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第九章:并吞朝鲜

1.从闵妃遇害到俄馆播迁
朝鲜是一个附庸国,其前途由大国决定,自古而今一直如此。在近代以前,争夺朝鲜的只是中日两
国,而到了近代,欧美也加入了这场角逐,局面也就变得复杂起来。
16 世纪末,大明帝国取得了抗倭援朝的胜利,开启了东北亚延续三百年的和平。19 世纪末,满清王
朝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终结了上千年的东亚朝贡体系。《马关条约》第一款如是规定:“中国认明朝
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
行废绝。”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真正的独立都不是他者的恩赐,朝鲜不可能依靠中日之一纸致协议而独立,更何
况它根本就不可能真正独立。
《马关条约》排除了中国对半岛的支配权,法美两国之前的征朝行动也均遭失败,1895 年后能与日本
争夺朝鲜的就只剩下俄国了。俄国导演的“三国干涉还辽”激怒了日本,两国矛盾越演越烈,明争暗斗纷
纷上演。
1894 年冬,日军“协助”朝鲜王廷进剿东学军,活捉了全琫准。此时,东学军早已分裂成南北两派,
双方各行其是,终被日军各个击破。1895 年春,义军领袖全琫准带着豪情与遗憾死去,他到死都没看清自
己的历史角色。
全琫准的死稍稍宽慰的朝鲜高宗的心,然而其它情况又使这位君主心烦意乱。拿着《马关条约》的抄
本,高宗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亡国预感,迷茫和恐惧包围了他。高宗不能忘记:三百年前,日本人长驱直
入,三个月就灭亡了朝鲜,当时若非中国人力拼死战,朝鲜早就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而如今,中国人都
被日本人打败了,天下还有哪国拦得住日本呢?
其实,高宗早沦为了准傀儡,日本在打败中国前就已掌控朝鲜。中日宣战后,明治政府派重臣井上馨
出任驻朝公使,以全力配合军事行动。除了要当好后勤大队长,井上馨还必须“协助”朝鲜推进政治改
革,其合作者就是朝鲜开化党人。1894 年春,金玉均的尸体被朝鲜王廷凌迟枭首,开化党之境遇由此可见
一斑。不过,这种局面被中日冲突戏剧性地改变了,开化党借助日本人重新回到权力中心。此时开化党的
领袖是金弘集,他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策划并推行了“甲午更张”。

简单讲,甲午更张就是一些列仿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涵盖官制、税制、学制、兵制、司法、金融、
户籍乃至服装发式。这套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朝鲜建立起虚君内阁制。截至此时,日本人已经换掉了不太
听话的大院君,又重新扶立起高宗。在甲午更张时,高宗被迫发布罪己诏并宣布《洪范十四条》,完全承
认开化党的改革。然而就是这样高宗仍无法确保自己的地位,其侄李埈镕曾在日人授意下意图取而代之。
每当夜深人静时,高宗就长吁短叹,道:李熙啊李熙,给老爹当完傀儡给媳妇当傀儡,这刚给媳妇当完傀
儡又要给倭寇当傀儡,难道你这辈子注定就是个傀儡?
就人事而言,甲午更张是一场开化党得势而外戚党失势的改革,《洪范十四条》更是明文规定“后嫔
宗戚不容干预”政事。闵妃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她拒绝接受日本人为她安排的命运。到这时,闵妃已
经无法再从中国获得支持,要想对付日本只能倒向俄国,而“三国干涉还辽”的成功为她提供了信心。
前文提过,闵妃早在甲午开战前就与俄国眉来眼去,及至甲午更张已发展至投怀送抱,到 1895 年 7
月则干脆与俄人联手发动政变,解散亲日派内阁,重建闵氏外戚政权。如此以来,闵妃就和日本彻底闹掰
了。
政变后不久,明治政府派三浦梧楼出任驻朝公使,其外交使命为刺杀闵妃夺取政权。1895 年 10 月 8
日,三浦梧楼带领由日军、朝军和浪人组成的一千多名武装冲进朝鲜王宫,他们见人即杀很快就消灭了王
宫卫队,后来他们从一群宫女打扮的人中找出了闵妃,先是用乱刀将其砍死,然后以汽油焚尸灭迹。就这
样,一代女主闵妃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
闵妃死后朝鲜再度变天,开化党人重新上台。为了确保舆论方向,亲日派政权胁迫高宗贬闵妃为“庶
人”、创立朝鲜自己的年号并昭告国人断发易服。闵妃遇害严重刺激了朝鲜人,老百姓对新政改革强烈不
满,他们宣称“头可断,发不可剪,为国母报仇”,由此掀开了轰轰烈烈的义兵运动。
日本的单边行动也惹怒了俄国,俄国公使馆趁乱与日争锋。1896 年 2 月 11 日,高宗带领王族在亲俄
大臣的划下逃离日本控制的王宫,集体躲进了俄国驻朝鲜大使馆。入馆后,高宗马上宣布罢免亲日内阁,
逮捕亲日要员及杀害闵妃的责任人,还组织了亲俄政府。这一事件被称为“俄馆播迁”,它的发生震惊了
朝野,亲日内阁因失去合法性而倒台。由于事发突然,开化党人尚未从容流亡即遭遇民众,其中内阁总理
和农商大臣被乱刀砍死,度支大臣被乱拳打死,外交大臣被流放济州岛,其他大臣则流亡到日本。

由于害怕遭遇不测,高宗干脆躲在俄国大使馆里不出来了,就像阿桑奇躲进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一
样,而这一躲就是一整年。在此期间,俄人迫使高宗签署了大量条约,从而控制了朝鲜的矿藏、林业、财
政和军权。为了获得国际支持,俄国还邀请美、英、德、法等参与瓜分朝鲜的盛宴。
俄馆播迁是日本外交的重大失败,李鸿章得知消息后哼然一笑,嘴里恨恨挤出一句话:小儿伊藤,朝
鲜独尔邦而立,这下你满意了!
2.东北亚乱局
1897 年 2 月 20 日,高宗李熙走出了俄国驻朝大使馆,结束了令人耻笑的俄馆播迁。一年以来,这位
国王的确有了一些成长,但并未增加什么胆量,他不敢返回王宫而是仍躲在使馆区。
在过去的一年,朝鲜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亲华党失势了,外戚党倒台了,开化党跑路了,全国上下
群龙无首。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向软弱的高宗决定当一回真王,不,是真皇!
1897 年 10 月 12 日,高宗宣布称帝建国,新的国号是——大韩帝国。为了彰显帝国威严,高宗举行
了颇为隆重的登基仪式,他身着十二章衮冕登坛祭天,追封已故的闵妃为“明成皇后”并册立其子为“皇
太子”。此外,高宗废除了在甲午更张时引入的责任内阁制,改而恢复旧式议政制。
从“朝鲜王国”到“大韩帝国”,这一象征性转变向外界传达出了很多意思。可以说,高宗是在代表
朝鲜人在向全世界宣布:朝鲜不再是大清的属国,也不是沙俄的附庸,更不是日本的殖民地!朝鲜不再是
以前的朝鲜,也不应该再被叫做“朝鲜”——一个中国皇帝恩赐的名字,朝鲜已立国独立,与中日俄平起
平坐了。半岛是我们的,中国是我们的,全世界都是我们的!
称帝后,高宗为自己选了一个响亮的年号——光武。很显然,他这是想效法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再
立家族王朝基业。高宗这回可不是光耍嘴皮子,他真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修铁路、通电话、办学校、
创公司、立银行、出报纸、练军队、开港口、派遣留学生,等等。1899 年 8 月,高宗还推动出台了具有宪
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大韩国国制》。根据这份文件,大韩帝国实行“专制政治”,皇帝享有“无限之
君权”,任何人不得予以挑战,至于国家机构和公民权利,只字未提。

光武改革推行得很不顺利,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一致反对。大韩帝国的成立有悖于俄日两国的利益,
俄日政府都做出了激烈回应,俄国曾试图毒害高宗,日本则试图策动政变。在朝鲜国内,农民起义刚走入
低潮,城市运动又火爆起来,城里的文化人搞起了“独立协会”,声言要参与政治、为帝国之独立献计献
策。为了压制这股运动,高宗宣布取缔“独立协会”并武力镇压市民集会。一时间,朝鲜深陷内部冲突。

在 1900 年前后,朝鲜的安全仍主要受俄国控制,俄国在朝鲜驻有海陆军,日本对此十分不满但又无
可奈何。
控制朝鲜只是沙俄远东战略的一部分,沙皇尼古拉二世企图建立一个囊括朝鲜、满洲、蒙古和新疆的
“黄俄罗斯”,中心正是辽东半岛。经过甲午之战,中国失去了北洋海军,同时陷入了巨额债务,再无财
力重建北部海防。那安全问题怎么办呢?清廷想出的办法是“联俄制日”,具体执行人员则是李鸿章。
1896 年春,李鸿章率大清国代表团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期间与俄国人签署了《中俄密约》。
根据密约,俄国可在中国东北地区获得大量权益,包括修筑铁路和对华增兵。1898 年,沙俄更是强行租借
了旅顺和大连,还把军舰直接开进了旅顺港。此后,俄国人赖在辽东半岛不走了,他们不费一枪一炮就把
日本人的战利品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还为这片土地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关东州。

俄国的扩张是列强猖狂瓜分中国的一个篇章。由于身负巨额赔款,清廷不得不以关税、厘金、盐课、
路权等为抵押大肆对外举债,此举严重加剧了中外之间的民族冲突。1898 年,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亦
被囚于瀛台,中国改良的希望破灭了。两年后,也就是 1900 年,所有冲突像核爆炸一样急速汇聚于北京
然后迅驰扩散到华北平原,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1900 年的北部中国是一片令人绝望的土地,上
端坐着歇斯底里的专制魔王,下端尽是些无法管制的愚民暴徒,疯婆子向全世界宣战,神棍们对着洋鬼子
乱砍,这种疯人院式报复招来了八国联军,日、俄、英、法、美、德、意、奥八国 5 万联军入主了北京
城。这一年,日本的首相是山县有朋,这位“皇军之父”对侵华异常积极,他一口气筹集了 2.1 万侵略
军。日本这次可是赚大发了,它获得了庚子赔款的近 8%,而赔款总额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在中外达成和议后,外国联军陆续撤离中国,俄军虽撤出北京却停在了东北。为了让俄国撤军,清廷
几次三番地与俄人谈判,1902 年 4 月,中俄双方达成《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将在一年半内分三期
撤军,条件是清廷答应不向该地增兵。签约后,俄国如约执行了第一期撤军,但在第二次撤军时提出了新
的要求。1903 年 4 月,俄国提出“撤军七条件”,要求清廷答应在俄军撤离后禁止其它列强进入,另需聘
请俄人参与满洲之管理。就在清廷说“容我考虑考虑”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径直派来了他的远东总督,且
令俄军攻占了奉天(今辽宁省)。显然,辽东半岛已经不能满足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胃口了,他所垂涎的是
整个满洲。
尼古拉二世的野心来自于俄国当时正在修建的两条铁路,一条是由莫斯科通往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
路,另一条是由满洲里通往绥芬河、大连和旅顺的“中东铁路”(在日据时期改称“南满铁路”,以哈尔
滨为中心),这两条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俄国向远东输送兵力的能力。在俄国人看来,能征善战的而不
是能说会道的民族更配拥有这个世界,难道不是嘛?
俄国人的挑战激起了中国人的反抗,一时间,文人、学生、绅商纷纷站出来要求朝廷拒绝“撤军七条
件”。在上海,蔡元培等人发起“拒俄运动”,青年们剪掉辫子穿上军装早晚进行操练。在甲午战败后,
中国人改变了对日倨傲态度,开始大量留学日本。留日学生在拒俄运动中异常活跃,他们在日本人的赞助
下组织起了“拒俄义勇队”,准备奔赴满洲与俄人死战。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东京,只要是中国青年都胸
怀悲壮,他们高喊着:“为火炮之引线,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宁为亡国鬼,不为亡国人”!

拒俄运动的发展超乎了清廷预料,慈禧太后认定学生们名曰“拒俄”实为“反清”,因此对运动予以
严厉镇压。
在拒俄运动中,日本人发挥了不嫌事大的精神,他们对中国学生煽风点火,极力宣扬:“辽东是中国
的辽东,满洲是亚洲的满洲”。对于日本人而言,必须设法赶走屯驻于朝鲜和满洲的俄军,这不单是面子
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日本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它虽然通过武力获得了琉球和台湾,但仍没有一寸登
陆之地。登陆是大和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中国的衰落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机会,而沙俄的扩张阻断了
那通往梦想的道路。

是接受现实,还是赌命一搏?是沉默于孤岛,还是爆发于大陆?是假意爱好和平,还是真心拥抱战
争?
日本人,抉择吧!
3.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清初小说家蒲松龄写的一幅对联,其中引用了项羽灭秦和勾践亡吴的典故。
在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高层也以“卧薪尝胆”勉励国民,希望日后一洗前耻与俄争锋。对于日本人
的“卧薪尝胆”,中国人在感情上十分难以接受,潜意识里总觉得:卧薪尝胆,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丫
小日本也配!
两千多年来,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不然蒲
松龄也不会将其写为自勉联,今人更不会对其一再予以引用。然而,只要我们深究这两个故事的本质,尤
其是后一个故事的,我们就会从中发现人性中的那些负面部分。恐怕连最正面的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卧薪
尝胆故事的内核是复仇,它所赞美的是恨而不是爱。
在这个世界上,爱比恨有市场,但恨比爱有力量。

灭秦亡吴的力量源于什么,你以为是爱吗?错了,是恨!
明治维新的力量源于什么,你以为是爱吗?错了,是恨!
八年抗战的力量源于什么,你以为是爱吗?错了,是恨!
在二战时,爱只能让美国人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恨才让他们投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事实,这就是人性!

