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编写体例(供讨论稿)

目 录
1. 条目
2. 框架
3. 引文
4. 资料核对
5. 名词统一
6. 多媒体要求
7. 人物设条
8. 外国人名格式
9. 地名格式
10.年代写法
11.数字写法
12.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
13. 计量单位名称、符号、代号的使用
14.书写格式

1
一、条目
1.条目的概念:
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单元,是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和快速参阅的一个主题
的知识的系统概述。
2.条目的设立条件:
① 独立的知识主题或已形成的固定概念;
② 能够用准确的、人们习见和易于理解的词来标引;
③ 适于读者快速查阅。
3.条目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条目由条目标题(简称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多媒体,如插
图、表格、音频、视频、动画)、作者署名、必要的参考书目、推荐书目、相关知识
链接组成。
4.条目的长短:
条目的长短根据知识内容多寡分为 4 类:
① 特长条目:4000 字以上,平均 6000 字;约占全书总条目数的 1%。
② 长条目:1500~4000 字,平均 3000 字;约占全书总条目数的 8%。
③ 中条目:700~1500 字,平均 1000 字;约占全书总条目数的 50%。
④ 短条目:700 字以下,平均 500 字;约占全书总条目数的 41%。
平均每条字数约 1000 字。
5.条头:
1)条头是所选条目的标引词或词组,是百科全书最基本的检索手段。
2)条头由汉语标题、同汉语标题对应的汉语拼音、同汉语标题对应的英文
(或其他拉丁字母的外文名称,下同)、同汉语标题对应的原语种外文(如有)
组成。
① 汉语标题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选定的词或词组要能概括或代表所述的概念或知识主题;
·标引词是规范的、通用的词和词组;
·词序安排要便于检索;
·标引词力求简明,一般不超过 2~3 个词。
② 汉语拼音不必填写,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③ 英文应是汉语标题指称的概念与英文概念的对应,不是词与词的对译。
2
条头英文一般采用最通用的一种译法,其他通用译法可以分号分隔。组织机构加
附英文缩写。条头英文如有重要的同义词及其缩写一般应放在释文内说明。条头
如为生物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名称则附拉丁文学名,其中属、种的拉丁文学
名排斜体。条头如为中国人名、地名则以汉语拼音书写,一般不另附英文,但地
名中的通名要用英文名称书写,某些世界知名人物(如孙中山)的通用的英文
名仍须注出。中国的事物条目的条头英文应力求采取国外通用译法。条头原文如
为非拉丁字母的外文名称,应将原文写在释文中。条头如为书刊名或作品名,英
文排斜体。
④ 原语种外文是汉语标题对应的条目在本国语中的写法。
6.条目释文
(1)条目释文根据知识内容可包括:定性叙述、词源、沿革、基本事实、参
阅材料、插图、音频、视频、动画、层次标题。
① 条目释文内容可视条目的性质和知识内容有所减略或调整。要合理安排
层次结构,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② 释文应具有科学性(包括资料精确)、知识性,有一定的学术高度,政
治观点正确。
③ 释文介绍知识,应采用比较通行的学术观点,同时客观介绍重要的不同学
术见解。
④ 释文选材和介绍知识的角度应符合普通读者的需要。减少术语密度,尽可
能以通俗的语言和适合于普通读者的表述技巧对科学内容作深入浅出的介绍。
⑤ 释文应采用百科说明文体,用现代汉语撰写,做到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叙
述紧凑、文字精练、有效信息密度大。
⑥ 释文应处理好同上下左右条目的交叉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凡交
叉关联的条目要做到相互呼应,内容无矛盾。
⑦ 释文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撰写,文中不出现“我国”、“我党”、“我省”、“我市”、
“我院”、“我所”、“本方”、“本例”等字样。

(2)定性叙述是所介绍的知识主题或概念的定义和展开说明。定性叙述是
条目的开宗明义,放在释文的开端。
① 定义是条目所述主题最本质的表述,具有专指性,应做到准确、严谨、

