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3.01.

019

出版物质量问题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 本刊记者 健 文 

周蔚华:《中国社会
许运娜:人民出版社
报》总编辑
宣传推广部副主任
万玉云:中国青年出
何 奎:中国出版集
版总社经典再造读物
团公司副编审
编辑中心主任

编者按:图书是思维形象成果的产品,任何一本书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这种特征使得
图书的“制造、生产”无法套用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就出版行业而言,一方面,“欲速则
不达”,慢工出细活的共识毋庸置疑,要想保障图书质量,时间成本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另
一方面,以品种、总量规模的扩张来提升盈利效能,已成为加快发展步伐的不二之选,出版节奏
慢,出版周期长,必然会造成产能下降(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影响发货、回款,影响到
整体经营、运作的续航。对于处于快速变动发展时代中的出版行业而言,此两者之间的难以兼顾
或平衡,共同构成了当前出版物质量问题的底色,甚至是影响出版行业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虽说我们已是每年出版品种规模高达38万种的出版大国,却大而不强,从学术著作到大众读
物,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难以尽如人意;我们有各种监管政策机制,“无错不成书”却也
能打着“存在即是合理”的旗号而名正言顺;我们在不断深化出版行业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
出版市场主体呈现日益多元,但随之而来的浮躁之风,却使从业人员素质下滑,导致出版物结构
性过剩与短缺、低水平重复出版等问题不断出现。对于出版行业而言,现在究竟是最好的时代,
还是最坏的时代?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以正确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重新审视当前出版物存
在的质量问题,并研究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呢?
本期沙龙中,四位嘉宾结合当前我国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从不同的角度,
针对出版物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解决方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思路。

2013.1 沙龙 011
本刊记者:从出版总量上来看,我国已是一不折不扣的“大 快,出版物的整体编校质量进入一个相对
国”,但体量上的大尚不足以被视之为“出版强国”。以往,谈及 不稳定的波动期。但总体来看,学术文化经
“大”与“强”的关系时,往往更注重出版物题材上的创新不足、 典、市场畅销书和中小学教科书的编校质量
跟风炒作等问题,而忽略了对出版物质量的整体考量,即根据《图 都得到了较好保障,满足了读者的基本阅读
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复制质量三 需求。同时,根据近几年来新闻出版总署组
方面来对出版物进行总体评价。如果以这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就 织的编校质量检查结果分析,一部分教辅、
各位所了解的,当前我国出版物质量的总体情况如何呢? 养生、少儿图书的编校存在着把关不严,甚
周蔚华:2011年,我国出书品种达38万多种,在品种数量方面已 至粗制滥造的现象,编校质量确实堪忧,值
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但出版大国并不等于出版强国,衡量 得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一个国家是否为出版强国,有很多指标,其中一项是该国出版物在 从印刷复制质量来看,在新技术革
世界的影响力。就这个指标而言,中国出版物在世界出版市场上远远 命、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整个出版物的
说不上是大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出版物质量,尤其是内容质量 印刷复制质量呈现出高涨势头。较之10年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过去一谈到图书质量,往往看重的是编校质 以前,当下的图书整体呈现出一种“视觉
量,即图书差错率,或印刷质量。包括图书界人士一谈到图书质量, 美学”的转换,设计越来越时尚美丽,印
也总是说图书编校质量如何、印刷如何精美。但仅有这两项是远远 装越来越精致考究,表现出一种情趣化、
不够的。图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内容质量。而就内容质量而言, 生活化的审美风格。一批重点图书屡屡在
对不同出版物的内容质量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衡量一本学术著作,其 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比、香港
内容质量要求就是创新性、前沿性、学术规范性,它是否提出了真问 国际印刷复制大奖评比中获奖。但一部分
题,对问题的解释能力如何,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是否有创新的观点、 图书也呈现出“文胜于质”“形式大于内
