而被派駐到新加坡掌管期貨交
易。為了掩蓋一次屬下的虧損現象,李森利用身兼霸菱新加坡期貨公司
(BFS)營業及後援部門負責人之便,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他利用職權
更改稽核系統,將快速累積的虧損,不在霸菱集團或 BFS 的會計紀錄、管
理帳戶或財務帳戶予以認列,而是出現在代客交易的帳戶中,並使公司其他
人員相信公司的買賣帳戶是獲利的。霸菱銀行內部的稽核人員也由於過去李
森的高水準獲利能力,對他掉以輕心,而未能提早查察到交易的異常現象,
然而李森漏洞卻越補越大。1994 年,李森預測日本股票價格與利率水準,
可望因經濟復甦而回升,於是大量買進日經 225 指數期貨與放空日本債券期
貨。沒想到 1995 年 1 月 17 日,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日經指數崩盤,李森
慘遭大額虧損,但他不僅未認賠出場,反倒加碼買進,但自此日經指數一路
走軟,於是在 1995 年 2 月 27 日,日經指數開盤大跌後,因李森錯誤投資的
霸菱銀行瞬間虧損超過 14 億美元,只得宣告倒閉。

(3)李森事件的啟發

a. 需嚴行內部控制

一般對於李森能夠導致銀行如此大的虧損,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將
負責交易與負責清算與報表的人員分開,並由獨立的部門對交易的帳
冊、報表進行稽核,是防止金融交易發生弊端最基本的原則。但霸菱銀
行卻允許李森自行交割,賦予他前後檯作業的權限,使其能竄改交易記
錄,掩飾虧損,最終才招致令人遺憾的後果。

b. 風險管理的必要

李森曾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指出銀行業者只重視獲
利,不重視風險管控。他說:「銀行只想獲利,一旦獲利,錢就會轉到
有利可圖的地方,但銀行的風險控管系統不夠完善,負責風險控管系統

~ 5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的人也沒有盡責。」。當然在本事件中,李森本人身為期貨交易員並未
做好投資風險管理,但霸菱銀行同樣未就內部人員投資行為嚴謹把關,
於是暴露在高度風險中的霸菱銀行才難逃一劫,由此可見風險管理的重
要所在,風險控管若不確實,將危及銀行生存的根本。

6.2.2 恩隆案(
恩隆案(2001)

恩隆(Enron)成立於 1983 年,成立之初命名為「休士頓天然氣公司(Houston


Natural Gas)」主要業務為能源交易以及天然氣銷售等業務。美國 《財星》雜誌
自 1996 年起連續 6 年評鑑恩隆公司為「美國最有創意的公司」,2000 年躍升為
全美第七大企業。但在 2001 年 12 月 2 日突然向法院聲請破產,成為美國史上最
大宗破產案,恩隆帝國瞬間瓦解。

(1)事件與起源

恩隆弊案歸結原因,主要有:

a. 利用「特殊目的個體」掩飾虧損

特殊目的個體(SPE)是指發起公司(Sponsor)基於特定目的而設
立之組織, SPE 可能只存續一段期間,當目的達成或無法達成時,即
加以結束。恩隆公司利用 SPE 財務報表不必併入合併報表之漏洞,私
下協助該外部投資之第三者。在 SPE 取得資金後,恩隆再把自己的資
產高價賣給 SPE,使資產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消失,並在損益表上認
列利得。

b. 利用「資產負債表外交易」隱藏負債

1997 年透過關係企業 Chewco 投資於 JEDI 合夥公司,但恩隆卻漏


列這兩家企業的財務資料。1999 年利用 100% 投資的子公司 LJM1 與
恩隆做交易,移轉恩隆的轉投資風險,利用「特殊目的個體」不必將負
債列入資產負債表中之規定,未將 LJM1 企業的財務資料,併入恩隆之
財務報表,隱藏鉅額負債。估計恩隆實際負債金額約 400 億美元,但報
表上僅能看出 130 億美元。

c. 經營策略失利

於印度(Dabhol)電力公司投資不利,在英國的埃瑟裏克斯(Azurix)
水處理公司嚴重損失,此外,光纖寬頻也面臨市場失利。而 2000 年初,

~ 5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由於國際經濟不景氣,能源價格下滑,導致恩隆公司的交易獲利大為減
少,加上公司從事利率方面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大幅虧損,面臨財務
危機。

(2)影響所及

a. 會計師獨立性受到質疑

恩隆案使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被美國證期會吊銷執照事件,因為當初安德信與恩隆公司關係缺
乏獨立性,在事件後,影響投資人、分析師、民間對整體會計業,及公
司財報的信任度。

b. 公司治理成為熱門話題

當初恩隆公司董監事對公司快速轉型所從事之一些複雜金融交易
並不能及時充分瞭解,或僅流於形式上參與會議,使恩隆公司治理機
制、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制度無法發揮監督功能。而財務報表編製之會
計處理未能反映公司實質財務狀況,如規避合併報表之編製、衍生性商
品等資產負債表外項目揭露不足等。公司治理最重要的環節不只在法令
環境的防範,亦與企業負責人之操守與代理理論伴隨的道德危機息息相
關。

c. 道德的重視與沙賓法案

恩隆弊案,喚起人們對道德的重視,會計師的獨立性再度受到挑
戰,也造就了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誕生,該法案被視為自
1930 年代以來美國證券法最重要的修改。

(3)沙賓法案的主軸在於:

a. 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在美國上市的企業過去並未有類似國內法令要求之「內部控制制
度」建立。沙賓法案目的在於引導並規範所有相關企業重新思考公司營
運及加強與財務報導有關控制。

b. 自我評估的要求

沙賓法案要求管理當局除建立及維護相關與財務報導有關內部控

~ 5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制外,並要每年評估這相關內部控制有效性,且對各界提出聲明報告。
同時亦要求財務報表簽證會計師需針對此一聲明進行內部控制審查,以
確定聲明與事實符合。

6.2.3 臺灣雙卡風暴(
灣雙卡風暴(2005-2006)

因企業金融獲利縮減,我國銀行轉而衝刺消費金融業務,雙卡發卡量爆增。
金融監理機關卻未及時糾正銀行發卡浮濫之惡習,消費者亦欠缺良好理財觀念而
過度舉債,銀行不當催收或委外催收,造成暴力討債事件頻傳,不少債務人不堪
負荷而自殺。此外,雙卡呆帳嚴重,導致銀行虧損,縮減消費金融業務,間接衝
擊民生消費並影響我國經濟發展。

金融監理主管機關未監督銀行徵信體系是主要禍源,銀行未經徵信濫發卡,
不當推銷用卡消費錯誤觀念,雙卡計息方式不當,且未充分揭露資訊,多數債務
人過度消費造成超額舉債,債務人無收入來源以還款,債務越滾越多,龐大債務
集中於少數人,卡債問題造成社會問題,加上媒體大肆渲染與報導,遂演變成雙
卡風暴。

(1)卡債問題導因

a. 金融監理主管機關未監督銀行徵信體系是主要禍源

銀行浮濫發卡、不實廣告、雙卡契約資訊不對稱等現象非一朝一
夕,惟金管會與銀行局並未及早處理,使得原本單純的金融問題演變成
社會事件。

b. 銀行未經徵信濫發卡,不當推銷用卡消費錯誤觀念

銀行發卡前未確實審核債務人的身分、財務狀況及還款能力。根據
調查,不但學生可以利用雙卡借貸,連領有重度殘障手冊、高齡七十五
歲的老婦人都可以辦現金卡(95.03.23 聯合報)。同時,銀行還利用廣
告宣導錯誤的消費觀念,讓社會大眾認為借貸消費反而是一種「高尚」
的行為。

c. 雙卡計息方式不當,且未充分揭露資訊

過去雙卡為「複利」計息,未償還的利息也併入本金再去計息,且
計息日以「入帳日」而非「繳款截止日」,又將違約金也併入計息,但
並未盡告知義務,導致債務人在資訊不對稱下,額外多負擔債務。

~ 5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d. 多數債務人過度消費造成超額舉債

根據麥肯錫調查報告,臺灣過度借貸人口約 30 至 40 萬人(約佔總
人口的 1.7%、成年人口的 2%),平均借貸金額超過 190 萬元,細究其
結構,債務餘額為月薪 22 至 45 倍間的比例約為整體的 30%。張老師基
金會調查積欠卡債的原因,「過度消費」佔了最高的 25%,其次為「投
資失敗」的 21%,用於一般生活為 19%,資金週轉則為 14%。

e. 債務人無收入來源以還款,債務越滾越多

債務人借錢,若有收入得以償還,則不致使負債越積越多。但近年
景氣不佳,投資環境不良,廠商出走,員工被裁員,許多人失業,失去
收入來源而無法還債。

f. 媒體過渡宣染與誇張報導

由於媒體的過度渲染與誇張報導,給予社會大眾不實印象,輿論也
因此一面倒向雙卡債務人。債務人一味譴責銀行,卻忽略自身應有的責
任。部分有還款能力的雙卡債務人,依恃社會輿論而不願還款或進入協
商機制,道德風險產生,致使問題越滾越大。

(2)後續因應

金管會和銀行公會為回應社會要求,提出了以下的措施:

a. 成立「債務協商機制」平台:要求銀行業者主動聯絡債務人進行協
商,且協商期間停止催收。
b. 調整原本的「三五八」政策:銀行雙卡逾放比一旦超過 2.5%,旋即
勒令其停發新卡。
c. 訂定雙卡定型化契約中應揭露利率資訊,且雙卡利率以單利計息
(原本大多為複利計息)。
d. 規定銀行雙卡及信用貸款最高額度為借款人月收入的 22 倍。並且
提高信用卡最低應繳金額至 10%。
e. 實施差別利率。
f. 禁止銀行委外催收及不當催收行為。成立「陽光資產管理公司」,
銀行可將中低收入戶的雙卡債權投資入股,進行處理。

~ 6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6.2.4 Libor 操控醜聞(
操控醜聞(2012)

Libor 是通過對各家銀行同業借款利率報價取平均數計算出來的,是用以確
定數百萬億美元貸款和金融衍生品的利率的基準利率。某家銀行報出的借款利率
越高,表明該銀行的風險越大。因此當 Libor 總體上處於高位時,表明銀行業在
籌集現金方面存在困難。以 Libor 作為基準利率訂約報價的貸款、證券與金融衍
生商品價值高達數百兆美元,包括高收益公司債、助學貸款等,影響至為深遠。

(1)事件始末

2005 年至 2009 年期間,巴克萊銀行高管和交易員共向 LIBOR 和


EURIBOR 報價員請求人為更改利率 257 次,試圖抬高或降低利率估值,以
增加衍生品交易的利潤或降低損失。

巴克萊的交易員多次要求負責提報利率的同事提交不實數字以使交易
部位能從中得利。此外,和解報告中也提到,巴克萊的員工甚至還有勾結其
他銀行的職員以操縱利率的行為。它們操縱利率的邏輯與內線交易是相同
的—當他們預先知道了某些會影響價格的資訊,就能夠從相對應的交易中獲
利。

(2)後續發展
a. 負責人相繼辭職

早在操控 Libor 案還未水落石出之前,6 月 7 日,巴克萊就已同意,


向美國和英國金融市場監管當局支付 4.53 億美元罰款。這一舉動可謂
「此地為銀三百兩」,像是巴克萊默認了自己確實有操縱行為。事件的
發展是,巴克萊執行長博達文(Bob Diamond)
、董事長魏萬基(Marcus
Agius)和營運長戴米西耶(Jerry del Missier)都因此紛紛辭職。

b. 數十家歐美銀行先後接受調查

調查範圍從倫敦同業拆借市場擴大到歐洲和東京同業拆借市場,美
國、英國、德國、瑞士、日本和加拿大等多國監管機構也相繼介入。據
海外媒體報導,除巴克萊銀行外,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
銀行、滙豐、花旗集團、美國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機構也因涉嫌操縱
利率受到監管機構調查。

c. 英銀行公會放棄制定 Libor

~ 6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英國金融監管當局主管韋弈禮(Martin Wheatly)28 日將公佈 Libor
的審查報告,BBA 同日料將宣佈退出關鍵的利率設定角色。為了防止未
來再有操縱 Libor 的可能,韋弈禮建議每筆單獨利率至少延後 3 個月公
佈,並硬性對使用 Libor 的銀行實施。監督機構方面,韋弈禮則認為應
由英國金融管理局擔任,可在有不當行為發生時立刻採取行動,也可篩選
合適的人選來從事 Libor 訂定的工作。

~ 6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柒、金融界重要人物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創造時勢。在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人物也趁
勢崛起,以他們的行為、理論影響著世人。本章將介紹近代五位對世界影響深遠
的金融家,除了介紹他們的生平及對世人的影響,也期待他們的故事能對未來將
從事金融業的您有一點啟發。

7.1 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1926-)
)最具影響力之前聯準會主席

葛林斯潘 1926 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是一位猶太人,是美國在任時間最長


的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十八年半的央行總裁生涯,有人認為他帶領美國渡過經
濟黑暗時刻,奠定了美國經濟長期穩定的基礎。1987 年美國股災,他採取了三
項應變措施:1.由財務部長發表聲明,穩住大眾信心。2.下令聯邦銀行不得緊縮
信用,放鬆銀根。3.縮減政府開支。三管齊下,一個月後股市風暴平息。葛林斯
潘另一項為人稱道的表現,就是他總能適時地調升或調降利率,調整美國經濟;
1994 年,美國經濟景氣達到十年來的最高點,結果葛林斯潘從 94 年年初到 1995
年二月,七次調升利率,這項做法有效地控制美國經濟不至過熱;而自 1995 年
開始,美國經濟景氣有又下滑趨勢,這時,葛林斯潘又從 95 年七月到 96 年一月,
三度調降利率,穩定美國經濟。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98 年甚至可能蔓
延到美國,他不改一貫的穩健風格,三度削減利率,使得美國免受金融風暴波及,
最終遏止了金融危機,也由於這一役,確立了葛林斯潘「金融之神」的美譽。

不過葛林斯潘的金融政策也不是全然不受批評,多半的批評,都是集中在他
造成美國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者克魯曼就多次撰文指
出,葛林斯潘在 2001 年支持小布希總統的減稅政策,種下了日後聯邦政府財政
赤字高漲的禍因。美國「南美以美大學」教授「巴特拉」,甚至寫了一本書,叫
「葛林斯潘的騙局」,批評葛林斯潘在減稅政策上左右搖擺;英國「經濟學人」
雜誌也指出,葛林斯潘在任的近二十年內,雖然成功化解多次經濟危機,但也讓
美國付出「股市與房市泡沫」的代價,並且是造成美國「財政」與「經常帳」雙
赤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亦有人認為 07 年的次貸風暴是導因於葛林斯
潘持續的低利率政策,推升房地產泡沫化所造成。

7.2 索羅斯 George Soros(


(1930-)
)金融巨鱷

索羅斯出生於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一直到 1946 年都在匈牙利生活。父


親蒂瓦達· 索羅斯是一位世界語作家,喬治· 索羅斯從小學習世界語當作母語之

~ 6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一。家人於 1947 年移民至英國,他在 1952 年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56
年遷居到美國。他曾自述說,他的目標是在華爾街賺足夠多的錢來支持他成為一
個作家和哲學家。

索羅斯是索羅斯基金會的創辦者,在 1970 年時,他和吉姆·羅傑斯一起創立


了量子基金。在接下來十年間,量子基金回報率每年大約 42.6%,共回收了 33.65
倍的利益,也創造了索羅斯大部份的財富。

在 1992 年 9 月 16 日的黑色星期三,索羅斯更以放空 100 億以上的英鎊而聲


名大躁,並利用英格蘭銀行頑固堅守英鎊匯率和一個可與其它歐洲匯率機制參加
國相當的利率水準而獲利。而最終英格蘭銀行還是只能被迫退出歐洲外匯機制並
且讓英鎊貶值,估計索羅斯在此役中獲得了約 11 億美元的利潤,也因此他被封
為「讓英格蘭銀行破產的男人」。

在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本·穆罕默德指控索
羅斯打壓馬幣,之後他稱索羅斯為蠢蛋(moron)。泰國則稱其為「一個吸取人
民鮮血的經濟戰犯」。2011 年索羅斯進入中國大陸與臺灣房地產,引發恐慌。

另一方面,索羅斯從 1970 年代開始成為一位活躍的慈善家,當時他在種族


隔離政策下的南非資助了黑人學生進入開普敦大學就讀,又向鐵幕內的離心份子
提供資金援助。索羅斯的慈善基金在中歐及東歐多以社會開發研究組織(OSI)
及索羅斯國家基金的名義存在,有時則以其它基金的名義,例如波蘭的「Stefan
Batory Foundation」。

據美國公共電視網估計,他到 2003 年時,總共捐了 40 億美元。索羅斯宣揚


以非暴力活動來增進許多國家的民主政治,而 OSI 表示近幾年來,每年大約花
費四億美元在活動上。時代雜誌在 2007 年時,曾刊載了索羅斯對在美國計劃投
入了 7 億 4200 萬美元,加上其它地區,總共已投入總額超過 60 億美元。它也提
及了兩個專案計畫:一億美元資助俄羅斯的區域大學建設基礎網路架構,以及
5000 萬美元資助 Millennium Promise 去消滅非洲的極度貧困。

7.3 巴菲特 Warren Edward Buffett(


(1930-)
)股神

華倫·愛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為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


善家,師承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以「價值投資」的概念匯集了
龐大的財富。在 2012 年《富比士》公布的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三,淨資產價值達
440 億美元。巴菲特在 1962 年開始購入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 6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的股權,波克夏原是一家大型的紡織公司,由於產業日益沒落,使股票的市場交
易價格低於該公司的營運資本。巴菲特善加運用該公司多餘現金,收購私人企業
並買進公開上市公司股權,使波克夏成為全球最大的控股公司之一。波克夏旗下
掌管多家子公司,其經營核心為保險事業,包括物業、意外險、再保險、及特殊
類保險。該公司過去廿五年來,以日益雄厚的資本及微乎其微的負債,平均每年
為股東創造 25%以上的價值成長。

