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Discuss Being in Heidegger's Esthetics

doi:10.29444/JGICLDFJCU.200904.0010
輔大中研所學刊, (21), 2009

作者/Author: 馬玉紅(Yu-Hong Ma)

頁數/Page: 195-210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09/04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29444/JGICLDFJCU.200904.0010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箱、社守所好,學列第二十一期
2009 年四月,頁 195-210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為玉紅*

摘要

海德、格爾所以能成為現代西方重要的哲學家,實因其充份掌捏
「存在」的最根本問題。海氏終其一生,無不尋找「存在」的真理,
其探求精神,與藝術家所欲至之至高境域,全無二致。因此,海氏

所揭示的真理,不蕾為人生存在的真諦,亦是文藝追求的理想境界。
傳統西方哲學、美學對藝術本質的探間,非歸納即演釋,其結

果導致人的感性與理性截然二分。海氏以為美學作為一門科學,必
是一門存在的學問。如果美學脫離人的生活,離其所處的時空,離
其物象存在的情境,則勢必喪失其偉大。海氏思想無疑是深刻的、
重要的,然因其晦澀艱深,使其思想不易索解。因此,本文擬自海
德格爾畫論和詩論中,就作為存在的藝術及存在的詮釋二層次,探
究藝術作品之本源、本真之藝術、藝術之詮釋等意涵。

關鍵詞:海德格爾、存在、此在、美學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196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壹、前言

美學 r Aesthetics J 源於希臘文「直覺」一詞,初以探討美的生成及其原由,
如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 Pythagoras )說:美存於數與形式之關係,美即數、
即比例。柏拉圖 (P1ato, 427 B.C -347 B.C) 說:美源於理式。中世紀,聖托瑪斯﹒
阿奎那 (S.Thomas Aquinas, 1226-1274) 則說:美即充實、和諧與光輝。暨乎十
八世紀,德國學者鮑姆伽登 (Alexander GottHeb Baumgarten, 1714-1762) 首倡美
學一詞,美學遂成感性之學,而後美學之義衍生為三:美之現象學、審美心理學、
藝術哲學。然何謂美?何謂藝術?歷經兩千餘年的探究,從客觀事物的屬性,至
主觀人之感受,以至主客合一之論辯,美的問題,猶懸而未決。

海德格爾以為傳統美學,自亞里斯多德以降,哲學家皆將「美」、「藝術」或
作為本體論,或視為知識論之研究。彼等所關注者,即何謂美,何謂藝術?等形

而上命題,以致美學長期處於主客之紛爭中,成為無根的知識。故海氏說:一部
傳統西方哲學或美學史,即一部遺忘存在的歷史。彼所欲研究者,非此無謂的學

間,而是存在的真實。
海氏美學與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乃傳統哲學之否決,尤其在後期所撰述之
詩論、藝術論,諸如《藝術作品的本源) (1935) 、《追憶詩人) (1944) 、《赫爾德
琳與詩的本質) ( 1946) 、〈詩人為何) (1946) 、〈詩中的語言) (1953) 、《人詩意

地棲居 )(1951) 、〈藝術與空間) (1968) 等美學著述,可謂其哲學思想演釋的成

果。因此,理解海氏哲學是通向其美學的必經途徑。本文欲究海德、格爾美學之確
義,是以行文擬從作為存在的藝術、作為存在的詮釋二層次,探究存在美學之意
涵。

貳、海德格爾存在思想述要

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存在哲學的


創始人。一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而兩次戰爭皆發生在盛年時。殘酷的戰爭不獨
粉碎人的價值,亦摧毀由理性所建構的信仰。十八、九世紀以來,吾人無不堅信

理性可取代上帝,人可以運用智力開發技術'改善生活,人的價值可為一切價值
的依憑,然由理性所建構的世界,技術所帶動的工業革命,非徒無以締造人類的

理想,反使人罹患最大的劫難。若此,人的終極豈不趨於滅亡?人的存在豈不荒
謬?海德格爾即在此戰爭年代尋思「存在 J 意義,以及存在所面臨的困境。

一、存在的困境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197

存在何以陷於困境?海德格爾說:居今日,人之所以異化,實因人遺忘存在。
存在何以為人所遺忘?海德格爾自人的認識、人的技術二層面釋解。

(一)智織的障蔽

就人的認識而言,何謂存在?古今中外哲人無不力圖闡發人生存的究竟。柏

拉圖的「理念」、亞理士多德的「第一因」、笛卡爾的「我思」、斯賓諾莎的「實
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J '以及中國的「道」和「理」等,皆是對人自身存在
的追問。然海德格爾以為自亞里斯多德以降,西方哲學家將「存有 J 1 視作「存
有物的囑性 J 2 '欲圖從自然界的各種存有物之變化,尋一普遍法則,然因思想
的抽象性,經驗的概念化,於是抽象符號取代概念,語言取代「存有 J 0 久之,
人置身於抽象、虛構的語言世界中,遂視幻影為實在,而遺忘存有。因此,海德

