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枯叶蝴蝶》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掌握哲理散文的阅读方法。


3、学习哲理散文的结构形式。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是由多种生命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每逢春夏季节,百花盛开,
必定会招来大批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下面我们
就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美丽的蝴蝶图片。 (放映蝴蝶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你
所看到的蝴蝶吗?
2、师:这是我们同学眼中的蝴蝶,下面请同学再看一幅图片,你能快速的告诉我这上面
有几只蝴蝶吗? 师:其实,这上面一共是 7 只蝴蝶,一种像枯叶一样的蝴蝶,下面我
们来共同了解一下关于枯叶蝴蝶的资料,请同学们集体读读(大屏幕显示)
今天,我们接触的这类生物种类,她为了将自己的美貌隐藏起来,历经上万年的进
化,将易容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本是蝴蝶,但貌似枯叶。它的命运究竟如何?
我们又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迟的哲理散文《枯叶蝴蝶》。这节
课的学习目标是:
二、把握主旨
(一)朗读课文,留意形象描写的语句。
1、这篇文章题目是《枯叶蝴蝶》,那么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这种蝴蝶“枯叶”似的形状?
① 它收敛 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 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 了繁华的花丛,停止 了它翱
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
色的枯叶。
你看到枯叶蝴蝶的美了吗?这几个动词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姿态?一句
中四个动词的含义丰富,枯叶蝴蝶的美与丑都包含在此句中,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枯叶
蝴蝶伪装得彻底,为保护自己付出的代价。展翅飞翔的时候蝴蝶最好看,看来,飞翔是
蝴蝶的本色。失去了本色,也就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夺目,也就没有了美。
② 憔悴的、干枯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枯黄”仅仅指失去颜色,“枯槁”失去颜色、失去水分。“死灰”,是没有生命的。
这里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枯叶蝴蝶的神态。 用描写人的容貌的“枯槁”比拟
蝴蝶翅膀的颜色,形象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2、这种“装假作伪”为枯叶蝴蝶带来怎样的命运?它为什么要进行伪装呢?它的目的达
到了吗?
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在《文学生涯·论诗或艺术》中曾诙谐地说道:“假如艺术以
临摹自然现象为能事,这是多么无聊的竞赛啊。”“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
辞”。从自然万象的描写入手去感悟人生,这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二)跳读课文,寻找解释主旨的句子
哲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即形散神聚。透过看似散漫的材料,发掘包蕴其中的哲理
是最重要的。
3、借助枯叶化蝶可悲的命运,作者阐明了一个哲理?找出文章中说明哲理的句子。
“我们既然有一对 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 ,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
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
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我要我的翅膀两面 都光彩夺目 。  我愿这自然界的
1
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 相。”
①“美丽如真理”的比喻有无深意?“翅膀两面”什么意思?“光彩夺目”有什么内涵 ?
②作者呼吁的“真”的内涵指什么?“真性情”、“真诚”、“坦荡”“磊落”“不矫
情” “不做作”的人生姿态;③那么“不真”会怎样?
(四)思考课文,感悟寓意深刻的哲理
一个睿智聪慧的人,与之交谈,总是让人如沐春风,是智慧赋予了他无限的人格魅
