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1

波羅的海三小國‧波蘭深度國家公園‧巡訪蕭邦 23 日 - Part 5 1

行者無疆 導遊 :景明哲 2500-0585

05. Aug. 24 ( Thu ) 里加Riga→15km 拉脫維亞民族誌露天博物館 Latvian Thnographic Open-Air Museum →里加Riga
里加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 Daugava 口的里加是拉脫維亞的首都,也是 3 個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城市;為政治、
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它是中世紀時之 1201 年由亞伯特主教建城;1285 年已是重要的「漢薩同盟」城市,也
曾是蘇聯時期有「小巴黎」之稱。拉脫維亞位處於西歐、東歐、北歐和俄羅斯的貿易樞紐交叉點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
義,被稱是「波羅的海跳動的心臟」
。首都里加( Riga )是三小國中最大的城市,這不凍港也是波羅的海主要的政治、經濟、
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在 199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里加最初是1201年由不來梅的阿爾伯特Albert of Bremen所創之一港口,於1206年Turaida戰役時,北方十字軍東征征服
當地之利沃尼亞人Livonians,而改信基督教。自從阿爾伯特創城以來,德國人就定居於此;而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成為社會
精英,而拉脫維亞人則淪為社會底層;因而里加大部分景觀建築都受到德國的深厚影響。
13~15 五世紀在主教統治下藉由漢薩同盟之鞏固而達到高峰,成為此波羅地海地區的主要貿易樞紐港。 1522 年之宗
教革命終結了大主教的統治。1621 年里加成為瑞典王國的屬地;此瑞典最大的省城依然擁有很大的自治權。1710 年俄羅
斯彼得大帝的入侵結束了瑞典的統治,從而俄羅斯主導這城市的影響力。19 世紀隨著工業化之發達建立了副都市,逐漸
發達。工業發達下的工會形成了支持布爾什維克的悍勇紅色步兵團。從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間,作為蘇維埃政權支柱
的步兵執行委員會。在廣場另一邊有座歷史博物館,陳列著拉脫維亞相繼被蘇聯、納粹德國吞併、佔領期間(1940—1991)
的照片、地圖和各種歷史檔,展現的則是歷史的另一面相。
1941~-44 年納粹佔領後德裔大都被強行撤離。拉脫維亞於 1918 年 11 月 18 日宣布獨立,即使 1940 年又被蘇聯佔領。直到
1991 年拉脫維亞獨立前,里加依然是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
里加城由道加瓦 Daugava 河分隔;中世紀的古鎮 Vecrīga 位於河東;大部分舊城 1860~1914 年間興建之 800 多座新藝術風格
Art Nouveau 建築;1900 年時舊城除中世紀古建築及無數之教堂塔樓外,運河旁已有> 300 棟此風格之建築;在二戰時期被
火燒毀或被德國人摧毀,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進行系統性地重建,成為里加觀光旅遊的看點;
里加建城已歷經 800 餘年,朝朝暮暮,起落浮沉,有它道不盡的陳年往事,也不乏藝術創新的怦然心動及新銳靈感,
它既老舊,又極新潮,總可體味著那份諸多歐洲老城特有的沉甸甸的質感。好比是醉人的一見鍾情,初抵里加的那一瞥,
絢麗的晚霞和壓城的彤雲畫面,終難忘懷,將會久存心底。

里加各式各樣風格之建築, 構成一建築博物館之城市景觀
2

參考 Vikivoyage 介紹的觀光景點有
Viewpoints near Old Town Square
1 Triangula Bastion, 11 Novembra Krastmala iela #17. 09:00:22:00. A modern building with an excavated fragment of the historical Riga
fortification wall system along the river. The building has the best view terraces in Riga.
Monument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near Old Town Square
2 Statue of Roland (In the centre of the Town Square). Statue of St. Roland, the patron of Riga. The original statue erected in 1897 was
destroyed in World War II; now a replica stands there.
Sculptures and relief panels surround the base of the Freedom Monum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s of Latvian independence, the
monument was erected in 1935 and designed by Latvian architect Kārlis Zāle. Public gatherings at the Freedom Monument were forbidden during
Soviet occupation.
3 House of the Blackheads, The House of Blackheads is where the merchants-to-be had their guild. Part of this building is the tourist
information office, the rest is a fascinating museum. The upper levels house grand ballrooms while the basement has a wine cellar and several
exhibits relating to trading in Riga.
One of Riga’s most famous historic buildings is the House of the Blackheads on Town Hall Square. This ornate Renaissance building once
belonged to the Blackheads, an association of unmarried merchants living in Riga and Tallinn. The original building – dating from the 14th Century,
with an elaborate 17th-century facade – was severely damaged during World War II, along with other buildings on the Town Hall Square. It was
painstakingly restored to its former glory in 1999.
在市政廳廣場上的黑頭宮( Melngalvju nams )建於 14 世紀早期,最初是出租給其他公會使用,1713 年時為黑頭兄弟會
Brotherhood of Blackheads 所擁有,以聖毛里求斯(Saint Mauritius)為守護神,而聖毛里求斯的頭是黑色的,因此又稱為黑頭宮。
圖片底下最右邊的人像即是聖毛里求斯,左邊的是聖瑪莉(St.Mary)。山形牆上的天文鐘有著月亮和行星的週期;天文鐘上方
則是國王 Artuss 的半身像。黑頭宮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摧毀, 1999 年重建。黑頭宮前的羅蘭雕像(Statue of Roland)是為了紀念
一位法官:羅蘭,因為他的公正無私被視為是正義和自由的代表,不只深受德國人的尊崇,里加市民更視他為里加的守護神~

The Town Hall of Riga


4 Town Hall. Pretty to look at, but not open for visitors.
5 Bremen Town Musicians (side of skarnu iela, between St. Peter church and Convent Yard). Amazing sculpture based on a fairy tale by the
Brothers Grimm.
6 1905 Bloody Sunday Monument, (Next to river). This monument remembrance of the events of Bloody Sunday 13 January 1905.
7 House of Dannenstern, The house was built by and is named after Ernst Metue von Dannenstern.
8 Riga monument to Christmas tree, First Christmas tree in Riga was in 1510
3

The Big and Little Guild buildings


9 The Large Guild, Housed the guild of the tradesmen, who would join after being a member of the Blackheads (see House of Blackheads).
Home to the Latvian Philharmonic, but you can't just walk inside. It's the exterior that's worth seeing though. 大基爾德(Liela Gild)建於
1854-1857 年,是德國富商組成的公會。一般來說,政府官員,地方仕紳及金匠等較有社會地位的人士組成大公會,其餘則組成
小公會。目前是拉脫維亞國家愛樂管弦樂團的表演廳
10 The Small Guild, Another pretty building just behind the Big Guild, this one housed the craftsmen's guild. Like the Big Guild, you can't go
inside except for a performance. 建於 1864~66 年
11 The House of the Black Cat, 貓之屋 (Next to the Big Guild). This building (also housing a pub of no particular note) is most famous for the
two statues of black cats on the roofs. The legend has it that a disgruntled tradesman who was not accepted into the Big Guild, built this house
and put the cats on it with their tails pointing towards the Big Guild, thus expressing his scorn. 坐落在老城腹地裡維廣場附近的“貓之屋”,
也很有趣。裡維廣場一帶是遊人休憩之所,環繞著不少各具特色的三四層小樓。其中重要的兩處分別為大小基爾特之屋,
也就是商業、手工業的行會組織所在,商人、手藝人會經常在此聚集、討論,就城市內外問題做出決定。在當時,人們
一般很看重能否被接納進入基爾特這一點,因其關乎個人聲譽。一位拉脫維亞富商因被拒絕加入德國商會大基爾特,深
感受辱。後來為報復基爾特,遂在其旁興建一幢豪宅,特意在房頂上設計了兩隻隔街尾對的黑貓形象,弓腰豎尾,極不
善意之至。為此,這位仁兄遂被告上法庭,又時逢一戰開打,俄德對峙,這場衝突方得休止。其後法庭判決而轉為被告
勝訴;獲得加入大基爾特之屋( 德國商會);貓的朝向被改成了頭沖前、尾在後。此屋因而暴得大名,“貓之屋”之謂也!說
到建築,大小基爾特倒也頗堪一提。小基爾特之屋以白石砌成。中世紀城堡模樣,頗為別致。大基爾特之屋造型相類,
19 世紀在原有建築基礎上改建成新哥特式建築,並由會議大廳轉而成為拉脫維亞國家管弦樂團的專用演出大廳。當年的
一處經濟中心已被改換成為文化中心了。國際級指揮大師楊松斯,就是出生在里加的拉脫維亞人,父母都是音樂家,他
沒準兒也在此執棒指揮過音樂會。
12 Wagner Concert Hall, Wagner once lived in Riga, on the street now named after him. This hall where he performed occasionally holds
concerts.
Museums near Old Town Square
13 Museum of the Occupation of Latvia, This noticeable and austere black building is clearly out-of-place. In the Soviet days, this housed a
museum to the Red Riflemen, a group of Latvians who volunteered for the service to Russia dur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Now it
houses a museum of Latvia's time under the Nazi and Soviet occupations. Very long, but very moving – essential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USSR or Nazi Germany. Outside the building away from the town square stands the Soviet-era Monument to the Riflemen.
14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s and Design, The Museum of Decorative and Design Art is located in the former St. George’s Church building
(1204), which is the oldest stone building in Riga. It features seven collections of decorative and design art work.
15 Riga Film Museum, (Entrance from Mazā Peitavas Street), This museum holds various exhibitions that display different aspects of cinema
art, actors and film history.
16 Porcelain Museum, Covers the history of porcelain in Riga through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17 Latvian Sports Museum, Historic sports equipment and sportswear, photographs from a variety of sporting events.
18 Latvian artists union museum, The collection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945 to 1991 in Latvia.
19 Sun Museum, One of Riga's weirdest museums, it covers the history of sun mythology and its role in Latvian culture.
4

The Bremen Town Musicians monument in Riga


20 Latvian National Museum of Art, . Latvian National Museum of Ar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depository in the nation for works of art.
21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of Latvia, The History Museum is interesting,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nglish (every room has its exhibits
summarized on a single plaque). However, the museum does give a very good idea of Latvian history, and will give you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area.
22 Latvian Photographic Museum, Contains photos of Latvia since 1839, with focuses on the World Wars and 1905 Revolution.
23 Riga Photonics Center, Riga Photonics Center is part of University of Latvia. Occasional events.
24 Riga Fashion museum, Only fashion museum in the Baltics, created i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Old Riga opposite to
the House of the Blackheads.

