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8 卷 第 12 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Vol. 38 No. 12

2017 年 12 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Dec. 2017

[文章编号]1004—5856( 2017) 12—0086—05

我国《论语 》英译研究十年现状分析
黄邵娟 ,苏 涛

(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 2007 年至 2016 年间公开发表的 188 篇《论语》英译研究期刊文章与硕博


论文的分析,考察这十年的《论语》英译研究现状,可以拓展今后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
对外译介。研究发现: ( 1) 近十年文化角度是《论语》英译研究的热点视角; ( 2) 十年来形象学、传播学等
新视角不断出现; ( 3) 2010 年开始历史视阈下研究《论语》英译受到研究者关注; ( 4) 2015、
2016 年语言
学视角成为《论语》英译研究焦点。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 - 5856. 2017. 12. 021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是中国典籍的杰出 英译研究的趋势和特点,以期进一步拓展未来


代表之一,其英译本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对外 《论语》英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的重要内容。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
入和融合,《论语》英译本日益引起研究者们的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重视。《论语》英译研究的发展状况也受到部 本文以 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2 月
分研究者的关注,王勇分析了 1996 年至 2006 31 日期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篇名含“《论语 》英
年期间的 43 篇论文,把《论语 》英译研究概括 译”或“《论语》翻译”的共 188 篇期刊学术文章
为五大类: 译本研究、译者研究、译校出版感言、 和硕博论文为研究对象 ( 其中,期刊文章数为
[1]
翻译传播历史、关键词翻译研究。 王琰梳理 119 篇) 。重点研究如下问题: ( 1) 过去十年中
了 2010 年以前的国内外《论语 》英译研究,认 《论语》英译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 ( 2) 十
为国内研究集中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的成果 年来《论语》英译研究热点视角有哪些? 十年
较少,哲学历史角度的研究更少,而且历时研究 来有无变化?
[2]
在国内外都是空白。 李钢、李金姝把海内外
的《论语》英译研究分为五类: 个案研究、译本
二、结果与讨论
对比研究、词汇英译研究、英译史和传播研究、 1.《论语》英译研究特点和趋势
其他方面研究,指出截至 2013 年《论语 》英译 如图 1 左 所 示,2007 至 2016 年 我 国《论
[3]
研究存在视角单一、系统性不强等问题。 目 语》英译研究论文发表总量大体上呈现上升趋
前,《论语 》英译研究是否仍然存在上述问题? 势, 2010 年 稍 微 回 落,2011 年 大 幅 上 升,2012
历时研究是否仍然空白? 今后的研究如何扩 至 2013 年平稳上升, 2014 年达到顶峰, 2015 有
展? 本文将对 2007 年至 2016 年期间的《论语》 明显下降, 2016 开始回升。 这一趋势与中国典
英译研究进行考察,分析归纳这十年来《论语 》 籍英译的兴起与繁荣是分不开的: 从 2011 年全

[收稿日期]2017 - 03 - 05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12YQ20; 安徽工程大学 2017 年校级本科教学
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一般教研项目,项目编号: 2017jyxm43。
[作者简介]黄邵娟( 1982 - ) ,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商务英语相关研究;
苏 涛( 1983 - ) ,男,济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口译、商务英语相关研究。
第 12 期 黄邵娟,苏 涛: 我国《论语》英译研究十年现状分析 87

国首届《论语 》英译翻译研讨会开始,到 2014 研究瓶颈,论文数量降到 13 篇,而 2016 年研究


年第四届《论语》英译翻译研讨会召开,研究者 者找到了突破口,《论语 》英译研究得到拓展,
们广泛关 注《论 语 》英 译 本,进 行 了 多 方 位 研 论文数量回升到 26 篇。
究,
2014 年论文数量达到 35 篇。2015 年出现

图 1 《论语》英译研究论文发表特点和趋势( 2007 - 2016)


[8]
深入分析发现,公开发表的论文中 CSSCI 换的过程。 李钢、李金姝认为庞德以医治西
期刊文章篇数总体不多,且呈波浪式起伏,如图 方社会为目的翻译《论语 》,用客观意向创造性
1 右所示,表明《论语 》英译研究高质量文章数 地构建了《论语》英译本,从此《论语 》英译由西
[9]

