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BIBLID 0253-2875(2001)20 : 1 p.

28-44 專 論

近十年來(一九八九∼二○○○)
有關朱元璋研究之介紹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on Emperor Zhu Yuanzhang, 1989-2000

朱 鴻(CHU Hu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潮的影響下,不少的著作,特別是朱元璋傳記式的書
壹 前言 籍,強調的是通俗,學術性不足。此類著作,即使作者
是知名學者,也割捨不論。
在中國歷代開國帝王中,最受學術界「青睞」的恐 近年來,特別是大陸地區,因出版業的興盛,論著
怕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朱元璋的研究,真可謂汗牛 發表的園地相對的較以往大增,品質亦良窳不齊。本文
充棟。根據吳仁安的統計,從 1949 至 1988,四十年間 勢必難以一網打盡,有漏網之魚應可以被接受。當然,
臺港大陸地區「先後出版(或再版)有關朱元璋的傳 如有遺珠之失,也盼讀者諒恕。復以大陸學者的研究,
記、繫年要錄、故事、專題論著計十餘種,公開發表的 始終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多閉門造車,於前人的研究
1
文章計一百二十餘篇。」 不僅如此,美、日等國也不 視若無睹。於是同一主題的文章一寫再寫,「舊題重
乏學者致力於朱元璋個人,或明初洪武時期歷史的研 炒,無甚意義。」2 總之,本文主要呈現的,是十年來
究。毫無疑問,朱元璋的研究是明史學界最重要的課題 有關朱元璋研究的風貌、趨勢,及重要的成果。為了敘
之一。 述的方便,不擬採取吳仁安的「問題分類」
(吳先生分
研究朱元璋的熱潮,並未因論著豐富,成果可觀, 成十六個問題)的方式,一一做摘要式的介紹。3十年
而有減退的現象。相反地,近十年來達到新的高潮,且 來朱元璋的研究不外兩項顯著的特色:一為傳記(大傳)
呈現了與以往不同的研究重點與觀點。本文就是繼吳仁 的紛紛面世,一為以朱元璋為主題的學術會議的召開。
安之後,對 1989 年迄今的十餘年間,有關朱元璋個人 本文即由這兩方面切入,再旁及兩者之外的重要研究。
的研究做介紹,至於涉及明代初期或洪武朝政的諸多論 希望能透過本文的敘述,使讀者能瞭解近十年朱元璋研
著,則不在討論之列。再者,在所謂應用或實用史學思 究的梗概。

1 吳仁安,〈建國以來朱元璋研究述評〉
,《安徽史學》
,1988:3,頁 30-35。
2 吳智和,〈「第四屆國際明史學術討論會」紀實〉
,《明史研究專刊》
,10,1992,頁 314。
3 十六個問題,依次為:1.關於朱元璋(以下省略此五字)的道路問題 2.蛻變和轉化的問題 3.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的原因 4.
治國思想 5.殺戮淮西勛貴和功臣宿將的原因 6.民本思想和重農思想 7.懲治貪污的問題 8.用人思想 9.法律思想 10.宗教
和天命神受思想 11.軍事戰略思想 12.與儒士的關係 13.文化專制問題 14.實行「讓步政策」、「各安其生」政策和「休養
生息」政策的問題 15.朱元璋極權政治的歷史作用問題 16.民族政策。吳仁安,〈建國以來朱元璋研究述評〉,《安徽史
學》,1988:3。

28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論朱元璋取得反元鬥爭勝利的原因〉
貳 朱元璋傳記及專書的出版 〈論朱元璋的蛻變〉
〈論朱元璋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
朱元璋傳記的著述,吳 首開其端。書名由 1944 〈論朱元璋的文化專制〉
年的《從僧缽到皇權》到 1965 年 2 月的《朱元璋傳》
, 〈明《大誥》與朱元璋封建專制的強化〉
三度易稿修正,共有四個版本。此書雖展現了吳氏卓越 〈評朱元璋整肅吏治的措施〉
的史才,但是二十餘年寫作的過程,初則指桑罵槐,肆 〈評朱元璋對人才的使用與摧殘〉
行影射史學,繼之又意識形態化,4 都不是一位史學工 〈論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
作者應有的態度。甚至最後定本的撰寫,是因為「第三 〈論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個本子的主要缺點和錯誤,是對階級關係、階級矛盾、 〈論朱元璋的治國思想〉
階級分析注意不夠,對朱元璋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不 〈朱元璋軍事思想初探〉
5
夠全面。」 顯然地,第四個本子是以階級立論,其結 〈關於朱元璋功過評價的幾個問題〉
果使他對朱元璋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受到相當的侷限。 〈關於朱元璋起義軍「寨糧」
、「檢刮」若干問題的辨析〉
「要對曾經是農民領袖又是封建帝王的朱元璋作出評 〈明初空印案發生年代考〉
6
價,就很困難了。」 《朱元璋研究》的出版,「標誌著朱元璋研究的新
縱管吳 的《朱元璋傳》有許多不足,但是卻沒有 進展。」8
學者繼吳氏之後嘗試再撰寫一本朱元璋的傳記。直至 除了上列 16 篇文章外,陳梧桐還撰有〈朱元璋創
1993 年,吳氏第四個版子面世後的將近三十年,終於有 辦過農桑學校嗎?〉(《農業考古》,1983 年第 2 期)、
了陳梧桐的《洪武皇帝大傳》
。 〈明洪武年間的睦鄰與海禁〉
( ,1988 年第 2
《史學集刊》
陳梧桐致力於朱元璋的研究,有一段特殊的因緣, 期)
、〈論朱元璋對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中央
純出於偶然的因素。陳氏在文革十年動亂期間,從北京 ,1993 年第 2 期)
民族學院學報》 、〈論朱元璋的「居安
下放到在安徽鳳陽的幹校接受再教育,在朱元璋的出生 慮危」思想〉
( ,1993 年第 5 期)等文
《江西社會科學》
地明代的中都,激起了他對朱元璋的強烈興趣。文革 章。《洪武皇帝大傳》就是在這些單篇論文的基礎上完
後,進入北京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任教,「教學之餘, 成的,代表了陳梧桐在朱元璋研究上的總成績。
就把主要精力用於朱元璋研究,一發而不可收。經過幾 《洪武皇帝大傳》全書有十四章,約五十萬字,在
多寒暑,翻檢史籍,搜集資料,尋幽探微,去偽存真, 篇幅內容上不僅遠超吳 的《朱元璋傳》
,也是其後的
基本弄清朱元璋各個時期的主要活動,對他一生的功過 同類著作所不及。陳氏將朱元璋一生曲折複雜的歷程,
7
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先後發表了一組論文。」 分為三個時期八個階段:
這組論文編輯成書,名為《朱元璋研究》
,早在 1986 年 第一個時期:青少年時期(1328-1351 年)
已交付全稿,但在《洪武皇帝大傳》正式出版後的五個 第一階段:天曆元年∼至正三年(1328 -1343)
月才付梓問世。所收錄的論文有: 在農村隨父母過著貧困的生活。
〈論朱元璋起義動機及其對元末戰爭的貢獻〉 第二階段:至正四年∼至正十一年(1344-1351)
〈朱元璋對陳友諒與張士誠的戰爭述評〉 入皇覺寺為僧,期間曾至淮西流浪三年多。

4 有關吳 朱元璋傳四個版本的寫作歷程,及各版本特色得失,可參考潘光哲,〈學習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吳 的個案
研究〉,《新史學》,8:2,1997.6,頁 133-183。Mary G. Mazur, "The Four Zhu Yuanzhangs: A succession of Biographies of the Ming
Founder," Ming Studies, 38, 1997, pp.63 -85.
5 吳 ,《朱元璋傳》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1 版)
,根據三聯書店 1965.2,1 版重印,頁 3-4,〈自序〉

6 蘇雙壁語,見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2 次印刷,〈序言〉
,頁 5。
7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前言〉,頁 1-4。
8 張德信,〈朱元璋研究的新進展─陳梧桐著《朱元璋研究》讀後〉
,《中國教育報》
,1994.11.2,〈學園〉專欄。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29
專 論

第二個時期: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時期(1352-1367 年) 注意的成就:
第一階段:至正十二年∼至正十五年(1352-1355) (一)史料豐富翔實:徵引的官私史籍近三百種,引用
投靠郭子興,由一名普通士卒成為統帥全軍 史料三千多條。首次採用了藍玉黨供詞的《逆臣
的將領。 錄》,也運用了中都遺址、與朱元璋相關的遺址
第二階段:龍鳳二年∼龍鳳十二年(1356-1366) 考古資料及大量的民間傳說。
渡江營建江南根據地,擊滅陳友諒,逐步走 (二)拓寬了朱元璋研究的領域:書中第八章〈任用賢
上封建化道路。 才與開通言路〉
、第十二章〈開明的民族政策〉

