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7;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 邏 輯 學 》
辯證的美學:黑格爾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
Science of Logic) 、《 哲 學 全 書 》
(Enz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第一節 黑格爾生平簡介 Wissenschaften, 1817;Encyclopa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宗教哲學》

黑 格 爾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Philosophy of Religion, 1821)、


《法哲學原

Hegel, 1770-1831)為德國古典哲學集大 理》(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成之哲學家。他 1788 年進入進圖賓根神 1821);以及死後由學生整理出版的《哲

學院就讀,1793 年畢業後,曾任家庭教 學 史 講 演 錄 》 (Vorlesungen über die

師與大學教授之職。他於 1801 年至耶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1833-36 ;

拿,靠《論行星軌道》獲准擔任耶拿大學 History of Philosophy) 、《 歷 史 哲 學 》

哲學系編制外講師,沒有薪水,靠的是學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37)、《美學》

生支付的學費,1807 年才拿取到學校薪 (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1835-38;

俸;當他的《精神現象學》與《邏輯學》 Aesthetics)…等。其中《美學》又稱為《美

成名後,於 1816-18 年擔任海德堡大學教 學講演錄》,是黑格爾美學思想成熟後集

授;1818 年以後則進入柏林大學。 大成之作,也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稱的上有


系統的美學專書。

圖 1:黑格爾(Hegel)

黑格爾的主要著有《精神現象學》 圖 2:哲人已逝,思想永存

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美學原是他的學生 H.霍托根據黑格 認識,在這種認識裡絕對理念成為觀照與


爾在海德堡大學和在柏林大學講課的筆 感覺的對象;第二種形式是想像的意識;
記,以及黑格爾本人部份講稿整理而成, 最後第三種形式是絕對心靈的自由思
並於 1835 年首度出版。他以歷史發展的 考。」 1 在此結構中,藝術不再是孤立地
辯證觀點來研究哲學與美學,其美學的基 被研究,而是把藝術和其它藝術或精神現
礎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 象視為人與現實世界的一種關係,而不是
法的基礎上。從他所提出的「凡現實的都 自在自為之物。而藝術更被黑格爾引入了
是理性的,凡理性的都是現實的」說法 動態觀,有一個形成、變化與發展的內在
中,可以發現他企圖統一理性世界與感性 邏輯。
(現實)世界。對他而言,真實世界的演變
也就是哲學的演變,世界愈向前進展,知
第二節 黑格爾美學理論介紹
識也就愈深化,而此一推進的動力便是
「絕對精神」。事物的發展是統一的過
在黑格爾的《美學》成書當時,歐洲
程,而統一的過程也就是辯證發展的歷史
正盛行浪漫主義,社會上瀰漫一股頹廢的
過程。對美學界來說,他以唯心主義審美
反動風氣,而「自我」被抬高至史無前例
觀構築了「藝術的自治性」(autonomie de
的地位。在這種主觀主義與唯我主義的猖
l’art),影響了十九、二十世紀藝術美學理
獗之下,個人與社會脫節,使得在個人性
論。黑格爾心靈的宇宙觀如下:
格中無法實現一種具普遍性的、與理性的
社會理想。

黑格爾的《美學》
,正是要痛砭時弊,
絕對精神 宗教 指出正確的方向。他斥責這種頹廢的時代
風氣,並點出「在藝術的領域理沒有什麼
是幽暗的,一切都是清晰透明的,而這種
哲學 不可知的力量只能是精神病的表現,描寫
藝術
它的詩只能是晦澀的、瑣碎的、空洞的。」
他的《美學》,據他的說法就是「藝術哲
學」
;也就是「美的藝術的哲學」
。他把自
然美從他的美學對象中驅逐出境。整部
圖 3: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美學》有三大卷,分成三個部份:
藝術、宗教和哲學都表現在這「絕對
精神」絕對真實的事物,它們之間的區別
只是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或者說體現在絕
對精神認識自身的不同形式上。「第一種
形式是一種直接的也就是感情的認識,一
1
種對感性客觀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形狀的 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
館,1979 年,頁 129。