量较少 年均只有 篇 因此 在拓宽 论语 英
3 , , 《 》 方中心主义时期进入了文化多元化时期。 屠
译研究广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度以 国元、许雷认为译者的文化身份对翻译策略的
提高论文质量。 选择和译文的生成有重要影响,黄继忠的《论
2.《论语》英译研究热点分析 语》英译本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东方文化意蕴
[10]
根据文章的主题、关键词和正文内容,对 的同时,也沿袭了一些西方译法。 钱亚旭、纪
119 篇学术期刊文章的研究视角进行人 工 分 墨芳指出汉语中的指代问题、一词多义现象、古
类,结果 如 表 1 所 示。 分 析 发 现,十 年 来《论 汉语单音节字、文化典故是引起两个译本差异
语》英译研究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 1) 文化是最 的客观原因,认为英译《论语 》术语时考察文化
[11]
热的切入点,占论文总数的 25. 2% ,历史和语 传递的增漏和误译很重要。 邱扬从文化角度
言学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视角,分别占 16. 8% 阐述了三位译者英译《论语 》概念词的特点,认
和 14. 3% ; ( 2) 新视角不断出现 数量虽少 却 , , 为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文失去了东方文化特
不容忽略,如: 形象学、传播学、社会学; ( 3) 没 色,安乐哲的译文虽然保留了儒家哲学理念 ,但
[12]
有明显研究倾向地、单纯地对译本文字进行欣 仍然有待商榷和探索。 许雷、屠国元探讨华
赏和品鉴的论文占相当一部分比例 ( 23. 5% ) 。 人译者的文化身份对《论语 》英译本中孔子形
[13]
表 1 《论语》英译研究热点视角分布特点 象塑造的影响。
还有译者关注文化价值观,如: 钟明国认为
辜鸿铭自我东方化的文化价值观,是采用极端
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原因,导致辜氏译文无法
[14]
完成典籍英译的文化使命; 李钢、李金姝论
证了西方中心主义对《论语 》英译本的影响: 马
( 1) 文化是最热的切入点。 王东波认为, 歇、威妥玛、林语堂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的程度
[15]
辜鸿铭采用损益法、衔接法、类比法,突破了形 不同,因而翻译出来的《论语 》也不同; 杨司
式对等的局限,其译文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文 桂以威利的《论语》译本为例,从字词句三个层

化认同 能够真正实现传播儒学的文化翻译目 面论证了西方译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带有东方
[4]
的。 谭晓丽认为中西思维差异是《论语 》英译 主义情愫,提出中国传统典籍应当由中国译者
[16]
的难点,安乐哲、罗思文翻译《论语 》注重汉思 来译。
维,灵活运用动词、动名词等方法很好地解决了 ( 2) 历史视角没有被忽略。 历史视域下研
思维差异和语言表达的矛盾,其译本成为展示 究《论语 》英译的文章 有 10 篇,如: 王 东 波 从
中华文化的范本。
[5 - 6]
姚金艳、杨平探讨了《论 《论语》英译的缘起谈起,展示了中国传统典籍
[17]
语》英译中的文化挪用现象,主张应该在尊重 外译的进程。 王琰指出西方出版的《论语》英
[7]
原著的基础上合理挪用。 刘雪芹认为翻译行 译本集中于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翻译的方法
为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翻译过程就是语码转 , 和特点受到二战后西方汉学发展的影响,分为
8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 年

