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留學生與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徐 玲(中國 鄭州大)

作為特殊的學者群體, 留學生在中國近代考古學學科創建過程發揮了重
要作用, 表現在學科創建早期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 改變本土考古學觀念方
面尤其明顯. 但是由於目前中國近代考古學學科發展史整體研究的薄弱, 使
對留學生在中國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的研究成果近乎缺失.1) 目前已有相關
研究成果僅見俞旦初的二十世紀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學思想在中國的介紹和
影響2)一文, 文中僅涉及幾位留日生清末在中國傳播西方考古學思想的活
動及貢獻. 有鑒於此, 筆者通過查閱清末、民國時期的相關資料, 對留學生
在中國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的具體活動及貢獻作以系統考察, 以求教于專
家同仁.


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活動究竟始於何時? 就筆者目前可以查
到的資料來看, 以章太炎在著作中論及遠古時代考古資料對歷史研究的意
義, 介紹西方考古學者進行史前時期研究的情況為最早. 梁啟超介紹湯姆森
的“三期說”, 並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相比附, 用歐洲考古學理論對中國歷史
1) 筆者曾經以留學生與中國考古學為主題, 對留學生在中國考古學從書齋走向田野的
近代轉型過程做出的特殊貢獻進行了研究, 內容涉及到留學生群體在中國傳播西方
考古學知識方面, 但受主題所限, 未能展開論述, 此文正是對原有研究的深入討論.
2) 俞旦初, 二十世紀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學思想在中國的介紹和影響 (考古與文物,
1983年 第4期).
254 中國史硏究 第64輯 (2010. 2)
進行分期等次之. 而影響較大的為留日生劉師培的著述. 劉師培1907年發表
論考古學莫備于金石學3)向國內介紹西方考古學知識. 文中首次探討西方
考古學與中國相似學問―金石學的關係問題, 由於對西方考古學缺乏深入
瞭解, 劉氏提出西方考古學就是中國的金石學, 這種觀點給後來的考古學概
念造成混亂. 儘管整體上他心目中的考古學主要還是金石學, 有意義的是他
對地下發掘寄予希望, 注意到了西方近代考古學的“掘地”方法是中國傳統
學術中不曾有過的, 因此大力提倡使用掘地法來研究中國學問. 在具體研究
中一再強調重視西方考古學的田野發掘工作, 提出欲考古政, 厥有三端, 即
書籍、文字、器物.4)
其實, 在劉師培以中國金石學比附西方考古學之前, 留日生汪榮寶、蔣智
由等已經通過對比發現了中國金石學與西方考古學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尤
其是蔣智由對此作了明確的闡述:
今西洋學者, 非獨發明新學理也, 于古昔之事, 被其發明者甚多, 然皆從事
蹟實驗得來, 與我國學者從紙片上打官司、斷斷不休, 蓋有異矣. 我國人以考
古自尊, 容詎知考古之事亦不能不用新法, 而後可謂之真考古. 若僅抱一部十
三經, 仰屋鑽研, 以為古莫古於是矣, 則真河伯之見也.…考古之學, 亦今日饒
趣樂而有實益者也. 雖然, 必先匯通群學, 而後於考古之學, 其眼光乃自不同.
若夫以考古為考古, 其學術之範圍甚隘, 吾見其考古不足觀已.5)
呼籲中國本土學者從書齋走出, 改變原有以文字考訂為主的金石學研究
方法, 接受西方考古學觀念.
劉師培為了使考古學在中國舊學中找到根基, 使用牽強的比附方法, 在當
時就受到梁啟超的批評, 梁氏指責說:“中國思想之痼疾, 確在好依傍與名
實混淆.”6) 章太炎亦批評到:“今乃遠引泰西以征經說, 甯異宋人之以禪學
說經耶!”7)
3) 劉師培, 論考古學莫備于金石學 (國粹學報 第3年 第35號, 1907年).
4) 劉光漢, 古政原始論 (國粹學報 第1年 第4號, 1905年).
5) 蔣智由, 世界最古之法典 (新民叢報 1903年6月24日, 第34期, “歷史”專欄).
6)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p.72.
7) 章太炎, 某君與某論樸學報書 (國粹學報 第2年 第11號, 1906年).
留學生與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徐 玲) 255

中國金石學與西方考古學之間的這種淺顯比附直到民國初建又一批留學
生回國並形成一種新的學術力量, 自覺充當中西學術的傳播仲介, 開始系統
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 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觀.
清末留學生在中國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的活動、學術貢獻等, 在此以時
間為線作以整理、歸納見下表:
<表1> 清末在中國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的留學生情況一覽

