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罗赓音乐的艺术价值初探——以格式塔分析原则为例

1
游师庭 ,舒德音乐学院 (Pseudo College of Music)

摘要: 罗赓勋爵是一名造诣深厚但长期被低估的作曲家。本文引入了现代心理学中的
“格式塔”理论作为基础,对勋爵阁下《美丽的漓江》、《谭盾音乐有感》两首作
品作出深入分析,揭示了其音乐中的整体性、具像性、多稳态与恒常性等符合格
式塔理论的创作思想。目前国内对罗赓阁下的作品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一分
析与研究对填补相关学术空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罗赓 格式塔 音乐美学 音乐分析

A Gestalt Analysis of Geng Luo’s Selected Works


Shiting You, Pseudo College of Music

Abstract: Lord Geng (Raymond) Luo is a magnificent music talent but chronically
being underestimated by academia.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Gestalt
theory from moder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analyse His Lordship’s selected musical composition (e.g. »The Beautiful Li
River« and »Impression on Tan Dun's Music«), which revealed the
application of Gestalt theory in terms of integrity, reification, multistability
and invariance. Currently His Lordship’s works are rarely studied, therefore
this analysi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fill the concerned academic gap.

Keywords: Geng Luo, Gestalt Psychology, Music Aesthetics, Music Analysis

一、格式塔理论介绍

1.1. 格式塔理论的含义来源

格式塔一词译自德文的“Gestalt”,原意为“完形”[1]。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其最先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德国,由韦特墨(Max Wertheimer)、考夫卡(Kurt Koffka)与
柯勒(Wolfgang Köhler)三位心理学家提出[2]。在心理学界中,格式塔心理学与构造心理
学理念相反,这一流派强调人所捕捉的外界信息是带有自我组织倾向的整体[1],而非物理
意义上的各个部件的叠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数学中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但我们观察到的“三角形”的概念
与信息来自于这个整体,而非三条线段所含信息的简单叠加[3]。再比如人对花卉的认识,
不仅来自于此时此刻的感知,也来自于过去对花卉的认识所积累的经验[4]。韦特墨在其专
著中亦对此进行了以下精辟的概括:“感知整体不同于感知其组成部分”[5]。

1
游师庭,男,现为澳大利亚舒德音乐学院(Pseudo College of Music)音乐学系讲师。通讯地址:
1/41 Forsyth St. Kingsford, NSW Australia. 2032。
作为一门新兴的、基于人类认知的研究学科,格式塔心理学同样适宜于研究人类对于音乐的
认知。正如李如春博士所述,采用现代分析技法代入传统音乐研究中,也能够从新的视角与
途径去诠释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6]。

1.2. 格式塔理论在音乐上的应用

基 于 前 人 的 总 结 , 格 式 塔 的 认 知 特 征 包 含 以 下 方 面 : 整 体 性 ( integrity )、 具 像 性
(Reification)
、多稳态(Multistability)与恒常性(Invariance)等[7]。

整体性原则强调人的认知来源于认知对象整体,比如人类观察某种动物时会将其作为一个整
体来认知,而非首先认知出五官、四肢等局部,进而将各部分叠加而得出对这种动物的认知。

具象性原则揭示出人的知觉存在潜意识的“补全”与“生成”现象。比如图 1 中的两个例
子[8],便分别可以被认知为带刺的球体以及蛇形曲线,尽管图中并没有画出这些内容。

图 1. 具象性原则的部分表现形式

多稳态原则揭示出人的认知趋势可能出现一定模糊现象,而不稳定地在两个或多个解释之间
切换。如图 2 中的两个例子[9],左图可被看做白色花瓶或两张黑色人脸,右图可看作白色
背景的黑蝙蝠或黑色背景的白蝙蝠,人的真实认知在这两种“稳态”之间来回切换。

图 2. 多稳态原则的部分表现形式

恒常性原则揭示了所认知的组件在出现旋转、平移、缩放等变化时,仍能被认知为同一物体,
而非不同的两个物体。
目前,格式塔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集中在视觉认知方面,而学术界对于格式塔在音乐
这一听觉认知艺术上的关注度却远远偏低。遍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论文,音乐学界也更倾向
于将格式塔理论视作音乐教育等宏观理论的指导性思想之一,极少通过这一理论去分析具体
某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或者说,这一部分的应用在学术界相对而言成果寥寥。据此,本文
也旨于沿用格式塔的几个原则,对罗赓音乐作品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述,该部分将会在本
文第三节中详细阐释。