面向理论和现实的定向 ( 以安乐哲和罗思文译 学的兴起,使安乐哲英译《论语 》时倾向于使用


本、利斯译本为典型 ) 和面向文本和历史的定 过程性动词和时态,该译本对于反思西方哲学
[29]
向( 如刘殿爵译本、黄继中译本、雷蒙 · 道森译 具有重要意义。 陈国华主张孔子的教育理念
[18]
本) 。 刘雪芹回顾了《论语 》英译二百年的历 应该得到正确的传译,以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
史,指出国内出版版本数量增多,同时存在的问 等为例,从哲学视角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深
[30]
题也较多 ( 英译文与白话文距离把握不当,对 入解读与翻译。
象性不强,缺乏新意,急功近利等 ) ,最后强调 哲学诠释学视角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曹
译者要提高自身国学素养和双语能力,在典籍 威从诠释学角度论述英译《论语 》的过程,主张
重译前要自评,对旧译避短扬长,避免无意义的 译者应该把原文看作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在理
[19]
复译。 李钢、李金姝从描述翻译研究谈起,把 解的基础上,于生活实践中体验原文思想,形成
[31]
《论语》英译史分为西方中心主义时期和文化 新的理解和更透彻更有效的译文。 杨平阐述
多元化时期,倡导描述历史文化语境,用描述翻 了 20 世纪《论语 》译本中采用的不同诠释方
[20]
译学拓展《论语 》英译研究。 李丙权回顾《论 法: 庞德创造性翻译,利斯现代性解读,安乐哲、
语》英译历史和翻译模式,在“古今 ”和“中外 ” 罗思文的哲学宣扬,刘殿爵回归本原诠释; 强调
[32]
双重视域观照下,探讨典籍英译对比较文学研 传播中华文化要准确,避免误解和歪曲。 他
[21]
究的借鉴意义。 认为,翻译即为诠释,译文是诠释者和原文之间
除了关注《论语 》英译的历史之外,学者们 视域融合而产生的,原文意义以及随之形成的
也关注了《论语》英译研究的历史发展 ( 研究综 孔子形象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不断重组,应该从
[1 - 3] [33]
述 4 篇,会议综述 6 篇) 。 诠释学角度翻译以确保孔子思想精髓不变 。
( 3) 语言学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 从意识 形 态 分 析《论 语 》英 译 的 有: 张 小
语言学受青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的 波、张映先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了辜鸿铭译本
有: 陈旸从语境理论和纯理功能出发 ,尝试客观 的特征,指出社会意识形态对典籍英译有重要
[22] [34]
评价《论语》三个英译本的翻译效果; 黄国文 影响。 徐珺从意识形态操控理论出发,以威
用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的 衔 接 和 连 贯 分 析 了《论 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论述了译者文化背景
语》的篇章结构,指出辜鸿铭对《论语 》篇、章、 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误读误译的影响,强调
[23] [35]
篇名的译法是恰当的; 黄国文、陈莹从语域 应该切实提高儒学西传的质量。
和语篇体裁角度讨论《论语 》的英译,认为变异 ( 5) 多样视角、精彩纷呈。 杨平认为,理雅
是常用的翻译策略,《论语 》译文有语域变异、 各、苏慧廉、卫礼贤等人的《论语 》英译本都带
[24]
语篇结构变异以及语言变异三种; 何伟、张 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他们的翻译目的是基督教
[36 - 37]
娇以功能 语 境 理 论 中 的 语 旨 为 核 心 ,以“其 ” 化,因此存在误译等情况。 姜哲分析“学
“孝”“疾”的英译为例,探讨显性语旨和隐性语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英译,指出传教士翻译
旨在《论语》英译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强调典籍 《论语》时会带入基督教思想,这种思想与原作
[25]
英译应该重视语旨因素; 强晓依据韩礼德语 里的中国传统思想相互碰撞、融合、交汇在一起
[38]
境理论分 析 了《论 语 》两 个 漫 画 英 译 本,认 为 产生了新的不同风格的英译本。
《论语》语场广,语旨具有权威性,语式以警句 宗教视角之外,生态翻译学、形象学、传播
式为代表,这三个方面的翻译难点在这两个漫 学、社会学等视角成为《论语 》英译研究领域独
[39 - 40; 13; 41 - 43]
画译本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应该推广以漫 特的风景。
[26]
画方式英译《论语》。 ( 6) 文字品鉴: 整体与部分兼顾。 单纯地
部分学者用认知语言学的顺应论分析《论 欣赏品鉴文字也是本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包括
语》英译,如: 孟健从翻译顺应出发,剖析了辜 对译本整体的品鉴和对核心词汇部分品鉴 。译
鸿铭对《论语 》中人名、地名、习俗和修辞的英 本品鉴比如: 何刚强认为,理雅各和威利的《论
译,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选择译语语言 、顺应 语》英译 本 妙 语 连 珠、各 有 千 秋,指 出 更 加 准
[27]
译语文化的过程。 刘正光等以认知语言学中 确、贴切地创译《论语 》是 21 世纪翻译家们应
[44]
的识解为切入点,分析韦利的《论语 》英译本, 该完成的 使 命。 金 学 勤 评 鉴 了 戴 维 亨 顿 的
认为该译本出现偏离的原因可以从辖域 、视角、 《论语》英译本,认为该译本可读性强,突出口
[28]
突显来解释。 语语体特色,篇名翻译别出新裁,是难得的佳
[45]
( 4) 哲学视角: 诠释学和意识形态分析受 作。 李钢品鉴了威妥玛的《论语 》英译本,指
关注。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研究《论语 》英译, 出该译本的几个显著特点,如: 语言简洁明了,
[46]
比如: 陈国兴认为“去中心主义 ”理念和过程哲 创造性地使用韦氏拼音标注等。 李冰梅阐述
第 12 期 黄邵娟,苏 涛: 我国《论语》英译研究十年现状分析 89