实话实说,爱是有限的、易碎的、很难传染的,而恨是无穷的、坚固的、极易蔓延的。爱一个人,你
顶多爱他三五年;而恨一个人,你无法不恨他一辈子。爱会让人变得软弱,恨则能使人坚强无比。对比一
下甘地和希特勒的政治实践吧,难道你会相信爱比恨更有力量?
所有的复仇都源于恨,勾践复仇源于受辱之恨,基督山伯爵复仇源于背叛之恨,希刺克厉夫复仇源于
出身之恨。其中,希刺克厉夫之恨是最普遍的恨,也是最永恒的恨。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个吉普赛弃儿,因被呼啸山庄的
老主人收养而生活在一个英格兰农场主家庭。由于出身无名且卑贱,希刺克厉夫永远得不到世俗社会的认
同、温暖和爱。可是卑贱的希刺克厉夫爱上了老农场主的女儿凯瑟琳,凯瑟琳也非常爱希刺克厉夫,不
过,他们俩永远无法结合,凯瑟琳说,“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为了爱,也为了恨,希刺
克厉夫远走他乡,赌命拼搏。后来,希刺克厉夫发了财,他以“绅士”的身份衣锦还乡。那时凯瑟琳已为
人妻,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没有减弱反尔更强。可是,她的老公、她的家仆以及当地其他人都不觉得应该
尊敬已经发了财的希刺克厉夫。在大家看来,希刺克厉不过是一个鸠占鹊巢的冒牌绅士,无论他穿着何种
名牌,打理得如何光鲜,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希刺克厉夫——是一个吉普赛野种,过去是,现在
是,永远都是!希刺克厉夫被彻底激怒了:天亦不公,我亦无情!上帝啊,你让我遭受这永恒的苦难,我
将会以五倍、十倍、百倍的苦难回报于你,我要让你的那些宠儿们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悲惨的人!希刺克
厉夫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他勾引凯瑟琳的小姑子,然后将她无情地抛弃;他谋夺呼啸山庄的财产,令老
主人之子也是最瞧不起他的辛德雷沦为酒鬼兼赌徒;他还将辛德雷的独子培养成一个毫无教养的野孩子,
以公开嘲讽那“天生高贵”的世俗信条。希刺克厉夫之恨无情而持久,那是一种“我们,整个人类”和
“你们,永存的势力”之间的恒久对峙。

希刺克厉夫之恨源于上帝的诅咒。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很容易因无法改变自身之贫贱而感觉遭到了
上帝的诅咒。中国人是一个喜感民族,日本人则是一个悲感民族。在日本人身上,有一种隐藏极深又无法
掩饰的希刺克厉夫之恨。只要我们了解并感受一下他们的处境,我们就能清晰读懂他们的心声。
上帝啊,几千年了,你把我们抛弃在这贫瘠多灾的土地上!没有人同情我们,更没有人拯救我们,那
些天生好命的民族觉得我们就该在这片孤岛之上安贫乐道。在历史上,我们曾做过两次改变命运的尝试,
可是都失败了,中国人把我们打回了海岛,让我们永世无法登陆!
后来我们学乖了,我们关起了国门,我们不再向任何人挑战。可是你,你让那些狂妄自大的白种人欺
负我们,我们被逼得退无可退,我们凭借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回了国权再造了日本!然而,我们仍然遭受白
种人排挤,他们不是想利用我们,就是想压榨我们。日清战争(甲午战争),那是我们打赢的,我们花的
钱,我们死的人,我们谈的判……我们两个黄种人国家拼死搏杀,到头来居然全便宜了那帮白种人!

难道这就是你的秩序,难道这就是你的天道?
也许……
不错,这就是你的秩序,这就是你的天道!没有善恶,只有强弱;没有公平,只有强弱;没有真理,
只有强弱!什么“和平外交”,什么“道德信义”,什么“耶稣圣经”,全他妈是假的,那些强者可以以
“和平”、“道义”、“圣经”之名哄骗弱者,说他们是多么地爱好和平、多么地正人君子、多么地慷慨
无私,可那伪善面具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强凌弱,是众暴寡,是私吞公!
在这个世界上,人只分两种,决定别人命运的和被别人决定命运的。我们,日本人,大和民族,要做
而且只能做前一种。不过,我们会和白种人一样带上那伪善的面具,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爱好者”、
“道义的坚守者”和“福音的传播者”,易言之,你的使徒。
俄国人,我们会把对你们的恨深埋于心底,就像勾践卧薪尝胆那样。俄国人,你们都已经拥有那么广
袤的土地了,随便经营一下都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跑到远东跟我们这些小门小户抢地
盘呢?俄国人,不是我们要向你们开战,是你们断了我们的生路!
4.准备着,全面准备着
战争是一门生意,备战是一项工程。1900 年前后,全世界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日本能够打败俄国。为了
变不可能为可能,日本人进行了从内政到外交、从个体到组织、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战争准备。
通过《马关条约》,明治政府获得了折合 3.6 亿日元的战争赔款,它将这笔巨款的 85%投入到了军队
建设,尤其是海军建设。此举有如一个赌徒将赢得的赌资做为新的赌注再押注到新的赌局,当然,你也可
以将其视为一个商人将赚得的资本作为新的投资再投入到新的生意。其实,经商和赌博在本质上是一样
的,都是貌似以小搏大实则庄家通吃。整个资本主义亦无外乎一场赌局,它奖励投机,煽动疯狂,制造传
奇,它能诱使最保守的人群做出最激进的决定。这一制度能够带来巨大繁荣,但绝不会实现共同富裕,它
繁荣的机制就是扩大贫富差距。在一个贫富日趋两极的世界,只有仨瓜俩枣几乎等同于一无所有,倒不如
索性押上全部身家,搏他一回。

增强军力,硬件先行。对于陆军而言,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兴修铁路和更新武器;对于海军而言,
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则是添置新型战舰。明治政府对军队建设从不含糊,它把马关赔款和庚子赔款几乎全
拨给了军队,还通过增加税收和节省开支的办法为军队筹钱,但这远跟不上军队的烧钱速度,怎么办?
答案是融资。
在 20 世纪初,全球金融资本主要掌握在英法两国手中。法国是俄国的盟邦,曾与俄国一道干涉日本
“还辽”,是日本人所憎恨的对象,因此日本要想获取融资只能求助于英国。
对于英国人而言,俄国似乎是一个天然的敌人,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更是威胁到了他们的远东利益。但
与日本人不同,英国人不是那种生性好赌的鲁莽民族,大英帝国的外交传统是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它一般
只对小国和弱国开战。英国人的远东策略是煽动日本对抗俄国,这样就可以同时削弱两个竞争对手,还能
顺道发一笔战争横财。于是,英国在 1902 年 1 月 30 日与日本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

英国人有英国人的小小九,日本人也有日本人的生意经。对于日本人而言,《英日同盟》的签署无论
如何都是一项重大外交胜利,要知道,大英帝国可是从来不跟任何国家结盟的。更重要的是,《英日同
盟》不只是一本外表光鲜的外交文书,更是一张货真价实的战争合同。自与英国结盟后,明治政府从伦敦
金融中心募集到了海量资本,在对俄开战后,它所发行的战争债权更是在伦敦金融市场大卖。
在开战前,明治政府不仅对外融资,而且对内融资。甲午战争后,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重大
转变,除幸德秋水等极左翼人士外,大部分日本人认同甚至可以说是热爱战争。截止到开战前,明治政府
共募集到 6.7 亿日元内债、8 亿日元外债、3.2 亿日元新税,合计近 18 亿日元,是马关赔款的 5 倍!
对于日本而言,与英国结盟的另一大好处是能在战时孤立俄国。根据《英日同盟》,在日本对俄国作
战时,英国将会保持中立,而一旦其他国家军援俄国,英国就将协助日本作战。显然,这个“其他国家”
指的是法国,《英日同盟》排除了法国参战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全球拥有广泛的殖民地且控制
了国际航道,这就使俄国很难从其他国家获得军事补给。
除英国以外,日本还取得了美国的支持,美国表示只要法德援助俄国它就援助日本。在开战之后,明
治政府派遣金子竖太郎赴美游说,此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与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大学同学。这
位很懂美国人的外交官成功地运用美式说辞争取到了美国舆论,他说:“日俄开战,日本无论如何也没有
取胜的希望,就是日本人也没有人认为这次战争会赢得胜利。不过日本如果退让一步,俄国就会紧逼一
步,他们是贪得无厌的。日本决心拿起武器,即使被灭亡也在所不惜。只要在世界史上写下这么一页我们
就感到满足:‘过去在亚洲,有个称为‘日本’的国家,因为反抗残暴的俄国的野蛮扩张,经过勇敢的战
斗灭亡了。’”

在正式作战前,日本不但成功地孤立了俄国,而且成功地孤立了沙皇。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人深刻地
了解到:要想战胜一个数十倍于你的敌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敌人从内部瓦解,而谍报工作是实现这一目
标最有效的手段。
执行对俄谍报任务的是明石元二郎,这是一个貌不扬且不修边幅的古怪特工。怪人一般都有几分才
学,这很好理解,一个人在了却社交烦扰后很容易专心学业。明石具有两种常人不具备的本领,其一他精
通七门外语,其二他洞悉深层人性,前者使其能与他人的嘴对话,后者使其能与他人的心交流。在谈话
时,与他人闲聊可以滔滔不绝,但使他人行动必须一剑封喉。自古以来,说人之法都只被很少人掌握,因
为大部分人热衷于表现而忽视了观察。

瓦解帝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若无足够经费以为支持断难取得成功。在这一点上明治政府十分慷慨,
它给明石元二郎划拨了 100 万日元的谍报经费,而且明言不问支出之明细。在当时,100 万日元可是一笔
天文巨款,要知道,当时一个县知事的月薪也就 100 多日元。
古语云,有钱能使鬼推磨;今人言,有钱能使磨推鬼。在资本主义时代,金钱几乎可以购买到所有东
西,包括贞洁、忠诚和良知。凭借那 100 万日元,明石元二郎收买了帝俄的军官、革命派和民族分裂分
子,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是列宁。明石在帝俄成功建立起了谍报网,他广泛地鼓动罢工,策动兵变,煽动独
立,把沙皇的后院搞得是天翻地覆。
在开战之前,不仅日本官方动员起来了,日本民间也动员起来了,尤其是极右翼势力,例如黑龙会。
黑龙会的前身是笔者前文中曾提到过的玄洋社,到 20 世纪初,内田良平取代头山满成为玄洋社老大。
1901 年初,内田良平将玄洋社改名为“黑龙会”,鼓励其会众“到黑龙江去”。黑龙会广泛招募激进愤青
和爱国**,把他们派往朝鲜半岛、东北三省和俄国西部,以建立人脉、收集情报和策动破坏。事实上,就
连明石元二郎的谍报网都是由黑龙会协助建立的。黑龙会不但将所获情报分享给政府,还有技巧地泄露给
媒体,以引导国内舆论。与今天的中国愤青不同,当时的日本愤青不跟本国政府穷抬杠,他们把政府视为
实现梦想的工具而非障碍,选择与政府合作而非对抗。

到日俄开战前,日本社会基本上实现了举国一致,然而就是这样它仍然无法与帝俄相提并论,日本电
影《二百三高地》曾这样描述两国的差距:
战前,“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是 2.5 亿日元,而俄国是 20 亿日元!日本常备军有 20 万,而俄国有 300
万!旅顺,既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也是控制满洲全境铁路和兵站的基地。旅顺可称得上是‘世界第
一要塞’,它是帝俄花了七年时间、投入 1500 万卢布修筑的,全基地共有 646 门大炮,52 所堡垒,
42000 名守军。此外,俄国还拥有当时日本所没有的最先进机枪和便携式手雷,这两种武器可以在一瞬间
让数十名突击队员命丧黄泉。”

实力如此悬殊,难道日本人真的会疯狂到对俄开战吗?
5.日俄大战
1904 年 2 月 8 日晚,日本联合舰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驶入旅顺港。彼时,旅顺港内欢歌笑语灯火
通明,俄国太平洋舰队官兵正在与他们的司令纵情狂欢。望着眼前的一切,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
郎对部下面无表情地说了三个字:击沉它。霎时间,火光四起,炮声隆隆。当夜,俄国太平洋舰队未经交
战便损失了一艘重型巡洋舰和两艘战列舰。就这样,日俄战争被一次有预谋的偷袭引爆了。

偷袭,又是偷袭!
作为中国人,我们很容易发出上述感慨并因之而产生出一种道德优越感,内心潜台词是:小日本就是
个下流坯,打仗都打得那么鬼鬼祟祟!
对于偷袭旅顺港,日本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孙子兵法不都说嘛——兵者,诡道也。更何况,日本
人不觉得俄国人会不知道他们将进攻旅顺港,早在 2 月 6 日他们就向俄国人宣布两国正式断绝国交而且大
张旗鼓地从满洲撤侨,接下来将发生什么难道俄国人会不清楚?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俄国军人居然不去
积极备战而是笙歌燕舞,到底是谁在道德上有亏呢?基于上述逻辑,日本人使用“奇袭”一词来定义旅顺
军事行动,真是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啊。

