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香港普通话学习者声调偏误实验研究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Mandarin Tonal Er ors


by Cantonese-Speaking Learners

指导老师: 莫碧琪教授
Supervisor: Professor MOK Pik Ki Peggy
学位:
Degree: 文学硕士
专业: Master of Arts
Program: 汉语语言学与语言获得
学校: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ity:
时间: 香港中文大学
Dat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0年5月
May, 2010
摘要
声调不仅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同样也是香港地区普通话学习者学习
的难点。研究表明,声调是母语为粤语的普通话学习者最难掌握的部分。前人关于这方
面的研究很少。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香港地区普通话学习者的声调偏误
,主要考察偏误类型、难易顺序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由发音和听辨组成,共邀请16 名
参与者参加。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音方面,第一声与第四声是学习者最大难点,表现
在第一声与第四声发音相混,在听辨方面,第二声与第三声是最大难点,表现在听辨
相混。实验结果还显示,词汇因素在学习者发音和听辨两个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听辨,一方面不利于发音。普通话第三声的变调规律不仅造成第二声与
第三声在发音和听辨上的相混,而且,学习者第一声与第三声、第三声与第四声相混
很有可能也与其有关。另外,粤语重音形式也可能影响学习者的声调习得。

关键词: 声调习得 二语习得 粤语 普通话

i
Abstrac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one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for Cantonese Mandarin

learners. The present research study the error type and the difficulty-easiness sequen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tones by Cantonese learners.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a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Sixteen participants was chosen to finish the tasks. They are all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at the beginning level of Mandarin learning. Results show that learners are

most likely to confuse tone 1 with tone 4 in production, confuse tone 2 with tone 3 in

percep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lexicon factors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tonal

perception, but adverse effects on ton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stress and Mandarin tone 3

sandhi have an great effect on tonal acquisition.

Keywords: Tonal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tonese Mandarin

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 简介 ......................................................................................................................1
1.1 声调简介 .........................................................................................................1
1.2 声调获得定义 ..................................................................................................2
1.3 前人声调获得研究 ...........................................................................................3
1.4 本次实验与假设 ..............................................................................................6
2. 实验方法...............................................................................................................6
2.1 参与者 .............................................................................................................6
2.2 实验材料与步骤 ..............................................................................................6
2.2.1 发音部分实验材料与步骤 .........................................................................6
2.2.2 听辨部分实验材料与步骤 .........................................................................7
3. 实验结果...............................................................................................................8
3.1 发音部分实验结果 ...........................................................................................8
3.1.1 产出部分单音节字(共8个) ...................................................................8
3.1.2 产出部分双音节词(共16个)................................................................. 11
3.1.3 产出部分单音节拼音:mi,na ..........................................................................12
3.2 听辨部分实验结果 .......................................................................................... 12
3.2.1 听辨部分单音节拼音:a,bo,pen......................................................... 12
3.2.2 听辨部分双音节词(共24个)................................................................. 14
3.2.3 听辨部分双音节拼音(共6个) ............................................................... 15
3.3 声调产出部分与声调听辨部分对比分析 .......................................................... 17
3.4 声调附带于拼音与声调附带于词汇对比分析 ................................................... 18

4. 讨论 ..................................................................................................................... 19
4.1 发音与听辨的区别 .......................................................................................... 19
4.2 第三声变调的普遍影响 ................................................................................... 20
4.3 母语迁移 ........................................................................................................ 21
4.4 词汇因素 ........................................................................................................ 22
iii
4.5 词重音的影响 ................................................................................................. 22
5. 总结 ..................................................................................................................... 22
6. 感谢 ..................................................................................................................... 22
参考文献 ................................................................................................................... 23
附录一 ...................................................................................................................... 25
附录二 ...................................................................................................................... 26

iv
1.简介
本文主要研究香港地区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声调偏
误,主要考察偏误类型、难易顺序等方面的内容。本文第一部分是简介,这部分首先介绍
声调及两种有声调语言——普通话与粤语的声调系统,其次介绍声调获得的含义,最后综
述前人的研究,得出本次实验的假设。
1.1 声调简介
实验语音学研究显示声调最重要的声学特征表现在音节响音音高频率变化上。声调的
音高频率主要是指声带周期性振动的基本频率,简称“基频”(F0)。声调的音高值不是
一个单一的频率值,而是一个持续性的波段。在声调这个持续性波段上,从起点到终点会
有频率的变化,所以一个声调的音高值,至少要用两个极点的频率表示出来。不同声调的
基频不同。
普通话与粤语是两种有声调的语言。赵元任先生用五度标调法记录声调。他把声调的
高低分为五个调值。1表示最低的调值,2表示次低的调值,3表示中调值,4表示次高调 值
,5表示最高调值。这五度的区别没有绝对的频率值,只有相对的高低差别,主要是凭人们
的听觉经验来判断各调级的区别。根据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调法,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
如下:第一声55,起点和终点的调值在同一高度;第二声为35,起点不高不低,终点与阴
平的高度差不多;第三声为214,先降后升;第四声为51,起点与阴平的高度差不

多,终点最低,定为1。
普通话声调:表1
声调类 声调名 五度值 举例

第一声 阴平 55 妈 ma
第二声 阳平 35 麻 ma

第三声 上声 214 马 ma

第四声 去声 51 骂 ma

1
粤语六个声调的调值如下:第一声55,与普通话第一声相同;第二声为35,与普通话
相同;第三声为33,是比第一声低一点的平调;第四声为21,是一个轻微的降调;第五
声为13,是一个升调;第六声为22,是一个比第三声更低一点的平调。