力;一篇意为隽永的文章,总是让人觉得有思想深度,是哲理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一篇
散文,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闪光的哲理,哪怕感情再“强”,形象再“美”,也开不
出活鲜鲜的诗意之花。所以,思想哲理是构成散文诗意美的根本。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我们既然拥有理想与梦幻的一双翅膀,为何不尽情的让它们绽放,显出最美的姿态,
四处飞翔?即使被捕捉也不枉拥有过这样一双翅膀。
② 用枯叶的形式将自己伪装,却还是难逃被捕之命。不仅丢失了生命,也浪费了那翅膀
上的流光异彩,绚烂缤纷,如此没有价值的活着到不如轰轰烈烈的拼一场,即使灭亡也
有价值!
③ 美,更要真。
④ 如果你是至美的,就不要掩藏它;否则会给你带来祸患。
⑤ 做个绝对真实的自我吧!相信你定会因真实而收获快乐!
⑥ 摘下那困扰你幸福的面具,揭开那阻挠你快乐的面纱吧,真是快乐会与你永相伴。
⑦ 人只有用“真诚”“坦荡”与人相处才能保护自己。这也就是作者呼吁的“真”。
总结: 阅读《枯叶蝴蝶》这样的哲理散文,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留意形象描写的语
句看到其象征;寻找揭示主旨的句子把握哲理;感悟寓意深刻的哲理联想人生。
三、学习运用
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写出
自己的感悟。师:什么叫感悟?大家把材料念一念。(大屏幕显示。)下面我们来品读美文
《篱笆上的铁钉》。这是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品。我们先读这篇文章,然后给这篇文
章加上恰当的表达感悟的话。这样,我们就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一)学以致用《 篱笆上的铁钉》
师:“是啊”后边是什么话呢?那就请你们想一想——请用点题的方式表达你的感悟。
师:刚才大家的表述是很准确的。我们来看看原文,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大屏幕显
示。)
是啊,你伤害了人家,无论怎么道歉,伤疤总是留在那儿。要知道,心灵上的伤疤和
身体上的伤疤一样难以恢复。
师:我觉得我们有的同学比原文上说的更好!应该说心灵上的伤疤更难以恢复。我以为 ,
坏脾气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在伤害着自己。就像那个篱笆上的
钉子一样。
下面再请读一篇“托物寄意”的短文,它用散文式的写法表达了一个美妙的人生感
悟。说说看,这个人生感悟应该怎样表达? 作者是借助怎样的形象描写表达出来的?
师:一只蚕为自己织了一个厚厚的茧,后来,它想出来,想拯救自己,它就咬破了自己
织下的茧!它多高兴啊——阳光、空气!它陶醉了,它简直要跳起来了!它简直要飞起
来!然后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于是它感悟到一个什么道理呢?于是它把这个道理告诉它
2
的子孙——现在你们就是蚕了,你们有什么感悟?
师:念蚕话:(大屏幕显示。)你织的茧,你得自己去咬破
我们再来看一篇哲理散文《花与树的完美》请你划出文中由自然现象向认识感悟跨越的
句子, 横线上要表达的道理,就是感悟,就是文章的点睛句。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
把作者深信的一个道理写出来。
(二)归纳写法
通过以上四篇短文,我们应能感受到哲理性的文章特点。它们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大屏幕显示。)或叙说一个事件,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叙写一种现象,或转述一个传
说,或描绘一种景物,或吟咏一类物品, 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 。
从形式上来看,这种感悟类作文实际上就是两大块 :一大块是事件、故事、现象、
传说、景物等等,一大块是简明的画龙点睛,点破事物的道理。艺术地点破就像我们读的
这几篇文章一样。那么要想写好感悟类作文,就要多积累生活,多观察现象,多积累富
有哲理的语言,这很重要。它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言素材本身,它还给我们智慧,让我
学会哲理地思考。
四、结束语: 在今天的课堂上,一物、一人、一文,因为有了我们的感悟而不在平凡,
它们有了情,有了理。拨开层层的表象,曲径通幽,我们发现了更可贵的本质的世界;
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同学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在
我们已经麻木了得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学会感悟,学会记录,学会珍藏,我们的生活会更
加丰富多彩,我们的文章会更加绚丽斑斓。请学生记住一句话:用眼睛观看世界,用耳
朵去聆听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用哲理穿透“平凡”。

