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第六章:宪政帝国

1.东方不败
近代日本实行一种奇怪的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以往,也有别于当今。今天的历史学家,习惯于将这
种奇怪的体制称为“近代天皇制”。
这一称谓有欠妥帖,它极容易让人以为近代日本是一个天皇独裁的国家,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外,若
有“近代天皇制”,就必有“古代天皇制”,否则此称谓毫无意义,但于现实之中,中国老百姓对日本古
代史更是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知道“近代天皇制”到底何意。在当下,中国的文化现实是,我们凭借自
己的想象而非史实构筑了一个明治日本,并用这个形象去解释日本帝国的崛起和满清王朝的衰败。这一趋
向至今未有改观, 2012 年上映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仍重复并强化着这种误读,导演冯小宁仍跳脱
不出《举起手来》的意淫模式。笔者有时在想,抗战影片越拍越差,到底是导演们力有不逮,还是他们自
甘堕落?

明治天皇不是个独裁者,他甚至不是个执政者!也就只有中国导演才会把明治日本拍摄成“雍正王
朝”,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伊东祐亨等已经被矮化成了“军机大臣”,
完全是一群惟命是从的奴才!若日本真实行此种体制,则其不但无战胜中国之可能,连整场甲午战争(日
本称“日清战争”)都不会有!民国的蒋百里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中讲的更加透彻:“他
(昭和时期的日本人)又羡慕新兴的意大利与德国,开口‘统制’,闭口‘法西斯’。但他忘记了他无从
产生一个首领。”一个连首领都没有的国家,怎么可能有独裁者呢?

不但明治天皇不是个独裁者,连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乃至东条英机都不是独裁者,因为近代天皇制是
一个排斥独裁的体制。这个体制经明治宪法而确立,乃历史之产物,为解决当时问题而诞生。在大久保利
通当国时,此体制尚未诞生,因此,与后继者相比,大久保更像个独裁者,但也仅是像而已。在日本近代
人物中,你找不到“袁世凯”与“蒋介石”,更不要说“墨索里尼”与“希特勒”。昭和日本之所以发
疯,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搞个人独裁,而是因为它在组织上没有中心。

近代日本政治呈现两大特征,一曰“宪政”,一曰“帝国”。无论我们怎么鄙薄明治宪法,我们都不
应忘记,今日中国尚未达至“明治宪政”,更不要说“大正民主”。然而,就是这个宪政体制,将日本人
最终引到了“昭和圣战”的不归路。这不能用“大正日本人好而昭和日本人坏”来解释,就如同我们不能
说“今天的中国人坏而毛时代的中国人好”——坏人怎么可能创造繁荣,而好人创造苦难呢?

泛道德主义是无能历史学家的拙略工具,他们无法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就发生了,索性把一切
因由归咎为道德,也就是告诉读者:当年要是圣人国,今天一切都会不同。历史写作者不是政治教导员,
用不着喋喋不休地说教:哎呀,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你这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品有问题。瞎扯
淡!两个技师修两台电脑,一个修好了,一个没修好,难道可以据此断定,那个修好的比那个没修好的道
德更高尚?

作史者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告诉读者,作者的历史理想有多么美好,而历史上的那帮混蛋
是多么匪夷所思地辜负了他?大哥,拜托,把你和李鸿章或光绪帝乃至老佛爷易地而处,你会打赢甲午战
争?如果道德真的管用并至关重要,那还搞什么公务员考试呢,每年多几次《感动中国》不是更加简单?
写史不能这般扭曲,读史也不能这般浅薄,历史不是只有道德。
提及近代日本,不能不提伊藤博文;提及明治宪法,也不能不提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中国人民的老敌人。在中国,伊藤大名如雷贯耳,你可能不知道大久保利通,不知道板垣
退助,不知道大隈重信,甚至不知道西乡隆盛,但你不可能不知道伊藤博文。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文献纪
录片、通俗影视剧一遍又一遍地提及此人。在我们眼中,伊藤博文是近代日本的铁血宰相,明治维新的标
志符号。我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此人,是因为他发动了甲午战争并且打败了我们,在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伊藤博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这厮在《马关条约》中敲了我们一大笔竹杠,害得我们失去了台
湾并赔掉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但我们仍然佩服这个东洋小个子。在甲午战后,光绪皇帝甚至有意邀请伊
藤来中国做宰相。在国人眼中,伊藤就是个天才,一个成功缔造宪政于专制社会的不世奇才。我们深信,
若是没有立宪政治,小日本不可能先后打败清俄两大帝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伊藤是怎么建立起宪法
政治的呢,他的宪政思想有些什么内容,他开创的体制又缘何导致了昭和圣战?

伊藤博文的宪政思想可称得上是宪政学中的“葵花宝典”,近代日本因为练此秘籍而成为“东方不
败”。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这是《葵花宝典》的第一句。东方不败想要无敌于天下,为此,他甘愿挥
刀自宫,之后日修夜练,如痴如魔。东方不败练成了神功,他凭借神功取代了任我行,成为新的武林霸
主。东方不败的收获不可谓不丰,但他的损失也不可谓不大。东方不败失去了**,也失去了人心,他戕害
了自己,也荼毒了他人。从挥刀那一刻起,东方不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他回不到过去,也走不向未来,
更无法享受现在。他纠结,他异化,他癫狂,他毁灭,他痛苦,他悔恨,他无情,他绝望!

伊藤博文没有挥刀自宫,他可舍不得他那可爱的小弟弟。时人对伊藤的评价是“好酒及色”,伊藤是
一位地地道道的风流宰相,他的座右铭是:“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位风流宰相对自己很是放
纵,对日本却很是禁欲,他一刀下去,日本神教诞生。
十九世纪末,在世界的东方,东方不败称雄武林的时代开始了。
2.不再寒微!
久米正雄在《伊藤博文时代》(又译《伊藤博文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他早生十年,或许他
只是萩城的一个农民,平安平凡地度过一生。又如果他迟生十年,恐怕他不过做了长州派的一个幕僚,只
留名于明治政府的一隅罢了。”
伊藤博文的故事是一段传奇,有如明治维新,他既不像德川庆喜那样出身高贵,也不像西乡隆盛那样
英雄豪气,久米正雄称他为一介“市井之徒”,但这个混混左右了历史。有人把伊藤博文比作俾斯麦,这
绝不恰当,伊藤没有铁血精神,他容易流泪而且爱和稀泥,吉田松阴称他为“周旋家”。在马关谈判中,
伊藤表现得完全不像大国领袖,而更类似流氓地痞。纵观伊藤的一生,他不但没有伟人气概,而且缺乏上
流品位,他的衣着流俗而艳丽,妻子更是出身于青楼。伊藤也不善于理财,从来都是吃干花净,遗产竟不
足五万日元!伊藤喜欢热闹、威武和华丽,活像一个土鳖,你很难想象他曾长期游历欧美,而且能讲一口
不错的英语。伊藤的形象更不像个伟人,他身长五尺三寸,体重将将百斤,一小日本而已。国人经常把伊
藤博文和李鸿章做对比,伊藤缺少李的坚忍性格和处世技巧;他更比不了袁世凯,他既没有袁笼络部众的
手段,也没有袁官宦子弟的出身,他是一破落贫农的儿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缺少人格魅力的东洋穷小子,以无畏的冒险精神和笃定的自强意志,为自己也为
日本开辟出了一条道路。伊藤博文成就了自己,也缔造了日本,他因此获得了殊荣,也为此丢掉了性命,
接下来,我们就讲讲伊藤首相的故事。
伊藤博文本姓“林”,“伊藤”是其养外祖父的姓。伊藤的父亲叫林十藏,早先在村里务农,后来给
有钱人当长工。在伊藤七岁那年,父亲林十藏不得不外出打工,因为他已债台高筑。穷人是没有选择的,
脏活累活都得干,林十藏孤独求生,备尝艰苦。经两载辗转流离,林十藏最终在荻城落了脚,此地明治九
年爆发“萩之乱”(前文提到过,西南战争前奏)。萩城桐畑村的伊藤武兵卫相中了林十藏,将其收为养
子,目的是让林替他为另一武士送终。穷人是没有尊严的,活着才是硬道理,小林答应了老伊藤的要求,
此后随新主改姓“伊藤”。林十藏在伊藤家站稳脚跟后,回岳父家接老婆孩子,全家人再度团聚。

在林十藏外出期间,伊藤博文跟随母亲寄宿在外公家,每日粗茶淡饭,勉强过活。伊藤生的羸弱,加
之营养不良,脸色就不免发青,小伙伴们嘲笑他是“青葫芦”或“饿鬼大将”。伊藤的小名叫“利助”,
他很喜欢扯谎,因此得了“胡说利助”的诨号。一个人,不论年轻还是年幼,若不能通过正途获得尊严,
就倾向于尝试旁门。伊藤博文是一个个性张扬的人,贫苦的出身却带给他强烈的自卑感,他必须以某种行
动来显示他的尊严和强大,例如做一些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男孩都喜欢玩打仗,伊藤和他的小伙伴也不例外。伊藤博文有极强的领袖欲,只要他在场,他一定
是某队队长。“战争”开始了,伊藤小队长将“敌军”诱骗到枯苇丛中,然后截断其后路,并于上风口纵
火烧敌。霎时间,火随风起,直扑“敌军”,好几个小伙伴被烧破了相。自此,伊藤又得了一个“祸害
星”的绰号。
小博文随父亲迁居荻城后改姓伊藤,他家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改观,依然贫寒而卑微。此时,伊藤已
近十岁,该开始自食其力了。伊藤到镇上士族家里做侍童,此外,他还去法光寺学写字,顺便在那蹭吃蹭
住。伊藤家里穷,自然不舍得买纸,小博文就在沙子上练字。伊藤经常要陪主人去别家拜访,每当在门外
等待时,他就用手指在沙地上写字。也许是有学习天分,也许是为生活所逼——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
唯一工具,总之,伊藤同学极好学习,学东西又快又透。