粤语声调:表2
声调 声调名 五度值 举例

第一声 阴平 55 分 fan

第二声 阴上 35 粉 fan
第三声 阴去 33 训 fan

第四声 阳平 21 焚 fan

第五声 阳上 13 奋 fan

第六声 阳去 22 份 fan

(参考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

1.2 声调获得定义
Harold Clumeck(1980)针对一语儿童声调习得,对声调的获得给出了定义。他指
出,声调的获得包括着多重含义。首先是语音学层面的,主要是指儿童能否正确产出声调
。如果儿童能够正确产出一个声调,那么我们就认为此声调已经被习得;如果不能产出该
声调,或者至少不能正确地产出该声调,那么该声调就没有被习得。其次是音系学层面,
我们需要从儿童对声调的深层认识以及成人的声调系统方面考虑儿童是否习得了某个声调
。例如,如果儿童正确地产出了某一个声调,那么这种所谓正确的产出是归功于儿童成功
的模仿,还是来自于儿童本身对于母语中声调的使用与对立有深层次的认识。
这个声调获得的定义同样适用于二语成人的声调获得。在研究二语成人声调获得时,
不仅要考虑学习者能否正确产出目标语的声调,同时还要考察学习者是否对声调的辨义功
能有认识,能否正确听辨不同的声调,以及是否掌握某些声调变化规则。

2
1.3 前人声调获得研究
前人关于二语成人声调习得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的
获得情况。对于母语同样是有声调语言的学习者的声调获得研究比较少。
在众多二语习得研究中,有一个被一致认可的理论,即母语迁移。迁移概念源于行为
主义心理学,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在
语言习得中,迁移主要是指,首先习得的语言对新语言的习得造成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由于一般所指的首先习得的语言都是母语,所以常称这种迁移为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声
调习得的研究中,母语迁移是一个非常有解释力的因素,因此,用母语迁移来分析声调偏
误的论文是最多的(陈,2000; 高,石,2006;郭,2007;韩,2005;刘,2006;马

1994;马,2000;王,1998;王,2004;夏,石,2007;Anna, 2008)。
前人在运用母语迁移这个因素解释声调偏误时,所采取的角度不尽相同。王幼敏
(1998)在分析日本人学习普通话声调偏误时,认为日本人的母语为非声调语言,造成
他们的声调感弱,在产出或辨别声调时,常有错误。同时,母语为有声调语言的人的发音
机制灵活,而母语为无声调语言的人的发音机制则不够敏捷,这同样导致声调习得的困难
(王功平,2004)。但是,有声调与无声调的区分不能用来解释母语为粤语的普通话学习
者的声调偏误,因为两种语言都是有声调语言。
母语为有声调语言的普通话学习者,相较母语为无声调语言的学习者,其二语声调习
得受母语迁移的影响要大得多。韩明(2005)分析了越南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偏误,他指
出普通话与越语的声调类型有些相似,但差异更大:“越语有六个调类,曲折调较多;平
调基本相似,但是起点比汉语的阴平低;没有直升调;降调相比普通话的全降调幅度小;
越语声调是短而促,降升不明显,但普通话是长而缓,降升明显。这些差异导致越南留学
生在发普通话去声时,起点不够高,降幅不够大;由于越语中没有全降调,阴平和去声分
布清楚;上声不够准确,总是没有降到底就开始升。” 如下图所示。

3
(韩明,2005)

粤语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对比和越语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对比非常相似,如表1、表2
所示。我们可以总结普通话与粤语的声调异同:1)普通话和粤语的第一声、第二声有相同
的五度值。2)普通话的第二声,粤语的第二声、第五声都是升调,但与前两者不同, 粤
语第五声的五度值是13。3)粤语中没有转折型的旋律调,但比普通话多了两个不同值的
高低调,即第三声和第六声。4)普通话的第四声和粤语的第四声都是降调,但普通话的
第四声降幅较大,粤语的第四声降幅小。这些相似和差异,很有可能会在香港普通话学习
者学习过程中造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Leung (2008)曾研究过母语为粤语的普通话学习者的声调习得,她细致分析了两
种语言声调系统的异同。通过对各个声调基频曲线的对比,她指出:普通话中的第一声与
粤语中的第三声最相似;普通话的第二声与粤语中的第二声最相似;普通话中的第三声与
粤语中的第二声和第五声相似,主要原因是这三个声调在末尾都有一个升的过程;普通话
的第四声与粤语中的第一声最相似,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声调的起点都很高,没有其他声调
与之相同。基于这些相似,Leung提出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普通话声调时,会出现
如下图所示的声调同化现象。

4
调型 一语粤语 二语普通话
平调 C1 - 高平 M1- 高平
C2 - 中平
C6 - 低平
C2 - 高升
声调 C5 - 低升 M2 - 高升

转折调 M3 - 低降升
降调 C4 - 低降 M4 - 高降
(Anna,2008)

除了母语迁移,很多声调偏误研究,尤其是一语声调研究,都提到了词汇因素对声调
习得的影响。Yang;lee(2006)在研究儿童AJR普通话声调习得时发现,即使AJR已经
能正确地产出四个声调,但在某些字上,她仍然不会产出正确声调,或仍然出现声调偏误
。比如,ARJ能正确产出“八、蛙”的声调,却不能产出“珍、班”的声调;而且,虽然已
经正确产出“八、蛙”的声调,但仍会在某些情况下读错这两个字的声调。于是,
Yang;lee(2006)总结,儿童早期的声调习得与儿童的词汇发展有很大关系,词汇因素
大大影响了儿童的声调习得。那么对一个二语声调习得者来说,词汇因素也极有可能影响
其习得情况。
纵观前人普通话二语声调偏误研究,对欧美、日韩学习者来说,其声调偏误较多集中
在第三声,也有专门研究的文章,如马燕华(2000),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第三声的听
辨作了分析,指出外国学生经常把第三声听成第二声。另有其他研究指出,由于第二声与
第三声的声学表现很相似,再加上第三声在连续语流中有一个表层变调形式是第二声,所
以很容易造成这两个声调之间的混淆。此外,对于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而言,“一、四声混
淆”问题也很突出。据何国祥在198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粤方言区学习者学习普通话误读
情况最严重的是四声读成一声,占全部误读字数的 ;其次为一声读成四声,占14
(丰非非,2009)。另据张励妍(2000)的一项语音诊断统计:粤方言区普通话学习者的常
犯语音错误中,与声调有关的比例很高,第一声和第四声不分最突出,占总字数的 。

