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宜宾 师专 学 报 99 3

1 年第 l 期

.
, ,

宋神宗 熙宁 十年 至元 丰二 年 0 (1 77 09 1 7苏轼 先 后被差任徐 州和湖 州的知 州 )在此 期间


、 — . ,

其讥讽新法 的诗 文 视杭 密 时期 已大 为减 少 即使表 达对新 法及其 推行 者的不 满 批 评锋 芒 已大为


, ,

收敛 时常流 君 出无 力逆 挽的 莫可 如何 之 心情 ; 而其 合理 建议 不被 重 视的 牢骚 对 二 十 年仕 途 经历
.
, “ ” , ,

的反省 以及 由此 产生 的虚幻 困惑 之感 却明显地 增加 了 倘 若元 丰二 年 八 月的 乌 台诗 案 是 用官


: , : “
泣;
方的法律 形式确 认 苏轼在 政治 上 幸蕊;获二 井班务埂 之言 不 被 听 纳 则 曰 羞为毛
.
, , ,

遭 受 严 重 打 击 那 么 徐 湖 任 职三井 二牛 珍 班弃毕遂囊 中颖 未 许朱 云 地下 游 无事

, 一
: , ”
时 他 已 在 内心 深 处 对 前 一 段 政 共{珍 狡 会须 成好饮 思 归 时欲赋 《登 楼 》
, 一 长 、

治 经历 做 了 自觉 反 省 其 中包 含 二资资 一 义哎次 韵 答 李 邦 直 子 由五 首 》其
、 一 云



诗 ; 、

着 苏轼 对 少年 气 盛 锐 意 报 国的 牛 ` 、
一五 ) 讥 斥 当时 小 人 用 事 贤 能 被
,
: :
一 几 一摈 则 日
, : “

君 看 五 六月 飞坟殷 回
,

自信和 理 想 之反 省 更 强 化 了 他
“ : ` ” , 一 一
一:
. , ”

知 易行 难 的 哲 学意 识 在 心 灵 牛 获分 一 廊 兹 时不 稍 假 俯 仰 霜 叶黄

, 几 一
深处做 好了应 付 各 种灾难 性 命运 班 井 火 派 一 ( 《次韵 黄 鲁 直 见 赠 古 风 二 首 》

. .
:

的准备 蕊燕井莽云 井扭获一 ) 言辞最 激 烈要 算《次韵 周开


,

首 先看苏轼 此时对新 法 的态 落共二共轰 弃斗井 祖 长官 见寄》诗 了 然而 作者 却 从


,

卜三奎自 己 的仕 途 艰难 切 入 由此 曲 折

“ ”
度 这 一 时期 被 系 入 诗 案 的诗蕊 浪燕 ;: 典
, ,

作 有《和 李邦直 沂 山 析雨 有应 》
奎燕葵熟

孰奢:薰黔囊燕
、 、

之 邦 直 子 由五 首 》第 二
次曾答李、
姜葵l燕 {
,
四 五 首 《次 韵 黄奋 直 见 赠 古 风
撰 落 理
, ,

二 首 》其 一 《张安 道 见 示 近 诗 》 蕊拐落班套
.

《次韵周开 祖长 官 见 寄 》
诸首 综井井轰
井 一

观 这些 作 品 很 少 有 以 前 直 斥 新共蕊 井: 毛Z目
泛燕燕系 蕊: 谁 燕
. ,

奎虚舟 揭来 展泽 都 如梦 只有菩澳
蕊篇 霜
纂 馨 蹂 蒸素
若 葬共薛井井 一
冬可倚 楼 这 些 诗给 人 的印象是
” . ,


器黑 嘿 默 孽蹂 豁井弃一苏: :

, : “ , :
阳失调 则 日 半 年不雨 坐龙 墉 燕幸获资
.

共 怨天公不 怨龙 今朝 一 雨 聊 自共麦
・ 户
、, 、、 沪护 、 犷 、`
” , “ ,
.
二拼 续空 但若 世 论 滋 恬 耳 如 拥 蝉
, ”
赎 龙 神社 鬼各 言功 ( 《和 李邦 直奎
〕 盆 燕 鑫{弃鑫燕 妻 鑫 , ” ,

乓菠挂获安 得 万 顷池 养 此 横 海 嫂 等 削
:
沂 山 祈 雨有 应 ” ; 埋 怨 自 己 的 忠挂垂 至资 获次滋 l蕊鑫
,
燕 , , , 。 ,