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從正、反到合的運作機制為何?黑格
《美學》 爾認為,正(概念,肯定)是理念的抽象
狀態,它是普遍性的、無任何穩定狀態。
既然它是概念,它就是一種整體,它本身
美或藝術 藝術美的歷史 藝術美的個別化 就隱含有它所代表的實在以作為它的對
美的一般 發展類型 立面(正反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含涉的)

這種實在的屬性是概念的個別事例,因此
象徵

古典

浪漫

建築、雕刻、繪 它否定了概念的抽象普遍性。換言之,概
畫、音樂、詩歌
等藝術體系 念在它自身設立了它的對立面來自我否
定(肯定的否定)。然而這種對立並非永遠
圖 4:
《美學》章節與內容安排結構
持續,而否定也非消滅肯定--對立是為
了統一;否定還需再否定以提升到更高一
級的肯定(否定的否定)。因此否定是一種
(一) 黑格爾的辯證哲學觀
朝向更高階段的動態力量。 2
西方哲學界,在黑格爾出現之前,大
以更簡潔的話來說,也就是當「正」
多採用的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種推論
(概念)一開始的存在,實已宣告了「反」
式論證法,名為三段設(syllogism),它
(實在)的存在,也否定了「正」。但是當
有三個命題:大前提-人都會死;小前提
提出「反」的存在時,並藉由統一來否定
-希臘都是人;結論-所有希臘人都會
「反」時,也就意味著重新肯定「正」
;「正」
死。古典論法採取的是邏輯上的同一性
從自我否定中獲得自我肯定。至於人類如
(principle of logical identity),A=A;或
何接近這個抽象的絕對精神呢?黑格爾
是 A≠非 A,這採取的是靜態思維。但黑
認為,人類是透過異化,以及對它的超越
格爾需要不同的邏輯學,以「否定」力量
而發展,並在勞動中實踐精神本質。
來辯證思考。

黑格爾著名的辯證觀(Dialectic),
指的就是一種事物由對立矛盾的,轉而統
一的觀點,也就是相信世界是按「正、反、
合」的邏輯在運轉的論點。用另一種方式 2
黑格爾的思考所具有的動態面稱為「否定」力
量。正是藉由思想的「否定性」(negativity),
說明,就是將事物與本身原本同一的狀
靜態或慣常之物遭到丟棄或消解,成為流動
態,轉移為與自我分離,或可為稱「自我 的、可應變的、並且恢復它繼續朝整體前進的
願望。辯證思考所具有的否定力量,來自辯證
疏離」(self-estrangement)或「客體化」 思考能夠揭露幾乎任何範疇或同一內的「矛
盾」 。其實這種否定非機械性的否決或對立,他
(objectification) 的 過 程 , 又 稱 「 異 化 」
所謂的否定或矛盾指的是多種關係:差異、對
(alienation)。此時,當它以新的統一回歸 立、反思或關連。否定或矛盾可以指出一個範
疇就是有所不足或指出它的不一貫之處。見
自身以前,進入了與其它事物的關係。 Lloyd Spencer、黃訓慶譯,
《黑格爾》
,台北:
立緒文化,1997 年,頁 87。

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絕對理念、自我認 的發展也引發許多學者爭論。 4
識、自我實現過程

