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第一章:黑船来航

1.后继有人
公元 1901 年 4 月 29 日晚 10 点 10 分,一个男婴降生在日本东京的皇宫,他的父亲是亲王嘉
仁,祖父是威震东亚的明治天皇。男婴的降生给皇宫上下带来了喜气,明治天皇十分重视这个孩子,这可
是他的长孙,帝国的伟业终于后继有人了。
当天,明治天皇就为这个孩子取了名字——裕仁。这个名字是从是三个名字中选出来的,其它两个分
别为“雍仁”和“穆仁”。日本皇室男嗣的名字没有姓,且以“仁”为结尾,因此第一个字就显得格外重
要,这个字表达了命名者的愿望。

1901 年,二十世纪的开局之年。到这一年,明治天皇已经在位 34 年了。自 15 岁即位以来,他和文


武群臣、士农工商齐心协力,成功地把日本从一个封闭落后的邦国改造成开放朝气的帝国。通过三十多年
的改革开放,日本已经脱胎换骨,再也不是那个他出生时任人欺凌的东洋弱夫了。就在六年前,他——明
治天皇——成功地率领日本帝国海军击溃清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取得了“日清战争”的
胜利。通过在家门口签订的《马关条约》,他的帝国获得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宝岛台湾。赔款弥补了财
政赤字,还有相当盈余,被投入军费、教育、备灾和皇室,台湾矿藏丰富、土地富饶、民风淳朴而且具有
重要地缘价值,是帝国舰队南下的重要通道。打败清国之后,日本成了东亚名符其实的霸主。如今日本人
迎来了崭新的二十世纪,这个世纪将成为“日本人的世纪”,一个由他明治天皇开创的世纪。这不能不让
他骄傲,然而一种隐忧也从他心头升起。

到裕仁出生时,明治已经年近半百,历史告诉我们他还剩十年阳寿。明治天皇自幼体弱,即位以后身
体每况愈下。明治天皇一生有过几个儿子,但大都早夭,只有裕仁的父亲嘉仁活到了成年。裕仁出生的这
一年,嘉仁亲王快 22 岁了,这个接班人不能让明治天皇放心。嘉仁小时候患过脑膜炎,虽然治好了,但留
下了后遗症。这位亲王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胸无城府,还体弱多病,实在不似人君。明治天皇不愿把辛
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业交给一个“准精神病人”,但他别无选择,谁让“天照大神”只留给他这么一个傻
儿子呢。明治天皇只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孙子,他左盼右盼终于把这孙子给盼来了!他的富国强兵的事业
能否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看这孙子的了。

“裕仁”、“雍仁”、“穆仁”,“裕”衣物丰饶之意,“雍”大方从容之意,“穆”恭敬温和之
意。三字取“裕”足见明治天皇的心意,帝国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代人不动摇,早日建成小康社
会。
明治天皇对长孙的教育十分重视,裕仁出生两个多月后就被送往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家中寄养。川村纯
义是“日本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的连襟。西乡隆盛是“维新三杰”之一,帮助明治天皇打败德川幕府建
立新兴帝国。西乡隆盛面宽体胖,豪气冲天,声必言“征韩”(打朝鲜),川村纯义则不然,他白面瘦
弱,阴郁谨慎。川村的仕途还算平顺,一直在海军口稳步升迁。川村纯义十分得明治天皇信任,不然天皇
也不会把宝贝孙子交给川村抚养。川村接养裕仁时年岁已经很大了,都六十五了,但他还是尽心尽力抚养
储君,丝毫不敢怠惰。三年后,川村去世,他被追封为“海军大将”。

在这三年里,川村纯义对裕仁的成长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已无从考证。不过,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就被
抱离父母,由一个阴郁谨慎的军人抚养总不是一件幸事。不过,既然裕仁的老爸是一个精神异常的人,他
的爷爷又是一个精神亢奋的人,那么,被一个谨慎的老者抚养也就算不得大不幸了。

2.天皇的导师
裕仁六岁时开始进入皇室学习院接受正规教育,学习院院长是陆军大校乃木希典,这一年乃木快六十
岁了。这个年长裕仁半个世纪的老朽留着德国式的大胡子,他个头不高,面容清瘦,持身严谨,且善写汉
诗。乃木的汉诗杀气腾腾,在甲午战争前,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肥马大刀尚未酬,
皇恩空浴几春秋。
斗瓢倾尽醉余梦,
踏破支那四百州。
乃木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日清战争爆发后,他奉命攻打辽东并在旅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不
过杀平民算不得本事,让乃木真正扬名的还是他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一出征他就备好了三口棺材,自
己、俩随征的儿子一人一口。在这场日本胜沙俄败的战争中,乃木充分发挥了人海战术的打法,乃木打仗
没有谋略,只靠义和团式的愚勇。在搭上了数万日军和两个儿子的性命后,乃木领导的日军最终战胜俄
军。此后,乃木就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封号——肉弹将军。这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倔强老头笃守忠君思想,在
明治天皇病死后一直为其守灵,足足守了一个半月,又于下葬之日与妻子一道自裁殉主。这个思想还活在
古代的老头就是未来带领日本进入近现代的第三代天皇裕仁的启蒙老师!而这个安排是裕仁敬爱的爷爷明
治天皇做出的,明治天皇亲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将裕仁培养成“质实刚健”之辈。裕仁对这位钦定导师也十
分尊敬,尊称其为“院长阁下”。

裕仁的身体不好,这与皇室有缺陷的遗传基因有关,六岁入学时他被发现右手手指活动不便,他不得
不放弃学习美术和音乐。另外,他患有先天性近视,虽自幼配镜矫正,但效果不佳。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裕仁个头矮小,身长不足一米六,他的长相也不好看,下巴还有些短小。他贵为皇长孙,帝国未来的
天皇,自然没人敢嘲笑他,但裕仁不是他老爸那样的糊涂蛋,正相反,他的脑子十分好使。聪明的人往往
敏感,裕仁有没有因为身体缺陷而产生自卑感,对此今天的我们已难以考证。不过,我们需要记下一个问
题,那就是裕仁在行使天皇职权时有没有受这种可能的自卑感影响呢?