切辛辣 痛快 淋滴 兴到 拈 来 触处 辄发 字 里 行间可 见其英 锐 勇决 之气 而此 时 诗 这 类 主题 均 在


“ ” , , , ,

次韵 诗 中出 现 已 显 得有 些被 动的 惫 味 且往往 萦绕 着一 股 自曦 自叹 的情 绪 其 世 道难 为 颇 欲退
.
,

隐 的心情 比 以前 更 急迫 了
。 、
: “
其次 看他对 以前 少年 气盛 的反 省 《次 韵子 由与颜 长道 同游百步 洪 相地筑亭 种 柳 》诗云 少年

, .
, ” : “ ,
;
狂兴久 已 谢 但忆 嘉 陵绕剑 关 ` 赠王 仲 素寺永 》 我生本 强娜 少 以 气 自挤 孤舟 倒 江河 赤 手揽 象
. . 、
, , ” : “ ,
; 《答 任师 中
犀 年来稍 自笑 留气 下 暖 脐 苦恨 闻道 晚 意气 疯 已凄 家 汉公 》 漂 流二 十年 始 悟
, : , ,
万 缘 虚 ” ; 《次韵 参寥 师寄 秦太 虚三绝 句 时秦进 士 不得 》其 三 “ ”
得丧秋 毫 久 已 冥 不 须闻 此气 峥 嵘
, 。
, : “
《赠钱道 人 》
一诗 更道 出了他 何以 有 此人 生态度 之 变化 的原 因 书 生若 信书 世 事仍 臆度 不 量力
。 . . .
, , , ,

所 负 轻出千钧 诺 当时快一 意 事过有 余作 不知几 州铁 铸 此 一 大 错 我生涉 优 患 常恐 长罪 恶

一 10 2 一
. 、
, ” , ,

静 观 殊可喜 脚 浅 犹容 却 这些 诗句 清楚 地流 露 出 是 世道 难 为 人 生挫折 使 他重新审视 早年 的人


、 ,
,

生理 想 意 识 到 当 初把 社 会和 人 生 都看 得太 简单 化 理 想化 了 显 出追 求超 越 现实 存在 的完 美理 想

, , ,

的那 种书 生 习气 这 便是 出仕 以 来叔 涉优 患 与 物多件 的原因所 在 这 些诗 中仍有 相 当的牢骚 情 绪


; , ,

但 孕育 这 种牢 吸情 绪的 正 是 苏 轼 一 城受到 伤 害的 心 灵 他在遭受 多重 人 生挫 折 之后 不得 不 以 冷
.
, “ ” , , ,

静 的态 度 静观 世态 人 生 适 度 调整 自己的 言行方 式 是 以 慕道 思归之情 万 缘虚幻 之感 不 期而


。 , , ,

现 由于这种 思想 情绪 的变化 自然减少 了为 民请命的狂兴 抨击新 法 与 小人 的猖急 而 以含 蓄 曲折


.

为 诗的 表达 荃 调 了
, , ,

与 此 同 时 他愈 益感 受到 政 治气 鱿剑 拔 弩张 筹 画 人 身 迫 害的 阴谋 已显 君迹 象 他在 诗 中反 复
: “ , ” “

感 叹说 数 奇逢 恶 岁 计 拙 集 枯 梧 其 二 ) ; 穷 人 命分
( 《次 韵 和刘 贡父 登 黄楼 见 寄 并 寄子 由二首 》

, ” , ,

恶 所 向招灾 凶 (《罢徐 州往南 京 马上走 笔 寄子 由五首 》其 二 ) 表 现出对 处 境 日见艰 危 优 患 随 时


。 。
, ,

相 伴的 隐优 这 种充满 杀机 的政 治局 势 迫使 他 写诗 不得不 小 心 谨 填 稍 自隐 晦

, ,

苏 轼在 政 治风 浪 的摔打 中 也 更加老 练成 熟 了 他 由当初 以 口 舌 论 争的形式 转入 了更多 地为


.
, , ,
一 方百 姓干 实 事 多给 民众 以 实 惠 如有 名的 徐州抗 洪救灾 一 城居 民的生 死存亡 有赖 于 他的 镇定

, “ ”

