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Chif4-13《六國論》v.3 P.

《六 國 論》 蘇 洵
一. 中心論點—蘇洵認為六國敗亡的原因

1. 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的
國原 2. 非兵不利,戰不善。
敗因

3.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二. 論證各項論點

論點一:「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I. 賂秦只會強敵弱己:
1. 原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戰矣。」
2. 分析:
i. 列國土地有限,把土地割讓給強秦,只會削弱自己的國力,所謂「賂秦而
力虧」,正是自取滅亡之道。
ii. 秦從列國割地所得的土地,遠比戰勝所得的要多,間接增強了強秦的實力;
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形勢更加不利,此舉實在是不智的。

II. 賂秦不能產生長久和平的效果:
1. 原文: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己判
矣。」
2. 分析:
割地賂秦,只求得短暫安寧,不能換取長久的和平,所以賂秦是沒有效用的。

III. 賂秦只會燃起對方無窮的貪慾加速滅亡:
1. 原文: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 分析:
賂秦只會增強秦國的氣燄,激發秦更大的侵略野心,所謂「奉之彌繁,侵之越
急」;日削月割,最後陷於勢孤力弱,為秦所滅。

論點二:「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1. 原文: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
效也。……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
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2. 分析:
燕、趙本有抗秦的力量,趙更與秦五度交鋒,二敗而三勝,秦後來兩度再入侵,
都為趙將李牧所退。燕國雖小卻能亡國於後,這是用兵的效果。

論點三:「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1. 原文: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
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
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Chif4-13《六國論》 P.2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
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
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I. 分析:
II. 三國沒有割地賂秦,但也不免滅亡,實因其他三國賂秦的緣故。
i. 齊、燕、趙滅亡的個別因素:
 齊與秦交好而不助五國,當秦先後滅了五國,齊亦難逃被滅的厄運。
 燕國派刺客行刺秦王失敗,觸怒秦王,於是大舉攻燕,卒至亡國。
 趙王誤信讒言,誅殺良將李牧,自我削弱力量,以致亡國。
iii. 可是賂秦的國家相繼破滅後,不賂秦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的支援,變得勢
寡力弱,因此終不免給秦國逐個擊破,以致滅亡,所以說不賂者是因賂者而
亡國。

三. 秦與六國的形勢分析
1. 原文: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
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嚮,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 六國實有勝強秦的能力,只要符合下列的條件:
i. 從個別的情況來說:
 韓、魏、楚三國應該珍惜自己的國土,決不割地以求苟安。
 齊國不與秦國結交,盡力援助各國。
 燕國不派荊軻刺殺秦王,以求行險僥倖。
 趙國不聽信讒言誅殺李牧。
ii. 從整體形勢來說:
 六國將割給秦國的土地,拿來賞賜天下的謀士;
 六國將事秦秦國的心意,禮待天下的奇才;
 六國團結一致,全力對抗秦國;
 那將會令秦國難於應付,甚至可以勝秦。
Chif4-13《六國論》 P.3

四. 作者的寫作動機
1. 原文: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
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
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2. 分析:
 「天下之大」是指北宋。
 意思是:六國只是諸侯國,且國力比秦弱,但仍有不向秦國屈膝而且戰勝它
的可能;假如統治整個中國的國君竟 然效法向秦屈辱求和的先例,那就連
六國也不如了。
 寫作動機:
宋真宗、仁宗兩朝時,契丹及西夏不斷入侵,但朝廷卻一貫採取屈辱退讓的
政策,蘇洵深以為憂,於是寫本文,指出六國滅亡,是因弊在賂秦和不團結
抗敵,以致「不賂者以賂者喪」。
他用這種含蓄的借古諷今的手法,警惕執政者應以歷史為鑑,保衛國土完整
和國家尊嚴,不應重蹈六國因賂敵而滅亡的覆轍;他勸喻朝廷不要懼怕外族
而奉獻絹匹銀兩,反之,應禮聘天下謀士、奇才,同心協力,抵抗外族。