Mentzendorff House
25 Museum of Ancient Baltic Jewellery, The Museum of Ancient Baltic Jewellery was established by two well-known Latvian jewellers.
Art galleries near Town Square & surroundings
26 LUMAS Riga, LUMAS Art Gallery offer latest movements in the young art scene.
27 Art Gallery Bastejs, Contemporary art from Baltic states. Solo and group exhibitions.
28 Art Gallery Putti, Riga art gallery since 2000.
Religious buildings near Old Town Square
29 St. Peter's Church, St. Peter's Church, dating to 1209, is Riga's oldest church. Besides its ensemble of architecture, the church has an
elevator to the tower from where you can see all of Riga (service not available on Mondays).
30 St. John's Church, A smaller, less spectacular church near Saint Peter's. There is a nice altar inside, and unlike most Riga churches, this
one is free. The altar is from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nd depicts the death, resurrection and ascension of Jesus. The ceiling is from the Gothic
period, and has 5 separate vaulted compartments. There is also a huge pipe organ, and many stained glass windows. This church dates back to
the mid 1200s.
31 St. Saviour's Anglican Church, Riga's only Anglican church has English language services every Sunday at 11:00, and free concerts every
Wednesday.
32 St. Jacob's Catholic Church (Jekaba Katedrale), this is one of the few Catholic churches left in Riga. At one point, it housed one of Riga's
first schools.
33 Reformed Church,
Cathedral (Doma) Square & surroundings
Monument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near Cathedral Square
5

The Riga Castle seen from the waterfront side


34 Riga Castle (Rigas Pils), Riga Castle on the bank of the River in Riga Old City is one of the medieval castles in Latvia.
35 Great Kristaps, Great Kristaps is popular with film industry people.
36 Peter I house, House what was gifted to Peter I and house he visited during his travels.
37 The Three Brothers, The oldest dwelling houses in Riga. One of them has a small architecture museum inside, along with changing exhibits
about Latvia. 是三幢緊密連結在一起的中世紀民宅, 但不是三位兄弟所有也不是因為裡頭住了三兄弟而得名;這是因為風格
相近又緊緊相依因此當地人便稱做三兄弟。 最右邊白色有著山形外貌的白老大由荷蘭商人建於 15 世紀,是里加內最古老
的磚石結構建築。它並不與其他兩棟切齊,反而往內移了約兩公尺,窗戶也與其他兩棟大相逕庭! 這是因為在當時課徵窗
戶稅,窗戶越大繳的稅也就越多。白老大在 1994 年後為拉脫維亞建築博物館 ! 黃老二建於 1746 年,牆面有些許圖樣裝置,
外觀屬於哥德式的風格;最左邊的綠老三則是建於十八世紀,是三兄弟裡最瘦的一棟
38 Latvian Parliament (Saeima), A rather plain building housing the Saeima, Latvia's parliament. It has had a number of uses--including as a
Soviet-era museum. Not open to visitors.

The Swedish Gate


39 Swedish Gate (Between Torna and Aldaru iela). The last remaining gate from the old city walls. 瑞典門(Zviedru varti)建於 1698 年,此時
是瑞典統治里加的時期,在里加共有 25 座城門;建造此門的目的是為了紀念北方戰爭時瑞典軍隊表現出的驍勇善戰,也是瑞
典佔領里加時留下的唯一一個古城門。瑞典門有個傳說,在當時有一位里加少女愛上了瑞典士兵,某一次兩人在半夜約會的
時候被發現,結果他們就被抓起來並塞進了城門的城牆裡面...聽說如果半夜經過瑞典門能聽到他們的情話綿綿就表示你已
經找到了真愛(大概是看到鬼才有可能...)瑞典門其實不太顯眼,它跟一般民房建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型穿
越拱門而已
40 Woman with amphora (Corner of Pils iela and Miesnieku iela). Statue of woman with amphora on a building.
Museums near Cathedral Square
41 Art Museum Riga Bourse, The Art Museum Riga Bourse stores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foreign art in the Baltic states.
42 Museum of the Barricades of 1991, Covers the dramatic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tumultuous final year of the USSR, when Soviet
authorities sent troops into Riga to overthrow the elected Latvian government.
43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Riga and Navigation, Actually two museums plus a number of special exhibits, though you pay one price. Like
the National Museum, English translations are limited to plaques summarizing rooms, but here you can also pick up pieces of paper describing
some of the exhibits. Both of the main museums are quite interesting, and they provide a good idea of what Riga was like in the past.
44 Arsenal Museum of Art, Arsenal Museum of Art is one of the largest exhibition halls in Riga. It is located in an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monument – a customs warehouse or arsenal buil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late Russian Classicism style. It was adapted for
museum u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80s. 拉脫維亞科學院的大約斯大林建築建築師 Osvalds..
45 Literature and music museum, For about 50 years it was a large union of memorial houses devoted to a range of writers. The latest
reorganisation in 2009 has resulted in more simple and recognizable establishment – Literature and Music Museum.
Religious buildings near Cathedral Square
6

The Doma Cathedral in central Riga.


46 Riga Cathedral (Doma cathedral), Dating to 1207, it is one of Riga's symbols. The 6768-pipe organ inside is particularly spectacular.
Besides the organ, however, the interior is rather Spartan, and may not be worth the entrance fee (even the organ is being restored, though).
47 St. Mary Magdalene's Catholic Church, St. Mary Magdalene's Church was made of stone in late 13th century. You can find perpetual
worship nearby.
48 Our Lady of Sorrows Church, First stone church built in Riga after the Reformation had reached Livonia.
Art galleries near Cathedral Square
49 Gallery Makslas Banka,
Powder Tower & City Wall
Monument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near Powder Tower & City Wall
50 St. Jacob's Barracks, The primary attraction here is the last remaining stretch of city wall directly opposite the barracks.
Museums near Powder Tower & City Wall
51 Museum of War, 22 collections of Latvian and Soviet military equipment starting from World War I until today. free admission.
52 Latvian Museum of Pharmacy, In a renovated 18th-century house. The museum showcases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herbs and what pharmacies looked like a century ago
53 Mentzendorff House, Former residence of a wealthy merchant built in 1720, now a museum dedicated to life in Riga in the 17th & 18th
centuries.
Near the Freedom Monument
54 Laima Clock (just south of the Freedom Monument). Laima is a Latvian chocolate manufacturer and means good luck in Latvian. The Clock
is a traditional meeting place for people in Riga.
Art galleries near Powder Tower & City Wall
55 Art gallery "Jekabs"Theatre

The Latvian National Theatre


1 Latvian National Opera, A pretty building in its own right, this is also a nice place to see an opera or ballet. €5-65, depending on seat and
show.
2 Latvian National Symphonic Orchestra, It is a team of highly professional musicians with strong traditions, generous sound and devoted
performance. €2-70, depending on seat and show.
3 Theater-Club "Hamlets", Occasional events. Riga Theater-Club in heart of old city.
4 Mikhail Chekhov Riga Russian Theater, Oldest Russian theatre in the world outside Russia. €10-50, depending on seat and show.
Parks and gardens
5 Bastion Hill, Between Raina Bulvaris and Basteja Bulvaris. A small, pleasant park surrounding Brivibas Bulvaris. Sites in the Bastejkalns
include a Chinese and a Japanese building, and the Bridge of Love over the Pilsetas Canal. The Bridge of Love has several locks on the
railings put up by recently married couples. There is also a memorial to the two people killed here in the tumultuous events of 1991.
7

里加舊城區 Vikivoyage 的地圖


周圍環繞著 19~20 世紀早期的建築。而河西之廣闊之市中心區(Centrs)大都為雙層住宅區(許多也是二戰前)和蘇聯時
代的 5-18 層的公寓。
8

道加瓦河Daugava之兩岸;舊城位於對岸

里加老城區Vecrīga ( Old Riga )市政廳廣場之 House of the Blackheads與St Peter Church 自由紀念碑
歷史中心豐富,而且能完整保持至今的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加上古城中哥德、巴洛克、文
藝復興、後文藝復興式之建築模式,這座美麗驚艷的古城被譽為東歐的巴黎,於 199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
化遺產之名錄。也榮獲 2014 年歐洲文化首都之獎( 與瑞典古城 Umeå 共享)。
<今日行程>上午參觀里加舊城。下午前往拉脫維亞最大的博物館 : 拉脫維亞民族誌露天博物館參觀。
9