在伊藤十二岁那年,美国准将佩里率黑船来日叩关。在此之前,伊藤像大多数日本人一样没有国家概
念。这很正常,没有对外交往,自然就没有国家意识。黑船来航惊醒了昏睡的日本人,村童伊藤将见识到
资本主义扩张的威力,并在这新旧更替之际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
伊藤在十六岁那年投了军,当时,相州治安由长州代理,伊藤奉藩主之命戍卫相州。伊藤在相州遇到
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来原良藏。这来原是长州藩的名士,他此时也在相州服役,是一个营队的队长。来
原很赏识伊藤,他觉得伊藤有理想、有才能、有智慧,是一块难得的璞玉。来原要雕琢伊藤了,他对伊藤
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来原此人严守纪律,他每日四点即起,寒冬亦如此,伊藤只能跟着受罪了。来原教
伊藤读四书五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还命令伊藤赤足而行,以锻炼武士精神。这种训练持续
了一年,寒暑不辍,风雨无阻。

一年后,伊藤的服役期满,他将随队返回长州。伊藤与来原告别,来原举荐伊藤赴松下村塾求学,还
专门给吉田松阴写了一封信,托其好生琢磨他这位好徒弟。
伊藤博文于 1857 年进入松下村塾,他胆子大、脑子活、悟性好,很受吉田松阴赏识。在这段岁月,
伊藤学到了英语、帝王之术和国际视野,但若论最大收获,那还是结识了一批风云人物,就包括山县有
朋。松下村塾与其说是一个学校,还不如说是一个圈子,伊藤融入了这个圈子,也就掌握了通往未来的钥
匙。
吉田松阴死于安政大狱,松下村塾随之解散。就这样,伊藤的二次求学草草结束。至此,伊藤总共求
学两次,时间都不长,加起来也就两年。然而,就是这两年,影响了伊藤博文的一生,此前,伊藤不过是
一个粗通文墨的书童,既无见识也无人脉,他纵有不甘贫贱的抱负,也没有改变命运的工具,而如今,他
认识了日本,了解了世界,体验了武士道,也参与了倒幕运动,他已从井底之蛙变身翱翔之鸟。

伊藤博文清楚地意识到,日本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这场变革史无前例且影响深远。伊藤并不
害怕变革,他又不是既得利益集团,除了一条贱命,他还能失去什么?伊藤以无比欢欣的心情迎接这场变
革,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剧变,有些人将沦落街头,而另一些主宰乾坤。
伊藤博文为自己许下了誓言:成大器,不再让任何人瞧不起;享荣华,不再过贫苦人的日子!
Never,Ever!
3.日本梦
1858 年,在日本为安政五年。在这一年,幕府与列强签署了五国条约,井伊直弼掀起了安政大狱,长
州藩则启动了长崎游学项目。幕府在长崎设有海军传奇所,是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教习航海、炮术、机
械、外语及数学。长州藩主毛利敬亲是个争强好胜的人,他觉得学习西洋兵制可以增强他的军事力量,于
是派亲信赴长崎游学,这其中就包括伊藤博文。
长崎是什么?长崎就是日本的香港岛。伊藤博文进入长崎时十八岁,他被眼前的喧嚣与繁华震撼了: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真切可感而又遥不可及。伊藤是一个小山沟里走出来的穷小子,凭借才华与运气获得
了上升的机会,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伊藤学习的科目是步枪及雷管的制造方法,他们在毛利家的
别墅里操习,长崎有很多富豪别墅,且多为外人所有,就像中国的香港。在入长崎前,伊藤还是一副武士
打扮;离开长崎后,他就开始西装革履了。传习所的教师有日本人也有荷兰人,号令使用荷兰语。开国之
后,荷兰语式微,英语逐渐火热,伊藤就用业余时间学英语。当时,“攘夷”言论甚嚣尘上,伊藤却偏好
亲近洋人,用日式英语跟洋人讨论外交与时政。对方是一句也听不懂,只是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子是个表
现狂和爱国狂。其实,伊藤只是在寻找某种存在感,他需要这个世界的认同,这对他很重要!来原良藏与
吉田松阴已经表示了对他的器重,他不能像沉没的大多数一样悄没声息地活着。今天的日本是用来给人征
服的,谁强悍谁肯冒险谁就是新日本的主人。他伊藤博文将在这个变幻纷纭的时代脱颖而出,用拒绝平庸
的精神从草莽中崛起,被当世所传说,被历史所铭记。

伊藤博文在长崎游学了将近一年,之后他做了木户孝允的随从。伊藤与木户经来原良藏而结缘,木户
与来原是郎舅关系,木户的妹妹是来原的妻子。当时,木户已经颇具盛名,乃攘夷运动之先锋。木户与伊
藤是老乡,比伊藤大八岁,与吉田松阴私交甚厚。伊藤追随木户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埋葬吉田松阴。这
位思想狂人被斩首抛尸已有二十日,其尸蓬头垢面、鲜血淋漓、赤身裸体。幕吏禁止伊藤等将吉田的身首
合体,说那样违反规矩。江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也是一个血腥的城市,这里有无限的荣光,也有不尽的
罪恶。这里没有兼容并包,只有你死我活,要么成为主宰,要么成为祭品。吉田的遭际告诉伊藤,没有策
略的蛮干只能导致个人悲剧,而死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

不过,伊藤博文仍是吉田松阴的追随者,他一生的奋斗终不过践行吉田的理想。吉田松阴的理想有两
个,一是推翻幕府,二是对外扩张,伊藤都全身心地参与了。松下村塾是吉田松阴的政治教堂,那里鼓吹
“草莽崛起”,叫嚣“尊王攘夷”,那是一个合法传播反幕府言论的场所。去松下村塾就读的青年没一个
安善良民,全是铁杆的造反派——幕末日本的“红卫兵”。这群小造反派紧紧团结在以吉田松阴为精神领
袖的老造反派的周围,他们勾画了造反蓝图,明确了造反手段,坚定了造反决心,他们高举“尊王倒幕”
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

造反是需要资本的,既需要物质资本,也需要人脉资本,前者尚可多方筹集,而后者只能靠自我积
累。伊藤博文终于做了木户孝允的随从,木户名气很大,但他并不把伊藤视为仆人,而是像来原良藏一样
视伊藤为徒弟。这一年,木户孝允二十六岁,伊藤博文十八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伊藤自幼练就了见面
熟的本事,他短时间就融入了木户的交际圈。人脉即钱脉,人脉亦即官脉,人生发迹全靠圈子。

伊藤博文进入了一个圈子,但他还没有名气,若不搞点大动静,没人会把他伊藤当尊神。小人物要想
发迹必须冒险,蒋介石说,人生实为一大冒险,无此冒险,则无人生矣。在 1862 年的冬天,伊藤博文联
合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十几号松下村塾校友火烧英使馆。那时,东京品川区的英国公使馆刚刚落成,法
国公使馆位列其侧,亦在兴建之中,使馆区与外界挖有壕沟,内置坚固栅栏。一天夜里,十几个长州小伙
子摸到了使馆区,伊藤打前阵,负责锯断栅栏,他人则负责投掷燃烧弹。那一夜,使馆区火光冲天,而不
远处的“贼窝”彻夜痛饮。

读者可不要以为,伊藤博文只是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他也参与暗杀,曾与人近身搏斗。伊藤虽获得
了武士身份,但本质上不是武士,他一点都不死板。有一次,他加入暗杀长井雅乐的行动,小伙子们之所
以想杀死这位名士,是因为此人主张开国师夷。后来,由于有人通风报信,暗杀计划未付实施,其他参加
者纷纷自首,只有伊藤跟没事人一样。别人都说他贪生怕死,他却觉得自己飘逸洒脱,在他看来,干革命
是为了寻找出路,而非白白送死。
长州藩主是外样大名,与德川幕府素有纠葛,伊藤的倒幕事迹颇得藩主赏识。藩主决定栽培伊藤,
1863 年 5 月,他派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五人赴英国留学。当时,航海技术十分有限,从横滨到伦敦居然走
了四个月!在旅途之中,伊藤等人可是受了大罪,他们不但要给洋人当免费水手,还要忍受恶劣食物,那
可是足足四个月啊!伊藤的体格本来就弱,再经这么一番折腾,那就真的是上吐下泻了。在伊藤生病期
间,井上极耐心地照料他,二人遂发展出战友情谊。伊藤等离日后途经上海,截止此时,洋人经营上海已
达二十载,十里洋场的气派震撼了五位日本青年。读者因之可以想见,当此五人抵达伦敦时该是何等得目
眩神迷:干,人间竟有如此天堂!

伊藤等五位留学生寄宿在伦敦当地人家中,他们一边学英语,一边参观伦敦,政府、议会、军营、博
物馆哪都去。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是越瞅越高兴,觉得到此一游,这辈子算是没白活!要是换了林妹妹,
那可就是越瞅越堵心了,经此一游方知,这辈子算是白活了!伊藤博文就像林妹妹——敏感而好强,他越
是了解英国就越是觉得痛苦:英国欣欣向荣,日本却腐朽没落;英国宪政民主,日本却幕府专制;英国上
下一体,日本却四分五裂。同样是地球上的俩岛国,发展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日本还有救吗,如果有,
那怎么救呢?

就在伊藤于英伦思考日本前途时,他的家乡长州藩出事了。由于下关(即马关)炮台无故炮击外国商
船,英国政府计划联合法、美、荷组团征讨长州藩。伊藤从《泰晤士报》得知了此事,他和井上马上启程
回国,其余三人则继续留学。寄宿家主力劝伊藤、井上留下,说你们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即便回了
国又能怎么样?不如在英国学点真本事,到将来才真的能报效祖国。伊藤和井上没听老外的劝,他们不能
再逗留了,他们留学的经费来自藩主,他们怎么能在敌我交战时故意滞留“敌国”呢?再者,通过半年考
察,他们已抛弃“攘夷”思想,他们知道攘夷没有出路,开国才能救国,他们必须将英伦见闻告知藩主,
阻止这场无谓的战争。若藩主能采纳他们的谏言,则他们不但挽救了长州,而且成就了自己,岂不一举两
得?