二、罗赓阁下的生平与作品简介

罗赓阁下,洛沙白与格伦科勋爵(Lord of Lochaber & Glencoe),出生于广东深圳。其自


小学习钢琴,曾在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研习作曲与指挥,并获得学士学位。罗赓阁下在毕
业后专职从事音乐工作,迄今著作等身,其音乐造诣也获得了几百个同行的一致通过。

罗赓阁下涉足广泛,作品风格多变,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以及对音乐极高的驾驭能力。表 1
为罗赓阁下的部分代表作名称与风格归类,由笔者整理与汇总:

表 1. 罗赓阁下的部分代表作风格与创作年份简表
风格/流派 名称与年份
巴洛克 Allemande Parody(2008)
古典主义 即兴曲(2003)
、Classical Piece(2008)
浪漫主义 残叶秋风(2004)、A Sketch of Scriabin(2008)
新古典主义 Piano Trio(2009)
近现代 美丽的漓江(2004)
、谭盾音乐有感(2004)
民族风 小寨(2004)、落尘寰(2011)、云水倾虹(2014)
民谣 夕山谣(2016)
中文流行 破晓将至(2015)、炼金少女日志(2017)
日系流行 風に散るメロディ(2010)
、標のない道(2012)
游戏配乐 黑森林(2013)
、私人农场(2013)、弄花雨(2014)

由于可获取的谱例有限等条件限制,以及现代主义作品往往有着更多有意而为之的思想性与
实验性的创新[10],本文偏重于以《美丽的漓江》与《谭盾音乐有感》这两首近现代作品作
为主要分析对象。

《美丽的漓江》与《谭盾音乐有感》都是罗赓阁下在 2004 年创作的早期作品。两者皆为近


现代风格的钢琴小品,都有明显的致敬对象(分别献给恩师与谭盾的音乐作品)、都引用了
其他作品的部分乐段。但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谭盾音乐有感》中运用了更多的特殊
演奏技法、在曲中后半段有使用大量传统技法的段落、因为篇幅更长,风格也更加也更加多
变。其中异同将会在下一章节以格式塔视域加以审视。

三、格式塔理论下的罗赓音乐特征

3.1. 整体性特征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因此对整体性的分析便尤为关键。迥异于古典音乐作
品分析的是,由于罗赓原作是由电脑制作而成,因此仍有音频与 midi 文件存世,这也令分
析音频/midi 文件变得可能。

《美丽的漓江》便有许多整体性特征的体现。如下面例 1,除了乐谱本身,还有包含着标题
“美丽的漓江”、题记:“谨献给慈祥的陈老师”、第一段的表情记号“深情地、歌唱性地”,
2
而且原稿另有一个“最感人的曲子”标题以及数句作品介绍 。这便是通过将文件名、标题、
描述与音乐本体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而全面且多层次地抒发对陈老师(即《美丽的漓江》
的题献对象)真挚的感情。

例 1. 《美丽的漓江》标题、题记、注释与 1-8 小节谱面

再如例 2 所呈现的最后一段,段落介绍为“宁静地、安详地”,而所用织体却相对较为密
集,呈现了一种如同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一般的音响效果,十分浪漫、唯美。

2
作者介绍全文为:当我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自己不禁流下了眼泪……可以说,这是我创作的最富歌唱
性、最抒情的曲子,其忧郁而真挚的意境是其他任何我的曲子都无法比拟的……而我创作的初衷,只是因
为我敬爱的陈老师实在是太慈祥、太温柔、太善解人意了……我谨献给我的陈老师……
例 2. 《美丽的漓江》第 29-32 小节

