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Living Arts of the Citizens 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

本案為健立優質藝術生態環境, 提升民眾藝文欣賞能力, 以 1.“Legend of the


south: 南方傳奇” 繪本編製; 2. “Music and Living 音樂與生活”: 音樂素養培
養之論著出版; 3.生活美學種子培育, 課程與論壇建立. 三個方向推廣之, 整合美
學行銷, 以達成深化生活美學的目的
(一) 計畫目標: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進入快速變遷的資訊社會(後工業社會),這樣的時代即
所謂後工業文明或智價文明的時代。此時文明科技對環境、生態、動、植物的移植、辦
公室自動化,甚至體育運動都有其貢獻,台灣不管是生化科技或是電子科技產業都
在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檢視這十幾年辛苦創造的「台灣奇跡」,中小企業超強旺盛
的生命力也為世上所肯定,然而「打造綠色矽島」、「再創台灣奇跡」為我國發展的共
同願景的同時,層出不窮的自殺、迷信、治安、少女援交,甚至基因倫理等問題,反應
出在我們正於科技文明超載的迷霧(smog)中。整個社會在「競爭」典範下,所謂的
「淨利」、「投資報酬率」及「資金運用」漸漸侵蝕了人們高貴喜悅的經驗;高科技與資
訊消除了古老的時空維度,但是卻也剝奪了人類生活心靈的結合。這一切實需我們較
平心靜氣、虛心謹慎地認識「科技的極限」,重視「科技反撲」的可能性。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是現代人普遍認同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之下,「人人皆
是藝術家」的信念也廣為流傳。現代的「藝術家」應該不限定於從事創作的少數人群。
對於藝術作品具有欣賞能力、鑑別知識、並對藝術文化有所了解的人,皆具備作為「藝
術家」的資格。然而對於藝術作品的了解、欣賞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必需要加以學習才
能獲得。「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提出「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賞」兩科目的目
的,在於於相輔相成的學程中,普及一般大專市民對於藝術作品欣賞、了解、分析、判
斷的興趣和能力,開啟大多數市民獲取視覺藝術知識的潛能(藝術教育不是只限定
於創作技能的訓練),促進我國藝術教育的生活化及民主化,並改進目前藝術教育
重術科輕學科的現象。
在此計畫中 “Legends of the South 南方傳奇” 繪本製作, 協助市民了解本科任務及
對藝術研究的入門。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座談訪問(田野調查)、藝術作品的真為
鑑識、分格分析、圖像學、乃至最新近的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觀等的應用。「藝術鑑
賞」則針對東、西方不同時代及地區的藝術作品加以介紹及分析,培養市民視覺上的
賞鑑、辨別及評價能力,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藝術史的基礎。
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是一門綜合藝術與人文知識,
“南台灣傳奇” 繪本編製
音樂與生活: 音樂素養培養
生活美學課程與論壇

作為「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基礎課程的「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賞」,無論是在學
習、整理、或分析、研究過程中,也運用到了最新發展的科技知識及設備,因而這個學
程具有整合藝術、人文、科技的性質。它的推廣與實施可以彌補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
1
重理工輕人文的弊端,均衡大學教育的發展,最終將能有助於改善「高科技低文化」
的整體社會現象。
綜合以上論述,「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之計畫擬定達成之目標可規納為以
下三點:
一、 開發大多數市民視覺知識的認知潛能,使具有愛好、了解、辨別及欣賞藝術作品
的能力及興趣。
二、 整合多門學科,平衡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並使市民對於文化傳承具有使命感及
動機。
三、 完成具有理論基礎,教學重點,教案設計,及適合本國市民的課程及教材,以
此促成其它藝術史相關課程在大學階段的展開,提升我國大專基礎教育水準。