姓 名 留學 主要傳播活動 時間 貢 獻
國別
汪榮寶 日 譯 史學概論  介紹西 1902 注意到西方考古學與中國金
方考古學思想和方法 石學的不同
李浩生 日 譯(日)浮田和民著的 1903 闡述考古學在歷史研究中的
史學通論 作用
蔣智由 日 在世界最古之法典8) 1903 比較研究金石學與考古學
劉成禺 日 在歷史廣義·內篇9) 1903 首次系統闡述歐洲史前考古
學理論
劉師培 日 發表論考古學莫備于 1907 以金石學比附考古學
金石學
吳淵民 日 編譯史學通義10) 1907 介紹西方的人類學、人種學
等與考古學相關學科

中介紹1901年法國“古物探險隊”在巴比倫的考古活動中介紹歐洲史前考
古學觀念, 介紹丹麥、英國一些著名考古學者及考古學會的研究活動總體
來看, 清末從事考古學知識引進、傳播的留學生成分比較簡單, 主要由留日
生組成, 他們大多有自己的專業, 基本不參與具體的考古學學術實踐, 僅是
通過譯述從事考古學理論、概念及研究方法的引進和傳播, 所以他們的一
個顯著特點就是呼籲有餘而實踐不足.
由於學術背景和中國特殊的史學傳統, 清末留學生一開始就把考古學作
為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來引進, 在引進過程中為了配合新史學建設的需要,
8) 蔣智由, 世界最古之法典 (新民叢報 1903年6月9日, 第33期;1903年6月24日,
第34期, “歷史”專欄).
9) 劉成禺, 歷史廣義·內篇 (湖北學生界 1903年, 第3期, “歷史”).
10) 吳淵民, 史學通義 (學報 1907年, 第1號, “歷史”).
256 中國史硏究 第64輯 (2010. 2)
過於強調考古學的證史補史作用, 使考古學一進入中國就帶上了濃重的史
學色彩. 另一方面, 此時期翻譯的著述大多系日本史學理論或通史類的通論
性著述, 較少翻譯西方考古學專論. 他們的傳播活動雖然使西方考古學的一
些片段理論和知識以日本為仲介逐漸被介紹到中國, 使中國學術界開始注
意在研究方法上採取新的實地考察方式. 但由於這些知識點較為零散, 知識
量相對不足, 並未能對中國原有知識結構形成規模衝擊, 使不少異質知識點
被融入中國原有知識體系而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本土的金石學研究
方法在清末仍然佔據主導學術地位.


中國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始自晚清, 早期主要集中於致用的工業技術和自
然科學方面, 習人文學科的極少, 所以在民國以前沒有人專習考古學. 進入
民國, 留學專業選擇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隨著習人文學科人數的增多, 習考
古學相關專業―人類學、民族學和地質學等的留學生開始接觸一些考古學
課程, 如專習地質學專業的袁複禮, 191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就學習了史前考
古學課程. 而只重知識積累、不重文憑的傅斯年在留學德、英等國時, 雖以
心理學為專業, 但對各種有興趣的新興學科都廣泛涉獵, 也較早接觸了考古
學課程, 對西方考古學新觀點、新方法都有一定的瞭解.11) 在哈佛大學學習
人類學的李濟也較多地學習了考古學專業課程. 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 以考
古學為留學專業的留學生開始出現, 最早的是1923年梁思永入哈佛大學專
習考古學. 隨後在20世紀30年代又有一批學生赴美、德、英、法、日等國
專習考古學. 在海外受到當時留學國著名考古學者的嚴格專業訓練後, 20世
紀20至40年代這些學生相繼回國, 構成民國時期考古學知識引進傳播的中
流砥柱. 他們的傳播活動集中于翻譯考古學著述、傳播新的考古學觀念, 進
11) 尚未見到傅斯年學習過考古學相關課程的直接史料, 但從李濟的相關回憶裏和傅
斯年與隨後留學英國的夏鼐之間的通信可以發現, 傅斯年在英國倫敦大學時接觸過
考古學相關課程的可能性較大, 這在其回國後的一些治學思想裏也多有體現.
留學生與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徐 玲) 257