格爾以為傳統哲學混淆存在( Sein) 與存在者 (Das Seinde) ,而以「何謂存在? J

釋解存在,此嚴然己偏離正軌。 3
海德格爾以為「存有」乃萬事、萬物的根墓,即整體,而非概念。如果人之
所識,但為人的概念,而非萬物的自身;人之理解,僅存在人的世界,則人永遠
無以進入真實的世界。哲學所欲研究者,即存在,而非存在者,故其力抵以抽象

思惟取代存在。
海德格爾一度從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 1859-1938) 學習現象學,冀欲為
人類尋一新的安身之戶斤。然在認知方法和實踐功夫上與胡氏大異,故而分道揚
練。胡塞爾以為現象即意識,人須經由去蔽工夫,復返最純粹的意識,從而掌還
現象的本質;海德格爾則視現象即存在,存在即詮釋,人須自存在者本身,理解
現象的究竟。茲將兩者之殊別,列表於下:

(表一〕現象學與存在學
差異 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 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理解方式 1.先驗現象學 1.詮釋現象學

2.從意識或直接經驗,作深層的 2. 現象學 Phanomenologie 由現象


描述與內省分析 ω ( Phainomenon )和邏輯 (Logos) 組
成 J 現象 Jf乍動詞,意指顯示自身,
Logos 意指言談。

使事物如其所是顯示自身,而非將人
之意思強加於物上。
詮釋方法 1.自我是先驗純粹的自我 1.自我決不能離其世界,存在永遠是
2. 可藉「還原」或「括號」獲致 「在世存在 J 。

1 存有 (being) 有二義:一、萬事萬物的根本,即永恆的、唯一的。三、世界一切存在的總合。
2 存在物 Cbeings) ,即實體,如桌子、黑板、茶杯。
3 (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等譯: (存在與時間)(畫北:唐山出版社, 1989) 上冊,頁 '269-27 。
198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純粹自我。 2. 藉還原或括號,獲得者非我之自
身,而是片面的自我,應將我放回世

界中。

存在定義 存在者,存的令主體之中。 存在者,存的令存在者自身。


批判 斥海氏無視先驗現象學的還原, 駁胡氏脫離生活。
仍滯留在經驗主義。

胡塞爾的「現象」意指顯現事物本身,即呈顯現象的本質。故現象學欲人棄

其非必要的外緣條件,而移除前,須對事物深切描述,描述須籍自由想像,盡其
所能,闡述對象的所有情狀,經此一番詳細觀察、表述後,將不能刪移的語詞,

置入括號裡'存而不論,而棄置括號外者,則一一捨棄,所餘留於括號內者即事

物的本質。足知,胡氏現象學,所依憑者,即人的先驗經驗,而以是釋解現象世
界,故謂先驗現象學。

海德格爾則以解釋學更易胡塞爾的意識經驗。海氏說:現象學即詮釋學。現

象學描述的方法即詮釋,經由詮釋,存在的意義與此在的基本結構方得以昭顯。

此種詮釋學非以往文本的釋解,而是事物自身自行的詮釋,即對具體存在的生存
作分析,故謂之實存性4詮釋學。 5
由是觀之,海德格爾之存在學,自胡塞爾出,而一反胡氏先驗經驗,直口昌存

在自身。所謂存在? r 存在」的德文是 sein '英文是 being ,海德格爾說:存在


不可視作名詞,解譯為「實在 J '而應視作動詞,譯作過程,即時間過程中的一
切發生,骸括「歷程」、「時間」、「自我顯現」等多重意義 o 易言之,存在之義關
係人與物、人與他人、時間的歷程、個人存在的被動性與主動,性,以及個人在「存
在」的此一時間歷程中,自我的抉擇與自我開顯等問題。「存在者」依存在方式

而成為存在者,惟從存在的視域切入,始能獲知存在本質。

(二)技街的侷限

就人的技術而言,何謂技術?按傳統之說,其意有二:一、技術是獲致某一

目的之手段;二、技術即人的活動。海德格爾以為此不足以揭示技術的本質。海
氏說:人對技術的意涵依然茫然未知。 6技術非工具,非技藝,真正技術即一種
去蔽方式,其目的在顯示存在。叉說: r 現代技術已然成為框架」、「物理學則是
框架的先驅」。何謂框架?意指一種設備裝置, 7即技術實踐所形成的習套。人將

技術視為呈現存在的方式,然技術著重效率與計畫,而非人的需要與價值。在技

4 r 實存性 J 與「事實性」不同。實存性具有未來性和可能性,事實性僅表示現縛住。
5 洪漢鼎:(詮釋學一一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 2'∞1).頁 196~197 。
6 (德〕海德格爾著,都元寶譚心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上海:上海遠東出關士,