第三階段:龍鳳十二年∼吳元年(1366-1367) 第十三章〈睦鄰外交與御倭鬥爭〉、第五章第一
擊滅張士誠,進而開展南征北伐,完成封建 節〈轉化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第六章第三節
化過程,轉化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 〈寬猛結合、恩威兼濟的統治策略〉
、第六章第四
第三個時期:創建明王朝時期(1368-1398 年) 節〈居安慮危、處治思亂〉,都是前人寫朱元璋
第一階段:洪武元年∼洪武八年(1368-1375) 傳記所未觸及者。
推翻元朝統治,奠定明朝開國規模。 (三)立論力求穩妥,但頗多創見。大陸史家評價人
第二階段:洪武九年∼洪武二十二年(1376-1389) 物,往往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框框」。陳氏擯棄
加強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基本完成全 了簡單化、概念化的方法,不以固定的框框硬
國的統一大業。 套,而是以前述的經歷階段,在特定的歷史範圍
第三階段:洪武二十三年∼洪武三十一年(1390-1398) 與社會環境中,實事求是的逐段評其功過得失,
誅戮功臣,進一步鞏固帝業。 最後再加以總評。在較客觀的研究方法基礎上,
全書基本上依據朱元璋一生經歷的幾個時期,按照 陳氏的立論創見迭出。張海鵬認為作者以「既互
年代的順序來寫。作者並未將此書定位在一本嚴肅的純 相矛盾又彼此統一的,統一在維護朱家王朝的封
學術著作,希望能兼顧科學性、趣味性、學術性和可讀 建專制統治這一點上」,來解釋朱元璋一方面網
性。但是不因此而損及史學的求真求實,「書中所有歷 羅培養人才,一方面又摧殘壓抑人才;以及既納
史事實的敘述,都建立在經過審查考定、確實可靠的史 諫與時而拒諫的矛盾現象,頗有獨到的見解,
料基礎上,盡量做到言之有據,不憑空臆測、虛構或杜 「寥寥數語,就一針見血地把他的本質揭示出來
撰。」9 了。」吳仁安更認為,陳氏在(1)削平群雄統
《洪武皇帝大傳》出版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咸 一中國的原因,(2)誅殺功臣宿將的原因,(3)
認是一本超越吳 《朱元璋傳》的力作。「與原有的同 治國思想,(4)實行「讓步政策」或「休養生
類著作相比,它不僅挖掘了許多新的史料,訂正了不少 息」政策的問題,(5)民族政策,(6)文化專
史籍記載的錯誤,而且大大拓寬了研究的領域,加深了 制六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11
論述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無論史料徵引 毫無疑問,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應是最後一章最後一
之精博,還是論斷之中肯,都超過了吳 先生的《朱元 節—〈一生的功過評價〉
,陳梧桐在此提出了他對朱
10
璋傳》
。」 元璋蓋棺論定的一家之言。自來大陸史家多以階級立場
綜合學者的評介,《洪武皇帝大傳》有幾方面值得 肯定朱元璋的反元,但痛斥朱元璋當了皇帝後背叛了農

9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前言〉
,頁 4-7。
10 張海鵬,〈《洪武皇帝大傳》評介〉,《人民日報》,1994.3. 23,5 版。吳水東,〈陳梧桐和他的《洪武皇帝大傳》〉,1994. 9.
25,《廈門日報》,5版,〈文化廣場〉

11 以上所論,見蘇雙壁語,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序言〉,5。張海鵬,〈《洪武皇帝大傳》評介〉,《人民日報》,1994.
3. 23,5 版。南炳文,〈
《洪武皇帝大傳》評介〉
,《光明日報》
,1994. 5. 2,〈史林〉專欄。吳仁安,〈朱元璋研究的可喜碩果
─評《洪武皇帝大傳》〉,《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4:1,1994 年,頁 93-97。古朴,〈評《洪武皇帝大傳》〉,《史學集
刊》,1994:3,頁 77。吳水東,〈陳梧桐和他的《洪武皇帝大傳》
〉,1994. 9. 25,《廈門日報》,5版,〈文化廣場〉

30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民,是一位道地的叛徒,從而完全否定他在元末農民戰 械的大框框。
爭的活動。陳氏處理這個問題的原則,是以朱元璋建立 就在陳氏《洪武皇帝大傳》問世後不久,連續有兩
明朝為分野,此前用衡量農民領袖的標準進行評價,此 本也堪稱「巨著」的朱元璋傳記出版。一是與陳氏書名
後則用衡量封建帝王的標準來評價。他認為朱元璋的蛻 完全一樣,由呂景琳撰寫的《洪武皇帝大傳》
(遼寧教
變根本無涉氣節的問題,肯定朱元璋對元末農民戰爭有 育出版社,1994 年 8 月);一是由孫文良所著的《洪武
兩點重要的貢獻: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年 1 月)
帝》 。這兩本著作,都
(一)率領起義隊伍,沈重打擊了江南地區的地主勢 是為明代帝王傳記系列的出版而作。
力。 呂景琳的《洪武皇帝大傳》沒有作者的自序,無從
(二)實現了推翻元朝統治的任務。 了解呂氏撰寫的心路歷程。但從主編趙中男的〈寫在書
肯定之餘,陳梧桐又認為「朱元璋的蛻變及其登上 前〉一文,可以了解出版的背景與撰寫的原則。撰寫
明朝皇帝的行動,決不是對元末農民戰爭的貢獻。相 「明帝列傳」的基本方案有三:
反,它給元末農民戰爭帶來的災難性的嚴重後果。」所 第一,以開放的深刻的的指導思想寫帝王,務求打
謂災難性的嚴重後果,是指: 破以往舊式理論束縛下僵化呆板的寫法,作者應盡量發
(一)它大大削弱了對江南地主勢力的打擊。 揮理論水平與藝術才能。
(二)它使農民浴血奮鬥的果實落在地主階級手裏,導 第二,由人性入手,寫出帝王的時代特徵,及在封
致了元末農民戰爭的徹底失敗。 建環境與社會制度間的矛盾衝突。決不能寫成帝王在位
至於朱元璋統治的歷史功績,陳梧桐結合明初具體 時期的簡單歷史,更不能寫成與時代相脫節的個人活動
的歷史條件來分析,認為主要的功績有三方面: 史。
(一)進一步統一全國,鞏固我國的統一民族國家。 第三,行文盡量用白話文,力求生動活潑,通俗易
(二)加強中央集權,整肅吏治,打擊不法豪強,穩定 懂。因而帝王傳記的屬性,是兼具學術著作與歷史小
政治局勢。 說。「比以前的學術著作通俗、生動,比流行的歷史小
(三)調整生產關係,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社會 說豐富、真實。」準此原則,從 1989 年年底到 1993
生產。 年,從籌劃、約定撰稿人、完成文稿,以將近四年的時
可是,「作為封建帝王的朱元璋,他自然不可能擺 間實現了「明帝列傳」的計畫。13
脫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他的施政也造成許多不良 呂景琳是大陸知名的明史學者,由他擔綱撰寫朱元
的影響: 璋的傳記,在人選上應屬上選。所惜者,呂氏並非以朱
(一)皇權的高度擴張和殘暴的專制統治,不利於政治 元璋的研究著稱,與吳 或陳梧桐迥異,撰寫大傳前他
的安定,社會的進步。 沒有一系列有關朱元璋研究的論文。以短短四年不到的
(二)頑固堅持厚本抑末的政策,束縛資本主義的萌 時間,完成四十餘萬字的著作,自然難以深刻。或許是
芽。 因為在通俗與藝術的要求下,反而降低了學術價值。事
(三)嚴酷的封建文化專制,極大地桎梏著思想文化的 實上,學術著作與歷史小說,是無法得兼的。要求兩者
12
發展。 兼具,結果是兩頭落空。試觀該書的章名(見附表
從陳梧桐對朱元璋的定評,特別是他的用語(為了 一)
,有些頗富文學筆調,很難看出傳主是朱元璋。內
存真,上面條列式論點都保留陳氏的原文)
,可以很清 容方面,以敘事為主,處處可見想像的情節,分析似嫌
楚的了解,陳氏擺脫的只是一個十分僵硬的教條式的小 不足,以致不能達到深刻真實的要求。總之,是一本文
框框。他對朱元璋評價先揚後抑,正兩點反兩點正三點 勝於質,遊走於歷史與文學、學術與小說間的著作。
反三點的運用,確實較先前的大陸地區史家實際,顯然 同屬明帝列傳性質的書籍,孫文良的《洪武帝》顯
他的立論甚至分析解釋的方法還無法掙脫馬列歷史觀機 然沒有呂著的缺失。孫氏亦為極富盛名的學者,以研治

12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頁 653-671。
13 趙中男,〈寫在書前〉,《洪武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8,1版)
,頁 2-4。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31
專 論

明清之際及清代初期歷史享譽學界。他久有要為朱元璋 社,1998 年 11 月第一版);黃冕堂、劉鋒,《朱元璋


做傳的衝動,因事繁而未能完成宿志。只寫過一篇名為 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12 月第一
〈朱元璋〉的文章,收入 1991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王德金,《明太祖朱元璋》
(西安:陜西人民出
的氏著《明清人物》書中。機緣湊巧,吉林文史出版社 版社,1999 年 2 月第一版),以及日本學者檀上寬的
擬刊行一套《明帝列傳》叢書,力邀寫朱元璋傳記,孫 《明の太祖朱元璋》
(東京:白帝社出版,中國歷史人物
氏不稍遲疑欣然應允。面對之前三部朱元璋的傳記,孫 選,1994 年 7 月)