日军屡屡偷袭的深层原因是他们所要对付的敌人太过强大,在日俄开战前,俄军控制了东北亚陆地和
黄海海域,日军要想登陆就必须夺得制海权,也就必须降服住俄国太平洋舰队。当然,日军可以选择先宣
战再攻击,可那样做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照这个打法只会是拼光所有。在日本人看来,俄国人本
来就不讲道德,跟一个不讲道德的民族讲什么道德啊!
2 月 9 日,日本联合舰队瓜生支队在朝鲜仁川海域攻击那里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分舰队,最终迫使“瓦
良格号”和“高丽人号”两艘俄舰自炸沉没。就这样,日军取得了黄海制海权,这就为陆军登陆铺平了道
路。
显然,俄军被日军打了一记闷棍,沙皇尼古拉二世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当即对日宣战。日本方面也
不客气,52 岁的明治天皇接受了 36 岁的尼古拉二世的战书,于同日对俄宣战。
紧接着,日本陆军第一军从朝鲜仁川登陆,然后沿汉城、平壤一线迅速挺进到鸭绿江,将屯驻在那里
的俄军打压到中国境内。日军在兵力上占有着压倒性优势,他们乘胜追击,与俄军在今辽宁省的九连城和
摩天岭展开了激战。
尽管日本联合舰队成功偷袭了旅顺港,但并没有给俄国太平洋舰队造成致命打击。开战之后,俄国太
平洋舰队曾试图冲出旅顺港以夺回制海权。日本联合舰队肩负着确保陆地作战和后勤补给的使命,它必须
不惜一切代价地阻止俄太平洋舰队冲出旅顺港。为达成这一使命,日本联合舰队在旅顺港进行了三次闭塞
作战而且广泛布置水雷。所谓“闭塞作战”,就是把一些废弃的商船开到旅顺港出入口炸沉,以阻塞俄太
平洋舰队外出之航道。这个办法之所以被提出且付诸实施,是因为旅顺港在地理上酷似胡泊,其对外航道
极为狭窄。闭塞作战这个点子听上去不错,但实施起来最终失败了,原因是闭塞点在俄舰射程之内,大部
分商船尚未开至闭塞点就被击沉了。不过,这些尝试对日军仍是有意义的,它在很长的时间里牵制住了俄
国太平洋舰队,也就为第二、第三军在辽东的登陆和补给提供了保障。

早在开战之前,明治政府就在东京组建了大本营,大本营任命大山岩为满洲军总司令、东乡平八郎为
联合舰队总司令。根据事先部属,海军要协助陆军在朝鲜和辽东登陆,陆军被划分为四个军团,第一军自
仁川登陆向鸭绿江方向进发,之后攻取九连城、摩天岭,以直扑辽阳城;第二军自辽东登陆,其中一支攻
取南山、金州、大连,以直逼旅顺港,另一支沿得利寺、盖平、大石桥直扑辽阳城,以切断旅顺俄军与辽
阳俄军之间的联系;而后,第二军之旅顺分支将攻袭旅顺的任务交予第三军;第三军则在夺取旅顺后与第
四军一道北上与第一军及第二军会师,届时,四个军团一起与俄国陆军在奉天(今之沈阳)展开大决战。

在实战中,日军基本按大本营之部属行动,进程也基本如大本营之事先预料,不过也有两个例外,一
是辽阳、沙河会战,一是旅顺攻围战。
8 月下旬,日本陆军的第一军、第二军和第四军会师于辽阳,他们对辽阳俄军发起攻击。这是一场极
其艰难的攻守战,日俄两军是死拼硬杀,伤亡惨重,其中俄军的阵亡高达 2 万,日军的就更是超过了 5.5
万,难怪日本人将辽阳之胜称为“辛胜”。9 月 4 日,日军进驻了辽阳城,之后兵分两路,一路进攻西北
的黑沟台,另一路进攻东北的沙河。对于俄军而言,黑沟台离奉天较远,而沙河是通向奉天的最后一站,
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将日军阻击在沙河。于是,日俄双方投入了更多兵力,进行了更为惨烈的攻防战,沙河
会战长期胶着无果。

让我们回到旅顺战场。且说,第三军在乃木希典率领下于 7 月 30 日向旅顺要塞挺近,大本营之所以挑
选乃木攻打旅顺,是因为乃木曾在甲午战争时攻下过旅顺。为表必克旅顺之决心,乃木将其长子胜典、次
子保典都带上了战场,出发时还带上了三口棺材。
面对日军大兵压境,旅顺俄军一方面要求陆军加强要塞防御,一方面要求海军杀出重围。8 月 10 日,
俄国太平洋舰队突然冲出旅顺港,意图驶向海参崴,日本联合舰队则迅速出击予以拦截,双方在黄海之上
展开了大海战,两军都出现了一定伤亡,俄舰最终不敌日舰折返旅顺港。又四天后(8 月 14 日),俄国海
参崴分舰队南下,试图接应旅顺港分舰队,而当它驶抵朝鲜东南侧蔚山海域时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双方
展开了激烈交火,俄舰终因寡不敌众除一艘自沉外其余折返海参崴。
此役后,海战告一段落,而陆战进入高『潮』。
在旅顺战场,乃木希典布置第三军像铺地毯似的向俄军要塞压了过去,俄军则在自西而东的二〇三高
地、松树山、二龙山、盘龟山、东鸡冠山、白银山等要塞上严阵以待。一时间,旅顺地区集结了十万陆
军,日俄双方各占一半。除兵士以外,日俄两军还都把最先进的武器拉到了战场之上,日军拉来了原位于
东京和大阪的 18 门 28 寸榴弹炮,此炮光是一枚炮弹就重达 300 公斤,俄军更是把重型机枪和便携手榴弹
配置到了每一座要塞。这注定是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是一场两个国家、两大民族、两批青年的癫狂对
决。

8 月 19 日,乃木希典下达攻城命令,第一次总攻开始了。在这次攻击中,日军出动兵力高达 5 万,俄
军出动兵力也达到了 3.4 万,双方在二〇三高地、二龙山和东鸡冠山等要塞展开激烈争夺,日军在阵亡五
千负伤一万后再难为继,败下阵来。一役居然就折损了近三分之一战力(死伤合计),这大大出乎了乃木
希典、东京大本营以及全体国民的预料。
在这个当口,从欧洲又传来了一个天大消息: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在组建波罗的海舰队,将于不久后驰
赴远东以增援困于旅顺港的太平洋舰队。这一消息令日本上下极度恐慌,原来,在 4 到 6 月间,俄国海参
崴分舰队曾经抵近过对马海峡,还击沉了多艘日本运输船,甚至一度出现于东京湾,把当地的居民吓了个
半死。对于大本营而言,要想稳住民心并保持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就必须让海军阻止住俄国的波罗的海舰
队、旅顺太平洋舰队和海参崴分舰队会合,而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首先摧毁旅顺港内的俄国太平
洋舰队,也就因之需要第三军在陆地战场上予以配合。

在海军和大本营的压力下,乃木希典被迫于 10 月 26 日向旅顺俄军发起第二次总攻,作战代号为“决
死の肉弹战”。乃木之所以未战先言“死”,是因为第三军不但没有俄军那样的马克沁机枪和便携手榴
弹,而且缺乏最起码的弹药补给,上阵几乎等同于自杀。可是没有办法,有道是民意不可忤君命不可违,
第三军最终还是向俄军发起了自杀式冲锋。乃木希典将本次总攻的重点放在了日俄对峙线的东侧,主要进
攻松树山、二龙山、盘龟山和东鸡冠山,终在阵亡一千一负伤两千七后败下阵来。这样的战果令大本营的
决策者们恼火异常,要知道,波罗的海舰队已于 10 月 15 日正式从芬兰湾起航向远东进发了。

联合舰队官兵的情绪开始躁动,他们指责乃木希典指挥不利,强烈要求第三军放弃全面夺取旅顺要塞
的作战计划,改而全力进攻日俄对峙线西侧的二〇三高地。提出这一作战方案的是海军参谋少佐秋山真
之,他认为,日本当时最急的敌人不是旅顺要塞内的俄国陆军,而是旅顺港口内的俄国太平洋舰队,一旦
摧毁了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就成了孤魂野鬼,也就不足为虑了。那么,日军要怎么样消灭俄国太平
洋舰队呢?秋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夺取日俄对峙线西侧的二〇三高地,因为那里是整个旅顺防卫体系
的制高点,其视野及炮程可以覆盖整个旅顺市和旅顺港。由于旅顺要塞的火炮射程远且火力强,因此只要
俄国太平洋舰队龟缩在旅顺港内,日本联合舰队就拿它毫无办法。可若是他们夺得了二〇三高地,他们便
可以陆地为基摧毁港内俄太平洋舰队,就如同 1895 年他们在威海卫陆基摧毁清北洋舰队。
秋山真之的这一作战方案最终为大本营所采纳,大本营责令第三军务必以全军之力尽速拿下二〇三高
地。乃木希典对秋山方案十分不以为然,这就惹怒了海军和大本营,有人提议,干脆解除掉乃木希典对第
三军的指挥权。显然,第三军的指挥权已经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
挺乃木,还是弃乃木,这是一个问题。在这个紧要问题上,明治天皇做出了最终裁决,他说乃木之长
子胜典在参加第二军作战时阵亡了,而一旦我们下达换帅令乃木也必将自杀,如此安排有伤士气恐寒人
心,不妥。
最后,大本营就第三军指挥权问题达成妥协,具体方案如下:乃木希典仍然担任第三军司令,也仍指
挥对东侧要塞的作战,与此同时,任命儿玉源太郎为二〇三高地之攻坚总指挥,乃木务必全力配合儿玉。
儿玉是陆军的总参谋长,此前曾多次催促乃木与敌决战。与乃木相比,儿玉更加聪明,但也更加冷
酷。儿玉到任后马上调整榴弹炮的位置,集中对准二〇三高地。儿玉从各师团中抽调出 3000 多人,组成
了六个营编制的敢死队,他在战前还进行了一场士气大动员。11 月下旬的旅顺天寒地冻,3000 多名敢死
队员在寒风中整齐地列队,每名队员的头上都绑着白布条,身上斜挎着“X”型白布条,高台之上,乃木希
典拖着沉重的病体扯着沙哑的嗓子伤感而坚定地训话,所有兵士都摆出一副“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架
势。儿玉为这支敢死队设计了“舟波式攻击”冲锋法,也就是每隔十五分钟向高地发起一次冲锋,禁止任
何队员后撤。换句话说,儿玉企图用持续地重炮攻击和持续的自杀式冲锋将二〇三高地的俄军炸晕拖垮。
11 月 26 日,乃木希典下令向俄军发动第三次总攻,次日则全力主攻二〇三高地,日军曾一度拿下该高
地,但因缺乏后援又被俄军夺了回去。12 月 5 日,在儿玉源太郎的指挥下,第三军的敢死队再次向二〇三
高地发起总攻。这一次,儿玉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拿下该高地,他对所有后退者杀无赦。只见,日
军一批批冲上去,一批批倒下去,一批批又冲上去,一批批又倒下去,眨眼之间,尸横遍野。这一可怖景
象惊呆了二〇三高地俄军,望着那一批批倒下去的日军,俄军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末日。最终,日军以阵
亡五千负伤一万二的代价拿下了二〇三高地,而俄国守军也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夺取二〇三高地后,日本陆军联合海军迅速集结重型榴弹炮轰击旅顺港内俄太平洋舰队。只见,顷刻
之间,旅顺港内炸声四起、硝烟弥漫,火舌吞没了俄国海军在远东的一切家当。此后,第三军又在一个月
内连续攻下了其他要塞,12 月 18 日下东鸡冠山,28 日下二龙山,31 日下松树山,次年 1 月 1 日望台俄
军不战而降,2 日双方签署投降协议,旅顺口易主了。
我们把视线拉回北部战场。话说,日本陆军之第一、第二、第四军自 1904 年 10 月初与俄军对峙于奉
天以南的黑沟台与沙河一线,到 1905 年 1 月底时,黑沟台已经被日军攻克并成功守住,俄军地盘就只剩
下沙河和奉天了。到 2 月下旬,第三军已从旅顺驰赴至前线,准备从西边包围奉天,与此同时,鸭绿江守
军也从摩天岭赶至前线,准备从东边包围奉天。就这样,日本陆军的 5 个军、25 万人、1082 门大炮以及
200 挺机枪在奉天战场集结完毕。到这个时候,俄国陆军也已退无可退,其在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的总指
挥下集结起左、中、右 3 个野战集团军、33 万人、1266 门火炮以及 56 挺机枪。想象一下,近六十万年轻
人,操持现代化武器,在第三国土地上,进行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命运对决,这是一幅多么壮阔、讽刺而
又残酷的历史画卷啊!