1995) ,頁
123 。
7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 13弘 132 。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199

術時代,每一事物皆可替代、化約為對等的概念及公式。人面對生命「有所為」
的驕惰,全然為機器固定的制式取代。人成為市場可計算、操縱的物件,成為社
會機器運作的部件。縱使技術的功能、效率、手段與程式,皆合理充分,然人終
必失去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及對終極價值的依託。
高度的抽象、數化,乃技術理性化的結果。然若將現存的社會異化現象歸咎

於技術霸權,而否決技術,則叉極其不然。海氏會於 1972 年一首散文詩中,道:

「算計的人愈急,社會愈無度;運恩的人愈稀,作詩的人愈寂寞。心中有數的人
愈走投無路,愈覺有救的暗示之遼遠。 J8Ltt豈不若莊子〈齊物論〉所去: r 饅者、

害者、密者。小恐儲備,大恐鰻纏。..... .日夜棺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可知,

在物質現實的重壓,技術理性的規範之下,海德格爾及莊子對存在的失落,有莫
大隱憂與感慨。

二、掌握存在之法

海德格爾叉言:人被「存有」拋入時間之中,人活於世上,乃被決定的,身
不由己的。人無以選擇生命,僅能被生命選擇。但是,人與物最大殊異,即人有
自由意識。人的自由雖在命定下的自由,然人可以對現有的生命作回應與挑戰。

是故人若欲掌握存在,僅能從人自身著手。萬物之中,獨人能思考及提出存在(有)
問題。海氏說:人之為人,除三餐飯飽外,尚且能思考存在的意義。人雖不知「存
在」究竟何指?然當人詢問「存在」之時,既已有某種領略,惟未能清楚「存在」
此一在概念而已。縱然人之體悟,稍縱即逝,不易掌握。然人欲澄清此一概念的
動力,反促使人探尋存在的意義。 9苟人不作質疑與思惟'則必遠離存在。再者,
存在不能離其時間。存在有一歷程,人須於時間的過程中,不斷開顯自我。海德

格爾在識得人存在的被動性與主動性後,繼而提出「此在 J Daseinlo 。何謂「此


在J ? r 此在」含有「在此」之意。然「此在 J I 非指人僅在此地,而指於此一
時刻存在的意義。人將何為?端視此時此刻(此在)如何選擇,如何呈現。只要

生命進程未了,人皆有變化自身的可能。足見 I r 此在 J '即時間進程中一重要關

鍵點((國一)) ,人存在的意義,不在昔者,亦不在來者,即在當下的自我呈顯。
海德格爾說:惟此在的存在,始有真理。此在之前無真理,此在之後亦無真理。
11

s 熊偉: (海德格爾是一個哲學家一一我的回憶)(現代外國哲學論集(二)) (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出版社 I 1982) I 頁詣。
9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I 頁 4 。
10 此在 (Dasein ·此有)其羲有二:1.存在於此。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問題。 2.在人生所存世界中,
經由理解(選擇,而把握自身存在,進而對自己進行,厚實rr 0
1\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 8 0
200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團一〕

一齡一一適齡一一棘一→

由是而知,存在目的,即開顯真理。然人叉以何者開顯存在之真理?海德格
爾以為掌控存在的方法有三:一、反對被拋棄,二、培養責任感,三、真誠。
反對被拋棄的方法,即回歸實有,把喔時間。其次,培養責任感,即將「神」
暫存不論,而直接感受自身與存有之關係,在煩(操心)中培養責任,從「在世

存有 J 12和「共同存有」中始覺自身已然被拋棄,而努力復返,從「存在」歸於
「存有 J '方為人生至終目標。其次,人不能離其世界而存在,人與世界尚有一
份責任。如此,個人存在才得以實現。 13再者,海德格爾以為人存在與否,端視
其「真」。所謂真,非名詞的真理,而是動詞的「去蔽 J' 意指揭示被遮蔽的部份,
而僅存無蔽的部份,即是真理。是故,真誠的人,無所遮蔽,猶面對一開放的空

間,惟當人無所遮蔽時,始能真切保握自身的存在。
一言以蔽之,人存在的意義,在於真誠的開顯自我。所以海德格爾說: r 人
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此「詩 J '非指詩作, r 詩」更有別於技術,其要義在揭

示存在。 14生存之目的,非苟存於世,而是詩意地棲居於大地 c 人唯以最虔誠的


心,開顯本真,人方能對立於技術'而與諸神共在,詩意地棲居於大地。的

參、作為存在的藝術

如前所述,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乃建構在其哲學思想、上,若欲知其美學,須
先掌撞現象、存在、詮釋三大哲學要義,以及其對傳統哲學反動的理由。海氏美
學如同哲學一般,將傳統美學界義為認識論美學,而認識論美學有一大特徵'即