從科技島到文化島—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與整體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之中人文學科的發展與理工經濟相比,呈現出嚴重落後的情況,
它的畢業生在整體畢業生結構中不但沒有成長,反而逐年萎縮。在人文教育之中,相
關藝術的環節,也沒有全盤而專業性的計畫與經營,因而呈現了被扭曲而片面化的
現象。藝術教育只著重在少數人口的「創造力培訓」,針對所有人應具備的審美能力的
培育則極為缺乏。一般市民不但被迫接受不適切又揠苗助長的藝術教育,藝術家個人
偶像崇拜,馬首是瞻的藝術觀更是蔚為風氣。關於我國人文藝術教育的缺失,以及未
來藝術教育必須發展的方向,藝術教育家王秀雄教授指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
與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然而以往的藝術教育卻將藝術能力限定於藝術製作,殊不知
了解藝術,通曉中外藝術文化且鑑賞出其優點和價值,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藝術能力。
普通教育中的藝術教育,不以培養藝術家為主旨,市民將來當畫家的也是少數。反之,
希望知道中外藝術文化進而能鑑賞作品的人,必佔多數。」因而藝術教育的民主化,
推行適合大多數人需要的藝術教育是大專教育必走之路。
六O年代,德國藝術家 Wolf Vostell 提出「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說法;
Joseph Beuys 更認定「人人是藝術家」,他們的理念已被普遍認同。演變至今,隨著新
科技的發達,藝術理念擴張至「跨交流美學」(The Aesthetics of intercommunication)的
「人人皆傳播者/調解者」(Everyone a Mediator)之趨勢。反觀台灣,雖已生活在全球
資訊數位化的時代,但資訊大量生產與大眾消費文化相互運作結果,人文藝術知識
卻瀕臨膚淺化現象,出現「高科技低文化」的危機,產生一種停滯在前現代甚至農業
社會時代人文思想的窘境。這種不平衡發展所衍生的焦慮,以「影像文化」(傳達視覺
影像的各種媒體)之膚淺化並訴諸於感官刺激為最明顯。在科技不可掌握也不可抗拒
的事實下,新舊價值間取捨的判斷、自我人文評估的覺醒、社會機制的重新調整、內在
能量的正面發揮,是無法迴避的途徑。在這種思考之下,本計畫提出具有前瞻性及挑
戰性的「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期待以此開發一向較為陌生的「視覺知識」的
欣賞、批判、思考與判斷等學習課程,以均衡我國大學教育的發展。
至於本計畫「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與項下兩個科目「藝術史導論」與「藝術鑒
賞」課程間的關係說明如下:
「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是一門綜合藝術與人文素養的學科,以藝術作品作為
研究的對象,藝術史家在歷史的脈絡中研究藝術的本質及現象,加以詮釋,並尋求
文化的關照,是人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藝術作品除了提供形式上的美感之外,
2
更重要的是傳達形象之美所蘊含的深刻意義。然而了解、欣賞藝術作品並不是與生俱
來的能力,必須投注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才能獲得。 「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教育的目
的即在傳授認知與欣賞藝術品的知識,培養鑑賞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促進文化的
發展。歐美的大學成立「藝術史系」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在工業革命以後為歐美社會
歷史文化的傳承發揮「鑑往知來」及「汲古鑒今」的調節作用。在歐美國家分工、健全的
文化體系中,「藝術史與鑑賞」擔負起文化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
「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架構的相互整合與配套課程可分為「一般性課程」、「學
程基礎課程」、以及「學程專精課程」(含斷代、專題研究),藝術史導論」以及「藝術
鑒賞」皆屬於「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的基礎課程。「藝術史導論」課程的設計目的在
於協助市民清楚了解本科任務以及對藝術研究的入門,透過釐清「藝術史」專業訓練
與藝術創作者的分野,以及其職業發展的彈性空間,誘發受教者對文化傳承工作的
使命感、愛好與動機。經由客觀認識中國、台灣及西方等地藝術文化的歷史發展,進而
增強市民了解三度空間視覺藝術的能力。研究方法包括基本的文獻分析、座談訪談
(田野調查)、教學訓練、本科專業的(真偽)鑑識、傳記史、風格史、圖像學、圖意學、
文化史、精神史論、藝術社會史論、藝術心理學等。六O至八O年代運用的新方法有女
性主義、後殖民主義、藝術史詮釋學等。最後論及當今藝術史研究的趨勢中,數位科技
的運用與輔助:如電子圖檔處理、數位結構分析、虛擬實境、網際網路等。
「藝術鑑賞」是研究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的的研究方法之一,同時也是研究藝
術史的先決條件,因而也是「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的基礎課程。對於藝術作品的
「鑑賞」包含有鑑定、欣賞、評價的意思。「藝術鑑賞」學程將包括東方及西方不同時代
及地區的藝術作品,除了從外觀分析說明作品題材、色彩、構圖等風格特徵之外,並
從時代背景及藝術家個人生平事蹟之了解切入作品特色及意義。對藝術作品了解得愈
多,對它的欣賞也愈能深刻而有意義。因此「鑑賞」是奠基於知性的探討,超越一般對
於藝術作品感性的欣賞程度。
對於藝術作品的「鑑定」在藝術史領域內包含具體的功能,是一門非常專門的學問,
在發展過程中鑑定學家與藝術史家維持相當密切的關係,而有的藝術史家同時也是
鑑定學家。傳統的鑑定學家依靠直覺作判斷,但這種情形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改觀,科
學技術正在大量地被引進到鑑定學研究領域,精密儀器和技術手段代替了鑑定學家
的眼睛。因為需要了解作品的真實特性,藝術史家往往希望儘早知道科學家的檢測結
果;而科學家也並不能回答作品的價值問題,尤其對於作品的風格分析,更需求助
於藝術史家的闡釋,依此藝術史家在鑑定作品的時候與科學家的協作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以「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賞」為架構組成的「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
預期能夠整合藝術、人文、科技多種學科知識,培養市民對於藝術作品之欣賞、鑑賞、
分析、識別能力;同時完成具有理論基礎、教學重點、及教案設計,適合本國市民的
「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賞」課程,幫助市民察覺藝術文化特質,奠定從事藝術之行
政、管理、或研究工作的興趣及基本能力訓練,並提供大學基礎教育實用的教材。此外,
在大學階段普遍施以「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學程更能提升國內藝術史及藝術研究
所市民的素質及研究水準。

