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从《解深密经疏 》看圆测的唯识学立场

林国良

[摘要]当代一些唯识学研究者对圆测唯识思想的论断有重大失误,如他们认为圆测的唯识学立场倾向于真谛。
但据《解深密经疏》,圆测所宗为玄奘而非真谛。首先,在对二人之称呼上,对真谛,本疏有三种称呼: 真谛三藏、
真谛师、真谛; 而对玄奘,本疏一概尊称为大唐三藏。此外,圆测虽将真谛称为真谛三藏,但全疏指责真谛翻译、
解释错误与观点错误之文字,多达二十余处。指责之范围,从《解节经记》直至真谛翻译之世亲《摄大乘论释》、
《三无性论》等。在翻译、解释错误方面,圆测多处指责“译家谬也”,“不可依也”。在观点错误方面,圆测对真
谛的“九识论”、前七识属分别性( 即遍计所执性) 或相分属分别性、转依后遣依他起性等重要观点都作了否定。
相反,对玄奘,本疏无一处指责,而是处处以《成唯识论》作为依据,以护法与玄奘之观点判别正误。
[关键词]解深密经疏; 唯识学; 圆测; 真谛; 玄奘
中图分类号: B94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 2011) 11—0074—05

作者简介: 林国良( 1952 - ) ,男,上海人,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佛学。上海 200436

一、当代圆测研究之失误 窥基独得玄奘的真传,故意附会出来。 而他们对


圆测的门户之见很深,是不待多说的。 现在推究
圆测法师,唐 代 新 罗 僧 人,玄 奘 著 名 弟 子 之
他们分歧的原因,大概是在于圆测没有绝对接受
一,著有《解深密经疏 》等。 当代一些研究者对圆
三乘五性教义的一点。 圆测本来并重真谛之说,
测唯识思想的论断,有重大失误,例 如,《中 国 佛
又以为真谛见解接近清辩,与护法针锋相对,这样
教》的“圆测”词条是这样说的:
圆测不能绝对采取护法主张的五性之说,很为自
圆测在他的著作中就随处显示了努力保存真
然。也即因此深为窥基弟子们所不满。 窥基本以
谛学说的倾向。 圆测的著作中,对真谛和玄奘都
圆测为后进,又死于圆测之前十四年,故未及对圆
称为三藏,似于二人等量齐观,这与窥基、普光等
测的著作有所品评。 但其弟子惠沼,却完全把圆
专尊玄奘为亲教师显然有别。 他又把窥基等人认
测的著作做了批判的对象,像所著《成唯识论了义
为唯识正宗的护法学说,从弥勒学说中分别出来,
灯》即主要搜寻圆测著作中的间隙而给他示过。
而称为弥勒宗和护法宗,表示两说不同。 而对护
他的批评还有时流露了很重的成见 。 如《了义灯 》
法的主张不一定承认。 在《解深密经疏 》中,圆测
卷一中,取窥基说驳了圆测,甚至说: “亲承三藏执
引用真谛的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
笔缀文糅《唯识》人( 指窥基 ) 传定不谬。 余 ( 包含
来驳正真谛的,也只偶一见之而已。 他又常将真
圆测在内 ) 非执笔,纵时咨问,多意定之。 所有判
谛、玄奘以及他们二人以外的各家异说平列叙述,
文,论大纲纪非可为定。”这是惠沼笔下以窥基有
而不加可否。 其有意保存真谛的学说,是很显然
糅《成唯识论 》的成就自豪,便认为窥基所说都可
的。又在《解 深 密 经 疏 》中 他 引 用 陈 译 ( 即 真 谛
为标准,而圆测的一切都该抹杀,这是不公正的。
译) 《摄论 》很 多,所 以 一 般 人 也 认 为 圆 测 为《摄
在《了义灯》中,对于圆测著作的批判,近于吹毛求
论》学者。
疵,非常苛细。 也正因此,可以说慈恩、西明所有
西明与 慈 恩 的 分 歧,在 圆 测 生 前 不 很 显 著。
不同的意见,已大体概括在《了义灯》一书之中了。
现存的圆测著作中并没有驳难窥基的痕迹,尽管
此词条以后为《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中华佛
《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 〉中,说到玄奘给窥基讲
典宝库编《佛教人物传 》等转引,另有一些对圆测
《成唯识论》,被圆测隐形听讲,而回到西明寺鸣椎
的介绍或研究文章似乎也受到此词条影响而有类
集僧先讲此论,以致窥基甚为不快。 似乎测、基二
似说法。
人早就有了门户之见。 但实际上这些记载是不近
归纳此词条结论: 一、圆测的著作有努力保存
情理的。这很可能是窥基的弟子们,为了要表示
真谛学说的倾向,例如,他常将真谛、玄奘以及他
佛学研究 75