受到好友暨事業夥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影響,華倫·巴菲特的投
資風格,跳脫了原本恪守的葛拉漢原則,開始專注在一些具有持久性競爭優勢的
優質企業上,這些企業能將競爭對手隔絕在安全距離之外,相較於「商品」類型
的公司,由於銷售的產品欠缺差異性,因此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可口可樂為最
典型的範例,因為即使口味類似,消費者還是願意支付較高的價錢來購買可口可
樂,而不願嘗試其他較一般的飲料。波克夏目前持有為數眾多、在不同產業中稱
霸的事業群,其中有些是專注於個別的利基市場,否則就必然具備某種可在競爭
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特性。

儘管巴菲特擁有龐大的財富,卻以生活儉樸著稱。巴菲特目前仍居住在奧瑪
哈中部的老房子內,這是他在 1958 年以$31,500 美元於內布拉斯加州丹地
(Dundee)郊區所購置的,而且巴菲特目前年薪$10 萬美元,相較於其他美國
500 大企業的高級主管是非常少的。2006 年 6 月,華倫·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
左右(當時市價約 370 億美元)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 B 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
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
大的慈善捐款。同時,巴菲特也宣布,將其餘價值約 67 億美元的波克夏股票,
分別捐贈給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
、以
及他三名子女所成立基金會的計劃,留給子女的財產比重並不會太高。這與巴菲
特過去一再表示,不願意讓大量財富代代相傳的想法是相當一致的。巴菲特曾表
示:「我想給子女的,是足以讓他們能夠一展抱負,而不是多到讓他們最後一事
無成。」2007 年,巴菲特獲選為《時代》雜誌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

7.4 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1940-)
)窮人銀行家

尤努斯生於 1940 年,是孟加拉的銀行家與經濟學家。他發展出微型貸款與


微型金融的概念,提倡以貸款給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貧窮創業者,以解決貧
窮的問題。基於「為表彰他們藉由微型貸款在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
力」之理由,2006 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他與他創立的格拉明銀行(Grameen)。

~ 6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2012 年財星雜誌譽他為現代最偉大的 12 為創業者之一。

尤努斯於 1976 年創立了格拉明銀行以提供貸款給貧窮的孟加拉人。此銀行


使用一個系統,貸款人由非正式的小組一起申請貸款,小組成員擔任聯合的還款
保證人,並相互支持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時至 2007 年格拉明銀行已發放超過
60 億美元的貸款給大約七百四十萬人。其成功激勵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
如美國的已發展國家,發產出類似的成功經驗。尤努斯曾說過「有一天,我們的
子孫將只會在博物館裡見識到貧窮」。他的創見及行動有效幫助貧窮人改善經濟
狀況,激勵了全世界無數人投入追求社會共同利益的努力。

7.5 葛洛斯 Bill Gross(


(1944-)
)債券天王

葛洛斯(Bill Gross)1944 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擁有加大洛杉磯分校 MBA


及杜克大學心理學士的學位。雖然他念的是跟看來跟投資無關的心理系,但投資
市場畢竟是由投資人所組成,洞悉人性,反而成為一心朝金融市場發展的葛洛斯
致勝的武器。1971 年葛洛斯創辦了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The Pacific Investment
,現在 PIMCO 不但是全球第 1 大債券公司,也
Management Company;PIMCO)
是 2009-2011 年全球最大淨申購基金公司,資產規模逾 1.35 兆美元。

葛洛斯素有債券天王美名,亦曾被紐約時報譽為「美國最傑出的債券投資
人」
,每每針對金融議題發言均備受市場矚目。他在 PIMCO 任職長達 40 年之久。
對於葛羅斯在全球債券市場的影響力,市場恐無人而出其右,這亦是市場尊稱其
為「債券天王」的原因。除了身經百戰外,葛洛斯也是多產的債券投資作家,經
常受邀出席全國性媒體。根據富比士(Forbes)雜誌截至 2012 年 9 月的統計,
葛洛斯身家總值約 23 億美元,為美國排行第 206 名的富豪,在全球排名則位居
578 位。葛洛斯也曾出版多本投資著作,包括「葛氏投資學」(Bill Gross on
Investing)、「道聽途說的投資術」(Everything You've Heard About Investing Is
Wrong)。

葛洛斯是第一位把債券拿來交易的人,他對投資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看出債券
可以拿來交易,並非只是持有,堪稱積極型固定收益管理的前鋒。接著,葛洛斯
像在賭場找機會一樣,在全球市場找尋高報酬的債券投資機會。他發現有一種交
易極冷清的私募配售債券,不受主管機關監督,他利用市場交易量少、缺乏公開
報價平台的環境,在買賣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套利。這種新形態的債券套利模
式,讓葛洛斯在代操業大出風頭,每年平均報酬率均超過 10%,甚至曾高達 18%,
打敗股票大盤。 因為成績亮麗,他拿下第一大電信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 6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AT&T)的代操資格,讓他成為市場當紅炸子雞。

他發現,三至五年的長期觀點,足以消除每日情緒起伏,並專注於未來重要
的總經趨勢。1981 年九月,他就成功抓住後來 20 年的債市多頭,打了漂亮的一
仗。當時,石油危機後造成嚴重通膨,聯準會連續升息超過 15%,葛洛斯判斷:
「未來三到五年」降息機率遠高於升息,他開始逐步加碼長天期債券,經過模型
計算風險,確認降息機率最大時,布局完成。兩個月後,聯準會果真開始降息。

PIMCO 的交易室,被人們稱做「海灘」
(The Beach)
,不只在於其操控的龐
大資金,而是裡頭有一位市場先知──葛洛斯,以精準的長期趨勢預測見長。2000
年二月底,葛洛斯搶在三月份的科技泡沫大崩盤之前就大舉進場債市。當然,股
市崩盤,也揭開了債市多頭的序幕。債市與股市,就像翹翹板一樣,當股市籠罩
烏雲時,債市便陽光普照,因為部位龐大、進出快速低調,他率領的部隊也被形
容為「安靜的巨鯊」(Quiet Sharks)。葛洛斯用長期的觀點、規律的生活,讓自
己四十年來不被市場巨浪吞噬。儘管如此,看得遠,也讓他付出先知的寂寞代價。
2006 年最是經典,那時,葛洛斯觀察到房價漲到太高,甚至派出幾十個員工,
到全國各地假裝成要買房子的人,查看當時房屋市場的狀況,之後他決定砍掉、
也不再買進次貸商品。次貸風暴爆發,美股大跌,市場才證明葛洛斯是對的。也
因此,他三度贏得晨星基金固定收益最佳經理人獎,這也是史上唯一有此殊榮的
人。

~ 6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捌、全球金融趨勢

隨著時代的演進,日新月異的科技早已將全世界人們緊密的連結在
一起,各國的經濟事件也常常相互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更有甚者,許
多看似與經濟無關的領域,都悄悄地製造出很多重要的經濟議題。因
此,本章即從總體經濟和金融生態兩大角度切入,帶領讀者來看看它們
如何在不知不覺間,對你我產生巨大的影響。

8.1 總體經濟環境變化

8.1.1 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
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全球化以經濟全球化
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
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繫、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全球化一詞近年來變
得很流行。政府決策者、政黨領袖、工商界、學術界、工會領袖以至大眾傳媒無
不談及全球化的影響及其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許多人視過去廿年國際貿易及投
資猛增為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經濟一體化。有些人甚至稱
此為「地球村」。儘管對此是好是壞,仍是見仁見智,但大多數人都視全球化為
一個自然過程。

(1)世界貿易組織 (WTO)的組成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為了提供各國間經濟上協商的平台、降低貿易障
礙,WTO 應運而生。WTO 成立於 1955 年 1 月 1 日,是負責監督成員經濟
體之間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的一個國際組織,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截至
2012 年 8 月 24 日,世界貿易組織共有 157 個成員。WTO 部長級會議為 WTO
最高決策機制,每兩年至少舉辦一次。於部長會議之下,設有「總理事會」、
「爭端解決機構」及「貿易政策檢討機構」負責日常事務。世界貿易組織是
多邊貿易體制的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是眾多貿易協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員
貿易立法的監督者,是就貿易進行談判和解決爭端的場所。是當代最重要的
國際經濟組織之一,其成員間的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絕大多數,被稱為「經
濟聯合國」。

~ 6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2)WTO 的五大功能
a. 綜理並執行 WTO 所轄之多邊與複邊協定。
b. 提供進行多邊貿易談判之場所。
c. 解決貿易爭端。
d. 監督各國貿易政策。
e. 與其他有關全球經濟決策之國際組織進行合作。

(3)WTO 重要協定及內容簡述
a. 貨品貿易協定(共有 17 個協定,簡述 3 項如下):

i. 1994 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內容包含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普遍消除數量限制原
則、關稅減讓原則、減少非關稅障礙原則

ii. 農業協定:

主要目的在於改革農業貿易活動之型態,使農業貿易政策回歸公平
與市場導向之特質,並使出進口國對於農業貿易活動之進行更具有
可預測性及安定性。

iii. 反傾銷協定(Agreement on Antidumping,簡稱 AD):

會員依照 AD 之相關規定進行調查,並認定進口貨品涉及傾銷,以
及該等傾銷進口產品對國內生產類似產品之產業造成實質損害,且
二者間具因果關係後,所採取之片面救濟措施。所謂「傾銷」係指
出口國出口貨品之價格,低於其國內價格或第三國具代表性價格或
依生產成本計算之推定價格。簡言之,即進口產品以低於「正常價
值」之價格,進入進口國之市場。
b. 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簡稱
GATS):

是第一套具有法律執行效力的多邊服務貿易規範。其主要內容包括三
部分:一、主要條文:涵蓋一般原則及義務;二、附錄:有關個別服務業
部門的特殊規定;三、各國之特定承諾表:列載各會員的市場開放及自由
化承諾。為貿易提供之服務分為四類:

i. 「跨國提供服務」
(cross-border supply)
:指服務提供者在一會

~ 6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員境內向他會員境內之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遠距教學。

ii. 「國外消費服務」(consumption abroad):指一會員境內之服


務提供者對於進入該境內之他會員之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觀
光旅遊。

iii. 「商業據點呈現」(commercial presence):指一會員之服務提


供者在他會員境內以設立商業據點方式提供服務,例如外國銀
行在他國設立營業據點。

iv. 「自然人呈現」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指一會員之服務
提供者在他會員境內以自然人(個人)身分提供服務,例如服
裝模特兒、工程顧問。
c. 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 TRIPS)於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
開始生效,為現行國際上保護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種類最為完
整之單一多邊協定。此協定所保護之智慧財產權包括著作權及其鄰
接權(neighboring rights)、商標、專利、地理標示、工業設計、積
體電路佈局、未公開資訊等。
d. 爭端解決規則及程序瞭解書。
e. 貿易政策檢討機制。
f. 複邊貿易協定:包含民用航空器貿易協定、政府採購協定、資訊科
系協定。

(4)WTO 的決議方式與權限

雖然大多數國際組織依照一個成員國一票或加權投票的方法來做出決
定,但世貿組織的很多決定是通過達成共識的方法來做出的。這種方法使得
世貿組織中第一世界國家的權力更大,較強大的第一世界國家可以否決任何
他們反對的提議,而又防止其他成員國對一些他們支持的提議提出反對。共
識機制的優勢在於能夠令貿易法律很快獲得執行,採用其他任何機制都會需
要更長的時間來做出某項決定。但同時那些在討論中擁有更多疇碼的成員國
會佔得優勢,而且決定一旦作出便很難更改。與其他國際組織不同,世界貿
易組織有很大的許可權來執行其所做出的決定。通過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
制,世貿可以授權對不遵守貿易協議的成員國施行貿易制裁。

~ 7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5)WTO 的缺點

WTO 最為人詬病之一,即為其不透明的所謂「密室會議」
、「綠室會議」
或「小型部長會議」 。此種決議方式在後來於 1999 年西雅圖、
(Green Room)
2001 年杜哈及 2003 年坎昆部長會議均被採用,甚至成為許多決議失敗的原
因,因為非洲或其他週邊國家在整個會議討論中,均被排除在「密室會議」
之外,故拒絕承認最後的決議。許多決策者認為,使 WTO 的會議更為透明
無疑是有必要且可取的,但同時也有人認為「密室會議」這樣的討論過程在
如此一個日益龐大的組織是無可避免的。

WTO 此機構的目標原是為了監督新的全球秩序,確保其合法;然而
WTO 目前沒有任何類似民主機構的特徵:WTO 秘密運作,沒有義務向成員
國或他者解釋其行動;WTO 的國家代表多是貿易律師,往往會因為企業需
要而為之打通關,而該組織也秉持對市場的信仰,往往向企業利益傾斜,常
讓地方環境法與勞工法受挫、無以伸張。除上述以外,包含了 WTO 中最重
要的關稅限制及其他由所有會員國決議的資料庫無法自由地取得,也常是多
方批評的一項。

8.1.2 區域整合

(1)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

所謂區域整合是指國與國間廢除彼此在商品、服務及生產要素流動上的
限制與障礙,使商品、服務與生產資源的市場逐漸合而為一的過程。一般而
言,參與經濟整合的國家大都是區域上或地理上接鄰的國家,因此又稱區域
經濟整合。一般依據經濟整合程度的深淺,將區域經濟整合分為 5 個階段,
包括優惠性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及經濟同盟等五種。

FTA 自由貿易協定屬於整合程度較低的一種協定,自由貿易區是指區
域內會員國間透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間相互去除全部或大部分的貿
易障礙,但對每一個成員國對非成員國仍保有獨立自主的貿易政策。許多國
家紛紛透過彼此洽簽 FTA 的方式,期望能透過關稅的減免及非關稅措施的
撤除,促進貿易的成長,增進彼此間的經貿關係。歐洲自由貿易協定(EFTA)
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均為具代表性的自由貿易區。

各國簽訂之 FTA,多以自由貿易協定為名,不過這幾年來,名稱已出
現多元化,如中國與香港簽訂之「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濟關係安排」

~ 7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CEPA),以及日本與新加坡簽訂之「日星新世紀經濟伙伴協定」等,雖
然名稱不為自由貿易協定,但本質上,仍屬於自由貿易協定之一種。

(2)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的中文全名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
《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在 2003 年 10 月間至 2008
年 7 月間陸續分別於香港、澳門簽署。
「CEPA」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與香
港、澳門逐步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各
項措施。由於香港、澳門是自由港,對貨物進口和服務業投資基本沒有限制,
因此「CEPA」主要是中國對香港、澳門的進一步開放。
a. 對香港的承諾

中國於 2004 年 1 月 1 日起分兩批對原產地於香港的產品實行零關


稅,同時,中國於 2004 年 1 月 1 日起取消對港產品的非關稅措施(進
口配額、許可證)和關稅配額。雙方彼此之間不採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
施。對加工貿易方式申報進口的港產品,仍然維持現行的管理方式,實
行保稅監管。
b. 對澳門的承諾

與對香港產品的降稅步驟一樣,中國也分兩批對原產於澳門的進口
產品實行零關稅。同時,中國承諾於 2004 年 1 月 1 日 起取消對原產於
澳門的產品的非關稅措施,雙方互不採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CEPA」對港澳產品實行零關稅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降稅範圍
廣,2004 年首批實行零關稅的港澳產品已佔港澳對中國出口額的大部
分。二是降稅幅度大,每批降稅產品無論是關稅較高的還是關稅較低
的,都一次降到零。三是降稅速度快,只用兩年時間分兩批就將對原產
港澳的產品實行零關稅,比其他自由貿易協定貨物貿易的降稅速度都
快。

「CEPA」的實施看似對香港、澳門加注了一劑強心劑。但實際效
果卻是心理上的,視不同領域,有不同效果,較多領域見效不大。主要
原因,是在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後,香港、澳門的製造業基本上都已內遷
大陸,故「零關稅」在製造業領域的實效並不高。不過,在服務、醫療
等領域,則有一定的效果。

~ 7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3)ECFA 與 MOU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又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英文譯
名: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主要內容是兩岸
將約定關稅減免,也就是兩岸達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ECFA 是參照國際上
經濟合作架構性協議的特質,將協議雙方未來推動的經濟合作事項列出一個
明確的範圍,內容可以包括 WTO 與一般 FTA 規範的事項,但各合作事項
只訂出協商的目標及大致時程,逐步地展開協商,不是一步到位。ECFA 也
可以納入「早期收穫」的觀念,將雙方關切、具急迫性的合作事項,透過協
商 納 入 先 期 實 施 項 目 , 也 就 是 所 謂 「 早 期 收 穫 計 畫 」 ( Early Harvest
Program)。WTO 規定經濟合作協議「必須」達到九成雙方貿易產品的免關
稅,該條約也達成分階段達成的默契;而其先期協議的產品內容,普稱為「早
收清單」。

a. 一般 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名為備忘錄,兩國或兩家公司要談合作或投資,在初期階段
所簽訂的國際契約,除非在內容有特別約束規範,否則在法律上不具效
力。大體上,簽訂內容包括「願意共同監理、資訊交換、資訊保密與持
續合作」等。

b. 兩岸金融 MOU

臺灣與中國大陸,特別針對金控、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金融產
業,簽訂實質對等的互惠往來契約,國內銀行在中國的辦事處可以升格
為子行,相對的中國的銀行也可來臺開設分行。MOU 可使投資大陸門
檻降低,促使資本自由化。提升國內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並透過兩岸
金融經驗分享,金融知識將更普及,另外由於目前金控已經往跨國,跨
行業經營,國內傳統分工檢查,分業監理的模式已難以對銀行跨國企業
做有效監理,因此簽訂 MOU 可更加強化落實監督管理機制。

表 四 臺灣金融業赴中國影響

之前 MOU 之後 ECFA 之後

~ 7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已 有 7 家 銀 1. 未設點者,成立辦事 辦事處升格子行後,可望跳過「開
行 設 立 辦 事 處 2 年後即可升級。 業 3 年、連續 2 年獲利」的蹲馬

銀行業 處,但無法實 2. 已設辦事處者,可升 步門檻,直接獲准承辦人民幣業


際承作金融 務。
格為分行或子行,但仍
業務。
有金額與門檻限制。

已有 13 家券 辦 事 處 得 以 升 格 為 分 辦事處升格後,無須合資,可以全
商 設 立 辦 事 支機構,但須與中國券 資持股,營業範圍比照當地證券
證券業 處,但無法實 商合資;合資後,可望 商,不受限制。
際 承 作 金 融協 助 臺 商 在 中 國 證 券
業務。 市場籌資。