3
简明和通俗。定义放在释文开端,异称、又称一般放在定义之后。少数见词明义
和不言自明的条头不要勉强下定义。
② 人物、地名、机构等条目一般要有定性语。定性语是非专指性的,以归类方
式说明其属性。如张仲景:“汉代医学家”。东大寺:“日本奈良时代佛寺”。
③ 定性叙述是条目主题的定义(或定性语)加上展开说明,为全条内容的
概要提示。定义比较费解和内容较为广泛的条目应有定性叙述,构成释文的开头
部分。释文不长的条目也可只有定义(或定性语),而不展开为定性叙述。无法
写定义或定性语的条目(如“明清小说”“印度哲学”)可安排引言式的定性叙述。
(3)词源是关于条头标引词来源的知识。重要的、含义较深的词,如“宇宙”
“形而上学”,还应介绍中外文词的来源。条头标引词无源可考的,不必勉强解释
(4)简史(或沿革)是指条目所述事物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情况。
① 简史在长条目中可单立层次标题,在短条目中可在定性叙述之后简要
介绍。
② 非历史性条目简史的篇幅不宜太大,最多不应超过全条释文的 1/4。
③ 简史包括沿革、发现史、发明史和研究史等。重要概念条目可介绍概念形
成的过程。
(5)基本事实指的是所述主题的实质性内容、基本状况和发展水平,以及
所涉及的重要人、事、物和有关的重要数据。这是条目的核心内容,应占释文的
主要部分。
(6)客观评介是上述基本事实以外的补充知识和资料,包括所述主题的不
同见解、学术争论、展望和评论等。
(7)插图、音频、视频、动画是某些条目释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8)层次标题是条目内的各层知识主题,不是一般文章的论述层次。它是
便于读者快速查阅的检索手段之一。一般中等以上的条目都应考虑设置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一般不得超过 4 层。短条目一般不设置层次标题,特长条目和有些长条
目应在释文前列出本条目的层次标题目录。
7.作者署名:
(1)作者信息入作者库时提供手写版签名。
(2)作者信息入作者库时提供个人学术简介,可供作者署名链接。
(3)在原有条目基础上修改的,作者署名方式为:

4
① 修订量 10%以下:只署原作者名
② 修订量 10%以上 40%以下:原作者撰,新作者修订
③ 修订量 40%以上 80%以下:原作者、新作者
④ 修订量 80%以上:只署新作者名
8.引文和参考书目
(1)条目释文只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引文。使用引文时,要保证条目释文
结构严整。
(2)引文必须来源于与本条目内容有关的权威著作或重要著作,并注明原
始出处。无法注明原始出处时则应注明转引出处。
(3)引文必须意义完整,逻辑清楚,观点明确,而不应断章取义或改变原
作的语言结构;并要保留原作的标点符号(包括着重号)。
(4)引文对原作有所删节时,要用省略号标出,并保证原作的精神不被误
解或歪曲。
(5)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应以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最新版本
为准。
(6)引用有中译本的外文著作,一般使用中译本。中译本确有不当需要改
译或重译时,必须在稿件上注明原文和译文书名。引用无中译本的外文著作,要
在稿件上用原文注明出处。
(7)引文出处包括:作者、译者、书名(包括原文书名)或文章题目(及
期刊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代、卷次、页码。
(8)同一条目释文中连续引用同一著作或同一篇文章,后面的引文可注
“同前”字样。
9.推荐书目
(1)推荐书目是向读者提供进一步了解条目所述知识的图书资料和深入研
究的书目。
(2)推荐书目应精选在国内外有肯定评价的适宜于读者阅读的著作,一般
不选过于专深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
(3)应列推荐书目的条目:
① 学科、分支学科、基本理论和学说的条目;
② 有影响有地位的学派、流派的条目;