氏自信滿滿,蓋其對朱元璋早有自己的定見,決不會與 以上諸書,除宋強剛、羅冬陽、黃冕堂及劉鋒合著
他人著作雷同。執筆後,兼程撰寫,在完稿後不久因病 之三書外,多為在「皇帝熱」下出版的偏向通俗性著
14
謝世,《洪武帝》竟成了孫氏的絕筆。 作。這些著作,有其共通性,篇幅不多,為小冊型的論
孫文良之書共十五章,並附傳主大事年表。全書可 著,甚至有的還沒有學術論著應有的注釋。而且有些著
分兩部分,前六章敘朱元璋之起兵與平定四方,後九章 作在〈後記〉中明言充分參考吳 及陳梧桐著作,或是
論洪武之施政。孫書在章節的命名上頗有一家之特色, 基於兩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撰述,但通書不再以注釋方
章名都是五字,節名除十四章的「空印案」與「科場案」 式來表明引用兩書觀點之處。這種處理方式,不宜視其
為三字外,全為四字。(見附表一)孫氏堅持歷史人物 為學術著作。
傳記應是非分明,堅持寫實的原則。為了達到寫實的要 黃冕堂及劉鋒合著的《朱元璋評傳》是類似傳記式
求,「有些話讓傳主自己說,或讓古人作出評價。這就 的論著,惟此書不是帝王系列下的著述,而是「中國思
難免多抄錄一些史料。對讀者也是留有一個自我思考的 想家評傳叢書」中的一本。該書側重於朱元璋自幼至長
餘地。」15 與前三本朱元璋的傳記相較,孫氏大量引用 奮鬥自學的艱苦歷程,呈現的不僅是一位媲美漢唐的開
史料,減低了通俗可讀性,增加了學術性。誠然,「從 國英主,更是傑出的政治謀略家兼軍事家,並在哲學、
體例到內容,從選取的側重點到每個問題的闡述,以及 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諸多思想領域各有建樹的思想家。
表述的方式,完全是他個人的匠心獨運,提出了他與眾 職此之故,全書大致分兩部分,一至三章,寫朱元璋的
不同的學術思想,建立了他心目中的朱元璋的嶄新形 時代背景及締建大明帝國的過程,強調其軍事思想的卓
16
象。」 大抵而言,孫氏筆下的朱元璋多正面評價,而 越。四至八章,論述朱元璋的治國理念,與經濟、民族
且也跳出大陸學術界意識形態的窠臼。 及對外關係、君主極權制度、文化政策諸方面。不同於
除了以上三書外,近年來有關朱元璋研究的專 其他著作者,因為將朱元璋定位為思想家,所以政策的
書,還有:何煒、董曉敏,《洪武大帝朱元璋》(重 論述特別強調思想的成分。尤其最後一章,論朱元璋的
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年 12 月);萬明,《明太 帝王之學和文化專制思想與政策,更成為本書的特色。
祖本傳》(徐徹、王樹卿主編,瀋陽:遼寧古籍出版 惜全書僅在第八章之後,附帶寫了兩頁多的結語,先盛
社,中國十大皇帝本傳叢書之六,1996 年 4 月第一 讚朱元璋治隆唐宋的治績,繼之則謂其晚年驕妄之心日
17
版);宋強剛,《朱元璋治國思想研究》 (成都:四 甚,行君主極權之弊,如廢相、創設錦衣衛、行封建
川大學出版社,1997 年 5 月第一版);修曉波、田澍, 等。其實,這些措施都不是晚年所施行者。故而本書在
《明太祖朱元璋》
(青羊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開朝 結論的處理上,不僅簡陋,且行文不夠嚴謹,為一大敗
帝王全傳書系之七,1997 年 6 月北京第一版);羅冬 筆,殊為可惜。18
陽,《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將朱元璋定位為思想家,注重其治國思想的研究,

14 孫文良,《洪武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1版),李治亭,〈悼念文良老師—致讀者〉
,頁 10-15。孫文良,
〈後記〉,頁 458。
15 孫文良,〈後記〉,頁 458。
16 ,頁 13。
李治亭,〈悼念文良老師—致讀者〉
17 此書承徐泓教授告知,並提供影印本,謹致謝意。
18 黃冕堂、劉鋒,《朱元璋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1 版)
,頁 451-453。

32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似是最近二、三年關於朱元璋研究成書的特色。之前已 學會及朱元璋研究會主辦的「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
有宋強剛的《朱元璋治國思想研究》
,是由作者陸續發 會」
。一是 1998 年 8 月,由大陸中國明史學會、朱元璋
表的有關朱元璋思想研究的 8 篇論文所組成,依序探討 研究會、世界朱氏聯合會共同舉辦的「第一屆朱元璋國
朱元璋在教育、養士用人、民族外交、法律、災異祥 際學術討論會」
。以及 1994 年 10 月在鳳陽成立「朱元璋
瑞、宗教、改革文字文體等方面的思想及治國方略。他 研究會」

認為朱元璋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務求實效」
,一切政 早在 1985 年於黃山召開第一屆國際明史學術會
19
策都是為了政權的長治久安。 議,就有學者提「回到老家」開會的建議。1990 年 10
至於羅冬陽的《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
,因是其博 月大陸「全國首次朱元璋學術研討會」在鳳陽召開,應
士論文,為近年來有關朱元璋研究中具有一定水準的論 是初步的回應。此次研討會有論文二十餘篇,探討的範
著。作者鑒於以往的研究多偏重明太祖法治的一面,較 圍很廣,涉及朱元璋的治國之道、軍事與教育思想、罷
輕忽禮的一面,強調「離開了禮治,也很難理解明太祖 相及廢除諫官組織等政策,也討論到朱元璋的對外政
的法治」
,遂禮法並重。並直指:「以禮治作為王道理 策,及與北元的關係。文字獄的研究,指出與清代不
想的朝代,也就必然是一個以刑為治的朝代。明太祖的
類。洪武時期統治集團分野的問題,有人不同意有所謂
禮治超邁唐宋而直追三代,因此,他的刑治亦超邁唐宋
浙東集團的存在。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對朱元璋的評價
而直追三代。」更指出:「明太祖以一個『防』字概括
不能簡單化,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
禮法的本質和作用,精闢至當。」20 基於以上的認識,
態度,依據當時的實際情狀,宏觀的把握其功過是非。
作者就先論明太祖的禮法觀,復言太祖作之君作之師,
研究方法也應有所突破,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研究法,如
君師兼任。致力於恢復先王之舊,以禮治加強其政權的
比較史學及心理史學的方法,做多角度、多方位、多層
合理性。並以禮法的角度,考察太祖的社會經濟政策,
次的認識。
以及用重典整飭吏治,終至迭興大獄,「刑貪戮勳」成
此次研討會因在鳳陽召開,促使朱元璋的研究與鄉
為洪武政治顯著的特徵。最後,則論太祖廢相,建立彼
土歷史結合,專業學者與地方業餘者的研究相結合。會
此頡頏的六部體制,而以乾剛獨斷為其最終訴求。綜觀
議上,地方人士就提出了朱元璋與鳳陽花鼓詞,及中都
全書,作者以思想入手,以制度終結,自有其斷識。惟
城建罷的問題,提出獨到的看法。會後更進行皇陵、中
全書沒有結論,猶如畫龍不點睛,頗令人不解,且於人
都、龍興寺等遺址的考察遺跡,將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
虎頭蛇尾之感。
結合起來。21 朱元璋研究的典範與新的模式,已在這次
會議中悄悄建立起來。會議的特色,為後來兩次會議所
參 「回到老家」:在帝鄉鳳陽召 承襲。
開會議與成立朱元璋研究會 四年後,1994 年 10 月,「朱元璋研究會」在鳳陽
成立,開創史學界研究帝王將相的先河。安徽師範大學
明史學界朱元璋熱潮的現象,也反映在三次明史會 教授張海鵬榮任首屆會長,鳳陽當地人士陳懷仁為副會
議選在朱元璋的出生地—鳳陽召開。一是 1990 年 10 長,夏玉潤為祕書長。此會的學術活動,要結合鄉土與
月,由安徽師大、中國明史學會、滁州師專、蚌埠歷史 歷史,保護鳳陽的歷史文化遺產,培養朱元璋研究的生
學會和鳳陽縣文物管理所聯合主辦的大陸「全國首次朱 力軍。22 1995 年 7 月,研究會與中國明史學會、黃山書
元璋學術研討會」
。一是 1995 年 8 月,由大陸中國明史 社合編,張德信、毛佩琦主編的《洪武全書》的上冊

19 宋強剛,《朱元璋治國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5,1 版)
,〈序言〉
,頁 1-4。
20 羅冬陽,《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1 版)
,頁 2,〈導言〉

21 李琳琦,〈全國首次朱元璋學術研討會在皖閉幕〉,原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91•1,收入中國明史學會秘書處編,《中國
明史學會通訊》
,2,1992. 5,頁 19-21。
22 中國明史學會秘書處編,《中國明史學會通訊》,3,頁 13-15。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33
專 論