已有 3 家壽險 設點門檻不會因 MOU 「532」門檻(註)有望降低,有


及 1 家產險業 簽訂而受影響。 利臺灣更多業者赴中國開辦業務。
保險業
者與中國業
者合資執業。

註:532 門檻指母公司總資產至少 50 億美元、設立時間超過 30 年、成立辦事處滿 2 年以上。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

表 五 中國金融業來臺灣影響

之前 MOU 之後

無法來臺執業。 可來臺執業,並比照渣打、匯豐、花
銀行業 旗等外資銀行,開辦存放款等相關業
務。

無法來臺執業、中國合格的境 可望來臺設立分支機構、QDII 投資
內機構投資者。 臺股上限將放寬到 10%。
證券業
(QDII)可在臺開戶,但投資
臺股上限為 3%。

無法來臺執業。 可來臺執業,並可間接投資臺灣保險
保險業
業者,取得其股權。

~ 7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

(4)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東協是一個集合了東南亞區域國家的國際組織。東協目前共有 10 個正式的
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
越南。 另外還有一個候選國,東帝汶,和一個觀察國,巴布亞新磯內亞。東協
自 1980 年以來,國內生產毛額已經達 1.5 兆美元,大約成長了八倍,這跟東亞
高度經濟成長有關,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也讓東協國家將發展重點擺在東
亞,尤其與中國經濟的合作更是密切。特別是 2010 年元月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
協議上路後,東南亞貿易市場與投資更是受到矚目。2010 年開始的三個「東協
加一」是東協經濟起飛的重要關鍵期;所謂的東協加一,就是指東協與他國建立
自由貿易區(FTA),分別增加了中國、南韓與日本,三個都已經加入東協自由
貿易區,高達逾二十億的人口紅利,讓東協經濟爆發力自此展開。從東協到東協
加一、東協加三、東協加六、再到東協加八,東協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區域整合集
團,假如東協是核心的話,那麼東協 10+1 便是內環,而東協 10+3 的中日韓屬
於二環,再者東協 10+3+3 的紐澳和印度應屬於三環,最後是東協 10+3+3+2 的
美俄兩國則是四環,呈現出一個輻射線的東協貿易網絡。因此,東協在東亞地區
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政經角色,也勢必成為區域大國所爭取或拉攏的對象。而各國
紛紛與東南亞國協簽訂成立自由貿易區免除關稅,此將重創沒有在 10+N 裡、卻
又與東協、中國經貿互動極密切的臺灣,尤其以出口為主的塑化業與紡織業衝擊
最深。例如:臺灣石化出口至中國,課稅約 9%。而東協零關稅,產品大舉銷往
中國,臺灣出口產品將喪失競爭力。

表 六 東南亞國協成員國

自由貿易區 參與國家 預定終極目標


東協 10 國(新加坡、馬來 2010 年大部分貨品零關稅。
西亞、泰國、菲律賓、印
東協加一
尼、汶萊、越南、寮國、
緬甸、柬埔寨)+中國。
東協 10 國+中國、日本、 2010 年東協與韓國大部分貨品零關稅。
東協加三 韓國。 2012 年東協與 3 國大部分貨品零關稅。
2018 年東協與 3 國 91%貨品零關稅
東協 10 國+中國、日本、 2020 年推動「亞盟」成形,與歐盟分庭
東協加六
韓國、紐西蘭、澳洲、印 抗禮。

~ 7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度。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

8.1.3 新型經濟型態

(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指的是一個只有極少溫室氣體(尤指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系
統。尤於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導致或加重全球暖化,而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工業
化之後極速且不停地增加,科學家們對於在可見的未來全球暖化對於人類全
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提出嚴肅的警告。因此,低碳經濟施行被提出以避免災難
性的氣候變遷發生。

實施低碳經濟要考慮包括生產、農業、運輸、動力的產生等眾多面向,
並關注於其產生能量及製造材料的低碳(低溫室氣體)科技,以及如何更有
效率地應用這些能量及材料並回收資源。而碳稅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交易也被
提議以做為要轉型成低碳經濟的必須手段。這兩者若實施將使個人生活行為
與國家政策都須因應改變。

(2)宅經濟

宅經濟指的是人們長時間居家生活,減少出門消費的現象與商機。宅經
濟產生的原由包括電腦及網路的普及打開居家休閒或工作的另一片天,還有
經濟不景氣使人減少出門消費,選擇居家支出較低的休閒方式,或由於失業
率高、無薪假盛行刺激更多人在家使用網路創業。其面向可包括各類在家創
作、代工、投資買賣等活動,或是各種瞄準「宅男」(窩在家裡的人)的產
品與商業行為。

(3)知識經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知識經濟定義為「以知識資源的擁有、
分配、生產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相較工業經濟中,資
本、有形資產和勞動力為核心生產要素,知識經濟則重科技與方法的創新以
及高知識人力資源的使用。知識經濟產業眾多,可包括航太、製藥、半導體
等高科技工業,運輸倉儲、金融、工商服務、社會服務等服務業,或文創、
教育及藝術等。

~ 7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8.2 金融生態環境變化

8.2.1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R.J.Mckinnon)和愛德
華·肖(E.S.Show)在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是因為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
因此主張發展中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促進經濟增長。金融自由化,減少政府干預,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有:利率自由化、合業經營、業務範圍自由化、金融
機構準入自由、資本自由流動。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
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
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
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
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備註

「金融壓抑」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
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
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

(1)負面表列

「正面表列」是指:法律說可以做的,要經過政府核准後才可以做,
「負
面表列」是指:法律只交代不能做的,其他事情都可以做。

「負面表列」較能避免政府過度干預及延誤業者商機,而有利於業界創
新。舉例而言,臺灣在銀行辦理金融相關業務「負面表列」規定,除信託、
票券、證券及涉兩岸之業務項目外,財務及業務狀況良好之銀行,申請開辦
新業務,將可採取事後備查制,較現行事前審查制辦理方式,享有更多彈性
及便利。

(2)臺灣金融開放

臺灣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進程:1. 利率、匯率自由化;2. 業務種類自


由化:採用「負面表列」及產品創新;3.金融機構的設立與退出,並產生競
爭激烈(overbanking) 的現象。

~ 7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臺灣金融市場以 1980 年為分水嶺,1980 年前金融體系受到政府嚴格
的管制與保護,臺灣光復後,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
行、中央信託局與郵政儲金匯業局陸續在 1960 年後在臺復業,另一方面為
配合政策需要,選擇性的核准少數銀行及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設立。

1980 年代後,面對國際社會對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外匯存底鉅額順差
所造成的金融需求,政府逐漸走向改革開放,改革內容包括逐步撤除銀行
存放款利率管制,修訂銀行法允許民營銀行設立;1988 年開放證券商新
設,使得股票市場再 1990 年締造 12,600 點的榮景;開放國際市場;1987
年外匯自由化,由固定匯率制度改為機動匯率制度;1989 年成立美元拆款
市場,提供金融機構調整外匯部位,至 2003 年底開業的 OBU(offshore
banking units)已達 70 家;引進外資投入資本方面,臺灣是採循序漸進的策
略,1996 年 3 月全面開放僑外資直接投資證券;1991 至 1992 年間,政府核
准 16 家新銀行設立並開始營運,同時也核准信託公司、大型信用合作社及
中小企業銀行可申請改制為商業銀行,2003 年底截止一般銀行與中小企業
銀行共計 50 家,外國銀行在臺分行共計 36 家,由於競爭過於激烈,2011
年底已整併至 37 家;1992 年至 1995 年間,政府也逐步放寬票券市場的管
制,但開放的結果卻導致票券市場出現空前的惡性競爭;金融市場的開放
也表現在金融商品的多樣化,常見貨幣市場商品與工具部分請詳見第五
章。

臺灣在 2002 年加入 WTO 之後,為提升臺灣金融機構競爭力,政府積


極推動一、二次金融改革,一次金改目標為改善金融機構體質,並協助不良
金融機構加速退出市場;二次金改則希冀由官股銀行退出及金控家數減半,
期能使金融機構規模擴大,提升國際競爭力,惟其「限期」
、「限量」及政府
過度參與,以及不開放臺資金融機構登陸的做法,令人對金改目標及步驟提
出強烈質疑,故其雖促成幾家金融機構合併,二次金改最後在爭議中停止。

(3)其他國家金融自由化的實踐及簡要評價

a. 新加坡

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新加坡就實現了利率自由化,並於 1968
年率先設立亞洲美元市場,以此帶動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1972 年宣
布放寬對銀行的外匯交易機制,取消有關亞洲貨幣單位必須保持 20%
流動準備金的規定,取消對匯票和存款證徵收印花稅,鼓勵國際上有影

~ 7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響的跨國銀行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1978 年,全面取消外匯管制。

在 80 年代,鼓勵金融事業深化的努力包括:在財政上鼓勵境外的
放款財團、基金管理和包銷證券的財團,以及保銷和管理國際證券的發
行。1998 年,新加坡政府出臺新一輪金融改革方案,逐步開放國內金
融市場,鼓勵新加坡資本的銀行通過合並增強資本實力,擴大業務規
模,以便在世界金融市場上拼爭一席之地。

b. 英美日的金融自由化

i. 價格自由化方面:

1975 年,美國改革固定佣金制度,採取新的協定佣金制。1983 年
底,美國基本實現利率自由化。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開始於 70 年代
末,到 1987 年完全解除了利率限制。

英國於 1986 年 10 月 27 日取消了傳統的股票交易所固定佣金


比率規定,出現了所謂的“金融大爆炸”點。英國的金融“大爆炸”全面
摧垮了英國本土及英聯邦國家金融分業經營的體制,促進了商人銀行
業務與股票經紀業務相融合,以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相互結合。
英國的商業銀行紛紛收購和兼併證券經紀商,逐漸湧現出一批超級金
融機構,業務領域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各個方面,成為
與德國相類似的全能金融集團。

ii. 業務範圍自由化方面

1980 年 3 月,美國政府制訂了「1980 年廢止對存款機構管制及


貨幣控制法」,分階段取消對於一切存款機構持有的定期和儲蓄存款
的利率限制。1982 年 10 月,美國制訂「1982 年存款機構法」打破了
美國幾十年來形成的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嚴格的業務限制,使儲蓄機構
與商業銀行的區別趨於消亡。1986 年英國通過《金融服務法》,宣
布銀行業可以直接進入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從而確立了英國金融業
混業經營的新時代。日本依據 1981 年《銀行法》,商業銀行可以經
營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府保付債券的買賣,證券公司則向銀行的
CDs 業務滲透。1997 年 5 月,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日本金融業面臨的
問題,日本金融當局通過了全面進行金融體制改革的法案。

iii. 資本自由流動方面

~ 7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973 年美國首先取消資本流入限制。1981 年 12 月,允許歐洲
貨幣在美國境內通過國際銀行設施(IBF)進行交易。在英國,1979 年
10 月取消了外匯管制。到 1986 年 10 月 27 日的倫敦城“大爆炸”
後,外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也可以申請成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的會員,也允許外國公司 100%地收購交易所會員公司。1980 年 6
月,日本修訂了《外匯與外貿管理法》,取消了外匯管制。1984 年
6 月,隨著《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國際化的現狀及展望》的發表,外匯
不能完全自由兌換成日元的限制被廢除。

備註

(4)一次金改

目標在改善金融機構體質及重建金融體系,因此首要任務在降低逾放
比,並分別通過若干重要金融法令,如 2000 年 12 月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

提供優惠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合併,以協助金融機構擴大規模,發揮規模經濟
效益,並藉此鼓勵業者以合併方式退出市場;2001 年又通過「金融控股公
司法」,允許金融業者跨業經營,以協助金融機構發揮範疇經濟效益,迄今
已有 14 家金控公司成立;2002 年並通過「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期能有
效提升金融機構資產的流動性及使用效益。此外,並允許成立資產管理公司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MC)
,以協助金融機構快速剝離壞帳,加
速資金回收。

(5)二次金改

2004 年 10 月,政府接受體制外「經濟顧問小組」的建議,以擴大金融
機構規模提升競爭力為由,推動二次金改,並訂立四大目標:即 2005 年底
前促成三家金融機構市占率逾百分之十,官股金融機構數目減半;2006 年
底前,國內十四家金控數目減半,且至少有一家金控由外資經營或在國外上
市。惟此四大目標及執行過程,皆引發外界極大爭議。首先以人為方式拉大
的金控是否代表競爭力的提升,令人質疑。此外,即便小型金融機構績效優
於大型金融機構,但要求「限量」的結果,小金控勢必不能生存。

8.2.2 金融技術革命

(1)電子商務與行動商務

「電子商務」狹義來說,將傳統的商業活動在通訊網路上來進行,或是

~ 8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各種應用網路科技來從事商業活動行為,可以被稱為電子商務。而廣義來
說,任何以文字或語音方式透過公用或私人通訊網路來進行的溝通、資料交
換、交易,都可被稱為電子商務。

「行動商務」的定義則是以行動式設備、透過無線網際網路所進行的商
業行為可以稱之為行動商務。因此,行動商務也可以說是無線電子商務,其
特色在於「隨時」與「隨地」。

(2)電子商務與行動商務的優點

a. 打破競爭地緣限制,使得市場全球化。

b. 打破營業時間限制,服務提供全年無休。

c . 縮短交易時間。

d. 降低交易成本。

e. 提供交易雙方便利性。

f. 產品得以多媒體資訊呈現。

(3)電子商務與行動商務的缺點:

a. 交易安全性目前仍有疑慮。

b. 電子交易的管理與規範尚未完全。

c. 各國關於電子商務的標準並未完全統一。

d. 交易系統的穩定度仍有待提升。

(4)對於銀行來說,可善用電子商務與行動商務的方面主要有下面四項:

a. 將銀行的專業服務電子化與行動化,例如:行動銀行、行動券商、
顧客資料管理。

b. 專業服務的再提升,例如:提升電子商務系統穩定度、加強系統安
全性、顧客資料做進階分析、利用分析資料完成差別化與客製化服務。

c. 向外發展與跨界合作,例如:發展線上消費清算系統、合作第三方
支付平台、主導電子錢包與行動支付。

~ 8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d. 提高內部效率,例如:利用電子商務方式管理內部資料與知識、統
一內部系統介面與平台。

8.2.3 法治革新

(1)Basel II

新巴塞爾資本協定(Basel II)是由國際清算銀行下的巴塞爾銀行監理
委員會(BCBS)所促成,內容針對 1988 年的舊巴塞爾資本協定(Basel I)
做了大幅修改,以標準化國際上的風險控管制度,增加銀行在危機來臨時的
耐受力。

Basel II 包括三大支柱(pillar):

a. 最低資本需求:

規範比 Basel I 更精確的計提資本之計算,但亦設定資本誘因,鼓


勵金融機構在提昇風險管理與衡量的能力後,可適度減少資本計提金
額。

b. 監理審查程序:

鼓勵金融機構建立一個監理審核程序,以因應金融機構業務之所有
風險。

c. 市場制約機能:

要求金融機構公開揭露資本結構、風險暴露和資本適足率等。

(2)Basel III

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在 2010 年 9 月 12 日宣布第三版新巴塞爾協定


(Basel Ⅲ),協議中規定將提高銀行的資本要求,但給予長達 8 年的時間
讓銀行進行調整。

新巴塞爾協定第三版主要內容包括:

a. 銀行資本適足性仍維持 8%以上,但須加上 2.5%的緩衝資本,使得


總資本占風險資產的比率提高至 10.5%。

b. 銀行的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必須在 7%以上。若低於 7%,銀行必須


保留盈餘以儘快達成目標,也就是需透過增資來達成。

~ 8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c. 銀行第一類資本(Tier I)適足率將由目前 4%提高至 6%。

Basel III 促使銀行必須進行資本改革、提高流動性標準、並關注系統風


險與金融之間的相互連結性。就資本改革而言,銀行必須改善資本基礎的質
量、數量、一致性和透明度,另外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也要求銀行對資本
計提加強管理,控制銀行槓桿操作比率,並在最低資本要求下將加計資本緩
衝,且應涵蓋未來因景氣循環效應所可能加劇之金融損失,只有透過更高水
準的資本用以吸收銀行經營損失,才能承受在危機期間所面臨之各種風險,
並降低對未來市場經濟運作的衝擊。

(3)會計第 7 號公報

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半年報需合併報表,且「重要子公司」之財報需經
過會計師核閱,否則企業財報為保留意見者,將認定不予接受。

「重要子公司」定義(最近兩年內有下列任一情形者)

a. 佔母公司營收比重達 30%

b. 主要原料或商品,其數量或進貨金額來自子公司達 50%

c. 對母公司產值貢獻度達 50%

d. 上市公司對該子公司原始投資金額達公司實收資本額 40%,且
達新臺幣 3 億元 (上櫃公司達 1 億元)。

e. 上市公司對子公司「資金貸與」,及「背書保證」金額合計達
公司淨值 40%以上,且達 3 億元 (上櫃公司為 1 億)。

f. 單一子公司稅前損益佔合併營收達 50%,且達 3 億元 (上櫃 1


億元)。

表 七 過去會計制度與第 7 號公報之比較

過去會計制度 第 7 號公報

半年報即認列所有轉投資
合併報表 年報認列所有轉投資公司損益。
公司損益。

合併報表對象 持股 50%以上之子公司(權益法)。 「重要子公司」。

~ 8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資料來源:日盛投信

(4)會計 34 號公報

金融商品以公平市價入帳。凡是持有或發行金融商品之企業,都必須
適用公平價值的會計處理方式。衍生性商品由表外資產負債改為表內認列。

表 八 過去會計制度與第 34 號公報之比較

過去會計制度 第 34 號公報

金融資產
短期投資長期投資 交易目的持有至到期備供出售
分類

會計揭露 損益附註揭露結算時損益才入帳 交易時即入帳定期評估損益

交易目的:
歷史成本為原則搭配成本市價孰
公平市價法(列為當期損益)
低法
評價方式 持有至到期:攤銷後成本法
未實現利益:不得認列
備供出售:
未實現損失:提列跌價損失準備
公平市價法(列為股東權益變動)