在奉天城外,日军已经拉起对俄军东南西三向的包围圈,双方在包围圈的两侧激烈对峙。到 3 月初,
日俄两军已经十分贴近,双方甚至一度爆发白刃战。及至 3 月中旬,东西两线之第三军与鸭绿江军开始收
紧包围圈,并形成切断俄军北撤后路之态势。为了防止日军收死口袋,俄军只好选择撤退,先是撤离了沙
河,然后放弃了奉天,最终逃向铁岭方向。此时,日军也已到达战力之临界点,全军疲惫不堪且弹药不
足,再无余力追击俄军了。于是,日俄两军沿四平街一线对峙起来,双方分别占领“南满”和“北满”,
陆上战局就此定格。

战争打到了这个份上,胜负已然分明,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雄心不死,他觉得自己还有最后一笔筹码
——波罗的海舰队。1905 年 3 月 30 日,波罗的海舰队驶抵印度洋,接下来,它将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
中国海,然后一路北上杀向交战海域。
波罗的海舰队由 7 艘战列舰、6 艘巡洋舰、9 艘驱逐舰组成,舰船官兵合计 1.2 万人,其总司令是沙皇
极为信赖的罗杰斯特文斯基。
当时,最关心波罗的海舰队的恐怕不是俄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人的心情极为矛盾,他们一方面担
心敌舰到来,一方面又盼望战争结束,最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东乡平八郎身上。
东乡平八郎自知责任重大,但他不想冒进蛮干。有参谋提出,联合舰队应主动迎击敌舰,以决战于国
海之外。东乡断然拒绝了这一构想,他认为,呆在日本海等待敌舰是最佳方案,因为这样既可以靠近后勤
补给,又可以抓紧时间演习。在东乡看来,俄军已经失去了旅顺港,为了寻求休整和补给,波罗的海舰队
必定急于驶向海参崴军港。而通海参崴的航路只有三条,第一条是日韩之间的对马海峡,第二条是本州岛
与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第三条是北海道与库页岛之间的宗谷海峡。东乡大胆断定,波罗的海舰队必定
会舍弃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而选择通向海参崴最近的航路——对马海峡。因此,联合舰队虽应在九州岛
之东西两侧均部署侦查船,但务必将舰队主力押宝于九州岛东侧之对马海峡。

根据日军测算,波罗的海舰队将于 5 月 20 日驶抵对马海峡,这也就意味着东乡平八郎有充足的备战时
间。在这段时间里,东乡命令联合舰队返国检修及补给,同时,他亲自参与并监督全军进行实弹演习,所
消耗之弹药竟占到当时库存的一半。东乡之所以如此重视实弹演习是有原因的:在偷袭旅顺港时,联合舰
队总共发射了十六枚鱼雷,结果只命中了三枚!要知道,当时日军是在夜间而且是在港内有预谋地精确偷
袭,而这次对阵波罗的海舰队是在公海之上面对运动目标而且时间不确定,如果射击的精度不高,那将很
难全歼波罗的海舰队。通过近四个月的休整,东乡平八郎成功提升了日本海军的士气和技战术,他坚定而
平静地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1905 年 5 月 27 日,凌晨 2 时 28 分,日军侦查船“信浓丸”发现对马海峡南口 150 里处突然出现了


冒着滚滚黑烟的一队舰船,他们断定那就是他们苦苦搜寻的波罗的海舰队,于是把消息迅速通报给海军司
令部。东乡平八郎接到消息后立刻指挥全舰出动,他准备与波罗的海舰队会战于冲绳海域。13 时 39 分,
联合舰队远远望见了波罗的海舰队,55 分时,东乡在旗舰“三笠号”上升起了 Z 字旗,旗语“皇国兴废,
在此一战,诸位尤须奋发努力!”

此时,两军舰队已十分接近,航向则正好相反,联合舰队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前方。这是一幅壮观的海
战场景,日本旗舰三笠号船头傲立着一个巨型金黄色菊花标,象征着日本帝国的权威,它正在迎风破浪地
朝敌舰推进。突然,日本联合舰队改变了固有航向,在波罗的海舰队前完成了一次 U 型大转弯,在俄舰必
经方向上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T”字型阵列:联合舰队就是那一横,波罗的海舰队则是那一竖。这次
“敌前大转向”十分冒险,因为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十五分钟,此间日舰要经受俄舰炮击却无法对敌还击。
东乡此举有违海战理论,是十分危险的自杀式战法。沉稳的东乡之所以如此疯狂,是因为他的目标不是打
沉几艘俄舰,而是将其全歼,非此法无以达成目标。在大转向的过程中,波罗的海舰队不断炮击联合舰
队,东乡所在的旗舰“三笠号”更是首当其冲。然而奇怪的是,直到最后一艘日舰完成了转向,东乡仍然
不准日舰开火,他在等待俄舰抵近到最佳射程,他的大腿还因此被俄舰炮弹所击伤。日舰上所有人都在等
待着东乡的命令,东乡则在注视着俄舰由远而近,他在心里做着倒计时:五、四、三、二、一,开炮!

一时间,火光冲天,万炮齐鸣。眨眼间,俄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被炸成了燃烧的废船,接下
来,“奥斯拉比亚号”、“亚历山大三世号”也遭受了同样命运,波罗的海舰队陷入一片混乱,有多支俄
舰意欲出逃,结果除“绿宝石号”逃脱外,其他俄舰都被事先布置的日舰所击沉或俘获。
在东乡司令的指挥下,日本联合舰队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其仅以损失 3 艘鱼雷艇、阵亡 117 人、
负伤 587 人的代价就击沉了俄舰 19 艘、俘获 5 艘、击毙俄军 4830 人、俘虏 5917 人,包括波罗的海舰队
总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这一战绩远远超过了伊东祐亨于 1894 年指挥的对阵北洋水师的大东沟海
战,难怪日本人在战后将东乡平八郎奉为“海军军神”,更是在街上遇见东乡时都主动行鞠躬礼。
对马海战是日俄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经此一役,俄方输掉了所有战争筹码,日方提
议道——咱们谈判吧。

6.蛮族与海盗的和平
就整体而言,人类是表象的奴隶,大部分人无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在《西游记》中,拥有火眼金睛
的只有孙悟空一位,其余的人和妖全都是肉眼凡胎。在现实生活中,大众不但不喜欢思考,而且不喜欢那
些喜欢思考的人。在战乱年代,人们疯狂追随的是那些披着“主义”外衣的政治领袖,到了和平时期,人
们转而又去疯狂追捧那些披着“个性”外衣的演艺明星。期待大众有一天会变得深刻——不管是在战乱时
还是在和平时,不管是在萧条时还是在繁荣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反天道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好
色。

1904 年的日俄战争到底是一场什么战争呢?在早些年,上面给出的统一宣传口径是:那是一场帝国主
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这种解释听上去确有几分道理,但又经不起推敲,试问,这是两只什么
“狗”,这两只“狗”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是那只小的咬败了那只大的而不是相反呢。别拿什么“日本实
行了宪政”来搪塞,八年之后的中国还搞起了“共和”呢!且不说到日俄开战时明治宪法问世才不过十五
年,就算它真有什么作用也决定不了战争结果。将日俄战争描述为一个“立宪国”打败了一个“专制国”
是另一种形式的泛道德主义,鼓吹这种论调的人不过是想说明立宪比专制更良善、更优越也更强大。这种
论调如今大行其道,甚至已经被包装成了某种不证自明的“真理”,但它真的不证自明吗?若“立宪”或
“民主”果真有那么神奇的力量,那在 1940 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立宪国家或被纳粹德国或被红色苏联所吞
并呢?
“狗咬狗”理论无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反倒是容易混淆视听,让人们把战争视为打架。笔者在前文
曾说过,甲午战争不是一个青年打倒了一位老者,而是一家公司打垮了一个村子。同样的,日俄战争也不
是“东洋猴子”打败了“北极狗熊”,那它是什么呢?
在名作《菊与刀》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写道,“剥开俄罗斯人的外表,出现的是鞑
靼人;剥开日本人的外衣,露出来的是海盗。”
神人一语,道破天机!
没错,俄罗斯人就是白皮肤的鞑靼人,日本人则是儒家化的海盗。

在西方语境下,“鞑靼人”不是指今日自称“鞑靼族”的那个人种,而是指历史上那支由蒙古人领导
的“蛮族军团”。在西方人眼中,鞑靼人是一种面貌凶恶、冷酷无情又欲无止尽的扩张怪兽。因此,西方
人把俄国人说成是“鞑靼人”,等同于宣布他们是“非我族类”。对于上述蔑称,俄国人自然是不舒服加
不接受,他们不无委屈的辩驳道:我们也是蒙古扩张的牺牲品。世人大多不接受这一辩护,因为俄国人的
扩张早已明证他们就是蒙古人的继承者,他们亦步亦趋地继承着蒙古人的领地、信仰乃至基因,列宁不就
拥有蒙古血统嘛。

被异族征服的历史不会随着异族王朝的覆灭而终结,相反,它会长久而深刻地延续下去。不妨自问,
剥开今日中国人的外表,出现的又会是什么呢?
13 世纪初,在蒙古高原,一位军事领袖为了避免内部厮杀而发动起一场对外扩张运动。起初,这场运
动只是蒙古人的事业,到了后来,它逐渐发展为体制内各族各派的集体事业。事情的进程大致是这样的:
由于人口发展超越了地理上限,再加上天灾频发于草原,在公元 1200 年前后,蒙古人面临一场严峻的生
存危机。在成吉思汗崛起前,蒙古各部以互相厮杀的方式保持强者的生存。成吉思汗下决心改变这一局
面,他通过联姻拜盟征服等方法将蒙古各部归并成为一个民族军事机构,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一整套骑兵
式闪电战和国家恐怖主义。慢慢地,军事扩张变成了蒙古人的生存及生活方式,扩张与组织完全合为一
体,组织之维持有赖于扩张之继续,于是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其他政权都无力与蒙
古军团对抗,因为它们无法也无意改组为一台战争机器。随着蒙古军团控制领地的对外延展,其他民族也
被吸纳进军事机构并被卷入扩张运动,这就大幅提升了征服下一国家的冲击力。这种扩张运动一经展开便
无法停止,直至内部组织在体量上超过了外部世界。

蒙古扩张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其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蒙古扩张的本质是组织扩张,而非政治扩张,
换句话说,蒙古扩张的动力来自内部,而非外部。在当时,亚欧大陆上的人们虽然不都生活得像花儿一
样,但也绝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哪国人等待蒙古军团去拯救他们,蒙古军团是为了拯救自己才发动
对外扩张的。因此,蒙古扩张只能形成一个家族帝国,而不会形成一个新型组织。这场征服运动的后果只
是人事上的变化——蒙古人成了上等人,色目人成了中等人,中原人成了下等人——但它无法提供一种新
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配套的政治文明。

蒙古扩张之所以迅速成功,恰在于它根本就不想解决被征服地区的内部问题,它不是以解决内部问题
的方式来推广新的文明,而是以回避内部问题的方式来扩张旧有组织。由于支撑这场成功的是非文明和不
人道的蛮野,因此,当帝国最终形成时,臣民的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准会普遍地下降。如果说文明是对野蛮
的镇压的话,那么蒙古扩张就是野蛮对文明的镇压。
上述模式之致命弱点在于,维系内部组织的唯一纽带是存在一个可供征服的外部世界,而一旦失去了
这个外部世界,或征服这个外部世界变得不经济,如征服当时的西欧和日本,整个组织便会难以维系,各
种矛盾将如火山喷发一样爆发。更要命的是,社会的文明和道德水平早已普遍下降,朝野双方不会也不想
和衷共济,整个帝国也就只能走向崩溃。
历史学家普遍相信,蒙古帝国的统治及其政治遗产造成了中国和俄国的长期落后。只要我们回忆一下
中国在蒙元之后如何一步步走向倒退,便足可以想象出沙皇俄国的历史进程。反讽的是,沙俄的扩张与蒙
古的扩张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在日俄战争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与大清的军队相比,沙俄的军队的确更加善战,这是因为他们从未放弃对外扩张,一支攻击型军队自
然比一支防守型军队更具尚武精神。
在俄军内部,陆军的表现要比海军的好很多,原因是陆军系统要比海军系统简单得多。若想建设强大
海军,政府必须划拨出巨额预算,还要提供大量人才支持,也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育系统,而这些在当时
的沙俄都是不存在的。以波罗的海舰队为例,该舰队装备的无线电装置产自德国,德国技术员一走,那堆
设备就成了废铁。一支舰队,哪怕是临时拼凑的,如果直到上战场都找不到一名本国无线电技术员,那只
能说明在这个国家根本就不存在无线电教育。在武器方面,俄国陆军要强于日本陆军,俄国海军则明显弱
于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所使用的炮弹填装的是燃烧性与杀伤力都极强的硝化甘油,而
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所使用的炮弹填装的是燃烧性与杀伤力都较差的硝化棉『炸』药。更需说明的是,日舰
所用之『炸』药为自主研发本土生产,这也就意味着在日本存在一个为海军服务的教育、科研以及生产的
系统。前文我们提到,在日舰进行“U”型大转弯时,俄舰拥有长达十五分钟的绝佳进攻时机,可惜俄舰没
有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原因是总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被东乡搞懵了,五分钟之后他才下令开火。即便是开
了火,也是稀稀拉拉地打,并未形成规模效应。可以说,这支舰队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完全不像一支团队,
而更像是一群人。事实上,早在两军进行决战前,俄舰之各舰就已不听指挥,每舰都是任意对敌开火。对
比而言,日舰的所有行动听凭东乡一人指挥,哪怕是遭受炮击也绝不私自开火。概而言之,日本联合舰队
是一支近代化军事组织,而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还停留在中世纪。

与海军相比,俄国陆军虽然表现得好一些,但其缺陷仍十分惊人。俄军的通信主要依靠徒步或骑马,
只有军和集团军才装备了电报和电话。从欧洲向远东输送兵员需要耗时六周,原因是西伯利亚铁路上有一
小段不能及时修通。当前线急需弹药时,后方送来的却是神像。在战场上,个别士兵乃至部队时常任性而
为。俄军的确勇敢,但却没有日军进攻二〇三高地那样的纪律,一种连赴死都井井有条的纪律。更重要的
是,日军之获胜不仅因为将士用命,更是因为后勤有力。试想,若是日本国内不存在一个体系完备、层次
分明、运转自如的后勤系统,日军前线的通信设备、子『弹』大炮、指挥人才如何快速补给?