而積極從事近代考古學學科在中國的創建, 使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
播局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五四運動觸發了對中國知識與文化遺產的全面重新評價, 中國學術界試
圖用本土與西方有影響的成分重新塑造一種新的和有特色的整體中國文化.
在科學救國、重整古史的時代潮流下, 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開始被規模
引進和傳播. 恰在此時, 考古學留學生開始學成歸國, 紛紛加入傳播人群.
這些導致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局面時間上以五四為界, 前後表現
出明顯的不同, 以前僅是零星的引進和傳播, 缺少考古學專業學者的參與.
五四後明顯變化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傳播主體發生了變化, 歐美留學生開始加入譯述隊伍, 和留日生一
起成為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傳播的主體, 歐美留學生憑藉語言優勢直接
翻譯西方考古學名著, 開通了引進較新西方考古學思想、方法的管道.
第二, 考古學關注面擴大, 西方考古學者在中國境內的考古活動開始受到
關注, 翻譯西方學者關於中國考古學的著述大量出現. 這種回譯作品使中國
學術界及時瞭解西方學者在中國的考古活動成為可能, 並擴大了中國考古
學著述的閱讀群體, 加大了西方近代考古學的影響.
第三, 在翻譯形式上, 胡肇椿與本土學者鄭師許開始合作翻譯西方著名考
古學者的著述. 這種留學生與本土學者共同的參與, 無形中使譯述活動變成
了中西學術的直接交流.
第四, 李濟、袁複禮、胡肇椿等在翻譯前後已經參加了中國具體的田野
考古活動, 他們不但是早期西方考古學知識的傳播者, 更是後期中國考古學
學科的創建者. 能夠在具體的學術研究中對西方考古學知識、方法加以運
用, 直接加速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學科的誕生.
民國時期, 歐美留學生的介入使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傳播局面發生了
很大變化, 但從譯述傳播影響來看留日生的譯述影響仍然較大, 尤其是郭沫
若翻譯米海裏司的美術考古學發現史一書, 對中國考古學學術研究產生
了很大影響.
米海裏司此書在西方考古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為歐洲當時最有影響的
考古學專業書籍之一. 早在1920年代米氏此書就已經被日本考古學泰斗濱
258 中國史硏究 第64輯 (2010. 2)
田耕作譯成日文, 成為日本近代考古學學術參考的重要書籍之一, 對日本近
代考古學學科的創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29年郭沫若因政治原因流亡日
本後, 學術興趣轉移到甲骨卜辭和青銅銘文研究後開始接觸濱田耕作的日
譯本, 他感覺到:
這書實在是一本好書, 它把19世紀歐洲方面的考古學上的發掘成績敍述
得頭頭是道. ……最要緊的是它對於歷史研究的方法, 真是勤勤懇懇地說得
非常動人. 作者不惜辭句地, 教人要注重歷史的發展, 要實事求是地作科學
的觀察, 要精細地分析考證而且留心著全體. 這些方法在本書的敍述上也正
是很成功地運用著的.12)
<表2> 民國時期在中國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的留學生一覽
姓 名 留學
國別 專業 譯 述
袁複禮 美 地質學 1923年譯[瑞典]安特生錦西沙鍋屯洞穴層遺址
1925年譯[瑞典]安特生甘肅考古記
樂森璕 法 地質學 1925年譯[瑞典]阿爾納河南石器時代之著色陶器
1927年譯[瑞典]安特生中國遠古人類
1925年譯[加拿大]步達生甘肅史前人種說略
李 濟 美 人類學 1925年譯[加拿大]步達生奉天沙鍋屯與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及近
代華北人骨之比較
1927年譯[加拿大]步達生周口店儲積中一個荷謨形的下臼齒
郭沫若 日 文學 1929年譯[德]米海裏司美術考古學發現史
馮承鈞 法 法學 1930年譯[法]牟裏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
1930年譯[法]色伽蘭中國西部考古記
鄭振鐸 法 文學 1930年譯編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滕 固 德 考古學 1935年譯[瑞典]蒙特留斯先史考古學方法論
1935年譯[英]吳雷考古發掘方法論
胡肇椿 日 考古學 1936年與鄭師許合譯[瑞典]蒙特留斯考古學研究法
1936年譯[日]上野有竹古玉概說
受到米氏研究方法的啟發, 並將之成功地運用於自己的殷墟卜辭和青銅
器的研究中, 郭沫若的研究方式為之改變, 他說自己“近來很少注意書上的
12) [德]米海裏司 著、郭沫若 譯, 美術考古學發現史 (上海: 樂群書店, 1929年),
譯者前言 .
留學生與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徐 玲) 259