資料來源:華銀金融交易部

(5)會計第 35 號公報

為規範資產減損之會計處理,此公報之實施能更真實反映企業資產價值,
大幅提升財務報表的透明度。

主要影響的會計科目,包括固定資產、閒置資產、可辨認無形資產及按權益
法認列之長期投資。凡是企業的閒置資產,或長期股權投資,有資料顯示價值可
能減損時,須立即反應在財務報告。當企業擁有資產但卻無法獲利,甚至有潛在
損失危機,須立即在財報中承認損失,適用範圍包括企業目前使用的資產,例如
辦公大樓。企業本身使用不動產,必須視使用目的來區分,若為工廠,則將土地、
廠房設備,依鑑價結果與生產所產生的現金流量現值比較,以帳面淨值扣除兩者
其中較高者,即為資產減損。企業於 2005 年首次適用財會準則公報第 35 號規定
認列減損損失,雖可能對公司之財務報表產生影響,但企業將資產價值調整至更
接近公平價值後,將使得財務更透明,反而能提高投資人信心,有助於我國財務

~ 8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報表與國際接軌,故對公司影響應該是短空長多。

表 九 過去會計制度與第 35 號公報之比較

現行會計制度 第 35 號公報

資產評價 歷史成本原則 公平價值原則

折減:折舊攤提 資產帳面價值超過可回收金
資產價值反應 額則產生資產減損
增值:重估

資料來源:日盛投信

(6)IFRS 制度轉換

因應全球化時代之來臨,政府除了希望臺灣的公司可以走向國際、提高
能見度外,也希望國際間的資金可以到臺灣來投資、設廠、經營; 因此政
府決定從原本的「逐步增修國際會計準則以與國際接軌」
(convergence)
,改
為「直接採用國際會計準則」(adoption)。

IFRS 採用原則基礎之會計準則,較著重於經濟實質的判斷,因此不會
對每項會計處理列出詳細與明確的規定。所以未來投資人在閱讀財報時除了
看財報內的數字還要進一步審視、關注公司在入帳編表時相關論述基礎的說
明。

此外,IFRS 著重公平價值會計,IFRS 入帳基礎係採「公平價值」原則,


而非過去大家熟知的「歷史成本」原則,因此未來讀者需學會區分公司獲利
來源,有兩大區塊:有些是「已實際發生」;有的則是依據公平價值原則,
重新評估資產價值,為「未發生盈餘」。

我國目前規定以二階段方式採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

a. 第一階段

上市上櫃公司、興櫃公司及金管會主管之金融業(不含信用合作
社、信用卡公司、保險經紀人及代理人)應自 2013 年開始依國際會
計準則編製財務報告。

自願提前適用:已發行或已向金管會申報發行海外有價證券,或

~ 8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總市值大於新臺幣 100 億元之公司,於報經金管會核准後,得提前
自 2012 年開始依國際會計準則增加編製合併報表,依規定無須編製
合併報表者,則得依國際會計準則增加編製本身之個體財務報告
(individual financial statements)。

b. 第二階段

非上市上櫃及興櫃之公開發行公司、信用合作社及信用卡公司應
自 2015 年開始依國際會計準則編製財務報告,得自 2013 年開始提
前適用。

在我國採用 IFRS 之後,預計可以產生下列效益:

a. 有效提高國內會計準則之制定效率及國際形象,並提升我國資本市
場之國際評比。

b. 加強國內企業及國際企業間財務報表之比較性,有助於吸引外資投
資國內資本市場。

c. 國內企業如欲赴海外發行有價證券,無須依國際會計準則重編財務
報告,可降低相關籌資成本。

d. 全球採用單一會計準則,對於有海外轉投資公司之國內企業,可降
低會計帳務之轉換成本,並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 8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玖、台灣當前經濟議題

9.1 出口與央行的匯率政策

台灣的經濟是以出口為主,當經濟裝況不佳時,政府或央行通常會傾向貶值
的態度。當一國的貨幣升值,表示該國的購買力上升,較有意願去購買他國的商
品,因此對進口有利;而當一國的貨幣貶值,則表示該國的商品相對其他國家變
得較便宜,讓其他國家更有意願來購買這些商品,因此對出口有利。

理論上,新台幣的升值不利於國內經濟的成長,因為台灣仍是以貿易為導向
的國家,而台灣貨物或勞務的出口數量,主要決定於國內的供給能力、出口國家
的所得購買力,以及出口商品之國內外相關價格的變動;因此,當新台幣升值或
升值幅度大於貿易對手國時,台灣的出口業務相對不利,利潤減少,甚或產生虧
損情形;而台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價格偏高,缺乏國際競爭力,並迫使產業移向
大陸或東南亞各主要國家。

然而,為了提高出口競爭力,央行因而採取貶值的策略卻可能會造成以下幾
點較偏負面的影響:

(1)通貨膨脹的疑慮

貨幣大幅貶值會導致本國的購買力下降,而進口的物價則相對上揚,緊接著
導致國內物價上升,引發通膨的疑慮。

(2)刺激亞洲國家貨幣競相貶值,導致台幣貶值的成本上升

新台幣並非國際性貨幣,受到央行高度控管,因此新台幣的匯價不但反映供
需,也反映央行控管的程度。由於亞洲國家多屬於出口導向的經濟型態,各國彼
此競爭,因此若本國央行放任新台幣貶值,其他各國為了維持其國內產業競爭
力,難保不會跟進,若導致各國惡性貶值競賽,將使得新台幣貶值的策略失效,
也使得國內產業進口購買力大幅衰退。

(3)新台幣過度貶值不利台灣長期競爭力

新台幣貶值短期內雖然可以強化企業出口的競爭力,卻也使得國內企業產業
升級的步調趨緩,因為許多新的技術設備仍須倚賴進口,而隨著微利時代的來
臨,出口代工毛利率不斷下降,再投資的資金受到壓縮;央行支持台幣貶值,或
許可以提高企業短期的接單能力,但卻導致國內企業研發精進的能力降低,再投

~ 8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資的能力減弱,不利於國內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總體經濟變數的調整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反映出來,因此在考量通膨、各
國惡性貶值競爭、人民對持有台幣的信心,以及產業長期的競爭力之後,央行對
匯率的態度必須更加審慎,適度的貶值或許能夠改善台灣短期的出口競爭力,但
過猶不及,則可能會為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9.2 台灣房地產市場

9.2.1 台灣房價指標與
台灣房價指標與現況
指標與現況

評斷一國房價,可用以下三類指標來衡量。分別為「房價指數」
、「房價所得
比」與「房貸支出佔每月所得比」。

(1)房價指數

國內常見的不動產相關指數包括信義房屋所發佈的信義房價指數與國泰建
設所發佈的國泰房地產指數。前者衡量中古屋之價格走勢,而後者衡量新成屋之
價格走勢。

A. 信義房價指數:信義房價指數是信義房屋與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合作,
採用特徵價格函數理論,以長區間時間序列的架構計算而得之指數,用以衡量全
台灣區與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四大都會區之中古屋價格。該指數
以 1991 年第一季房價為基期 100,將各期房價與基期比較獲得之數值來衡量中
古屋房價變化。舉例來說,2012 年第一季全台灣信義房價指數為 153.45,表示
相較 1991 年第一季中古屋房價上漲 53.45%。

由近十年之信義房價數據可知自 2001 年以來臺灣房價呈現持續上漲的趨


勢。而 2012 年 Q1 臺灣地區信義房價指數為 153.45,相較於 2001 年 Q1 之房價
指數 81.63 上漲了近 1 倍(+87.98%)
,而台北市 2012 年 Q1 之房價指數 273.96,
相較 2001 年 Q1 之 110.39 成長近 1.5 倍(+148%)
,顯示十年來臺灣中古屋房價
逐年高漲且漲幅驚人之現象。

~ 8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1
Q

Q
01

01

02

02

03

03

04

04

05

05

06

06

07

07

08

08

09

09

10

10

11

11

12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台北市  新北市  台中市  高雄市  台灣地區 

圖 三 2001 年 Q1~2012 年 Q1 信義房價指數走勢圖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不動產企劃研究室

B. 國泰房地產指數:國泰房地產指數是國泰建設公司與國立政治大學房地
產研究中心合作所發布之價格指數,用以衡量全國與台北市、新北市、桃竹地區、
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六大區域新成屋之可能成交價格。該係數選定某期房
價為基期 100,將各期房價與基期比較獲得之數值來衡量新成屋房價變化。以
2012 年 Q1 全國國泰房地產指數 112.75 為例,該指數是以 2010 年新成屋房價為
基期(100)所計算出之數值,表示 2012 年 Q1 房價相較於 2010 年成長了 12.75
%。而自 2011 年 Q1 以來,全國地區國泰房地產指數由 107、111、112、109、
到 2012 年 Q1 的 112.75,顯示兩年來臺灣新成屋價格確有逐步上漲之趨勢。

2011Q1 2011Q2 2011Q3 2011Q4 2012Q1


基期:2010 年
130 124.1
120.48
120 114.55
112.75 111.53
107.4 108.7
110

100

90

80

70
全國 台北市 新北市 桃竹地區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2011Q1 107 111 121 108 111 103 115
2011Q2 111 106 125 109 98 101 116
2011Q3 112 110 118 117 109 100 105
2011Q4 109 115 124 105 104 107 105
2012Q1 112.75 124.1 120.48 111.53 114.55 107.4 108.7

圖 四 2011 年 Q1~2012 年 Q1 國泰房地產指數變化圖

資料來源:國泰建設

~ 8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2)房價所得比(Price and Income Ratio, PIR 值)

房價所得比是調查購屋民眾之購屋價格與其家戶年所得,將「房價中位數」
除以「家戶所得中位數」所得之比率。舉例而言,2012 年 Q2 臺灣房價所得比為
8.5 倍,表示買 850 萬房屋的家庭,年收入約一百萬元。此指標用來衡量民眾購
屋負擔,經常被簡化描述成一般民眾必須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買的起房子。

依照聯合國的標準,房價所得比在 3.1 以下屬於「可負擔」;3.1~5 之間屬


於「普通負擔」
;超過 5.1 則屬於「嚴重難以負擔」
。換言之,合理房價所得比不
應超過 3.1。台灣則經常引用房價所得比 4~6 作為國際標準。根據內政部營建署
2012 年第二季發布之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指出,2012 年第二季臺灣房價所得
比為 8.5 倍,屬嚴重難以負擔程度,也顯著高於政府認為 4~6 倍之合理區間。
其中台北市之房價所得比更高達 13.7 倍,顯示目前臺灣確有房價過高之現象,
且高房價已為民眾帶來難負荷的購屋負擔。

表 十 台灣 2012 年 Q2 房價所得比
整 體 調
台北市 新北市 桃竹縣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查地區
房價所
8.5 13.7 9.0 6.9 6.1 6.3 7.9
得比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2012 年 Q2 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

此外,根據全球最大房地產統計網站 Global Property Guide 2011 年資料顯


示,臺灣在全球 21 個主要城市中房價所得比1高居第四。

1
此處「房價所得比」係指 Global Property Guide 所調查該城市之公寓價格,除以該國 NNIpc
之值。以全國之 NNIpc 作為所得比較基準所求得之房價所得比。

~ 9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表 十一 房價所得比前十大國家
國家 英國 法國 新加坡 臺灣 捷克 日本 義大利 美國 希臘 愛沙尼亞
PIR 75.3 61.2 50.4 47.5 44.8 44.1 40.7 38.9 36.1 30.5

資料來源:Global Property Guide 2011

另外,台北與亞洲主要四大城市相比,PIR 值為 16.47,排名第五,在亞洲
屬於房價所得比相對低的區域。

表 十二 亞洲五大城市房價所得比

國家 香港 上海 北京 新加坡 台北
PIR 28.09 21.06 18.75 16.49 16.47

資料來源:Global Property Guide 2011

(3)房貸支出佔每月所得比

房貸支出佔每月所得比是房貸支出佔每月所得之比率。按照美國、日本、澳
洲等國家的經驗,通常將家戶所得的 20-30%作為適當的房貸支出,當房貸支出
超過家戶所得的 30%,就可能會擠壓到其他支出,也就是為了養房必須要縮衣節
食。根據內政部營建署 2012 年第二季發布之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指出,2012
年第二季房貸負擔率為 33.5%。台北市房貸負擔率更高達 46.1%,均顯著高於國
際標準,顯示臺灣高房價確為民眾帶來沈重之購屋負擔。

表 十三 臺灣 2012 年 Q2 房價所得比
整體調
台北市 新北市 桃竹縣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查地區
房貸負
擔 率 33.5 46.1 27.6 29.4 25.7 27.7 29.9
(%)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2012 年 Q2 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

~ 9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整體調查地區與台北市新購 置住宅者房價所得比與貸款負擔率趨勢圖
倍 百分比
18 60
17
16 55
15
50
14
13 45
12
11 40
10
9 35
8
30
7
6 25
5
4 20
1

1
3

Q2

Q1

Q4

Q3

Y1

Y2

Q4

4
1

2
HY
Q

0Q
Q

0Q

0Q

0Q

1Q

1Q
H

H
92

92

93

93

94

94

95

96

97

99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5

96

96

96

97

97

97

99
99

10
98

98

10

10

10

10

10
整體 調查地區 房價年所得比 台北市房價 年所得比
整體 調查地區 貸款負擔率 台北市貸款 負擔率

圖 五 台灣地區與台北市新購置住宅者房價所得比與貸款負擔率趨勢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4)台灣房地產價格偏高原因

富商或企業家獨厚台灣房地產,除華人「有土斯有財」觀念導致的置產行為,
或基於保值抗通膨而做的財務規劃外,台灣不動產持有與移轉之稅賦偏低,才是
他們將匯回資金用來購買台灣都會區不動產的關鍵因素。

另外,房屋課稅現值是依房屋使用執照記載構造、用途、總層數、面積…等
項目,再參照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會評定之各類標準數據評定之。此方法所產生
的價值與市場完全脫節,而且評議過程常受到政治因素及特定團體的干擾,造成
長久以來房屋評定的現值都是相當偏低。地價評議過程亦復如此。大台北地區形
成有錢人養地養房的溫床,持有成本很低,交易成本也低,炒作利潤龐大,間接
讓台灣房價扶搖直上。

9.2.2 房地產景氣判斷指標

房地產景氣燈號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與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台灣房地產研
究中心合作,利用與經建會編製總體經濟景氣相同的「景氣指標綜合分析法」來
編製該項燈號。而該燈號則是參酌房地產市場中有關投資、生產、交易、使用四
個層面之四項指標,分別為純土地買賣移轉登記件數、住宅類建造執照面積、大
台北地區預售屋平均房價變動率及住宅使用率。依據房地產景氣概況共有四種燈

~ 9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號,紅燈表示景氣略為過熱,綠燈表示景氣持平,黃藍燈表示景氣衰退,藍燈表
示不景氣。

此外,另有其他指標可供判斷整體房市景氣:
a. 領先指標:國內生產毛額、貸款供給額、營建股股價指數、建築貸款放
款數變動量、消費者物價指數等。
b. 同時指標:土地及建物買賣移轉登記件數指數、基準放款利率、建造執
照面積、新推個案平均房價、新承做貸款放款金額、住宅使用率等。

9.2.3 高房價與政府因應政策

為了早日抑止台灣的高房價並達成居住正義,政府祭出合宜住宅、選擇性信
用管制及實價課徵等政策,以下將針對各政策的施行與影響做深入探究。

(1)合宜住宅

政府為提供中低收入之無自有住宅家庭合宜價位之住宅,增加房屋供給量,
以達促進台北都會區住宅供給與需求之均衡,緩解房價上揚的壓力之目標,規劃
於新北市林口與板橋浮洲地區開辦合宜住宅,預計於林口 A7 站釋出 3960 戶(含
5%出租住宅 199 戶),及板橋浮洲地區釋出 4455 戶(含 10%出租住宅 446 戶)
及店舖 376 戶,總計 4,831 戶。以板橋浮洲的建案為例,每坪平均售價一律 19.5
萬元,大約為周邊房價之七成。

合宜住宅施行後對於抑制整體臺灣房價漲幅之效果,從供給面而言,由於供
給區僅限於林口與板橋浮洲,供給量約 8000 多戶,相對全國房市需求量而言相
對小,因此對全國房價之影響不大。對於週邊地區房價漲幅抑制的效果,從供給
面而言,釋出數量多,目前新北市平均一個月交易量約 3,500 筆,浮州合宜住宅
與 A7 站,加起來就有近 8 千多戶,加上價格較週邊房價更低,民眾申購情況踴
躍,未來合宜住宅大量釋出後,對於平抑週邊房價應有正面之效果。

(2)選擇性信用管制

選擇性信用管制係指央行為控制資金的流向與流量而採取的限制性措施。其
目的在於透過對特定銀行放款業務項目與量的控管,以抑制投機性的資金需求,
進而穩定金融。依據現行「中央銀行法」及「銀行法」規定,央行可採行的選擇
性信用管制措施包括不動產信用管制、消費者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與貸放比
率的限制等。央行已推出「豪宅版」選擇性信用管制,決議限縮雙北市八千萬元
以上、其他地區五千萬元以上豪宅房貸,當中規定貸款成數不得超過六成,且無

~ 9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寬限期,同時要求金融機構繳交豪宅月報。

建商、房仲業者與學者認為,大台北地區的房價主要是靠投資客炒作而受到
支撐,並非由不在信用管制政策限制範圍內的首購族決定,因此投資客將首當其
衝並拋售手中房屋。短期內房價不會全面大跌,但對投資市場將立即產生抑制作
用,預估被央行點名會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地區,房價恐跌 5%至 10%。長期而言,
將使房市較為健康。另一方面,建商則表示中古屋和新成屋因有立即性的房貸問
題,因此將受到較大的衝擊,而預售市場因交屋前只需約總價的 3 成金額,相對
衝擊會較小。

(3)實價課徵

實價登錄制度是指不動產交易雙方必需要填寫交易相關資料的制度。須呈報
的相關資訊應包含房屋地址、建物格局、房地交易總價、土地與建物交易總價、
車位交易總價、車位資訊等。買賣雙方可依據政府所訂之填表範例以逐一瞭解房
地產交易中所含蓋的內容,待政府取得資訊後,將會把資訊公開,而申報者亦不
得任意作假。

實價登錄制度因提供房地產交易價格資訊給民眾,因此消弭單一購屋人與房
市中售屋者「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使得房價可以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範圍內。隨
著資訊的透明化,相對弱勢的購屋人也能擁有較大的房地產知識,並且依自己的
預算與能力,選擇較適合自己的房地產,甚而進一步對標的物進行議價,不易被
賣方及仲介業者左右。