3
(二)計畫具體實施策略:
1.總計畫「人文與科技」實施方式
(1)成立「人文與科技」計畫發展委員會,由計畫召集人與各子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
人擔任。
(2)分別成立各子計畫之「課程研討小組」,以各子計畫主持人為召集人,與協同主持
人延攬符合各子計畫之專業人員參與,收集國內外課程相關資料,進行課程內容
檢討與設計,並擬定各子計畫之教學方法、評估教學成果與提昇師資品質的執行內
容大綱與方向。
第一組: 「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研討小組―主持人 莊淇銘 博士
第二組: 「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課程研討小組―主持人 林建雄 博士
第三組: 「人文語言學習」課程研討小組―主持人 何孟菁 博士
第四組: 「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課程研討小組―主持人 徐文琴 博士

(3)時程安排:
總計畫「人文與科技」分年計畫重點(四年)
第一年 91.8.1~92.7.31
制定各子計畫學程中課程之內容大綱與方向,協調各個計畫,積極延聘該課程
專家學者與該計畫研究員組成課程委員會,收集國內外課程相關資料研商,擬定課
程大綱、內容方向及評估該課程實施的方式與實施後的效益之報告。
本校將舉辦教師教學研討會,各計畫成員將於研討會中發表報告,除了增加教
師們對新課程的認識外,並鼓勵教師們提出意見,作為來年之預定工作之修正。

第二年 92.8.1~93.7.71
根據第一年的課程大綱、方向等報告,於第二年完成該課程之教材及詳細的授課
方式分析,規劃發展步調、訂定各單元之主題、從事教材內容分析、詳列授課進度及預
期之學習效益,並完成教案之編纂。並於教師教學研討會中,要求各計畫成員將於研
討會中發表報告。

第三年 93.8.1~94.7.31
發表課程特質,開始進行試點教學,各子計畫中課程之試辦教學以及舉辦各課程
4
之設計修正,並提出研究報告書,同時照依之前研討內容、發表報告等,修正草擬的
課程之教案。於第三年末時,舉辦課程發表會正式提出課程,發表這四個課程的特質、
實施效益。發表會將邀請教育部官員及學家專家指導,接受各界寶貴意見,以為下一
年度計畫工作之更週延準備。