將「美」視為客體存在,或作為感性認誠之一門學問。如此,美則有主客之殊,
以致美學長期處於二元分立的紛爭中。因此,海氏美學不復探究何謂美?何謂藝

術?而欲人返回作品自身,以了解美的真實存在,及技術表述的侷限。以下先就
作品的本源、本真藝術二方面,試陳藝術作品之現象,及作為本真藝術之存在問
題 D

12 在世存有:人和萬物共同存在於此一世界上,人可籍由此一世界瞭解人的生命根本。
13 郎昆如:(西洋百位哲學家)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78)' 頁 748-750 。
14 r 詩 J 是意義發生的原初事件或存在之真的事件。
的「詩意地棲居 J 意指與諸神共在,接近萬物的本質。見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頁 i 鉤。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201

一、作品的本源

何謂藝術作品?海德格爾說:傳統美學將藝術作品的本源歸屬於作者,遂使

作品成為作者的產物。然海氏以為若作者為作品的本源,則作者叉以何者為其本
源?藝術家與作品,二者互為依存,不可缺其一。若從作者,或作品推斷本源,
不免陷入循環論證。海氏說:作者與作品,皆非其中一方之惟一依據。作者與作

品互為因果,兩者間,勢必有其第三者,將此兩者連繫'此即作者與作品共同的
本源一一藝術。 16海德格爾將藝術從作者與作品中獨立,使藝術成為其自身。藝
術不復為人之主觀精神呈現,亦非客觀對象,故而無主客二元之問題。藝術既以
其自身方式存在,而藝術叉先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則作者與作品間,無孰劃、
孰造之問題。 17 易言之, r 藝術」即「道 J '即「存在 J' 則藝術家與作品即「器」。
「道」為「體 J ' r 器」為「用 J 0 r 器」之發用,藝術家(人)創作作品(物)。
藝術家與作品相因相倚。「物」即「道」的顯現, r 人」亦即「道」的顯現。人因
其智其惰,而假物以顯「道 J (藝術) ,此即宗炳〈畫山水詩序〉所說: r 自然以
山水媚道」。

叉藝術果為作者與作品之本源?則藝術叉從何而生?如何而生?海氏言:藝
術一詞,僅能依憑作者和作品的現實性而存在。藝術的本性僅能經由實際作品之
共性而了解,不可以概念推知。為確切暸解作品中的藝術本質,海氏先追問何謂

作品? 18一切作品皆有物的質性。物之為物者何?按西學之說,可歸結為三:一、

純然之物,二、質料與屬性,三、實用性。海氏說:若按此三者思維,已然預設
在者之質性,如此,則必以先入之見遮蔽實體之存在。
海氏以為藝術作品雖有其物的成素和物的特性,物作為藝術作品之基石,其
他成素如色彩、筆墨、文字、形式.......皆須賴之而立。藝術作品不能離物而言其

他,故須先釐清作品的物性,方能揭示作品的本質。而物之為物,在於其器用。
海氏以梵谷 (Van Gogh) 的「農鞋」為例((圖二、三 J) ,說:梵谷畫中的農鞋,
向人展現農婦世界。此雙農鞋惟有回歸於農婦與其所生的大地,農鞋方能以其本
然呈現。若人僅簡單地看視畫中無人使用的一雙鞋,或是作一般地想像一雙鞋的
樣貌,則人絕不能發現其中真理,以及發現作為器具之器用為何。

16 (德)海德格爾著,姚介厚諱: (藝術作品的本源> (外國美學〉第 6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9) ,頁 356 。
17 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頁 144 。
18 同前注, (德、〕海德格爾著,姚介厚譯: <藝術作品的本源> (外國美學〉第 6 輯,頁 357 。
202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圖二〕舊鞋子 Van Gogh ' 1886 〔國三〕舊社子 Van Gogh ' 1887

自此雙穿舊、磨損情開黑洞的農鞋,人可以窺見勞動者步履的堅韌與滯緩。

鞋上有泥土的溫潤與監序,鞋底悄然流逝薄暮時分田間小徑的孤寂。農鞋回應大
地無聲的呼喚,炫耀穀物無言的饋贈,以及隱含農人渴求溫飽,無怨無艾的惆悵。
19畫中農鞋屬於「大地 J 20 '即純粹之物,被保護在農婦的世界中。正因出於此
從屬的保護關係,農鞋得以lItZ:立在其自身之中。 21 在藝術作品中,物之為物其目
的在揭示一事件,惟使農鞋回歸所處的世界,體證其真實存在,器具自身才得以
真實顯現鞋的存在。海德、格爾說:人欲理解存在,須注意兩重關係,即「現存在
手」與「使用在手」。所謂「現存在手 J '即不帶利害關係'從人的直觀,顯示存
在物自身。所謂「使用在手 J '即指從人的使用中顯示存在物自身。 22以農鞋為
例,既有作為器具自身,亦有作為器用之存在,惟同時掌握二者,始能呈顯農鞋