明治天皇的孙子裕仁开始长大,幼年的“亲人”、童年的导师都已经被安排进他的命运。在裕仁十一
岁时,他的精神偶像——祖父明治天皇——崩御归天,他那略有脑病的父亲即位改元,大正时代开始,他
则被立为皇太子。除了是太子外,裕仁还是帝国的一名海军少尉。在明治天皇下葬的前两日,乃木希典拜
会了太子裕仁,送给裕仁两本书,一本叫《中朝事实》,另一本叫《日本帝国史》,乃木的用意已不言自
明。两天后,明治天皇下葬,乃木希典殉主。此后裕仁越来越孤僻,他自幼远离人间烟火、缺乏父母温
暖、没有平等伙伴。裕仁是不幸的:他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真正的亲人;他从小就被教育如何去恨而
不是如何去爱,他崇拜的人告诉他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外扩张; 而他崇拜的人在这一刻都死了。

若干年后,一个疯狂野蛮的日本开始向着明治天皇和乃木希典设想的道路大步进发,它带给了日本一
时的富裕和短暂的征服,但这一切只是海市蜃楼,“大日本帝国”最终土崩瓦解。
今天的日本人在二战问题上观点分歧:右翼分子否定侵略,美化战争。温和的右翼认为,假若日本海
军在攻占新加坡后收手,然后与美国和谈,战后秩序可能会被改写。左翼人士则试图倾销这样一个观点,
即在二战中日本是错了,但那是几个穷凶极恶的“军国主义分子”绑架了日本,日本广大民众也是受害
者,当时的日本人有可能选择另外一条道路,那样也就没有了“东亚战争”。这种观点与我们的官方观点
十分类似,它试图将日本人人为地分成“一小撮”坏蛋和“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两种观点交替出现
在战后日本拍摄的有关二战的电影和纪录片中。

笔者认为,右翼面目可憎但诚实,左翼表面可爱但虚伪。我想没有多少欧洲人认为,假如希特勒的父
母当年没行房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如果一个民族被几个恶魔绑架数十载,那这个民族就一定
存在需要被绑架的历史问题。杀掉那几个恶魔并不能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因为孕育恶魔的土壤还在。

生在春天里、长在红旗下、已经跨世纪的我们习惯了发展,习惯了和平,习惯了对外友好。在美剧、
韩剧和日本卡通的狂轰滥炸下,在党编教材的反复灌输中,我们习惯了恶搞,习惯了肤浅,习惯了不思
考。都市白领始终在追求美好的东西,对《心灵鸡汤》式的美文热情追捧,对深刻的历史课题却敬而远
之。闭上双眼并不能驱除邪恶,阅读美文也不能弘扬正气。犹太人不会教育下一代忘记过去,相反,他们
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们记住历史,不仅要记住自己沦为鱼肉的屈辱,更要记住仇人走向邪恶的过程。

裕仁不是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天皇,他是明治的孙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裕仁是一个继任
者,他统驭的帝国是明治帝国的发展,他引领的道路是明治维新的延伸,他并不是误入歧途,祖先、国情
和时代都推动着他走向一条外侵自戕的不归路。
要理解昭和时代日本的政策选择,我们先要了解裕仁所继承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帝国,而这一切都要从
日本近代史的开端——黑船来航——说起,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黑船来航”前日本的国
情。

3.东亚孤儿
日本是东亚的孤儿,是“儒家文化圈”的异类。在东亚,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特殊。这种特殊性
既奠定了日本国的体制,也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要理解日本的道路,首先要了解日本的特殊,这就如同
要了解一个人的成长首先要了解他的出身。
日本位于西太平洋上,与亚洲大陆东海岸隔海相望,由四座大岛与近七千小岛组成,其形状酷似一只
翘首东望的海马,海马头抵临俄国,海马尾接近韩国、上海和台湾。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
处,境内多火山且频发地震。日本适宜耕种的土地很少,七成以上的国土为山地和丘陵。这就是日本人千
百年来生活的家园。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同时城市商业十分发达。与东亚其它国家不同,日本虽深
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并不是以“郡县制”为构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明治天皇上台前,日本处于德川幕
府治下。德川是统治者的姓氏,幕府是岛国的政治中心,幕府所在地为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江户位
于“海马”的腹部,城市商业十分发达,虽为政治中心但并非首都,因为天皇并不居于此。天皇住在“海
马”的腰背,名曰“京都”,那才是岛国名义上的都城。东京与京处于相近的纬度,但一东一西,相去甚
远。要理解日本的这种二元政治中心结构,我们就不得不讲一下“德川幕府”是怎么回事。

日本是亚洲大陆之外的一座孤岛,其主体民族为大和族。大和族是本土绳纹人与东亚大陆移民混血的后
代。这些东亚大陆移民主要是中国秦人、朝鲜人与史前亚洲骑马民族,他们为躲避战乱迁居日本。新移民
不仅改良了日本人种,而且为土人带去了最为需要的水稻种植技术与冶铁技术,这促使日本加速孕育农耕
经济。但整体而言,古代日本贫穷多灾,不适宜人类居住,再加上海洋构成的天然屏障,除蒙元汗忽必烈
外,正常君主没有谁有兴趣征服蛮荒的日本。

由于不存在共同的外敌,日本很难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式的统一国家。日本多发地震,按道理讲天灾会
促进一国的统一,正如黄河泛滥促成了中华一统,但地震是一种不同于水患的天灾,它无法防治,只能事
后赈济,而且地震的破坏限于有限地域,这就与黄河绵延上万里有着本质的差别。于是在政治上,日本的
地方长期处于自治状态,其情形有类于周朝的分封制。诸侯自治会带来地方发展的不平衡,而中央又缺乏
强力的协调,所以日本经常爆发内战,其规模虽小但十分混乱,类似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德川幕
府就是在一次诸侯混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幕府的统帅德川家康成为战后新时代的当国者。
德川家康的政治地位十分独特,他的封号是“征夷大将军”,他的角色既不是改朝换代的新天子,也
不是替旧天子治国的新宰相;既不是齐桓公式的诸侯霸主,也不是裕仁时代的军政府。“大将军”的头衔
证明他的权力并不来源于天授而是武力,“征夷”的前缀又昭示着他的地位具有正统性,上一次的军事胜
利赋予了他建立战后秩序的权力,所有战败及臣服的诸侯今后都要听德川家族的号令了。

4.幕藩体制
幕府原指“征夷大将军”战时处理军务的大营,设于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在四夷宾服后这个战时的中
军大帐就成了征夷大将军统驭全国的根据地。幕府体制并不是德川家康的新创,而是沿用了近七百年的旧
制。在这一体制下,内战中的获胜方在本辖区设立统率全国的中央政权,地方则由头衔“大名”的藩王自
理;为了限制大名挑战幕府,全国划分为数以百计的小块土地,此外,幕府还有削藩重组的权力;幕府并
不与地方的子民直接来往,也不向其直接征税,地方的人事、财税、司法乃至军事都由各大名自理,幕府
不予干涉;幕府唯一的兴趣是降服大名,防止不老实的雄藩闹独立。

德川家康继承的就是这样一个政体,四方诸侯臣服于他唯一的理由是他会更好的维护而不是颠覆这一
体制。德川家康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在总结前两代幕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勾勒出了德川版的幕藩体
制。
德川家康将全国土地做了划分,他占有全国 1/4 最富庶的土地,并直辖江户、京都和大阪,其余土地
被划分为 260 多块小片,“分封”给大名。由于封底狭小,单个大名根本无力抵抗幕府,就更谈不上挑战
幕府了。在行分封之后,德川家康又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将大名分了类:子嗣宗亲做大名的被称为“亲
藩大名”,忠臣功臣做大名的被称为“谱代大名”,其它战败的大名被称为“外样大名”。德川家康将三
类大名混杂相间,用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以藩制藩。

即便如此,德川家康还是不能安心。为确保大名绝无造反之可能,德川家康又创建了“参觐交代”制
度。这是一个人质制度,该制度要求大名将妻室子女放在江户做人质,另外大名本人也要一年住江户一年
住封地。德川家康这是强制各大名在江户安家,早期他还补贴给大名们安家费,后来就不给了,各大名在
江户的府邸、侍从、吃穿都要自行解决。德川家康的算盘打得很精明,这一招既圈禁了大名,又促进了江
户发展,一举而两得。

