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難得糊塗」,也算是近當代中國文化的奇觀之一。形形色色的人,本著各不相同的理解,

奉「難得糊塗」為圭臬,說來說去,有的製成各色匾額、條幅,掛在家裡,尤其在有些文
化的人群中,更是普遍了。而在理解上,那真是千奇百態,比如什麼自我安慰、憤世嫉俗、
聰明人的自嘲、追求心理平衡、自我解脫、無可奈何,等等,有那想當然的,更是以為
「難得糊塗」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是混淆黑白、
是非不分,乾脆把「難得」二字給省去了。

「難得糊塗」真的很難理解嗎?非也。鄭板橋書寫「難得糊塗」時的下注,已經說的很明白
了:「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
福報也。」事理要清楚,利益需看淡,如此而已。關鍵是這「放一著,退一步」,人們都不
想放、不願退,而只想「當下心安」。不想付出,只想得到;不想勞動,只想收穫;一邊

聲色犬馬,一邊還要清清靜靜,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呢?

如果回溯這幅字產生的緣由,那意思更是再清楚不過了。事緣於鄭板橋當年任濰縣知縣時,
其一個堂弟因為祖傳房屋的一段地基,與鄰居爭訟,來信請鄭板橋函告興化知縣,求得打
贏官司。鄭板橋回書一封:「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
當年秦始皇。」(該詩本出於康熙時大學士張英之手,鄭板橋回書稍有變化)隨後,鄭板

橋感覺意猶未足,又寫下了「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兩幅字,勸慰告誡堂弟。

「難得糊塗」的注文如前,「吃虧是福」的注文如下:「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
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月盈則虧,福禍相依,不失
不得,有失有得,心安即福。這樣看來,「吃虧是福」適可作為「難得糊塗」的註釋,二者

合觀,其意了了,有何難解之處呢?

說到底,人們理解不了「吃虧是福」的真義了,不相信「吃虧是福」了。在明明白白的利益
面前,人們都「聰明」的很,都在思謀占有、劫奪,哪有心思 「糊塗」呢?只想著得到才是
實實在在的福,誰願意吃虧呢?所以,「吃虧是福」很快被從「難得糊塗」中剝離,然後,

「難得糊塗」又被歪解、曲解,離鄭板橋的本意越來越遠。
時至今日,「難得糊塗」在有些人的心裡變異成了:該聰明時聰明,比如見錢要撈,見色
討好,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責任趕快跑;該糊塗時糊塗,比如在是非面前假裝糊塗,該
主持正義時一塌糊塗。這樣看來,「難得糊塗」真成了某些人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自我
開解的「靈丹妙藥」了。可這世間上的事,有所失就必有所得,有所得就必有所失,光想
得不想失,那只是人慾壑難填的妄想罷了。假裝糊塗時間長了,就成了真糊塗,心智既已
迷失,最後徹底毀了自己。

正本清源,「難得糊塗」無非是告誡人看淡名利,不要為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有明明白

白吃虧的氣量胸襟,——因為「吃虧是福」。

“吃亏是福”

郑板桥的弟弟郑墨在家务农,忽然有一天,郑板桥收到了弟弟一封来信。弟兄俩经常
通信,然而这一次非同寻常,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
干预,说那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墙。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
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为了这堵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
郑墨越想越难过,感觉太受人欺负了,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于是自然想到了在外做
官的哥哥,自觉得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郑板桥知道此
事后觉得很不自在,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

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同时又给弟弟另附了一首打油诗:

千里告状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拆了诉状,向邻居表示再不相争。那邻居也被郑家兄弟的
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也不愿意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又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这在
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在湖南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 1 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有一处现为省级保护文物的
壁联。这个壁联写的是郑板桥的一段赠语。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
福即是矣。板桥郑燮题。”这句话是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吃亏便是福运的开始。千千