方法,是否促进了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学术积累,是否有益于经济 容”的过度包装现象,一定程度上伤害了
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 图书应有的品质和价值内涵。
化交流等。对于大众图书应是导向正确,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引人 许运娜:客观地说,这两年图书市场上
入胜等。对于教材则应从思想内容、科学水平、教学实用性、体系完 的出版物质量还是出现了一些改观的。与前
整性、语言规范性等角度去考虑。就这三个方面而言,我国的出版物 些年市面上伪书横行、跟风炒作、重复出
整体质量还不高,在学术出版方面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寥寥无几,国 版,养生、教辅图书罔顾职业道德、粗制滥
际上衡量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文献被引率还非常低。就大众 造、危害公众健康等乱象相比,这两年的出
图书而言,还没有出现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超级畅销书,世界畅销书排 版人和图书市场相对冷静了许多,图书质量
行榜上还不见踪影。就教材而言,除汉语学习类教材外,少有被其他 整体水平渐好。这一方面是官方努力严控的
国家广泛采纳者。这三个方面都表明,我国图书的整体内容质量还不 结果,一方面也有出版人回归理性、自我约
高,缺乏有影响力的传世之作,更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束增强的因素。近几年,总署每年都针对某
这与我国作为出版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值得出版界反思,当然更值 一类图书进行专题检查,并给予奖惩。这在
得学术界反思。出版者从某种意义上是接生婆,如果没有好的种子, 一定程度上对各社加强图书质量管理产生了
何来好的“产品”。 威慑和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大量的退货和
何奎:从内容质量来看,我国出版物的整体水平正在提高。无 积压库存,以及读者的不再买账,也让出版
论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先进文化,还是介绍西方文明 人认识到粗制滥造终非长久之计,开始意识
方面,都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特别是关于探索中国经验、中国 到做精品。
道路、中国模式的出版物正成为普遍的出版诉求,关注世界经济、 然而,这种改观虽令人有些许安慰,却
世界政治和世界文明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出版物,也成为一种主流出 还远远不够,旧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现象
版声音。这不仅让中国的出版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出版格 还在显露。总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
局中,也让中华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与世界文明交融,并提高了 定》对图书质量之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
自身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刷复制质量做了规定。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从编校质量来看,由于当前出版总量的猛增和出版节奏的加 内容质量上,教辅乱象依然存在,历史类图

012 2013.1 沙龙
书低俗化、戏说化明显,而在不太引起大众关注的学术著作领域, 一些出版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版节奏
缺乏创新、相互抄袭、引证不实现象普遍存在,令人担忧;编校质 不断加快,而有限的编辑资源与快速增长的
量上,语义含糊、字词疏漏、差错率严重超标的现象依然存在;印 生产能力之间存在供求矛盾,使得一些图书
刷质量上,不当包装、蒙蔽读者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印装质量与国 在人手不够、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匆匆进入市
际水平相比依然相差甚远。 场;第二,少数出版单位主观上盲目追求短
万玉云:出版物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无论何种出版物,都应在 期利益和短期效应,迎合市场非理性需求,
认识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体现文化的传承,有持久的 放松或漠视质量监管,致使一些粗制滥造的
生命力,并关注“两个效益”的相统一。 出版物流入市场;第三,出版资格考试存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出版业空前繁荣,出版物从品 这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导致具有从业资格的
种到数量都迅速增加。现在,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8万种,年图书 编辑供不应求。当前出版规模不断攀升,对
总印数超过70亿册,年出版报刊超过1万种,报刊总印数约500亿册 新的具有中级职称资格的编辑的需求日益增
(份),位居世界第一。不可否认,我国出版物的质量不断提高, 多。但目前的全国出版中级资格考试每年只
精品力作频出,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 有一次,且通过率较低,只有20%左右,一