5
③ 重要发明和发现的条目;
④ 重要人物条目(人物本人著作一般不列作参考书)
(4)推荐书目的选择:
① 在学术上有相当影响和价值的公开发行的书籍;
② 同一著、译有不同版本时,采用最权威的版本;
③ 推荐书目的选择:尽量选用国内著作,其次选用有译本的外国著作
或原文著作。
(5)所列推荐书目应包括:作者、译者、书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地点、
出版年代。

二、框架
1.框架是根据百科全书基本性质的要求,把人类知识按照学科分类分层组
成以条目为单元,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并体现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科学系统。
2.框架的设计是编好全书和各学科(或知识门类)的基础,是全书和各学
科选条的基础。
3.框架的作用是:
① 合理选条,保证内容的完整和均衡,避免重大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② 解决交叉关系,便于组织撰稿和审稿;
③ 明确各个条目的界限,便于拟定条目编写提纲;
④ 建立内链系统;
⑤ 最后改编为条目分类目录。
4.框架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修订。调查研究的内容:本学
科或知识门类的各种分类体系;本学科或知识门类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与相邻
各学科或知识门类间的关系;本学科或知识门类的核心内容和边缘知识;国内
外百科全书和专业词典的选条情况;本学科或知识门类在全书总框架中的地位。
5.编制学科或知识门类的交叉关系图是设计框架的一种手段。交叉关系图
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的学科划分的图解,用以表示有关学科和分支的交叉关系。
它往往是多维的,即按不同分类法形成的复杂的体系表。
6.分层次设计框架就是选条的过程。框架的层次一般可到 4~5 层,特殊的
可到 6~7 层。

6
7.选条应考虑到下列各类条目:
① 学科或知识门类的概观性文章;
② 学科或分支学科概述性条目;
③ 基本理论和学说条目;
④ 重要事件条目;
⑤ 基本事实、基本现象、基本概念条目;
⑥ 重要学派和流派条目;
⑦ 重要团体、机构条目(一般为短条);
⑧ 重要著作和出版物条目(一般为短条);
⑨ 重要人物条目;
⑩ 为保证本学科的完整性必不可少的其他条目。
8.框架经过反复调整后,最后成为条目表。条目表应反映分支体系、条目
层次,列出条目的预定字数和配图方案等。条目表格式如下:
说明:1.条目来源项填写一版、二版、一二版,新增。2.条目长短项填写短、中、长、特
长。3.条目类型项填写学科概述条、基本理论条、基本概念条、重要事件条、事实现象
条、学派流派条、机构团体条、作品条、国家条、法律法规条、条约协议条、会议条、人
物条等。4.图片项填写线条图、照片、地图、其他。5.多媒体项填写音频、视频、其他。
序 中文条 层 英文条 原文条 条目来 条目长 条目类 图 多媒
号 头 级 头 头 源 短 型 片 体
1                  
2                  
9.为了保证网络百科的基本性质,各类条目大体的结构比例是:
特长条目 约占 1%
长条目 约占 8%
中条目 约占 50%
短条目 约占 41%
各学科或知识门类依具体情况决定条目比例时,可适当参照整体的结构比
例。

三、引文
1.释文中尽量少用引文。遇下列情况可用引文:

7
(1) 必须交代的古代内容、不易用现代汉语所替代的引文。
(2)被引的文句本身就是一种精练而又重要的知识。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初税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作涉及事物(或名称)起源的说明。如对“算缗”,可简要以引文交代:
汉元狩四年(前 119)“初算缗钱”,“一算,百二十文也”。
(4)需要借用有说服力的简短权威论断。如科学家的著名论断,名家对人、
事、物的中肯评语等。
2.引文不应在释文中占太多篇幅。不以堆砌引文、加以连缀的方式,替代撰
稿人的陈述。
3.引文必须意思完整,逻辑清楚,引用时不得断章取义。节略原作须用省略
号,并做到原意不被误解或歪曲。
4.引文必须源于重要著作、权威版本。使用引文应注明原始出处,包括作者、
书名、版次、卷次、页码,外文著作要提供原文书名。无法注明原始出处时可注明
转引出处。
5.引文中数字用汉字的,不强求与全文统一。
6.引用有中译本的外文著作文句时,一般使用中译本的文句。中译本确有误
译时,允许改译或重译(撰稿人应予以说明)。
7.引文中如有深奥难懂的概念或艰深的古汉语,应有简要的解释。例如,
引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可指出“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

