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3

设计:丘庆雄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
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
(唐玄宗年号,公元701-76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
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
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
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
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
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
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8]
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
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
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我想故
乡的亲人兄弟们都会登高望远,佩戴茱
萸,这时他们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
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
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
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
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
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
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
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
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
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
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
《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
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
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
“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
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
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
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
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
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
“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
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
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
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
者是“天才”。

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 催开了早春
二月的鲜花 吹过江,卷起千层高
的大浪 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
竹子。

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在诗人眼中,风是有生命、
有感情的,会随著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
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诗中所描述的,便
是作者平日的观察。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
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
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
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
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
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
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他要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
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
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
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
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
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
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
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
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
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
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
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望天门山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
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
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望天门山

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
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
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
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
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
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
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
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
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望天门山
塞下曲 其三
塞下曲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其三
卢纶,(约737-约799),唐代诗人,字允
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
省永济市)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
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
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
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
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
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
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
中。有《卢户部诗集》。
塞下曲 其三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
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 其三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
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
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
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
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
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
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
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
富有意趣。
塞下曲 其三
忆江南(其一)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谙 (ān)
忆江南(其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
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
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
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
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
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
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忆江南(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
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
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像
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其一)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
春忆江南
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
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
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
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
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
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
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
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
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忆江南(其一)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诗人。785-826年。祖籍福
建莆田,曾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元
和(唐宪宗年号,806—820)时期人。
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
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
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
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
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小儿垂钓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
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
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他招招手,生怕惊
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
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
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
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
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小儿垂钓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
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
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阜岭
人(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
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
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
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
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
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
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
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
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泊船瓜洲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
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
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
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
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
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
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
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
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
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
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
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
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泊船瓜洲
墨梅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墨梅
王冕(1287~1359),元代诗人、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中国
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
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
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
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
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
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
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
《墨梅图题诗》等。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
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
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诗
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
向世俗献媚的高尚节操。 这首诗题为“墨梅”,
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
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
之德。
墨梅
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翁卷(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
一字灵舒,今乐清市淡溪镇甙头村
人,中年以后迁居永嘉县城。淳佑
三年(公元1243)领乡荐,在越、
江淮边帅府中度过一段幕僚生活。
后从事教学生涯,落拓江湖,以布
衣终。
乡村四月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
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
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乡村四月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
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
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
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
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
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乡村四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