正:概念、理念,具普遍性的;
正≠正’≠正”≠正’”
反:概念所代表的實在;
反≠反’≠反”≠反’”
合:概念與實在的統一。

圖 5:黑格爾的歷史辯證結構

他的這種正反的二元對立觀,頗能從
中國的陰、陽二元觀念來理解。不同的
圖 7:中國的陰陽互生的二元圖
是,中國的陰與陽的關係並非是對立衝突
的,而是一體兩面的,它們都是由最初的 若以較不恰當的禪宗所討論的「自
太一分化出來的,而且是一種永恆的靜 性」的發現過程為例,自我認識過程來
態;至於黑格爾的辯證觀理論則是將自然 看,也如同辯證一般地經歷了正、反、合:
繪成一系列不斷演變的衝突與解決,歷史 個人先是對自我的毫不懷疑開始,此時他
自身(包括它全部的偶發事件與無可預測 是「見山是山」之境界;但在經過常識與
的事件)都遵循著某種邏輯,甚至是顯露 生活經驗的否定之後,他開始進入了所謂
出一個觀念。若辨證觀放到歷史中來看, 的「見山不是山」的境界,此刻對個人來
它就成了一種螺旋上升的的發展趨勢- 說是自我中心的喪失;而最後當他再度認
-後來的歷史會朝向原本的概念發展,但 識到他自己時,即是真正的自我認識,是
是絕對不會回到原來的那一個點,而是已 一種統一性的存在,即「見山是山」,係
經上升異變了。黑格爾的這種歷史進化觀 4
如 James S. Ackerman, “Style,” in Art and
成為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藝術史風 Archaeology,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1963, p. 181;而詹明信曾對黑格爾的進化觀點
格分析方法的基本信仰(如沃夫林、巴哈 或時代精神,也提出他的看法: 「黑格爾認為歷
,3 而風格是否如螺旋一般
佛與羅樾等人) 史是朝向某個方向前進的,而各種文化的出現
只不過是幫助歷史走向自身的目的,是這種目
的的表現。然而,倘若我們以巴比倫人為例,
3
沃夫林提出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繪畫發展可 生活在巴比倫文化中的人,絕不會認為自己的
歸納出五組原則:一、從線性的到繪畫性的; 任務就是繁育一些人,然後消滅,讓位給新的
二、從平面的到縱深的;三、從封閉的到開放 [文化。巴比倫人也是生活在一個完整的文化生
的形式;四、從多樣的到統一的;五、從主題 活中的,他們認為他們的生活是重要的。而從
絕 對 的 清 晰 到 相 對 的 清 晰 。 見 W. Eugene
黑格爾的歷史觀來看,他們只有一個世界歷史
Kleinbauer, “What is Art History,” p.156-157;
作用,那就是繁育,並且發明天文學和數字,
Ludwig Bachhofer,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New York:Pantheon, 1946, pp. 17~54; Max 然後從地球上消失。」見詹明信著,唐小兵譯,
Loehr,“The Bronzes Style of the Anyang Period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台北:合志文化事
(1300~1028 B.C.), ”in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業,2001 年增訂三版(1989 年第一版),頁
Art Society of America, no. 7, 1953, pp. 41-53. 98-99。

4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一種認識到我是由我與非我所組成的一 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特徵為何?他反
個獨立而融合的精神體。 對康德「物自性」帶有不可知論的觀點。
他相信,人可透過現象來認識本質;這種
(二)絕對精神
本質(絕對精神)是普遍性的、不透過感
在他的體系之中,整個真實界是一個 覺,只能透過思想來加以把握的。萬事萬
絕對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是邏輯概 物以現象存在著,但並不真實,只有其背
念與自然從對立到統一的結果。絕對理念 後的思想才真實。但他的絕對精神又不同
就是「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或「心 於柏拉圖的理念,因柏拉圖認為「理在事
靈」(Geist),是最高的真實。
「絕對精神」 外」,而他則相信「理在事中」。
是概念與存在的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 絕對精神中的個人:作為生命的主
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統一。當主觀精神(內 體,人首先要有一種周圍的現實世界作為
在的)與客觀精神(外在的)從對立到統一 他進行活動的場所和基礎。社會中政治、
也就是在精神階段時,精神主體方認識到 教育、科學、家庭生活、藝術、甚至宗教,
它自己(客體或對象),而此刻的認識主體 都只不過是絕對精神(理念)不同形式的
同時也是認識客體,是主客觀的統一交 表現。只有理念才是有實體的,即本質。
融。絕對精神彰顯在藝術、宗教、哲學三 它貫穿一切現象,把諸現象串連在一起。
階段(按時間序列)。當它到達哲學階段 這些現象整體營造出時代精神,約制著個
時,精神已發展到達了顛峰,真實界也到 人的行動,並作為個人行動的前提;同時
達了終點。對黑格爾來說,哲學處於比藝 也提供「藝術中有生命的個別人物藉以出
術、宗教還高的層面,後兩者仍受到圖像 現的一般背景」。
式思考所束縛,而真正的真理是無意象的
(imageless)。 (三)美是理念的感性形式:
文以載道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是從一個中心思
想萌生的:
「美是『理念』的感情顯現」,
而「理念」也就是他的絕對精神。在他的
美的定義中,含有「顯現」 (schein),即
現外形與放光輝的意思,它是與「存在」
(sein)相對立的。比方說,一幅畫中的馬
之所以美並不是因為牠被當成一匹四條
腿能載人的動物而存在(sein);而是因為
牠是外在形象的顯現(schein)──如果捨
棄了馬的外在形象而單談牠的存在意
圖 6:黑格爾(Hegel)
義,那就成了哲學思考,而失去了藝術所