们二人以 外 的 各 家 异 说 平 列 叙 述,而 不 加 可 否。 2. 真谛对经文结构和说经地点解释之误 :


二、在《解深密经疏》中,圆测对真谛和玄奘都称为 故真谛《记 》第一卷云: “经初不说通序文者,
三藏,似于二人等量齐观。 但圆测引用真谛的解 译家略故。”解云: 不安品目,故说为略,非无序文
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的, 名之为略。然真谛《记 》与《经 》相违。《经》: “王
只偶一见之。三、圆测可说是《摄论 》学者,例如, 舍城耆阇崛。”真谛《记 》第一云: “毗舍离国鬼王
其《解 深 密 经 疏 》中 大 量 引 用 了 真 谛 译《摄 大 乘 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 》”等。 又《智度论 》
论》。四、圆测将弥勒宗和护法宗分别称呼,意味 第三卷云王舍城在摩揭陀国,不云山在毗耶离国。
[1]( P184中 - 185上)
着其对护法的主张不一定承认。 故知 ① 违经也。
然而,上 述 结 论 全 部 都 不 能 成 立。 诚 然,像 3. 真谛对佛陀别德解释之误:
《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 》中圆测偷听之公案,或已 ( ……由斯诸师谬释非一。真谛《记》云: 别德
无从考证其真伪; 但圆测的唯识学立场,则其著作 唯有二十句,通取结句合成二十一句别德 ……。) ②
犹存,如欲辨明,应非不能。 纵观《解深密经疏 》 今依唐本,《摄大乘》等具释经中二十一德,故今唐
( 以下简称“本疏 ”) ,固然大量引用了真谛译《决 本经论为正。
定藏论》、《三无性论》、《摄大乘论释》、《般若疏 》、 4. 真谛脱文之误:
《金光明记》等,尤其因为真谛翻译过《解深密经 》 《解节经》文脱此征问,译家谬也。 [1]( P208上)

之前二品,译本名为《解节经 》,并撰写了《解节经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所译《解节经 》,脱玄奘译


记》,故本疏也大量引用了《解节经记 》文字,但本 《解深密经》中“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
疏真正之所宗,不是真谛,而是玄奘,具体表现如 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
下。 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或谓有为,或谓无
首先,在对二人之称呼上,对真谛,本疏有三 为”一段文字,属翻译错误。
种称呼: 真谛三藏、真谛师、真谛; 如下文将要详述 5. 真谛翻译之误:
的,一般地,当圆测对真谛见解能够接受时,称其 《解节 经 》云“绝 四 事 处,灭 离 身 见,是 般 涅
为真谛三藏; 当圆测对真谛的观点不能接受乃至 槃”者,译家谬也。
[1]( P221中)