5
1.4 本次实验与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香港地区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声调偏
误,主要考察偏误类型、难易顺序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实验有如下几个假设:(1)受普通话第三声表层变调形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
示的偏误主要集中在第二声与第三声,表现为这两个声调的相互混淆。(2)第一声与第
四声相混这类偏误显著,而且有可能比第二声和第三声相混这类偏误更显著。(3)由于
粤语中的降调,即第四声的降幅比较小,导致学习者产出普通话第四声时,常常不到位,
表现在与其他声调相混。(4)词汇因素会对学习者的的声调习得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
即使学习者能产出普通话四个声调,但在具体的字词上仍会出现声调偏误。

2. 实验方法
2.1 参与者
研究员在香港中文大学随机邀请了18名大学生参与实验。其中两名大学生因是在年幼
时移居香港,被排除。剩下16名大学生都是初级水平普通话学习者,其中9名女生,7名男
生,平均年龄是23岁。16名大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只在小学阶段学过普通话,时间不超过三
年,还有一两个人(年龄较大者)不曾系统学过普通话,只在日常交际中有过接触,所有
16名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平均年数是2.6年。
2.2 实验材料与步骤
本次实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发音实验;第二部分——听辨实验。
2.2.1 发音部分实验材料与步骤
本实验选取8个单音节词、2个单音节拼音和16个双音节词作为发声部分实验的材料。
材料中既涉及拼音又涉及词语,是为了考察词汇因素在学习者的声调产出过程中有没有造
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8个单音节词由2组最小对立体组成:压,牙,雅,亚;屋,无, 五
,物(见表3),他们凭借声调区分意义。2个单音节拼音是mi和na,实验过程中,参与者
将被要求用四个音调分别读这两个单音节拼音。16个双音节词,是普通话双音节词所有

6
可能声调组合的集合,如表4所示。

单音节 :表3(发音)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压(ya) 牙(ya) 雅(ya) 亚(ya)

屋(wu) 无(wu) 五(wu) 物(wu)

双音节:表4(发音)
次字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首字

第一声 乌鸦(wu ya) 淤泥(yu ni) 威武(wei wu) 压抑(ya yi)

第二声 姨妈(yi ma) 疑难(yi nan) 谜语(mi yu) 麻木(ma mu)

第三声 母鸭(mu ya) 以为(yi wei) 蚂蚁(ma yi) 武艺(wu yi)

第四声 外衣(wai yi) 印尼(yin ni) 密码(mi ma) 沐浴(mu yu)

用于发声部分的表4中的词语都将放入具体句子中,如附录一所示。
发音部分主要是让参与者朗读准备好的材料,如附录一所示。同时研究员用录音机记
录声音材料。

2.2.2 听辨部分实验材料与步骤
本实验选取3个单音节拼音、6个双音节拼音和24个双音节词作为听辨部分实验的材料
。材料中涉及拼音和词语,同样是为了考察词汇因素在学习者的声调听辨过程中会不会造
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3个单音节拼音是:a、bo、pen, 6个双音节拼音是:xiaomao、
canguan、xinyi、jiayou、chengren、youkong。实验过程中参与者将被要求根据听到的声调
的先后顺序给这3个单音节拼音和6个双音节拼音标注声调。双音节词由24组最小对立体组
成,与6个双音节拼音一样,这些词和拼音的声调只在尾音节上有区分。总共有6种区分情
况:第一声与第二声、第一声与第三声、第一声与第四声、第二声与第三声、第二声

7
与第四声、第三声与第四声(如表5所示)。这样选取是为了考察参与者是否对声调的区

分意义作用有认知。
双音节:表5(听辨)
第一组 第二组
A组 B组 A组 B组
1.第一声与第二声区分 雨天 雨田 老师 老实

2.第一声与第三声区分 抒发 书法 麻衣 蚂蚁

3.第一声与第四声区分 古诗 股市 家居 家具

4.第二声与第三声区分 大石 大使 砖房 专访

5.第二声与第四声区分 初十 出示 准时 准是

6.第三声与第四声区分 自己 字迹 激起 机器

在做听辨实验之前,研究员将邀请一名母语为普通话的研究生有顺序地朗读表5第一
组中的A、B组词语,第二组中的A、B组词语,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实验中,播放这个语音
文件。在播放3个单音节拼音“a、bo、pen”时,参与者将被要求根据所听到的声调顺序给
这些拼音标注声调。6个双音节拼音“xiaomao、canguan、xinyi、jiayou、chengren、
youkong”的测试,按同样的方法进行,但只要求参与者标注双音节拼音后一个音节的声
调。在播放24个双音节词语时,参与者将被要求根据所听到声调选择合适的词语。听辨部
分的问卷如附录二所示。