第四年 94.8.1~95.7.31
在學校開設此四門課程。在實施課程時,進行下列事項。 其一,定期舉辦課程討
論會,師生討論課程及教材的適當性,以供最後版本修正之參考。 其次,對學習者
的學習成效進行評估測驗,以瞭解課程的效益性。 再者,以高效率學習法作為市民
基本學習方法,融入現有課程中,讓每門課都能有效率的學習。最後,提出總計畫之
檢討報告書、訂定課程之正式版本及與相關研究單位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以推廣致
全國各大專院校。

第一項:「人文與生命內涵」計畫之目標
第一年 91.8.1~92.7.71
1.收集國內外文獻有關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等與「人文與生命內涵」相關工具
與方案。
2.辦理座談會與實際訪談瞭解教師與市民在「人文與生命內涵」議題學習上的困境與
需求。
3.整合文獻、座談會與訪談結果,並據此擬定課程大綱及內容。
4.舉辦教學研究會,發表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之課程架構,並進行意見交流。

第二年 92.8.1~93.7.31
1.完成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等「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架構與內容。
2.進行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等「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試驗與修正。
3.進行教學人力訓練。
4.行政協調與選取受試對象。
5.選取或編製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等「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實施之前後測
工具或以訪談法進行課程效果檢核。

第三年 93.8.1~94.7.31
1.實施正式課程教學前測。
2.正式執行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等「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對協助學習者提
升創意與分析判斷力的的實驗教學。
3. 實施正式課程教學後測。

第四年 94.8.1~95.7.31
1.資料處理與分析。
2.撰寫研究報告。
3.舉辦課程發表會,邀請教育部官員及學者專家指導。
4.在校正式開設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等「人文與生命內涵」之課程。
5
5.設置人文資源中心,提供各級學校或社區進行等「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之學習

第二項:「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計畫之目標
第一年 91.8.1~92.7.31
1.收集國內外文獻有關決策系統的相關經營模式。
2.辦理座談與實際訪談,瞭解決策系統對市民未來之影響。
3.整合文獻,座談會與訪談結果,並據此擬定課程大綱及內容。
4.舉辦教學研究會發表決策系統之課程架構並進行意見交流。

第二年 92.8.1~93.7.71
1.完成「決策系統」的課程架構與內容。
2.進行「決策系統」的課程試驗與修正。
3.進行教學人力訓練。
4.決策支援系統的課程規劃。
5.以科學方法分析課程。

第三年 93.8.1~94.7.31
1.發表課程特質與實質受益與以對知識經濟的影響。
2.試點教學。
3.提出決策系統及科學之研究方法的課程。
4.確定課程內容。

第四年 94.8.1~95.7.31
1.開始開設現代決策系統及科學的研究方法課程。
2.進行定期舉辦課程研討會。
3.師生討論課程及教材的適當性。
4.對市民學習成效進行評估測驗,瞭解課程的效益性。

第三項:「人文語言學習」計畫之目標:
第一年 91.8.1~92.7.31
由計畫主持人延聘該課程專家學者與該計畫研究員組成課程委員會,收集國內
外課程相關資料,仔細研究擬定課程大綱、內容方向及評估該課程實施的方式與實施
後的效益之報告。
  本校將舉辦教師教學研究會,該計畫成員將於研討會中發表報告,除了增加教師
們對該課程的認識外,也將於會中聽取教師們的意見。

第二年 92.8.1~93.7.71
根據第一年的課程大綱與方向等報告,於第二年及第三年完成該課程之教材及
詳細的授課方式。同樣的,在每年度的教師教學研討會中,該計畫成員將於研討會中
發表報告。
6
第三年 93.8.1~94.7.31
於本年度完成課程教材及詳細授課方式。於本年辦課程發表會。發表該課程的特
質與實施效益。發表會將邀請教育部官員及學者專家給予指導,接受各界寶貴意見,
以為下一年度計畫工作提供更周延的準備。

第四年 94.8.1~95.7.31
開始在學校開設此課程。並在實施課程時,進行下列事項:其一,定期舉辦課程
研討會,師生討論課程及教材的適當性,以供最後版本修正之參考。其次,對學
習者的學習成效進行評估測驗,以瞭解課程的效益性。