《变色龙》

一、教学设计说明: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
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
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
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2、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
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
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
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
课文语言的目的。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
3
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
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
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 积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
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的问题,更为学生以
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
合运用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
行口头的语言训练,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板书:变色龙契诃夫)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教师展示变色龙的幻灯片,及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中颜色的变化 ,
以此增强实物感。)
这节课准备教大家一种阅读课文的方法,讲完课后,根据你的理解,可以试着总结一下今天
所运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
下面看课文注释①,根据以往我们所介绍过的有关知识,你认为对于作者应如何掌握?
生: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名,契诃夫;时,1860—1904;地,俄国;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

师:很好!对于作者就这样掌握。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请你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
现在按座次朗读课文。

生:(共计19人按要求依次朗读完课文)
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但有两个字的读音须要注意:一是“恐吓”的h è,再有就是“逮住它”
的d ǎ i,这个字还有d à i的读音。如何区分呢?单用这个字的时候,读成“d ǎ i”;和别
的字组成词的时候, 读成“d à i”,比如逮捕。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
然后稍作解释。(生翻书思考,片刻举手)
生:我拟的标题是“奉承多变的奥楚蔑洛夫”。理由是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
时,他的言行举止变来变去。在不断变化之中,奉承那些有钱有势的人。
生:我拟的标题是“两面人”。所谓“两面人”是指,奥楚蔑洛夫有对穷苦、没有地位的人凶狠
的一面,还有对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味地顺从的一面。
师: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两副面孔,对没钱没势的人一副面孔,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副面孔。
生:我拟的标题是“穷人和富人”。因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穷人是一个态度,而对富人则是另
一个态度。
师:你的意思是对的,但你拟的“穷人和富人”容易让人误解。比如说有一个作文题是《穷人
和富人》,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呢?你一定会认为让你写两个人,一个穷人,一个富
人。你能不能稍微改动一下。

生:(沉思片刻)穷人?富人?

4
师:很好!
生:我拟的标题是“狡诈多变的警官”。理由是:奥楚蔑洛夫来回变了好几次,一会儿夸狗,一
会儿又说把狗弄死,这些说明多变;而且在每次变化时,又总是为自己找到比较好的借口,这
又说明他非常狡诈。
生:我拟的标题是“荒唐的奥楚蔑洛夫”。课文写道,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又那
么说,对狗的态度忽上忽下,对赫留金的态度忽左忽右,做法十分荒唐。
(评析:切入标题,能更积极地带动学生,在归纳中思索,从而把握本文主题。)

师:大家的发言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警官,可见奥楚蔑洛夫警官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大家
拟的标题都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
生:变色龙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这种动物皮肤的颜色可以随着四周的物体颜色而改变。
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随着环境、事态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变
色龙,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为题目。
师:很好!刚才大家发言用词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个显著特点——
—变(板书:变),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并且用
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
生:我认为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六次。第一次事件开始,奥楚蔑洛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
说它是“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肯定赫留金是受害者。第二次有人说好像是将军
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却说道:“它那么小,怎么会咬着你的?”对赫留金却说“鬼东西,手指
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发生
了骤变,“什么玩意儿!毛色不好,模样不中看,下贱胚子。”而对赫留金却说:“你呢,受了害,
绝不能不管。”第四次,当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却说它是“名贵的狗,娇
贵的动物。”对赫留金说:“混蛋,不用把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第五次,当厨师说
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它是“野狗,弄死它算了。”第六次,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
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这小狗“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这坏
蛋生气……好一条小狗……”而对赫留金却说:“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对!同是一条狗,三次说是野狗,三次却说是名贵的狗。课文就是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对
狗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了主人公的一大特点———变。这种变来变去的作风叫什么?(生
思考,片刻举手)
生:奉承。
生:随机应变生。
:欺软怕硬生。
:顺其自然生。
:看风使舵。
(评析:通过学生的概括、归纳,把握课文,了解人物性格。)

师:大家的发言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褒义词概括,第二种是用中性词概括,第三
种是用贬义词来概括。对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应该使用哪种感情色彩的词语呢?
生(齐)
师:那么用哪个词语来概括最为恰当呢?
5
生(齐):看风使舵。
师:(板书:看风使舵)