除大名外,幕府还给天皇、公卿、僧侣和武士订立了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
的规矩,天下子民也要有天下子民的规矩。新幕府建立了严格的身份制度,除皇族公卿外,天下子民被分
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身份世袭传承不可转换。为适应这种森严的身份制度,德川幕府依靠教育权
大力推广宋儒朱熹的“大义名分”说。
最后,为防止外来势力破坏岛国秩序,德川幕府发布了锁国令。幕府规定,除中国与荷兰可在长崎外
岛有限通商外,禁止外国人来日,也禁止日本人外访。
仔细分析德川家康的这一杰作,我们发现它是幕藩体制的极品。幕藩体制的本质是最强藩王主宰下的
和平发展体制,它并不力图建立一个主导全国政经的中央政府,国家的发展依靠地方自发而非中央指令。
在幕藩体制下,幕府只是一个强藩,不是中国式朝廷。因此,幕府不需要文官集团,也就没必要科举选
士。大名既然失去了反抗幕府的能力,幕府也就没必要供养大规模常备军。武士阶层既已被固化,国家也
就没有必要从农民中征兵。各大名都有武士幕府最多,遇有叛乱大名有向幕府援助武士的义务。不过,在
德川幕府治下天下太平,武士阶层的作用渐消,国家也就没必要对其改组。

幕藩体制的功能有两个:一、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给自足,消除因贫穷带来的内战;
二、用技术手段协调因地方发展不均衡带来的诸侯争霸,消除因富有带来的内战。德川体制带给了日本长
达两个半世纪的和平,日本的农耕经济因之稳定发展,其城市商业也在农业的带动下蓬勃向前。

5.参觐交代与统治危机
参觐交代制度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城市商业的大发展。想象一下,全国最有权有势的人都集中生活在
江户,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市场!此外,各地藩主轮流往返于江户与其领地之间,而且要带一大批随
从,这一路之上要吃要喝要娱乐,地区商业因之得以发展。参觐交代带动了江户的商业、手工业、娱乐
业、金融业快速发展,而江户的需求又带动了京都、大阪、长崎等大城市的发展。江户、大阪、京都、长
崎都是临海城市,它们之间的贸易需求促成了大规模海运的出现,而大规模海运是一国商业繁荣的显著标
志。

德川幕府是一个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紧密政治联盟,征夷大将军的准确身份是“大名农业联合会”会
长兼自有领地董事长,大名则是地方的大农场主。农民缴税的标的为实物,大名及其附庸武士的收入为粮
食,而商业社会的交易媒介为货币。为了获得货币,大名以“批发商”的身份贩卖米粮、木材、纸张、砂
糖和麻布,其经理人活跃在各大城市。通过有技巧的收购和贩卖,商人总能在物币交易中占得“便宜”。
大名和武士发现商业越发展他们的财富越缩水。为转嫁损失,大名开始向农民课征更高的税。农民本来就
穷,身份又不能转换,连做工都不行,再遇上个灾年,那就真揭不开锅了。人口的增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在明治维新前的 100 年里,日本人口已突破并稳定在 3000 万。①在 1830 年到 1843 年的天保年
间,“天灾迭出,饥馑流行,不仅乡民暴动,城市里的穷人也在捣毁居奇商人的库房”②,政府则一边出
兵镇压,一边改革经济。

将军和大名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改革方案:中央的政策趋向反动,既然统治危机都是由城市商业的发展造成
的,那就干脆除掉这一问题的根源。办法嘛,奖励节俭,遣返农民工,取缔奢侈品及娱乐,对价格、工资
和利率进行管制,恢复古圣先贤的“文治”。③
地方的改革则倾向于务实,既然商业已经发展,那就只能寻找对策而不是消灭问题。商业的发展导致
地方财政困难,农民负担过重,首要的任务是均田减税,避免农民破产,这样才能稳定基层社会。商业发
展而地方困难的根源在于大名征收的主要是实物税,而地方负债是货币债务。大名要想在与商人的交往中
不吃亏,必须适应商业游戏,他们学会了以商业的方式整理地方赤字。其具体措施是短债长还,然后用地
方资源做抵押发行票据,这样就能以金融手段筹措资金。④

中央的“复古”因逆势而动归于失败,地方的改革务实得当获得成功。有些藩不但缓解了财税危机,
而且变危为机强势崛起。幕与藩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由德川家康一首缔造的缜密体制出现松动。
在黑船来航前,德川幕府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统治危机。这种危机是一种发展带来的危机,商业的
发展动摇了幕藩体制的根本——一元化的农耕经济。不过,江户时期的商业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改造政治体
制的地步,当时的商人阶层也没有发展成所谓的“资产阶级”。江户时代城市商业的基础是农耕文明,不
管其多繁华都只是农耕经济的一段延伸,而非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要不是 1853 年美国“黑船”前来叩
关,日本恐怕会如中国宋元明三代那样在“向前走还是向后退”的折腾中拉锯上几百年。
注释:
①人口数字引自黄仁宇作品《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 362 页中段;
②中引号部分、③④中提到的改革措施摘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 371 页中下段。

6.佩里叩关
不过历史不能假设,1853 年 7 月 8 日,一个名叫马修·佩里的美国海军准将率领四艘载满火炮的黑色
舰船闯入了浦贺港,距离江户咫尺之遥。佩里所率领的舰队隶属美国东印度舰队,他是这个舰队的司令。
佩里此次来访是想代表美国总统递交国书,国书要求日本协助美军并开国通商。这次事件被称为“黑船来
航”,日本人视之为开国维新的起点。
然而奇怪的是,后世日本人并不以黑船来航为耻辱,反尔视其为日本走向“文明”的契机。日本人为
佩里将军树碑立传,他们还时常举行模拟黑船来航的游行,不是谴责美国入侵,而是庆贺日本开国!这与
我们对待“鸦片战争”的态度截然相反。
不过笔者要澄清一点,当时的日本人并不欢迎佩里。在黑船驶入浦贺港后,当局要求佩里去长崎交
涉,因为那里才是通商口岸,那里才接受外国国书。佩里对此不做理会,他强命一艘舰船开进江户湾,声
称要“测量水深”。幕府拿这个老外没办法了,只好打破惯例在江户接受了美国国书。幕府对佩里说,你
的事我记下了,你容我考虑考虑,我明年答复你,你在这呆着也没用,赶紧走吧!佩里可不是这么好哄
的,他不管不顾,下令舰队继续挺进江户,把黑船一直开到羽田才罢手。

佩里的挑衅举动把江户人惹恼了,江户城内群情激奋,尤其是武士阶层,他们终于找到报效国家的机
会了!于是,武士们顶盔掼甲,带刀佩箭,纵马扬鞭,他们准备与洋夷决一死战。不过,武士与洋夷刚一
照面就被吓傻了,他们从来没见过如此巨大的舰船,船身通体黑色,船上黑烟滚滚,简直就是一个大怪
兽。武士们是有尊严的,他们都大张旗鼓地出来了,也不能不比划比划就回去,那多没面子啊。于是,日
本武士向美国大兵发起了进攻。美将佩里命令海军陆战队员鸣枪驱赶,武士的战马因受惊而四散逃窜。这
些数百年来崇尚暴力并依靠暴力发家的武夫们猛然惊醒,一个比蒙古军团更强大的“武士集团”来了!