四、资料核对
1.释文内容要准确可靠,有权威书籍为依据。撰稿人、分支编写组、学科编
委会应对文稿内容反复核实。重要资料应力求有两种以上书籍的根据。不同的说
法(如年代、地点、数据)若均有权威依据,可同时提供给读者。
2.重点核对项目:
(1)各种名称:人名、地名、书名、职官名、组织机构名、国家名、民族
名、事件名、条约名、学科名及各种学术用语等;
(2)时间、年代、纪年、人物生卒年、国家朝代兴亡年代、事件发生起止
时间、条约签订吋间、创纪录时间、发明创造时间以及农历、回历、历史纪年
的换算等;

8
(3)事件、史实、论断;
(4)各种数据、公式、图表;
(5)计量单位、符号、代号等;
(6)各种引文。

五、名词统一
名词统一包括学术名词统一和译名统一。学术名词包括术语和专名,是知识
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术语
(1)自然科学学科的术语应以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其前身国家标准局)用
“国家标准”形式公布,或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为准。不同的国
家标准文件互有出入的,可协商确定。尚未公布和审定的术语应符合相应学科的
习惯用法,几个学科共有的要力求统一。
(2)哲学社会科学术语在成立全国性机构审定之前,原则上沿用《全书》第
一版所用术语。其中欠妥的,应加以改正;各卷或卷内互有出入的,要协调统一
新出现的事物和概念,应确定规范名称。
(3)同一事物有学名与俗名的,一般采用学名或常用名,将俗名置于其后
的括号内,如“镀锡钢板(马口铁)”。
(4)外来术语,除冠以人名、地名的事物、现象、学说、定律名外,原则上
用意译名,不用音译名。
2.专名:
(1)专名包括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会议名、书刊名、法令法规名、条约名、
民族名、语种名、学派流派名等。有多种称法时,应予统一。
(2)《全书》第一、二版所用专名如果没有差错,仍应沿用;如果各学科用
名不一致,则应择善统一。改正误译和进行统一要遵照“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
原则。不同学科长期习用、无法统一的译名,允许并存或用括号夹注异称。
3.译名
(1)译名指的是非汉语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会议名称、书刊名、民族
名、语言名、学派和流派名称等的汉字音译或意译。译名既要准确规范,又要前
后统一。

9
(2)译名应按 “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等原则统一。各学科间长期习用的
无法统一的译名,可在不同学科保留习用名。
(3)新出现的非汉语人名的翻译以新华社译法为准,非汉语地名的翻译遵
循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其余专名应以权威性的资料为依据。
(4)译名均要注明原文及有关资料,以便编辑部进行复核和统一。

六、多媒体要求
1.多媒体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条目框架时,要同时提出配多媒
体要求。
2.多媒体的选用条件是:
① 能节省文字;
② 有助于理解释文;
③ 本身具有知识性;
④ 尽可能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纪念性或有文献价值。
3.多媒体的种类有:图片(包括照片、绘画、地图、立体投影图、透视图、流
程图、线条图、图表等)、音频、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应具有文献
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并与条目释文紧密配合。
5.多媒体内容内的文字、数值、符号以及说明等应与释文一致。