指 挥和 废寝 忘 食 的实干 精神 这跟 他通 判杭 州时 不安 厥官 的心 态 完全 不同

, ,

再 次 人 生 如 梦的 虚幻 感明 显增强 苏 轼的人 生落宾失意 感受 与人生 如梦 的虚幻意识 彼 此有



“ ” , , , “ ,

着 密切 的 因果联 系 如 言 青 春还 一梦 余年 真过 鸟 ( 《人 日猎 城南 会 者十人 以 身轻 一 鸟过 枪急

” “ ” , ,
,
万 人呼 为 韵得 鸟字 ) 此 生岁 月行双 忽 晚节功 名亦 谬悠 (《次韵周 开祖 长官 见寄 ) 等等 他在
, , , ,

诗 中 大 谈对 世 俗 功名 的娜薄 离 合悲欢 的达 观 正是 他遇到猎 取功名的挫 折 经 过冷静 的哲学 思考


。 , ,

之 后一 种价值观 的调整 苏轼 由徐州调任湖 州 徐 州吏 民感戴 其对徐 州城 的再造 之恩 举 行 了盛大


。 , ,

的送 别仪 式 苏 轼 在去 南京 ( 今河南商丘 ) 路上 写下 了《罢徐 州往南京马上 走笔 寄子 由五 首 》 其第


。 。 。
: “ , , ,

一 首 写道 吏 民 莫 扳援 歌管 莫凄 咽 吾生 如 寄耳 宁独为此 别 别离 随处有 悲愉缘 爱结 而 我本


。 。 。
, , , ,

无 思 此 涕谁 为 设 纷 纷 等儿 戏 鞭 鞍 遭侧 截 道边 双 石人 几 见太 守发 有 知 当解 笑 抚 掌 冠 绷
.
” , ,

绝 俏若把 此诗与 写于 密 州时 的《水调歌 头 》( 明月几 时有 ) 词相 比较 不难 看出其 间的变化 诗 与词


, , ,

均 欲通 过超 越 时 间 限制 达到抚 慰 感 情的 目的 然词 的这种抚 慰 只是 最终 实现 情感 目的的调 节 剂


, , “ ” ;
使情感实 现显 得 迫 切和 有意 义 借用清朝批 评家刘 照载评苏轼散文 的一 个 词 叫做 生 诗的这 种
,

抚 慰起 到 一种 最 终 否定 其情感 的 级 冲作用 使佛 教摒 弃七情六 故 的教 义用 在 一个 为官 的世 俗之 人


, , ,

身 上不 至太 生硬 牵强 使 这种 否 定具 有相 当的 世俗化 色彩 借 用刘 氏评王 安石 散文 的 一个词 叫做


. 、
“ ” , , ,

扫 因此 词 虽 有几分 仙气 但 诗人热 爱生 活 留恋 尘世的情 态跃然 纸上 词 的情 调亦 因此显 得 轻


, ,

隽秀逸 . 诗 虽是 一 群 凡 夫 俗子在 道 别 却因道 旁 石人的 晒笑而 平添 几分 冷歧 颇 有点 信徒 说教 的 意



. 。 .
“ , , ,

第二 首诗 中 前 年无 使君 鱼鳌化 儿童 举鞭 谢父老 正 坐 使君 穷 穷人 命分 恶 所 向招 灾 凶 水
, ” , , ,

来非吾 过 去亦 非 吾 功 等 句 既体 现 了 苏轼 谦逊 不 自居 功的美 德 又 有 其政 治 上遭 人忌恨 的 牢骚



,

更重要 的是对 功 名褒 贬 的超越 这种 超越 与二者 联系在 一起 如果 说一般 封建文 人超越 是 某 种意 义


, , ,
上 的排 遣失 意 的无 奈 办 法 那 以 有 功而 不居 有过 不敢 辞的品 德 就 使 得苏 轼的 这种 超越 具有 坚 实
。 、 、 、
, ,
的人格 基础 是 其 人 生境 界获得 提 升的 一 大 标 志 唯其 如此 苏 轼的 出与处 狂 与 旷 悲 与喜 歌 与
.
, , , “ ”
写 都显 得真 挚可信 毫 无矫情 伪饰 的痕迹 这也 许就 是后人 一 提起 苏东坡 便 油然 而生 亲 切 与
.
“ ”
沮 暖 之感 的秘 密所 在①
, ,
正 当苏 轼逐 步调 整其 言行 以适 应新 的政治 斗争形 势之际 来 势 凶 猛 的政 治迫 害降临 到了 他的
。 , , “ , , ,