五. 作法特色
1. 下筆立論,開門見山:
作者在文章開始時,直接了當地提出全文的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
善,弊在賂秦。」,好處是:
 統領全篇:下文議論都環繞著「弊在賂秦」四個字來反覆論證,
使文章顯得緊湊透闢。
 一目了然:能令讀者對全篇文章的議論重點,一目了然,有助他們對了解
下文。
 先入為主:一開始即讓讀者對論點有了認識,加深印象後,對
分析論據事半功倍。

2. 善用例証:
作者廣引各種例證支持其說,使文章言之有據,說服力強。所引例證包括如下:
種類 說明
1. 引用前人的說話來說明道理: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
滅。」
2. i. 作者引用趙國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再兩度擊趙,都為李
牧所阻這項史例,說明「六國破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
ii. 作者引述秦因六國賂敵而得的土地與秦戰敗六國而得的土地相差
百倍這項史實,說明「賂秦而力虧」的道理。
3. 以假設的例子「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或未易量。」來說明六國不地賂秦,
堅決抗秦,終有可勝的機會。

3. 善用比喻:
作者用戰國時蘇代諫魏安釐王的說話中「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
滅」這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六國賂秦,終必自取滅亡的道理。
 「薪」比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比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 「薪不盡」比喻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不滅」比喻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柴薪來救火,只會適得其反,令火勢越燒越旺,到了柴薪燒盡後,火勢才會
熄滅;同樣地,用土地討好秦國,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更助長秦國侵略的野心 ,
直到諸侯土地耗盡,國家滅亡,秦國才會罷休。這項比喻強烈指出主旨中「弊在
賂秦」這論點。
Chif4-13《六國論》 P.4

4. 借古諷今:
i. 目的:
作者不作正面的陳述,只揀選古代有相似的事情或人物,加以評論,以求達
到「意在言外」的目的,有「委婉含蓄」的效果。正如蘇洵藉六國敗亡的故事來
勸喻天子不要步六國因賂敵而亡國的後塵。
ii. 好處:
 作者可避免觸怒當權者,以免殺身之禍;
 可具體地將作者要申明的道理表達出來;
 可借歷史故事來增強說服力。
iii. 比較古今史實的異同:
古(六國) 今(北宋)
異 六國只是諸侯國。 北宋是堂堂統一天下的大國。
同 六國懾於秦國的積威而割地事秦 , 北宋同樣地懾於西夏和契丹的積
結果國力虧損,以致滅亡。 威,歲輸金帛以求苟安,結果亦
不免自損國力,走向滅亡。

5. 修辭手法:

修辭 例子
1.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
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
者,其實亦百倍。
2.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厭。
1. 子孫視之不甚惜......如棄草芥。
2.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1.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
2.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
五國也。
1. 暴霜露,斬荊棘。
2.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3.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尺寸之地」和「草芥」是誇張之詞,前者比喻祖輩經
營之難,後者比喻子孫對土地輕視、妄棄之心。
2.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之安寢。
1.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嬴是秦王的姓,借代秦國。
Chif4-13《六國論》 P.5

六. 課文互較

《六國論》 《出師表》
勸說的對象 勸說對象是北宋君主宋仁宗。 勸說對象是三國時蜀漢君主劉禪。
作者的身份 作者蘇洵曾任祕袹省的校書郎,在 作者諸葛亮是蜀漢的開國功臣,加
朝廷並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機 上劉備臨終托孤,所以他與劉後主
會向皇帝陳述其對時局的看法。 既是君主關係,又是劉後主的父執
輩。
勸喻的內容 蘇洵借六國賂秦而亡的故事諷諫北 諸葛亮出師北伐前上表劉後主,除
宋統治者,要歷史為鑑,不要繼續 了交代北伐原因,安排軍政事務外,
/目的
賄賂外敵,以歲帛換取短暫的苟安 主要是勸諫劉後主廣開言路、嚴守
削弱自己旳力量;要積極在軍事作 法度、親賢遠佞,為興復漢室,完
好準備,對付外敵。 成先帝的遺 志而努力。