七、人物设条
1.人物设置条目,特别是在世人物条目,必须采取慎重从严的态度。
2.人物条目的传主,应是历史地位重要、学术或事业成就突出,以及在社
会上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人物。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有反面人物。
3.设条人物的具体范围:
(1)中外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历史上有影响的帝王将相、重要起义领袖、宗
教领袖、著名社会活动家、人民运动领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党、政、军和社会团体的重要领导人;
(3)当代有影响的国家元首、领导人、著名社会活动家;
(4)中外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等;
(5)中外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演员、记者、医生、工程师、旅行家、
探险家和著名工匠如(公输班、李春)等;
10
(6)著名体育工作者、运动员等;
(7)其他有必要设条的人物。
4.人物设条一般掌握外国人物比中国人物严格的原则。
5.人物条目撰写的一般要求:
(1)条头:设条人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字(包括字、号、谥、帝号、封号、
笔名、艺名、法名、革命用名、世称等)时,采用读者熟悉的名字作为条头。
(2)生卒年、月、日和生卒地
① 在释文中,重要人物,特别是近代、现代人物生卒日期可考的,力求
精确到年、月、日。生卒年不详的,可交代活动的世纪或朝代,不得已时才写“生
卒年不详”。生卒年有异说的,可以并存。生卒年中一个清楚、一个不详的,不详
部分以问号表示。
②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在交待生卒的帝王纪年、夏历日期之后,应在括
号内注明公历年、月、日,例如“……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 年 11 月
22 日)生于浙江海宁县,……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1889 年 12 月 9 日)
卒于北京”;
③ 外国人物条目在必要时也应注出本国历法日期。
④ 生卒地点以传主所处时代的地名为准,一般写至县。古今异名者要括
注今地名。
(3)身份简介:包括国籍、籍贯、民族、职业(活动领域)、党派、最高学位
学衔、军衔、所受奖项(授予的称号、奖金名称)等。某些因学术活动获得的爵位
也应写明。政治人物和社会活动家应写明在政府和政党中的职务,必要时注明加
入政党的时间。
(4)人物籍贯。人物的籍贯如果与出生地一致的,则不必重复。如果不一致
的,则应该交代。籍贯以传主所处时代的地名为准。古今异名的要括注今地名。
中国一般写到县,特别重要的人物要到县以下的乡镇甚至村。
(5)生平、成就和贡献:包括所参与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学术活
动,作出的发明、发现和著述成果,取得的事业上成就,产生的影响和评价等。
一般不用“伟大”、“杰出”、“著名”之类词语。
(6)肖像及照片:根据人物的贡献和影响,确定有无肖像和肖像的大小。
中条目以上的人物条目都应有肖像;

11
(7)参考书目;
(8)推荐书目:重要人物条目可设置推荐书目。
6.人物条目分为传记式和简历式两种:
(1)传记式条目只限于中外历史上有伟大贡献,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篇幅为长条目或特长条目。此类条目应增写传主的成长背景、奋斗经历、气质、性
格、爱好、情操、世系、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情况等。传记式人物等重要条目可配
一组图片。
(2)简历式条目适用于中外有重要贡献和重大影响的人物,或在某一领域有
杰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篇幅依情况分别为中、短条。
7.学术性人物条目释文的叙述程序一般是:国别,时代,身份,籍贯,出
身,主要学历,经历,职称,重要学术活动,学术成就,著作,社会活动,奖
励称号,客观评价等。
8.政治性人物条目释文的叙述程序一般是:国别,时代,身份,籍贯,出
身,主要学历,党派和重要职务,主要政治和社会活动,贡献,影响,奖
励称号,客观评价等。
9.人物设条由各分支学科编写组提名,学科编委会根据本卷情况统一审定 ,
必要时,与邻近学科编写组或学科编委会协商,再由出版社编辑部提请总编委
会统一平衡决定。

八、外国人名格式
1.外语人名的译写一般应兼顾“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两条原则。
2.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在第一、二版中已有译名的,如无错误,仍沿用
原译名。
3.外国人物条目条头一般由外语姓的汉译形式和带下圆点的外语名字缩写
形式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复姓的外国人名,要把两个部分都译成汉字,
中间用连接号相连,人物条头所附外文人名(拉丁文字或斯拉夫文字)按原文
顺序写出,后面附生卒年和生卒地,置于括号中,如: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1899-07-21~1961-07-02)

约里奥-居里,F.(Frédéric Joliot-Curie Frederic Joliot-Curie 1900-03-19 ~


1958-08-14)

