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記者林怡妙報導】在華語教學領域中,有許多種教學方式,同時每年也都有許多的研究生對

各領域進行研究,而目前就讀華研所的劉怡華,四月一日也在越南發表她的小論文「應用合作

學習教學活動於越南華語課堂之初探」。

劉怡華表示,會選擇研究「合作學習」這個教學方式,一開始其實是想以研究「全語言」

為主,但由於這方面的論文已經有許多學姊研究過了。之後因為對越南的大班課堂很感興趣,

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想試著用小組的方式去實驗,但是他也發現,在台灣的大學裡,小組上

課常常會把工作都加諸在某一人身上,其他人只要坐享成果。後來在圖書館翻閱資料,發現

「合作學習」就是他想做的東西,而且「合作學習」在華語領域上的研究甚少,所以讓他想可

以嘗試看看。

其中「合作學習」與一般小組模式學習的不同在於,正式合作教學前,教師會先對學生進

行測驗,將不同程度的學生平均分配到各組,並且每個小組都有固定的分工,教師會給予每一

個小組每人一份學習單,學習單中包含小組共同完成的活動以及個人完成活動,課程結束後,

教師將以小組活動學習單為獎勵依據,達到整個小組的合作學習。

相較於普遍大學所使用的小組學習,通常都是要求學生自成一組,找到自己組別所要報告

的主題進行資料蒐集及報告,在做報告的過程中,老師不會知道是誰做的多誰作的少,也不會

強制規定哪個部分需要小組共同完成,重點是想讓學生學習如何以團體完成一份作業,但常常

導致有些同學總是不出力,只是享受別人所努力的成果,這也是他和合作學習最大的不同。

在怡華的論文中,他設計了六個合作教學活動試教,六種活動依序是「中國和台灣:一樣

不一樣」、「上台報告練習說句子」、「老師給漢拼,小組在白板上寫漢字」、「故事接龍」、

「中文語序遊戲」及「全班一起完成課本練習題」,並且融入了他自創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及

研究,其中他發現不只是華語老師,現在教育界都推廣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是能帶著走的能力。

例如:在「中國和台灣:一樣不一樣」的活動中,他只介紹她所準備的東西,等到小組展示時,

學生們都能說出「新台幣、台幣」、「熊貓是中國的國寶,牠吃竹子,台灣黑熊不吃竹子」等

句子,這些她沒介紹過的內容,而她在課堂上並不會限制學生使用手機,所以當學生學到東西,

他們產生興趣,就能從網路世界裡找到更多相關的資訊,教師在課堂只是協助學生們把句子說

對、把詞用對。

讓學生練習語法「S 在做什麼?」時,劉怡華請學生表演,一個人做動作,讓其他人問。

其實越南學生的表演細胞很強,只是他們已經習慣乖乖地坐在座位上,但是當老師提供講台,

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能表現得很好。像是「看電影」這個動作,教學現場沒有任何播放電影的

元素,本來表演的學生只是呆呆地看著投影屏幕,台下同學都不懂他在做什麼,當那位學生說
出「我在看電影」後,又引起台下學生質疑「沒有電影啊,不像!」這時,台上其他組員就衝

出一人比劃出播放器,該生再看著投影屏幕,讓台下同學心服口服。這讓怡華覺得非常欣慰,

因為這就是小組之間互相扶持的展現。

而這六個教學活動試教中,怡華表示實施最困難的是故事接龍這個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