但也毋庸讳言,近年来由于受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加之出版 定程度上导致出版单位、特别是民营文化企
数量增长较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出版物结构性过剩与短 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无证上岗,进而导致
缺、低水平重复出版等问题不断出现,出版物质量有所下滑。总署针 出版物质量下滑。全国银行业每年有两次考
对这一现状,将2012年定为“出版物质量规范年”,开展图书质量专 试机会,证券业每年有4次考试机会,这种
项检查,并重点检查文史类图书中存在的胡编乱造、戏说调侃、导向 高频率的考试制度,客观上提升了整个行业
偏差、格调低下、夸大历史等问题,重点处理科技类图书中存在的缺 的准入门槛,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乏出版规范、滥用科技术语等问题,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 万玉云:出版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生产的引导,提高出版物创作与生产能力,同时引导出版工作者以强 质量好的出版物可提高出版社的声誉,进而
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度重视质量工作。 赢得市场,质量不好绝不能赢得读者。
出版物质量有所下滑的原因有三点:
本刊记者:出版物出现质量问题,出版社作为出版物的生产主 一、对读者的需求不明确。关注出版物的
体,承担责任毫无疑义。为避免质量风险,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 质量,即要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满足读
门设立了诸多规定。纵观这些年来的图书市场,从捏造作者“高 者知识、阅读、审美和消费等方面的多重需
贵出身”的“伪书”到某些危害公众健康的“养生书”,再到各 求;二、受经济效益指标压力的影响,突破
类出版物层出不穷的“差错率严重超标”,出版物质量问题似乎 出书范围,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在结构上追求
大有增长蔓延的趋势,且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并非来自坊间盗 全方位和跨行业发展,同时与出版物内容相
印,而是发生在由国有出版单位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出版物质 匹配的专业出版工作者短缺,因而出版物品
量问题何以如此严重?其症结何在? 种的增多、编辑量的加大,都超出了出版社
许运娜:出版物质量出现问题,人们首先要拷问这种产品的生产 编辑出版和出版物市场的承受能力;三、出
者,即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出版社和出版人。当下出版物质量问题 版流程中监管制度不完善,且执行力不强。
严重,归根结底,是整个出版行业追求功利的短视心理所致。出版社 正因如此,总署修改了相关的出版条例,并
盲目追求规模效应,追求做大做强,从而导致出书短平快,只注重利 规范了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出版资质和中小
润指标,不重视社会效益,忽略了长远发展。参照其他较成熟行业的 学教辅材料的出版管理。
发展路径,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求出版行业生产模式主动由粗放 周蔚华:当前出版物质量下降已成“顽
型、规模增长型向精细化、质量提升型增长逐渐转变。 症”,出版界有无错不成书之说。这是出版
何奎:在一些领域,确实存在出版物质量下滑的现象,甚至出 人的耻辱,但究其原因却不能把板子简单打
现了扰乱市场秩序的伪书现象。但这种现象还不是转企改制中出版 在出版人身上。出版物质量下降是个老问
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多数出版企业还是高度重视出版物质量管理 题,现在尤其突出。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出版
的,出现这些现象可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出现了问题:从出版

2013.1 沙龙 013
管理体制上说,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但执行力远远不够, 局中的唯一生存之道。而要做到差异化竞
往往是问题反应已很强烈,或领导就某类图书的问题有批示了,管 争,除明晰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产品定位,更
理部门就抓这一类图书的质量问题,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解决之 需以产品的内在质量和细节品质取胜。事实
道。且对问题图书处罚力度很轻,不足以对粗制滥造的产品产生震 上,一些成功适应市场竞争压力的中小出版
慑。就运行机制而言,随着出版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的加 社,恰恰是把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放在首位,
强,随着出版单位从事业体制转为企业,出版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 从而赢得了读者和市场。中小出版企业产品
更大,出版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也更大,对规模、利润等经 质量的整体提升,将是一个市场自我调节、
济利益的追求成为其首先面对的问题。追求规模就须扩大生产,增 理性回归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也