后勤能力是军事能力的一部分,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争的结局,其发展与一国商业的发展密不可
分。20 世纪初,俄国工人总数约为 200 万,其中有近三分之一供职于交通部门,比之于 1.4 亿的全俄总人
口,这点工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这样一个缺乏商业基础的社会不可能拥有良好的后勤,也就断难打赢一场
真正的现代化战争。俄国扩张与日本扩张的本质不同,日本扩张是为商业系统寻找出路,而俄国扩张是为
农业系统寻找出路。与蒙古人一样,俄国人也对扩张产生了路径依赖,他们没有像日本人那样把财税投资
于工厂,而是虚掷于扩张,结果不但本国商业没有发展起来,被征服地区的商业也遭受了连累。最好的补
给是就地补给,前文已说,俄国自干涉还辽后便经营满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俄国人居然都没能在当
地建立起补给系统,还要靠火车千里迢迢地从遥远的欧洲输送物资,难道全帝国除了彼得堡与莫斯科就再
无工业城市?这一事实已明白无误地证明,沙俄之扩张是一种蛮族式扩张,当其扩张至满洲与朝鲜时已达
至组织之上限,接下来唯有崩溃一途。

日本黑龙会老大内田良平及天才特工明石元二郎,都曾对俄国社会做过详细考察并分别撰写了《俄罗
斯国内之重大缺陷》和《落花流水》,二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沙俄乃是泥足巨人,离崩溃只差毫厘。果
然,在 1905 年 1 月 22 日,俄都彼得堡十几万工人向沙皇和平请愿,要求解决以物价飞涨为特征的经济危
机,沙皇却未经对话甚至未发警告即令军队开枪。在整个 1905 年,沙俄国内的罢工浪潮和民族分裂活动
此起彼伏,当然,这与明石元二郎的煽动有关,但就算一个特工再有能力,能把一个和谐社会煽动得支离
破碎吗?因此,“俄国 1905 年革命”的真相是沙俄的蛮族式扩张走向了必然的崩溃,其达至极限之时亦
达至土崩之始,巅峰亦即末日。

言毕白皮肤鞑靼人,我们接着谈儒家化海盗。
在汉语语境下,“海盗”是一个贬义词,当然,近些年,由于《加勒比海盗》等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对海盗生出了几分浪漫情愫,不过再浪漫的女生也难以否认,海盗不是什么正经人。在
我们的文化中,“正经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修齐治平的君子,一种是老实巴交的顺民。受地缘及政
策局限,传统中国很难产生海盗,我们盛产的是土匪。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土匪都是些毫无廉耻的恶棍,
既无情调,亦无谋略,更与浪漫八竿子打不着。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土匪几乎等同于“蛮夷”,其形象是
一种不开化的野兽。土匪在文化上之所以如此不受待见,是因为其存在挑战了我们这个农耕文明的天道—
—收获应来源于耕耘。很显然,在一个农耕社会,若在文化上认同抢劫,那所有权就将动摇,没人再愿耕
种,人们将因粮食短缺而陷入生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土匪、海盗、窃贼甚至商人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
同,因为不管是明抢、暗盗还是诈骗,都危及了生产本身,也就危及了整体的生存权。因此,在中国文化
中,抢劫、盗窃和诈骗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罪恶,土匪、盗贼和商人也就成了文化上的贱民,“蛮夷”和
“倭寇”更是成了非我族类的妖孽。

文人,尤其是作家,极好追求真理。在今天,真理有一个更时髦的名字——普世价值,即一种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而事实上,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过真理或普世价值,因为道德是地理和历史的产
物,不同社会面对不同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其道德的内容和精神也就不可能相同,例如,被汉人视为罪孽
的抢劫在蛮族和海盗的眼里却是值得称赞的美德。
在小说《伊甸樱桃》中,知名作家慕容雪村以控诉的口吻写道:“从本质上说,西方文明是一种海盗
式的文明。海盗只知掠夺,从来不关心后果,所以世界成了这个样子。想想鸦片战争,因为贸易逆差,英
国人就往中国运『毒』品,不让他运,他就派炮船来打。”慕容雪村写的不错,西方文明确为海盗文明,
不过英国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他们的文明不应被世人否定,因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保卫
自己的生存权不属“不义”。请记住,这是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英美法庭之所以允许被告保持沉默正是
基于这样的基础,换句话说,就算被告真的有罪,他也有权以沉默的方式捍卫那上帝赋予的生存权。依照
这一逻辑推论,海盗是一种正当职业,是维持生存权的合法手段,抢劫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什么也抢不
到。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上述结论是极其难以接受的,因为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是激进派还是温和
派,是国学派还是西学派,都认为存在一个非功利性真理,只不过这个非功利性真理的内容不同。写到这
里,笔者不仅想问,这世界上难道真的存在非功利性真理?其实,只要读者仔细推究社会上各门派的主
张,就会发现他们的主张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是在捍卫生存权,其差异只不过是应当捍卫谁的生存权,是
个体的、政权的还是民族的,是上层的、中层的还是下层的,是高雅的、通俗的还是下流的?易言之,真
理或普世价值的本质是生存而非道德,除非我们承认最高的道德就是生存,整个文明也不过是维护生存权
的工具。

所以,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真理,不如追求实实在在的生存,日本人就是极典型的例子。
日本文化的表象是很迷惑人的,比如,有相当多的中国人相信日本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甚至有人
说,真正的华夏文明在日本列岛而不在中国大陆,还说什么应当跟日本人学礼仪。由于对日认知的肤浅,
我们一直在重复某些错误,比如真诚地希望日本人能正视历史问题。事实上,自战后以来,日本人从来就
没有停止过反思历史问题,但他们反思的不是大和民族为什么滑向了罪恶,而是为什么输光了所有。对于
日本人而言,善恶绝对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问题,真正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是利害,是
生存。儒学也好,佛经也好,和服也好,不过是日本人为自己设计的包装,闲时哄哄自己也骗骗别人。

日本的地理境况决定了,日本人只能成为一种内敛型海盗,而无法成为一种内敛型农民。在冶铁和水
稻技术传入日本前,整个日本基本上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后来,列岛上的各部族统归于大和治
下。当日本人初步建立国家后,他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到朝鲜半岛设立据点,即与百济结盟,为了保住这
个据点,他们甚至不惜与大唐一战。更可深思的是,在战败之后,日本人的第一反应竟是将国名改为颇具
挑衅意味的“日本”,并一直保持至今。一个民族,只有当具备蛮族或海盗性格时,才会重视并保持内部
的团结。而地理又决定了,日本人不可能成为蛮族,因为蛮族是草原大漠的产物,日本人不可能像蒙古人
那样发动大面积且无后勤的闪电式冲锋。日本人所面临的境况是这样的,他们只能一小股一小股地登陆,
后勤必须能跟得上,以保障进攻或者撤退。在这种状况下,日本人不可能发展出一支冲锋型大军团,也就
无法实现蒙古式扩张,日本的扩张是而且只能是海盗式的。

对于海盗而言,真正的财富并不在自己的船上,而是在别人的船上或别人的家里。可是,海盗的规模
大都不大,因此,为了保证抢劫成功,他们必须号令统一、和衷共济且灵活勇敢。海盗的命运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他们虽然无法左右天象和敌人,但却可以事前做好计划和训练。登陆和后勤都是细致的技术
活,日本人因此养成了精密、仔细、好计划的性格特征。随着武家政治的展开,上述性格特征在非对外扩
张时也能保存乃至发展,因为各藩始终处在竞争之中。由于海盗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职业,因此只有目
光远大、意志坚定且随机应变的人才能担任领导,敦厚老实、四平八稳、中庸唯诺的人则注定得不到重
用。拥有贵族血统虽然可以炫耀,但若无才能一样不受尊重。此外,海盗不像蛮族那样可以用一直对外扩
张的方式来缓解内部矛盾,因之不会有太多异族被纳入组织,组织内部的矛盾也就不那么紧张。当海盗挑
战蛮族时,他们会进入高度动员状态,其组织架构、后勤补给和精神状态都会进入一种超越状态,因为唯
有如此才能获胜。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几乎呈现了以上全部特征。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做事前喜欢仔仔细细地计划一番,而且会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这与我们中国
人的那种随性灵活的行事做派完全不同。按道理讲,一个民族若是讲究计划,他们的行为就应该具有一致
性,不会出现逻辑矛盾。但事实上,日本人的行为尤其是政治行为经常自相矛盾,给人以反覆无常之感。
在民选社会,一党推翻另外一党的政策是很正常的,可日本的情况是,就算是一党持续不断地执政,其外
交也经常朝夕即变,最近不就这样嘛。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就必须全面地了解日本人的计划性。在前文笔者曾指出,日本人的道德观是一
种海盗式道德观,即做事只问利害而不问善恶。我们知道海盗都是小家小业的,就算那种成规模的海盗集
团,比之于其试图劫掠的对象,也只算是小门小户,因此海盗始终处于以小搏大、以少胜多的危险境况。
这也就要求海盗事先为各种情况做出预案,不能只为成功或战争做预案,也要为失败或和平做预案,至于
最终敲定哪种哪版预案,那得看到时候是什么样的天象、敌我态势以及外交环境。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日本
人的选择结果,但我们却可以洞悉其做出选择的宗旨,那就是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在日俄战争中有着极为
鲜活的呈现。

在挑起战争前,明治政府在外交上做了三大部署:第一,派日银副总裁高桥是清赴英国兜售战争债
权;第二,派最顶尖特工明石元二郎赴俄国制造萧蔷之乱;第三,派留美外交官金子坚太郎赴美国寻求外
交斡旋。很明显,第一点是为进行战争做准备的,第三点是为结束战争做准备的,第二点则兼具以上两种
目的。一个主动挑起战争的国家,自战争尚未爆发就积极寻求结束战争的办法,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如果说日清讲和是清廷求着日本谈的,那日俄讲和就是日本求着俄皇谈的。
事实上,日方自 1905 年 3 月中旬占领奉天起就要求俄方开启和谈,是沙皇尼古拉二世执意要将战争
进行到底。5 月底,日方在全歼波罗的海舰队后向俄方再度发出和谈邀请,俄方仍旧爱理不搭。6 月初,日
本驻美特使金子坚太郎加紧游说美国人,希望他们能把俄国人拉到谈判桌上。7 月中下旬,日本又派陆军
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俄占库页岛(日本称“桦太”)并占领了全岛。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加美国总统西奥
多·罗斯福强力劝说,沙皇尼古拉二世才勉强同意与日和谈,不过,他在和谈前就已经敲定了和谈结果——
不割寸土,不赔一文。

1905 年 8 月 10 日,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率全权代表团与俄国全权代表团在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
朴茨茅斯军港开启了和谈。在日本时人眼里,小村寿太郎可是此战的大功臣,他自 1901 年起担任外务大
臣,1902 年就成功缔结了英日同盟,之后不断引导国内外舆论同情对俄开战,有人甚至说:“如果没有小
村,就不会爆发日俄战争。”在离开日本前,小村率代表团在横滨港接受国人欢送,那场面煞是壮观,从
邮轮上望下去乌压压的全是人,人们兴高采烈地挥舞着日章旗,军乐队也应景地演奏着激昂的曲子,最后
人们扬起双臂高呼万岁,那声音整齐嘹亮,响彻云霄。此时的日本人对和谈充满期待,他们渴望获得又一
纸马关条约。
当小村寿太郎坐到谈判桌时,他才知道他们的梦想是多么得遥不可及。俄方的态度十分坚决,谈——
可以,割地赔款——门都没有!小村慌了神,他急忙向国内打电报,问该怎么办?此时的内阁总理是桂太
郎,他自 1901 年起担任此职,可算是一位长命首相。桂太郎在任内几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筹备日俄
战争。截止到谈判时,桂首相已经花掉了 18 亿日元,内外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正急切地盼望着一笔
战争赔款。什么玩意?北极熊一毛不拔,马鹿野郎(读八格牙路)!这下可难坏了首相和重臣,怎么办,
要继续打下去吗?

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钱,日本虽在组织上和商业上优于俄国,但若没有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输血,它是
不可能打赢俄国的。现如今,英美已不准备继续对日输血,它们的战略目标——东北亚之均势——已经达
到了。如果再打下去,日本不但不会得到更多,反尔可能再次遭受“三国干涉还辽“的命运。左右权衡,
思来想去,日本最高层决定放弃战争赔款但是坚持争取割地,不然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接到指示后,小村寿太郎开始跟俄国代表死磨硬泡,其用语的大意为:咱都坐下来谈了是吧,您怎么
着也得意思意思,就算您不给我们日本人面子,那您也得给人家英美人面子,是不是?拜托,人家罗斯福
总统还指着这次调停拿“诺贝尔和平奖”呢!
沙皇尼古拉二世遥控了这场谈判,8 月底,他向日本人做出最后“让步”——俄日双方以北纬五十度
为界平分库页岛。30 日,小村召开对外新闻发布会,宣布“日本国天皇尊重文明和人道,为了和平,以妥
协的精神命令我撤回支付军费的要求,承认桦太(库页岛)的分治”,顿时掌声雷动。
这一结果挑战了日本国民的智商,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俄国人不是打败了嘛,怎么可以不割地不赔款
呢?我军明明占领了桦太全岛(库页岛),怎么还要把北半部分归还给俄国呢?一个战胜者低三下四地接
受一个战败者的讲和条件,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自古而今,闻所未闻吧!一定是出了非国民(叛徒),
对,就是小村外相!哼,这个家伙,大奸似忠啊,还不知收了俄国人什么好处呢!还有上边的那些当大
官,这帮老不死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打仗前说得好听着呢,说什么打胜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称
分金银,原来全是唬人的!战前加的税,战时死的人,战后许的诺,姓桂的,你们打算怎么还啊?!