头上 元丰 二年 七 月 御史 中垂 李定 奏幼 苏轼 谓 其 本无学 术 偶 中异科 初腾 沮毁 之论 陛下犹 置


.
, , , , ,

之不间 , 轼估 终 不悔 狂悖 之语 日 闻 轼读 史传 非不 知事君 有礼 汕 上有 诛 而 敢肆其 愤心 公 为 低


10 3
。 , .
, , , ,

份 而 又 应 试举 对 即 已 有 厌 弊变法之意 及 陛下修 明政 事 怨不 用 己 遂 一 切 毁之 以 为非是 伤教


, ” , , : , ,

乱 俗 莫 甚 于此 ② 从李 定的 弹文 中 反 证 清楚两点 事实 第一 沈 括察 访两 浙 曾签 贴 苏轼 通 判杭
.
, , , ,

州时 的诗作 以进 诬 为仙 慈 神宗并未 怪罪 第 二 苏 轼与新 法派的 改革 思 路不 同 始 于 苏轼应 举所


.
, ,

作的 时事策论 并非故意 与王 安石立 异 至 于说 苏轼 对神 宗倚重 王 安石 而逐 渐冷 落 自 己 这 一 点有


, “ , ” ,

怨言 侧 是 事实 但并 不是 出于 一 己 浮 沉进 退之虑 而 对新 法 一 切毁 之 苏 轼 中制 科 以后 曾慷慨 陈
, “ ” , , ,

词 表 达其 以 身许 国 的决 心 他如果 只 是 为了个 人 升迁 显示 才能 那 么 依附 王安 石是 最 为实 惠的
。 , ,

选择 苏轼在新 法势在必 行 的那些 岁月 里 义无 反顾地 站 出来 批评新 法 的弊病 恰 恰是 把个 人生 死


. 、
, ,

得 失盆 于度外 的表现 何 况 苏轼并不 一 切非毁新 法 他对助 役法 减 任 子之类 改 变 长期 积 弊的措 施



,

很 赞成 并给予 高度评价
, ,

李 定巧妙地 利用 了宋 神 宗支持新 法 的立场和 不满 苏轼的 心理 故 在 弹幼苏 轼 时 完全把 苏轼 置


. ・
, , : “
于 与君 父作对 的地步 并 且极 言其交 结朋党 以激 起 神宗的愤 怒 《宋 史 李定 传 》 幼 苏轼 《湖州 谢
. .
, , , , ”