加品种,追求利润常常会忽视社会责任,减少成本,而严格的选题 会付出一定的市场成本。
论证、必要的编校环节常常得不到保证。且为尽快占领市场,出版 周蔚华:出版转企改制,意味着出版
企业常常缩短生产周期,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状况,这必 单位的企业化和出版人的职业化。出版人
然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社会大环境也是造成出版物质量不高的一个 的职业化,以前更强调其文化修养、文化素
重要原因。这个大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追逐金钱和利润 质和对出版物内容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在
的冲动,大量的课题经费并没有产生相应的高质量产品,而这些经 出版企业化的条件下,今天的职业化更偏重
费却足以保证出版者和写作者都有利可图,从而出现了很多垃圾 出版人的营销能力。编辑者的职业化,内涵
书、注水书。还有目前重量不重质的科研考核机制也是催生垃圾 更深,要素更多。对编辑从业人员进行职业
书、注水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出版物质量下降是一个综合性 培训和培养,在总署的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
的社会问题,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非出版业自身可以解决。但 定,比如《图书出版管理条例》中针对编辑
如果出版人有一种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至少可减少低质量图书的 策划能力、编校能力等等的要求,甚至规定
出版数量,多出一些精品。 了继续教育的学时。但有些东西不是培训就
能解决的,比如在微观的企业单位内部,编
本刊记者:转企改制使出版社一度出现人才流失,之后,随 辑的市场压力、码洋压力使之没有时间、没
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化,经济压力的增大,出版社在管理上的公司 有心情去进行文化素质的自我提高和完善。
化程度也日益加深,这不仅体现在对编辑的利润考核指标上,且 出版物质量,根本来说是从业者的文化质
在成本控制方面,还体现在编辑入职的资质门槛降低了,在一些 量,是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如果编辑的职业
中小出版社,编辑队伍以没有出版从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新人为 培养或职业素质,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显
主,与此同时,由于规模效应的驱动,出版节奏加快,在很大程 然无法对内容的高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眼
度上忽视了对编辑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这种状况,是否已成为一 下的问题,可以说是过渡期必然出现的问
种普遍现象?给出版物的质量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题,因出版单位的企业化要求从业者的职业
何奎:转企改制确实给不少出版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和 化,而职业化又势必要求编辑者提高自身的
市场压力,但同时也增强了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 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但在目前
尽管一些中小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和资源约束下,对编辑的 这种整体浮躁、以“逐利”为最大目标的情
培训有所放松,但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和品牌出版企业为更好地迎接 势下,走出过渡期需更长时间。在我看来,
市场的挑战,不仅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上没有丝毫懈怠和疏忽, 编辑人员的培训应是基于专业化的培训,不
反而加大了编辑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求每个编辑都是全才,务求每个人至少都成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少数中小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 为专才,以此为目标,既方便可行又能收到
下,对出版物质量有所放松是一种暂时行为。如果对其出版物质量 实效。
下滑听之任之,读者就会用脚投票,逐渐将其从市场中驱逐,因整 万玉云:转企改制后的双向选择、人才
个市场已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羊群效应。不仅如此,在出版 流动,是出版社适应市场化逐步加深过程中
业由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向垄断竞争市场过渡的历史时期,在大型出 必然出现的常态现象。但这种常态现象不能
版集团和品牌出版单位的内容优势和规模优势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单向地说成人才流失,也并不意味着出版社
的形势下,差异化竞争是这些中小出版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格 会降低编辑入职的门槛,忽视对编辑队伍的

014 2013.1 沙龙
培训。 化、拆分标准不规范,不利于出版物内容规
