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杜甫《蜀相》和刘禹锡《蜀先主庙》

引言
杜甫《蜀相》和刘禹锡《蜀先主庙》这两首诗个别都有可以让人赏析的
部分。杜甫把“蜀相”列为诗题而不以诸葛亮的名义为诗,可想而知,杜甫只
针对诸葛亮本人写诗,用意不在于《蜀相》这标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
《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
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当年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备加敬重。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的一个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
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刘禹锡博学宏词科。《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蜀
先主就是刘备。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东),本诗当是刘禹锡任夔
州刺史时所作。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
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总之,两大诗人都为诗贡献不少。

杜甫《蜀相》
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赏析】
这首诗是分前后两层意思写的,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写诸葛武侯祠的
景物,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的
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同情,对国家
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
出感情的跌宕起伏。这首诗亦不例外,开篇一问一答,自然就形成了笼罩全篇
的浓重的感情氛围。“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丞相
祠堂”,即今天的武侯祠,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
所建。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
1
参见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版 :第 14-15 页。
不朽的勋业。“何处寻”,不疑而问,只为了加强语势,并非是到哪里去寻找
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
易找到。诗中以用一“寻”字,极好地刻画出了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
虔诚的悠悠我思。“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
或锦里。“柏森森”,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高大挺拔,生命长久,且常年不凋,因而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
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
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
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欢快的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
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这些景物的描写,色*彩鲜明,音韵悠扬,恬淡宁静,极
好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丞相已去,如今春草又为谁绿,
鸟儿又为谁鸣?自然界的春天来了,可是祖国复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自春
色*”、“空好音”,运用互文手法,刻画出一种静态情境,更饱含了诗人无限
的落寞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透过这忧国忧民的情怀,诗
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这一联,诗人以凝炼的笔墨,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忠心为国、呕心沥血的一生。“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其出山
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
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其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讴
歌其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寥寥数字,就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臣形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一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
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的这一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
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
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刘禹锡《蜀先主庙》
刘禹锡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2

【赏析】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
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
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
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无迹。
“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
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
说: “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
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
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自不待言了。

2
参见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版 :第 179 页。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
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
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
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
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
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
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
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
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
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
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
愚昧昏馈,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
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
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本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
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
“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
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
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
之情。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比较异同 杜甫《蜀相》 刘禹锡《蜀先主庙》

1.文学体裁 采用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 采用五言律诗,其格式


句七字。其格律严密。律诗由 是全诗共八句,每句五
「起」、「颔」、「项」、 个字,有仄起、平起二
「结」四联組成。 格。三四句、五六句均
为对仗句。

2 。思想内容 咏赞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 诗的主旨在于称颂刘备,


功业未遂的感慨 而贬讥 刘禅 。 而贬讥刘
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 世
是叱咤风云 的英雄,千
秋后的庙堂 仍然 威势逼
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
两句用 典对得工 整,自
然浑成。颈联为刘备 功
业不成,嗣子不 肖而叹
惜。尾联感叹后 主刘 禅
之不才。

3 艺术特色 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此诗感情色彩极强,前
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 四句赞,饱含的是对先
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 主的敬仰,后四句贬,
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 充盈的是对后主的批判,
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 极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
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 政治思想和愿望,是一
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 首难得的咏史诗。
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
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

4.表现手法 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 以借代的手法用 典,字


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 简意丰,概括了先主的
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 历史功绩。 其 诗通俗清
的风格。 新,善用比 兴手 法寄托
政治内容 。全 诗措词精
警凝炼 ,沉着超迈,并
以形象 的感 染力 ,垂戒
无穷。
总结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诗人杜甫亦如此。杜甫写《蜀
相》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
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
威,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
慕之情。不难看出,在“属相”诸葛亮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
美好憧憬。在艺术表现上,可谓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层次起伏,
感情跌宕有致。有一唱三叹,回味绵长之余韵。

而刘禹锡的《蜀先主庙》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
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
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今。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
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
害象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怎不使人感慨万千呢!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
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10 月版 :
第 551 页 .

2.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06 年 11 月版 :第 14-15 页 .

3.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 8 月版 :第


148-149 页 .

4.蜀相 .诗词总汇 [引用日期 2012-10-29] .

5.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版


:第 179 页 .

6.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版 :第 65-67 页 .

7.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版 :


第 507-508 页 .

8.蜀相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10-05-21 [引用日期 2012-10-29] .

9.诗词格律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制提供

10. http://wenku.baidu.com/view/23060068a98271fe910ef908.html

11. http://www.chazidian.com/shiren/liuyuxi/

12. http://www.gushiwen.org/author_009141c5cf.aspx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