3. 实验结果
3.1 发音部分实验结果
此部分收集到的声调语音材料由三名母语为普通话的研究生判断声调正误,并作记录

8
。当三名判断者中有一人意见与另两人不同时,实验统计遵从判断一致的两人的意见。当
三人的意见各不相同时,笔者亲自判断声调,在三人各不相同的判断中选择一种判断以作
实验统计。
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参与者由于不小心漏读了音节或词语,实验员也没有要求参与者
重读,只能作“没有念”处理。
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三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3次,其中2次的正确声调是第一声,另
一次的正确声调是第二声。如表6所示,出现一人判断与其他两人不一致的情况共80次,
主要集中在第三声和第四声,分别占 和 ,这组比例分布基本与发音部分四个声 调
的错误比例相一致,如表22所示,第三声和第四声的的偏误较其他两个声调而言比较多
。因此,声调偏误最多的声调,往往是判断最不一致的声调。
实验发音部分判断不一致分布统计:表6
各声调判断 各声调判断
不一致所占比例 不一致总计
T1 21.25 17/80
T2 18.75 15/80
T3 28.75 23/80
T4 31.25 25/80

3.1.1 产出部分单音节字(共8个)
产出部分第一题共8个单音节字。参与者总计产出声调128个(声调8*人数16)。在八
个字中,“压”字是多音字,即可以读成第一声,也可以读成第四声,参与者无论产出第
一声或第四声都算正确。如表7所示,此部分声调偏误主要集中在第二声和第三声,分别占
和 。其次第四声的偏误率也较高,占 。
在各个声调偏误中,如表8所示,第一声的偏误类型全部集中在错念成第四声,占
100 。第二声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错念成第三声,占 。第三声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
在错念成第二声,占 。第四声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错念成第一声,占 ,其 次是
错念成第二声,占 ,这个比例也较高。

9
在以上统计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把第一声错念成第二声和第二声错念成第一声加在一
起,就可得到第一声与第二声相混的偏误数量,依次类推,第一声与第三声相混、第一声
与第四声相混、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第二声与第四声相混、第三声与第四声相混的偏误数
量都可以得到。如表9所示,在产出部分第一题,相混最严重的是第二声和第三声,占
53.06 ,其次是第一声与第四声,占 。

产出部分单音节字声调偏误总计:表7
各声调偏误总计 各声调占总声调偏误百分比 )
T1 4/49 8.16
T2 15/49 30.61
T3 17/49 34.69
T4 13/49 26.53

产出部分单音节字声调偏误类型统计:表8
错念成T1 错念成T2 错念成T3 错念成T4 没有念
T1 0.00 0.00 100.00 0.00
(0/4) (0/4) (4/4) (0/4)
T2 6.67 80.00 6.67 6.67
(1/15) (12/15) (1/15) (1/15)
T3 5.88 82.35 11.76 0.00
(1/17) (14/17) (2/17) (0/13)
69.23 30.77 0.00 0.00
T4 (9/13) (4/13) (0/13) (0/13)

产出部分单音节字四声相混情况统计:表9
各声调偏误所占比例
T1与T2相 1.79 (1/49)

T1与T3相 1.79 (1/49)

T1与T4相 26.53 (13/49)

T2与T3相 53.06 (26/49)

T2与T4相 10.20 (5/49)

T3与T4相 4.08 (2/49)

10
3.1.2 产出部分双音节词(共16个)
实验产出部分第二题所测词语是16个双音节词语,其声调组合包括普通话四个声调
所有的可能组合。这16个双音节词语被放在句子中间,要求参与者朗读,词语前后音节的
声调不设控制。16名参与者完成这部分的实验,共产出512个声调(16个双音节词*2*人数
16)。如表10所示,声调偏误共68个,其中第四声偏误最多,占所有偏误的 ,其次 是
第一声,占 ,其次是第三声,占 。由于第三声出现在第三声之前会变成第二 声,因
此出现在两个三声组合的词语词首的第三声被念成第二声或者第三声都算正确,比如,“
蚂蚁”、“母鸭”、“以为”和“武艺”中的第一个字念成第二声或第三声都算正确。
在各个声调偏误中,如表11所示,第一声的偏误类型主要是错念成第四声,占第一
声全部偏误的 ,其次是错念成第二声,占 。第二声的偏误类型也主要是错念成 第四
声,占所有偏误的 。第三声的偏误类型也主要是错念成第四声,占所有偏误的
64.71 ,其次是错念成第一声,占 。第四声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错念成第一声,
占 ,其次是错念成第二声,占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无论是第一声
、第二声还是第三声,都容易被念成第四声。
正如实验产出部分第一题那样,根据以上偏误统计同样可以计算出本题第一声与第二
声,第一声与第三声,第一声与第四声等的相混比例。如表12所示,相混最严重的是第一
声与第四声,占所有偏误的 ,其次是第二声与第四声,占 。在这里,出现了 一个意
料之外的情况,即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的比例很小,只有 。

产出部分双音节词声调偏误总计:表10
各声调偏误总计 各声调占总声调偏误百分比(%)
T1 19/68 27.94
T2 11/68 16.18
T3 17/68 25.00
T4 21/68 30.88

11
产出部分双音节词声调偏误类型统计:表11
错念成T1 错念成T2 错念成T3 错念成T4 没有念
T1 26.31 0.00 63.16 10.53
(5/19) (0/19) (12/19) (2/19)
T2 18.18 9.09 72.73 0.00
(2/11) (1/11) (8/11) (0/11)
T3 17.65 11.76 64.71 5.88
(3/17) (2/17) (11/17) (1/17)
T4 61.90 23.81 9.52 4.76
(13/21) (5/21) (2/21) (1/21)

产出部分双音节词四声相混情况统计:表12
各声调偏误所占比例
T1与T2相 10.94 (7/64)

T1与T3相 4.69 (3/64)

T1与T4相 39.06 (25/64)

T2与T3相 4.69 (3/64)

T2与T4相 20.31 (13/64)

T3与T4相 20.31 (13/64)