上 表 》 扭 其语 以 为侮慢 因 论轼 自熙 宁 以 来 作 为文 章 怨谤 君父 交 通 戚里 当时 陷害 苏轼的 另
、 、 、 、 、
: “ ,

一 急 先 锋舒立 亦 奏言 王洗辈 公 为朋 党 如 盛侨 周那 固不 足论 , 若 司 马光 张方 平 范镇 陈 襄 刘

, , , ” ,

挚 皆略能诵 说先 王 之言 而所 怀如此 可 里而 不诛 乎 ? ③可 见李 定 舒宜 这伙 人 的 用 意 不 只在对


.
, ,

付 一个 谈是论非 的苏轼 而是 想借诗案事 件 把所 有反对 新法 的人一 并诛 灭 正 因 为其 用计 阴毒如



, “ ,

此 故有 愈把逮 摘苏轼的 气执造 得很 紧张 一 派 杀气玲 璐的祥子 孔平 仲《孔 氏谈 苑 》有 其 始 弹幼 之



, , ” “ , ” ,

峨 追 取 之攀 人 皆为轼危 及 顷刻之 间 拉 一太 守如驭 鸡 之类的记 载 苏轼 本 人亦 自分 必死 故在


“ , , , ; “ ,

狱 中给 弟弟 苏徽写 遗诗 其 中有 与 君 今 世 为兄 弟 又 结 来生未 了 因 梦 绕云 山心 似鹿 魂 惊 汤火

” , “ , ”
命如 鸡 之类 的死 别之憾 和 百年未满 先偿债 十 口 无归更 累人 的后 事之托④
。 .
, , ,

然而 补 宗却无 杀苏轼 之愈 从有 关史 料看 神宗 与苏轼 他 们对 于对方 的感 情 都很 复杂 苏轼



, ,

在神 宗一 意支持 新法 的时候 心里 确 有 怨 言和 牢骚 尤 其是 神宗对 自己 的一 番 忠心 不 能理 解 愈 来


, ,

愈琉 远 自 己很表 失望 这 种 心态更徽 起 他 指责新 法弊病的 勇 气 ; 但是 苏轼 对 于 神宗 曾经 一度 有 过



, ,

的知遇 以及对 其 才能的欣 赏 ; 尤其是 在 哲宗 时代受到 上 自皇帝 下至 执政 群小 肆无 忌 惮的迫害时


. 、
, ,

他在无 形之 中对 比两位 皇帝 更增添 了他 对神宗 的好感 神宗对 于 苏 轼的 态度 可 以 归纳为 欣赏 厌


、 . 。
,

烦 相 信的变化 过程 而形 成这 一 变化 过 程的基 础 便是 神宗对 苏轼才 华 的欣赏 和对 其 忠心 的体察


.
, , ,

神 宗是 一位想 有 一 番作为 的 皇帝 他 对人 才的渴 求和对 才能 的评价方 式 既 显 得 重 要 又 有些 特别


.
,

他 对 苏 轼 的赏识 和厌恶 关键 取决 于其 才 能是否 为我 所用上 苏 轼在 熙 宁初 写 《议 学 校贡 举状 》和


,
, , : “ , ” ,
《议 买浙灯 状 》 是 对神宗 态度 的刺探 而 神宗放 出话来 虽联过 失 指 陈可也 也 是 一种试 探 希望

, , ,

看到 苏轼 支持变 法 并为之 出谋 画策 的奏章 但 苏轼 的《上 皇 帝书 》 意 见 与 自己 的 意 图完全 不 符 并


, “
且 还有 意触 及 一 些犯忌 讳的 话题 (如 理财 是 为了开 边作 准备等 ) ; 随后 苏轼 俨 然成 为 反 对派 的 代
” , , ,

言人 是朝 中指 责新法最 力的 人物 之 一 神 宗对 苏轼 如此运 用其 才能 大为失 望 和反 感 便是顺 理


. .
, , , ,

成 章 的事 了 他要 惩治苏轼 让他 吃点苦 头 但 并无杀 害之意 不杀 士 大 夫 既 是祖 宗 的规矩 也 是


. . ,
, “ ,

为其性 格所决 定 的 更 何况 苏轼的才 能和 忠 心 毕竟难得 呢 陈善《扣 虱新 语 》载 神宗 初 固无杀 意



“ , , ”

见 诗 ( 按指前 引写给苏擞 的两 首 遗 诗 勺 益 动心 自是遂 益从宽释 凡众 请 用深 文者 皆拒之



, , ,

苏轼 进 入 御 史台监狱 在度 过最初 一段 时间 的惊恐 优 惧之后 他 逐渐镇 定 下来 思 考 一 些过 去


. ,
, ,
和 未 来的 事 他之所 以从狱 吏 的侵辱 中感 受 到 凶 多 吉少 是 因为他 想清 楚 了 此 次被 人 罗 织罪 名 完
.
, ,

全是 政治 斗争 的 一 种极 端形 式 对手 想消灭 其生 命存 在 达 到结 束 其批 评新 法和 小 人 言论 的 目的
, 。 : “
至 于 强 加什 么罪名 那 只 是 随 心 所欲 的 事 故其 出狱 后 的第一 首诗 就 明 白地 感 叹 此灾 何 必深 追
, ” , ,

咎 窃 禄从来 岂有因 ! 正 由于 苏轼看 清 了 自己被 人 陷害的实 质 倒 使 他 更加 沉 着冷 静 把 对奸 邪 小


、 . : “ ,

人 的那 视转变 为坚护 人 格 不屈 不挠 的决 心 《御 史 台愉槐竹柏 四 首 》其三 咏竹 萧然风 雪 意 可 折

一 104 一
, , , 。 ,
” “ : ” “ ; ”
不 可辱 其 四 咏梅 幽 囚 无 与 乐 百 日看 不 已 仰 视 苍苍 千 所 阅 固多 矣 纪的 评 此 四 诗 屡谓
、 , , ,
“ ” “ ” “ ” “ ”
纯 用 寓意 借题 抒意 且 引 查慎行 骨 折清 刚 琅 然可 诵 之 言 评 萧 然 二 句 是 为 了 强 调诗 人 以

竹节松 姿 自况 的寓 意⑤
, , ,

在对 政 治 斗 争的 实 质 和 个 人 处 境有 了 清 楚 的 了 解之 后 他那种 笑 傲群 小 聪 明伶 俐 的 幽 默感
。 , ,
: “
又 从 其诗 文 和言 谈 中流露 出来 前 引在御史 台狱 中作 的咏柏 诗 其末 二 句 云 应 见 李将 军 胆落 温
, 。 ・ ,
” : “

御史 用 唐蔡 州 平叛 勇将 李 佑故事 《旧 唐书 温 造 传》 李佑 自夏州 入 拜 金吾 违制 进马 一 百 五 十
。 , . , , 。
: `
匹 造 正 衙 弹 奏 佑 股 战汗 流 佑私 谓 人 日 吾夜逾 蔡 州城擒 昊元 济 未尝 心 动 今 日胆 落 于 温 御史
, 、 , , 。
, ’ ”
吁 可 畏哉 王 文 浩 谓二 句用 李将军 之姓 温 之官 合为李御史 专指 李定⑥ 既说 明当时 治狱的御

,

史之 凶 恶可 怖 又 显 出诗人 嬉笑怒 骂的 几 分 黑 色 幽默
, , 。
,

苏 轼被 责受 黄 州 团 练副 使 剥 夺了 签 书公 事的权 力 在他看来 这并 不 全 是 坏 事 他 曾 暗暗地 告


, 。 , 。
: “ ”