要破斥时,则称其为真谛师,乃至直呼真谛。 而对 6. 真谛对“三时说教”地点解释之误:
玄奘,本疏只在开始处介绍《解深密经 》之译者时
又《解节疏 》云第三教在毗舍离,便违经说在
出现了玄奘之名讳,称之为“三藏法师玄奘 ”,其后
王舍城耆阇崛山。今依大唐三藏,三种法轮,但说
一概尊称为“大唐三藏 ”( 由藏文还译之第十卷除
处所,不说时节日月年岁。 初法轮处,同真谛说,
外) 。
如前分别。第二法轮,依四处十六会说,如《大般
其次,“在《解深密经疏 》中,圆测引用真谛的
若》,如前所说。 而真谛云在舍卫国给孤独者,于
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
四处中,但说一处。 第三法轮,在两处说: 一者净
的,也只偶一见之而已 ”,这一说法也完全不是事
土,二 者 秽 土。 如 前 ③ 第 一《记 》中 已 说。 真 谛
实。由于真谛有《解节经 》及《解节经记 》,其内容
《记》云毗舍离者,便显秽土,与经不同,如前分别。
大体涵盖《解深密经》前二品,故真谛之解释,在本
通说《法华》及《华严 》等为第三者,即鹫峰山及七
疏前几卷中可大量见到,但其后各卷中就极为少 [1]( P292下)
处八会,如经应知。
见。
7. 真谛关于“三时说教”内容之自相矛盾:
全疏指责真谛翻译、解释错误及观点错误之文
若依真谛《部执论记》第二卷说: 小乘三藏,名
字, 多达二十余处。指责之范围,从《解节经记》直
初法轮,唯小非大。《涅槃经 》,名第二法轮,通为
至真谛翻译的世亲《摄大乘论释》、《三无性论》等。
大小。《华 严》《般 若 》,名 第 三 法 轮,唯 大 非 小。
相反, 对玄奘, 本疏无一处指责,而是处处以《成唯
故彼《记》云: 佛教自有三种法轮: 一、小乘法轮,即
识论》为依据, 以护法与玄奘之观点判别正误。圆
是三藏教; 二、大乘法轮,说大乘与小乘异,如《涅
测以玄奘破真谛, 是圆测唯识学的基本立场。
槃经》合明大小乘义; 三、一乘法轮,明大小无异,
二、圆测对真谛翻译与解释错误之破斥 如《华严 》等经、诸《般若经 》,明三乘人同观二空
1. 真谛对“如是我闻”解释之误: 理,同修 真 实 智,故 知 大 小 无 异 也。 若 依《解 节
真谛三藏《七事记》云: 亲闻曰如是我闻,传闻 疏》,如前说: 第一说四谛法轮,第二说大乘般若,
曰我闻如是。又《部执记》云: 亲闻曰我闻,传曰所 第三说谓《解节经》《维摩》《法华 》等。 解云: 真谛
[1]( P293上)
闻。解云: 如是等说,违《报恩经 》说也。 若依《报 二《记》,所说自 ④ 成相违。
恩经》,释有三义: 一者传闻,二者知佛世俗心,三 圆测指出,关于佛陀三时说教的内容,真谛的
[1]( P182中)
者佛重为说。 《部执论记》与《解节经记 》自相矛盾。 按《部执论
7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11 期

[1]( P240中 - 241上)