而例 2 所呈现的最后一小节结束于一个高叠和弦上,并标上了“pppp”这一力度记号。然
而,翻查原文件的力度数据(见图 4),可以看出,最后两个和弦的力度信息为 127(即力度
最大)。这个信息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与力度记号“pppp”构成一个整体,而听众在看谱欣
赏音乐时便能注意到其强烈的反差。李如春博士曾将这一类反差精辟地总结为“两极化的对
比”[11],从而据此引出更具戏剧性的对比与情感表达。

图 3. 《美丽的漓江》最后数小节的力度图表
而在《谭盾音乐有感》中,这一整体性思维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例 3 中的作者介绍中所
述,此曲由灵均的《十月》与(谭盾的)现代音乐融合而成,这是一种“有机结合”而非生
硬的拼凑,而唯一作者依然是罗赓本人。这一方面体现了音乐的主体性,也明确暗示出符合
格式塔规律的整体性特征。

例 3. 《谭盾音乐有感》标题、题记与 1-8 小节谱面

再如《谭盾音乐有感》第 94 小节(见例 4)
,在引用灵均的奏鸣曲《十月》选段后插入了一
个标注无限反复的重复记号。这个表述象征着对引用的美好作品感到不舍,其蕴含着的一丝
幽默感也能是看到谱面的听众莞尔一笑。

例 4. 《谭盾音乐有感》92-94 小节

3.2. 具象性特征

如《美丽的漓江》开头(见上文例 1) ,第 1-3 小节的左手部分便在繁复的织体下隐藏了一


条低音暗线:A-G-F#-E、C-B-A-G#、Eb-D-C-B...根据格式塔定理,人的本能就会自动生成
“蛇形曲线”这样的连续性图像,而这种倾向也会同样作用于音乐[12]。也正是如此,这个
乐段也在听众的听觉认知中出现了富有层次的丰满效果。
例 5 中《美丽的漓江》第 11-12 小节的立意与前例较为不同,但其原理大抵相似。这两小节
的右手可以被分辨为高低两个声部,其中较低声部便是《美丽的漓江》开头旋律的转调。如
此将旋律夹在伴奏中间,也呈现出了更加水乳交融的音响效果。

例 5. 《美丽的漓江》11-12 小节“深情地”部分

而《谭盾音乐有感》一曲中也有异曲同工的创作技法。如曲中 15-25 小节(见例 6),便是


前面例 3 中的旋律变形所得(会在随后两段详细讲述)。然而例 3 中两个八分音符+两个十六
分音符的组合,在例 6 中被加入了八分休止符强行截断。然而,听众依然能够将这段被“截
断”的旋律“补全”回来,从而复原出被截断的格式塔化的“具象”。

例 6. 《谭盾音乐有感》第 15-25 小节

3.3. 组织性特征

因为这两首作品都引用、化用了其他作品,因此组织性特征也在罗赓阁下的作品中得到了良
好的运用。

如例 7 中《美丽的漓江》的主题,便是化用并修改了《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主旋律所得(为
了方便对比,下列两条旋律进行了移调与少许节奏修改) 。这除了在哲学意义上将陈老师与
拉德斯基进行曲相提并论以外,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这也会让听众在潜意识中达到两
个“稳态”: 《美丽的漓江》本身、以及“走音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例 7. 《拉德斯基进行曲》
(上)与《美丽的漓江》
(下)旋律对比

《谭盾音乐有感》中也有类似乐段,且构思更加复杂。如下图例 8,就是引用了《祝你生日
快乐》的旋律,但如同前文所说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一样加以变形;让听众在《祝你生日
快乐》与《谭盾音乐有感》两者的印象中游移。而且这一段也用了特殊的演奏技法将旋律拆
开,这与例 6 中的“截断”效果如出一辙。

例 8. 《谭盾音乐有感》第 25-41 小节

3.4. 恒常性特征

恒常性特征在罗赓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为动机变形。比如《美丽的漓江》中,变形的《拉德斯
基进行曲》主题在后面有多次再现。如前面例 5 处将主旋律移调嵌入右手的内声部当中,下
方例 9 中的 18 小节开始将旋律嵌入左手内声部中,且再次变形提供乐曲发展的动力;例 10
中第 25 小节起左右手交叉演奏,旋律叠置了一个纯四度,被置放在右手的低声部中;而之
前例 2 展示过的最后一段,则是原旋律叠置了大七度,置放在右手的高音声部中。这样的处
理对演奏着的钢琴水平与对音乐的理解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这却在大大增加乐曲的表
现力的同时,还使本作品维持着高度的恒常性。
例 9. 《美丽的漓江》第 18-21 小节