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具有的直接性。 和再生的,心靈和它的產生比自然和它的
現象高多少,藝術美就比自然高多少。」
對黑格爾來說,美不僅是理性與感性
對黑格爾來說,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區別,
的統一,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康德那
同時表現在質與量上。藝術美由於它是顯
種帶有形式主義意味而將內容自「純粹
現理念,即絕對精神,因此它是無限的、
美」中排除的觀點,到了黑格爾,內容已
自由的、獨立自主的;自然美卻是有限
成為美的事物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與形
的、相對的、無自由的、依存的。
式是一致的:「形式的缺陷總是起於內容
的缺陷…藝術作品的表現愈優美,它的內 為何藝術美會高於自然美?其差別
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內在真實。」 在於:自然只能自在的而非自為的,因為
它認識不到它自己的存在;而藝術美(理
黑格爾在他《美學》第一卷認為美或藝術
念)作為絕對精神,其特點就是自在自
應當是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的辨證統一
為、自我認識,也就是心靈上的觀照自
體。美是理念,但這理念必須要用感性事
我。它是對自然的征服、卻不是自然細節
物的具體形象表現出來,成為可以供人觀
的繁瑣羅列,它具有普遍性。在這一層次
照的藝術作品。他說:「藝術的內容就是
上來說,黑格爾不是毫無選擇的將日常生
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
活給搬上舞台。藝術要表現的應是有力量
藝術要將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
的、本質的、經過提煉後的東西。
統一的整體。」 5 總言之,黑格爾的「美
是理念的感情顯現」包括了「理性與感性 (五)藝術發展的辯證史
的統一」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以及「主
觀與客觀的統一」三個原則。黑格爾認為 黑格爾將藝術發展按時間序列分成

藝術主題應該是具普遍性特徵與恆常個 三種藝術形式(kunstform),即象徵型、古

體性,並自在此前提下去把握此一主題。 典型與浪漫型,其特徵見下表:

所有的毛髮、毛孔、小疤應該被省略。而
藝術要成為理想,外在形式應與靈魂取得
一致。 象徵型 古典型 浪漫型

(四)藝術美與自然美

如前文所示,黑格爾在《美學》開宗
明義地表示其美學研究對象只限定在藝 在藝術的發展中,每個階段都有其主
術的美,自然美並不包括在他的研究對象 導類型,象徵藝術主導的是建築;古典藝
中。他表示:「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藝術 術主導的是雕刻;浪漫藝術主導的是繪
美高於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 畫、音樂與詩,而在所有藝術中最高成就
是詩。整體來說,藝術愈前進,物質的因
5
《美學》第一卷,中文版,頁 87。
黑格爾, 素就愈下降,而精神的因素就愈上升。由

