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杨宇成 1

杨宇成 Paul Yang

张博树教授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8 年 1 月 30 日

论 1949 年“中国革命”之胜利

作为一个在国内长大,有着一个身为老党员的外公的孩子,小时候的我一直对共产党

有着无限的崇敬。外公不断地向我重复着共产党对他的恩惠:解放之前,外公只是一个在

鞋店打工的学徒,是 1949 年革命的成功让他得到了新生,使他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而走上成为大学教授的道路。相信这样的故事在当年的中国并不罕见。也是因为这些故

事,让共产党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

但出国之后,我学到的历史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对这方面的看法与观念。对文化大革

命、大跃进、六四天安门等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学习,让我对共产党统治中国的近 70 年有

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对于共产党本身,我个人持中立态度,不否认新中国的建立确实让许

多贫苦阶层的人民有了“翻身做主”的机会,但也不会去忽视众多对人权的藐视以及民主

诉求的打压事件。作为一个绝对专制的执政党,共产党确实面临着许多问题。但中国众多

的政治以及社会矛盾,却也不是公开民主的选举就能一朝解决的事。

单论 1949 年革命之胜利,我的看法是此乃普通老百姓的胜利,但却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造成了重大的阻碍。我认为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的结论并不应该是归功或归过于共

产党。历史的大潮流之所以选择了以拥护基层工农百姓为政策之本的共产党,必有其原因。

而革命之成功果实所引起的“制度现代化”的停滞和倒退,也何尝不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

合适的“现代化”的土壤的一种表现。
杨宇成 2

1949 年的中国革命,是以拥护底层的工农百姓为基准的、对于“资产阶级”的统治

的推翻。而共产党在此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虽然这一说法并不

全面。不同于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共产党的胜利并不依赖于获得城市内部的工人阶级的拥

护,而是以农民的支持为主,主打“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基本策略。虽然国民党在当时有

着更先进的军事设备,但在争夺民心这一战役上,却败给了拿着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人。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和”尚且不谈,“人民”两字却着实不假。共产

党的成功离不开其成功而务实的政策,在当时满足了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基本需要。

张教授在《“共和”60 年》中花大量篇幅谈到了中共最终取得胜利的一重要因素–

土地改革。共产党于内战时期在农村实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得普通老百姓

摆脱了地主的剥削,并由此获取了大量贫苦农民的拥护。这确实是一项非常务实,且在

“民主革命”范畴之内的社会革命。但抛开其所带来的政治利益以及代表的理念不谈,单

就结果来看,土地改革确实让中国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作为一个

农民国家,中国的社会改革离不开以作为基层百姓的农民来做文章。如果只从这一革命成

果来看,共产党的胜利确实为普通民众解决了当时巨大的社会矛盾,使得普通的贫苦百姓

得以摆脱压迫,翻身做主。这无疑是“普通老百姓的胜利”。正是共产党这一政治手段丰

富、立场鲜明的在野党的出现,才让他们的政治诉求得以实现。

除了农村百姓,不少国民党占领区域的城市百姓也受到了共产党政策的吸引。虽然

土地改革的主张是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普通百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资产阶层的反向剥

削,但为了获取城市人民的支持,中共承诺保护城市的私人财产,并且对于地主以及国民

党军官给予与普通农民一样的土地分配。 与此相比,国民党的统治区域内蔓延着严重的

贪污腐败问题,政府官员四处以不法手段从普通百姓手中搜刮财产。与国民党的贪污一比,
杨宇成 3

共产党公平公正的土地政策立马拉拢了不少城市百姓的支持。作为革命结果,这一群体的

生活之改善也是中共胜利的一大“人民”利好。

讲完了革命胜利对于普通百姓的短期利好,我们必然应该放宽眼界,分析 1949 年中

共的胜利是否代表着社会更长远的前进与进步。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张教授的“制度现代化”

论 。所谓“制度现代化”有三个方面:政治结构方面,从君主制度走向现代的宪政民主

制度;经济方面,从自然经济走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整合方面,从臣民社会走向现代

的公民社会。让我们以这三方面来衡量 1949 年中共的胜利对于后世中国的影响。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共的胜利至少没有对后世的中国走向民主的道路起到任何正面

的作用。共产党击败贪污腐败且一党专制的国民党后,却没能保住自己的清廉之身,在变

身执政党后立马走上了一党独大的老路。作为一个深受王权思想所影响的国家,中国还是

没能走出专制的阴影。 然而 1949 年前的国民党也并不是推行民主的先锋典范 – 在内战

时期,蒋总统被赋予了超出宪法规定外的权利。而当时一系列推行民主进程的措施,例如

国民大会,也未能改变国民党“领袖独裁”的现实。但单从理念来讲,共产党的“最高纲

领”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这则纲领的最高理念并

不是让人民掌权,而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建立物质高度发达以及共享的社会。而

国民党方面,则是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其“最高纲领”,把民权作为追求的目标;

但在实际追求的过程中,把一党训政作为走向民权的一个必要过渡,才会有当年蒋介石的

独裁。虽然历史的空想可能只是空想,但我认为一个国民党掌权的中国会更可能早日迈向

民主的尝试。如今的台湾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 台湾的民主实验虽毁誉参半,却何尝不

是一种勇敢的尝试。
杨宇成 4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共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带来预想的高速发展;大跃进的失败就是

一个活生生的案例。随着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中国才真正走向了经济市场化的道路,

其导致的飞速成长也显而易见。从这点来看,1949 年的革命胜利是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

的一大重要阻碍。若不是抱着对于计划经济能带来堪比甚至超越市场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幻

想,中国本应早该走上市场自由化、公司运营私有化的道路。当然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也

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这在现今的西方社会尤其突出。但长远来看,只有市场经

济才能真正的有效调节市场波动。一律依赖于政府调控必然有其局限性的存在。

从社会整合角度来讲,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民主进程的失败即意味着公民意识的

缺失。如今政府对于反对声音的打压,也无疑是对于公民意识的打压。拿台湾为反例,我

父亲最喜欢看台湾的政治节目。虽然有时候也无厘头,但是节目中不同嘉宾所提出的迥异

观点让他甚是欣赏。台湾对民主精神的彻底推行使得其社会有了现代的传媒体系以及自由

的学术系统,而这都是对于政府权力的一种制衡,也是基层公民精神的体现。这不禁让人

遐想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会不会是一个公民意识更加充分的社会。

正如张教授所说,1949 年共产党的胜利并不是巧合。这是一场“人民”的胜利 – 对

于民众诉求的满足,以及各个阶层之间的调和,都是中共远优于国民党的地方。近 30 年

来的改革开放,由于国家的大力管控和支持,也导致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

强国。但单单经济方面的优势却不足以让我们忘却民主以及民权的缺失。从这方面来看,

中共的胜利着实是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阻碍。但制度现代化是否应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

标杆呢?在国家尚未达到一定经济水准之前,以中央集权为基准,牺牲民主以及公民精神

的社会是否能更好地为普通百姓带来基本物质上的必要提升?无论如何,现在的中国已经

跨过了那条基本物质的十字路。民主的诉求必然是中国未来十年或二十年的新目标。
杨宇成 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