《洪武御製全書》出版。收錄的重要文獻,有《御製文 〈明太祖中都興革考略〉、李莉〈曇花一現的都城─
集》
、《御製文集補》
、《祖訓錄》
、《皇明祖訓》
、《寶 明中都〉
。夏玉潤因正史資料嚴重不足,利用鳳陽地區
訓》、《寶訓補》、《御製大誥》、《御製大誥續編》、 民間傳說,對朱元璋少年時代的行蹤,作試探性的考
《御製大誥三編》
、《大誥武臣》
,提供研究朱元璋的學 證。他的考證方法是:「以史書為骨架,以實地勘查為
者不少的便利。張德信並作長序一篇,特別對朱元璋的 骨肉,把民間傳說為想像的翅膀,組合成朱元璋少年時
學養,及洪武時期御製與敕纂之書,做了深刻的研究, 代的雛型。」如根據《臥龍崗碑》及《孕龍基碑》
,並
極具參考價值。 實地勘查認為朱元璋出生地「鍾離之東鄉」
,實為盱貽
在朱元璋家鄉舉行國際會議的夙願,終於在 1995 縣太平鄉。24 孫祥寬以為皇陵的興築,及衣錦還鄉的農
年 8 月得以實現。由中國明史學會及朱元璋研究會合辦 民意識,促使朱元璋營建中都。毅然罷建中都,則是出
的「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在鳳陽盛大召開。 於抑制淮西勳貴集團的原因。25 鄧澤源之文肯定皇陵碑
與會學者提出了 114 篇論文,與朱元璋相關者有 50 篇, 文是朱元璋親撰,起碼初稿為朱元璋所草創。至於文字
佔百分之四十四。(後來主辦單位出版會議論文集,收 的處理,則可能有文字祕書加工潤飾。26
錄 43 篇,與朱元璋有關者有 28 篇,佔百分之六十五) 學者所提論文,以剖析朱元璋的心理思想與政教措
(附表二) 施者為多。呂景琳運用比較輕鬆的筆調,描寫朱元璋多
或許由於此次會議係由學者自由提交論文,舊題重 變的生活歷程,及性格心理的變遷。作者看到一個發了
作缺乏新意者在所難免,但能豐富研究成果者亦不在少 跡的農民的猙獰暴烈,但也觀察到他異乎常人的冷靜,
數。最可貴的是,許多鳳陽地區的人士加入了朱元璋的 與處理政務的智慮周詳與幹練器局。27 李焯然〈治國之
研究,他們或許並未受過嚴格學院派史學的訓練,但基 道─明太祖朱元璋的領導理論〉
,以朱元璋的言論和
於對鄉土的熱愛,以及鄉土偉人─ 朱元璋的一份崇 思想,分析其領導技巧。並探討其措施是否符合領導理
仰之情,加以承辦會議,投身於朱元璋的研究,展現了 論的三個層面:特質理論(Trait Theory)、行為理論
鄉土與歷史結合的成果。以陳懷仁、夏玉潤為例,兩人 (Behavior Theory)
、狀況理論(Situational Theory)
。他認
在 1993 年「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會議」
,就合撰了〈朱 為朱元璋法古聖賢,注重修身,致力於聖王形象的建
元璋的鄉土情〉一文,認為朱元璋出身貧寒,又感念父 立。以事為重不以人為重,強調君權至上與法治精神,
母之恩,傷未盡人子孝思,鄉土之情特別濃厚。即位之 重視紀律的推行與命令的服從,不是協商式的領袖。施
後,皇恩灑故鄉,營建中都、皇陵,賜鳳陽之名,設府 政能因時制宜,以狀況理論衡之,廢相有穩定政局的作
治、立鳳陽,置衛所、造寺院,移民屯田,並回報對他 用。要而言之,朱元璋是一為有效領導(Effective
有恩的汪、劉兩家,更永遠免除鳳陽、臨淮兩縣賦役。 Leadership)的君主。28 朱元璋的任法肆刑,向來是學
皇恩灑鳳陽,使鳳陽於短時間繁榮富庶。但隨著罷中 者關注的課題。姜永琳試圖在法哲學觀念方面,探討朱
都,朱元璋的逝世,鳳陽逐漸沒落。更大的悲劇,是朱 元璋與中國文化傳統的關係,旨在理解其立法執法活動
元璋對家鄉的厚愛,竟都轉化為災難,降臨在鳳陽鄉親 的意識背景,從而說明「東方專制主義」的局限性。姜
23
上。 氏認為朱元璋的法哲學思想是以其宗教世界觀為基礎,
鳳陽會議上地方人士發表文章的有,陳懷仁〈略論 《大明律》
、《大誥》等律典,既是社會控制的工具,又
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夏玉潤〈朱元璋的出生及少年行 是拯救靈魂的教材,具有強烈的宗教性。朱元璋的重典
跡考略〉、鄧澤源〈朱元璋親撰皇陵碑文析〉、孫祥寬 治國,也並非個人意志的肆意發洩,有複雜的社會因

23 陳懷仁、夏玉潤,〈朱元璋的鄉土情〉
,收入張中政主編,《明史論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94.9月,1 版)
,頁 556-564。
24 會議論文,頁 1-13。引文見頁 3。
25 (合肥:黃山書社,1997.8,1 版)
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682-693。
26 會議論文,頁 1-5。
27 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410-425。
28 會議論文提要,頁 1-10。

34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素,及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29 姜曉萍點出朱元璋同時 上打轉,鮮有突破。


接受到儒家德治法家重刑的思想,肩負撥亂反正與立法 討論朱元璋經濟活動的有川勝守〈明太祖與江南市
垂憲的雙重使命,加以其矛盾的個性心理,法律意識中 鎮〉
,他質疑宋元以來江南商業經濟發展受到朱元璋壓
存在明顯的二重性:既堅持以法立國,又法外用刑;既 抑的說法,通過明太祖與江南市鎮之間關係的探討,可
主張恤刑、慎刑,又重典治吏;既重禮的教化,又強調 以看到以松江府為中心的植棉、棉紡織業仍繼續發展。
30 與此相較,以湖州府為中心的養蠶、絲織業不振。這或
法的威攝力。 高壽仙以精神分析學派弗羅伊德的理論
著手,認為朱元璋有強烈的攻擊衝動和施虐偏好的本 許是由於木棉已經成為國民衣料的緣故。35 卞利以淮河
能,即位後放縱此本能衝動,成為濫殺的心理嚴重變態 流域的研究,使我們對朱元璋致力於生產力恢復的成
31
的殺人狂。 趙毅、羅冬陽對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提 效,有更具體的了解。朱元璋鼓勵移民淮河流域,開墾
出與前人迥異的看法,二人認為洪武時期北元蒙古貴族 荒田,促使該地區農作物品種的空前增加,水稻種植面
對明朝形成壓力的國際環境是施行重典政策的外部條 積也不斷擴大。帶動經濟作物的栽培,與副業經濟的開
件。而朱元璋為了節省豢養官僚隊伍的財政成本,使他 發。甚至在商業貿易與交通運輸業方面,都有矚目的成
更傾向採用刑罰手段。 32
就。36
討論政教措施的論文頗多,略舉數篇。晁中臣指 史學研究史料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明史紀事本末》
出:朱元璋特定的出身和經歷,使其處處表現出小農意 〈開國規模〉卷是學者常引用的資料,徐泓〈
《明史紀事
識的狹隘思想,採取重農抑商政策,行極端的君主專 本末》開國規模校讀〉指出該卷有許多的錯誤失載,對
制,不容許異端的存在,對外不務遠略,厲行海禁,造 日後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助益。(按:此文後來發表於
33
成許多嚴重的不良影響。 江心力提供了研究的新視 《臺灣大學歷史學報》
,20,1995.8)山根幸夫針對明太
角,比較朱元璋與劉邦兩位布衣天子,探討兩者治國方 祖與《寶訓》的編纂問題,做了簡單的說明。37 森正夫
略與具體政策的誤區。34 實際政策的研究,有董三白 對其《御製大誥索引稿》的編製提出一些說明。(
〈關
〈朱元璋鞏固大明帝國政權的幾項重要政治措施〉
(《論 於《御製大誥索引稿》的幾點說明〉
。森正夫將《御製
文集》,頁 257-265),為概括性研究。個別政策的研 大誥》編製索引,對學界貢獻甚大。)
究,涉及科舉者有王興亞的〈明太祖罷而復行科舉的得 「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召開,豐富了朱
與失〉
(頁 270-285)
,與黃啟臣、陳柏堅的〈朱元璋對 元璋研究的內容,並將朱元璋的研究挺向一個高峰。此
科舉制度的改革〉(頁 286-297)。外交者有朱亞非的 後我們在大陸、臺灣、香港、日本、韓國出版的學術刊
〈朱元璋外交思想與明初外交政策〉
(頁 341-350)
。論及 物上,所見到的研究朱元璋的論文,許多都曾在鳳陽宣
民族政策,有徐曉庄〈試述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及其對民 讀。
族地區的治理〉
(頁 237-256)
,陳梧桐的〈明太祖與明 1998 年,對從事朱元璋研究的學者來說,是一個重
(頁 211-236)
成祖對西北民族地區的經營〉 ,多在舊說 要的年份,它是朱元璋逝世六百週年。為了再創朱元璋

29 姜永琳,〈朱元璋法哲學觀試析〉,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664-681。
30 姜曉萍,〈朱元璋法律意識二重性心理探析〉,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463-478 。此文
略加修改,亦發表於《史學集刊》(長春),1996•2,頁 26-33。
31 高壽仙,〈朱元璋的濫殺心理及其影響初探〉,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447-462。
32 羅冬陽、趙毅,〈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政策的原因與條件〉,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頁
189-210。
33 晁忠臣,〈朱元璋的農民思想意識對明初政策的影響〉,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頁 453-
446。
34 江心力,〈朱元璋與劉邦治國方策誤區之比較〉,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322-332。
35 川勝守,〈明太祖與江南市鎮〉,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60-64。
36 卞利,〈朱元璋與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的開發〉,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65-80。
37 山根幸夫,〈明太祖與《寶訓》〉,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406-409。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35
專 論