了辜鸿铭对理雅各英译《论语 》的批评,认为辜 一部分比例。( 4) 历史和语言学视角开始备受


鸿铭的民族主义思想造就了辜氏《论语 》英译 关注。( 5) 形象学、传播学等视角为《论语 》英
本,强调应该把译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 译研究增添新鲜活力。
[47]
评价。 姜哲探讨西蒙莱斯《论语》英译本的前 《论语》英译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向国
言和导论两部分,认为西蒙莱斯的译文侧重处 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是影响世界文化的重要力
理知识与文学、学问与道德、教育与存在等重要 量之一。今后对《论语 》英译本的研究在拓展
关系,同时,对该译本中的某些语句和概念进行 新角度的同时,更需要进行语言学视角的深入
[48]
了阐释和校译。 挖掘,比如: 从神经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角度,
核心词汇品鉴比如: 杨平分析了《论语 》中 研究译者的翻译过程和读者的解读过程 。
“仁”字 的 数 种 翻 译 方 法,认 为 应 当 采 用 音 译 [参 考 文 献]
[49]
法,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思想精髓。 刘阳 [1]王勇. 20 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J]. 求索,2006,
春认为理雅各采用异化法,辜鸿铭采用归化法, ( 5) .
翻译“仁”“礼”等关键词和文化符号,这与两位 [2]王琰.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 外语研究,
2010a,( 2) .
译者的身份背景是分不开的,选择有效的翻译
[50] [3]李钢,李金姝.《论语》英译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
策略有利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播。 刘白玉等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b,( 1) .
详细列出了“仁”的各种译文及翻译策略,认为 [4]王东波. 辜鸿铭《论语》翻译思想探析———文化翻
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核心词应该采用音译加注释 译的范例[J]. 孔子研究, 2011,( 2) .
[51]
的方法来翻译。 李丽琴探讨了理雅各对“贤贤 [5]谭晓丽. 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
易色”的翻译, 认为理雅各译本明确地回应了“贤 文英译《论语》为例[J]. 上海翻译, 2012,( 1) .
[52]
贤易色”意义之争, 成为中国翻译的典范。 [6]谭晓丽. 原作思维与译作语言———安乐哲、罗思文
3.《论语》英译研究热点变化特点 《论语》哲学英译的陈述方式[J]. 解放军外国语学
以年份为单位,分析 2007 年至 2016 年我 院学报, 2013,( 5) .
[7]姚金艳、杨平. 传教士和汉学家在《论语》翻译及诠
国《论语 》英译研究期刊文章 119 篇,考察十年
释中的文化挪用[J].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来研究热点的变化,结果如表 2 所示:
学版) , 2012,( 2) .
表 2 我国《论语》英译研究视角期刊 [8]刘雪芹. 译本中的语码转换: 一种语境化信号———
文章篇数及占当年篇数的百分比 以《论语》英译为例[J]. 中国外语, 2013,( 4) .
[9]李钢,李金姝. 庞德《论语》英译研究[J]. 湖南社会
科学, 2013c,( 1) .
[10]屠国元、许雷. 译在家国之外———黄继忠《论语》
英译的策略选择[J].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4) .
[11]钱 亚 旭,纪 墨 芳. 《论 语》英 译 之 差 异 的 定 量 研
究———以威利英译本和安乐哲、罗思文英译本中
的“仁”为例[J].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进一步研究发现热点视角的变化具有如下 版) , 2013,( 2) .
特点: ( 1) 十年来,每个年度文化视角和单纯的 [12]邱扬. 英译《论语》中的文化概念之争———兼谈文
文字品鉴类研究基本都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 化意识与译文的文化趋向[J]. 孔子研究,2014,
( 2) .
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2) 2010、2011 年
[13]许雷,屠国元.《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
占当年比重最大的研究视角分别是历史、哲学
象塑造[J]. 湘潭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 版) ,
视角。( 3) 2015、2016 年语言学类研究视角分 2014,( 2) .
别占当年篇数的 33. 33% 和 25. 00% ,成为 2015 [14]钟明国. 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
和 2016 年度的研究热点。 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J]. 外国语文, 2009,( 2) .
[15]李钢,李金姝.“西方中心主义”观照下的《论语》
三、结论 英译[J]. 外语学刊, 2012,( 2) .
[16]杨司桂.《论语》翻译中的东方主义情愫[J]. 南通
本文分析了 2007 年至 2016 年间《论语》英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译研究的发展现状,结论如下: ( 1) 过去十年中
[17]王东波.《论语》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 孔子研
《论语》英译研究数量上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4 究, 2008,( 4) .
年达到顶峰 ,2015 有所跌落 ,2016 年开始回暖。 [18]王琰.《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J]. 中
( 2) 文化是十年来最热的研究切入点。( 3) 单 国翻译, 2010b,( 3) .
纯地对译本文字进行欣赏和品鉴的论文占相当 [19]刘雪芹. 典籍复译的危机———《论语》英译二百年
9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 年