3.1.3 产出部分单音节拼音:mi,na
在单音节拼音的声调产出部分,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流利的用普通话的的四个声调
去念mi,na。在总计120个的产出声调(音节数2*4*人数16)中,只有三个声调偏误,一
个是第一声念成第四声,一个是第四声念成第一声,最后一个是第三声念成第二声。
3.2 声调听辨部分实验结果
3.2.1 听辨部分单音节拼音:a,bo,pen
听辨部分第一题是要求参与者根据听到的四个声调的先后顺序,给三个单音节拼音标
准声调。总计192次(单音节数3*4*人数16)声调听辨判断,共有86个偏误。如表13所
示,在这86个偏误中,各个声调偏误所占全部偏误的比例很平均,基本都是在 左右。 在
各个声调的偏误中,如表14所示,第一声的偏误类型主要是错听成第四声,占第一

12
声全部偏误的 。第二声的偏误类型主要是错听成第三声,占所有偏误的 。第三
声的偏误类型主要是错听成第二声,占所有偏误的 。第四声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 错
听成第一声,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声调除了其典型的错听倾向,如第一 声错
听成第四声,第二声错听成第三声,第三声错听成第二声,第四声错听成第一声之 外,
各个声调占第二位的错听倾向,其比例也很高,比如第一声错听成第二声,占 , 第二
声错听成第四声,占 ,第三声错听成第四声,占 ,第四声错听成第二 声,占 。
若按实验产出部分作进一步分类,可以得出各声调之间相混情况。如表15所示,相混
情况最严重的是第一声与第四声,总共有23个偏误,占所有相混偏误数的 ,次严重 的
是第二声与第三声,共有19个偏误,占 。

听辨部分单音节拼音声调偏误总计:表13
各声调偏误总计 各声调占总声调偏误百分比 )
T1 20/86 23.26
T2 23/86 26.74
T3 19/86 22.09
T4 24/86 27.91

听辨部分单音节拼音声调偏误类型统计:表14
错听成T1 错听成T2 错听成T3 错听成T4 无记录
T1 25.00 15.00 60.00 0.00
(5/20) (3/20) (12/20) (0/20)
T2 17.39 47.83 30.43 4.35
(4/23) (11/23) (7/23) (1/23)
T3 26.32 42.11 31.58 0.00
(5/19) (8/19) (6/19) (0/19)
T4 45.83 29.17 25.00 0.00
(11/24) (7/24) (6/24) (0/24)

13
听辨部分单音节拼音四声相混情况统计:表15
各声调偏误所占比例
T1与T2相 10.59 (9/85)

T1与T3相 9.41 (8/85)

T1与T4相 27.06 (23/85)

T2与T3相 22.35 (19/85)

T2与T4相 16.47 (14/85)

T3与T4相 14.12 (12/85)

3.2.2 听辨部分双音节词(共24个)
听辨部分第二题是24个选择题,每一个选择题考察一组声调的听辨。总共有384次选
择(双音节词数24*人数16)。如表16所示,其中错误选择,即声调听辨偏误共45个,其
中第二声和第三声偏误最多,分别占全部声调偏误的 和 ,其次是第四声,占 20

在双音节词部分,如表17所示,第一声偏误较少,全部由于错选成第三声,这是一
个意料之外的错选情况,但第一声本身偏误也只有三个。第二声偏误主要是错选成第三声
, 占 ,其余全是错选成第四声,占 。第三声偏误类型主要是错选成第二声,占全部偏
误的 ,其次是错选成第一声,占29.4。第四声的偏误类型主要是错选成第一声,占
66.67 ,其次是错选成第三声,占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四个声调的次错选倾向
所占的比例也很大。
根据四声相混统计,如表18所示,相混最严重的是第二声与第三声,占所有相混偏
误的 ,其次是第一声与第三声相混,占 ,其次是第一声与第四声相混,占
13.33 。其中,第一声与第三声相混情况显著在意料之外,从数据不难看出,在第一声与
第三声相混中,主要是第三声错选成第一声。

14
听辨部分双音节词声调偏误总计:表16
各声调偏误总计 各声调占总声调偏误百分比 )
T1 3/45 6.67
T2 16/45 35.56
T3 17/45 37.78
T4 9/45 20.00

听辨部分双音节词声调偏误类型统计:表17
错听成T1 错听成T2 错听成T3 错听成T4
T1 0.00 100 0.00
(0/3) (3/3) (0/3)
T2 0.00 75.00 25.00
(0/16) (12/16) (4/16)
T3 29.41 64.71 5.88
(5/17) (11/17) (1/17)
T4 66.67 11.11 22.22
(6/9) (1/9) (2/9)

听辨部分双音节词四声相混情况统计:表18
各声调偏误所占比例
T1与T2相 0.00 (0/45)

T1与T3相 17.78 (8/45)

T1与T4相 13.33 (6/45)

T2与T3相 51.11 (23/45)

T2与T4相 11.11 (5/45)

T3与T4相 6.67 (3/45)

3.2.3 听辨部分双音节拼音(共6个)
听辨部分第三题与此部分第一题类似,要求参与者根据所听到的声调先后顺序给双音
节拼音的末一个音节标注声调。此处共得到192次声调听辨判断(双音节拼音书6*4*人数
16)。如表19所示,共有92个偏误。在这92个偏误中,第一声偏误占所有偏误的 , 第二
声占 ,第三声占 ,第四声占 。其中,还是第二声、第三声的偏误

15
比较多。
如表20所示,此处第一声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错听成第四声,占全部偏误类型的
45.45 。第一声错听成第二声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所占比例却也很大,是 。第二
声的偏误主要是错听成第三声,占 。第三声的偏误主要是错听成第二声,占57.6
。第四声的偏误主要是错听成第一声,占 。
经统计,如表21所示,发现此处四声相混情况最严重的是第二声与第三声,占全部
声调 ,其次是第一声与第四声,占 。