研究的新高峰,大陸中國明史學會、朱元璋研究會,及
世界朱氏聯合會,於 8 月份假鳳陽舉行「第一屆朱元璋 肆 其他的重要研究成果
國際學術討論會」
。然而卻因碰上了大陸四十年來最嚴
重的洪汛,加以三年前才在同一地點召開過國際會議, 大陸學者除以上三次會議外,在各種期刊發表之文
出席的學者與朱氏宗親約五十人,使會議減色不少。 章,有關朱元璋研究者為數亦不在少,某些研究主題值
此次會議除敦請陳梧桐、呂景琳蒞會指導外,宣讀 得注意,具有特殊意義。大陸的史學研究總脫離不了
的論文與朱元璋有關者為: 「古為今用」的要求,朱元璋的研究也以此為堅持的原
吳仁安、王曉君,〈建國以來朱元璋研究述評〉
(十年 則。38 改革開放後,經濟掛帥,貪瀆之風盛行,於是研
前的舊稿) 究朱元璋嚴懲貪贓以刑為治的論文一度在比例上居多。
張德信,〈朱元璋政治思想芻議〉 有:
田 澍,〈論「洪武祖制」在嘉靖前期改革中的政治作 陳錫文,〈對朱元璋的「安民為本」與嚴治貪污的建
用〉 議〉 ,1989 年 2 月
,《臺州師專學報》
楊國宜,〈從《大誥》看朱元璋的反腐敗〉 唐夢詩、樊文學,〈朱元璋法律思想述評〉
,《法學探
郭常柏,〈略論朱元璋招賢納士〉 ,1990 年 1 月
索》
夏玉潤,〈朱元璋家譜述略〉 汪淵智,〈朱元璋的反腐敗思想及其法律實踐〉
,《山
朱高正,〈從《孟子節文》探討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 ,1990 年 2 月
西大學學報》
─兼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李琳琦,〈朱元璋立法、普法、行法述論〉,《學術
夏維中,〈明初江南農村基層組織的歷史淵源〉 ,1991 年 3 月
界》
朱 鴻,〈明代的周公:論朱元璋的效法成周為治〉 閻現章,〈試論朱元璋懲治腐敗的重教政策及作用〉

陳 琳,〈明祖陵的營建及其特色〉 ,1991 年 4 月
《河南大學學報》
向陽鳴,〈孝陵的規制及其建築藝術〉 徐公良,〈朱元璋治吏禁貪析〉 ,1991 年
,《社會科學》
周春海,〈明藩靖江王〉 11 月
上列最後三篇文章,正顯示出了此次會議的特色。 孫洪濤,〈朱元璋的廉政思想與廉政措施〉
,《河北大
「第一屆朱元璋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召開,在鳳陽開 ,1992 年 1 月
學學報》
幕,進行學術研討會,及考察皇陵、中都、皇覺寺、鼓 王世華,〈朱元璋懲貪「剝皮實草」質疑〉
,《歷史研
樓。隨後赴江蘇盱眙,考察祖陵。最後往南京,考察孝 ,1997 年第 2 期,
究》
陵,舉行閉幕。這次會議安排學者親臨明初三陵,充分 以上諸文,嚴格說來立論多不出前人的範圍,若與
達到歷史學術研究與古蹟文物相結合的要求。服務於祖 韋慶遠〈論朱元璋的整肅吏治和嚴懲貪污〉一文(
《平
陵的陳琳與孝陵的向陽鳴,對兩個陵做了介紹。桂林靖 ,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 年 5 月第一
淮學刊•第三輯》
江王(朱守謙,朱元璋從孫)的後代有不少人與會,任 版,頁 103 -142)相較,顯然有一段距離。惟王世華
職於靖江王陵文物管理處的周春海,為文介紹靖江王封 〈朱元璋懲貪「剝皮實草」質疑〉一文,考訂洪武時期
號、世系及王府、王陵,期盼不久將來能在桂林召開明 無此種酷刑,實野史附會之說。與陳學霖先前之研究,
史會議。 不謀而合。39 頗有助於重新思考朱元璋之形象與評價問
與朱元璋或明代歷史有關古蹟所在地的鄉土史工作 題。
者的熱心投入,相信將會帶動學院派史學研究進入新的 朱元璋誅殺功臣,學者一直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
境界。 林正根從朱元璋的心態為切入點,強調明代開國功臣群

38 〈朱元璋研究會成立大會紀要〉
,中國明史學會秘書處編,《中國明史學會通訊》
,3,頁 14。
39 陳學霖從史源著手,認定有關朱元璋興文字獄之諸多記載有與事實不相符者。見氏著〈徐一夔刑死辨誣兼論明初文字獄史
料〉,《東方文化》,15•1,1977。〈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1981,頁
495-516。

36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體的覆滅,基本上是握有生殺大權而心態不健全的朱元 論是出於尊崇的「敬」
,或是整頓和加強管理的「汰」

璋所主演的一場悲劇。但朱元璋之雄猜好殺,並非本於 都是為了鞏固明朝統治的手段。朱元璋本人的經歷,使
天性,而是傳統社會及其文化與其崛起於寒微的交相作 其能成功的結合兩者。從長遠看,如此既有利於佛教,
40
用的產物。 張憲博對《大誥》的編纂也有新的看法, 也對明朝統治了鞏固作用。46 馬楚堅則從朱元璋對道教
認為強化「一切臣民」對皇帝的人身依附關係,是朱元 的態度入手,進而討論其對三教合一的追求。在太祖眼
璋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也是編纂《大誥》的根本目 中,「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
41
的。 儒釋道三者「要在圓融,一以貫之,三教一體。」從
討論朱元璋的治國問題,有胡岩林的〈朱元璋的治 此,三教一體遂成時尚。47 陳寶良勾勒朱元璋與儒佛道
國思想〉
(《浙江師大學報》
,1990 年 3 月)
,與郭厚安的 三教之關係,旨在深究其思想體系。陳氏認為以儒教立
〈論朱元璋的治國之道〉
。郭文頗具分量,認為朱元璋使 國為明太祖統治思想的根本點,以儒教的價值觀視佛
用嚴刑峻法,是審時度勢通權達變,在特殊情況下的作 道,並將佛道儒化。48
法。朱元璋是以詩書禮樂,孔孟之道治國。肯定了《明 朱元璋的研究除了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外,其他國
史•太祖本紀》對朱元璋「武定禍亂,文致太平」論斷 家地區的學者也不乏佳作。美國的明史研究,老一輩的
42
的正確性。 張顯清則探討了朱元璋尊孔抑孟的問題。 學者,如 Charles O. Hucker、Romeyn Taylor、Edward L.
認為朱元璋思想體系非常豐富,絕非「尊孔抑孟」一語 Dreyer、Frederick W. Mote、Edward L. Farmer、John D.
所能概括。為論尊孔或抑孟,都是為了加強皇權,強化 Langlois, Jr. 等早期都是致力於朱元璋或明代初期歷史的
43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 余興安〈論朱元璋的政 研究。近十年來,Farmer 探討朱元璋與傳統中國文化的
治藍圖及其對明朝政治的影響〉
,深刻地指出朱元璋的 關係。他認為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漢文化進行了準民
政治藍圖是典型家天下的設計,過度主觀主義,難以與 族主義般的復興,在此過程中,他有濃烈的使命感,自
現實政治接榫,造成正統以後明朝政治的困境,不變的 以為對聖人與先王之道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自視為聖
44
法律(祖制)與多變的政治(現實)間的矛盾運行。 人。朱元璋想像的體現文化本質精神的社會秩序,是以
田禾〈明太祖嚴馭宦官試析—兼及朱元璋的評價問 儒家學說為基礎和諧的等級的社會。皇帝處於至高無上
題〉
,則指陳明太祖在建立宦官制度時,朝廷竟無主管 的地位,整個社會的權威與服從建構在宗法意識的基礎
部門統轄宦官,終至宦官反而侵奪國家權柄。故而作者 上 。 經由朱元璋的努力,明王朝的君主專制大為提
認為前人盛讚太祖「法制之善」的評價,並不十分確 高。49 此外,Farmer 也從正統觀念的權威功能,論朱元
45
當。 璋的社會整合工作。他論述朱元璋如何處理正統與異端
儒家之外,朱元璋與釋道的淵源關係也十分深厚。 的問題,以全心致力於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朱元
陳高華的〈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指出朱元璋對佛教無 璋以儒臣提供的理學價值觀念使王朝合法化,為提高皇

40 林正根,〈論明太祖的心態與功臣群體的覆滅〉,《江漢論壇(武昌) 》
,1992•12,頁 53-60。
41 張憲博,〈從明《大誥》看朱元璋對人身依附關係的強化〉,《明史研究》,5,(中國明史學會編,黃山書社出版,1997 ),
頁 95-105。
42 郭厚安,〈論朱元璋的治國之道〉,《西北師範大學學報》
,1991•1,頁 3 -12。
43 張顯清,〈朱元璋尊孔抑孟芻議〉,《北方論叢》,1992•5,頁 59 -61。
44 余興安〈論朱元璋的政治藍圖及其對明朝政治的影響〉,柏樺主編,《王鐘翰先生八十五暨韋慶遠先生七十華誕紀念論文合集》
(合肥:黃山書社,1999.6,1 版),頁 101-108。
45 田禾〈明太祖嚴馭宦官試析—兼及朱元璋的評價問題〉,《社會科學戰線》
,1997:4,頁 158 -164。
46 陳高華,〈朱元璋的佛教政策〉,中國明史學會,《明史研究》,1,1911. 9,頁 110 -118。
47 馬楚堅,〈明太祖對佛道的態度及其對三教合一的追求〉,《明史研究》
,4,1994.12,頁 157-166。
48 陳寶良,〈明太祖與儒佛道三教〉,《福建論壇》,1993•5,頁 40-46。
49 Edward L. Farmer,〈朱元璋與中國文化的復興—明朝皇權專制的意識形態基礎〉,張中政主編,《明史論文集》(合肥:黃
山書社,1994. 9,1 版),頁 379 -389。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37
專 論