( 1809 - 2009) 之启示[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 [37]杨平. 20 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J]. 孔子研


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究, 2010a,( 2) .
[20]李钢,李金姝. 描述翻译学视域中的《论语》英译 [38]姜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晚清新教传教士
研究[J]. 外语学刊, 2013a,( 1) . 的《论语》英译[J]. 中国文化研究, 2013,( 1) .
[21]李丙权. 从《论 语》英 译 看 经 典 翻 译 的 双 重 视 域 [39]赵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典籍翻译———以《论
[J]. 人文杂志, 2015,( 3) . 语》翻译为例[J].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2]陈旸.《论语》三个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 2012,( 2) .
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2) . [40]李红梅. 生态翻译学范式下的《论语》英译研究之
[23]黄国文.《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 一———《论语》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类译[J]. 名作
题[J]. 中国外语, 2011,( 6) . 欣赏, 2013,( 21) .
[24]黄国文、陈莹. 从变异看《论语》的英语翻译[J]. [41]都媛,陈吉荣. 形象学视域下《论语》英译中的中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 3) . 国形象解析[J]. 河北 北 方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25]何伟,张娇. 典籍英译中的“显性语旨”和“隐性语 版) , 2014,( 6) .
旨”———以《论语·为政篇第六》为例[J]. 中国外 [42]陈亚君. 传播学与林语堂《论语》英译中的孔子形
语, 2014,( 1) . 象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 版) ,
[26]强晓. 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J]. 上海翻译, 2014,( 4) .
2014,( 2) . [43]朱全国. 当 代《论 语》翻 译 与 社 会 关 系 研 究 综 述
[27]孟健,曲涛,夏洋. 文化顺应理论视阈下的典籍英 [J]. 时代文学( 上半月) , 2011,( 4) .
译———以辜鸿铭《论语》英译为例[J]. 外语学刊, [44]何刚强. 文质颉颃,各领风骚———对《论语》两个
2012,( 3) . 海外著名英译本的技术评鉴[J]. 中国翻译, 2007,
[28]刘正光,陈弋,徐皓琪. 亚瑟韦利《论语》英译“偏 ( 4) .
离”的认知解释[J]. 外国语, 2016,( 2) . [45]金学勤. 通俗简练瑕不掩瑜———评戴维·亨顿的
[29]陈国兴. 论安乐哲《论语》翻译的哲学思想[J]. 中 《论语》和《孟子》英译[J]. 孔子研究, 2010,( 5) .
国比较文学, 2010,( 1) . [46]李钢. 威 妥 玛《论 语》译 本 介 评[J]. 学 术 论 坛,
[30]陈国华. 对孔子教育哲学五个基本理念的重新解 2011,( 2) .
读与英译[J]. 中国翻译, 2013,( 6) . [47]李冰梅. 辜 鸿 铭 与《论 语》翻 译[J]. 兰 台 世 界,
[31]曹威. 儒家经典翻译的诠释学理论前提———以英 2012,( 1) .
译《论语》为例[J]. 外语学刊, 2010,( 6) . [48]姜哲. 西蒙莱斯《论语》英译本“前言”及“导论”研
[32]杨平. 评西方传教士《论语》翻译的基督教化倾向 究[J]. 中国文化研究, 2014,( 1) .
[J]. 人文杂志, 2008a,( 2) . [49]杨平. 西方 传 教 士《论 语》翻 译 的 基 督 教 化 评 析
[33]杨平.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J]. 中国 [J]. 中国文化研究, 2010b,( 4) .
外语, 2012,( 3) . [50]刘阳春. 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 北
[34]张小波、张映先. 从古籍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 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的影响[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1) . [51]刘白玉,扈王君,刘夏青.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
[35]徐珺. 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 以威利《论 策略探 讨———以《论 语》核 心 词“仁”英 译 为 例
语》译本为例[J]. 外国语, 2010,( 6) .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 1) .
[36]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J]. 外语 [52]李丽琴. 理雅各英译《论语》“贤贤易色”辨[J]. 中
与外语教学, 2008b,( 2) . 国文化研究, 2014,( 1) .
责任编辑: 李新红

A Survey o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HUANG Shao-juan,SU Tao
(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188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07 and
2016 in China in order to repor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
lects. It hopes to expand research ideas in the future and to be helpful to translate and intro-
duc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world. The main finding are as follows: ( 1) cul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research angl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in the ten years in Chi-
na; ( 2) new research angles appear continually,such as imagology,communications; ( 3)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has received attention since 2010; ( 4) linguistic perspective becomes the
researching focus in 2015 and 2016.
Key words: The Analect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