记》,第二时是大乘法轮,说大乘与小乘异,如《涅 无〈九识品〉也。
槃经》; 第 三 时 是 一 乘 法 轮,明 大 小 无 异,如《华 此处圆测对真谛的“九识说 ”作了详尽批判。
严》、《般若经》等。但若按《解节经记 》,第二时说 圆测指出,真谛“九识说 ”中的后三识 ( 第七识、第
大乘般若,第 三 时 说《解 节 经》、《维 摩》、《法 华 》 八识、第九识) 有诸多错误。
等。故二《记》自相矛盾。 第一,关于第七识,真谛有如下错误。
三、圆测对真谛观点错误之破斥 首先是名称 错 误,真 谛 将 第 七 识 称 为“阿 陀
那”,但“阿陀那 ”是第八识的名称,不是第七识的
1. 本疏第二卷云:
名称。其次是教理上的错误。一、真谛说末那 ( 即
若依真谛师,如前所说三种义故,一切有为及
第七识) 只有烦恼障,但按护法、玄奘的观点,第七
无为法,皆非实有。若依大唐三藏,约此执性以显
[1]( P260下)
识不但 有 烦 恼 障,也 有 所 知 障。 否 则 的 话,此 经
非实。
( 《解深密经》) 说八地以上有染末那,但八地以上
此处圆测指出了真谛与玄奘关于依他起相分
烦恼障已永不现行,如果末那只有烦恼障没有所
是有还是无的分歧。 按真谛的说法,一切有为法
知障,八地以上怎么还有染末那? 二、真谛说末那
和无为法“皆非实有”。而按玄奘的观点,真正“非
“不成佛 ”,但《大乘庄严经论 》说转八识成四智,
实”的,只是遍计所执的有为法和无为法 ( 即“约此
即末那在转识成智后,可转成平等性智。
执性以显非实 ”) ; 而作为依他起相分的有为法和
第二,关于第八识,真谛有如下错误。
无为法 ( 即 人 们 思 维 和 言 说 中 的 有 为 法 和 无 为
首先,真谛认为,第八阿赖耶识能起法执。 圆
法) ,则不能说没有。
测依据《成唯识论》指出,法执由无明心所而起,与
故在解释接下来的经文“然有分别所起行相,
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中无无明心所,如何能起法执?
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
其次,真谛认为,第八识能缘十八界。 圆测依据玄
为差别之想”时,圆测说:
奘新译《辨中边论》指出,第八识不能缘心等( 即前
言“行相”者,“行”谓见分,能缘行解; “相 ”即
七识及心所) 。而《成唯识论》明确指出,第八识缘
相分,有为无为。 此明依他相分所摄有为、无为,
[1]( P295上) 三类境: 种子、根身、器世间。 第三,关于真谛所说
假有非无,犹如幻事。
的第九识,即阿摩罗识,圆测指出: 首先,说阿摩罗
因此,有为法与无为法作为依他起的相分,虽
“如幻事”“假有”,但“非无”。这是完全依据玄奘 识能“反照自体”,没有任何经论依据。 其次,如果
的观点而说的。 即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 说阿摩罗识就是无垢识,那么,依《如来功德庄严
“无”,依他起自性是“幻有 ”,圆成 实 自 性 是“实 经》,无垢识就是净分第八识。 最后,第九识的说
有”。思维和言说中的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依他起 法,缘自于真谛所译的《决定藏论 》,但该论只是
自性,故是“幻有”; 而那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无为 《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之
法,是圆成实性,是“实有”。 异译,而《瑜伽师地论》根本就没有第九识的说法。
2. 本疏第三卷云: 3. 本疏第四卷云:
真谛师说九种识中,后之三识,皆有多失。 且 然此三相体性宽狭,诸说不同。且依真谛三藏
如第七,有二种失。 一、阿陀那者,第八异名,而非 说云: 第八赖耶名依他起,眼等七识为分别性; 依他
第七,故此经等说第八识名阿陀那。 二、义相违, 无生, 分别无相, 为真实性。又解: 眼等八识为依他
所谓唯烦恼障,便违此经八地已上有染末那; 或不 起,所变相分为分别性; 依他无生, 分别无相,
为真实
成佛,违《庄严论 》等转八识成四智义也。 第八赖 性。又解: 眼等八识见分相分名依他起,妄所执境
耶能起法执,或云缘十八界,皆不应理,心所法中 为分别性; 依他无生,分别无相,为真实性。如上两
无 ⑤ 无明数,如何得与法执俱起? 又新翻《辨中边 解,理且不然。眼等八识及诸相分等从缘生,云何
论》云,颂曰: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 偏说第八赖耶名依他起,眼等七识为分别性? 分别
有,境无故识无。 长行释云,论云: 变似义者,谓似 无相, 依他无生, 不异二性,如何说彼名真实性? 如
[1]( P254中 - 254下)
色等诸境 性 现; 变 似 有 情 者,谓 似 自 他 身 五 根 性 此等过, 不可具陈。
现; 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 变似 此处圆测指出,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
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 具说如彼。 故知第八 圆成实自性各自包含的范围,有不同说法。 真谛
不缘心等。若广分别,如《成唯识 》也。 又真谛云 认为: 第八识是依他起,前七识是遍计所执性 ( 即
阿摩罗识反照自体,无教可凭,复违《如来功德庄 分别性) ; 或者说,八识是依他起性,而所变相分、
严经》。彼云: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 见分是遍计所执性。圆测认为真谛的这些说法都
障,圆镜智相应。 准经可知,无垢识者,即是净分 是错误的。八识及其相分、见分都“从缘生 ”,怎么
第八识也。 又《决定藏论 》,即是《瑜伽 》,彼论本 能说只有第八识是依他起性,而前七识是遍计所
佛学研究 77