勸喻的手法 作者主要是採用「借古諷今」這種委 作者可以直書其事。表中既有「君臣


婉的勸諫手法。文中,作者借六國 語」,也有「父子語」;諸葛亮屢次
破亡的故事,透過客觀的分析,論 用「宜」和「不宜」字眼,直接向
據的鋪陳,再加上各種修辭法的運 後主說明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甚
用,收取成功勸諫的效果。 麼。除此之外,全文既有剖析事理,
陳明利害,也有殷切的叮嚀囑咐,
透過情理兼 融的言詞去勸諫後主。

七. 問答舉例

1. 蘇洵認為六國對秦國,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他的理由是什麼?
答:
蘇洵認為只要做到下列各點,就有「不賂而勝之之勢」:
韓、魏、楚三國不以土地賂秦求和,以免削弱自己力量,而增添秦國實力。齊國不
與秦國結好,而加入諸侯抗秦行列。燕國不派荊軻刺殺秦王,激起秦王的憤怒。
趙國不中秦國的反間計,誣殺大將李牧。六國將割給秦國的土地,拿來封賞天下
間的謀士,將事奉秦國的苦心,拿來禮待天下間的奇才,羅致人才為六國效力。
六國團結合力抗秦。

2. 蘇洵分析,六國之所以「割地事秦」,主要的原因是甚麼?
答:
蘇洵分析六國之所以「割地事秦」,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六國被秦國的威勢所嚇倒(為秦之積威所劫)及六國希望苟且偷安(求一夕之安寢)。

3. 有謂蘇洵的「六國論」是諷刺北宋政府在外交政策的妥協退讓態度,但篇中大部
份的內容都是論證六國賂秦而亡的故事,反而對北宋政府隻字不提,主要的原
因是甚麼?
答:
蘇洵的「六國論」是一篇借古諷今的文章,作者集中寫六國因賂秦而亡的故事,
目的是利用歷史的教訓來警惕北宋的君主,希望北宋君主能以六國滅亡的事蹟
為鑑,不要再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蘇洵沒有提到北宋政府,原因是不會開罪君主,可以收到「言之者無罪,聞之者
足戒」的效用。
Chif4-13《六國論》 P.6

4. 蘇洵認為,如果北宋政府「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他為甚麼有這
樣的見解?
答:
蘇洵用對比手法比較六國和北宋的實力:
在地位上---六國與秦皆諸侯國,地位相等,而北宋是堂堂中原大國,地位比遼、
夏這些外族高。
在實力上---六國的勢力都比秦弱,但北宋卻擁有整個天下,勢力絕不會比遼、夏
弱。
六國無論地位和實力都比秦國衰弱,但仍有機會擊敗秦國。反觀北宋無論地位與
實力都比外族優勝,假如仍跟從六國滅亡的故事,當然不及六國。

5.
(1) 六國破滅,有「賂秦」和「不賂秦」之分,當時哪些國家是賂秦的?哪些國家是不
賂秦的?(3%)
(2) 燕、趙敗亡,各有個別特殊的原因?請簡述出來。(4%)
(3) 一般議論文,多在篇末才作出結論,本篇卻下筆立論,這種筆法有甚麼好處?
(4%)
答:
(1) 六國破滅,有「賂秦」和「不賂秦」的分別,當時賂秦的國家有韓、魏、楚三
國;而不賂秦的有齊、燕、趙。
(2) 燕國敗亡,是由於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王,因而引致秦王大怒,大舉攻
燕,所以燕亡是由於誤用刺客。(2%)
趙國敗亡,主要是趙王誤聽讒言,誅殺將軍李牧,因而自毀良將,使秦
有機可乘,大舉攻趙,首都邯鄲不保。(2%)
(3) 本文下筆立論,這種筆法的好處是論點明朗,堅定痛快, (2%)給予讀者
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然後從容分析,反覆論証,使讀者完全折服。(2%)