(评析:让学生来概括,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大家抓住了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人物性格的特点,拟出的标题基
本正确,可见大家对课文已有了比较不错的认识。然后又讨论了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
为题?讨论后,我们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并且用一个“变”字,用“看风
使舵”这个成语概括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下面大家进一步想一想,除了“变”这个
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
师:(板书:不变)
(翻书思考,片刻举手
生:我认为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讨好有钱有权的人。课文写道,当他得知狗是席加洛夫
将军家的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最后当他得知,这条狗是将军
哥哥家的时,课文写道:“‘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
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
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
…”这些无不说明奥楚蔑洛夫为了讨好有钱有权的人,阿谀奉承。
生:我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
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
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劳动人民。再有,当他得知狗是将军
家的 时候,他一反刚才的嘴脸,说道:“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
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
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蛮横。
(评析:把握人物的“变”与“不变”是全文的关键。)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奥楚蔑洛夫警官对待穷人欺压,对待富人奉承、
献媚。他这样变来变去始终为的是自己,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变。概括说就是变化无常。
(划线)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还知道奥楚蔑洛夫警官行为不变的是:对待有权有钱的人、
对待他的上级奉迎,俗话说就是拍马屁(生笑);对待地位低的人,则是欺压,这一点始终没
变。奥楚蔑洛夫警官始终没变的,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媚上欺下(板书:媚上欺下)(手
指整个板书)这个板书就是奥楚蔑洛夫整个人的特点。我们学习这课书就是要研究、读懂
这个人物的特点。大家一定要抓住他“变”和“不变”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人物。这是篇小
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读小说一定要把人物搞懂。在这篇课文临结束时,普
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问
这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翻书思考)
生:我认为人们在笑赫留金没有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
师:你的意思是说人们笑赫留金没有看出警官的本质。
生:我觉得人们笑赫留金开始想得到赔偿费,最后却落个被收拾的下场,也就是事与愿违。
师:大家的发言意思都对,但还要往深处去思考。
生:我觉得人们笑将军哥哥家的一条狗比赫留金都强。一般来说狗咬人是要赔偿的,而将军
6
哥哥家的狗咬了人却不用赔偿,狗的主人地位不同,狗的价值也就不同。
师:你的意思是说在当时沙皇俄国统治的社会里,穷人还不如阔人家的狗,也就是说穷人不
如富家犬(板书:穷人不如富家犬)。这条狗为什么受到赞扬呢?只是因为它是将军哥哥
家的。我们可以这样想,将军当了将军,将军的哥哥也就值钱了;将军的哥哥值钱了,所以将
军哥哥家的狗也就值钱了。这就叫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板书: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我
们来总结一下,人们一笑赫留金的愿望未实现,反而向反方向发展,二笑奥楚蔑洛夫警官看
风使舵,媚上欺下,三笑穷人不如富家犬,四笑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手指板书“穷人不如富
家犬”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最后这两点是这篇课文所要告诉人们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课书的学习过程渗透着一种阅读方法。你们能不能总结概括一下?
生:我觉得是围绕主题进行阅读。
生:我认为是弄懂主要人物。
生:我认为是从表层到深层。
师:课文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变”,咱们在研究“变”后,又研究了他的“不变”。这也就是说不但
要从正面思考问题,还要倒过来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这种方法叫“逆向思考阅读法”。
(评析:阅读方法的归纳,有助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去看问题、思考问题。)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
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把后来的事情说
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
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
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像力,添出生动有趣的
故事情节来。(生沉默思考)
生:广场那件事过去已经几天了,可奥楚蔑洛夫一点好消息也没有听到。他本以为将军的
哥哥知道是他送回了小狗,会派人来找他,给他奖赏,甚至会升官晋级。可是白白等了几天,
他感到希望已经很小了。然而,他并不甘心,又披着那件军大衣,到广场上去打听消息了。当
他刚走到广场的一座塑像下时,便看见从远处跑来一只小狗,并听见了“汪汪”的叫声。当他
瞪大眼睛仔细看那小狗时,不禁呆住了,这不就是将军哥哥家里的那只可爱的小猎狗吗?
他来不及细想,只觉得保护这只小狗,不让它到处乱跑,不让它受到伤害,就是自己的职责。
于是,他便伸出双手,去抱那只狗。只听见“哎哟”一声,奥楚蔑洛夫急忙撒开了双手,只看见
鲜血顺着他的手指一滴滴地滴在了地上。此时,奥楚蔑洛夫的脸上闪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表
情:惊讶、害怕、痛苦……那只小猎狗咬完了人,蹲坐在地上,冲着奥楚蔑洛夫还在狂叫。奥
楚蔑洛夫忍着疼痛,心想:我虽然被咬了,但这终究是将军哥哥的狗,我还是要把它抱去送给
将军的哥哥。于是他壮起胆量,用尽力气抱起那只狗,向将军家走去。好不容易到了将军家,
他整了整军大衣,戴正了帽子,恭恭敬敬地敲了几下门。过了好半天,从里面走出了一个管
家模样的人。奥楚蔑洛夫对他说明了来意。那管家听后,连眼皮也没有抬,只是淡淡地说了
句:“这是一只疯狗。前几天已经被将军的哥哥用棍子赶了出去!你怎么又给抱回来了,真
是多事!”说毕,便猛地关上了大门。奥楚蔑洛夫 听后,宛如晴空打了一个霹雳,直挺挺地站
在那里,呆住了。
(评析:口头训练,既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
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手段。)
师:这位同学的口头作文相当不错,符合我提出的四点要求,想像力很丰富,而且有思想性。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
7
师:(铃响)下课!
教后评析:1、新课改,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新观念。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语文
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加明确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
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改
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
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切感。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
操作中,我努力去体现这种新思想、新理念,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对于传统篇目,如果
教师只满足于自己过去怎么教,看看别人怎样讲,那是不可能创新,不可能上出个性的 。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即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
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本堂课,我自始自终将学生放在首位,我只是充当一位组织者、
引导者。
3、精选教学人口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对于小说的一般教法,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
始于人物形象分析。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以拟课题为切入口,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分