[1]( P271上)
执性,或相分、见分是遍计所执性? 再者,真谛说 业、大唐二本《摄论》皆无此言,故不可依。
“依他无生, 分别无相, 为真实性”, 但“依他无生”与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译《摄大乘论》中“信等五
“分别无相”仍是在说依他起性与分别性( 即遍计所 根不名定根”等说法不足为凭,因为隋代 ( 当指达
执性) 的性质,怎么就变成了“真实性”( 即圆成实 摩笈多所译《摄大乘论释 》) 及唐代 ( 即玄奘译《摄
性) ? 显然, 圆测此处所依, 是护法、玄奘的观点。 大乘论》) 两个译本中都无此说,故不可依。
4. 本疏第四卷云: 2. 本疏卷四云:
故《佛性论》云: 问曰: 真实性缘何因得成? 答 梁《论》意别,故彼论本颂云: “未定姓声闻,及
曰 由分别、依他极无所有,故得显现。 解云: 译家
: 诸余菩萨,于大乘引摄,定姓说一乘。”释曰: 有诸
[1]( P257下)
谬也。遣依他起,违自所宗《瑜伽》等故。 声闻等,于大乘根姓未定,摄引令信受大乘,摄令
《佛性论》的译者是真谛。《佛性论》说, 真实性 修行大乘,乃至佛说一乘,引摄令入住大乘。 有诸
( 即圆成实性) 是由分别性 ( 即遍计所执性) 和依他 菩萨,于大乘根姓未定,云何安立彼于大乘,令不
起性“极无所有,故得显现”。圆测指出,这是翻译 舍于大乘? 乃至佛说一乘,引摄令入住大乘。 有
者的错误观点, 因为“遣依他起”, 违背了《瑜伽师地 诸菩萨,于大乘根性已定,无退异意,为此菩萨故
论》。《成唯识论》对此有详尽讨论, 该论认为,依他 说一乘。
起性有染分与净分,即使到佛位,染分依他起性遣 解云: 本论及释,佛为三人说为一乘,前二未
了( 实际是转成净分了) , 净分依他起性不遣。 定,第三已定。诸论皆无,故不可依也。
[1]( P272中)