身处最具创新性的产业,许多出版社也在转企改制后纷纷出台 范碎片化,进而使得出版社全媒体出版进程
新的考核办法,“用目标鞭策人,用整合规范人,用政策激励人, 放缓。这是个人人对人人的出版时代:以用
用人才带动人”,并通过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去打造 户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平台为基础,
一流的团队:推动改革发展需要思想解放、头脑清醒、能把握局势 以技术和产品为驱动,将出版转化为互动服
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企业转型,需 务,注重方便性、体验性、定制性等,进而
高度关注和适应新的出版业态的新技术人才;从当前复杂的国际形 带动整个全媒体出版产品线,在出版社、作
势来看,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需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开拓眼 者、读者间搭建起桥梁,保护出版社的版权
光、现代出版理念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保证新进人员 资源。
尽快熟悉工作,出版社指定经验丰富的出版专家培训他们学习出版 许运娜:从行业发展格局来看,出版物
物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强化责任意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质量出现的新问题集中于新媒体出版领域。
任务创造一定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出版物的质量,增 近年来,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投以兴趣,
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也在各种试错中逐渐发展,寻找成
许运娜:出版企业公司化改制激活了行业活力,却也给传统出 长空间与路径。但无论海外还是国内,电子
版社带来了生存压力。切断了原有的生存依赖之后,利润何来?随 书种类少、内容质量没有保证、阅读体验差
着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出版社经营管理也全 等问题,或许能成为2013年出版物质量问题
面转向公司化,在出版社扩大规模、做强做大目标的引导下,对编 的重点。
辑的考核指标更多地倾向纯粹的利润指标和经济效益,图书的社会 《中国新闻出版报》与中国电信天翼阅
效益暂时被放在了一边。这对出版物质量管理来说,是一恶性循 读发起的“数字阅读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
环。更快更强的发展目标,必然造成短平快式的粗放经营,正所谓 读者对数字阅读的现状很不满意,内容质量成
“萝卜快了不洗泥”, 匆忙、浮躁的编者没有时间静下来认真推 为电子书最大的问题。调查显示,50.8%的读
敲如何把一本书做好做透,选题没有长期规划,编校过程缺乏精耕 者认为电子书“劣质书籍泛滥,质量参差不
细作,装帧设计哗众取宠甚至欺瞒读者。如此,必然导致问题产品 齐”,这是读者对数字阅读最不满意之处;其
充斥图书市场,而读者并不买账,最终吃亏的仍是出版社。 次为“阅读资源有限,类别少,更新慢”“体
出版业原本入职门槛就不高,近年来迫于成本压力,入职要求 验不好,缺乏精心排版设计”等。
进一步降低,一些中小出版社,编辑队伍以没有出版从业经历和职 这种情况,也许与数字出版商不熟悉出
业资格的新人为主的现象非常普遍,专业素养、编辑技能的缺失, 版业务,从业者缺乏编辑职业技能有关。一
使之无法对出版物进行应有的把关要求,导致问题出版物的出现。 本书,无论印在纸上还是放在KINDLE上,
只是载体不同,内容并没有改变。无论形式
本刊记者:随着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上个世纪末以来, 如何变化,内容始终为王。从这个角度看,
出版集团纷纷涌现,民营出版公司日益壮大,互联网等新媒体日 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或引进传统出
新月异,出版物生产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格局。这种现状,会给 版编辑人才,丰富和规范数字出版的选题内
出版物质量的保障和监管带来哪些问题呢?面对这样的行业发展 容,寻找到数字载体与内容的最佳结合方式
格局,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加以解决呢? 并完美呈现出来,可能对数字出版的发展至
万玉云: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和新媒体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出 关重要。
版工作者的工作不仅是对传统出版物的策划、组稿、编稿,且要对 周蔚华:出版主体日益多元化,这是出
出版物市场有所把握、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推介宣传,还要适应数字 版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摆在当前出版物质量
出版、网络营销环境下现代出版工作的需要。所以,出版物的质量 管理面前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版物生产
不仅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装订质量,还存在 主体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数量上的叠加,这
版权质量、规范质量、服务质量。首先,成全作者的版权。优质版 些年来数量上已基本稳定,全国580多家出
权的出版和版权长期良好的维护,是出版物质量的有效保障。其 版单位具有法定的出版权;在今天则是性