的本質。此者較之質料和形式之義界,有其更深遠的內涵。

二、本真的藝術

海德格爾藉梵谷此幅農鞋,闡發一農婦的世界。此雙農鞋,長期沾帶著農婦

走路的習性和大地的色彩,彼已非原先由工廠出產的一雙鞋,因其主人和大地的
介入,使農鞋形成一自屬的世界,而此世界先於主、客觀。作品締造一世界,而

此世界的存在,原比人自以為熟悉的、可觸及的、可感之的存在者更為豐足。要
而言之,作品的世界非眼前可見的對象,當人佇立於梵谷「農鞋」董前,農鞋不

獨為一雙有形的鞋,鞋乃真實世界存在的明證'此雙鞋正闡述農婦的故事和沉默
不語的鞋之自身。農鞋於作品中的世界,迴然有別於一雙個別的農鞋。故知,藝

術作品非器用品,非附加審美價值的器物,非自然現象之復現,非一種文化現象,

19 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頁 144-145 。


20 所謂大地,或指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或指藝術作品的材料,如石、木、金、色彩、
語言、音聲等。易言之,所謂大地,實指無生命的純粹物象。
21 同前注, [德〕海德格爾著,姚介厚譯: (藝術作品的本源) (外國美學〉第 6 輯,頁 371 。
n 同前注,洪漢鼎, (詮釋學一一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頁 202 。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203

亦非以資陶冶之用。作品的世界,即詩的世界,亦最趨近本質的世界。因此,藝

術作品以其特有方式敞開存在,與之現實自然大異。
長期以來,西方美學史上,或從物質屬性界定美,或從感性歸納美感,抑或
從質料與形式的關係分析藝術'或以經驗歸納法演繹藝術的共性,或自柏氏理式

導出美及藝術的本質。海德格爾以為彼等皆不能切近藝術的本質。藝術絕非如柏
拉圍的「理念 J '在藝術前預設一真善美的框式。藝術的本質當自存在者自身中

尋找,傳統美學的根本錯誤,在於自存在者尋找本質。
海氏說:藝術非模仿。真正的藝術,即存在的呈顯,而非將目前所視之物視
為全部存在。叉說: r 藝術即存在本身,於作品中自行置入。 J 23何謂存在自行
置入?即真理非自藝術家置於作品中,乃真理自行顯其自身。海氏以為真理自行
置入藝術作品,乃真理發生的根本方式。真理惟自行呈現於存在者中,始能成其
為真理。叉言. r 事物真正本性,取決於真實存在方式。 J 24即真理的獲致,須
在「此在」中找尋。因此,海德格爾說: r 藝術'即里顯真理生成和發生的一種
方式。 J 2S藝術的目的在開顯真理。

肆、作為存在的詮釋

如上文所述,存在即藝術的本質, 26本真的藝術,即存在的呈顯,故知存在
非存在者。若此,藝術家若欲掌握存在,其方法為何?
按海氏之言,藝術若為一存在問題,則呈現存在方式,隨著時空變異,有無
限可能。因此,藝術家每一筆之詮釋,所釋者即片面的、殘缺的。每一次開顯即
一次遮蔽,真理無以詮解,亦無所不在。藝術家欲求真理,叉非仰仗技術不可,

一旦以技術呈顯,真理文悄然於此間消失。藝術與存在之間,隱然存有某種衝突,
此即海德格爾所謂的「世界 J 27與「大地 J 28的爭戰(見〔圖四))。

〔圖四〕本真的藝街

世界(意義伯地界) -→敞開 )做一齡→真理


力也(現象載材料) 一→適蔽

n 同前注. (德〕海德格爾薯,姚介厚譯: <藝術作品的本源> (外國美學》第 6 輯,頁 373 。


24 同前注,都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的。
25 (德〕海德格爾著,姚介厚譯: <藝術作品的本源) (外國美學》第 7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9) ,頁 334 。
路向前注,朱立元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頁 146 。
27 所謂世界,非指客觀環境或宇宙。世界不能離開人的生存,凡與人的生存無闋的一切,如石
頭、植物及動物,無所謂世界,即只有人才具有世界,世界是意義化的世界。
28 所謂大地,或指自然現象,或指藝術作品的材料。
204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在此一爭戰中,藝術家唯一能作的,即真誠面對,使物象如其所是的呈現。以下
就繪畫及詩的形式,試陳述之。