12
聂 米 罗 维 奇 - 丹 钦 科 , V.I. ( Nemirovich-Danchenko Vladimir Ivanovich ;
Bпадими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мирович-Данченко 1858-12-23~1943-04-25)

4.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人名用汉字书写,姓和名之间不使用逗号,如:
宫本百合子,李箕永,胡志明。
5.有些外国人的中国名字沿用已久,应以其中国名为条头,后面用圆括弧
附注外文名姓,如南怀仁(Ferdinadus Verbiest)、李约瑟(Joseph Needham)等
6.由名和姓构成的外国人名(日本、朝鲜、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和阿拉
伯国家人名除外),一般只译姓。在本人条目释文中出现时,只写姓的汉译。在
其他条目释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在姓的汉译前冠以名的外文缩写;再次出现时,
如不致引起误会,可省去名的外文缩写。
7.外国历史人物的汉译名用作条头时,其中的绰号、地名等附加成分置于
人名后面的圆括号中。如:
腓特烈一世(红胡子)(Friedrich I. Barbarossa)
芝诺(埃利亚的)(Zenon Eleates)
在释文中,绰号或地名等则置于人名前,不加括号,如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埃利亚的芝诺等。
(8)外国人名中,与君主、教皇连用的序数词,汉译形式为“几世”或“十几
(世)”,如:约翰·保罗二世,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路易十六等。只表示承
袭长辈姓名的序数词的汉译形式为“第几”,如: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
(9)释文中出现新增的外国人名,则在译名后面要括注拉丁文字母的全名 、
国 籍 , 并 尽 可 能 地 附 生 卒 年 。 例 如 : M.S. 戈 尔 巴 乔 夫 ( Mikhuil Sergegrich
Gorbachev , 俄 斯 罗 , 1931 ~ ) ; 东 条 英 机 ( Tojo Hideki , 日 本 , 1884 ~
1948)。

九、地名格式
1.中国地名在世界性条目和外国内容条目释文中首次出现时一般冠以“中国”
字样,在纯中国内容条目释文中出现时可省略。在纯中国内容条目中,人所熟知
的中国地名可直书,而不必冠以上级行政区划名,如“杭州市”、“深圳市”。
2.外国地名在条目中首次出现时,一般应冠以国名。人所熟知的地名可不加
管辖它的行政区划名,如“法国里昂”。不甚知名的地点在国名后还需加写州、郡
13
邦、县、省、道名,如“印度中央邦瑟德纳县”。有时可加自然区划名,如“印度尼
西亚爪哇岛中部的日惹”。
3.古地名(含山名、水名)若与今名不同,在释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括注今
地名,如“元大都(今北京)”。今名不甚为人所知,可加注所在政区名,如“马
茶城(今匈牙利布达佩斯)”。
中国古代的郡、州、路、府、厅和今已不存的县等,只需括注当时治所的今地名
如“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

十、年代写法
1. 释文中应尽量使用确定的年代,不用或少用“近年”、“目前”等语。
2.世纪、年代、年份、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例如:19 世纪、20 世纪 80 年代 、
1953 年、1949 年 10 月 1 日。
年代起止用波纹起止号(~)表示,如 1937~1945 年、5~11 世纪;非历法
年的专用年度起止用一字线(—)表示,如 1980—1981 财政年度。
3.公元前的世纪、年份要加“公元前”字样。例如: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209
年。表示起止、两个连用时,后一个不加“公元”字样。例如:公元前 221~前 206
年、公元前 21~前 16 世纪。在同一条目中多次出现,一般仅第一次需加“公元”
二字。
公元后的世纪、年份等一般不加“公元”字样。例如:11 世纪中叶、1949 年、1893
~1976 年。但 100 以内的年份除外,例如公元 3 年、公元 25 年。
起止年代跨越公元前后的,应当分别写明。例如:公元前 206~公元 23 年。
4.公元前以千年为单位的时间概念,可用“千纪”表示。例如:公元前 3000~
前 2000 年可称“公元前第 3 千纪”。
5.中国历史上王朝纪年、各国各民族非公历纪年、干支纪年和夏历纪年用汉
字表示,并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在同一条目中,同一年号的纪年一般只在第
一次出现时注公历。
6. 凡括注的年代,后面没有月、日的,一律不出现“年”字。例如:建安十
二年(207);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1861~1888 在位)。