听辨部分双音节拼音声调偏误总计:表19
各声调偏误总计 各声调占总声调偏误百分比 )
T1 22/92 23.91
T2 31/92 33.70
T3 26/92 28.26
T4 13/92 14.13

听辨部分双音节拼音声调偏误类型统计:表20
错听成T1 错听成T2 错听成T3 错听成T4 无记录
T1 40.91 9.09 45.45 4.55
(9/22) (2/22) (10/22) (1/22)
T2 25.81 51.61 22.58 0.00
(8/31) (16/31) (7/31) (0/31)
T3 11.54 57.69 26.92 3.85
(3/26) (15/26) (7/26) (1/26)
T4 69.23 15.38 15.38 0.00
(9/13) (2/13) (2/13) (0/13)

16
听辨部分双音节拼音四声相混情况统计:表21
各声调偏误所占比例
T1与T2相 18.89 (17/90)

T1与T3相 5.56 (5/90)

T1与T4相 21.11 (19/90)

T2与T3相 34.44 (31/90)

T2与T4相 10.00 (9/90)

T3与T4相 10.00 (9/90)

3.3 声调产出部分与声调听辨部分对比分析
通过对声调产出部分和声调听辨部分各个小题的统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分析声调产
出部分与声调听辨部分声调偏误的差异。如表22所示,声调产出部分的偏误在四个声调上
的分布与听辨部分的偏误分布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总的偏误比例上,声调产出部分的声调
偏误率为 ,声调听辨部分的偏误率为 。将近 的差别可以得出,学习者的 声调产
出能力比声调听辨能力好。
再如表23所示,四声相混情况在声调产出部分和声调听辨部分存在明显不同。其中,
第一声与第四声相混在声调产出部分最显著,占所有相混偏误总数的 ,接下来时第 二
声与第三声相混,占 。而在声调听辨部分,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情况最为显著, 占所
有相混偏误的 ,其次才是第一声与第四声相混,占 。

声调产出部分与听辨部分偏误总数对比:表22
产出部分偏误计 听辨部分偏误总计
No. No.
T1 19.66 23 / 117 20.17 45 / 223
T2 22.22 26 / 117 31.39 70 /223
T3 28.21 34 / 117 27.80 62 / 223
T4 28.21 34 / 117 20.63 46 / 223
偏误总计 18.28 117/ 640 29.04 223 / 768
注:640、768即声调产出部分和听辨部分各自的所有所测声调乘
以参与者人数。

17
声调产出部分与听辨部分相混偏误对比:表23
声调产出部分 声调听辨部分
No. No.
T1与T2相混 7.14 8/112 11.82 26/220
T1与T3相混 3.57 4/112 9.55 21/220
T1与T4相混 33.93 38/112 21.82 48/220
T2与T3相混 25.89 29/112 33.18 73/220
T2与T4相混 16.07 18/112 12.73 28/220
T3与T4相混 13.39 15/112 10.91 24/220
相混偏误总计 112 220

3.4 声调附带于拼音与声调附带于词汇对比分析
在声调产出部分,单音节拼音mi,na的声调正确率几乎达到 。所以,可以推测, 在
声调产出方面,若声调附带于拼音,则大大有利于声调的准确性。相反,词汇因素大大降
低了声调产出的准确率。
在声调听辨部分,实验结果却完全相反,词汇因素大大提高了参与者对声调辨别的准
确度,而在只给出拼音的情况下,参与者出现了很多偏误,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相当显著,
如表23所示,声调附带于拼音的情况之下,声调偏误占所有声调(单音节拼音加上双音节
拼音,共384个)的 ,而在声调附带于词汇的情况之下,声调偏误只占所有声调
(双音节词总共384个)的 。
在四声相混偏误方面,如表24所示,声调附带与拼音和附带于词汇没有太大区别,
都是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的是,声调附带于拼音这一组的次严重相混
是第一声与第四声,占 ;而声调附带于词汇的次严重相混是第一声与第三声,占17.78

,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18
声调附带于拼音之上与词汇之上偏误总数对比:表24
声调附带与拼音部分偏误总计 声调附带与词汇部分偏误总计
No. No.
T1 23.60 42 / 178 6.67 3 / 45
T2 30.34 54 / 178 35.56 16/ 45
T3 25.28 45 / 178 37.78 17/ 45
T4 20.79 37 / 178 20.00 9/ 45
偏误总计 46.35 178 / 384 11.72 45 / 384
注:第一个384来自于单音节拼音加上双音节拼音共384个声调记录;第二个384来自于双
音节词汇总共384个声调听辨选择。

声调附带于拼音与附带于词汇相混偏误对比:表25
声调附带于拼音 声调附带于词汇
No. No.
T1与T2相混 14.86 26/175 0.00 0/45
T1与T3相混 7.43 13/175 17.78 8/45
T1与T4相混 24.00 42/175 13.33 6/45
T2与T3相混 28.57 50/175 51.11 23/45
T2与T4相混 13.14 23/175 11.11 5/45
T3与T4相混 12.00 21/175 6.67 3/45
相混偏误总计 175 45

4. 讨论
4.1 发音与听辨的区别
前人在研究二语普通话学习者的声调习得时,曾提出第三声是难点,第二声与第三声
相混是学习者最常犯的偏误现象(马,1994;马,2000;郭,2007)。在专门研究母语
为粤语的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声调情况的文章中,学者们提出显著的“一四声相混”现象,认
为这是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丰,2009;张,2001)。然而他们都没有具体
分析突出的声调偏误类型在声调产出与听辨这两个方面所会存在的不同。通过本次实验发
现,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在听辨部分最显著,第一声与第四声相混在发音部分最显著。