中國大使館
10

蘇聯大使館 公園內太空裝猴子之雕像Monkey Statue In A Spacesuit In Kronvalda Park


這隻猩猩Sam是聖彼得堡Denis Prasolov雕塑作品中於1950~60年蘇聯大空船首批領航員First Crew之系列,先導計畫中之42隻
實驗動物之一,當然大多因試驗而喪命。而此12m 高的雕塑作品是2016年Sculpture Quadrennial Riga參展作品

古城周遭之Kronvalda公園則是19~20世紀最繁榮的地段;也是今天漫步參訪達官貴人所興建新藝術風格建築精華區之所在
左圖 : 芬蘭大使館
右圖 : Džordžs Armitsteds (George Armisted, 1824—1915)爵士之豪宅。他生於1824年2月28日,在里加為蘇格蘭的亞麻布商人喬
治Armitsted次子。1843年抵達鄧迪,創建了一家船舶和亞麻公司George Armitstead&Co.。1848年與妻簡伊麗莎白·巴克斯特離
婚。他積極參與地方政治,成為皇家地理學會(FRGS)的成員。1868~73年和1890~95年為自由黨的英國議員。他是自由黨
的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的朋友。
11

位於市中心( 非古城)公園底,外觀佈滿雕像令人驚豔, 嘆為觀止的Džordžs Armitsteds (George Armisted, 1824~1915)爵士新藝


術風格之奢華豪宅;它也成為里加之著名觀光景點;
新藝術裝飾風格建築( 1880年後之提倡自然唯美主義之藝術流派,從有機和幾何的形式中獲得靈感,演變出優雅的設
計,結合流動的自然形式,類似於植物的莖和花。對線性輪廓的強調優先於顏色,通常用淡色,褐色,黃色和藍色等色
調來展現。偋棄維多利亞那輕浮、繁複、豪華不實;源於薩穆爾·賓在巴黎開設的一間名為「新裝飾派藝術之家Art Deco」

巴黎新藝術裝飾風格之代表性建築 “Céramic Hôtel”, 34 Avenue de Wagram, Paris, France 12
由布魯塞爾率先開始效法,1890~1910年間達到風潮;涵蓋了繪畫、雕塑、建築、服飾等工藝 )的特色是具有複雜的立面,
生動的花卉和神話生物雕飾,華麗的門道和窗戶。其藝術風格強調完全的自由創作,為著力表現藝術的唯美,不惜借用
了大量幻想性元素,尤其講求建築的裝飾性效果,採取流動的線條和華麗、誇張、怪誕的裝飾造型,以浮雕、立雕等形
式來充分展示神祇、聖徒、怪獸、花朵、門楣、窗櫺的形象。它被視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一個重要的前身 -
13

1903~05 年由俄國建築師 Mikhail Eisenstein (他也是帝俄佔領里加後都市規劃的領頭者 );他參考訪問巴黎與維也納新藝術風


格,在里加總共設計了大約 20 棟建築。更詳細之資料請參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khail_Eisenstein
14

這稱之為"Alberta 13"之餐廳;原為名建築師 Mikhail Eisenstein's 之豪宅


15
歐盟辦事處 ( 懸掛拉脫維亞與歐盟之旗幟) 16

未經整修之原樣
17
18

Eisenstein's buildings on Elizabetes iela 10b,大型雕塑品包括在角落底座立柱上的梅杜莎頭和獅子或側翼的入口之格里芬。被


認為是最具特色的門面之一,與2a樓一樣
19

這也曾是於 1909~15 年英國哲學家 Sir Isaiah Berlin 居住的豪宅


20

俄羅斯餐廳的招牌
21
22

Mosu Maja 與Casa Nostra義式餐廳,屋主為Sandra Klavina and Adriano Carlesi, 地址是Elizabetes iela 10b (near the corner with
Antonijas iela);也是由1903~05年由俄國建築師 Mikhail Eisenstein (他也是帝俄佔領里加後都市規劃的領頭者 )所設計,最初是
當作公寓與學校;1993年轉讓給位於里加之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校;1993~94年經Skanska & Tengbom Arkiekter進行翻新;於
1994年11月8日落成時由瑞典國王HM King Carl XVI Gustaf 與拉脫維亞總統Guntis Ulmanis揭幕。
23
24
25

山牆上精美的浮雕: 以古怪幽靈頭為門神. This apartment at Gertrudes iela 10/12, near St Gertrude’s Old Church, dates from 1902
26

這屋簷上也上演一齣貓捉老鼠的戲碼

Pauls Stradiņš醫學歷史博物館 Medicīnas vēstures muzejs (Pauls Stradiņš museum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27

Kronvalda Park 內於 1901 年里加建城 700 年由 Krišjānis Ķergalvis 設計之涼亭

又是間大使館 自由紀念碑Brivibas plemineklis (Freedom Mounment )


里加市中心的Brīvībasbulvāris(Freedom Boulevard)自由紀念碑是為紀念1918~20年在獨立戰爭期間陣亡的軍人而興建,是拉
脫維亞的自由、獨立和主權的重要象徵。由Kārlis Zāle, Ernests Štālbergs設計以花崗岩、石灰石和銅建成;於1935年揭幕,
高42公尺,紀念碑底層的雕刻則是描述拉脫維亞的文化和歷史。這地點也是里加公眾集會和官方典禮的主要地點。所幸
沒被蘇聯拆除;1987年6月14日,5000人聚集在此紀念碑向驅逐受難者前獻花,這次集會重新啟動了全國獨立運動
28

“像明星一樣閃耀!” (“Mirdzikäzvaigzne!”)之自由女神手捧 3 座鍍金星星,象徵著拉脫維亞的三個區:維澤梅 Vidzeme,


拉特加爾 Latgale 和庫爾蘭 Kurzeme。

Sculptures and relief panels surround the base of the Freedom Monum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s of Latvian independence, the
monument was erected in 1935 and designed by Latvian architect Kārlis Zāle. Public gatherings at the Freedom Monument were forbidden during
Soviet occupation.
29

1987 年 6 月 14 日,5000 人聚集在此紀念碑向驅逐受難者前獻花,這次集會重新啟動了全國獨立運動


30

德國大使館

里加市中心之地標中央火車站鐘樓與之旁的Origo購物商城
31

蘇聯統治時期市中心區之地標建築物 : 史達林文化科學宮或"Panorama Riga 里加天壇 "。1953~56年由前蘇聯建築師Lev


Rudnev設計(他最知名的作品便是“七姐妹”之一的莫斯科國立大學。)的鋼骨大樓,而幾乎全由來自前蘇聯史達林專屬的3500
名職工施工建造,與華沙類似;108 m高,30層,共3000間房間。這被稱為「史達林的注射器」
、「俄國婚禮蛋糕」摩天大
樓也成為蘇維埃各加盟國之制式化建築。現為拉脫維亞科學院之天文觀測天壇;也設有劇院、電影院、議會堂、展覽廳
等設施。

在帝俄和蘇聯時代,里加就是僅次於莫斯科和聖彼德堡的俄國第三大工業城市,以製造業見長 ( 這也見證工業轉型之重
要)。 但在我們逗留里加期間,卻幾乎沒有發現什麼過度工業化的跡象,或已完成升級、轉型,或是管控得力、有效,不 32
見煙囪林立,霧霾蔽日與河流的污濁,環境保護起碼是頗為經心的。

里加運河旁之中央市場Rigas Centrāltirgus,
建於 1922~30 年的中央市場外觀是以德國齊柏林飛艇(Zeppelin)為雛型設計,四個半圓形的展館販賣著不同的商品,是三小國
最大的室內市場。中央市場在 1998 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33

原本為納粹時期飛艇之維修機棚 拉脫維亞紅軍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Red Latvian Riflemen in Riga

鯡魚 最知名之蘇聯魚子醬Caviar
魚子醬Caviar,源自古波斯。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希臘曾經記載過魚子醬相關的資料。但評為世界三大奢華美食
之正宗的是鱘魚的卵,產自Caspian Sea 的Beluga、Osetra 和 Sevruga 這三種鱘魚 Sturgeons 卵。
鯡魚是大部分鯡科魚的通稱;故有許多種。 14世紀瑞典以自己的漁獲以木桶醃製,以海水自然發酵;經荷蘭、芬蘭漁民效
法;但其怪味令人退避三舍;之後在1390年 德國漁民威廉·貝克·艾索(JakeIsso)將其搭配洋蔥、酸黃瓜推及推向市場造
成真正的商品,然後這平民化之美味菜餚傳及世界。
34

鯡魚(Clupea harengus,大西洋鯡魚,Atlantischer Hering)