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
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孔乙己
教学目的: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研读与精读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预读
1、激趣谈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
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
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8
2、预读积累
⑴ 注音:
颓唐 附和 分辩 不屑 咸亨 砚 荤菜 羼水 拭
蘸 惋惜 阔绰 舀水 涨红 绽出 哄笑 间或 着了慌 打折 门槛
⑵ 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 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 4 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 6 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 7 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 8 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 10 段)
话题 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 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
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 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 5 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 10 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 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
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 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 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 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 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 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 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9
① 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
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 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
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 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
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 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 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 (第 4 段) 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 层次 ②描写方法 ③标点 ④词义 ⑤句义 ⑥照应 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
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
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10
《那树》
师:这是从我生活的那个城市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是一棵生机蓬勃的古樟树。它在这个
地方生长了几百年,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树下”。人们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
古树,欣赏这棵古树。树的下面也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
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赞歌 。
这是一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读解却是另一棵树 —
—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首先我想问同学们:那树,曾经是怎样一棵树?
同学们听了这个问题,目光会落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各自):一到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一下一到五自然段,然后用几个词语概括,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生:读
生 1(回答):那是一棵坚固的大树,“有笼起的枝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还是
一棵老树,“露出老态”。
生 2:“树顶像炸开的烟火一样繁密”,茂盛。
生 3:被人欣赏和崇拜。
师:给人带来荫蔽(生“荫”错读,师纠正。)
师:它是一棵这么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那么这棵树最后怎么
了?它是怎样被杀的呢?
生:(杂说)
师:大家把眼光落在了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九到十二段
师:老师读一下这一部分,一边听一边感受:这一部分中最让你感慨万千的一句话。
(配音朗读)沉默一段
生4:“这就是落幕了,他们来参加树的葬礼”,蚂蚁尚且有情,何况人呢。
生5:“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荫蔽,到死的那一刻还没
有任何抱怨。
生6:“扫到树根,他们围着年轮站定,看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
裂成多少斤木材。 “每一个黑斗士,——”蝼蚁尚且有情,可人却这么冷漠
师:人无情表现在哪里?
生6:大树经历这么多风霜雨雪甚至遭了这么一个结果,人们没有表示任何同情,却在
为自已的利益考虑。
师:他们怎么说?
11
生6:说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师:把两句话比较起来读,也是一种很多的方法。
生7:(用文中的若干句话)树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给一代又一代带来荫蔽,可是人们
杀死了他,他死了之后,没有人对他有所纪念。
师:这个同学联系了前面的几段文字,也很好。
生8:“切断了所有的动脉静脉”,表现了人的无情。
师:同学们能不能读一下这句话(一整句),把人的无情读出来。
生9:读
师:点评,纠正“刽”的读音,“切断”一句读得有力 。
生:集读一遍。
师:这是最后把树挖走的部分,人杀树用了几个步骤?
生10:两步
生10:先砍断,两个星期后挖走“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跤下去,嚼碎,
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师:那么加上前面挖走的部分,一共是三个步骤,老师对这三个步骤自已也写了三小
段文字,同学们比较一下,两组语言有什么不同?
生11:两组文字比较起来,我觉得原文更能表现人的冷漠无情。
师:你觉得哪几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冷漠无情。
生11:咬。嚼。撒,白森森的骨粉。肢解。割下。切断。刽子手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砍一棵树写得像一场屠杀一样呢?
生12:因为写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树的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12: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它人的冷漠无情
师:那么,这样一棵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最后却被人咬了,
嚼了,肢解了,挖走了(回顾板书),这树到底犯了什么罪过?
生13:因为那树遮住了路灯,倒致一位驾驶员撞上了树,所以要被杀。
师:要是没有这一事件,那树就能幸免吗?
生14:不会。因为树和现代化建设不和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4:读课文原话(两大句)
师:同学说,他防碍了现代现建设的步伐,那是不是他的错呢?我想请同学读一下第
八自然,同学们听一听。
生15:声情并茂,读。
师: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想
生16:树生活在这里,是上帝安排的。
师:树完全做到上帝的安排吗?绿着生,做到了吗?(生答)绿着死,做到了吗?(生
答)死复绿,做到了吗?(生答)为什么没做到死复绿?
师:死复绿是什么状态?(提示
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为什么不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呢?
生:被挖走了
12
师:所以,树没有错,如果错,那就错在它信守了上帝的箴言,做了一个守信的君子。
师: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