次,出版流程化加快了出版速度,但行业内出版物文档格式多样 质上的根本改变,比如民营公司和外资办事

2013.1 沙龙 015
处,不享有出版权却是事实上的出版生产主体,其数量多以万计;数 行。完善考试内容和结构,增加编辑出版导
字出版方面,比如PC、移动阅读终端、网络原创作品等等,如果纯 向意识、选题策划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的考
粹是纸书移植的话,其生产主体有迹可循;但与纸书无关的呢?每个 查内容。加强新入职编辑的培训力度,建立
创作者就是生产主体。目前对新媒体“出版物”的规定,是发布平台 常态化的编辑培训体系,大力推广终身学习
承担出版物的质量责任。问题在于,发布平台和“出版物”之间为松 的职业理念,营造全行业好学、勤学、乐学
散的、不隶属的关系,平台对“出版物”创作者的制约非常有限。新 的文化氛围,培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媒体“出版物”的复制速度极为快捷,1秒钟之内就能完成;且其传 的行业风气。
播范围极广,瞬间就能到达全球各地。在此条件下,出版管理机构想 六、完善出版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将出
以传统的观念、思路和手段进行管理,恐怕是勉为其难。 版单位的出版物质量、注册责任编辑人数、
面对这种状况,管理者的观念和思路只能顺应趋势进行调整, 编辑继续教育课时等纳入出版单位的业绩考
比如能否采取更开放、更包容的观念来对待;比如针对危害性的内 核和等级评估体系中,不断增强执行力。
容,加强执法力度。总之,是区别对待,软硬结合,明确哪些可以
成为生产主体,是什么样的生产主体,承担怎样的责任、权利和义 本刊记者:出版物的风险性涵盖政治安
务,划定生产主体不可逾越和自由发挥的边界。 全、文化安全、质量安全等,对于政治和
何奎: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必然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 文化安全这两根弦,由于更多地关涉基业
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同时会给出版物质量的监管带来新挑战。面 常青,出版人对此都有足够的重视,但在
对新的竞争主体和新的出版形式,有以下几条措施可以考虑: 市场竞争和经济指标的双重压力下,虽未
一、建立全流程全覆盖质量管理体系。逐步赋予出版导向正 降低出版物质量的主观愿望,可主观上的
确、文化积累深厚、规模实力雄厚的民营文化公司相应的专有出版 责任意识却相对不够,对“质量无小事,
权利,让其享受与国有出版单位同等“国民待遇”,同时也将其纳 质量是生命,是品牌,是竞争力”的认识
入正常的出版物质量监管体系之中,监督检查其重大选题备案制、 不足。这种不足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因
三审三校制的执行情况,建立选题策划到编校、设计、印制等各环 素?无疑,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时代的变化
节的质量保障机制。 和行业的转型造成的。那么,在这样一个
二、建立刚性的数字出版质量管理办法。专门制定互联网出版 几乎人人感慨人心浮躁的时代,对于出版
物、数字出版物的内容管理和质量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管理岗位, 物质量的保障和监管,出版社和出版人,
强化专人负责制,加大网络舆情监管,严格履行三审制,严把出版 或泛出版机构和泛出版人,如何作为,才
导向关、内容质量关,切实做到关口前移、守土有责。 能使出版物质量监管不流于口号,不流于
三、加大出版物质量奖惩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质量检 形式,通过强有力的执行,从人心到制度
查活动,重点抽查那些出版实力较弱、编辑力量薄弱的出版单位或 构筑起保障出版物质量的强大平台呢?
文化公司,对于不合格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要予以严肃处理。对于有 周蔚华:改变某种情况,有效的方式
重大质量事故,造成特大不良影响的,要坚决吊销出版单位出版许 有两个,一是设定制度、强化制度的落实
可证或民营文化公司的营业执照。对于质量检查合格和优秀的单位 力度,其内涵是阻止;二是推出表率、树立
要通报表扬,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如在书号总量、评选先进、等 表率,其内涵是引导。今天的出版界,需要
级评估等方面给予加分,在投融资、所得税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 有把出版产业做大的出版人,需要有文化理
给予优先考虑,从而激发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加强质量管理的信心 想的出版人,更需要文化精品的示范效应来
和热情,形成标杆效应和榜样力量,带动全行业都进一步牢固树立 带动行业走向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以国际
全面质量意识,增强质量管理能力。 出版巨头为竞争目标,竞争的表面是产业实
四、完善不合格出版物退出机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 力,根本则是文化实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
加大市场退出力度,予以全面召回和彻底清缴,加大违规成本和错 文化产品对于世界的感召力。目前,无论是
误成本。 大众文化类图书、学术图书或教育类图书,
五、完善全国出版资格考试制度和培训制度。将全国一年一次 具有国际影响的有多少呢?靠什么来推出这
的出版资格中级考试调整为一年两次,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举 些产品呢?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20年代能成

016 2013.1 沙龙