這市場包羅萬象,民生用品因應俱全
35

像似獨活屬之植物Heracleum sosnowskyi
各式各樣的植物香料
36
37
38

接著回到老城區參觀

左圖 : 位於老城廣場中央之“羅蘭德”雕像 Statue of Roland ,里加的守護神。 最初是於 1897 年豎立,但二戰時被毀,現為


複製品。為拉脫維亞獨立之象徵。“羅蘭德”代表中世紀司法機關、自由城市和正義,被視為商業保護神。14 世紀時這位公
正法官的形象深植於東北歐各國,大概同當時和薩同盟國間的商業守則有關。做跨國生意就得遵法守規,公平持重,市
場經營與貿易講求公訂之規矩,不能獨斷孤行,我行我素;同盟國恪遵羅蘭依法的公正審判。市政廳廣場最特出的自然
是建於 1313 年的市政廳( 現正在整修),它是一座哥德式建築物,尖塔高 65m,必須走到廣場對面角落,才能看到市政廳
全景。
右圖 : 黑頭宮 House of the Blackheads (Melngalvju nams ), The House of Blackheads is where the merchants-to-be had their guild.
Part of this building is the tourist information office, the rest is a fascinating museum. The upper levels house grand ballrooms while the
basement has a wine cellar and several exhibits relating to trading in Riga.
One of Riga’s most famous historic buildings is the House of the Blackheads on Town Hall Square. This ornate Renaissance building once
belonged to the Blackheads, an association of unmarried merchants living in Riga and Tallinn. The original building – dating from the 14th Century,
with an elaborate 17th-century facade – was severely damaged during World War II, along with other buildings on the Town Hall Square. It was
painstakingly restored to its former glory in 1999.
在市政廳廣場上的黑頭宮( Melngalvju nams )建於14世紀早期,在建築風格上深受荷蘭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影響,正立面採用 39
精緻的紅磚砌成,牆成山形狀,裝飾極繁複、奢華,上鐫漢薩同盟的標記,還飾有海神尼普頓、商業之神墨丘利以及聖
喬治屠龍等人物形象的雕像,並安裝了金屬的天文鐘。最初是出租給其他公會使用,1713年時為黑頭兄弟會 Brotherhood of
Blackheads所擁有,以聖墨丘(Saint Mauritius)為守護神,而聖墨丘( 來自埃及)的膚色是黑色,因此又稱為黑頭宮。圖片底下
最右邊的人像即是聖墨丘,左邊的是聖瑪莉(St.Mary)。山形牆上的天文鐘有著月亮和行星的週期;天文鐘上方則是國王Artuss
的半身像。黑頭宮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摧毀, 1999年重建。

黑頭宮前的羅蘭雕像(Statue of Roland)是為了紀念一位法官:羅蘭,因為他的公正無私被視為是正義和自由的代表,不只深受
漢薩同盟宗主國德國商人的尊崇,里加市民更視他為里加的守護神
40
41

聖喬治屠龍也是海洋立國的權利象徵
42

1941年6月29日二戰初,里加市政廳廣場周邊建築被嚴重摧毀,經半世紀的折騰,才在拉脫維亞於1991年獨立之
後,根據照片、歷史文獻檔案加以重建。2001年里加市民歡慶建城800週年紀念。

里加市政委員會City Council ( Rathaus Riga )


市鑰 43

里加聖彼得教堂高123米,始建於1297年,當作西班牙多明尼克教派之修道院;15世紀由羅斯托克石匠Johannes
Rumeschottel 等人進行二次擴建;因波蘭-立陶宛-日耳曼戰爭及鼠疫而使工程延宕。創造了三座大教堂廊道和華麗的拱形天
花板。1456年更換了舊鐘樓,1477年在新塔上掛了一個鐘。 1491年在塔上增添了一高136m的八角形尖塔。 宗教革命後成
為路德福音教會的教堂。 1671-90年進行第三期重建,Heinrich Henicke石匠西部立面和新塔的建設。塔樓由裡加的荷蘭建築 44
師Jacob Josten設計,塔樓於1677年完工;但5月21日全市火災中教堂被摧毀。1679年裝修的教堂重新開幕, 1686年塔樓修
復由弗里德里希·S·馮·達倫設計失誤在1688年被拆除,通過Bindenshu設計為新的64.5米銅尖頂。一個球和公雞被放置在1690
年5月10日的尖塔頂上。 這座塔是當時歐洲最高的木製建築。教堂的西面在17世紀後期改變了為巴洛克風格。1694年屬馬
天尼安裝了一個從阿姆斯特丹製作的鐘琴。目前的鐘樓完成於1746年,歷史上曾遭雷電襲擊,其中兩次造成坍塌。二戰以
前,這是歐洲最高的木製建築。戰爭期間,屋頂和鐘樓毀於大火。

里加聖彼得教堂 St Peter Church之鐘樓 鐘樓頂端之風相雞


塔頂的公雞風向標,也是里加的一處城市標誌。這只生鐵鑄成的風信雞,雞身一面鍍金,一面塗黑,用於海上船隻辨別
風向。當金色一面朝向城市時表示順風船隻可進港;當黑色面對著城市時表示逆風船隻則不能進港。而當地習俗中公雞
又被視作能驅鬼辟邪,雞叫三遍天就亮了,魔鬼將返歸地獄,所以公雞是迎來光明的吉祥標誌。

St Peter Church之主門與二間側門;這當然是主教座堂之規格
45

牆龕內的雕塑品
46

很可能是聖母瑪利亞之石雕像,這也是宗教革命帶來之迫害

德國布萊梅之城市音樂家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之銅雕;因里加為不來梅的姊妹城,故有這尊禮物。


這格林童話之故事,敘述年歲已大的雞、貓、狗驢待宰前逃走,意外成為難兄難弟的好友,驢提議一起去不來梅當城市
樂手。 在途中之森林小屋遇見四位強盜;四隻動物以疊羅漢演奏音樂乞求換頓飽餐;這怪「音樂」使強盜們驚慌不知所
措而逃命;四夥伴動物進屋美餐了一頓。在屋裡過夜時,強盜回到小屋搜查;屋內一片漆黑,看見貓眼之綠光以為是火
炭,湊前想要藉此點亮蠟燭。這時貓以尖爪子猛抓強盜的臉龐,驢以後腿猛踢,狗也來撕咬,加上雞的啼鳴聲將強盜嚇
得往外跑。逃出的強盜告訴同夥,他被群怪物圍攻,有位巫婆用指甲抓他,有位巨人用棍子打他,有隻老虎用牙齒咬他,
而更可怕的是有一魔鬼對著他尖叫。強盜們放棄再也沒敢回來,而四隻動物則愉快地生活下去。即使後來牠門並沒有成
為「不來梅的城市樂手」
;但這預言啟示弱者(好比平民)通過團結協力能夠戰勝強者(如貴族專制)。許多人相信,如 47
果抱住驢的前腿並且許願,夢想願望將會如願;因而被遊客摸得發亮。

St Peter Church附設之藝廊 市政廣場之周邊餐廳或咖啡廳

天際線頂端之公雞風向標也是里加的標誌 ( 小公雞之民謠),手工藝品店也販售造型可愛之公雞
48
49

天際線又出現一隻弓著背的黑貓
The House of the Black Cat, 貓之屋 ( Kaķu nams, Next to the Big Guild). 坐落在老城腹地裡維廣場附近的“貓之屋”,也很有趣。裡 50
維廣場 Livu Square 一帶是遊人休憩之所,環繞著不少各具特色的三四層小樓。其中重要的兩處分別為大小基爾特之屋,
也就是商業、手工業的行會組織所在,商人、手藝人會經常在此聚集、討論,就城市內外問題做出決定。在當時,人們
一般很看重能否被接納進入基爾特這一點,因其關乎個人聲譽。一位拉脫維亞富商因被拒絕加入德國商會大基爾特,深
感受辱。後來為報復基爾特,遂在其旁興建一幢豪宅,特意在房頂上設計了兩隻隔街尾對的黑貓形象,弓腰豎尾,極不
善意之至。為此,這位仁兄遂被告上法庭,又時逢一戰開打,俄德對峙,這場衝突方得休止。其後法庭判決而轉為被告
勝訴;獲得加入大基爾特之屋( 德國商會);貓的朝向被改成了頭沖前、尾在後。此屋因而暴得大名,“貓之屋”之謂也!
說到建築,大小基爾特倒也頗堪一提。小基爾特之屋以白石砌成。中世紀城堡模樣,頗為別致。大基爾特之屋造型相類,
1857 年在原有建築基礎上改建成新哥特式建築,1963 年之火災後二年後重建;由會議大廳轉型成為拉脫維亞國家管弦樂
團的專用演出大廳。當年的一處經濟中心已被改換成為文化中心了。國 寶 級 作 曲 家 &鋼 琴 家 Raimondu Paulu 他沒準兒
也在此執棒指揮過音樂會。

貓之屋 (The House of the Black Cat, Kaķu nams )

左圖 : 這就是鼎鼎大名成立於1354年之德國商業公會(聖瑪利亞衛隊 )所在大基爾特之屋the Big Guild (Gran Gremio. Riga,


Liela Gilde Koncertzale)
右圖 : 大基爾特之屋隔壁成立於1352年之小基爾特商業會館The Small Guild;如今白石中世紀城堡模樣,設計者是建築師
Johan Daniel Felsko, 建於1864~66年。
51

1864~66 年由 Johan Daniel Felsko 所設計之小基特之家 Small Guild,為工匠公會所在;而一旁的大基特之家 Great Guild 則是得
裔貿易商公會所在;現為音樂演奏廳隸屬國家愛樂管絃樂團。

Amotu street

小基爾特商業會館The Small Guild如今如同大基爾特商會般,轉型為舉辦音樂會、會議、慶典之場所


52

老城商業區Šķūņu iela之另一棟新藝術建築 百年巧克力專賣店


53

拉脫維亞大學
由 Harald Julius von Bosse 設計,David Jensen 雕飾,建於1852~55年之威尼斯文藝復興風格的The Riga Bourse Art Museum 54
19 世紀原本是股票交易管理委員會,二戰後蘇聯統治期間為科學與技術推展中心。獨立後2011年成為藝術博物館,主要
展品是市委會之大老們所收集古埃及及中東之藝術品,當然以國外之繪畫與雕刻為主。
55
56