此外,由於台灣經濟環境的特殊,資金缺少去化的管道,因此熱錢容易積累
於不動產市場。又因為在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中,「區位」仍是影響房地產價格變
動的重要因素,從實價登錄制度宣佈以後的第一個月中的房市表現來觀察,即可
發現對於捷運不動產,或是緊鄰運動公園區的房地產價位並未受到影響,甚或價
位依然呈現上揚的情形。此種量縮價揚的情形顯示房地產實價登錄制度的實施,
對極具區域特性的房地產價格而言,影響相對有限。

9.3 從跨境工作淺談台灣實質薪資水平

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前往美、英、澳洲等國家工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除
了異地體驗及國際視野外,希望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存到第一桶金亦為年輕學子嚮
往前進高所得國家之重要原因。近年來,除了正職工作外,打工旅遊亦相當風行,
也成為當紅話題。本文將使用經濟指標,以台灣之大學畢業生至澳洲打工旅遊為

~ 9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例,分析跨境工作之實質薪資所得差異。

9.3.1 以 GDP per capita 分析兩國平均薪資差異

首先,我們粗略地將 GDP 作為平均薪資指標(GDP 代表一國之生產力,大


致與各國平均薪資成正相關),可發現近五年內澳洲之薪資水準約為台灣的 2.5
至 3.25 倍,以 2011 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新台幣 26400 元(104 人力
銀行,2011)計算,同樣條件之大學畢業生約可在澳洲領取新台幣 85800 元之薪
資。

表 十四 GDP per capita(單位:美元)

(年)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台灣 17122 17372 16331 18573 20101

澳洲 44471 48530 44817 55474 65477

資料來源:IMF

9.3.2 考慮稅負後之可支配所得

台灣之所得稅以民國 101 年之規定為例,若月薪為新台幣 26400 元,考慮扣


除額及保費後,稅率約為 5%,若一年以 13 個月之薪資計算,每人每年可支配所
得約為 326040 元。承第 1.部份之試算,若月薪為新台幣 85800 元,澳洲政府對
於外國人所徵收之所得稅率為 32.5%2(2012~13 年)
,若一年以 13 個月之薪資計
算,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約為 752895 元。

9.3.3 以 PPP 分析考慮當地物價後之所得水準

由於工作期間將於工作之國家消費,此處使用 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指標將物價指數加以考慮,以將所得做合理比較。台灣於 2011 年之 PPP
為 0.52,澳洲則為 1.63。將兩國稅後之年平均可支配所得(326040 元及 752895
元)以 PPP 作購買力之調整 3後,台灣之大學畢業生年所得相當於在美國賺取

2
依照工作性質及雇主、代辦單位的不同,打工度假之稅負有減免的彈性。
此處為保守估計。
3
按 PPP 之定義,調整為於美國之購買力。

~ 9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4
627000 元新台幣,而澳洲則為相當於在美國賺取 461899 元 。

表 十五 台灣與澳洲 PPP 比較表

(年)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台灣 0.57 0.55 0.54 0.51 0.52

澳洲 1.20 1.28 1.27 1.42 1.63

資料來源:IMF

9.3.4 結論

考慮所得、稅負及物價後,由以上第 3.部份之計算,可推論台灣畢業生在相
同條件下,到澳洲並無法賺取使其擁有較高購買力之所得。話雖如此,若在澳洲
的高物價環境之下,台灣畢業生因而改變消費習慣5、大量降低日常支出,則可
由分析之第 2.部份推知,在澳洲將有可能存下較多的所得。

9.4 富人稅

富人稅泛指政府向高收入人群加徵的稅。富人稅最常見的形式為級距式的所
得稅,但也可以是其他課徵方式,例如資本利得稅6。目前世界的主流徵稅方式
是根據財富流動量來計算,例如所得稅就是針對每年的收入量來課徵,另一種是
針對某項資產價值來徵稅,但是目前很少有國家對整體性的財富狀態來直接徵
稅。

在課徵富人稅之前,需先定義清楚的是「富人稅要課徵的對象為何」。是薪
資所得高者為富人,還是資產雄厚者為富人,何者是富人稅的目標族群,如何課
徵才能同時維持經濟效率及符合公平正義,而在民主制度下課徵富人稅是否會影
響富人選民支持度,都是長期以來學者與政府官員熱烈探討的問題。

4
若可辦理退稅而使稅率從 32.5%降至小於 8.3%,則此處經 PPP 調整後於澳洲打工之可支
配所得將高於台灣。

5
PPP 換算方法的假設為消費習慣不變。

6
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s Tax, CGT)
,是對資本利得(低買高賣資產所獲收益)征稅。常
見的資本利得如買賣股票、債券、貴金屬和房地產等所獲得的收益。

~ 9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9.4.1FATCA

FATCA 是 指 美 國 的 《 外 國 帳 戶 稅 收 遵 從 法 》 ( 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 FATCA),又被戲稱為「肥咖法案」,是跳過各國政府,直接
透過與外國金融機構簽署協定,要求 2013 年之前外國金融機構(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 FFI)必須與美國國家稅務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簽定外
國金融機構協定(FFIA),同意 FATCA 的規定,自 2013 年起每年向 IRS 申報
當年度美國公民透過該機構帳戶所獲得的利益、資金流動、資本利得的情形。

(1)法案目的與手段

FATCA 的立法,是美國政府要解決美國公民濫用海外賬戶規避稅收的問
題,以防堵利用海外帳戶逃漏稅。一般而言,銀行、經紀人、保險公司、避險基
金、證券化工具和私募股權基金等非美國機構均被視為 FFI,而被列為適用對象。

不僅是個人與金融機構,肥咖的施行細則裡,還規定了境外公司股東裡具有美
國籍的個人,如果股權超過一○%,也要向美國國稅局申報,讓境外資產無所遁形。
不論是透過信託還是境外公司,美國政府要求的是最終受益人資產的揭露,只要金
流是透過金融機構,都很難逃過 FATCA 的查緝。

如金融機構不簽署 FFIA、不按時申報、申報不實者,除不得在美國設置分
支機構外,美國將針對該金融機構在美操作資金的資本利得(含利息、股利、租
金、勞務所得、關係人交易、其他可確定金額的定期所得等),直接扣繳 30%
重稅。假如美國公民身份的客戶拒絕申報,外國金融機構必須關閉該客戶的帳
戶。因此導致金融機構簽不簽署陷於兩難,若不簽定 FFIA,銀行在美國的業務
恐會遭受限制,若未經客戶同意提供客戶的資訊給美國,又會違反個資法;且若
客戶不同意提供資料,必須關閉客戶帳戶,將使客戶面臨損失壓力。

(2)問題與困境

不僅美國,歐盟的英法德義西,也與美國簽署 FATCA 的合作,日本、瑞士


也加入。原本的美國追討富人海外資產,已擴展到主要的先進國家。美國的
FATCA,有可能變成全球的 FATCA,富人將資產隱藏海外避稅的時代或許會逐
漸改變。

然而,由於 FATCA 僅係美國之國內法,未與其他國家政府協商,因此常常


會與外國法制相衝突。例如,台灣的個資法明文規定非經當事人同意不得將個資
透露,否則有觸法之虞;金融機構依 FATCA 規定,關閉客戶帳戶,恐引發國內

~ 9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與國際訴訟;對於未能簽訂 FFIA 的外國金融機構,或未能確定是否為美國籍帳
戶的客戶,若有包括股息、利息及證券交易所得等,在給付所得時就源扣繳 30
%的稅額,但並非按「所得額」計算,而是按「交易額」計算,與稅法按所得額
計算稅額差異很大,將衍生金融機構是否能為「扣繳義務人」,及有無法源依據
能否代為扣繳等問題。

(3)對台灣影響與因應

美國的肥咖條款,目標是美國人的海外資產,具有美國雙重國籍的台灣人也
將受到影響。據估算,擁有美國雙重國籍的台灣人約有六十萬人,這些人可能會
成為美國政府追稅的對象。巨額的罰款,加上可能的刑責,讓國內的金融界與具
有雙重國籍人士相當緊張。因為,肥咖條款是透過金融機構追蹤富人的海外資
產,而不願意配合的金融機構,將會面臨在美國資產遭扣繳收益三○%懲罰稅的
困境。

台灣目前對於 FATCA 的因應,也已經加快腳步,像是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於


日前決議,除非美台洽簽租稅協定,否則國內銀行不應淪為美國的「查稅打手」,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並指出,為因應 FATCA,除了金管會,包括財政部和外交部
也正在集思廣益,是否能提出相關解決措施,相關部會將在 1 個月內組成平台,
針對美國後續動作進行沙盤推演。

另外,台灣銀行公會也向美國反應,FATCA 與台灣個資法、銀行法 48 條有
所牴觸,如要個別取得客戶書面同意有其困難,且要求如客戶不配合即予關戶處
理,並非銀行法下可單方執行行為,也恐違背合約內容等。但美國對於各國就
FATCA 的意見,並無進一步的回應。

除了前述金融業者遭遇的問題外,由於 FATCA 係針對具有雙重國籍且高資


產的人士的追稅法案,因此,前述人士就該法案之後續發展亦必須密切觀察,以
提前妥善因應。

FATCA 條款,無疑是對過去二十年來,全球金融自由化的一場反撲。台灣
能否藉此良機,對國人過去隱匿的海外所得課稅,已成為國際租稅競爭的一大課
題。台灣的稅法是「屬地主義」為主,也就是針對在中華民國境內的所得課稅,
如果沒辦法改成「屬人主義」、追討全球資產的稅收,台灣將很難課到應有的稅。

~ 9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9.4.2 台灣的富人稅

(1)台灣的低稅率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統計,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從一九九○年的
二○%,一路下降至二○一○年的一一.九%,全球第六低,比城市國家新加坡的
一三.五%、香港的一三.九%都低,更遠低於中、美、韓等國。排在台灣之前
的,不是阿聯、卡達等產油國,就是印度、印尼等稅制尚不健全的開發中國家。
而台灣的有效個人綜合所得稅率,也僅有五.九六%,名列全球第十低。

攤開財政部公布的去年度所得稅資料,最高級距(年所得一千萬元以上)的
八○五○戶,僅佔所有納稅總戶數的○.一四%,卻繳納了所得稅總額的三○%。
表面上,單從這項數字看起來,國內一點都沒有「富人低稅以及薪水階級繳最多
稅」的問題。這也是財政部最常拿來對外辯護,有錢人其實繳很多稅的根據。但
背後的真相是,絕大多數的富人,根本不在這誠實納稅的八○五○戶當中。因為
他們的所得,都轉換為不必報稅、不會課稅的形式持有。他們的所得,幾乎全不
在會被課稅的「分母」裡面,根本不必報稅。

由於台灣的稅制,整整十年來,來自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始
終超過整體綜合所得稅的一半。來自股市和房地產交易的稅收,比率低得很。以
二○一○年為例,全台的受薪階級,共繳了近一千五百億的薪資所得稅,佔綜合
所得稅總額的五五%;「財產交易所得」的稅收,卻不到十二億,僅佔綜所稅總
額的○.四四%。

股市大戶出售股票獲利,過去無須繳稅。即使明年一月一日起,證所稅雙軌
制上路,被財經學者簡錫?形容為「毀容」
,早已偏離量能課稅原則的證所稅,仍
在「按指數課稅」的荒謬原則下,極可能先「緩徵」兩年。而在房地產交易上,
土地增值稅長期以來偏離實價的問題,更讓「炒房」的收益與稅負,明顯不成比
例。

(2)台灣的稅制問題

在亞洲,台灣的稅率不算低,但收到的稅卻是倒數。島內財經人士指出,究
其原因,台灣「稅基」不完整,「富人」的稅沒有收上來。

一份近年的稅收統計表明,台灣有大約 5700 戶年收入超過 1000 萬元新台幣


的高收入家庭。其中 63%的收入來自股票派息等資本性收益,薪資等勞動性收入
「股利」
僅佔 23%。然而依據台灣現行稅制, 、「股票交易」等收入都是免稅項目。

~ 9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島內經濟主管部門公佈的一項資料也顯示,在台灣最有錢的前 40 名巨富中,有
8 人一毛錢稅都不用繳,有 17 人平均只繳 1%的稅。也有數據表明,臺當局每年
所收的綜合所得稅中,有 72%來自薪資所得。不難得出結論:高收入階層採取種
種手段避稅,逃掉了大筆稅額。工薪階級領死薪水,卻扛起了絕大部分養台灣的
重擔。

(3)稅制之影響

「錢滾錢」
、「有土斯有財」是台灣耳熟能詳的俗諺。從主計處的國富統計中,
也可明顯看出,二○○六至一○年,五年來,全台家庭總資產成長二四.六兆台幣。
其中高達十六.六兆,將近七成資產,來自獲利不必繳稅的股市和低稅的房地產。

不合理的稅制直接導致稅收乾涸、財政吃緊。島內媒體總結,台灣各項公共
支出已經陷入全面吃緊的狀態,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第一是經濟建設,第二是
防禦,第三是教育。

台灣稅制輝煌過,第一次稅改的成果甚至成為周邊經濟體觀摩、學習的對
象。實現公平正義和量能課稅依然是政府當局的大方向,但沒有進一步的落實細
節,何至於淪落於此,遲遲動彈不得呢?台灣政治被工商利益團體把持,利益團
體的權重當然比普通百姓強。「老百姓的聲音沒有被組織,缺乏代言人,稅制才
會一直向有錢人傾斜。

9.5 電子銀行

所謂電子銀行,係指透過金融機構與客戶間,與透過各種電子設備及通訊設
備,提供客戶無須赴金融機構櫃檯,即可取得各種金融服務的一種電子化、無紙
化作業服務;亦即將櫃檯延伸至客戶端之一種金融資訊服務。

現今的銀行通路,除了透過臨櫃外,ATM、Web-ATM、網路銀行(Network
、電話銀行(Call Center)
Banking) ,在智慧型手機通行的年代,行動銀行(Mobile
Banking)正發燒,各家銀行紛紛在各自的 APP 上設置多元的功能,期盼透過手
機連結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並且掌握住消費者的荷包。

9.5.1 不透過臨櫃的
不透過臨櫃的交易:
交易:網路銀行、
網路銀行、電話銀行、
電話銀行、Web-ATM

(1)網路銀行

除了直接臨櫃進行交易與查詢,現在的消費者透過瀏覽器,就可以進行帳務
查詢、線上產品買賣(如基金、黃金、外幣等)
、繳費、轉帳、貸款申請等服務。

~ 10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995 年 10 月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安全第一網路銀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簡稱 SFNB)的成立,證明了網際網路亦可作為銀行的經營管道,引領
世界各國銀行上網的風潮,而台灣亦於同年由花旗銀行率先在網際網路上設站,
而自從財政部於 1998 年元月開放約定帳戶轉帳,且進一步於 2000 年 2 月核
准財金資訊公司建置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共用系統,使銀行可進行非約定帳戶轉帳
之後,台灣銀行業也於 2000 年 3 月起積極的投入網路銀行業務。

在網路銀行的功能提供上,本行的特色在於:
a. 個人帳戶歸戶功能:提供存放款、信用卡、基金、證券、票債券等資料
總覽畫面。
b. 自訂帳號別名:自行幫帳戶取個好記的名字,不用再擔心帳號太長記不
住。
c. 貼心帳號分享:若有第三人需要查詢個人的帳務資料,可開放帳號給玉
山網路銀行會員的特定人查詢。
d. 獨創「理財勝投王」網路投資競賽:披露最佳投資策略:提供投資組合
獲益、進出場、最新投資動態等資訊。

(2)電話銀行

在電話銀行上,顧客可透過電話按鍵方式啟動交易,或聯繫語音專員代為進
行,其服務內容包括:語音轉帳、跨行轉帳、繳納信用卡帳款、存入其保證金、
查詢帳戶、理財資訊、以及 24 小時的服務等等,提供客戶無分行地點限制,和
時間限制的方便性。

(3)Web-ATM

1977 年花旗銀行首先推出的自動提款機(ATM)可說是劃時代的服務,而
本國自從本國於 93 年 12 月底完成全國各金融卡全面晶片化工作後,Web-ATM
系統即是在此背景下被推出的新種銀行自動化服務。除了透過實體的自動提款
機,在家中只要有讀卡機與晶片卡,即可全天候 24 小時進行扣款與轉帳。而各
家銀行中,最早推出的則是國泰世華銀行,於 2005 年推出。

9.5.2 行動金融

從實體店面到網路商家,隨著行動載具的增加,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讓人
們上網不再局限於家中,根據 2011 年資策會 FIND 5 月的調查顯示,臺灣地區有
12.5%的民眾擁有並使用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達 290 萬人,較 2010 年成長 112%。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 2012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成

~ 10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長至 6.14 億台、年增率達 35.8%,2016 年更將突破 14 億台的規模,潛在商機相
當誘人。看好此一趨勢,許多銀行爭相投入資源開發新的行動銀行服務。

行動銀行,提供用戶端隨時隨地以非語音之選單畫面在手機上查詢銀行帳款
或做轉帳、待繳水電費等交易,並提供銀行端以主動方式傳送催繳通知、金融服
務及促銷活動等訊息給用戶。它結合電話銀行和 ATM 轉帳雙重功能,利用手
機提供有效且方便的雙向溝通管道。

目前,各家的行動銀行進入百家爭鳴的局面,目前包括中國信託、台新銀行、
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玉山銀行、第一銀行、花旗銀行及永豐銀行…等超過 10
家業者都已發展這項服務,除花旗、台新兩家有規劃「網頁版」,其餘銀行只開
放智慧手機用戶使用,並支援不同作業平台。各家服務提供特色整理如下表:

表 十六 各行動銀行服務比較
銀行 型態 支援手機 特色 轉帳
iPhone 行 事 曆 APP 「 Google
玉山銀行 程式版 iPhone、Android 約定轉帳
calendar」;分行等待人數查詢
彰化銀行 程式版 iPhone、Android金融資訊、生活資訊查詢 約定轉帳
合作金庫 程式版 iPhone、Android金融資訊查詢 約定轉帳
iPhone 、
Android 、 24 小時基金下單服務;手機繳交國
國泰世華 程式版 約定轉帳
Wphone、Nokia 壽保費
Symbian
即時警鈴服務;Payeasy 手機優惠
台新銀行 程式版 iPhone、Android 約定/非約定轉帳