第四項:「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之目標:
第一年 91.8.1~92.7.31
1.收集國外相關課程資料,仔細研究,作為擬定課程大綱、內容方向的參考。
2.收集國內相關課程實施情況及資料,作為規劃課程參考。
3.辦理座談會,並實際訪談以了解目前教學情況及需求。
4.整合資料、文獻、座談會與訪談結果,據此擬定課程大綱及內容。
5.舉辦教學研究會,發表「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含「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
賞」)之課程架構,並進行意見交流。

第二年 92.8.1~93.7.71
1.根據課程大綱及授課方向,收集教科書內容。
2.召開課程委員會,研討教材內容、編寫方式,發表報告並交換意見。
3.召開教師研討會,討論教材內容及授課方式,聽取意見,作為參考。
4.開始撰寫教科書,完成內容之一半。

第三年 93.8.1~94.7.31
1.完成教科書之初稿撰寫。
2.舉行試辦教學
3.舉辦課程委員會議,對教材及教學效果加以檢討,作為修改參考。
4.舉辦教師研討會,討論課程實施效益,及對大學人文藝術和通識課程的影響。

第四年 94.8.1~95.7.31
1.完成教科書之修改,並正式出版、發表。
2.撰寫研究報告。
3.開始在學校開設「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賞」課程。
4.舉辦課程發表會,邀請教育部官員及學者專家指導。
5.舉辦研討會,提供資料及交換經驗,並促進其它公私立大學及社區學院在人文、藝
術、或通識系所實施此課程。

7
(三)相關行政配套措施:
本校支援相關之行政配套措施分別就教學輔導方面、教學行政方面、與校內外合
作資源方面、教學用輔助器材及在教學用輔助器材等方面分析如次:
在教學輔導方面:
教務處之下設有輔導組掌理市民事務:經常舉辦輔導講座、各類比賽或小團體成
長營,輔導市民身心靈之成長,主辦或協辦市民會代表或各學系代表之選舉。每學期
排定學系教師諮詢時間為市民解決課業上的疑惑,並輔導成立社團和畢業生聯誼會。
在教學行政方面:
九十一年電腦網路校務行政系統全面更新後,該校教學行政工作進入新的里程碑;
各項證明文件申請隨到隨辦,作業流程亦縮短為數分鐘或十多分鐘不等。各處室作業
因網路連線而整合,不僅各項行政作業流程簡化、快速,打破傳統各行政單位區隔,
以顧客導向提昇服務品質。
與校內外合作資源方面:
一、在校內方面,校內圖書館整修後,已於九十年十一月重新開放,藏書增加,社

圖書館和大學部圖書館分開,採單一窗口作業,內涵已較前充實許多。因有專屬
校園,故休閒設施有乒乓球室、文化藝廊、羽球場、和一牆之隔的高雄市立小港游
泳池和高雄公園,其它休閒設施亦正在陸續充實中。社團蓬勃發展目前已有二十
三個社團(包括畢業生聯誼會),假日舉辦專題講座、戶外教學實習、郊遊等活
動。
二、在校外方面:1.與民間團體合辦活動提昇知名度,增加知識與經驗的交流。如九
十一年二月與多媒體文教學學會合辦「全美語」研習營,名額七十名,卻仍造成
一位難求的盛況。2. 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締盟,在教學合作、學術發展、推廣教育
和行政工作等方面合作與交流,加強推動兩校教育與科技研究之發展。
在師資方面:
九十一學年度之專任師資陣容計有:
教授二名
副教授五名
助理教授五名
講師四名
兼任教師七十五名
在市民方面:
現有二、三七三人,約有一七○人畢業生
在課程方面:
每學期約開置七○門課供市民選修。
教學軟體設備方面:
本校相關圖書及教學節目帶設備表列如下:
一、教學節目帶:
BETACAM 六十一科
CD 一三八科

8
卡帶 一五二科
備註:若為三學分課程則包含五十四講次,二學分課程則有三十六講,每一講次計卅分鐘

二、圖書相關資料:
圖      書 ( 冊 )  非 書  
類別 普通書 參考書 珍藏書 兒童書 小計 總計
合計 79709 3864 221 10473 1735 96002