诫 自己 平 生文 字 为吾 累 此 去 声 名不厌低 塞 上 纵 归 他 日 马 城东 不 斗 少 年鸡 ⑦ 一 方 面 他要 吸
, . ,
;
取名高招 忌 的教 训 沉 下去 充实 自 己 的学识 和 思 想 另 一 方 面 他绝 不为 旦 夕 祸 福所 改变 不 会做斗
. , 。

鸡媚 上 的 贾 昌 带着 这样 的打 算和 心 境 苏轼 来 到了 黄 州贬所
。 ,
, , ,

苏轼 在黄 州 躬耕 农亩 调 息体 要 重 温 陶 渊 明 田园 闲居的生 活情趣 ⑧ 对苏 轼而 言 以 一 种尴
, 。

尬的形 式 实 现 了 他长 期 以 来的慕 隐愿望 这当 然是 影 响其 人 格成 长的一 个 重 要 环 节 但 苏轼黄 州时


, ,

期意 义 最 大 的 思 想 收获 还 在 于 他对 中 国古 代经 史 典籍 的 系统 学 习 及 对 人 生 各 种关 系的冷静思

, :
考 这 直接影 响 了其 后 半生 的生 活方式和 人 格发 展走 向 他写信对 王 巩谈 自 己 很实 惠的请 居生活
。 ,
“ , , , ” ,

自到此 惟 以 书 史 为乐 比从仕 废学 少免荒 唐 也 ⑨ 他手抄 《汉 书 》 披览佛经 每晚三 更以后才睡


, 。 , 、 ,
,

觉 治学 极为 勤 奋 其学术 上 的 一 大 建树 是 成就 父亲 苏询 未竟 之志 为 《易 》 《书 》作 传 又 作 《论语
。 , ,
,

说 》五 卷 苏轼 写 作 诗书 并不 只是 一 种 纯学 术的 动机 他 只 可能 地指切 时事 并使 之具 有 指导 自 己
。 。
,

言行 的意 义 尤其 是 对君 臣 关 系的深 入 思考 可 以见 出其 立 身行 事的 一 贯准则
・ ・ , 。 , .
: “ , ” : “ ” : “
《易 大有 上 九 》曰 自夭 佑之 吉 无不 利 象曰 大有 上 吉 自天 佑也 苏轼 解之 日 曰
, 。 , 。

佑 曰 吉曰 无 不利 其为福 也 多矣 而 终不 言其所 以 致 福之 由而 象又 因其成 文 无 所复 说 此 岂真 无


。 , , ,

说也哉 ? 盖 其 所 以 致 福者 远 焉 夫两 刚不 能相 用 而 独阴不 可 以 用 阳 故 必 居 至 寡之地 以 阴 附阳 而


。 , , , ,

后众 予 之 L 人 臣 虽居 用事 之阴位 然 而 燮理 上 下 因众贤 之力 而 成 事 唯 当 以 有 为极 上 倚重之恩


, 。 , , ,

而 不 能仅 以 柔 顺 畏蕙 为 事 不 敢 有大 的作为 人 臣 之道 其体 阴 柔 然而 必 须刚其 中 乃 能 不失 人 格
, 。 ・ ,
“ ” : “

之独 立 原 则 按 照 自 己 的道 德 信条行 事 故苏 轼 解 《责 象》刚 上而柔 下 说 刚 不得 柔 以济之 则


, 。 ,
; ”

不能亨 柔 不 附刚 则 不能有 所 往 L 刚柔相 济是 《易 》的 一 条辩 证 法原 理 苏 轼用来 阐 述 君 臣之 间


, 。
,
互 相 依存 的关 系 认为 刚得 柔 以 济之与 柔附刚 有所 往 是 不能偏废 的 两 面 倘若 只强 调 臣 下对君 上
, ,
“ ” ; “ ” ,

附 的 一 面 是 不能 亨 通 济 事的 若 只 强调 济 的 一 面 乱 了 君 臣之 间的名 分 那 也是 封 建伦 理 所不
。 , , , 。 ・
“ ”

允许 的 故 他认 为 君骄而 陵 臣 使 人 臣 无 自处有 为之 地 那 是 大过之 世 相录 危险 其解 《大过


。 。
: “ , ,

象 》日 过之 为 言偏盛 而 不均 之谓也 故大 过 者 群 骄 而 无 臣之世 也 《易 》之所 贵者 贵乎 阳之能御


, 。 , ” ,

阴 不 贵 乎 阳 之 陵阴 而 蔑之 也 人 徒 知夫阴之 过 乎 阳 之 为祸也 岂知夫 阳 之 过 乎 阴之 不为福也 哉


, , 。
: “ ”