开国还是开战,这是一个问题。
佩里当时还有别的任务,他见短期内不能逼日本就范就率舰离开了日本。佩里在临走前发狠地说,明
年我会再回来的,到时若再不应允,我就要用大炮说话了!佩里不是忽必烈,他无意侵占日本领土,他携
黑船而来为了两件事。
当时,美国在太平洋上捕鲸,鲸油价格昂贵,可以用作灯油及其它用途,捕鲸业因之十分活跃。当时
没有矿泉水也没有冰箱,无法对食品进行保鲜,只能寻找补给港,日本就成了美国人的目标。另外,美国
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国位于太平洋东海岸,中美两国在鸦片战争后已经通商,日本正好位于中美之间,
是一个天然的中转站和驻兵港。
基于上述考虑,佩里并不打算与日本人结怨,他奉劝日本人不要试图反抗,开战只能让日本输得更
惨。为了让幕府相信开国是一件好事,佩里向日本人展示了蒸汽机车、大炮、电报机、望远镜、钟表等最
新科技。
德川幕府虽闭关锁国,但其对岛外世界并非一无所知。与古代中国好为人师的傲慢不同,古代日本似
乎天生就是拜师求艺的学生。在与荷兰通商的岁月里,西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医学等随着贸易传
入日本,日本人管这些学问叫“兰学”,幕府允许研究和传播兰学,不过不主张大张旗鼓地搞。幕府执行
锁国令是为了防止统治危机,但其自身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它可不想当睁眼瞎。幕府高层也清楚,他们
千百年来的导师——中华上国——已经在 1842 年被西洋岛国打败,大清帝国不但被迫开国通商,而且向
洋夷割地赔款!幕府高层在思考,“上国”都被打败了,区区日本又靠什么独守呢?

7.开国之后
对幕府来说,远方的灾难不等于眼下的危机。幕府的国本——幕藩体制——已经在本土商业的大发展
中备受攻击,饥民四处暴动,大名离心离德,武士穷困思变。种种危机已经让德川当局的管制捉襟见肘,
幕府又怎敢再引“狼”入室呢?
不过,该来的是躲不掉的。半年后,美国黑船再次叩关,这次佩里带来了七艘舰船,一直开到比浦贺
更接近江户的神奈川(今横滨)才停船。开国还是开战,您看着办吧!
这半年来,幕府高层坐卧不安但又毫无对策。一向独裁的幕府居然开始问计于大名,结果可想而知,
吵吵嚷嚷,借题发挥,越说越乱。“征夷大将军”不愿意承担屈服“洋夷”的责任,于是将这个政治包袱
甩给了天皇。天皇,这个被征夷大将军圈养的京都囚徒,一下子成了政治明星。
黑船再次来航后,幕府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的第一份条约——《神奈川条约》。条约内容并不
过分,要点有三:一、开下田、函馆两港通商;二、对美实行最惠国待遇;三、协助美军,主要是规范海
上救助、引渡、居留和墓地事宜。

不过《神奈川条约》只是西方列强叩关的开始,在其之后,美国与日本再签《江户条约》,荷兰、俄国、
英国、法国也尾随而来,五国与幕府陆续签订了类似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
这些条约通常被视为“不平等条约”,其最受诟病的的不平等条款有二:一、关税协定;二、领事裁
判权。如果说“关税协定“抢走了日本人的财富,那”领事裁判权“就抢走了日本人的尊严。无论这两项
制度在后世从世界大势看有多大的必然性,它都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邪恶而屈辱。
佩里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妖魔鬼怪全都跑了出来,幕府日本——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即将不复存在。
开关后,士农工商并非全部吃亏,而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西方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原料,这带动了日
本农业和渔业的发展,农产品、海产品热卖,尤其是生丝和茶叶,两者占出口总额的七八成,相关产区迅
速发展,农村商人十分活跃。
安政五国条约事实上赋予了西洋人调定关税的权力。洋人把日本进出口的关税都定得很低,税率均为
5%,还对旅居日本的洋人免税,免税范围包括“生活用品”及金银。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茶叶、生丝等
原材料,进口的则主要是造船捕鲸用具、机械、矿产、丝绸、木材和米面。

在这样的关税体制下,日本的农业资源大量外流,而与此同时西洋工业制成品海量涌入。质优价廉的
工业洋货迅速冲垮了手工日货。以丝织业为例,为了赚钱,生丝商人更愿意出口,本土的生丝出现严重短
缺,生丝价格因之暴涨。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本土丝绸作坊能生产出成品,也会因为成本过高而卖不出
去,本土纺织业因之难以为继。
在本土工商业破产的同时,各种日用品的价格开始飞涨,这对底层人而言无疑雪上加霜。物价高企的
原因是这样的,根据安政五国条约,洋银做为货币可以在日本流通,而在当时日本金银比价远低于国际牌
价,洋鬼子就利用这一点大量套购日本黄金,仅开港半年他们就套购了一百多万两黄金!黄金的大量外流
导致货币严重不足,也就必然会出现币贵货贱的情形,物价自然飞涨。最要命还不是物价飞涨,而是商品
无法流通,因为没有货币啊,社会面临休克状态。幕府为挽救经济向市场注入货币,它用了两个法子,一
是改铸劣币,一是发行不可兑换纸币。所谓不可兑换纸币,就是没有金银做支撑的纸币,就跟今天的纸币
一样。不过,幕府当年印票子的速度可比今天各国政府猛多了,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日本开国后,本土商人破产,附庸工人失业,传统产业凋零,老百姓不仅没工作而且没饭吃。这可怎
么活呀,造反吧!在开国后,农民起义的次数剧增,仅 1860 年一年就有 43 起,1865 年到 1867 年更是
达到年均 55.3 起,远远超过了天保灾年的记录!城市贫民也没闲着,为了活下去,他们不断冲击大名和米
商的库房。这些城市贫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破了产的武士。西南雄藩在天保改革后崛起,雄藩藩主越来越
看不惯幕府独裁,做为“外样大名”,他们忍气吞声了两百六十多年,再也忍不下去了,他们开始要求分
享权力。京都囚徒天皇也看幕府不顺眼,你作孽,凭什么让朕背黑锅!天皇身边围绕着一群尊王攘夷派,
他们天天鼓动天皇恢复“祖制”,天皇开始心旌荡漾。

我们可以看到,德川幕府已经民心尽丧,等待它的将是万劫不复。不过,在反对派串通一气前,它还
能苟延残喘一阵子,去完成它最后的表演。

8.从“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
尊王攘夷,这是愤怒的日本人打出的反抗旗号,“尊王”就是把天皇重新抬出来,“攘夷”就是把洋
鬼子赶出去。既然所有的问题都是“洋夷”带来的,那就干脆把他们轰走,于是日本版的“义和团运动”
爆发了。
1860 年 12 月,美国使馆翻译在三田遇刺。
1862 年 5 月,英国水兵被杀。
同年 8 月,四名英人在神奈川生麦村因穿越参觐交代队伍被刺,一死两伤。
同年 12 月,东京品川新建的英国公使馆被伊藤博文等焚毁。
1863 年 5 月,长州藩炮击通过下关(也叫“马关”,中日《马关条约》签署地)海峡的美国商船和英
法军舰。
同年 7 月,英国兴兵讨伐萨摩藩,舰抵鹿儿岛。萨摩藩主(即大名)拒绝交出在生麦村砍杀英国人的
武士,英萨双方兵戎相见,英方 11 名水手战死,萨方 5 名士卒阵亡,萨摩仅有的 3 艘军舰全部被击沉。