希望學生們在進行完前面機械式的課堂練習後,能夠活用自己所學習到的例子。所以以小組的

方式進行,小組裡的每個人都講一句話,將每個人所說的句子接成一個故事,並寫在學習單上。

例如,同學 A 說:「今天天氣很好。」,下一個同學接「小明和小英一起出去玩」,後面的同

學依次接續完成一個屬於自己小組的故事。

因為是小組分頭進行,教師沒辦法顧及每一組的實際口說情形,可能演變成大家一起說一

句,再寫在學習單上。雖然也是共同完成故事,但是失去了一人一句的練習機會,如果改成全

班一起說故事,一班將近 30 人,從故事起頭到結尾的最後一人,可能會因為等待太久而失去耐

心和專注力了。

他也建議或許下次可以改成教師先不發學習單,以「完成故事」而不是「故事接龍」的形

式,由教師起頭,給小組時間準備,時間到了以後,再請各組上台,每個組員講故事的一部分

來完成整個故事,讓每個組員都有機會進行口語的練習。

面對這次的論文發表,怡華說,大會規定一人發表時間為 12 分鐘,他覺得自己在時間的

掌控上滿得宜的,把重點都說出來了。而且在發表過程中或多或少有收到台下一些學者的眼神

示意和表情,看起來他們也很滿意自己所說的內容。

而對於目前短期計畫也是先待在越南進行教學,若要談未來的計畫,他想到泰國看看,但目前

想先把越南文學好再進攻別的國家。
【記者林怡妙報導】

今年暑假,應華系 3B 班的陳郁樺和 4B 班的蔡佩珊,兩個身材嬌小可愛的女孩,帶著滿腔

熱血一同到了柬埔寨的吳甦樂學校進行國際志工的華語教學服務。

其實郁樺是語文表述模組的學生,從來沒有修過華語教學的課程,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是在

報名後才開始接觸。

郁樺說,教學前,很擔心沒辦法把華語教得很專業,幸好是教兒童班,可以用唱跳的方式

進行教學,不會太拘謹,但也很擔心小朋友們會很不受控。還好,教學的第一天,孩子們的反

應都很熱烈,還有孩子自己畫圖和摺紙送給他,初次進行華語教學的她頗為感動。

佩珊則表示當初擔心準備得不夠,沒辦法帶給學生足夠的知識,但真正進行教學時,學生

們吸收的很快,也學得很開心,成就感油然而生。

郁樺和佩珊都說,在這次的服務經驗中,他們體會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施比受更有福」,

快樂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就能讓自己感到很幸福,有時候愛就像是一個口袋,你往裡放就是

一種滿足感,往外拿就是一種成就感。

12 月 20 日早上,他們受邀出席王靜芳老師的文教與創意課,與同學分享他們在柬埔寨

服務的心得。他們說,一開始聽到柬埔寨這個國家,可能會覺得很惶恐,真到了那裡,每個人

的笑容都足以撫平你心中的恐懼。
【記者林怡妙報導】

今年 4 月,菲律賓總統大選正熱烈進行,一個纖細短髮的女記者擠過重重人群,訪問到聲望

上升的候選人杜特蒂,從文藻畢業的 TVBS 陳和琳,現身講述了採訪的艱辛過程。

陳和琳是五專的 40 屆英文系畢業,11 月 04 日下午到李彪老師的採訪寫作課進行協同教學。

在課程中,和琳分享了她在 4 月採訪菲律賓總統的經驗。她說,一開始到菲律賓進行採訪,

適逢總統大選,長官希望她能夠採訪到至少一位的總統候選人,行前,就多次依照長官給的資

訊及聯絡方式,致函各候選人的聯絡處,但是都沒得到回應。

和琳本以為這個任務可能完成不了,抵達菲律賓採訪的第四天,得知菲律賓總統候選人杜特

蒂在聖米格爾(Gavidia)有一場造勢活動,她們立即前往聖米格爾。在抵達聖米格爾之後,又

因為杜特蒂的行程不斷改變,導致採訪的時間越拖越晚。

TVBS 採訪團隊不願意放棄,繼續等到十點,杜特蒂終於來了,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杜

特蒂要進入到造勢會場,需要先經過一個室內大禮堂再到室外,而這個大禮堂裡擠滿著杜特蒂

兄弟會的人,媒體無法進入到造勢會場的後台,陳和琳靈機一動,就跑去敲了敲要進入會場的

大門,告訴裡面兄弟會的人,自己是台灣來的記者,在台工作的菲律賓國民都很喜歡杜特蒂,

希望能夠給她短短 3 分鐘的時間採訪,兄弟會的人討論了一下後,同意讓她採訪。

於是她們就被帶入會場後台的一個小房間等待杜特蒂進來,但就在杜特蒂進到會場的同時,

依然有大批群眾在後湧入,和琳只能用盡全力通過人群,甚至到最後用爬的擠到杜特蒂面前,

把採訪麥克風伸到杜特蒂面前,盡全力的告訴他:「我們是來自台灣的媒體,有許多在台工作

的菲律賓國民都很喜歡您,希望您能夠給我 3 分鐘的時間進行專訪。」,第一次由於群眾聲音

過大,杜特蒂並沒聽清楚,第二次,他終於聽清楚了,就讓她們進入到一個小房間完成 3 分鐘

的採訪,也讓和琳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這段經驗也深深地烙印在和琳的心中。

陳和琳強調,採訪是需要等待、勇敢和努力的過程,她的一段經驗是最好的詮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