中國信託 程式版 iPhone、Android非約定轉帳透過簡訊傳送密碼 約定/非約定轉帳
掃描 ATM 旁燈箱的 QR Code 即可
花旗銀行 網頁版 全手機 約定轉帳、匯款
連結至官網
iPhone 、 行動銀行結合內建動態密碼信用
永豐銀行 程式版 OTP 非約定轉帳
Android、iPad 卡
外幣換匯功能;簡訊動態密碼安全
台北富邦 程式版 iPhone、Android 約定/非約定轉帳
機制
白晝夜晚自動切換頁面的設計概
第一銀行 程式版 iPhone、Android 約定轉帳
念;速撥客服專線
遠東商銀 程式版 iPhone 內建理專服務快速啟動鍵 約定轉帳

資料來源:各銀行,請以官網為準。

~ 10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9.5.3 進階議題:
進階議題:宅商機發燒-兩岸網購市場與兩岸支付通
宅商機發燒 兩岸網購市場與兩岸支付通

隨著購物習慣的改變及全球購物趨勢,宅商機發燒的狀況下,網路購物市場
逐年大躍進。如下圖所示,台灣網購於 2011 達到 4,300 億,而根據知名諮詢公
司波士頓(BCG)日前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15 年的中國可能將成為世界最
大的網路零售市場,而目前,大陸網購市場為台灣十倍。因應此商機,本行與對
岸最大網路金流支付寶公司合作推出「兩岸支付通」,讓大陸消費者至台灣網路
商店及中小企業達人企業網站,即可輕鬆購物,掌握訂單、物流等狀態與進度,
享受更快速、便捷的兩岸金融新服務。

圖 六 台灣與大陸的網購市場成長狀況

~ 10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拾、東亞與兩岸的經濟整合與轉變

10.1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10.1.1 全球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過去 10 多年來,由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所推動的「杜哈貿易回合
談判」7 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各國為了強化國家整體競爭力,遂將貿易政策
的重心轉為推動簽訂簽雙邊或複邊之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rea, FTA)、經
濟 合 作 協 定 (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ECA ) 。 因 此 , 全 球 化
(Globalization)與區域化(Regionalization)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兩股主要趨勢。

近代全球的區域經濟發展可追溯至 1950 年代西歐地區所推動的「歐洲經濟


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北美地區也於 1980 年代成立
由美國所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
至於在亞洲地區,由東南亞國家所組成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亦在 1967 年形成,簡稱
東協,並從 1990 年代開始推動東協區域論壇和東協自由貿易區;另外,在亞洲
太平洋地區,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也
象徵亞太地區興起的趨勢,如此眾多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也說明目前全球經濟區
域化的發展現象。

10.1.2 東亞的區域經濟發展

在亞洲的區域經濟組織中,以 APEC8 和 ASEAN9 對臺灣的意義最為重要,

7
杜哈回合貿易談判是 WTO 於 2011 年 11 月在卡達首都舉行的第四次部長級會議,目的在
於推動 WTO 成員國降低貿易壁壘,營造更公平的貿易環境,扶助較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

8
APEC 是亞洲太平洋地區各經濟體之間的非正式諮商論壇,由澳洲前總理霍克在 1989 年
倡議組成,目的在加強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降低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障礙,較特別之處是
各成員係以經濟體而非國家的身分參與。

9
ASEAN 是在 1967 年由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五國外交部長在曼谷共

~ 10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APEC 是由亞太地區二十一個經濟體(Economy)政府官員所組成之諮商論壇,
這是目前臺灣唯一加入的政府間區域經貿組織;而 ASEAN 則讓參與的會員國彼
此在貿易上享有關稅減免的優惠,使產品的出口更具競爭力,而近年東亞區域經
濟整合速度加快,2010 年後,包含中國、韓國等國紛紛與東協簽訂自由貿易協
定,韓國、日本更與許多國家互相簽訂 FTA,然而,臺灣礙於政治因素無法參
與這些組織,當臺灣被屏除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外時,除了經濟上的負面影
響,在非經濟面所造成政治、外交、心理的邊緣化,可能會造成不利的惡性循環。

10.1.3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由於亞洲在全球經濟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也已經由全球工廠轉變
為全球市場,臺灣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受限於政治因素無法加入東協使
得臺灣在出口貿易上的競爭力不如其他國家。因此,為了發展經濟、提升出口貿
易,臺灣在 2010 年 6 月 29 日與中國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惟基於臺灣與中國的政治關係特殊,
儘管 ECFA 的性質類似自由貿易協定,但並不使用 FTA(國家 vs.國家)或 CEPA
(中國 vs.港澳)等用語。

ECFA 的主要內容包含商品貿易(排除關稅及非關稅障礙)、早期收穫、服
務貿易、投資保障、防衛措施、經濟合作和爭端解決機制等。在考量實際需求下,
先簽署綱要式的「架構協議」,逐步實施貿易自由化,針對彼此較具競爭力或迫
切的項目先進行互免關稅或優惠市場開放條件之討論,而經過協商所完成的項目
先進行執行,這部分稱為「早期收穫」。

臺灣希望能夠藉由 ECFA 的簽署,降低關稅並增加出口廠商的競爭力與吸引


外國廠商到臺灣投資,也期望透過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自由貿易區讓臺灣企業能夠
間接進入東協市場。

至於金融服務業在早期收穫的成果(延續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截至
2012 年 9 月,金管會已經核准 11 家國內銀行赴中國設立分行,其中有 9 家已開
業,本行的東莞分行也在今年 9 月獲得中國核准成立;在證券期貨業部分,目前

同發表《曼谷宣言》所正式成立,最初 ASEAN 成立的主要任務是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


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在冷戰結束後各國的政經情勢漸趨穩定,ASEAN 遂將合
作層面轉向加強區域內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並積極與區域外國家或組織展開對話與合作;而
目前所稱之「東協加三」則是指日本、南韓、中國等 3 大經濟體,與 ASEAN 的 10 個會員國展
開經貿資源及市場整合。

~ 10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已經有 12 家證券商到中國設立 25 處辦事處、2 家投信到中國設立辦事處,其中
1 家投信已與中國證券業者合資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險業方面,金管會
已經核准 9 家國內保險業者到中國參股投資,其中 6 家業者已經營業,並設有
14 處代表人辦事處。至於中國的銀行在臺灣設立分行的進度,金管會也在 2012
年 6 月 7 日核定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台北分行的營業許可,現階段中國的銀行在
臺灣已經設立 2 家分行及 2 家辦事處。

10.2 中國經濟的轉變

1979 年後實施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歷從開發中國家過度到已開發國家的階
段中,正面臨維持 GDP 保八所帶來的貧富差擴大及地方政府資金來源不足的重
大挑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Krugman 於 1994 年指出:共產國家成長快速
歸因於投入要素的擴增,而非每單位投入的產量增加,最後會導致報酬遞減,成
長將會趨緩。中國為了維持相同的成長率,投入更多生產要素,對於愈見稀少的
全球資源造成重大威脅。隨著工資日益高漲,中國政府改以擴大內需以之支撐
GDP 的成長,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隨即帶動服務業與中小企業的蓬勃
發展,在財政權逐漸上升,事權逐漸下放的政治轉變下,中國地方政府正面臨著
嚴重財源緊縮的問題。此外,長期大量出超的結果伴隨著外匯存底積累過多,於
是游動資金氾濫、幣值低估等等潛藏的資產投機泡沫,鬼城鄂爾多斯即為血淋淋
的例子,以及直轄市上海、北京令人咋舌的物價水準,這些問題是否會影響中國
長遠的經濟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10.2.1 地方融資平台的出現

中國地方政府發展出地方融資平台來解決地方資金不足的窘境,地方政府融
資平臺公司運作模式為,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
地、股權等資產設立,承擔政府投資專案融資功能,並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
實體,通過舉債融資,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籌集資金。這些貸款主要用於城鄉
基礎設施建設,這些貸款雖然有土地抵押,但實際並沒有多少可以用於償還貸款
的剩餘價值,此外,且貸款的抵押物大多是土地,預計土地抵押所占比重不低於
80%。如果按照每畝土地抵押貸款 100 萬元計算,很多城市的土地都已經抵押給
了銀行。此種機制也產生諸多問題,包括:
a. 融資平臺公司舉債融資規模迅速膨脹,沒有完善的規範機制。
b. 地方政府違規或變相提供擔保,償債風險日益加大。
c. 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意識薄弱,產生對融資平臺公司信貸管理缺
失。

~ 10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根據去年中國央行發佈統計資料顯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僅超過了 1 萬
家,其總額或逾 14 萬億,超出市場對於平臺貸款總量的預期。今年 4 月份,銀
監會向銀行發佈《關於切實做好 2011 年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監管工作的通知》
,要
求銀行對平臺「降舊控新」
,意即回收過去的貸款並提高對未來貸款的審查標準。

融資平台的隱含風險的來源首先是部分地方政府隱性負債嚴重,使得其提供
的土地擔保有名無實。其次,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貸款主要來自國家開發銀行,
當時的局面是地方政府求銀行,使得需求大於供給。2009 年以來,由於各家商
業銀行加入戰局,變成了銀行求政府,造成供給大於需求,地方政府有較大的議
價力隱瞞實際的財務狀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所從事的基礎設施項目
建設,一般建設周期都比較長,屬於中長期貸款。從前,國家開發銀行屬於政策
性銀行,擁有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因此借貸期限相對匹配,風險有限;但當商
業銀行加入後,信貸風險就快速累積,產生了目前「商業銀行短存長貸,投融資
平台短借長投」的特殊現象。

最後,平台公司定位過寬,治理結構缺失。起初,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主要
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後期在融資十分容易的狀況下,造成平台公司氾濫的情況,
一些原本可以由民營企業做的事情,也全部由政府照單全收,使得地方政府則因
債務不斷增加,財力捉襟見肘,導致個別平台的資本金不足的現象發生。另外,
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高階主管多為政府官員轉行,
使得公司治理無法順利落實,造成貸款風險無限量上綱的窘境。

在上述的風險下,銀行調高抵押品擔保價值,造成資金募集不足,的確會
影響地方政府基礎建設的進度,為了有效降低風險,國家嚴格限制融資平台只能
用於基礎建設等領域,只有民營企業無力承包的工程才由政府買單,針對融資平
台的公司治理結構,需加強高階管理主管超然獨立的放款精神,提高經營地方融
資平台的經營管理水平。財務資訊揭露也須做到公開發行公司的水準,承受投資
大眾公開的檢視。近兩年來,中國開始以中央政府代發的形式批准地方政府發
債,然而金額杯水車薪,風險仍然集中於中央政府,而且無法借助於市場的力量
進行約束。如果以市場化方式公開發行地方債,則可以擁有地方人大、中央主管
部門、信用評級機構以及投資者等四重約束機制,還可以增加地方財政的透明度
和完善基礎設施項目的效益評估體系。對金融體系而言,強化政策銀行的實質功
能並規範商業銀行的貸放行為,提高風險控制的水平,避免流於完全競爭的局
面,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所帶來的問題,確保經濟朝
著永續發展。

~ 10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0.2.2 房地產泡沫化

中國的流動資金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以鄂爾多斯面臨的房產泡沫化為例,其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沙漠邊緣,總人口雖只有 150 萬,但卻在短短幾年內「羊煤土
氣」(羊絨、煤炭、稀土、天然氣)造就了夢幻般的暴富。特有的阿爾巴斯白山
羊絨被譽為軟黃金,其羊絨製品產量約佔全中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
已探明煤炭儲量約佔中國總儲量的六分之一,為中國煤炭產量最大的城市;稀土
已探明儲量佔全中國二分之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占全中國三分之一。2007 年
中國城市競爭發展力排名中,鄂爾多斯增長競爭力全中國第一;人均 GDP 達
10,451 美元,超過北京、上海。根據《2011 年鄂爾多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統計公報》,人均 GDP 更已達到 25,239 美元。

然而在鄂爾多斯暴富之後,市政府開始希望開發新區,於是便投資興建康巴
什,建設總投資達人民幣 50 多億元。在 2004 年以前,鄂爾多斯曾是內蒙古最貧
窮的地區,康巴什不過是一片荒漠,只有兩個小村莊,人口不到 1,400 人。隨著
開發及市民富有後的大量流動資金炒作,當地房價由 2006 年的平均每平方公尺
不到人民幣 3,970 元(約新台幣 17,850 元)飛快上揚,至 2010 年達到房價最高
峰,如下圖所示。

27000
30000 24800

16530
20000
10000
10000 3970 3000

0
2006 2007 2009 2010 2011 2012

圖 七 康巴什房價(單位:每平方公尺/人民幣)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然至 2011 年,一篇報導中指出,在鄂爾多斯全市 442 家房地產商(現據鄂


爾多斯市政府統計資料僅餘約 300 家)一直拚命增加供應的情況下,房市早就供
過於求。且鄂爾多斯常駐人口並不到 200 萬人,只相當於北京常駐人口的十分之
一。於是康巴什新區的房地產在如此高度炒作後最終走向泡沫化,2012 年甚至
已經跌回到了每平方公尺人民幣 3000 元左右。最初為 100 萬人居住、生活和娛
樂,佔地 32 平方公里,只用了 5 年時間就建成的康巴什新區,設計初衷是要成

~ 10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為鄂爾多斯對外炫耀的市中心,但如今卻是中國房地產泡沫的最佳展示品。便有
學者認為,這是另一個「杜拜神話」的破滅。

「中國製造」
10.2.3「中國製造」轉型為「
轉型為「中國消費」
中國消費」

產業轉型中的巨龍,過去三十年以來,沿海地區眾多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型
企業使「中國製造」在全球知名。中國在人力成本優勢下,形成國際競爭力,贏
得大量海外訂單,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然而後遺症卻是除了資
源浪費、環境污染外,還包括了城鄉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

在 2003 年 12 月 30 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通過《最低工資規定》
,並在
200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後,雖然各省及省內各市都有不同之最低工資標準,但
相同的卻是各地最低工資在近幾年頻頻提高,加上中國政府過去的經濟規劃追求
「國強」
,在其最新的十二五規劃中則追求「民富」
,其綱要中要求未來 5 年,最
低工資標準需年均增長 13%以上,可見中國官方是以讓人民收入增加進而擴大
內需為其施政發展的重點之一。

中國政府亟欲發展內需市場的原因即在於 2008 年的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外


貿出口受到直接衝擊,淨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明顯下降。為求中國經濟持續成
長,甚至「保八」
,中國政府開始希望其內需能夠撐起經濟成長,因此由「民富」
撐起內需,便成為中國對抗世界不景氣的主要武器。在中國政府提高基本工資致
人民平均所得提高後,結構性的變化將把「中國製造」的發展模式變為「中國消
費」。且由於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中國家庭收入速度加快,消費將發揮更重要
的作用。雷小山所著《廉價中國的終結》(The End of Cheap China)一書中便陳
述了一個假設:中國人不斷上升的收入有可能宣告美國人消費廉價商品時代的結
束。

綜上觀之,中國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已發展出自身的因應之道,乃以提
高內需來做為經濟成長的推進器。然而,為擴大內需的地方政府舉債問題如何解
決,人民貧富差距是否真能隨著基本工資提高縮小,以及人民資產縱使上升,卻
帶來的產業泡沫化現象,都是中國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10.3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與人民幣業務

中央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於 2012 年 8 月 31 日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


備忘錄》,未來兩岸貨幣可以直接交易,使兩岸金融交流邁向新的里程。建立兩
岸貨幣清算機制(以下簡稱清算機制)的理由,主要是近年兩岸貿易活動快速擴

~ 10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張,產生對貨幣匯兌的龐大需求;同時,新台幣與人民幣都不是國際準備貨幣,
進行貿易時必須透過第三種貨幣進行結算,徒增貿易成本與匯兌風險。清算機制
的建立,除回應上述理由外,亦將為兩岸金融業務開拓新的合作領域並衍生龐大
商機,台灣也有機會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過去人民幣業務僅能透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進行。清算機制建立
後,國內的外匯指定銀行(DBU)人民幣存、放及匯款業務將首先開辦;而各
類人民幣理財商品,如債券及基金,也將於存款達一定規模及回流機制建立後逐
步發展。預估開辦人民幣業務兩年內,人民幣存款可達銀行總存款 5%。除貿易
金融外,人民幣業務也將帶來企業金融、消費金融及財富管理的商機。另金管會
亦研擬放寬銀行登陸需符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經營業務的條
件,並考慮取消銀行赴大陸投資不得逾淨值 15%的上限。此舉將有助國內銀行到
大陸參股投資及設立據點。其他兩岸金融合作業務,如建立中文匯款平台,及金
融卡可於兩岸通用等,亦在規劃研擬當中。

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指在中國大陸之境外,經營人民幣相關業務且被普遍認可
的重要地區。香港自其金融當局於 2003 年和中國人行簽署備忘錄,從辦理人民
幣存匯業務開始,歷經 2007 年金融機構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核准,2009 年開
始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並於 2011 年擴大至全國等重要階段。2011 年
經香港進行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已近兩兆人民幣,而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已達
5000 多億元規模,成為大陸境外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由於中國已是全球第二
大經濟體,人民幣也開始朝國際化邁進,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相當有利可圖。目
前英國倫敦,澳洲雪梨以及新加坡,都表態爭取成為人民幣第二個離岸中心。相
較於倫敦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新加坡金融管理的自由及各種外匯產品的
齊全,現階段台灣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仍有許多不足。然兩岸貿易關係密切,
其背後衍生龐大的資金需求,若可善加利用,並量身打造具有特色的兩岸金融業
務,台灣亦有其競爭的優勢。

~ 11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拾壹、
拾壹、國際經濟情勢

11.1 歐債危機

歐債危機可視為是 2008 美國次貸風暴所造成的金融大海嘯的後遺症。歐美


主要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使得政府稅收減少;而另一方面,政府啟動如失業救濟
金的自動穩定因子和權衡性支出措施,如此一來造成各國財政赤字及債務水準飄
升。

歐債問題的另一個起因在於歐元區結構性問題。儘管歐元地區各國家的產業
結構、國家競爭力存在差距,但卻採用單一貨幣制度,且缺乏財政統合。各國無
法藉由降息提振經濟,或是採取貨幣貶值以刺激出口,更遑論大量印鈔以增加貨
幣供給。同時,《馬斯垂克條約》10禁止對個別財政困難的國家紓困,因此造成
歐債五國 PIIGS(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只能不斷追加預算、
擴大財政規模而讓歐債危機愈演愈烈。