十一、数字写法

14
1.数字用法,原则上遵从国家标准 GB/T5838-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
规定》,另根据实际需要作少量补充和调整。
2.一般规定:
(1)一般表示数量的数字:万以下的直接写出。例如:10、432、2650 等。
大的数字用万和亿为单位。例如:3 万、6.5 万、50 万、400 万(不写作 4 百
万)、2000 万(不写作 2 千万)、1 亿、1.5 亿、20 亿、100 亿(不写作 1 百亿)等。
精确数字,全部写出。例如:“占地 135,482 平方米”,“共计 25,871 人”等。
(2)世纪、年代、月、日用阿拉伯数字。例如:19 世纪、20 世纪 80 年代 、
1953 年、1949 年 10 月 1 日等。
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
(3)生卒年代、年龄和年度等用阿拉伯数字。在括号内注明的人物生卒年
代不加“年”字,如(1893~1976)、(公元前 36~公元 21)。
(4)带计量单位的数字,如时、分、安〔培〕、伏〔特〕、焦〔耳〕、牛〔顿〕、米
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分数、百分数、比例等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 2/
5、25%、3∶1、129∶31 等;但三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可用汉字表示。
(6)注码、图号、引文出处、参考书目的版次、卷次、页码等用阿拉伯数字。
(7)专用名词、成语和一些习惯用法可用汉字,例如:十月革命、“五一”国
际劳动节、九三学社、“五卅”运动、“九一八”事变、七上八下、九五之尊、朝三暮四、
十恶不赦、彼得一世、路易十六、第一书记、第五共和国、一两个、两三亩等。
(8)遇特殊情况,应力求局部统一。
3.补充和调整:]
(1) 分数、百分数、比例等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但在无精确统计意义时也
可用汉字表示。
(2) 次第除用在专用名词中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国际)以外,尽量
用阿拉伯数字。例如:第 3 行、第 43 届。
(3)约数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500 多、1 200 左右、约 3 万人等。但
带有“几”字的约数则用汉字。例如:几十岁、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
(4)表示数值范围时,起止号前后的数值应完整,如 1 万~1.5 万年不应
写成 1~1.5 万年,20%~70%不应写成 20~70%等。

15
十二、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
1.原则上使用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订、国务院 2013 年 6 月
5 日发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发〔2013〕23 号)所列的简化字。(参见
http://www.gov.cn/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
2. 中国古代专名属下述情况时不用简化字:
(1)与笔画简单的汉字合并后从简的字仍用繁体字,如“凌濛初”不作“凌
蒙初”,“魏徵”不作“魏征”;
(2)简化后字形变化太大,使熟悉的人名变得生疏的仍用繁体字,如“朱
簾秀”不作“朱帘秀”。
3.中国古代专名中的异体字不宜更改,如“洪昇”不改作“洪升”、“石谿”不改
作“石溪”。
4.正体字和俗体字并存的字,原则上用正体字。例如:用作“口”讲的“嘴”,
不用俗体字“咀”(地名宁夏石咀山市,从地图作“咀”);“柑橘”的“橘”不用俗体
字“桔”;用作姓的“萧”,不用俗体字“肖”(本人用“肖”的例外)。