1864 年 8 月,英国乘幕府第二次征讨长州藩之机联合法美荷三国舰队炮击下关,以报复“尊王攘夷”
的急先锋长州藩。
……
与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相比,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要温和许多,其规模也十分有限。这原因嘛,是因为
它没有发动农民群众,就是一群下级武士在那搞。西南雄藩通过与洋人多次较量明白了一件事,洋人不好
惹,攘夷没前途。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莽夫也。尊王攘夷派是一群从时的聪明
人,既然攘夷没前途,那就不攘夷了,大家伙改倒幕吧。嗯,我看行!英国人也觉得跟日本的“野蛮人”
作战得不偿失,打这帮小子实在捞不着便宜,既然这帮猴崽子那么想折腾,那就卖给他们军火让他们折腾
幕府去。就这样,尊攘派和洋鬼子想到一块去了,双方一拍即合。这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打不相识。事
实上,尊攘派和洋鬼子都是打着理想主义旗号的现实主义者。其话语方式大概是这样的:尊敬的绅士们,
为了推翻幕府暴政,为了建设繁荣东亚,为了增进日洋亲善,我们合作吧!合作万岁,倒幕万岁,友邦万
岁!

西南雄藩决心倒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们一直觉得他们的话语权与他们的实力不成正比。西南雄藩
为获得政治话语权与中央决策权进行过多种尝试,藩主们拿出了各种政治方案,可惜都无果而终。不但如
此,在这来往交锋间,幕与藩的矛盾更加激化,双方最终爆发了战争。幕府曾两次兴兵征讨长州藩,第一
次幕府胜,第二次长州赢。
幕府在第二长州征讨中之所以打不下去了,是因为它的后院起火了。事情是这样的,各藩都害怕这次
内战演变成持久战,于是纷纷屯米备战,此事引发了连锁反应,米价因之高企,大米供应出现问题,各地
纷纷爆发“米骚动”(穷人抢米运动),治安形势也跟着恶化起来。面对如此复杂情势,幕府不得不回师
灭火。幕府本来就不是一个强大的朝廷,而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经此一“败”更无法号令诸藩了。

幕府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强藩的天下,是时候给幕藩体制一个葬礼了。

1867 年 1 月 30 日,孝明天皇暴毙而亡,年仅 36 岁,死因众说纷纭。国不可一日无君,孝明那年仅


15 岁的儿子睦仁在倒幕派的簇拥下即位第 122 代天皇。一年后,即 1868 年 1 月 3 日,新天皇在京都以
“王政复古”的名义发动政变,废除德川幕府,成立以天皇为首脑的新政府。新政府设总裁、议定、参与
三职,下级机构渐次兴立,总理国家内外事务。新政府以“开明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它声言要广开言
路、招贤纳士、尤其渴求经济人才。新政府以天皇的名义要求德川庆喜辞去“征夷大将军”的官职,另
外,返还其所有领地。新政府还于政变当天接手了京都防务,把天皇从幕府手中夺了过来,天皇从此不再
是京都囚徒。

王政复古发生后,幕府大为震惊,它赶紧组织军队绞杀新政府。1868 年 1 月 27 日,幕府军与天皇军在京
都近郊的鸟羽、伏见遭遇,幕府军约有 1.5 万人,天皇军则只有 5000 人,但就是这 5000 人打败了三倍于
己的敌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大将军德川庆喜在战败后经海路逃往江户,他连京都的邻区大阪都抛
弃了!老兄,大阪可是商业大都会啊,兵家必争之地,交税大户!大阪您都不要了,您还想保江户?

1868 年在农历为戊辰年,伏见·鸟羽战役揭开了戊辰战争的序幕,倒幕运动进入**阶段。政府军在伏
见·鸟羽的表现为他们赢得了荣誉和支持,政府军名声大噪,士气因之大振,这为新政府奠定了重要根基。
不过,光有军事上的胜利还不成,还得有道义上的权威。于是,新政府于戊辰年 4 月 6 日以天皇名义发布
《五条誓文》,其文曰: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显然,这是一份“政治正确”的政纲,它以天皇的名义昭告天下——日本要改革开放了!
《五条誓文》发布后,政府军开始进军江户,一个月后(1868 年 5 月 3 日)无血进入江户城。幕府首
脑德川庆喜被政府军软禁,幕府顽固派则逃往东北。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政府军趁锐气正盛穷追幕府残
余,它打败了奥羽越列藩同盟,占领了东北诸藩。至此,全国仅剩一股幕府势力——虾夷共和国。
868 年 7 月,新政府将江户改名“东京”,设为帝国首都,并定于次年春迁都。同年 8 月 27 日,天皇睦
仁在京都举行即位大典,9 月 8 日新政府为睦仁选定了年号,并于当年改元。

日本天皇的年号均取自中国古籍,睦仁的年号为“明治”,此二字取自《周易》,其文曰“圣人南面
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明治时代开启后,新政府继续革除幕藩体制。明治二年(1869)推行“版籍奉还”,将藩主由领主变
成公务员,剥夺其世袭权;明治四年(1871)实施“废藩置县”,将藩主又由公务员变成贵族,剥夺其行
政权,将藩地变成郡县,剥夺其自治权。至此,在日本存续了近七百年的幕藩体制彻底终结。
9.孔子与马克思的历史观

“黑船来航”是日本开国的标志,“明治维新”则是日本由古代国家转为近代国家的过程。过程意味
着变化,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明治维新是从政变开始的,以内战为推动力,经过“版籍奉还”和
“废藩置县”,先将国家重组为秦始皇式政府,再通过《帝国宪法》的颁布将其改组为军队监视下的议会
内阁制。我们发现,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天皇始终被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仅立为象征,而且拥有实
权。这种制度安排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代天皇,与“大日本帝国”相始终。显然,这种顶层设计不是
突发奇想,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前述的历史给我们这样的印象,日本幕末发生的事情和中国清末发生的事情几乎雷同,但两国接下来
的走向截然不同。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什么没有如中国一样在推翻幕府后建立一个由强人(袁世凯)独
裁的“共和国”(中华民国)呢?日本何以能在短暂内战后快速统一,而没有出现中华民国式的军阀割
据?再者,天皇原本只是个牌位,如果非要扶立一位实权天皇,那倒幕派为什么不选正值壮年的孝明天皇
呢?