石板路旁古城之UNESCO文化遺產標誌
57

拐角巷內蜂蜜之專賣店

蜂蜜之花粉來源也分為椴木, 菩提、帚石楠、蕎麥、油菜、獨活、菊葉蜈蚣花等各種蜜源植物
58

各種造型之蜂蠟蠟燭,玲瑯滿目

St. John’s Church was first known in 1297 when the church is used as the chapel of a Dominican abbey. This church is famous for the two
monks who were bricked into the southern wall, they spent all their life long and were fed through a window from the outside

The Reformation Church was built between 1727 and 1733. One of a few Calvinist churches in Latvia. Turned into a warehouse and a recording
studio by the Soviets after 1805. Now it's a restaurant and it is used for some concerts

The Orthodox Cathedral was built between 1876 and 1884. It turned into a planetarium during the soviet era. The interior needed be renovated
and rebuilt after the destruction by the Soviets during World War II

Saint Peter’s Church, dating back to the 13th century, is famous for its wooden tower (unfortunately the wood was replaced by metal in recent
restoration), the highest in Europe at that time. From the tower, tourists can enjoy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city

漫步於舊城古牆、瑞典之門,麵粉塔,里加城堡,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大小行會會所, 三兄弟公寓,以及聖彼得教堂等
景點。 17th-century buildings at 19 and 21 Maza Pils iela, a narrow street just 200m from Cathedral Square. Pictured here are two of a group of
three such homes known collectively as the Tris brali (Three Brothers) – the oldest, number 17 (not pictured), dates from the 15th Century. The
house shown on the right now holds the Latvian Museum of Architecture. (Rudolf Abraham)。 最古老白黃綠三棟的三兄弟公寓,Livu 廣場
有18世紀的商會會所,屬於新藝術文藝建築,但對側之黑貓屋(象徵不吉利)則是抗議繳稅或者是加入商會所引發的紛爭,
所以放置生氣的黑貓在屋頂上。沒想到去陰錯陽差,成為里加紀念品必有圖案之一。
59

中世紀代表性經典建築圓頂大教堂 Rīgas Doms (Dome Cathedral) : 這紅磚建築之傑作,其基礎是建於 1211 年首位天主教 Abert


主教之大會堂,歷經 800 年經過無數次之改建,如 1547 年之大火及 1595 年的重建;1710 年之圍城,1772 年沙皇 Catherine
II 之禁令,1775 年將鐘樓改為巴洛克之塔樓;1881~1914 年改制為歷史與史前研究協會;1959~62 年正名並兼為音樂廳;
1981~84 年進行翻修與添購管風琴。這曲折的歷史也見證了從浪漫、哥德、巴洛克、新藝術風格之更迭。19 世紀時這塔樓
亦是里加最高的地標。現為拉脫維亞路德福音基督教及里加總主教之座堂。
60

圓頂大教堂內管風琴的結構之更迭也可了解其歷史背景
61

1165~1229 年首任 Albert von Buxhoeveden 主教


62

主祭壇神龕內四位聖徒 : Matthew, Mark, Luke, John,依 A Foltz 之樣板,由 K Zalefeld 雕刻而成


63
64
65

1884 年由德國 Ludwigsburg 之 EF Walcker & Co 所製作之管風琴


66

黑頭兄弟會 Brotherhood of Blackheads 聖墨丘(Saint Mauritius)為守護神


67

缺了主角之功勳碑

後側原本是與世隔絕,修士們靈修之修道院,其中庭天井花園圍繞著古羅馬文藝復興式迴廊 Cloister。尖拱 pointed arch 與


肋筋 vault rib 的建築技術建造了半圓回廊 Ambulatory;這是中世紀大教堂所附修道院建築的特色。隱修的修士或修女一心侍
奉上帝,幾乎完全不和外界接觸,修道院和迴廊上方的那一小片天空,可以說是他們的小宇宙。可惜年久失修,成為堆
放雜物之所在, 但這 Cross Galery 也造冊附說明
68

這文藝復興年代特有之古典肋拱形迴廊也可算是一歷史陳列館
69

1985 年原先之風向雞 沙皇彼得一世 Peter I 的雕像淪落在此


70

於 St Peter 教堂、市政廳及黑頭屋二戰受損之屋頂裝飾品

1672 年里加市長所致贈加農巨砲 1639 年瑞典 Christina 女王致贈之加農砲


據資料顯示,當年里加城牆之防衛性火炮共有 200 架,1857 年被轉移至聖彼得堡之武器博物館、科索沃、莫斯科及 Daugavpils
等地;1891 年殘餘的送至 Dom 博物館及此處。
71

鐘樓之報時機械

由里加附近 Salaspils 出土之巨石文物

效忠之騎士團或郡主徽章
72

【補充資料】 : 歷史上歐洲三大騎士團的崛起與演化
騎士團 Chivalry
騎士/宗教 騎士/戰士
修士僧侶 (表面上) 本質是軍人
《聖經》/禱詞 (腦子裡沒有) 腦子裡裝的是"戰役"
穿半修士式的外衣 外衣下是騎士的甲胄
傳教 (不是重點,武器不是說教) 武器是利劍和長矛
宗教精神:騎士的特質應如聖保祿宗徒在致厄弗所人書中第 5 章 10-18 節中所說的:要穿上天主的全副武裝,為能抵抗魔
鬼的陰謀……用真理作帶,束起你們的腰,穿上正義作甲,以和平的福音作準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還要
拿起信德作盾牌,使你們能以此撲滅惡者的一切火箭;並戴上 救恩當盔,拿著聖神作利劍,即天主的話,時時靠
著聖神,以各種祈求和哀禱祈禱;且要醒寤不倦,為眾聖徒祈求。

騎士團的由來 : 源於封建制度 ( 出身貴族,無封地;保護國王、皇室、宗教領袖等… )


