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文学体与实用体文章的概念

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我们认为课文的编选,应该平衡处理
各个文体。在文体的划分上,我们建议先从大类划分,然后进入细分。例如下表:

文体
文学体 实用体
诗歌(儿歌、童诗) 记叙文
散文 论说文
儿童故事(寓言、童话、民间故事) 应用文

阅读不同文体,会有不同要求。文学体是美文,需要欣赏评鉴,因此教师在教学
时,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实用体是非文学体,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快读”或“略读”。有以为精读比略读重要,其实不
然,在生活中,我们的阅读恰恰以略读所占据的时间更多。阅报、阅说明书、看信、
看网上资讯等,都是略读,都是今人获取信息的方法。这些,都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
重点项目,不能说略读比精读容易。

——摘自黄先炳《课内阅读教学的反思与超越》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教材既然是文学教材,就与其它教材(如说明文、议论文)具有
不同的性质,因此,文学教材的阅读教学不能采用与其它教材相同的教学方法。充分
尊重和认识文学教材的文学性是文学教材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文学的整体生命性、
丰富的多义性、鲜活的感受性要求阅读教学不能对文学教材作机械的条分缕析、下非
此不可的绝对结论和抽取干瘪枯燥的概念。

——摘自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页 19
文学的模糊阅读

语文教育面对文学教材的解读,必须认识到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语言意义具有
较强模糊性。这里讲的模糊性是指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对应关系不确定、不明晰与
不具体。读者难以一下子通过语言形式准确地、清楚地把握住语言内容,尤其是难以
明晰地描述语言指称内容的外延边界。对他们来说,语言意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
体说来,这种模糊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确定性
 一个语言形式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读者不能确定这个语言形式究竟是在
表达哪个意义。

2、不明晰性
 一个语言形式所表示的意义范围边界不明,外延不清。

3、不具体性
 用一个较为笼统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个较为具体的语言意义,形式与内容的对
应关系被模糊了。

——摘自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页 186-187

文学的完形阅读

“完形”是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借鉴来的一个概念。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信条是“整
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无论如何不能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要理解一个
事物的整体的全部性质,就需要“自上而下”地分析从整体结构到各个组成部分的特
性。

文学语言具备完成特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词典的意义上去理解、
解释文学教材的语言。因为融入文学教材中的语言总是超越词典上的含义,获得了与
作品整体不可分割的意义功能。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
词典里是一个名词,但是在诗中却发挥了动词的功能。“绿”字如果孤立出来,就是
一个很平凡的词语,王安石之所以用得很好,是因为他使这个字在整首诗里发挥了最
大的功能,使这首诗的美学结构达到最优。

——摘自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页 188-189
文学的欣赏阅读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保持一份平常心,尽量以一个普通阅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
以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质感。

文学的欣赏阅读是在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进行,又是排斥功利目的的,因此,它所获
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审美感性体验,这种原初阅读体验是文学研究、文学教育立足的
基石。

——摘自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页 190-193

1、文学教材语言的情感性  运用词义的褒贬色彩
 词语的语义对比
 词语的重叠
文学教材语言的特征  语气的运用
2、文学教材语言的形象性
3、文学教材语言的含蓄性
4、文学教材语言的音乐性
语感的定义: 语感的特征:
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  直觉性思维
 间接性想象
 感情融入
超越词典的语感教学  启发和调动学生在生
活中的“真实经验”
文学教材的语感教学
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完
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
厚意蕴
朗读与语感教学 朗读训练的要求:
 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
朗读教学方法:
 反复进行朗读
 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
教学的全过程
 重视范读

——摘自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页 196-20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