帝地位,建立起一個社會等級制度相互強化的結構。其 由吳金成開其端,關注的是文教政策,影響所及,韓國
所制訂的國家管理法規和禁令,也在多種範圍內對正統 學者至八○年代初期,發表了許多有關明太祖教育思想
50
和異端下了定義,對維護權力和權威起了作用。 與政策的論文。近十年來韓國朱元璋的研究有很大的進
日本的學者參加在大陸舉行的明史國際會議,提出 展與轉變,全淳東與全英珍為這方面的翹楚。全淳東一
論文者除前面述及的山根幸夫、川勝守外,濱島敦俊 系列的論文有:
〈朱元璋政權城隍改制考〉指出:在儒道對立的背景 〈對明太祖御製大誥的分析〉
,《忠北史學》
,2,1989
下,朱元璋史無前例的將城隍神廟納入祭祀體系中,成 〈元末農村社會與反亂〉,《人文學志》(忠北大學),
為天下通制。在其過程中,可以發現觀念上的矛盾,結 1991
果是傳統的城隍被完全否定,城隍神的人格屬性被剝 〈關於明太祖培養自耕農的政策〉,《忠北史學》,5,
奪,偶像被廢止,制定了與儒教觀念相融合的城隍制 1992
51
度。 奧山憲夫的短文,認為朱元璋對少數民族的判斷 〈元末動亂時期的漢人地主與朱元璋〉
,《忠北史學》

52
有誤,造成平定雲南陷入長期戰爭。 6,1993
除了參加在大陸鳳陽召開的明史會議,撰寫有關朱 〈朱吳國的成立和社會經濟政策〉
,《滄海朴秉國教授停
元璋的論文應景外,日本學者近十年來明史研究的重點 年紀念史學論叢》
,1994
課題,顯然不在朱元璋身上,相關的論著極少。佐籐文 〈十四世紀後半期明朝對高麗•朝鮮的政策〉
,《明清史
俊強調明太祖在西南地區的封建諸王,是基於防禦非漢 研究》
,5,1996
族叛亂的戰略性考量。53 小林一美的研究,將問題放在 全英珍的論文有:
專制國家成立的契機上。認為在元末紅巾中所顯示的 〈關於朱元璋集團的性格分析〉
,《大邱史學》
,35,1988
「農民的平均主義」
,透過朱元璋的「皇帝革命」
,轉化 〈通過《大誥》看明太祖的官吏政策〉
,《慶北史學》

成中華帝國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平均化,也就是所謂 14,1991
的「帝國型平均主義」
。檀上寬視小林之文,與先前奧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爭霸過程〉
,《慶北史學》
,19,1996
崎裕司的〈中國專制主義與民眾─以明清兩朝為中 〈朱元璋與張士誠的爭霸〉
,《中國史研究》
,1,1996
心〉,都是從國家兩大柱樑「地主」與「民眾」的意 顯然兩人有相同的研究主題,都曾從《御製大誥》
識,以及支配皇帝的倫理觀,來試圖了解明初國家。這 考察明初官僚政治。全淳東在鄧嗣禹與酒井忠夫的基礎
種研究方法,與八○年代初葉開始的明清史研究新潮流 上,另闢蹊徑。不從嚴刑峻法和教化的角度考察《大
,進入一個新階段的徵兆。54
有關,是「明初國家論」 誥》
,強調太祖透過《大誥》的頒布強化君主獨裁體制
至於檀上寬的研究更是重要,十幾年來他對明初專 的建立,使官僚對君主絕對的效忠。全英珍的研究則著
制體制問題的專注,其成果的豐碩,有目共睹。《明朝 重於從《大誥》分析明初官吏的腐敗情況,太祖嚴厲防
專制支配の史的構造》(汲古書院,1995)雖不由朱元 止官吏犯法,建立官吏對皇帝的絕對忠誠。全淳東在九
璋這位歷史人物切入,但應是研究朱元璋的學者絕對要 ○年以後,將研究方向轉向社會經濟與政權的關係,指
正視的。 出元末因朱元璋轉採崇奉儒家的態度,漢人地主為保障
韓國史學界對朱元璋的研究,從六○代末期開始, 自身利益,支持朱元璋,朱元璋也利用他們構築新秩序

50 Edward L. Farmer 著•萬明譯,〈明代開國皇帝的社會整合—作為權威功能的正統觀念〉,《明史研究》(中國明史學會編,


黃山書社,1997.5,1 版)
,頁 129-138。
51 濱島敦俊,〈朱元璋政權城隍改制考〉
,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604-622。
52 奧山憲夫,〈洪武朝的雲南平定〉
,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頁 317-321。
53 佐籐文俊,〈明太祖の封建諸王について〉
,收入《明清時代の法と社會》
(東京:汲古書院,1993)
,頁 5-36。
54 小林一美,〈朱元璋の恐怖政治—中華帝國の政治構成に寄せて〉收入《山根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上)(東京:汲
古書院,1990),頁 23-43。檀上寬,〈日本關於元末明初研究的變遷與現狀簡介〉,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
國際學術討論會》,頁 817-831。

38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體制,確立政治、社會的基礎。建立大明帝國後,朱元 目的與文化涵義。58
璋轉而積極培養自耕農以確保帝國的經濟基礎。全英珍 臺灣明史學界十年來研究朱元璋者寥寥可數。張奕
則對元末三雄爭霸的問題特感興趣。這些課題在朱元璋 善《朱明王朝史論文輯》所收錄的〈明太祖帝王之道與
的研究上,真是汗牛充棟,要有超卓的識見不很容易。 中書省內部鬥爭考〉及〈明太祖的沙漠戰爭〉兩篇長文
全英珍只是強調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的爭霸,完全 是其代表之作。前文從朱元璋的理想論起,而歸於政治
是兩個接觸的武裝力量為擴充勢力發動的戰爭,並無正 的現實。就政治理想言,朱元璋的帝王之道是在追求三
大光明的名義,更未高舉反元旗幟。此外,韓國學者的 代聖君明臣的政治水平,惜其「家天下」的色彩太重,
研究也顯然深受日本學界潮流的影響,反應了韓國學者 遂不免陷於現實與短視。明初中書省的內部鬥爭問題,
55
在朱元璋研究上的某些限制與不足。 及太祖罷相之舉,正可由此角度觀察。後文處理一場時
香港學者似乎對朱元璋興趣缺缺,近年在兩岸三地 間既冗長又空間廣闊的沙漠戰爭,張氏認為從洪武八年
舉行的明史會議上,有關朱元璋研究的論文絕少。馬楚 擴廓逝世,朱元璋已實際完成了統一的工作,北元絕無
堅的〈明太祖對道教之態度及其對三教合一之追求〉
, 力光復故土(中原)
。從遼東綿延到西番、烏斯藏,沒
指出太祖三教合一的追求實蘊有經世濟民思想之實學活 有真正能動搖明帝國國本的外患。朱元璋軍事武力的韃
用者,將之貫穿於政制、社會的改革方案中,對安定民 伐,實不如政治的招徠或招撫。59 徐泓〈明初南京皇城
生,減輕人民負擔,調整上下階層社會之思想矛盾等, 宮城的規劃、平面布局及其象徵意義〉與〈傳統中國大
56
都具有相當作用。 許振興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主辦的 ,從具有高度政
學校原的空間規劃—明南京國子監〉
(1995 年 12 月)
「明史國際研討會」 ,對《皇明祖訓》有 治意義的建築的規劃設計,反映了朱元璋君王至高無上
新的詮釋。認為明太祖吸收民間各大家族不輕言分家的 的思想,與貫徹儒家理想重視教化的文教政策。60 朱鴻
優點,藉《皇明祖訓》的幫助,貫徹執行分封而不裂土 闡釋朱元璋的宗教政策,認為太祖肯定宗教的價值,其
的既定政策,以圖建立延綿不絕,以君主為核心的朱明 政策不是盡而絕之,而是因而用之。藉助僧道的力量以
皇室大家族。由於《皇明祖訓》雖是家法,卻被賦予凌 達到於翊王度、化凶頑、利良善的功效。明太祖一方面
駕各種成文國法的特殊地位,它在明代動輒必言法祖的 優禮高僧,一方面又建立僧道官制,以制度規範限制宗
政治環境裏,便一直發揮著明太祖始料不及的政治效 教的發展,透過贊助與抑制兩面手法的運用,將宗教置
57
用。 陳學霖〈明太祖「龍飛」官史「塑像」之分析 於政治之下,使其成為政治的工具。明太祖稍重道教的
—《明太祖實錄》史料探源舉隅〉,由《太祖實錄》 做法,及致力於三教合一的努力,使佛道間大規模之互
著手,分析該史料如何將太祖塑造成吻合傳統王權理 斥衝突歸於無形,且對日後三教融合起了很大的作用。
61
論,充滿政治神話的「真命天子」的過程,探索其政治 陳俊華析論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戰役,並非雙方