6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於浪漫型藝術的精神壓倒物質,這種分裂
必導致藝術本身的解體。因此,若再進一
步的發展,精神最後會徹底突破有限的感
情形式的束縛,浪漫藝術也要解體,藝術
最終讓位給哲學,而藝術歷史就此終結。
這時藝術已窮盡它一切有意義的可能
性,除了在舊主題上製作出新變體之外,
它別無可為,因此死亡。
圖 8:從埃及金字塔、希臘雕像到巴洛克繪畫,是藝術中的象
徵型、古典型到浪漫型的發展
藝術類型 藝術
象 徵 型 古 典 型 浪 漫 型
特徵 終結
精神強過物質,以物質為表現的藝術會讓位給哲學。
黑格爾「藝術已死」的概念,後來在
物 質 力 量 物 質 力 量 物質力量
強 過 精 神 等 於 心 靈 小於心靈 美國知名的藝術理論家亞瑟‧丹托
力量 力量 力量
(Arthur C. Danto)那兒得到進一步的闡
物質與 物 質 形 式 述,並在 1984 年時提出「藝術終結」(the
精神關係 與 精 神 內 物 質 形 式 物質形式
容尚未達
到調和,尚 與 精 神 內 與精神內 end of art)之說。他接受了黑格爾的「藝
容 已 達 到 容再度失
無 法 具 體 調和。
認識精神 調。 術死亡於向哲學靠攏」之說,認為「藝術
內容。
終結」於藝術覺察到自身真正「哲學本質」
人類心靈 無限心靈
朦 朧 地 將 精 神 達 到 發現透過 為何。 6
理 念 表 現 主 客 體 一 有限物質
出來,在尚 致。 無法完滿
體認到感
絕對精神 未 發 展 出 性 形 象 與 表 現 自
適合的感 我,因而
性 形 象 就 其 所 體 現 自物質界
以 符 號 作 的 理 念 同 退回心靈
為象徵。 時發生。 界。

埃及、印度
藝術 希 臘 藝 術 繪畫、音
藝術種類 (神廟、金 (人體雕刻) 樂與詩歌
字塔)

「自我」
藝術特點 符號形式 靜穆和悅 意識的高

圖 9:丹托認為藝術作品的認識要從整個藝術界入手

在丹托的理論中,藝術發展的歷史就
是藝術不斷通過自我認識達到自我實現
的歷史。二十世紀的藝術實現了它的最終
目標(成功地再現自我),因此藝術走入

6
Arthur C. Danto 著,林雅琪、鄭慧雯譯,〈藝術
終結後的三十年〉,《在藝術終結之後》(After
the End of Art),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頁 62。

7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其終點。丹托認為,目前藝術所以可能性 史同樣也遭致學者們的質疑,特別是他的
都已被實踐過了,故當前藝術只是對歷史 三階段說:其類型劃分過於死板,就藝術
上曾出現過的藝術形式的重覆,不可能再 發展的豐富史實來看,藝術並無法被削足
給人震驚效果了(如阿多諾對前衛藝術的 適履地塞進他的公式之中。 7 另一方面,
定 義 一 般 ), 此 即 其 「 後 歷 史 」 他藝術發展的證據多集中在西方,並將之
(post-historical)階段。在藝術作品的定 推演為全世界藝術發展的普遍現象,實帶
義上,丹托與康德對於藝術具普遍性與自 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色彩。 8 英國藝術史
律性的看去相去甚遠,丹托認為要瞭解藝 學者貢布里希更反對他那種帶有命定論
術作品的特性,若脫離了歷史文化語境是 (determinist)的藝術史觀,人在其間並無
無法把握的,也就是作為藝術的思考,除 自由。 9
了它的物質層面,對它的論述是不能被忽
話雖如此,朱光潛對於黑格爾的辯證
視的,如藝術批評、藝術理論與藝術史
觀仍持肯定的態度。他引恩格斯的說法:
等。藝術作品總是一種對藝術史上已經消
「他的巨大功績在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
逝的東西的回應,並基於此種認識而努立
和精神的世界描述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
達到新目標,在藝術實踐的可能性中前
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變與發展之
進,因此藝術作品總是一種關於「藝術圈」
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的發展的內在連
(art world)的東西。
繫。」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
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
第三節 黑格爾的影響與回應 美學之中,為美學引入歷史觀。當代美國
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
朱光潛對黑格爾的辯證觀提出幾點 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都是
批評:首先,他認為黑格爾的「正」到「反」 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
從邏輯概念衍生物質世界的看法,乃是倒
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
因為果的誤謬(例如,我們要從現實中的 加以特別顯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
果實歸納出果實的抽象概念是容易的,但 爾。」 10
是黑格爾卻將這種從理智歸納事物得來
的抽象概念,認定為不依存於客觀事 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