很遗憾,长州藩主没有听从伊藤和井上的劝告,下关战争还是爆发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幕府也趁机
于此时发动了第一次长州征讨。经此两败,长州元气大伤,藩政因之不稳。1865 年初,高杉晋作发动兵
变,从保守派手中夺取了政权。伊藤参与了高杉的夺权行动,随后他获得了诸多政治历练机会。
1866 年,幕府发动第二次长州征讨,高杉晋作以奇兵队敌之,并遣伊藤赴长崎购舰。怎料,长崎洋商
保持“局外中立”,拒绝向长州出售军舰,伊藤只得远赴上海求购,他倒是成功买到了两艘,不过等他回
国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命运安排这次购舰行动,似乎只是为了让伊藤博文游历上海。上海,昔日的小渔村,今日的大都会,
洋鬼子似乎掌握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而反观中国人,他们把一切神奇都化为了腐朽,中华帝国已至
穷途末路,无药可救了。大清帝国曾经是日本敬畏的邻居,日本人虽瞧不起满洲政权,但也承认这个帝国
不好惹!郑成功曾经是日本人的偶像,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佐贺(又称“肥前”,大隈重信和江藤新平的家
乡),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日本将郑成功视为“本国人”,亲切地尊其为“国姓爷”。日本人以郑氏台
湾为荣为傲,觉得那座宝岛与日本“血脉相连”。后来,郑氏政权被清帝康熙剿灭,台湾岛民也被迫剃发
易服,台湾终成为大陆帝国一行省。对此,日本人虽悲不能抑,但也无可奈何。想及此处,伊藤博文感慨
万千:这样美好的河山,这样庞大的帝国,本应主宰乾坤称雄于世界,却龟缩内敛轻易败给了西洋小邦。
中国就是毁于固步自封和一盘散沙呀,日本可千千万万不能学中国啊!
1868 年,日本改朝换代,明治政府开张营业。伊藤博文曾于英国留学,并在下关战争中与洋人和谈,
这些资历帮助他成为了新政府的外交官。后来,伊藤被调到京都西侧的兵库县任知事(县长),次年夏又
被调回中央,任财政兼民事部门辅臣,协助大隈重信和大久保利通工作。这一年,伊藤博文二十八岁,他
终于踏入了中央政坛。
伊藤博文,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乡巴佬,一个为了糊口而被迫改姓的穷小子,一个曾经放浪无形
的留守儿童,他凭借个人奋斗改变了命运!伊藤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傲视天下,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小瞧于
他,再不会有缺衣少穿的日子!伊藤实现了冲天梦想,却还不满三十岁,他既感兴奋又感失落,他真的成
功了吗?
如果是在盛世,伊藤此时的成就当然算成功,但这是乱世!你不可能在一个破败的年代里长久成功,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明治政府,这名字听上威武雄壮,可它真能立得住吗?若是不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奋
斗,日本就会像满清那样腐烂下去,既一穷二白又浑浑噩噩!
伊藤博文实现了个人野心,接下来,他要做日本梦了。那是一个统一之梦,那是一个繁荣之梦,那是
一个宪政之梦;那是一个比肩西洋之梦,那是一个超越万国之梦,那是一个民族崛起之梦。
日本人,做梦吧!

日本人,追梦吧!

4.反对无效
明治开朝改变了大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小人物的际遇,对伊藤博文而言,他终于可以以合法的身份
奋斗了。
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个体要在组织中寻找位置,才能卓著者占据要津,成为组织的经理人才。各经
理人组织所在单元的器物与人力,使之具备对抗其它单元的实力,整个组织在各单元的冲突中不断调试,
其内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明治开朝是组织合理化的一个里程碑,它在名义上宣布了“王政复古”,这就为消除封建割据提供了
法理依据。不过,在明治四年之前,日本仍是一个诸侯林立的国家。在新政府内部,伊藤博文最先跳了出
来,声称要彻底终结封建藩国。
在废藩置县问题上,伊藤博文走在了所有人前面,包括维新三杰。明治元年,戊辰战争尚在进行之
中,伊藤就已迫不及待地抛出郡县论。木户孝允也同意废藩置县,但他从现实角度出发反对操之过急,认
为那样会适得其反。伊藤非不明了时局,不过他仍露骨地宣讲郡县论,他有着自己的盘算:他快三十岁
了,已经成家立室,不可能一辈子给别人当随从!伊藤十分清楚,木户不可能成为新政府的权力核心,其
理想主义过浓且太过婆妈。伊藤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岂肯附于一个漂亮的草包?伊藤想提升自己在中央
政坛的政治分量,郡县论是他的政治工具。

伊藤博文非常崇拜幕末历史学家赖山阳,此人在《日本政记》中鼓吹郡县论。伊藤还在伦敦留学过半
年,亲眼目睹了英伦繁华,郡县制是大英帝国的政治根基。伊藤认定,幕藩制已严重不合时宜,它创设之
目的乃平衡诸藩、防止内战,而当下的危机是日本能否在高度竞争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独立。若不实行废藩
置县,中央就无法获得统一的财权和兵权,就是一个“皮包公司”,富国强兵也就无从谈起。时代已然改
变,藩主阶层无法长久存续,他们最好主动放弃政权,这样还能成为新朝贵族,否则将被历史的车轮碾
碎,终身败而名裂。

伊藤博文在兵库知事任上时将废藩置县思想整理成《国是纲要》,上呈中央,并催促高层尽快定夺。
藩主们得知此事后对伊藤展开了人身攻击,指责他是“当朝奸佞”,伊藤陷入了政治孤立。
人生两大端——事业与家庭。在伊藤遭遇事业挫折时,他的家庭也发生了变故,他的大女儿萨陀子死
了。萨陀子为伊藤博文与梅子夫人(艺妓出身)所生,伊藤把这个闺女当心肝宝贝,孩子平日健健康康
的,怎料突然就死了。更令伊藤悲伤的是,由于他和家人两地分居(伊藤居东京,妻女居神户),他竟没
能见上女儿最后一面,连葬礼都没赶上!为追怀亡女,伊藤做了一首小诗,诗文如下:
为亲为子果何缘?
夭寿由来皆是天。
汝魄青山留白骨,
汝魂宇宙在哪边?
伊藤还把名字改了,由“俊辅”改为“博文”,自明治三年起,他就是“伊藤博文”了。木户孝允和
山县有朋也是在明治开朝后改的名字,“孝允”是为了缅怀战死的亡灵,“有朋”是为了吸引当朝的俊
杰,那“博文”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伊藤只是借此提醒自己要多多读书?恐怕不是,“博”代表一种胸
襟,“文”代表一种器具。伊藤在怀女诗中已经接受了天命(夭寿由来皆是天),他不再与上苍过不去
了。若上苍偏爱激进,那他就跟着激进,若上苍倾向保守,那他就跟着保守,总之,一切从于其时。另
外,他伊藤不会像山县那样凭“武功”上位,他要以“文治”为立业之器,山县只要有忠心就可以,而他
伊藤必须靠过人的才智。

伊藤博文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不再纠缠于政体革命,而是投身于经济改革。高层虽未采纳伊藤的急
变提议,但却认可了他的才能,政府正需要能干、肯干的人。不久后,伊藤被派去修铁路了,就是前文提
到的品川——横滨线,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大奇迹”。在修路过程中,伊藤曾向外
国银行贷款,利益为一分五厘,后来他才知道,英国利息的均价仅为九厘!当时,大藏省想搞货币改革,
但朝中无一人懂现代金融!伊藤深刻意识到,日本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器物之落后尚可购买,文明之落
后就只能恶补了。

俗话说,时势比人强。明治四年,各藩财政走到了破产边缘。藩主们终于发现,他们千方百计保留下
来的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再者,西乡隆盛以武力相胁迫,藩主们也就只好乖乖交出政权。废藩置县安定
了内政,岩仓使团随后开启了外交。
伊藤博文是岩仓使团的副使,他之前考察过英国和美国,能说一口不错的英语。伊藤对资本主义是什
么并不陌生(What),他本次的使命是了解怎么把它一步步搞起来(How)。通过近两年的考察,伊藤等人勾
画出了改革路线图,并于六年政变(即西乡下野)后一一践行。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有两极分化倾向,愈是后发国家此倾向愈加严重。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是一种以
货币为动力的高度竞争体制,各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就必须首先积累一大笔资本。对穷国而
言,这笔资本还能从何而来,不外乎征收重税与推动通胀。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这是惨无人道的“剥
削”;在儒家子弟眼中,这是不仁不义的“腐败”。 “剥削”也好“腐败”也罢,那都是组织为保存整体
而做出的历史选择,认不清大势、跟不上时代的人只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为了皇国崛起,明治政府牺牲了农民和武士,很残酷,但这就是历史。自六年政变后,农民和武士的
反抗此起彼伏,政府的维稳也愈加强悍。对于异见人士,不管是西乡隆盛还是板垣退助,大久保政府只有
四个字:反对无效!
内战是反对的最高形式,当一切请愿、抗议、恐吓甚至暗杀都无法改变朝局时,内战就会成为一种政
治出路。鹿儿岛士族对大久保政权恼恨到了极点,他们在火爆脾性的支配下选择了内战。
在西乡起兵之初,朝廷拿不准古干城的立场,这位熊本镇台一旦倒戈,萨军将获得弹药补给及根据之
地,九州岛也就难以保全了。不过,朝廷高层选择了信任古干城,怕临阵换将失了军心。古干城没有辜负
朝廷的信任,他死死地拖住了西乡隆盛,从而加速了萨军的败亡。
伊藤博文是大久保利通的亲密战友,他坚定的支持平叛大业,并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当战争陷入僵
持、大久保面露忧色时,伊藤给这位上峰打气,说就算丢了九州也无所谓,两三年即可收复失地。伊藤何
以如此谈笑风生?因为他看透了西乡隆盛,此人不懂经济,萨军没有财政基础,他们连维持现有战果都困
难,就更不用说向外扩张了。
民权运动也困于财政难题,在大隈重信下野前,民党没有现代工商业背景,板垣退助又不愿做农民党
领袖,这就使民党既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成了一个漂泊于社
会边缘的浮萍党,它没有真实的历史使命,“自由民权”不过是他们掩盖现实诉求的面具。