55 有關韓國學者對朱元璋的研究,請參見全淳東,〈韓國史學界朱元璋研究述評〉,陳懷仁主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
際學術討論會》,頁 812-816。本人完全不諳韓文,對全淳東、全英珍研究的了解,除了透過全淳東的介紹外,主要得力於師
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班韓籍學生李鳳圭的協助,特此致謝。
56 馬楚堅,〈明太祖對道教之態度及其對三教合一之追求〉,《明史研究.第4輯》,(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4.12,1 版),頁
157-166。
57 許振興的論文〈論明太祖的家法—《皇明祖訓》〉,後來正式於發表於《明清史集刊》,3,(趙令揚編輯,香港大學中文系
出版,1997)
,頁 69-96。
58 陳學霖〈明太祖「龍飛」官史「塑像」之分析—《明太祖實錄》史料探源舉隅〉,《嶺南學報》,新第一期,1999,頁 297-
344。
59 張奕善,《朱明王朝史論文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頁 1-211。
60 徐泓,〈明初南京皇城宮城的規劃、平面布局及其象徵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見直與城鄉研究學報》,7,1993,頁 79-96。
〈傳統中國大學校原的空間規劃—明南京國子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8,頁 263-290。
61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 ,18,1990,頁 63-8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39
專 論

有計畫欲消滅對方的戰爭,也是一場沒有預設戰場的決 言:「
『列傳』作為九○年代學術水平的突出體現,基
戰。朱元璋擅長使用靈活應變及分兵伏擊的戰略,陳友 本上擺脫了以往那種『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僵化傾向。」
諒卻恃強而驕,且因求勝心切而急躁。然而陳敗朱勝最 但是「注意從史實出發」
,「在選取材料方面下了很大
重要的因素,是無可預測的「天意」
。 62
朱鴻林,〈明 ,用之於《洪武帝大傳》恐未必如斯。65 以文學
功夫」
太祖的孔子崇拜〉
,是近年來臺灣學者有關朱元璋研究 的筆觸活化歷史、以想像的情節為歷史補白,固然使歷
的力作。作者從制度面和思想面探討明太祖尊崇孔子的 史人物得以躍然紙上,卻也嚴重的斲傷了歷史的求實。
各種表現,為明代禮制研究以及明太祖傳記研究提出新 因而,大傳或傳記式著作的出版,固然有助於歷史的普
的專題論述。基本上,認為太祖尊孔實出於對孔子貢獻 及,但也對朱元璋的學術研究有傷害。
的認識和對孔子之教有益治國的深信,從禮儀觀之,太 大陸學者能不為意識型態所拘,實事求是的研究與
祖尊孔是超越前代的。這種表現,反映了太祖崇德報功 評價朱元璋,也表現在九五年的「第六屆國際明史學術
的思想和儒家的價值觀。63 戴月芳〈明太祖太常寺官員 會議」上。此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多為專就朱元璋的某
陞遷的研究〉
,指出洪武時期太常寺官員很少按考課制 個問題加以論述,完全沒有運用舊框框來作評價論其歷
度異動,其官員的陞遷大抵在寺內進行。 64 史地位的文章。這種情形與九○年代以前大相逕庭,可
視為朱元璋研究的一大轉變。更可喜的是,仍有一些論
文別開生面提出了新的論點,或補前人研究之不足,甚
伍 朱元璋研究的展望 至開創了新的課題。
大傳的三位作者,孫氏完筆後不幸去世,其他兩位
由以上的介紹,對十年來有關朱元璋的研究應可得 研究朱元璋的論著亦不多見。不必諱言,自從九五年會
到梗概的了解,朱元璋研究的重心在中國大陸。其他地 議以後,朱元璋的研究呈現陡落的現象。九七年長春
方就研究的量及廣度而言,確實瞠乎其後,但論及研究 「第七屆國際明史學術會議」中,所提論文中僅兩篇與
的質,則不遑多讓,呈現了相當的水準,不容忽視。由 朱元璋相關。九八年「第一屆朱元璋國際學術會議」不
於三本傳記的出版,及鳳陽「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 僅與會學者偏少,陳梧桐與呂景琳兩位大家,竟未提出
會」的召開,1994 到 1996 年初,是朱元璋研究達到最 新的研究成果,只是就朱元璋的研究略抒己見,在會議
高峰的時期。 上發言而已。朱元璋的研究在一陣高潮後突然沈寂。惟
陳、呂、孫三位撰寫的朱元璋傳記,毫無疑問以陳 九七年以後的這兩三年,卻有一些研究朱元璋的專著
著的學術成就最高,論者謂其超越吳 之作,絕非溢美 (黃冕堂、劉鋒、羅冬陽)
,及高水準的論文問世(陳學
之詞。然而陳梧桐的《洪武皇帝大傳》雖在九○年代出 霖、朱鴻林)
,意味著朱元璋的研究面臨轉變再出發的
版,但其基礎是奠定於此前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上,故 新局。
而仍有相當濃厚的教條與階級意識色彩,今日視之不免 確實,朱元璋的研究還有許多空間。首先,可從擴
覺其為陳腔之言,但卻反映了某階段大陸學術研究的特 大深化史料著手。以文獻而言,《實錄》應仔細閱讀咀
色,堪稱「舊時代的傑出之作」
。呂景琳的《洪武皇帝 嚼,從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最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大傳》力圖打破舊階級史觀,的確是向前邁進一大步, 研究所完成的《明實錄》全文檢索系統,66 已經開放提
也代表了步入九○年代的大陸史學掙脫以往的桎梏,表 供學界使用。中國大陸方面,也積極將有關朱元璋的史
現出活潑生動多樣的學術自由之風。誠如主編趙中男所 料匯集成書,方便研究者使用,如前所述朱元璋研究會

62 陳俊華,〈元末朱、陳鄱陽湖之戰試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22,1994,頁 31-55。
63 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70 本,第 2 分,1999.6,頁 483-529。
64 戴月芳,〈明太祖太常寺官員陞遷的研究〉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32,2000.7,頁 43-75。
65 趙中男,〈十一種《明帝列傳》述評〉
,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專刊》
,12,1998.10,頁 563-564。
66 邱澎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全文檢索簡介〉,《明代研究通訊》第 1 期(臺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1998.7),頁 38。

40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與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出版的《洪武御制全書》
。此外, 文獻史料以外的,諸如宮殿、陵寢、墓葬、碑刻、器物
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的《全明文》
,第一冊所錄者全是 等,都是該留意,並於研究中妥為運用。
朱元璋的作品,為首次對朱元璋文做大規模的蒐集整 綜觀朱元璋的研究,應該可以發現一個趨勢:早期
理。惟闕漏仍多,尚不足以稱全。大陸學者陳高華近撰 多將朱元璋刻畫為負面的帝王人物,任法好刑殺,呈現
《說朱元璋的詔令》及〈關於朱元璋文的整理問題— 的是充滿盜賊之性的朱元璋。近十年來的研究逐漸持肯
讀《全明文》第一冊〉兩文,都對蒐羅明太祖史料提供 定的態度,呈現了豪傑的一面。甚至有特別推崇其立國
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及線索。他認為朱元璋詩文的蒐集整 規模,及誠心尊孔,接受儒家思想者,讓我們看到了朱
67
理,是為了將朱元璋和明初歷史的研究推向深入。 其 元璋聖賢的面貌。我們期待不久將來,一位「聖賢豪傑
次,當廣泛運用文集。明初人士留下文集者甚多,以往 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69 的活生生的全面的朱元
朱元璋的研究運用文集不夠全面,因此只看到朱元璋這 璋能從史學工作者的研究中展現出來。朱元璋為明朝開
位傳主,而較忽略同時代共譜歷史巨章的人。國家圖書 國帝王,一生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建立,影響深遠。朱元
館漢學中心正在進行建置的「明人文集聯合目錄與篇目 璋研究是明代研究的基礎工程,至盼能在前人的基礎
68
索引資料庫」完成後,更能提供有利的條件。 再者, 上,將朱元璋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峰。

附表一:陳、呂、孫三書章節一覽表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呂景琳:《洪武皇帝大傳》 孫文良:《洪武帝》
第一章 苦難的青少年 第一章 茫茫滄海一浮漚 卷一 困苦中成長
第一節 貧苦農民的兒子 一 一個苦難人生中最不幸的人 一 家世譜系
第二節 從放牛娃到小行童 二 托缽流浪,與世浮沉 二 飽嚐艱辛
第三節 如蓬逐風,漂泊淮西 三 為僧乞食
第二章 從起義戰士到紅巾軍統帥 第二章 倒海翻江,展露頭角 卷二 投身起義軍
第一節 「挑動黃河天下反」 一 大火燒了于覺寺 一 義軍蜂起
第二節 奮臂相戕,投奔起義 二 尺蠖之行,以屈求伸 二 問卜決疑
第三節 大宋政權的左副元帥 三 嶄露頭角
第三章 營建江南根據地 第三章 天塹一躍,魚龍變化 卷三 建立根據地
第一節 南渡長江,攻佔集慶 一 打過長江去 一 攻佔金陵
第二節 建立江南行省政權 二 避強擊弱,攻佔地盤 二 由進及遠
第三節 攻奪浙東 三 規取兩浙
第四節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第四章 削平陳友諒和張士誠 第四章 長江三蛟的生死搏鬥 卷四 消滅陳友諒
第一節 應天保衛戰 一 初戰告捷,一波三折 一 決策先圖
第二節 北授安豐 二 鬼泣神驚的鄱陽湖大戰 二 三大戰役
第三節 鄱陽湖大戰 三 張士誠怨天尤人:「天日照爾不照我」 三 陳氏敗亡
第四節 攻滅東吳
第五章 推翻元朝統治 第五章 皇帝輪流做,今到牧童家 卷五 平定張士誠
第一節 轉化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 一 南征北戰凱歌陣陣,豋極大典緊鑼密鼓 一 矛盾激化

67 陳高華,〈說朱元璋的詔令〉,《商鴻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1 版),頁 40-48。〈關