9~10 世紀, 西歐受到撒拉遜人 Saracens、斯拉夫人 Slavs、馬札人 Mazar 及丹麥人的入侵,威脅到基督教的生死存
亡。西歐的法國、英國及其他地方,中央政府都非常薄弱。人們需依靠身穿盔甲的騎士和堅固的堡壘作出自我保
護。 當時的騎士並非對宗教虔誠和舉止得體的紳士,而是狂暴的戰士。入侵者雖被趕走,但封建的騎士卻依然擁
有軍事力量。
騎士團的建立及其鼎盛時期 : 十字軍東征期解決了封建的騎士狂暴搔擾
騎士團是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 (克萊蒙公會議 – 教皇烏爾班二世決定出征) 期間,西歐封建主為捍衛他們東方的佔
領地而樹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99 年)後,十字軍佔領了地中海東岸最富庶的地域和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為穩固這些
領地,羅馬教皇組織起幾個僧侶騎士團(-三大騎士團):醫院騎士團( the Hospitallers,12 世紀初)、聖殿騎士團( the Templars,
約 1118 年) 和條頓騎士團( the Teutonic Knights,1198 年)。這三個騎士團在歐洲大範圍招兵買馬,實力日漸強大。 騎士
團的任務是鎮壓與保安,與穆斯林作戰,捍衛並擴展十字軍領地。這些僧侶騎士大多是西歐各國敗落貴族出身的亡
命徒,按修道會方式組織起來:成員不得娶妻生子,不得追求財富,不可違犯上級(天主教會)的旨意,不可因留
戀世俗生活而動搖"獻身基督"的意志。
騎士團內部實行嚴厲的集權制:最高領袖是總團長,往下還設有司令、馬廄長等。 總團長直接聽命于羅馬教皇,
必需唯教皇之命是從。
羅馬教皇給予騎士團各種特權,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不受十字軍國度的僧俗統治者管轄。名義上騎士團需遵守安
貧、守貞和聽命三大戒律。但騎士們實質是積聚財富。十字軍國度的主教為借助騎士長期去佔領地中海東岸,
也給予騎士團以優厚的待遇。騎士團的生活方式變得極端世俗化。 73
騎士團斂財的途徑:
其一,承受捐贈:西方的貴族朝聖者請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度代購宮殿、房屋和土地,作為抵達"聖地"後的住所,朝
聖完了則捐贈給騎士團。
其二,運營商業:以聖殿騎士團為例,它具有船隊參與地中海地域的貿易,並收取高額費用運送朝聖者東來西去。
同時騎士團還營運高利貸和銀行業務。
其三,搶劫。 騎士團在東方的“宗教事業” 隨著十字軍國度的衰落與解體告終。騎士團雖在東方無法立足,但它們
並沒有解散,而是身著修道服、披盔戴甲地回到歐洲,繼續效忠教皇。騎士團有成功的 "世俗事業",在法國、西
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匈牙利、捷克、英國等地均有屬地。到 12 世紀末,僧侶騎士團成為東西方強大的政治、
經濟和軍事力量。團員人數也大大增加 (12 世紀末期,聖殿騎士團曾經有 15000 名團員)。
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亦名羅得騎士團、聖若望騎士團,最後演變成馬爾他騎士團成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
家」組織持續至今:約 1070 年,一些阿馬爾菲商人在聖墓教堂附近,建造了兩座修道院和一個招待所,讓朝聖者居。
1099 年,法國普羅旺斯省的騎士熱羅(Geraud)帶了同伴,佔據了阿馬爾菲人的建築物,用來照料病患和朝聖者。
1113 年,教廷承認他們是獨立的修會。行善的修會逐漸變成軍事修會:保護朝聖者免受撒拉遜人 Saracens(中世紀
歐洲對阿拉伯人的蔑稱,意為住在帳篷裡的人)攻擊。騎士暨教士主要從貴族中招募。耶路撒冷的醫院騎士,身披
紅色斗篷,斗篷上繡著帶 8 個白點的十字架" ( 代表八福 )。
1153 年修會以聖奧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 的教規為基礎,制訂了自己的教規。醫院騎士團口號「守衛信仰,援助
苦難 ( Defens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
修會本是雇用騎士去打仗,到了 1179 年修會成為軍事修會,致力於對抗異教徒。修士們分別擔任教士、騎士和
士官。醫院騎士團由一位團長統治,並有教士會議及八位法官協助。騎士團也是一支裝備精良的常備軍。
騎士團在慈善事業方面做得比較突出,修會很關心糧食及作物(窮人的生活必需品)。朝聖者的無私付出讓修會迅速
發展。
騎士團在西方通向聖地的大港口,開設招待所。定期安排朝聖者上船,並收下朝聖者的錢財,到了海外再還給他們。
在 1187 年哈丁之戰中,醫院騎士團也派出主力參戰,由於指揮上的失誤,包括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在內的基督
教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聖地的法克蘭人王國滅亡之後醫院騎士團仍然存在。1300 年騎士團佔領了羅德島 Rhodes,
直到鄂圖曼帝國 Ottoman 出現,騎士團才撤退到瑪爾他島 Malta。
今天的耶路撒冷聖墓騎士是他們的繼承者。19 世紀中葉由教宗庇護九世重整,騎士們改以祈禱和慷慨的奉獻來資
助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區所推行的愛德和教育等工作。早期的騎士都只有男士稱為 Knight,1888 年教宗良十三
世確立冊封女騎士。1907 年教宗庇護十世擔任騎士團領導人,1928 年教宗任命耶路撒冷宗主教擔任團長一職,1940
年教宗碧岳十二世批准騎士團憲章,將領導人委由一位資深的樞機主教擔任。1962 年騎士團的法人資格正式設立。
1996 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宗座的名核定更改章程,並將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正式設立為教會公法人團體,為神職
人員與教友所組成。 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總部設在梵蒂岡,現今在世界各地成立 50 餘個分團,美洲地區 20 餘個、
歐洲 20 餘個、大洋洲 8 個、亞洲地區僅台灣及菲律賓設置。 目前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在聖教法典和梵蒂岡中享有
法人地位,全球有團員兩萬名。
聖殿騎士團 (Knights Templar)
,正式名稱是 “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The Poor Fellow-Soldiers of Christ and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
聖殿騎士團是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才建立的。它的起源鮮為人知,相傳在 1118 年香檳區的德帕英的騎士與他的同
伴在通往耶路撒冷和耶利哥的大道上保護朝聖者(開始時只有九個人)。他們得到安茹的富爾克、香檳區的於格
Hugues de Champagne 等十字軍要人支持成立團體。採用奥古斯丁修會的教規,按聖地的國王和宗教領袖的引導,
去保衛聖地並與「異教徙」作戰。 它流行的名字是所羅門聖殿騎士,這是因為它開始時總部是設在耶路撒冷靠近
所羅門神殿的緣故。
聖殿騎士是一個鮮明的軍事組織。它得到了教皇的認可,並於 1128 年的特洛伊會議上被賦予了修士教規。1139 年,
教皇莫諾森二世確認了他們的教規, 而聖伯爾納為他們寫了《新軍榮譽贊》
。 聖殿騎士團以封地為基礎。修會裡
的 13 名要人,推選出一位團長來管理。修士之間也有分工:勞動的是職業修士,神父專職祈禱,騎士和士官則負 74
責打仗。
聖殿騎士團的標誌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長袍。1147 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他們開始在白色長袍的左肩繡上紅色
十字( 象徵他們將要為自己的事業作出犧牲時所流的血),剛開始是等邊十字,後來發展成八角十字。徽章則是兩名
持盾和矛的騎士騎在一匹馬上,盾上繪有紅色的十字。
騎士團的口號是“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還有一句口號:Give Glory, God, Give Glory, Not For us, God, But for your name.
賜予光榮,上帝賜予光榮, 不是為我們,上帝是為了您的聖名。
外界的贈與幫助了修會發展;聖殿前的王宮,讓修會有了聖殿騎士團這個名稱。德帕英和同伴在西方獲得極大的
地產,奠定騎士團封地的基礎。聖殿 騎士團還有其他增加財富的方法:募捐,遺贈所得,組朝聖團,從事東西方
必需的銀行業和交易活動。
聖殿騎士團掌握著東西方的商行,接受君王定期存款,法國和英國國王就曾將禦庫托巴黎和倫敦的聖殿騎士團保管。
它與義大利商人競爭,也讓人存放首飾和寶物,可從遠方轉交,但要付利息和押金。聖殿騎士團在歐洲的金融圈
中,地位舉足輕重,許多人以為它富甲天下。
在十字軍東征史上,騎士團是一支經驗豐富的職業軍隊。 這支兵力基本上不受王室指揮,因而在發生衝突時,指
揮權的歸屬就會出問題。
從政治角度來看,耶路撒冷的王權很脆弱,騎士團往往和撒拉遜人建立直接的外交關係,而不顧及其他相關的利益。
在 13 世紀的耶路撒冷王國,騎士 團支持貴族派和反皇帝派,這作法與較為正統的醫院騎士團相反。在 13 世紀聖
殿騎士團是拉丁東方的真正主人。
1291 年法蘭克人的王國崩潰,修會成了問題。有人指責修士傲慢、兇暴、吝嗇,於是有合併個個軍事修會的計畫。
法皇"美男子"腓力的顧問巧妙利用這些批評,指控聖殿騎士團為異端,於 1307 年 9 月 13 日發出了逮捕法國境內全
體聖殿騎士的密令,並說服了軟弱的教皇克雷芒五世 Clement V 在 1312 年的維也納宗教會議上取消了修會。 聖
殿騎士團的財產移歸醫院騎士團,總團長德莫萊 Jacques de Molay 於 1314 年 3 月 18 日受火刑,燒死在柴堆上,臨 死
前始終不肯說出財富的埋藏之 地,並且詛咒法國國王和教皇。 幾個月後,腓力四世和克雷芒五世也相繼去世。 自
聖殿騎士團消滅後,部分成員從法國逃往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將騎士團的財寶偷偷運出法國。據多年以來,學 者
在探討共濟會時,顯示共濟會與聖殿騎士團兩者在儀式上和精神上均有不少相通之處。因此大都認為共濟會就 是
為了復甦聖殿騎士團而成立的。傳早年歐洲中古世紀的「共濟會」會 員們,彼此都存著祕密的儀式、符號,他 們
是否擁有價值難以估計的財富呢?
條頓騎士團,又名德意志騎士團;就是此回常見之標誌 ( 只有德國人才可成為團員),口號是「幫助、守衛、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建立時間最晚的一個,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它於 1198 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
德意志騎士組成,著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13 世紀初,在總團長馮.薩
爾紮領導下,該團將活動中心自中東轉移到東歐。條頓騎士團全盛時期,控制了東西普魯士,整個波羅的海東岸,
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在南部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的屬地。1525 年,騎
士團總團長阿爾布列赫特將東普魯士改為世俗的普魯士公國,騎士團遂失去其原有的顯赫地位。1809 年拿破倫
解散了作為軍事組織的條頓騎士團。1929 年教宗庇護十一世訓令,條頓騎士團成為純宗教修士會,以協助與公益性
質現存至今。
騎士/宗教/文化
騎士團的發展興衰與我們看到的教皇統治和天主教會( 從政教結合到無政權的宗教組織 ) 相似,這一過程如白駒過
隙。 騎士團知道“形象”的意義,但是也宣揚了一些促成他們毀滅的奇怪信仰。( 他們努力散佈關於他們擁有玄妙秘
密的觀念,甚至說他們有些“超人”。他們宣揚他們是聖杯的看護人,聲稱自己是星術學家、煉金術士和魔法師。)
倖存的騎士團成員是通過改編存留下來的,在德國很多人都加入了醫護騎士或條頓騎士團。在西班牙,他們加入
了一個特為他們而設的組織-蒙提薩。在葡萄牙他們將名稱改為基督騎士,存在到 16 世紀並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例如,航海家達·伽馬就是一名基督騎士成員。在聖殿的旗幟下,哥倫布航行到新大陸。
聖殿騎士創制了後來類似組織的藍圖。例如,1445 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創建了蘇格蘭近衛步兵,很顯然他是以聖殿 75
騎士為基礎的,並且在事實上很多方面與相似。1540 年,西班牙軍人傳教士依納爵·羅耀拉按照聖殿騎士的模式來組
建他的“宗教戰士”,這就是後來的耶穌會。
共濟兄弟會宣稱他們與聖殿騎士沒有直系關係。但有研究指出這現代的神秘組織與聖殿騎士團有著直接的淵源。
許多小說、漫畫利用聖殿騎士團的傳奇大作文章:例如《達芬奇密碼》
、《最後的聖殿騎士》
、《聖殿騎士遺產》、
《聖
殿指環:最後一個聖殿騎士的遺物》等等,描述有大量足以撼動基督教世界的重要文獻。 另外在西班牙電影〈Tombs
of the blind dead〉一片中,聖殿騎士以一群盲眼的僵屍形態出現。
《聖殿騎士遺命》 The Templar Legacy: A Novel 作者:貝利 Steve Berry 在本書中,美國司法部高官斯蒂芬尼意外地收到了去
世多年的丈夫的筆記本,為了弄清丈夫的死因,她帶著這本寫有口令的筆記本來到了丹麥。 不曾想,此 舉竟然揭
開了聖殿騎士守護多年的“偉大遺產”的秘密。
《最後的聖殿騎士》The Last Templar 作者雷蒙德‧庫利 Raymond Khoury ( 08 年美國冒險動作片) 《達芬奇密碼》只是開了個
頭,而最後的聖殿騎士則是把故事講完了。這部改編自 2005 年暢銷書《最後的聖殿騎士》 的迷你劇是一部氣氛較
為輕鬆的探險劇集,透過主角的歷險旅程,向我們展示了聖殿騎士團覆亡的慘烈瞬間,審視並深思人們在宗教信仰
上的疑問。
故事: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梵蒂岡古物展」的開幕之夜,四名裝扮成聖殿騎士的蒙面人突襲而入,持槍械大肆洗
劫。為了找回這批無價之寶, 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展開大範圍的追捕,然而四位騎士卻接二連三死於非命,而考
古學家泰絲,驚駭之中目睹了整個過程,並得知騎士首領掠 奪的最始目標:一件看似平凡、實則奇特的珍品─古老
的解碼機。
《聖殿指環:最後一個聖殿騎士的遺物》作者喬治莫裏斯 Jorge Molist
故事:克裏斯蒂娜是個律師,27 歲生日那天收到了兩枚戒指。一枚是她那個有錢的證交所代理男朋友送給她的訂婚
鑽戒,另外一枚是有人通過匿名信寄給她的,那是一枚神奇而古老的紅寶石戒指。她并不知道這兩枚戒指互相排斥,
不能共存,所以将它們都收下了。令她難以預料的是,那枚紅寶石戒指把她引入了一場危機四伏的離奇冒險之中,
讓她體驗了什麽是生命、什麽是愛情、什麽是死亡。 這是一部典型的歷 史懸疑小說,是以聖殿騎士戲劇化衰落的
歷史背景爲題材的。
XBox 360 遊戲中,《聖殿騎士團》(The First Templar) 以二位主角作為故事主軸的發展:法籍聖騎士及他的夥伴、一位被宣
告為異教徒的貴族仕女。玩家要透過控制這二位不協調的組合,解開《聖殿騎士團》背後那些神秘事件之謎;那些
龐大的陰謀,掩飾著「聖盃」的秘密。玩家可以扮演遊 戲中的主要角色,並且相互幫助。另外,遊戲強調將提供
玩家豐富、充滿歷史風味的世界,玩家將回到 13 世紀、那個歐洲文化面臨挑戰的年代, 然後探索 20 個以上的歷
史地點。
騎士文化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1. 雖然大部分的騎士仍然是像從前的野蠻封建騎士, 但十字軍的建立提升了一般性禮儀風
俗及影響後世騎士美德的要求 2. 塑造了國民的性格:如影響學校制度英國公校:7 歲開始受訓做 page(小學) ; 14 歲 Squire
(中學) ; 21 歲 Knight(大學)
76