9 月 5 日,日本代表团依照约定与俄国代表团在美国朴茨茅斯履行签约手续。当天上午,三万多东京
市民在黑龙会等右翼团体的组织下齐聚日比谷公园,他们要求拒绝在朴茨茅斯和约上签字,将日俄战争进
行到底。当这些市民从右翼煽动者口中得知“已签字”消息时,他们彻底失控了——打,砸,烧!骚乱一
直持续到后半夜,那日的东京无法无天,报社、教堂、民宅、电车、警察局、大臣官邸都成了被袭击对
象,焦糊的味道似乎弥漫了每一个角落。

第二天,内阁总理桂太郎发布戒严令,荷枪实弹的大兵开始出现在东京街头。这些措施的确镇住了安
善良民,但却没有吓倒极端分子,那些人以“爱国”为旗号转战神户与与横滨,于是 9 月 7 日神户骚乱
了,9 月 12 日横滨也骚乱了。
为了安抚民情,桂太郎宣布将于次年 1 月下野,下届内阁将由华族政治家西园寺公望组建,为战而生
的桂内阁倒台了。
1905 年,一个蛮族和一个海盗在一个掮客的主持下瓜分了一个农民的土地。为了争夺这块土地,蛮族
与海盗拼都尽了最后的力气,他们几乎要虚脱了。在休克之前,他们和平了,他们也只能和平了。
7.满铁成立与日韩合并
日文里没有“日俄战争”这个词,日本人的用词是“日露战争”,其中的“露”指的就是俄国。我们
知道俄国的英文名称是“Russia”,中国人将其译为“俄罗斯”,日本人则译为“ロシア”(读“露西
亚”)或“露国”。据说,之所以选用“露”字,主要是为了讨口彩,取“日”克“露”之意。
1905 年,“日”真的克住了“露”吗?显然,在战场上克住了,在谈判桌上没克住。日本民众在
1905 年掀起了骚乱,其实那和他们在 1904 年支持战争是一回事,人们总不能一边激进狂热一边又冷静克
制。在应对骚乱问题上,拳头往往比嘴巴好使,讲一万个道理也不如打两巴掌。在骚乱中,官民较量的是
意志力,比拼的是谁更狠。1905 年秋,明治政府在经历短暂停摆后强力镇压了“爱国”骚乱,仅在东京就
逮捕了 1700 多人,起诉了其中的 300 多位,有近 90 人被判有罪。

其实,日本通过《朴茨茅斯和约》得到的比民众所想象的要多:首先,日本获得了主体居民为日本人
的南库页岛的主权,算是报了明治初年的一箭之仇,生活在北库页岛的日本人本来就不多,那里不通大陆
又天寒地冻,不值得在当下经营;其次,俄国承认且欧美默认日本对朝鲜拥有不受干涉的支配权,可以对
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指导、保护和监理”;最后,俄国将其在辽东半岛的利益包括煤矿、铁路
和财产都让给了日本,还允许其在“南满铁路“驻兵,列强亦对此予以背书。这些都是极重要的,比赔款
都重要,所谓“家财万贯不如日进斗金”。如果马云给你一个选择,一是给你他的银行存款,二是让你拥
有阿里巴巴,你会选什么呢?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而言,掌控原料、市场和劳工是多么的重要,
更何新获领地三面环海后通大陆。桂太郎心想:唉,这么丰盛的战利品,不偷着乐还穷抱怨,咱这老百姓
真是既目光短浅又欲壑难填啊!

笔者在前文曾经提过“中东铁路”,一条俄国人修筑的丁字形铁路,覆盖我国东北要地。在《朴茨茅
斯和约》中,俄国人并没有将这条铁路全都转给日本人,而是只转让了位于“南满”的长春至旅顺段,另
外包括抚顺煤矿。根据和约,日本可以在铁路沿线每 10 公里驻兵 15 名,以“保护”铁路及两侧属地。对
于日本人而言,半个中东铁路到手了,那么接下来如何经营呢?
1906 年 6 月初,明治天皇发布第 142 号敕令,责成内阁尽速组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全权经营
日本在满洲的各项事业。此时,内阁总理已经换成了西园寺公望,他出身于公卿世家,早年曾留学法国,
与伊藤博文交好,在朝中人缘颇佳。西园寺上台只是平息民愤以及平衡上层的一种把戏,不过人民热爱这
种把戏。西园寺形象清新,气质儒雅,属偶像派政客。然而政治不同于演艺,老百姓真正在乎的永远是自
己的口袋而不是政客的脸袋。摆在西园寺面前的是前任甩给他的十几亿国债,他要拿什么还呢?军方成天
价嚷嚷要扩军,说必须防备俄国人卷土重来?这又要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启动资金从哪弄呢?

近半年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才在东京挂牌营业,其资本金为 2 亿,官民各占一半,政府以物抵
资。不要以为这是敲竹杠,这可是笔贼划算的买卖,多少有钱人打破头都想入股。满铁(“南满洲铁道株
式会社”的简称)不只是一家铁道公司,甚至不只是公司,它几乎算“日本的东印度公司”,具有某种主
权性质。满铁的经营范围包括铁路、煤矿、冶金、汽车、电力、化学、盐业、港口、海运、医院、科研以
及文教,它是以公司面貌出现的国家,它所聘用的雇员最初为 1 万最终为 40 万,它用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
效率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扩张。十三年后,日本政府还为它配备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武装,这支武装以
辽东半岛之新名“关东州”命名,号曰“关东军”。

依照满铁章程,公司每年向民间股东分红,红利约为百分之六年利。那这些“民间股东”都是什么人
呢?是皇族,是华族,是官僚,是那些制定政策并执行政策的人,当然还包括那些与之沾亲带故的“实业
家”集团。未来,似乎在这一刻已经注定。
为了朝鲜,日本跟中国打了一仗,又跟俄国打了一仗。从审美的角度看,这很像是男人抢女人,又像
是猎人打猎物,男人的敌人不是女人,而是别的男人,同样的,猎人的敌人也不是猎物,而是别的猎人。
如今中俄都被打败了,事情变得简单了,朝鲜归日本了。
事实上,日俄方一开战,日本就抢先控制了朝鲜半岛。在开战两周后,明治政府强迫高宗政府签订
《日韩议定书》,允许日方以“战争”的名义任意征用朝鲜土地。1904 年 8 月 22 日,明治政府又强迫高
宗政府签订了《第一次日韩协约》,要求朝方聘请日方指定的日本财政顾问和外交顾问,另外与他国缔约
前请示日方。在日俄签署《朴茨茅斯和约》后,明治政府进一步强迫高宗政府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
彻底剥夺了朝鲜的外交权,还规定在朝设置“统监”一职,由日本人出任,总理朝鲜外交通商事务。

第一任朝鲜统监是伊藤博文,这个职位是他自己争取的,看来他是真想留名“青史”啊。伊藤博文设
计了《第二次日韩协约》,他为这份条约起了一个动人的名字“日韩保护条约”。伊藤拿着条约找高宗加
盖御玺,高宗却死活不肯盖印,他是有气节的,怎么能当儿皇帝呢。面对咄咄逼人的伊藤,高宗泪流满
面,哀求道:“自祖宗以来,凡国家大事皆咨询政府大小官吏乃至贤儒而后决定。况有了解国内绅士、人
民舆论之先例,朕不能擅自决定。”伊藤冷冷一笑,讽刺道:“向政府臣僚咨询可以,但了解一般人民意
向,却是奇怪的。贵国不实行民主政治,不是一切经陛下裁决的君主专制国家吗?”高宗被噎得哑口无
言,不得已耍赖道:“承认此约和亡国一样,不签不签就是不签,有本事你弄死朕!”

高宗不知用什么办法将日本吞并朝鲜的阴谋传到了宫外,还策划并资助了一场反签约的义兵运动。很
快,伊藤统监陷入了焦头烂额之中,他气呼呼地找到高宗,警告道:“陛下,曾经有一份宽松的自由摆在
你的面前,但是你没有珍惜,软禁起来!对了,提醒陛下一句,您还有一个儿子,叫李坧,是闵妃的种,
傻乎乎的,或许他更适合当大韩帝国的皇帝。”
又过了一年,那是 1907 年的春天,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隆重举行。在一次大型酒会上,
一名自称是“高宗特使”的朝鲜人手持委任状和亲笔信登台演讲,他用流利的法语控诉了日本的侵略行
径,要求在场之各国代表、社会名流以及新闻记者声援朝鲜,宣布《第二次日韩协议》无效。执行这一使
命的朝鲜人共有三位,在海牙,在那一夜,在华服和美酒的世界里,他们连同他们的祖国渺小得有如微
尘。

伊藤博文很快得知了海牙密使事件,他气得捶胸顿足,嘴里大骂:“高宗,马鹿野郎!”
这次高宗可点到了伊藤的痛处,他毁坏了伊藤和日本的“清名”,那三个海牙密使必须死,高宗也必
须退位。于是,1907 年 7 月 19 日,伊藤博文将闵妃之子扶立为大韩帝国皇帝,改元“隆熙”,高宗成了
“太上皇”。五天后,明治政府强迫韩帝纯宗签署《第三次日韩协约》,彻底剥夺了朝鲜的人事、司法和
军权,统监成了事实上的主权者。
朝鲜人一想,这哪里是新帝登基啊,分明是朝鲜亡国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反对退位,斩杀韩奸!
在汉城,市民们上街游行,他们发表反退位演说,捣毁亲日报社,冲击日本警署,焚毁韩奸宅邸,场面激
烈而混乱,游行队伍甚至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局面眼看就不可控了。伊藤坐镇于统监府指挥镇压行动,他
调动军队排置机关炮四门,又以车载弹药,如赴战场。还是那句话,在骚乱中,官民较量的是意志力,比
拼的是谁更狠。最终,朝鲜人退却了。

1910 年 8 月 22 日,明治政府强迫韩帝李坧签署《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了。
8.通往奴役之路
朝鲜亡了。那它亡于什么呢?通往奴役的道路又是如何铺就的呢?
1864 年,李熙即位朝鲜国王,这可视作朝鲜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年,中国方面不算消停,南方的太平
天国刚被剿灭,西北却有掀起了大规模民变,俄国则趁机敲了一大笔竹杠。这一年的日本还在幕府治下,
伊藤博文也才刚协助高杉晋作夺得长州藩政权,又要马上应对来自幕府方面的围剿,其敌手包括西乡隆
盛。相比而言,朝鲜就太平多了。
李熙(高宗)即位时还不满十三岁,是个未成年人,王权由其生父大院君亲摄。大院君是旧时代的化
身,一位儒学的坚定信徒,以守护旧体制为最高理想。此种体制前文多次提过,笔者将其称为“洪武体
制”,是一种由小自耕农经济、郡县制中央集权及儒家化科举构成的农耕文明,在外交上表现为东亚朝贡
体系。
大院君当国九载,期间虽在 1866 年和 1871 年遭受法美两国军事挑战,但其统治根基并未被动摇,导
致其倒台的是上层权力斗争。闵妃自 1873 年以“还政国王”的名义当国,与日本的大久保利通几乎同时
上台。两年后,日本在江华岛挑起“云扬号事件”,并于次年(1876 年)迫使朝鲜签署了《江华条约》。
《江华条约》之要害不在于其耻辱性,而在于其商业性,尤其是其金融性。此后,日元开始在朝鲜流
通,朝鲜原有之铜钱与白银则被诈取一空。资本主义的扩张首先是纸币的扩张,谁掌控发行权谁就是主权
者。日元的扩张带动了商品交易,不过这种交易对朝鲜人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可供交易的只有原料、粮食
和苦力,把这些卖给日本人后,他们将变得更穷,甚至挨饿。
这场苦难大致是这样展开的:在小自耕农经济时代农民交实物税,政府实行抑商政策,在文化上鼓吹
儒家道德。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身份等级,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二是禁欲主义,如“克己
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本质讲,儒学是反商业的,也可以说商业是反
儒学的。因为,交易的前提是平等,交易扩张的前提是纵欲,儒学与商业最终是不两立的。货币是交易的
媒介,当货币扩张时,人们就会对货币产生饥渴,而这又导致货币更大规模的扩张,人们就对货币饥渴得
更加强烈,从而形成一种蛇蜕变式的循环。货币产生于交易,交易的总合就叫商业,如果一国商业不发
达,那该国就很难生产可供交易的商品,人们也就得不到货币。在货币普及之前,人们主要进行物物交
易,政府也是征收实物税;当货币普及之后,一切都用货币结算,人们不得不出卖所有以换取货币。以近
代朝鲜为例,政府在开国后需要更多货币来应对外部压力,增税也就成了自然之事,这就把农民推到了更
加贫困的境地。当然,如果商业发达,农民可以进城打工,以换得货币。问题是,政府几百年来都推行抑
商政策,全国连大城市都没有几座又哪来那么多就业机会呢?短期提升商业亦无可能,且不说技术和教
育,就连货币朝鲜政府都无法提供,日元之发行权掌控在日本银行家手中。此外,日本入侵朝鲜是资本主
义世界的合谋,美法两国已经了解,直接征服朝鲜既费力又不划算,不如让日本做自己的代理商。如此以
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就全涌入了朝鲜,而朝鲜除原料、粮食和劳力外别无可交易商品。一个朝鲜
农民卖粮换钱以交税,结果粮没了钱也没了。具体说,朝鲜政府得到了货币,日本商人得到了粮食,朝鲜
百姓则失去了一切,也就陷入了生存危机。朝鲜政府在得到货币后并未将其投于商业,而是用于花天酒地
和编练新军,这仅有的储蓄也无法转化为资本,朝鲜社会走进了死胡同。概言之,伴随日元扩张,朝鲜社
会诞生出了规模庞大的流民集团,这是后续故事的总背景。

打开朝鲜国门的是闵妃,一个工于心计的权谋家。这个女人生前命运跌宕死后毁誉参半,喜欢她的人
将她捧为“民族英雄”,痛恨她的人将她唾为“亡国妖孽”。闵妃最初的政治形象是清新的,这也是她取
代大院君的道德资本,她开放国门也可算顺应时代。那么,这样一位政治家如何就蜕变成了贪腐集团的总
后台呢?
闵妃当国历经二十余载,从 1873 年到 1894 年,期间爆发了三次政治剧变,依次是 1882 年的“壬午
军乱”、1884 年的“甲申政变”以及 1894 年的“东学党起义”。在城市贫民、开化党人和东学道徒口
中,闵妃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她一手培植的外戚专权已经危及了所有人的生存。在闵妃时代,外戚专权
和贪污腐败是一回事,若非外戚很少有机会贪腐。笔者前文曾提过,明治时期的日本也是贪腐横行,执政
的萨长藩阀也没几个干净的,但日本并没有江河日下,反倒是蒸蒸日上。同样是贪腐,为什么日本兴了而
朝鲜亡了呢?