生:讨论,写
生17:难道我真的有过错吗?如果是我的错,我将用我精髓来弥补我的过错。但是我
不甘心就这样灰飞烟灭,可是我真的有错吗,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上帝付于我的使命,
我将用我所有的精髓来哺育我深爱的人民。
师:一棵奉献的大树
生18:我为你们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我为你们那么多,你们为什么还要杀我?
师:人,太忘恩负义了吧
生19:当一片绿色被淹灭在一片钢精水泥的世界里,世界将会笼罩在灰暗之中,人们
又将如何生存?
生20:我要对所有的人说,我只是一棵树,我的职责是荫蔽所有的土地,给人类带来
凉爽,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能给生命带来生机,是一种和平的颜色,绿能使世界充满
生机,使平淡的世界不再单调,不再乏味,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朋友,请珍惜绿色。
师:是啊,人类难道不需要绿色吗?
生21:上帝曾对我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我尊从他的意念,你
们说,我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本能的生长,这是上帝
制造的悲剧,上帝是无情的,人是无情的,而我只是无情的一个牺牲品。
师:说得好,你让我几乎失去了点评的权力。
生22:杀吧,希望我的死,可以为你们赎罪。杀吧,只是我无法想象,以后你们每天
一直面对现代现的白色,和臭气熏天的黑色。如果你们愿意,那就杀吧。愿上帝保佑你们,
在白色和黑色之间还能生存。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的脑中总挥不去昔日那美好的影子“老树用它的千掌万指托住阳
光,隐蔽着人们”,“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然而
曾几何时,树还是那树,人已不是那人,那树消逝了,但消逝的真的仅仅是一棵树吗?
最后我想说,如果有一天同学们拥有了处置生命的权力,请同学们一定慎重地对待他。
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但人类的基本构造毕竟是血,是肉。
师读的部分时间较长,是希望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
沉默一段的效果是有的,可惜沉默的时间不够,此时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此时无声胜
有声,师不必惜时如金。
让学生畅谈感受,是学生初读文本的最初的发现。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发现虽不免肤浅但
是真情流露,师在点评时应该倍加“爱护”。读“切断”一句,感情比较难流露,所以学生
读的时候不是太能感受人的残忍。于是在发现中教师的引领更显重要,他直接关系到学
生下一步的发现。
用比较法,学生很容易“发现”语言的妙处。当然,在“比较”的设计中,教师的指向性不
能太明确,不然学生的发现就不纯粹了。“这树到底犯了什么罪过”,这一问是教师引领,
意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章主旨进行发现。 这个环节,教师太急了,看似热闹,但问
题没有思维强度,其实是以教师的发现代替学生的发现。如果时间允许,如果教师善于
等待,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发现的。这是对主旨的深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发现。
从主旨的发现到自我的发现,我发现自我发现好象是语文的归宿。 这个阶段学生发言踊
13
跃,教师的点评显得无力。点评的功力在平时。