19
关于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常犯的一四声相混偏误,前人很少做原因分析。一般认为,
粤语声调中的第一声55,有一个变调形式53或51,这就导致学习者在产出普通话声调时
, 仍旧套用粤语第一声变调不变义的模式,分不清普通话中第一声与第四声是具有辨义
作用的对立声调(Matthews & Yip, 1994)。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母语迁移现象。而学习者
的第二声与第三声的相混偏误与普通话自身声调系统有关,很难说也属于母语迁移。这一
点提醒我们,母语迁移的影响在声调发音部分和声调听辨部分是不同的。在二语研究中,
经常形容学习者的产出是“洋腔洋调”,这主要与声调,韵律等超音段因素有关(韩,
2005)
。造成“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迁移,这也可以用来说明母语迁移在声调产出方面 影
响非常显著。
前人也提过词汇因素对声调习得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声调的产出方面,主
要是指,词汇因素对声调的产出造成不利的影响。学习者明明已经学会正确产出某个声 调
,但一遇到陌生的词汇,由于不会念,就会造成声调偏误。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词汇因素
确实在声调产出过程中造成很多声调偏误,但在声调听辨过程中,词汇因素却起有利的作
用。学习者通过对词汇的记忆,顺利地辨别不同的声调。但仍然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学
习者对词汇的记忆在声调产出部分那么差,而在声调辨别部分那么好呢?以后应该选用相
同的实验材料,在保证参与者相同的记忆程度的情况下,测试发音与听辨两个方面的声调
习得情况。
4.2 第三声变调的普遍影响
前人在解释声调偏误中的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时,总是采用第三声的变调规律来说
明,认为由于第三声的一个表层变调形式是第二声,所以这两个声调很容易混淆。这是正
确合理的解释。但其实,第三声变调这个规律还可以用来说明更多。
在双音节词的发音部分,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的比例非常低,只占所有相混偏误的
4.69 。这主要是因为在具体的词汇语流中,第三声的变调是自然发生的,是在发音器官
最省力最自然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在此种情况下,参与者只要能自然地读出带三声的词
语,一般不会出现声调偏误,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的比例就会比较少。

20
另外,实验结果中出现了很多第三声错念、错听成第一声,第三声错念、错听成第四
声的情况。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第三声变调成“21”这个五度值的时候,有的参与者认为
“21”是一个平调,错念成平调,然后评判判断成第一声,或者参与者在听辨辨过程中直
接认为“21”是第一声;有的参与者认为“21”是一个降调,错念成降调,然后评判就判断
为第四声,或者参与者在听辨过程中直接认为是第四声。
4.3 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的因素,以上几乎所有的分析其实都与母语迁移有关
。学习者的第一声与第四声相混偏误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关于第二声与第三声的相混,也
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关。粤语的声调系统中,没有类似普通话中第三声的转折调。所以母语
为粤语的学习者在产出第三声时,常常会去掉“一半降”或“一半升”最后只剩下“一半升
”或“一半降”,于是产出声调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升调或降调,很容易造成判断者的判
断不一致,因此出现了实验结果中的,第三声往往会发成第二声,一声或者第四声。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很清晰,具体表现为四个调的调值和调型都相差很大,而粤语中的
六个调其调值没有那么分界清晰。这就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四个声调时,很难把握具
体的调值,一旦调值把握不准,在声调产出时含糊,判断者就会判断其为其他声调,在听
辨时,也会由于普通话调值太过区间大,而判断不准具体的声调。所以,正如有些学者提
出的那样,声调的调型比较容易习得,而调值较难习得。
在词汇因素对声调习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其深层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母语迁移造成
的,主要是指汉字作为中介的母语声调迁移。郭宏(2007)在研究韩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
时,就曾提到:在韩语中,汉字占 ,这些“汉字词”在语音、语义方面与汉语存在着对应
关系,这为韩国学生学习带来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他们学习这些“汉字词”,学习的是
经过“韩语化”的语音,受母语干扰是必然的,他们会不自觉地用母语的语音习惯去代替目
的语汉语的语音规则,语音偏误出现不可避免。普通话与粤语共用了一套文字体 系,所以
在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学习普通话时,还会出现以文字为中介的声调迁移。关于这一点,
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专门研究。

21
4.4 词汇因素
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词汇因素在声调产出和听辨部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另外,词汇
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实验结果很不整齐,比如,出现的第二声与第四声相混,第一声与第
二声相混等等,很有可能没有特殊原因,只是因为词汇因素的影响。
4.5 词重音的影响
在发音实验的双音节词部分,几乎所有的声调(除了第四声)都主要被错念成第四声
。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发现,偏误出现在双音节词第二个字的情况共33次,其中错念
成第四声的情况共18次,所以在词尾的声调,几乎 (18/33)都被错念成第四声。这种
现象或许与粤语本身的词重音情况有关。以后的研究可以专门针对词重音对普通话声调习
得的影响。

5. 总结
本文研究了香港地区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声调偏误。研究结果
证明第一声与第四声相混,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是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最显著的两个偏误
。在发音部分,第一声与四声相混的情况最突出,在听辨部分第二声与第三声相混的情况
最突出。同时,结果也证明了词汇因素会对声调习得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声调
听辨,另一方面不利于声调产出。最后,结果证明,母语迁移在二语声调习得中产生的影
响是最大的。

6. 感谢
本文作者非常感谢指导老师莫碧琪教授的指导,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实验讨论过程中
所给出的宝贵建议。同时感谢陈晨、刘畅、石歆苑、夏碧霄、易莹莹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
帮助。最后感谢所有实验的参与者。