L 又云 大 过 之 世 智 者 以 为 阳 宜 下阴 愚者 以 为阴 宜 下 阳 也 宋 代的 皇 权 和 专制 达 到 空前的 程
, , 。
,

度 正 是苏 轼所 担 优 的 阳 盛 蔑 阴 的大 过 之 世 他 反 复 指 出 阳 陵 阴之 非福 是 有鲜 明的 现 实针 对性的
, , ,
,

他认为 君 臣 之 间 的和 衷共济 应该是互 相 信任 尤其 臣 下 匡 正 君 主的 不 及 和 过失 是 君主和社


。 , , ,
: “ ,

极之 福 他 以 天 地作 譬 沉 潜 地也 坤 至 柔而 动 无刚 是 以 刚胜 也 ; 高 明 夭 也 夭为 刚德 犹不干 时 是

。 , 。 ,
” ,
以柔 胜 也 臣 当执 刚 以 正 君 君 当体柔 以 纳 臣 也 L 苏轼认为 执刚 以 事 君 为 人 处 事当外 直
,
一 ; 、 、 、 .

内方 这是 一 个 人 的 基 本行 为 准则 他 十分 反感 那 些趋 附权势 馅媚 奸 邪 沽名钓 誉 矫情 虚 伪之人


・ , , ,

顾炎武即指 出《东坡 易 传 兑卦 》 盖 为神 宗 用 王 安 石 而发 谓苏轼 于 王 氏 当 日处 卑 官 力辞其所不

10 5
, 。 ・ ・ ,
, , ” “
必 辞 既 显 宜 辞而 不 复 辞 矫 情 干 誉 之 私 固 已 识 之⑧ 苏轼解 释 《易 离 初 九 》 履错 然 敬 之无
, , , 。
” : “ ”

咎 时 明确 提 出 以 柔 附刚者 宁据 而 无 馅 ; 以 刚 附 柔 者 宁敬而 无读 ; 读其 所 附 则 自弃 者 也 臣下
, ,
, , , ,

之事 君 宁失 之据傲 也不能 以 馅 媚 为能 君 上 待 臣 应有 必 要 的尊重 而不 能 裘读侵 凌 使臣 下 无 以


措手 足
, “ , ” , “ ”

苏 轼在 黄 州 在文 学 作品 中能 唱 出 也知造 物有 深意 故遣佳 人 在空 谷 硕 寒 心 未 肯 随 春态
, “ ” ” ,

L 的孤高 绝俗 一 蓑烟 雨 任平生 O 和 “ 谁道人 生 无 再少 匀 的无畏迈 往 之情 盖 主要得 力 于 继遭遇



, ,
人 生 挂折 之后 在黄 州对人 格价值 的冷静 思考 苏轼作为 一 个 专制 体制 下的受 害 人 更 能 深 刻地认
.
, ,

识到 在 这 种制 度之下 人 臣 难 于 做 人 的苦 衷 同时也 可怜那 些为 集权 政 治 扭 曲了 人 性 的 诌 按 小 人


,

《易经 》作 为一 部含有 丰 富辩证 法 思想 并 鼓励 人生 自强不 息的古 典 哲学 著 作 使身 催 患 难 的 苏轼读



“ ” , ,

之 似 有 所得 应该 说是具 有特 殊 心灵 感受的 他敢 于 大胆 对君 王 的 至 上权 威 提 出异议 呼 吁 保持


, 、 ,

人 的基 本尊 严 这 既是 他 坚 持独 立 思 考 按 照 独 立 道 德判断 行 事的 一 贯 原 则 影 响的 结果 也 是 他领
, 。 , ,
,

略 了人世 炎凉 缺乏真 诚至 意的 必 然追 求 苏 轼之 可贵 不仅 在于 他 虽处 闲废 却 自励 不 己 著书 立
,
“ ” “ , ” ,

说 多 切人 事 L 虽废 弃 未忘 为 国家 虑 的积 极 人 生态度 还 在 于 他并 不 以 个 人 一 次 政 治 挫 折便
, , , ,

退缩 忍让 绒 口 不言 却对强 权政 治 时代 的人 生选择 作 了 更具 哲理 性 的分 析 思 索 强调 君 子 维护 人
, 、
“ ” “ ” , ,

格 独立 和做 人 尊 严的重 要 性 宁据而 不馅 外 直 而 内方 提 出这 些 口 号 已 需 胆识 至 于 付 诸实
.
, , “ ; , ,

践 终身 不 易 那 就更 加艰难 了 史 称其 意之所 向 言足 以 达 其有酞 行 足 以 遂其 有为 至 于 祸患之


, 、 。
, ” , “ ”

来 节 义足 以 固其有守 L 则苏轼 深 知 行难 仍然不懈地 追求 着 践 履 着


, ,
“ ” ,

吟啸且 徐行 烟雨 任平 生 这 便 是苏轼 告 别监狱 向未来走 去的形 象 J

:
注 释
, 。

① 参 见林 语 堂 《苏 东 坡 传 》的 序 言 宋碧 云 译 本
.