記載, 而專注於地底的發掘.”13) 為了擴大影響, 郭沫若邊讀邊把此書翻譯


成中文. 1929年譯成交上海樂群書店出版, 在國內受到歡迎, 銷量很大. 在
1948年被列為群益藝叢第六種, 以美術考古一世紀為名由上海群益出版
社再版.
除運用米氏研究方法外, 郭沫若在自己的著述中對西方考古學其他著述
也多有涉獵, 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及其考釋中, 稱因受溫克爾曼古代美
術史的影響, 特在書前辟有研究銅器花紋形制的彝器形象學初探一篇,
開中國近代青銅器類型學研究之先例.
郭氏譯述的著作在西方當時也是比較先進的考古學著述, 翻譯時在書中
又加進了自己的許多觀點, 並在其後的研究中靈活運用書中的研究方法, 開
中國學者運用西方考古學方法之先河. 但因為沒有參加過具體的田野考古
活動, 考古學界對郭氏的身份認同出現了歧義, 多數傾向於把他歸於文學
家、史學家之列, 而忽視其在考古學方面的特殊成就. 其實, 1948年“国立
中央研究院”推選第一屆院士時, 郭沫若以考古學方面的成就當選, 與李
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一起成為考古學院士, 已經說明其在考古學方面的
成就在當時得到了中國國內學術界的認可.
此時期留學生翻譯的另外一本影響較大的考古學著作是瑞典著名考古學
者蒙特留斯的東方和歐洲的古代文化諸時期第一卷方法論. 該書在歐
洲出版後曾引發了西方考古類型學的重大變革, 為西方當時最有影響的考
古學專著之一. 此書被譯成中文最早是胡肇椿和鄭師許的合譯本, 1935年在
學術界第1卷第2-6期上發表, 1936年世界書局以考古學方法論為名集
輯出版. 同年滕固翻譯的另一譯本先史考古學方法論出版.
早在1926年4月李濟就嘗試把西方考古類型學理論介紹到中國, 而首先把
西方考古類型學原理較為系統地介紹到中國的卻是蒙氏此書的譯本. 此後,
蒙氏考古類型學理論、方法在中國開始被廣泛運用, 對中國近代考古類型
學理論的創建產生了重大影響. 1930年代隨著田野活動的展開, 中國已經初
步擁有一批遠古的考古資料, 如何認識這些資料成為當務之急. 蒙氏此書在
13) 讀書雜誌採訪郭沫若, 問及其在日本的情況時, 郭氏發表了如此表述, 轉引自葉
桂生、謝寶成, 郭沫若的史學生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2年), p.78.
260 中國史硏究 第64輯 (2010. 2)
此時被翻譯進中國, 在理論和方法上為中國考古學者提供了範例. 有學者嘗
試用之來分析考古現象, 開始注意文化內部的器形變化, 在考古類型學方面
取得很大進步. 20世紀40年代, 蘇秉琦正是受蒙氏此書方法的影響, 初步建
立了適合中國考古學需要的一套類型學研究方法.
總之, 在五四以前, 因傳播規模較小和缺乏專業性譯述, 中國學術界對近
代考古學的認識有限;五四後的留學生譯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學術
界對西方考古學學科的瞭解, 為進一步創建中國近代考古學學科打開了新
的局面.


作為一種近代學科知識, 西方考古學與中國傳統考古學觀念有著諸多不
同, 兩者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形式上, 西方考古學強調田野科學調查發掘, 主
要陣地是田野, 故常被稱之為“田野考古學”;而中國傳統考古學研究更注
重書齋內對器物本身的詳密考證, 主要研究場所局限於書齋, 忽視器物出土
情況考查, 書齋性為其最大特性. 那麼如何打破原有書齋深究式的考證性研
究, 引領本土考古學者走向空氣新鮮的田野, 就成為當時西方考古學知識在
中國傳播能否深入的關鍵性問題. 五四之前的西方考古學知識傳播因為規
模較小, 對傳統考古學研究衝擊不大, 新舊之間的衝突還不明顯. 五四之後
隨著西方考古學知識傳播力度加大, 西方考古學方法在田野實踐中開始大
量運用, 引起新舊之間的激烈衝突. 一方面, 求新的留學生積極引進西方考
古學知識, 大肆宣揚西方考古學田野調查發掘的科學性, 批判傳統考古學觀
念的局限性;一方面, 精於傳統考證研究的考古學者固守書齋內的器物文
字研究, 對新的觀念持觀望態度. 雙方圍繞考古學觀念、方法等問題展開了
激烈的論戰.14) 在論戰中留學生群體漸漸取得話語權, 他們以田野考古現場
14) 詳見徐玲, 民國時期考古學概念的演變 (歷史教學 2007年 第8期); 民國時
期考古學界的新與舊 (歷史教學 2009年 第1期).
留學生與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徐 玲) 261