實),因為黑格爾相信從這種抽象概念可 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響了後來藝術史

以演繹出可吃的果實,甚至整個客觀世界 學的影響。我們幾乎可以說,二十世紀前

(物質界);其次,黑格爾的辯證觀是以
7
哲學作為其歷史發展的終點,因此他的世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頁 464-466。
8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頁 484-485。
界觀是有止境的,只能適用於過去而無法 9
Jeremy Tanner, “Sociology and Art History,” in
預測未來,這種情形也就成為辯證觀的嚴 The Sociology of Art: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3, p.15.
重矛盾;此外,黑格爾的辯證的藝術發展 10
W‧威特著,杜任之主譯,《分析的時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頁 7。

8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 關於黑格爾對於主客體之間互為辯
的 辯 證 觀 ( Dialectic ) 與 「 絕 對 精 神 」 證的論點,其實也影響到當代物質文化研
(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藝術 究。D. Miller在《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
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精神的反映,並 一書中,以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為主軸,
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在運轉;用另 藉由主客體的辯證(dialectic)與動態
一種方式說明,就是將藝術與本身原本同 (progressive)關係、和主客體與過程的
一的狀態,轉移為與自我分離,或可為稱 不可分現象,強調兩者間的各種關係均是
「自我疏離」(self-estrangement)或「客體 過程本身的產物,主體並非是先驗的,而
化」(objectification)的過程,又稱「異化」 通常是吸收他所有的客體(物質)的過程
(alienation)。此時,它以新的統一回歸自 來構成。因此主客體並非獨立存在的,而
身以前,進入了與其它事物的關係。而這 是相互構成的關係。13 主體在整個過程中
種新的平衡又會開始異化,不斷重覆這樣 突顯了客體化(objectification)的雙重過
的過程。由於黑格爾的論點,作品風格遂 程:一方面主體在區辨的創造活動中外顯
被視為一種具普遍性的自然法則、內在而 (externalize)他自己;另一方面主體經
自律的發展,這種觀點並成為藝術史形式 由「再吸納」(sublation)的過程重新再
風格一派的基本方針。 據有這外顯的客體。

對於黑格爾的藝術風格的螺旋上升
【參考資料】
理論,艾克曼(James S. Ackerman)就此
指出,藝術改變的模式是在穩定力量中 一、中文書籍
(如人類已建構的社會、機構或機制), 朱光潛
向著改變的力量(如藝術家個人的想像力 2002 《西方美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或是贊助者的介入)移動的過程。簡言 頁 460-501。
之,風格演化的模式,也就是藝術家的對 朱生堅 摘錄
前人的回應與挑戰,其前進的動力是藝術 2000 〈黑格爾─美學〉,朱立元編,《西方美
家個人的想像力與提出較佳的藝術解決 學名著提要》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方案。11 至於貢布里希(Ernest Gombrich, 頁 170-187。
1909-2001)則認為藝術之所以有一部歷 李醒塵
史,並非藝術自律發展,而是來自人的因 1996 《西方美學史教程》
,台北:淑馨出版社,
素──這個因素是生理上與心理上的問 頁 356-391。
題,即習慣勢力(force of habit)與構框 彭立勳
(schema)問題。 12 1987 〈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的

11
James S. Ackerman, “Style,” in Art and
Archaeology,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hantheon Book Inc., 1960.
13
1963, p. 181. 黃應貴, 《物與物質文化》 ,台北:中研院民族
12
Ernest Gombrich, Art and Illusion, N.Y. : 所,2004 年,頁 3。

9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97-2 美學概論講義
授課:李建緯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美學》〉
,《西方美學名著引論》
,武昌: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頁 132-167。
蔡美麗
2003 《黑格爾》
,台北:左岸文化。
蔣孔陽 著
1980 〈黑格爾〉
,《德國古典美學》
,北京:商
務印書館,頁 202-322。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黑格爾)
1958 《美學》
,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
2005 〈美學:藝術的美或是理想的典型〉
,《論
藝術本質:名家精選集》
,台北:五觀圖書公司。

二、外文書籍
Wartenberg, Thomas E.
2002 “Art as The Ideal:G.W.F. Hegel, ” in The
Nature of Art: An Anthology,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頁 73-84。
網址:http://www.hegel.net/hegel/hegelbio.htm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