历史如果重复进入一条轨道,那一定有推动它进入这条轨道的幕后推手。我们不妨拿中国的统一来举
例。笔者以为,不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是“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统一”。秦始皇纵然雄才大略,但
若无地缘、气候和时代的风云际会,他是不可能统一中国的,他连“统一中国”的想法都不会有。在历史
大变动之际,英雄伟人的禀赋喜好于人事确有影响,但于时代无关宏旨。诸君试想,中国若无统一之内在
机理,其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向统一?说到底,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在历史前台唱戏的演员,一个被大
历史选中的代理人。我们读史不应仅仅关注舞台上的人物,还应关注舞台本身,因为那才是历史真正的主
宰。

当下,我国的历史观大体有两种——儒家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观。
儒家的史书不过是一堆故事,好看,但肤浅!儒学门生喜好道德评判而不重宏观分析,他们的宏观乃
是人事之宏观、情怀之宏观,而非历史纵深之宏观、社会剖面之宏观。在儒生们看来,所有问题的症结不
过是君王昏庸、官僚腐败、百姓颓堕……一言以蔽之——道德沦丧!然而,真要让他做起当国者来,他们也
黔驴技穷,“王莽改制”就是最好的例子。
马克思则创造出一种“阶级决定人性”的类儒家史观。笔者可不是说两家的道德观相似,而是说马克
思和孔子一样在写史前先预定了道德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者笔下,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嬴政、李斯和二狗,
而是“封建君主”、“官僚集团”和“农民阶级”,其之所以易被国人接受源于它的讨巧和简单。

与希特勒一样,马克思把底层民众最隐秘的心里话喊了出来,然后赋予其“至善”的正义性。马克思
对暴力的宣扬绝不亚于希特勒,其思想的煽动性也超过了纳粹主义。马克思以“底层代言人”的姿态出
现,这让老百姓觉得他是个“亲人”;他又以简化历史的方式推销他的“建国路线”,这让知识青年觉得
他不但是个“启蒙导师”而且是个“引路菩萨”。
如果说儒家学说是劝人为善的话,那马克思主义则纵人作恶。在历史上,儒学是稳定社会的基石,而
马克思主义是破坏秩序的利器。
儒学是一种圣人哲学,其内容充斥着泛道德主义。儒学建构的基础是性善论,遇有解释不通的地方便
统统以“道德堕落”搪塞。儒学宣扬仁政,但其仁政的本质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是君主对臣民的恩赐。儒
家认为,为了实现仁政,君主和臣民都要依礼言行。儒家的理想是打造仁君,塑造乖民,上下守礼,一团
和气。多美好的理想啊!

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斗争哲学,其内容也充斥着泛道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建构的基础是阶级人性论。马
克思认为,社会一团糟的根源是当官的和有钱的都是王八蛋,他们被权力和金钱腐蚀了良知,脏了心、黑
了肺、没了人性,因此他鼓吹共-产-国。但共-产-国的本质是“老大哥”统治下的傻子国。为了进入这样一
个傻子国,老百姓还得时刻不忘阶-级|斗争。马克思的理想是人人无私奉献,财富按需分配,上下真诚无
欺,社会和谐稳定。多美好的理想啊!

马克思是一个犹太书生,他一辈子就没干过实业,既没经营过生意,也没管理过国政。所谓的马克思
主义,不过是一个犹太书生的逻辑狂想。马克思的信徒大都来自底层,他们没受过良好教育,在他们眼
中,马克思主义“系统”而“深刻”。这也很正常,以精密逻辑构建的学说怎么能不“系统”而“深刻”
呢?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儒家子弟是一群伪君子;而在儒家子弟眼中,马克思主义信徒是一群破坏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荒谬可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乌托邦理想也毫无创意。马克思原教旨主义者鼓吹
绝对唯物论,对宗教采取灭绝政策。在极端的共-产|主-义国家,上帝没有存在的必要,马克思就是上帝,
马克思主义就是灵魂!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马克思主义者口头上喊“无神论”,背地里不是祭祖祀孔
就是求神拜佛,要么皈依了上帝。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它也给不了信众精
神上的寄托,它虚无、狂热、残酷、无情,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带给这个世界什么福祉,它所带来
的是骇人听闻的暴政和无穷无尽的苦难。

要解答日本何以走向近代天皇制,笔者要选定一种理论工具,而这工具绝不是儒学,更非马克思主
义。那它是什么呢?它就是由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倡导的“大历史观”,即用技术手段配以人性
解读分析历史,以宏深的视界和中正的立场写史,从而跳出泛道德主义的泥潭。
10.大历史观下的“资本主义”

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史,明治维新是日本人在开国后寻找出路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为
什么一定要由一位实权天皇来领导,则必须首先了解“资本主义”是怎么回事。
“资本主义”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人们在引用它时充斥着情感,或无限向往,或咬牙切齿,尽管他
们所指的内涵千差万别。
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美国总统老布什访华,邓公带着老布什参观改革成果,老布什说:“你们的资本
主义搞得不错嘛!”邓公急忙辩白道:“我们这是‘中国 style 社会~主义’!”老布什莞尔一笑,回道:
“没关系,咱俩说的是一回事。”两人随即哈哈大笑。
这则笑话所揭示的真意乃是“实”比“名”重要,治国要务求实不务虚。曹孟德教导我们说,勿因慕
虚名而处实祸。至于上述笑话的真伪,笔者以为无关宏旨。要对资本主义做深入的研究,我们就必须抛开
道德及政治的束缚,用技术手段解剖资本主义,并观察其成长历程。
大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指出,资本主义为一种组织与运动,其发端于水城威尼斯,由一种有别于欧亚
大陆的商业体制发展而来,其绵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尚未中断。做为一种运动,资本主义是古代社会现
代化的过程;做为一种组织,资本主义有三大“技术性格”:
一、资金广泛的流通(wide extension of credit),剩余资本透过私人借贷方式此来彼往;
二、经理人不顾人身关系的雇佣(impersonal management),因而企业扩大超过所有者本人及其家人
耳目能监视之程度;
三、技术上能支持服务及设施的通盘使用(pooling of service facilities),如交通通信、律师事务及保
险业务等,因此企业活动范围超过了本身力之能及。
而以上三个条件全靠信用,而信用必赖法治维持。所以资本主义要能被立起来,在一国之内必须受政
治体系保护,行之于国界之外则有赖治外法权,而资本家必须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中占有特殊比重。
以上三个条件的开展必赖于社会下层组织内各类经济因素的配合,也就是所有东西都必须能公平而自
由地交换,这样所有权和雇佣关系才能重重相因,构成一个大罗网。因为生产和分配都以契约为主,当中
若有一个自由选择的机缘,相对地也就鼓励了自由竞争。每个人的私利观成为构筑和扩张这“大罗网”的
源泉,因之利润成为一切事业的试金石。在这种大前提下,资本主义也有将一切道德标准纳入体制之中的
趋势。资本主义在初期存积资本时常带有侵略和剥削的性格。这种被称为“资本主义”的体制一经展开,
不可逆转,只有越做越大。在做大过程中,它能逐步纠正本身错误,并对所卷入土地的人民逐步公平,从
而树立其在历史上长期合理性的可能。

(以上四大段摘自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 34~35 页,其中第一段为笔者根据黄仁