為宣傳基地, 在考古實踐中演示新的考古學方法, 進而使西方考古學的田野


方法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 本土考古學者開始接受新的田野考古方法, 並在
研究中注重古物的出土情況研究. 由此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也完
成了由單純的文字傳播到具體使用的轉變. 而西方考古學方法的引入使用,
又根本上革新了中國考古學的方法論, 最終促使中國考古學由書齋走向田
野, 實現了中國考古學的近代轉型. 留學生成為中國考古學近代轉型的主體
學術力量. 對此問題的相關研究筆者已經在留學生與中國考古學15)一書
中有所論述, 在此不再展開.
作為中國近代學科移植、創建主體的留學生, 在引進、傳播西方近代科
學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有著特殊的歷史功績, 表現在考古學學科方
面尤其明顯. 從清末零散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到民國時期規模傳播西方考
古學方法、理論, 留學生始終是西方考古學學科東漸的傳播主體, 他們憑藉
開闊的國際學術眼光和學術敏感, 積極參與傳播西方考古學知識, 在中國考
古學由傳統學問變成近代學科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囿於學科本身發展
的滯後, 與同時期其他近代學科相比, 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相對缺
乏系統化和組織化, 翻譯的著述數量較少, 時間上也缺乏對西方最新考古學
方法、理論的傳播. 這與中國當時急於探索中華文明起源, 重建上古史體
系, 因此更多地將考古學作為史學研究的一種輔助工具而不是一門獨立學
科來看待的大的學術背景不無關係.
(Abstract)
The late 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many Western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China, as a relatively modern
western disciplines influential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been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with language advantages,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major Western archeology books, articles,
15) 徐玲, 留學生與中國考古學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9年).
262 中國史硏究 第64輯 (2010. 2)
etc. to enter the Chinese knowledge of Western archaeologists to
try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Chinese epigraphy academic concepts,
the West became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in Chinese the spread of
the main. To 54 for the sector, the Western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in China and th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
body, early dissemination of the main day for the stay of Health,
the main intermediaries in Japan,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translation; add 54 after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spread the ranks and quickly becom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ainstream, some Western archaeological
monographs and directly star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Students at the spread of activity to some extent
accelerated the Chines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Western
archa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archaeologist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ition.
留學生與西方考古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徐 玲) 263

(한글요약)
유학생과 서방 고고학 지식의 중국 전파
徐玲
19세기 말부터 20세기 초에 이르는 기간에 서방의 근대적 과학 지식
이 중국으로 대대적으로 전파되기 시작하였다. 서방 근대 학과중 비교
적 영향력을 가진 고고학 지식 역시 20세기 초에 중국으로 들어 왔다.
특별한 학술적 배경을 가진 유학생들이 언어적 우위를 바탕으로 하여
서방 고고학 전문 서적이나 단편 연구물들을 번역함으로써 서방 고고
학 지식을 중국으로 소개하였다. 이들의 활동은 중국 고유의 금석학적
학술 관념에 대한 변화를 일게 하였고, 서방 고고학 지식을 중국으로
전파하는 주체를 이루었다.
5·4운동 시기를 경계로 하여 서방 고고학 지식을 중국에 전파하는
주체와 국면이 달라지게 되었다. 이전까지 전파의 주체를 이루던 일본
유학생들은 주로 일본을 매개로 대량의 서방 고고학 지식을 번역하여
이전하였다. 그러나 오사 이후에는 유럽이나 미국 유학생들이 이러한
지식을 중국으로 전파하는 대오에 가담하여 신속하게 전파의 주류를
이루게 되었다. 이에 따라 이들 서방 고고학 전문 서적들과 관념들은
서구로부터 직접 중국으로 들어오게 되었다.
유학생들의 서방 고고학 지식 전파 활동은 중국 학술계로 하여금
서방 고고학 학문에 대해 어느 정도 이해할 수 있도록 하였다. 아울러
그들의 활동은 중국 고고학의 근대적 모델을 창출하는데 중요한 공헌
을 하였다.

주제어: 유학생, 서양, 고고학 지식, 중국 전파


264 中國史硏究 第64輯 (2010. 2)
關鍵詞: 留學生, 西方, 考古學知識, 中國 傳播
Keywords: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estern, archaeological knowledge,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
(2009년 12월 27일 원고 접수, 2010년 2월 18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월
22일 수정원고 및 소명서 접수, 2월 25일 게재확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