万万的事实警示人们:吃亏是福,便宜是祸。

尽管有一句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但是,大多数的人仍然喜欢讨便宜,而不喜欢
“吃亏”,宁可让别人吃亏自己也不能吃亏。既然没有人愿意吃亏,那么,经常占人便宜的
人,无庸置疑的,必然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处世做人要肯得吃亏,吃亏不但是待人处
事最讨巧的方式,也是做人处世能够成功的巧门。佛教讲:吃亏的真实意义在于,吃亏可
以消灾免祸,化祸为福。闽南语有一句俗谚说:“佛祖疼憨人”。中国古代还有一则故事,
述甲乙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要他们选择过“接受”或“付出”的人生,结果选择“付
出”的甲,投生在一个富贵人家,终其一生乐善好施;希望过“接受”人生的乙,却投生在
一个以乞丐为生的人氏,终其一生皆以乞讨为业。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
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
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所以,讨便宜的,未必真讨便宜;吃亏的,也未必真吃亏,

真正说来,吃亏才是在讨便宜,是讨一个“善良人性”的便宜。

吃亏,并不是轻易能做到的,需要有容忍雅量。能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
屈能伸的象征。古时有一位林退斋尚书,他福德颇多,子孙满堂。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子
孙跪在面前请求训示,林退斋道: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吃亏就行了。自古以来,许多
的英雄,只因为不能够吃亏,而损害了许多的事啊!然而从古以来,也有许多的英雄,只
因为他能够忍辱吃亏,而成就了许多的事啊!例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说是吃亏吃到
了极点,后来韩信才能够登坛拜将,被刘邦册封为三齐王;而当时辱侮他的淮阴少年们,
后来都成为他的部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为民谋福,宁愿自己吃亏,
但到最后,大家公推他为帝;著名的“管鲍之交”,旁人都说管仲在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
鲍叔牙却处处为管仲说话,后来还推荐他作宰相,然而正因为鲍叔牙肯“吃亏”,所以不但

交到一个好朋友,而且为国举才,利益了全国人民。

能否吃亏,以至于成为古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
散文家魏禧,他曾经说道:“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
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用‘学吃亏’一语律已;以‘怪不得’三字待人。”这也是明朝
儒士薛敬轩所奉行的。古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佛教的解释是:一个人只要心存
正念,随顺因缘,助人为先,即使一时“吃亏”,最终“因果”必定不会让你“吃亏”。因为,

吃亏即非吃亏也,该是你的,即使吃亏,还是你的。

另一方面,世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或多或少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跑官
要官,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一副志在必得
的面孔。这种人每占一份便宜,便失一份人格;每捞一份好处,便掉一份尊严。天底下也
不会有白吃的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
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
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

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举。

吃亏之于人生,犹如磨石之于锋刃。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
能干起来,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
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这种伤害,服用任何宫廷秘方都无济于事,诊
治的特效药方只有四个字:吃亏是福!当然,我们所说吃亏是福,只限于正常的社会交际
范畴。因此必须注意,这世上也有一些亏是绝对不能吃的,对于当今某些不逞之徒的巧取
豪夺,对于假冒伪劣商品的肆虐横行等等,我们可万万不能瞎吃亏,务必奋起维护自己的

正当权益。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长久的心理失失衡会影响身心健康。古人云:要不是原则上的事
都有不必去计较,欣然接受现实,也许会活得更潇洒、更健康一些。也可以这样想,你做
一点事,也没有感受到哪里不适,又吃亏在什么地方呢?你没有小车,骑自行车或步行,
还增加了锻炼机会,这不是吃亏是福吗!俗话说得好:“境由心造。”如果我们只看到不利

的一面,不免会失意和沮丧;如果我们多看到有利的一面,就会感到欣喜和满足。

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也必须有一番真正的修炼。有一种视无常为有常的达观,都有是
人生不可回避的现实。它使人不可能总以利剑的精神高歌前进,需要忍耐,需要退却,需
要迂回,需要超拔,就连人生的幸福也需要细细咀嚼,这便是钝斧的精神。它是人的能量
的厚积薄发,是持之以恒,是面临挫折的不急不躁,是享受人生的知足适度。凡事不要处
处光从好处想,做人不能事事占着便宜,吃点亏不要紧,吃亏是福!常常想着这句老话,

就能天天开心。要想人生多福,社会多福,朋友,学会吃亏吧!吃亏是福,此言不谬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