《蒲柳人家》第一课时教学实录,请大家点评。
师:今天我来学习第六课,题目是(生齐答:《蒲柳人家》)
(大屏幕出示刘绍棠照片)
师:课文作者就是这位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蒲柳人家》是一篇中篇小说
曾获得过首届中篇小说奖。也是作者的代表作。有没有预习过课文?预习过的举手。
(约一半学生举手)
师:请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说说,这篇课文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生 1:刻画了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三个人。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并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
写的方法来刻画的?你觉得哪些语句最生动,划出来体现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学生默读全文约十分钟,读好的都举手示意,只有三四位学生没有举手。)
师: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你们觉得这三个人物中作者刻画得最生动的是哪一位?
(生齐答:一丈青大娘)
师:我也有同感。那么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一丈青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看
出来的?
生 2:一丈青大娘是个很泼辣的人,她善于骂人与打架。是从第一节的第六段中看出来的

师:说得不错,这是一丈青大娘的两大绝技。(众笑)你这个“善于”表现在哪些语句
上?
生 2:表现善于骂人的句子是“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
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表现善于打架的句子是“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师:一丈青大娘骂人的水平真够高的。这样的人我们可能也遇到过。我以前也有个女同事
站在教室门口骂人,整整一节课,一点儿也不停顿,真是一气呵成。(众笑)刚才这位
同学分析得很完整。其他同学也来说一说。
生 3:一丈青大娘是个能干的人,还是个疼爱孙子的人。我是从八到十一段看出来的。
生 4:一丈青大娘是个很迷信的人。我是从第九段中看出来的。
师:是吗?哪些内容?
生 4:“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做百家衣,打造长命锁。
师:看起来是有点迷信,但仅仅是表现她迷信吗?(生齐答:不是)那还表现什么?
生 4:这也是她疼爱孙子的表现。
师:还有吗?
生 5:管老公管得很厉害的人。(众笑)
师:有道理,何大学问是有点怕老婆的。还有呢?
生 6:很热心助人的。从第八段中表现出来。
生 7:很倔强,也很爱打抱不平。从第七段里看出来的。
师:大家分析得很全面,说明大家看得很认真,也善于思考。在写一丈青大娘的篇幅中,
你们认为哪几段最生动?(学生七嘴八舌:第六七两段)
14
师:确实如此,尤其是第七段。这一段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小标题—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师: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打这几个纤夫?
生 8(笑)他们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一丈青大娘怕他们腌臜了大姑娘小媳妇的眼
睛。
师:“腌臜”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弄脏),这几个纤夫确实有伤风化。你们觉得这
段话最生动的句子是哪几句?
生 9:(读)“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师准音)过去,那个
年轻的纤夫(师准音)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纷纷落
水。”
师:你们觉得好在哪里呢?
生 10:这几句话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善于打架,力大无比。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动词用
得也很准确。
师:不错。“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说明了什么?(生齐答:非常生气,用的
力气大)后面的话更是写出了这一巴掌怎么样?(生齐答:威力无穷)
师:这件事是怎样解决的?
生 11:(读)“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师:这句话可不可以改成“最后,在众人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生 12:原句说明请的人多,劝说的时间长。表现她很倔强,刚直不阿。
师:同学们说了已经很多,那么有谁知道一丈青大娘这个绰号的来历吗?
生 13:一丈青是《水浒》中女将扈三娘的绰号。
师:那别人为什么把何满子的奶奶也叫一丈青,她们两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 14:因为何满子的奶奶,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爱打抱不平,是个女中豪杰,与扈三
娘的性格相近。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一丈青大娘的特征。其实还有很多语句都很生动,很有表现
力。我们再从中找出三句,进行赏析,并做到练习本中去。
这节课就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教后感:这节课重点比较突出,分析得也比较细致。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写作技艺的高
超。上得比较顺畅,但一直感觉自己的课上得太传统,没有新意,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