叙及壬午军乱时,笔者曾提过巨贪闵谦镐,说他是朝鲜版和珅。壬午军乱爆发的导火性事件,是旧军
兵士在闵府发现了巨额财富,包括金银珠宝、人参鹿茸以及珍奇古玩,与和珅的家产没有本质区别,都是
“货”而不是“币”。
“地主们都将多余的粮食换成银元,埋藏在地下。把剩余的资金藏起来,只会加深和延长经济的停
滞,使急需得到发展的乡村不能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本。一方面,金银财宝埋在地下的密窖里;另一方面,
要得到一头牛、一张犁都可能意味着富裕的农民却不得不饿肚子。”
上段文字是美国人韩丁(William Hinton)对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山西农村的素描,笔者在上一章中
曾经引用过,此处重新引用更可使我们看清贪腐的真相。闵谦镐——掌管全韩外交通商事务的一把手——
居然不能为自己的财富找到商业出路,而是与中国的地主一样把财富固化起来,收藏起来,让全社会闹钱
荒。
其实,贪官们姓不姓闵不重要,闵妃是俭是奢也无关宏旨,导致起义的根因并非贪官,而是体制,一
种让民众没有饭吃的体制。
最早掀起反体制运动的是城市下层,他们的抗争被清军镇压了,他们的领袖大院君也被囚禁了起来。
壬午军乱的政治诉求是回到过去,也就是恢复闭关锁国,而这绝无可能。一种体制得以维持,在于其具备
强于外界的军事能力,朝军显然是打不过日军的。大院君连闵妃都斗不过,又如何斗得过日本人,日本人
的背后可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啊!
金玉均看透了旧体制的宿命,他以“开化”之名掀起了一场反体制运动。金玉均的反体制运动是日本
式的,易言之就是复制明治维新,与康有为的想法一致。历史证明,甲申政变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其败
因在于,明治维新是无法复制的,因为中朝并不具备日本那样的商业基础,政治设计也就失去了经济依
凭。一匹马,你给它挂上俩“翅膀”,它就能飞了?
天真啊,天真害死人啊!
甲午年,东学道率领农民造反了。这是一场流民起义,其扩散规模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东学道依靠
禁欲主义纪律建立起某种正统性,他们提出的政治理想是“废除等级、平均地权”,洪秀全和孙中山也都
提过类似口号。东学道是一个旧式组织,它的性格、组织和理想都是旧式的。朝鲜衰亡的根本在于商业不
发达,而商业不发达的成因在于国家推行小自耕农经济。若想发展商业首先积累资本,土地应该集中而不
是平分。西方人鼓吹自由和平等,我们以为就是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家都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极
深的误解,自由是指贸易自由,平等是指交易平等,自由必定以义务为前提,平等也一定以交易为基础。
自古而今,任何社会都存在底层,没有资源不可能拥有自由,更不要说平等。自由和平等是商业的产物,
它在商业繁荣时才存在,而且只对资源拥有者真实。在当时,朝鲜连商业甚至贸易都没怎么有,又去拿什
么废除等级呢?不要说实现理想,东学道甚至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它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思想上都是无
根的。

甲午战争结束了东亚朝贡体系,也结束了闵妃时代,此后的当国者是高宗。1895~1910 的十五年间,
高宗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成立大韩帝国;第二,投靠俄国牵制日本;第三,推行光武改革。第一点没
有现实意义,第二点最终归于失败,第三点也只是花瓶政策。高宗不是雄才大略者,他这样一个懦弱的
人,之所以被推上王位,是因为旧体制需要一个平衡者。商业不发达导致国家无法治,不合理的事情只有
借助带有宗教色彩的王权才能合理化。一个王在王位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会平衡,一旦打破了
这种平衡,王便成了众矢之的。高宗在亲政后很快成为全民公敌,人们把所有不如意都记在了他的账上,
他已失去宗教权威,只有借助武力才能维持稳定。他不可能解决民众的就业问题,他的“光武改革“不过
是花钱、花钱、再花钱!就算伊藤博文不逼他退位,他的统治也将难以为继。

总之,20 世纪初,在朝鲜,再也没有一个或一个党能够凝聚民心了,整个社会解体了。
9.伊藤博文死了
1909 年 10 月 26 日,伊藤博文乘坐俄属中东列车来到哈尔滨,列车是从长春开来的,陪同人员有满
铁总裁、关东都督府参事、贵族院议员、驻哈尔滨总领事以及宫内大臣秘书。在十天前,伊藤刚过完六十
九岁生日,他已是一位古稀老人了。
这一年,伊藤博文的身体不太好,胃病经常发作。6 月初,他卸任“朝鲜统监”之职,改任枢密院议
长,借以摆脱繁重政务。从十六岁投军算起,他与政治已经结缘了半个世纪,政治已然成为他的生命,除
非杀了他,否则谁也别想把他请下政坛。
伊藤博文决定开启一场旅行,算是疗养,也算是公干。7 月份,他过了一整月悠闲自得的日子,但也
就一个月。8 月,他便回归政务了,主要是陪同朝鲜皇太子游览北日本,他们从水户出发,经仙台与盛
冈,出青森,渡北海道,至新冠,折秋田,抵福岛,归东京,历时整整一月。在旅行途中,伊藤每到一地
就要演讲一次,他已经晋身公爵,地方官颇喜逢迎,他也乐于出风头,双方一拍即合。
随行的朝鲜皇太子名叫李垠[yín],年方十二,乃高宗三子,因纯宗多病无后被立为储。伊藤博文一手
策划了此事,他执意带李垠来日本,以系统性地接受亲日教育。
为了促进“日朝亲善”,伊藤博文还积极策划日本皇太子嘉仁(大正天皇)访问朝鲜。那是 1906 年
的事,当年 3 月伊藤履任朝鲜统监,元老们高声反对这一提议,说太冒险了。伊藤却顶住重重压力,坚持
推动嘉仁访朝,终获明治天皇应允。

在前往哈尔滨前,伊藤博文先率团去了旅顺,尤其是到了二〇三高地。在那片决定命运的土地上,他
对驻满官兵发表了讲话,题为《武装的和平时代》。他说,“动不动就打仗对国家是不利的,也是不人道
的。可是,我们又处在一个不得不诉诸武力的时代。纵观当今天下,各国一边高喊‘世界和平’,一边进
行军备竞赛,大家心里都清楚,没有武装就没有和平。”
伊藤此言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意有所指。在日俄讲和后,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英国继续与日本
维持同盟条约,美国也继续与日本保持和平关系,英美两国也都默认日本控制朝鲜,不过,美国对满洲现
状提出了异议,要求将南满铁路“中立化”。对此,日本高层既反感又警惕,他们害怕煮熟的鸭子又飞
了,再就是俄美互相靠近。此外,日俄虽已签署和约,但很多具体事务尚待解决。日本政府希望与俄国政
府尽快交涉,于是便有了这次哈尔滨行。

哈尔滨此时正处于俄国治下,俄方较重视这次会谈,在火车站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上午 9 时许,
伊藤专列抵达车站,俄国财长进入车厢迎宾,双方很是客套了一番。最后,俄国财长邀请伊藤下车,说俄
方已准备丰盛午膳,俄军也在等待阁下检阅。伊藤欣然应允,两人随即下车,一路上谈笑风生。
突然,“砰、砰、砰”三声枪响。“被刺了”,伊藤博文喊道,他身上是血,脸上是汗,身体微微抽
搐。“是什么人干的”,他询问身边人。“听说是朝鲜人”,身边人回答。“马鹿野郎”,他恨恨地骂
道。身边人递给他白兰地,他喝了两杯,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之后再也没有睁开。
伊藤博文,死了。
刺客名叫安重根,是朝鲜黄海道人,出身于两班世家。为了刺杀伊藤,他和他的队友们策划了好久,
中间还失手了一次,不过最终让他们猎到了。安重根说,他和伊藤没有私仇,此举完全是为了民族大义和
东洋和平。也就是说,安重根并不认为杀死伊藤博文就能够阻止日本侵略,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象征,即朝
鲜被征服者进行并执行了对日本征服者的道德审判。
安重根并非一开始就痛恨日本,在日俄战争后,他曾像其他亚洲青年一样为日本叫好,大呼:“快
哉!壮哉!数百年来行恶白人种之先锋,一鼓大破,可谓千古稀罕事业,万邦纪念表绩也。”安重根家在
朝鲜算上层,他本人受过良好教育,还接触了洋教并皈依了基督。在城市贫民和开化党人造反时,安重根
还是个小娃娃,东学党起义那年他十五岁,他父亲组织团练,他也随父上阵杀东学军。后来,安重根迷信
上了“教育救国”,还办了一所小学,为此连压箱底儿的钱都捐了。这个时候,朝鲜兴起“义兵运动”,
伊藤博文解散朝鲜军队更助长这股运动。诸君试想,数以万计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都指着吃皇粮过日
子,你伊藤说解散军队就解散军队,你这不是逼他们当“李自成”嘛。所以“义军”突然就多了起来,其
规模最大时有十四万,安重根即于此时加入义军。

究竟是因为爱国才破产,还是因为破产才爱国已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要给自己、弟兄们还有全韩同胞
找条活路。为了对抗激增的“暴徒”(即“义军”),伊藤博文请求国内增兵,驻朝日军由八千增至一万
五。义军是打不过日军的,他们只能在夜间打游击,四年间阵亡了一万七千人,每八名义兵就有一人战
死。后来人心颓了,补给也没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大伙儿喝了顿酒也就散了。不过,仍有少部分人意
志力坚定,他们跑到俄国控制的“北满”、海参崴等地组织流亡军,伺机而动。安重根就是流亡军的一个
小头目,对外号称“参谋中将”。当得知伊藤博文要来哈尔滨时,他们乐坏了——老东西,你终于走出日
本势力范围了。

安重根选了一把美国制勃朗宁 M1900 式手枪,子『弹』是英国制达姆弹,共有八发。正常子『弹』


都是穿膛而过,若将子『弹』弹头划开一深十字,那么子『弹』进入人体后就会乱窜,也就增强了杀伤力
和痛苦指数。在国际上,这种做法是被禁止的,因为不人道,安重根则恰因其“不人道”而为之。
为了靠近伊藤博文,安重根把自己打扮成当时日本男人最流行的扮相——短发、洋装、鸭舌帽,他成
功了,俄国警察只检查那些留辫子的中国人和蓄长发的朝鲜人。
安重根目视着一个身躯瘦弱、个头不高、被人簇拥的小老头由远即近,他从怀里迅速掏出手枪,面色
坚毅地连扣扳机。由于害怕认错人,本着宁可错杀一圈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安重根又朝伊藤的身边人开
了几枪。安重根没有跑,他直挺挺地立在原地,状如刺秦的荆轲。俄国警卫冲了上来,安重根没做太多反
抗,只是从西装内袋掏出一面八卦旗,上书四个血红汉字——大韩独立。安重根被制伏后神情激动,他一
边挥舞国旗一边用俄文高声呼喊:“大韩独立——大韩独立——大韩独立!”那声音沙哑而凄惨,听起来
是那么的绝望。

一位三十岁的朝鲜青年,在俄国治下的中国边城,打扮成日本男子的模样,使用一支美国制手枪与三
发英国制子『弹』,刺杀了一位做过朝鲜统监的日本政要,然后操着俄语喊了三声“大韩独立”,最后被
中国边城的日本法院审判并绞死。
伊藤遇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有人欢呼,有人哀痛,更多的人木然。对于日本政府而言,这不是
什么光彩的新闻,外媒对日军镇压义兵运动早提出了非议。为了对抗外界质疑,为了安慰维新元老,为了
树立帝国威严,明治政府决定为伊藤博文举行高规格国葬。
对于遇刺事件,俄国人既不喜亦不悲更不觉亏欠,他们只想赶紧把尸骨弄出“北满”,以彻底了解此
案。伊藤的遗体被送上了中东列车,从哈尔滨起运,经长春、沈阳至大连,后移至秋津洲号军舰。军舰将
灵柩载往横须贺,后转至新桥驿,终抵东京日比谷公园。为了提升死者的尊严,皇族专门赶赴新桥驿远迎
灵车。11 月 4 日,灵柩下葬,当日的日比谷公园聚集了五千人,东京有头有脸的人几乎都到了,外国使节
也是悉数到场,包括中俄两国大使。

据说,伊藤博文生前最喜欢读拿破仑传,他收藏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读了一遍又一遍。此外,他还十
分崇拜俾斯麦和彼得大帝。偶像是一个人的内心身份。伊藤一生都在追求伟大,渴望被世人传颂,就像那
几位大人物。他出生时日本还是东夷小国,他也只是贫农的儿子,他离世时日本已称霸东亚,他也跻身至
上层的公爵。他一生奋斗只为富国强兵,为此他可以周旋但绝不妥协,不管是对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他在
升腾,他荣耀了家族拯救了祖国,他在坠落,他践踏了邻人毁灭了他国并因此死于非命。

伊藤博文死了,死在一个刺客手里,不过与井伊直弼和大久保利通相比,他是幸运的,他死在一个外
国刺客手里,这也就使得他——伊藤博文——生是日本的人,死是日本的鬼。
10.世界一等国
到明治天皇去世(1912.7.30),日本已成为举世公认之世界一等国。在日韩合并的当天,英国驻日参
赞兰博尔德忧心忡忡地写道:“日本是否符合它的角色尚未可知,但该国已成为大陆国家,它拥有强大的
陆海军,并奉行现实政治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与德国十分相像。”从 1868 年到 1912 年不过四十
四个春秋,一个屌丝男就变成了高富帅,这种发展传奇在当时的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当年,日本人把“优
等生”和“一等国”挂在嘴边,那股自豪劲只能从当今中国人身上看到,内心台词是:嘿,爷们逆袭成功
了!