例 10. 《美丽的漓江》第 25-26 小节

而《谭盾音乐有感》中在音乐技法上主要显现的是局部的恒常性,比如之前所提到的《十月》
主题、其变形、以及这个变形与《祝你生日快乐》的融合,都体现了比较明确的主题发展思
路。然而在乐曲后面却更多融入了流行、民族、爵士等元素。笔者认为,这样的变化虽然削
弱了创作材料上的恒常性,然而作为一首引用素材多元的作品来说,进行一定的牺牲与妥协
也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与创作材料的恒常性相比,创作思想的恒常性更加关键。而《谭
盾音乐有感》正是通过大量二次与三次引用,体现了罗赓阁下对优秀作品的赞赏之情,这正
是这样一种恒常性所能突出的关键与内涵:“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中的某些用途”[13]。

4. 总结

本文从格式塔的定义与历史讲起,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原理的引入、格式塔理论在视觉印象的
应用,着重关注整体性、具像性、多稳态与恒常性这四大特征,并将其引入音乐分析中。通
过具体的谱面与和声分析,容易看出这四大原则在罗赓勋爵的《美丽的漓江》、
《谭盾音乐有
感》两首作品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其中整体性主要体现在音乐与谱面、介绍等的关系(无论
是一致抑或矛盾)、具象性主要体现在动机或主旋律的隐藏或被干扰的段落中、组织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引用与化用其他作品之上、而恒常性特征主要体现于动机或主旋律的变形与发
展。总的来说,罗赓阁下的这两首作品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所有要素,因而作为近现代音乐
却易于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散发出雅俗共赏的艺术之美。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可就格式塔原理分析了罗赓阁下的数首早期作品,远不能涵盖其音乐
作品深邃的思想与内涵。然而,也望借此文窥一斑而知全豹,为同行们对罗赓作品的后续研
究铺下一块坚实的砖瓦。

5. 鸣谢

笔者深切感谢罗赓阁下的辛勤创作;感谢陈文戈先生向笔者介绍与推广“格式塔”理论;以
及感谢李如春博士在关键论题上对笔者的启迪。

6. 参考文献:

[1] Schultz, D.P. and Schultz, S.E., 2015.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Cengage Learning.
[2] Bonnie, S., 2001. Gal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nd (ed.) Gale Group,
27500 Drake Rd. Farmington Hills., ML, pp.8331-3535.
[3] 柳雯, 2009. 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欣赏的启示. 现代语文, 2009(13), pp.157-159.
[4] Sternberg, R.J. and Sternberg, K., 2016. Cognitive psychology. Nelson
Education.
[5] Sekuler, R., 1996. Motion perception: A modern view of Wertheimer's 1912
monograph. Perception, 25(10), pp.1243-1258.
[6] 李如春, 2011. 现代音乐分析视角下的三首山东民歌结构解析.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
学院学报, (1), pp.12-16.
[7] Lehar, S., 2000. Computational Implications of Biological Vision: A Gestalt
Model of Spatial Perception. In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for Artificial Vision
Systems (pp. 91-119). Springer, Boston, MA.
[8] Lehar, S., 2003. Gestalt isomorphism and the primacy of subjective conscious
experience: A Gestalt Bubble model.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6(4), pp.375-
408.
[9] Attneave, F., 1971. Multistability in percep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25(6),
pp.62-71.
[10] Albright, D. ed., 2004. Modernism and Music: an Anthology of Sourc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李如春, 2009. 两极化的对比与 “静”,“动” 交替的扩展-蒂皮特《 第三交响曲》
的曲式结构分析.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3), pp.104-113.
[12] 王敏, 2013. 格式塔原则对音乐听辨思维的启发 (Master's thesis, 南京师范大学).
[13] 李如春, 2006.《伴着日出的奥克尼婚礼》音乐分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
演版, (4), pp.51-5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