11.1.1 對全球經濟影響

對於台灣來說,台灣經濟成長動力源自貿易出口。歐美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趨緩,將會壓縮台灣的出口量,從而拖累 GDP。

對於美國來說,美國一些最大的銀行貸給五個發生債務危機國家的金額達上
百億元,例如,美國商業銀行在五個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希臘、葡萄牙、愛爾
蘭、義大利、西班牙)擁有 167 億元的債權;摩根大通和花旗各有 140 億和 135
億元債權。摩根、富國銀行和高盛各擁有 30 億到 50 億元的債權。如果歐債危機
惡化,美國銀行勢必損失慘重。此外,歐洲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微軟、IBM、
HP、波音等公司都以歐洲為重要外銷市場,歐債危機將使美國外銷大減,使企
業營收及盈餘受損。

對於新興國家而言,目前新興經濟體正面臨通膨與資產泡沫壓力,政府不斷
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經濟成長已出現放緩的現象,而在歐洲經濟陷入低迷後,

10
《馬斯垂克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它為歐洲共同體建立政治聯盟及經濟與貨幣聯盟
確立目標與步驟。簽署國家包括原歐洲共同體 12 個國家的比利時、丹麥、原西德、希臘、西班
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英國,之後再陸續加入其餘 15 個國家。

~ 11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經濟體必然再度受到打擊。

在歐洲市場的部分,就曝險部位來看,德、法兩國投資銀行曝險部位最多,
牽連最大。

11.1.2 歐債難解之因
歐債難解之因

(1)過去救市方案

A. 外來資金紓困:2010 年四月時,希臘再度面臨新債發行失敗導致債務出
現缺口的危機,連帶影響到償債能力受到關注的 PIIGS 等國,直到風險指標不斷
攀升,公債市場可能出現違約崩盤的威脅。歐盟才被逼得在 2010 年 5 月 11 日達
成協議,承諾提供 7500 億歐元的臨時救援資金。

紓困資金的承諾金額龐大,目的就在於刻意要消除市場的空頭氣氛,不過實
際上這樣龐大的資金不可能立刻到位,未來情況仍存有疑慮。此外,這樣的緊急
救援只能幫助受困國家暫時度過重新融資的難關,卻無法解決這些國家債務不斷
攀升的問題,無法解決這些國家經濟陷入泥淖的困境,債務問題只是在攤牌邊緣
被擱置,卻繼續累積擴大。

B. 歐洲央行(ECB)購買成員國公債:協助債務困難國家籌資的另個管道,
是讓 ECB 出資購買歐元區成員國公債。這點受到德國前央行總裁韋伯公開反
對,因為這模糊了央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分際,鼓勵政府不負責任的行為,
製造通膨風險,將危及歐洲貨幣聯盟的基礎,帶來巨大的穩定性風險。不過在危
機當頭,ECB 還是宣布開始收購歐洲國家債券,且後續規模不斷擴大,以暫時
歐元區公債市場的基本運作,同時,這樣的行為則賠上了央行的獨立性與政策可
信度。此外,在提供救援時,ECB 與各國間往往針對紓困內容與要求紓困國之
財政狀況與減赤方案爭執不休,造成市場對歐債問題信心持續不足。

(2)基本面問題

A. 就業率偏低,工時短:歐洲公民或歐系企業的勞工,普遍享有良好的福
利制度,重視個人生活休閒與享樂,並未將太多時間花在工作上。歐洲 20~64 歲
勞動人口就業率僅 69%,遠低於其他國家;55~64 歲勞動人口就業率僅 46%,
遠低於美國及日本;整體平均工時亦較美國及日本少 10%,使歐元區經濟復甦
腳步緩慢。

B. 歐債問題國勞動成本漲幅大:歐元區國家的勞動成本漲幅不同,造成歐

~ 11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元區貿易不平衡問題。自 1997 至 2008 年,歐元區 16 國單位勞動成本指數年
均上漲 2.9%,然德國僅上漲 2.0%,若再比較 PIIGS 與歐元區,可發現除義大
利外,其餘國家漲幅皆超過歐元區平均值,其中以希臘漲幅 6.4%最大。

C. 社會福利支出龐大:歐元區國家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使歐元區政府長
期以來須支付龐大的社會福利金。加上人口老化正在加速,2013 至 2014 年,
歐洲工作人口將開始萎縮,超過 60 歲以上人口每年則增加 200 萬,工作人口
減少及退休人口增加,將造成歐洲福利體系更大的支出壓力。

D. 財政緊縮政策難使經濟成長:撙節措施相對於刺激經濟成長,會使經濟
衰退的國家走向更進一步的衰退之路。這又牽涉各國之間對這個觀點看法有所不
同,如德國認為撙節比刺激經濟更為重要,而西班牙與希臘卻認為刺激經濟才不
會邁向另一層次的衰退。各國之間觀點不易達成共識,也使改革成為漫漫長路。

11.1.3 歐洲央行救市計畫

(1)長期再融資計畫(LTRO)

長期再融資計畫(Longer-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 LTRO),旨在增加銀


行間流動性,維持歐洲銀行業金融穩定性。運作機制是歐洲央行進行公開拍賣,
由歐洲央行的對手方—歐洲銀行以符合要求的抵押品進行抵押貸款投標,利息為
1%。歐洲央行提供便宜資金給歐洲銀行,是希望歐洲銀行購買問題國家的債券,
以降低問題國的籌資成本,但這個計畫最大的問題是銀行以低成本進行再融資
後,不一定購買歐洲問題國家債券。因此,LTRO 計畫雖有助於歐洲銀行業緩解
流動性壓力、減少破產風險,但對主權債務危機的提振作用有限。

(2)完全貨幣交易(OMT)

歐洲央行兩次的 LTRO 對於歐債危機的改善效果不彰,2012 年 9 月,ECB


公 佈 最 新 購 買 歐 元 區 公 債 計 畫 — 「 完 全 貨 幣 交 易 」 ( 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 OMT)。這個計畫將由歐洲央行以「不限金額」直接購買歐元區困
難國家一到三年期的公債,主要是西班牙與義大利兩國,以降低其舉債成本,也
讓歐洲銀行得以把手中的「歐債」賣給 ECB,使風險降低,資產負債表得到改
善,放款的能力與意願就會提高,從而幫助經濟復甦。此外,歐洲央行此次更主
動放棄優先債主的地位,以吸引私人投資者去買歐債,但這讓歐債的風險更加集
中於歐洲央行之上。

有別於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QE)對市場釋出大量貨

~ 11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幣,歐洲央行在 OMT 計畫買進公債後所釋出的資金,將會透過其他措施全額回
收(沖銷),不會影響整體貨幣供給量,因此,較不易產生推行 QE 所面臨的貶
值與通膨問題。但 OMT 計畫啟動的條件是,受紓困國須先提出要求,並接受嚴
格的降低赤字及改革經濟等要求,ECB 才會購買兩國的公債。如果不履行條件,
ECB 有權停止購買。這樣的限制條件可避免當日希臘賴帳的事件重演,亦可令
歐債問題國積極重振經濟、解決核心財政問題。

(3)OMT 較 LTRO 有效,但仍非長久之計

耗資 1 兆歐元的 LTRO 並未解決歐債危機,雖然有紓緩歐洲銀行的流動性問


題,但對於歐債問題國家仍無法起作用,因為多數的歐洲銀行皆不願將資金投入
購買問題國的債券。OMT 則是由 ECB 承擔起購買問題國公債的責任,並提出無
上限金額的說法,讓市場看到 ECB 的決心,也透過 OMT 啟動的前提條件,使
問題國家確實進行減赤與經濟改革,以避免長久存在歐元區的道德問題—問題國
家拖延債務問題,相信其他的歐洲經濟強國終究會出手援救。

雖然 OMT 較 LTRO 有效,但二者都只能暫時影響金融市場,並無法改變歐


元區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如:不分國力強弱,都共用同一個貨幣,所造成強者
越強,弱者越弱的問題。要徹底解決歐債危機,終究必須回歸改革結構、提升競
爭力等根本方法著手,才能真正讓市場恢復信心。而改善歐元區結構性的問題的
確需要時間,歐洲央行提出 OMT 計畫,讓問題國家有徹底改革的機會與緩衝時
間,但方案依然取決於受紓困國是否提出申請且符合計畫限制的條件。

11.1.4 無限量購債計畫對歐債危機的影響

歐洲央行所提出的「無限量沖銷式購債計劃」主要為在次級市場無限量購買
成員國的 1-3 年期國債,以壓低成員國的融資成本,此計劃不設定殖利率目標,
但歐洲央行將評估一系列的指標,隨時關注市場波動性。此外歐洲央行將放棄所
購成員國國債的優先債權人地位,並將放寬該行對貸款抵押品的要求。

此一計畫預料會壓低短期國債收益率曲線,降低債務成本,起到短期內穩定
市場的積極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會引發三大新風險:

(1)加深德國與歐元區國家的分歧

德國與歐洲央行對於歐債的解決方案多有分歧,儘管為了安撫德國的不滿,
歐洲央行表示所有購債行動將透過吸收銀行相同規模的存款來進行「沖銷」以避
免通膨。但歐洲央行與德國央行的矛盾實際上凸顯的是歐洲貨幣政策主導權之

~ 11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爭,未來在解決歐債危機上利益與成本的分攤將變得更加困難。

(2)歐洲央行承擔大量壞帳風險

為了解決歐債,私人資產負債表債務和國家資產負債表債務轉嫁至歐洲央行
資產負債表中,有惡化歐洲央行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風險。經過兩輪 LTRO 後,歐
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總規模已經急劇擴張到 3.2 兆歐元,甚至超過 FED 的規模。
大量的壞帳風險會沉澱於央行資產負債表中,使風險過度集中,難以分散。

(3)產生道德風險

未來可以預期的是,一旦出現像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債券殖利率大幅上升的
情況,歐洲央行就可能進入次級市場購買債券,這會大大削減重債國實施改革的
意願和動力。為此,ECB 要求 OMT 計畫的受紓困國必須先提出符合規定的經濟
改革方案,ECB 才會進行無限量購債。

11.2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是一種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


市場操作以提高貨幣供應,創造出指定金額的貨幣,也被簡化形容為間接增印鈔
票。其操作指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購入證券等,使銀行在央行開設
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11.2.1 量化寬鬆簡介
量化寬鬆簡介

「量化寬鬆」中的「量化」將創造指定金額的貨幣,而「寬鬆」則指減低銀
行的資金壓力。中央銀行利用印鈔方式在公開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借錢給接受存
款機構、從銀行購買資產等。這些都會引起政府債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銀行同業隔
夜利率的降低,銀行從而坐擁大量只能賺取極低利息的資產,央行期望銀行會因
此較願意提供貸款以賺取回報,以紓緩市場的資金壓力。

傳統上,主要國家的央行係藉由調降短期利率來激勵經濟,以美國而言,Fed
的寬鬆性貨幣政策主要是藉由調降聯邦資金利率(隔夜拆款利率),來促使中長
期利率下跌,據以提高民間支出,達到提振總需求的目標。但全球金融危機期間,
當主要國家央行已不斷調降短期利率至接近零利率底限(zero interest rate bound)
時,因為名目利率不可能為負,因此已無法再進一步調降。所以在傳統的利率管
道受阻的情況下,主要國家的央行須借助於非傳統性工具,也就是量化寬鬆,來
直接影響中長期利率(及實質利率)並傳遞貨幣政策效果。

~ 11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因經濟與市場狀況並非受單一因素影響,也因此量化寬鬆的實質成效難以界
定並數量化,只能以估計、預測來衡量政策成效。量化寬鬆的政策效果略述如下:
a. Fed 估計 QE1 約使長期公債殖利率下降約 0.5 個百分點。
b. Bernanke 指出,QE1 有效降低美國長期利率,協助終止經濟失控下滑
的局勢,促使美國經濟在 2009 年中重回成長正軌。
c.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 William Dudley 表示,QE2 所提供的激勵效果,
約等同調降聯邦資金利率 0.75 個百分點。

11.2.2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推行原因與方式

自 2008 年至 2011 年美國聯準會推出兩輪量化寬鬆(QE),2008 年 12 月到


2010 年 3 月為第一輪 QE;第二輪 QE 期間則為 2010 年 11 月到 2011 年 6 月。並
於 2012 年 9 月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下表為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堆出原因以
及實際執行方式:

表 十七 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比較表
推行原因 推行方式 推行規模 推行期限
QE1 解決次貸風 購買房 地產 2008/11 宣 布 購 買 5000 億 美 16 個 月
暴以來的金 機構抵 押貸 元 MBS 及 1000 億 美 元 機 構
11
融危機、挽 款支持證券 債券。
救面臨倒閉 ( MBS)、 債 2009/3 因 金 融 體 系 持 續 惡 化
的銀行。 券。 提 高 購 買 規 模 , 總 計 達 1.75
購買長 期國 兆美元。
債。
QE2 經濟持續低 購 買 長 期 國 以 每 月 750 億 美 元 速 度 , 買 8 個月
迷,失業率沒 債 入 6,000 億 美 元 的 長 債 。
有改善,再加 將 QE1 投 入 後 到 期 的 本 金 再
上歐債危機 投 入 買 債 , 每 月 約 350 億 美
開始顯露。 金。
QE3 就 業 市 場 前 購 買 房 地 產 每 個 月 購 買 400 億 美 元 不 設 上
景 仍 未 大 幅 機 構 抵 押 貸 MBS,搭 配 每 個 月 約 450 億 限,直到就
改善,且經濟 款 支 持 證 券 。 至 2012 年 底 的 OT。 業市場明

11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是指金融機
構(主要是商業銀行 )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動性較差但具有未來現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貸款匯聚
重組為抵押貸款群組。 由證券化機構以現金方式購入,經過擔保或信用增級後以證券的形式出
售給投資者的融資過程。這一過程將原先不易被出售給投資者的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性
現金流入的資產 ,轉換成可以在市場上流動的證券。

~ 11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展望仍有重 同 時 進 行 扭 承 諾 把 超 低 息( 0-0.25%)延 顯改善為
12
大下降風險。 轉 操 作 後 至 2015 年 中 。 止。
( OT) 。

11.2.3 量化寬鬆對市場的影響

(1)量化寬鬆對於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

美國實施量化寬鬆大舉購入公債或房屋抵押債券,藉以向市場釋放出大量的
資金,進一步壓低市場本已趨近於零的利率,期望藉此刺激民間的消費力,以及
改善通貨緊縮的疑慮。

若由實際數據來看,可以發現實施 QE1 後製造業的復甦情況比較明顯,ISM


製造業指數從 2008 年 12 月的 32.9 上升到 2010 年 4 月的 60.4,而美國 CPI 年增
率則在 2009 年 7 月達到-2.0%後,一路上升到 2009 年 12 月的 2.8%。但失業率
變化的情況就相當不理想,從 2008 年 11 月實施量化寬鬆的 6.8%一路上升到 2010
年 3 月的 9.7%(最高值為 2009 年 10 月的 10.1%)
,期間非農就業人數減少了 556
萬人。

實施 QE2 時,由於時間和規模上都比 QE1 來的小,可以發現對於各項指標


的影響也都比較小,ISM 製造業指數從 2010 年 9 月的 55.3 上升到 2011 年 2 月
的 61.4;CPI 年增率從 2010 年 11 月的 1.1%上升到 2011 年 9 月的 3.9%。而失業
率的改善情況同樣不理想,只從 2010 年 11 月的 9.8%略降至 2011 年 3 月的 8.8%
(詳細數據請見下圖),期間非農就業人數增加了 121 萬人。

12
OT(operation twist)扭轉操作。扭曲操作即聯儲賣出較短期限國債,買入較長期限國債,
從而延長所持國債資產的整體期限,這一操作將壓低長期國債收益率。

~ 11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圖 八 美國 ISM 製造業指數和失業率變化

資料來源:鉅亨網

圖 九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變化

資料來源:鉅亨網

(2)量化寬鬆對股、匯市的影響

對美國 Fed 而言,以量化寬鬆方式釋放出資金,是希望能刺激消費及投資,


但實證上發現很大部分資金其實移往海外或其他市場去尋找報酬率相對較高的
標的。結果在 QE1 期間,道瓊指數大約上漲了 23%,而美元指數下跌了 6.3%,
台灣加權指數的報酬率則高達約 77%;QE2 期間,道瓊指數大約上漲 11%,美
元指數下跌 3.8%,台股漲幅縮小到僅 4.4%。

(3)量化寬鬆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雖然前兩次量化寬鬆的實施主要是透過大量購買 MBS 和政府債券,進一步


向市場釋放資金,直覺上來說債券價格應被進一步推升,也就是殖利率將下滑。

~ 11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不過若仔細回頭檢視,會發現量化寬鬆的實施,雖然的確造成美國長期國債殖利
率形成下降的長期趨勢,但短期來說,兩次量化寬鬆的初期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
都是上升,然後才又下降,這很可能是債券價格受到市場風險偏好影響大於實際
量化寬鬆操作的結果。

(4)量化寬鬆對原物料商品市場的影響

對於原物料市場來說,由於國際上許多軟性(例如:黃豆、小麥、玉米)及
硬性商品(包括:石油、金、銀、銅)大多採用美元做為計價單位,因此,一旦
因量化寬鬆造成美元貶值,這些以美元為計價的原物料商品相對來說就變貴了,
而市場對於原物料將變貴的預期將進一步推升其價格。實際上也驗證了這個現
象。QE1 期間,布蘭特原油現貨價格漲了 67%、黃金期貨上漲 45%、白銀期貨
上漲 82%、銅期貨上漲 105%;而 QE2 期間,布蘭特原油現貨漲了 37%、黃金期
貨漲了 17%、白銀期貨漲了 42%、銅期貨上漲 16%。由以上可看出第二次量化
寬鬆造就的熱錢然持續注入商品市場,但由於金額與時間均較第一次減少,商品
的漲幅也就跟著減少了。以下用股、匯、債以及黃金的實際線圖說明上述的結果。

圖 十 美國股、匯、債以及黃金市場受量化寬鬆的影響情況

資料來源:http://blog.cnyes.com/My/jasanliu540710/article950218

~ 11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5)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埋下全球通膨隱憂

由於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價均以美元為基準,美聯儲
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美元未來大幅貶值,從而引發新一輪資源價格上
漲,埋下全球通膨的隱憂。其他經濟體為了阻止本國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衝擊
本國出口行業,進一步惡化本國經濟,而競相仿效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進一
步加劇了他國未來通膨的壓力。