② 毕 沈 《续 资治 通 鉴 》卷 七 十 四
・ 。

③《宋史 舒 宜传 》
, , , , ,

④ 《予 以 卒 本御史 台狱 狱 吏 梢 见使 自度 不 能堪 死 狱 中不 得一 别 子 由 故 作 二 诗授 狱 座 梁成
、 .

以 遗 子 由 二 首 》 《苏轰 诗集 》卷十 九

⑥ ⑥ 见《苏拭 诗集 》卷 十 九
, 。
,

⑦《十 二 月 二 十 八 日 蒙恩 贵 授 检 校 水 部黄 外 郎黄 州 团 练 副 使 复 用 前 韵 二 首 》
, 。 。
“ ”

⑧ 赵 次 公 评 苏 轼 《东 坡 八 首 》 皆 田 中 乐 易之 语 如 陶 渊 明 见 《苏 轼 诗 集 》卷 二 十 一 注 引
.
,

⑨ 《与 王 定 国 尺 犊 四 十 一 首 》其 十 三 《苏 轼 丈 集 》卷五 十 二
.

0 《东 坡 易传 》卷二

0 L 《东 坡 易传》卷 三
.

0 《书 传 》卷十

L 《日 知 录 》
卷十 三
, , , 。
,

O 《寓居 定 惠 院 之 东 杂 花 满 山 有 海 棠 一 株 土 人 不 知 责也 》 《苏 轼 诗集 》卷 二 十

,

L 《红 梅 三 首 》其 一 同上

O 《定 风 波 》( 莫 听 穿林 )
.

L 《沈 澳沙 》( 山 下 兰 芽)
・ 。

L 《四 库全 书 总 目 提 要 东 坡 易传 》
・ 。

L 《宋史 苏软 传 》

10 6
免费论文查重:http://free.paperyy.com
3亿免费文献下载:http://www.ixueshu.com
超值论文自动降重:http://www.paperyy.com/reduce_repetition
PPT免费模版下载:http://ppt.ixueshu.com

-------------------------------------------------------------------------------

阅读此文的还阅读了:

1. 苏轼的旷达情怀

2. 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

3. 苏轼的“乌台诗案”

4.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

5. “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词”的综合考察

6.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

7. 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

8. 苏轼诗词创作风格与乌台诗案

9. 胆道手术前后护理

10. 苏轼“乌台诗案”述评

11. 也说"前后"与"左右"——"我打算六月左右回国"的接受度问题研究

12. “乌台诗案”前后的苏轼

13. 由乌台诗案看苏轼的政治观

14. 困境中的豪唱 痛苦中的壮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论

15. 揭示文豪的真面目——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的被扭曲和被误读

16.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
17. 论眉山诗案

18. 主客对话:是虚拟,还是实有?

19.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

20. 苏轼文化人格之新探

21. 湖州与苏轼“乌台诗案”

22. 方位词“前”、“后”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

23. 空间过程中前后关系的认知策略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投射

24. 浅谈苏轼后期创作心理的转变

25. 原韵奉和范诗银先生《念奴娇·黄冈赤壁步东坡韵》

26. “反用”出境界——苏轼《浣溪沙》赏析

27. “乌台诗案”前后的苏轼

28. 茶事多多有东坡

29. 乌台诗案与苏轼“以诗托讽”

30. 探究苏轼《前赤壁赋》感情变化之因

31. 苏轼《黄州寒食帖》创作心境探微

32.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用典态度的变化

33. 试论《石钟山记》与“乌台诗案”的联系

34. 乌台诗案——北宋湖州知府苏轼

35. 从“乌台诗案”看苏氏兄弟的出版活动

36. 找准位置 放飞梦想

37. 乌台诗案前苏轼诗歌中的归隐心态分析

38. 乌台诗案

39. 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

40. 气度

41. 略论黄州时期的苏轼人格

42. 乌台诗案纵横谈

43. 苏轼的文化人格分析

44. 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探讨

45. 一轮明月照心头——读苏轼《赤壁赋》

46. 苏轼

47. 头虽长低气不屈——也谈苏轼在黄州

48. 《赤壁赋》的虚实相生艺术

49. 苏轼出知定州前后

50. 悲歌吐长吟 郁怀志难伸——读苏轼《赤壁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