日本人不能不自豪,1853 年,四艘美国军舰就能让他们俯首帖耳,而如今,他们先后打败了中俄两大
帝国,还与大英帝国称兄道弟,是全球拥有海外殖民地的唯一非白人种族。换了别人,行吗?
帝国经济已经十分繁荣了,全国铁路网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连为一体,人员和物资已高速流转
起来。本国商人不但把本土生意从洋商那抢了回来,而且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到 1912 年,进出口贸易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 15%,为全球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可以说,日本是当时最热爱贸易的国家,
它从美欧进口精密机器,从中国和朝鲜进口原料,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加工出工业制成品,最大宗的是
纺织品,后出口到欧美以赚取外汇。日本工人大都识字,工作刻苦,薪资又低,日本商品因之极具竞争
力。到了最后,欧美国家干脆把低端产业外包给日本,因为在中国和印度设厂生产都不如从日本进口划
算。就这样,靠着物美价廉的商品,日本经济腾飞了。在小康之后,帝国商人把钱投资于培养人才、更新
技术和扩大生产,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纺织业为例,起初都是手工缫丝,但到了 1912 年,有四分之三是
机器缫丝,全部制成品的四分之三用于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和朝鲜。

除了强大与繁荣外,帝国还文明了,尤其是在司法上。当时,日本人最喜欢的两个政治词汇是“帝
国”和“国民”,宪法虽然是天皇下授的,但老百姓不是“子民”而是“国民”,能享受比较充分的公民
权,大津事件就是一例。
话说 1891 年 5 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访日,当其行至滋贺县大津时,突遭身边之日本警备行刺。刺
客是一名热血青年,名叫津田三藏,素来仇俄,因怀疑尼古拉访日动机而行刺,无幕后策划之人。我们知
道,明治宪法是 1889 年 2 月颁布的,到 1890 年 11 月才起效,距尼古拉遇刺也就半年时间。事出了,关
系大局,怎么办?
日本当时的国际地位较弱,内阁正在筹备对华战争,不想分心招惹他国,尤其是俄国。时任内阁总理
为松方正义,他要求大审院(最高法院)以“大逆罪”严办刺客,以避免俄国寻衅。俄国当时扬言要攻击
日本,可把老百姓吓坏了。为了安抚俄国,学校停课以示谨慎,神社、寺院、教会为尼古拉祈祷,慰问信
如同雪片一般飞到尼古拉手边,甚至有一名女子在京都以割喉自杀的方式谢罪,到了最后连明治天皇都出
来赔笑。可是,大审院院长儿岛惟谦就是不买账,他说法治国家必须完全遵守法律,“大逆罪”仅指加害
本国皇族,尼古拉不是,因此只能适用针对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最高判处无期徒刑。后来,大审院
果然就这么判了。这一案例树立了明治时代的丰碑,一国为践行法治连战争都不怕,其人权状况也就糟糕
不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在亚洲,只有日本老百姓才能享受本国产司法独立,活得稍微像现代
人。
西方人对日本人的评价也大为提高,尤其是在日俄战争后。日军在与俄军交战时刻意模仿西方人的交
战礼仪。在休战时,日军表现得十分平和,甚至与俄军互赠物品,谈笑风生。在对马海战中,日本联合舰
队严格遵守国际惯例,尊重并优待俘虏,表现得有如西方绅士。伴随经济腾飞,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小
学教育已经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也在逐年扩招,大众传媒——如报刊杂志——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都
会的年轻人一张嘴那就是外交家。若是没有这样的文明基础,大英帝国如何肯与才冒出来的一个小弟结
盟,就算英伦政客肯,英伦百姓也不肯啊。

在军事上强大,在经济上繁荣,在文化上先进,日本成了全亚洲的楷模。在日本打赢日俄战争后,中
国、朝鲜、越南、东南亚的有志青年纷纷涌入岛国,人们都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生活在都会圈的日本人很
享受“万国来朝”之景,感觉进入了“大唐盛世”,骄傲得不行,满脸都写着:“瞧,我大日本帝国多
牛,哼!”
上述情况都是真的,不过下述情况也是真的。
繁华十分美好,但记住那是由贪婪、血泪和冷漠铸成的。资本主义是一种竞争型体制,通过调动并奖
励贪婪的方式让所有人玩命干活,每个人都必须你争我赶,不能停,不能歇,更不能退,也没功夫关心别
人。你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拼命地向前跑,而前方永无终点。这场比赛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对那些跑得
慢的人,他们会被远远甩在后面,最终自暴自弃。其实跑得快的人也不愉快,路边虽然传来了掌声、欢呼
和媚眼,可是你敢停下来歇一会吗?你不敢,因为一停一歇就什么都没了,你跑故你在。

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启动全民竞争机制,让大家一路狂奔。
少废话,各就位——预备——跑!
伴随身份改革、地租改正以及银行兴起,日元慢慢统治了日本,食衣住行、人际交往、尊严荣誉都由
钞票决定,赚钱成为个体最高使命。前文曾提过,地租改正对农民伤害极大,几乎称得上是“掠夺”,农
民因之陷入贫困。明治政府征收货币税,农民必须设法获得货币,进城打工也就蔚然成风。
人分男女,职业因性别而不同,农民工亦不例外。对于男生,出路有两条,一是进军队,二是进工
厂;对于女生,出路也有两条,一是进工厂,二是进 Ji 院。在这一时期,膨胀最为迅速的是三类社会组
织,即军队、丝厂和 Ji 院,而后两者是女性就业的大本营。
到 1912 年,10 人以上工厂所雇人员达到了 80 万,其中有 47.5 万是纺织工,这些纺织工的八成又是
女性。同一时期,合法**数量已经超过了 5 万,这还不包括“南洋姐”。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导演拍摄
了《啊,野麦岭》和《望乡》,分别反应这两种女性的生活。在《啊,野麦岭》中,“少女军团”在招工
头的带领下由穷乡僻壤走向缫丝工厂,一路之上,迎风吹雪,披星戴月,时有死亡之险。抵达工厂后,
“一路狂奔”的日子开始了,每一天都是一场战斗,吃喝洗漱都有时限,每天要工作 12~14 个小时,经济
不景气时还要再加班。女工们不仅要忍受高强的劳动,还要遭受监工的打骂或骚扰,丝厂高发形同绝症的
肺结核,简直就是一座劳动监狱。要是受不了这苦,又颇有几分姿色,可以去做皮肉生意。随着经济起
飞,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1902 年,作家田山花袋在《重右卫门的末日》中描述道:“不得志的人,贫
穷到无法过活的人,自暴自弃的人,乃至于怀有青云之志的人等等,宛如溪水奔流大海一般,不顾一切地
投身都市。啊,这就是山里百姓的冒险心。”由于女工大都进了监狱化管理的纺织厂,进了城的男青年就
很难找到对象,经年累月做和尚哪个受得了,皮肉生意也就兴旺了起来。**在当时是极少的高薪职业,工
作量也大,有钱男人养情妇,没钱男人找小姐,从没钱男人手里扣钱能容易嘛。在电影《望乡》中,Ji 院
老板在生意火时连媳妇都往上派,命其至少接三十个客人。纺织女工和 Ji 院小姐为帝国的繁荣做出了贡
献,她们用青春、血泪和尊严积累起发展的原始资本。

当然,在如此工作环境下,劳资关系不可能好,跳槽率高得吓人,有时竟达百分之百!这引起了工厂
主的反感,他们经常抱怨,说美国工人多好,一道命令自动执行,而在日本,只要不三令五申,不申斥体
罚,年轻人就不好好干活,老工人就更是榆木疙瘩。唉,难……
明治后期,全国兴起了“实业梦“,小伙子们都渴望发财。在这一过程中,男青年开始分化,少部分
成为“成功的青年”,大部分成为“苦闷的青年”,“苦闷的青年”中有一大支被称为“高级游民”。所
谓高级游民,就是那些受过教育但没有工作的男生,催生这一群体的背景有两个,一是农村衰败,二是教
育普及。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城市又给不了工作机会,摆在这些小伙子面前的出路无非三条:激进反抗,
颓废堕落,安贫乐道。小伙子们虽然可以到 Ji 院败败火,但那不是长久之计,更解决不了心灵问题。当这
些小伙子目睹着一个个女神对贵族、官僚、议员、律师、实业家投怀送抱,他们能不怒火中烧,能不心生
怨恨,能不咒骂时代,又不是死人!可是,除了发扬一下阿 Q 精神,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文艺界敏锐捕捉到以上变化,日俄战争后,他们已不再出品昂扬、克制、牺牲的作品,转而宣扬另外
两种东西,一种是礼仪与阴谋,一种是颓废与滥交,前者被称为“大和魂”,后者被称为“私小说”。
在道学家的口中,大和魂是顶重要的,是日本之所以成为日本的根基。由于政府扶持,国学发展很
快,各地神社迅速实现了国家化,“报德会”、“妇人爱国会”、“帝国在乡军人会”有如雨后春笋般涌
现,国学大师们四处宣讲“忠君爱国”、“礼义廉耻”和“三从四德”。
文学家则与国学家尖锐对立,作家夏目漱石曾经调侃道:“为国家吃饭,为国家洗脸,为国家上厕
所”,他在《我是猫》中更是尖刻嘲笑道:“日本人像肺病患者似地咳嗽,大喊道:大和魂!报贩子喊
道:大和魂!小偷喊道:大和魂!大和魂飞越了海洋,在英国演说,在德国上演戏剧。东乡大将有大和
魂,鱼店老板阿银有大和魂,骗子、拐子、杀人犯都有大和魂!假如有人问:何为大和魂?回答说:就是
大和魂呗!”这一言论发表于激情燃烧的 1905 年。

文学家批评“大和魂”,为的是鼓吹“自然主义”。所谓自然主义就是是什么就写什么,不要在乎外
界评论,要在乎的是内心感受。换句话说,只要我真这么想,哪怕是最不道德的念头,也能够而且应当写
出来。这种文学作品就叫“私小说”。民国作家郁达夫的《沉沦》可算是中国第一部私小说,他所模仿的
对象是日本私小说开山之作——田山花袋的《棉被》(日文汉字为“蒲団”)。《棉被》发表于 1907
年,是根据作家真实经历写成的,讲的是中年作家单恋年轻女弟子的故事。小说家并未描写过火的行为,
而是去吐露龌龊的心声,简单讲就是想搞女弟子又不敢真行动,当女弟子爱上屌丝男时,他又装成道学家
生生拆散人家,女弟子走后,他钻进她的棉被放声大哭。在写作上,私小说无节操没底线,这次写师生
恋,下次就写乱-伦情,怎么刺激怎么写。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钱。
帝国政府拼命地压制左翼思潮,当左翼作家不但没有钱途,而且有性命之虞,幸德秋水在 1911 年被
以“大逆之罪”处决了。作家也有老婆有孩子,谁吃撑了没事非往枪口上撞。不能同情底层,又瞧大不起
上层,也就只好勾搭中层了。中层就是受薪阶级,是伴随商业和战争成长起来的群体,这些人成家立业全
靠算计。在他们眼中,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大义”,全是胡扯,那不过是他们保住饭碗
的政治口号,傻子才会信。中层的内心是红楼梦的世界,一种精致的世俗世界,比如吃什么、穿什么、戴
什么,身边的女人想什么,怎么勾搭才上手。至于道德,算了吧,博不到眼球就卖不掉书,卖不掉书就养
不起老婆孩子,那样的作家你瞧得起啊?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只有日元和女人是真的,能捞一把算一
把,宁当畜生不当 loser。

1910 年,诗人石川啄木发表了经典社评——《时代闭塞的现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成功的青
年”(高富帅)和“苦闷的青年”(屌丝男)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真意是:“国家必须强
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阻碍它,但是为它效力,我们不干。”所有人都在宣扬利己主义,只不过有的精
致,有的粗糙,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主动,有的消极。私小说,或曰自然主义,不过是“对于强权
的存在漠不关心”,以活在当下的名义逃避责任。

回首过往,在明治天皇的领导下,国民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帝国辉煌无比!伊藤博文死
了,明治天皇死了,乃木希典死了,只有繁荣依旧,国民将紧密团结在大正天皇的周围,继续奋斗,继续
堕落,继续建设富强、文明、骄傲的世界一等国。
(第九章「并吞朝鲜」结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