(6)QE3 對股、匯、債市以及商品市場的可能影響

由前兩次的經驗可以發現,量化寬鬆政策將對股市和商品市形成支撐、為美
金帶來貶值的壓力,而對美債的影響可能還小於當時的市場風險偏好。不過因為
執行規模和時間的不同,帶來的影響程度也就不同。這次 QE3 單次的執行規模
遠小於 QE1 和 QE2,再加上市場已有一定預期,對各市場影響程度可能也遠小
於 QE1 和 QE2,但最大的變數在於這次執行的時間沒設上限,因此到底會對各
市場產程多大的影響,值得繼續密切注意。

11.2.4 日本推出量化寬鬆政策

2012 年 9 月中旬美國聯準會於推出 QE3 政策,加上歐洲市場也推出無限量


購債計畫,造成日圓居高不下。日本央行於 2012 年 9 月 19 日宣布加碼量化寬鬆
10 兆日圓(約 1266 億美元),將 2009 年以來 70 兆日圓(約 1.0114 萬億美元)
的規模擴大至 80 兆日圓(約 1.1380 兆美元)
,並取消債券收購價格限制,以「無
限價」QE,對抗美國無限量、無限期 QE,以及歐洲無限量購債計畫造成日圓升
值所帶的影響。

面對日本即將推出的量化寬鬆政策,日銀總裁白川方明表示日本加碼量化寬
鬆政策主要原因在於,各項經濟數據指標都顯示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由
於海外經濟增速放緩,日本經濟復甦出現暫停,此將日本經濟的景氣現狀從「緩
慢改善」下調為「改善勢頭停滯」
。日本第二季 GDP 增速只有初估值的一半,主
要受到出口與消費成長雙雙放緩影響;7 月貿易收支再次出現逆差,創下 1979
年以來 7 月最大逆差額。為避免經濟陷入萎縮風險、緩解國內通縮狀況並遏制日
圓匯率持續升值,故推出新一輪資產購買計畫。此外,中日之間的釣魚台主權問
題造成致中日關係緊張,日銀業對此表示關注此紛爭對日本經濟的影響。白川方

~ 120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明強調有必要寬鬆貨幣,以確保日本經濟能持續成長。

日銀表示即將維持基準利率 0~0.1%不變,並擴大資產收購計劃、也就是 QE
規模,由 70 兆日圓(約 8860 億美元)擴增至 80 兆日圓,長、短期公債收購額
度各增加 5 兆日圓(約 633 億美元)。日銀並將資產收購計劃的實施期限,從明
年 6 月延長半年至明年 12 月,以壓低長期利率,為 5 個月來首度加碼寬鬆。此
外,為了提高 QE 執行效率,日銀此次採取「無限價」策略,取消原本債券收購
時,競標利率不得低於 0.1%限制,以刺激賣家出售意願。

11.3 LIBOR 操縱事件


操縱事件

11.3.1 緣起

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利率為 18 家主要銀行每天向英國


銀行家協會(BBA)提交借貸利率估值,其中包含 10 種幣別與 15 種不同的天期。
利率回報值去除最高的 4 個估值和最低的 4 個估值,通過計算剩下 10 個估值的
平均值,得到每日 LIBOR。也因 LIBOR 利率為全世界最被使用作為資金成本的
依據、與浮動利率連動的標的,影響之經濟規模甚鉅,因此在制定流程不夠完善
的情況下,有遭受操控以獲取不當高額利益的誘因與可能性。

此次 LIBOR 利率操控案被批露出巴克萊銀行透過操控 LIBOR 來幫助外匯交


易者獲利。另外從 2007 年起,為了挽救信貸緊縮的市場,巴克萊調降提交的利
率資料,幫助銀行同業降低拆息利率。有證據顯示英格蘭銀行(英國的央行)默
許這樣的行為,因為當時英國政府迫切想要支持市場對銀行的信心與保持信貸的
流動性,「調降利率」受到各自國家監管單位的默許。

11.3.2 影響

此次事件無論對金融界或國家社會的影響均甚鉅:

(1)市場長期以來的訊息錯誤

操控定價,導致長期市場訊息的錯誤,無論是大眾投資者、甚或其他專業金
融業,對於市場上的資金成本來判斷市場的寬鬆程度、流動性等等均會造成錯誤
的評估。

(2)所有相關利率的商品定價問題

所有利率相關商品的定價錯誤,如大量交換和期貨合約、大宗商品、個人消

~ 121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費貸款、房屋抵押貸款以及其他相關的衍生性商品。據英銀行業公會(BBA)統
計,有名義價值 350 萬億美元的互換合約以及 10 萬億美元的貸款是與 LIBOR 直
接掛鉤的。

(3)市場對其他國家利率訂價公平性的疑慮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金融監管當局已開始針對 SIBOR(新加坡銀行間同業拆
借利率)和 HIBOR(香港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制定過程進行深入檢查。這
些不同地區常用的重要利率之決策方式也受累遭到外界重大的質疑。

(4)投資人對銀行產業與金融商品的信心動搖

金融產業應注重風險,為民眾把關,此次醜聞案更加打擊對於金融產業的信
心。此外,LIBOR 對央行的政策有明顯影響。許多央行的政策目標是盯住
LIBOR,如果 LIBOR 被某些銀行人為操縱,也會造成民眾對於政策的懷疑與不
信任。

(5)訴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可能有成千上萬投資人手上仍有以錯誤 LIBOR 設定利率的合約,而他們會


稱這些合約無效,並提出告訴。若銀行從與傳統貸款利息對作的衍生商品中獲得
的利潤愈高,形成集體訴訟的可能性就愈大,增加許多社會成本。

11.3.3 改革

英國金融管理局(FSA)聲明不會廢除這項基準利率制度,在希望重拾國際
金融市場對 LIBOR 的信心之下,公布了 LIBOR 的改革方案:
a. FSA 將負責監管利率制定的過程,未來銀行在提報利率預測數時必須向
主管機關說明理由,各銀行負責提交利率預測的經手人選也需獲得 FSA
的同意。
b. 擴大提報利率預測的銀行家數,以降低個別銀行對整體 LIBOR 的影響。
c. 將取消 5 種貨幣(澳幣、加拿大元、紐幣、丹麥克朗與瑞典克朗)共
130 種參考利率,總參考利率將濃縮為投資人與貸款人最常用到的 20
個。
d. 將操縱 LIBOR 列為由 FSA 起訴的犯罪行為。

此次操控案使 LIBOR 的制定流程改善勢在必行,除了希冀能得到最合理正


確的利率,也希望全世界的投資人與企業等能重拾對金融業的信心。

~ 122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拾貳、
拾貳、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國內官方組織:
國內官方組織:
1. 行政院經建會,http://www.cepd.gov.tw/。
2. 金管會,http://www.tbfa.org.tw/news/091019.pdf。
3. 中央銀行,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4%B8%AD%E5%A4%AE%E9%93%B6%E
8%A1%8C。
4. 台灣央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
9C%8B%E4%B8%AD%E5%A4%AE%E9%8A%80%E8%A1%8C。

國外官方組織:
國外官方組織:
5. 世界銀行,http://www.worldbank.org。
6. 國際貨幣基金,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7. OECD 官方網站,http://www.oecd.org/。
8. APEC 官方網站,http://www.apec.org/。
9. WTO 官方網站,http://www.wto.org/。
10. 美國 FED,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C%8B%E8%81%AF%E9%8
2%A6%E5%84%B2%E5%82%99%E5%B1%80。
11. 歐盟 ECB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90%E7%9B%9F%E5%A4%AE%E8%
A1%8C。
12. 中國人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4%BA%BA%E6
%B0%91%E9%93%B6%E8%A1%8C。

百科資料、
百科資料、財金網站:
財金網站:
13. 臺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2.php?option=com_content&do_pdf=1&id=1113。
14. 臺灣商會聯合資訊網,
http://www.tcoc.org.tw/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18079。
15. 中華百科全書-景氣指標,

~ 123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08。
16. 百度百科-利率平價理論,http://baike.baidu.com/view/973878.htm。
17. 百度百科-貨幣匯率,http://baike.baidu.com/view/2116047.htm。
18.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htm。
19.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20. 維基百科-八大工業國組織,http://ppt.cc/izfV。
21. 維基百科-世界貿易組織,http://ppt.cc/d_lt。
22. 維基百科-宅經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5%E7%B6%93%E6%BF%9F。
23. 維基百科-Low-Carbon Economy,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w-carbon_economy。
24. 維基百科-Knowledge Ecconomy,,
http://en.wikipedia.org/wiki/Knowledge_economy。
25. 維基百科-Muhammad Yunus(尤努斯),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hammad_Yunus。
26. 互動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WTO。
27. 钜亨網,http://www.cnyes.com/。
28. 經濟日報,http://edn.udn.com/。
29. 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
30. DIGITIMES 中文網,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cat=10&id=00001
27211_LI93V8F80X9YY52R80HFH&ct=2#ixzz285bxe0oB。
31. MBA 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
32. MoneyDJ 理財網-國際收支帳,
http://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1cc2a2e1-7cf9-462
2-ba09-87bc3f4c82f8。
33. MoneyDJ 財經教室,
http://blog.xuite.net/ke.ha7081/20080317/16407078-7%E3%80%8134%E3%80
%8135%E8%99%9F%E5%85%AC%E5%A0%B1。
34. 360°財經-貿易逆差,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cat=50&id=00000
48280_B5M7Z53IQE7RCCB13FB3S&ct=2。

~ 124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期刊、
期刊、書籍:
書籍:
35. 黃志典,大麥克指數與購買力平價理論。
36. 曹建海,《1989 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始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
所。
37. 李榮謙、高超洋、黃麗倫、楊淑雯,《日本失落十年的經驗與啟示》,中央
銀行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0 年 6 月。
整理者孫秀蕙,《一個小員工如何讓霸菱銀行一夕倒閉》,商業周刊-華頓
商學院指定教科書摘錄系列一,第 877 期,2004 年 9 月。
38. 劉書蘭,消費者採用行動商務之行為研究─以行動銀行為例。
39. 孫家邦,銀行業之電子商務營運管理研究。
40. 許振明,臺灣金融發展歷程。
41. 公司治理 : 全面性觀點(CORPORATE GOVERNANCE),2011 / 12 / 19,
COLLEY,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其他:
其他:
42. 購買力平價說,經建會,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215。
43. 輕鬆搞懂 MOU、ECFA,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feature/detail.php?id=161、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feature/detail.php?id=162。
44. 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40-8026.html。
45. 如何計算通貨膨脹率,http://www.ib.ntu.edu.tw/jdhwang/。
46. 綠角財經筆記:雙赤字,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2007/10/twin-deficits-current-accou
nt-deficit.html。
47. 清華大學思想沙龍,
http://nthuthinkers.blogspot.tw/2007/10/imf-world-bank.html。
48. 回顧李森事件,http://article.denniswave.com/7625。
49. 李森弄垮霸菱銀行,http://vbb.twftp.org/showthread.php?t=2394。
50. 霸菱銀行倒閉事件,http://blog.yam.com/yakumo2k/article/10765657。
51. 債券天王葛洛斯 敢嗆聲更勇於認錯,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0113。
52. 從賭徒到不敗天王,http://blog.udn.com/kurich/4590816。
53. 單小懿,葛洛斯從賭桌悟出受用的投資心法,
http://tw.myblog.yahoo.com/jw!sgZx0LKBSE9Og9JB3r5MJdMPnfjG/article?mi

~ 125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d=10110&prev=10111&next=10109。
54. 加入 WTO 後臺灣金融業的發展,http://www.npf.org.tw/post/2/1494。
55. 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 WTO 中心),
http://taiwan.wtocenter.org.tw/issue/issueWGTCP_intro.asp?id=23。
56. 金融自由化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和中國金融開放,
http://61.235.62.23283/yl.0437.gov.cn/xiaoshuo/readbook.asp?bu_id=4282&bl_i
d=1054。
57. 林詠智,電子商務&行動商務,
http://www1.chihlee.edu.tw/teachers/lawce/ec2009-2.1.ppt。
58. 周大慶,巴賽爾協定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臺灣綜合研究院,
http://www.tri.org.tw/trinews/doc/991101_1.pdf。
59. 巴賽爾協定帶來的金融新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3/8194。
60. 張永河,臺灣財經展望研討會 。
61. 政大機構典藏,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847/8/98102308.pdf。
62. KPMG 臺灣所,http://www.kpmg.com.tw/IFRS/Attachs/IFRS%20DM.pdf。
63. PIMCO 基金規模冠全球,
http://e6705003.pixnet.net/blog/post/30258545-pimco%e5%9f%ba%e9%87%91
-%e8%a6%8f%e6%a8%a1%e5%86%a0%e5%85%a8%e7%90%83。
64. 日盛投信,http://www.jsfund.com.tw/。
65. 郭時維,華銀金融交易部,
http://campaign.hncb.com.tw/intranet/monthly/mon039/03902.pdf。
66. 央行態度為決定匯價水準重要因素 (http:
//www.stocktv.com.tw/cgi-bin/read.cgi?class=02msg&id=892&subject=%20%2
0%20%20%A5%A1%A6%E6%BAA%AB%D7%AC%B0%A8M%A9w%B6%
D7%BB%F9%A4%F4%B7%C7%AD%AB%ADn%A6%5D%AF%C0)
67. 央行可能放手讓台幣貶值 (http:
//boylondon.pixnet.net/blog/post/46804108-%E5%A4%AE%E8%A1%8C%E5%
8F%AF%E8%83%BD%E6%94%BE%E6%89%8B%E8%AE%93%E5%8F%B0
%E5%B9%A3%E8%B2%B6%E5%80%BC)
68. 新台幣升值的省思 (http:
//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C-094-104.htm)

~ 126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69. 信義房價指數(http://www.sinyi.com.tw/news/article.php/582)
70. 國泰房地產指數(http://www.cathay-red.com.tw/housing.htm)
71. 白話文解讀國泰房地產指數季報(http:
//www.bituzi.com/2012/04/blog-post_28.html)
72. 內建部營建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http:
//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
14908&Itemid=54)
73. 近期各國房價、所得、與生活水平概況
(myronutforskern.blogspot.tw/2010/12/house-price-to-income-ratio.html)
74. 亞洲五大城市,房價競爭力比一比(http:
//o.housefun.com.tw/news/article/87184586.html)
75. 房價是否偏高?誰的房價?誰買不起房子?
76. 美國追討富人稅 台灣 60 萬人成肥羊,天下雜誌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4-122-14429)
77. 台灣 富人的低稅天堂,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503)
78.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http://zh.wikipedia.org/wiki/APEC)
79.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intro.aspx)
80. 杜哈回合貿易談判
(http://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ed5d1c37-0916-42
10-94b4-210d7f6cd89d)
81. ECFA (http://www.ecfa.org.tw/index.aspx)
82. 大陸經濟與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的問題與挑戰
(http://www.npf.org.tw/post/2/9813)
83. 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100-11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84. 貨幣戰爭(11)-歐債問題的出路(http://jbwu.pixnet.net/blog/post/47601703)
85. 李綱信,歐洲主權債信危機之分析,2011,經濟研究,第 11 卷,頁
231-258。
86. 任中原,歐洲央行 將不限金額買西、義公債,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347172.shtml)
87. ECB 新一波的救市計畫(OMT)及其影響,施羅德投資
(http://www.schroders.com.tw/Tw_Sch_NewsDetails.aspx?tempfile=Tw_Sch_fu

~ 127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nd_update&id=67c83ba94e57415187e73c746dd5751b&pid=bd8851180de24b29
9545713fc59faf7a)
88. Money DJ (http://www.moneydj.com/ )
89. DIGITIMES (http:
//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296744_QP38EO9H37M
NS757CKHTH#ixzz27DFEJjMK)
90. 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 (http://sololee.brinkster.net/speech/QE.pdf)
91. 全球金融危機:經驗、啟示與改革(http:
//sololee.brinkster.net/teach/NewCh17.pdf)
92. 迎接後 QE3 時代(http://blog.cnyes.com/My/caizischool.com/article956046)
93. 美聯儲祭出 QE3 匯市能否迎來新紀元(http:
//www.takungpao.com.hk/finance/content/2012-09/14/content_1100882.htm)
94. 量化寬鬆政策下,有助提振日股表現,摩根資產管理(http:
//twnews.cnyes.com/RSH/dsprsh.asp?fi=%5CResearch%5C20120921%5C0921-
999979-P1.HTM)
95. The Butterfly Effect, Complexity & The $650 Trillion LIBOR Manipulation?
(http://www.mi2g.com/cgi/mi2g/frameset.php?pageid=http%3A//www.mi2g.co
m/cgi/mi2g/press/050712php)
96. 倫敦銀行同業隔夜拆款利率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cat=50&id=0000
109728_6MD6RV8S32ITQE77V8312&ct=2#ixzz22N2vXVij)
97. 巴克萊醜聞與 Libor 定價機制改革
(http://bank.hexun.com/2012-07-13/143522807.html)
98. LIBOR 操控醜聞背後:美英爭奪全球金融定價權
(http://bank.hexun.com/2012-07-25/143942827.html)
99. The LIBOR affair, The Economist, July 09, 2012
(http://english.cw.com.tw/article.do?action=show&id=13676)
100. Libor 醜聞案下一個受害者:保險業 D&O 責任險有得賠了,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725/KFLLOQ32589SJ.shtml)
101. Libor 醜聞腐蝕金融市場 風暴規模不明 損失尚難估計,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712/KFLIWLVDJIPD7.shtml)
102. 英國發難 Libor 9 月定生死,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37284.shtml)

~ 128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103. 鄂爾多斯「羊煤土氣」 GDP 冠大陸,世界新聞網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Anews/13973694/article)
104. 房價暴跌 鄂爾多斯宛如鬼城,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8/today-e24.htm )
105. 投資策略需迎合為中國製造的新模式,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921/7906003.html)
106. 中國擴大內需政策評析,工會總會服務網
(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agazine9801-4
66-3)
107. 台商如何搶食 七大新興產業,遠見雜誌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7074.html)
108. 陸國務院 堅持擴大內需,中國時報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
21,50103936+122012060100106,00.html)
109. 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aiwan Economic Journal)

~ 129 ~

內部訓練教材 請勿對外發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