少數依然保留至今之皇族墓碑

1515 年里加城堡內側之門雕,浮雕為聖母瑪莉亞及立陶宛軍團之司令 W. von Plettenberg


接著經過不起眼的老教堂,原來這是大名鼎鼎的里加聖雅各伯主教座堂 St. James's Cathedral, or 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 Rīgas Svētā Jēkaba Romas katoļu katedrāle )屬羅馬天主教主教座堂,主保聖人是聖雅各伯。
77

15 世紀初,在早期哥德式教堂的南端興建了聖十字禮拜堂。1522 年聖雅各布是里加路德教會之第二座教堂。在 1582 年波


蘭立陶宛國王斯特凡·巴托被征服後交給耶穌會。在 1584 年的暴動,大部分內部被憤怒的人群摧毀。1621 年裡加受瑞典統
治;這 Jakobskirche 在 300 年間再次成為路德教教堂。 經歷一戰、沙皇垮臺、拉脫維亞獨立戰爭、里家被布爾什維克佔領,
屬聖雅各福音教會。1922 年戰爭結束後使波羅的海國家獨立,在教廷響應下主張建立里加教區的獨立自主性。1923 年公
民決定回歸聖雅各天主教堂。 1901 年,古老的巴洛克祭壇被更新。 在里加另有兩座主教座堂,即信義會的里加主教座
堂和正教會的聖誕主教座堂。

1201 主教艾伯特宣稱里加為聖母瑪麗亞之屬地(1199~1229 年),陸續啟動建設三座教堂:聖母瑪利亞教堂、主教大


教堂(目前的圓頂教堂)
、與聖彼得教堂作為一個城市之教會;而將聖詹姆斯教會作為農村的教會。在前兩個教會中之講
道用以德語;而雅各布教堂直到宗教改革堅持歐洲使命的守護者,使者長老雅各布的榮譽。
雅各布教堂建築的開始
1203 年開始雅各布教堂是由 Turaida Livonian 船長庫波 Kaupo 的木頭製成的,他獲得了洗禮的聖禮。Meinarda 主教那年,受 78
到教皇 Innocenta III 的邀請抵達羅馬。教皇賜了本由格里高爾所重編的聖經)
。不幸在 1215 年於里加大火中被燒毀。之後
雅各布(石)教堂重建於羅馬帝國末期,古里加從 1215~25 年的擴展,並修建了當今老城區全境。
二座教堂建築時期
從建築結構發展的角度來看,雅各教堂的建設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建築時期: 1)傳統德式禮堂大廳(13~15 世紀半) 與
2)大教堂(從 15 世紀下半葉到現在),附設藥房。教堂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為長老會(祭壇)空間最好的保留原來
的結構。這是長方形 12m X10.5m。在教堂西牆的半寬處安裝了一個樓梯轉塔,其中螺紋樓梯通向南側的側壁拱頂和鍾樓。
神聖教堂的命運
15 世紀在聖十字南側初建小教堂(14 x 7 米)
,後改名為聖碧姬教堂。在耶穌會執掌時,這是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恩典。1621
年路德會接管,盲目的仇恨摧毀了所有的耶穌會遺留的藝術珍品。被遺棄幾十載,直到 1675 年蘇爾茨巴赫牧師約翰·菲舍
爾採取維澤梅總監上層的兩樓層劃分為一個小教堂為學堂;稱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代表 - Schola Carolina 卡。皇冠學園一
直保留,直至 1710 大北方戰爭而關閉。1733 學園恢復並改名為帝國學園。
教堂重建時期
聖詹姆斯教堂帶來了哥特式藝術的格局。 中世紀城牆上半部及教區教堂的穹頂建於 15 世紀
金字塔塔樓
1482 年之重建只兩層;在上方建了座金字塔塔樓。1612 年 N. Mollin 木刻繪本中有一三層八角形的金字塔塔樓,塔樓頂端
有隻公雞。故這個金字塔塔樓的轉變約在 1596 年。遭雷擊破損後之 1736 年 6 月 2 日以青銅擊球和公雞取代。檔案紀錄於
一羊皮紙的備忘錄上。在 1980 年代被風暴襲擊的公雞被取代。 2004 年俄羅斯提供了 600 名修理人員,以及用銅錫蓋覆蓋。
在這個板塊重建中,八棱塔金字塔的底層外型成了一個巴洛克式。。
雅各布教堂的鐘
雅各布教堂的鐘是 188 年由 Henrik Molre 和 Henrik Ronne 等人製作。最初中古世紀的原件於 1482 年 2 月 6 日騎士團炮火擊毀
Blazia 鐘聲
一戰末尖頂小附樓之音樂鐘是放著荷蘭 1509 年製作之 Šonenborha,放著 Zeiderzē 的音樂報時鐘,慶祝 1502 年利沃尼亞瓦
爾特·馮·普利登堡戰勝了俄國沙皇伊凡三世,1554 年安裝完成,重量達 90 公斤。1675~1786 年間由 Gerhards Meijers 鑄造重
達 2460 公斤的鐘。於 1915 年夏天所有四座大鐘被轉移到俄羅斯。如今 1999 年底里加建城 800 週年,經各方捐款翻新舊
鐘;2001 年 6 月 21 日由羅馬天主教大主教 Jānis Pujats 樞機主持了揭幕。
建築物的內部
由於宗教改革引起的風波,在 1524 年大部分的藝術品都被毀。1922 年在教堂的閣樓裡發現了 1380 或 1420 年左右凱旋的
木製十字架(高 2.87 米,寬 1.86 米)
,整修後耶穌的手腳也復原。作為拉脫維亞中世紀雕塑遺產中最古老的木製教堂之一,
拉脫維亞文化博物館收藏著原件古蹟。
祭壇
建於 1680 年左右,為里加最早的巴洛克式祭壇之一,底部有查理 11 世的字首縮寫。1901 年戰火使各教堂祭壇被摧毀後,
由雕塑家克里斯托弗 Mitelhauzens 和木匠詹姆斯烏拉特整修復原。也保留了巴洛克式祭壇的一小部分天使。
管風琴
1760 年由 Heinrich Andrej Koncius Hall 訂購,1763 年奉獻。新的是 1913 年由 E. Martins 製造的,於 1996~99 年間進行了更新。
墓碑
中世紀的教堂地板是由墓碑和瓷磚鋪成。1773 年政府禁止在教堂埋葬死者,在許多情況下對古代的墓碑,墓誌,貝殼和
古蹟被任意破壞。最古老的(1294 年以來)墓碑在在雅各教堂中間被發現,沒有標籤和福音的象徵(習慣)
。拉丁文,鑲
嵌鬆散的形式。其他大都來自瑞典。在後來的修繕中,一些最有價值的墓碑被發現在牆壁上。184 年進行重建時重新安放
了新的石板,舊墓碑遺跡很少。1983 年在雅各布教堂塔樓的木地板下再次發現了由墓碑組成的舊地板,因這獨特的紀念
碑被沙子覆蓋。
大門
1782 年雅各布教堂的西側大門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 1225 年簷口門廊上方是拉丁文:“DOMINI IN AETERNUM-上帝的憐憫 79
永遠被傳頌”。
法官
1810 年,木匠 Auguste Gothilf Heidel 製作了紀念品。雅各布教堂有一個琥珀風格非常漂亮的機構。從紅木製作,令人印象深
刻的,大規模的住房建設飾有花卉鑲嵌和渦卷。它一直活到今天,是藝術史上最重要的紀念碑之一。雅各布教堂。
在 19 世紀重建教堂的一些步驟。在中間 1845 壇安裝委員 Brederlo 贈畫描繪的基督 debesskāpšana 以及從 1844~45 年一年畫
亞歷山大 Heibels,林巴日出生木匠奧古斯塔 Gothilfa Heibela 兒子。盧克塔斯(陽台)被修造在兩個側壁,並且脈輪被修理
了。
彩繪玻璃
典雅大教堂的窗戶裝飾著 20 世紀的彩色玻璃。Jūgendiskās 在 1902 年東牆唱斯班窗口安裝了三座彩繪玻璃,點綴著被拆毀
修復的巴洛克式祭壇。彩繪玻璃成分的組成使用流行的藤蔓圖案:扭曲的枝葉和漿果簇,象徵聖體聖事。
20 世紀教堂內部的重建 20 年
自 1923 年 8 月 7 日雅各教堂再次由天主教徒管轄;這是教會歷史上一新階段的起步,這也對其藝術形式產生影響,因為
需要將內部配合天主教徒崇拜的格局。1923 年 12 月 7 日主教約瑟夫·蘭肯(Joseph Rancan)就奉獻主祭壇的基石。邊廊被
拆解為三座新哥特式小祭壇,放置 4 座懺悔台,中央為一座新祭壇。教皇庇護十一特電祝福。在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
斯特拉修道院的使徒雅各安息的古遺物被安置於主祭壇上。本世紀初所建的祭壇被移到左側東端,直到 1934 年後被搬到
了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的左側,1997 年它被安置於新建的食人魔天主教堂。
旁側祭壇
在 30 年代初,兩個側面板重做:在右邊 Vissv 耶穌的心,留給阿格洛納的榮耀。1934 年 10 月 28 日由約瑟夫·蘭肯主教奉
獻。與大教堂風格相對應的祭壇是由拉克斯加拉大師製成的,而祭壇則是由謝伯格藝術家繪製的。