5. 本疏第四卷云: 真谛译《摄大乘论》及解释中说: 佛说一乘,是


问: “此经意,即依三性,立三无性,体即三性。 为不定性声闻、不定性菩萨及定性菩萨三种人而
何故《三无性论》,于一真如立三无性? ……” 说。这种说法,其他论中都没有,故不可依。
解云: 此有两释。 一、真谛三藏云: 于一真如, 3. 本疏卷四云:
遣三性故,说为三种无自性性。 于中,圆成实性, 梁《论》云: 有二 乘 人,于 自 乘 位,根 性 未 同。
安立谛 摄; 三 无 性 者,皆 非 安 立。 如《三 无 ⑥ 性 此人虽求二乘道,未得二乘,根性未定故,可转作
论》。二、大唐三藏云: 如《显扬 》等,即依三性,立 大乘根性。为化此人,故说一乘。 若《庄严论 》引
三无性,以此为正。所以者何? 世亲菩萨《三十唯 入大乘故说一乘者,意同梁《论 》。 解云: 此意引摄
识》,作此颂言: 不定,即同第一; 引摄一类,与诸 论 异,故 不 可 依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1]( P272下)
也。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译《摄大乘论 》中说的一
护法 释 云: 于 有 及 无,总 说 无 性,故 名 密 意。
乘所化,如果是指不定姓,那么与《大乘庄严经论 》
又《显 扬 论 》,无 著 所 造,与《摄 大 乘 》等,同 显 一
等的说法是一致的; 如果说的是定姓,则与诸论相
义。又《瑜伽论 》,广引此经及《三无性 》,通有及
异,故不可依。
无。故知《三无性论》,译家谬也。所以者何? 《三
4. 本疏卷七云:
十唯识》《三无性论 》,世亲所造,如何二论有此差
梁《摄大乘 》五种散乱,有两种失: 一者违经;
别? 又彼世亲依弥勒宗及无著等,故知同一无性
[1]( P262下 - 263上) 二、依 唐 本、无 性、世 亲,皆 无 此 说。 故 不 可
者,真谛谬耳。 [1]( P341中 - 下)
依。
此处圆测认为,真谛所译《三无性论 》有错误。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译《摄大乘论 》中说五种
即三无性有两种解释: 一是本经( 《解深密经 》) 的
散乱,有 两 种 错 误。 一 是 与 经( 《解 深 密 经 》) 相
解释,即依三自性而立三无性; 一是《三无性论 》的
违; 二是玄奘译《摄大乘论》,无性、世亲《摄大乘论
解释,即在真如上,遣三性,为三无性。 而前一种
释》都无此说。故不可依。
解释,有世亲《唯识三十颂 》的依据,还有《显扬圣
5. 本疏卷八云:
教论》、《摄大乘论 》和《瑜伽师地 论 》等 的 依 据。
解云: 若依梁《论 》,二种无明障四无碍,谓初
此外,《唯识 三 十 颂 》与《三 无 性 论 》都 是 世 亲 所
无明障三无碍,第二无明障四无碍者,此引《瑜伽 》
造,二论不应该有如此不同的说法,所以只能说是
及此经文,真谛自安,梵本《摄论 》都无此文。 又所
真谛的翻译有错。
引文第三无明唯障辩才,故知依四无碍辩才者,译
此外,本 疏 卷 六 的 一 处 夹 注 中,圆 测 又 说: [1]( P362上)
“《三无性论》所说多谬,故不观也。” [1]( P301上) 家谬也。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译《摄大乘论 》关于二种
四、圆测对真谛译《摄大乘论》之破斥 无明障 四 无 碍 中,所 引 的《瑜 伽 师 地 论 》及 本 经
1. 本疏卷四云: ( 《解深密经 》) 文字,是真谛自加的,梵文《摄大乘
梁《摄论 》云“信 等 五 根 不 名 定 根 ”等 者,大 论》中并无; 其所作之推论也是错误的。
7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11 期

6. 本疏卷八云: 识论料简》、《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说无
梁《摄大乘》天亲《论 》第十卷中,二十二愚感 垢称经赞 》,慧 沼 的《成 唯 识 论 了 义 灯 》,智 周 的
十一粗重报: 初八愚痴能感四中方便生死,次六能 《成唯识论演秘》,道伦的《瑜伽论记 》,如理的《成
感因缘生死,次六能感有有生死,后二能感无有生 唯识论疏义演》,太贤的《成唯识论学记 》等,都出
死,即彼所感变易果报为粗重报。 今详梁《论 》有 现过“护法宗”之称呼。考“护法宗 ”之含义,以窥
三种失: 一、梵本《摄大乘释 》无分别; 二、所列《解 基的《成唯识论别抄》中的以下一段文字为例:
深密经》不辨四种生死; 三、以所知障不感分段、变 释颂“变 ”言,二复次释。 前约三分,安慧、护
[1]( P366中)
易二种生死。 法 后依二分,难陀、亲胜等诸师。 问: 释论中依护

