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六年级:古诗

单元(一):
《竹石》 作者:郑燮(xiE)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


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 咬: 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 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 立根: 扎根,生根
5. 原: 本来,原本
6. 破岩: 破裂的岩石
7. 磨: 折磨,挫折
8. 击: 打击
9. 坚劲: 坚韧、刚劲
10. 任: 任凭
11. 尔: 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
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
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
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
六年级:古诗

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
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
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
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
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单元(四):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2. 乃:就
3.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 俱:全,都
8.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 独:独自,只有
10. 晓:清晨
11.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12. 花重(zhR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3.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六年级:古诗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 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万物生长,植物萌芽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
下,没有一点声音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明亮
着。天亮后,早晨起来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句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节的来临,当春天万物萌生之际便应时而发生。“好”字统摄全篇。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当
万物需要滋润时,它便来了,故谓“知时节”,也自然是“好雨”。诗人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将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
情形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柔情地滋润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这两句用拟人化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
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雨好、人喜写得含蓄而又生动。诗句不用“洒”或“落”,而用“潜”字,十分恰切形象,准确传递了那种不
知不觉的情境。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评价说:“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
切。”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看那四方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闪烁着一点光明。诗人又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前一句以
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意。
同时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野径”,乡间小路,这里泛指四方
郊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等到天亮后,去看那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丛,经雨而湿重的鲜花定会开满锦官城。这一联由雨夜想象天晴,花儿饱含雨水的感
觉,如在目前,花枝经受不起花朵份量的情状,也呈现出来。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
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红湿”,雨后的花丛,红润一片。“花重”,花朵经雨而湿重,一
说色泽浓艳。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锦官城”。即成都。

单元(九):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六年级:古诗

2.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 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
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
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 但:只是
5. 悲:悲伤
6.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 同:统一
8.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 北定:将北方平定
10.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 无忘:不要忘记
13.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
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
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 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
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
“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
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
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
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
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
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
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
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
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单元(十一):
六年级: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 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
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 将晓:天将要亮
3.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4.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5.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6. 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7. 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8.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9.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0. 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
的泛称
11. 南望:远眺南方
12.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
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
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
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
六年级:古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
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
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
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
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
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
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
见。

单元(十三):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 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 九曲:形容河道弯弯曲曲
3. 万里沙:指长长的黄河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4.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5. 簸:颠簸摇荡
6. 天涯:天边
7.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天河)
8.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
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9. 牵牛织女:星名。指牵牛星、织女星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六年级:古诗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
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
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
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这首诗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写了黄河奔流时的磅礴气势。

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诗人仿佛将流经万里的九曲黄河一眼看尽,黄河从遥远的天际汹涌奔
流过来,带着万里的泥沙,颠簸着,呼啸着,给人感觉好像眼睛里面都是黄河的身影。

后两句诗人发挥想象,黄河一直向前奔流,带着狂风巨浪,一直到达银河,去与天上的牛郎
织女相会。

全诗想象奇特,构思新颖,使我们感受到了黄河非凡的气势。与此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
要像黄河奔流一样,拥有不摄艰难险阻、永远奋斗追求的精神。

单元(十七):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
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 离离:繁盛的样子
六年级:古诗

3. 原:原野
4. 荣:繁盛
5.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6.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7.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8.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
9.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10.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11. 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12. 萋萋:草盛的样子

译文:
原野之上,碧草丰茂。一年一度,枯后又青。野火遍燃,无法烧尽。春风吹来,再现生机。
远方的野草蔓延到古老的小道,翠绿的颜色连接着荒凉的城池。此地告别,目送着朋友远去,路
边野草,也饱含着依依不舍的深情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
字,作法与咏物 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
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
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
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
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六年级:古诗

单元(二十一):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题:写
2.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 邸(dǐ):官府,官邸(dǐ),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4. 休:暂停、停止、罢休
5.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
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 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7.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8. 直:简直
9. 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翻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
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
暖风熏得游人如痴如醉,
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
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
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 。
公元 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
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
六年级:古诗

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
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
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
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
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
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
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
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
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
一首代表作
单元(二十三):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
没有停止过战争
3. 但使:只要
4.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
勇善战的将领
5. 胡马:胡人(古时指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马,此处借指数军
6.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1]屏障

译文:
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
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六年级:古诗

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
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

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
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
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
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
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
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
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
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
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
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
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
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
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单元(二十五):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 2 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3。
粉骨碎身浑 4 不怕,
要留清白 5 在人间。
注释:
1.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凿:开凿。
六年级:古诗

3.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 浑:全
5.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1-2]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
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1]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
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
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
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
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
“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1]

艺术手法: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
把石灰人格化。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
情相吻合。[4] 全诗语言简谱。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
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5]
六年级:古诗

单元(二十八):
《送元二使西安》 【唐】王维

渭城②朝雨浥③轻尘④,
客舍⑤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⑥一杯酒,
西出阳关⑦无故人⑧。
注释:
1. 元二:作者的朋友元常;使:到某地出使;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
府的 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2. 渭(wèi)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卫浴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
区,山西咸阳县东,现今西安市西北。
3. 朝(zhā o)雨:清晨的雨;浥(yì):湿润。
4. 轻尘:浮尘。
5. 客舍:旅店,这里指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6. 更尽:再喝一杯。更:再;尽:同“进”。
7.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
口。
8. 故人:老朋友、旧友。

译文:
清晨的雨水湿润了渭城的灰尘,
请转绿瓦的客栈和周围郁郁葱葱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和明朗。
请您再喝一杯酒吧,
往西走,除了出了阳关就没有相识的人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柳”字与“留”字谐音,
表达出了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诗人劝朋友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
阳关,就再不会有熟悉的朋友来陪伴了,更何况这次离开,是要去比阳关还遥远的安西呢?这两
句,表面上是劝酒,实际上是忠心的祝愿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这首诗成功地
描写了送别之情,感情真挚,后来被谱上曲子,成为人们经常歌唱的送别曲,曲名叫《阳关三叠》。

古人送别流行“折柳”
六年级:古诗

古人分别时会送一件纪念品给朋友,表达自己的思念与不舍,这个“纪念品”就是一支柳条。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
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在唐朝时,国都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
人多到此地分别,折柳枝赠别亲友,既表达了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也祝福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
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一样随处可活。所以在众多描写送别的诗句中,经常会出现“柳”或“折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