为亚洲实力最强的出版公司,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张元济、王云五、 业常青的根本,是做强做大,还是做精做
胡适等一批思想开明、视野深邃、具有文化理想的人在支撑。今 好,是出版社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对出版人
天,中华文化又到了历史关头,如果没有这样的出版人站出来,即 来说,做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好书,不
使技术上再完美,恐怕也达不到前人的高度。 只是情怀问题,更是职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的
万玉云:出版物质量监管要有效,需举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 保障。
会和出版社三方之力。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起到的是监管作 其次,制度约束的加强。出版物的质量
用,通过对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严格检查,奖优罚劣,在行业 保障,还须具体到出版社的编辑管理上。重
内牢固树立狠抓质量的导向和意识。而出版社却是个关键环节,是 大选题备案制、三审三校制、样书质量检查
质量问题的源头。首先,出版社要加强出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培 制度,这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关键是要落
训,提升其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使之将“确保编辑产品质量,奉 实,且要奖惩严明。现在很多出版物质量出
献优质精神食粮”作为终极的目标和追求。出版好的出版物,在信 问题,原因就是最基础的编校制度没有落
息采集、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出版印制等环节,长期 实。此外,近期总署对学术著作出版规范问
树立把关意识。其次,出版社根据出版专业的分工合理配备资源, 题提出了要求,很多出版社制定了《学术著
控制品种总量的增长,使出版人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出版 作出版规范》,对学术著作的出版要求越来
物的质量上。最后,出版社应遵循国家规定,建立、健全出版物的 越与国际接轨。若能认真实施,必将在很大
质量保障机制,如前期保障制度(选题论证制、重大选题送审备案 程度上提高学术出版物的质量。
制等)、中期保障制度(书稿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持证上岗制、
印刷质量标准等)、后期保障制度(书稿质量检查制、出书后的评 本刊记者: 不管是最坏的时代,还是
审制、出版社与作者和读者联系制等),落到实处,不断提供高质 最好的时代,今日出版业的发展形势正发
量出版物,维护好自己的生命线。 生的“剧变”,转企改制的实施和技术的
何奎:除硬性的制度约束之外,还需内在的思想觉醒。下面谈 变革,使得出版行业进入了一个市场化主
两点关于出版人的职业担当和职业操守的想法。 体日益多元,生产能量获得空前释放的发
第一,出版业虽不是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行业,但对开启民 展阶段。然而,伴随着行业发展规模的壮
智、传播文化、塑造国民性格、提升国民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大,出版物质量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用。在策划选题、编校图书时,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无错不成书”俨然成为行业定律。除编
不可妄自菲薄,始终秉承一种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 校、印装等问题外,内容的跟风、同质化
第二,出版人要有高尚的文化情怀、文化担当和文化追求,要 趋势也在不断地消解图书原本理应具有的
做世道人心的救济者、真理灯塔的守护人、精神火炬的擎举者。 权威性、可读性和文化传承性。而此种
许运娜:如果说当下社会上毒奶粉、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的 “大而不强”使得中国图书在“走出去”
出现,不断拷问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良心的话,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 中步履维艰。一个行业发展过于急躁,步
图书质量问题,就不得不让每一个出版人正视自己的内心了。在这 伐迈得太快,便只能徒有数量上的增长,
样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人们对于“快”的追求超过一切,这种 而最终失去了内在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
“快”所带来的“急效应”却让我们吃尽苦头。解决这一问题的方 力。所以,出版物质量问题虽然是“老生
法,大到整个出版行业政策,小到籍籍无名的编辑个体,诀窍就在 常谈”,却又是“常谈常新”,希望本期
一个“慢”字。慢下来,也许你成长得就快了。 沙龙能给诸位同仁带来些许启发和思考,
首先,从出版业到每个编辑个体,都应有观念上的转变,培养 在具体实践中,从自身做起,时刻绷紧抓
潜心做事、努力做好书的内在需求。作为一个盈利组织,出版社追 好出版物质量这根弦,从制度到内在,构
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必须有追求社会效益的担当,这才是基 建好一个小宇宙。谢谢各位!

2013.1 沙龙 0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