明治十一年(1878),大久保利通遇刺,伊藤博文接任内务卿,他终于位极人臣了。截至此时,维新
三杰全部凋零,尚在的元老为岩仓具视(京都人)、大隈重信(佐贺人)、山县有朋(长州人)、井上馨
(长州人)、黑田清隆(萨摩人)、西乡从道(萨摩人)和松方正义(萨摩人)。在这个首相班底中,大
隈重信和松方正义在财政口,山县有朋和西乡从道在军事口,井上馨在外交口,黑田清隆在北海道,岩仓
具视则为公卿。对伊藤而言,这个组合还算可心,萨长力量平衡,各卿能力均可,只是藏相颇为另类。大
隈重信的政治理想、做人风格和地域出身与其他元老差别过大,他与整个班底颇显不睦。此外,大隈一直
在培植三菱,与民党时有交往,似有自立门户之念。

伊藤博文了解自己的处境,以他的出身和资历,他无法成为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也不具备独裁者
的气质,他是一个来自底层的寒士,寒士不可能靠穷横立足于官场。伊藤的长处在于巧用时势及与人合
作,是一个高超的“周旋家”,他的确在下关和谈及废藩置县上与众人为敌,但那时他仅仅是个小角色,
他需要靠标新立异来加强自己的政治分量。他虽敢得罪藩主士族,但从未触怒上峰或违拗历史,他是一个
真正的聪明人。
伊藤博文不想做第二个大久保利通,他可不想找死。大久保之所以被历史选中,是因为当时情形危
殆,到明治六年,征韩论已经失控,若想回归內治道路,只能蛮不讲理。独裁是应对非常时期的非常办
法,是节约改革成本的历史工具。当改革步入正轨后,独裁政治就会走向终结,官民间紧张关系也会缓
和。历史喜欢低成本运营,如果独裁能降低改革成本,那它就支持一个独裁者;如果民主能降低营运成
本,那它就缔造一个议会制。要而言之,历史不是一个道学家,而是一个大商人。

板垣退助因士族没落而崛起,民权运动貌似大张旗鼓,实则外强中干。民党并非全民之党,而是流民
之党,是一个破落户的联盟。在时代的逼迫下,明治政府开始了“圈币运动”,农民和士族沦为经济难
民。民权运动的本质是求生运动,“下克上”之动力来源于饥饿而非理想。饥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面
包,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民权。伊藤博文很清楚,当下的工商业基础不可能创造充分就业,他也就无法与民
党全面和解。事实上,他也不需要这种全面和解,他需要做的是分化瓦解民党,使之难以掣肘行政权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民党若失去领袖,将变成乌合之众,无法合力反对政府。另一方面,当
就业机会短少时,警局和军队会显得分外迷人,政府压制民党的力量因之而增强。总之,民党不足为惧,
甚至不足为虑。

伊藤博文了解板垣退助的底细,“为民请命者”多半清高虚浮且不懂经济。板垣的威望来自他的道德
形象,而这形象是可以击碎的。至于后藤象二郎,此人反复无常,有如小贩,价钱合适即可收买。伊藤出
手了,他令井上馨劝诱板垣及后藤游历欧洲,费用由三井财阀提供。自由斗士们,去自由国度看看吧,别
整天价闭门造车。
真正让伊藤博文挠头的是大隈重信,大隈可不是板垣,更不是后藤,他既懂金融又有理想,更重要的
是他有金主(三菱)。伊藤本不想与大隈闹翻,但他还是发动了十四年政变,周旋家也是有底线的,谁能
容忍背叛组织的人呢?领导可以容忍异见,但绝不能容忍二心!
大隈下野后进行了反击,他一边组政党一边办学校,与板垣退助一唱一和,甚是活跃。为应对民党挑
战,伊藤博文出台了四大政策:首先,加强对言论和集会的管制;其次,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奖励德意志
学术,剔除英美法思想;然后,发布《军人敕谕》,弘扬忠君爱国思想,用东风压倒西风;最后,开放技
术性文官职位,吸引青年才俊投身公务员考试,使其无暇参与民权运动。此外,朝廷还专门打击了三菱集
团,以警示那些试图挑战当局的企业家。明治十八年冬(1885),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在抑郁中死去,
成为商人对抗政府的缩影。民党失去了政治金主,失去了热血青年,失去了精神领袖,他们的民权运动再
也坚持不下去了。

是伊藤博文埋葬了民权运动吗?表面上是,但实际上不是。政治运动是不同组织间的互相冲撞,政治
领袖是其所在组织的“企业家”,其使命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增强所在组织的竞争力。可是,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政府拥有稳定的财政根基(租税),拥有优秀的经理人才(官僚),拥有堂皇的政治冠冕(天
皇),民党有什么?刻薄的说,民党不过是一群只会叫喊口号的叫花子!自由民权,哼,民党中有几人读
过洛克或者卢梭?政治不是道学,统治者不是慈善家,领导人的使命是合理化组织而非保持现状,是配置
资源而非均分财富,他的主人是历史巨灵而非人民群众。
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开启,每个人都要上台打擂,而历史
只会奖赏强者。这是一场生存竞争,无远弗届,无可遁逃,无休无止。
一个生存于大变革时代的人,应该意识到历史之残酷与个人之渺小。盲目而无力的反对,最终只能导
致反对无效。
5.变形记
民权运动是在野政客向萨长藩阀夺权的形式,它虽不像西南战争那样激烈,也不会对当局造成致命威
胁,但其长期影响不容小视。民党的确没有财政基础,也不像政府那样人才济济,但它却占据着道德制高
点。板垣退助说,“方今政权之所归,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独归有司”,言外之意,“有司专
制”是不合法的!
政权合法性问题是民党最重要的武器,是他们夺权的唯一工具。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会漠视这一问题,
因为它很能摇动人心,清帝甚至以文字狱对付质疑者。
伊藤博文要如何回答板垣退助的质疑呢?他的政权以“王政复古”为旗号,他的政策却处处向西洋看
齐;他竭力鼓吹向欧美学习,却拒绝设立民选议会!他要如何解释这种悖论呢?难道要他告诉公众现在是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有人都必须毫无怨言地接受有司专制?伊藤当然知道,在经济形态及社会组织
完全改观前,日本不可能成为一个议会民主国家,但他却必须于经济、社会进步前先创造一个宪政样子,
以为当前统治提供道德依据。

明治十四年(1881),伊藤博文赶走了大隈重信,同时也定下了立宪时间表。《国会开设敕谕》承
诺,帝国议会将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召开,伊藤还有十年准备时间。
日本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学习,立宪本来就是洋玩意,就更不能例外了。明治十五年(1882)早春,
伊藤博文奔赴欧洲考察立宪政治,考察地为柏林、维也纳及伦敦。德国与日本在体制上相似,英国于日本
则在体貌上相似;当局喜欢德国的宪政学说,民党则信奉英国的民权理论。要确立宪法构架并应对民党挑
战,伊藤必须通盘考察德英两国的政治体制。
伊藤博文此次是有备而来,他出发前已确立了考察细节,皇室、内阁、上院、下院、法院、中央与地
方,等等等等。这次考察历时近半年,伊藤求教了两位德国宪政学泰斗及一位英国宪政大家,他不但初步
确定了考察项目的答案,而且了解了自由民权学说在欧洲的近况。值得一提的是,伊藤还在柏林会晤了铁
血宰相俾斯麦。当年夏末,伊藤经俄罗斯返回日本,他要开启一场政体变形记了。
宪法是什么?国内多数人以为宪法就是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满了华丽的道德辞藻,刘少奇曾拿着那本
小册子为自己讨尊严,今天仍有国人拿那本小册子为自己讨说法。其实,那本小册子和《论语》一样,只
是摆设。宪法的本质是政治体制,即国家有哪些机构,这些机构各有什么权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整
个社会又如何运作。所以,立宪的本质不是写一篇道德文章,而是理顺政治体制,将潜规则变成明规则,
且赋予其至高无上地位,并让所有人——包括最高主权人——服膺这一经过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

伊藤博文肩负着立宪使命,在勾画未来政治架构前,他先审视了现有组织。现政权叫太政官政府,太
政官的首脑叫太正大臣,伊藤博文掌管内务省,其平级部门为大藏省、工部省、兵部省,等等。在现实之
中,内务卿是各省省卿的领班,伊藤具有影响各省的能力。太政官政府直属于天皇,代天皇行使行政权,
不过天皇很少干预政治,真正干政的是皇族和公卿,太正大臣即由公卿担任。因此,整体看来,太政官政
府就是萨长藩阀、天皇、公卿、皇族和华族的代言人。在太政官政府左右还有两个名义上“独立”的部
门,一个叫“大审院”,掌管司法,另一个叫“元老院”,掌管立法,此二院为太政官政府所掌控,其人
事与财政并不独立。这就是当下的政治体制,其优点是行政效率颇高,缺点是缺乏权力制衡。