22
参考文献
丁琳. (2005). 基频归一化和姜堰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3)
杜秀丽. (2007). 哈萨克族人使用汉语单音节声调的声学实验分析. 语言与翻译(汉文), (1)
丰非非. (2009). 香港学生学习普通话初级阶段的声调问题探微. LIN5120课程实习报告. 香
港中文大学.
高玉娟;石峰. (2006). 德国学生汉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
22(2)
高玉娟;石峰. (2006). 中国学生发育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4)
广东粤方言概要 (2002). In 詹伯慧 (Ed.), 暨南大学出版社.
广州话普通话的对比与教学 (1994). In 曾子凡 (Ed.), .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郭宏. (2007). 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7)
郭锦桴. (1992). 综合语音学.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韩明. (2005). 越南留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26(2)
何丽静;王阳. (2006). 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的纠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4(2) 林建
平. (2007). 香港普通话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语言文字应用
刘俐李. (2004). 二十世纪汉语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 当代语言学, 6(1)
刘湘涛. (2009).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误读现象刍议. 语言应用研究, (3)
刘岩, 李玲, 倪娜, 范丽君, & 陈华琴. (2006). 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声调偏误的实验研究.
语言与翻译(汉文), (2)
马燕华. (1994).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
马燕华. (2000).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第三声听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 (6)
钱曾怡. (2000). 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 (2)
任民. (1999). 粤方言区的声调问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7(2)
石峰. (2006). 实验音系学与汉语语音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 (2)
宋益丹. (2006). 汉语声调实验研究回望. 语文研究, (1)
孙锐欣;盛金标. (2003). 用函数研究声调. 语言研究, (2)
唐承贤. (2003).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6(5)
王功平. (2004). 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偏误实验研究. 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 (4)

23
王幼敏. (1998). 日本人学汉语中的声调语调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夏全胜;石峰. (2007). 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元音发音中迁移现象实验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
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39(5)
姚玉敏. (2009). 香港粤语上声变化初探:语音实验研究.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张励
妍. (2002). 从普通话诊断服务看粤方言区人的语音难点. 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
张继春. (1991). 香港人自学普通话最新法.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朱
晓农. (2004). 基频归一化——如何处理声调的随机差异?. 语言科学, 3(2) 朱晓农.
(2005). 上海声调实验录.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学佳. (2007).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声调变异状况的声学分析. 语言文字应用,
(3)
Anna S. Leung, (2008). Tonal assimilation patterns of cantonese L2 speakers of mandarin in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ndarin tones. Actes du congrès annuel de l’Association
canadienne de linguistique.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anadian
Linguistic Association.
Archibald, J. (1998).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Pa.: J. Benjamins
Pub. Co.
Bauer, R. S., & Benedict, P. K. (1997).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 摩登廣州話語音學.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Chen, Q., (2000). Analysis of mandarin tonal errors in connected speech by english-speaking
american adult learners: A study at and above the word level.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arold Clumeck(1980): The acquisition of tone. Child phonology. Vol 1. 257-275
Jie Yang & Thomas Hun-tak Lee (2006):Lexical variation and rime-tone correlation in early
tonal acquisi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Communication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onal Aspects of Language, La Rochelle, France
John Kwock-Ping TSE (1977) : Tone aquisition in Cantonese: a logitudinal case study. Child
language.5 ,191-204
Lee, K. Y., Chiu, S. N., & van Hasselt, C. A. (2002). Tone perception ability of cantonese-
speaking children. Language and Speech, 45(Pt 4), 387-406.
Lee, K. Y., & Hasselt, C. A. (2004).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one perception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designing paediatric assessment instruments. Cochlear Implants
International, 5 Suppl 1, 177-179. doi:10.1002/cii.219
Matthews, S., & Yip, V. (1994). Cantonese :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eng, S. (1997; 1996). Phonetic implementation and perception of place coarticulation and tone
sandhi. Ann Arbor, Mich.: Umi.
Puisan Wong (2005)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Lexical Tones by 3-year-old , Mandarin –
Speaking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arch (48)

24
附录一
一、请朗读以下单音节字。
1.亚 2.雅 3.牙 4.压
1.五 2.无 3.物 4.屋
二 请朗读以下句子。
1.天上的乌鸦飞走了。
2.昨天姨妈来了。
3.听说母鸭子可爱。
4.爸爸的外衣洗好了。
5.风筝掉进淤泥里了。
6.有疑难就问老师。
7.我以为你走了。
8.听说印尼又地震了。
9.英雄威武起来了。
10.这个谜语很精彩。
11.小蚂蚁搬家了。
12.他的密码藏得好。
13.不要压抑情绪。
14.我的脚麻木了。
15.他练过武艺的。

16.睡前沐浴有利健康。
三、请用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朗读下面二组二组组单音节
拼音。
1. mi 2. mi 3. mi 4. mi
1. na 2. na 3. na 4. na

25
附录二
一、根据所听到的声调先后顺序,给下面三组单音节拼音标注声调。
A.
1. a 2. a
3. a 4. a
B.
1. bo 2. bo
3. bo 4. bo
C.
1. pen 2. pen
3. pen 4. pen

二.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所听到的词语
1. 雨天 雨田 13. 古诗 股市
2. 古诗 股市 14. 家具 家居
3. 准时 准是 15. 麻衣 蚂蚁
4. 大石 大使 16. 老师 老实
5. 老师 老实 17. 书法 抒发
6. 书法 抒发 18. 专访 砖房
7. 家具 家居 19. 雨天 雨田
8. 麻衣 蚂蚁 20. 准时 准是
9. 专访 砖房 21. 激起 机器
10. 初十 出示 22. 大石 大使
11. 激起 机器 23. 字迹 自己
12. 字迹 自己 24. 初十 出示

三、根据所听到的声调,给下面六组双音节拼音标注声调。
1. a xiao mao b xiao mao
2. a can guan b can guan
3. a xin yi b xin yi
4. a jia you b jia you
5. a cheng ren b cheng ren
6. a you kong b you kong

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