雜誌(份) 報紙(份)
中文 外文 總計 中文 外文 總計
450 10 460 16 2 18
中文圖書(普通書):
類別 總類 哲學 宗教 自然 應用 社會
館藏數 3583 4868 2202 6729 10119 12550

本國史地 外國史地 文學 藝術 合計
2487 3904 24632 6475 77549
外文圖書(普通書):
類別 總類 哲學 宗教 社會 語言 自然 應用 藝術 文學 史地 合計
館藏數 179 91 8 878 87 48 266 341 146 116 2160

在教學用輔助器材方面:
數位攝錄影機三台 組合式編輯控制桌三張 電視螢幕五台
數位編輯放影機三台 控制器二十二台 語言學習機一百十四台
數位編輯錄放影機三台 投射機三台 學習語言機螢幕二十八台
彩色監視機六台 擴音器二台 幻燈機九台
控制桌一張 電腦六十三台 投影機五台
控制櫃二個 收錄音機九台 電腦字幕機一台

(四)計畫管理

1.學校人員參與計畫之合作方式與整合推動之機制

計畫名稱 主持人 參與本計畫之工作項目


9
本「科技與人文」總計畫擬由計畫主持人延聘該課程專家學者(如上所列)與本校
教師組成課程委員會,藉由定期的研討開會,制定個子計畫之詳細課程內容。爾後,
將擬定好之課程,舉辦跨校之課程發表會,會中將邀請教育部官員及學者專家給予
指導,接受各界寶貴意見,以為課程之修訂參考。視課程施行結果,將定期舉辦課
程研討會,除邀請學者專家外,亦請修習學程課程之市民參加,以為課程研討互動
更為落實。

而本校各單位整合推動圖如圖二:

總計畫
「科技與人文」

「人文與生命內涵」課程研討

「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
分項計畫

「人文語言學習」分項計畫

「藝術與鑑賞」分項計畫

工商管理學系、外國語文學系、 通識教育委員會
文化藝術學系、大眾傳播學系、
電子計算機中心

校外研究機構
10
人文與科技課程委員會

社區、民間 課程研討會 課程發表會


團體

圖二

(五)整體工作團隊素質及規劃設備

1. 總計畫「人文與科技」
計畫主持人:莊淇銘
出生日期:1956 年 06 月 24 日
身分證字號:A110391019
現職: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
學歷:西南路易士安娜大學電腦科學系博士
經歷:俄亥俄大學數學系助教
西南路易士安娜大學電算系講師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開南管理學院校長
專長:軟體工程、軟體測試、軟體衡量、離散數學、正規化語言與自動
機理論
著作:『神奇的語言學習法』、『未來學』、『超倍速學習』、『1 小時學會 50
音』、『資訊政策與法規』

2. 計畫─「人文與生命內涵」
計畫主持人:莊淇銘
(請參考總計畫計畫主持人)

協同主持人: 林忠正
出生日期:1954 年 1 月 9 日
身分證字號:F103740641
現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工商管理學系專任教授
11
學歷: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及人口學專家文憑
經歷: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經濟組研究員/副研究員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客座研究員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兼任教授
東海大學企管、社會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台灣教授協會社經組召集人
專長:人口學、勞資關係、社會福利
著作:「工會經濟學」
、「勞工爭議權相關法規之研究」、
「我國技術學院培育實用技
術人力之研究」及中外學術期刊等數十件著作。

協同主持人: 莊克仁
出生日期:1940 年 9 月 1 日
身分證字號:A104165469
現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師大學 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
經歷: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專任副授兼系主任、世新廣播電台執行秘書
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 公關部經理、協理
台北市政府台北廣播電台 副台長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新聞發佈科科長
專長:傳播科技、有線電視、廣節目節與電台管理
著作:「傳播科技新論」、「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電台管理學」及中外學術期刊
等數十件著作。

2 分項計劃─「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
計劃主持人: 林建雄
出生日期:1957 年 6 月 25 日
身分證字號:E102052614
現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助理教授兼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
學歷:荷蘭存特大學企管博士
經歷:環球技術學院 講師
專長:行銷管理、策略管理、市場行銷。