真谛译世亲《摄大乘论释 》中“二十二愚感十 法宗,六、七二识有执及障,五八非执,何故《论 》云
一粗重报”,有三种错误。 第一,梵本《摄大乘论 》 “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 唯应
[2]( P819下)
中并无初八愚、次六愚、次六愚、后二愚分别感不 二识似我法生。
同果报之说法。 第二,《解深密经 》也没有分辨方 由此可知,所谓“护法宗”,只是指十大论师中
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 第三,所 护法一系。 圆测的护法宗一词,当同此义。 而弥
知障不感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二种生死 。 勒宗当指弥勒、无著、世亲等前期唯识论诸师及其
7. 本疏卷八云: 著作。因此,护 法 宗 与 弥 勒 宗 绝 非 对 立 之 用 语。
梁《摄 大 乘 》粗 重 报 者,真 谛 自 安,非 正 梵 窥基在《说无垢称经赞》中说:
[1]( P367上) [3]( P544中)
本。 护法依《深密》等及弥勒宗立一观门。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译《摄大乘论》中的“粗重 可见护法宗不违弥勒宗。
报”,是真谛自加的,梵文本并无。 最后附带说一下,慧沼等窥基弟子,也绝非充
8. 本疏卷八 斥门户见之辈。 慧沼坚持窥基之观点,不能简单
梁《论》说云“能除羸弱心地,于微妙境得强胜 地认为是门户之见,同样,圆测和道证也并非是门
[1]( P378下)
心地”者,亦是译家谬也。 户之见,诸论师都以求真为鹄的。在《成唯识论了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译《摄大乘论》中的“能除 义灯 》中,慧沼对圆测也并非一味破斥,而不乏对
羸弱心地,于微妙境得强胜心地”,也属翻译错误。 圆测肯定之处。甚至,《了义灯》卷六中有一处,慧
沼引圆测语,圆测认为护法一个说法或有疏漏,即
五、护法宗不违弥勒宗
“一切所缘不离能缘故名唯识 ”,这是混淆了亲所
《中国佛教》认为,圆测提出护法宗,以示与弥 缘缘与疏所缘缘,正确说法应是: “一切亲所缘不
勒宗有别,表 明 圆 测 对 护 法 的 主 张 不 一 定 认 可。 离能缘故名唯识。”慧沼此处只引圆测语,无破斥
但此说法也完全不是事实。 实际上,圆测由于所 也无评点,显然是持赞同态度。
[4]( P771上)
由此显示
宗是玄奘,所以对护法也充满敬意,往往以大唐三 了慧沼与圆测二论师“爱吾师更爱真理 ”之坦荡胸
藏与护法宗如何如何说,来作为抉择之依据。 怀。故诸唯识论师,都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并非是
如本疏第二卷中,关于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 心胸狭窄、执着宗派见解之徒。而《了义灯 》中,慧
智在缘真如时,是否变现影像而缘,有三种观点: 沼对圆测细致入微的质疑,更是当代佛学界乃至
第一种认为,都不变影像; 第二种认为,都变影像; 学术界所缺乏的。
第三种,即护法、玄奘的观点认为,根本智不变影
像而缘,后得智变影像而缘。圆测说: “虽有三说, 注释:
[1]( P215)
大唐三藏及护法宗后说为正。” ①“知”,
大正本作“如”,并有注“‘如’疑‘知’”。金陵本作“知”。
同样,在第六卷中,关于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 ②括号内文字为本疏夹注。
③“前”,大正本作“何”,今依据金陵本改作“前”。
智有无见分和相分,圆测说: “虽 有 诸 说,依 护 法
④“说自”,大正本作“自说”,今依据金陵本改作“说自”。
宗: 无 分 别 智,见 有 相 无。 诸 后 得 智,见 相 俱 ⑤“无”下,大正本与金陵本都有“明”字,应为衍文,今依据文
[1]( P301下)
有。” 意删去。
甚至在第一卷中,对于无性与护法的分歧,圆 ⑥大正本无“无”字,今依据金陵本补上。
测也以护法为准。
又问: “兼正俱说通本影者,如何会释无性菩 参考文献:
[1][唐]圆测 . 解深密经疏[A]/ / 续藏经( 第 21 册) [Z].
萨《摄大乘论 》? 彼文但用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以
[2][唐]窥基 . 成唯识论别抄[A]/ / 续藏经( 第 48 册) [Z].
为自性。”解云: 护 法 不 依 彼 论 以 为 定 量,故 不 成 [3][唐]窥基·说无垢称经赞[A]/ / 大正藏( 第 33 册) [Z].
[1]( P174中)
难。 [4][唐]慧沼 . 成唯识论了义灯[A]/ / 大正藏( 第 43 册) [Z].
而“护法宗”之称,不但圆测用,玄奘门下众弟
子也广为使用。如窥基的《成唯识论别抄》、《成唯 收稿日期: 2011 - 09 - 10 责任编辑 尹邦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