一、畫作的詮釋問題

海德格爾說:藝術即一場世界與大地衝突的歷史事件。所謂世界,非指客觀
的自然界,而指意義化的世界。所謂大地,或指自然現象,或指藝術作品的材料。

藝術家之職責,即將世界與大地的衝突,安頓於作品之中, 29 且在此一衝突中揭
示真理。藝術家非「在者」之主人,而是作為「在者」的看護者或仲介者。 30藝
術家於創作過程中,須在作品面前退卻,以一慕道者的身分觀察、體證全體在者

的存在,是以相對於偉大的藝術和作品,藝術家不足為道。
據此,復觀現代藝術家中,最能掌握存在者,有二:一為後期印象派畫家鑫
尚 (Paul Cezanne , 1839-1906) ,一則存在主義畫家傑克梅第( Al berto Giacometti ,
1901-1966 )。塞尚晚年僅摹繪自家門前的一座山,一畫即幾十年,面對同一座山,
同一主題,不厭其煩,一畫而畫;傑克梅第的靜物畫作,亦是在無數的塗改間,

明知「存在」不可為,而為之。此等功夫,恰是藝術最動人的部份,亦是藝術生

命的所在,何以見得?惟藝術家充分掌握自然的真實存在,不以己蔽「道 J '投
以至誠,一而再,再而三,揭示存在,方能締造近於本真的藝術,而本真的藝術,
無他,即開顯存在,因此最美。海德格爾說. r 藝術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

作品 J '實為至言。
叉海氏以為美絕非不計功利的快感,故而不可以主觀或客觀界義,何故?美

之生成,非既定的,非客體所固有的,亦非主體所賦予的,而是隨存在逐步開顯。
海氏說:美即在真理的尋訪中呈顯。觀審非一種感官的愉悅,而是靜觀作品之世

界與大地之間的衝突。萬物本身無法開顯其自身,惟於作品之中,始能完全呈現。

因此,本真的藝術,非確切描繪某物,亦非某一作者的行為,而是存在自行顯現
其自身。作為整體的「在者 J '處於世界與大地互相關係之間,創作者和欣賞者
若無以從存在自身理解存在的真實義,實因對存在未有透徹的暸解。

29 作品所建立的世界,即將此世界中的事物意義化(真:去蔽) ;作品所展示的大地,則將大地
的一切無意義化(非真:無蔽)。見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I 頁 145 。
"同前注,都元寶譚心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 13 。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205

二、詩作的詮釋問題

海德格爾晚期美學,以探討語言和詩為主,其代表作有〈通向語言的途中〉

( 1959) 、〈路標)( 1967) 、《荷爾德、林與詩的本質)( 1968) 、〈面向恩的事情)( 1969)


等,茲擇其中要點,以述詩的質性。

海德格爾於《荷爾德林與詩的本質〉文中說:欲掌撞詩的本質,必先理解語

言的本質。然眾所周知,同一表述言語,因其時間、地域、習俗之變異,遂生多

重意思,而以此指物,則有珍域及不確定之問題。若此,語言果有其本質?抑無

其本質?若有,則語言的本質為何?海氏說. r 我試圖發現語言的本質。然待我

可闡述我所思者,文耗盡另一十年。遲至今日,談及此一問題,其確切語詞,仍
是直乏的。…...迄今,我猶未釐清,語言的某種本質究竟能否藉由思維,而有一

明確性。 J 31 叉言:昔者,人將語言視為表述觀念、交流思想的符號,因而誤認

詩的本質在呈現自我。 32海氏以為若視語言為人的創造或人的工具,已完全喪失
語言的原初意義,況且非人創造語言,而是語言創造人和「世界」。因此,人是
語言的產物,吾人所識的世界,僅是言說的世界。故海德格爾說: r 語言是存在

之宅 J ' 33即所有存在者的存在悉棲居於詞語之中,亦即語言之言說非人之言說,
乃存在之言說。易言之,存在不能自行呈現,須經自語言表出。語言即存在表出

的方式。離開語言,則無存在;離開存在,則語言亦失其憑藉。
據此,海德格爾以為語言非闡發人之意圖,而在開顯「存在」。然語言的無常性,

使人無以確切掌堡。語言須不斷經由聲調、頓挫、語速、說話方式的關顯,而趨

近真實。
海氏叉言:本真的藝術即詩。 34即藝術的本質是詩。 35 r 詩」在此,非作為
一種文學類別,叉異於日常語言。日常語言因習慣性、抽象性,而矇蔽人與事物

之真實性,俾得存在無以以語詞確立自身。詩者,在揭示存在。故海氏說:詩的

質性,在為諸神和萬物的本質命名。人須藉由詩,表述、揣想存在。詩者,雖無
法完全體現諸神的旨意和萬物存在的本體,卻可在每一次的度測中,逐次逼近神
的尺度。 36叉說: r 語言始終在人言談之前。」然今日之語言從未獨擁發言權, r 人