協同主持人: 林麗娟
出生日期:1966 年 6 月 22 日
身分證字號:E 220928097
現職:義守大學 管理研究所所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博士
經歷:高雄工學院 講師
義守大學 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12
協同主持人:劉宜欣
出生日期:1950 年 7 月 8 日
身分證字號:美國籍
現職:美國內希拉斯加大學數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內希拉斯加大學數學博士
經歷:美國內希拉斯加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交通大學運輸管理研究所及資訊管理研究所訪問學者
專長:運等學、作業規劃、數學規劃、模糊規劃、電腦運用。

3.計畫─「人文語言學習」
計畫主持人: 何孟菁
出生日期:1966 年 12 月 17 日
身分證字號:B220396903
現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助理教授兼外國語言學系系主任
學歷:Durham University 教育學系博士
經歷: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專任助理教授
專長:英語教學、文化研究、文化認同

協同主持人: 莊永山
出生日期:1957 年 6 月 2 日
身分證字號:T120801224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專任教授
學歷: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計算語言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專任副教授
專長:計算語言學、語料語言學、電腦多媒體教學、語言學統計
著作:「臺灣國中小市民國語基本學力用字遣詞」、「快快樂樂學美語—顏色與形
狀篇」(光碟)

4 .計畫─「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
計畫主持人:徐文琴
出生日期:1950 年 4 月 14 日
身分證字號:A202812725
現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副教授兼文化藝術學系系主任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藝術史博士
經歷: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
台北市立藝術館研究員
香港大學藝術系講師
專長:藝術史學、陶瓷史、繪畫鑑賞、文化研究
著作:「現代藝術及藝術館鑒評」,南天出版社出版、「鶯歌陶瓷史」,台北縣文

13
中心出版、「當下關注──台灣陶的人文新境」,台北市立藝術館出版

協同主持人:戴麗卿
出生日期:1958, 7 月 1 日
身分證字號::J220061180
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學歷:德國科隆(Koln)大學藝術史及考古學博士
經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系兼任副教授
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學研究所亞洲部研究助理
專長:藝術史學、現代中國及台灣藝術史、中國書法史、希臘羅馬藝術
著作:「文本轉換與觀者視角的研究」、「與傳統對話──從 Albrecht Durer
之(Melencolia)鋼雕版畫論起」
、「民國初期碑帖轉換氛圍中之沈尹默書藝」

支援人力:
本校的職員均通過國家考試,多人為文教行政專業,組長七人、計有組員十人、
工讀生若干人,均可發揮發長分別支援「科技與人文」總計畫、
「人文與生命內涵」計畫
「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計畫、
「人文語言學習」計畫和「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
廣」計畫之行政、規劃、管理及教學輔導。
規劃設備:
擬成立「科技與人文學習中心」,開設各種相關課程。其他行政支援設備請參見
(三)相關行政配套措施。

14
(六)計畫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預期進度、成效、執行目標及查核要點
1. 計畫整體分項進度及分年計畫查核點
 計畫預期進度:參見附表一
 計畫查核要點:參見附表一
2. 計畫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1.總計畫「人文與科技」之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一、完成「人文與科技」計畫對市民有效學習以並提升科學精神及人文省思之基礎
教育實驗結果,以增進國內外於該領域之交流互動機會。
二、整合本校各系、中心、圖書館及遠距教學等各項學習資源,成立大學校園的人
文與科技教學中心,在校內正式開設課程,預期能夠協助市民領悟洞悉人
生的未來與生死之智慧、運用各種高效率的學習方法並增進分析、判斷能力
與各項學習表現與學習效率,有效運用科學決策、習得熟知文化理念之語言,
並提昇藝術鑑賞的能力。
三、以本校所設之學習中心為據點,協助各級學校或社區進行「人文與科技」的課
程,預期可推動教育體制的轉變並強化全民自主化學習的能力,利用遠距
教學及傳統教學,落實終身學習理念,實踐政府推動知識經濟政策有實質
的效用。
四、對於各計畫中教授課程的教師,為確實其教學內容與效果的品質,除延聘校
內外符合專長之優良教師作法外,更有要求各教師定期出席校內課程檢討
會與出席校外符合課程需求之研討會,並適時與校外研究機構、社區與民間
團體尋求合作開發教材與教案之機會。而在每一進行的課程,適時的段落,
即舉辦課程發表會,以向各方呈現成果與廣納意見,藉以有效提升「人文與
科技」的師資與課程品質。