於朱元璋文的整理問題—讀《全明文》第一冊〉,《明清論叢.第一輯》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12,1 版)
,頁 99 -104。
68 ,《明代研究通訊》第 3 期(臺北:中國
張璉,〈現存明人文集的特色與「明人文集聯合目錄與篇目索引資料庫」建置概況〉
明代研究學會,2000.10),頁 37-44。
69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91. 9)
,頁 528,〈明祖以不嗜殺得天下〉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41
專 論

第二節 平定浙東閩廣 二 放牛娃袞冕正大位,元順帝車駕沒黃沙 二 包圍戰術


第三節 北伐中原,攻佔大都 三 殲擊士誠
第六章 創建大明王朝 第六章 創建一個理想的小農社會 卷六 北伐傳捷報
第一節 登基與建都 一 醫治創傷,墾荒積穀 一 有利戰機
第二節 全國封建政權的重建 二 創建一個小農社會 二 乘勝進軍
第三節 寬猛結合、恩威兼濟的統治政策 (一)計民授田,扶持小農 三 計搗元都
第四節 「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二)限制富民,打擊豪強
(三)各安其業,自給自足
第七章 統一全國的戰爭 第七章 創建一個廉潔政府的努力 卷七 開創大明國
第一節 略定秦晉,出擊北元 一 節儉勤政,以身垂範 一 登極為帝
第二節 平定川滇 二 創建廉潔政府的努力 二 設官分職
第三節 經略西北,統一遼東 三 實現統一
第四節 出征蒙古,擊潰北元 四 分封王臣
第八章 任用賢才與開通言路 第八章 士大夫們的榮與辱 卷八 發展農工商
第一節 廣闢才路 一與賢士大夫共天下 一 恢復經濟
第二節「惟才是與」的用人政策及其侷限 二 「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二 重農措施
第三節 納諫與拒諫 三 惠及工商
四 實力增長
第九章 封建專制的高度發展 第九章 皇帝與丞相 卷九 以法為治本
第一節 動盪不安的政局 一 中書省內外的政治風波 一 制定法律
第二節 「躬覽庶政」與擴大皇權 二 胡惟庸案 二 依法行事
第三節 《大明律》與御制《大誥》 三 倡廉懲貪
第四節 嚴密的專制統治 四 禮儀法規
第五節 殘暴的文化專制
第十章 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 第十章 將帥之死 卷十 蔚然興教化
第一節 整肅吏治 一 大明天子與王朝新貴 一 大辦學校
第二節 限制和打擊豪強勢族 二 功高主震粟,霜重葉飄零 二 開科取士
第三節 胡藍黨案 (一)瓜步沉舟與廖永忠 三 尊祀孔子
(二)鞭死朱亮祖 四 著書立說
(三)李文忠暴死之謎
(四)徐達之死
三 撲朔迷離藍玉案
(一)藍玉案真相
(二)餘波未平
四 保全性命有幾家
(一)不幸與大幸的沐英
(二)急流勇退的湯和
(三)郭氏三兄弟
第十一章 休養生息,發展生產 第十一章 皇帝和他的妻子兒女 卷十一 求賢及求言
第一節 「安民為本」
「藏富於民」 一 后妃帝王家 一 選賢任能

42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專 論

第二節 農業的恢復與發展 二 龍子鳳雛 二 思賢若渴


第二節 工商業的復甦與大明寶鈔的發行 三 紫禁城裡的血色黃昏 三 求言納諫
四 言者得罪
第十二章 開明的民族政策 卷十二 勤儉和慎好
第一節 威德兼施,德懷為主 一 勤於政事
第三節 「嚴明以馭吏,寬裕以待民」 二 崇尚儉樸
第三節 發展漢藏茶馬貿易 三 慎於所好
第十三章 睦鄰外交與御倭鬥爭 卷十三 居安不忘危
第一節 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一 居安思危
第二節 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二 鎮壓起義
第三節 御倭與海禁 三 維護一統
四 睦鄰友好
第十四章 個人愛好生活 卷十四 大案與大獄
第一節 勤奮好學,博覽群史 一 「空印案」
第二節 多妻多子的家庭 二 胡黨之獄
第二節 老皇帝之死與「靖難之役」 三 藍黨之獄
第四節 一生的功過評價 四 文字之禍
五 「科場案」
卷十五 晚年的喜憂
一 成功之喜
二 未來之憂
三 妻妾兒女
四 長眠南國
* 此表由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衣若蘭協助製作,特致謝意。

附表二:「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有關 頁 211 至 236


朱元璋論文一覽表 徐曉庄,〈試述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及其對民族地區的治
第一部分 收錄《明史論文集》者: ,頁 237 至 256
理〉
川勝守,〈明太祖與江南市鎮〉
,陳懷仁主編,《明史 董三白,〈朱元璋鞏固大明帝國政權的幾項重要政治措
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合 施〉
,頁 257 至 265
肥,黃山書社,1997 年 8 月第一版)
,頁 60 湯 綱,〈略論朱元璋建立的江南政權〉
,頁 266 至 269
至 64 王興亞,〈明太祖罷而復行科舉的得與失〉
,頁 270 至
卞 利,〈朱元璋與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的開 285
發〉
,頁 65 至 80 黃啟臣、陳柏堅,〈朱元璋對科舉制度的改革〉
,頁 286
陳懷仁,〈略論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頁 159 至 168 至 297
陳福坡,〈朱元璋與明代之肇基〉
,頁 169 至 178 李治亭,〈論洪武帝與宦官及其評價〉
,頁 298 至 316
毛新宇,〈朱元璋廢相及其歷史影響〉
,頁 179 至 187 奧山憲夫,〈洪武朝的雲南平定〉
,頁 317 至 321
羅冬陽、趙毅,〈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政策的原因與條 江心力,〈朱元璋與劉邦治國方策誤區之比較〉
,頁 322
,頁 189 至 210
件〉 至 332
陳梧桐,〈明太祖與明成祖對西北民族地區的經營〉
, 張中政,〈
「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小議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43
專 論

朱元璋開國治術〉
,頁 332 至 340 求〉
朱亞非,〈朱元璋外交思想與明初外交政策〉
,頁 341 曹永年,〈朱元璋與洪武五年之北征〉
至 350 朱炳旭,〈論朱元璋民族革命的先驅地位〉
張德信,〈論朱元璋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頁 370 森正夫,〈關於《御製大誥索引稿》的幾點說明〉
至 394 魏千志,〈朱元璋強化皇權與明朝中央權力的分配問
山根幸夫,〈明太祖與《寶訓》
〉,頁 406 至 409 題〉
呂景琳,〈朱元璋的生活歷程和性格心理的變遷〉
,頁 楊一鳴,〈明太祖防範與任用宦官淺議〉
410 至 425 吳 琦,〈劉基朱元璋─明初政治格局的建構〉
傅玉璋,〈朱元璋治國治軍的樸素的辨證思想〉
,頁 426 梁希哲、韓世明,〈朱元璋與明代政治〉
至 434 楊志清,〈朱元璋上諭六條考析〉
晁中臣,〈朱元璋的農民思想意識對明初政策的影 張 南,〈朱元璋與淮西集團〉
響〉
,頁 435 至 446 李焯然,〈治國之道─明太祖朱元璋的綱領理論〉
高壽仙,〈朱元璋的濫殺心理及其影響初探〉
,頁 447 夏玉潤,〈朱元璋的出生及少年行跡考略〉
至 462 孟祥才,〈朱元璋反腐敗問題〉
姜曉萍,〈朱元璋法律意識二重性心理探析〉
,頁 463 杜婉言,〈開國皇帝的悲劇─以明太祖為例〉
至 478 欒成顯,〈明代魚鱗圖冊的攢造始於何時─龍鳳時期
濱島敦俊,〈朱元璋政權城隍改制考〉
,頁 604 至 622 朱元璋攢造魚鱗冊述論〉
姜永琳,〈朱元璋法哲學觀試析〉
,頁 664 至 681 謝景芳,〈假皇帝與代管家─朱元璋廢相後明代閣權
孫祥寬,〈明太祖中都興革考略〉
,頁 682 至 693 之爭與批判〉
張 健,〈朱元璋與李善長〉
,頁 694 至 704 徐 泓,〈
《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模校讀〉
全淳東,〈韓國史學界朱元璋研究述評〉
,頁 813 至 817 戰繼發,〈朱元璋興學立教的社會功能探析〉
第二部分 未收入《明史論文集》者: 馬明達,〈洪武「清教錄」案初探〉
鄭克晟、孫衛國,〈朱元璋與浦陽鄭氏〉 鄧澤源,〈朱元璋親撰皇陵碑文析〉
馬楚堅,〈明太祖對道教之態度及其對三教合一之追 李 莉,〈曇花一現的都城─明中都〉

漢學研究中心獎助外籍學人來華研究漢學計畫申請需知
※申請者必須擁有中國地區以外之國籍
※提供來回機票及每月研究費
教 授 級 NT$55,000 副 教 授 級 NT$45,000
助教授級 NT$35,000 博士候選人 NT$25,000
※研究期限:三個月至一年
※申請文件:1.申請表 2.簡歷表(含著作目錄) 3.研究計畫 4.推薦函一封以上
※截止日期:每年 4 月30日
※如欲了解詳情,請與漢學研究中心聯絡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電話:886-2-23147321 Fax:886-2-23712126
E-mail : ccsgrant@msg.ncl.edu.tw http://ccs.ncl.edu.tw.

44 漢學研究通訊 20 : 1 ( 總 77 期 ) 民 國 90 年 2 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