匆匆地僅在外圍晃了晃,如今成為名符其實的窘迫失修的古蹟,令人憑弔
80

Dome Square 原本則是納粹之指揮司令部


一戰後,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 Kaiser Wilhelm II,亦來此視察
81
82

19 世紀初啟蒙運動推動者,藝術家,畫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
83

St. James's Cathedral, or 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 Rīgas Svētā Jēkaba Romas katoļu katedrāle )里加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屬羅
馬天主教主教座堂,建於 1225 年,用來作為對郊區居民服務的教堂,主保聖人是聖雅各伯。尖塔上有風鈴,傳說若是不
守婦道的人經過底下風鈴便會響起。15 世紀初在早期哥德式教堂的南端興建了聖十字禮拜堂。17 世紀時被瑞典軍隊徵做
軍用服務的場所。1901 年古老的巴洛克祭壇被更新。在里加另有兩座主教座堂,即信義會的里加主教座堂和正教會的聖
誕主教座堂。1923 年 6 月 10 日,拉脫維亞共和國新政府。剝奪了雅各布教會隸屬路德教會,交給了羅馬天主教會,伊爾
貝主教擔任教職。圓頂教堂的歸屬亦獲解決。
84

1993 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亦來此主持彌撒
85

來到原先瑞典軍團之營區, 現為大使館區 里加之老城門瑞典門 (Sweden Gate - Zviedru Vārti)


隨著條頓騎士團在 1561 年沒落,里加成為自由城市達 20 年之久。直到 1581 年時,里加受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影響,在
1621 年受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統治。在 1656~58 年的俄羅斯-瑞典戰爭期間,里加受到俄羅斯的攻擊。直到 1710 年
時,里加是瑞典最大的城市,並保有自治的地位。不過在 1710 年,在大北方戰爭的影響之下,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
侵略。俄羅斯與瑞典後來簽訂尼斯塔德條約,這也象徵瑞典統治時期的結束,俄羅斯霸權的開始。
瑞典門 (Sweden Gate - Zviedru Vārti)
拉脫維亞相繼被瑞典、波蘭、俄羅斯及德國佔領。1621 年瑞典帝國征服里加,建於 1698 年之瑞典城門是拉脫維亞被瑞典
佔領期間所建,是城內留下來的唯一一座古城門。塔街(Torņa ielā)經過此門通往城牆外的瑞典軍營。拱門上方雕刻一隻
憤怒的獅子,表示不歡迎瑞典人入侵。 在 1698 年瑞典統治時期,原有 25 座城門,現今只遺下這一座。有一個傳說,一
位里加少女愛上一位瑞典士兵,半夜約會時被人發現了,他們被捉塞進城門的城牆裡。後來謠傳只要在半夜經過城門,
就會聽到他們的情話。不知這是浪漫愛情故事還是鬼故?

瑞典城門特區之門神
86

2015 年由 Leva Rueze 所雕鑄之鬼 The Ghost

這裡之餐廳也推出應景的菜單 這公共空間也成為歷史教室
87
88

火藥塔 The Powder Tower - Pulvertornis,建於 1330 年,十七世紀時開始當火藥庫,因此得名。這是 18 個瞭望塔唯一倖存的


一個,現成為拉脫維亞軍事博物館。

旅館 郵政銀行
在此稱路障廣場,因為於 1991 年在此郵政銀行前 gada barikāžu laukums 發生獨立抗議遊行,因發鎮暴行動.
89

回到里加市中心的 Brīvības bulvāris(Freedom Boulevard)自由紀念碑


自由紀念碑為紀念(1918~20 年)在拉脫維亞獨立戰爭期間陣亡的軍人而興建,是拉脫維亞的自由、獨立和主權的重要象徵。
紀念碑在 1935 年揭幕,高 42 米,紀念碑所在地是里加人民舉行公眾集會和官方典禮的重要據點,碑文 TEVZEMEI UN
BRIVIBAI(拉脫維亞語)「為了祖國與自由」。
90

位於 Kronvalda 公園旁之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 Latvijas Nacionālā opera,為國家芭蕾舞團、國家歌劇合唱團、國家樂團之駐地

國家歌劇院 2017 年夏季音樂節 8 月 16 日~9 月 3 日之節目表


1860 年 Ludwig Bohnstedt 設計施工,1863 年正式啟用。1882 年發生大火災主建築幾乎全毀,在里加首席建築師 Reinhold 91
Schmaeling 督導下,1887 年重建完成。由於這座 19 世紀建造的歌劇院經過一世紀後,很多設備已無法滿足表演藝術者的
需求,於是從 1970 年 R.Šmēlinga 主導下開始討論與計畫整建與更新設備。一直到 1990 年開始行動,中途遇經 1991 年的脫
離蘇聯獨立成功,拉脫維亞人也將這座新古典主義歌劇院視為脫離蘇聯後的建築代表作品。
92

Lettonie: sous la pluie 噴泉


Kronvalda parks 是歌劇院前美麗而寧靜的公園,小河上自由自在游蕩覓食的鴨子、裸體婦孺雕塑噴泉,紳士與淑女雕像。

午餐後依依不捨的離開里加市區,赴下一景點拉脫維亞露天民俗村博物館 Ethnographic Open-Air Museum 參觀


93

民俗村景區之參觀景點
各少數原住民之分支樹狀圖 94

倉庫內推放著所收集之古董馬車

民俗村原住民之手工藝展示館

Kas Senatni Peti 最早接受基督教,頗具規模的原住民教堂Lutherian church Usma


95
96

位於西部Kurzeme部落聚落,捕魚與農工為主;海藻為頂之農家屋舍( 1840年代),全家約15~20口。原件遷移至此民俗村經
整修後復原。
拉脫維亞主要居住著四種原住民,紅色區塊之Kurzeme部落、橙色區塊之Zemgale部落、綠色區塊之Vidzeme部落、以及藍色 97
區塊之Latgale部落。 此Kurzeme部落之房舍來自 紅圈所指處

園區內最美,來自Kudiga地區的一間建於1932年的部落夏天聚會館

1932年開放參觀,收羅全國四大區域120幢木屋的超大型民俗村,讓遊客置身感受18、19世紀時拉脫維亞的鄉村生活環境
98

這棟貨棧,則是來自Liepaja,建於1697年;保留了許多海運時之貨物木箱

這部是1916年德國製造之蒸汽火車頭
99

這也是如同挪威Alta漁村之象形文字石刻

公車站牌之達賴拉嘛講道
早餐:飯店內早餐
午餐:3 pavāru restorāns 西餐廳,Jacob's Barracks, Torņa iela 4, Centra rajons, Rīga, LV-1050
100

晚餐:Lido民俗村當地傳統舞蹈秀與晚餐
101

旅館:Radisson Blu Elizabete 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