伊藤博文会牺牲行政效率吗?不会。那他会制衡行政权力吗?一点点。伊藤为提高政府权威而进行政
体改革,他会给反对派适当的政治出路,但不会让他们成为政坛主宰,要知道这是一部钦定宪法。
伊藤的宪政蓝图如下:天皇为政治体制之轴心,乃至高无上之神圣,各机构垂立于天皇之下,这些机
构包括内阁、陆海军、帝国议会、裁判所及枢密院。在新体制中,内阁乃中央行政机关,其下设各职能省
(即部委),内阁直属于天皇,总理大臣及各省大臣均由天皇任免。陆海军亦直属于天皇,陆海军之编制
及兵额均由天皇裁夺,宣战及媾和大权也为天皇所总领。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贵族院议
员由天皇敕任,众议院议员则由民选产生,不过,选民资格要由选举法筛定,帝国议会只是“协赞”天皇
行使立法权。裁判所之判决代表天皇权威,应以“司法独立”为宗旨,不受内阁或议会干涉。枢密院乃御
用智囊团,其成员为元老重臣,以非公开方式影响重大决策。

接下来,伊藤博文要将上述蓝图付诸实践了。
明治十七年春(1884),伊藤博文在皇宫内设制度取调局,开始制定宫内制度及宪法细则,另外规划
机构变革,他亲自担任局长。同年 7 月又颁布《华族令》,明确了华族等级及世袭办法,以为成立贵族院
做准备。
明治十八年年底(1885),伊藤博文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并出任首任总理大臣。在新体制中,内阁
直属于天皇,总理大臣与天皇必须建立通信管道,于是便有了内大臣。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太监,不过,内
大臣不是太监,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是。内大臣有点像神秘近臣,有时能影响内阁生死,伊藤兼任了首任
内大臣。
明治十九年春(1886),伊藤博文又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法
科大学毕业生尤受优待,法大成为高等文官的摇篮。此举是德国宪政学家施泰因的主张。施泰因认为,国
家要实现政策目标全赖行政部门,行政部门要为自己培养人才,而大学是培养行政人才最好的场所。
明治二十年(1887)七月,伊藤博文颁行《文官考试试用见习规则》,日本从此有了“科举制”。伊
藤这是在向反对派抛橄榄枝:兄弟们,别斗了,有官一起做,大家都考公务员啊!伊藤此次所开放的职位
仅为技术性且职级都不高,不过,文官考试相当公平,有唯才是举的样子。一时间,有志青年都想考公务
员,培训机构的生意也就火爆了起来。
经过上述铺垫及整顿,立宪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了。
明治二十二年(1889)二月十一日,国民朝思暮想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终于诞生
了,它是由明治天皇向时任总理大臣黑田清隆上下手递方式颁布的,故又名“明治宪
法”。明治宪法是亚洲第一部宪法,它随后开启了大正民主,但却最终导致了昭和圣战。
6.葵花宝典
葵花宝典是东方不败的武功秘籍,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功力超强;二、牺牲巨大。明治宪法恰恰
也有这两个特点,它既加速了日本帝国的崛起,也加速了日本帝国的崩溃。立宪政治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
西,明治宪法是资本主义扩张的产物,是在民权运动的催促下慌忙诞生的。与欧美宪法相比,明治宪法孕
育的时间过短,这就导致了它的营养不良与先天畸形。
不过,在明治宪法诞生之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大缺陷,恰恰相反,帝国臣民以兴高采烈的心
情迎接宪法的诞生,就连一些民党人士也大赞宪法,称其远远高于期望,似有感恩戴德之意。思想泰斗福
泽渝吉也发表了看法,他对宪法并没有什么不满,他所失望的乃是民智未开,称时人无自由之人格与独立
之思想。真正唱反调的是中江兆民,这个曾随岩仓使团外访的左翼思想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送到我们手
中的这部宪法究竟为何物,是良玉,还是土瓦?大家还未看到其实质,就沉醉于其名称。国民之愚,竟至
于此!”

近代日本人之总目标乃赶英超美,伊藤博文设计明治宪法亦着眼于此。可是,跨越式发展是要付出重
大代价的,你不可能平白省略人家上百年的奋斗,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为了皇国快速崛起,伊藤博文巧妙
地阉割了反对派。
在伊藤的宪政框架中,反对派只有三条出路:会考试的考公务员,会拉选票的当众议员,啥都不会的
老实呆着。公务员考试旨在吸收政治温和且有技术才能的人,众议员选举旨在吸收立场灵活且能忽悠选民
的人,有了这两部分人的合作,当局就可无视极左激进派了。
民权领袖板垣退助曾经抛出“上流民权说”,明治选举法即为此说产物,它将选举权与纳税额挂钩了
起来。在这样的安排下,穷人被彻底排挤出了政治领域,他们成了帝国崛起的工具,纯而又纯的被统治
者。因为穷人不是选民,所以众议员不把穷人当回事,而贵族议员又不是由选举产生,与穷人更是没有瓜
葛。我们悲哀地发现,穷人没有政治发言的合法渠道,他们若想政治发声只能走极端,要么走上街头,要
么活动于地下,要么参军搞政变。

伊藤博文是一个吝啬的改革者,他没有大刀阔斧进而开天辟地,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他的权力
来自寡头集团之信托,日本社会也尚未走出中世纪,更何况前面还有大隈之殷鉴(十四年政变)。于是,
伊藤只能既让反对派讲话又不让他们“胡闹”,以“权力合作”为立宪宗旨,但同时塑造“三权分立”之
宪政模样。
“行政优先”是明治宪法暗含之原则,所有设计都绕此而展开。行政权并非全由内阁掌握,内阁更多
的是执行机构,贵族院、陆海军和枢密院都能影响内阁决策。明治宪法设有五大机构,即内阁、陆海军、
帝国议会、裁判所和枢密院。裁判所为司法机关,相当于美国法院,不过与美国法院不同,裁判所并无违
宪审查权。裁判所固然可以不受内阁干涉,但也无权干涉内阁,行政诉讼不属裁判所管辖,那是行政机关
自家的事。如此以来,能制约行政权力的就只剩帝国议会了。

帝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两院的权力平等,彼此互相制衡。上院曰“贵族院”,由天皇敕任之议员
组成,成员几全部来自华族;下院曰“众议院”,由上流民选议员组成,成员也多为社会名流。贵族院与
内阁好似兄弟连,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立场,它会帮着内阁对付众议院,而不是相反,除非内阁太不像话
了。在整个宪政架构中,众议院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它体质羸弱又被强邻压迫,如何能管得住傲慢的内
阁。
伊藤博文给帝国议会设定了诸多条框,使其近乎成了一种摆设。帝国议会握有两张王牌,一曰“立法
权”、一曰“预算案审议权”。明治宪法虽规定“凡法律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但却只允许国会一年开
会三个月,天皇可于休会期以“敕令”暂时颁行法律,也就是说,一年之中有九个月仍为有司专制!预算
案审议权更是华丽的笑话,宪法的确要求内阁每年详列预算,也赋予了众议院优先审议权(即下院通不过
就绝对通不过),但却规定预算通不过时内阁仍可执行上年度预算。换句话说,众议院可以不让内阁多花
钱,但无权要求人家少花钱。另外,有一些名目堂皇的开销,国会是既不能废亦不能减,甚至连过问都不
行。读者试想,这样一个帝国议会能对行政权力产生多大制衡呢?

一切都为行政,一切都是行政,这就是明治宪法。行政失控除表现为内阁傲慢外,还表现为军队膨
胀。在明治宪政下,军队与内阁地位平行,这就使内阁无法管控军队,而更要命的是军队可以挟制内阁!
读者能够想象,有一天,解放军要挟国务院总理吗?那么,帝国陆海军是怎么做到挟持内阁总理大臣的
呢?
我们知道,内阁设有陆军省和海军省,两省大臣为内阁不可或缺之要员。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人
有资格担任陆海军大臣呢,是现役武官呢还是退役武官呢?对此,明治宪法没有做任何规定。一般来说,
一国政治现状与其人文传统有关。在美国,国防部长由退役武官担任,现役武官要想担任此职必须先退
役,以示与军队划清界线,从此只代表国家民族。美国有文官治国的传统,明治日本可就不同了,它的文
官都基本出身于武士。在宪法实施之后,明治政府几乎连想都没想就实行了现役武官制,此惯例到明治三
十三年(1900)成为成文法案。

1900 年,“皇军之父”山县有朋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他之所以一定要将“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落
实为成文法案,据说是因为害怕黑帮和政党玷污军队。山县内阁的前任为大隈内阁,相传,大隈重信组阁
时曾考虑启用头山满为陆军大臣,平冈浩太郎为海军大臣,这两个人可是极右团体玄洋社的头子。(此传
言虽被史家记录在案,但颇难以令人置信,大隈重信怎么能够原谅头山满,难道他忘了他的右脚是怎么没
的了?)山县首相讨厌黑帮,但更讨厌政党,他绝不容民党染指军务,因此规定现役武官不得参与政党。
山县这是在保持军队的“纯洁性”,让邪恶势力和危险思想远离正派军人,以使军队成为皇国最后的监护
人。

了解日本近代史的人都会批判现役武官制,认为是这个制度导致了“军队暴走”,进而毁灭了东亚和
平与日本帝国。历史给人的观感似乎也是如此。在这一体制下,陆海军大臣是军队打入内阁的楔子,内阁
必须无条件满足军队要求。军队推翻内阁是很容易的,只要让陆海军大臣辞职并拒绝提供继任者即可,因
为内阁已不完整也无法完整,只有集体总辞一途。
帝国陆海军——尤其是陆军——凭借力量及制度不断压迫内阁,毫无节制地吞噬全国最优质的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军队越来越傲慢无礼,甚至逐渐无法无天,它最终成了暴走于亚太的东方恶魔。