宇先生意思所做总结,第三四段增加了个别字词及标点,以方便读者理解。)
资本主义最大的一个特点端在于它与国家一体,通俗地讲,就是“公司即国家,国家即公司”。关于
这一点,观察一下今日美国就能明了。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整个经济体极具创造财富的能力,各种组织高效配合,对应服务渐次兴起,其既
能服务社会,又能服务国家。由于创造财富的能力超过了经济体自身的消耗,经济体必须向外扩张,一方
面输出剩余财富(商品、服务及技术)和人口(多余财富促进了人口增长),另一方面换回原料和资本,
然后用更多的原料和资本创造比之前更多的财富,这更加强了它对外扩张的愿望和能力,如此循环往复,
其总规模和冲击力越来越大。

世界近代史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史,端在于资本主义的军事能力世无匹敌,这不仅表现在武器
装备层面,而且表现在军事组织层面。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军自然干不过操纵洋枪洋炮
的英兵,而坐拥“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同样惨败于同等装备的日本海军。
资本主义凭借武力为后盾,一方面玩命创造财富,一方面疯狂对外扩张。由于体量越做越大,对未卷
入区域,在两者遭遇时,其冲击力有如山崩海啸,令后者难以抵挡。开国后的日本就遭遇了这样的冲击。

11.幕府最后的强人
德川幕府建立于 1603 年,覆灭于 1868 年,在“黑船来航”前的 250 年内,幕府统治虽不断遭受挑
战,但无覆灭迹象。然而,就是这个政权,在“安政五国条约”签署仅十年后土崩瓦解,资本主义之威力
由此可见一斑。
主持签订“安政五国条约”的是井伊直弼,井伊是德川幕府末期的大老。所谓大老,就是幕府的当家
人,大老替将军打理朝政。这就有意思了,将军从天皇那获得治权,将军又将治权信托给大老。有读者可
能会问,何必搞这么麻烦呢,将军本人为什么不理朝政呢?
原来是这样,德川家康基于稳定幕府的考虑,“立宪”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会带来两个
问题:一、如果嫡长子即位时未成年怎么办?二、如果嫡长子懦弱或呆傻没有执政能力怎么办?在德川时
代,这两种情况都频繁出现。为保证国家政务正常运行,幕府高层必须调整实际领导人,他们想到的方案
就是——信托,即让将军将政务委托重臣打理,将军本人则退居幕后,受托重臣以“将军”的名义执政。

受托重臣的头衔有两种,一种叫“大老”,一种叫“老中”。大老是最高职级,只设一人,且为非常
设职位;老中是次高职级,定员四至五人,各管一摊,轮流坐庄。由于大老和老中是将军的受托人,所以
他们必须是将军能信得过的人。只有谱代大名能让将军信得过,因为他们呢是德川家康重臣或功臣的子
嗣。亲藩大名和外样大名都不能当大老和老中,亲藩大名是德川氏的子嗣宗亲,外样大名是德川家康的手
下败将,一个太近,一个太远,同样危险。这样一种制度安排逐渐成为政治传统。

井伊直弼是近江彦根藩的藩主,他于 1858 年 4 月 23 日即大老位。此时,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将


死,各派对继承人各有主张,政局比较混乱。在对外方面,截止此时,日本已对美、英、法、俄、荷五国
开放四年有余。井伊在这四年里经历了开国带来的震荡,也认识到了日本的贫弱。当时日本贫弱到什么程
度,我们以火炮为例,洋人的大炮是钢做的,日本的则是铜做的,炮弹根本打不远,够不着洋人的军舰。
我们知道日本资源极端匮乏,清廷抓捕人贩时用的是镣铐,日本幕府用的则是绳子;大清官兵的武器是红
缨枪,日本捕快的则是长木棒。井伊心想,咱是一个连铁矿都没有的国家,还敢向船坚炮利的洋人开战?
诸位浪人同学,不知你们拿什么打呢?亲,不要告诉我是绳子和长木棒哟。

在井伊直弼上台前,西洋五国已经提出“修约”要求。洋人的要求很多,包括增开通商口岸,互换货
币、互派公使,治外法权,定居、游历、置产权……当然,做为交换,幕府可以禁止洋人进行鸦片贸易。
井伊直弼了解国内舆情,他知道国人对“修约”一事悲愤难忍。不过,井伊觉得当下只能忍辱修约,
因为悲愤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枪使。至于“尊王攘夷”,在井伊看来,那不过是浪人们的歇斯底里。井
伊是个强硬的开国改革派,他极力反对尊王攘夷,认为其既不利于日本,也不会获得成功,图耗民众激情
而已。日本可不缺激情,日本缺的是实力!
就在此时,大清帝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消息传到了日本!井伊对此十分震惊,他以为大
清遭此劫难全因个别将领好战,正所谓“愤青误国,冲动败家”!瞧你们把家败的,又是割地,又是赔
款,又是增商埠,首都都让人家占了,圆明园都让人家烧了!自取其辱,何苦来哉?
井伊直弼观英法联军其势甚隆,大有携势东征日本之架势。井伊苦笑道,在这种局势下,你不求和还
敢言战,小祖宗们,咱能按当下条件把约签了就阿弥陀佛了!况且,开国真的有错吗?既然洋人是通过对
外通商发达起来的,那日本为什么不可以开国自强呢?清国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不也说“师夷长技以
制夷”嘛!有了这样的心境,井伊便不待天皇“敕许”就擅自与五国修约了。

在井伊直弼看来,孝明天皇不过是一枚橡皮图章,有他“敕许”没他“敕许”一个样。不过,井伊的
反对派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井伊这是“大不敬”,犯了天条!井伊不在乎反对派的攻讦,他觉得名声已
无足轻重,不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全日本。当下,最重要的是万众一心,先改善武器装备,从军事上着手师
夷自强。要想不挨打,就得拳头硬;要想成大事,首先立权威;要想立权威,首先灭对手。井伊自认他是
为全日本计才忍辱签了“安政五国条约”,可那帮因此而安享太平的家伙居然骂他“卖国贼”,还闹哄着
要跟洋夷拼命,可送死能救国吗?既然你们那么想死,老夫就成全你们!

于是乎,井伊直弼在签完“安政五国条约”后马不停蹄的兴起了“安政大狱”。幕藩上下,有头有脸
有能量的人是让他关的关、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逼死的逼死,其它没受刑的也被勒令闭门思过。井伊之
独裁堪比慈禧,可惜他不是慈禧,慈禧是太后——满清女主;而他只是个大老——幕府一任管家而已!
井伊直弼的独断专行激起了朝野的愤怒,他的性命也就因之危在旦夕。1860 年 3 月 3 日,江户下起了
大雪,这一天驻江户的藩主要进城谒拜将军,井伊要出席这个仪式。上午 9 时许,十八名由尊王攘夷派雇
佣的浪人(失去藩籍的武士)在井伊出家门口经樱田门时偷袭其护卫轿队。双方的武士总计七十余人,这
些武士们混战一团,刺客之一趁乱开枪射击官轿,子弹穿透了井伊的腰部和大腿。井伊是一名武功高强的
武士,但此时已动弹不得,再好的身手也无法施展。只见此时,双方武士拼死搏杀,大约死伤过半后,萨
摩刺客逼近官轿,他把井伊从官轿里一把拽了出来,然后高举武士刀挥刃猛砍,霎时间血柱冲天,幕府最
后的强人——一代大老井伊直弼——身首异处。