開口言說時,獲得發言權者,非語言自身。"語言必須以其自身的方式,向人宣

告, 38方能開顯其自身。然如何使語言如其所是的呈現自身?詩人在說或不說
中,始終左右為難。詩人若欲訴諸於語言,則必遮蔽語言自身作為其真實的存在;

詩人若不訴求於語言,叉無樹,吏「存在」以語詞確立其自身。莊子〈馬蹄〉去:

31 向前注,都元寶譚心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頁 77 。
32 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頁 148 。
33 [德〕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選集(上卷)) (上海:三聯書店, 1996)' 頁 358-451 。
"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頁 147 •
3S 藝術,真理的生成和發生,此意旨作品總是言說,而言說即詩,因此一切藝術作品皆為詩。
“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頁 148.149 。
37 同前注,都元寶諱: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的。
38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t 頁侈的。
206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J 五色不全,文采不顯;五聲不
齊,音律不彰,然一顯即有一蔽。道者,無限,而人之所能釋者,有限的、片面

的。人欲求「道」境,其唯一方法,必虛心觀道,去其語言的定執,於實踐中,
逐次透徹存在的理則。海氏所謂詩,即此之意思。
然隨現代科技之遞進,語言趨向單一化、精確化、齊一化、形式化、符號化

和數位化的結果,語言不免落於言詮'限於執定。因此,過止技術語言的無端泛

化與濫用,保持藝術語言之純真,則是詩人的首務。海德格爾說 .r 詩人的言說,

僅是一種應和 J 39 '即第一流的詩,乃對天命的應和。所謂天命,即天之言說或
存在之言說。 40惟詩人不復以自我意識,強加於語詞,而是虔誠傾聽,則語言的

無限性,始能開顯。語言若以其自身發言,詩人則不會神思枯竭,用馨所有語詞。

同時,詩人叉須明白話語雖有其作用,亦有其限制,存在非語言所能盡致,然人

叉須假語言以呈顯存在。莊子〈齊物論〉言. r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是

因存在的不可致及,人始有開顯存在的可能。而在逐次的開顯中,人漸趨於大美。
故知,西方哲學所謂本質,即老子「損」、「觀」之後的「自然」。同理,作為欣

賞者或解讀者,若欲揭示作品的存在,進而掌握本質?則須「思」在先,如此,
詩者之言,才得以傾聽。 4d可謂思?思,非理論的,非實踐的,亦非價值判斷。

此「思」即存在之思,亦即無目的,無功利,屬於存在,聽從存在。 42老子所謂
「澈除玄鑒 J '莊子所謂「心齋 J r 坐忘 J '即此之意思。人須忘知、無我,虛其
心,除成見,去其概念束縛,脫其意義枷鎖, r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
以心而聽之以氣 J (<人問世> ) ,則世界之真實面貌,則朗朗現於目前。故謂:詩

人非創造者,作品非作家意志的體現。詩人與作品相較,微不足道。詩人的天職,
在還鄉,返回本源。 43

其次,海氏叉言:對存在世界的理解,即對此在的詮釋。而詮解非無前提地

按照事物既定之意解釋,而有所謂的「前理解 J 0 r 前理解」駭括三層意義:即前

有、前見、前把握。所謂「前有 J '即指理解之前的存在。所謂「前見 J '即理解


某一事物先行立場或視角。所謂「前把握 J '即指在解釋之前,已然形成的概念
或假定。科因此,前理解非建構在主觀意見或習俗看法,而是基於事物本身。 45 真

正的理解,即與事物交涉,須從事物本身出發,整理前有、前見、前把握。
故海德格爾以為詮釋即理解本身,亦即理解是一種籌劃。詮釋,乃將理解中

所鑄劃的種種可能作一歸納。易言之,理解不屬於人自身的行為方式,而是對此
在本身的思惟。理解必須經由「世界」進行。若無理解,則存在絕無可能,而所
有的理解皆根值於存在的理解;所有的理解皆現世的、意向的、歷史的,故不可

的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I 頁 148 。


ω 同前注,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I 頁 148 0

41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話要) ,頁 87 。
42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 3的。
43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語要) ,頁的。
“同前注,洪漠鼎, (詮釋學一一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I 頁 2ω 。
的向前注,洪漢鼎: (詮釋學一一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頁 206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207

將理解視為心理的或意識過程。 46若此,人方能假語言,以示存在。

伍、結語

海德格爾以為傳統哲學將「存有」視為一種本體論,彼等所關注者,即何謂

存在?何謂世界?何謂美?何謂藝術?等形而上命題,其終必使美學成為虛假

的,或無意義的知識。而現代美學所關注者,即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把握存在?