2. 計畫「人文與人生內涵」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一、課程教材部份:完成「人文與人生內涵」課程之課程設計、教科書編纂及相關教
具製作。
二、學習者人文與人生內涵知識提昇部份:
1. 讓市民瞭解使用頭腦最佳的學習方式及自己的學習風格。
2. 讓市民學習各種高效率學習方法及分析、判斷之能力。
3. 讓市民提高學習興趣及效率。
4. 讓市民學會思考未來的方法與技巧、培養未來觀,促進對現狀之了解
15
與檢討並增進創新與發明,進而認識與管理未來,減低思考限囿。
5. 讓市民瞭解人及人性、並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形塑正面積極的價值觀、建立人
生規範並遵守之、訂定人生的目標及訂定執行方案以達成目標。同時也學會正
確的死亡的準備:包括正面迎接辭世、遺囑的準備、認識臨終關懷、醫療方式
意願書的準備及關懷家人與社會等。
三、學術研究及人文與人生內涵部份:
1. 開啟學術界整合人文與人生內涵教育中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教學研究的
整合起點。
2. 提供人文與人生內涵學界將高效率學習、未來學及生死學融入實際教學的內容。
另可以將該課程適當內容運用於高中、國中、小學及終身學習者,讓受教育者
都可以快速有效的學習。

3. 計畫「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一、 課程教材部份:完成「建立一個廿一世紀的決策系統」課程之課程設計、教科書
編纂及相關教具製作。
二、學習者有關決策系統知識提昇部份:
1. 實踐知識經濟的具體理念。
2. 習得最新近之現代決策系統及科學的研究方法。
3. 運用在公部門之決策過程,利用高科技從事分析制定高品質之公共政策。
4. 提供企業及非營利組織決策系統及科學之研究方法,提高企業的獲利。
5. 使學習者得以運用在日常生活及其他人文方面學科之學習。
6. 支援其他領域於個案研究(Case Study)之學習成效進行評估測驗。
三、學術研究及人文與人生內涵部份:
1. 將現代決策系統之相關知識帶入傳統人文學科研究,使人文學科同樣可以運科
學精神從事研究。
2. 提供管理學界有關現代決策系統的研究、創新。

4. 計畫「人文語言學習」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一、課程教材部份:完成「人文語言學習」課程之教科書編纂及相關教具製作。
二、學習者語言文化能力部份:
1. 透過目標語文化及認知模式,讓學習者發展對異文化的包容力以及同理心。
2. 透過比較本國文化及異國文化,讓學習者加深對自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3. 透過學習不同國家文化和思想,讓語言學習者在基本人際溝通技巧(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ICS)外, 還能發展出更高層次的認知/學
術語言能力(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Ability, CALP)。
4. 提高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5. 課程內容可以適當運用於各級學校及社會學習者,將有助於提升國民語言能力。
三、學術研究及外語教育部份:
1. 提供學術界整合外語教育中語言教學研究和文化教學研究的起點。
2. 提供外語教學界將文化、認知理論融入實際教學的管道。
16
5. 計畫「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實施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
一、 課程教材部份:完成「藝術史導論」及「藝術鑑賞」課程之課程設計、教科書編纂
及相關教具製作。
二、學習者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知識提昇部份:
1. 提升市民對藝術作品之愛好及了解。
2. 增強市民對藝術作品之鑑定及欣賞能力。
3. 增加對人類文化之了解。
4. 培養整合多種學科(藝術、人文、科技)以解決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5. 提升生活品質,及國民素養。
6. 具備從事藝術之行政、管理、研究工作的興趣及基本能力。
7. 結合科技與人文,發展完整人格及均衡心性。
8. 培養開闊的歷史觀及「藝術無國界」的世界觀。
9. 在大學階段實施「藝術史」學程,有助於提升國內藝術史及藝術研究所市民素
質及研究水準。
三、與「市民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相關學術研究部份:
1. 開啟學術界整合「藝術史」及「藝術鑑賞」的整合起點。
2. 融合高效率學習融入「藝術史」及「藝術鑑賞」實際教學的內容。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