据说,井伊直弼临死前还在叫骂:“一帮蠢蛋!日本可怎么办啊?”。井伊 42 岁上台 44 岁被刺,执


政尚不足两年,他的生命如当天飘落的雪花短暂而永恒。这就是著名的“樱田门外之变”。

12.宿命
井伊直弼被刺,很多人叫好,不管是时人还是后人!他们将这次暗杀事件称为“壮举”,将十八浪人
尊为“义士”,称井伊“死有余辜”。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位“死有余辜”的日本“国贼”吧。
井伊直弼是个政治强人,他杀伐决断雷厉风行。不过,井伊并非只会粗野,他也有馨雅的另一面,他
对茶道很有研究,是个茶道名人。井伊爱品茶,爱写茶,爱办茶会,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不可能有此雅好
的。井伊是一个谱代大名——德川氏的近臣,他对幕府负有责任,他对百姓负有责任,他对未来负有责
任。做为一名高级武士,井伊很早就参透了生死:人生不但短暂而且只有一回,也不是先生者就先死。世
事变幻无常,人生犹如樱花凋零,在飘落中完成它永恒的存在。他——井伊直弼——要完成他的使命,要
证明他在寂灭前的真实存在。
世人都说井伊“嗜权如命”。不错,他是嗜权,可于这乱世之中,在民族危难之际,难道要让他任浪
人逞勇亡国而袖手旁观?井伊并非小人得志式政客,他原本就是近江彦根藩的藩主,他不当这个大老照样
荣华富贵。只要井伊愿意,他完全可以作壁上观,然后择机谋动坐收渔利。这并不难,但井伊做不来。日
本已处存亡之秋,大丈夫岂能钻营苟且!
世人都说井伊“杀人如麻”。不错,他是把反对派都肃清了,连吉田松阴这样的狂生都杀了。可诸君
也要想想,井伊的反对派想干嘛,这帮小子想跟洋人拼命,把英美五国统统赶跑。那洋人是浪人能赶得走
的?大清的义和团比日本的尊攘派声势大吧,结果又怎么样呢,没把洋人赶跑,反尔把八国联军招来了。
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井伊若不打压攘夷派而任其胡闹,英美等国必定搞一场日本版的“庚子国乱”。真到
那时,难道这些浪人会出来负责任?就算他们愿意负责任,那又怎么负呢,剖腹吗?
井伊直弼瞧不起尊攘派,这也是他不与之对话的原因。这事很正常,诸君试想,李鸿章能瞧得起义和团
吗,袁世凯会跟“拳匪”协商吗?
井伊直弼是日本的当国者,于他而言攘外必先安内。全日本只有众志成城,才能自存图强。至于个人
的生死荣辱,在所不论了。
事实上,在遇刺前,井伊直弼的近卫家臣已有不祥预感,井伊的友人矢田藩的藩主松平信和也跑到江
户来拜谒井伊。松平向井伊报告了刺杀策源地——水户藩——的严俊形势,他力劝井伊赶紧辞职:老哥,
咱别当官不要命啊!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是连命都丢了,咱还拿什么开国自强啊?井伊对
松平微微一笑,回道:“人各有天命,刺客果要杀我,纵然如何戒心也有隙可乘。”这句话说得在理,但
松平的劝也在理。松平不死心,于是改谏道:不辞职也行,务必增加护卫,六十人真不够!井伊还是没听
松平的劝。井伊固执也有他固执的道理:幕府对大老的护卫人数有明文规定。江户日本是一个森严的等级
社会,臣民对等级的绝度服从是幕府统治的根基。如果幕府的首席执行官都都带头破坏国法,那国法的尊
严何在,德川氏的统治又如何继续?
井伊直弼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代价,一代政治强人身首异处,死后仍遭人唾骂。显然,井伊不是一个
儒家式的君子,可谦谦君子能挽狂澜于既倒吗?井伊也不是一个袁世凯式的枭雄,他不会左右逢源,人缘
也不好,谋略更不行,更要命的是不知进退。井伊太过急躁,他恨不能立即收拾河山,谁挡他他灭谁!有
意思的是,井伊的性格和他政敌的性格极为相似。换言之,井伊不是一个武士的异类,而是一个武士的典
型。井伊以一种决绝的、不可妥协的姿态立于幕末岁月,为德川幕府擎起了最后的权威。
“樱田门外之变”震惊了朝野,街巷茶肆、乡村田野都在议论。幕府先是宣布井伊直弼没有死,只是
受了重伤,然后在稳定了内部局势后展开大搜捕。除此之外,幕府还对暗杀策源地水户藩、关西的京都以
及“尊攘派”老巢——西南雄藩——施加政治高压。
幕府的高压政策未必专为井伊直弼复仇,井伊的死对继任者没什么坏处,幕府之所以这么做着眼于两
点:
一、幕府是一个依靠权威运转的中央联盟,一个地方小藩就敢策划暗杀中央首脑,如果默认了这样的
事情,那今后幕府权威何在,谁还敢当这个大老,将军又如何号令天下?
二、樱田门事件是一个更大政变的开场,尊攘派的整个计划是,先于樱田门斩杀井伊直弼,再于横滨
火烧洋人商馆,后于京都屯驻三千萨摩武士,在三件事做完后,关东关西遥相呼应,一举而推翻德川幕
府。
这还了得,想灭我基业,我灭你肉身!德川幕府已经被尊王攘夷派逼到了死角,他们已退无可退,大
家只能你死我活。再者,尊攘派把“尊王”和“攘夷”搅在了一起,这就把幕府和洋人逼到了同一个战
壕。幕府所没想到的是,它的战友那么快就叛变了。老兄,我对你不薄啊,你咋把我给卖了?
在诸藩看来,你幕府先是引“洋夷”入室,祸乱国家;接着兴“安政大狱”,荼毒同僚;这又搜捕
“刺贼壮士”,枉杀忠义,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诸藩与你幕府不共戴天!
唐太宗教导我们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幕府是舟,民心是水,聚民心不易,失民心可快了。仇恨幕
府的人越聚越众,不满幕府的藩越来越多,而日本天生就存在二元政治中心,即关东的江户和关西的京
都。将军失道等于天皇得道,江户沉沦等于京都崛起。失势的武士们群聚京都,天皇成了“聚义”的大
旗,新仇旧恨到了算总账的时候。历史与现实都推动着日本走向天皇制,日本将在这种天皇制下脱胎换
骨,彻底走向资本主义。

(第一章「黑船来航」结束)

第一章年表
1603 年:德川幕府建立
1830 年:天保元年——京都地震——淀川洪水——全国饥荒
1853 年:佩里叩关
1854 年:《神奈川条约》签订
1858 年:井伊直弼即大老位——《安政五国条约》签署——安政大狱
1860 年:樱田门外之变
1862 年:生麦事件
1863 年:萨英战争
1864 年:第二次长州征讨
1867 年:孝明天皇崩御——睦仁即位
1868 年:王政复古——伏见·鸟羽战役——《五条誓文》发布——戊辰战争推开——江户改名“东
京”——改元“明治”——虾夷共和国成立
1869 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虾夷共和国覆灭——版籍奉还
1871 年:废藩置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