十三、计量单位名称、符号、代号
1.全书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法定计量单位。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习用单位 ,
能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的,应按国家规定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等,确有困难的,
如涉及实验精度的数据或历史上所用的某些单位等,可不换算,但应在后面用
括号注明与法定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释文中的计量单位一般用中文符号(中文名称的简称),如米、千克、
瓦(瓦特)、牛(牛顿)、安(安培)、赫(赫兹)等。容易产生歧义的须用全称
摄氏度可直接用符号℃表示,开尔文可用 K 表示,角度可用“°”、“′”、“″”表示。在
组合单位中不得将中文单位名称和符号混用,如 km/小时。使用符号和中文名称
时,要注意局部统一。
公式、图表中的计量单位应尽量用符号表示。
已废止的复合字单位名称不应使用,如“吋”、“瓩”等。
极少数与汉字数词连用的单位一律用中文单位名称。
3.单位的中文名称,一般用简称,如“安培”只写“安”,“赫兹”只写“赫”等,

16
容易产生歧义的应用全称。
4.作说明用的单位名称外加圆括号,如“长度(毫米)”、“速度(米/
秒)”或“速度(米每秒)”。
5.释文中表示计量的数字与单位不要交叉使用,如“1.5 米”不写作“1 米
5”(即数字间不插单位),“20℃”不写作“摄氏 20 度”(即单位间不插数字)。
时间与角度的表示法除外。
6.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按顺序指数名称在前,单位名称在后,相应的指
数名称由数字加“次方”构成。但如果长度的 2 次和 3 次幂是“面积”和“体积”,则
相应的名称为“平方”和“立方”,放在长度单位前,否则应称为 2 次方和 3 次方。
如:体积单位 m3 的名称是“立方米”,而断面系数单位 m3 的名称是“3 次方米”。
7.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同它的国际符号表示的顺序要一致,符号中的乘号
没有对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字。分母中包含两个以上单位符号时,
一般应加圆括号,整个分母只用一个“每”字。如辐射亮度单位的国际符号是 W/
(m2·sr),中文名称是“瓦〔特〕每平方米球面度”,而不是“每平方米球面度瓦
特”或“瓦特每平方米每球面度”。
8.起止号一律用“~”而不用“—”、“÷”;角度起止前后均加“°”,如 35°~
40°;温度起止只在后面加单位符号,如 373~393K,20~30℃。
十四、书写格式
1. 标点:

(1)在正文中,标点符号一般用全角。局部英文中可用半角。
(2)拉丁字母后的圆点为半角,如“R. 富尔顿”
2.需要保留的繁体字或异体字,用不同红色加醒目的方框标明,如魏徵,
以免排校错误。用简化字易生误会者,请用括号注音表示,如赵汝适 (kuo),
不是“適”字的简化字。
3.条目释文的层次标题不用章节和序号。层次标题一般分四层:第 1 层标
题占行,居中写;第 2 层标题下划双实线,占行、空两格起写;第 3 层标题不占
行,后空两格写正文;第 4 层标题不占行,空一格写正文。只有 3 层标题的用第
2、3、4 层;只有 2 层标题的用第 3、4 层;只有 1 层标题时用第 4 层。
4.撰稿人在条末署名,加圆括号。
5.释文内并列事项的序号用圈码①、②……。

17
6.各种外文必须大小写分明,容易混淆的字母(如 r、γ)要注明文种(如
英文或希腊文)。
7.条头写法:顶格写条头汉字,汉字后空一格在括号内附外文,后空两格
写释文。
外国人物条在汉字名后括号内附原文名姓与生卒年。括号内原文与生卒年之
间空一格。无论中外人物生卒年都不加“年”字。例如: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1899-07-21~1961-07-02)。

8.释文中重要的公式和方程式可单独占行,居中写。
9.撰稿人认为应做链接的名词和概念用黄色画方框标出。
10.参考书目:释文结束后另行前空两格写“参考书目”4 字,另行空一格写
书目,同一书目转行时顶格写。
参考书目的书写顺序是:作者、译者、书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地点、出版
年代。(中译本书根据前条规定先写中文,再写外文。外文书名下画波纹线,中
日文书名用书名号《》。
10.推荐书目:释文结束后另行或参考书目后另行前空两格写“推荐书目”4
字,另行空一格写书目,同一书目转行时顶格写。
推荐书目的书写顺序同参考书目。

18

You might also like