7.民族主义与宪政死结
甲午战争让中国人记住了伊藤博文,不过,没有多少国人真正了解这位对手。对我们而言,伊藤博文
是指摘满清政权和批评军国主义的工具,它是标签而非内容。伊藤的奋斗和他的艳史不需要告诉公众,复
杂的故事容易让人迷惑,若不小心把伊藤博文塑造成了励志偶像,那我们还怎么单纯而热烈地恨他呢?
伊藤博文曾师从吉田松阴,曾火烧英国使馆,曾领导岩仓使团,曾制定明治宪法,曾发动甲午战争,
曾出任韩国统监,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身份,伊藤博文一生有两大身份,一
为底层精英(穷小子),一为民族主义者(日本人),而后者是他最重要的身份,终生未易。
新中国脱胎于乡野,喜欢吹捧草莽英雄与寒门将相,似乎遭罪、挨饿是当领导的先决条件。但现实不
是这样的,历史并不偏爱草莽与寒士,王侯将相往往是有种的。自有国家以来,社会就分三六九等,能进
阶高处的是中层而非寒门。从最底层爬到最高层,那得多才华横溢、多聪慧机敏、多坚忍不拔才行啊!中
华惶惶两千年帝王史,不也就出了一个朱元璋嘛!日本倒是出了两个,一是战国的丰臣秀吉,一是近代的
伊藤博文,赶巧二人都因朝鲜而与中国作战,只不过前者败了后者胜了。

寒门将相都是人中之龙,崇尚精英主义,相信个人奋斗。伊藤博文推行文官考试,试图吸纳各个阶层
的精英,进而引领一股正统的奋斗风气。
来自底层的人最了解底层,底层人都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不现实就没法生存。伊藤博文没有“天下大
同”的理想,那些伪君子和野心家的鬼话是骗不了他的。伊藤博文是个国家级人精,中江兆民称其为“才
子小人之绝顶”,而聪明人是不会试图改变社会结构的。干嘛要改变呢,在现有结构下当人上人不好么?
日本只是一个狭小的岛国,大和民族的前途不在本土而在海外。日本精英的政治使命是缓解朝野对
立,引导国民关注对外贸易及支持对外作战。若不能将蛋糕做大,怎么分都是没意思的。
那么,要如何将蛋糕做大呢?基本国策有三点:一要做强大企业,二要扩充军备实力,三要加强皇国
主义教育。立宪应该服务于这一总体战略,而不是使国家陷入混乱与内耗。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怎么走出国
门走向世界的,大英帝国之崛起靠的难道是窝里斗?
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总得付出点代价,正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一个人如此,一个民
族亦如此。日本现在远远落后于列强,靠什么雄立于天地之间,和和谐谐、轻轻松松、嘻嘻哈哈?做梦
呢!
民党张口“自由”闭口“民权”,把自己打扮成“公众代言人”,天天以英美风尚否定皇国传统,他
们难道不清楚英美宪政的本质?英国《权利法案》是中上阶层与国王达成的协议,根本没下层人什么事;
美国立宪先贤就更绝了,他们千方百计地防止“人民当家作主”,要知道,多数人暴政是美利坚永远的心
腹大患!
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组织”是什么,不就是等级嘛!以公司为例,老板就是藩主,经理就是武
士,员工就是农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等级制度,只不过它架构等级的工具不是身份而是货币。宪法
政治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资本主义为什么一定要立宪,难道是为了“自由”和“民权”?

历史的真相其实很容易想明白,可悲的是公众早已放弃了思考,他们被各种荒谬的理论所催眠,每日
人云亦云,而且乐在其中。立宪的本质是铲除交易障碍,进而确立货币统治,宪法本身即为契约!因此,
宪政只能为少数人所主导,成为有产者的游戏。
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自由派一定没有通读过资本主义历史,否则他们怎
么会相信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民主和人权呢。资本主义产生及扩张的动机是更有力的征服,而非更彻底的解
放。下层人永远不会得到解放,他们中只有少数有机会跻身中层,其他人终生只是工作、繁衍与歌颂。
旧世界是贵族的世界,新世界是精英的世界,精英主义就是民族主义,只有民族主义才能保卫精英统
治。美国人冲入了江户湾,打开了日本国。美国为什么要实行“三权分立”,还不是为了阻止多数人借单
一机构成事嘛;美国为什么要推广“爱国主义”,还不是为了诱导多数人支持对外扩张嘛。美国是一个精
英统治的国家,它因此而走向富有与强大。
凝聚美利坚的不是那一系列的立宪法案,怎么可能是呢,许多美国人连《独立宣言》都没好好读过,
怎么可能被其所凝聚呢。真正凝聚美利坚的是新教伦理,是圣经与教堂,是扩张带来的繁荣,当这一切走
衰时,美利坚也就完了。
伊藤博文是一个当国者,凝聚国人是他的政治使命,而神化天皇是政治凝聚的工具。在近代日本,天皇是
唯一有资格总揽统治权的政治存在。不尊天皇尊什么,自由民权吗?民党似乎相信弱化中央权威可以富国
强兵,难道他们忘了德川幕府就是因此而倒掉的?
民族主义者既有精英也有庶众,他们可以容忍暴政,但绝不能容忍分裂。因为他们相信,分裂乃万恶
之源,分裂之后无善政!
神化天皇会加强民族认同感,并给政府带来权威,但它自身存在致命缺陷。天皇之所以是权力的源
泉,是因为他至高无上,而天皇之所以至高无上,是因为他圣明无私。那要如何保持天皇永远圣明无私
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天皇深居简出并不事凡务,因为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犯错误。此种制度带来了三大
恶果:其一、军队唯我独尊;其二、内阁频繁倒台;其三、国会羸弱无力。
关于军队独尊与国会羸弱,笔者在前文已经阐明,不再赘言,此处仅点明内阁缘何频繁倒台。
在明治宪法框架下,内阁总理辅弼天皇处理国务,帝国议会通过的法律、天皇发布的敕令必须经过内
阁副署方才生效,总理大臣也因之对行政机构负全责。按道理讲,责任与权力是统一的,总理大臣对行政
负全责的前提是他拥有行政全权。但在现实中,内阁总理没有任免各省大臣的权力,该权力为天皇所有,
原因是各省大臣是天皇的大臣,而非总理的大臣。
有读者可能会问,如果各省大臣与总理大臣意见相左,又或者各省大臣之间政见分歧怎么办?
答案是凉办!
我们须看清,近代日本内阁不是一个组织,而只是一个卖场,各集团在这里讨价还价,总理大臣也不
是一个领袖,而只是一个主持人,他要想保住内阁,就必须笼络诸臣不离场,使各大集团尽可能达成妥
协。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倒更像是多国交涉的谈判体制,总理大臣也完全不像美国总统,
而更类似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有能力推动全球变革,进而拯救第三世界吗?读者看到这个问题时
可能已经笑喷了。这问题不能不令人发笑,因为联合国秘书长是一个华丽的笑话,他敢得罪哪个大国呀。
同样的,总理大臣也几乎动不了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他纵有赴汤蹈火的决心,也没有改变现状的工具。各
省大臣并非总理大臣之幕僚,而是各集团之代理,他们并非亲如一家,而是各为其主,与他们而言,本届
内阁是死是活完全不重要。在这样一种体制下,总理大臣没有约束阁僚的工具,他只能听任内阁分裂乃至
倒台。
民党是反体制的先锋,由两部分人组成,一为中上层失势者,二为底层极困者。中上层失势者不反对
精英主义,他们反对的是地方主义(萨长藩阀),伊藤博文用公务员考试和众议员选举招安了这些人,他
们成为了体制的一部分。如此以来,底层极困者陷入了政治孤立,他们彻底没了政治盟友。在一个高压社
会,人最害怕的就是势单力孤,一个人是对抗不了一个体制的。反对需要力量,而力量来自组织,底层极
困者开始各谋出路了,年轻人中的保守派投军吃皇粮去了,激进派则投党搞革命去了。换句话说,一部分
穷小子为体制卖命去了,另一部分则用命反体制去了,而这都将给内阁带来巨大压力。

近代日本走向军国主义乃逻辑之必然,无从避免,除非存在外部强权。伊藤博文不明白,民怨不是你
想堵想堵就能堵的,你堵的了嘴堵不了腿,你不引导穷人文斗(如美国),就只能逼他们武斗,而一旦穷
人发起狠来,那是没有人可以安生的。
这就是民族主义者伊藤博文带给近代日本的宪政死结,其在诞生之初尚不显眼,当时的维新元老尚能
以大局为重,但是到了昭和年间,这些宪政死结越缠越乱,各个集团在经济危机时又越来越自私,日本帝
国也就只能像东方不败那样走火入魔了。
8.最后的赢家
帝国宪法是明治时代的最高政治成就,它当然是有极端缺陷的,但只要你考虑到四十年前这个国家还
在闭关锁国,你就无法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而只能接受那是难以突破的历史局限。一个人不能脱离他所处
的时代,今人离不开手机,而古人看不了电视,伊藤博文不是上帝,他改变不了时代,他能做的只是让自
己和日本成为赢家。
伊藤博文是新官僚的代表,那么,除官僚集团外,还有哪些群体成为新体制下的赢家呢?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贵族。新朝的贵族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华族则由原公卿、原藩主和新达人组
成,伊藤博文、板垣退助和大隈重信都是新达人。华族共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公、侯、伯、子、男,由
男性继承人承袭爵位。华族通过秩禄处分获得了大量公债,他们开始投身商业大潮,甚至进军银行业。宪
法颁布后,皇族和华族的优势政治地位开始制度化,他们可以通过枢密院和贵族院影响行政决策。皇族与
华族是一种身份,但他们并不靠身份来统治日本,身份只是他们获得货币的工具。近代贵族并未随德川幕
府倒台而消亡,他们通过明治政府为自己创造了新的生命。