如何體驗或經驗美?以及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界限為何?等認識論議題,此者雖

使科學發達、知識擴張,亦必導致形上學的沉落,永恆價值的喪失。美學科學化、
知識化、體系化,實證化、技術化、理性化之結果,存在必然退隱,成為無根的
知識體系。因此,海德格爾斷言:亞理斯多德以降,一部西方哲學史,即遺忘存

在的歷史。彼提出存在,欲以「存在論」取代「認識論 J ' r 現象學」取代「本體


論 J '以化解美學主客二元的爭論。

海德格爾將存在問題與藝術生成作一聯繫,視「存有」為一種存在的發生,
「存有」遂成為「不可知」者。人欲探尋真理,須不斷地追索存在。而藝術亦被
視同存在,使藝術創作成為存在的實踐過程。不論存在的真理何如,藝術家或欣

賞者須親身體驗,而不可訴諸於知識作用或體系學說,實因藝術若離開人存在之
真實,則不能顯其生命。本真的藝術'非標榜形式的奇巧或感官的愉悅,而在開
顯存在,彰顯生命價值。

觀今日之藝術,藝術的異化,非無根由。誠如海德格爾所言,存在被遺忘。

藝術脫離其本源,不復就眼前真實存在作探尋,則藝術必陷於皮手目,流於技術,
而走向異化之途。因此,海德格爾以為藝術家的使命,即重建人存在的記憶,重

建詩性藝術與神聖價值。

海德格爾對存在的探間,不獨深化西方哲學和美學,對藝術的本質和存在亦

有廓清之功。其遺忘存在之警訊,對當今藝術實有發積啟聾之效。是以英國知名
學者喬治. .斯坦納說:即使海德格爾之存在問題,未能獲致解答,然其學說,

不容置疑,經由一次一遍的追問,人的視野叉得以嶄新。 47
海德格爾亦於《人與思考者〉一文中言道:南黑森林是我的工作世界。嚴冬
裡的深夜,暴風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蓋一切,此時此地,未有較哲學思考更

適切者。此時所有追問必然更加單純而富有實質性。如此思惟所生的結果,即原

始,叉真實。此等哲學家的思索猶似農夫自然勞作的過程,思考須深深紮根於此
在的生活,我的工作即紮根於黑森林和此間的人們所構成的世界,而在此所體會

的,非寂寞而是孤獨。孤獨的將人的存在置入所有在場事物最真實的近處。 48

海氏思想無疑是深刻的、重要的,彼欲人掌握「存在 J '實與藝術家所欲臻

“同前注,洪漠鼎: (詮釋學一一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頁 201-201 。


的〔英〕喬治﹒斯坦納: (海德格爾)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頁 212 。
“同前注,都元寶譯: (人,詩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爾諾要〉頁 83-84 。
208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至之至高境域,及所作的努力,全無二致。藝術源於出生的大地,藝術家須在此
生存的大地上,深耕播種,以生命灌溉。耕耘愈深,愈能顯露其芬芳;耕耘愈透

徹,愈見生命的璀璟。藝術惟有回歸原初,重新面對存在的真實,藝術方有生機
盎然的可能。藝術如此,人亦如此。人欲追求詩性的人生,不在音者,亦不在來
者,即在當下的自我呈顯。人唯以最虔誠的心,開顯本真,呈現存在,人始能對

立於技術,而與諸神共在,詩意地棲居於大地。
馬玉紅/海德格爾存在美學論析 209

參考書目

都昆如 〈西洋百位哲學家)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78 年。

熊偉〈海德格爾是一個哲學家一一我的回憶)(現代外國哲學論集(二))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 1982 年。

張隆溪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 ,北京:三聯出版社, 1983 年。


〔英〕喬治﹒斯坦納〈海德格爾〉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德〕海德格爾著,姚介厚譯(藝術作品的本源) (外國美學〉第 6 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9 年。

{德)海德格爾著,姚介厚譯〈藝術作品的本源內外國美學〉第 7 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9 年。
〔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等譯〈存在與時間〉上下冊,臺北:唐山出枷士,

1989 年。
〔德〕海德格爾著,鄧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一海德格爾語要〉上海:遠東

出版社, 1995 年。
朱立元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卜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年。
洪漠鼎 《詮釋學一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210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十一期

Discuss being in Heidegge r's esthetics


Ma Yu-Hong (馬玉紅)

Abstract

Heidegger can become the modem West's important philosopher, because he can
grasp “ being" most basic question.
Heidegger is seeking for “ being" truth of his life. His pursue spirit and artist's
spirit is the same. Therefore, Heidegger promulgates truth, not only person's survival
true meaning, is also artist's ideal. Heidegger thought th剖 being is knowledge. If
esthetics leaves person's life, leaves it the space and time, leaves the thing the
existence. It wi1l 1ose its great inevitably.
Heidegger' s thought is profound, important, but it is abstruse. 甘le people are not
easy to understan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oped tha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oped that
discuss being in Heidegger's esthetics.

Keywords: Heidegger, being, being-there,的thetic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