6.
(1) 用自己文句簡述全文主旨。(3%)
(2) 指出下列四項在表達主旨方面有什麼作用?(6%)
甲「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乙「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丙「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丁「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3) 解釋「與」字在句子中的意義:(1%)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答:
(1) 六國論主要指出六國失敗的主因在賂秦。作者還以古諷今,借六國賂秦
一 事,諷刺北宋對外族的姑息政策。(3%)
(2) 甲、這幾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六國失敗的原因所在。(1.5%)
乙、這幾句用比喻手法指出以地事秦的不智。(1.5%)
丙、這幾句以假設的方法指出六國如能積極抗秦,成敗也未可知。(1.5%)
丁、這幾句達到借古諷今的效用,作者借六國賂秦來指出北宋姑息政策的不
智。 (1.5%)
(3) 結交 (1%)

7.
(1) 六國論」文中說:「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
勢。」究竟不賂而勝秦的辦法是怎樣的?試用自己的文句說明。(6%)
(2) 以下是「六國論」首、末兩節文字:
首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末節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這兩節文字對表達主旨有什麼作用?試分別說明。(4%)
Chif4-13《六國論》 P.7
答:
(1) 六國不賂而勝秦的辦法:
i. 韓、魏、楚三國不拿土地去賂秦求和,不使秦國增強實力。
ii. 齊國不與秦國結盟、修好。燕國能忍小忿,不派刺客入秦,以免激起秦王憤
怒。趙國能冷靜應變,不誤中反間計,誣殺大將。
iii. 以事秦的誠意去禮待天下奇才,把賂秦的禮物(土地)去封給天下謀臣。
iv.六國合力西攻秦國。(每項 1.5%)
(2) 首節文字的作用:
標明主題,下筆立論---開宗明義,指出賂秦不當,論旨鮮明,可收警策之
效。 (2%)
末節文字的作用:
借古諷今,道出深意---藉六國覆亡故事,評論北宋對外政策不當。(2%)

8.
(1) 本文作者對主政者提出什麼建議?(2%)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何關係?(1.5%)
(2) 就下列所節錄的文字,用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它們的論點:(3%)
甲.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乙.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
亡, 斯用兵之效也。…… 趙嘗五 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答:
(1) 蘇洵的建議:不賂外族/不應忍讓外族的欺凌/主政在不要每年向外族(遼夏)
繳納大量金銀布帛;(1%)
禮遇人才,合力對付外族(遼夏)。(1%)
建議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關係:北宋積弱,強鄰虎視眈眈,若再屈辱、忍讓
即有滅國之虞。故他主張為政者要發奮圖強。(1.5%)
(2) 論點:
甲:不賂秦的國家因他國賂秦而亡/(與秦交好,不肯協助五國,最終為秦
所滅。) (1.5%)
乙:兩國破滅,不是軍隊不足,戰略不善的緣故。兩國國勢雖比秦弱,只
要不賂秦,還是有力勝秦的。 (1.5%)

9.
(1) 以下引文見於本文的起首部分,是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作者對這些說話有甚麼
回應?試加說明。(2%)這樣的起首方法有甚麼好處?(1%)
引文: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2) 細閱下列的引文:
甲: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
李牧連卻之。
乙: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
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甲、乙二節分別是甚麼類型的例子?(2%)
指出甲、乙二節在內容上兩處互相聯繫的地方。(2%)
答:
(1) 《六國論》作者對這句話的回應:他認為不賂秦的國家因賂秦的國家而滅亡,
因為不賂秦的國家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以致勢力單,不能單獨保全。(2%)
起首方法的好處: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加強文章的
吸引力。(1%)
(2) 不同類型的例子:
甲:史例/事例 (1%)
乙:設例 (1%)
甲、乙二節兩處內容互相聯繫的地方:
甲節的「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與乙節的「刺客不行」。
甲節的「李牧連卻之」與乙節的「良將猶在」。
甲節的「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與乙節的「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
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每項 1%)

-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