军队之崛起先于明治宪法,它在打垮士族后确立了优势地位,明治宪法更强化了军队的权力。军队由
具有传统思想的武士及农民组成,到宪法颁布前后,它已成为捍卫利益及传统的象征。山县有朋是帝国陆
军的缔造者,他不但把控了军队,而且主导了政坛,形成了影响明治、大正两朝的政治大派阀。明治二十
三年(1890),帝国议会召开,山县有朋接任内阁总理,他在施政演说中抛出了“利益线”理论。利益线
理论与今日某国的“利益疆界”理论颇为相似,意思是光保卫国家主权还不行,还必须保卫国家利益,要
突破国境控制远方,利益延伸到哪里军力就应延伸到哪里。又十年后(1900),山县再次组阁,他在这次
任期内将“现役武官制”制度化。利益线也好,现役武官制也罢,都是山县有朋推动军队膨胀的工具,他
成功了。

财阀是明治维新的产物,它在宪法颁布后地位更加稳固。财阀是旧时代的两替商和新时代投机者,他
们为政府充当马仔,取得了各种事业的经营权,从而大发利市。政府也乐得扶植这些听话的大商人,因为
扶植他们就是扶植自己。明治十四年后(1881),大隈重信下野,松方正义上台,陷入困境的政府开始大
量出售国有资产,财阀则趁机大发横财。在开国会的同一年(1890),日本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许多
企业因深陷铁路项目而破产,实力雄厚的财阀则借机壮大。财阀的壮大稳固了政府地位,政府财政结构也
发生了变化,财阀的税收贡献率大幅提高,政府也就因之更重视财阀了。财阀需要海外市场,军队需要对
外扩张,政府也需要转移内部矛盾,于是有了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

地主也在明治维新后快速崛起,地租改正使小自耕农不堪重负,农民为保住地契大都向富裕地主借
债,经济不景气时只能以地偿债,秩父困民党事件即起因于此。在宪法颁布(1889)前的十年内,全国有
十分之一的土地被地主兼并,当时日本总人口约为 4000 万,读者可以想象有多少农民沦为了流民,这是
导致甲午战争的重要动因。地主在土地兼并中壮大,农村两极分化开始严重,中间阶层逐渐消失。由于农
业税在政府财政中占有过半数的比例,地主尤其是大地主(日本称“豪农”)在政治决策中占有重要角
色,其子女则通过文官考试成为帝国官僚的一部分。

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为纲领起兵,最终却成了贵族、官僚、军队、财阀和地主的总代表。明治时
期的官僚执政手段高超,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能稳住社会秩序。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
雇工阶层不断壮大,尤其是基层产业工人。日本工人本无法与欧美工人竞争,但他们人数众多且工资低
廉,这就为日本企业的发展打开了出路。到宪法颁布时,日本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以纺织业为
例,日本不但控制了本国市场,而且开始与英国公司在中国及印度竞争。在宪法颁布后的二十年内,日本
更是实现了经济起飞,其工业产量(类 GDP 概念)以年均 5%的速度增长,领先全球一点五个百分点,甚
至比美国还要好。

不过,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且职业病频发,一线工人的跳槽率居高不下,许多地方竟高达百
分之百!罢工及骚乱偶有发生,左翼思潮开始传播,到 1900 年后,幸德秋水等激进派甚至开始组建社会
主义政党,公然宣称要“消灭阶级、土地国有和平分财富”,结果当天就被政府取缔了。也有一些左派以
稳健方针为策略,提出“在国法范围内主张社会主义”,他们领导了反对电费上涨等群众运动。

对内阁而言,左翼运动有如孩童之胡闹,非真正之威胁,真正之对手乃众议院。伊藤博文为防止众议
院干涉行政,在明治宪法中规定,即便众议院阻止通过新的预算案,政府也可以执行上一年度预算案。但
在宪法实施后,政府及军队的开支不断扩大,众议院否决预算案的权力就变得相对重要了,预算案问题也
就成了内阁与民党斗争的焦点。为获得斗争主动权,伊藤博文甚至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亲自上阵组织
政党,号曰“立宪政友会”。政友会以三井财阀为金主,由民党和官僚组成,与山县有朋的偏军事派阀并
立。到这个时候,萨长藩阀垄断政坛的时代落下帷幕,藩阀与民党合流的时代开始了,他们互相提携,共
享荣华。

读到此处,读者可能觉得民党彻底堕落了,已经开始与利益集团沆瀣一气了。其实,民党投靠藩阀并
不意味着他们背叛了民众,他们本来也没代表多大比例的民众。民党与藩阀合流的深层背景是日本赢得了
甲午战争,从而获得了大量战争赔款,大众舆论已经开始转向,利益线理论取代了自由民权理论,大和民
族要向东亚大陆开拓生存空间了。
9.走向神坛
明治是一个年号,它代表一个时代,同时也指称一个人。明治年间所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改革还是战
争,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在天皇睦仁的旗号下展开的。那么,睦仁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他在帝国
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
中国人喜欢将睦仁描写成一代大帝,这一风习始从康有为一直沿袭到今天。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
中将睦仁描写成了清帝康熙,是一个冲龄践祚、任贤用能且刚毅果敢的不世出圣主。康有为神化了明治天
皇,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要利用光绪皇帝。为了神化明治天皇,康有为甚至不惜大量篡改史实,例
如,他说《五条誓文》发布于明治元年正月元日(1868 年 1 月 1 日),是明治维新的总开端,事实上那是
庆应四年三月十四日(1867 年 3 月 14 日)的事情,当时甚至还没有改元“明治”!在前文中,笔者已点
破《五条誓文》之出台与道德无关,而是出于战争筹款的需要。诸君试想,一家申请上市的公司,若不向
股民山盟海誓,人家怎么肯掏钱入股!

不过,即便我们揭穿了康有为的谎言,国人也还是不由自主地把天皇想象成清帝。没办法,铺天盖地
的清宫戏已固化了皇帝印象,明主的形象永远是康雍乾。事实上,在明朝及以前,行政是由宰相主导的,
皇帝不怎么插手具体政务,其角色更接近近代日本天皇。可惜,这些历史太过久远,它就像先秦时代一样
被我们遗忘了。
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绝不是因为日本人有一个好皇帝。诸君试想,睦仁即天皇位时还不到十五
岁,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算是天赋异禀,又能“英明神武”到哪去。更何况,在他即位时,他的父皇刚
不明不白地死去,幕府这只纸老虎也还没有被戳破,全国政局已是一片混乱,京都里还有幕府专设的监视
机构,公卿武士虽摩拳擦掌但无必胜信心,国家前途未卜,个人生死难测。笔者很难相信,少年睦仁竟于
此种境况下产生了拯救苍生的宏愿。难道他像圣女贞德那样看到了上帝的神迹,又或者像乔治·W·布什那样
听到了天神的召唤?

在近代日本,天皇一直以“现人神”的身份出现,关于他的一切都是神圣的。伊藤博文等试图塑造的
天皇形象比康有为试图做的还要过分,我们必须应用常识与逻辑才能看清关于天皇的真相。
睦仁不是康熙那样的大帝,从一开始就不是,他甚至比不了咸丰,他的角色更接近于光绪,只不过摆
布他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群男人。1867 年,孝明天皇可疑的死去,这件事本身就是新旧更替的征象。
此时,佐幕派与倒幕派已不共戴天,双方需要一场公开对决,睦仁在则此等局面下被挟持即位。
萨特说,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对当天皇这件事,睦仁是没有选择的,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这是他
无法摆脱的命运。
在幕府时代,天皇是一个政治工具,今天被这个幕府用,明天被那个幕府用,他不但无法御极宇内,
有时连生活费都成问题。天皇是耶稣与教皇的结合体,他和他的儿子被圈禁于京都,对世俗世界并没有多
少深刻了解。事实上,倒幕派也不需要天皇多么了解国政,反正他们也不想让他亲政。倒幕派造反的动机
是从将军手里夺权,他们怎么可能把辛辛苦苦夺来的权力拱手全让给天皇呢?但是,他们又需要一个天
皇,而且是一个看上去拥有实权的天皇,否则他们无法将自身统治合法化。
在江户时代,天皇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新政府必须大力神化天皇才能分享其权威。其实,造神运动
早在明治初期就开始了。1867 年,新政府颁布《神佛分离令》,要求将神道教从佛教中分离出来。神道教
乃日本本土宗教,崇奉天照大神,宣扬天皇为天照大神后裔,乃现人神,对人间有绝对支配权。在倒幕派
取得政权后,全国开展了“废佛毁释”的群众运动,人们大量捣毁佛像与寺庙,抛售佛具与经卷,还强令
僧侣还俗,佛教地位一落千丈。与此同时,政府大力资助神道教,政府专门设置了神祇事务局,全国神社
被分为官社与诸社,统一接受政府的管控。除此之外,政府还复兴及新修了一批神社,靖国神社就是其中
之一。经过上述整顿,神道教成为了准国教,天皇与政府的权威同时提升了。

德川时期的天皇居于京都,不参与行政事务,行政中心在江户。倒幕派攻占江户后,新政府开始迁都
江户并改名东京,天皇也出现于重要的行政会议。《最后的武士》中就有明治天皇参加行政会议的情节,
在电影中,天皇几乎一言不发,有如一尊静默的神像。这应该接近历史真实。天皇在场而又不表态,做如
此安排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还是为了增强天皇权威,所谓“天威难测”,苍天不就目睹一切但又不发
一言嘛,基督徒不也常说“上帝与你同在”嘛。

事实上,天皇也不是完全不干政,当政争陷入僵局时,他就会发布敕令表达态度。明治六年,天皇终
结了征韩论争,明治十四年,天皇裁决了政体论争。天皇总是在关键时刻出手,他也只能在关键时刻出
手,因为他是朝野各派最后的寄托、定纷止争最后的仲裁。天皇敕令更像是强势派压制弱势派的政治工
具,开设国会后也仍如此。在宪法颁布后,日本加紧备战对华战争,军队、内阁与国会为增加军费预算吵
成了一锅粥,军队说建海军是百年大计,国会则说要休养民力。此时,伊藤博文任总理大臣,他急需通过
对外战争摆脱国内困境。伊藤见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军费就动了歪脑筋,你国会不是不批钱嘛,那我就
号召全国募捐。伊藤策划天皇发布“求募诏书”,大体意思是:兴办海军关乎帝国命运,不能一拖再拖,
朕今后六年每年捐三十万并省吃俭用,至于诸位,自个儿都掂量着办吧!

读者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法令,而只是一个表态。事实上,天皇并不以法令影响社会,他的影响力
来源于他的形象:他既是旧日本的传承者,又是新日本的开拓者,他缓解了人们对未来的恐惧,增强了人
们彼此间的包容,他独一无二,是一个全面的寄托。
睦仁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冲龄践祚的他的确富有朝气与野心,他很早就看清了自己的历史角色。维新
派无非想塑造一个“威严、慈爱、刚毅的男子汉”,他干嘛不遂他们的愿呢,毕竟这帮人大大改善了皇族
的待遇。往长远了想,整个政权都在以他的名义运作,帝国的未来关系到皇族的前途,他和维新派坐在同
一条船上。
寡头集团与明治天皇有某种政治默契,休戚与共的命运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切。政府以以各种礼仪尊
崇天皇,他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国人就会慢慢信仰天皇,会发自肺腑地奉他、爱他、畏他,甚至为他
去死。
明治十五年(1882),天皇发布了《军人敕谕》。明治二十三年(1890),天皇又发布了《教育敕
谕》。这两份敕谕的核心精神是奉献牺牲与忠君爱国,军队和学校已成为政府造神的工具。可悲啊!
最终,寡头们实现了天皇崇拜,他们把一个人变成了一尊神,全国人民匍匐在这尊神的脚下,就连寡
头们也要向这尊神低头鞠躬并高呼万岁了。

10.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
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它使日本从亚洲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在几十年前,这片列岛还在闭关锁国,而
几十年后,它却要求别国开放门户了。明治时代持续了四十五年,皇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了有
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
到明治后期,大规模民乱已不见了踪影,不过,帝国仍不是和谐的一体,它在各方面都呈现着两极
化。

在政治上,帝国已经具备了君主立宪的形貌,政党、选举、游行及司法独立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但
日本仍不是一个真正的代议制(即通常所谓的“民主”)国家,它缺乏实现代议制的经济及社会基础。在
现实中,帝国的重大政策仍由寡头集团主导,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日本特色”。
在江户时代,日本是一个由将军、藩主、武士和农工商组成的等级社会,天皇、公卿和僧侣处于政治
的外围,各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性极小,不过竞争的压力也不大。到了明治时代,日本名义上实现了“四
民平等”,但实际上仍旧等级森严,新的等级为天皇、贵族、官僚、议员、有产者和无产者,农民仍占人
口之绝大多数。在新日本,阶层流动性相对增大,不过仍有固化倾向,各层竞争压力越来越加大。

在人文领域,两极化倾向更为明显,日本人一方面高喊脱亚入欧,一方面又鼓吹复兴国学,两种声音
几乎一样强烈。在新日本,男人们穿起了西装,女人们却仍着和服;女人们虽留着高鬓长发,但已采用西
式化妆法,传统的剃眉墨齿已被视为封建糟粕。西式礼仪与艺术因鹿鸣馆外交而兴起,传统艺术如相扑与
能剧也在全面复活,能剧甚至成为了一种新国粹,有如京剧之于当下中国。明治十二年(1879),美国卸
任总统格兰特斡旋中日琉球争端,日本政府即以能剧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上宾。

在明治时代,社会逐渐分裂为不相衔接的两端,它创造不出中产阶层,也就缺乏保持中间状态的力
量。明治时代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一场内战(西南战争)、两场外战(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皆发生
于此一时期,这三场战争都引内部矛盾而起,政治各派似乎都喜欢走极端。《马关条约》挽救了明治日
本,使它可以不经政治改革而仍向前发展,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轻易战败推迟了日本各种矛盾的总爆
发。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获得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其战前年度预算的四点五倍,这给军
工、运输、造船等行业带来了战争景气。不过,当时的产业形态及经济规模不足以产生中产阶层,日本也
就无法依靠内部需求而发展,而只能向海外市场进军。
海外市场为西方列强所建立及主导,若无相当之军事力量以为后盾,日本断难打入这一市场并扩大其
份额。而若想获得强大军力,就必须取得国人的支持,也就必须发展黩武好战的思想。在日俄战争前夕,
内阁为获得民间支持甚至大量批准“爱国游行”,似乎谁激进、谁好战谁就是爱国者。
后起的日本不但给老牌的列强带来了竞争压力,也给中朝两国带来了社会混乱。中朝受限于自身的体
制难以转型为现代国家,日本则利用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向中朝发难,它最终降服了中国并吞并了朝鲜,俨
然成了新兴的侵略者。日本在战胜中国后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它甚至在明治三十五年(1902)与“光荣孤
立”的大英帝国结成了盟友。在日俄战争后,日本更是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一个黄种人国家战胜了一个
白人国家,这让地球人大跌眼镜。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日本已经由一个东洋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强权,它
兑现了“富国强兵”的诺言。

日本闪电般的崛起震动了世界,以前,白人在提及日本时态度极为轻蔑:日本,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
国家?而现在,白人不但知道了日本,而且开始神化它,说这个新兴国家“令我们的行政能力汗颜,令我
们的发明能力汗颜,令我们的领导能力汗颜”,“对日本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日本在日清及日俄战争中的表现增加了它在改约谈判中的筹码,到明治四十四年(1911 年),日本完
全收回了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此时,日本不但摆脱了准殖民地地位,而且拥有了两块海外殖民地
(台湾与朝鲜),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随着国力的提升,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愈发膨胀,他们称中国为不可理喻之“恶邻”,其态度有如今
日中国人之于北朝鲜。与此同时,一部分日本人也开始反思“文明开化”国策,他们指责盲目崇拜西方导
致了文化灾难,说西化“使我日本失去民族性格,日本本土因子悉被打破”。随着维新的深入,对基督教
的禁令渐渐解除,基督徒队伍迅速扩大。为应对“国害”基督教的挑战,日本政府不得不改变“废佛毁
释”的宗教政策,给佛教以出路并对其实施改造。事实上,日本各阶层都产生了文化焦虑,年轻人更是感
觉漂泊无根、无所适从。明治二十一年(1888),一群年轻人发起创立了政教社,他们发行了社刊《日本
人》,严厉地批评“鹿鸣馆外交”。年轻的汉学者棚桥一郎是政教社发起人之一,他曾经这样写道:“呜
呼!今日之日本是何种之日本?旧日本已亡,新日本今仍末兴。余辈应奉何种宗教?应持何种道德主义?
将来又承受何种主义之教化?一想至此,茫茫然如彷徨于五里雾中,仍未知归着之所,宁不无感也。”

我们发现,明治后期的日本人既极度膨胀又极度空虚,这让笔者想起了易中天评价国人的一句话——
身体强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
为弥补这种身份缺失感,在明治政府的主导下,国粹主义者们加紧赶制“日本传统”,包括能剧、相
扑、和服、茶道、贤妻良母、忠君爱国,等等等等。
古往今来,当人们强烈呼唤某种主义时,恰恰说明社会现实已经背离了此种主义。例如,理学大师朱
熹之所以高喊“存天理灭人欲”,是因为南宋社会已“灭天理而穷人欲”了。明治日本也一样,天皇敕谕
永远讲忠君爱国、奉献牺牲,但世俗社会个个尔虞我诈、损公肥私。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在大正初年曾有过
这样一段话:“如今,很多企业家,比起国家和社会来,更看重自身的利益,把它放在第一位,和明治初
年的企业家相比,两者内心相去甚远。维新五十年来,日本文化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滋生了弊端,
好像只要自己好就好,对他人事莫不关心,不仅学习西洋好的地方,连坏的地方也加以模仿,这种种的日
积月累,便成了我国的现状。”

1912 年 7 月 19 日,宫内省宣布明治天皇身患尿毒症,病情报告显示此病源于 1904 年之糖尿病,那


一年正在打日俄战争。龙体欠安让许多人悬心,越是保守的人就越是不安,他们为天皇虔诚地祈福。不
过,也有人对天皇病危满不在乎,这些人不但照旧纵情声色,而且对那些虔诚的祈祷民众万般不屑。你们
都瞧见了吧,天皇也是个凡人,也要吃喝拉撒,也会生老病死。果然,7 月 30 日,明治天皇闭上了眼睛,
永久地离开了人世。

也是在这一年,满清帝国走完了 268 年的统治历程,一个宣扬“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诞生了,这是


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还是在这一年,亚利桑(Arizona)那和新墨西哥((New mexico)以“州”的身份加入
了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至此,除飞地阿拉斯(北美西北角,位于加拿大与俄罗斯之间)加
与夏威夷外(太平洋中部群岛),美国本土归于一体。仍是在这一年,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
驶往纽约途中因撞击冰山而永远沉没。就在这艘英籍巨轮沉没半年后(1912 年 10 月),南斯拉夫人在沙
俄的怂恿下联合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起了进攻,这片名为“巴尔干”的东南欧土地两年后将整个欧洲拖
入了战争泥潭。

这是一个彷徨的年代,这是一个转折的关口,躁动的人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茫然无措。日本近代作
家夏目漱石感慨地说:“明治时代精神随着天皇而开始,今天他去世,亦跟着结束了”。在天皇崩御一个
半月后,“陆军军神”乃木希典携妻子殉主自杀,明治时代结束了。
(第六章「宪政帝国」结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